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教科版五年级语文下册《我所了解的北京》教学设计

老师要承担起对每一位同学的教学责任,在开展教学工作之前。有的老师会在很久之前就精心制作一份教学计划。这样我们可以在上课时根据不同的情况做出一定的调整,那么一份优秀的教案应该怎样写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收集整理,为您带来的《教科版五年级语文下册《我所了解的北京》教学设计》,供大家参考,希望能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教材简析:

本课是鈥溎芩祷嵝粹€澲锌谟锝患实难盗纺谌荨=滩挠晌淖趾筒逋剂讲糠止钩伞N淖植糠郑仁亲芴褰樯芰吮本缓筇岢隽丝谟镂募实哪谌莺鸵蟆?删捅本┑睦贰⑽幕⒎缇懊ぁ⑾执ㄉ璩删偷确矫娼械ハ罱樯埽部梢越懈爬ǖ慕樯堋2逋际且煤驮暗囊环计杂琶赖姆缇凹し⒀南舶椤?/p>

设计理念:

教学中,教师首先要激发学生主动交流的参与意识,突出学生交际的主体地位。其次,教师要让每个学生承担具体的交际任务,以小组或同桌为单位,采用讨论、小导游介绍、小记者采访、图片解说、问答等多种交流形式,让所有学生都积极参与到交际活动过程中。

教学目标:

1.通过本次口语交际,让学生了解我国首都北京的历史文化、风景名胜及现代化建设取得的成就。

2.让学生乐于参与讨论,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培养学生有条有理地表情达意的能力。

3.激发学生热爱祖国首都的感情。

教学重、难点:

让学生知道祖国首都北京的概况,了解我国首都北京的历史文化、风景名胜及现代化建设成就。

教学准备:

1.学生通过读诗文、看图片、上网、问别人等多种方式和途径去了解北京,并搜集相关的资料。

2.请到过北京的同学回忆自己的游览经历,并准备相关的资料,如日记、照片、图像资料等。

3.老师制作有关北京的多媒体课件,搜集一些有关的诗文和图片等资料,以便作补充。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1.(多媒体课件播放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的场面)

谁知道这么隆重盛大、举世瞩目、激动人心的运动会开幕式是在哪儿举行的?(北京)

2.(播放古老悠扬的民族器乐),老师激情导入

是啊,这就是我们祖国的首都北京!有人说,北京是一本厚厚的线装书,书里有周口店的北京猿人,有数百年来的帝王将相,有世世代代劳动人民伟大的创造。从这本书里,我们可以读到红墙、黄瓦,读到胡同、四合院。

也有人说,北京是一幅多彩的画,画里盛开着鲜花,飘动着车流和人群,散发着浓郁的现代化气息。从这幅画上,我们能看到高楼大厦、闪烁的霓虹灯、彩虹般的立交桥鈥︹€?/p>

同学们,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北京,把自己所了解的北京在一起交流交流,彼此分享吧!

3.板书课题,齐读。

借助多媒体课件和老师动情的语言引入新课,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过渡到要学习的内容。使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学习,满足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

二、自读教材,明确要求

1.请同学们打开教材,读一读书上的提示,看看都告诉了我们什么?

2.学生读提示,然后指名汇报

(1)第1自然段是简介北京,指出:北京是我国的首都,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是我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是令人向往的城市。

(2)第2自然段是提出本次口语交际的内容和要求,即:搜集有关北京的资料,介绍自己所了解的北京。可以从北京的历史、文化、风景名胜、现代化建设成就等方面进行单项介绍,也可以进行概括的介绍。

(3)第3自然段是告诉同学们:大家在介绍北京的资料时,可以相互补充。

3.小组讨论:在介绍北京的资料时,还应该注意些什么?

4.各小组代表汇报

(1)用普通话进行介绍和交流;

(2)相互交流时,语言要文明、规范,要注意维护北京的美好形象。

(3)认真倾听同学的介绍,思考还可以做哪些补充。

(4)态度要大方,表情要自然,声音要洪亮。

(5)评价要客观、真诚,建议要合理、恰当。

在学生自读教材的基础上,明确本次口语交际的内容及要求。通过学生讨论,促进学生间的交流与合作,从而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三、互动交流,语言训练

(一)话北京。

1.课前同学们已经搜集了许多有关北京的资料,现在请大家把这些资料按历史文化、风景名胜、现代化建设成就这三方面,进行分类。(学生进行分类,教师巡视指导)

2.小组内交流自己搜集的资料,相互补充,谈感受。

3.各小组代表上讲台,向全班同学介绍自己所了解的北京,师生及时评价和补充。

(介绍时可以相应展示自己搜集、整理的有关北京的资料。)

(二)游北京。

今天,我们非常荣幸地请来了几位小导游,他们将带领大家走进古老而年轻的北京城,让我们随着他们一起去游览北京吧!

1.讨论:小导游介绍时,应注意些什么?

2.汇报:小导游要扮演好导游的身份,应注意以下几点

(1)态度:自然大方、有礼貌。面对鈥溣慰外€澋奈蚀穑托慕薪獯稹?/p>

(2)语言:用普通话,要讲清北京的特点,要真实准确、生动有趣,并注意按照游览的顺序介绍。

(3)感情:讲出对祖国首都的热爱及自豪感。

3.请了解北京或者去过北京的同学扮演鈥溞〉加吴€潱齑蠹矣伪本#ń岷隙嗝教蹇渭淅植シ疟本┑姆绻馔计渌г虬缪葩€溣慰外€潯?/p>

游览的过程中,鈥溣慰外€澘梢运媸碧嵛剩€湹加吴€澮榛罱樯芎突卮鹩慰偷奶嵛省?/p>

4.师生谈各自的感受,进行评价。

(三)梦北京。

1.同学们的介绍,让我们由衷地感到北京不愧是一座具有丰富文化内涵和浓郁现代化气息的大都市。如今,随着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胜利举办,世界各国人民的目光,也越来越多地聚集于北京。请同学们想象:再过10年,我们心中向往和期待的北京又会是什么样的呢?

2.请同学们描绘自己心中未来北京的样子,小组内交流。

3.指名在全班交流,师生评价。

通过学生的互动交流,结合课件中直观形象的画面感染,唤醒了学生的生活经验,在交流、欣赏中想象或回忆北京,从而加深了对北京的了解。另外,通过认真倾听、动情介绍和相互评价,学生的思维得到了拓展,口语交际水平也有了进一步的提高。这里,巧妙地把鈥溁氨本┾€潯⑩€溣伪本┾€潯⑩€溍伪本┾€澖裘艿亟岷显谝黄穑寡凳档氐玫搅颂⑺档难盗罚舱嬲媲星械氐玫搅巳宋牡难铡M保故迪至耸ι湫牧榈墓低ǎ浞痔逑至丝翁妹裰骱腿宋墓鼗场?/p>

四、情感升华,赞颂北京

1.古老的北京,在不停地书写着新的一页,不停地描绘着新的蓝图。通过今天这节课,你现在了解到了一个怎样的北京呢?让我们用美好的语言来赞颂祖国的首都北京吧!

2.学生自由写赞美北京的话语,小组内或同桌间相互交流、朗诵,评价。

3.老师小结

同学们,今天,你们既是优秀的学生,又是文明的游客,还是出色的导游,你们真了不起!老师祝贺你们!相信美好的北京已经深深地印在了我们每一个人的心里!让我们都来热爱北京、祝福北京、建设北京吧!

对本次口语交际内容进行拓展延伸和主题的升华。通过学生的畅所欲言,拉近了学生和北京的距离。通过对北京的赞美,学生们浓浓的爱国之情得以激发和升华。这种在内化学生口头语言基础上从心灵发出来的感受,使语文的人文性和工具性相辅相成,达到和谐统一。

精选阅读

教科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真想去北京》教学设计


教材简析:

《真想去北京》是本单元中的习作练习。本次习作是在口语交际的基础上,对北京的历史、风俗、文化、风景名胜、建设发展等方面都有了许多了解之后而安排的。教材由两段话和一幅图片构成,内容紧紧围绕单元主题,目的是要学生明白本次习作的具体要求。

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鈥溞醋鹘萄вμ导剩醚子诙剩钟诒泶铮σ佳刈⑾质担劝睿泶镎媲槭蹈小b€濃€溎芨萑粘I钚枰擞贸<谋泶锓绞叫醋鳌b€澅旧杓凭褪且鹬匮闹魈宓匚唬寡叛锔鲂裕し⑾白鞯男巳ず投醚涤蟹潘傻男奶钟诒泶铩?/p>

教学目标:

1.通过习作,提升对北京的理解和认识,激发学生对祖国首都北京的热爱和向往之情。

2.学习通过不同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思想,表达清楚、具体、生动,有真情实感。

3.能修改、交流自己的习作。

教学准备:

搜集有关北京的资料,并组织学生交流自己对北京的了解。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1.欣赏:多媒体课件播放2008奥运歌曲《北京欢迎你》,激起学生对北京的热爱和向往之情。

2.老师动情导入

同学们,北京是我们祖国的首都,是祖国的心脏。尤其随着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胜利举办,北京更成了世界的骄傲!在这个单元里,我们已经阅读了一些讲述北京的文章,也通过其他途径了解了北京,有的同学还亲自到过北京。现在,请你们把自己对北京的了解和认识向大家介绍一下。

3.指名交流。可以结合自己阅读的文章来谈,也可以结合自己的经历来谈,还可以结合在口语交际中的了解来谈。(师生相互评价、补充)

借助优美的歌曲和老师动情的语言引入新课,并通过梳理本单元的教学内容,培养学生将前后知识进行对比和链接的能力。

二、自读教材,明确要求

1.同学们都说得非常好!那么能把刚才所谈到的内容以文章的形式写出来吗?接下来,就请同学们打开教材,读一读书上的提示,看看书里都提出了哪些要求?

2.学生自读教材,然后指名汇报

(1)习作内容:关于北京。围绕自己对北京感兴趣的方面,想象自己假如来到了这座世界瞩目、人人向往的名城,想看些什么、做些什么、想对北京说些什么?

(2)习作形式:选择自己喜欢的形式,如故事、诗歌、说明文、散文等。

(3)题目自拟。

(4)要表达出对北京的热爱之情。

3.教师小结、点拨:这次习作,就是要大家把刚才说的写下来。要充分表达出对北京的向往之情。

通过让学生自读教材,明白本次习作的内容及要求。通过学生的相互交流,促进学生思维的碰撞,明确习作要点,为下面的习作打下基础。

三、积累语言,指导方法

1.说说要想写一篇关于北京的作文,表达出对北京的向往、热爱之情,你准备采用哪种喜欢的形式?为什么?(学生自由谈)

2.师梳理、点拨:可以写成简短的记叙文,也可以写成诗歌和散文,还可以写说明文,或者用议论的形式来写,要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表达,有创意地表达。

3.列举几种话题方式

(1)北京,我想对你说

(2)我爱你,北京

(3)我真想去北京

(4)我终于到了心中向往的北京

(5)我在北京了解到鈥︹€?/p>

(6)脳脳脳来到北京城

(7)2008,我在北京

(8)2018,我的北京之行

拓展学生的思维,帮助学生找到习作的出发点,激发学生习作的热情,真正达到鈥溣谢翱伤碘€濃€溣谢翱尚粹€潯U庋墓蹋欣诩し⒀暗淖灾餍裕鹬匮亩来葱裕俳镂乃匮奶岣撸逑肘€湽ぞ咝杂肴宋男缘挠行骋烩€潯?/p>

四、习作练习,指导修改

(一)学生进行习作,教师巡视指导。

(二)指导修改。

1.交流自己的习作。

(1)小组内交流,相互朗读自己的习作,并进行评价。

(2)各组推荐有代表性和有特色的作品向全班同学朗读,并由朗读习作的同学自我评价,说说自己的这篇文章哪些地方最满意,最有新意,最深刻,哪些地方还需要修改,让学生体验习作给自己带来的快乐。

2.师生相互谈感受,对同学们的习作进行评价和补充:说说文章内容介绍得是否明白、生动,是否联系自己的生活把感受写深刻了,又可以怎样修改。

3.师生互改。

4.学生针对大家的评价意见,再次修改自己的习作,并进行誊写。

(三)交流成集。

1.学生再次交流自己修改后的习作,谈感受。

2.把全班习作装订起来,形成一个集子,作为献给北京的最好礼物。

给学生充分的自主权,让学生真正快乐地写作,促进师生、生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巩固课堂学习的成果,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

五、教师总结

沪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我这个人》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写自我,让人们了解一个真实的个体,独特的个体。

2.能选好角度,用典型事例说话。

3.做到语言活泼清新,主题鲜明。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作前热身

对一个人的了解,莫过于自己了。我是谁?我这个人到底是怎样的一个人呢?先听听老师是个怎样的人吧?(师介绍自己)

(二) 选材点拨,明确写法

1、经常照镜子吧,今天再来照照,把镜子中的自己,用笔写下来。

2、学生交流,归纳小结,板书:外貌描写

3、你知道能照见自己的优点和缺点的特殊的镜子是什么吗?告诉你,是其他人的眼睛。为了更好地看清自己,你可以到同学、父母、长辈中间作个小调查:除了名字之外,他们还会怎么称呼你?为什么这样称呼你?搜集一下吧

同学鈥斺€?/p>

父母鈥斺€?/p>

长辈鈥斺€?/p>

4、学生交流,归纳小结,板书:性格特点

5、师启发引导:生活中最熟悉的最了解的人就是自己。可是,要说起来,却会不知从何说起,不知道说些什么,所以,作文前的选材就显得十分重要,我们可以回忆自己成长历程中那些不为人知的或者充满童趣的实例,细细品味,慢慢咀嚼。请你来说说自己的一些事情吧。

6、学生交流,归纳小结,板书:具体事例

(在交流的过程中,教师要不断捕捉能反映特点的地方,启发引导学生说具体)

7、师:大家说得真好,在这些事情中,就藏着一个独特的你,这个人就是你。

说明

本堂课本着鈥溂し⒀岸啋交流、愉快的参与鈫捰谢翱伤怠⒂谢翱尚粹€澋慕萄Ч蹋笱伎迹蟮ǚ⒀裕岷献约旱纳钍导剩≡癯龈油怀鲎约旱母鲂浴⑻氐愕氖吕K教氐悖褪钦飧鋈撕推渌瞬煌牡胤健V挥邪烟氐阈闯隼矗趴赡苁拐飧鋈烁琳吡粝孪拭鞯挠∠螅魑囊膊拍艹鲂拢胫诓煌鹁咭桓瘛U馐俏恼伦钗晒蟮牡胤健R虼耍嘶方谥荚谕ü€湴丫底又械淖约夯聪吕础⒈鹑丝谥械拇潞拧⑽业耐す适骡€澕父龌方冢醚醪蕉眯醋约菏币⒁獾募父鲋匾矫妗?/p>

(三)佳作点评,拓展思路

1、出示例文,完成练习。

例文一 我这个人

我呀,叫朱慕尧,今年12岁,是一个普通的小学生,在新兴小学五(2)班读书。

我这个人个子有些高,排队时总做队伍的小尾巴。脑袋大大的圆圆的,当然会让人联想到足球。俗话说:鈥溎源螅运恪b€澦郧灼菖笥讯妓滴掖厦鳌N易晕腋芯跹劬Υ蟠蟮模榱榈模陕杪枞此滴已劬π。蛭患艄猓业难劬突崦谐梢惶跣》臁N揖4罂诖罂诘爻苑梗趴笞欤峥醇业难莱萦行┫∈瑁业拇竺叛涝缇捅蝗烁傅袅耍较衷诨姑蛔吧稀T次沂且恢宦┳彀偷拟€溞」︹€潱苑棺苁锹┓沽#诼杪璧募喽较挛抑沼诟牡袅苏飧龌迪肮撸衷诔苑箍墒氢€溈帕9椴肘€澚恕N业牟弊佑行┐郑褂行┒蹋鹊蕉齑┥厦薨溃负蹙涂床坏轿业牟弊樱杪璩H⌒ξ摇N业亩亲佑衷灿执螅职值拟€溄氢€澆畈欢唷?/p>

我这个人呀,别的爱好没有,唯一的爱好就是玩电脑。什么电脑写作班、电脑绘画班鈥︹€Ψ彩歉缒杂泄叵档模乙桓龌岫疾换岽砉N艺飧鲡€溞〉缒悦遭€澲灰蒙鲜蟊辏裁词?都不管了。有时妈妈叫我做事情,我假装没听见,非得妈妈来拉耳朵,我才肯站起来。

我这个人就这样,你愿不愿意跟我交朋友?

例文二 我这个人

我叫陈远,由于鈥溤垛€澓外€溤测€澏烈粝嗨疲恢幽奶炱穑蠹叶冀形意€溞≡沧逾€潯N业牧秤殖さ锰乇鹪玻枚弥揖醯谜飧鐾夂诺雇τ幸馑嫉摹?/p>

我跑步时,两脚替换的频率特别快,而步子又特别小,跑起来一步紧跟一步。每次跑步,同学们都笑我:鈥溞≡沧樱闩懿秸嬗腥ぃ褚恢磺蛟诠觯龅每旒恕b€澃。锹穑课铱墒谴用挥锌醇还抑牢遗艿猛斓模绕涫嵌膛堋T谠硕嵘希揖尤灰不徕€湽鲡€澇龅忝美戳耍推渌蒜€湽鲡€澇隽酱?4脳100米接力第一,两次100米第六。能为集体争光,我真自豪。

我最喜欢说话,语速又特别快,就像竹篓倒豆子一样,一下子能滚出上百颗圆豆儿。可我这个人生就是头脑简单,什么事情都是来不及仔细考虑会脱口而出,以致有时上课也会和同学争论起来。唉,真是,鈥︹€ξ艺嫦氚砚€溤捕苟€澩滔氯ァN沂强拼恚胰劝约旱墓ぷ鳎蛭野业募澹钤诩逯校褪且遄鞴毕住?捎惺惫ぷ鞑凰忱保一购眉复蔚袅蒜€溄鸲苟€濃€斺€斺€斞劾帷2还一故窃敢馕骞ぷ鞯摹N野翕€溄鸲苟€潱蛭€溄鸲苟€澮彩窃驳摹?/p>

不过,鈥溤测€澮不岣掖床簧俾榉场T谧鍪馐保彝岚研∈愕愦恚棺钪盏拇鸢赶嗖钍丁俦叮晃乙不嵋蛭┛匆桓隽悖灾乱坏朗獯油反淼轿测€︹€?/p>

鈥溞≡沧逾€澱飧鐾夂牛晕艺媸翘鲜什还恕N艺飧鋈四兀帽纫坏卧苍驳男∷危挥谢闳氪蠛2挪换岣珊裕以溉テ床ザ崛」獠识崮俊⒃苍驳慕鹋疲蘩⒂谝桓鲂率兰偷难?/p>

(1)文中的两个小主人公是个怎样的孩子?你从哪些地方看出的?

(2)你喜欢哪一个?为什么?

(2)你从两篇例文中学到些什么好方法?一起交流。

说明

第一篇例文,虽然看上去很简单,但小作者的语言很风趣,很生活化,在介绍自己外貌的时候,非常有趣,把一个可爱调皮的男孩展现在大家面前,读来很让人忍俊不住。第二篇例文以一个鈥溤测€澴至⒐牵栊慈宋铮橹牧希讶宋锏男愿裉卣骺袒孟拭魃毫吵さ迷玻懿较裨睬蛟诠觯祷跋竦乖捕苟粝裨苍驳拟€溄鸲苟€潱ㄑ劾幔踔链中囊埠驮蚕嗔碘€斺€斖愦硇∈悖┛匆桓隽悖恼伦詈笏担沂且坏卧苍驳男∷危θザ崛≡苍驳慕鹋啤N蘼凼浅晒Φ淖院溃О艿陌蒙ィ故嵌岳硐氲淖非螅即右桓鲡€溤测€澴峙缮隼矗€溤测€澥钦庑┦挛锏耐獠刻卣鳎庖蛔忠簿统闪送沉煺庑┎牧系哪鄣恪>」懿牧鲜炙鏊椋捎诤煜吖岽匀幌缘檬旨小?/p>

这两篇例文各有千秋,展示自己、介绍自己,抓住自己性格中的主要特点,通过几件具体的、典型的事例,突出自己某一或某几方面的性格特点,力求写出个立体的、充满个性化的自我,写出自我的风采。无论是语言风格还是文章的构思上,都能帮助学生在比较和交流中打开思维,借鉴写法是例文学习的目的所在。

(四)指点迷津,总结角度

1、写自己的文章,你可要大胆的写,这是写好这篇作文的关键,另外,选好一件事情也很重要,否则,别人会以为你在吹牛,最后,加上活泼生动的语言,能让大家更喜欢你。要常自我追问,我们就会清楚地知道自己的个性,准确的认识自己。

2、那么我们怎么追问自己呢?小组讨论讨论。

3、交流、归纳

追问角度参考:个人简况、家庭情况、外貌体型、性格特点、生活态度、爱好特长、成长经历、人际交往、优点缺点鈥︹€?/p>

可以写个人简况:姓名、家庭住址、出生的时间、年龄、名字的由来、名字的涵义鈥︹€?/p>

可以写我的长相:漂亮的我,丑八怪的我,胖胖的我,瘦瘦的我鈥︹€?/p>

可以写我的性格特点:淘气的我,娇气的我,嘴馋的我,热情的我,倔强的我,憨厚的我,实在的我,骄傲的我,爱哭的我,爱笑的我,爱出洋相的我,爱睡懒觉的我,马大哈的我,好动的我鈥︹€?/p>

可以写我的内心世界:我的梦想,我的渴望,我的追求,我的喜悦,我的烦恼,我的悔恨,我的眼泪,我的委屈,我的哭诉,我的自责鈥︹€?/p>

可以写我的爱好特长:爱读书的我,爱画画的我,爱听音乐的我,爱唱歌的我,爱踢足球的我,爱作文的我,爱写诗的我,爱种花的我鈥︹€?/p>

可以写我的成长故事:我惹了祸,我出了丑,我挨了打,我做了一件荒唐事,我的一次冒险经历等等。

4、我们在介绍自己的时候就要抓住自己的一到两个特点来写,不能面面俱到。而且,还要把自己的特点像刚才的同学一样,把它说明白,写清楚。(板书:写清楚)

说明

小学生的思路比较狭窄,教师通过鈥溩肺殊€澙创蚩堑乃嘉镏『貌牧希庋拍芨玫厝鲜蹲约海梢源幼约旱纳钪兄苯尤〔模尤粘I钊胧郑∪∧切┳钅苷瓜帜阈愿裉卣鞯牡湫褪吕从衬愕男愿裉卣鳌R邢傅厣笫幼约海耷榈仄饰鲎约海普娴孛栊醋约海凸鄣仄兰圩约海庋拍苁挂桓龀渎鲂缘拟€溛意€澰救恢缴稀?/p>

(五)完成习作,交流修改

好了,老师已经帮你们打开了记忆的闸门,请仔细回忆,写出一个与众不同的你,一个个性的你,好吗?最后,老师还提醒你:别忘了,给你的文章加一个最精彩的题目。

1、静心思考,独立选材。

2、练习写稿,教师巡视指导。

3、互相交流,修改习作。

教科版五年级语文下册全册教案


编写说明

本书是为配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教科版)(以下简称教科版课标语文教科书)的实际教学而编写的教师教学辅助用书。全书根据教科版课标语文教科书五年级下册的主题单元构建方式编写,包括《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编写说明和八个主题单元、八篇选读课文的教学指导,共十部分。

一、编写目的

编写本书主要是为了便于教师对教科书的理解、把握和教学的具体操作。全书从教材编写意图和教材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具体应用的角度对阅读课文、能说会写、语文七色光等部分作了比较深入的分析,明确指出了每部分内容、每篇课文的教学目的,剖析了课文的难点、重点,提供了一些拓展延伸资料和新颖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帮助教师解决在实际教学中可能遇到的一些问题与困难,以提高教学效率。

二、编写体例

本书的编写参照了教科版课标教科书语文五年级下册的编写体例,以主题单元的方式进行构建。在每个单元的开头部分都作了简要说明,介绍单元主题、单元构成及教学注意事项,便于教师对整个单元教学的理解和把握。

每个主题单元由阅读、能说会写和语文七色光三个部分组成。对这三个部分都安排了教材说明和教学建议,在部分课文或语文学习活动(能说会写、语文七色光)后还安排了相关的资料或者听记材料。

教材说明是对一篇课文或者某一项语文学习活动的具体说明和分析,其中阅读课文的教材说明要比语文学习活动的更为具体一些。教材说明包括:解题、结构分析、语意理解、写作特点四部分。解题是对课文题目的剖析和拓展延伸,介绍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资料。结构分析是根据课文内容、段落之间的关系对课文进行段落划分并归纳段意。语意理解是对课文中重要语句或段落的具体理解与分析,是由结构分析中的“面”延伸到语境语意的“点”的过程,语意理解有利于帮助教师更加深入地理解课文。写作特点主要介绍课文的写作方法、语言特色。

教学建议主要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教学准备,教学时间和操作要点五部分。其中教学目标指出了本课教学的目标和任务;教学重点、难点指出了本课教学应注意的问题;教学准备是对教师进行多方面、多层次,利用多媒体教学的建议;教学时间是对本课教学课时安排的要求;操作要点是具体的教学操作建议,其中包括:读书指导、积累内化、迁移练习、实践活动等部分。

资料是对课文内容的相关链接。

听记材料是某些语文七色光后听记活动的文本材料。

在八个主题单元之外,本书还对八篇选读课文的内容进行了剖析,对选读课文的教学进行了指导。

三、使用建议

为了便于教师具体操作,本书提供了较具体的教学建议、教学设计及教学方法,供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参考,但是不能硬搬照抄,要根据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因材施教,要灵活使用。教师应该深入钻研教科书,发挥自身的特点和优势,创造出更多、更好的教学方法,设计出更理想、更优化的教学过程,以求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本书提供了一些人文、地理、历史、哲学等方面的相关资料,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参考。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教科版)

五年级下册介绍

语文五年级下册教科书按整套教材编写体例,采用主题单元方式构建而成。每个单元分“阅读”、“能说会写”和“语文七色光”三个板块。其中阅读分为“主体课文”与“快乐读书屋”;“能说会写”包括“口语交际”与“习作”。这种编写体例使全书脉络清晰,布局合理,将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和人文性融为一体,实现了听说读写的整合,体现了语文学科的实践性与综合性的特点。

全书整体结构如下图所示:

本册教科书

主题单元:阅读:主体课文、快乐读书屋

能说会写:口语交际、习作

语文七色光

选读单元

全书共8个单元。单元主题分为:质朴纯真、大海之歌、艺术家、祖国建设、互相联系、城乡美景、感谢科学、介绍北京等。

“阅读”板块编有主体课文16篇(每单元2篇);快乐读书屋16篇(每单元2篇);“能说会写”板块编有口语交际8次,习作8次;“语文七色光”8次。

选读单元编进了8篇文章。

现将五年级下册教科书编写思路简介如下。

一、单元主题及选文。

1?主题单元多元整合,注重对学生人文精神的熏陶和审美能力的培养。

本册教科书采取主题单元多元整合的方式编写。8个主题单元中既有描绘祖国现代化建设成就的“祖国建设”单元,又有从自然景观和传统文化方面着眼赞美祖国、赞美首都的“城乡美景”和“介绍北京”等单元;既有歌颂“质朴纯真”的人性美的单元主题,又有启发人观察、思考问题要能“互相联系”,深入地进行由表及里、由此及彼思考的单元主题。

本册设计的8个主题单元,注重了对学生人文精神的熏陶和审美能力的培养。“质朴纯真”、“艺术家”、“互相联系”等单元从人性的纯真、人格的完美到观察、研究问题的思维方式都涉及人文精神范畴,而“大海之歌”、“艺术家”等单元则可以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

2?选篇内容为学生构建了一个丰富语文知识、提高语文能力的宽阔平台,给学生自主学习,进行感悟,进行体验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本册教科书围绕单元主题进行选篇。每篇课文都具有一定的教育意义。如《修鞋姑娘》和《信箱里的花束》赞美了质朴纯真的人性美;《常香玉的“小气”与大方》和《摘掉石油工业落后的帽子》则是歌颂了当代我国著名的“人民艺术家”常香玉的德艺双馨的高风亮节和杰出的工人阶级的代表王进喜忘我的拼搏精神。《沧海日出》和《迷人的天山牧场》则可以使学生在咀嚼文中优美词句的同时,受到自然美的熏陶。而《烤鸭》和《颐和园》等课文则可以让学生在了解首都北京深厚的人文积淀的同时,增加他们热爱首都,热爱祖国的情怀。

本册教科书十分注重对学生自主能力的培养,给学生提供了尽可能多的感悟、体验的机会。

阅读课文后设计了一些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思考题。如“说一说沧海日出‘美’在哪里,‘壮观’在哪里。”“默读课文,讨论讨论‘泥人张’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你的亲人、朋友或老师对你有过什么评价?你是怎样看待这些评价的?”

在“能说会写”中也设计了一些富于启发性的易于引起学生进行说话和写作兴趣的训练方式。如在“祖国建设”单元内设计的习作题目是《祖国建设给人民生活带来的变化》。在“城乡美景”单元内的习作题目是《我最喜爱的景物》,在“感谢科学”单元内的习作题目是《如果发明……有多好》。

3?体现时代精神和现代意识。选文内容力求与时代同步,培养学生质朴纯真的品格,赞美与人民共命运、在艺术方面追求无止境的人格,引导学生关心祖国与时代的命运,培养欣赏自然美与人文美的兴趣。如《常香玉的“小气”与大方》《大漠升起蘑菇云》《我爱大海》《北京话》等。

4?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关注祖国发展的成就,为祖国首都深厚的人文积淀感到自豪。如选入《摘掉石油工业落后的帽子》《烤鸭》《颐和园》等。

5?选文切合高年段学生的心理兴趣特点。高年段的学生在心理上已由产生简单的感受,上升到了富有情感、体验,追求独立人格和一定成就的阶段。课文《信箱里的花束》和《“美极了”与“糟透了”》就体现了这一年段学生的心理特点。

6?突出文学色彩,注重选文题材、体裁和风格的多样性。本册教科书除选有一些记叙类的文章外,还选取了诗歌、科技说明文等体裁的文章。在记叙类的文章中,选有记事、写景、写人和历史故事等题材的文章。

7?精心选文,力求体现出本册教科书的新风貌。选文做到精挑细选,除选取了部分经典篇目外,还着力精选时文的精品篇目。这些时文精品篇目占本册诗文总量的2/3以上。新选篇目均经过悉心推敲,精心加工润色,使选文行文流畅,语言文字规范,具有较强的情感力量。

二、”阅读”板块中语文学习活动的设计

“阅读”板块的语文学习活动设计包含两个方面:一是主体课文后的学习活动;二是“快乐读书屋”中文前阅读的提示性导语。这两部分学习活动设计的主导思路是:注重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有机融合,拓宽学习渠道,开阔知识视野,发展思维。引导学生自觉地以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进行学习。

1.主体课文后语文学习活动的设计。

主体课文后的学习活动一般包括以下内容:读、说、想、练活动,识字、写字活动,自选词语等活动。读、说、想、练活动,从三个方面进行设计:一是整体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的活动;二是充分开发和利用语文课程资源,由课内向课外拓展和延伸的活动;三是语文知识技能的落实、掌握并运用的活动。这三个方面的活动因文而异,尽量做到少而精,力求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效果。

整体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的活动,设计上着眼于引领学生把握课文主要内容和课文的精髓所在,鼓励和启迪学生进行个性化、创造性阅读。

开发和利用语文课程资源,由课内向课外拓展和延伸的活动,大力着眼于架设起课内外沟通的桥梁,学习语文,运用语文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锻炼他们观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准确表达的能力,引导学生充分利用生活经验中的语文资源,进行联想和想象。

语文知识技能运用的活动,以课文语言文字的呈现方式为重点,从课文中提炼应知应会的字词句和典型的语言现象,落实语文基础知识,培养基本技能,训练语感,提高学生的语言综合运用能力。“自选词语”的活动,目的是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学会积累词语,逐步养成自觉积累课文中优美词语的良好学习习惯。

2.“快乐读书屋”中的文前提示性导语的设计。

“快乐读书屋”中的诗文选篇,是紧密围绕单元主题设计的,是对主体课文的补充和扩展。这样设计能扩展学生的阅读范围,开阔他们的眼界,多方位地汲取语文的“营养”;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和“我要读”的意愿;使学生养成自觉地进行课外阅读的良好习惯。“快乐读书屋”文前提示性导语的设计因文而异,有的是揭示主题,有的是激起兴趣,有的是设置悬念,有的是引领到课外。提示性导语力求起到引导学生加强理解、真情感悟和切身体验的作用。

三、“能说会写”板块的设计

“能说会写”含有两个方面的内容:口语交际和习作。

1.口语交际的设计。

配合单元主题进行技能训练,本册教科书设计了8次口语交际活动。设计遵循情境、互动、应用、生活化的原则,强化口语的交际功能。口语交际活动的设计突出以下几个特点。

(1)本册口语交际活动自成体系,体现“文语并重”的理念,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突出了口语在语文学习中的作用和地位。

(2)口语交际话题的选择,贴近学生的生活,密切联系学生的经验世界和想象世界,使学生感到熟悉、亲切、有趣,乐于参与和有话可说,从而收到口语交际活动的实效。

(3)根据话题内容,创设口语交际的情境,让学生入情入境,成为情境中的“角色”,以激发学生参与口语交际的积极性。

(4)口语交际是听与说互动的过程。设计注意引导学生学会倾听,学会抓住对方说话内容的要点并迅速作出反应,应答交际的话题。

(5)注重渗透口语交际中情感态度方面的规范,强调要有文明的态度和语言修养。

(6)口语交际的设计还提出同学之间相互评价的要求,这有利于用语的规范和学生之间的相互学习,相互促进,交流合作。

2.习作的设计。

本册教科书围绕单元主题共设计了八次习作活动。设计有以下几个特点。

(1)习作的设计密切联系学生的经验世界和想象世界,贴近学生的生活,让学生占有广泛的习作素材,写出自己想说的话,写出想象中的事物,写出自己对周围事物的认识和情感态度,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乐于动笔表达。

(2)鼓励学生进行个性化和创造性的习作活动。本册习作的设计多是半命题或自主拟题的形式,要求比较宽松,有广阔的空间供学生充分展示习作的个性化和创造性。

(3)重视习作的情感态度和思想教育意义,引导学生通过习作表达出自己的真情实感和价值观。

四、“语文七色光”活动的设计

“语文七色光”是综合性语文学习活动的园地。内容设计上围绕单元主题,通过多途径的学习活动,体现语文学习的综合性和实践性,突出了听说读写的整体发展,课内和课外的沟通,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的整合,书本知识与实践活动的紧密结合,训练和培养学生语言文字的综合运用能力、自主学习能力,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语文七色光”设计成4个相对独立的栏目。栏目1是语文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练习。选用和本单元相关的一些典型、规律性的语言现象,引导学生通过练习认识和掌握这些语言现象和规律,培养语感,使学生在以后的学习中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提高综合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栏目2是“日积月累”。它汇集了多种形式的语言材料,如成语、格言警句、古诗、谚语,扩充了学生接触语言材料的范围,以培养学生在学习中自觉积累语言文字素材的良好习惯。栏目3是“知识窗”。这个栏目围绕单元主题,为学生提供了一些相关的资料,目的是加深学生对单元主题的理解,扩展视野,引发学生求知、探索的欲望。栏目4是综合性语文学习活动栏目,设有“开心一刻”、“窗外事”、“大家一起来”等几个小栏目。“开心一刻”旨在让学生在轻松的学习中感到愉悦,培养学生幽默的智慧;“窗外事”、“大家一起来”是综合性语文学习的实践活动,通过开发语文学习的资源,将语文学科和其他学科相沟通,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感悟能力,综合表达能力,人际交往能力,搜集整理资料的能力,以及团结合作、主动参与、积极探究的精神。

五、识字、写字的设计

本册教科书仍然贯彻“在阅读中识字”的原则。在主体课文后列出应识的字和要求会写的字;“快乐读书屋”中文后列出的汉字,只要求识记,不要求会写。随着学习过程的延续而逐步达到识和写的统一。识字和写字的原则仍为“多识少写”,鼓励学生运用识字的方法更多地增识汉字。

本册共安排识字160个,要求会写的字147个。

六、选读课文单元的设计

本册教科书的选读课文单元编排了8篇文章,目的是扩大学生的阅读范围,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和培养学生自主进行课外阅读的良好习惯。选读课文可以作为单元教学的补充阅读材料,可用于阅读欣赏,也可以用其中的一篇带多篇,引导学生阅读大量的课外读物,不断提高语文素养。教师可指导学生略读选读课文,也可另外向学生推荐阅读书目。

第一单元

本单元围绕主题“质朴纯真”编排,展现了古今中外对这一美好品质共同追崇的价值观,学后如沐春风,令人清新舒怀。从故事情节中把握,从人物形象中感受,从浸透着情感的关键词句中体会,应是本单元阅读教学的关键。“能说会写”栏目要求围绕单元主题真情表达、真诚倾吐,指导学生树立“吐真言,表真情”的写作态度,从课文中汲取作者表情达意的方法。“语文七色光”栏目安排有语文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训练、积累、扩展、阅读、综合性学习等内容,教学中应注意语文学科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有机结合,导练、导学相结合。

建议本单元教材教学时间为9~10课时。

1 最后的常春藤叶

教材说明

〔解题〕

《最后的常春藤叶》讲述了老画家贝尔曼为了鼓励贫病交加的青年画家顽强地活下去,在风雨之夜挣扎着在墙上画了一片永不凋零的常春藤叶。他为此杰作付出了生命的代价,但青年画家却因此获得勇气而活了下来。歌颂了艺术家之间相濡以沫的友谊和苍凉人生中那种崇高的艺术家品格——舍己救人。这篇小说,表面上看像一泓静静的秋水,水面上却拂过一丝透骨的寒意。读着它,就像乘着一叶小舟从秋水上划过。但是,当我们弃舟上岸,再来顾盼这秋水时,才发现在它的底层,奔涌着一股股汹涌的波涛,这涛声撞击着你的心弦,拍打着你的肺腑。贝尔曼,这位在美术园地辛勤耕耘了几十载却一无所获的老艺术家,凭着他博大的爱心,用他的生命为代价,完成了一幅不朽的杰作。通过对这篇小说的情节讨论、形象分析,我们对贝尔曼也怀有深深的敬意,苏艾的细心关怀又使我们感到一阵阵暖意,如何做一个大写的“人”,贝尔曼用生命回答了这个问题,我们又应该如何回答呢?

〔结构分析〕

本文写的是年轻画家琼珊在老画家贝尔曼与同伴苏艾的照料下,战胜病魔的故事。作者对于体现主题的主人公贝尔曼的描写并不多,甚至连最感人的贝尔曼画叶子的镜头都没写。但我们仍可以强烈感受到贝尔曼老人火一样的热情和舍己为人的精神。虽然穷困潦倒,却无私关怀、帮助他人,甚至不惜付出生命的代价。作者借此歌颂了穷苦朋友相濡以沫的珍贵友情和普通人的心灵美。

本文按故事的发展可以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第3自然段),开端部分,写年轻画家琼珊不幸感染肺炎,生命垂危。

第二部分(第4自然段~第10自然段),发展部分,写琼珊不听劝慰,望叶等死。

第三部分(第11自然段~第13自然段),高潮部分,写不落的藤叶使琼珊重燃生的欲望。

第四部分(最后一个自然段),结局部分,贝尔曼病逝,揭示叶子不落的谜底。

〔语意理解〕

“外面见到的只是一个空荡荡、阴沉沉的院子,一株极老极老的常春藤,纠结的根已经枯萎,攀在半墙上。”

作者用悲凉的笔调描写了窗外的常春藤,它经受了怒号的北风,倾泻的雨水,在漫漫的长夜中,一点点被剥蚀。以此来暗示对这凄风苦雨的世界已不再抱任何希望的琼珊的生命之火,也在一点点微弱下去,病情越来越重。

“叶子,常春藤上的叶子。等最后一片掉落下来,我也得去了。”

最后一片叶子关系到琼珊的生死。叶子是希望的象征,若叶子落了,她也就给自己找到了放弃抗争的理由;当然只要叶子不落,琼珊就有所期待,有所抗争,在最后一片常春藤叶的鼓舞下,重新振作起来,直到康复。

“听了琼珊的事,他没有说什么,只是担心地凝视着窗外风雨中的常春藤。”

生活在下层的贫苦之人自身能够生存下去都是一件很艰难的事情,很多人都自顾不暇,但是贝尔曼老人却把自己当成了琼珊的保护神,当他听到琼珊的病情后,心中也许已经有了打算。

“他的鞋子和衣服都湿透了,冰凉冰凉的。”

由此可以推测出老贝尔曼在画叶子的时候连雨具都没有用,一个“透”字表现了他是多么急切地去为琼珊画上那片“生命之叶”,生怕在此期间琼珊会出什么事。如果准备充分的话,贝尔曼也许不会死,以此看出,贝尔曼是一个多么可敬的老人。

“后来,他们在那棵常春藤下找到了一盏还燃着的灯笼,一把从别处挪来的梯子,还有几支散落的画笔,一块调色板,上面和了黄色和绿色的颜料。”

作者没有实写老贝尔曼画藤叶,使得小说产生出人意外的效果,也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空间。我们可以想象,在那个风雨交加的夜晚,老人是怎样冒雨踉踉跄跄爬到离地面六米多高的地方,颤抖着调拌黄色和绿色,在墙上施展他从未施展的艺术才能,同时也毫无保留地献出了生命。

“那是贝尔曼先生的杰作——那晚最后一片叶子掉落时,他画在墙上的。”

一片常春藤叶子。它原本就不是一片叶子,也算不上一幅画,可它却超越了叶子和画的含义:它像一位神医,治愈了琼珊的肺炎,给了她生活下去的勇气和希望;它又像一面镜子,映照出贝尔曼老人的善良心灵,反射出伟大的舍己为人的精神光芒。比期待了多年的杰作更有价值。

〔写作特点〕

首先,是精简文字。在故事的开头,看似闲笔的描写实际定义了整个故事的方向,并为故事中所有人物的出身背景,作出了最恰当的交代。作者没有一上来就交代一个突兀的故事背景;每个人物上场,都单独介绍一下他们的长相和出身等等。这样类似说明书的写法,很难达成结构上的一致性。更不可能很快地构造出故事的整体感觉。短篇创作,尤其讲究气氛的烘托和感觉的传递。

其次,是叙述的简练。《最后的常春藤叶》中,人物本身的描写非常少。这在现在作者的实践中,并非没有类似的情况。但出发点,恐怕截然不同。《最后的常春藤叶》中的简练,并不影响两个女主人公的形象塑造。相对于两个生命与一个孤独的朋友来说,长相与穿着都可以完全忽略。但如果将这种忽略视为一种定式,则可能适得其反。再比如故事中情节的推进呈现明显的单一线索,环环相扣,没有安排刻意的曲折和暗线。即使是故事最后,老画家死于肺炎,欧亨利也没有故作神秘,而是让两个生者直接面对这个事实,然后故事戛然而止。换言之,所谓叙述的简练,无非是不要节外生枝。作者始终牢记自己想要表达的真正主题,然后反复推敲、删节故事中的文字。

最后,话不能说尽。欧亨利最著名的写作特点,就是峰回路转的结尾。作者并没有利用自己“天神”的权力,直接去左右人物的命运。作者只是很平淡,或者说,很冷静地让整个场景和状态,永久地停留在了那个刹那,再没有任何解释或者延伸。剩下的,就全部交给读者自己去想象。

很多情况下,现在的作者都非常愿意自己跳出来说道理,甚至将自己的观点直接通过人物之口说出来。至于为了营造气氛或者达成某种作者需要的目的,随意摆布人物命运和行为,就更是司空见惯。在短篇的创作中,这种现象的直接表现就是人物和情节的变化突兀和生硬的说教。而欧亨利式的结尾恰恰就避免了这样的事情发生,更在平淡的结尾中烘托出意境,即所谓的平凡中见伟大。

教学建议

〔教学目标〕

1.理解小说曲折生动的情节对人物塑造和主题表达的作用。体味欧亨利式的结尾的妙处。

2.能认识建立精神的支点对人生的重要性。学习主人公“牺牲自我,成全他人”的精神。

3.体会破折号的不同作用,积累喜欢的词句。

4.能够独立认识6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在书写中体会汉字的优美。

〔教学难、重点〕

1.学习小说巧妙的构思技巧。

2.较深入地认识刻画人物的方法。

〔教学准备〕

1.课文挂图。

2.课前可布置学生搜集整理欧亨利的资料。

〔教学时间〕

建议本课教学2~3课时。

〔操作要点〕

1?读书指导。

课后的习题分别涉及课文的主要内容、写作方法和语言文字训练等方面,可将它们列为几个小专题来组织教学。

(1)揭题导课。

出示课题,让学生联系生活积累说说自己所知道的常春藤,还可以让学生根据课题猜想课文会写些什么内容。

(2)整体感知。

本环节要完成以下教学目标:

自主学习,读通课文,用自己的话说说故事的梗概。

让学生独立练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独立认识生字和辨读多音字。

(独立识字,独立练读,是高年段学生应具备的能力和应养成的习惯。这样,有助于学生减少干扰,潜心读书,凝神思考;有助于学生形成适合自己的读书方法和读书节奏;有助于学生课外自主阅读能力的提高。)

(3)围绕习题,确定专题。

专题一:围绕课后第1题。(朗读课文。课文是通过什么事来表现人与人之间的质朴情感的,你找到了吗?谈谈自己的感受。)

专题分析:“朗读课文”是思考问题、倾吐感受的前提;找出“什么事”需要把握课文的故事梗概;“感受”是一种内心体验,不仅仅是说出,更重要的是引起内心的情感触动。

方法提示:在学生读通课文(不读错、不添字、不漏字、不重复、不回读,停顿恰当,朗读通畅而有节奏感)的基础上,可先让学生在学习小组中展开讨论:究竟是什么事,通过词句说说是怎样表现人与人之间的质朴情感的。可以让学生结合上下文和自己的阅历谈感受,也可以通过旁注眉批来抒写自己的读书感受。

专题二:围绕课后第2题。(课文为什么以“最后的常春藤叶”为题目呢?谈谈你的理解。)

专题分析:读书要有审题的意识,要让学生体会到通过审题可以较快地把握课文主要内容和所表达的情感。

方法提示:在熟读课文、了解故事梗概、把握课文主旨的基础上,尽量先让学生来谈自己的理解。

专题三:围绕课后第3题。(课文中的破折号比较多,找一找,读一读这些句子,体会它们的作用。)

专题分析:这项活动要求学生通过读来体会破折号的表达效果。

建议:教师先把破折号的用法讲解一下,再举例子说明。

2?积累内化。

自选词句,由学生独立完成。

简单说说自己选择的理由。

也可以连词成段,围绕一个意思写一段话,看谁选用的词语最多、最恰当。

3?识字写字。

(1)认读生字。

(2)指导书写7个生字。

按照“观察——重点示范——练写——评议”的程序指导学生自主书写。

(要注重写字教学。指导学生用硬笔书写楷书时,要行款整齐,有一定速度。汉字的书写要避免简单枯燥地反复练写,要注意引导学生将写字上升到欣赏、塑造汉字的形体美,体会汉字内涵的意韵美的境界。)

资料

〔欧亨利(1862-1910)〕原名威廉西德尼波特,美国著名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世界短篇小说大师之一。

1862年9月11日,美国最著名的短篇小说家之一欧亨利(O.Henry)出生于美国北卡罗来纳州一个小镇。父亲是医生。15岁在叔父的药房里当学徒。5年后去得克萨斯州一个牧场放牛。1884年后做过会计员、土地局办事员和银行出纳员。1896年,银行发现缺少一小笔款子,欧亨利因涉嫌被传讯。他却取道新奥尔良去拉丁美洲避难。1897年,回国探望妻子,因而被捕,判处5年徒刑。在狱中曾担任药剂师,并开始以欧亨利为笔名写作短篇小说,于《麦克吕尔》杂志发表。1901年,因“行为良好”提前获释,来到纽约专事写作。

欧亨利创作的短篇小说共有300多篇,收入《白菜与国王》(1904)、《四百万》(1906)、《西部之心》(1907)、《市声》(1908)、《滚石》(1913)等集子,其中以描写纽约曼哈顿市民生活的作品为最著名。他把那儿的街道、小饭馆、破旧的公寓的气氛渲染得十分逼真,故有“曼哈顿的桂冠诗人”之称。他曾以骗子的生活为题材,写了不少短篇小说。作者企图表明道貌岸然的上流社会里,有不少人就是高级的骗子,成功的骗子。欧亨利对社会与人生的观察和分析并不深刻,有些作品比较浅薄,但他一生困顿,常与失意落魄的小人物同甘共苦,又能以别出心裁的艺术手法表现他们复杂的感情。因此,他最出色的短篇小说如《爱的牺牲》《警察与赞美诗》《带家具出租的房间》《麦琪的礼物》《最后一片藤叶》等都可列入世界优秀短篇小说之中。

从艺术手法上看,欧亨利善于捕捉生活中令人啼笑皆非而富于哲理的戏剧性场景,用漫画般的笔触勾勒出人物的特点。作品情节的发展较快,在结尾时突然出现一个意料不到的结局,使读者惊愕之余,不能不承认故事合情合理,进而赞叹作者构思的巧妙。他的文字生动活泼,善于利用双关语、讹音、谐音和旧典新意,妙趣横生。他还以准确的细节描写,制造与再现气氛。特别是大都会夜生活的气氛。

2 古诗三首

教材说明

过故人庄

〔解题〕

这是一首脍炙人口的五言田园诗,描写了唐代诗人孟浩然去探望老友,主客把酒话家常的生动场面,表现了农家生活的恬静闲适和农家待客的质朴情感。“过”是探望、拜访的意思,“故人”就是老朋友。

〔结构分析〕

诗歌由“邀”到“至”到“望”到“约”,一路写去,自然流畅。在内容上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前两句),写老友的盛情邀请。

第二部分(中间四句),写和老友置身农家田园,把酒畅谈的情景。

第三部分(后两句),写相约重阳节还来欣赏菊花。

〔语意理解〕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具:准备;鸡黍:杀鸡煮黄米饭。老友杀鸡煮黄米饭,准备好了农家饭,邀请我到他的田园去做客。这一开头就像一则日记娓娓道来,故人“邀”,我“至”,文字上毫不渲染,简单而随意,正体现了不用客套的至交之间的质朴情谊。以“鸡黍”相邀,既显出田家特有风味,又见待客之简朴。这种“鸡黍”宴,直至今天,仍然是中国农村一种亲切的招待方式。正是这种不讲虚礼和排场的招待,朋友的心扉才往往更能为对方敞开。这个开头,不甚着力,平实而自然,但对于下面诗句将要展开的生活场景来说,却是极好的导入,显示了气氛特征,又有待下文进一步丰富、发展。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合:围起来,这里是环绕的意思;郭:古代在城的外围加筑的一道墙。村外绿树环绕,城外有青山斜立。走进村里,顾盼之间竟是这般清新愉悦的感受。上句漫收近景,绿树环抱,显得自成一统,别有天地;下句轻宕笔锋,郭外的青山依依相伴,则又让村庄不显得孤独,并展示了一片开阔的远景。这个村庄坐落平处而又遥接青山,使人感到清淡幽静而绝不单一孤僻。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轩:窗户;圃:种植菜蔬、花草、瓜果的园子;桑麻:以桑树和麻类植物泛指农作物收成。打开窗子,面对着打谷场和菜园,一边举杯畅饮,一边谈论农事。从这两句中可以领略到浓郁的农村风情和劳动气息,甚至仿佛可以嗅到田地里的泥土香,看到庄稼的成长和收获。有了这两句和前两句的结合,绿树、青山、村舍、场圃、桑麻和谐地融为一体,构成一幅优美宁静的田园风光画,而宾主的欢笑和关于“桑麻”的话语,都仿佛萦绕在我们耳边。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就:近,这里指欣赏。等到重阳节那天,再来观赏菊花。在临行时主客相约重阳节时再来田园观赏菊花。主人热情的相待,客人率真的表示,做客的愉快,主客间的亲切融洽,都跃然纸上了,充分表达了主客间的不虚情做作和真挚的情谊。

〔写作特点〕

语言平白,感情纯朴,在平淡中蕴含深厚的情感。全诗语言平白如话,既不用典,又不生涩,读起来令人感到纯朴、自然而又真挚,一种古道热肠的友情跃然纸上,传诵不衰。一个普通的农庄,一回鸡黍饭的普通款待,被诗人表现得极富诗意。每个句子都似不见雕琢锤炼的痕迹,但正是于这种平白自然中透出语言运用的功力。如诗的头两句只写友人邀请,却能显出朴实的农家气氛;三四句只写绿树青山,却能现出一片清新的天地;五六句只写把酒闲话,却能表现心境与环境的契合;七八句只说重阳再来,却自然流露出对村庄和故人的依恋。这些诗句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意境,把恬静秀美的田园风光和淳朴诚挚的情谊融为一体。

客 至

〔解题〕

这首诗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据黄鹤《黄氏集千家注杜工部诗史补遗》讲,这首诗是上元二年(761)春天,杜甫50岁时,在成都草堂所作。当时,杜甫历尽颠沛流离,终于结束了长期漂泊的生活,在成都西郊浣花溪头盖了一座草堂,暂时定居下来。这首至情至性的记事诗,表现出诗人纯朴好客的性情。作者自注:“喜崔明府相过”,可见诗题中的“客”,即指崔明府,其具体情况不详。杜甫母亲姓崔,有人认为,这位客人可能是他的母姓亲戚。明府,唐人对县令的尊称。相过,即探望、相访。

〔结构分析〕

本诗从结构上看,兼顾空间顺序和时间顺序;从空间上看,从外到内,由大到小;从时间上看,描写了迎客、待客的全过程。全诗衔接自然,浑然一体。

第一部分(前两联),写迎客。日常生活的孤独与客人到来的欢乐形成对比,突出了迎客之喜悦。

第二部分(后两联),写待客。因饭菜不够丰盛的歉意和邀邻助兴的提议,体现了情感之质朴。

〔语意理解〕

“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

草堂的南北,春水漫漫,只见鸥鸟天天成群而至。首联点明时令、地点和环境。描绘出草堂周边环境的清幽、景色的秀丽。“皆”字写出春江水势涨溢的情景,给人以江波浩渺、茫茫浩荡之感。只见群鸥,不见其他来访者,诗人闲逸的生活不免有一丝单调寂寞。舍,自称其家为舍,这里指成都浣花溪畔的草堂。春水,指流经草堂的浣花溪。

“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

花草遍地的庭院小路,还没有因为迎客打扫过;用蓬草编成的门,因为你的到来,今天才打开。颔联由外转内,从户外的景色转到院中的情景,引出“客至”。用与客人谈话的口吻,增强了生活实感,表现了诗人喜客之至、待客之诚。缘客扫,为了迎客而打扫,古人常以打扫门庭表示欢迎客人;蓬门,蓬草编成的门。

“盘飧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

因为居住在偏僻之地,距街市较远,交通不便,所以买不到更多的菜肴,宴席不够丰盛;家境贫寒,没酿新酒,只能拿味薄的隔年陈酒来招待客人。诗人舍弃了其他情节,专取最能显示宾主情意的生活场景,着意描画。主人盛情招待,频频劝饮,却因力不从心,酒菜欠丰,而不免歉疚。我们仿佛听到那实在而又亲切的家常话,字里行间充满了融洽气氛。盘飧,盘中的菜肴,飧,本指熟食,这里泛指菜;兼味,一种菜肴叫味,两种以上叫兼味;旧醅,隔年的陈酒,“醅”,未经过滤的酒。古人好饮新酒,所以诗人因“只旧醅”待客而感到歉疚。

“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余杯。”

