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优秀的教师在教学方面无论做什么事都有计划和准备,作为高中教师就要好好准备好一份教案课件。教案可以让学生更容易听懂所讲的内容,帮助高中教师能够井然有序的进行教学。那么,你知道高中教案要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精心为您整理的“高一地理《外力作用和地表形态》教案湘教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高一地理《外力作用和地表形态》教案湘教版
湘教版“必修Ⅰ”《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一章具体研究岩石圈、大气圈、水圈内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的基本知识、原理,是自然地理部分的知识基础和核心学习内容。第二节“地球表面形态”的学时一般为3课时。本课例是第3课时,重点分析外力作用的表现形式。其课标要求是:了解外力作用的表现形式及与地表形态的关系,运用内外力共同作用的观点,解释世界典型地表形态的成因。教学中主要采用讨论法、案例分析法、探究法等,通过图片向学生展示丰富多样的地表形态,启发学生思考并探究地貌成因,同时感受自然界的魅力与神奇。
本课时是湘教版地理必修1的第二章(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中的第二节(地球表面形态)(3课时)的第3课时内容。它承接第1课时关于地质作用与板块运动的内容和第2课时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的影响,又要深入学习外力作用的表现形式及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有助于学生理解在内外力共同作用下塑造千姿百态的地表形态。
本节内容主要介绍了外力作用的表现形式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课程标准对本节提出的要求是:结合实例,分析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因此,可以通过一系列的景观图和示意图引导学生进行分析说明,同时强调在内、外力的共同作用下,产生了丰富多彩的地表形态。本节课着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注重学思结合,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帮助学生学会学习。
1.知识基础: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经基本掌握了地质构造的相关知识,了解内力作用影响的地表形态,有了一定的基础和自我探究能力,对于外力作用影响的地表形态提供大量的直观图片,创设情境进行引导。
2.心理特点:高一的学生学习任务较繁重,注意力易分散,但对新奇的变化的事物有浓厚的兴趣,因此,在教学中应利用灵活多变的方式授课,启发学生主动思考。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外力作用的能量来源和表现形式
2.理解外力表现形式之间的关系
3.掌握外力作用形式及其形成的地貌形态
二、过程与方法
结合实例,分析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外力作用类型及其作用过程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激发学生探究地球上沧海桑田变化的兴趣,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2.通过地貌景观图片的欣赏,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地理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教学重点:外力作用与外力地貌
教学难点:侵蚀作用、沉积作用形成的地貌类型及其作用过程
外力作用影响的地表形态是本节教学的重难点,尤其是侵蚀和沉积作用下的地貌类型及其作用过程是难点。对于教学难点侵蚀、沉积作用的地貌形态,教材采用“活动”的形式,旨在通过学生的主体活动——对图片材料的分析判断达到教学目标。
教法:采用讲授法对基本概念知识的讲解,采用视频图片直观演示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将抽象的知识变得具体生动,最后采用练习法、任务驱动法对本节课的知识加强巩固。
学法: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师准备:搜集整理各种视频图片资料、制作课件、设计课堂活动等
学生准备:预习、查阅资料、搜集整理素材等
教学环节
教学方法
师生互动
教学目的与效果
情境导入
播放《匆匆那年》视频,引出内外力作用共同塑造的地表形态,温故知识
学生思考并集体回答内力作用的相关知识。
温故知新
回顾原有知识,引出新知识
投影“新西兰南岛摩拉基大圆石”,引出本节课题:外力作用和地表形态。
展示外力作用的能量来源及表现形式,同时分析外力作用表现形式之间的关系
师:形态各异的地表是地质作用造就的,是内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上节课我们已经学习了内力作用,其表现有岩浆、火山、地壳运动等,今天我们主要来学习外力作用。请大家回忆:外力作用的能量来源于哪里?外力作用的主要表现形式有哪些,他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如何?
“内外力共同作用于地表”的观念有利于学生学会综合分析问题的方法
呈现案例,对比分析两类地貌,引导学生探究
播放风力侵蚀的视频及形成的地貌类型
展示各种流水作用形成的地貌
播放流水沉积视频
展示长江流域图片和荆江河段图片
展示海浪作用影响的各种地貌图片
展示冰川作用形成的各种地貌
师:风力侵蚀分布在什么地区?形成那些地貌?
