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说课教案

2024-08-06 说课教案

说课教案。

每个老师为了上好课需要写教案课件,需要老师把每份课件都要设计更完善。尤其是老师想要浓郁课堂氛围,高质量的教案课件是必要的。你认为好的教案课件应该是怎么样的?小编特地为大家精心收集和整理了“说课教案”,欢迎大家参考阅读。

说课教案 篇1

教学背景

语文综合性活动《说不尽的桥》所处的单元是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这一单元所选课文基本上都与建筑园林、名胜古迹有关。《中国石拱桥》使我们分明看到了赵州桥和卢沟桥那不为历史的风尘湮没的光辉,《桥之美》让我们领略到桥在不同自然环境中的无穷魅力;《苏州园林》让我们了解园林建筑艺术知识的同时,也让我们感受到那如诗如画又充满自然之趣的布局美。阅读这些文章,可以使学生接触到多种知识,开阔眼界,激发对祖国文化的自豪感。而《说不尽的桥》正是在学习这些文章的基础上,通过活动实践,拓宽学生的视野,使学生对桥的知识和桥的文化有更深入的了解。

教学理念

综合活动课,是语文与其他领域知识的有机综合,那么,如何让学生“活动”起来呢?据此,我确立了以学生为主体“自主学习”的基本模式。课前充分利用网络这一巨大的素材库优势,让学生自己去检索、去分析、去概括、去推理,从而找到桥的各种知识。而网站教育教学素材库充实系统的海量素材和它的可随意组合、拆卸的特性,为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创造了无限的可能。同时,这种“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模式,不仅仅让学生认识了解了桥的分类、风格、特点,更重要的是要培养了学生查阅各种资料,分析资料的方法和科学习惯,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培养了他们自主、合作、探究的意识。这一过程我制作了一个webquest,用网络探究的形式来引导学生展开活动。在学习的最后阶段,也就是在对桥梁获得了全面的系统的深刻的认知体系上,我用一节课的时间将整个学习过程的成果用多样的形式进行逐步深入地展示。下面我就这最后一堂的展示课来谈谈现代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的有机整合。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了解桥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无穷魅力,能够自主体验以桥为代表的建筑物中的文化内涵,全面提高语文素养。

2、能力目标:

⑴培养学生组织、策划、协调和实施的能力。

⑵进一步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意识。

⑶增强学生利用网络等多种工具收集、分析、整合资料的能力。

3、情感目标:

领略我国丰富的桥文化,丰富文化素养,激发学生热爱民族文化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所以,我根据课标的要求,根据教材的特点,我把桥的知识和桥的文化两大块作为本课的重点。把怎样利用网络环境搜集资料,然后用不同的形式把它表现出来并获得对桥的感性与理性的全面认识作为本课的难点。

学法引导

西方教育家杜威认为“教育基于行动”,基于此,我用实践法将学生在课外利用网络和书籍等途径自己搜集到的资料,制作成文档、ppt等形式在课堂上进行多元化展示。并借助电教平台、录音等媒体丰富教学手段,设置特定的教学情景,唤起学生的切身感受,引导他们主动参与活动,并将从活动过程中获得的思想、情感和体验再次返还到自身,提升个人的语文素养。“资源整合”“情境体验”“活动实践”“四边对话”是我这次课堂教学采用的主要教学方法,开展不同形式的活动是我落实这些教学方法的有效途径。

教学设想

《说不尽的桥》是综合性的活动课,知识具体,内容充实,需要了解的东西比较多,如果仅限于课本知识和现实生活中有限的模糊记忆,显然不能满足学生的认知需求;其次,假如事先不进行适当的分工,学生会感到无从下手,极有可能眉毛胡子一把抓,到最后什么也没抓住,最后形成的对桥的认识必定是浅薄的片面的;第三,桥是具体可感的事物,如何在活动过程中让学生获得超越形体的理性认识,获得情感的体验和心灵的感悟,是本堂课的关键所在,这些体验和感悟必须建立在广泛阅读资料的基础上,互联网为我们提供了实现的可能,同时,教学课件的合理化设计也有助于催化这些体验的生成。基于以上几点,在本教学活动中,现代化信息技术与语文课堂教学必须要实行有机的整合。

教学设计

教学第一步,用诗化的语言导入本课的学习,本教学环节的设置意在给学生一个准确的定位,即综合活动课依然是语文课而非科学课、政治课。

教学第二步,四个小组运用多样的形式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由感性到理性由被动到主动地引导同学对桥进行全面的认识与建构。

首先是科学组,简要汇报桥的专业知识,这一环节意在让学生获得对桥系统的感性的认识,此环节知识容量大,所以,假如不用现代教育手段的话,学生在信息的接收效果上将大打折扣,所以,这一环节我让学生将课外通过网络搜集到的桥梁知识进行筛选整合,制作成ppt演示文稿,结合文字内容配合图片解说、竞猜桥梁知识、认识中外名桥,投影在大屏幕上,让全体同学通过文字的阅读图片的辨认明确地掌握了信息;

其次是文学组,这一组的活动是本堂课的重点,如何突出重点,形成课堂教学高潮,充分激发学生的个性化体验是我一直在思索的问题,为此,我在活动的内容与形式上力求丰富多样,有猜桥谜、讲桥故事、写桥诗谈体会、对桥对联进行比较评价及诗歌朗诵,桥诗的展示与赏析激发了学生参与的热情,并且在进行这些活动的时候充分发挥信息化教育的优势,创设情境,给学生以视觉和听觉的双重冲击,让学生快速进入情境,获得审美的愉悦,深化对桥的认识。同时,尽可能地拓宽了课堂教学的面,让课堂教学向纵深方向拓展;

第三是艺术组活动,这一组的“美桥欣赏”活动环节的设置意在让学生形成对桥最深刻的体悟,认识到是桥深沉厚重的文化内涵才使桥具有了这种优雅与从容,这一环节学生精选了网上搜索到的图片,依从古到今从实到虚的次序,同时按照兼顾中外突出本国的原则进行叠加,在每一张图片上写上精辟的点评,设置动画效果,做成可连续播放的课件,配上渔舟唱晚先缓后急的古韵,将桥的神韵演绎得淋漓尽致。

学生活动的最后环节是未来桥梁设计,让学生到教学平台上展示自己设计的桥梁草图并陈述设计思路,此环节意在让学生对桥的客观认识转化为主观愿望的表达,拓展学生的思维,锻炼学生的想象,在表达中提升自己对桥的认识,同时,利用平台展示既激发了学生积极参与的兴致,又让每一位学生最大限度地获取了信息,有利于激起学生的二次创造。

教学第三步,教师总结,切入古桥遭破坏的图片,给学生以强烈的视觉震荡,在此基础上再去探讨现代人面对古桥应持有的正确态度,让学生谈学习感受。这一环节的痛惜沉闷气氛与前面高潮迭起的审美愉悦形成强烈的反差,学生的情感体验经历了水与火的,学生内心受到极大震动,所以学生的感受也成了一种自然的流泻,不必苦思冥想刻意作假,这种效果当得益于现代信息技术的恰当运用。最后,教师展示自己写的一首桥诗,又一次发挥电化教育视觉与听觉上的优势,让学生在任课教师的诗句中产生创作的冲动,在袅袅的乐音、渐渐隐现又悄然远逝的淡然文字背后去感受桥的典雅与庄重,神秘与博大,睿智与淡然,产生一种斯人已逝、意犹未尽、余音绕梁的怅然感触,而这种怅然恰能带给学生冷静的剖析与思索。

教学体会

在这过程中,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贯穿于始终,网络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完全开放的平台,在这开放的平台上学生的思想驰骋得无比广远,他们制作的电子作品、他们对桥梁文化的理解、他们对未来桥的构想都闪烁着学生个性化的认知与体验,如艺术组的“美桥欣赏”,图片的选择、音乐的配置、文字的评点甚至是文字出现的速度与方式这样的细节上都体现出了学生对这一活动投入的浓厚兴趣与理解的准确程度,还有对我的一首自创诗歌的ppt设计上也体现出了他们对诗歌内涵的深刻领悟,而这一切创造的智慧与热情无疑是现代化信息技术所激发并赋予的。

说课教案 篇2

《乡愁》以独创的意象,精巧的构思和近趋完美的形式抒发了浓郁的乡关之思,怀亲之情,盼望祖国早日统一的美好愿望,具有强烈的现实感和鲜明的时代感,具有以往的乡愁所不可比拟的广度和深度通过学习本诗,进一步培养和提高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及审美情趣,并在此基础上学习创作小诗,抒发自己心中所想、所感

教学目标:

