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四年级数学下教案教学反思10篇

事先对自己的教育内容做好计划是成为一名优秀教师的必经之路。作为教师就要提前准备好适合的教案课件。教案是自己的课堂预演。写教案时可以从哪些方面着手呢?以下是88教案网精心收集整理的四年级数学下教案教学反思,带给大家。相信你能从中找到需要的内容!

四年级数学下教案教学反思(篇1)

本节课的内容是在认识整万数的基础上,教学由若干个万和若干个一组成的数,通过教学,让学生理解这些大数目的意义,掌握它们的组成及读、写方法,从而使学生能更好地感受这些数的数值。教材的安排是用计数器分别呈现了万级和个级都不含0、万级和个级末尾含0、万级和个级其他数位含0的三个数。以这样的三种类型的数为代表,教学这类数的组成和读、写法,并在此基础上总结了0的读法。我在教学时,是让学生自己先在计数器上拨出这三个数的,没有采用书中直接呈现的方法。我是想让学生在拨的过程中加深对数的组成的认识。另外,在教学时,我提前讲了分级的方法,所以学生在认识组成时问题不大。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是把重点放在0的不同读法的教学上的。把三个数分级以后,让学生反复读一读,在读的过程中体会和感受到读法的不同和区别。然后再引导学生观察这三个数的不同之处,重点放在0的位置区别上。通过这样的教学,我感觉到学生掌握的要好一些。因为这些都是学生自己体会和发现的,而不是老师告诉他的。数的读、写尤其是大数目的数的读写是学生学习的难点,学生在练习中错误较多。所以在这节课我尝试这样做,不知是否可行。

四年级数学下教案教学反思(篇2)

教学内容

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86~87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具体的活动中,感受大数的意义,了解十进制计数法,认识计数单位万、十万、百万和千万,会根据数级正确地读、写整万数。

2.使学生通过了解一些具体事物的数量的多少,感受大数目在生活和学习中的价值,培养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教学过程

师:(屏幕呈现计数器)认识吗?

生:认识,这是一个计数器。

简要回顾计数单位、数位。师:我们可以在计数器上拨珠表示出大小不同的数。不过,每一位上最多只能拨几颗珠?(9颗)

师:要是再添1颗,那就得

生:满十向前一位进一了。(板书:满十进一)

师:同学们手中都有一个这样的计数器,还有一些珠子。下面,我们一起来玩一个拨数游戏,好吗?(好)

师生共同完成拨数游戏,依次拨出3、30、300和3000。(学生很快发现其中的规律,并快速地拨数)

师:刚才四个数大小一样吗?(不一样)可每次用的珠子的个数

生:都一样,都是3颗。

师:那有什么不同?

生:它们所在的数位不同。

师:看来,同样的3颗珠,拨在不同的数位上,表示的数的大小也不同。既然大家已经找到规律,猜猜看,第五个数该拨谁了?(三万)

师:(屏幕呈现30000)30000是一个较大的数,看看这个数,再看看你手中的计数器,你能想办法拨出这个数吗?(学生中出现不同的意见)

师:瞧,出现不同的声音了!认为能的同学,先来说说你们的想法。

生1:可以在千位上拨30颗珠。因为10个千是一万,30个千就是三万。

生2:不能这样拨,计数器每个数位上最多只有9颗珠,哪来30颗珠?

生3:在计数器上拨珠,满十就得进一,更不要说满三十了。

师:用这个计数器拨不出三万,是算珠不够吗?

生:不对,是我们计数器上的数位不够。

师:(相机询问同桌的两个学生)你的计数器有几个数位?(四个)你的呢?(四个)如果允许同桌俩合作,你能想出巧妙的方法拨出三万这个数吗?

学生稍作思考,随后兴奋地把两个计数器合在了一起。

师:谁来说说你们想出了什么办法?

生:我们发现一个计数器只有四个数位,于是把两个计数器合并到一起,并在左边的计数器的个位上拨上3颗珠。

教师借助多媒体呈现该生的拨法(如图)。

生1:个位上拨3颗珠,表示的是三,不是三万。应该把左边这个计数器上的个改成万。

生2:因为千的左边应该是万。

生3:改成万以后,这一位就成了万位,万位上拨3颗珠,才是三万。

生4:我还有补充,既然这里的个改成了万,那左边的十百千也该改一改。

师:说得真好!那你们会改吗?试试看。

同桌俩合作,边讨论,边将左边的十百千改成十万百万千万。

学生交流后,教师在屏幕上依次呈现如图。

组织学生交流调整计数器的方法,突出直接在十百千的后面添上万得到十万百万千万的方法。

师:这样看来,新增加的计数单位万、十万、百万、千万和原来的四个计数单位个、十、百、千之间还存在着一一对应的关系呢!(多媒体演示)

师:瞧,普普通通的计数器上,还隐藏着有趣的规律呢!那这些新的计数单位究竟有多大,它们之间又有怎样的关系?下面,让我们拨珠数数,进一步研究大数的计数方法。

借助多媒体课件,引导学生从一万开始,一万一万地数到十万,揭示10个一万是十万,继而十万十万地数到一百万,一百万一百万地数到一千万,并依次揭示10个十万是一百万10个一百万是一千万。

师:计数器变了,相应的数位顺序表又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呢?

