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下册平均数教学设计1500字模板
作为一名传道受业解惑的教师,在传授知识的时候,一般要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一般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步骤与时间分配等环节,可以让教师更好的完成教学目标。那么一篇教学设计要怎么写呢?由此,有请你读一下以下的“四年级下册平均数教学设计”,欢迎你收藏本站,并关注网站更新!
四年级下册平均数教学设计(篇1)
教学目标:1、知道平均数的意义。
2、掌握求平均数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和解题方法。
3、会正确解答简单的平均数应用题。
4、初步建立平均数的统计思想。
5、用求平均数的方法解决问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要求下列问题,必须已知哪两个条件,并说出数量关系式。
(1)平均每天加工零件多少个?
(2)平均每人植树多少棵?
(3)平均每组分到几本书?
(4)平均每筐重多少千克?
2、导入
(1)象以上这些问题都是要求平均每一份是多少。类似题
称之为求平均数。所谓平均数,就是把不相等的几个数量,在其总量不变的前提下,通过移多补少的方法,使其相等。
揭示课题:平均数
(2)求平均数用什么方法?
求平均数首先从问题中判断:把什么作为总数平均分;
是按什么平均分的,即与总数对应的总份数是什么;然
后用总数总份数=平均数,求出平均数。
二、探究
有4组小长方体,第一组有9个,第二组有5个,
第三组有7个,第四组有3个。平均每组有多少个?
四年级下册平均数教学设计(篇2)
教学内容:求平均数的问题--教材第27-29页例2-3,做一做题目及练习七1-2题。
教学目的:使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概念,掌握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培养学生分析、综合能力。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口算:
(38+32)2(63-27)9(30+55)5(7+9+6+8)3
2.解应用题:
一个杯子里的水深16厘米,把水平均倒在同样的4个杯子里,平均每个杯子里水深多少厘米?
二、新课
1.用谈话法引入。
刚才做的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每份是多少的简单应用题,是以前学的。在实际生活中,我们还经常遇到要求解答这样的问题:语文、数学等各科的平均成绩,汽车的平均速度,一群人的平均身高,工厂里的平均产量等等,这类问题是求平均数问题。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求平均数问题,看与过去所学的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2.教学例2。
(1)出示例2。让学生默读题目,理解题意,明确条件及所求问题。
(2)教师演示,学生观察、思考。
拿出盛着水的4个同样的杯子,杯壁贴有标明刻度的纸条,每个杯子的盛水量与课本中上图的相同。
问:这4个杯子的水面高度相等吗?
求这4个杯子水面的平均高度是什么意思?
(4个杯子里的水同样多棗高度相同。)
怎样使这4个杯子里的水高度相同?
指导学生操作。
让学生拿出准备好的学具卡片,把表示水量的蓝色纸条摆在四个白杯子上,使四个杯子里的水高度相同。操作之后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样摆的。
启发学生想:把4杯水倒在一起,再平均倒在4个杯子里,得到平均高度。
教师演示。
出示挂图。(把课本上的下图制成挂图,图中的4厘米和虚线用红色标明。)指出用红色虚线标明的地方(4厘米)就是它们的平均高度。并和演示作对照。
问:这个平均高度是怎样得来的?(它是把4个杯子里的水平均分的结果。)
(3)指导列出算式。
问:如果不用倒水,我们有办法计算出这个平均高度吗?
让学生说出想法,并用式子表示:
(6+3+5+2)4
指导学生阅读课本想这一部分,并与自己是怎样想的相对照。
指名学生说出式子的意义,强调4厘米是平均数。
区别例2的4厘米和复习题的4厘米的意义。
3.做第29页上做一做中的第1、2、3题。
教师巡视,辅导差生。
订正时让学生讲思考过程。
4.启发学生说计算方法。
问:从刚才做的几道题中,你能说一说求平均数的一般计算方法吗?
(要求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算法,不要求学生把算法抽象为公式。)
5.教学例3。
出示例3。让学生默读,理解题意,明确条件和所求问题。
问:怎样求哪一组平均身高高一些?怎样计算出高多少?
启发学生想:如一个一个地比,非常麻烦,而且不容易比清楚。先算出各组的平均身高,就容易比较了。
让学生运用从例2中学到的方法,自己求出两组各自的平均身高,再求出哪个组平均身高高一些,高多少。
然后提问:如果不求平均身高,直接用各组所有人身高的和进行比较行不行?为什么?
使学生明确:由于两组人数和每人的身高不一样,不能直接比较,而只能用平均身高进行比较。
三、巩固练习:练习七第1、2题。
四、小结(略)
四年级下册平均数教学设计(篇3)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3233页的第47题,练习八的第5、6题。
教学目的:通过整理和复习所学知识,使学生进一步理解三步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和解
答方法;掌握数据整理及求平均数的基本方法;提高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教具准备:小黑板。
一、整理和复习三步应用题。
1.教师在黑板上并列出示教科书第32页第4题和第5题。
请两位学生读题后,分别说一说题里的条件和问题。然后,让全班学生用两种方法解答。集体订正后,指名让学生回答问题;
教师提问:第4题和第5题有什么相同点?有什么不同点
为什么这两题都可以用简便算法计算
2.教师先出示题目:同学们抬水浇树。三年级浇45棵,四年级比三年级多浇lo棵,五年级浇的棵数等于四年级的2倍。五年级浇树多少棵?
