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设计教案

2024-03-06 设计教案

设计教案集合11篇。

为了让大家更好地了解“设计教案”特意为大家整理了一篇文章,期待您读完后有所领悟。学生们有一个生动有趣的课堂,离不开老师辛苦准备的教案,需要大家认真编写每份教案课件。 良好的教案和课件是实现多种教育理念的关键。

设计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诵读文章,疏通文意,积累文言词汇。

2. 把握故事情节,通过揣摩语言,认识狼的本性以及屠户心理、行动的变化过程,理解课文主旨。

3.懂得对待像狼一样的恶势力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才能取得胜利。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不少知道这个故事吧,昔日东郭先生遇见了危难中的中山狼,由于他过分“仁慈”,险些丧命,幸亏农夫的帮助,才转危为安。今日一位屠夫又和“狼”遭遇了,那么双方会发生怎样的故事呢?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清代文言代表小说家蒲松龄的名篇《狼》,看看狼与屠户的命运究竟如何。

二、资料助读

多媒体展示作者及作品的介绍:

蒲松龄,字留仙,一字剑臣,号柳泉居士,清朝山东淄川人,著有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聊斋”是他的书屋名,“志”是记述的意思,“异”指奇异的故事。

据说,蒲松龄在创作《聊斋志异》时,文思枯竭,难以下笔。他知道自己缺乏写作素材,便变卖家产,在路口摆下席子,煮绿豆汤、茶水供路人歇息、解渴。他不收分文,只求路人讲一则故事。之后,他把这些路人口述的故事,整理成篇,写成小说。

三、自读指导

1.一读课文,借助工具书、注释,轻声朗读,圈点注音生字,读准课文。 学生大概圈点注音以下生字:

缀行zhuì 屠大窘 jiǒng 苫蔽成丘shàn耽耽相向dān dān

目似瞑míng只露尻尾kāo 假寐mèi 狼亦黠xiá

2.二读课文,小声朗读,自读自译,用方框框出常用的、难理解的词语。 学生可能框出以下词语:

缀行 从 并驱如故 大窘 顾 耽耽相向 弛担持刀 少时 径去 目似瞑

意暇甚 方 假寐 黠 顷刻 诈

教师强调重点字词的用法:犬 、洞、意、遂、故、前、敌

3.三读课文,放声朗读,直至读顺:不漏字、不添字、不倒字、不磕绊、不读破句。

4.教师重点辅导两个句子的读法。

①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②其一/犬坐于前

5.译文指导

文言文翻译有“信、达、雅”三个原则。“信”就是翻译准确,合乎原文,“达”就是翻译通畅,“雅”就是翻译得美,要有文采。翻译方法不外乎:“对”、“换”、“留”、“删”、“补”、“调”、“变”七个字。

学生小组翻译,互相质疑。

6.四读情景。《狼》是一篇小说,有扣人心弦的情节,要运用语音的急缓高低来再现小说情景。①读出轻重。②读出快慢。③读出抑扬。

四、复述故事

1.学生用一句话概括课文内容。

2.学生创造性复述。

提示:①注意小说的情节结构:屠户遇狼(开端)、屠户惧狼(发展)、屠户御狼(发展)、屠户杀狼(高潮、结局)。

②学生可展开想象,可用如下方法对课文“添枝加叶”。A设置环境。B添加动静。C加上声色。D安排远近。E配上衬景。F表现心理。如对开头一句话,可以加上对夜色的描写,还可以加风声的描写。

学生小组合作,互为补充。

3.教师点评。

五、欣赏体味本文精彩描写

每位同学认真地选一个地方,可以是一个词、一句话,或者一段话,欣赏其妙。

老师先举个例子,如“一屠晚归”中“晚”说明当时路上已无人,“晚”渲染出当时的时间及恐怖的气氛,暗示了情节的发展,一个小小的“晚”蕴含了丰富的内容。

请同学们自选角度,品味语言,方法是用你的笔,圈出一个地方,然后写上一两个关键词,体现你的理解和点评。

学生独立进行语言赏析,全班交流。

重点落实文章第3、4段内容,如:缀行甚远”“并驱如故”等,表现了狼的贪婪和凶狠;“狼不敢前,眈眈相向”“径去”“犬坐”“目似瞑,意暇甚”“洞其中”等,运用比喻和生动的描绘表现了狼的狡诈。

“惧”“投以骨”“复投之”等,表现了屠户的害怕心理和侥幸心理;“顾”“奔倚”“弛”“持”等,表现了屠户丢掉幻想准备抵抗的决心和行动,也表现了他的机智;“暴起”“劈”“毙”“转视”“断”等,表现了屠夫的勇敢机智的斗争精神。运用了动作、心理等描写。

六、主旨探究

文章在最后一段议论嘲讽的仅仅是狼吗?从故事中你得到怎样的启示? 让学生发散思维,多角度地思考,多方面谈感受。

师提示:狼代表了坏人,代表了恶势力,代表了困难。

明确:这个故事告诫人们,对待像狼一样的恶势力,不能存有幻想、妥协让步,必须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才能取得胜利。特别是在现实社会中,当我们遇

到坏人、恶势力和困难的时候,不要退缩,应该像文章中的屠户一样,敢于斗争、善于斗争,一定能战胜阻碍你前进的一切,最终取得胜利。

七、拓展阅读

《狼》其三

一屠暮行,为狼所逼。道傍有夜耕所遗行室,奔入伏焉。狼自苫中探爪入。屠急捉之,令不可去。顾无计可以死之。惟有小刀不盈寸,遂割破爪下皮,以吹豕之法吹之。极力吹移时,觉狼不甚动,方缚以带。出视,则狼胀如牛,股直流不能屈,口张不得合。遂负之以归。

非屠,乌能作此谋也!

三事皆出于屠;则屠人之残,杀狼亦可用也。

把这则小故事和课文作比较,写得如何?又能得到哪些启示?谈谈你的想法吧!

设计教案 篇2

【教材分析】:

《荫中鸟》是我国笛子演奏家刘管乐于20世纪50年代创作的一首北方风格的梆笛曲。它取材于河北民间音调,以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运用笛子技巧中的滑音、吐音、历音、花舌音以及多指颤音等奏法,描绘了茂林浓荫、百鸟齐鸣的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自然、对生活的热爱之情。

快板速度的8小节引子为呼应式的上、下句式,好像是鸟儿对答。一只鸟儿在呼唤:“这儿树荫多凉快,快来!”另一只小鸟应答着:“哦,我来了!”笛子以历音()、颤音(tr)的技巧,形象地表现了鸟儿飞翔和对答的情景。

在充满活力的引子之后,呈现了活泼、欢快的主题:

通过吹奏技巧的巧妙运用,使旋律与鸟鸣声紧密有机地结合在一起,鸟语化的旋律既具有造型性,又具有音乐性,可谓独具匠心。

这一部分就以这个主题材料,通过句幅递减和衍生展开,演染出喧闹、热烈的气氛。

中间部分在轻快的曲调伴奏下,笛子运用特有的技巧模仿各种鸟鸣声:

鸣叫声以及抖翅、亮羽等各种声态和动态,在这里展现得惟妙惟肖,酣畅淋漓,好一幅荫中百鸟竞相争鸣的美妙图画!

