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作为大家敬仰的人民教师,要对每一堂课认真负责。这时就需要自己去精心研究如何做一份学生爱听老师爱讲的教案。从而在课堂上与学生更好的交流,那吗编写一份教案应该注意那些问题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李白诗三首”,仅供参考,欢迎大家来阅读。

教学目标:

1、通过这三首诗,进一步了解李白的创作思想。

2、体会和学习夸张及想象结合的表现手法,能够鉴赏具有浪漫主义色彩的诗歌作品。

3、理解诗人对神仙世界的向往,对自由生活的渴慕,以及鄙弃黑暗尘世,蔑视权贵的凛然傲志。

教学重点:

1、体会和学习夸张及想象结合的表现手法。

2、理解诗人对神仙世界的向往,对自由生活的渴慕,以及鄙弃黑暗尘世,蔑视权贵的凛然傲志。

教学难点:

1、感悟本诗中神奇瑰丽的梦幻世界所寄予的理想。

2、能够鉴赏具有浪漫主义色彩的诗歌作品。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曾对李白的这样的评价:酒入愁肠,七分化作月光,余下三分呼为剑气,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

二、作者介绍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著名诗人。他一生中最重要的活动,大体上是在唐玄宗开元、天宝这四十多年中。历史上称这个时期为开元盛世,是唐代社会最繁荣的时期。他怀着济苍生安社稷(这是他一直都没有放弃的一个信念)的政治思想,希望能有一番作为。天宝二年,因朋友吴筠推荐,李白被唐玄宗召入长安,做了翰林供奉(皇帝的文学侍从官)。这时他已四十二岁了,满以为可实现自己的政治思想,但因玄宗沉溺于声色,在宦官权贵的谗言中伤下,次年李白被排挤出长安。政治上的失败使他心情非常苦闷,也使他认清了封建统治者的荒淫腐朽。被排挤出长安的第二年,即天宝四年(745)年,李白准备由东鲁(今山东)南游吴越(今江苏南部,行前写了这首向朋友表明自己心情的诗。

三、解题

吟,是古文体的一种,也称引。梦游,梦中游历。留别,临别留下的赠言。

他有济苍生,安黎民的远大抱负,但每每受挫。李白诗中展示的精神翱翔,大多是建立在现实的苦闷之上。本篇作于李白在长安受到权贵排挤出京的第二年,借梦游表示自己对现实的不满和反抗。

佛洛依德认为文学家的创作是做白日梦,那本诗就是李白做的一个白日梦。

四、初读诗歌,整体感知

1、学生通读全文。解决字、词、句障碍。

2、放朗诵带或教师范读,要求学生把握节奏及停顿。体会诗中蕴含的情感。

五、本课重点字词

1、解释下列加点词

我欲因之梦吴越:代神游天姥山的愿望

失向来之烟霞:代上文神异的景象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低头

势拔五岳掩赤城:超过

2、找出文中的古今异义字

烟涛微茫信难求(信,的确、实在)

云霞明灭或可睹(灭,暗)

势拔五岳掩赤城(拔,超出)

3、找出文中的多义字

訇然中开(打开,动词)

使我不得开心颜(舒展,动词)

古来万事东流水(事情,名词)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侍奉,动词)

4、词类活用

名词作动词

虎鼓瑟兮鸾回车(名词鼓用作动词,弹奏)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名词事作动词,侍奉)

云青青兮欲雨(名词雨用作动词,下雨)

名词用作状语

对此欲倒东南倾(方位名词东南用作倾的状语,表示动作的方向,向东南)

訇然中开(中用作开的状语,在中间)

古来万事东流水(方位名词东用作流的状语,表示动作的方向,向东)

使动用法

栗森林兮惊层巅(栗,使颤栗;惊,使惊)

六、理清思路、理解主题、体会艺术特色

1、概括三段大意。

明确:第一段写梦游缘由。第二段写梦游过程。第三段写梦游后的慨叹。

2、第一段中诗人是怎样形容天姥山的?

明确:用信难求的瀛洲反衬出或可睹的天姥山之客观存在。接着,诗人借越人之口,着力描述天姥山的高峻气势。横、拔、掩三个动词不仅写出了天姥山横空出世、高峻挺拔、卓尔不群的外形特点,还赋予它极强的动感。

3、按梦中景色的不同,第二段可以分为几层?每层各写了什么内容?

明确:第一层到渌水荡漾清猿啼,描写梦至剡溪的情景。第二层到空中闻天鸡,描写梦游天姥山的情景。第三层到仙之人兮列如麻,描写诗人在天姥山之巅偶见仙人的神妙情景。第四层到失向来之烟霞,写诗人梦醒长嗟的情状。

4、描述一下你最喜爱的画面,注意表现出时空的交替、色彩的变换、场面的宏大。

明确:例如,在幽深的天空尽头,是金碧辉煌、五彩斑斓的神仙世界。这里日月双悬,金宫银宇。神仙们披着霓裳衣,御风而行。清风荡漾,衣袂飘飘。神仙们纷至沓来;虎为他们弹琴鼓瑟,鸾鸟为他们驾车前行。仙乐声声,盛况空前!如此自由美好的神仙世界,怎能不令诗人为之倾倒呢?

5、为第三段划分层次,进一步理解本诗的主题。

明确:这七句话实际表明了三层意思。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写世事之不可把握,就像那转瞬即使的梦境一样。这里面流露出一些消极的情绪,但就全诗而言并非主要的。别君去兮何时还?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是诗人想远离这黑暗污秽的现实世界的直语表白。我们不能把这种想法看成是消极和遁世,而应悟出诗人明察世事的智慧和鄙弃世俗的豪情。而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这句话则最为直接最为彻底的表明了诗人不事权贵的清高与傲气。

6、再读诗歌,谈谈你对诗歌主题的理解。

明确:这首诗反映了李白复杂的思想感情和矛盾的心理状态。现实社会黑暗冷酷,如在梦中。与其沉迷于不可把握的现实,还不如骑鹿求仙,远离浊世。诗人展开如梦似幻的浪漫主义手法,梦游仙境,把自己对神仙世界的向往,对自由生活的渴慕,以及鄙弃黑暗尘世,蔑视权贵的凛然傲志表现了出来。

虽然作者也表现了古来万事东流水,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的消极出世思想,但更为突出的是文中流露出的明察世事、不事权贵的机敏与傲气,是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磊落与轩昂。

7、读完第二段,你对李白的诗歌艺术特色有那些认识?请举例说明。

明确;

1丰富的想象

2、大胆的夸张

七、拓展延伸

作者为什么要花如此多的笔墨来描写梦境呢?对表现主题有什么作用?

明确:梦中仙境象征作者追求的理想境界。写仙境的美妙是为了反衬现实的丑恶。写自己对神仙世界的向往正是为了表明对黑暗现实的厌恶。也就是说,诗歌的前后是一致的,都是在写诗人对自由生活的向往,只是诗歌的前半部分用梦的形式曲折地表达出来,而后半部分诗人则是直抒胸臆,直接唱出: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八、总结

英国诗人柯尔律治说:诗的各个部分都是相互支撑相互解释的。读至此,再体会1、2两段,我们心里豁然开朗:高大雄奇的天姥山,不正体现了诗人所羡慕的人格形象吗?富丽堂皇,超脱尘世,和睦美好的仙境不正是诗人对世俗生活的超越,对美好人生的追求吗?抒情主人公最后发出的感慨和呼喊,不也正是为梦中图景心旌激荡的结果吗?我们知道了,诗人对壮丽奇伟的崇高美的向往,正是因为人生征和的激情的驱动,虽然有苦闷,但洋溢着热情!诗歌也由此气势流注,奔放飘逸,形成了内在强大的精神力量。

九、布置作业

背诵全文。

扩展阅读

5、古诗三首


在上课时老师为了能够精准的讲出一道题的解决步骤。有的老师会在很久之前就精心制作一份教学计划。从而在课堂上与学生更好的交流,你们知道那些比较有创意的教学方案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5、古诗三首”,仅供参考,欢迎大家来阅读。

5、古诗三首

学习目标

 1.识记本课四个生字并正确书写、运用.

 2.体会诗人借不同景物抒发情怀的写法.

 3.感受诗人暗藏于诗中无限的思乡之情.

课前准备

 1.了解王安石的生平.

 2.了解宋朝诗人张籍、清朝纳兰性德.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导游介绍,激趣导入

 (出示地图,标明“瓜洲”“京口”的大略位置.)

