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雨的四季》导学案
学情分析:
由于学生小学学习成绩参差不齐,开学三周,很难在短时间内提高他们的语文综合能力。因此,教法的灵活多样,学法的指导,对学生来说显得尤为重要。特别是课堂评价,对学生口语表达的规范化也是特别重要的。因此,本文的设计构想是通过情景导入,将学生带入写景抒情散文美好的意境当中,再通过各种学生活动,推进知识的讲解与落实。
教学目标:
1、训练朗读,指导学生运用重音和停连,读出文章的感情基调和层次变化。
2、品味文章充满诗意的语言,提高学生的语言鉴赏能力。
3、指导学生学习作者在细致观察基础上展开联想与想象的风格,借鉴并运用于自己的写作。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1.赏析本文的语言特色。
教学难点:2.指导学生学习作者在细致观察基础上展开联想与想象的风格,借鉴并运用于自己的写作。
教学方法:1、朗读指导法。2、课堂讨论法。3、读书指导法。4、启发法。
学法指导:1、讲授式指导法。2、合作探究法。3、归纳式指导法。
导学过程:
练习所对应的考点或训练的能力
自主教案
教学过程
【诗词渲染,意境导入】
虞美人听雨(南宋蒋捷)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读完后告诉老师,读到了一个怎样的形象?
不同季节的雨,其特点又是否相同?让我们一起走进《雨的四季》。
一、【听雨】
前两课的学习中,我们已经学会了一些朗读技巧:重音、停连和情感投入等。那么,请运用这些技巧,用你的朗读,将我们带入清新、润泽的雨境之中。
【学生活动一:寻找“最美朗诵者”】
活动指导:四人一小组,每人挑选四季雨景中自己最喜欢的一个片段,朗读给其他小组成员听。组内仔细辨别,细心甄选,最终挑选出一位“最美朗诵者”,朗诵给同学们听。
【设计意图】本文是自读课文,主要在于学习方法的指导,这个环节给了学生选择的自主性,同时也发挥出小组的作用,让学生自主朗读,相互促进,主动感悟语言、亲近文本。
二、【品雨】
如果让你用颜色来代表四季的雨的话,你认为四季的雨分别是什么颜色的?
(导出板书:思维导图的设计)
【学生活动二:绘制“雨的地图”】
每个大组讨论一个季节的雨景,四人小组合作,用“批注阅读法”在文中圈点批注,讨论研究,完成黑板上的思维导图。
【设计意图】通过绘制思维导图,指导学生理清文章结构层次和写景层次。
【学生活动三:美文共赏】
除了四季雨景的鲜明特征带给我们美好的感受外,文章的字里行间也值得我们品味。请同学们找出你最喜欢的句子进行赏析,并将你的发现分享给小组成员。
(活动提示:可从修辞、用词、观察角度、表现手法等角度进行赏析。)
【设计意图】指导学生学会赏析写景抒情散文文段的方法。
品完《雨的四季》,你如何理解文中的“雨”这一形象?
作者笔下的雨,不仅仅是一种天气情况,
春雨像,
夏雨像,
秋雨像,
冬雨像。
【设计意图】归纳总结,发挥联想与想象造句。
三、【悟《雨》】
这是一篇写景散文,为什么作者可以写出如此诗情画意的画面?除了细心观察之外,大家发现还有什么方法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观察的角度
景物的特征
具体的描绘
思维的拓展
【设计意图】归纳总结文章的写作方法和特点,为学生的写作提供借鉴。
四、【书雨】
“把自己的眼睛投向天空和大地,又去寻找更美好、更欢乐、更富有创造性的生活。”
——刘湛秋
【学生活动四:文字诊断室】
活动指导:共读同学们写的《西安的雨》的片段,诊断优缺点,给出修改建议,提升写景抒情散文的写作方法与技巧。
(1)渐渐的,雨滴变成了一丝丝的,千丝万缕的小银丝,就像是从蓝色天花板上垂下来的水晶帘珠。地上泛起小小的波纹,轻轻的,无声的。
(2)“一场秋雨一场凉”,到了秋天,树叶变了色,菊花也怒放着。一场秋雨结束后,天气立刻就变凉了,人们也不喜爱这种天气,都在家中待着,哪儿都不想去。秋雨常把地上昂首的小草打得垂头丧气,上边还挂着露珠,像是眼泪,它还把枯了的树叶全打落在地上。而在这种景象里,只有菊花成片成片开着,在雨中挺立着。
(3)春天,西安刚从冬眠中醒来,伸了个懒腰就把雪给抖掉了,树叶、小草、小花也跟着一起醒了,准备准备要开始生长了。它们有了肥沃的土地,但没有足够的水发育不起来,这时天上的星星好像看见了,觉得它们可怜,就留下滴滴眼泪,滋润它们,让它们更好更快地生长,它们也很感激,便快速生长。
【设计意图】通过品鉴自己作文当中的优缺点,更有针对性地指导写作,也能落实写作方法的训练。