引导学生对照计数器,说一说千位左边是哪四个数位,并全班交流。

师:新增加的四个数位都和什么有关?(万)而且这四个数位和原来的四个数位还一一对应,所以,我国的计数方法中把这四个数位统称为万级,而原先的千位、百位、十位、个位则统称为个级。(呈现拓展后的数位顺序表)

师:有了合适的计数器和数位顺序表,我们就能认识更大的数了。张老师是个汽车迷,这两天从网上收集了几款汽车图片及它们的价格。先来看这辆大众车。(学生轻声估价:20万、30万不等,教师随即出示价格:二十三万元)那二十三万究竟是多少,你能在新的计数器上拨出这个数吗?

学生试拨,教师巡视,作个别指导,并请一个学生上台试拨。

师:能说说你是怎么想的吗?

生:在十万位上拨2颗珠,表示二十万;在万位上拨3颗珠,表示三万,合起来就是二十三万。

出示表示23的计数器,引导学生通过比较理解23个一和23个万所表示的意义。

师:会写二十三万吗?对照计数器,试着写一写。(学生试写,教师请一个学生板演)

巡视时,发现一个学生一开始写成23000,看完黑板上的写法后,及时改正过来。(教师引导学生通过比较,进一步明确二十三万的写法)

师:老师还带来了另两款汽车。出示宝马、奔驰汽车图片,其中宝马汽车标价一百零四万,奔驰汽车没有标价。(学生纷纷估价)

师:既然同学们都想估一估这款奔驰车的价格,那好,给你一点提示:它的价格比这款大众贵多了,但要比这款宝马便宜一些。你们能比较准确地估计出它的价格吗?(三个学生估计的价格分别是:100万、102万、98万)

师:这些价格都有可能。如果老师再给你一点提示:如果要在计数器上拨出这款奔驰车的价格,只需要1颗珠就够了。

生:(欣喜地)一百万!

师:真棒!(出示价格)那一百零四万和一百万究竟有多大呢?下面,请同学们先在自己的计数器上拨一拨,再把这两个数分别写下来。

学生拨数、写数,一个学生在黑板上拨出并写下一百零四万,随后简要交流拨数、写数时的想法。(教师从学生中收集到三种不同写法:10000、100000、1000000)

引导学生通过比较和交流,明确10000、100000、1000000的意义。

师:刚才,我们借助计数器认识了一些较大的数。观察这些数,它们有什么共同的地方?

生:它们的个级上都是0。

师:像这些个级上都是0、表示多少个万的数,就是我们今天要认识的整万数。(板书课题)这些整万数,会读吗?谁来读一读?

学生试读,教师结合学生的读法,引导学生体会:像这样的整万数,万级上是多少,就读多少万。

师:光会写、会读这些数还不够,像二十三万、一百零四万、一百万究竟有多大呢?让我们一起来真切地感受一下。

课件呈现:1张一百元、100张一百元捆成一捆、23捆、100捆和104捆,帮助学生感受它们的实际大小,并通过交流这些数的组成,理解大数的意义。

师:还想玩拨数游戏吗?(想)不过,有一个特殊的要求:老师报的数如果需要在个级上拨珠,请同桌俩坐右边的同学拨,如果需要在万级上拨珠,请坐左边的同学拨。拨完后,再把这个数写下来。

明确游戏规则后,教师引导学生先后拨出并写下150000、15、2100000、210、30030000、3003六个数,并用课件成组呈现相应的计数器的图片。

师:观察每一组中的两个数,你有什么发现?(学生发表各自的认识和理解)

结合学生的交流,教师再呈现几个整万数,引导学生通过画分级线的方法深入探索它们的读法与写法。

师:最后,让我们再次回到课一开始时的拨数游戏上来。利用3颗珠,我们从3拨到30,再到300、3000、30000。还能继续往下拨吗?下一个会是多少?

生:三十万、三百万、三千万。

师:如果还是这个计数器,能拨出第九个数吗?

生:不能。

生:如果要拨出第九个数,那得用三个小计数器合起来。

生:那得用到亿级。

师:没错。新增加的亿级又会有哪些数位,含有亿级的数又该如何读、如何写,下一课我们将继续研究。

反思

有效的教学方法,源自于学习内容自身的规定性及儿童内在的心理需求。我们一直提倡要解读教材、分析学情,道理就在这里。

鉴于此,备认识整万数一课,在正式确定教学思路之前,我始终努力思考着如下几个问题:首先,在整数这一知识序列中,整万数究竟处于怎样的特殊位置,它具有怎样的承前启后的作用?其次,对于一个只具备认识万以内数的经验的四年级学生而言,整万数的认识将对其构成怎样的认知难度与思维挑战:仅仅凭借原有的认知结构即可实现对新知的同化?还是需要借助知识结构的顺应,在重构中完成对新知的理解与掌握?

