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咬文嚼字》——《朱光潜美学思想及其理论体系》读后感

一名优秀的教师在教学时都会提前最好准备,高中教师要准备好教案为之后的教学做准备。教案可以让学生更好地进入课堂环境中来,帮助高中教师有计划有步骤有质量的完成教学任务。您知道高中教案应该要怎么下笔吗?考虑到您的需要,小编特地编辑了“《咬文嚼字》——《朱光潜美学思想及其理论体系》读后感”,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90年代以来,中国美学似乎进入了它的沉寂期。美学著作的出版量或许有没有减少,但是人们对于美学真理的信念却薄淡了。最近读到阎国忠教授的新著《朱光潜美学思想及其理论体系》,感触很多。

我学美学多年,头脑中逐渐形成了两句话:一句是:审美无争辩。另一句是:美学无是非。对第一句话,尽管可能遭到非议,但我仍认为它闪烁着真理的光芒。其真理性在于,审美虽无争辩,但美学却必须争辩。而且重要的是,美学的争辩须建立在审美的无争辩基础之上。这就是审美的无争辩与美学的争辩之间的辩证法。第二句话说的是事实:数学中的错误太容易证明了。而在美学中,即使是错误也总是有道理的。这件事本身不啻对美学所达到的科学水平的一个测度。由于这个原因,我对那些对推进美学的科学程度作出了贡献的美学家往往特别尊敬。朱光潜是其中的卓越者之一。在我心目中,朱光潜作为一个中国美学家,最大特点就是对于美学真理的坚持不懈的追求。当人们有充足的理由对于美学中的真理绝望的时候,当传统美学被认为已经陷入迷误,中国学者在美学中看到了一堆博学的垃圾并且惊呼美制造白痴、避之惟恐不及的时候,对于一生孜孜不倦研究美学的朱光潜的学术生涯和理论遗产的回顾和总结,这件事本身就是对于美学研究者的一个鼓舞。在这种情况下,《朱光潜美学思想及其理论体系》一书的出版,确有其不同寻常的意义。因为,对现当代中国美学的反思是中国美学走向未来的一个不可缺少的环节,朱光潜的学术生涯可以说是现代中国美学发展的一个缩影,朱光潜的学术道路本身就是一笔精神财富。在这个意义上,朱光潜不仅是一座横跨古今、勾通中外的桥梁,而且是中国美学走向世界、走向未来的一座桥梁。

这部30万言的研究和介绍朱光潜美学历程的著作让人感到了它的沉甸甸的分量。朱光潜可以说是一位其一生除了美学几乎就等于零的学者。照理说,对他的学术思想进行评述,似乎并不困难。其实不然,因为朱光潜的美学思想发展是中国现当代思想史的一部分。本书的意义,不仅在于它对中国美学科学的开拓者朱光潜的美学思想及其理论体系进行了准确、细致的梳理和概括,充分肯定了朱光潜在中国现当代美学建设中的开拓者和奠基人的地位,而且还在于它清晰地呈现和勾画了朱光潜美学追求中的建构、转型、反思和重构的反复过程,以及对马克思主义的学习和研究在朱光潜美学道路中的重大意义。本书对朱光潜的介绍,事实上等于从一个重要的侧面勾勒了中国现当代美学史。从中我们能够真切地感受到,在美学研究中比在任何其他研究领域中都更容易受到文化环境的影响乃至干扰。即使是一个真诚的美学家,要想在各种各样的批评中坚持正确的方向和不断地纠正错误,是多么困难。朱光潜受到的不仅仅是正确的批评,而且还受到了以无可置疑地正确的面貌出现的错误批评。本书为我们描述的,不是一个特立独行的美学家,也不是一个一贯正确的美学家,而是一个具有足够理论勇气的不屈不挠的美学家。