生:干旱半干旱地区。可以形成风蚀城堡、风蚀洼地、风蚀柱和风蚀蘑菇。
师:在气候干旱的地区,因气候干燥,外力作用以风力为主,由于近地面的风沙粒较大,磨蚀力较强,形成这种顶部大底部小的蘑菇状外形,我们称之为风蚀蘑菇。除此而外,还有风蚀城堡、风蚀洼地、风蚀柱。
师:当含有大量沙粒的气流中,当风速减小时沙粒就会慢慢沉积,形成堆积地貌,那么风力沉积可以形成哪些地貌?
生:沙丘(移动沙丘和静止沙丘),还有黄土高原深厚的的黄土层。
师:思考:沙丘师如何移动呢?
师:我们看到沙丘的两侧面坡度不同,坡度较缓的这边应该是风的来向,坡度较陡的那侧就是背风坡,由此可以看出,沙子在迎风坡吹起,在背风坡堆积,这样就缓慢向前移动。
师:通过练习检测风力作用与地貌。
师:大家看这三幅图,分别是什么?
生:峡谷,瀑布,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表。
师:通过图片展示,流水侵蚀所成地貌是什么?
生:沟谷(v型谷)、峡谷、瀑布、黄土高原的千沟万壑等。
师:这是一幅山水组合景观,欣赏这种景观类型我们应该乘船或竹筏感受一种人在画中游的动态美,请问大家这是哪里?
生:桂林山水。
师:是的。桂林山水甲天下。这是属于什么地貌类型?
生:喀斯特地貌。
师:对的。喀斯特地貌主要分布在云贵高原区,由于可溶性岩石在高温多雨的气候条件下发生的化学反应。我们把喀斯特地貌也称为岩溶地貌,由于溶蚀作用形成。
师:那流水溶蚀作用形成什么地貌?
生:喀斯特地貌,分布在云贵高原区。
师:当流水减缓时,侵蚀的产物就会慢慢堆积而成沉积地貌,流水沉积又形成那些地貌类型?
生:出山口——冲积扇,大河中下游——冲积平原,河口——三角洲。
师:我们对于沉积地貌逐一进行再分析。
师:我爱连连看。
师:小结流水侵蚀和沉积作用的地貌形态。
问题探究一:(合作学习)
师:长江发源于唐古拉山,在上游成为沱沱河,通天河,在流经滇川交界时因古时盛产沙金而称金沙江,在流经四川境内称之为川江,在湖北枝城至湖南城陵矶段称之为荆江,在扬州以下称之为扬子江,在上海注入东海。古代著名的诗人李白曾在《渡荆门送别》中描述一幅气势磅礴的万里长江图。大家合作探究长江地貌和水文特征的差异。
(合作探究)
生:上游形成V形谷,下游形成U形谷。
师:(对学生的的概括进行简单地总结)。河流上、中游在山区、高原流经时,受重力作用,河水不断下切,使河床不断加深,河流落差越大,流速越快,冲刷越严重,往往形成“V”字形的峡谷。横断山区的山高谷深、黄土高原的千沟万壑都是流水侵蚀作用塑造地表形态的典型例子(显示横断山和黄土高原的景观图片)。河流进入下游后,受岸基和地形影响,流速减小,河流以侧蚀为主,使得河床不断加宽,形成“U”字形的峡谷。
师:讨论海浪作用影响的地貌分布在什么地区?海浪侵蚀和海浪沉积分别形成何种地貌?
生:分布在海滨地带。海浪侵蚀形成海蚀崖、海蚀柱等海蚀地貌,海浪沉积可以形成沙滩等海岸地貌
师:是的,塑造海岸地貌的主要动力是波浪和潮流,在发育的过程中,不但受海浪的强弱外,还与岩石的抗蚀能力有关。对于坚硬的岩石,结构致密,抗蚀能力较强,但因裂隙或垂直节理发育,而被侵蚀成为海蚀崖、海蚀柱等海蚀地貌。
师:讨论冰川作用影响的地貌分布在什么地区?冰川侵蚀和冰川沉积分别形成何种地貌?
生:分布在高山和高纬度地区,冰川侵蚀可以形成形成冰斗、角峰、U型谷、冰蚀湖、冰蚀平原、冰蚀洼地,冰川沉积可以形成形成杂乱无章的冰碛地貌,如冰碛平原、冰碛丘陵等。
练习:独具慧眼
通过案例分析,引导学生掌握探究问题的思路和方法,为接下来的小组合作探究做出示范
课外探究
展示荆江图片
万里长江,险在荆江。
师:展示荆江部分图片,让学生课后思考图中A、B哪一处的堤坝要特殊加固?
