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勾股定理教案

2024-03-18 勾股定理教案

勾股定理教案(精选3篇)。

栏目小编精心筛选为大家整理出了最新的“勾股定理教案”供大家参考。每个老师上课需要准备的东西是教案课件,我们需要静下心来写教案课件。教师制作教案是教育教学科学之道的具体实践。热烈欢迎你来读愿这篇文章能够带给你灵感和分享的欲望!

勾股定理教案【篇1】

3A Sheet

2Cla______ Name________

一、按要求写单词

1.写出下列单词的同音词:

here___________ high ___________ son__________ know _____________ I ________________by _____________ 2.写出下列单词的单数形式 :

leaves ________ claes________ dragonflies___________ 3.写出同类词:

rabbit 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run 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pink 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park 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二、按要求把下列句子改成否定句 is an insect.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can play basketball very well.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is a ball under the chair.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can write and read.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like eating sweet oranges.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is the sitting room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desk is smooth.(否定句并保持句子意思不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 The pencil is long.(否定句并保持句子意思不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foxes_________

勾股定理教案【篇2】

1.体会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得出过程,掌握勾股定理的逆定理。

2.探究勾股定理的逆定理的证明方法。

3.理解原命题、逆命题、逆定理的概念及关系。

3.难点的突破方法:

先让学生动手操作,画好图形后剪下放到一起观察能否重合,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再探究理论证明方法.充分利用这道题锻炼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由实践到理论学生更容易接受。

为学生搭好台阶,扫清障碍。

⑴如何判断一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现在只知道若有一个角是直角的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从而将问题转化为如何判断一个角是直角。

⑵利用已知条件作一个直角三角形,再证明和原三角形全等,使问题得以解决。

⑶先做直角,再截取两直角边相等,利用勾股定理计算斜边A1B1=c,则通过三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可证。

创设情境:

⑴怎样判定一个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

⑵怎样判定一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和等腰三角形的判定进行对比,从勾股定理的逆命题进行猜想。

例1(补充)说出下列命题的逆命题,这些命题的逆命题成立吗?

⑴同旁内角互补,两条直线平行。

⑵如果两个实数的平方相等,那么两个实数平方相等。

⑶线段垂直平分线上的点到线段两端点的距离相等。

⑷直角三角形中30°角所对的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

勾股定理教案【篇3】

本节内容的重点是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及其应用.它可用边的关系判断一个三角形是否为直角三角形.为判断三角形的形状提供了一个有力的依据.

本节内容的难点是勾股定理的逆定理的应用.在用勾股定理的逆定理时,分不清哪一条边作斜边,因此在用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判断三角形的形状时而出错;另外,在解决有关综合问题时,要将给的边的数量关系经过代数变化,最后达到一个目标式,这种“转化”对学生来讲也是一个困难的地方.

教法建议:

本节课教学模式主要采用“互动式”教学模式及“类比”的教学方法.通过前面所学的垂直平分线定理及其逆定理,做类比对象,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在课堂教学中营造轻松、活泼的课堂气氛.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学生与教材之间的'互动,造成“情意共鸣,沟通信息,反馈流畅,思维活跃”,达到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目的.具体说明如下:

利用类比的学习方法,由学生将上节课所学习的勾股定理的逆命题书写出来.这里分别找学生口述文字;用符号、图形的形式板书逆命题的内容.所有这些都由学生自己完成,估计学生不会感到困难.这样设计主要是培养学生善于提出问题的习惯及能力.

判断上述逆命题是否为真命题?对这一问题的解决,学生会感到有些困难,这里教师可做适当的点拨,但要尽可能的让学生的发现和探索,找到解决问题的思路.

(3)通过实际问题的解决,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

(1)理解并会证明勾股定理的逆定理;

(2)会应用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判定一个三角形是否为直角三角形;

(3)知道什么叫勾股数,记住一些觉见的勾股数.

2、能力目标:

(1)通过勾股定理与其逆定理的比较,提高学生的辨析能力;

(2)通过勾股定理及以前的知识联合起来综合运用,提高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3、情感目标:

(1)通过自主学习的发展体验获取数学知识的感受;

(2)通过知识的纵横迁移感受数学的辩证特征.

勾股定理是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定理,逆定理是直角三角形的判定定理.

∵∠C=

例2 已知:如图,四边形ABCD中,∠B= ,AB=3,BC=4,CD=12,AD=13求四边形ABCD的面积

∴∠ACD=

以上例题,分别由学生先思考,然后回答.师生共同补充完善.(教师做总结)

4、课堂小结:

b、上交作业 :已知:如图,△DEF中,DE=17,EF=30,EF边上的中线DG=8

分别以直角三角形三边为直径作三个半圆,这三个半圆的面积之间有什么关系?为什么?

小编推荐

[参考]数学勾股定理教案(精选5篇)


每个老师上课需要准备的东西是教案课件,撰写教案课件是每位老师都要做的事。只有做好教案课件的前期撰写,才能让学生更加快速地理解各知识点。你不是否正为教案课件而苦恼呢?考虑到您的需要,小编特地编辑了“[参考]数学勾股定理教案(精选5篇)”,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请收藏。

数学勾股定理教案 篇1

复习第一步::

勾股定理的有关计算

例1:(20xx年甘肃省定西市中考题)下图阴影部分是一个正方形,则此正方形的面积为.

析解:图中阴影是一个正方形,面积正好是直角三角形一条直角边的平方,因此由勾股定理得正方形边长平方为:172-152=64,故正方形面积为6

勾股定理解实际问题

例2.(20xx年吉林省中考试题)图①是一面矩形彩旗完全展平时的尺寸图(单位:cm).其中矩形ABCD是由双层白布缝制的穿旗杆用的旗裤,阴影部分DCEF为矩形绸缎旗面,将穿好彩旗的旗杆垂直插在操场上,旗杆旗顶到地面的高度为220cm.在无风的天气里,彩旗自然下垂,如图②.求彩旗下垂时最低处离地面的最小高度h.

析解:彩旗自然下垂的长度就是矩形DCEF

的对角线DE的长度,连接DE,在Rt△DEF中,根据勾股定理,

得DE=h=220-150=70(cm)

所以彩旗下垂时的最低处离地面的最小高度h为70cm

与展开图有关的计算

例3、(20xx年青岛市中考试题)如图,在棱长为1的正方体ABCD—A’B’C’D’的表面上,求从顶点A到顶点C’的最短距离.

析解:正方体是由平面图形折叠而成,反之,一个正方体也可以把它展开成平面图形,如图是正方体展开成平面图形的一部分,在矩形ACC’A’中,线段AC’是点A到点C’的最短距离.而在正方体中,线段AC’变成了折线,但长度没有改变,所以顶点A到顶点C’的最短距离就是在图2中线段AC’的长度.

在矩形ACC’A’中,因为AC=2,CC’=1

所以由勾股定理得AC’=.

∴从顶点A到顶点C’的最短距离为

复习第二步:

1.易错点:本节同学们的易错点是:在用勾股定理求第三边时,分不清直角三角形的斜边和直角边;另外不论是否是直角三角形就用勾股定理;为了避免这些错误的出现,在解题中,同学们一定要找准直角边和斜边,同时要弄清楚解题中的三角形是否为直角三角形.

例4:在Rt△ABC中,a,b,c分别是三条边,∠B=90°,已知a=6,b=10,求边长c.

错解:因为a=6,b=10,根据勾股定理得c=剖析:上面解法,由于审题不仔细,忽视了∠B=90°,这一条件而导致没有分清直角三角形的斜边和直角边,错把c当成了斜边.

正解:因为a=6,b=10,根据勾股定理得,c=温馨提示:运用勾股定理时,一定分清斜边和直角边,不能机械套用c2=a2+b2

例5:已知一个Rt△ABC的两边长分别为3和4,则第三边长的平方是

错解:因为Rt△ABC的两边长分别为3和4,根据勾股定理得:第三边长的平方是32+42=25

剖析:此题并没有告诉我们已知的边长4一定是直角边,而4有可能是斜边,因此要分类讨论.

正解:当4为直角边时,根据勾股定理第三边长的平方是25;当4为斜边时,第三边长的平方为:42-32=7,因此第三边长的平方为:25或7.

温馨提示:在用勾股定理时,当斜边没有确定时,应进行分类讨论.

例6:已知a,b,c为⊿ABC三边,a=6,b=8,bc,且c为整数,则c=.

错解:由勾股定理得c=剖析:此题并没有告诉你⊿ABC为直角三角形

数学勾股定理教案 篇2

课题:

勾股定理

课型:

新授课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目的: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理解和掌握勾股定理的内容,能够灵活运用勾股定理进行计算,并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分析,大胆猜想,并探索勾股定理,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合作交流、逻辑推理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了解中国古代的数学成就,激发学生爱国热情;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探索出结论获得成就感,培养探索热情和钻研精神;同时体验数学的美感,从而了解数学,喜欢几何。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经历探索及验证勾股定理的过程,并能运用勾股定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用面积法方法证明勾股定理

课前准备:

多媒体ppt,相关图片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多媒体课件放映图片欣赏:勾股定理数形图,1955年希腊发行的一枚纪念邮票,美丽的勾股树,20xx年国际数学大会会标等。通过图形欣赏,感受数学之美,感受勾股定理的文化价值。

2、多媒体课件演示FLASH小动画片:某楼房三楼失火,消防队员赶来救火,了解到每层楼高3米,消防队员取来6.5米长的云梯,如果梯子的底部离墙基的距离是2.5米,请问消防队员能否进入三楼灭火?已知一直角三角形的两边,如何求第三边?学习了今天的这节课后,同学们就会有办法解决了。

(二)学习新课问题一是等腰直角三角形的情形(通过多媒体给出图形),判断外围三个正方形面积有何关系?相传2500年前,毕达哥拉斯(古希腊著名的哲学家、数学家、天文学家)有一次在朋友家做客时,发现朋友家里用砖铺成的地面中反映了直角三角形三边的某种数量关系。你能观察图中的地面,看看能发现什么?对于等腰直角三角形有这样的性质:两直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那么对于一般的直角三角形是否也有这样的性质呢?请大家画一个任意的直角三角形,量一量,算一算。问题二是一般直角三角形的情形,判断这时外围三个正方形的面积是否也存在这种关系?通过这个观察和验算这个直角三角形外围的三个正方形面积之间的关系,同学们发现了什么规律吗?通过前面对两个问题的验证,可以得到勾股定理:如果直角三角形的两直角边长分别为a、b,斜边为c,那么a2+b2=c2。

(三)巩固练习1、如果一个直角三角形的两条边长分别是6厘米和8厘米,那么这个三角形的周长是多少厘米?2、解决课程开始时提出的情境问题。

(四)小结

1、背景知识介绍①《周髀算径》中,西周的商高在公元一千多年前发现了“勾三股四弦五”这一规律;②康熙数学专著《勾股图解》有五种求解直角三角形的方法,积求勾股法是他的独创。

2、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会写方程了吗?你有什么收获和体会?

(五)作业练习18.1中的1、2、3题。板书设计:勾股定理:如果直角三角形的两直角边长分别为a、b,斜边为c,那么a2+b2=c2。

数学勾股定理教案 篇3

一、回顾交流,合作学习

【活动方略】

活动设计:教师先将学生分成四人小组,交流各自的小结,并结合课本P87的小结进行反思,教师巡视,并且不断引导学生进入复习轨道.然后进行小组汇报,汇报时可借助投影仪,要求学生上台汇报,最后教师归纳.

【问题探究1】(投影显示)

飞机在空中水平飞行,某一时刻刚好飞到小明头顶正上方4000米处,过了20秒,飞机距离小明头顶5000米,问:飞机飞行了多少千米?

思路点拨:根据题意,可以先画出符合题意的图形,如右图,图中△ABC中的∠C=90°,AC=4000米,AB=5000米,要求出飞机这时飞行多少千米,就要知道飞机在20秒时间里飞行的路程,也就是图中的BC长,在这个问题中,斜边和一直角边是已知的,这样,我们可以根据勾股定理来计算出BC的长.(3000千米)

【活动方略】

教师活动:操作投影仪,引导学生解决问题,请两位学生上台演示,然后讲评.

学生活动:独立完成“问题探究1”,然后踊跃举手,上台演示或与同伴交流.

【问题探究2】(投影显示)

一个零件的形状如右图,按规定这个零件中∠A与∠BDC都应为直角,工人师傅量得零件各边尺寸:AD=4,AB=3,DB=5,DC=12,BC=13,请你判断这个零件符合要求吗?为什么?

思路点拨:要检验这个零件是否符合要求,只要判断△ADB和△DBA是否为直角三角形,这样可以通过勾股定理的逆定理予以解决:

AB2+AD2=32+42=9+16=25=BD2,得∠A=90°,同理可得∠CDB=90°,因此,这个零件符合要求.

【活动方略】

教师活动:操作投影仪,关注学生的思维,请两位学生上讲台演示之后再评讲.

学生活动:思考后,完成“问题探究2”,小结方法.

解:在△ABC中,AB2+AD2=32+42=9+16=25=BD2,

∴△ABD为直角三角形,∠A=90°.

在△BDC中,BD2+DC2=52+122=25+144=169=132=BC2.

∴△BDC是直角三角形,∠CDB=90°

因此这个零件符合要求.

【问题探究3】

甲、乙两位探险者在沙漠进行探险,某日早晨8:00甲先出发,他以6千米/时的速度向东行走,1小时后乙出发,他以5千米/时的速度向北行进,上午10:00,甲、乙两人相距多远?

思路点拨:要求甲、乙两人的距离,就要确定甲、乙两人在平面的位置关系,由于甲往东、乙往北,所以甲所走的路线与乙所走的路线互相垂直,然后求出甲、乙走的路程,利用勾股定理,即可求出甲、乙两人的距离.(13千米)

【活动方略】

教师活动:操作投影仪,巡视、关注学生训练,并请两位学生上讲台“板演”.

