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高一地理地球的运动(第1课时)

俗话说,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高中教师要准备好教案,这是高中教师的任务之一。教案可以让学生们有一个良好的课堂环境,帮助高中教师营造一个良好的教学氛围。那么如何写好我们的高中教案呢?下面是小编精心为您整理的“高一地理地球的运动(第1课时)”,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jAB88.com/p>第三节地球的运动(第1课时)
从容说课
基于前两节的教学,学生了解了地球的宇宙环境,本节开始让学生立足地球本身,探讨地球的运动。
鉴于教材把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内容前后列放,可用列表比较的方式板书,从定义、方向、速度、周期等几个方面分别讲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特征。学生在初中曾学过一些地球运动的知识,在此基础上,可让学生把“地球自转的方向”知识进行拓展,想象在两极的上空看地球的自转方向,建立地球顺时针和逆时针自转的概念,为以后学习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打下基础。多年的教学经验告诉我们,学生在学习恒星日和太阳日的概念时非常困难。在老师的详细讲解下也很难看懂书中的图1.15“恒星日和太阳日”。有条件的制作课件可以改善图示,拉长地球与恒星之间的相对距离,日地距离可以更靠近一些,把恒星只画成一个,辅以直观的动画效果,最大可能地还原真实,应该能更好地突破教学难点。讲解地球公转的时候,要强调近日点和远日点的含义、地球到达该点时的时间及地球公转速度的快慢。
地球自转与时差的教学涉及到昼夜、昼夜交替、时差产生和计算等问题,它们相互关联,在历年的高考中占有重要地位,也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教学中应通过演示说明昼夜现象和昼夜交替的本质区别,强调太阳光线与晨昏线垂直关系,晨线与昏线的区别及判断方法。通过演示讲解地方时差的产生及规律,引导学生对书中“读图思考”进行探究,强调时区和区时、区时和地方时的区别,讲解东加西减的计算方法和总结配套的解题方法,多加练习巩固,并需反复订正和讲解,才能完成此教学任务。教材没有对“地转偏向力”作要求,但后面第二章第二节的“气压带和风带”中有所涉及,因此教学中可略讲一二,为后续教学作好铺垫。
地球公转与季节的教学内容既是教学重点又是教学难点。首先要通过多媒体演示让学生认清地轴、赤道平面、黄道平面之间的关系,知道黄赤交角23°26′的含义,分析黄赤交角的影响、二分二至日地球在公转轨道上的位置、太阳直射点的运动规律,为分析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变化打下基础,讲解中还要把夏至日、冬至日地球所处的时间和位置与远日点、近日点地球所处的时间和位置进行比较,找出区别,并练习加以巩固。书中的“活动”要让每个学生都动起来,以另一种方式解读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轨迹,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培养探究能力。日常生活中,学生有昼夜长短变化和正午太阳高度的高低变化及太阳辐射强弱变化的体会,这些是太阳直射点南北移动带来的结果。引导学生分析书中图1.25,以数据归纳得出结论,具有季节性的昼夜长短变化和正午太阳高度变化,使太阳辐射也呈现有规律的季节变化,从而导出天文四季和统计四季的定义。再联系学校所在地的昼夜长短变化和正午太阳高度变化,辅以学生的生活体会进行举例教学或设计练习,渗透学以致用的思想,可以帮助学生理解知识和提高学习兴趣。
地球自转和公转是与人类关系最密切的两种运动,是学习和掌握高中地理知识的基础,但是该部分内容空间性强又比较抽象,如何运用多媒体教学,通过电脑动画演示,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讲清地球自转与公转的关系、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帮助学生建立空间概念,在整个高中地理教材中具有深远影响。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方向及一些基本数据:周期、速度、公转的轨道、黄赤交角。
2.理解由于地球自转运动造成的昼夜交替、地方时差,掌握时间的有关换算,能正确判断晨昏线。
3.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关系,理解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的过程及其原因,并能演示其运动规律。
4.理解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季节变化及纬度变化。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运用地球仪演示地球的自转和公转现象,学生能够准确地画出夏至日到冬至日太阳照射地球的示意图。