2、培养学生有感情的朗诵能力、品味语言的能力、自学探究能力及团结合作精神

3、深刻理解作者的乡关之思、怀亲之情、及更为深沉的爱国情怀,将感情上升到激励学生对祖国的热爱,对祖国统一的期盼 教学重点:体会意象和构思对表达乡愁的作用

故乡,是每个离家的人都魂牵梦绕的地方,它是起点也是终点,是开始也是结束离开故乡,有时带着憧憬、梦想去追求自己的理想,有时带着寂寞惆怅和一份深沉的苍凉去奔波,但不管怎样,家乡总是游子心中最温柔、最留恋的地方同学们想家的时候还可以常回家看看,可是那些远离祖国,漂泊异乡的游子,特别是台湾同胞,因为海峡的阻隔,亲人们长期不得相见,那才是真正的愁呀,真正的痛啊!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台湾诗人余光中先生的诗——《乡愁》,一起走进诗人那浓情似雾的乡愁世界,一起来倾听诗人内心的呼唤板书课题、作者

让我们先来认识一下作者吧,哪个同学根据你积累的资料,简要的把你所认识的余光中先生介绍给大家

(余光中,台湾当代著名诗人、散文家和诗歌评论家 1928年出生于南京, 1950年去台湾由于特殊的政治原因,大陆和台湾长期阻隔,而诗人又经常流浪于海外,游子思乡之情,是他的诗歌作品中的`重要内容)

1、听录音朗读,感受一下诗的感情基调和诗的朗读节奏(播放课件学生全神贯注地听录音朗读深沉、图文并茂,学生深深地被感染了)

诗歌是讲究节奏的艺术,节奏是感情的外在体现,“感情动于中而节奏形于外”朗读诗歌必须讲究节奏,请同学们打开课文,根据课后习题三的提示,边标出节奏边小声朗读(生边小声试读边快速标出朗读节奏,师来回巡视着,指导有疑难的同学)

1、这首诗抒发诗人什么样的感情? (抒发诗人对家乡对祖国的思念之情)

2、要把这种看不见摸不着的抽象的感情具体表达出来,就要借助意象,意象就是诗中的形象请同学们帮老师找找看,这首诗借助什么样的意象表达这浓浓的思乡之情?(板书:邮票、船票、坟墓、海峡)

3、诗中分别表达了怎样的乡愁呢?请同学们分小组讨论,想景悟情,再现诗中的内容,用语言表达出来(生六人一组,师来回巡视,具体指导)

(通过联想,演释诗的内容:小时候,作者出外求学,当夜静时总想起母亲,就拿笔写信,望着那小小的邮票,他希望这邮票能带去他对母亲的思念之情后来他渐渐长大了,成家立业了,为了养家糊口,外出工作每当要回家时,望着那窄窄的船票,想着新娘做好了可口的饭菜在家等待着;后来作者回到朝思暮想的家乡,母亲却在一方矮矮的坟墓里,作者心酸极了,那种辛酸是无法言喻的而现在,作者己经是白发苍苍的老人了,他站在台

湾的高山上,眺望祖国大陆:这浅浅海峡饱含着多少人的辛酸泪水,什么时候祖国才能统一啊!板书:思乡、怀亲、爱国)

4、通过朗读,想景悟情,我们己经感受到诗人独具的艺术匠心现在我们一起来欣赏这首诗,这首诗美在哪里?同学们可以从结构、主题、意境、修辞等去欣赏(生议论明确: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浅浅的、富有音乐美小时候、长大后、后来、现在,富有结构美)

小结:乡愁是一种抽象的情绪,诗人从平凡的生活中提炼出邮票、船票、坟墓、海峡这一组意象作为乡愁的对应物,收到了具体、生动的效果这些意象,形式上看起来是并列的,从感情的抒发来看,则是层层推进的由乡关之思、怀亲之情、至更为崇高的爱国深情,具有以往乡愁不可比拟的广度和深度构思精巧、结构整饬、旋律优美

乡愁是苦涩的也是醉人的,是一缕缕扯不断的情思,是对家的向往,是对根的企盼不论漂泊多久,不论身在何处,当夕阳西下,当晚风吹拂,总有那么一抹淡淡的愁绪萦绕在心头……如果你是这位凭栏而立的老者,站在海峡的彼岸,眺望大陆的方向,心里会想些什么?你又想对大陆说些什么呢?(鼓励学生畅所欲言)

是啊,山水也许能隔开一切,却隔不断两岸同胞血浓于水的骨肉深情!相信这深情总有一天会填平这浅浅的海峡,到那时,“月圆人也圆”!

这首诗作者通过邮票、船票、坟墓、海峡寄托了浓浓的思乡之情,其实除了这些事物外,还有许多东西能触动我们的心灵,请同学们结合自己的理解,用具体的事物为“乡愁”打个比方(略思片刻,指名回答)

同学们说得很好,我们可以把这些句子整理起来,就是一首很美的乡愁诗了,同学们尝试做诗人了

乡愁、离愁、忧愁历来是文人墨客吟咏的题材,请说出带“愁”字的诗句,如能指明作者更好(多媒体演示积累的有关“愁”的诗句,学生 快速地抄写在笔记本上,积累妙词佳句)

我们可以看出,诗的每一小节,实际上都对应着人生的某个阶段。作者以空间上的阻隔作为这四个阶段的共同特征,即:小时候的母子分离——长大后的夫妻分离——后来的母子死别—— 现在的游子与大陆的分离。诗人将这浓缩为广阔的时空,从中提炼出了四个意象,即为每个阶段的乡愁找了一个具体的对应物:邮票、船票、坟墓、海峡。时空的隔离与变化,推进了诗情的层层深化。少小离家,与母亲书信往来,乡愁寄托在小小的邮票上。成年后,为生活而奔波,与爱人聚聚离离,船票成了寄托乡愁的媒介。到后来,一方矮矮的坟墓,将我与母亲永远分开了!诗至此处,读者不禁会想,世间还有什么样的离情比死别更令人断肠?有,那就是乡愁!一湾浅浅的海峡将“我”与祖国大陆隔开,个人的故乡之思上升到了家国之思。全诗在此戛然而止,留下长长的余味。

(2)对称的整体结构和参差的长短句结合构成的抒情节奏。

《乡愁》这首诗,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都映射着中国古典诗词的神韵和魅力。从内容上说,“乡愁”是中国传统文学经久不衰的主题,余光中虽曾接受过现代主义的浸染,但骨子里深受中国古典文学的熏陶,诗歌内容触及思想深处的“中国意识”时,自然而然地摄取了“乡愁”这一主题。历代爱国知识分子有借诗词歌赋流露家国之思的传统,本诗在这一点上可谓传承了民族的历史文化。

从形式上说,这首诗恰到好处地运用现代汉语,使之带上了古典诗词的格律美和音韵美的特点。很显然,这首诗以形式上的四个小节,将“乡愁”分为四个阶段。这四个阶段在时间上是前后顺承的,即:小时候——长大后——后来——现在。这几个标示时间的短语,都明确出现在这首诗每一小节的第一行。

诗的节与节、句与句均衡对称,但整齐中又有参差,长句短句变化错落,同一位置上词语和叠词运用的重复,这样,参差的长短句就在对称的整体结构中,使诗歌形成一种类似音乐的回环往复、一唱三叹的旋律和抒情节奏,营造了一种低回怅惘的基调。

说课教案 篇3

  再别康桥》说课

山东老师

说教材

(一)该文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再别康桥》是高中语文第一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本单元的教学目的是体悟山水神韵。徐志摩的《再别康桥》是中国现代诗的典范之作,他很好的体现了徐志摩的人文思想。学习本诗对提高学生鉴赏诗歌能力和体悟山水神韵的能力帮助很大。

(二)教材分析

本诗是新诗中的一首典范的新格律诗,,其诗节的安排、韵律的变化以及意象的选择,均典型的体现了新格律诗关于新诗创作的.“建筑之美、音乐之美、绘画之美”。所以,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深入挖掘意象的内涵,反复品味诗歌语言,并借助反复诵读来准确的理解把握诗人所抒发的感情,感受诗歌的意象美、意境美、语言美,提高学生艺术情操,激发文学兴趣。

(三)教学目标

[板书]

品味诗歌语言,体味语言美

挖掘意象内涵,感受诗歌意象美

声情并茂背诵此诗,体悟山水神韵

教学重点:背诵此诗

难点:对意象的理解

说教法

品读法:诗歌是读出来的,因此,声情并茂诵读贯穿整个过程。

探究法:鉴赏诗歌要鉴赏其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对高一学生此点较难,因此只要求探究。

说学法,欣赏,研读体味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在中国诗坛上有位才子诗人,他悄悄的来又悄悄的走,却把思念留给了中国诗坛,他就是徐志摩。今天,我们就学习他的新诗《再别康桥》。

