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化学教案

2024-06-15 化学教案

化学教案集合九篇。

老师在上课前需要有教案课件,只要课前把教案课件写好就可以。同时还需要每位老师都重视教案课件,这样可以避免因准备不足导致的教学事故。本文将从多个方面深度探讨和分析“化学教案”,经过阅读相信您会收获颇丰!

化学教案(篇1)

高一化学氯教案

本资料为woRD文档,请点击下载地址下载全文下载地址

高一化学必修1学案设计

第四章非金属及其化合物

第二节

富集在海水中的元素——氯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掌握氯气与NaoH、ca2溶液反应

2、掌握氯离子的检验

3、掌握实验室氯气的制取方法

4、了解卤素单质及其化合物的性质

知识梳理:

一、活泼的黄绿色气体─氯气

4、化学性质

①与NaoH反应制漂白液

在常温下,将氯气通入NaoH溶液中可以得到以__________为有效成分的漂白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该反应中的氧化剂为_______,还原剂为_______,漂白液的有效成分为_______。

②与ca2反应制取漂白粉

将氯气通入冷的消石灰中即制得以_______为有效成分的漂白粉。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

___,若氯气与ca2反应充分,并使___________成为主要成分,则得到_________。

5、用途

⑴重要的化工原料,是合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的重要原料。

⑵自来水消毒。

二、氯离子的检验

思考:检验氯离子时,为什么滴加AgNo3溶液后还要再加稀硝酸? 在用

AgNo

3溶液检验

cl-时,一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成盐元素—卤素

、卤素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些元素原子的最外电子层都有_____个电子,是典型的非金属元素。

2、化学性质

卤素单质在化学性质上具有相似性。

⑴都具有氧化性,其氧化性由强到弱顺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将cl2分别通入kBr溶液和kI溶液中,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溴水滴入kI溶液中,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思考:向反应后的溶液中滴入淀粉溶液会有何现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cl

2、Br

2、I2与水或碱溶液的反应极其相似。 与

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与NaoH

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实验室制取氯气

、药品:二氧化锰,浓盐酸

2、反应原理:_________________。

3、仪器装置:固+液气

主要仪器:铁架台、酒精灯、石棉网、圆底烧瓶、分液漏斗、集气瓶、烧杯等。

4、收集方法

⑴_________排空气法。

⑵排饱和食盐水法。

5、验满方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尾气处理

氯气有毒,易污染空气,需用________吸收。

课下作业:

.检验cl-时,所用试剂为AgNo3和HNo3,后者的作用是

A.防止co32―干扰

B.防止cl―的干扰

c.防止No3―的干扰

D.为了更好地析出Agcl沉淀

2.自来水是用氯气杀菌消毒的,不法商贩用自来水冒充纯净水出售,为辨别真伪,可用下列哪种试剂鉴别

A.酚酞溶液

B.Fecl3溶液

c.AgNo3溶液

D.NaoH溶液

3.当不慎有大量氯气逸出时,可以用浸有一定浓度的某种物质水溶液的毛巾捂住鼻子,该物质最适宜选用的是

A.NaoH

B.Nacl

c.ca2

D.Na2co3

4.将氯气通入含有大量下列离子的各组溶液中,无任何现象发生的是

A.Na+

H+

So42-

B.H+Ag+No3-

c.k+Hco3-cl-

――

――

――

――

D.Na+No3-Fe2+

5.甲、乙、丙、丁分别是盐酸、碳

酸钠、氯化钙、硝酸银4种溶液中的

一种。将它们两两混合后,观察到的

现象如表所示,其中丁与乙混合产生

的是无色气体。

请回答下面的问题: 写出丁与乙反应的离子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四种溶液分别是:甲:_

__

乙:____、丙:______、丁:____(用溶质的化学式表示)。

6.在实验室中制取纯净、干燥的氯气时,可使气体依次通过

A.饱和食盐水、浓硫酸

B.NaoH溶液、浓硫酸

c.NaHco3溶液、碱石灰

D.浓硫酸、饱和食盐水

7.制取漂白液的化学方程式是:cl2+2NaoH=Nacl+Naclo+H2o,该反应的氧化剂与还原剂之比为(

A.1:1

B.1:2

c.2:1

D.3:2

8.有一些二氧化锰牢固地附着在试管壁上,能洗掉它的试剂是________,其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

9.如图所示,将氯气依次通过盛有干燥有色布条的广口瓶和盛有潮湿有色布条的广口瓶,可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

_________。

为防止氯气尾气污染空气,根据氯水显酸性的性质,可用

溶液吸收多余的氯气,原理是(用化学方程式表示)___________________。

根据这一原理,工业上常用廉价的石灰乳吸收工业氯气尾气制得漂白粉,漂白粉的有效成分是________(填化学式),长期露置于空气中的漂白粉,加稀盐酸后产生的气体是_______¬¬¬¬¬¬¬¬¬¬¬¬¬¬_(用字母代号填)。

A.o2

B.cl2

c.co2

D.Hclo

0.在下在下面的装置中,A是cl2发生装置,c、D为气体的净化装置,c中装有饱和食盐水,D中装有浓H2So4,E是硬质玻璃管,其中装有细铁丝网;F为干燥的广口瓶,烧杯G为尾气吸收装置试回答:

(1)A、B、G中各装有什么药品:

(2)为什么从A中生成的气体一定要通过c、D两个装置?

(3)E中的现象为

;生成的物质是

(4)写出A、G中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和E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化学教案(篇2)

走进化学实验室

固体药品取用:一横二放三慢竖、一斜二送三直立

液体药品取用:瓶塞倒放、瓶口紧挨试管口、标签向着手心、倒完后立即盖紧

★物质的加热

⒈酒精灯的使用

①酒精灯的使用方法①绝对禁止向燃着的酒精灯中加入酒精②绝对禁止用酒精灯引燃另一只酒精灯③用完酒精灯后必须用灯帽盖灭④不要碰倒酒精灯,万一碰倒了用湿抹布扑盖。 ⒉物还加热

①试管外壁应干燥,试管里的液体不应超过试管容积的1/3

②用试管夹夹持试管时,应从试管底部套上取下③加热时应先使试管底部均匀受热,然后用酒精灯的外焰固定加热④试管口不要对着自己或他人⑤加热后不能立即接触冷水或用冷水冲洗⑥加热固体试管口要略向下倾斜。

★连接仪器装置见九上22页

空气的主要成分

★★空气中含N2的实验

O2N2稀有气体的物理化学性质

02:密度比空气大、不易溶于水

★S,Fe,C在02中现象

★★★化合反_应性质(A+B=AB)氧化反应不是一个基本反应类形

★★★★实验室制取氧气三个化学方程式

工业上制02分离液态空气法(物理变化)

★★★★★★九上45

分子和原子

分子3个性质

①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②微观粒子(如分子)在不断运动着③分子之间有间隔。 九上四十九页探究

浓氨水使酚酞变红说明

分子在不断运动着。

质子数=核电核数=电子数=原子序数

★最外层电子数多于四个容易得到电子少于四个易失电子(得到几个电子就带几个单位的负电它的化合价等于它失去的个数)