 客人肯不肯与邻家的老翁相对而饮?如果肯的话,“我”就隔着篱笆召唤他过来,一起喝尽这最后的几杯。尾联以邀邻助兴的精彩细节,出人料想地笔锋一转。无须事先约请,可随意召饮,表现了人与人之间的一种直率淳朴的绝弃虚伪矫饰的情意。

〔写作特点〕

情景交融,情深意浓。本诗一二句写户外景色:屋舍绿水环绕,碧波荡漾,群鸥翔集,寂寥幽静。三四句写寂寞之中,佳客临门,喜出望外。五六句写远离街市,住所偏僻家境清贫,酒薄菜淡,但主客之间情谊真挚,气氛融洽。最末两句写邀邻助兴。全诗以浓郁的生活气息,朴实纯真的情感,组成富有情趣的生活场景,给人留下难忘的印象。

游山西村

〔解题〕

这首别开生面的诗篇,作于宋孝宗乾道三年(1167)初春。当时陆游正罢官闲居在家。一年前,陆游因在隆兴二年(1164)积极支持抗金将帅张浚北伐,战败后遭到朝廷中主和投降派的排挤打击,以“力说张浚用兵”的罪名,从隆兴府(今江西南昌市)通判任上罢官归乡。陆游回到家乡的心情相当复杂,苦闷与激愤交织在一起,然而他并不心灰意冷。“慷慨心犹壮”(《闻雨》)的爱国情怀,使他在农村生活中感受到希望和光明,并将这种感情倾泻到自己的诗歌创作之中。

〔结构分析〕

全诗以游村为线索,将秀美的山村自然风光与淳朴的乡村习俗有机结合,表现了优美的意境。

第一部分(前两句),写诗人游村来到农家,主人盛情待客。

第二部分(中间四句),写游村中看到和感受到的乡村优美风光和淳朴乡情民风。

第三部分(后两句),写诗人游村的感受。

〔语意理解〕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初看觉得起句平淡,仿佛是一则普通的记事,毫不着力。然而,诗人从这里着笔,写自己游村来到农家,主人盛情留客,渲染出农家丰收后的欢乐气氛,为下面的写景抒情作了铺垫。腊酒,指腊月(农历十二月)里自酿的米酒,腊酒在开春后饮用,外表显得有点浑浊,但有着名酒般的醇美;豚,小猪,这里“足鸡豚”是形容农家待客的菜肴极为丰盛。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这是一联脍炙人口的名句。它的妙处不仅在于描写难状之景及对仗的工巧,而且在于“等闲语言变瑰奇”,出语自然天成,又富于哲理,耐人咀嚼。上句通过一个“疑”字,把漫步山村而周围山峦重叠、流水萦绕的迷路感觉,刻画得形神毕现;下句承上,把移步换形中见到的繁花似锦的春日美景,描绘得宛然在目。这样使视觉与心理感受有机结合在一起,构成一幅清新动人而又神奇瑰丽的画面。这一联不仅写得极其自然,而且用语浅近,意蕴深远,仿佛信手拈来,然又出人意料,所以千百年来一直赢得人们的赞誉,流传不衰。当人们吟诵这两句诗时,不单是欣赏美妙的山村自然风光,更从中领悟到它所蕴含的哲理——只要人们正视现实,面对重重艰难险阻,不退缩,不畏惧,勇于开拓,奋发进取,那么,前方将是一个充满光明与希望的崭新境界。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诗由写景转入抒情,从村外之景转写村内之情。春社,我国古代的一种习俗,即立春后第五个戊日为春社日。当这一天来临时,村子里不断的吹箫打鼓声,响彻云霄,洋溢着一片节日的欢快气氛。乡民们还要向土地神祭祀,以祈求农事丰收。这个简朴的古代风俗,在今天江南的农村仍然很流行。诗篇不仅反映了农民渴望丰年的心愿,也表达了诗人喜爱农村生活的真挚感情。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这是全诗的总结,也是漫游山村心情的表述。游村的感受如何呢?山村的迷人景色、村俗的朴实淳美,都给诗人留下了美好而难忘的印象。今后怎么样呢?诗篇以频来夜游之情收结,余韵不尽。结尾用笔婉转,诗人吐露的意念是,今后如果有机会乘月明之夜外出闲游的话,“我”会拄着手杖随时前来敲门叙谈。这一归结,点明了游村的诗题,而“夜叩门”与首句“农家”遥相呼应,不仅画面完整,而且更耐人寻味。

〔写作特点〕

立意新巧,于白描手法中见意蕴。这首抒写江南农村日常生活的诗篇,题材比较普通,不同的是立意新巧,只用白描手法,不用辞藻涂抹,而自然成趣。诗人紧扣诗题“游”字,但又不具体描写游村的过程,而是剪取游村的片段见闻,通过每联一个层次的刻画来体现。首写诗人出游到农家受到热情款待,次写村外之景物,复写村中之古朴民风,末写游村之感。所写虽各有侧重,但以游村贯穿,把秀丽的山村自然风光与淳朴的乡村习俗和谐地统一在完整的画面上,构成了优美的意境和恬淡、隽永的格调。

教学建议

〔教学目标〕

1?借助注释知道三首古诗的大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三首古诗,并能背诵。

3?认识课后7个生字,会写10个生字。

〔教学重、难点〕

借助注释知道三首古诗的大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教学准备〕

挂图或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

建议本课教学2课时。

〔操作要点〕

1?读书指导。

古诗的教学应以有感情地朗读和欣赏为主,本课的三首古诗可以通过“学一首带两首”的方法进行,如教师指导学习第一首古诗《过故人庄》,而《客至》《游山西村》两首古诗则以学生自学为主。

(1)布置学生事先搜集诗人介绍、写作背景等有关资料,课前交流。

(2)导课引题,整体感知。通过语言、图片或者多媒体等手段导课,引出题目。本课的导课可以由学生搜集的资料导入,也可以从中华民族的热情好客导入。让学生初读全诗,结合课题整体感知诗的大意。

(3)朗读晓诗韵。首先是要读准字音,三首古诗中需要注意的多音字有:还(huán)来就菊花,舍(shè)南舍北皆春水,肯与邻翁相对饮(yǐn);需要注意的难读字有:至、黍、圃、飧、樽、醅、豚。在读准的基础上要让学生通过朗读,体会古诗的节奏、韵律、对仗等。(注意仅仅是通过朗读来体会,无须讲述古诗韵律的相关知识,只要在读中体现出古诗的韵律和节奏感,读出押韵音间的呼应,读出对仗词句的对应即可。)

(4)研读解诗意。要教给学生把握诗意的方法,可以通过看注释、查阅字(词)典、联系学过的古诗和知道的成语推想、联系上下文和生活积累猜读等多种方法把握古诗的大意。如,通过“故人西辞黄鹤楼”来推想“故人具鸡黍”中“故人”的意思;通过“一饮而尽”推想“肯与邻翁相对饮”中“饮”的意思。

(5)美读悟诗情。在把握大意的基础上,结合课后第2题,抓住最能体现质朴情感的诗句,在有感情朗读、吟诵中体会这种情感。

(6)品读拓诗境。如看着《过故人庄》的插图,想象诗人和老友会聊些什么,临走告别时又会说些什么,等等。

2?积累内化。

(1)背诵三首古诗。

(2)根据下面句意,选择三首古诗中恰当的诗句填空。

老家的大伯打来了电话,邀请我回老家做客。他乐呵呵地说:“小侄儿,回老家看看吧,日子可比以前好多了!不要嫌弃我们农家,今年又是个大丰收,什么好吃的都有!()”

案情再一次陷入了低谷,狡猾的犯罪分子布下的重重迷雾,让干警们理不出任何头绪,真是()。然而,(),正当大家一筹莫展的时候,案情出现了重大转机。

3?识字写字。

(1)认读生字。

需要特别注意的生字有:“黍”的声母是sh,而不要读为s;“饮”是多音字,饮(yǐn)酒、饮(yìn)牲口。

(2)指导书写生字。

重点指导的生字有:“邀”与“蓬”,前者是半包围结构,后者是上下结构,注意写法上的区别。

4?迁移练习。

选择其中一首古诗,查阅写作背景,展开合理想象,改写成一篇记叙文。

资料

[《过故人庄》参考译文]

老友准备了鸡肴黄米饭,

请我到农家田园作闲谈。

绿树把村子轻轻地环抱,

青山在城外远远地倾斜。

开窗面对着晒场和菜园,

把酒闲话起蚕桑和棉麻。

待到九月重阳日那一天,

还要到此来共同赏菊花。

快乐读书屋一

修鞋姑娘

教材说明

〔解题〕

这是一篇以事写人的记叙文,叙述了一个异乡来的修鞋姑娘给“我”修鞋的经过,通过朴实、恳切的对话,刻画了一个朴实、真诚的修鞋姑娘形象,表达了人与人之间诚实和信任的高尚情感。

〔结构分析〕

课文首尾照应,采取倒叙手法讲述故事,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一自然段),写“我”冒着凛冽的寒风,在冷清的大街上寻找一个异乡来的修鞋姑娘。

第二部分(第二自然段~第十四自然段),回忆修鞋姑娘给“我”修鞋的经过和其中的小插曲,表现了修鞋姑娘的朴实与真诚。

第三部分(第十五自然段~第十六自然段),照应开头,写“我”走遍长街,望穿深巷,寻觅那个修鞋姑娘。

〔语意理解〕

“凛冽的寒风把繁华的大街吹得冷冷清清,而我却骑着自行车,到处寻觅那个异乡来的修鞋姑娘。”

凛冽,是刺骨的寒冷,正是这样刺骨寒冷的风使得车水马龙、人头攒动的大街变得行人稀少、冷冷清清。这种情景与“我”骑车出门形成对照,使得读者产生了强烈的疑问和好奇:作者为什么要在这么寒冷的天气里执意寻找一个修鞋姑娘呢?这一句为下文设置了悬念,使文章从一开头就牢牢地抓住了读者的眼球。

“我不放心地提醒她要修结实点,花钱多一点不要紧。她只是打量我一眼,也不管我同意不同意,啪,啪,啪,三个钉子钉进去,接着一手拽着鞋底,一手扯着鞋帮,冲我使劲扯了扯,那意思是说:‘这下你该放心了吧?’”

打量,审视、观察的意思,姑娘对我的“打量”是对我“不放心”提醒的善意回应。“啪,啪,啪,三个钉子钉进去”说明姑娘修鞋手艺娴熟、利索,从“拽”、“扯”的动作中可以看出姑娘的自信和负责。

“她矮胖的身材,胖乎乎的脸蛋,蚕眉下一双圆圆的眼睛,一眨也不眨地盯着手上的活儿。那冻肿了的手背,记录着她经历的艰辛。我决定不管她要多少钱,我都不还价。”

这是对修鞋姑娘的外貌描写。正是她经历的艰辛和对待工作的认真,让我产生了“不还价”的想法。艰辛,指艰难困苦,联系第一自然段凛冽的寒风,不难知道修鞋姑娘为了生计,仍然要在这个不适合户外工作的恶劣天气中蹲守劳作,“那冻肿了的手背,记录着她经历的艰辛。”正是对姑娘艰难困苦生活的写照。

“鞋绱好了,我断定她会漫天要价,谁知她只要6角钱。看来,她不是我想象中的那种人。”

绱,把鞋底和鞋帮缝合起来;断定,作出很有把握的判断;漫天要价,指没有限度地索要价钱。姑娘的热情服务反倒让“我心里蒙上了一层阴影”,所以“断定”她会使劲儿多要钱。但是她只收取了比“我”想象中少得多的钱,使“我”改变了自己对她的猜想。“我”想象中的“那种人”,指会漫天要价的人。

“是的,这样大的城市,到哪儿去找她啊!然而,我还在找,走遍长街,望穿深巷。”

前一句说明找到姑娘的难度很大,后一句照应第一自然段。“走遍长街,望穿深巷”,写出了“我”兑现自己诺言的迫切心情,写出了“我”寻找姑娘的决心和毅力。正是修鞋姑娘的诚实和信任,感动着“我”,让“我”一定要找到她!

“修鞋姑娘,你在哪里?”

这既是作者渴望找到修鞋姑娘的深情呼唤,也是作者内心对修鞋姑娘美好品质的赞颂。

〔写作特点〕

1?人物描写传神生动。

作者对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外貌和心理活动的描写就像电影的脚本一样,传神生动,人物形象十分鲜活,有立体感,使读者通过语言就可以想象到人物的一举一动、一颦一笑,是教给学生如何写人叙事的优秀范文。如,文中对修鞋姑娘的动作描写,既写出了她修鞋技艺的娴熟,又写出了她服务的热情;对修鞋姑娘外貌的描写,既写出了她的外貌特征,又反映出她生活的艰辛;对修鞋姑娘的神态描写,则又写出了她的调皮可爱。

2?情感线索横贯全文。

倒叙的手法使故事情节更加引人,而贯穿全文的,除了事情的发展顺序,还隐含着“我”的情感变化线索。随着情节的展开、发展、高潮,“我”内心的变化也呈现出“不放心——同情——蒙上阴影——难堪、尴尬——惭愧——执著寻觅”的跌宕起伏。这使文章显得丰富而不单薄,对于揭示人物内心世界、衬托主人公的品质都有重要的作用。

教学建议

〔教学目标〕

1?从课文的情节叙述和人物描写中感受人物的品质,学习课文的写作方法。

2?认识6个生字。

〔教学难、重点〕

抓住人物的语言、行动、心理,体会人物的品质,学习课文的写作方法。

〔教学准备〕

教学挂图。

〔教学时间〕

建议本课教学1课时。

〔阅读建议〕

建议采取“读通课文,体会情感,揣摩写法”的教学策略指导学生阅读。

1?读通课文。

放手让学生借助拼音、字(词)典读通课文;整体感知全文,能概括主要内容,说出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并根据生活积累初步理解课文大意。

根据生活积累理解课文,就是在阅读的过程中,联系生活中的所见所闻帮助读懂课文,这样把生活经验移植到对课文的理解中去,就会对课文有形象化的理解,有生活化的感悟。

2?体会情感。

指导学生抓住语言、行动、心理等描写体会人物品质,以自由交流为主。可让学生或学习小组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描写,采取多种形式的读(默读、品读、感情读、对比读)体会人物的情感和品质。

3?揣摩写法。

放手让学生通过品评词句的方法,推敲、品味课文遣词造句的准确和精当。可以让学生一人选择一处描写来重点推敲,再全班交流。这样既尊重了每个学生的独特感受和个性差异,又照顾到全体学生。

如:

我选择的是一段XX(语言、外貌、行动等)描写……

选择的理由是……

4?同桌互查生字的识记情况。

5?推荐作业。

(1)仿照课文的语言、外貌、心理描写片段,进行练笔(任选一项)。

(2)课文续写:假如“我”终于有一天找到了这个修鞋姑娘,会发生什么故事呢?请续写课文,情节发展要合情合理,可以借鉴课文的描写方法。

(两项作业任选一项。)

信箱里的花束

教材说明

〔解题〕

信箱是用来投递和存领信件的,怎么在信箱里会有花束呢?课文以“信箱里的花束”为题,新颖别致,很容易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这篇课文是根据苏联儿童故事改编的,故事内容不仅具有较强的思想教育意义,而且贴近儿童生活,富有生活情趣。

〔结构分析〕

这篇课文记叙了小女孩娜塔娅主动帮助邮递员阿姨送信,热情地给年老的女教师送花的故事,赞扬了娜塔娅助人为乐、关心他人的优秀品质。全文可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开头至“有您的,给!她快活地说。”),写娜塔娅主动帮助邮递员阿姨送信。

第二部分(“有位年老的女教师”至结尾),写娜塔娅给年老的女教师送花。

〔语意理解〕

“娜塔娅是个乐于帮助人的小姑娘。”

这是课文的中心句。从结构上统揽全篇,引起下文;从内容上点明了主人公的品质特点,全文紧紧围绕“乐于帮助人”而展开。

“‘今天我只有一份报纸吗,小邮递员?’有家主人问她。

‘是的,但这张报纸上的文章都很有趣。’她笑着回答。”

这是报纸主人与娜塔娅的一次对话。主人亲切地称娜塔娅为“小邮递员”,体现了对娜塔娅的喜爱和对她工作的认可和信任。而娜塔娅的回答和微笑说明她态度热忱,是个善于与他人沟通和交流的快乐的小姑娘。

“‘她说不定正坐在门口等呢!’娜塔娅想,‘她一定会这么说:今天小邮递员没有来,一定是感到厌烦了!’娜塔娅心里很不好受。”

这是娜塔娅知道女教师这天不会收到信件后的心理活动。“她说不定正坐在门口等呢!”表现出娜塔娅设身处地地为别人着想,说明了她的懂事和善良。“她一定会这么说:‘今天小邮递员没有来,一定是感到厌烦了!’”表现出娜塔娅生怕女教师因为误解,而在感情上受到伤害,也担心别人怀疑自己做好事的持之以恒。正是怕产生这样的误解而让她“心里很不好受”。“厌烦”是厌倦而腻烦的意思。

“这天,女教师发现自己的信箱里摆放着一束野花。她小心地取下花来,紧紧地贴在自己脸上,随后甜甜地笑了。这时,她脸上的皱纹好像消失了,变得年轻了许多。”

这段话描写女教师在信箱里收到鲜花这个特殊的礼物后,又惊喜又感动的举动和神情。“摆放”是有顺序地、精心地放置,表现出小姑娘做事的严谨和认真。“小心地”说明女教师很珍惜这个特殊的礼物;“紧紧地”流露出她对这束花的喜爱与感动;“甜甜地”表达出她快乐无比的甜蜜心情。最后一句话进一步表现出小姑娘送来的这束花给老教师带来的愉悦心情。

〔写作特点〕

1?以事写人,人物特点鲜明。

课文通过记叙主动帮助邮递员阿姨送信和给女教师送花两件事情,刻画了一个乐于助人、善解人意,纯朴善良而又快乐活泼的小姑娘娜塔娅的形象。课文并没有刻意地突出人物的这些特点,而是通过对事情的叙述,通过人物在事情中的表现,让这些特点自然地流露出来,让读者自己去评判和感受。对如何通过典型的事情来写出人物的性格和品质特点,本篇课文具有较强的典范性。

2?描写细腻,充满生活情趣。

课文中有多处关于人物语言、心理、神情、动作的描写,如两段简洁生动的人物对话、娜塔娅的心理活动、女教师收到花束时的神情等。这些描写细腻生动,使人物形象鲜活起来,使课文充满了生活情趣。

教学建议

〔教学目标〕

1?了解娜塔娅主动帮助邮递员阿姨送信及给女教师送花的故事,培养学生助人为乐和关心他人的品质。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特别是文中人物的对话。

3?认识1个生字。

〔教学重、难点〕

理解阅读提示中的问题。

〔教学准备〕

教学挂图。

〔教学时间〕

建议本课教学1课时。

〔阅读建议〕

建议本课继续采取“读通课文,体会情感,揣摩写法”的教学策略指导学生阅读。

1?读通课文。

(1)自主读通课文,整体感知,用自己的话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2)通过同桌互读等方式检查读书效果。

2?体会情感。

讨论阅读提示中的问题:

(1)分学习小组,围绕问题进行讨论;

(2)汇报讨论结果,全班交流;

(3)分角色朗读课文,体会情感。

3?揣摩写法。

品评词句,品味课文遣词造句的准确和精当。可以让学生一人选择一句(或一词)来重点推敲,再全班交流。

4?同桌互查生字的识记情况。

5?推荐作业。

仿写课文中简洁、生动的人物对话。

能说会写

感 动

教学建议

〔教学目标〕

1?通过讲述、交流感人之事,激发学生追求友好、善良、淳朴、真诚等美好品质。

2?表达能做到有条理,突出重点;能通过语言和表情打动、感染听众;能够尊重对方,认真倾听并抓住要点。

〔教学重、难点〕

表达能做到有条理,突出重点;能通过语言和表情打动、感染听众;能够尊重对方,认真倾听并抓住要点。

〔教学准备〕

教学挂图。

〔教学时间〕

建议本课教学1课时。

〔操作要点〕

1?激情导课,引入话题。

可结合本单元主题和已经读过的四篇课文中人物的质朴纯真来导入话题。

2?明确要求,自选话题。

(1)自读文字说明,明确本次口语交际的内容和要求。让学生谈谈自己对“感动”的理解。

(2)自选话题。回忆自己经历过的或耳闻目睹过的感人故事,并思考怎样才能把事情说清楚,怎样才能突出让人感动的情节,怎样才能打动听众。

3?互相启发,互相讨论。

(1)同桌交流:注意在倾听时要认真、耐心,在表达时注意条理,语气、语调要适当,并能吸收同桌在表达、表情等方面的长处和提出的建议。

(2)小组交流:评选出最优秀的或者进步最大的同学,推荐参与全班交流。

(3)全班交流:引导学生从“是否把事情说清楚了”、“是否打动听众”等方面进行评价。

写自己经历过的事情

教材说明

本次习作要求学生写自己经历过的事情,意在通过本单元人物淳朴的情感、善良的心灵给学生以情的感染、理的启示和美的感召,同时也使学生从中学到叙述事情和表达情感的方法,进而对自己经历的事情进行反思,受到启发和教育。“写清楚事情的经过”和“写出真情实感”是具体的要求。

教学建议

〔教学目标〕

1?按照“写清楚事情的经过”和“表达出真情实感”的要求完成本次习作。

2?实事求是地评价自己的经历,客观反思,陶冶情操。

3?学习修改习作的方法,并锻炼自己修改习作。

〔教学重、难点〕

写清楚事情的经过,表达出真情实感。能根据习作内容表达的需要,分段表述。

〔教学时间〕

建议本课教学2课时。

〔操作要点〕

1?明确要求。

学生自读文字说明,归纳出本次习作的要求:一是写清楚自己经历过的真实的事情;二是要结合本单元诗文中的人和事,对自己的做法和表现进行实事求是的评价;三是要表达出自己的真情实感。

2?复习写法。

引导学生回顾本单元中的课文,进一步体会写法。

(1)怎样把事情的经过写清楚。

写清楚时间、地点、人物和事情的发生、发展及结果;突出事情的经过,把经过中人物的表现写具体(语言、行为、神态、心理等)。

(2)怎样实事求是地评价自己。

真实地写出自己当时的做法,特别是想法;要把本单元诗文中的人物作为评价的标准,对比自己当时的做法和想法,找差距,找原因。

(3)怎样才能表达出真情实感。

所写的事情必须真实;要选取自己印象最深的、对自己影响最大的、当时引起自己情感变化最强烈的事情;要如实写出自己当时的心理活动和现在的反思。

(引导学生就这三个关键问题展开讨论,教师适当予以点拨、提示和总结。)

3?起草习作。

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为学生创造一个宽松的习作氛围,重在鼓励,培养每个学生的习作信心。

4?习作讲评。

讲评要抓住本次习作的要求,对共性的问题予以评说,不足的可以通过片段练笔的方法予以弥补。讲评要突出多方参与,倡导学生自评、同学互评、家长参与、教师指导的多维评价方法,避免教师“一言堂”。讲评要以鼓励为主,善于捕捉每个学生习作中的闪光点和可喜进步。

语文七色光一

教材说明

本次“语文七色光”共安排了四项语文实践活动。第一项为语文基础知识练习,共有3个活动:一是形近字辨别组词,二是词语辨别分类,三是近义词辨析。第二项“日积月累”,内容为有关美好品质的词语积累。第三项“知识窗”,内容为关于“真诚”的一段名言。第四项是一项语文知识趣味练习。本次“语文七色光”的设计和安排不是单项的语文知识、能力训练,而是力求围绕单元主题,使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能够学会学习并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教学中,要立足学生的综合素养,突出活动的工具性和人文性设计意图,使这些练习成为夯实语文基础、发展思维、开阔视野、培养美好品质的载体。

教学建议

〔教学目标〕

1?在字词的运用中,抓特点,找规律,培养语感。

2?积累相关的词语和名言,陶冶情操,培养美好的品质。

3?在趣味练习中感受汉语的魅力和学语文的快乐。

〔教学时间〕

建议本课教学2课时。

〔操作要点〕

1?练。

第一项练习是形近字辨别组词。可让学生先独立完成练习,再组织校对评讲。评讲的要点,一看能不能读准字音,二看组词是否正确,三看造句是否通顺,四看有没有辨别形近字的好方法。

(辨别形近字最好的方法就是建立字形和字意的联系,如“拄”和“柱”,前者是“扌”旁,所以与动作有关,后者是“”旁,所以与木材有关,这样就很容易辨别和选用,可有效减少错别字。还可以引导学生通过编字谜、顺口溜等形式进行趣味辨别,如“湍”和“喘”,可编顺口溜:“河里发大水,水流湍急;口中出大气,气喘吁吁”。总之,要通过教学创新让形近字辨别这一小学阶段的传统练习形式充满趣味性和创造性。教师应及时肯定学生组词、造句中的新颖、别致之处,激励学生更有创造性地完成练习。)

参考答案:

缘故

椽子崇高

鬼祟拄拐

柱子湍急

喘气挣脱

愉悦皱纹

雏形

第二项练习是词语分类。先让学生读题,明确题目要求;再根据要求独立完成;最后师生评点校对。

(本单元的课文中描写人物神态、心理活动的词语较多,所以这项练习有助于学生将其进行科学分类,分类别识记体会语感,以便在口语、书面交流中自如运用。这里的神态应指神情、态度,心理活动包括心情和想法等。)

参考答案:

表现神态的:笑逐颜开嫣然一笑怒气冲冲……

表现心理活动的:忐忑不安心烦意乱心悦诚服……

表现神态的词语还有:全神贯注眉飞色舞面如土色目瞪口呆……

表现心理活动的词语还有:心喜若狂心灰意冷心乱如麻……

第三项练习是近义词辨析。先让学生独立完成练习,再师生评点校对。评点时要突出学生的思维过程,说说这些近义词的不同用法和自己比较的方法。

(以下几种近义词辨析方法,仅供教师参考:(1)从情感色彩方面辨析。褒义词:具有肯定或赞许的感情,如:鼓励、成果、抵御、果断等等;贬义词:具有否定或贬斥的感情,如:煽动、后果、抗拒、武断。除褒贬义之外,还有口语和书面语的区别。口语具有通俗、朴实、生动的风格,如:聊天、办法、吓唬、妈妈、生日;书面语有文雅、庄重的风格,多用于正式场合,如:谈话、措施、恐吓、母亲、诞辰。(2)从词义方面辨析。①词义涵盖的范围大小不同,如:年华——年岁、风俗——风尚,左边的词义范围比右边所指的要大。②词义侧重点不同。如“诡辩”与“狡辩”都指无理强辩,但“诡辩”着重在“诡”,即欺诈、怪异。“狡辩”着重点在“狡”,即不老实、耍花招。③词义的轻重不同。一组词的意义基本相同,但是有的适用于重要的、较大的事物,有的适用于一般的事物,有的表示的程度深、分量重,有的程度浅、分量轻。如:请求——恳求、批评——批判、担心——担忧、制造——创造。以上各组词均是前轻后重。(3)从运用上辨析。①词语的习惯搭配不同。在语言实践中,词和词的搭配有一定的习惯,不能任意组合。如:发扬——优点、作风、传统,发挥——创造性、积极性、作用、干劲;改进——工作、方法、技术,改善——生活、关系、条件。②词性和句法功能的不同。如“公然”、“公开”都含有不加掩饰地采取行动之意,但“公然”是副词,在句中只能作状语,如“公然侵入”。“公开”是动词兼形容词,在句中可充当谓语,如“真相早已公开了”;可充当状语,如“公开表明态度”;也可充当定语,如“公开的秘密”。③适用的对象不同。爱护:用于上级对下级、长辈对晚辈或同级同辈之间;爱戴:用于下级对上级、晚辈对长辈。关怀:用于上对下、长对幼,只用于对人;关心:对人对物对事均可用,对人时,用于一般人。)

参考答案:(1)清脆朴素提垒

(2)繁华冷冷清清寻觅

2?日积月累。

这是一组有关美好品质的词语。先让学生读一读、背一背,积累下来;再让学生补充一些同类的词语交流交流;还可以引导学生从多个方面谈谈对词语的理解。

(对词语的理解不一定是要让学生解释词条,援引生活经历、所见所闻、某种情境等来描述词语是一种活学活用、内化词语的好方法。)

3?知识窗。

介绍了“赤子之心”这个成语的含意、出处和用法。可以鼓励学生把孟子的话背下来。

4?动脑筋。

这是一项充满趣味性、知识性的练习。要求学生独立完成,鼓励互相帮助和交流。先把词语补充完整,再把名言填写完整。然后小组合作,编写类似的练习,看哪组编得最好。

参考答案:

(真)(诚)(才)(是)(人)(生)最(高)(美)(德)。

第二单元

本单元以“大海之歌”为主题,编排了《我爱大海》《沧海日出》两篇主体课文;在“快乐读书屋”中选编了《探索海底世界》和《归航》。在《我爱大海》中,我们看到了大海的浩瀚无际和变化无穷,感受到了海的沉静、海的凄凉和海的恐惧;在《沧海日出》中,我们看到了极其壮美的海上日出;在《探索海底世界》中,我们认识了人类探索海底世界的工具,领略了海底世界的奇异景色和物产;在《归航》中,我们经历了归航途中的艰险,人与自然的较量。几篇课文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展现了大海。“能说会写”紧扣“大海之歌”这一主题,安排了口语交际和习作,让学生用不同的方式了解大海,表达对大海的了解、认识或向往。“语文七色光”中的“日积月累”、“知识窗”、“大家一起来”也围绕单元的主题编排,使单元的学习内容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教学本单元课文,要紧紧抓住“大海之歌”这一主题,整合全单元的教学资源,把阅读与感悟、阅读与习作、口语交际以及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结合起来:一是要引导学生通过读书和搜集资料了解大海,激发热爱大海的情感;二是要引导学生学习把握课文主要内容,联系上下文,体会优美语言的表达效果和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进一步提高理解语言的能力,并不断积累语言材料,增强语感;三是要引导学生了解一些基本的、适用的写作方法,并试着将这些写法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

在学习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搜集有关资料,通过网络、影视、报刊等资源更多地了解大海,认识大海。可将搜集到的有关大海的景象、海洋的物产、海洋资源等方面的内容,在教学中作相应安排,为在“能说会写”和“语文七色光”中的学习、交流做好准备。

教师在教学时要注意各部分的内在联系,使本单元教学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3 我爱大海

教材说明

〔解题〕

本篇课文选自吴季松的《人类从这里走向海洋——西欧》。吴季松,1944年8月生,曾任水利部水资源司司长,全国节约用水办公室常务副主任,原北京奥申委主席特别助理,国际科技工业园协会顾问委员会亚洲唯一的一位委员,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顾问、教授、博士生导师,河海大学博士生导师。他的足迹几乎遍及全世界。他多次出国,在国外曾居住8年多,后写成《看世界》丛书。《人类从这里走向海洋——西欧》是《看世界》丛书中的一册。本书以翔实的材料记叙了在西班牙、荷兰、比利时、卢森堡和安道尔6个国家的见闻。书中不仅重现了西班牙、葡萄牙首创的全球航行,展现了荷兰、比利时工商业资本主义萌芽等内容,也描绘了各国美丽神奇的大自然风光。本课描绘了一个政府官员、一个学者眼里和心中的大海。

〔结构分析〕

本课按时间顺序写出了大海的多姿多彩、变幻无穷以及给人的感受。课文按“总——分——总”的结构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一自然段),写“我”因和大海朝夕相处而了解了大海。

第二部分(第二~五自然段),按时间顺序写出大海一天的变化,每一时段的特点和给人的感受。

第一层(第二自然段),写早晨的大海是沉静的,它的博大胸怀让人充满希望。

第二层(第三自然段),写上午的海是色彩丰富的,它的变幻无穷让人心生热爱之情。

第三层(第四自然段),写傍晚的海是凄凉的,会引发人的孤寂之绪。

第四层(第五自然段),写入夜的海是狂暴凶恶的,它会让人经历真正的考验。

第三部分(第六自然段),抒发了“我”对海的热爱之情。

〔语意理解〕

“我爱大海。我曾在一座岛上,紧挨茫茫大海住了一个星期,和大海朝夕相处,总算对大海有了一些了解。”

这是文章的起始段,开篇点明了“我爱大海”,这既是全文的领起,又为文章奠定了感情基调。但这种“爱”并非凭空由来,所以接下来的两个副词“曾”、“总算”交代了对海的认识过程。“总算”又表现出作者对海的感情的深厚与由来久远。但结尾只说“了解”,表达出对大海的认识也只是粗浅的,更显示出大海的神秘、博大。

第二自然段描写了海色、海声与海的性格。本段抓住了大海色彩变化的特征,以时间的推移为序,写出大海由灰变蓝,由蓝变橙的过程,并且关注到天空与海的关系,真可谓海天一色、魅力无穷。其次本段不仅抓住颜色变化的特征,而且观察细致,描写细腻,如“仿佛一个巨大的灰色幕布”描写出海天的阔大无边;“太阳早已升起,但明月仍然高悬”描画出一幅奇异的画卷。“两种颜色的细微差别使海天之间出现了一道分界线。”如果没有细致入微的体察,是不会发现这样细微的变化的。再次,本段描写不仅描其形,绘其色,而且摹其声,给人身临其境的感觉。更为深入的是,对海的认识并非仅仅来自于目视耳闻,更来自于心灵的感悟,悟出了海的性格——沉静、胸怀博大。谈到这里,不禁联想到这种性格给人的感觉是希望。

第三自然段描写了上午海色、海声和海的性格。作者在描海色时重点描写了云和海色的关系,不仅有“雪白”、“青”、“绿”、“蓝”、“灰”、“黑”等色彩变化,而且用了一个动词“发”生动地表现出云和海色的关系。“仿佛一块硕大无朋的调色板”极生动地显示出海的色彩丰富、变幻无穷的特点。在描写声音的时候,作者运用想象,充分显示出大海充满生机的性格。充分表达了作者对大海的热爱之情。

第四自然段重点描写傍晚时云的变化和航海人的感受。其中“我想当年远航探险的人,大概很容易把这些如山似岸的乌云当成陆地,为自己又发现了新岛屿或新陆地而欢呼雀跃,结果是一场空欢喜,那种失望,恐怕不在海边久住的人是难以想象的”,借助联想,把人与自然结合起来,把历史与现实结合起来,更有纵深感。

第五自然段描写海浪及给人磨练。“狂风骤起”表现大海之变幻莫测;“海浪呼啸”着眼听觉表现海浪之凶猛;“巨浪也是黑黑的”着眼视觉表现海浪之凶险;“像一头庞大的黑色怪兽,咆哮扑来,要吞没海中的一切,也要吞没岸上的一切”,采用一个比喻句,用一系列动词“咆哮”、“扑来”、“吞没”,充分表现大海的狂暴凶恶。“巨浪在征服了海洋之后,到达岸边逐渐筋疲力尽,最后用尽全力,口吐白沫倒在海滩上。”这一拟人句,不仅形象描绘出海浪的形象特征,而且展示出海浪由狂暴到平息的过程,把海的神秘莫测,狂暴凶恶表现得淋漓尽致。“这种连岸上的人都感到恐惧的时刻,在大海之中一叶孤舟上的人又是什么心情呢?”用比较显示出入夜的大海给人的感受。“只有这种时候才能考验真正的远航探险者,也只有经历了这种考验的远航探险家才能到达目的地。”阐发生活的哲理:只有经历了险境的考验,才能达到目的地。

“我爱海,爱海的浩翰无际,也爱海的变幻无穷。”

总结全文,与开头呼应,深化主题思想。

〔写作特点〕

本篇是以大海为对象的写景文章,在写法上有很多值得借鉴之处。

1.描绘了一幅有声有色的海的画面。本篇作者抓住大海的颜色、声音特点,借助多种手法,进行细腻描绘。色彩变化无穷,形状姿态万千,声音各具声势,动静结合,声色结合,给人身临其境之感。

2.本文以时间为序安排结构,详尽而条理清晰地展示出大海由清晨到上午,到傍晚及到入夜各个时段的变化过程。让人仿佛在海上航行了一天,亲见大海的一天中的变化,经历了一次喜怒哀乐的心灵历程。

3.揭示了丰富而深刻的哲理。大海有灵性;大海的性格犹如人的性格。本篇让我们充分感悟了大海的性格与魅力,也尽情享受着大海的赐与:它给我们以希望、活力和激励。

教学建议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读懂课文内容,从课文中感受大海的浩瀚无际和变幻无穷,体会作者对海的深厚感情,培养学生对自然界的感受能力。

3.在阅读中揣摩课文的顺序,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

4.认识3个生字,正确书写11个生字。自选积累课文中优美的词句。

〔教学重、难点〕

1.朗读课文,感受大海的浩瀚无际和变幻无穷,体会作者对海的深厚感情,培养学生对自然界的感受能力。

2.整体把握课文内容,弄清叙述顺序,学习表达方法。

〔教学准备〕

请学生在课前搜集、交流自己对大海的了解情况和感受,如图片、书籍、文章、录像、音乐等。

〔教学时间〕

2课时。

〔操作要点〕

1.读书指导。

(1)关于教学的整体把握。课文以“我爱大海”为题,开篇和结尾首尾呼应,正文分别按照清晨、早晨、上午、傍晚和入夜的时间顺序,具体描写了大海在不同时间的颜色、动态和人们的感受,最后以“浩瀚无际”、“变幻无穷”点睛,说明了爱海的原因。文章层次清晰,脉络分明,利于学生从整体上把握全文的内容。课文最突出的特点在于,作者没有孤立地描写大海,而是将景与情紧密联系起来写,且情是由景而产生的联想,这就给阅读留下了比较广阔的空间。在这个空间里,学生可以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想象大海的变幻,联想航海人的不同感受,也可以把自己当作航海人,进行体验和感受。教学本文时,要在引导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抓住不同时段的海的变幻,让学生在读中想象,在读中联想,在读中体会作者的感情,在读中丰富自我感受,在读中体会文章的表达方法。

(2)课前准备。教学前,可以鼓励学生通过多种方式查找与大海相关的资料,如描写大海的文章、书籍,描绘大海的图片以及影视资料。既为学习本文做准备,也为后面的口语交际做准备。另外,根据本地教学条件,教师可以制作与课文相关的多媒体课件。

(3)阅读指导。

①导入新课,进行关于海的谈话。可以和学生开展启发谈话,请学生谈谈自己所了解的大海,在谈话中揭示课题。

②初读课文,初识大海容颜。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内容。初读课文的环节不等于学生的自读和预习,必须抓实抓好。一是要让学生读准字音,读顺句子,把课文读通畅。二是在读熟课文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内容。可以根据课后思考题,在默读课文的基础上,让学生填一填下面的空格:

在课文中,作者按照的顺序,写了大海的、大海的以及人们对于大海的。读了课文,你觉得大海的容颜是的。

③精读课文,触摸大海的灵魂。课文是按照时间顺序描写和叙述的,教学切忌逐段分析讲解。应该以学生为主体,在整体把握的基础上,让学生自由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段落和语句,边读边想象和联想,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感受力。可以参考以下的环节。

第一步,默读课文,感受海的形象。画出写大海在不同时间的颜色、动态和人们感受的语句,然后填写课文思考练习中的表格。这一步的主要意图是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感受大海的形象。

第二步,品读想象,理解海的特点。首先,小组交流自己所填的表格,相互之间说说自己的感受。然后,抓住给自己印象最深的时段,品读课文,展开想象,理解海的特点。教师可以进行如下的指导:你对哪个时段的大海印象最深?读一读大海给你的印象。在朗读的基础上,展开想象,想象这一时段大海的景象。逐步体会出早晨的大海是沉静的海,上午的大海是变幻的海,傍晚的大海是凄凉的海,入夜的大海是让人恐惧的海。如果你是航海人,在这样的海里会产生什么感受?引导学生结合实际,展开联想。要注意学生独特的体验,升华学生对海的认识。这一环节是整个阅读的重心所在,要注意以学生为主体。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应用多媒体课件,帮助学生阅读理解。

第三步,诵读课文,铭刻对海的记忆。可以请学生带着自己的感受,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展开朗读和背诵。

④领悟表达方法。

首先请学生带着自己的体会朗读全文,然后说说从课文中学到了哪些表达方法。要结合课后的练习引导学生体会作者这样写的好处。

2.积累内化。

(1)把读课文后的感受写下来。可以写在课文中,也可以写在另外的笔记本上。

(2)把文中的四字词语抄写在“自选词句”栏中。

3.迁移练习。

(1)识字和写字。注意纠正“粼”、“庞”、“骇”等字的读音。练写课后的11个生字。注意写好“罩”、“屿”、“墨”等笔画复杂的字。

(2)找出课文中打比方的句子,抄写下来。

4.实践活动。

根据自己的想象和理解,选取课文中某个时段的大海景象,画一幅画。

资料

〔吴季松〕1944年生,辽宁省沈阳市人。1968年毕业于清华大学;1979~1981年作为改革开放后首批出国访问学者,在法国从事受控热核聚变科学技术实验研究;1992~1993年参与国际“知识经济”概念创意;2000年其所著《知识经济》获第12届中国图书奖;2004年的12月,从中国水利部退休。现任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吴季松是我国水资源专家,24年间到过50多个国家,在国外度过8个春秋。吴季松会3门外语,每到一处,关注的都是人、历史和自然,他的目光里有对人性的思考,有对历史长河的追溯,有对世界未来的思索。他总结自己独特的经历,写成了《看世界》一书,本文就选自于其中的《人类从这里走向海洋——西欧》。

〔海水的颜色为什么不一样〕海水是透明体,当太阳光透射进海水时,被分解成红、橙、黄、绿、蓝、靛、紫七色光线,海水能吸收波长较长的红、橙、黄光线,而较少吸收波长较短的蓝、紫色光,所以蓝、紫光能透射到海的深处,容易被海水分子散射出来,因此人们看到海水是深蓝色的。我国南海很深,呈现蔚蓝色;东海较浅、浅海底繁生着许多绿色海藻,东海看上去就成了绿色的;黄海也较浅,加之黄河、海河每年挟带大量泥沙流入黄海,使黄海变成浑浊的黄色。

4 沧海日出

教材说明

〔解题〕

这是作家竣青写的一篇散文。“沧海”即大海,题目将大海和日出这两种极具观赏价值的景致联系起来,使人顿生美感。大海的浩淼和日出的壮丽相融相衬,历来为文人墨客着意描画,名家笔下关于海上日出的文章也不在少数,而作家竣青的这篇文章独具细腻和壮美的特色。

〔结构分析〕

课文描写了在北戴河东山鹰角亭上观看日出的情景,按照时间和方位的顺序,本文可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第一自然段),写北戴河著名的24景当中,最壮丽的景致是在东山鹰角亭上看日出。

第二部分(第二~三自然段),写“我”早起前去看日出及日出前的柔美景色。

第三部分(第四~五自然段),写日出的过程。课文具体描画了日出前后朝霞的色彩变化和日出时太阳“跳”出海面时的千变万化的绚丽美景。

第四部分(第六~七自然段),写日出给山峰、树木、庙宇、楼房及渔村等景物涂抹上神奇色彩的优美画面。

〔语意理解〕

“人们告诉我,在北戴河那著名的24景当中,最美最壮丽的景致,要算是在东山鹰角亭上看日出了。”这句话写出了在北戴河东山鹰角亭上看日出久负盛名,为人们所赞誉、传扬。北戴河位于秦皇岛市,历来是著名的避暑胜地和风景区。在24景中能堪称“最美最壮丽的景致”,当然引得作者趋之前往,一睹为快了,也自然地引起了下文。

“这广阔无垠的天空和大海,完全被粉红色的霞光融合在一起了,分不清它们的界限,也看不见它们的轮廓,只感到一种柔和的明快的美。”这是写日出前霞光给天空和大海带来的柔美景象。粉红色的霞光色淡光弱,映衬下的天空和大海相接处水天一色,是一种“柔和”的美;天空晴朗,晨星寥落,空气清鲜,是—种“明快”的美。

“朝霞渐渐变浓变深,粉红的颜色,渐渐变成了橘红,以后又变成为鲜红了。而大海和天空,也像着了火似的,通红一片。”从“粉红”、“橘红”到“鲜红”、“通红”,细腻地写出了朝霞的色彩变化过程,预示着太阳距离海平面越来越近,光芒越来越强烈。

“在那太阳刚刚跃出的海面上,金光特别强烈,仿佛是无数个火红的太阳,铺成了一条又宽又亮又红的海上大路,从太阳底下,一直伸展到鹰角亭下的海边。这路,金晃晃红彤彤的,又直又长,看着它,仿佛使人觉得:循着这条金晃晃红彤彤的大路,就可以一直走进那太阳里去。”这是写太阳跃出海面后的壮丽景象,前句写景,后句是作者的联想。强烈的光芒照射在海面上产生反射,海面变得一片耀眼,所以说“仿佛是无数个火红的太阳”。之所以说“铺成了—条又宽又亮又红的海上大路,从太阳底下,一直伸展到鹰角亭下的海边”,是因为作者立足鹰角亭,沿着反射的光芒看去,就是一条又宽又长的光彩带子,在作者的想象中,成为一条可以循着走进那太阳的“路”。

“于是,那山峰、树木、庙宇、楼房,就在这袅袅的炊烟和晨雾之中,时隐时现,似真似幻。眼前的这幅带有神奇色彩的优美画面,多么像那虚幻缥缈的仙境!”这是写日出后的奇妙景象,在太阳“金晃晃的红光”的映照下,在“薄纱似的晨雾”的笼罩下,山峰、树木、庙宇、楼房等景物有时看的见,有时看不见,有时看得分明,有时看得模糊,有时呈现出原本的色彩,有时呈现出金晃晃的神奇色彩……难怪这种情景给人宛若仙境的感觉。

〔写作特点〕

1.描画细腻。

课文细致地描写出日出前、日出时和日出后的壮美景观,使读者身临其境,通过文字就可以感受到、想象出北戴河日出的壮观。从朝霞“粉红”、“橘红”、“鲜红”到“通红”的色彩变化,从“冉冉升起”到“猛地一跳,蹦出了海面”的日出过程,从“金晃晃的红光”到“薄纱似的晨雾”的虚幻缥缈的美景,都体现了作者细腻的笔触。

2.想象丰富。

日出前四周的静,在作者的想象中是被“眼前这柔和美丽的霞光所陶醉了”;日出时太阳跃出海面后的壮丽景象,在作者的想象中是“一条又宽又亮又红的海上大路”,一条可以循着走进太阳的金光大道;日出后薄雾中的山峰、树木等景物,在作者的想象中又“多么像那虚幻缥缈的仙境”。作者丰富瑰丽的想象,使文章更具诗情画意。

教学建议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读懂课文内容,从课文中感受沧海日出的美和壮观,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对美的感受能力。

3.在阅读中揣摩课文的描写顺序,领悟作者描写日出景色的方法。

4.认识9个生字,正确书写11个生字。自选积累课文中优美的词句。

〔教学重、难点〕

朗读课文,感受沧海日出的壮观和美丽;学习描写日出景色的方法。

〔教学准备〕

1.请学生在课前搜集、交流海上日出的图片,背诵巴金的《海上日出》。

2.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

2课时。

〔操作要点〕

1.读书指导。

(1)关于教学的指导思想。学生在此前已经学习过巴金的《海上日出》,并阅读过峻青的《雷雨》,对大海日出的景象和作者,学生都不会感到太陌生,这使得阅读本文有了较好的基础。但是,本文所描绘的景象与学生的经验积累毕竟有距离。教学时,可以紧扣“美”和“壮观”,通过阅读,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领会作者笔下壮观的日出美景。课文的内容比较浅显,不要进行细致的分析讲解,重点放在朗读和想象上,注意在读中引导学生想象,在读中培养学生的语感,在读中提高学生对美的感受力。尤其要把培养学生的审美素养作为教学本文的重要任务加以落实。总的来说,可以扣住一个“美”字来教。

(2)关于教学中要注意的几个关键环节。

①导入新课,唤起探求“美”的欲望。本课导入的方法有很多,可以借助多媒体课件,可以使用优美而富有激情的语言,可以从学生的前期阅读和积累入手,也可以由课题入手。导入新课时,要注意理解课题,激发起学生阅读的兴趣和对美的渴求。

②初读课文,整体感知“美”的篇章。一是请学生自由读课文,读准生字的音,把课文读流利;二是把课文中的词语画出来,读一读,对于不理解的词语,借助词典等其他手段弄懂他们的意思;三是从整体上把握课文的内容,用简短的话概括出来,并了解课文叙述的顺序,弄清楚课文是按照“日出前——日出时——日出后”的顺序描写的,重点描写了“日出时”的壮观景象。

③自由读文,引导展开“美”的想象。可以先让学生自由读课文,边读边展开想象。再说说在读课文时,在自己的脑海里面呈现出了哪些画面,给这些画面取个名字,批注在文字旁边。如“晓星残月图”、“漫天红霞图”、“壮美日出图”、“西山仙境图”(学生可以有自己独特的体验),而这些融汇在一起就构成了壮观的“沧海日出图”。

④诵读课文,品味咀嚼“美”的语言。可以按以下几步进行:第一步,先请学生选择自己喜欢诵读的段落,想一想应该怎么读,然后自己大声地读一读;第二步,听读评价,听老师朗读,或者听同学朗读,一边听一边评价读得怎样;第三步,朗读欣赏,即让学生朗读。

这一阶段的教学重点是训练学生的语感,教学要注意:始终把握“读”这个重点;必须把“话”变成“画”,要读得有声有色,有情有味;可把第三、四自然段作为诵读的重点,可以读到背下来;要用各种朗读的方式,如指名读、齐读、小组读、个人读、教师范读等;教师也要读,用自己的朗读感染和带动学生。

⑤回归全文,交流倾诉“美”的感受。可以抓住课后的思考题,在读了全文之后,说说沧海日出“美”在哪里,“壮观”在哪里,整体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使学生的审美享受在交流和倾诉中得到升华。

⑥揣摩语言,学习体会“美”的表达。在学生充分朗读的基础上,组织学生讨论:从课文中,我们学到哪些描写日出的方法。教师在学生讨论交流的基础上,适当作小结。可以让学生写一写自己所看到的某个地方日出的景象。

2.积累内化。

(1)有感情地朗读全文,背诵第四自然段。

(2)在课文或者笔记本上写下自己阅读本文的感受,三言两语即可。

3.迁移练习。

(1)识字和写字。要注意“婪”、“寥”是边音,不能读成鼻音,“袅”读鼻音,“冉”的声母要读准。要注意写字的指导。可以采用听写形式,将难写的字指导到位。

(2)在句子中的括号里填写恰当的词语,体会描写的生动、准确。

①东方的天空,()了粉红色的霞光,大海,也被这霞光()了粉红的颜色。

②朝霞渐渐(),粉红的颜色,渐渐变成了(),以后又变成为()了。

③开始的时候,它升得很慢,只露出了一个(),不久,这()很快地在扩大着,扩大着,()。到后来,就已经不是(),而是(),()。

4.语文实践。

(1)画一画,根据课文的描写,画一幅《沧海日出图》。

(2)写一写,用学习到的描写方法,写自己所看到的某处日出的景色。

资料

〔峻青〕原名孙俊卿,1922年生于山东省海阳县,1940年参加革命,在地方抗日民主政府工作。1945年到1948年间,曾任胶东区党委机关报《大众报》记者,新华社分社随军记者,敌后武工队小队长等。1948年春随军南下,1952年调中南文联从事专业创作。同年冬,去家乡胶东深入生活,后调上海文联工作。早在20世纪40年代,峻青就开始了文学创作,建国后他发表了一系列优秀的短篇小说,曾结集为《黎明的河边》《最后的报告》《海燕》等。1959年作者又以自选短篇小说集《胶东纪事》向国庆十周年献礼。除小说外,峻青还写了不少优秀的散文,主要作品集有《欧行书简》《秋色赋》。

〔北戴河〕位于渤海湾北岸中部,河北省东北部,距北京270千米。面积70?14平方千米。为秦皇岛市辖区,下辖海滨镇、戴河镇、东山街道办事处、西山街道办事处和省级北戴河经济技术开发区。北戴河在商、周属孤竹国,春秋战国为燕国,秦汉、隋属辽西郡,唐为河北道营州,明、清属永平府。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被清政府辟为避暑区,在这里诞生了中国第一条旅游铁路专线、第一条航空旅游航线,第一个19洞高尔夫球场等诸多中国旅游史上的第一,被誉为中国现代旅游业的“摇篮”。1948年11月解放,1954年2月始称北戴河区。1985年,在北戴河金山嘴发掘出秦行宫遗址,为北戴河源远流长的历史提供了确凿的证据。

北戴河为全国最大的休疗基地和健身康复中心。1982年,国务院公布其为首批“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1991年被评为“中国旅游胜地四十佳”之一。1999年评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和“全国园林式城市”。2002年被命名为“河北省环境保护模范城区”旅游景区的有:中海滩景区、鸽子窝景区、联峰山景区、碧螺塔景区。

北戴河地处中纬暖温带,属暖温带半湿润季风型大陆性气候,盛夏平均气温22-25℃,年平均气温12℃。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58.19%,人均公共绿地43平方米,空气中每立方厘米含负氧离子7000个,素有“天然氧吧”之称。北戴河背倚燕山,南临渤海,海岸线长18千米,滩宽海阔、沙软潮平。具备“海洋、沙滩、空气、阳光、绿色”这几个世界海洋旅游的要素,北戴河地质构造复杂,具有剥蚀平原、海积平原、低山区等多样性的地貌类型,构成了独特而秀美的城市个性景观。境内动植物资源丰富,特别是鸟类资源,共有412种,占我国鸟类资源的1/3,其中有国家重点保护鸟种68个。

快乐读书屋 二

探索海底世界

教材说明

〔解题〕

这是一篇介绍科普知识的说明文,讲述了人类探索海底世界的历程,介绍了丰富美丽的海底世界。

〔结构分析〕

课文共有5个自然段,可分为三大部分。

第一部分(第一~二自然段),讲述了人类探索海洋的历程。

第二部分(第三~四自然段),介绍了海底丰富的海洋生物和美丽的景色。

第三部分(第五自然段),总结全文,引人深思。

全文采用了“分—总”结构。

〔语意理解〕

“自古以来,人类对神秘的海底世界就有着浓厚的兴趣。然而,由于人在水中呼吸困难,而且入水越深,……,所以潜水便成为一种艰难的事情。”

“兴趣”,这是探索海洋的动力。后面的转折交代探索历程的艰难和艰难的原因。

“虽然这样,对于神秘的海底世界,人们所了解的还是非常少。”

这句话用“虽然……还是……”句式既总结前文,又对内容作了客观的评价,“神秘”与“有限”显出作者语言的严谨与科学的态度。

“如果你有机会身临其境,你将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海洋生物。你也许会看到纤细的斑马鱼,也可能碰上庞大的鲸鱼,你也许会看到高贵的龙虾,舒展着长须,在水中婆娑起舞;也可能看到狡猾的章鱼,抖动腕足,在水藻中躲躲闪闪,伺机攻击猎物。偶尔你也会碰上笨重的海龟,看它慢条斯理地在海中游来游去。”

这一段生动地描绘出生活在海底的众多而神奇的海洋生物。先用一个假设句领起下文,然后用排比句生动形象地描绘出海洋生物的丰富。同时,拟人手法的运用更使描写生动传神。“婆娑起舞”指舞姿优美;“伺机”指观察守候、等待机会,生动地描绘出章鱼的“狡猾”;“慢条斯理”形容动作缓慢,不慌不忙,把大海龟描写得形象生动。这样的海底真的令人神往。

“在碧绿澄清的海水中,你还会看到美丽的珊瑚。有白的、黄的、绿的、紫的、蓝的,五彩缤纷;有的像鹿角,有的像松柏,有的像菊花,千姿百态,把海底点缀得像一座花园。在珊瑚礁附近所看到的鱼儿更美丽。鱼群披着五颜六色的鱼鳞,在碧绿的海底闪耀着七彩光芒,穿梭来往,上下翻腾,变幻出千百种花样,蔚为奇观。”

这段描绘出海底美丽的景色,抓住珊瑚和鱼群两种有代表性的景物,为我们展现出一幅五彩缤纷、绮丽神奇的海底图画。先着眼珊瑚的色彩,又描绘其形态;先着眼鱼儿的色彩、又着眼于其动态,难怪作者会赞叹“蔚为奇观”,读者也会有同感。

“烟波浩渺,白浪滔滔的海洋底下是一个怎样的世界?你是不是也想潜入大海,亲眼看个究竟呢?”

