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八年级生物上册《空中飞行的动物》教案整理归纳

八年级生物上册《空中飞行的动物》教案整理归纳

第三节空中飞行的动物
教学目标:
1.阐明鸟、昆虫等适于空中飞行的形态结构特点;概述鸟类、节肢动物主要特征;
2.尝试独立完成“鸟适于飞行的特点”的探究活动和对昆虫翅的“观察与思考”;
3.举例说出动物的生活可能跨越多种环境。
重点和难点:
“鸟适于飞行的特点”探究活动的设计及实施
课前准备:
教师:各种鸟类在空中飞行的图片、录像片;蝗虫的图片;
学生:搜集描写鸟类的诗句;观察、调查当地常见鸟类并做记录;
课时分配:两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
师:在录像中,你们都看到了什么?
生:我看到鸟类在蓝天上飞翔……;昆虫在花丛和树林间飞舞……;我听到了鸟的叫声……
师:鸟类能在空中自由自在地飞翔,为什么呢?
生:鸟类有翅膀,是飞翔器官。
师:如果给人安上两个翅膀,人能象鸟类一样在空中自由自在的飞翔吗?
生:不能,不要解决许多问题。
师:下面请各小组参照课本制定“探究鸟飞行的特点”的探究计划。
生:分组讨论制定探究计划并互相交流补充完善。
师:请同学们根据家鸽的标本观察来完成自己的探究计划。
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观察并做好记录。
体表(被覆羽毛、裸露)。体形呈(细长形、流线形)。家鸽的躯干呈___形。家鸽的前肢变为___,生有几排大型___,是__器官。后肢有__趾,__趾向前,__趾向后。尾部生有大型__,飞翔中起__作用。
师:你们观察鸟的体形是怎样的?你们能联想到些什么呢?
生:鸟的体形呈流线型,可以减少空气的阻力。
师:鸟类的体表被覆着什么?有何意义?
生:被覆羽毛,有保温的、有与飞行有关的。如果没有羽毛,鸟类会飞不起来的。
师:将鸟的翅膀展开,你们能识别出与飞行有关的羽毛吗?它们在结构上和排列上有何特点?
生:羽片平整、羽轴很明显的正羽是与飞行有关的羽毛,它们在排列在翅和尾部上,是彼此重叠的,展开时呈扇形,这样就增加了与空气接触的面积,便于扇动空气而飞行。
8
教学设计:
学习内容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

