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第五单元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第19课资本的全球扩张与帝国主义瓜分世界

一名优秀的教师在教学时都会提前最好准备,教师要准备好教案,这是教师的任务之一。教案可以让学生更好的吸收课堂上所讲的知识点,帮助教师能够井然有序的进行教学。我们要如何写好一份值得称赞的教案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第五单元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第19课资本的全球扩张与帝国主义瓜分世界”供大家参考,希望能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第五单元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

第19课资本的全球扩张与帝国主义瓜分世界

教案

资本输出和全球扩张

1、资本主义扩张的脉络:

16-18世纪中叶:殖民扩张在近代早期就已经展开,西方探险家、传教士和殖民征服者军队的足迹遍及全世界各主要地区,为进一步的殖民扩张打下了基础。

18世纪中叶-19世纪中叶:在资本主义的自由竞争阶段,西方工业化国家以商品的对外输出为主要扩张手段。

19世纪中叶-19世纪末:进入垄断阶段后,资本输出成为西方列强重要的扩张手段。自19世纪中叶到19世纪末,英国一直是最大的资本输出国,法国、德国紧随其后。

影响:进入垄断时期后,资本输出给新一轮的殖民扩张活动注入强大动力,并使其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全球扩张。

列强瓜分世界

状况:19世纪70年代以后,西方列强开始了在世界范围内争夺殖民地的高潮。

特点:①范围:瓜分世界领土的角逐遍及世界各个地区,②程度:程度空前激烈。③焦点:其中,非洲地区、中东地区以及东亚的太平洋地区,是欧美列强争夺的焦点。

焦点1非洲:①近代早期:非洲是西方国家最早展开殖民活动的地方。但以前受制于交通条件、热带疾病等因素,殖民活动范围有限。

②第二次工业革命后: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进展,很大程度上排除了这些不利因素。19世纪最后30年,非洲成为西方列强争夺殖民地的重要目标。英、法等国在这里原先具备一定的基础,更致力于扩大殖民地范围;

一些新兴国家如德国、意大利和比利时,也纷纷挤进殖民行列。

焦点2远东亚太地区:在东亚太平洋地区,列强的主要目标是中国。

①他们采取先侵占中国边境邻邦作为基地的方法:英国侵占马来西亚、缅甸,与法国争夺泰国;法国侵占印度支那(越南);俄国侵占与中国西部接壤的中亚小国。

②英、俄、法、日等列强,还在中国划定各自的势力范围。

③美国1898年提出对中国的“门户开放”政策,力求“利益均沾”。

殖民体系的形成

状况: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殖民体系最终形成:

①殖民国家:英、俄、法、德、美、日是六个最主要的殖民大国,其中英国是头号的世界殖民大国。

②殖民地:殖民统治从形式上分,有殖民地和半殖民地:

殖民地完全丧失独立性,在政治上和法律上直接处于附属地位,在财政、经济以及其他方面,也都从属于宗主国。

半殖民地是独立国家向殖民地国家过渡的形式,名义上保持政治独立,但经济、财政和外交依附性很强;西方国家强迫他们签订不平等条约,攫取种种特权。

影响:列强瓜分世界的斗争,是引发地区冲突的根源,也是引起世界范围大规模战争的祸根。

精选阅读

第五单元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教学设计


一名优秀的教师在教学方面无论做什么事都有计划和准备,作为教师就要好好准备好一份教案课件。教案可以让学生更容易听懂所讲的内容,减轻教师们在教学时的教学压力。那么,你知道教案要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精心为您整理的“第五单元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教学设计”,希望对您的工作和生活有所帮助。

第五单元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

第14课美国的扩张和强盛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识:

知道美国领土扩张简况,工业革命兴起的概况,南北战争的过程及结果,知道林肯总统颁布的《宅地法》和《解放宣言》。

理解南北战争爆发的原因和重大影响。

2、技能:

制作反映美国领土变化的表格,掌握按照时间段表达历史现象变化的技能。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习内战的起因和结果,初步掌握从政治、经济等多方面分析重大历史事件原因和影响的方法。

通过对林肯在不同时期发表政治演讲的资料阅读,提取有关信息,形成通过史料去分析历史人物思维和政治态度变化轨迹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了解美利坚民族如何在领土扩张和南北战争中逐步形成自身的核心价值,欣赏其中开拓进取,追求自由、平等的积极的价值取向。

通过介绍林肯在内战中维护国家统一、废除黑奴制度的主要活动,对其高尚的人格、不可磨灭的历史功绩产生敬意。

了解美国内战的过程,确信维护国家统一、反对分裂的正义的事业必将取得胜利。

二、各栏目的参考答案

(一)读图学史

从拓荒者身上我们可以看到美利坚民族那种坚忍不拔、革新进取、勤俭奋斗的民族精神。

(二)练习与测评

1、填写下表,整理19世纪中期以前美国领土的主要变化。

独立战争初期:美国领土只有大西洋沿岸13个州,约80万平方公里。

1783年《巴黎和约》:英国承认美国独立,并让美国取得阿巴拉契亚山脉以西、密西西比河以东的那一地区,美利坚合众国的边界是:先后北接加拿大和大湖区,东滨大西洋,南接佛罗里达,西至密西西比河东岸,领土达到230万平方公里。

19世纪中期:在1783年的领土基础上增加了佛罗里达、路易斯安那、德克萨斯、俄勒冈、新墨西哥在内的广大领土,形成东临大西洋、西临太平洋、北接加拿大、南临墨西哥湾的领土范围。

2、简述导致美国南北战争的原因。

(1)18世纪末19世纪初,美国开始进行工业革命,推动美国工业生产的不断发展。

(2)19世纪中期,美国南北两种经济制度的矛盾和斗争随着其领土扩张和工业生产的迅速发展而日趋激烈。表现为双方在市场、关税、西部土地处理、奴隶制存废等一系列利益问题的处理上。

(3)1860年代表北方工业资本家利益的共和党人林肯当选为美国总统点燃了南北战争的导火索。1861年,擅自宣布脱离联邦的南部州首先挑起内战。

(三)探索与争鸣

阅读下列林肯的演说词:

我们为争取自由和废除奴隶制度而斗争,直到我国的宪法保证议论自由,直到整个辽阔的国土在阳光和雨露下劳动的只是自由的工人。——1856年副总统候选人竞选演说

我们无意干预各蓄奴州所行之奴隶制,无论是直接干预还是间接干预。我认为我既无这样做的合法权力,也没有这样做的意向。——1861年就职演说

我们要在这里下定最大的决心,不让这些死者白白牺牲;我们要使国家在上帝福佑下得到自由的新生,要使这个民有、民治、民享的政府永世长存。——1863年葛底斯堡演说

上述材料中,林肯对待奴隶制的态度有何不同,为什么?

