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 图形的变换教案课时3

作为一小学位老师,我们要让同学们听得懂我们所讲的内容。这时就需要自己去精心研究如何做一份学生爱听老师爱讲的教案。对教学过程进行预测和推演,从而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那吗编写一份教案应该注意那些问题呢?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 图形的变换教案课时3”,欢迎大家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学习内容:

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教材第7页。

学习目标:

1.我会用对称、平移或旋转的方法设计美丽的图案。

2.我能通过欣赏和设计图案,进一步熟悉学过的平移、对称和旋转现象。

学习重点、难点:

能利用对称、平移或旋转等方法绘制精美的图案。

课前准备:

图片、创作用品。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二、检查独学

1.组内交流,分享收获。

2.质疑探讨。

3.小组代表介绍本组中最美的图案(要求说出图案是怎样设计的,有什么特点。)。

4.组间互评。

三、合作探究

(一)艺术鉴赏,考眼力m.jAB88.COM

1.自主欣赏图片,发现图案中的奥秘。

2.组内交流。

我发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小组代表汇报。

( 教师提供图片)

4.自主分析图案的变化。根据观察,我发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组内交流,分享自己的发现。

6.共同小结。

7.独立完成课本第8页第3题。

小组交流。通过观察,我发现: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创意展示,考能力

1.自主策划。

我的想法:把________图形,经过________变化得出最美的图案。

2.独立创作。

3.展示交流。

我的创作过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自我评价

编辑推荐

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跳水》课时教案


众所周知,一位优秀的老师离不开一份优质的教案。即使每天晚上一两点都要坚持制定出一份最详细的教学计划。对教学过程进行预测和推演,从而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你们见过哪些优秀教师的小学教案吗?为了让您在使用时更加简单方便,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跳水》课时教案”,欢迎您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助益。

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跳水》教案

一、情景导入

同学们,有这样一个故事:有一个孩子为了取回被夺走的帽子,爬上了船的桅杆的顶端,正面临着生命的危险。这是怎么回事呢?结果会怎样呢?今天,我们就一块来学习这个故事———《跳水》

二、交流预习,以学定教

1、课前同学们已经读了这个故事,谁能说一说这个故事发生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故事是怎样引起的?

2、在读这个故事的时候,你遇到了哪些不明白的问题或者想进一步理解的地方?﹙梳理问题,以学定教。视学生问题的多少决定是否需要小组交流。﹚

三、自主学习,读书感悟

1、刚才,同学们已经说了故事是由于水手拿猴子取乐引起的,课文的第几自然段交代了故事的起因?

2、那事情发生的经过怎样?下面请同学继续读课文二三四自然段,边读边找出你印象最深的地方,多读几遍,试一试从这些句子你体会到了什么?什么原因促使孩子不顾生命危险爬到了桅杆的顶端?此时处境怎样?你是从什么地方体会到的?试一试,能把你的体会读出来吗?

3、如果当时你就站在甲板上,看到这样危险的情景,你会怎样做呢?面对这样危险的情景,那船长----孩子的父亲是怎样做得呢?自读课文的最后两个自然段,看一看船长是怎样做得?刚才同学们提出这样一个问题:船长为什么用枪逼着孩子跳入水中?请同学们再把这几个自然段读一读,想一想:船长当时会怎样想?把自己想到的先在小组内交流,然后全班交流。﹙提示:你可以这样说:船长当时会这样想或船长还可能这样想…﹚

4、感情朗读:这是一位机智、勇敢、果断的船长。你能把自己的体会读出来吗?

5、说到这里,老师不由得想起这样一个真实的故事:那是一个秋天,一家三口去爬山游玩,坐索道时,绳索突然断了。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刻,父母同时想到要救自己的孩子。在绳索快要落地的一瞬间,发生了什么事?父母双双用手把孩子举了起来,孩子幸存活了下来,而她的父母却永远离开了她。

6、小结:

同学们,听了这个故事,你们内心一定受到很大的震撼吧!当孩子在最危险的时候,父母都会想方设法救他们,能够使本无希望的事情发生转机,出现奇迹。

四、全文回顾,加深认识请同学们再来读一读全文,想一想,《跳水》这个故事给你留下印象最深的地方是什么?

五、总结拓展

同学们,孩子得救了。那孩子被救上来以后,船长、水手、孩子都会说些什么呢?大家可以想一想,说一说,也可以分小组演一演。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组合图形的面积》数学教案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组合图形的面积》数学教案

第6单元 多边形的面积

第7课时 组合图形的面积

【教学内容】:教材P99例4及练习二十二第1~6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结合生活实际认识组合图形,并掌握用分解法或添补法求组合图形的面积。

过程与方法:根据各种组合图形的自身条件,选择有效的计算方法进行面积计算。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能运用组合图形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组合图形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难点】

重 点:理解组合图形的多种面积计算方法,会找出计算每个简单图形所需的

条件。

难 点:根据组合图形的条件,有效地选择计算组合图形面积的方法。

【教学方法】: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教学准备】:

师:多媒体、各种平面图形。

生:七巧板、简单图形学具、少先队中队旗实物。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创设情境导入:同学们都玩过七巧板吧,在七巧板里都有哪些图形呢?(长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

2.你能用七巧板拼出什么图形来?指几名学生用七巧板拼出图形,并展示。

通过学生拼出的图形引出组合图形的定义: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简单图形组成的大的不规则图形叫组合图形。

3.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求组合图形的面积。(板题:组合图形的面积)

二、互动新授

l.谈话:在实际生活中,有许多图形都是由几个简单的图形组合而成的。出示教材第99页的各种图形。

这些组合图形里有哪些是学过的图形?同学们试着找一找。

小组合作,尝试找出情境图中的组合图形是哪些图形组成的,并交流汇报。

汇报时学生可能对相同的图形有不同的组合方法,特别是对队旗的组成,在此要鼓励学生发表不同的看法。

学生可能会想到:队旗是由两个梯形组成,或是由一个长方形和两个三角形组成,还可以看成由一个梯形和一个三角形组成。小房子的表面是由一个三角形和一个正方形组成的。风筝的面是由四个小三角形组成的,

2.说一说:在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有组合图形?请同学们说一说。

学生可能会想到:厨房里的三角架、房子的分布图、桌子等。

3.引导思考:关于组合图形,你还想研究它的什么知识?

学生可能想到研究它的周长,也可能想到研究它的面积。

适时点拨:它们的周长就是围成图形的所有线段的长度。这节课我们重点研究组合图形的面积。

4.出示教材第99页例4:一间房子侧面墙的形状图。

引导学生观察图并思考:怎样计算出这个组合图形的面积?

组织学生小组合作学习,说一说是怎样分的,然后再算一算。

集体汇报,学生可能会想到两种方法:

(1)把组合图形分成一个三角形和一个正方形,先分别算出三角形和正方形的面积,再相加。

教师可将学生的分法用多媒体展示:

并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5×5+5×2÷2

=25+5

=30( m2)

(2)把这个组合图形分成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先算出一个梯形的面积,再乘2就可以了。

教师可将学生的分法用多媒体展示:

并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5+5+2)×(5÷2)÷2×2

=12×2.5÷2×2

=30(m2)

教师鼓励学生算法的多样化,并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

三、巩固拓展

1.完成教材第101页“练习二十二”第1题。

先让学生对组合图形分一分,说一说是如何分割的,再计算。

学生可能会把组合图形分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和一个三角形,也有的可能分成两个三角形和一个梯形。这时要让学生对这两种方法进行比较,从而选择较简便的方法解决问题。

2.完成教材第101页“练习二十二”第2题。

本题图形是队旗,在例题里已经对其进行了简单的分析,这里可以让学生思考“能用几种方法计算”,拓展学生的思维。

学生可能会想到:把队旗分成两个梯形,求两个梯形面积的和;或者把队旗分成一个长方形和两个三角形,求它们的面积之和;或者用一个长方形的面积减去一个三角形的面积求队旗的面积。

3.完成教材第101页“练习二十二”第3题。

先独立思考如何计算,再自主算一算。通过这两道题的练习,让学生知道计算组合图形的面积时,不只是能用加法计算,有时也可以用一个图形面积减去另一个图形的面积。

四、课堂小结

师: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有哪些收获?