用问句结尾,既表现出海底世界的丰富神秘、探索路程之艰难,又引起读者更浓厚的兴趣。

〔写作特点〕

1.层次清晰、结构严谨。

本文主体部分采用并列的结构方式分别介绍了探寻海底世界的历程、描述了海底世界的丰富美丽。而探寻历程又采用时间顺序,明晰地交代了“最初”、“后来”、“近代”时的探索过程。后半部分又采用并列方式分别描述了海底丰富的海洋生物和美丽的景色。结尾用问句收束全篇,使全文层次清晰、结构严谨。

2.科学性与文学性的统一。

本文是一篇科普说明文,具有严谨的科学性。科学性首先表现在内容上,如关于潜水工具的介绍,关于海底潜水时间、深度的说明等;另一方面表现在语言上。本文用词准确、严谨,具有很强的科学性,如“简单的潜水工具”、“非常有限”、“局限”等。但本文又有浓厚的文学色彩,表现在对海底丰富的海洋生物和美丽的海底景色的描绘上,文章还采用了多种修辞手法,用语生动、形象、恰当。

教学建议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读懂课文内容,了解人类探索海底世界所凭借的工具,了解奇异的海底世界,激发学生主动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兴趣和欲望。

3.认识7个生字,自选和积累课文中的词语和句子。

〔教学重、难点〕

朗读课文,体会海底世界的奇异和美丽。

〔教学准备〕

搜集有关人类探索海底世界的资料图片、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

1课时。

〔阅读建议〕

1.课文内容很浅显,学生容易读懂。由于讲述的是人类在探索海底世界过程中所使用的潜水工具以及学生很少知道的海底生物和景色,学生会很感兴趣。因此,应该放手让学生阅读。在阅读了解人类所使用的潜水工具时,可以出示一些海洋潜水工具的图片、录像等,以帮助学生了解;在阅读认识体会海底生物和奇异景色时,可以结合图片、录像激发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丰富学生的感受。在学生读懂内容的基础上,组织学生讨论:为了更多地探索和了解大自然的奥秘,我们今天应该做些什么?

2.指导过程。

(1)谈话导入新课。可以让学生交流自己所了解的海洋世界,引出课题,齐读课题,重点要抓住“探索”一词,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2)紧扣“探索”,感知课文。请学生自由读课文,读音要准确,在读中认识生字,并把生字所带出来的词语画上记号,再读一读。在认识生字新词的基础上,又流利地通读全文。然后简要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可以写在课本上。

(3)紧扣“探索”,了解潜水工具。先让学生自由读课文,说说从课文中知道了哪些潜水工具;然后出示课件或者相关资料图片,深化学生的感性认识。

(4)紧扣“探索”,认识海底世界。可以让学生先自由读,一边读一边想象;然后播放相关录像或者出示图片,帮助学生认识海洋生物。没有条件的地方,老师要注意挖掘课程资源,尽量找到相关的资料。也可以引导学生回忆自己在电视、电影中看到的海洋世界。课文的第4自然段描述了海底世界的奇异景色,要多让学生朗读,可以齐读、可以指名读,可以分小组读,要在朗读中培养学生的语感。

(5)紧扣“探索”,激发学生探究欲望。可以齐读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引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如果你想潜入大海,你准备用什么样的潜水工具?你自己还想设计出怎样的潜水工具来?此环节是对课文学习的拓展和延伸,要注意把握尺度,不能无限制地发散。

3.积累内化。

(1)认读课文中的生字。

(2)摘记课文中的词语和句子。

4.拓展活动。

课外可以组织学生开展一次“探究海底世界”的活动,为后面的学习活动做准备。

资料

〔潜水服的历史〕潜水服是潜水作业的必备器具,可以看做是深潜器的辅助设备。潜水服的设想出现较早。1617年,凯斯勒曾设计出一种水中服装和空气皮袋,但没有实际使用。1679年,意大利人博雷利创制了世界上第一套潜水服,即对原来那种只露出两只眼睛并装有一根通气管的头盔式的潜水服进行了改进。他创制的潜水服是一种与现代潜水服相似的密封装备,潜水服里靠气泵保持空气流通,潜水员穿上它就可以避免或减轻水下的压力。

1715年,莱思布里奇制出了一种皮制潜水服,但这种潜水服只能在3.5米以内的水深中使用。1797年,克林盖特设计制造了用锡制圆筒帽罩在头部、用皮革制成救生衣的潜水服,并取得了潜水的成功。1819年,英国人西贝发明了一种比较成功的水面气泵式潜水服,这种潜水服与水面的空气唧筒相联结,并配以钢制的头盔,可以潜到水下75米的深处。1857年,法国人卡比罗尔发明了用橡皮制成的潜水服,这种潜水服经过多次改进,至今仍在使用。

1865年,鲁凯罗尔的德奈鲁里将西贝的头盔和卡比罗尔的橡皮潜水服结合起来,制成了自由式潜水服。这种潜水服有一个随水深改变气压的自动调压箱,潜水员可以在与水面无任何联系的情况下在水下自由行动。同时,使用这种自由式潜水服,就不再需要向潜水员压送空气了。

1924年,美国海军研制出了氦氧混合气体送气法,使用这种设备可使潜水深度达到150米。1943年,法国海军少校库斯陶设计出一种具有150~200标准大气压的背负式压缩氧气瓶水中呼吸器,从而使潜水员可以远离母船而潜入水下40米深处,它使潜水员不再受母船送气的限制,潜水作业领域不断扩展。

归 航

教材说明

〔解题〕

《归航》是一篇短篇小说。讲述了一些渔民黑夜归航时与凶险的大海顽强斗争,最终平安归来的故事,歌颂了渔民不畏艰险、勇于战胜困难的战斗精神。

〔结构分析〕

小说由九个自然段构成,根据情节发展可分为五部分。

第一部分(第一自然段),故事的发生——渔民们黑夜归航。

第二部分(第二~三自然段),故事的发展——接近海岸波涛突涌。

第三部分(第四~七自然段),故事的高潮——渔民们勇战波涛。

第四部分(第七~八自然段),故事的结局——渔民们平安脱险。

第五部分(第九自然段)尾声。

〔语意理解〕

“奔跑了一天的太阳终于躲藏了起来,黑夜的暗影笼罩了大海,掩盖了天空,抹去了美景。”“微风轻轻地吹着,波浪无力地拍打着船舷,碰上去又离开,丝毫也没有增加航行的困难。”“海浪起伏,在海水有力的推动下,越来越高,急剧跳起又猛然落下。”

“一个汹涌咆哮的浪头刚刚过去,又一个浪紧接着就打来了。”

“海岸近处的海水,遭到海岸的抵挡,波涛滚滚。”

环境描写是小说的三要素之一,以上内容都是环境描写。这些描写展示出环境的变化过程,由宁静祥和到惊心动魄;环境的变化推动了情节的发展,如果没有海上环境的突然变化,也不会有归航的艰难历程和归航后的快乐;环境描写也可以起到衬托人物性格的作用,平静时的“不能完全放心”,波涛涌起时的“拼命划桨”,巨浪涛天时的“机智”和“力量”,凶猛狂怒时的“登岸”,通过环境相互的衬托,使人物形象更鲜明。

“然而,渔民们多年的经验使他们想到,现在还不能完全放心。说不定就会出现什么样的危险,航程还很远,而这一段路还笼罩在黑暗之中。”

这段描写,充分显示出渔民的内心活动,表现了历经风雨的渔民具有丰富经验,沉着应对艰险的特点。

“尽管船员们拼命划桨,船也很难再前进一点。”

“这时候划桨人需要有高度的机智和强大的力量。”

“他们有着多年来获得的职业经验,谙熟海洋变幻无常的性格,因此他们现在能巧妙地借着海浪的力量,在这惊心动魄的搏斗中向海岸靠进。”

“到现在,他们在狂怒的海洋上已经战胜了许多困难。”

面对大风大浪,渔民们凭着顽强的毅力、无畏的精神和丰富的经验、无比的机智不懈地抗争着,他们在争取机会,在争取生命。

“仅剩下一丝气力的人们,在这场动人心弦的搏斗中,战胜了狂怒海浪造成的障碍,终于登岸了。人们都感到平安脱险后的无上的快乐,以及几乎浑身无力的疼痛的感觉。”

渔民们终于战胜了海浪,这胜利的结果是渔民搏斗换来的,他们为自己争取了生命。

“在黑夜的阴影里,那强有力的海洋深处隐藏着一个残暴的可怕的力量,和许多不可知的秘密,但人们还是奇妙地摆脱了它的巨爪。”

议论结尾,揭示了文章赞美靠勇气、力量战胜困境的主题。

〔写作特点〕

1.鲜明生动的人物刻画。

小说塑造了一群顽强与海浪搏斗、最终取得胜利的渔民的形象。他们不畏艰险、勇于抗争;他们经验丰富、机智果敢;他们热爱生活、珍爱生命;他们奏响一曲勇敢者的赞歌。小说通过对人物的行动、心理描写进行人物刻画;并借助环境烘托,使人物形象鲜明、性格突出。

2.曲折生动的情节设置。

小说线索单一,沿着归航的经过展开情节,但由于险象迭生,因而情节曲折生动,扣人心弦。开始的平静已存于无声处听惊雷之势,紧接而来看见海岸线了,使人充满希望,但忽然细浪变凶猛,船员拼命划桨的波折,又让人心存牵挂,而后险象环生,更是扣人心弦。直至渔民们脱离危险,在完成情节设置的同时,也满足了读者的审美需求。

3.细致的环境描写。

本文的环境描写抓住了海浪的变化特点。典型细致的环境描写推动了情节发展,衬托了人物性格。

4.贴切、优美、精炼的语言。

本文用语贴切,如课文开头环境描写中的“笼罩”、“掩盖”、“抹去”几个动词,又如“微弱的细浪”、“急剧跳起又猛然落下”等描写,用词都十分恰当贴切。本文行文优美,语言生动形象,如“微风轻轻地吹着,波浪无力地拍打着船舷”,“岸上闪耀着灯光”等。另外,文章篇幅短小,内涵却很丰富,这得力于用语的精炼。

教学建议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读懂课文内容,了解渔民们在归航途中遭遇的艰险,体会渔民们不怕困难和艰险,勇敢战斗,执著前进的精神,并从中获得人生启示。

3.认识“橹”、“谙”2个生字,自选和积累课文中的词语和句子。

〔教学重、难点〕

朗读课文,体会渔民们不怕困难和艰险,勇敢战斗,执著前进的精神,并从中获得人生启示。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教学用的图片或者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

1课时。

〔阅读建议〕

1.阅读指导中要注意的几个问题。一是阅读要注意从整体入手,注意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掌握课文内容;二是要让学生充分地朗读课文,在朗读中体会渔民在困难和危险面前充满信心、无所畏惧的精神;三是在学生读懂内容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思考,在我们的人生中有时也会遇到困难和危险,我们应该怎么办;从渔民的归航过程中,我们能获得怎样的启示?从而使阅读上升到一个高度。

2.阅读指导。

(1)导入新课。可以利用课文前的导语,揭示课题。

(2)整体感知课文内容。请学生自由读课文,读文后,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可以让学生把课文的主要内容批注在课本上。

(3)朗读精彩段落,体会课文内涵。可以分三步开展:首先,学生选自己认为最精彩的段落,自由地朗读;接下来,指名朗读精彩段落,其他学生边听边想象当时的情景;然后,请学生说说从朗读中体会到了什么,说的时候,可以结合具体的句子来谈。这一环节主要以朗读感悟为主,重在指导学生读出感受来。

(4)讨论:是什么使渔民们战胜了困难,顺利归航?你从课文中得到了哪些启示?要注意引导学生归纳:在困难和危险面前,一要有战胜困难的信心和勇气;二要朝着既定目标勇往直前,不能妥协;三要用智慧来战胜困难。

3.积累内化。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把自己当作文中渔民的一员,同桌之间相互讲一讲自己归航途中与风浪搏斗的情景。

4.词句积累。

课文中有一些用得比较好的词语,可以让学生做自选词语练习,积累下来。

能说会写

我所了解的大海

教学建议

〔教学目标〕

1.通过搜集资料、自己体验和相互交流,增进学生对大海的了解。

2.培养学生亲近大海,亲近自然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1.通过各种方式了解大海。

2.能介绍自己所了解的大海,各抒己见。

〔教学准备〕

课前,请没有看到大海的同学通过读诗文、看图片、看电视、上网、问别人等多种方式和途径去了解大海;请看到过大海的同学准备相关的资料,如日记、照片、DV资料等。学生在准备时,教师也要作相关准备,如制作多媒体课件,搜集一些相关的诗文和图片等。

〔教学时间〕

1课时。

〔操作要点〕

1.要做好本次口语交际的前期准备工作。在学习前面的课文时,就要为本次的口语交际活动作铺垫。

2.创设交际情境。可以用多媒体(或者图片)展现大海的画面,播放歌唱大海的歌曲,教师用充满激情的话语,激发起学生对大海的向往和遐想,揭示交际的话题。

3.小组交流。以小组为单位互相交流。交流时要说明自己是怎样了解大海的。鼓励学生各抒己见,不能走过场。学生可以展示自己搜集的大海图片,可以播放拍摄的DV作品,可以背诵描写和歌颂大海的诗文,还可以吟唱表现大海的歌曲。在小组交流的基础上,推荐展示比较有特色的同学在班级交流。学生小组交流的时候,老师可以是倾听者,也可以参与某个小组交流。

4.全班交流所了解的大海。请小组推选的同学到讲台前面介绍自己所了解的大海,大家可以随时补充,要引导学生展开评价,注意鼓励。不仅评价讲述的内容,还要评价说话者的仪态、语言等等。这一过程中,要充分体现交际的功能,体现师生之间的交往和互动。

5.自由交流自己所了解的大海。要照顾大多数的学生,给那些想说而没有机会说的同学以机会。自由发言阶段,要体现互动,注意评价。

6.拓展延伸,为写大海作铺垫。通过交流我们了解的大海,你对大海有什么新的认识,有怎样的理解,有什么向往,可以让学生围绕这个话题,各自发表自己的意见。最后,可以精心设计集体背诵与大海有关的诗文和共唱歌曲等环节,在群情激昂中结束本次交际活动。

写一写对大海的了解或向往

教学建议

〔教学目标〕

1.通过习作,提升学生对大海的理解和认识,激发学生对大海的向往之情。

2.学习用不同的习作形式表达自己的理解和认识,做到想象丰富合理,表达清楚、具体、生动,有真情实感。

3.学习修改自己的习作。

〔课前准备〕

组织学生交流自己对大海的了解。

〔教学时间〕

2~3课时。

〔操作要点〕

1.指导中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

(1)弄清习作的意图。本次习作要求学生写自己对大海的理解、认识或向往,不同于平时写的一般意义上的写实作文和想象作文。要求比较高,训练的难度较大。指导时,尽量让学生结合自己的了解或切身经历来写,也可以展开想象写。

(2)注意读、说、写的结合。学生的阅读和交流是本次习作的基础,训练时要把前边的阅读和口语交际活动联系起来,不要孤立地进行习作训练。

(3)开放习作的形式。可以写成简短的记叙文,也可以写成诗歌和散文,要让学生自由地表达,有创意地表达。由学生自拟题目。

(4)在习作的字数上不能提过高的要求,给学生一个宽松的表达环境。同时要引导学生修改习作,交流习作。

2.指导建议。

(1)打开话匣子。

同学们,在本单元的学习中我们阅读了一些讲述大海的文章,还通过其他途径了解了大海,现在,请你们把自己对大海的理解或认识向大家汇报一下,交流交流自己的感受。

学生自由交流。学生可以结合自己阅读的文章、自己的经历和在口语交际课中的了解来谈。教师要时刻鼓励学生。特别要给那些想说、但没有机会说的同学创造条件,引导他们交流。

(2)明确习作要求。

可以告诉学生,这次习作就是把大家刚才说的写下来。这次习作不同于平时写的记实作文和想象作文,要写出自己对大海的理解、认识或向往。

(3)提示习作方法。

本次习作可以写成简短的记叙文,也可以写成诗歌和散文,提倡自由地表达,有创意地表达,想怎么写就怎么写。

教师可以用如下的几种话题形式,启发学生的思路:

①大海,我想对你说……

②我爱你,大海——

③假如我是大海……

④我向往大海的……

⑤我心中的大海是……

⑥站在大海面前……

如果学生有自己与大海实际接触的亲身经历,则可以让学生写自己的亲身经历,在此基础上写出对大海的理解和感受。

如果学生结合自己的阅读来写,写成读后感的形式,也未尝不可。

3.指导修改习作。

(1)朗读习作。推荐有代表性和有特色的作品朗读,看谁哪些地方写得清楚、生动;感受写得深刻感人;哪些地方尚存不足,需要修改和完善。

(2)学生自评。让读习作的同学自我评价,说说自己对这篇作文哪些地方最满意,最有新意,最深刻,哪些地方需要修改,让学生体验习作给自己带来的快乐。

(3)师生评价。师生共同评价他人的习作。看文章内容介绍得是否明白、生动,是否联系自己的生活把感受写得深刻。在评价他人习作中,分享他人习作给自己带来的快乐。

(4)师生互改。老师给学生面改,学生相互交换修改。

(5)交流成集。先交流修改后的习作,然后把全班习作装订起来成为一个集子,作为献给大海的最好礼物。对于优秀的习作,教师要做有心人,推荐给媒体发表。

语文七色光 二

教学建议

〔教学目标〕

1.学习修改错别字,培养学生正确用字的能力;学习两种不同形式的反义词,积累词语。

2.积累与大海有关的成语和诗句。

3.了解海洋颜色方面的知识。

4.在了解海洋资源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

〔教学重、难点〕

改正错别字,积累词语和句子。

〔教学准备〕

课前让学生搜集与大海有关的成语和诗句,以及有关海洋资源的材料。

〔教学时间〕

2~3课时。

〔操作要点〕

1.练。

“把下面两组词语中意思相反的用‘——’连起来。”本题提供了两种不同形式的反义词练习,一组是四字词语,一组是两字词语。先让学生自己找一找,连一连,然后教师再提供相关练习,进行拓展训练。要让学生明白,找反义词也是积累词语的重要方法。

2.日积月累。

本题主要训练学生积累一首金波先生写的有关大海的诗歌。先请学生读一读这首诗,再讲一讲它主要写了什么。最后,要求学生背诵这首诗。

我们去看海

第一节

作者:金波

走啊,一起走,我们去看海,

海风已吹进我们的心中,

耳边已响起潮声澎湃。

走啊,去看海,海是我们的梦,

海的胸怀如此的宽大,

海的家园如此的富足。

海是我们的另一个家,

看见海,就像走进了宝库。

我们在海的怀抱里跳跃,

歌声笑声溅起鲜亮的花朵,

我们在海的怀抱里欢笑。

潮起潮落都有动听的歌,

去看海,一路唱着热情的歌曲,

去看海,有读不完的生命启迪。

这是一首儿童诗,表达了作者对大海的向往。

诗的第一节说“我们”去看海,是一种邀请的形式,这一节与最后一节相互照应。第二节和第三节运用了修辞方法,用了比喻中的暗喻和拟人手法,说海里的资源丰富,有陆地上没有的东西,好像一个大宝库。“我们”在海里玩耍,歌声和笑声溅起海水,溅起水花的声音像歌一样,“我们”在海的怀抱里,这些运用了拟人的方法将“我们”和大海融为一体。同时,作者希望我们的胸怀像海一样宽大。我们吟诵着作者的十四行诗句,不难体会作者热爱大海的思想感情。

流露在作者诗里的感情,是美的;展现在作者诗里的生活,是美的;反映在作者诗里的自然,更是美的。生活的美、人情的美、自然的美使作者的诗给了我们一个很美很美的世界。那是一个明丽而和谐的世界;那是一个善良而友爱的世界;那是一个人与自然相互沟通了的世界。这个世界是童话的,也是真切的。是诗人用童话的眼睛反映出的世界,用童话的心灵感应出的世界;是诗人用儿童诗的艺术创造出的一个诗的世界。

3.知识窗。

(1)请学生自由读一读这则知识短文。

(2)请学生自由找一找相关的介绍海洋知识的短文读一读,扩大知识面,丰富积累。

4.大家一起来。

这是一项综合的语文实践活动,紧扣本单元的主题设计。教学时,可以围绕教材设计的活动展开。

(1)课外搜集。在学习课文时就可以把任务布置下去,查找有关海底景物和海洋资源的资料。可以组建合作小组,合作开展搜集活动。

(2)交流汇报。用自己的话语向大家介绍自己搜集了解的海底景物或海洋资源或展示自己搜集的图片资料。

(3)编辑墙报。组织学生把有价值的资料集中起来,编辑后,办一期墙报。

第三单元

“除了艺术之外,没有更妥善的逃世之方;而要与世界联系,也没有一种方法比艺术更好。”(歌德)本单元教材以“艺术家”为主题编写,选编的4篇课文用生动的笔触,真实地向大家展现了艺术家的生活趣事:有艺高胆大的泥人张《贱卖海张五》,有“乐圣”贝多芬即兴创作《月光曲》,有表演艺术家常香玉对己“小气”对人“大方”的趣事,也有绘画巨匠达芬奇刻苦学画终有所成的过程。这4篇课文,表现了艺术家身上高超的艺术才华和独特的人格魅力。

在“能说会写”中要求学生说一说自己喜欢的艺术家,写一写自己喜欢的一种艺术形式;“语文七色光”中,编排了一组形近字的辨析,还安排了词语、句子等语言的积累,让学生了解东方特有的艺术——书法,并且安排了一项语文实践活动:既要读圣贤书,也要关心窗外事——搜集一些关于艺术的新闻。这些内容与单元主题紧密配合,构成了一个整体,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如同站在艺术家的身边去了解艺术家、了解艺术一样,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本单元课文,首先是做好读的指导和训练,要引导学生认真朗读课文,在朗读中感悟文章内涵,体会人物品格。其次,要把握好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关系,把教学的重点放在抓住课文的情节主线——读课文、品文字中去,避免陷入对课文支离破碎的分析讲解,避免就事论事的简单说教,让学生在“读”和“品”中学习语言文字,受到情感熏陶。

另外,本单元课文很适合学生进行口头表达训练。可以结合课后思考题,通过让学生复述课文、演课本剧、给家长讲故事等形式,让学生有充分的表达机会,同时发展语言应用能力。

5 “贱卖海张五”

教材说明

〔解题〕

本课是当代著名小说家冯骥才的作品。冯骥才,天津人,他的作品也多取材于天津。泥人张(张明山)是天津传统手工艺界的著名人物,本文叙述了一件张明山捏泥人戏弄取笑海张五的事,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地方特色。表现了泥人张洁身自好、不畏强权和技艺高超的特点。

〔结构分析〕

课文可分为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开头~“这后一种的样儿更多”),概括介绍“泥人张”的地位、名气和活动。

第二部分(“那天下雨”~结尾),叙述“贱卖海张五”的故事。

第一层(“那天下雨”~“怎么‘回报’海张五”),交代事物的起因:在天庆馆里海张五取笑泥人张。

第二层(“只见人家泥人张”~“再一块儿乐”),交代事情的经过:泥人张捏了一个“海张五”,第二天,北门外估衣街摆满了同样的泥人,并写着“贱卖海张五”。

第三层(最后一段),交代事情的结果:海张五花大价钱买下了全部泥人,但故事却流传至今。

〔语意理解〕

“清朝咸丰年间,天津手艺人中,捏泥人的‘泥人张’排第一。而且,有第一,没第二,第三差着十万八千里。”

概括交代泥人张的地位,用比较的手法,为后文的故事作铺垫。

“坐在那儿,为了瞧各样的人,也为捏各样的人。去大观楼要看戏台上的各种角色,去天庆馆要看人世间各种角色。这后一种的样儿更多。”

这段概括介绍“泥人张”的行为,可以看出他对艺术的认真态度和执著追求,也揭示了艺术来源于生活的规律。本段在结构上采用了双起双承的方式,这样内容丰富,层次清晰。最后一句话具有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中间一位穿得阔绰,大脑袋,中溜个子,挺着肚子,架式挺牛,横冲直撞往里走。”

对海张五外貌和行为的描写,表现出他仗势耍威,横行乡里的特点。“阔绰”形容排场大,生活奢侈。“牛”比喻目空一切、盛气凌人。“横冲直撞”指乱冲乱撞。这些描写十分生动传神,使海张五的形象跃然纸上。

“站在近门桌子前的人一瞅,赶紧吆喝着:‘张五爷可是稀客,贵客,张五爷总共三位——里边请!’

一听这喊话,吃饭的人都停住嘴巴,甚至放下筷子瞧瞧这位大名鼎鼎的张五爷。”

通过饭馆里的人的表现侧面烘托海张五,并与后文“泥人张”的言行形成对比,既为后文作了铺垫,又从侧面表现出“泥人张”的性格特征。

“当下,城里城外气最冲的要算这位靠着贩盐赚下金山的张锦文。他当年由于为盛京将军海仁卖过命,被将军收为义子,排行老五,所以又有‘海张五’一称。”

补充交代海张五的身份、地位,从侧面表现出“泥人张”不畏权贵的性格特征。“冲”指劲头足,力量大。

“做买卖的地界儿,谁有钱谁横,官儿也怵三分。”

“可是手艺人除外。手艺人靠手艺吃饭,求谁?怵谁?故此,泥人张只管饮酒,吃菜,西瞧东瞅,全然没把海张五当个人物。”

两种人形成鲜明对比,突出“泥人张”作为手艺人的洁身自好,不畏强权的性格。

“只见人家泥人张似乎没听见,左手伸到桌子下边,打鞋底下抠下一块泥巴。右手依然端杯酒,眼睛也只瞅着桌上的酒菜,这左手便摆弄起这团泥巴来:几个手指飞快捏弄,比变戏法的手还灵巧。”

描写泥人张的动作,一组动词“伸”、“抠”、“端”、“瞅”、“摆弄”、“捏弄”生动地写出泥人张技艺高超:只用左手,不用眼瞧,却能“飞快”。同时,也表现出泥人张不畏强权,敢于对海张五进行嘲讽的特征:“似乎没听见”、“打鞋底抠下一块泥巴”,这一行动比任何语言都更有力地“回敬”了海张五。

“第二天,北门外估衣街的几个小杂货摊上,摆出来一排排海张五这个泥像,还加了个椅子大模大样坐在那里。而且是翻模子扣的,成批生产,足有一二百个。摊上还都贴着个白纸条,上边用墨笔写着‘贱卖海张五’。”

这一段叙述从侧面表现出泥人张捏泥人技艺的高超和深受广大百姓喜爱的特点,同时也是对海张五最有力的嘲讽,表现出老百姓正义的心声。

“三天后,海张五派人花了大价钱,才把这些泥人全买走,据说连泥模子也买走了。可‘贱卖海张五’这事却传了一百多年,直到今儿个。”

这个戏剧性的结尾,进一步表现出对海张五的讽刺和人们对“泥人张”这个民间艺人的爱戴。

〔写作特点〕

1.塑造了一个鲜活逼真的人物形象。本文主要塑造了“泥人张”张明山的形象,通过对他的神态、动作描写,充分表现出嫉恶如仇、不畏强权和技艺高超的特点。从头至尾,“泥人张”未发一言,其形象却鲜活逼真,性格鲜明突出。不仅直接描写言行举止和外貌特征,还通过其他人的表现侧面描写,使财大气粗、横行霸道的海张五形象也跃然纸上。同样,海张五与其他人又是对泥人张的反衬。

2.生动的故事情节。课文讲了一个生动、传奇的故事,作者用朴素的语言娓娓道来,故事情节环环相扣,相托相衬,有浓厚的传奇色彩。

3.浓郁的地方特色。本文故事取材于天津,具有较强的天津地方特色,无论是天庆馆、估衣街的场面描写,故事中人物的言语、行动举止,还是作者口语化的叙述笔调,都使全文具有浓厚的天津地方特色。

教学建议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联系文化背景领悟文章的内涵,让学生对民间文化能有所了解,激发学生热爱民间艺术的美好情感。

3?品味文章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在阅读中体会作者对人物动作、语言、神态细致入微的描写方法。

4?认识3个生字,正确书写11个生字。

〔教学重、难点〕

1?品味文章富有特色的语言,想象故事发生时的场景。

2?学习作者对人物动作、语言、神态的描写方法。

〔教学准备〕

1?“泥人张”相关泥塑作品的图片资料或实物。

2?课前搜集“泥人张”相关的背景资料,了解“泥人张”称呼的由来。

〔教学时间〕

2课时。

〔操作要点〕

1?读书指导。

(1)关于教材的把握。本文选自冯骥才的《俗世奇人》。捏泥人是我国民间艺术的一种形式,课文通过讲述艺高胆大的“泥人张”智斗“海张五”的故事,既让我们了解了民间艺人身上鲜为人知的一面,也为学生提供了一篇学习语言表达的典型材料。通读文章,学生可以领略到不少类似于单口相声的独特的表达形式。文章既是在叙事,同时也是在写人;既描绘了艺术家高超的技艺,也赞美了艺术家高尚的人格。教学中,教师不仅要让学生抓住故事发展的情节主线读会读通,还应围绕语言表达读熟读透。在读的过程中,感悟“泥人张”作为俗世奇人之“奇”。

(2)课前活动。教学前,可以让学生先了解“泥人张”名称的由来,多了解几种民间艺术表现形式。

(3)教学过程设计。

①导入新课。

可以用下面两种导入方式:

其一,让学生交流自己了解的“泥人张”,出示词语:俗世()人,请学生根据自己的感受,补充词语,然后围绕“奇”字展开学习;其二,出示几幅“泥人张”的作品图片,请学生简要说一说自己的感受,自然地引出对“泥人张”的介绍,板书课题,直奔主题。

②初读课文。初读课文时,要求要明确,除了解故事梗概,感知课文内容外,更重要的是疏通字词,让学生把课文读通顺,读流利。要求学生读时,要眼到,心到,口到,手到。

③深入精读。精读课文时,要注意学生的独特感受,同时也要注意课文的整体性,建议不必进行烦琐的分析、讲得支离破碎。可以用这样的方式引导学生品读感悟:

环节一:既然“泥人张”是一个奇人,那么你认为他奇在哪里呢?文中哪些词或者哪些句子能说明,请找出来读一读,再品一品。

学生可能会找出以下语句:

“手艺人中,捏泥人的‘泥人张’排第一。而且,有第一,没第二,第三差着十万八千里。”

“右手依然端杯饮酒,眼睛也只瞅着桌上的酒菜,这左手便摆弄起这团泥巴来:几个手指飞快捏弄,比变戏法的手还灵巧。”

“海张五那边还在不停地找乐子,泥人张这边把这些话在他手里这团泥上全找回来了。”

……

学生找出相关语句后,即可引导学生“一谈二读三运用”:先请学生谈,紧扣关键词语,说说从这些句子中感受到“泥人张”“奇”在哪儿。谈谈自己的感受,然后把自己的感受带到课文中去深入地读,读出夸赞、惊羡的语气,读出对民间文化艺术的向往,最后还可以模仿个别句子的表达方法,试着说一两句话,进一步领悟作者表达的精妙,以读促写。

环节二:这些句子是说“泥人张”手艺之奇,那么从文中讲述的故事中,你还可以读出“泥人张”除手艺之奇外,还有哪些地方与一般人不同的?注意联系上下文来体会。

学生可能会找出课文的第二自然段、第五自然段、第八自然段、第十二、十三自然段。在品读过程中,进一步引导学生体会艺术家“泥人张”艺高胆大,不畏权势的高贵品格。

以上两个环节,围绕“艺高”和“胆大”展开阅读感悟,让艺术家“泥人张”的形象在学生心目中生动起来。

④整体回顾。

细读课文后,让学生再有滋有味地把课文读一遍,通过朗读让这个发生在一百多年前的故事生动地展现在我们面前。读完后,建议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再用一句话概括地说说这位传奇的艺术家给自己留下的印象。也可以再向学生介绍几种我国传统的民间艺术形式,激发学生了解艺术家的学习热情。

2?积累内化。

(1)有感情地朗读全文,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2)在笔记本上简要写一写自己所了解的“泥人张”。

3?迁移练习。

(1)写字。注意指导写“瞅”字时左中右结构的摆放,“咸、瓢、核”书写时不要多写或少写一笔。不仅要会写,更要写美观。

(2)读下面的句子,换一种表达方法说说下面这几句话,体会语言的表达效果。

①“手艺人中,捏泥人的‘泥人张’排第一。而且,有第一,没第二,第三差着十万八千里。”

②“海张五那边还在不停地找乐子,泥人张这边把那些话在他手里泥上全找回来了。”

③“估衣街上来来往往的人,谁看谁乐。乐完找熟人来看,再一块儿乐。”

(3)在句子中括号里填写恰当的词语,体会这些词语运用的妙处。

只见人家泥人张似乎没听见,左手()到桌子下边,打鞋底下()下一块泥巴。右手依然()杯饮酒,眼睛也只()着桌上的酒菜,这左手便()起这团泥巴来,几个手指飞快(),比变戏法的手还灵巧。随后手一停,他把这泥团往桌上“叭”地一(),起身去柜台结账。

4?语文实践。

(1)课文情节曲折,适合表演,可以根据故事演一演课本剧。

(2)有条件的同学,可到陶吧自己尝试着捏捏小泥人。

资料

〔泥人张〕民间艺人用天然的或廉价的材料,都能够做出精美小巧的工艺品,博得民众的喜爱。在明清以后,民间彩塑赢得了老百姓的青睐,其中最著名的是天津的“泥人张”和无锡的惠山泥人。

“泥人张”是北方流传的一派民间彩塑,创始于清代末年。“泥人张”创始人叫张明山,生于天津,家境贫寒,从小跟父亲以捏泥人为业,养家糊口。张明山心灵手巧,想象力丰富,时常在集市上观察各行各业的人,在戏院里看各种角色,偷偷地在袖口里捏制。他捏制出来的泥人个个逼真,一时传为佳话。张明山继承传统的泥塑艺术,从绘画、戏曲、民间木版年画等姊妹艺术中吸收营养。经过数十年的辛勤努力,一生中创作了一万多件作品。他的艺术独具一格而蜚声四海,老百姓都喜爱他的作品,亲切地送给他一个昵称——“泥人张”。

张明山捏的泥人,有民间故事中的人物,也有小说戏曲中的角色,有表现劳动人民现实生活中瞬间的形象,有正面人物,还有反面人物。他的作品具有浓厚的趣味性。泥人张善于在泥塑中运用绘画技巧,使泥塑单纯雅致,富于装饰趣味,作品透出一种明快清新的气息,也表现了惩恶扬善的道德意义。

在张明山所处的时代,天津有许多从事泥人制作的民间艺人,但在张明山的泥人作品叫响以后,许多从事泥人制作的艺人都纷纷改行了,其原因就是“泥人张”的作品太过精致。许多人在惊叹之余更是对其制作方法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张家的制作秘方是不为世人所知的绝招。“泥人张”的作品好坏,首先要看使用的原料——泥的好坏。张明山在反复比较后发现,当时天津西郊古河道下一米处有一层红色黏土(俗称胶泥),这里的黏土粘性极强,含沙量特别小,非常适合作为制作泥人的原料。于是,张明山就与当地的农民达成协议,每隔一段时间,就让农民将晒干后的黏土送到张明山居住的城西北角韦驮庙胡同,然后将这些土进行一次过滤。

据说,张家的老宅内有专门的制作室,院内设有一高一矮相连的两个池子,将黏土放入高池内,注入水将土搅拌成泥浆,通过高池与矮池底部相连的一个设有铁丝网的孔洞将泥浆挤进矮池,沙石草梗留在高池,然后再晒干、打制成坯。打制时,将一定量的黏土放在一条青石板上,用一柄木棰反复砸制,在砸制的过程中加入棉絮,直到将一定比例的棉絮全部砸制进胶泥内、外部看不到棉絮为止,将胶泥掰开后,能看到均匀的棉丝为最好。打制成型的土坯被称为熟土,每块重量在5公斤左右,用油布包好后,放入制作室的地窖内保存,随用随取。相传,当年最好的熟土要保存三年才能使用,这样制作出来的作品绝对不会开裂。

泥人张的作品讲究形神兼备,手上的功夫最为了得。一件作品的完成有80%要靠手上的技巧,在手指达不到的部位要用一种叫做“压子”的工具帮忙。所谓“压子”,就是由黄杨木、竹子、象牙等制成的柳叶形的工具,大一点的有10厘米左右长,小一点的有6、7厘米长短,宽度不过1、2厘米。泥坯在手中捏、挤、拉、抻,手中的工具随时配合勾、抹、挑、搓,在行云流水之中,一件完美的作品跃然出现,实在令人惊叹。“泥人张”纯土制泥人在做好后,要放在阴凉处风干,不能在阳光下晒干,一般风干30天左右,纯土制的泥人就可以作为艺术品出售了。而彩塑作品在捏制完毕后,要放入窑内烧制,在烧制后再用颜料上色。

有关专家在总结“泥人张”的色彩运用时指出,“泥人张”将“色”、“彩”赋予了新的内容,“色”是客观的存在,而“彩”是主观对色的调动和组合,“泥人张”的作品带有丰富的主观意向性。

6 月光曲

教材说明

〔解题〕

《月光曲》是德国著名的音乐家贝多芬于1801年创作的乐曲,是《C小调钢琴奏鸣曲》第一乐章。贝多芬曾将它献给与之有过一段恋情的朱丽叶塔伯爵夫人。贝多芬逝世若干年后,一位德国诗人路德维希莱尔什塔勃在刊物上发表他听了这支乐曲后的印象时说:乐曲的第一乐章使他联想起“瑞士的琉森湖上的月光,像湖面上荡漾的小船那样的情景。”于是这首曲子便第一次与月光联系起来。而后不久,又一个关于这首曲子诞生的传说流传于世。课文记叙的就是这个动人的传说:一个偶然的机会,贝多芬被一对穷苦兄妹的境遇感动而触发了灵感,即兴创作了《月光曲》,因为这个传说体现了贝多芬同情贫苦人民的善良品格,所以流传甚广,人们都愿意相信。

〔结构分析〕

课文可分为两大部分。

第一部分(第一自然段),概述,介绍德国著名音乐家贝多芬写有一首著名的钢琴曲——《月光曲》。

第二部分(第二自然段~第十自然段),叙述关于《月光曲》诞生的传说。本部分又可分为以下几个层次。

第一层(第二自然段),写贝多芬秋日夜晚在小路上散步。

第二层(第三~四自然段),写贝多芬好奇心起,走进小屋。

第三层(第五~六自然段),写贝多芬受到感动弹奏了一曲。

第四层(第七~十自然段),写贝多芬灵感大发,即兴创作《月光曲》。

〔语意理解〕

“一百多年前,德国有个大音乐家叫贝多芬,他谱写了许多著名的曲子。其中有一首著名的钢琴曲叫《月光曲》,传说是这样谱成的。”

这段文字概括地介绍贝多芬的成就,并领起下文,其中“谱写”指作曲,而“谱成”即曲子写好了。最后一句话起承上启下的作用。“传说”用词恰当、严谨,以说明下文要讲述的故事的来源。

“有一年秋天,贝多芬去各地旅行演出,来到莱茵河边的一个小镇。一天夜晚,他在幽静的小路上散步,听到断断续续的钢琴声从一所茅屋里传出来,弹的正是他作的曲子。”

这段文字交代传说发生的时间、地点,并营造了故事氛围:秋月当空,流水潺潺,小屋简朴,琴声相伴,真是幽静无比。而此时,读者似乎也可体悟到贝多芬当时的心情:在偏远的小镇上竟也会有人弹他的曲子,甚感欣慰,同时也引起了他的好奇心,正是这样的心理让他走近了小屋。“断断续续”指钢琴声时有时无,一会儿响,一会儿停,说明弹得很不熟练。

“一个姑娘说‘这首曲子多难弹啊!我只听别人弹过几遍,总是记不住该怎样弹;要是能够听一听贝多芬自己是怎样弹的,那有多好啊!’一个男的说:‘是啊,可是音乐会的入场券太贵了,咱们买不起呀!’姑娘说:‘哥哥,你别难过,我不过随便说说罢了。’”

这段兄妹的对话,使我们知道了这样几件事:姑娘没有听过贝多芬弹曲子,所以弹得“断断续续”,姑娘很刻苦地练琴,兄妹家很穷,哥哥很爱妹妹,妹妹很体谅哥哥。贝多芬听到了这些,他的好奇心与同情心让他走进了小屋。

“贝多芬听到这里,就推开门,轻轻地走进去。”

贝多芬毫不犹豫地走进小屋,因为他同情穷苦的两兄妹,他想亲自为他们演奏,“就”字表现出贝多芬的毫不犹豫,表现他对穷苦人民的深厚感情。

“茅屋里点着一支蜡烛。在微弱的烛光下,男的正在做皮鞋。窗前有架旧钢琴,前面坐着个十六七岁的姑娘,脸很清秀,可是眼睛失明了。”

贝多芬走进屋,看到了一个贫穷家庭“一支”、“微弱”、“做皮鞋”、“旧钢琴”,历历在目;而更让他感动的是那个苦苦练琴的姑娘竟然是个盲人,“可是”充满了吃惊、遗憾、感动和敬佩。

“盲姑娘听得入了神。一曲完了,她激动地说:‘弹得多纯熟啊!感情多深哪!您,您就是贝多芬先生吧?’”

姑娘听得入了神,她十分激动,两个感叹号充分表现出姑娘听到贝多芬演奏的音乐后太激动了。贝多芬是用心在弹奏,而盲姑娘深深感受到了他赋予乐曲的感情。因此,此时的贝多芬告诉盲姑娘他是谁并不重要,他只想再为姑娘弹一曲。

“一阵风把蜡烛吹灭了。月光从窗子照进来,茅屋里的一切好像披上了银纱,显得格外清幽。贝多芬望了望站在他身旁的兄妹俩,借着清幽的月光,按起琴键来。”

“清幽”,多么美丽的月光,多么优雅的意境,多么动人的感觉,月光感染着贝多芬,兄妹俩感动着贝多芬,心情激动的贝多芬即兴弹奏起来,他把一份真挚的感情送给了兄妹二人,把对穷苦人民的一份爱心汇到了指端。

“他好像面对着大海,月亮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微波粼粼的海面上,霎时间洒遍了银光。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一缕一缕轻纱似的微云。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连一个地朝着岸边涌过来……”

贝多芬的曲子让哥哥产生了奇妙的联想,他看到了三个画面:月亮初升银光遍洒;月亮升高透过微云;忽然风浪大作。这奇妙的联想是由于乐曲的作用,从侧面表现出贝多芬音乐的无限魅力。

“皮鞋匠看着妹妹,月光正照在她那恬静的脸上,照着她睁得大大的眼睛;她仿佛也看到了她从来没有看到过的景象——月光照耀下的波涛汹涌的大海。”

姑娘也产生了美妙的联想,她那“恬静”的脸表示她心里无比舒适、无比快乐,那“睁得大大”的眼睛,是因为她仿佛看到了她从来没有看到过的美好的情景——月光下波涛汹涌的大海。

“兄妹俩被美妙的琴声陶醉了。等他们清醒过来,贝多芬早已离开了茅屋。”

盲姑娘听第一曲时只“入神”、“激动”,听“月光曲”时是“恬静”、“陶醉”,充分说明这琴声让兄妹感到快乐,感到幸福,几乎忘掉了周围的一切。

“他急忙跑回客店,花了一夜工夫,把刚才弹的曲子记录了下来,并且命名为《月光曲》。”

贝多芬也很激动、很幸福。他要记下这一份因感动而生的灵感,他也为自己能为穷苦兄妹做点事而幸福。他曾说过:“我的音乐只应当为穷苦人造福,如果我做到了这一点,该是多么幸福。”

〔写作特点〕

1.课文以故事发展顺序为主线,以人物心理变化为副线展开叙述描写,使故事生动有趣,而且层次清楚。如故事发展的顺序,先是小径散步,然后听到琴声,接着走近小屋,既而又走进小屋,最后弹琴并即兴创作,整理成乐谱。故事情节清晰而且环环相扣。在故事发展过程中充分展示了主人公贝多芬的思想特点,如散步时的闲适,听琴后的吃惊,听话后的同情,走入屋后的感动,即兴创作时的激动。纵观这个过程,我们清楚地看到了贝多芬忠于艺术、同情热爱穷苦人民的高尚人格。

2.课文描写生动、细腻,善于创设意境,课文有很生动、细腻的描写,营造出几个不同的意境。如小屋的简陋朴素,琴声的美妙无比,大海的变化莫测,月光的神奇美妙等,不仅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而且也使课文充满诗情画意,感情真挚动人。

教学建议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清课文线索,抓住贝多芬的感情变化,体会《月光曲》的创作过程及内容,并从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传说中,让学生体会贝多芬对劳苦人民的同情和爱,从而培养学生热爱人民的思想感情,并对学生进行美的教育。

3.学会根据实在的事物展开适当的联想,在读写结合训练中,提高语言的运用能力。

4.学会本课6个生字,会写9个生字,背诵课文第八、九自然段。

〔教学重、难点〕

1?引导学生了解《月光曲》的创作过程,体会贝多芬的情感变化。

2?理解“人物的心境和乐曲的意境”的统一。

〔教学准备〕

1?《月光曲》磁带、录音机或多媒体课件。

2?让学生课前了解贝多芬的人生经历,有条件的同学可以自己找来《月光曲》听一听。

〔教学时间〕

2课时。

〔操作要点〕

1?读书指导。

(1)关于教学策略。

①对于本课的教学,应以情感为主线,以学生为主体,以读书为根本,实施以下三个方面的教学策略。

策略一:抓住“三不一谢”这条主线。“三不”即不期而听动真情,不请而进遇知音,不答而弹醉知音;“一谢”即《月光曲》的创作成功究竟是兄妹俩要谢贝多芬,还是贝多芬要谢兄妹俩?教师指导,让学生在自主阅读中完成知识、能力、情感的主动建构。

策略二:学科间融合,将音乐引入语文课堂,借音乐形象解读语言文字,抓住重点词句让学生在读中入境,在读中感悟,在读中升华。

策略三:课内外联系,读与写结合,引导学生注意分辨事实和联想,升华学生对《月光曲》的情感体验,同时积累语言,提高语言的运用能力。

(2)关于教学思路。《月光曲》是一篇传统课文,文质兼美,讲述的是一个有关音乐创作的传说。大凡艺术创作都离不开一个“情”字,而只要抓住贝多芬的内心情感起伏线就可以抓住这个“情”字。教学时,要注意如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①抓住主线教学,体现以情为本。

②关注以学定教。体现以生为本。教师要善于启发学生质疑问难,关注学生的自我建构,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自己创设问题情景,然后根据学生的问题以学定教。教师作为一名引导者,应不露痕迹地把学生的问题引向对文章重点段落的研读。

③重视学科融合,体现以读为本。在对重点段第9自然段的研读中,教师可以将美术、音乐引入语文课堂,借助形象、旋律来解读语言文字,抓住重点词句让学生在读中入境,在读中感悟,在读中升华情感,引导学生在多种形式(如自由读、齐读、品读、想象读等)、多个层次的读书实践中,体会语言,引发情感,产生共鸣,“以读代讲”、“以读悟情”、“以读达情”。

④力求读写结合,拓展学习空间。为了让学生化知为能,迁移应用,教师还可以让学生再找一首贝多芬的曲子或自己喜欢的其他曲子,边听边展开想象,与大家共同交流。这样,力求读写结合,让学生将课内学习的触角延伸到课外。

(3)教学可以按照如下的步骤进行。

①出示课件,营造氛围。

多媒体出示贝多芬画像和他的名言:“我的音乐只应当为穷苦人造福,如果我做到了这一点,该是多么幸福。”随后播放贝多芬的《月光曲》,并随乐声简介贝多芬。

②揭示课题,板书齐读。

教师可以进行这样的引导:看来,同学们都沉浸在美妙的乐曲声中了,你们知道这首钢琴曲的名字吗?板书课题,学生齐读。关于《月光曲》的创作还有一段美丽的传说呢,你们想了解吗?请读一读课文,一边读一边用心体会,看看自己能读懂什么,有什么疑问。

③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请学生用自己的话简单地说一说这个故事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④质疑问难,以学定教。

“为学患无疑,疑则进也。”请学生提出来文中还有哪些地方没读懂,同学之间互相解决;同学不能解决的,老师帮助解决;老师也不能解决的,一块讨论。学生可能会提出的问题有:

贝多芬为什么不回答姑娘的话,而却要为她再弹一曲呢?

贝多芬为什么连招呼也不打,就飞奔回客店把刚才弹的曲子记录下来?

贝多芬为什么能够即兴创作出《月光曲》?……

⑤相机板书,提炼问题。

学生提的问题可能很有分量,在归纳问题的基础上,引出读议的重点:课文的哪一个地方是直接描述创作《月光曲》的?

⑥直奔重点,体会意境。

请学生自由地、深情地朗读描写月光曲意境的段落,把自己喜欢的句子多读几遍,也可以读给同桌或老师听。可以进行如下的引导:

借着这清幽的月光,心情激动的贝多芬开始即兴演奏了,当穷兄妹俩听到这首曲子后,仿佛看到怎样的画面?请同学一边读课文一边画出有关的句子。

请学生闭上眼睛来读一读这些句子,展开自己丰富的想象,试一试自己能看到怎样的图画。

师引导

五年级语文下册全册教案(教科版)


老师在上课时经常会遇到难解决的问题而耗费半节课的时间吧,老师需要提前做好准备,让学生能够快速的明白这个知识点。从而在之后的上课教学中井然有序的进行,那你有没有为了一个问题而去做过一份教案呢?小编收集整理了一些“五年级语文下册全册教案(教科版)”,仅供参考,希望可以帮助到您。

教科版小学五年级下册语文全册教案

《最后的常春藤叶》教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学习小说巧妙的构思技巧。

2、.品味小说语言,感受其思想、艺术魅力,发展想象能力和审美能力。

3、体味欧?亨利式的结尾妙处。

(二)、过程与方法:

4、反复阅读重点段落,掌握小说刻画人物的手法,分析小说的人物形象。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5、学习主人公贝尔曼先生“牺牲自我,成全他人”的精神。

6.、通过主人公身上的亮点来培养学生珍爱生命,面临逆境永不放弃的精神,使学生对生命有新的感触和认识。

重点、难点:学习小说巧妙的构思技巧;掌握刻画人物的手法

学习方法:设计若干问题,带着问题品读文本。

课时安排: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课文:

生命对每个人来说只有一次,因此,生命显得何其重要,人要珍爱自己的生命。珍爱自己的生命,也关爱他人的生命,乃至不惜付出生命的代价,这样的人生才更有价值,生活才更加精彩,生命得以永恒。今天,我们走进美国作家欧?亨利的一篇著名短篇小说《最后的常春藤叶》,去解读这样一个人,让我们在感动中洗礼心灵,升华精神。

(二)简介作家及其创作情况

欧?亨利(1862—1910),美国作家,以其众多的作品及作品的巧妙构思和幽默赢得了世界范围的赞誉,成为美国独树一帜的杰出短篇小说家。与法国的莫泊桑、俄国的契诃夫并称为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家。其代表作为《麦琪的礼物》、《警察与赞美诗》等。

(三)整体感知:

1、学生速读课文,讲故事,按小说情节发展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要素将文章分为四个部分,并概括各部分的大意。

明确:开端(第1至11节):年轻画家琼珊不幸被感染肺炎,生命垂危。

发展(第12至36节):琼珊不听劝慰,望叶等死。

高潮(第37至50节):不落的藤叶使琼珊重又燃起了生的欲望。

结局(第51至55节):琼珊脱离险,贝尔曼病逝。揭示叶子不落的谜底。

2、探讨情节特点,设计以下问题:

(1)小说最震撼人心的是哪一个情节?说明原因。

明确:应该是小说的结局部分,因为这一部分写到苏艾的揭谜:老贝尔曼的死,换来了最后一片叶子这幅他追求终生的杰作,而正是这幅杰作唤醒了琼珊对生的渴望。

(2)、试问小说的结局有怎样的特点?能找出前面的伏笔吗?

明确:欧?亨利式的结尾。欧?亨利在短篇小说的艺术处理上最大的特点就是“小说的意外结局”。出乎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读者眼看着情节似乎明明朝着一个方向发展,但结局往往来了个出其不意。这意外的情节逆转,一方面使主人公形象得以升华,另一方面是主题也得到揭示,从而造成独特的艺术魅力,体现小说巧妙的构思。

(3)、“最后的常春藤叶”在情节中起什么作用?

启发:“最后的常春藤叶”和琼珊的关系;为什么琼珊会把自己的命运系于一片脆弱的叶子;最后的常春藤叶与贝尔曼的关系;最后的常春藤叶如何推动情节发展

明确:“最后的常春藤叶”起到情节线索的作用。

第二课时

教学重点:研读文本,把握人物的性格特征

学生分角色朗读文中人物对话,体会人物性格,回答下列问题:

1、贝尔曼画常青藤本应是小说的重要情节,作者却没有实写,这样处理有什么好处?

明确:作品没有实写这一情节,使得小说产生出人意外的效果(欧?亨利式结尾),也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空间。

请你张开想象的翅膀,用手中的笔将老贝尔曼顶着风雨画长春藤叶的过程描写出来(注:200字左右,开篇如下)。

已是深夜十二点了,老贝尔曼的屋里依然亮着灯,想着苏艾的话,看看窗外越来越猛的风雨,他再也

2、小说的主人公到底是谁?

(提示:主人公评判的标准,不应单纯看作者笔墨的多少,而应看其在全体中是否具有典型意义,性格发展是否直接推动情节的逆转,是否对主题思想的表达具有关键作用)

明确:本文的主人公应是贝尔曼先生

3、作品集中写贝尔曼先生的地方只有两处,试分析他是个怎样的人?

(1)老贝尔曼是住在楼底下层的一个画家,年纪六十开外,有一把像是米开朗琪罗的摩西雕像的胡子,从萨蒂尔似的脑袋上顺着小鬼般的身体卷曲下来。贝尔曼在艺术界是个失意的人。他耍了四十年的画笔,仍同艺术女神隔有相当距离,连她的长袍的边缘都没有摸到。他老是说要画一幅杰作,可是始终都没有动手。除了偶尔涂抹一些商业画以外,几年来都没有什么创作。他替“艺术区”一些雇不起职业模特儿的青年艺术家充当模特儿,挣几个小钱。他喝杜松子酒总是过量,老是唠唠叨叨地谈他的杰作。此外,他还是个暴躁的老头儿,极端瞧不起别人的温情,却认为自己是保护楼上两个青年艺术家的看家恶狗。

(2)什么话!”他嚷道,“难道世界上竟有这种傻子,因为可恶的藤叶落掉而想死?我活了一辈子也没有听到过这种怪事。不,我没有心思替你当那无聊的隐士模特儿。你怎么能让她脑袋里有这种傻念头呢?唉,可怜的琼珊小姐。”

明确:初见贝尔曼时,作者通过外貌描写告诉我们:贝尔曼是一个性格暴躁、酗酒成性、牢骚满腹、郁郁不得志的老画家,他生活失意有不满于现状,不得不借酒消愁、发泄;又通过语言描写,当他得知琼珊的病情和“白痴般的想法”后,“讽刺地咆哮了一阵子”,写出他的善良和同情心。

(3)“贝尔曼先生今天在医院去世了。他害肺炎,只病了两天。头天早上,看门人在楼下的房间里发现他痛苦的要命。他的鞋子和衣服都湿透了,冰凉冰凉的。他们想不出,在那种凄风苦雨的夜里,他究竟是到什么地方去的。后来,他们找到了一个还燃着的灯笼,一把从原来的地方挪动过的梯子,还有几支散落的画笔,一块调色板,上面剩有绿色和黄色的颜料。

(4)为什么说贝尔曼画的最后一片藤叶是他的杰作?

