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二章学案分析(人教版)
第二章光现象
一、光的传播
1、知识与技能
●了解光源,知道光源大致分为天然光源和人造光源两类。
●理解光沿直线传播及其应用。?
●了解光在真空和空气中的传播速度c=3×108m/s。?
2、过程与方法
●观察光在空气中和水中传播的实验现象,了解实验是研究物理问题的重要方法。
●阅读科学世界我们看到了古老的光的内容,了解光可以反映宇宙的信息,感悟宇宙之宏大。?
3、情感、态度、价值观?
●观察、实验以及探究的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尊重客观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通过亲身的体验和感悟,使学生获得感性认识,为后续学习打基础。?
●通过探究性物理学习活动,使学生获得成功的愉悦,乐于参与物理学习活动。
二、光的反射
1、知识和技能
●了解光在一些物体表面可以发生反射。
●认识光反射的规律,了解法线、入射角和反射角的含义。
●理解反射现象中光路的可逆性。
●了解什么是镜面反射,什么是漫反射。?
2、过程和方法?
●通过实验,观察光的反射现象。
●体验和感悟我们是如何看见不发光的物体的。?
●经历探究光反射时的规律,用实验的方法获得反射光线、入射光线跟法线位置的关系,测量反射光线与法线、入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总结探究的结论,获得比较全面探究活动的体验。?
●通过观察,理解镜面反射和漫反射的主要差异。?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在探究光反射时的规律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
●密切联系实际,提高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和社会的意识。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探究活动。?
三、平面镜成像
1、知识和技能?
●了解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了解平面镜成虚像,了解虚像是怎样形成的。
●理解日常生活中平面镜成像的现象。
●初步了解凸面镜和凹面镜及其应用。?
2、过程与方法
●经历平面镜成像特点的探究,学习对实验过程中信息的记录。
●观察实验现象,感知虚像的含意。?
●通过观察感知球面镜对光线的作用。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中领略物理现象的美妙与和谐,获得发现成功的喜悦。
●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通过对平面镜、球面镜的应用的了解,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四、光的折射
1、知识与技能
●了解光的折射的现象。
●了解光从空气射入水中或其他介质中时的偏折规律。
●了解光在发生折射时,光路的可逆性。?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认识折射现象。?
●体验由折射引起的错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初步领略折射现象的美妙,获得对自然现象的热爱、亲近的情感
五、光的色散
1、知识与技能
●初步了解太阳光谱。
●了解色散现象。知道色光的三原色跟颜料的三原色是不同的。
●探究色光的混合和颜色的混合,获得有关的知识,体验探究的过程和方法。?
2、过程与方法
●探究色光的混合和颜色的混合,获得有关的知识,体验探究的过程和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观察、实验以及探究的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尊重客观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通过亲身的体验和感悟,使学生获得感性认识,为后续学习打基础。?
●通过探究性物理学习活动,使学生获得成功的愉悦,乐于参与物理学习活动。
六、看不见的光
1、知识与技能?
●初步了解太阳光谱和看不见的光。?
●初步认识红外线及其作用。?
●初步认识紫外线及其作用。?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了解红外线、紫外线的作用。?
●通过收集、交流关于红外线、紫外线的资料,获得处理信息的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和自然环境及人类生活的影响。?
