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高中语文教案

2024-04-03 高中语文教案

2024高中语文教案。

一名优秀负责的教师就要对每一位学生尽职尽责,作为高中教师就要在上课前做好适合自己的教案。教案可以让学生更容易听懂所讲的内容,帮助高中教师能够更轻松的上课教学。你知道如何去写好一份优秀的高中教案呢?在此,你不妨阅读一下2024高中语文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为你提供参考!

高中语文教案 篇1

教学目的

一、理解这篇杂文语言犀利、幽默的特点;学习本文运用比喻进行论证的方法,正确理解各种比喻的含义。

二、理解如何正确对待中外文化遗产。

教学时数 两教时

教学过程

第一教时

一、导入新课。

随着我国开放的深入发展,国外的科学、文化、技术以及资产阶级的腐朽思想、生活作风等等也随之大量而来,我们应采取怎样的态度和方法才是正确的呢?学习鲁迅先生的杂文《拿来主义》,从中可以受到启发,得到教益。

二、指导预习。

读“预习提示”。“提示”有两段,第1段写什么?学生回答后要求思考:鲁迅先生在提出“拿来主义”之前,为什么先批“送去主义”?由此理出文章结构层次,归纳每部分的大意。第2段写什么?学生回答后,要求阅读课文时勾画出犀利、幽默的词语和比喻论证的语段,并体会其含义。

三、研习新课。

1.分析写作思路和课文结构层次。

提问:作者要论说的是“拿来主义”,为什么课文前半部分写“闭关主义”和“送去主义”?

讨论、明确:作者要论说的是“拿来主义”,但它是针对历史和现实存在的问题提出来的,近代的“闭关主义”必然导致“现在”的“送去主义”。“送去主义”是一种有往无来的卖国行径,必然导致国势日弱,被动挨打,从长远看,将造成亡国灭种。因此,采取与“送去主义”针锋相对的“拿来主义”就刻不容缓。“送去主义”和“拿来主义”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破”正是为了“立”,“破”得彻底,“立”得才牢靠。这个问题弄明白了,作者的思路和文章的结构层次就基本上清楚了。

全文分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4段):揭露批判“送去主义”的实质及其严重后果。

第1、2段是揭露批判国民党政府在文化上奉行“送去主义”的媚外求荣和欺世惑众的可耻行为。

第3、4段是揭露“送去主义”的实质和危害。

第二部分(第59段):阐明“拿来主义”的基本观点,批判在对待文化遗产问题上的错误倾向。

第5段正面提出“拿来主义”的主张。

第6段揭示“送去主义”的危害和实行“拿来主义”的必要。

第7段揭示“拿来主义”的含义就是“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

第8段批判对待文化遗产的三种错误态度。

第9段从正面具体而形象地阐明“拿来主义”的原则和方法。

第三部分(第10段):总结全文,指出实行“拿来主义”的人应具有的胆识和品质,以及“拿来主义”对于创造民族新文化的重要意义。

2.研习第一部分:弄清“送去主义”的实质与危害,体会幽默、讽刺的语言在批判错误观点时的表现力。

(1)提问:第1段“别的且不说罢”一句有什么作用?作者列举了哪些事例来揭露国民党政府实行“送去主义”的媚外丑态的?

讨论,明确:这一句把所要揭露、论述的范围加以严格的限制,只讲文化上的事。本文写于1934年6月4日,那时日本帝国主义的魔爪已经伸到了东北、华北,国民党政府推行卖国主义政策,变本加厉地出卖国家的领土、资源和主权,确实“成了什么都是‘送去主义’了”。因此,用“别的且不说罢”的句子,不仅使论述的范围明确,而且增强了揭露的深刻性。

作者举了三个“送”的事例:“先送”一批古董到巴黎去展览,“不知后事如何”,即有去无回,这是媚外的可耻行径;还有几位“大师”们捧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挂过去,“捧”何其郑重、恭敬,媚态可掬,几张画“一路的挂”,何其卖力,何其寒伧可笑,“发扬国光”,反语,讽刺不以为耻,反以为荣;“还要送梅兰芳博士到苏联去,以催进‘象征主义’……也可以算得显出一点进步了”,用这种方式来显示一点进步,多么可怜,暗示“学艺”上的东西已经相当贫乏。作者讽刺批判的锋芒不是对着几位艺术家,而是指向卖国媚外的反动_及其御用文人,字里行间充满着憎恶和鄙视。

(2)提问:一味奉行“送去主义”会产生什么严重后果及危害?

讨论,明确:作者以尼采自诩他是太阳,光热无穷,只是给与,不想取得作类比,“尼采究竟不是太阳,他发了疯”;中国不是“丰富”,还要“大度”,“只是送出去”,同样是愚蠢可笑的。说“掘起地下的煤来,就足够全世界几百年之用”,“几百年之后呢”?我们的子孙,“当佳节大典之际,他们拿不出东西来,只好磕头贺喜,讨一点残羹冷炙做奖赏”。“磕头”、“讨”和“残羹冷炙”、“奖赏”等词语,形象、深刻地写出了“送”的结果是我们的子孙后代无法立足于世界民族之林。

(3)提问:“抛来”和“抛给”有何区别?

讨论,明确:抛来指把无用的东西抛弃掉,或者无代价地送人或施舍,一般不怀有什么不良的动机或目的。

抛给指有目的的、带恶意的输出。

(4)小结:作者把对待文化遗产的问题放在历史和现实的背景中加以考察,文章一开始便从“闭关主义”说起,进而揭露国民党政府在“学艺”上实行“送去主义”的种.种媚外求荣,欺世惑众的事实,揭示“送去主义”必然使中国人民更加陷入被侵略,受奴役的悲惨境地。因此,“送去”之外,还得“拿来”。

3.布置作业。

第二教时

一、检查复习。

给加黑字注音并解释:礼尚(shàng;崇尚、重视。)自诩(xǔ;夸耀,说大话。)残羹(gēng;有浓汁的食品。)冷炙(zhì;烤肉。)冠冕(miǎn;古代帝王戴的帽子,引申为体面。)

二、研习新课。

1.研读第二部分:理解“拿来主义”的主张,领会运用形象的比喻阐明抽象的深刻的道理的写作方法。

指名朗读第5、6、7段,注意对吝(lìn)啬(sè)、髓(suǐ)、蹩(bié)正音。

(1)提问:第5段中哪些词语含有讽刺意味?第6段的“送来”与“拿来”有何区别?第7段的“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怎么理解?

讨论,明确:“摩登”是针对上文“自从给枪炮打破了大门之后……成了什么都是‘送去主义’了”而言的,把卖国媚外的行径说成“时髦”,一味地“送去”说成“赶时髦”,其讽刺意味是很浓烈的。“吝啬”是针对上文“丰富”、“大度”而言的,两者鲜明对照,对“送去主义”者进行讽刺鞭挞。

“送来”是帝国主义对我国进行的经济、军事、文化侵略、掠夺,是“抛给”的同义语;“拿来”是根据需要自己拿,二者本质不同,内容迥异。

运用脑髓指用脑筋独立思考,有主见;放出眼光指要看得清,有辨别力;自己来拿指要有选择,自己拿。

(2)提问:第8段批判了对待文化遗产的哪几种错误态度?第9段阐述了“拿来主义”者应采取怎样的态度和方法?运用比喻论证说明有什么作用?

讨论,明确:“大宅子”比喻文化遗产。

怕:徘徊不敢走进门(逃避主义)孱头

怒:勃然大怒,放一把火烧光(虚无主义)昏蛋。

羡慕:欣欣然接受一切(投降主义)废物。

以上三种人对待文化遗产的态度都是错误的。

对待文化遗产的正确态度:首先是“占有”,然后是“挑选”。“占有”是前提,不“占有”就无从“挑选”;“挑选”是关键,不“挑选”,“占有”就毫无意义。

“挑选”的具体做法: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

鱼翅比喻文化遗产中的精华部分(使用,吃掉)。

鸦片比喻有益也有害的一类事物(存放,供治病)。

烟枪、烟灯比喻有害的可作反面教材的一类事物(送一点进博物馆,毁掉)。

姨太太比喻供剥削阶级欣赏享用的腐朽淫糜的东西(走散)。

文中运用“大宅子”、“鱼翅”、“鸦片”、“烟枪和烟灯”等当时人们所熟悉的事物作比方,使如何对待文化遗产这个抽象问题具体化,深奥道理浅显化,将怎样“挑选”说得具体形象又清楚透彻。尤其是对“孱头”、“昏蛋”、“废物”、“姨太太”等形象的勾勒,寓意丰富,耐人寻味。

2.研读第三部分:要求学生朗读文章最后部分,简要说出每句话的内容。

第1句话:结论是我们要拿来。第2句话:拿来主义的具体做法。第3句话:拿来主义的结果。第4句话:拿来主义者应具备的条件。第5句话:从反面指出拿来主义的意义。

提问:这一段共5句话,如果这5句话是5个问题的答案,那么应该是哪5个问题(“思考和练习”二)?

明确:①究竟应该怎样对待文化遗产?②对文化遗产应该怎样区别对待?③正确对待文化遗产有什么积极意义?④要处理好文化遗产我们必须具备哪些条件?⑤实行“拿来主义”的重要性迫切性何在?

3.总结全文,加深理解。

(1)提取要点,归纳中心:本文批判了国民党_的卖国主义政策和一些人对待文化遗产的错误态度,阐明了批判继承文化遗产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指出了正确的继承和借鉴乃是建设民族新文化的必不可少的条件。

鲁迅对文化遗产的见解,跟毛泽东同志“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排泄其糟粕,吸收其精华”的意见是一致的。时至今日,这篇文章仍然放射着思想光辉,值得我们认真学习和借鉴。

(2)由学生讨论,归纳写作特点。①先破后立,破立结合;②运用贴切的比喻阐明抽象、深奥的道理;③语言犀利、幽默。每一条要求能举出实例,并结合自己的感悟作简要分析。

教案点评:

一、课文前半部分是难点,着重使学生认识“送去主义”的实质与危害;重点放在课文后半部分,让学生理解比喻论证和讽刺语句的含义,明确什么是“拿来主义”。

二、课文内容丰富,含义深刻,教学时注意设计富有启发性的思考题,引导学生讨论,重要语段加强朗读训练,以加深对文章主要观点和语言特点的理解。

探究活动

1.可以指导学生开辩论会,要求在陈述观点的时候必须用上因果论证和比喻论证的方法。

2.阅读鲁迅先生的三篇杂文《夏三虫》、《战士和苍蝇》、《送灶日漫笔》,用心体味鲁迅杂文语言犀利幽默的特点。

3.指导学生阅读一篇高考满分作文,并让他们从语言角度分析其成功之处。

高中语文教案 篇2

怅(chàng):原意是失意,这里用来表达出深思而引发激昂慷慨的心情。

粪土当年万户侯:把当时的军阀官僚看得如同粪土一样。粪土,作动词用,视……如粪土。 击水:游泳。 苍茫:旷远迷茫。 二、词语辨析

洲:指地名;国内地名特指水中陆地是也用“洲”如橘子洲、株洲等。

10、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23、四海翻腾云水怒,五洲震荡风雷激。(《满江红?和郭沫若同志》)