1、认识各种鸟类及与环境适应的特点
2、探究:
鸟类适于飞行的特

昆虫
其他环境中的动物
1、观察各种鸟类的飞行姿态,思考其生活习性与环境相适应的特点。
2、思考并想像鸟类为什么具有这么强的飞行能力。
3、列举自己最熟悉的一种鸟,描述它的生活习性。
讨论:
1.体形与飞翔
2.翅膀与飞翔
3.体重与飞翔
4.动力的产生与飞翔
5.探究的内容:
提出问题:鸟的身体有哪些适于飞行的特点?
作出假设:(各小组作出假设)
制定计划:选择一种鸟类作为观察的对象,制定探究的计划,交流补充。
实施计划:(课上分组探究)
结论:鸟类的体表被覆羽毛;前肢变成翼;具有很强的飞行能力;身体内有气囊;体温高而恒定。
1、观察几种昆虫的翅,思考:昆虫的翅与鸟的翼是不同的,但就飞行来说有哪些共同的特点呢?
2、观察蝗虫图片:身体分为几部分?体表覆盖着什么?有何意义?蝗虫运动器官是什么?长在身体的哪些部位?同学间进行交流。
3、归纳出节肢动物的主要特征。
列举实例并认识到:许多动物的活动并不局限于水中、陆地或空中,而是跨越多种环境。
播放录像片《翅膀下的故事》,展示鸟类的飞翔情景。
1.以小组为单位观察家鸽标本。
2.学生以小组形式进行讨论并交流。
3.引导学生提出想探究的问题。
巡视、组织小组间的计划交流、完善探究计划、实施计划、归纳分析得出结论。
1、指导学生通过对比找出昆虫的翅和鸟的翼在结构和功能上的异同点。
2、出示蝗虫图片,提出探究的问题。
3、出示各种节肢动物的图片
补充、强调:生物与环境是相适应的。
师:由此看出鸟的外部形态是与空中飞行生活相适应的。鸟类的内部结构如何呢?请大家根据家鸽的内部结构彩图来进行探究。
生:继续进行探究:
家鸽有(角质喙、肉质唇),口腔内(有、无)牙齿,舌较(柔软、坚韧)。无牙齿可减轻头部重量,与__生活相适应。肌胃外壁有发达的__层,内壁上有一层___,胃腔内有许多__粒。腺胃可分泌____。肌胃的收缩力(大、小),可凭借内壁的角质膜和腔内的沙粒将__磨碎,具有类似__的作用。小肠弯曲(细长、短粗)。直肠较(短、长)。小肠是__和__
食物的主要器官。直肠这一特点使得鸟类随时排便,有利于____,与__生活相适应。家鸽
9
的肺相对较(大、小),弹性较(大、小),与多个气囊相通。心脏体积相对较(大、小),分为__心房,__心室。家鸽的心脏分为四个腔,使动、静脉血(分开、混合),血液运输氧气的能力较(强、弱),加之双重呼吸,食量又大,体表有__保温,通过气囊散温,因此具完善的____能力,属于(恒温、变温)动物。
师:请大家回忆一下,吃鸡肉时哪部分肌肉最发达?推测一下原因?观看家鸽的骨骼模型,特别是胸部的骨骼有何特点?你能作出怎样的推测?
生:胸部的肌肉发达,可能与飞行有关;发达的胸肌才能扇动双翼利于飞行;胸部的骨骼很突出,两侧附着发达的胸肌,与飞行有关。
师:鸟类在空中飞行是剧烈的运动,需要消耗大量的能量,你们说能量从哪来?
生:从食物中来。
师:那么鸟类在食量和消化方面有哪些特点?
生:鸟类的食量很大,消化能力很强;粪便不贮存,减轻了体重,利于飞行。
师:请阅读表格:从鸟与人的心脏及心搏次数的比较中,你看出了什么?
生:鸟类的心脏肌肉发达,工作能力强,血液输送氧气的能力强。
师:鸟类在空中飞行时需要的氧气量很大,大约是静止时的20多倍,那么它的呼吸系统有怎样的特点才能满足这么多氧气的需求量呢?
生:(观察鸟体内的气囊分布示意图)有肺和气囊;气囊与肺相通,辅助肺进行呼吸,满足飞行时对氧气的需要。
师:经过上述的探究活动,请你们归纳一下:鸟类有哪些适于空中飞行生活的特点?