引导总结:

1.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简单图形组成的大的不规则图形叫组合图形。

2.求组合图形的面积时,可以把它分割成我们学过的简单图形,计算出简单图形的面积后再相加。

3.计算组合图形的面积时,不只是能用加法计算,有时也可以用一个图形面积减去另一个图形的面积。

五、作业:教材第101页练习二十二第4、5、6题。

【板书设计】:

组合图形的面积

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简单图形组成的大的不规则图形叫组合图形。

5×5+5×2÷2 (5+5+2)×(5÷2)÷2×2

=25+5 =12×2.5÷2×2

=30(m2) =30 (m2)

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图形的密铺》教案


老师讲课学生爱听,还愿意自学的情况下,往往少不了一份教案。有的老师会在很久之前就精心制作一份教学计划。从而在课堂上与学生更好的交流,你知道有哪些教案是比较简单易懂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图形的密铺》教案”,供大家参考,希望能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一、第一环节:创设情境,感知密铺。

课始,通过Flash动画,简单介绍关于我校的几张图片。然后让学生找找这几张图片中蕴藏的数学知识,让学生初步体会生活中的密铺现象,感受密铺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二、第二环节:观察讨论,理解密铺。

第一层次,操作。抛出一个问题:老师家的浴室想重新铺一下,请你帮老师出出注意,如果是你的话,你会选择哪一种瓷砖来铺呢?根据回答让学生通过拖动复制亲自在白板上进行操作,再让学生观察得出:无论往哪个方向还可以一直铺下去,白板展示效果图。返回,再根据学生回答,让学生操作。基于学生的认知基础,学生都不会选择圆形的,这时教师让学生在白板上试铺验证想法。通过操作,学生明白:用圆来铺,要么有空隙,要么有重叠,展示铺法。

第二层次,交流。提出:前三种图形的铺法与圆形的铺法有什么不同?让学生小组讨论后感知密铺概念的三大关键:无空隙,不重叠,铺在平面上(同时板书)。揭示课题,并进行小结。同时在黑板上贴出几种能够密铺的图形。(正方形、长方形、正六边形)

第三层次,练习。判断这三幅图是否密铺?根据学生回答教师用画笔进行判断,让学生进一步巩固对密铺的理解。

在这一环节中,白板课件展示的教学信息是生动的、立体的、丰富的、交互的。

三、第三环节:操作探究,体验密铺。

第一层次:探究一种平面图形的密铺。

(1)动手操作,判断一些常见的图形能否密铺。

出示:平行四边形、等边三角形、等腰梯形、正五边形。让学生在白板上通过拖动图形进行猜测分类,接着让学生四人小组进行验证。老师为每一小组都准备了这四种图形若干个,让学生根据要求动手在桌上铺一铺,并把结果填在作业纸上。再投影展示小组铺法,得出结论:平行四边形、等边三角形、等腰梯形都能单独密铺在平面上,而正五边形不能单独密铺。预设学生的猜测与验证的结果可能不一样,返回上一页,进行纠正。贴出几种能够单独密铺的图形。(平行四边形、等边三角形、等腰梯形)

(2)推理一般三角形和一般梯形能否进行单独密铺。

提出:一般三角形和一般的梯形能单独密铺吗?让学生想象,猜测,再让一位学生上白板通过拖动复制、图形旋转进行操作验证。发现:任意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能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平行四边形能单独密铺,所以任意三角形能单独密铺。用同样的方法操作验证梯形,最后交流小结。(把刚才板书上贴出的图形等边三角形和等腰梯形换成一般三角形和一般梯形)

(3)探究图形密铺的关键。

出示一些能密铺的情况,让学生仔细观察图形拼接点处各个角的和,教师用画笔标出。再出示一些不能密铺的情况,让学生仔细观察图形拼接点处各个角的和,也用画笔标出。暗钮点出图形密铺的关键:拼接点处各个角之和是360度。

第二层次:探究两种平面图形的密铺。

先由圆形与正五边形引入:正五边形和圆形都不能单独密铺,让学生发现:这些空隙都很有规律,可以用另外一种图形来铺满。点击显示:正五边形和菱形这两种图形的密铺、圆形和不规则的星形的密铺。让学生初步产生两种图形进行密铺的想法。

接着出示七巧板,提出问题:老师想选择两种不同的图形密铺成一个平面,你们觉得可以吗?老师为每小组准备四盒这样的七巧板,提出合作的要求,教师进行示范操作。先选定两种不同的图形,拖动复制,把8块七巧板拿出来,旋转进行密铺。暗钮点出效果图,然后让学生小组合作,在音乐声中动手拼一拼。最后在展示台上进行展示并让学生介绍小组的作品:是哪两种图形进行密铺的?最后给作品评奖。

最后展示生活中两种甚至两种以上图形的密铺图片。

在这一环节中,通过白板课件的教学,学生在自主、自由的探索、发现过程中掌握新知,加强了研究性学习。

四、第四环节:欣赏评析,创作密铺。

第一层次,介绍密铺历史。在学生掌握了图形的密铺之后,插入声音介绍,让学生了解密铺历史

第二层次,欣赏艺术大师埃舍尔的作品。点击逐步显示图片,拓展学生对于密铺的认识。

第三层次,创作密铺作品。在受到了艺术感染后,出示要求,让学生在音乐声中创作密铺作品。(时间来不及,可让学生在课后完成)

这一环节大大加深学生对密铺的印象,知道密铺在生活中是很有用的。

在本课设计中,我充分运用信息技术手段,把传统的静态教学转变为动态教学,并利用课件展示学生思考的完整过程,在课上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精神和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力求让全体学生参与到探索性的学习活动中。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组合图形的面积(1)》数学教案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组合图形的面积(1)》数学教案

教学内容:教材P99例4及练习二十二第1~6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结合生活实际认识组合图形,并掌握用分解法或添补法求组合图形的面积。

过程与方法:根据各种组合图形的自身条件,选择有效的计算方法进行面积计算。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能运用组合图形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组合图形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理解组合图形的多种面积计算方法,会找出计算每个简单图形所需的条件。

教学难点:根据组合图形的条件,有效地选择汁算组合图形面积的方法。

教学方法: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教学准备:师:多媒体、各种平面图形。 生:七巧板、简单图形学具、少先队中队旗实物。

教学过程

课前预习案

1、判断

(1)两个完全相同的梯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梯形的2倍。 ( )

(2)梯形的面积比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小。 ( )

(3)一个面积是80平方厘米的平行四边形,分割成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每个梯形的面积是40平方厘米。 ( )

一、谈话导入

师:我们一起来复习前面学过的图形的面积公式:

正方形的面积=边长×边长

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

三角形的面积=底×高÷2

梯形的面积=(上底+下底)×高÷2

二、自主探究:

1.探究活动一:组合图形的分解:

(1)观察课本99页的四幅主题图,说说它们分别是由哪些简单图形组成的?

(2)一个组合图形我们可以把它分割成已学过的几个图形,试着把下面的图形分一分。

(3)同一个图形,我们从不同的角度认识,也可以分成几个不同的基本图形。分一分,看看我们的队旗可以分成哪些不同的基本图形?

(4)找一找生活中的组合图形。

2.探究活动二:计算组合图形的面积。

(1)出示例题,讨论交流:怎样计算这面墙的面积?

