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关于小学平均数教案

2023-04-18 平均数教案

关于小学平均数教案通用。

优秀的老师既要保证课堂顺利进行,也要保证课堂的氛围。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是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案的,教案可以让老师更有效更合理的安排课堂上的时间。如何编写教案才能提高我们的教学水平呢?88教案网小编现在向你推荐关于小学平均数教案,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关于小学平均数教案(篇1)

[教学内容]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92-94页。

[教学目标]

1.在具体问题情境中,理解平均数的意义。

2.探索求平均数的方法,鼓励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

3.联系实际,灵活运用平均数解决些问题,培养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师:小猴子最喜欢吃桃了,一天,猴妈妈摘了一些又大又红的桃子,分给它的3个孩子,老大2个,老二3个,老三4个。(贴图片)同学们,你对猴妈妈的分法有什么看法呢

生:不公平,老大少了,老三多了。

师:那怎样就公平呢生把这些桃合起来再平均分给3个孩子,每人3个。

生:老大少了,老三多了,把老三的桃拿一个给老大。

师:谁愿意上来分一分

(教师根据学生的移动过程板书:

师:大家看,现在就(公平了),平均每个孩子(3个桃)。这个3,在数学上就叫2,3、4这一组数的平均数。在生活中经常要用到平均数,同学们,我们今天就来探索研究平均数。

评析:从故事情境中引入学习内容,既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心理规律,又让学生在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初步感悟到平均数的意义。这样的导入,不仅激活了学生想学平均数的欲望,焕发了学习情智,而且为一节课的顺利进行创设了良好的环境。

二、自主探究,理解新知

师:三年级第一小组的4个男生和5个女生进行套圈比赛,每人套15个圈,把套中的个数用统计图表示出来。(屏幕显示例题图)看一看,你从图中知道了什么

师:你们都有双善于发现的眼睛,真了不起!既然是比赛,老师就想问:是男生套得准一些,还是女生套得准些猜猜看。

生:女生。

师:都说是女生,可是猜想毕竟是猜想,到底事实情况怎样我们必须想个方法来验证,请你们开动脑筋,有了想法后相互交流。(交流中出现了两种意见)

意见l算出女生共套中多少个和男生一共套中多少个,进行比较。

意见2算出男生平均每人套中多少个,女生平均每人套中多少个,然后再比较。(两种不同的方法,引发了争论)

师:在刚才的争论中,我们明白了参加比赛的人数不样多,算总数不好比,也不公平,就不能用这种方法,只有求出男生平均每人套中多少个圈,女生平均每人套中多少个圈,才能一比胜负。

评析:以学生喜欢的有着活动经验的比赛情境作为背景,设计有趣的问题,引导学生讨论、争论、辩论,最终得出求平均数是解决问题的行之有效的方法,让学生感受到学习平均数的作用,体验了自主学习过程的快乐。

师:男生平均每人套中多少个圈呢先独立思考,然后交流。

生:把张明的9个移1个给李小钢,1+6=7,张明还有8个,再移1个给程晓杰,1+6=7,最后大家都是7个。

师:想到这种方法或在他的启发下明白了这种方法的请举手。(都举起了手)都很了不起|这是一种好方法,老师把它写下来:

通过把多的移一些补给少的,使平均每个人都一样多。谁能给这种方法起个名字,让我们记住这种方法

生:移多补少。

师:多形象啊!还有不样的方法吗

生;6+9+7+6=28(个),28+4=7(个)。

师:这种方法是先求出什么,再怎样的

生:先求出总数,再除以人数,得到平均每人套中的个数。

师:我们把这种方法叫做先求和再平均分。(齐读)

师:不管用什么方法,最后都求出了男生平均每人套中7个圈,反映了男生套中的平均水平。那么女生平均每人套中多少个圈呢请你们独立解决。

生:1+4+7+5+4=30(个),30+5=6(个)。

师:刚才男生中用总数除以4,到了女生中,怎么就除以57呢

生:因为女生是5个人。

师;一语中的,解释得真好1因为女生是5个人套中的个数相加,所以要除以5。都是这样做的吗为什么不用移多补少的方法呢

生:不好移。

师:是啊|刚才我发现有几位同学开始想用移多补少的方法,可是移来移去不好移,后来又选择了先求和再平均分的方法。确实,数学的思考要从实际出发,灵活选择解决问题的方法。