彷徨(pánghuáng)寂寥(liáo)斑斓(bünlán) 惆怅(ch?uchàng) 漫溯(sù) 凄婉(wǎn) 长篙(güo) 笙箫(sh?ngxiüo) 榆阴(注意字形) 青荇(xìng) 彳亍(chìchù):走走停停,多用于形容内心惆怅、哀伤。

大堰(yàn)河 檐(yán)头 瓦菲(f?i) 灶(zào)火 荆棘(j?ngjí) 掐(qiü)死

匾(biǎn)额 火钵(bō) 碾碎(niǎnsuì) 忸怩(niǔní) 冰屑(xi?) 咒(zh?u)语 团箕(j?) 凌侮(wǔ) 叱(chì)骂 青苔(tái) 麦糟(züo) 给(jǐ)予 虱(sh?)子 檐(屋檐) 忸(忸怩) 掐(掐死) 偃(yǎn)(偃旗息鼓) 瞻(瞻仰) 钮(电钮) 谄(谄媚) tái)青苔 án)埋怨

高中语文教案 篇3

看了许多《群英会蒋干中计》一文的教案,我觉得似乎都没有脱开分析情节结构和人物形象的俗套,以这种姿态教此文,恐怕又会把文章教死,学生也不一定会得到什么收益。我认为,要成功教学这篇文章,应该抓住一个关键问题大做文章,那就是周瑜行使反间计。抓住这个核心,许多问题便会迎刃而解。

于是,我设计了两个问题供学生讨论:

一、 周瑜是怎样行使反间计的?

二、 如果你是蒋干,你会怎样与周瑜斗智呢?你能否识破周瑜之计?

我充分运用启发式的教学艺术,很快把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了出来。下边是课堂讨论的部分实录:

师:蒋干到东吴来干什么?

生:说降周瑜。

师:周瑜要做什么?

生:诱蒋干中计,盗走书信,借曹操之手杀掉蔡瑁、张允。

师:本文主要是写什么的?

生:写周瑜诱使蒋干中计盗书,行使反间之计。

师:那周瑜是怎样行使反间计的呢?

生:(思考,一时答不上来)

师:(启发)假若周瑜与蒋干共叙一番友情,然后拉蒋干共寝蒋干会不会中计盗书?

生:(摇头)不会。

师:为什么呢?

生:(纷纷)他不会相信。他一定会分析这封信是真是假。他可能会睡着,根本看不到这封信。他会趁此机会劝周瑜投降曹操……

师:对,这种情况下行反间计是肯定行不通的。那么,要诱使蒋干盗书中计,必须具备什么条件?

生:(讨论、结论)有机会看到书信,并且不会产生任何怀疑,直至把书信盗回去献给曹操。

师:对。那么怎样才能让蒋干看到这封信而又不会使他产生怀疑呢?

生:(思考、议论)

师:首先,这样一封重要的信,应该放在哪里最好?

生:(讨论、回答)应该放在“军机重地”,即周瑜的卧室。

师:所以首先要引蒋干进入周瑜的卧室。直接拉他去行吗?

生:不行。

师:为什么?

生:蒋干会怀疑。

师:对。为了不使蒋干怀疑,周瑜就设计了一出戏,巧妙地引蒋干进入了他的“军机重地”,给蒋干制造了一个“盗书”的机会。这出戏是什么?

生:群英大会,宴请蒋干,周瑜喝得“酩酊大醉”,借机拉蒋干入室共寝。

师:对,饮酒大醉是整个计谋的关键,它不会使蒋干对“入室共寝”产生怀疑。

但“入室共寝”就一定会使蒋干盗书吗?“共寝”时有哪些情况他不会盗书?

生:(纷纷)蒋干也喝醉了,一觉睡到天亮;他只是一时没睡,不久就睡去了;他根本就没有从床上起来,他不去翻看周瑜的书桌,……

师:对,一定不要让他睡去,而且一定要让他从床上起来。但怎样做到这一点呢?

生:(思考、讨论、一时答不上来)

师:(启发)蒋干到东吴是干什么来的?

生:说降周瑜。

师:临行时他向曹操表明了什么态度?

生:“干到江左,必要成功。”

师:假如他做不到这一点呢?

生:他就很难回去向曹操交代。

师:对,他就没法给曹操一个交代。此时,他就如热锅里的蚂蚁一样不能入睡。于是,他就鬼使神差般地从床上起来去偷看周瑜放在桌上的文卷。这样看来,要达到让蒋干看书、盗书的目的,首先要做到什么?

生:使蒋干到东吴的目的彻底化为泡影。

师:对,当蒋干绝望之时,他才会到处寻找向曹操交代的办法。此时,诱饵早就放在周瑜的书桌上,专等鱼儿上钩。

但怎样才能使将干绝望呢?三言两语能做到吗?周瑜是怎么做的?

生:(看课文、讨论、发言 )一开始就质问蒋干是否作说客;让太史慈作监酒;看军士、粮草,表明自己的态度;舞剑作歌,抒发志向……

师:很好,同学们分析得很正确。现在,我们把这个过程放一个慢镜头,分析以下,周瑜一共堵了蒋干几次口?

生:(阅读、讨论、总结,老师板书)一共四次:

第一次:先发制人

第二次:让太史慈作监酒

第三次:看军士、粮草,表明态度

第四次:舞剑作歌,抒发志向

师:再看课文,周瑜每堵一次口,蒋干的反映怎样?

生:(看课文、回答)第一次,“愕然”;第二次:“惊愕,不敢多言”;第三次:“面如土色”;第四次:(没写)

师:很好,把这些地方加上着重号。(停一会儿)最后一次没写,你能想象出此时蒋干的样子吗?

生:肯定是神情麻木,完全绝望。

师:对。周瑜就是这样通过群英大会完全夺去了蒋干到东吴的目的,使蒋干彻底绝望,最终诱使蒋干中计盗书,并进而骗过曹操,达到杀蔡瑁、张允的目的。

现在,我们总结一下,周瑜诱使蒋干中计盗书,一共走了几大步?

师生:(共同讨论、结论、板书)一共走了两大步:

第一步:夺蒋干之志;

第二步:诱蒋干盗书。

师:蒋干偷看周瑜书信,发现所谓的蔡瑁、张允的投降书,便如获至宝。但是不是就可以绝对的说,蒋干不再会对这封信产生怀疑呢?

生:(疑惑、不敢下结论)

师:周瑜为了做到万无一失,在蒋干偷看书信之后,又做了什么?

生:(看课文、回答)说梦话,与来人做了一场假戏。

师:很好,请同学们把这一段阅读一遍,看周瑜做得多么逼真。

就这样,周瑜自编自导,终于诱使蒋干中计盗书。这真是天衣无缝。它步步紧凑,环环相扣,充满着大智大慧。

生:(十分兴奋,愉悦,议论纷纷)

师:但是,在当时的情况之下,一切都是周瑜预先安排好的,而且有许多人配合;而蒋干是孤身一人,一切又都来得突然,结果蒋干就如傻瓜一般中了周瑜的圈套。现在我让同学们去充当一下蒋干,只身到东吴,说降周瑜。你该怎样去对付他呢?周瑜堵你的口的时候,你怎么办?周瑜诱你盗书时,你会产生什么怀疑?书信本身有没有破绽呢?要知道,你的条件比蒋干优裕多了。你的思考时间 充裕的,你已经知道了周瑜的目的,而且你已经学了这篇课文,你还可以跟同学们互相讨论,……这样,你应该拿出你的聪明才智去战胜周瑜了吧。假如在这种情况之下,你依然手足无措,不知如何应对,那么你就跟蒋干差不多了。你们是否愿意试一试呢?请同学们准备好,下一节我们解决这个问题。

生:(十分兴奋、愉悦,跃跃欲试)

现在的语文教学动不动就讲模式,我觉得大可不必。一个优秀的教师,应该达到即有招又无招的境界,即所谓“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常中有变,变中有常”。每一篇课文都有它自身的特点,教师应根据它的特点,采取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这样才能把课文教活。无论怎样优秀的教学方法,老师运用得再熟练,但如果千篇一律,学生也会听厌,课堂也会成为死水一潭。《群英会蒋干中计》一文,其核心是周瑜行使反间之计,它的最大特点就是充满智慧,假如不抓住这一中心,而照本宣科地分析情节结构和人物形象等等,那就只会使教与学变得索然无味,失去文章本来的魅力。所以,我就抓住“反间计”这一关键点,以培养学生的智力、逻辑推理能力和创造思维能力等为切入点,安排这篇文章的教学,最后取得了很大成功。而且在这样的分析之中,文章的情节结构、人物形象等,学生自然而然地了然于胸,不必老师再过多地分析。尤其是第二节课,我让学生扮演蒋干,智斗周瑜,课堂气氛更是活跃得很,很多地方甚至出乎我的意料。比如有同学说:“周瑜拉我出去看军士、粮草,正是我说降周瑜的大好时机,因为当时没有其他将领在场”;有同学说:“周瑜舞剑作歌,我也舞剑作歌,我也会借‘酒醉’当着文武百官的面直言曹操之锐不可挡,东吴之军心涣散,即使不能达到说降周瑜的目的,也会动摇东吴的军心”;又有同学说:“假的毕竟是假的,周瑜的计谋再周密,也有破绽,甚至破绽百出。比如周瑜醉了,携蒋干共寝,但其他将领并没有都醉呀?他们为什么不阻止呢?他们至少也应把周瑜卧室里的重要东西给收起来呀?又如,蒋干叫周瑜几声,周瑜都听不见,来人只叫周瑜一声,周瑜就听见了,不是很奇怪吗?……”;还有同学说:“书信本身也有明显破绽。蔡瑁、张允既已投降曹操,又为何投降东吴呢?要知道,曹操比东吴的势力大多了。而且既要杀曹操,又为何事先声张呢?不是很容易泄露的吗?”……整个一节课学生踊跃发言,都显得特别聪明,课堂气氛十分热烈。我原先预想的教学目的已完全达到了。

高中语文教案 篇4

一、引言

语文教育在高中阶段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既是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石,也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语文教案的设计与实施对于学生的学习效果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本文将从教案设计、教学实施以及教学反思三个方面,对高中语文教案进行详细、具体且生动的分析。

二、教案设计

1. 教学目标的明确性

教案设计的首要任务是明确教学目标,包括基础知识的掌握、技能的培养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例如,针对某一文言文教学,教学目标可以是学生能够准确理解古文的意境和表达方式,培养学生对古代文化的兴趣。

