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彩那天》教学片段
初读课文,学习生字词
师:同学们都读得很认真,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这篇课文的生字词。你们认识吗?谁来读一读?
(课件出示:拮据梦寐以求奔驰馈赠迷惑不解捎了)
(生读)
师:你读得很准确,那么就请你当下小老师,领着同学们来读读,好吗?
(生跟读)
师:读完以后你们有什么问题吗?
生:“拮据”是什么意思啊?
师:你能一边读词语一边思考词语的意思,真不错!同学们,咱们理解词语的意思有一个原则,就是:词不离句,句不离词。现在请大家在课文中找到这个词。再联系句子,想一想它的意思。
(生找句,读句)
师:你理解拮据的意思了吗?
生:生活不富裕,很穷。
师:你是从哪里知道的呢?
(读相关句子)
师:是啊!六口人生活却只有一个人工作养家,生活的确很艰难。这就是拮据的意思。刚才这位同学正是运用了词不离句,句不离词的这个方法读懂了“拮据”的意思。大家以后也可以多运用这个方法来理解词语的意思。
师:让我们一起把含有“拮据”一词的句子读一读。(齐读)
师:读得不错!让我们再来读一读这些词语。
(生读)
师:同学们,这一课当中的词语不但要求我们会读会认,还得会写。谁先来读读?
(课件出示:维持财富属于百货奔驰馈赠驾驶道德号码捎了橡皮库伯拨电话迷惑不解)
(齐读)
师:同学们,在这些词语中有些字是容易写错,需要注意下的。
师:请大家拿出生字本把这些词好好的抄一遍,难的字也可以多写一遍。
(生写字)
师:写完字,我们来分段朗读。同学读得的时候,其他同学要认真的听。看看他们是否把字音都读对了。
(生读文)
师:读了课文,我们再来仔细地默读课文。想一想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在有疑问的地方赶紧做下记号。
师:同学们,通过默读你知道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生:主要讲了父亲中彩得到了一辆奔驰汽车,但同时却遇到了一个道德问题,经过思考,父亲最终打电话把汽车还给了它本来的主人——库伯先生的事,赞扬了父亲正直、诚信的品格。
赏析:新课程标准中对字词教学提出了多维目标要求,体现的是“字不离词,词不离句”的教学。而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是了解字词句意思的基本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本课注意引导学生抓住文中关键词,即段落中的句子、词中的字来引导深入理解词语,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身为一位人名教师,我们要给学生一个优质的课堂。要根据班级同学的具体情况编写教案。对教学过程进行预测和推演,从而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你们知道那些比较有创意的教学方案吗?请您阅读小编辑为您编辑整理的《景阳冈教学片段赏析》,仅供您在工作和学习中参考。
文章摘要:本文章的主要内容是关于景阳冈教学片段赏析课堂实录教学反思案例课文教后感,欢迎您来阅读并提出宝贵意见!
《景阳冈》一文塑造了武松机智勇敢豪爽的品格,教学的重点是武松打虎。打虎过程中最为惊险的是老虎进攻时扑、掀、剪三招,武松则避其锋芒,以三闪应之。这三闪充分表现了武松的沉着冷静、有勇有谋。教学片断实录如下:
师:面对老虎来势汹汹的三招,武松均一闪而过,这里闪字是什么意思?
生:躲。
师:可用哪些字来替换?
生:躲、避、跳
师:文章为什么用闪而不用躲呢?(小组讨论后回答)
生1:闪显得动作快,躲字显得动作慢。
生2:闪显出武松动作灵活敏捷,而不是笨手笨脚。
生3:闪是主动躲避,躲是被动的、没办法的。
生4:躲给人害怕的感觉。
师:武松一开始为什么不攻而要闪呢?
生:挫老虎锐气,耗老虎体力。
师:如果攻会怎样?
生:武松要吃亏。
师:这说明了什么?
生:武松的沉着机智、有勇有谋。
师:一个闪字,让我们看出了作者用字之准,也体会到了武松的谋略。
【简评:教学中抓住一个闪字,先理解字意,再与躲进行比较,体会闪字之妙,最后从武松只闪不攻自然体会出武松的沉着机智。三个步骤,层层深入,丝丝入扣,实现了语言文字训练与人物性格体会的有机结合。】
师:同学们读过《景阳冈》,知道什么?
生:讲的是武松在景阳冈上打死老虎的故事。
生:是赤手空拳打死老虎。
生:我知道武松武艺高强。
生:武松力大过人。
生:武松勇敢机智。
生:不对,是勇敢机敏。
师:很好,同学们
生:老师,我们都懂了,不用讲了!
师:是吗?老师也跟同学们一样,读了一两遍之后,觉得什么都懂了。不过,再仔细地读,却发现了一个问题。
生:什么问题?
师:好像书上写的打虎与图上画的有点不同。
生:(齐声)什么不同?
师:你们自己再去仔细读,仔细观察图画,看能不能发现有什么不同。
(读书、观看、思考)
生:图上画的武松骑在老虎背上打,书上写的是按住老虎的头来打。
生:对,书上写道:武松揪住老虎的顶花皮,使尽气力按定再用脚来踢
师:很好!那么,你们认为武松应该是怎样打死老虎的?
生:应该是骑在老虎背上,这样老虎逃不了。
师:哦,像骑马一样任它跑,跑到什么地方都行?
