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草船借箭教学设计及反思

草船借箭教学设计及反思精选。

教师在课堂中应当要将准备工作做得尽量充分,借助教案能帮助青年教师掌控教学实践,如何写出生动形象的教案呢?88教案网小编经过整理,为你编辑了草船借箭教学设计及反思,供你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草船借箭教学设计及反思【篇1】

教学目标

1、能结合课文内容,了解人物特点。

2、理清文章层次,弄清事情的前因后果。

教学课时

两课时。

教学课时

一、揭题导入

1、大家知道我们今天要学哪一课?(板书:草船借箭)

2、谁知道“箭”是什么样子?(前面是一个三角形的铁头,中间是一根竹竿,后面有翎毛)。大家再看看这个“剑”和这个“箭”一样吗?谁谈谈对“剑”的了解?(剑后是一个把儿,前面是剑刃子,双面的,是一种短兵器)。战场上什么情况下用“剑”?(短兵相接)“水上交战”用什么兵器最好?(箭)文中故事所用哪种?知道不?

二、检查预习

投影出示:

区分:瑜、寨、饮(yn)。

字音:都督、翎毛、擂鼓、弓弩手。

理解:妒忌、甘受惩罚、委托。

三、初读课文,感知人物

1、在预习时,同学们肯定都不同程度地读了课文,还想读吗?想听吗?打开书,听老师读文,边听边画出文中写到的主要人物。

2、故事听完了,人物勾划出来了吗?能不能简单地谈谈你对文中主要人物的印象?

板书:

周瑜、诸葛亮、鲁肃、曹操

四、再读课文,了解人物

1、想不想再读?自由挑选你最喜欢的人物所处的段落来读,边读边体会人物的性格特点。

2、“草船借箭”这个故事发生在什么时候?(三国)都有哪三国?(板书:魏、蜀、吴)分别由谁统治?

(魏大权已在曹操手里。当时曹操刚打败刘备,又派兵进攻孙权,于是孙、刘联合抗曹。刘备派诸葛亮去帮助孙权,以共同抗曹,正是在这种背景下,才有了“草船借箭”的故事。)

五、研读课文,分析人物

1、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对以上这几个人物,能不能结合课文具体内容再谈一谈对他们的印象?

2、汇报交流:

周瑜:心胸狭窄、妒贤忌能。

诸葛亮:心胸宽阔、顾全大局、智谋两全。

鲁肃:忠厚守信。

曹操:疑心太重。

六、读议结合,理清层次

1、在这些人之间发生了什么事?也就是说,什么事把这些人联系起来了?

2、汇报:

(比如:周瑜让诸葛亮造箭,诸葛亮答应了;诸葛亮请鲁肃帮忙,鲁肃答应了;诸葛亮用计向曹操借来十万支箭。)

3、谁能用一段话把这几个人物联系起来说一说?

(周瑜让诸葛亮短时间内造十万支箭,诸葛亮答应了,鲁肃借船给诸葛亮造箭,诸葛亮用计谋向曹操借来了十万多支箭。)

4、如果现在分段,能不能分?

事情的起因是什么?(妒才造箭)

事情的结果呢?(如期交箭)剩下的呢?(经过)

如果我们把经过再分两部分,可以吗?(借箭准备、借箭)这才是“草船借箭”的过程,将是下节课要着重解决的问题。

七、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

一件事情的发生、发展,总有原因和结果。搞清事情的前因后果,对于我们理解课文、写好文章、都是很有好处的。“草船借箭”的前因后果我们搞清楚了。那么在事件中的一些具体情节上也都有自己的前因后果。主要反映在课文的一至五自然段。

八、总结

这节课,我们采用读、议的方式,理清了文章的层次,分析了人物的性格特点,从中知道了周瑜是一个妒忌心很强的人。但文章的最后,周瑜说了一句: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这又是什么原因?大家一定想搞清楚吧!对于这个问题,将在下节课进一步了解。

板书设计

草船借箭

起因经过结果

妒才造箭借箭准备、借箭如期交箭

草船借箭教学设计及反思【篇2】

“研究性阅读”的教学模式,重在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自主感悟、自主发展。

《草船借箭》一文,无论是从课文主题、人物形象,还是写作手法、语言风格看,都是一篇实施“研究性阅读”教学模式的好文章。

首先,我让学生初读课文,指导他们找出课文中最有研究价格的词语──“神机妙算”。接着精读课文,让学生在研究交流中感悟。例如:自由读“雾中借箭”这部分内容,画出最能表现诸葛亮神机妙算的句子,体会诸葛亮“神”在哪里,妙在何处。然后让他们自由发言,说说自己的体会,并指导朗读。最后我抓住诸葛亮神秘的“一笑”设问:“课文写诸葛亮此时在‘笑’谁?为什么而笑?”以此来引导学生合作讨论,深入交流,感悟隐藏在全文中的深刻内涵和丰富信息(联系鲁肃的吃惊,他笑鲁肃忠厚老实、不知底细,这是幽默的笑;联系曹操一定不敢派兵,他在笑曹操的生性多疑、轻易中计,这是讽刺的笑;笑周瑜自不量力,阴谋落空,这是潇洒之笑、胜利之笑)。学生学完“雾中借箭”这部分内容后,我再提出一个挺有意思的问题:“课题上的‘借’字用得恰当吗?为什么?你认为“骗箭”正确吗?为什么?”我再组织学生讨论,要大家各抒己见。最后请正方和反方代表进行辩论(反方代表说:“‘借箭’不恰当,‘骗箭’才正确,因为‘借’的意思是征得别人同意的情况下使用别人的物品或金钱,用后再归还,而文章中写诸葛亮从曹操那儿得到的十万多枝箭,并没有征得曹操的同意,更不会归还;正方代表说:“‘借箭’恰当,因为当二十只草船受箭后,诸葛亮命令军士们高喊‘谢谢曹丞相的箭!’意思是箭我们‘借’到了,‘十分感谢’,但这个‘谢谢’并不是真的感谢,而是带有讽刺语气的,意思是说:曹操,你上当了,白白送掉了万多枝箭,这箭是要还的,什么时候还呢?等到交战时,这些箭都会一一射向曹营,如数归还,这个‘借’字,正能表现出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能看出他是一位足智多谋的军事家和政治家。)

这样的设计,是寓学生的主动研究于阅读活动之中,在初读课文的基础上,直入研读专题──“神机妙算”,以此突出重点,突出研究主题,辐射全文,并引发合作交流,扩大感悟的效应,这是靠讲课无法收到的效果。

草船借箭教学设计及反思【篇3】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认识诸葛亮借箭成功的主要原因是有知识,有计谋,有胆量,有胆略。

2、能简要复述课文。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难点

从草船借箭这件具体事情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谈话:

今天继续学习课文,通过上一课的学习,知道故事的起因是什么?结果怎样?草船借箭经过是怎样的?

2、简单复述课文。

二、学习课文

1、看动画:

问:你觉得诸葛亮这人怎么样?

师相机板书:

神机妙算

2、学习课文第6~9段:

⑴学生自读第6~9段。思考:诸葛亮神机妙算,他算到了什么?

⑵小组讨论。

⑶交流:

重点理解句子:

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

①雾怎么样?

②指导朗读

③小结。板书:知天文。

诸葛亮笑着说:“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

①诸葛亮“笑着”、“一定不敢”你体会到了什么?

②指导朗读句子。

③小结。板书:识人心。

曹操知道上了当,可是这边的船顺风顺水,已经驶出二十多里,要追也来不及了。

①指名回答。

②指导朗读。板书:晓地理。

⑷教师小结。

⑸齐读6~9段。

⑹过渡:事实上,三天前诸葛亮就算到了这一切,所以不管面对周瑜的诡计,还是鲁肃的疑惑,他都胸有成竹。

3、学习1~5段:

⑴学生自读1~5段。找出诸葛亮胸有成竹的句子。

⑵指名交流。

⑶指导朗读周瑜与诸葛亮的对话。

4、学习第10段:

⑴师:诸葛亮神机妙算,用计谋借到了十万支箭,周瑜得知借箭经过怎么样?

⑵指导朗读周瑜说的话。

5、总结:

草船借箭,不仅表现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还表现了他不计个人得失,以大局为重。诸葛亮作为千古传颂的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我们能从也身上学的确实很多。

三、质疑

学到这里,你还有什么疑问吗?

四、延伸

读读《三国演义》这本书。

板书设计

草船借箭

知天文

神机妙算晓地理

识人心

草船借箭教学设计及反思【篇4】

一、明确目标

1、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了解三个故事间联系,弄清事情的前因后果。

2、回顾全文,归纳中心。

二、重点、难点、疑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1、教师点拨,突破难点、解决疑虑:

⑴分角色朗读全课,课文讲了哪三个小故事?表现了蔺相如、廉颇的什么品质?

表现了蔺相如不畏强暴、机智勇敢的斗争精神,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大局、识大体的高尚品质;表现了廉颇以国家利益为重、知错就改、勇于改过的精神,赞扬了两人爱国的好品质。

⑵课文的三个小故事叙述了谁和谁的矛盾?根据矛盾性质的不同,这些矛盾可以归纳为哪两种矛盾?

讨论、交流、点拨:叙述了秦国与赵国之间的矛盾,这一矛盾是敌我矛盾;廉颇与蔺相如之间的矛盾是个人矛盾。

⑶贯穿两种矛盾的中心人物是谁?(蔺相如)在这两个不同的矛盾面前分别采取了怎样不同的解决办法?

讨论、交流、点拨:对秦国敌我矛盾采取坚决斗争、针锋相对的解决办法;对同廉颇的内部矛盾采取顾全大局、求和、团结的解决办法。

⑷三个小故事间有什么联系?

讨论、交流、点拨:

师:三个小故事都各有中心,合起来又是一个完整的故事。蔺相如有完璧归赵之功,才会有渑池之会的随行。因此,哪是因,哪是果?

生:前是因,后是果。师:而蔺相如“完璧归赵”、“渑池之会”的两次奇功却是廉颇与他失和之因,因此,哪是因,哪是果?

生:“负荆请罪”是果,前两件事均是因。

⑸文章的第一自然段和下面的三个故事是因果关系:

第一自然段是下面三个故事的总的起因,如果没有这个原因,也就不会有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小故事,而最后蔺相如忍辱退让,廉颇受感化,负荆请罪,主要是由于他们看到了大敌当前,有共同抗秦的爱国之心,这是促成将相和好的根本原因。

2、回顾全文,归纳中心:

本文通过记叙将相由和到不和又到和好的故事,表现了蔺相如不畏强暴、机智勇敢的精神,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大局、识大体的高尚品质;表现了廉颇以国家利益为重,勇于改过的精神,赞扬了将相爱国的好品质。

三、总结、扩展

本文通过典型事件来刻画人物形象;抓住人物言行来刻画人物的性格特点。使读者受到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课下请同学们自读历史故事“刎颈之交”,进一步学习将相团结一致、全力合作的爱国主义精神。

四、布置作业

1、形近字组词。

2、复述“负荆请罪”这个故事。

3、联系自己的学习、生活,谈谈学了本文后的感想。

可根据将相的高尚品质来谈感想,如果在学习、生活中同学之间都能向将相学习,以班级利益、学校利益、国家利益为重,顾全大局,那么,我们一定会把国家建设得更好,成为真正的二十一世纪的主人。

草船借箭教学设计及反思【篇5】

教学重点

理清文章的叙述顺序,弄清借箭的经过。

教学难点

认识借箭成功的原因,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师:暑假中,曾上演了大型连续剧《三国演义》,谁知道“三国”指的是哪三国?

师:魏、蜀、吴三国并立,形成了三国鼎立的局面。为什么是三国鼎立?看老师画图。(师边画边讲)

师:曹操刚打败刘备,又要进攻孙权。因此,孙刘两家联手要抗击曹兵。刘备的军师诸葛亮奉命来东吴帮助作战,遇到大将周瑜。周瑜对诸葛亮是什么态度呢?谁知道?

师:周瑜让他几天之间造多少箭?

师:诸葛亮草船借箭(板书课题)挫败了周瑜的暗算,显示了他的聪明才智,那么诸葛亮找谁借箭?怎么借箭?结果如何呢?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三、细读课文

1、指名读1、2自然段:

师:哪一段写周瑜妒忌诸葛亮?

师:周瑜为什么要妒忌诸葛亮?

师:齐读这一段,注意“挺”和“很”这两个词要读得语气重一些。(生齐读)

师:周瑜是怎样提出十天造十万支箭的事的?诸葛亮是怎样做的?默读第2自然段。

师:诸葛亮立下军令状,周瑜为什么很高兴?

小结:1、2自然段写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用“十天造箭十万支”陷害诸葛亮,这是草船借箭的原因。

2、细读第3~5自然段:

师:当诸葛亮接受任务后,周瑜、诸葛亮各自是怎么做的?

(生默读思考找到答案,并回答。)

3、默读6~9自然段,用“——”划出出发时间,草船借箭的有关语句。

师:诸葛亮为什么选在第三天四更行动?行动的目标是什么?经过怎样?结果怎样?

请看老师给同学们放“电影”。

(师出示电脑动画,配合录音范读,让学生观看诸葛亮是怎样在大雾漫天的环境中成功地和曹操借箭的经过。)

师:借箭成功了吗?读出书上有关语句。

师:周瑜看到诸葛亮完成了任务,他的阴谋失败,是怎样表现的?

小结:诸葛亮用自己的聪明才智成功地借箭十万,挫败了周瑜的阴谋。

草船借箭教学设计及反思【篇6】

一、设计悬念,导入新课

甲:各位老师,同学们,你们好!今天,我们俩先给大家来段相声。哎!你知道周瑜和诸葛亮的母亲都姓什么吗?

乙:哎呦!这你可把我给考住了!这个我还真不知道,你知道?

甲:我当然知道了!周瑜的母亲姓“纪”,诸葛亮的母亲姓“何”。

乙:这你都知道,真厉害!哎!这你怎么知道啊?

甲:这还用问吗?周瑜在他临死之前交待的啊?

乙:他怎么说的啊?

甲:“既生瑜,何生亮?”不就是说姓纪的生了周瑜,姓何的生了诸葛亮吗?

师:谢谢两位同学的精彩表演,在《三国演义》中,周瑜在临死之前说了“既生瑜,何生亮意思是说,既然有了这个智勇过人的周瑜,为什么还要有这个比他更为强大的诸葛亮呢?周瑜是孙权收下的一名大将,有勇有谋。为什么周瑜觉得自己不如诸葛亮呢?学习了《草船借箭》,大家就明白了。

二、教学过程

1、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老师知道,同学们都知道“船借箭的”故事,谁能用一句话给大家讲讲《草船借箭》主要讲了什么?

2、寻求借箭原因:

⑴诸葛亮为什么要借箭?板书:为何借?

⑵从哪儿看出周瑜要陷害诸葛亮?

①周瑜说“我们就要跟曹军交战”,在这样紧急的情况下,周瑜却给诸葛亮十天时间造箭。可见,让诸葛亮造箭不是目的。

②周瑜说“我得吩咐军匠们,故意迟延,造箭用的材料不给他准备齐全,到时候造不成,定他的罪。”

⑶这句话让周瑜的害人之心暴露无遗。我们应该用什么语气来读?

①阴险。

②得意。(抽读、范读、齐读)

3、分析人物心理:

⑴周瑜为什么要陷害诸葛亮?板书:妒嫉

⑵谁能说说“妒嫉”在文中是什么意思?

⑶造箭是假,害人是真。可是聪明的诸葛亮为什么还要自投罗网?

①周瑜说:“这是公事,先生不要推却。”诸葛亮没有退路了。

②诸葛亮已经胸有成竹了!

⑷从那句话可以看出诸葛亮已经胸有成竹了?

(第二天,请派五百个军士到江边来搬箭。)

⑸如果你是诸葛亮,读读他对周瑜的承诺。(胸有成竹)

⑹假如你是诸葛亮,在做出这样的承诺之前可能会怎么想?

⑺课文最后的结果怎样?

⑻而周瑜呢?(周瑜长叹一声:“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

板书:

神机妙算

⑼你认为周瑜会用怎样的语气来读这句话?

4、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⑴在《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神机妙算的确令人信服。默读课文,想想在这个故事中,他又算到了什么?

⑵同桌之间讨论一下,比比看,谁的答案最丰富。

⑶诸葛亮会算人:

①诸葛亮知道周瑜是借造箭之名陷害自己。

②诸葛亮算到鲁肃会帮助自己准备船只、草把子和军士,而且还算到鲁肃不会向周瑜高密。

③曹操一定不会出兵并且还会放箭。板书:算人。

⑷诸葛亮会算天:

①三天后一定有大雾。

②船队返航时正好是顺风顺水。

③诸葛亮算到的顺风顺水重要吗?为什么?板书:算天。

⑸二十条船,一千多个草把子就能扎满十万支箭。板书:算物。

⑹小结:

算天、算地、算人、算物,诸葛亮果真是──神机妙算。

5、为什么诸葛亮能做到神机妙算?

⑴上知天文,下晓地理。

⑵知己知彼。

⑶他是杰出的天文学家,也是一名有谋的军事家。所以刘备曾三顾茅庐拜请他协助自己。

6、体会周瑜自叹不如的心情:

⑴诸葛亮神机妙算,就算是周瑜这样足智多谋的人也不得不长叹一声。谁是周瑜?长叹一声我听听!

⑵周瑜都服了,你们会发出怎样的感叹?

三、扩展思维

1、同学们,大家想一想,如果诸葛亮也是一个心胸狭窄的人,当他发现周瑜是有心害他,便当场揭发了他,故事的结果会怎样?

2、通过本文的学习,你认为诸葛亮、周瑜、曹操、鲁肃各是什么样的人?

草船借箭教学设计及反思【篇7】

一、导入新课

1、介绍《三国演义》。(课件展示)

2、你知道三国演义中的哪些故事?这些故事你是怎么知道的?看来我们可以在网络上、在书上、在有意的电视节目中都可以了解到很多的知识。今天我们就一同学习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神机妙算的故事──《草船借箭》板书。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自读课文,思考课文的主要内容。并完成大屏幕中的内容。

2、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个故事发生的前因后果。

三、抓住重点词,理解人物

快速默读,了解文章中哪个词语最能点明诸葛亮借箭成功的原因。(教师板书:神机妙算)

1、引导学生说出“神奇妙算”的意思:

你是怎么知道的?

(释义神、妙:形容高明;机、算:指计谋。惊人的机智,巧妙的计谋。形容善于估计复杂的变化的情势,决定策略。)

2、指导朗读:教师指导学生朗读课文的最后一句,力争把周瑜的心情表现出来。

3、学生同桌互相分角色朗读,体会周瑜的心情。

教师引导学生在朗读过程中注意问题。(要读出:周瑜的既叹息无奈,还愤愤不平的语气。)

4、诸葛亮神在哪里?妙在何处?他是怎样借到箭的呢?请大家画出相关的句子并在上面做上适当的批注。可以自己细读教材理解,不能解决就在小组中讨论。

学生:

⑴他算到了当时的天气。

⑵他算到了人们的心理。(包括鲁肃、周瑜、曹操等人物的心理。)

⑶他算到了借箭的方法。(出示课件

四、细读课文,分析诸葛亮借箭成功的原因

1、学生读相关的段落,理解诸葛亮借箭的方法。

2、那么我们思考一下,诸葛亮借箭成功的原因到底是什么呢?

学生讨论后汇报(出示课件)。

五、回顾课文,感受人物形象

1、教师:刚才我们一同学习探究了诸葛亮草船借箭的故事,同时我们也认识了一些人物。现在我很想知道你们能不能用自己的话来介绍一下书中的人物?

学生们谈他们心中的三国人物。

2、你们喜欢他们中的谁?为什么喜欢他?(课件出示)

看来我们在书本上不仅学到了很多的知识,还学到了怎么样做人。

相关推荐

草船借箭教案及反思(集锦9篇)


老师是人类社会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岗位,教师在讲课时,一般都会携带教案。教案是对教学内容、教学步骤、教学方法等进行的具体设计和安排的一种实用性教学文书。如何针对学生具体情况撰写教案?为此,小编花时间整理了草船借箭教案及反思,仅供参考,希望能为你提供参考!

草船借箭教案及反思(篇1)

教学目标

1、认识11个生字,读读记记“吓唬、诡计、如何、但凡、请勿自误、踉踉跄跄、一饮而尽”,理解带词语。

2、抓住事例及事例中人物言行,心理体会武松的性格特点。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学习提纲

1、读通读顺课文,自学生字,理解词语:如何、但凡、请勿自误,踉踉跄跄、一饮而尽。

2、默读课文,按“喝酒→上冈→打虎→下冈”的提示把课文分成四段,概括段意,归纳主要内容。

3、自读勾画“喝酒”中人物言行的重点句子,批注体会,你认为这部分内容刻画武松()特点。

4、自读,勾画“上冈”中人物言行、心理的句子,批注感受,这部分内容刻画了武松()特点。

5、默读“打虎”部分,你认为这部分写了()()()三个层次。这部分内容刻画了武松()特点。

二、练习提纲

1、同步迁移练习:同步同读222页《林冲棒打洪教头》。

⑴本文主要写了()事,刻画了林冲()特点。

⑵联系上下文解词:

拔草寻蛇──

依草附木──

2、读写结合练习:

⑴从《等待》《我心灵的一座桥》《我忘不了她(他)》《大家都夸他(她)》中选一个题目写一个人。

⑵通过二、三件事写出一个人物的特点。一、初读课文,自学生字、新词,理清写作思路,把握主要内容

二、指导学生抓住人物言行,心理深读深悟,体会人物特点

1、喝酒(言行)→豪迈倔强。

2、上冈(行动、心理)→勇敢无畏

3、打虎(行动):

⑴三闪猛虎。

⑵棒打猛虎。

⑶拳打猛虎。

(机智勇敢)

三、回顾全文,梳理归纳人物特点

豪放倔强、机智勇敢。

四、转换迁移,训练运用

草船借箭教案及反思(篇2)

教学目标

1、能结合课文内容,了解人物特点。

2、理清文章层次,弄清事情的前因后果。

教学课时

两课时。

教学课时

一、揭题导入

1、大家知道我们今天要学哪一课?(板书:草船借箭)

2、谁知道“箭”是什么样子?(前面是一个三角形的铁头,中间是一根竹竿,后面有翎毛)。大家再看看这个“剑”和这个“箭”一样吗?谁谈谈对“剑”的了解?(剑后是一个把儿,前面是剑刃子,双面的,是一种短兵器)。战场上什么情况下用“剑”?(短兵相接)“水上交战”用什么兵器最好?(箭)文中故事所用哪种?知道不?

二、检查预习

投影出示:

区分:瑜、寨、饮(yn)。

字音:都督、翎毛、擂鼓、弓弩手。

理解:妒忌、甘受惩罚、委托。

三、初读课文,感知人物

1、在预习时,同学们肯定都不同程度地读了课文,还想读吗?想听吗?打开书,听老师读文,边听边画出文中写到的主要人物。

2、故事听完了,人物勾划出来了吗?能不能简单地谈谈你对文中主要人物的印象?

板书:

周瑜、诸葛亮、鲁肃、曹操

四、再读课文,了解人物

1、想不想再读?自由挑选你最喜欢的人物所处的段落来读,边读边体会人物的性格特点。

2、“草船借箭”这个故事发生在什么时候?(三国)都有哪三国?(板书:魏、蜀、吴)分别由谁统治?

(魏大权已在曹操手里。当时曹操刚打败刘备,又派兵进攻孙权,于是孙、刘联合抗曹。刘备派诸葛亮去帮助孙权,以共同抗曹,正是在这种背景下,才有了“草船借箭”的故事。)

五、研读课文,分析人物

1、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对以上这几个人物,能不能结合课文具体内容再谈一谈对他们的印象?

2、汇报交流:

周瑜:心胸狭窄、妒贤忌能。

诸葛亮:心胸宽阔、顾全大局、智谋两全。

鲁肃:忠厚守信。

曹操:疑心太重。

六、读议结合,理清层次

1、在这些人之间发生了什么事?也就是说,什么事把这些人联系起来了?

2、汇报:

(比如:周瑜让诸葛亮造箭,诸葛亮答应了;诸葛亮请鲁肃帮忙,鲁肃答应了;诸葛亮用计向曹操借来十万支箭。)

3、谁能用一段话把这几个人物联系起来说一说?

(周瑜让诸葛亮短时间内造十万支箭,诸葛亮答应了,鲁肃借船给诸葛亮造箭,诸葛亮用计谋向曹操借来了十万多支箭。)

4、如果现在分段,能不能分?

事情的起因是什么?(妒才造箭)

事情的结果呢?(如期交箭)剩下的呢?(经过)

如果我们把经过再分两部分,可以吗?(借箭准备、借箭)这才是“草船借箭”的过程,将是下节课要着重解决的问题。

七、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

一件事情的发生、发展,总有原因和结果。搞清事情的前因后果,对于我们理解课文、写好文章、都是很有好处的。“草船借箭”的前因后果我们搞清楚了。那么在事件中的一些具体情节上也都有自己的前因后果。主要反映在课文的一至五自然段。

八、总结

这节课,我们采用读、议的方式,理清了文章的层次,分析了人物的性格特点,从中知道了周瑜是一个妒忌心很强的人。但文章的最后,周瑜说了一句: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这又是什么原因?大家一定想搞清楚吧!对于这个问题,将在下节课进一步了解。

板书设计

草船借箭

起因经过结果

妒才造箭借箭准备、借箭如期交箭

草船借箭教案及反思(篇3)

一、导入

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到草船借箭的故事发生在东汉末年,曹操、刘备、孙权割据一方,相互讨伐。当时,曹操实力雄厚,刚刚打败了刘备又亲自率兵来进攻孙权,势单力薄的刘备和孙权决定联合抗曹。刘备派诸葛亮帮助孙权作战,孙权的爱将,英俊潇洒、才华横溢的周瑜遇到了刘备的智囊诸葛亮,大战之前,他们之间又发生了什么事呢?

2、出示本节课学习目标:

⑴复习草船借箭的起因、经过、结果。

⑵分析草船借箭成功的原因。

⑶讨论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表现在哪些地方?

⑷评价书中人物。

二、完成目标

1、在自主学习平台测试区完成填空题、单选题和多选题:

⑴师提出要求:

为完成目标,请同学们先到校园网学习平台测试区口答填空题。

⑵师小结并过渡:

从同学们精彩的发言之中,我们弄清了草船借箭的起因、经过、结果,完成了第一个学习目标。接下来,继续做单选和多选题,学习方式是由两个人一组合作完成,电脑操作快的同学做题,操作慢的协助答题,时间五分钟。

⑶学生独立做题,师查看。

⑷辩析草船借箭成功的原因:

过渡:老师在查看的过程中,发现同学们做的一个多选题出现的问题很多,下面请看一个同学的答案。

辩析草船借箭成功的原因:

①亮懂天文,知三天内必有大雾,使借箭能实施。

②亮知地理,在对面不见人的大雾中,能把船停在江中最佳位置受箭。

③亮有一种通神的能力,能预测未来。

④亮知人,利用曹操谨慎多疑性格,使曹只放箭,不敢出兵。

⑤亮谋划周密,安排船只、配置、行船及受箭方式等非常巧妙。

⑸小结:正确答案是A、B、C、D,通过分析,知道草船借箭能成功的主要原因是因为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2、上网浏览,获取信息:

⑴关于《草船借箭》,同学们还想了解什么?关于诸葛亮及文中其他人物形象,相信大家一定很有兴趣探讨。下一个环节就是上网浏览,获取你想要的信息。时间8分钟。

⑵网站提供:

育才校园网──学生作品集──参赛作品──孙泽西的《三国风云》网页。

教师机E盘──言莉文件夹──三国视频。

3、在自主学习平台讨论交流区两个主题下发送帖子:

⑴接下来,请各位别吝唇舌,到自主学习平台讨论交流区发表独家观点吧。要求:独家发言或多人一组集体发言均可,时间7分钟。

主题1: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表现在哪些地方?

主题2:“我”眼中的三国人物。

⑵点评精彩帖子。

⑶学生谈这节课的收获。

三、总结

同学们通过两节课的自主学习,对中国古典文学名著《三国演义》更加喜爱了。希望大家课后继续阅读《三国演义》,争取人人都当三国通、人人都成三国迷。

草船借箭教案及反思(篇4)

教材简析

这篇课文是根据我国著名古典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有关“草船借箭”的情节改写的。课文结构严谨,以“借”为主线,写周瑜由于嫉妒诸葛亮的才干,要诸葛亮在十天内造好十万支箭,以此来陷害他。诸葛亮同周瑜斗智,用妙计向曹操“借箭”,挫败了周瑜的暗算,表现了诸葛亮有胆有识、足智多谋、才智过人。

选编本文的目的,是通过对故事情节的了解,感受鲜明的人物形象,从而体验阅读名著的乐趣,激发学生读名著的兴趣。

设计理念

《三国演义》作为四大名著之一可谓家喻户晓,妇孺皆知。这部书之所以能焕发出如此隽永的魁力,其最吸引人也是最富生命力的地方在于塑造出了一系列血肉丰富、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我们应把小说所创造出来的成功的、典型的人物形象,通过语言在孩子们的大脑里储存下来,使这些人物形象能够活灵活现地、生动传神地展现在孩子们的面前,通过品读活的语言使人物的形象丰满起来。这样诸葛亮运筹帷幄、胸有成竹、雍容大度、神机妙算的形象才会“立”在孩子的心中。

教学目标

1、认识10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妒忌、都督、推却、迟延、探听、私自、调度、水寨、擂鼓、呐喊、支援、丞相、军令状、自有妙用、神机妙算”等词语。

2、自主阅读,理解课文内容,认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体现在知天文、懂地理、识人心。

3、分角色朗读课文,能简要复述课文内容。

重点

感悟人物形象,从“草船借箭”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难点

通过具体语句感受人物特点,并通过读表现人物个性。

教学准备

1、推荐学生阅读古典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有关诸葛亮的篇章。

2、把相关的句子制成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简介背景

1、板书课题,启示谈话:

我们国家有着灿烂的历史文化,我国的“四大名著”就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文化遗产,你知道四大名著指哪些书吗?今天我们学习的《草船借箭》这个故事就节选自著名历史小说《三国演义》。谁来说说这个故事主要写了哪几个人?谁向谁借箭?

(主要写了诸葛亮、周瑜、曹操、鲁肃,是诸葛亮向曹操“借”箭。)

2、简介时代背景:

课件出示:

故事发生在东汉末年,曹操、刘备、孙权各据一方,相互讨伐,史称“三国鼎立”。当时曹操实力雄厚,刚刚打败了刘备又派兵进攻孙权,于是刘备和孙权联合起来抵抗曹操,刘备派诸葛亮到孙权那里帮助作战。孙权手下大将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设下圈套,假意让他负责赶造十万支箭,企图以造不成箭违误军令的借口加以陷害,于是就发生了这个故事。

二、初读课文,自学生字新词

1、请同学们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学生已经初步具有默读能力,能在默读中体悟情感,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2、引导学生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3、检查预习,巩固生字词:

⑴指读课文,正音:

“擂”,应读léi,不能读lèi;“丞”,读chéng,不能读céng;指导写字时,“忌”的上面是“己”不是“已”;“延”要注意与“廷”区别;“援”的右边是“爰”不是“爱”。“丞”字应提醒学生注意笔顺。

⑵结合上下文体会词语的意思:

妒忌:对才能、名誉地位比自己好的人心怀怨恨,本课指周瑜因诸葛亮比自己强而忌恨他。

惩罚:严厉地处罚。

自有妙用:自然巧妙的用处。

神机妙算:惊人的机智,巧妙的谋划,形容有预见性,善于估计客观形势,决定策略。

三、再读课文,理清脉络

1、请同学们再读课文,想一想,这篇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重点写了哪些内容?

2、“草船借箭”这个题目的题眼是哪个字?围绕“借”课文讲了哪些内容?

(先写了草船借箭的原因;接着写了诸葛亮借箭的准备;然后重点写了草船借箭的经过;最后写了事情的结果—箭如数交付周瑜,周瑜自叹弗如。)

课文结构严谨,故事以“借”为线索。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叙述得清清楚楚,引领学生概括内容,提高学生阅读能力。

四、品读借箭原因,感受人物特点

1、指名读第1自然段。

2、诸葛亮的才干怎样?周瑜妒忌诸葛亮是一般的妒忌吗?文中哪些词可说明请画出来。

(“挺”、“才”,指导朗读稍重些。)

3、自读第二自然段段:

⑴课件出示:

思考:周瑜“请”诸葛亮商议军事,他的真正目的是什么,从哪儿看出来?

⑵讨论、交流:

(周瑜开始以“公事”为由迫使诸葛亮不要推却,接着又以“十天为限”故意刁难,最后当诸葛亮答应三天造十万枝箭时叫诸葛亮当面立下军令状,以便抓到字据,日后好加害于他,他的真正目的是妒忌诸葛亮的才干,设下计来陷害诸葛亮。)

在学生整体感悟课文内容后,已经对人物形象有了初步了解。结合课始时代背景的介绍,他们能在字里行间洞悉人物的内心然后自由发言,各抒己见。

4、周瑜的真正目的是陷害诸葛亮,而诸葛亮为什么不拆穿他,反而接受赶造十万枝箭的任务,并且立下军令状?

5、周瑜居心叵测,诸葛亮运筹帷幄,请同学们体会他俩每次对话时,各人心里可能想些什么?他们在说话的时候会是什么表情?什么语气?试着读一读

6、分角色朗读1、2自然段,体会人物性格特点。

边议边读,读后评价,通过分角色有感情的朗读,让文中人物的形象在学生头脑中鲜活起来。

五、设置悬念,布置作业

1、诸葛亮立下军令状,只要三天就造好十万支箭,他答应的是否太多草率?他将怎样做呢?下节课我们将继续学习这篇课文。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1、2自然段,体会周瑜、诸葛亮的不同心理。

第二课时

一、回顾导入,切入中心

1、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19课《草船借箭》。(出示题目)

2、上节课,我们已经了解了课文大意,知道草船借箭的起因(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结果是(周瑜长叹说:“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不如他!”)

3、使周瑜自叹不如的是诸葛亮的什么?(板书:神机妙算)。

“神机妙算”什么意思?

二、探究课文,感悟“神妙”

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表现在哪些地方?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把你认为最能表现诸葛亮神机妙算的句子划出来,再用心体会,诸葛亮到底神在哪里,妙在何处?

(学生读文讨论,教师巡视,点拨引导。)

讨论交流,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思考:

1、知天时:

课件出示:“这时候大雾满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

⑴创设语境,感悟朗读:

①这场大雾,诸葛亮和鲁肃都看到了,请大家体会,鲁肃看到这场大雾会是一种怎样的心情?

②假如你是鲁肃,怎么读这个句子?

③那么诸葛亮看到这场大雾又是怎样的心情呢?谁来读读。

小结:选择这样的天气,说明诸葛亮精通天文、气象,预测准确。正因为大雾漫天,什么都看不清,曹操才不敢轻易出动只叫弓弩手射箭,诸葛亮借箭的妙计才得以实施。

⑵联系上下文,体会知天时:

①光读这句话就能看出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吗?也许是凑巧赶上大雾满天呢?请联系上文,找到可以联系的句子

(指名回答:“第一天,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第二天,仍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直到第三天四更时候,诸葛亮秘密地把鲁肃请到船里。”)

②前两天没动静可不可以不写,直接交代:第三天四更时候,诸葛亮秘密地把鲁肃请到船里。这样写多简练,这样改好吗?为什么?

(组织学生议论。)

引导学生议论、诵读原文,要读出诸葛亮的胸有成竹、从容不迫。在读中悟到诸葛亮早在三天之前就已算准了这场大雾。

小结:只有这样写,我们才能真正体会到诸葛亮的胸有成竹,对天气情况了如指掌。怪不得周瑜一声叹息: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

2、懂地利:

诸葛亮算好了大雾天,那么他又是怎样找准借箭的地理位置的呢?

⑴“诸葛亮吩咐把二十条船用绳索连接起来,朝北岸开去。”

(把船只用绳索连接起来,一字儿摆开,既便于统一行动,避免走散,又不留空档,使受箭面积大。)

⑵“诸葛亮下令把船头朝西,船尾朝东,一字儿摆开,又叫船上的军士一边擂鼓,一边大声呐喊。”

⑶“诸葛亮又下令把船掉过来,船头朝东,船尾朝西,仍旧擂鼓呐喊,逼近曹军水寨去受箭。”为什么?

(两面受箭,既能多受箭,又可保持船体平衡。)

可见,诸葛亮方方面面考虑得那么周密、那么成熟、那么滴水不漏,安排巧妙,你们说诸葛亮神不神?妙不妙?

⑷“天渐渐亮了,雾还没有散……可是这边的船顺风顺水,已经驶出二十多里,要追也来不及了。”

(滚滚长江东逝水,长江水流方向向东,风向向东,因此船受箭归来才会顺风顺水,这就是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看来诸葛亮也早已算准了借箭的地理位置。难怪周瑜长叹一声,说──

(生读: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

3、识人心:

草船借箭的成功,还有一个很重要的条件,那就是诸葛亮十分了解曹操生性多疑的性格,他算得准不准呢?从那里可以看出来呢?

⑴“曹操听到鼓声和呐喊声,就下令说:“江上雾很大,敌人忽然来攻……箭好像下雨一样。”

(引导学生理解:曹操生性多疑,再加上天气的原因,只叫弓琴手射箭而不派兵进攻,正中诸葛亮的下怀,这也是他事先算到的。)

⑵“鲁肃吃惊地说:“如果曹兵出来,怎么办?”诸葛亮笑着说:“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

在这篇课文中,写诸葛亮说话的地方有11处之多,但只有这个地方写到了诸葛亮的笑。你怎样理解诸葛亮的笑?”

仔细体味,反复品读,品出语言之美、语言之妙,也品出了人物的内心世界,品出人物的精神、人物的内涵。

⑶老师觉得诸葛亮的话并没有说完。“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

这是话中有话、话后有话呀!你能把诸葛亮没说出来的话说出来吗?