材料一林肯反对奴隶制,呼吁为争取自由和废除奴隶制而斗争;

材料二对奴隶制存在的默认,无意去干涉或废除奴隶制;

材料三表明林肯坚决为美国的自由民主而斗争的决心,坚决铲除奴隶制。

之所以会产生不同的态度,完全是根据美国在19世纪中期国内形势的发展变化而变化。林肯在1856年的演说中表明了自己的政治理想;但在1861年的就职演说时默认奴隶制的存在是因为面临南北双方的紧张局势,林肯把维护联邦的统一视为最高目标,希望维护稳定和统一,在联邦的框架内,通过法制的途径解决奴隶制问题,不希望通过战争解决问题;而在1863年时战争早已打响,在人民群众推动下,为了赢得广大黑人奴隶的支持,更为了美国人民追求的“自由”“民主”的核心价值观得到实现,维护联邦政府,林肯废除奴隶制。

总而言之,作为杰出政治家的林肯始终在为维护联邦统一,为废除奴隶制、使美国赢得真正的自由而不懈努力,其政治态度和价值取向是值得肯定的。期间,为了避免战争,维护联邦统一而对奴隶制所做的妥协,被历史证明是失策且不必要的。林肯在挫折面前,调整了政策,并最终为废除奴隶制而殉职,永远为人民所尊敬。

第15课德国的统一和崛起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知道普鲁士农业资本主义化的方式——“普鲁士道路”,知道“铁血政策”、三次王朝战争和德意志统一以及德国崛起的表现。

理解普鲁士道路的含义,普鲁士完成统一的原因和和历史意义。理解德国崛起的原因。

(二)过程与方法

学会从背景与条件、原因和结果等角度去分析德国的统一、以及与统一后的崛起之间的密切联系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认识国家统一的重要性,形成自觉维护国家统一的积极愿望和行为。

二、栏目参考答案

(一)读图学史

左图为威廉二世1890年请人给自己绘制的肖像,极力表现自己普鲁士武士的形象。一位法国将军评价说:“这不是一幅肖像,简直就是一个战争宣言。”法国人为什么有这样感觉?

法国人之所以有这样的感觉,原因是复杂的。

(1)是由于普法战争中法国战败所留下的阴影;

(2)是基于对德国经济超越法国的担忧;

(3)更与威廉二世上任后所采取的一系列强权政策和战争政策有关。

威廉二世于1888年担任德国皇帝,由于这位少年皇帝不甘受制于人,想掌握统治帝国的最高权力,于是,在1890年迫使俾斯麦去职。而在对外政策上由于德国经济的迅速崛起,威廉二世以世界政策取代原来的欧洲政策,具有强烈的军国主义色彩,为了争取所谓“阳光底下的地盘”,鼓吹殖民扩张,开始进行大规模的军备竞赛,从而将整个国家的发展逐步纳入战争的轨道,最终导致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作为德国的邻国,法国人的担忧是可以理解的。

(二)练习与测评

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从1810年圣马丁节(11月11日)起,还农民自由身,允许农民自移动与择业;无论贵族、市民、农民都可以分割、抵押、买卖土地。——《十月敕令》

农民可以把使用的土地转为己有,在按规定向庄园赎买义务后,均可以将其田庄转为自身财产。

农民在把世袭耕地变为自由地产时,必须向地主缴纳赎金,或出让部分土地,才能免除徭役和租税。如保留地太小,不能靠割让后的剩余土地维持生活,可保留全部土地而支付租金。——《调整敕令》

(1)普鲁士是通过什么方式来完成农业资本主义改造的?

普鲁士通过1807年颁布《十月敕令》,废除农奴制度,让农民获得人身自由,成为自由劳动力;随后又于1811年颁布《调整敕令》,让农奴通过赎买方式清除封建义务并获得对土地的支配权,成为自由经营的小农户,另一方面,普鲁士容克在这一过程中获取了大量的赎金,为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积累了雄厚的资本。最终使得普鲁士基本完成了农业资本主义的改造,为资本主义的全面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2)农民获取自由的方式与获取土地的方式有何不同?

不同点:农民获取自由不需要缴纳赎金,根据《十月敕令》就成为自由民;而农民获取土地则必须向地主缴纳赎金或者让出部分土地,以此来免除诸多的封建义务,从而取得对土地的支配权。

2、19世纪下半叶德国迅速崛起的原因是什么?

①19世纪70年代德意志统一事业的完成,扫除了德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道路上的重要障碍。

②德国统一后采取了一系列有利于经济发展的措施,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③19世纪70年代开始的第二次工业革命极大地推动德国经济的发展

④19世纪后期在镇压工人运动的同时,推行福利化的社会政策,有利于社会的稳定。

⑤对外推行稳健的“均势外交”政策,为德国经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国际环境。

(三)探索与争鸣

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认为:“德意志帝国与其说是建立在铁与血之上,不如说是建立在煤与铁之上更真实些。”其中“铁与血”、“煤与铁”分别指什么?你同意他的观点吗?说说你自己的解释。

“铁和血”指武器与军队,即战争。普鲁士采取王朝战争的方式去完成国家统一的任务,具体体现在普丹战争、普奥战争和普法战争。而“煤和铁”指工业经济,也可指在普法战争后,德国从法国割占了煤铁资源非常丰富的阿尔萨斯和洛林。

允许学生有不同的回答

其一同意。强大的经济是德国强大的基础。从另一个角度看,在普法战争之后,由于得到了法国煤铁资源非常丰富的阿尔萨斯和洛林,为德国进行第二次工业革命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从而促进了德国经济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迅速发展,工业生产先后超过法国和英国,跃居世界第二位、欧洲第一位,从此,法国更弱,德国更强。由此可见煤铁资源对德国的迅速崛起所起到的重要作用。而且凯恩斯作为经济学家,其从经济角度看待阿尔萨斯和洛林的煤铁资源对德国发展的重要性也是可以理解的。

其二不同意。可从两个角度思考:

第一个角度:军事是德国立国的基础,它靠军事完成国家统一;靠军事掠夺资源和资金,奠定经济发展的基础。所以说,军事对德意志帝国的强大是必要的前提和基础。

第二个角度:阿尔萨斯和洛林的煤铁资源仅仅是德国迅速崛起的因素之一,而非决定性的因素,政治上的统一是国家发展的重要前提,在统一之后政府采取的一系列措施推动经济发展,加之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历史性机遇等等,因此并不能仅仅把德意志帝国的崛起简单地归结为阿尔萨斯和洛林的煤铁资源,这是片面的观点。

第16课俄国的改革和资本主义发展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识:

