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初二地理教案

初二地理教案12篇。

一般给学生们上课之前,老师就早早地准备好了教案课件,大家都在十分严谨的想教案课件。只有规划好教案课件计划,新的工作才会更顺利!你们清楚有哪些教案课件范文呢?小编收集并整理了“初二地理教案12篇”,供大家借鉴和使用,希望大家分享!

初二地理教案(篇1)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辽阔的疆域》是八年级第一章的内容,它是中国地理的基础章节。仅从教材内容看,它既是学习中国地理的起点,又是联系中国地理和世界地理的桥梁。就本节课而言是学生认识中国位置特点的延续和深入。教材通过大量的读图活动让学生独立获取知识,体现了“新课标”的理念,培养了学生的能力。对学生今后的学习,日常生活和工作都是十分必要的知识。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使学生了解我国濒临的海洋、领海、内海、岛屿、半岛及邻国,知道我国是一个海陆兼备的国家。

2、能力目标

通过阅读,查找地图,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读图用图能力;通过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语言表达能力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

通过了解中国辽阔的疆域及优越的地理位置,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培养民族自豪感。

(三)教学难点和重点

1、重点:要求学生理解我国地理位置及优越性是本节的重点。

2、难点:要求学生积极地参与课堂和课后活动是本节的难点。 (没有难以理解的知识,但地名很多,要掌握其地理位置是难点)

二、教学方法

1、读图分析法:在“世界政治地图”中查找我国陆上疆界找出14个邻国,沿我国海上疆界找出6个隔海相望的国家,对培养学生的空间能力有一定的帮助。

2、讨论比较法:在学习我国的优越时,设置课本P3的活动,对比我国与俄罗斯等国位置的比较,从而使学生对我国优越的地理位置有一定的理解。

三、学法指导:

1、指导学生认真阅读地图,记忆地理事物空间分布方法。

2、指导学生运用地图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观察能力、读图能力和地理空间概念。

3、开展谜语活动,活跃课堂气氛。

四、新课讲述:

导入:用谜语导入,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

“蓝色星球浮太空,一只雄鸡在其中,南北两分它在北,东西二分它居东,头指世界洋,尾靠全球陆。”谜底是打一地理事物现象(中国的地理位置)。

(一)、位置优越

1、半球位置

我国位于北半球、东半球。

2、纬度位置

我国领土,大部分位于中纬度地区,属于北温带,没有寒带。

3、海陆位置

我国位于亚洲的东部,太平洋的西岸。有众多的岛屿和港湾,是一个海陆兼备的国家。

活动:评价我国地理位置的优越性

1、与俄罗斯、加拿大、巴西相比,我国的纬度位置有什么不同?所说我国纬度位置的优越性。 (图)

答:中国大部分在中纬度,温带面积广大,有少部分在热带,为发展多种农业经济提供了有利条件。

2、与蒙古、日本相比,我国的海陆位置有什么不同?说说我国海陆位置的优越性。 (图)

答:我国疆域辽阔,海陆兼备。东临世界的大洋太平洋,能带来丰沛的降水,使我国东部气候湿润,又有利于海上的对外交往。

(二)、国土辽阔

1、国土:是指主权国家管辖下的领土、领海和领空的总称,通常涉及领土和领海。

(附图)我国最东端:黑龙江与乌苏里江的主航道汇合处(东经135°),那里是祖国每天最先迎接太阳的地方,每年夏至日的日出约在凌晨2点20分。

我国最西端:新疆乌恰县帕米尔高原上(东经73°),过国境线不远处是塔吉克斯坦的喀拉湖。

我国最南端:海南省南沙群岛的曾母暗沙附近(北纬4°)这里是一个隐没水下的珊瑚暗礁,暗礁点距离海面还有17.5米。我国渔民历来在这里捕捞作业,海军与科学考察船经常在这里巡行和调查。

我国最北端:黑龙江省漠河以北的黑龙江主航道中心线上(北纬53°)夏至日白昼长达17小时,东至日白昼短至7小时,是全国白昼最长与最短的地方,有“北极村”之称。

2、中国的陆地领土面积是960万平方千米,居世界第三。(俄罗斯1707,加拿大997)

3、我国的疆域绵长:陆上国界线长达20000多千米,相邻的国家有14个。

4、东临“四海一洋”:渤海、黄海、东海、南海及太平洋。

5、我国的大陆海岸线:长18000多千米,分布着台湾岛、海南岛、舟山群岛和南海诸岛。

活动:

1、阅读世界政治地图,按逆时针方向沿我国陆上疆界找出14个邻国,沿我国海上疆界由南向北找出6个与我国隔海相望的国家。(朝鲜→俄罗斯→蒙古→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尼泊尔→不丹→缅甸→老挝→越南)

(韩国、日本、菲律宾、马来西亚、文莱、印度尼西亚)

3、阅读下图,说说我国东西端的晨昏差异和南北的季节差异,并解释原因。

(三)补充:我国的领海与内海

领海

1、领海是指毗连某一国家海岸的水域,这个国家对这些水域实行专有管辖权。世界所有国家领海宽度都是由各国自行确定的,从3海里到200海里不等。我国确定领海宽度为12海里,一切外国飞机和军用船舶未经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许可,不得进入中国的领海和领海上空。

2、我国濒临的海洋:渤海、黄海、东海、南海和台湾岛以东的太平洋海域。

3、我国领海及内水的面积为37万平方千米,管辖的海域面积约为300万平方千米,是世界上为数不多的海洋大国之一。

4、我国有美丽多样的海洋环境,有富饶多样的海洋资源。(参看教材上的阅读材料)

自然地理学上:内海是伸入大陆内部的海,面积不大,仅有狭窄的水道与大洋或边缘海相通(如渤海)。

内海

政治地理学上:内海是指国家内水的一部分,,包括海港、领海基线以内的海域,以及为陆地所包围但是入口较狭的海湾和通向海洋的海峡(琼州海峡是政治地理上的内海)。

初二地理教案(篇2)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知道气温的观测方法,了解日均温、月均温、年均温、日较差、年较差的概念。

2.举例说出气温与人类生产生活的关系。

3.学会使用资料,绘画和分析气温变化曲线图。

能力目标

1.通过绘画气温变化曲线图,提高学生的绘图、读图分析能力。

2.通过气温与人类生产生活关系的例子,提高学生观察生活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培养学生养成科学严谨的治学态度。

2.培养学生养成关注生活的态度。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绘画、分析气温变化曲线图

三、教学方法

多媒体辅助教学

四、教学准备

PPT课件

五、板书

学生通过仔细观察、讨论、比较,然后经过整理,可能得出以下结论:

1.图的纵坐标都是表示气温,横坐标都是表示时间。(教师正好可以引导学生分别分析出如果横坐标表示的是时刻,那么这幅图就是反映了气温的日变化,如果横坐标表示的是月份,那么这幅图就是反映了气温的年变化情况)

2.一天中,最高气温出现在午后2时左右,数值约为31℃,最低气温出现在日出前后,数值约为24.5℃。

3.一年中,最高气温出现在7月,约为24℃,最低气温出现在1月,约为-6℃。

4.图中的曲线形状都是中间向上隆起,呈波峰式。(当学生得出这个结论时,可趁势引导他们得出南半球的气温曲线呈波谷式,这是判读气温曲线图的要领之一)

5.可以间接得出的结论是:通过计算,可以知道一天中的最高气温与最低气温之差就是日较差,约为6.5℃;一年中,月平均气温的最高值与最低值之差为年较差,约30℃。

(学生在经过这样的自己分析读图,讨论整理之后,已经有了一定的读图析图能力)

教师小结:由此可见,这种用曲线的弯曲变化来反映一个地方的气温变化情况的图就是气温曲线图,它能更直观地反映出气温在一天或一年中的变化规律。

好的,下面我想问问大家,这节课我们学会了一些什么知识?