(2)一个组合图形我们可以分成已经会计算面积的几个简单图形,分别计算出它们的面积,再求和。

(3)尝试解答:

方法一:这面墙的形状可以分成一个( )和一个( )。

把组合图形分成一个三角形和一个正方形,先分别算出三角形和正方形的面积,再相加。

教师可将学生的分法用多媒体展示:

并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5×5+5×2÷2

=25+5

=30( m2)

方法二:这面墙的形状可以分成两个相同的( )形。

把这个组合图形分成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先算出一个梯形的面积,再乘2就可以了。

教师可将学生的分法用多媒体展示:

并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5+5+2)×(5÷2)÷2×2

=12×2.5÷2×2

=30(m2)

教师鼓励学生算法的多样化,并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

三、课堂达标

1.判断。

(1)任何一个平行四边形都可以分割成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 )

(2)等底等高的两个三角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 )

2.一个三角形的面积是22.5平方分米,与它等底等高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3.练习十八的第1题,先让学生对组合图形分一分,说一说是如何分割的,再计算。

学生可能会把组合图形分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和一个三角形,也有的可能分成两个三角形和一个梯形。这时要让学生对这两种方法进行比较,从而选择较简便的方法解决问题。

4.练习十八的第2题

本题图形是队旗,在例题里已经对其进行了简单的分析,这里可以让学生思考“能用几种方法计算”,拓展学生的思维。

学生可能会想到:把队旗分成两个梯形,求两个梯形面积的和;或者把队旗分成一个长方形和两个三角形,求它们的面积之和;或者用一个长方形的面积减去一个三角形的面积求队旗的面积。

(1)由中队旗引入 (2)算出它的面积。(单位:厘米)--可能有下面几种情况

S总=S梯×2 S总=S长-S

5.练习二十二的第3题。

先独立思考如何计算,再自主算一算。通过这两道题的练习,让学生知道计算组合图形的面积时,不只是能用加法计算,有时也可以用一个图形面积减去另一个图形的面积。

6.练习十八的第4、5题,生独立完成。

四、课堂小结

师: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有哪些收获?

引导总结:

1.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简单图形组成的大的不规则图形叫组合图形。

2.求组合图形的面积时,可以把它分割成我们学过的简单图形,计算出简单图形的面积后再相加。

3.计算组合图形的面积时,不只是能用加法计算,有时也可以用一个图形面积减去另一个图形的面积。

作业布置:

板书设计:

组合图形的面积

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简单图形组成的大的不规则图形叫组合图形。

5×5+5×2÷2 (5+5+2)×(5÷2)÷2×2

=25+5 =12×2.5÷2×2

=30(m2) =30 (m2)

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因数与倍数》教案6


老师讲课学生爱听,还愿意自学的情况下,往往少不了一份教案。因此,老师会想尽一切方法编写一份学生易接受的教案。上课自己轻松的同时,学生也更好的消化课堂内容。你们有没有写过一份完整的教学计划?小编收集整理了一些“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因数与倍数》教案6”,仅供参考,欢迎大家来阅读。

学习内容:

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23、24页。

学习目标:

1.我能理解什么是质数和合数,掌握了判断质数、合数的方法。

2.我知道100以内的质数,记住了20以内的质数。

3.我能在自主探究中独立思考,合作探究时畅所欲言。

学习重点:

能理解质数、合数的意义,正确判断一个数是质数还是合数。

学习难点:

用恰当的方法找出100以内的质数;会给自然数分类。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二、检查独学

1.互动分享收获。

2.质疑探讨。

3.试试身手:第23页做一做。

三、合作探究

1.小组合作,利用课本24页的表格,用恰当的方法找出100以内的质数,做一个质数表。

2.展示、交流:你们是怎样找出100以内质数的?

3.小组讨论:(1)有没有最大的质数或合数?(2)根据因数的个数,可把非零自然数分成哪几类?

我的想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我能很快熟记20以内的质数。

5.独立思考:

(1)是不是所有的质数都是奇数?(2)是不是所有的奇数都是质数?

(3)是不是所有的合数都是偶数?(4)是不是所有的偶数都是合数?

6.组内交流。

苏教版五年级下册《奇妙的图形密铺》数学教案


众所周知,一位优秀的老师离不开一份优质的教案。即使每天晚上一两点都要坚持制定出一份最详细的教学计划。这样我们可以在上课时根据不同的情况做出一定的调整,那有什么样的教案适合新手教师吗?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苏教版五年级下册《奇妙的图形密铺》数学教案,供大家参考,希望能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苏教版五年级下册《奇妙的图形密铺》数学教案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生活中常见的密铺现象,初步理解密铺的含义,知道什么是平面图形的密铺;通过拼摆各种图形,探索密铺的特点,认识一些可以密铺的平面图形。

2.在探究多边形密铺条件的过程中提升学生观察、猜测、验证、推理和交流的能力,进一步发展学生的合情推理能力,能运用几种图形进行简单的密铺设计。

3.通过欣赏密铺图案和设计简单的密铺,经历欣赏数学美、创造数学美的过程,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享受由美带来的愉悦。

教学重点:

掌握密铺的特点、知道哪些图形可以进行密铺。

教学难点:

理解密铺的特点,能进行简单的密铺设计。

教学准备:

1.交互式电子白板及课件

2.圆、正三角形、正五边形、平行四边形、等腰梯形和七巧板等学具。

教学过程:

一、认识密铺

1.找一找:出示下列照片,在上面找一找学过的平面图形。

2.质疑:生活中有没有看到只用圆形地砖铺地的画面?这是什么原因呢?

3.小结:无论什么形状的图形,如果能像上面这样既无空隙,又不重叠地铺在平面上,这种铺法就叫“密铺”。

4.从上面三幅图中,你发现哪些图形能密铺?

二、体会密铺

(一)一种平面图形的密铺。

1.下面几种图形也能密铺吗?

哪些图形能密铺,哪些图形不能密铺呢?让学生先猜一猜,然后把自己的想法在小组里交流。

2.学生操作验证。

3.汇报结果、展示交流。

(1)收集用正五边形铺的资源,进行互动交流。

(2)展示学生用平行四边形铺的资源,组织交流。

(3)学生同桌交流:判断等边三角形和等腰梯形能密铺的想法。

4.归纳小结。

①思辨一般的三角形和梯形可不可以密铺。

②两种平面图形的密铺。

(1)谈话过渡。

(2)出示七巧板,从七巧板中选出两种不同的图形密铺一个平面。

想一想:你准备选哪两种图形?你为什么这么选?

做一做:用七巧板中的两种不同的图形进行密铺。

(3)操作要求:

品一品:小组成员相互欣赏和介绍各自的作品。

3.学生作品欣赏与交流。

四、欣赏与设计密铺

1.结合媒体演示,了解密铺的历史及发展:古往今来很多科学家和艺术家都在研究“密铺”。

2.学生谈感想。

3.“小小设计师”——学生在方格纸上用不同的两种图形进行密铺的设计。

五年级数学下册《探索图形》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教材第44页表面涂色的正方体

教学目标:

1.借助正方体涂色问题,通过实际操作、演示、想象等活动发现小正方体涂色情况的位置特征和规律。

2.在探索规律的过程中,经历从特殊到一般的归纳过程,获得一些研究数学问题的方法和经验。

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的有趣,激发主动探索、勇于实践的精神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

学会从简单的情况找规律,解决复杂问题的化繁为简的思想方法。

教学难点:

探索规律的归纳方法。

教学准备:

小正方体学具和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正方体有什么特征?

2、提问:棱长为9厘米的大正方体是由多少个棱长1厘米的小正方体拼成的?

