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高一地理必修2《中国的可持续发展实践》教学设计?

一名优秀的教师就要对每一课堂负责,教师要准备好教案为之后的教学做准备。教案可以让上课时的教学氛围非常活跃,帮助教师有计划有步骤有质量的完成教学任务。怎么才能让教案写的更加全面呢?下面的内容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一地理必修2《中国的可持续发展实践》教学设计?,相信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一地理必修2《中国的可持续发展实践》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两大问题:(1)中国为什么要走可持续发展之路?(2)中国怎么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2.理解循环经济和传统经济的差别;懂得清洁生产是保护环境的重要举措,也是参与国际竞争的需要。
过程与方法:
1.列表比较循环经济和传统经济,印证循环经济的可持续性。
2.在分析案例2时,教师可启发学生对清洁生产的过程分析、质疑,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也可启发学生搜集清洁生产的案例讨论、分析,或为某个企业设计清洁生产模式,画出流程图。
3.在分析案例3时,引导学生从生态、经济、社会效益三个方面考虑留民营村生态农业的效益。教师指导学生整理生产流程,对每一生产流程进行评价、质疑,提出建议。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l.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2.针对目前社会上的奢侈之风,引导学生思考选择健康有益的消费模式。
二、教学重点
1.中国为什么要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2.中国怎么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三、教学难点
中国怎么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四、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搜集的案例、图片及文字资料。
五、课时安排:1课时。
六、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师:请看下面材料,谈谈你对中国的环境问题的认识。
中国遏制荒漠化
中国是世界上受荒漠化危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在我国西北、华北北部和东北西部分布着大面积的干旱、半干旱和半湿润地区,这里生态环境很脆弱,在日益增长的人口压力下,土地荒漠化的形势日趋严重。目前,我国沙漠、戈壁及沙化土地面积为260多万平方千米,占国土面积的27%以上,且每年以2400多平方千米的速度扩展。
近20年来,我国防治荒漠化的工作取得了相当大的进展,七五期间国家组织了有关荒漠化防治项目的科技攻关。八五期间共完成治理开发面积420多万公顷,在沙区创办多种经营600多个。经过多年努力,荒漠化地区的植被恢复、草原建设和水土保持等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沙区人民和科技人员创造了生物固沙、铁路固沙、引水拉沙造田、沙地飞播造林种草、沙地衬膜水稻、小流域综合治理、合理轮牧、以草定畜等许多成功的实用技术、经验及开发治理模式。
九五期间,我国荒漠化防治工作以东北到西北的风沙严重危害地区为主,以改善生态环境、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以重点工程建设为龙头,生态建设与资源开发相结合、高新技术与地方经验相结合、科研与生产相结合,综合治理、合理开发,力求使防治荒漠化工程建设取得新的突破。
生:中国是一个环境问题较突出的国家,环境问题严重地制约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我们必须治理环境,才能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师:对。我们再来看下面一段材料,说一说中国为什么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中国人口、资源和环境问题概况
(一)人口
1.人口增长量庞大,制约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进一步提高。我国每年出生人口超过2000万,净增人口在1400万左右。每年有2000万以上人口进入劳动年龄等待就业,每年新增的国民收入有l/4以上用于新增人口。
2.控制人口增长任务艰巨,近年内人口出生率回升的可能性依然存在。从1994年到2000年,每年处于生育旺盛期的妇女数仍然保持在1亿多人,边远地区育龄妇女数还在增多,部分推迟生育的妇女今后还将生育。目前我国流动人口约7000万,流动人口的增加使计划生育管理难度增大。
3.近年来出生婴儿比例失调,男性比例偏高。
4.人口老龄化使老年人的社会抚养问题日益突出,1993年,我国65岁及65岁以上老年人口比重为6.2%,老年人口达7350万。在一些出生率较低的地区,如上海、天津、江苏、浙江等地,人口老龄化问题日益突出。
5.贫困地区人口与发展面临严重挑战,提高人口素质的任务紧迫而又艰巨。我国目前没有稳定解决温饱的人口估计有近7000万。1993年15岁及15岁以上文盲、半文盲的人数占总人口的15.5%,其中80%以上分布在农村、贫困地区。
(二)资源
1.水资源短缺问题日益严重。人均淡水资源占有量2330立方米,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1/4。全国耕地和草场共有400多万平方千米的面积缺水,有6000多万农民和4500万牲畜缺少足够的清洁饮用水。
2.耕地短缺矛盾十分突出,非农业用地迅速增加,耕地逐年减少。全国已有1/3的省、自治区人均耕地不足O.067公顷,东部沿海地带的广东、浙江等省,人均耕地仅有O.033公顷左右。
3.能源供需矛盾加大,油气短缺问题严重;大宗矿产储量的耗损速度远大于年增长速度,现有矿山能力将有较大消失;浪费资源严重、矿业开发秩序混乱的状况仍没有得到根本治理。
4.用材林消耗量高于生长量,森林质量不高。草地资源综合优势和潜力未能有效发挥,过牧超载、乱开滥垦、草地荒漠化严重。
(三)环境
1.二氧化硫排放量增加,酸雨危害加重。1994年,全国废气排放总量(不含乡镇工业)达11.4万亿立方米,其中二氧化硫为1823万吨。大中城市汽车尾气污染日趋明显,个别城市出现光化学烟雾现象。