知道16世纪中,俄国形成沙皇专制制度;知道1861年废除农奴制改革的主要内容,知道从16世纪中叶—20世纪初俄国扩张的结果。

理解彼得一世改革和1861年改革的原因、性质和影响。

2、技能:

学会制作俄国领土扩张过程的空间示意图。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比较彼得一世改革和1861年废除农奴制度的改革,学会从历史事件的共性和个性角度对比分析历史事件的方法。

学会从主观动因和客观条件两方面去分析某一历史现象发生原因及发展过程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学习关于改革的相关史实,理解并认同生产关系的变革依赖于生产力的发展,同时又反过来影响生产力;改革往往是改变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部分,成功的改革往往会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等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

二、各栏目参考答案

(一)练习与测评

1、彼得一世和亚历山大二世的改革都对近代俄国的崛起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试比较两者的异同。

相同点:

a、都是为了改变俄国的落后状况。

B、主观上都是代表农奴主阶级利益的改革。

C、都是农奴主实行的自上而下的改革。

D、改革后都促进了俄国经济的发展。

e、改革后都加强了对外扩张的力量。

不同点:彼得一世改革是一次农奴主阶级所进行的旨在维护农奴制而进行的改革,改革不仅没有改变俄国社会性质,反而进一步加强了农奴制;而1861年改革废除了农奴制,改变了俄国社会性质,使俄国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道路。

2、制作16——19世纪俄国扩张的空间示意图。

地跨欧亚两大洲的大帝国——沙皇俄国

(二)探索与争鸣

运用课文提供的史实和马克思对俄国扩张的分析,并联系课外阅读中获得的相关知识,谈谈俄国成为世界上版图最大国家的主观动因和客观条件。

提示:俄国从16世纪时的一个内陆小国发展为20世纪初期的地跨亚欧两洲、东临太平洋、西接波罗的海、南临黑海、北面北冰洋的世界领土范围最大的帝国,其扩张过程主要经历了四个时期:16世纪中后期至17世纪中叶、彼得一世时期、18世纪末到19世纪中叶、19世纪下半期,之所以能取得如此庞大的领土,分析原因如下:

主观动因:

1、由于俄国早期是一个内陆小国,因此历代统治者对领土的渴望极端强烈,都以对外扩张和争夺世界霸权作为其对外政策的重点,如在彼得一世时曾说过:“在征服世界方面,俄国缺少的只是士气。”对俄国而言首先要解决的就是争取出海口,于是彼得的座右铭就是:俄国需要的是水域。在其执政的36年中,年年都有侵略战争。而到叶卡特林娜二世时为了进一步发动大规模的侵略行动,她曾毫不掩饰地叫嚷:“假如我能活到二百岁,欧洲就会全部落到俄罗斯统治之下。”沙皇俄国的侵略野心是无止境的,尼古拉一世曾狂妄地叫嚷:“俄国国旗不论在哪里升起,就不应当再降下来。”19世纪末尼古拉二世也曾叫嚷:“在东亚确立和扩张俄罗斯势力,从长远来看,正是我们统治世界的课题。”从历代沙皇的讲话中不难看出俄国统治者对外扩张和征服世界的野心和决心,这是导致俄国始终坚持扩张政策的最主要动因。

2、由于俄国在近代化的道路上始终落后于西欧国家,农奴制一直是俄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道路上的重要障碍,于是俄国国内矛盾始终没有得到很好的缓解,而俄国统治者认为解决国内矛盾的最好方式就是对外侵略扩张,以此来转移国内民众的注意力,这也是俄国扩张的动因之一。

客观条件:

1、新航路开辟后,西方大国崛起,对俄国产生强烈刺激。

2、沙皇俄国周边有利的地理条件,如东边越过乌拉尔山之后面对的是人烟稀少的西伯利亚,南下可以进入高加索和黑海沿岸,西边可以进入波罗的海。

3、有利的国际环境为俄国的扩张创造条件,如俄国从17世纪到19世纪的扩张时期,其周边多数国家都还处于封建或半封建的衰落时期(中国、土耳其、伊朗、印度等),在18、19世纪俄国还积极利用了欧洲国家忙于镇压国内革命的有利时机进行扩张,或者利用欧洲国家之间的矛盾实现扩张的目标等等。

4、经过彼得一世的改革和1861年废除奴隶制的改革,推动了俄国经济的发展,为其扩张奠定坚持的物质基础。

第17课日本明治维新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识:

知道明治维新发生背景的部分史实:德川幕府专制统治,“锁国令”,19世纪50年代被迫开关并签订不平等条约,倒幕运动等;知道明治维新的主要内容。

理解明治维新的性质和影响。

2、技能:

梳理19世纪日本面临的内忧、外患;实行改革;摆脱列强控制的历史脉络。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引导学生分析明治维新的历史背景,使学生逐渐学会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从内因、外因等范畴全面思考历史事件发生原因的分析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了解使日本摆脱民族危机的明治维新,使学生感悟开放使社会发展、改革使社会发展的道理,感悟历史机遇把握恰当与否同国家发展之间的重要关系。

二、栏目参考答案

(一)练习与测评

阅读材料,问答问题。

(1)19世纪中期,为什么说日本“似乎注定要灭亡”?

德川幕府统治腐败,黑船事件,美国叩关成功,与日本签订不平等条约:《日美亲善条约》、《日美友好通商条约》,荷兰、俄国、英国和法国仿效美国,强迫日本签订一系列类似的不平等条约。这些条约将日本推到了半殖民地的边缘,使其面临深重的民族危机。

(2)日本是如何逃脱被征服的命运的?

以西南各藩武士为首,发动倒幕运动,废除幕府制度,建立新政府。此后,明治政府积极推行一系列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的维新政策和措施,史称“明治维新”;明治维新使日本在社会经济发展和国力不断增强,日本展开“修约运动”,废除了幕府时期和西方国家签订的不平等条约,最终实现和西方列强平起平坐的目的。

(二)探索与争鸣

(引文略)

联系后来日本侵略扩张的史实,分析:在日本统治者眼中,“与主权线利益密切相关的地区”指哪些地区?这种理论对日本外交政策产生了什么影响?

建议:这一问题须引导学生联系中国近代史回答:

“与主权线利益密切相关的地区”在当时是指日本试图扩张、侵略的东北亚地区(包括中国、朝鲜与俄国)。这一政策使日本走上了军国主义道路,在此后的半个世纪不断对外侵略,给世界人民造成了深重的苦难。

第18课第二次工业革命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知道第二次科技革命的重要成就及其标志。

理解第二次科技革命发生的原因;理解电作为新能源给人类带来的巨大变化及对世界的影响;理解大企业与垄断组织形成的原因及其两面性。

(二)过程与方法

综合分析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原因,学习从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社会生活等多方面分析重大历史事件发生的原因的方法。

分析洛克菲勒财团形成的个案,学习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治史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电气时代的来临对世界的深刻影响,感受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道理,树立崇尚科学的精神;

了解法拉第、莱特兄弟等历史人物的活动,感受并敬仰他们为科学不断探求的精神。

二、栏目参考答案

(一)练习与测评

1、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历史条件和标志是什么?