课前,我们又借助问卷进行了非正式的随访,调查的结果显示:学生对于整万数的了解、接触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样知之甚多。事实上,在他们的生活及视野范围内,整万数并不多见。尤其是,不止一个学生将340000读作三十万四万。这一现象引发了我的思考:学生已有的读数经验似乎无法同化新知,当一个数出现万级后,那就不再沿袭原有的读数方法,而改之以分级计数的方法。这是一次方法系统的飞跃,也是学生读数方法的一次突破。而这,仅凭学生已有的经验,是无法通过方法迁移顺利实现的。

如此想来,如何引导学生鲜明、深刻地建构起对级这一规定性知识的认识,是这节课的节骨眼,并将直接制约着学生对整万数的意义、读法及写法的掌握。而相应的教学思路也就据此展开。

导入从拨数游戏开始。这一过程,是学生对计数器、计数单位、数位的一次回顾,是他们相关经验储备的唤醒和复苏。至于比较的过程,意在帮助学生感受位值原理,为后续整万数的学习奠定基石。而由3000到30000,是规律的自然延展,是新知的自然引入,更是认知冲突的引发。教学至此,可谓课伊始,疑已生。

随后的教学过程,恰恰见证了这样一点:学生的智慧潜力是值得尊重与信赖的!在教师的引导下,当同桌两位同学通过合作,想出将两个小计数器合并成一个大计数器时,我以为,这里不仅仅是一个问题解决的过程,更是学生知识结构的一次拓展。对于四位一级的分级计数方法,简单的告诉固然可以,但无法帮助学生建立对这种分级计数方法的深刻理解与感悟,而4+4的拼合过程,恰恰以一种直观、形象的方式构造出了级的雏形,为学生随后进一步感悟并理解分级计数的数学模型奠定基础。

当然,仅有拼的过程是远远不够的:拼成的新计数器中,右起第五个计数单位个为什么要改成万?相应的十百千又该作怎样的调整?这当中又蕴含着怎样的数学规律?这一规律与分级计数又有着怎样的内在关联课堂上,对每一个问题的追问与慎思,事实上都促发了学生更深层面的数学思考,而关于计数单位、数位、级、分级计数等一系列的数学知识、方法、思想等,恰是在思考的过程中得以建构与生成的。

例题以汽车及其价格作研究题材,这一选择有其明显的失误:汽车的价格超过千万的实属少见,这就大大限制了例题中数据的选择。之所以选择这一题材,一方面,城市学校中有很多学生对汽车极为喜好和关注,对汽车的价格也比较熟悉;另一方面,生活中关于人民币的交付有一个约定俗成的规定,那就是整万元的现金,通常都是以一万元(在银行中表现为一捆)为单位的,如:230000元则表现为23捆。其可以帮助学生认识整万数的组成,进而更好地理解分级计数的方法。

练习量显然偏少,这与学习计数器、计数单位及分级计数方法时的充分展开有必然关系。但有限的练习如何用好,我们仍然围绕分级计数的方法进行。学生每拨一个数之前都需要思考:这个数是万以内的数还是整万数,需要在哪一级拨珠?用的珠子个数相同,为何拨出的数大小、写法、读法不同?每组中的两个数之间有什么区别,又有什么联系?等等。从而始终将学生的思考聚焦于本课的节骨眼,有效地突破了本课的教学难点。

结尾处是对课首小游戏的一次呼应。三万不是这个数列的终结,有了新的计数器,三十万、三百万、三千万也就顺理成章。如果还是这个计数器,能拨出第九个数吗这一问题的抛出,对学生而言又是一次新的挑战。事实上,再加一个数位,或者再加一个四位的小计数器都能解决问题,但区分处也恰在于分级计数的方法与意识了。

四年级数学下教案教学反思(篇3)

学生在三位数乘一位数、两位数乘两位数的学习中,曾经计算过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具有一定的经验和认识。而前面学生又已经掌握了三位数乘两位数的基本笔算方法,在此基础上教学本节课的内容,有利于完善学生对乘法笔算方法的理解,提高笔算乘法的能力。

本节课开头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自豪感,达到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兴趣的目的。接着根据具体情况提出问题,列出一个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算式。通过学生的尝试练习,引导他们利用已有的计算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的经验,探究简便的笔算方法,教师注意了竖式的书写格式及计算过程,算理的重点讲评。试一试利用例题中的信息进一步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列出两个乘数末尾都铀的乘法算式,通过计算交流,帮助学生认识到两个乘数末尾一共有几个0,就在最后的积的末尾添上几个0。最后通过笔算及口算的巩固练习,加深学生对算法的理解,发现算法间的联系,锻炼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开放性。

乘数末尾有0的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教后反思

这题在上课的时候特别的简单,但在学生作业的时候错误非常的多。主要有以下几种:

1、没有按照简便算法的写法来列竖式。(当然这类不能简单地说它是错的,但既然这节课的重点就是要通过对比来让学生认识到可以简便的写法,学生再按照自己原来的认识来列式,显然是说明了没有认真听讲,老师肯定是要指出的。还有,以后学生会学习小数加减法,如果学生坚持末尾对齐的话,那么在小数加减法的时候这个错误就会更加明显。)