2.能根据“二分二至日太阳照射地球示意图”分析全球各地的昼夜长短状况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分析同纬度地区不同季节和不同纬度地区相同季节的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树立科学的宇宙观。
2.培养学生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观,理解事物之间是联系的、发展变化的。
教学重点
1.自转和公转的特征,黄赤交角的产生及其引起的太阳直射点的移动。
2.晨昏线的判断、地方时的计算、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
3.四季的划分方法及划分依据。
教学难点
1.晨昏线的判断、地方时的计算。
2.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的变化原因分析。
课时安排
3课时
第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第二节太阳对地球的影响”,下面就来回顾一下。
(投影表格)
概念成因特点所处位置
黑子太阳光球上的暗黑的斑点它的温度比太阳表面其他地方低,所以才显得暗一些太阳活动的主要标志;活动周期为11年光球
耀斑太阳色球有时出现的突然增大、增亮的斑块太阳短时间内释放出巨大能量造成的耀斑爆发是太阳活动的最激烈的显示色球
太阳风(简单介绍)日冕
师请大家看表格,哪个同学能在空白处填上合适的内容?
生(三个学生看图分别回答,师根据学生的答题情况进行评讲和补充。)
师答得很棒。(师逐步投影答案的内容)
前边两节课我们了解了地球的宇宙环境,现在让我们立足地球本身,探讨地球的运动。
第三节地球的运动(板书)
推进新课
师在初中时我们曾学过一些地球运动的知识,那么你知道地球的运动有哪两种形式呢?
生自转和公转。
师非常正确。
(投影表格)
地球运动
围绕中心运动方向运动周期运动速度
地球自转
地球公转
师我们首先一起来探讨地球自转的规律。
(板书)一、地球的自转
(演示地球仪,让其自西向东旋转)
师地球仪在绕着什么中心转动呢?
生地轴
师很好。
(投影答案填充表格)
师地轴就是地球的自转轴,它的北端始终指向北极星附近。在地球中真有这么一根轴吗?
生没有。
师正确。地轴是人们假想出来的,地球的内部实际上没有这么一根轴。我们把地球绕其自转轴的旋转运动叫做——地球自转。那么,地球的自转方向是怎样的呢?
生自西向东旋转。
师(投影答案填充表格)
所以,我们看到日月星辰都是东升西落。下面从不同的角度看地球自转。
(从不同的角度演示地球仪的自转)请同学描述地球自西向东转。
生(学生观察、思考后得出结论)
从北极上空看,呈逆时针方向转动。
从南极上空看,呈顺时针方向转动。
侧面北极在上,自西向东旋转。
师(投影答案填充表格)
(投影练习)
甲图中心是北极还是南极?
乙图中心是北极还是南极?
生甲图中心是北极,乙图中心是南极。
师非常好。地球自转一周需要多长时间呢?也就是地球的自转周期是多长呢?
生一天。
师由于在计算自转周期时,选定的参考点不同,一日的时间长度和名称略有差别。
(多媒体动画演示)恒星日与太阳日:拉长投影中地球与恒星之间的相对距离,日地距离可以更靠近一些。某一恒星、地面上某地点、地心第一次“三点共线”到下一次“三点共线”(注:“三点共线”是指地面上某点位于地心与恒星的连线上)的时间间隔为一个恒星日。太阳、地面上某地点、地心第一次“三点共线”到下一次“三点共线”的时间间隔为一个太阳日。
(利用课件中的动画进行分步显示讲述,学生一目了然)
师恒星日是以遥远的“恒”星为参照物的,遥远的恒星相对于地球而言是不动的,此时地球的公转过程将会忽略不计。某一恒星、地面上某地点、地心第一次“三点共线”到下一次“三点共线”的时间间隔为一个恒星日。
(多媒体动画演示)
图1图2
图3
如图1电脑显示动画:假设遥远的恒星(小圆)和太阳(S)同时对着地球上的一点P,设地球只自转而不公转,那么地球在E1处自转一周(电脑显示P点绕圆运动一周)。
师(多媒体动画演示)
如图2先以恒星作参照,动画显示恒星日的长度。
动画的过程是:地球一边自转(即P点绕圆心运动),一边由E1向E2运动(公转),当地球到达E2点停止,此时P点刚好对着恒星。
师此时地球是否自转了一周,自转的角度是多少,以什么作参照?
生(学生准确回答)
师很好!
(点击鼠标,电脑画出SE2的连线和E2与恒星的连线,标出“恒星日”)从E1到E2,地球自转了360°。而因为以恒星作为参照,地球从E1到E2的时间间隔就是“恒星日”,时长23时56分4秒,是地球自转的真正周期。
(投影答案填充表格)
师图3以太阳作参照。
在图2中可看出,地球在E2处时,P点还未两次对着太阳,即以太阳作参照时,地球自转还不到一周360°。
(演示动画)地球继续自转(即P点继续绕圆运动),但地球同时绕太阳公转到E3处时,动画暂停,P点两次对着太阳。
从E1到E3,相对太阳来说,地球是否自转了一周,自转角度是多少?
生自转了一周多。
师观察得很仔细。(点击鼠标显示连线和“太阳日”)太阳、地面上某地点、地心第一次“三点共线”到下一次“三点共线”(注:“三点共线”是指地面上某点位于地心与太阳的连线上)的时间间隔为一个太阳日。从E1到E3的时间间隔称一个太阳日,长24小时,其自转的角度是360°59′。