明确:因为这片叶子给予病人生的希望和信念,表现了普通人之间的无私和情意,闪烁着人性的光辉。

明确:再见贝尔曼时,贝尔曼已经身体虚弱,病了两天就去世了。贝尔曼是因为冒雨画最后一片叶子,得了肺炎而去世的。他的人格得到升华,崇高的爱心、自我牺牲的精神由此得到了展现。

由此,我们看到了贝尔曼平凡的甚至有点讨厌的外表下有一颗火热的、金子般的爱心,虽然穷困潦倒,却仍无私关怀、帮助他人,甚至不惜付出生命的代价。作者借此歌颂了穷苦朋友相濡以沫的珍贵友情和普通人的心灵美。

4、品味“欧?亨利式的语言”

(1)“到了十一月,一个冷酷无情、肉眼看不见、医生管他叫做‘肺炎’的不速之客,在艺术区里蹑手蹑脚,用他的冰冷的手指这儿碰碰那儿摸摸”

(2)“叶子。常春藤上的叶子。等最后一片掉落下来,我也得去了。三天前我就知道了。难道大夫没有告诉你吗?”

(3)“又掉了一片。不,我不要喝汤。只剩四片了。我希望在天黑之前看到最后的藤叶飘落下来。那时候我也该走了。”

明确:采用幽默、风趣、俏皮、夸张、讽刺、比喻的语言,渲染悲剧的喜剧色彩,让读者在俏皮的描写中醒悟内在庄严的思想感情,在生动活泼中给人启迪,被称为“含泪的泪”。

(五)文本引申: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

1、有人说:老贝尔曼用牺牲自己来救活他人,不值得。你同意这一观点吗,请谈谈你的看法?

明确:珍爱生命的人是值得褒奖的,而那些在珍爱自己生命的同时,也在关爱着他人的生命,乃至不惜为此付出生命代价的人,更是为我们谱写了一曲人性光芒的最伟大的赞美诗。老贝尔曼舍己为人的精神令人可敬,将爱的火炬照彻整个生命的流程,把个体有限的生命融入人类的历史发展的长河,融入到丰富多彩的世界之中,人生才更有价值,生活才更加精彩,生命才能永恒。在我们的生活中像贝尔曼这样的人和事很多,谈谈你所知道的。

事例展示:2007年“中国骄傲”获奖人物

为营救落水游客母子而牺牲的公安边防战士——李小化,在死后他依然保持着救人时托举的姿势。

在洪水到来之前亲自挨家挨户撤离村民不幸被泥石流夺去生命的好乡长——牛江涛。

为营救被风暴潮围困的出租车司机而献出宝贵生命的威海市公安消防支队特勤中队的两名战士。

这些在危急时刻挺身而出,为国家、为集体、为他人而无私付出的人,他们奋不顾身、舍己救人的精神惊天地,泣鬼神,他们虽然离开了我们,但永远活在我们的心中,虽死犹生。2、布置作业:

在听完苏艾的最后一片常春藤叶为什么始终没有凋零的解释后,琼珊的心理是复杂的,自己能绝处逢生是以牺牲老贝尔曼为代价,生命是如此地来之不易,那么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当她再面临绝境时,她会以一种什么态度来面对呢?发挥想象写一段心理描写。

倡导:热爱生活,珍爱生命,坚定信念,不怕困难,永不言弃

《过故人庄》教学设计之一

教材分析:

《过故人庄》作者是唐代诗人孟浩人,写的是诗人应邀到一位农村老朋友家做客的经过。在淳朴自然的田园风光之中,举杯饮酒,闲谈家常,充满了乐趣,抒发了诗人和朋友之间真挚的友情。这首诗初看似乎平淡如水,细细品味就象是一幅画着田园风光的中国画,将景、事、情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7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联系课文内容理解诗句的意思,说说作业4中带点词语的意思。并初步体会诗中对仗句的特点。

4、通过诵读这首诗,感受朋友之间聚散两依依的浓浓情谊,激发学生珍惜人间友谊的美好情感。

教学准备:瑞博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同学们,在我们的文学长河中,有一颗璀璨的星星,那就是唐诗。有成就的诗人更是数不胜数,孟浩然就是其中的一个。以前,学过几首孟浩然的诗,谁来背一下?

2、学生背诵《春晓》、《宿建德江》。

3、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孟浩然的另一首诗《过故人庄》

二、学文

1、请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自学古诗。

(1)出示自学要求一,请学生朗读,明确要求。

师随机点击“资料”,老师搜集了一些资料可以帮助大家理解这首古诗。

2、学生自学,师巡视。

3、交流(回到老师的界面)

(1)指名读课文,要求读正确,读通顺。

(2)读了此诗,你知道它讲述了一件什么事?(孟浩然接受一位老朋友的邀请,来到乡村做客的事。)

(3)从这首诗中你体会到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诗人与老朋友之间真挚的友情。)

(4)你从哪里体会到的?

4、交流:点击“邀“——“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一句

(1)指名读诗句,理解字词

故人——老朋友

具鸡黍——准备丰盛的饭菜

(2)受到老朋友的邀请,看到这一桌丰盛的饭菜,诗人心情怎样?(开心、高兴)

(3)指导读好这句诗句。

5、交流:点击“话”——“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1)指名读。

(2)把你的体会说说。(打开窗子,面对谷场和菜园,举起酒杯畅饮美酒,闲谈农事。只有老朋友之间才会谈家常事。)

(3)随机理解“桑麻”

(4)看着插图,发挥你的想象,完成“说一说”——“想象诗人和老朋友会聊一些什么?)

(5)学生自己完成。

(6)交流

(真是太感谢你为我准备了这么丰富的菜肴,下次欢迎你到我家去做客。)

(你们这儿真美,真想一直住在这儿啊!)

(今年的收成怎么样?还好,有可能是个大丰收。)

…………

是啊,深情厚意只在淡淡的几句询问农事中,就在这悠然地举杯饮酒,闲谈农事中。

(7)齐读“话”句

6、交流:点击“别”——“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1)指名读

(2)这句话中你体会到了诗人怎样的感情?(依依不舍)

(3)即将分别了,孟浩然会和友人说写什么?和旁边的同学说说。

(4)交流。

7、是啊,真挚的友情让诗人依恋,农家的生活让他向往,那还有什么让诗人要相约重阳日在来赏菊花呢?(优美、淳朴的田园风光。)

(1)出示“景”——“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放眼望去绿树围绕着村边,青山在村外横卧_______________________(把你看到的说出来。)

(2)读好此句。

(3)讲述对仗句。

师范读“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这句诗读上去朗朗上口,你知道它永乐什么修辞手法吗?(对仗)

师讲述什么是对仗句。

师生对对子:“绿树”对________;“村边”对_______;“合”对______

“绿树村边合,”对____________

这首诗中还有一句对仗句找出来。(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师生共对对子。

读好这两句诗句。

练习背诵。

三、拓展

1、在我们《古诗七十首》中,还有许多田园诗,其中,我们学过两首,一起复习一下——《清平乐村居》、《四时田园杂兴》(背诵)

2、今天,我们将一起在学一首陶渊明的《饮酒》

五年级下册《院子》教案教科版


五年级下册《院子》教案教科版

教材分析:本文写了四合院和楼房住宅的不同,指出了四合院中邻里的关系密切,楼房住宅邻里关系疏远。

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2.读懂课文内容,感受小四合院里邻里之间互相帮助,和睦相处的那份温馨。3.体会作者抓住具体事情来表情达意地方法。

教学重难点:体会邻里之间的互相帮助、和睦相处以及作者对四合院的留恋。

设计理念:教学中放手让学生自己进行阅读实践,自己去感受、思考,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自我探究,在思维的交流碰撞中加深理解和体验。

学情分析:由于学生们都是纯纯的北方孩子,学生对四合院比较陌生,有的孩子甚至没有看见过四合院,所以,提前布置学生搜集有关北京四合院的信息,让学生及时了解四合院。

教学过程:

一、图画引入,激发兴趣

1.欣赏北京有特色的建筑(长城、故宫、天坛、颐和园、四合院),定格在北京的四合院。

2.根据收集的资料,交流对四合院的了解。

3.板书、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勾画词语,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2.同桌互相读文,纠正字音。

3.快速读文,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什么?给课文分段。

三、精读品味,体会温馨

1.浏览课文2~4自然段,找出四合院给作者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丰富多彩、神奇迷人)

2.为什么小小的四合院给作者的印象是那样丰富多彩,那么神奇迷人呢?请默读3自然段。按照自学提示自主学习。

自学提示:(1)作者回忆了小时侯的哪些事情?用简单的几个字进行批注。(2)哪件事给你的感触最深?从中体会到了什么?说给你的同桌听一听。(3)有感情地读读你感触最深的语句。

3.汇报交流。

(1)指名梳理回忆的几件事。(聊家常逗我、“探险”、和伙伴疯玩、尝饺子、吃枣子)

(2)交流体会:说说哪件事给你的感触最深?从中你体会到什么?

(3)指导朗读此段:选择自己觉得最温馨的句子读一读。

4.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2~4自然段。

5.读1、5自然段,思考,作者为什么要加上第1自然段和第5自然段呢?

6.体会总结对比的写法,强调四合院生活的温馨和甜蜜。

四、认读生字,选写喜欢的词语

五、小练笔:写一写我们家乡的院子是怎样的,在文中要表达出自己的真实的想法。

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六单元教学设计(教科版)


作为大家敬仰的人民教师,要对每一堂课认真负责。为了不消耗上课时间,就需要有一份完整的教学计划。上课才能够为同学讲更多的,更全面的知识。你们见过哪些优秀教师的小学教案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收集整理,为您带来的《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六单元教学设计(教科版)》,仅供参考,但愿对您的工作带来帮助。

课题:军犬黑子

教学内容与分析:《军犬黑子》是一篇读来令人心灵震颤的文章。这是一篇关于狗的故事,却蕴涵了一个非常深刻的道理,即我们作为人,应该如何认识生命!

教学目标:

1、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读懂课文内容,知道动物也有尊严,激发学生热爱动物、善待生命的美好情感。

3、与生命展开对话,在对话中获得丰富的精神生命的提升

教学重点:引发学生的思考,与生命展开对话。

教学难点:激发学生热爱动物、善待生命的美好情感。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手段:阅读法、对话法、合作研究法。

教学流程:

情境导入、明确目标

出示3幅军犬得图片:

对于图片中的军犬你有怎样的印象?

第一幅:眼神凌厉的军犬;

第二幅:威风凛凛,行如疾风的军犬;

第三幅:在训导员面前温顺的军犬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文章,讲述的是一个训导员和一只军犬之间发生的故事。出示课题《军犬黑子》。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文,要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思考:课文讲了什么事?

(2)检查词语

军犬尊严目光如电奔如疾风虎视眈眈威风凛凛

迷惑击溃自信沮丧糊涂极度痛苦无动于衷绝望精神委顿

本文讲述的是一只威风凛凛的军犬黑子,在训导员三番五次的戏弄与否定下变得精神委顿的故事。(板书黑子威风凛凛——精神委顿)

小组合作、细读精读

细读课文,感受黑子“变化”

1、课文以事情发展的顺序介绍了驯导员与军犬黑子的故事。驯导员几次否定了黑子?黑子每次都是怎样找小偷的呢?

2.合作探究

学习要求:

*驯导员几次否定了黑子?标记出驯导员的话。

*黑子每次都是怎样找小偷的?用波浪线划出相关语句。

*黑子的情感有哪些变化?圈出黑子情感变化的词语。

学习方法:请同学们边读、边想、边画,完成后小组互相交流一下。

品读课文、加深理解

汇报:驯导员几次否定了黑子?读出驯导员否定黑子的话语。

(训导员四次否定七个不字)

(出示课件)大家看看这几句话,意思都是相同的,在朗读时应该注意什么?自己练习读一读。指名读。

驯导员的态度越来越强硬了,是不是黑子找小偷贪玩了?黑子每次都是怎样找小偷的?指名读文

面对充满灵性的黑子,训导员是怎么说的?让我们一起来读读训导员的话。

这一声声“不”字对于充满灵性的黑子而言,无疑是冬天里的一盆盆冷水,无疑是一把把尖刀,这是

测试吗?这是戏弄,这是摧残!

黑子找小偷的过程中,前几次的结果都是一样的。最后却屈从于驯导员,它的情感发生了怎样的

变化?让我们再次走进课文,感受一下。(分角色读文)

指名总结黑子情感变化。(黑子情感的变化:兴奋----惊诧、疑惑----愈发迷惑----自信被击溃------沮丧极了)

你从“哈哈大笑”中读出了什么?

当黑子终于明白这一切是驯导员在欺骗、戏弄它后,它又是怎么做的呢?

此时的黑子心情极度痛苦,人在极度痛苦时会怎么做?我们这无言的战友只能用一声“嗷”来表达,如果黑子是人的话,这一声“嗷”会是对驯导员说些什么呢?

练习巩固,拓展提高

带着你体会到的黑子那极度痛苦的心情来练习读这一段。(放《悲怆奏鸣曲》)生齐读。

黑子的出走,说明了什么?

(齐读)“哪怕是条狗,也是有尊严的”。你理解这句话吗?带着你理解到的再来读这句话。

“我听了这个故事以后,陷入了沉思……”文中的“我”会沉思些什么?

学了这篇课文,我想你的心情与作者一样不能平静,此时,你想对驯导员或黑子说些什么呢?

达标检测、课堂小结

师: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9.军犬黑子

黑子威风凛凛——精神委顿

兴奋----惊诧、疑惑----愈发迷惑

----自信被击溃------沮丧极了生命认识之变

课题:鸽血染红的求救信

教学内容与分析:《鸽血染红的求救信》教科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九单元第18课的一篇主体课文。它描写的是6位军人被困在北冰洋的海面上,面临生命危险。两只军鸽——奥斯卡和维娜不畏困难,牺牲了性命将信送到了总部,挽救了6位军人生命的故事,赞颂了两只军鸽舍生忘死、勇敢顽强的高贵品质。

教学目标:

1.认识课文中的14个生字,特别是要读准外国作品中音译过来的一些词语。理解课文中“神勇、危难、白浪滔天、乌云漫卷”等词语的意思。

2.理解课文主要内容,能通过具体的语句体会两只军鸽为救6位军人舍生忘死、勇敢顽强的高贵品质。并渗透动物是人类朋友,动物同样值得尊重的人文思想。并在此基础上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升华情感。

3.体会作者衬托的写作手法。

教学重点:通过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并通过理解重点词语、句子,体会两只军鸽舍生忘死、勇敢顽强的高贵品质。 

教学难点:通过理解重点词句和感悟画面,体会两只军鸽的内

心世界。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手段:阅读法、讨论法

教学流程:

情境导入、明确目标

 1、在《悲怆奏鸣曲》中,出示墓碑的画面,师饱含深情地叙述:“在加拿大空军司令部的一个山坡上,静静地埋葬着两位特殊的英雄,墓前庄严地立了一块石碑,上面刻着……”(读)此时,接着出示碑文:“神勇军鸽奥斯卡和维娜之墓,它们曾于危难中救过六名军人的性命。”

2、如果你是第一次来到这块墓碑前读了这段碑文想深入了解些什么呢?我听出来了,你们都是在围绕“神勇和危难这两个词语发问的,(抓住关键词提问)师梳理学生提出的重要问题板书并相机理解词语

“神勇危难”。这节课,我们将带着这些问题继续学习课文,齐读课题。

3、问题是你们提的,说明你们动脑筋了。到哪里找到这些问题的答案呢?

这么多问题,按照故事的前因后果,我们首先要弄清楚哪个问题?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默读课文第一段。六位军人遇到了怎样的危难?

2、让我们来看看北极是一个什么样的地方?(出示图片)

3、师:“在气候恶劣的白熊岛海域,飞机无法起飞,与外界能取得联系的无线电也中断了,这就意味着……,意味着……,还意味着……。”生命随时会受到威胁,处于危难中的六位军人把惟一的希望寄托在哪里?

4、师:两只军鸽将带着重任飞向目的地,现在你就是罗伯特中将,即将和你朝夕相处的爱鸽分别,你会带着怎样的感情祝福它们呢?把你对两只爱鸽的情通过朗读表达出来,像刚才一样,读出自己的理解,读出自己的感受。自读、指明读。师相机听了的谈感受。我听出来了……(配上音乐:大屏幕出示第2段中的部分文字)师配上音乐全班读。

5、谁说动物不懂人的语言,谁说只有人才懂感情,两只军鸽看看主人的脸,又看看机窗外的风雪,似乎明白了任重而道远,但是它们却毅然振翅冲向风雪漫卷的长空。一路上,他们是怎样冲破暴风雪的?

教科版五年级语文下册《古代诗词曲四首》教学设计


教材简析:

本课中四首诗词曲以写景为主,作者以优美的文字、独特的视角分别描绘了梅子黄时的三衢道、春雨添花的小溪深处、新月初上的浔阳、暖日和风中的庭院楼阁。所描写的景象、景观,画面清晰优美;所使用的语言或色彩浓郁,或简练朴实,是学生积累词句,提高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能力的极好凭借。

设计理念:

1、通过入情入境地朗读,使学生增强语感,真切地领略课文的精妙之处,受到美的熏陶。

2、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尊重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3、引导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体会诗人的情感。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背诵、默写四首古诗词曲。

2、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句所描绘的画面,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3、认识鈥溄谩⒑琛⒌怼⒗烩€?个生字,会写鈥滒俊⑻佟⒆尖€澋?个生字。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想象诗词的意境,理解、感悟、体会这几首诗词所表达的感情。

教学准备:

1、预习课文,搜集与这四首古诗词曲有关的资料。

2、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一、开门见山,引入新课

古代诗词曲是我们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的瑰宝,在我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今天我们就来欣赏其中以描绘美景为主题的四首古诗词曲。(板书课题)以朝代化分,这节课先来看宋代的两首诗词。

简明扼要地介绍古代诗词曲在我国文化史上的重要地位,提高学生认识,激发学习兴趣。

二、初读古诗,理解诗题

1、自由读《三衢道中》和《好事近路梦中作》两首诗词,注意读准字音。自己读熟练后再读给同桌听。

2、指名分别读两首诗词。注意生字鈥滒库€濃€溄免€濃€溙兮€澋姆⒁簟?/p>

3、结合注释和搜集的资料说一说两首诗词的写作背景。

多种形式的读文,促使学生多次与生字见面,在读中识字,在读中感知诗的大意。

三、吟诵感悟,想象画面

(一)学习《三衢道中》。

1、带着问题,再读古诗《三衢道中》。

(1)作者是什么时间游于三衢山中?他的行程路线怎样?

(2)沿途作者都看到了什么?结合插图想象画面,与小组内的同学交流一下。

(3)想一想作者的心情怎样?

2、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

3、全班交流。

(1)梅子黄时,正值雨季,而天气却(学生填空:日日晴),给人以之情(喜悦)。

(2)读第2句鈥溞∠壕∪瓷叫锈€潱邓嫡饩浠靶戳耸裁矗浚ㄒ烩€溝€潯⒁烩€溕解€潯⒁烩€湻衡€潯⒁烩€溞锈€潱唤霰砻髯髡叩男谐蹋雇嘎冻鲎髡叩南苍弥椤#?/p>

(3)哪句话是写作者沿途所见?(出示3、4句)想象交流并有感情地读一读。

4、带着喜悦之情配乐诵读。

用问题引领学生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的过程就是理解感悟的过程。

(二)学习《好事近路梦中作》。

1、结合注释,自读自悟。

(1)这首词写的是什么时候、什么地方的景色?

(2)自己试着讲讲词的意思,把不懂或讲不清的地方记下来。

2、小组合作探究。

把自己的学习成果与同学交流,不明白的地方展开讨论。

3、全班交流,教师适时点拨。

(1)从什么地方读出是写作者梦中所见的浓浓春景?

(2)词人看到的景物各是什么样的?(指导读诗句)

(3)想象《好事近路梦中作》这首词所描绘的情景,并用自己的话连起来讲一讲。

一句:一场春雨催开了山路上烂漫的山花,山花使满山春色动起来了。

二句:小溪深处,有成百上千的黄鹂飞鸣于林间枝头。

三句:飞鸟迎面扑来,盘曲伸展,有如龙飞蛇舞,转眼间烟消云散,又是碧空万里。

四句:在古藤树下,举杯豪饮,醉卧树阴下,完全忘记了周围的一切。

充分发挥小组合作的力量和教师的引领作用,解决遇到的难题。引导学生展开想象,感受大自然的神奇与瑰丽。

四、图文对照,熟读成诵

1、看图读文,根据自己的理解读出感情。

2、指名带着感情配乐诵读两首诗词。

3、你喜欢这两首诗词吗?为什么?(学生自由交流)

4、在齐诵中结束本课。

引导学生通过朗读、背诵增强语感,增加积累,真切地感受到诗词所描写的意境,受到美的熏陶。

板书设计:

古代诗词曲四首

三衢道中

(宋)曾几

梅黄鈥斺€斎杖涨?/p>

溪鈥敺骸⑸解€斝?/p>

不减鈥斺€斕?/p>

喜悦之情好事近路梦中作

(宋)秦观

梦中春景

忘我之情

壮观神奇

第2课时

一、复习导入

1、指名有感情地背诵《三衢道中》和《好事近路梦中作》两首诗词。

2、如果说两首宋代诗词所描绘的景象令你喜悦、向往,那么这节课要学习的两首元曲,更能使你如痴如醉、快乐无比。

在巩固所学知识的基础上,激发学生学习元曲的兴趣。

二、学习《塞鸿秋路浔阳即景》

1、指名读这首元曲,随机纠正字音。(鈥溁粹€濃€湹礅€濃€満桠€潱?/p>

2、自由读曲,多读几遍,看看自己发现了什么。(每句一景,千姿百态、各放异彩;用了6个比喻;7句中6句押鈥湪唬钼€澰稀#?/p>

3、作者初秋傍晚登浔阳城楼,都看到了什么?(再读本曲,想象有声有色、有静有动的立体画面,与身边同学交流。)

4、把自己想象到的景象与全班同学交流,教师适时点拨。

一句:月光下,长江犹如平铺着的一条白色的绸带,无数靛青色的山峰肃穆地矗立在江边。

二句:江面上几艘帆船远去快如箭,一泓山泉从高山上飞流直下如闪电。

三句:晚霞收尽,水汽凝成了白色的露珠,一轮新月就像打开的扇子。

四句:一行寒雁飞过看上去宛如一缕细线。

5、教师播放多媒体课件,学生欣赏。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由指名读正音到自由读寻求发现,再到想象、交流,最后到有感情朗读,层层推进,让学生在读中感知、感悟,在熟读中成诵。

三、学习《天净沙路春》

1、春天给你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学生交流自己对春天的印象)下面学习的《天净沙路春》这首曲就展现了春天迷人的画面。

2、自由读全曲,自学生字。

3、作者是抓住春天里的哪些景物特征来描绘春天?请把你眼中的春景图跟大家描述一番。

(老师板书:山、日、风、阑干、楼阁、帘拢、杨柳、秋千、莺、燕、桥、水、红)

4、试着说说这首曲的意思。

5、配乐朗读。

在学习了前三首诗词的基础上,鼓励学生自学,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尊重学生对文本的个性化解读。

四、积累内化,拓展延伸

1、有感情地读一读、背一背古代诗词曲四首,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出示填空的课件,将古诗词句补充完整。

3、在自己最喜欢的诗词旁用自己的话写下阅读感受,与同学交流。

4、为自己喜欢的诗词曲配画或改成一个写景的片断,师生共享。

让学生在入情入境地诵读中积累语言,品味、感受语言的优美,提高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五、巩固识字,写字

1、采用符合学生实际的形式,巩固识记生字。

2、指导写字,辨析易混淆的字,如鈥溙兮€斕阝€濃€溁粹€斪尖€濃€溙溻€斕汊€澋取?/p>

板书设计:

古代诗词曲四首

塞鸿秋路浔阳即景天净沙路春

(元)周德清(元)白朴

白如练青如淀山、日、风,

阑干、楼阁、帘栊

疾如箭飞如电杨柳、秋千

初学扇来如线莺、燕,桥、水、红

教科版五年级语文下《如果发明……有多好》教学设计


教材简析:

《如果发明鈥︹€τ卸嗪谩肥潜镜ピ陌朊庀白髁废啊=滩挠闪讲糠肿槌桑阂皇俏淖植糠郑岢隽吮敬蜗白鞯姆段Ш鸵螅欢且环慰疾逋迹确从吵霰镜ピ闹魈猓滞卣沽搜悸贰?/p>

设计理念:

想象作文是在真实生活的基础上进行的合理想象,因此应鼓励学生大胆想象,敢于创新。学生是整个习作过程的主体,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重点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鼓励学生修改自己的习作,能主动与他人交换修改,做到语句通顺,行款正确,书写规范、整洁。

教学目标:

1.联系生活,发挥想象,抓住特点,写出自己设想的这项发明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变化。

2.想象大胆,表达有条理,善于在习作中表达自己的独特感受。

3.培养学生自己修改作文的能力。

教学重点:

抓住该项发明去想象、描写,表达真情实感。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自己修改作文的能力。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准备:

多媒体图片。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一、启发谈话,激发兴趣

1.通过本单元的学习,我们知道进入21世纪以来,科学家们发明了各种各样的科技产品,使人类享受到丰富多彩的现代生活。(出示多媒体图片:笔记本电脑、微波炉、互联网络、mp4、工业机器人、探测机器人鈥︹€Γ?/p>

2.谁能用几句话说一说,这些发明给我们带来的好处。

预设

(1)笔记本电脑的发明使电脑用起来更方便,即使在户外也可以使用。

(2)微波炉的发明让我们做饭更简单,好吃的饭菜只要几分钟就可以做好。

(3)探测机器人可以代替人类到危险的地方去进行科学试验,这样既能搞科学研究,又保证了我们人类的安全。

鈥︹€?/p>

3.正是有了人类丰富的想象和不断的探索,我们才能分享着科技带给我们的便捷和快乐。法拉弟曾说过,一旦科学插上幻想的翅膀,它就能赢得胜利。今天我们就展开自己的想象完成习作:《如果发明鈥︹€τ卸嗪谩贰#ò迨榭翁猓?/p>

[结合现实生活,深入体会科技进步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好处,激发学生的想象,为习作找好定位。]

二、明确要求,理清结构

1.在进行想象之前,请大家打开书,细读本次习作提示。

2.汇报交流,明确习作的要求。

要求

(1)给想要发明的东西起一个名子,把文题补充完整。

(2)讲清楚这项发明给人们带来的好处。

3.结合本单元的几篇课文和习作要求,你认为要写好这类想象作文,必须把握住哪几点呢?(组织学生充分讨论,在讨论中教师应有意引导学生有序地描述发明的产品。最后归纳小结并板书以下几点。)

(1)结合生活你想发明什么?

(2)这项发明的原理或外观(样子)的介绍。

(3)这项发明的主要特点、性能。

(4)具体想象它在未来生活、工作中给人们带来的方便、好处。

4.要想把你的发明介绍得清楚而具体,哪一部分应该详写?(教师引导学生详写发明的产品在未来生活、工作中给人们带来的方便、好处。随机板书:详写。)

[引导学生把握住文章的脉络,把想象出的发明有序地描述出来。]

三、交流点拨,展开想象

1.静心思考,确定说的内容。

假如现在你们都是科学家,在科技展览大会上,你们每个人都带来了自己的发明创造,请你准备一下,向大家介绍介绍你的发明创造。

2.小组内交流,评评议议。

(1)在小组内把自己的发明创造有序地介绍一下。

(2)认真倾听,按习作要求小组内评评议议。

(学生可能会随意想象,发明一些让人们不劳而获的机器,教师应把握好主流方向,对学生加以引导,要求学生进行合理的想象。)

3.推荐代表,台前介绍。

(1)大家根据自己的喜爱选择了发明,你们的发明与众不同,可以给人们生活带来许多好处。请各组推荐一名代表,把你的发明介绍给同学们。

(2)分别介绍。

4.针对每个发言人介绍的发明,教师可以相机点拨,也可以集思广益,加以评价和补充。

[依据题目,集思广益,进行合理而大胆的想象,说清楚这种发明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好处。在互动中,使想象更合理,内容更完善。]

四、完善想象,起草习作

1.听了几位同学的介绍,我仿佛可以想象到未来生活的多彩和美好。现在,就让我们把这些发明创造用文字描绘出来。

2.起草拟写习作,教师巡视,个别指导。

第2课时

一、自改习作

教师引导学生紧紧围绕习作要求独立修改自己的习作。

二、相互评改

1.小组内互批互改。

此处的评改,重在评改的过程,引导学生依据习作要求进行,以突出文章的重点部分。

2.课堂交流,美文共享。

选出有代表性的习作读一读,师生共同评价。

3.对通过修改习作有明显进步的同学给予鼓励,进一步调动学生修改的积极性。

[自评与互评相结合,生生互动,师生互动,拓展思路,借鉴他人的写法,培养学生修改习作的能力,切实提高习作水平。]

三、誊写习作

五年级下册《修鞋姑娘》教案教科版


五年级下册《修鞋姑娘》教案教科版

教学目标

1、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体会修鞋姑娘真诚、自信、善良的优秀品质,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通过人物外貌、动作、语言描写体会人物的思想品质,并进一步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

3、联系生活实际,感受诚信对我们生活的重要性。学习修鞋姑娘真诚、自信、善良的优秀品质。

教学重点

通过人物外貌、动作、语言描写体会人物的思想品质,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

教学准备

幻灯片,提前预习课文。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读课文第1自然段,质疑导入

1、出示课件第1自然段:

凛冽的寒风把繁华的大街吹得冷冷清清,而我却骑着自行车,到处寻觅那个来自异乡的修鞋姑娘。

2、全班齐读。

提问:读了这段话,有什么问题么?

(1)“我”为什么要找修鞋姑娘?

(2)修鞋姑娘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3、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修鞋姑娘》这篇课文,看看作者笔下的修鞋姑娘是什么样的?作者又为什么要苦苦寻觅这位姑娘呢?

二、按要求初读课文(出示课件)

1、读课文,并说说:

“我”为什么要找修鞋姑娘?

(给修鞋姑娘送钱)

三、细读课文,感受人物品质(出示课件)

1、那么,“我”找的修鞋姑娘是什么样的?

请同学们朗读课文的第2——7自然段。通过讨论,划出描写姑娘的句子,想想这是一个怎样的姑娘呢?

2、同学们浏览课文,讨论交流并汇报。

3、教师归纳:

(1)她是一个自信的人。(从句子看出)

(2)她是一个认真、踏实的人。(从句子看出)

(3)她是一个工作技术娴熟的人。(从句子看出)

4、教师小结:(出示课件)

老师也找了些句子,让我们再次读这些句子,感受姑娘的品质。

(1)学生读句子,教师相机指导。

(2)作者从语言、行动、外貌、神态刻画了这样一位修鞋姑娘。

四、深入课文,升华感情

面对这样一位技术娴熟、认真、踏实,对顾客关心负责的修鞋姑娘,“我”对她的态度是不是始终一致呢?找出“我”态度变化的词句。

1、学生讨论交流并概括出“我”态度变化的词句。

2、学生汇报。

3、同学们刚说的,老师可以用这些词概括出来。课件出示:

怀疑不放心决计绝不还价蒙上阴影

断定窘极了紧张尴尬想摆脱

期待纳闷惭愧保证

4、不管我怎样想,到最后还是多虑了,我认为她会漫天要价,可她不但修好了我的鞋,还只要了我(六角钱),看来,她不是我想象的那种人。

5、就在我打算给她钱的时候,却发现全身只有三毛钱,真是尴尬啊。当我决定用手表抵押时,姑娘再一次打动了我。

“不,我相信你。”

“我也相信你。这钱足够了”

都是相信,他们的意思相同么?“我”是真的相信姑娘么?而她呢?

6、姑娘是真的相信我,而我却是为了“尽快摆脱窘境”,所以作者发出这样的感叹:

出示课件:我真惭愧。是她诚实,还是我诚实?是她信任我,还是我信任她呢?

7、这样大的县城,然而,我还在找,走遍长街,望穿深巷,为什么我还苦苦寻找那位姑娘,仅仅因为那三毛钱吗?

(在姑娘身上,我得到了那种人与人之间的信任,我被她的善良、诚实所打动,而我却没有相信她,找她不仅是因为还三毛钱,更重要的是找回我所失去的,对别人的信任。)

8、这么大的县城,如何才能找到修鞋姑娘,不如我们也帮作者呼唤一下吧!

课件出示:“修鞋姑娘,你在哪里?”

五、拓展练习

这么一位诚实、善良的修鞋姑娘,假如有一天,“我”又见到了那位来自异乡的修鞋姑娘,“我”会说什么?

六、作业设计

写小片段。

要求通过观察一位同学的外貌、语言、动作、神态,表现同学某一方面的特点。

教科版五年级语文下册全册教案2


(上部分请到网站上下载“教科版五年级语文下册全册教参一”)

能说会写

我最喜欢的景物描写

我最喜爱的景物

语文七色光 六

第七单元

课文

13 激光

14 21世纪的能源

快乐读书屋 七

青霉素的发现

20世纪的10大发明

能说会写

科学改变了生活

如果发明……有多好

语文七色光 七

第八单元

课文

15 北京话

16 烤鸭

快乐读书屋 八

颐和园

院子

能说会写

我所了解的北京

真想去北京

语文七色光 八

选读课文

1 春夏描写片段

2 金色的怀表

3 一只暖瓶

4 海啸之前

5 盲人导游

6 枯叶蝴蝶

7 寻找幸运花瓣儿

8 幼林

能说会写

怎样对待鼓励与批评

教学建议

〔教学目标〕

1?乐于参与讨论,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

2?讨论或辩论中能够做到有条理、有观点、有事例依据;能通过语言和表情打动、感染听众;倾听时能够尊重对方,抓住要点。

3?通过讨论或辩论,形成对待鼓励和批评的正确看法。

〔教学难、重点〕

在讨论或辩论中能做到有条理、有观点、有事例依据;能通过语言和表情打动、感染听众;倾听时能够尊重对方,抓住要点。

〔教学准备〕

教学挂图。

〔教学时间〕

建议本课教学1课时。

〔操作要点〕

设计一讨论会

1?学生自读文字说明,归纳出要讨论的问题:怎样对待批评和鼓励?结合生活实际谈谈当你受到了鼓励或批评时会怎样。

2?引导学生明确讨论要求:畅所欲言,提出自己的观点,结合亲身体验和感受加以说明。

3?组织学生讨论。对讨论中如何有条理、有观点、有事例依据地表达,如何尊重观点不同的发言,如何从同学的发言中学到优点等,教师应相机指导。

4?讨论总结。引导学生从多个方面总结。如讨论的结果、讨论时的表现等。

设计二辩论会

1?明确观点。学生经过自主选择形成两种互相对立的观点,如:

甲方:鼓励最有助于人的成长

乙方:批评最有助于人的成长

2?划分“阵营”:学生选择参与“甲方”或“乙方”。若出现一边倒的情形,教师可适当调整,尽量让辩论双方“势均力敌”。

3?教师明确辩论注意事项:有明确的观点;有令人信服的事例;辩论时要注意倾听对方的发言,不能随意插话或私自议论;得到许可方可反驳;辩论时注意文明的态度和文明的语言等。

4?组织辩论。注意调控辩论,既不要冷场,又要避免成为争吵。

5辩论总结。评出最佳辩手若干名。

(如果学生以前有过辩论的经验,也可按照比较规范的辩论程序组织,分为主席、一辩、二辩、三辩、四辩和评论席。)

发现生活中的道理

教学建议

〔教学目标〕

1?写清楚自己遇到过的一件事情和对这件事情的看法。

2?善于观察生活,善于思考,能够发现平凡生活中蕴含的道理。

3?学习修改习作的方法,练习独立修改自己的习作。

〔教学难、重点〕

选择自己遇到过的一件事情写下来,写清楚自己的看法。

〔教学时间〕

建议本课教学2课时。

〔操作要点〕

1?明确要求。

学生自读文字,归纳出本次习作的要求:一是学会全面、联系地看问题;二是选择一件遇到过的可以说明一定道理、反映事物间内在联系的事情来写;三是要写清楚对这件事情的看法。

2?回顾写法。

引导学生回顾本单元中的课文,体会写法。

(1)怎样选择一件遇到过的、可以说明一定道理、反映事物间内在联系的事情来写?

从本单元的课文中学习作文的选材方法。可以围绕动植物的成长变化来写,如《桃花心木》;可以围绕父母、师长的教育和自己的成长、经历来写,如《“美极了”与“糟透了”》等。

(2)怎样写清楚对事情的看法?

可以通过人物的语言、对话来揭示,如《桃花心木》《韩信巧布背水阵》;可以通过自己的体会感受来揭示,如《“美极了”与“糟透了”》等。

3?起草习作。

鼓励学生先把自己的选材构思说给大家听,相互启发,相互完善,再动笔来起草习作。

4?习作讲评。

讲评要引导学生参与,相机教给学生评价的方法,指导他们抓住习作要求来评价,也可以设计一定的评价提纲或要点,引导、规范学生最初阶段独立评价。

语文七色光 五

教材说明

本次“语文七色光”共安排了四项语文实践活动。第一项共有3个练习:一是读拼音,填汉字;二是补充成语,讲寓言故事;三是问句的三种类型辨析。第二项“日积月累”是对一组与单元主题相关的成语和名言的积累。第三项“知识窗”是关于“寓言”的文学小常识。第四项“开心一刻”是一则小幽默。旨在通过这些活动进一步夯实学生的语文基础知识功底,训练必需的语文技能,丰富知识储备,拓展视野,提高语文综合素养。

教学建议

1?在词句训练中,抓特点,找规律,培养语感。

2?积累成语和名言,了解寓言这种文学体裁的相关知识。

3?阅读小幽默,感受阅读带给人的快乐。

〔教学时间〕

建议本课教学2课时。

〔操作要点〕

1?练。

第一项训练是读拼音,填汉字。可让学生先独立完成练习,再相互订正更改。对写错的字可以总结原因,多写几遍;除了写正确外,还要评价谁的字写得最漂亮、最具美感。

参考答案:

插秧枯萎模仿评判牢骚

固执埋伏羞愧后悔采纳

第二项练习是补充成语。分两步完成:先填空,补充完整成语;再讲述和这些成语有关的寓言。

参考答案:

杯弓(蛇)影叶公好(龙)刻舟求(剑)

水滴(石)穿亡羊补(牢)滥(竽)充数

第三项练习是关于三种类型问句的辨析。一定要让学生在多读中体会表达的语气有什么不同,增强学生对不同问句类型的语感。无须讲解有关概念和知识。

参考答案:

(1)疑问句式,表示疑问的语气,询问是不是真是巴德写的。

(2)反问句式,以反问的方式表达肯定的语气,意思是说:忙的人不可能行事这么从容。

(3)设问句式,是先问后答,自问自答。

(语感的培养是一个循序渐进、逐步领悟的过程,不要企图通过一两次训练就一蹴而就,要在日常教学中树立培养意识,抓住典型的训练点多练多悟。对本项练习,教师还可以从课文中寻找相关的问句帮助学生体会语气。)

2?日积月累。

先指导学生读准这些成语、名言的字音,不认识的字可以查字典;再相互交流对成语、名言的理解;最后多读几遍,“储存”在自己的小词库中。

(对成语、名言的理解不是从词典中搬来解释的条目,而是知晓大意,或者能联系某种情境、某件事情来说明。)

理解拓展训练:根据下面句子描述的情境,填写恰当的成语或名言。

(1)看待一个人或者一件事情,既要看到好的、有利的一面,又要看到坏的、不利的一面。这就叫做()地看问题。

(2)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有一定的过程和规律,不可一蹴而就。学习也是一样,平时不注意积累巩固,临到考试,再搞突击复习,是一种()的做法。

(3)处事公道,为大家谋利益,大家就拥护你;存有私心,为自己谋私利,大家也会把你赶下台。这就是古人所说的“()”。

3?知识窗。

这是一篇关于“寓言”这种文学体裁的文学小常识,可以让学生读一读,引用自己知道的寓言故事,体会寓言具有“寓较深刻的道理于简单的故事之中”的特点。

拓展练习中可引导学生说一说自己了解的其他文学体裁知识。

4?开心一笑。

让学生读一读,乐一乐,议一议这个小幽默讽刺了哪种类型的人,说明了什么道理。

赛讲幽默。评一评,谁讲的幽默笑话又有趣又说明了一定的道理。

资料

〔杯弓蛇影〕古代有人赴宴,见酒杯中有蛇影,喝酒后就肚子疼,怀疑肚子里中了蛇毒。后得知那只是墙上挂的弓映入杯中的影子,影子像蛇而其实并不是蛇,病也就不治而愈了。这个成语比喻人疑心太重,自己吓唬自己。

〔叶公好龙〕汉代刘向《新序》中说:古代有位叶公子,对龙非常喜爱,家里到处都画着龙、刻着龙。天上的龙有感于他的一片诚心,就降临他的住所。叶公见到真龙却吓得魂飞魄散,夺路而逃。这个成语比喻人对某事物表面喜爱而实际并不喜爱。

〔刻舟求剑〕《吕氏春秋察今》中说:一个楚国人乘船过江时,把剑掉在江里,他就在船帮上掉剑的地方刻了个记号。等船靠岸后,在记号处下水找剑,当然不可能找到。这个成语比喻人思想僵化,不懂得随客观情况的变化来处理事情。

〔水滴石穿〕宋朝时,有个县令叫张乘崖。当时,常有军卒侮辱将帅、小吏侵犯长官的事,张乘崖认为这是一种反常的事,下决心要整治这种现象。一天,他在衙门周围巡行。突然,他看见一个小吏从府库中慌慌张张地走出来。张乘崖喝住小吏,发现他头巾下藏着一文钱。那个小吏支吾了半天,才承认是从府库中偷来的。张乘崖把那个小吏带回大堂,下令拷打。那小吏不服气:“一文钱算得了什么!你也只能打我,不能杀我!”张乘崖大怒,判道:“一日一钱,千日千钱,绳锯木断,水滴石穿。”为了惩罚这种行为,张乘崖当堂斩了这个小吏。这个成语比喻只要有坚强的毅力,持之以恒,再难的事情也能够做成。

〔亡羊补牢〕出自《战国策》。战国时代,楚国有一个大臣,名叫庄辛。有一天他对楚襄王说:“你在宫里面的时候,左边是州侯,右边是夏侯;出去的时候,鄢陵君和寿跟君又总是随着你。你和这四个人专门讲究奢侈淫乐,不管国家大事,郢(楚都,在今湖北省江陵县北)一定会有危险啦!”襄王听了,很不高兴,生气骂道:“你老糊涂了吗?故意说这些险恶的话惑乱人心吗?”庄辛不慌不忙地回答说:“我实在感觉事情一定要到这个地步,不敢故意说楚国有什么不幸。如果你一直宠信这几个人,楚国是一定要灭亡的。你既然不信我的话,请允许我到赵国躲一躲,看事情究竟会怎样。”庄辛到赵国才住了五个月,秦国果然派兵侵楚,襄王被迫流亡到阳城(今河南息县西北)。这才觉得庄辛的话不错,赶紧派人把庄辛找回来,问他有什么办法。庄辛很诚恳地说:“我听说过,看见兔子才想起猎犬,这还不晚;羊跑掉了才补羊圈,也还不迟。……”这个成语比喻受到损失后或出了差错后及时补救,以免再次出现类似情况。

〔滥竽充数〕据《韩非子》记载,齐宣王爱听吹竽,又好讲排场,每次为他吹竽的有三百人。他常常叫这三百人一齐吹竽给他听。有个南郭先生,根本就不会吹竽,看到这个机会,就到齐宣王那里去,请求参加这个吹竽队。齐宣王就把他编在吹竽队里,并且给他很高的薪水。这位根本不会吹竽的南郭先生,每逢吹竽,就混在队里,拿着竽装腔作势。这样一天天混过去,不曾被人发现。等到齐宣王死了,齐泯〖〗日王接替王位。他和齐宣王不同,不喜欢听大家一起吹竽,而是喜欢叫吹竽的人一个一个地来吹给他听。南郭先生听到这个消息,只好逃之夭夭,不敢再冒充吹竽人了。这个成语比喻没有真本事的人混在有真才实学的人里面充数,或以次充好。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唐太宗李世民当政期间,实行了许多新政策,其中最著名的就是“纳谏”,鼓励大臣们向皇帝提出意见。“纳谏”方面最有名的代表就是魏征。有一天,李世民与魏征讨论治国之道。李世民问:“隋朝灭亡的原因是什么?”魏征回答说:“失去民心。”李世民又问:“人民和皇帝应当是什么关系?”魏征说:“皇帝就像一只漂亮的大船,人民就是汪洋大水,大船只有在水中才能乘风前进;但是,水能载舟,同时也能将船弄翻。太上皇(李渊)举义旗推翻隋朝统治就说明了这一点。所以,作为君王要时刻记住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李世民说:“一位君主怎样叫明白,怎样叫昏暗呢?”魏征答道:“兼听则明,偏信则暗。君王要多多听取意见,才不会被个别小人欺骗。”李世民采纳了魏征的建议,鼓励大臣们提出意见,批评皇帝的错误。李世民从各种意见中博采众议,制定国家政策,唐朝从此走向强盛。

第六单元

本单元是以“城乡美景”为主题编写的,选编的4篇课文以优美的文字、独特的视角,分别描绘了如醉如染的三峡之秋、如诗如画的天山牧场,绚丽奇异的西双版纳密林,以及古人诗中梅子黄时的三衢道、春雨添花的小溪深处、新月初上的浔阳、暖日和风中的庭院楼阁。此外,还编排了一些与专题相关的学习内容:“能说会写”要求学生以“我最喜欢的景物描写”为话题,与同学交流自己读过的描写景物的古诗文的看法和感受,并且尝试着运用本单元课文的某些写景方法,描写一处自己喜爱的景物;“语文七色光”中,编排了与景物描写有关的造句,按春、夏、秋、冬分组搜集整理积累古诗词中写景的佳句,介绍了“词”这种文体,设计了“让我的家乡景更美”的语文实践活动。

本单元的课文所描写的景象、景观,画面清晰优美,语言色彩浓郁、明媚。因此,教学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第一,朗读入味。引导学生通过朗读,真切地感受课文,因声明义,领略课文的精妙之处,增强语感,以声传情,加强情感和美的熏陶。

第二,体悟入情。学生自主阅读的过程是理解感悟的过程,要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主动、积极的思维中,在丰富的情感活动中,获得个人体验和个人独特感受。

第三,想象入景。要使本单元课文所描述的自然景观、景象在头脑中形成有声音、有色彩、有动有静的立体画面,必须引导学生展开想象,从字里行间感受大自然的神奇与瑰丽。

第四,积累入心。本单元教学继续重视引导学生结合具体语境理解词句意思,揣摩、品味语言,积累词句,提高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11 三峡之秋

教材说明

〔解题〕

课文选自方纪写于1956年的《三峡之秋》,原作万余字,分三个部分,所选部分只是一个引子,写秋景,由秋景引出人事。这个引子相对独立,也很完整,主要是以时间为序,描写了中秋这一天从早到晚三峡景色的变化,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壮丽河山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结构分析〕

课文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一自然段),概括写三峡秋天总的特点——成熟。

第二部分(第二自然段~第六自然段),按时间顺序写出三峡一天内的景色变化。

第一层(第二自然段),写早晨的三峡清新明丽的特点。

第二层(第三自然段),写中午的三峡热烈的特点。

第三层(第四自然段),写黄昏的三峡平静的特点。

第四层(第五自然段~第六自然段),写夜晚的三峡静谧又神秘的特点。

第三部分(第七自然段),结尾点题。

〔语意理解〕

“三峡已经是秋天了。三峡的秋天,从大江两岸的橘柚树开始。这些树,生长在陡峭的山岩上,叶子也同那青色的岩石一般,坚硬、挺直,越到秋天,它们越显出绿得发黑的颜色。而那累累的果实,正在由青变黄,渐渐从叶子中间显露出来。就在这时候,它们开始散发出一种清香,使三峡充满了成熟的秋天的气息。”

这段抓住代表性景物的特征,充分表现出三峡秋天“成熟”的特点。最能代表成熟的就是大江两岸的橘柚树,我们从那绿得发黑的叶子,从那由青变黄的果实,从那淡淡的清香中都感受到了秋天的成熟的气息。

“每当早晨,透明的露水闪耀着,峡风有些凉意,仿佛满山的橘柚树上撒了一层洁白的霜,新鲜而明净;太阳出来,露水消逝了,橘柚树闪烁着阳光,绿叶金实。”

这段文字抓住早晨太阳升起前后橘柚树的变化,突出了早晨三峡清新明丽的特点。本段用一个比喻句既写出朝霞中橘柚树的特点,又暗含秋之意,而有些凉意的风也恰是秋天最具特色的表征,“绿叶金实”,生动地描绘出秋的色彩斑斓、明净艳丽。

“中午,群峰披上金甲,阳光在水面上跳跃,长江也变得热烈了,像一条金鳞巨蟒,翻滚着,呼啸着,奔腾流去。”

这段重点写江水,“金甲”、“跳跃”、“热烈”,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加之“一条金鳞巨蟒”的比喻,将三峡中午时分的热烈气氛描写得生动形象、活灵活现。

“下午,太阳还没有落,峡里就升起一层青色的雾。这使得峡里的黄昏来得特别早,而去得特别迟。于是,在青色的透明的黄昏中,两岸峭壁的倒影一齐拥向江心,使江面上只剩下一线发光的天空。长江平静而轻缓地流淌,变得有如一条明亮的小溪。”

作者描写黄昏时三峡的特点着眼于雾和江面。因为雾使三峡的黄昏“来得早”、“去得迟”,这是三峡的特点所在;因为江面就是一面镜子,它能倒映出周围的美丽,显得雾中的三峡平静、优雅。“拥”字形象地写出“影”的动态,而“一条明亮的小溪”的比喻又让人充分享受着黄昏的宁静。

“夜,终于来了,岸边的渔火,江心的灯标,接连地亮起来,连同它们在水面映出的红色光晕,使长江像是眨着眼睛,沉沉欲睡,只有偶尔驶过的赶路驳船,响着汽笛,在江面上划开一条发光的路。于是渔火和灯标,都像惊醒了一般,在水面上轻轻地摇曳。”

夜是宁静的,幽暗的,但作者却选取了驳船的汽笛、接连亮起的渔火、灯标,以动衬静,以亮衬暗。而且又用拟人手法,那“眨着”的“眼睛”、那“沉沉欲睡”、那“惊醒”,多么形象地描绘出宁静和谐的夜啊!