生:身体的表面被覆羽毛,前肢变成翼,有发达的胸肌,具有很强的飞行能力,身体内有气囊,辅助肺呼吸,体温高而恒定。
师:由此我们可以看出,鸟的全身都是为飞行而设计的。莱特兄弟就是从鸟类的这些特点中得到启示,为我们人类实现飞向蓝天的梦想,经过不懈的努力,才有了飞机的问世。
师:你们知道天空中飞行的动物中,除了鸟类外,最多的种类是什么吗?你们都熟悉的有哪些?
生:昆虫。蜻蜓、蜜蜂、蝴蝶、蛾、蚊……
师:现在已经知道的昆虫种类超过了100万,是动物中数量最多的,分布十分广泛。它们具有较强的飞行能力,有3对足,多数有翅。昆虫是无脊椎动物中惟一能飞行的动物。下面请同学们观察教材24页的几种昆虫及各种昆虫翅的图片,根据生活经验把每种昆虫与它相应的翅连出来,并举例。
生:观察、讨论、连线、举例。
师:通过上面的活动,同学们思考一下,鸟类的翅与昆虫的翅一样吗?
生:不同。
师:昆虫的翅与鸟翼的结构是不同的,但就适于飞行来看有共同点呢?
生:都有用于飞行的扇面形结构,这些结构的运动都是由肌肉的收缩和舒张引起的;在空气中都可以产生向上的升力和前进的动力;相对于自身身体的大小来说,都具有轻、薄、面积大的特点,有利于扇动空气产生飞行的动力。
师:那么翅对于昆虫的生活和分布有什么意义呢?
生:寻找食物;躲避敌害;寻偶交配;寻找适宜的产卵场所等。
师:下面我们以蝗虫为例探究一下昆虫的身体都有哪些特点。(引导学生观察蝗虫的模型和彩图。)
生:学生观察并讨论:
师:下面我们来总结一下,首先蝗虫身体分为哪几部分?
生: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
师:蝗虫的运动器官有哪些?它们着生在哪些部位?
10
生:运动器官是足和翅,都着生在胸部。
师:蝗虫的体表有什么结构?有没有与运动器官相连的肌肉?
生:有,胸肌发达附着在外骨骼上。外骨骼还有保护和支持内部柔软器官、防止水分蒸发的作用。
师:在蝗虫的头部有触角,在胸部有附肢,它们都分节吗?
生:分节。
师:除蝗虫外,你们还能举出其他昆虫吗?
生:蜜蜂、菜粉蝶、蜻蜓、螳螂……
师:昆虫在分类上届于节肢动物,节肢动物除了昆虫外,还有蜘蛛、蜈蚣、虾、蟹等;你们能归纳出节肢动物的主要特征吗?
生:身体由许多体节构成;体表有外骨骼;足和触角分节。
师:我们前面学习了水中生活的动物、陆地生活的动物、空中飞行的动物。那么动物的生活环境是否是单一的呢?举例加以说明。
生:不是。例如,野鸭即能在空气中飞翔,也能在水中取食;海龟在水中生活但要到陆地上产卵;蛙类成体生活在陆地上,幼体生活在水中……
师:因此许多动物的活动并不局限于水中、陆地或空中,而是跨越多种环境,生物与环境是相适应的。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都明白了些什么?想到了些什么?你准备今后如何去做?(学生之间交流补充)
课外作业:
1.列表总结出环节动物、节肢运动、鱼类、鸟类和哺乳运动的主要特征。
2.课下搜集资料,哪些水中生活的动物到陆地上产卵?哪些动物的幼体生活在水中,成体生活在陆地上?
教学反思:
本节课以鸟类的飞翔生活为例,通过讨论探究和制定相关的观察计划,来引导学生探究鸟类的体形、飞翔器官、运动的动力产生和身体平衡的维持、减轻体重的体内外结构特点等方面是如何与其飞翔生活相适应的,又通过观察昆虫的外部形态和飞翔器官并与鸟类进行对比,使学生理解适应飞翔生活动物的共同特点,锻炼了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相关推荐