师生分妒案例后,小组展开讨论,极大地提高了掌兰学习的效率。
通过欣赏自然风光的图片,学生堤升了热爱自然、探索自然的情感。
通过小组讨论分析案例,培养学生读图分析与合作探究的能力
课堂小结
PPT展示小结表格
外力作用
对地貌形态的影响
风力作用
侵蚀
沉积
流水作用
侵蚀
沉积
海浪作用
侵蚀
沉积
冰川作用
侵蚀
沉积
“梳理特征”环节,需要学生由感性认识提升至理性分析,使整节课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课堂检测
1、造成埃及狮身人面像严重缺损的主要原因是()
A、海蚀作用B、流水侵蚀作用
C、风化、风蚀作用D、冰蚀作用
2、石灰岩溶洞中的钟乳石,石笋的成因是()
A、溶蚀作用B、沉积作用C、风蚀作用D、海蚀作用
3、下列有关地貌成因的叙述,错误的是()
A.黄土高原的黄土是由风力挟带的粉砂、尘土堆积而成的
B.长江三峡是冰川侵蚀形成的
C.内蒙古高原西部的大片戈壁和裸岩荒漠是风力作用的产物
D.塔克拉玛干沙漠中的沙丘和沙垄是典型的风积地貌
师生共同归纳学习要点,引导学生日常生活中立多思考
板书设计
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一、外力作用
1、外力作用的能量来源
2、外力作用的表现形式
3、外力作用表现形式之间的关系
二、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1、风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1)风力侵蚀
(2)风力沉积
2、流水作用与地表形态
(1)流水侵蚀(物理侵蚀、化学侵蚀)
(2)流水沉积
3、海浪作用
(1)海浪侵蚀
(2)海浪沉积
4、冰川作用
(1)冰川侵蚀
(2)冰川沉积
学生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归纳、复习,形成知识体系。
结束
在欢快的歌曲中,展示:小纸币大地理的图片。
感受大自然的美,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激情。
第四单元多姿多彩的地表形态4.2外力作用教案
第四单元多姿多彩的地表形态4.2外力作用教案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外力作用的表现形式,理解风化作用、侵蚀作用、搬运作用和沉积作用的概念和种类,以及它们所形成的各种地形;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地理景观图的能力和动手做实验的能力。
2.使学生了解外力作用各表现形式之间的关系,理解它们是如何推动地表形态的演化的,培养学生地理事物之间相互联系的观点,从而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的教育。
3.使学生理解地表形态对人类生产生活所产生的重大影响,以及人类活动对地表形态的变化所起的极大的作用,使学生明确人类必须根据自然规律来改造自然环境,初步树立正确的人地关系的观点。
教学重点
1.风化、侵蚀、搬运、沉积作用所形成的不同的地表形态。
2.外力作用各表现形式相互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
1.外力作用各表现形式所形成的不同的地表形态。
2.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地关系的观点。
教学方法
实验法、讨论法。
教学媒体
投影仪、投影片、岩石标本、实验器具。
教学过程
前面我们学习了内力作用,它使得地表形态变得高低起伏不平,就好像是一个雕塑作品的“粗毛坯”,要完成这座雕塑还需要用刻刀精心雕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大自然的这把细致的刻刀—外力作用。
第六节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的变化
外力作用有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和固结成岩等多种表现形式,下面我们就逐一来学习。
老师手里拿的这块岩石叫花岗岩,这是自然界中最坚硬的岩石之一,人类经常用它作为建筑材料,要使用它铺路几十吨重的坦克都压不坏。
同学们看,我把这块花岗岩很容易就碾碎了,是不是老师成了一个大力士呢?
肯定不是因为老师的力气大,那是什么原因使坚硬的花岗岩变得如此松软了呢?请同学们联系你们学过的物理、化学、生物知识想一想在自然界中有哪些原因使花岗岩变得松软了?
学生分组讨论后回答,相互启发补充。
同学们分析得很好,温度的变化,水的溶解,氧气的氧化,生物的活动等都能使岩石遭到破坏。我们就把这种岩石在温度变化,水、大气及生物的影响下发生的破坏作用叫做风化作用。
一、风化作用
(花岗岩的风化情况图)这幅投影片所显示的就是在野外的花岗岩景象。请同学们思考为什么这些岩石都圆乎乎的呢?