建议:本题可视学生学习基础,分层处理。学业基础一般的学生可完全按照教材内容,进行分析(前三点)学业基础比较好的学生,可引导其仿照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分析方法,回忆已学知识,从更多方面进行归纳(如带﹡的)。

历史条件:

一.政权条件:19世纪70年代,是资本主义在全世界大发展的时期,欧美主要国家的资产阶级改革或革命基本完成,政局相对稳定,为第二次工业革命提供了政权保障。

二.资本条件:19世纪中期,借助第一次工业革命,欧美主要国家实现了初步工业化,又通过扩张,积累了进一步创业的资本。为第二次工业革命提供了雄厚的经济基础。

三.科技条件:19世纪以来,科学理论的突破和技术发明、创新,为新的工业革命准备了科技基础,这一点,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尤为明显。

﹡四.市场条件:随着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的进行,欧美和日本的资本主义得到进一步发展,统一而广阔的国内市场逐步形成;同时,列强在侵略扩张过程中,进一步打破了殖民地半殖民地原先落后、封闭的经济结构。19世纪中后期,世界市场和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初步形成。这一市场条件推动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发生、发展。

﹡五.劳动力条件:一方面,欧美主要国家经过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如美国解放黑奴,俄国农奴制改革等)为工业革命提供了大量自由劳动力;另一方面,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资产阶级更加重视教育,以提高劳动者的文化素质获取更多的剩余价值,使劳动者在素质上有了本质的提高,为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兴起提供了劳动力条件。

主要标志:

第二次工业革命是以电力的广泛应用、内燃机和新交通工具的创制、新通讯手段的发明和化学工业的建立为主要标志。

2、通过洛克菲勒财团形成的个案,说说19世纪后半期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发生了什么新变化?

提示:本题旨在使学生感悟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治史原则。

(1)60年代建立第一个炼油厂;分析:石油工业是一种新兴产业,一开始就采用最新的科学技术发展生产,自身具备一体化要求,如统一经营开采、提炼、运输、销售等。

(2)70年代组成美孚石油公司,控制着美国10%-20%的石油生产能力;分析:生产的发展和扩大促使资本相互吸引,使它们趋于集中和联合,集中发展到一定阶段,自然而然地走到垄断:少数大企业联合起来,通过订立各种协议来规定价格、划分市场、分配产量,垄断就形成了。

(3)80年代已控制美国90%的石油供给与提炼市场,掌握了美国石油业后,又控制了煤油、电气、制锌、制铅、炼钢、炼铜等企业,分析:垄断组织已经开始在经济生活中起决定作用。

(4)90年年代开始将工业资本投向银行业,形成大财团;分析:银行资本和工业资本溶合起来,形成金融大财团,控制国家经济命脉。

结论:19世纪后半期,在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直接推动下,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发生了重大变化,在生产规模巨大、资本高度集中的新兴产业,最早产生了垄断和垄断资本。洛克菲勒财团的形成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二)探索与争鸣

联系两次工业革命的发展进程,谈谈你对社会生活需要、技术、科学三者之间互动关系的认识。

认识角度:三者互为因果,相互促进。随着时代的发展,科技与技术的结合日益密切,科技越来越成为社会生活需要的先导。

社会生产生活的需要促使人们进行技术的革新,推动科学研究的发展;反过来,科学研究的发展带动新技术的发明和革新,从而促进社会生产生活发生重大变化。

第19课资本的全球扩张与帝国主义瓜分世界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知道19世纪中期以后,西方殖民手段的变化,理解资本输出的概念;

知道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殖民体系最终形成,英国是不头号殖民强国;知道西方列强在非洲、中东、东亚等地区进行殖民统治的概况,知道在东亚太平洋地区,中国是列强侵占的主要目标。

理解19世纪末20世纪初,列强掀起重新瓜分世界高潮的历史原因。

(二)过程与方法

利用各种图、表、数据分析史实,学会从中获取信息的方法;学习用语言、文字表达所获信息的方法。

学会用辨证的思维、批判的眼光来看待世界整体化进程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资本的全球扩张和列强瓜分世界对整体世界形成和人类文明进步在客观上的促进,同时憎恨罪恶殖民活动给被侵占地区带来的灾难。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全球意识。

二、栏目参考答案

(一)练习与测评

1、在资本主义自由竞争阶段和垄断阶段,西方列强经济扩张的手段有什么变化?这种变化对殖民活动产生了什么影响?

从商品输出转变为资本输出;

资本输出给新一轮的殖民扩张活动注入了强大动力,并使其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全球扩张。19世纪70年代以后,西方列强开始了世界范围内争夺殖民地的高潮,重新瓜分世界领土的角逐遍及世界各个地区,程度空前激烈,列强瓜分世界的斗争,是引发地区冲突的根源,也是引起世界范围大规模战争的祸根。

2、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列强为什么掀起重新瓜分世界的斗争?

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进展,如交通通讯事业的发展,世界贸易的兴盛、金融系统的健全等等,很大程度上为进一步的殖民扩张打下了基础,以前受制于交通条件、热带疾病等因素而范围较窄的殖民活动因为有了有利条件而逐步深入和推进。进入垄断时期后,资本输出给新一轮的殖民扩张注入了强大动力(资本输出不仅需要市场,更直接需要投资条件——土地、原料产地、劳动力等),一些后起的资本主义国家更是不甘落后,纷纷挤入殖民者的行列。当世界被基本瓜分完毕后,重新瓜分世界的斗争就异常激烈。

(二)探索与争鸣

你如何理解马克思所说的殖民主义“双重使命”?