2. 教学内容的合理性

语文教学内容要紧密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体现学科性和综合性的特点。例如,在教学《红楼梦》时,可以通过分析人物形象、描写技巧、情节发展等方面引发学生对美学的思考,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

3. 教学方法的多样性

教学方法的选择要多样化,既包括讲授、讨论、分组活动,也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手段。例如,在教学古代诗歌时,可以请学生以小组形式创作古风诗,激发学生的创造力。

三、教学实施

1. 教学过程的灵活性

教学过程中要根据学生的学情进行灵活调整,随时调整安排和节奏。例如,当学生对某个知识点掌握不够扎实时,可以增加练习的时间,或者采取多种形式进行巩固。

2. 互动教学的重要性

教师应积极与学生进行互动,鼓励学生提问、回答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参与热情。例如,在讲授文言文时,可以选择一些好的文段让学生进行朗读,展示个人理解。

3. 学习兴趣的培养

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努力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例如,可以通过古代诗歌的朗诵比赛、文学知识竞赛等形式,增加学生对语文学科的兴趣和参与度。

四、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是教师不断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在教学结束后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反思和总结。教师应从学生的反馈、教学效果和自身的不足等角度加以分析。

1. 学生的反馈

教师可以通过课堂问答、小组讨论等方式,了解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掌握程度和兴趣程度。根据学生的反馈,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内容。

2. 教学效果的评估

教师可以通过阶段性测验、作业评分等方式评估教学效果,并与预期目标进行对比。根据评估结果,调整教学策略和进度安排。

3. 自身教学的不足

教师在教学反思中要对自身的教学过程进行自我评估,发现不足并寻找改进措施。例如,可能发现自己在课堂管理、教学方法选择等方面存在不足,需要不断学习和完善。

五、结语

高中语文教案的设计与实施对于学生的语文素养和综合素质的培养都具有重要影响。通过准确明确的教学目标、合理的教学内容和多样的教学方法,教师可以有效地提高教学效果。同时,及时进行教学反思,不断总结和改进教学方法,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

高中语文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熟读文本,把握文意,了解荆轲的性格特点。

2、鉴赏文本中的场面描写及细节描写的艺术魅力。

3、进一步梳理积累文言常识,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4、公平合理地评价历史人物,从中获得有益的启示。

教学重点

目标2和3

教学辅助

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

诵读法、讨论法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及内容

一、复习旧课,检查预习

略。

二、导入新课

由“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导入课文。

三、整体感知

1、关于《刺客列传》

《刺客列传》是一篇类传,依次记载了春秋战国时代曹沫、专诸、豫让、聂政和荆轲等五位著名刺客的事迹。

关于此传的传旨,在卷一百三十《太史公自序》中,只谈到“曹子匕首,鲁获其田,齐明其信;豫让不为二心”,专诸、聂政、荆轲之事不及一语。显然,这不是此传的全部传旨。细味全传,尽管这五人的具体事迹并不相同,其行刺或行劫的具体缘由也因人而异,但是有一点则是共同的:他们都有一种扶弱拯危、不畏强暴、为达到行刺或行劫的目的而置生死于度外的刚烈精神。而这种精神的实质则是“士为知己者死”。所以太史公在本传的赞语中说:“此其义或成或不成,然其立意较然,不欺其志,名垂后世,岂妄也哉!”这也就是太史公对本传传旨的一种集中概括了。太史公是站在他所在的那个时代的立足点,带着他特有的身世之感和爱憎,来热烈歌颂他所一再称赏的那种“士为知己者死”的刚烈精神的。

2、相关背景

荆轲的故事发生在战国末期的公元前227年,即秦统一中国之前的六年。当时,秦于公元前230年灭韩,又于公元前228年破赵,秦统一六国的大势已定。地处赵国东北方的燕国是一个弱小的国家。当初,燕王为了结好于秦国,曾将太子丹交给秦国做人质。而“秦遇之不善”,太子丹于公元前232年逃回燕国。为抵抗强秦的大举进攻,同时也为报“见陵”之仇,太子丹想派刺客去劫持秦王,“使悉反诸侯之地”;或者刺杀秦王嬴政,使秦“内有大乱”,“君臣相疑”,然后联合诸侯共同破秦。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发生的。荆轲刺秦王失败之后,秦大举攻燕,于公元前226年破燕,公元前222年灭燕。

3、播放课文相关视频。

4、学生默读课文,疏通字词,粗知文意。

5、课文内容概括

读书击剑一一盖聂论剑一一鲁勾践怒斥一一结交渐离一一太子求计一一接受於期一一引见田光一一引见荆轲一一田光自杀一一太子委命一一秦国破赵一一燕国危难一一刺秦准备一一易水诀别一一秦廷行刺一一行刺失败一一荆轲被斩。

四、研讨探究

1、荆轲刺秦王的行动分几步进行?

提示:

准备(信物、匕首、助手)→诀别→行刺

2、荆轲形象有何特点?

提示:

沉稳隐忍,侠肝义胆、扶危济困,果敢勇决、不畏强暴、机智镇静、秉性刚烈。

3、文章写荆轲与盖聂、鲁勾践的交往的两个细节,是否有损于荆轲形象的塑造?

提示:

否。写这两个人物,两个细节,以表现荆轲的沉稳。

4、写高渐离与田光这两个人物,对刻画荆轲有什么作用?在结构上有什么好处?

说明荆轲不是庸俗之辈。与后来的故事发展密切相关,起着铺垫作用。

5、本文人物形象塑造有何特色?

⑴善于通过冲突来写人物。

⑵通过语言、神态、表情和动作描写,栩栩如生地刻画人物形象。

⑶善于用反衬手法,衬托荆轲的英雄形象(写秦武阳,衬托荆轲镇定自若;写秦王,衬托荆轲英雄虎胆)。

6、分析一下易水诀别场面描写的作用

对荆轲的气质、性格、精神风貌作了画龙点睛的揭示,为整个故事渲染了一种苍凉悲壮的气氛。

7、我们应该怎样认识荆轲刺秦王的行为?

提示:

荆轲具有义侠的性格,又受太子丹的厚遇重任,明知身入不测之秦是极其危险的事,但还是毅然前往,直至事败仍然“倚柱而笑,箕踞以骂”。荆轲刺秦王这件事并不能真正挽救燕国的危亡,荆轲也是为报太子丹的知遇之恩才毅然前往的。荆轲之所以值得肯定,并不在于为太子丹报私怨,而在于他站在斗争的最前列反对秦国对山东六国的进攻和挽救燕国的危亡。千百年来,受压迫的人们之所以敬仰荆轲,也正是基于他那种同情弱小和反抗强暴的义侠精神。当然这当中也流露出“士为知己者死”的因素,这既是荆轲本身的局限,也是作者的局限。从荆轲刺秦王的做法来看,这种个人的恐怖手段是不可取的,企图凭借个人的拼杀来改变历史的进程更是不可能的,因为秦统一六国,是历史发展的趋势,这是个人或少数人的愿望改变不了的,所以只能以悲剧告终。就与历史发展过程中的消极因素作斗争来讲,这场斗争具有合理性;就整个历史进程来讲,它有着很大的局限性。

8、什么样的人才是真正的英雄?

提示:

从思想、性格、作用等方面考虑。

言之成理即可。

五、梳理积累

1、通假字

吾曩者目摄之;通“慑”,震慑

荆轲嘿而逃去;通“默”,沉默

祸必不振矣;通“赈”,救

北购于单于;通“媾”,和好

心惛然;通“昏”,迷惑

恐不能须臾;通“耐”,经受得住

太子送至门,戒曰;通“诫”,告诫

其意不厌;通“餍”,满足

莫敢合从;通“纵”,合纵

使悉反诸侯侵地;通“返”,返还

秦王必说见臣;通“悦”,高兴

右手揕其匈;通“胸”,胸膛

此臣之日夜切齿腐心也;通“拊”,拍

请辞决矣;通“诀”,告别

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通“震”,震慑

荆轲奉樊於期头函;通“捧”,捧着

图穷而匕首见;通“现”,露

卒起不意;通“猝”,突然

2、古今异义词

尽与其贤豪长者相结;古义:性情谨厚之人;今义:年长辈分高的人

其后秦日出兵山东以伐齐;古义:崤山以东;今义:山东省

且至于燕;古义:到;今义:表示另提一事

秦将樊於期得罪于秦王;古义:获罪;今义:招人不快或怀恨

足为寒心;古义:内心恐惧;今义:因失望而痛心

夫樊将军穷困于天下;古义:处境困难;今义:经济困难

愿太子疾遣樊将军入匈奴以灭口;古义:消除借口;今义:害怕泄露秘密而害死知道内情的人

太子逢迎;古义:迎接;今义:说话和做事故意迎合别人的心意

长者为行,不使人疑之;古义:有很高修养的人;今义:年长辈分高的人

丹所以诫田先生毋言者;古义:表示原因;今义:表结果(连词)

此天之所以哀燕而不弃其孤也;古义:表示依据,用来;今义:表结果(连词)

3、一词多义

卫人谓之庆卿;他(代词)

而之燕;到(动词)

徙卫元君之支属于野王;的(助词)

居顷之;起调节音节作用(助词)

擅巴、汉之饶;定语后置的标志(助词)

田先生不知丹之不肖;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助词)

而之燕;承接关系连词

盖聂怒而目之;修饰关系连词

民众而士厉;并列关系连词

彼秦大将擅兵于外而内有乱;假设关系连词

使

使使往之主人;派(动词)

使使往之主人;使者(名词)

使者还报;出使(动词)

使得至前;致使(动词)

使得毕使于前;让(动词)

使得毕使于前;使命(名词)

其后秦伐魏;那(代词)

然其为人沈深好书;他(代词)

尽与其贤豪长者相结;那些(代词)

其后乃可图也;这(代词)

爱燕之狗屠及善击筑者高渐离;以及(连词)

及政立为秦王;等到(介词)

然其为人沈深好书;做(动词)

及政立为秦王;担任(动词)

归而求为报秦王者;替(介词)

复为羽声慷慨;变成(动词)

故尝质于赵;以前(名词)

故丹怨而亡归;所以(连词)

以术说卫元君;用(介词)

酒酣以往;而(连词)

其后秦日出兵山东以伐齐;来(目的连词)

易水以北;用在方位词后表方位(助词)

柰何以见陵之怨;因为(介词)

夫以秦王之暴而积怒于燕;凭借(介词)

以次进;按照(介词)

固去也;本来(副词)

北有甘泉、谷口之固;险固(形容词)

固请毋让;坚决(形容词)

荆轲虽游于酒人乎;虽然(转折连词)

虽有管、晏;即使(假设连词)

徙于卫;到(介词)

荆轲游于邯郸;在(介词)

北购于单于;跟(介词)

丹终不以迫于强秦而弃所哀怜之交;被(介词)

言足下于太子也;向(介词)

其先乃齐人;是,表判断(副词)

其后乃可图也;才(副词)