(二)赏读文章

1、放欧洲田园音乐,配乐诵读,感受其魅力。

2、学生跟读两遍。

(三)赏析文章

先让几个学生自我推荐有感情的诵读诗歌,教师评价其诵读,再让学生找美点(可从形式美、音乐美、绘画美、意境美方面考虑)。

举例:1、节拍上要准确,轻轻的/我/走了

形式上既整齐又错落有致,叠字的运用造成音乐之美

2、意象选择

云彩          金柳-→新娘[形似神似]

       (飘逸之美)      拜伦谭-→天上虹

                         彩虹似的梦[美好而易碎]

品味情感  

抓诗眼:     再别康桥    别

理感情:     留恋→喜爱→伤感→依恋

五、背诵文章    放抒情音乐,在音乐中背诵。

附:板书设计

再  别  康  桥

徐志摩

教学目标

品味诗歌语言,体味语言美

挖掘意象内涵,感受诗歌意象美

声情并茂背诵此诗,体悟山水神韵

       飘逸              灵动

意境       别情      建筑

说课教案 篇4

各位老师,下午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山东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物理(选修3—4)第三章第一节电磁波的产生。

本节内容是山东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物理(选修3—4)第三章第一节 ,该节内容是本章的重点内容,而且综合运用了电场和磁场的性质,以及电磁感应现象,学习本章不仅复习了前面的知识,而且在此基础上还会为电磁波的产生、传播的学习打好了基础.

所面对的学生是高二年级的学生,他们在高二上学期已经学习了电场和磁场的一些的性质,也学习过电磁感应现象,但是所学知识放置很久,所以在这里首先要求我们首先要复习以前的知识;另外作为高二年级的理科班的学生他们已经有了一定程度的分析问题的能力,但是对知识点的总结能力还需加强,所以我们不仅要继续训练他们的分析问题的能力,还需要指导学生该如何总结知识点。

重在指导学生根据所学的知识总结知识的能力,所以在教学中采取了类比教学的方法,另外也很重视对引导学生对知识的总结,采用了明显的列表总结的方法。在教学中也采用了实验的方法来引导学生从实验中得出结论。同时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自主地根据实验股权安插到的实验现象得出结论,且在学习新知识点时也注意新旧知识间的相互联系,学会自主构建知识结构,培养了学生观察和总结知识的能力.

从知识与技能方面:1.知道电容器的充、放电作用及电感阻碍电流变化作用

从过程与方法方面:通过观察演示实验,概括出电磁振荡等概念,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类比推理能力,以及理解和概括能力.

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 1.通过教师设置情景和热情引导,鼓励学生敢于探索、敢于提问、勇于创新。

1.先通过观察演示实验,总结得到几个基本概念:振荡电路,振荡电流,电磁振荡现象等.这部分知识,基本概念很抽象,研究对象多是看不见摸不着的电磁场及其运动,理解起来也较为困难,所以做好演示实验是关键,再辅以类比推理和生动的比喻、描述,能增强可接受性.

2.LC回路产生电磁振荡是本章本单元的重点,也是难点.电磁振荡产生的物理过程较为抽象,所以重点应放在电路中电场能和磁场能的相互转化上;分析指出何时电场能转化为磁场能,何时磁场能转化为电场能;何时电场能最大,何时磁场能最大.与之对应的也要指出电路里电流何时最大,何时为零.

其次还要明确电场能和磁场能相互转化的条件是电感线圈的自感电动势的作用和电容器的充放电作用.为了增强可理解性,此处可借助于单摆或弹簧振子的简谐运动来类比、形容电磁振荡过程中能量的转化情况.

(一)、引入新课:

师:电磁波与现代的科技以及人类的生活密切关系。无线电广播、电视、人造卫星、导弹、宇宙飞船等,传递信息和跟地面的联系都要利用电磁波,电磁波对我们来说更是越来越重要。那么电磁波到底是什么?为什么它具有那么大的威力?它有哪些性质 ?它又是怎么产生与传播的呢?

这一节课我们就先来研究电磁波是怎么产生的。

(二)、新课教学:

师:在前面的几个章节中,我们学习了机械波,那么机械波的产生需要什么条件呢?

生:要有机械振动作为波源,并且在传播的过程中还要有介质的作用。

师:从这里我们看到机械振动形成了机械波;类似的电磁振荡能够产生电磁波,那么要想知道电磁波是怎么产生的,首先我们要知道什么是电磁振荡?下面我们先来做一个试验:

介绍仪器:电磁振荡示教板,电感L、电容C;另附晶体管振荡器,市售40V干电池(可延长电流表指针往复摆动时间,达十几次以上).连接成如图所示电路.

演示操作: 用6V电源给电容C充电,若将开关S拨到a端.

引导启发同学边看边想,电流表G指针为什么摆动?往复摆动说明通过G的电流有什么特点?

在同学回答的基础上,总结得出几个概念:

像这样产生的大小和方向交替变化的电流叫做振荡电流,能产生振荡电流的电路叫振荡电路,上面的LC回路叫LC振荡电路.

上述实验中,为什么电流表G指针往复摆动的幅度越来越小?如果LC回路中无电阻,也没有其它形式的能量损失,则电流表的指针将一直摆动下去,可是实际中总有能量损失,要维持LC回路中一直有振荡电流,可借助于一种晶体管振荡器,不断地补充能量.然后接上振荡器,再观察现象:最后,再将振荡电流信号取出,接在示波器上观察波形后,指出振荡电流是一种什么性质的电流?有何特点?它是怎样产生的?总结指出,振荡电流实质上就是前边学过的交流电,它也按正弦规律变化。下面研究它的产生过程:

2、电磁振荡的产生过程:

师:我们先来分析LC振荡电路中各用电器的作用:指导学生回答,

从实验中我们可以看到产生的变化电流,这主要是线圈的自感作用,那么要把线圈换成了一个直流电阻又会看到什么现象?引导学生分析电容器的充放电过程,得出电流计的指针将会偏转一次就变为零,不再变化。从而更突出线圈的作用。

师:电场具有电场能,相应的磁场也具有磁场能。那么电场能和磁场能都和哪些因素有关?指导学生分析总结:

(1) 与电场能有关的因素:电场能 电场线密度 电场强度E 电容器极板间电压u 电容器带电量q

(2) 与磁场能有关的因素:磁场能 磁感线密度 磁感强度B 线圈中电流 i

⑵、电容C放电 ,电场能转化为磁场能:C上带电量、电场能(电压)逐渐减小(降低),电路中的电流、磁场能则逐渐增大,请同学们想一下这样转化的条件是什么?为什么是“逐渐”的?随后指出这是由于电容器C的放电作用(两极板上正、负电荷的吸引作用)和电感L中电流变化时产生的自感电动势的“阻碍”作用所至.当C放电完了时,电场能为零,QC=0,UC=0 ,磁场能达到最大(与之对应的振荡电流也达到最大Im).

⑶、反向充电过程,是磁场能转化为电场能的'过程,C放电完了时,由于L的自感作用,电路中移动的电荷不能立即停止运动,仍保持原方向流动,经C反向充电,同理则有i减小,E磁减小,而E电增大(QC,UC也随之增大).直到E磁(i)减为零,E电(QC,UC)增为最大,

⑷、电容C再次反向放电过程,同理可知E电(QC,UC)减小,直到为零,E磁(i)增大,直到最大(Im)

⑸、电容器又开始充电,则有i减小,E磁减小,而E电增大(QC,UC也随之增大).直到E磁(i)减为零,E电(QC,UC)增为最大。

综合上面的分析指导学生分析出整个过程中能量的转换关系:

(2) 两个特殊的物理状态:

充电完成状态:Qc= Qm , i=0 磁场能向电场能转化完毕,电场能最大,磁场能最小。

放电完成状态:Qc =0, i=Im 电场能向磁场能转化完毕,磁场能最大,电场能最小。

归纳总结指出:

时 间 t t=0 t=T/4 t=T/2 t=3T/4 t=T

综述,引导学生总结出电磁振荡的概念: 在振荡电路产生振荡电流的过程中,电容器极板上的电荷、通过线圈的电流,以及跟电荷和电流相联系的电场和磁场都发生周期性的变化,这种现象叫电磁振荡。

师:电磁振荡的过程和我们以前所学的单摆过程很相似:引导学生做比较,并完成表格,学会前后知识相联系,比较学习.