2.城市生活污水排放量大幅度增加,1994年达149.8亿吨,城市生活污水处理远不能适应需要。各大江河均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并呈发展趋势,工业发达城市附近水域污染尤为突出。全国各主要城市地下水普遍超采,近海城市海水入侵现象严重。近海海域污染加重。
3.到1994年,工业固体废物历年累计堆存量64.6亿吨,占地55697公顷。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污染严重。1994年,据39个城市统计,平均等效声级高达72.6分贝。在城市噪声源中,生活噪声占46.8%,交通噪声占28.9%,工业噪声占8.3%,施工噪声占5.1%,其他噪声占10.9%。
4.乡镇工业污染明显加重。1994年,全国乡镇工业废水排放量达43亿吨,工业粉尘排放量达580万吨。
(生讨论)
师:中国的人口状况如何?中国的人口现状对中国的发展有着怎样的影响?
生: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大国,当前正担负着提高社会生产力、增强综合国力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历史任务。中国以占世界约7%的耕地养活了约占世界22%的人口,虽然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同时又面临着庞大的人口基数和人均资源不足、环境污染严重的挑战。
师:对。从上面的材料中可以看出,我国的人口存在哪些方面的问题?
生1:人口增长量庞大,制约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进一步提高。
生2:控制人口增长任务艰巨。
生3:人口老龄化使老年人的社会抚养问题日益突出。
生4:贫困地区人口与发展面临严重挑战,提高人口素质的任务紧迫而又艰巨。
所以可以这样总结:
师:从材料中可以知道,我国的资源存在着怎样的问题?
生1:水资源短缺问题日益严重。
生2:耕地短缺矛盾十分突出,非农业用地迅速增加,耕地逐年减少。
生3:能源短缺严重,大宗矿产储量的耗损速度快,浪费资源严重。
生4:用材林消耗量高于生长量,森林质量不高。过牧超载、乱开滥垦、草地荒漠化严重。
所以可以总结:
师:不错。从上面的材料中还可以知道,我国的环境存在哪些方面的问题?
生1:二氧化硫排放量增加,酸雨危害加重。
生2:城市附近水域污染尤为突出,地下水普遍超采,近海城市海水入侵现象严重。近海海域污染加重。
生3:垃圾污染严重,噪声污染问题突出。
生4:乡镇工业污染明显加重。
师:所以我国面临深刻的环境危机:一方面是环境污染仍在发展,由城市向农村蔓延;另一方面,生态破坏的范围在扩大,程度在加剧。
由此我们知道,中国的人口、资源、环境问题都很突出、严重,所以我们必须走怎样的发展道路?
生:(齐答)可持续发展道路。
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的必然性(板书)
师:请同学们看图6.13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框架,阅读P100的阅读材料中国实施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重点,思考《中国21世纪议程》是指导中国走可持续发展之路行动方案的含义。
生:(讨论)《中国21世纪议程》是全球第一部国家级的《2l世纪议程》。该议程提出了中国实施可持续发展的总体战略、对策以及行动方案。它既充分体现了中国对承担国际社会应尽的义务和为人类社会共同事业做出更大贡献的决心,也为我国创造一个更安全、更繁荣、更美好的社会提出了具体奋斗目标。
师:中国实施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重点是什么?
生:发展经济,经济建设是各项工作的中心。
师:对。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否与可持续发展的环境保护相矛盾呢?
生:不矛盾,关键是要看采取什么样的发展模式。《中国21世纪议程》所表述的发展是力求结合中国国情,摆脱传统的发展模式,逐步由粗放型经济过渡到集约型经济的发展,体现了新的科学发展观。
师:对,《中国2l世纪议程》中还表达了中国实施可持续发展的哪一战略重点?
生:解决好人口与发展的关系。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该议程提出在控制人口数量的同时,要大力提高人口素质,只有这样,中国的人力资源优势才能最终得以充分发挥。
师:通过以上的学习,我们了解了中国的可持续发展的行动方案是具体、可操作的。请同学们结合我国的国情,对这些战略框架提出自己的思路和见解。
生回答(只要言之有理即可,不必有标准答案)。
师:下面我们来完成活动。
活动与探究
关于我国的发展之路有以下三种观点。收集有关材料和事实,说明我国为什么不能走前两种道路,而必须选择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观点1:把资源、环境问题放在一边,等达到更高经济发展阶段、拥有更大的经济实力以后再来解决这些问题。
观点2:实行发达国家现行的高投资、高技术解决问题的模式。
观点3:根据中国的国情和经济承受能力,探索一条可持续发展之路。
生:(讨论回答)我国资源相对贫乏,大多数地区环境脆弱,如果将资源、环境问题放在一边,有可能等不到经济发展到实力雄厚阶段,环境已变得无法让人们继续生存下去,或者经济发展到实力雄厚阶段,环境问题的治理已不是经济实力所能解决的问题了。
我国目前是一个发展中国家,没有足够的经济实力和较高的科技水平实行发达国家现行的高投资、高技术解决问题的模式。
师:不错。通过以上学习,我们了解了中国必须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那么,中国该如何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呢?
实施可持续发展的途径(板书)
师:循环经济是新世纪国际社会推进可持续发展的新的实践模式,也是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途径。

相关阅读

高三地理中国的可持续发展实践38


一名优秀的教师在每次教学前有自己的事先计划,作为高中教师就要在上课前做好适合自己的教案。教案可以让学生们有一个良好的课堂环境,帮助高中教师在教学期间更好的掌握节奏。你知道怎么写具体的高中教案内容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三地理中国的可持续发展实践38”,欢迎大家与身边的朋友分享吧!