初二地理教案(篇3)

1、当然,在集体备课过程中,由于教师对集体备课的认识和态度的不同,所出现的问题并不仅仅是这些。而这些现象在一些学校的普遍存在必然导致集体备课渐渐失去它应有的意义和所起的作用。

2、首先,认识上存在误区。部分教师认识不到集体备课的重要性,把集体备课当作可有可无的事情,甚至认为集体备课是在浪费教师宝贵的时间。由于这种错误的认识,必然导致部分教师对集体备课重视不够,参与的积极性不高,甚至借故缺席,致使一些学校的集体备课活动效果不好,甚至到了流产的地步。少数学校还出现了在上面领导检查时,突击补写集体备课记录的现象。

3、情感教育以及价值观培养等方面理解的非常透彻,掌握的比较准确,总是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偏差。在集体备课过程中,全组教师聚在一起,利用集体的智慧,可以针对某一问题从多个方面进行研究,教师们各抒己见,相互切搓,这样很容易发现哪些地方是教师自己未曾想到的,又有哪些地方是教师个人认识上的偏差,对于教材的处理,又有哪些不合理的地方,等等。例如,我在教学七年级地理上册经纬线的一节内容时,过去的印象是,总是有或多或少的一部分学生是听不懂的,特别是在讲述180度经线两侧的地方某点的地理坐标判读时,反映听不懂的学生数量不在少数,我个人也一直不以为然。在今年的集体备课过程中,我通过与其他地理教师的交流,吸取了其他教师的友情建议,极地地区和180度附近地区的地理坐标的判读是以活动的方式出现的。我要求全体学生在上课时每人准备一个乒乓球,让学生自己在乒乓球上绘出经纬网,然后引导学生认真的观察,总结出在两极地区和180度附近地区的经纬度的分布规律。通过这些地理课堂活动,绝大部分学生都能较快地掌握所学的知识,比起过去的单纯讲述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4、准确恰当地写出根据。

5、说课的注意事项

6、它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要了解人类生存在地理环境中的组成特点,要理解地理环境各个因素之间的组成部分,二要分析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产生的不同影响,分析人文环境形成的主要特点。

7、特别是在高中地理教学活动中,由于地理知识结构于知识脉络相对复杂,形成的教学难题也比较多,因此为了提高高中地理学科的教学水平,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就要根据地理教学特点进行深入探析。一,高中地理教材的改革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理念,它不仅要满足当代的发展需求,还不能对后代产生危害。

8、教法的合理选择和科学运用、学法的恰到好处的指导等等要凭借课堂教学这一形式来达到。

9、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的学习是建立在已有知识基础之上的。同时,他们也有很强的主观能动性,这就要求教师对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能力水平有一个准确的了解。例如,在学习本章节内容时,学生已有哪些相关知识储备?学生对本章节内容的感兴趣程度如何?教师选择何种教学方式学生对知识容易接受?不同层次的学生接受水平有何差异?在探究和合作学习过程中,设计什么样的问题适于探究和讨论?探究和讨论的问题大致需要多久时间?多数学生对教师有什么样的要求?等等。针对这些问题,教师必须走进学生。而我的做法是,集体备课之前,可以找几个不同层次的学生事先了解一下情况,问问他们喜欢老师的何种教学方式?哪些方面知识通常不易理解,还需要教师的详细讲解?等等。当然也可以有其他的方法和措施让学生适当参于到教师的备课过程之中去。

10、说学生

11、什么是集体备课

12、主要内容等。比如对于“新授课”型的教学程序可设计为七个教学环节:(1)准备教学──宣布教学目的和要求。(2)导入新课──新旧知识的衔接。要求说出怎样导入以及这样导入有什么好处,效果如何。(3)进行新课——要求说出如何讲授,为什么要这样讲;如何提问和组织讨论,师生双边活动如何安排以及这样安排的理由;如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促进学生积极思维;各教学内容之间如何过度等。(4)归纳小结──归纳本节

13、教材内容、学校设备、主要教具的功能等方面作出解释。教学手段的选最大程度上取决于学情的分析。

14、三要阐述人类活动与环境之间产生的相互作用,认识人类与环境协调发展的重要意义和实施措施。

15、形成集体备课共识。在集体备课的基础上,采纳同组其他教师的合理化建议,然后达成备课一致意见。集体备课结束后,参与活动的教师根据本次活动结果各自完成教案编写。这样做的目的,既有利于发挥集体的智慧,又充分尊重了每位教师的个性要求。如果机械地要求教案内容的统一,这样就会在一定程度上抹杀教师的个性和创造性,不利于形成教师的教学特色。

16、可以激励教师的创新意识。在同教材教师的相互交流中,教师的创新意识很容易被激发,一些好的教学方式会突然蹦进教师的脑海里。在教师的积极评议下,具有个人特色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式即可运用到教学实践之中。例如,我校的杜廊口教改试点就是从地理学科开始的。在集体备课中,部分教师反映,我校的学生整体素质较好,表现欲强,学生之间的合作氛围很好,加上地理学科的偏于理解的特点,适于杜廊口教改经验的试行。于是,地理学科的改革试点就这样在我校展开了。由于试点的成功,在校领导的倡议下,我校的新一轮教学改革轰轰烈烈的开展起来。

17、高层次的教研活动,它对提高教师的教学素质和教学质量非常重要,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必须高度重视说课这一关键环节,以此达到自我完善,自我提高的目的。

18、突破难点的方法和理由。教法的选择第一要坚持“教学有法,教无定法”的原则。因为教学方法主要由教学目的、学生实际所决定。教学目的和内容不同,学生不一,方法各异;第二要坚持“启发式”原则,充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第三要坚持“以一法为主,多法配合”的原则,使课堂教学生动有趣,提高课堂效率。

19、说学法指导

20、重点的选择,以及结合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确定哪些内容应总结概括,哪些内容需解释发挥,哪里需详讲,哪里需略讲。然后再说明这样处理的理由。

21、目标要求、学生基础和教学方法等说出依据。

22、情感目标和价值观目标。明确重点、净化学生心灵的情感教育作用。这节课虽然说教学进度慢了一节,但大家一致认为值得。这可以为今后的地理教学牢牢的打下了铺垫。

23、集体备课的实施

24、说教学目标的确定。

25、姿态、板书等方面均有较高的要求,在说课时,述说者必须做到语言规范,吐字清晰,读音准确,没有语病;节奏适当,音量适中;板书美观,布局合理,重点突出,主次分明,条理清楚,没有知识错误和笔误。

26、具体,这样才能切实对课堂教学起到指导作用。制定目的时要根据课标要求和教材内容,准确地确定若干条。教学要求要根据学生实际考虑可能达到的程度,然后定出具体要求,不能要求过低,也不能凭空拔高。目的要求的制定应包括以下三方面:A、基本技能的教学目的和要求。B、情感目标:即要求学生接受哪些思想品德教育。教学目的要求确定之后,还要根据要求、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来具体说明制定教学目的和要求的依据。这一点也很重要,是说课教师最容易忽视的问题。

27、而且要说出“怎样教”的问题,更重要的是说清“为什么要这样教”,有什么理论依据。说课的基本内容包括“六说”,即说教学目标、说学生、说学法、说教学程序。

28、集体备课的作用

29、以学生为教学特点,培养学生的地理能力。根据社会实际发展,要养成良好的求职能力,做事能力,生活能力以及生存发展能力,对地理学科教育产生重要影响。在高中地理教学活动中,主要是根据学生的个人特点,心理变化进行学生的能力培养。

30、说教材

31、中、下三类基础学生的分别,以及学法指导等。学生情况是教学的重要依据,难点的确定,教法的选择,课堂训练的设计都应根据学情而定。但这是常规备课中最薄弱的一环。大多数老师习惯于精英教学,喜欢从高点来设计,而忽视学生的实际接受能力如何。说

