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三位数乘两位数教案2000字模板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编写教案前的准备工作一定要细思缜密,教案可以帮助教师有效梳理教学思路。是否在为编写教案而犯愁呢?推荐你看看以下的三位数乘两位数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为你提供参考!

三位数乘两位数教案 篇1

教材分析

《三位数乘二位数的笔算乘法》是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第七册的内容之一,学生在三年级下册已经学过三位数乘一位数及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笔算。本课内容是在此基础上学习,有利于学生完整地掌握整数乘法的计算方法,并为以后进一步学习小数乘法好基础。教材精心选择以简单的行程问题为背景的学习情境,在此情境中学习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一方面体现了计算是因解决问题的需要而产生的,另一方面为后面抽象出速度、时间和路程之间的关系作准备。

学情分析

学生在三年级时,已经学习了两位数乘两位数和三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乘法的方法,对算理和算法的理解和探索并不会感到困难。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自主探索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一般笔算方法。教材没有展示145×12的具体计算过程,只出示145×12的竖式结果,意在让学生充分应用已有经验,自主归纳。教学时,要充分利用学生的经验,为学生创设主动探究的学习情境。但由于数位的增加,计算的难度也会相应的增加,计算中就地出现各种不同情况,因此,这一课的学习对学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三位数乘两位数计算方法的过程,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2.通过两位数乘两位数到三位数乘两位数知识的迁移,使学生经历乘法计算的全过程,掌握算理和计算的方法。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难点:正确规范地计算和书写乘法竖式。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预设学生行为

一、创设情境 引入新课

1、咱们班的学生,个个非常聪明、能干,计算能力很强,现在请同学们展示一下,咱们来口算几道题好不好?电脑出示题:145×3、421×2、45×11、35×12、135×8、214×9。

2、笔算。

师:大家看这道题,45×12得多少呢?

请拿出练习本,开始笔算吧。(请一名学生板演)

师:他计算的结果正确吗?

师生共同检查竖式……

师:谁能说说怎样笔算两位数乘两位数?

让全体学生独立完成,师巡视。有的学生也许会用以前学过的知识:列竖式或用计算器等。指名板演,并组织反馈

学生继续讨论计算方法,巩固两位数乘两位数笔算乘法的方法

二、探索交流 解决问题

1、引入例1:李叔叔从某城市乘火车去北京用了12小时,火车每小时约行145千米,该城市到北京大约有多少千米?

提问: 李叔叔的城市离北京有多远?要解决这个问题应该怎样列式呢?

145×12=

观察这算式,你发现和我们以前所学得乘法算式有什么不同吗?

揭示课题:三位数乘两位数。

2、你能运用估算知识猜一猜:李叔叔家离北京大约有多远吗?把你的估计写下来,与同桌交流。

3、那有什么计算方法让我们的计算结果更加精确呢?

(1)请拿出练习本笔算吧,做完后再和同桌交流一下,你是怎样笔算的?要求用竖式计算。(老师巡视指导,特别关注有困难的学生。)

(2)谁愿意把你的笔算过程分享给大家?说一说你是怎样算的?

4、怎么样才能最快地知道我们我们刚才计算的题有没有算对呢?请出“计算器吧”。

1.学生展示、交流估算方法: A、把145看成150,150×12=1800

B、把12看成10,145×10=1450

C、把145看成150,12看成10,150×10=1500……

2.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自主探索,通过观察、比较、发现、交流、合作等学习方法研究用竖式计算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1.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教师要改变以例题、示范、讲解为主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投入到探索与交流的学习活动之中。

2.不管是正确的竖式还是错误的竖式都要让学生说一说自己的思维过程,通过学生分享后,再通过集体纠正学生出现的错误,理解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算理。