乃造焉;于是(副词)

且至于燕;将要(副词)

且非独于此也;况且(递进关系连词)

秦王之遇燕太子丹不善;友善(动词)

所善荆卿可使也;熟悉(动词)

柰何以见陵之怨;被(介词)

偻行见荆卿;会见(动词)

荆轲尝游过榆次;经过(动词)

愿足下过太子于宫;拜访(动词)

愿因太傅而得交于田先生;通过(介词)

因遂自刎而死;于是(副词)

因而刺杀之;趁机(介词)

足为寒心;足够(形容词)

行怨暴之怒,岂足道哉;值得(动词)

而欲不可足也;满足(动词)

今计举国不足以当秦;足够(动词)

王翦将数十万之众距漳、邺;几(数词)

数困于兵;屡次(副词)

又举兵南伐楚;兴起(动词)

今计举国不足以当秦;全(形容词)

荆卿则已驾而去榆次矣;承接关系连词

则不可;如果(假设连词)

擅巴、汉之饶;占有(动词)

彼秦大将擅兵于外而内有乱;独揽(动词)

以其间诸侯得合从;时机(名词)

异物间进;间或(副词)

顾计不知所出耳;只是(副词)

终已不顾;回头(动词)

不顾国家之大害;顾及(动词)

遂发;出发(动词)

发尽上指冠;头发(动词)

秦王发图;打开(动词)

然其为人沈深好书;然而(转折关系连词)

虽然,光不敢以图国事;这样(代词)

4、词类活用

盖聂怒而目之;目视(名词活用作动词)

会燕太子丹质秦亡归燕;做人质(名词活用作动词)

必入臣;称臣(名词活用作动词)

太子前顿首;上前(名词活用作动词)

於期乃前曰;上前(名词活用作动词)

其后秦日出兵山东以伐齐;天天(名词作状语)

稍蚕食诸侯;像蚕一样(名词作状语)

北有甘泉、谷口之固;在北面(名词作状语)

南有泾、渭之沃;在南面(名词作状语)

乃遂盛樊於期首函封之;用匣子(名词作状语)

函封,燕王拜送于庭;用匣子(名词作状语)

发尽上指冠;向上(名词作状语)

请西约三晋,南连齐、楚;向西;向南(名词作状语)

又举兵南伐楚;向南(名词作状语)

太子受而舍之;使……居住(使动用法)

使使以闻大王;使……知道(使动用法)

臣海内之王者;使……称臣(使动用法)

太子迟之;以……为迟(意动用法)

群臣怪之;以……为怪(意动用法)

5、特殊句式

荆轲者,卫人也;判断句

曩者吾与论剑有不称者;省略句

会燕太子丹质秦亡归燕;省略句

归而求为报秦王者;省略句

置之匈奴;省略句

可与谋;省略句

驽马先之;省略句

使悉反诸侯侵地;省略句

以试人;省略句

欲与俱;省略句

而为治行;省略句

待吾客与俱;省略句

见燕使者咸阳宫;省略句

诸郎中执兵皆陈殿下;省略句

日与狗屠及高渐离饮于燕市;状语后置

故尝质于赵;状语后置

窥以重利;状语后置

嘉为先言于秦王;状语后置

燕王拜送于庭;状语后置

北有甘泉、谷口之固;定语后置

南有泾、渭之沃;定语后置

擅巴、汉之饶;定语后置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定语后置

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寸之兵;定语后置

往而不返者,竖子也;判断句

六、课后作业

1、笔译全文。

2、写一篇短文,谈谈荆轲失败的原因。

高中语文教案 篇6

1、积累文中的文言词句并进行归类整理。

1、课前认真预习,反复诵读课文;

2、查找资料,研究分析古人对荆轲的各种评价;

《荆轲刺秦王》是篇文言课文,记叙的是荆轲刺秦王的历史故事,人物形象刻画非常成功。司马迁撰写《史记刺客列传》时,几乎照录全文。文章记叙了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刻画了一个为了捍卫自己的国家安全,不惜牺牲自己性命的英雄——荆轲的形象。文章对荆轲行刺前的精心准备做了较详细的叙述,对行刺的过程作了栩栩如生的描绘,读来惊心动魄,荡气回肠。

1.记叙荆轲刺秦王的历史故事,人物形象刻画非常成功。拟从人物形象分析的角度确定教学思路,设计导读提问,同时对文章剪裁、记叙与描写的综合运用作适当提示。

2.在疏通词句和讲读的基础上,开展评述或辩论。

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

问:诗中的壮士是指谁?分析诗的意思,引出故事——荆轲刺秦王。(板书课题)

荆轲,春秋战国时代有名的四大刺客之一。祖先是齐国人,后迁居卫国,原叫庄坷,到了燕国以后,才叫荆轲,他喜欢读书击剑,结交名人勇士。课文中提到的击筑的高渐离,就是朋友之一。燕太子为了刺秦王,先找智勇双全的燕国处土田光。田光觉得自己老了,无法完成太子丹的重托,便向太子丹推荐了荆轲。田光为了激励荆轲,便-了。荆轲接受了任务,太子丹高兴万分,马上封荆轲为上卿,精心奉侍……以后,就是课文记叙的情况。

《战国策》是西汉学者刘向所整理、校订的一部战国时期的史料汇编,是一部国别体的史书。该书记载了战国时期二百三四十年间各国政治、军事、外交等方面的一些活动,着重记录了谋臣的策略和言论,语言流畅,记人、记事形象生动。全书共三十三篇,十二策。

《战国策》的内容,主要记载战国时期各国谋臣策士游说诸侯或进行谋议论辩时的政治主张和纵横捭阖、尔虞我诈的故事,也记述了一些义士豪侠不畏-、勇于斗争的行为。

《战国策》的作者在记叙历史事件时,过分夸张渲染谋臣策士的作用,有时为了突出纵横游说之士在历史事件中的决定作用,甚至编造一些情节,不免违背历史的真实。

《战国策》长于议论和叙事,文笔流畅,生动活泼,在我国散文具有重要的地位。

2、简介课文故事发生的背景:

故事发生在战国末期的公元前227年,即秦统一全国的大势已定,弱小的燕国也危在旦夕.(出示战国形势图)燕太子丹为了抵抗强秦的大举进攻,同时也为了报自己在秦国做人质的“见陵”之仇,就想派勇士去劫持秦王,“使悉反诸侯之地”;如不成,则刺杀秦王嬴政,使其国内大乱,然后联合诸侯共同破秦.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发生的.事败后,秦大举攻燕,于公元前222年灭燕.燕国被灭了,然而,荆轲刺秦王的故事由于其悲壮动人而传诵千古。

三、整体感知:

1、放配乐朗诵,疏通字词、句读方面的问题。

淬(cuì)怜(wǔ)徵(zhǐ)陛(bì)卒(cù)提(dǐ)创(chuāng)揕搭(zhèn)拊(fǔ)樊於(wū)期夏无且(jū)

2、学生复述文章的故事情节。

提示:按文章结构来复述。学生在听读之后把握文章的基本叙述思路,根据文章的主要情节,为文章划分大致的结构。

第一部分——开端(从“秦将王翦破赵”到“愿足下更虑之”):行刺的缘起

第二部分——发展(从“荆轲知太子不忍”到“终已不顾”):行刺的准备

4、学生根据课文下的注解,仔细阅读课文,了解课文详细内容。

四、课后思考:

1、荆轲和太子丹是什么样的人物形象?

2、荆轲刺秦王为什么失败了?

1、通假字。

秦王必说见臣说,通“悦”,yuè,高兴。

使工以药淬火淬,通“焠”,cuì,淬火,烧刃使红,渍于水中。

日以尽矣以,通“已”,已经。

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陵,通“凌”,ling辱。

今日往而不反者反,通“返”。

请辞决矣决,通“诀”,诀别。

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振,通“震”,震慑。

设九宾宾,通“傧”,傧相(bīnxiàng),迎宾赞礼的人。

傧,旧读bìn。

图穷而匕首见见,通“现”。

秦王还柱而走还,通“环”,绕。

荆轲奉樊於期头函奉,通“捧”。

卒起不意卒,通“猝”,cù,仓促,突然。

①第三人称代词,“他(们)”/“它(们)”使工以药淬之/愿大王少假借之

②结构助词,“的”/不译于是太子预求天下之利匕首,得赵人徐夫人之匕首

③连词,表修饰伏尸而哭/荆轲和而歌/自引而起/秦王还柱而走/倚柱而笑

④连词,表承接臣左手把其袖,而右手揕其胸/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图穷而匕首见

【以】①介词,因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丹不忍以己之私/以故荆轲逐秦王,而卒惶急无以击轲

②介词,用使工以药淬之/而乃以手共搏之/侍医夏无且以其所奉药囊提轲

⑤连词,表目的,“来”/不译皆白衣冠以送之/不敢兴兵以拒大王/遂拔以击荆轲

①第三人称代词,他(们)(的),它(们)(的)尽收其地/疑其有改悔/剑长,操其室

3、古今异义现象:

高中语文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

1.学习本文象征手法的运用,理解“”“光”的象征意义。

2.学习本文作者展开联想,逐层深入地剖析事物内涵的写法。

3.学习运用象征手法托物抒怀、表达感情的写法及文章“形散神聚”的特点。

教学重点:理解“”“光”的象征意义

教学难点 :运用象征手法托物抒怀、表达感情的写作手法

教学过程 :

一、背景知识介绍:

1.请学生于课文结束处看到本文写作时间: 1942.3

2.你知道此时的中国是怎样的状况吗?学生分析这段时期的国内形势。

3.教师补充。

4.学生回忆学过的巴金的作品,简介巴金。

巴金的经历需简介,着重点在于他背叛家庭,走向革命的勇气与热情,引导学生品读文字蕴含的力量。

二、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朗读课文,思考问题。

形式:学生依次逐段朗读课文。听读者注意读者的情况,并思考如下问题:

要求:(1)读罢全文,你能发现作者的感情变化吗?请用具体词语例证,是什么力量令其感情变化。

(2)全文哪些段落写光?

讨论明示:

(1)作者情绪由低落悲观转为乐观高潮。第一段的“窒闷”,尾段的“微笑”,可以显示光令其感情变化。

(2)3-12段写光。

难点:2段到底有没有写光?应该说涉及了光,或说暗写侧写光,作者对于光已感觉到了。“漆黑一片”到“黑色逐渐谈”以至“终于分辨出来了”,这过程变化靠得是光,第3段的内容也恰恰是这一结论的注脚。

三、讨论课文结构内容

1.散文“形散而神不散”,形式在于其线索。本文线索是光。引导学生依课文内容总结出本文的内容脉络。

明确:眼前/现实光回忆光联想光眼前/现实光

2.如果我们写这篇文章,多会从回忆光后,便以议论抒情性的语言来剖析挖掘的内涵,可是作者却联想三个故事,继续实写,目的何在?