32、第三,集体备课变成了抄袭备课的活动。一位教师将自己编写的或从网上下载的教案复印几份,然后发给参加集体备课的教师每人一份,以便抄袭之用。这种集体备课形式看是似全组教师统一了教案,统一了进度,省时又省事。同时教师们所抄写的教案质量也可能不错,但这种集体备课方式也只能叫做集体的抄袭,这是与集体备课的原则和目的相违背的。集体备课所要求的是教师的探究和讨论,是教师对教材的共同理解和掌握,是教师对好的教学方法的追求和应用总结。离开了这些,集体备课就失去了他应有的目的和意义。

33、备学生的学习之法。

34、学习品质和学习方法。地理课的学法,主要包括学习地理感性知识的观察方法,读书的方法,综合分析地理问题的方法,记忆地理知识的方法,读图、“思”、“用”的关系。学法指导的依据可以从说课的智能发展目标,学生基础和年龄特征,教法选择与教学手段等方面说明。

35、中学八年级地理《地形和地势》是上册课本学习的内容。下册内容主要是中国的四大地理区域的学习。

36、集体备课对教师的成长与进步有着极其重要的的作用,特别是对于年轻的教师,在经验和个人教学风格尚未趋于成熟,对教材的把握还不太熟练的情况下,集体备课的作用尤为重要。

37、说教学程序

38、高中地理知识是文科教学中的主要学科,包含的知识结构比较复杂,大量的知识内容还包括理科教学中的结构运算,规律查询等教学特点。

39、其次,集体备课举行了,但往往流于形式,常常是走过场,搞形式主义。这种集体备课方式纯脆是为了应付上面领导的检查。在集体备课的时间,几个教师聚在一起,不是讨论和交流集体备课的事情,而是出现了谈论家常事务和国家大事的现象。这种纯脆走过场的集体备课形式,既达不到集体备课的目的,又白白浪费了教师的宝贵时间。

40、重点以及知识结构体系。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本节课的知识要点。(5)学以致用──讲练结合,运用本节的地理原理、概念去发展知识、前后知识的联系。要求说出本节课的课堂训练、心理学有关知识结合教法、教学手段、学生的认知规律等方面加以说明。

41、说教学方法

42、固定集体备课时间。每周的集体备课活动都安排在周一的第一节课实施,此时大多数语数外老师都上课去了,本组的教师也基本能够到齐。

43、新方法在实际教学中的应用。地理课堂教学决不能原地踏步走。一定要将一些新理念、新教法落实到教学当中去。因此,教师的集体备课为探究地理教学新课改提供了交流平台。在集体备课中,教师可以共同学习新的教学理论,共同探究如何将新理论与具体的教学活动结合起来,从而避免了教师个人在这一问题上的力量单薄和踌躇不前。

44、集体备课备什么

45、气象与气候学、区域经济地理学、地图学、实验地理学、生物地理学、中学地理教学设计等课程。

46、有利于发现教师个人教学能力方面的不足之处。一个优秀的地理教师是在长期的地理教学实践中锻炼出来的,而集体备课活动是检验教师个体教学水平进步程度的一个平台,通过和同教材教师的交流和切磋,可以迅速发现自己在教学活动中的成功和不足之处。在此活动中教师可以借他人之长,补自己之短,尽快和更好的提高教师个人的教学水平。

47、国土资源(土地)管理、城市地理学、城市规划原理、中国经济地理、旅游地理学、建础、村镇规划等课程。

48、结构式、联系式等?什么时候板书?具体内容是什么?板书设计要遵循科学性、启发性、精练、醒目,要处理好板书与讲解的关系。

49、会诊,肯定起优点,同时指出其不足之处,提出改进意见。

50、集体备课是发挥集体智慧,较快提高个人教学水平,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教学组织形式。在集体备课中,不仅可以发现教师个人在备课中的不足与疏忽之处,更可以集思广益,博采众长,从而提高教师的个人业务水平与教学质量.

51、课,把说学生提出来,就是为了加强教与学的针对性,使老师的每一份努力都能作用在全部学生身上,收受实在的课堂实效。

52、前后联系,分析教材的内部结构,把课题内容放到教学大纲的整体中去加以分析,明确其具体目标要求以及这节内容在整个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53、然而,在实际教学活动中,集体备课往往流于形式,没有真正起到集体备课应有的作用与效果。通常表现在:

54、集体备课的实施在不同类别的学校中各有不同的做法,以我校为例,其组织形式为:

55、难点的确定。教材重点是教材内容表现出来的地理事物的内在联系或本质,也是考试的重点。教师在教学中应弄清一般讲解和重点突出的部分,其确定的依据主要从课标、教学目标等方面来说明。教学难点是由教材内容本身和学生特征所决定的,因此教学难点确定的依据要从造成学生难懂的原因来分析。学生难懂的原因从教材内容来看,一是内容较深、抽象性强,二是综合性较强,三是分散性较大;从学生来看,一是年龄和心理特征,二是原有知识基础。

56、集体备课的好处①有利于充分发挥集体智慧,做到知识共享;②有利于准确把握教学的重难点,整体教学水平的提高;③有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④有利于省时、合作、如何开展集体备课(一)确定集体备课的组织形式及参加人员(二)集体备课的实施原则——四定、六统一1.“四定”:定时间、定内容、备教材、备学生、备教学手段、反思。基本流程:确立课题——组内讨论——确定主备(讲)人(形成初案)——集体研讨(形成共案——个性化设计(形成个案)——教学实践(跟踪)——课后交流、目中有人、胸中有案。具体要求:1.备思想:2.备教材:“八点备课法”——重点、弱点、考点、易混点和盲点。(1)依据“全册备课—单元备课—课时备课”的思路,准确备出单元、难点以及解决重点的方法,突破难点的手段。(2)深入研究教材,创新教学手段。(3)备出教参上没有的东西,变成自己的财富(来于教参,又高于教参)。(4)备出章节之间知识的过渡、拓展和深化。(5)备问题的预设及设计意图3.备学生:充分了解学情,备出不同层次及不同要求。以学生为本,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以学生为出发点,备出切合学生发展需要的教案。4.备教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5.备学法:预习法、设疑法等,对学生要进行学法指导。6.备教学手段:要详细列出教学手段,包括课前准备,课后巩固等。7.备教学过程:(1)引入(2)教学环节(3)问题的预设与生成的处理预案(4)总结(5)板书设计(6)练习设计(课堂和课后)(五)集体研讨在集体研讨活动中,主备教师要提供给本组教师统一的教案,然后由主备教师(中心发言人)说课。说课要涵盖教学设计的每一个环节,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说教学内容:包括教材内容,教学目标,教材处理。2.说学生:①分析学生知识能力水平,说学生在本章、本课的知识积淀。学习本节课可能出现的知识障碍等困难及解决的对策。②分析学生的心理、手段,对它们的优化组合及其依据。无论以哪种教法为主,都是结合学校的设备条件以及教师本人的特长和学生实际而定的。要注意实效,不要生搬硬套某一种教学方法,要注意多种方法的有机结合,提倡教学方法的百花齐放。③要说明教师的教法与学生应采用的学法之间的联系。④要重点说说如何突出重点、课中、可选择性,要符合学校和学生实际,要有具体要求,如课前准备、教学、复习的安排。②说教学环节的安排,包括如

初二地理教案(篇4)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我国优越的海洋自然条件和丰富的海洋生物资源以及非生物资源,认识到开发海洋资源的巨大潜力和美好前景,并进一步认识到开发海洋资源的重要意义。

2.使学生充分认识发展海洋水产业的有利条件,了解我国主要渔场的分布,培养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