生:(笑)不对,俗话说:骑虎难下,怎么能打到老虎呢?还是书上写得对,揪住老虎的顶花皮,老虎的头被按在地上,好打!
生:不对,书上写按住老虎的头,老虎的脚可以蹬几下,就逃走了。
生:不对,武松力大过人,老虎逃不了。
生:书上画的是武松骑在老虎的背上,把老虎的头按到地上来打。老虎很高大,人骑在背上不能把它的头按到地上。应该是书上讲的比较合理。
生:不对,
师:好,还有同学要发表意见,但时间不允许,同学们可以下课后再讨论,行吗?说实话,我们在座的有谁看过赤手空拳打死老虎的情景?没有。我想作者也没有见过。那他是怎样写得如此生动的?据一篇文章介绍,作者为了写好武松赤手空拳打死老虎这一部分,向许多猎户请教过,还特意喝醉了酒,醉酒中,与家里的一头大猫搏斗(学生笑)当然,这只是传说。不过有一点可以肯定,为了写好武松打虎,作者下了苦功夫。
点评:如何引导学生读书读得有滋有味?本课例的教师在学生已经懂了的心理背景上,巧妙地于无疑处生疑,利用教材文字与插图之间的矛盾,引导学生细读深思,继而展开针锋相对的辩论。教师并不做出结论,为的是留给学生更宽广的学习空间。然后老师自然而然转到另一个话题:怎样才能写出生动的文章?这里的引导,给人以峰回路转,洞天另开的感觉。上这样的课,学生获益良多。
内容概括:这篇介绍了关于《景阳冈》教学片段赏析,景阳冈,希望对你有帮助!
文章摘要:本文章的主要内容是关于山雨教学片段赏析_教学案例反思,欢迎您来阅读并提出宝贵意见!
片断:《山雨》
《山雨》这篇略读短文用优美抒情的语言,描绘了一幅多姿多彩、清幽雅致而又不失妖娆的山林雨景图,展示了雨中山林的千般秀美和令人神往的意境。教学时,我以指导朗读贯穿课堂,先由孩子们自由选择自己喜欢的部分读,然后问:"谁能把优美动听的雨声变成朗读声来告诉大家?"孩子们在一名同学的配乐朗读声中,闭上眼睛想象。当孩子们睁开眼时,纷纷描述着自己的想象:"我幻想自己是一滴雨,像一个个小手指,在树叶上丁铃丁玲地响着,实在太好听了。""我幻想着山雨把每一块岩石,每一片树叶都淋湿了。""我幻想着当山雨落在每一片树叶,每一片绿草的时候,它一定非常开心!""我仿佛看到了山林的雨变成了各种颜色,""我似乎听到雨声越来越近,越来越清晰,飘飘洒洒的雨丝就像是神奇的音符,组成一支幽雅的乐曲。"一个又一个富有韵味的朗读声带出了一幅幅令人向往的山林雨景图。
点评:
孩子们用自己的话谈出自己个性的阅读感受,用声情并茂的朗读展示自己的阅读体验。他们对山雨、对大自然那份浓浓的爱和深深的眷恋表露无遗。"读书心有境,入境始为亲。""入境"就是引导学生进入课文所描绘的情境之中去,使学生由一个旁观者变为一个当局者,去亲近人物,去"悲伤着你的悲伤,幸福着你的幸福"。
内容概括:这篇介绍了关于《山雨》教学片段赏析,山雨,希望对你有帮助!
《荷花》的教学片段
钱裕良
师:我们来自学“幻化荷花”这部分内容,你喜欢哪句话就和同学读一读,说一说。
师:现在请汇报一下你们的学习成果。
生:我喜欢第一句话,(生读第一句话)在这句话里作者把自己说成是一朵荷花,我想他是被荷花深深地陶醉了,但是我有一点不明白,作者说自己是一朵荷花,为什么在前面还要加“突然”“仿佛”两个词语呢?
师:你不仅能领悟作者的感情,还能提出问题,看书看得真仔细,谁能回答这个问题?
生:我认为“仿佛”是“好像”的意思。作者把自己说成是“荷花”可他不是真的荷花,而是被荷花陶醉了,所以加上“仿佛”一词。
师:你说的有道理,其他人还有不同的看法吗?
生:我的看法跟他不一样,作者把自己想象成荷花只是很短的时间,所以用了“突然”
师:谁愿意给大家读这句话?
生:(读)
生:我认为他读得很好,只是“仿佛”“雪白”这几个词应读得重些。
生:我喜欢这三句话。(指2、3、4句)我觉得“翩翩起舞”一词用的好,他写出了作者随荷花舞动的美。
师:那么你能根据你们的理解表演一下吗?
生:能!(表演)
师:真的很美。你的表演很精彩,看来你已理解了“翩翩起舞”这个词了。
师:是不是都想读一读?
生:是(齐答)
师:那咱们就齐读这三句话,可加动作。
生:(齐读,边读边表演)
师:好,把荷花的美读出来了,我似乎看到了一大池荷花就展现在我眼前。
生:我们小组喜欢最后两句(读),在这两句话中作者与蜻蜓、小鱼成了朋友,他把自己真的当成荷花了,我觉得像童话,
师:很好,那如果你也变成了荷花,想象一下会有那些动物来告诉你什么?