师(过渡)任何一种圆周运动,总离不开角速度和线速度。下面我们就来探讨一下地球自转的角速度和线速度。什么是地球自转的角速度呢?
生地球在单位时间内自转的角度叫做地球自转的角速度。
师很好!根据地球自转的周期,可以知道地球自转的角速度大约是多少?
生15°/小时。
自转角速度和线速度
师非常正确。地球表面除南、北两极点外,任何地点的自转角速度都一样。根据360°/24小时推算,地球自转的角速度大约是15°/小时,1°/4分钟,1′/4秒。但南、北极点无角速度,即南、北极点的角速度为零。
(投影答案填充表格)
我们再看看地球自转的线速度是怎样的。地球自转时,某点在单位时间内转过的距离(弧长),叫做该点的自转线速度。
(投影)地球自转的线速度和角速度图
师大家一起探讨地球自转线速度有什么分布规律。
生地球自转线速度的大小因纬度而异(离地轴的距离即圆周运动的半径不同,半径越大,线速度越大),赤道处最大(1670千米/小时),自赤道向两极渐小,两极的线速度为零。在南北纬60°处,自转线速度为赤道处的一半。
(投影答案填充表格)
地球运动围绕中心运动方向运动周期运动速度
地球自转地轴由西向东
北极看:逆时针;南极看:顺时针23时56分4秒地球自转的真正周期地球自转的角速度南、北两极点为零,其他任何地点的角速度都相等,即15°/小时地球自转的线速度由赤道向南、北极点逐渐减小,至60°N、S处减小为赤道的一半;两极点处为零
地球公转
师请大家归纳一下地球自转的角速度和线速度的共同规律。
生在南北两极点,角速度和线速度均为零。
师非常好。下面阅读教材P14地球自转的证明。
生(阅读)
师(过渡)我们已经探讨了地球自转的规律。而地球在自转的同时,还在绕日公转。那么地球公转又有什么样的规律呢?
(板书)二、地球的公转
(演示)地球公转运动
师什么是地球的公转?
生地球绕太阳的运动,叫做地球的公转。
师那么应该从哪几个方面来描述地球公转的规律呢?
生可从地球公转的轨道、方向、周期和速度等方面来说明地球公转的规律。
师很好!地球公转的路线叫做公转轨道,又叫黄道。它是近似正圆的椭圆轨道,太阳位于椭圆的一个焦点上。
(投影公转轨道图)
师仔细观察,地球公转的方向是怎样的?
(以下内容同时投影答案填充表格)
生由西向东。
师在北极上空看地球公转,顺时针转还是逆时针转?
生逆时针转。
师在南极上空看地球公转,顺时针转还是逆时针转?
生顺时针转。
师我们再来看看地球公转的周期是怎样的?
生1个回归年:365日5时48分46秒。
师回归指的是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的往返运动。大家看书图1.18,地球公转的速度有什么特点?
生近日点公转速度最快,远日点公转速度最慢。
师由于太阳略微偏离地球公转轨道的中心,因此,日地距离不断随地球公转而发生细微的变化,地球公转速度也相应有一些变化。根据开普勒第三宇宙定律,行星运行在单位时间内扫过的面积相等,因此,近日点运行速度快,角速度是61′/d,线速度是30.3km/s。而远日点慢,角速度是57′/d,线速度是29.3km/s。平均角速度:约1°/日,平均线速度:30km/s。
课堂小结
本节课内容较多,主要是关于地球的自转和公转两种基本形式的对比。
(投影下面的表格)分别对地球自转和公转进行总结。
地球运动围绕中心运动方向运动周期运动速度
地球自转地轴由西向东北极看:逆时针;南极看:顺时针23时56分4秒地球自转的真正周期地球自转的角速度南、北两极点为零,其他任何地点的角速度都相等,即15°/小时地球自转的线速度由赤道向南、北极点逐渐减小,至60°N、S处减小为赤道的一半;两极点处为零
地球公转太阳由西向东在北极上空看地球公转:逆时针转在南极上空看地球公转:顺时针转1个回归年:365日5时48分46秒平均角速度:约1°/日,平均线速度:30km/s。近日点公转速度最快,远日点公转速度最慢
板书设计
第三节地球的运动
一、地球的自转
二、地球的公转
(见“课堂小结”)
活动与探究
探究课题:了解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探究内容:
(1)演示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2)填表比较分析地球的自转和公转的规律。
(3)利用地球自转和公转的规律来解释两个自然现象。
探究办法、过程:
演示、讨论、竞赛的方法。
(活动)我们一起学习了地球的自转和公转,下面来做一个活动。先找两个同学来演示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生(用地球仪演示)
师都很好。说明大家基本掌握了地球自转和公转的规律。请同学们填写教材“活动”中的表格。
生(填表:比较分析地球的自转和公转的规律)
师活动3要求我们同学能解释两个现象,分成小组讨论,看哪一个小组能先解释第一个现象?
生(小组代表抢答)恒星被看做是固定不动的。照片上的恒星会出现圆弧状轨迹,是由于地球自转,照相机也跟随转动,其结果是恒星看起来运动起来了。
师答案非常准确。哪一个小组能解释第二个现象?
生(小组代表抢答)地球公转时,我们北半球夏半年即从春分日到秋分日期间,在远日点附近速度慢,因而日数就会比较多,达到186天,冬半年地球经过近日点,公转速度快,因而日数就会比较少,只有179天。
探究结果:熟练地掌握地球自转和公转的规律。