“而不知在什么时候,它忽然出现在山上,就像从山上长出来,是山的一部分,像一块巨大的、磨平的、发亮的云母石。”

月亮是夜的使者,也是夜空中最引人瞩目的景象,而三峡的月亮更有魅力。它千呼万唤不出来,给你无限的向往;它要在你不知觉中忽然出现,给你特别的惊喜;它与山合而为一,让你无比惊奇;它异常美丽,让你赞叹不已。

“这时,月亮和山的阴影,对比得异常明显——山是墨一般的黑,陡立着,倾向江心,仿佛就要扑跌下来;而月光,从山顶上,顺着深深的、直立的谷壑,把它那清冽的光辉,一直泻到江面,就像一道道瀑布,凭空飞降;又像一匹匹素锦,从山上挂起。”

描写月亮与山相对,越发显出月光的清冽,山的高耸。这段里综合运用了几种修辞手法,表现力极强。“墨一般黑”,比喻中有夸张,加之“仿佛就要扑跌下来”的夸张让人感到山的震慑力,感到一种不可抗拒的自然力。而“一道道瀑布”与“一匹匹素锦”,又是那么素淡优雅,超凡脱俗。“泻”、“飞降”、“挂”,几个动词以动写静,恰当生动,形象可感。

〔写作特点〕

1?线索、层次清楚。课文以时间推移为线索,描绘了不同时段三峡不同的景物,使文章思路清晰,层次清楚。

2?景物特点突出,作者感情强烈。作者抓住了不同时间的典型事物的特点进行描写。如,首先抓住橘柚树的特点表现三峡成熟的特点,接着写早晨,抓住露水与橘柚树的变化特点;中午抓住江水奔涌的特点;黄昏抓住雾的特点;夜晚抓住渔火、月亮的特点等,选择这些景物不仅准确地表现了三峡之秋的特点,而且也充分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与赞美。

3?意境美,语言美。课文读来如诗如画,诗一般的语言营造了诗一般的意境,描绘出诗一般的画面,真可谓文中有画、画中有文。

教学建议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部分段落。

2.边读边想象三峡秋天的美丽景色,体会作者对秋之三峡的赞美之情,并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3.在阅读中体会作者细致入微地观察自然、观察生活的方法,积累、揣摩语言,领悟作者形象、生动的描写方法。

4.认识2个生字,正确书写12个生字,积累优美的句子。

〔教学重、难点〕

在读中想象三峡之秋的美景,学习按照时间顺序观察与描写的方法。

〔教学准备〕

1.三峡风光的图片、资料、录像带或多媒体课件。

2.建议让学生课前找有关三峡的文章读一读。

〔教学时间〕

2课时。

〔操作要点〕

1.读书指导。

(1)关于教材的处理。

课文抓住三峡的特点,描写了三峡在中秋这一天内的景物变化。三峡之晨是明丽的,三峡的正午是热烈的,三峡的黄昏青色而透明,三峡之夜宁静而神秘。课文分别以“早晨”、“正午”、“黄昏”、“夜”这些词语交代时间,并且用这些词语作为段的开头,因此文章的线索非常清楚。在教学中,应引导学生既“看景”,又“入情”,想象三峡之秋的迷人风光,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美好情感。

(2)课前活动。教学前,可以让学生搜集一些图片或文字资料,对三峡有一些初步的了解。

(3)教学过程设计。

①导入新课。

本课的导入可以有多种方式:可先播放三峡风光的录像带、多媒体课件,或请一两位去过三峡的学生谈谈看到的三峡景色,或引导全班学生背一两首与三峡有关的古诗,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入学习情境。

②初读课文。

首先请学生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把课文读通顺,读流利;其次把课文中的词语画出来,读一读,对于不理解的词语,借助词典等弄明白;再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内容,能用一句话概括;最后,要求学生画出课文中交代时间的词语,了解课文是按照“早晨——正午——黄昏——夜”的时间顺序叙述的,并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③深入精读。

精读课文时,可以设计这样的问题:读一读,说说早晨、正午、黄昏、夜晚分别重点写了什么景物,写出了景物的什么特点?画出重点词语,学生分组合作学习,全班讨论,得出结论。

早晨。重点写橘柚树,写树上露水的变化(由像洁白的霜到消逝),在初升太阳照耀下的色彩(绿叶金实),显示了三峡之晨的特色:明丽。

正午。重点写长江,写长江在阳光照耀下的色彩(金麟),水势(翻滚、呼啸、奔腾),辉映峭壁,峡谷波光荡漾,显示了三峡中午的特点:热烈。

黄昏。重点写雾,写青色的雾使峡里黄昏来得特别早,峭壁的倒影使长江变成小溪,显示了三峡黄昏的特点:青色而透明。

夜晚。先写长江,写长江的宁静(沉沉欲睡),写长江的偶然惊动(驳船过时,渔火和灯标轻轻地摇曳),显示了三峡夜间的特点:宁静。重点写峡谷,写三峡日出,抓住山高、谷深、天小的峡谷特点,写日光的出现、色彩和形态。

④体悟朗读。

本文语言流畅、优美,适合学生反复朗读体会。朗读的时候还应强调指导学生想象文中描述的情景,带着喜爱、欣赏的感情来读。在读不同的段落时注意语调、语速的变化。例如读早晨的三峡,语调应是轻快的,这样才能体现三峡的明丽之美。读正午的三峡,语速应快些,语气是热烈的,体现三峡的奔放之美。读夜晚的三峡,语速应慢下来,体现三峡的宁静之美。教学中,教师还可以通过配乐朗读,慢速默读,自由吟读等手段,指导学生根据自己的感悟,把优美的画面、诚挚的情感读出来。

⑤回归全文。

第一,读读文章开头和结尾的话,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第二,可引导学生小结:学习方纪的《三峡之秋》,你有什么收获?学生可以从对大自然的热爱、描写方法的体悟、对美的体验等多角度来谈,只要说得有道理,教师都应该予以鼓励。

2?积累内化。

(1)有感情地朗读全文,并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背诵。

(2)在课文或笔记本上写下自己阅读本文的感受。

3?迁移练习。

(1)写字。要注意写字的指导,课文中有些难写易错的字,如“橘、鳞、缓、朦、胧”等,要采用恰当的方式,指导到位。

(2)照样子,仿写句子。

①渔火和灯标,都像惊醒了一般,在水面上轻轻地摇曳。

②月光从山顶上顺着深深的、直立的谷壑,把它那清冽的光辉,一直泻到江面,就像一道道瀑布,凭空飞舞;又像一匹匹素锦,从山上挂起。

4?语文实践。

(1)搜集有关描写三峡的诗文名篇,阅读积累。

(2)观察一处景物,并能仿照课文的描写方法描述自己所看到的景象。

资料

〔方纪〕原名冯骥,河北束鹿县人,现代作家。1919年生,1936年参加革命,1939年到延安,曾在文协、马列学院、《解放日报》社工作。抗日战争胜利以后,任热河省文联主席。解放战争时期到前线任随军记者,在冀中文联、《冀中导报》等处工作。解放后任《天津日报》文艺部主任、天津市文化局局长、作协天津分会主席等职。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老桑树底下的故事》,中篇小说《不连续的故事》,长诗《大江东去》,评论《学剑集》,散文特写集《挥手之间》。

《三峡之秋》写于1956年10月。同年,还写过《长江行》《枇杷山公园即景》等跟长江有关的文章。《三峡之秋》万余字,分三个部分,主要是写人事,写秋景只是一个“引子”,由秋景引出人事。但这个引子有相对的独立性,选为教材,也很完整。

12 古代诗词曲四首

教材说明

三衢道中

〔解题〕

《三衢道中》是作者游浙江衢山时写的,描写了初夏时节诗人在三衢山中旅行的情景。

〔结构分析〕

诗歌共有四句:

第一句:写时令。

第二句:写行程。

第三四句:写沿途所见景观。

〔语意理解〕

“梅子黄时日日晴,”

梅子黄在五月,正是江南的雨季,却遇上天天晴朗的日子。本句写时令。于转折中给人以无比喜悦之情,为全诗定下了基调。

“小溪泛尽却山行。”

坐着小船游到了小溪的尽头,回程正好走山路。“泛”指漂浮,这里指乘船而行。“却”是再、又的意思。这句写行程,一“泛”一“行”,一“溪”一“山”,加之“日日晴”的天公作美,不仅表明行程路线,也透露出作者此时喜悦的心情。

“绿阴不减来时路,添得黄鹂四五声。”

一路上绿阴浓浓,并不比来时看到的少,而绿阴深处又传来了黄鹂的声声啼鸣,更增添了不少游兴。本句表明,诗人乘小舟来到溪水尽头,舍舟登岸,沿着山间小路继续游览,绿阴蔽日,黄鹂啼鸣,真令人身心清爽。并且,这两句也并非单纯写山中之景,也暗写行船时所见溪水两岸之景,并通过比较,表现山路和溪边景色异同:相同点为林木繁茂,绿树成阴;不同点是山上还有鸟儿相伴,而溪边没有鸟叫,只有一片静谧、幽深。溪边更幽静,山中更灵动。

〔写作特点〕

1?笔法含蓄。这首诗虽写得明白如话,但含蓄的笔法无处不在。如第一句,不直说四月或初夏,而用“梅子黄时”,这样一方面引入了“黄梅”的形象,又自然引人联想起“梅雨”,所以再转为“日日晴”,才会给人极大的惊喜。又如“黄鹂四五声”不直接写静,却分明营造出“鸟鸣山更幽”的意境。

2?画面明丽美好。本诗为作者旅行途中所记,是一首典型的记游诗。描绘出了游中所见之景明丽美好,无论是梅子金黄,叶儿碧绿,无论是小溪潺潺、鸟鸣声声,山水相依,声色相和,色彩鲜明,都让人有如临其境之感。

3?感情明快喜悦。本诗不仅写出旅行途中所见,而且表达了明快喜悦的感情,无论是对天时的描述,还是行程的交代,就连对诗中出现的几种具体影象的描绘,也都表露出作者明快喜悦的感情。

好事近梦中作

〔解题〕

本词为秦观描写梦中所见之景,抒发了陶醉其中的忘我之情。有资料记载:“秦少游在处州,梦中作长短句。”“好事近”为词牌名,“梦中作”为题句。

〔结构分析〕

本词分为上、下两片。

上片:写词人梦中所见的浓浓春景。

下片:词人视线转向天空,描写所见之景,并抒发了自己陶醉其中的忘我之情。

〔语意理解〕

“春路雨添花,花动一山春色。”

梦里,作者漫游在一条小路上,在这里,他享受着一派浓浓的春意;春路、春雨、春花、春山、春色,环环相连,宛转相生。作者走在春路上,一场春雨不期而至,让作者沐浴在春的气息里,正如杜甫诗句“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一场春雨带来了烂漫的春花,这春花点缀着春山,一派大好春色呈现眼前。

“行到小溪深处,有黄鹂千百。”

“行到”与“春路”呼应,点明梦里游春之意。路像小溪,延至幽深之处,“黄鹂千百”一点鸟语花香之春境,又反衬曲径通幽之静谧。

“飞云当面化龙蛇,夭矫转空碧。”

词人视线转向天空,将变化多端的云纳入眼底。云雨相生,春天的云更是变化莫测,一时龙蛇盘曲,一时碧空万里,两相映衬,其景壮观神奇,令人陶醉、令人痴迷。

“醉卧古藤阴下,了不知南北。”

在古藤浓荫之下,词人酣然入梦,在梦中他获得了精神解放,超然物外。这“醉”来自于浓浓春意。

〔写作特点〕

1?营造了奇特的意境,带着浓郁的浪漫主义情调。词中通过对色彩、声音、状态的描摹,描绘出一幅生机盎然的春景图,图中春花烂漫、姹紫嫣红;图中溪水潺潺、鸟语花香;图中碧空辽阔,云雨相生……这就是作者营造的奇特的意境。

2?抒发了超然物外的忘我之情。本词写梦境,而梦境中又有梦境,从中我们体会出了作者在追求精神的舒放,追求超然物外的忘我之情。

塞鸿秋浔阳即景

〔解题〕

此曲为写景之作,写作者初秋傍晚登浔阳城楼所见。作者选择了客观的角度,采用了富有动感的手法,为我们勾勒了一幅生动传神的浔阳江景图。“塞鸿秋”为曲牌名,“浔阳即景”为题名、点出本小令的内容。

〔结构分析〕

本曲共有7句,45个字。每句一景,分别描写了江水、青山、江帆、山泉、晚云、新月和塞鸿。

〔语意理解〕

“长江万里白如练,”

长江流经万里,至此江面开阔,不再有波涛汹涌,在月色的映照下,平静得像一匹白色的绸缎,这句着眼于“万里”的阔大空间和“如练”的白色。

“淮山数点青如淀。”

远处的青山环江矗立,点点如淀。本句着眼于山“数点”之多和“如淀”的青色。

“江帆几片疾如箭,”

在如练的江上,几点风帆顺流而下,快捷似箭。本句着眼于江帆数量之少、速度之快。

“山泉千尺飞如电。”

青山上飞瀑直下,快如闪电。本句着眼于“千尺”之势与“如电”之速度。

“晚云都变露,新月初学扇。”

秋天夜晚的云彩都凝结为露水,上半月的月亮还未圆,像一把打开的扇子。这两句视点转向天空。着眼云彩的变化,着眼月的形状。

“塞鸿一字来如线。”

向更远处眺望,但见雁阵飞来,一字排开,如一条嵌在晴空中的线条。本句着眼于雁阵的动态和形状。

〔写作特点〕

1.篇幅短小,尺幅万里。本曲45个字、7句,一句一景,7幅山水屏画、7个风景镜头,千姿百态,各放异彩。而且7幅画面又都集中于浔阳江头一处。

2.动静结合、视听相衬。作者善于捕捉充满动感的画面,在曲中江帆、山泉、晚云、新月、塞鸿这些景和物都是动态,并且都在万里长江和数点淮山这一整体构思中自然融合起来。作者不仅关注高低远近、动静明暗、色彩形状等视觉特点,也同样关注听觉感受,潺潺的江水,喧嚣的瀑布,动人心扉的雁鸣,读后使人仿佛也置身于初秋傍晚的浔阳江头。

3.7句中连用6个比喻,而且都工巧自然;7句中有6句押“ān”韵,音韵合谐,体现了曲的音乐美。

天净沙春

〔解题〕

白朴,元曲四大家之一。在《越调天净沙》曲调之内,分别以《春》《夏》《秋》《冬》为题写了四曲。本曲抓住了春天自然景物的特点,描绘出一幅明丽的春景图。

〔结构分析〕

曲中7句,分别写了春山、太阳、春风、栏杆、疏窗、杨柳、秋千等景物,也写了啼莺、舞燕、流沙、飞红(飞花)等动植物和春水的动态,在读者眼前展现出一幅生机勃勃、色彩缤纷、莺歌燕舞的春景图。

〔语意理解〕

“春山暖日和风,”

山绿了,阳光暖暖的,和煦的春风拂面,这句写出了春天来临之际自然景物和气候变化特点,抓住最有代表性的景物如阳光、春风和植物变绿的特征,山青、日丽、风和,展现出春天的一派生机。

“阑干楼阁帘栊。”

楼阁上少女凭栏眺望,卷起帘栊,她正欣赏着美丽的春景。这句从人物的行为和心理入手,表现了人们对春天的向往和喜爱。

“杨柳秋千院中,”

院子里杨柳吐绿,秋千轻轻摇动。本句写了人在春天里怡然自得的游乐,将人文与自然紧密融合在一起。

“啼莺舞燕,小桥流水飞红。”

院外春燕在飞舞,黄莺在啼鸣,小桥下流水潺潺,落花飞红。真可谓一派莺歌燕舞、姹紫嫣红的美景。

〔写作特点〕

1?抓住春天景物的特征,用白描手法,展现了春天的迷人画面。本曲抓住春天的代表性景物进行描绘:春山、太阳、春风、杨柳、啼莺、舞燕、小桥、流水、飞红,使一幅有声有色的春景图展现于眼前。

全曲共30个字,只有“啼”、“舞”、“流”、“飞”四个动词,其余皆为名词。这些名词有序安排在5句之中,表现了春天的美景,作者遣词构句的功力,实在令人惊叹。

2?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相结合,动静相结合。作者不仅抓住代表春天的自然景物,也善于将人文景观纳入其中。摇荡的秋千,莺之一“啼”,燕之一“舞”,水之一“流”,红之一“飞”,这暮春三月的江南景象跃然纸上。

3?风格清丽婉约,语言简练朴实,抒情真挚自然。

教学建议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背诵、默写四首古诗词曲。

2.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句所描绘的画面,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3.认识4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理解感悟、体会感情,想象诗的意境。

〔教学时间〕

2课时。

〔操作要点〕

1.读书指导。

(1)关于教学尺度的把握。

①理解诗句的意思,要尽可能让学生自学,然后教师引导学生交流、讨论,并给予点拨、指导。可以参考以下步骤处理:学生自学——说说诗句的意思——想象描绘的景象——体会感情。在说说诗句的意思时,不要以教参或有关资料的译文为唯一标准去要求学生,更不要让学生抄写背诵译文。允许学生有不同的理解,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对诗的理解。

大体说出诗句的意思后,要指导学生想象,这样学生才能入境。可以联系生活实际,可以利用直观的教学手段,可以说说读诗词或某句时头脑中出现的画面。由于学生的个体差异,所以想象的画面会有差别,这是正常的,只要不与诗意相悖即可。

②在古诗词教学中,朗读、背诵十分重要。因此,要把朗读贯穿于教学的各个环节之中,让学生在读中理解,读中想象,读中体会思想感情,并最终达到熟读成诵。

(2)课前活动。教学前,可建议学生通过各种渠道搜集与这四首诗词曲有关的资料,了解诗、词、元曲都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宝库中的瑰宝,是我国文学史上的重要里程碑。也可对这四首诗词的作者、写作背景作一些大致的了解,有助于更好地理解诗词内容。

(3)教学过程设计举例。

以《好事近梦中作》为例:

①自读课文,自学诗中的一个生字“藤”,会读会写,并把这首诗读熟。

②结合注释,自读自悟。

思考:

其一,这首词写的是什么时候、什么地方的景色?

其二,自己试着讲讲词的意思,把不懂或讲不清的地方记下来。

③精读课文,理解感悟。

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引导学生质疑、讨论和探究:

其一,这首词描写了什么时候、什么地方的景色?你是从哪些地方读出来的?

其二,词中描写了哪些景物?词人看到的这些景物各是什么样的?

其三,结合课后注释,试着讲一讲全词的意思,并想象词描绘了怎样的情景,试着用自己的话描述你想象到的美丽景色。

其四,从词中,你体会到了词人什么样的感情?

2.积累内化。

(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词。

(2)在诗词旁用自己的话写下阅读感受。

3.迁移练习。

(1)指导写字(可以全课生字一起指导)。在指导生字书写时,可将几组易混淆的字,如“藤—腾”、“淮—准”、“啼—蹄”加以辨析。

(2)将古诗词句补充完整。

①填数字。

绿阴不减来时路,添得黄鹂()()声。

春路雨添花,花动()山春色。

江帆()片疾如箭,山泉()尺飞如电。

②填动物名。

行到小溪深处,有()()千百。

()()一字来如线。

啼()舞(),小桥流水飞红。

4.语文实践。

有兴趣的同学可以选择一首自己喜爱的古诗词配上一幅画,展现诗中所描绘的景色,也可以将这首诗或词改写成一篇写景的散文,和老师、同学共同分享。

资料

〔曾几(1084—1166)〕字吉甫、志甫,赣州(今江西赣县)人。徽宗时,做过校书郎。南渡后,历任江西、浙西提刑。绍兴八年,因力排议和,为秦桧排挤,寓居上饶茶山寺,自号茶山居士。秦桧死后,被召为秘书少监等职,卒谥文清。在诗歌上推崇杜甫、黄庭坚,作品风格清淡,词意明白,语言流爽轻快,形象也较为生动。内容多写个人日常生活,亦有抒写爱国抗金之作。陆游曾从他学诗。所著有《茶山集》。

〔秦观(1049—1100)〕字少游,号淮海居士,扬州高邮(今江苏高邮)人。青年时期,慷慨豪俊,志强气盛,曾过了一段漫游生活。时而闭门读书,时而混迹青楼。元丰八年(1085)中进士,授蔡州教授。元?初经苏轼推举,历任太学博士、秘书省正字、国史院编修。绍圣初新党当政,排斥旧党,苏轼被贬,秦观受到牵连,出为杭州通判,后又贬到郴州(今湖南郴州),编管横州(今广西横县),再徙雷州(今广东海康)。元丰三年(1100)放还,至藤州(今广西藤县)逝世。秦观诗词兼擅,而以词名世。为“苏门四学士”之一。其词多以爱情为题材,也有怀古、记游和抒写贬谪心情的作品,是婉约派的重要作家。有《淮海词》,或称《淮海居士长短句》。

〔周德清(1277—1365)〕号挺斋,高安(今属江西)人。北宋词人周邦彦的后代。工乐府,善音律。终身不仕。著有音韵学名著《中原音韵》,为我国古代有名的音韵学家。《寻鬼簿续篇》对他的散曲创作评价很高,“德清三词,不惟江南,实天下之独步也。”《全元散曲》录存其小令31首,套数3套。

〔白朴(1226—约1306)〕字太素,号兰谷。初名恒,字仁甫。与关汉卿、马致远、郑光祖并称为“元曲四大家”。信山西河曲人,客居真定(今河北正定)。父白华为金枢密院判官。白朴幼年,蒙古军攻占南京(今开封),父母离散,曾由元好问照料。蒙古灭金后,白朴终生不仕。后移居金陵(今江苏南京),与诸遗老诗酒往还。作杂剧16种,今存《唐明皇秋夜梧桐雨》《裴少俊墙头马上》《董月英花月东墙记》三种,而以《梧桐雨》为代表作。《梧桐雨》取材于唐代陈鸿《长恨歌传》,以李隆基、杨玉环二人的爱情为主线,反映了安史之乱这一重大历史事件。对李、杨二人既有同情又有批判,主题思想较复杂,艺术表现亦较成功,对清代的传奇戏曲《长生殿》有重大影响。白朴也是元代有成就的散曲作家之一。散曲内容大多是叹世、咏景和闺怨之作。曲词秀丽清新,有些小令颇有民歌特点。白朴的词流传至今100余首,大多为怀古、闲适、咏物与应酬之作,豪放婉约兼而有之,不少怀古之作,寄托了故国之思。今存《天籁集》词2卷。散曲存小令37首,套曲4首,今人隋树森《全元散曲》收录。

快乐读书屋 六

迷人的天山牧场

教材说明

〔解题〕

天山,是我国新疆境内的一条山脉。天山牧场在天山的群峰环线中。美丽的天山牧场是大自然的赐予,无论晴天、阴雨、傍晚,夜间,都展示出迷人的风姿。这篇《迷人的天山牧场》描写了天山牧场平时、雨天、傍晚、夜间的迷人景色,表达了作者对天山牧场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结构分析〕

课文共有8个自然段,可分为两大部分:

第一部分(第一自然段),概括描写天山。

第二部分(第二自然段~第八自然段),描写迷人的天山牧场。

这部分可根据时间、气候的变化分为四层:

第一层(第二自然段~第四自然段),写晴天天山牧场的迷人景色,分别选取牧场上的花草、畜群、牧女来表现天山牧场迷人的魅力。

第二层(第五自然段),写云雨之下的天山牧场的魅力。分别写了云下、雨中、雨后牧场的景色。

第三层(第六自然段),写黄昏后的天山牧场独特的风情,分别写了落日下的辉煌景象和日落之后的暮霭沉沉以及帐篷里透出的灯光。

第四层(第七自然段~第八自然段),写夜晚的天山牧场宁静安详。分别写了牧民们的活动和月光下的景色。

〔语意理解〕

“远望天山,美丽多姿,那长年积雪、高插云霄的群峰,像集体起舞时的维吾尔族少女的珠冠,银光闪闪;那富于色彩的连绵不断的山峦,像孔雀开屏,艳丽迷人。”

这段文字概括描绘天山的美丽景色,用一个夸张句,两个比喻句,既表现出群峰高耸、连绵不断的特色,又表达出作者对天山的无比热爱和赞美之情。

“墨绿的原始森林和鲜艳的野花,给这辽阔的牧场镶上了美丽的花边。牧场上长着一色青翠的酥油草。无边的草原是这样平展,就像风平浪静的海洋。在阳光下,那点点水泡似的蒙古包,闪烁着白光。”

这段描写牧场的广阔迷人。原始森林、野花、酥油草、蒙古包,这些都是牧场有代表性的景物和事物。作者又用三个比喻(“花边”“海洋”“水泡”)赞美了它们的美丽迷人,让人向往。从这段文字中可以发现作者很善于炼字,如“镶”、“平展”、“闪烁”等动词的选择,“墨绿”、“青翠”、“白光”等描绘色彩的词语的选择。

“当你策马在这千里草原上尽情驰骋的时候,处处可见肥壮的羊群、马群和牛群。它们吃饱了含有乳汁的酥油草,毛色格外地亮,好像每一根毛尖都冒出油星儿。特别是那些被碧绿的草原衬托得十分清楚的黄牛、花牛、白羊,在阳光下就像绣在绿色缎面上的彩色图案一样美。”

这段用“当……时候”营造了一种亲临、亲见、亲感的情境,于是那畜群、那碧绿的草原就尽收眼底了。“处处”表明畜群之多,“冒着油星儿”表现牲畜之肥壮,“彩色图画”表现畜群之美。此段利用了两处比喻、一处夸张的修辞手法。

“有时候,风从远处送过来银铃似的叮当声,那是哈萨克族牧女们坠满衣角的银饰在风中击响。牧女们骑着骏马,健美的身姿映衬在蓝天、雪山和绿草之间。她们欢笑着跟着嬉戏追逐的马群驰骋,每当停下来,就轻轻地挥动着牧鞭放声歌唱。”

人是最美的风景,如果牧场没有了人、没有了欢歌笑语的牧女,那该是多么平淡啊,牧女们的美表现在她们的银饰,她们的健美的身姿,她们的欢歌笑语。

“这雪峰、绿林、繁花围绕着的天山千里牧场,在海拔两三千米以上,每当一片乌云飞来,云脚总会扫着草原,洒下阵雨。牧群在雨云中出没,加浓了云意,很难分辨出哪是云头,哪是牧群。阵雨过后,草原更加清新碧绿,远看像一块巨大的绿宝石,近看那缀满草尖上的水珠,又像数不清的金刚钻。”

天山牧场的云雨是神奇的,对于一个没有亲历高原的人来说,“扫到草原的云脚”,“隐在云中的牧群”的美是难以体会的。作者亲自观赏到了这些美景,所以给他留下了难以忘怀的印象。

“特别诱人的是牧场的黄昏。落日映红周围的雪峰,像云霞那么灿烂。在雪峰的红光映射下,辽阔的牧场变成了一个金碧辉煌的世界,蒙古包、牧群和牧女们,都镀上了一色的玫瑰红。”

黄昏的牧场别具魅力,不再一色碧绿、不再银光闪闪,而是金碧辉煌,无比灿烂。给人留下了情境火热、氛围温馨的印象。

“当家家蒙古包的吊壶三脚架下的牛粪只剩下一堆灰烬的时候,夜风就会送来冬不拉的弦音和牧女们婉转嘹亮的歌声。这时牧民们齐集到一家比较大的蒙古包里,欢度一天最后的幸福时辰。”

夜晚的牧场,琴声阵阵,歌声婉转,牧民们尽情享受劳动之余的欢乐,他们尽情享受家庭的幸福。牧场的迷人,不仅在于它迷人的景色,还在于淳朴的牧民和牧民的幸福生活。

“如果这时候你披上一件皮衣走出蒙古包,在月光下或者繁星下,你就可以朦胧地看见牧群在夜的草原上轻轻地游荡。夜的草原是这么宁静而安详,只有溪水声引起你对大自然的遐思。”

课文结尾,作者再次营造亲历的情境,让每一个读者都能随着他一样用心去感受天山牧场的魅力,用心去聆听大自然的声音。

〔写作特点〕

1?形象的描写。文中运用恰当贴切的修辞手法、细腻的描写和大量的修饰语,使语言有很强的表现力。

2?文中选取了一些有代表性的景物,采用远近结合、动静结合、声色结合的手法,勾画出了多幅独具特色的画面。

3?课文通过对天山牧场的描写,真实地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对牧民生活的赞美,达到入迷程度的情感。

4?本文紧紧抓住“迷人”这条主线,组织材料,展开思路。写出了自然景观是迷人的、牧群牧民是迷人的、幸福的生活是迷人的,充分体现了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结构特点。

教学建议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2.读懂课文内容,感受天山牧场迷人的景象。

3.领悟作者抓住景物特点来写的表达方法,体会作者运用语言的准确性。

4.认识8个生字,积累课文中优美的句子。

〔教学重、难点〕

感受语言文字的美,想象天山牧场景色的美丽。

〔教学课时〕

1课时。

〔阅读建议〕

1.这篇课文的教学应立足于让学生自己体会感悟,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教师适当进行点拨引导。

2.阅读指导。

(1)学生自由初读课文。

①读准字音,认识生字,找画词语,把课文读熟,读流利。

②整体感知课文,谈谈天山牧场的迷人景象都表现在哪些方面,并提出不懂的问题。

(2)学生自由朗读想象,从语言文字中,体会天山牧场的迷人景象。

学生自由选择自己喜爱的段落或句子,一边读一边想象画面,抓住重点词语,想一想,这个词描绘了什么样的画面,然后交流阅读的体会。

交流时,首先要引导学生抓住重点句子和词语感受语言的准确和生动。

其次,要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边读边展开丰富的想象,体会天山牧场迷人的景象。

最后,指导学生将喜欢的这些语句积累下来。

(3)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

引导学生讨论:作者是如何把天山牧场的迷人景象具体、形象地描绘出来的,着重品味作者丰富的想象,确切的比喻和恰如其分的形容等。

3.语文实践。

搜集整理天山牧场的诗文和图片,在班级里组织一次天山牧场风景欣赏活动。

西双版纳密林奇观

教材说明

〔解题〕

云南境内的西双版纳有丰富的植物资源,是我国著名风景区之一。它的最大特点就是有保存完好的原始森林。在那里,你会见到许多奇花异木。本文写了西双版纳原始森林中独木成林、树上植物园、神奇的树木、天然水壶等奇特景观。

〔结构分析〕

课文共有6个自然段,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一自然段),概括介绍西双版纳密林的特征。先交代西双版纳的地理位置、旅游地位,再介绍它的原始森林植物资源丰富的特点:类型多、层次多、种类多。又用一句话概括出这里有许多奇花异木,领起下文。

第二部分(第二自然段~第五自然段),介绍西双版纳原始森林的一些奇特的景观。

第一层(第二自然段),介绍西双版纳密林中独木成林的奇异景观。

第二层(第三自然段),介绍西双版纳密林中的奇异景观——树上植物园。

第三层(第四自然段),介绍西双版纳密林中的神奇的树木。

第四层(第五自然段),介绍西双版纳密林中的天然水壶——扁担藤。

第三部分(第六自然段),进一步概括西双版纳密林的神奇。

〔语意理解〕

“俗话说‘独木不成林’,可是西双版纳却偏偏独木也成林。”

先引俗语,再用“可是”转折,“也”加以强调,既点出“独木成林”的景观,又表现出无比惊奇。

“支柱根多的一棵古榕树能达到二三十根,你简直无法分清这棵树中哪棵是支柱根了,远远看去只觉得有一片树林耸立在那里。”

先用数字,再用“简直”加以强调,并用“只觉得”以表感觉,最后加一个“耸立”,真让人领略了独木成林的奇观了。

“一株被寄生的乔木或油棕树就是一座有着几十种甚至上百种附生植物的空中花园,绚丽神奇的景象令人叹为观止。”

一个暗喻句既交代了空中花园形成的原因,又充分表现出空中花园的美丽。“叹为观止”十分贴切地表达出观者的感受,既表明空中花园的奇,又表达出作者发自心底的赞叹。

“西双版纳的密林是神奇的,你不想到那里去看一看吗?”

先概括西双版纳密林的神奇,点题、并以问句结尾,吸引人们前去观赏,进一步表现了作者对西双版纳密林的喜爱与赞美。

〔写作特点〕

1?紧紧围绕“奇观”组织材料,先后选取四类奇特的景观,窥豹一斑地表现出西双版纳密林的奇异特色。

2?结构严谨、层次鲜明。课文采用“总—分—总”的结构方式,先概括特点,再详细分说,让人真实感受;最后总结深入,让人不禁神往。中间部分不仅采用并列关系介绍四种奇观,而且在介绍每一种奇观时也采用了大体相同的层次结构,如先说明奇观是什么,然后介绍形成的原因,再描绘其形,最后表达赞美喜爱或惊叹之情。

3?本文不仅有生动的描绘,而且作了恰当的评价,充分表达了作者对西双版纳密林奇观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教学建议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读懂课文内容,感受西双版纳奇异的景观。

3.领悟作者抓住景物特点,先概括表述再具体描写的表达方法。

4.认识7个生字。

〔教学重、难点〕

指导学生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悟西双版纳密林的奇观“奇”在哪里,体会作者的表达方法。

〔教学课时〕

1课时。

〔阅读建议〕

1.课前,可引导学生查阅有关西双版纳的资料,教师准备课文插图的放大图或实景录像带。

2.阅读指导。

(1)由课题展开质疑,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2)让学生充分地朗读课文,在把课文读正确、流利的基础上,整体感知西双版纳的奇观表现在哪些方面。

(3)让学生选择自己喜爱的段落,带着“作者是怎样写出西双版纳的奇异景象的”这个问题,细细品读课文后,进行讨论交流。学生可以谈“先概括表述、再具体描写”这一写法上的特点,也可以就某个句子、某个词语谈自己的体会,从而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

(4)再读读自己喜欢的句子,然后抄下来。

3.小练笔。

学习“先概括表述、再具体描写”的表达方法写一处景物。

资料

〔西双版纳〕位于云南省西南端的西双版纳,古代傣语为“勐巴拉那西”,意思是“理想而神奇的乐土”,这里以神奇的热带雨林自然景观和少数民族风情闻名于世,是我国的热点旅游景区之一。

西双版纳位于中国云南省南端,与老挝、缅甸山水相连,与泰国、越南近邻,土地面积近2万平方千米,国境线长966千米。它美丽、富饶、神奇、犹如一颗璀灿的明珠镶嵌在祖国的西南边疆。澜沧江纵贯南北,出境后称湄公河,流经缅、老、泰、柬、越5国后汇入太平洋,誉称为“东方多瑙河”。因此,西双版纳既是面向东南亚、南亚的重要通道和基地,也是云南对外开放的窗口。西双版纳辖景洪市、勐海县、勐腊县和11个国营农场,总人口近84万人。这里聚居着傣、哈尼、拉祜、布朗、基诺等13个少数民族,占全州人口的74%。长期以来,他们就繁衍生息在这块土地上,为开发祖国的疆土,缔造祖国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西双版纳地处北回归线以南的热带北部边沿,为热带季风性气候,终年温暖、阳光充足,湿润多雨,是地球北回归线沙漠带上唯一的一块绿洲,是中国热带雨林生态系统保存最完整、最典型、面积最大的地区,也是当今地球上少有的动植物基因库,被誉为地球的一大自然奇观。境内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400多平方千米,至今仍有约467平方千米保存完好的原始森林。在这块土地上生长着种子植物和蕨类植物约5000种,占全国的1/6;栖息着539种陆栖脊椎动物,占全国的75%;鸟类429种,占全国的36%;两栖动物47种,爬行动物68种,占全国的20%以上;鱼类100种。其中亚洲象、兀鹰、白腹黑啄木鸟、印支虎属世界性保护动物。所以西双版纳在国内外享有“植物王国”、“动物王国”、“药物王国”的美誉。1986年成立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993年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接纳为生物圈保护区网络成员;1995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第一个自然生态平衡的生态州。

能说会写

我最喜欢的景物描写

教学建议

〔教学目标〕

1.能有条理地把自己最喜欢的景物叙述清楚并能说出喜欢的理由。

2.让学生学会欣赏,善于思考,敢于交际和评价。

〔教学重、难点〕

有条理地阐述喜欢的原因,发表自我的见解与感受。

〔教学课时〕

1课时。

〔操作要点〕

1.谈话导入。

淙淙的流水,青翠的山林;亭台楼阁,名山大川。这些美丽景致总会激起人不一样的情怀。我们已经读过许许多多描写景物的诗文,谁能说说,每次读到这样的诗文,你的心中有什么感受?

2.激发情感,明确要求。

启发:是啊,美的诗文能让人身临其境,让人身心愉悦,给人莫大的享受。今天我们就以“我最喜欢的景物描写”为话题来交流一下。请同学们默读“能说会写”中的几段话,想一想,我们应从哪几个方面来说。

①交代自己所读的诗文题目。

②说说诗文描写了什么景物。

③举例说说你为什么喜爱这样的景物描写。

3.学生回忆,理清思路,自己述说。

4.小组互相交流。

5.全班交流,师生评价。

要求:①叙述清楚,条理清晰。

②有自己的见解,能表达真情实感。

③声音洪亮,态度自然、大方。

6.总结。

不同的景物有不同的特点,不同的作者有不同的描写方式;不同的读者有不同的感受体悟。但不管描写的是什么景物,采取的是什么方式,最重要的是要表达自己真实的感受,抒发自己真实的情感。

我最喜爱的景物

教学建议

〔教学目标〕

1.观察生活中的景物,在享受观察的乐趣中提高观察力和想象力。

2.乐于习作,能抓住景物的特点有条理地叙述自己的真情实感。

3.善于交流和评改,在习作中激发潜能,丰富积累,陶冶情趣。

〔教学重、难点〕

抓住景物特点观察与描写,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

〔教学准备〕

一组优美的景物图片。

〔教学课时〕

2~3课时。

〔操作要点〕

“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生活中的一草一木都需要我们用眼睛去发现,用心灵去感受。作为五年级的学生,已有了一定的生活积累,有了一定的观察能力。在此基础上,本次习作设计力求引导学生拥抱自然、感受生活,让学生体验观察的乐趣,感受大自然的美妙,从而流畅地绘出属于自己的图画,做到景美情要浓,情真景更美。

1.情景导入,激发情感。

(播放课件让学生欣赏)欣赏完这一组风景画,你们想说什么?小结导入:优美的景致总能让人流连忘返,心神荡漾。今天,让我们再次走进这些优美的景物中,去感受它们带给我们的美与惬意。

2.唤醒记忆,酝酿情感。

从小到大,你们到过哪些地方,欣赏过哪些景物?在这些景物中,你们最喜欢的是哪里的景物?为什么?

这一环节是本次习作指导的重点,在学生述说中抓住一个典型的例子,引导学生抓住特点,进行有序表达,并用生动的语言来表现喜爱之情。相机把习作要求板书在黑板上,一是说出特点,二是表达通顺,三是语言生动,情感真挚。

3.明确写法,拟定初稿。

(1)启发:不同的习作有不同的写法,不同的人对同一景物也会有不同的写法。在本单元中,我们学了不少描写景物的诗文,每一篇诗文,作者的写法都有所不同,让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每一位作者是如何描写景物的,是如何来表达内心的感受的。

(2)由学生说,老师补充板书在黑板上。

(3)今天我们就来向这些作者学习,用其中你最喜欢的方法,把印象最深的一处景物写下来,表达自己对它们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4.指导评改,完善初稿。

(1)交流评改要求。

①叙述有条理,有顺序。

②抓住景物的特点来写。

③语言生动、形象,情感真挚。

(2)出示例文,按要求评议,鼓励学生学会欣赏别人习作中的优点,有礼貌地指出不足之处,鼓励被评议学生虚心接受建议。

(3)学生认真修改自己的习作。

(4)小组内互读互评。

语文七色光 六

教学建议

〔教学目标〕

1.辨别多音字的读音并根据不同的读音组词;形近字的辨析和组词;用加点的词造句。

2.积累背诵古诗词中写景的佳句。

3.了解“词”这种文体。

4.开展以“让我的家乡更美”为主题的调查活动。

〔教学重、难点〕

1.仿照例句,用带点的词造句。

2.搜集、背诵古诗词中写景的佳句。

〔教学准备〕

课前让学生搜集关于描写春、夏、秋、冬的诗词名句。

〔教学时间〕

2课时。

〔操作要点〕

1.练。

(1)根据多音字的不同读音组词。教学时,建议教师把多音字的不同读音设置到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让学生揣摩、记忆。学生可以先做一做课本上的练习,然后教师补充一些本单元出现过的多音字,进行巩固训练。如:

转zhuǎn()

zhuàn()塞sài()

sè()倒dào()

dǎo()磨mó()

mò()

(2)比较汉字形体的异同。教学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关注这些相似汉字的相同点和不同点,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方法记忆,并且将最适用于记忆的方法在全班交流。也可以让学生列举自己在读写时常常混淆的汉字,以巩固记忆。

(3)读句子,用加点的词造句。在学生练习造句时,教师可注意引导学生展开联想和想象,使造出的句子能体现对生活独特的体验。

2.日积月累。

本单元的“日积月累”重在引导学生学会识字,并且能在阅读积累中培养鉴赏和审美能力。教学时,可以先请同学读一读课文中列举的这些写景佳句;然后请学生按春、夏、秋、冬四季的顺序,交流自己所找的古诗词中的写景佳句,扩大学生的积累量;最后,可以让学生从中选择自己喜欢的诗句摘抄到积累本中。

下面提供一些诗句供参考。

春: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苏轼《惠崇春江晚景》)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杜牧《江南春》)

草木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韩愈《晚春》)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朱熹《春日》)

夏: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小池残暑退,高树早凉归。(沈亻全期《夏晚寓直省中》)

首夏犹清和,芳草亦未歇。(谢灵运《游赤石进帆海》)

秋: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王勃《滕王阁序》)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辛弃疾《水龙吟》)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杜牧《山行》)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白居易《暮江吟》)

冬: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刘长卿《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柳宗元《江雪》)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高适《别董大》)

3.知识窗。

(1)请学生自由读一读《浅说“词”》。

(2)简要向学生介绍词的起源、形成、盛行过程及著名的词派代表人物及其代表作。

(3)建议学生课外搜集一些经典宋词诵读。

4.大家一起来。

这次语文实践活动紧扣本单元主题设计。教学时,建议教师先向学生简要介绍调查报告的写作方法,然后围绕教科书设计的活动展开。在此提供一种思路:了解什么是调查报告——设计活动过程——开展调查——写成报告——开展交流——评比总结。

第七单元

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突飞猛进的发展促进了时代的进步,生活的变化。本单元就是以“感谢科学”为主题编写的,4篇课文都是科普文章,选取了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内容。《激光》《21世纪的能源》《青霉素的发明》和《20世纪的10大发明》,以简明、通俗、准确的语言从不同的角度反映了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展现了现代科学技术在人们生活中的神奇与威力,表达了人类崇尚科学、热爱科学的美好愿望。此外,教材还安排了与专题紧密联系的学习内容:“能说会写”要求学生自己在生活中询问、访谈,将搜集的资料、产生的感受互相交流、汇报,展开想象,把自己想发明的设想写下来;“语文七色光”中除编排了有关词句辨析理解的内容外,还设计了搜集热爱科学、赞美科学的名言、阅读科普小故事和搜集科技新发展资料的语文实践活动。

选编本单元教材的目的,一是为了让学生了解一些科学知识,唤起学生探索自然、科学奥秘的兴趣,激发学生勤奋学习的自觉性,感受科技发展的神奇力量;二是要引导学生学习一些简单的说明方法,体会作者的用词准确、简洁,并在习作中加以运用。

编者充分考虑到了高年级阅读教学的有关要求,要注重培养学生阅读有一定速度,能抓住文中说明的要点,扩大知识面,培养学生搜集信息的能力。教师教学本组课文,要特别注意以下几点:

1.要加强学科整合的意识。教学本单元时,教师应拓展课程资源,充分引导学生加强课外有关知识的拓展阅读,充分考虑到与其他学科的整合,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2.要遵循整体性教学原则。把课文的教学与“能说会写”、“语文七色光”等知识点的教学整合起来。如在进入本单元的学习时,就可以推荐相关的科普书籍或文章供学生阅读,布置学生进行课外搜集,然后,在“能说会写”、“窗外事”的教学中进行交流。

3.要注意语言积累,引导学生了解说明文的说明方法。

4.注意不要把语文课上成科学常识课。

13 激光

教材说明

〔解题〕

1960年7月7日,《纽约时报》刊登了一篇短讯,报导了美国加州休斯实验室的梅曼(T.E.Mɑimɑn,1927—)成功地进行了“激光器发生新的原子辐射光”的实验。仅仅过了几个月,几种不同类型的激光器相继问世,使激光成为一种新型光源。这种光具有亮度高、方向性好、单色性好等特点,立即得到广泛的应用。“激光”成为20世纪60年代最响亮的名词之一。回顾历史,激光形成的原理在半个世纪之前就已问世。

1900年,普朗克提出了能量子的概念。1905年,爱因斯坦提出了光量子的假说,1916年他又研究了辐射问题,在他的论文“关于辐射的量子理论”中,深刻地阐明了物体与电磁场作用的实质,同时指出,除了吸收和自发辐射之外,还存在着第三种过程——受激辐射。爱因斯坦第一次预言了辐射光量子和受激光量子的绝对一致性,即相干性。过了一段时间,爱因斯坦还认为这两个光量子具有相同的偏振。

梅曼早年从事原子光谱的研究,1956年到休斯后,曾致力于红宝石微波激射器的改进工作,他第一个在红宝石中获得了激光。美国物理学家肖洛(A.L.schɑwlow,1920—)曾经断言红宝石并非是产生激光的合适材料,但梅曼经过仔细分析,尤其是证实了它的量子效应高达75%,于是确信红宝石是合适的材料。1960年6月,梅曼进行了他的划时代的实验,把长为1.9厘米、半径为1厘米的红宝石圆柱体的两端磨平,并镀上银,然后置于螺旋形氙灯中心,逐渐增强氙闪光灯的强度,发现萤光增强,谱线宽度变窄,方向性得到改善,由此梅曼确信得到了激光振荡。

梅曼将其实验结果写成题为“红宝石的光激射作用”的论文寄给《物理学评论快报》,但是主编不予发表。梅曼就借记者招待会公布自己实验的结果,这就是前面提到的《纽约时报》上那篇短讯的由来。一位记者把这篇论文寄给英国《自然》杂志,该论文便被刊登在八月号上。肖洛看到后立即重复这一实验,也取得成功,证明梅曼是得到了激光。这样,梅曼就取得了激光发明的优先权。

之后不久,人们一直期待着的气体激光器研制成功,如氦氖激光器的试制成功,这是一台连续运行的激光器。

激光问世以后,古老的光学学科又焕发了青春。非线性光学、激光光谱学和全息术的出现,表明光学已发展到了一个崭新的阶段,它们是现代光学的标志,这一切都只能在激光器诞生以后才能出现。

〔结构分析〕

这是一篇科技小品文。主要介绍了什么是激光,激光有什么特点和用途。

全文可以分为四段理解。

第一段(第一、二自然段),写激光的方向性、亮度和它在军事上的应用。先写激光的特点:1.方向性强。太阳、电灯发的光都是向四面八方照射的,是散的;手电筒和探照灯的光虽然能向一个方向发射,但经过一段距离以后,就向四面八方散开了。激光却能始终向一个方向发射。2.亮度高。为了使我们更具体地体会到激光的亮度,课文用人的眼睛对着电灯、太阳、激光产生的后果作比较,说明了激光的亮度是最高的。再写激光在军事上的应用,“正在研制的有激光枪、激光炮等”。

第二段(第三至第五自然段),写激光被集中到一点产生高温而成为最快的刀的特点,及在工业、医学上的应用。由于激光高亮度,所以用特殊的凸透镜把激光集中到一点,可以产生上百万度高温。根据这个情况,在工业上,可以用激光来切割钢板,给钻石打孔;在医学上,可以用它来给病人开刀。

第三段(第六自然段),写激光在测量方面的应用。这一段中心是说怎样应用激光来测量远距离。先说人们利用激光制作的测距仪,可以测量地球到月球的距离。然后说怎样测量。

第四段(最后一个自然段),概括写激光的其他用途,指出激光跟现代化的关系密切。

〔语意理解〕

“比如说,太阳、电灯发的光都是向四面八方照射的,散的;手电筒和探照灯虽然能将光集中起来向一个方向发射,然而经过一段距离,还是向四面八方散射开去,激光却能始终集中向一个方向发射。”

激光束的发散角很小,几乎是一平行的光线,激光照射到月球上形成的光斑直径仅有1千米左右。而普通光源发出的光射向四面八方,为了将普通光沿某个方向集中起来常使用聚光装置,但即便是最好的探照灯,如将其光投射到月球上,光斑直径将扩大到1000千米以上。

“许多国家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研究激光在军事上的应用。正在研制的有激光枪、激光炮等。”

激光武器的重大特点:

1.射击速度快。射击时不需要提前量,瞄准射击精度高,目标也失去回避攻击的机动能力,特别是对高速运动目标,这个优点起的作用尤为突出。

2.无惯性。光束质量接近零,射击时无后座力,便于迅速变换射击方向而不影响射击精度.尽管光武器很诱人,但是,这也只是在激光器发明之后才有可能制成。

激光武器基本上是由高能激光系统、精密跟踪系统两部分组成。它又可分为战术激光武器和战略激光武器两类。前者主要指以伤害人眼睛及武器系统中的光电传感器系统和制导炸弹、导弹、炮弹以及打击战术导弹为目标的激光武器。它要求射击的距离不太远,需要的激光能量不太高,现在已接近实战应用。

“如果用激光来钻孔,在一闪一闪的啪啪声中,钻石上的小孔就钻成了。”

激光钻孔的原理,是利用激光束聚集使金属表面焦点温度迅速上升,温升可达每秒100万度。当热量尚未发散之前,光束就烧熔金属,直至汽化,留下一个个小孔。激光钻孔不受加工材料的硬度和脆性的限制,而且钻孔速度异常快,快到可以在几千分之一秒,乃至几百万分之一秒内钻出小孔。

“外科医生用的手术刀,通常是钢制的,现在也可以用激光来代替。”

激光应用在医疗器械领域的成果是很多的,它可以扮演钻头、手术刀、焊枪等多种角色。

〔写作特点〕

1.“分—总”的结构方式,使文章条理清晰。课文讲述了激光在一些方面的用途,交代得清楚,完整。

2.语言简洁、通俗易懂。尽量使用简洁的短句式,语言浅白易懂,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

教学建议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指导学生朗读课文,抓住文章要点,激发学生对科学事业的崇敬与热爱。

3.在阅读中体会作者使用的表达方法,积累词句。

4.认识6个生字,正确书写5个生字。

〔教学重、难点〕

1.了解激光的特点和用途。

2.学习作者的说明方法。

〔教学准备〕

1.关于介绍激光特点及其用途的图片或投影片、录像等。

2.让学生搜集有关激光的资料。

〔教学时间〕

2课时。

〔操作要点〕

1.读书指导。

本文是一篇说明文,主要介绍了激光的用途,教材的主要意图是让学生体会一些说明文的表达方法,引导学生学会观察,激发学生探索和创造的兴趣。

2.课前活动。教学前,可以让学生先搜集这样的资料:(1)你知道哪些科技知识;(2)搜集有关激光的资料。

3.教学时可以按下面的设计展开。

(1)导入新课。这里提供两种导入方式。

其一,可以从资料入手,请学生介绍搜集的有关激光的资料,教师作总结,然后转入课文学习;其二,从“科技”入手,请学生说说自己知道的科技知识。根据学生的描述导入课文学习。

(2)初读课文。本文生字和新词不多,指导学生初读课文时,注意以下几点:

一是请学生自由读课文,强调读准字音,把句子读通顺,把课文读熟,读流利,对于要求学生认识的6个生字,要注意正音,并结合课文中的语句记住这些字。

二是请学生把课文中出现的生词用笔画出来,读一读。对于不理解的词语可以通过反复读课文联系上下文来理解,其他的可利用工具书弄懂它们的意思。学生可把自己喜欢的词语抄在“自选词句”栏中。

三是在通读全文后,让学生想想每个自然段写的是什么,重点是哪个自然段,然后让学生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四是让学生在初步读懂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说说激光的用途。

(3)深入精读。

精读课文时,要以学生为主体,重点引导学生朗读和体会,激发学生探索和创造的兴趣。

①在文中找出激光的特点。

②说说文中都介绍了激光在哪几方面的用途。

③在学习了本课的基础上,说说激光在其他方面还有什么用途。

(4)回归全文。

可以引导学生小结,说说你是怎样看待激光的。

2.积累内化。

(1)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2)在课本上写下自己的阅读感受,三言两语即可。

3.迁移练习。

(1)识字写字。

(2)说说激光在其他方面的应用。

4.语文实践。

课外阅读有关新科技的故事。

资料

〔激光简介〕

激光的最初中文名叫做“镭射”,“莱塞”,是它的英文名称LASER的音译,是取自英文LightAmplificationbyStimulatedEmissionofRadiation的各单词的头一个字母组成的缩写词。意思是“受激辐射的光放大”。激光的英文全名已完全表达了制造激光的主要过程。1964年按照我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建议将“光受激发射”改称“激光”。

激光是20世纪以来,继原子能、计算机、半导体之后,人类的又一重大发明。它的原理早在1917年已被著名的物理学家爱因斯坦发现,但直到1960年激光才被首次成功制造。激光是在有理论准备和生产实践迫切需要的背景下应运而生的,它一问世,就获得了异乎寻常的飞快发展,激光的发展不仅使古老的光学科学和光学技术获得了新生,而且导致整个一门新兴产业的出现。激光可使人们有效地利用前所未有的先进方法和手段,去获得空前的效益和成果,从而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激光的产生机制:

若原子或分子等微观粒子具有高能级E2和低能级E1,E2和E1能级上的布居数密度为N2和N1,在两能级间存在着自发发射跃迁、受激发射跃迁和受激吸收跃迁等三种过程。受激发射跃迁所产生的受激发射光,与入射光具有相同的频率、相位、传播方向和偏振方向。因此,大量粒子在同一相干辐射场激发下产生的受激发射光是相干的。受激发射跃迁几率和受激吸收跃迁几率均正比于入射辐射场的单色能量密度。当两个能级的统计权重相等时,两种过程的几率相等。在热平衡情况下N2<N1,所以受激吸收跃迁占优势,光通过物质时通常因受激吸收而衰减。外界能量的激励可以破坏热平衡而使N2>N1,这种状态称为粒子数反转状态。在这种情况下,受激发射跃迁占优势。光通过一段长为1的处于粒子数反转状态的激光工作物质(激活物质)后,光强增大eG1倍。G为正比于(N2-N1)的系数,称为增益系数,其大小还与激光工作物质的性质和光波频率有关。一段激活物质就是一个激光放大器。

如果,把一段激活物质放在两个互相平行的反射镜(其中至少有一个是部分透射的)构成的光学谐振腔中,处于高能级的粒子会产生各种方向的自发发射。其中,非轴向传播的光波很快逸出谐振腔外:轴向传播的光波却能在腔内往返传播,当它在激光物质中传播时,光强不断增长。如果谐振腔内单程小信号增益G01大于单程损耗(G01是小信号增益系数),则可产生自激振荡。原子的运动状态可以分为不同的能级,当原子从高能级向低能级跃迁时,会释放出相应能量的光子(所谓自发辐射)。同样的,当一个光子入射到一个能级系统并为之吸收的话,会导致原子从低能级向高能级跃迁(所谓受激吸收);然后,部分跃迁到高能级的原子又会跃迁到低能级并释放出光子(所谓受激辐射)。这些运动不是孤立的,而往往是同时进行的。当我们创造一种条件,譬如采用适当的媒质、共振腔、足够的外部电场,受激辐射得到放大从而比受激吸收要多,那么总体而言,就会有光子射出,从而产生激光。

激光的单色性好、相干性高、方向性强、亮度极高。

14 21世纪的能源

教材说明

〔解题〕

本文是一篇介绍有关能源方面知识的说明文。课文的题目提示了说明的对象(能源)和说明的重点(21世纪的新能源)。全文按照能源分类安排说明的顺序。能源是生活中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我们的生产、生活都离不开它。目前,因为环境污染和一些能源的不可再生,科学家们正在寻找和发明更加环保,更加安全的新能源,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我们就会全面使用新能源了。

〔结构分析〕

全文共有六个自然段,可分为两大部分。

第一部分(第一~二自然段),在介绍能源的主要用途和当今使用的能源基础上,提出了21世纪一些新的能源将得到普遍的使用。

先说飞机,火车和轮船都靠能源。接着说当今能源主要有煤炭、石油、天然气,然后提出到了21世纪,一些新的能源将得到普遍使用。

第二部分(第三~六自然段),主次分明,重点突出地介绍了一些新能源。

重点介绍的能源有:威力最大的原子能;最清洁的太阳能和最便宜的地热。原子能的特点:用量小,能量大。其中1吨铀相当于100万吨煤所产生的能量,足够人类用上两千年。太阳能的特点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价格低廉,又无污染。地热就在地球内,距地面仅有5千米处。其特点:温度高,投入少,最便宜。

简要介绍了可利用潮夕涨落、海水温差、大风、垃圾等发电。

〔语意理解〕

“威力最大的能源要算原子能。”

在发现原子能以前,人类只知道世界上有机械能,如汽车运动的动能;有化学能,如燃烧酒精转变为二氧化碳气体和水放出热能;有电能,当电流通过电炉丝以后,会发出热和光等。这些能量的释放,都不会改变物质的质量,只会改变能量的形式。

例如,两辆完全相同的汽车,都是5吨,一辆在运动,一辆是静止的,如果运动的车一旦与静止的车发生碰撞,猛然停止时,动能虽然失去了,可我们发现,汽车在相撞处变得很热。这是什么原因呢?汽车的动能转变成了撞击点金属的热能。但是,原子能比化学反应中释放的热能要大将近5000万倍:铀核裂变的这种原子能释放形式约为2亿电子伏特(一种能量单位),而碳的燃烧这种化学反应能量仅放出4.1电子伏特。原子能是怎样产生的呢?铀核裂变以后产生碎片,但所有这些碎片质量加起来少于裂变以前的铀核,那么,少掉的质量到哪里去了,就是因为转变成了原子能。爱因斯坦用E=mc2的公式来表示,即:能量等于质量乘以光速的平方。由于光速是个很大的数字,,所以质量转变为能量后会是个非常巨大的数量,释放的能量为腅=膍c2。在核反应过程中,原子核结构发生变化释放出的能量,又称核能,20世纪30年代末,科学家发现,用中子轰击铀原子核,一个入射中子能使一个铀核分裂成两块具有中等质量数的碎片,同时释放大量能量和两三个中子;这两三个中子又能引起其他铀核分裂,产生更多的中子,分裂更多的铀核。这样形成的自持链式反应,可在瞬间把铀核全部分裂,释放出巨额能量。铀235可以被任何能量的中子特别是运动速度最慢的热中子分裂,铀238只能被运动速度很快的快中子分裂,对慢中子和热中子则只俘获不分裂。通常所说的核裂变,主要指铀235核分裂。一个铀235核分裂释放的核裂变能为2亿电子伏特。这是原子核结构发生变化的一种方式,叫裂变反应。另外一种方式叫聚变反应。如一个氘核和一个氚核聚合成一个氦核释放出的核聚变能为1760万电子伏特。以相同质量的反应物的释能大小作比较,核裂变能和核聚变能分别是化学能的1000万倍和250万倍,1千克铀235相当于2500吨煤,1千克氘和氚相当于1万吨煤。

“太阳能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价格低廉,而且又不会带来污染。”

太阳是一个巨大、久远、无尽的能源。尽管太阳辐射到地球大气层的能量仅为其总辐射能量的22亿分之一,但已高达173,000TW,也就是说太阳每秒钟照射到地球上的能量就相当于500万吨煤。地球上的风能、水能、海洋温差能、波浪能和生物质能以及部分潮汐能都是来源于太阳;即使是地球上的化石燃料(如煤、石油、天然气等)从根本上说也是远古以来贮存下来的太阳能,所以广义的太阳能所包括的范围非常大,狭义的太阳能则限于太阳辐射能的光热、光电和光化学的直接转换。

太阳能既是一次能源,又是可再生能源。它资源丰富,既可免费使用,又无需运输,对环境无任何污染。

“地热也可以用来供热取暖。”

将地热能直接用于采暖、供热和供热水是仅次于地热发电的地热利用方式。因为这种利用方式简单、经济性好,备受各国重视,特别是位于高寒地区的西方国家,其中冰岛开发利用得最好。该国早在1928年就在首都雷克雅未克建成了世界上第一个地热供热系统,现今这一供热系统已发展得非常完善,每小时可从地下抽取7740吨80℃的热水,供全市11万居民使用。由于没有高耸的烟囱,冰岛首都已被誉为“世界上最清洁无烟的城市”。此外利用地热给工厂供热,如用作干燥谷物和食品的热源,用作硅藻土生产、木材、造纸、制革、纺织、酿酒、制糖等生产过程的热源也是大有前途的。目前世界上最大两家地热应用工厂就是冰岛的硅藻土厂和新西兰的纸浆加工厂。我国利用地热供暖和供热水发展也非常迅速,在京津地区已成为地热利用中最普遍的方式。

〔写作特点〕

1.运用了多种说明方法。有对比说明(原子能与煤的对比),数字说明(距地面5千米深处的温度可达摄氏300度以上)。

2.分类说明,条理清晰,内容丰富而不杂乱,语言简洁,详略适当。

3.文章似乎没有结尾,因为人类刚刚跨进21世纪,未来还有很多新的能源等待着我们的开发利用,所以留出空间让我们去想象。可以肯定,新能源的发展变化将会日新月异!