导析:

(1)请为三个小故事添加标题,概括其内容。

(2)两个神话故事可否去掉一个?为什么?写第三个故事的目的是什么?

(3)联想光的目的何在?

明确:

(1)

a哈里希岛的故事:长明,盼归之,姐姐点照亮渔人归途,长夜孤。

b爱之光、希洛与利安得尔的故事

c友人投江被救

(2)不能去掉。

因为第一个故事中的是指路的,第二个故事中的是精神的,中蕴含着勇气与希望。二光内涵不同,第二个故事中的不仅指路,更是精神依托,文意更加深入了。

写第三个故事目的在于显示的力量是巨大的。友人投江,心已冷尽,但就是这垂死之人的心竟被光照亮,光为他带来了人间的温暖和美好的情谊,带来了生活的希望与信念,的内涵在这个故事中进一步被挖掘展示。

(3)联想光,作者是借此来剖析挖掘的内涵,让人们在丰富的感性材料中认识的作用,这自然比用议论抒情的方式来讲的内涵更形象,更能开阔人的思维。而且这几个故事很具有代表性,现实与理想,古代与现代,中国与外国,人们对于的感情都是一样的,的意义更明了了。

四、小结

思想内容的小结:

归纳包含的内容以及作者的感情倾向。

艺术手法的小结:

象征手法的运用。

善于运用联想来感性地揭示文章内涵的写法。

五、作业 :

以“”为题,用象征手法写一篇揭示“”燃烧自己,造福人类的品质的文章,600字左右。

六、板书设计 :

高中语文教案 篇8

教材分析:

《渔父》选自苏教版语文教材必修五第三专题“直面人生”,专题的教学建议是:“在阅读中学会质疑与探讨,辨析评价文中作者对人生的看法,不断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体悟出更多人生的真谛。”本专题以问题探讨为主,在经典文本的学习过程中,着眼于挖掘文本思想、培养探究意识。”《渔父》篇幅不长,共有四小节,是一篇文质兼美、体新理深的文章,如何在一节课中让学生在预习充分的条件下,通过探究式学习,挖掘出文本丰盈的知识和思想,即如何实现“浅文深教”,是我设计这堂课的前提和归宿。

《渔父》一文采用对比手法,通过屈原和渔父的问答,表现了在“清”与“浊”的抉择中三种对立的态度和截然不同的思想性格。千百年来,屈原的精神、他“虽与日月争光可也”的光辉人格一直烛照着华夏民族的脊梁,他身上所蕴含的爱国主义、理想主义、忧患思想、执著刚强正是中华民族文化精神的典型代表,学习本文要进一步地认识屈原所代表着的的“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伟大人格。而渔父这一人物形象的存在极大丰富了文章的文化内涵,他代表着一种遗世独立、清高隐逸的人格理想,寄托着中国文人对这种与世无争的超然生活的向往,他的“与世推移”与屈原的“深思高举”让我们窥见了道家思想和儒家思想这两个对立面,为同学们深入文本,了解以儒、释、道三教为支柱支撑起的中国传统文化提供了路径。

《渔父》一文的结尾,渔父“莞尔而笑,鼓枻而去”,“不复与言”,二人坚持己见,未有妥协,留给同学们极大的思考探究空间。课堂上,我将以“诱思探究”为主导教学方式,诱导学生在不断的合作探究中,激活情感和思维,生成和表达自己的思想,形成热烈而又沉思的氛围,最终抵达文本深处。

学情分析:

本文是一篇篇幅短小的文言文,虽文言字词上难度不大,但因其思想探究空间极大,如何在教学中兼顾“文”和“言”两方面,颇具难度。

学生在学习此文之前,已经学习了屈原的代表作《离骚》,对屈原的身世、经历有一定了解,除此之外,在日常教学讲解中,对于中国古代传统中的儒道两家主张也有一定了解。渔父这一形象在文章中的存在,极大地丰富了文章的探究空间,在超逸脱俗的渔父的对比下,屈原的选择选得决绝而生硬,不少学生很难理解屈原这种“宁为玉碎”的执著的珍贵。

同时,由于学生理解能力和思维深度有限,一部分学生会认为文中的渔父是为衬托屈原的伟大而存在的反面人物,从而难以抵达文本深层,体会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现象,准确地将本文翻译为现代汉语并背诵全文;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屈原和渔父对话的分析,认识屈原“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伟大人格和《渔父》一文背后蕴含的儒家、道家思想;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阅读和思考,学生能对屈原和渔父的不同人生选择做出自己的评价,并对自己的人生选择有新的思考和追求。

教学重难点:

通过对屈原和渔父人物对话的分析,认识屈原“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伟大人格和文

本背后蕴含的儒家、道家思想。

教学方法:

诱思探究教学、小组合作教学

课时课型:

一课时、新授课

教学工具:

幻灯机、投影仪

教学步骤:

一、课前导学:

请同学们借助字典、对照注释翻译课文,完成导学案并订正。

二、课上探究:

(一)导入

(课间播放音乐:蔡琴歌曲《屈原》)

全体齐读《屈原》节选:

“他们说你是个孤独的诗人,

他们说你有一颗忧郁的灵魂。

汨罗的岁月是否像我所想象的那般寂寥?

是否水中你的心思像一尾鱼款款徘徊?

冷湿的青泥掩覆在你身上,纵有多少无奈徒托流水寄怀。

究竟你愿长久躺在静谧的江底?还是期盼着拨桨的手,撩开你深邃的面容?”

这一位孤独的诗人、这一颗忧郁的灵魂是谁?两千多年前他为何选择带着满腔的忧愤,忿然一跃,独自一人去拥抱江底柔软的泥沙?两千多年过去了,他是否依旧孤独,是否依旧寂寥?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做这只拨桨的手,来撩开他深邃的面容吧!

(二)诱思探究

1、释文:探索观察

(1)教师范读全文。

(2)渔父初见屈原,问屈原的第一个问题是:“何故至于斯”?这个“斯”指什么呢?

“屈原既放,游于江潭,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 (生答、翻译)

那么屈原到底因“何故至于斯”呢?

“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生答、翻译)

(3)如果请你用一个字回答,你会选择哪一个字?

“清”

2、成象:研究思维

(1)你能快速找出文中屈原“清”的体现吗?

“深思高举”,“身之察察”,“皓皓之白”。 (生答、翻译)

结合课前准备的资料,你还能发现屈原“清”的体现吗?:(小组合作各推一生发言)

屈原《离骚》:美政理想

屈原生平经历:爱国主义、理想主义、忧患思想、执著刚烈的性格(生答、分析)

全班齐读屈原相关语句。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屈原·离骚)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屈原·离骚)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屈原·离骚)

吾不能变心以从俗兮,故将愁苦而终穷。 (屈原·涉江)

苟余心之端直兮,虽僻远其何伤? (屈原·涉江)

教师总结:“清比己之洁,而浊比世之秽也。醒比己之明,而醉比人之昏也。清浊不同流,醉醒不同趣,邪正不并立,忠佞不相容。以屈子之独操,而仕壅君,处乱朝,安得而不见放乎?”

(2)与屈原的“清”相对的“浊”在文中有没有体现呢?

“淈其泥而扬其波”,“哺其糟而歠其醨”,“物之汶汶”,“蒙世俗之尘埃”。(生答、翻译)

(3)这是渔父的做法吗?

不是,渔父的做法是:““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

“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生答、翻译)

(4)全班分成两组合作朗读人物对话部分,读出不同情感。

3、悟道:迁移运用

(1)独立思考:面对人生的困境,屈原、渔父、众人做出了截然不同的选择,你更欣赏谁的做法?请写下你的观点并分享。(请三位同学分享自己的看法)

渔父:道家重真、超然旷达

屈原:儒家重善、执着进取(教师引导:因为牺牲和奉献成就了民族脊梁)

(三)总结

(1)许多同学的观点是富有现实意义的,在面对纷繁的社会时,我们也会遇到困境,我们不可能像屈原那样决绝,我们也不太可能像渔父那样抬脚远遁,我们只有选择面对。但是在投身社会洪潮中的时候,我们可以尽量做到:“淈泥、扬波,不离于泥,亦不为泥所陷;餔糟、歠醨,不拒乎酒,亦不为酒所溺。内不失己,外不忤世,斯为与之推移。”

屈原是伟大的,他的伟大之处就在于对自己的理想的执着追求,鲁迅先生曾饱含激情地写道:“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拚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正因为对这份伟大的理解与感谢,人们思念屈原、崇敬屈原,我想,在年年五月的棕香中,屈原是不孤独的、不寂寥的!

让我们一起来齐读这一个文段的后半部分:

笑傲人世是一份何等的情怀?

众醉独醒是一种怎样的悲哀?

悠悠的江水卷逝走亘古以来的萧条凄凉,

取代水中你的惆怅是岸上我独自徘徊。

龙舟的喧哗划出波波水痕,追思掠过江面片刻又将遗忘。

也许你将年年享受五月的粽香,

也许等待着另一次际遇,看一看江上的阳光。

(播放音乐:蔡琴歌曲《屈原》)

三、课后巩固:

完成《作业本》巩固练习,并背诵全文。

高中语文教案 篇9


高中语文教师述职报告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大计,师德为本。”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踏上三尺讲台,也就意味着踏上了艰巨而漫长的育人之旅。选择了教师,也就选择了无悔的人生。将近二十年的教师生涯,我深深地认识到蜡烛事业,春蚕事业的甘与苦。也深切感受到师德师风建设的重要性。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是否热爱自己的学生,实际上也就决定了教师教育工作的成败。因而,在十几年的教学生涯中,我深深体会到以下几点:

一、热爱学生,是师德的核心内容。 一个热爱教育事业的教师,同时也是应该热爱自己的教育对象——学生。教师在教育活动中要处理好各种人际关系,而师生关系则居主导地位。

二、尊重家长,是师德修养的重要体现。 父母是儿童的第一位和永久的教师,他们在人的一生成长中具有举足轻重、不可替代的作用。为了调动家长积极参与学校教育,我不定期通过电话与家长联系,对学生的表现进行具体分析,这一做法,使家长对学校的管理和教学都很放心。

三、乐教勤业,是师德规范的最高境界。屈指算来,十几年教学生涯,当我看到同学们有的成了软件工程师,有的成了医术不凡的年轻医生,有的和我一样踏上了教育岗位……我渐渐从内心体会到了桃李满天下的快乐。对教师职业的热爱,给了我乐教勤业的巨大动力。

四、为了培养更多更优秀的人才,今天的我倍加珍惜自己的岗位,备课、上课、批改作业、管理班级对我来说不再是平凡、琐碎的单调劳动,而是成了我展示个人才能的舞台。不断研究教育教学方法,寻找科学的育人规律,是勤业乐教的重要体现。教师工作的纯熟性源于他的积极进取和勤奋精业精神,只有乐教勤业的老师,才能全面、深刻地认识到教育工作的伟大意义,才能为教育工作本身所具有的乐趣而深深吸引。我越是勤奋工作,越是能体会到教师工作的无穷魅力。