水的净化

方法:沉淀→过滤→吸附→蒸馏

一贴二低三靠玻璃棒作用:引流木炭结构疏松多孔具有吸附性。★硬水与软水区别

硬水含较多的钙镁化合物

区别:用肥皂水若有较多浮渣产生是硬水。

★化学式与化合价

一价钾钠氯氢银

二价氧钙钡镁锌

三铝四硅五氮磷

二三铁二四碳二四六硫最齐全

铜汞二价最常见

★化学式的意义

①表示一种物质

②表示一个分子

③表示物质的组成元素

④表示一个分子含有各种原子的个数

★不能表示一种物质和元素是N

2、0

2、H

2、Cl

2、I2

记住五个离子团

★质量守恒定律

化学变化中五个不变:①反应前后原子种类没有改变②原子的个数不变③原子的质量不变④元素的种类不变⑤物质的总质量不变

相对分子质量比(相对原子质量)=各物质之间的质量比

★正确正书写化学方程

①以客观事实为基础②遵守质量:守恒定律

★金刚石、石墨、C60

金刚石物理性质下同:坚硬性(天然存在最硬的金属)用途把:裁玻璃、切割大理石、加工坚硬的金属、装在钻探机的钻头上。

石墨:软、滑腻性、导电性

用途:软→铅笔芯导电性→电极、电刷(耐高温、耐磨)

★★性质决定用途、用途体现性质

★C60略

★★★CO2制取的研究

工业上制取CO2

CaC03=高温=Ca0+CO2↑

实验制取C02

CaCO3+2HCl==CO2↑+CaCl2+H2O

注意收集向上排空气法!

①长颈漏斗末端要深入液面防止生成的气体从长逸散到空气②导管伸入集气瓶不能过长 CO2证明(Ca(0H)2)

★CO2化学性质①不能燃烧、不支持燃烧②能与水反应生成碳酸③与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白色沉淀和水

★九上118实验

证明碳酸易分解且能石蕊变红

★一氧化碳物理性质:无色、无味的气体难溶于水!燃烧火焰呈蓝色。

用途:燃料,冶炼金属

燃烧的三个条件①O2②可燃物③温度达到着火点以上

★燃料的合理利用与开发

生石灰与水的反应:现象剧烈反应生液体沸腾。手的感觉发热。

★★碳与二氧化碳高温条件下生成一氧化碳(唯一个吸热的反应)

★化石燃料的利用三大化石燃料:煤、石油,天然气

煤与石油

煤含氢元素和少量的氮,硫,氧等元素。煤的综合利用,将煤隔绝空气加强热→发生的是化学变化

石油中含碳,氢两种元素利用石中各成份的沸点不同分离→发生的是化学变化

天然气燃烧:CH4+202=点燃=C02+2H20乙醇燃烧:

C2H50H+302=点燃=2C02+3H20。实验室制取H2的化学方程式:Zn+H2S04==ZnS04+H2↑

九年下

★金属材料

金属物理性质:有光泽,能导电,导热性,延性性能弯曲

★合金

是混合物

合金的强度和硬度比纯金属更高抗腐蚀性能好,熔点更低。

●金属 的化学性质

盐溶液+金属==新盐+新金属

且遵循前换后的规律

★活动性顺序

钾钙钠镁铝锌铁锡铅C氢)铜汞银铂金

★金属资源

①赤铁矿(Fe203),磁铁矿(Fe304),菱铁矿(FeC03)

铝土矿A1203,黄铜矿CuFeS2,辉铜矿Cu2S

生锈条件:02和水蒸气

防锈:电镀,涂保护层,制成合金

★金属资源保护①防止金属腐蚀②废旧金属的回收③有计划,合理地开采矿物④寻找金属的代用品。

★★★溶液

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

★读法:XX(质)XX(剂)的溶液

意义:①加快化学反应速率②加快生物对营养的吸收。

★乳化现象

小液滴分散到液体里形成的混合物叫乳浊液

油和水不再分层,所形成的乳浊液稳定性增强称为乳化。

记氯化钠溶于水温度不变。

硝酸铵于溶水使温度降低

氢氧化钠于溶水使温度升

溶液中1+1不一定=2

溶解度大小的因素①温度②溶质溶剂种类

★溶解度意义t℃100克水最多能溶解某种物质的质量

注意①指明温度②溶剂是100宁③溶液达到饱合状态④单位是克

★气体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随压强的升高而增大

★溶质的质量分数=溶质质量/溶液质量x100%=溶质质量/溶质+溶液x100%。溶质质量=溶质的质量分数x溶液质量。饱合溶液质量分数=溶解度/100g+溶解度

稀释的计算:Aa%=Bb%加水质量为(B一A)Aa%=(A+C)b%,C为加水质量 ★酸碱盐!

碱的化学性质

①碱溶液能与指示剂起反应②非金属氧化物+碱==盐+水③酸+碱==盐+水④盐溶液+碱溶液=新碱+新盐

★盐的化学性质

①盐+酸==新盐+新酸

②盐溶液+碱溶液==新盐十新碱③盐溶液+盐溶液==两种新盐④盐溶液+金属==新盐+新金属

★酸的化学性质

①能与指示剂起反应②活泼金属和稀盐酸,稀硫酸反应③金属氧化物+酸==盐+水④酸+碱==盐+水⑤酸+盐==新酸和新盐

★有酸参加可不溶、无酸参加需都溶

★碱

氢氧化钠具有强烈的腐蚀性。吸水性不能干燥的气体有HCl,CO2,SO2等

★氢氧化钙用途①用于建筑业②保护树木③配制波尔多液④改良酸性土壤

氢氧化钠为什么要密封保存?