生:小蜜蜂会飞过来告诉我采蜜的快乐!
生:蝴蝶会飞过来和我翩翩起舞。
生:小蜻蜓会飞过来告诉我今晚这里要召开音乐会。
教后记:学生的感受是通过朗读来实现的,“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在这次的教学片断中,我充分信任学生,把读的权利还给学生,相信学生能读懂课文,鼓励学生不断探索,寻找自信的力量,在自悟自得中感受朗读的乐趣,培养了学生学习语文的乐趣。
对同一篇课文,或同一个人物,学生站在不同的角度,往往会产生不尽相同的感受。要是在以前,教师往往会根据教参,给予学生一个统一的答案。而在此教学片断中,我努力创设了一种民主、平等的教学气氛,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让学生们根据自己的理解,读出了不同的感情色彩,品味出不同的思想内涵。在教学中想象荷花翩翩起舞的美丽姿态以及荷花和蜻蜓小鱼蜜蜂等聚会时欢快的情景,达到语言内容,语言形象,语言情感的有机融合。给学生提供读悟表达的空间和自由,让学生自己去读,自己去悟;悟了就说,悟了就演,让学生先把感悟到的读出来,说出来,演出来,教师给以点拨启导,以培养学生读完了就有话要说的表达习惯。
在上课时老师为了能够精准的讲出一道题的解决步骤。所以老师在写教案时要不断修改才能产出一份最优质的教案。为学生带来更好的听课体验,从而提高听课效率。那有什么样的教案适合新手教师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触摸春天》教学片段”,仅供参考,希望可以帮助到您。
师:刚才我们已经初步读懂了课文的内容,但这对于阅读一篇文章来说还不够,还应对文章进行仔细的研读。这篇课文有许多含义很深的词句,读时令人感到言尽而意无穷。下面请同学们仔细阅读课文,找到这样的词句,并想办法进行深入的理解。然后,与小组同学交流自己的学习体会。
(学生默读课文,圈点批注,认真感悟,合作交流。)
师:你认为哪些词句含义深刻,为什么?
生:安静的手指悄然合拢,竟然拢住了那只蝴蝶,真是一个奇迹!睁着眼睛的蝴蝶被这个盲女孩神奇的灵性抓住了这两句话含义挺深。一个什么也看不见的盲童要想捉住一只蝴蝶是非常不容易的,安静却将蝴蝶拢住了。所以作者用竟然来表示事情的出人意料,用奇迹来形容这件事的不可思议。这个奇迹就是安静身上所特有的神奇的灵性。
师:神奇的灵性指的是什么?
生:可能是指小女孩身上所具有的一种特殊的神奇的力量。
生:小女孩整天在花丛中流连忘返,她的身上一定也是花香浓郁。她就像一位花仙子,蝴蝶也愿意和她做朋友。
师:是呀!与其说是蝴蝶被安静拢住,不如说是蝴蝶被安静神奇的灵性所吸引,心甘情愿地落入她的掌心。同学们善于联系前文来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是个好方法。
生:我觉得这句话的含义也很深。(读:我仿佛看见了她多姿多彩的内心世界。)刚读到这句话时,我想一个盲人的眼前肯定是一片黑暗,内心世界怎么会多姿多彩呢?后来联系上下文中安静的一系列动作,我感到她的内心世界一定是非常丰富的。
师:海伦凯勒曾说:世上除了用眼睛看世界,还有一种内在视觉,那可能是更真实的,那就是用心去看这个世界。
生:我觉得这句话的含义也挺深。(读:许久,她张开手指,蝴蝶扑闪着翅膀飞走了,安静仰起头来张望。)
师:能谈谈你的想法吗?
生:蝴蝶飞走了,安静却在仰起头来张望。张望应该是用来形容有视觉的人的,而安静是一个盲人,张望用在她身上似乎有些不够准确。但仔细想想,我又觉得这个词用得非常准确。蝴蝶飞走了,它是怎样飞的,飞向何方,这些安静一无所知,她多么想亲眼看到啊,所以她才会仰头张望。
师:你体会得真好!能不能带着你的体会和感受读一读这句话所在的段落。
(学生感情朗读课文第6自然段)
生:谁都有生活的权利,谁都可以创造个属于自己的缤纷世界。我觉得这句话的含义更深刻。
师:(用投影打出这句话,引导学生齐读这句话。)这是作者由眼前这动人的幕所抒发的人生感悟,也是作者写这篇文章所要告诉我们的道理。能不能结合课文和生活实际,谈谈你们对这句话的理解。
生:安静虽然是个盲童,但她用自己的心灵来触摸春天,感受世界,她是多么热爱生活、热爱生命啊!从她的身上,我体会到:无论你是否拥有健康的身体、健全的体魄,都有生活在这个世界的权利,都应该受到人们的尊重。
生:生活中有许多人历经磨难,像张海迪,他们身残志不残,顽强生活,勇敢地向厄运挑战,创造出了许多业绩和奇迹。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比他们幸运得多,我们更应该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珍惜生命。
师:同学们体会的都很好,下面让我们再来大声地朗读这句话。
《藏戏》一课是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二组教材中的一篇略读课文。本组课文的教学目标,一是让学生了解一些传统的民风民俗,吸收民族文化智慧,感受这些独具魅力的民俗风情中包涵的名族文明和传统美德,二是了解文章的表达方法,体会作者怎样谋篇布局,准确用词,生动表达,并在习作中加以运用。那么贾广喆老师是如何将这些多维目标融为一体,有效落实在本课教学之中的呢?