师,女生平均每人套中6个圈。这个6表示每个女生真的都套中6个吗

(生摇头)

师:都摇头,认为不是,那你怎么理解这个6的意思呢

生:6是平均数。

师:6确实不表示每个女生真的都套中6个圈,是1、4、7、5、4这一组数的平均数,反映了女生套中的平均水平。通过算平均成绩,现在你能比较出是男生套得准些还是女生套得准一些了吧|

生:男生。

师:什么理由

生:因为76。

师:同学们,回想这道题,由于参加比赛的人数不等,算总数不好比,也不公平,后来是谁帮了我们的忙啊

生:平均数。

师:现在你想对平均数说什么

生:平均数真公平。

生:人数不等时,可以用平均数比较。

生:平均数的作用很大。

评析:启发学生自主探索求平均数的不同方法,鼓励多渠道解决问题,既有利于抓住本质去思考问题,也有利于理解记忆。通过疑问、解释的过程,既让学生学会灵活选择方法求平均数,又加深了对平均数意义的理解。整个过程学生主动参与、善于思考,学得朴实有效。

师:是啊,老师从生活中收集了些平均数的信息,和你们一起来分享。

师:三年级女生平均身高130厘米,男生平均身高12厘米。(追问三年级所有女生身高都是130厘米,所有男生身高都是132厘米吗)

生:不是。

师:那你怎么理解

生:这是平均数,实际上可能有一个女生身高是128厘米呢!

生:还有可能有一个男生身高135厘米呢!

师:理解得真透彻!再请看(多媒体出示画面),我们通过调查、统计、测算,发现严重缺水地区平均每人每天用水量约3千克,而我们这儿的小明家平均每人每天用水量约85千克。同学们,两者相比,相差多大呀,此时此刻你有什么心里话要说

生:小明家太浪费水了。

生:我发现两地平均每人每天的用水量相差很大,有的地方严重缺水。

生:我们要节约用水。

师:说得真好|希望你们从自身做起,节约每一滴水。其实,我们国家正在搞南7北调的工程,南边水资源丰富,北边严重缺水,南水北调,目的是让更多地方的人都能喝上用上好的水。

师:平均数在生活中的应用这么广泛,说说你在哪儿遇到过或用过平均数

生:我家平均每月用水8吨。

生:我们班期中考试语文平均成绩是93.5分,数学平均成绩是93分。

师:只要你们留心观察生活,发现平均数就在我们身边。

评析:通过举例,让学生在实例中进一步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并向学生有机渗透节约的思想,同时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促使学生以后学好数学,关注生活。

三、联系生活,灵活运用

1.用合适的方法求平均数。(93页第1题和94页第2题)

2.判断。投篮比赛,在规定的时间内

红队5人,每人投中的个数分别为1、12、15、18、20,平均每人投中1个。()

蓝队4人,每人投中的个数分别为:1、15、20、22,平均每人投中22个。()

(判断并说理后,请学生估计平均数的值,在交流过程中学生初步感知到了平均数比一组数中最小的数大,比最大的数小,而旦最接近中间大小的那个数。)

师:我们对平均数又有了更加深刻的了解,请带着你的智慧走进生活。

关于小学平均数教案(篇2)

教学目标:1、知道平均数的意义。

2、掌握求平均数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和解题方法。

3、会正确解答简单的平均数应用题。

4、初步建立平均数的统计思想。

5、用求平均数的方法解决问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要求下列问题,必须已知哪两个条件,并说出数量关系式。

(1)平均每天加工零件多少个?

(2)平均每人植树多少棵?

(3)平均每组分到几本书?

(4)平均每筐重多少千克?

2、导入

(1)象以上这些问题都是要求平均每一份是多少。类似题

称之为求平均数。所谓平均数,就是把不相等的几个数量,在其总量不变的前提下,通过移多补少的方法,使其相等。

揭示课题:平均数

(2)求平均数用什么方法?

求平均数首先从问题中判断:把什么作为总数平均分;

是按什么平均分的,即与总数对应的总份数是什么;然

后用总数总份数=平均数,求出平均数。

二、探究

1、例1:

有4组小长方体,第一组有9个,第二组有5个,

第三组有7个,第四组有3个。平均每组有多少个?