因为它会和C02反应

★酸为什么有相似的化学性质?因为它们都含H+。碱也一i样它们都含0H-

★酸

浓盐酸具有挥发性

★浓硫酸具有吸水性,溶于水放出大量热

?不能被干燥的气体NH3?作用:①化工产品。②用于生产化肥农药③金属除锈④做干燥剂 ★浓盐酸具有挥发性

作用①化工产品。②金属除锈③制造药物④人体胃中含有盐酸

★中和反应

酸+碱==盐+水

用途①调节土壤的酸碱性②处理工产废水③用于医药和日常生活

★人若被蚊子叮咬涂碱性物质

★酸

★★盐

氯化钠:①调味品②配制生理盐水③农业选种⑤腌渍蔬菜⑥消除积雪。碳酸钙:①建筑材料②补钙品。碳酸氢钠:①发酵粉②治疗胃酸过多症

★★★★复分解反应AB+CD==CB+AD双交换价不变

★有沉淀、气体.水生成复分解反应才可以进行

★复分解反应:两头顾先顾头后顾尾

顾头:看溶解性顾尾沉淀、气体、水

★有酸参加可不溶、无酸参加需都溶

★物质分类

物质分为㈠纯净物㈡混合物。

纯净物分为⒈单质⒉化合物

单质分为①金属②非金属

化合物分为①氧化物②酸③碱④盐

★★H离子的检验①石蕊②Mn,Zn,Fe③Fe20

3、Cu0④Na2CO3●HCl、H2SO4的鉴别BaCl2

★碳酸根离子的检验:滴加HC|和石灰水

★硫酸根离子的检验:硝酸钡和稀HN03

★氯离子的检验:硝酸银和稀HNO3

★铵根离子的检验:NaOH产生制鼻气味

★氢氧根离子的检验:①酚酞②CaS04(溶液)③NH4NO3

●NaOH和Ca(0H)2鉴别用C02

★NaOH[Ca(0H)2]用Na2CO3

★Na0H[Na2CO3]用Ca(0H)2

★Na0H[Na2CO3]二部分变质用HC|和石蕊

葡萄糖的检验用氢氧化铜的是悬浊液反应生成红色沉淀氢氧化亚铜

★化学肥料

①氮肥:促进植物茎、叶生长茂盛,叶色浓绿。尿素CO(NH2)2含N%=%,硝酸铵NH4NO3含N%=35%②磷肥:增加作物抗寒抗旱能力③钾肥:抗倒伏

④复合肥料:含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营养元素

★化学肥料鉴别

①氮肥:碳酸氢铵,氯化铵。

外观:白色晶体。气味:有刺激性气味。溶解性易溶于水②磷肥磷矿粉,外观:灰白色粉末。气味无。溶解性难溶于水。过磷酸钙:外观:灰白色粉末。气味无,溶解性易溶于水③钾肥:硫酸钾,氯化钾外观:白色晶体。气味:无味。溶解性易溶于水

★铵盐能与碱反应放出氨气

第十二单元

蛋白质是由多种氨基酸构成的极为复杂的化合物

★血红蛋白能与CO结合产生有毒物质

★甲醛对人体的危害作用浸泡动物标本

★淀粉的化学式C6H12O5葡萄糖化学方程式C6H12O6

糖化学式C12H

酶的作用:与葡萄糖作用C6H12O6+602=酶=6C02+6H20

★纤维素是构成植物细胞的基础物质,属于糖类

★油脂:常温下呈液态动物油脂呈固态二者合称脂肪

★维生素

维生素A,C的作用

★常说补钙补的是钙元素

★超过%的元素是常量元素在%下的元素是微量元素

★微量元素分为①必须元素②非必须元素

③有害元素

★含有碳元素是有机化合物。含碳元素但不是有机化合物:一氧是有机化合物化碳,二氧化碳,碳酸钙,碳酸钠,碳酸氢钠。是有机化合物:甲烷,乙醇,葡萄糖。

★无机化合物不含碳元素

★棉花一,羊毛,天然橡胶是天然有机高分子材料

★塑料,合成纤维,合成橡胶是合成材料

★加热时熔化冷却后变成固体加热后又可以熔化的具有热塑性

★一经加工成形受热不再熔化的具有热固性

★纤维分成天然纤维和合成纤维

★解决白色污染

①减少使用②重复使用③使用一些新型的,可降解的④回收

补充

酸碱盐的溶解性

钾钠铵盐都可溶

硝酸盐遇水影无踪

氯化物不溶氯化银

硫酸盐不溶硫酸钡

碳酸盐可溶钾钠铵

碱可溶钾钠铵钡钙

★试剂除杂

应寻找相同的离子将不同于主要物质的那个离子生成沉淀或气体

拓展

物质的还原性

夺取金属氧化物中的氧发生的是氧化反应。提供氧的物质发生的是还原反应

例如碳还原氧化铁那么,碳发生的是氧化反应。氧化铁发生的是还原反应。

★浓盐酸挥发是溶质挥发溶剂不变所以溶质质量分数变小

★浓硫酸吸水是溶质不变溶剂增加所以溶质质量分数变小

★若是某溶液(溶剂是水)与某物反应那么是溶质与这种物质反应溶剂不变

★若一种活泼金属与两种不活泼金属的盐溶液反应那么最不活泼的金属会与最泼的金属先反应_

专题一特征物质

①红色是铜②蓝色沉淀是氢氧化铜③硫酸铜溶液是蓝色④黄色溶液是氯化铁,硫酸铁⑤白色沉淀:AgCI,等⑥浅绿色溶液:硫酸亚铁,氯化亚铁。⑦红褐色沉淀,氢氧化铁,氢氧化亚铜⑧黑色固体: .Fe3O4等

两种特殊物质:硝酸银,氢氧化钙都是微溶于水

专题二四大其本反应类型

①化合反应A+B=AB

②分解反应AB=A+B③置换反应A+CD=C+AD④复分解反应AB+CD=AD

+BC

专题三计算

①若是所给的物质是混合物(溶液)那么要以溶质的质 量来算例:

100g10%的稀盐酸与足量的Zn反应求Zn的质量?HCl

那么这种题目的己知量为稀盐酸的溶质的质量

②图像法

用反应前的总质量减去反应后的总质量为生成气体的质量

若100g稀盐酸与65的Zn恰好反应测得反应后的质量为145g那么生成H2的质量为100+65-145

还有:反应前NaOH溶液的质量为100g反应后溶液的质量为求NaOH的溶质质量分数那么多出的就是气体的质量

专题四巧记方程式

例:氢氧化钠和HCl反应生成H2O,NaCl怎样记呢?

将氢氧化钠分为钠离子和氢氧离子氯化氢分为氢离子和氯离子那钠离子是正的就要负的相给那钠离子和氯离子反应生成NaCl同样可以得到H2O,

★请注意离子的共存

化学教案(篇3)

九年级化学教案

化学备课组:黄福兵

第七单元 燃料及其利用

课题3 使用燃料对环境的影响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化石燃料燃烧对环境的影响。

2、认识使用和开发清洁燃料及各种能源的重要性。

3、能调查或收集有关酸雨对生态环境和建筑物危害的资料及当地空气质量周(日)报或相关信息,能初步分析这一时段空气质量变化的原因。

4、形成保护环境、爱护环境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难点:

1、化石燃料燃烧对环境的影响。

2、使用和开发清洁燃料及各种能源的重要性。

3、形成保护环境、爱护环境的意识。

三、教学过程:

同学们,你们家里做饭时用的是什么燃料?我们烧水时为什么要开窗或开换气扇? 走在路上,一辆汽车从你身边经过你有什么感觉?

燃料的使用,给人们的生活提供能量、带来方便的同时,却对环境造成了不良的影响。

(一)、燃料燃烧对空气的影响

三大化石燃料是什么?煤中含有哪些元素?煤燃烧时会产生二氧化硫、二氧化氮等污染物。这些气体对空气和我们的生活环境造成什么影响呢?(观察图7-28)

那么,形成酸雨的主要原因是什么?二氧化硫、二氧化氮。

酸雨对环境有什么影响?破坏植被、腐蚀建筑物、影响人体身体健康。(观察图7-29和图7-30)

[活动与探究]:酸雨危害的模拟实验。比较在“水”和“SO2加水”中的“植物叶子或果皮”、“镁条或锌粒”、“大理石或石灰石”有什么不同。

1、分别产生的现象。

2、产生的现象的原因是什么?