3.使学生了解我国海盐和海底石油的开发利用和分布状况。

4.通过介绍我国丰富的海洋资源,并且强调对海洋资源的保护,培养学生辩证思考问题的意识。

教学建议

关于“海洋资源”的教材分析

本节共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首先通过联系旧知识使学生认识到我国海洋资源十分丰富的自然基础,即我国有四个近海,并且南北跨了三个温度带(温带、亚热带和热带),然后介绍了我国海洋资源的主要种类,最后还提醒学生我国海洋资源还远没有开发出来,使学生意识到海洋资源对我国经济发展的意义。

第二部分介绍了我国的海洋捕捞和水产养殖。教材在选学材料中介绍了我国之所以在近海发展渔场的原因,应当说这是大自然给我们的恩赐。紧接着教材又介绍了我国近年来发展的海水养殖业。如果说,海洋捕捞是人类纯粹地利用自然条件的话,那么海水养殖是人类对海洋资源的间接利用,因为这其中加入了人类在技术、设备、人力和时间等的投入。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其中的原理和方式,教材专门给了几幅图片,扫清了理解的障碍。

第三部分海洋非生物资源的开发,其中着重介绍的是海盐生产及盐场的分布。教材介绍了海盐生产的过去和现在,目的是让学生认识到,我国利用海洋资源的历史非常久远,随着科技的进步,海盐开发的种类也日益增多。

第四部分提醒学生要注意借鉴人类开发陆地资源的教训,在开发利用的同时还要注意保护海洋,培养学生正确的海洋观、环境观。其中的“想一想”活动为学生设置了两个不同的情景,让学生推测将来的结果。这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观念,同时也训练了学生的发散思维。

关于“海洋资源”的教法建议

1.在讲渔场的时候,要结合初一学过的世界几大渔场形成的条件,要求学生在地图上找出舟山渔场的位置。然后结合鱼汛的概念引导学生分析舟山渔场成为全国最大渔场的原因。

2.在讲最后一个框题时,要注意结合过度捕捞海洋生物和海洋污染的事例,强调开发海洋资源与保护海洋资源环境要相统一。在教学中可以充分的利用反映海洋污染的图片和文字资料,引导学生分析海洋污染的污染源,加深学生认识对海洋资源保护的必要性。还可以通过讨论,让学生总结保护海洋资源的措施。

关于“海洋资源”的教学设计示例

[导入]前面我们学习了我国陆地上的各种资源,我们知道,我国的国土辽阔,海陆兼备,今天再来看看我国海洋里的资源有哪些。

[活动]读教材中“丰富的海洋资源”自然段,课文中的这几句话说明了什么?

[学生回答]说明海洋里有丰富的水产资源、石油资源、海洋资源和海洋能源。

[补充]人类赖以生存的陆地空间已不堪重负,地球生物资源的80%分布在海洋里,海洋给人类提供食物的能力是陆地的1000倍,海洋在生态环境不被破坏的情况下,每年可以向人类提供30亿吨的水产品。所以说,海洋资源的开发前景非常广阔。

[承转]同学们平时吃什么海产品?你们知道它们产自哪里吗?我们一起来看看我国主要的渔场

[活动]读我国近海主要渔场和海流分布示意图,找一找我国主要的渔场。并且结合选学内容分析一下我国发展海洋水产的有利条件。(宽浅的大陆架、陆地江河汇入带来饵料、暖流和寒流交汇)

[补充]舟山渔场是我国最大的渔场。

[转承过渡]除了捕捞外,我国还利用沿海的滩涂发展大规模的养殖业。

[学生读图]解释海产养殖的方法。

[转折]除了海洋的生物资源之外,还有什么资源?

初二地理教案(篇5)

一、“什么是地理”。

“天有日月星辰谓之文,地有山川陵谷谓之理”我国东汉王允对天文、地理有深入的研究。在西方,地理的意思是“大地的记述”。

教学中,我运用多媒体播放我们居住的地球以及学生感兴趣的图片,对地理的概念有了一定的印象。

地理学:是研究地球表面的地理环境中各种自然现象和人文现象,以及它们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的科学。它包括自然地理:如地貌、地质、天文、水文、气候、土壤等;人文地理:如人口、人种、宗教、城市、经济等合作探究:谈谈我们身边的地理

二、“为什么要学地理”?

(一)解开地理之“谜”

运用图片展示学生熟悉的地理问题,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想一想:你还知道哪些地理问题?

(二)地理与日常生活

教学中从吃穿住行等方面入手,展示地理与生活息息相关,引导学生学习身边的地理知识。

合作探究:我国南方、北方居民的主食有何不同?为什么?

(三)地理与生产建设

主要从农业生产、工业生产等入手,重点列举了欧洲发达的国家“荷兰的风车”,让学生认识到地理环境对荷兰农牧业的影响。

想一想:建设服装厂、乳品加工厂该如何选址?

(四)地理与风土人情

展示大量的地理图片,从服饰、体育活动等入手观看不同地区的风俗活动。在授课时,我以“阿拉伯服饰”为重点,分析服饰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学生对千姿百态的风土人情非常感兴趣,老师引导学生学好地理能更好的做到“入乡随俗”。

三、“怎样学习地理”

地理是初中阶段的一门重要学科,对学生提出必要的学习要求:

1、课前:准备好《地理课本》、《地理填充图册》、《地理图册》。

2、课堂上:

(1)会听,根据预习情况有针对性的听讲,听重点、难点。

(2)会看,看地图是学习地理的基本途径,养成“一手书一手图”的习惯

(3)会记:对重点知识做好标记,同时也要做好笔记。

3、课下:及时复习所学知识,认真完成作业。

初二地理教案(篇6)

教学目标

1.能够说明三江源地区高海拔的地势,高寒的气候,广布的雪山冰川,星罗棋布的湖泊、沼泽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并能够据此说明三江源地区是多条大河源头的自然原因。

2.能够根据三江源地区环境问题的图文资料,分析三江源地区存在的突出环境问题,理解保护三江源地区生态环境的重要性,了解三江源地区保护江河源地与生态环境的成功经验。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1.“中华水塔”的重要意义

2.三江源地区脆弱的生态环境。

教学难点:河流探源,保护三江源的保护措施。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情境创设:

视频导入,观看三江源野生动物的视频

【设计意图】利用学生较为感兴趣的“。三江源野生动物视屏”,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为整节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讲授新课

一.江河的源地

【设计意图】以观看视频的方式,化抽象为形象,让学生对三江源地区有较为形象的直观认识,进一步激发学生探究高原湿地──三江源地区的兴趣。

活动1:定位置

师:展示“青海省地图”,并在地图中描出三江源地区的位置。

生:三江源地区位于青海省南部。

活动2:析命名

多媒体展示发源于三江源的三条重要河流。

生:读图说出三江──黄河、长江、澜沧江。

活动3:说地位

师:为什么这儿被誉为“中华水塔”呢?生:长江总水量的25%、黄河总水量的49%、澜沧江总水量的15%均来源于这里。三江源地区如同一个巨大蓄水塔,长江、黄河、澜沧江就像一条条“输水管道”,源源不断地向下游地区输水。因此三江源地区被誉为“中华水塔”。

活动4:探原因

师:展示“中国气候分布图”和“中国年降水量分布图”,三江源地区降水不丰富,为什么很多河流发源于这里?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合作探究,并展示探究结果。

雪山和冰川的融水是江河的最初水源。每至温暖季节,“固体水库”的冰雪消融,形成涓涓细流,进而蜿蜒汇集成江河最初的源流。湖泊和沼泽是三江源地区重要的调蓄器,另外还有大气降水,它们和雪山、冰川一起,使长江、黄河、澜沧江的水源源不断 ,最终流入大海。

【设计意图】通过一系列的活动,培养学生读图分析、合作探究的能力,并通过小组展示搜集的资料和探究成果,使学生获得学习的成就感。

探黄河源头

师:“不到长城非好汉”,来到三江源地区如果不探三江之源,那就太遗憾了。下面我们就模拟科学考察,探寻黄河源头。“四川飞人”今日要飞越黄河源头 困难重重留悬念应用类比的方法说明科考的艰巨性。

模拟科考

师:寻找黄河源头,首先要了解黄河源头的地区状况。找出黄河源流约古宗列曲和卡日曲。

生:黄河源头区有这么多源流,哪一条是黄河的正源呢?