3、导入:如果给这个正方体的表面涂上颜色,每个小正方体涂色的部分会一样多吗?

学生观察分类:三面涂色的块数、两面涂色的块数、一面涂色的块数、没有涂色的块数

师:你们能数出每一类小正方体到底有多少块吗?

师:这个图形太复杂了,我们很难数出。这样吧,我们先来研究简单的图形,探索图形中蕴含的规律,再利用规律去解决复杂的图形,好吗?(板书课题:探索图形)

二、探索新知

1、发现规律。

(1)学生四人一组,先用棱长1cm的小正方体拼成棱长为2cm的大正方体(即①号)后,问一共有多少块小正方体?然后讨论:如果把它的表面涂上颜色,每个小正方体会有几个面涂色?最后涂色验证。

(2)拿出②、③号大正方体,想一想:每个小正方体会涂色几个面?画一画:涂上指定的颜色。露三个面的涂红色,露两个面的涂黄色,露一个面的涂蓝色。数一数:把结果填写在记录表中。看一看:每类小正方体都在什么位置。

(3)汇报交流

①、各小组汇报时,配合课件演示,集体订正。

②、结合实物演示,引导学生初步发现规律。

A、三面涂色:当学生说出有8个三面涂色的小正方体时,追问:哪8个?学生说出三面涂色的小正方体在原来大正方体8个顶点的位置。

B、两面涂色:可能有的学生是数出来的,也可能有的学生是用212算出来的。 先让用计算方法的学生说一说为什么用212从而引导学生发现两面涂色的小正方体都在原来大正方体的棱的位置,体会可以从一条棱上有2个两面涂色的,推算出12条棱上就有24个两面涂色的。 引导比较数和算哪种更简便。

C、一面涂色:着重交流明确可以由一面有4个一面涂色的小正方体,推算出6个面一共有46=24个一面涂色的小正方体。 还要追问:4从哪来的。?

D、利用经验自主探究没有涂色的小正方体与原来大正方体的关系。

a引导学生自主提出新问题:没有涂色的小正方体有多少个?

b学生讨论方法。估计大部分学生是用小正方体的总个数减去三面、两面、一面涂色的小正方体的总个数。 ?

c实物演示将三面、两面、一面涂色的小正方体剥离出去的过程,激发学生寻求更简便的方法。

2、验证猜想。

(1)如果拼成棱长为5cm、6cm的大正方体后,你能猜想一下三面、两面、一面、没有涂色的小正方体各有多少个?

(2)课件演示,验证学生的猜想。

3、课件演示,总结规律。

三面涂色的小正方体都在大正方体的顶点的位置。不论棱长是几,分割后三面涂色的小正方体的个数都是8个。

两面涂色的小正方体都在大正方体的棱的位置。只要用每条棱中间两面涂 2色的小正方体的个数乘12,就得出两面涂色的小正方体的总个数,即 (n-2)x12。

一面涂色的小正方体都在大正方体的面的位置。(每一面上除去外圈的位置)只要用每个面上一面涂色的小正方体的个数乘6,就得出一面涂色的小正方体的总个数,即 (n-2)x(n-2)x6。

没有涂色的小正方体在正方体里面除去表面一层的位置。所以有用小正方体的总个数减去三面、两面、一面涂色的小正方体的总个数。 或课件演示将三面、两面、一面涂色的小正方体剥离出去的过程,激发学生寻求更简便的方法是(n-2)x(n-2)x(n-2)。

三、巩固拓展

现在能解决我们开始遇到的问题了吗?

三面涂色:8块;

两面涂色:(9-2)x12=84(块);

一面涂色:(9-2)x(9-2)x6=294(块);

没有涂色:(9-2)x(9-2)x(9-2)=343(块)。(打开课本做补充)

四、课堂小结

1.提问: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疑问??

教师小结:当我们遇到比较复杂的问题,解决起来有困难时,可以尝试先从简单的情况开始,看能否发现规律,再应用规律去解决复杂的问题,这是一种解决问题常用的思想方法。(化繁为简)

五、课后作业

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练习。

青岛版 小学数学 五年级下册 教案


教学内容:

P89信息窗2

教学目的:

使学生理解长方体表面积的意义 , 掌握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能够正确地进行计算,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在探索学习中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发展初步合情推理能力量。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共同研究问题的习惯。通过亲身参与探索实践活动, 去获得积极的成功的情感体验。体验数学问题的探索性、感受数学思考过程的合理性 , 并从中体验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与创造。

教学重点:

长方体表面积计算的基本思路和方法。

教学难点:

根据长方体的长、宽、高 , 确定每个面的长、宽是多少。

教具学具:

多媒体课件、剪刀、长方体盒子、尺、硬纸板、火柴盒。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同学们,老师今天给大家带来一件礼物,想把它送给这节课最爱动脑筋,最爱发言的同学,老师觉得这件礼物的盒子不够精美,你们能不能给老师出出主意?(学生说到给礼物盒子包上包装纸,教师说你的想法和我一样。)

想知道这张包装纸的大小吗?通过今天的学习, 大家就会明白。

二、自主探索

分组操作, 探索长方体的表面积的含义、并建立它们的联系。

同学们, 现在请大家利用桌面上的长方体、剪刀 ,看看把一个长方体或正方体的纸盒展开是什么形状的呢?

请在展开图中,分别用上下前后左右标明6个面。

观察长方体展开图,哪些面的面积相等?每个面的长和宽与长方体的长、宽、高有什么关系?

学生分小组合作操作。

三、各小组学生交流汇报结果。 ( 学生到实物投影仪上演示并汇报探索思维过程 ) 可能有以下几种 :

汇报一:

把长方体纸盒 6 个面剪开 , 并把相对 的面摆放在一起组成三大部分。

要求出这个长方体的表面积,只要把这三部分面积相加 , 第一部分面积为 长 宽 2, 第二部分面积分为 宽高 2, 第三部分面积为 长高 2, 得出 : 长方体的表面积 =长宽 2+ 宽高 2+ 长高 2 。 学生汇报后 ,演示这一种推导思维的全过程 。板书 : 长宽 2+ 宽 高 2+ 长高 2 。

汇报二 :

把长方体纸盒剪成面积相等的两大部分。

只要把这两大部分的面积相加 , 就可以求出这个长方体的表面积 , 第一大部分面积为

长宽 + 长高 + 宽高 , 而第二大部分面积与第一大部分面积相等 , 只要把第一大部分面积乘 2, 得出长方体的表 面积 =( 长宽+ 长高 + 宽高 ) 2 。

师 : 同学们的这种方法真不错 , 请大家看屏幕演示。 (演示这一种方法推导思维的全过程 )板书 :( 长宽 + 长高 + 宽高 ) 2

汇报三 :

把长方体纸盒的六个面剪成上下面和四周两大部分。

只要把这两大部分相加就可以求出这个长方体的表面积 , 第一大部分面积为 ( 长 2+ 宽 2) 高 + 长宽 2, 并说明 长 2 +宽 2可以表示这个长方体的底面周长。 师 : 这种方法也很好 , 请同学看演示。 ( 演示这一推导思维的全过程 )

板书: (长2+宽2) 底面周长高+长宽2

师: 长方体或正方体6个面的总面积,叫做它的表面积。在日常生活和生产中,经常需要计算一些长方体或正方体的表面积。

四、实践运用

1、出示窗2第一个红点:做这样一个电脑的包装箱,至少要用多少平方米的纸板?

说明 至少的意思。

独立计算,说说你是怎么计算的?

2、给出课前长方体纸盒的长、宽、高的数据,让学生计算包装这个盒子至少用多少平方分米的包装纸。

3、一个正方体礼品盒,棱长1.2分米,包装这个礼品盒至少用多少平方分米的包装纸?想一想怎样计算正方体的表面积呢?