3、为了防止酸雨带来的危害,采取的措施有哪些?(组织学讨论)

(二)汽车用燃料的燃烧:

汽车使用的燃料有哪些?主要是汽油和柴油。

汽油和柴油燃烧时产生的尾气中主要含有一氧化碳、未燃烧的碳氢化合物、氮的氧化物、含铅化合物和烟尘等大气污染物,严重危胁着我们的健康。

如何才能减少汽车尾气对空气的污染?指导学生读书P141。

简单介绍压缩天然气(CNG)、液化石油气(LPG)。

化石燃料对空气造成的污染的主要原因是有害气体和烟尘。

解决空气污染的根本方法就是使用和开发新的燃料及能源。

(三)、使用和开发新的燃料及能源

你所知道的清洁燃料有哪些?

1、乙醇(俗称酒精):可再生能源。

是由高梁、玉米和薯类经过发酵、蒸馏等过程得到的。

C2H5OH+3O2=2CO2+3H2O

乙醇作为燃料有哪些优势?放热量大,无污染,可再生。

简单介绍乙醇汽油的优点:节省石油资源、减少汽车尾气的污染。

2.氢气:

你对氢气作为一种清洁燃料的认识有哪些?

(氢气本身无毒、极易燃烧、放热量大、燃烧产物是水)

氢气虽然是最清洁的燃料,但上于氢气的制取成本主和贮存困难,作为燃料暂时还不能广泛使用。目前,对氢能源的开发已取得了很大进展,随着科技的发展,氢气终将会成为主要能源之一。

[组织讨论]

(课本第143页讨论内容)

[组织阅读]

其实,我国在许多年以前就已经开始努力寻找新的办法同时开发新的能源来改善大气环境,提高人民生活质量了。比如著名的“西气东输”。

[组织讨论]

3.现代社会对能量的需求量越来越大,化学反应提供的能量已不能满足人类的需求。我国各地区及世界各国也都在利用和开发新的能源。你知道有哪些能源是可被人类利用的吗? (太阳能、核能、风能、地热能、水能、潮汐能等)

[出示能源图片]

这些能源的利用,不但可以部分解决化石燃料面临耗尽的问题,还可以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希望同学们将来长大了,能将自己所学知识应用到开发和利用更理想更实用的清洁能源方面,为人类生活质量的进一步提高作出自己的贡献。

[课堂小结]

谈谈这节课你的收获?

初中九年级化学教学工作总结

初中九年级物理教案模板

沪教版初中化学九年级上册,,常见金属化学性质,学案,(1)

教学工作总结九年纪初中化学

初中化学教学教案模板

化学教案(篇4)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

2.溶液的浓稀与溶液的饱和、不饱和这两组概念的区别。

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通过实验解决问题的能力,更突出的是要培养学生在实验基础上的分析能力和思维能力。

2.利用实验和数据的结合,培养学生区分不同概念的比较能力和分析思维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对实验的分析研究,培养学生沿着“问题—实验—分析—结论”的思路,以科学的方法去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本节的中心内容是建立饱和溶液的概念。学生虽然对于一般物质溶解后形成溶液的现象比较熟悉,但是对从量的角度去认识物质的溶解性以及溶液的种种状态却很少思考。教材一开始就提出一杯水里是否可以无止境地溶解糖或食盐这样的问题,把学生的注意力一下子带到要讨论的问题中来。接着教材分别安排了两组实验[实验7-2]、[实验7-3]和[实验7-4],从正反两个方面证明:只要条件固定,物质是不会无限制地溶解在溶剂中(彼此互溶者除外)。由此为依据,通过教师的归纳和分析帮助学生建立起“饱和溶液的概念”。

1.通过[实验7-2],学生应该了解:

(1)要判断物质的溶解是否有限度,就必须确定“一定温度”和“一定量的溶剂”这两个条件。

(2)当这两个条件不变时,物质溶解的确都各有其限度。学生有了这两点认识之后,就能比较容易理解:当溶质溶解达到它的限度时(如果条件不变),溶液就处在一种特殊的状态即饱和状态。这时的溶液就是该状态下此溶质的饱和溶液。

如何教学生判断是否达到了溶解的限度呢?教材用“不能继续溶解而有固体剩余的时候”,这是利用可直接观察到的宏观现象作为判断溶液饱和的一个依据。但是利用“有固体剩余”来判断溶液已达饱和,又一定要以“一定温度”和“一定量溶剂”为前题,否则就没有意义。

[实验7-3]和[实验7-4]通过分析可以得到下列关系:对于大多数溶液来说:

(1)说明当改变饱和溶液的任何一个条件时,饱和溶液的状态都会被破坏,成为“不饱和溶液”。

(2)从反面证明饱和溶液定义的叙述必须有两个前提为条件,否则就没有意义。

(3)客观上向学生介绍了使饱和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的两种可能的方法,即升高温度或增加溶剂。至于相反过程,即由不饱和溶液转为饱和溶液,由于可能会引起物质的结晶析出,在本节暂不宜展开讨论。

2.为了消除学生把溶液的浓稀与溶液的饱和与不饱和混为一谈,教材作了一段专门叙述。

通过[实验7-5],利用刚刚建立起来的饱和与不饱和概念及其判断方法,来分辨浓溶液与稀溶液,以及它们跟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的区别,是很有说服力的,教师应很好利用这段教材,或讲解或指导阅读。在讨论时一定要向学生指明,溶液的浓稀,是指一定量溶剂中溶质的相对含量不同而言,与温度是否变化无关;饱和与不饱和是指溶质是否达到了最大溶解限度,受温度和溶剂的量两个条件的制约,表述的是溶液的一种存在状态,与溶液的“浓”、“稀”无关。

教学建议

(1)边实验、边分析、过讨论、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启发他们积极思维,逐步建立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概念。

(2)教师演示实验并给出一些数据,引导学生分析,逐步培养学生分析思维能力和区分不同概念的比较能力。

教学设计方案

重点:

(1)建立饱和溶液的概念。

(2)分析溶液“浓”“稀”跟溶液饱和与不饱和这两组概念之间的关系和区别。

难点:

利用实验和数据结合,培养学生区分不同概念的比较能力和分析思维能力。

教学过程:

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已经了解了溶液。为了对溶液进行更深一步的研究,就需要将溶液作以分类:

1.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

演示[实验7-2]在10毫升水里分别加入食盐和硝酸钾固体,直至不能再溶解。

[教师活动]提问:在实验演示过程中,溶液的温度是否改变?水的量是否改变?这个实验说明了什么?

[目的:为学生观察实验提供了一定的方向,有利于学生分析实验结果。]

[教师活动]演示[实验7-2]:在各盛有10毫升水的试管中;分别缓慢加入氯化钠和硝酸钾固体,边加入边振荡,直到试管里有剩余固体不再溶解为止。

[学生活动]观察实验并回答以上提出的问题。

[结论]

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在一定量的溶剂里,不能再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

不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在一定量的溶剂里,能继续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

[教师活动]提问:在提到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时,为什么一定要指明‘“一定温度”和“一定量溶剂”呢?