三、拓展练习,深化理解

1、我会做

课件出示:书第49页的做一做。

学生独立练习

师:谁来说说你的笔算过程和结果。

2、我做得最快

322×24= 145×27= 679×13= 286×35=

(1)分组算

(2)公布比赛结果

(3)表扬

3、我是小医生。

出示课本第50页练习七的第7题

( 1)谈话:有位同学他也做了三道题,请同学们帮他诊断一下,他有没有做对,把不对的改正在旁边。

(2) 生独立完成,交流汇报结果。

学生独立计算,发现问题,及时指导。我预想学生可能会出现以下几种错误:

① 第二个因数的十位与第一个因数相乘的积,积的末尾对准了个位。

② 当遇到进位的情况时不进位。

③ 受以前两位数乘两位数的影响,忘乘百位上的数。

1.运用比赛的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巩固所学知识。

2.通过改错的形式,把学生计算过程中易产生的错误加以纠正,从反面提高乘法计算的正确率

四、回归整理 反思提升

这节课,我们根据两位数乘两位数的方法,进一步学会了三位数乘两位数的方法,我们运用的就是迁移类推的办法,这是我们解决问题时经常采用的一种思路。要是让你计算四位数乘三位数或多位数乘多位数你有办法吗?你敢试一试吗?愿意动脑筋的孩子,请你们试试吧。

鼓励学生大胆的展示、交流: 1、数位对齐;2、分位相乘;3、合并相加;4、满十向前一位进1

既归纳了本课时的学习内容,又能激发起学生不断探索知识的决心和欲望。

板书设计

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乘法

145ⅹ12=1740

1 4 5

× 1 2

──────

2 9 0

1 4 5

──────

1 7 4 0

(1) 用两位数的个位和十位上的数依次分别去乘三位数;

(2) 用两位数哪一位上的数去乘,乘得的数的末位就和那一位对齐;

(3)把两次乘得的数加起来。

学生学习活动评价设计

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给学生提供充足的自主探索空间。在汇报交流中,尊重学生的思维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索精神,不断积累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和体验。

三位数乘两位数教案 篇2

设计说明

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三位数乘一位数和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因此,本节课的重点是引导学生通过尝试、探究与交流等活动,经历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过程,把已有笔算乘法的经验迁移到新知中来。本课教学设计具有以下特点。

1.关注经验,引导迁移。

教学时先复习几道数学计算题,通过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复习题引入新课,唤醒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对已学的知识进行归纳整理,这样为新课情境的引入做好了铺垫。在此基础上,让学生独立计算145×12,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迁移到三位数乘两位数中来,并引导学生结合现实的计算情境,理解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使抽象的算法具体化,便于学生学习、理解和接受。

2.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在教学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竖式计算时,先让学生独立解决,再交流不同的计算方法,在比较中发现竖式计算的简便之处,以此突破本节课的教学重点,进一步完善学生的认知结构,有利于学生合理、灵活地进行计算。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学生准备

计算器

教学过程

⊙复习旧知,引入新课

1.复习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42×18=25×16=

16×12=38×20=

师:同学们独立完成计算,想一想计算的方法,在小组中交流。

师:谁能和大家分享一下,你是怎么算出来的?

生:先用第二个因数个位上的数去乘第一个因数,积的末位和第一个因数的个位对齐;再用第二个因数十位上的数去乘第一个因数,积的末位和第一个因数的十位对齐;最后把两次乘得的积加起来。

2.导入新课。

这节课我们就在两位数乘两位数笔算方法的基础上讨论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设计意图:通过几道简单的计算题,让学生一方面回顾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另一方面为学习新知做好铺垫。这样的设计可以有效引入例1的数学情境,为学生独立探索估算和笔算提供更多的探索空间和时间,提高课堂教学的时效性。

⊙合作交流,探究新知

1.创设情境,引出例题。

(1)李叔叔从某城市乘火车去北京用了12小时。你们能算出该城市到北京的距离吗?(不能)缺什么条件?(不知道火车每小时行多少千米)

(2)师:(PPT课件出示教材47页例1)现在要计算该城市到北京有多少千米,怎么列式?(145×12)为什么要用乘法计算呢?