学生讨论、回答。
同学们想一想,一块四四方方的砖头,最容易被破坏的是砖头的角,其次是棱,没有了棱角,砖头就会变得圆乎乎了。在自然界中也是这样,所以这幅投影片所显示的是受到风化后的花岗岩景象。
风化作用的风化产物,残留在地表,形成风化壳,为外力作用的进一步展开提供了条件。外力作用还能做些什么呢?我们一起来做一个小实验。
学生分组实验:在一个大托盘内盛一些沙子,学生将沙子堆成山的形状,将托盘放到水龙头下,用细小的水流冲刷,观察水对沙子的作用。
同学们观察到水对沙子有什么样的作用呢?
学生观察、讨论、回答。
水把沙子冲了下来,还把它带到了山下,最后在托盘的另一端,水和沙子都停了下来。这就是外力作用的另外三个表现形式:侵蚀作用、搬运作用和堆积作用。
二、侵蚀作用
正像同学们刚才所观察到的,流水对地表岩石及其风化产物的破坏作用就叫做侵蚀作用,
当然这种作用不只来源于流水,风力、冰川、波浪也都有侵蚀作用。
风蚀蘑菇、石灰岩溶洞、海蚀、冰蚀等地貌景观片。
风对岩石侵蚀的结果:风可以吹扬起岩石的碎屑,并夹带碎屑磨蚀岩石,投影片所展现的景观为沙漠地区常见的风蚀蘑菇。冰川侵蚀的结果:高寒地区巨大的冰川,可以刨蚀流经的地面,形成冰斗、角峰和U形谷等地貌。海浪对岩石侵蚀的结果:海浪打击岩石,也会对海岸起破坏作用,这幅图就是海蚀地貌,矗立在海中的岩石称为海蚀柱。流水对岩石侵蚀的结果:这幅图不是常见的流水冲蚀而是水的溶蚀,这个地下的洞穴就是含有二氧化碳的水溶解和冲刷石灰岩所形成的,从洞顶垂下的称为石钟乳,从洞底长出(沉积)的称为石笋,连在一起的称为石柱。
以上我们了解了侵蚀作用种类以及它们所形成的地貌,现在再让我们回到刚才的小实验上来。流水把沙子侵蚀下来以后又怎么样了呢?把沙子带走了,这就是搬运作用。
三、搬运作用
流水搬运能力的大小和什么有关呢?请同学们将水流略微调大看看会有什么现象发生。
学生观察实验、讨论回答。
流水推动物体的力量和流速成正比,所以当水流变大后,水带走了更多、更大的沙粒。除了水以外,风也具有搬运作用,尤其在沙漠地区和海滨地区风力的搬运也很显著。
在流水和风力搬运的途中,由于流速或风速的降低,导致物质逐渐沉积,这种作用称为沉积作用。
四、沉积作用
请同学们观察托盘中被水冲下来的沙粒,其大小和位置有什么样的关系。
学生观察、讨论、回答。
在沉积过程中颗粒大、比重大的物质先沉积,颗粒小、比重小的物质后沉积,所以沿着水流方向我们先看到颗粒比较大的沙子,越往后沙粒越小。在自然界也是如此,可以看到砾石、沙、粉砂、粘土等颗粒大小不同的沉积物。
(河流下游三角洲示意图)这是一幅河流下游三角洲的示意图,你能用沉积作用的原理来解释它的形成过程吗?
学生讨论、回答。
河流携带着大量的泥沙,到达下游时由于流速降低,泥沙大量沉积,常常会形成宽广平坦的三角洲和冲积平原。在那里土壤肥沃,灌溉便利,通常是良好的农业区。
流水的沉积作用给人类带来了肥沃的冲积平原,风力的沉积作用给人类又带来了什么呢?
在沙漠中有大量的沙丘,这些沙丘在风力作用下会成为流动沙丘,掩没农田和村庄,甚至是整个城市。人类正在探索控制沙漠扩展的方法。
沉积物经过物理的、化学的以及生物化学的变化和改造,又会重新变成坚硬的岩石,这种作用叫做固结成岩作用。
五、固结成岩
以上就是外力作用的五种表现形式,它们之间有着什么样的关系呢?
学生根据投影片讨论、总结。
风化为侵蚀提供了条件,风化侵蚀的产物又为搬运沉积提供了条件,固结成岩又是新一轮风化的条件。所以外力作用这几种表现形式是紧密相连的,又是互为条件的,正是在它们长期缓慢的作用下,才形成了今天的地表形态。
以上我们介绍的都是自然界对地表形态的作用,人类活动与地表形态又有什么样的关系呢?