总而言之,加强师德修养对自己教育教学工作的推动作用。我相信自己在今后的教育生涯中一定会不断提高对教师道德的再认识,规范自己的行为,随着时代的前进,不断地更新自我,以身作则,率先垂范,真正做到寓德于教,为人师表。

高中语文教案 篇10

学习目标:

1.理解新闻写作中寄情于叙事的写法。

2.领会作者在平静的叙述中所蕴含着的对纳粹的强烈愤怒,提高鉴赏能力。

3.记住历史惨痛的教训,珍惜和平,珍惜幸福,抵制暴力与罪恶。

有人说:“过去的1是血腥的世纪”。约3千万人死于第一次世界大战,5千多万人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丧生。这些惨绝人寰的杀戮发生在中国哈尔滨侵华日军第七三一部队的细菌实验室,发生在河北卢沟桥上的石狮子旁,发生在南京-中,同样发生在欧洲波兰南部的奥斯维辛集中营……

正是在奥斯维辛集中营,110万无辜的犹太人惨遭杀害。世界上很难找到这样一个地方,一个民族,许多民族的命运都和他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今天我们随着美国记者罗森塔尔一起走进奥斯维辛,共同见证那段刻骨铭心的历史。

预设:

参考者参观奥斯维辛集中营的经过与感受。

参观了毒气室,焚尸室,女监房,试验室,纪念墙,绞刑室。

二战后关于奥斯维辛集中的新闻报道很多,罗森塔尔的报道说“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却成了新闻的名作,这是为什么?带着这个问题,进入文本的学习。

请同学们速读课文找出能触动自己心灵的或者不理解的细节描写的句子,每个学生写3—5句。信息整理:

1.“对另外一些人来说,这样一个事实使他们终生难忘记:在德国人撤退时炸毁的布热金卡毒气室和焚尸炉废墟上,雏菊花在怒放。”

2.“从某种意义上说,在布热金卡,最可怕的事情是这里居然阳光明媚温暖,一行行白杨树波娑起舞。”

3.为什么对于参观者来说,“在奥斯维辛,没有可以作祷告的地方”?

4.那个女孩在微笑。在笑什么呢?

5.参观者们用恳求的眼光彼此看了一眼,然后对解说员说:“够了”。

针对这些问题,请同学们将自己对该细节的感悟或者不理解的地方发表议论。并让在座的同学对评论做出一个简单的评议与总结。

讨论探究:二战后关于奥斯维辛集中的新闻报道很多,罗森塔尔的报道说“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却成了新闻的名作,这是为什么?它和你平时看到的新闻报道有什么不一样?请谈谈你的看法。

预设:奥斯维辛为什么没有新闻?奥斯维辛有什么?为什么要写下这一篇没有什么新闻的新闻?

明确:记者的使命,使得作者不得不写下该文。作者参观后觉得不应该让奥斯维辛曾经发生过的惨案成为旧闻。《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可引起世人的警戒。通过文章,作者希望我们牢记灾难,铭记历史。因为忘记苦难就是新的苦难的开始。

罗森塔尔突破了“客观报道”“零度写作”的框框,把自己和其他参观者在奥斯维辛访问时的感受当做文章的主要内容来写,传达出每一个良知者的共同心声。

教师总结:细节描写是耐人寻味的。文章没有阴森恐怖的镜头,没有血腥的画面,只是重现了新闻的事实-,但透过细节却能引发人们对生命,对人性的思考。在作者看似平静的叙述中抒发了对德国纳粹残酷暴行的沉重控诉,更表达了作者对自由、和平与祥和的向往。

教师:法国诗人阿多尔诺写了一首题为《奥斯维辛之后》的诗。请将它与《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进行比较,说说这首诗与课文在内容上有何共同之处。(诗歌材料略)

明确:启发学生概括二者内容上的相同之处,即:鞭挞战争与罪恶,以史为鉴,珍惜和平与幸福。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这一作品本身的价值在哪?社会价值又在哪,能不能从这两个角度思考,几人合作试写一段颁奖词?

范例:《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突破新闻“零度写作”原则,着眼细节,以冷峻的视角,深沉地描述了今天的奥斯维辛集中营纪念馆。在恐怖与快乐、战争与和平、历史与现实的反差中,它召唤起人们关于灾难的记忆、关于生命的思考、关于人性的自省。它的发表充分地表现了一个新闻记者的使命感,更以迫人的力量震撼生者的心,成为新闻史不朽的名篇。

①忘记历史,就会使悲剧重演!

②前以色列拉宾的和平宣言:

“几万个-者的喊叫,还远不如一个痛哭儿子战死的母亲的眼泪给我的震撼……”

“……我向来相信大多数人是渴求和平而且愿意抓住和平机会的。你们今晚聚集在此,证明了这种渴求:要和平,不要暴力,暴力伤害民主,我们必须抵制暴力。”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知道,在奥斯维辛,纳粹的暴行使400万人的生命被罪恶地夺去。这样的悲剧属于整个人类,我们应共同面对这样的耻辱,这样的罪恶。忘记历史意味着背叛,今天我们要做的不仅是记住这样的历史。

奥斯维辛是一个尺度:关于时代的、道德的、人性的尺度,无法弃置的尺度;即使作家所写的题材毫不涉及战争和杀戮,时至今日,也都与奥斯威辛有关。在这里,奥斯威辛已成为现实的一部分,虽然属于过去,却向未来敞开。

“这是一个二十多岁的姑娘,长得丰满,可爱,皮肤细白,金发碧眼。她在温和地微笑着,似乎是为着一个美好而又隐秘的梦想而微笑。当时,她在想什么呢?现在她在这堵奥斯维辛集中营遇难者纪念墙上,又在想什么呢?”这位可爱的姑娘会在想些什么呢?展开你的联想,写一段文字,字数不限。

高中语文教案 篇11


高中语文教学个人总结为范文网的会员投稿推荐,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高中语文教学个人总结1

高中语文教学已经进入基础教育的尾声,许多学习习惯已经养成,教学工作的开展不是很容易见成效。虽然对于高考来说,学好语文对于学生选取自己满意的学校有必须的帮忙。但总的说来,语文课作为陶冶情操激发思维,促进交流潜力的工具性学科力量的发挥却还远不能尽如人意。据调查证明,有超多的学生对语文课有厌烦情绪,语文课作为人文精神的载体所应发挥的作用可能是所差更远。也就是语文越来越成为一门"得分机器,而不是人文精神的载体。"做为一名语文教师,我发现因受传统观念和现行考试制度和评价方法的影响,不利于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阻碍着语文课的工具性、思想性和人文性作用的发挥。

误区一:语文课堂——"问题全解决了"

如果学生没有问题意识,就不会去独立思维,更谈不上创新。语文课上,教师为了"紧扣教材",为了"调动"学生,便把"满堂灌"演绎成"满堂问",而所问的那些问题基本上属于类似:"透过……你读懂了什么""还读懂了什么""作者用意何在"等形式化问题,学生回答这些问题都无须思考。还有些教师把教学参考书上的程式在课堂上"说教"一遍,把学生的思维完全限制在课本和教学参考书的框框之内。课堂上的阅读也成为一种被动的阅读,学生并没有真正对课文用心去感悟,他们所"读懂"的也只但是是根据以前的思维定势而得到的"微言大义",至于课文与现实生活的联系都无从明白。因而,课上学生自能"读懂"等课结束了学生没有问题能够问了。其实这种没有问题实则是最大的问题,是语文课堂教学的一大误区,是学生缺乏独立思维的一种表现。

语文教学怎样走出没有问题的误区呢我认为首先要转变观念,放手去让学生思考问题,给学生以自由思考的机会。学生一旦提出问题,就就应鼓励,语文教学反思,并顺着这一问题去引导学生,给他从小种下探索思考的种子。就象我们经常所说的那样"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其次,我们就应认识到语文课与活生生的生活实际的联系,而不应囿于书本和教参的框框。我们不就应带有"什么什么不是语文课要解决的问题"这种错误观念。我们只有打破学科分界,学生的问题意识才有广阔的空间。而且所提问题不必须当堂都能澄清,更重要的是要留给学生一个善于思考的头脑。最后,教师要尽可能扩大自己的知识面,要开阔学生的思维,先开阔自己的视野。以前我们经常谈论是:"如果课堂上学生提出老师没有想到的问题该怎样办"而如今我们就应思考"学生提不出问题该怎样办"了。

误区二:作文——套用模式,写非所想

高中教由于面临着高考的压力,所以学生的写作也趋向模式化,都想着有好的模式能够给自己带来高分,老师教学过程中也潜意识的传达这一点。这就束缚了学生的思维,而语文学科本来就是扩散式思维学科,作文更学要学生有良好的想象力。有调查证明,某班对某一作文题目,大多数同学写的都是同一题材,格式都一样,都是在遇到某状况后,先作一番思想斗争,最后如何如何,然后再喊几句口号。在现行的作文教学中,由于受考试指挥棒的影响,套题,程式化,抹杀学生真实感受的现象仍很严重。有些学生经常购买《高考优秀作文》《高考满分作文》之类的作品,进行简单的模仿,这样的作品代替学生的真实感受,构成语文教学长期未能逾越的一大误区。

要走出这一误区,寻找良好的改革途径,我认为,必须是让学生充分认识现实生活,让他们体验生活,从中培养他们的观察潜力和领悟潜力,让他们从中学会独立表达,写出发自内心的话语;二是加强语文课的阅读教学和作文教学的联系,讲课文时教师要善于引导孩子去欣赏,充分发挥想象,按自己的感悟去描述课文中的情景或事件。例如在讲赤壁之战时,在让学生阅读有关资料之后,按照他们自己的想象,去描述或续写,也不失为一种有益的探索。即使是教师分析课文,也必须要确认学生是在主动地欣赏课文的语言和情景,而不是在被动地理解你的灌输。

误区三:语文作业——"背诵古文"

目前,很多高中生学习语文经常认为语文没什么好学的,语文作业就是遇到古文背一背,现代文中没有任何东西值得学习。这是很大的一个误区,很多时候也是由于老师的教学方向引导错误。

高中语文学生的语文作业相对于初中和小学来说,简直就是一个天一个地的差别。而学生在这样的突然减负的状况下,往往不知所措。老师也会在学习古文后说把课文背诵下来。而背诵课文只是最基础的工作。如果不把课文理解了背诵,那背诵起来相当困难,同时考试的时候顶多能拿下默写题的分数。而考试的时候还有实词虚词的理解,这就有赖于学生平时背诵古文必须要理解,并学会把知识点转移才能够。