片段一
师:谁来读读文章的前三段?(世界上还有几个剧种是戴着面具演出的呢?世界上还有几个剧种在演出时是没有舞台的呢?世界上还有几个剧种是一部戏可以演出三五天还没有结束的呢?)
(学生较平淡地读句子)
师:读后你们有什么发现?
生:运用了排比、反问的修辞手法。
师:能把这三个反问句改为陈述句吗?
(学生纷纷举手能进行正确的句式变换。)
师:我们应该怎样读这三句话?为什么?
生:应该重读
还有、几个,说明这样的剧种很少。应重读戴着面具演出、在演出时是没有舞台、一部戏可以演出三五天还没有结束,这些语句突出了藏戏的特点。
师:你能把藏戏这独具魅力的特点读出来吗?
(学生很有感情地朗读)
师:同学们,短短的几句话,不但点明了藏戏的特点,表达了强烈的民族自豪感,更为我们提供了行文的线索,起到了提纲挈领的作用。请同学们自由读下文,自我感悟。
(略)
片段二
师:同学们,你们了解我们家乡东北地区的戏剧吗?
生:二人转、吉剧。
师:吉剧有哪些独特之处呢?
生:只需两人表演;道具是手绢和扇子;在边唱边跳的同时,还可插入笑话,令人捧腹;爷爷奶奶、爸爸妈妈为了看二人转不吃饭
师:(顺势引发)那你能用以上内容来仿写吗?
生:世界上还有几个剧种只需要两个人就可以表演的呢?世界上还有几个剧种演出时只需要扇子和手绢两样道具就可以让观众眼花缭乱呢?世界上还有几个剧种的精彩表演会让观众忘记吃饭呢?
师:同学们真了不起,能把我们家乡吉剧的主要特色概括地这么具体、生动,想不想以这样的开头接着写下去呢?课后,我们就以我们东北地区的吉剧二人转为内容来完成本单元的习作训练。可以吗?(学生情绪高昂,很有信心)
【点评】
首尾相互照应式的问题设计,使得本节课教学环节紧凑,教学内容浑然一体,突出了语文知识的整体性,语文课的完整性。
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核心和灵魂,是课堂教学的根本出发点及归宿点。贾广喆老师在教学中,紧紧围绕《藏戏》一课中的三句话巧设问题,把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目标内化为一体,有效地落实在教学中。这其中,不仅使学生感受到了修辞手法排比、反问句式的作用,以及对藏戏内容特点的了解;同时在反问句与陈述句的变换中和感情朗读的过程中,使学生领悟到本段的三句话在本文中所起到的提纲挈领的作用及在字里行间所品悟到的那种强烈的民族自豪感;而且在最后的拓展对吉剧二人转这一剧种的了解和仿写中对学生进行了一种无痕的单元习作指导,真是水到渠成,读写结合,授之以渔。同时也是一种情感目标的升华对家乡文化艺术的赞美与喜爱,真是一举多得。教者以睿智的看似简单的问题设计,使多维目标有效达成。
《剪枝的学问》教学片段
师:(板书课题)(指名读)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生:谁剪枝?为什么要帮桃树剪枝?
生:怎样剪枝?剪枝后的结果怎样?
师:那今天我们就带着这些问题来学习课文。
师:课文作者几次进入桃园,分别在什么时候?
你能用课文中的词语回答吗?
生:去年冬天,(来年)春天,暑假里.
师:我三次进桃园时的心情怎样?
生:满怀好奇半信半疑一脸疑惑又惊又喜欢天喜地
生:欢天喜地的是蜜蜂,应该是盼望
师:你读得很仔细,我们应该向他学习.
师:全文共几个自然段,你根据刚才的提示怎样帮课文分段?
(学生分段,教师调整词语顺序并板书)
师:我满怀好奇些什么?请你们放声朗读1-2自然段找出答案.
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师:我好奇的是王大伯家树上结的桃子总是又大又甜。
师:所以我们称他为?
生:(抢着说)种桃能手
师:什么叫能手?你知道身边还有哪些能手?
(指导学生说话)
师:在种桃能手前面还加了远近闻名这个词,你能说说它的意思吗?
它的近义词有那些?
生:驰名中外举世闻名
师:在这里能换成这两个近义词吗?
………
师:那我一脸疑惑些什么?
生:看见王大伯和几位叔叔正在剪枝
师:所以我着急地问,这句话该怎么读?(指导朗读)
师:王大伯看着我有疑惑,怎么对我说的?
生:(有模有样)的朗读
师:作者对王大伯的话是相信还是怀疑?(书上哪个词语)
生:他是将信将疑
师:王大伯的话是什么意思?
板书:减少枝条=增加产量?
师:所以作者最后又惊又喜,他明白了什么?