请一位学生读题后,让学生自己解答。
接着,教师出示教科书第32页第6题。读题后,让学生说一说题里的条件和问题,并且让学生画出线段图帮助理解。然后,指名让学生回答教师的问题。
教师提问:这一题与上面一题比较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上面一
题是两步应用题,下面一题是三步应用题。)
让学生独立解答,集体订正。
教师:我们这一册所学习的三步应用题都是在两步应用题的基础上发展来的。把两步应用题改编成三步应用题主要有2种方法:增加条件、改变条件的叙述方式、改变问题。第6题是从上面的两步题改变问题而变来的。现在,大家试一试用另外两种方法把上面的两步题改编成三步题。
鼓励学生改编题,集体订正所改编的题。
3.做练习八的第5、6题。
教师让学生独立做题,教师巡视,个别辅导,做完集体订正。
二、整理和复习数据整理及求平均数
教师让学生打开教科书第33页,默读第7题,理解题意。(教师也可用小黑板出示这一题。)然后看图回答教师的问题。
教师提问:这个条形统计图中的一个格代表多少千克
哪个年级采的最多?
五年级比三年级多采多少千克?
然后,让学生自己做第(3)、(4)小题。做完以后,指名让学生回答问题。
教师提问:求平均数的方法是什么在这一题里,求平均数的算式是什么
接着,让学生自己想根统计图中的数据填写下面的统计表。填写之前,教师提问:
下面的统计表是统计什么的每个格里要填什么
学生做题时,教师巡视,个别辅导。
让学有余力的学生做练习八的第7*题。这道题先算出每种车的数量,然后才能填表,制成条形统计图。这是一道需要综合运用知识的题目,对于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很有帮助。
四年级下册平均数教学设计(篇4)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理解平均数的含义。
2.初步学会求简单平均数的方法。
3.培养学生的估算能力,能对数据分析结果作出简单的推测和预测。
4、体会平均数在现实生活中的实际意义及广泛应用,体验运用已学统计知识解决问题的乐趣,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设计理念:
1、通过学生的生活实际,直观形象地帮助学生初步理解已知几个不相等的数量通过移多补少使其成为相等的几个数量。
2、引导学生区分平均数与平均分,理解平均数的含义。
教学重点、难点:理解平均数的含义。
教学准备:
1、小组成员分工调查,收集数据。(小组成员的体重,家庭1至3月份用水、一周气温变化情况等)
2.学具:象棋。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板书课题:求平均数
通过这节课,你想了解平均数的哪些知识?
二、构建新知
1.理解含义,探求方法。
提出问题:小组合作按要求叠棋子,第一排叠2个,第二排叠7个,第三排叠3个。
(1)看着面前的棋子,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2)小组活动讨论。
(3)汇报交流。
板书:不相等移多补少相等
小结:像这样,在总数不变的前提下,几个不相同的数通过移多补少变得同样多,同样多的那个数就是原来这几个数的平均数。
除了移多补少还有没有其他的方法呢?有没有同学在移棋子前早就在心里算出平均数了?你能用算式表示这一过程吗?
板书:(2+7+3)3=4
你能用数量关系表示这个式子吗?
板书:总数份数=平均数
小结:这就是求平均数的一般方法。
2.初步应用,内化拓展。
(1)请你选择最喜欢的方法,求:7,3,6,4的平均数是多少?并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2)这是我们班徐风同学上学期期末考试成绩统计表
学科
语文
数学
英语
科学
平均
成绩
94
97
98
95
①先估计一下平均成绩?看谁想得快,也可以笔算。
②看了这组数据,你想对徐风说什么?
(3)例2:我们学校体育小组的5位同学,身高分别是147厘米、152厘米、149厘米、146厘米、151厘米。他们的平均身高是多少?
三、实际应用
1、应用一。
(1)小组活动:拿出调查表,先用计算器求出平均数,再互相交流看法与观点。
(2)交流反馈
2、应用二。
这是我们学校校园十佳小歌手歌唱比赛中一位同学的得分情况:
评委
1号
2号
3号
4号
5号
6号
最后得分
成绩
84
70
88
四年级下册平均数教学设计(篇5)
教学内容:教科书例2、例3及做一做,练习七第1题。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使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初步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2、使学生能根据简单的统计表求平均数。
(二)、能力训练点
培养学生分析、综合的能力和操作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向学生渗透事物间联系的思想和统计思想。
(四)美育渗透点
使学生感悟到数学知识内在联系的逻辑之美,提高审美意识。
二、学法引导
1、通过演示使学生初步感知平均分。
2、指导学生试算,掌握平均分的计算方法。
三、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明确求平均数的含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2.教学难点:区分平均分与求平均数这两个概念的不同含义
四、教具学具准备
例2水杯挂图、小黑板、卡片若干、长方体积木16块。
五、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
1、口算:(用卡片出示)
(38+52)3(7620)7
说出205表示的意义。
2、一个上下同样粗的杯子里装有16厘米深的水,把这些水平均倒在4个同样粗细的杯子里,每个杯子里的水深是多少厘米?