提示:(在研究具体的某个国家或地区的殖民主义时,要做历史的、辩证的全面分析,不能以偏概全。)

理解角度:从主观上破坏了殖民地的政治经济制度,剥削和压迫殖民地人民,是破坏性的;从客观上引进了先进的社会制度和技术,促进了落后的殖民地地区的发展,是建设性的。

第2课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向帝国主义过渡


第2课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向帝国主义过渡

一、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的特点1、资本主义经济高速发展;经济: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推动,促进了生产力发展;(根本原因)原因政治:各国国内相对稳定,政治制度逐步完善;国际:各国致力于经济发展,各国之间相对和平;2、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1)具体表现:①经济不平衡:各国经济发展速度有快有慢;美、德、日较快,英、法、俄较慢;②政治不平衡:经济实力与政治状况倒挂;英、法、美实行民主,德、日、俄加强专制;(2)基本认识:各国经济发展极不平衡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发展最显著的总体特点;(3)大国工业发展变化:①变化表现:英、法、美、德美、德、英、法②主要原因:各国对第二次工业革命成果的利用不同;3、最大特点:资本主义各国由自由资本主义过渡到垄断资本主义;二、美国经济的迅速发展1、经济飞速发展之因(1)幅员辽阔,地理环境优越,天然资源丰富;(2)西部领土开发,提供了丰富原料和广阔市场;(3)欧亚移民,提供了充足劳动力,技术和经验;(4)内战结束了奴隶制和种植园经济,为发展扫清了道路;(5)内战后政治相对稳定,大量欧洲“剩余”资本涌入;(6)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推动,传统阻力较小;(7)工农业得到较为协调发展;2、经济发展状况(1)资本主义工业发展最迅速的国家;(2)1894年,美国工业产量跃居世界第一位;(3)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成为以重工业为主导的第一大工业国;3、帝国主义特征(1)主要特征:托拉斯帝国主义;(2)主要原因:托拉斯是美国最盛行的垄断组织形式;(3)反映实质:说明美国生产和资本集中程度非常之高。三、德国经济的迅速发展1、经济发展状况(1)19世纪最后30年,工业生产增长速度仅次于美国;(2)19世纪末,德国工业生产居世界第二位,特别是军事工业突出;2、经济迅速发展之因(1)国家统一,开辟了统一的国内市场;(最重要的前提)(2)法国50亿法郎的赔款,提供了必需的资金;(3)割占法国阿尔萨斯和洛林,补充了丰富的资源;(4)后起之国,更易于采用新技术、新设备;(5)垄断组织程度较高;3、帝国主义特征(1)基本特征:容克资产阶级帝国主义;(2)主要原因:容克地主阶级和资产阶级利益联系密切,普鲁士军国主义精神和垄断资产阶级的扩张欲望相结合;※归纳总结:美国、德国经济迅速发展的相同原因:(1)政治统一,为资本主义发展开辟了统一的国内市场;(2)采用先进的技术和设备,充分利用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优秀成果;(3)有资本主义发展所需要的资源、资本;(4)垄断组织发展的程度较高;四、英国经济的缓慢发展1、经济发展状况(1)经济发展速度相对缓慢,被美国、德国超过,丧失“世界工厂”的地位;(2)英国的造船业和金融业仍占据重要地位;(3)19世纪末20世纪初,英国资本输出占世界第一位;2、发展缓慢之因(1)最大的殖民帝国,有广阔的市场、原料和劳动力,能从中获取巨额利润;(2)企业设备和技术装备陈旧落后,不愿意出资更新;(3)大量资本输往国外;3、帝国主义特征(1)基本特征:殖民帝国主义;(2)主要原因:殖民地对英国的兴衰具有极大的意义;※点拨:两次工业革命时代的英国

项目

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

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

基本态度

积极利用新技术,广泛使用新机器;不愿采用先进科技和更新设备;

主要原因

18世纪中期,英国是最大的殖民帝国,市场扩大,工场手工业生产不能满足消费需要,迫切需要在生产技术上得到改进,以增加商品生产,获取巨额利润;19世纪晚期,英国有广大的殖民地,掌握了广大的销售市场、原料产地和廉价的劳动力,就是技术水平较低,也能获取巨利,所宁愿资本输出国外,也不愿更新设备;

主要

影响

促使社会生产力迅速提高,使英国在19世纪中期处于世界工厂的垄断地位;导致设备陈旧、技术落后,到19世纪后期,经济发展速度缓慢,被美国、德国超过,丧失了世界工业的垄断地位;

启示

①说明科技是第一生产力;②重视并大力发展科教事业,抓住机遇,广泛吸收彩新技术,才能发展经济,富国富民;五、法国经济的缓慢发展1、经济发展概况(1)经济发展速度落后于美国、德国;(2)19世纪末,法国工业生产降至世界第四位;2、发展缓慢之因(1)农民贫困,农业经营落后,农业技术发展滞后;(2)国内市场狭窄;(3)小企业大量存在,限制了工业新装备和新技术的采用;(4)割地赔款,造成巨大损失,妨碍了要济发展;(5)大量资本投在信贷领域和国外;3、帝国主义特征(1)基本特征:高利贷帝国主义;(2)主要原因:法国以高利贷形式输出资本,收取巨额利息,成了欧洲的高利贷者;(3)主要认识①19世纪末,法国经济中起重大作用的是银行信贷;②法国银行信贷资本比工业资本发达,集中更迅速;※归纳总结:英国、法国经济发展缓慢的共同原因(1)都是老牌资本主义国家,企业设备陈旧,不愿采用新技术;(2)大量资本投资在非生产领域或国外;六、俄国经济的发展1、经济发展状况:发展加快,但仍落后于其他资本主义国家;2、经济发展之因:1861年农奴制改革完成,但保存了大量封建残余,严重阻碍了发展;3、帝国主义特征(1)基本特征:军事封建帝国主义;(2)主要原因:封建势力强大,沙皇政府热衷于对外侵略扩张;七、日本经济的发展1、经济发展概况:经济发展迅速,20世纪初,工业革命基本完成;2、经济发展之因(1)明治维新为经济发展创造了条件;(2)明治政府的推动,大力扶植私人资本主义;※点拨:日本垄断组织产生的特点:特权商人在政府保护下产生,即在政府保护下产生了垄断组织,这是日本过渡到垄断资本主义的突出特点。

(3)甲午战争的影响;(4)两次工业革命交叉进行;(5)后起之国,易采用新技术,新设备;(与美国、德国相同)3、不利发展因素:国内市场狭小,资源不足,农业落后,无法通过经济手段同列强竞争;4、帝国主义特征(1)基本特征:带有军事封建性的帝国主义;(2)主要原因:①明治维新保留了大量封建残余势力,政府极力推行军国主义;②垄断组织在政府保护下产生,与封建残余势力结合,具有浓厚的封建性;③带有浓厚封建性的垄断集团同军阀集团相勾结,疯狂地侵略扩张;5、日本的对外侵略:征韩侵华;(1)侵略政策:大陆政策;①征服中国为中心;②征服朝鲜是征服中国的第一步;(2)日本侵占朝鲜

侵朝步骤

基本概况

强迫朝鲜签订《江华条约》

时间

1876年;

①朝鲜开放通商品岸,让日本人经营工商业;②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设立领事馆,享有领事裁判权;