这就是---------剪枝的学问(齐读课题)
一、质疑激趣
师:同学们,这篇课文老师读了很多遍,除了题目之外,文中一个穷字也没有,让我们来试着找一找,哪些地方写出了穷的特点。
老师可以为大家提供两种表达观点的方式:第一,默读课文,找到能证明你观点的关键词语和句子,谈谈自己的理解;第二,朗读课文,抓住最能证明你观点的句段,展开想象,读好这些句段。
二、学生自学课文──探究穷人穷在哪里
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观点。
三、交流探究成果,多角度感悟穷人的穷
学生或谈看法,或朗读,充分体会穷人的穷。交流的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梳理,把握下面几个要点:
1、从屋内装饰看出穷。
相关句子:
古老的钟发哑地敲了十下,十一下
屋子里没有生炉子,又潮湿又阴冷。
2、从吃、穿看出穷:
孩子们没有鞋穿,不论冬夏都光着脚跑来跑去;吃的是黑面包,菜只有鱼。
3、从桑娜和渔夫的忙碌看出穷:
丈夫清早驾着小船出海,这时候还没有回来。桑娜听着波涛的轰鸣和狂风的怒吼,感到心惊肉跳。
她自己也从早到晚地干活,还只能勉强填饱肚子。
糟糕,真糟糕!什么也没有打到,还把网给撕破了。倒霉,倒霉!天气可真厉害!我简直记不起几时有过这样的夜晚了,还谈得上什么打鱼!谢谢上帝,总算活着回来啦。我不在,你在家里做些什么呢?
相机引导学生反复读描写恶劣环境的句子,反复品读夫妻的对话。
四、体悟那四处流溢的富有
1、师:这些穷人,真的很穷吗?老师一遍遍地读着文章,分析在字里行间感受到了他们的富有。(学生讨论)
2、请大家再次读课文,课文哪些内容体现了他们的富有?
3、学生自由读全文,寻找穷人精神上的富有。
4、交流。教师引导学生抓关键词句反复品味朗读,感悟穷人的美好品质。
预设交流要点:
⑴家的整洁与温馨。
⑵桑娜关心生病的女邻居。
⑶夫妻不顾生活困难收养孤儿。
5、抓住课题,拓展升华:
作者用穷人做题目,你认为有道理吗?说一说你的理由。
如果不用穷人做题目,还可以用什么作题目。说出自己的理由。
师:在那惊心动魄的卫国战争年代,一个和我们年龄相仿的孩子却如此沉着、机智地与敌人斗智斗勇,在课文字里行间中,你能捕捉到他的机智、勇敢吗?
(学生边读边画出相关句子)
师:再读一读这些句子,边读边想象:当时是怎样的一番情境?
生:孩子把口哨递给德国兵时,用快活的蓝眼睛望着他。我想小夜莺在敌人面前一点也不害怕,他的神情很自然,而且好像玩得很开心,德国兵完全不会在意有别的什么事情发生。
生:怎么会就剩下我一个?这里有麻雀、乌鸦、猫头鹰,多着呢。夜莺倒是只有我一个!我想小夜莺还真是很机智,他在骂那些德国兵,他恨敌人,但却笑着去骂敌人,那样的沉着,而德国兵却丝毫没有觉察到,还以为他是一个调皮蛋呢!
生:边走边打树枝、拾球果,还用脚去踢,学鸟叫。好像敌人根本就不存在,他在玩他自己的,完全沉浸在孩子玩的世界中,其实他在报信,很机灵。
师:同学们也很机灵,小夜莺的心思让大家想象得精彩极了!课文中将这些内容通过对话的形式展现出来了,试着读一读。
(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对话)
师:读了这些对话,你有什么感受吗?
生:小夜莺真勇敢。
生:小夜莺真是个机智的孩子,我很敬佩他!
生:敌人那么凶残,他随时都有生命危险,但为了自己的祖国,他沉着、机智地和敌人战斗,我们要向他学习,爱自己的祖国!
师:是啊!当祖国妈妈惨遭侵略时,祖国的孩子们只有团结起来,机智、勇敢去斗争,才能赢得胜利。
让我们再动情地读一读这些对话,从中汲取力量,从中受到感染。
老师讲课学生爱听,还愿意自学的情况下,往往少不了一份教案。老师需要提前做好准备,让学生能够快速的明白这个知识点。这样可以让同学们很容易的听懂所讲的内容,那么一份优秀的教案应该怎样写呢?小编收集整理了一些“《少年王勃》教学片段”,欢迎阅读,希望您能阅读并收藏。
《少年王勃》教学片段
师:读了这篇课文,你最欣赏的是哪一句?
生:我最欣赏“落霞与孤骛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这一句。(大家纷纷表示赞同)
师:老师也最欣赏这一句,请大家把这诗句多读几遍,看看有问题要问吗?
生:我想知道王勃为什么要写这句话?
生:我想知道王勃为什么能写出这么美的诗句。
生:我想读懂这句诗的意思。
师:我很高兴!你们已经学会读书了。古人云:“读而未晓则思,思而未晓则读。”请同学们再读读课文。
生:我读懂了这句诗的意思了,我觉得“远处,天连着水,水连着天,水天一色。一只野鸭正披着落日的余辉缓缓地飞翔,灿烂的云霞在天边轻轻地飘荡。”这一句描写的就是诗句的情景。
师:“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你真不简单!多么迷人的江上秋景,让我们和王勃一起来欣赏,谁能把这迷人的秋景读出来吗?