美学研究比任何其他学术领域都更难达成共识,也更难避免理论失误。在这个领域中,即使是伟大的睿智者,错误也再所难免。被纠正的很可能不是错误,进步有时也许就是倒退,正确的东西也可能被作错误的运用,这些在美学中决非罕见。因此,在对朱光潜的评述中曲意逢迎和为尊者讳对美学研究毫无益处。本书作者严格把握了这一准则。这里仅举一例:朱光潜曾提出过一个著名的物甲物乙说。这一观点有其重要的理论价值。至今我仍看不出它有违背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之处,因此也不认为需要引证马克思来支持这个观点。但朱光潜却引证了马克思的一段非常著名的论断:最美的音乐对于不能欣赏的耳朵就没有意义,就不是对象。在他看来,马克思的这句话支持了他的观点:最美的音乐(物甲),如果没有能够欣赏它的耳朵(主观条件),也不能转化成美的形象(物乙)。但是现在我们不难发现,这段话恰恰不能证明这一点。这句话能够说明的只是,如果没有主观条件,最美的音乐(物乙)也能变成物甲,就是说,不存在物乙。本书如实描述了这件事,起到了立此存照的作用。看起来,这里涉及的问题属于细枝末节,其实也涉及到如何对待马克思主义著作的问题。

在某种意义上,朱光潜作为一个美学史家比作为一个美学理论家的影响要更大一些,但本书对朱光潜的评述却更注重其理论建构的方面,因此,它在对朱光潜美学评述的同时,还比较系统地提出了作者自己对于一些重大美学问题(例如美学的研究对象等问题)的学术论断。这些论断是作者对美学史和美学理论长期思考的结果。这是非常之宝贵的。作者象朱光潜一样,既是一位美学史家,又是一位美学理论家。这使得本书的某些理论论断带有深邃的历史眼光和强烈的现实感,例如,作者在评论朱光潜关于美学的研究对象是艺术的观点时,虽然与朱光潜持有不同的看法,但是却并没有简单地否定它,而是更着重从艺术的社会实践意义上去强调朱光潜的观点对美的本质的理解及在美学方法论方面给人们的启示。作者这样指出:艺术从来没有象哲学那样高悬在空中。由于这个原因,艺术不是少数人的事业,而属于全体人类,是人类共同的生命或生存形式。人们可以没有哲学,没有宗教,但是不可以也不可能没有艺术。即是如此,那么美学就不应停止在心理学与认识范围里,而应深入到人的社会实践中,从社会实践这个意义上去认识和研究艺术,揭示艺术在人类社会实践中的地位与价值?quot;正是建立在对艺术的这种理解之上,作者才认为,一般地把美学界定为人与现实的审美关系的科学即使是能够成立,恐怕也是没有意义的,并进而提出了自己关于美学研究对象的论断:美学就是要研究美在这个艺术链中的生成与发展,以及在发展中形成的各种形态、各种环节和各种规律。美学不能笼统地将美与艺术混为一谈,否则不是把美限止在艺术之内,就是把艺术局束在美之内?quot;

如果说,朱光潜以其双重身份在中国现代美学中获得的地位,标志了中国现代美学的开创阶段,那么我们是否可以认为,本书作者同样以其双重身分通过朱光潜对中国现当代美学的总结,意味着中国美学试图穿越美学史的隧道,创建具有世界水准的当代中国美学理论体系的努力呢?

我看是可以的。

延伸阅读

《荷塘月色》读后感


读《荷塘月色》有感

我不由的产生疑问,朱子清先生为什么要写下这篇《荷塘月色》?作者从去荷塘的途中走过曲径、树、看到月色。不免产生淡淡的哀愁。在凝望荷塘边景时(荷叶、荷花、荷香、荷波、月光),不免产生淡淡的喜悦。

我们眼见的荷花:“袅娜”“羞涩”“点缀”微风迎面还“送来缕缕清香”“仿佛……渺茫的歌声……”;

我们眼见的荷叶:“与花……颤动”“肩并肩密密的挨着”“凝碧的波痕”;

我们眼见的荷塘:“薄薄的青雾”“浮”。

我们眼见的树林:“弯弯的杨柳”“稀疏的倩影”“漏着几段空歇”“树缝漏着一两点灯光”“月光是隔……荷塘上”。“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的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