(通过此题,使学生复习平均分的意义,使学生明确平均分的结果是每杯水的实际水面高度都是4厘米。)
(二)、探究新知
1、引入新课:
以前,我们学习过上题这样的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每份是多少的应用题,也就是平均分的问题。在现实生活中,我们还常听说这样的说法,例如:火车提速后,平均速度达到每小时120千米,我们班的语文平均成绩是91分,某足球队队员的平均年龄是26岁,平均身高是182厘米等等,像这些平均速度、平均成绩、平均身高、平均年龄等,都是平均数。今天我们就来共同研究一下求平均数问题。(板书课题:求平均数)
平均数怎样求呢?它与以前学习的平均分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呢?
请同学们在学习过程中一定要仔细体会。
2、教学例2:
(1)、出示例2:
用4个同样的杯子装水,水面高度分别是6厘米、3厘米、5厘米、2厘米。这4个杯子水面的平均高度是多少?
(2)、学生读题,找出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组织讨论:你怎样理解水面的平均高度?
(3)、学生汇报讨论结果,教师进一步明确:所谓平均高度,并不是每个杯子水面的实际高度,而是在总水量不变的情况下,假设水面高度同样高时水面的高度值。
(4)、教师出示第27页水杯图的上半部,问:怎样做才能使这4杯水的水面高度同样高,而得到这4杯水的水面平均高度值呢?
(5)、学生操作。
请同学们拿出准备的积木,用每块积木的高度代表1厘米,先用积木按例题的高度要求叠放四堆来表示4杯水的高度,再动脑动手操作一下,使这四杯水的水面高度相等。
(6)、学生汇报操作结果,一般出现两种方法。
第一种:数出共有多少个积木,或把积木全部叠放在一起,共16厘米,再用164:4厘米,得出每杯水水面的平均高度是4厘米。
第二种:直接移多补少。从6厘米中取2厘米放人2厘米杯中,从5厘米杯中取1厘米放人3厘米杯中,就可直接得到4杯水面高度相同的水,水面高度都是4厘米。这说明原来4杯水水面的平均高度是4厘米。
(7)、教师出示第27页水杯挂图下部分(标有平均高度虚线)。
教师:通过同学们刚才的操作,我们得到了这4杯水水面的平均高度是4厘米。但这里有一个问题,我们刚才通过操作,使水杯的水面实际高度发生了变化,这4杯水的水面高度才相等了。也就是说,平均高度得到了,而原来4杯水水面高度却发生了变化。而现实生活中,很多求平均数的情况是不允许原值的。例如:高个身高180厘米,矮个身高140厘米,两人的平均身高160厘米。这个160厘米代表的是两个身高的平均水平,并不是把高个的身体一部分接在矮个身体上,使两人身高相等。也就是说,求平均数并不要;变原来的实际值。由此可见,通过直接操作的方法来求平均数,在很多情况下,是行不通的。如果我们不通过操作,直接通过计算,能不能求出这4杯水:的平均高度呢?怎样计算方便呢?
通过引导学生回答,进一步明确:应先相加求出高度总和,再用高度和杯子数,得到平均高度。
(引导学生操作,使学生感知平均数。从直观到抽象,帮助建立平均数概念。)
(8)、指导学生列式计算
(6+3+5+2)4
=164
=4(厘米)
答:这4个杯子水面的平均高度是4厘米。
(9)
、区分例2与复习题,两题的结果都是4厘米,所表示的意义相同吗?
使学生进一步明确:复习题中,4厘米是平均分的结果,结果每个杯子的实际高度就是4厘米;例2是求的平均数,4厘米表示的是各杯子水面高度平均值,而每个杯中水面的实际高度并不一定是4厘米,它们的实际高度不要求发生变化。
(10)、反馈练习:教材第29页第1、3题。
先读题,口述解题思路,再独立试做,集体订正。
通过订正进一步明确求平均数的一般方法。
3、教学例3:
(1)、出示例3:
(2)、读题,分析题意,组织学生讨论:两组人数不同,每人的身高也不尽相同,想要直接比较出哪一组的身高较高,怎么做比较好呢?
(3)、根据讨论结果,明确先求出每组的平均身高,再进行比较。
(4)、列式计算:第一小组的平均身高是多少?
(136+142+140+135+137+144)6
=8346
=139(厘米)
第二小组的平均身高是多少?
(132+141+133+138+145+135+142)
=9667
=138(厘米)
第一小组的平均身高比第二小组的高多少?
139138=1(厘米)
答:第一小组平均身高高一些,高1厘米。
(5)、反馈练习:教材第29页做一做第2题。(在练习本上列式计算,在书上直接填空即可。)
(计算不是难点,引导学生试算,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三)、巩固发展
1、练习七第1题。
2、小明上学期学习进步很快,数学第一单元检测成绩是75分,以后每单元都比上一单元提高4分,求他上学期数学五个单元的平均成绩是多少?
此题对学有余力的同学可提示试用其他方法解答,主要解法有:
①基本方法,先分别求出各次成绩,再求平均数。
②75+(4+42+43十44)5。
③75+4+4。
(四)、课堂小结
通过小结,进一步区分平均分与平均数两个概念的不同义,巩固求平均数的方法。
六、布置作业
1、练习七第2题。
2、回家后量出你家中每个人的身高,记录下来,并求出全家人的平均身高。(单位:厘米)
七、板书设计
四年级下册平均数教学设计(篇6)
教学内容:省义务教育教材第八册P73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求平均数是统计的一种方法,在日常生活中有广泛应用。
2.使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掌握求简单平均数的方法。
3.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求平均数和理解平均数的意义。
教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同学们,老师从海盐来,到了咱们嘉兴以后,老师想带点咱们嘉兴的土特产回去,想送给海盐的老师尝尝,你们能不能给老师介绍一下咱们嘉兴有哪些土特产,(......)。咱们嘉兴的土特产还真多......