 1.谈话:今天老师给你们当导游,好不好?

a.“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洲古镇头.”这首传唱了千年的歌谣向我们介绍的是瓜洲.瓜洲位于江苏省扬州南面,长江北岸.川流不息的长江水见证了瓜洲的兴衰,瓜洲曾经是“江北重镇、千年古渡”.

b.而“京口”不仅是东汉吴国第一古都,更是文气洋溢的灵秀之地.许多诗人在此留下了千古绝唱的诗句:王昌龄的“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苏东坡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if-件展示诗句.)还有一首广为传诵的就是——王安石的《泊船瓜洲》.

 2.板书诗题,读题.

 3.过渡:为什么人们喜欢这首诗呢?先去读一读吧.〖你正在浏览《老百晓在线》提供的文章〗

整体感知.直奔重点

 1.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古诗.

 2.指名读,正字音.尤其注意“一水间、数重山、照我还”.

 3.反复多读几遍这首诗,结合课文注释,想想诗句的意思.你会有怎样的感受呢?

 4.指名交流.(我觉得诗写得很关,写出了诗人想念家乡的感情.)

 5.你最欣赏诗中的哪一句呢?

赏析诗句.感悟诗境

 1.刚刚同学说得最多的就是这句诗,(课件出示“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吧.(生齐读.)

 2.能说说为什么喜欢这句诗吗?(指名答.)

 3.有同学说,这句诗写出了江南美丽的景色.那就和你的同桌再互相读一读,说一说:在你的头脑中出现了怎样的一派景色呢?想到什么说什么.

 4.同桌之间互读、练说.

 5.指数名学生说.

 6.小结:你们的回答很精彩!原来短短一句诗可以在人的头脑中出现这么多不同的画面,文字的魅力真是无法想象.

 7.那就用朗读把感受表达出来吧.小组内练读,指名读.

 8.听了同学们的描述,我仿佛看见了一派色彩斑斓的绮丽风光.

 种“绿”色呢?仔细观察书上的插图,对你会有所帮助的.

 9.指名答.(在江岸两边大面积出现的是草地、树木、青山……)

 10.是呀,作者放眼望去,看见了——

练习题:你能填入表示不同绿色的词吗?

近处()的小草()的柳树,远处()的树林()高山.(学生口述)

 11.诗人此时正遇早春时节,站在小船上举目四眺,满眼皆是绿色,让作者明显地感受到春天到了.

 12.可别小看了这个“绿”字,它仅仅是告诉你春天来了吗?它还能让你感受到什么呢?

 13.指名答.(感受到春天里的“绿”有着层次关,远近各不相同;“绿”还写出了春天景物的变化……)

 14同学们理解得多丰富呀!把你感受到的“绿”读出来吧.男女生赛读.

 15.小小的“绿”字却有大大的文章!引导阅读“资料袋”,介绍王安石推敲用“绿”字的故事.

 16.听完“绿”字的故事后,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指名答.)

 17.小结:是呀,一位如此优秀的诗人能为了一个字修改十多次,难道我们在平时的习作中不能做到吗?“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18.这首诗正是因为这个故事,让人们更加赞赏.那就让我们一起读出你的赞叹吧.

品评诗句.升华情感

 1.过渡:这么美的绿,这么迷人的风光,谁不想多看两眼?谁不想留恋其中?诗人和我们一样陶醉在景色中忘乎所以了吗?(指名答.)

 2.诗人想回哪里去?诗中的家乡是指哪儿?引导从课题“泊船瓜洲”和诗句“钟山只隔数重山”等处理解.

 3.你能在地图上找到它大概的位置吗?先好好读读古诗.

 4.学生上台指明.(老师点击课件,显示“钟山”的位置.)

简介:王安石的父亲曾在江苏南京为官,王安石是在那里长大的,对钟山即现在的南京

有着深厚的感情,可以说那里是他的第二故乡.

 5.你从哪里能读出诗人急切地想回到家乡呢?

 6.引导学生从“一水间”“只隔数重山”“又”“何时照我还”这些词句理解.(指名答.)

 7.练习读出诗人无限的思乡情绪和急切盼望回家的感情.

回归整体.深化体验

 1.这真是“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漂泊在外的游子对家乡是多么的牵肠挂肚呀!让我们一起再来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2.练习背诵.

 3.王安石,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诗人、政治家,立志于国家改革.这首诗是他第二次出任宰相途经瓜洲时所写.短短28个字,展现了早春江南的一片嫩绿,抒发了久思故乡的一寸衷肠,更暗示了他对自己前途的担忧.此去京城,真能大展宏图吗?千头万绪涌上心头……更让我们惊叹的还是他对文字的讲究,一个“绿”字令人不得不佩服他的风范!

 第二课时

乐调情

 1.播放歌曲《故乡的云》.

 2.听!来自远离家乡游子们的声声呐喊.故乡的云总是那样的白,故乡的人总是无比的亲!王安石借春风问明月,何时才能荣归故里?那么,宋朝诗人张籍、清朝的纳兰性德又是如何表达胸中满溢的情怀呢?

读入情

 1.读一读《秋思》和《长相思》,要求读准、读通,看看注释或借助字典查不懂的词.

 2.指数名学生读,正音.(注意读准“意万重”“聒”.)

 3.看看诗词的题目,你能发现什么?(指名答.)

 4.这相同的两个“思”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呢?和你的伙伴一起反复读上三遍之后,再好好想想.

 5.读了这么多遍,让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任选一首说.(指数名答.)

品悟情

 1.诗人那浓厚的化不开的思乡之情,都藏在哪个句子中呢?默读,画出来.

 2.指名答.

 3.“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从这句诗中你读懂了什么?

 4.学生同桌互相说一说;指名说.

 5.指导朗读,读出诗人满腹惆怅、心事重重的感觉.

 6.这句诗中诗人是借什么景物来抒发情感的呢?(指名答.)

 7.你能用自己的话说说下面那句诗的意思吗?小组内交流.

 8.引读“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9.这一次又一次的封信、拆信、封信的过程,让我们深深感受到了诗人对家乡亲人的挂念.

 10.就让我们一起走入作者的情感中,去感同身受一番吧.(齐读.)

 11.王安石见明月而惆怅,张籍见秋风而感慨.那么,清朝的纳兰性德又是如何将情巧妙的藏与诗中的呢?你能感受到吗?

 12.小组内讨论交流,各抒己见.

 13.全班交流,师引导注重体会“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议深情

 1.学生任选一首配乐背诵.

 2.在你背诵时,眼前出现了怎样的画面呢?(指名答.)

 3.总结:读诗的人不同,想象到的画面就不同.我们不可能到诗人生活当中去,不可能看到那个朝代诗人面前真实的景色,但是,诗人们那份浓浓的思乡情,我想无论是谁都能感悟得到!因为诗中的字字句句无不包含着对故乡的想念、对家乡的思念.让我们一起再来背一背这首感人的诗词吧.

记生字

 1.找到本课四个生字,读读相关句子.

 2.说说你有什么好办法记住它们?(指名答.)

 3.指导书写:都是左右结构的字,注意写得左窄右宽.

 4.学生练写.

小学一年级语文《读李白诗歌 品太白遗韵》教案


活动目的:

1、学生汇报在“李白诗歌阅读月”活动中的阅读情况,启发引导学生在课外利用多种途径收集、整理学习资料,促使学生更广泛地感受、了解李白其人的特点,尤其是李白诗歌的风格。

2、通过交流、展示、朗读、品味李白具有代表性的诗作,巩固和丰富学生的积累,指导学生感悟、欣赏李白诗歌鲜活的神韵,激发学生进一步阅读以李白诗歌为代表的中华优秀诗词的兴趣。

活动内容:

交流在“李白诗歌阅读月”活动中阅读的诗歌,并通过诵读、研讨等形式来感悟、品味李白其人其诗。

活动准备:

1、课前开展“李白诗歌阅读月”课外阅读实践活动。

2、CAI(内含李白诗意图、李白头像、李白诗歌名句集锦等)及《春江花月夜》《渔舟唱晚》等古典音乐磁带。

3、学生自制有关李白诗的诗签、书法作品、美术作品及电脑网页等。

活动过程:

一、创设古典诗词的意境,导入主题。

老师利用课件和语言创设情境:

在刚刚结束的“李白诗歌阅读月”活动中,同学们已通过课外阅读认识了唐代著名诗人李白。[课件出示李白头像特写]一个月来,我们朗读他的诗篇,追寻他的足迹,感悟他的心灵。今天,在此时、此地,老师和大家一同来――“读李白诗歌、品太白遗韵”。

[用古典音乐作背景,以古香古色的画面并辅以教师深情的诗化语言,营造出古典氛围,将学生引进古诗的意境]

二、汇报展示所收集的李白其人、其诗的资料。

1、为了使咱们相互了解各自的课外阅读情况,请大家首先汇报两个问题:

(1)简要介绍你所了解的李白。

(2)你读了多少首李白的诗?记住了哪些?是从哪儿读到的?