学生活动:课堂练习,与同伴交流或举手争取上台演示

数学勾股定理教案 篇4

[教学分析]

勾股定理是揭示三角形三条边数量关系的一条非常重要的性质,也是几何中最重要的定理之一。它是解直角三角形的主要依据之一,同时在实际生活中具有广泛的用途,“数学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正是这章书所体现的主要思想。教材在编写时注意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实际操作,使学生获得较为直观的印象;通过联系比较、探索、归纳,帮助学生理解勾股定理,以利于进行正确的应用。

本节教科书从毕达哥拉斯观察地面发现勾股定理的传说谈起,让学生通过观察计算一些以直角三角形两条直角边为边长的小正方形的面积与以斜边为边长的正方形的面积的关系,发现两直角边为边长的小正方形的面积的和,等于以斜边为边长的正方形的面积,从而发现勾股定理,这时教科书以命题的形式呈现了勾股定理。关于勾股定理的证明方法有很多,教科书正文中介绍了我国古人赵爽的证法。之后,通过三个探究栏目,研究了勾股定理在解决实际问题和解决数学问题中的应用,使学生对勾股定理的作用有一定的认识。

[教学目标]

一、 知识与技能

1、探索直角三角形三边关系,掌握勾股定理,发展几何思维。

2、应用勾股定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学会简单的合情推理与数学说理

二、 过程与方法

引入两段中西关于勾股定理的史料,激发同学们的兴趣,引发同学们的思考。通过动手操作探索与发现直角三角形三边关系,经历小组协作与讨论,进一步发展合作交流能力和数学表达能力,并感受勾股定理的应用知识。

三、 情感与态度目标

通过对勾股定理历史的了解,感受数学文化,激发学习兴趣;在探究活动中,学生亲自动手对勾股定理进行探索与验证,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意识和探索精神,以及自主学习的能力。

四、 重点与难点

1、探索和证明勾股定理

2熟练运用勾股定理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揭示课题

1、教师展示图片并介绍第一情景

以中国最早的一部数学著作——《周髀算经》的开头为引,介绍周公向商高请教数学知识时的对话,为勾股定理的出现埋下伏笔。

周公问:“窃闻乎大夫善数也,请问古者包牺立周天历度.夫天不可阶而升,地不可得尺寸而度,请问数安从出?”商高答:“数之法出于圆方,圆出于方,方出于矩,矩出九九八十一,故折矩以为勾广三,股修四,径隅五。既方其外,半之一矩,环而共盘.得成三、四、五,两矩共长二十有五,是谓积矩。故禹之所以治天下者,此数之所由生也。”

2、教师展示图片并介绍第二情景

毕达哥拉斯是古希腊著名的数学家。相传在2500年以前,他在朋友家做客时,发现朋友家用地砖铺成的地面反映了直角三角形的某种特性。

二、师生协作,探究问题

1、现在请你也动手数一下格子,你能有什么发现吗?

2、等腰直角三角形是特殊的直角三角形,一般的直角三角形是否也有这样的特点呢?

3、你能得到什么结论吗?

三、得出命题

勾股定理:如果直角三角形的两直角边长分别为a、b,斜边长为c,那么,即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解释: 由于我国古代把直角三角形中较短的直角边称为勾,较长的边称为股,斜边称为弦,所以,把它叫做勾股定理。

四、勾股定理的证明

赵爽弦图的证法(图2)

第一种方法:边长为 的正方形可以看作是由4个直角边分别为 、 ,斜边为 的直角三角形围在外面形成的。因为边长为 的正方形面积加上4个直角三角形的面积等于外围正方形的面积,所以可以列出等式 ,化简得 。

第二种方法:边长为 的正方形可以看作是由4个直角边分别为 、 ,斜边为 的

角三角形拼接形成的(虚线表示),不过中间缺出一个边长为 的正方形“小洞”。

因为边长为 的正方形面积等于4个直角三角形的面积加上正方形“小洞”的面积,所以可以列出等式 ,化简得 。

这种证明方法很简明,很直观,它表现了我国古代数学家赵爽高超的证题思想和对数学的钻研精神,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骄傲。

五、应用举例,拓展训练,巩固反馈。

勾股定理的灵活运用勾股定理在实际的生产生活当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勾股定理的发现和使用解决了许多生活中的问题,今天我们就来运用勾股定理解决一些问题,你可以吗?试一试。

例题:小明妈妈买了一部29英寸(74厘米)的电视机,小明量了电视机的屏幕后,发现屏幕只有58厘长和46厘米宽,他觉得一定是售货员搞错了,你同意他的想法吗?你能解释这是为什么吗?

六、归纳总结1、内容总结:探索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利于勾股定理,解决实际问题

2、方法归纳:数方格看图找关系,利用面积不变的方法。用直角三角形三边表示正方形的面积观察归纳注意画一个直角三角形表示正方形面积,再次验证自己的发现。

七、讨论交流

让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提出他们模糊不清的概念,给他们一个梳理知识的机会,通过提示性的引导,让学生对勾股定理的概念豁然开朗,为后面勾股定理的应用打下基础。

我们班的同学很聪明。大家很快就通过数格子发现了勾股定理的规律。还有什么地方不懂的吗?跟大家一起来交流一下。请同学们课后在反思天地中都发表一下自己的学习心得。

数学勾股定理教案 篇5

一、全章要点

1、勾股定理 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a、b的平方和等于斜边c的平方。(即:a2+b2=c2)

2、勾股定理的逆定理 如果三角形的三边长:a、b、c,则有关系a2+b2=c2,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3、勾股定理的证明 常见方法如下:

方法一: , ,化简可证.

方法二:

四个直角三角形的面积与小正方形面积的和等于大正方形的面积.

四个直角三角形的面积与小正方形面积的和为

大正方形面积为 所以

方法三: , ,化简得证

4、勾股数 记住常见的勾股数可以提高解题速度,如 ; ; ; ;8,15,17;9,40,41等

二、经典训练

(一)选择题:

1.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若 a、b、c是△ABC的三边,则a2+b2=c2;

B.若 a、b、c是Rt△ABC的三边,则a2+b2=c2;

C.若 a、b、c是Rt△ABC的三边, ,则a2+b2=c2;

D.若 a、b、c是Rt△ABC的三边, ,则a2+b2=c2.

2. △ABC的三条边长分别是 、 、 ,则下列各式成立的是( )

A. B. C. D.

3.直角三角形中一直角边的长为9,另两边为连续自然数,则直角三角形的周长为( )

A.121 B.120 C.90 D.不能确定

4.△ABC中,AB=15,AC=13,高AD=12,则△ABC的周长为( )

A.42 B.32 C.42 或 32 D.37 或 33

(二)填空题:

5.斜边的边长为 ,一条直角边长为 的直角三角形的面积是 .

6.假如有一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那么三边 、 、 之间应满足 ,其中 边是直角所对的边;如果一个三角形的三边 、 、 满足 ,那么这个三角形是 三角形,其中 边是 边, 边所对的角是 .

7.一个三角形三边之比是 ,则按角分类它是 三角形.

8. 若三角形的三个内角的比是 ,最短边长为 ,最长边长为 ,则这个三角形三个角度数分别是 ,另外一边的平方是 .

9.如图,已知 中, , , ,以直角边 为直径作半圆,则这个半圆的面积是 .

10. 一长方形的一边长为 ,面积为 ,那么它的一条对角线长是 .

三、综合发展:

11.如图,一个高 、宽 的大门,需要在对角线的顶点间加固一个木条,求木条的长.

12.一个三角形三条边的长分别为 , , ,这个三角形最长边上的高是多少?

13.如图,小李准备建一个蔬菜大棚,棚宽4m,高3m,长20m,棚的斜面用塑料薄膜遮盖,不计墙的厚度,请计算阳光透过的最大面积.

14.如图,有一只小鸟在一棵高13m的大树树梢上捉虫子,它的伙伴在离该树12m,高8m的一棵小树树梢上发出友好的叫声,它立刻以2m/s的速度飞向小树树梢,那么这只小鸟至少几秒才可能到达小树和伙伴在一起?

15.如图,长方体的长为15,宽为10,高为20,点 离点 的距离为5,一只蚂蚁如果要沿着长方体的表面从点 爬到点 ,需要爬行的最短距离是多少?

16.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管理条例规定:小汽车在城街路上行驶速度不得超过 km/h.如图,,一辆小汽车在一条城市街路上直道行驶,某一时刻刚好行驶到路对面车速检测仪正前方 m处,过了2s后,测得小汽车与车速检测仪间距离为 m,这辆小汽车超速了吗?

【最新范文】 勾股定理的逆定理教案篇二


每个老师在上课前需要规划好教案课件,大家在细心筹备教案课件中。只有写好教案课件计划,才能促进我们的工作进一步发展!你们到底知道多少优秀的教案课件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最新范文】 勾股定理的逆定理教案篇二”但愿对您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重点、难点分析

本节内容的重点是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及其应用.它可用边的关系判断一个三角形是否为直角三角形.为判断三角形的形状提供了一个有力的依据.

本节内容的难点是勾股定理的逆定理的应用.在用勾股定理的逆定理时,分不清哪一条边作斜边,因此在用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判断三角形的形状时而出错;另外,在解决有关综合问题时,要将给的边的数量关系经过代数变化,最后达到一个目标式,这种“转化”对学生来讲也是一个困难的地方.

教法建议:

本节课教学模式主要采用“互动式”教学模式及“类比”的教学方法.通过前面所学的垂直平分线定理及其逆定理,做类比对象,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在课堂教学中营造轻松、活泼的课堂气氛.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学生与教材之间的互动,造成“情意共鸣,沟通信息,反馈流畅,思维活跃”,达到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目的.具体说明如下:

(1)让学生主动提出问题

利用类比的学习方法,由学生将上节课所学习的勾股定理的逆命题书写出来.这里分别找学生口述文字;用符号、图形的形式板书逆命题的内容.所有这些都由学生自己完成,估计学生不会感到困难.这样设计主要是培养学生善于提出问题的习惯及能力.

(2)让学生自己解决问题

判断上述逆命题是否为真命题?对这一问题的解决,学生会感到有些困难,这里教师可做适当的点拨,但要尽可能的让学生的发现和探索,找到解决问题的思路.

(3)通过实际问题的解决,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理解并会证明勾股定理的逆定理;

(2)会应用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判定一个三角形是否为直角三角形;

(3)知道什么叫勾股数,记住一些觉见的勾股数.

2、能力目标:

(1)通过勾股定理与其逆定理的比较,提高学生的辨析能力;

(2)通过勾股定理及以前的知识联合起来综合运用,提高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3、情感目标:

(1)通过自主学习的发展体验获取数学知识的感受;

(2)通过知识的纵横迁移感受数学的辩证特征.

教学重点: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及其应用

教学难点: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及其应用

教学用具:直尺,微机

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主体的讨论探索法

教学过程:

1、新课背景知识复习(投影)

勾股定理的内容

文字叙述(投影显示)

符号表述

图形(画在黑板上)

2、逆定理的获得

(1)让学生用文字语言将上述定理的逆命题表述出来

(2)学生自己证明

逆定理:如果三角形的三边长 有下面关系:

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强调说明:(1)勾股定理及其逆定理的区别

勾股定理是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定理,逆定理是直角三角形的判定定理.

(2)判定直角三角形的方法:

①角为 、②垂直、③勾股定理的逆定理

2、 定理的应用(投影显示题目上)

例1 如果一个三角形的三边长分别为

则这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例2 如图,已知:CD⊥AB于D,且有

求证:△ACB为直角三角形。

以上例题,分别由学生先思考,然后回答.师生共同补充完善.(教师做总结)

4、课堂小结:

(1)逆定理应用时易出现的错误:分不清哪一条边作斜边(最大边)

(2)判定是否为直角三角形的一种方法:结合勾股定理和代数式、方程综合运用。

5、布置作业:

a、书面作业P131#9

b、上交作业:已知:如图,△DEF中,DE=17,EF=30,EF边上的中线DG=8

求证:△DEF是等腰三角形

参考范文:勾股定理的逆定理教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技能

1.理解勾股定理的逆定理的证明方法和证明过程;

2.掌握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并能利用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判定一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二数学思考

1.通过勾股定理的逆定理的探索,经历知识的发生发展与形成的过程;

2.通过三角形三边的数量关系来判断三角形的形状,体验数形结合法的应用.

三解决问题

通过勾股定理的逆定理的证明及其应用,体会数形结合法在问题解决中的作用,并能运用勾股定理的逆定理解决相关问题.

四情感态度

1.通过三角形三边的数量关系来判断三角形的形状,体验数与形的内在联系,感受定理与逆定理之间的和谐及辩证统一关系;

2.在探究勾股定理的逆定理的证明及应用的活动中,通过一系列富有探究性的问题,渗透与他人交流合作的意识和探究精神.

教学重难点:

一重点: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及其应用.

二难点:勾股定理的逆定理的证明.

教学方法

启发引导分组讨论合作交流等。

教学媒体

多媒体课件演示。

教学过程:

一复习孕新,引入课题

问题:

(1) 勾股定理的内容是什么?

(2) 求以线段ab为直角边的直角三角形的斜边c的长:

① a=3,b=4

② a=2.5,b=6

③ a=4,b=7.5

(3) 分别以上述abc为边的三角形的形状会是什么样的呢?

二动手实践,检验推测

1.把准备好的一根打了13个等距离结的绳子,按3个结4个结5个结的长度为边摆放成一个三角形,请观察并说出此三角形的形状?

学生分组活动,动手操作,并在组内进行交流讨论的基础上,作出实践性预测.

教师深入小组参与活动,并帮助指导部分学生完成任务,得出勾股定理的逆命题.在此基础上,介绍:古埃及和我国古代大禹治水都是用这种方法来确定直角的.

2.分别以2.5cm6cm6.5cm和4cm7.5cm8.5cm为三边画出两个三角形,请观察并说出此三角形的形状?

3.结合三角形三边长度的平方关系,你能猜一猜三角形的三边长度与三角形的形状之间有怎样的关系吗?

三探索归纳,证明猜想

问题

1.三边长度分别为3 cm4 cm5 cm的三角形与以3 cm4 cm为直角边的直角三角形之间有什么关系?你是怎样得到的?

2.你能证明以2.5cm6cm6.5cm和4cm7.5cm8.5cm为三边长的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吗?

3.如图18.2-2,若△ABC的三边长

满足

,试证明△ABC是直角三角形,请简要地写出证明过程.

教师提出问题,并适时诱导,指导学生完成问题3的证明.之后,归纳得出勾股定理的逆定理.

四尝试运用,熟悉定理

问题

1例1:判断由线段

组成的三角形是不是直角三角形:

(1)

(2)

2三角形的两边长分别为3和4,要使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则第三条边长是多少?

教师巡视,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特别关注学生在练习中反映出的问题,有针对性地讲解,学生能否熟练地应用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去分析和解决问题

五类比模仿,巩固新知

1.练习:练习题13.

2.思考:习题18.2第5题.

部分学生演板,剩余学生在课堂练习本上独立完成.

小结梳理,内化新知

六1.小结:教师引导学生回忆本节课所学的知识.

2.作业:

(1)必做题:习题18.2第1题(2)(4)和第3题;

(2)选做题:习题18.2第46题.