[学生活动]学生动手做[实验7-3]。[实验7-4],并思考以上问题。

[目的:培养学生通过实验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生活动]分析讨论并总结该实验。

[教师活动]参与讨论并答疑,引导学生总结。

[结论]

(1)只有指明“一定温度”和“一定量溶剂”,“饱和”和“不饱和”才有意义。

(2)当温度确定、溶剂量确定时,某溶液的饱和状态表示溶质溶解的最大值。

[目的: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为下一节溶解度概念的建立做好铺垫。]

[教师活动]说明:给定条件,溶液可分为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在日常生活中,为了粗略表示溶液里溶质含量的多少,溶液常常习惯被分为浓溶液和稀溶液。

2.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与浓溶液、稀溶液之间的关系

[教师活动]演示[实验7-5]:在各盛有10毫升水的试管中,分别加入2克食盐和0.1克熟石灰,振荡、并观察现象。

[学生活动]观察实验及所列数据,试判断正误。

[目的:培养学生区分不同概念的比较能力和分析思维能力。]

(投影)提供数据:

20℃时,在100克水中最多溶解不同物质的质量:

硝酸铵:192克 碳酸钙:0.0013克 食盐:36克 氢氧化钙:0.17克

判断:(1)在同一温度下,饱和溶液一定比不饱和溶液浓。

(2)饱和溶液是浓溶液。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总结。

[结论]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与浓溶液、稀溶液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不过对于同一种溶质的溶液来说,在一定温度下,饱和溶液比不饱和溶液浓。

[教师活动]指导阅读教材第134页:如何确定某溶液是饱和溶液?

(四)总结、扩展

(1)溶液:在一定条件下可分为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

不给定条件可分为浓溶液、稀溶液。

(2)扩展练习:试判断:

①同一种物质的饱和溶液一定比不饱和溶液浓。

②在一定温度下,向硝酸钾溶液中加入少量硝酸钾,如果溶液质量不变,则该溶液是饱和溶液。

③同一种物质的饱和溶液一定比不饱和溶液中的溶质多。

④一定温度下,溶质的质量不改变,则无法使不饱和溶液变成饱和溶液。

⑤一定温度下的氯化钠饱和溶液,一定不能继续溶解硝酸钾。

⑥两种不同溶质的饱和溶液混合,依然是饱和溶液。

化学教案(篇5)

化学教学案

课题2化学肥料教学目的:1、了解常见化学肥料的种类和特性2、了解常见化学肥料施用注意事项教学重点:1、常见化学肥料的种类2、氮肥的特效及施用注意事项教学难点 :1、常见化学肥料化学式的书写2、各种化学肥料的使用方法实验准备1、展示化肥样品(硫酸铵、硝酸铵、氯化铵、碳酸氢铵、氨水、尿素等)2、铵盐与碱混合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写出氯化铵、硫酸铵、碳酸氢铵、硝酸铵、碳酸氢铵、氨水、硝酸钾、磷酸二氢铵的化学式引入新课:植物生长主要需要哪些元素?上述哪些物质含氮、磷、钾元素?今天我们讲化学肥料。化学肥料的种类有以下几种:氮肥、磷肥、钾肥、复合肥料等讲授新课:一、化学肥料学生分组看样品并计算含氮分数常见氮肥的俗名(简称)及含氮的质量分数名称       氨水       碳酸氢铵               硝酸铵   硫酸铵   氯化铵   尿素俗名       气肥       硝铵       硫铵化学式  NH4HCO3   NH4NO3(NH4)2SO4  NH4Cl  CO(NH2)2含氮量   15%-17%       17.7%         35%        21.2%  26.2%  46.7%1、氮肥的特性(1)     铵态氮肥与氢氧化钠反应实验:铵盐遇氢氧化钠起反应,生成氨气。如:NH4NO4+NaOH=NaNO3+NH3+H2O氨气遇水生成氨水,氨水是一种碱,显碱性,可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此方法可以检验铵根离子。(1)操作:取少量化肥放入试管再加入NaOH,微热,把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放在试管口,试纸变蓝,证明含NH4+离子。(2)原理:NH4Cl+NaOH=NaCl+NH3 +H2ONH3+H2O=NH3•H2O(碱性,使石蕊变蓝。)铵盐不能与碱性物质混合,否则会失效。碳酸氢铵受热易分解,所以俗称“气肥”。2、磷肥:常见的磷肥(磷矿粉、重过磷酸钙)              Ca3(PO4)2  Ca(H2PO4)23、钾肥:KCl、K2SO4复合肥料:KNO3、KH2PO4、NH4H2PO4含两种以上营养元素的化肥。二、化肥的简易鉴别氮肥:氨水是液态,碳酸氢铵有氨气味。都易溶于水,加碱有刺激性气味、(尿素除外)磷肥:灰色一般不溶于水、无味钾肥:白色、无味易溶于水练习1、为使作物叶色浓绿应施用  为使子粒饱满应施用     为促进茎杆粗壮应施用     肥。2、一溶液含有KCl、K2CO3、K2SO4三种化学肥料怎样鉴别本节小结:(1)     化肥的种类(2)     氮肥、磷肥、钾肥在植物生长中的作用(3)氮肥的特性

布置作业 :书P83页1-3题。目标P71-76页

课后记:内容简单,进行顺利,但应提醒学生需记忆的知识点。

化学教案(篇6)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固体物质溶解度的涵义。

(2)会利用溶解性表或溶解度曲线,查阅相关物质的溶解性或溶解度,能依据给定的数据绘制溶解度曲线。

(3)知道影响气体溶解度的一些因素,会利用有关气体溶解度的知识解释身边的一些现象。

2、过程与方法

(1)学习观察、分析实验现象,并能归纳出相应的概念。

(2)学习通过实验解决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认识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互相转化的辩证思想。

(2)树立做任何事都要实事求是的观点。

【教学重点】

利用溶解度曲线获得相关信息。

【教学难点】

1、固体物质溶解度的含义。

2、利用溶解度曲线获得相关信息。

教学工具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等。

【复习提问】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为什么只有在“两个一定条件”下,它们才有确定意义?

【交流回答】

改变条件可以使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化。

【导入新课】

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不同物质在同一溶剂中溶解能力不同;同一种物质在不同溶剂中溶解能力也不相同。这节课我们就从量的角度研究物质的溶解能力。

【活动与探究1】

1、向盛有20°C水的烧杯中加入NaCl,向盛有40°C等量水的烧杯中加入KN03都达到饱和状态。比较NaCl与KN03溶解的量,并讨论能否在该条件下定量地比较二者的溶解能力?

2、向40g20°C水中加入NaCl,向100g20°C水中加入KN03,都达到饱和状态。比较它们溶质的量,讨论能否在该条件下定量地比较二者的溶解能力?

3、向100g20°C水中加入NaCl直到饱和,向100g20°C水中加入KN03配制成不饱和溶液。比较二者溶解的量,讨论能否在该条件下定量地比较出二者的溶解能力?

【归纳总结】

定量描述物质的溶解能力(即溶解度)的要素:

①在一定温度下;

②等量的溶剂里,人们统一规定:在100g溶剂里

③溶液为饱和状态;

④单位为g。

固体的溶解度:在一定温度下,某固态物质在100g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四大要素:①一定温度下;

②100g溶剂里;

③溶液为饱和状态;

④溶质的质量。

【提出问题】

理解了溶解度的概念,那你了解平时所说的“易溶”、“难溶”与溶解度的关系吗?请看下面资料。

【课件展示】

溶解度的相对大小(20℃时的溶解度)

【提出问题】

我们已经学习了溶解度,那么溶解度是怎样表示的呢?