[这两个问题的设计,意在了解学生课外阅读的质和量,问题 (1)通过汇报交流对李白其人其诗的认识和了解,给学生勾画出李白其人其诗的大致轮廓,弥补个人课外阅读的片面性;问题(2)则重在了解学生收集资料的途径和整理、阅读资料的方法,增进交流,引导学生“取长补短”,启发学生学习运用更多、更好的收集、整理资料的方法]

2、在了解学生阅读、背诵李白诗歌的情况之后,引导学生按自己的阅读兴趣将读到的李白诗歌分类。如:李白与明月、李白与山水、李白与友人……

[李白诗歌留传下来的有九百多首,题材各异,风格各异,其分类标准亦有很多。教者根据小学生的认知特点,以学生熟悉的《静夜思》《望庐山瀑布》《赠汪伦》等为载体,引导学生将其按诗中的具体意象分类]

三、交流、扩展,共同品味。

1、将李白诗歌简单分类后,问:你最喜欢李白写的哪一类诗歌?能举例吗?谁和他(她)有相同的爱好?

2、请同学们寻找自己的阅读伙伴,组成阅读小组,在小组内吟诵、品味你最喜爱的诗。并请推荐出表现最好的同学,代表你们小组参加稍后的集体汇报。

[以此引导学生按自己的阅读兴趣自行分组朗读、研讨。通过各种形式展示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引导学生开展个性化阅读,促使学生以更大的热情主动投入整理、赏析同类诗歌。]

3、自主合作,集体赏析

请各小组将交流成果向全班同学展示,我们共同来品析李白诗歌的韵味,教师适时点拨。

[为了更充分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兴趣,除各小组推荐的人选外,鼓励学生自荐。展示形式不限,朗读、吟诵、书画、唱歌等均可。展示内容可以是整首诗,也可以是其中的一句或几句]

四、游戏激趣,名句激情。

1、游戏:

(1)请根据诗名说出诗句。《望天门山》《峨眉山月歌》。

(2)请根据诗句说出诗名。“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3)请用李白的诗句表现图的意境。[课件出示画面:两山对峙,江水中流,帆影点点。]

2、老师推荐名诗名句。

李白一生留下了九百多首诗。在这些诗中,有许许多多的千古佳句,流传至今依然琅琅上口,回味无穷。让我们共同来吟诵它们吧!(课件出示名句集锦,配古乐,师生齐诵。)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天生我才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通过游戏,辨析、吟诵、调动学生头脑中贮存的知识积累,激活学生思维。让学生充分谈出自己的品味理由,展示学生自己阅读、感悟的过程,旨在促使学生在课外古诗阅读中拓展更广阔的思维空间]

五、结束活动,留有余味

通过今天的“读李白诗歌,品太白遗韵”活动,我们对李白其人、其诗有了初步的了解。这位中国诗歌史上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以他正直、豪放、重情义的性格,以他那一首首充满奇特的夸张和丰富想象力的诗歌,深深打动了在场的你们、我们、他们以及天下所有爱好李白诗歌的人们。最后,让我们用唐代大文学家韩愈的一句诗来结束今天的活动吧!――“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

[课件出示李白头像及韩愈诗句]

[课虽结束,诗韵仍绕梁不绝。师生的情感都融入李白诗歌的韵味中。李白的传奇人生和名篇佳句,将久久地停留在学生心中,中华民族古典文化的传承在此找到了最佳契入点]

古诗三首(教科版)


作为大家敬仰的人民教师,要对每一堂课认真负责。所以大多数老师都会选择制定一份教学计划。为学生带来更好的听课体验,从而提高听课效率。你们知道那些比较有创意的教学方案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古诗三首(教科版)”,欢迎您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助益。

古诗三首

教学内容:学习《使至塞上》、《宿建德江》、《暮江吟》。

教学目标:

1、体会诗人在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三首古诗,并能背诵。

3、认识课后三个生字。

教学重、难点:

体会作者借写景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时间:本课教学1课时。

教学流程;

本课阅读要以感情朗读和欣赏为主。

一、学习《使至塞上》

1、生自读古诗,不认识的字查字典解决。

2、同桌互读,注意纠正读音。

3、师介绍作者及背景。

这是唐代诗人王维写的五言律诗。公元736年,吐蕃发兵进攻唐属小国小勃律(在克什尔北)。公元737年,唐河西节度副使崔希逸在青海西大破吐蕃军。唐玄宗命王维以监察御使的身份出塞慰问将士,察访军情。这首诗作于王维赴边塞的途中。全诗共8句,这里只节选了4句。

4、生再读古诗。

5、学生借助注释理解诗意。

同桌互说诗意,在小组内互说诗意。

6、学生再反复读古诗,在读中感悟诗中所表达的感情。

二、总结学习方法:先读通读顺古诗,再结合注释理解诗意,最后再反复读古诗,感悟诗中所表达的感情。

三、仿照上首古诗的方法,学习《宿建德江》、《暮江吟》。

四、学习古诗要抓住重点诗句加以引导,体会借景抒情的写法。

五、指导背诵三首古诗。

六、认识“至、旷、瑟”三个字。

可以先在诗文中认识,然后单独拿出来,读音组词。

七、迁移练习:

在三首诗中任选一首讲一讲诗中描写的情景。

八、拓展练习:

找一些描写日月的古诗来读一读。

《皎皎空中孤月轮》教案

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感受海上月出景色的壮观,体会课文中作者的联想,激发学生丰富的想像力。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认识课后的8个生字。

教学重点、难点

体会描写明月升起的段落中的想像句子所表达的情感。

教学准备

海上升明月的课件及图片;生字卡片。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指导阅读

(一)引导学生借助课文的注音读课文、读正确,读流利。

(二)再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了解作者的写作顺序。可以用以下问题检验学生的理解程度:

1、课文描写了怎样的一种景象?

2、是按怎样的顺序描写的?

(三)学生读书汇报自己喜欢的段落,并谈谈自己的体会。

(四)运用不同形式的读激发学生的感情,使学生和作品产生共鸣。

读的过程中,教师提示学生用对比的方式体会课文中联想的句子。

二、积累内化

1、抄写描写景色的词语

2、抄写自己喜欢的语句。

3、出示生字卡片、认识课后的生字,读准注音。强调“簇、剔、皎”的读音。

4、练习

三、迁移练习:

观察月亮升起的过程,学习课文的写法把观察到的、想到的写下来。

四、实践活动:

搜集有关描写月亮的诗文阅读。

10、古诗三首(教科版)


一个优质课堂,就是老师在讲学生在答,讲的知识都能被学生吸收。每位老师都会提前准备一份教案,以便于提高讲课效率。这样我们可以在上课时根据不同的情况做出一定的调整,那么老师怎样写才会喜欢听课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10、古诗三首(教科版)”,欢迎阅读,希望您能阅读并收藏。

10、古诗三首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通过阅读古诗,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

2.有感情、有韵律的朗读课文,结合注释后查字典、辞典,了解诗句意思,并能背诵。

二、教学过程

1、导入:今天我们学另一类体裁,乐府诗《卖炭翁》(板书课题)。

2、补充介绍:古代主管音乐的官署称为“乐府”,后来人们将乐府采集或创作的诗篇称为“乐府诗”。

3、简介白居易

白居易,字乐天,唐著名诗人,自号香山居士,唐元和年间任左拾遗,因得罪权贵,被贬为江州司马,后改任杭州刺史,苏州刺史,官至刑部尚书。在文学上,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文章应该为了反映时代而写,诗歌应该为了反映现实而作),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白居易留给后人的诗近三千首,著作有《白氏长庆集》。《卖炭翁》就旋子其中。

4.听老师读古诗,要求学生边看课文边认真听。

5.串讲古诗(讨论式)

指名读诗的前一段(读时要求读准字音)

问:开头一句交代卖炭翁伐薪烧炭的地点在哪里?为什么要这样交代?

明确:地点是在长安附近的终南山上。也为下文埋下伏笔,说明路远,下雪天的山路必然难行。

问“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从什么角度刻画卖炭翁?

明确:外貌。着重从颜色加以点染,“满面尘灰”指脸上的颜色,“苍苍”(灰白色)指头发耳边鬓角的颜色。“烟火色”、“十指黑”说明烧炭艰辛。

为什么这样写?