2、两个乘数末尾都分别有一个0,有的学生写完后补0就只补1个0。(这可能和我课上只说补0,没强调为什么补0有关。)

3、比如说50036,列成竖式的时候应该先写36,再对齐6的下面写5,后面是2个0,但有不少的学生还是把500写在上面,或是把十位上的0和6对齐。(说明还是没有掌握乘法竖式的简便写法。)

4、在算乘的时候,不应该出现0的,但就是有的学生要出现。(不能彻底地理解0先不看的做法。)

策略:加强个别指导,多加练习。

四年级数学下教案教学反思(篇4)

认识容量与升(1)

课前让学生准备一些容器,有的学生带的茶杯,有的学生带的饮料瓶。

课上,我拿出两个明显可以看出大小的两个容器问学生,哪个装得多一些,哪个装得少一些?学生通过肉眼可以看出。再拿出两个形装不同,容量差不多的瓶子问学生,那个装得多一些?学生经过思考说出正确的比较方法而引出容量一句,引导学生说出,甲瓶的容量比乙瓶大,乙瓶的容量比甲瓶小。同时引也容量单位升。

把自制一个棱长一分米的正方体容器装满水倒入量杯中。让学生感觉1升是多少?然后要求学生前一天的家庭作业自制一个边长是1分米的正方体(无上面,要黑板上画好画剪裁方法)。观察一下,里面如果可以装水的话,那就是一升。再通过几个常见容器的比较,并结合练习,巩固1升有多少的观念。

认识毫升

课初,出示几种容量较小的容器,学生通过观察知道这些都是用毫升做单位的。提醒学生回忆用毫升与升做单位有什么不同?出示大容器,打比方,就如泰州到南京大约是160千米,因而我们不会说成160000米或16000000厘米一样,再举一反例。

通过学生观察一毫升红水在量桶中的位置,让学生有一初步印象,再演示一毫升大约有20滴水。让学生对一毫升的认识更具体。

通过牛奶瓶200ml、果汁500ml,让学生猜测一个1升奶瓶的容量是多少毫升?再通过检验加以验证。

练习二

本节课,我着重培养学生估计容量的方法与能力。

方法:1、看法图片上的容量是什么?

2、寻找熟悉参照物,估计容量。

四年级数学下教案教学反思(篇5)

背景与导读

对于学习来说,人最有价值的财富是一种积极的态度。改变学生学习数学的状态是新一轮课程改革的首要任务之一,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面临的课题。教学中,教师要给学生营造民主、和谐和富有个性的学习氛围,提供充分参与数学活动的机会,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主动性,让每个学生都能快快乐乐地学习数学,成为学习的主人。

在新的《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的指导下,我运用案理研究的方法,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37~40页《角的度量》一课进行教学与研究。在教学中,我运用开放式教学方式,把课堂交给学生,让学生当好学习的主角。

片段与反思

[片段一]

师:请同学们拿出准备的纸和直尺,画一个角。(学生迅速作图)。

师:同排同学比较,看谁画的角大一些?并说明方法?(学生比较,并各抒己见)。

师:请同学介绍自己比较的方法。

生:我是通过观察,发现**同学画的角大一些。

生:我们把角剪下来,进行比较。

师:非常好!能上台来演示一下比较过程吗?

生:先把两个角剪下来,再将两个角重合在一起比较,看谁大一些。

师:谁能具体描述重合比较的方法?

生:用大的角去盖住小一些的角。

生:两个顶点对齐,一条边对齐,另一条边在外面的角就大。

师:请同学们思考,重合比较这种方法怎么样?

生:很好!一下子就能看出角的大小。

生:不方便。用剪刀剪非常麻烦。

生:有的角太大,无法去剪。

[反思: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聪明才智,制造矛盾,激活思维,找准发现问题的切入点,从而产生学习的需求。]

[片段二]

师:大家对重合比较方法的理解和思考很有价值。数学家们也遇到了这些问题。他们是怎么解决的呢?请看大屏幕!(课件介绍量角器:量角的大小,要用量角器,因为它的形状是一个半圆,所以又叫半圆仪。)

师:请大家拿出准备的量角器,四人小组认识量角器,不懂得问题和有价值的发现请提出来。(学生研究量角器,教师参与,共同探讨。)

生:量角器是用来量角的。但我不知道怎样操作?

生:我发现量角器上有数,这些数的排列有规律,一组从左往右,一组从右往左,中间正好是90。

生:我发现量角器上90这个刻度与量角器上最下面这个刻度交*在一个小点上。

生:我从最大的刻度数180这个数上猜测到量角器是把半圆平均分成180份。

生:我发现下面有一个小半圆,最中间有一个点。

生:量角器上的射线组成了很多角

师:同学太聪明了,这些都是我们研究的主要内容。请看大屏幕!(课件介绍量角器:1、角的计量单位是度,用符号表示。认识量角器的中心,0刻度线和内外圈刻度。2、播放视频1角的概念。)

师:请大家在量角器上读出10角。并说明为什么?(学生读出)。

生:这个角被平均分成了10份。

师:同排在量角器上找出60和120角,并说说要注意什么?