八年级上册生物复习知识点:空中飞行的动物


八年级上册生物复习知识点:空中飞行的动物

第三节空中飞行的动物

⑴鸟类适于空中飞翔生活的结构特征
(1)外型:流线型或梭型结构
(2)有翅(翼):羽毛、翅膀展开利于飞行
(3):胸肌发达
(4)骨轻,长骨中空,有利减轻体重
(5)角质喙,无牙,直肠短,直接排出粪便
(6)肺,气囊(辅助肺的呼吸)呼吸一次进行两次气体交换,进行双重呼吸
(7)心脏4腔,输送氧的能力增强,有利于有机物的分解。体循环和肺循环完全分开,体温高恒定,42度左右。
(8)小脑和神经系发达
(9)没有膀胱,不贮存粪便,减轻体重
*各种动物的特征(还有些见最后)
(1)节肢动物门包括(昆虫纲、甲壳纲、蛛形纲、多足纲)
(2)两栖动物门:幼体在水中生活用鳃呼吸,成体在陆地生活用肺兼用皮肤呼吸。变态发育,皮肤裸露,能分泌黏液,有辅助呼吸作用,心脏有二心房一心室,体温不恒定
(3)腔肠动物:有口无肛门(如海葵、海蛰、珊瑚虫)
(4)软体动物:身体柔软,靠贝壳保护身体(如乌贼、章鱼、扇贝、蛾螺等)
(5)甲壳动物:有坚硬外壳(水蚤、虾、蟹)
(6)环节动物:身体由环状体节构成(如沙蚕、水蛭、蚯蚓等)