4、一种长方体硬纸盒 , 底面是边长 2分米的正方形 , 高 4 分米 , 现在要在外面全部涂上油漆 , 油漆面积有多大 ?

① (2 4+2 4+2 2) 2

② 2 2 4+2 4 2

③ 2 2 2+2 4 4

五、拓展创新

每个小组的桌面上都有两个火柴盒 ,现在要将这两个火柴盒包装起来 , 请大家给它设计一个包装方案,并在小组说一说,

你为什么这样包装?学生通过操作、合作、讨论设计出许多包装方案, 并说出自己设计包装方案的想 法。有的小组同学把面积最大的两个面重叠起来,

有的认为这样包装纸装用得最少, 而有的则认为有时不单要考虑包装纸的大小 , 也要考虑包装是否美观、大方, 也有的--------

六、课后小结:评价体验今天你运用了什么学习方法 ? 学习上有什么收获 ? 你感受最深是什么 ? 学生之间互相评价。

作业设计:

基础作业:自主练习3题

拓展作业:实际测量:长方体是一种很常见的物体, 在我们的周围随时都可以看到长方体, 同学们在教室内找一个长方体并求出它的表面积。学生交流测量和计算的情况。

板书设计: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

长方体或正方体6个面的总面积,叫做它的表面积。

长方体的表面积= ( 长宽 + 长高 + 宽高 ) 2

上(下)面 前(后)面 左(右)面

正方体的表面积=棱长棱长 6

课后反思:

图形和变换


老师要承担起对每一位同学的教学责任,在开展教学工作之前。就必须编写一份较为完整的教案,这样有利于我们准确的把握教材中的重难点。这样不仅拉进了学生与自己的距离,还让学生学到了知识,你知道有哪些教案是比较简单易懂的呢?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图形和变换,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西南舁小学高瑞珍

第一课时锐角和钝角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会辨认直角、锐角和钝角,能用更准确的、更具体的数学化语言描述生活中的角。

2.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动手操作的能力。

3.培养学生善于观察、从生活中发现数学的良好习惯。

教学方法:以智慧爷爷送礼物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通过分一分、比一比的方法认识锐角和钝角以及他们的判断方法,然后通过做角、找角、分角、画角、拼角等多种形式来进一步巩固学生对角的认识。

教学具准备:每组一盒画有大小不同的角的卡片、三角板、尺子、多媒体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激趣引入

同学们,智慧爷爷托老师带给大家一件礼物,想知道是什么吗?现在就在你们桌上的盒子里,赶快打开来看一看。不过在看之前智慧爷爷还有个小小的要求,就是看过之后各组要把盒子里的东西按一定的标准分一分,行吗?好,开始行动。

1.各小组倒出来后发现是相同的卡片上画着大小不同的角,然后以组试分。

2.小组派代表汇报分的结果。(一般会分成两类:直角和其他的角)

3.这些是直角,那么,那些是什么角,又有什么特点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走进角的皇宫,来研究有关角的问题。

二、认识锐角和钝角

1.引导学生用刚才分出的第二类角与直角比较,看哪些大一些,哪些小一点?

2.小组合作比较大小,然后交流比较方法和结果。

3.根据比较结果再次对盒子中的角进行分类,并且展示分的结果。

4.教师根据学生的分类结果给出各种角的名称(即锐角与钝角)以及判断标准。

5.鼓励学生说说教室里或生活中哪里还有锐角或钝角。

三、组织活动,巩固认角

1.做角:鼓励学生采用多种活动方式做出不同的角巩固对三种角的认识。(如:采用折角、拼角或做活动角的方式进行练习。)

2.找角:引导学生从实物中找出角并分类放入相应的房子里。

师:直角、锐角、钝角都玩累想回家了,可找不到路,于是便找了一些地方藏起来休息,同学们,你愿意帮他们吗?

(多媒体课件出示事物图P391题图以及标有三种角的三所房子。引导学生从实物中找出角,然后利用动态效果从实物中抽取出学生说的角,分类把角送回家。)

四、画角

1.大家真是爱帮助人的好孩子,这些角为了感谢大家想为自己画一些像送给大家,你最希望得到什么样的画像呢?能试着把你希望得到的画像画出来吗?

2.学生独立尝试画出自己喜欢的角,并用三角板上的直角来判断是哪一类角。

3.展示自己画的角并交流画角的方法。(教师对学生想出的多种合理方法要予以肯定和鼓励。)

五、拓展活动

同学们在研究角的过程中,三角板帮了我们的大忙,为了感谢三角板,我们来一起陪它做个游戏,轻松一下,好吗?

1.引导学生用三角板做拼摆图形的游戏。

2.各组交流拼出的是什么图形,在此图形中有几个角,分别是什么角,是由三角板上的哪些角组成?

六、总结。

第二课时平移和旋转(一)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结合实例,初步感知平移现象。

2.会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简单图形在水平方向、竖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

3.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初步渗透变换的数学思想方法。

教学具的准备:录像、P133的学具、多媒体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村正在为咱们学校修建一所新校园,你高兴吗?想不想去看看?播放录像:工地上工人们正在乘着升降机在上楼,楼房里有几位工人正在安装推拉窗,并不时的推一推、拉一拉。

二、初步感知平移现象

1.引导学生说说片中的工人在干什么?升降机和推拉窗分别是怎样运动的?

2.告诉学生像这样的现象就是平移现象。

3.鼓励学生小组讨论判断平移现象的标准,并在全班交流,教师要及时点拨。

4.引导学生说说生活中还有哪些平移现象?

三、动手操作,进一步感知

1.组织学生做游戏:小组合作利用P133的学具“拉一拉”开展游戏,体会平移现象,同时,数一数一共有多少种搭配方案?

2.引导交流,对找出多种搭配方案的小组要予以肯定和鼓励。

四、利用方格纸巩固认识

动态课件呈现:方格纸上的小船行使图。

1.引导学生说说小船是在平移吗?为什么?

2.引导学生感知平移的方向与距离所表示的含义:

(1)小组讨论:小船正在向哪边平移?(右边)移了几格?(八格)

(2)各组派代表交流讨论结果,然后教师利用动态课件慢速展示平移过程,学生一起跟着数小格,真切的体会平移的距离。

3.设疑,对学生初步渗透两次平移的思想。

如果小船向左平移三格将会在什么位置?(小组讨论,然后派代表交流,最后动态演示验证);再向下平移三格呢?(小组再次讨论交流。)

五、扩展活动

课件出示P444题图,配上淡色方格。

1.引导学生小组讨论:哪些小鱼平移后可以与红色小鱼重合?

2.交流讨论结果,并说说白色小鱼怎样平移后,可以到达红色小鱼的位置?

3.独立给可以经平移后重合的白色小鱼涂上红色。

4.引导观察这些红色小鱼有什么共同特点?

六、总结。

第三课时平移和旋转(二)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结合实例,初步感知旋转现象。

2.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动手操作的能力。

3.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初步渗透变换的数学思想方法。

教学方法:从学生熟悉的事物引入,引导学生小组合作进行观察、操作,从而感知旋转现象,然后通过观察学生喜闻乐见的游乐场情景和做游戏的形式进一步巩固认识。

教学具准备:每人准备一个纸风车、每人一枚硬币、P131、P135的学具、多媒体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激趣引入:

课前要求大家做的纸风车做好了吗?会玩吗?让我们一起来玩一玩吧!不过有个小要求,就是要边玩边注意观察。

二、感知旋转现象。

1.认识旋转现象。

(1)刚才大家在玩的过程中发现什么了吗?引导学生说说纸风车是怎样运动的?

(2)你能给这种运动取个好听的名字吗?(学生自由发言)教师相机揭示数学上的名称──旋转。

(3)鼓励学生说说生活中还有哪些旋转现象?