《勾股定理》优秀说课稿(合集4篇)


经过筛选栏目小编发现“《勾股定理》优秀说课稿”是值得一看的文章之一,仅供参考请大家仔细阅读。教师的优良品德,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他的学生,作为教师是相当有必要提前准备好教案的。编写教案能加深教师对课堂内容的反思。

《勾股定理》优秀说课稿(篇1)

1、知识与技能目标:探索并理解直角三角形的三边之间的数量关系,通过探究能够发现直角三角形中两个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和。

2、过程与方法目标:经历用测量和数格子的办法探索勾股定理的过程,进一步发展学生的合情推理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培养主动探究的习惯,并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

了解勾股定理的由来,并能用它来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

首先出示:投影1(章前的图文)并介绍我国古代在勾股定理研究方面的贡献,结合课本第六页谈一谈我国是最早了解勾股定理的国家之一,介绍商高(三千多年前周期的数学家)在勾股定理方面的贡献。

出示课件观察后回答:

1、观察图1—2,正方形A中有_______个小方格,即A的面积为______个单位。

正方形B中有_______个小方格,即B的面积为______个单位。

正方形C中有_______个小方格,即C的面积为______个单位。

2、你是怎样得出上面的结果的?

3、在学生交流回答的基础上教师进一步设问:图1—2中,A,B,C面积之间有什么关系?学生交流后得到结论:A+B=C。

提问:(1)图1—3中,A,B,C之间有什么关系?(2)从图1—2,1—3中你发现什么?

学生讨论、交流后,得出结论:以三角形两直角边为边的正方形的面积和,等于以斜边为边的正方形面积。

图1—2、1—3中,你能用三角形的边长表示正方形的面积吗?

(1)你能发现直角三角形三边长度之间的关系吗?在同学交流的基础上,共同探讨得出: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这就是著名的“勾股定理”。也就是说如果直角三角形的两直角边为a,b,斜边为c那么。我国古代称直角三角形的较短的直角边为勾,较长的为股,斜边为弦,这就是勾股定理的由来。

(2)分别以5厘米和12厘米为直角边做出一个直角三角形,并测量斜边的长度(学生测量后回答斜边长为13)请大家想一想(2)中的规律,对这个三角形仍然成立吗?

我们常见的电视的尺寸:29英寸(74厘米)的电视机,指的是屏幕的长吗?还是指的是屏幕的宽?那他指什么呢?能否运用刚才所学的知识,检验一下电视剧的尺寸是否合格?

三、巩固练习。

1、在图1—1的问题中,折断之前旗杆有多高?

=25即:c=5辨析:(1)要用勾股定理解题,首先应具备直角三角形这个必不可少的条件,可本题三角形ABC并未说明它是否是直角三角形,所以用勾股定理就没有依据。(2)若告诉△ABC是直角三角形,第三边C也不一定是满足,题目中并未交待C是斜边。

鼓励学生自己总结、谈谈自己本节课的收获,以及自己对勾股定理的理解,老师加以纠正和补充。

《勾股定理》优秀说课稿(篇2)

勾股定理历史悠久,是初中数学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结论,称为“几何学的基石”,在数学学习中有重要的地位。它是平面几何有关度量的最基本定理,它从边的角度进一步刻画了直角三角形的特征,学习勾股定理是进一步认识和理解直角三角形的需要,也是后续有关几何度量运算和代数学习的必要基础。因而勾股定理具有学科的基础性和广泛的应用。

二、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已经学习了三角形的一些基本知识;也经历过利用图形面积来探求数学公式过程。如探求乘法公式、单项式乘多项式法则、多项式乘多项式法则等。本节课在学生这些原有的认知水平基础上,探求直角三角形的又一重要性质——勾股定理。让学生的知识形成知识链,使学生已具有的数学思维能力得以充分发挥和发展。

但是这个年龄的孩子的思维偏重于直观。而勾股定理的探究方法虽然很多,但对于八年级的学生,如果直接让探究直角三角形三边之间的关系,学生大多会思考三边之间的一次关系,而较难想到三边之间的平方关系,可能会陷入较长时间的困惑,而且没有教师的指引可能最终都不能走到正确道路上来,为此,从特殊的等腰直角三角形入手,提出问题,课堂中,注重学生的动手操,引导学生从具体到一般,层层递进,引导学生亲历定理的产生和验证过程,作为以后相关知识的继续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让学生经历勾股定理的探究过程,进一步丰富学生的数学活动经验,发展学生的推理能力,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感受勾股定理的文化价值。

三、教学目标:

1、让学生亲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一解决问题”、从“特殊到一般”的过程,体会类比、转化、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和方法。

2、让学生经历实践操作、计算分析、拼图实验的过程,在过程中养成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学习习惯;让各类型的学生在这些过程中发挥自己特长,通过解决问题增强自信心,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通过老师的介绍,感受勾股定理的文化价值。

八、 教学准备:已剪好的若干个边长为整数的直角三角形、方格纸 、几何画板课件

老师:同学们,我们在七年级已经学习过三角形的一些基本知识,我们也了解了一些特殊的三角形,你知道的特殊的三角形有哪些?

对于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你知道些什么?直角三角形呢?边与边的关系呢?(课件出示)

老师提出问题,学生独立思考,同桌两人交流讨论,再由代表公布。

这是对特殊的两类三角形的回顾,从学生从原有的认知水平出发,揭示这节课产生的根源,符合学生的认知心理,也自然地引出本节课的目标。

提出问题,学生思考,该如何研究呢?测量?还是其他方法呢?

以问题串的形式,引发学生思考,测量后学生不能发现规律,进而引出研究问题的方法:可以从简单的特殊的入手。

问题1.已知Rt△ABC,∠C=90°

若 a=b=1,你能写出含c的等式吗?

若 a=b=2,你能写出含c的等式吗?

若 a=1, b=2呢?

思考:

(1)(2)的条件有什么共同点?(3)的条件与(1)(2)有什么区别?

(1)(2)的结果有什么共同点?c2=2,c2=8能让我们想起什么?

学生难以得出时,老师给予适当的提示,可以从面积入手。

学生思考,并畅所欲言。

学生不难得出平方和正方形的面积有关系,所以引导学生利用面积来探求关系。

当老师拥有完美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时候,学生好奇的不仅是老师解决问题的方法,学生更加关心的是老师是如何想到这一方法的,从特殊的简单的入手,是学生容易接受的。

让学生体会到当一般性的问题不好解决时,可以先将一般问题转化为特殊问题来研究。

从学生认知基础、已有的学习经验出发,将探求边长之间的关系转化为探求面积之间的关系,让学生觉得解决今天问题的方法并不陌生,增强探索问题的信心和欲望。

问题: 如何验证以c为边长的正方形的面积是否为2 ?

你能用上述方法验证问题(2)的结论吗?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不难得出。

类比边长为1的等腰直角三角形在网格中得出斜边的平方为2的方法,学生不难想到在方格纸中利用面积得到。

当学生在方格纸上画出这个正方形后,采用补、拼、割的办法得出。

对于问题(3),当学生在方格纸上画出这个正方形后,让学生小组讨论交流,选代表发言。学生类比前面方法,采用割或者补的办法得出。

引导学生求这个正方形面积的方法可以又多种,拓展学生的思维。

让学生在问题(1)的启发下,得出方法,自己动手实践,体会成功的喜悦,激发内驱力。

展示学生的方法:割的方法,补的方法,平移的方法,旋转的方法,(旋转的方法是正确的,但是它只适应于斜边是整数的情况,况且学生在此时还不会计算斜边的长,因此这种方法没有一般性,如果学生有提到,教师应予以解释。)肯定学生的研究成果,进而让学生进行总结,把图形进行割和补,即把不能利用网格线直接计算面积的图形转化为可以利用网格线直接计算面积的图形。让学生体会数学的转化思想。

问题1.(4)若a=2,b=3.你能求c2吗?

让学生自己在方格纸上画出直角边分别为2和3的直角三角形,类比前面的方法,得出c的平方。

通过此活动锻炼了学生动手能力,体现了活动数学的思想。同时也是对割、补方法计算正方形面积做了加深理解。

问题2. 梳理上述四个问题的边长,并思考a、b、c之间有什么联系?

问题3.(1)在网格中能验证a2+b2=c2吗?

活动:在网格纸上任意画一个顶点都在格点上的直角三角形,并分别以这个直角三角形的各边为边向外做出三个正方形,求出此时三个正方形的面积。

学生活动时,教师要积极的参与到学生活动中去,其中以斜边为边向外作正方形时,另两个顶点位置的确定是这一活动的难点,教师巡视是如果有学生在这两处存在问题的话,教师就以中国象棋马走日,连续走四次所形成的线路图给学生启发。

《勾股定理》优秀说课稿(篇3)

这节课是九年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八年级第一章第一节探索勾股定理第一课时,勾股定理是几何中几个重要定理之一,它揭示的是直角三角形中三边的数量关系。它在数学的发展中起过重要的作用,在现时世界中也有着广泛的作用。学生通过对勾股定理的学习,可以在原有的基础上对直角三角形有进一步的认识和理解。

(二)根据课程标准,本课的教学目标是:

1、 能说出勾股定理的内容。

2、 会初步运用勾股定理进行简单的计算和实际运用。

3、 在探索勾股定理的过程中,让学生经历“观察―猜想―归纳―验证”的数学思想,并体会数形结合和特殊到一般的思想方法。

4、 通过介绍勾股定理在中国古代的研究,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祖国悠久文化的思想,激励学生发奋学习。

二、教法与学法分析:

教法分析:针对初二年级学生的知识结构和心理特征,本节课可选择引导探索法,由浅入深,由特殊到一般地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这种教学理念反映了时代精神,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思维积极性,基本教学流程是:提出问题―实验操作―归纳验证―问题解决―课堂小结―布置作业六部分。

学法分析:在教师的组织引导下,采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研讨式学习方式,让学生思考问题,获取知识,掌握方法,借此培养学生动手、动脑、动口的能力,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一)提出问题:

首先创设这样一个问题情境:某楼房三楼失火,消防队员赶来救火,了解到每层楼高3米,消防队员取来6.5米长的云梯,如果梯子的底部离墙基的距离是2.5米,请问消防队员能否进入三楼灭火?问题设计具有一定的挑战性,目的是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教师引导学生将实际问题转化成数学问题,也就是“已知一直角三角形的两边,如何求第三边?” 的问题。学生会感到困难,从而教师指出学习了今天这一课后就有办法解决了。这种以实际问题为切入点引入新课,不仅自然,而且反映了数学来源于实际生活,数学是从人的需要中产生这一认识的基本观点,同时也体现了知识的发生过程,而且解决问题的过程也是一个“数学化”的过程。

(二)实验操作:

1、投影课本图1―1,图1―2的有关直角三角形问题,让学生计算正方形A,B,C的面积,学生可能有不同的方法,不管是通过直接数小方格的个数,还是将C划分为4个全等的等腰直角三角形来求等等,各种方法都应予于肯定,并鼓励学生用语言进行表达,引导学生发现正方形A,B,C的面积之间的数量关系,从而学生通过正方形面积之间的关系容易发现对于等腰直角三角形而言满足两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这样做有利于学生参与探索,感受数学学习的过程,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

2、接着让学生思考:如果是其它一般的直角三角形,是否也具备这一结论呢?于是投影图1―3,图1―4,同样让学生计算正方形的面积,但正方形C的面积不易求出,可让学生在预先准备的方格纸上画出图形,在剪一剪,拼一拼后学生也不难发现对于一般的以整数为边长的直角三角形也有两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这样设计不仅有利于突破难点,而且为归纳结论打下了基础,让学生体会到观察、猜想、归纳的思想,也让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无形中得到了提高,这对后面的学习及有帮助。

3、给出一个边长为0.5,1.2,1.3,这种含小数的直角三角形,让学生计算是否也满足这个结论,设计的目的是让学生体会到结论更具有一般性。

(三)归纳验证:

1、归纳 通过对边长为整数的等腰直角三角形到一般直角三角形再到边长含小数的直角三角形三边关系的研究,让学生用数学语言概括出一般的结论,尽管学生可能讲的不完全正确,但对于培养学生运用数学语言进行抽象、概括的能力是有益的,同时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也便于记忆和理解,这比教师直接教给学生一个结论要好的多。

2、验证 为了让学生确信结论的正确性,引导学生在纸上任意作一个直角三角形,通过测量、计算来验证结论的正确性。这一过程有利于培养学生严谨、科学的学习态度。然后引导学生用符号语言表示,因为将文字语言转化为数学语言是学习数学学习的一项基本能力。接着教师向学生介绍“勾,股,弦”的含义、勾股定理,进行点题,并指出勾股定理只适用于直角三角形。最后向学生介绍古今中外对勾股定理的研究,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四)问题解决:

让学生解决开头的实际问题,前后呼应,学生从中能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完完成课本“想一想”进一步体会勾股定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数学是与实际生活紧密相连的。

《勾股定理》优秀说课稿(篇4)

随着社会的发展,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数学课已不仅是一些数学知识的学习,更重要的是体现知识的认知发展过程。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具有独立思考能力、具有实践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一堂好课应该是学生最大限度参与的课。《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内容要有利与学生主动进行观察、实验、猜想、验证、推理与交流。内容的呈现应采取不同的表达方式,以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求。数学活动不能单纯的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本节知识是在学生掌握了直角三角形的三个性质:直角三角形两锐角互余和30°所对的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以及在直角三角形中,如果一条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那么这条直角边所对的角为30°的基础上展开的。勾股定理是直角三角形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性质,它揭示了一个直角三角形三边的数量关系,可解决直角三角形的许多有关的计算,是初三解直角三角形的主要依据之一,中考中的四边形和圆等综合题中也经常出现。贯穿了整个几何学习,更是数形结合的重要典范。更重要的是学生在探索定理的过程中,无论是课前准备和课上交流以及课下活动都让学生充分感受到学习、思考的重要性,与人合作的重要性以及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重要作用,是进行爱国教育的重要题材!

本节课的教育对象是初二下的学生,共性是思维活跃,参与意识较强。而且一般家庭都有电脑,对教师布置的网上作业也颇感兴趣,并能制作简单课件。形成了一定的数学学习习惯。

值得参考!数学勾股定理教案


做好教案课件是老师上好课的前提,是时候写教案课件了。我们制定教案课件工作计划,才能更好地安排接下来的工作!有没有好的范文是适合教案课件?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值得参考!数学勾股定理教案”,欢迎您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助益!