高中语文考试还有很多基础知识的考察,而这些很多都是在现代文中学习的,因此对于学生而言,真正的语文作业还就应包括积累字词这一工作。

同时考试更多的是进行阅读理解和写作的考核。学生如果不走出"现代文没什么可学的"这一误区,上课的时候不用心听讲,不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那么他的理解潜力,总结概括潜力就不会得到锻炼,考试的时候也会出现失分过多的状况。

写作更是占据了70分这样的分植,其重要性可见一斑。学生课后的语文作业,应更多的体此刻写作练习上。多读书,多做读书笔记,多背诵优美片段。学习记录自己的真实生活,写下自己的真情实感等。这是长期的过程,学生只有持之以恒才能取得必须的成绩。

高中语文教学个人总结2

时光飞逝,日月如梭,暮然回首,我同那些活泼可爱的孩子们在不知不觉间已共度了一个学期的学习生活,虽紧张而忙碌,但无不充满着快乐与幸福。

看着空荡荡的教室里孩子们扒过的课桌、坐过的板凳,跟随记忆的脚印,顿时脑海里如放电影般,又出现了一幕幕令人难以忘怀的画面,仿佛那一张张天真的笑脸又出此刻我的眼前,侯嬉的活泼,景虎鹏的可爱,贾洁的文静,王宁贵的调皮……每当站在三尺讲台上,应对着一张张活泼可爱的笑脸,一双双渴求知识的眼神。我甚至身为一名教师的职责。

一、常规管理,将班主任工作进行到底

作为班主任,我深深懂得教师的一言一行都影响着学生,对学生起着言行身教的作用。所以,在工作中我一向遵循“严要求,高标准”因为制度是保障,就要严格要求学生遵守校规校纪,另外还要注重学生各方面习惯的培养,根据学生心理及年龄的特点,对学生具体学习习惯进行指导的基础上帮忙学生逐步构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从而带动其他习惯的养成,促进班风班貌的整体发展。管理上,不忽视,不放松,各个方面都严抓、狠抓,卫生上坚持检查,角角落落,点点滴滴不可马虎,让学生做到我不丢,我来捡,从而使整个校园都干净整洁,有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有一份舒畅的情绪。纪律上,严格要求学生站如松,形如风,坐如钟,队伍时时整齐,有气势。宿舍要求哑语洗刷,行动迅速,地面干净,床下整洁,饭堂更是做到哑语,不浪费。要求人人遵守教师纪律,做到一纪律三遵守。总之,要用多心,勤观察,严要求,这样才能搞好管理,让学生从自我做起,从小事做起,养成良好习惯,是人生一个完美的开始。

二、发挥教师为主导的作用

1、备课深入细致,平时认真研究教材,多方参阅各种资料,力求深入理解教材,准确把握重难点。

在课堂教学时,要十分注意学生的实际状况,不断归纳总结经验教训。

2、注重课堂教学效果,针对小学生的特点,以愉快的教学方式为主,不高满堂灌,坚持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教学为主线,注重讲练结合,在教学中注意抓住重点,突破难点。

3、坚持教材教研,不断汲取他人的宝贵经验,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经常向有经验的教师请教并在一齐讨论教学问题,听课使我明确今后讲课的方向和以后语文课怎样讲怎样教。

4、在作业本批改上,认真及时,力求做到全批全改,个别学生批面改,重在订正,认真记录,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以便在辅导中做到有的放矢,不断更新教学观念。

三、调动学生的用心性,让学困生投入课堂

1、在教学中尊重孩子的不同兴趣爱好,不同的生活感受和不同的表现形式,使他们构成自己的不同的风格,不搞满堂灌,有意识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透过各种游戏,比赛等教学手段,充分调动他们的学习兴趣及学习用心性,让他们的天性和个性得以自由健康的发挥,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极大地活跃了课堂气氛,相应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2、教学要生活化,课文资料要联系生活实际,导入生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语言生活化,让学生易学易懂,针对课堂上个别不用心的学生,我们不应批评而要多给予鼓励,像杨卓雅,吕润之,何晓瑞这些内向不自信的学生,要给他们多一些发言的机会,让他们很好地展示自己,表现自己,认为自己其实很棒,是他们充满自信和力量。

3、针对学困生,用心开展小组互助的学习方法,发挥小组长的作用,让学生团结互助,共同努力,透过鼓励和表扬,让小组里面的优等生自愿帮忙差生,向我们班的杨卓雅是个内向胆小的女生,学习成绩很不理想,但在赵慧娣的帮忙下,她每次的模拟测试都有很大的提高,课堂上也大胆用心的发言,慢慢变地自信起来,对学习有了极大地热情。

总之,要努力实施创新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鼓励学生敢说敢为,引导学生能说会做,不断地促进学生,是差生不断进步,优生更加优秀。

四、深入生活,关爱学生

孩子很小就离开父母,身为教师作为孩子的第二个母亲,对孩子要倍加关爱。天冷了要孩子及时加衣,值班时帮孩子盖好被子,生病了带孩子去看医生等等,要真正深入到学生当中,真情付出,爱的呵护,让学生感受到“家庭”的温暖,享受到“慈母”的疼爱,把校园变家园让家长放心,八十爱化母爱,让亲人放心,融亲情与管理,让孩子开心。

五、课堂的巧妙驾驭

孩子毕竟是孩子,自控历史比较弱的,当我站在讲台上,讲的津津有味的时候,像张雪松,王宁贵却没有什么用心的反应,开小差,小动作等现象就会出现,我不得不停下来维持课堂纪律,这样上课不仅仅累,而且课堂效率也不会很好,我得到了深刻的教训,所以在升入五年级后,对于这些爱玩的孩子,务必时时刻刻,方方面面都严格要求。同时,针对自己还要备课充分,才能调动学生的用心性,上课效果就好,总之,要有驾驭课堂的潜力,自我提高是必然。

科学施教的同时,教师要不断完善自身,提高业务水平,扩大知识面,因为学生构成好的学习习惯以后,他发散思维得到了开发,提得问题自然就多了,面也广了。所以在本学期学校组织的公开课上,为我带给了一个吸取他人经验,弥补自己不足的机会,是提高和完善自我的有利渠道,从而使我的课堂更加丰富多彩,也使我在学生心中的地位上升,所以我感到万分欢喜。小组合作上,我们以为毫不势弱,因为在组长王鲜红老师的带领下,齐备进、共努力。在教学中,我会源源不断地碰到许多问题,需请教。她们像一盏明灯为我指引前进的方向,使我少走弯路。他们对我的帮忙、指导让我在教学上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在教学教研时,我认真记录,用心发言,虚心请教,同时阐述自己的见解。教研是充实老师的课堂,能够填补一些知识在我头脑中的空缺,是自己的大脑更加充实,一个为自己充电所必需的教学过程,同时也能够提高自我的教学素质,作为教师,知识面越广,学生对你的感觉也就越好,自然也就会爱上你的课堂。

要做好它十分不易,教育一项高难度的工作。所以身为一名教师我时刻注意培养自己良好的师德,关心和爱护每一位学生,做他生活中的良师益友,时刻严格要求自己。今后的路上,会更加谨慎走好每一步,用自己的努力实践,勇于探索使自己的业务素质和工作潜力再上新的台阶!

高中语文教学个人总结3

时光如水,岁月如歌,转眼间,一学期只剩下期末考试的尾巴了,现特将本学期教学工作总结如下:

一、思想方面:

我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以为指导思想,关心国家大事,拥护党中央的领导,拥护党的各项方针政策,遵守劳动纪律,团结同志,态度端正,钻研业务,勤奋刻苦关心学生,爱护学生,为人师表,有奉献精神。热爱自己的事业。积极的投身工作之中去。

二、教学方面

1、备课

从开学初,积极参加教研组组织的教研活动,认真的准备说课,备课,集体备课,认真的利用好每周一的教研时间。作为一名年轻的教师我认真的向老教师学习,学习他们的经验以及那种对学生的认真负责的态度,不断的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可以根据要求,提前两周备好课,写好学校规定的标准的教案。平时做到周前备课。备课时认真钻研教材,教参,学习好大纲,虚心向同年级组老师学习,请教。力求吃透教材,找准重点,难点。为了上好一节课,我经常的上网查阅资料,集中别人的优点确定自己的教学思路,时常和有经验的老教师研究教学环节。为了学生能更直观地感受所学的知识内容,我积极的制作多媒体课件,复习阶段,我把每一单元的基础词语,重点内容用电脑打在屏幕上,使学生有个清晰的复习印象。

2、上课

上好课的前提是做好课前准备。上课时认真讲课,力求抓住重点,突破难点,精讲精练。运用多种教学方法,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注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思维,使学生有举一反三的能力。培养学困生的学习兴趣,有难度的问题找优等生一般问题找中等生简单些的总是找学困生回答。可以做到因材施教,教学方法受到学生的喜爱。学生积极的回答问题,能够和学生积极的融合在一起,教学的任务顺利完成,学生的学习效果比较的理想。

3、作业

根据减负的要求,我把每天的作业经过精心地挑选,适当地留一些有利于学生能力发展的,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的作业。对学生的作业仔细的批改,对好的学生进行表扬,不好的学生进行教育。对存在的问题进行集中的讲解。作业及时的批改,认真的书写评语,依据学生的自身情况,有区别的书写评语,使学生在评语中可以知道自己的不足。

三、个人学习:

积极学习各种教育理论,不断的充实自己,以便在工作中以坚实的理论作为指导,更好地进行教育教学。坚持向老教师学习,本学期共听课80节,听课笔记,并将一些比较好的教学理念,应用到自己的教学之中。和自己的教学实际相结合,在实践中检验自己的学习效果。我还利用业余时间认真学习电脑知识,学习制作多媒体课件,为教学服务,同时也帮助其他的老师制作课件,上网查找资料等等。在帮助别人的同时自己也得到了提高。

四、努力方向:

1、加强自身基本功的训练,课堂上做到精讲精练,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多加一些开放的试题的练习。

结合《英语的新课程标准》安排自己的英语教学。多向老教师学习经验。

2、对差生多些关心,多点爱心,再多一些耐心,使他们在各方面有更大进步。

3、对学生多加强教育,教会学生如何的做人,如何的尊敬同学,老师和家长。

4、教育学生要注意保持环境卫生,增强主人翁意识和责任感。

5、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吸引学生的注意,提高学生的学习的兴趣。

6、在教学上下功夫,努力使班级学生的成绩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更大的进步。

教育工作,是一项常做常新,永无止境的工作。一份春华,一份秋实,在教书育人的道路上我付出的是辛勤的汗水和真挚的泪水,然而我收获的却是那一份份充实,那沉甸甸的情感。我用我的心去教诲我的学生,我用我的情去培育我的学生,我无愧于我心,我无悔于我的事业。让我把一生矢志教育的心愿化为热爱学生的一团火,将自己最珍贵的爱奉献给孩子们,相信今日含苞欲放的花蕾,明日一定能盛开绚丽的花朵。