八年级生物上册《动物的运动》教案整理归纳


做好教案课件是老师上好课的前提,大家应该开始写教案课件了。我们要写好教案课件计划,就可以在接下来的工作有一个明确目标!那么到底适合教案课件的范文有哪些?小编为此仔细地整理了以下内容《八年级生物上册《动物的运动》教案整理归纳》,欢迎大家与身边的朋友分享吧!

八年级生物上册《动物的运动》教案整理归纳

第一节动物的运动
教学目标:
1.说明动物的运动依赖于一定的结构。
2.说出运动对动物生存的意义。
教学重点和难点:
理解肌肉、关节的与功能相适应的结构特点。
理解运动对动物生存的重要意义。
根据素材分析推理,进行探究性学习。
课前准备:
1.准备多种动物运动方式的视频资料。
2.准备运动系统各成分的挂图、模型或标本。
3.肌肉骨骼运动的课件。
教学设计
知识讲授:引言——各种动物的运动方式——人的运动系统的组成——骨、关节和肌肉的协调配合——运动需要多个系统配合完成――运动有利于动物适应环境
11
能力培养:通过视频资料、观察与思考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通过对运动系统的各部分结构与功能统一性的分析,培养学生树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
教学设计(学习内容、学生活动、教师活动)大框架
学习内容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
第二章动物的运动和行为
第一节动物的运动
一、运动系统的组成
1、探究活动:关节的结构和功能
2、探究活动:肌肉在骨骼上的分布特点
二、骨、关节和肌肉的协调配合
三、运动受神经系统的控制和调节
四、动物运动的重要意义
观看录像,分析这些行为的类型。
学生思考,并作出推测。
做动作,观察、体会,讨论,作出回答
骨骼和肌肉
学生观察、分析、探究
关节既牢固又灵活,适合与灵活地运动。
一组肌肉至少要跨过一个关节。
自己评价刚才的回答是否正确。
通过观看演示模型或课件得出结论,是骨骼肌。
学生认真观察并回答
学生做动作,体会伸肌和屈肌的协作配合
呼吸加快,心跳加速,出汗等
运动还需要多个系统的配合才能完成。
多参加体育锻炼。
学生思考讨论
视频资料:狮子奔跑、孔雀开屏、鱼的游泳、鸟的飞行等。
由此引出课题
刚才同学们看到了许多在运动的动物,了解了动物有很多的运动方式,那它们是怎样完成这些动作的呢?引出子课题
做一个屈肘的动作,想一想哪些结构参与完成了这个动作?屈肘前后胳膊的什么部位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根据学生的回答出课题。
教师并不急着评判学生的答案对与否。先来看人的骨骼模型,让学生对骨骼有一个感性的认识,再以膝关节为例,让学生自己分析关节的结构和功能。
最后看屈肘运动的模型或课件,
通过课件引出第二个大问题
骨的位置变化产生运动,但骨本身是不能运动的,是谁让它运动的呢?
骨骼肌是如何带动关节运动的呢?
再演示模型或课件
一个运动至少要有哪些肌肉参与?它们是如何协调统一的?请大家再做几次屈肘和伸肘动作。
是谁让它们配合得如此默契?当神经系统出现问题时,骨骼肌的活动将会受到影响,如运动失调和瘫痪等。可见,运动并不是仅靠运动系统就能完成的,它还需要神经系统的控制和调节。
当你做剧烈运动时,你的身体往往会伴有哪些变化?
这能说明什么问题?
在青春期同学们的运动系统进入了迅速发展的阶段,怎样做才能使你们的骨更强壮、关节更灵活、肌肉更发达健美呢?
对动物来说,运动能力的强弱意味着什么呢?
对动物来讲,它们的肌肉越发达,跑得越快,得到食物或避开敌人的机会就越多,这样的动物就会更适应于环境。
观,使学生理解动物通过运动来更好地适应复杂的环境。12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
教师:我们先来看一组录像。