五、【作业布置】
请以《在雨中》为题,发挥联想与想象,运用修辞手法,写一篇练笔,400字左右。
情境创设示例:
1、考试失利时;
2、被表扬后;
3、和朋友产生了误会;
4、想起了远方的老家;
5、清明节祭扫亲人时;
……
【课堂总结】
我们通过本课的学习,感受了作者诗意的语言,学习了作者写景的方法,还尝试了作文的修改。在我们看似寻常的生活中,珍藏着许多美丽。让我们学会用我们的眼睛发现生活之美,用我们的笔去描绘生活,让我们拥有一颗热爱生活的心。
朗读训练。
自主学习。
合作探究,赏析美文。此环节注意方法的指导。
归纳概括能力。
归纳概括能力。
写作升格训练。
做好教案课件是老师上好课的前提,大家正在计划自己的教案课件了。只有写好教案课件计划,可以更好完成工作任务!你们知道多少范文适合教案课件?为此,小编从网络上为大家精心整理了《部编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雨的四季》教案》,希望对您的工作和生活有所帮助。
部编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雨的四季》教案
一、教学目标
1.通过品析课文,指导学生学习旁批这一读书方法,并学会在阅读中通过写旁批表达自己的感悟或疑惑。
2.引导学生在情境中将旁批的读书方法内化并迁移到课外阅读中,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品析课文内容,学习旁批这一读书方法,学会在阅读中通过写旁批来表达自己的感悟或疑惑。
教学难点:
在情境中将旁批的读书方法内化并迁移到课外阅读中。
三、教学策略
本课主要采用讨论法、赏读评议法、活动法等教学方法,此外与直观形象的多媒体结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1.学生对课文的感知是通过探究旁批的内容、实践旁批的方法来完成的。
2.学生就课文做出新的旁批后,通过生生、师生之间的交流讨论来品评旁批的高下,教师在点拨时授以好的旁批的标准。
3.设置情境中的小组活动,引导、鼓励学生将课堂所学的读书方法迁移到课外阅读中,自主进行读写结合的旁批,并在小组讨论中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四、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导语:中国古人有“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所谓“动笔墨”,其实就是边读书边做圈点批注。它是读书的方法,更是读书的习惯。有些精彩的批注,因为能帮助读者更好地阅读、理解和思考书本内容,甚至和经典名著一起流传到了后世,很多人都更愿意选购附上这些点评批注的名著版本。常见的有金圣叹批注的《水浒传》、脂砚斋批注的《红楼梦》等。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了解“不动笔墨不读书”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对于圈点批注这种读书方法的兴趣。
(二)方法探究
教师引导学生关注课文:请大家打开第一单元的课文《雨的四季》,同学们请看,正文旁边有编者为我们做的批注,这和点评批注版的《水浒传》《红楼梦》排版很相似,这种在正文旁边用简短的文字写的批语就叫旁批。
1.教师出示问题:请同学们读一读课文的旁批,想一想旁批可以有哪些形式?如果对文章还有不理解的地方怎么写旁批呢?(评论式旁批、提问式旁批)
2.教师出示问题,引导全班思考并讨论:请同学们结合课文内容再读一读课文的旁批,想一想我们可以从哪些角度做文章的旁批呢?
在这一环节,引导学生从课文层次结构的把握、内容的理解、词句的品析、写法的探究等角度对课文做旁批,并结合课文内容举例分析(在探究中带入对课文语言美的品析,关注作者的写作手法等)。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了解旁批的形式,降低畏难心理,并通过品析课文内容、探究批注的方法,了解批注对读书的作用。
(三)方法实践
1.教师布置任务:请同学们尝试在课文中找出一处你有心得或有疑问的地方,自己动笔写一则旁批。
2.教师组织班级内的交流讨论:我们一起来评一评、品一品同学们写的旁批。看一看哪位同学写的旁批对品析、理解课文起更好的作用。借着讨论,我们也来思考一个问题──好的旁批应该是什么样的?