于是朱子清笔下的《荷塘月色》就成了谦谦君子,成了抒情散文中的异苑奇葩,成了

散文史上的牡丹风华。

梁元帝《采莲赋》里说得好:

于是妖童媛女,荡舟心话:[益鸟]首徐回,兼传羽杯;棹将移而藻挂,船欲动而萍开。尔其纤腰束素,迁延顾步;夏始春余,叶嫩花初,恐沾裳而浅笑,畏倾船而敛裾。

周敦颐《爱莲说》里说得好: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青莲而不妖。

我在这两位大作家在他们的笔下,细细品位,宛如一幅幅淡淡的丹青,幽幽挂在我们的眼中。令我们挂念、令我们思、令我们陶醉……

赏析:

①'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当时正值大革命失败不久,白色恐惧笼罩着大地。朱自清,作为大时代中的一名小卒,却一直在呐喊和斗争,他虽没有像鲁迅先生那样用犀利的笔锋写就一篇篇抨击国民党反动派的慷慨激昂的陈词,但也用他独特的方式反对当时黑暗统治,号召大众起来斗争;而此刻,他陷入了苦闷和彷徨,他像一盲人在黑暗的世界慢慢去摸索,这时的他正如文中所说'我也超出了平常的自已,到了另一世界里。'看着如此美妙的荷塘月色,朱自清完全陶醉了'在苍茫的月下,什么事都可以想,什么事都可以不想,便觉得是个自由的人,'对现实的不满和无奈,使朱自清抛开一切烦恼,尽情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文末又写到采莲,起初对这一段不甚理解,认为好好的为什么会突然想起采莲,后来才明白,这时的朱自清开始惦着自已江南的家乡了,况且采莲时节如梦如幻的快乐和幸福更激起了他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他不愿让黑暗现实打破他的梦想,只有在这荷塘月色下独自回味了。

②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回过头来想想,由于作者对景物做了深入细致的观察,对生活有深挚真切的感受,运用语言的功力很深,故有了美文《荷塘月色》。

朱自清的这篇《荷塘月色》,不愧是写景抒情的名篇。情景交融,情在景中,情在诗中,情在他心中………情至意未尽的荷塘上,漂浮着的是牛乳般的雾霭,还有作者心中如雾一般漂浮不散的思乡情愁。

《咬文嚼字》——欣赏就美――朱光潜的美学观


朱光潜先生介绍了大量的西方美学著作,让中国人知道了什么是西方美学。朱先生早期肯定美是主观的。后期的美学观有所改变――融合了马克思在《1844年哲学-经济学手稿》中的观点,不再说美是主观的,而是说美是主客观的统一。不过关于美感起因的看法,朱光潜的观点还是没有变,那就是:美感是直觉到,审美无需功利考虑,主观情趣表现于意象从而得到美感。如果用一句简单通俗的话来概括朱光潜的审美观,那就是:欣赏就美。这是我总结的。

克罗齐著名的美学观是:美是“成功的表现”,“是得到胜利的表现活动”。(【3】,288-297)表现有两种意思,一是艺术家把自己头脑里的意象用文字或艺术作品形象地表现出来,表现成功就是显示美。还有一种意思就是欣赏者借助于艺术作品或外物的形象,在自己脑海里“表现”出意象,这后一种“表现”就是审美。克罗齐也强调情感,认为“艺术活动只是直觉,艺术作品只是意象……使本来错乱无形式的意象变为有整一形式的意象,要有一种原动力,这种原动力就是情感。艺术就是情感表现于意象。”情感表现于意象从而得到美感,这才是朱光潜最为欣赏并大肆发挥的。

朱光潜的美学观之所以很有市场,就在于它和日常审美经验――“喜欢就美”相当一致。但是朱光潜否认美感和人的现实需求有关,所以其观点应该说是:“欣赏就美”。由“喜欢就美”可以推断出“欣赏就美”,但是反过来并不成立。因为在朱光潜看来,现实中的美的事物只有在我们把他们当作艺术品――不考虑功利,不顾及概念,只注重形象――来欣赏,他们才会是美的。比如,你喜欢草莓不仅因为好看,而且因为好吃,但是你欣赏草莓的就仅仅是因为好看,而不能因为好吃。因为你要把草莓艺术化,是艺术品就不能考虑好吃。面对性感女郎,沙漠绿洲,安逸家园……都有这个问题,喜欢和欣赏是有区别的。人喜欢对象可能顾及对象的功利性,可能产生想象的生理快感、喜悦或失望之痛苦,而欣赏不然。