生:火车每小时行145千米,从该城市到北京用了12小时,求该城市到北京的距离,就是求12个145千米是多少,所以用乘法计算。

2.估算。(出示课堂活动卡)

3.笔算。

(1)过渡:通过刚才的估算,我们知道145×12的积接近1500。你能想办法算出145×12的准确结果吗?请同学们利用以前学过的算法,独立尝试在练习本上算一算。

(2)学生独立计算。(教师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予以指导)

(3)小组交流算法。

生1:把12拆分成10+2,145×12=145×10+145×2=1740。

生2:把145拆分成100+45,145×12=100×12+45×12=1740。

(4)全班交流,集体反馈竖式计算方法。

师:先算什么?(先算145×2)

师:再算什么?(再算145×10)

师:最后算什么?(2个145与10个145的和)

板书:145×12=1740

三位数乘两位数教案 篇3

一、导入:

上周我们刚刚度过我国的传统节日----中秋节,大家都知道中秋节要吃月饼,你们家买月饼了吗?

李叔叔想让同学们帮他一个忙,你们愿意吗?(出示;练习题)

请同学们帮李叔叔算一算,一共花了多少钱?(独立列式计算)

回顾两位数乘两位数的方法。

二、新授

因为中秋节假期短,所以李叔叔没能回老家看望父母,他决定国庆节回老家,

为了节约,李叔叔决定不坐飞机,坐火车,从合肥到北京用了12小时,火车每小时行驶145千米,你们帮李叔叔算算从合肥到北京有多少千米?

1.结合导学案列式

2.观察45×12与145×12有什么不同?

揭示课题: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三位数乘两位数。(板书:三位数乘两位数)

3.你认为合肥到北京大约有多少千米呢?尝试估算。

你是如何估算的?和大家分享

4.合肥到北京到底有多少千米?怎样才能知道准确结果?(尝试笔算)(指生板书)

用竖式计算也就是笔算,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新知识。

揭示课题:板书(笔算三位数乘两位数)

5.讲解计算方法

6.三位数乘两位数与两位数乘两位数有联系吗?

7.小结三位数乘两位数的方法。

8.巩固练习:先课件,后动笔(总结计算中出现的问题)

9.当堂达标检测

三、总结:

今天有什么收获?

三位数乘两位数教案 篇4

课题概述:

《三位数乘两位数笔算》是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第四单元的一个重要内容。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方法;培养学生类推迁移的能力和口算的能力。

2、使学生经历笔算乘法计算的全过程,掌握算理和计算的方法。

3、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体验成功的愉悦,进一步树立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发展对数学的积极情感。

学情分析:

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是在学生学习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和两位数乘两位数相比,算理和算法是完全一致的。本课教学的关键就是如何引导学生把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算理和算法迁移到三位数乘两位数中来。因此,本课教学重点放在如何让学生学会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上,让学生先通过新旧知识的比较,帮助学生形成笔算的技能,构建知识网络。

教学重点:

使学生经历探索三位数乘两位数计算方法的过程,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用两位数哪一位上的数去乘,乘得的数的末位就和那一位”对齐。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导入、迁移旧知

1、脱口而出

师:同学们,老师带来了几位我们的老朋友,对他们很熟悉吧,你能快速准确的说出他们得数吗?

18×4=250×2=

24×4=150×5=

6×14=230×3=

2、出示情境图:王老师来到图书馆,每套书有14本,她买了12套。王老师一共买了多少本?

(1)指名列式:14×12=

(2)估算:你能不能先估计一下,王老师大约买了多少本?

学生估算后(一般估成14×10),请你说说为什么这样估?(估成整十数,又好算,又比较接近准确答案。)

(3)讨论:14×10=140这个结果,比实际结果大了还是小了,为什么?(小了,因为把因数估小了,所以乘积也小了)

(4)出示点子图:我们把一个点子看成一本书,一套书一共14本,就是14个点子,现在大屏幕上显示12行点子,哪位同学愿意到前面指一指14×10=140在图中对应那一部分?