(1)默读题目,想一想这到题的数量关系式

长方体的总个数组数=平均每组的个数

总数份数

(2)生列式,并说明是怎样想的?

(9+5+7+3)4

问:平均每组的个数会不会比最多一组9个多,会不会

比最少一组3个少,为什么?

(3)阅书P116的例1

2、例2:

陈小红期中考试成绩,数学和英语都是98分,语文

96分,自然常识100分。她的平均成绩多少分?

(1)自学例2的解题过程:

A.你有什么问题要问吗?

(括号中为什么会出现两个98相加?

总份数为什么是4?)

B.你能完整说说这题的数量关系式吗?

总分科数=平均成绩

(2)练习:

书P117的练一练的1、2(只列式)

三、运用

1、根据问题找总数、总份数

(1)平均每辆车运煤多少吨?

(2)平均每季度生产多少台?

(3)平均每人踢毽子多少个?

(4)平均每组踢毽子多少个?

(5)平均每次踢毽子多少个?

2、列式解答

(1)第一组植树12棵,第二、第三小组共植树20棵。平均

每组植树多少棵?

(12+20)3

括号中只有两个数字相加,后面为什么要除以3,不除以2?

(2)书P117的试一试

书P118/2

关于小学平均数教案(篇3)

说教材:

1、教材简析

《平均数》是数学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第六册第十单元统计的教学内容。

2、求平均数是分析数据的一种重要方法,在日常生活中,特别是在工农业生产中经常要用到平均数是在学生已具有一定的收集和整理数据能力的基础上教学比较简单的求平均数问题的。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感受平均数是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的需要,并通过进一步的操作和思考体会平均数的意义,学会计算简单数据的平均数,是进一步学习较复杂的平均数应用题的基础。

3、教材的知识结构

例题紧密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教材先放手让学生从多种角度用数据描述各组套中的情况,在尝试中促使学生产生求平均数的心理需求。再倡导让学生自主探索平均数的意义和计算方法,有利于突出平均数在解决问题中的作用,引导学生进一步感受到统计对解决问题的价值。

4、根据《数学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

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在丰富的具体情景中,感受求平均数是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的需要,并通过进一步的操作和思考体会平均数的意义,学会计算简单数据的平均数。

2、经历研究的具体过程,进一步积累分析和处理数据的方法,发展统计观念。

3、体验运用已学的统计知识解决问题的乐趣,激发主动学习的积极性。进一步发展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意识与能力。

4、基于以上的分析,我确定本课的教学重点是: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学会计算简单数据的平均数。

教学难点是:感受求平均数是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的需要,并通过进一步的操作和思考体会平均数的意义。

说教学程序:

本课的教学我是这样设想的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谈话:同学们,你玩过套圈的游戏吗?如果每次限套15次,你能套中几个?

他们谁套的准些?学生任意猜一猜。出示场景,发现问题。

观察三年级第一小组男、女同学套圈的统计图。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

学生观察后提出一些数学问题?

设计意图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激起学生探究欲望,使学生积极主动的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

二、自主探索,学习新知

提问:怎样才能说明男生套得准些还是女生套得准些?学生小组内说说自己的想法,及理由。故意设疑:如果把男生和女生套中的个数分别加起来比总数可以吗?学生各抒己见,自由发言。怎样求出男生平均每人套中的个数?学生小组讨论、交流想法。女生平均每人套中多少个?现在你能回答男生套得准些还是女生套得准些?学生根据平均数判断。

讨论:为什么要求平均数?平均数表示什么意思?怎样计算平均数?求出的平均数说明了什么?学生先在小组内说说,再集体交流。

设计意图是在丰富的具体情景中,感受求平均数是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的需要,并通过进一步的操作和思考体会平均数的意义,学会计算简单数据的平均数。经历研究的具体过程,进一步积累分析和处理数据的方法,发展统计观念培养积极参与数学活动的意识,激发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进一步发展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意识与能力。

三、巩固深化,实践应用

1、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学生明确活动要求。独立计算后汇报。想做做做第2题。独立解答后集体交流。想做做做第3题。小组讨论后交流想法,说说理由。完成想做做做第4题。先回答第一个问题,再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设计意图是:通过活动进一步加深对平均数的认识,能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体验运用已学的统计知识解决问题的乐趣,激发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四、总结概括,拓展延伸。

今天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知识?有什么收获?