⑷小结:如此谈笑风生,镇定自若。怪不得周瑜长叹一声,说──

(生读: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

三、人物对比,升华感受

1、那么,周瑜到底在哪些地方不如诸葛亮呢?(提示后讨论交流)

交流预设:

⑴周瑜的智商不如诸葛亮,因为周瑜想到的是“造箭”,而诸葛亮想到的是“借”箭。

⑵周瑜的胸襟不如诸葛亮,周瑜心胸狭窄,嫉贤妒能,而诸葛亮宽厚待人,善于把握全局。

⑶诸葛亮考虑问题的能力、观察事物的能力,掌握天文、地理的能力都要胜过周瑜。

2、草船借箭成功的原因有哪些?

⑴诸葛亮精通天文,气象,利用有雾的天气,其借箭的妙计才能实施。

⑵利用曹操谨慎、多疑的性格特点,大雾满天,曹操看不清虚实,不敢轻易出兵,只得放箭。

⑶考虑周全,安排巧妙,诸葛亮用二十条船以绳索相连,一字排开,两面受箭。

四、链接诗句,扩展文本

1、课文学到这里,大家是不是认为诸葛亮挺有才干?请你选用一些四字词语来形容诸葛亮。

(足智多谋、智慧超群、精明能干、知识渊博、神机妙算。)

2、后人借这件事写出了赞美诸葛亮的一首小诗,课件出示:

一夜浓雾满长江,

远近难分水渺茫。

骤雨飞蝗来战舰,

孔明今日伏周郎。

3、指名朗读,背诵。

这首小诗精炼的概括了草船借箭的经过,又赞美了诸葛亮的智慧,是对文本精妙的扩展和延伸。

五、总结拓展

通过学习,我们体会到诸葛亮的神机妙算,那么诸葛亮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足智多谋,他的本事从何而来,想知道吗?请大家阅读《诸葛亮全转》、《三国演义》的46等相关章节。

练习设计

1、回忆课文内容,填空:

课文是按照事情发展顺序写的,先写了____,接着写了____,重点写了____,最后写了____。

2、歇后语连线:

张飞吃豆芽铁了心

诸葛亮吊孝一个愿打,一个愿挨

诸葛亮借箭装模作样

东吴招亲陪了夫人又折兵

张飞吃秤砣有借无还

周瑜打黄盖小菜一碟

3、关于三国的成语请读一读,再试着写出几个。

望梅止渴、三顾茅庐、味如鸡肋、士别三日刮目相看、手不释卷。

教学建议

1、教学时,也可以从题目入手,让学生围绕题目质疑,如,“草船借箭是什么意思?”根据质疑,学生自主读书,读熟课文,理解文章的脉络,大体了解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然后,抓住学生感兴趣的地方,如,周瑜为何设造箭之计来为难诸葛亮,诸葛亮为什么能借箭成功,可采用读、议、演等多种方式帮助学生进一步感受人物形象,理解故事情节。最后,引导学生对文中的几个人物进行评价,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2、感受人物形象,特别是诸葛亮、周瑜的形象,这是本课教学的重点。形象化的语言,是刻画人物形象的最好的载体,教学中,注意品读课文当中富有形象色彩的语言。把小说所创造出来的人物形象,通过语言在孩子们的大脑里储存下来,使这些人物形象能够活灵活现地、生动传神地展现在孩子们的面前。

补充资料

死诸葛吓走活仲达

诸葛亮病危期间吩咐杨仪,死后不能发丧,做一个假诸葛亮木像放在车上,一切事务照常进行。

诸葛亮死后,遗体装在灵车上的一个龛里,由三百多精心挑选的将士护送,要运回成都。

司马懿催动大军追赶蜀兵,以为诸葛亮已死了。但是半途他犹豫了,会不会又中了诸葛亮的诡计!这时夏侯霸带着探子来报,五丈原蜀营已空无一人。司马懿听说后,半信半疑,率兵开向五丈原,果然蜀营空空。他唯恐蜀军撤走,赶紧带领人马向前追杀而去。忽然间蜀军掉头杀了回来,只见中军“汉丞相武乡侯诸葛亮”大旗飘动,四轮车上坐着一位活生生的诸葛亮!这可吓坏了司马懿,以为又中了诸葛亮的计了。于是勒马往回逃,魏军兵将丢盔弃甲,自相践踏。魏军一直逃跑了五十多里地。两个魏将赶了来,叫司马懿不要惊谎。司马懿停下来急问:“我的脑袋还在吗?”知道蜀兵已远去,他才放心了。司马懿到处探听蜀军的去向,而蜀军早已不见踪影。

后来司马懿得知,诸葛亮确实死了,蜀军已全部退回汉中。司马懿遇见的诸葛亮仅仅是木像而已,他这才后悔不迭。由此,蜀地便流行了一条谚语:“死诸葛亮吓走活仲达”。

草船借箭教案及反思(篇5)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介绍名著,了解大势

1、教师介绍名著《三国演义》的故事梗概。

2、师生合作介绍“草船借箭”前的三国形势,以及周瑜妒忌甚至要加害诸葛亮的表现。

二、揭示课题,激发兴趣

1、出示课题:草船借箭。

2、什么叫草船?草船借箭是指什么意思?

3、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根据学生的回答,梳理问题:

谁草船借箭?为什么要草船借箭?怎么样草船借箭的?最后借到了箭没有?

三、初读课文,理清脉络

1、这些问题实际上要我们回答什么?请用陈述句表达。

草船借箭的原因、经过、结果。

2、给文章分段:

一(1~2节)、二(3~5节)、三(6~9节)、四(10)。

这是按事情发展的顺序给课文分段,并说说主要内容。

四、自读第2至第5自然段,指导感情朗读

1、找出这几段的特点。(以对话形式出现,且无提示语。)

2、根据人物对话内容,揣摩人物思想状况、性格特点,自加提示语。

3、分角色朗读。在朗读中注意读出语气,探究人物特点。

(通过感情朗读,感受人物形象。)

五、读第6~9自然段,了解借箭经过

1、先说经过:

出示示意图(图略),自己读书,自己画图,说明理由(也就是因果关系。)

2、分析保证借箭成功的因素:

⑴雾的作用。(冬季,雾在四更最浓。)

⑵船的作用。(草人──雾中似人;相连──空隙较小,易于受箭,正反都可受箭。)

⑶曹操多疑之心。(不仅不轻易出动,令弓弩手射箭,不调六千名弓弩手,使箭更多。)

⑷士兵作用。(擂露呐喊,虚造声势,引敌射箭。)

⑸水的作用。(冬季刮西北风,使船回去时“顺风顺水”。这时文章第二次提“冬季”;等到曹军发觉时,船已飞一样驶出二十多里。)

总结:天时、地利、人和等各方面的因素,诸葛亮都考虑到了,基于这些周全的考虑,诸葛亮作出了巧妙的安排,这就叫──“神机妙算”。而周瑜都没想到,当他知道这一切时,一定是──“自叹不如”。

第二课时

一、快速阅读课文,找出关键的词语

通过上节课的研究学习,你认为课文中的哪个词语最有研究价值?(神机妙算)

二、精读课文,理解神机妙算

1、要求学生划出能表现诸葛亮到底神在哪里?妙在何处?

2、讨论交流:

知天文:

“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

⑴这场大雾,诸葛亮和鲁肃都看到了,请大家体会体会,鲁肃看到这场大雾会是怎样的心情?(吃惊)

诸葛亮看到这场大雾又会是怎样的一种心情呢?

(暗自高兴,因为这场大雾是诸葛亮在三天前就已料到的。)

⑵你从哪里看出这场大雾是诸葛亮三天前就料到的,也许是凑巧碰上的呢?

(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

出示:

“第一天,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第二天,仍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直到第三天四更的时候,诸葛亮秘密把鲁肃请到船里。”

学生自由读,在读中体会诸葛亮早在三天前就已算准了这场大雾。

⑶老师觉得这个句子写得太罗嗦,前几天不是没有动静吗?没动静有什么好写,完全可以改成这样:第三天四更时候,诸葛亮秘密的把鲁肃请到船里。这样写即清楚有简练。行吗?好吗?为什么?

(组织讨论,体会诸葛亮的胸有成竹,从容不迫,神机妙算。)

⑷怪不得周瑜长叹道:“诸葛亮真是神机妙算,我比不过他。”

懂地理:

⑴划出诸葛亮的借箭的路线,说说理由。

出示:

“天还没有亮,船已经靠近曹军的水寨。诸葛亮下令把船头朝西,船尾朝东,一字儿摆开,又叫船上的军士一边擂鼓,一边大声呐喊。”

出示:

“诸葛亮又下令把船掉过头,船头朝东,船尾朝西,仍然擂鼓呐喊,逼近曹军水寨受箭。”

⑵讨论:诸葛亮为什么要先船头朝西,船尾朝东,再船头朝东,船尾朝西?

读句子,体会诸葛亮的考虑周密,算准借箭的地理位置,以及他的巧妙安排。

识人心:

⑴识曹操:

出示:

诸葛亮笑着说:“雾这么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曹操听到鼓声和呐喊声,就下令说:“江上雾很大,敌人忽然来攻,我们看不清虚实,不要轻易出动。只叫弓弩手朝他们射箭,不让他们靠近。”

《草船借箭》这篇课文中写诸葛亮说话的地方有11处之多,但只有这个地方写到了诸葛亮的笑,你们说,他在笑谁?这是一种怎样的笑?

(笑自己的神机妙算,笑曹操的不敢出兵,笑周瑜的自不量力,这是自信的笑,胜利的笑;笑鲁肃的忠厚老实、不知底细,这是幽默的笑,宽厚的笑。)

⑵识鲁肃:

诸葛亮明明知道周瑜暗藏杀机,鲁肃又是周瑜的心腹,为何还要请鲁肃帮忙?他不怕鲁肃向周瑜告密吗?请同学们仔细的讨论一下。

三、进一步体会人物的特征

学了课文我们知道了诸葛亮的足智多谋、料事如神的非凡才干。而周瑜嫉妒诸葛亮的才干,想设计陷害他。课文第二自然段是一段诸葛亮和周瑜的精彩对白,师生对话,体会从他们的对话中你还可以看出诸葛亮和周瑜分别是个怎样的人。

重点:

诸葛亮说:“怎么敢跟都督开玩笑?我愿意立下军令状,三天造不好,甘受惩罚。”

(什么是“军令状”?诸葛亮为什么要立军令状?在军队下的状书,不能做到就要受到军法处置。一是诸葛亮是为了顾全大局,二是诸葛知天天文、懂地理,已知道三天后必有大雾,可利用这一机会向曹操“借箭”,已“胸有成竹”。)

周瑜很高兴,叫诸葛亮当面立下军令状,又摆了酒席招待他。

(周瑜为什么高兴?妒忌诸葛亮挺有才干,暗藏杀机,下了军令状完不成那就要受到军法制裁。)

四、总结全文

草船借箭的成功使我们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诸葛亮的足智多谋、料事如神、宽宏大度、谦虚礼让的大将风度。使得气量狭窄、妒才忌能、才气输诸葛亮一筹的周瑜不得不叹服。

出示:

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

草船借箭教案及反思(篇6)

一、设计悬念,导入新课

甲:各位老师,同学们,你们好!今天,我们俩先给大家来段相声。哎!你知道周瑜和诸葛亮的母亲都姓什么吗?

乙:哎呦!这你可把我给考住了!这个我还真不知道,你知道?

甲:我当然知道了!周瑜的母亲姓“纪”,诸葛亮的母亲姓“何”。

乙:这你都知道,真厉害!哎!这你怎么知道啊?

甲:这还用问吗?周瑜在他临死之前交待的啊?

乙:他怎么说的啊?

甲:“既生瑜,何生亮?”不就是说姓纪的生了周瑜,姓何的生了诸葛亮吗?

师:谢谢两位同学的精彩表演,在《三国演义》中,周瑜在临死之前说了“既生瑜,何生亮意思是说,既然有了这个智勇过人的周瑜,为什么还要有这个比他更为强大的诸葛亮呢?周瑜是孙权收下的一名大将,有勇有谋。为什么周瑜觉得自己不如诸葛亮呢?学习了《草船借箭》,大家就明白了。

二、教学过程

1、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老师知道,同学们都知道“船借箭的”故事,谁能用一句话给大家讲讲《草船借箭》主要讲了什么?

2、寻求借箭原因:

⑴诸葛亮为什么要借箭?板书:为何借?

⑵从哪儿看出周瑜要陷害诸葛亮?

①周瑜说“我们就要跟曹军交战”,在这样紧急的情况下,周瑜却给诸葛亮十天时间造箭。可见,让诸葛亮造箭不是目的。

②周瑜说“我得吩咐军匠们,故意迟延,造箭用的材料不给他准备齐全,到时候造不成,定他的罪。”

⑶这句话让周瑜的害人之心暴露无遗。我们应该用什么语气来读?

①阴险。

②得意。(抽读、范读、齐读)

3、分析人物心理:

⑴周瑜为什么要陷害诸葛亮?板书:妒嫉

⑵谁能说说“妒嫉”在文中是什么意思?

⑶造箭是假,害人是真。可是聪明的诸葛亮为什么还要自投罗网?

①周瑜说:“这是公事,先生不要推却。”诸葛亮没有退路了。

②诸葛亮已经胸有成竹了!

⑷从那句话可以看出诸葛亮已经胸有成竹了?

(第二天,请派五百个军士到江边来搬箭。)

⑸如果你是诸葛亮,读读他对周瑜的承诺。(胸有成竹)

⑹假如你是诸葛亮,在做出这样的承诺之前可能会怎么想?

⑺课文最后的结果怎样?

⑻而周瑜呢?(周瑜长叹一声:“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

板书:

神机妙算

⑼你认为周瑜会用怎样的语气来读这句话?

4、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⑴在《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神机妙算的确令人信服。默读课文,想想在这个故事中,他又算到了什么?

⑵同桌之间讨论一下,比比看,谁的答案最丰富。

⑶诸葛亮会算人:

①诸葛亮知道周瑜是借造箭之名陷害自己。

②诸葛亮算到鲁肃会帮助自己准备船只、草把子和军士,而且还算到鲁肃不会向周瑜高密。

③曹操一定不会出兵并且还会放箭。板书:算人。

⑷诸葛亮会算天:

①三天后一定有大雾。

②船队返航时正好是顺风顺水。

③诸葛亮算到的顺风顺水重要吗?为什么?板书:算天。

⑸二十条船,一千多个草把子就能扎满十万支箭。板书:算物。

⑹小结:

算天、算地、算人、算物,诸葛亮果真是──神机妙算。

5、为什么诸葛亮能做到神机妙算?

⑴上知天文,下晓地理。

⑵知己知彼。

⑶他是杰出的天文学家,也是一名有谋的军事家。所以刘备曾三顾茅庐拜请他协助自己。

6、体会周瑜自叹不如的心情:

⑴诸葛亮神机妙算,就算是周瑜这样足智多谋的人也不得不长叹一声。谁是周瑜?长叹一声我听听!

⑵周瑜都服了,你们会发出怎样的感叹?

三、扩展思维

1、同学们,大家想一想,如果诸葛亮也是一个心胸狭窄的人,当他发现周瑜是有心害他,便当场揭发了他,故事的结果会怎样?

2、通过本文的学习,你认为诸葛亮、周瑜、曹操、鲁肃各是什么样的人?

草船借箭教案及反思(篇7)

教学要求

1、讨论、理解课文二、三、四段主要内容。

2、体会诸葛亮的智慧和才干。

3、进一步理解事情的前因后果。

教学重点、难点

体会诸葛亮的智慧和才干。

教具准备

小黑板一块,吹塑纸小船数只。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内容

学习二、三、四段。

教学过程

1、通过上一课时的学习,我们看到诸葛亮面对周瑜的蓄意谋害和步步紧逼,是顾全大局,胸有成竹地接受了任务。周瑜以为诸葛亮了上自己的当,以为自己是十拿九稳地占了上风,非常高兴。诸葛亮怎么完成任务呢?下面我们进一步学习。当诸葛亮接受任务后,周瑜、诸葛亮各是怎样做的?(默读3~5节后答)

2、你从中看出什么?是怎么看出来的?

备用:

⑴周为什么吩咐不给诸葛亮准备造箭用的材料?

⑵诸葛亮怎么敢找鲁肃帮忙?

周瑜:想害诸葛亮,从“造”的方面卡,对诸葛亮的打算一无所知,连听了汇报也不明白。

诸葛亮:知道周瑜想害自己,知道鲁肃不会泄密,做好了防范工作,做的借箭准备。(识人心)

3、周瑜不知道诸葛亮怎么办,诸葛亮却在充分准备之后,稳扎稳打地开始行动了。(自由读6~9节)看看诸葛亮是怎么指挥军士们利用草船借箭的。读书要求:

⑴用“__”把出发时间、二十只船怎么受箭,怎么返回的语句勾出。

⑵根据课文内容,把借箭经过向同桌讲一讲,注意用上书中的重点词句。

4、请同学上台,用小船演示,讲述草船借箭的经过。(出示小黑板:长江方位图)

5、诸葛亮为什么选在第三天四更行动?怎么那么巧?

也用“__”勾有关句。(知天文)巧借天时。

6、他还作了哪些安排保证借箭成功?

⑴擂。

⑵船。

7、为什么叫士兵擂鼓呐喊?造成进攻假象,逼使曹军放箭。

8、为什么先叫船头朝西,后来又叫朝东,还要“一”字儿排开?

便于受箭,便于返回,走一步算一步,深谋远虑,善于分析和利用自然条件,叫巧借地理。(晓地理)

9、为什么调转船头后,书上要说是“逼近”?

⑴已惊动曹军,冒着危险。

⑵使曹军误以为是真的进攻。

⑶表现诸葛亮料事如神,胆识过人。

10、看插图,空中大雾迷漫,船外箭雨纷纷,诸葛亮却手摇鹅毛扇,正在饮酒取乐。请用“~~~”勾出他这时说的话。抽读。他为什么笑首说“只管饮酒取乐”?抽读。你为什么这样读?齐读。

11、曹操出兵没有?他怎么做的?──正中下怀。

12、曹操是怎么知道上当的?引读“诸葛亮吩咐……。”他为什么“吩咐……”?

⑴嘲讽、动摇军心。

⑵知道追赶不上。(抓“顺风顺水”扣“船头朝东”)

⑶有利于突出其才干。

13、草船借箭的结果怎样?

三天借箭十多万。(结果)

小结:一切都在诸葛亮的预料之中,一切都按诸葛亮的安排进行。他真是料事如神!

14、诸葛亮圆满地完成了任务,用为蜀、吴联军主帅的周瑜本应非常满意,他却长叹一声,导读。他为什么要长叹?

15、“神机妙算”什么意思?带有什么感情色彩?由周瑜的口中说出来,对他来说是多么痛苦,这口气怎么咽得下去但又不得不服输。再读这一句,体会周瑜的心情。

小结:两人斗智,至此胜负分明。

16、现在回顾全文,哪些地方看出诸葛亮神机妙算?

⑴三天有大雾。

⑵鲁肃会帮忙。

⑶二十只船够。

⑷船头东西摆。

⑸士兵擂鼓喊。

⑹只管饮酒乐。

⑺出发、返回妙。

17、“草船借箭”是写诸葛亮从曹操那里智取了十多万枝箭,为什么课题却命“借”?

⑴还击。

⑵还因为在借箭的整个过程中,诸葛亮巧妙地借天时、借地利、借对人的了解,巧妙地安排,从强敌手中智取十多万枝箭,充分展示了自己的才干,粉碎了周瑜想陷害自己的阴谋,打击了曹的实力与士气,为联合抗曹做出了贡献,命“借”就有利于表现他的才干。

18、就从这个“借”字,你体会到作者什么感情?你对诸葛亮什么感情?赞扬什么?

草船借箭教案及反思(篇8)

教学目标

1、认识10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妒忌、都督、推却、迟延、水寨、擂鼓、呐喊、支援、丞相、军令状、神机妙算、虚实”;理解带点词的意思。

2、指导学生分清事情前因后果,按事情发展先后顺序分段,概括段意。

3、紧扣“神机妙算”,从天时,地利、人心及借箭过程体会人物特点品质。

4、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教学过程

一、初学提纲

1、正确读写生字新词。初读课文,理解“才干、推却、妒忌、推却、神机妙算、虚实、迟延。”

2、默读课文,按“起因→准备→《借箭》→结果”把文章分为四段,概括段意。

二、深学提纲

1、“神机妙算”是什么意思?勾画诸葛亮神算“天时、地利、人心”借箭成功的重点句子,批注自己读书后的感受。

2、评价人物:

诸葛亮是一个()的人。

鲁肃是一个()的人。

曹操是一个()的人。

三、练习提纲

1、听写生字、新词,用“神机妙算”造句。

2、把《完璧归赵》缩写成150字左右的短文。

四、阅读迁移练习

同步阅读211页《火烧赤壁》:

1、按事情发展先顺序把课文分成四段。归纳主要内容。

2、烧赤壁的步骤是:

⑴_____

⑵_____

⑶_____

⑷_____

⑸_____

3、这个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一、初读课文,自学生字、新词,理清作者写作思路

二、抓住全文中心词“神机妙算”质疑

探究诸葛亮神算天时、地利、人心、借箭过程,体会人物特点。

1、质疑问难,筛选定标:诸葛亮神在哪里?妙在何处?他是怎样神算天时、地利、人心及借箭过程的?

2、以“诸葛亮知天文”为例,交给学生“前后联系,体会人物特点”的学习方法。

⑴找神算天文句子:

①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楚。

②第一天……第二天……第三天四更时候……

⑵去掉第一天,第二天的描写,与课文对照,体会诸葛亮的胸有成竹。

⑶总结方法:找句子,前后联系体会“神”。

3、循法自学“神算人心”,精读精讲“笑”的含义。

⑴找句子:

①诸葛亮笑着说:“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

②“江上雾很大,敌人忽然来改,我的看不清虚实……”

⑵探“笑”的含义:

①笑曹操(嘲笑)→生性多疑,上当。

②笑自己(自信、高兴、胜利)→算对了天,算对了人,让周瑜的陷害失算。

笑鲁肃(幽默、友善)→忠厚老实

⑶补写句子: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

4、循法自学神算地利,精讲两面受箭的含义:

⑴找句子:

①诸葛亮下令把船头朝西,船尾朝东……

②诸葛亮又下令把船掉过来,船头朝东,船尾朝西……

③曹操知道上了当,……顺风顺水……

⑵学生谈感悟后,老师精讲“两面受箭”的妙处。

①两面受箭,借箭十万支,保持平衡。

②顺风顺水,省去掉头时间。

5、再读借箭过程,列出借箭步骤,体会诸葛亮安排借箭过程的巧妙。

⑴第三天四更连船,驶向北岸。

⑵擂鼓呐喊,两面受箭。

⑶顺风顺水,驶回南岸。

三、回读全文,评价文中三个人物

诸葛亮:有胆有识足智多谋(智慧超群)

周瑜:智谋过人妒贤忌能

鲁肃:忠厚老实守信

四、转换迁移,训练运用

草船借箭教案及反思(篇9)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的能力,利用阅读反思等,拓展思维空间,使学生获得主动发展。”

这一课程理念如何落实到我们的教学实际中?值得思考。《草船借箭》的教学,试图以探究性阅读促进学生的主动发展。

教材

《草船借箭》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十册第五组的一篇课文,是根据我国著名古典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有关“草船借箭”的情节改写的。讲述了周瑜由于妒忌诸葛亮的才干,要诸葛亮在十天内造好十万支箭,以此陷害他。诸葛亮神机妙算,向曹操“借箭”,挫败了周瑜的暗算,表现了诸葛亮有胆有识,才智过人。

目标

依据课程标准对第三学段阅读教学的要求,结合教材特点,确定如下学习目标:

1、知识与情感目标:

理解课文内容,以“神机妙算”一词为突破口,认识诸葛亮的杰出才干和顾全大局的广阔胸怀。

2、能力目标:

学习从重点词句入手,联系上下文,读懂课文、探究课文的读书方法。

教法

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在教学过程中,要加强学生自主的语文实践活动,引导他们在实践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形成能力。为此,根据教材故事性较强,学生较感兴趣读的特点,在组织学生初读课文,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帮助学生把握探究主题。接着,引导确定探究内容,领悟探究策略,再组织学生进行类化探究体验。

学法

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是新的课程改革的突破口,《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时,学生能“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的有关词句,体会其表达效果”。根据本课特点,着重指导学生运用以下方法学习。

1、抓住重点词语“神机妙算”,设疑导读,以词绕文,串珠引线,深究课文。

2、自主阅读,自主探究,从相关词句入手,联系上下文,深刻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

流程

一、通读课文,把握探究主题

在学生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全部到位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确定“神机妙算”这一最有研究价值的词。

二、精读课文,领悟探究策略

自读“雾中借箭”,以“诸葛亮知天文”为例,找出最能表现诸葛亮神机妙算的句子,抓住相关句子的联系,引导学生体会、探究,认识诸葛亮的杰出才干和周瑜的自叹不如。

(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

(第一天,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第二天,仍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直到第三天四更时候,诸葛亮秘密地把鲁肃请到船里。)

三、再读课文,类化探究体验

在以上学习的基础上,概括“用联系的方法来探究问题”的学习方法,再次探究“雾中借箭”。(组织学生研读、交流)

1、以“识人心”为例,感悟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诸葛亮: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

(曹操:江上雾很大,敌人忽然来攻,我们看不清虚实,不要轻易出动。只叫弓弩手朝他们射箭,不让他们近前。)

2、以“懂地理”为例,感悟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诸葛亮:又下令把船掉过来,船头朝东,船尾朝西,仍旧擂鼓呐喊,逼近曹军水寨去受箭。)

(曹操:知道上了当,可是这边的船顺风顺水,已经飞一样地放回20多里。)

四、回读课文,深化探究主题

草船借箭的教学反思简短合集


88教案网内容专辑推荐:“草船借箭教学反思”,敬请浏览。

为别人照亮道路,自己必须放出光芒。提前准备教案是很多老师的习惯。教案的撰写有利于教师反思自己。什么样的教案才能称之为合格的呢?你可以读一下88教案网小编整理的草船借箭的教学反思简短,更多信息请继续关注本网站。

草船借箭的教学反思简短(篇1)

第十册《草船借箭》是根据我国著名古典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有关“草船借箭”的情节改写的。课文写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要诸葛亮在十天内造好十万支箭,想以此陷害他。诸葛亮用妙计向曹操“借箭”,挫败了周瑜的暗算,表现了诸葛亮有胆有识,才智过人。教学时我深刻领会教材,落实“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新理念。

一、从题入手,因题质疑。

教师板书课题,引导学生由课题展开思考,质疑。

师:看了《草船借箭》这个题目,你想知道什么?

生质疑:“草船借箭”是什么意思?“为什么用草船借箭”?为什么说是“借”箭而不是“取”箭,“骗”箭?等等。

这一目的培养学生提问题的能力,教师从中寻找有价值的问题,确定教学活动的重点。

二、自主阅读,合作探究

教会学生质疑,还要让学生学会解疑。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教师鼓励学生提出自己感兴趣或不懂的问题,跟大家讨论。如“草船借箭成功的原因是什么?”全班交流,各抒己见表现个体思维等方面的差异。

摘录课堂片段:

生:我知道诸葛亮神机妙算在他知道江上雾很大,曹操不敢轻易出兵,只叫弓弩手朝他们射箭。这样他就能借到箭了。(板书:“神机妙算”。)

生:我有补充。从江上雾很大,我联想到前文直到第三天四更时诸葛亮请鲁肃一起去取箭。从这里可以看出诸葛亮对天气早就预测,熟悉气象。(板书:“熟悉气象”。)

师:真好,刚才这位同学能联系上文来理解内容。请同学们再读一读曹操说的这段话,从这段话中你还知道什么?

生:我知道了诸葛亮对曹操的性格把握很透,预料准确。(板书:“懂人心”。)

生:我知道了曹操是个谨慎多疑的人。我从“看不清虚实,不要轻易出兵。”可以看出来。

生:上学期我们学习了《赤壁之战》一文,我了解到曹操是北方人,他的将士大多数是北方人,不善于游泳,不善于水战,所以他不敢轻易出兵。

师: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

生:我是从曹操说的话看出来的。

生:老师,我有问题。如果曹操命令弓弩手一齐向江中射火箭,诸葛亮就借不到箭,而且船会起火,不是更好吗?如果我是曹操,我就会这样做的。

课前对于这个问题并不在我的考虑范围之内,所以当有学生提到的时候,我感到有点无法回答,但是我并不是用生硬的解释去搪塞学生,当堂就表示自己没有考虑到这个问题,请学生容我在课后寻找一些资料去解释这个问题。这样一来,学生也能够谅解,要是滥用老师的所谓权威,我认为现在的学生很有个人见地,并不会生硬地搬用和执行他们认为不合适或无法认同的理论或要求,反而会给学生造成一种老师不懂装懂的认知,不利于以后教学工作的开展。在课后,我询问了同事和查找了很多资料,但是,并没有特别令人信服的说法,但我从《三国演义》中的其他故事中知道曹操很固执,他不易听信别人的意见;曹操的器量还比较小,于是得出一个相对合理的解释:火箭和普通弓箭相比,箭比较便宜,看不清虚实。以曹操的性格特点怎么舍得用火箭呢?再说,当时曹操并不知道船上都是草,他一心以为是对手来攻打,他的目的是杀伤对方的士兵,所以用普通弓箭较为符合当时的情况。对于这个回答,学生也认为是比较合理,能让人信服的。

这一环节在师生相动,生生互动中,通过抓住重点词语,联系上下文,联系已往知识突破重点。还能让学生理解到:“师不必贤于弟子,弟子未必不如师。”用学生的话来说就是:尺有所短,寸有所长。这样就能营造一种开明和谐的课堂气氛,让学生真正认识到自己的长处,间接做到了“成功教育”。

教学中选择有思维含量的“发散点”是有效进行发散思维训练的关键。课堂上学生质疑:如果三天内江面上没有大雾,诸葛亮“草船借箭”落空了会怎样呢?问题一提出,引起学生极大兴趣,大家各抒己见:有的说,诸葛亮肯定大难临头中周瑜的诡计了,有的说,诸葛亮足智多谋,定会有化险为夷的计策,有的说,聪明一世,糊涂一时,这一回诸葛亮很可能凶多吉少……围绕诸葛亮这个人物命运的预测,学生的看法虽然不同,但言之有据。我没有轻易下结论,而是肯定学生的思维,并鼓励学生课后阅读,继续探究。关注学生对语言的理解、运用和积累,培养他们的发散性思维的逐步建立。

教学中存有不足之处。担心教学内容没法按时完成,因此,有些体现学生主动性的动手、动口的活动还不够到位。个别学生的口头表达声音过小,应该鼓励学生大胆表达。日后教学应形成自己较稳定的教学风格,要求学生理解文章的内容并不是教学参考中的重点,而应注重学生在朗读、说话中语文能力的培养。同时,对于学生的质疑要和、作好充分的准备,课前要多考虑在课堂上可能会出现的各个问题,尽量减少“卡壳”的情况出现。

草船借箭的教学反思简短(篇2)

人教版新课标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第19课《草船借箭》这篇文章改选自《三国演义》中有关“草船借箭”的情节。

有人说《三国》是一部谋略之书,《草船借箭》则是谋略里的谋略;也有人说三国是一部智慧之书,那么《草船借箭》就是智慧里面的智慧。对于这样一个充满了谋略、充满了智慧的故事,同学们非常感兴趣。

东汉末年,曹操、刘备、孙权各据一方,相互讨伐,史称“三国鼎立”。当时曹操实力雄厚,刚刚打败刘备,又派兵进攻孙权,于是刘备和孙权联合起来抵抗曹操。刘备派诸葛亮到孙权那里帮助作战。课文中的故事就是在孙刘联合抗曹的背景下发生的。

课文描写了孙权手下的大将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想陷害他,就设了一个计谋,在十天之内造好十万支箭,企图以造不成箭贻误军令的借口加以陷害。而诸葛亮用妙计向曹操“借箭”,结果,诸葛亮只用了三天就借到了十万支箭。周瑜不得不佩服诸葛亮的确智慧非凡。

在教学《草船借箭》时,我贯彻了本校“灵动课堂”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新理念。

一、发散思维,勇于探索

在《草船借箭》的教学过程中,选择有思维含量的“发散点”是有效进行发散思维训练的关键。

1、激趣导入,初步感知。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受《明朝那些事儿》这本书的作者所采用的叙述方式的启发,这样导入:同学们,在《草船借箭》这出戏中,主要有几个人物出场?男一号是谁?男二号是谁?配角和跑龙套的又有谁?戏中讲述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结果如何?我的问题一出来,孩子们高兴了,马上翻书,马上报出了答案,因为他们早已经把这个故事读了很多遍了。男一号是诸葛亮,男二号是周瑜,他俩斗智,诸葛亮胜。你看,问题解决了,也为后面的继续学习奠定了良好的情感基础。

2、合作探究,深化认识。

第二课时在对课文进行深入学习时,我设计了三个核心问题,让学生、

分组交流,并展示汇报。这三个问题如下:

(1)你从课文的哪些词句中体会到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哪个地方写得最精彩?请把你的感情读出来。

(2)诸葛亮能成功借到箭的原因是什么?曹操失箭的原因又是什么?

(3)你认为周瑜到底哪些地方不如诸葛亮呢?

讨论后部分答案如下:

保证借箭成功的因素:

(1)雾的作用。(冬季,雾在四更最浓。)

(2)船的作用。(草人──雾中似人;相连──空隙较小,易于受箭,正反都可受箭。)

(3)曹操多疑之心。(不仅不轻易出动,令弓弩手射箭,调六千名弓弩手,使箭更多。)

(4)士兵作用。(擂露呐喊,虚造声势,引敌射箭。)

(5)水的作用。(冬季刮西北风,使船回去时“顺风顺水”。等到曹军发觉时,船已飞一样驶出二十多里。)

3、抓住诸葛亮的“笑”,填补文本空白。

在文中有这样一段描写,诸葛亮笑着说:“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我让学生抓住这句话中诸葛亮的“笑”来深入体会:他到底在笑什么?学生也觉得这个问题很有研究的价值,有的低头思考,有的窃窃私语,甚至有的同学已经高高地举起了手。我让他们先不要着急,先在小组内研讨一下。经过讨论,同学们得出如下结论:

(1)笑自己神机妙算(胜利的笑)(2)笑曹操不敢出兵(自信的笑)

(3)笑周瑜不自量力(胜利的笑)(4)笑鲁肃忠厚老实(幽默、宽厚的笑)

一个“笑”字,同学们读出了这么多的内涵,真令人不可思议。这时,课堂气氛异常热烈,孩子们兴奋起来,觉得课文越深挖越有意思,虽然已经打了下课铃,但他们愿意继续学下去。

二、体会写法,拓展延伸:

1、体会写法

在这堂课的结束部分,我在引导学生总结了本课无论是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周瑜的妒才阴险,还是鲁肃的仁厚守信,曹操的谨慎多疑,我们都是从文章对人物的语言描写中体会到这一写作方法的,总结出:这也是名著刻画人物形象的一个很重要的方法。通过语言,能帮助我们更深入地体会人物的内心,了解人物的性格特点。

2、拓展延伸

课题中的“借”换成“取”“骗”“受”“偷”行不行,为什么?

1、从“太阳出来了,雾还没有散。这时候,船两边的草把子上都插满了箭。诸葛亮吩咐军士们齐声高喊:”谢谢曹丞相的箭!”看出,用“借”好,因为骗箭不用谢。

2、联系“火烧赤壁”来看,也应用“借”,因为火烧赤壁时,诸葛亮把箭都还给曹操了。

3、用“借箭”更能突出诸葛亮的足智多谋,如果用“骗”,作者就不是赞美诸葛

草船借箭的教学反思简短(篇3)

今天,我讲《草船借箭》一文,“在预习课文的基础上,我让学生把不明白的问题提出来。大多数学生就围绕xxx来提问题,这时我发现陈懿文的小手举得特别高,一直不愿放下来,我心里嘀咕:还会问什么呢?一定又是在乱说。可为了不打消他的积极性,我请他发言:“‘是需要经过别人同意的,而在这个故事中是曹操中了诸葛亮的计,诸葛亮应是‘箭,为什么要用‘呢?”可书中明明用的是‘啊!这可是千百年来流传下来的呀!”