一、谈话引入:
教师刚买好了些五芳斋粽子,想送给两位老师,但感觉买的太少了,于是又去买了些。
二、概念建构:
1、感知:
但是没注意,买的只数不一样,12只,8只。后来一想,要送给两位老
师同样多的粽子,所以请同学们帮个忙,想个办法使两人收到的粽子同样多。
学生思考,想象移的过程。移完了是怎样的?
老师操作,并问:这个别10是它们的什么数?(......)
师:象这样通过移多补少,使不相同的几个数变的同样多,同样多的那
个数就是这几个数的平均数。
今天我们就来研究平均数,好不好!
揭题:平均数。
☆每次来到咱们嘉兴,总回想起我第一次来的情景,那次我才上一年级,
我爸爸带我去公园,竟然没让我买全票,后来我才知道,原来120厘米以下不用买全票的,你们现在应该很高了吧!
2、拓展:
①师:你们知道自己的身高吗?谁愿意告诉大家你有多高?是多少厘米?
②这么多同学愿意讲啊,我们抽一组,共请五个人。
③请生报身高,教师扳书。
如:128、132、137、138(135)
④有135的同学吗,添上括号中的数。
⑤现在我们请这五位同学站到屏幕上来,请你观察一下,板书:观察,最高的是(),最低的是(),你能估计一下这五名同学的平均身高吗?。板书:估计。
⑥可以先和旁边同学说说看!
A、请几名同学猜。
B、你是怎么想的。
C、那么这五名同学确切的平均身高到底是多少呢?
D、那么你能想出什么办法?......(就按你想出来的办法办)。
⑦请生计算好后问:是多少厘米?(问2-3个同学),请生肯定计算结果。
A、你是怎么得出这个结果的?把你的想法告诉旁边的同学。板书:交流。
B、请一生说给全班同学听一听。(补板书:求,使之变成求平均数)
C、和这几位同学想法不一样的有没有?如结果一样,那么你是怎样想的?
D、134是这位同学(最高的)的身高吗?是不是那么同学(最低的)的身高啊!那么是什么的高度啊!(是他们的平均身高)
☆过渡:咱们这五位同学的平均身高可真高啊,比咱们海盐的同学的平均身高要高,我就了解到刘波班同学的平均身高。
三、情境辨别:
情境一刘波班同学的平均身高是135厘米,所以他的身高一定是135厘米。(平均身高只是个代表数,他的实际身高并不知道,可能比135高,也可能低,也可能正好。)
1、把你的想法说给旁边同学听。
2、会是怎么样的?请生回答。我们来听听他的想法。(三个)
3、你们认为在这几个同学中那位同学的说法更全面些?请生评价。
4、有不同想法吗?
5、用手势表扬。
☆过渡:我们那里还有一位同学叫杨杨,(出示情境二)
情境二杨杨班同学的平均身高是不是40厘米,刘波班同学的平均身高是不是135厘米,所以杨杨要比刘波高。(不一定,可能高,可能低或相等。)
1、把你的想法和旁边同学说一说。板书:讨论。
2、请生回答(3个)。你们听清楚了他的想法吗?
3、同学评价。
4、你们赞同他的观点吗?谁也能说说看。
5、如一开使声的回答比较好,也要再请几个学生来讲。
6、如果你跟杨杨比谁高呢?
☆过渡:杨杨同学很喜欢游泳,有一次他去游泳池学游泳:(出示情境三)
情境三一个游泳池的平均深是120厘米,杨杨身高是140厘米,他想在这个游泳池里学游泳,很安全不会有什么危险。(不一定,如果在深水区,也许就有危险,安全比危险大可能性要大。)
1、你们去过游泳池吗?
2、让去过的同学讲一下平均水深是什么意思!
3、相互讨论。
4、发表意见(3个)。
5、浅水区也要注意安全。
四、实际运用:
通过刚才的学习,同学门感受到了平均数的含义,而且还回在实际生活中加以运用,你们觉得除了解决以上问题以外,还可以解决哪些问题......
1、请生举例。
2、如1--3月平均每月的家庭收入
1--3月平均每月的家庭用水等。
3、请生列式口答。
4、①师:教师也收集一写数据,发现第一季度老师家用电情况如下:一月份20度,二月份96度,三月份102度,你能用刚才学到的本领算算老师家第一季度平均每月的用电量是多少,好吗?
②学生计算汇报。
③现在,如果让你来预测一下四月份的老师家的用电情况,你觉得可能回是多少度?说说你的想法。
④生交流。
⑤汇报:你是根据什么来估计的?为什么这样估计?
A、前3个月的代表性数据。B、今后的发展趋势
⑥如果每度电是5角钱你觉得老师四月大约该安排多少钱付电费呢?