设计意图是:既完善了学生的知识体系,又培养了学生对自己所经历的事情进行总结回顾的习惯和能力。

总之,本节课我努力遵照新课程标准所提出的新理念,充分利用教材上提供的素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真正发挥教材的导向功能,创设学生感兴趣的生活情境,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感悟。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到数学探究和合作学习的无穷乐趣。

以上说课仅仅是我对本课的一种教学欲设,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我将努力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发展性和创造性,及时调控学习过程,促进学生对知识的动态生成。

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小学数学苏教版三年级下册第十一单元《认识小数》。

说教材分析:

(一)、分析教材

本单元是在学生掌握了万一内数的认识和加、减运算,以及初步认识分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小数,教材首先初步认识小数的含义,仅限于一位小数(小数点的右边只有一个数位),而且和买东西、量长度等具体事件联系起来,便于学生结合生活经验,学习其中的数学内容。教学内容包括一位小数的意义、读写方法;比较两个或几个一位小数的大小;一位小数加法和减法。在这些内容中,小数的意义是重点,它是比较大小和加减计算的思考基础。教材编排比较小数的大小与小数加减计算,也是为了加强小数的意义。初步认识小数,不给小数下定义,不揭示比较大小和加减计算的法则,都是联系实际情境和现实问题的体验积累。

全单元内容分四部分编排。第100~101页教学小数的意义,第102~103页比较小数的大小,第104~105页小数加法和减法,第106~107页单元练习。

(二)、确定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结合具体内容认识小数,知道以元为单位,以米为单位的小数的实际含义,能认、读写小数部分是一位的小数,认识小数各部分的名称。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能运用生活经验,对小数作出解释,学会运用小数来描述有关的现象。

2.有与同伴合作解决问题的体验。

3、情感态度与价值目标

了解可以用小数来描述某些现象,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三)、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认识小数。

教学难点:知道十分之几可以用一位小数表示,百分之几可以用两位小数表示

三、说教法、学法

(1)、说教法。(教学方式多样,才能使学生主动学习,个性得到发扬)

本节课采用开放式的教学方法,让学生感受到玩中学,学中玩。教师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的数学知识,与同学交流比较,对生活中有用的信息有用的信息进行加工处理,主动进行探索,获得知识。在本节课中要为学生创设一个生动活泼,适合学生情感体验、主动探索、合作交流的环境。本节课上,教师一定要把握和发挥评价的作用,尤其是在学生智慧火花闪现之时,教师给予充分的肯定和表扬。尽可能使师生、生生间的评价目标多元、方法多样。

(2)、说学法。(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有效的学习形式使学生感受获取知识的快乐)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与之相适应的教学组织形式就是小组合作。合作交流成为了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从图中找信息、提问,学生的互相提问,增强了学生的互动交流。《小数的意义和读写》是一节和学生生活实际有联系的新授课,例如买东西,找零钱,测量等生活,因此在教学中采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拓展学习的形式,让学生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言语去与学生交流,在交流中比较和选择,去收集对学习有用的信息。在探索知识时用心去感悟,用自己的头脑去思考,通过自己的生活经验去体验小数在生活中的应用,最终用学到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

四、说教学程序

我分为四步骤来教学:激趣导入新知,探究新知,练习巩固,课堂小结。

(一)、联系生活,引入新课

谈话:你们喜欢游公园、逛超市吗?那你们喜欢买什么物品呢?今天老师陪你们一起逛超市,好吗?(播放课件)

面对琳琅满目的商品,请选出你最喜欢的,并说说它的价格。

揭示课题:刚才同学们说的这些数都是小数,今天我们就来和小数交个朋友,一起来学习、认识小数。板书课题:小数的初步认识。

通过生活情景,让学生对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感兴趣,并且为今天学习新的知识打好基础。

(二)探究新知

这部分内容,我又分为三步骤来教学:教学例1;教学例2;区别分类、揭示概念。

1、教学例1

这部分我主要运合作交流的教学方法,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首先通过提问,把学生注意力集中到思考5分米和4分米如果用米做单位分别是几分之几米上,然后告诉学生呢感,这两个分数可以写成另外的形式,并指导学生练习这两个小数的读写方法。