两军对垒,运用策略,不能说是诈骗,不然诸葛亮怎么能称得上是军事家呢?”从现在法律的角度看,十万支箭并非是一个小数目,诸葛亮犯了诈骗罪。”不对,那也得分清什么时间,为谁服务呀!诸葛亮这么做是为了国家,为的是蜀吴两国的利益,所以我认为这个‘最合适!”我看过《三国演义》,在以后的战争中诸葛亮不也把这些箭如数奉还了吗……”

当我看到这一幕时,不禁感到一丝欣慰。正是由于我今天的包容态度,我今天的大度,才使得我对我的学生有了新的而且深刻的认识,也使得学生真正地感受到了民主的课堂氛围,因而他们的思维异常活跃。这使我不由得想起陶行知老先生的一句话:“于是,我没有断然判定他们说得正确与否,而是对他们敢于大胆质疑,发表自己意见进行了表扬,学生个个喜形于色。“这一过渡自然得体,使得学生乐意带着问题,饶有兴趣地去读文章,进行思考。

草船借箭的教学反思简短(篇4)

《草船借箭》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十二册的一篇精读课文。这篇课文是根据我国著名古典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有关“草船借箭”的情节改写的。诸葛亮,是文中着力赞美的人物,周瑜称其“神机妙算”。引导学生了解草船借箭这件事情的前因后果和一步步的发展过程,领悟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是本课教学的重点。

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根本转变,是新课程改革提出的要求。这堂课,我在课型设计上进行大胆的创新,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引导学生通过读书与合作学习,解决所遇到的问题。学生在读读、说说、议议、写写中不知不觉理解了课文,并拓展延伸到整部小说。整个教学设计贯穿着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新课程理念。了解诸葛亮同周瑜斗智,巧妙地取得胜利并不是教学的重点。学习这课的主要目的是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让学生弄懂周瑜要诸葛亮造箭的真正用意是什么,而诸葛亮之所以乐意接受这一任务的原因又是什么,诸葛亮借箭为什么能成功,周瑜又为什么自叹不如,从而把事情的前因后果真正搞清楚。我通过实例操作,得到以下启示:

1、要构建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互动关系。新颁布的《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因此,在本课的教学中,我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置疑、探究,使学生的学习成为在教师指导下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例如:我让学生在充分朗读课文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探究“雾中借箭”这部分内容,让学生找一找从哪些句子中读懂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2、让学生在合作互动中学习语文。在本节课中,通过开展小组合作学习,以“合作互动”的方式引导学生探究诸葛亮怎么能够做到让船顺风顺水如期借到箭的。学生发挥群体的积极功能,智慧火花不断闪现,潜能得以充分发展。

3、让学生在探究发现中学习语文。语文课并不是枯燥乏味的,它具有审美性和情趣性,在探究的过程中,学生会得到许多有益的东西,教师要善于运用艺术的方式让学生体尝探求之味,享受语文的发现之乐,那才是语文教学的真谛所在。

4、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实现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的整合,使课堂教学的效果达到最优化。信息时代赋予我们全新的视角,给了我们新的思想、新的方法,我们应该充分运用先进的技术手段,来优化小学课堂教学。本节课中音乐和电教手段的应用完全为整个课堂教学服务,既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突破了重难点,同时也启发学生去探索文学的海洋,开阔孩子们的眼界。

通过这一堂课的设计及实施,我深深地领悟到:在课堂上,教师应恰当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创设乐学氛围,优化教学情境,并敢于打破传统的教学观念,给学生足够自主空间,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使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更透彻,这样才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草船借箭的教学反思简短(篇5)

《草船借箭》这篇课文学习目标是理解课文主要内容,说清借箭的过程,感受人物形象。为了弄清文章主要内容。我由解析课题开始,比如:“读了课文,你知道课文中有哪些人物?”通过学生的问答,将人物联系起来,说说在这些人物之间发生了什么事,也就是什么事情把这些人物联系起来,这实际上就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当这些问题抛出后,便开始引导学生明白:回答这些问题,实际上就是弄清楚课文的主要内容。也借此机会将文章分了段和概括故事梗概。

在初学借箭过程时,我出示了句子“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并就此一问“面对此场大雾,诸葛亮和鲁肃都看见了,他们的反应怎么样?心里都会怎么想?”学生抓住鲁肃的“吃惊地说”与诸葛亮的“笑着说”的对比,体会到了诸葛亮的镇定和胸有成竹。

在教学时我按教学环节进行,重点突出,教学目标也顺利地完成了,学生回答问题也很积极,也有几处亮点。但总觉得少了点什么,课堂的气氛也不够活跃,感觉是我引着学生按着我的思路、按着我的预设走,好像我变成了主人,没有把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人。课堂上应该是教师能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有的放矢地进行指导,以学生的学习为主,教师只是起着“导”的作用,然后能巧妙地完成教学任务。可我却没能和学生在课堂上碰撞出火花,仅仅是走过场而已。

这堂课,我有得有失,也清楚地认识到自己今后课堂上应改进的地方还有许多,驾驭课堂的能力还有待提高,对文本还应该更加深入,以后要认真上好每一堂课。

草船借箭的教学反思简短(篇6)

《草船借箭》是根据我国著名古典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有关“草船借箭”的情节改写的。课文写了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要诸葛亮在十天内造好十万支箭,以此陷害他。诸葛亮用妙计向曹操“借箭”,挫败了周瑜的暗算。我读了这篇课文后深深地被诸葛亮的智慧和胆略所折服。那么怎样来让学生走入文本,去欣赏和感受诸葛亮的大智大勇?怎样透过课文中几篇名著的教学,激发学生多我国古典名著的阅读兴趣呢?

1、落实“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新理念,激发学生深入探究的兴趣。

课前,安排学生了解时代背景,弄清魏、蜀、吴三国之间的关系,弄清文中出现的四个人物的性格特点及它们与“箭”之间的关系,这不仅仅为学生深入理解文章资料,把握人物形象奠定了基础,而且为落实课外阅读目标开了一个好头。文本中出现的主要人物有四个:周瑜、诸葛亮、鲁肃和曹操。透过反复研读课文后我发现文本中写到箭的,这四人各有不同的表述:周瑜——“造箭”,诸葛亮——“取箭”,曹操——“射箭”,鲁肃——“借箭”。“造箭”周瑜要诸葛亮十天造10万枝箭,明明是周瑜心胸狭窄,公报私仇,想加害诸葛亮。而诸葛亮答应3天造好,说明他心胸开阔,顾全大局,成竹在胸。“取箭”则是诸葛亮对真诚厚道的鲁肃充满信心,对自己的拥有的知识充满信心,对自己的预设充满信心,彰显了他的聪明才智。“射箭”是诸葛亮预料的曹操的必然行动,说明他深知曹操的多疑谨慎,大雾天必须不肯轻易出兵,只会放箭。真可谓是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凸现了诸葛亮过人的胆略。“借箭”是忠厚朴实的鲁肃对诸葛亮的神机妙算作的恰如其分的评价,因为只有他目睹并参与了诸葛亮草船借箭的全过程:向鲁肃借了船、借了兵,向曹操“借”了箭,诸葛亮自己不费吹灰之力,完成了周瑜交给的造箭任务。使得周瑜也不得不叹服:“诸

葛亮神机妙算,我真不如他!”

2、抓住矛盾处设疑,引导学生仔细研究文本。

诸葛亮在那么一个复杂的环境下,能够不费一兵一卒而借来十万支箭,可见他在天时、地利、人和方面的成就十分人所能及。但周瑜的才能也是数一数二的。“既生瑜,何生亮”,能够说周瑜和诸葛亮的才能是在伯仲之间,不相上下。那么,周瑜军中少了二十只草船和六百名兵士他会一点都没察觉?从常情来说,周瑜故意刁难诸葛亮,想尽办法来破坏诸葛亮的一切行动,但是,当鲁肃告诉周瑜“诸葛亮不用竹子、翎毛、胶漆这些材料”时,周瑜会一点也不怀疑吗?周瑜也是个聪明人,怎样会“无动于衷”呢?在教学这一部分时,我不禁产生了怀疑。于是,我查阅了《三国演义》,文中也是这样写的:瑜大疑曰:“且看他三日后如何回覆我?”看来,周瑜确实太自负了,当初他是因为嫉妒诸葛亮的才干而故意刁难,此刻明明明白诸葛亮不用竹子、翎毛、胶漆这些造箭的材料,但却不加多想,不再派人去打探虚实,而用三天的时间来睡大觉,在大帐里坐等诸葛亮的失败。周瑜呀周瑜,如此你岂有不败之理?

本单元的四篇课文均选自我国古典文学名著,教学中,我感觉自己对名著的了解实在太肤浅了,这让我的教学显得底气不足。看来,广泛地阅读(不仅仅仅是读教材、读教参,还要读名著、读儿童文学作品,读孩子们感兴趣的一切读物),紧跟时代地阅读(随着时代的发展,教材的变动,学生阅读面的开阔)是当好一名了“语文”老师的必修课,自修课,再修课。真是“活到老”须“学到老”啊!

草船借箭的教学反思简短(篇7)

案例陈述:《草船借箭》是一篇经典的文章,在教学过程中,我也按照教学设计,逐步分析,力求把课文讲细讲透,让学生充分了解诸葛亮的才能,学习他的聪明才智。但是,随着教学的进一步,我发现了一个问题,怎样才能让孩子更好地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于是晚上,我布置了课本剧的作业,为了演好课本剧,同学们在各组小导演的带领下,利用课余时间在教室前的走廊上,在音乐室,分工合作,边练边改,边改边演,蔚然一个个小剧团。比赛那天,每个小组都是胸有成竹、从容不迫。

根据老师前一堂课的安排布置,同学们在课后作好了准备。参加今早《草船借箭》课本剧演出的是三个小组,十二位学生。

张佳怡做第一组的导演,她扮演诸葛亮。张文雅铭扮演的是周瑜,陈泽飞演曹操和军士。课桌拉开,教室成了临时剧场。四个孩子上台了,诸葛亮摇一把硬纸片做成的羽毛扇;周瑜戴着纸做的头盔,一把塑料宝剑斜挎腰间;鲁肃没有什么装饰;曹操背着箭囊,还有橡皮筋和竹子做成的弯弓,显然武器是要等扮演军士时使用。观众在惊奇中等待着,等待着演员把我们领回战云笼罩的三国时代。有几个剧情值得一记。

剧情一:周瑜请诸葛亮赶造十万支箭,诸葛亮接受了都督分配的任务。周都督自以为诸葛亮中计,非常高兴,设宴招待诸葛亮,两相对饮。两位小演员把课桌拉过去,摆上两只白瓷酒盅,一把小酒壶,二人象征性地对酌起来,你一杯,我一杯。周瑜诸葛亮似乎真的就在我们面前,当年赤壁柴桑口就是这样演绎故事的。

剧情二:诸葛亮要写军令状给瑜,扮演鲁肃的郭浩赶紧递上纸、毛笔和墨。诸葛亮接过郭浩递过的文房四宝,躬身对桌,神态安然,在展开的纸上写了起来。只可惜诸葛亮把笔握错了,像握硬笔一样握软笔,扮演曹操的韩周立赶紧给他提醒,让他改正过来。

剧情三:鲁肃陪诸葛亮去借箭,两人坐着饮酒,面前摆着一只纸做的小船,告诉观众他们此时正坐在船上。外面传来“咚咚咚——”擂鼓声。他们立虚拟动作,从箭囊里拔出箭来对着江面放箭,扮演鲁肃的郭浩一脸惊慌,而诸葛亮却很镇静。通过表情,通过对话,很好地体现出课文的意蕴。

表演后,学生评委与我一起展开评议,根据对文本的理解和表现的才艺,评出了最佳创作奖,最佳表演奖,孩子们不亦乐乎。

思考:

一、课本剧,提高了学生的感悟能力

在一般的语文教学中,学生更多的是被老师牵着鼻子走,用课本剧则调动了学生主动学习、深入理解文章内容的积极性。而好的剧本又来自对课文的全面了解,认真研读,细细揣摩,精心选材,反复锤炼。不管从字词句的理解还是对人物性格的把握,同学们查资料,品读课文,互相质疑,主动找老师帮助解决难点。教师在释疑解难的过程中相机引导学生对课文重点的理解与把握,使学生对文本的解读有了更深的体会。

二、课本剧,强化了学生的语言积累

通过“我编我演”,再现了课本里、生活中的情境,以形象生动的课本剧表演表达了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深化认识。在学生排演时,教师给予了适当的点拨,帮助学生恰当运用语言,使语言更加规范、更加精炼。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台词是剧本的主要组成部分,要想把一台戏演好,不仅要能熟记台词,更重要的是要把作品中人物的语言内化成自己的语言,然后自然地富有创造地伴随着动作和神态以口语的形式表达出来,这才能吸引观众,激起观众的共鸣。学生通过不断的语言实践,逐步内化语言、积累语言、丰富语言,进而正确、熟练、灵活地运用语言文字,更好地与文本对话,与文本中的人物对话。这一过程,学生既有自外而内的吸收,又有自内而外的表达,运用课文中的语言加以述说,又在形象的再创造中发展着语言,使语言积累水到渠成。

三、课本剧,锻炼了学生的合作精神

课本剧是一种集体性活动,同学们在排演课本剧时,他们需要人人参与,个个动脑、动手,尽心尽力,才有希望自己的小组取得好成绩。所以在排演时亲密合作,无形中增加了同学之间的沟通和团结,培养了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学生在学校快乐不快乐的主要因素,正是由于这种团队的意识与合作的精神才造就了他们今天演出的成功。人若用愉快的心情看天,天特别蓝;看花,花儿特别美。孩子们学习功课有了一个快乐的心境,学习就显得信心十足,干劲倍增。

四、课本剧,增强了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

排演课本剧,作为语文教学的辅助手段,十分有利于学生学好语文,也非常适合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通过课本剧的表演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欲和探究欲,学生在经历了读、说、议、写、演、评这样一个有效的、真实的阅读过程,在人人参与的和谐的语言实践活动情境中,实现了语言的理解、内化、积累、运用,学生在读中领悟,在表演中体验,在编写中运用,在评议中鉴赏,使感悟能力、观察能力、表现能力、评价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得到增强,语文素养得到全面发展。

编写课本剧,使同学们人人参与,给他们提供了大展身手的机会,学生的思维不再只局限于课本,从而放飞了创造意识的翅膀。事实也证明,学生的创造潜能是惊人的,他们设计的许多情节,都大大丰富了课文的表现力。

草船借箭的教学反思简短(篇8)

《草船借箭》改自《三国演义》中有关“草船借箭”的情节。课文描述了孔明用妙计向曹操“借箭”,挫败了周瑜,表现了孔明的才智过人和胆识。下面把《草船借箭》的教学反思分享一下:

草船借箭教学反思:人教版新课标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第19课《草船借箭》这篇文章改自《三国演义》中有关“草船借箭”的情节。课文描述了周公瑾妒忌孔明的才干,以“十天内造好十万支箭”这难题陷害孔明。而孔明用妙计向曹操“借箭”,挫败了周瑜,表现了孔明的才智过人和胆识。在教学《草船借箭》时我贯彻“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新理念。下面把《草船借箭》的教学反思分享一下:

一、发散思维,勇于探索

在《草船借箭》的教学过程中,选取有思维含量的“发散点”是有效进行发散思维训练的关键。

1、情境采访,深化认识:

如,教师作为《三国周刊》的记者采访“孔明”:“孔明先生,您在借箭中的表现我佩服不已,请问您在向周瑜立下军令状时,怎会有如此把握?”学生会自然地对诸葛亮借箭成功的原因加以总结,并加入自己个性化的理解。

2、作业设计,拓展延伸:

在课的结束部分,我在引导学生总结了本课无论是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周瑜的妒才阴险,还是鲁肃的仁厚守信,曹操的谨慎多疑,我们都是从文章对人物的语言描述中体会到这一写作方法后,总结出:这也是《三国演义》刻画人物一个很重要的方法。透过语言,能帮忙我们更深入地体会人物的内心。随即设计小练笔作业:想象一下,如果周瑜刁难的是武松,故事情节会怎样?这一练笔作业的设计,让学生有了十分大的拓展想象空间,而且将本文所学用到了写作上。

二、充分把握文章留白处,感知人物形象

1、本课我教学的重点之一放到了研读第二自然段的人物对话,体会人物内心,感知人物形象:

由于这个自然段有一个明显的特点──以对话形式组段。在教学中我抛出问题:“分主角朗读第二自然段,给周瑜和诸葛亮两人加上他们说话时的动作、语气、神情。并想想为什么这样加?他们在说话时想些什么?”我的本意是期望学生能够透过自己的研读与合作探究交流,体会周瑜的妒才阴险与诸葛亮的机智、胸有成竹。学生在小组内交流的时候,议论纷纷,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观点。此时,课堂的气氛到达了最高点。

可在那里的教学中,在最该体现个性化阅读的时候,我却设计了一个齐读练习,虽然说在我的引导下,学生认识了周瑜的阴险狡诈、诸葛亮的神机妙算,但这与我的本意并不一致。由于我花了超多的时间在学生的引导上,在朗读方面花的时间就显得少了。此刻回过头来想想,语文教学中就是强调透过有感情地朗读来加深对文章理解的重要性。如果我把更多的时间到学生充分地朗读体会上(合作读、分主角读、分组读等多种形式的读),在读中领悟人物形象,可能到达的效果会更好。

草船借箭的教学反思简短(篇9)

从名著里节选的文章不好教,当我拿起《草船借箭》这篇课文时,一时竟也无从下手。后来,终于在网络上找到了一首描写草船借箭的小诗歌:草船借箭不寻常,要论成败有文章。都督周瑜欲陷害,孔明先生巧应对。妙算天文雾漫天,通晓地利蒙曹操。洞悉人心妙计成,世世代代美名扬。读了这首小诗,我特别兴奋,就以这首小诗为突破口吧。读完这首诗歌后,我让学生结合自己预习课文的情况,谈一谈诸葛亮在草船借箭时成功的因素有哪些。学生能找出是天文、地利、洞悉人心三个方面,我就给学生补充了一些古人认为成功的三大因素天时、地利、人和并板书在黑板上,让学生再次细读课文,找一找哪些句子最能体现诸葛亮的神机妙算,然后分别板书在相应的词语后面,以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诸葛亮这个人物形象。当学生找出第一段的对话时,我启发学生说,第一自然段这么多的对话,竟然都是周瑜说诸葛亮说,多单调呀,如果我们能加上相应的动作神态心理描写文章肯定会更精彩,也更利于我们有感情地朗读。学生们一听要让自己为名著作补充,兴奋得不得了,可是,问他们该加些什么内容时,他们却又答不上来了。我就把这项任务当做当成家庭作业布置了下来。第二天一上课就让大家说说自己改写的情况。没想到,他们说的很精彩,有些词语用的还很出乎意料呢。

这就是我们全班共同改写的结果。有一天,周瑜请诸葛亮商议军事,(明知故问)说∶“我们就要跟曹军交战。水上交战,用什么兵器最好?”诸葛亮(毫不犹豫地)说∶“用弓箭最好。”周瑜(暗自高兴)说∶“对,先生跟我想的一样。现在军中缺箭,想请先生负责赶造十万支。这是公事,希望先生不要推却。”诸葛亮(爽快地)说∶“都督委托,当然照办。不知道这十万支箭什么时候用?”周瑜(迫不及待地)问∶“十天造得好吗?”诸葛亮(将计就计)说∶“既然就要交战,十天造好,必然误了大事。”周瑜(试探着)问∶“先生预计几天可以造好?”诸葛亮(胸有成竹地)说∶“只要三天。”周瑜(神情严肃地)说∶“军情紧急,可不能开玩笑。”诸葛亮(态度坚决地)说∶“怎么敢跟都督开玩笑?我愿意立下军令状,三天造不好,甘受惩罚。”周瑜很高兴,叫诸葛亮当面立下军令状,又摆好了酒席招待他。诸葛亮(不动声色地)说∶“今天来不及了。从明天起,到第三天,请派五百个军士到江边来搬箭。”诸葛亮喝了几杯酒就走了。加上这些词语之后,学生读起文章来,感情更充沛了。因为他们知道,这场谈话对周瑜来说,刚开始就是个阴谋,而对于诸葛亮来说,不过是在陪周瑜做一场游戏而已。诸葛亮的谈笑风生和胸有成竹都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为他们接下来的学习做好了铺垫。

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而好的教学设计却是学生学好课文的必备条件。功夫用在课前,我们就会在课后少一些遗憾和查漏补缺。

草船借箭的教学反思简短(篇10)

《草船借箭》一文教学结束之后,我想了很多很多。平时,每节课教师都是主人,串讲串问,有时学生脱离轨道立刻拉回来,生怕浪费一点教学时间,完成不了教学任务;有时又害怕学生造成尴尬的场面,自我下不了台,每次涉及质疑问题,都是牵着他们走。可今日这次课堂上的两个小插曲,反而使我感到了教学的简便,学生创造的火花也在不断闪烁。那么,我们如何把学习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呢?经过《草船借箭》一文教学,我有以下几点体体会

一、创设安全的学习氛围。

教学活动实际上就是师生交往过程中相互影响,相互交流,从而增强师生情感交融,促进学生学习本事提高的过程。所以,课堂教学中,仅有良好的民主伙伴关系,才能进一步创设和谐、愉快的教学氛围,让学生有效地进行学习。如当学生提出第一个疑问“借”用得不对时,我就进行纠正,他也许会有苦恼,也许会有被批评的不悦,而我并没有这样做,这就还给了学生学习的充分自由,使他们充分享受到参与的乐趣,享受到发表不一样意见的乐趣,使思维最大限度地活跃起来,促进了学生创造力的发挥。

二、鼓励学生大胆质疑。

我在教学实践中发现,大多数学生是“疑而不问”,那些不善于质疑的人,一般学习态度懒散、知识面狭窄,而乐于发问的人却思维活跃,解决问题本事比较强。质疑就是刺激学生进取思维的诱因,也是促其发奋学习的动力。有了质疑,学生就会产生求知欲,变被动理解为主动追求。“疑而能问,已得知识之半”。学生由疑而问,也是一个主动学习、进取思维的过程。所以我们要保护学生质疑的进取性,哪怕是一些幼稚、肤浅的问题。

三、张扬儿童创造的天性。

“疑”是创新学习课堂的主轴承,思维是创新学习的核心,培养良好的思维品质是发展学生智力与本事的突破口,而创造性是良好思维品质的重要方面,在过去的教学中我往往只注重教育学生确信书上写的、教师讲的,如果有学生提出异议,就很生气,即使学生的意见是对的,也要顶回,其实这样极大地挫伤了学生的思维进取性。在上《草船借箭》一文时,如果我直接批评了那位学生:“明明是草船借箭,有什么不对?”那样,学生就不会发现诸葛亮的神机妙算经过这个“借”字表达得淋漓尽致,当然更不会体验到学习的欢乐。如果我先告诉那个学生:“曹操就是生性多疑,是比不上诸葛亮的。”相信这个学生会很受打击,以后可能只会遵循所谓的“正确与否”,从此扼杀了儿童创造的天性。从这节课的教学中,我深深地领悟到,仅有那种能给学生足够自主空间的教学,仅有那些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新的学习方式的教学,才能更加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草船借箭教案打印版


老师会对课本中的主要教学内容整理到教案课件中,写教案课件是每个老师每天都在从事的事情。做足了关于教案课件的前期准备,这样学生才能高效地掌握知识点。要写好教案课件,有没有好的范文可借鉴呢?小编收集并整理了“草船借箭教案打印版”,希望对您的工作和生活有所帮助。

一、教学目标设计

1、认知目标: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弄清事情的前因后果;借助网络等信息手段,初步了解有关三国的知识(人物)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搜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3、情感目标:引导学生关心中国的历史,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二、教材内容及重点、难点分析

东汉末年,曹操、刘备、孙权各据乙方一方,称魏、蜀、吴三国。当时曹操刚刚打败刘备,又派兵进攻孙权,于是刘备和孙权联合起来抵抗曹操。刘备派诸葛亮到孙权那里帮助作战。课文中的故事就是在孙刘联合抗曹的背景下发生的。孙权手下的大将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想陷害他,就设了一个计谋,让诸葛亮在十天之内造好十万支箭,结果,诸葛亮只用了三天就借到了十万支箭。周瑜不得不佩服诸葛亮的确智慧非凡。

文章的教学重点是体会在整个事件中诸葛亮的神机妙算都表现在哪些方面,以及弄清草船借箭这件事情的前因后果。

这篇文章不同于一般的讲读课文,因为它有很深厚的历史背景,所含概的知识面特别广,所涉及的人和事也很多,因此我们不能仅仅满足于课文内的知识,而应跳出书本,采集各方面的信息来丰富学习内容。

三、教学对象分析:

根据小学生具有直观形象思维的特点,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优化学生的学习环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在主动探索中学习,培养学生学习的独立性。学生已经初步掌握了上网浏览的能力和一定的文字处理能力。互联网丰富的信息资源以及超文本结构特别适合于学生进行“自主发现,自主探索”的探索式学习,这种学习模式能彻底改变传统教学过程中学生被动学习的状态,从而使学生处于积极主动的地位,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创造性。让学生在积极动手、动脑、动口中自己阅读、思考、质疑达到获知、探索问题之目的。

四、教学策略及教法设计:

运用多媒体技术,为学生创设丰富的情境,激发学生兴趣,以探求问题来引导学生在自主中学习,思考质疑,运用多媒体引导创新。原来基于归纳或演绎的讲解式教学转变为基于“情景创设”,“主动探索”,“协作学习”,等多种新型教学方法综合运用的全新形式。有助于学生发散性思维、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和创新能力的孕育。

操作过程是:辅以视听,创设氛围——网络支持,把握人物——动画演示,突破难关——图文呈现,巩固强化——网上冲浪,拓展视野

我采用这种多种信息技术整合的方法来进行教学,可以使课堂上的学生既能主动获取知识,又能主动探索思考;既培养了学生的阅读能力,又提高了他们搜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五、教学媒体设计:

整个这节课贯穿着网络的链接和搜索,以“蒙泰瑶光”编著软件和“powerpoint”为交互主线。其中“蒙泰瑶光”作为教师授课的引导工具,本节课中,我分别在导入新课,突破重、难点,课后练习和拓展联系中运用它。“powerpoint”是我用于引导学生上网查阅资料时,提供参考网址时使用。

六、教学过程设计与分析

(一)导入新课(辅以视听,创设氛围)

同学们,今天让我们再一次穿越时光的隧道,去探寻1700多年前那场智慧与胆略的经典之作《三国演义》之《草船借箭》。

(二)进行新课(网络支持,把握人物)

1、在小组内交流学习收获,同时质疑。教师巡视指导。

2、各组选派代表运用各种手段交流(语言表达、电脑展示、学生表演、图片讲解等)汇报

教师补充说明,帮助学生拓展知识的深度及广度。

汇报内容:A、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

B、中哪些事例表现出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1)上知天文下晓地理。

(2)知己知彼。

(3)熟通兵法。(动画演示,突破难关)

(4)有预见性。

3、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找出最能表现诸葛亮因神机妙算而成竹在胸的一段话读一读。

4、师生总结

(三)巩固练习(图文呈现,巩固强化)

1、电脑配图出示一个小故事《死诸葛吓走活仲达》,让学生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这个故事中哪些地方能体现出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2、据你所知,还有哪些三国故事也体现出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四)课堂延伸(网上冲浪,拓展视野)

利用互联网了解更多的《三国演义》的人物和事件,学生边浏览边将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进行剪切编辑,溶入自己的想法,整理成一篇小文章,相互交流。

七、练习设计

阅读分析:

死诸葛吓走活仲达

诸葛亮病危期间,先向姜维传给他自己的兵书,又交代了军事安排。他吩咐杨仪,我死后不能发丧,做一个假诸葛亮木像放在车上,一切事务照常进行。

杨仪、姜维和费一按照诸葛亮的嘱托,暂时扣压丞相病故的消息,有次序地撤退人马。

诸葛亮的遗体装在灵车上的一个龛里,由三百多精心挑选的将士护送,要运回成都。

司马懿催动大军追赶蜀兵,以为诸葛亮已死了。但是半途他犹豫了,会不会又中了诸葛亮的诡计!这时夏侯霸带着探子来报,五丈原蜀营已空无一人。司马懿听说后,半信半疑,率兵开向五丈原,果然蜀营空空。他唯恐蜀军撤走,赶紧带领人马向前追杀而去。忽然间蜀军掉头杀了回来,一面大帅旗上写着:汉丞相武乡侯诸葛亮。只见中军“汉丞相武乡侯诸葛亮”大旗飘动,四轮车上坐着一位活生生的诸葛亮!这可吓坏了司马懿,以为又中了诸葛亮的计了。于是勒马往回逃,魏军兵将丢盔弃甲,自相践踏。魏军一直逃跑了五十多里地。两个魏将赶了来,叫司马懿不要惊谎。司马懿停下来急问:“我的脑袋还在吗?”知道蜀兵已远去,他才放心了,与夏侯霸、夏侯惠向魏营走去。司马懿到处探听蜀军的去向,而蜀军早已不见踪影。

后来司马懿得知,诸葛亮确实死了,蜀军已全部退回汉中。司马懿遇见的诸葛亮仅仅是木像而已,他这才后悔不迭。司马懿十分感叹:“我不能料到诸葛亮的死啊!”

由此,蜀地便流行了一条谚语:“死诸葛亮吓走活仲达”。

司马懿再次引兵追赶蜀军,但已晚了。他不得不佩服诸葛亮确实是一代奇才。司马懿无可奈何,只得带领队伍回营了。

此时,蜀营将士放声痛哭,为丞相诸葛亮举哀。

回答问题:

在这个故事中,又有哪些地方体现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八、教学过程流程图

辅以视听,创设氛围

网络支持,把握人物

动画演示,突破难关

图文呈现,巩固强化

网上冲浪,拓展视野

「必备」草船借箭的教学设计及反思2000字(模板11篇)


一般给学生们上课之前,老师就早早地准备好了教案课件,需要大家认真编写每份教案课件。写好教案课件,也能让老师及时去总结和反思教学情况。从哪些角度去准备自己的教案课件呢?小编陆续为大家整理了「必备」草船借箭的教学设计及反思2000字(模板11篇),如果对这个话题感兴趣的话,请关注本站。

草船借箭的教学设计及反思 篇1

教学目标

1、学习按事情发展顺序安排材料的方法。

2、突破重点,明确文题。

3、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学重、难点

认识诸葛亮借箭的主要原因。

课前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19课《草船借箭》。(出师课件题目)上节课我们已经了解了课文的大意,知道草船借箭的起因是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结果是周瑜自叹不如。下面我们一起来欣赏新版的草船借箭这个故事(出示课件。)

2、故事为什么起因和结果会截然不同呢?(生答是因为诸葛亮神机妙算)教师板书:神机妙算。

3、引导学生解释神机妙算。

二、精读课文,研读句子

1、提问:

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表现在哪里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在文中画出表现诸葛亮神机妙算的句子。

2、“谁来说说,你从课文的哪些词句中体会到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指名回答: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

(出示幻灯片: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

“这场大雾,诸葛亮和鲁肃都看到了。请大家体会体会,鲁肃看到这场大雾会是怎样一种心情?”(害怕、吃惊)

“假如你是鲁肃,怎么读这个句子?”指导朗读句子:如果曹兵出来,怎么办?引导学生读出害怕、吃惊的语气。

那么,诸葛亮看到这场大雾又会是怎样一种心情呢?”

(预料之内,暗自高兴。)

“假如你是诸葛亮,怎么读这个句子?”(引导学生读出暗喜、得意的语气。)

3、仅此就能看出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吗?也许大雾是凑巧碰上的。所以要联系上下文深入研究。(指名口答:第一天,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第二天,仍然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直到第三天第四天时候,诸葛亮秘密地把鲁肃请到船里。)(反复诵读,读出诸葛亮的胸有成竹、从容不迫。)

组织学生议论:把“第一天,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第二天,仍然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直到第三天四更时候,诸葛亮秘密地把鲁肃请到船里。”改成:“第三天四更时候,诸葛亮秘密地把鲁肃请到船里。”如何?

4、“只有这样写,才体现出诸葛亮的胸有成竹。大家看,这就是神机妙算的诸葛亮!”

三、回读课文,研究体验

用联系的方法来研究问题,这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读书能力。用这种方法,再次“雾中借箭”这部分的内容,你还能从哪些句子的联系中读懂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学生研读,教师巡视,四人小组交流讨论。

1、识人心。诸葛亮在笑谁?笑他们什么?(出示幻灯片)

2、指导朗读诸葛亮的话。

3、我觉得诸葛亮的话并没有完。这是话中有话,话后有话啊!你能把诸葛亮美说出来的话说出来吗?(组织全班交流。然后指名回答)

(生答: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一定会叫弓弩说朝我们射箭,箭一定会像下雨一样。)

(生答: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一定会叫弓弩手朝我们射箭,这十万枝箭我们借定了。)

师:你们真是诸葛亮的知音啊!既然如此,那课文为什么不把这些话写出来呢?

小结:如此谈笑风生,镇定自若。为什么?因为他深知曹操疑心重,用兵谨慎,在看不清虚实的情况下,不会轻易出动,只叫弓弩手朝他们射箭。这样写,不仅使课文含蓄,而且给读者以思考回味的余地。

4、诸葛亮算得准不准呢?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出示幻灯片:

曹操听到鼓声和呐喊声,就下令说:“江上雾大,敌人忽然来攻,我们看不清虚实,不要轻易出动,只叫弓弩手朝他们射箭,不让他们近前。”他派人去汉寨调来六千弓弩手,到江边支援水军。一万多弓弩手一齐朝江中放箭,箭像下雨一样。

引导学生理解:

⑴曹操生性多疑,再加上天气的原因,只叫弓弩手射箭而不派兵进攻,正中诸葛亮的下怀,这也是他事先算到的。

⑵“诸葛亮又下令把船掉过来,船头朝东,船尾朝西,仍旧擂鼓呐喊,逼近曹军的水寨受箭。”为什么两面受箭?(既能多受箭,又可保持船体平衡。)

师:可见,诸葛亮方方面面考虑得那么周到那么成熟,那么滴水不漏,安排巧妙,你们说诸葛亮神不神?妙不妙?

⑶什么时候曹操才知道上当了?

(学生读出书中的句子)难怪周瑜长谈一声,说:“(生齐读)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

5、思考讨论:那么周瑜到底在哪些方面不如诸葛亮呢?

6、草船借箭成功的原因有哪些?(学生边回答教师相机出示课件)

7、请用一个词语来概括诸葛亮的才干。

四、总结拓展

后人借这件事写了一首诗来赞扬诸葛亮的智慧(出示课件:一夜浓雾满长江,远近难分水渺茫。骤雨飞蝗来战舰,孔明今日付周郎。)学生齐读、抄写背诵。

草船借箭的教学设计及反思 篇2

《草船借箭》是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第十册中的一篇课文。讲述的是诸葛亮凭借其聪明才智借箭成功,避开了周瑜暗算的故事。表现了诸葛亮有胆有识,才智过人。

教学重点

1、使学生了解草船借箭这件事的前因后果和一步步的发展过程。

2、要引导学生从草船借箭这件具体事件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我在教学设计上紧扣“神机妙算”这一线索,让学生在质疑、探索、交流、延伸的过程中,充分调动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教学过程

一、质疑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培养创造动机,鼓励积极的思维活动。

教学中,我一共安排了三次质疑:

第一次是在课的开始,出示课题后,我向学生简单介绍故事发生的背景,把学生带入引人入胜的斗智情境,接着让学生针对课题质疑,这时,学生已设身处地地想:面对生死关头的诸葛亮借到箭了吗?怎样借的?为什么要用草船借箭呢?此时学生所关注的无非是有关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方面的问题,这是学生对教学内容产生兴趣的表现。

第二次是在理清文章思路后,让学生自读“借箭经过”部分后质疑,由于学生间的个体差异,所提出问题的思维价值也不尽相同,但这是他们自读后经过独立思考产生的疑问,学生思维的大门已经打开。通过师生共同梳理,筛选出带有共性的、有思考价值的问题。如:

1、诸葛亮为什么在第三天四更大雾漫天时去取箭?

2、鲁肃向周瑜报告为什么不提借船的事?

3、诸葛亮为什么认定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

4、诸葛亮为什么叫人把船连起来、“一”字摆开,并用青布幔子和草把子遮住,又要擂鼓呐喊呢?

5、诸葛亮为什么先让船头朝西,后让船头朝东呢?

第三次质疑是在学生理解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后,对语言内涵的体味和对语言形式的深层理解,学生提出:

⑴诸葛亮为什么能做到神机妙算?