[教学分析]

勾股定理是揭示三角形三条边数量关系的一条非常重要的性质,也是几何中最重要的定理之一。它是解直角三角形的主要依据之一,同时在实际生活中具有广泛的用途,“数学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正是这章书所体现的主要思想。教材在编写时注意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实际操作,使学生获得较为直观的印象;通过联系比较、探索、归纳,帮助学生理解勾股定理,以利于进行正确的应用。

本节教科书从毕达哥拉斯观察地面发现勾股定理的传说谈起,让学生通过观察计算一些以直角三角形两条直角边为边长的小正方形的面积与以斜边为边长的正方形的面积的关系,发现两直角边为边长的小正方形的面积的和,等于以斜边为边长的正方形的面积,从而发现勾股定理,这时教科书以命题的形式呈现了勾股定理。关于勾股定理的证明方法有很多,教科书正文中介绍了我国古人赵爽的证法。之后,通过三个探究栏目,研究了勾股定理在解决实际问题和解决数学问题中的应用,使学生对勾股定理的作用有一定的认识。

[教学目标]

一、 知识与技能

1、探索直角三角形三边关系,掌握勾股定理,发展几何思维。

2、应用勾股定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学会简单的合情推理与数学说理

二、 过程与方法

引入两段中西关于勾股定理的史料,激发同学们的兴趣,引发同学们的思考。通过动手操作探索与发现直角三角形三边关系,经历小组协作与讨论,进一步发展合作交流能力和数学表达能力,并感受勾股定理的应用知识。

三、 情感与态度目标

通过对勾股定理历史的了解,感受数学文化,激发学习兴趣;在探究活动中,学生亲自动手对勾股定理进行探索与验证,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意识和探索精神,以及自主学习的能力。

四、 重点与难点

1、探索和证明勾股定理

2熟练运用勾股定理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揭示课题

1、教师展示图片并介绍第一情景

以中国最早的一部数学著作——《周髀算经》的开头为引,介绍周公向商高请教数学知识时的对话,为勾股定理的出现埋下伏笔。

周公问:“窃闻乎大夫善数也,请问古者包牺立周天历度.夫天不可阶而升,地不可得尺寸而度,请问数安从出?”商高答:“数之法出于圆方,圆出于方,方出于矩,矩出九九八十一,故折矩以为勾广三,股修四,径隅五。既方其外,半之一矩,环而共盘.得成三、四、五,两矩共长二十有五,是谓积矩。故禹之所以治天下者,此数之所由生也。”

2、教师展示图片并介绍第二情景

毕达哥拉斯是古希腊著名的数学家。相传在2500年以前,他在朋友家做客时,发现朋友家用地砖铺成的地面反映了直角三角形的某种特性。

二、师生协作,探究问题

1、现在请你也动手数一下格子,你能有什么发现吗?

2、等腰直角三角形是特殊的直角三角形,一般的直角三角形是否也有这样的特点呢?

3、你能得到什么结论吗?

三、得出命题

勾股定理:如果直角三角形的两直角边长分别为a、b,斜边长为c,那么,即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解释: 由于我国古代把直角三角形中较短的直角边称为勾,较长的边称为股,斜边称为弦,所以,把它叫做勾股定理。

四、勾股定理的证明

赵爽弦图的证法(图2)

第一种方法:边长为 的正方形可以看作是由4个直角边分别为 、 ,斜边为 的直角三角形围在外面形成的。因为边长为 的正方形面积加上4个直角三角形的面积等于外围正方形的面积,所以可以列出等式 ,化简得 。

第二种方法:边长为 的正方形可以看作是由4个直角边分别为 、 ,斜边为 的

角三角形拼接形成的(虚线表示),不过中间缺出一个边长为 的正方形“小洞”。

因为边长为 的正方形面积等于4个直角三角形的面积加上正方形“小洞”的面积,所以可以列出等式 ,化简得 。

这种证明方法很简明,很直观,它表现了我国古代数学家赵爽高超的证题思想和对数学的钻研精神,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骄傲。

五、应用举例,拓展训练,巩固反馈。

勾股定理的灵活运用勾股定理在实际的生产生活当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勾股定理的发现和使用解决了许多生活中的问题,今天我们就来运用勾股定理解决一些问题,你可以吗?试一试。

例题:小明妈妈买了一部29英寸(74厘米)的电视机,小明量了电视机的屏幕后,发现屏幕只有58厘长和46厘米宽,他觉得一定是售货员搞错了,你同意他的想法吗?你能解释这是为什么吗?

六、归纳总结1、内容总结:探索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利于勾股定理,解决实际问题

2、方法归纳:数方格看图找关系,利用面积不变的方法。用直角三角形三边表示正方形的面积观察归纳注意画一个直角三角形表示正方形面积,再次验证自己的发现。

七、讨论交流

让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提出他们模糊不清的概念,给他们一个梳理知识的机会,通过提示性的引导,让学生对勾股定理的概念豁然开朗,为后面勾股定理的应用打下基础。

我们班的同学很聪明。大家很快就通过数格子发现了勾股定理的规律。还有什么地方不懂的吗?跟大家一起来交流一下。请同学们课后在反思天地中都发表一下自己的学习心得。

教案范文: 勾股定理教学反思范文


老师在新授课程时,一般会准备教案课件,每个老师都需要将教案课件设计得更加完善。写好了完备的教案课件,这样课堂的教学效率才能有大的提升。要写好教案课件,需要注意哪些方面呢?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教案范文: 勾股定理教学反思范文”,供大家参考,希望能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通过复习让学生充分回忆前面学习的有关三角形的内容,使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从而为本节课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同时,学生回忆的过程也是一个思考的过程,特别是面积法来验证勾股定理,是本章教学的难点,对此学生应该先形成一个印象、概念,然后才能学习掌握好。

已知直角三角形中的两条直角边求斜边,这是上节课学习的内容。在上节课学习过程中,学生已经练习过。但为什么本节课中仍然有部分学生出错呢?究其原因,是因为上节课学习的内容太多,方法也较多、较灵活,因而学生对每一个内容与方法都仍是一种感性的认识,而仍没达到理解掌握的程度。因此,当让学生自己独立完成问题时,往往就产生了思维上存在的缺点,从而出现各种错误。另一方面,教学中我们往往会采用一种“一问齐答”的问答形式,这样会容易掩盖学生的真实想法。其实,在解答此问题时,教师很容易就走进了这样的问答方式,原因在于我们认为这样的问题太简单了,上节课学生也似学会了,于是便产生了一种忽视的教学。可现实却往往不是这样的,我们认为简单的知识对于学生(特别是基础较弱的学生)来说,往往是不简单的。因此,教学中应尽量少用“一问齐答”的欺骗教师的问答方式,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同时引导学生分析错误,养成反思的意识,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使学生学有所获。

同一个问题的不同变式,可以让学生自我检查对知识与方法是否能真正达到理解、掌握与运用,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信心。解答这个问题的方法其实就是验证勾股定理所用到的方法——面积法。在课堂教学之初始让学生回忆上一堂课的方法,有了一个初步的印象,在这里再提出来时学生就不会感到突然和陌生,达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另一方面,教师在讲解问题的解答时,并不是把问题的解答方法与过程全部一下子出来,而是引导学生经过一步步的思考,让学生自己在思考与感悟中得到问题的解答,这样可以培养学生思考问题的方法,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如果此时能对已经解答出来的同学大力表扬,并让学生引导学生来解答余下的问题,那么效果会更好。

数学问题生活化,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是课程改革后数学课堂教学必须实施的内容。在解答实际生活中的问题时,关键在于把生活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让生活问题数学化,然后才能得以解决。在这个过程中,很多时候需要教师帮助学生去理解、转化,而更多时候需要的是学生自己探索、尝试,并在失败中寻找成功的途径。本题教学中,如果能让学生自己反思答案与方法的合理性,那么效果会更好了。课前预设与课堂生成,

这是课程改革以来出现的最多问题之一。课堂教学任务要完成,而课堂又要还给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那么如何处理好这个问题呢?在本课最后的这个环节里,如果能引导学生归纳本课学生的方法,特别是面积法,然后再给一个简单的问题来巩固,那么效果肯定会比这样匆匆结束课堂要好。但是,这部分知识内容又什么时候来解决呢?不解决行不行呢?这是课后困扰我的问题。“课堂教学应基于自身班级学生的具体情况,不论是课前预设(备课)还是课堂教学过程,都应以使绝大部分学生能真正学习掌握好为基础。”经过本节课的教学后,我自己对有效的课堂产生了一个这样的认识。在以“知识为中心”还是以“学生学习为中心”的这个问题上,我想应以学生为中心,同时兼顾教学内容的完成,如果发生矛盾时,那么我想是不是仍应以学生为中心呢?这样教学任务完成不了怎么办呢?影响教学进度又怎么办呢?考试又怎么办呢?……。其实,归根到底是:考试了怎么办呢?课程改革已走到了第七个年头,考试始终是一根有形无形的指挥棒在影响着我们每堂课的教学,在影响着我们的教学观念与教学方法,甚至于影响我们的教学理想。其实我们都很清楚,这样匆匆的进行课堂教学,虽然表面上看是完成了教学内容,但实际上学生并没有掌握好,考试时真的出现时学生仍是无法解答,那么,这样的教学岂不是也是无效的吗?无效的教学是不是在浪费学生的精力与时间呢?这样是不是有点自欺欺人了呢?想到这,我越感不安了

因此,如果有机会再上这节课,就算前面能提高一点效率,节省一点时间,我也会省去后面的那部分内容,增加一些有趣味的生活问题,总结与反思本课的方法,从而使学生对本课学习掌握得更好,对自身的数学学习更有自信。

勾股定理教学反思1000字系列


教师是人类文化科学知识的继承者和传播者。教案可以写得简略,但一定要抓住重点。随着教育的规范化,各大学校对于老师的教案有了更严格的要求。怎样为自己的教案润色呢?为满足你的需求,88教案网编辑特地编辑了“勾股定理教学反思”,欢迎大家与身边的朋友分享吧!

勾股定理教学反思 篇1

本节课的数学设计主要是从面对全体学生,针对学生知识水平、生活环境、思维特点、认知风格的差异等方面进行编写讲学稿的;它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应用所学的勾定理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由于学生才刚刚掌握勾股定理,根据教材,单刀直入,要求学生运用其定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对部分学生来说还存在着一定的困难。故我们初二级组全体数学老师,对教材知识内容进行了有效的整合,从中提炼教学资源,把本章的教学内容进行了重建组合,使之符合我们的学生的认知特点,心理特点级学习特点,让学生学起来轻松,运用起来灵活。本节课主要是围绕“设置问题情境――建立教学模型――解释――应用及拓展”这一主线展开教学工作的。其闪光点主要有:

一、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激发其探究欲望。

激发学生探究问题、解决问题,首先要激发其探究的兴趣,欲想要学生感兴趣,首先教师必须先创设与学习内容紧密相关的问题情境,能引导学生进行“数学思考”。本节课一开始,教师拿来一块木板表演从一间小小的门框穿过,横着进不了,竖着也过不了,问学生怎么办?瞬间,木板过门框问题成了大家讨论的焦点;同时引导学生,建立数学模型,突破将形转化为数这一思想转变难点。

二、能调动全体学生参与教学活动。

课堂教学活动形式多样化,有个人思考,有小组活动,有全班交流,让学生进行分析归纳,教师鼓励学生尽量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自己的发现。感悟“图形”与“数量”之间的相互关系,将教学内容生活化,动态化,使学生更真切地感受到勾股定理的使用性,整节课师生之间均处与主动状态。

三、讲学稿的设计,不拘泥于教材,吃透教材,敢于创新。

讲学稿中所设计的例题或习题,富于生活气息。例、木板过门框、折断的树,电视机的大少等,都与现实生活有关。其实是告诉学生数学是为生活服务的,同时,数学也是来自于生活。

四、教学目标明确,能突破教学重点、难点,教学程序有条不紊,思路清晰,或活而不乱。教师具有一定的调控能力,能轻松驾御课堂,应付自如。学生在课堂内能正确完成预设的练习。

五、注重知识的前后连贯性,练习具有一定的层次性,使全体学生学有所用,课后拓展题,拓宽了学生的思路,培养了学生的审题能力,挖掘学生的潜能。

上完一节课下来,总感到有点遗憾。不足之处说出来与大家共同探讨。例题的解答板书教师应在黑板上一步一步示范,尽量少用多媒体示范,因为幻灯片一会儿就换了,不利于学困生学习;讲学稿的编设内容过于简单基础化,不适合优生的培养,课堂中集体回答问题较多,学生单独思考、答题、独立完成作业的机会不多;课后作业与堂上练习拓展不够深,有待改善。但愿我们能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共同进取。

勾股定理教学反思 篇2

反思之一:教学观念的转变。

“教师教,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教师出题,学生做”的传统教学摸模式,已严重阻碍了现代教育的发展。这种教育模式,不但无法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而且会造成机械的学习知识,形成懒惰、空洞的学习态度,形成数学的呆子,就像有的大学毕业生都不知道1平方米到底有多大?因此,《新课标》要求老师一定要改变角色,变主角为配角,把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提出问题,动手操作,小组讨论,合作交流,把学生想到的,想说的想法和认识都让他们尽情地表达,然后教师再进行点评与引导,这样做会有许多意外的收获,而且能充分发挥挖掘每个学生的潜能,久而久之,学生的综合能力就会与日剧增。上这节课前教师可以给学生布置任务:查阅有关勾股定理的资料(可上网查,也可查阅报刊、书籍),提前两三天由几位学生汇总(教师可适当指导)。这样可使学生在上这节课前就对勾股定理历史背景有全面的理解,从而使学生认识到勾股定理的重要性,学习勾股定理是非常必要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学生也是一次爱国主义教育,培养民族自豪感,激励他们奋发向上,同时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及归类总结能力。

反思之二:教学方式的转变。

学生学会了数学知识,却不会解决与之有关的实际问题,造成了知识学习和知识应用的脱节,感受不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这是当今课堂教学存在的普遍问题,对于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非常不利的。现在的数学教学到处充斥着过量的、重复的题目训练。我认为真正的教学方式的转变要体现在这两个方面:一是要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首先要关注学生是否积极参加探索勾股定理的活动,关注学生能否在活动中积思考,能够探索出解决问题的方法,能否进行积极的联想(数形结合)以及学生能否有条理的表达活动过程和所获得的结论等;同时要关注学生的拼图过程,鼓励学生结合自己所拼得的正方形验证勾股定理。二是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知识性及其实际应用。本节课的主要目的是掌握勾股定理,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现在往往是学生知道了勾股定理而不知道在实际生活中如何运用勾股定理,我们在学生了解勾股定理以后可以出一个类似于《九章算术》中的应用题:在平静的湖面上,有一棵水草,它高出水面3分米,一阵风吹来,水草被吹到一边,草尖与水面平齐,已知水草移动的水平距离为6分米,问这里的水深是多少?