教学建议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本文的教学,使学生了解各种新能源的特点,激发学生热爱科学、感谢科学的思想感情。

3.引导学生速读课文,读懂文章内容,了解作者使用的常用说明方法。

4.认识5个生字,正确书写8个生字。

〔教学重、难点〕

默读课文,了解新能源的特点,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

〔教学课时〕

2课时。

〔操作要求〕

1.读书指导。

(1)关于课文。

①《21世纪的能源》是一篇科普小品文,主要介绍了各种新能源的特点,从而说明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改变我们的生活。课文段落结构比较清楚,而文中有些专用术语,只要求大致了解其意思就可以了。

②本文内容较为浅显,语言准确而简洁,是训练学生语言表达的好文章,所以本课的教学除了解各能源的特点、感受科学技术的力量外,还应指导学生学习文章的说明方法,做到读写结合,把语言感悟和语言表达有机融为一体。

(2)关于教学思路。

教学过程要以学生为主体,以小组合作学习为教学组织方式,通过小组成员开展合作学习,发挥群体的积极功能,提高个体学习的动力和能力,达成学习目标。大致可以按照“导入新课,明确目标,学习课文,明了特点,体会方法,迁移运用”的思路进行。

①导入新课,明确目标。

A?启发谈话,引出课题。可提示学生火车、汽车、轮船、飞机、做饭、洗澡等都靠能源。

B?自学课文,思考回答:

ɑ.课文介绍了哪几种新能源?

b.重点介绍了哪几种新能源?简要介绍了哪几种新能源?

c.你知道哪几种新能源已经利用?能举例说明吗?

教师可让学生自读、讨论,回答。

②学习课文,明了特点。

重点抓好以下“两读”:

第一读,初读感知。一是请学生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生字的读音,把课文读流利;二是把课文中的词语画下来,读一读词语所在的句子,借助词典或同学、老师的帮助弄懂不理解的词语;三是从整体上把握文章内容,用简短的语言概括课文内容,初步了解各种新能源的特点。

第二读,朗读训练,个性转述。在初读课文的基础上,让学生选取自己最感兴趣的能源,为这种能源作有个性的自我介绍,这就需要学生潜心阅读文本,细心揣摩文本,从而达到让学生亲近文本的目的。学生在热烈而有趣的自我介绍中,了解新能源的特点。同时在运用语言上由文本语言逐渐要求向个性化语言过渡,如在介绍新能源时,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生活阅历来举例,和文本内容相结合。

教学应注意:读,读文本语言。让学生读到某一能源的介绍时,结合文本内容读,读出滋味;说,结合学生的实际说说介绍某一能源的特点,始终把握读与说,使两者有机结合。

③揣摩语言,学习表达方法。

在学生充分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让学生回归整体:学完本课有什么收获?在表达方法上有什么值得我们学习的?教师先示范引路,利用课文中的段落明确作者的表达方法。

2.积累内化。

(1)朗读课文。

(2)背诵自己感兴趣的段落。

3.迁移练习。

让学生分组讨论:你希望未来的能源会具备哪些功能和优点?在讨论后交流反馈,让学生运用本课所出现的表达方法写一写未来的新能源。

4.语文实践。

让学生分组搜集有关手机、电视等科技产品的资料,了解它们的发展过程,然后仿照本文的结构或表达方法进行简单介绍。

资料

潮汐能

因月球引力的变化引起潮汐现象,潮汐导致海水平面周期性地升降,因海水涨落及潮水流动所产生的能量称为潮汐能。潮汐能是以势能形态出现的海洋能,是指海水潮涨和潮落形成的水的势能与动能。

海洋的潮汐中蕴藏着巨大的能量。在涨潮的过程中,汹涌而来的海水具有很大的动能,而随着海水水位的升高,就把海水的巨大动能转化为势能;在落潮的过程中,海水奔腾而去,水位逐渐降低,势能又转化为动能。潮汐能的能量与潮量和潮差成正比。或者说,与潮差的平方和水库的面积成正比。和水利发电相比,潮汐能的能量密度低,相当于微水头发电的水平。世界上潮差的较大值约为13~15米,但一般说来,平均潮差在3米以上就有实际应用价值。潮汐能是因地而异的,不同的地区常常有不同的潮汐系统,它们都是从深海潮波获取能量,但具有各自独特的特征。尽管潮汐很复杂,但人们对于任何地方的潮汐都可以进行准确预报。

潮汐能的利用方式主要是发电。潮汐发电是利用海湾、河口等有利地形,建筑水堤,形成水库,以便于大量蓄积海水,并在坝中或坝旁建造水利发电厂房,通过水轮发电机组进行发电。只有出现大潮,能量集中时,并且在地理条件适于建造潮汐电站的地方,从潮汐中提取能量才有可能。虽然这样的场所并不是到处都有,但世界各国都已选定了相当数量的适宜开发潮汐电站的站址。

风能

风能是地球表面大量空气流动所产生的动能。由于地面各处受太阳辐照后气温变化不同和空气中水蒸气的含量不同,因而引起各地气压的差异,在水平方向高压空气向低压地区流动,即形成风。风能资源决定于风能密度和可利用的风能年累积小时数。风能密度是单位迎风面积可获得的风的功率,与风速的三次方和空气密度成正比关系。据估算,全世界的风能总量约1300亿千瓦,中国的风能总量约16亿千瓦。风能资源受地形的影响较大,世界风能资源多集中在沿海和开阔大陆的收缩地带,如美国的加利福尼亚州沿岸和北欧一些国家,中国的东南沿海、内蒙古、新疆和甘肃一带风能资源也很丰富。中国东南沿海及附近岛屿的风能密度可达300瓦/米2以上,3~20米/秒风速年累计5000~6000小时。这些地区适于发展风力发电和风力提水。新疆达坂城风力发电站1992年已装机5500千瓦,是中国最大的风力电站。

快乐读书屋 七

青霉素的发现

教材说明

〔解题〕

青霉素,亦称“盘尼西林”(Penicillin的音译),是英国细菌学家弗莱明1928年发现的一种抗菌素。它的发现谱写了世界医疗史上的新篇章,治愈了当时患有不治之症肺炎的病人,挽救了无数人的生命,为人类带来了福音。“发现”,经过研究、探索等,看到或找到前人没有看到的事物或规律。发现与发明不同,发明是创造出新的事物或方法。

〔结构分析〕

全文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一自然段),概述弗莱明一生中的两项重大发现及他所获得的至高无上的荣誉。

第二部分(第二自然段~第三自然段),介绍弗莱明从医的经历及他的简陋的实验室。

第三部分(第四自然段~第十一自然段),详细叙述了弗莱明经过不懈的研究探索,终于发现了能给人类解除疾病痛苦的青霉素。

本部分可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层(第四自然段),1927年弗莱明着手进行葡萄球菌的课题研究。

第二层(第五自然段~第十自然段),1928年弗莱明在试验研究中发现了奇怪现象,他对这一现象高度重视,并一步一步深入研究,终于发现了对人体无害的杀菌药物——青霉素。

第三层(第十一自然段),1929年弗莱明把自己的研究成果公诸于众,让全世界的人们受益。

〔语意理解〕

“1881年,弗莱明出生于农场主家庭。……”

这一段,在介绍弗莱明从医的经历中,重点说明他的三个幸运之处:第一个幸运是他有一个当医生的哥哥,教他医学知识;第二个幸运是他有机会进入著名的医学院,系统地学习医术;第三个幸运是他毕业后给著名的专家当助手,可以得到赖特的当面指点。这些都是他后来取得成功的阶梯。

“弗莱明的细菌实验室非常简单……”

这一段,说明在艰苦的工作条件下,也能作出巨大的贡献。用“简陋的条件”和“伟大的发现”形成强烈的对比,说明弗莱明所付出的努力是何等的艰辛。

“在培育过程中总会同时出现这样那样的一些不希望出现的菌种,这对试验常常起到破坏作用。”

这句话有两个作用,一是说明科学实验中总会遇到麻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二是为下文埋下伏笔,试验中出现了不希望出现的菌种,有时不一定是坏事情,也许这正孕育着重大发现。

“‘这太奇怪了!葡萄球菌怎么会不见了呢?难道绿色霉菌与葡萄球菌相克?’弗莱明这样问自己。”

善于发现问题,善于提出问题,善于提出科学假设,这是一位真正的科学家必备的素质。弗莱明具备这样的素质。“难道绿色霉菌与葡萄球菌相克?”这是他的猜测,后来的试验证明他的猜测是正确的。

“弗莱明先……经过一段时间……然后他又……”

这段话说明弗莱明的行动是果断的,他的试验研究是有条不紊的。

“‘啊,我成功了!’弗莱明……”

这一段写弗莱明并没有因初步的成功而停止不前,他再接再厉,把自己的研究向纵深推进。

“‘那么这种绿色滤液对其他细菌有没有作用呢?’弗莱明……”

这一段写弗莱明从葡萄球菌到肺炎菌再到链球菌一项接一项的实验,把自己的研究向横向推进。只要新的想法一出现,他就立刻行动起来。

“事实证明,……”

这是一个过渡段,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弗莱明决定把在器皿中的试验转为活体动物实验,这使他的研究越来越富有挑战性。

〔写作特点〕

1.课文中运用了大量的问句,引起读者和弗莱明一起去思考,同时让读者全面了解科学家的实验进程,既生动,又真实。

2.全文结构逻辑性强,故事叙述得完整、细致。一位善于思考,勤于动手,行动果断的科学家形象跃然纸上。

教学建议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学习弗莱明的探究精神,培养学生锲而不舍的科学态度和求真创新的科学精神。

3.认识本课的7个生字。

〔教学重、难点〕

了解青霉素的发现经过,学习弗莱明的探究精神。

〔教学时间〕

1课时。

〔阅读建议〕

1.导入新课,介绍弗莱明。

大家知道青霉素是什么吗?青霉素是医学上的一种常用药,它的发现是医学上的一次重大突破。70多年来,青霉素治疗了许多以前无法治疗的疾病,挽救了无数人的生命。你们知道青霉素是谁发现的吗?他的名字叫弗莱明。今天我们一起走进英国生物学家弗莱明发现青霉素的故事。

2.初步感知,了解课文大意。

(1)轻声读课文,读准字音。

(2)说说课文主要讲了哪些内容。

3.自读课文,深入理解。

①提出问题,自读课文。

1927年,弗莱明的研究课题是葡萄球菌,但是他怎么发现了青霉素呢?

②找一找发现青霉素一共做了几次实验。(默读课文)

③找出弗莱明决定做实验的句子,如:

“这太奇怪了!葡萄球菌怎么会不见了呢?难道绿色霉菌与葡萄球菌相克?”弗莱明这样问自己。他决定重新做一次试验。

“那么这种绿色滤液对其他细菌有没有作用呢?”弗莱明又一次问自己。这种念头在脑海里一出现,弗莱明就马上着手试验。

弗莱明决定做一次活体动物实验来验证这个问题。

④读这些句子,谈感受,体会弗莱明锲而不舍的科学态度和求真创新的科学精神。

⑤说说每次实验的结果。

⑥弗莱明是在怎样的条件下发现青霉素的?齐读第三自然段,体会他工作条件的简陋。

⑦弗莱明在这样简陋的条件下发现了青霉素,他的发现为人类做出了什么样的贡献?

⑧齐读最后一段。

⑨学完课文,你觉得弗莱明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进而教师引导学生学习弗莱明的探究精神和锲而不舍的科学态度。

4.回归课题,理解“发现”与“发明”。了解了课文内容,结合课文说说作者为什么不以“青霉素的发明”为题。

5.课外拓展,丰富知识。

交流现代科学技术的成就及其给人类生活带来的便利。

资料

〔亚历山大弗莱明〕1881年生于苏格兰的洛赫菲尔德。从伦敦的圣玛丽医院的医学院毕业后,弗莱明开始从事免疫学研究。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他作为军医研究了重伤的感染问题。战后,弗莱明又回到了圣玛丽医院继续研究。

1928年9月15日,亚历山大弗莱明发现了青霉素,这使他在全世界赢得了25个名誉学位、15个城市的荣誉市民称号以及其他140多项荣誉,其中包括诺贝尔医学奖。弗莱明在皮氏培养皿中发现青霉素霉菌,攻克一道道技术难关,同众多持怀疑态度的人展开长期不懈的斗争,最终取得了胜利。青霉素的发现成为20世纪医学界最伟大的创举。数十年后,严肃的历史学家们还在整理他的传奇故事。的确,弗莱明发现了青霉素,但他并没有意识到他发现的是什么——对此他一无所知。是另外两位科学家——霍华德弗洛里和厄恩斯特钱恩,从这个已被人遗忘的发现中挽救了有治疗效果的霉菌,证明了青霉素的功效,并把这项技术奉献给人类,从此开创了抗生素时代。

20世纪的10大发明

教材说明

〔解题〕

这是一篇介绍科普知识文章,让我们集中了解了20世纪的10大发明。这些发明小到拉链,大到火箭,它们在古人看来简直就是神话和梦想的事物,而今已被化为真切的现实,使我们今天的人类走得更远、飞得更高、潜得更深。在我们享受这些伟大的发明给我们生活带来的便捷、舒适、快乐的同时,还要认真地思考,我们将用什么来改变21世纪。科学就是力量,智慧可以塑造未来,让我们携起手来,共同创造美好的明天。

〔结构分析〕

全文可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第一自然段),概述20世纪的科学发明之多,给我们的生活带来说不尽的舒适和便利。

第二部分(第二自然段~第十一自然段),分别介绍美国《科学世界》杂志从众多发明中选出的10大发明。

本部分可分为十个层次:第一层(第二自然段),介绍拉链。第二层(第三自然段),介绍集成电路。第三层(第四自然段),介绍飞机。第四层(第五自然段),介绍飞艇。第五层(第六自然段),介绍水中呼吸器。第六层(第七自然段),介绍石膏绷带。第七层(第八自然段),介绍尼龙。第八层(第九自然段),介绍火箭。第九层(第十自然段),介绍电视。第十层(第十一自然段),介绍电冰箱。

课文整体上采用“总—分”的结构方式,眉目清晰。

〔语意理解〕

“世界上数百万人日常生活中使用的这件小玩意儿,在1883年芝加哥世界博览会首次展出时,并未引起人们的重视。”人们在接受新事物之前,都有一个认识过程。对小拉链的忽视,到认识,再到广泛使用,经历了整整48年。本来是19世纪的新发明,到了20世纪,才发挥它的作用。“尼龙”被称为我们人类使用的数百种合成原料之祖。“原料之祖”指尼龙被称为合成原料的祖先,形容它使用得早。

〔写作特点〕

1.每项发明独立成段,每项内容平行展开。每段开头都用阿拉伯数字按顺序标示出来,显得文章结构清晰,布局整齐。

2.注意介绍每项发明的时间,紧紧围绕20世纪这一主题,突出强调这些发明给人类带来的好处。

3.文章中运用了比较说明(6个月和6个小时比较;671米和3.66万千米比较)、列数字说明(美国制造的第一台计算机重30吨,有18000个真空管。)、类比说明(真空管、晶体管和集成电路)等多种说明方法。多变的说明方法,使内容介绍易于理解,富于变化,阅读起来不觉得枯燥。

教学建议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了解课文内容,感受科学家的智慧与伟大,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素养与热爱科学的情趣,学习课文简洁明了的表达方式。

3.认识课文中的7个生字。

〔教学重、难点〕

学习课文内容,了解这些发明的重要作用;学习文章表达的方法。

〔教学时间〕

1课时。

〔阅读建议〕

1.课前活动。20世纪有许多伟大的科技发明和创造,课前可以布置学生搜集、阅读有关20世纪重大科技发明的文字和图片资料。

2.导入与初读。教学可以从课文前的提示语导入,接着让学生初读课文,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其间穿插生字的认读,从整体上了解课文内容。本文线索清晰,介绍有序。初读后可以让学生就文中不理解的词句相互质疑、解疑,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探究问题与合作学习的能力。

3.领悟内容。重点引导学生了解这些发明对人们生活的改变,给人们带来的便利。尽管有许多科技发明在今天看来是那么普通,如“拉链”、“尼龙”、“石膏绷带”等,但它们的出现使生活进入了一个新天地。作者利用作比较、列数字、打比方等方法,结合具体实例,介绍了这些发明。请学生自主选择感兴趣的发明,朗读感悟,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些发明诞生前后,人类生活出现的变化,从中体会到“它们有些与我们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使我们的生活丰富多彩,舒适美满”。

4.体会用词的准确。语言简洁准确是科技类课文表达方面的特点。在交流中可以让学生说一说哪些词句表达得清楚或生动,引导学生细心体会,可采用删减比较、对比朗读等方法。如“在此之前,人若折断一根骨头,就可能引起死亡”。“可能”一词不能去掉,因为它说明了受伤后导致的最严重后果。从这句话中,也能看出石膏绷带虽然微不足道,但在为人们减轻痛苦、拯救生命方面,起到了相当重要的作用。

5.积累迁移。课文中有些字的字音容易读错,可让学生先自己交流认读,注意提醒:“纽”读niǔ,不要读成liǔ;“杉”是翘舌音;“械”读“xiè”,不读“jiè”。

6.实践拓展。可以让学生交流课前搜集有关现代科技发展的资料,教师还可以补充展示一些。让学生了解科学技术创造的奇迹,畅想未来世界的变化,激发他们热爱科学、学习科学、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

资料

20世纪影响人类生活的20项发明

1.无线电。

发明者:马克尼(意大利)、波波夫(俄国)。

发明时间:1901年。

无线电是无线电技术的简称,早期用于电报和电台通话,后逐步扩展到广播电视、测向、定位、遥感、遥测以及卫星通讯。

2.洗衣机。

发明者:费希尔(美国)。

发明时间:1901年。

在蒸汽机发明之后,有人用它初步实现了洗衣的机械化。但真正意义上洗衣机的诞生在电动机发明之后。世界上第一台电动洗衣机是美国人阿尔瓦丁费希尔在1901年设计并制造出来的。

3.塑料。

发明者:贝克兰(比利时)。

发明时间:1906年。

美国的比利时科学家贝克兰用甲醛和苯酚合成一种虫胶。这就是人类最早研制出来的酚醛热固塑料。近百年来,不断增添新成员的塑料大家族,已成为现代社会中处处不可缺少的人工材料。

4.味精。

发明者:池田菊苗(日本)。

发明时间:1908年。

“家有味之素,白水变鸡汁”,这是味精最初的广告语,此语道出了味精的神奇和奥秘。原来味精的主要成分是“谷氨酸钠”。到1964年,以“谷氨酸钠”为主要成分的味精出现了,其鲜度为原来味精的160倍。

5.不锈钢。

发明者:亨利布诺雷(英国)。

发明时间:1912年。

不锈钢是一种防腐蚀、耐高温的合金。它的主要成分是铁和铬。由于所加元素及比例的不同,迄今已有一百多种不锈钢。

6.电灯。

发明者:约瑟夫斯旺(英国)、爱迪生(美国)、米兰尔(美国)。

发明时间:1878~1913年。

1878年12月18日,英国科学家约瑟夫斯旺在太晤士河畔纽卡斯尔化学会的会议上,演示了一种将很细的碳丝置于真空管内的电灯。1879年10月21日,爱迪生制作了世界上第一只有实用价值的电灯。1913年,米兰尔发明了功率大、寿命长、效率高的充气钨丝灯泡。

7.电视。

发明者:费罗法恩斯沃斯(美国)、约翰贝尔德(英国)、弗拉迪米尔兹沃涅金(俄国)。

发明时间:1908~1928年。

电视的发明倾注了许多人的心血,其中涉及的发明家有大学教授,有企业界的专家,有大公司中的研究小组。值得重点提及的,还有一位当时只有14岁的美国少年费罗法恩斯沃斯。他提出了画面通过电子流转换的设想。后来的发展证明,这一设想比许多专家的设想高明得多。

8.人造纤维。

发明者:卡罗塞斯(美国)。

发明时间:1934年。

从前,人们所穿的衣物,全部是由天然纤维制成的。1934年,美国杜邦化学公司的年轻工程师卡罗塞斯在实验室里得到了具有奇妙特性的物质———聚酯,这是人类在合成纤维领域里迈出的决定性的一步。自此,人类研制人造纤维的脚步一直没有停下,至今已开发出一系列人造纤维。

9.磁带录音机。

发明者:马文卡姆拉斯(美国)、弗里奥默(德国)。

发明时间:1935年。

最初,是用钢丝来录音的。由于这种录音要用质量很高的钢丝和钢带,而且笨重不便,影响了这种录音方式的普及。录音机的真正流行和实际应用是在发明磁带以后。

10.电子显微镜。

发明者:鲁斯卡(德国)。

发明时间:1938年。

显微镜是一种科学仪器。许多从事科学研究的人都离不开它。但最初的显微镜是光学显微镜,其有效放大率始终没有突破2000倍这个极限。后来,电子显微镜的诞生,为人类探索未知领域又找到了新的工具和武器。

11.静电复印机。

发明者:切斯特卡尔森(美国)。

发明时间:1938年。

在静电复印发明之前,复制一直要靠照相术或摄影装置。这些方法要受到很多限制,还需要操作者掌握熟练的技术。静电复印机的发明,让复制唾手可得。

12.电子计算机。

发明者:阿塔纳索夫、莫奇利、冯诺依曼(美国)。

发明时间:1946年。

随着电子技术的发展,计算机也得到了发展。从第一代的电子管,到第二代的晶体管,到第三代中小规模集成电路,第四代大规模集成电路和超大规模集成电路,差不多每十年就更新换代一次,现在已经发展到第五代了。

13.微波炉。

发明者:美国雷声公司。

发明时间:1947年。

微波炉烧饭菜,用的不是火而是微波。微波烹调,是人类发明用火熟食做饭以来第一次出现的全新的烹调技术。

14.晶体管。

发明者:肖克莱、巴丁、布拉顿(美国)。

发明时间:1948年。

晶体管的发明,开创了一个新时代。可以这样说,晶体管是打开信息时代大门的金钥匙。今天,我们能进入信息时代,托的就是晶体管的福。

15.避孕药。

发明者:格雷戈里平卡斯(美国)。

发明时间:1955年。

避孕药的产生过程,实际上也是和人类传统的生殖观念斗争、决裂的过程。避孕药及避孕套等有关技术的发明创造,为人类自身有节制地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16.集成电路。

发明者:杰克基尔比、玻勃诺耶斯(美国)。

发明时间:1958年。

有人认为,集成电路诞生的1958年,是继石器时代、铁器时代之后把人类所处的时代划分出“硅时代”的开端。微电子技术发展到今天,不仅可以将电子子系统或整个电子系统“集成”到一个硅芯片上,完成信息加工与处理功能,而且随着微电子技术的不断成熟,可以将各种物理的、化学的敏感器与执行器集成在一起,从而完成信息获取、处理、执行的全过程。

17.机器人。

发明者:乔治(美国)。

发明时间:1961年。

近40年来,机器人的队伍随着科学技术和生产的进步不断发展壮大,到本世纪末将达上百万“人”。目前,这支百万大军正活跃在从制造业到轻工、食品、冶金、采矿、污水处理、医疗乃至太空航行、海洋开发以及抢险救灾等各个领域。

18.液晶。

发明者:夏普公司(日本)。

发明时间:1973年。

高速发展的信息革命,给液晶的应用提供了新的用武之地。继电脑显示装置液晶化之后,人们又在探索使用活动影像传送信息的情报通信。这就使在广域综合数字通信网中接收和传送的信息,可以囊括从声音到活动影像。

19.试管婴儿。

发明者:帕特里克斯特培托、罗伯特杰佛里爱德华兹(英国)。

发明时间:1978年。

第一例“试管婴儿”诞生后,全世界出现了“试管婴儿”热。迄今第一例“试管婴儿”路易丝布朗已经成长为20多岁的充满青春活力的姑娘。用同样办法出生的“弟弟”、“妹妹”已有15万个以上,他们给各自家庭带来了欢乐。

20.国际互联网。

发明者:美国。

发明时间:1990年。

大家以Internet来称呼这个彼此连来接去的庞大的国际性网络。我们把Internet翻译成中文,即国际互联网。

能说会写

科学改变了生活

教学建议

〔教学目标〕

1.能有序地将自己所了解的科学改变了生活的事情讲给同学听。

2.在交流中培养对科学的兴趣,激发探究欲望。

〔教学重、难点〕

较具体、完整地讲述科学改变生活的故事。

〔教学准备〕

1.课前进行一次访问、询问活动,搜集一些资料。

2.可以简要列出发言提纲。

〔教学时间〕

1课时。

〔操作要点〕

1.谈话导入。

同学们,现代科技的发展不断地改变着我们今天的生活。今天,我们将围绕“科学改变生活”这个话题,谈谈身边的科学给我们带来的好处。

2.以点促面,打开思路。

生活中许多方面都可以让我们体会到科学给人们带来的好处。课前大家已经就自己感兴趣的方面进行了访问,现在来说一说,你了解的是哪个方面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好处?

3.学生构思,拟定提纲。

今天,看看谁是最棒的小记者,把你了解到的科学带给人类的好处说给大家听。可以是访问时听到的,也可以是查阅时看到的,还可以谈谈你的感受。

(提纲提示:概括交代自己打算交流的方面,访问了谁或查阅了什么;过去的生活方式;科技发展给现在带来的好处;访问、调查后的感受。)

4.在班级内以四人、五人小组交流、发言。

5.小组推荐,全班交流。讲述者:紧扣话题、表述通顺、叙述完整、声音洪亮、体态大方;倾听者:认真倾听、适当补充。

6.师生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交流,我们了解到科技带来了哪些方面的变化?(学生小结)其实,生活中科技的日新月异,使我们的生活每天都在改变着。未来更加美好的生活还要靠未来的你们来创造。(教师小结)

7.评价鼓励。点评交流中表现出色的小记者和听众。

如果发明……有多好

教学建议

〔教学目标〕

1.联系实际生活感受,发挥想象,抓住特点,写出自己设想的这项发明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变化。

2.想象大胆、表达有条理,善于在习作中表达自己的独特感受。

3.写好后认真读一读,培养学生自己修改作文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抓住该项发明去想象、描写,表达真情实感。

〔教学时间〕

2课时。

〔操作要点〕

1.情境创设,启发想象。

可以出示课件:若干年前没有飞机、汽车,没有电话、手机,没有电扇、空调,没有电视等,若干年后,人们使用飞机、手机、电扇、空调、电脑、电视等的画面,最后画面定格在“今天你想发明什么?”以激发学生的兴趣。

教师导语:正是因为人类苦于长途跋涉,苦于飞马传书等等物质生活的单调、落后,有些人不断地探索、实验,终于先后发明了飞机、汽车、空调、电视、电脑等设备,让人类充分享受到了美妙的生活。(过渡)想一想,今天你还想发明什么?它会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什么好处?

2.交流点拨,激发想象。

(1)同桌交流,允许学生潜心思考、想象几分钟。同桌之间交流自己的想法,确定自己的习作题目。

(2)班级交流各自的题目,相机点拨。

(3)抓住特点,深入想象。这一环节是本次习作指导的重点。要让学生在抓住特点的同时,想象清楚这一发明带给人们生活的好处。可以引导学生从以下几点进行一定的有序想象,有必要时可以板书在黑板上:

①你想发明什么。

②这项发明的原理或外观(样子)的介绍。

③这项发明的主要特点、性能。

④具体想象它在未来生活、工作中带来的方便、好处。

3.完善想象,拟写初稿。

4.交流初稿,指导评改。

(1)交流评改方式:师生合作,生生互动,同桌互改,全班评议。

交流评改要求:文题新颖简洁,想象大胆合理,抓住特点,表达有条理,形象生动。

(2)出示精彩、新颖的文题,学生评议,鼓励学生大胆有礼貌地评议他人的文题,并说出理由。

(3)同桌互换,从字、词、句、段着手互相修改作文初稿,教师巡视。

(4)教师请同学交流习作。在交流中,注意适当引导学生欣赏别人的优点,指出别人习作中的不足之处。评改中应鼓励学生推荐或学生自荐习作来交流,也可以将学生佳作贴在班级的交流窗内。

5.评改小结,誊清作文。

语文七色光 七

教学建议

〔教学目标〕

1.分辨形近字的用法;理解词语的意思;认识简单复句,体会关联词对准确表达的作用。

2.积累背诵有关赞美科学、热爱科学的名人名言。

3.阅读了解与自然科学有关的短文,激发同学努力学习科学知识。

4.开展世界科学技术新发展的有关资料的搜集与交流活动。

〔教学重、难点〕

1.理解常用关联词的用法,并学会运用。

2.积累有关赞美科技、热爱科技的名人名言,搜集有关新科技的资料并做交流。

〔教学准备〕

让学生积累赞美科技、热爱科技的名人名言;搜集世界科技新成果的有关资料。

〔教学时间〕

2课时。

〔操作重点〕

1.练。

(1)选择括号里合适的字组词。教学时应注意引导学生从音、形、义方面辨别形近字的用法,先做课本上的练习,还可以补充一些与本单元学习相关的形近字,进行巩固练习。如:“维”与“推”、“膨”与“澎”、“纽”与“扭”、“弗”与“佛”、“滤”与“虑”、“械”与“戒”。

(2)写出与下面的词意思相近的词。教学时首先请学生理解词的意思,即用自己的话说说“简陋”、“关注”、“培育”、“梦想”的意思,然后说出与该词意思相近的词语。当然,答案并不一定是唯一的,教师应注意发现学生思维的闪光点。如:“培育”可以是“培养”,也可以是“哺育”,“简陋”可以是“简单”,也可以是“简朴”等。

(3)选择适当的关联词语填空,并用填上的词语造句。安排这项学习活动,目的在于使学生认识简单复句,理解常用关联词的使用。两个例句中,前者是递进关系,应选择“不仅……而且……”;后者是并列关系,应选择“一边……一边……”。应鼓励学生大胆选择生活中的事例进行仿写句子的练习,以加深对相应复句的练习与印象。

2.日积月累。

本次教学是引导学生积累关于热爱科技、尊重科技、赞美科技的名言,重在引导学生学会积累、学会搜集。教学时,可以先让学生自己交流课前的积累,并稍作理解。最后,可以布置学生统一积累、熟记一定的名言,并试着运用。

可以供参考的科技方面的名人名言有:

我们世界上最美好的东西,都是由劳动、由人的聪明的手创造出来的。

——高尔基

人借助于科学,就可纠正自然界的缺陷。

——梅契尼科夫

科学需要人的全部生命。

——巴甫洛夫

在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艰险沿着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马克思

科学是没有国界的,因为它是属于全人类的财富,是照亮世界的火把;但学者属于祖国。

——巴斯德

科学的永恒性就在于坚持不懈地寻求之中,科学就其容量而言,是不枯竭的,就其目标而言,是永远不可企及的。——卡冯伯尔

3.知识窗。

(1)课前质疑:读了文题你有什么疑问?

(2)带着疑问,自由朗读《海滩天使》。了解文章主要内容。

(3)自主阅读,自主探究。

①文章中谁是“海滩天使”?

②是什么让“蒂斯史密斯”成为了海滩天使?(激励学生从小刻苦努力,学好科学文化知识,而且要会灵活运用知识。)

4.窗外事。

这是一项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活动内容紧扣单元训练主题“了解世界科技新发展”;活动目的是培养学生利用学习工具与媒体搜集资料,处理信息。

教学活动的思路为:学生课外搜集(课前布置)——课内展示交流——整理交流内容——办好展示橱窗——评选学习能手。

资料

科学改变人类生活

魃湎撸1901年由德国物理学家伦琴发现,被广泛应用于医疗诊断和物质结构的研究。

空调:1902年由美国人开利设计成功并申请专利。

洗衣机:1906年,美国人费歇设计制造了世界上第一台电动洗衣机。

磁悬浮列车:1911年由俄国一位教授最早做出磁悬浮列车的模型。

霓虹灯:1912年由法国化学家克劳德发明。

维生素:1912年,英国化学家霍普金斯在使用人工合成饲料喂养动物的过程中发现了维生素。

第一条汽车生产线:福特发明了用装配线生产汽车的方法,并于1913年在他的T型汽车生产过程中使用。这种生产技术节省时间、降低成本。

彩色胶片:1923年,戈德斯基和曼内斯制成世界上第一张彩色胶片。

冰箱:1923年,瑞典两个工程师制成了世界上第一台电冰箱。

电视:1925年,苏格兰发明家贝尔德首次推出电视系统。

青霉素:1928年,英国细菌学家弗莱明从霉菌的原液里发现青霉素,它至今仍是人类有史以来发现的最好的抗菌素。

石英钟:1929年,世界上第一批石英钟问世。

拉链:1931年以后,拉链开始在世界范围内被人们广泛使用。

圆珠笔:由匈牙利人比罗兄弟于1938年独立设计发明。

激光:1958年,美国人肖洛和汤斯发现激光。

杂交水稻:1964年,袁隆平在茫茫稻海中寻找到一棵自然株,从此,中国农业开始了第二次绿色革命。袁隆平被称为“中国杂交水稻之父”。

因特网:1969年,美国五角大楼首创因特网。

移动电话:20世纪的30、40年代,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出现的步话机是移动电话的雏形。20世纪70年代,民用的对讲式移动通讯业务开始普及。现在,移动通讯可以随时随地进行。

——选自《科学改变人类生活的100个瞬间》

第八单元

我们的祖国在走向世界的同时,必须十分注重大力弘扬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本单元以“话说北京”为主题,引导学生去领略首都北京的深厚的历史积淀和文化特色,向学生展示一幅幅多姿多彩的北京风情画卷。

《北京话》从语言的角度出发探寻了首都文化主要组成部分之一——语言的特点,抒发了对北京话的喜爱之情;《烤鸭》则打开了北京的另一扇窗户——北京的饮食文化,通过阅读课文,我们“品尝”的不仅仅是美味的烤鸭,还有北京的饮食文化。《颐和园》和《院子》介绍了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和四合院。“能说会写”和“语文七色光”中的内容,都围绕这一主题编排,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通过不同的途径和方法,从不同的角度认识北京,了解北京,亲近北京。

教学本单元课文,要明确如下的要求:一是要抓住主要内容,了解北京文化的丰富多彩,增强热爱祖国首都的情感;二是要揣摩作者是怎样写出北京风情特点的,学习运用作者的写作方法;三是要注意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语言;四是要从实际出发,根据各自条件,通过多种途径尽可能多地搜集资料,以丰富对首都北京的感受。教学时,还要在阅读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激发学生对祖国首都的向往和热爱之情。

本单元课文作为本册教科书的最后一单元,要适当考虑它对本学期注重培养的阅读能力——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和理解含义深刻的语句等,要加以复习与巩固。整单元课文在理解上的难度不大,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极好凭借,可充分利用学生过去的阅读经验,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教学伊始,教师可以向学生推荐相关方面的文章和书籍,布置学生课外阅读。

15 北京话

教材说明

〔解题〕

普通话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本文的作者把北京话视为最接近普通话的方言,由衷地表达了他对北京话的喜爱之情。

〔结构分析〕

全文可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第一自然段),写“我”爱北京的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北京话好听。作者用抒情的笔调,赞叹北京话给他带来的享受和诱惑,点出文章的题目。

第二部分(第二自然段~第三自然段),写外来者在北京学说普通话的重要性及湖北朋友、美国朋友还有“我”学说普通话的经历和感受。

本部分可分为两个层次:第一层(第二自然段),在北京学说普通话是十分重要的。第二层(第三自然段),介绍“我”的湖北朋友、美国朋友和“我”在北京学习北京话的经历及感受。

〔语意理解〕

“我爱北京,原因很多,其中之一就是因为北京话好听。”

开篇第一句话,作者就率直地表达了自己对北京话的看法“——好听”,态度明朗。

“或者说,北京最初是以声音的形式进入我的听觉——用最快的速度占据了我的内心。”

这句话是说还没等“我”去用眼睛欣赏北京的名胜古迹,北京话给“我”听觉上带来的享受就征服了“我”,并在“我”心里占据了重要的位置。这里的破折号起到补充说明的作用。

“我像一滴方言的水珠,融入北京话的汪洋人海中。我在北京话的诱惑中,改变着自己。”

这里用了一个比喻句,生动形象地写出“我”被北京话诱惑,开始学习北京话。

“严格地说,北京话也是一种汉语方言——不过是最接近普通话的方言。”

这里的破折号起到转折强调的作用。前面说北京话是方言,既然是方言就不是标准的普通话;后面说它最接近普通话,是在强调北京话和普通话一致的地方多,因为普通话是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的。

“于是便像被一列火车甩在半道上一样沮丧。”

这个比喻句形象地描写出想在短时间,突击学好普通话的人,遇到困难后失望的心情。

“……这位朋友刚跟他交谈几句,便有……”

“这位朋友”就是“我”的那位湖北来北京的朋友。

“如果猜中了,他们甚至会表现出一种天真的快乐。”

从北京人天真、快乐的表情中,能够感觉到他们不歧视外地人的方音。

“不管怎么说,正宗的北京话确实是好听的——这种‘好听’还包含着易懂的意思。”

这里的破折号起到解释说明的作用。“正宗”原指佛教各派的创建者所传下来的嫡派,后来泛指正统派。本句中的正宗指“地道”、“纯粹”的意思。

“当然换一个角度来理解,有越来越多的模仿者,不也正是北京话得以强大的原因吗?”

这是一个反问句式,肯定了模仿者越多,北京话越强大。

“但北京话好听,也使我更爱北京了。”

此句和开头的第一句话相呼应。紧紧围绕中心意思来写,使文章思路贯通。

“一个世纪以来,北京的街景、居民、建筑以及风格在变,唯独琅琅上口的北京话没变,在一代又一代讲述者的口中继承着——语言是否才是最不容易被岁月改变的事物?是否才是一座城市最明显、最本质的特征呢?从这个意义上说,北京话是不朽的。”

“北京的街景、居民、建筑以及风格在变,唯独琅琅上口的北京话没变,”这里通过变与不变,对比说明北京话的生命力很强大。破折号起到延续时间的作用,表示北京话还会被后来人传承下去。“语言是否才是最不容易被岁月改变的事物?是否才是一座城市最明显、最本质的特征呢?”结尾处用了两个设问句,最后用“北京话是不朽的。”这一肯定的判断句结束全文,显得干净利落,毋庸置疑。

〔写作特点〕

1.文中多处使用了破折号,有的起补充说明的作用;有的起强调说明的作用;有的起解释说明的作用;有的起延续时间的作用。这些符号帮助读者更准确地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意思。

2.文中还多处使用了反问、设问、比喻等修辞手法,使语言表达更生动、形象、准确、丰富。

3.课文综合运用了叙述、说明、抒情、议论等多种表达方式,收到了良好的效果,真切感人。

教学建议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读懂课文内容,从课文中感受北京话的魅力,体会作者对北京话的深厚感情,激发学生对北京的向往之情。

3.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揣摩作者是怎样表达自己对北京话的喜爱的。

4.认识3个生字,正确书写9个生字。自选积累课文中优美的语句。

〔教学重、难点〕

1.朗读课文,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学习作者是怎样表达自己对北京话的喜爱的。

〔教学准备〕

1.请学生在课前搜集、交流自己对北京话的了解情况,对北京话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2.教师可以准备相关的多媒体课件、北京话的录音(如侯宝林的相声《北京话》)等,最好自己能练说几句北京话。

〔教学时间〕

2课时。

〔操作要点〕

1.读书指导。

(1)教材的把握。课文不是系统地介绍北京话的特点,而是重在表达作者自己对北京话的感受、理解和认识,进而表达了对首都北京的热爱。因此,教学时要注意引导学生抓住关键的词语和句子进行体会。如“我在北京话的诱惑中,改变着自己。”“因为北京汇集了各种方言,使北京成为一座最富于乐感的城市。”“听觉中的北京,似乎比视觉中的北京更为深远、广博。”“语言是否才是最不容易被岁月改变的事物?是否是一座城市最明显、最本质的特征呢?从这个意义上说,北京话是不朽的。”要特别注意,不能把教材处理成为研究北京话特点的学术性或说明性的文章。

(2)教学指导思想。课文的内容与绝大部分学生的学习实际是有一定距离的,学生对北京话的感受,无论直接或间接,都没有作者的感受深刻。教学时,要联系学生的实际,灵活调整教学标准,在句子含义的体会上,尽量准确深刻,但是也容许学生有距离,有个性化的体验。理解课文时,要注意朗读、默读、浏览相结合。通过默读、浏览,可以抓住课文主要内容,有利于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3)教学过程建议。教学本文,要在整体了解内容的基础上,抓住含义深刻的句子,通过朗读和默读来体会。可以设计如下的环节:

①情趣导入新课。可以播放多媒体课件、北京话的录音导入,可以教师和学生互说几句北京话导入,还可以以“北京”为话题,在谈话中导入新课。

②初读感知课文。导入课题后,请学生自由朗读课文。一是把字音读正确,把句子读通顺,把课文读熟练。二是浏览课文,给课文的自然段标上序号,默读各个自然段,想一想各写的什么意思,在了解各自然段意思的基础上,综合概括课文的大意。三是默读课文,找出自己不理解的地方做上记号,把问题写下来,先尝试自己阅读解决,解决不了准备课堂质疑。

学生自主阅读课文后,教师对学生的初读感知情况进行检查:指名朗读课文,说说课文大意,提出不懂的问题。教师要仔细研究学生提出的问题,善于归纳学生提出的问题,能及时解决的当场解决,如果是关于句子含义理解的问题,就留作下个环节解决。

③细读体会内涵。要注意抓住学生提出来的不理解的句子,引导学生默读、讨论。默读课文,请学生把自己不理解的句子做上记号。理解时,不能就句论句,要采用抓关键词语(课后要求学生理解的6个词语大多包含在这些含义深刻的句子中)、结合上下文和联系生活实际的方法进行,要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并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表述。先小组讨论,再班级交流。要重点抓住“为什么说北京话是不朽的”的问题,引发思考与讨论。在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使学生受到思想的启迪。

在理解、体会含义的过程中,还要与朗读结合起来,使学生在有感情地朗读中受到情感的陶冶。下面的两处句子要注意指导好朗读:

“我像一滴方言的水珠,融入北京话的汪洋大海中。我在北京话的诱惑中,改变着自己。”要指导学生读出对北京话的深切喜爱之情。

“听觉中的北京,似乎比视觉中的北京更为深远、广博。一个世纪以来,北京的街景、居民、建筑以及风景在变,唯独琅琅上口的北京话没变——语言是否才是最不容易被岁月改变的事物?是否是一座城市最明显、最本质的特征呢?从这个意义上说,北京话是不朽的。”要指导学生读出对北京话的喜爱和赞美。

朗读要正确、流利,边读边感悟理解。在朗读的方式上,可以自由读,可以指名读,也可以齐读。特别是文章的结尾部分,要用齐读表现出激昂的情绪。

④品读揣摩表达。先请学生说说,读了课文,你认为作者最想告诉我们的是什么?这是学生在深入理解了课文之后的回归与提升。使学生明白作者最想告诉我们的是他对北京话的理解和认识,是他对北京话的深厚感情。那么,作者是怎样把自己的理解、认识和感情表达出来的呢?可以引导学生从下面几个方面揣摩:

作者是站在什么角度来看北京话的?(以一个外来人的身份看北京话,这个角度更有利于作者表达自己的真实感受。)

作者要写出自己对北京话的理解和认识离不开什么?(离不开观察和体验,观察和体验是写好文章的第一前提。)

你喜欢课文中的哪些句子?为什么喜欢?(使学生体会到,正是这些句子准确地表达了作者的真实情感。)

⑤拓展回味京韵。可以分两个过程来做:一是请学生找出自己家乡话与普通话有哪些不同,适当开展一下辨正练习;二是师生再听或说北京话,可以自己说,可以听录音(如侯宝林的相声《北京话》),在浓浓的京韵之中结束学习活动。

2.积累内化。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自选词句,并说说自己选择的理由。

(3)理解下列词语在文中的具体意义。(此题在阅读理解的过程中已经完成,这里主要让学生作整理。)

陶醉诱惑包容改造歧视汇集

3.迁移练习。

(1)识字和写字。要注意“隙”读第四声。“宗”不能读成翘舌音。注意写字的指导,不能轻处理。可以采用听写或演板的形式,将难写的字指导到位。特别注意指导写好“效”、“诱”、“闯”、“痕”等字。

(2)把下面的句子补写完整。

①我像(),融入北京话的汪洋大海中。

②于是便像()沮丧。

(3)在下面的括号里填写恰当的词语,然后用这些词语造句。

①()说,北京最初是以声音的方式进入我的听觉——用最快的速度占据了我的心。

②中国地域广博、方言各异,能讲普通话,()就获得了语言上的通行证。

③()在北京这种包容了各地移民的国际大都会。

4.实践活动。

(1)拓展阅读《感受北京话》。

(2)学一学北京话,找一找家乡话与北京话的差别,辨一辨这两种话与普通话的不同,在班级里组织一个“方言与普通话”讨论活动。

资料

〔北京〕简称京。中华人民共和国首都。为历史悠久的世界著名古城。位于华北平原西北边缘,东南距渤海约150千米。面积16800多平方千米。常住人口近1500万。北有军都山,西有西山,山地占全市面积的62%;东南是永定河、潮白河等河流冲积而成的、缓缓向渤海倾斜的平原。山地有煤、铁等多种矿物和花岗石、大理石等优良建筑材料。经济发展迅速,主要工业门类齐全,主要工业部门有冶金、煤炭、机械、石油、化工、电力、仪表、汽车、纺织、轻工、建材等。有机化工、文教艺术用品、电子、纺织、工业设备制造、日用电器、工艺美术等生产位居全国前列。象牙雕刻、玉器雕刻、景泰蓝、地毯等传统手工艺品驰誉世界。主要农产品有小麦、棉花、玉米、稻米等。盛产温带果品。郊区以肉、蛋、奶、菜等为主的副食品生产发展很快。北京是我国重要交通枢纽之一,铁路、民用航空联系全国各地,并有国际列车、国际航空线通往国外。公路通达各区、县,还有市郊铁路。天津为通往海洋的门户。北京的城市建设发展迅速。地铁以及六条环城路组成了庞大便捷的交通网络。雄伟壮丽的天安门位于北京城区的中心。天安门广场上建有庄严的毛主席纪念堂和人民英雄纪念碑,市区还有许多雄伟建筑。北京是我国最大的科学研究和文化中心,有数十所大学、几百所中学,还有中国科学院等科学研究机构和全国藏书最多的北京图书馆。北京有故宫、颐和园、北海、天坛、八达岭、十三陵、香山、周口店等名胜古迹。

〔北京话〕北京话属于北京官话,流传于北京城区。有人把北京话、北京话口音浓重的普通话称为“京片子”。汉语标准语(普通话、国语等)以北京话为基础。尽管如此,北京话和普通话还有一定的区别,华北官话的内蒙古方言、东北官话的哈尔滨话要比北京话更接近普通话。北京话的儿化音现象比普通话强得多,语言绵软,曾受到满式汉语的一定影响。而且还有相当一批地方性词汇,经常有人,包括北京人自己,用“痞”来形容北京话。通常指的北京话是指北京市区的口音,不包括北京郊县的方言。

〔拓展阅读〕

感受北京话

作为一个外来者,对北京最鲜明的第一印象恐怕就是北京话的与众不同了。

北京话有三大特点:一是快,二是发音较含混,三是儿化音很多。北京话虽与普通话相差不多,但由于这三个原因,从店员、服务小姐嘴里甩出来的一串串北京话,往往还是令外来客感到费解。不过这些并不影响北京话的美感,字正腔圆、间或滑出几个儿化音。北京话,从小姑娘嘴里说出来清脆动人,从老大爷嘴里说出来则诚恳、热情,让人听了心里有说不出的亲切和舒服。

北京话天生就有一种调侃、轻松的味道。一个普普通通的笑话,用北京话讲出来,那可真是回味无穷。难怪相声艺术如此受到青睐,想来也在一定程度上沾了北京话的光吧。北京话有一些方言土话也很有意思。比方说,当你找不到方向时,别人会说你“晕菜”了;你吹牛吹大了别人会让你“歇菜”。这颇令外来者迷惑:这些事和菜有什么解不开的疙瘩。生气叫“撮火”;出丑丢人叫“露怯”;强词夺理是“穷矫情”;性格怪异、难于相处叫“各色”;最形象的是,停车叫做“踩一脚”……更有一大堆富有特色的词句,真正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对于一个外来者来说,要想把它们的意思都琢磨透了,用句北京话说:“且”学呢!

北京话可以说是首都文化的精髓,北京人民的精神风貌、人文风俗,很大程度上都从北京话中反映出来。身在北京,你会感受到北京人民非常讲礼貌,尊老爱幼、相互谦让、互相帮助。在北京,“您先请”、“对不起”、“劳驾”、“谢谢”等礼貌用语的使用频率比其他地方高几倍。从这些细节上,你完全可以感受到浓浓的古都气氛,并感慨于古都人民的文化素质和个人修养。

在北京生活了大半年,自己的言语也染上了北京色彩。每当家人或同学说我说话带有“北京味儿”时,我都很高兴。因为北京话不仅仅是首都的语言,更代表了北京人的内心世界。希望我不仅仅能学会如何说地道的北京话,更能学会如何做一个地道的北京人。

——摘自《北京晚报》

16 烤鸭

教材说明

〔解题〕

中国的饮食文化渊源流长,北京是祖国的首都,荟萃着民族饮食的精华,烤鸭是最具特色的京味菜。这是一篇说明文,介绍了烤鸭的历史,介绍了北京烤鸭不同的烤制方法及如何片、如何吃的具体方法。全文洋溢着浓浓的文化氛围,让我们在烤鸭的诱人香味儿中,品味祖国饮食文化的博大精深。

〔结构分析〕

全文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一自然段),列举老北京的三大名菜,首推烤鸭。

第二部分(第二自然段~第三自然段),从焖炉烤鸭法到挂炉烤鸭法再到烤鸭的片法和吃法,全面介绍了北京烤鸭。

本部分可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第二自然段),概括介绍北京烤鸭的烤制种类、店铺特色、起源地及发展史,重点介绍了焖炉烤鸭的方法。第二层(第三自然段~第四自然段),先介绍老字号烤鸭店“全聚德”的由来,然后详细说明该店的挂炉烤鸭法。第三层(第五自然段),介绍烤鸭的片法和吃法。

第三部分(第六自然段),总结北京旅游的三大特色,推荐尝烤鸭。本段和开头第一段相照应。

〔语意理解〕

“素称老北京三大名菜。”

“素”,向来的意思,指传统的说法。

“烤鸭是用北京填鸭烤制的。”

“填鸭”,饲养鸭子的一种方法。鸭子长到一定时间,按时把做成长条形的饲料从鸭子的嘴里填进去,并减少鸭子的活动量,使它快速长肥。北京鸭多用这种方法饲养。

“鸭腹内烤出的油将鸭肉烹熟。”

“腹”,躯干的一部分,人的腹在胸的下面,动物的腹在胸的后面,通称肚子。“烹”,煮,还指烹饪的方法,先用热油略炒,然后加入作料迅速搅拌,随即盛出。

“烤鸭的烹制过程既复杂,又简单。”

简单,指烤制的步骤并不多,入炉前、入炉时、出炉。复杂,指每一次要求很精细:准备工作必须细致,烤时要严格把握火候。

“如此,烤出的鸭子像枣红色的绸缎一样光洁、闪亮、诱人;口感细腻、香酥、皮脆、肉嫩。”

此句的意思是说,这样烤制的鸭子色、香、味俱全,好吃!