⑵十万支箭明明是骗来的,题目为什么不叫《草船骗箭》而叫《草船借箭》呢?学生的质疑逐渐有深度、有广度,从而使学生的思维在分析、比较、归纳的过程中得到拓宽,受到启迪。

二、探索、交流

“质疑──解疑”是创造性自主学习的模式,而自主探索、相互交流、合作解疑是主体学习的充分体现。解疑的过程是读书讨论的过程。通过讨论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智慧,使他们的思维迅速发散与集中。在第一次解疑中,学生默读全文,用“──”划出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学生经自主探索便能解决。第二次则需引导学生反复读“借箭”部分,讨论诸葛亮为什么那样安排借箭过程,学生说出以下原因:

1、诸葛亮在大雾漫天时借箭不容易被曹操发现。

2、鲁肃不向周瑜说借船的事说明他忠厚、守信用。

3、诸葛亮认定曹操不敢出来,说明诸葛亮了解曹操多疑的性格。

4、把船连起来、“一”字摆开,用青布幔子遮住,又要擂鼓呐喊是为了虚张声势、多受箭。

5、先是船头朝西,后船头朝东,一是为了多受箭,二是为了回去时顺风,跑得快。

这时,学生已理解到诸葛亮借箭成功是他知天、知人、知地的结果。学生的情感由对文章的喜爱发展到对诸葛亮“神机妙算”的敬佩,学生的思维也由定向思维发展到异向思维。在讨论“诸葛亮为什么能做到神机妙算”时,学生的思维开始发散,发言积极踊跃,得出以下结论:

⑴诸葛亮博览群书、知识广博。

⑵诸葛亮善于观察周围的人和事。

⑶诸葛亮能灵活巧妙地运用所学到的知识解决问题。

⑷诸葛亮做事考虑周全,安排巧妙。

通过讨论,学生体会到诸葛亮的神机妙算不是算卦算来的,也不是天生俱有的,而是在平时的生活中一点一滴地积累起来的,也正是在学生对诸葛亮的啧啧称赞声中激发了自身努力学习的斗志。而通过讨论题目为什么不叫《草船骗箭》而叫《草船借箭》这一问题,又训练了学生依据中心推敲、斟酌词句的能力。

三、延伸在平常的教学活动中,常常是疑解为止

其实,任何一门学科的教学,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仅仅只能解决某一方面的问题。如果我们的教育是把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放在首位的话,就不能被课堂时空所限,即在实现某一教学目标后,还应适时地将课内所学向课外延伸,以达到刺激学生不断产生学习需求的目的,从而使其主体地位在整个活动中得到充分落实。在学完《草船借箭》一课后,我拿出《三国演义》,说:“同学们,学完了这一课,我们对诸葛亮有了初步了解,但要想真正了解诸葛亮,仅凭这篇课文是不够的,我希望大家课后读读这本书,你便能从中找到更多的大案。”显然,学生平静下去的心又被老师的话激活了:诸葛亮还有什么神机妙算的事吗?周瑜还会设机陷害诸葛亮吗?不言而喻,同学们争相传阅,“寻根究底”的劲头不亚于课内。

草船借箭的教学设计及反思 篇3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的能力,利用阅读反思等,拓展思维空间,使学生获得主动发展。”

这一课程理念如何落实到我们的教学实际中?值得思考。《草船借箭》的教学,试图以探究性阅读促进学生的主动发展。

教材

《草船借箭》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十册第五组的一篇课文,是根据我国著名古典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有关“草船借箭”的情节改写的。讲述了周瑜由于妒忌诸葛亮的才干,要诸葛亮在十天内造好十万支箭,以此陷害他。诸葛亮神机妙算,向曹操“借箭”,挫败了周瑜的暗算,表现了诸葛亮有胆有识,才智过人。

目标

依据课程标准对第三学段阅读教学的要求,结合教材特点,确定如下学习目标:

1、知识与情感目标:

理解课文内容,以“神机妙算”一词为突破口,认识诸葛亮的杰出才干和顾全大局的广阔胸怀。

2、能力目标:

学习从重点词句入手,联系上下文,读懂课文、探究课文的读书方法。

教法

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在教学过程中,要加强学生自主的语文实践活动,引导他们在实践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形成能力。为此,根据教材故事性较强,学生较感兴趣读的特点,在组织学生初读课文,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帮助学生把握探究主题。接着,引导确定探究内容,领悟探究策略,再组织学生进行类化探究体验。

学法

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是新的课程改革的突破口,《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时,学生能“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的有关词句,体会其表达效果”。根据本课特点,着重指导学生运用以下方法学习。

1、抓住重点词语“神机妙算”,设疑导读,以词绕文,串珠引线,深究课文。

2、自主阅读,自主探究,从相关词句入手,联系上下文,深刻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

流程

一、通读课文,把握探究主题

在学生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全部到位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确定“神机妙算”这一最有研究价值的词。

二、精读课文,领悟探究策略

自读“雾中借箭”,以“诸葛亮知天文”为例,找出最能表现诸葛亮神机妙算的句子,抓住相关句子的联系,引导学生体会、探究,认识诸葛亮的杰出才干和周瑜的自叹不如。

(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

(第一天,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第二天,仍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直到第三天四更时候,诸葛亮秘密地把鲁肃请到船里。)

三、再读课文,类化探究体验

在以上学习的基础上,概括“用联系的方法来探究问题”的学习方法,再次探究“雾中借箭”。(组织学生研读、交流)

1、以“识人心”为例,感悟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诸葛亮: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

(曹操:江上雾很大,敌人忽然来攻,我们看不清虚实,不要轻易出动。只叫弓弩手朝他们射箭,不让他们近前。)

2、以“懂地理”为例,感悟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诸葛亮:又下令把船掉过来,船头朝东,船尾朝西,仍旧擂鼓呐喊,逼近曹军水寨去受箭。)

(曹操:知道上了当,可是这边的船顺风顺水,已经飞一样地放回20多里。)

四、回读课文,深化探究主题

草船借箭的教学设计及反思 篇4

教学目标

1、认识11个生字,读读记记“吓唬、诡计、如何、但凡、请勿自误、踉踉跄跄、一饮而尽”,理解带词语。

2、抓住事例及事例中人物言行,心理体会武松的性格特点。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学习提纲

1、读通读顺课文,自学生字,理解词语:如何、但凡、请勿自误,踉踉跄跄、一饮而尽。

2、默读课文,按“喝酒→上冈→打虎→下冈”的提示把课文分成四段,概括段意,归纳主要内容。

3、自读勾画“喝酒”中人物言行的重点句子,批注体会,你认为这部分内容刻画武松()特点。

4、自读,勾画“上冈”中人物言行、心理的句子,批注感受,这部分内容刻画了武松()特点。

5、默读“打虎”部分,你认为这部分写了()()()三个层次。这部分内容刻画了武松()特点。

二、练习提纲

1、同步迁移练习:同步同读222页《林冲棒打洪教头》。

⑴本文主要写了()事,刻画了林冲()特点。

⑵联系上下文解词:

拔草寻蛇──

依草附木──

2、读写结合练习:

⑴从《等待》《我心灵的一座桥》《我忘不了她(他)》《大家都夸他(她)》中选一个题目写一个人。

⑵通过二、三件事写出一个人物的特点。一、初读课文,自学生字、新词,理清写作思路,把握主要内容

二、指导学生抓住人物言行,心理深读深悟,体会人物特点

1、喝酒(言行)→豪迈倔强。

2、上冈(行动、心理)→勇敢无畏

3、打虎(行动):

⑴三闪猛虎。

⑵棒打猛虎。

⑶拳打猛虎。

(机智勇敢)

三、回顾全文,梳理归纳人物特点

豪放倔强、机智勇敢。

四、转换迁移,训练运用

草船借箭的教学设计及反思 篇5

教学目标

1、能结合课文内容,了解人物特点。

2、理清文章层次,弄清事情的前因后果。

教学课时

两课时。

教学课时

一、揭题导入

1、大家知道我们今天要学哪一课?(板书:草船借箭)

2、谁知道“箭”是什么样子?(前面是一个三角形的铁头,中间是一根竹竿,后面有翎毛)。大家再看看这个“剑”和这个“箭”一样吗?谁谈谈对“剑”的了解?(剑后是一个把儿,前面是剑刃子,双面的,是一种短兵器)。战场上什么情况下用“剑”?(短兵相接)“水上交战”用什么兵器最好?(箭)文中故事所用哪种?知道不?

二、检查预习

投影出示:

区分:瑜、寨、饮(yn)。

字音:都督、翎毛、擂鼓、弓弩手。

理解:妒忌、甘受惩罚、委托。

三、初读课文,感知人物

1、在预习时,同学们肯定都不同程度地读了课文,还想读吗?想听吗?打开书,听老师读文,边听边画出文中写到的主要人物。

2、故事听完了,人物勾划出来了吗?能不能简单地谈谈你对文中主要人物的印象?

板书:

周瑜、诸葛亮、鲁肃、曹操

四、再读课文,了解人物

1、想不想再读?自由挑选你最喜欢的人物所处的段落来读,边读边体会人物的性格特点。

2、“草船借箭”这个故事发生在什么时候?(三国)都有哪三国?(板书:魏、蜀、吴)分别由谁统治?

(魏大权已在曹操手里。当时曹操刚打败刘备,又派兵进攻孙权,于是孙、刘联合抗曹。刘备派诸葛亮去帮助孙权,以共同抗曹,正是在这种背景下,才有了“草船借箭”的故事。)

五、研读课文,分析人物

1、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对以上这几个人物,能不能结合课文具体内容再谈一谈对他们的印象?

2、汇报交流:

周瑜:心胸狭窄、妒贤忌能。

诸葛亮:心胸宽阔、顾全大局、智谋两全。

鲁肃:忠厚守信。

曹操:疑心太重。

六、读议结合,理清层次

1、在这些人之间发生了什么事?也就是说,什么事把这些人联系起来了?

2、汇报:

(比如:周瑜让诸葛亮造箭,诸葛亮答应了;诸葛亮请鲁肃帮忙,鲁肃答应了;诸葛亮用计向曹操借来十万支箭。)

3、谁能用一段话把这几个人物联系起来说一说?

(周瑜让诸葛亮短时间内造十万支箭,诸葛亮答应了,鲁肃借船给诸葛亮造箭,诸葛亮用计谋向曹操借来了十万多支箭。)

4、如果现在分段,能不能分?

事情的起因是什么?(妒才造箭)

事情的结果呢?(如期交箭)剩下的呢?(经过)

如果我们把经过再分两部分,可以吗?(借箭准备、借箭)这才是“草船借箭”的过程,将是下节课要着重解决的问题。

七、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

一件事情的发生、发展,总有原因和结果。搞清事情的前因后果,对于我们理解课文、写好文章、都是很有好处的。“草船借箭”的前因后果我们搞清楚了。那么在事件中的一些具体情节上也都有自己的前因后果。主要反映在课文的一至五自然段。

八、总结

这节课,我们采用读、议的方式,理清了文章的层次,分析了人物的性格特点,从中知道了周瑜是一个妒忌心很强的人。但文章的最后,周瑜说了一句: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这又是什么原因?大家一定想搞清楚吧!对于这个问题,将在下节课进一步了解。

板书设计

草船借箭

起因经过结果

妒才造箭借箭准备、借箭如期交箭

草船借箭的教学设计及反思 篇6

一、导入新课

1、介绍《三国演义》。(课件展示)

2、你知道三国演义中的哪些故事?这些故事你是怎么知道的?看来我们可以在网络上、在书上、在有意的电视节目中都可以了解到很多的知识。今天我们就一同学习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神机妙算的故事──《草船借箭》板书。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自读课文,思考课文的主要内容。并完成大屏幕中的内容。

2、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个故事发生的前因后果。

三、抓住重点词,理解人物

快速默读,了解文章中哪个词语最能点明诸葛亮借箭成功的原因。(教师板书:神机妙算)

1、引导学生说出“神奇妙算”的意思:

你是怎么知道的?

(释义神、妙:形容高明;机、算:指计谋。惊人的机智,巧妙的计谋。形容善于估计复杂的变化的情势,决定策略。)

2、指导朗读:教师指导学生朗读课文的最后一句,力争把周瑜的心情表现出来。

3、学生同桌互相分角色朗读,体会周瑜的心情。

教师引导学生在朗读过程中注意问题。(要读出:周瑜的既叹息无奈,还愤愤不平的语气。)

4、诸葛亮神在哪里?妙在何处?他是怎样借到箭的呢?请大家画出相关的句子并在上面做上适当的批注。可以自己细读教材理解,不能解决就在小组中讨论。

学生:

⑴他算到了当时的天气。

⑵他算到了人们的心理。(包括鲁肃、周瑜、曹操等人物的心理。)

⑶他算到了借箭的方法。(出示课件

四、细读课文,分析诸葛亮借箭成功的原因

1、学生读相关的段落,理解诸葛亮借箭的方法。

2、那么我们思考一下,诸葛亮借箭成功的原因到底是什么呢?

学生讨论后汇报(出示课件)。

五、回顾课文,感受人物形象

1、教师:刚才我们一同学习探究了诸葛亮草船借箭的故事,同时我们也认识了一些人物。现在我很想知道你们能不能用自己的话来介绍一下书中的人物?

学生们谈他们心中的三国人物。

2、你们喜欢他们中的谁?为什么喜欢他?(课件出示)

看来我们在书本上不仅学到了很多的知识,还学到了怎么样做人。

草船借箭的教学设计及反思 篇7

教学要求

1、讨论、理解课文二、三、四段主要内容。

2、体会诸葛亮的智慧和才干。

3、进一步理解事情的前因后果。

教学重点、难点

体会诸葛亮的智慧和才干。

教具准备

小黑板一块,吹塑纸小船数只。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内容

学习二、三、四段。

教学过程

1、通过上一课时的学习,我们看到诸葛亮面对周瑜的蓄意谋害和步步紧逼,是顾全大局,胸有成竹地接受了任务。周瑜以为诸葛亮了上自己的当,以为自己是十拿九稳地占了上风,非常高兴。诸葛亮怎么完成任务呢?下面我们进一步学习。当诸葛亮接受任务后,周瑜、诸葛亮各是怎样做的?(默读3~5节后答)

2、你从中看出什么?是怎么看出来的?

备用:

⑴周为什么吩咐不给诸葛亮准备造箭用的材料?

⑵诸葛亮怎么敢找鲁肃帮忙?

周瑜:想害诸葛亮,从“造”的方面卡,对诸葛亮的打算一无所知,连听了汇报也不明白。

诸葛亮:知道周瑜想害自己,知道鲁肃不会泄密,做好了防范工作,做的借箭准备。(识人心)

3、周瑜不知道诸葛亮怎么办,诸葛亮却在充分准备之后,稳扎稳打地开始行动了。(自由读6~9节)看看诸葛亮是怎么指挥军士们利用草船借箭的。读书要求:

⑴用“__”把出发时间、二十只船怎么受箭,怎么返回的语句勾出。

⑵根据课文内容,把借箭经过向同桌讲一讲,注意用上书中的重点词句。

4、请同学上台,用小船演示,讲述草船借箭的经过。(出示小黑板:长江方位图)

5、诸葛亮为什么选在第三天四更行动?怎么那么巧?

也用“__”勾有关句。(知天文)巧借天时。

6、他还作了哪些安排保证借箭成功?

⑴擂。

⑵船。

7、为什么叫士兵擂鼓呐喊?造成进攻假象,逼使曹军放箭。

8、为什么先叫船头朝西,后来又叫朝东,还要“一”字儿排开?

便于受箭,便于返回,走一步算一步,深谋远虑,善于分析和利用自然条件,叫巧借地理。(晓地理)

9、为什么调转船头后,书上要说是“逼近”?

⑴已惊动曹军,冒着危险。

⑵使曹军误以为是真的进攻。

⑶表现诸葛亮料事如神,胆识过人。

10、看插图,空中大雾迷漫,船外箭雨纷纷,诸葛亮却手摇鹅毛扇,正在饮酒取乐。请用“~~~”勾出他这时说的话。抽读。他为什么笑首说“只管饮酒取乐”?抽读。你为什么这样读?齐读。

11、曹操出兵没有?他怎么做的?──正中下怀。

12、曹操是怎么知道上当的?引读“诸葛亮吩咐……。”他为什么“吩咐……”?

⑴嘲讽、动摇军心。

⑵知道追赶不上。(抓“顺风顺水”扣“船头朝东”)

⑶有利于突出其才干。

13、草船借箭的结果怎样?

三天借箭十多万。(结果)

小结:一切都在诸葛亮的预料之中,一切都按诸葛亮的安排进行。他真是料事如神!

14、诸葛亮圆满地完成了任务,用为蜀、吴联军主帅的周瑜本应非常满意,他却长叹一声,导读。他为什么要长叹?

15、“神机妙算”什么意思?带有什么感情色彩?由周瑜的口中说出来,对他来说是多么痛苦,这口气怎么咽得下去但又不得不服输。再读这一句,体会周瑜的心情。

小结:两人斗智,至此胜负分明。

16、现在回顾全文,哪些地方看出诸葛亮神机妙算?

⑴三天有大雾。

⑵鲁肃会帮忙。

⑶二十只船够。

⑷船头东西摆。

⑸士兵擂鼓喊。

⑹只管饮酒乐。

⑺出发、返回妙。

17、“草船借箭”是写诸葛亮从曹操那里智取了十多万枝箭,为什么课题却命“借”?

⑴还击。

⑵还因为在借箭的整个过程中,诸葛亮巧妙地借天时、借地利、借对人的了解,巧妙地安排,从强敌手中智取十多万枝箭,充分展示了自己的才干,粉碎了周瑜想陷害自己的阴谋,打击了曹的实力与士气,为联合抗曹做出了贡献,命“借”就有利于表现他的才干。

18、就从这个“借”字,你体会到作者什么感情?你对诸葛亮什么感情?赞扬什么?

草船借箭的教学设计及反思 篇8

教材简析

这篇课文是根据我国著名古典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有关“草船借箭”的情节改写的。课文结构严谨,以“借”为主线,写周瑜由于嫉妒诸葛亮的才干,要诸葛亮在十天内造好十万支箭,以此来陷害他。诸葛亮同周瑜斗智,用妙计向曹操“借箭”,挫败了周瑜的暗算,表现了诸葛亮有胆有识、足智多谋、才智过人。

选编本文的目的,是通过对故事情节的了解,感受鲜明的人物形象,从而体验阅读名著的乐趣,激发学生读名著的兴趣。

设计理念

《三国演义》作为四大名著之一可谓家喻户晓,妇孺皆知。这部书之所以能焕发出如此隽永的魁力,其最吸引人也是最富生命力的地方在于塑造出了一系列血肉丰富、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我们应把小说所创造出来的成功的、典型的人物形象,通过语言在孩子们的大脑里储存下来,使这些人物形象能够活灵活现地、生动传神地展现在孩子们的面前,通过品读活的语言使人物的形象丰满起来。这样诸葛亮运筹帷幄、胸有成竹、雍容大度、神机妙算的形象才会“立”在孩子的心中。

教学目标

1、认识10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妒忌、都督、推却、迟延、探听、私自、调度、水寨、擂鼓、呐喊、支援、丞相、军令状、自有妙用、神机妙算”等词语。

2、自主阅读,理解课文内容,认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体现在知天文、懂地理、识人心。

3、分角色朗读课文,能简要复述课文内容。

重点

感悟人物形象,从“草船借箭”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难点

通过具体语句感受人物特点,并通过读表现人物个性。

教学准备

1、推荐学生阅读古典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有关诸葛亮的篇章。

2、把相关的句子制成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简介背景

1、板书课题,启示谈话:

我们国家有着灿烂的历史文化,我国的“四大名著”就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文化遗产,你知道四大名著指哪些书吗?今天我们学习的《草船借箭》这个故事就节选自著名历史小说《三国演义》。谁来说说这个故事主要写了哪几个人?谁向谁借箭?

(主要写了诸葛亮、周瑜、曹操、鲁肃,是诸葛亮向曹操“借”箭。)

2、简介时代背景:

课件出示:

故事发生在东汉末年,曹操、刘备、孙权各据一方,相互讨伐,史称“三国鼎立”。当时曹操实力雄厚,刚刚打败了刘备又派兵进攻孙权,于是刘备和孙权联合起来抵抗曹操,刘备派诸葛亮到孙权那里帮助作战。孙权手下大将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设下圈套,假意让他负责赶造十万支箭,企图以造不成箭违误军令的借口加以陷害,于是就发生了这个故事。

二、初读课文,自学生字新词

1、请同学们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学生已经初步具有默读能力,能在默读中体悟情感,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2、引导学生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3、检查预习,巩固生字词:

⑴指读课文,正音:

“擂”,应读léi,不能读lèi;“丞”,读chéng,不能读céng;指导写字时,“忌”的上面是“己”不是“已”;“延”要注意与“廷”区别;“援”的右边是“爰”不是“爱”。“丞”字应提醒学生注意笔顺。

⑵结合上下文体会词语的意思:

妒忌:对才能、名誉地位比自己好的人心怀怨恨,本课指周瑜因诸葛亮比自己强而忌恨他。

惩罚:严厉地处罚。

自有妙用:自然巧妙的用处。

神机妙算:惊人的机智,巧妙的谋划,形容有预见性,善于估计客观形势,决定策略。

三、再读课文,理清脉络

1、请同学们再读课文,想一想,这篇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重点写了哪些内容?

2、“草船借箭”这个题目的题眼是哪个字?围绕“借”课文讲了哪些内容?

(先写了草船借箭的原因;接着写了诸葛亮借箭的准备;然后重点写了草船借箭的经过;最后写了事情的结果—箭如数交付周瑜,周瑜自叹弗如。)

课文结构严谨,故事以“借”为线索。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叙述得清清楚楚,引领学生概括内容,提高学生阅读能力。

四、品读借箭原因,感受人物特点

1、指名读第1自然段。

2、诸葛亮的才干怎样?周瑜妒忌诸葛亮是一般的妒忌吗?文中哪些词可说明请画出来。

(“挺”、“才”,指导朗读稍重些。)

3、自读第二自然段段:

⑴课件出示:

思考:周瑜“请”诸葛亮商议军事,他的真正目的是什么,从哪儿看出来?

⑵讨论、交流:

(周瑜开始以“公事”为由迫使诸葛亮不要推却,接着又以“十天为限”故意刁难,最后当诸葛亮答应三天造十万枝箭时叫诸葛亮当面立下军令状,以便抓到字据,日后好加害于他,他的真正目的是妒忌诸葛亮的才干,设下计来陷害诸葛亮。)

在学生整体感悟课文内容后,已经对人物形象有了初步了解。结合课始时代背景的介绍,他们能在字里行间洞悉人物的内心然后自由发言,各抒己见。

4、周瑜的真正目的是陷害诸葛亮,而诸葛亮为什么不拆穿他,反而接受赶造十万枝箭的任务,并且立下军令状?

5、周瑜居心叵测,诸葛亮运筹帷幄,请同学们体会他俩每次对话时,各人心里可能想些什么?他们在说话的时候会是什么表情?什么语气?试着读一读

6、分角色朗读1、2自然段,体会人物性格特点。

边议边读,读后评价,通过分角色有感情的朗读,让文中人物的形象在学生头脑中鲜活起来。

五、设置悬念,布置作业

1、诸葛亮立下军令状,只要三天就造好十万支箭,他答应的是否太多草率?他将怎样做呢?下节课我们将继续学习这篇课文。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1、2自然段,体会周瑜、诸葛亮的不同心理。

第二课时

一、回顾导入,切入中心

1、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19课《草船借箭》。(出示题目)

2、上节课,我们已经了解了课文大意,知道草船借箭的起因(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结果是(周瑜长叹说:“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不如他!”)

3、使周瑜自叹不如的是诸葛亮的什么?(板书:神机妙算)。

“神机妙算”什么意思?

二、探究课文,感悟“神妙”

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表现在哪些地方?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把你认为最能表现诸葛亮神机妙算的句子划出来,再用心体会,诸葛亮到底神在哪里,妙在何处?

(学生读文讨论,教师巡视,点拨引导。)

讨论交流,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思考:

1、知天时:

课件出示:“这时候大雾满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

⑴创设语境,感悟朗读:

①这场大雾,诸葛亮和鲁肃都看到了,请大家体会,鲁肃看到这场大雾会是一种怎样的心情?

②假如你是鲁肃,怎么读这个句子?

③那么诸葛亮看到这场大雾又是怎样的心情呢?谁来读读。

小结:选择这样的天气,说明诸葛亮精通天文、气象,预测准确。正因为大雾漫天,什么都看不清,曹操才不敢轻易出动只叫弓弩手射箭,诸葛亮借箭的妙计才得以实施。

⑵联系上下文,体会知天时:

①光读这句话就能看出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吗?也许是凑巧赶上大雾满天呢?请联系上文,找到可以联系的句子

(指名回答:“第一天,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第二天,仍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直到第三天四更时候,诸葛亮秘密地把鲁肃请到船里。”)

②前两天没动静可不可以不写,直接交代:第三天四更时候,诸葛亮秘密地把鲁肃请到船里。这样写多简练,这样改好吗?为什么?

(组织学生议论。)

引导学生议论、诵读原文,要读出诸葛亮的胸有成竹、从容不迫。在读中悟到诸葛亮早在三天之前就已算准了这场大雾。

小结:只有这样写,我们才能真正体会到诸葛亮的胸有成竹,对天气情况了如指掌。怪不得周瑜一声叹息: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

2、懂地利:

诸葛亮算好了大雾天,那么他又是怎样找准借箭的地理位置的呢?

⑴“诸葛亮吩咐把二十条船用绳索连接起来,朝北岸开去。”

(把船只用绳索连接起来,一字儿摆开,既便于统一行动,避免走散,又不留空档,使受箭面积大。)

⑵“诸葛亮下令把船头朝西,船尾朝东,一字儿摆开,又叫船上的军士一边擂鼓,一边大声呐喊。”

⑶“诸葛亮又下令把船掉过来,船头朝东,船尾朝西,仍旧擂鼓呐喊,逼近曹军水寨去受箭。”为什么?

(两面受箭,既能多受箭,又可保持船体平衡。)

可见,诸葛亮方方面面考虑得那么周密、那么成熟、那么滴水不漏,安排巧妙,你们说诸葛亮神不神?妙不妙?

⑷“天渐渐亮了,雾还没有散……可是这边的船顺风顺水,已经驶出二十多里,要追也来不及了。”

(滚滚长江东逝水,长江水流方向向东,风向向东,因此船受箭归来才会顺风顺水,这就是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看来诸葛亮也早已算准了借箭的地理位置。难怪周瑜长叹一声,说──

(生读: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

3、识人心:

草船借箭的成功,还有一个很重要的条件,那就是诸葛亮十分了解曹操生性多疑的性格,他算得准不准呢?从那里可以看出来呢?

⑴“曹操听到鼓声和呐喊声,就下令说:“江上雾很大,敌人忽然来攻……箭好像下雨一样。”

(引导学生理解:曹操生性多疑,再加上天气的原因,只叫弓琴手射箭而不派兵进攻,正中诸葛亮的下怀,这也是他事先算到的。)

⑵“鲁肃吃惊地说:“如果曹兵出来,怎么办?”诸葛亮笑着说:“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

在这篇课文中,写诸葛亮说话的地方有11处之多,但只有这个地方写到了诸葛亮的笑。你怎样理解诸葛亮的笑?”

仔细体味,反复品读,品出语言之美、语言之妙,也品出了人物的内心世界,品出人物的精神、人物的内涵。

⑶老师觉得诸葛亮的话并没有说完。“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

这是话中有话、话后有话呀!你能把诸葛亮没说出来的话说出来吗?

⑷小结:如此谈笑风生,镇定自若。怪不得周瑜长叹一声,说──

(生读: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

三、人物对比,升华感受

1、那么,周瑜到底在哪些地方不如诸葛亮呢?(提示后讨论交流)

交流预设:

⑴周瑜的智商不如诸葛亮,因为周瑜想到的是“造箭”,而诸葛亮想到的是“借”箭。

⑵周瑜的胸襟不如诸葛亮,周瑜心胸狭窄,嫉贤妒能,而诸葛亮宽厚待人,善于把握全局。

⑶诸葛亮考虑问题的能力、观察事物的能力,掌握天文、地理的能力都要胜过周瑜。

2、草船借箭成功的原因有哪些?

⑴诸葛亮精通天文,气象,利用有雾的天气,其借箭的妙计才能实施。

⑵利用曹操谨慎、多疑的性格特点,大雾满天,曹操看不清虚实,不敢轻易出兵,只得放箭。

⑶考虑周全,安排巧妙,诸葛亮用二十条船以绳索相连,一字排开,两面受箭。

四、链接诗句,扩展文本

1、课文学到这里,大家是不是认为诸葛亮挺有才干?请你选用一些四字词语来形容诸葛亮。

(足智多谋、智慧超群、精明能干、知识渊博、神机妙算。)

2、后人借这件事写出了赞美诸葛亮的一首小诗,课件出示:

一夜浓雾满长江,

远近难分水渺茫。

骤雨飞蝗来战舰,

孔明今日伏周郎。

3、指名朗读,背诵。

这首小诗精炼的概括了草船借箭的经过,又赞美了诸葛亮的智慧,是对文本精妙的扩展和延伸。

五、总结拓展

通过学习,我们体会到诸葛亮的神机妙算,那么诸葛亮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足智多谋,他的本事从何而来,想知道吗?请大家阅读《诸葛亮全转》、《三国演义》的46等相关章节。

练习设计

1、回忆课文内容,填空:

课文是按照事情发展顺序写的,先写了____,接着写了____,重点写了____,最后写了____。

2、歇后语连线:

张飞吃豆芽铁了心

诸葛亮吊孝一个愿打,一个愿挨

诸葛亮借箭装模作样

东吴招亲陪了夫人又折兵

张飞吃秤砣有借无还

周瑜打黄盖小菜一碟

3、关于三国的成语请读一读,再试着写出几个。

望梅止渴、三顾茅庐、味如鸡肋、士别三日刮目相看、手不释卷。

教学建议

1、教学时,也可以从题目入手,让学生围绕题目质疑,如,“草船借箭是什么意思?”根据质疑,学生自主读书,读熟课文,理解文章的脉络,大体了解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然后,抓住学生感兴趣的地方,如,周瑜为何设造箭之计来为难诸葛亮,诸葛亮为什么能借箭成功,可采用读、议、演等多种方式帮助学生进一步感受人物形象,理解故事情节。最后,引导学生对文中的几个人物进行评价,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2、感受人物形象,特别是诸葛亮、周瑜的形象,这是本课教学的重点。形象化的语言,是刻画人物形象的最好的载体,教学中,注意品读课文当中富有形象色彩的语言。把小说所创造出来的人物形象,通过语言在孩子们的大脑里储存下来,使这些人物形象能够活灵活现地、生动传神地展现在孩子们的面前。

补充资料

死诸葛吓走活仲达

诸葛亮病危期间吩咐杨仪,死后不能发丧,做一个假诸葛亮木像放在车上,一切事务照常进行。

诸葛亮死后,遗体装在灵车上的一个龛里,由三百多精心挑选的将士护送,要运回成都。

司马懿催动大军追赶蜀兵,以为诸葛亮已死了。但是半途他犹豫了,会不会又中了诸葛亮的诡计!这时夏侯霸带着探子来报,五丈原蜀营已空无一人。司马懿听说后,半信半疑,率兵开向五丈原,果然蜀营空空。他唯恐蜀军撤走,赶紧带领人马向前追杀而去。忽然间蜀军掉头杀了回来,只见中军“汉丞相武乡侯诸葛亮”大旗飘动,四轮车上坐着一位活生生的诸葛亮!这可吓坏了司马懿,以为又中了诸葛亮的计了。于是勒马往回逃,魏军兵将丢盔弃甲,自相践踏。魏军一直逃跑了五十多里地。两个魏将赶了来,叫司马懿不要惊谎。司马懿停下来急问:“我的脑袋还在吗?”知道蜀兵已远去,他才放心了。司马懿到处探听蜀军的去向,而蜀军早已不见踪影。

后来司马懿得知,诸葛亮确实死了,蜀军已全部退回汉中。司马懿遇见的诸葛亮仅仅是木像而已,他这才后悔不迭。由此,蜀地便流行了一条谚语:“死诸葛亮吓走活仲达”。

草船借箭的教学设计及反思 篇9

教学重点

理清文章的叙述顺序,弄清借箭的经过。

教学难点

认识借箭成功的原因,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师:暑假中,曾上演了大型连续剧《三国演义》,谁知道“三国”指的是哪三国?

师:魏、蜀、吴三国并立,形成了三国鼎立的局面。为什么是三国鼎立?看老师画图。(师边画边讲)

师:曹操刚打败刘备,又要进攻孙权。因此,孙刘两家联手要抗击曹兵。刘备的军师诸葛亮奉命来东吴帮助作战,遇到大将周瑜。周瑜对诸葛亮是什么态度呢?谁知道?

师:周瑜让他几天之间造多少箭?

师:诸葛亮草船借箭(板书课题)挫败了周瑜的暗算,显示了他的聪明才智,那么诸葛亮找谁借箭?怎么借箭?结果如何呢?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三、细读课文

1、指名读1、2自然段:

师:哪一段写周瑜妒忌诸葛亮?

师:周瑜为什么要妒忌诸葛亮?

师:齐读这一段,注意“挺”和“很”这两个词要读得语气重一些。(生齐读)

师:周瑜是怎样提出十天造十万支箭的事的?诸葛亮是怎样做的?默读第2自然段。

师:诸葛亮立下军令状,周瑜为什么很高兴?

小结:1、2自然段写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用“十天造箭十万支”陷害诸葛亮,这是草船借箭的原因。

2、细读第3~5自然段:

师:当诸葛亮接受任务后,周瑜、诸葛亮各自是怎么做的?

(生默读思考找到答案,并回答。)

3、默读6~9自然段,用“——”划出出发时间,草船借箭的有关语句。

师:诸葛亮为什么选在第三天四更行动?行动的目标是什么?经过怎样?结果怎样?

请看老师给同学们放“电影”。

(师出示电脑动画,配合录音范读,让学生观看诸葛亮是怎样在大雾漫天的环境中成功地和曹操借箭的经过。)

师:借箭成功了吗?读出书上有关语句。

师:周瑜看到诸葛亮完成了任务,他的阴谋失败,是怎样表现的?

小结:诸葛亮用自己的聪明才智成功地借箭十万,挫败了周瑜的阴谋。

草船借箭的教学设计及反思 篇10

一、导入

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到草船借箭的故事发生在东汉末年,曹操、刘备、孙权割据一方,相互讨伐。当时,曹操实力雄厚,刚刚打败了刘备又亲自率兵来进攻孙权,势单力薄的刘备和孙权决定联合抗曹。刘备派诸葛亮帮助孙权作战,孙权的爱将,英俊潇洒、才华横溢的周瑜遇到了刘备的智囊诸葛亮,大战之前,他们之间又发生了什么事呢?

2、出示本节课学习目标:

⑴复习草船借箭的起因、经过、结果。

⑵分析草船借箭成功的原因。

⑶讨论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表现在哪些地方?

⑷评价书中人物。

二、完成目标

1、在自主学习平台测试区完成填空题、单选题和多选题:

⑴师提出要求:

为完成目标,请同学们先到校园网学习平台测试区口答填空题。

⑵师小结并过渡:

从同学们精彩的发言之中,我们弄清了草船借箭的起因、经过、结果,完成了第一个学习目标。接下来,继续做单选和多选题,学习方式是由两个人一组合作完成,电脑操作快的同学做题,操作慢的协助答题,时间五分钟。

⑶学生独立做题,师查看。

⑷辩析草船借箭成功的原因:

过渡:老师在查看的过程中,发现同学们做的一个多选题出现的问题很多,下面请看一个同学的答案。

辩析草船借箭成功的原因:

①亮懂天文,知三天内必有大雾,使借箭能实施。

②亮知地理,在对面不见人的大雾中,能把船停在江中最佳位置受箭。

③亮有一种通神的能力,能预测未来。

④亮知人,利用曹操谨慎多疑性格,使曹只放箭,不敢出兵。

⑤亮谋划周密,安排船只、配置、行船及受箭方式等非常巧妙。

⑸小结:正确答案是A、B、C、D,通过分析,知道草船借箭能成功的主要原因是因为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2、上网浏览,获取信息:

⑴关于《草船借箭》,同学们还想了解什么?关于诸葛亮及文中其他人物形象,相信大家一定很有兴趣探讨。下一个环节就是上网浏览,获取你想要的信息。时间8分钟。

⑵网站提供:

育才校园网──学生作品集──参赛作品──孙泽西的《三国风云》网页。

教师机E盘──言莉文件夹──三国视频。

3、在自主学习平台讨论交流区两个主题下发送帖子:

⑴接下来,请各位别吝唇舌,到自主学习平台讨论交流区发表独家观点吧。要求:独家发言或多人一组集体发言均可,时间7分钟。

主题1: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表现在哪些地方?

主题2:“我”眼中的三国人物。

⑵点评精彩帖子。

⑶学生谈这节课的收获。

三、总结

同学们通过两节课的自主学习,对中国古典文学名著《三国演义》更加喜爱了。希望大家课后继续阅读《三国演义》,争取人人都当三国通、人人都成三国迷。

草船借箭的教学设计及反思 篇11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介绍名著,了解大势

1、教师介绍名著《三国演义》的故事梗概。

2、师生合作介绍“草船借箭”前的三国形势,以及周瑜妒忌甚至要加害诸葛亮的表现。

二、揭示课题,激发兴趣

1、出示课题:草船借箭。

2、什么叫草船?草船借箭是指什么意思?

3、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根据学生的回答,梳理问题:

谁草船借箭?为什么要草船借箭?怎么样草船借箭的?最后借到了箭没有?

三、初读课文,理清脉络

1、这些问题实际上要我们回答什么?请用陈述句表达。

草船借箭的原因、经过、结果。

2、给文章分段:

一(1~2节)、二(3~5节)、三(6~9节)、四(10)。

这是按事情发展的顺序给课文分段,并说说主要内容。

四、自读第2至第5自然段,指导感情朗读

1、找出这几段的特点。(以对话形式出现,且无提示语。)

2、根据人物对话内容,揣摩人物思想状况、性格特点,自加提示语。

3、分角色朗读。在朗读中注意读出语气,探究人物特点。

(通过感情朗读,感受人物形象。)

五、读第6~9自然段,了解借箭经过

1、先说经过:

出示示意图(图略),自己读书,自己画图,说明理由(也就是因果关系。)

2、分析保证借箭成功的因素:

⑴雾的作用。(冬季,雾在四更最浓。)

⑵船的作用。(草人──雾中似人;相连──空隙较小,易于受箭,正反都可受箭。)

⑶曹操多疑之心。(不仅不轻易出动,令弓弩手射箭,不调六千名弓弩手,使箭更多。)

⑷士兵作用。(擂露呐喊,虚造声势,引敌射箭。)

⑸水的作用。(冬季刮西北风,使船回去时“顺风顺水”。这时文章第二次提“冬季”;等到曹军发觉时,船已飞一样驶出二十多里。)

总结:天时、地利、人和等各方面的因素,诸葛亮都考虑到了,基于这些周全的考虑,诸葛亮作出了巧妙的安排,这就叫──“神机妙算”。而周瑜都没想到,当他知道这一切时,一定是──“自叹不如”。

第二课时

一、快速阅读课文,找出关键的词语

通过上节课的研究学习,你认为课文中的哪个词语最有研究价值?(神机妙算)

二、精读课文,理解神机妙算

1、要求学生划出能表现诸葛亮到底神在哪里?妙在何处?

2、讨论交流:

知天文:

“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

⑴这场大雾,诸葛亮和鲁肃都看到了,请大家体会体会,鲁肃看到这场大雾会是怎样的心情?(吃惊)

诸葛亮看到这场大雾又会是怎样的一种心情呢?

(暗自高兴,因为这场大雾是诸葛亮在三天前就已料到的。)

⑵你从哪里看出这场大雾是诸葛亮三天前就料到的,也许是凑巧碰上的呢?

(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

出示:

“第一天,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第二天,仍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直到第三天四更的时候,诸葛亮秘密把鲁肃请到船里。”

学生自由读,在读中体会诸葛亮早在三天前就已算准了这场大雾。

⑶老师觉得这个句子写得太罗嗦,前几天不是没有动静吗?没动静有什么好写,完全可以改成这样:第三天四更时候,诸葛亮秘密的把鲁肃请到船里。这样写即清楚有简练。行吗?好吗?为什么?

(组织讨论,体会诸葛亮的胸有成竹,从容不迫,神机妙算。)

⑷怪不得周瑜长叹道:“诸葛亮真是神机妙算,我比不过他。”

懂地理:

⑴划出诸葛亮的借箭的路线,说说理由。

出示:

“天还没有亮,船已经靠近曹军的水寨。诸葛亮下令把船头朝西,船尾朝东,一字儿摆开,又叫船上的军士一边擂鼓,一边大声呐喊。”

出示:

“诸葛亮又下令把船掉过头,船头朝东,船尾朝西,仍然擂鼓呐喊,逼近曹军水寨受箭。”

⑵讨论:诸葛亮为什么要先船头朝西,船尾朝东,再船头朝东,船尾朝西?

读句子,体会诸葛亮的考虑周密,算准借箭的地理位置,以及他的巧妙安排。

识人心:

⑴识曹操:

出示:

诸葛亮笑着说:“雾这么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曹操听到鼓声和呐喊声,就下令说:“江上雾很大,敌人忽然来攻,我们看不清虚实,不要轻易出动。只叫弓弩手朝他们射箭,不让他们靠近。”

《草船借箭》这篇课文中写诸葛亮说话的地方有11处之多,但只有这个地方写到了诸葛亮的笑,你们说,他在笑谁?这是一种怎样的笑?