六、人类活动与地表形态
1.地表形态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四大文明古国示意图)投影片上的四个圆形符号代表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中心的位置,对照世界地形图分析它们在地表形态上有什么共同之处。
学生看图、分析、讨论、回答。
这些地方都是平原地区,地势平坦、水源充足、交通便利,这些地表形态上的特征为人类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相反,在地表崎岖的高寒地区或是极端干旱的沙漠中心至今仍是人迹罕见。这充分说明了地表形态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随着人类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人类活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也越来越大。
2.人类活动改变地表形态
请同学们观察录像片中有哪些人类改变地表形态的活动,它们对地球环境产生了积极的还是消极的影响。
录像片中包括人类填海造陆、开挖河道、修建水库、砍伐森林、过度放牧等镜头,以及不合理的开发所带来的后果。
学生看录像后讨论、回答。
在世界人口日益增多,人类活动更加频繁的今天,人类对地表形态的改变也必然加深,但我们一定要遵循自然规律去办事,只有这样地球环境才会向着有利于人类生产生活的方向发展。
完成填充图册相应的练习。
板书设计
第六节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的变化
一、风化作用
二、侵蚀作用
三、搬运作用
四、沉积作用
五、固结成岩作用
六、人类活动与地表形态
1.地表形态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2.人类活动对地表形态的改变2.2第二节 地球表面形态
第二章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第二节地球表面形态
一、课程标准
●结合实例,分析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
(1)标准解读
本条"标准"关注的对象是自然环境的组成要素之一--地貌,要求的重点是地貌的变化及其原因。关于地表形态要注意有不同的概念解释。
对于地表形态,通常有两种理解。其一是从宏观形态上理解的地形,如高原、盆地等,是内力和外力综合作用的结果;其二是从微观成因上理解的地貌,如流水地貌、风沙地貌等,主要是由外力作用形成的。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将地形和地貌合为地貌(也称地形)。
地表形态的变化,可从三个层面加以说明。第一是全球大地构造,以解释全球海陆、高大山系、大裂谷等的分布和变化。一般通过板块构造学说等全球构造理论加以说明。第二是区域大地构造,侧重于内力作用形成的地质构造与地表形态,以解释地表高低不平的原因。一般通过褶皱、断层及其与地表形态的关系加以说明。第三是在大地构造基础上进一步形成的地表形态(即传统意义上的地貌),以说明地表形态的再变化。一般主要通过流水、风、冰川等外力作用及其形成的地表形态加以说明。
从本条"标准"的要求来看,重在地表形态变化的原因分析,以使学生从两方面认识地表形态。一方面以运动、变化的观点看待地表形态,即地表形态一直处于不断的运动和变化之中。另一方面以综合的观点看待地表形态,即内力作用造就了地表形态的骨架(形成高山、盆地等大地形),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骨架作再塑造(把高山削低,把盆地填平);我们所见到的地表形态是内、外力长期共同作用的产物。同时学会分析常见地表形态及其变化的主要原因(内力或外力)。基于这样的要求,教学时没有必要将各种地质作用形成的地貌或各种类型的地貌作全面系统的介绍,而应举例(即"标准"要求的"结合实例")加以分析。
地球表面形态
一名优秀负责的教师就要对每一位学生尽职尽责,作为高中教师就要早早地准备好适合的教案课件。教案可以让讲的知识能够轻松被学生吸收,帮助授课经验少的高中教师教学。您知道高中教案应该要怎么下笔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地球表面形态”,欢迎您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助益!