扩展阅读

高一地理地球的运动(第3课时)


古人云,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作为高中教师就要精心准备好合适的教案。教案可以让学生们能够在上课时充分理解所教内容,帮助高中教师能够井然有序的进行教学。那么一篇好的高中教案要怎么才能写好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高一地理地球的运动(第3课时)”,仅供参考,希望能为您提供参考!

第三节地球的运动(第3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地球自转产生了昼夜交替和地方时差现象,下面请大家思考两个问题。
1.(单选)东经121°比东经120°的地方()
A.区时早B.地方时早C.一定先看到日出D.地方时晚
2.(双选)在北京时间8时20分时()
A.东经130°的地方时是9时
B.东经130°的地方时为7时40分
C.东经130°(位于东九区)的地方时正好等于区时
D.东经105°(位于东七区)的区时为7时20分
生1.B2.AD
师回答正确。看来同学们掌握得很不错。我们学习了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那么地球公转又会带来哪些地理现象呢?
第三节地球的运动(板书)
四、地球公转与季节
推进新课
师(动画演示)地球是倾斜着身子绕日公转的。地球自转的平面,也就是过地心并与地轴垂直的平面称为赤道平面或赤道面。
(动画演示)地球公转的轨道平面叫黄道面。地球在自转的同时围绕太阳公转,因此,地球的运动是这两种运动的叠加。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关系,可以用赤道平面与黄道平面的关系即黄赤交角来表示。
(板书)1.黄赤交角
(方法引导)
生(指认赤道平面与黄道平面)
二分二至日时地球的位置与黄赤交角
师地轴与赤道平面的夹角为多少度?
生90°。
师地轴与黄道平面的夹角为多少度?
生66°34′。
师赤道平面与黄道平面的夹角为多少度?
生23°26′。
师刚才大家观察的三个角度很重要,要记住它们度数的大小。地球在公转的过程中,其方向总是自西向东;地轴的空间指向和黄赤交角的大小,在一定时期内也可以看作是不变的,即北极始终指向北极星附近,赤道平面与黄道平面的夹角即黄赤交角,保持23°26′。但地球在公转轨道上的位置时刻在变化,赤道平面与黄道平面的交线在变化,地轴与太阳光线的相对位置也在变化。
(动画演示)地球在公转轨道上绕太阳转动。
生(引导学生观察地球公转的过程)太阳有时直射北半球,有时直射南半球,有时直射赤道。
师如果地球不公转,太阳直射点将永远直射在同一纬线上;如果地球不倾斜着自转,直射点将永远在赤道上,可事实上正是由于地球倾斜着绕日公转,即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才导致了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
地球在公转轨道的不同位置,地表接受太阳垂直照射的点(简称太阳直射点)是有变化的。夏至日直射北回归线,春分、秋分日直射赤道,冬至日直射南回归线。
(演示)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来回移动的动画效果
从冬至到第二年夏至,太阳直射点自南纬23°26′向北移动,经过赤道(春分时),到达北纬23°26′;从夏至到冬至,太阳直射点自北纬23°26′向南移动,经过赤道(秋分时),到达南纬23°26′。太阳直射点在赤道南北的这种周期性往返运动,称为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太阳直射点回归运动的周期为365日5时48分46秒,就是我们前边学习的回归年。
(投影表格)
生(根据观察演示填表)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规律
代号日期节气直射点位置运动趋势
A3月21日春分赤道北
B6月22日夏至北回归线南
C9月23日秋分赤道南
D12月22日冬至南回归线北
师可以把上述内容总结为:
需要注意的是,远日点和近日点的位置与夏至日和冬至日的位置有明显的区别。不能混淆远日点与夏至日的位置,也不能颠倒近日点与冬至日的位置。
生(观察远日点与夏至日的位置、近日点与冬至日的位置)时间上夏至日比远日点早一些,冬至日比近日点早一些。夏至日过后很快就到远日点,冬至日过后很快就到近日点。
活动与探究
探究课题:按步骤画示意图,表示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轨迹。
探究内容:
(1)按等间距画三条直线分别表示赤道和太阳直射点所能到达的最北和最南纬线。
(2)在三条直线的适当位置标注四个点,分别代表北半球二分二至日太阳的直射点。
(3)结合课文关于太阳直射点回归运动的描述,画一条曲线表示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轨迹。
探究办法、过程:根据演示逐个画出二分二至日太阳直射点的位置,讨论合作进行。
探究结果:学生画出图示,并能解释所画图示的含义。理解南回归线、北回归线的含义。
师在太阳直射点上,单位面积获得的太阳辐射能量最多。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使太阳辐射能在地球表面的分配具有了回归年的变化。这种变化可以用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来定性地描述。先来探讨一下昼夜长短的变化。
(板书)2.昼夜长短的变化
(演示)逐个演示二分二至日全球昼弧和夜弧的长度
(方法引导)
生(观察、归纳、总结某地不同季节昼夜长短的变化,某日全球各地的昼夜长短的分布规律)
(1)春分日—秋分日:北半球的夏半年,北半球获得日照时间最长的季节,各纬度昼长大于夜长,纬度越高,昼越长,夜越短。
(2)秋分日—次年春分日:北半球的冬半年,北半球获得日照时间最短的季节,各纬度昼长小于夜长,纬度越高,昼越短,夜越长。
(3)北极圈以北地区:夏至日有极昼,冬至日有极夜现象。
(4)南半球的情况与北半球正好相反。
(5)春、秋分日:全球各地昼夜等长;赤道上全年昼夜平分;获得日照时间相等,都是12小时。
生略
师昼夜长短的变化反映了日照时间的长短。对于北半球来说,一年中昼夜长短的变化情况是有规律的,可以归纳为:
(投影)
师下面是解答昼夜长短相关题目的三个方法,请大家记住并做一些练习。
(投影文本)
1.求某地点某日昼(夜)长的方法:过该地点作纬线(地球侧视图)或纬线圈(地球极心图),判断昼(夜)弧长短。赤道上终年昼夜平分,极昼区昼长24小时,极夜区昼长0小时。
2.某地点某日昼长2x小时,则该地点日出日落时间计算尺为:
3.春(秋)分日晨(昏)线与经线重合,晨(昏)线过极点,则为春(秋)分日:该日全球昼夜平分,6:00日出,18:00日落。
(过渡)昼夜长短的变化从日照长短体现了太阳辐射能在地球表面分配的变化,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则反映了太阳辐射的强弱,从另一个方面体现了太阳辐射能在地球表面分配的变化。
(板书)3.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演示)太阳高度示意图
师太阳高度是太阳光线与过太阳照射地点所作的与地球表面相切的平面即当地地平面的夹角。正午太阳高度是当地地方时12时的太阳高度,是某地一日内最大的太阳高度,反映了太阳辐射的强弱。下面是相关的解题方法和一道练习,请大家看投影。
(投影)
太阳直射点所在经线地方时为12:00:此法可作为求解地理坐标和地方时的切入点。
(经典考题)读右图(阴影部分为夜半球),回答问题。
若此刻西半球为夜半球,太阳直射点的经度是()
A.东经70°B.东经90°C.西经70°D.西经110°
生(合作探讨)选A。
师答案正确。(解析)据该方法可知12:00经线就是太阳直射点所在的经线。由西半球是夜半球可知东半球是昼半球,则20°W是6:00,可得12:00经线是70°E。因此答案是A。
(演示)逐个演示二分二至日全球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生(教师引导观察、分析、讨论)
师(分别提问,归纳讲解)
(1)同一时刻:正午太阳高度由太阳直射点向南北两侧递减。
(2)夏至日:正午太阳高度由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各纬度,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太阳辐射最强;南半球各纬度,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小值,太阳辐射最弱。
(3)冬至日:正午太阳高度由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南回归线及其以南各纬度,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太阳辐射最强;北半球各纬度,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小值,太阳辐射最弱。
(4)春分日和秋分日:正午太阳高度由赤道向南北两侧递减;南北半球太阳辐射强度相当。
师正午太阳高度的求解是重要的考点,以下是解题方法,请看投影。
(投影)
求某地点正午太阳高度:H=90°-纬度差(太阳直射点纬度与该地点纬度之差),6(12)月22日北(南)回归线及以北(南)地区达一年中最大值。
(经典考题)下列4天中,北京某地(40°N)测出正午太阳高度角最接近50°的一天是()
A.3月4日B.3月8日
C.3月13日D.3月17日
生(合作探讨)选D。
师非常正确。(解析)据此方法知纬度差约为40°,则太阳应直射在赤道附近。故选D。
师前面我们学习了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知道除赤道外,全球同纬度地区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随季节的变化而变化,太阳辐射也随季节变化而呈现有规律的变化,形成了四季。请大家看书P21第3、4段,看看四季是如何划分的。
(板书)4.四季
生(小组讨论,总结)
天文四季:夏季是一年中白昼最长、太阳高度最高的季节,也是获得太阳辐射最多的季节;冬季是一年中白昼最短、太阳高度最低的季节,也是获得太阳辐射最少的季节;春秋季是冬夏两季的过渡季节,获得太阳辐射居中。
师答得不错。天文四季这样的划分依据是什么呢?
生划分依据是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师很好。是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影响了某地太阳辐射的大小和强弱。我们的祖先创立了24节气来指导农业生产活动,四季的划分是以24节气中的“四立”作为四季的开始。谁能说出24节气呢?
生(背诵二十四节气或阅读教材P22“阅读”部分的内容——二十四节气与四季)
师很好。那么“四立”分别是哪四个节气呢?
生立春、立夏、立秋、立冬。
师立春是春天的开始,而此时在我国北方大地,还是数九寒天的隆冬季节,立秋时正是烈日炎炎的盛夏时节,可见,我国传统的四季与气候变化不符。二分二至作为四季的开始又略显迟了些。为了使季节划分与气候变化相符,现在北温带的许多国家在气候统计上一般把3、4、5月划分为春季,6、7、8月为夏季,9、10、11月为秋季,12、1、2月为冬季。南半球与北半球的季节正好相反。
练习:
1.(经典考题)读“太阳直射点周年变化示意图”,回答问题。
(1)太阳直射点位于A点的这一天,地球上正午太阳高度达一年中的最大值的纬度范围是________________。
(2)太阳直射点位于B点的这一天,北极圈与南极圈上的正午太阳高度角数值相差______________度。
(3)太阳直射点位于C点的这一天,昼长时间北极圈比赤道上_________________(多或少几小时)小时。
2.(经典考题)在30°N附近的日光城拉萨安装太阳能热水器,为了充分利用太阳能,尽可能使一年内正午太阳光线与集热板保持垂直,集热板与地面夹角的调整幅度约为()
A.23.5°B.30°C.47°D.60°
3.(经典考题)当地球公转至远日点时,下列城市中正午太阳高度最大的是()
A.悉尼B.新加坡C.广州D.东京
答案:1.(1)北回归线及其以北(2)0(3)少12
2.C3.C
课堂小结
我们刚才学习了“地球公转和季节”,讲解了黄赤交角的形成,分析了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了解了四季的形成。