师:确定河流源头的原则──河流唯远;流量唯大;多因素综合考虑。

师追问:科学考察是一项艰苦的工作,在追溯河源的过程中,我们的考察活动可能会遇到哪些困难?

生甲:因为支流众多,寻找长度最长、流量最大的河流比较困难。

生乙:在源头区,沼泽广布,水域较大,确定源头究竟在哪里也很困难。

生丙:不同季节冰川融化的地点会有变动,确定河流源头比较困难。

生丁:该区高山峡谷众多、高寒缺氧、灾害频繁……

师:根据考察的结果,综合分析,你会得出怎样的结论呢?

生:黄河源头为卡日曲。根据河流唯远的原则,卡日曲长于约古宗列曲;根据河流流量唯大的原则,卡日曲流量大于约古宗列曲;并且卡日曲流域面积大于约古宗列曲。

师:同学们做得非常好!更多大河的源头在等着我们去探寻。我们还可以用这种方法,去探寻其他大河的源地,如长江、澜沧江等……

【设计意图】开展模拟考察,让学生参与知识的发现过程,在探究中完成知识的学习,也能感受科学家科学考察的艰辛,培养积极探索、永不言弃的科学精神。课堂留白,给学生更多创新的空间。

二,保护三江源之地

活动1:明特点

生:三江源地区是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尤为关键的地区。三江源地区是世界上海拔最高、面积最大的高原湿地,也是世界上高海拔地区生物多样性最集中的地区。

活动2:看变化

师:看图片,说一说三江源地区近几年所发生的变化。

生:冰川逐年萎缩,湖泊、湿地面积不断缩小甚至干涸,草地沙化严重,野生动物锐减……使得“中华水塔”──三江源告急。

活动3:说影响

师追问:这样的变化会带来哪些影响呢?

小组合作探究一:三江源地区环境变化所带来的影响

生:加速了三江源地区生态环境的恶化,直接关系到河流下游流域的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发展。如果源区水源枯竭,黄河中下游会出现断流,长江中游湖泊会萎缩,河流的含沙量将增大,中下游的生态环境严重退化。

师:真的是“牵一发而动全身”啊!

活动4:明问题、析原因、找措施

小组合作探究二:三江源地区的环境问题、产生原因以及应采取的措施。

生甲:近年来,由于全球气候变暖,冰川逐年萎缩,直接影响湖泊和湿地的水源补给,湖泊、湿地面积不断缩小甚至干涸。同时,过度放牧、乱采滥挖等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加速了三江源地区生态环境的恶化。其中,水土流失加剧、草地沙化严重、虫鼠猖獗、野生动物锐减等问题尤为突出。

生乙:为了保护三江源地区的生态环境,国家设立了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目前,三江源自然保护区采取退耕还草(林)、全面禁猎、禁采砂金、休牧育草、实施天然林和天然牧场保护工程等措施,一定程度上遏制了环境持续恶化的趋势。

师归纳整理:

师:由于国家的大力保护,一定程度上遏制了环境持续恶化的趋势,这也启示我们,在发展经济时要注意生态环境的保护。

保护生态环境,保护“中华水塔”,义不容辞。虽然我们生活在不同的地方,但是我们共饮一江水,就是一家人。爱护环境,共建我们的和谐家园。

板书设计

【设计意图】以思维导图的形式,再现本节所学内容,便于学生整体把握本节课的知识,并能突出学习重点。

课后小结

导入环节的设计较为新颖,对学生的吸引力较强,能在课堂一开始紧紧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制作视频资源,把枯燥的课本知识转化为影像信息,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小组合作探究,化难为简,充分调动了学生的课堂参与意识,学生能够在探究中主动获取知识;教师及时小结,学生能够形成整体的认识。

课件的设计仍有诸多的不足,例如,课程内容做得还不够精细,有可能会导致学生对部分知识的重视程度不够。学生的合作探究时间也有待于进一步调整,探究内容也还应进一步细化,力争能够在课堂上做到游刃有余。

初二地理教案(篇7)

泰山不仅有雄伟的山势,众多的文物,秀丽的风光,古老的岩石,而且还蕴藏着比较丰富的矿产资源。泰山及其周围,目前发现和探明的矿产已有40余种。作为第一能源的煤炭,储量丰富,分布在泰山周围的肥城、新汶、莱芜和宁阳等4个煤田,是山东省的主要煤产地之一。接触交代型的铁矿,分布在泰山的东麓及其南侧,其富铁矿石量多质优,是山东省最大的'富铁矿产地,为泰山地区黑色冶金工业发展提供了雄厚的物质基础。泰山南部的大汶口一带,埋藏有全国闻名的石膏、石盐、自然硫的沉积型大型矿床,为建立现代化学工业基地准备了充足的资源。盛名国内外的优质建筑石材,使泰山成为建材工业之乡。作为工艺美术原料的大汶口燕子石、张夏镇木鱼石,在全国享有盛名。

泰山矿产资源的形成和分布,与泰山的演化过程密切相关。在太古代的泰山杂岩中,形成多种多样的建筑石材,以及麦饭石、长石、石英石等变质矿产。在古生代时期,形成煤、铝土、石灰石等沉积矿产。中生代形成了富铁矿、铜、钴、重晶石等内生矿产。新生代形成了石膏、石盐及自然硫等沉积矿产。

现择其主要矿产简介如下:

煤分布在泰山南部的肥城、新汶、莱芜、宁阳等4个煤田中,成煤时代为石炭二迭纪,可采煤层主要位于石炭系的太原组和二迭系的山西组,储量丰富,煤质好,多为优质的气、肥煤。

铁有两种矿床类型,一是接触交代型铁矿,二是沉积变质型铁矿。接触交代铁矿床,主要分布在泰山东麓莱芜一带,是中生代的中偏基性闪长岩和碳酸盐接触交代的产物,铁矿石的有用矿物主要是磁铁矿,其次是褐铁矿、赤铁矿,并伴有铜、钴、金等有益组分,可供综合利用,矿石的品位一般含铁50%以上,属富铁矿石,储量达9亿吨左右,是山东省富铁矿石的最主要来源,具有十分重要的工业价值。沉积变质铁矿床,分布泰山西麓的东平一带,产出在前寒武纪的变质岩系中,矿石的有用矿物主要是磁铁矿,但颗粒较细,含硅酸铁较多,品位较低,含铁量约为30%,属贫铁矿石,需经选矿才能利用。

石盐分布在泰山南麓大汶口盆地内,是第三纪沉积形成的矿床,矿层产出在下第三系官庄组的中部,含矿层多达几十层,总厚度达百余米,含矿面积大,储量丰富,约80亿吨。

石膏分布在泰山南麓大汶口盆地内,是第三纪沉积形成的矿床,矿层产出在下第三系官庄组的中上部。矿体呈层状,似层状,大透镜体状。石膏含量较富。矿石主要由石膏组成,含少量硬石膏及白云石、方解石,矿石类型有块状石膏、条带状石膏、雪花状石膏、角砾状石膏及纤维状石膏等。含矿面积广,矿层多,厚度大,储量丰富,达300多亿吨,为国内特大型优质矿床。