第二章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第二节地球表面形态
一、课程标准
●结合实例,分析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
(1)标准解读
本条“标准”关注的对象是自然环境的组成要素之一——地貌,要求的重点是地貌的变化及其原因。关于地表形态要注意有不同的概念解释。
对于地表形态,通常有两种理解。其一是从宏观形态上理解的地形,如高原、盆地等,是内力和外力综合作用的结果;其二是从微观成因上理解的地貌,如流水地貌、风沙地貌等,主要是由外力作用形成的。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将地形和地貌合为地貌(也称地形)。
地表形态的变化,可从三个层面加以说明。第一是全球大地构造,以解释全球海陆、高大山系、大裂谷等的分布和变化。一般通过板块构造学说等全球构造理论加以说明。第二是区域大地构造,侧重于内力作用形成的地质构造与地表形态,以解释地表高低不平的原因。一般通过褶皱、断层及其与地表形态的关系加以说明。第三是在大地构造基础上进一步形成的地表形态(即传统意义上的地貌),以说明地表形态的再变化。一般主要通过流水、风、冰川等外力作用及其形成的地表形态加以说明。
从本条“标准”的要求来看,重在地表形态变化的原因分析,以使学生从两方面认识地表形态。一方面以运动、变化的观点看待地表形态,即地表形态一直处于不断的运动和变化之中。另一方面以综合的观点看待地表形态,即内力作用造就了地表形态的骨架(形成高山、盆地等大地形),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骨架作再塑造(把高山削低,把盆地填平);我们所见到的地表形态是内、外力长期共同作用的产物。同时学会分析常见地表形态及其变化的主要原因(内力或外力)。基于这样的要求,教学时没有必要将各种地质作用形成的地貌或各种类型的地貌作全面系统的介绍,而应举例(即“标准”要求的“结合实例”)加以分析。
(2)教学重点
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外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3)教学目标
列表比较内、外力作用的能量来源、表现形式、对地表形态的影响,说出内、外力作用的关系。
说出板块构造学说的主要内容,从图上识别六大板块及其边界,并用板块构造理论解释主要地貌的形成。
说出常见的地质构造类型,举例说明地质构造形成的地貌。
结合实例,分析说明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
举例说出人类活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学会判断人类活动对地表形态影响的合理性。
(4)教学方法
比较分析法、读图分析法
二、知识结构
第二章第二节地球表面形态
一、不断变化的地表形态——导致地表形态变化的力量来源
内力作用:能量主要来自地球,表现为、、等。
外力作用:能量主要来自地球的能,它能造成地壳表层物质的、和。
二、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一)板块运动与宏观地形
板块构造主要观点:
(1)地球表层的并不是完整一块,而是被分割成板块、
板块、板块、板块、板块、板块等六大板块。
(2)板块之间互相挤压碰撞(边界)和相邻板块的彼此分离(边界)对于宏观地形的形成和变化具有重大影响。
①在大陆板块相撞挤压的地区常形成高峻的和巨大的。如
②在海洋板块与大陆板块挤压碰撞的地带,常形成深邃的,以及与之相伴的或。如美洲西岸的和亚洲东部的。
③板块张裂常形成裂谷(如的形成)或海洋(如海的形成)
(二)地质构造与地表形态
概念:由运动留下的“痕迹”。
1.褶皱
概念:强烈碰撞和水平挤压,可以使沉积岩发生弯曲,形成褶皱。
基本形态:一般地说,中间向上隆起的叫,中间向下凹陷的叫。不少褶皱构造的背斜顶部因受张力,容易被侵蚀成谷地,而向斜地区的岩石在褶皱作用下被,比较,抗能力较强,反而形成山地。因此,我们不能简单地根据形态来识别背斜和向斜,而因根据岩层的新老关系来确定背斜和向斜,背斜从中心向两翼岩层越来越,向斜从中心向两翼岩层越来越。
2.断层
概念:岩层受力达到一定的强度,发生,两侧的岩层沿断裂面产生显著的。
形式:断层中两侧陷落,中间的突起的部分叫,常形成陡峻的。中间部分相对下沉的断层,形成构造,常形成或。
(三)火山、地震活动和地表形态
岩浆喷出地表即为,其熔岩物质的堆积常常形成、等多种火山地貌。
大地由于而快速震动称为,其结果往往造成地壳和。
三、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一)外力作用的表现形式:、、、和作用。
(二)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
流水侵蚀作用:如山地山高谷深,高原千沟万壑的地表形态。
流水堆积作用:如许多大河的中下游地区往往形成开阔的和。
风力沉积作用:如干旱地区沙粒沉积形成,埋没村舍、道路、牧场,带来流沙危害。
四、人类活动与地表形态
三、教学过程
上一节课我们讲过,地壳是由岩石组成的。三大类岩石的相互转化,构成了地壳物质循环,这也正说明了地壳是在不断变化的,地壳表面形态也在不断地变化着。据地质学家考证:地球已有45亿年的历史。在此期间,地球(壳)表面在不断地发生着变化,经历了沧海桑田的变化,海洋和陆地在不断地发生变化。海洋可以变为陆地,如登山队员在喜马拉雅山上发现古生物化石;陆地也可以变为海洋,如台湾岛在很早以前是和大陆连在一块的,后来由于中间地段地层发生陷落,便形成了今天的台湾海峡。
是什么因素造成地壳及表面形态不断发生变化的呢?
一、不断变化的地表形态(板书)
内力作用、外力作用有什么区别和联系?