特点 充电:加在电容器两端的电压产生充电电流;线圈的电感阻碍充电电流的突变。

放电:线圈的电感维持放电电流不变;电容器两端电压阻碍放电电流。

加速:回复力使单摆运动状态变化,惯性维持单摆运动状态不变。

减速:惯性维持单摆运动状态不变,回复力使单摆运动状态改变。

规律 两极间电势差随时间作正弦规律变化 摆球的位移随时间作正弦规律变化

转化 电场能与磁场能相互转化,总能量守恒 动能与势能相互转化,总能量守恒

2、电容器a 、b两极板,接在振荡电路中,其电流变化如图所示,当t=1/4T时,a板带正电荷,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当t=1/2T 时,a板带正电荷 B、在3/4T~T的过程中,电容器正在放电;

C、当t=1/4T 时,a板带负电荷 D、在0~1/4T 的过程中,电容器正在充电

(2) 两个特殊的物理状态:

充电完成状态:Qc= Qm , i=0 磁场能向电场能转化完毕,电场能最大,磁场能最小。

放电完成状态:Qc =0, i=Im 电场能向磁场能转化完毕,磁场能最大,电场能最小。

说课教案 篇5

长期以来,古诗教学采用串讲法较多,这是传统的讲解古诗的方法,即先解诗题,然后释词,最后讲解诗句意思,整个教学过程是教师讲解,学生倾听,教师讲究,课就上完。在素质教育的今天,说穿了我们的的古诗教学还是“满堂灌”的教学模式,这一教学模式,学生不感兴趣,最主要的是学生虽然理解了诗的意思,但是对于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却无法深刻地领会。基于这一点,在本次的教学开放日活动中,选择了一首古诗作为教学内容,选择古诗中的.悟诗情教学作为研究的主题,说说我的看法。

一。 古诗悟情的阶梯式环节设计。

学生对古诗中包含的思想感情的领悟不是一蹴而就的。通过初读明确人物关系,自己解释诗意,教师适时引导学生重点用关联词解释后四句及把后两句诗的意思成反问句,使学生初步抓住整首诗的思想感情,再通过质疑听音乐,发挥想象李、汪二人当时的情景,想象练笔,深刻领悟朋友间的深情厚谊,最后通过比较两首不同的送别诗,再次领会作者借景抒情的方法,并进行仿写,在我设计时,就是想体现出这么一种层层深入,阶梯上升的情感体会线路。

二。 领悟诗情中教学策略的运用。王崧舟老师认为,主要有二条阅读教学策略,一条是基于质疑的教学策略,一条基于感悟的教学策略。质疑强调问题的发现,提出,分析和解决,感悟侧重内涵的领悟,想象,直觉和体验,两者各有所长,也各有做短。偏执于一端恐怕都不是科学的态度。受此启发,我认为在古诗教学中要因势利导地将质疑和感悟有机的结合起来。从整堂课的安排中我大致遵循“质疑——————感悟——————解疑”的过程。尤其是在重要环节悟诗情上,安排学生质疑,要求人人要有疑,然后抓住二个涉及课文思想感情的问题“踏歌声是什么意思?什么是忽闻呢?”引导学生进行感悟。这样不难发现学生的质疑,为他们感悟关键的把握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而感悟的过程中恰恰又是一个解决问题的过程。于是,学生思维活跃,通过自由感悟,整首诗的思想感情就蕴涵在每个学生的心目中了。

三。 倡导个性化的独特体验。读古诗,教师绝对做不到让每个学生脑海里浮现出教师心目中至善至美的意境,而应为学生充分抒发个人感受创造条件,古诗本身具有不确定性和朦胧性的特点,加上每个学生的差异性,应包容每个学生在诗情感悟方面存在的差异,在课堂教学上,教师鼓励学生不局限于一种大众认同的意境,无拘无束地谈自己的独特的想法,如解释古诗,以及在想象李,汪二人为何不能见面分别原因等方面,可以天马行空的谈自己的想法,其目的就是尊重每个学生的独特体验,获得自己学习古诗,领悟诗情的自家特点。

四。 注意渗透情感目标的领悟,虽然可以无拘无束的谈自己的感受,想法。但我力争在课堂教学上领引学生朝着诗的主旨走去,力争达到课堂教学形散而神不散的效果。

说课教案 篇6

外国语学院09级英本9班马慧娟090402316

Lesson Plan

Unit 4 We Love Animals

Background information:

Date:6th,September,2012

Students: 40 students, grade 3

Lesson duration: 30 minutes

Teaching aims:

By the end of the lesson, students should be able to:

a)know the key words about animals‟ names:rabbit,pig,monkey,elephant(learned)

dog,duck,panda,cat,squirrel,zoo,mouse…

b)learn to use the sentence structure:I have ….and how to react to this sentencec)develop the interest towards English,d)learn to cooperate with classmates.participate in the group working

Teaching content:

Vocabulary of animals

I have a rabbit/panda…Wow/Oh,really?May I have a look?

Yes/Sure.Here you are.Teaching aids

Pictures, blackbord, chalk, animal toys, punishing cards…

Teaching focus:

a)Vcabulary focus: dog,duck,panda,cat,squirrel,zoo,mouse

b)Sentence structure:I have…/Act like …

Difficult points:

Recite the words:squirrel,mouse,panda,Teaching procedures:

Step1: Lead in.(5 minutes)

Creat a scene that I went to a zoo yesterday,and some animals in the zoo asked me to bring them to say „hello‟ to the students,and take out the prepared toys, andask them to guess and say out the animals‟ names one by one.They are Mr.and Mrs Rabbit,Mr.Elephant,Miss Monkey and Mr.Pig.Step 2:Presention(10min)

1:我说:今天我们邀请到了这么多动物来跟我们一起上课,那么让我们盼到第40页,学习第4课Unit4 We Love Animals

2我说:同学们,老师手里呢,已经有兔子先生和太太,大象先生,猴小姐还有猪先生,现在呢,给到你们手上,留一个猪先生到我手上,那么我想告诉你们我有一只猪,要怎么说呢?想不想知道呀?

外国语学院09级英本9班马慧娟090402316

学生:。。(想)

I‘ll teach them how to talk about the things they have..and teach them to make a diologue with this sentence.3:practice this diologue on the textbook

4:take out the prepared pictures(new words with related pictures)and say:昨天老师在动物园呢,还有一些动物啊,来不了,所以它们让老师给他们照了几张相片来关心下大家,所以,接下来,让我们来认识一下这些新朋友。”and thenteach them how to read these new words and imitate their sounds to make class more funny and interesting.5:check out their learning by invite some students to read the dialogue or make a new dialogue with the new words.Step3:Practice/Production(8min)

I‟ll use a Rock-Paper-Scissors Game to check if they really accepted the new lesson.The rule is like this:

1)Divide the students into two groups,and choose one student to be the judge,2)Each group choose one student to complete with another group.the loser team based on the Rock-Paper-Scissors Game have to choose one student to accept the punish.and I;ve got some punish cards.the punishment may be act like rabbit,hunt like a mouse…

Step4: Summary(5min)

Summary the new words and new sentence.and point the focus point to the student.and ask the student to read the new learned words again to strengthen the new knowledge.Step5:Homework(2min)

Copy and recite the new words,each words 10 times.Tell their parents the new learned words

Look for more animals‟ names.Replection:

All the students took an active participation in my class,and the students remembered most of the animals‟ namesand know how touse “I have”

The effect is very good ,

说课教案 篇7

一、 说教材。

《索桥的故事》是北师大教材六年级语文下册《遗迹》一单元的第二篇主体课文,《索桥的故事》是作家巴金写的一篇散文。文章通过讲述都江堰上“安澜桥”的故事,抒发了作者对“更美更好”的东西的赞美之情,表达了他对“想帮助多数人、想跟多数人的心贴近、为了多数人甚至牺牲自己的伟大的心”的敬意。文章故事简练,但意蕴深远,给人以启迪。这篇课文的教学目标是自主学习生字新词,在充分朗读课文的基础上,整体感知课知索桥的感人故事,理清条理,写出课文提纲;搜集资料,加深对索桥故事的了解,深入学习课文,在自读自悟的基础上,交流讨论,理解重点语句,体会文章结尾的含义,激发学生对美好事物的赞美之情。教学重难点是在读中理解“写索桥还写都江堰工程”的原因;体会课文中重点句的含义,了解故事的同时,体会文章所蕴含的精神。这篇课文在这个单元非常重要,通过本文的学习既要让学生感悟到文章所表达的人文内涵,体会到遗迹厚重的历史文化内涵,又要在写作方法上进行深入的体会,以利于学生进行后面几篇课文学习内容的体会的铺垫和综合实践内容的领悟和学习,习作的书写。因为关于遗迹厚重的历史文化和人文内涵学生理解是比较困难的。

二、说学生。

六年级学生已经养成了一定的自主预习的习惯,具备了查阅与课文内容相关的资料,并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整理的能力。他们能够运用自己所学习的阅读方法进行自主阅读,了解课文大致内容,捕捉文章的重难点,并能联系上下文谈出自己的独特感受,从而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情感。此外,他们在课堂上善于发现,乐于表达,参与意识强。

三、说教法。

课程标准中指出“阅读教学应重视熏陶感染,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阅读教学是学生个性化的形为”所以在整体把握全文的内容和结构的基础上,理清文章的脉落,然后引导学生通过“读—画-批-议-读” 来与文本进行对话,从而领会文章的主题。同时,本篇文章所包含的知识较丰富,教学中应引导学生学会运用课外资料,做到课内与课外相结合,深化认知,增强阅读量。

四、说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激发学习兴趣。

1、板书“索桥”,提问:看到这个题目,你想到了什么?