朱光潜的这种美学观有其深厚的哲学根源。世纪中国网站上有一篇单世联的文章《朱光潜与尼采》[1],这篇文章非常有助于我们对朱光潜思想的理解。其中写道:

“朱光潜历来以克罗齐的学生自居,从留学国外到回国教学,他在若干年中,‘恭顺地跟着克罗齐走’,对康德─克罗齐一线的哲学美学下了很大功夫。‘美即直觉’、‘直觉即表现’等克罗齐的思想,通过他的绍介发挥而在中国知识界产生很大影响。直到50年代批判他时,被深挖的祖宗也主要是克罗齐。”

“然而,当朱在82年为其早期的论著《悲剧心理学》写序时,他却仿佛自我发现似地说:‘我从此比较清楚地认识到我本来的思想面貌,不仅在美学方面,尤其在整个人生观方面。一般读者都认为我是克罗齐式的唯心主义信徒,现在我自己才认识到我实在是尼采式的唯心主义的信徒。在我心灵里植根的倒不是克罗齐的《美学原理》中的直觉说,而是尼采的《悲剧的诞生》中的酒神精神和日神精神’。”

尼采借用希腊的两个神明说明艺术现象。阿波罗是日神,代表梦幻的世界;狄奥尼苏司是酒神,代表沉醉的世界。日神看重的是和谐、限制、与哲学的冷静,他知道眼前看见的是梦幻世界,但是他还喊着'这是梦幻,我还要再梦。而酒神代表放纵,代表生命本能的释放。人类受酒神精神鼓舞,发泄他原始的本能,沉溺在狂欢、酣歌、舞蹈之中。人在这时候不复是一个艺术家,他已经变成一件艺术品。酒神和日神的区别是:酒神入世,而日神出世;酒神演戏,而日神看戏。

朱光潜欣赏尼采的日神和酒神精神,但是,在尼采那里,酒神战胜日胜,主导人类艺术活动;但是在朱光潜那里,酒神的表现最终是为了让日神观照;日神精神才是最珍贵的。以日神的心态对待人生,把现实生活艺术化,赋情感于形象获得意象从而得到美感。这才是回避人生痛苦,获得人生幸福的良方。

尼采的意志论来自叔本华。叔本华认为世界的本原是意志,意志外化出自然界。由于人的欲望和现实冲突,并且永远不能满足,于是就导致人生痛苦。摆脱痛苦之道就是暂时摆脱人生的一切关系,无欲以观物,在审美中我们的心灵可以暂时得以解脱。通过无欲摆脱痛苦,这和佛家的教义相似。尼采的日神精神继承了叔本华的审美思想――不同的是日神精神含有更加积极乐观态度,而酒神精神则是对叔本华思想的反叛。朱光潜看重日神精神而不是酒神精神,说明通过艺术欣赏逃避现实痛苦是朱光潜的审美心理学的主旨。

我们现在再回到美学的生物学问题:如果象朱光潜认为的那样,美感只是静观的结果,是对人类艺术欣赏心态的奖赏,那么自然选择为什么会赋予人类这样的美感功能?