明确:好的旁批应该是在找到可品之处的基础上理解准确的、表述精当的,能引发人思考的批注。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实践中运用旁批的读书方法,在课堂交流中了解好的批注应具备哪些因素,提升自己批注的水平。
(四)活动学习
教师布置围绕下列情境展开小组活动。
我们的校刊增加了一个新栏目──“名家散文推荐”,本期推荐的文章是梁衡先生的《夏感》(七年级上册自读课本《我的四季》第4页),需要由栏目编辑部写出文章的旁批,以帮助读者们更好地理解、欣赏、感悟这篇文章。请同学们分小组成立“名家散文推荐”栏目编辑部,完成以下任务:
1.每一位小编辑先独立思考、自己在自读课本的《夏感》原文旁做两则旁批。
2.编辑部成员之间通过交流、品评、筛选、修改,最终形成四则以上的精品旁批,批注在老师印发的《夏感》原文材料上。
3.下课后将每组的成果展示在班级的公共区域供大家品评。
【设计意图】将自读课文中所学的读书方法运用到课外阅读中,实现能力的迁移和内化。
(五)布置作业
课后请摘抄自己喜欢的一篇文章,或者几个精彩片段,并独立完成5则以上的旁批。
【设计意图】让学生进一步巩固课堂所学的读书方法,并学着将圈点批注法与摘抄结合起来,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
七年级语文上册《雨的四季》教案
【学情分析】
学生通过前面两篇课文的学习,对于散文这一文学体裁,已经有了一定的自主阅读能力,每个人都有见过雨,他们对文本内容不陌生,教学本文容易引发他们的情感体验,为学习本文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学生基本能通过自主学习与小组合作,梳理情节理清思路、感知文章的内容,体验作者情感。在理解文中的重点语句,品味优美的语言,感受文章所表现美的方面,还有一定的难度。教学中注意使用学生自学和教师指导相结合的策略。
本文最突出的特点是画面美,教学中在整体把握文章的基础上,调动学生共同分析文章的画面美,并领会作者抓住特征写景时用笔之细腻,同时领悟、体会作者外露的情感。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积累丰富的词语和生动的句子,有感情并准确的朗读课文。
2.体味作者笔下四季雨的不同特点,体会作者所抒发的思想感情。
3.把握文章“总—分—总”的结构,学习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在写景散文中的运用。
4.感受自然万物的美好,感悟作者自然与生命的热爱。
【教学重难点】
体味作者笔下四季雨的不同特点,体会作者所抒发的思想感情。把握文章“总——分——总”的结构,学习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在写景散文中的运用。
【教学方法】自读法、朗读法、自主—合作—探究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诗词导入
(多媒体展示)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韩愈《早春》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王维《山居秋暝》
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僧志南《绝句》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苏轼《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梧桐叶上三更雨,叶叶声声是别离。——周紫芝《鹧鸪天》
雷声千嶂落,雨色万峰来。——李攀龙《广阳山道中》
雨在古代诗人笔下,已经被写得如此之美,在当代诗人眼里,它会是怎样的呢?让我们一起来欣赏当代的“抒情诗之王”刘湛秋先生的散文——《雨的四季》。
二、字词预习检查
(以小组为单位讨论预习的字词,弄清字词读音、字形以及含义。组内练写,互相检查。)
读准字音。
静谧(mì)莅临(lì)吝啬(lìn)(sè)
咄咄逼人(du)粗犷(gung)干涩(sè)
解释下列词语。
静谧:安静。谧,安宁、平静。
莅临:来到、来临(多指贵宾)。
吝啬:过分爱惜财物,不舍得给别人,也不舍得自己用。
淅淅沥沥:形容轻微的风声、雨声、落叶声等。
咄咄逼人:形容气势汹汹,盛气凌人。
三、朗读训练
1.配乐欣赏,初步感知。
2.齐读课文,注意朗读时的重音和停连。
四、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初读课文,理清文章的写作思路。
2.用两三个词语概括每个季节的雨的特点。
春雨的特点:美丽而娇媚
夏雨的特点:热烈而粗犷
秋雨的特点:端庄而沉思
冬雨的特点:自然而平静
五、品读课文,合作探讨
1.文章没有直接描写春雨,而是写万物经雨洗淋后的情态。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明确:这段文字写了春雨给万物带来的变化,是间接描写,展现了雨过天晴的春意盎然。间接抒发了对春雨的爱恋之情。
2.凄冷的秋雨为什么能纯净人们的灵魂呢?
秋天的雨,端庄而又沉静。在人们劳累了一个春夏,收获的时节,给人安静与深思,秋雨使人静谧,使人怀想,使人动情,所以说可以纯净人的灵魂。
3.这种“特殊的温暖”,是一种怎样的感觉?
冬雨给人以清冷和柔和的,万物经过冬天的洗涤,使人感觉到湿润、明亮与温暖,让人忘记冷冽的寒风,干涩而苦的气息,忘记了严冬。
4.上文写雨多用“她”或“它”指称,为何这一段改称“你”。
用第二人称称呼雨,显得更亲切感人,更能充分表达出作者对雨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5.作者的情感
文章通过对雨在四季中的不同特点的描绘,抒发了作者对雨的爱恋和赞美之情,表现了作者对生命与大自然的热爱。
六、赏析语言
找出文中自己喜欢的语句,进行赏析。
示例:“每一棵树仿佛都睁开特别明亮的眼睛,树枝的手臂也顿时柔软了,而那萌发的叶子,简直就像起伏着一层绿茵茵的波浪。”运用拟人、比喻的手法,把整棵树,以及她的每一个部分拟人化,形象化,使之整体富有人的形态,“明亮的眼睛”“手臂顿时柔软”“萌发的叶子像绿茵茵的波浪”更加生动、形象,也给了读者不一样的感受。
七、作业
1.摘抄自己喜欢的句子。
2.以“风的四季”为主题,运用比喻、拟人或者排比的修辞手法写几句话。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13277.html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