(5)课件演示,学生对着屏幕指出计算的部分

(6)我们估出了其中的一大部分,还有一部分没有没有算。到底有多少本呢?你觉得可以怎样做?(用估算的那部分,加上还没有估的那部分)利用点子图直接呈现。

(7)板书计算过程14×2=28

14×10=140

28+140=168

(8)复习笔算:其实在这个时候很多同学发现14×12是我们上学期学习的两位数乘两位数乘法计算题,除了刚才我们分部的计算方法,还有没有其他算法?(列竖式板演)

(9)复习计算方法:学生独立计算,完成后重点交流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学生总结,课件演示

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

(1)、先用第二个因数个位上的数去乘第一个因数,得数的末位和因数的个位对齐;

(2)、再用第二个因数十位上的数去乘第一个因数,得数的末位和因数的十位对齐;

(3)、最后把两次乘的积加起来。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的回顾,对已有知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进行复习的同时,为学习新知三位数乘两位数做好铺垫)

二、内化新知、总结方法

过渡:看来同学们这部分知识掌握得很牢固,说明大家在学知识的时候用心用脑去学,这节课我们继续发扬这样的精神,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好不好?

出示:李叔叔从某城市乘火车去北京用了12小时,火车每小时行145千米。某城市到北京有多少千米?

(1)理解题意分析条件:从题中你知道了哪些数学信息?(每小时行145千米,用了12小时)

师:如何解决这个问题?采用什么方法?为什么呢?

生:用乘法解决,因为这道题是求12个145,所以用乘法计算(对学生的正确回答给予肯定)

师:我们来看——出示线段图分析,理清数量关系

(设计意图:通过线段图的出示能够帮助学生更直观的理清数量关系,从而正确列出算式)

(2)列出算式,出示课题你能列出算式吗?

145×12=(千米)

(3)估算:你能不能先估计一下李叔叔乘坐的火车大约行了多少千米?

预设:学生可能会出现以下情况

估算一:把145看成150,把12看成10,150×10得1500

估算二:把12看成10,145×10得1450

让其说一说为什么这样估?

(设计意图:通过估算培养学生估算的意识,从而养成习惯在笔算中能够根据估算的结果确定准确值的范围)

(4)交流计算方法:

师:那么李叔叔乘坐的火车到底行了多少千米?请你自己尝试根据已有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经验去笔算一下好吗?算好后和你的同桌交流一下算法

生尝试计算,教师巡视,找错例

预设1:如出现错例,先请算错的同学汇报,投影展示

145

×12

290

145

435

师:他算得对吗?说说你的想法。

请学生针对这个答案进行交流

生1:我认为不对,他的数位对的不对

生2:290下面不应该用145×1,这个1是十位的1,表示1个十,是145×10,所以5应该和290十位的9对齐。

交流汇报后展示算对同学的答案,并询问:你是怎样算的,先算什么?再算什么?积写在哪?最后写什么?

145

×12

290………2乘145的积

145………10乘145的积

1740

预设2:如果没有错例都是正确的。找一名学生投影展示自己的计算过程,阐明自己的算法。

在学生汇报过程中老师适时提问:你是怎样算的,先算什么?再算什么?积写在哪?最后写什么?并重点强调第二部分的积应该怎么写,积的末尾应与第一部分积中的哪一位对齐?

生:145×1,这个1是十位的1,表示1个十,是145×10,所以5应该和290十位的9对齐。

课件演示计算过程

(设计意图:让学生尝试独立计算是为了让学生把对原来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迁移到新知中,通过全班共享,交流,自己去突破本节课的重点)

(5)验算成果

师:通过我们自己的努力,已经得出计算结果,那我们算得到底对不对呢?可以怎样验证呢?