(这样写形象逼真地刻画了老人悲苦的形象,表现老人烧炭的艰辛,说明炭的来之不易。)

“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先自问,后自答,说明老人艰辛烧炭,为的只是维持活下去的最低水准——“身上衣裳口中食”,即温饱而已。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怨天寒。”这句从什么角度刻画卖炭翁?心理。可自己身上却“衣正单”,“衣单”总该盼天气暖和吧,可老人却“愿天寒”,希望天更冷些。因为老人知道:天暖,炭就贱了:天寒,炭价就会更高一些。为了炭价高一点,他宁愿自己受冻。

这种矛盾反常的心理活动,深刻地揭示了卖炭老人的悲惨处境。

6、教师小结归纳:(主题思想,先让学生根据板书说一说)

这首诗运用了对比手法,写卖炭翁老人的贫穷艰辛。

7、有感情地朗读全诗。

8、布置作业: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古诗《赤日炎炎》,通过阅读,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情感。

2、会认4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

重、难点:

有感情的朗读古诗,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学习古诗

赤日炎炎

宋代民歌

赤日炎炎似火烧,野田禾稻半枯焦。农夫心内如汤煮,公子王孙把扇摇。

1、字意:

题解:这首民歌摘自《水浒传》。标题为选入教科书施加的。

焦:枯死。

汤:热水。

王孙:指贵族子弟。

2、诗意:

火红的太阳如火焰在燃烧;

田野里的庄稼在烈日暴晒下,有一半苦枯死了。

农夫的心里十分焦虑,好似有一锅开水在煮烫一样;

而公子王孙毫不在意,仍然悠闲自得的摇着扇子。

3、指导有感情的朗读。

4、练习背诵。

二、学习生字

(1)、认读生字,进行扩字练习。

(2)指导书写生字,重点指导“伐、裳、堪”的写法,注意不可以多画或者少画。

|三、作业:

1、背诵《赤日炎炎》。

2、写生字。

语文S版六上《古诗三首》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习《石灰吟》、《竹石》

2、引导学生了解诗的内容,在了解整首诗的基础上理解诗的重点句,体会诗句表达怎样的情感。

重点难点:

引导学生了解诗的内容,在了解整首诗的基础上理解诗的重点句,体会诗句表达怎样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我们继续学习《古诗三首》的《石灰吟》与《竹石》这两首古诗。

二、新课

(1) 初步感知大意

以自学、汇报为主

① 《石灰吟》

A逐句理解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千锤万凿:指用铁锤击,用钢钎凿。若等闲:好像很平常。经受千锤万凿才出深山,对待烈火焚烧、锤炼看作很平常的事。

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粉身碎骨指石灰使用时,要碎散成粉末。浑不怕:一点也不怕。浑:全,都。清白:指石灰的颜色纯白,没有斑点。

B整体了解

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意思。

② 《竹石》

A逐句理解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你看,它的根深深地扎入断裂岩缝中间,像一只手紧紧地抓住岩石,像一口钢牙牢牢地咬定青山。这句诗的意思是:牢牢咬住青山决不放松,竹根扎在破裂的山岩之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磨:折磨。坚进坚定强劲。任:任凭。尔:你。遭受无数磨难打击,它还是那样坚韧挺拔;不管是东风西风,还是南风北风,都不能把它吹倒,不让它屈服。

B整体理解

用自己的话,讲一讲诗歌的意思。

(2)感悟诗歌情感

①初步感知诗歌情感

这两首诗,分别描绘的是石灰与竹子,说一说,石灰与竹子给你分别留下怎样的印象?

石灰:开采石灰时非常艰苦,烧制石灰时面对严峻的考验。

朗读,读出石灰的面对各种考验泰然自若。

竹子:长在高山岩石中的竹子。它高大挺拔,扎根艰难与顽强。

看图,感受竹子的坚强。

朗读,读出长在岩石中的竹子那种在艰难、恶劣的环境中坚忍不拔、顽强不屈的精神。

②深入感知作者的情感

再读古诗,诗人仅仅是在赞美石灰、竹子吗?用上咱们上节

课学会的方法,联系作者写诗时的时代背景,联系作者生平,小组讨论,看你有什么新的发现。汇报。

《石灰吟》

抓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来感受。重点体会清

白,这个清白到底指什么?

表面上写石灰,实际上是拿石灰自喻。说明自己不管遭受多大的

挫折,即使是粉身碎骨,也要保持高尚的品格。表达出作者不怕牺牲的精神以及永留高洁品格在人间的追求。于谦就是这样,到死也不向恶势力低头,实践了他的誓言。

教师小结:这就叫做托物言志。石灰与诗人之间有什么联系?

朗读,把诗中物的形象与所蕴含的精神融合起来,读出作者的情感。

《竹石》呢?汇报

你又有什么新的发现?

引导学生认识到

A《竹石》也用托物言志的方法,表达诗人的情感。作者借赞美岩竹的坚定、顽强,说明做人要有骨气,不能随风倒。

朗读,读出这做人的道理。

B再联系诗人的时代背景,我们也能看到诗人自己对当时黑暗、污秽的社会不妥协的斗争意志和高尚节操。

朗读,读出诗人所言的志向。

三、总结

同学们,今天我们学的古诗,具有什么特点?(托物言志)

在学古诗时,我们一方面要从字面上理解古诗表面的意思,还要结合作者生平与时代背景来看诗隐含的意思。这种方法你学会了吗?

背诵这三首古诗。

《枫桥夜泊》等诗三首教案 教案教学设计


作为大家敬仰的人民教师,要对每一堂课认真负责。通常大家都会准备一份教案来辅助教学。这样我们可以在上课时根据不同的情况做出一定的调整,你们见过哪些优秀教师的小学教案吗?小编收集整理了一些“《枫桥夜泊》等诗三首教案 教案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希望能为您提供参考!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3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培养学生对诗的感悟及想象诗中所描绘画面的能力,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根据对古诗内容的理解,想象诗中所描写的情景,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尝试自读,使学生掌握学习古诗的方法。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掌握本课中的生字、新词和重点诗句。

2.通过吟诵,体会《枫桥夜泊》所描写的景,体会作者心情。

3.学习作者借景抒情的写作方法,体会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唐诗是我国古代诗歌发展的高峰;成为我国宝贵的文学遗产之一,也是世界文学宝库中的一颗明珠。你们最熟悉的白居易、高适、李白、杜甫、张继等都是唐朝大诗人。有不少同学会背诵不少唐诗,谁愿意背一首?

2.简介三位作者及时代背景。

二、预习课文

1.按照预习要求分小组进行预习。

2.说说这两首诗向我们描绘了一幅怎样的情景,作最喜欢哪一首?哪一句?说说为什么?

三、检查预习,质疑问难

1.读古诗,正音。

2.理解词语。

3.交流预习后的初步感受。

4.质疑问题。

四、学习《枫桥夜泊》

1.理解题目。

枫桥交代了什么?(地点)

夜:夜晚;泊:停泊;枫桥夜泊:夜晚把船停泊在枫桥边。

2.教师配乐范读。

3.反馈预习情况。

4.指名朗读。

5.引导学习全诗。

(1)齐读。

(2)逐句重点理解词语。

(3)诗人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4)诗人因何而愁呢?

(5)引导学生看图,说说这首诗所描写的景色。

(6)诗写景的目的是为了抒情,那么从诗人当时的心情,体会抒发了什么思想感情?(分组讨论)

(7)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五、学习《别董大》

根据学习《枫桥夜泊》的学习方法,掌握自学方法,自学《别董大》。

1.小组讨论后,教师指导,师生共同总结。

2.简介作者及时代背景。

3.弄清题目的意思,准确地理解诗意。

4.先同座互相读讲,再指名逐句读讲,有讲得不准确的,老师酌情指点。

5.把四句诗连起来讲,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6.练习有感情地朗读。

7.练习背诵。

六、总结

1.这两首诗分别写的是什么?用自己的话说说理解,这两首诗分别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七、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新词。

2.背诵《枫桥夜泊》和《别董大》。

3.根据诗意,发挥想象,进行情境描写或绘画。

附:板书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暮江吟》内容,认识作者所描写的景物有何特点,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2.读准字音,理解词意诗意。

3.背诵古诗。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背诵《枫桥夜泊》和《别董大》。

2.说说这两首诗的意思和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回忆学习古诗的方法。

二、学习《暮江吟》

1.按以上方法小组自学。

2.交流讨论

(1)作者及写诗背景。

(2)说说对题目的理解。

(3)说说你读懂了什么?你最欣赏哪一句?

(4)通读全诗,逐字逐句读懂诗意,用自己的话说说诗意。

(5)思考并讨论:这首诗哪几句是写景?哪几句抒情?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用笔在书上把你认为重要的句子画下来。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背诵。

4.根据诗人描绘的意境,小组共同讨论画一幅画。

三、课堂讨论

1.自由朗读这三首诗,思考有哪些相同或相似之处?

2.你最喜欢哪一首?为什么?