(一生读得深情而又欢快)你为什么要这样读?(这景色太美丽了,太迷人了!我非常喜欢,被深深地陶醉了!)
(一生读得舒缓而又宁静)你读的感觉好像不太一样,能说说吗?(我觉得这景色非常安静,我读着读着,眼前仿佛出现了这迷人的景色,我不忍心惊动那飞翔的野鸭!)你已经完全进入这种境界了,口中读出感觉,眼前读出画面,心中读出情感,这可是朗读的最高境界啊!
师:(全班配乐朗读)此时此刻,欣赏着这迷人的秋景,你最想做的是什么?
生:我真想把这迷人的秋景画下来!(那你就是了不起的画家了!)
生:我想用摄像机把它拍下来!(把这动人的镜头永远地珍藏起来,非常值得!)
生:我想歌唱这迷人的景色!(那你能不能唱两句?)天连着水,水连着天,天边的云霞多么美丽……(你很有音乐天赋,唱得也很有味道!)
生:我想起了一句诗:“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生:老师,我能自己编一首小诗吗?(当然可以!)一道夕阳铺水中,水天一色两悠悠。孤鸭远飞余辉尽,惟有江水天际流。(掌声)
师:你最崇拜的诗人是谁?(李白)那你就是“小李白”了!(生欢喜得不得了)
……
反思:
发展性评价就是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根本目的的评价。在课程改革实验中,我们非常惊喜地看到,教师过去那种冷面孔少了,那种简单、粗暴、挖苦的评价语言少了;更多的是给予学生人文关怀,关注学生个体的处境和需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悦纳自己、拥有自信、挖掘潜能,最大可能性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但是,我们也经常看到案例1中的现象,教师试图用鼓励性的语言和激励性的奖品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进学生的发展。但从实践来看,效果并不理想,原因主要有这样几个方面:
一是激励性的奖品过多,鼓励性语言过于单调。这样很容易使教育走向另一个误区,这种发展性评价变成了一种物质诱惑,学生注重的只是教师的奖品,而不是关注学习的内容。表面上虽热热闹闹,但只是一种“泡沫”而已。奖品过多过滥,学生也变得无所谓、不稀罕。从案例1中,我们发现教师的评价语言除了“真好!”“你真棒!”“真了不起!”,似乎就再也没有别的语言了。为了让课堂气氛活跃,再加上小朋友整齐划一的动作、口号,显得机械单调,小朋友对同伴的鼓励已不是发自内心的,而只是应付一下,甚至是极不情愿的。那么,学生到底好在哪儿,棒在何处,谁也弄不明白,只能是“雾里看花”了。发展性评价更加注重唤醒学生的生命态度,激发对知识的渴求,释放学生内在的潜能。事实上,教师那一个甜蜜的微笑、一个慈爱的眼神、一个温柔的抚摸,教师那发自内心的欣赏,那充满人文关怀的语言,甚至奖励学生一项学习任务都能产生较好的效果。
二是教师的评价对学生没有起到提升的作用。教师的评价只是简单的肯定与否定,仅限于知识层面上的对与错。如案例1中,“你说得很正确!”、“说得还不错!”、“非常有道理!”、“这是你的发现!”等等,教师极少对学生的回答说“不”字。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没错,但学生的这种“体验”真的都是完美的吗?否定学生的回答就是不“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吗?笔者认为,教师对学生错误的或者不完全正确的回答的纠正恰恰是非常“尊重”的表现。教师可以让其他同学讨论,反复修改,这样可以使学生不断地深入思考,“体验”才会更深刻,才会更“独特”,这是不是比那些简单地处理学生的回答更“尊重”学生呢?作为语文教师,在贯彻新课程理念时,如果只是从概念上理解、从形式上改变那是非常肤浅的,我们应着眼于语文教学的本质,从文本的实际、学生的实际出发,只有这样,新课程理念才有可能真正落实,才能达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的目的。
三是对学生的评价没有关注到学生发展的全面性。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各个方面都是发展性评价的内容,并且受到同等的重视。传统的教学,只关注知识与能力的评价,所有的评价方法、内容都是为了检查学生知识掌握的程度如何,而对学生在课堂上表现出来的如何去学习、如何去读书、如何去解决问题并不关注,因为他们要的只是“葫芦”。案例1中,如果我们把“说得还不错!”变成“你解释得非常精彩,比老师说得更有道理!”对学生到位的回答、精彩的朗读、独到的想法给予发自内心的赞赏,可能对学生是一次终身难忘的鼓励。如果我们把“哪位同学比他读得更好?”变成“这一遍比前一遍好多了,再读一遍会更棒!”这种评价无疑更能激发学生读书的热情,鼓起自我挑战的勇气。我们从案例2中可以看到,教师更关注到过程与方法方面的评价,“我很高兴!你们已经学会读书了。”让学生懂得读书的方法;“‘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你真不简单!”对学生解决问题的结果给予充分的肯定。“你已经完全进入这种境界了,口中读出感觉,眼前读出画面,心中读出情感,这可是朗读的最高境界啊!”对学生全身心地溶入课堂、溶入文本的学习态度给予充分的赞扬。“那你就是了不起的画家了!”“你很有音乐天赋,唱得也很有味道!”……这种评价方法的多元化,促进了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创新意识、实践能力等方面的发展,“多了一把尺子就多了一批好学生”,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成为优秀者。
新授:(学生交流第二段时)。
师:下面,请同学们静下心来默读课文,边读边想:文中哪些词语深深地打动了你或触动了你。
学生默读课文,边读边在书上勾画。
交流,板书:
食不下咽,寝不安席,泪流不止。
师:为什么打动了你,你能结合文中有关语句来谈谈吗?