预设:

生1:可以与估算的结果进行比较,看差距是否大?如果比较大,说明结果有问题。

生2:可以用计算器来检验是否计算准确。

(6)巩固归纳

师:通过计算我们对三位数乘两位数有一定的.认识了,你们能说说计算方法吗?我们再做两道题进一步体验一下好吗?

(设计意图:这样既培养了学生语言的表达能力和归纳能力,也为总结方法做好了铺垫)

142×23214×34f

算好后指明汇报交流,并针对其中一道题进行计算过程的说明。

师:通过我们计算这几道题的过程,你们能不能自己总结出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呢?

学生尝试总结,教师归纳

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法则:

1、先用第二个因数个位上的数去乘第一个因数,得数的末位和因数的个位对齐。

2、再用第二个因数十位上的数去乘第一个因数,得数的末位和因数的十位对齐。

3、然后把两次乘得的积加起来。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借助以往学习两位数乘两位数计算法则的经验,并结合自己计算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过程自主梳理计算步骤,帮助学生有序地思考问题,有条理的解决问题。)

三、巩固新知

1、我来算一算:142×23=214×34=

2、我来改一改

3、赛一赛,看谁算得快又准

134×12=225×36=176×47=237×42=

师:每组选择一道题计算,计时比赛,看哪组同学计算的最快并全部作对,评为优胜组。

(设计意图:通过以上这些练习让学生在不同的形式中巩固算法,使计算更加熟练)

5、知识的应用

师:咱们能不能帮助我们学校解决问题呢?

(1)学校要为各班新购买一套百科全书。全校共36个班,每套书129元,购买这些新书一共要花多少钱?

(设计意图:通过这几道解决问题的练习,使学生感受到学习数学可以服务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并对数量关系的分析进行了练习,第三题让学生自己去提问解答,要在学生明确数量关系的基础上进行解答,是一个提升)

6、动脑筋

师:你能帮助老师解决这道题吗?

在竖式的方格里填上合适的数。

(设计意图:这道题是本节课的开放题,要在学生数量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的计算上去完成,对学生是一种提升)

7、知识延伸:格子乘法(蒲地锦)的算法

四、课堂小结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学生自己总结

课件出示温馨提示:

三位数乘两位数和以前两位数乘两位数笔算方法是一样的,注意用十位去乘第一个因数积末位对齐十位,不同的就是要乘上百位上的数。(设计意图:通过学生总结本节课的收获,再次回顾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

今天这节课,同学们运用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自己归纳总结出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看来在学习上只要你做个有心人,会发现很多学习的奥秘,老师希望你们在学习的道路上收获更多成果,加油!

三位数乘两位数教案 篇5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使学生理解掌握积的变化规律,尝试用简洁的语言表达积的变化规律,并能运用规律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

(二)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参与自主探究活动,经历观察发现、大胆猜想、举例验证、归纳总结积的变化规律的全过程,获得探索规律的基本方法和经验。初步渗透函数思想。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初步获得探索规律的一般方法和经验,发展学生的推理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发现、掌握并运用积的变化规律。

教学难点:初步掌握探究规律的一般方法。

三、教学准备

课件

四、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口算比赛

(1)6×2 = (1) 20×4=

(2)6×20 = (2) 10×4=

(3)6×200= (3) 5×4=

师:两组算式的积分别得多少?你们怎么算得这么快呀?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找规律——积的变化规律

(二)探究新知

1.研究因数乘几的情况

看来,这三个算式中可能隐藏着某些联系、某些规律,为了便于发现,我们就一起按一定的顺序来观察。

(1)6×2 =

(2)6×20 =

(3)6×200=

(1)三个都是什么算式?

乘号两边的两个数叫什么?乘得的结果叫什么?

(2)整体看这三个乘法算式,什么变了?什么没变?