四、布置作业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2.用自己的话说大意。

3.根据诗意,进行情境描写、续写或绘画。

附:板书设计

语文S版四上《古诗三首》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生字会认霜、寺、会写遍、渐、霜、愁、眠、苏、寺。

2、理解古诗的意思,想像古诗所描绘的画面,从中感受到自然美和语言美。

3、有感情地朗读诗文。背诵诗文。

4、 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把对诗句的理解和想像结合起来,入情入境,理解诗句所表达的情感。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把对诗句的理解和想像结合起来,入情入境,理解诗句所表达的情感。

教学准备:

小黑板、生字卡片、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理解《望洞庭》。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导入新课。

师生共同回忆所学过的古诗,并背诵。

二、学习第一首古诗《望洞庭》。

1、解题,思考:诗的题目是什么意思?自由读诗。

2、作者简介。

刘禹锡:字梦得,河南洛阳人。贞元九年进士,与柳宗元交好,人称刘柳,又与白居易常相唱和,又并称刘白。他的诗风格清新,婉转含蓄,善于吸收民歌精华,并多反映社会生活。

三、学生自学古诗。

1、引导同学根据注释并结合查字典自学古诗,了解诗的大意。

2、结合注解,自读自悟

3、试着逐句讲讲诗句的意思,并体会作者此时的心情如何?

四、学生反馈,教师点拨。

(诗句意思:秋夜皎洁的月光与清澈的湖水交相辉映,融为一体,湖面上没有一丝风,湖面平静得像一面平滑的镜子。远远望去,洞庭山倒映在水中,山水浑然一体,如同白色银盘里的一只青螺。)

五、指导朗读,巩固练习。

1、读全诗练习背诵。

2、同桌互背。

3、指名背诵。

六、作业

1、背诵并默写古诗。

2、想象《望洞庭》所描绘的景色,用几句话写下来。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学习《菊花》。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简介作者。

元稹:河南河内(今洛阳一带)人,他曾经作过宰相,是唐朝著名诗人,和白居易共同提倡新乐府诗,世称元白

二、学习古诗《菊花》。

1、解题,思考:诗的题目告诉我们是关于描写什么的?

2、自由读诗。

三、学生自学古诗。

1、引导同学根据注释并结合查字典自学古诗,了解诗的大意。

2、结合注解,自读自悟

3、试着逐句讲讲诗句的意思,思考:作者为什么会爱菊花呢?

四、学生反馈,教师点拨。

(诗句意思:一丛丛的秋菊绕着房屋开放,好像到了陶渊明的家一样。我绕着篱笆观赏菊花,太阳渐渐西下,我还久久不愿离开。不是因为百花之中我最爱菊花,而是菊花开完后就没有花可以欣赏的了。)

五、指导朗读,巩固练习。

1、读全诗练习背诵。

2、同桌互背。指名背诵。

六、作业

1、背诵并默写古诗。

2、用自己的话说说古诗描绘的景色。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学习《枫桥夜泊》。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简介作者。

张继:字懿孙,南阳(今河南)人。天宝进士。其诗多登临记行之作,不事雕琢。

二、学习古诗《枫桥夜泊》。

1、解题,思考:诗的题目告诉我们什么?

2、自由读诗。

三、学生自学古诗。

1、引导同学根据注释并结合查字典自学古诗,了解诗的大意。

2、结合注解,自读自悟

3、试着逐句讲讲诗句的意思,思考:作者为什么会爱菊花呢?

四、学生反馈,教师点拨。

(诗句意思:月亮落下去的时候,栖息在树上的乌鸦不停地叫着,寒霜弥漫在夜空中。我躺在船上,看着江边的枫树和渔船上的灯火,心情愁闷,久久不能入睡。半夜的时候,姑苏城外寒山寺的钟声传到了客船上。)

五、指导朗读,巩固练习。

1、读全诗练习背诵。

2、同桌互背。

3、指名背诵。

六、作业

1、背诵并默写古诗。

2、用自己的话说说古诗描绘的景色。

板书设计:

望洞庭

湖光/秋月//两/相和,

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色,

白银盘里//一/青螺。

枫桥夜泊

月落/乌啼//霜/满天,

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

夜半/钟声//到/客船。

菊花

秋丛/绕舍//似/陶家,

遍绕/篱边//日/渐斜。

不是花中//偏/爱菊,

此花/开尽//更/无花。

三年级语文下册古诗三首《清明》教案


《元日》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元日》,并理解诗句大意。

2、了解诗句所描绘的欢天喜地、热热闹闹的节日景象,感受诗中表达的全民族欢度佳节、辞旧迎新的美好愿望。

学生活动方案教师导学方案◆导入环节

学生说说过年时会做什么事

◆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讨论交流、展示点评环节

学生说说对诗人王安石的了解

学习生字词

自由读诗歌,画出不会读的词语

小组讨论交流

小组内解决不了的生字词,其他小组帮忙解答

小组PK读古诗

学生点评

理解题目以及诗句大意

1、以自己喜欢的方式再读古诗,画出不理解的词的意思

2、小组合作讨论交流不理解的词的意思

3、小组讨论交流,试着用自己的话说出题目以及诗句的意思

4、小组展示学习成果

◆分层训练环节

1.自主完成练习.

2.在老师展示其他同学作业时,认真倾听。

◆拓展延伸环节

齐读孟浩然的《田家元日》

◆总结反思环节

1、小组讨论、班内交流。

2、说说自己这节课的收获。一、导入新课

谈话导入

四年级下册《古诗三首》教案


身为一位人名教师,我们要给学生一个优质的课堂。要根据班级同学的具体情况编写教案。对教学过程进行预测和推演,从而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你们知道那些比较有创意的教学方案吗?请您阅读小编辑为您编辑整理的《四年级下册《古诗三首》教案》,仅供您在工作和学习中参考。

四年级下册《古诗三首》教案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边读边看插图和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古诗所描绘的景象和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3.会认会写本课的生字新词。

【重点难点】

1.指导学生朗读、背诵课文,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2.抓住重点词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具准备】

音乐和图文资料。

【教学时间】

三课时。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江畔独步寻花》。

一、吟诗颂春,导入新课

1.教师深情诵读《春晓》。

2.春天是四季中最美的季节,万紫千红,鸟语花香,万物复苏,生机勃勃!今天,咱们将继续学习三首描写春天的诗篇。首先学习第一首《江畔独步寻花》。

二、依提纲交流汇报

1、读题释题,理解“畔”“独步”“寻”的意思

2、介绍诗人和相关的背景

杜甫唐朝大诗人,称为诗圣,他的一生跌荡起伏,在经历了安史之乱的动荡不安后,杜甫来到了成都锦江边的草堂居住,过上了安宁的日子,这一年春天来了,江水的歌唱,鸟儿的叫声,吸引着他走出草堂,一路上他被春天的美景所打动,写下了这组江畔独步寻花共七首,今天我们学习的就是其中的一首。

3、指名读诗,注意纠正字音,指导识记“蹊”“畔”“莺”“啼”等字。

三、再读知意交流

1.踊跃发言,小议学法。学习古诗,除了会读,还要用什么方法来学?

2.观察插图,你看到了什么?

3.回归文本,自由认真读诗,边读边思考:从这首诗你读懂了什么?还有哪些东西不明白?

(学生自由读,可以在小组内讨论,再进行交流。)

4.提出不懂的问题,师生交流。

(注意引导:“千朵万朵”泛指很多花,数不清。)

5.结合注释,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诗句写了什么意思。

四、细读悟情交流

1.指名朗读,读准节奏,感受节奏美。

2.配乐教师范读,学生想象画面。

3.默读,画出描写了那些景物,哪些描写繁花似锦,哪些描写蝶舞莺啼。

4.投影花景,说说观后的感觉5.有感情地朗读前两句诗。(指名读,对比读,齐读。)

6.刚才是路边看花,现在让我们走进花丛中。你看到了什么?又听了什么?引导读书。

7.这是一个怎样的“留连”?这是一个怎样的“自在”啊?有感情地朗读后两句。(指名读,评读,比赛读,齐读。)

9.配乐朗读全诗。

五、检测反馈

1.练习背诵。

2.展示背诵情况。

六、布置作业

搜集杜甫的诗歌,背诵其中的几首。

板书设计:知诗人解诗题–抓字眼明诗意—读诗句、悟诗情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寒食》。

一、读题,释题

我们在三年级曾经学过一篇课文《清明节的由来》,那篇文章中提到过寒食节。寒食节是古代的一个传统节日,时间是清明节前的一两天,是晋文公为怀念抱木焚死的贤臣介子推而定的。古人从这一天起,三天不生火做饭,所以叫寒食。按当时风俗,寒食节折柳枝插门,以表示纪念。

二、依提纲汇报交流

1、诗人及时代背景

2、指名读诗,注意纠正字音,指导识记“御”“暮”“侯”等字。

3、练习朗读,辐射全班。

4、展示朗读情况。

三、再读知意汇报交流

1.观察插图,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图中之景。

2.回归文本,认真读诗,思考:你读懂了什么?有哪些不明白的地方?