(可能有生说天渐渐热了,用电量会增长)。(机动)
五、自主评价:
☆过渡:刚才同学们都参与的很热烈,你们觉得老师与同学的这节课完成的怎么样?你有没有在什么地方见到过人家评分的场景?那么请你给我们这节课打个分,并把它写在纸上。(100分制)
教师板书学生的打分。
①师:那么我们这节课到底是几分啊?
这么多同学打分,那我们以谁的分数为标准啊?怎么办?
生答:计算平均得分。
②教师巡视。
③可能出现两种解法,同时板书。讨论:他们那里为什么要去掉一个最高分和一个最低分呢?而且要加上算法指导,为何除以5的原因。
④生汇报交流,(离平均数误差太大)(和你比较好就打高分)(不好就打低分),要听取大多数人的意见。
六、小结收获:
我们要谢谢打高分的同学,他给了我们大家鼓励。也要谢谢打低分的同学,他对我们要求比较高,鞭策我更努力提高水平。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学生交流。
师:能不能介绍一下你是怎们学会的?......
学生介绍。(观察、估计、交流、讨论)
师:有困难时,同学间相互商量也是一个好办法。还有什么问题吗?
七:课外实践:(机动)
四年级下册平均数教学设计(篇7)
教学目标
1.通过例2的学习,能初步理解移多补少或剪长补短的简单的教学思想方法,了解平均数的实际含义。
2.学会求平均数的方法,明确求平均数的方法实质是各数量的和数量=平均数。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求平均数的含义。
教学难点:掌握移多补少的实际意义和应用。
教学准备
拔河比赛的绳子、秤(称人体重量用的)、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开展活动,导出问题
1.全班同学都到操场上举行拔河比赛。
(1)注意挑选一、二组6人、三、四组6人。
(2)教师挑选一、二组气力,个子最小的6人,挑选三、四组气力,个子最大的6人。
(3)结果有什么不同?第一次交锋胜负不明,持续时间长;第二次交锋时间短,不比亦知胜负。
(4)宣布比赛规则。(6个人的总体重要相同)(两个队的总重量不变)(相同重6人或轻重搭配)
(5)自报体重,验证体重。
一、二组先挑选6人,称好体重的总重量,然后算出平均数,由三、四组的平均体重较接近的6位同学参加比赛。
2.设问:为什么要求两个参赛队的体重相等?
(读比赛有关规则)
(二)自学自问,感知平衡
1.自学课本第73页中的准备题。
(1)是否只有搬动的惟一办法,即总共有多少,堆成了3堆,每堆有几块?
(2)可以机械地数出一共有多少块。
(3)可以把三堆加起来,求共有多少块。
(4)可以平均分成几份,每份是几块?
2.先算例2,再看结果。
由投影出示例2,每位同学自己独立计算。
例2:(1)体育锻炼小组的5个同学,身高分别是146厘米,152厘米,149厘米,147厘米,151厘米,他们的平均身高是多少厘米?
(2)校对答案:予以评价。
(每一个组派一名学生介绍计算过程)
(3)自学课本例2,自我校对,自我评价。
(三)练习试一试,开展比一比
1.出示课本第74页中的试一试:
第一中队的少先队员捡麦穗。各小队捡麦穗的重量是:第一小队845克,第二小队913克,第三小队1014克。平均每个小队捡麦穗多少克?
(分四组进行比赛。分两步:第一列式,第二计算)
2.比一比。
(1)先叙述列式。
(2)再进行计算。
(3)评出优胜组。
(四)练一练第75页第1、2两题(要求课堂完成)
(五)课堂小结:平均数=各数量的和数量
(六)作业:《作业本》第61页[五十八]。
四年级下册平均数教学设计(篇8)
教学内容:数据整理--教材第23-24页例1,做一做题目及练习六1-4题及5*。
教学目的:1.使学生初步认识数据整理的方法,初步会看简单的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
2.使学生会进行简单的数据整理,能把整理的数据填入简单的统计表,并能在条形统计图中表示出来。
3.使学生能根据统计表或条形统计图回答简单的问题。
4.培养学生整理数据能力和根据统计表、统计图的问题进行分析综合的能力。
5.对学生渗透初步的统计思想、实事求是的调查研究思想。
教学重、难点:使学生初步认识简单的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能根据统计表或统计图回答简单问题。把不完整的统计表或统计图补充完整。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结合时事,根据当前生活中一些热点问题的有关数据,引出在日常生活中经常需要调查统计一些事物的数目,这些事物的数目通常叫做数据(板书数据一词)。数据往往都是从生活实际中,通过认真的调查核实,一个一个地数出来的,是国家进行进一步统计、汇总,进而制订有关方针政策的原始依据,必须真实。而数据因为直接来自于生活,往往比较零乱,没有次序,显示不清主次多少。为了把调查结果表示得更清楚明了,就需要对数据进行一定的整理,今天我们就共同研究一下简单的数据整理(板书,把课题补充完整)
二、探究新知
1.出示例1,学生分布的挂图或小黑板。
教师指出这张图是调查了四年级某班学生居住情况后制成的,通过这张图,一眼就可看出哪条街,哪条巷有这班学生,很形象,很直观。
2.老师进一步引导,每条街,每道巷分别住了多少同学?哪条街,哪道巷住的人多?最多的比最少的多几个?全班共多少同学?这时如果只看图,要准确回答以上几个问题,很不容易。
组织学生讨论,怎样做能使回答方便?