自然硫分布在泰山南麓大汶口盆地朱家庄一带,成矿时代为第三纪,矿层产出在下第三系官庄组的中上部,常与石膏矿层呈互层状产出,矿层薄而层数多,可划分为3个矿带,期间为二个泥灰岩带所间隔。含硫品位不等。矿石结构以晶质结构为主,其次为隐晶质结构。矿石类型有自然硫页状泥灰岩型、自然硫泥灰岩型、以及自然硫石膏型、自然硫油页岩型、自然硫砂岩型等。含矿面积达160多平方公里,储量约40多亿吨,居全国第一位,是我国首次发现的沉积型自然硫特大型矿床。

花岗石多产出在泰山杂岩的老岩体中,分布广,类型多,储量丰富,如羊栏沟、大地村等处属于花岗岩尖类的“泰山红”,麻塔、大王庄等处属于煌斑岩、辉绿岩的“泰山青”、“莱芜青”,黄前一带的属于石英闪长岩类的“泰山花”,它们都是闻名省内外的优质石材。

石英石多产出在泰山杂岩的石英脉内,呈脉状,主要矿产地有大辛庄、大王庄等地,可作陶瓷和玻璃原料,大辛庄的石英石,质量高杂质少,是制造优质光学玻璃和提取单晶的优质原料。

石灰石在泰山主要山体的周围均有分布,产出在寒武~奥陶纪的碳酸盐岩地层中,面积广,储量大,且裸露地表,易于开采,是理想的建筑材料,其中质量好且达到工业要求的石灰石,可作为熔剂灰岩和水泥灰岩。

蛇纹石分布在泰山西南麓的界首一带,是泰山杂岩中超基性岩蚀变的产物,具有一定规模,可作为镁磷肥的原料。

长石多分布在徂徕山一带,产出在泰山杂岩的伟晶岩脉中内,储量约40万吨。

铝土多分布在泰山南面的新泰、宁阳等地,产出在石炭二迭纪的煤系地层中,储量近400万吨。

耐火粘土多分布在泰山东麓的莱芜和南面的新泰等地,产出在石炭二迭纪的含煤地层中,常作为煤层的顶、底板或夹层出现。

硫铁分布在新泰羊流一带,储量约104万吨。

麦饭石分布在泰山南麓大河水库北侧及辞香岭等地,产出在泰山杂岩中的古老花岗质岩体内。

木鱼石是寒武系下部的一种紫红色含粉砂云泥岩,在泰山周围寒武纪的地层中都有分布,目前多处于开采制作各种工艺品。

燕子石分布在大汶口等地,产出在上寒武统崮山组中,是一种含蝙蝠虫这种三叶虫化石的泥质灰岩,目前多处开采,用来制作各种工艺品。

初二地理教案(篇8)

本学期继续任教初二地理,根据上学期教学成绩和教学实际分析:

(1)每个班会学中国地理,会用地图,有一定的分析理解力,对地理有一定的兴趣的学生达到了三分之一多。

(2)每个班学习地理能够达到教学的基本要求,但分析问题阅读地图还需在老师指导下进行,不能独立选用所学知识来分析问题的占比例的也能达到三分之一多。

(3)地理基础知识差,基本概念不清,根本不会看地图、不会学地理,完全靠死记硬背取得一点成绩的占不足四分之一。

本册教材为中国地理下册,第七章中国的农业第八章中国的工业第九章中国的交通第十章中国的商业和旅游业属于中国地理总论,是在上册介绍了中国的地理环境、自然资源之后逐章讲述的。第十一章中国的区域地理从区域性和综合性的观点,着重指出每个区域的地理特征,选择每个区域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的主要问题加以论述,最后一章中国在世界上是在学生学完了中国的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和区域地理以后从总的方面认识中国的国情,并从政治、经济的历史发展变化中,认识我国在世界的地位以及我们的奋斗目标和肩负的责任。

1、完成中国地理下册的教学任务,进一步使学生获得地理基础知识,学会地理基本技能。

2、向学生传授中国地理基础知识的.同时,促进学生思想品德的健康发展,继续向学生进行爱国主义和国情教育,进行辨证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以及可持续发展教育,进行地区差异、因地制宜与发展潜力,人地协调发展等科学地理观点教育。

3、在传授地理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方法和独立思考能力,使学生善于运用所学知识去独立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种植业的南北差异、我国农业的发展、铁路干线、商业中心的形成和分布、旅游资源、区域地理的北方和南方地区是重点。工业的分布及原因、铁路干线的分布、区域地理是难点。

初二地理教案(篇9)

1、了解西部地区在开发的过程中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

2、理解实施生态保护工程的重要意义,知道“三北”防护林和长江上中游防护林的范围和作用。

3、理解建立自然保护区的重要性,知道重要的保护区保护的资源。

4、知道西部地区有丰富的旅游资源,掌握主要的名胜古迹。

1、教学重点:西部地区生态问题的解决措施,重要的旅游资源。

导入新课:展示西部地区风景图片和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视频。西部地区风景秀丽,拥有众多的旅游资源,但是在开发过程中也产生了很多的问题,今天我们就来了解一下。

学生活动:(1)翻看地图,回忆西部地区的主要地形区和气候类型及特点。

(2)了解西部地区存在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

分析讲述:西部地区自然环境恶劣,生态环境脆弱,在开发过程中的急功近利,导致产生了很多的环境问题,已经严重影响了当地经济的发展。并且对于东部的环境和生活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如沙尘暴和水资源短缺等,都是西部地区惹的祸。

1、主要问题:土地荒漠化,草原退化,生物多样性减少,水土流失。

讲解:西部地区是全国生态保护屏障,这里对于全国的生态环境有重要的影响。因此在西部大开发的过程中必须进行生态保护。我们主要采取了两种措施,一是实施一系列生态保护工程,二是建立了很多自然保护区。

学生活动(1)找出“三北”防护林和长江上中游防护林的主要范围和作用。

(2)找出主要的自然保护区,重点是列入联合国“人与生物圈保护区网”的几个,了解其保护的主要对象。

强调:三北主要指东北、华北和西北。四川卧龙主要保护大熊猫,可可西里主要保护藏羚羊。

学生活动:阅读87、88页材料,了解一下具体的生态保护实例。

学生活动:找出西部地区主要的旅游景点,分成自然风光,文化古迹,民族风情和革命纪念地等不同的类型。记住所在的省区和景点名称。

总结:今天我们学习了西部地区开发中出现的环境问题和丰富的绿资源,知道发展经济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要因地制宜,发挥优势。

初二地理教案(篇10)

一、设计思想

通过实例和新闻材料及亲身体会等,让学生认识到交通运输的重要作用。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现代主要交通运输方式及其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能举例说明交通运输在生活和生产中的重要作用。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刻苦学习、掌握科技、立志报国的思想以及环保观念。

三、教学重点:交通运输的重要性

四、教学难点:学会举例说明交通运输的重要性

五、教学方法:谈话法、读图分析法

六、课前准备:

学生:搜集能说明交通运输重要性的信息和资料。

教师:将全班分成6个小组。

七、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大家都知道,交通运输与我们生活的关系十分密切,那么,什么是交通运输呢?它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如何呢?

【展示投影】这组投影片说明了什么?