第六章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第2节中国的可持续发展实践

一、选择题

2009年6月12日,“衡水湿地保护与发展”高峰论坛在北京举行。据此回答1~2题。

1.下列对“湿地是生态平衡的‘调节器’”的理解错误的是()

①湿地被喻为“地球之肾”,具有强大的水文调节和循环功能

②湿地是“水资源调节器”,对维护生态平衡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③湿地是“淡水贮存库”和“淡水净化器”,可净化水源

④湿地是巨大的贮碳库,对于减缓气候变暖具有重要作用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

解析:湿地被喻为“地球之肾”,是指其对维护生态平衡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湿地

是“水资源调节器”,是指其具有强大的水文调节和循环功能。

答案:A

2.河北省衡水市近期确立了“以人为本,以水为魂,以河为脉,以湖为韵,以绿色生态为

特色,以历史文化为内涵”的深度保护和科学利用湿地的路子。下列对湿地的保护和利

用措施中错误的是()

①充分利用湿地保护区的资源,扩大耕地面积,增加捕捞船只数量

②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改变湖区渔民粗放经营理念,培育观光农业、休闲渔业

③积极发展文化旅游,充分利用空间,在湖泊上大量建设水上游乐园

④加大政策扶持和资金注入力度,吸引大批的环保志愿者来保护湿地

A.①②B.①③C.②③D.③④

解析:扩大耕地面积会破坏湿地,增加捕捞船只数量会使湿地的生物多样性遭到破坏;

大量建设水上游乐园会破坏湿地。

答案:B

读“我国南方部分环境问题分布图”,回答3~4题。

3.代表水土流失、酸雨危害、森林锐减、水体污染的图例依次是()

A.甲、乙、丙、丁B.乙、甲、丙、丁

C.丙、甲、丁、乙D.丁、丙、乙、甲

解析:从环境问题在我国南方的分布来看,水土流失主要分布在西南地区和长江流域;

酸雨危害集中在四川盆地、珠三角、长三角及浙江、福建沿海等地;西南地区、横断山

区森林锐减;水体污染严重的地区是长三角、太湖流域等地。

答案:B

4.影响全球气候变暖,并直接威胁生物多样性的一类环境问题是()

A.甲B.乙C.丙D.丁

解析:森林锐减使森林吸收二氧化碳量降低,并使多种生物失去了生存的环境。

答案:C

(2010临沂)读“我国生态问题分布示意图”,回答5~7题。

5.关于图中生态问题描述可信的是()

①A区域的生态问题主要是土壤侵蚀,引起的主要原因是风力作用

②B、C两区域生态问题相同,B区域的危害更为严重

③A区域的生态问题可能引发石漠化

④B、C两区域生态问题不同,C区域的危害更为严重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

6.D、E两地区森林主要生态功能不同,其中()

①D地森林主要生态功能是防风固沙、保护农田

②E地森林主要生态功能是净化空气、美化环境

③D地森林主要生态功能是吸烟除尘、减少酸雨

④E地森林主要生态功能是涵养水源、保持水土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

7.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①生态环境脆弱区北多南少

②生物多样性锐减南方地区相对严重

③图中生态环境问题主要分布在经济较发达的地区

④图中生态环境问题主要分布在人口活动较活跃的地区

A.①②B.③④C.②④D.①③

解析:本题组全面考查了我国区域生态环境问题分布、后果,以及生态建设等知识。

图中B、C区域都表示的是土壤侵蚀,其中B为山地丘陵地带,要更严重一些;A所在

的云贵高原由于土层薄,水土流失易造成石漠化现象。D位于西北干旱区与东部耕作区

之间,而E位于长江上游水土流失区,环境问题不同,两者生态建设的意义自然不同。

结合图例可判断南方生物多样性受到威胁较大,同时生态环境问题多发区也是人类活动

强烈区,说明人为原因是生态破坏的重要因素。

答案:5.B 6.D 7.C

为减少环境污染、保护生态环境,必须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循环经济即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措施之一。读我国某地循环经济示意图,回答8~9题。

8.下列对图中循环经济的理解,错误的是()

A.发展循环经济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唯一途径

B.把清洁生产和废弃物的综合利用融为一体

C.以较少的投入获得更大的收入,又能降低环境污染,实现可持续发展

D.实现了资源高效利用、循环利用及污染物的低排放

解析:A项说法太绝对,循环经济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途径但不是唯一途径。

答案:A

9.我国下列省区中,最适合推广图中循环经济模式的是()