学生汇报讨论结果:先逐街,逐巷数出人数,记住,再进行比较,回答出问题。
3.教师指出:只看图不容易进行下一步的研究。我们先数一数各街巷的同学数,在图上标注上数字。数出的各街各巷的同学数,就叫做数据(渗透特点:来自于生活实际,是真实的。)
启发学生:这些数据真实可信,但是比较零乱。我们能不能想一个办法把这些数据简单明了地表示出来,使别人不用再看图,就能一眼看出各街各巷住了多少学生,全班一共有多少学生呢?(组织学生分组讨论)
4.学生汇报讨论结果。(讨论结果可能多种多样,只要有道理,就应加以肯定。从中再选出统计表的方案。)
教师:以上各方法实际上都是对数据进行整理。
我们先用画表的方法进行整理。出示下表(空表框)
教师指出:第一栏不填写具体街巷名称,一般留作合计(一共多少人)。从第二栏起,逐一写街巷名。
5.组织学生根据原始图填写,老师先带领学生填写两个街巷的数据,再让学生在其它街巷对应地方填写数据。学生先填写在书上23页的不完整统计表。然后问一共多少人,在合计栏中填出,形成完整的统计表。指出这样的表叫统计表。
6.组织学生根据表回答问题:(投影出示问题)
哪条街巷住的人最多,是多少?
哪条街巷住的人最少,是多少?
全班共多少人?
7.认识条形统计图
有时为更加形象直观表示数据的多少,也常用条形统计图来表示、条形统计图是用长方形来表示数据的。
出示画有小方格的小黑板,说明每一格代表一个人,有几个人,就用几个小格表示,可以把这几个小格涂上色。
老师先在纵向上注明人数0、5、10(单位:人)。再在横向上标明街巷名称,标注时相邻街巷名称间要空一格,以求容易区别和美观。然后根据学生口述,老师在相应地方涂色,制成课本24页上部的条形统计图。
8.看条形统计图,回答课本24页五个问题。
9.反馈练习:在教师带领下完成课本24页做一做。
教师先出示原题,指导学生弄清题意后,带领学生完成小芳的成绩:
问:每一小格代表几米?小芳的成绩是多少米?应该涂几个小格?确定14个小格怎样确定较好?(找出15所对应的高度,向下数1格即可。不必从1数)
其它同学的成绩要求同学们在书中填空完成,确定一名学生板演,集体订正,同桌间互相检查涂色是否准确。然后组织学生据条形统计图回答书中问题。
[由于条形统计图是新接触,学生涂色有困难,从学生认知特点出发,教学时教师的引导示范不能太少。练习时,教师要先示范,后放开由学生自己完成。]
三、巩固发展
1.练习六第1题
教师引导学生分组完成。重点引导:合计栏应该怎样填写?
学生分组完成时,可以互相讨论研究。教师巡视时重点辅导学习有困难的学生。
2.练习六第3题
提示:先统一单位。并利用此题复习平均的含义,为下节课学习求平均数做铺垫。
四、课堂小结:引导学生总结,知道了什么是数据,怎样整理数据,还学习了怎样填写统计表、统计图。
五、布置作业:练习六第4题、第2题。(要求学生亲自去调查各班人数,独立完成。)让学有余力的学生试做第5*题。
活动性作业:
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利用周日时间进行专项公益劳动(如擦玻璃),分别记录每人擦的块数,然后把小组擦玻璃的情况制成统计表。要求统计表中能反映出每人擦的块数和小组擦的总块数。
四年级下册平均数教学设计(篇9)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口答:
1.小华4天读完60页书,平均每天读几页?
2.五一班有42人,平均分成6个组,每个组有多少人?
3.小明期中测验语文和数学两科成绩共得180分,平均每科成绩得多少分?
师:上述1、2两题都是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1份是多少。实际上它们每一份都一样多,而第3题是把两个数的和平均分成两份,每一份是它们的平均数,而不是原来实际的数,所以求几个数的平均数与把一数平均分成几份,求1份是多少,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二、学习新课。
1.新课引入。
在日常生活、工农业生产中,经常用到平均数的概念,如平均速度、平均成绩、平均产量等。怎样理解平均的概念,如何求出几个数的平均数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课题。(板书:平均数)
2.出示例2。
用4个同样的杯子装水,水面的高度分别是6厘米、3厘米、5厘米、2厘米。这4个杯子水面的平均高度是多少?
3.分析,教师演示,学生观察、思考。
教师拿出盛水的4个同样的杯子,标明刻度。
问:①这4个杯子水面高度相等吗?
②求4个杯子水面的平均高度是什么意思?
③怎样才能找出4杯水的平均高度呢?
出示挂图(即课本中的下图)放在4个杯子后面,指出红线标明的地方(4厘米)就是平均高度。
教师演示,把水多的杯子倒一些到水少的杯子,使4杯水同样多,得到平均高度。
问:这平均高度是每杯水的实际高度吗?它是怎样得到的呢?
通过演示使学生明确,它不是每杯水的实际高度,而是把4个杯子里的水平均分的结果。
问:如果我们不倒水,能算出这个平均高度吗?