1.贵州有西南煤海之称,煤炭探明储量有几百亿吨,居南方各省区之首,然而,丰富的煤炭资源受交通限制,有些煤炭运不出去;贵州林木总蓄积量有1亿多立方米,由于交通不畅,有的地区采伐的木材,腐烂和运出的一样多。因此,贵州民间流传这样的说法:“要致富,先修路。”

2.新中国成立以前,从成都到拉萨,翻山越岭,要走好几个月。现在坐汽车只需几天,乘飞机只要几个小时就可以到达了。

(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归纳能力,同时形成感性认识──交通运输对人们的生产、生活非常重要。)

【学生回答】说明交通运输业对生产和生活的重要性。

【教师小结】这两个事例分别从货运、客运两个方面说明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促进市场经济发展,发展旅游事业,加强各地区、各民族间的政治、经济、文化的联系等,都要优先发展运输业。所以说,交通运输是经济发展的“先行官”。

【出示板书】一、经济发展的“先行官”

【教师承转】我们每个人都离不开交通运输,我们每个同学也都感受到它的作用,下面请同学们在班内谈一谈对它的体会。

【学生活动】先在小组内交流,然后在班内分别交流;教师注意总结交通运输的定义及现代主要交通方式。(应让学生明确地铁、管道也属于交通运输工具)

【教师引导】指导学生读P87的两则新闻报道,让学生思考其说明的问题。

(加深学生对交通运输的重要意义的理解)

【教师承转】每一种交通工具都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交通工具的发展是经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的。

【教师引导】读图4.1思考:①现代主要交通方式有哪些?②三阶段的发展说明了什么?③三个阶段,哪个对环境的影响最大?这说明了什么?怎样解决?

【归纳小结】让学生简单归纳、总结交通运输的作用。

【展示投影】历史上的四大米市

【教师引导】1.引导学生分析四大米市形成的原因。

(联系实际从气候、交通、市场三个方面分析)

2.指导学生做P88第二题。(以小组为单位,展开自由讨论,对于第⑷题,每条建议都有一定的道理,但放在首位的应是“再多修些公路”)

【教师指导】联系实际请再举一些说明交通运输作用的例子。如:①沂水县城长安路改造工程竣工。②沂水县积极实施“村村通公路”工程。③沂水县第一条铁路──胶新铁路已建成通车。④沂水热电厂建设正在紧张施工,有望年底投入使用。

八、评价建议

评价时关键看学生能否联系实际说明交通运输的作用。

九、教学后记

本节教学,不应太局限于教材,抓住课标要求,联系实际,通过谈话法、讨论法教学,效果较好。

初二地理教案(篇11)

●指导思想

“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被称为新课程教学的三维目标。新课程标准下的地理教学就是要改变地理学习方式,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的经历与体验出发,激发学生对地理问题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地理学习能力,鼓励积极探究,了解地理知识的功能与价值,形成主动学习的态度,实现“书本世界和学生生活世界以及心灵世界的有机沟通”,让学生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本节课就是以学生熟悉的被称为“万物之本”的土地为题,让学生从自己的生活经历和体验中了解土地的用途、分布及利用中存在的问题、保护的措施等,在学习探究的过程中扩展知识,培养能力,形成正确的人地观,树立可持续发展意识。

●教学目标

使学生了解土地资源的利用类型和我国土地资源的基本特点,初步理解我国土地资源分布差异的形成原因。

2.从生活、生产实例出发,使学生了解合理利用土地资源的重要性,以及我国土地资源利用中存在的问题。

3.使学生充分认识“土地是立国之本”,培养学生的资源保护意识,树立合理用地、节约用地、保护耕地的资源观。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了解我国土地资源的分布及基本特点。难点:通过分析我国土地资源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带来的严重后果,对学生进行国土资源的国情国策教育,培养学生正确的资源观、环境观,形成可持续发展意识。

●教学准备

学生:分组搜集有关土地利用的资料图片

教师:制作多媒体教学课件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设计[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教师:人和土地的关系,就好像鱼和水的关系一样,土地抚育着人类,从古至今有多少人赞美土地,歌颂土地。你能举例来说明吗?(或者直接利用课本中的小诗导入)

学生:小组交流,组长汇报(诗歌、故事、图片等)

教师:同学们,我们对土地的赞美真是说不尽、道不完,那么你对土地知道多少呢?

课堂活动一:看用途──了解土地教师:多媒体出示山地林区、草原牧区、平原耕作区、城市建筑区的景观图(无多媒体条件的学校也可直接利用课本插图)

学生:讨论四幅景观图中土地自然环境和条件的差异以及利用方式的不同。

山区──林地;高原──草地;平原──耕地;城市──建设用地。

教师:我们是根据土地的用途及土地利用状况来划分的,耕地、林地、草地为农业用地,建设用地为非农业用地。

学生:争做“土地专家”。联系已学过的中国地形、气候的有关知识,评价我国土地资源对发展农业生产的有利和不利条件(小组讨论,教师巡回指导,也可加入到一个小组内参与讨论)。

教师:我国国土辽阔,土地资源总量丰富,而且土地利用类型齐全。这为我国因地制宜全面发展农、林、牧、副、渔业提供了有利条件。但是我国人均土地资源占有量少,而且各类土地所占的比例也不尽合理。

教师:多媒体出示图3.7“部分国家人均耕地的比较”和图38“我国土地利用类型的构成”

学生:读图讨论,我国土地资源的构成有何特点?(注意比较各种土地利用类型所占的百分比)

教师总结:我国土地资源的构成特点可概括为“两少、一多、一不足、一突出”,即:耕地、林地少,难利用土地多,后备土地资源不足,人与耕地的矛盾突出。

学生:自学“阅读材料”,进一步了解我国耕地的后备资源状况,初步树立土地资源的危机感。

教师:我国各类土地资源,不仅构成比例不合理,而且还分布不均。那么我们怎样才能充分利用现有的土地资源呢?

课堂活动二:找差异──利用土地

教师:指导学生读图3.9“我国主要土地利用类型的分布”

学生:读我国主要土地利用类型的分布图,并联系中国地形、气候的有关知识完成课本“活动1”的填表格练习,明确土地资源的利用要受到地形、气候等自然条件的影响。

耕地:季风区平原──利用程度高

林地:季风区山地──利用程度高

草地:非季风区高原──利用程度低

教师:多媒体出示我国北方旱地和南方水田的景观图,引导学生完成“活动2”,认识我国耕地的南北差异,并能够初步评价我国南北方的水土匹配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学生:读图3.9“我国土地利用类型的分布图”3.12“我国北方和南方水土资源的比较”,结合所学的我国地形、气候的有关知识,明确:

①我国北方旱地和南方水田的分布大致以秦岭──淮河一线为界,这既是我国一月0℃等温线经过的地方,也是我国800mm年等降水量线经过的地方。

②我国南北方地区的水土资源匹配情况说明:在我国土地资源丰富的北方地区,水资源不足又成为制约农业发展的重要因素。教师:人口众多是造成我国土地资源总量丰富,人均不足的主要原因,同时我国土地资源的利用结构又与我国的地形、气候等自然条件密切相关,而且人们对土地的不合理利用也是造成我国土地资源不足的重要原因。

教师:多媒体出示漫画:“小鸟的悲哀”、“小草的哀求”、“飞来的山峰”。

学生:讨论漫画的含义,分析土地利用中存在的问题、产生的后果?

小鸟的悲哀──滥伐森林──水土流失

小草的哀求──过度放牧──土地荒漠化

飞来的山峰──乱占耕地──耕地减少

教师提问:土地破坏问题该如何解决?

学生:组织辩论赛。主题是土地是否需要保护。

正方:需要。

反方:不需要。

教师:参与辩论,了解各方的观点依据。

教师总结:通过辩论得出,土地资源虽然属于可再生资源,但是只有利用恰当,才能够供人们永续使用;如果利用不当,或者遭到人为破坏,就会引起土地资源退化,生产力下降,甚至完全消失。那么我们该怎么办?