教学方式的转变在关注知识的形成同时,更加关注知识的应用,特别是所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真正起到学有所用而不是枯燥的理论知识。这一点上在新课标中体现的尤为明显。

反思之三:多媒体的重要辅助作用。

课堂教学中要正确地、充分地引导学生探究知识的形成过程,应创造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的条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合作能力、探究能力,从而达到提高学生数学素质的目的。多媒体教学的优化组合,在帮助学生形成知识的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通过面积计算来猜想勾股定理或是通过面积割补来验证勾股定理并不是所有的学生都是很清楚,教者可通过多媒体来演示其过程不仅使知识的形成更加的直观化,而且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反思之四:转变教学的评价方式,提高学生的自信心。

评价对于学生来说有两种评价的方式。一种是以他人评价为基础的,另一种是以自我评价为基础的。每个人素质生成都经历着这两种评价方式的发展过程,经历着一个从学会评价他人到学会评价自己的发展过程。实施他人评价,完善素质发展的他人监控机制很有必要。每个人都要以他人为镜,从他人这面镜子中照见自我。但发展的成熟、素质的完善主要建立在自我评价的基础上,是以素质的自我评价、自我调节、自我教育为标志的。因此要改变单纯由教师评价的现状,提倡评价主体的多元化,把教师评价、同学评价、家长评价及学生的自评相结合。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老师可以从多方面对学生进行合适的评价。如以学生的课前知识准备是一种态度的评价,上课的拼图能力是一种动手能力的评价,对所结论的分析是对猜想能力的一种评价,对实际问题的分析是转化能力的一种评价等等。

勾股定理教学反思 篇3

勾股定理的探索和证明蕴含着丰富的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是培养学生良好思维品质的最佳载体。它以简洁优美的图形结构,丰富深刻的内涵刻画了自然界的和谐统一的关系,是数形结合的完美典范。著名数学家华罗庚就曾提出把“数形关系”(勾股定理)带到其他星球,作为地球人与其他星球“人”进行第一次“谈话”的语言。为让学生通过对这节课的学习得到更好的历练,在教学时,特别注重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注重知识的自然生发。

传统的教学中,教师往往喜欢压缩理论传授过程,用充足的时间做练习,以题代讲,搞题海战术。但从学生的发展来着,如果压缩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不讲究知识的自然生发,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是被动的,形成的体系也是孤立的,长此以往,学生必将错过或失去思维发展和能力提高的机遇。在这节课上,不刻意追求所谓的进度,更没有直接给出勾股定理,而是组织学生开展画一画、看一看、想一想、猜一猜、拼一拼的活动,学生在活动思考、交流、展示中,逐渐的形成了对知识的自我认识和自我感悟。这样做不仅能帮助学生牢固掌握勾股定理,更重要的是使学生体会用自己所学的旧知识而获取新知识过程,使他们获得成功的喜悦,增强了学生主动性,同时他们的思维能力在知识自然形成的过程中不断发展。

二、注重数学课上的操作性学习

操作性学习是自主探究性学习有效途径之一,学生通过在实践活动中的感受和体验,有利于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抽象的数学知识。在这节课上,首先让学生动手画直角三角形,得出研究题材,然后又让学生利用四个直角三角形拼一拼,验证猜想。这样充分的调动了学生的手、口、脑等多种感官参与数学学习活动,既享受了操作的乐趣,又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

三、注重问题设计的开放性

课堂教学是教师组织、引导、参与和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双边活动。这其中教师的“引导”起着关键作用。这里的“引导”,很大程度上靠设疑提问来实现。在教学实践中,问题设计要具有开放性。因为开放性问题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体现学生的主体意识和个性差异。本节课在设计涂鸦直角三角形时,安排学生在方格纸上任意涂鸦一个直角三角形;在设计拼图验证环节时,安排学生任意拼出一个正方形或直角梯形,有意没指定画一个具体边长的直角三角形和正方形,就是不想对学生的思维给出太多的限制条件,给出更多的想象和创造空间。虽然探究的时间会更长,但这更符合实际知识的产生环境,学生只有在这样的环境下进行创造、发现和磨练,能力素养才会得到更有效的历练。

四、注重让学生经历完整的数学知识的发现过程。

新《数学课程标准》在关于课程目标的阐述中,首次大量使用了"经历(感受)、体验(体会)、探索"等刻画数学活动水平的过程性目标动词,就是要求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让学生经历知识与技能形成与巩固过程,经历数学思维的发展过程,经历应用数学能力解决问题的过程,从而形成积极的数学情感与态度。教学从学生感兴趣的涂鸦开始,再经历观察、分析、猜想、验证的全过程,让学生充分的经历了完整的数学知识的发现过程,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知识技能、思维能力以及情感态度等多方面都得到了进步和发展。

如果有机会再上这节课,我想我会投入更多的精力对学生可能会给出的答案进行预想,以便在课堂上给予学生更多的启迪,让他们走的更远。一堂课,虽已结束,但对于生命课堂的领悟这条路,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我将继续上下求索,做学生更好的支点。

勾股定理教学反思 篇4

我国是最早了解勾股定理的国家之一。早在三千多年前,周朝数学家商高就提出,将一根直尺折成一个直角,如果勾(短直角边)等于三,股(长直角边)等于四,那么弦等于五。即“勾三、股四、弦五”。它被记载于我国古代著名的数学著作《周髀算经》中,在这本书的另一处,还记载了勾股定理的一般形式。中国古代的几何学家研究几何是为了实用,是唯用是尚的。在讲完《勾股定理逆定理》这节课后,我的反思如下: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在掌握了勾股定理的基础上,让学生如何从三边的关系来判定一个三角形是否为直角三角形.即:勾股定理的逆定理。

勾股定理的逆定理的教学设计说明:本教教学设计是围绕勾股定理的逆定理的证明与应用来展开,结合新课标的要求,根据我班学生的认知结构与教材地位为了达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我做了以下设计(也是成功之处):

一、创设情境,提出猜想达到直观性的教学要求。让几个学生要全班同学前面做一个“数学实验”,三条分别为:3,4,5的三角形是一个直角三角形。第二步骤是让学生画已知三边的一定长度的三角形,判断是不是直角三角形,并分析三边满足什么关系条件,同时,引导学生从特殊到一般提出猜想。

二、将教学内容精简化.考虑到我所教班级的学生认识水平,做了如下教学设计:⑴将教学目标定为让学生掌握勾股定理的逆定理.以及逆定理的应用,而对于本课中逆定理的证明.以及其探究都放在一下节课再进行讲解.⑵对于本课中所出现了的逆定理的定义,及其真假性的判断也简单化.本节课也不详细讲.本节课的的重点放在掌握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及其应用.从课堂效果来看,这样的教学设计是合理的,学生较好的掌握了勾股定理的逆定理,所以取得了良好的课堂效果。

三、应用训练,巩固新知为了巩固新知,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相应问题,提高学生的分析解题能力,基于对我班的学情分析,为了让学生都能动起手做,学案的设计上做了很多脚手架,目的就是让学生能够按照脚手架的步骤一步步完成,最终也形成了解题的“操作性”。此外,脚手架的设置对我们的中下水平的学生是很多帮助的.从课堂上看,他们也能在脚手架的帮助下,完成一定的题目中,而如果没有的话,这部分学生对一些基本的题都会束手无策.

四、实行分层教学,让不同水平的学生在同一课堂都能学好,为此,我设计了三个层次的问题,以达到分层教学目标:第一层次是让学生直接运用定理判断三角形是否是直角三角形,掌握定理基本运用;第二层次是强调已知三角形三边长或三边关系,就有意识的判断三角形是否是直角三角形,这样既巩固了勾股定理的逆定理的应用,又为下一个层次做好了铺垫;第三层次是灵活运用勾股定理与逆定理解决图形面积的计算问题.根据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让学生更好地体会分割的思想.设计的题型前后呼应,使知识有序推进,有助于学生的理解和掌握;让学生通过合作、交流、反思、感悟的过程,激发学生探究新知的兴趣,感受探索、合作的乐趣,并从中获得成功的体验.真正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将目标分层后,我设计的学案里的题目也是相应的进行了分层设计,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的做题要求,达到巩固课堂知识的目的。最后,布置作业,也是分层布置的,分为三层,对应不同的学生,让他们的作业都在他们的能力范围。

诚然,这节课也存在许多不足第一、新课导入部分:存在如下值得改进的地方:①复习旧知部分,复习勾股定理的内容应用了填空的形式,这个形式不是最佳的.因为学生书写勾股定理耗时,既使书写出来,复习效果也不太好。最佳的应该是以简单的题目形式来复习勾股定理.这样快而有效;②如何从复习勾股定理中巧妙的切入本课的主题,过渡语的设置,应该将过渡语言简单明了,可设计成:怎么从边的关系来判断一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呢?这就是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③导入部分的课时分配估计不足,显得冗长,也一定程度上造成后面的教学时间紧张。应该对导入部分的时效再进行分析简化。

第二存在的问题是:

(1)脚手架设计的太多,本节课有一定的脚手架是合适的,太多了,反而不利于学生自己的书写规范性,过程的掌握等,

(2)练习题题量过大,本节课的练习题大部分都是重复一些基本的操作,没有必要太多简单的题目,可以适当去掉.对于数字的设计可以更加科学化一点,应该让学生方便运算和节省时间.此外,对于层次较要的同学来说,应该设计更多一点综合性的题目。适当的增加一些提高题,以满足这一层次的学生的学习练习要求.

在备每一节课中,对于课堂的每一个细节,第一刻钟,第一个教学设计的思考都无不直接影响着你的这一节课,影响着你的课堂效果。静心思考,反思整个过程是一种全新的收获,也是全新的开始,让自己能够重新起步,向前。

勾股定理教学反思 篇5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采用了合作探究、操作体验的教学方式。在课堂教学中,首先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再让学生通过做一做、测量、判断、找规律,猜想出一般性的结论;然后由学生想、做、量一量、猜一猜、去验证结论……使学生自始至终感悟、体验、尝试到了知识的生成过程,品尝着成功后带来的乐趣。这不仅使学生学到获取知识的思想和方法,同时也体会到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与他人合作的重要性,而且为学生今后获取知识以及探索、发现和创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更增强了学生敢于实践、勇于探索、不断创新和努力学习数学知识的信心和勇气。

要想真正搞好以探究活动,小组合作为主的课堂教学,必须不断更新教学观念,使课堂真正成为学生既能自主探究,师生又能合作互动的场所,培养学生成为既有创新能力,又能够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公民

作为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始终牢记: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体;教师只是课堂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因此,课堂教学过程的设计,也必须体现出学生的主体性。

勾股定理教学反思 篇6

本节课主要通过勾股定理的证明探索,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勾股定理。通过利用质疑、拼图观察、思考、猜想、推理论证这一过程,培养学生探求未知数学知识的能力和方法,培养学生求异思维能力、认知能力、观察能力和独立实践能力。学生独立或分组进行拼图实验,教师组织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发现的有价值的实验结果进行交流和展示。本节课的过程由激趣、质疑、实验、求异、探索、交流、延伸组成。

本节课的成功之处:

1、创设情景,实例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2、由于实现了教师角色的转变,教法的创新,师生的平等,气氛的活跃,学生积极参加。

3、面向全体学生,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落实到位。整节课都是学生自主实验、自主探索,自主完成由形到数的转化。学生勇于上讲台展示研究成果,教师只是起到组织、引导作用。

4、通过学生动手实验,上台发言,展示成果,体验了成功的喜悦。学生的自信心得到培养,个性得到张扬。通过当场展示,让学生体会到动手实践在解决数学问题中的重要性,同时也让学生体会到用面积来验证公式的直观性、普遍性。

5、学生的研究成果极大地丰富了学生对勾股定理的证明的认识,学生从中获得利用已知的知识探求数学知识的能力和方法。这对学生今后的学习和将来的发展是大有裨益的。同时验证勾股定理的证明的探究,使学生形成一种等积代换的思想,为今后的学习奠定基础。

本节课的不足之处及改进思路:

1、小部分能力基础和能力都比较差的学生在探索过程中无所事事,因此教师应该在课前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让每个学生多清楚地知道这节课自己的任务是什么。

2、本节课拼图验证的方法是以前学生很少接触的,所以在探索过程中很多学生都显得有些吃力。所以教师在讲方法一时,应该先介绍这种证明方法以及思路,让学生模仿第一种方法的基础上,能轻松地总结出第二种方法,从而产生去探索更多方法的兴趣和动力,有利于学生的数学思维的提升。

3、对学生的人文教育和爱国教育不够。很多学生在探索过程中遇到困难时,选择放弃或等别人的答案。教师此时应该注意引导学生要勇于克服困难,主动进行探索,提高了自身的推理能力和创新精神。同时教师也要不断渗透爱国教育,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

在我们的数学教学中,活动课是不可忽视的内容。在这个探索的过程中,学生绝大多数是不会创造或发明什么的,这是一个素质的表现和培养过程。学生得到什么结果是次要的,重要的是使学生的素质和能力得到培养。这是中学数学活动课的价值取向。

勾股定理教学反思 篇7

一、教师我的体会:

①、我根据学生实际情况认真备课这节课,书本总共两个例题,且两个例题都很难,如果一节课就讲这两题难题,那一方面学生的学习效率会比较低,另一方面会使学生畏难情绪增加。所以,我简化教材,使教材易于操作,让学生易于学习,有利于学生学习新知识、接受新知识,降低学习难度。

把教材读薄,

②、除了备教材外,还备学生。从教案及授课过程也可以看出,充分考虑到了学生的年龄特点:对新事物有好奇心,但对新知识的钻研热情又不够高,这样,造成教学难度较大,为了改变这一状况,在处理教材时,把某些数学语言转换成通俗文字来表达,把难度大的运用能力降低为难度稍细的理解能力,让学生乐于面对奥妙而又有一定深度的数学,乐于学习数学。

③、新课选用的例子、练习,都是经过精心挑选的,运用性强,贴近生活,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既达到学习、巩固新知识的目的,同时,又充分展现出数学教学的重大特征:数学源于生活实际,又服务于生活实际。勾股定理源于生活,但同时它又能极大的为生活服务。

④、使用多媒体进行教学,使知识显得形象直观,充分发挥现代技术作用。

二、学生体会:

课前,我们也去查阅了一些资料,关于勾股定理的证明以及有关的一些应用,通过这节课,真真发现勾股定理真真来源于生活,我们的几何图形和几何计算对于勾股定理来说非常广泛,而且以后更要用好它。对于勾股定理都应用时,我觉得关键是找到相关的三角形,并且分清直角边或斜边,灵活机智地进行计算和一些推理。另外与同学间在数学课上有自主学习的机会,有相互之间的讨论、争辩等协作的机会,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共同提高我觉得都是难得的机会。锻炼了能力,提高了思维品质,并且勾股定理的应用中我觉得图形很美,古代的数学家已经有了很好的研究并作出了很大的贡献,现代的艺术家们也在各方面用到很多,同时在课堂中渐渐地培养了我们的数学兴趣和一定的思维能力。

不过课堂上老师在最后一题的画图中能放一放,让我们有时间去思考怎么画,那会更好些,自然思维也得到了发展。课上老师鼓励我们尝试不完善的甚至错误的意见,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体现了我们是学习的主人。数学课堂里充满了智慧。