录像:播放多种动物的运动录像。
教师:刚才大家看到的动物所进行的这一系列有利于它们存活和繁殖后代的活动,都是动物的行为。而动物的行为常常表现为各式各样的运动。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二章动物的运动和行为。
(板书,第二章动物的运动和行为)
教师:你们已经了解了许多动物的运动方式,但你知道动物是怎样完成这些动作的吗?
(板书,第一节动物的运动)
学生:(随意地猜测)
教师:现在请你把自己作为一个研究对象,来研究一下动作是怎样完成的。先做一个简单的屈肘和伸肘动作,想一想,这个动作有哪些结构参与了?
学生:回答问题
(板书,一、运动系统的组成)
教师:同学们能看到胳膊弯过来了,就能断定谁参与了?
学生:骨
教师:屈肘时摸一摸你的上臂前面有什么变化?
学生:变硬变结实了。
教师:变结实的是什么?
学生:肌肉
教师:人体的运动系统就是由骨骼和肌肉组成的。
(板书,运动系统由骨骼和肌肉组成)
教师:下面请大家观察骨骼模型,关节的挂图,想一想,人身上的关节是多是少?关节对骨的运动有什么意义?
展示:人体骨骼模型和关节挂图(学生可以到讲台前动一动骨骼模型,以感受关节分布得普遍性)
学生:1、探究活动:关节的结构和功能
人身上有很多关节。关节比较灵活,使骨的运动速度能加快。
教师:那动物呢?尤其是哺乳动物是不是也这样?
学生:对。
教师:刚才我们看到了骨的位置变化产生运动,但骨本身是不能运动的,是谁让它运动的呢?
展示:屈肘的模型或课件
学生:是肌肉
教师:骨骼肌是如何带动关节运动的呢?骨骼肌在骨上的分布有什么特点?
学生:2、探究活动:肌肉在骨骼上的分布特点
学生:骨骼肌至少要跨过一个关节。
教师:那骨、关节和肌肉是怎样协调配合的呢?
(二、骨、关节和肌肉的协调配合)
录象:再演示模型或课件
教师:一个运动至少要有哪些肌肉参与?它们是如何协调统一的?请大家再做几次屈肘和伸肘动作。
学生:学生做动作,体会伸肌和屈肌的协作配合
教师:与骨相连的肌肉总是有两组,它们互相配合完成动作。
13
教师:是谁让它们配合得如此默契?当神经系统出现问题时,骨骼肌的活动将会受到影响,如运动失调和瘫痪等。可见,运动并不是仅靠运动系统就能完成的,它还需要神经系统的控制和调节。
(板书,三、运动受神经系统的控制和调节)
教师:当你做剧烈运动时,你的身体往往会伴有哪些变化?
学生:呼吸加快,心跳加速,出汗等
教师:这能说明什么问题?
学生:运动还需要多个系统的配合才能完成。
教师:在青春期同学们的运动系统进入了迅速发展的阶段,怎样做才能使你们的骨更强壮、关节更灵活、肌肉更发达健美呢?
学生:多参加体育锻炼。
教师:对动物来说,运动能力的强弱意味着什么呢?
学生:思考、讨论
教师:对动物来讲,它们的肌肉越发达,跑得越快,得到食物或避开敌人的机会就越多,这样的动物就会更适应于环境。
(板书,四、动物运动的重要意义)
总结:
教师:今天我们知道了运动系统是由什么组成的?
学生:骨骼和骨骼肌。
教师:你能用一句话概括骨、关节和肌肉在运动中的作用吗?
教师与学生:肌肉接受神经传来的兴奋,收缩,牵引所附着的骨绕着关节产生运动。
教师:动物的运动依赖于一定的结构基础,这个结构基础就是?
学生:运动系统。
教师:但动物在运动的过程中,还要受神经系统的控制,也需要其他许多系统的协调配合,这就体现了生物体的整体性和统一性。对动物来讲,有了发达的运动能力,才能更好地生存下来,适应复杂多变的环境。
教学点评
该教学案例较好的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指导的教改精神,在教学过程中从知识、能力、情感等多方面都达到了应有的教学目标。倡导探究性学习,分析资料,并结合课件展示,引导学生讨论、交流,层层深入,达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空中飞行的动物