2、补充课题,谈话:中国现代著名的作家巴金先生曾到四川安澜桥游览,感触颇深,便写下了这篇文章以抒情怀。这节课我们就一同学习这篇文章,感受索桥令人心动的故事,(设计意图:建构主义认为:一切新的学习都是建立在以前学习的基础上或在某种程度上利用以前的学习。他们通过日常生活的各种渠道和自身的实践,对客观世界中各种现象已经形成了自己的看法,建构了大量的朴素概念。教学时,老师为学生提供这样一个机会,一方面了解学生的前概念,便于更好的调控课堂教学,另一方面引导学生做生活中的有心人)

(二)初读课文,感知课文的内容,理清文章脉落。

1、检查学生预习情况

(1)师生交流作者资料[设计意图:课堂上给一定的时间请学生交流作者资料,在了解作者的同时,把握文章的写作背景,培养搜集整理的习惯,同时,教师也参与交流,为学生树立榜样]

(2)重点词语辨析:

光景 露缝 头晕眼花 桥墩 都江堰 紫坪铺 岷江 团扇来扇

a、指名读词语b、给加点字标音,区别多音字与前后鼻韵母c、说说画线词语的意思并造句。

(设计意图:六年级训练重点是段和篇,但不能放松对字词句这些基础知识的掌握,教师有必要在课堂上针对学生特点进行一定的基础训练,夯实学生基本功,为下一步理解课文打下坚实的基础)

(2)指名读课文,检查读得是否正确流利。

(3)理清文章脉落。

a、说说文章按什么顺序来写的?根据自己的理解列出提纲。

b、请学生说一说,强调说明理由。

(设计意图:理清了文章的顺序,教学就有了方向,课堂就不会显得零散)

(三)、图文对照,感知索桥的样子。

1、课文中的插图与文中哪一部分内容相符?默读你找到的段落,画出能体现索桥特点的词语和句子。

2、讨论交流,教师结合批画情况进行引导:

(1)桥所处的地理位置及名称

(2)桥身有一里光景长……中间还露缝。(说明桥很简陋)

(3)幸好桥两旁……也不会落到水里去。(桥比较安全)

(4)索桥没有桥墩……升上去。(体会设计者的才智)

(设计意图:这一段看上去与文章主题联系不大,但细读会发现这段中的许多地方为下文作了铺垫,教学中试图利用插图,将学生置身于索桥之上,寻找游览者的感觉,为理解课文搭建情感台阶)

(四)、细读课文,体会故事的感人之处。

引入:这样一座简陋而安全,给人带来几分乐趣的桥,究竟包含了怎样的故事呢?请大家快速浏览课文,寻找讲述索桥故事的段落。

1、学习第四自然段。

(1)学生浏览课文后,交流:第4自然段向我们讲述了这个感人的故事。

(2)指名读这个故事,思考: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3)组织交流。(故事中的夫妻二人为了人们的便利而舍弃自己的生命,他们的行为是感人的,是值得世人赞颂的)

过渡;课文围绕索桥只讲述了这个感人的故事吗?(不是)文章还写了在索桥上看到的都江堰的工程。[设计意图:六年级课文篇幅长,含义深刻,教学中不宜平均使用力量,要依据课文特点及学生实际,选择恰当的切入点,并以此为线突破文章的重点,师生都会有所收获]

2、学习第2、3自然段

(1)默读第2、3自然段,思考;作者站在桥上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把你读后的发现及感受批注下来。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读中思,在读中悟,并将自己的感悟及时批注,使他们明白文章的内涵是通过具体的语言文字来体现的,并不是凭空的想象,真正提高他们的自读自悟能力)

(2)同桌互相交流。

(3)集体交流,重点理解:

a、作者看到“一个乡下人挑着担子迎面走来”“忽然起了一陈笑声,两个小孩从高处跑下来”(从中体会索桥给人们带来的便利)

b、看到“分水鱼嘴” (借助图片及文字资料,了解它的用途及特点。)

c、文中将“鱼嘴”比喻成什么?(石头)文中说:“这个石头是会说话的。”猜想一下它会说什么呢?指名说一说。

(设计意图:“我的视角”以学习伙伴的形式教给学生读书的方法,在教学中选择适当的机会进行穿插解决,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学会质疑解疑的策略,培养良好的语文素养)

d、想到了“都江堰便是两千两百多年前李冰父子在岷江中修筑的一条大堤”;想到“两千两百多年前人们的手和心。”

e、想到“就在离这里……那些人的心一样的么?”这句话是一个什么句式,如果改成陈述句好不好,为什么?(体会反问句的作用)填空:这是一颗颗( )的心。

(设计意图:将句式转换及对比训练渗透在理解课文之中,学生从中感受到作者写作的巧妙之处,通过拓展让学生填上修饰词,让学生明白这些人们他们曾经付出的艰辛和汗水,他们的高贵的品质,从而突破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也为侯文5自然段重点段的学习作好铺垫。)

(4)引入“我的视角”:冬冬在学习了文章后,不明白写索桥为什么还要写都江堰工程,你明白吗?把你的想法说给大家听一听。(引导说出:在索桥上看到都江堰,想到人们的手和心,走下索桥,听到索桥的故事,从故事中联想了为多数人而失去生命的人,一脉相承。只是索桥的故事更感人,更深地感染了作者,引起作者的共鸣。前面是铺垫,后面是深化。

3、学习第5自然段

(1)谈话引入:作者被许多年前的人的手和心所感染,他的`思绪怎能平静?请同学们默读第五自然段,画出你认为含义深刻的句子,并注上自己的体会。

(2)组织交流,先请学生说一说自己所画的句子及理由,再重点理解下面的句子:

“那样的心,那种想帮助多数人、想跟多数人的心贴近、为我多数从甚至牺牲自己的伟大的心是不会死的,不管经过百年千载,它都会发光,就像高尔基在一篇故事里所描写的‘燃烧的心’那样。”(通过交流学生批注的感受,使学生明白这句话讴歌了为多数人的幸福温暖牺牲自己的人,赞美了他们无私奉献的精神,说明这样的心永存于人们的心中,在发光,人们永远记着他们。)

“何公何母的心给每个走过索桥的人添一些温暖,甚至在三百年后的寒冷的冬天,我站在桥头还会揭下帽子当团扇来扇”(体会到这句话并不是说作者感到天气热来扇扇子,而是人们的行为使自己的心得以温暖)

(3)这些人的确值得我们歌颂,让我们怀着对他们的敬意来读一读这段话吧!

(4)试着背诵这两个句子。

(设计意图:学生在阅读了文章之后,总会有自己的见解和感受,老师相信他们,放手让他们自己去发现,并进行批注,无疑为学生提供了走入文本、平等与文本交流的机会)

4、学习第6自然段

过渡:索桥的故事很感人,都江堰也有许多动人的故事,那文中写到:“比故事更美、更好的东西”指什么呢?