影响

打开了朝鲜的门户;

挑起甲午战争

1894~1895年,打败中国,增强了对朝鲜的控制;

发动日俄战争

时间

1904~1905年;

打败俄国,在美国的支持下,通过《朴茨茅斯和约》变朝鲜为保护国;

强迫订立《日韩合并条约》

时间

1910年;

结果

正式吞并朝鲜,完成了向亚洲大陆扩张的第一步;八、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形成1、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的形成(1)基本含义:指被列强压迫奴役的所有殖民地、半殖民地和附属国;(2)形成时间:19世纪末20世纪初;(3)形成概况:①亚洲绝大部分地区沦为殖民地或半殖民地;②非洲绝大部分地区沦为殖民地;③拉美已独立的国家,实际上成为依附于英美等国半殖民地;(4)形成原因:①资本主义具有开放的扩张的本性,要求向世界各地倾销商品,掠夺各地的廉价原料;②资本主义过渡到垄断阶段后,又加紧向海外输出资本,推动了瓜分世界的狂潮;(5)结果:帝国主义国家已经奴役和控制了世界上绝大部分土地和人口;2、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1)体系组成:

项目

基本概况

基本含义

指新航路开辟后,伴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生和发展,工业革命的扩展,以及资本主义列强在全球的侵略扩张而逐步形成的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的综合性历史概念。

主要构成

政治

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内确立;

经济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体系的形成;

殖民

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的形成;(2)形成标志: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的最终形成;(3)实质:资本主义在全球的扩张和对其他国家的掠夺和控制;(4)形成根源:第二次工业革命广泛开展;(5)形成影响

项目

基本概况

积极

①使世界成为密不可分的整体,促进了生产力的迅速发展;②客观上刺激了亚非拉一些地区新的经济因素和新的阶级力量的产生;

消极

①使亚非拉地区成为资本主义国家的原料产地、商品市场和资本输出场所;②资本主义国家控制了亚非拉地区的经济命脉,使之更加落后;3、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形成过程(1)开始形成:

项目

基本概况

形成时间

新航路开辟后;

主要原因

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

主要表现

①新航路开辟,打破了世界各地相对隔绝的状态,加强了各地的联系;②新航路开辟使世界市场开始形成;③早期的殖民扩张,积累了原始资本,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2)初步形成:

项目

基本概况

形成时间

19世纪中期;

形成动力

工业革命的推动;

主要表现

①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内确立;②列强加紧侵略,使亚非拉沦为资本主义的经济附庸,殖民体系初步形成;③1857年世界性经济危机发生,标志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3)最终形成:

项目

基本概况

形成时间

19世纪末20世纪初;

形成动力

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推动;

形成标志

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的最终形成;

《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向帝国主义过渡》复习教案


《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向帝国主义过渡》复习教案

一、美德经济的迅速发展
1.美国
(1)经济状况:①飞速发展。②1894年美国工业产值跃居世界第一位。③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成为以重工业为主导的工业国家并进入垄断资本主义阶段。
(2)原因:①幅员辽阔,环境优越,资源丰富。②开发西部提供丰富的原料和广大的国内市场。③欧亚移民提供了充足的劳动力和必要的技术经验。④奴隶制经济废除。⑤内战后,政治稳定,欧洲资本涌入。⑥科技发明多,垄断组织发达。
(3)特征:托拉斯帝国主义。
2.德国
(1)经济状况:①1871年完成统一后;工业生产飞速发展。②19世纪最后30年,工业生产增长速度仅次于美国,居于世界前列并进入垄断资本主义阶段。
(2)原因:①完成国家统一,开辟了国内统一市场。②普法战争后法国50亿法郎的赔款提供了必要的资金。③来自法国的阿尔萨斯和洛林的矿藏补充了资源。④后起的资本主义国家,更易于采用新技术、新设备。⑤科技发明多,垄断组织发达。
(3)特征:容克资产阶级帝国主义。

二、英法经济的缓慢发展
1.英国
(1)经济状况:①经济发展缓慢,被美、德赶上并超过。②失去了19世纪中期以来的世界工业垄断地位。
(2)原因:①老牌的资本主义国家企业设备陈旧;资本大量输出国外。②拥有广大的殖民地,可获得巨大利润。
(3)特征:殖民帝国主义。
2.法国
(1)经济状况:①工业生产有一定发展,但远落在美、德之后。②19世纪末,工业发展速度降至世界第四位。
(2)原因:①农民贫困,农业技术滞后,国内市场狭窄。
②小企业大量存在,限制了工业新设备和新技术的采用。
③普法战争后割地赔款.损失巨大。
③大量资本投在信贷领域和国外,收取巨额利息。
(3)特征:高利贷帝国主义。

三、俄日经济的发展
1.俄国
①经济状况:1861年以后,资本主义发展十分迅速,但落后于其它资本主义国家。
②原因:封建势力强大,对经济发展起阻碍作用,热衷于对外战争。
③特征:军事封建帝国主义。
2.日本
(1)经济状况:①明治维新为日本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创造了条件,开始了工业革命,t885年前后出现高潮。②1894~1895年的中日战争推动了日本资本主义的发展。③20世纪初工业革命基本完成。④在政府保护下,产生了垄断组织.19世纪末20世纪初,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
(2)特征:带有浓厚封建性的垄断集团同军阀集团勾结,疯狂进行侵略扩张,因此日本被称为“带军事封建性的帝国主义”。
(3)对外:①日本天皇政府极力发展军国主义,制定了以征服中国为中心的“大陆政策”。②1876年,日本强迫朝鲜签订《江华条约》,取得了一系列特权③1894年,挑起甲午中日战争,清战败,日本增强了控制朝鲜的势力。④1904年,发动日俄战争,1905年借日俄战争胜利之机,在美国支持下,把朝鲜变为其“保护国”即实际上的殖民地。⑤1910年,强迫朝鲜签订《日韩合并条约》,正式吞并朝鲜。
四、列强对世界的瓜分
19世纪末20世纪初,亚洲绝大部分地区都已沦为殖民地或半殖民地。非洲的绝大部分成为殖民地,拉丁美洲除原有的殖民地外,其他宣布过独立的国家,实际上也成为依附于英美等国的半殖民地。这样,帝国主义国家已经奴役和控制了世界上的绝大部分土地和人口,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最终形成。
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是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的最终形成,标志着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最终确立。世界成为密不可分的整体。于是,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和地区成为资本主义国家的原料产地、商品市场和资本输出场所,资本主义国家控制这些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命脉,对它们进行残酷的经济剥削和掠夺。