生结合相关语句交流。学生重点交流课文第二自然段。
师:每每想到母亲,我就泪流不止,而且数十年如一日。这是一份怎样的终天之恨呀,老师这儿有一份季羡林老先生写的一篇文章《赋得永久的悔》。
老师读材料。
师:你从这份资料中听出了什么?
学生交流。
师:是呀,子欲养而亲不待这是令人何等的悔恨呀!每每想到这些怎不让人食不下咽,寝不安席,而又泪流不止呀!你再来读读这段话。
生自己练读
抽两生读。
师:老师从两位同学的读中听出了季老先生那深深的悔恨,是呀,同学们设身处地地想想,假如是你,六岁便离开了母亲,等自己功成名就想报答、孝敬母亲时,蓦然发现母亲却早已离开了我们,所有的愿望陡然成了一纸空文,想到这些,怎不让人心如刀绞,悔恨不已,怎不让人食不下咽,寝不安席,而又泪流不止呀!你再来读读这段。
抽生读。
齐读。
师:从同学们的哽噎中,老师也想到了我的父母为我所做的一切,真是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你还从文中哪些地方读出作者这泪流不止的深深思念呢?
作为杰出的教学工作者,为了教学顺利的展开。即使每天晚上一两点都要坚持制定出一份最详细的教学计划。这样可以有效的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那你们知道有哪些优秀的小学教案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桂林山水》教学片段”,欢迎您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助益。
【学片断一】 1、上课伊始,教师让学生三人一组上网查找与桂林的山有关的资料。 评析:老师根据当地实际,充分发挥网络资源的优势,既拓宽了语文学习的渠道,又为学生更好地学习课文奠定了基础(从教学片断二可以看出)。 2、选择自己喜欢的内容,用自己喜欢的研读方式自学。
小黑板出示研读方法:朗读体会、换词理解、比较发现、质疑探究、联系揣摩、看图领悟。 3、选择自己喜欢的合作伙伴组成临时小组交流: (一名学生提出要与老师一起学习,老师欣然同意。两名学生大方地走到听课席与前来听课的外地老师共同探讨。) 评析:小黑板出示的研读方法起到了引导的作用。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并不意味着要放弃教师的引导作用,离开了教师的组织和引导无异于放任自流。教师能欣然地与学生共同学习,体现了教学平等。两名学生敢于与听课的老师进行交流的举动表明,这种平等是真实的,不是作秀。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合作伙伴进行交流,使小班化教学的优势得以体现。 4、汇报自己的学习所得: 生1:我发现写桂林的山奇和秀时用了打比方的手法,写险的那一句话,虽然用了好像,但不是打比方。 生2:我从网上发现,桂林的山不只是课文中描述的那几座,还有独秀峰、叠彩山、洑波山、南溪山、芦笛岩、七星岩等都很有名。 生3:我对课文有疑问。我认为骆驼后面应该用省略号,因为那儿的山很多,各种各样。 师:同学们同意吗? 生:(齐)同意。 师:那你们就将书上的逗号改为省略号吧! 生4:课文写奇时,连着用了三个像,有些单调。我认为可以将后面的两个像分别改为宛如又像,这样可以避免重复。 师:请你按照你说的那样读一读。 生:像老人,宛如巨象,又像骆驼 师:再请你把原句读一读。 (生读) 师:有什么感觉? 生:感觉改后读起来不太顺口,还是原来的句子工整、简练,好读。 师:那你还认为要改吗? 生:不改了。(众笑)
评析:《语文课程标准》提倡个性化的阅读,强调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学生根据网上得来的经验,提出要修改课文的标点,言之有理,得到了大多数同学的认可,教师予以充分尊重。但尊重也要有原则。当学生提出要给像换词时,教师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悟出课文语言的精妙,打消了他换词的念头,引导得恰倒好处,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学会思考,学会质疑,学会学习。
【学片断二】 从网上搜索赞美桂林山水的名言佳句,准备交流。
(教师强调由于时间关系,每人只找一句。汇报时,不要与别人重复) 生1: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唐代大诗人韩愈。 生2:云中的神呵,雾中的仙,神姿仙态桂林的山,情一般的深呵,梦一般的美,如情似梦漓江的水──当代诗人贺敬之。 生3:千峰环野立,一水抱城流──南宋著名诗人刘克庄。 生4:几程漓水曲,万点桂山尖──这句话是现代人说的,但不知道他的名字
(众笑)
评析:通过查找名言佳句,对课文进行总结,设计巧妙。既是扩大语言积累,又是情感的渗透,一举多得。
【总评】 语文教学如何开发和利用地方、学校资源,拓宽学习渠道,丰富学习内容,使语文课堂变得生动有趣、富有活力,是一个十分值得研究的课题。袁老师这节课作了有益的尝试。开发、利用学校与地方资源要因地制宜,充分发挥当地的优势。资源以说无处不在,关键还是意识的问题。 时下,作为教师,几乎无人不知阅读教学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于是乎,课堂一片赞叹声。无论学生说什么,教师都不加否定,似乎没有了对与错、优与劣、美与丑之分。任何事物都有其自身的规律,语言也不例外。童心本该呵护,但不能以牺牲真理为代价。本节课中,袁老师处理学生质疑过程中出现的两个问题的方法值得借鉴。
每一位任课老师,为了能够给学生给一个最简单易懂的教学思路。在上课前要仔细认真的编写一份全面的教案。上课自己轻松的同时,学生也更好的消化课堂内容。你们有没有写过一份完整的教学计划?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夏夜多美教学片段欣赏精彩推荐”,欢迎阅读,希望您能阅读并收藏。
教学目标
1.谈话引入,板书课题。
2.听录音朗读课文,思考:美丽的星空下,公园的水池边发生了什么事?