2、教学例2

这部分我主要运用自主探索、教师引导的教学方法,我可以提出问题让学生自己探索。如能不能想刚才那样,把几元几角写成以元作单位的数?同时可以启发学生先想2角是多少元,再想1元2角是多少元。在学生认识这个基础上再想3元5角是多少元。

3、区别分类、揭示概念

这部分我主要运用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教学方法,我先让比较例1的这些分数和小数的区别,说说他们的不同,让学生在小组中交流,并回报交流结果。接着让学生在比较小数的整数部分和小数部分,注意区别哪些是整数,哪些是小数,最后总结揭示小数的概念。

(三)练习巩固

这部分内容我主要运用练习法,让学生巩固小数的认识,以及通过练习进一步理解小数各部分的名称。

1、完成练一练第1题。

让学生独立在书上完成,然后再汇报自己的想法,交流时教师应强调平均分

2、完成练一练第2题。

先让学生在书上独立完成,可以引导学生想分数来过度,最后在全班校对,

3、完成练一练第3题

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再说一说思考过程,要说清楚,强调每组的分数和小数是相对应的。

五、评价总结,激励进步

在今天这节课中,你有什么收获?如果100分表示满分,你会给自己打多少分?

小数在我们的生活、生产中处处可见,同学们要学会用数学的眼睛观察生活,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说板书设计:

小数的意义和读写

3.5

关于小学平均数教案(篇4)

教学目标:

1.通过具体情境使学生理解加权平均数的意义和作用,会计算加权平均数,会利用加权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2.经历收集数据、整理数据、运用数据描述信息,作出合情推断的过程,使学生认识到数据的作用和统计对决策的作用。

3.通过加权平均数的学习,初步认识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数据可能产生误导,进而形成尊重事实、用数据说话的态度。

教学重点:

经历收集数据、整理数据、运用数据描述信息,作出合情推断的过程,使学生理解加权平均数的意义和作用,会计算加权平均数。

教学难点:

运用数据描述信息,作出合情推断,体会数据可能产生误导,进而形成尊重事实、用数据说话的态度。

教学准备:

(课件、挂图、资料收集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5分钟左右)

1.出示图片:我班学生在大街上捡拾白色垃圾.谈话:白色垃圾对于我们的生活危害很大。出示相关数据。我校也要求学生调查自己家的情况。那么谁说说,你们家一周大约丢弃多少个塑料袋?学生分别说。(三个)

2.看过一篇报道,城镇某校一个班平均每周丢弃塑料袋28个之多,大多数用于买菜,丢垃圾用。谁能说说平均数怎样算?板书关系式:总数量除以总份数=平均数

3.看到这个信息你最想做什么吗?(到底城镇用的多,还是我们农村用得多?)如果以我班为农村调查对象。

4.比较什么呢?这节课我们就学习统计中的平均数。(板书)

二、在活动中,自主建构概念

到底我们班的同学平均每家一周丢弃多少个呢?看来要得到平均数只知道几家的数据还不行,你们最想知道什么吗?

(一)活动1:初估平均数。(3分钟)

1.出示数据,初估平均数。

13、8、13、13、8、8、14、8、11、5、14、14、8、8、13、8、5、2114、13、5、8、5、8、14、8、13、8、13、8、8、14、8、8、14、14、

学生面对分散而且毫无规律的数据,迟疑一下,在教师的鼓励下有的学生会大概猜一猜。但是数据不统一。

2.为什么不好估?有什么困难?,怎样就比较容易估算了?两个问题的讨论,引出学生要对数据进行整理的需求。

3.怎么整理?,这一问题又引发学生观察数据的特点,最后得到根据相同数据及其个数进行整理。

小结:看来平均数与每一个数据都有关系,其实这正是它为什么能广泛应用的原因,那就是用平均数描述问题更全面。

三、在应用中巩固概念。

1.出示要解决的问题(9分钟)

学校要给五年级四个班数学竞赛颁奖,奖给谁?比较什么?1班34人平均分87.7分;2班33人平均分89.9分;3班人90.5分;4班35人85.5分如果要给教这两个班的两位教师颁奖呢?颁给那位教师?

预设

生1:颁给平均分最多的那个班。

生2:不公平,要算一算两个班的平均分,再比较。

问:哪个更科学公平呢?