(1)请学生说说自己的理解。

(2)教师酌情引导:指的是心灵在故事中得到感染和净化。

(五)激情总结:一首悦耳的歌曲,会使你心情愉悦;一句温馨的祝福,会使你倍感温暖,相信索桥的故事也会在你的心中永存,因为它使我们每个人的心灵得到了洗礼。

(六)布置作业:

(1)在我们的生活中也有不少遗迹,如:寺庙、石桥…。它们的背后也有不少故事,请大家考察一下,并动笔写一写,准备与大家交流 。 [设计意图:语文来源于生活,又回归于生活,让他们将自己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与生活进行连接,并进行练笔,有利于培养学生在生活中捕捉语文的意识]

(2)推荐阅读巴金作品《家》(设计意图:扩大学生的阅读量不能太盲目,老师利用课堂向学生进行推荐,引导他们多读书的同时,读好书,可使学生终身受益)

反思:运用地处都江堰的优势,交流索桥激发学生阅读、探究的兴趣,将学生引入文章情景中。) 读书是学生自身的一种参与、品悟行为。如果强迫学生读书,那么学生的兴趣与情感无法体现,学生的阅读就会成为一种负担,所以教师要从学生的喜好、认知水平、阅读能力出发,给学生留下选择阅读文本内容的时间和空间,提供展示自我的平台,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自己最喜欢的故事讲述,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教学实效性。)

(结合学生的已有知识,让学生展开联想,既提高了学生语言的运用,有让学生了解了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和智慧,品悟到了他们的无私奉献的精神,更加深刻地理解了遗迹给我们留下的物质和精神上的财富,激发学生对他们的热爱和敬仰)本节课,教师根据当堂教学的任务目标、教学文本的自身特征和教学的实际情景,确定教学的重点难点,从而选取适宜的切入点,作为有限的突破口和横断面,以达成教学过程的实施,并以此为抓手,将课文、教师、学生这些课堂教学因素整合起来,实现教学内容的合理优化和教学效果的最大化追求。通过拓展让学生填上修饰词,让学生明白这些人们他们曾经付出的艰辛和汗水,他们的高贵的品质,从而突破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也为侯文5自然段重点段的学习作好铺垫。)

说课教案 篇8

《摸球游戏》说课设计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北师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中《可能性的大小》的第一课时。

一、《课程标准》对这一部分内容要求是:进一步体会事件发生可能性的含义,并能计算一些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二、教材分析

学生在二年级已经学习了客观事件出现的可能性的,三年级学习了客观事件出现可能性的大小,认识到可能性大小的出现是与相关的条件有密切的关系,在四年级时,教材安排游戏公平的活动,让学生认识等可能性。本单元的学习内容是在前几个年级学习基础上的发展,教材中用摸球游戏的具体情境,让学生在活动中,体会用分数表示可能性的大小。

三、学情分析:

五年级的学生掌握可能性的初步认识,还有三年级及本册书前几个单元中对分数的认识与理解,对研究本课内容有了坚实的基础。我班学生喜欢思考,乐于动手。

四、教学目标:

1、通过实验操做活动,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客观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

2、使学生能用分数表示可能性的大小。

3、通过猜想与实践验证,体会事物之间的联系与相对性。

五、教学重点:

使学生能用分数表示可能性的大小,体会事物之间的联系与相对性。

六、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引发质疑

高年级学生带给一些思考性强的情境,这样可以充分调动起学生去积极思考。上课开始,我手中拿出两黄一白三个球,同学们看到老师手中的白球与黄球,你能想到什么数?

同学们可以随意说出自己想法,尤其是能说出白球与黄球对应总数的几分之几,要加以充分肯定,并追问为什么?这样的设计是唤起学生对数与事物联系的意识,同时为下面教学起一个铺垫作用。

接下来,谈话:“利用这些不同颜色的小球,老师想与同学们一起来做摸球的游戏,做游戏之前请帮老师一起来研究一下这里面学问。”课件中依次出示现五个盒子。A盒子里2个黄球;B盒里2个白球;C盒里1个黄球,1个白球;D盒里1个白球,7个黄球;E盒里7个白球,1个黄球。除颜色外完全相同。提问:我要从各盒中任意摸出一球,你能说一说从不同盒子里摸出白球的可能性吗?因为学生对可能性有一定经验,所以分析各个盒子出摸白球的可能性一般以大小区分。学生可能答出可能、一定或不可能等去描述,这样设计,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可能性大小的含义,也是复习旧知,同时为下面引出新知提供一个认知的情境。

2、探索可能性用分数来表示。

几个盒子中摸出白球的可能性通过学生分析,仅仅是用“可能”、“ 一定”、“不可能”等词语来描述各个盒子中摸到白球的可能性,那哪个盒子摸出白球大呢?大到什么程度呢?用几个词来表示事件的可能性是有局限性的。用什么方法去表示事件的可能性更明确具体呢?从而引发学生进一步思考,这一环节我设计时考虑到可能会有学生发现第一个盒子中不会摸出白球,对用“0”来表示可能性,应该可以说出。所以我也适时引导:“同学们可以把生活中一些现象,用我们数学角度去表示,真的不错。那其他盒子中能摸出白球的可能性是否也可以用一个数来表示呢?”这一环节我是根据学生对这一质疑的认识程度去进行引导的。新课程理念下,教师注意在课堂上学生生成的内容,加以把握从而去引导学生有效地进行学习。

然后通过小组合作进行探究摸白球的可能性,让同学在交流中体会到可以用分数区分可能性的大小。学生可以针对任意一个盒子中的对应白球与黄球个数进行分析。以C盒为例。引导学生发现这个盒中一共有两种可能,其中白球有一种可能,那么摸出白球可能占全部可能性的1/2。所以我们可以用一个分数1/2来表示这个盒子中摸出白球的可能性。根据学生回答进行引导总结,得出各盒子中能摸出白球的对应分数。进而明确另几个盒中摸出白球的可能性。着重分析强调为什么?其中重点分析第二个盒子,一定能摸出白球,应该用什么数来表示。这是一个难点,学生不易理解,所以在分析另外几个盒子摸出白球可能性的同时,我也适时的追问黄对应每个盒子中摸出黄球的可能性,这样也有意识的渗透了在同一个盒子中,能摸出两种球可能性和为“1”;在分析起用“1”来表示一定摸出白球的可能性时学生有了抓手。

这一环节在小组的合作交流中,学生可以相互帮助,可以使有了一定思想的同学先与同学进行分享,然后在集体汇报中,再进行深入的交流。而且在学生分析时,适时的追问能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同时也是能体现出知识间的相互联系。根据学生分析,进行一个小结,在研究可能发生事件时,我们可以用一个分数来表示它的可能性,明显可以区分出可能性的大小。而且一定发生我们用“1”来表示,不可能用“0”来表示。进行一个课件的演示,课件中动画体现出数形结合的过程,加深学生对分数去表示可能性大小。

3、实践操作验证可能性大小。

我以有一个黄球与一个白球的盒子为例,与学生分析在这个盒子中再放入一只黄球,此时,能摸出白球的可能性又变成多少?学生可能说到1/3。那我们拿出盒子,请每小组的同学们中放进1只白球和2只黄球,进行摸球活动,每组同学一共摸20次,记录摸球结果,算算摸出白球次数占摸球总次数的几分之几?来验证你们的猜想好吗?学生进行实验,记录实验过程,收集相关数据,再汇报验证。这一环节我是让学生去进行实践操作去验证我们先前的分析,在活动中,学生可能会出现在接近1/3或者结果偏离1/3的情况,这就让学生去体会到我们开始对可能性的表示,是基于盒子里球数的定量分析;而在实践中,会有偶然性的出现。课堂上学生体会到偶然性,他们说出“运气”,实际就是一个偶然因素。

这一环节当出现各组实验结果不同的时候,我又做一个集体的汇报,把所有十个组的情况进行了汇总,因为有同学说“200次”不是3的倍数,不能进行约分得出1/3,为了满足学生这个接近1/3的想法,我又让其中一组多摸了十次,这样共210次,虽然也不能保证得到1/3,但计算一下摸出白球的总次数占摸球总次数的210分之几,这样结果会更接近1/3。这样一个集体的汇总,计算,使学生充分体会到当我们实验次数增加时,结果就会更接近我们前面的猜测,也就是根据具体情况进行的定量分析。实践操作是让学生增强从数学角度去认识身边事物的意识,更加深刻揭示可能性的实质。

4、练习巩固 我经过反复思考设计三个练习题。体现出层层深入,加深理解的目的。

说一说议一议。给出这样一个背景:某班在第一组(4男6女)选一名同学做组长。女生当选的可能性是多少?这个问题是本课内容的再现,同时这里又有可能性方法的计算。要把男女生加起来,算出总人数,更看女生占全组人数的几分之几。有同学也会提出结果进行约分。

选择游戏。给出在公园中有两个中奖游戏,你觉得哪个游戏的获奖可能性更高一些。一个是圆盘被平均分成了4份,可是只有其中的一份可以得奖;另一个是摸球游戏,一共有10个球,其中有2个是可以摸到奖的球。这个习题充分体现生活中有数学,我们要用学到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

最后我设计一个“小文遇到一个密码是由1、5、8组成的(数字不重复的)三位数,密码是“158”的可能性是多少?这个习题比较开放,体现综合应用的能力。学生需要先计算出所有的不同排列,然后再看其中一种排列占总排列数的几分之几。

5、课程结束前,我重点让学生说说“你能想到利用今天学的知识,在生活中我们能解决什么问题?”这里正体现数学从生活中来,再回到生活中去。课堂中,学生真的提出很多自己生活遇到可能性的问题。

七、本节课,我主要让学生经历一个猜想——实践——验证——应用的数学过程。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活动,引导学生从中锻炼学生直觉思维,在实验、分析、综合、归纳、推理中培养抽象思维,帮助学生增强应用意识和初步处理随机现象的能力。通过活动为学生提供广阔的操作实践的空间,留足了思考与交流的时间让学生都能动口、动手、动脑,参与学习全过程。

以上是我的说课,最后感谢与我交流的各位朋友。谢谢!