生:因为读角时容易把内圈和外圈上的刻度搞混淆,所以读角时要注意把内圈和外圈上的刻度分清楚。

师:在量角器上找35角。并说明想法?

生:35角是没有标明刻度数的角,要认真地看清楚量角器上的刻度,才能正确地读出量角器上的角来。

生:它在30与40之间的中线上。

师:在量角器上找大小不同的角,并指出它的顶点和它的两条边。

[反思:教师下定义,过于生硬和说教,很难将看似简单的道理说透彻。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有一种强烈的需求总想自己是发现者、探索者。教学中要最大限度地启发学生积极地参与数学活动的过程,注重问题的探索性,留给学生充分思维的空间。]

师:刚才通过认识和理解量角器,大家对角的度量有了自己的想法。请大家估算自己桌子上实物角的度数。(让学生先估计,在说明想法,同学之间互相订正。)

[反思:有了N角的概念,再估算角的大小,有利于进一步理解量角器的作用和角的度量方法。]

师:要想知道自己所估算的是否准确,最好还是通过量角器测量。(然后让4名同学在实物投影处演示。再分组量,边度量边介绍。)

师:请大家总结以下量角的方法。(学生总结。)

{再让学生尝试测量角的度数(尽量使角的开口方向不同),巡视中注意了解学生掌握情况。}

师:请同学们帮助改正错误。(播放视频,角的度量的错误操作:1、量角时,量角器中心点和角的顶点没重合;2、量角器0刻度线与边没对齐;3、看错了刻度,应看里圈,却看外圈刻度了;或者应看外圈却看里圈刻度了。)

师:请大家讨论,怎样避免前面的错误,正确迅速地量出角的度数呢?

[反思:错误是难免的。但课堂上学生出现的错误则是最好的教学资源。教师要善于发掘,因势利导,变不利为有利。]

生:量角器中心点和角的顶点要重合。

生:量角器0刻度线与角的一条边对齐

生:角的开口方向可以通过旋转书来调整。

生:读角的度数时,要注意观察角的张开方向

[片段三]

师:请大家量一量一副三角板中各个角的度数。(学生量三角板角并介绍方法。)

师:请大家完成教材第39页第3题。说出每个钟面上的时间,量出时针和分针所成的角度。

师:通过大家的度量,你们发现分针与时针的夹角的规律吗?

生:3点是90。

生:有规律。每小时是30

师:利用活动角的量角器摆出下面各角。

(1)直角(2)120(3)30(4)77

师:这节课都学会了什么?(学生自由总结。)

师:老师整理了度量角的顺口溜可以帮助大家理解。

点对点,边对边,边对线,根据方向读度数。

师:请学生根据所学知识提出问题,并引导学生解决。

[片段四]

师:(视频播放两组角。一组是角的两边长短相差甚大的30角。一组是边较短的120角和边教长的30角)请大家观察第一组角哪个大一些?第二组角又是哪个大一些?

生:第一组边长一些的角大一些。

生:第二组边短一些的角大一些。

师:同意的请举手。(学生都举手了)。

师:请大家拿出准备的实物,用量角器量一下再比较。

(学生开始叽叽喳喳)。生:太不可思议!居然都是30。

生:真有趣,眼见为虚呀!

师:请大家谈谈自己的想法?

生:判断角的大小要用量角器量。

生: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

生:角的两条边张开的越大,角的度数越大

[反思:常言道眼见为实。但不然,这里却眼见为虚,这一矛盾冲突再次激活了学生的思维,了不起的发现油然而生。]

点评与拓展

以前教这个内容时,重点放在量角的方法上,教师指导学生怎样对点、对边、看刻度,甚至让学生把量角的方法背熟了,结果学生还是不会量角。反思其教学行为,我认为量角方法的真正道理其实就是用量角器上知道度数的角与要量的这个角重合,读出的量角器上角的度数就是要量的这个角的度数了。而怎样进行重合学生是容易理解的,所以我们应该把重点放在让学生在量角器上找大小不同的角,能很快地读出量角器上大小不同的角上。依据以上的认识,我把教学过程设计成上面四个层次来进行。第一层是课题的引进。这里我创设了让学生比较纸角大小的情境,使学生体会到在实际生产中确实会碰到这种需要量角的事,从而产生学习需求。第二层是让学生认识量角器,重点放在在量角器上找大小不同的角上。认识量角器时,采用的方法是让学生仔细观察自己的量角器,认真地研究研究,看看你有什么发现这种自主探究的方法。从课堂上学生的表现来看,学生是具备这种自主探索能力的。课堂中学生的回答也很精彩,如:我发现量角器上有数,这些数的排列有规律,一组从左往右,一组从右往左,中间正好是90;我发现量角器上90这个刻度与量角器上最下面这个刻度交*在一个小点上;我从最大的刻度数是180这个数上猜测到量角器是把半圆平均分成180份;我发现下面有一个小半圆,最中间有一个点。你看学生研究得多认真,观察得多仔细啊!在量角器上找大小不同的角时,又分以下四个层次来学习的:(1)在量角器上读出一个角的度数(10),并说出为什么?因为这个角被分成了10份。(2)在量角器上读出两个角的度数(60、120)因为读角时学生容易把内圈和外圈上的刻度搞混淆,学生通过这两个角的认读,深有体会地说:读角时要注意把内圈和外圈上的刻度看清楚。(3)读一个刻度上没有标数的(35)。此题主要是为了让学生注意,不仅要会读标上刻度数的角,而且要会读没有标刻度数的角,要认真地看清楚量角器上的刻度,才能正确地读出量角器上的角来。(4)在量角器上找大小不同的角,并指出它的顶点和它的两条边。学生有了以上读角的经验,再在量角器上找大小不同的角就容易了,课堂上学生的表现也证实了这点。第三个层次是尝试量角,探求量角的方法。课堂上学生不仅会量,而且会说。第四层次是探究角的大小与两边长短的关系和角的大小与两边张开程度的关系。边放手,边设置障碍,有观察、有思考、有操作,于无形中顿悟。