2.观察感知

引导学生做(P44下面做一做)游戏:

(1)引导学生观察圆片是什么颜色的?

(2)小组合作旋转圆片,观察旋转时圆片的颜色变化,感受旋转带来的神奇效果。

3.操作感知

引导学生独立做转硬币的游戏,来进一步体会旋转的现象。

三、体会区别,巩固认识。

1.动态效果出示游乐场的主题图。

(1)说说画面上都有哪些活动?

(2)先在小组内说说哪些活动是平移现象,哪些活动是旋转现象?再在全班交流。

2.游戏:鼓励学生试着用自己的肢体语言来表示平移和旋转这两种现象(先在小组内自由尝试,再派代表在全班表演。)

四、拓展练习。

1.引导学生将P131的学具剪下来,小组合作拼一拼,看可以拼出什么?有多少种拼法?(要注意对学生求异思维的肯定和鼓励。)

2.游戏:将P135的学具剪下来转一转,小组讨论有多少种搭配方法,其中哪些方法比较合适?

五、总结。

2022最新教案:小学五年级下册数学《3的倍数的特征》教案三篇


【导语】3的倍数特征比较隐蔽,学生易受2和5倍数特征的观察定式、思维定势的影响,教案网准备了以下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

【篇一】人教版小学五年级下册数学《3的倍数的特征》教案

教学内容:

教材19页内容,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

教学要求

使学生初步掌握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能正确判断一个数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培养学生抽象、概括的能力。

教学重点: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

教学难点:会判断一个数能否被3整除

教学方法:

三疑三探教学模式

教具学具:

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设疑自探(10分钟)

(一)基本练习

1、能被2、5整除的数有什么特征?

2、能同时被2 和5整除的数有什么特征?

(二)揭示课题

我们已经知道了能被2、5整除的数的特征,那么能被3整除的数有什么特征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板书课题)

(三)让学生根据课题提问题。

教师:看到这个课题,你想提出什么问题?(教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评价、规范、整理后说明:老师根据同学们提出的问题,结合本节内容归纳、整理、补充成为下面的自探提示,只要同学们能根据自探提示认真探究,就能弄明白这些问题。)(四)出示自探提示,组织学生自探。

自探提示:

自学课本19页内容,思考以下问题:

1、观察3的倍数,你发现能被3整除的数有什么特征?举例验证。

2、能被2、3整除的数有什么特征?

3、能被2、3、5整除的数有什么特征?

二、解疑合探(15分钟)

1、检查自探效果。

按照学困生回答,中等生补充,优等生评价的原则进行提问,遇到中等生解决不了的问题,组织学生合探解决。根据学生回答随机板书主要内容。

2、着重强调;

一个数各个数位上的数字之和能被3整除,这个数就能被3整除。

三、质疑再探(4分钟)1、学生质疑。

教师:对于本节学习的知识,你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请说出来让大家帮你解决?

2、解决学生提出的问题。(先由其他学生释疑,学生解决不了的,可根据情况或组织学生讨论或教师释疑。)

四、运用拓展(11分钟)

(一)学生自编习题。

1、让学生根据本节所学知识,编一道习题。

2、展示学生高质量的自编习题,交流解答。

(二)根据学生自编题的练习情况,有选择的出示下面习题供学生练习。

1、判断下列各数能不能被3整除,为什么?

72 5679 518 90 1111 20373

2、58 115 207 210 45 1008

有因数3的数:( )

有因数2和3的数:( )

有因数3和5的数:( )

有因数2、3和5的数:( )

让学生说说怎么找的。

(三)全课总结。

1、学生谈学习收获。

教师: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请说出来与大家共同分享。

2、教师归纳总结。

学生充分发表意见后,教师对重点内容进行强调,并引导学生对本节内容进行归纳整理,形成系统的认识。

板书设计:

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 一个数各个数位上的数字之和能被3整除,

这个数就能被3整除。

【篇二】人教版小学五年级下册数学《3的倍数的特征》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理解并熟记3的倍数的特征,能正确判断一个数是不是3的倍数,培养理解力和应用知识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经历自主实践、合作交流探究3的倍数的特征的过程,培养的探究能力和合作意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数学知识探究的条理性,培养严谨的学习态度,体验合作的乐趣。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3的倍数特征。

【教学难点】

探究3的倍数特征的过程。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一、以旧引新,竞赛导入

1、请说出2的倍数的特征、5的倍数的特征。

2、下面各数哪些是2的倍数,哪些是5的倍数,哪些既是2的倍数又是5的倍数?

35 158 200 87 65 164 4122

既是2的倍数又是5的倍数的数有什么特征?

3、你能说出几个3的倍数吗?上面这些数中,哪些是3的倍数。你能迅速判断出来吗?

4、比一比。请学生任意报数,学生用计算器算,老师用口算,判断它是不是3的倍数。看谁的数度快!

5、设疑导入:你们想知道其中的奥秘吗?这节课就来学习3的倍数的特征。我相信:通过这节课的探索大家也一定能准确迅速地判断出一个数是不是3的倍数。(揭示课题)二、猜想探索,归纳验证

1、大胆猜想:猜一猜3的倍数有什么特征?

(1)交流猜想。(有的说个位上是3、6、9的数是3的倍数,有的同学举出反例加以否定)

(2)整理认识。只观察个位上的数不能确定它是不是3的倍数,那么3的倍数到底有什么特征呢?

2、观察探索:出示第10页表格。

(1)圈一圈。上表中哪些是3的倍数,把它们圈起来。

(2)议一议。观察3的倍数,你有什么发现?把你的发现与同桌交流一下。(学生交流)

(3)全班交流。横着看圈起的前10个数,个位上的数字有什么规律?十位上的数字呢?判断一个数是不是3的倍数,只看个位行吗?

(4)问题启发:

大家再仔细看一看,3的倍数在表中排列有什么规律?

从上往下看,每条斜线上的数有什么规律?(个位数字依次减1,十位数字依次加1)

个位数字减1,十位数字加1组成的数与原来的数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和相等)

每条斜线的数,各位上数字之和分别是多少,它们有什么共同特征?(各位上数字之和都是3的倍数。)3、归纳概括:现在你能自己的话概括3的倍数有什么特征吗?

3的倍数的特征:一个数各位上的数的和是3的倍数,这个数就是3的倍数。

4、验证结论

大家真了不起!自主探索发现了3的倍数的特征。但如果是三位数或更大的数,你们的发现还成立吗?请大家写几个更大的数试试看。

(1)尝试验证。(生写数,然后判断、交流、得出结论。)

(2)集体交流。

教师说一个数。如342,学生先用特征判断,再用计算器检验。

一个更大的数。4870599,学生先用特征判断,再用计算器检验。

5、巩固提高。

【篇三】人教版小学五年级下册数学《3的倍数的特征》教案

一、学习目标

(一)学习内容

《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10页的例2。例2是探究3的倍数特征,教材仍然采用百数表,让学生先圈数,再观察、思考。

(二)核心能力

在探究3的倍数特征的过程中,学会从不同角度去观察和思考,进一步积累观察、猜想、验证、归纳的思维活动经验。

(三)学习目标

1.借助百数表,经历探究3的倍数特征的过程,理解3的倍数的特征,能正确判断一个数是不是3的倍数,并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2.在探究3的倍数特征的过程中,学会从不同角度去观察和思考,发展合情推理的能力,积累数学思维活动经验。

(四)学习重点

探索3的倍数的特征。

(五)学习难点

归纳举证3的倍数的特征

(六)配套资源

百数表、计算器

二、教学设计

(一)课前设计 (1)回忆我们研究过的2、5倍数的特征是什么?并能给同学们解释是怎样探究出来的。

(2)自制一张百数表。

(二)课堂设计

1.复习引入

师:谁来给大家介绍一下,2、5的倍数特征是什么?我们是怎样研究出来的?