高中语文教学个人总结4

本学期根据总校和学部领导的工作安排,担任高一年级172、176班的语文课教学工作。这学期的语文课的的教学任务是必修1和必修2的两个模块的内容。为了有效的完成教学任务,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语文能力,学期初就根据学生的特点和不同层次,以及教材的编排,制定了切实可行的教学计划,并在落实中不断调整完善,达到了预期的效果,现将本学期的语文教学工作进行小结,总结经验教训,以促进今后的教学工作更上一个台阶。

一、夯实基础,温故知新,全面提高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培养语文学习的能力。

高一阶段对学生来说是个比较重要的时期,尤其是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非常重要,这对将来的高考作用是不可或缺的。基于这样的认识,我在教学中有意识的从最基本的字词句入手,引领学生掌握基本知识,并将学习中遇到的已在初中学过的知识点,进行强化复习,然后联系所学到的新的内容,做到温故知新。由于有相当一部分学生的基础较差,学习兴趣淡薄,通过基础知识的公固加强,诱发这部分学生的兴趣,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二、严格按照学校的总体教学要求和目标去组织教学,抓好教学中的每一个环节。

学期初,总校和学部都根据上级教育部门的要求,制定了我校教学工作的总体目标和要求,这是教学工作的纲,贯彻落实到教学的全过程中。为了切实地提高语文课的效率和质量,从备课、上课、作业的布置与批改,到课后辅导,考试等都严格认真地去按要求和标准去做,保证了教学工作的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从教的方面给学生的学提供了切实的保障。

三、尝试“先学后教”的方法,落实“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全面提高语文能力。

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是很重要的,而只有这样,才能全面提高学生学习的能力。而“先学后教”就是适应了这一要求,学生通过自己的自学发现问题,同学相互讨论,问题明了,深入探究后,如果还有疑问,教师给予适时的点拨和讲解,这样就可以加深印象。课上,以小组为单位,围绕问题,展开讨论,进行评比,极大的调动了学习积极性。

四、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扩大课容量,丰富活跃了语文课堂。

我校拥有先进的多媒体教学设备,因而,在教学过程中,通过上网查找和自己制作语文教学的音像资料和课件,使无声的语言变得生动形象,具体可感,提高了课堂效率,取得了理想的效果。比如,在学习《宝玉挨打》这一篇课文的时候,我就先播放了电影《红楼梦》“宝玉挨打”的片段,营造出一种氛围,然后再进入课文的学习,效果就好多了。许多课文的学习,我都播放配乐朗诵,给学生一定的熏陶和感染,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朗读技巧。

五、开展多种多样的语文学习的活动,促进语文学习,提高语文能力。

学习语文,最重要的就是积累。因而,在抓住课堂这一主渠道的同时,还通过多种方式来提高学生语文学习的积极性。我除要求学生认真做好课堂记录听好课外,还建立了《成语积累本》《查漏纠错补缺练习簿》《日知录》等,做好语文的学习积累,开展语文背诵比赛,诗歌散文朗诵比赛,组织成立了中学部文学社,号召学生积极参加,在校刊上发表作品,激发他们的写作热情,并将优秀的作品推荐到“中学语文资源站”发表,目前,已有20多篇文章在网上发表。

六、认真搞好培优辅差工作,全面提高学生的成绩

现在的在校生的学习程度参差不齐,因而,做好培优辅差就显得很重要了。教学中,我根据学生的不同程度,在教学过程中面向全体学生,利用每一节的培优辅差课分别对优生进行强化训练,对基础较差的学生加强基础训练。

七、以高考为方向,强化高考意识,明确奋斗的目标。

高一的学生对高考都比较陌生,为此,我就不断的利用各种机会向学生讲解有关高考的各种信息,介绍高考的状元经验,学习方法,往届的高考语文试卷,使学生及早的对高考有所了解,明确高考的题型,树立高考的意识,做好准备。总之,高一语文教学工作已经告一段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存在一些不足,在今后的工作中将不断的完善。

高中语文教学个人总结5

一、激发兴趣、提高课堂质量

大部分学生总觉得语文学与不学一个样,高考语文成绩完全靠运气,而且到高三,各学科大量的做题,势必给可怜的语文学习带来了没时间做语文看语文的局面。语文教学在夹缝中求生存,只能在课堂上要质量,要效率。努力为学生学语文、自己教语文营造良好的心理环境,学习环境。

二、营造民主课堂

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学习。在课堂上多关注语文弱科同学,给他们精神鼓励,让学生在自信的阳光下成长,学习。对各班成绩优秀但语文总拖后腿的学生,利用课余和周六时间帮他们扫除学习中的疑问,耐心的讲解以此打动他们,激起他们学习语文的热情,收到良好效果。善于捕捉每个学生在语文学科方面的某一闪光点,以此增强他们学习语文的信心。

三、提高效率,上好讲评课

第一,进入高三,面临着内容多、任务重、时间紧等一系列困难,学生的复习训练也很多,但我们不能因为时间紧就忽略训练和试卷讲评的过程。我认为认真抓好讲评课的.重要环节,通过讲评帮助学生牢固掌握所学知识,提高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和习惯,是高三复习教学的一条有效途径。讲评前认真分析试卷,有明确的目的性;讲评过程引思路、给时间、讲技巧、富有针对性;讲评后,引导学生领悟小结,注意深化巩固,突出实效性。

第二,讲清试题的角度,即是怎样来考的,如,试题自身是给一篇科技短文选择题,实质是考查文章作者的思想倾向,文章的主要内容的。再如,以变换了的种种说法,考查对句意或文意的理解;文言文中,以句间关系的理解,考查翻译能力。

第三,讲清解题规律或方法。如判断语句是否有语病常用三种方法:语法结构分析法、逻辑事理分析法和表达效果分析法。

第四,纠正错误务必落实。对于教师而言,要了解学生错在何处,为何错,哪些学生错,有针对性地改进复习教学工作。对于学生而言,要求答错的学生要找出答错的原因,并改正,掌握避免差错改正错误的规律。

第五,要讲究拓展。某题考查某内容、某种角度,同样的考查内容,还可以从哪个角度考。同样的要补充,有些变化的更应补充。这样,即可以以一定的量的重复,加上一定的变化,来增强对此一类题的理解,做到练一些题,通晓某一类题。对于学生而言,还可以自选课外题,以拓展对某一类题的范围、考查方式的认识。另外,还特别注意在讲评中坚持正面教育,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自觉性和主观能动性,促使成绩较好的学生看到差距,向更高远的目标奋进;引导成绩较差的学生总结教训,鼓起勇气,树立信心。批评、指责、扬一批人压一批人,或者以“高考题比我们的练习更难”相威吓,都只能收到适得其反的负面效应。

四、瞄准高考,狠抓常规,注重平时积累

语文学科是一门特别注重积累的学科,很少有人能够不真抓实干就能取得成功。进入高三我布置了学生以下几项常规性工作:按照高考考纲,每天积累易读错、写错的字词5个,成语1个;每个月除常规考试外额外完成习作一篇;坚持在每节课前五分钟开展诗词赏析或演讲成语故事或介绍名句等小活动,通过这三项常规训练,使学生的听说读写等各种能力同时发展。

高中语文教案 篇12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理解本文作为应用文的特色,进一步了解“序”的作用和种类。

(2)、把握警语秀句,探究作品的精髓。

(3)、了解作者,关注其作品。

2.过程与方法

自读与讨论为主,先揣语言,再理清思路,概括文意,深入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解和领悟罗曼·罗兰的英雄观。

(2)、联系实际,领略本文深远的现实意义,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教学重点与难点

1、了解和领略罗曼·罗兰创作《名人传》的意图。

2、透彻理解文中意味隽永的语句。

3、在特定历史背景下理解作者的观点与情感。

教学方法:

设问导读法

课时安排:

一课时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有关作者与时代背景的相关资料。

学生:初读课文,了解文章内容,划出疑难处。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以对电影《英雄》的讨论导入,与学生交换这部影片中谁是英雄的看法,进而提问1、你心目中的英雄是什么样的?2、你认为什么情况下最需要英雄?导入本课,看罗曼·罗兰心目中的英雄是什么样的。

二、正文阅读设问导读:

(一问)作者心目中的英雄是什么样的?

1、默读课文,简要概括初读之下认识到的作者给英雄下的定义。

2、朗读第四、五两个自然段,划出最能打动你的句子,加以评析。

3、分小组讨论交流评析内容,大组汇报,

4、明确作者给英雄的定义,并与同学的答案简要对比。

(二问)作者创作此书的目的何在?

1、 明确序言的种类与作用,

2、从第一、二、三三个自然段中去寻找答案

3、明确:作者认为,现实的欧洲是一个平庸的时代,已经沉陷于“乖巧卑下的自私自利”的氛围中,功利主义的盛行已经“窒息”了欧洲的生命。人人追求功利,造就了一个平庸、沉重的时代。和自己一样“不甘于平庸凡俗的人”的生活是“一场无日无之的斗争”。孤独的他们还“彼此隔离”着,他们不知道彼此的存在,谁来援助他们,谁来安慰他们,谁来带领他们走出沉闷,摆脱平庸,得到光明和幸福?时世需要英雄!

(三问)作者为什么将英雄的首席给予贝多芬?

明确:因为贝多芬最符合作者给英雄所下的定义:仁慈,伟大的人格,命运的磨难,作为音乐家给世人带来精神上的鼓舞和指引。

作者把英雄的"首席"赋予贝多芬,正因为他对时代的深刻批判和对英雄独特的见解。(题记的明证)

三、作者介绍

罗曼·罗兰(1866-1944)法国作家、音乐评论家。1866年1月29日生于法国中部高原上的小市镇克拉姆西。 为让世人“呼吸英雄的气息”,罗兰替具有巨大精神力量的英雄树碑立传,连续写了几部名人传记:《贝多芬传》(1903)、《米开朗琪罗传》(1906)和《托尔斯泰传》(1911)等。同时发表了他的长篇小说杰作《约翰·克利斯朵夫》,该小说于1913年获法兰西学院文学奖金,由此罗曼·罗兰被认为是法国当代最重要的作家。1915年,为了表彰“他的文学作品中的高尚理想和他在描绘各种不同类型人物所具有的同情和对真理的热爱”,罗曼·罗兰被授予诺贝尔文学奖。

四、小结

1、 本文作为一篇序言,鲜明的阐述了作者创作《名人传》的目的,介绍了他关于“名人”(即英雄)的认识与界定。

2、 对作者的观点,要辩证的加以认识,既要认识到英雄的重要作用,又要认识到凭英雄的个人主义,是无法救治整个社会的,革命需要全民的苏醒与参与。

四、拓展

3、 傅雷的《译者序》

4、 课外阅读罗曼·罗兰介绍与《名人传》中的分序

5、 课外阅读书籍推荐

6、 课外习作《英雄》

文章来源://m.jab88.com/j/158264.html

更多

猜你喜欢

更多

最新更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