《摸球游戏》教案

教学目标:

1、通过实验操做活动,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客观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

2、使学生能用分数表示可能性的大小。

3、通过猜想与实践验证,体会事物之间的联系与相对性。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直接引入

1、今天老师想与同学们一起来做个摸球的游戏,请看屏幕。

教师依次出示现五个盒子。A盒子里2个黄球;B盒里2个白球;C盒里1个黄球,1个白球;D盒里1个白球,7个黄球;E盒里7个白球,1个黄球。除颜色外完全相同。

2、质疑问难:我要从各盒中任意摸出一球,你能说一说从不同盒子里摸出白球的可能性吗?

3、探究与体验,分别分析各个盒子出摸白球的可能性,以大小区分。[学生可能答出可能、一定或不可能](复习旧知引出新知。使学生理解可能性大小的含义。)

二、探索可能性用分数来表示。

1、师:B、C、D、E这三个盒子中都可能摸到白球,那么,哪个盒子中摸到白球的可能性大呢?大到什么程度呢?看来,用“可能”、“ 一定”、“不可能”这三个词来描述事件的可能性是有局限性的。用什么方法去表示事件的可能性呢?

2、探究与体验,摸白球的可能性,以分数区分可能性的大小。

[学生可能会发现在A盒中不可能摸出白球,那么他的可能性可以用“0”表示。] 师:同学们可能把生活中一些现象,用我们数学角度去表示,真的不错。那其他盒子中能摸出白球的可能性是否也可以用一个数来表示呢?

3、在C、D、E盒中从这几个盒中摸到白球的可能性可以用什么数表示呢? [学生可以针对任意一个盒子中的对应白球与黄球个数进行分析。] 师:根据学生回答进行引导总结,得出各盒子中能摸出白球的对应分数。着重分析强调为什么?

4、重点分析一定能摸出白球,应该用什么数来表示呢?

[在分析1/2时,可以适当确定一下,摸出黄球的可能性,在B盒中,相当于把能摸出黄球的1/2变成白球,所以摸出白球的可能性成为1/2+1/2=1]

5、小结,在研究可能发生事件时,我们可以用一个分数来表示它的可能性,明显可以区分出可能性的大小。而且一定发生我们用“1”来表示,不可能用“0”来表示。

三、实践操作体会可能性大小。

1、在C盒中再放入一只黄球,此时,能摸出白球的可能性又变成多少? [生可能说到1/3]

2、同学们的桌子上都有一个盒子,请小组中放进1只白球和2只黄球,进行实验,来验证你们的猜想好吗?

[学生进行实验,记录实验过程收集相关数据]

3、汇报验证

请同学进行实验汇报结果。[学生可能会出现在接近1/3或者结果偏离1/3] 得到理想结果要多次实验。

4、小结:可能性可以用一个具体数来表示,根据要出现的可能和全部可能性。

四、练习巩固

1、同学们现在我们一起来做一个小游戏,考考你们的脑筋了。老师这里有一个大盒子,里面有白球与黄球共10个,我们每次摸出一个球,记录颜色,再放回,一共摸二十次,针对结果,请你猜测一下有多少个球,然后,看看与实际是否一致。

小组记录结果然后进行讨论,学生在具体讨论时,也会出现各种各样的猜想与推选的方法,对此都希望学生说出自己的理由。特别是学会分析比赛外的各种因素,也应是教师指导的重点。

2、公布结果,分析差距产生原因。

教师可让学生再做一次,也可借助经验加以解释。

五、总结。

汇报一下这节课你的收获。

说课教案 篇9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⑴理清文章脉络,能够简要复述事件。

⑵能用自己的语言,多角度地分析概括曹操、杨修的性格。

2、过程与方法目标:

⑴学习通过矛盾冲突刻画人物性格特征的写法。

⑵通过探究杨修死因,培养学生收集、归纳、整理信息并能口头表达自己见解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感受中国古典小说的丰富底蕴,激发学生阅读古典小说的兴趣,从而热爱祖国的传统文化。

教学重点

1、理清文章脉络,能够简要复述事件

2、能用自己的语言,多角度地分析概括曹操、杨修的性格

教学难点

探究杨修死因,培养学生收集、归纳、整理信息并能口头表达自己见解的能力。

教学媒体

多媒体课件。

课时

三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以歌曲《滚滚长江东逝水》(《三国演义》开篇词)导入。

二、重温课文

1、杨修因犯何罪被杀?

明确:惑乱军心。

2、若没有这一事件,杨修是不是就不会被曹操所杀?从文中哪句话看出来?

明确:原来杨修为人恃才放旷,数犯曹操之忌。

3、课文写了杨修犯曹操之忌的哪几件事?在这些事中,杨修表现如何,曹操态度怎样?

三、理解揣摩

1、曹操为什么不杀夏侯敦?

本不愿,只为掩人耳目,表现自己的公平。

2、曹操兵败,却又厚葬杨修,这是为什么?可看出曹操的什么性格?

曹操兵败,证明了杨修预测的正确性,众人对他杀杨修之举自然就有疑意。曹操厚葬杨修,可以堵住众人之口,在众人面前表现出知错就改的举动,以笼络人心。表现曹操阴险虚伪的性格。

四、探讨

关于杨修死因,有人推之于曹操,有人归之于杨修,有人说另有他因。你持何种观点?说说理由。

1、杨修恃才放旷、卖弄聪明、置军纪于不顾、目中无人。

2、曹操嫉贤妒能、阴险狡诈、老谋深算。

3、杨修卷入曹家的权力之争,成为牺牲品。

五、思考

1、概括曹操、杨修的形象。

2、杨修之死给你的启示。

3、历史上的曹操。

六、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重温了课文内容,探讨了杨修死因,品评了人物形象,得到了有益的启示。希望本课能激发同学们阅读古典名著的兴趣,进一步学习做人的道理。

七、作业

1、以《从杨修之死所想到的》为题,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认识,600字左右。

2、历史上的曹操和《三国演义》中的曹操形象并不相同,结合你的所学,以《我眼中的曹操》为题,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认识,600字左右。

八、以歌曲《历史的天空》结束新课

说课教案 篇10

学习目标

1、认识“先、鹿”等14个生字,发展学生独立识字的能力。

2、会写“先、干”等6个字,养成规范、认真书写的习惯。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分角色朗读中,能读好每个角色的语气。

教学过程

一、揭题

1、在神奇的动物王国里,我们的朋友鸭先生盖了一间小屋,屋前有一条小路,(出示课件)瞧,这就是鸭先生门前的那条小路,美吗?

2、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课文《美丽的小路》。大家一起把课题读一遍,一二起。

3、谁有本领把课题读得再美一些。

(你把美丽这两个字读得重些,把小路读得真美)

(你把美丽这两个字读得慢些,也把小路读得很美)

让我们一起学着他们的样再一次美美地读读这个课题。

二、初读课文

1、小朋友打开语文书:

大声地读读课文,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读一读,要求把课文读通顺,读熟练。

2、拿出笔在每小节前标出序号:

标好的小朋友用你的手来表示。

3、读带拼音的词:

⑴现在请你看到大屏幕,这些词语你会读吗?先请你自己大声的拼一拼读一读。

(先自己练一练)

⑵谁来领着大家读第一行?领读的小朋友要声音响亮。

小朋友看到这两个字:

“堆”和“推”,这两个字是双胞胎,你怎么分清他们?

生回答:

推车要用手,所以提手旁的是()。很多泥土推积起来,提土旁的是()。

⑶谁来领着大家读第二行:

“辆”是三拼音节后鼻音,注意第四声。

再拼读一遍,你有什么好办法记住这个“辆”字。

⑷这一行里红色的字都要读轻声,有点难度,谁来领读。

读得真不错,直呼两遍。

⑸谁来领着大家读第四行。

4、现在这边两组和这边两组进行比赛读:

这边小朋友先读,你们这边也读这个词,老师听听,哪组的小朋友读得正确又好听。

5、现在请几位小朋友读读。

6、去掉拼音读:

⑴去掉拼音读:

男同学和女同学进行比赛。

⑵打乱次序读:

读一遍。

7、单个字宝宝你会读吗?

⑴全班齐读两遍。

⑵请一列火车读读。假如他读的对,你也跟着他读一遍。

⑶把这些字宝宝送回课文你会读吗,请你再大声地读读课文:

想一想这篇课文讲了哪几位小动物的事?