最后是第一部分的再现,尾声在全曲的最高音“ ”音上作颤音延伸,紧接着戛然而止。自然之音,音乐之声,在人们耳畔久久回荡。

笛子运用了多种技巧自由地模仿各种鸟叫声,生动地展现了荫中百鸟竞相争鸣的艺术情境,惟妙惟肖,引人入胜。

【教学目标】:

1、通过教学,使学生认识竹笛,感受笛子的表现力及乐曲的情绪和艺术情境,抒发对自然、对生活的热爱之情。

2、引导学生联系生活体验展开想象,用鸟笛探索并模仿鸟鸣参与到乐曲之中,加深对乐曲情感和意境的理解。

3、培养学生对民族艺术的热爱,发展学生对音乐的记忆能力和想象力。

【教学重点】:

使学生感受笛子的表现力及乐曲的情绪和艺术情境。

【教学难点】:

用鸟笛模仿四种鸟的鸣叫,并融入到乐曲的表现中。

【教学准备】:

竹笛、鸟笛、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谈话导入:

师:大家都知道鸟是人类的朋友,世界上人们知道的鸟类一共有9000多种,那么在生活中你都知道那一种鸟呢?

生:乌鸦、喜鹊、布谷鸟(杜鹃)、麻雀、蜂鸟……

师:谁能模仿一下鸟的叫声呢?

生:(举手回答)

师:老师来模仿一下,大家猜一猜是哪一种鸟的叫声。(老师转身用鸟笛模仿)

生:自由抢答。

师:刚才老师是用鸟笛来模仿的鸟叫声,但是用它来演奏乐曲就不那么方便了,老师再给他家介绍一种既能演奏乐曲又能模仿鸟叫的乐器,请看大屏幕。(呈现课件视频)

生:(观看《荫中鸟》B段鸟鸣片段)

师:谁知道这是什么乐器呢!?

生:竹笛。

2、出示竹笛揭题(板书《荫中鸟》):笛子独奏《荫中鸟》并简单介绍。

设计意图:

1、根据学生已掌握的常识说出鸟名、模仿鸟叫,可以渲染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

2、欣赏《荫中鸟》中间部分鸟鸣声的视频片断,给学生以直观的视觉和听觉的感受,加深对演奏乐器及乐曲的印象,激发学生的兴趣及欣赏全曲的欲望。

二、初次欣赏:

师:竹笛是我国民族管弦乐队中很重要的一种乐器,今天我们将要欣赏的是我国竹笛演奏家刘管乐先生50年代创作的一首乐曲《荫中鸟》,请同学们闭上眼睛仔细听,你们能从乐曲中联想到什么样的景象,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生:描绘了茂林浓荫、百鸟齐鸣的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自然、对生活的热爱之情。

小结:森林是大自然的资源,鸟类是人类的朋友。我们要爱护鸟类、保护森林保护大自然,也是为了人类生存、爱护自己。

设计意图:

通过欣赏,使学生建立对乐曲的整体印象,感受乐曲的情绪。

三、二次欣赏,分辨乐曲段落:

师:乐曲仿佛为我们展现的是一个绿荫当中的鸟儿合唱团,有合唱有独唱,我们再来听一次,大家仔细分辨一下哪个部分是独唱,哪个部分是合唱呢?

(呈现课件波形文件,生在波形文件上指出段落位置。)

师:像这样ABA’的曲式叫做带再现的三段体。

让学生知道乐曲的段落:引子—A段—B段—A段变化再现。

设计意图:

利用音乐软件,帮助学生对乐曲段落的分析理解,知道简单的曲式常识。

四、分段欣赏:

1、引子:聆听后师设问:描绘的是什么景象?使你联想到什么?

生:广阔的森林树荫……

师:引子部分一共由两个乐句组成,就好比是两只鸟儿在对唱,你们猜一猜他们唱的是什么呢!

生:一只鸟儿说:“呀,这片树荫好凉快啊!快来啊!”另一只鸟儿说:“哦!我来了!”

2、A段欣赏:

设问:节奏和速度是怎样的呢!你能联想到什么?

生:主要表现了鸟儿在树林里尽情玩耍、热闹的场面。节奏跳跃、速度欢快。使人联想起鸟而在树荫中穿梭飞舞、蹦跳戏耍的情景。

师:同学们的联想力可真丰富。

3、B段欣赏:

(1)设问:请同学们仔细听一听,从这段音乐中有你熟悉的鸟叫声吗?

(2)设问:从乐曲中的鸟叫声当中我们想象一下鸟儿还可能做什么动作?

①鸟儿抖翅。

②鸟儿飞远了。(加入鸟儿舞动翅膀的音效:手拍腿力度由弱到强,速度由慢到快。)

设计意图:

通过分段欣赏,加深对音乐的理解。

五、学习用鸟笛模仿鸟叫声:

1、演奏鸟笛需要注意的问题:

(1)轻轻的吹。

(2)吐音。

(3)轻轻的拉动活塞。

2、学习鸟叫的顺序:啄木鸟、布谷鸟、麻雀、画眉鸟。

3、将学生分成四个小组,每组学习一种鸟叫。

设计意图:

用鸟笛探索声响,发展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及模仿力。

六、师生共演共赏:

师:老师很想和同学们一起来演奏这首乐曲,我们来共同欣赏我们自己的作品。

老师用竹笛演奏A段,同学们用鸟笛来演奏B段。

七、拓展欣赏:《百鸟朝凤》(片段)

八、课堂小结:

师:同学们今天的表现很出色,老师希望你们能通过更多的途径接触我们民族的音乐,学习演奏我们民族的乐器,繁荣我们民族的文化。同时,老师也希望同学们热爱大自然,认识更多的鸟类,保护人类的朋友。

设计教案 篇3

设计概说: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教师当然须教,而尤宜至力于‘导’。”因此,根据本课的教学目标和语言特色,在教学方法的总体构想上,主要采用情境教学法,以读代讲,自主感悟,结合投影、录音等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教师透过激情导入、音乐渲染和富有感染性的语言描述,引导学生自读入境,“披文入情”,着重教给学生抓住重点词句由外表体会人物内心的方法。同时引导学生运用联想比较、反复诵读、看图等方法,到达“不需要教”的最高境界。

教学目标:

1、透过人物的的语言、动作、神态来体会人物的内心活动,深刻领会课文所表达的思想资料,正确理解“丰碑”的含义

2、学习作者按思想感情发展变化的脉络进行记叙的方法

3、在阅读中感受并继承革命者恪尽职守、舍己为人的崇高精神

4、感情朗读课文

教学重难点:

感受军需处长舍己为人的崇高精神,正确理解“丰碑”的含义

教学准备:CAI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情谈话,直奔主题

20xx年10月22日是长征胜利72周年纪念日。为重拾长征记忆,弘扬长征精神,许多人加入了“重走长征路”的行列,亲身体验长征途中的艰难险阻,感受革命者的英勇无畏。这天,让我们将纷飞的思绪拉回到那艰苦的革命年代,去聆听发生在一位老战士身上的感人故事吧!

二、品读文本,感知形象

你能找出文中直接描述老战士的段落吗?

1、①指名读这段话,其他同学边听边想像画面。

②生交流看到的画面,师归纳

衣着、动作、神态(板书:镇静安详)

③结合图片齐读

2、①提问:老战士为什么会被冻僵呢?