填表:内、外力作用比较表
分类能量来源主要表
现形式对地表形
态的影响内外力作
用的关系
内力作用来自地球本身,主要是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的热量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地震等形成高山或盆地,使地表变得高低不平在空间是相互联系,在时间上同时进行。在一定的时间和地点,往往是某一作用占优势,内力作用对地壳的发展起主导作用
外力作用来自地球外部,太阳辐射能和重力能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固结成岩等作用把高山削低、把盆地填平,使地表趋于平坦
注意:①内、外力作用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对立统一的。内力作用与外力作用总是同时在改变着地表形态,但它们总是从相反的方面改变地表形态,即内力作用不断使地表变得高低不平,而外力作用则使高低不平的地表不断趋于平坦。因此,今天的地表形态,是内、外力作用共同作用的结果。
②内、外力作用的相互依存和相互作用,是不断推动地壳发展变化的动力。在广阔的地表形态的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在同一时期的不同地点或者在同一地点的不同时期,往往表现为某一种地质作用占优势。不过一般地说,内力作用对地壳的发展变化起着主导作用。③内外力共同作用下,形成了高低起伏的地表形态,并且由此分异产生了各种不同的自然环境特征。例如,在海陆两大地貌单元的基础上,全球便有了海洋环境和陆地环境的分化;陆地表面从高山、高原、丘陵、平原、盆地的分布格局,到阴坡、阳坡的差异,又在不同尺度上引起地理环境进一步分化,从而使地理环境更加丰富多彩。
二、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一)板块运动与宏观地形(板书)
板块构造学说形成于20世纪60年代后期,它是在大陆漂移和海底扩张学说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引导学生读课本P36—P38页,结合图和活动归纳板块构造学说的主要观点,并完成活动题。
1、板块构造学说的主要观点:(板书)
(1)全球的岩石圈分为六大板块
全球的岩石圈不是整体一块,而是被构造带(如海岭、海沟等)分割成许多单元,叫做板块。全球的岩石圈分为六大板块(读图)。
大的板块又可分为小板块。
注意点:①板块是地球岩石圈被构造带分割成的单元,而不是地壳的单元,也不是硅铝层的单元。②六大板块的范围与大洲、大洋的范围不一致。除了太平洋板块基本上是水域外,其他的板块都包括了海洋和陆地。板块不是大洲、大陆或大洋,只是借用了大洲、大陆和大洋的名称来命名。③板块的边界有生长边界和消亡边界,消亡边界(图中实线)是板块相向运动形成的,表现为海沟或造山带;生长边界(图中虚线)是板块向相反方向运动形成的,表现为海岭或断层。
(2)板块漂浮在“软流层”这上,处于不断运动中。
(3)板块内部的地壳比较稳定,板块交界处地壳比较活动的地带。火山地震多集中分布在这一地带。
(4)板块相对移动而发生的彼此碰撞或张裂,形成地球表面的基本面貌(宏观地貌)。
大陆板块与大陆板块相撞挤压的地区,常形成高峻山脉和巨大高原。如喜马拉雅山、阿尔卑斯山、青藏高原等。
大洋板块与大陆板块碰撞地区,常形成海沟、岛弧、海岸山脉。如安第斯山脉、台湾山脉、亚洲东部的岛弧等。
两大板块张裂,常形成裂谷或海洋。如东非大裂谷、大西洋等。
(陆地内部张裂地带,常形成裂谷:如东非大裂谷)
地球上海陆的形成和分布,陆地上大规模的山系、高原和平原的地貌格局,都是板块运动的结果。
2、板块构造学说理论应用(板书)
(二)地质构造与地表形态(板书)
(教师引导)地壳运动是内力作用的一种主要表现形式。由地壳运动引起的岩层变形变位,称为地质构造,所形成的地貌,称为构造地貌。
什么叫褶皱、断层呢?
(教师在讲课时可利用随手教具——书本、纸张进行演示,并强调岩层的受力方向)
受地壳运动的作用,当岩层受到来自水平方向的强大挤压力时,便会发生弯曲变形,这叫做褶皱;当岩层或岩体受到来自垂直方向上的强大压力或张力时,岩体便会破裂,两侧的岩块会发生上下左右的错动、位移,这种现象叫做断层。
褶皱的基本形态表现为两种,即背斜和向斜。什么是背斜、向斜呢?
(教师在黑板上用板笔绘出背斜和向斜的形态图,并标出受力方向)
同学们仔细观察,背斜和向斜从外部形态上看有什么不同呢?