课堂是舞台,学生是主角。只有教师甘当配角,学生才能在舞台上出色的发挥和表现,成为真正的主角。从授之以鱼到授之以渔,再到授之以渔场,才是教师的气概,才能让教学方式更民主,更开放、更科学、更和谐。

四年级数学下教案教学反思(篇6)

活动内容:合理安排时间

适用年级:四年级

活动目标:

1、知道统筹方法在生活中的应用,能根据实际情况合理安排时间。

2、会用流程图表示事情的安排顺序。

3、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培养合作精神和探索精神。

4、通过数学活动,感受合理安排时间的重要性,养成珍惜时间的习惯。

活动过程:

一、创设情境

师:小朋友,你们喜欢猜谜语吗?

生:喜欢。

师:世界上最长而又最短,最快而又最慢的是什么?

生:时间。

师:是呀,时间是最长的而又是最短的,那么我们该如何安排它呢?为了讨论这个话题,老师还带来了一位小朋友。你们看,她是

生:佳佳。

师:我们来看看佳佳小朋友星期天的安排。先来看她的早晨。

二、展开活动

活动一:起床后

师出示图片。

师:你看懂了什么?

生1:佳佳起床后,就洗脸刷牙、听英语、烧饭、吃饭。

生2:佳佳起床用了2分钟,洗脸、刷牙用了3分钟,听英语12分钟,烧饭用了18分钟,吃饭用了8分钟。

师:做完这些事,佳佳一共用了几分钟?

生3:43分钟。

师:还有不同的想法吗?

生4:28分钟。

师:你们各是怎么想的?

生3:把每件事情所需要的时间加起来。

生4:先起床、烧饭。在烧饭的同时听英语、梳洗,最后吃饭。共用28分。

师:你觉得哪一种安排比较合理,为什么?请把你的想法在小组内交流一下。

生5:我觉得28分钟的安排比较合理,因为省了很多时间。

师:为什么会节省那么多的时间?

生6:因为把事情穿插起来做,节省了很多时间。

师:节省了多少时间?

生7:43-28=15

师:15分钟!不算不知道,一算吓一跳,看来合理安排时间非常重要。

师:这种最合理的安排谁还会说?你会在本子上表示出来吗?

生1:先起床2分钟,接着烧饭18分钟,同时梳洗3分钟、听英语12分钟,最后吃饭8分钟。一共用了28分钟。

生2:(1)起床2分钟

(2)烧饭18分钟(梳洗3分钟,听英语12分钟)

(3)吃饭8分钟。

四年级数学下教案教学反思(篇7)

《倍数和因数》这一内容与原来教材比有了很大的不同,老教材中是先建立整除的概念,再在此基础上认识因数倍数,而现在是在未认识整除的情况下直接认识倍数和因数的。数学中的起始概念一般比较难教,这部分内容学生初次接触,对于学生来说是比较难掌握的内容。首先是名称比较抽象,在现实生活中又不经常接触,对这样的概念教学,要想让学生真正理解、掌握、判断,需要一个长期的消化理解的过程。

这节课我在教学中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为学生的探究发现提供足够的时空和适当的指导,同时,也为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这节课带给我的感想是颇多的,但综观整堂课,我觉得要改进的地方还有很多,我只有不断地进行反思,才能不断地完善思路,最终才能有所悟,有所长。下面就说说我对本课在教学设计上的反思和一些初浅的想法。

比如在认识因数、倍数时,不再运用整除的概念为基础,引出因数和倍数,而是直接从乘法算式引出因数和倍数的概念,目的是减去整除的数学化定义,降低学生的认知难度,虽然课本没出现整除一词,但本质上仍是以整除为基础。本课的教学重点是求一个数的因数,在学生已掌握了因数、倍数的概念及两者之间的关系的基础上,对学生而言,怎样求一个数的因数,难度并不算大,因此教学例题找出18的因数时,我先放手让学生自己找,学生在独立思考的过程中,自然而然的会结合自己对因数概念的理解,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对已有知识的运用意识),然后在交流中不难发现可用乘法或除法来求一个数的因数(列出积是18的乘法算式或列出被除数是18的除法算式)。在这个学习活动环节中,我留给了学生较充分的思维活动的空间,有了自由活动的空间,才会有思维创造的火花,才能体现教育活动的终极目标。