【课件展示】

教材P36表9-1

【分析小结】

上述是表示溶解度的一种方法:列表法。

列表法表示溶解度不直观,不能表示物质在任意温度时的溶解度,也不能直观表示某物质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 趋向,下面我们寻找另一种表示方法──溶解度曲线。

【活动与探究2】

请同学按教材P36~P37要求绘制溶解度曲线,并讨论回答相关问题。

【归纳总结】

通过溶解度曲线,可以判断固体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的变化情况,可以比较不同物质在同一温度时溶解度的大小,也可以查出同一种物质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

溶解度曲线所表示的意义:

1、溶解度的三种情况:

(1)大多数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如KN03。

(2)少数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不大,如NaCl。

(3)极少数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如Ca(0H),。

2、交点P表示,在该温度下,A、B两种物质的溶解度相等。

3、影响固体溶解度的因素是:温度。

【提出问题】

我们研究了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那么气体物质的溶解度又该如何表示呢?

【课件展示】

1、展示教材P38讨论,并回答有关问题。

2、烧开水时,锅底有很多小气泡,为什么?这说明了什么?

【交流回答】

1、气体的溶解度与压强有关。压强越小,溶解度越小;压强越大,溶解度越大。

2、气体的溶解度与温度有关。温度越高,溶解度越小。

【练习讨论】

如何增加养鱼池水中的含氧量?

【学生活动】

利用所学知识和阅读教材P38~P39资料讨论回答。

课后小结

【课堂小结】

本节课学习了了固体、气体物质的溶解度的概念,了解了固体溶解度的相对大小,溶解度曲线及其应用,并且通过 活动与探究总结出了影响溶解度大小的因素,我们还可利用已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问题。

课后习题

【布置作业】

完成本课时对应练习,并提醒学生预习下一节的内容。

化学教案(篇7)

一、学习目标

1、掌握原电池实质,原电池装置的特点,形成条件,工作原理。

2、了解干电池、铅蓄电池、锂电池、燃料电池。

3、了解金属的电化学腐蚀。

二、知识重点、难点

原电池原理、装置特点、形成条件、金属的电化学腐蚀。

三、教学过程

引入:你知道哪些可利用的能源?电池做为能源的一种,你知道是怎么回事吗?它利用了哪些原理?你知道金属是如何生锈的吗?

新授:原电池原理及其应用。

实验:4-15:①将锌片插入稀硫酸中报告实验现象。

②将铜片插入稀硫酸中报告实验现象。

③将与铁锌铜片相互接触或用导线连接起来插入稀硫酸中报告实验现象。

④在③中把锌片和铜片之间连上电流计,观察其指针的变化。

结论:①锌片能和稀硫酸迅速反应放出H2

②铜片不能和稀硫酸反应

③铜片上有气体生成

④电流计的指针发生偏转,说明在两金属片间有电流产生

结论:什么是原电池?(结论方式给出)它的形成条件是什么?

原电池定义:把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装置叫做原电池。

形成条件:①两个电极

②电解质溶液

③形成闭合电路

讨论:1、Zn

化学教案(篇8)

乙醇的探究式教学设计及案例

一、教材分析

1.教材地位及作用

在初中学生只是简单地了解乙醇的用途,没有系统的学习其结构和性质。乙醇是学生比较熟悉的生活用品,又是典型的重要的烃的衍生物;对高一学生来说知识点较多,难度较大;因此,乙醇的结构和性质是本节的重点。力求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知道官能团对有机物性质的重要影响,建立“结构→性质→用途”的有机物学习模式。 关于乙醇的结构在初中学生没有接触,让学生在认识乙醇球棍模型的基础上,通过钠与乙醇反应的探究实验,明确羟基的官能团地位,加深对乙醇结构的认识。

乙醇的催化氧化对学生来说是陌生的,学生没有知识基础;因此,这是本节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做好乙醇的催化氧化实验是突破这一难点的关键。 2.教学目标分析

(1) 知识与技能目标

通过对乙醇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探究,学会由事物的表象解析事物的本质、变化,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造思维能力,通过动手实验,规范学生操作,全面培养和提高学生实验能力、观察能力和对实验现象的解析能力。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揭示问题,讨论释疑,动手实验,学习对比、推断等多种科学探究方法。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认识化学与人类生活密切关系,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 3.重点、难点分析 (1)本节课的重点 :官能团的概念,乙醇的组成和结构简式,乙醇的取代反应与氧化反应。 (2)本节课的难点: 使学生建立乙醇分子的立体结构模型,并能从结构角度初步认识乙醇的氧化反应。

二、教学方法分析

本节采用实验探究教学模式

提出问题:观察乙醇的物理性质→回忆乙醇的组成→观察乙醇的球棍模型→描述乙醇分子中原子的连接情况→实验验证:乙醇与金属钠的反应→进一步假设乙醇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的断键方式→实验验证:乙醇的氧化反应→总结乙醇的结构和性质→课后活动 三 教学过程

【背景动画】以古代有关酒的诗词导入新课。 【展示】 取一瓶无水乙醇,引导学生观察。

【讨论交流】 引导学生讨论并得出酒精的一些物理性质,如呈液态,易溶于水,特殊的香味等。

【质疑 】乙醇与前面学习的有机物(烃)的物理性质有何不同?为什么? 让学生进行总结,同时引导学生从结构的角度去考虑性质不同的原因。

【展示】展示乙醇的比例模型和球棍模型。动手拆插乙醇分子模型,引导学生认真观察乙醇的分子结构,在乙醇分子中存在哪些我们熟悉的原子团?

【讨论交流】学生分析得出:在乙醇分子中存在—C2H5和—OH。

【质疑】这些原子团还存在于哪些分子中?它们与乙醇在结构上有哪些不同? 【讨论交流】分析得出:在C2H6中存在—C2H5,在H2O分子中存在—OH。 【进述】从乙醇的分子结构不难看出:乙醇分子既可以看成是乙烷分子中氢原子被水分子中羟基取代;也可以看成是水分子中氢原子被乙基取代。

【归纳】烃的衍生物的概念 【板书】像乙烷分子中的氢原子被其他原子或者原子团所取代而生成的一系列化合物称为烃的衍生物

【提问】除了乙醇还能举一些其它的例子吗?

【讨论回答】一氯甲烷、二氯甲烷、三氯甲烷、四氯化碳、硝基苯、溴苯等 【质疑】烃的衍生物跟相应的烃是否具有相同的化学性质

【讨论回答】不同。因为取代氢原子的原子或原子团对烃的衍生物的性质起着重要的作用。这就造成二者化学性质的不同。

【板书】官能团:决定有机物化学特性的原子或原子团。 【提问】请举出其它几种常用的官能团 【回答】—X(卤素原子)、—OH、—NO2、≡

【小结】有机物结构较为复杂,但决定有机物性质的主要是官能团,在性质分析判断时,只要抓住官能团这个主要因素,问题也就迎刃而解

【板书】一

乙醇 1 分子结构

化学式:C2H6O

结构:略

结构简式:CH3CH2OH或C2H5OH 【过度】 分析乙醇分子中存在哪些化学键?推测发生反应时,乙醇分子中的哪些化学键可能发生断裂?