3.交流读懂的内容,提出不懂的问题。教师要重点引导理解“飞花”“御柳”“汉宫”“五侯”和“传蜡烛”等术语和风俗。

4.结合注释,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诗句的意思。

四、细读悟情展示交流

1.自由朗读,读准节奏。

2.展示交流,感受节奏美。

3.指名朗读水平较高的学生朗读,学生想象画面。

4.默读,画出诗中描写的景物。思考:哪些句子写春意?

5.朗读诗句,想象画面,体会:这是一片怎样的春景?给你印象最深的是哪些字词?重点引导理解“无处”。通过品读交流,了解长安城以及皇宫的春意浓浓,热闹非凡。

6.感情朗读。

7.教师导语:寒食节那天全国禁火,夜幕降临后,天下一片漆黑。但在皇宫里却出现了一个怎样奇特的景象呢?是谁可以享有如此特权?自由读诗,思考问题。

8.读诗。思考:从一个“传”字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景象?皇城外又是一番怎样的景象?你有什么感想?

9.交流读书所得,体会诗人的轻蔑和不满。

10.有感情地朗读。指名读,评读,比赛读,齐读。

五、检测反馈

1.练习背诵。

2.展示背诵情况。

3、默写古诗。

六、布置作业

继续搜集寒食节的相关资料。默写古诗。

板书设计:

无处不飞花白昼

寒食

汉宫传蜡烛夜晚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泊船瓜洲》。

一、导入新课

讲述贾岛作诗“推敲”的故事,激发学生兴趣。

二、依提纲交流汇报

1、读课题,理解题目。注意理解“泊”的意思

2、了解诗人和历史背景

3指名读诗,注意纠正字音,尤其是“间”“数”“还”的读音。

4练习朗读,辐射全班。

5展示朗读情况。

三、再读知意交流汇报

1.观察插图,说一说图中画了什么。

2.回归文本,自由朗读,思考:你知道了些什么?有哪些不明白的地方?

3.交流读懂的内容,提出不懂的问题。

4.师生交流,并让学生用画画的方式,理清京口、瓜洲和钟山的地理位置,让学生明白,诗人的家乡并不远。教师注意引导学生理解“间”“数”“绿”“还”等重点字词的意思。

5.结合注释,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古诗的意思。

四、细读悟情交流汇报

(一)品读,体会情感。

1.男女学生指名读,引导读准节奏。

2.练习朗读,感受诗歌的节奏美。

3.自由朗读第一、二句,抓住“一水间”和“只隔”体会。教师板书:靠家近——很想还。

4.自由读诗,哪句诗最能体现诗人的感情?你从哪些字词体会到?(抓住“又”“何时”两词体会。)教师板书:离家久——何时还?

5.指导朗读,读出迫切的思乡之情。

(二)赏析,体会妙处。

1.自由读诗,说说你认为诗中写得最准确、最精妙的一个字是什么。

2.引导学生学习“学习链接”,了解王安石修改的故事。

3.小议:王安石此前先后改了“到”“过”“入”“满”等字,请同学们思考:

为什么王安石不用别的字,而最终选择了“绿”字?相比之下,“绿”字究竟有什么妙处呢?

(“绿”写出了春风吹拂下大地的巨大变化,万物复苏,生机勃勃,充满了春的气息。)

4.指导读好“绿”字,读出惊讶,读出喜悦。

5.“绿”如画龙点睛,妙笔生花。一个字竟有如此威力,同学们有什么感想呢?

6.配乐、有感情地朗读全诗。

五、检测反馈

1.练习背诵。

2.展示背诵情况。

六、小结三首古诗写作特色,指导习作

《江畔独步寻花》抓住繁花、戏蝶和娇莺这种最具春天特点的景物,动静结合,有声有色,表达了诗人对春天的赞美。

《寒食》先写白昼的“无处不飞花”,再写晚上的“汉宫传蜡烛”,写出了诗人对封建统治阶级耍弄特权的不满和讽刺。

《泊船瓜洲》先写远眺京口,触景生情,用一个“绿”字写出了江南春景,更道出了诗人浓浓的思乡之情。

七、布置作业

搜集王安石的资料,默写古诗。

板书设计:

泊船瓜洲

靠家近——很想还。

离家久——何时还?

教学反思:

6、《桂林山水》教学设计

教学要求:

⒈通过朗读、背诵课文,了解桂林美丽的山水,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

⒉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注意“啊”的音变,读好比喻句及排比句。

⒊学习通过对看到的、感到的、想到的进行描写的方法,把句子写具体。

⒋学会本课10个生字,积累词语。重点理解“拔地而起”、“连绵不断”、“波澜壮阔”、“形态万千”、“危峰兀立”等词。

⒌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通过朗读,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体会课文是如何把它们写具体的。根据句子结构及句式的特点把握语调及语速。掌握“啊”的读音。(重点: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语句有感情朗读,感受漓江水、桂林山独特美。)(难点:学习作者抓住景物特点,具体形象描写景物的方法)

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⒈人们都说:“桂林山水甲天下”(出示),因此,我们乘着木船,荡舟漓江,来观赏桂林的山水。

⒉“甲天下”是什么意思?(天下第一)

⒊下面,我们要随着作者的视线,一起来观赏桂林的山水。

(在“山”和“水”下作重点记号?)(同学们,你们到过那个风景区游览过?你认为那里的景色美吗?今天,老师要带你们一起去桂林游玩,去领略它独特的美。)

二、自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依据自学提纲汇报交流(1、欣赏桂林山水的图片资料,学生谈观后感。2、自由读课文。3、说说课文写了什么,读了课文后有什么感受?4、小结,并引导出第一自然段。齐读,理解“桂林山水甲天下”的意思。

⒈出示表格:指名读

前字韵母“啊”的发音举例

a、o、e、i、üya真绿啊、真奇啊

u、ao、ouwa真秀啊

nna真险啊

ngnga真静啊、真清啊

⒉出示自学要求:

⑴读通课文,读准字音;

⑵你觉得课文是按什么结构来写的?思考怎样给课文分段;

⑶桂林的山水有哪些特点?请用小圈圈出。

⒊检查自学

⑴指名四人朗读

⑵你觉得课文是按什么结构来写的?给文章分成四段。

板书:总起分述总结

⑶桂林的山水有哪些特点?板书:水:静清绿山:奇秀险

请你用文中引用的一句古诗来总结文章。板书: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

完成板书提纲:

总起:甲天下

水清

桂林山水分述:绿

山秀

总结: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

三、导学第二节

⒈分小组自学课文第二节,从以下几个方面把课文读懂:(二、精读第二自然段,体会漓江水的特点。1、自由读课文;2、画出描写漓江水的语句读一读,边读边看图画,体会李建谁“静”“清”“绿”的特点;3、漓江与大海相比,有什么不同?4、指导有感情朗读)

词义,结构(分层),修辞手法,语言文字,朗读语气等等,也可以用自己的方法来学习,谈谈学习的体会,也可以提出不懂的地方,在大组交流时提出。

目的:读出感情,理解语言文字,作者是怎样把漓江水的特点写具体的。

学习方式:读读、议议、圈圈、划划

等一会儿老师还要请你们交流一下你们是怎样来学习课文的,向大家介绍一下你们学习的方法、步骤。

⒉汇报交流学习情况:

⑴词义:波澜壮阔、无瑕等

⑵分层:三层

⑶修辞手法:引读

第一句用“波澜壮阔的大海”和“水平如镜的西湖”跟漓江作比较,强调漓江的水有独特的美。第二句具体写漓江水“静”、“清”、“绿”三个特点。其中的“真”,是的确、实在的意思。

(作者为何在“静、清、绿”前加上一个“真”字,后都带个“啊”字?通过朗读,体会“真”写出程度。“啊”抒发作者喜悦、赞美之情。)

对这三个特点,作者用感觉或用比喻来具体说明,并把它们组成一组排比句,文字优美,富有节奏,给人的印象鲜明、深刻。

最后一句写出江水之静。

⑷描写角度:引读

“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从动态的角度写;

“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从透明度的角度写;

“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暇的翡翠――从色彩的角度写。

⑸引读,说说你怎样读出语气,交流并指导朗读。

“静,清,绿”三字要读重音,在“静得、清得、绿得”后要有小停顿,以突出后面补充说明得部分。读这三个分句,音量要渐大,读出层层推进得感觉。

朗读这一节,首先要把握平稳、清新的基调,其次要运用重音、速度等技巧,传递出对内容的理解第一句是全节的总起句,读时要平稳,声音可略低,“却从没看见过”、“这样的”读重音。第二句要掌握重音和停顿。最后一句是再次写感觉,以突出漓江水的“静”,读时渐轻、渐缓。读好排比句,注意节奏,几个“像……”要一气呵成。

个读,齐读。

⑹质疑,解疑

⑺小结你们小组是用什么方法来学习课文的?