A.西藏B.海南C.广东D.河南

解析:从图中可以看出该循环经济是以玉米种植为核心的,题目所给的四个选项中,

只有河南省是玉米的主要种植区,其他三个省区玉米种植极少。

答案:D

(2009江苏地理,17~18)2009上海国际车展上,展出的新能源车型和清洁能源车型比以往任何一届都多。据此回答10~11题。

10.若新能源车被广泛使用,将产生的积极影响是()

A.缓解城市交通压力B.减轻大气污染

C.促进经济快速发展D.提高能源利用率

解析:新能源车的广泛使用,可能使城市交通压力依旧,甚至更大;在金融危机的大

背景下,汽车消费的确可以促进经济发展,拉动内需,但新能源车的推广主旨不在于

此;新能源车的广泛使用可优化能源消费结构,减轻大气污染,但在提高能源利用率

方面没有优越性。

答案:B

11.若现阶段大量使用清洁能源乙醇作为汽车燃料,将会产生的影响是()

A.缓解土地荒漠化B.加剧粮食供应紧张局面

C.减轻耕地压力D.增加二氧化碳排放量

解析:现阶段大量使用清洁能源乙醇作为汽车燃料,势必会加剧粮食供应紧张的局面;

也可能引发农民扩大粮食种植面积,增加耕地压力,引起土地退化,在干旱地区造成

土地荒漠化。二氧化碳排放量与汽车数量、燃料使用量等相关,如果控制得当,未必

会增加。

答案:B

贵糖集团以循环经济的新观念、新模式建立了两条循环经济产业链(如下图),读图回答12~14题。

12.该循环经济产业链最适宜推广的省区是()

A.河南B.广西C.黑龙江D.山东

解析:读图可知,该地区利用甘蔗制糖,而甘蔗生长需要较多的热量与水分,所以它

分布在我国的南方地区。比较四个省区,只有广西位于我国的南方,所以该循环经济

产业链最适宜推广的省区是广西。

答案:B

13.当前,影响该类循环经济产业链的推广,走优势农业资源综合开发之路的主要限制因

素是()

A.资源B.技术C.水源D.人们的观念和政策

解析:根据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当前影响该循环经济产业链的推广,走优势农业资源

综合开发之路的限制因素不是资源,技术与水源,而是人们的观念和政策。

答案:D

14.关于该产业链的叙述正确的是()

A.实现了废弃物的零排放

B.提高了糖的产量和质量

C.实现了生态、经济效益的和谐统一

D.该产业链中,主导产业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是市场

解析:该产业链实现了资源循环利用和废物利用。

答案:C

二、综合题

15.读我国某区域图,回答下列问题。

(1)简要描述图示区域地形的显著特点及形成的直接原因。

(2)图中几个较大的城市都是我国重要的棉纺织工业中心。分析这几个城市发展棉纺织

工业的有利区位因素。

(3)某校社会实践活动小组对乙地区农村秸秆的利用方式进行了调查研究,统计结果

如下表:

利用方式燃料饲料肥料工艺编制自然腐烂其他

百分比(%)501339205

请你从节能减排、发展生态农业的角度,评价该地区的秸秆利用是否合理,并阐述理

由。

(4)甲附近河流上有我国一重要水利枢纽,你认为当初选址修建时,设计者需要收集哪

些方面的必要资料?

解析:(1)该区域是黄土高原地区,其显著的特点是千沟万壑,受流水的侵蚀作用而形

成。(2)该地是棉花生产的基地,人口众多,劳动力丰富,对纺织品的需求量大,工业

生产对交通需求量大,该地交通便利,也是其区位因素之一。(3)秸秆做燃料的比重高,

燃烧的效率低,废气排放多,而且秸秆不能还田,使土壤的养分散失,土壤肥力降低。

注意从节能和生态农业的角度来考虑问题。(4)水利枢纽的建设,建大坝是必须的,那

么要搜集该地的地质资料,大坝发电和防洪的功能,因此要搜集气候、气象资料,河

流的水文资料;大坝建设工程量大,需大量的资金,还会淹没土地,因此还要搜集其

社会经济资料,如经济发展状况,人口、交通、聚落分布等资料。

本题以区域图为背景,考查区域地形特征及成因,工业区位因素,评价秸秆利用方式

所产生的影响,以及我们在区域建设过程中所应该采取的措施,用可持续发展的观点

看问题。

答案:(1)千沟万壑(沟壑纵横、支离破碎) 流水侵蚀。

(2)①接近原料产地;②接近消费市场;③劳动力丰富;④交通运输比较便利等。

(答出其中三点即可)

(3)不合理 ①秸秆燃烧、自然腐烂比重较大,资源浪费严重且污染环境;②秸秆作饲

料、肥料比重较小,会使土壤有机肥力降低。

(4)①气象、气候资料;②地质、地貌资料;③河流水文资料;④社会经济资料(如人口、

经济发展水平、交通便利与否、聚落分布等。)(答出其中两点即可)

16.清洁生产是符合可持续发展要求的生产方式,读下面材料和示意图回答问题。

材料一 车用乙醇汽油是酒精(乙醇)和汽油按一定比例混合而成,这种新型燃料排放的

CO2等废气明显减少。经过几年的试用,我国一些省市开始推广这种车用燃料。

材料二 我国河南省某酒精厂的清洁生产流程图。

(1)与传统的末端治理相比,清洁生产在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方面有哪些优势?