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


第22课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

“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形成:以“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为例,认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以美国为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
知道《布雷顿森林协定》的签署、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成立目的和宗旨、《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的签订及宗旨
理解美国建立的“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目的、《关税与贸易总协定》对世界贸易发展的作用,认识“二战”后以美国为主导的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

1.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
(1)背景
(2)过程
(3)构成:一是制度
二是国际金融机构的建立:
(4)基本特征
(5)作用:积极作用
局限性
(6)瓦解:
2.关贸总协定———以美国为中心的国际贸易体系
(1)建立原因
(2)建立
(3)主要目的
(4)特点
(5)影响:积极影响
局限性
三、战后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
1.构成
2.影响:积极影响
局限性


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工业生产在资本主义世界生产中的比重(%)
美国英、法德、意、日
1937年41.418.516.8
1948年56.415.87.9
美国的外汇黄金储备在1937年占资本主义世界黄金外汇总储备的46.4%,到1948年占74.6%。
——王斯德等主编《世界当代史》
材料二1945年,美国总统罗斯福在要求国会批准《布雷顿森林协定》的咨文中说:“如果我们想使和平的努力达到同我们战争的努力一样的水平,我们必须把和平的机构坚实地放在国际政治和经济合作的牢固基础之上。……只有我们今天面临的棘手的经济问题找到解决办法时,才能建立起友好的和建设性的国际关系。国际经济合作的基石就是布雷顿森林关于国际货币基金和国际复兴开发银行的建议书。”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什么问题?

(2)结合材料二及所学知识回答:美国为谋取国际经济合作,在经济领域采取了哪些重大举措?其主要目的是什么?结果如何?

(3)材料一、二有什么内在联系?

2、试分析布雷顿森林体系与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关系。


一、选择题
1、布雷顿森林会议召开的背景是①二战后后欧洲丧失了世界中心地位,原有的经济格局发生了深刻的变化②德、意、日等战败国经济遭到较大削弱③美国在国际贸易和金融方面确立了统治地位④美国掌握着资本主义世界最丰富的外汇黄金储备
A.①③B.①④C.①②③D.①②③④
2、下表中反映出的正确信息有
年美国英国德国法国意大利日本
1937年41.512.59634.8
1948年56.411.74.34.12.11.5
各国工业生产在资本主义世界工业生产中所占比重①二战后美国在工业生产领域占压倒性优势②二战冲击了欧洲的世界中心地位③二战后,美国在国际贸易和金融方面确立了统治地位④美国拥有的外汇黄金储备占资本主义世界总储备的一半以上
A.①②③④B.①③④C.①②③D.①②
3、下列对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的评述,正确的是①标志着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金融体系的建立②布雷顿森林体系由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组成③是美国对外经济扩张的需要④在一定程度上稳定了世界经济秩序,促进了世界贸易的发展
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②④D.①③④
4、布雷顿森林体系的产生说明了
A.世界经济中心与政治格局直接相关B.美国拥有了雄厚的经济实力
C.苏联与美国形成了对峙的局面D.美国放弃了用战争的方式称霸全球
5、布雷顿森林体系对世界经济产生的积极影响不包括①在一定程度上稳定了世界经济秩序②为世界贸易的发展创造了条件③美国由此掌握了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命脉④便利了美国对外侵略扩张和资本输出
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②④D.③④
6、20世纪70年代初,西欧、日本等国纷纷放弃本国货币与美元的固定汇率.采取浮动汇率制。这说明①关贸总协定瓦解②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③美元不再是最主要的国际货币③世界经济出现多极化趋势
A.①②B.②③④C.②④D.①②④
7、美国财政部长福勒曾得意地宣称:“各个行星围绕着太阳转,各国货币围绕着美元转。”然而好景不长,导致这一现象瓦解的原因包括①美苏争霸;②日本西欧崛起;③中国的振兴;④美国经济实力相对削弱
A.①②③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④
8、1997年韩国爆发金融危机,韩元贬值一半以上,外汇储蓄急剧下降,当时韩国政府会向下列哪一国际组织求援

9、下列关于世界货币金融体系的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①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建立和运行的时间相同
②这两个组织由成员国认缴资金并根据其综合国力决定投票权的多少
③这两个组织与后来成立的国际金融公司和国际开发协会共同构成世界银行集团
④美元与黄金挂钩,其他国家的货币与美元挂钩,美元等同于黄金
A.①②④B.②③C.①③D.①②③
二、非选择题
10、纵观国际货币体系100多年来的演变历史,实质上是国际货币形态和汇率制度的变化过程。国际货币形态更替反映了经济霸权力量转移和世界经济格局的变化。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窗体顶端
国际货币体系演变过程
体系名称开始时间主要特点
国际金本位制盛行于1880年-1914年自由铸造、自由兑换及黄金自由输出入
布雷顿森林体系开始于1944年美元与黄金挂钩,成员国货币和美元挂钩,实行
可调整的固定汇率制度
牙买加体系开始于1976年提倡浮动汇率,但默认与美元挂钩,美元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的领导地位和国际储备货币职能延续
回答:
(1)指出1880-1914年间,英国在世界经贸中占主导地位历史原因。结合其主要特点,分析它在20世纪30年代瓦解的历史必然性.

(2)简述布雷顿森林体系形成的历史背景。70年代美国总统尼克松宣布美元停止兑换黄金而标志这一体系的瓦解,试分析其原因。

(3)与布雷顿森林体系相比,1976年成立的牙买加体系最主要特点是什么?它在二战后产生的最大的影响是什么?

(4)汇率制度变化从固定走向浮动甚至无序,反映出怎样的历史发展趋势?

1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工业生产在资本主义世界工业生产中所占比重(%)
美国英国德国法国意大利日本
1937年41.412.59634.8
1948年56.411.74.34.12.11.5
材料二美国的进出口贸易情况表(单位:亿美元)
年代1950年1960年1970年1973年
与日本的贸易+2.5+2.0—15.9一19.4
与西欧国家的贸易+2.0+10.7—5.8—17.8
注:+为顺差,一为逆差——《当代世界经济概论》
材料三资本主义世界黄金外汇储备比重变化表(%)
年代1937I945196019711972
资本主义世界100100100100100
美国46.474.631.29.77.6
日本6.1——3.212.412.3
西欧共同体各国————26.53029.6
——《当代世界史资料选辑》(第二分册)
材料四20世纪70年代初,在日本、西欧崛起的同时,美国经济实力相对削弱,无力承担稳定美元的责任,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相继两次宣布美元贬值。各国纷纷放弃本国货币与美元的固定汇率,采取浮动汇率制。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瓦解,美元地位下降。欧洲各国的许多人一度拒收美元。
——岳麓书社《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必修Ⅱ》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二、三,概括指出战后初期美国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及表现。

(2)结合“二战’’后的史实,扼要指出美国是怎样获得这个经济地位的?