②能从前面找出描述环境恶劣的词语吗?(板画:雪山)

③感情朗读描述环境恶劣的词语

三、自读自悟,感受情绪

老战士就是在如此恶劣的环境中被冻死了。如果你就是将军,应对自我的战士被冻死时,会有怎样的情绪呢?生交流。

1、将军应对这一幕时,有怎样的表现呢?请大家根据自学提示,自学3―12自然段

①出示自学提示(读、画、想、读),生自学3?12段

②生交流:你找到了哪些描述将军神态的句子?从中体会到了什么情绪?

师出示前四个句子:

A:将军愣了一下,什么话也没说,快步朝前走去。

B:将军的脸色顿时严峻起来,嘴角边的肌肉抽动着。忽然他转过脸向身边的人吼道:“把军需处长给我叫来!为什么不给他发棉衣?”

C:他红着眼睛,像一头发怒的豹子,样貌十分可怕。

D:“听见没有,警卫员?叫军需处长跑步过来!”将军两腮的肌肉抖动着。

③请大家带着感情读读这些句子,想想从这些神态变化中你能体会到什么?

④生读后交流(对军需处长工作失职的责备和不满;对战士深深的爱)

⑤指名读,评价,再读。

2、就在将军怒不可遏的时候,有人小声告诉将军:“这个人就是军需处长”,将军有怎样的表现?(板书:军需处长)(生汇报师随机出示第12自然段)

①请大家自由读第12自然段,想想你能从中体会到将军怎样的情绪?

②生交流(引导抓住重点词“愣住了、久久、深深、缓缓”体会)

③感情朗读此段:如果这一段感动了你,并且你愿意把这份感动传递给更多的人,请你站起来有感情地朗读,能够加上动作。

3、区别“愣了一下”和“愣住了”

①导:当将军听说有人冻死时是“愣了一下”;当明白冻死的老战士就是军需处长时,将军“愣住了”。同样是“愣”,有什么不一样吗?请联系上下文想想,同桌相互讨论。

②生交流,师总结。

③军需处长在部队中是干什么的?

④你能从他镇定安祥的表情中体会到什么?这是一位怎样的军需处长?(板书:舍己为人)

⑤配乐感情朗读第7自然段(齐读-范读-被感动的同学一齐读)。

4、①这样的军需处长是最可敬的!将军用了一个军礼向这位伟大的战士致以崇高的敬意!如果把将军的这一个军礼转化为他要对军需处长说的话,将军会说些什么呢?

②生交流(道歉感激表决心)。

③而将军此时却什么话也没说,他这些强烈而丰富的情感都包含于那一个军礼中。

配乐,饱含深情地再读第12自然段。

5、明确并学习作者以将军的情感变化为线索描述军需处长的表达方法

6、理解“丰碑”

过渡:狂风大雪似乎也为军需处长送行来了,大雪覆盖下的军需处长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动画出示军需处长变成丰碑的过程及“丰碑“二字)

①“丰碑”是什么意思?在这儿指的是什么?(板画:石碑)

②为什么说“大雪覆盖下的军需处长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

③生交流,师归纳总结,引导呼喊“丰碑”,升华感情

a。从形象上说:军需处长在冰雪中高大的形象看起来就像一座丰碑;让我们对着冰雪中的军需处长轻呼一声“丰碑”;

b。从精神上说:他那舍己为人、勇于献身的不朽精神更是大家心中的一座晶莹的丰碑;让我们对着心中的军需处长高声地呼喊一声“丰碑”。

④此时此刻,我们的心中都矗立起了一座晶莹的丰碑。(指板书)同学们,在你的心中,这座丰碑上写的是什么?

生自由书写碑文,交流;师出示对联“巍巍雪山埋忠骨,皓皓长空荡英魂“(置于丰碑图片两侧),引导齐读。

四、回归全文,升华情感

课文学到那里,让我们再回想一下文章的开头,将军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中思索着,他似乎怀疑这支装备很差的队伍能否经受住这样严峻的考验?读到这儿,你认为将军找到答案了吗?(出示句子“如果胜利不属于这样的队伍,还会属于谁呢?”)

生齐读,体会着感情读

结束语:是的!胜利就属于这样的队伍!这座晶莹的丰碑不仅仅感染了将军,感染了整支革命队伍,也深深地感染了我们。革命队伍中还有无数座这样晶莹的丰碑,正是有了他们才有了我们这天的幸福生活,让我们把这一座座晶莹的丰碑牢牢树在心中!同时也献上我们少先队员最崇高的敬意!(敬队礼)

设计教案 篇4

1、借助学具,旋转图形

(1)用直角三角形学具旋转图形。(打开书p55.1)

师:旋转完后,学生交流一下你的旋转方法。

教师指名学生展示。 (学生边演示边说)

师:同学们说的都非常好,那现在你能用这个直角三角板旋转出一个风车的图案来吗?同学们再回到小组内研究研究吧!

学生边演示边说:图案的基本图形是直角三角形,绕o点顺时针旋转90度,共旋转了3次。

师:真是位了不起的同学,说得有理有据。刚才我们用顺时针画出的,你还有其他的画法吗?谁来说说?

学生介绍逆时针画法。

师小结:刚才我们旋转会旗图案或风车图案,每次旋转都是先绕某个点,以一条边为标准,沿着顺时针或者逆时针方向,旋转了90度。

(板书)一定要注意每次图形的旋转都要把这三点说清楚。

2、观察、想象、思考,开拓思维,突破难点,加深理解旋转的三要素。

师:同学们一定要善于观察、思考,加深理解旋转时的方向、度数。那我们一起再完成p55,2题吧。认真观察大屏幕中的图形变化。

生:边看边思考

师:指名回答

师小结:如何观察图形旋转的度数?

生:图形旋转过程通过直角和平角完成的。(回答得真棒)

3、书中习题

师:请同学们把书翻到第56页,看第一题发挥你们的想象,同学们之间进行交流找出答案

学生汇报

小结:我们要观察、想象、思考,开拓思维,加深理解旋转的三要素。

设计教案 篇5

一、情景导入

诗歌是跳动的音符,而欣赏诗歌正是将这一个个音符串成一段精美的华彩乐章。

本单元所选的散文诗,都是作者由事物激起的心灵之声。《雪》生动地描写了江南的雪景与北方的雪景,并在比较中表现了作者追求独立与张扬的个性精神。《雷电颂》是主人公屈原歌颂风雷电、怒斥神祗的独白,也是一首激越澎湃的抒情散文诗。《短文两篇》(《日》《月》)表现了作者对人生、对生活的希望和信念。高尔基的《海燕》,作者以象征大智大勇的无产阶级先驱者的“海燕”形象,为无产阶级唱出了一曲充满战斗激情的颂歌。《组歌》采用拟人化手法,借海浪、雨的形象表达了对美好事物“守护者”及“奉献者”的赞美。

通过这几篇课文的学习,同学们对“散文诗”这种文学体裁的特点已经有所认识。西方有句名言,即“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我们只有掌握散文诗的学习方法和规律,才能提高我们阅读散文诗的能力。

二、目标展示:

了解散文诗的有关知识

掌握赏读散文诗的方法

提高阅读散文诗的能力

三、知识梳理

散文诗,是介于散文与诗之间的一种文体。是诗的散文,散文中的诗,说到底,还是精短的、有着内部韵律的、文字精美的、哲思的文字。

散文诗兼有散文和诗歌的特点,第一个特点是篇幅短小,不分行,不押韵,但具有浓郁的抒情色彩,充满诗的意境,有内在的音乐美和节奏感。第二个特点是内容的跳跃性,以凝炼的语言营造诗情画意。第三个特点是多用象征、暗示等手法扩大内容和容量。

高尔基说:“真正的诗,永远是心灵的诗,永远是灵魂的歌。”诗歌是最富情感的,诗人把自己的情感表达出来,而他的目的总是要在读者的心目中引起同样的感情作用的。作者写作散文诗,其根本就是要抒发内心充溢的情感,而这种情感往往借助于具体的形象来传达,具体的形象与情感就形成了诗的意象,也就是说,诗的形象(意象)之中渗透着诗人的情意。

四、方法点拨

赏读散文诗要在反复阅读中把握文章的语言,情感、深层意蕴,具体读的环节有:

1、诵读内容,把握诗的结构。通过对语气、语调、重音、语速的把握,把课文的情感准确地表达出来,整体感知内容,把握层次结构。

2、品读语言,领悟诗的情感。“诗以一字为工。”通过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将语言形式与情感内容紧密结合,领悟蕴藏在字里行间的真情实感。

3、研读形象,理解诗的意象。具体的形象与情感的就形成了诗的意象,在理解课文表层意义的基础上,结合文章的时代背景和作者经历,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体验丰富的情感内涵,感悟诗所表达的意象。

4、思读修辞方法、抒情方式。

要注意诗文中典型的修辞及它们所起到的表达效果,还要了解把自己抽象的思想感情融入到具体自然景物中的抒情方式。

总之,品读散文诗,可以从诗的形象,诗的语言,诗的情感,诗的修辞方式,诗的结构形式,诗的抒情方式等方面进行,也就是要读出诗的形象之美、意蕴之美、表达之美。

五、经典示例:

《海燕》

高尔基

大海给了它坚硬的翅膀,为的是能够搏击风浪,当鸟儿们都去躲避风浪时,它却高声呼唤,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今天,让我们再一次聆听《海燕》这首充满激情的时代奏曲,去感受高尔基给我们带来的生命的最强音。

1、诵读内容,把握诗的结构。

作者以海上自然情景的变化为背景,塑造了海燕这一战斗者的伟大形象,文中几次描绘了这种情景?试用准确的语言概述。

(三次。即暴风雨正在孕育时的背景、暴风雨已经迫近时的背景,暴风雨即将来临时的背景。)

2、品读语言,领悟诗的情感。

同学选择富有表现力的语句,读一读,理解句子所传递的情感,具体说说“海燕像黑色的闪电,在高傲地飞翔”,这句话的含义。

(“黑色”写其色彩,“闪电”喻其敏捷,“高傲”表示海燕蔑视黑暗势力。这句话生动地描绘了战斗者海燕的雄姿,体现作者对海燕的赞美。)

3、研读形象,理解诗的意象。

联系高尔基写作此文的时代背景,理解海燕的象征意义。海鸥、海鸭、企鹅象征着什么?它们对表现海燕的形象起什么作用?

(海燕,暴风雨的预言家,海上的勇敢者,无畏、坚强、乐观,充满战斗的豪情,象征俄国革命即将暴发时,勇猛刚强、大智大勇的革命先驱者。

“海鸥、海鸭、企鹅”象征革命暴风雨来临前害怕革命、反对革命的俄国资产阶级各阶层的代表。

(与海燕形成鲜明的对比,来反衬海燕的勇敢、乐观,突出了海燕的英雄形象。)

4、思读修辞方法、抒情方式。

“暴风雨!暴风雨就要来啦!”所用的修辞方法是什么?起到怎样的作用?

(反复;表现出海燕对暴风雨的强烈渴望。)

——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

(祈使句抒情,表达了革命者自信豪迈的战斗情怀和高昂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直抒胸臆,具有号召力。)

六、赏读演练

《雷电颂》

1概括选文的主要内容。

2感情朗读,说说抒情主人公通过呼唤风、雷、电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思想感情。

3课文运用了象征手法,说说风,雷,电,洞庭湖等形象的象征意义。

4这篇散文诗运用多种修辞方法,增强语句的气势和情感色彩,达到了最大限度的抒情效果,以火一般的激情直接感染观众。试举例说明。

答:1、主要写诗人呼唤与歌颂风、雷、电这些伟大的自然力来摧毁黑暗,表达对光明的渴盼。

2、对风雷电的呼唤与歌颂,表现了诗人对黑暗世界的强烈愤懑和摧毁黑暗、追求光明的热切愿望。

3、风雷电:象征变革现实的伟大力量。洞庭湖、东海、长江:象征人民群众。

4、夸张的艺术手法,让屈原凭借暴风、怒雷、闪电的翅膀,展开美好的幻想,飞向光明的境地,凭借他们的力量,毁灭一切黑暗。拟人兼呼告修辞,还有反复、排比,使独白既最直接最有力地表达了爱憎的感情,又具有诗的形式美,琅琅上口,铿锵有力。如“风你咆哮吧!咆哮吧!”“你们风,你们电,你们雷”“啊,电!你这宇宙中最犀利的剑呀!”

七、闯关练习

阅读《雪》,完成1—5题。

1.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2.品读江南雪部分,思考:江南的雪有怎样的特点,描写时倾注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3.作者又是怎样描绘北方的雪的?作者对北方的雪又倾注了怎样的情感?

4.作者从来惜墨如金,何况又是散文诗,可是作者却用较多笔墨描写雪罗汉的形象,你怎么理解,请简单谈一谈。

5.揣摩下列语句的含义:

①暖国的雨,向来没有变过冰冷的坚硬的灿烂的雪花。

②是的,那是孤独的雪,是死掉的雨,是雨的精魂。

1.文章细致生动地描绘了江南的雪景与北方的雪景,并在对比中表现了自己的倾向。2.江南的雪有一种平和恬静的美,她“滋润美艳”、色彩斑斓,蕴育着生命,透露着生机。江南优美的雪景中,倾注了作者对故乡的几多怀恋,和对美好理想的向往、追求。3.北方的雪“永远如粉、如沙”“在凛冽的天宇下”,“奋飞”“升腾”,俨然一个奔放的挑战者。这里更多地倾注了作者的情感,他更欣赏北方雪的壮美,在孤独中抗争、奋斗、向上,这种张扬的个性与精神正是作者一以贯之的前行动力。4.雪罗汉是江南的雪天中最值得珍藏的记忆,也是美的象征。在内容和结构上是联接朔雪之景的桥梁。雪罗汉虽然“洁白”“明艳”,非常优美,但却很快消融。作者更欣赏的还是朔方雪的壮美,那种在苦寒中独立抗争的形象正和作者“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不屈不挠战斗的形象吻合。5.①“冰冷的”“坚硬的”强调雪的不屈的精神,而这种精神是“灿烂的”,是最值得欣赏的。②北方雪的特质之一是孤独,在这里还被表现为死掉的雨的意思。北方的雪完成升华是与死亡联系在一起的,也正是完全的献身,让它成为了雨的精魂——凝聚了所有坚强内核的精魂。

设计教案 篇6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老人与海鸥之间深厚的感情。

2、在感受人与动物之间真挚感情的同时,学习如何把这种感情真实、具体地表达出来,并进行语言积累。

【重点难点】

练习用较快的速度阅读课文,抓住描写老人神态、动作和语言以及描写海鸥动作的重点语句,体会蕴涵其中的深厚感情,并揣摩作者是如何把老人与海鸥之间的感情写具体。

【课前准备】

1、收看关于动物方面的科普电视,尤其是关注海鸥。

2、收集关于“海鸥老人”吴庆恒的资料。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学习七单元导读,明确学习要求

1、自由读。

2、谈谈读后明白了些什么?