(2)在河南省建立酒精厂的区位优势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将玉米转化为车用燃料酒精,其意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与吉林省相比,河南省建立酒精厂的自然优势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新技术和可持续发展。材料一反映出,车用乙醇汽油排放废气少,

有利于环境保护;材料二的生产流程图中,展示了生产过程中的产品和废弃物处理方

式,可以看出该生产模式,很大程度上实现了循环经济。

答案:(1)资源利用率更高;废弃物排放少,减少环境污染

(2)河南省是玉米生产大省,原料充足 意义:减轻环境污染;增加农民收入,鼓励农

业生产;延长农产品的生产链,取得经济效益

(3)河南纬度低,气温高,在沼气发酵等环节上有优势

高一地理《中国的可持续发展工业生产模式》学案


高一地理《中国的可持续发展工业生产模式》学案

课标要求:
举例说明协调人地关系的主要途径
领悟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是人类的必然选择
具体到课本,教学目标、重点:
结合清洁生产实例,分析循环经济的意义
设计思路:
工业生产学生都知道很多,但对有关生产的各个环节和生产环节中所产生的废弃物的过程却是抽象的、模糊的。若单纯地讲授给学生,既不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又不能培养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运用地理原理解决问题的能力,更不能深刻体会本节所述的人类应该如何在可持续发展原则下协调人地关系,怎样用具体行动去解决人地矛盾,因此,教学时应考虑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联系实际安排教学内容,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的经历与体验出发,激发学生对地理问题的兴趣,鼓励积极探究,使学生了解地理知识的功能与价值,形成主动学习的态度,因此,本节课在教学安排上,为学生提供了一定的信息资料(广州啤酒厂工艺生产流程概况)和问题单,以及书本涉及的教学内容,学生带着问题,亲身体验啤酒厂工艺生产环节的各个过程,再通过个人思考,小组内外交流,本节重点内容所遇的问题就会迎刃而解。
教学策略:
教学方式:
实践式、合作式、探究式、讨论式、引导式、谈话式等
教学用具:
广州啤酒厂工艺生产流程资料,广州啤酒厂实地参观,相关课文内容,问题单等
课时:1
实施过程设计:
第一阶段:课前准备
1.选择合适的案例材料。
处理方法:材料难度要适合学生水平,如果在课堂上完成不应超过十分钟阅读量,课外阅读则可长些。
2.提供“问题单”或讨论提纲
处理方法:列出要求学生在阅读和实践学习时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问题应尽可能覆盖整个学习内容的主题。
第二阶段:阅读
处理方法:课前人手一份案例材料和“问题单”,自行阅读,包括相关的课文内容,进行课前个人设计问题策略。
第三阶段:实践学习
处理方法:这是整个教学活动的实质性环节,是对要解决的问题进行实地考察探究学习的过程,教师应有针对性的指导,使学生获得应有的收获。
第四阶段:课堂实施阶段
教师行为学生行为或结果处理方式
教师指导各学生提供自己课前设计的问题策略,组内成员交流,讨论,最后整合问题策略小组合作式学习讨论
提示问题:
1.画出啤酒生产的工艺流程图。
2.在有废弃物产生的工艺环节标出废弃物的名称,并完成清洁生产工艺流程。
与学生一起交流讨论。
点评。
各组代表在黑板分别画出本组的答案,然后全班对各组答案进行对比、讨论,加工修改,最后得出大家认同的结果。
因为课前全班都参加了实践学习,所以答案偏差不会太大。
提示问题:
3.请你为火力发电厂设计一个清洁生产工艺流程图。
请A组同学写出讨论结果
抽取其中一组的讨论结果展示在黑板上
有不同意见吗?
给予肯定。学生1:废弃物应该还有硫氧化物。
学生2:还有氮氧化物。
其它组可能有不同的意见,应该让学生提出自己不同的意见或质疑。


解决不了的问题列在黑板上。
在争论过程中学生会出现一些困惑:生产过程中的废弃物是否真能彻底处理?技术问题是否都已解决?这时教师应顺势及时引导学生理解清洁生产的概念。
这些废弃物在生产过程中如何处理?能否再生资源化?
给予肯定。

怎么办呢?卡壳了?
其它废弃物呢?又如何处理?
通过大家的分析讨论可以看出,清洁生产是相对而言的,随着经济发展与技术更新,清洁生产本身也有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学生3:工厂排放的气体主要是硫氧化物,要重点处理,可以回收给化工厂。
学生4:化工厂回收生产仍然会产生二氧化硫。
学生3:可以用氨水吸收制成氮肥,或者重新回收用于制造硫酸。
学生5:应该把它消灭在萌芽阶段,加生石灰把其变成煤渣。
学生6:煤渣也会污染环境呀!
学生7:用脱硫法吧。
学生8:用什么办法脱硫?
学生7:……
学生9:氮氧化物可以用氢氧化纳吸收制成工业用盐(亚硝酸钠)。
学生10:这是有毒的致癌物质!用氨气在催化剂作用下可让其变成无毒的气体和水。
学生11:对付二氧化碳的办法主要是多植树造林。
学生12:排放的废水温度应该比普通水要高,还可以用来养殖暖水性鱼类。