高一地理地球的运动教案


第三节地球的运动第一课时

第一课时:地球运动的一般特点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了解地球自转的方向、速度和周期

2.了解地球公转的轨道、方向、速度和周期。

3.使学生能够看懂"恒星日和太阳日示意图",说出两者的差异及其原因

二、能力目标

学会运用地球仪演示地球的自转与公转现象,形成空间想象能力。

三、德育目标

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和勇于探索的精神,树立科学的宇宙观。

【教学重点】

自转和公转的运动规律。

【教学难点】

使学生能够看懂"恒星日和太阳日示意图",说出两者的差异及其原因

下载地址:http://files.eduu.com/down.php?id=165336

高一地理教案:《地球的运动》教学设计


高一地理教案:《地球的运动》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利用地球仪演示和多媒体动画,掌握地球自转、公转的基本特征。

2.通过地球仪演示和讲解,并联系生活实际,分析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从而加强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联系生活实际现象和读图分析,掌握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从而学会运用相关图表来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速度的变化规律;黄赤交角的影响。

教学方法:讲授法、演示法

教学课时: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地球的自转和公转的一般特点,让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

【投影空白表格】

地球运动

围绕中心

运动方向

运动周期

运动速度

地球自转

地球公转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补充。参考答案:

地球运动

围绕中心

运动方向

运动周期

运动速度

地球自转

地轴

由西向东北极看:逆时针;南极看:顺时针

23时56分4秒地球自转的真正周期

1.地球自转的角速度南、北两极点为零,其他任何地点的角速度都相等,即15°/小时

2.地球自转的线速度由赤道向南、北极点逐渐减小,至60°N、S处减小为赤道的一半;两极点处为零

地球公转

太阳

由西向东在北极上空看地球公转:逆时针转在南极上空看地球公转:顺时针转

1个回归年:365日5时48分46秒

平均角速度:约1°/日,平均线速度:30 km/s。近日点公转速度最快,远日点公转速度最慢

【引入新课】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我们知道有昼夜变化,为什么回出现昼和夜的差别呢?这是由于地球自转造成的,今天我们便来解决这个问题。

三、昼夜交替与时差(板书)

1. 昼夜交替的分界线──晨昏线(圈)(板书)

【讲解】由于地球是一个既不发光、也不透明的球体,所以在同一时间里,太阳只能照亮地球表面的一半。向着太阳的半球是白天,背着太阳的半球是黑夜(如图)。

昼半球和夜半球的分界线(圈),叫做晨昏线(圈)。晨昏线(圈)把经过的纬线分割成昼弧(绿色虚线)和夜弧(兰色虚线)。

【提问】假如地球不自转,地球上还会有昼夜现象吗?

参考答案:有。因为昼夜现象的产生是由于地球本身是一个不发光、不透明的球体,太阳只能照亮半个球,有光照的半球为白天,无光照的半球就是黑夜。

【提问】假如地球不自转,地球上还会有昼夜交替现象吗?

参考答案:没有。假如地球不自转,地球上就会有半个球永远是白昼,半个球永远是黑夜,不会出现昼夜交替现象。因此在地球上大部分地区,在地球自转一周的时间内(24小时),有昼夜交替的现象,昼长和夜长的时间合起来为24小时。但是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地球上还有极昼、极夜现象。

【多媒体演示】 逐步演示夏至日晨昏线的画法

你们能画出直射点在南半球、赤道时地球上的晨昏线

【多媒体演示】南半球、赤道时地球上的晨昏线的画法

【学生练习】 在学案中的A图、B图和C图上分别绘出晨昏线。

结合我们所画出的晨昏线,我们再思考以下两个问题:

(1)晨昏线与太阳光线的关系是什么?与赤道的关系是什么?

提示:与太阳光线垂直,与赤道相互平分。

(2)如何判断晨线和昏线?

提示:顺着地球自转,由黑夜进入白昼的分界线为晨线;由白昼进入黑夜的分界线为昏线。

【学生练习】分别在下列图中标出晨线与昏线.

晨昏线(圈)上的时间并不是统一的。只是晨线与赤道交点所在经线的地方时为6时,昏线与赤道交点所在经线的地方时为18时。只有二分日时晨昏线(圈)与经线重合,晨线上不同地方的地方时相同都为6时日出,昏线上不同地方的地方时相同都为18时日落;其他日期,晨线上不同地方(各自的地方时不同)同时日出,昏线上不同地方(各自的地方时不同)同时日落。

假如同学们就是太阳,地球对着太阳的一半是白天,背着太阳的一半是黑天,由于每天地球围绕太阳自西向东转,东边的地点比西边先看到日出,东边的时刻要比西边的时刻早。古时候各地都把正午太阳位置最高的时刻定为12点,因而各地的12点是不同的,所以其他时刻各地也不相同,这种因地而异的时刻,称为地方时。

2.时区和日界线(板书)

由于地球自西向东自转,在同纬度地区,相对位置偏东的地点,要比位置偏西的地点先看到日出,这样时刻就有了早迟之分。显然,偏东地点的时刻要早一些。因经度而不同的时刻,统称为地方时。因此,是地球自西向东自转产生了地方时。

(1)地方时(板书)

东边地点的时刻总比西边早。由于地球自转周期是24小时,所以经度相差1°,地方时相差4分钟,经度每隔15°,地方时相差1小时。经度上的微小差别,都能造成相应的地方时之差。

为了克服时间上的混乱,1884年在华盛顿召开了一次国际经度会议,在会上创立了标准时制度,明确了世界上的时区划分、时间计算等问题。

(2)时区的划分和区时的确定(板书)

(出示时区和国际日界线图)

【教师指图讲解】由于地球每24小时自转一周,一小时转15个经度。因此,国际上规定,每隔15°划为一个时区,全球可分为24个时区。以本初子午线为基准,从西经7.5°至东经7.5°,划为中时区,或叫零时区。在中时区以东,依次划分为东一区至东十二区;在中时区以西,依次划分为西一区至西十二区。东十二区和西十二区各跨经度7.5°,合为一个时区,称为东西十二区。

【提问】北京、东京、莫斯科、开罗、伦敦、纽约、华盛顿各在哪个时区?