8、感知课文大意:

⑴这篇课文讲了哪几位小动物?

生回答,师贴小动物图。

⑵让我们和这三位可爱的小动物打打招呼吧,把它们的名字叫两遍。

⑶小动物们听到你们的叫声可高兴了,你能选择一个或几个小动物加上题目说一句话吗?

9、鸭先生屋前的小路很美,兔姑娘和鹿先生都非常喜欢这条美丽的小路。可是过了不久,(课件)这条小路怎么样了?(堆满了垃圾,小路变得脏脏的,不美了)。(课件)是谁、谁、谁打扫了脏脏的小路,美丽的小路又回来了。

三、学习第一小节

1、课文中哪一小节描写了美丽的小路?

(第一小节)

2、大声地读读第一小节,想一想:

这是一条怎样的小路,课文中是怎样描写这条美丽的小路的?

3、汇报:

这是一条怎样的小路?

⑴这条小路长吗?这还是一条(长长的小路)鸭先生屋前的小路不仅美,而且长长的,我请一个小朋友来读读这个词,你能把小路读得再长一点吗?(第二遍读)有进步把小路读长起来了。

⑵全班同学一起来试试。

(把小路读得真长)

⑶我请一个小朋友读这句话。

(我听出来了,鸭先生屋前的小路一直通向好远好远的地方呢)

⑷我们一起来读读这句话。

4、汇报:

这条长长的小路上铺着什么呀?

⑴花花绿绿的鹅卵石:

①请你看到这儿,花花绿绿的鹅卵石,有哪些形状和颜色呀?

②鹅卵石有各种各样的形状和颜色,真是太美了。

请你想象一下,阳光照到鹅卵石上,鹅卵石会怎么样呀?

③是的,灿烂的太阳光照到鹅卵石上,鹅卵石还发出一闪一闪的光呢。

④谁来读读这个词。你把鹅卵石读得发光了。亮起来了。

(我好象看到闪闪发光的鹅卵石在和我们打招呼呢)

⑤让我们一起笑眯眯地读。

(你们把鹅卵石读得真美呀)

⑵五颜六色的鲜花:

①路旁开着什么?五颜六色的鲜花,

②请你看路边都开着什么花呀?这些花都有哪些颜色呀?

③各种各样的花儿真美,让我们闭上眼睛,你闻到了什么?多香啊,真是芳香扑鼻。

④你瞧,花儿咧着嘴巴在对着我们笑呢。你高兴吗?

⑤让我们一起高兴的读读这个词。好,把花儿各种各样的颜色读出来了,好,把花儿的香气也读出来了。

(我仿佛看到了好多美丽的花儿)

女同学读。

男同学读。

⑶一个同学读读这一段话,要求读出小路的美。

①指名。

②如果你走在这条美丽的小路上,看到花花绿绿的鹅卵石、五颜六色的鲜花,你的心情怎样?你想对小路说句什么话?

③你在夸小路是吗?你能笑着再夸一遍吗?你们喜欢这条小路吗?你是发自内心的在夸小路。谁还想夸夸小路。(这条小路真干净!鸭先生房前的小路真漂亮啊!……)

④让我们一起通过朗读来感受这小路的美吧。

四、学习二、三小节

1、小朋友们动听的读书声,吸引了很多小动物。

2、你瞧,兔姑娘系着蝴蝶结,穿着美丽的裙子轻轻地走来了。她被美丽的小路吸引了,谁来当当可爱的兔姑娘夸夸这条小路。(啊,多美的小路啊!)

你把多美读得特别重,把小路读得美极了。兔姑娘的声音很甜,谁再来夸。

3、学生朗读。

4、太美了,一起来夸夸。

5、鹿先生:

⑴兔姑娘的后面,鹿先生也被这美丽的景色吸引住了,他一边慢慢走着,一边在欣赏美丽的小路。忍不住夸道:“啊,多美的小路啊!”(生接)鹿先生是位男士,声音稍微粗点。男生、女生,

⑵美丽的小路花香扑鼻,地上铺着花花绿绿的鹅卵石,真是太美了,让我们全班再一起美美地夸夸这条小路吧。

⑶这条美丽的小路谁见了都喜欢,谁见了都要夸,可为什么后来美丽的小路不美了,下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

五、指导书写

1、小朋友课文学得很好,老师看看小朋友字是不是也写得很棒。

课件出示“赶、起”。

2、请你仔细观察这两个字,你发现了什么?

3、走之旁、半包围、己干。

4、走之旁是我们今天要学写的一个新偏旁。

出示:

走。

5、走写在田小格的正中央。走之旁很有礼貌,把身子往左边靠靠,只伸出一条长长的腿。

6、看课件写:

赶、师。

7、小朋友把身子坐直,脚放平,肩放松,拿起笔,在书上把赶和起描一个写两个。

说课教案 篇11

蚂蚁说课教案

尊敬的评委,各位老师:

大家好!

今天我给大家说课的内容是南帆的《蚂蚁》。下面我将从六个方面陈述我的教学设计和设计理念。

一、教材分析

《蚂蚁》选自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生之机趣”。这一单元的文章都是关于生命的话题。《蚂蚁》一文通过对一只蚂蚁寻找食物时的生动形象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生命的冷静的思考。引导学生学习好这一课,可以培养学生观察生活、深入思考的能力。

二、三维目标和教学重难点的设定

(一)知识与能力:

了解作者、积累词汇;学习本文拟人化的手法。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在教师引导下,读课文,品语言。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本文学习,加深学生对生命的`思考。

教学重难点:把握文章主旨,学习本文拟人化的手法,品味文章诙谐幽默、富有哲理的语言。

之所以这样设定是一句新课标和中考要求,近几年中考命题就涉及到以上各个方面的内容。

三、教学方法的选择及依据。

教法:引导。

学法:自主、合作、探究、。

选择依据:语文教学要以学生自读、自悟、自主探究为主。同时,本文篇幅不长,也相对简单,适合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其三,经过七年级一年的培养和训练,学生基本具备了这种能力。

四、教学资源准备

多媒体教室 《 蚂蚁》课件 汉语字典 绘画纸笔 彩色粉笔

五、教学过程

为了有效地完成教学目标,我将整个教学过程设计为六个小的环节。

(1)导入:引出米老鼠孙悟空等经典卡通形象,要求学生设计蚂蚁的卡通形象,教师选出优秀作品展示,然后播放有关蚂蚁图片并以此引入新课。(说明:以下课件随教学进度播放,不再详细点明)

这样导入,目的是为了激发学生对蚂蚁和文本的兴趣。

(2)“三个”落实:落实作者、字词、文章主旨。

教师从四个方面进行引导:①读课文,整体感悟;

②学生小组合作,完成三个落实

③全班交流,教师检查小组学习成果。

④教师评价鼓励。

这样设计的目的,就是让学生积累词汇,从整体上把握课文,为后面探究学习做好铺垫。同时培养学生的协作能力。

(3)自主探究

教师引导:布置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并根据自己对课文的理解以及参考书的提示做简单的批注。引导学生找出运用拟人的句子,分析拟人的表达效果。以上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

设计这一环节的目的,让学生自读、自悟、自主探究课文,为后面的第四步做准备。

(4)合作探究

教师从三个方面引导:①速读课文,重点阅读文章6——9自然段思考:通过桌子上这只蚂蚁,作者进行了怎样的联想?又抒发了怎样的感慨?怎样评价南帆先生这只蚂蚁?完成课后阅读练习探究一、三题。

②学生分小组、分问题讨论,教师指导点拨并参与讨论。

③小组汇报,教师点评。以上就全部完成了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

这一环节,是整个教学环节的重头戏,目的是为了让学生进一步落实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综合阅读能力。

渺小、自足

教师板书 蚂蚁 联想 我(人类)

无法主宰

自己命运

(5)拓展延伸

看谁知道得多。说出你知道的有关蚂蚁的成语、熟语、谚语等。

设计目的:开阔视野,积累知识。

(6)布置作业;完成配套练;观察你身边的动物,写一篇100字以上的观察日记,要求运用两个以上拟人或比喻的修辞手法。

设计目的:学以致用,并通过观察培养对动物的感情。

六、教学反思。

1、针对我校学生实际,注重兴趣的激发和知识的积累。让学生愿意学、喜欢学,并学有所得。

2、在教学过程中,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了学生各种能力。

以上就是《说课教案》的全部内容,想了解更多内容,请点击说课教案查看或关注本网站内容更新,感谢您的关注!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171411.html

更多
上一篇:形容洒脱的句子 下一篇:竞选自我介绍

猜你喜欢

更多

最新更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