教师归纳
经过分析讨论,总结出大家一致认同的结果.
堂上不能解决的留待学生课后查找资料找出解决措施.
提示问题:
4.通过以上两个清洁生产的案例分析,请你比较清洁生产与传统生产模式有什么不同?
在分析了两个案例之后再由学生分析列表比较,更能使学生易于找出之间的差异,从而深刻理解清洁生产的可持续性。
各组会出现不同的比较项目,只要合理的都应给予肯定,并引导学生确定重点比较的内容,最后得出大家一致认同的结果。
提示问题:
5.通过以上案例的分析,你能理解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及可持续发展的工业生产模式是什么吗?学生13:
因为循环经济以环境无害化技术为手段,以提高生态效益为核心,以环境友好方式利用经济资源,实现经济活动的生态化。所以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途径是循环经济。
学生14:
通过案例分析可以看出,清洁生产方式可以带来很好的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因此清洁生产是实现可持续发展工业生产模式的一种基本策略。通过以上案例的分析,学生对此问题已不难理解,但要注意引导学生在总结归纳时用词的规范化。
课堂练习:
1.你知道还有哪些内容也属于清洁生产的类型?
2.选择;关于清洁生产的正确叙述是:
A.清洁生产是指对污染物及时处理。
B.清洁生产是指使用清洁能源
C.清洁生产是指生产过程的清洁
D.清洁生产指从原料、生产制造、消费使用和废物处理全过程都是清洁的。

中国的可持续发展实践


一名优秀负责的教师就要对每一位学生尽职尽责,作为高中教师准备好教案是必不可少的一步。教案可以让学生能够在教学期间跟着互动起来,帮助高中教师提高自己的教学质量。那么一篇好的高中教案要怎么才能写好呢?为满足您的需求,小编特地编辑了“中国的可持续发展实践”,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第二节中国的可持续发展实践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领悟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是我国的必然选择;了解《中国21世纪议程》;
2、过程与方法:利用生产流程图,分析清洁生产和生态农业的意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在可持续发展过程中,个人应具备的态度和责任。
二、重点和难点:
结合中国国情,理解中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然性;
结合清洁生产和生态农业实例分析循环经济的意义。
三、教学工具:多媒体。
四、课时:1课时
五、教学过程:
[引入]认识中国——了解中国的基本国情:
通过图片展示,充分认识到:
中国庞大的人口压力(我国人口普查总人口数已超过13亿,中国以占世界约7%的耕地面积要养活占世界约21%的人口。);
自然资源短缺(我国资源总量大、种类多,类型齐全,但人均占有量少);
深刻的环境危机(水土流失、土地退化、生物多样性减少等生态破坏现象及各种环境污染问题严重)。
[结论]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然性。
[活动]用自己的语言来讲述“可持续发展”的含义。
[过渡]如何实施可持续发展?有哪些理论指导?
《中国21世纪议程》——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的白皮书。
[转承]实施可持续发展的途径有哪些?
循环经济
[活动]如何理解“循环经济”。
[提问]在工业经济结构调整中,实现循环经济的基本途径有哪些?
[回答]清洁生产
[案例分析]某酒精厂清洁生产工艺流程示意图
读图分析生产流程,思考问题。
[知识扩展]绿色食品知识(什么是绿色食品,绿色食品的标志)
[过渡]而在农业生产活动中,如何实现循环经济?
生态农业
[案例分析]珠江三角洲的“桑基鱼塘”是发展生态农业的范例
[学生活动]观看视频后讨论分析,及绘出“桑基鱼塘”的循环示意图。
[思考]作为一名中学生,为实现可持续发展,我们每日能做什么?
[小结]
一、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然性:庞大的人口压力;自然资源短缺;深刻的环境危机;
二、《中国21世纪议程》
三、实施可持续发展的途径——循环经济
附:珠江三角洲的桑基鱼塘是发展生态农业的范例
生态农业是一种多层次、多结构、多功能、集约经营的综合农业生产系统,旨在协调区域内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自然资源之间的关系,满足人们对农业及农产品的需求,同时又有良好的环境和社会效益。珠江三角洲的桑基鱼塘,就是在鱼塘周围的塘基上种桑树,桑叶喂蚕,蚕沙(即蚕屎)和蚕蛹喂鱼,这些饵料先被水体上层的鱼儿吸食,上层鱼产出的粪便被水中的深游生物吸收,而深游生物又是中层鱼的食物,鱼的排泄物沉到塘泥中,又成为桑树的肥料。桑基鱼塘是广东省珠江三角洲一种独具地方特色的农业生产形式。因其生产上形成良性的循环而出名。
珠江三角洲由东、西、北三江汇合冲积而成,地处北回归线以南,全年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日照时间长,土壤肥沃,是盛产蚕桑、塘鱼、甘蔗的重要基地。三角洲内河网密布,交通便利,自然条件优越。
由于珠江三角洲地势低洼,常闹洪涝灾害,严重威胁着人民的生活和生产活动。当地人民根据地区特点,因地制宜地在一些低洼的地方,把低洼的土地挖深为塘,饲养淡水鱼;将泥土堆砌在鱼塘四周成塘基,可减轻水患,这种塘基的修筑可谓一举两得。后来,随着农业生产的发展和市场经济的影响,珠江三角洲出现了新的生产结构方式—“果基鱼塘”、“桑基鱼塘”。(见下图)
“果基鱼塘”是把低洼的土地挖深为塘养鱼,堆土筑基,填高地势,相对降低地下水位来种植果树(如栽植荔枝、柑橘、龙眼等果树)。后来由于国际贸易对丝绸需求的扩大,种桑养蚕的获利大大超过了水果的收益,不少地区从原来的果基鱼塘生产形式大量改为桑、塘专业性生产。果基鱼塘的生产方式,逐渐演变为鱼塘里养鱼,塘基上种桑树的桑基鱼塘,这样就较好地解决了低洼地积水内涝的问题。人们改变了传统的耕作方式,充分地利用土地的空间与轮作的时间,以求最佳的经济效益。“桑基鱼塘”的生产方式是:蚕沙(蚕粪)喂鱼,塘泥肥桑,栽桑、养蚕、养鱼三者有机结合,形成桑、蚕、鱼、泥互相依存、互相帮促进的良性循环,避免了洼地水涝之憋,营造了十分理想的生态环境,收到了理想的经济效益,同时减少了环境污染。
桑基鱼塘的主要特点:
1.种桑与养蚕、鱼、猪相结合,生产上有紧密的联系。
2.植物与动物互养,形成良性的生态循环。
3.塘与基合理分布,水陆资源相结合。