后面我们将说明,人类首先因为需求而喜爱,然后才能有可能为了形象本身而喜爱。排除人类现实需求,情感和美感都是无源之水。肯定美感和需求相互促进,这样才便于解释美感功能如何因为自然选择而保留和进化。

朱光潜也谈到酒神精神的重要性,没有酒神精神,日神观照就没有内容。但是由于要否定审美功利性,也就必然要否定人的需求或欲望对审美的贡献。这是朱光潜思想的矛盾所在。他没有看到:审美时暂时无关并不意味着历史上一定无关。

其实朱光潜的审美态度正表明了他自己的现实需求――作为高薪知识分子,物质需要不再缺少,渴望的是回避乱世纷争,没有现实的桃花源就躲进自己意想的桃花源。这是一种保守的生存策略,照样和功利有关。

本书后面的控制论模型――强调意志欲望对美感的决定性作用――在某种意义上是赞成意志论哲学以及酒神精神。但是不同的是:笔者肯定意志欲望和人的生存需求有关。因而笔者肯定的更多的是马克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存在决定意识,意识反作用于存在――的观点。

《小狗包弟》读后感(2篇)


一名爱岗敬业的教师要充分考虑学生的理解性,教师要准备好教案,这是每个教师都不可缺少的。教案可以让学生更好的吸收课堂上所讲的知识点,帮助教师缓解教学的压力,提高教学质量。你知道如何去写好一份优秀的教案呢?考虑到您的需要,小编特地编辑了“《小狗包弟》读后感(2篇)”,欢迎大家与身边的朋友分享吧!

读《小狗包弟》有感

巴金先生在《小狗包弟》中介绍,包弟是只讨人喜爱的小狗,而且和作者有着亲密的感情,但是在当时那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他不得不把包弟送到医院里当实验品。虽然情非得已,但在文章最后,作者还是满怀不安地向包弟表示道歉和忏悔。

和包弟的命运相似的狗有很多,但并不是所有被送到实验室里去的小狗都是因为主人的情非得已,甚至有的是标价出售。为什么他们不能用爱去对待小狗呢?难道一只小狗的价值仅仅是那点钱吗?难道用钱就可以衡量一条生命的价值吗?

作者与小狗包弟的愉快相处,再因外部压力而视之为包袱,再将它送去医院供解剖了事,从而心中内疚、自责的过程。两只狗的故事,真实的反映了文革时环境的恶劣,缺乏人性,同时也真实地再现了“我”的怯弱和逆来顺受。其次,强烈的反思和自我拷问精神。不仅是小狗包弟,连“我”自己也在受解剖。不能保护一条小狗,“我”感到羞耻;为了想保全自己,“我”把包弟送到解剖桌上,“我”瞧不起自己!“我”不能原谅自己!“我”不怕大家嘲笑,“我”要说:我怀念包弟,我想向它表示歉意。

读《小狗包弟》后,我不仅要问:由于形势所迫,我们真的要放弃很多吗?即使是自己最亲密的朋友,自己最热爱的事业,自己最美好的生活?噢,不,我不想这样!如果这样,我就会像巴金先生将他的小狗包弟弃置于医院一样,虽然获得了一时的轻松,但接踵而来的是十年良心的煎熬。

我不由得记得我也有一条讨人喜爱的小狗,我与它的情感不是用三言两语就能诉说的尽的。我无论怎样欺负它,它都毅然接受。摇摇尾巴向我示好。它乖巧的似绵羊,可爱的如白兔。体形娇小,凡是什么我都喜欢让着它。用餐时,我吃白米饭,它尽情享受牛肉、鸡腿的等美味。要明白,她在我心目中就像妹妹一样。然而,随着岁月的流逝,我长大了,要入学了,我不得不放弃我最愿听我诉说心声的“家人”。父母曾训诫我:不是想怎样就有怎样的!你要是想有所成就的话,就给我认认真真地学习。整天和狗混在一起,有什么出息,难道你长大了也想当一条狗?父母的话骂得我狗血淋头。就这样我离弃了我心爱的狗。看得出,它对我也是舍不得的,因为它湿润的眼眶分明告诉我,我错了,我不能这样。之后,我一个月才去看它一次,后来又因学习繁忙,大半年也难见它一次。再后来,寄住在外婆家的它似乎不认识我了。啊!我们曾经可是最好的伙伴呀!我有点接受不了,离开,不是我的选择,但我至少按父母要求的去做了,这真是咎由自取,活该活该!使它把我当成陌生人也不稀奇。随着时间的流逝,我在不断反思,并且得以解脱:是的,我是失去了它对我的爱,但在这大好时光,我们需要的是珍惜。不要让时间从饭碗里溜走,从生活的点点滴滴中溜走。用有限的时间做更多的事,生命的意义在于奉献,而不在于索取。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吧!