(笑自己的神机妙算,笑曹操的不敢出兵,笑周瑜的自不量力,这是自信的笑,胜利的笑;笑鲁肃的忠厚老实、不知底细,这是幽默的笑,宽厚的笑。)

⑵识鲁肃:

诸葛亮明明知道周瑜暗藏杀机,鲁肃又是周瑜的心腹,为何还要请鲁肃帮忙?他不怕鲁肃向周瑜告密吗?请同学们仔细的讨论一下。

三、进一步体会人物的特征

学了课文我们知道了诸葛亮的足智多谋、料事如神的非凡才干。而周瑜嫉妒诸葛亮的才干,想设计陷害他。课文第二自然段是一段诸葛亮和周瑜的精彩对白,师生对话,体会从他们的对话中你还可以看出诸葛亮和周瑜分别是个怎样的人。

重点:

诸葛亮说:“怎么敢跟都督开玩笑?我愿意立下军令状,三天造不好,甘受惩罚。”

(什么是“军令状”?诸葛亮为什么要立军令状?在军队下的状书,不能做到就要受到军法处置。一是诸葛亮是为了顾全大局,二是诸葛知天天文、懂地理,已知道三天后必有大雾,可利用这一机会向曹操“借箭”,已“胸有成竹”。)

周瑜很高兴,叫诸葛亮当面立下军令状,又摆了酒席招待他。

(周瑜为什么高兴?妒忌诸葛亮挺有才干,暗藏杀机,下了军令状完不成那就要受到军法制裁。)

四、总结全文

草船借箭的成功使我们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诸葛亮的足智多谋、料事如神、宽宏大度、谦虚礼让的大将风度。使得气量狭窄、妒才忌能、才气输诸葛亮一筹的周瑜不得不叹服。

出示:

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

《草船借箭》教学思考之三


教案课件是每个老师在开学前需要准备的东西,需要大家认真编写每份教案课件。要知道一份优秀的教案课件,是能让老师课堂教学氛围大大不同。如何做好教案课件的编写呢?小编收集并整理了“《草船借箭》教学思考之三”,请阅读后分享你的朋友!

A、采取关键词教学法。抓住“果然”“一定”“呐喊”,这样,教学一定更加游刃有余。这位老师,真是火眼金睛,一眼就把评课的关键词抓到手。果然是才子领导。

B、教学语言要更加的老练,不断锤炼自己的语言。这次公开课,也算是第二次试教,我把校长的导入语活用进去,果然课堂的剑拔弩张的气氛,马上就出来。尤其是“我们知道《三国演义》里面有著名的三十六计,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三十六计里面的其中一计。这一计,叫做什么?”课堂的氛围,证明了校长的导入的指引是成功的,也说明我们试教者要适时引入绘声绘色的导入语。

C、“学生的说话,非常精彩,非常聪明,也非常机智。可惜,老是忘了让学生自己学会收网。”这是师父张主任的评课。我觉得很有道理。先前,我不是不想收网,也不是不知道收网的好处。只是,不懂得如何收网。这里,张主任的评课,给了我一个很好的指引。非常感谢!

D、“课堂有了很大的紧张,导入液非常精彩,非常流畅。以前课堂的阻阻滞滞,现在基本无影无踪了。这是大体的评价。至于小的方面,就瑕不掩瑜了。”这是之前的一位四年级的搭档老师的评课。因为之前合作过,所以,对我的教学的语言和思维,尤其是课堂比较熟悉,评课也就相对自然很多。谢谢!

E、“课堂很轻松,很幽默。学生在轻松的课堂中,完成了学习的任务,同时,学生的学习生命也充满着激情!”这位老师,也是喜欢采用古文字教学的老师,非常好学。学习生命,的确很重要。如果是沉闷而死寂的课堂,有如一潭死水,那么,这样的课堂,就算是有效的,也是摧残人性的,也是负面大于正面的教育影响。这,也是当今教育大师叶澜先生的《教育概论》所抨击的教育现象。简而言之,生命大于学习。

综上所述,某以为,活力课堂之质疑,非同小可。质疑之后,如何回到“质疑”的出发点,又是非同小可。

最后,引用屈原先生的话————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最后,再次感谢大家。

草船借箭教学反思1000字模板8篇


教案包括教材简要分析和学生分析、教学目的、重难点、教学准备、教学过程和练习设计等内容,每当处于新的教学阶段时,老师都要准备好一份教案,教案可以借助不同的媒介传播,不一定要手写。您是否觉得写好教案十分困难呢?下面由88教案网的编辑帮大家编辑的《草船借箭教学反思》,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草船借箭教学反思 篇1

《草船借箭》一文教学结束之后,我想了很多很多。平时,每节课教师都是主人,串讲串问,有时学生脱离轨道立刻拉回来,生怕浪费一点教学时间,完成不了教学任务;有时又害怕学生造成尴尬的场面,自我下不了台,每次涉及质疑问题,都是牵着他们走。可今日这次课堂上的两个小插曲,反而使我感到了教学的简便,学生创造的火花也在不断闪烁。那么,我们如何把学习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呢?经过《草船借箭》一文教学,我有以下几点体体会

一、创设安全的学习氛围。

教学活动实际上就是师生交往过程中相互影响,相互交流,从而增强师生情感交融,促进学生学习本事提高的过程。所以,课堂教学中,仅有良好的民主伙伴关系,才能进一步创设和谐、愉快的教学氛围,让学生有效地进行学习。如当学生提出第一个疑问“借”用得不对时,我就进行纠正,他也许会有苦恼,也许会有被批评的不悦,而我并没有这样做,这就还给了学生学习的充分自由,使他们充分享受到参与的乐趣,享受到发表不一样意见的乐趣,使思维最大限度地活跃起来,促进了学生创造力的发挥。

二、鼓励学生大胆质疑。

我在教学实践中发现,大多数学生是“疑而不问”,那些不善于质疑的人,一般学习态度懒散、知识面狭窄,而乐于发问的人却思维活跃,解决问题本事比较强。质疑就是刺激学生进取思维的诱因,也是促其发奋学习的动力。有了质疑,学生就会产生求知欲,变被动理解为主动追求。“疑而能问,已得知识之半”。学生由疑而问,也是一个主动学习、进取思维的过程。所以我们要保护学生质疑的进取性,哪怕是一些幼稚、肤浅的问题。

三、张扬儿童创造的天性。

“疑”是创新学习课堂的主轴承,思维是创新学习的核心,培养良好的思维品质是发展学生智力与本事的突破口,而创造性是良好思维品质的重要方面,在过去的教学中我往往只注重教育学生确信书上写的、教师讲的,如果有学生提出异议,就很生气,即使学生的意见是对的,也要顶回,其实这样极大地挫伤了学生的思维进取性。在上《草船借箭》一文时,如果我直接批评了那位学生:“明明是草船借箭,有什么不对?”那样,学生就不会发现诸葛亮的神机妙算经过这个“借”字表达得淋漓尽致,当然更不会体验到学习的欢乐。如果我先告诉那个学生:“曹操就是生性多疑,是比不上诸葛亮的。”相信这个学生会很受打击,以后可能只会遵循所谓的“正确与否”,从此扼杀了儿童创造的天性。从这节课的教学中,我深深地领悟到,仅有那种能给学生足够自主空间的教学,仅有那些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新的学习方式的教学,才能更加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草船借箭教学反思 篇2

第十册《草船借箭》是根据我国著名古典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有关“草船借箭”的情节改写的。课文写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要诸葛亮在十天内造好十万支箭,想以此陷害他。诸葛亮用妙计向曹操“借箭”,挫败了周瑜的暗算,表现了诸葛亮有胆有识,才智过人。教学时我深刻领会教材,落实“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新理念。

一、从题入手,因题质疑。

教师板书课题,引导学生由课题展开思考,质疑。

师:看了《草船借箭》这个题目,你想知道什么?

生质疑:“草船借箭”是什么意思?“为什么用草船借箭”?为什么说是“借”箭而不是“取”箭,“骗”箭?等等。

这一目的培养学生提问题的能力,教师从中寻找有价值的问题,确定教学活动的重点。

二、自主阅读,合作探究

教会学生质疑,还要让学生学会解疑。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教师鼓励学生提出自己感兴趣或不懂的问题,跟大家讨论。如“草船借箭成功的原因是什么?”全班交流,各抒己见表现个体思维等方面的差异。

摘录课堂片段:

生:我知道诸葛亮神机妙算在他知道江上雾很大,曹操不敢轻易出兵,只叫弓弩手朝他们射箭。这样他就能借到箭了。(板书:“神机妙算”。)

生:我有补充。从江上雾很大,我联想到前文直到第三天四更时诸葛亮请鲁肃一起去取箭。从这里可以看出诸葛亮对天气早就预测,熟悉气象。(板书:“熟悉气象”。)

师:真好,刚才这位同学能联系上文来理解内容。请同学们再读一读曹操说的这段话,从这段话中你还知道什么?

生:我知道了诸葛亮对曹操的性格把握很透,预料准确。(板书:“懂人心”。)

生:我知道了曹操是个谨慎多疑的人。我从“看不清虚实,不要轻易出兵。”可以看出来。

生:上学期我们学习了《赤壁之战》一文,我了解到曹操是北方人,他的将士大多数是北方人,不善于游泳,不善于水战,所以他不敢轻易出兵。

师: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

生:我是从曹操说的话看出来的。

生:老师,我有问题。如果曹操命令弓弩手一齐向江中射火箭,诸葛亮就借不到箭,而且船会起火,不是更好吗?如果我是曹操,我就会这样做的。

课前对于这个问题并不在我的考虑范围之内,所以当有学生提到的时候,我感到有点无法回答,但是我并不是用生硬的解释去搪塞学生,当堂就表示自己没有考虑到这个问题,请学生容我在课后寻找一些资料去解释这个问题。这样一来,学生也能够谅解,要是滥用老师的所谓权威,我认为现在的学生很有个人见地,并不会生硬地搬用和执行他们认为不合适或无法认同的理论或要求,反而会给学生造成一种老师不懂装懂的认知,不利于以后教学工作的开展。在课后,我询问了同事和查找了很多资料,但是,并没有特别令人信服的说法,但我从《三国演义》中的其他故事中知道曹操很固执,他不易听信别人的意见;曹操的器量还比较小,于是得出一个相对合理的解释:火箭和普通弓箭相比,箭比较便宜,看不清虚实。以曹操的性格特点怎么舍得用火箭呢?再说,当时曹操并不知道船上都是草,他一心以为是对手来攻打,他的目的是杀伤对方的士兵,所以用普通弓箭较为符合当时的情况。对于这个回答,学生也认为是比较合理,能让人信服的。

这一环节在师生相动,生生互动中,通过抓住重点词语,联系上下文,联系已往知识突破重点。还能让学生理解到:“师不必贤于弟子,弟子未必不如师。”用学生的话来说就是:尺有所短,寸有所长。这样就能营造一种开明和谐的课堂气氛,让学生真正认识到自己的长处,间接做到了“成功教育”。

教学中选择有思维含量的“发散点”是有效进行发散思维训练的关键。课堂上学生质疑:如果三天内江面上没有大雾,诸葛亮“草船借箭”落空了会怎样呢?问题一提出,引起学生极大兴趣,大家各抒己见:有的说,诸葛亮肯定大难临头中周瑜的诡计了,有的说,诸葛亮足智多谋,定会有化险为夷的计策,有的说,聪明一世,糊涂一时,这一回诸葛亮很可能凶多吉少……围绕诸葛亮这个人物命运的预测,学生的看法虽然不同,但言之有据。我没有轻易下结论,而是肯定学生的思维,并鼓励学生课后阅读,继续探究。关注学生对语言的理解、运用和积累,培养他们的发散性思维的逐步建立。

教学中存有不足之处。担心教学内容没法按时完成,因此,有些体现学生主动性的动手、动口的活动还不够到位。个别学生的口头表达声音过小,应该鼓励学生大胆表达。日后教学应形成自己较稳定的教学风格,要求学生理解文章的内容并不是教学参考中的重点,而应注重学生在朗读、说话中语文能力的培养。同时,对于学生的质疑要和、作好充分的准备,课前要多考虑在课堂上可能会出现的各个问题,尽量减少“卡壳”的情况出现。

草船借箭教学反思 篇3

《草船借箭》一文教学结束之后,我想了很多很多。平时,每节课教师都是主人,串讲串问,有时学生脱离轨道立刻拉回来,生怕浪费一点教学时间,完成不了教学任务;有时又害怕学生造成尴尬的场面,自己下不了台,每次涉及质疑问题,都是牵着他们走。可这天这次课堂上的两个小插曲,反而使我感到了教学的简单,学生创造的火花也在不断闪烁。那么,我们如何把学习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呢?透过《草船借箭》一文教学,我有以下几点体会:

一、创设安全的学习氛围。

教学活动实际上就是师生交往过程中相互影响,相互交流,从而增强师生情感交融,促进学生学习潜力提高的过程。所以,课堂教学中,只有良好的民主伙伴关系,才能进一步创设和谐、愉快的教学氛围,让学生有效地进行学习。如当学生提出第一个疑问“借”用得不对时,我就进行纠正,他也许会有苦恼,也许会有被批评的不悦,而我并没有这样做,这就还给了学生学习的充分自由,使他们充分享受到参与的乐趣,享受到发表不同意见的乐趣,使思维最大限度地活跃起来,促进了学生创造力的发挥。

二、鼓励学生大胆质疑。

我在教学实践中发现,大多数学生是“疑而不问”,那些不善于质疑的人,一般学习态度懒散、知识面狭窄,而乐于发问的人却思维活跃,解决问题潜力比较强。质疑就是刺激学生用心思维的诱因,也是促其发奋学习的动力。有了质疑,学生就会产生求知欲,变被动理解为主动追求。“疑而能问,已得知识之半”。学生由疑而问,也是一个主动学习、用心思维的过程。因此我们要保护学生质疑的用心性,哪怕是一些幼稚、肤浅的问题。

三、张扬儿童创造的天性。

“疑”是创新学习课堂的主轴承,思维是创新学习的核心,培养良好的思维品质是发展学生智力与潜力的突破口,而创造性是良好思维品质的重要方面,在过去的教学中我往往只注重教育学生确信书上写的、老师讲的,如果有学生提出异议,就很生气,即使学生的意见是对的,也要顶回,其实这样极大地挫伤了学生的思维用心性。在上《草船借箭》一文时,如果我直接批评了那位学生:“明明是草船借箭,有什么不对?”那样,学生就不会发现诸葛亮的神机妙算透过这个“借”字表达得淋漓尽致,当然更不会体验到学习的快乐。如果我先告诉那个学生:“曹操就是生性多疑,是比不上诸葛亮的。”相信这个学生会很受打击,以后可能只会遵循所谓的“正确与否”,从此扼杀了儿童创造的天性。

从这节课的教学中,我深深地领悟到,只有那种能给学生足够自主空间的教学,只有那些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新的学习方式的教学,才能更加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草船借箭教学反思 篇4

从这一段课堂教学中的“意外”,我感受到了学生的学习情绪高涨,思维极为活跃,课堂成了学生主动探究的天地

一、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学习者是主体,是知识文化的创造者,是课程的开发者。

”在这段教学中,学生不但敏锐地发现并提出了问题,而且凭借自己的力量,在独立思考,相互交流中的思维碰撞中顺利地解决了问题。自始至终,学生主动参与,自主探究。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有了“疑”就有“问”,敢问是好学的标志,善问是会学的体现。要想让学生自发地学习,最大限度地发挥自身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教师就要努力营造自由、民主、开放的教学氛围,热情鼓励学生提出问题,有了问题,特别容易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使学生在积极情感的驱动下自主地、能动地阅读,使他们的思维活起来,想象飞起来,实现语文再创造。

二、

教师是促进学习的引导者。

教师不再是知识传授者,课堂不再是教师唱独角戏的舞台。教师的职责是挖掘学生思维的潜能,使他们的灵光得以闪现。教师要及时捕捉稍纵即逝的火花,精心充当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促进者。学生发现并提出问题,教师不要直接把结论教给学生,而是充分运用对话策略

,不断地启发点拨,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促进学生读书、思考、提验、交流。学生在与文本、教师、同学的对话、交流中,分享彼此的思考、知识和经验,交流各自的情感、体验,提升自己的认识与审美。这样的课堂就充满了活力,真正成了师生智慧飞扬的天地,成了师生共同创造的舞台。

草船借箭教学反思 篇5

《草船借箭》是根据我国著名古典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有关“草船借箭”的情节改写的。课文写了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要诸葛亮在十天内造好十万支箭,以此陷害他。诸葛亮用妙计向曹操“借箭”,挫败了周瑜的暗算。我读了这篇课文后深深地被诸葛亮的智慧和胆略所折服。那么怎样让学生走入文本,去欣赏和感受诸葛亮的大智大勇?怎样经过课文中几篇名著的教学,激发学生对我国古典名著的阅读兴趣呢?

课前,安排学生了解时代背景,弄清魏、蜀、吴三国之间的关系,弄清文中出现的四个人物的性格特点及它们与“箭”之间的关系,这不仅仅为学生深入理解文章资料,把握人物形象奠定了基础,并且为落实课外阅读目标开了一个好头。文本中出现的主要人物有四个:周瑜、诸葛亮、鲁肃和曹操。经过反复研读课文后我发现文本中写到箭的,这四人各有不一样的表述:周瑜“造箭”,诸葛亮“取箭”,曹操“射箭”,鲁肃“借箭”。

“造箭”周瑜要诸葛亮十天造10万枝箭,明明是周瑜心胸狭窄,公报私仇,想加害诸葛亮。而诸葛亮答应3天造好,说明他心胸开阔,顾全大局,成竹在胸。

“取箭”则是诸葛亮对真诚厚道的鲁肃充满信心,对自我的拥有的知识充满信心,对自我的预设充满信心,彰显了他的聪明才智。

“射箭”是诸葛亮预料的曹操的必然行动,说明他深知曹操的多疑谨慎,大雾天必须不肯轻易出兵,只会放箭。真可谓是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凸现了诸葛亮过人的胆略。

“借箭”是忠厚朴实的鲁肃对诸葛亮的神机妙算作的恰如其分的评价,因为仅有他目睹并参与了诸葛亮草船借箭的全过程:向鲁肃借了船、借了兵,向曹操“借”了箭,诸葛亮自我不费吹灰之力,完成了周瑜交给的造箭任务。使得周瑜也不得不叹服:“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不如他!

草船借箭教学反思 篇6

这节课结束之后,我想了很多很多。平时,每节课教师都是主人,串讲串问,有时学生脱离轨道马上拉回来,生怕浪费一点教学时间,完成不了教学任务;有时又害怕学生造成尴尬的场面,自己下不了台,每次涉及质疑问题,都是“蜻蜓点水”,有时甚至牵着他们走。可今天课堂上这两个小插曲,反而使我感到了教学的轻松,学生创造的火花也在不断闪烁。那么,我们如何把学生学习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呢?

一、创设安全的学习氛围

英国哲学家约翰·密尔曾说过:天才只能在自由的空气里自由自在呼吸。心理学研究还表明:人在轻松和谐的环境里,思维才表现得最活跃。相反,在压抑的思想环境里,在禁锢的课堂教学气氛中,是很难产生创造性思维的。教学活动实际上就是师生交往过程中相互影响,相互交流,从而增强师生情感交融,促进学生学习能力提高的过程。所以,课堂教学中,只有这种良好的、民主的伙伴关系,才能进一步创设和谐、愉快、轻松的教学氛围,让学生有效地进行学习。如当学生提出第一个疑问“借”用得不对时,我就进行纠正,他也许会有苦恼,也许会有被批评的不悦,而我并没有这样做,这就还给了学生学习的充分自由,使他们充分享受到参与的乐趣,享受到发表不同意见的乐趣,使思维最大限度地活跃起来,促进了学生创造力的发挥。

二、鼓励学生大胆质疑

我在教学实践中发现,大多数学生是“疑而不问”,那些不善于质疑的人,一般学习态度懒散、知识面狭窄,而乐于发问的人却思维活跃,解决问题能力比较强。大文学家巴尔扎克说过,打开科学的钥匙都毫无异议的是问号。一般地说,大部分的伟大发现都应归功于“如何”二字。现代心理学认为:学生在学习中产生疑问,原有的知识经验与新接受的信息发生了矛盾,在心理上就会出现一种力求统一矛盾,使心理状态趋于平衡的要求,促进了思维的展开,一旦这种矛盾统一了,便得到了一种心理上的满足。质疑就是刺激学生积极思维的诱因,也是促其发奋学习的动力。有了质疑,学生就会产生求知欲,变被动接受为主动追求。“疑而能问,已得知识之半”。学生由疑而问,也是一个主动学习、积极思维的过程。因此我们要保护学生质疑的积极性,哪怕是一些幼稚、肤浅的问题。

三、张扬儿童创造的天性

“疑”是创新学习课堂的主轴承,思维是创新学习的核心,培养良好的思维品质是发展学生智力与能力的突破口,而创造性是良好思维品质的重要方面,也是健全人格的特征之一。在过去,教师往往只注重教育学生确信书上写的、老师讲的,如果有学生提出异议,就很生气,即使学生的意见是对的,也要顶回,其实这样极大地挫伤了学生的思维积极性。如在上述案例中,如果我直接批评了那位学生:“明明是草船借箭,有什么不对?”那样,学生就不会发现诸葛亮的神机妙算通过这个“借”字表达得淋漓尽致,当然更不会体验到学习的快乐。如果我先告诉那个学生:“曹操就是生性多疑,是比不上诸葛亮的。”相信这个学生会很受打击,以后可能只会循规蹈矩地遵循所谓的“正确与否”,从此扼杀了儿童创造的天性。

从这节课的教学中,我深深地领悟到,只有那种能给学生足够自主空间的教学,只有那些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新的学习方式的教学,才能更加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草船借箭教学反思 篇7

第二课时主要分析人物特点。我以复习回顾导入新课,回顾了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这时我才发现同学们上节课掌握地也不好,提问的几个同学虽然能说出来,但是不是很流利,也就是不熟练。上节课,我以为几名同学说过之后,对于这种故事性的课文来说,很好再次说出起因、经过、结果。所以也没有让同学们做笔记。这节课我又在黑板上写下了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要求同学们写在书上。

备课时看了“名师课堂”,所以,我也想让同学们自主找出具体的语句来体会人物特点。“诸葛亮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呢?草船借箭为什么会成功呢?我们一起从课文中寻找答案吧!”

“当时,大雾漫天,江上的人连面对面都看不清。”我出示了这句话。“这天气是恰巧碰到的吗?”我问道。“不是。”同学们纷纷回答。“对,并不是恰巧碰到的,而是诸葛亮早就预测到的。我们怎么知道他早有预测呢?”我看向同学们。大家一时不知如何回答。我告诉同学们通过“第一天,不见他有什么动静;第二天仍不见有动静,直到第三天……”我们就知道诸葛亮早就预测到三天以后必有大雾。“当时又没有天气预报,他又不是神仙,他是怎么知道的呢?”我看向同学们。同学们又看向我,只有董佳俊吆喝道:“诸葛亮会观天象。”“董佳俊知道的真多,这就是读书的妙处。诸葛亮知晓天文,会观星象,所以他会预测天气。”我在黑板上写下“知天文”。

我想以此开头,给学生提供一个范例,然后让同学们自主思考,从文中来找一找描写诸葛亮的语句,以及体现诸葛亮特点的语句,总结诸葛亮的人物特点。这有难度,所以我采用小组讨论的方式来进行。在巡视过程中,我发现,我提的问题还是比较空,学生无从下手。

此刻,我换了一个问题,文末周瑜自叹不如,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不如他。文中哪里体现诸葛亮神机妙算呢?同学们似乎还是一头雾水。这时的我尴尬了。索性还是我一个一个提出问题吧。所以,这节课,几乎都是在我提问题,我讲解,同学们做笔记中进行的。

我对这样的课堂模式特别不满意。课后想想,一是学生没有相关知识储备,课前也没有资料补充,所以同学们对人物并不了解。二是自己备课不到位,缺乏教育机智。三是教学支架设置不当,问题过于宽泛,不够细化。

再次梳理教学思路,一可以按照起因、经过、结果三部分,按部学习。二从“草船借箭”成功的原因来分析,诸葛亮足智多谋、胆识过人、神机妙算、安排巧妙、识人心。再从具体语句中,感受其胸有成竹、泰然自若、谈笑风生的气度。

草船借箭教学反思 篇8

案例:

教学完《草船借箭》一文,我组织学生谈自己的感受和看法。学生们是各抒己见,气氛热烈,谈了许多不同的意见。我正当要满意地鸣金收兵时,有一个学生仍把手举得高高,满脸期待。等我示意后他站起来信心十足地说:“老师,我有一个办法能打败诸葛亮!”“哦,说来听听。”向来喜欢学生提问的我顿时来了兴趣。那学生接着说:“诸葛亮的计谋是很高明,但也不是无懈可击。如果我是曹操,我就下令放火箭。这样可以让诸葛亮无法靠近,还可以把他们给烧死。”“哟!多巧妙的办法呀。”我心里不由地赞叹,但我没有表露出来而是引导学生说:“大家讨论一下,看看他这个办法是否可行?”

课室里顿时沸腾起来,学生个个是兴趣盎然,马上你一言我一语争论起来:

学生1:“我认为用火箭的方法可行。因为当时的船都是木的,而且船上还有许多草把子,这样更容易着火。一旦起火,诸葛亮也是毫无办法。”

学生2:“我不认为这个办法不可能置诸葛亮于死地,他是个处事很镇定的的人,他可以让士兵救火呀。他们是在江上,打水很容易。”

学生3:“诸葛亮是必死无疑,当时曹操有一万多弓箭手一起放箭,他救也救不急了。”

学生4:“这个办法好是好,但也有一个致命的漏洞。如果诸葛亮看到无法挽回败局,下定决心,来个鱼死网破,开船撞过来。那曹操的船也会被烧着的,后果更惨重。”

学生5:“这个不用担心。当时的般是用桨来划的,要划船就不可能躲在船舱里,那士兵一出来,就会被箭射死。所以诸葛亮的船根本是不可能靠近曹操的。”

学生6:“对,我也赞成。加上当时水流和风向都对曹操有利,诸葛亮是不能成功的。”

……

分析:

我很庆幸自己能看到这么一场精彩的讨论,孩子们的想象能力让我大开眼界,让我感到惊叹。我们成年人总是习惯于把自己的思维来付度孩子的内心,习惯于把孩子们想法看成是肤浅和幼稚的。但实际上,孩子们的内心远比我们想象的要瑰丽多彩。不要着急给孩子们贴上种种世俗的标签,不要让自以为是成熟棒了孩子们心空中那飞翔的云朵。让我们的课堂少一点枯燥无味的讲授,多一点师生、生生间的讨论;少一点按部就班的过场,多一点思维碰撞的过程吧。

《草船借箭》教学反思范文1000字汇总


每个老师都需要在课前有一份完整教案课件,按要求每个老师都应该在准备教案课件。要知道写好了教案课件,老师面对学生时也会心有成竹。好的教案课件是怎么写成的?也许以下内容“《草船借箭》教学反思范文1000字汇总”合你胃口!供你参考和使用,请收藏和分享。

《草船借箭》教学反思范文【篇1】

从名著里节选的文章不好教,当我拿起《草船借箭》这篇课文时,一时竟也无从下手。后来,终于在网络上找到了一首描写草船借箭的小诗歌:草船借箭不寻常,要论成败有文章。都督周瑜欲陷害,孔明先生巧应对。妙算天文雾漫天,通晓地利蒙曹操。洞悉人心妙计成,世世代代美名扬。读了这首小诗,我特别兴奋,就以这首小诗为突破口吧。读完这首诗歌后,我让学生结合自己预习课文的情况,谈一谈诸葛亮在草船借箭时成功的因素有哪些。学生能找出是天文、地利、洞悉人心三个方面,我就给学生补充了一些古人认为成功的三大因素天时、地利、人和并板书在黑板上,让学生再次细读课文,找一找哪些句子最能体现诸葛亮的神机妙算,然后分别板书在相应的词语后面,以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诸葛亮这个人物形象。当学生找出第一段的对话时,我启发学生说,第一自然段这么多的对话,竟然都是周瑜说诸葛亮说,多单调呀,如果我们能加上相应的动作神态心理描写文章肯定会更精彩,也更利于我们有感情地朗读。学生们一听要让自己为名著作补充,兴奋得不得了,可是,问他们该加些什么内容时,他们却又答不上来了。我就把这项任务当做当成家庭作业布置了下来。第二天一上课就让大家说说自己改写的情况。没想到,他们说的很精彩,有些词语用的还很出乎意料呢。

这就是我们全班共同改写的结果。有一天,周瑜请诸葛亮商议军事,(明知故问)说∶“我们就要跟曹军交战。水上交战,用什么兵器最好?”诸葛亮(毫不犹豫地)说∶“用弓箭最好。”周瑜(暗自高兴)说∶“对,先生跟我想的一样。现在军中缺箭,想请先生负责赶造十万支。这是公事,希望先生不要推却。”诸葛亮(爽快地)说∶“都督委托,当然照办。不知道这十万支箭什么时候用?”周瑜(迫不及待地)问∶“十天造得好吗?”诸葛亮(将计就计)说∶“既然就要交战,十天造好,必然误了大事。”周瑜(试探着)问∶“先生预计几天可以造好?”诸葛亮(胸有成竹地)说∶“只要三天。”周瑜(神情严肃地)说∶“军情紧急,可不能开玩笑。”诸葛亮(态度坚决地)说∶“怎么敢跟都督开玩笑?我愿意立下军令状,三天造不好,甘受惩罚。”周瑜很高兴,叫诸葛亮当面立下军令状,又摆好了酒席招待他。诸葛亮(不动声色地)说∶“今天来不及了。从明天起,到第三天,请派五百个军士到江边来搬箭。”诸葛亮喝了几杯酒就走了。加上这些词语之后,学生读起文章来,感情更充沛了。因为他们知道,这场谈话对周瑜来说,刚开始就是个阴谋,而对于诸葛亮来说,不过是在陪周瑜做一场游戏而已。诸葛亮的谈笑风生和胸有成竹都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为他们接下来的学习做好了铺垫。

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而好的教学设计却是学生学好课文的必备条件。功夫用在课前,我们就会在课后少一些遗憾和查漏补缺。

《草船借箭》教学反思范文【篇2】

从这一段课堂教学中的“意外”,我感受到了学生的学习情绪高涨,思维极为活跃,课堂成了学生主动探究的天地

一、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学习者是主体,是知识文化的创造者,是课程的开发者。

”在这段教学中,学生不但敏锐地发现并提出了问题,而且凭借自己的力量,在独立思考,相互交流中的思维碰撞中顺利地解决了问题。自始至终,学生主动参与,自主探究。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有了“疑”就有“问”,敢问是好学的标志,善问是会学的体现。要想让学生自发地学习,最大限度地发挥自身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教师就要努力营造自由、民主、开放的教学氛围,热情鼓励学生提出问题,有了问题,特别容易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使学生在积极情感的驱动下自主地、能动地阅读,使他们的思维活起来,想象飞起来,实现语文再创造。

二、

教师是促进学习的引导者。

教师不再是知识传授者,课堂不再是教师唱独角戏的舞台。教师的职责是挖掘学生思维的潜能,使他们的灵光得以闪现。教师要及时捕捉稍纵即逝的火花,精心充当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促进者。学生发现并提出问题,教师不要直接把结论教给学生,而是充分运用对话策略

,不断地启发点拨,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促进学生读书、思考、提验、交流。学生在与文本、教师、同学的对话、交流中,分享彼此的思考、知识和经验,交流各自的情感、体验,提升自己的认识与审美。这样的课堂就充满了活力,真正成了师生智慧飞扬的天地,成了师生共同创造的舞台。

《草船借箭》教学反思范文【篇3】

第十册《草船借箭》是根据我国著名古典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有关“草船借箭”的情节改写的。课文写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要诸葛亮在十天内造好十万支箭,想以此陷害他。诸葛亮用妙计向曹操“借箭”,挫败了周瑜的暗算,表现了诸葛亮有胆有识,才智过人。教学时我深刻领会教材,落实“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新理念。

一、从题入手,因题质疑。

教师板书课题,引导学生由课题展开思考,质疑。

师:看了《草船借箭》这个题目,你想知道什么?

生质疑:“草船借箭”是什么意思?“为什么用草船借箭”?为什么说是“借”箭而不是“取”箭,“骗”箭?等等。

这一目的培养学生提问题的能力,教师从中寻找有价值的问题,确定教学活动的重点。

二、自主阅读,合作探究

教会学生质疑,还要让学生学会解疑。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教师鼓励学生提出自己感兴趣或不懂的问题,跟大家讨论。如“草船借箭成功的原因是什么?”全班交流,各抒己见表现个体思维等方面的差异。

摘录课堂片段:

生:我知道诸葛亮神机妙算在他知道江上雾很大,曹操不敢轻易出兵,只叫弓弩手朝他们射箭。这样他就能借到箭了。(板书:“神机妙算”。)

生:我有补充。从江上雾很大,我联想到前文直到第三天四更时诸葛亮请鲁肃一起去取箭。从这里可以看出诸葛亮对天气早就预测,熟悉气象。(板书:“熟悉气象”。)

师:真好,刚才这位同学能联系上文来理解内容。请同学们再读一读曹操说的这段话,从这段话中你还知道什么?

生:我知道了诸葛亮对曹操的性格把握很透,预料准确。(板书:“懂人心”。)

生:我知道了曹操是个谨慎多疑的人。我从“看不清虚实,不要轻易出兵。”可以看出来。

生:上学期我们学习了《赤壁之战》一文,我了解到曹操是北方人,他的将士大多数是北方人,不善于游泳,不善于水战,所以他不敢轻易出兵。

师: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

生:我是从曹操说的话看出来的。

生:老师,我有问题。如果曹操命令弓弩手一齐向江中射火箭,诸葛亮就借不到箭,而且船会起火,不是更好吗?如果我是曹操,我就会这样做的。

课前对于这个问题并不在我的考虑范围之内,所以当有学生提到的时候,我感到有点无法回答,但是我并不是用生硬的解释去搪塞学生,当堂就表示自己没有考虑到这个问题,请学生容我在课后寻找一些资料去解释这个问题。这样一来,学生也能够谅解,要是滥用老师的所谓权威,我认为现在的学生很有个人见地,并不会生硬地搬用和执行他们认为不合适或无法认同的理论或要求,反而会给学生造成一种老师不懂装懂的认知,不利于以后教学工作的开展。在课后,我询问了同事和查找了很多资料,但是,并没有特别令人信服的说法,但我从《三国演义》中的其他故事中知道曹操很固执,他不易听信别人的意见;曹操的器量还比较小,于是得出一个相对合理的解释:火箭和普通弓箭相比,箭比较便宜,看不清虚实。以曹操的性格特点怎么舍得用火箭呢?再说,当时曹操并不知道船上都是草,他一心以为是对手来攻打,他的目的是杀伤对方的士兵,所以用普通弓箭较为符合当时的情况。对于这个回答,学生也认为是比较合理,能让人信服的。

这一环节在师生相动,生生互动中,通过抓住重点词语,联系上下文,联系已往知识突破重点。还能让学生理解到:“师不必贤于弟子,弟子未必不如师。”用学生的话来说就是:尺有所短,寸有所长。这样就能营造一种开明和谐的课堂气氛,让学生真正认识到自己的长处,间接做到了“成功教育”。

教学中选择有思维含量的“发散点”是有效进行发散思维训练的关键。课堂上学生质疑:如果三天内江面上没有大雾,诸葛亮“草船借箭”落空了会怎样呢?问题一提出,引起学生极大兴趣,大家各抒己见:有的说,诸葛亮肯定大难临头中周瑜的诡计了,有的说,诸葛亮足智多谋,定会有化险为夷的计策,有的说,聪明一世,糊涂一时,这一回诸葛亮很可能凶多吉少……围绕诸葛亮这个人物命运的预测,学生的看法虽然不同,但言之有据。我没有轻易下结论,而是肯定学生的思维,并鼓励学生课后阅读,继续探究。关注学生对语言的理解、运用和积累,培养他们的发散性思维的逐步建立。

教学中存有不足之处。担心教学内容没法按时完成,因此,有些体现学生主动性的动手、动口的活动还不够到位。个别学生的口头表达声音过小,应该鼓励学生大胆表达。日后教学应形成自己较稳定的教学风格,要求学生理解文章的内容并不是教学参考中的重点,而应注重学生在朗读、说话中语文能力的培养。同时,对于学生的质疑要和、作好充分的准备,课前要多考虑在课堂上可能会出现的各个问题,尽量减少“卡壳”的情况出现。

《草船借箭》教学反思范文【篇4】

《草船借箭》这篇课文是根据我国著名古典小说《三国演义》中有关“草船借箭”的情节改写的,情节曲折,引人入胜。整个故事赞扬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本文的教学设计,我力争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自主感悟、自主探究、自主发展的语文综合素养,重视探究性阅读过程的指导,并抓住几个主要问题,适时、适度地巧问妙点,引导学生感悟隐藏其中的深刻内涵,同时巧妙地运用农远资源,使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更透彻,对人物形象的把握更准确,充分培养学生的研究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同时也进行较好的语言和思维的训练。在实施研究的过程中,又充分体现 “反复诵读、情感熏陶、自由感悟”的语文学科个性,从根本上有别于其他学科的研究方式,充满了人文情怀。

因此这节课在课型设计上我进行了大胆的创新,让学生在初读到位的基础上,直入研读专题,牢牢抓住“神机妙算”这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词,并以此辐射全文,摆脱 “多余的情节分析、繁琐的提问设计、僵化的章法讲解”的传统模式,整堂课以学生为主体,以探究为核心,以创新为灵魂,充分体现以人为本、以思为本、以创为本、重朗读、重感悟、重积累的教学思想,寓学生的主动研究于阅读活动之中。并紧扣单元训练重点,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让学生在“读议、探究、感悟”中不知不觉理解课文,感悟活的人物形象,并拓展延伸到整部小说。

在教学时我主要抓住以下两处语言点引导学生读悟并进行创新,从而在品读活的语言中品悟人物形象,使人物形象深深植根于孩子头脑中,使孩子的语言与精神协同发展。

第一,这场大雾,诸葛亮和鲁肃都看到了,请大家说说看鲁肃看到这场大雾会是一种怎样的心情?有的同学说:“鲁肃会感到很害怕。那么大的雾,船要是误进了曹军的水寨怎么办?”有的同学说:“鲁肃会大吃一惊:前两天还是好好的,怎么现在会有这样大的雾?”我又说:“假如你是鲁肃,怎么读这个句子?”(引导学生读出害怕、吃惊的语气。)于是,我又试着问“那么,诸葛亮看到这场大雾又会是一种怎样的心情呢?” “假如你是诸葛亮,怎么读这个句子?”(引导学生读出暗喜、得意的语气。)

第二,我在读课文的过程中发现了一个奇怪的问题,课文写诸葛亮的话的共有11处,只有一处有提示语,而且是个“笑”字,请你联系课文,想想诸葛亮此时在“笑”谁?为什么而“笑”?这是一种什么样的笑?然后引导学生充分想象、品读、感悟,品出诸葛亮这一“笑”,不仅“笑”出了他的大度,更“笑”出了他的运筹帷幄、神机妙算,这一笑值千金,是课文的“点睛之笔”。从而让人物的形象站起来、活起来,并进入孩子们的精神世界。

另外,在农远资源的运用设计上,只是为了让它为教学服务,注重考虑适时、适度以及活用,让它真正为教学争光添彩。如:插入周瑜自叹不如与诸葛亮笑自己的样子,目的是让学生更直观的感受人物形象。插入示范朗读更是激发学生读书的热情和更好地感悟人物内心世界,同时培养学生的研读能力与朗读能力。

但这节课也有很多的不足,我觉得很遗憾,特别是没有很好地起到农远资源应用的示范作用。课前思想认识不足,准备不够充分。首先在选题时没有跳开所任年级,去选资源多一点的课文;其次备课时没有很好的考虑到学生实际及怯场的状况,以致本该出彩的地方没达到高潮,甚至在指导读诸葛亮笑的时候有点头重脚轻的偏差等。总之还有很多地方不尽人意,恳请各位专家提出宝贵的意见。谢谢大家。

《草船借箭》教学反思范文【篇5】

这篇课文曾经参加过教学比赛,也是狠下了一番功夫,所以对这节课感到胸有成竹。拿出当年的教案和课件,略翻一遍,唤醒当年的记忆,就上了课堂了。真正上起课来,却感觉完全不是自己预想的那样。一方面,自己对教材的把握不准,虽然讲过多次,但对文本的解读、教学重难点的把握并不是那么准确,时隔两年,很多细节已遗忘。本文的教学重点是感悟作者笔下鲜活的人物形象。文中周瑜、诸葛亮、曹操、鲁肃,个性鲜明,要想准确把握他们的特点,光凭这个故事来感受是不够的,必须去读原著,了解时代背景、历史时事、人物关系等。

记得当年讲这课时,课前功课是做了不少。布置学生读《三国》,看电视剧《草船借箭》这集。课堂上,同学们踊跃发言,我吃惊的发现,他们中大多数都读过三国,对周瑜、诸葛亮、曹操等人物分析得头头是道,并且个别同学还能背诵期中的语句,我由衷佩服。但在今天的课堂上,当我问到谁读过原版《三国演义》时,竟然没人举手,只知道三国中的人物名字,其他就了。我也是无语了。于是,我只能在课后给他们补课了。接下来的其他几篇名著节选,我提前布置学生读相关章节的原著,并剪辑电视剧视频给他们看,这也激发了学生读名著的热情。

《草船借箭》教学反思范文【篇6】

第二课时主要分析人物特点。我以复习回顾导入新课,回顾了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这时我才发现同学们上节课掌握地也不好,提问的几个同学虽然能说出来,但是不是很流利,也就是不熟练。上节课,我以为几名同学说过之后,对于这种故事性的课文来说,很好再次说出起因、经过、结果。所以也没有让同学们做笔记。这节课我又在黑板上写下了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要求同学们写在书上。

备课时看了“名师课堂”,所以,我也想让同学们自主找出具体的语句来体会人物特点。“诸葛亮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呢?草船借箭为什么会成功呢?我们一起从课文中寻找答案吧!”