高一地理《走向人地协调─可持续发展》学案


一名优秀的教师在教学时都会提前最好准备,准备好一份优秀的教案往往是必不可少的。教案可以让学生们有一个良好的课堂环境,帮助高中教师在教学期间更好的掌握节奏。高中教案的内容具体要怎样写呢?急您所急,小编为朋友们了收集和编辑了“高一地理《走向人地协调─可持续发展》学案”,供大家参考,希望能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高一地理《走向人地协调─可持续发展》学案

一、教材说明
《走向人地协调──可持续发展》选自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必修②第六章第一节的第二课时。
二、课标要求
联系《21世纪议程》,概述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举例说明协调人地关系──可持续发展需要遵循的三个基本原则。
三、课标解读
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是什么?需要遵循的三个基本原则是什么?怎样理解可持续发展复合系统中社会系统、经济系统、生态系统之间的关系?系统中“人的管理调控”对可持续发展的实现起着怎样的作用?
四、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由三部分组成:简介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和原则;可持续发展系统示意图的解读;实例活动中指出从世界观的角度以可持续发展的观念指导实践。本节教材旨在向学生进行“可持续发展”的世界观教育。所以本节教学思路如下。
反思与环境经济发展的关系(学生讨论为主)→可持续发展意识的产生(教师点拔为主)→可持续发展的概念与原则(师生共同讨论交流)→公众对可持续发展的参与(联系实际加以分析)。
五、教学目标
1.了解可持续发展思想的由来。
2.理解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原则。
3.理解可持续发展系统示意图,结合文字和插入练习说明解析该图内涵,强调系统中“人的管理调控”直接影响着可持续发展的实现。
4.理解可持续发展是解决全球环境问题的根本途径。
六、重点
1.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和基本原则。
2.理解可持续发展系统示意图的内涵。
3.可持续发展应从观念走向行动。
七、难点
可持续发展系统示意图中社会系统、经济系统、生态系统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人的管理调控”直接影响着可持续发展的实现。
八、教具准备及教学方法
1.投影片。
2.利用《“四段式”地理教学法》进行教学。
3.应用图表和材料分析法、对比法、突破重点、难点。
4.结合乡土地理,理论联系实际。
5.学生自学,启发式教学。
九、德育目标
1.保护环境、绿化祖国也是爱国主义的一个方面。
2.树立环境道德观、可持续发展观。
3.理解人口、消费、资源、环境之间的辩证关系。
十、教学过程
I.激趣设悬引入阶段
每当我们漫步五中校园时,看到的是一排排优雅别致的楼房,掩映在碧绿的树丛中,楼前、楼后、树间镶嵌着各种各样的花圃、草坪,各种鲜花姹紫嫣红引人注目,微风摇曳,花叶相映,小鸟在树丛中唱歌……但我们的地球事实并非如此,我们经常看到的是拖着黑尾巴的汽车从光秃秃的街上驶过,工厂的烟囱冒着浓浓的黑烟,池塘里散发阵阵难闻的气味……再看下面的两幅漫画:一个个案例触目惊心,一个个问题发人深省,如何解决?请依据导学目标自学教材。
 