读课文→分层→找特点→怎样写具体(读读议议)→有感情朗读

⒊背诵第二节,根据板书自背,互背,说说你是用什么方法把课文背出来的。

(记关键词,列提纲,记每句第一字……)

⒋检查背诵

四、巩固练习,检测反馈

⒈抄写词语;

⒉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⒊背诵并默写第二节。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⒈指名背诵二节(默写第二节)

⒉过渡:桂林的水是美的,桂林的山更有与众不同之处。

二、依据自学提纲,学第三节(出示学习要求:1、自由读课文;2、画出描写山的特点的句子读一读,体会桂林山的特点;3、说说桂林的山与泰山、香山有什么不同;有感情的朗读。)

⒈用学习第二节的方法来自学第三节,把课文读懂:

目的:读出感情,理解语言文字,作者是怎样把漓江山的特点写具体的。

学习方式:读读、议议、圈圈、划划

还要交流一下你们是怎样读懂课文的方法。

⒉汇报交流学习情况:

⑴词义:奇峰罗列、危峰兀立、怪石嶙峋、色彩明丽

⑵分层:二层

⑶写法:

写法上与第2节相似,显示了结构上的对称。第一句用“峰峦雄伟的泰山”、“红叶似火的香山”跟桂林的山作比较,突出桂林山的奇特。第二句用排比句具体地写桂林山的奇、秀、险的特点。

奇峰罗列,形态万千――山形

色彩明丽――山色

危峰兀立、怪石嶙峋――山势

有形态的描摹,有联想比喻,有亲身感受,把山的形、色、势写得非常生动逼真。引读。

⑷有感情地朗读。

⑸汇报交流学习方法:

【读课文→分层→找特点→怎样写具体(读读议议)→有感情朗读】

⑹背诵第三节,交流背诵方法。

三、略读第三段,再进行汇报交流

⒈师引读:第三段从整体上写桂林山水之美。山水一体,交相辉映,加上空中――(云雾迷蒙),山间――(绿树红花),江上――(竹筏小舟),让你感受到像是走进了连绵不断的画卷,真是――(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

⒉最后这句古诗是什么含义?

⒊这句诗既是作者的感受,也是对全文的总结,与第一段的内容相呼应。

⒋背诵第三段。

四、总结

⒈作者用诗一般的语言,描述了桂林美丽的山水,写下了自己观赏桂林山水的真切感受,抒发了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

⒉让我们齐读课文

五、巩固练习,检测反馈,培养能力

1、课后练习二例中的第一分句是概述,第二分句是用补充说明的方法写具体,即“清得”怎么样。两个小题分别要求写出“黑得怎么样”和“干净得怎么样”。如:“黑得伸手不见五指”“黑得看不见屋内的陈设”;“干净得看不见一张纸屑”等。

2、背诵课文比赛

课后反思:

第二十一课 古诗三首教案


第二十一课古诗三首

教学目标:

1.理解古诗的内容,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美景、热爱祖国壮丽山川的思想感情。

2.学会并掌握本课的生字、词。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并能默写古诗。

教学重、难点:(目标1、3)

教学课时:(3课时)

教学准备:(课文挂图)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初步感知。

1.谈话导入:

2.试读古诗,学习生字新词;

1)学生试读古诗,用笔划出生字和不理解的词语。

2)学习生字。要求:读准字音、记清字形、了解字义。

3.解释诗题,初步理解古诗内容:

1)教师板书诗题:望庐山瀑布

2)解释诗题:①望:远远的看。

②诗题:站在远处看庐山瀑布。

③这首诗描绘庐山瀑布的壮丽景色。

二、理解意思:

1.教师范读,学生练习朗读。

2.逐句理解各诗句的意思。

1)日照香炉生紫烟,

“香炉”指:庐山香炉峰。生:生成,在这里是“升腾”的意思。

意思:在阳光照耀下,香炉峰顶弥漫着紫色的烟雾,像香炉里散发的烟一样。

2)遥看瀑布挂前川。

遥:远川:水道、河流的意思,指瀑布下泻之后像一条河。

挂:悬挂,形象地表现出了倾泻的瀑布在“遥看”中的状态。

意思:远远望去,瀑布像一条大河垂挂在山前。

3)飞流直下三千尺,

飞流:飞泻的水流。直下:直泻而下。直下,既写出了山的高峻陡峭,又突出了瀑布奔腾而下,势不可挡的气魄。

“三千尺”是虚指,意在形容瀑布的高和长。

意思:很长的瀑布从陡峭的山崖上飞快地直泻而下。

4)疑是银河落九天。

疑:可能是,怀疑“九天”是指天的最高处。

落:指“从……落下”;“落”字写出了瀑布倾泻而下的磅礴气势。

意思:使人怀疑(好象)是银河从天上的最高处倾泻下来了。

3.读各诗句的意思,看插图,思考:

1)这首诗描绘的是什么?

2)诗中哪些语句具体写了瀑布,是抓住什么来写的?

3)诗人是站在什么地方观看庐山瀑布的?

三、指导朗读,加深理解,体会作者的情感。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速度要稍微慢一些)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节奏要轻快一些,语调高一些)

1.齐读古诗,串讲诗的内容。

2.品读体会作者的情感。

3.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四、学生质疑,练习朗读、背诵。

五、作业:1.写生字、抄古诗。2.背诵、默写古诗。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初步感知。

1.谈话导入:

2.试读古诗,学习生字新词;

1)学生试读古诗,用笔划出生字和不理解的词语。

2)学习生字。要求:读准字音、记清字形、了解字义。

3.解释诗题,初步理解古诗内容:

1)教师板书诗题:山行

2)解释诗题:在山上行走。

二、理解意思。

1.教师范读,学生练习朗读。

2.逐句理解各诗句的意思。

1)远上寒山石径斜,

远上:向远处伸展。石径:石头小路。斜(xia):曲折不直。

意思:深秋时节的高山,有一条石头小路,弯弯曲曲地向远处伸展。

2)白云生处有人家。

白云生处:漂浮着白云的地方。

意思:在山上漂浮着白云的地方,隐约可以看到有住人的房子。

3)停车坐爱枫林晚,

停:因为。爱:喜爱、留恋。晚:傍晚。

意思:我停下车子不走了,是因为我喜爱这傍晚时候的枫树林。

4)霜叶红于二月花。

霜叶:被霜打过的枫叶。红于:比……还红。二月花:春天的花。

意思:被霜打过的枫叶,比春天的鲜花还要红艳。

3.读各诗句的意思,看插图,思考:

1)这首诗描绘的是什么景色?

2)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三、指导朗读,加深理解,体会作者的情感。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1.齐读古诗,串讲诗的内容。

2.品读体会作者的情感。

3.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四、学生质疑,练习朗读、背诵。

五、作业:1.写生字、抄古诗。2.背诵、默写古诗。

第三课时

一、导入新课、初步感知。

1.谈话导入:

2.试读古诗,学习生字新词;

1)学生试读古诗,用笔划出生字和不理解的词语。

2)学习生字。要求:读准字音、记清字形、了解字义。

3.解释诗题,初步理解古诗内容:

1)教师板书诗题: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2)解释诗题:在重阳节这天思念家乡的兄弟。

二、理解意思。

1.教师范读,学生练习朗读。

2.逐句理解各诗句的意思。

1)独在异乡为异客,

独:独自一人。异乡:他乡,这里指长安。异客:他乡的客人。

意思:我孤独一人在外地,人地生疏,举目无亲,感到寂寞。

2)每逢佳节倍思亲。

逢:遇到。倍:加倍,更加。佳节:美好的节日,这里指重阳节。

意思:每当遇到节日,我就更加思念家中的亲人。

3)遥知兄弟登高处,

遥:远。兄弟:哥哥弟弟。登高:民间风俗,外出登高。

意思:我在遥远的地方,想到兄弟们一定都登上了高处。

4)遍插茱萸少一人。

遍:全部。茱萸:一种植物,据说插在头上可以防灾避疫。

意思:兄弟们都插着茱萸,站在那高高的地方,单单缺少我一人。

3.读诗句意思,思考:这首诗讲的什么事?表达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三、指导朗读,加深理解,体会作者的情感。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1.齐读古诗,串讲诗的内容。

2.品读体会作者的情感。

四、学生质疑,练习朗读、背诵。

五、作业:1.写生字、抄古诗。2.背诵、默写古诗。

《走进李白》


相信很多老师都希望自己的课堂上同学们能够积极的与自己互动。所以大多数老师都会选择制定一份教学计划。为学生带来更好的听课体验,从而提高听课效率。那吗编写一份教案应该注意那些问题呢?为了让您在使用时更加简单方便,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走进李白》”,仅供参考,但愿对您的工作带来帮助。

《走进李白》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对李白部分诗的欣赏,进一步了解李白是“中国最伟大的诗人”,作为炎黄子孙如何能不了解李白?因此特上一课“走进李白”。

2.走进李白的诗中去,解读“集儒家、道家、侠士、书生、诗人于一生”的李白作为诗仙酒仙的风骨和李白作为常人凡人的情思。

教学方法

教师以故事串连,用诗歌作有详有略的品读、吟诵、赏读;以主题为单元教学,第一课主题是“李白是仙”,第二主题是“李白是人”。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第一课时:李白是仙

一、由“仙”字引入

1.