“当时,大雾漫天,江上的人连面对面都看不清。”我出示了这句话。“这天气是恰巧碰到的吗?”我问道。“不是。”同学们纷纷回答。“对,并不是恰巧碰到的,而是诸葛亮早就预测到的。我们怎么知道他早有预测呢?”我看向同学们。大家一时不知如何回答。我告诉同学们通过“第一天,不见他有什么动静;第二天仍不见有动静,直到第三天……”我们就知道诸葛亮早就预测到三天以后必有大雾。“当时又没有天气预报,他又不是神仙,他是怎么知道的呢?”我看向同学们。同学们又看向我,只有董佳俊吆喝道:“诸葛亮会观天象。”“董佳俊知道的真多,这就是读书的妙处。诸葛亮知晓天文,会观星象,所以他会预测天气。”我在黑板上写下“知天文”。

我想以此开头,给学生提供一个范例,然后让同学们自主思考,从文中来找一找描写诸葛亮的语句,以及体现诸葛亮特点的语句,总结诸葛亮的人物特点。这有难度,所以我采用小组讨论的方式来进行。在巡视过程中,我发现,我提的问题还是比较空,学生无从下手。

此刻,我换了一个问题,文末周瑜自叹不如,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不如他。文中哪里体现诸葛亮神机妙算呢?同学们似乎还是一头雾水。这时的我尴尬了。索性还是我一个一个提出问题吧。所以,这节课,几乎都是在我提问题,我讲解,同学们做笔记中进行的。

我对这样的课堂模式特别不满意。课后想想,一是学生没有相关知识储备,课前也没有资料补充,所以同学们对人物并不了解。二是自己备课不到位,缺乏教育机智。三是教学支架设置不当,问题过于宽泛,不够细化。

再次梳理教学思路,一可以按照起因、经过、结果三部分,按部学习。二从“草船借箭”成功的原因来分析,诸葛亮足智多谋、胆识过人、神机妙算、安排巧妙、识人心。再从具体语句中,感受其胸有成竹、泰然自若、谈笑风生的气度。

《草船借箭》教学反思范文【篇7】

案例:

教学完《草船借箭》一文,我组织学生谈自己的感受和看法。学生们是各抒己见,气氛热烈,谈了许多不同的意见。我正当要满意地鸣金收兵时,有一个学生仍把手举得高高,满脸期待。等我示意后他站起来信心十足地说:“老师,我有一个办法能打败诸葛亮!”“哦,说来听听。”向来喜欢学生提问的我顿时来了兴趣。那学生接着说:“诸葛亮的计谋是很高明,但也不是无懈可击。如果我是曹操,我就下令放火箭。这样可以让诸葛亮无法靠近,还可以把他们给烧死。”“哟!多巧妙的办法呀。”我心里不由地赞叹,但我没有表露出来而是引导学生说:“大家讨论一下,看看他这个办法是否可行?”

课室里顿时沸腾起来,学生个个是兴趣盎然,马上你一言我一语争论起来:

学生1:“我认为用火箭的方法可行。因为当时的船都是木的,而且船上还有许多草把子,这样更容易着火。一旦起火,诸葛亮也是毫无办法。”

学生2:“我不认为这个办法不可能置诸葛亮于死地,他是个处事很镇定的的人,他可以让士兵救火呀。他们是在江上,打水很容易。”

学生3:“诸葛亮是必死无疑,当时曹操有一万多弓箭手一起放箭,他救也救不急了。”

学生4:“这个办法好是好,但也有一个致命的漏洞。如果诸葛亮看到无法挽回败局,下定决心,来个鱼死网破,开船撞过来。那曹操的船也会被烧着的,后果更惨重。”

学生5:“这个不用担心。当时的般是用桨来划的,要划船就不可能躲在船舱里,那士兵一出来,就会被箭射死。所以诸葛亮的船根本是不可能靠近曹操的。”

学生6:“对,我也赞成。加上当时水流和风向都对曹操有利,诸葛亮是不能成功的。”

……

分析:

我很庆幸自己能看到这么一场精彩的讨论,孩子们的想象能力让我大开眼界,让我感到惊叹。我们成年人总是习惯于把自己的思维来付度孩子的内心,习惯于把孩子们想法看成是肤浅和幼稚的。但实际上,孩子们的内心远比我们想象的要瑰丽多彩。不要着急给孩子们贴上种种世俗的标签,不要让自以为是成熟棒了孩子们心空中那飞翔的云朵。让我们的课堂少一点枯燥无味的讲授,多一点师生、生生间的讨论;少一点按部就班的过场,多一点思维碰撞的过程吧。

《草船借箭》教学反思范文【篇8】

这节课结束之后,我想了很多很多。平时,每节课教师都是主人,串讲串问,有时学生脱离轨道马上拉回来,生怕浪费一点教学时间,完成不了教学任务;有时又害怕学生造成尴尬的场面,自己下不了台,每次涉及质疑问题,都是“蜻蜓点水”,有时甚至牵着他们走。可今天课堂上这两个小插曲,反而使我感到了教学的轻松,学生创造的火花也在不断闪烁。那么,我们如何把学生学习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呢?

一、创设安全的学习氛围

英国哲学家约翰·密尔曾说过:天才只能在自由的空气里自由自在呼吸。心理学研究还表明:人在轻松和谐的环境里,思维才表现得最活跃。相反,在压抑的思想环境里,在禁锢的课堂教学气氛中,是很难产生创造性思维的。教学活动实际上就是师生交往过程中相互影响,相互交流,从而增强师生情感交融,促进学生学习能力提高的过程。所以,课堂教学中,只有这种良好的、民主的伙伴关系,才能进一步创设和谐、愉快、轻松的教学氛围,让学生有效地进行学习。如当学生提出第一个疑问“借”用得不对时,我就进行纠正,他也许会有苦恼,也许会有被批评的不悦,而我并没有这样做,这就还给了学生学习的充分自由,使他们充分享受到参与的乐趣,享受到发表不同意见的乐趣,使思维最大限度地活跃起来,促进了学生创造力的发挥。

二、鼓励学生大胆质疑

我在教学实践中发现,大多数学生是“疑而不问”,那些不善于质疑的人,一般学习态度懒散、知识面狭窄,而乐于发问的人却思维活跃,解决问题能力比较强。大文学家巴尔扎克说过,打开科学的钥匙都毫无异议的是问号。一般地说,大部分的伟大发现都应归功于“如何”二字。现代心理学认为:学生在学习中产生疑问,原有的知识经验与新接受的信息发生了矛盾,在心理上就会出现一种力求统一矛盾,使心理状态趋于平衡的要求,促进了思维的展开,一旦这种矛盾统一了,便得到了一种心理上的满足。质疑就是刺激学生积极思维的诱因,也是促其发奋学习的动力。有了质疑,学生就会产生求知欲,变被动接受为主动追求。“疑而能问,已得知识之半”。学生由疑而问,也是一个主动学习、积极思维的过程。因此我们要保护学生质疑的积极性,哪怕是一些幼稚、肤浅的问题。

三、张扬儿童创造的天性

“疑”是创新学习课堂的主轴承,思维是创新学习的核心,培养良好的思维品质是发展学生智力与能力的突破口,而创造性是良好思维品质的重要方面,也是健全人格的特征之一。在过去,教师往往只注重教育学生确信书上写的、老师讲的,如果有学生提出异议,就很生气,即使学生的意见是对的,也要顶回,其实这样极大地挫伤了学生的思维积极性。如在上述案例中,如果我直接批评了那位学生:“明明是草船借箭,有什么不对?”那样,学生就不会发现诸葛亮的神机妙算通过这个“借”字表达得淋漓尽致,当然更不会体验到学习的快乐。如果我先告诉那个学生:“曹操就是生性多疑,是比不上诸葛亮的。”相信这个学生会很受打击,以后可能只会循规蹈矩地遵循所谓的“正确与否”,从此扼杀了儿童创造的天性。

从这节课的教学中,我深深地领悟到,只有那种能给学生足够自主空间的教学,只有那些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新的学习方式的教学,才能更加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草船借箭》教学反思范文【篇9】

这篇课文是根据我国著名古典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有关“草船借箭”的情节改写的。草船借箭的故事发生在东汉末年,曹操、刘备、孙权各据一方。当时曹操刚刚打败刘备,又派兵进攻孙权,于是刘备和孙权联合起来抵抗曹操。刘备派诸葛亮到孙权那里帮助作战。诸葛亮“草船借箭”的故事就是在孙、刘联合抗曹的时候发生的。课文写周瑜由于妒忌诸葛亮的才干,要诸葛亮在十天内造好十万支箭,以此陷害他。诸葛亮同周瑜斗智,用妙计向曹操“借箭”,挫败了周瑜的暗算,表现了诸葛亮有胆有识、足智多谋、才智超群。

课文结构严谨。故事以“借”为主线,按事情发展顺序进行叙述。先写了草船借箭的原因;接着写了诸葛亮做草船借箭的准备;然后重点写了草船借箭的经过;最后写了事情的结果──箭如期如数交付周瑜,周瑜自叹弗如。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叙述得清清楚楚。不仅如此,文中的许多内容还前后呼应,如,结尾与开头照应。这样严谨的结构,大大增强了故事的完整性和严密性。

开头部分周瑜与诸葛亮军中议事,周瑜步步紧逼,其毒计可谓蓄谋已久,大有天衣无缝、诸葛亮必死无疑之感。诸葛亮沉着应对,还出乎常理地将造箭时间降至三天,使得周瑜都认为在开玩笑。借箭时,曹营万箭齐发,诸葛亮饮酒取乐,完后还大呼谢谢,使故事情节曲折生动。

诸葛亮、周瑜是文中的主要人物。诸葛亮,文中着力赞美的人物,他神机妙算,对周瑜的险恶用心了然于胸。但他不动声色,出人意料地提出只要三天,并按周瑜意愿立下军令状。周瑜大喜过望,以为阴谋得逞,诸葛亮对借箭妙计进行了通盘考虑和周密安排。他算到了天气,知道第三天四更时分一定有大雾;他算好了受箭的方法,二十条船以绳索相连,一字排开,两面受箭;他也算好了人,知道鲁肃忠厚守信,特向他借船,知道周瑜聪明过人,所以不让鲁肃提借船之事,知道曹操谨慎多疑,看不清虚实不会轻易出兵,因而大张旗鼓,雾夜佯攻曹营;他甚至算到了周瑜取箭后必然疑惑,但绝不会直问原因,所以请鲁肃同船取箭,做个见证,回去好向周瑜讲述取箭经过,给周瑜一个迎头闷击,让他清醒地看到自己阴谋的惨败。周瑜,智谋过人,但他自负,妒贤忌能,他以作战急需为名,设造箭之计,事出为公,诸葛亮不好推辞。让诸葛亮自入圈套,还立下军令状,人证、物证俱全,诸葛亮有口难言。此计之毒,非一般人所能破。此外,文中还塑造了忠厚守信的鲁肃、多疑谨慎的曹操等人物形象。鲜明的人物形象,更增添了故事的吸引力,这是经典作品的艺术魅力。

《草船借箭》教学反思范文【篇10】

《草船借箭》这篇课文是根据我国古典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的有关章节改写而成的。课文主要写周瑜由于妒忌诸葛亮的才干,用十天造十万支箭来为难和陷害诸葛亮。诸葛亮和周瑜斗智,用妙计向曹操“借”箭,挫败了周瑜的暗算,表现了诸葛亮过人的胆识和才智。我这节课上的主要资料是诸葛亮怎样利用草船借箭的这一部分。

整个教学过程思路比较清晰,教学重点突出,课堂气氛比较活跃,学生求知欲望比平时旺盛,好奇心和进取性也能被我调动起来,师生配合比较默契,教学目标基本完成。我觉得主要亮点表此刻以下几个方面:

一、充分挖掘文章的资料,发展学生的语言本事。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而语文的工具性对聋生来说尤为重要,是他们学习语言和长远发展的重要保障。在课堂中,我抓住文章中每一个与学生生活学习密切关联的词语句子,让学生进行读说写的训练,来丰富他们的词语积累和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本事和运用本事。

例如这节课中,对谁一边做什么一边做什么这样的常用句子,把字句改写成被字句这样的句式,还有比喻句用什么比喻什么,反问句改成陈述句这样的资料,我都挖掘出来,穿插在课堂中让学生进行说写训练,既发展了学生的语言又巩固了所学的知识。

二、紧紧抓住课文的主要资料,设疑激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曾指出:“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热烈活泼的教学气氛不会自然构成,也不是永恒不变的。教师应当运用行之有效的手段来制造和烘托课堂教学的气氛,使学生产生一种新鲜感和强烈的求知欲,从而自然融入教学主题。抓住课文的资料设疑激趣,就是最好的手段之一。

在这节课中,我对文本进行了深入解读,对教学过程进行了深入思考:是让学生从草船借箭的过程中自然得出如期交箭的结果,从而感叹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还是先从结果出发,再去探求借箭的过程?结合学生的特点,我选择了后者。让学生从周瑜的长叹中体会周的心境,进行朗读、模仿,从而感知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这时,在学生情绪高涨的时候及时提出问题: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表此刻哪里?他的借箭计划又是怎样取得成功的呢?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了课堂气氛。

三、充分利用多媒体和实物教具,让学生动口动脑动手。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注意是我们心灵的唯一门户,意识中的一切,必然都要经过它才能进来。”注意,是学生进行学习和掌握知识的前提条件,在课堂中,我十分注意运用多种手段来引起学生对课堂资料的注意。

如复习借箭准备的环节,我出示了一只“草船”,一下子就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了,再让学生根据“草船”说说借箭的准备工作,既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又培养了学生的表达本事。又如教到诸葛亮下令“船头朝东,船尾朝西,一字儿摆开”这一句时,我画出简笔画,让学生把准备好的纸船摆一摆,学生的兴趣都很高,使课堂气氛更加活跃,学生的学习进取性也更高。存在不足:

一、教学资料的具体化是否科学。

草船借箭之所以取得成功,是因为诸葛亮懂天文,识人心,晓地利,有胆略,会计谋。要让我们班的学生从草船借箭的过程中概括出这些原因,是相当难的。结合学生的特点和课文的资料,上课时我试图引导学生总结出“懂天气、识曹操、晓地利、有勇气”几点更加具体,更加表面的原因。

课后一推敲,觉得原因具体了,学生容易理解,但内涵也变窄了,并且和前后文资料有点“脱节”。如识人心,它就包括了前文的识周瑜,识鲁肃。从这点来说,“识曹操”作为借箭成功的原因之一能够,但作为一种“概括”显然有所欠缺。

二、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不够深入。

草船借箭之所以取得成功,正是基于诸葛亮的神机妙算。那么,他的“神”表此刻哪里?“妙”又体此刻何方呢?能够说借箭的过程中处处体现着他的这一特点:算到三天后江面必有大雾,算定曹操不敢出兵应战,算到船只的排列,算到归程的顺风顺水.......能够说文章处处体现着诸葛亮的足智多谋,神机妙算。

但在教学的过程中,我只是根据教学的目标,设计了为目标服务的几个问题,牵引着学生去思考、分析。显然,这样的分析还不够全面深入。

三、事情的前因后果点到即止。

这篇课文很多地方很多事情都是有前因后果的。研究到学生的理解本事,我只是把问题设计成让学生去寻找原因,而忽略了“结果”。比如当诸葛亮的船只逼近曹营时,我只是引导学生理解诸葛亮为什么下令军士擂鼓呐喊?而没有追问:擂鼓呐喊的结果会怎样呢?就转到另一个问题去了,虽然另一个问题也回答了这个结果。

总之,这节课有亮点,但也存在着一些不足的地方,留待以后去改善。

草船借箭的教学反思简短1000字9篇


以下是由88教案网的编辑为你整理的《草船借箭的教学反思简短》,请在阅读后,可以继续收藏本页。教师的发展才能更好促进学生的发展,那么准备好一份合适的教案是每一位老师都应该去做的。一份优秀的教案,会考虑到教学时可能出现的所有情况。

草船借箭的教学反思简短 篇1

教学《草船借箭》这一课,为了更好地分析总结人物个特征,我借鉴《将相和》课后练习题一的问法,设计了提问:你最喜欢课文中的哪个人物,说一说理由。学生踊跃发言,各抒己见,大部分同学都说喜欢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足智多谋、顾全大局,还有的说喜欢鲁肃的忠诚、爱国……这些人物的鲜明个性在同学们的头脑中打下了深深的烙印。

正当我要结束这个问题时,一学生突然站起来说:“我喜欢课文中的周瑜”,这真是出乎意料的回答,同学们都笑了。那位同学的脸红了。说实话,这篇课文我都教了好几遍了,每次都向同学提出同样的问题,学生的回答也大同小异,却从来没有学生提过这样的问题,面对这与众不同的思维,我鼓励他说出自己的理由,这位同学接着说:周瑜年少英才、武艺超群,要不然也不会当上大都督。他想干出一番大事业,出人头地,因为诸葛亮的才干超过了他,周瑜才妒忌他,妒忌的目的是想让自己成为天下第一的,这也是一种进取精神。妒忌也是自己前进的动力,如果没有了动力,你就会自我满足,就会停止不前。再说,周瑜为难诸葛亮也是为了吴国着想,如果借机除去诸葛亮,就少了一个强力的对手。接着他又举了生活中的例子加以说明。多么有理有据的发言呀,我立即对他的发言给予了肯定,同学们也对他投来了赞许的目光。

说真的,这个学生学习并不突出,我没想到他竟有这样的独特的思维方式,学生的潜能真是不可低估的呀!为此,我们要营造一个和谐、宽松的学习环境,让他们的创新思维能力得到进一步发展,让他们的个性得到进一步张扬。

草船借箭的教学反思简短 篇2

《草船借箭》是根据我国著名古典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有关“草船借箭”的情节改写的。课文写了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要诸葛亮在十天内造好十万支箭,以此陷害他。诸葛亮用妙计向曹操“借箭”,挫败了周瑜的暗算,表现了诸葛亮有胆有识,才智过人。

为了落实好“高效课堂,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我在备课时深刻领会教材,以培养学生的语文本事为出发点,设计每个教学环节。尽量研究到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学习活动的开展。

在探讨诸葛亮的神机妙算上。在这一课时要学习的是诸葛亮的“知天文”“懂地理”“识人心”三个方面。设计的问题就是“从哪里看出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可是,从学生的学习经验来看,他们未必懂得“天文”“地理”这些术语在文章中的表现。在教学过程中,应当要怎样“深入浅出”地将人物的这些才能阐释清楚,并且学生能够理解,甚至感悟得到呢?在教学的过程中,我让学生从“借箭过程”(第6——9自然段)进行品味。在此,我出示了句子“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连应对面都看不清”,并就此一问“应对此场大雾,诸葛亮和鲁肃都看见了,他们的反应怎样样?心里都会怎样想?”学生说鲁肃看到这场大雾会害怕,害怕的理由也能说出。诸葛亮看到这场大雾会高兴,至于理由要由教师引导才体会出诸葛亮的胸有成竹。紧之后我再问“他为何如此地自信,难道他早就预料到了此场大雾?从文中什么地方体会到的?”学生根据这个提示,很快从上文找到相关的句子来证明。他们懂得了诸葛亮的料事如神。对于领悟诸葛亮“识地理”的才能,在过渡的时候我设计了“画出借箭路线图”在加深学生对借箭环境熟悉的基础上,我提问了“为什么先是船头向西船尾向东然后再调整过来?”据学生的问答来看,他们理解到的是“为了坚持船体的平衡

”,再多的关于“识地理”就没有多少感悟了。这样预设的教学资料就又没有到达。还有领悟诸葛亮“识人心”的才能,在过渡时我提问“诸葛亮识天文、懂地理,他还神在哪?”学生能很快从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来证明。在句子的分析上,学生的理解是“诸葛亮明白曹操不敢派兵出来”我紧之后问“从这能够看出诸葛亮是个什么样的人?”学生都能说出诸葛亮的为人。可是在理解诸葛亮的“笑”这一环节,学生体会不出诸葛亮这个“笑”是在“笑”谁?是怎样的“笑”。最终还是由教师来讲解。

在第二环节感受其他人物性格特点中,学生经过默读全文找出最能表现鲁肃、周瑜、曹操这三个人物的性格特点的句子,教师没有做过多的分析,只是从具体的语句看出人物的性格特点。在这个环节如果能做了小结与下一测评环节衔接会更好。

反思自我的教学最大的疑惑是:对于这片篇幅较长的课文来讲,如何把握学生理解课文资料的深度与朗读训练到位的统一?这还需要自我在日常教学中进一步的研究与探讨。

草船借箭的教学反思简短 篇3

1.教学效果(思效)

教给方法找对应。

很多课文都是前后呼应,这样的知识学生是掌握的。本课许多内容前后呼应,教学时,我教给学生找到前后对应的学习方法。第一是让学生找出最能体现诸葛亮神机妙算的句子,第二是找它的预测或结果,第三是把两句话连在一起。一句表预测,一句表结果,前后一对应,就能体现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学生在理解这种方法的基础上,再去寻找其他一一对应的.句子,能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2.教学收获(思得)

(1)抓住“四笑”,精准感悟。

教学时,我让学生细心研读课文,抓住重点人物诸葛亮探究。课文写到诸葛亮共有11处,只有一处有提示语,而且是个“笑”字,请你联系课文,想想诸葛亮此时在“笑”谁,为什么而“笑”。随后引导学生感悟隐藏其中的深刻内涵和众多信息,使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更透彻,对人物形象的把握更准确,体会到诸葛亮笑自己时是自信的笑,笑曹操时是轻蔑的笑,笑鲁肃时是友善的笑,笑周瑜时是得意的笑,从而体会人物的不同特点。这样的研读丰富了学生对诸葛亮神机妙算的认识。

(2)复述课文,提高能力。

复述课文是学生对教材吸收、存储、内化、整理和表达的过程,这个过程绝不能省略,学生有没有完全理解课文中所讲述的故事,就全靠复述课文这一环节了。在让学生复述课文之前,我让学生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列出课文小标题:“借箭的原因——借箭的准备——借箭的经过——如数交箭”,然后把学生分成三组,分别说一说草船借箭这则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再将这三组同学所说的合起来完整地说一次。学生说完,我还要求学生动笔将这则故事用自己的话写下来。写好后经过修改,再请同学站上讲台进行现场复述课文的练习。学生借助复述课文这一环节,无形中会将草船借箭这个故事里许多句段当中的文字内化成为自己可用的语言,学生通过这样的训练,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帮助记忆,发展了逻辑思维,提高了口头表达能力。

3.不足之处(思失)

课上完了,回顾整节课,自己觉得还是有一些遗憾:

课件范读那个环节,我能考虑到学生的实际需要,就不会出现课堂中那种沉闷的现象了。Flash动画吸引了学生,那就是周瑜给诸葛亮派任务时的对话,学生看得津津有味;其次是鲁肃和诸葛亮在江中草船借箭的过程,学生看得不亦乐乎,看了一遍,要求看第二遍,

4.改进措施(思改)

运用远程教育,教师应该更认真地备课,不但备所上的远教课,还要充分备学生。像《草船借箭》这样的故事性很强的课文,我们在以后的教育中,要重视课本剧的表演,让学生分组研读,抓住人物动作、语言,把握人物特点,这样不但增加了课堂气氛,使学生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而且培养了学生表演的能力、合作探究的能力。

草船借箭的教学反思简短 篇4

这篇课文是根据我国著名古典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有关“草船借箭”的情节改写的。草船借箭的故事发生在东汉末年,曹操、刘备、孙权各据一方。当时曹操刚刚打败刘备,又派兵进攻孙权,于是刘备和孙权联合起来抵抗曹操。刘备派诸葛亮到孙权那里帮助作战。诸葛亮“草船借箭”的故事就是在孙、刘联合抗曹的时候发生的。课文写周瑜由于妒忌诸葛亮的才干,要诸葛亮在十天内造好十万支箭,以此陷害他。诸葛亮同周瑜斗智,用妙计向曹操“借箭”,挫败了周瑜的暗算,表现了诸葛亮有胆有识、足智多谋、才智超群。

课文结构严谨。故事以“借”为主线,按事情发展顺序进行叙述。先写了草船借箭的原因;接着写了诸葛亮做草船借箭的准备;然后重点写了草船借箭的经过;最后写了事情的结果──箭如期如数交付周瑜,周瑜自叹弗如。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叙述得清清楚楚。不仅如此,文中的许多内容还前后呼应,如,结尾与开头照应。这样严谨的结构,大大增强了故事的完整性和严密性。

开头部分周瑜与诸葛亮军中议事,周瑜步步紧逼,其毒计可谓蓄谋已久,大有天衣无缝、诸葛亮必死无疑之感。诸葛亮沉着应对,还出乎常理地将造箭时间降至三天,使得周瑜都认为在开玩笑。借箭时,曹营万箭齐发,诸葛亮饮酒取乐,完后还大呼谢谢,使故事情节曲折生动。

诸葛亮、周瑜是文中的主要人物。诸葛亮,文中着力赞美的人物,他神机妙算,对周瑜的险恶用心了然于胸。但他不动声色,出人意料地提出只要三天,并按周瑜意愿立下军令状。周瑜大喜过望,以为阴谋得逞,诸葛亮对借箭妙计进行了通盘考虑和周密安排。他算到了天气,知道第三天四更时分一定有大雾;他算好了受箭的方法,二十条船以绳索相连,一字排开,两面受箭;他也算好了人,知道鲁肃忠厚守信,特向他借船,知道周瑜聪明过人,所以不让鲁肃提借船之事,知道曹操谨慎多疑,看不清虚实不会轻易出兵,因而大张旗鼓,雾夜佯攻曹营;他甚至算到了周瑜取箭后必然疑惑,但绝不会直问原因,所以请鲁肃同船取箭,做个见证,回去好向周瑜讲述取箭经过,给周瑜一个迎头闷击,让他清醒地看到自己阴谋的惨败。周瑜,智谋过人,但他自负,妒贤忌能,他以作战急需为名,设造箭之计,事出为公,诸葛亮不好推辞。让诸葛亮自入圈套,还立下军令状,人证、物证俱全,诸葛亮有口难言。此计之毒,非一般人所能破。此外,文中还塑造了忠厚守信的鲁肃、多疑谨慎的曹操等人物形象。鲜明的人物形象,更增添了故事的吸引力,这是经典作品的艺术魅力。

草船借箭的教学反思简短 篇5

案例:

教学完《草船借箭》一文,我组织学生谈自己的感受和看法。学生们是各抒己见,气氛热烈,谈了许多不同的意见。我正当要满意地鸣金收兵时,有一个学生仍把手举得高高,满脸期待。等我示意后他站起来信心十足地说:“老师,我有一个办法能打败诸葛亮!”“哦,说来听听。”向来喜欢学生提问的我顿时来了兴趣。那学生接着说:“诸葛亮的计谋是很高明,但也不是无懈可击。如果我是曹操,我就下令放火箭。这样可以让诸葛亮无法靠近,还可以把他们给烧死。”“哟!多巧妙的办法呀。”我心里不由地赞叹,但我没有表露出来而是引导学生说:“大家讨论一下,看看他这个办法是否可行?”

课室里顿时沸腾起来,学生个个是兴趣盎然,马上你一言我一语争论起来:

学生1:“我认为用火箭的方法可行。因为当时的船都是木的,而且船上还有许多草把子,这样更容易着火。一旦起火,诸葛亮也是毫无办法。”

学生2:“我不认为这个办法不可能置诸葛亮于死地,他是个处事很镇定的的人,他可以让士兵救火呀。他们是在江上,打水很容易。”

学生3:“诸葛亮是必死无疑,当时曹操有一万多弓箭手一起放箭,他救也救不急了。”

学生4:“这个办法好是好,但也有一个致命的漏洞。如果诸葛亮看到无法挽回败局,下定决心,来个鱼死网破,开船撞过来。那曹操的船也会被烧着的,后果更惨重。”

学生5:“这个不用担心。当时的般是用桨来划的,要划船就不可能躲在船舱里,那士兵一出来,就会被箭射死。所以诸葛亮的船根本是不可能靠近曹操的。”

学生6:“对,我也赞成。加上当时水流和风向都对曹操有利,诸葛亮是不能成功的。”

……

分析:

我很庆幸自己能看到这么一场精彩的讨论,孩子们的想象能力让我大开眼界,让我感到惊叹。我们成年人总是习惯于把自己的思维来付度孩子的内心,习惯于把孩子们想法看成是肤浅和幼稚的。但实际上,孩子们的内心远比我们想象的要瑰丽多彩。不要着急给孩子们贴上种种世俗的标签,不要让自以为是成熟棒了孩子们心空中那飞翔的云朵。让我们的课堂少一点枯燥无味的讲授,多一点师生、生生间的讨论;少一点按部就班的过场,多一点思维碰撞的过程吧。

草船借箭的教学反思简短 篇6

《草船借箭》是根据我国著名古典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有关“草船借箭”的情节改写的。课文写了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要诸葛亮在十天内造好十万支箭,以此陷害他。诸葛亮用妙计向曹操“借箭”,挫败了周瑜的暗算。我读了这篇课文后深深地被诸葛亮的智慧和胆略所折服。那么怎样来让学生走入文本,去欣赏和感受诸葛亮的大智大勇?怎样经过课文中几篇名著的教学,激发学生多我国古典名著的阅读兴趣呢?

1、落实“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新理念,激发学生深入探究的兴趣。

课前,安排学生了解时代背景,弄清魏、蜀、吴三国之间的关系,弄清文中出现的四个人物的性格特点及它们与“箭”之间的关系,这不仅仅为学生深入理解文章资料,把握人物形象奠定了基础,并且为落实课外阅读目标开了一个好头。文本中出现的主要人物有四个:周瑜、诸葛亮、鲁肃和曹操。经过反复研读课文后我发现文本中写到箭的,这四人各有不一样的表述:周瑜“造箭”,诸葛亮“取箭”,曹操“射箭”,鲁肃“借箭”。

“造箭”周瑜要诸葛亮十天造10万枝箭,明明是周瑜心胸狭窄,公报私仇,想加害诸葛亮。而诸葛亮答应3天造好,说明他心胸开阔,顾全大局,成竹在胸。

“取箭”则是诸葛亮对真诚厚道的鲁肃充满信心,对自我的拥有的知识充满信心,对自我的预设充满信心,彰显了他的聪明才智。

“射箭”是诸葛亮预料的曹操的必然行动,说明他深知曹操的多疑谨慎,大雾天必须不肯轻易出兵,只会放箭。真可谓是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凸现了诸葛亮过人的胆略。

“借箭”是忠厚朴实的鲁肃对诸葛亮的神机妙算作的恰如其分的评价,因为仅有他目睹并参与了诸葛亮草船借箭的全过程:向鲁肃借了船、借了兵,向曹操“借”了箭,诸葛亮自我不费吹灰之力,完成了周瑜交给的造箭任务。使得周瑜也不得不叹服:“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不如他!”

2、抓住矛盾处设疑,引导学生仔细研究文本。

诸葛亮在那么一个复杂的环境下,能够不费一兵一卒而借来十万支箭,可见他在天时、地利、人和方面的成就非常人所能及。但周瑜的才能也是数一数二的。

“既生瑜,何生亮”,能够说周瑜和诸葛亮的才能是在伯仲之间,不相上下。那么,周瑜军中少了二十只草船和六百名兵士他会一点都没察觉?从常情来说,周瑜故意刁难诸葛亮,想尽办法来破坏诸葛亮的一切行动,可是,当鲁肃告诉周瑜诸葛亮不用竹子、翎毛、胶漆这些造箭的材料,但却不加多想,不再派人去打探虚实,而用三天的时间来睡大觉,在大帐里坐等诸葛亮的失败。周瑜呀周瑜,如此你岂有不败之理? 本单元的四篇课文均选自我国古典文学名著,教学中,我感觉自我对名著的了解实在太肤浅了,这让我的教学显得底气不足。看来,广泛地阅读(不仅仅是读教材、读教参,还要读名著、读儿童文学作品,读孩子们感兴趣的一切读物),紧跟时代地阅读(随着时代的发展,教材的变动,学生阅读面的开阔)是当好一名了“语文”教师的必修课,自修课。真是“活到老”须“学到老”啊!