小组讨论。从而明确:要求4个杯子水的平均高度,要先把4个杯子的水面高度加起来,再除以4,相当于把4个杯子里的水合在一起,再平均倒在4个杯子里,看每个杯子水平的高度是多少。用算式表示就是(6+3+5+2)4。
板书:(6+3+5+2)4
=164
=4(厘米)
答:4个杯子水面平均高度是4厘米。
说说括号里求什么?为什么除以4?得到的结果表示什么?
强调4厘米是平均数。
4.做29页上的做一做中的第1、2、3题。
订正时要学生说出思考过程。
5.总结规律。
刚才做的几道题中,你能说一说求平均数的一般方法吗?
概括为:求几个数的平均数,先要求出这几个数的总数,然后再找出要把它平均分成的份数,最后用总数除以总份数就可以得到平均数。
6.出示例3。学生默读例3,理解题意,明确条件和问题。
学生编号
1
2
3
4
5
6
7
平均
第一小组
136
142
140
137
135
144
第二小组
132
141
133
145
138
135
142
问:如何比较哪一组平均身高高一些?怎样计算出高多少?
启发学生想:如一个一个地比,非常麻烦,而且不容易比清楚。先算出各组的平均身高,就容易比较了。
让学生运用从例2学到的方法,自己求出两组各自的平均身高,再求出哪一组的平均身高高一些,高多少?
问:如果不求平均身高,直接用各组所有人数的和进行比较行不行,为什么?
(使学生明确,由于两组人数和每人身高不一样,不能直接比较,只能用平均身高进行比较。)
三、巩固反馈。
1.选择正确列式,并说明理由。
一辆汽车第一天行53千米,第二天行58千米,第三天上午行30千米,下午行27千米。平均每天行多少千米?
A(53+58+30+27)3B(53+58+30+27)4
2.光明小学五年级3个班为灾区人民捐款750元,六年级4个班为灾区人民捐款1210元。平均每个年级捐款多少元?这两个年级平均每班捐款多少元?
小组讨论得出:
平均每个年级捐款多少元?[
(750+1210)2
两个年级平均每班捐款多少元?
(750+1210)(3+4)
强调:是把哪几个数平均分、分成多少份,要认真审题,找出所需要的总数及总份数,再求出它们的平均数。
四、作业。
练习七第1、2题。
附板书设计:
求平均数
例2用同样的4个杯子装水,水面的例3四年级一班第一小组有6个同学,第二组
高度分别是6厘米、3厘米、5厘米、有7个同学,下面是两组同学身高的统计表。
2厘米。这4个杯子水面的平均高度是(单位:厘米)
学生编号
1
2
3
4
5
6
7
平均
第一小组
136
142
140
137
135
144
第二小组
132
141
133
145
138
135
142
(1)第一组平均身高是多少?
(6+3+5+2)4(136+142+140+135+137+144)6
=164=8346
=4(厘米)=139(厘米)
答:这4个杯子水面的平均高度(2)第二组平均身高是多少?
是4厘米(132+141+133+138+145+135+142)7
=9667
=138(厘米)
答:第一小组平均身高高一些,高1厘米。
教学内容:课本第27-29页例2、例3,第29页的做一做的第1-3题,练习七的第1-2题。
教学目标:
(一)使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概念。
(二)掌握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
(三)培养学生分析、概括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平均数是个比较抽象的概念,它和平均分的意义不完全一样,平均数实际上每一份不一定一样多,而平均分是指实际上每份都一样多。因此理解平均数的概念是难点,让学生理解并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是教学重点。
四年级下册平均数教学设计(篇10)
教学内容:巩固练习--教材第30-31页练习七3-7题与8*。
教学目的:使学生加深理解平均数的概念和求平均数的实际含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为今后进一步学习统计初步知识打下基础。
教学过程:
一、做练习七的第3题
请一位学生读题后,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想的,解答的方法是什么。引导学生说出解答的方法是:把所有老人年龄的和除以老人的人数。然后让学生自己解答。解答之后,集体订正。
二、做练习七的第4题
让学生默读题目,理解题意,然后独立解答。教师巡视,个别辅导,解答之后,集体订正。
三、做练习七的第5题
先让一位学生读统计表上的两行文字。然后,教师提问:
谁能看懂这个统计表?
上面一行表示的是什么意思?
下面一行表示的是什么意思?
计算出平均每棵桃树的产量,应填在哪里?
然后,学生自己计算填表。
四、做练习七的第6题
教师读题后,先让学生观察条形统计图,然后回答教师的问题。
教师提问:一小格代表几米?
谁爬得最高?
接着,让学生独立把条形统计图里的数据填写在统计表里,计算出平均每人爬的米数,填上第(3)小题的空。做完,集体订正。
五、做练习七的第7题
这道题,教师可提前布置调查任务,让学生自己去调查。课堂上教师让学生拿出调查结果,计算出小组的平均成绩。然后,可让学生把调查结果在教科书第161页的方格图中表示出来。学生独立做,教师巡视,个别辅导。
让学有余力的学生做练习七的第8*题。
△整理和复习
《四年级下册平均数教学设计1500字模板》一文就此结束,希望能帮助您在小学教学中起到作用,如还需更多,请关注我们的“四年级下册平均数教学设计”专题。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122343.html
更多猜你喜欢
更多- 四年级数学下册《平均数》教学设计 四年级数学下册《平均数》教学设计 教材: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 教学内容:第八单元《平均数与条形统计图》第一课时例1《求平均数》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知道求平均数的方法,理解平均数的特点。 2.能够利...