●初步建立可持续发展的意识,有保护人类生存环境的意识。
七年级地理上册复习提纲(第二章)
第二章世界陆地和海洋
第一节大洲和大洋
一、世界的陆地与海洋:
(1)海洋和陆地分布:三分陆七分海(陆地29%,海洋71%)
(2)七大洲、四大洋分布及分界线:要求通过课本熟记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分布,及亚洲与欧洲的分界线、亚洲与非洲的分界线、南北美洲的分界线。(注意读懂P30图2.7亚、欧、非的分界)
▲大洲、大洋之最:(亚非北南美南极欧大洋)
最大的洲和跨纬度最多的大洲(亚洲)、最小的洲(大洋洲)最大的洋(太平洋)、最小的洋(北冰洋)
最大的大陆(亚欧大陆)、最大的岛屿(格陵兰岛)跨经度最多的大洲和大洋(南极洲和北冰洋)
第二节海陆的变迁
1、海陆变迁
(1)地表形态变化:
外力作用:风、流水、海浪、生物等的作用
内力作用:地壳运动、地震、火山喷发
(2)魏格纳提出大陆漂移假说
(3)板块构造学说:(P37图2.19)
A、全球的岩石圈由六大板块组成;B、板块是运动的;
C、板块的内部比较稳定,板块的交界处地壳运动活跃,多火山地震。
(4)世界的两大火山、地震带: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
地中海一喜马拉雅山火山、地震带
(5)解释印度尼西亚海啸发生的原因:
地处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的交界处,地壳运动活跃)
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二章教案:光的传播
教学目标
1、通过本教学,使学生知道:发光的物体叫做光源,光是沿直线传播的。
2、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初步学会做小孔成像的实验和说明光是直线传播的对比实验,归纳推理能力(根据光传播的一些个别现象,推想光传播的一般规律),动手能力(制作小孔成像实验装置)
3、通过制作小孔成像实验盒,培养学生认真细致的科学态度。
重难点
1、光的直线传播的内容。
2、分析解释有关现象。
3、知道颜色、颜料之迷。
教学过程
活动流程
教学内容
学生活动
引入新课
进行新课
激发兴趣
(一)光源
光把世界打扮得如此美丽动人(出示迷人夜景图),同学们对光感兴趣吗?
观察课本32页“色彩斑斓的光现象”夜景图。
引题
同学们,我们要看清五彩缤纷的世界,必须有光射入我们的眼睛,那么,光是从哪里发出来的呢?
除了太阳、电灯之外,日常生活中,你还知道哪些物体能够发光?
(板书):太阳、萤火虫、恒星、水母
火柴、霓虹灯、蜡烛、电灯
能够自然发光的物体,叫“天然光源”;
由人类制造的发光物体,叫“人造光源”。
反馈练习1:
下列物体不属于光源的是:
A.月亮。B.萤火虫。C.水母。D.霓虹灯。
提出问题
(二)光的传播
手里拿着一个激光手电,它可以发光,是一个光源。
有一个问题:从光源发出的光是沿着怎样的路径传播出去的?
请同学们根据学过的知识讨论并提出自己的猜想。
设计实验
让学生讨论回答。(光是沿直线传播的)
到底猜想是否正确呢?我们就用桌子上这些简单的器材去大胆设计实验,验证你们的猜想是否正确。
进行实验
请同学们边讨论、边设计实验,比比看,哪个小组想出的办法多。
小组实验
(合作)分析实验
下面我们请各小组展示一下自己的实验,请把你们通过实验看到的现象和得出的结论,告诉大家。
让各组学生展示不同的实验组合:
A.光手电、水
B.激光手电、汽水瓶
C.激光手电、玻璃砖
D.激光手电、白纸
E.激光手电、平面镜
让学生讨论、归纳后,老师启发、引导学生补充完整光沿直线传播的条件:
(板书:)光在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光在不均匀介质中,传播路线是弯的。
同学们,你们能够列举一些有关光的直线传播的例子吗?(让学生讨论回答)
学生:影子、皮影戏、手影、日食、月食、小孔成像、排队看齐、激光准直、瞄准射击。
反馈练习2:开凿隧道时为什么要用激光引导掘进方向呢?
(三)光速
同学们,喜庆节日放“响炮礼花”的时候,先看到礼花,还是先听到响声呢?
你知道这是什么原因?
(讨论回答)光速大于声速。
日常生活中,你还见到了哪些现象是属于光速大于声速的例子?
关于光速究竟有多大呢?请自查课本。
同学们,回想有关声的现象,想想两者之间有哪些不同的地方?
反馈练习3:下雨打雷时为什么先看到闪电,然后才听到雷声呢?
思考、讨论列举例子
讨论、交流反馈练习
观察、思考猜想假设
猜想
讨论、回答
讨论、交流
信息交流得出结论
讨论、归纳举例
练习贴近生活
讨论回答巩固
观察生活
阅读比较
小组讨论反馈
板书设计
1、能够发光的物体叫光源。
2、光是沿直线传播的。
3、光的速度:在真空中,光的传播速度为c=3×108m/s,是宇宙中最快的速度。
教学小结
根据板书,总结本节内容,明确重、难点。
作业设计
1.完成配套练习册中相应的内容。
2.“动手动脑学物理”中的1、2、3、4题。
教学反思
文章来源://m.jab88.com/j/26404.html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