勾股定理教学反思 篇8

星期三上午第一节讲了《勾股定理逆定理》第一课时,课后效果和我预想的一样,由于探究内容偏多,课堂容量大,后半部分感觉仓促,留给学生的思考时间显得不足。

回头反思,这节课的设计思路比较合理:定理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我由勾股定理引出一道生活实际问题,引起学生的求知欲,然后和学生分三种方法探究,得出“勾股定理逆定理”,经过课堂练习夯实基础,最后利用新知解决开课时提出的生活实际问题,首尾呼应,学以致用。

对互逆命题,原命题,逆命题,互逆定理,逆定理等概念的讲解可随题点化,而详细讲解、随堂练习可做为第二课时的重点,让出更多时间来做勾股定理逆定理的相应练习,特别是应加大有灵活度和难度生活习题的练习,拓宽学生知识面,提高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总之,课堂设计要做到一个“狠”字,该删除的就删,教学目标不可贪多。我们围绕授课重点做相应探究,练习,次重点可放在下个课时重点讲解,探究时间要预留充足,相应练习宁精勿多,注重双基才是根本。

勾股定理教学反思 篇9

通过复习让学生充分回忆前面学习的有关三角形的内容,使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从而为本节课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同时,学生回忆的过程也是一个思考的过程,特别是面积法来验证勾股定理,是本章教学的难点,对此学生应该先形成一个印象、概念,然后才能学习掌握好。

已知直角三角形中的两条直角边求斜边,这是上节课学习的内容。在上节课学习过程中,学生已经练习过。但为什么本节课中仍然有部分学生出错呢?究其原因,是因为上节课学习的内容太多,方法也较多、较灵活,因而学生对每一个内容与方法都仍是一种感性的认识,而仍没达到理解掌握的程度。因此,当让学生自己独立完成问题时,往往就产生了思维上存在的缺点,从而出现各种错误。另一方面,教学中我们往往会采用一种“一问齐答”的问答形式,这样会容易掩盖学生的真实想法。其实,在解答此问题时,教师很容易就走进了这样的问答方式,原因在于我们认为这样的问题太简单了,上节课学生也似学会了,于是便产生了一种忽视的教学。可现实却往往不是这样的,我们认为简单的知识对于学生(特别是基础较弱的学生)来说,往往是不简单的。因此,教学中应尽量少用“一问齐答”的欺骗教师的问答方式,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同时引导学生分析错误,养成反思的意识,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使学生学有所获。

同一个问题的不同变式,可以让学生自我检查对知识与方法是否能真正达到理解、掌握与运用,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信心。解答这个问题的方法其实就是验证勾股定理所用到的方法——面积法。在课堂教学之初始让学生回忆上一堂课的方法,有了一个初步的印象,在这里再提出来时学生就不会感到突然和陌生,达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另一方面,教师在讲解问题的解答时,并不是把问题的解答方法与过程全部一下子出来,而是引导学生经过一步步的思考,让学生自己在思考与感悟中得到问题的解答,这样可以培养学生思考问题的方法,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如果此时能对已经解答出来的同学大力表扬,并让学生引导学生来解答余下的问题,那么效果会更好。

数学问题生活化,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是课程改革后数学课堂教学必须实施的内容。在解答实际生活中的问题时,关键在于把生活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让生活问题数学化,然后才能得以解决。在这个过程中,很多时候需要教师帮助学生去理解、转化,而更多时候需要的是学生自己探索、尝试,并在失败中寻找成功的途径。本题教学中,如果能让学生自己反思答案与方法的合理性,那么效果会更好了。课前预设与课堂生成,

这是课程改革以来出现的最多问题之一。课堂教学任务要完成,而课堂又要还给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那么如何处理好这个问题呢?在本课最后的这个环节里,如果能引导学生归纳本课学生的方法,特别是面积法,然后再给一个简单的问题来巩固,那么效果肯定会比这样匆匆结束课堂要好。但是,这部分知识内容又什么时候来解决呢?不解决行不行呢?这是课后困扰我的问题。“课堂教学应基于自身班级学生的具体情况,不论是课前预设(备课)还是课堂教学过程,都应以使绝大部分学生能真正学习掌握好为基础。”经过本节课的教学后,我自己对有效的课堂产生了一个这样的认识。在以“知识为中心”还是以“学生学习为中心”的这个问题上,我想应以学生为中心,同时兼顾教学内容的完成,如果发生矛盾时,那么我想是不是仍应以学生为中心呢?这样教学任务完成不了怎么办呢?影响教学进度又怎么办呢?考试又怎么办呢?……。其实,归根到底是:考试了怎么办呢?课程改革已走到了第七个年头,考试始终是一根有形无形的指挥棒在影响着我们每堂课的教学,在影响着我们的教学观念与教学方法,甚至于影响我们的教学理想。其实我们都很清楚,这样匆匆的进行课堂教学,虽然表面上看是完成了教学内容,但实际上学生并没有掌握好,考试时真的出现时学生仍是无法解答,那么,这样的教学岂不是也是无效的吗?无效的教学是不是在浪费学生的精力与时间呢?这样是不是有点自欺欺人了呢?想到这,我越感不安了

因此,如果有机会再上这节课,就算前面能提高一点效率,节省一点时间,我也会省去后面的那部分内容,增加一些有趣味的生活问题,总结与反思本课的方法,从而使学生对本课学习掌握得更好,对自身的数学学习更有自信。

数学勾股定理教学设计之五


老师在新授课程时,一般会准备教案课件,按要求,每个教师都应该在准备教案课件。只有将教案课件提前准备充分,这样才不致于在实际教学中出现准备不足的情况。写好教案课件,你目前遇到的问题是什么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数学勾股定理教学设计之五”,欢迎大家与身边的朋友分享吧!

课题:

勾股定理

课型:

新授课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目的: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理解和掌握勾股定理的内容,能够灵活运用勾股定理进行计算,并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分析,大胆猜想,并探索勾股定理,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合作交流、逻辑推理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了解中国古代的数学成就,激发学生爱国热情;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探索出结论获得成就感,培养探索热情和钻研精神;同时体验数学的美感,从而了解数学,喜欢几何。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经历探索及验证勾股定理的过程,并能运用勾股定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用面积法方法证明勾股定理

课前准备:

多媒体ppt,相关图片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多媒体课件放映图片欣赏:勾股定理数形图,1955年希腊发行的一枚纪念邮票,美丽的勾股树,20xx年国际数学大会会标等。通过图形欣赏,感受数学之美,感受勾股定理的文化价值。

2、多媒体课件演示FLASH小动画片:某楼房三楼失火,消防队员赶来救火,了解到每层楼高3米,消防队员取来6.5米长的云梯,如果梯子的底部离墙基的距离是2.5米,请问消防队员能否进入三楼灭火?已知一直角三角形的两边,如何求第三边?学习了今天的这节课后,同学们就会有办法解决了。

(二)学习新课问题一是等腰直角三角形的情形(通过多媒体给出图形),判断外围三个正方形面积有何关系?相传2500年前,毕达哥拉斯(古希腊著名的哲学家、数学家、天文学家)有一次在朋友家做客时,发现朋友家里用砖铺成的地面中反映了直角三角形三边的某种数量关系。你能观察图中的地面,看看能发现什么?对于等腰直角三角形有这样的性质:两直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那么对于一般的直角三角形是否也有这样的性质呢?请大家画一个任意的直角三角形,量一量,算一算。问题二是一般直角三角形的情形,判断这时外围三个正方形的面积是否也存在这种关系?通过这个观察和验算这个直角三角形外围的三个正方形面积之间的关系,同学们发现了什么规律吗?通过前面对两个问题的验证,可以得到勾股定理:如果直角三角形的两直角边长分别为a、b,斜边为c,那么a2+b2=c2。

(三)巩固练习1、如果一个直角三角形的两条边长分别是6厘米和8厘米,那么这个三角形的周长是多少厘米?2、解决课程开始时提出的情境问题。

(四)小结

1、背景知识介绍①《周髀算径》中,西周的商高在公元一千多年前发现了“勾三股四弦五”这一规律;②康熙数学专著《勾股图解》有五种求解直角三角形的方法,积求勾股法是他的独创。

2、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会写方程了吗?你有什么收获和体会?

(五)作业练习18.1中的1、2、3题。板书设计:勾股定理:如果直角三角形的两直角边长分别为a、b,斜边为c,那么a2+b2=c2。

最新勾股定理的教学反思集锦


新入职的老师需要备好上课会用到的教案课件,就需要我们老师要认认真真对待。要知道一份好的教案课件,知识点的设计要有轻重层次。怎样的教案课件算为优秀?经过收集,小编整理了最新勾股定理的教学反思集锦,强烈建议你能收藏本页以方便阅读!

最新勾股定理的教学反思 篇1

对于“勾股定理的应用”的反思和小结有以下几个方面:

1、课前准备不充分:

基础题中是一些由正方形和直角三角形拼合而成的图形(与希腊邮票设计原理相同),其中两个正方形的面积分别是14和18,求最大的正方形的面积。

分析:由勾股定理结论:直角三角形中两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

其实质即以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为边长的两个正方形面积之和等于以斜边为边长的正方形的面积。但学生竟然不知道。其二是课件准备不充分,其中有一道例题的答案是跟着例题同时出现的,再去修改,又浪费了一点时间。其三,用面积法求直角三角形的高,我认为是一个非常简单的数学问题,但在实际教学中,发现很多学生仍然很难理解,说明我在备课时备学生不充分,没有站在学生的角度去考虑问题。

2、课堂上的语言应该简练。这是我上课的最大弱点,我不敢放手让学生去独立思考问题,会去重复题目意思,实际上不需要的,可以留时间让学生去独立思考。教师是无法代替学生自己的思考的,更不能代替几十个有差异的学生的思维。课堂上老师放一放,学生得到的更多,老师放多少,学生就有多大的自主发展的空间。但这里的“放多少”是一门艺术,我要好好向老教师学习!

3、鼓励学生的艺术。教师要鼓励学生尝试并尊重他们不完善的甚至错误的意见,经常鼓励他们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真正体现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

4、启发学生的技巧有待提高。启发学生也是一门艺术,我的课堂上有点启而不发。课堂上应该多了解学生。

最新勾股定理的教学反思 篇2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采用了合作探究、操作体验的教学方式。在课堂教学中,首先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再让学生通过做一做、测量、判断、找规律,猜想出一般性的结论;然后由学生想、做、量一量、猜一猜、去验证结论……使学生自始至终感悟、体验、尝试到了知识的生成过程,品尝着成功后带来的乐趣。这不仅使学生学到获取知识的思想和方法,同时也体会到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与他人合作的重要性,而且为学生今后获取知识以及探索、发现和创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更增强了学生敢于实践、勇于探索、不断创新和努力学习数学知识的信心和勇气。

要想真正搞好以探究活动,小组合作为主的课堂教学,必须不断更新教学观念,使课堂真正成为学生既能自主探究,师生又能合作互动的场所,培养学生成为既有创新能力,又能够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公民

作为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始终牢记: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体;教师只是课堂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因此,课堂教学过程的设计,也必须体现出学生的主体性。

最新勾股定理的教学反思 篇3

本节课以活动为主线,通过从估算到实验活动结果的产生让学生总结过程,最后回到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思路清晰,脉络明了。

例如:活动1问题:据说古埃及人用下图的方法画直角:把一根长蝇打上等距离的13个结,然后以3个结,4个结、5个结的长度为边长,用木桩钉成一个三角形,其中一个角便是直角.

这个问题意味着,如果围成的三角形的三边分别为3、4、5.那么围成的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2、体现了“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的教育思想;突出了“特征让学生观察,思路让学生探索,方法让学生思考,意义让学生概括,结论让学生验证,难点让学生突破,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路。同学们经过操作,观察,探究,归纳得到直角三角形的判定,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能力得到提升。

3、在教学活动过程中,我经常走下讲台,到学生中去,以学生身份和学生一起探讨问题。用一切可能的方式,激励回答问题的学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师生在和谐的教学环境中零距离的接触。课堂上学生们的思维空前活跃,发言的'人数不断增多,学生能从多角度认识问题,争先恐后地交流不同的意见和方法,收到比较好的效果。

最新勾股定理的教学反思 篇4

勾股定理的探索和证明蕴含着丰富的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是培养学生良好思维品质的最佳载体。它以简洁优美的图形结构,丰富深刻的内涵刻画了自然界的和谐统一的关系,是数形结合的完美典范。著名数学家华罗庚就曾提出把“数形关系”(勾股定理)带到其他星球,作为地球人与其他星球“人”进行第一次“谈话”的语言。为让学生通过对这节课的学习得到更好的历练,在教学时,特别注重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注重知识的自然生发。

传统的教学中,教师往往喜欢压缩理论传授过程,用充足的时间做练习,以题代讲,搞题海战术。但从学生的发展来着,如果压缩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不讲究知识的自然生发,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是被动的,形成的体系也是孤立的,长此以往,学生必将错过或失去思维发展和能力提高的机遇。在这节课上,不刻意追求所谓的进度,更没有直接给出勾股定理,而是组织学生开展画一画、看一看、想一想、猜一猜、拼一拼的活动,学生在活动思考、交流、展示中,逐渐的形成了对知识的自我认识和自我感悟。这样做不仅能帮助学生牢固掌握勾股定理,更重要的是使学生体会用自己所学的旧知识而获取新知识过程,使他们获得成功的喜悦,增强了学生主动性,同时他们的思维能力在知识自然形成的过程中不断发展。

二、注重数学课上的操作性学习

操作性学习是自主探究性学习有效途径之一,学生通过在实践活动中的感受和体验,有利于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抽象的数学知识。在这节课上,首先让学生动手画直角三角形,得出研究题材,然后又让学生利用四个直角三角形拼一拼,验证猜想。这样充分的调动了学生的手、口、脑等多种感官参与数学学习活动,既享受了操作的乐趣,又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

三、注重问题设计的开放性

课堂教学是教师组织、引导、参与和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双边活动。这其中教师的“引导”起着关键作用。这里的“引导”,很大程度上靠设疑提问来实现。在教学实践中,问题设计要具有开放性。因为开放性问题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体现学生的主体意识和个性差异。本节课在设计涂鸦直角三角形时,安排学生在方格纸上任意涂鸦一个直角三角形;在设计拼图验证环节时,安排学生任意拼出一个正方形或直角梯形,有意没指定画一个具体边长的直角三角形和正方形,就是不想对学生的思维给出太多的限制条件,给出更多的想象和创造空间。虽然探究的时间会更长,但这更符合实际知识的产生环境,学生只有在这样的环境下进行创造、发现和磨练,能力素养才会得到更有效的历练。