2.学生应用计算器计算两个班的平均数再比较。

四、回顾总结(5分钟)

在统计中应用平均数分析数据,说明问题是很重要的手段,今天我们学习的统计中的平均数和以往的平均数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五、作业布置

关于小学平均数教案(篇5)

【教学内容】

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92~94页。

【教学目标】

1.在具体问题情境中,感受求平均数是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的需要,通过操作和思考体会平均数的意义,学会并能灵活运用方法求简单数据的平均数(结果是整数)。

2.能运用平均数的知识解释简单的生活现象,解决简单实际问题,进一步积累分析和处理数据的方法,发展统计观念。

3.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增强与同伴交流的意识与能力,体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乐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具、学具准备】

教具:课件、男女生套圈成绩图。

学具:每四位学生一副男女生套圈成绩学具板。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谈话:很多同学都知道套圈游戏,一起来看。(媒体出示:三年级一班的男女生进行套圈比赛,每人套15个圈。下面的统计图表示他们套中的个数。)想请大家来当裁判,愿意吗?可要比比哪个裁判最公正哦!

二、合作探索,解决问题。

(一)两队人数相同,每人套中的个数不同。

屏幕出示第一小组男、女生套圈成绩统计图。

提问:要知道男生套得准一些还是女生套得准一些,你认为可以比什么呢?

学生回答后教师相机引导并小结。

(二)两队人数不同,每队中每人套中的个数相同。

屏幕出示第二小组男、女生套圈情况统计图。

请学生一起回答是哪个队套得准一些。

提问:有同学认为可以比比他们套中的总个数,你们觉得公平吗?

结合媒体演示小结。

(三)两队人数不同,每人套中的个数也不完全相同。

1.提出问题,自主探究。

出示第三小组的套圈成绩图(例题),引导比较,得出与第二小组套圈成绩图的异同。

小小组四位同学利用学具板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师巡视。

全班交流比的结果。

指出:其实,象这样移了以后再比,是分别求出了男、女生平均每人套中的个数再去比的。

结合电脑演示教师讲解揭示平均数的含义。

2.提问:你还能用其他方法求出男生平均每人套中了几个吗?女生呢?

指名列式并说说想法。

3.理解平均数的意义。

谈话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加深对平均数意义的理解。

4.小结。

三、巩固深化,拓展应用

1.辨一辨、说一说。

2.移一移、估一估、算一算。

(1)想想做做第1题。

(2)想想做做第2题。(三条丝带的长度分别改成6厘米、44厘米、13厘米。)

3.想一想,选一选。

四、全课总结

关于小学平均数教案(篇6)

教学内容:教材第12l页求平均数和练一练,练习二十三第8~14题。

教学要求: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平均数的含义和求平均数的数量关系,能根据已知条件求出相应的平均数。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我们在进行统计或分析统计结果时,经常要用到平均数。(板书课题)这节课,重点复习求平均数。

二、复习求平均数

1.平均数的含义。

(1)提问:谁能举例说说什么是几个数量的平均数吗

(2)下面说法对不对

①前3天平均每天织布200米,就是实际每天各织200米。

②身高1.5米的人在平均水深1.2米的池塘里没有危险。

2.提问:那么,求几个数量的平均数需要哪些条件平均数要怎样求(板书:总数量总份数=平均数)

3.做练练第1题。

让学生读题。指名一人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集体订正,让学生说说每一部分求的是什么。

4.做练一练第2题。

学生默读题目。指名学生说一说题意。让学生在练习本上列出算式。提问学生怎样列式的,老师板书。让学生说明每一步求的是什么。提问:这两题在解题方法上有什么相同的地方为什么列式不一样说明:按照求平均数的数量关系解题时,要注意找准总数量与总份数之间的对应关系,再根据数量关系式正确列式解答。(板书:注意:找准总数量与总份数的对应关系)

三、综合练习

1.做练习二十三第11题。

指名一人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集体订正,让学生说说是按怎样的数量关系列算式的,(总路程除以时间等于平均速度)每一步求的什么数量。追问:为什么总路程是1402?为什么时间是4.5加5.5的和指出:解答时要认真看题,弄清题意,理解条件和问题的意思。

2.做练习二十三第12题。

让学生默读题目。提问:三人的平均成绩是110分是什么意思怎样才能求出另一位同学的成绩是多少分指名学生口答算式,老师板书。追问:1103表示什么为什么三人的总分数要用110乘3?