【教师指图讲解】每个时区跨经度15°,同一时区各处地方时也不相同,因此国际上规定,每个时区的中央经线,叫做该时区的“标准经线”,标准经线上的时间,便是整个时区的“区时”。例如,中时区的中央经线是零度经线,零度经线的地方时便是中时区的区时;北京处在东八区,东经120°是东八区的中央经线,因此北京时间是采用东经120°的地方时,即东八区的区时。

【提问】东九区和西五区的标准经线各是多少度?

【学生回答】 135°E 75°W

【读图思考】教材P17

(1)中时区以哪条经线作为中央经线?

0°经线。

(2)如果中时区为子夜(24时),算一算,纽约和北京所在时区的区时分别是多少?

北京:第二日早晨8点;纽约(西五区)前一天19点。

(出示投影片,讲解区时计算方法)

(1)用已知经度推算时区:时区序号=已知经度÷15,所得余数<7.5,则整数即为时区序号;所得余数>7.5,则整数+1为时区序号。

(2)已知两地所在地区,计算两地时差:异区相加,同区相减。

(3)已知某地区时,求另一地区时,东加西减。

相邻两个时区的区时相差l小时。在任意两个时区之间,相差几个时区,就相差几个小时,其中较东的时区,区时早。因此,出国旅行的人,向东每跨入一个时区,应把表往前拨一小时,向西每跨入一个时区,应把表倒拨一小时,这样才能使游客的表与当地时间一致。

实际上,在分区计时的基础上,世界各国根据本国的具体情况,采用了一些特别的计时方法。有的国家根据领土跨越经度广的实际,不同的时区分别采用不同的区时作为标准时间,如美国本土部分由东到西包括西5区、西6区、西7区、西8区四个时区。这四个时区分别采用不同的区时作为标准时间,这就是常说的东部时间、中部时间、山岳时间和太平洋时间;有的国家为了国内各地联系方便,统一采用首都所在地的区时,如我国跨五个时区,为了便于各地区之间的联系与协调,全国统一采用北京所在的东八区的区时(即东经120度的地方时),这就是“北京时间”;还有的国家为了充分利用太阳照明,将本国东部时区的中央经线的地方时作为全国统一使用的时间标准。

【小组讨论】 运用我们所学知识,讨论下面两个问题。

(1)从北京出发分别到伦敦、开罗、莫斯科、东京、纽约旅行的游客,在到达目的地时,怎样拨动手表时针,才能使手表显示的时间与目的地的时间一致?

生:到达伦敦要拨慢8个小时,到达开罗要拨慢6个小时,到达莫斯科要拨慢5个小时,到达东京要拨快1个小时,到达纽约要拨慢13个小时。

(2)希腊雅典(东二区)19时向世界转播体育比赛实况,我国的体育爱好者在电视中看到该实况的时间是

A.13时 B.次日凌晨1时

C.次日17时 D.23时

【解析】 该题是根据时区进行区时换算的题目,把我国采用东八区区时视为常识。据方法(1)(2)计算得出19+(8-2)=25,当计算结果大于24,表示是第二日,我们用计算结果减去24,并在日期上加一天,就是正确答案。正确答案B。

【过渡】如果此时北京是今天上午8时,问纽约的日期和区时是________。

学生回答:昨日19时。

为了避免日期的紊乱,1884年的国际经度会议,还规定了原则上以180°经线作为地球上“今天”和“昨天”的分界线,并把这条分界线叫做“国际日期变更线”,现改称“国际日界线”。地球上新的一天就从这里开始。

(3)国际日期变更线(板书)

出示日界线示意图,讲解:

日界线是180°经线附近的一条界限,为了避免有些地区出现日期上的混乱,日界线并不是完全与180°经线重合,而是避开了陆地部分稍有曲折。在日界线以东为西十二区,日界线以西为东十二区。

由于在任何时刻,东十二区总比西十二区早24小时,所以,自东十二区向东进入西十二区,日期要减去一天;自西十二区向西进入东十二区,日期要增加一天。

【思考讨论】

有个孕妇乘坐海轮于区时12点左右生了对双胞胎,首先生下了一个女孩,然后过了1个小时又生了一个男孩。可按日期计算,男孩反而是哥哥,女孩却是妹妹,这是为什么?

提示:孕妇生下女孩后自西向东越过国际日期变更线,再生男孩时,因日期要减去一天而导致这种情况的出现。

四、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板书)

由于地球自转,地球表面的物体在沿水平方向运动时,其运动方向发生一定的偏转。在北半球向右偏转,在南半球向左偏转,在赤道上没有偏转。这种现象在气流和水流的水平运动中表现的最为明显。

我们把促使物体水平运动方向产生偏转的力,称为地转偏向力。

【读图分析】展示长江三角洲发育过程示意图,讲解长江三角洲的发展过程。

由于河流中心流速较慢,首先在江中心形成沙坝,将长江口水道分为南北两支,在地转偏向力的长期作用下,河道右偏,使南岸河道不断侵蚀、后退,而北支水道不断淤塞;渐渐地在长江北岸三角洲、沼泽地及边滩连成一片,最终发育了广阔的三角洲。

【课堂小结】

高一地理《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一)》教案


经验告诉我们,成功是留给有准备的人。作为教师就要在上课前做好适合自己的教案。教案可以让讲的知识能够轻松被学生吸收,让教师能够快速的解决各种教学问题。教案的内容具体要怎样写呢?小编收集并整理了“高一地理《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一)》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高一地理《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一)》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昼夜的产生,理解昼夜交替形成的原因
2、理解地方时与地球自转的必然联系,了解地方时与区时的区别
3、记住地球自转对沿地表做水平运动物体方向偏移的影响