“技艺娴熟的片鸭师傅……有肥肉、有瘦肉。”

技艺娴熟的具体表现为:均匀地片成……有肥肉、有瘦肉。后面的内容是对娴熟一词的解释说明。

〔写作特点〕

1.内容安排逻辑性强,首尾呼应,详略适当,条理清晰;善于运用短句式,语言简洁,通俗易懂。

2.介绍烤鸭的生产过程,全面、细致;运用了对比说明的方法(焖炉与挂炉对比)。

3.虽是一篇客观介绍烤鸭的说明文,但作者对北京烤鸭的偏爱之情流露自然。

教学建议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读懂课文内容,通过烤鸭了解北京的饮食文化,增长见识,激发对祖国首都的向往和热爱之情。

3.在阅读中揣摩作者是怎样写出北京的风情特点的,学习运用作者的写作方法,积累文中的优美语言。

4.认识9个生字,正确书写10个生字。

〔教学重、难点〕

1.了解挂炉烤鸭的烤制过程,体会作者对全聚德烤鸭的偏爱。

2.理解重点句子,揣摩并学习作者的说明方法。

〔教学准备〕

搜集关于北京饮食文化的资料。

〔教学时间〕

2课时。

〔操作要点〕

1.读书指导。

(1)关于教材特点。

其一,本文内容浅显,学生很容易读懂,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极好凭借。教学中教师可以尽量少讲,把时间尽量留给学生,让他们自己去读去悟。其二,作者对挂炉烤鸭的烤制过程进行了详尽而准确的描写,让人犹如身临其境。因此,教学时应该把阅读的重点放在想象情景,积累语言,学习作者如何有序表达上。

(2)关于教学过程。

①导入新课。

可以紧紧承接上一课的学习内容导入,进行如下的启发谈话:

举世瞩目的2008年奥运会将在北京举行,届时,全世界的目光都会集中到这里。那么,作为中国人的我们,对我们的首都北京又了解多少呢?在前一课中,我们了解和认识了北京话,今天我们再来了解北京的饮食文化。板书课题。

②初读课文。

第一步,扫清文字障碍。认识生字,读准字音,记住字形,理解字义。

第二步,通读课文,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把课文读通,读顺。

第三步,从整体上感知课文的主要内容,概括课文每个自然段的段意或用小标题列出来。

第四步,分节指名读课文,检查课文朗读情况。

③精读课文。

迅速默读课文,思考:课文向我们介绍了几种烤鸭?引导学生阅读第二、三、四自然段。

学生自读第二自然段,画出重点语句,简要说说焖炉烤鸭的烤制方法。

第四自然段是教学的重点,可让学生根据课后习题1进行自学。自学后全班交流,说说挂炉烤鸭是怎样烤制的,有什么特色。引导学生边读边想象烤制时的情景,想想作者为什么能写得这样清楚。学习作者仔细观察、有序表达的方法。体会作者对全聚德挂炉烤鸭的偏爱。着重理解这个句子:“如此,烤出的鸭子像枣红色的绸缎一样光洁、闪亮、诱人;口感细腻、香酥、皮脆、肉嫩。”从这个句子中,我们可以感觉到烤鸭不仅颜色看了让人垂涎欲滴,而且口感特别好。

学习第五自然段时,思考:北京人怎么吃烤鸭呢?重点引导学生理解这个句子:“技艺娴熟的片鸭师傅能将一只熟鸭均匀地片成大小薄厚一致的108片,且每片上都有皮、有肥肉、有瘦肉。”从这个句子的描述中,我们可以看到片鸭师傅手艺的高超,也可以看到北京人对吃的讲究。有感情地朗读这一段,边读边想象烤鸭的味道和吃烤鸭的情景。

④交流互动,拓宽眼界。

课文学完后,把整篇课文连起来再读一读。交流一下自己搜集的有关北京饮食文化的资料。

2.迁移练习。

(1)落实生字读写。“葱、枣、酥”读平舌,不要读成翘舌;“晾、梁”是边音,不要读成鼻音。“梁”字不要少写一点,“酥”、“酱”不要少写一横。

(2)比一比,组词。梁——粱、奖——酱、浆——桨、晾——凉。

(3)用下面的词语造句。

娴熟

(4)摘抄文中你觉得好的词句。

3.实践活动。

(1)推荐阅读梁实秋的散文集《雅舍谈吃》、袁家芳的《“草根”老北京的饮食文化》。

(2)调查一下家乡的名小吃,仿照《烤鸭》写一篇文章介绍一下。

资料

〔推荐阅读〕

“草根”老北京的饮食文化

袁家方

如今人们谈老北京的饮食文化,开口便侃八大菜系在北京,八大楼、八大居、四大兴、长安十二春;要不,就是烤鸭、涮肉、满汉全席宫廷宴;再不,就是驴打滚、年糕、艾窝窝、卤煮火烧、爆肚、炒肝等小吃。即便是在诸多谈吃的文章里,说到“北京菜”,也多是记述或论说京城菜馆的滋味及餐饮方式如何集天下之大成,至于当年北京普通百姓的饮食文化,便少得寥若晨星了。

一般说北京文化,多是讲由三大部分组成——宫廷文化、士大夫文化、平民文化。依此,若谈老北京的饮食文化,或也可分为宫廷饮食文化、士大夫饮食文化及平民饮食文化。至少,也要说出个上流社会与平民百姓在饮食文化上的异同。倘是囫囵着只谈上层中层的,不涉及最为多数的下层百姓生活,这样的饮食文化,怕是也不符合历史的真实。

“草根”老北京的饮食文化有三大特点,即:

1.北方水土养北京人。

50年前胡同里的平民百姓很少下馆子,因为吃不起。一日三餐以粮食为主,蔬菜以下饭为主,吃肉在平日里是添加油水为要,逢年过节才有鸡鸭鱼肉,但那也是数量有限,有几斤猪肉、一只鸡、一两条鱼,也还是解馋开斋,添个气氛喜兴为主。从一般家常饭食看,北京人的主食中,蒸的有馒头、包子、窝头、团子等,烙的有烙饼、馅饼、锅贴、贴饼子、摊糊饼等,煮的有面条、饺子等,粥汤类则也是在白面、玉米、杂豆上下功夫,如热汤面、疙瘩汤、片儿汤、拨尜尜儿、玉米面粥、杂豆粥等。馒头是自家蒸的,偶尔也会去饭馆或馒头店买。记得那时有山东呛面馒头,一咬一掉渣。团子又称“菜团子”,是玉米面做的,馅是白菜、小白菜、萝卜或干菜等居多。冬天蔬菜少,人们多用白菜帮子做团子,是粗菜细做,物尽其用。糊饼是用玉米面糊摊制的,上面撒上鸡蛋、韭菜。现在有的老北京餐馆也有了,居然很为人们所喜欢,说是吃老北京风味。每当看或吃比萨饼,我总觉得是马可波罗从北京的糊饼学去的,是糊饼的国外“变种”。尜尜儿(音嘎嘎儿),又称“摇尜尜儿”,是用棒子面,即玉米面用水和硬后切成骰子大小,放在盆内或簸箕里摇到快成圆了时,下锅煮熟,捞出放上浇头食用。也有在玉米面里掺上些白面的,一则和时好成团,制作上方便,二也算是吃了些白面了。有时简化制作的工序,便把“摇”的过程给省却了。

早年间的北京,大米很少。人们说吃大米饭“不禁饿”,不顶时候,不如吃馒头、窝头、炸酱面。究其实,还是“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北方出产的粮食、蔬菜,即所谓“食源”,造就了北京人饮食上的特点。

2.在吃中知季候、识节令。

农业社会,靠天吃饭。老北京百姓人家的饮食有着明显的节令季候特点。

春天,柳绿花红时候,人们饭桌上也鲜艳起来。小萝卜蘸酱、小葱拌豆腐、菠菜粉丝,虾皮小白菜熬豆腐、韭黄炒鸡蛋等,都是老北京春天的家常名菜。夏秋天,餐桌上的菜肴是丰富的。黄瓜、茄子、柿子椒、辣青椒、西红柿、蒜苗、扁豆、豇豆、冬瓜,还有走街穿巷卖鱼和虾蟹的。老年间北京的冬天是漫长、寒冷的。那会儿没有温室大棚,冬天能吃到的,只是大白菜、萝卜、土豆等能冬储的菜蔬品种了。此外,便是北豆腐、豆腐丝、豆腐皮及熏干等豆制品。过年了,炖猪肉,烀上一大锅,放在院子里的大缸里。吃的时候,兑上宽粉条、冻豆腐、大白菜等,就是今天仍旧很普遍的“猪肉炖粉条”。再奢侈些的,便是在除夕、初一等日子,能吃上炖鸡、鸭,红烧鱼之类了。等到了只有肉汤炖冻豆腐白菜,大约年也就快过完了。

贯穿北京人全年生活的,是腌咸菜。曾是家家都有专门的大缸或坛子用于腌咸菜或渍酸菜。北京家常的咸菜,大致可分为“暴腌”和“腌秋菜”两大类。暴腌是四季全有的。从春天的香椿、萝卜缨儿,到夏秋时各种时鲜蔬菜,乃至冬天的拌白菜芯、拌水萝卜皮或丝儿等。腌秋菜则专门是为过冬了。大路的有腌芥菜疙瘩、雪里蕻、苤蓝、大萝卜;再细致些,会有腌猪耳朵扁豆、甘露儿、鬼子姜、芹菜、青椒、小辣椒。连吃咸菜都尽可能地调换品种和样子,这中间或也有老北京人在漫漫的寒冬中,在单调的吃食儿中自我找乐儿了。至于去六必居、天源酱园、桂馨斋买酱菜,如八宝菜、酱疙瘩等,则是生活中的点缀了。逢年过节买酱菜,则是“年货”的内容之一。

3.城里人的“农家乐”。

当年的北京,是条胡同是个四合院就有树,榆树、柳树,还有花椒树、桑树、葡萄架、藤萝架等,院子里的花池子种着茉莉花、夜来香,还会有向日葵、老玉米、葫芦、南瓜,甚至还有种黄瓜、西红柿的。这就给城市生活平添了许多农家风味。平时,大人们不让孩子爬树上墙,但香椿发芽、榆钱熟了,大人们来了兴致,鼓噪着让孩子们上墙爬树,去够香椿,捋榆钱,还在树下支招儿指挥着,还丰收了似的让小孩儿们给各家去送。那日子可真跟过节似的。吃上新鲜的香椿拌豆腐或者香椿炒鸡蛋,拌上醋汁蒜末吃榆钱糕,自己劳动的果实,怎么吃都有春天的清香!端午节包粽子,孩子们跟着母亲淘江米、泡粽叶、洗红枣,直到包粽子,争先恐后。然后,眼巴巴地看着蒸锅冒热汽,贪婪地闻着锅里飘出的香气,期待就是五月节里的一大欢乐。八月,桂花飘香时节,中秋到了。买月饼吃是一个“节目”,但那多是晚上看月亮时的事,每个孩子能分到一两块月饼,还有平时难能吃到的大苹果、大鸭梨、马奶葡萄等,在葡萄树下、藤萝架下或者就透过院子里的豆角架、瓜篓藤、小葫芦蔓儿的空隙,去看天上大大的圆圆的月亮,听着牛郎织女、嫦娥奔月还有吴刚捧出桂花酒的故事,挺神奇也挺神秘的。第二天,把月饼带到学校里,小朋友互相看着、比着一起吃,中秋节一过就是好几天。还有自家做月饼的节目。往往也是各家女主人施展本事,亮手艺绝活的“比赛”。那时候,人们做出“岔样儿的”吃食,都至少要送给同院的街坊尝新鲜,还有的端着一路小跑着送给胡同里的邻居去。谁家豆馅做得细致、香甜;谁家的女主人能做的花样多,能做各种“面花儿”,能做出小白兔小刺猬小鸭子等,能念叨些日子呢。孩子们会围着挤着,看妈妈、姑姑、姐姐们捏出小白兔豆包或糖馒头,看她们用小剪刀在豆包上剪出个小刺猬,再装上两颗小红豆做的眼睛。熟了,揭锅了,尽管很烫,孩子们也会抢着拿到手里,翻来倒去地折腾着,爱不释手。后来,闹“文革”了,月饼床子都成了“四旧”,被扔了毁了。现在,那物什又成了工艺品或者文物,买一个还挺贵的。

50年前的玉渊潭,是片沼泽地,有很多小溪流。在那儿能采到苣荬菜、刺儿菜、马莲菜(马齿苋)、车前子、野韭菜什么的。大人们带着孩子们去玩,采野菜也是其中一大趣事。吃野菜总让人想起像是神农尝百草。

4.结语。

风俗、文化,从来是两条线路发展。一条是自下而上,一条是自上而下。饮食文化也是一样。北京城,五方杂居。各地人到北京,也把他们的饮食文化带来,带到胡同、四合院里,也传到餐馆饭店。就像“艺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一样。今天很多的家常菜,如摊黄菜(即炒鸡蛋)、粉丝菠菜、东北大拉皮、油麦卷等,就从民间登上许多大餐馆名酒家的“大雅之堂”。在小吃中,油炒面,据说原是内蒙吃食,也有人说是来自军旅,后来便成了北京的一个传统名吃了。

如此说来,琢磨北京或其他什么地方的饮食文化,还真不能只盯着大餐馆的名菜名吃。其实,很多餐馆饭庄的菜肴吃食儿都发源于民间,来自于民间的创造、发明。这或者就是老北京草根饮食文化给我们的启发了。要是现代城市的生活中,也能有农村风情,能与大自然亲近,那该多“现代”!

快乐读书屋 八

颐和园

教材说明

〔解题〕

中国的建筑艺术世界闻名。颐和园以它无与伦比的建筑艺术风格,跻身世界皇家园林之列。它那美仑美奂的长廊、它那高耸巍峨的楼阁、它那造型优美的石桥,无不凝聚着中华民族的智慧和汗水。这是一篇写景状物的文章,作者采用随步移景的方法,向我们介绍了这座美丽的皇家园林的风采。

〔结构分析〕

全文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一自然段~第二自然段),交代颐和园的地理位置及建造年代。

第二部分(第三自然段~第六自然段),用随步移景的方法,介绍了颐和园中的长廊、佛香阁、万寿山、昆明湖等自然和人文景观。

本部分可分为四个层次:第一层(第三自然段),主要介绍长廊。第二层(第四自然段),写主体建筑佛香阁。第三层(第五自然段),写在万寿山上见到的景色。第四层(第六自然段),写昆明湖上的石桥。

第三部分(第七自然段),总结颐和园的景色给人的印象是美不胜收。

〔语意理解〕

“长廊蜿蜒于万寿山南麓,昆明湖北岸,将如画的景点串联一线,为旖旎的风光镶上画框,使湖山的景色层次分明。”

这句话不仅写出长廊的位置,还写明了它的功能。“蜿蜒”,蛇类爬行的样子,这里指长廊弯弯曲曲地延伸。“麓”,山脚。“旖旎”,娇柔。“为旖旎的风光镶上画框”,是说长廊像画框,镶在风光上,此处用的是暗喻。

“正前面,远处烟波淼淼,近处的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儿痕迹。”

站在山上,从正面看昆明湖,先看远景,再看近景。“淼淼”,形容水大,这里是动态描写。“近处的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用两个比喻句写出湖的两个特点:静和绿。“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儿痕迹”,这里是静态描写。“画舫”,装饰华美、专供游人乘坐的船。

〔写作特点〕

1.随步移景的描写景物的写法。作者像导游又像朋友,让读者随他的视线一起游历颐和园,观看一处又一处的景观,显得真实、自然、和谐。

2.抓住园中具有代表性的景物进行介绍,突出建筑风格和艺术特色。如,“佛香阁”突出它结构复杂的特点;“十七孔桥”突出它造型优美的特点。

3.介绍方法多样。有说明,有描写;角度有平视、有仰视、有俯视;介绍景物有动,有静;有全景,有特写。文中综合运用多种手段还尽显脉络清晰、层次分明的特点。

教学建议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读懂课文内容,感受颐和园美丽的景色和课文优美的语言,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提升学生的审美素养。学习按游览顺序写景物特点的方法。

3.认识6个生字,自选和积累课文中的词语和优美句子。

〔教学重、难点〕

朗读课文,引导学生从语言文字中感受颐和园的优美景色,受到情感的熏陶;体会课文的写作方法并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

〔教学准备〕

课前布置学生搜集颐和园的风光图片或文字资料,教师可以搜集或制作颐和园的导游示意图和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

1课时。

〔阅读建议〕

阅读时,要注意把握好阅读的“度”,对“长廊”、“万寿山”、“昆明湖”三处景物的描写进行具体的分析讲解,要注意从整体上读懂课文。下面的指导步骤仅供参考:

1.读,感受美。抓好初读和细读两个环节。

初读课文时,要让学生充分地读课文,读准生字的读音,把课文读熟练。在学生充分自读的基础上,让学生谈一谈自己又从哪些方面了解了北京,说一说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引导学生在整体上了解课文内容。

细读课文时,注意如下两个方面的引导:

一是引导学生在朗读中感受颐和园的美景。可以先请学生谈一谈自己最喜欢的景点是哪里,并说一说理由;然后通过朗读和默读等方式,让学生一边读一边展开想象,感受各处景点的美丽景色。朗读时,教师可以相机出示相关图片、课件,把语言文字形象化,用图画和语言把学生带入美的情境。还可以选择一两个自然段指导学生美读,有感情地朗读,读出作者的赞美之情。

二是引导学生研读课文,学习作者描写和表达的方法。其一,弄清课文的介绍顺序。可以引导学生先勾画关键词句,再组织讨论交流。关键词句是:“进了颐和园的大门,绕过大殿,就看到有名的长廊”,“走到长廊一半,就来到了万寿山脚下”,“登上万寿山……”,“从万寿山下来,就是昆明湖”,通过这些词句弄清作者的游览顺序。教师可以鼓励学生画游览路线图,体会作者按移步换景记叙的方法;同时引导学生抓住“进了、绕过、走完、来到、登上、下来、走过”等记叙游览过程的动词,学习作者移步换景、过渡连接的表达方式。其二,欣赏课文中优美的语言。本文用词准确,语句优美,可以先让学生把自己觉得写得好的地方做上记号,多读几遍,再与同学交流为什么觉得这些句子写得好,在交流和讨论中体会作者的语言描写特色。如,写长廊的部分,用具体翔实的数据来表现长廊“长”、“间数多”的特点;写佛香阁时,“耸立”一词可以使我们感受到佛香阁的“高”;“一排排”使我们感受到排云殿的气势;从“颐和园的景色大半收在眼底”,又可以间接地感受到佛香阁很高;“黄、绿、朱红”等颜色,又使人感到古色古香的美……从这些词句中,我们能够领略到万寿山景观的壮丽。又如,作者用“镜子”和“碧玉”来比喻昆明湖水的静和绿,还用一个“滑”字衬托昆明湖的静。

要注意朗读的指导。在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时,可以采用指名读、比赛读、范读、评价读、想象画面读、对照图画读、配乐读等多种形式,读出欣赏、赞美、陶醉的情调,形成情感共鸣。

2.说,描绘美。可以创设情境,让学生说一说颐和园的美景。如可以让学生把自己当成游客,来到颐和园游玩,看到这样美丽的景色,想在哪里拍摄留念,用说留影理由的形式,讲美丽景色;还可以让学生把自己当作导游,领着游客游览,在各处景点向游客进行介绍、描述。学生在讲颐和园的各处景点时,可以不拘泥于课文的描写,鼓励学生展开想象,讲出自己的特点来。

3.拓展延伸。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回忆印象最深的一次游览活动,指导学生学习《颐和园》的写法,理清顺序,突出重点,抓住特点描写。有条件的话,可以组织一次游览活动,指导学生确定路线、游览观察、搜集有关资料,再记下自己的游览活动,并适当展示交流。

4.积累迁移。

(1)本课优美的词句比较多,可以让学生作自选词句的练习。

(2)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可以让学生自主选择喜欢的部分背诵、摘抄。

资料

〔颐和园〕位于北京的西北郊,原是清代的皇家园林和行宫。其前身清漪园始建于1750年(乾隆十五年),1764年建成,1860年被英法联军焚毁。1886年(光绪十二年),慈禧挪用海军经费和其他款项重建,并于1888年改名为颐和园。1900年,颐和园又遭八国联军严重破坏,1902年再次修复。

颐和园主要由万寿山和昆明湖组成,占地29?08平方千米,其中水面约占3/4。园内殿堂楼阁、亭台水榭3000余间。分布在山湖之间的宫殿、寺庙、园林建筑可分为三大区域:宫廷区以仁寿殿为中心,肃穆严谨,慈禧晚年大部分时间在这里垂帘听政。居住区以玉澜堂、乐寿堂、宜芸馆为主体,庭院重重、回廊曲折,帝后在这里生活起居。游廊区融山水、建筑、花木为一体,是游憩之地。佛香阁是全园的建筑中心,踞山面水,金碧高耸;昆明湖水天空阔,旖旎动人,清朝乾隆皇帝诗曰“何处燕山最畅情,无双风月属昆明”。浩淼烟波中,神山仙岛鼎足而立;十七孔桥宛若飞虹,跨向绿水之中。一线西堤纵贯南北,六桥婀娜、景色天成;后山后湖、松涛阵阵;买卖宫市、酒旗临风;宫阙巍峨、山水辉映,更以西山、玉泉峰塔为借景。其构思之巧妙、建筑之精致,集我国园林艺术之大成,有“皇家园林博物馆”之称。

长廊位于万寿山南麓,面向昆明湖,北依万寿山,东起邀月门,西止石文亭,全长728米,共273间,是中国园林中最长的游廊。廊上的横槛和枋梁上都有彩绘,共有图画14000余幅,内容包括山水风景、花鸟虫鱼、人物典故等,画中的人物画均取材于中国古典名著。

1961年,国务院确定颐和园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8年,颐和园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并被誉为“世界几大文明之一的有力象征”,获得了很高的评价。

院 子

教材说明

〔解题〕

这是一篇怀旧的记叙文章,作者通过回忆童年四合院的生活,品味亲密无间的浓浓的邻里情,四合院里趣味多、欢乐多、关爱多,全篇洋溢着愉快、和睦、温馨、甜蜜的感情。

〔结构分析〕

全文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一自然段),比较四合院和楼房住宅的不同,指出四合院中邻里关系密切,楼房住宅里邻里关系疏远。

第二部分(第二自然段~第四自然段),回忆童年在四合院里愉快、和睦、温馨、甜蜜的生活。

本部分可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第二自然段),概括四合院里邻里之间互相帮助,生活和睦。第二层(第三自然段),回忆我从记事到会走路、到上幼儿园,生活在四合院中的点点滴滴的小事。第三层(第四自然段),感慨四合院生活的丰富迷人。

第三部分(第五自然段),写虽然离开了四合院,但仍然怀念四合院。

〔语意理解〕

“四合院和楼房住宅小区最大的不同,就是四合院里大家共有一个院落,经常来往,关系密切。”

“四合院”,一种旧式房子,四面是屋子,中间是院子。在北京的老式住宅中四合院最有名。

“在我模糊的儿时记忆中,那时我似乎生活在一个大家庭里。”

四合院中的家家户户不是一家人,胜似一家人。这句话谈的是“我”的感觉。

“这时栽这棵树的丛妈妈就要拿上长竹竿扑打枣树,暗红油亮的枣子就像调皮的孩子直往下跳。”

运用了生动的比喻,写出童年的快乐和邻里的合睦。在孩子的眼里,可爱的小枣子也变成了和他们一样的小孩子,蹦蹦跳跳,有了生命力。

“那枣子的脆甜,深深地沁入院子里每一个人的心脾。”

饱含深情的语句,抒写了双重的甜蜜,一是新鲜、成熟的枣子甜蜜;二是得到邻里的关爱,感到生活甜蜜。要注意本句的表面含义和内在含义。“沁”,(香气、液体等)渗入或透出;沁人心脾,指呼吸到新鲜空气或喝了清凉饮料使人感到舒适。

“真是奇怪,现在看来很小的院子,当时印象是那样的丰富多彩,又那么神奇迷人。”

小院子,指的是空间狭窄;丰富多彩,指的是那里关爱多、欢乐多、趣味多。

〔写作特点〕

1.用对比的方法,突出在四合院里的美好生活。开头和结尾两次把四合院和楼房住宅进行对比,指出它们各自的优缺点,强调四合院里的温馨与甜蜜。

2.用双关语,引起读者深入思考,加深了印象。

3.语言简洁、明了,字里行间饱含深情,令人感动。

教学建议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读懂课文内容,感受小小四合院里邻里之间互相帮助,和睦相处的那份温馨。

3.体会作者抓住具体事情来表情达意的方法。

4.认识2个生字,读写本课生词。

〔教学重、难点〕

体会邻里之间的互相帮助,和睦相处以及作者对四合院的留恋。

〔教学时间〕

1课时。

〔阅读建议〕

1.这是一篇略读课文。通过作者对北京特有的建筑——四合院的留恋,从又一个侧面让我们了解北京,走近北京。作为略读课文,教学时宜放手让学生自主阅读,自读想象,体验情感,记记自己喜欢的句子和段落。

2.阅读指导。

(1)学生自由初读课文。读准字音,认识生字,找画词语,把课文读熟,读流利。从整体上感知课文的主要内容,并给课文分段,抓住课文的重点部分2~4自然段,即课文的第二部分。

(2)抓住重点段,学生自读体会。

①自读第二~四自然段,想想小小的四合院为什么给作者的印象是那样的丰富多彩,那么神奇迷人。

②学生讨论,交流。作者通过回忆小时候生活中的一些小事来表现他对四合院的怀念之情。

重点体会“吃枣子”这件事。抓住“那枣子的脆甜,深深的沁入院子里每一个人的心脾。”这句话,不单单是枣子的甜沁入心脾,更是邻里之间的那种友爱让人甜入心窝。

你儿时也有过类似的生活环境吗?谈一谈。

③让学生选择自己觉得最温馨的句子读一读。体会作者抓住具体的事例来表情达意的方法。

(3)体会第一自然段和第四自然段的作用。

引导学生讨论:为什么要加上第一自然段和第四自然段呢?

(4)进行阅读整理。回归整体,再读读课文,体验那份温馨与感动。

3.语文实践。

查找一些关于北京四合院的资料,了解一下具有老北京特色的建筑。

资料

〔四合院〕北京传统的住宅形式,为什么称作“四合院”,这是因为整个建筑东、西、南、北四面都有房子,围合在一起。

北京的四合院有大、中、小三种不同规格。

小四合院布局较为简单,一般是北房(又叫正房)3间,大多都用隔断分成一明两暗或两明一暗。东西厢房各2间,南房(又叫倒座房)3间,其中最东面的一间开作门洞。大门多是起脊门楼,院内都有青砖墁的甬道与各室相通。老北京人一家两、三辈人多住这样的小四合院,其中长辈住正房,晚辈住厢房,南房一般用作客厅或书房。

中四合院一般都有三进院落,正房多是5间或7间,并配有耳房。正房建筑高大,都有廊子。东、西厢房各3间或5间,厢房往南有山墙把庭院分开,自成一个院落,山墙中央开有垂花月亮门。垂花门是内外的分界线。民间常说的“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的“二门”指的就是这道垂花门。前院又叫外院,外院东西各有一两间厢房,要比里院的厢房小一些,它多用作厨房或仆人的居室。邻街是5至7间倒座南房,最东面一间开作大门,接着是门房,再是客厅或书房,最西面的一间是车房。

大四合院建筑雄伟,房屋高大,院落重叠,前廊后厦,抄手游廊,垂花门,影壁,隔断都十分讲究,院内有院,院外有园,院园相通,为大型住宅建筑,非一般人所能居住。

四合院的建筑布局明显受到古代风水说的影响,大门都不开在中轴线上,而开在八卦的“巽”位或“乾”位。所以路北住宅的大门开在住宅的东南角上,路南住宅的大门开在住宅的西北角上。大门内外设有影壁。

北京的四合院院子比例大小适中,冬天太阳可照进室内,正房冬暖而夏凉,庭院是户外活动的场所。正房或正厅无论在尺度上、用料上、装修的精致程度上都大于、优于其他房屋。长辈住正房,晚辈住厢房,妇女住内院,来客和男仆住外院;符合中国古代家庭生活中要区分尊卑、长幼、内外的礼法要求。

北京的四合院讲格局,讲款式,讲气派,重传统,整个院落布局严整、敞亮,使人有雅静舒适之感,而老北京人一家长幼有序各居其室,作息各得其便。

能说会写

我所了解的北京

教学建议

〔教学目标〕

1.通过本次口语交际,让学生了解我国首都北京的历史文化、风景名胜及现代化建设成就。

2.让学生乐于参与讨论,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培养学生有条理地表情达意的能力。

3.培养学生热爱祖国首都的感情。

〔教学准备〕

课前,请没有到过北京的同学通过读诗文、看图片、看电视、上网、问别人等多种方式和途径去了解北京;请到过北京的同学准备相关的资料,如日记、照片、影像资料等。学生在准备时,教师也要做相关准备,如制作多媒体课件,搜集一些相关的诗文和图片等。

〔教学时间〕

1课时。

〔操作要点〕

1.创设交际情境。

在古老悠扬的民族器乐伴奏下,教师激情导入,营造良好交际氛围。导语:

有人说,北京是一本厚厚的线装书,书里有周口店的北京猿人,有数百年来的帝王将相,有世世代代劳动人民伟大的创造。从这本书里,我们可以读到红墙、黄瓦,读到京剧、茶馆,读到胡同、四合院。

也有人说,北京是一幅多彩的画,画里盛开着鲜花,飘动着车流和人群,散发着浓郁的现代气息。从这幅画上,我们能看到高楼大厦,闪烁的霓虹灯,彩虹般的立交桥……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北京,把自己所了解的北京在一起相互交流,彼此分享!

2.话北京。

(1)请同学们将自己搜集的资料进行分类,老师指导学生按历史文化、风景名胜、现代化建设成就这三类,在小组内进行交流。

(2)指名上台介绍自己所了解的北京。

3.游北京。

导语:今天,我们非常荣幸地请到了几位小导游,他们将带领大家走进古老而年轻的北京城,让我们一起随他们亲历北京,漫游北京!

(1)有条件的可以播放有关北京风光的课件或者展示图片。

(2)请了解北京的同学或者去过北京的同学任“导游”,其他同学任“游客”,“导游”在结合课件介绍的过程中,“游客”可随时提问,“导游”灵活安排介绍和答问两方面的内容。

4.梦北京。

导语:同学们的介绍,让我由衷地感到北京不愧是一座具有丰富文化内涵和浓郁现代气息的大都市。随着北京2008年奥运会的临近,世界各国人民的目光,也越来越多地聚集于北京。到那时,我们心中向往和期待的北京又会是怎样的呢?

学生描述自己心中未来北京的样子。

5.颂北京。

导语:古老的北京,在不停地书写着新的一页,不停地画着新的图画。让我们用美好的语言来赞颂祖国的首都北京。

学生自由写话,交流、朗诵。

真想去北京

教学建议

〔教学目标〕

1.通过习作,提升学生对北京的理解和认识,激发学生对祖国首都北京的热爱和向往之情。

2.学习用不同的习作形式表达自己的思想,表达清楚、具体、生动,有真情实感。

3.修改、交流自己的习作。

〔课前准备〕

组织学生交流自己对北京的了解。

〔教学时间〕

2~3课时。

〔操作要点〕

1.指导中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

(1)明确习作目的。本次习作要求学生写关于北京的习作,学生可以写自己的亲身经历,也可以写自己对北京的了解,还可以写对北京的向往,总之,只要是关于北京的内容,就都可以写,训练的难度不大。指导时,尽量让学生结合自己的了解或切身经历来写,也可以展开想象写。

(2)注意读、说、写三者结合。学生的亲身经历、阅读和交流是本次习作的基础,训练时要把前边的阅读和口语交际活动联系起来,不要孤立地进行习作训练。

(3)开放习作的形式。学生自拟题目,不拘形式,自由表达。可以写成简短的记叙文,也可以写成诗歌和散文,鼓励学生有创意地表达。

(4)在习作的字数上不能提过高的要求,给学生一个宽松的表达环境。同时要引导学生修改习作,交流习作。

2.指导建议。

(1)激发习作兴趣。

教学开始,教师可以播放歌曲《故乡是北京》,激起学生对北京的热爱和向往之情。待学生的情感充分调动起来后,教师激情启发:

同学们,北京是我们祖国的首都,是祖国的心脏。我们曾经阅读了一些讲述北京的文章,我们还通过其他途径了解了北京,有的同学还到过北京。现在,请你们把自己对北京的了解和认识向大家汇报一下,把自己向往北京,真想去北京的心情表达出来。

学生自由交流。学生可以结合自己阅读的文章来谈,可以结合自己的经历来谈,也可以结合在口语交际课中的了解来谈。教师要给那些想说,但没有机会说的同学创造条件,请他们交流。学生在交流的过程中,教师要时刻鼓励学生。

(2)明确习作要求。

可以告诉学生,这次习作就是把大家刚才说的写下来。要充分表达出向往北京的心情。

(3)提示习作方法。

让学生明确,本次习作可以写成简短的记叙文,也可以写成诗歌和散文,还可以写说明文,或者用言论的形式来写,提倡自由地表达,有创意地表达。

教师可以用如下的几种话题形式,开启学生的思路:

①北京,我想对你说……

②我爱你,北京——

③我真想去北京……

④我终于到了心中向往的北京……

⑤我在北京了解到……

⑥×××来到北京城……

⑦2008,我在北京……

如果学生有与北京实际接触的亲身经历,则可以让学生写自己的亲身经历,在此基础上写出对北京的向往之情。

3.指导修改习作。

(1)朗读习作。推荐有代表性和有特色的作品朗读,看谁哪些地方写得清楚、生动;感受写得深刻感人;哪些地方尚存不足,需要修改和完善。

(2)学生自评。让读习作的同学自我评价,说说自己的这篇作文哪些地方最满意,最有新意,最深刻,哪些地方需要修改,让学生体验习作给自己带来的快乐。

(3)师生评价。师生共同评价他人的习作。看文章内容介绍得是否明白、生动,是否联系自己的生活把感受写得深刻了。在评价他人习作中,分享他人习作给自己带来的快乐。

(4)师生互改。老师给学生面改,学生相互交换修改。

(5)交流成集。先交流修改后的习作,然后把全班习作装订起来成为一个集子,作为献给北京的最好礼物。对于优秀的习作,教师要做有心人,推荐给媒体发表。

语文七色光 八

教学建议

〔教学目标〕

1.辨析形近字,并正确使用;体会比喻的修辞手法;学习使用分号的用法。

2.积累与北京有关的诗词。

3.了解关于北京的知识,扩大知识面。

4.以“话说北京”为主题,办一期墙报。

〔教学重、难点〕

体会比喻的修辞方法,学习写好用好比喻句。

〔教学准备〕

课前让学生搜集与北京有关的诗文、图片资料。

〔教学时间〕

2~3课时。

〔操作要点〕

1.练。

(1)辨字组词。先让学生自己辨析每组汉字形体上的异同,然后组词语。教师可提供相关练习,进行拓展训练。

(2)读下面的句子,体会加点的部分在句子中的意思和这样写的好处。这道题主要训练体会比喻的效果,培养学生的语感,学习写比喻句。教学时,请学生先读读句子,体会比喻的效果。要让学生认识到,打比方可以引起联想,会使句子更生动、更形象,将意思表达得形象、贴切。要注意引导学生反复朗读,在读中训练语感,同时提醒学生在习作中运用这种表达手段。不能停留在简单的读写比喻句训练上。扩展练习时,可以让学生找一找课文中类似的句子。

(3)给下面的句子加上标点,仔细体会分号的用法。教学时,可以先让学生读一读,加一加;然后通过朗读,体会分号的用法;最后可以组织相关的一些训练。

2.日积月累。

先请学生读一读歌词,说说从歌词中了解了什么,再听一听歌曲原唱,并学着唱一唱。然后,请学生朗读交流自己搜集的写北京的诗文。

下面是《北京颂歌》的歌词,可以推荐给学生读一读,唱一唱。

北京颂歌

作词:洪源

灿烂的朝霞,升起在金色的北京。

庄严的乐曲,报道着祖国的黎明。

啊——北京啊,北京——

祖国的心脏,团结的象征。

人民的骄傲,胜利的保证。

各族人民把你赞颂,你是我们心中一颗明亮的星。

火红的太阳,照耀在中南海上。

伟大的首都,你亦是党中央所在的地方。

啊——北京啊,北京——

五星红旗向你飞舞,四化开拓为你高唱。

捷报来自边疆海港,喜讯传遍村镇城乡。

啊——北京啊,北京——

我们的红心和你一起跳动,我们的热血和你一起沸腾。

你迈开巨人的步伐,带领我们奔向美好的前程。

3.知识窗。

(1)请学生自由读一读这则知识短文。

(2)请学生读读自己搜集的有关北京的资料。

4.大家一起来。

引导学生展开实践活动。

(1)活动主题:话说北京。

(2)活动过程:调查、收集关于北京的文字、图片资料;相互交流;小组合作,办墙报。

选 读 课 文

选读课文为8篇。这8篇课文风格不同,主题各异,不受单元主题制约,它们或描写景物,如《春夏描写片段》;或记叙事件,如《金色的怀表》《一只暖瓶》《海啸之前》《盲人导游》;或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如《枯叶蝴蝶》《寻找幸运花瓣儿》《幼林》。这些文本集文美与质美于一身,表达了深刻的思想与情感,是学生扩大阅读范围,提升人文底蕴,加强语言积累,接受情感熏陶的良好素材。

选读课文非既定教学任务,在教学中可根据教学实际灵活处理,大致可参考以下几种教学方式:1.根据文本的主题,纳入不同单元主体课文的教学之中,作为主体课文的拓展与延伸,以进一步深化对主体课文主题的理解与认识,有效扩大阅读范围。2.根据文本的不同主题,并入“快乐读书屋”的教学,做为略读课文“以一篇带多篇”的扩展阅读资料。3.集中教学,以学生自读理解、汇报为主,师生讨论、释疑为辅。4.只读单元中若干篇目,其余由学生自主安排。5.开读书汇报会。6.上文学欣赏课。7.自主阅读整个单元,就某一篇文章写读后感。8.自主阅读整体单元,写读书笔记。

总之,选读单元的教学应根据教学实际,量力而行。要着眼于扩大学生的阅读范围,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主动进行课外阅读的习惯,注意发挥选读课文作为自主阅读平台的作用。不论采取哪种方式,只要开卷,定会有益。

1 春夏描写片段

本篇为一组春夏景物描写的片段集锦,分别选自当代著名作家冯德英、老舍、李准、杨沫和周立波的作品。这些景物描写片段抓住时令中的人、事、景物,来表现春夏景物的细致变化和显著特点,描写细致,语言传神,使春夏美景跃然纸上,并于大自然的造化中,引领读者感受季节带给人的勃勃生机。

早 春

教材说明

〔解题〕

本篇节选自冯德英作品《苦菜花》。“早春”,即春季的早期,初春。

冯德英,1935年生,当代作家。山东牟平人。出身贫苦,少时深受战争年代斗争生活的熏陶和教育,1949年初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1954年开始创作长篇小说《苦菜花》,出版后被译成日、俄、英等语言。曾任空军政治部文化部创作员,后任山东省作家协会主席,《泉城》主编等职。其主要作品还有长篇小说《迎春花》《山菊花》及一些短篇小说、散文和电影剧本等。冯德英的“三花”长篇系列集中反映了胶东半岛人民艰苦卓绝、英勇顽强的革命斗争,情节迭宕起伏,语言清新流畅,性格描写细腻生动,具有抒情乡、土的特征。

长篇小说《苦菜花》描写了抗战初期的胶东山区农村抗日根据地的抗战故事。小说通过生动的故事情节和错综复杂的人物关系,浓墨重彩地再现了抗日战争中血与火的残酷生活现实,民族敌人的疯狂暴虐和中国人民誓死反抗外敌的牺牲精神。这部作品于1965年被改编成电影搬上银幕,影片在人物塑造、画面和音乐等方面均充满了乡土气息,于1977年重映。2004年,根据小说改编的同名20集电视连续剧也已经播映。

〔结构分析〕

本篇为长篇节选,题目是编者加的,描写了山野早春大地复苏,生机盎然的景象。在结构上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一自然段),写春天的来临。

第二部分(第二自然段~第三自然段),写山野早春的气象。

第一层(第二自然段),写山野土地的苏醒。

第二层(第三自然段),写山野河流的苏醒。

第三部分(第四自然段),写早春稍纵即逝,转眼即是满目春光。

〔语意理解〕

“是暖流又融化了岩石上的冰层,滴下第一颗粗大晶莹的水珠,宣告了春的到来。”

这句以极简洁的语言,描绘了春天的来临。早春来到的标志是那“第一颗粗大晶莹的水珠”。“暖流又融化了岩石上的冰层”中的“又”字,蕴含着一年一度,周而复始的意思。

这句于极简洁的语言中,传达出作者对大自然的细致观察与体味。

“春天,山野的春天。”

此句为第二部分的总起句,暗示下面的内容主要围绕此句描写山野早春之气象。

“最先是朝阳的山坡处的雪在融化,慢慢地露出黄黑色的地皮;……争取它们的生命。”

这段文字按照景色变化的顺序,细致地描写了山野早春大地苏醒、草木萌生的景象。“最先”,表明大地苏醒由“朝阳山坡冰雪融化”开始。接着的两个分句,按顺序描写了草木萌生的过程,其中渗透出作者对自然景象的细致观察。“被雪盖着过了冬的草根苏醒过来,渐渐地倔犟有力地推去陈旧的草渣烂叶,奋力地生长起来”,这句用拟人的手法,极形象地描绘出雪水滋养下的小草萌生过程中强大的不可阻挡的生命力,让人感到一股盎然生机扑面而来。“孳生”即“繁殖”,“争取”是“力求获得”的意思。这两个词的运用十分形象贴切地描绘了草木种子竭尽全力努力生长的状态。

“山的背阴处虽还寒气凛凛,可是寒冷的威力已在渐渐衰竭。”

这句从另一个侧面描绘了早春气象的特点,即随着冰雪消融气温渐升。即使在山的背阴处,寒冷也失去了最后的阵地。“衰竭”,是“极度减弱”的意思,形象地描写出寒冷之强驽之末的状态。

“朝阳处的温暖雪水顺着斜谷流过来,融化了硬硬的雪层,冲开山涧溪水的冰面。……拥挤着向下流淌而去。”

这段文字仍按景物变化发展的顺序,描绘了山野早春河流瀑布的苏醒。“冲开”、“活动”、“响”、“汹涌”、“冲”、“流”、“拥挤”、“流淌”等词语的运用,形象地描绘出冰雪融化,河瀑复苏的巨大威力和生命力。再加上象声词“咔嚓咔嚓”的运用,生动地描绘出涓涓细流汇成瀑布汹涌奔腾,汇入大河的恢弘与壮观,场面浩大,气势磅礴,生机勃发。

“赶那燕子出现在摇曳着的青树枝上时,到处已是满目春光了。”

这句与第一句相呼应,同样以简洁的语言,描绘了山野早春的稍纵即逝。“满目春光”宣告了早春的告退,而告退的标志则是“燕子出现在摇曳的青树枝上”。浓郁的春色已进入人们的视野和心灵。而“满目春光”则正是早春的延续。

〔写作特点〕

1.结构严谨,布局整齐。

本篇虽为长篇节选,但作为完整的文章来看,结构和布局也是相当严谨和整齐的。第一自然段和最后一个自然段分别写早春的来临与逝去,中间写山野早春之苏醒气象,文章整体布局干净利落,一目了然,而且暗含着早春景象发生——发展——结束的逻辑顺序,更使景物描写层次清晰,富于条理。

2.详略得当,重点突出。

本篇重点描写山野早春气象,对山野早春大地、河流复苏的景况进行了细致入微的描绘,而对早春的来临与结束则抓住显著的标志一笔带过。详略处理干脆利落,描写重点十分突出。

3.以“总——分”的方法描写景物,抓景物的鲜明特点进行重点描摹。

作者描绘早春景色以“春天,山野的春天”做总起,然后抓住山野早春最突出的特点进行细致描摹,使山野早春大地与河流的苏醒宛如一幅生动画卷展现在人们面前,使人感受到冰消雪融、万象更新的勃勃生机。

4.观察细致,用词生动。

无论是对早春来临与消逝,还是对早春复苏景象的描写,无不透露出作者对大自然的细致观察。作者不但认真观察了早春景色的发生与变化,更以生动的笔触,按照景物发展变化的动态顺序,将“早春复苏图”娓娓描摹出来,让人仿佛感觉到水珠在滴,泥土在大口吸吮清冽的雪水,草木在奋力生长,涓涓细流转眼汇成汹涌的奔流,浩浩荡荡……

仲 春

〔解题〕

本篇节选自老舍作品《微神》。“仲春”是春季的第二个月,即农历二月。

关于老舍,在前几册教师用书中已有详尽介绍,这里不再赘述。

《微神》是老舍先生在1933年根据自己的初恋故事写成的一篇短篇小说。它以“我”的初恋情愫为线索,叙述了一位旧时代女性的悲惨命运,表现了挣扎在社会底层的穷苦女性的凄苦与无奈,表达了作者对旧时代女性悲苦命运深切的同情与怜惜。小说语言质朴,笔调清新、直白,真实地反映了老舍先生的情感世界。《微神》是老舍人生初恋的写照。这段宝贵恋情的悲凄命运与无可奈何,令人不胜感叹唏嘘。

〔结构分析〕

本篇为短篇节选,题目是编者加的,描写了早春过后生机勃勃的无限春光。从结构上可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第一自然段),写清明过后的满目春光。

第一层(开头~“海棠花不是都快开齐了吗?”),交代节气为清明已过。

第二层(“今年的节气自然是晚了一些”~“燕儿们给白云上钉小黑丁字玩呢”),写春光中蜂飞燕舞。

第三层(从“没有什么风”~“叶儿还赶不上花朵大”),写仲春绿色之柔嫩。

第二部分(第二自然段),写春色之芳香。

〔语意理解〕

“清明已过了,大概是;海棠花不是都快开齐了吗?”

此句为本篇的总起句,交代时节大概是清明过后,正是仲春时候。而仲春来临的标志则是海棠花盛开。海棠为蔷薇科落叶乔木,是我国特有的野生果木之一。其果实被称为“百益之果”。“其花甚丰,其叶甚茂,其枝甚柔,望之绰如处女。”故海棠被称为“花中神仙”。

“今年的节气自然是晚了一些,蝴蝶们还很弱……燕儿们给白云上钉小黑丁字玩呢。”

这段话以轻松活泼的笔调描绘了仲春时节蜂飞燕舞的景象。蝴蝶们还略显柔弱,蜂儿们都已纷飞,暗含着自然中的百花争艳。天空澄碧,几朵白云飘浮。燕子的身影以白云为背影,在作者的眼中却像是在玩着给白云上钉着小黑丁字的游戏。

这段文字用词生动、俏皮,想象神奇而富有童真趣味,极形象地描绘出仲春时节蜂飞燕舞,彩蝶飘飞、百花盛开、生机盎然的景象。

“没有什么风,可是柳枝似乎故意地轻摆,像逗弄着四外的绿意。”

这句以拟人的手法,极形象地描绘出仲春时节和风轻吹,柳枝轻拂,绿意荡漾的景象。“故意”“逗弄”两个词用得极尽巧妙传神,柳枝在几近似无的和风中,似乎化身为一个活泼调皮的少女,“逗弄”一词生动地描绘出她的调皮、伶俐与可爱,也将她心中的欣喜跃然纸上。

“田中的清绿轻轻地上了小山,因为娇弱怕累得慌,似乎是越高绿色越浅了些;山顶上还是些黄多于绿的纹缕呢。”

“清绿”是清爽新鲜的淡绿色;“娇弱”,柔嫩脆弱。这句再次运用拟人的手法,将春之绿幻化为一个娇滴滴的少女,莲步轻移,先从田中轻轻走上小山,再沿着山坡缓缓向上移动。因为太过柔嫩而脆弱,她走得轻而缓,越往高处似乎越走不动了。所以田中的清绿越往高就越淡了些,直到山尖上,黄还多于绿,黄绿相杂,远远望去,像形成了不规则的花纹似的。

这一句,按照由下至上的顺序,以细致的观察为基础,加上神奇的想象,将仲春绿色的娇嫩描绘得栩栩如生,美丽动人,宛若在人面前徐徐展开了一幅色彩清新、娇嫩、富于层次的“仲春新绿图”。

“不然,大雁为何唱着向那边排着队去呢?石凹藏着些怪害羞的三月兰,叶儿还赶不上花朵大。”

“唱着”、“排着队”、“藏”、“害羞”,再次运用拟人的手法突出表达的效果,字里行间洋溢着情不自禁的欢喜和纯洁、活泼的童真童趣。

“小山的香味只能闭着眼吸取,省得劳神去找香气的来源,你看,连去年的落叶都怪好闻的。”

这一句生动地描述了山林在春光中散发出的“香味”,那是雨露的气息,是草木生发的气息,是野花盛开的气息,是新鲜泥土的气息,是山泉叮咚的气息,是宝山新雨的气息……是春光中万物生机散发出的生命的气息。那“香味”没有来源,因为处处都是香的来源,春天的空气都是芳香的。所以你只需闭上双眼深呼吸,让春的气息荡漾你的肺腑,而不必劳神去寻香味的来源。连去年的落叶也已被勃勃的生机包裹,重新散发出生命的芳香味。

〔写作特点〕

1.结构完整,层次清晰。

本篇以总起—分述的结构安排文字布局,先点出节气为清明过后,然后分别描绘春光中的蜂飞燕舞和新绿萌发,将满目新绿,芳香扑面,生机勃勃的春色呈现在读者眼前。

2.观察细致,想象奇异。(详见“语意理解”部分)

3.通篇运用拟人手法生动传神,加强了表达效果,使仲春景象活灵活现,美不胜收。(详见“语意理解”部分)

4.语句生动形象,笔调轻巧活泼,通篇充满纯洁、清新的气息,并于字里行间洋溢着不能自禁的欣喜愉悦和纯真的情趣。

5.文中有画,画中有文。以传神之笔描绘仲春柔嫩清新的画卷,给人以鲜嫩欲滴、芳香扑鼻之美感。

暮 春

〔解题〕

本篇节选自李准作品《春笋》。“暮春”为春季的末期,即农历的三月。“暮”是(时间)将尽,晚的意思。

李准(1928—2000),蒙古族,河南孟津县人,中国农民最熟悉和热爱的作家之一。1943年辍学当学徒,利用业余时间阅读书报自学文艺。解放初期做银行职员,后到一干部文化学校当语文教员。期间在《河南日报》上发表多篇生活故事。1953年发表《不能走那条路》,触及到防止翻身后的农民两极分化的尖锐问题,引起文坛的普遍关注。1955年起在河南文联从事专业创作。李准一生著有50多篇小说、近20部电影剧本和两部散文集。曾任河南文联副主席,中国现代文学馆馆长。

李准长期落户农村,十分了解农村生活,深谙农民的复杂心理和人物性格。他善于通过普通的人和事,表现新旧思想的斗争,以强烈的现实主义意识,塑造农民形象;以友善的微笑,批判农民传统的狭隘自私心理。他的作品具有巨大的社会影响力。在艺术上重自描,在细节描写方面有绝技,作品风格朴拙、平易而诙谐。

在中国现代文坛上,李准还是名副其实的多面手,在小说、电影文学创作方面都取得了突出的成绩。除小说外,李准还堪称电影文学大师,他的电影文学作品多,质量高,且部部打响,为中国的电影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由他编剧的《李双双》《牧马人》《高山下的花环》《双雄记》《吉鸿昌》《老兵新传》《大河奔流》《黄河东流去》《清凉寺钟声》《荆轲传》等电影,无不受到好评。

《春笋》是李准的一篇短篇小说,表现了基层青年干部的培养和成长问题的主题。

〔结构分析〕

本篇为短篇小说节选,题目是编者加的,描绘了暮春时节的清新景象。

本篇只有一个自然段。从写作内容上来看,可以分为四层,本段中共有4个句号,每个句号可划分为一层内容。

第一层:写暮春时的蓝天。

第二层:写空气的感觉。

第三层:写周围远山的景象。

第四层:写柳絮纷飞。

〔语意理解〕

“蓝湛湛的天空像空阔安静的大海一样,没有一丝云彩。”

“蓝湛湛”是蓝而清澈的意思。“ABB”式的重叠方式加强了表达的效果。此句用一个比喻句,形象地描绘出暮春时节天空的景象:湛蓝、清澈、广阔无垠、平静安详、纯净无瑕。

“空气湿润润的,呼吸起来感到格外清新、爽快”。

“湿润润”,又一个“ABB”式的重叠方式,加强了空气润湿的程度;“格外”特殊强调了暮春的空气呼吸起来的独特感受。

“在阳光下,周围远山就像洗过一样,历历在目,青翠欲流,它看去好像离眼前挪近了许多,也陡峭了许多。”

“历历在目”是(物体或景象)一个一个清清楚楚的意思。这句用生动的语言描绘了阳光下的远山景象;干净,如洗过一般在阳光下闪亮;清晰,茂密,青翠浓艳,仿佛流动的绿浪;“挪近”和“陡峭”是视觉上的感受,从侧面进一步说明了远山林木之浓郁茂盛。

“渠岸堤上的杨柳,已经把鹅毛似的飞絮漫天漫地洒下来。”

这句描写了暮春时节的一个典型景象:杨花柳絮漫天舞。一个比喻句,将漫天飞絮比作“鹅毛”,让人联想到“鹅毛大雪”;“鹅毛”飞舞的范围是“漫天漫地”,“鹅毛”飞舞的动作状态是“洒”。如鹅毛般洁白的杨花柳絮铺天盖地飘洒下来,景象美而壮观。

〔写作特点〕

1.层次清晰,特点鲜明。

本篇虽只有一个自然段,但层次十分清晰,分别描绘了暮春时节的天空、空气、远山和飞絮,景物特点十分鲜明可感。

2.以生动的语言描摹色彩鲜明的暮春的特点:天空的湛蓝、远山的青翠、飞絮的洁白,色彩纷呈,美丽浓艳,动人心魄。

3.以“ABB”重叠方式和比喻的运用加强了文字表达效果。(详见“语意理解”部分)

4.以主观感受进一步强调和突现景物特点,如呼吸空气的感觉、远山的视觉感受等等。

初 夏

〔解题〕

本篇节选自杨沫作品《青春之歌》。“初夏”是夏季刚开始的一段时间,即农历四月。

杨沫(1914—1996),原名杨成业,祖籍湖南湘阴,生于北京。中学时因家道中落而辍学,辗转奔波于河北保定、香河及北京各地,间或以乡村教师、书店店员和家庭教师为业,生活动荡不安。1933年开始接近共产党人,“七七”事变以后赴晋察冀边区投身革命,并开始文学活动。1950年出版中篇小说《苇塘纪事》,1951年开始创作长篇小说《青春之歌》,历时6年始得完成。此外,还著有长篇小说《东方欲晓》《芳菲之歌》《英华之歌》等。

《青春之歌》是杨沫的长篇代表作品。小说全面反映了20世纪20、30年代的社会生活,展现了“九一八”到“一二九”历史时期,北京一批青年大学生为反对封建统治,抗击日本帝国主义侵略,拯救危难中的祖国而进行的不屈不挠的斗争,真实生动地揭示了一代知识分子走向革命的必由之路。

小说以充满激情的笔墨,描述了青年知识分子林道静充满坎坷、荆棘但丰富多彩的成长之旅,塑造了不同类型的知识分子形象。小说情节真实感人,文笔流畅优美,时代色彩浓郁,人物栩栩如生,小说教育了一代又一代青年读者,是一部长销不衰的优秀青年读物。

〔结构分析〕

本篇为长篇节选,题目是编者加的,描绘了初夏北方乡村原野活跃而美丽的景象。

本篇只有两个自然段,从内容上可分为两层:

第一层(第一句话),总写初夏北方乡村原野景象。

第二层(“天上白云缓缓地飘着”~最后),具体写初夏北方乡村原野活跃而美丽的景象。

〔语意理解〕

“初夏,北方乡村的原野是活跃而美丽的。”

这一句,概括地描写了北方乡村原野初夏景物的特点:活跃而美丽。

“天上白云缓缓地飘着,广阔的大地上三三两两的农民辛勤地劳动着。柔嫩的柳丝低垂在静谧的小河边上。”

这一句描绘了北方乡村原野初夏的美丽:白云飘浮在蔚蓝的天空,广阔的原野一望无垠,静谧的小河缓缓流淌,柔嫩的柳枝害羞般低垂……

“河边的顽童,破坏了小河的安静……使人不禁深深感到了夏天的欢乐。”

这一句描绘了北方乡村原野初夏的活跃景象:顽皮的孩童在河边捉泥鳅,捉蛤蟆,做游戏,给静谧的初夏景致注入了勃勃的生机与活力,让夏天的美丽融入了自由奔放的欢乐。

〔写作特点〕

1.以总起——分述的方式描写初夏景物,结构整齐,条理清楚。

2.选取典型景物描写北方乡村原野景色。白云之缓缓飘浮,大地之广阔,柳丝之柔嫩,小河之静谧,鲜花之盛开,都是北方乡村原野初夏的典型景物,作者选取这些景物,生动地描绘了初夏风光的美丽。

3.动静结合,使景物活起来。静的天空与动的白云,静的大地与动的农民,静的柳丝与流动的小河,安静的小河与活跃的孩童,静的早晨与快乐的笑声叫声,静的鲜花与游戏的顽童……动中有静,以静衬动,使静的大自然成为活的风景,如诗如画。

4.描写了自然与人的完美结合。在北方乡村原野美丽的自然风光中,作者极巧妙地加入了人的身影——劳作的农民和游戏的孩童,为自然的风光注入了勃勃的生机与活力。犹如一幅静止的初夏风光图,轻描淡写地点上几个活动着的人影,立刻使这幅画面显得生机盎然。

5.运用白描的写法,语言质朴、简洁,笔下景物平实生动。

夏 末

〔解题〕

本篇节选自周立波长篇作品《暴风骤雨》。夏末即夏天的末尾,就是夏天要结束的时候。

周立波(1908—1979),中国现代著名作家,翻译家。原名周绍仪,笔名张一柯,张尚斌等,湖南益阳人。1928年入上海劳动大学就学,并开始写作。1932年因参加罢工运动而被捕。1934年出狱,参加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抗日战争爆发后,作为战地记者赴华北前线。1939年任《救亡日报》编辑,并到延安鲁迅艺术学院任教。1944年主编《解放日报》文艺副刊。1946年去东北解放区参加土改运动,后创作长篇小说《暴风骤雨》。1955年任湖南省文联主席兼党组书记,曾全家回故乡落户,后创作了《山乡巨变》。周立波的作品思想深刻,笔调轻松幽默,具有民族传统特色和鲜明的个人风格。他还著有长篇小说《铁水奔流》,报告文学《晋察冀边区印象》及《周立波选集》1~7卷。

《暴风骤雨》是周立波的代表作品,展现了东北农村波澜壮阔的革命斗争画面,刻画了一系列生动的农民形象,成为中国最早出现的以土改为题材的经典优秀作品之一。它以东北地区松花江畔一个叫元茂屯的村子为背景,把中国农村在土改运动中冲破几千年封建生产关系束缚所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展现在读者面前,热情歌颂了中国农民在共产党领导下冲破封建罗网,朝着解放的大道奔跑的革命精神。作为一个湖南人,周立波在《暴风骤雨》中写出了鲜明的东北地方特色和东北特有的时代气氛。尤其在语言上,他熟练灵活地运用了东北松花江流域的方言土语。小说中黑土地的芬芳和民间的风土人情,时刻掀动着读者的心扉。这是这部小说一个极大的成功之处。而全书粗犷的格调、恢弘的气势,又与关东人豪爽、开朗的心理与气质相吻合,起共鸣,这是一般作家做不到的。

〔结构分析〕

本篇为长篇节选,题目是编者加的,描写了东北农村8月的景象。

本篇共有三个自然段,从内容上可分为三层:

第一层(第一自然段),写东北农村8月之主色调——黄。

第二层(第二自然段),写东北农村8月的自然景象。

第三层(第三自然段),写东北农村8月雨水多。

〔语意理解〕

“在东北八月出头,小麦才黄。……这是麦地。”

这句写东北农村的8月,麦子黄了,是麦收的季节。“麦子金黄”是东北农村8月的典型景物,“黄灿灿”,形容金黄而鲜艳。这句选取农村8月的典型景物,生动地描绘出夏末麦收时节的一片丰收景象。

“屯落东边的泡子里,菱角开着小小的金黄的花朵,星星点点的,……连成了黄乎乎的一片。”

这句描写了东北农村8月的另一个典型景物——菱角花开。近看星星点点,远看黄乎乎连成一片。屯落,东北方言,就是村庄。泡子,东北方言,就是小湖。菱角,一年生草本植物,生在池沼中,根生在泥里,叶子浮在水里,略呈三角形,边缘略有锯齿,花白色。果实的硬壳有角,绿色或褐色,果肉可以吃。确青,东北方言,非常绿的意思。蒲草,香蒲的茎叶,可供编织之用。黄乎乎,形容黄的颜色从远处看模糊成一片。

“远远的南岭,像云烟似的,贴在蓝色的天边。”

这里用了一个比喻,将南岭比喻成云烟,看似不合情理,稀奇怪异,但闭目想象,则可感到这一比喻将南岭之遥远漂渺描绘得如此逼真传神。南岭因过于遥远而让人觉得飘忽轻薄,仿佛蓝天尽头的一张画。“贴”字用得极尽精妙传神,让人真切地感到南岭飘忽如画。

“雨水挺多,园子里种下的瓜菜,从来不浇水。”

“挺”是“很”的意思,“挺多”即很多。雨水多的程度是“园子里种的瓜菜,根本不用浇水。”

“在白天,太阳照射着,热毛子马熬得气呼呼,狗吐出舌头。可是,到下晚就不那么热了,大风刮起来,高粱和苞米的叶子沙拉拉地发响。”

这句描写夏末气候的特点:白天晚上温差加大。白天太阳照射,热得动物都难以忍受;晚上大风刮起,温度下降。“熬”字形象地表现了马热得难受的状态。下晚,东北方言,近黄昏的时候。沙拉拉,象声词,叶子颤动磨擦的声音。

“西北悬天起了乌黑的云朵,不大一会儿,瓢泼大雨到来了,夹着炸雷和闪电。……顺着道沿走。”

这句写夏末多雷雨。悬天,东北方言,突然的意思。炸雷,东北方言,声音响亮的雷。三天两头,指隔一天,或几乎每天,形容非常频繁。脚丫子,东北方言,脚,也作“脚鸭子”。道沿,东北方言,道边。

〔写作特点〕

1.抓住典型景物和气候特点描写了东北农村8月的夏末风光。小麦黄灿灿,菱角花黄乎乎一片,远山如画,燕子啾啾,雨水繁多,昼夜温差大等,都是东北夏末的典型景物和气候特点,作者抓住这些景物和特点,生动地描绘了东北农村夏末的气象。

2.以绘画的手法,抓住东北农村夏末的主色调——黄,以蓝天、燕子、瓜菜、白云(乌云)、高粱、苞米等做衬托,描摹了一幅色彩明艳的夏末风光图。

3.运用ABB形式的词语(黄灿灿、黄乎乎、气呼呼、沙拉拉等)和生动形象的比喻加强表达效果,使夏末景象十分生动传神。

4.方言运用熟练老道。多处东北方言的使用使全篇充满浓郁的东北地方色彩。通篇语言生动而亲切,平实而朴素,展现了浓厚的东北农村风情。

2 金色的怀表

教材说明

〔解题〕

本文为一则童话,讲了一个有关时间的故事。

本文作者为儿童文学作家谢新福。谢新福,1939年出生,现任台湾德富冈国小校长。著有童话《妈妈有两张脸》《月亮和做梦的孩子》,童话集《老赖的天鹅》《童话盒子》,散文《浮生四情》《不负此生》《人生观照》,等等。作品曾多次获奖。

〔结构分析〕

本文写小主人公东东平时急躁、粗心而没有耐性,因而错过了许多美好时光。“六一”节前夜的一个关于“金色怀表”的梦,让他懂得了每分每秒时间的宝贵,感悟到享受每一刻美好时光的重要。揭示了“时间宝贵,每个人都要珍惜时间,注重享受生命过程”的道理。

全文共11个自然段,根据内容,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一自然段),写东东平时急躁而没有耐性。

第二部分(第二自然段~第九自然段),写时间老人送给东东一块金色的怀表,从这块怀表,东东领悟到了时间的宝贵。

第一层(第二自然段),写时间老人送给东东一块亮晶晶的怀表。

第二层(第三自然段~第五自然段),写东东用金色的怀表向前赶时间,什么风景也没看到,转眼就到了下午两点。

第三层(第六自然段~第七自然段),写东东开始悔恨和懊恼自己的急躁和粗心,想让时间倒流,却不可能。

第四层(第八自然段~第九自然段),写东东第一次体会和领悟到时间的宝贵。

第三部分(第十自然段~第十一自然段),写“怀表”的故事并不是真的,原来是东东的一场梦。从这场梦中,东东懂得了好好享受每一分一秒美好时光的道理。

〔语意理解〕

“东东是一个没耐性又急躁的孩子,每当好日子要来的时候,他总是抱怨时间过得太慢。……那有多好。”

这是全文的第一自然段,也是全文总起部分。“东东是一个没耐性又急躁的孩子……时间过得太慢”,是对东东个性总的评价,整个故事都是围绕这个个性特征而展开的。文章在开头先概括地说明东东是一个什么样的孩子,然后举了两个例子来说明他的这种性格特征:一是离春节还有一个月,就嫌时间过得太慢;二是学校要旅游,就整天心神不宁。这说明每当有趣和快乐的活动或假期要来临,东东都会表现得很焦躁。

“掌管时间的老公公,这些日子也被东东烦够了……”

这句里暗含的意思是:儿童节前的许多天开始,东东每一天都过得不平静、不从容;他每一天都是在嫌时间慢的抱怨中、盼时间快过的焦灼中和瞪着眼睛盼天明的等待、煎熬中度过的。“这些日子”,表明了许多天的时间。许多天里,东东每天都在抱怨、等待、焦急不安中度过,所以时间老公公也真有些烦够了。时间老公公的“烦够了”,是直接导致他送怀表给东东的原因。

“东东拿着金表,找到金表上的转钮,迫不及待地把时针转到第二天的七点整。”“坐在车上,东东又觉得时间过得太慢了!”“公共汽车在高速公路上呼呼地飞跑,东东还觉得不够快……”

这些句子形象地描绘出东东的焦躁和急功近利。

“……他试着想追回那逝去的时光,把怀表的指针往回拨。唉!转钮逆转是空转,连那向前跳动的秒针,都没法子停住啊!”