四、注重让学生经历完整的数学知识的发现过程。

新《数学课程标准》在关于课程目标的阐述中,首次大量使用了"经历(感受)、体验(体会)、探索"等刻画数学活动水平的过程性目标动词,就是要求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让学生经历知识与技能形成与巩固过程,经历数学思维的发展过程,经历应用数学能力解决问题的过程,从而形成积极的数学情感与态度。教学从学生感兴趣的涂鸦开始,再经历观察、分析、猜想、验证的全过程,让学生充分的经历了完整的数学知识的发现过程,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知识技能、思维能力以及情感态度等多方面都得到了进步和发展。

如果有机会再上这节课,我想我会投入更多的精力对学生可能会给出的答案进行预想,以便在课堂上给予学生更多的启迪,让他们走的更远。一堂课,虽已结束,但对于生命课堂的领悟这条路,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我将继续上下求索,做学生更好的支点。

最新勾股定理的教学反思 篇5

本学期我们学习了人教版第十八章《勾股定理》这一章节,现在总结如下:

一、 变学生被动学为主动学

节课前一个星期教师布置给学生任务:查有关勾股定理的资料(可上网查,也可查阅报刊、书籍)。提前两三天由几位学生汇总(教师可适当指导)。这样可使学生在上这节课前就对勾股定理历史背景有全面的理解,从而使学生认识到勾股定理的重要性,学习勾股定理是非常必要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学生也是一次爱国主义教育,培养民族自豪感,特别是“赵爽弦图”激励他们奋发向上。同时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及归类总结能力。

二、注重学生自主探究学习模式

首先,创设情境,由实例引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通过动手操作、大胆猜想、勇于验证等一系列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活动得出定理,并运用定理进一步巩固提高。体现了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对于拼图验证,学生还没有接触过,所以在教学中教师给予学生适当指导与鼓励。充分体现了教师是学生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

三、培养学生多种能力,教会学生多种思维

课前查资料,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及归类总结能力;课上的探究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的能力、观察能力、猜想归纳总结的能力、合作交流的能力。课后加强学生自学能力,总结的能力。

四、培养数学应用意识

数学来源于生活,而又应用于生活。因此必须从实例引入,最后通过定理解决引例中的问题,并在定理的应用中,让学生举生活中的例子,充分体现了数学的应用价值。整节课都是在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的和谐气氛中进行的,在教师的鼓励、引导下学生进行了自主学习。学生上讲台表达自己的思路、解法,体验了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方法,培养了细心观察、认真思考的态度。

五、不足之处:

本节课拼图验证的方法以前学生没接触过,稍嫌吃力。举勾股定理在生活中的例子时,学生思路不够开阔。实际问题中,学生难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来解决,使得学过的知识和实际问题有点脱离,所以在后面的教学过程中要多培养学生实验操作能力及应用拓展能力,使学生思路更开阔。

新课程改革要求我们:将数学教学置身于学生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的数学活动中;将知识的获取与能力的培养置身于学生形式各异的探索经历中;关注学生探索过程中的情感体验,并发展实践能力及创新意识。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及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总之教学中要多思考,多反思,真真切切让我们的学生学好数学,将数学学好。

最新勾股定理的教学反思 篇6

本节课的数学设计主要是从面对全体学生,针对学生知识水平、生活环境、思维特点、认知风格的差异等方面进行编写讲学稿的;它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应用所学的勾定理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由于学生才刚刚掌握勾股定理,根据教材,单刀直入,要求学生运用其定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对部分学生来说还存在着一定的困难。故我们初二级组全体数学老师,对教材知识内容进行了有效的整合,从中提炼教学资源,把本章的教学内容进行了重建组合,使之符合我们的学生的认知特点,心理特点级学习特点,让学生学起来轻松,运用起来灵活。本节课主要是围绕“设置问题情境――建立教学模型――解释――应用及拓展”这一主线展开教学工作的。其闪光点主要有:

一、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激发其探究欲望。

激发学生探究问题、解决问题,首先要激发其探究的兴趣,欲想要学生感兴趣,首先教师必须先创设与学习内容紧密相关的问题情境,能引导学生进行“数学思考”。本节课一开始,教师拿来一块木板表演从一间小小的门框穿过,横着进不了,竖着也过不了,问学生怎么办?瞬间,木板过门框问题成了大家讨论的焦点;同时引导学生,建立数学模型,突破将形转化为数这一思想转变难点。

二、能调动全体学生参与教学活动。

课堂教学活动形式多样化,有个人思考,有小组活动,有全班交流,让学生进行分析归纳,教师鼓励学生尽量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自己的发现。感悟“图形”与“数量”之间的相互关系,将教学内容生活化,动态化,使学生更真切地感受到勾股定理的使用性,整节课师生之间均处与主动状态。

三、讲学稿的设计,不拘泥于教材,吃透教材,敢于创新。

讲学稿中所设计的例题或习题,富于生活气息。例、木板过门框、折断的树,电视机的大少等,都与现实生活有关。其实是告诉学生数学是为生活服务的,同时,数学也是来自于生活。

四、教学目标明确,能突破教学重点、难点,教学程序有条不紊,思路清晰,或活而不乱。教师具有一定的调控能力,能轻松驾御课堂,应付自如。学生在课堂内能正确完成预设的练习。

五、注重知识的前后连贯性,练习具有一定的层次性,使全体学生学有所用,课后拓展题,拓宽了学生的思路,培养了学生的审题能力,挖掘学生的潜能。

上完一节课下来,总感到有点遗憾。不足之处说出来与大家共同探讨。例题的解答板书教师应在黑板上一步一步示范,尽量少用多媒体示范,因为幻灯片一会儿就换了,不利于学困生学习;讲学稿的编设内容过于简单基础化,不适合优生的培养,课堂中集体回答问题较多,学生单独思考、答题、独立完成作业的机会不多;课后作业与堂上练习拓展不够深,有待改善。但愿我们能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共同进取。

最新勾股定理的教学反思 篇7

本节课主要通过勾股定理的证明探索,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勾股定理。通过利用质疑、拼图观察、思考、猜想、推理论证这一过程,培养学生探求未知数学知识的能力和方法,培养学生求异思维能力、认知能力、观察能力和独立实践能力。学生独立或分组进行拼图实验,教师组织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发现的有价值的实验结果进行交流和展示。本节课的过程由激趣、质疑、实验、求异、探索、交流、延伸组成。

本节课的成功之处:

1、创设情景,实例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2、由于实现了教师角色的转变,教法的创新,师生的平等,气氛的活跃,学生积极参加。

3、面向全体学生,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落实到位。整节课都是学生自主实验、自主探索,自主完成由形到数的转化。学生勇于上讲台展示研究成果,教师只是起到组织、引导作用。

4、通过学生动手实验,上台发言,展示成果,体验了成功的喜悦。学生的自信心得到培养,个性得到张扬。通过当场展示,让学生体会到动手实践在解决数学问题中的重要性,同时也让学生体会到用面积来验证公式的直观性、普遍性。

5、学生的研究成果极大地丰富了学生对勾股定理的证明的认识,学生从中获得利用已知的知识探求数学知识的能力和方法。这对学生今后的学习和将来的发展是大有裨益的。同时验证勾股定理的证明的探究,使学生形成一种等积代换的思想,为今后的学习奠定基础。

本节课的不足之处及改进思路:

1、小部分能力基础和能力都比较差的学生在探索过程中无所事事,因此教师应该在课前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让每个学生多清楚地知道这节课自己的任务是什么。

2、本节课拼图验证的方法是以前学生很少接触的,所以在探索过程中很多学生都显得有些吃力。所以教师在讲方法一时,应该先介绍这种证明方法以及思路,让学生模仿第一种方法的基础上,能轻松地总结出第二种方法,从而产生去探索更多方法的兴趣和动力,有利于学生的数学思维的提升。

3、对学生的人文教育和爱国教育不够。很多学生在探索过程中遇到困难时,选择放弃或等别人的答案。教师此时应该注意引导学生要勇于克服困难,主动进行探索,提高了自身的推理能力和创新精神。同时教师也要不断渗透爱国教育,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

在我们的数学教学中,活动课是不可忽视的内容。在这个探索的过程中,学生绝大多数是不会创造或发明什么的,这是一个素质的表现和培养过程。学生得到什么结果是次要的,重要的是使学生的素质和能力得到培养。这是中学数学活动课的价值取向。

最新勾股定理的教学反思 篇8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往往需要进行教学设计编写工作,教学设计是对学业业绩问题的解决措施进行策划的过程。那么问题来了,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八年级数学上册《勾股定理的应用》教学设计反思,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教学目标具体要求:

1.知识与技能目标:会用勾股定理及直角三角形的判定条件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目标:经历勾股定理的应用过程,熟练掌握其应用方法,明确应用的条件。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自主学习的发展体验获取数学知识的感受;通过有关勾股定理的历史讲解,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重点:

勾股定理的应用

难点:

勾股定理的应用

教案设计

一、知识点讲解

知识点1:(已知两边求第三边)

1.在直角三角形中,若两直角边的长分别为1cm,2cm,则斜边长为_____________。

2.已知直角三角形的两边长为3、4,则另一条边长是______________。

3.三角形ABC中,AB=10,AC=17,BC边上的高线AD=8,求BC的长?

知识点2:

利用方程求线段长

1、如图,公路上A,B两点相距25km,C,D为两村庄,DA⊥AB于A,CB⊥AB于B,已知DA=15km,CB=10km,现在要在公路AB上建一车站E,

(1)使得C,D两村到E站的距离相等,E站建在离A站多少km处?

(2)DE与CE的位置关系

(3)使得C,D两村到E站的距离最短,E站建在离A站多少km处?

利用方程解决翻折问题

2、如图,用一张长方形纸片ABCD进行折纸,已知该纸片宽AB为8cm,长BC为10cm.当折叠时,顶点D落在BC边上的点F处(折痕为AE).想一想,此时EC有多长?

3、在矩形纸片ABCD中,AD=4cm,AB=10cm,按图所示方式折叠,使点B与点D重合,折痕为EF,求DE的长。

4.如图,将一个边长分别为4、8的矩形形纸片ABCD折叠,使C点与A点重合,则EF的长是多少?

5、折叠矩形ABCD的一边AD,折痕为AE,且使点D落在BC边上的点F处,已知AB=8cm,BC=10cm,以B点为原点,BC为x轴,BA为y轴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求点F和点E坐标。

6、边长为8和4的矩形OABC的两边分别在直角坐标系的x轴和y轴上,若沿对角线AC折叠后,点B落在第四象限B1处,设B1C交x轴于点D,求(1)三角形ADC的面积,(2)点B1的坐标,(3)AB1所在的直线解析式.

知识点3:判断一个三角形是否为直角三角形间接给出三边的长度或比例关系

1.(1).若一个三角形的周长12cm,一边长为3cm,其他两边之差为1cm,则这个三角形是___________。

(2).将直角三角形的三边扩大相同的倍数后,得到的三角形是____________。

(3)在ABC中,a:b:c=1:1:,那么ABC的确切形状是_____________。

2.如图,正方形ABCD中,边长为4,F为DC的中点,E为BC上一点,CE=BC,你能说明∠AFE是直角吗?

变式:如图,正方形ABCD中,F为DC的中点,E为BC上一点,且CE=BC,你能说明∠AFE是直角吗?

3.一位同学向西南走40米后,又走了50米,再走30米回到原地。问这位同学又走了50米后向哪个方向走了

二、课堂小结

谈一谈你这节课都有哪些收获?

应用勾股定理解决实际问题

三、课堂练习以上习题。

四、课后作业卷子。

本节课是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下册第十七章第一节第二课时的内容,是学生在学习了三角形的有关知识,了解了直角三角形的概念,掌握了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和一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的条件的基础上学习勾股定理,加深对勾股定理的理解,提高学生对数形结合的应用与理解。本节第一课时安排了对勾股定理的观察、计算、猜想、证明及简单应用的过程;第二课时是通过例题分析与讲解,让学生感受勾股定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通过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直角三角形这一模型,强化转化思想,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意识和应用能力。

针对本班学生的特点,学生知识水平、学习能力的差距,本节课安排了如下几个环节:

一、复习引入

对上节课勾股定理内容进行回顾,强调易错点。由于学生的注意力集中时间较短,学生知识水平低,引入内容简短明了,花费时间短。

二、例题讲解,巩固练习,总结数学思想方法

活动一:用对媒体展示搬运工搬木板的问题,让学生以小组交流合作,如何将木板运进门内?需要知道们的宽、高,还是其他的条件?学生展示交流结果,之后教师引导学生书写板书。整个活动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及时的引导和强调。

活动二:解决例二梯子滑落的`问题。学生自主讨论解决问题,书写过程,之后投影学生书写过程,教师与学生一起合作修改解题过程。

活动三:学生讨论总结如何将实际生活中的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然后利用勾股定理解决问题。利用勾股定理的前提是什么?如何作辅助线构造这一前提条件?在数学活动中发展了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合作交流的习惯;体会勾股定理的应用价值,让学生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到生活中去,在学习的过程中体会获得成功的喜悦,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

二、巩固练习,熟练新知

通过测量旗杆活动,发展学生的探究意识,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增加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经验和感受。

在教学设计的实施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

1.由于本班学生能力的差距,本想着通过学生帮带活动,使学困生充分参与课堂,但在学生合作交流是由于学习能力强的学生,对问题的分析解决所用时间短,而在整个环节设计中转接的快,未给学困生充分的时间,导致部分学生未能真正的参与到课堂中来。

2.课堂上质疑追问要起到好处,不要增加学生展示的难度,影响展示进程出现中断或偏离主题的现象。

3.对学生课堂展示的评价方式应体现生评生,师评生,及评价的针对性和及时性。

最新勾股定理的教学反思 篇9

星期四上午第三节讲了《勾股定理逆定理》第一课时,课后效果和我预想的一样,由于探究内容偏多,课堂容量大,后半部分感觉仓促,留给学生的思考时间显得不足。

回头反思,这节课的设计思路比较合理:定理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我由勾股定理引出一道生活实际问题,引起学生的求知欲,然后和学生分三种方法探究,得出“勾股定理逆定理”,经过课堂练习夯实基础,最后利用新知解决开课时提出的生活实际问题,首尾呼应,学以致用。

怎么避免上述授课时间紧张问题,取得更高的课堂效率呢?我简单谈两点建议,希望各位数学老师以后教此课时得到共勉。

一是在设计探究时应注重简化。我设计了三个探究:探究1是古埃及人用结绳打桩法得到直角;探究2是师生用尺规作图法得到直角;探究3是利用三角形全等的知识通过证明得到直角。现在觉得应把探究2简化,老师就“勾三股四弦五”给学生当堂做尺规作图演示,没有必要再让学生亲自作图,因为教师的演示,效果明显,学生已经理解,达到目标要求,这样就可以节约5分钟时间。