教学建议

关于地方时的教学建议

在教学中,教师首先要讲清地方时的概念和地方时的早晚,并强调经度上的微小差别,都能造成相应的地方时之差,为讲时区和区时的知识做好铺垫。然后,由地方时给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带来的麻烦,引出时区划分和区时计算的教学。

关于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的教学建议

教材中,这部分内容是一个难点。在教学中,可以从现象入手,运用课本《长江三角洲的发育》图,讲明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规律。在课堂教学中,对于作南北向水平运动的物体,其偏移原因可以从高低纬度间线速度不同加以解释;而对于作东西向水平运动的物体,其偏移原因较为复杂,应予以回避,待学生到物理课中去解决,重点放在地转偏向力作用规律的运用上。

关于昼夜交替的教学建议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运用地球仪讲解,从地球是一个不发光、也不透明的球体,引出昼半球和夜半球、晨昏线等概念,并且要求学生在赤道投影和极投影地图上学会如何辨别晨线和昏线。接下来要说明晨昏线上的太阳高度以及一天之中太阳高度的变化情况。随着地球自转,太阳高度的日变化周期为24小时,也就是昼夜交替的周期(一个太阳日)。最后,联系到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一是太阳日制约着人类的起居作息,二是昼夜交替的周期时间不长,使地球表面温度变化不致过分剧烈,保证了地球上的生命有机体的生存和发展。

教学设计示例

〖导入新课〗

1.提问方式:说出地球的自转方向和周期。

2.演示方式:学生利用地球仪演示地球自转,并说明地球自转的方向和周期。

〖昼夜交替的教学〗

1.演示:利用地球仪演示地球的自转。

2.讲解:昼半球和夜半球、晨线和昏线、太阳高度的概念,一日之内太阳高度的变化。强调:①晨昏圈平面与太阳光线保持垂直的关系;②晨昏圈上太阳高度为0度;③正午太阳高度是一天中太阳高度最大值;④昼夜交替的周期为一个太阳日;⑤地球上昼夜交替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3.板书:晨昏线(圈):昼半球和夜半球的分界线

太阳高度(角):太阳光线对某点地平面的倾角(一天中,正午最大,早晨和黄昏为0度)

昼夜交替周期:24小时


〖地方时的教学〗

 1.板图:在北极投影上每隔45°划一条经线,并划出由一侧照射的太阳平行光线,由学生说出各条经线的时间。

2.讲解:在经度不同的地方,地方时就不同。由于地球自西向东自转,所以在同纬度地区,东边总比西边先看到日出,时刻来得要早些。经度每隔15°,地方时相差一个小时,也就是经度相差1,°地方时相差4分钟。经度的微小差别,都能造成相应的地方时之差,这将给交通和通信带来很大的麻烦。1884年,国际上采取了全世界按统一标准划分时区,实行分区计时的方法。按经度每隔15°划分为一个时区,全球共划分成24个时区。各时区都以中央经线的地方时为本区的区时。相邻两个时区的区时相差一小时。实际上,世界各国根据本国的具体情况,在区时的基础上,还采用一些特别的计时方法,如半区时等。

3.板图:世界时区划分图

4.练习:已知某时区的区时,计算另一个时区的区时。

5.板书:地方时:因经度而不同的时刻

时区:经度间隔15°的区域

区时:本区中央经线上的地方时

〖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的教学〗

1.读图:《长江三角洲的发育》

2.讲解:由于海潮的顶托作用,长江入海口处形成众多的沙洲,将长江口水道分为南、北两支。长期以来,人们发现北支水道不断淤塞,沙洲逐渐与长江北岸相连,而南支水道则出现向南的侧移。江北由于泥沙不断的淤积,发育成广阔的三角洲。长江三角洲的形成,地球自转偏向力起了重要作用。由于地球自转,地球表面的物体在沿水平方向运动时,其运动方向会发生一定的偏转。在北半球向右偏,在南半球向左偏,赤道上无明显偏向。越向高纬,受地转偏向力越大,偏移越明显。这种现象在气流和水流的水平运动中表现得最为突出,有的地方甚至出现气流和水流的旋涡。
 

探究活动


自行设计模型展示地转偏向力的产生原因


一、理解地转偏向力的产生原因
二、观看本期的媒体素材中关于地转偏向力的视频片断,注意弄清楚这样几个问题:

(1)当摄像机在转盘外面时,小球的运动线路是怎样的?(是直线,说明水平运动的物体有保持其运行方向的惯性,以外空为参照物,小球实际上没有改变方向)。
(2)当摄像机在转盘上时,小球的运动线路是怎样的?(转盘顺时针转动时,以转盘上的物体——小孩为参照,则看到小球沿着其本来的方向向左偏转了,正好与南半球作水平运动的物体相似)。
(3)当转盘中的小孩水平抛球时,小球的方向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以转盘上的物体为参照,小球运动方向也发生同样的偏转)。
(4)当水平运动物体的速度发生改变时,偏转有何新变化?
三、除了本录像看到这种模型,还可以设计怎样的模型可以展示地转偏向力的作用?请学生自己动脑筋。地转偏向力对地球上的什么现象有重要影响?


可以通过自制的实物模型或者自制多媒体课件来展示地转偏向力是怎样产生的。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17649.html

更多

最新更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