草船借箭的教学反思简短 篇7

《草船借箭》这篇课文是根据我国古典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的有关章节改写而成的。课文主要写周瑜由于妒忌诸葛亮的才干,用十天造十万支箭来为难和陷害诸葛亮。诸葛亮和周瑜斗智,用妙计向曹操“借”箭,挫败了周瑜的暗算,表现了诸葛亮过人的胆识和才智。我这节课上的主要资料是诸葛亮怎样利用草船借箭的这一部分。

整个教学过程思路比较清晰,教学重点突出,课堂气氛比较活跃,学生求知欲望比平时旺盛,好奇心和进取性也能被我调动起来,师生配合比较默契,教学目标基本完成。我觉得主要亮点表此刻以下几个方面:

一、充分挖掘文章的资料,发展学生的语言本事。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而语文的工具性对聋生来说尤为重要,是他们学习语言和长远发展的重要保障。在课堂中,我抓住文章中每一个与学生生活学习密切关联的词语句子,让学生进行读说写的训练,来丰富他们的词语积累和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本事和运用本事。

例如这节课中,对谁一边做什么一边做什么这样的常用句子,把字句改写成被字句这样的句式,还有比喻句用什么比喻什么,反问句改成陈述句这样的资料,我都挖掘出来,穿插在课堂中让学生进行说写训练,既发展了学生的语言又巩固了所学的知识。

二、紧紧抓住课文的主要资料,设疑激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曾指出:“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热烈活泼的教学气氛不会自然构成,也不是永恒不变的。教师应当运用行之有效的手段来制造和烘托课堂教学的气氛,使学生产生一种新鲜感和强烈的求知欲,从而自然融入教学主题。抓住课文的资料设疑激趣,就是最好的手段之一。

在这节课中,我对文本进行了深入解读,对教学过程进行了深入思考:是让学生从草船借箭的过程中自然得出如期交箭的结果,从而感叹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还是先从结果出发,再去探求借箭的过程?结合学生的特点,我选择了后者。让学生从周瑜的长叹中体会周的心境,进行朗读、模仿,从而感知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这时,在学生情绪高涨的时候及时提出问题: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表此刻哪里?他的借箭计划又是怎样取得成功的呢?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了课堂气氛。

三、充分利用多媒体和实物教具,让学生动口动脑动手。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注意是我们心灵的唯一门户,意识中的一切,必然都要经过它才能进来。”注意,是学生进行学习和掌握知识的前提条件,在课堂中,我十分注意运用多种手段来引起学生对课堂资料的注意。

如复习借箭准备的环节,我出示了一只“草船”,一下子就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了,再让学生根据“草船”说说借箭的准备工作,既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又培养了学生的表达本事。又如教到诸葛亮下令“船头朝东,船尾朝西,一字儿摆开”这一句时,我画出简笔画,让学生把准备好的纸船摆一摆,学生的兴趣都很高,使课堂气氛更加活跃,学生的学习进取性也更高。存在不足:

一、教学资料的具体化是否科学。

草船借箭之所以取得成功,是因为诸葛亮懂天文,识人心,晓地利,有胆略,会计谋。要让我们班的学生从草船借箭的过程中概括出这些原因,是相当难的。结合学生的特点和课文的资料,上课时我试图引导学生总结出“懂天气、识曹操、晓地利、有勇气”几点更加具体,更加表面的原因。

课后一推敲,觉得原因具体了,学生容易理解,但内涵也变窄了,并且和前后文资料有点“脱节”。如识人心,它就包括了前文的识周瑜,识鲁肃。从这点来说,“识曹操”作为借箭成功的原因之一能够,但作为一种“概括”显然有所欠缺。

二、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不够深入。

草船借箭之所以取得成功,正是基于诸葛亮的神机妙算。那么,他的“神”表此刻哪里?“妙”又体此刻何方呢?能够说借箭的过程中处处体现着他的这一特点:算到三天后江面必有大雾,算定曹操不敢出兵应战,算到船只的排列,算到归程的顺风顺水.......能够说文章处处体现着诸葛亮的足智多谋,神机妙算。

但在教学的过程中,我只是根据教学的目标,设计了为目标服务的几个问题,牵引着学生去思考、分析。显然,这样的分析还不够全面深入。

三、事情的前因后果点到即止。

这篇课文很多地方很多事情都是有前因后果的。研究到学生的理解本事,我只是把问题设计成让学生去寻找原因,而忽略了“结果”。比如当诸葛亮的船只逼近曹营时,我只是引导学生理解诸葛亮为什么下令军士擂鼓呐喊?而没有追问:擂鼓呐喊的结果会怎样呢?就转到另一个问题去了,虽然另一个问题也回答了这个结果。

总之,这节课有亮点,但也存在着一些不足的地方,留待以后去改善。

草船借箭的教学反思简短 篇8

第十册《草船借箭》是根据我国著名古典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有关“草船借箭”的情节改写的。课文写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要诸葛亮在十天内造好十万支箭,想以此陷害他。诸葛亮用妙计向曹操“借箭”,挫败了周瑜的暗算,表现了诸葛亮有胆有识,才智过人。教学时我深刻领会教材,落实“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新理念。

一、从题入手,因题质疑。

教师板书课题,引导学生由课题展开思考,质疑。

师:看了《草船借箭》这个题目,你想知道什么?

生质疑:“草船借箭”是什么意思?“为什么用草船借箭”?为什么说是“借”箭而不是“取”箭,“骗”箭?等等。

这一目的培养学生提问题的能力,教师从中寻找有价值的问题,确定教学活动的重点。

二、自主阅读,合作探究

教会学生质疑,还要让学生学会解疑。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教师鼓励学生提出自己感兴趣或不懂的问题,跟大家讨论。如“草船借箭成功的原因是什么?”全班交流,各抒己见表现个体思维等方面的差异。

摘录课堂片段:

生:我知道诸葛亮神机妙算在他知道江上雾很大,曹操不敢轻易出兵,只叫弓弩手朝他们射箭。这样他就能借到箭了。(板书:“神机妙算”。)

生:我有补充。从江上雾很大,我联想到前文直到第三天四更时诸葛亮请鲁肃一起去取箭。从这里可以看出诸葛亮对天气早就预测,熟悉气象。(板书:“熟悉气象”。)

师:真好,刚才这位同学能联系上文来理解内容。请同学们再读一读曹操说的这段话,从这段话中你还知道什么?

生:我知道了诸葛亮对曹操的性格把握很透,预料准确。(板书:“懂人心”。)

生:我知道了曹操是个谨慎多疑的人。我从“看不清虚实,不要轻易出兵。”可以看出来。

生:上学期我们学习了《赤壁之战》一文,我了解到曹操是北方人,他的将士大多数是北方人,不善于游泳,不善于水战,所以他不敢轻易出兵。

师: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

生:我是从曹操说的话看出来的。

生:老师,我有问题。如果曹操命令弓弩手一齐向江中射火箭,诸葛亮就借不到箭,而且船会起火,不是更好吗?如果我是曹操,我就会这样做的。

课前对于这个问题并不在我的考虑范围之内,所以当有学生提到的时候,我感到有点无法回答,但是我并不是用生硬的解释去搪塞学生,当堂就表示自己没有考虑到这个问题,请学生容我在课后寻找一些资料去解释这个问题。这样一来,学生也能够谅解,要是滥用老师的所谓权威,我认为现在的学生很有个人见地,并不会生硬地搬用和执行他们认为不合适或无法认同的理论或要求,反而会给学生造成一种老师不懂装懂的认知,不利于以后教学工作的开展。在课后,我询问了同事和查找了很多资料,但是,并没有特别令人信服的说法,但我从《三国演义》中的其他故事中知道曹操很固执,他不易听信别人的意见;曹操的器量还比较小,于是得出一个相对合理的解释:火箭和普通弓箭相比,箭比较便宜,看不清虚实。以曹操的性格特点怎么舍得用火箭呢?再说,当时曹操并不知道船上都是草,他一心以为是对手来攻打,他的目的是杀伤对方的士兵,所以用普通弓箭较为符合当时的情况。对于这个回答,学生也认为是比较合理,能让人信服的。

这一环节在师生相动,生生互动中,通过抓住重点词语,联系上下文,联系已往知识突破重点。还能让学生理解到:“师不必贤于弟子,弟子未必不如师。”用学生的话来说就是:尺有所短,寸有所长。这样就能营造一种开明和谐的课堂气氛,让学生真正认识到自己的长处,间接做到了“成功教育”。

教学中选择有思维含量的“发散点”是有效进行发散思维训练的关键。课堂上学生质疑:如果三天内江面上没有大雾,诸葛亮“草船借箭”落空了会怎样呢?问题一提出,引起学生极大兴趣,大家各抒己见:有的说,诸葛亮肯定大难临头中周瑜的诡计了,有的说,诸葛亮足智多谋,定会有化险为夷的计策,有的说,聪明一世,糊涂一时,这一回诸葛亮很可能凶多吉少……围绕诸葛亮这个人物命运的预测,学生的看法虽然不同,但言之有据。我没有轻易下结论,而是肯定学生的思维,并鼓励学生课后阅读,继续探究。关注学生对语言的理解、运用和积累,培养他们的发散性思维的逐步建立。

教学中存有不足之处。担心教学内容没法按时完成,因此,有些体现学生主动性的动手、动口的活动还不够到位。个别学生的口头表达声音过小,应该鼓励学生大胆表达。日后教学应形成自己较稳定的教学风格,要求学生理解文章的内容并不是教学参考中的重点,而应注重学生在朗读、说话中语文能力的培养。同时,对于学生的质疑要和、作好充分的准备,课前要多考虑在课堂上可能会出现的各个问题,尽量减少“卡壳”的情况出现。

草船借箭的教学反思简短 篇9

《草船借箭》是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的一篇讲读课文,课文的主要内容是周瑜由于妒忌诸葛亮的才干,让诸葛亮在十天内造好十万支箭,以此来陷害他。而诸葛亮用妙计向曹操“借箭”,成功地挫败了周瑜的暗算。课文篇幅较长,如何做到“长文短教”,是我在备课时一直想要突破的难关。经过缜密思考,我决定这样开启本课的学习之旅:

一、布置预习作业,将课前预习落到实处

为了使学生对本课故事发生的年代、背景不陌生,提前一周,我便让学生利用手机或电脑搜集有关的三国故事来读一读、看一看,通过读故事或看视频,对三国时期的魏、蜀、吴有所了解,进而对书中塑造的曹操、孙权、刘备、诸葛亮、张飞、关羽等人物形象也略知一二。有了课前预习这一环节做铺垫,学生对即将要学习的《草船借箭》就不会感到那么唐突、难以接受。

二、读题质疑,以问题为导向进入文本

都说题目是一篇文章的眼睛,在教学这篇课文时,我让学生先读课题,从课题入手,提问学生:读完课题,你知道了什么?学生回答说用草船借箭、草船能借箭……我又接着提问:读了课题,你还想知道什么?“用草船怎样借箭?谁用草船借箭?向谁借箭?用草船借到箭了吗?……”学生在我的启发下各抒己见,纷纷提出自己的问题。因题质疑,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通过提出问题,也让学生有了徜徉文本、自主答疑解惑的源动力。

三、理清文章脉络,围绕问题展开教学

有了第一环节的“读题质疑”,接下来就是“顺藤摸瓜”,找到故事的主线,读懂课文内容。根据同学们在读题时生发的疑问,课件出示“为什么借箭?怎样借箭?借到箭了吗?”三个问题,只要学生通过读课文能回答出这些问题,那么草船借箭这个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就全部浮出水面,文章的脉络开始变得清晰,学生就不会迷失在长篇幅课文的“文字森林”里,这对理解能力较弱的听障学生来说是令人振奋的改变。

为什么借箭?通过研读课文1-2自然段,绝大多数学生可以轻松地拿下这个问题:因为周瑜很妒忌诸葛亮的才干,所以他用造十万支箭的任务来为难和陷害诸葛亮。这是草船借箭的起因。

怎样借箭?这一部分的内容在课文的第3-9自然段里有详细的描述。如果逐段逐句进行教学,学生就会被大容量的又长又难的句段信息淹没、裹挟,一头雾水地在文本中穿梭而行,最终的收获不过是一些似懂非懂的关于怎样借箭的较为凌乱的只言片语,而这些对于聋生正确理解课文内容是没有多大帮助的。因此,这一部分的教学就需要去粗取精,从聋生的认知特点出发,我利用拟定小标题的方法尝试将长文“肢解”成学生易于理解与接受的句段,通过每个小标题的提示去找寻我们想要的文字信息。

出示小标题1.借箭准备,课件弹出课文第4自然段,学生自由读文,读完分享自己已经读懂了的内容。

鲁肃见了诸葛亮。诸葛亮说∶“三天之内要造十万支箭,得请你帮帮我的忙。”鲁肃说∶“都是你自己找的,我怎么帮得了你的忙?”诸葛亮说∶“你借给我二十条船,每条船上要三十名军士。船用青布幔子遮起来,还要一千多个草把子,排在船的两边。我自有妙用。第三天管保有十万支箭。不过不能让都督知道。他要是知道了,我的计划就完了。”

以上这段文字以诸葛亮与鲁肃的对话形式呈现,这段话对于七年级聋生来说读懂它并不困难。为了更好地理解这段话的内容,我还请两位学生分别扮演诸葛亮与鲁肃,让聋生进行分角色表演读。学生兴致颇高,不但读得出色,也对本段课文内容理解得较为深刻。通过读文,学生了解到借箭需要准备:二十条船、三十名军士、船用青布幔子遮起来、一千多个草把子排在船的两边、对周瑜保密。

出示小标题2.借箭经过,课件引导学生聚焦“三天”:

……第一天,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第二天,仍然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直到第三天四更时候,诸葛亮秘密地把鲁肃请到船里。鲁肃问他∶“你叫我来做什么?”诸葛亮说∶“请你一起去取箭。”鲁肃问∶“哪里去取?”诸葛亮说∶“不用问,去了就知道。”诸葛亮吩咐把二十条船用绳索连接起来,朝北岸开去。

上面这段话通过对诸葛亮三天“动静”的解读,学生不难读出诸葛亮的胸有成竹和从容不迫。接下来的两段话是借箭的详细经过,课件出示第7、第8自然段,通过研读这两段课文,明确借箭经过:

连船、靠近曹营、一字摆开、擂鼓呐喊、受箭、调转船头、再受箭、谢箭回营

教学至此,最后一个问题——借到箭了吗?不用老师再多说什么,学生心里都有了答案。

透过《草船借箭》这一课的教学,我感受到了在聋生的语文课堂中实施“长文短教”的喜悦。都说“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只要我们在教学中积极思考、乐于尝试,我们就能引领学生朝着我们向往的远方一步步走近,直至抵达。

借生日教学反思精选


您对于写好教案有什么技巧呢?何师何许人,何用与世绝,在上课之前把教案写好是每个老师应该做的。从本质上讲,教案是教学活动得以顺利进行的基本保证,为您推荐的“借生日教学反思”,相信你能从中找到需要的内容!

借生日教学反思(篇1)

《借生日》是一篇体现了母女的真情的课文。读了这篇课文我的感触很深,现在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是家里的小皇帝、小公主……,上课前,我对班上学生的生日进行调查,没想到班里知道父母生日的学生仅仅只有那么一两个人,但是有一半以上记得自己的生日,说得有板有眼,有的虽然说不上自己的生日是哪一天,但都记得自己的生日爸爸妈妈送了些什么给自己,是怎么过的?

在教学小云问妈妈:“您怎么从来不过生日?”妈妈说:“我忘了。”让学生讨论妈妈是不是真的忘了自己的生日时,学生们回答不是真的忘记,是因为妈妈工作很忙所以会忘记自己的生日。我接着问:“为什么妈妈忙得忘了自己的生日却没有忘记孩子的生日呢?”这时才有学生说:“因为妈妈心里装着我们。”有的说:“因为妈妈把我的生日牢牢记在了心里。”于是我借机问孩子们:“妈妈‘忘了’自己的生日却一直把孩子的生日挂在心上,记着送孩子生日礼物,祝孩子生日快乐,从中你能体会出什么?”再让学生回忆一下自己成长过程中爸爸妈妈给予的关爱,让学生进一步懂得父母爱子情深的含义。引导学生朗读课文再讨论:如果你是小云,除了把生日借给妈妈,还会为妈妈做点什么?这下孩子们有话可说了,会帮妈妈端上一杯水、帮妈妈洗碗、给妈妈捶背、为妈妈唱一首歌、画一幅画送给妈妈等。接着,让学生在学读古诗《游子吟》里体会母爱情深。最后,请同学们对自己的妈妈说几句话,一(3)班的胡仁泽说:“妈妈,谢谢您!是您给了我生命。”而黄翊玲同学则说:“谢谢妈妈,您辛苦了!谢谢您让我读书,给我讲道理,让我知道了怎么做人。”一(4)班的刘壮说:“妈妈,把我养大,您辛苦了!等您老了,我就长大了。我一定给您买一辆车,这样您就不用挤公交车了。”我在心里默默地祝愿每一个孩子都能感受到妈妈的爱。

借生日教学反思(篇2)

《借生日》是新课标人教版小学一年级语文上册中的课文。本文讲述了小云生日那天,妈妈祝小云生日快乐,并送给她礼物——一只布熊。小云好奇地问怎么从来不见妈妈过生日,妈妈笑着说忘记了,于是小云就想着把自己的生日借给妈妈,并把布熊送给妈妈的故事。

我在设计《借生日》这节课时,前后共试教2次,在第一次的时候,我注重引导学生抓住课文中的一些重点句子让学生谈谈自己知道了什么。可是结果并不理想,孩子无法找到句子也不知从何说起,于是在大修以后,我改成从课文中找出妈妈和孩子的画为引入点,少数孩子能找到,但时间花费甚多,最后,我采用了直接引入式,将难度降低到,孩子这下就容易多了,举手的积极性也高了。

其实没有情感就没有了语文,没有生活就没有了语文,我用孩子们过生日时的体会为切入口,引入“这么开心的日子而且一年只有一次,

妈妈真得忘了”,让孩子明白妈妈的苦心,架设了生活与教材联系的桥梁后,孩子们的情感体验被积极调动起来了,孩子们在理解课文内涵的同时对长辈的爱心也得到了一定的.培养。

本次课文以“妈妈爱小云,小云爱妈妈”为线索,重点体会两个“爱”,虽然让孩子体会到了课文的主要思想,可惜朗读方面时间花费较少,因此读的训练没有到位,下次我会在课堂上更应该运用多种活泼的形式进行朗读,不断调动小学生的学习兴趣,从小培养他们热爱语文的情感。

借生日教学反思(篇3)

《借生日》这篇课文讲的是小云过生日时,妈妈送一只布熊给她并祝她生日快乐,而小云得知妈妈从来不过自己的生日时又把礼物送给妈妈。同时也把生日借给了妈妈,体现了母女的真情。

读了这篇课文我的感触很深。现在的学生多数是独生子女,是家里的小皇帝,小公主,即使有个别学生有哥哥、姐姐或者弟弟、妹妹,他们也都是在长辈的精心呵护下无忧无虑地长大。长辈给予了太对的爱,可是他们却并不懂得回报。

我在学校门口值班的时候就多次看到,家长停好汽车,把书包拿出来,要打开车门,孩子才懒洋洋的下来,家长还要不断地叮咛着什么,孩子却是一副不耐烦的样子,家长恋恋不舍地目送孩子走进校园,而孩子连一句再见都不说。由于家长没有原则的满足孩子的要求,造成了现在的一些孩子总是以自我为中心,什么事情总是依着自己的性子、爱好来,从不考虑别人的感受,在他们的心里,自己永远是第一。而《借生日》一课中的小云和孩子们的年龄相仿,却拥有一颗爱心,这不正好是一个典范吗?我必须及时抓住这个时机去激发孩子们的爱心。

学习完第一自然段,我问学生“你们都是怎么过生日的?收到过礼物吗?”学生滔滔不绝的交流着自己过生日的热闹场面,比较着收到的各种礼物。在教学小云问妈妈:“您怎么从来不过生日?”妈妈说:“我忘了。”让学生讨论妈妈是不是真的忘了自己的生日时,有的同学竟真的认为妈妈就是忘了。我接着问:“为什么妈妈忙得忘了自己的生日却没有忘记孩子的生日呢?”有的学生茫然不知如何回答,有的学生说:“因为妈妈爱我,我的生日她记得。”我告诉学生,生日是每个人都有的一生中值得纪念的日子,妈妈是不会忘记自己的生日的。妈妈“忘了”自己的生日却一直把孩子的生日挂在心上,是妈妈对孩子无私的爱!就这样,一步步引导着孩子们懂得父母爱子情深的含义。从而架设了生活与教材联系的桥梁,引导和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培养学生主动关心身边亲人的思想感情。

借生日教学反思(篇4)

1、认识12个生字,认识2个偏旁"饣、牛"。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会写“今、正”2个生字。

认识12个生字,认识2个偏旁"饣、牛"。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1、板书:生日。

小朋友记得自己的生日吗?讲讲你的生日是怎么过的。

2、今天,有一位小朋友,她叫小云,她要把自己的生日借给妈妈。板书完课题:借生日。读课题。你平时向别人借过什么东西?

3、质疑:生日怎么借啊?小云为什么要把生日借给妈妈呢?我们一起到课文中去看看吧!

1、听电脑范读课文。

2、自己认真读。

3、指名分小节读。

随机出示生字,读准字音。

“放、熊、正”后鼻音。

“怎、饭、班、今”前鼻音;“放、饭”区别;“正、怎”区别。

4、识记生字。

同桌交流互说:记住了哪个字怎么记的。

5、反馈识记方法。

加一加:放(方+反文旁)、熊(能+四点底)、饭(食字旁+反)、正(一+止)。

物(牛+勿)、拿(合+手)。

换一换:快:块换成竖心旁;怎:作换成心字底。

儿歌形象记忆:班:两个姓王的在一个班里。

6、巩固:读生字词。

小老师领读、指名读。

7、现在把字词宝宝送回课文里,看谁读准了。放声读课文。

1、用横线划出小云的话。反馈,读句子。

2、用波浪线划出妈妈的话。反馈,读句子。

妈妈真的忘了自己的生日吗?(妈妈并非忘记自己的生日,而是只想到别人。)

3、分角色朗读。

指名读、小组练习读。

妈妈听了小云的话,会对小云说什么?

唱《生日歌》。

今正

亲手做一份小礼物(一幅画、一件纸工等)送给父母,并写上几句祝福的话。

《借生日》讲的是小云过生日时,妈妈送一只布熊给她并祝她生日快乐,小云又把礼物送给妈妈。同时也把生日借给了妈妈,体现了母女之间的真情。

现在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是家里的小皇帝、小公主……,在多个长辈的精心呵护下无忧无虑地长大,生活对于他们来说是美好的,只要他们张口,提出要求,父母总是想尽办法满足他们,有时甚至是一些无理的要求。但他们总是以自我为中心,什么事情总是依着自己的性子、爱好来,从不考虑别人的感受。很多孩子都非常自私,在他们的心里,自己永远是第一,没有别人,更谈不上拥有一颗爱心。究其原因就是因为从来都是别人关心、照顾着他们,而他们也理所当然的接受着别人的关心、照顾,他们的爱心也就被淹没了。而《借生日》一课中的小云和孩子们的年龄相仿,却拥有一颗爱心,这不正好是一个典范吗?我为什么不能巧妙地利用这一课,去激发孩子们的爱心,让他们的爱心显露出来,并且发出热、发出光呢?

因此在孩子们朗读过几遍课文,对课文的内容有所了解之后,我问孩子们:“妈妈真的把生日忘记了吗?”孩子们异口同声说:“没有!”“那妈妈为什么不过生日?”这一下孩子们说不出来了,于是我就让孩子们谈一谈平时自己观察到的妈妈在家里如何的辛苦和对自己的关心,于是有的孩子说:“妈妈每天照顾我们一家很辛苦,要做很多的家务。”有的说:“我的妈妈每天要上班,回来还要辅导我写作业,很辛苦!”“妈妈不是忘记了自己的生日,而是妈妈很忙,把自己所有的爱都给了我们!”“真对,你谈的真好!”我马上肯定孩子们的这个想法。于是我又立刻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到第二个问题上:“小云为什么把生日借给妈妈?”并以此展开小组讨论。孩子们的答案是完美的——“小云爱妈妈”“小云关心妈妈”……“那我们呢?”我因势利导,孩子们脱口而出:“我们也要爱妈妈!”“怎么去爱呢?是不是只有借生日这一种表达方式呢?”我又引导到。这时孩子们发言更积极了:“我要帮助爸爸妈妈做一些家务,让妈妈歇一歇。”有的说:“我要学乖一些,不让妈妈再心。”还有的说:“我要自己做作业,让妈妈可以休息一会儿。”还有的说:“妈妈生日的时候我要送给妈妈一件生日礼物。”、“我要对爸爸妈妈说:‘我爱你!’”……从孩子们此起彼伏的回答中,我终于使他们知道了爱,把爱的种子撒播在了他们的心灵深处,这不正是本节课的教学目的所在吗?

借生日教学反思(篇5)

我们班的大多数学生活泼、可爱、爱说爱笑,在家里是听话的好孩子,对父母充满着依赖和感激。于是学习这一课时,学生能够积极地调用生活体验,使学习起来很顺手。

1、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师是学习活动积极性的组织者和引导者。

另外兴趣是最好的教师。所学知识越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学生就越感兴趣。学生爱过生日,而借生日学生没有听说过,这就引导学生的兴趣,激发他们的未知欲。在上课的前一天晚上,我了解到有一个男生要过生日,于是我便马上修改教案,利用这一有利资源,在班上创设一种过生日的气氛。事实证明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很高,能够很自然地由别人的生日联想到自己的生日,于是便出现了学生眉飞色舞地讲自己过生日的情景。

为了引领他们感悟**的辛苦,我设计了“妈妈为什么从来没过生日?”这一问题,引导学生领悟妈妈在家的辛劳,顾不得过生日。接着提问“你打算怎样回报**的爱?”从而架设了生活与教材联系的桥梁,引导和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关注学生的内心感受,注意培养学生主动关心身边亲人的思想感情。

2、注重朗读训练:

经过将近一个学期的培养和训练,学生上课听讲时,能坐得住了,而且喜欢上课,喜欢朗读,特别是分角色朗读更受他们的欢迎。于是我设计了变换方式的朗读提高他们学习的兴趣。使朗读成为学生学习和探索的重要手段。让学生在自主、民主的氛围中学习;自主地读、说;在自读自悟、主动探索中认识生字,读懂故事,从中了解母女间的情感。

3、听其他老师讲课时,我注意到了有几个学生不明白到底是谁过生日?

于是我便以此为主线,从小云说的话开始讲起,了解到原来是小云过生日,妈妈送给了她她最喜欢的礼物,小云了解到妈妈一个生日也没过,就想到了要把自己的生日借给妈妈,让妈妈也快乐快乐。从而表现了母女间的关爱之情。

借生日教学反思(篇6)

今天我上了堂让我感触特别深的一篇课文——《借生日》。这是一篇内容新颖的课文,讲的是小云过生日时,妈妈送给她一只可爱的布熊并祝她生日快乐,而小云从来没有见过妈妈过过生日,于是她把自己的生日借给了妈妈,从中体现了母女之间互相关心的那份让人感动的真情。

人世间最珍贵的爱莫过于母爱。然而现在的孩子大多都是独生子女,都是家里的小祖宗,是家人手心里的宝。在平时的生活中往往会为了一点小事就跟父母大吵大闹的,有的甚至还跟家长打架。孩子们一直以来都是习惯于接受别人的关心与照顾,从来就没有想过自己要回报之类的事,他们的爱心也就在这样的生活环境下被淹没了。上这节课之前,我对我们班上的小朋友做了一个生日的调查,没有想到的是有四之三的孩子记得自己的生日,然而当我问起他们谁记得家人的生日是竟然没有一个小朋友知道。真的让人汗颜!

当教学进行到第二自然段:妈妈走过来,祝小云生日快乐。小云问妈妈:您怎么从来不过生日?”妈妈笑着说:我忘了。”时我故意问学生:妈妈是真的忘记自己的生日了吗?”让学生进行讨论交流。全班同学一致认为是妈妈忘记了。而再问妈妈为什么会忘记时,学生都说是因为妈妈工作很忙所以忘记了自己的生日。我接着问,那为什么妈妈会忙的忘记了自己的生日却没有忘记孩子的生日呢?这时班里一下子就静下来了,大约过了三`四秒后,学生们都想到了因为自己是爸妈的宝贝,所以爸妈没有忘记孩子的生日。于是我有了一个想法,通过这堂课的学习我一定要让他们的爱心显露出来,并且发出光和热。我告诉孩子们,其实生日每个人都有的,而且都是值得纪念的日子。妈妈是不会忘记的。她之所以会忘记了自己的生日而记得自己孩子的生日,那是因为,她一直把孩子的生日挂在心上,记得送孩子生日礼物,再让他们回想下平时妈妈是怎样关心我们的面对妈妈的爱我们因该怎么做呢?这下班里就热闹了,有的同学想起了电视上的公益广告:给妈妈打洗脚水,还有的说:用自己的压岁钱给妈妈买礼物,有的学生们都说出了自己的想法。

在大力宣扬感恩教育的今天,我在组织学生朗读课文,学习课文的基础上,进行了角色的体念,引导学生进入人物的内心,体会人物的情感,从中让学生获得爱的教育并懂得感受爱,懂得回报爱。

借生日教学反思(篇7)

我让孩子们初读课文后提出问题,记得孩子们提的问题是这样的:“妈妈为什么从来没过生日?”“妈妈真的把生日忘记了吗?”“小云为什么要把生日借给妈妈?”我听到学生们第一个问题的回答是这样的:“妈妈都是不要过生日的。”“妈妈是很少过生日的。” “妈妈是不喜欢生日礼物的,因为妈妈说大人不要礼物的。”……

听孩子们这么一说,我心里感到有点悲哀。我让妈妈有过过生日的孩子举手,发现还真是寥寥无几呢。我又让孩子们说说妈妈的生日在哪一天,只有两位孩子知道,也不知说得对与不对。唉,现在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是家里的小皇帝、小公主。有的孩子从来都是家人在关心、照顾着他们,而他们也理所当然的接受着家人的关心、照顾,他们的爱心也就被渐渐地淹没了。

我想,一定要让他们的爱心显露出来,并且发出热、发出光。我立刻把孩子们的注意力引到第三个问题上:“小云为什么把生日借给妈妈?”并以此为题展开小组讨论。孩子们的答案是完美的——“小云爱妈妈。”“小云关心妈妈。”“小云尊敬大人。”……由此可见,孩子们的内心深处还是懂得对大人应该有爱心,我非常高兴。我又引导到第二个问题:“妈妈真的把生日忘记了吗?”引导学生领悟妈妈在家的辛劳和节俭,是顾不得也不舍得花钱过生日。接着又提问“你打算怎样回报妈妈的爱?”有的孩子说:“我也想把生日借给妈妈,我要让妈妈插上许个愿。”有的孩子说:“我要把最大的生日蛋糕给妈妈吃。”有的孩子说“老师,等我过生日时,我也把生日借给妈妈,像小云一样把生日礼物送给妈妈。”还有的孩子说:“我要回家问问妈妈的生日,也要让妈妈过生日。”……我进一步对学生进行了提问:“除了在生日时关心妈妈,还应该怎样做呢?”孩子们这下小手林立了:“我要帮妈妈洗衣服。”“我要帮妈妈洗碗。”“我要学会扫地。”……

我笑了,没有情感就没有了语文,没有生活就没有了语文,相信这堂课以质疑为切入口,架设了生活与教材联系的桥梁后,孩子们的情感体验被积极调动起来了,孩子们在理解课文内涵的同时对长辈的爱心也得到了一定的培养。

借生日教学反思(篇8)

《借生日》是一篇新课文,讲的是小云过生日时,妈妈送一只布熊给她并祝她生日快乐,小云又把礼物送给妈妈。同时也把生日借给了妈妈,体现了母女的真情。

读了这篇课文我的感触很深。现在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是家里的小皇帝、小公主……,记得在刚接手这个班的半个学期,学生们常常为了一张纸、先喝一口水……而争吵不休。究其原因就是因为从来都是别人关心、照顾着他们,而他们也理所当然的接受着别人的关心、照顾,他们的爱心也就被淹没了。于是我有了一个想法,一定要让他们的爱心显露出来,并且发出热、发出光。

我充分考虑到这些因素,预设使之与新课程理念相融合,使整堂课焕发出清新、自然、淳朴的气息。但课后我却耿耿于怀,有喜有悲,我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体会:

1、语文教学应以学生自读、自悟、自学探究为基础,大力提倡自主、合作、探索的学习方式。而要一年级小学生达到这个理想目标还有一定困难,因此,教师的有效引导显得更为重要。

在通读课文整体感知的时候,我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妈妈是一个()的人。小云是一个()的孩子。”让学生带着这两个问题再读课文,我想这是再好不过又恰到好处的切入点。然而,我却急着让学生去分角色朗读,不但没有良好的效果,还大大的浪费了时间,导致课堂教学没有进行到底,是我失误最大的原因。

2、另外,在达到高潮的时候,我却浪费了难得的教学契机,错过了引发学生感悟课文学会思考的机会,还在很大程度上否定了孩子的思维,伤害了他们的积极性。这也是我在今后的课堂中要特别注意的地方。

3、使朗读成为学生学习和探索的重要手段:

让学生在自主、民主的氛围中学习;自主地读、说;在自读自悟、主动探索中认识,读懂故事,从中了解母女间的情感。尤其是从课文中产生问题,再回到课文中通过朗读找答案的方法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

4、关注学生的内心感受,注意培养学生主动关心身边亲人的情感。

经过评课,在没完成教学任务的第二课时,我以“小云为什么把生日借给妈妈?”展开小组讨论。

孩子们的答案是完美的──“小云爱妈妈”“小云关心妈妈”……由此可见,孩子们的内心深处知道对大人应该有爱心,我非常高兴。这时,我借此机会问:“以后在爸妈过生日时,你会怎么做?”此时一只只小手都高高的举起来:“老师,等我过生日时,我也把生日借给妈妈,把生日礼物送给妈妈。”“我把妈妈最喜欢的东西送给她。”“我给妈妈买我最喜欢的东西。”……可透过这些手,我看到一个学生坐在那里,一声不响,那是我班生活条件最差的九令同学。我点了她的名字,她说:“妈妈说要在我过生日时,买一个文具盒送给我,可我怎么把文具盒送给妈妈呀?”我望着她那双渴望得到帮助的眼神,心沉了一下,“那你就送妈妈一句话吧,大人不一定需要礼物的。”她顿时眼睛一亮,“我知道了,我想说:‘妈妈──我爱你’”那声音,回绕在教室的上空,回绕在全体同学的心中,我终于使他们知道了爱。

为了使学生小小的爱心能充分发挥出来,我进一步对学生进行了提问:“除了在生日时关心妈妈,还应该怎样做呢?”李若水同学说:“我要学会洗衣服,减少妈妈的劳动。”“我要帮妈妈洗碗。”“我要学会扫地。”“我还要关心爸爸。”王玮迪同学说。

是啊,生活中处处是教育,这应该是当今广大教育工作者牢记的宗旨,应该坚持的教育原则。

借生日教学反思(篇9)

《借生日》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一册里的一篇课文,讲的是小云过生日时,妈妈送一只布熊给她并祝她生日快乐,小云又把礼物送给妈妈,同时也把生日借给了妈妈,体现了母女之间的真情。

现在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是家里的小皇帝、小公主,在多位长辈的精心呵护下无忧无虑地长大,生活对于他们来说是美好的,只要他们张口,提出要求,父母总是想尽办法满足他们,有时甚至是一些无理的要求。但他们总是以自我为中心,什么事情总是依着自己的性子、爱好来,从不考虑别人的感受。很多孩子都非常自私,在他们的心里,自己永远是第一,没有别人,更谈不上拥有一颗爱心。究其原因就是因为从来都是别人关心、照顾着他们,而他们也理所当然地接受着别人的关心、照顾,他们的爱心也就被淹没了。而《借生日》一课中的小云和孩子们的年龄相仿,却拥有一颗爱心,这不正好是一个好榜样吗?我为什么不能巧妙地利用这一课,去激发孩子们的爱心,让他们的爱心显露出来,并且发出热、发出光呢?!

因此在孩子们朗读过几遍课文,对课文的内容有所了解之后,我问孩子们:“妈妈真的把生日忘记了吗?”孩子们异口同声说:“没有!”“那妈妈为什么不过生日?”这一下有的孩子就说不出来了,于是我就让孩子们谈一谈平时自己观察到的妈妈在家里如何的辛苦和对自己的关心,于是有的孩子说:“妈妈每天照顾我们一家很辛苦,要做很多的家务。”有的说:“我的妈妈每天要上班,回来还要辅导我写作业,很辛苦!”“妈妈不是忘记了自己的生日,而是妈妈很忙,把自己所有的爱都给了我们!”“真对,你谈得真好!”我马上肯定孩子们的这些想法。于是我又立刻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到第二个问题上:“小云为什么把生日借给妈妈?”并以此展开小组讨论。孩子们的答案是完美的——“小云爱妈妈”“小云关心妈妈”……“那我们呢?”我因势利导,孩子们脱口而出:“我们也要爱妈妈!”“怎么去爱呢?是不是只有借生日这一种表达方式呢?”我又引导道。这时孩子们发言更积极了:“我要帮助爸爸妈妈做一些家务,让妈妈歇一歇。”有的说:“我要听话一些,不让妈妈担心。”还有的说:“我要自己做作业,让妈妈可以休息一会儿。”还有的说:“妈妈生日的时候我要送给妈妈一件生日礼物。”、“我要对爸爸妈妈说:‘我爱你!’”……从孩子们此起彼伏的回答中,我终于使他们知道了爱,把爱的种子撒播在了他们的心灵深处,这不正是本节课的教学目的所在吗?

愿每一个孩子都能爱自己的妈妈!

借生日教学反思(篇10)

新课标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师是学习活动积极性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因此在本课时中我架设生活与教材联系的桥梁,从问学生借笔.询问学生的生日日期等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问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东西可以借,那生日可以借吗引出本课的课题《借生日》。因为兴趣是最好的教师,所学知识越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学生就越感兴趣。学生爱过生日,而借生日学生没有听说过,这就引导学生的兴趣,激发他们的求知欲。

接下来是识字部分。我提出自读课文的要求:圈出生字,读准字音,读通课文。学生根据要求独立读课本。明确读的要求,对一年级的学生来说十分必要,这样可以提高读书的效率,有利于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学生自由读完课文后要求认读带有拼音的字;布.放.快.怎.礼.今.熊.饭.物.正.拿。反馈时,每组指名3个学生,每人读一个字。读得准的当小老师教全班。学生读不准时,我注意正音,必要时教读。在这里我鼓励学生以主人翁的态度对待学习,培养自主学习的习惯。创设宽松.和谐.民主的学习氛围,努力使学生获得成就感。带拼音学生会读,去拼音开火车让学生读字,词语。此外我还设计了一个送信的小游戏来巩固生字的学习。请12个小朋友当邮递员,给小动物送信,看谁能把这生字宝宝正确地送到小动物的家。这个游戏中学生举手参与踊跃,并且能正确的把拼音和生字搭配。在记字这部分我让学生说出记字的方法,有用加一加,编故事的方法,这也是学生自主学生的一种表现。我及时表扬学生的记字想法,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愿望。我想当时这里如果能给学生互相交流就更好了。食字旁和牛字旁是这节课新教学的偏旁,这里我采用了由教师指导,强化识字。我指着“饭”字,说饭是粮食,所以用食字旁,出示“饣”字旁,让学生跟食字旁打招呼,增加学生对新偏旁的亲切感,并出示了一句带拼音的有食字旁的句子。让学生找出“饣”字旁的朋友,给学生拓展了对有关食字旁字的了解,并指出食字旁的字跟食物有关。指导认记“物”字是“牜”字旁,“牛”字变成偏旁时横变成了提,也让学生跟牛字旁打招呼,跟牛字旁交朋友。

借生日教学反思(篇11)

《借生日》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一册第18课,讲的是小云过生日时,妈妈送一只布熊给她并祝她生日快乐,小云又把礼物送给妈妈。同时也把生日借给了妈妈,体现了母女之间的真情。

现在的小朋友大多是独生子女,是家里的小皇帝、小公主……,在多个长辈的精心呵护下无忧无虑地长大,生活对于他们来说是美好的,只要他们张口,提出要求,家长总是想尽方法满足他们,有时甚至是一些无理的要求。但他们总是以自我为中心,什么事情总是依着自身的性子、喜好来,从不考虑他人的感受。很多小朋友都非常自私,在他们的心里,自身永远是第一,没有他人,更谈不上拥有一颗爱心。我就遇到过这样的事情,我家的小外甥有一天被爸爸批评了一顿,第二天他的爸爸不小心闪住了腰,腰疼得都直不来了还坚持接他放学。可是在吃晚饭的时候,他却说了这样一句话:“我爸爸的腰闪住了,真是老天开眼了!”作为家长,听到这样的话不悲痛吗?可能心都凉了半截。

究其原因就是因为从来都是他人关心、照顾着他们,而他们也理所当然的接受着他人的关心、照顾,他们的爱心也就被淹没了。而《借生日》一课中的小云和小朋友们的年龄相仿,却拥有一颗爱心,这不正好是一个典范吗?我为什么不能巧妙地利用这一课,去激发小朋友们的爱心,让他们的爱心显露出来,并且发出热、发出光呢?