(对于每一单元的导读是很有必要让学生了解的,他们会明确这一单元课文的主题是什么,也会运用其学习方法进行学习,这样,学生的学习方法、学习目标都比较明确,有助于他们的自主学习。)

二、导入新课

和人一样,动物也有自己的爱憎、自己的情怀。在这一单元,我们将走进动物丰富的情感世界,去感受它们与人之间真挚的情感。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学生通读全文,看看在预习的基础上还有哪些字词没弄懂的?

2、小组交流,教师注意巡视,收集学生学习情况,以便进行指导。

3、集体交流:小组内未解决的问题提出来,大家帮忙解决。

4、思考: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可引导学生把课文分作两部分:

一段(1~13自然段):通过老人喂海鸥、呼唤海鸥的名字、与海鸥亲切地说话等事例表现了老人对海鸥无私的爱。

二段:(14~19自然段)老人死后,海鸥在老人遗像前翻飞、盘旋、肃立、鸣叫等悲壮画面,展示了海鸥对老人的那份令人震撼的情。

四、再读课文,质疑

1、学生用比较快的速度阅读课文,思考:课文中哪些地方,你特别感动?或者哪些地方你有疑问。在文中标注出来。

2、小组交流。

3、集体交流学生的疑问。教师注意收集、整理。

五、作业:书写生字

第二课时

一、导入

这节课,让我们走进老人与海鸥的世界,去感受动物与人的真情。

二、读思结合,学习1至13自然段

1、从哪些地方你能体会到老人与海鸥之间的深厚感情,勾画出相关的语句,进行批注。

2、集体交流:抓住重要段落,进行理解:

⑴ “老人把饼干丁很小心放在湖边的围拦上,退开一步,撮起嘴向鸥群呼唤。立刻便有一群海鸥应声而来,几下扫得干干净净。老人顺着栏杆边走边放,海鸥依他的节奏起起落落,排成一片翻飞的白色,飞成一篇有声有色的乐谱。”

(老人的动作是那么娴熟,与海鸥之间的配合是那么默契、和谐。抓住“扫”字,说明作者把鸥群吃食物的样子写得生动传神。海鸥飞翔的美丽情景。感受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动人情景。)

⑵ “在海鸥的鸣叫声里,老人抑扬顿挫地唱着什么。侧耳细听,原来是亲呢得变了调的地方话──“独脚”“灰头”“红嘴”“老沙”“公主”……

(通过朗读,我们可以感知老人对海鸥的亲呢,对海鸥的爱。)

⑶ “他背已经驼了,穿一身退色的过时布衣……”从老人的外表描写,你能感受什么?

(勤俭的老人,却无私地对海鸥的付出,这是源于老人对海鸥的爱。)

3、再读1至13自然段,读出自己的体会和感受。指导朗读,感受老人对海鸥的爱。

三、学习第二部分

1、读14~19自然段,思考:安放老人遗像的地方发生了什么意想不到的事情?结合课文内容,跟同学讨论: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事情?

自主学习后汇报一下“意想不到的事情”。

(海鸥围着老人的遗像翻飞盘旋,连声鸣叫,轮流飞到老人遗像前的空中,海鸥纷纷落地,在老人遗像前站成两行,肃立不动,我们收遗像时,像炸了营似的扑过来。)

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事情?

(因为海鸥和人一样,也是有感情的,而且很丰富,他们和老人建立的深厚的感情,他们失去了一位好朋友,感到伤心、难过。)

2、再读课文,在书的空白地方写出自己的体会和感受,然后在小组内进行交流,最后在全班交流。

⑴ “海鸥们急速扇动翅膀,轮流飞到老人遗像前的空中,像是前来瞻仰遗容的亲属。”

(抓“瞻仰”一词体会海鸥们对老人的敬仰、尊敬及把老人当作亲人。)

⑵ “过了一会儿,海鸥纷纷落地……”

(抓“纷纷”“肃立不动”等词体会海鸥对老人的尊敬、爱戴。)

⑶ “海鸥们像炸了营似的……”

(为何用“扑”而不用“飞”?引导学生想像海鸥大声鸣叫似乎在说些什么?从“白色旋涡”体会海鸥对老人的不舍、悲痛,对老人的一片深情。)

3、指导学生反复朗读,体会海鸥对老人的感情。

四、学到这里,你有什么感受?用一、两句话写一写

(学生可就在书上写,然后集体交流。)

五、拓展

交流收集的有关海鸥老人吴庆恒的资料,深化对本单元主题的认识:人类爱护动物,动物回报以爱。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所收集的资料,谈谈自己的看法,并就人类如何与大自然友好相处提出建议。

设计教案 篇7

教学要求:

1、认读10个生字,掌握多音字“得”。会写6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了解课文资料,理解寓意。

重难点、关键:

1、识字、写字。

2、理解寓意。

课时划分: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读14个生字,掌握多音字“得”。

2、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

3、了解课文资料,理解寓意。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1、教师:小朋友们,爸爸、妈妈必须给你们讲过不少的寓言故事吧,寓言故事短但搞笑,都能告诉我们一个道理,这天我们来学一则寓言,看看这则寓言告诉了我们什么?

2、板书课题,引导学生就题目质疑。

3、教师小结,归纳问题(谁?为什么守株待兔?结果怎样?)

二、自渎课文,读准字音,整体感知

1、学生自渎课文,读准字音,遇到生字多读几次。

2、大家一齐读课文。

3、学生读文,找出要求认读的生字。

4、出示生字卡片,学生认读生字。

5、学生用生字词组词说句。

6、再读课文,再读文中巩固绳子的认读,整体感知。

7、指名反馈:这则寓言讲谁的一个什么故事?

三、图文结合,理解寓意

1、引导学生用自我的话说说课文资料。

2、教师引导学生想象:农夫守在树桩旁,心理想写什么?

3、这个农夫为什么要坐着等兔子撞到树桩上来呢?

4、讨论:种田人的梦想能实现吗?为什么?

5、群众反馈:教师小结寓意:野兔是不会常常撞死在树桩的,上次是偶然,我们怎样能把偶然当必然呢?农夫怀着这种侥幸的心理在那等呀等,等到的结果是什么呢?

6、如果一天,你经过那里,你会怎样劝他?

7、教师小节:我们可不能象农夫那样,将偶然的事当成经常发生的事,总是梦想着不劳而获。

四、朗读课文,读中加深理解。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会写6个生字。

2、朗读课文。

3、巩固复习,总结全文。

教学过程:

一、巩固复习

1、出示生字词语卡片,指名读一读。

2、学生朗读课文。

3、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二、拓展延伸,讲故事

1、总结全文:小朋友们,你们读了寓言后明白了什么道理?