【讨论交流】在乙醇分子中存在:C—C键,C—O键,O—H键,C—H键。 【学生活动】探究实验1:教材实验3-2 【提示】在实验前,请学生预测实验中可能的断键位置及可能出现的现象,然后再动手实验、观察、记录、检验生成的气体并总结实验现象。

【展示问题】1:你认为在上述实验中乙醇分子可能的断键位置在哪儿? 2:描述实验现象并作出合理的解释。? 3:实验中生成了什么气体?

4:什么事实可以证明断键的位置是O—H键而不是C—H键或C—C键?(金属钠保存在煤油里)

5:对比钠与水反应的实验现象,完成教材第69页表格。 由学生解释实验现象,讨论交流共同完成上述问题。

【学生活动】完成乙醇与钠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并指出该反应的类型。 【板书】2 化学性质 (1)与钠反应

【质疑】1上述实验说明乙醇分子中的O—H键易断裂,那么C—H、C—C键能否断裂?如果可以,请举例。

2燃烧属于什么反应类型? 由学生回答并补充 (2)氧化反应 ①燃烧

方程式略

【过渡】现在我们改变条件,一起完成教材实验3-3,注意观察铜丝的变化并小心闻液体的气味。

【学生活动】探究实验2:教材实验3-3。

【展示问题】1:实验中的现象有哪些?

2:铜丝变黑是什么变化?又变红是什么变化?你怎样看待铜丝的作用? 3:由铜丝的变化可以推知乙醇发生了什么反应?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并得出结论

【讲述】在这个反应中,铜丝起催化剂的作用,乙醇被空气中的氧气氧化成一种新的有机物——乙醛。乙醛是一种有刺激性气味的液体。我们用方程式来表示这个反应的过程: 【板书】②催化氧化反应方程式

【过渡】下面我们一起来看一个生活短片。 【播放短片】交警检查司机是否酒后驾车的短片 【讲解】交通警察检查司机是否酒后驾车的装置中,含有橙色的酸性重铬酸钾当其遇到乙醇时橙色变成绿色,由此可判断司机饮酒超过规定标准。有兴趣的同学可以课后查找资料,进一步了解其中的化学原理。

【总结】 乙醇不仅能燃烧和发生催化氧化,还可以与酸性高锰酸钾溶液或酸性重铬酸钾溶液反应,被直接氧化成乙酸。关于乙酸的性质,我们将在下一节学习。 【小结】 本节课通过对我们熟悉的乙醇的结构和性质的探究,不仅要求我们掌握这些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求我们要善于从化学的角度看待生活中的一些问题,并能用实事求是的态度和主动探究的科学方法了解社会、认识自然、发现奥秘、开拓创新。

【课后活动】1:除了做调味剂和饮料,你知道乙醇在生活中还有哪些用途? 2:查阅相关资料,谈谈酒后驾车的危害有哪些?

化学教案(篇9)

第二章 化学课程与化学教材教学目标

第一节 关于课程的基础知识

一、课程及其制约因素

1.课程及其要素

课程是客观实在与主观理念统一的复杂体,其实质是人类的经验,是在学校教育环境中,使学生获得适应个体发展和社会进步需要的经验的目的、计划和过程,是目标、过程和结果的统一体;其存在的形态是对教学内容及进程的安排计划,包括课程设置(计划)、课程标准(大纲)、教科书和教学方案等,它们应该体现课程目的,为课程目的服务。

课程要素:课程理念、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结构、课程媒体、课程实施、课程评价、课程管理等。

2.课程的制约因素

(1)社会状况及其发展需要

(2)经验的结构和特点

(3)学生的发展水平和发展需要

(4)课程工作者和教师的观念与水平

二、课程目标

1.课程目标的涵义及其在教育活动中的层次

课程目标是在课程编制过程中所确定的目标,及学校课程在一定阶段力图达到的教育目标,是通过课程实施(即教学)所要完成的指标体系,是课程使学生发展的基本标准即最低要求,即通过一定学段的学校课程学习时学生达到的发展状态。

教育 培养 课程 教学

目的 目标 目标 目标

2.课程目标的取向和制定

(1)课程目标的取向

预期行为取向 用预期学生行为的发展、变化来表述课程目标。

优点:行为目标比较具体、明确,有较好的可操作性,便于评价。

缺点:不适于描述难于测评、难于表现为外部行为的目标;可能会造成目标详略不一的情况;可能不符合实施时的实际。

进展情况取向 这种取向注重的不是事先规定的目标,而是根据课堂教学的实际进展情况提出相应的目标,这种课程目标称为过程展开目标。

特点:对教师要求高,操作难度大,不太适合班级教学。

个性表现取向 这种取向十分重视课程目标的个性化。

课程目标由预期行为取向到个性表现取向反映了人们的认识深化和进步。

(2)课程目标的制定

根据社会需要确定课程目标

根据学生发展需要确定课程目标

从课程内容(或其载体)的逻辑和系统性需要确定课程目标

对上述三个方面进行整合,即形成一个完整的课程目标。

3.课程目标的分类

认知领域、情感领域、行为领域、技能目标。

认知领域的层次:知道、领会、掌握、综合运用、创新。

情感领域的层次:接受或注意、积极反应、偏向、追求(形成责任感)、性格化、角色化。

行为领域的层次:产生知觉行为、产生自觉行为、形成行为能力、形成行为定势、形成创造行为。

技能目标的层次:知道、领会、掌握、综合运用、创新。

4.课程目标的表述

传统的知识与技能目标具有结果性,通常用可观察的行为词语表述,并根据目标要求划分为不同的水平层次;非传统性目标大多不作程度要求,因而没有水平层次之分。

(1)传统型目标的表述

认知性目标 技能性目标

(2)非传统性目标的表述

经历性目标 表现性目标 体验性目标

表述认知性目标的词语

(能)识别、辨认、找到

水 了解、知道、记住、(能)说出

平 (能)区分、判断、比较、分类、举例、列举

由 (能)解释、说明、(用新方式)表示

低 (能)检验、质疑、辩解

到 (能)总结、概述、概括

高 (用于)预测、推断、推广、设计等

表述技能性目标的词语

水 能通过模仿完成分步的活动

平 初步学会 能独立完成分步的活动

由 能通过模仿连贯地完成简单的活动

低 能通过模仿连贯地完成比较复杂的活动

到 学 会 能独立地连贯地完成简单的活动

高 能独立地连贯地完成比较复杂的活动

三、课程的内容与结构

1.课程内容的选择与组织

课程内容通常是由学生的直接经验以及经过选择的间接经验组成,具有一定的系统性,可按某种方式加以组织。

利于学生全面发展的课程内容:道德经验、认知经验、审美经验、健体经验。 利于学生全面发展的课程内容选择:

(1)关于自然、社会或人的基本事实、概念、规律、原理、方法、规则和某些经验。

(2)关于态度、情感方面的内容;包括有关的情感、动机、意志、态度及评价活动经历和体验。

(3)关于行为方面的内容;包括基本活动方式、技能、能力、实践活动的经验等。

2.课程的结构

第二节 化学课程的改革和设计

一、中学化学课程的形成和发展

1.中学化学课程的形成和发展概况

19世纪中叶,化学正式成为欧洲中学里的一门课程。

2.我国中学化学课程的发展

19世纪中叶,化学成为某些学校的一门课程,20世纪前半叶受美国影响较大,中叶受前苏联影响,末叶博采众长,形成特色,八九十年代进入课改高潮 资料:我国的化学课程发展