- 四年级下册《平均数》教案人教版 四年级下册《平均数》教案人教版 导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第90~91页的例1、例2及相关内容。 导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初步学会计算简单的平均数的方法。 2.感知平均数的范围。 3... 小学音乐教案四年级 12-24
- 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统计和平均数》教学设计 一、复习铺垫,导入新课 小明利用五一假期,查找了一些有关小动物寿命的数据,并制作成了下面这张统计表。请同学们看大屏幕。 出示动物寿命统计表: 小猫老鼠大象乌龟寿命/年6251152提问:看了这张统计表... 小学音乐教案四年级 05-27
-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下册《平均数》教学反思 《平均数》是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第一课时的内容,属于统计单元的内容,它是在学生认识条形统计图、并能根据统计图表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之后进行教学的。在统计中,平均数常用于表示统计对象的一般水平,它... 小学音乐教案四年级 06-05
最新更新
更多- 四年级下册音乐计划 篇一:四年级下册音乐教学计划 一、教材分析: 四年级时期的学习非常重要,它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在本学期,学生将巩固并自己应用曾经学过的知识,而且,本学期学习的知识又为今后两年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本学...
- 2023幼儿园大班拼音教案系列 教师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各类高素质或实用人才,教案是老师顺利上课不可缺少的工具。教案能帮助教师灵活开展教学活动。我们在编写教案时可能会遇到哪些问题?以下是由栏目小编为你整理的《2023幼儿园大班拼音教案》,可能你会喜欢,欢迎分享。... 幼儿园大班拼音教案 11-28
- 中班科学分豆豆教案(系列4篇) 教师尤其应当注意深广度问题,否则不利于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越来越多的教师习惯在上课前备好教案。教案可以帮助教师更好的完成教学任务。写教案时需要注意哪些格式要求呢?为此,88教案网从网络上精心整理了《中班科学分豆豆教案》,希望你更多关注本网站更新。... 中班教案 11-28
- 思想品德课教学思考打印版 老师在新授课程时,一般会准备教案课件,每个老师都要认真写教案课件。每位老师都需要重视教案课件的准备工作,才能让学生更加快速地理解各知识点。该从哪些方面,哪些角度来写自己的教案课件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思想品德课教学思考打印版”,仅供您在工作和学习中参考。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如何在思想品德... 小学思想品德教案 11-28
- 送给二年级小学生的生日 送给小学生生日祝福语篇11、人生的幸福,来自于亲人的牵挂;人生的快乐,来自于爱人的关爱;人生的满足,来自被朋友的关注与支持。祝您生日快乐!2、生日来临送祝愿,好运从此不间断,幸福之光照心田,吉祥如意一... 小学生二年级祝福语 09-18
- 小学五年级英语教案(合集5篇) 教师的行为举止时刻影响着孩子,从教案中可以看出教师的教学方法。教案有助于教师备课省时省力,更好的分享,所以你在写教案时要注意些什么呢?下面是88教案网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小学五年级英语教案,请收藏好,以便下次再读!... 小学五年级英语教案 11-28
- [推荐]中学交通安全教案1500字精选 教师的工作在今朝,却建设着祖国的明天新手教师,一般都比较头疼写教案。教案有助于教师明确教学目的,明确传授基础知识,写教案时有哪些我们会忽略的点呢?你不妨看看中学交通安全教案,建议你收藏本页和本站,以便后续阅读!... 交通安全教案 11-28
- 孙权劝学语文教案1000字 教案课件是老师上课做的提前准备,写好教案课件是每位教师必须具备的基本功。作好了教案课件的前期准备,这样老师才能在面对学生时心有成竹。有没有好的教案课件可资借鉴呢?为此,小编从网络上为大家精心整理了《孙权劝学语文教案1000字》,大家不妨来参考。希望您能喜欢!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 积累文言词语... 孙权劝学语文教案 11-28
- 小学篮球教学教案700字 众所周知,一位优秀的老师离不开一份优质的教案。所以大多数老师都会选择制定一份教学计划。这样可以有效的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那你有没有为了一个问题而去做过一份教案呢?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小学篮球教学教案700字,仅供参考,希望可以帮助到您。
一、 师生互相问好二、宣布本次课的内容和任务三、准备活动热... 篮球教案 11-28
- 数学的教学计划怎么写汇编6篇 时间在不知不觉间流逝,新学期马上就要到了,现在是时候动笔写教学计划了,教学计划有助于提高老师课堂授课的教学质量,写好教学计划要怎么做呢?下面是88教案网的编辑精心整理的"数学的教学计划怎么写",相信会对你有所帮助!... 数学教学计划 11-28
- 春雨的色彩教案精选 每个老师需要在上课前弄好自己的教案课件,每位教师都应该他细设计教案课件。只有提前做足教案课件设计环节的工作,这样可以避免很多因为准备不足导致的教学事故。我们需要从哪些角度来写教案课件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春雨的色彩教案精选”,仅供参考,希望能为您提供参考!
学习目标1、运用熟字加偏旁或换偏旁等... 高中色彩教案 1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