学生自由发言,重点引导学生回忆知识形成的过程。

小结:我们是利用百数表,先找数,然后观察、猜想,最后进行验证和归纳,得出了2、5倍数的特征。

师:这节课我们来研究“3的倍数的特征”。(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2、5倍数的特征及探求的方法,唤醒学生的记忆,为探求3的倍数的特征做铺垫。】

2.问题探究

(1)找3的倍数

师:研究“3的倍数的特征”,你们准备怎样研究?

生自由发言。

师:你们准备借助百数表,利用研究2、5倍数特征的方法来研究3的倍数的特征,现在拿出你准备的百数表。同桌合作先找出3的倍数,然后观察圈出的数,看看有什么发现?(2)全班交流、讨论

①发现问题

学生展示圈好的百数表。

师:说说你们的发现?

预设:只看个位不行。

师:为什么不行?

横着看:个位上的数0-9都有,竖着看:个位上的数也是0-9都有。

②分析问题

师:同学们发现,在百数表中(课件出示),横着、竖着观察3的倍数,只看个位上的数,没有规律可循。横着、竖着看,看不出规律,换个角度思考,我们还可以怎样看?只看个位不行,我们还可以看什么?

学生自由发言,引导学生斜着看。师:大家认为除了横着、竖着看,我们还可以斜着看,现在请你斜着观察3的倍数,你又有什么新发现?

生独立观察、发现。

【设计意图:因为3的倍数的特征比较隐蔽,根据探究2、5倍数的特征的经验,学生发现不了规律。在学生实在没人看出规律时,教师再提示学生可以换一个角度去观察、去思考,接着重新去探索。】

③解决问题

师:把你的发现和根据发现引发的猜想,在小组内交流一下,并想办法来验证你们的猜想。(可以用计算器)

小组合作交流后全班汇报。

(3)归纳3的倍数的特征

师:你们的发现和猜想是什么?

小组汇报,引导学生评价补充。引导小结:斜着观察发现,每一行数的个位与十位的和分别是3、6、9、12、15,它们都是3的倍数,各个数位上的和是3的倍数,这个数也是3的倍数。

师:这个猜想对不对呢?你们是怎么验证这个猜想呢?

生汇报验证的过程。

师:举什么样的例子既简单又有代表性?

举的例子包含有两位数、三位数、四位数……,多举几个

师:有没有同学发现反例的,各个数位上的和是3的倍数,但是这个数却不是3的倍数。

师:通过验证,你们得出的3的倍数特征是什么,谁再来说一说?

归纳小结:一个数各个数位上的和是3的倍数,这个数就是3的倍数。

【设计意图:经过引导,学生进行二次探索,发现、猜想、验证并归纳出3的倍数的特征,积累数学探究的活动经验。】

3.巩固练习

(1)课本第11页“练习二的第3题”

圈出3的倍数。

92 75 36 206 65 3051 779 99999

111 49 165 5988 655 131 2222 7203(2)课本第10页“做一做”

(3)小明拿了5个圆片,小军拿个6个圆片,用他们拿的圆片在数位表上摆数,谁拿的圆片摆出的数一定是3的倍数?谁拿的圆片摆出的数一定不是3的倍数?

请说明理由。

先独立完成,然后同桌合作操作验证。

4.全课总结

师:通过这节课的探究,我们获得了什么新知识?采用了什么样的研究方法?

在探究的过程中我们遇到了什么新问题?

小结:通过找数、观察、猜想、验证、归纳的研究方法,得出了3的倍数的特征。

师:为什么判断一个数是不是2或5的倍数,只要看个位数?而判断一个数是不是3的倍数,要看各位上数的和呢?请大家课下阅读第13页的“你知道吗”我们下节课进行交流。

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全册教案3


在每学期开学之前,老师们都要为自己之后的教学做准备。就必须编写一份较为完整的教案,这样有利于我们准确的把握教材中的重难点。让同学们很好的吸收课堂上所讲的知识点,那么老师怎样写才会喜欢听课呢?为了让您在使用时更加简单方便,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全册教案3”,仅供参考,希望能为您提供参考!

12*半截蜡烛

教材分析

本篇课文是一个短小的剧本,反映的是发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法国某城市的故事。女主人伯诺德夫人的家是反法西斯组织的一个联络点,为安全起见,伯诺德夫人把一份秘密文件藏在半截蜡烛里。在蜡烛被例行前来检查的德国鬼子点燃的危急关头,为保住蜡烛里的秘密,伯诺德夫人、杰克、杰奎琳用自己的智慧和勇敢与敌人展开了惊心动魄的斗争。故事的精彩之处就体现在他们与敌人的对话中:伯诺德夫人──“太对不起了,先生们,忘了点灯。瞧,这灯亮些,可以把这个昏暗的小蜡烛熄了。”(吹熄了蜡烛)杰克──(若无其事地走到桌前,端起蜡烛)“天真冷。先生们,我去柴房抱些柴来生个火吧。”杰奎琳──(打了个懒懒的哈欠,走到少校面前)“司令官先生,天晚了,楼上黑,我可以拿一盏灯上楼睡觉吗?”结果,杰奎琳的巧妙伪装出来的可爱和天真、毫无破绽的理由打动了德国少校,终于保住了蜡烛里的秘密。

教学目标

1、读读记记“无奈、小心翼翼、完好无损、不惜代价、例行检查、若无其事、了如指掌”等词语。

2、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能通过人物对话体会伯诺德夫人一家在危急关头和敌人作斗争时的机智勇敢、团结协作和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体会杰奎琳的关键作用。

3、初步了解剧本的语言特点,能用正确的方法朗读剧本,人人能扮演其中一个角色,表演能符合人物的不同特征。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抓住人物对话、动作、表情体会人物特点,演好剧本。

2、难点:如何通过琢磨人物特点演好角色。

教学准备

了解二战历史背景,了解法国抵抗组织。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基本程序教学调整

一、导入新课

板书课题:半截蜡烛,齐读课题。(幻灯出示:半截蜡烛图像)

看到半截蜡烛,我们自然会想到光明、美好和奉献,你肯定会想这半截蜡烛怎么会和第二次世界大战有关呢?就请同学们读读课文吧!

二、自读课文,了解大意

1、边读边思考:围绕半截蜡烛发生了哪些事?

⑴学生仔细读剧本,教师巡视,并发现读得好的学生。

⑵交流。(2-3人,点评中要注意语言运用与完整性)

㈠课文中出现了哪些人物?(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能被2、3、5整除的数》数学教案


相信很多老师都希望自己的课堂上同学们能够积极的与自己互动。为此老师就需要在上课前准备好教案,以此来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上课才能够为同学讲更多的,更全面的知识。那你有没有为了一个问题而去做过一份教案呢?小编收集整理了一些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能被2、3、5整除的数》数学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为您提供参考!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能被2、3、5整除的数》数学教案

课题一:能被2、5整除的数的特征

教学要求

①使学生初步掌握能被2、5整除的数的特征,会正确判断一个数是否能被2、5整除。

②使学生知道奇数、偶数的概念。

③培养学生判断、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掌握能被2、5整除数的特征,理解奇数、偶数的概念。

教学难点掌握能被2和5同时整除的数的特征。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请你说出整除、约数和倍数的含义。

2、38970这个数能否被2整除?你是怎样判断的?

师:要判断一个数是否能被另一个数整除,可根据整除的含义进行判断,但比较慢,我们可以根据数的特征来进行判断,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能被2、5整除的数的特征。(板书课题)

二、探索研究

1.学生动手操作。学习能被2整除的数的特征。

(1)写出2的倍数:

×2

12

24

36

48

510

612

714

816

918

1020

......