我国化学课程的设置,始于1865年(清同治四年)。当年清政府在上海设立江南制造局附设机械学堂,讲授包括化学在内的科学课程。化学学科的内容主要从西方引入 。

1902年,清政府颁布了《钦定中学堂章程》,对于学制和化学课程的设置作了规定,由此标志着化学课程在我国新教育制度中正式确立了自己的地位。

1922年,民国政府学习欧美,在中小学实行“六三三”新学制,在初、高中均开设化学课程,这一改革奠定了我国现代学制的基础 。

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诞生,开创了化学教育的新局面。1952年12月颁布《中学化学教学大纲(草案)》。该文件总结了国内过去的经验,参考了最新的苏联教学大纲。

1986年颁布的《全日制中学化学教学大纲》明确提出培养学生的“观察”、“思维”、“实验”和“自学”能力,重视“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教育”,注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1992年颁布的《九年义务教育初中化学教学大纲(试行)》,首次单独规定了初中化学教学的目的,将素质教育必须高度关注的思想品德教育、情感和态度教育、智力和能力教育融入其中。在体例和结构上,该大纲中的教学内容不再按逻辑顺序列举章节,而是采用知识点(块)归类列举,逐项确定教学要求的层次。在目标的达成上,不再限于认知领域,还包括情感领域和实验领域,主张从定性和定量两方面去测量。

我国现行的中学化学教学大纲是2000年颁布的《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化学教学大纲(试用修订版)》和与该大纲衔接的2002年颁布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化学教学大纲》。另外,2001年还颁布了供实验地区用的《全日制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与之相对应的高级中学化学课程标准2003年上半年颁布。

资料:化学教学大纲与课程标准的区别与联系

化学教学大纲是根据中学的培养目标和教学计划,以纲要的形式制定的有关中学化学教学的指导性文件。它是教学的依据、考试命题的依据和对教学质量评估的依据。以及编制教材的依据。

课程标准关心的是课程目标、课程改革的基本概念和课程设计思路;关注的是学生学习的过程和方法,以及伴随这一过程而产生的积极情感体验和正确的价值观;要求教师在使用课程标准的过程中,关注如何利用化学学科所特有的优势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健康发展;而不是仅仅关心学生对某个结论是否记住,记得是否明确,某些技能是否形成,并且运用起来是否得心应手。

3.我国现行化学教学大纲规定之教学目的(课程目标)

初中

(1)使学生学习一些化学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学习几种常见的元素和一些重要的化合物的基础知识,学习一些化学实验和化学计算的基本技能,初步认识化学在实际中的应用。

(2)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科学的学习方法,以及

关心自然、关心社会的情感。

(3)培养学生的能力和创新精神,使学生会初步运用化学知识解决一些简单问题。

(4)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和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教育。

高中

(1)知识 技能

在义务教育初中化学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了解化学与社会、生产、生活、科学技术等的密切关系及重要应用。

(2)能力 方法

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观察、实验、思维能力和自学能力,是学生能综合运用化学和其他科学知识、技能解释和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训练学生的科学方法,挖掘学生的潜能,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发展他们的个性和特长。

(3)情感 态度

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教育他们关心环境、能源、卫生、健康等与现代社会有关的化学问题。培养他们的科学态度。结合化学学科的特点,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和爱国主义教育,培养他们社会责任感以及勤奋、坚毅、合作等优良品德。

二、我国面向21世纪的中学化学课程改革

1.改革的背景

二战以来至八十年代:唯知、唯智和精英主义,导致教育只面向少数人。

九十年代以来:推进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 教育观念改革 课程改革 教育制度重建 教学系统内教学要素重组

2.我国面向21世纪的中学化学课改概况

1999年,国务院颁布《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

2001年,教育部颁布全日制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实验稿)》

2003年,教育部颁布全日制高级中学《化学课程标准》

上海教育版初中化学与人教版初中化学教科书问世。此后,山东版、沿海版、湖南科技版相继问世。

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简介

1.改变课程功能 2.改革课程结构

3.改革课程内容 4.改革课程实施

5.改革课程评价 6.改革课程管理

四、国家化学课程标准介绍

1.全日制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介绍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全日制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

(1)课程目标

通过化学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来体现科学素养的培养。 科学素养 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科学探究、

身边的化学物质

物质构成的奥秘

物质的化学变化

化学与社会发展

(2)课程原则

社会要求与学生个体需要相统一;

学生现有发展水平与期望发展水平相统一

学科特有的功能与课程整体功能相统一;

以教育目标、培养目标作为课程目标的制定依据。

(3)课程内容

确立“科学探究”、“身边的化学物质”、“物质构成的奥秘”、“物质的化学变化”、“化学与社会发展”五个内容主题。

(4)课程评价

重视学生自我评价;

用活动表现来评价学生的探究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用纸笔测验考核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采用定性报告与登记计分相结合的方式。

(5)教材编写

从学生生活经验和社会发展的现实中取材;

要符合学生的思维发展水平;

培养学生对自然和社会的责任感;

利用多样化实验内容,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教学过程应体现科学方法论的应用;

教材内容应有学习方法指导;

化学概念要体现直观、关联和发展的特点;

习题类型要多样化,增加开放型题和实践型题的比例;

有利于发挥教师的创造性。

(6)课程资源

化学实验室;教师手册;学生实验活动指南;学校和社区学习资源;网络;低成本仪器与药品。

2.普通高级中学化学课程标准(实验稿)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ISBN 7-107--0,定价: 元)

(1)课程目标

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具体体现为:科学素养、化学兴趣、个性发展、科学探究、社会责任感、STS、科学态度、合作精神、实践能力。见81页。

(2)课程内容

两个必修模块,六个选修模块,每个模块2学分,每学分18课时,具体模块见83页。

(3)教学评价—高校招生

人文学科:不超过3个模块;理工科:不超过4个;

化学及其相关专业:不超过6个。

第三节 化学教材的编写和评价

一、化学教材的形态

二、中学化学教材简介

世纪80年代以来的化学课程与教材改革趋势

(1)加强与社会的联系

(2)注意与其他学科的综合

(3)加强课程的探究性

(4)加强课程的过程性。

(5)渗透人文精神

2.中学化学教材介绍

(1)人教版的几套初中教材、高中教材英文版化学教材

(2)上海教育版的初中化学教材

(3)山东教育版的初中化学教材

(4)科学出版社与广东教育出版社和版的初中化学教材

6

(5)沈怡文 陈德全 主编 九年级化学 上下册 湖南教育出版社 北京市仁爱教育研究所

(6)人教版新课程高中教材

(7)山东科技版新课程高中教材

(8)台湾的高中化学教材和初中的理化教材

以上就是《化学教案集合九篇》的全部内容,想了解更多内容,请点击化学教案查看或关注本网站内容更新,感谢您的关注!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164919.html

更多

猜你喜欢

更多

最新更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