2、说一说身边存在的这种现象,发表自我的意见。

3、拿出收集的寓言故事与同学交流。

4、讲故事,说说寓言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5、推荐学生阅读《伊索寓言》。

三、指导书写

1、出示生字,指名认读。

2、启发学生观察,说说你的发现。

3、指名反馈,教师强调。

4、学生练习写字,教师巡视,个别辅导。

设计教案 篇8

【教材内容分析】

《尊严》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八册的一篇讲读课文,课文写的是美国石油大王哈默年轻时的一个故事。在一个寒冷的冬天,在逃难的路上,他饥寒难忍,但是他拒绝了送到面前的食物,理由是不能白吃人家的东西,必须在帮忙干完活以后,才吃这份食物。他的言行受到了杰克逊大叔的由衷赞赏,他被杰克逊大叔留了下来,并很快成为庄园里的一把好手。从这件事可以体会到,尊重自己,才能获得别人的尊重。引导学生从描写年轻人神态、动作和语言的句子中,体会到年轻人在困境中仍坚守自己的尊严;从杰克逊大叔的言行中感悟到每个人都应该诚挚地维护他人的尊严和尊重别人,认识到尊严的可贵,是本课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尊严”是课题的名称,也是贯穿全文的主旨。

【教学对象分析】

1、学生语文学习情况分析:

对于“尊严”一词,学生在理解上是有困难的。因为它太抽象,无法用言语清楚地表达出来。应该说那是一种意会的精神。特别是现在的孩子,对于自尊自强的认知是浮于表面的,不能真正从内心产生认同感。要孩子们通过文中对主要人物神态、语言、动作的描写来感受其中深刻的含义那是有一定难度的。但是,孩子们毕竟还是有他们阅读后的一些感受和体验的,让他们互相交流,彼此合作学习,相信在老师适当的点拨和引导下,也能有一定的感悟。

2、学生学习情况分析:

有一定的语文学习能力,有较强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通过阅读有自己一定的见解,而且有较强的发言积极性。

【教学目标】

教养:

1、认识本课6个生字,学会其中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尊严、逃难、款待、朴实、狼吞虎咽、例外、骨瘦如柴、喉结、赞赏、思量、疲惫不堪、面呈菜色、僵硬、许配等词语。

2、能通过把哈默与其他难民进行比较,从人物的语言、行动、神态等描写中体会到人物自尊的品格。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从中体会不同人物的形象。

教育:通过对哈默、杰克逊这两个人物的认识,从中懂得人不仅要有自尊,还要懂得尊重别人。

发展:培养学生的阅读、想象、表达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从描写年轻人神态、动作、语言的句子里体会到年轻人自尊的品格,懂得什么是尊严。

难点:引导学生理解杰克逊对女儿说的话:“别看他现在什么都没有,可他百分之百是个富翁,因为他有尊严。”

解决办法:采取联系上下文的方法,教师相机点拨,结合朗读课文理解问题。

【教学方法】

诵读法 谈话法

【教学媒体】

幻灯片

【教学时数】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1、课题入文,学习生字词,能读,会写,识记。

2、初读课文,能读通、读顺。

3、整体感知课文内容: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短文主要写了一个逃难的年轻人,在饥肠辘辘的情况下,没有接受人们送给他的食物,而是执意用自己的劳动,换取了食物,赢得了做人的尊严

第二课时

一、 复习引入

请你回忆一下: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板书:年轻人、杰克逊)

【设计意图】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是高年级的重点能力训练目标,学习内容的解读应该有一个由整体到局部,由初知到深化的逻辑过程,所以在进行深入的探究之前,我让学生回顾全文的主要内容,同时也锻炼学生用凝练的语言表达的能力。

二、欣赏人物——品味表现人物品质的语句。

(一)、找准切入点,表层解读年轻人。

1、师:这一节课吴老师和大家再次走进这个故事。一个寒冷的冬天,沃尔逊小镇上来了一群逃难者(出示:逃难者)问:看到这三个字,在你的脑海中会浮现出一幅怎样的画面呢?

2、那文中又是怎样描写这些逃难者的呢?

出示:默读课文,用 线画出描写逃难者的句子。

3、汇报:根据学生的回答,随机出示句子

句子(一)

他们面呈菜色,疲惫不堪。

这是一个脸色苍白、骨瘦如柴的年轻人。

(1)请学生齐读这两个句子。

(2)理解词语:“面呈菜色”、“疲惫不堪”

(3)问:那你能从这些描写逃难者的词语中感受到什么?

(4)指导朗读这两句话。

句子(二)

“这些逃难的人,显然很久没有吃到这么好的食物了,他们连一句感谢的话也顾不上说,就狼吞虎咽地吃起来。”

“年轻人立刻狼吞虎咽地吃起来。”

(1)请学生自由朗读这两个句子,并思考:从描写逃难者的句子中感受到什么?(引导学生抓住“立刻、狼吞虎咽、连……也……就”等词语体会逃难者的极度饥饿。)

(2)通过指导朗读体会。

【设计意图】教学过程的设计“要使‘教师执行’的课程转化为‘学生经验’的课程。”“学习过程还必须以‘生活世界’作为背景和来源。”学生对逃难者的境遇的了解并不多,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通过抓住“逃难者”这一个词语,让学生去想象逃难者的可怜与悲苦,又让学生从文中找出形容“逃难者”的句子,变抽象为具体,一个简单的词语,使学生不仅理解了“逃难者”这一词语的意思,而且也为后面更好地理解“尊严”打下了铺垫。

4、让学生想象:这些人在逃难的过程中会遇到什么困难?

5、小结:吃的没有、喝的没有、长距离的奔波流亡,又天寒地冻,在这样饥寒交迫艰难的境况下,这些逃难的人此时此刻最需要的是--(指名说)食物来填饱肚子、来维持自己的生命。

6、出示:这个脸色苍白,骨瘦如柴的年轻人,他更需要的是 (指名说)

过渡:然而一个如此迫切需要得到食物的年轻人,在面对杰克逊大叔送上的食物时,他并没有马上接受这眼前的食物,而是表现出与众不同,杰克逊是怎样评价这个年轻人的?

【设计意图】通过想象、说,目的让学生明白一个如此迫切需要得到食物的年轻人,在食物面前,却拒绝了。初步感知年轻人的与众不同,为深入了解人物形象作铺垫。

(二)锁定重点,解读尊严,深度了解年轻人。

1、让学生快速从文中找出杰克逊大叔对这个年轻的逃难者评价的句子。

出示:“别看他现在什么都没有,可他百分百是个富翁,因为他有尊严。”

(1)全班齐读。

(2)出示:贫穷、尊严、富翁 三个词语。

(3)然后引导学生口述这三个词语之间的关系。

【设计意图】简单的词序调换,不但是对学生的语言训练,而且是引导学生对“尊严”的诠释。

过渡:同是逃难者,为什么杰克逊大叔对年轻人有如此的评价?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哈默的三句话,带领学生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

2、出示:自由朗读课文2~4自然段,用波浪线画出描写年轻人的动作、神态、语言的句子,并在书本旁边写批注。

(1)学生自学,写体会。

(2)汇报交流:出示年轻人的话:

他仰起头,问:“先生,吃您这么多东西,您有什么活需要我做吗?”