小狗包弟是否上了解剖桌,我们不得而知,但从字里行间,我们也能看出巴金先生的痛苦,与他的煎熬相吻合。最后只能用道歉来偿还这笔“心灵上的欠债”。或者说,没人能体会巴老的痛苦。他自己终于也变成了包弟,没有死在解剖桌上,倒是他的幸运;他好像做了一场大梦,满园的创伤使他的心仿佛又给放在油锅里煎熬。

看完巴金先生对于包弟的歉意以及自己过去十年的苦难生活做的总结,我的泪水早已将衣衫打湿,但我更期待美好的明天。错了,不能让它轻易过去,更不能痛苦的永远无法忘怀。社会需要我们的给予,未来的国家需要我们更新的思想。

第二篇:

读《小狗包弟》有感

一说起小狗,我就会想到它又跳又叫讨肉吃的可爱样子。我是很喜欢狗的,它那细滑的皮毛、黑黑的眼睛都使我着迷。小狗对主人也很忠心,怎么想也总是觉得让人舍不得去伤害它,但还是有不少利欲熏心的人为了蝇头小利而做出伤害它的事情来。

巴金先生在《小狗包弟》中介绍,包弟是只讨人喜爱的小狗,而且和作者有着亲密的感情,但是在当时那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他不得不把包弟送到医院里当实验品。虽然情非得已,但在文章最后,作者还是满怀不安地向包弟表示道歉和忏悔。

和包弟的命运相似的狗有很多,但并不是所有被送到实验室里去的小狗都是因为主人的情非得已,甚至有的是标价出售。为什么他们不能用爱去对待小狗呢?难道一只小狗的价值仅仅是那点钱吗?难道用钱就可以衡量一条生命的价值吗?

有一次在街头看到有人在卖狐狸犬。看着一只只小狐狸犬活泼可爱的样子,我忍不住想让妈妈买下一只。妈妈对我说要买小狗应该去正规的地方买,街头上卖的狗,有时会因为主人为了让狗看起来精神活泼,会给它喂下一种兴奋药剂。这样的狗,买回家没几天就会死掉。我听了妈妈的话,心里无比惊讶。那时我只有九岁,无论如何也想象不到竟然有人会如此狠心地去用这种手段残害一只可爱的小狗。

后来,我又从报纸上读到一些关于黑心商人卖狗的故事。有的商贩为了把一些普通小狗装扮成名贵的小狗,竟然把小狗放到沸水中给狗染色。狗也是条生命,狗也知道痛的啊!

通过阅读《小狗包弟》,我们感受到《小狗包弟》的作者巴金先生和这些人形成了鲜明的对照。我希望那些曾有愧于小狗和其他小动物的人,也有机会拜读一下《小狗包弟》这篇文章,并通过阅读这篇文章,能对自己的行为有所忏悔,从此知道尊重生命,珍爱生命。

咬文嚼字(朱光潜)


郭沫若先生的剧本里婵姢骂宋玉说:你是没有骨气的文人!上演时他自己在台下听,嫌这话不够味,想在没有骨气的下面加无耻的三个字。一位演员提醒他把是改为这,你这没有骨气的文人!就够味了。他觉得这字改得很恰当。他研究这两种语法的强弱不同,你是什么只是单纯的叙述语,没有更多的意义,有时或许竟会不是;你这什么便是坚决的判断,而且还必须有附带语省略去了。根据这种见解,他把另一文里你有革命家的风度一句话改为你这革命家的风度(见文学创作第四期郭沫若札记四则)。