因此在小朋友们朗读过几遍课文,对课文的内容有所了解之后,我问小朋友们:“妈妈真的把生日忘记了吗?”小朋友们异口同声说:“没有!”“那妈妈为什么不过生日?”这一下小朋友们说不出来了,于是我就让小朋友们谈一谈平时自身观察到的妈妈在家里如何的辛苦和对自身的关心,于是有的小朋友说:“妈妈每天照顾我们一家很辛苦,要做很多的家务。”有的说:“我的妈妈每天要上班,回来还要辅导我写作业,很辛苦!”“妈妈不是忘记了自身的生日,而是妈妈很忙,把自身所有的爱都给了我们!”“真对,你谈的真好!”我马上肯定小朋友们的这个想法。于是我又立刻把同学的注意力引到第二个问题上:“小云为什么把生日借给妈妈?”并以此展开小组讨论。小朋友们的答案是完美的──“小云爱妈妈”“小云关心妈妈”……“那我们呢?”我因势利导,小朋友们脱口而出:“我们也要爱妈妈!”“怎么去爱呢?是不是只有借生日这一种表达方式呢?”我又引导到。这时小朋友们发言更积极了:“我要协助爸爸妈妈做一些家务,让妈妈歇一歇。”有的说:“我要学乖一些,不让妈妈再为XXX心。”还有的说:“我要自身做作业,让妈妈可以休息一会儿。”还有的说:“妈妈生日的时候我要送给妈妈一件生日礼物。”、“我要对爸爸妈妈说:‘我爱你!’”从小朋友们此起彼伏的回答中,我终于使他们知道了爱,把爱的种子撒播在了他们的心灵深处,这不正是本节课的教学目的所在吗?

小壁虎借尾巴教学设计及反思(系列8篇)


88教案网内容专辑推荐:“小壁虎借尾巴教学设计”,敬请浏览。

小壁虎借尾巴教学设计及反思【篇1】

课前透视

这篇童话故事讲的是小壁虎向小鱼姐姐、黄牛伯伯、燕子阿姨借尾巴,因为他们各自尾巴都有用处所以没有借到。通过这个故事,学生认识到小鱼、黄牛、燕子尾巴的作用,了解小壁虎的尾巴有再生的功能,课文浅显易懂,线索明了,其中三四五自然段结构相似,人物对话角色鲜明,是进行朗读训练的最佳范例。

课文以连环画的形式呈现,文中没有注音,上学期学生接触过这样的文章,另外学生在《比尾巴》一课又初步了解了一些动物尾巴的特点,所以教师可指导学生借助图画或其他手段自主识字和阅读,培养学生自主合作的意识。

教学目标:

1、会认“壁、虎”等9个字,会写“和、姐”等6个字。

2、运用猜读等方法练习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初步了解一些动物尾巴的作用。

教学重点:

读好对话的不同语气,了解动物尾巴的作用。

信息资料:

1、课件、生字卡片、动物头饰。

2、学生搜集有关动物尾巴的资料。

课时:

两课时

第一课时

切入举偶

1、猜谜语。出示谜语:活动地盘在墙壁,专门收拾飞蚊虫,尾断无碍会再生,医学名称是守宫。

2、复习导入。你还记得《比尾巴》这篇课文吗?指名拍手背诵。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篇有关动物尾巴的童话故事。

对话平台

自学(学生自己想办法扫除字音障碍,利于培养自主阅读的能力)

1、课文没有注音,怎样才能读懂这个故事呢?学生联系以前的经验自己想办法。(看图、查生字表、猜读或请教别人)

2、同桌互相检查读文,重点看字音是否读准确,句子是否读通顺。

识字(有创意的识字方式,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指名当小老师领读读得准的词语,并提醒大家应注意的地方:蛇是翘舌音。虎的声母是“h”,不是“f”.

(师生角色互换让学生在主动参与和成功体验中释放出巨大的学习潜能,为今后自主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读文(举一反三,让学生感悟对话的不同语气,提高朗读水平)

1、图文对照读课文,思考:小壁虎向谁借尾巴了?借到了吗?

2、重点指导第三自然段,读好小壁虎和小鱼对话的语气。

(1)出示句子:小鱼姐姐,您把尾巴借给我行吗?

小鱼,把尾巴借给我。

通过比较朗读,学生体会出小壁虎说话很有礼貌,语气略带请求。

(2)小鱼为什么不把尾巴借给小壁虎?学生做动作理解“拨水”,体会小鱼的心情。练习有感情的朗读对话。

3、方法迁移,学生练习分角色读好小壁虎和黄牛、燕子的对话。

评价(自评和互评结合,培养学生阅读欣赏和评价能力)

学生带头饰分角色表演对话,先自评然后请大家评价。

写字(有针对性的指导,利于提高学生的书写质量)

1、重点指导“有、在、什、么”四个字。

2、学生书写,教师及时展示写得好的字。

教学反思:

首先,以谜语的形式导入,后讲解壁虎的相关知识,后出示“尾巴”这个词语,引导学生复习上个学期学过的课文《比尾巴》,学生在旧知识的启发下能很快地进入情景,在播放录音之前,我给学生一些学习要求:一、标上小节号;二、将课后的生字在课文中标出来。课文的动画课件学生看起来特别的感兴趣,所以对于文章所讲的内容记忆也就特别深刻,而在第二次播放录音的时候,我又提出了新的要求:一、想一想在这篇课文中小壁虎先后向哪几种小动物借用了尾巴?都是怎么借的?结果怎样?学生有了明确的目的,自然在听课文的时候便能注意到这些问题。

第二课时

对话平台

导入(读说结合,再次感知读文)

回忆:小壁虎向谁借尾巴了?为什么没借到?先指名概括的说说,再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读一读。

读文(感悟读文利于培养学生理解和感受能力)

1、学习6、7自然段,自读讨论:

小壁虎借不到尾巴,心里很难过,只好爬回家里找妈妈,结果怎么样?为什么?

2、指导朗读:小壁虎这时的心情可高兴了,它的话该怎么读?(学生自由读、指名读、全班评读、齐读)

表演(童话表演不仅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还有助于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

1、分角色朗读全文。

2、以小组为单位,小组长分配角色,学生进行创造性表演。(熟悉角色,加上表情动作练习排练。)

3、分组表演,全班评议改进。

(评议标准:表演的连贯性;角色的表情语气是否恰当。)

拓展(多种形式的练习设计,激发学生参与合作的积极性)

1、书后练习“读读说说”。

2、小壁虎还会向谁去借尾巴呢?模仿文中的说法结合查找的资料,再续说一两个自然段。

3、回家后把这个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

写字(延时评价写字有利于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

学写“变、条”两个字,学生互相评价打等级,如果不满意可重新申请。

教学建议:

一年级学生排演课本剧有一定的难度,教师要求不要太高,必要时可示范引导。另外,教师可在学生搜集动物尾巴资料的基础上,开展“动物尾巴介绍会”。

教学反思:

首先,我先复习了上节课的内容,用板书示图来表示小壁虎的借尾过程,并让学生根据示图用自己的话来描述,这种简易的示图可以帮助学生记忆课文的内容,也可是让学生发挥充分的想象力,锻炼了口语交际的能力。在指导朗读方面,我让学生假想一下自己就是那只小壁虎,当自己的心情高兴时是怎样的语气,当自己的心情悲伤时又该是怎样的语气,这样学生会感同身受,读的效果也自然好一些。

小壁虎借尾巴教学设计及反思【篇2】

教学目标:

1、会认“壁、虎”等9个字,会写“和、姐”等6个字。

2、运用猜读等方法练习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初步了解一些动物尾巴的作用。

教学重点:读好对话的不同语气,了解动物尾巴的作用。

课前准备:

1、课件、生字卡片、动物头饰。

2、学生搜集有关动物尾巴的资料。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切入举偶

1、猜谜语。出示谜语:活动地盘在墙壁,专门收拾飞蚊虫,尾断无碍会再生,医学名称是守宫。

2、复习导入。你还记得《比尾巴》这篇课文吗?指名拍手背诵。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篇有关动物尾巴的童话故事。

对话平台

自学(学生自己想办法扫除字音障碍,利于培养自主阅读的能力)

1、课文没有注音,怎样才能读懂这个故事呢?学生联系以前的经验自己想办法。(看图、查生字表、猜读或请教别人)

2、同桌互相检查读文,重点看字音是否读准确,句子是否读通顺。

识字(有创意的识字方式,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指名当小老师领读读得准的词语,并提醒大家应注意的地方:蛇是翘舌音。虎的声母是“h”,不是f.

(师生角色互换让学生在主动参与和成功体验中释放出巨大的学习潜能,为今后自主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读文(举一反三,让学生感悟对话的不同语气,提高朗读水平)

1、图文对照读课文,思考:小壁虎向谁借尾巴了?借到了吗?

2、重点指导第三自然段,读好小壁虎和小鱼对话的语气。

(1)出示句子:小鱼姐姐,您把尾巴借给我行吗?

小鱼,把尾巴借给我。

通过比较朗读,学生体会出小壁虎说话很有礼貌,语气略带请求。

(2)小鱼为什么不把尾巴借给小壁虎?学生做动作理解“拨水”,体会小鱼的心情。练习有感情的朗读对话。

3、方法迁移,学生练习分角色读好小壁虎和黄牛、燕子的对话。

评价(自评和互评结合,培养学生阅读欣赏和评价能力)

学生带头饰分角色表演对话,先自评然后请大家评价。

写字(有针对性的指导,利于提高学生的书写质量)

1、重点指导“有、在、什、么”四个字。

2、学生书写,教师及时展示写得好的字。

第二课时

对话平台

导入(读说结合,再次感知读文)

回忆:小壁虎向谁借尾巴了?为什么没借到?先指名概括的说说,再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读一读。

读文(感悟读文利于培养学生理解和感受能力)

1、学习6、7自然段,自读讨论:

小壁虎借不到尾巴,心里很难过,只好爬回家里找妈妈,结果怎么样?为什么?

2、指导朗读:小壁虎这时的心情可高兴了,它的话该怎么读?(学生自由读、指名读、全班评读、齐读)

表演(童话表演不仅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还有助于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

1、分角色朗读全文。

2、以小组为单位,小组长分配角色,学生进行创造性表演。(熟悉角色,加上表情动作练习排练。)

3、分组表演,全班评议改进。

(评议标准:表演的连贯性;角色的表情语气是否恰当。)

拓展(多种形式的练习设计,激发学生参与合作的积极性)

1、书后练习“读读说说”。

2、小壁虎还会向谁去借尾巴呢?模仿文中的说法结合查找的资料,再续说一两个自然段。

3、回家后把这个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

写字(延时评价写字有利于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

学写“变、条”两个字,学生互相评价打等级,如果不满意可重新申请。

教学建议:

一年级学生排演课本剧有一定的难度,教师要求不要太高,必要时可示范引导。另外,教师可在学生搜集动物尾巴资料的基础上,开展“动物尾巴介绍会”。

教学反思:首先,我先复习了上节课的内容,用板书示图来表示小壁虎的借尾过程,并让学生根据示图用自己的话来描述,这种简易的示图可以帮助学生记忆课文的内容,也可是让学生发挥充分的想象力,锻炼了口语交际的能力。在指导朗读方面,我让学生假想一下自己就是那只小壁虎,当自己的心情高兴时是怎样的语气,当自己的心情悲伤时又该是怎样的语气,这样学生会感同身受,读的效果也自然好一些。

教学反思:

首先,以谜语的形式导入,后讲解壁虎的相关知识,后出示“尾巴”这个词语,引导学生复习上个学期学过的课文《比尾巴》,学生在旧知识的启发下能很快地进入情景,在播放录音之前,我给学生一些学习要求:一、标上小节号;二、将课后的生字在课文中标出来。课文的动画课件学生看起来特别的感兴趣,所以对于文章所讲的内容记忆也就特别深刻,而在第二次播放录音的时候,我又提出了新的要求:一、想一想在这篇课文中小壁虎先后向哪几种小动物借用了尾巴?都是怎么借的?结果怎样?学生有了明确的目的,自然在听课文的时候便能注意到这些问题。

小壁虎借尾巴教学设计及反思【篇3】

活动目标:

1、通过对话中的礼貌用语,让幼儿知道说话要有礼貌。

2、引导幼儿观察图片中动物的尾巴,知道动物的尾巴都有用。小壁虎的尾巴能够再生。

3、通过角色表演,让幼儿体验快乐。

4、知道动物是人类的朋友,我们要保护小动物,爱护小动物。

活动准备:

1、教学课件、角色头饰。

2、奖励幼儿的小奖品若干。(漂亮的小红花)

活动过程:

一、教师课前谈话,引起幼儿兴趣。

孩子们,今天我听说森林里面正在举行一场非常有趣的比赛,小动物们正在比一比谁的尾巴最有用。我想去看看,你们想不想?(幼儿观察动物尾巴说说尾巴的用处。)你们知道吗?有一只小壁虎它的尾巴没有了,我让你们看看它的尾巴是怎么没有的,小朋友看了要告诉我它的尾巴是在干什么的时候,怎么没有的?

二、幼儿观看课件,知道故事内容。

1、看课件,了解小壁虎断尾巴的原因。

小壁虎的尾巴是在干什么的时候,被谁咬断的呢?

2、完整看课件,了解故事中的具体内容。

(1)孩子们,故事中小壁虎都向谁借尾巴了呢?

(2)它借到了吗?

3、再次完整看课件,注意小壁虎借尾巴时,它们时怎么说的?孩子们,故事看完了,提问:

(1)小壁虎向小鱼姐姐、牛伯伯、燕子阿姨、借尾巴的时候时怎么说的?小鱼姐姐是怎么回答的呢?

(2)小壁虎和小鱼姐姐、牛伯伯、燕子阿姨借尾巴的时候叫他们姐姐、伯伯、阿姨,小壁虎那么有礼貌,为什么它们都没有借给它呢?

(3)老师做小壁虎,请你们做小鱼姐姐、牛伯伯、燕子阿姨,说出对话。

(4)请小朋友说说小鱼游水、牛吃草、燕子飞的动作是怎样的?

(5)我请一个小朋友做壁虎,其他小朋友做小鱼姐姐、牛伯伯、燕子阿姨我们来演一演他们的对话好吗?

(6)小壁虎没有借到尾巴,为什么后来小壁虎又高兴的叫起来了呢?

三、完整的看着课件和小朋友一起讲述故事。

四、角色表演故事。

孩子们,现在我们学会了这个故事,你们想不想演一演?(请一个小朋友戴上小壁虎的头饰,请四个小朋友分别扮演小鱼姐姐、牛伯伯、燕子阿姨的头饰跟着课件进行表演。)五、总结延伸,自然结束活动。

孩子们,当我们在午睡或者晚上睡觉时,小壁虎就在墙角里帮我们捉蚊子,不让蚊子吸我们的血,(.教案.出自:快思.教案.网)你们说,小壁虎是我们的朋友还是我们的敌人呢?我们应该怎样保护、爱护它呢?现在就让我们去其它班看一看,它们的动物角里面有些什么动物好吗?带着孩子出去自然结束活动。

小壁虎借尾巴故事小壁虎在墙角捉蚊子,一条蛇咬住了它的尾巴。小壁虎一挣,挣断尾巴逃走了。

没有尾巴多难看啊!小壁虎想去借一条尾巴。

小壁虎爬呀爬,爬到小河边。他看见小鱼在河里摇着尾巴游来游去。小壁虎说:小鱼姐姐,您的尾巴借给我行吗?小鱼说:不行啊,我要用尾巴拨水呢。小壁虎告别了小鱼,又向前爬去。

小壁虎爬呀爬,爬到大树上。他看见老黄牛在树下甩着尾巴吃草。小壁虎说:黄牛伯伯,您的尾巴借给我行吗?老黄牛说:不行啊,我要用尾巴赶蝇子呢。小壁虎告别了老黄牛,又向前爬去。

小壁虎爬呀爬,爬到屋檐下。他看见燕子在空中摆着尾巴飞来飞去。小壁虎说:燕子阿姨,您的尾巴借给我行吗?燕子说:不行啊,我飞的时候,要用尾巴掌握方向呢。小壁虎借不到尾巴,心里很难过。他爬呀爬,爬回家里找妈妈。小壁虎把借尾巴的事告诉了妈妈。妈妈笑着说:傻孩子,你转过身子看看。小壁虎转身一看,高兴地叫起来:我长出一条新尾巴啦!

活动反思:

《小壁虎借尾巴》是一篇童话故事。通过小壁虎向小鱼、黄牛、燕子借尾巴的经过,讲了小壁虎的尾巴断了可以再生的特点和小鱼、黄牛、燕子尾巴的用处。

在本节课中,我利用课件讲解故事,视听结合,让幼儿能够直观的理解故事内容,将故事的情节、对话记得很清晰。并设计通过课件帮动物找尾巴的游戏,把幼儿的积极性完全调动了起来。

小壁虎借尾巴教学设计及反思【篇4】

教学目的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能够表演这个故事。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壁虎、小鱼、黄牛、燕子尾巴的用途和壁虎尾巴可以再生的特点。

教学重点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能够表演这个故事。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壁虎、小鱼、黄牛、燕子尾巴的用途和壁虎尾巴可以再生的特点。

教学准备

1、动画片《小壁虎借尾巴》、头饰(有关动物)、实物投影。

2、课前让学生通过请教、查找资料等方法,了解各种动物尾巴的作用。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一、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平时喜欢看动画片吗?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个非常有趣的动画片,请大家欣赏。

从学生生活出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看动画

教师放《小壁虎借尾巴》的动画,没有声音。

师:你们觉得这个动画片好看吗?老师觉得还少点什么。你们发现了吗?对,我请你们做配音演员,给这个动画片配音好吗?

以当配音演员为诱饵,充分调动起孩子们读书的兴趣。

三、读课文

师:要配好音,演员得先读熟剧本(课文)现在我请同学们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遇到生字要多读几遍,看谁能在很短的时间内把课文读得又熟练,又有感情。

(学生自由读课文)

在开始教学时,教师让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课文,给每位学生一个自由散读的空间,起到读通课文,扫清生字障碍的作用。

四、检查朗读情况

师:好,现在老师来检查演员读台词的情况。

1、出示带有本课生字的词和句子,学生认读:

指名读、小组齐读、开火车读。

采用灵活多样的方式检查和巩固学生认读生字词句的情况。

2、检查朗读:

⑴指名朗读。

⑵小组内分角色读。

⑶指小组分角色读。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教师给学生足够的读书机会,采用多种形式,如:自由读、小组读、指名朗读、分角色读等,目的是让学生充分地读书。只有多读,才能真正地理解课文内容和掌握阅读方法。

五、理解课文

师:大家读得真好!通过读课文,你们读懂了什么?

壁虎的尾巴断了可以再长出来,小鱼的尾巴是用来拨水的,牛的尾巴是用来赶蝇子的,燕子的尾巴是用来掌握方向的。

通过读,理清课文主脉,了解文章的内容,知道壁虎、鱼、牛、燕子尾巴的功能。只有让学生充分地读课文,才能有所感知,才能有所感悟,同时也培养了语感。

六、表演

师:课文大家读懂了,那想不想把这个故事表演给大家看?

(在小组内先试着表演)

然后指小组表演。

表演是语文学习的实践,更重要的目的在于积累。教师让学生按小组进行表演排练。且不急于表演,目的是让所有学生都得到锻炼,都有表现的机会。其间,教师不断深入小组与组员共同探讨,给学生留有足够的时间去积累语句,然后再用自己喜欢的形式反馈给教师看。这样不但起到了积累的目的,也揣摩了文章的写作思路和表达的方法,为说话、写话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七、课外延伸

1、续编《小壁虎借尾巴》:

师:动物的尾巴形形色色,各有各的作用。同学们,你们还知道哪些动物尾巴的作用?你们知道得还真不少!那想不想续编小壁虎借尾巴的童话故事呢?(出示投影字幕)谁先试试看!

小壁虎爬呀爬,爬到(),他看见()小壁虎说:“(),您把尾巴借给我行吗?”()说:“不行啊,我要用尾()。”

(小猴子、小松鼠、大象……)

表达是培养学生思维、语言能力的重要途径。留出时间空间,让学生自己去悟、去表达。通过填空续编故事,让学生体会、表达出动物的尾巴形形色色,各有各的作用。

2、编童话故事:

师:(鼓掌)真好,同学们想自己编一个童话故事吗?今天我们回去后,照课文的样子,编一个童话故事,再配一副插图,讲给爸爸、妈妈听好吗?

(下课)

教师不断为学生创造各种表达的机会,如:编童话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等,激发学生表达的愿望。

小壁虎借尾巴教学设计及反思【篇5】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了解小动物的尾巴的用处。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能分角色读课文,分角色表演课文。

3、认识9个生字。

教具准备

课件、头饰5个、帖个。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激发学习兴趣

(出示小壁虎图片)同学们,你们认识这种小动物吗?你对它了解多少?

(学生谈)

今天我们来学习第17课、小壁虎借尾巴(板书)。

齐读两遍课题。

读了题目之后你想知道些什么呢?

(学生谈)

下面我们就带着这些问题听课文录音,看动画。

二、整体感知(播放教学课件)

三、检查,反馈

早读的时候我们已经初读了课文,认识了生字,现在这节课的生字已经是我们的老朋友,现在我们和他们见见面,看看你们还认识他们吗?

出示课件,检查生字。

(自由读,同桌读,开火车读)

四、再读课文

下面同学们再读读课文,出示课件:

边读边想:

1、小壁虎为什么要去借尾巴?

2、小壁虎都向谁去借尾巴?

3、小壁虎借到尾巴没有?为什么?

五、理解课文

1、找两个同学接读1、2段课文:

其他同学想:

小壁虎为什么要去借尾巴?

2、小壁虎都向谁去借尾巴了呢?四人小组合作分角色读3、4、5自然段。四人小组长负责分配角色。

小朋友们,你们读懂了什么?

学生回答(小壁虎向小鱼、老牛、燕子借尾巴),依次贴图(小鱼,老牛,燕子)。

下面请同学们练习读读小壁虎说的话。我们要评选最佳小壁虎。

谁来谈谈,小壁虎的话我们要读出什么样的语气?

(有礼貌,商量的语气)

学生开展朗读比赛,评选最佳小壁虎。获胜的颁发一个小金星。

(老师及时表扬:你读的可真棒。最后由你来扮演小壁虎)

请同学们练习读读小鱼的话。我们来评选最佳小鱼。评选后说说你从小鱼的话中知道了什么?

(小鱼的尾巴是用来拨水的,不能借给小壁虎)

评选最佳老牛,最佳燕子略(依次板书:拨水,赶蝇子、掌握方向)。

3、借不到尾巴的小壁虎是什么心情呢?故事的结果是怎样的呢?请同桌一起读读6、7自然段。读完后试着演一演。

(学生表演兴趣盎然)

4、找两个小朋友演一演故事的结果,老师提要求:要把小壁虎心情的变化演出来,要想一想小壁虎和它的妈妈会说些什么?学生表演。

你们从他们的表演中知道了什么呢?小壁虎的尾巴有什么特点呢?

六、总结课文

1、学了这节课,你又获得了那些新知识呢?谈谈收获好吗?老师出示课件帮助学生说说这些小动物尾巴的用处。

2、你还知道那些小动物尾巴的用处呢?

学生发言,老师出示课件展示(啄木鸟、松树,小狗、猴子的尾巴的用处)。

3、戴头饰分角色朗读课文。

小壁虎借尾巴教学设计及反思【篇6】

我在上《小壁虎借尾巴》一课时,课前我本着有效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自主地学习,教师应该变知识的“传授者”为学习的“组织者”,把课堂时间让给学生,充分地让学生去读文、思考、交流、表达、表演为目的,进行了精心地备课,准备课件。课后通过和教研员的交流,自己有了很大收获:

一、读文

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只有多读,才能真正地理解课文内容和掌握阅读方法。教学《小壁虎借尾巴》时,我给学生足够的读书机会,采用多种形式,如:自由读文、小组读文、指名朗读、齐读、分角色读等,不求形式统一,只求学生真正投入。在开始教学时,我让学生自由读文,给每位学生一个比较个体的自由散读的空间,起到读通课文,扫清生字障碍的作用;其间,又展开小组读文,理清课文的主脉,了解文章的内容,知道鱼、牛、燕子尾巴的功能;总之,只有让学生充分地读文,才能有所感知,才能有所感悟,同时也培养了语感。

二、表达

表达是培养学生思维、语言能力的重要途径。在教学《小壁虎借尾巴》时,了解鱼、牛、燕子尾巴的功能时,这三段内容形式相似,我用“小壁虎爬到了哪儿?看到了什么?说了什么?它为什么没有借到尾巴?”这几个问题帮助学生揣摩文章的写作思路和表达方法,为说话、写作打下了结实的奠基,并留出时间空间进行扩展阅读,展示学生和老师收集的资料,表达出动物的尾巴形形色色,各有各的作用;在此基础上,学生根据个人的喜好自由选择一个内容练习表达。教师创造各种表达的机会,激发学生表达的愿望。这样学生就会乐意表达,而且有内容可说,积累了语言表达方式。

三、不足

课的前半部分学生表现还好,可到后面学习课文内容时,学生不在状态,究其原因,我的设计没有关注学生的已有认知,没有抓住学生的兴趣点,虽然本着以“学生为主体”进行备课,却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只想着老师如何去教,没有考虑学生。因为学生已经进行了充分的预习,课文内容基本懂了,“小壁虎爬到了哪儿?看到了什么?说了什么?它为什么没有借到尾巴?”这样的问题没有什么思考价值。教学的重点就放在“读”上,让学生进入角色,充分练习读,然后交流评议,读中感悟小壁虎的有礼貌,着急,伤心;感悟语言表达方式。老师要了解学生的已有认知,然后提升,训练有一定的空间,要善于抓住学生的兴趣,使学生跳一跳,够得到,学得有兴趣。

以上是《小壁虎借尾巴》教学后的几点想法。我要在今后的课堂实践中不断地提高、学习。

小壁虎借尾巴教学设计及反思【篇7】

小xiǎo壁bì虎hǔ借jia尾wěi巴bā

小xiǎo壁bì虎hǔ在zài墙qiánɡ角jiǎo捉zhuō蚊wn子zǐ,一yì条tiáo蛇sh咬yǎo住zhù了le他tā的de尾wěi巴bā。小xiǎo壁bì虎hǔ一yì挣zhēnɡ,挣zhanɡ断duàn尾wěi巴bā逃táo走zǒu了le。

没mi有yǒu尾wěi巴bā多duō难nán看kàn哪nǎ!小xiǎo壁bì虎hǔ想xiǎnɡ:向xiànɡ谁shuí去qù借jia一yì条tiáo尾wěi巴bā呢ne?

小xiǎo壁bì虎hǔ爬pá呀yɑ爬pá,爬pá到dào小xiǎo河h边biān。他tā看kàn见jiàn小xiǎo鱼yú摇yáo着zhe尾wěi巴bā,在zài河h里lǐ游yu来lái游yu去qù。小xiǎo壁bì虎hǔ说shuō:“小xiǎo鱼yú姐jiě姐jiě,您nín把bǎ尾wěi巴bā借jia给ɡěi我wǒ行hánɡ吗mɑ?”小xiǎo鱼yú说shuō:“不bù行xínɡ啊ɑ,我wǒ要yào用ynɡ尾wěi巴bā拨bō水shuǐ呢ne。”

小xiǎo壁bì虎hǔ爬pá呀yɑ爬pá,爬pá到dào大dà树shù上shànɡ。他tā看kàn见jiàn老lǎo牛niú甩shuǎi着zhe尾wěi巴bā,在zài树shù下xià吃chī草cǎo。小xiǎo壁bì虎hǔ说shuō:“牛niú伯b伯b,您nín把bǎ尾wěi巴bā借jia给ɡěi我wǒ行hánɡ吗mɑ?”老lǎo牛niú说shuō:“不bù行xínɡ啊ɑ,我wǒ要yào用ynɡ尾wěi巴bā赶ɡǎn蝇yínɡ子zǐ呢ne。”

小xiǎo壁bì虎hǔ爬pá呀yɑ爬pá,爬pá到dào房fánɡ檐yán下xià。他tā看kàn见jiàn燕yàn子zǐ摆bǎi着zhe尾wěi巴bā,在zài空kōnɡ中zhōnɡ飞fēi来lái飞fēi去qù。小xiǎo壁bì虎hǔ说shuō:“燕yàn子zǐ阿ā姨yí,您nín把bǎ尾wěi巴bā借jia给ɡěi我wǒ行hánɡ吗mɑ?”燕yàn子zǐ说shuō:“不bù行xínɡ啊ɑ,我wǒ要yào用ynɡ尾wěi巴bā掌zhǎnɡ握w方fānɡ向xiànɡ呢ne。”

小xiǎo壁bì虎hǔ借jia不bú到dào尾wěi巴bā,心xīn里lǐ很hěn难nán过ɡu。他tā爬pá呀yɑ爬pá,爬pá回huí家jiā里lǐ找zhǎo妈mā妈mā。

小xiǎo壁bì虎hǔ把bǎ借jia尾wěi巴bā的de事shì告ɡào诉sù了le妈mā妈mā。妈mā妈mā笑xiào着zhe说shuō:“傻shǎ孩hái子zǐ,你nǐ转zhuǎn过ɡu身shēn子zǐ看kàn看kān。”小xiǎo壁bì虎hǔ转zhuǎn身shēn一yì看kàn,高ɡāo兴xìnɡ得d叫jiào了le起qǐ来lái:“我wǒ长zhǎnɡ出chū一yì条tiáo新xīn尾wěi巴bā啦lɑ!”

小壁虎借尾巴教学设计及反思【篇8】

教材分析

《小壁虎借尾巴》是人教版一年级语文下册中的一篇有趣的童话故事,故事通过描写小壁虎向小鱼、老牛、燕子借尾巴的经过,讲述了小鱼、老牛、燕子尾巴的用处和壁虎尾巴可以再生的特点。

学生分析

小鱼、老牛、燕子和小壁虎这几种小动物,是我班学生喜欢的,课文以童话故事的手法说明了几种动物尾巴的作用,学生喜闻乐见,学习兴趣非常高,本班学生口语表达能力训练还需继续加强,因此,设计教学时,必须联系他们的生活实际,采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创设情境,帮助他们学习、积累、感悟语言。

教学目标

1、复习巩固本课的生字新词。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通过学习课文,知道几种动物尾巴的作用。

4、懂得礼貌对人、与人说话要和气。

教具准备

1、小壁虎、小鱼、老牛、燕子四种动物的图片和头饰。

2、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出示生字新词让学生认读。

(课件显示生字新词)

2、教师导入:

同学们,今天我们继续学习17课《小壁虎借尾巴》。在上新课前,老师先来考考大家,看谁认得的生字宝宝多。

3、看图引入新课。

(课件出示文中)

师:上节课我们已经学习了生字新词和第一自然段,大家看看这幅图,你从图中知道了什么?

(学生自由说)

师:是啊,没有了尾巴多难看啊!于是小壁虎决定去借一条尾巴。那么小壁虎向谁借尾巴了呢?他借到了吗?我们一起去看看吧。

采用复习生字新词及激发情趣导入新课,既巩固了生字新词,又使学生在形象的画面中活跃了思维,发展了口语表达能力,不知不觉地进入到了课文情境中。

二、学习新课

1、学习第三自然段:

⑴师:请小朋友们自由读三、四、五自然段,想一想小壁虎向谁借尾巴了?

(学生自由读文找答案,老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贴出小鱼、老牛、燕子的彩色图片。)

形象多彩的图片可以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他们学习课文的情感。

⑵师:我们先来看看他是怎样向小鱼借尾巴的。

(课件出示文中)

师:请看这幅动画图,你能用自己的话说说看到的吗?

(学生自由说)

师:老师想请一位同学读读第三自然段,谁愿意?

(请一位学生读,读完评价)

正确的评价可以使学生改正错误,发扬优点。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采用多种评价手段,促使学生不断取得进步。

⑶师:小壁虎来到了哪里?

(请学生在文中找出句子并读读。)

他看见了什么?

(指名说)

什么是“摇着”?

(指名说)

小壁虎看见小鱼,他是怎么说的?

(学生从文中找出小壁虎说的话:“小鱼姐姐,您把尾巴借给我行吗?”)

如果老师把小壁虎说的话改成:“小鱼,把尾巴借给我。”大家多读几遍,比一比,看看两句话有什么不同?

(学生自由发表看法。)

谁能把这句话中的“行吗”换成别的词,而使句子的意思不变呢?

(学生自由说,说得好的老师及时表扬鼓励。)

这一环节的教学,让学生稍微思考后,纷纷发言,既发展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又让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课文内容,获得文明礼貌教育。

⑷师:小壁虎问小鱼,小鱼是怎样回答的?她把尾巴借给小壁虎了吗?为什么?

(老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拨水。)

下面老师想请几位小朋友来分角色读这一自然段。

(学生分角色读,老师带领学生做评价。)

2、学习第四、五自然段:

⑴小壁虎在小鱼那没借到尾巴,他又到老牛、燕子那里借尾巴,我们一起学习四、五自然段吧。选择你喜欢的自然段,同桌或前后桌合作分角色读,多读几遍。

(学生分角色合作读)

这一环节的教学体现了新课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

⑵师:哪个小组愿意读呀?

(各组分别汇报读书,评价读书情况,学生汇报读哪个自然段,课件就相应出现那个自然的动画图。学生看动画图,用自己的语言说图意。教师相机板书:甩赶蝇子摆掌握方向,在此过程中,领会“甩、摆”的含义。)

⑶师:老师想请四名小朋友上台来把小壁虎借尾巴的经过演一演,谁愿意?

(四位学生戴头饰分角色表演,老师进行解说,和学生配乐共同表演,表演完后评价。)

角色扮演,让学生亲身体验各种动物的语言、表情及动作,从中领悟各种动物尾巴的不同作用。

3、学习第六、七自然段:

⑴师:小壁虎向小鱼、老牛、燕子借尾巴没借到,心情会怎样?读时应读出怎样的感情?请一位学生读读。

(一名学生读,读完评价。)

⑵全班读,读出难过来。

⑶师:小壁虎难过地回到家,又发生了什么呢?自由读第七自然。

(指导学生读出小壁虎高兴的口气来。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板书:再生保护自己)

⑷师生配上动作朗读全文。

配动作朗读课文,不仅发展了语言训练,还发展了学生的创造能力。

三、小结

师:今天我们学习了课文,知道了几种动物尾巴的作用?他们的尾巴有什么作用呢?

(教师指着板书让学生说。)

四、发散思维

师:除了刚才讲的四种动物尾巴的作用外,你还知道哪些动物尾巴的作用?

(学生自由说)

你能学着小壁虎的语言去向小动物借尾巴吗?

(学生学着小壁虎的语言说话。)

扩展练习,使学生在获得新知识的同时,训练说话的能力。

五、总结

师:大自然中还有许多动物的尾巴有着不同的用处。只要小朋友们细心观察,查看课外书,就会获得更多的关于动物尾巴作用的知识。到时,我们就可以把这些知识告诉班里的同学,让他们和自己分享。

板书设计

小壁虎借尾巴

小壁虎图片挣断再生保护自己

小鱼图片摇拨水

老牛图片甩赶蝇子

燕子图片摆掌握方向

课后反思

本课时的教学,重点宜放在读的训练上。多读、读得通、顺,读得有感情,读得精彩,读出质量来,对理解课文内容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师在指导朗读的过程中,宜采取多种手段进行引导及评价。

评析

本课教学在设计上有以下几个特点:

1、教学过程体现“导学──扶学──放手自学”的学习过程,让学生学会学习方法,成为学习的主人;用比较异同的方式,让学生全面理解,并说出自己的见解,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2、创设民主、合谐、愉快、轻松的教学氛围,本教学设计,教师采用“师为主导,生为主体,读写结合,情知互动”的整体化教学结构,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能动性,让学生去议论,去思考,去表达。

3、培养学生主动参与意识,读演结合。本教学设计,体现了以读为本,以读促解,读中求悟,采用不同形式来读,在扶手放手自学中,以“读”来检查自学效果,在读演结合的轻松愉悦中积淀语感。

4、能恰当地拓展教材,深化教材,注意与学生的现实生活,想象世界的联系,开阔自己视野,发展学生能力。

以上就是《草船借箭教学设计及反思精选》的全部内容,想了解更多内容,请点击草船借箭教学设计反思查看或关注本网站内容更新,感谢您的关注!

文章来源://m.jab88.com/j/134645.html

更多

猜你喜欢

更多

最新更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