3.讨论:
师:故事的主角是谁呀?
生:蜻蜓、蚂蚁、睡莲、萤火虫。
(师根据回答用红笔板书。认读生字:莲)
生:我知道老师为什么用红笔写在黑板上。
师:你说说看。
师:你很善于发现。真不错,联系生活不断地思考、发现是锻炼头脑的好办法。能说说它们都做了些什么吗?(引导学生从宏观上思考问题。)
生:睡莲从水中救起了小蚂蚁,蜻蜓送小蚂蚁回家。
生:我补充,萤火虫给小蚂蚁、蜻蜓提灯笼。
师:说得多好啊!不愧为金头脑。
生:我有问题。
师:别急,说完整,问吧!
生:我有问题要问。这里,小蚂蚁又没有帮助别人,为什么你也用红笔写它的名字呢?
师:问得真好!你是今天的问题专家了。大家想想吧。
该生满脸疑惑,大多数同学也一时没有答案,教室极为安静。但观察一下孩子专注的神情,可以看出他们在积极地思考。
师:那么,再读读课文,从书中寻找答案吧。
(生纷纷读课文)
生:我知道了。(声音很大,全班又安静下来。)老师要表扬小蚂蚁很有礼貌。(生有些激动,停了停,又说。)看,第五自然段,小蚂蚁连声说:“谢谢您,睡莲姑姑。”
师:谢谢你让我们一起分享了你的发现。我们一起来读读第五自然段吧。
(生齐读第五自然段,认读生字:非、感激、谢。)
生:“连声”是什么意思?
生:就是一直说,一直说嘛!
生:我补充,连声就是一句话说了很多遍。
生:老师,我有疑问,小蚂蚁连声说:“谢谢您,睡莲姑姑”这句话,课文里用的是句号,可是,我觉得应该用省略号才对呀,用省略号才能说明小蚂蚁说了很多声“谢谢”。
师:你发现的问题很有价值,我们可以写信把这个问题反映到出版社,也可以通过查找资料自己解决问题,你说呢?
生:我对刚才的问题还有补充!小蚂蚁还是个懂事的好孩子。它怕它妈妈担心,所以才急着回家。我要向小蚂蚁学习,做事不让妈妈担心。
(师笑,这位同学昨天才被老师批评,因为他每天下午放学后会在街上闲逛到很晚才回家。看来,他是把老师的批评记在心上了。)
师: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
生:第六、第七自然段。(生读,全班认读生字:急)
师:小蚂蚁真是个既有礼貌又懂事的好孩子。那么,睡莲、蜻蜓、萤火虫又是怎样帮助小蚂蚁的呢?
4.学习课文一至四自然段。
……
【教后反思】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我们经常发现,学生在初读文之后,了解了故事的梗概,学习了生字,就不知该做什么才好。这就要求教师及时了解学生学习中遇到的问题,根据课堂上的偶发事件精心安排教学环节,及时调控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修正教学策略,引导学生敏于发现、善于提问,把学习活动引向深入。
什么是问题意识?它表现为学生在认识活动中,经常意识到一些难以解决的、感到疑惑的实际问题,产生怀疑、困惑、焦虑、探究的心理状态。而这种心理状态又驱使学生积极思维、不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培养问题意识,一要让学生敏于发现。在这个教学片段中,我用红笔写字本是一种无意识的行为,是学生的发现让我意识到这是一个引入课文学习的良好契机。我及时肯定了学生的发现,鼓励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学语文,积极思考,主动参与课堂教学。在学生发现的基础上,学生又有了新的困惑,“小蚂蚁又没帮助人,为什么也要表扬它呢?”这种困惑正是问题意识的萌芽。这时候,我并不急于解答,而是引导他们仔细读文,先自己独立思考,主动探究。培养学生自己尝试解决问题,实在弄不懂的问题再提出来讨论的习惯。二是让学生善于提问。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要引导学生仔细读、认真想的习惯。学会从课文的字、词、句、段、标点等各个要素中发现问题,在“不懂的”“似懂非懂”的地方深入挖掘,经过思考、整合后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在这里,对“连声”一词意思的质疑,引起对“连声”一词用法的质疑,学生思维成长完成了一次有意义的飞跃。问题意识的培养是转变学生学习方式、营造个性化学习平台的保证,我们应把提问的权利还给孩子。
《《春笋》教学片段》一文就此结束,希望能帮助您在小学教学中起到作用,如还需更多,请关注我们的“小学教学教案”专题。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23422.html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