II.目标题目化导学阶段
1.环境问题的实质是问题,它是在过程中产生的,必须在过程中解决。
2.可持续发展的概念为:。
3.读图6.12“可持续发展系统示意”图及图下的说明和97页的材料(2)填空:
4.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
(2)原则:地球的是有限的,人类的和必须保持在资源和环境的之内。
(3)原则:发展经济和保护环境是世界各国共同的任务,需要的积极参与。同时,地球是一个整体,地区性问题往往会转化为全球性问题。这就要求地区的和,应该有助于的协调。
5.读98页第2、3题材料填空:
可持续发展还必须从观念走向行动:①公众,②选购。
III.知识网络系统化阶段:
[板书]一、可持续发展的概念
[组织学生讨论]发展的真正涵义是什么?发展与增长有什么区别?什么样的发展是可持续发展?
[教师归纳总结]经济发展的概念远比经济增长的含义广泛。经济增长一般指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的提高;而经济发展是使一系列社会目标得以实现的发展(不仅意味着人均实际收入的增加,而且包括环境质量的改善和教育、安全等领域的改善)。可持续发展就是这样的发展,它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而又不危及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发展。同时结合材料2得出: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思想。
[板书]二、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
[分组讨论]组织学生分组讨论这三个原则,要举例得出结论,每组选1名学生代表发言。
[可持续发展的三个基本原则的写法指导]
地理学非常注重从时间与空间角度去认识事物。在可持续发展的三个基本原则学习时也可以从时空两个角度去剖析。就公平性原则而言,时间角度可强调代际公平和人类与其他生物种群之间的公平,既发展应满足当代人的发展需求,又要以不损害、不掠夺后代的发展需求为前提。空间角度可强调不同国家和地区间的公平,即发展应满足本地区的发展需求,又应以不损害、不掠夺其他地区的需求为前提。就持续原则而言,时间角度或强调人类社会和社会的发展必须保持在资源和环境承载力之内,使资源和环境可长期持续利用;空间角度可强调不同地区环境的承载能力、资源的供给能力是不同,可选择不同的发展模式。就共同性原则而言,时间角度可强调“解决全球环境,实现全球可持续发展”,是全人类共同的目标与追求,要各国、各地区人民共同努力;空间角度可强调要尊重各国的主权利益,考虑各国发展水平的差异,制定各国都可以接受的全球性目标和政策。同时加强国际间的协作,其中发展中国家只有发展才能摆脱贫困,才能为解决生态危机提供必要的物质基础,而发达国家应对全球环境承担更多的责任和义务。
[导读]图6.12可持续发展系统示意图,说明生态、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之间的关系?强调系统中“人的管理调控”直接影响着可持续发展的实现。
[点拨]该图表达好四层含义。第一层含义表明该复合系统由生态、经济、社会三大子系统构成,生态子系统的持续发展是基础,经济子系统的持续发展是条件,社会子系统的持续发展是目的;第二层含义表明生态、经济、社会三大子系统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外图箭头表示);第三层含义表明人类在认识自然、经济和社会规律的基础上能有效管理调控生态、经济、社会三大系统(内圈箭头表示);第四层含义表明可持续发展的研究对象是复合系统。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就是要深刻揭示“自然—社会—经济”这一复杂巨系统的运行规律,即不仅自然规律、经济规律、社会规律被充分认识,而且自然、经济、社会规律相互交织并在更高层次上所演绎的规律也应被充分认识(尽管被真正认识可能需几代人)。
[板书]三、可持续发展应从观念走向行动
[板书]公众参与
结合“活动”的第2、3题中的有关资料进行分析强调。
[板书]选用带环境标志的产品等
结合有关环境标志图,讲述认准有关环境标志图,选购相应的产品,也是支持可持续发展的一个实践行动。
IV、教学反馈阶段
一、单项选择
1.环境问题的实质是()
A.人口问题B.资源问题C.发展问题D.污染问题
2.下列关于“可持续发展”的认识,正确的是()
A.停止开采不可再生资源
B.加大加快各类可再生资源的开采力度
C.控制人口增长,使人口数量维持在目前水平
D.在资源开发利用时,不能危害末来人类的生活要求
3.“竭泽而渔,岂不得鱼,而明年无鱼”这句话较能体现可持续发展的()
A.公平性原则B.持续性原则C.共同性原则D.协调性原则
发展绿色食品,避免“白色污染”增强环保意识,是保护环境,提高人类生存质量的重要措施,回答4~5题:
4.绿色食品是指()
A.绿颜色的营养食品B.有叶绿素的营养食品
C.经济附加值高的营养食品D.安全、无公害的营养食品
5.通常所说的“白色污染”是指()
A.冶炼厂的白色烟尘B.石灰窑的白色粉尘
C.聚乙烯等白色塑料垃圾D.白色建筑废料
二、综合题
可持续发展的终极基础是资源物质的变换。资源物质的交换是通过消费(生产消费和生活消费)来实现。消费反映人口资源和环境等联系在一起,可持续性消费是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1)将人口、消费、资源和环境四者的关系用直线箭头表示出来(只表示单向的循环关系,不表示逆向的反馈关系)
(2)你认为人口数量、消费量、资源利用量、资源的存在量(可再生资源和不可再生资源)、环境质量怎样变化,人类社会才是可持续发展?请将这五方面依次用曲线表示出来。(答案不是唯一的,只表示其变化趋势,不必考虑其绝对数值的大小)
十一、作业:第六单元第一节练习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15224.html

更多

最新更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