5.1.3空中飞行的动物
一、内容与分析
本节课要学的内容鸟类利于飞行的特点;昆虫利于飞行的特点;昆虫的特征指的是空中飞行的动物利于飞行的特点,其核心是鸟类利于飞行的特点,理解它关键就是要对鸟类的体内、外特征都要进行了解分析。学生已经学过水中、陆地动物与环境相适应的特点,本节课的内容空中飞行动物利于飞行的特点就是在此基础上的发展的。由于它还与动物的运动和行为有一定的联系,所以在本学科有重要的作用,是本学科的核心内容。教学的重点是总结、综合、分析,解决重点的关键是以图片资料分析。
二、目标与分析
1.教学目标
(1)理解鸟、昆虫等适于空中飞行的形态结构特点
(2)知道鸟类、节肢动物的特征
(3)尝试独立完成“鸟适于飞行的特点”的探究活动和对昆虫翅的“观察、思考”
2.目标解析
(1)理解鸟、昆虫等适于空中飞行的形态结构特点就是指空中飞行的动物有与其环境相适应的特点
(2)知道鸟类、节肢动物的特征就是指鸟类、节肢动物适于飞行的特点
(3)尝试独立完成“鸟适于飞行的特点”的探究活动和对昆虫翅的“观察、思考”就是指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能力
三、问题诊断分析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学生可能遇到的问题是鸟适于飞行的特点的探究活动的设计和实施,产生这一问题的原因是由于条件有限。要解决这一问题,就要教师举例分析,其中关键是结合图片资料分析。
四、教学支持条件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鸟适于飞行的特点,准备使用教材图片资料分析。因为使用图片资料,有利于更容易理解掌握。
五、教学过程设计
问题1:空中有哪些种类的飞行动物?
设计意图:知道动物的种类
师生活动:
导入:
空中飞行的动物
新授:
一、空中飞行的动物:
讲述:空中飞行的动物既包括先是无脊椎动物中的昆虫,和后来的脊椎动物中的鸟类及哺乳动物中的蝙蝠,它们是陆生动物,又适于飞行。
昆虫:无脊椎动物中唯一会飞的一类
鸟:绝大多数会飞,只有鸵鸟、企鹅等少数鸟不能飞行,那么今天我们了解鸟类,鸟的飞行器官:双翼
飞行使鸟类扩大了活动范围,有利于觅食和繁殖后代。
如:鸟的迁徙,可以从北到南,寻找丰富食物过冬;从南到北,返回产卵繁殖的地方
那么鸟为什么有哪么强的飞行能力?它有哪些特点适于飞行?
问题2:鸟类有哪些利于飞行的特点?
设计意图:知道各种环境中都有与其相适应的特点
师生活动:
二、鸟类适于飞行的特点:
1、鸟的外部形态与飞行相适应的特点:
①体形:流线型,可以减少空气的阻力
②双翼:前肢进化成双翼,展开呈扇形,增加与空气接触面积,便于扇动空气而飞行
正羽:长而发达,分布于双翼和尾部,羽片平整、羽轴明显,
翼相互重叠,打开之后没有缝隙,利于飞行
绒羽:正羽下方,细小,柔软的,具有保温作用
③喙:角质的喙,口腔内无牙齿,可减轻体重,利于飞行
2、鸟的内部结构与飞行相适应的特点:
①胸肌特别发达:提供强大的动力,扇动双翼,利于飞行
②骨骼
胸骨:是全身面积最大的骨骼,但轻而薄,中央突出,称之为龙骨突,家禽类不适于飞行,龙骨突越凸,附着肌肉面积大,越平,附着肌肉面积小。两侧又附着发达的肌肉,利于飞行。
长骨:(前肢骨,后肢骨)中空,有空气,骨轻而坚固,减轻体重,利于飞行
③飞行是剧烈运动,需要消耗大量的能量,所以鸟类食量大,消化能力强,粪便不贮存,减重,利于飞行。
讲述:鸟类飞行时的需氧量也大,大约是静止时的20多倍,那么它有哪些特点来满足氧的需求呢?
④飞行时需氧量大:
a、心脏肌肉发达,血液循环快,送氧能力强,产热也多,体温偏高(根据P23页表格资料,鸟的心脏与心搏的比较)
b、气囊:与肺相通、辅助肺呼吸,满足飞行时对氧的需求
双重呼吸:双翼举起时,气囊扩张,外界气体进入肺,一部分会进入气囊,在肺部的气体进行气体交换,而双翼下垂了,气囊收缩,空气又进入肺,又一次进行气体交换,这样就满足了飞行时对氧的需求
总结鸟的特征:
体表被覆羽毛、前肢变成翼,有发达的胸肌,有很强的飞行能力,体内有气囊,辅助肺呼吸,体温高而恒定。
问题3:昆虫有哪些利于飞行的特点?
设计意图:知道各种环境中都有与其相适应的特点
师生活动:
讲述:现在探究无脊椎动物中唯一会飞的动物,也是种类最多的一类动物—昆虫
我们已知的一些昆虫,有益的如:蜜蜂、家蚕。有害的如:蝗虫、蚜虫、瓢虫危害农作物。目前已知昆虫种类超过了100万。数量也是动物中最多的,分布十分广泛。
三、昆虫
1、具有较强的飞行能力,有三对足,能爬行;有的昆虫的足特化成跳跃足,能跳跃;大多数昆虫都有翅,只有极少数的,如:蚂蚁、跳蚤。
2、观察、思考:
昆虫的翅与鸟的翼结构不同,但都有适于飞行的共同点?
扇形面(扇动空气,产生向上的升力),相对于自身身体大小,双翅具有轻、薄、表面积大,有利于扇动空气产生飞行动力。
有利于寻找食物、躲避敌害,寻偶交配,寻找适宜的栖息场所等。
3、以蝗虫为例探究昆虫的特征
身体分头、胸、腹三部分
运动器官是足和翅,都着生在胸部;胸肌发达,附着在外骨骼上,外骨骼有保护和支持内部器官,防止水分散失等作用
4、节肢动物的特征:
昆虫在分类学上,属于节肢动物门,其中的一纲,昆虫纲,节肢动物还有蜘蛛,蝎是蛛形纲;蜈蚣、马陆是多足纲;虾、蟹、水蚤是甲壳纲,归纳节肢动物门的特征:由许多体节构成;体表有外骨骼;足和触角分节
四、总结
本章我们对各种环境中的动物进行了了解,其实很多动物并不局限于水中、陆地、空中,而是相互跨越多种环境活动的
如:空中飞行的动物仍以陆地或水域作为栖息地;而水中生活的动物到陆地产卵;有些动物幼体在水中生活,成体生活在陆地上,两栖动物的青蛙的幼体蝌蚪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经变态发育成幼蛙后,就水陆两栖生活,用肺呼吸,同时用皮肤辅助呼吸。

文章来源://m.jab88.com/j/14414.html

更多

猜你喜欢

更多

最新更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