新课标实施的过程是一个不断学习、探究、研究和提高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需要我们认真反思、独立思考、交流探讨,学习研究,与学生平等对话,在实践和探索中不断前进。

四年级数学下教案教学反思(篇8)

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因此数学课堂教学中必须把教师教学生原版知识变成教学生学会探索知识,教师首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其次要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学习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观察、讨论、合作、探究学习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和创造性。例如:《分数的基本性质》的教学设计是从学生大胆猜想、实验感知、观察讨论到概括总结,为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而设计。具体表现在:

1、让学生在故事情境中大胆猜想。

通过创设猴王分饼的故事,让学生猜测一组三个分数的大小关系,为自主探索研究分数的基本性质作必要的铺垫,同时又很好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2、让学生在自主探索中科学验证。

在学生大胆猜想的基础上,教师适时揭示猜想内容,并对学生的猜想提出质疑,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欲望。在探索分数的基本性质和验证性质时,通过创设自主探索、合作互助的学习方式,由学生自行选择用以探究的学习材料(如:用同样的三块橡皮泥,3人分1块、6人分2块9人分3块),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方式来证明自己猜想结论的正确性,最后总结出分数的基本性质。整个教学过程以猜想验证完善为主线,每一步教学,都强调学生自主参与,通过规律让学生自主发现、方法让学生自主寻找、思路让学生自主探索,问题让学生自主解决,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自信心。

3、让学生在分层练习中巩固深化。

在练习的设计上,力求紧扣重点,做到新颖、多样、层次分明,有坡度。第1、2题是基本练习,主要是帮助学生理解概念,并全面了解学生掌握新知识的情况。第3题是在第1、2题的基础上,进一步让学生进行巩固练习,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第4题通过游戏,加深学生对分数的基本性质的认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活跃课堂气氛。这样不仅能照顾到学生思维发展的过程,而且有效拓宽了学生的思维空间,真正做到了学以致用。

反思教学的主要过程,觉得在让学生用各种方法验证结论的正确性的时候,拓展得不够,要放开手让学生寻找多种途径去验证,而不能局限于老师提供的几种方法。因为数学教学并不是要求教师教给学生问题的答案,而是教给学生思维的方法。

四年级数学下教案教学反思(篇9)

《认识容量和升》这堂课是开学到现在我准备时间最长的一节课,而且没有把握。为什么呢?因为像这种要用大量教具、学具进行操作实验的数学课教学形式在以往的老教材中几乎没有,而且帮助学生建立升的较为正确的空间观念的难度比较大。建立容积单位的表象及空间观念,估计常见容器的容量,这些内容在老教材中中非常薄弱的,以致于部分学生到了高年级对于自己计算出来的容积也不知它的实际大小有多少,譬如算出柴油桶的容积是8升,也不知道是错误的。新旧教材的比较,让我感觉到新教材的先进之处。所以,我渴望上出这节课的特点,上出一节让学生终身有益的数学课!为了上好这节课,我作了精心的准备深入钻研教参、教材,上网看教学设计,精心编制教案,准备了大量教具和学具。我利用两天的时间向自然蒋老师和初中的物理老师分别借来的水槽、一升的烧杯、250毫升、500毫升的烧杯、10毫升的量筒、滴管;从家里带来的大小不同的碗、汤勺、饮料瓶、等生活中常见的容器。

我是怎么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容量概念的呢?我拿出一个热水瓶和一个水壶(水壶的体积要比热水瓶小很多),先让学生猜测谁的容量大,学生的意见分三种:热水瓶的容量大、水壶的容量大、一样大。我把满满的一热水瓶的水缓缓地倒入水壶,最后正好全部到入水壶学生惊呼,它们的容量一样大。我趁热打铁,提出问题:为什么这么大的热水瓶,它的容量竟然会和这个小小的水壶的容量一样大。在学生解释后,我及时小结:容量是指容器内部可容纳液体的大小。我想,通过这样的实验,学生建立的容量的概念是比较到位的。

我又是如何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升的空间观念的呢?我在课上分成了四个步骤:首先出现1升的标准件:棱长为1分米的塑料正方体盒子,让学生倒满黄色的水,让学生记忆长宽高都是1分米的塑料盒的容量是1升;其次,让学生观察哪些容器可以倒入1升水,然后我先后把1升水倒入圆柱形的可乐瓶,到入玻璃水壶、倒入脸盆,让学生观察形状不同的1升水,记住它的大小;再次,我让学生把1升水倒入玻璃杯中,看看可以倒几杯,倒入饭碗里,看看可以倒几碗;再次,我让学生猜猜热水瓶的容量大约是多少升,然后用1升的塑料盒把水道入热水瓶,最后学生发现热水瓶的容量大约是2升,又猜猜脸盆的容量是多少,再把一升升的水倒入,这时学生发现脸盆的容量大约是4升,等等。在第二个操作环节中,我补充了小孩一天需要3升水。在每一个步骤的结束时分,我都让学生回顾1升的大小,加强对标准件的认识。由于学生对1升的感知较为充分,所以学生在回答P12第四题以及我的补充题时,正确率非常高。