下面我们就具体研究一下因数怎么变的,积怎么变的?积的变化有没有规律,有什么规律?积的变化规律。(板书课题:积的变化规律)

(3)从上向下观察这三个乘法算式:

从(1)式到(2)式,一个因数怎样?另一个因数怎样?积呢?看来(1)式和(2)式间有这种关系,还有哪两个算式之间存在这种关系?

从(1)式到(3)式,因数和积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从(2)式到(3)式呢?两人互相说一说。

(4)刚才我们观察了(1)式和(2)式、(1)式和(3)式、(2)式和(3)式,你们发现什么共同的规律了吗?(在乘法算式中,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几,积也乘几)

(5)我们通过观察这三个算式,发现了算式间的联系与变化,这个过程叫“观察发现”(板书:观察发现)。随后,我们根据发现进行了大胆猜想(板书:大胆猜想)――在乘法算式中,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几,积也乘几。要想知道这个猜想是不是在任何情况下都成立,是否正确?我们可以怎么办?(板书:举例验证)

(6)两人一组举例验证,我们刚才的猜想是否成立。

(7)汇报。

(8)回忆一下,我们归纳这条规律经过了哪几个环节?

(观察发现、大胆猜想、举例验证,归纳结论。)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的设计,让学生不仅仅再次明确了本课知识点,更加明确了积的变化规律的探究策略,这样真正做到了授之以“渔”,为后面的探究做好方法铺垫。

2.研究因数除以几的情况

(1)由此你能猜到,在乘法算式中,还可能有什么规律?

(2)两人一组,用我们刚才的方法来研究:“在乘法算式中,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除以几,积也除以几”这个猜想。

可以以口算题为例,也可以自己举例。

①20×4=

②10×4=

③5×4=

(3)汇报。

(4)通过验证研究,我们又发现了一个什么规律?

(在乘法算式中,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除以几,积就除以几。)

(5)刚才举例验证时,另一个因数除以几都行吗?除以0行不行? 为什么?

这条规律还要补充什么?(板书:0除外)

3.归纳小结:

最开始,我们发现在乘法算式中,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变化,积也变化。通过整节课的学习,能完整地说说因数和积是怎么变化的吗?

师:“谁能用一句话将发现的两条规律概括为一条?”(在乘法算式中,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几或除以几(0除外),积就乘几或除以几。)

4.应用规律。

完成例3下面的“做一做”第1题

【设计意图】根据前面探究积的变化规律的方法,每一位学生都亲自去经历探究规律的方法,从而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概括总结能力。

(三)规律拓展

研究“两数相乘,两个因数都发生变化,它们的积变化的规律。”(这部分内容作为弹性要求,应视学生情况决定是否选用。)

1.独立思考,发现规律。

请学生完成下列计算,并在组内述说自己发现的规律。

18×24= 105×45=

(18÷2)×(24×2)= (105×3)×(45÷3)=

(18×2)×(24÷2)= (105÷5)×(45×5)=

2.交流讨论,概括规律

组织全班交流,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概括发现的规律,然后指导学生用数学语言进行概括:两数相乘,一个因数乘(或除以)几,另一个因数除以(或乘)相同的数,它们的乘积不变。

【设计意图】不同层次练习的设计,让学生真正把学到的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中,并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究的热情,把学习引向课外。

(四)巩固练习

1.在○中填上运算符号,在□中填上数。

24×75=1800 36×104=3744

(24○6)×(75×6)=1800 (36×4)×(104○4)=3744

(24○3)×(75○□)=1800 (36○□)×(104○□)=3744

2.应用规律解决问题。

完成例3下面的“做一做”第2题

【设计意图】通过基本练习,让学生不断加深对规律的认识与理解,提升学生的观察能力、概括和归纳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通过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切实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三位数乘两位数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速度的概念,掌握速度×时间=路程这组数量关系。