(2)观察:先让学生自己去观察2的倍数,看他们有什么特征,如观察有困难,可作提示:看他们的个位有什么特征。

(3)特征:让学生说出观察的特征。(板书在黑板上)

(4)检验:让学生说出几个较大的数对观察的结果进行检验看是否正确。

2.小组合作学习----奇数和偶数。

(1)翻开书第53页看“能被2整除的......”以及“注意”。

(2)让学生举例分别说出几个奇数和偶数。

(3)比较奇数和偶数个位的特征。(让学生填)

①偶数的个位上是:0、2、4、6、8、。

②奇数的个位上是:1、3、5、7、9、。

3.小组合作学习---能被5整除的数的特征。

(1)要想研究能被5整除的数的特征,应该怎样做?

(2)做法是:写出5的倍数观察这些倍数概括观察的特征进行检验。

(3)让学生按这四点自己去体会并找出能被5整数的特征。

三、课堂实践

(1)做教材第55页上面的“做一做”。

学生按这个格式回答问题:

能被2整除的数有:。

(2)做练习十二的第1、3题。

(3)做练习十二的第2题。

(4)做练习十二的第4题。

①首先让学生分小组讨论。

“既能被2整除又能被5整除的数”,这个数一定具有什么特征?为什么?

②再让学生去找并检验讨论的结论。

③集体订正。

四、课堂小结

学生小结今天学习的内容。

五、课堂作业

写出3个能被5整除的奇数和3个能被5整除的偶数。

苏教版数学五年级上册教案 奇妙的图形密铺


每一位任课老师,为了能够给学生给一个最简单易懂的教学思路。有的老师会在很久之前就精心制作一份教学计划。在上课时遇到各种教学问题都能够快速解决,那么老师怎样写才会喜欢听课呢?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苏教版数学五年级上册教案 奇妙的图形密铺”,希望对您的工作和生活有所帮助。

一、教学内容:苏教版小学数学第九册

二、教学目标:

1.通过学生的动手操作进一步理解密铺的含义和了解可以密铺的图形形状,了解图形密铺在生活中的应用,增强应用数学意识。

2.会在方格纸上画出用三角形、四边形和梯形密铺的图形。

3.理解密铺原理,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三、教学重点、教学难点:

理解密铺的含义及知道哪些平面图形能单独密铺

能否单独密铺的原理

四、过程实施:

(一)欣赏图片,感受奇妙图形

1.同学们,在我们的生活中,你是否留心观察过这些镜头?这些场景熟悉吗?哪里见到过?请你用数学的眼光去考察一下,它们有什么共同特点?(用一种或几种图形有规律地平铺而成的。)

2.平铺时,图形与图形之间有什么要求吗?

3.请同学们先独立思考,再把自己的想法在小组里说一说(出示:无空隙、不重叠。)

4、象这样无论什么形状的图形,如果既无空隙,又不重叠地铺在平面上,这种铺法在数学上就称为“密铺”。(板书:密铺无空隙 不重叠)

5.密铺是数学中最有趣和最美丽的部分之一,它在生活中有着及其广泛的运用。除了在地面墙面上看到密铺,你还在那里也曾经见到过平面密铺图形呢?在小组里说一说。

其实,密铺就在我们的身边,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多姿多彩。

(二)操作探究,体验密铺

1.猜一猜:欣赏了这么多美丽的图片,我们不难发现,其实所有美丽的密铺都离不开数学的基本图形。那么我们学过的所有平面图形是不是都能单独密铺呢?下面就请同学们先来猜一猜,并在作业纸上记录下自己的猜测结果。(黑板上贴8个图形)

没有大胆的猜测就没有伟大的发现。谁来汇报一下你的猜测结果?有不同看法吗?(预设:正五边形有争议)

看来,对于正五边形是否能单独密铺,我们课堂上有两种不同的猜测。面对不同的声音,每个人都应该有自己独立的想法,我们不妨来了解一下每个人的想法。

2.验一验:现在矛盾就在于这个正五边形能否单独密铺!怎样才能判断谁的猜想是正确的呢?谁有什么好办法?是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方法!现在,请从工具袋里拿出正五边形,请同学们利用它来验证自己的猜想。正五边形能密铺吗?

通过亲自动手实践,你能告诉我正五边形能单独密铺吗?

看来,光用眼睛看并不一定正确,我们还是需要经过实践论证!

其他的图形是不是也象我们猜测的那样?小组里分工合作,比一比,看看哪组拼得又快又好!

哪个小组来汇报一下你们验证的结果?(课件出示)

(调整实验结果)

通过实际动手操作,发现原来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正六边形能够单独密铺,而正五边形、圆形都不能单独密铺!

那么,你们有没有想一想为什么这五种图形能单独密铺,而正五边形和圆形不能单独密铺?

那是不是正五边形和圆形真的在密铺中就没用了呢?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些图片5秒钟,你又有什么新的发现吗?[小学教学设计网-www.XXJXsj.CN-更多数学教案]

其实象这样,用两种图形既无空隙,又不重叠地铺在一起,也是一种密铺。

活动二:两种不同平面图形的密铺

这是我们非常熟悉的七巧板。请看一下,七巧板的表面也是一种密铺吗?这个图形里有几种基本图形?

你能从七巧板中选出两种不同的图形密铺成一个平面吗?在和小组同学合作试一试之前,请看清楚操作要求。(出示要求)明确了要求,就可以开始动手试一试!

我们来看看每组密铺的不同情况。你是用哪两种平面图形拼成的?你们还有不同的拼法吗?你们小组又是怎么拼的?

3.美的欣赏一:生活中密铺设计图案

看来,不仅用一种平面图形能密铺,用两种甚至更多的图形也能密铺成一个美丽的平面。设计师们正是将数学与艺术相结合,用密铺的方法为我们设计了各种美丽的图案。下面我们就来欣赏一下。(出示课件)

(三)展现才智,大胆创作

1.美的创作

看了这么多密铺的图案,给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而这种美感来源于密铺的什么特点?是呀,密铺中有规律的无空隙、不重叠的排布,带给我们的是一种视觉上的享受与空间延伸的想象!

你们想不想也来动手试一试呢?下面请同学们拿出自己的作业纸,让我们充分展示自己的才华,一起来创作密铺图案吧。你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和喜好选择

★用一种图案进行密铺 ★★ 用两种不同图案进行密铺,设计完成后,也可以为自己的密铺涂上美丽的颜色!

小组里互相欣赏一下同伴的作品,并推举一个同学的作品让大家一起欣赏一下。说说你的作品是运用了什么图形进行密铺的?他的密铺作品美吗?(可以的话,我建议大家把各自的作品贴在教室里,一起分享创作的快乐,好吗?)

2.美的欣赏二:埃舍尔的艺术世界

密铺图形奇妙而美丽,古往今来,不少艺术家都在这方面进行过研究,其中最富趣味的就是这位荷兰艺术家埃舍尔。(出示课件)他创造的艺术作品,结合了数学与艺术,给人留下深刻印象,更让人对数学产生另一种看法。

(四)总结拓展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疑惑呢?

是的,密铺就在我们的身边,无时无刻装点着我们的生活!同时,它还是一门学问,在美丽的密铺背后,还有太多的数学奥秘等待我们去探索!

(五)课后作业:

★研究正五边形为什么不能密铺的原因,撰写一篇数学小文章。相信你们一定能行!

《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 图形的变换教案课时3》一文就此结束,希望能帮助您在小学教学中起到作用,如还需更多,请关注我们的“小学数学五年级教案”专题。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14728.html

更多
上一篇:分数除法(一) 下一篇:密度

猜你喜欢

更多

最新更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