二是对互逆命题,原命题,逆命题,互逆定理,逆定理等概念的讲解可随题点化,而详细讲解、随堂练习可做为第二课时的重点,让出更多时间来做勾股定理逆定理的相应练习,特别是应加大有灵活度和难度生活习题的练习,拓宽学生知识面,提高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总之,课堂设计要做到一个“狠”字,该删除的就删,教学目标不可贪多。我们围绕授课重点做相应探究,练习,次重点可放在下个课时重点讲解,探究时间要预留充足,相应练习宁精勿多,注重双基才是根本。

最新勾股定理的教学反思 篇10

勾股定理的探索和证明蕴含丰富的数学思想和研究方法,是培养学生思维品质的载体。它对数学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勾股定理是一坛陈年佳酿,品之芬芳,余味无穷,以简洁优美的形式,丰富深刻的内涵刻画了自然界和谐统一关系,是数形结合的优美典范。

教学中我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知识为载体,以培养能力为重点。为学生创设“做数学、玩数学”的教学情境,让学生从“学会”到“会学”,从“会学”到“乐学”。

1、查资料

我让学生课前查阅有关勾股定理资料,学生对勾股定理历史背景有初步了解,学生充满自信迎接新知识《勾股定理》学习的挑战。

学生查得资料:世界许多科学家寻找“外星人”。1820年,德国数学家高斯提出,在西伯利亚森林伐出直角三角形空地,在空地种上麦子,以三角形三边为边种上三片正方形松树林,如果有外星人路过地球附近,看到这个巨大数学图形,便知道:这个星球上有智慧生命。我国数学家华罗庚提出:要沟通两个不同星球的信息交往,最好利用太空飞船带上这个图形,并发射到太空中去。

2、讲故事

毕达哥拉斯是古希腊数学家。相传2500年前,毕达哥拉斯在朋友家做客,发现朋友家用地砖铺成地面反映了直角三角形三边的数量关系。

我讲毕达哥拉斯故事,提出问题。学生独立思考,提出猜想。我配合演示,使问题形象、具体。教学活动从“数小方格”开始,起点低、趣味性浓。学生在伟人故事中进行数学问题的讨论和探索。平淡无奇现象中隐藏深刻道理。

3、提问题

“问题是思维的起点”,一段生动有趣的动画,点燃学生求知欲,以景激情,以情激思,引领学生进入学习情境,学生带着问题进课堂。

例如:一架长为10m的梯子AB斜靠在墙上,若梯子的顶端距地面的垂直距离为8m。如果梯子的顶端下滑2m ,那么它的底端是否也滑动2m ?

尽管学生讲的不完全正确,但培养了学生运用数学语言进行抽象、概括的能力,学生经历了应用勾股定理解决问题的思考过程,学生增长了知识,学生增长了智慧。

例如:《九章算术》记载有趣问题:有一个水池,水面是边长为10尺的正方形,在水池的中央有一根新生芦苇,它高出水面1尺,若把这根芦苇拉向岸边,它的顶端恰好到达岸边的水面,问这个水池深度和这根芦苇长度各是多少?

我通过“著名问题”探究,让学生了解勾股定理的古老与神奇。问题本身具有极大挑战性,激发了学生强烈求知欲,激发了学生探究知识的愿望。学生讨论交流,发现用代数观点证明几何问题的思路。我配以演示,分散了难点,培养了学生发散思维、探究数学问题的能力。

4、讲证法

我抛砖引玉介绍赵爽弦图,赵爽用几何图形截、割、拼、补证明代数恒等关系,具有严密性,直观性,是中国古代以形证数、形数统一的典范。赵爽指出:四个全等直角三角形拼成一个中空的正方形,大正方形面积等于小正方形面积与4个三角形面积和。 “赵爽弦图”表现了我国古代人对数学的钻研精神和聪明才智,它是我国数学的骄傲。这个图案被选为20xx年北京召开的国际数学家大会会徽。

随后展示了美国总统证法。1876年4月1日,美国伽菲尔德在《新英格兰教育日志》发表勾股定理的证法。1881年,伽菲尔德就任美国总统,为了纪念他直观、简捷、易懂、明了的证明,这一证法被称为“总统”证法。

我感觉学生是小小发明家。学生在建构知识的同时,欣赏作品享受成功的喜悦。

5、巧设计

练习设计我立足巩固,着眼发展,兼顾差异,满足学生渴望发展要求。练习有基础训练,变式训练,中考试题,引出勾股树,学生惊叹奇妙的数学美。课内知识向课外知识延伸,打开了学生思路,给学生提供了广阔空间。数学教学变得生机勃勃,学生喜欢数学,热爱数学。

我让学生讲解搜集资料,丰富了学生背景知识,体现了自主学习方式。我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激发了学生民族自豪感和奋发向上学习精神。我让学生欣赏丰富多彩的数学文化,展示五彩斑斓的文化背景,激发了学生的爱国热情。

6、善总结

课堂小结是对教学内容的回顾,是对数学思想、方法的总结。我强调重点内容,注重知识体系的形成,培养了学生反思习惯。

我还想对同学们说:

牛顿——从苹果落地最终确立了万有引力定律

我们——从朝夕相处的三角板发现了勾股定理

虽然两者尚不可同日而语

但探索和发现——终有价值

也许就在身边

也许就在眼前

还隐藏着无穷的“万有引力定律”和“勾股定理”……

祝愿同学们——

修得一个用数学思维思考世界的头脑

练就一双用数学视角观察世界的眼睛

开启新的探索——

发现平凡中的不平凡之谜……

最新勾股定理的教学反思 篇11

我国是最早了解勾股定理的国家之一。早在三千多年前,周朝数学家商高就提出,将一根直尺折成一个直角,如果勾(短直角边)等于三,股(长直角边)等于四,那么弦等于五。即“勾三、股四、弦五”。它被记载于我国古代著名的数学著作《周髀算经》中,在这本书的另一处,还记载了勾股定理的一般形式。中国古代的几何学家研究几何是为了实用,是唯用是尚的。在讲完《勾股定理逆定理》这节课后,我的反思如下: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在掌握了勾股定理的基础上,让学生如何从三边的关系来判定一个三角形是否为直角三角形.即:勾股定理的逆定理。

勾股定理的逆定理的教学设计说明:本教教学设计是围绕勾股定理的逆定理的证明与应用来展开,结合新课标的要求,根据我班学生的认知结构与教材地位为了达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我做了以下设计(也是成功之处):

一、创设情境,提出猜想达到直观性的教学要求。让几个学生要全班同学前面做一个“数学实验”,三条分别为:3,4,5的三角形是一个直角三角形。第二步骤是让学生画已知三边的一定长度的三角形,判断是不是直角三角形,并分析三边满足什么关系条件,同时,引导学生从特殊到一般提出猜想。

二、将教学内容精简化.考虑到我所教班级的学生认识水平,做了如下教学设计:⑴将教学目标定为让学生掌握勾股定理的逆定理.以及逆定理的应用,而对于本课中逆定理的证明.以及其探究都放在一下节课再进行讲解.⑵对于本课中所出现了的逆定理的定义,及其真假性的判断也简单化.本节课也不详细讲.本节课的的重点放在掌握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及其应用.从课堂效果来看,这样的教学设计是合理的,学生较好的掌握了勾股定理的逆定理,所以取得了良好的课堂效果。

三、应用训练,巩固新知为了巩固新知,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相应问题,提高学生的分析解题能力,基于对我班的学情分析,为了让学生都能动起手做,学案的设计上做了很多脚手架,目的就是让学生能够按照脚手架的步骤一步步完成,最终也形成了解题的“操作性”。此外,脚手架的设置对我们的中下水平的学生是很多帮助的.从课堂上看,他们也能在脚手架的帮助下,完成一定的题目中,而如果没有的话,这部分学生对一些基本的题都会束手无策.

四、实行分层教学,让不同水平的学生在同一课堂都能学好,为此,我设计了三个层次的问题,以达到分层教学目标:第一层次是让学生直接运用定理判断三角形是否是直角三角形,掌握定理基本运用;第二层次是强调已知三角形三边长或三边关系,就有意识的判断三角形是否是直角三角形,这样既巩固了勾股定理的逆定理的应用,又为下一个层次做好了铺垫;第三层次是灵活运用勾股定理与逆定理解决图形面积的计算问题.根据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让学生更好地体会分割的思想.设计的题型前后呼应,使知识有序推进,有助于学生的理解和掌握;让学生通过合作、交流、反思、感悟的过程,激发学生探究新知的兴趣,感受探索、合作的乐趣,并从中获得成功的体验.真正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将目标分层后,我设计的学案里的题目也是相应的进行了分层设计,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的做题要求,达到巩固课堂知识的目的。最后,布置作业,也是分层布置的,分为三层,对应不同的学生,让他们的作业都在他们的能力范围。

诚然,这节课也存在许多不足第一、新课导入部分:存在如下值得改进的地方:①复习旧知部分,复习勾股定理的内容应用了填空的形式,这个形式不是最佳的.因为学生书写勾股定理耗时,既使书写出来,复习效果也不太好。最佳的应该是以简单的题目形式来复习勾股定理.这样快而有效;②如何从复习勾股定理中巧妙的切入本课的主题,过渡语的设置,应该将过渡语言简单明了,可设计成:怎么从边的关系来判断一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呢?这就是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③导入部分的课时分配估计不足,显得冗长,也一定程度上造成后面的教学时间紧张。应该对导入部分的时效再进行分析简化。

第二存在的问题是:

(1)脚手架设计的太多,本节课有一定的脚手架是合适的,太多了,反而不利于学生自己的书写规范性,过程的掌握等,

(2)练习题题量过大,本节课的练习题大部分都是重复一些基本的操作,没有必要太多简单的题目,可以适当去掉.对于数字的设计可以更加科学化一点,应该让学生方便运算和节省时间.此外,对于层次较要的同学来说,应该设计更多一点综合性的题目。适当的增加一些提高题,以满足这一层次的学生的学习练习要求.

在备每一节课中,对于课堂的每一个细节,第一刻钟,第一个教学设计的思考都无不直接影响着你的这一节课,影响着你的课堂效果。静心思考,反思整个过程是一种全新的收获,也是全新的开始,让自己能够重新起步,向前。

最新勾股定理的教学反思 篇12

通过复习让学生充分回忆前面学习的有关三角形的内容,使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从而为本节课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同时,学生回忆的过程也是一个思考的过程,特别是面积法来验证勾股定理,是本章教学的难点,对此学生应该先形成一个印象、概念,然后才能学习掌握好。

已知直角三角形中的两条直角边求斜边,这是上节课学习的内容。在上节课学习过程中,学生已经练习过。但为什么本节课中仍然有部分学生出错呢?究其原因,是因为上节课学习的内容太多,方法也较多、较灵活,因而学生对每一个内容与方法都仍是一种感性的认识,而仍没达到理解掌握的程度。因此,当让学生自己独立完成问题时,往往就产生了思维上存在的缺点,从而出现各种错误。另一方面,教学中我们往往会采用一种“一问齐答”的问答形式,这样会容易掩盖学生的真实想法。其实,在解答此问题时,教师很容易就走进了这样的问答方式,原因在于我们认为这样的问题太简单了,上节课学生也似学会了,于是便产生了一种忽视的教学。可现实却往往不是这样的,我们认为简单的知识对于学生(特别是基础较弱的学生)来说,往往是不简单的。因此,教学中应尽量少用“一问齐答”的欺骗教师的问答方式,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同时引导学生分析错误,养成反思的意识,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使学生学有所获。

同一个问题的不同变式,可以让学生自我检查对知识与方法是否能真正达到理解、掌握与运用,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信心。解答这个问题的方法其实就是验证勾股定理所用到的方法——面积法。在课堂教学之初始让学生回忆上一堂课的方法,有了一个初步的印象,在这里再提出来时学生就不会感到突然和陌生,达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另一方面,教师在讲解问题的解答时,并不是把问题的解答方法与过程全部一下子出来,而是引导学生经过一步步的思考,让学生自己在思考与感悟中得到问题的解答,这样可以培养学生思考问题的方法,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如果此时能对已经解答出来的同学大力表扬,并让学生引导学生来解答余下的问题,那么效果会更好。

数学问题生活化,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是课程改革后数学课堂教学必须实施的内容。在解答实际生活中的问题时,关键在于把生活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让生活问题数学化,然后才能得以解决。在这个过程中,很多时候需要教师帮助学生去理解、转化,而更多时候需要的是学生自己探索、尝试,并在失败中寻找成功的途径。本题教学中,如果能让学生自己反思答案与方法的合理性,那么效果会更好了。课前预设与课堂生成,

这是课程改革以来出现的最多问题之一。课堂教学任务要完成,而课堂又要还给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那么如何处理好这个问题呢?在本课最后的这个环节里,如果能引导学生归纳本课学生的方法,特别是面积法,然后再给一个简单的问题来巩固,那么效果肯定会比这样匆匆结束课堂要好。但是,这部分知识内容又什么时候来解决呢?不解决行不行呢?这是课后困扰我的问题。“课堂教学应基于自身班级学生的具体情况,不论是课前预设(备课)还是课堂教学过程,都应以使绝大部分学生能真正学习掌握好为基础。”经过本节课的教学后,我自己对有效的课堂产生了一个这样的认识。在以“知识为中心”还是以“学生学习为中心”的这个问题上,我想应以学生为中心,同时兼顾教学内容的完成,如果发生矛盾时,那么我想是不是仍应以学生为中心呢?这样教学任务完成不了怎么办呢?影响教学进度又怎么办呢?考试又怎么办呢?……。其实,归根到底是:考试了怎么办呢?课程改革已走到了第七个年头,考试始终是一根有形无形的指挥棒在影响着我们每堂课的教学,在影响着我们的教学观念与教学方法,甚至于影响我们的教学理想。其实我们都很清楚,这样匆匆的进行课堂教学,虽然表面上看是完成了教学内容,但实际上学生并没有掌握好,考试时真的出现时学生仍是无法解答,那么,这样的教学岂不是也是无效的吗?无效的教学是不是在浪费学生的精力与时间呢?这样是不是有点自欺欺人了呢?想到这,我越感不安了

因此,如果有机会再上这节课,就算前面能提高一点效率,节省一点时间,我也会省去后面的那部分内容,增加一些有趣味的生活问题,总结与反思本课的方法,从而使学生对本课学习掌握得更好,对自身的数学学习更有自信。

以上就是《勾股定理教案(精选3篇)》的全部内容,想了解更多内容,请点击勾股定理教案查看或关注本网站内容更新,感谢您的关注!

文章来源://m.jab88.com/j/156561.html

更多

猜你喜欢

更多

最新更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