(3)材料四中所述史实说明了什么?根据材料一、二、三指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


一、选择题
1、(2009年广东卷B)24.20世纪60年代后期,布雷顿森林体系出现危机,美国一度出动军用飞机紧急空运黄金供应伦敦黄金市场,美国的黄金储备因此遭受损失。美国这样做的目的是
A.维持美元价格B.赚取更多英镑C.支持浮动汇率D.制造金融混乱
2、(2009辽宁文综)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国占领日本,采取削弱日本的政策。1948年,美国改行扶植日本的政策,力图将日本建成冷战的前哨阵地。这一政策转变
A.成为日本长期推行仇视中国政策的开端B.促使美国承认美日平等伙伴关系
C.提高了日本在美国全球战略中的地位D.标志着冷战在亚洲全面展开
3、(2009年天津文综)右图所示国际机构成立的初衷是
A.实现“凯恩斯计划”B.致力于战后的欧洲经济复兴
C.促进国际贸易自由化D.为成员国提供短期贷款和技术援助
4、(2008年广东单科)关于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的背景,表述正确的是
A贸易保护主义的弊端已被革除B各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出现繁荣局
C美国的经济实力受到严重削弱D英美苏中等大国间的合作仍在维持
5、(2007宁夏文综)2007年是美国宪法制定220周年、十月革命胜利90周年和中国抗日战争爆发70周年。下列各项中,2007年为其签订60周年纪念并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的是
A.布雷顿森林协定B.北美自由贸易协定
C.欧洲煤钢共同体条约D.关税与贸易总协定
二、非选择题
6、(2009年江苏卷)(8分)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就积极谋求世界经济霸权。战后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则是其具体表现之一。该体系虽然于上世纪70年代初崩溃,但美国凭借其实力在国际货币格局中仍占主导地位。
请回答:
(1)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的背景是什么?该体系是如何设定汇率机制的?这一机制对美国有何特殊意义?(6分)

(2)欧洲经济一体化将对世界货币格局产生什么影响?(2分)

参考答案


1、(1)二战后,美国工业生产、黄金储备在资本主义世界占绝对优势,世界经济格局发生了巨大变化,欧洲的霸权中心地位受到了美国的极大冲击。
(2)①举措:倡议成立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以美元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主要目的:掌握资本主义世界金融霸权,争做世界金融霸主。结果:基本实现,建立了以美元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
②举措:倡导建立国际贸易组织。主要目的:占领世界市场。结果:目的虽然没有实现,但通过签署《关税及贸易总协定》,建立了以美国为主导的国际贸易体系。
(3)二战后,美国经济实力空前膨胀,为建立以美国为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奠定了物质基础
2、(1)成立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都是《布雷顿森林协定》的内容,但一般来说,布雷顿森林体系使一种货币制度,故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因其稳定国际金融体系的特殊任务,使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组成部分;致力于战后欧洲复兴的世界银行则是欧洲国家与美国之间相妥协的产物,即美国帮助欧洲国家复兴,欧洲国家接受美元为中心的货币制度。
(2)布雷顿森林体系是阶段性的国际货币制度,而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则是永久性的国际金融机构。因而,布雷顿森林体系虽然崩溃了,但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仍然存在,并且世界银行的宗旨已转向全球性的发展援助。

一、选择题
1、D2、D3、A4、B5、D6、C7、D8、B9、B
二、非选择题
10、(1)英国建立和完善君主立宪制。军事力量强大,成为最大的殖民强国。通过工业革命,成为世界工厂。黄金比白银更适于大规模国际贸易。各主要西方国先后实行金本位制。金币自由铸造使生产和供应不稳定。自由兑换使国际收支不平衡。缺乏国际监督和保障机制。(2分,五点中任意答出两点给)
(2)世界大战和30年代的大危机。战后各国为恢复和重建。美国取得国际金融主导权。英国经济遭战争破坏而衰落。大国之间仍在合作。(答出任意两点给分,言之成理者同样可以得分.)(3)特点:实行浮动汇率制度,继续美元的领导地位和储备货币职能(2分)。影响:爆发了全球性金融危机,使世界经济产生剧烈的波动和极大破坏(言之成理,同样得分)(4)既反映出世界各国对于稳定货币秩序的渴求,又反映出各国特别是大国之间利益矛盾的不可调和性和复杂性。
11、解析:本题考查美国的经济地位及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和瓦解。
答案:(1)地位:美国确立了在世界经济中的霸主地位。表现:战后初期,美国工业生产占资本主义世界的近2/3,在国际贸易方面,美国同西欧、日本之间均为顺差,而美国拥有的外汇黄金储备占资本主义世界的近3/4,可见美国在工业生产、国际贸易和国际金融方面都确立了自己的统治地位。(2)美国通过建立布雷顿森林体系,确立了美国的霸主地位;签署关税与贸易总协定,控制世界市场;推行马歇尔计划控制西欧各国。(3)说明以美元为中心的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原因:到20世纪70年代,随着西欧、日本的崛起,美国的经济霸权地位受到挑战,它与西欧、日本的国际贸易均出现较大逆差,外汇黄金储备也下降到不足资本主义世界的1/10,布雷顿森林体系存在的基础消失,所以,该体系也就瓦解了。

1、A。在布雷顿森林体系下,美元直接与黄金挂钩,其他货币则与美元挂钩,美元与黄金的汇兑比率保持不变。美国这么做意图是通过维持美元的价格,稳定以美元为中心的货币体系。
2、C。A选项表述与题干无关,可以排除,B选项是20世纪70年代的史实,与题干不符,“冷战”在亚洲全面展开是朝鲜战争以后的事情,由此排除D选项。
3、B。从图标中“wordbank”可以明显看出,该组织是世界银行,世界银行最初主要致力于战后西欧经济的复兴,后转向为发展中国家提供长期贷款和技术援助,帮助发展中国家经济的发展,。凯恩斯计划是英国财政部顾问凯恩斯拟订的“国际清算同盟计划”;促进国际贸易自由化则是“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签订的目的,都不是世界银行成立的初衷。
4、D。布雷顿森林体系形成于1944年7月,这时候二战还没有结束,大国间的合作仍然维持。
5、D。注意两个关键词句:“60周年纪念”和“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非选择题
6、(1)背景:国际金融秩序混乱;二战后美国跃升为资本主义世界头号强国。汇率机制:美元与黄金挂钩;其他国家货币与美元挂钩。
意义:美元取得等同黄金的特殊地位(美元充当黄金等价物);确立了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
(2)欧元区(欧盟)已成为与美国实力相当的经济体;欧元对美元的国际地位将构成强有力的挑战。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78111.html

更多

最新更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