(学生)从外部形态看,背斜的岩层一般是向上拱起,向斜的岩层一般是向下弯曲的。
(教师)在地貌上,背斜常成为山岭,而向斜常形成谷地或盆地。但这只是一般情况,还有特殊情况。
(教师用黑板擦把背斜上部擦去一部分,把向斜上部用粉笔添绘上一部分,变成“背斜成谷、向斜成山”的形态,类似课文中图2—14、2—15图的情况)
(引导)大家请看!有的时候恰恰相反,背斜由山岭变成于谷地,而向斜由谷地变成了山岭,这是怎么回事呢?
(学生)略
这是受到外力作用的结果。背斜顶部因受到张力作用,岩性比较疏松,若裸露在地表很容易受到风力、流水等外力因素的侵蚀,所以就有可能变成谷地;而向斜槽部因受到挤压力作用,岩性比较坚硬不容易被外力侵蚀,反而成为山岭。所以我们在分析问题时,既要看到它的一般性,也要注意到它的特殊性。
背斜成谷、向斜成山,这种现象叫地形倒置,在山区、矿山等地带是可以看到的。
(过渡)由于岩层的受力方向不同,表现的形式是不一样的。当来自水平方向的挤压力使岩层发生弯曲变形,形成的是褶皱;而当岩层受到来自垂直方向的压力或张力时,岩块会发生破裂、位移或者错动,这就叫断层。
(教师在黑板上用粉笔绘出断层示意图)从断层两侧岩块的相对移动方向(可能一侧上升或一侧下沉)可看出,相对上升的岩块,在地貌上常形成块状山地或高地,如我国的东岳泰山、西岳华山(西峰)、峨嵋山万佛顶、江西庐山等名山,都属于上升的岩块;另一侧相对下沉的岩块,则常形成构造盆地或谷地(低地),如我国吐鲁番盆地、陕西南部的渭河平原、山西中部的汾河谷地等。
形式从形态上看从岩层新老关系上看对地貌的影响原因
褶
皱背斜向上拱起岩层中心老、两翼新一般成山岩层向上拱起
有时成谷背斜顶部受到张力被侵蚀成谷地
向斜向下弯曲岩层中心新、两翼老一般成谷岩层向下弯曲
有时成山向斜槽部受挤压,物质不易被侵蚀反而成山岭
断
层地垒两条断层之间中间上升,两边下降,形成块状山地,如庐山、泰山
地堑两条断层之间中间下降,两边上升,形成凹陷地带,如东非大裂谷、汾河谷地
(三)火山、地震活动和地表形态(板书)
什么是火山喷发、地震?对地形各有什么影响?
火山喷发其熔岩物质堆积常形成火山锥、火山口等多种火山地貌。地震的结果往往造成地壳断裂和错动,引起海陆变迁和地势起伏。
内力作用的结果是使地表面变得高低起伏,形成地表形态的“粗毛坯”,那么,外力作用怎么样呢?
三、外力作用和地表形态(板书)
(一)外力作用
外力作用的主要表现形式有哪些?
外力作用的主要表现形式有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和固结成岩等。
内力作用不断使地表变得高低不平,而外力作用则使高低不平的地表不断趋于平坦。在侵蚀——沉积过程中,形成各种各样的侵蚀——堆积地形。
(二)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板书)
分别例举出侵蚀、沉积形成的地形地貌。
侵蚀作用为主:
横断山区——内力抬升、流水侵蚀——山高谷深
青藏高原——挤压抬升、流水下切——水拍云崖
黄土高原——内力抬升、流水切割——千沟万壑
沉积作用为主:
大河中下游地区——基底下沉、泥沙沉积——冲积平原和三角洲
干旱地区——含有大量沙粒的气流,风速减小、沙粒沉积—沙丘
内外力作用同时进行共同作用。
四、人类活动与地表形态(板书)
怎样的人类活动对地表形态的改变是合理的?怎样的活动是不合理的?
(指导学生完成P42页活动题)
人类活动对地表形态的改变有合理的,也有不合理的。评价的标准是看这种改变是否使自然环境向不利于人类生存的方向发展,严重影响了人类的生活和生存。例如不合理地开挖地表,使地表失去平衡,导致滑坡灾害的发生,这种对地表的改变就是不合理的。
地质作用引起的地壳运动,不断改变着地表形态。在内外力的共同作用下,形成了地球上高低起伏的地表形态。人类生活在地球上,人类活动在受到地表形态的制约和限制的同时,也在不断地改造着地表形态。
四、板书提纲
第二节地球表面形态
一、不断变化的地表形态
内力作用
外力作用
二、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一)板块运动与宏观地形
1、板块构造学说的主要观点
2、板块构造学说理论应用: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17563.html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