2、学会速度单位的写法。

3、体验“速度×时间=路程”数量关系,解决问题的过程。

重点难点

理解速度的概念,掌握速度×时间=路程这组数量关系,应用数量关系解决

实际问题掌是本节课的学习重点和难点。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出示交通工具的时速,介绍学生未知的交通工具(陆、海、空、宇宙等方面)的运行速度,还有自然界一些动物的运行速度等等。

2、你还知道哪些运行速度?学生展示搜集的信息

[设计意图]创设情境,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扩大学生的认知视野,使学生感受人类创造交通工具的智慧和自然界的多姿多彩。

二、探究新知

1、教学速度的概念,学会速度的写法,(出示课件)

1)特快列车1小时约行160千米。

我们把特快列车1小时行的路程叫做速度

还可以说成:特快列车的速度是每小时160千米。可以写成160千米/时。(用统一的符号表示速度)

2)普通列车每小时行106千米。

3)人骑自行车的速度是每小时16千米。

4)小林每分钟走60米

师:还可以怎么用数学语言叙述?

这些用符号怎么写呢?

师:每小时,每分钟都表示单位时间。单位时间可以是每小时、每分钟、每秒、每日等等

5)试着写出其他交通工具的速度。

[设计意图]使学生理解速度的概念,学会速度单位的写法。使学生体会用这样的符号表示一个物体的运动速度具有简明、清楚的特征。

2、探究速度、时间和路程之间的关系(出示主题图)

1)根据信息,独立计算

80×2=160(千米)225×10=2250(千米)

2)找出速度、时间和路程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

3)学生根据算式写出关系式

问:你能发现速度、时间与路程有什么关系吗

4)总结数量关系式:

速度×时间=路程

3、改变其中一题,求时间或速度?

1)每位学生写出关系式

2)全班交流,展示自己的关系式

3)汇报结果

小组派代表汇报板书

4、小结:速度×时间=路程

路程÷时间=速度

路程÷速度=时间

[设计意图]通过解决简单行程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探索速度、时间和路程之间的关系,构建数学模型:“速度×时间=路程”。在学生独立解答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独自找出速度、时间和路程之间的关系,并请每一位学生写出关系式,然后全班交流,交流时尽可能让一些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展示自己的关系式,给他们以鼓励和学好数学的信心。使学生正确掌握速度×时间=路程这组数量关系,并应用它去解决实际问题。

三、方法应用

1、

1)猎豹奔跑的速度可达每小时110千米,可写作——

2)蝴蝶的速度每分钟500米,写作——

2、潇潇每天早上跑步20分钟,他的速度大约是110米/分,潇潇每天大约跑步多少米?

3、课件出示练习

[设计意图]通过练习,加深学生对单位时间、速度的理解,巩固速度×时间=路程这组数量关系,并应用它去正确解决问题

四、课堂总结:

今天你都学会了什么?有什么收获?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交流总结收获的过程中,既便于了解学生对新知识的掌握情况,又能使学生学会自我评价,享受成功的喜悦。

五、课堂检测

A卷:

1、填空

1)、声音传播的速度是每秒钟340米,写作()

2)、人骑自行车的速度是每小时16千米,写作()

2、再()里填上“>”“<”或“=”

120×20()12×20016×400()210×4

500×10()10×50030×80()19×300

3、解决实际问题

(1)强强每天早上跑步15分钟,他的速度大约是120米/分,每天约跑步多少米?

(2)强强每天早上跑步15分钟,大约跑步1800米,他的速度大约是多少米/分?

(3)强强每天早上大约跑步1800米,他的速度大约120米/分,需要跑多少分钟?

B卷

1、填空

(1)()×()=路程

(2)路程÷()=速度

(3)()÷速度=时间

2、选择。

(1)人骑自行车的速度是每小时16()

A、米 B、千米C、千米/小时

以上就是《三位数乘两位数教案2000字模板》的全部内容,想了解更多内容,请点击三位数两位数教案查看或关注本网站内容更新,感谢您的关注!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123027.html

更多

最新更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