这是炼字的好例,我们不妨借此把炼字的道理研究一番。那位演员把是改为这,确实改的好,不过郭先生如果记得《水浒》,就会明白一般民众骂人,都用你这什么式的语法。石秀骂梁中书说:你这与奴才做奴才的奴才!杨雄醉骂潘巧云说:你这*人!你这淫妇!你这你这大虫口里流涎!你这你这一口气就骂了六个你这。看看这些实例,你这什么倒不仅是坚决的判断,而是带有极端憎恶的惊叹语,表现着强烈的情感。你是什么便只是不带情感的判断。纵有情感也不能在文字本身上见出来。不过它也不一定就是单纯的叙述语,没有更多的含义。《红楼梦》里茗烟骂金荣说:你是个好小子出来动一动你茗大爷!这里你是含有假定语气,也带你不是一点讥刺的意味。如果改成你这好小子!神情就完全不对了。从此可知你这式语法并非在任何情形之下都比你是式语法都来得更有力。其次,郭先生援例把你有革命家的风度

改为你这革命家的风度,似乎改得并不很妥。你这式语法大半表示深恶痛嫉,在赞美时便不适宜。二、是在逻辑上是连接词(COPULA),相当于等号。有的性质完全不同,在你有革命家的风度一句中,风度是动词的宾词。在你这革命家的风度中,风度便变成主词和你(的)平行。根本不成一句话。

这番话不免罗嗦,但是我们原在咬文嚼字,非这样锱铢必较不可。咬文嚼字有时是一个坏习惯,所以这个成语的含义通常不很好。但是在文学,无论阅读或写作,我们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文学藉文字表现思想情感,文字上面有含糊,就显得思想还没有透彻,情感还没有凝炼。咬文嚼字,在表面上象只是斟酌文字的分量,在实际上就是调整思想和情感。从来没有一句话换一个说法而意味仍完全不变。例如《史记》李广射虎一段:

李广见草中石以为虎而射之,中石没镞,视之,石也。更复射,终不能入石矣这本是一段好文章,王若虚在《史记辨惑》里说它凡多三石字,当改为以为虎而射之,没镞,既知其为石,因更复射,终不能入。或改为尝见草中有虎,射之,没镞,视之,石也。在表面上似乎改得简洁些,却实在远不如原文,见草中石,以为虎并非见草中有虎原文视之,石也,有发现错误而惊讶的意味,改为既知其为石便失去这意味。原文终不能复入石矣有失望而放弃得很斩截的意味,改为终不能入便觉索然无味。这种分别,稍有文字敏感的人细心玩索一番,自会明白。

一般人根本不了解文字和情感的密切关系,以为更改一两个字不过是要文字顺畅些或是漂亮些。其实更动了文字就同时更动了思想情感,内容和形式是相随而变的。姑举一个人人皆知的实例,韩愈在月夜里听见贾岛吟诗,有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两句,劝他把推字改为敲字。这段文字因缘古今传为美谈,于今人要把咬文嚼字的意思说得好听一点,都说推敲。古今人也都赞赏敲字比推字下得好,其实这不仅是文字上的分别同时也是意境上的分别。推固然显得鲁莽一点,但是它表示孤僧步月归寺门原来是他自己掩的,于今他推。他须自掩自推,足见寺里只有他孤零零的一个和尚。在这冷寂的场合,他有兴致出来步月,兴尽而返,独往独来,自在无碍。他也自有一副胸襟气度。敲就显得他拘礼些,也就显得寺里有人应门。

他仿佛是乘月夜访友,他自己不甘寂寞,那寺里假如不是热闹场合,至少也有一些温暖的人情。比较起来,敲的空气没有推的那么冷寂。就上句鸟宿池边树看来,推似乎比敲要调和些。推可以无声,敲就不免剥啄有声。惊起了宿鸟,打破了岑寂,也似乎频添了搅扰。所以我很怀疑韩愈的修改是否真如古今所称赏的那么妥当。究竟哪一种意境是贾岛当时在心里玩索而要表现的,只有他自己知道。如果他想到推而下敲字,或是想到敲而下推字,我认为那是不可能的事。所以问题不在推字和敲字哪一个比较恰当,而在哪一种境界是他当时所要说的而且与全诗调和的。在文字上推敲,骨子里实在是在思想情感上推敲。