课堂活动三:定国策──保护土地学生:读图3.13,找出课本中的三幅景观图反映的土地问题与前三个漫画反映的土地利用中的问题之间的内在联系。学生:利用课前搜集的资料说明土地利用中存在的其他问题。教师:土地是立国之本,对于我国这样的一个人口大国来说,合理用地、节约用地、保护耕地尤为重要,但是人们对土地的不合理利用却造成了对土地资源的严重破坏,加剧了我国土地资源的危机。我国仅以世界7%的耕地养活着世界21%的人口,这既是一种自豪,更是一种压力。因此,我国政府把“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每寸土地,切实保护耕地”作为我国的土地基本国策。学生:阅读课文或利用搜集的材料说明我国已经实施的土地保护措施。

颁布法律法规:《土地管理法》、《草原法》、《森林法》等。

设立“全国土地日”,确定宣传主题,组织宣传活动。

学生:角色体验,小组讨论,任选一个角色,从角色的心理需求提出建议,说出理由(增强学生的责任感)。

地方官员:……

土地专家:……

环保人士:……

种地农民:……

房地产商:……

教师总结:国家立法,公民守法,搞好土地资源的开源与节流,加强土地资源的建设与保护,是我们每个公民的义务和责任。切记:保护土地就是保护我们的生命线!

教师:出示中国地形图,提出要求,请你来当“土地专家”,对我国的土地进行设计开发(设立最佳创意奖)。

学生:讨论探究,设计开发(鼓励创新思维)。

教师总结:土地是久远的过去,更是我们灿烂的未来,美好的明天需要我们大家共同来创造。

调查实践:今年“全国土地日”的主题是什么?请你设计一个“保护土地”的宣传活动。

初二地理教案(篇12)

一、地势和地形

1、地势呈阶梯状分布

⑴地势特点: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西部多为山地、高原和盆地,东部则以平原和丘陵为主。

⑵三级阶梯概况

阶梯名称海拔高度主要地形类型主要地形区

第一级阶梯4000米以上高原青藏高原、柴达木盆地

界线:昆仑山——祁连山——横断山脉东缘

第二级阶梯1000~2000米高原、盆地内蒙古高原、云贵高原、黄土高原、四川盆地、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

界线: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

第三级阶梯500米以下丘陵、山地、平原、盆地相间分布东南丘陵、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

⑶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对我国气候、河流、交通产生的影响:①对气候的影响: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向海洋倾斜,有利于海上的湿润气流向我国内陆推进,为我国广大地区带来了丰沛的降水。②对河流的影响:西高东低的地势,造成我国的大江大河自西向东奔入海洋;河流从高一级阶梯向低一级阶梯流动时,落差大,产生巨大的水能。③对交通的影响:向东流淌的大河沟通了我国东西的交通,方便了沿海和内陆的联系,但阶梯交界处的高大山脉成为我国东西交通上的巨大障碍。

2、地形复杂多样(P24中的图2.4)

⑴四大高原的特点:青藏高原:世界屋脊,冰川广布、雪山连绵。

黄土高原:世界上面积最广的黄土分布区,千沟万壑、支离破碎。

云贵高原:喀斯特地貌广布,地表崎岖不平。

内蒙古高原:我国第二大高原,地面坦荡、一望无垠。

⑵三大平原特点:

东北平原:我国面积的平原,地势坦荡,黑土广布。

华北平原:我国最完整的平原,又称“黄淮海平原”。

长江中下游平原:我国最低平的平原,河湖密布,的“鱼米之乡”。

⑶四大盆地特点:

塔里木盆地:我国面积盆地,有我国沙漠——塔克拉玛干沙漠和我国内流河——塔里木河。准噶尔盆地:我国面积第二大盆地,相对湿润。

柴达木盆地:我国地势的盆地,有“聚宝盆”之称。

四川盆地:也称“紫色盆地”,西部有面积较大的成都平原,农业发达,物产丰富,有“天府之国”的美誉。

⑷主要山脉(P26中的图2.6)

①东西走向的三列:北列:天山——阴山;中列:昆仑山——秦岭;南列:南岭。

②东北——西南走向的三列:西列: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中列:长白山——武夷山;东列:台湾山脉。

③西北——东南走向的三列:北列:阿尔泰山;中列:祁连山;南列:巴颜喀拉山。

④南北走向的三列:北列:贺兰山;中列:六盘山;南列:横断山区。

⑤弧形走向:喜马拉雅山脉,其主峰珠穆朗玛峰海拔8844米,是世界第一高峰,位于中国和尼泊尔边境。

⑥中国五岳:东岳泰山(山东),西岳华山(陕西),南岳衡山(湖南),北岳恒山(河北),中岳嵩山(河南)。

⑸主要丘陵:自北向南依次是辽东丘陵、山东丘陵、东南丘陵。

3、山区面积广大

⑴山区:包括山地、崎岖的高原和丘陵,约占全国陆地面积的2/3。

⑵山区的开发利用:

有利条件:山区在发展旅游、采矿和农业多种经营等方面优势较大,森林、矿产、生物资源、山区水能丰富。

不利条件:地形崎岖,交通不便,易发生自然灾害:崩塌、滑坡、泥石流。开发利用山区时要特别注意生态环境建设,预防和避免山地灾害的发生。

二、气候多样、季风显著

1、南北气温的差异

⑴冬季气温分布特点:冬季南北气温差异大,北寒南暖,而越往北气温就越低。原因:主要受纬度影响,北方比南方获得的太阳热量少,气温低;冬季风加剧了我国北方的严寒,而南方由于山岭的阻挡,受到的影响较小。

一月0℃等温线:大致沿秦岭——淮河一线分布。

⑵夏季气温分布特点:在夏季,除青藏高原等地区外,全国普遍高温,大多数地方南北相差不大。原因:主要受纬度影响,南北获得的太阳热量差不多。

⑶我国冬季最冷的地方:黑龙江的漠河镇;夏季最热的地方:x疆的吐鲁番。

⑷我国温度带的划分:①依据:A、农业生产的实际;B、将≥10℃持续期内的日平均气温累加起来,得到的气温总和,称为活动积温,它是划分温度带的主要指针。②五个温度带和一个高原气候区。(P33中的图2.15)

温度带、寒温带、中温带、暖温带、亚热带、热带、高原气候区

作物熟制一年一熟一年一熟两年三熟到一年两熟一年两熟到三熟一年三熟一个一熟

2、东西干湿的差异

⑴年降水量分布的总趋势: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

⑵我国降水最多地方是台湾省的火烧寮;最少地方是x疆吐鲁番盆地中的托克逊。

⑶根据降水量与蒸发量的对比关系,可划分为四类干湿地区类型。(P36中的图2、17)

地区湿润地区半湿润地区半干旱地区干旱地区

干湿状况降水量>蒸发量降水量>蒸发量降水量

植被森林森林、草原草原多荒漠

3、我国气候特点

⑴季风气候显著:①季风:季风是指随季节变化而变更风向的风。②季风的成因:海陆热力差异是形成我国季风的主要原因。③季风气候的特征:冬季吹偏北风,寒冷干燥;夏季吹偏南风,温暖湿润。④季风区和非季风区:受夏季风影响明显的地区称为季风区;受夏季风影响不明显的地区称为非季风区。其分界线: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P39中的图2.21)⑤季风区和非季风区的区别:季风区降水丰富,主要集中于夏季;非季风区夏季风难以到达,降水稀少,全年都比较干旱。⑥我国东部地区主要的降水形式:锋面雨。

⑵气候复杂多样:(P42中的图2.26)①东部:热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和温带季风气候。②西北部:温带大陆性气候。③西南部(青藏高原地区):高原山地气候。

4、我国气候的影响

⑴气候复杂多样,有利于发展多种农业经济,使我国的农作物和各种动植资源极其丰富。

⑵季风区最突出的气候特征是雨热同期,降水量最多的时候,也是气温的时候,这时也正是农作物生长时期,雨热搭配为农作物生长提供了有利条件。

⑶容易带来各种灾害性天气。冬季风活动强烈,会爆发寒潮;夏季风活动不稳定,也会导致水旱灾害的发生。

主要灾害性天气:主要有寒潮、台风、旱灾、洪涝等。其中水旱灾害是对我国农业生产影响、最常见且分布范围最广的一种气候灾害。

文章来源://m.jab88.com/j/155334.html

更多

猜你喜欢

更多

最新更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