这个年轻人的目光顿时灰暗了,他的喉结上下动了动,说:“先生,那我不能吃您的东西,我不能不劳动,就得到这些食物!”

“不,我现在就做,等做完了您的活儿,我再吃这些东西!”年轻人站起来说。

抓住年轻人的语言、动作、神态,引导学生去体会年轻人心中的那份尊严:不应该接受别人的施舍,而是坚决地认为:自己想要得到食物,就必须得靠自己的双手去劳动。

(3)出示:对话 指导学生朗读,个人--自由练读—齐读—分角色,读出年轻人疲惫中带有坚定。

(4)再次出示:两个描写逃难者吃食物时狼吞虎咽的句子。

问:这个时候年轻人狼吞虎咽地吃所得到的食物与其他逃难的人得到的食物一样吗?(指名说)

(5)发散说话:此时此刻,假如这个年轻人就站在你面前,你想对他说些什么?

【设计意图】这个环节设计是让学生洞察、分析人物的内心活动,从人物语言、动作神态去感悟人物形象。学生在读中感悟,边读边想,并且抓住课文的空白处,去打开学生的想象空间,让学生在想象中对哈默与众不同的做法有更深入地理解。

三、感悟文章中心,升华人物形象。

1、引读杰克逊大叔的话:“别看他现在什么都没有,可他百分之百是个富翁,因为他有尊严!”

2、理解这句话的含义。(板书:赞赏)

3、拓展介绍:幻灯片出示哈默照片,教师介绍哈默。

4、同学们,年轻的哈默是可敬的,他也是幸运的,因为他遇到一个赏识他的杰克逊大叔,那杰克逊大叔可敬吗?(善良、有智慧、懂得尊重别人)

【设计意图】学生在自读、自问中和文本、教师、同学进行着心灵的对话,情感得到了升华,个性得到张扬。既培养了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和想象力,又攻破了难点。哈默心中那份高贵的尊严也不断耕植于学生的心中,杰克逊大叔的形象也植入了孩子们的脑海,学生的品格受到了陶冶。

四、拓展延伸,总结升华。

1、出示名言请学生读:尊严,就是拒绝乞讨。尊严,就是以自尊赢得别人的尊敬。

2、请你围绕“尊严”说或写一条格言来激励自己或自己的好朋友。

小结:让我们大家都做一个像哈默有尊严的人,也要做一个像杰克逊大叔一样懂得尊重别人的人。

【设计意图】拓展语文学习广阔天地,由课内延伸到课外。

五、作业:

(1)推荐一本书《勇敢的人—哈默》

(2)搜集有关“尊严”的故事。

设计教案 篇9

教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一些比例的知识,谁能说一说什么叫做比例?比例的基本性质是什么?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可以做什么?这节课我们还要继续学习有关比例的知识。这节课我们要学习解比例。(板书课题)

1、自学解比例。

(1)学生自学教材35页的解比例。

(2)学生交流解比例的意义。

(3)教师归纳:(出示课件)

我们知道比例共有四项,如果知道其中的任何三项,就可以求出这个比例中的另外一个未知项。求比例中的未知项,叫做解比例。解比例要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来解。

2、教学例2。

出示例2。

(1) 学生读题,理解题目里的条件和问题。

(2) 学生试着解答此题,一名学生演板。

(3) 师生共评。

(4) 归纳用比例解应用题的方法:

A. 设出题目中要求的未知量为x;

B. 根据比例的意义列出比例;

C. 运用比例的基本性质解比例;

D. 检查、写答语。

(5)试一试:完成练习六第8题。

3、自学例3。

(1)学生独立把例3补充完整。

(2)学生口述解答过程和解答依据。(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把等号两端的分子和分母分别交叉相乘,就得出方程,再解方程。)

教师说明:这样解比例就变成解方程了。利用以前学过的解方程的方法就可以求出求知数x的值。因为解方程要写解:,所以解比例也应写解。

从刚才解比例的过程。可以看出,解比例可以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把比例变成方程,然后用解方程的方法来求未知数x。

4、总结解比例的过程。

提问:

(1)刚才我们学习了解比例,大家回忆一下,解比例首先要做什么?(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把比例变成方程。)

(2)变成方程以后,再怎么做?(根据以前学过的解方程的方法求解。)

(3)从上面的过程可以看出,在解比例的过程中哪一步是新知识?(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把比例变成方程。)

5、完成第35页的做一做。

学生独立解答,订正时,让学生说说是怎么做的。

做练习六的第7、9、10题。

傲第12*题的第(1)题。教师可以这样引导学生:这道题需要逆用比例的基本性质。比例的基本性质是:在一个比例里。两个内项的积等于两个外项的积:现在这道题是知道两个积相等,如果我们把左边的两个数当作比例的外项,那么右边的两个数就应作为比例的内项。这样就能推出比例式了:如果把左边的两个数当作比例的内项。那么右边的两个数就应作为比例的外项。世可以推出比例式。然后让学生自己写出比例式。写完后,教师板书出来。如果把3、40作为外项,有下面这些比例式:

3:8=15:40 40:15=8:3

3:15=8:40 40:8=15:3

如果把3、40作为内项,有下面这些比例式:

15:3=40:8 8:40=3:15

15:40=3:8 8:3=40:15

可能有的学生写比例式时是按照数的排列规律来写的,有些可能没什么规律性。 学生做完后,可以通过讨论,使学生明确要按一定的顺序来写才能写全所有的比例式。

设计教案 篇10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3)21—0042—01

一、教学设计与传统备课的比较

教学设计是将教学理念转化为教学行为的验证,在教学设计中能更加深刻地体会与领悟教学理念。那么,教学设计与以往传统的备课之间有何区别呢?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研究。

1. 主线的区别。传统的备课是以教师为中心,以教师的教代替学生的学,强调教的设计,强调教学流程,很少关注学生的学;教学设计则是以学生为中心,以学论教,以教促学,强调学的设计,注重师生之间的互动。

2. 对象的区别。对传统备课而言,所要备的是知识点,是教材,基于对教材知识点的传授,是以教案的形式呈现的,其目的在于按教学目标的要求,将书本上的知识点尽可能地让学生掌握;而对教学设计而言,备的是学生和课堂,根据学生的实际需要如何去安排教学的各个环节。

3. 依据的区别。传统的备课是以教师的教学经验为备课依据,缺乏一定的教育理论;而教学设计则以科学的教育理论作为指导,是在分析具体教学需要的基础上进行的精心设计。

4. 变通性的区别。传统的备课相当于课前的教学准备,是预设的、静态的,而其又是以教案的形式呈现,这种情况下课堂教学强调教案的宗旨,变通性不大;而教学设计,作为纲要性的主体工作需要在课前完成,但具体工作需要在课堂上不断地进行调整,主要依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及课堂的进展情况而定。

5. 教材观的区别。传统的备课,将教材权威化。备课的中心放在教学内容、梳理知识、考试重点、分析教材,辅助材料用得较少,只是注重教材,使得思维桎梏,视野狭隘;而教学设计体现了一种材料式的教材观,教材只是作为一个载体,它是为教学服务的,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主要是考虑如何运用教材,让它为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服务。