学生的空间观念不是凭空瞬时就能产生的,我认为学生空间观念需要经过凭借实物到空间想象的两个阶段,而且前一阶段是长久和最具实效的即使成人,在表述体积和容积有时也不得不借用实物。所以,我课前准备一大桌子几十件的瓶瓶罐罐、盆盆壶壶,绝不是自寻麻烦,没事找事。这节课的既定教学目标就是:要让学生对生活中的常见的容器的容量都要有一个大概的了解。学生对身边的常见容器容量的了解和熟悉,又大大丰富了学生的升的表象。

这节课还是留下的一些遗憾:其一,由于学生寄宿在校,不能让每个学生自己带来生活中的容器,每人自己的操作少,没能让每个学习小组的同学都能操作。

四年级数学下教案教学反思(篇10)

《数学课程标准》中强调: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作为一名课改老师,在教学中,要不断用新的理念,改变新的教学方法、学生的学习方式,让学生经历探索知识的过程,充分体验数学学习,感受成功的喜悦,增强信心,从而达到学会学习的目的。

[教学片断]

一、创设情境,设疑引入

1、前一节课我们学习了等式的一个性质,你还记得吗?

学生纷纷举手回答。(等式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所得结果仍然是等式。这是等式的性质。)

2、学生猜想:

(1)如果在一个等式两边同时乘或除以同一个数,所得结果还会是等式吗?

(2)你准备怎样来验证一下自己的猜想?

二、操作探索,发现规律

1、操作探索:

(1)让各小组的学生拿出准备好的天平,根据要求动手摆一摆。

(2)写一个等式,将这个等式两边同时乘同一个数,计算并观察一下,还是等式吗?再将这个等式两边同时除以同一个数呢?然后讨论思考:等式两边同时乘或除以同一个数,所得结果都是等式吗?

(3)引导发现:等式两边同时乘或除以同一个数,所得结果仍然是等式。

2、发现规律:

(1)师设疑:如果我们等式两边同时乘或除以0呢?

(2)学生分组合作探究,从不同角度验证得出结论。(等式两边同时乘或除以同一个数时0除外)

(3)学生汇报验证方法。

(4)小结:多种方法都能得出等式两边同时乘或除以同一个不等于0的数,所得结果仍然是等式。这也是等式的一个性质。

3、想一想:刚才我们哪些猜想是正确的,已经得到验证?

[教学反思]

等式的性质(关于乘除的),是在学生掌握了等式的性质(关于加减的)的基础上教学的。学生已掌握了一定的学习方法,形成了一定的推理能力。因此,

本节课教学中,充分利用原有的知识,探索、验证,从而获得新知,给每个学生提供思考、表现、创造的机会,使他成为知识的发现者、创造者,培养学生自我探究和实践能力。

一、猜想入手,激发学习兴趣

猜想是学生感知事物作出初步的未经证实的判断,它是学生获取知识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因此,在教学中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在一个等式两边同时乘或除以同一个数,所得结果还会是等式吗?这时学生就会跃跃欲试,从而激发了学习的兴趣。学生一旦做出某种猜测,他就会把自己的思维与所学的知识连在一起,就会急切地想知道自己的猜想是否正确,于是就会主动参与,关心知识的进展,从而达到事倍功半的教学效果。

二、操作验证,培养探索能力

在探究等式的性质(关于乘除的)时,安排了两次操作活动。首先让学生把一个等式两边同时乘或除以同一个数,然后思考讨论:所得结果还会是等式吗?引导学生发现所得结果仍然是等式。然后再让学生把等式两边同时乘或除以0,结果怎么样?通过两次实践活动,学生亲自参与了等式的性质发现过程,真正做到知其然,知其所以然,而且思维能力、空间感受能力、动手操作能力都得到锻炼和提高。

三、发散思维,培养解决问题能力

在学生验证自己的想法是否正确时,鼓励学生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想法,以说

促思,开启学生思维的闸门,对学生的五花八门的想法不急于评价,应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说一说,议一议,互相交流,达成共识。在此基础上让学生理一理,归纳出等式的性质(关于乘除的)。通过摆写想说的活动过程,让学生在活动中发散,在活动中发展,学得主动、扎实,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求异思维、创造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本课教学中,也有值得进一步探讨的问题。例如:让学生运用猜想验证的方法探索规律,感悟等式的性质,这样的学习方式,学困生更像一个旁观者,教师该怎么办?

《四年级数学下教案教学反思10篇》一文就此结束,希望能帮助您在小学教学中起到作用,如还需更多,请关注我们的“四年级数学教案教学反思”专题。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126150.html

更多

猜你喜欢

更多

最新更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