无论是阅读或是写作,字的难处在意义的确定与控制。字有直指的意义,有联想的意义。比如说烟,它的直指的意义见过燃烧体冒烟的人都会明白。只是它的联想的意义远离不易捉摸,它可以联想到燃烧弹,鸦片烟榻,庙里焚香,一川烟水杨柳万条烟烟光凝而暮山紫蓝田日暖玉生烟种种境界。直指的意义载在字典,有如月轮,明显而确实

联想的意义是文字在历史过程上所累积的种种关系。有如轮外月晕,晕外霞光。其浓淡大小随人随时随地而各各不同,变化莫测。科学的文字越限于直指的意义就越精确,文学的文字有时却必须顾到联想的意义,尤其是在诗方面。直指的意义易用,联想的意义却难用,因为前者是固定的后者是游离的,前者偏于类型后者偏于个性。既是游离的个别的他就不易控制。而且它可以使意蕴丰富,也可以使意义含糊甚至支离。比如说苏东坡的惠山烹小龙团诗里三四两句独携天上小团月,来试人间第二泉天上小团月是由小龙团茶联想起来的,如果你不知道这个关联,原文就简直不通。如果你不了解明月照着泉水和清茶泡在泉水里那一点共同的情沁肺腑的意味,也就失去原文的妙处。这两句诗的妙处就在不即不离若隐若约之中。它比用惠山泉水泡小龙团茶一句话来得较丰富,也来得较含混有蕴藉。难处就在于含混中显得丰富,由独携小龙团,来试惠山泉变成独携天上小团月,来试人间第二泉。这是点铁成金,文学之所以为文学就在这一点生发上面。

这是一个善用联想意义的例子,联想意义也是最易误用而生流弊。联想起于习惯,习惯老是喜欢走熟路,熟路抵抗力最低引诱性最大,一人走过人人就都跟着走,越走就越平滑俗滥。没有一点新奇的意味。字被人用得太滥也是如此。从前作诗文的人都依*文料触机,幼学琼林事类统编之类书籍。要找词藻典故,都到那里去乞灵。美人都是柳腰桃面王嫱西施,才子都是学富五车才高八斗,谈风景必是春花秋月,叙离别不外柳岸灞桥,做买卖都有端木遗风,到现在用铅字排印数籍还是付梓杀青。象这样例子举不胜举。他们是从前人所谓套语,我们所谓滥调。一件事物发生时立即使你联想到一些套语滥调,而你也就安于套语滥调,毫不斟酌地使用它们,并且自鸣得意。这就是近代文艺心理学家所说的套版反应(stock

response)。一个人的心理习惯如果老是倾向于套板反应,他就根本与文艺无缘。因为就作者说,套版反应和创造的动机是仇敌;就读者说,它引不起新鲜而真切的情趣。一个作者在用字用词上离不掉套版反应,在运思布局上面,甚至在整个人生态度方面也就难免如此。不过习惯力量的深度常非我们的意料所及。沿着习惯去做总比新创更省力,人生来有惰性。常使我们不知不觉的一滑就滑到套板反应里去。你如果随便在报章杂志或是尺牍宣言里面挑一段文章来分析,你就会发现那里面的思想情感和语言大半都由套板反应起来的。韩愈谈他自己做古文惟陈言之务去。这是一句最紧要的教训。语言跟着思维情感走,你不肯用俗滥的语言自然也就不肯用俗滥的思想情感;你遇事就会朝深一层去想,你的文章也就是真正是作出来的,不致落入下乘。

以上只是随便举实例说明咬文嚼字的道理,例子举不尽道理也说不完。我希望读者从这粗枝大业的讨论中,可以领略运用文字所应有的谨严精神。本着这个精神,他随处留心玩索,无论是阅读或写作,就会逐渐养成创作和欣赏都必须的好习惯。它不能懒不能粗心,不能受一时兴会所生的幻觉迷惑而轻易自满。文学是艰苦的事,只有刻苦自励推陈翻新,时时求思想情感和语文的精炼与吻合,他才会逐渐达到艺术的完美。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2080.html

更多

最新更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