二、如何优化数学课堂教学设计

1. 主线的确立——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教师服务的对象是学生,教师做任何事情都是从学生的需要和发展出发的。那么,新课程标准下,教师需要将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从以往以教为中心转变为以学为中心,教师角色必须从教学的主宰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监督者、引导者,学生要从以往被动接受学习转变为积极主动地自主学习。

尤其需要注意的是——互动,师生之间的互动,学生之间的互动,教师需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热情。

2. 方案与手段——精心设计教学方案与教学手段。对教学方案与教学手段的设计是进行课堂教学的根本所在,它依赖于教师丰富的教育教学理论知识和教学经验。首先,教师应该明确课堂教学的根本点,即课堂教学所要达到的目标,包括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方面的目标。明确学生通过学习之后应该掌握的知识点,了解的知识点,明确教学的重、难点所在。

3. 过程与方法——精心设计教学过程,优化教学方法。教学方案与手段还得通过教学过程与方法来具体体现与实施,那么做好教学过程的设计对于整个教学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对于整个教学过程来说,教师必须处理好新课引入、课堂提问、学生讨论等环节的关系,并且适当地采取相应的教学方法,如讲授法、小组合作学习、讨论学习等方法。

设计教案 篇11

教学目的

1、知识与技能目标:识记并积累“熬、霎、粼、分歧”等字词;感知亲情。

2、方法与过程目标: 学习开门见山、细节描和以小见大、结尾点题的写法,并让学生能理解和运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细读品味课文,让学生从中受到尊老爱幼、真爱亲情、珍爱生命的情感熏陶,明白尊老爱幼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让学生体验家庭责任感和社会责任感。

教学重点

1、整体感知、品味课文,让学生明白尊老爱幼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体味课文表现的人性美。

2、课堂迁移,学以致用。

教学设想

《散步》一文的题材极其平凡,意蕴却十分丰富。细读品味可从中领悟怎样处理家人关系,才能使一家人和和美美。教学中注重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只在适当之时作必要的点拨、指导,采取自主、合作、讨论、探究等学习方法,引导学生品味课文表现的人性美。针对目前大多数学生家长在外打工少与家人在一起的实情,教育让学生以后要更珍惜与家人在一起的每一次机会,处理好家人关系,努力创建一个和美、温馨的家庭。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 、 学生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

(一)学生自己 轻声朗读,思考回答下边问题:

(1)文中写了一件什么事?有哪些人?

(2)从文中的字里行间,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家庭?请给这个家庭以及每个家庭成员一个恰当的评价。( ) 的家庭( )的我 ( )的母亲( )的妻子 ( )的儿子

(二)假如你是文中的“我”,你有一个苹果或一束花,你最想送给哪一个?为什么?

学生回答后,教师小结: 看来大家都喜欢这样的家庭。当然,如此温馨家庭,是数不胜数,人们常说,家是爱的港湾,平平淡淡的生活,往往蕴含着亲情的琼浆,即使是一次极平常的散步,也能让人体会温馨的亲情。现在就让我们一同走向那初春的田野,去感受一家祖孙三代相亲相爱、和和美美……

二、全体朗读课文,进一步感知内容。

要求:

1、注意字音、停顿、抑扬顿挫,轻重缓意。

读准下列字音:熬 (ǎo ) 粼(lín) 霎(shà) 咕(gū)

2、就你对文章内容的感知,从你喜爱或理解的角度,请你给文章拟个副标题并简述理由吗?A(亲情)B三代C温馨的家庭 D一家人)……

3、文中的一家四口人,你最喜欢哪一个?为什么?

(以下举学生部分发言)

喜欢文中“我”,因为他有责任感,孝敬老人……喜欢文中的“母亲”, 虽然自己腿脚不灵便,但她深爱孙子,宁愿受累选择了大路。喜欢文中“‘我’的儿子”他聪明,可爱,听话……学生讨论交流回答后,师生评价。

4请复述课文内容。

三、品读文段,美点寻踪。

1、学生自读课文,找出课文中自己认为写得最恰当、最生动形象的给人以强烈美感、句段,并从思想内容、文章的自身语言和结构特色等方面说说美在哪。

学生回答后,师生共同评价。

2、提示:写人的写景的句段,可从用词或修辞去欣赏。示范:a文章的开头美,美在“开门见山”,一开始就是“我们在田野上散步”开头有诗意的镜头。B“这南方初春的田野,大块小块地新绿随意的铺着”

3、美点寻踪:学生找出自己最喜的句子,并说说为何喜欢?

4、学生发言,然后师生评价。

(以下举一些学生发言的例子)

例1:美在那水波粼粼的鱼塘,你看……

例2:美在那金色的菜花,你看……

例3:美在那无言的细节,你看: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 ……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这就是爱,这就是责任,这就是尊老爱幼美好家庭,,结尾点明题旨。句式整齐、对称)

例4: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写出孩子的活泼、可爱,聪明)

四、问题探究:

1、当散步发生分歧时我是怎样处理的?我为什么这样决定?

(委屈孩子决定走大路,儿子小我可以背他,母亲老小路不好 走。)

2、 “我”本来决定走小路,后来为何又走大路?

(走小路应该爱是母亲的决定,我尊重母亲。这个决定更完美,这才是作者的创作意图。)

3、文章结尾作者说“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你如何理解这句话?

4题目《散步》是从主要事件的角度确定的,请你从另一个角度给本文拟一个标题,并说说你的理由。

五、展开想象 体验感受

1、如果你是文中的“我”,爽快地毫不犹豫地依从儿子走小路,那么母亲会怎么想?

2、看似不起眼的小事,如果处理不当,就会产生家庭矛盾,通过这件事你悟出了什么道理?

六、学生质疑,师生共同释疑(略)

七、比较阅读,学法实践。

要求:读课后“‘研讨与练习三’”短文:《三代》,试着实践学法:

(1)重拟标题;

1、让学生自读、思考、自由讨论。

2、让学生自由发言,在发言后加以点评、明确。

以下是一些同学的发言:

如: ①交叉路口 ②一家人 ③感人的画面 ④责任 ⑤背影 ⑥ 爱……[来源:学。科。网Z。X。X。K]

(注:发言时可让学生略解释重拟此标题的理由,只要言之有理即可 )

(2)品读文句,美点寻踪:

学生分组讨论,归纳回答::

“位先生一手牵着一个刚会走路模样的小男孩,一手牵着一个步履蹒跚的年老中风病患者……”,“三个脚步迟缓的背影……”让我感受到“爱”的温暖,这是一个有责任感的“先生”。画面真美、感人。

“我不怪你,是我自己撞上的……”表现出 那“先生”是一个有责任感的人……

(3)这两篇文章,你更喜欢哪一篇?说说你的理由。

八、教师小结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感受了两家祖孙三代那温馨的亲情。我们采用先“阅读感知内容,再品读寻踪美点”的方法学习这两篇文章,这是我们学习美文的一般方法。希望同学们按这方法去学习美文。

附板书设计:

散 步

莫怀戚

背母、背儿

走大路

我 妻子

走小路

走小路

以上就是《设计教案集合11篇》的全部内容,想了解更多内容,请点击设计教案查看或关注本网站内容更新,感谢您的关注!

文章来源://m.jab88.com/j/155248.html

更多

猜你喜欢

更多

最新更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