李白的咏月诗


作为大家敬仰的人民教师,要对每一堂课认真负责。为了不消耗上课时间,就需要有一份完整的教学计划。上课才能够为同学讲更多的,更全面的知识。你们见过哪些优秀教师的小学教案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收集整理,为您带来的《李白的咏月诗》,仅供参考,但愿对您的工作带来帮助。

李白的咏月诗

李白是一个才情异禀、富有浪漫主义色彩的抒情诗人,一生热爱大自然,遍历名山大川;虽有济世之才,但却不为世所用,只好寄情诗酒名山胜水,写出名垂千古的绚丽诗篇。历代民间流传家喻户晓的《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就是运用自然的口语,能思人之所思,言人之所不能言,借月而抒发思乡之情的雄奇千古的绝唱。曾有稍谙音律的好事者,意欲妄改“举头望明月”为“举首望明月”,虽更符合七绝平仄,但却丧失了厚重浑成的天籁音韵,没有一唱三叹的回肠韵致了。

李白的著名七言古风《把酒问月》,可以说是承上启下的“问月”诗篇。诗前段四句点题:“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次段四句:“皎如飞镜临丹阙,绿烟灭尽清辉发。但见宵从海上来,宁知晓向云间没。”状绘美丽明月晶亮耀眼的清辉和月亮由海底上升和隐没云间的运行。第三段四句:“白兔捣药秋复春,嫦娥孤栖与谁邻?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引证了民间传说的月宫神话,玉兔不计春秋地常年捣药,嫦娥偷吃夫君后羿灵药飞升月宫的寂寞,而引发人生短暂,宇宙永恒,时空不可扭转的感叹;特别是后二句,富有人生哲理的思考。末段四句,是全诗的归结:“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长照金樽里。”既然人生苦短,韶光易逝,难以相伴永远运行不息的明月,就不如让月光长远照在自己对酒当歌及时行乐的金樽里面吧!全诗层层递进切入,衔接浑然天成,意境清幽完美。

另一首五言古风《月下独酌》开篇,先把月亮拟人化,“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后又清醒地认识,“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最后归结为:“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与庄子的《逍遥游》意境相似,企望自己能飞升,与月亮相伴,一起遨游在无垠的天际。全诗由热闹氛围的渲染,转入凄凉孤单心境的淡化消解,抒发了诗人旷达超脱的情怀。

李白一生爱月亮,李白的月亮,也大多是他自己投影的化身。月亮里的嫦娥、玉兔、蟾蜍,也赋予了人的精神魂魄,因而,也就成为了鲜活的艺术形象了。

专家出手(四):设计李白


第一节:李白生平简介

教学重点

熟悉李白生平事迹

教学难点

结合李白各个时期的作品加深对李白的了解

教学内容

李白生平:

李白的诗学地位:

第二节:李白诗学研究之醉态诗学思维方式

教学重点

讲授作为诗学思维方式的醉态狂幻

教学难点

体会李白情绪巅峰体验中的精神自由

教学内容赏析《将进酒》

没有诗的人生是寂寞的,没有酒的诗歌是干涩的。中国五千年文明史,时时洋溢着诗情,处处弥漫着酒香。诗达意,酒传神,写尽人生。论诗酒之道,当首推李白。他爱诗若痴,爱酒成狂,既具有侠客豪饮之风,也不失文人品茗之气。他经常醉着,却睁着一双世事洞明的眼睛;他就这么喝着,激扬文字中流淌着指点江山的豪情。他有理由爱酒,因为他明白天若不爱酒,酒星不在天;地若不爱酒,地应无酒泉;天地既爱酒,爱酒不愧天。他不能没有酒,因为只有在酒中,才有他涌动的生命。花间独酌,他可以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客中对饮,但见那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行路艰难,自有金樽清酒斗十千相伴,临行饯别,会有愁来饮酒二千石开怀。更有那奔腾不息的《将进酒》,挥洒着李白的诗酒大自在。

第三节:李白诗学研究之时空错综的诗兴哲学

教习重点

通过诗作了解体会李白以生命体验历史的形式

教学难点

理解诗人对神仙世界的向往,对自由生活的渴慕,以及鄙弃黑暗尘世,蔑视权贵的凛然傲志。

教学内容李白的求仙诗

昔我游齐都,登华不注峰。兹山何峻秀?绿翠如芙蓉。

萧飒古仙人,了知是赤松。借予一白鹿,自挟两青龙。

含笑凌倒景,欣然愿相从。

太白何苍苍,星辰上森列。去天三百里,邈尔与世绝。

中有绿发翁,披云卧松雪。不笑亦不语,冥栖在岩穴。

我来逢真人,长跪问宝诀。粲然启玉齿,授以炼药说。

铭骨传其语,竦身已电灭。仰望不可及,苍然五情热。

吾将营丹砂,永与世人别。

第四节:李白诗学研究之言体诗的心理机制

教学重点

李白代妇立言的才子道

教学难点

了解感悟弃妇情结与文人的生存境遇

教学内容

李白诗作中反映妇女生活的深广程及其卓越艺术成就是空前的。如《乌夜啼》《捣衣篇》《北风行》将征人之妇思念、期望、痛苦之情作了充分展示,其中包含了诗人对拓边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的同情。《长干行》《江夏行》塑造了两个商人妇的形象,反映了一个社会问题。其中《长干行》有浓郁生活气息,艺术上极有特色。还介绍了《玉阶怨》《长相思》等表现宫女哀怨、贵族妇女离愁别情等诗,说明李白对妇女有广泛的同情。还分析了李白妇女题材诗写得好的原因:一是借鉴了民歌中相关手法;二是他自己一生漂浮,对相思别离有极深体验。

第五节:李白诗学研究之山水诗学雄奇清隽的双重品格

教学重点

理解,感悟李白的诗歌从山水审美独立到山水审美通融。

教学难点

感悟诗人山水灵化的生命感觉,体会诗人魂系山水的精神诗史。

教学内容

一、大自然山水是适合人们憩息游赏的对象和环境。

二、李白山水诗的突出特点是大自然山水形象的理想化、狂想化和个性化。

第六节:李白诗学研究之明月意象思维

教学重点

了解诗人明月意象的本质与历程

教学难点

体会诗人的玩月雅兴与体味自然的意趣,了解诗人的纯美追求与隐喻的味外味。

教学内容

一、历代民间流传家喻户晓的《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就是运用自然的口语,能思人之所思,言人之所不能言,借月而抒发思乡之情的雄奇千古的绝唱。

二、李白的著名七言古风《把酒问月》,可以说是承上启下的问月诗篇。三、另一首五言古风《月下独酌》开篇,先把月亮拟人化,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后又清醒地认识,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最后归结为: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与庄子的《逍遥游》意境相似,企望自己能飞升,与月亮相伴,一起遨游在无垠的天际。全诗由热闹氛围的渲染,转入凄凉孤单心境的淡化消解,抒发了诗人旷达超脱的情怀。

第七节:李白诗学研究之语言弹性与文化密度

教学重点

体会李白诗句中的运动感与弹性的组合,了解诗中典故。

教学难点

理解诗人从印象感悟到理论思辩的过程。

教学内容

《行路难》及其赏析;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第八节:李白诗作的影响

教学重点

了解李白诗歌对后世的影响

教学难点

理解李白诗作在我国文学上的重要位置

教学内容

李白的诗歌创作,在当时就征服了朝野上下,赢得了崇高的声誉和地位,其对后世的影响则更为巨大,这主要表现其人格魅力和诗歌艺术成就两方面。

一、李白诗歌中所反映出来的人格力量和个性魅力,极大地影响了后世文人。二、在诗歌的艺术成就方面,他那气挟风雷的诗作,使后世无数诗人为之倾倒。

《李白诗三首》一文就此结束,希望能帮助您在小学教学中起到作用,如还需更多,请关注我们的“杜甫诗三首高中教案”专题。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16253.html

更多

最新更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