3.做练习二十三第13题。

指名学生说一说统计图的意思。指名一人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集体订正,让学生说说怎样想的。追问:为什么要用12做除数说明:要根据问题要求的结果,确定应该用哪个量做被除数,哪个量做除数。

4.做练习二十三第14题。

让学生观察统计图。提问:你从图里了解了哪些情况想到了哪些问题请大家在小组里估计一下,平均每月水费、电费大约各要多少元,并且说说怎样想的。指名学生交流估计的结果和想法。再让学生求出平均数。

四、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复习,你进一步明确了哪些问题

五、课堂作业

练习二十三第8~10题。

关于小学平均数教案(篇7)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掌握简单求平均数的方法.能根据简单的统计表求平均数.

2.培养学生分析、综合的能力和操作能力.

3.使学生感悟到数学知识与生活联系紧密,增强对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明确求平均数与平均分的区别,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平均数的概念,明确求平均数与平均分的区别.

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

1.小华4天读完60页书,平均每天读几页?

2.一个上下同样粗的杯子里装有16厘米深的水,把这些水平均倒在4个同样粗细的杯子里,每个杯子里的水深是多少厘米?

3.小明和小刚的体重和是160斤,平均体重多少斤?

师:上述1、2两题都是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实际每一份都一样多,而第3题是把两个数的和平均分成两份,每份不一定是实际数.所以,求几个数的平均数与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是有区别的.

二、探究新知.

1.引入新课.

以前,我们学习过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每份是多少的应用题,也就是平均分的问题.

今天我们共同研究一下求平均数问题.(板书课题:求平均数)

2.教学例2.

(1)出示例2.用4个同样的杯子装水,水面高度分别是6厘米、3厘米、5厘米、2厘米.这4个杯子水面的平均高度是多少?

(2)组织讨论:你怎样理解水面的平均高度?

(3)学生汇报讨论结果,教师进一步明确:所谓平均高度,并不是每个杯子水面的实际高度,而是在总水量不变的情况下,水面高度同样的高度值.

(4)学生操作.

请同学们拿出准备的积木,用每块积木的高度代表1厘米,先用积木按例题的高度要求叠放四堆来表示4杯水的高度,再动脑动手操作一下,使这四杯水的水面高度相等.

(5)学生汇报操作结果,一般出现两种方法.

第一种:数出共有多少个积木,或把积木全部叠放在一起,共16厘米,再用

164=4厘米,得出每杯水水面的平均高度是4厘米.

第二种:直接移多补少.从6厘米中取2厘米放入2厘米杯中,从5厘米杯中取1厘米放入3厘米杯中,就可直接得到4杯水面高度相同的水,水面高度都是4厘米.这说明原来4杯水水面的平均高度是4厘米.

(6)师:通过同学们的操作,我们得到了这4杯水水面的平均高度是4厘米.但这里有一个问题,操作时,我们使水杯的水面实际高度发生了变化,平均高度得到了,而原来4杯水水面高度却发生了变化.而现实生活中,很多求平均数的情况是不允许改变原值的.例如:高个身高180厘米,矮个身高140厘米,两人的平均身高是160厘米.并不是把高个的身体削下一部分来,接在矮个身体上,使两人身高相等.由此可见,通过直接操作的方法来求平均数,在很多情况下是行不通的.如果我们不通过操作,直接通过计算,能不能求出这4杯水水面的平均高度呢?怎样计算方便呢?

(7)引导学生列式计算.

(6+3+5+2)4

=164

=4(厘米)

答:这4个杯子水面的平均高度是4厘米.

小结:通过上题的计算,进一步明确:应先相加求出高度总和,再用高度和除以杯子数,得到平均高度.

(8)看例2与复习题,两题的结果都是4厘米,所表示的意义相同吗?

明确:复习题中,4厘米是平均分的结果,即每个杯子水面的实际高度就是4厘米;例2是求的平均数,4厘米表示的是各杯子水面高度的平均值,而每个杯中水面的实际高度并不一定是4厘米,它们的实际高度并不要求发生变化.

(9)反馈练习.

小强投掷三次垒球,每次的成绩分别是:28米、29米、27米.求平均成绩.

《关于小学平均数教案通用》一文就此结束,希望能帮助您在小学教学中起到作用,如还需更多,请关注我们的“平均数教案”专题。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131805.html

更多

猜你喜欢

更多

最新更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