金色的怀表并不能满足东东的所有愿望。当东东开始醒悟,因为自己的焦躁浪费掉美好时光而懊悔的时候,他想让时光倒流,找回那些美好的过程,但金色的怀表不能满足他的这些愿望。时间分分秒秒向前流动不息,美好的过程错过就是错过了,时间不可逆,任何人都没有办法留住时间匆匆的脚步。

“快乐的儿童节,已经被他的急躁和粗心糟蹋光了。”

儿童节是孩子们最为快乐的节日。而就是因为东东的急躁与粗心,儿童节原本快乐的过程稍纵即逝,留下的只有向前赶时间的焦躁。东东既无心赏景,也没有来得及品味节日的欢乐,整个一个儿童节,他什么也没有体验到,他开始悔恨和懊恼,但匆匆流逝的时间向他说明:一切都无济于事,时光不可能重来,过去的就是过去了!

“东东第一次体会到时间流逝的快速。他的心情稍稍平静下来,他觉得他虽然失去了一个儿童节,却从回程的北回铁路上领悟到时间的可贵。”

东东因为急躁和粗心,把快乐的儿童节时光糟蹋光了。在失去美好时光的悔恨和懊恼中,东东开始领悟到时间的宝贵。儿童节是被东东浪费掉了,但东东的领悟却似乎比过节的快乐更重要。这个领悟对于改掉他没有耐性又急躁的毛病实在太重要了。

“‘轰’的一声,东东从梦中惊醒,原来他并没有去旅行,他正好端端地躺在自己的床上。那掌管时间的老公公给他的金色怀表,并不是真的。”

原来“金色的怀表”的故事只是东东做的一个梦而已。不过,这个梦对东东来说意义重大。

“天亮了,他凝视着昨天的那张日历不忍撕下,虽然爸妈已经催促他赶紧准备行装,他也不急了。从现在开始,他要好好地享受每一分每一秒的美好时光,再也不会赚时间过得太慢了。”

这是“金色怀表”的梦给东东带来的影响——他脱胎换骨地改变了。若是以前的他,在好日子来到前好多天就会迫不及待地撕下日历,收拾行李,时时刻刻焦躁地抱怨时间太慢、太慢……而“金色怀表”的梦,让他第一次领悟到了时间的珍贵,让他第一次体会到享受时光流逝的过程是多么美好。东东从此从一个没有耐心、急躁的孩子变成了一个懂得珍惜和享受每分每秒美好时光的孩子。这标志着他的成长,也标志着他的渐渐成熟。

〔写作特点〕

1.结构巧妙。设计悬念,故事情节扣人心弦。“金色怀表”的故事实际上只是一个梦,但这个谜底直到文章最后才被揭开。在整个阅读过程中,读者的思绪随着东东的焦灼、悔恨和懊恼而起伏。故事情节生动,扣人心弦。

2.以童话故事的形式揭示道理,语言浅显易懂,道理深入浅出。本文通过时间老公公送给东东金色怀表的故事,告诉孩子们要懂得珍惜时间,时间就像流水一样一去不回头,享受每一分每一秒的美好时光才是最主要的。

3 一只暖瓶

教材说明

〔解题〕

本文通过一脉相承的两个故事,说明家长在孩子出现过失时的态度和教育方式,对孩子的成长是多么的重要。文中的两代父亲(也是父子)对自己孩子的教育方式,对现在的学生家长和老师都有深刻的教育意义和启示作用。

〔结构分析〕

本文写了两代父亲(也是父子)在自己的孩子发生过失时都表现出宽容的态度,说明父母的宽容对孩子的健康成长非常重要,并直接影响孩子今后处理事情的方式。

全文共17个自然段。按照文章内容,全文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一自然段~第六自然段),写男孩儿出去打开水,水瓶炸了。父母没有责罚他,而是关心他烫着没有,叮嘱他以后做事要小心些。

第一层(第一自然段~第二自然段),写暖瓶炸了,男孩儿担心、痛苦极了。

第二层(第三自然段~第六自然段),写父母没有责罚他,男孩儿心中充满感激。

第二部分(第七自然段~十四自然段),写女孩儿碰掉了同学昂贵的随身听,父亲没有责骂她,只是宽容地叮嘱她以后做事要小心一些。

第一层(第七自然段),过渡段,写男孩儿长大成了父亲。

第二层(第八自然段~第九自然段),写女孩儿碰掉了同学昂贵的随身听,她惊慌得不知所措。

第三层(第十自然段~第十四自然段),写女孩儿的父亲告诉她,损坏了别人的东西,钱再多,也得赔人家。父亲的宽容让女孩儿心存感激。

第三部分(第十五自然段~第十七自然段),写两个故事之间的关系,暖瓶的故事象征着一种教育方式,这种方式将在这个家庭中延续下去。

〔语意理解〕

“打开水的男孩瞪大了眼睛,愣住了:那只他明明放得稳稳的暖瓶,竟倒地爆开了……”

“瞪大了眼睛”是对男孩儿的表情描写,说明他感到非常惊讶;“愣住了”,表明他不知道是怎么回事。“明明……竟……”说明暖瓶爆炸并不是男孩的过失。暖瓶自然炸裂是经常会发生的事情,只是这一次,暖瓶在男孩打水的过程中炸了,虽然责任不在男孩,但他回家似乎很难向父母交代了。

“这是男孩收入微薄的家中仅有的一只暖瓶。”

这句话强调了这只暖瓶对男孩家的重要性。在上个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以前,一只竹编外壳的暖瓶,对许多家庭来说,也是一直很珍贵的物品。

“男孩的脸痛苦地扭曲了。他见过邻家女孩因为吃饭时摔了一只碗,被怒气冲天的父亲当场就打了一巴掌,……被母亲责罚一整天不许出外玩儿。”

男孩面对突然发生的事情,脸因痛苦而扭曲,心因恐惧而抽搐。因为虽然他本人没有惹祸之后被责罚的教训,他却见过不少实例,比如邻家女孩不小心摔了一只碗时,比如同学丢了一只文具盒时……而一只碗和一只文具盒的珍贵又如何同贫困人家的一只暖水瓶相比呀!可这只珍贵的暖水瓶在他打水的过程中炸裂了,这该怎么向辛辛苦苦而又收入微薄的父母交代呀!男孩感到一场暴风雨就要来临,自己会受到怎样的责罚呢?别的家长都是那样做的,看来惹了祸受责罚是天经地义的事情。

“男孩咬着嘴唇,拣起……垂着头默默地走回家去。”

“咬着嘴唇”、“垂着头”、“默默地”,一连串的行为描写,表明男孩心中承受着极大的压力和恐惧。

“‘没有烫着你吗?’母亲问,‘没伤着人就好。’”

“‘以后做什么事情,小心一点儿就是了。’父亲说。”

这是男孩的父母看到暖水瓶的空竹壳时的反应:没有劈头盖脑地责骂和质问,也没有怒不可遏地拳脚相加。母亲首先关心的是人烫着没有,父亲则只是叮嘱儿子,以后做事要小心一些。这不同于一般家长的父亲和母亲。虽然生活困苦清贫,他们心中也可惜那只珍贵的暖水瓶,但面对只有7岁的孩子,他们表现的却只有宽容、关心和理解。

“男孩的头抬了起来,他的眼睛睁得很大,感到意外,心里充满了感激。”

这段男孩的动作,表情和心理描写,表现出父母的宽容给孩子心灵带来的震撼。宽容的种子从此在男孩的心中播种下来,在他未来的人生岁月中,会慢慢生根、发芽、茁壮成长。

“又有一件事发生了。……我们工薪阶层的人,还没到买这个的时候。”

孩子都有相类似的惹祸经历。不过这个女孩惹的祸可比上文的男孩大多了:男孩不过是打水的途中炸了家里唯一的一只暖水瓶,而女孩则是摔坏了人家的随身听,超薄的、进口的、一千多元钱。她自己一直是多么向往也拥有一个,可文章说家里是工薪阶层,还不适合这么高的消费。而她却不小心将别人的昂贵随身听给摔坏了。当年男孩看见暖水瓶炸了,脸都痛苦地扭曲了;现在女孩惹了大祸,难怪痛苦和恐惧会占满她整个心灵。她也像男孩一样,见过许多闯了祸被责罚的实例吧,她也一样感到暴风雨要来临了吧。

“她的神情是那样紧张,说话的声音几乎打颤了。”

女孩知道自己惹的祸不小,因此她是那样胆怯、害怕,是那样紧张,她眼里噙着泪水,甚至有些可怜了。

“‘赔人家。’父亲说道,脸上竟是那样平静,甚至充满了和善。”

这是面对惹了祸的女儿,父亲的反应:依然没有责骂、质问,没有拳脚,有的只是平静和和善。随身听很贵重,父亲的心里不见得不为女儿的不小心而气愤。但面对惶恐不安的女儿,他只告诉她:要赔偿人家。父亲更多考虑的是女儿的心理感受,而不是那个随身听有多贵重,赔偿它会给并不宽裕的家庭带来额外的负担。

“‘……钱再多,也得赔人家。’父亲说,然后轻轻地抚摸着女儿的头又说:‘以后做什么事情,小心一点儿就是了。’”

“以后做什么事情,小心一点儿就是了”,在男孩的父亲那里,我们也听过同样的话。而面对相似的孩子惹祸的场景,这句话再次从已经做了父亲的男孩的口中说了出来。他有着和他自己的父亲一样的宽容与和善,甚至比自己的父亲更多一份慈祥:为了安慰惊魂未定的女儿,他轻轻抚摸女儿的头,并告诉她,钱再多,哪怕我们赔不起,也得赔人家,这是做人的道理。

“……却没想到平素那样严厉的父亲,竟这样的平静和宽容。”

父亲的态度让女儿感到大大的意外。父亲是深谙育子之道的人:平素对孩子严格要求,而在孩子因为不小心闯了祸而惊恐不安的时候,用和善、理解和宽容来抚慰他幼小的心灵。而这种和善与宽容,是父亲从自己的父母身上学到的,是当年父母播种下的宽容的种子结出的果实。

“这个父亲就是当年打破暖瓶的那个男孩。”

“女孩还小,才是个小学生,但她将来也会做母亲。”

“暖瓶的故事会传下去的。”

这是上面的两个故事留给我们的启示:你怎样对待你的孩子,孩子将来就会怎样对待自己的孩子或是他人。为人父母的,请用自己做榜样,让我们的孩子学会宽容,这是可贵的修养与美德,对孩子的健康成长是多么重要啊!父母就是孩子的榜样,就是孩子的老师,孩子一生的处事方式是多么真实地反映出父母在他们身上留下的影响啊!

〔写作特点〕

1.以两个故事安排篇章布局,结构严谨,布局整齐。

2.从日常生活中经常发生的小事出发,揭示道理,引人深思。

孩子惹祸是所有为人家长的人都经历过的事情,怎样对待有过失的孩子,每个家长有不同的方式。文中两位父亲的教育方式,读后引人深思。

3.注重通过人物的行为、表情和语言表现人物的心理活动和性格。

4.以讲故事的方式引导读者自己感悟其中的道理。作者没有在故事的最后大发议论,而只是以平实的语言给读者讲故事,给读者留下了很大的感悟和思索空间。

4 海啸之前

教材说明

〔解题〕

海啸,是由海底地震或风暴引起的海水剧烈波动现象。海啸发生时,海水冲上陆地,往往造成重大灾害。本文讲的是日本一个海边村庄发生海啸的故事。

〔结构分析〕

本文主要讲述了日本一个海边村庄的老人吉野在海啸来临之前,为了拯救全村人性命而烧光了自己家的稻子的故事。

全文共14个自然段,按内容可以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一自然段),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和自然环境。

第二部分(第二自然段~第十三自然段),写海啸来临之前发生的故事。

第一层(第二自然段),写吉野老人发现将要发生地震的前兆。

第二层(第三自然段),写地震发生了,但这次与平时不同。

第三层(第四自然段~第八自然段),写吉野老人烧了自己的稻子,小孙子和村民们都不理解他。

第四层(第九自然段~第十三自然段),写海啸来临,人们明白了吉野老人为什么要烧光自己的稻子。

第三部分(第十四自然段),写人们建庙铭记吉野老人的恩德。

〔语意理解〕

“这时,吉野望着阴沉闷热的天空,警觉起来:‘这是要地震的天气。’”

这句话写出吉野老人生活经验丰富,而且感觉敏锐。在海边生活的人们对阴沉闷热的天气也许会熟视无睹,没什么感觉,但吉野老人却敏感地觉察到要发生地震。“警觉”,面对危险或情况变化的敏锐感觉。

“吉野敏锐的眼睛看到了海水突然变黑,从村边退回,沙土和岩石露出,海岸狭窄的曲线变得越来越宽。他知道这个变化意味着什么,必须警告村民们!”

这句再次描写了吉野老人的聪明敏锐:他不但感觉到了这次地震与往日经常发生的地震的不同,而且察觉到了海水和海岸线细微的变化。丰富的生活经验告诉他,海啸就要来临了。老人的第一个反应就是必须警告村民,这说明老人不是一个自私的人,他是一个在危难关头为他人着想、充满集体主义精神的人。

“那可是他全年所有的劳动成果,今年的口粮啊!”

在没有时间下山送信报警的紧急情况下,吉野老人果断地决定点燃自己的水稻作报警信号。吉野和孙子住在山上,不会受到海啸的影响。在没有时间报警的情况下,他完全可以选择沉默。但他没有。在他看来,全村人的性命比他的粮食更重要,所以他毫不犹豫地点燃了他全年的劳动成果。

“太郎感到吃惊和害怕,他跟在爷爷后面叫着:‘爷爷!为什么?这是为什么?’……太郎急切地凝视燃烧的稻子,落下了痛心的眼泪,转身跑回家去。”

小孙子太郎的反应再正常不过了,他不能理解爷爷为什么一把火主动烧了一家人全年的口粮。不论是谁,看到这熊熊燃烧的大火都会心急如焚,心如刀绞——那是多少汗水才换来的收成啊!

“村民们聚集起来向山上赶来。全村人的确都来了——开始是年轻人,然后是老人和抱小孩的父母,甚至孩子们也来了,因为他们能帮忙传递水桶。但是……悲伤而又疑惑地看着老人的脸。”

村民们看到山上熊熊的大火和浓烟,都赶上山来了。不过,他们上山来并不是因为知道海啸就要来临,而是他们以为吉野老人家的稻田着火了,那是来之不易的收成,是农民的命根子,村里的男女老幼上山来是帮助吉野老人扑火的。这是一个动人心弦的场面——一家有难,所有的人都来帮忙,年轻人、抱孩子的父母、老人甚至孩子们。这个场面表现出这个村庄的优良传统和集体主义精神。想扑灭大火已经是徒劳的了,所有的人因为吉野家一年的收成付之一炬而悲伤,又因为稻田突然失火而疑惑不解。这个村庄是一个团结互助的村庄,一方有难,八方支援;村民们同喜同悲,休戚与共。

“太郎啜泣着从房里跑出来:‘爷爷发疯了!他故意放火烧稻子的!’村长生气了,村民们开始抱怨起来。”

“啜泣”,抽噎,抽抽搭搭地哭的意思。太郎眼看着爷爷和自己辛勤劳动的成果在瞬间化为乌有,而且是爷爷亲手放火烧掉的,他的心中充满了悲伤、不解甚至怨恨,孩子实在压抑不住自己的痛心和愤怒,所以放声喊了出来,”爷爷发疯了!”村民们由于不明就里,得知是老人自己放火烧了稻子,有的生气,有的开始抱怨,这些都是在不明原因的情况下很正常的反应。

“人们看去,只见一条长而模糊的线变得更宽更暗。那就是向陆地袭来的海水,像峭壁一样高耸,像鹰飞一样快地向前冲。”

“可怕的海啸冲击着海岸,其势排山倒海,连远处的山都颤抖起来。海啸的飞沫像闪电的火花突然爆发,吓得人们四散奔逃。”

海啸袭来时排山倒海,迅猛袭来的海水形似峭壁,疾如鹰飞。这是足以摧毁一切的力量,人类在大自然的灾难面前是多么软弱无力啊!

“在吉野房子周围没有一个人说话,人们望着山下村庄,已是一片废墟。此时此刻,老人平静地说:‘这就是我放火烧稻的原因。’”

人们被这突如其来的灾难震慑了!如果不是看到山上燃烧的熊熊大火而赶上山来,恐怕村里的人早已葬身在排山倒海的海啸之中,因为此时,准备庆祝丰收的喜气洋洋的村庄早已变成一片废墟!人们劫后余生,惊魂未定。老人在这时告诉人们,他为什么要烧了自己的稻田。来之不易的收成没有了,但全村人的生命保住了!老人因此而感到欣慰,因此,他说话的语气相当平静。

“太郎跑去拉住了他的手,全村人都跪下了……”

太郎明白了,爷爷为什么要自己烧了稻田;全村人感动了,是吉野老人为了拯救全村老小的性命而牺牲了自己的粮食!这是伟大的爷爷,这是英雄的老人!他在生死攸关的时刻所表现出的果敢、坚强与无私,真是惊天地,泣鬼神!

“人们一直铭记着吉野的恩德。村庄重建时,建起了一座寺庙纪念他,并保留至今。”

没有吉野老人无私的牺牲,就没有今天的这个村庄。吉野是使村庄得以生存和延续下去的神。他舍己为人的英雄行为,将世世代代为人们所铭记和敬仰,并世世代代鼓舞人们,激励人们……

〔写作特点〕

1.故事情节紧张跌宕,扣人心弦。地震来临、放火烧稻、海啸袭来等情节悬念迭起、险象环生,使读者的心绪随之颤动起伏。

2.语言生动有气势,牢牢扣住读者的心弦。

3.通过感人的故事,讴歌伟大的舍己为人精神。(详见“语意理解”部分)

5 盲人导游

教材说明

〔解题〕

“导游”是带领游览或指导游览的人,盲人可以当导游吗?这倒是从来没有听说过的新鲜事。那么盲人如何当导游呢?盲人导游向游客介绍的是他心中的美好回忆与梦想。

〔结构分析〕

本文写了一个迷路的盲人和一个迷路的旅行者一起来到一个村庄,盲人根据自己未盲时的记忆,向游人介绍村庄的美丽风情,而实际上村庄的自然环境早已遭到严重破坏,游人只能愿盲人心中永远保留一份美好的记忆。

全文共有15个自然段,根据内容可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第一自然段),写一个盲人迷了路。

第二部分(第二自然段~第四自然段),写盲人碰到了旅行者,二人结伴而行。

第三部分(第五自然段~第十四自然段),写盲人给旅者当导游,旅行者发现村庄的环境已面目全非,惨遭破坏。

第一层(第五自然段~第七自然段),写根据灯塔,盲人和旅人顺利地找到了通往村庄的路。

第二层(第八自然段~第十三自然段),写盲人给旅人当导游,介绍的风光与现实的村庄大相径庭。

第三层(第十四自然段),写旅人发现村庄的环境早已遭到严重破坏。

第四部分(第十五自然段),写旅人没有勇气对盲人说出真相,唯愿盲人心中能永存一份美好的回忆。

〔语意理解〕

“一个岔路口的一棵树被偷伐者砍去,他因此迷了路,走到了很远的地方。”

偷伐者是多么可恶啊!他们偷砍树木,不但破坏环境,破坏生态,就连盲人也因为他赖以引路的标志性树木被砍伐而迷失了方向。

“盲人对旅行者说,今天我要为你当导游。”

来到了自己生活的村庄,盲人十分自豪。因为在他的记忆中,自己的村庄风景如画。盲人带着对自己家乡的强烈自豪感,对者尽着地主之谊。

“‘小时候我的眼睛没失明的时候,常在这条河里戏水,河水清澈见底,有时候小鱼儿常来咬我的脚趾。’……小河快干涸了,只有河中间还有很细的水流。”

小河在盲人的记忆中是童年的乐园。陪伴他童年的除了清澈的河水,还有调皮地咬脚趾的小鱼……可盲人并不知道,小河已经不再是童年时的样子了。由于生态环境的破坏,他童年的乐园已濒临干涸。

“盲人接着说:‘你看河的那边,有一片绿油油的草坡,那里开着许多不知名的小花。’旅行者向那边看时,却是一座堆得高高的垃圾山。”

昔日碧绿的草坡上鲜花盛开,而今却变成了堆积如山的垃圾站。可是盲人并不知道这个可怕的变化。

“盲人说:‘这里山上到处是大树,下雨时在林子里走,不用打伞。’旅行者觉得好笑,虽然是夜间,仍依稀可见四周的山坡上都裸露出黄褐色的土壤。”

昔日漫山遍野的茂密森林遮天蔽日,甚至下雨时走在林间都不会湿到衣服;而今树木已被砍伐殆尽,山坡上黄褐色的土皮已经毫无遮盖地裸露出来。

“对盲人热情的介绍,旅行者什么也没说。第二天,旅行者在村子周围走了一圈,他发现这里的环境早已被破坏,根本不是盲人所说的那样。”

对盲人有山有水、有香有色、津津有味的介绍,旅行者什么话也没说的原因有两个:一是他不能破坏盲人心中美好的记忆,这是残忍的;二是他心中还有朦胧的希望,想在村子里好好看看,也许还会发现盲人所介绍的美好景致的影子。第二天,他这样做了,但他彻底失望了:村庄的环境早已遭到破坏,盲人介绍的美景只能遥远如一个美丽的梦境了。

“临走时,旅行者拉着盲人的手说:‘这里的风景真的很美。’旅行者没有勇气对他说出真相,他希望盲人永远有一个美好的回忆。”

人离开时,对盲人说了一句善意的话:这里的风景真的很美。这句话对盲人来说是句善意的谎言,但对村庄的过去则是一句真诚的赞美。旅行者没有勇气破坏盲人心中美丽的记忆。盲人虽看不到这个世界,但在他的心中,却始终保留着关于这个世界的美丽记忆,这些记忆让他对生活充满激情与热爱,旅行者怎能残忍地告诉他:你周围的世界哪里有什么清澈的小河、盛开的鲜花、碧绿的山坡和茂密的丛林啊?它早已被破坏得面目全非,它和你的眼睛一样,是一片灰暗!不,任何人面对沉浸在美好记忆中的盲人,都不会忍心去做残忍的杀手,扼杀掉盲人美丽的记忆和对生活的向往。旅行者面对遭受严重破坏的自然环境,甚至会在心里庆幸盲人看不见,至少盲人还能永远在心中保留一份关于美丽的记忆。我们仿佛听到了旅行者心中的呐喊:请爱惜我们生存的环境吧!难道青山绿水和鲜花只能成为我们的记忆和梦想吗?

〔写作特点〕

1?以盲人和旅行者的不同视角,运用对比的手法,描写了今昔环境的巨大反差,形式生动,令人触目惊心。

2?通过盲人的记忆和旅行者的眼睛,反映出梦想与现实的巨大差距,揭示了保护环境的重大主题。

6 枯叶蝴蝶

教材说明

〔解题〕

本文为当代著名作家徐迟的散文作品。枯叶蝴蝶是峨眉山珍贵的特产之一。作者从枯叶蝴蝶的习性和命运,有感而发,抨击了假恶丑,呼唤真善美的回归。

徐迟(1914—1996),中国当代著名作家、报告文学家。原名商寿,浙江吴兴人。1931年至1933年,先后就读于苏州东吴大学和燕京大学。1933年开始写诗。1936年出版第一部诗集《二十岁人》。抗战爆发后,徐迟辗转于上海、香港和重庆。这期间,曾与戴望舒、叶君健合编英文版《中国作家》。协助郭沫若编辑《中原》月刊。创作和翻译了不少作品。抗战胜利后,由重庆回到上海,曾一度回故乡教书。全国解放后,先后任《人民中国》(英文版)编辑、《诗刊》副主编。1960年调湖北文联从事专业创作。创作了大量诗歌和散文。粉碎“四人帮”以后,创作了一系列脍炙人口的报告文学。描写科学家生活的《地质之光》《歌德巴赫猜想》等,受到广泛好评。曾获1981年全国优秀报告文学一等奖。

徐迟的创作包括诗歌、散文等,并以报告文学的创作最为出色,20世纪50年代即产生巨大影响,新时期后更以《歌德巴赫猜想》(1978年3月)引起轰动,在报告文学界产生了划时代的影响。在诗歌方面,其一生创作诗歌约295首,以1939年为界,早期所写多为抒怀之作,受西方现代派文学影响,作品重意象,诗味足;后期则多为颂歌,政治色彩较浓,艺术性不高。

〔结构分析〕

本文从枯叶蝴蝶的习性与命运引发议论,表达了作者对真善美的呼唤。

全文共9个自然段,按内容可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第一自然段),写有一种最为美丽的蝴蝶,是峨眉山珍贵的特产之一。

第二部分(第二自然段),写这种美丽蝴蝶的习性是伪装成死灰颜色的枯叶。

第三部分(第三自然段~第六自然段),写蝴蝶这样伪装,是为了保护自己,但仍然没有逃脱被大量捕杀的命运。

第一层(第三自然段~第四自然段),写枯叶蝴蝶因为装假作伪,反倒瞒不过人,最终逃脱不了被捕的命运。

第二层(第五自然段~第六自然段),写枯叶蝴蝶被捕杀殆尽,濒临灭绝。

第四部分(第七自然段~第九自然段),由枯叶蝴蝶的命运,抨击装伪作假,呼唤真善美的回归。

〔语意理解〕

“峨眉山下,伏虎寺旁,有一种蝴蝶,比最美丽的蝴蝶可能还要美丽些,是峨眉山珍贵的特产之一。”

峨眉山,在四川省峨眉县西南。因有山峰相对如峨眉而得名。佛教称为“光明山”,道教称“虚灵洞天”,“灵陵太妙天”。主峰万佛顶,海拔3099米。峰峦挺秀,山势雄伟,誉称“峨眉天下秀”。有峨眉宝光、舍身崖、洗象池、龙门洞等胜迹和万年寺、九老洞、华严顶、金顶等寺庙。传为普贤菩萨显灵说法的道场,与五台、普陀、九华合称中国佛教四大名山。

伏虎寺为峨眉山著名寺庙之一。

“比最美丽的蝴蝶可能还要美丽些”、“珍贵的特产”,说明了这种蝴蝶美丽和珍贵的程度。蝴蝶的美丽足以让一切美丽黯然失色,而这种蝴蝶比最美丽的蝴蝶还要美丽些,那会美到什么程度啊——简直没有办法用语言来描绘吧!“可能”一词的含义是:作者自己也并不清楚世界上最为美丽的蝴蝶是什么样的,但见到这种蝴蝶之后,却感到它比最美丽的蝴蝶还要美丽些,说明这种蝴蝶美到了极致,是无法形容和描绘的。

“这种蝴蝶当它阖起两只翅膀的时候,像生长在树枝上的一张干枯的树叶。谁也不去注意它,谁也不会瞧它一眼。”

阖,关闭的意思。这种蝴蝶翩翩起舞时美丽无比,但当它闭起翅膀的时候,却如同一张干枯的树叶。“枯叶蝴蝶”的名字也由此而生了。这是枯叶蝴蝶的一种习性,善于用保护色来伪装自己,把自己隐藏起来。它的伪装术是如此高超与逼真,以至于它收起翅膀落在树枝上,就不会有人再去注意它,甚至不会有人看它一眼——谁会在意一张枯干的叶子呢?

“它收敛了它的花纹、图案、色彩,飞出了繁华的花丛,停止了它翱翔的姿态,变成了一张憔悴的、枯槁的、如同死灰颜色的枯叶。”

这句描写了枯叶蝶伪装成枯叶的过程:首先,收敛起绝美的花纹、图案与色彩;然后,飞出美丽的繁花世界;然后,收起翅膀,停止飞翔;最后,落在树枝上,变成了形容枯干的枯叶,颜色如同死灰一般,完成了它逼真的伪装。枯槁,枯干憔悴。死灰,熄灭的火灰。

“它这样伪装,是为了保护自己。但是它还是逃不脱被捕捉的命运。不仅因为它的美丽,更因为它那用来隐蔽它的美丽的枯槁和憔悴。”

枯叶蝶的伪装本来是为了保护自己的,然而事与愿违,它的伪装并没有让它逃脱被捕捉的命运。而在事实上,它成功的伪装却成了它被捕捉的一个最充分的理由:美丽的蝴蝶并不难见,而善于隐藏自己,伪装自己的蝴蝶却是极罕见的。枯叶蝴蝶既占有极致之美,又有伪装自己的本领,所以导致它的伪装并没有给自己带来安全,相反却加倍把自己推入了一个极其危险的境地。

“它以为这样做可以保护自己,殊不知它这样做更教人去搜捕它,因为装假作伪这种行径是瞒不过人的。”

“保护自己”只是枯叶蝴蝶的想当然罢了。枯叶蝶想用自己的伪装骗过人类,获得安全,但人类却正是这个世界上最善于装假作伪的动物,人类的特长之一就是造假,所以,枯叶蝶的伪装怎么能瞒得过人类呢?相反,人类正是从它的善于伪装看到了它加倍的珍贵。

“人把它捕捉后制成标本,作为一种商品去出售,价钱越来越高。最后几乎把它捕捉没了。这一生物品种快要绝种了。”

美丽绝伦而又有伪装本领的蝴蝶制成的标本,其稀有、珍贵可想而知。巨大的利润极大地刺激了人类的贪欲,人类在这精美的造物精灵面前露出了穷凶极恶的贪婪,直到枯叶蝴蝶被捕捉殆尽,直到这种生物物种就要绝迹!

“到这时候,国家才下令禁止捕捉枯叶蝴蝶。但是,已经来不及了,国家的禁止更增加了它的身价。枯叶蝴蝶真是因此而要绝对地灭绝了。”

看来国家对枯叶蝴蝶被贪婪捕捉并未引起充分的重视。而等到物种濒临灭绝之时,引起重视,禁止捕杀却已经来不及了。枯叶蝴蝶此时就像毒品,巨大的利润诱惑促使贪婪的人类违抗国家法令铤而走险,加倍猖狂。国家的禁止反而更加刺激了人类的贪欲,加速了枯叶蝴蝶的灭绝。

“我们既然有一对美丽的翅膀,我们永远也不愿意阖上它们。为什么要装模作样,化为一只枯叶蝴蝶,最后也还是被捉,反而不如那翅膀两面都光彩夺目的蝴蝶到处飞翔,被捕捉而又生生不息。”

既然有大自然赐予的天生的美丽翅膀,为什么要装假作伪地伪装成枯叶呢?美丽的翅膀只为飞翔而生,看那漫山遍野翩翩飞舞的美丽蝴蝶,它们尽情展示自己的光鲜夺目,它们生命的意义只为美丽的飞翔。它们虽被捕捉,但美丽的生命从未停止过繁衍,大自然处处有它们的光彩!而可悲的枯叶蝶,徒有美到极致的翅膀,却因为伪装让自己身陷绝境,这真是自作聪明,咎由自取啊!假的终究是假的,怎能变成真的?光彩夺目地飞翔就是蝴蝶生命的真,真的才是美丽的,真的才生生不息!

“我要我的翅膀两面都光彩夺目。”

枯叶蝴蝶的命运引发了作者的思索:如果人也是一只美丽的蝴蝶,那么翅膀的两面不正如人的外表与内心?表里如一,反璞归真才是真正的真,真正的善,真正的美!人应该像那翩翩起舞、生生不息的蝴蝶一样,保持生命的本真;而不要像枯叶蝴蝶那样,失去了本色,也就失去了生命;失去了光彩夺目,也就没有了美。

“我愿这自然界的一切都显出它们的真相。”

“自然界一切的真相”就是真的、善的、美的,生活就是美,自然就是美。作者在这里大声疾呼,人类摒弃一切假恶丑,呼唤着真善美的回归。

〔写作特点〕

1?内容丰富,主题深刻。借助枯叶蝴蝶善伪装的习性发表议论,赞美真善美,批判假恶丑,呼吁保护生物物种。主题含义深远,为读者留下了广阔的理解、想象和思索空间,可以从不同的角度理解文章主题。

2?运用对比的写法,采用记叙、描写、议论等写作方式,先叙后议,叙为议设,议从叙生,叙议结合,由现象到本质,具有深刻的人文教育意义。

3?语言凝炼,生动有力,富于激情,意蕴深远。

7寻找幸运花瓣儿

教材说明

〔解题〕

幸运花瓣儿,指能给人带来幸运的花瓣儿。那么什么样的花瓣儿能带给人幸运,怎样去寻找呢,最后能找到吗?这就是本篇散文要告诉我们的。

本篇散文作者金波。金波,原名王金波,河北冀县人。著名儿童文学作家。1935年7月生于北京。首都师范大学教授。大学时代开始文学创作。出版过诗集《绿色的太阳》《我的雪人》《在我和你之间》《林中月夜》《带雨的花》等,童话集《小树叶童话》《金海螺小屋》《影子人》《白城堡》《追踪小绿人》等多部;散文集《等你敲门》《感谢往事》《心往哪里飞》;评论集《幼儿的启蒙文学》《能歌善舞的文字》等,选集《金波儿童诗选》《金波作品精选》以及《金波诗词歌曲集》。曾获国家图书奖、“五个一工程一本好书奖”、中国作家协会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宋庆龄儿童文学奖等。1992年获国际安徒生奖提名。中国作家协会儿童文学委员会委员、北京市作家协会儿童文学委员会主任委员。

〔结构分析〕

本篇文章主要写了作者寻找幸运花瓣儿的过程和从这个过程中得到的感悟和启示。

全文共26个自然段,根据内容可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第一自然段~第三自然段),写“我”知道了丁香花是有四个花瓣儿的。

第二部分(第四自然段~第二十六自然段),写寻找幸运花瓣的过程和感悟。

第一层(第四自然段),写“你”告诉“我”五瓣儿丁香能带给人幸运。

第二层(第五自然段~第六自然段),写放学以后“我”就去找那五瓣儿丁香,但没有找到。

第三层(第七自然段~第九自然段),写第二天“我”又去找,但还是没找到。但在“你”的手中,“我”看到了真的五瓣儿丁香。

第四层(第十自然段~第二十一自然段),写“我”更努力地去寻找,在几乎绝望的时候,“我”终于找到了一朵五瓣儿丁香。

第五层(第二十二自然段~第二十六自然段),写寻找五瓣儿丁香的过程给“我”的启示和感悟。

〔语意理解〕

“那天,你猛然间问我:丁香有几个花瓣儿?

“我怔在那儿,一时竟回答不上来。”

这是日常生活中每天都会发生在我们身边的情景:熟视无睹。也许每天都会路过路旁的丁香花丛,却从来没有认真地观察过它们美丽而暗香浮动的花瓣儿。仔细想想,何止于对丁香花瓣儿?对生活中的许多自以为非常熟悉的事物,我们不都是如此视而不见,听而不闻?

“可是,又一天,你忽然告诉我:谁若能找到五个花瓣儿的丁香,谁就会得到幸运。”

五瓣丁香真的能带给人幸运吗?且不论这个命题是真还是开玩笑,至少“谁若能找到五个花瓣儿的丁香,谁就会得到幸运”这个说法,激起了“我”寻找五瓣儿丁香的动机和欲望,给了“我”一个追求的目标,让“我”看到了一个新的希望。

“夕阳西下,借着落日余晖,我仔细寻找着。”

“我”寻得辛苦,找得认真,太阳落山,夜暮降临,“我”还在仔细寻找。说明“我”寻找五瓣儿丁香的心情是多么迫切而执著,说明一个人有了目标和希望之后,会怎样付出努力去追求和实现它。

“第二天,我起得比平日要早,又来到那一排丁香树下。趁着晨光,我又在寻找幸运花瓣儿了。”

“我”干劲十足。昨天是借着余晖,今早是借着晨光,“我”立志要找到朋友说的那幸运花瓣儿。

“那天放学比较早,我径直奔向我小时候常去游玩的那片丁香林。”

找到五瓣儿丁香的欲望占据了“我”的心灵,刚一放学,“我”就直接奔丁香林而去。“径直”形象地描绘出“我”的心情之迫切。

“于是,我侧着头,从左边看看,再从右边看看,有时候,还要弯下腰仰起头从下往上看。”

这句形象地描绘出“我”观察花瓣的认真和投入,甚至达到了物我皆忘的程度。这种姿态绝不是普通的赏花,难怪许多人见了“我”的姿势会感到诧异了。

“淡淡的花香,我没闻到。蜜蜂的嗡嗡声,我也没听到。我只是在寻找着五瓣儿丁香。”

“我”什么都忘了。为了找到五瓣儿丁香,“我”全神贯注,专心致志。为了那个目标和希望,“我”投入了全部的热情和专注。

“我几乎已认定自己是一个找不到幸运的人了。”

“我”找不到五瓣儿丁香,几乎已经绝望了。人在追求一个目标的过程中总有这样的过程:一切努力似乎付诸东流,一切功夫全等于白费,几乎自认失败,没有勇气和力量再努力下去了。但这样的时候往往是黎明前的黑暗。

“忽然,我发现了一朵很小很小的丁香花。……我的心为之一动,赶紧数一数:一、二、三、四、五,啊,五瓣儿丁香!我情不自禁地大叫一声。”

就在“我”几乎绝望,几近放弃的时刻,希望的曙光突然显现了:一朵很小很小的丁香花隐藏在万花丛中,因为“我”的执著和专注,进入了“我”的视线。这不正是“我”梦寐以求的五瓣儿丁香吗?“我”几日以来的辛苦追寻终于有了圆满的结果,强烈的喜悦与激动充满了“我”的内心,让“我”难以抑制自己的情绪,几乎是冲动地大叫出来!

“我回味着这几天为找到一朵五瓣儿丁香而乐此不疲,我又回味着由于找到了五瓣儿丁香的惊喜,这都是我从未体验过的一种快乐。”

经历和体验着从未有过的快乐的人,不就是一个幸运的人吗?还有什么,比内心充满惊喜与激动更幸运的呢?

“当你心中萌发了一个希望的同时,你又有了一种实现这一希望的力量;继而你终于把希望变成了现实,这时候,你就可以对自己说:我是一个幸运的人。”

我寻找五瓣儿丁香的过程,就是一个怀着希望并最终把希望变成现实的过程。对希望的追求乃是一个探寻的过程,也是一个充满激情与喜悦的过程。心中充满希望,追求希望,实现希望,这就是真正意义上的幸运。

〔写作特点〕

1?结构新颖,文笔优美清新。以宁静、不露痕迹的短句方式结构作品,兼有散文的散漫与诗的神韵,使整篇文章优美动人。

2?以细腻的笔触,表达善感的心灵。全文笔调的细致与平静让人感到和谐而温暖。

3?以含而不露的手法揭示作品主题,充满儿童散文的独特魅力,堪称不可多得的儿童心灵滋养品。

8 幼林

教材说明

〔解题〕

本文为中国当代著名作家秦似的散文作品。“幼林”是由小树长成的树林,幼林长大之后就是森林。

秦似(1917.10.15—1986.7.10),原名王扬,1917年10月出生于广西博白县一个教师家庭。当代中国著名的杂文作家、传记作家、戏剧家和翻译家。读初中时开始在《中学生》上发表作品。1933年上高中后,以思秩为笔名在《广州日报》副刊《东南西北》发表诗歌数十首。1937年进广西大学化学系读书并负责编辑学生会会刊《呼声》。1939年初任《贵县日报》副刊编辑,开始写杂文。1940年7月在桂林与夏衍等人结成野草社,编辑杂文刊物《野草》。1941年出版第一本杂文集《感觉的音响》。1946~1949年在香港任《华商报》英文电讯翻译和《文汇报》副刊编辑。解放后先后任广西文联副主席、广西文化局局长、广西师院中文系主任、作协广西分会副主席。1957年以后,主要从事文学教学和研究,同时创作杂文、散文和诗歌。“文革”中,因创作的京剧《牛郎织女传》和几篇杂文受到错误打击,后平反,于1986年7月病逝。主要作品有《居里夫人传》《现代诗韵》《秦似杂文集》《没羽集》《杜甫诗歌赏析》等。

〔结构分析〕

本文通过对幼林的赞美,反思了人类破坏植被受到惩罚的现象,真诚地呼唤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文章共12个自然段,根据内容可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第一自然段~第二自然段),写“我”寻找森林,但“我”失望了。

第二部分(第三自然段~第四自然段),写“我”看到了幼林。

第三部分(第五自然段~第九自然段),反思人类破坏植被,环境沙化的现象。

第四部分(第十自然段~第十二自然段),写幼林寄托着人类的无限希望。

〔语意理解〕

“连绵不断的丘陵,到处像一个一个光秃秃的馒头!”

丘陵是生长森林的地方,丘陵连绵不断,森林却难得一见。相反,丘陵变成了一个个光秃秃的馒头一般!一个比喻句,生动形象地描绘出植被被大量破坏的惨状。

“现在,在这无边无际的山冈平野之中,我的眼睛偶尔可以发现一小片一小片的嫩绿了。哦,那是幼林!尽管稀疏,只占荒秃的山野百分之几的面积,但幼林在渐渐生长起来。”

“无边无际的山冈平野”与“偶尔可以发现”形成鲜明对照。在广阔的原野上只能偶尔看到一小片绿色,表明幼林的面积很小,甚至少得可怜。但这偶尔的发现仍让“我”感到惊喜:“哦,那是幼林!”幼林虽少;但那就是希望,那就是星星之火,那就是未来的森林!从幼林中,“我”终于看到了希望。

“它们还不能遮蔽风雨,它们还只有七八岁的孩子那么高,但幼林显示出矫健的姿态了。……伸展着它的柔嫩的枝叶……”

这是幼林的姿态。“矫健”、“迎着”、“汲取”、“成长”、“伸展”等词生动地描绘出幼林的生机勃勃。幼林象征着生机、活力和希望,它们就像早晨初升的太阳,有着光彩夺目的未来;它们就像虎虎有生气的少年,沐浴阳光,扎根泥土,拼命地成长,锻炼着柔嫩的脚腰,带领我们向前去……

“我的眼睛在到处寻觅——森林!”

“我的眼睛在全神贯注地寻找着——幼林!”

“到处寻觅”、“全神贯注地寻找”,表明“我”寻找绿色植被的迫切心情。寻找森林不得,“我”开始集中全部注意力寻找森林的种子——幼林。幼林就是未来的森林,就是希望,就是未来!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人们忘记了自己最亲密的朋友,把一处处茂密的森林给残害了,让野火焚烧,用斧锯砍伐,叫牛羊践踏,使连绵的大冈小峦秃成了‘馒头’……”

是人类的贪欲和短视使连绵不断的大冈小岭变成了光秃秃的“馒头”。他们无限制无顾忌地残害森林,在野火中、在斧锯下、在牲畜的蹄下……森林被残害殆尽,而一切的罪魁正是人类自身!

“没有了森林的土地,在酝酿着一个可怕的恶梦。”

土地失去森林,厄运即将来临。那可怕的恶梦就是“沙漠化”。

“你从飞机上面看见过无边无际的沙漠吗?……没有一棵树木,没有一片青草,没有一处村庄。”

这是土地大量沙漠化的惨状。“无边无际”、“直到横亘”等词生动地描绘出沙漠化地带之广阔。大大小小的“沙馒头”、“沙的山”、“沙的海洋”。形象地描绘出沙漠化的景象。“没有……没有……没有”的排比句,表明土地沙漠化造成了生物与人烟的灭绝,将人类逼到了绝境之中。

“大风沙渐渐湮没了原来的绿野,江河渐渐塞满了泥沙,大地一片一片地变成了沙漠……”

这是土地失去了森林之后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失去了森林,人类就失去了绿野、江河和土地;失去了森林,人类得到的只有沙漠,这是对人类贪婪和短视的最严酷的惩罚!

“我愿有百倍千倍的幼林出现在我们眼前,以亿亩计的幼林同我们以亿计的孩子一同成长,由这一代——幼林和孩子们结束恶梦!”

作者在这里真诚地为每一片幼林欢呼;同时呼唤更多的幼林不断出现在连绵不断的版图上。在作者的心中同时燃起了两个真诚的希望:幼林成长起来,它们就是未来的森林;孩子成长起来,他们就是未来的环境卫士,是绿化版图,挽救沙化,结束恶梦的希望!

“于是——我沉醉了。我看见了千山万岭的茂密、整齐的森林,向人们伸出宽厚的臂膀,发出阵阵啸声,……人类创造的文明正在结出全新的果实。”

这一段文字是作者的想象。作者的思绪驰骋在希望的原野上,在对未来激情的畅想中,人类将获得重生的力量与勇气。

〔写作特点〕

1?形散而内部脉络清晰,充满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无限魅力。

2?运用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加强了表达效果。

3?语言生动,激情荡漾,直抒胸臆,热情澎湃,极富感染力。

4?描述、议论与想象相结合,多角度突出主题。

教科版小学五年级下册语文《自相矛盾》教案设计


教科版小学五年级下册语文《自相矛盾》教案设计

教材分析

《自相矛盾》是教科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里面的一则寓言故事。这一单元的课文主要是童话故事和寓言故事,学习这一单元的目的就是让学生从古今中外的优秀童话、寓言作品中感受童话、寓言这两种文学体裁的无穷魅力,并从中受到启发和教育。学习《自相矛盾》是学生初次接触文言文。“文言文”,对于初学者,特别是我们农村小学五年级的学生来说,学好它不是一件易事。老师要在学习方法上多给以恰当地指导,并初步培养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为今后学生在学习文言文方面打下坚实的基础。

学情分析

现在我新接任的班级实际情况是这样的:学生语文基础比较差,自主学习能力和分析、理解能力都比较欠缺,知识面也不广,但他们却有一颗求知欲很强的心,上课比较积极主动、爱思考、勤举手回答问题,课堂气氛比较活跃。他们以前已学过一些寓言故事(但不是文言文,都是白话文),对寓言故事已经有了一定的积累,也有了一定的了解,而且我发现他们对寓言故事相当感兴趣。每次只要我一谈到故事,特别是寓言故事时,他们都相当激动,在下面议论纷纷、滔滔不绝,好像有说不完的话。针对我班学生的这一实际情况,我觉得要给学生上好《自相矛盾》这一课,重点是要教会学生学习文言文的方法,让学生懂得怎样去学。难点是怎样才能让理解能力这么差的学生更好地去理解这则文言文形式的寓言故事的寓意并从中受到相应的启发和教育。如果上课时能把这两个问题处理好,那么其它问题就可以迎刃而解了。

教学目标

1、学会课文中的生字新词。

2、了解中国古代寓言的特点,渗透学寓言的方法

3、理解寓言故事的内容,感悟寓言故事的深刻寓意。.

4、通过说、问、演、练等活动,使学生在了解寓意的基础上受到教育。

教学重点和难点:

让学生理解寓言故事的寓意,并从中受到启发和教育。

教学过程:

一、复习成语,引入新课,揭示课题。

1、出示成语中的一些寓言故事成语,让生观察它们的特点。(它们都来源于寓言故事)。

师:寓言故事有什么特点呢?(故事短小,寓意深刻)

2、今天我们来学习一则寓言故事书,板书课题、出示课件(图)让生认识“矛”和“盾”。

二、初读课文,理解大意。

1、出示《自相矛盾》原文课件(带注解),学生看大屏幕自由读文。

2、教给学生学习寓言的方法并引导学生结合注释和文中插图说说寓言的大意。

三、精读课文,深入理解寓意。

1、自由读文并思考:这则寓言讲了一个什么故事?(师指名学生总结)

2、“其人弗能应也”是什么意思?课文中的场面可以用了一个什么词来描绘?(哑口无言),这个词又是什么意思?

3、那个人为什么会那样?请在课文中找出答案,并用原文回答。

生回答,师相机

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导学案(教科版)


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导学案(教科版)

课题

1、最后的常春藤叶

课时

第1课时

主备教师

教学目标

1、学习小说巧妙的构思技巧。

2、品味小说语言,感受其思想、艺术魅力,发展想象能力和审美能力。

3、体味欧?亨利式的结尾妙处。。

教学重点与难点

学习小说巧妙的构思技巧;掌握刻画人物的手法

教学准备及手段

多媒体课件

教学流程

一.学习目标:

1.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二.自学指导:

1.请同学们自由读教科书1-4页内容,

借助工具书解决不认识的字、词,读懂课文。

2.本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用简短精炼的语言概括叙述。

三.学生自学教师巡视:

四.检查学生自学效果:

1、学生速读课文,讲故事,按小说情节发展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要素将文章分为四个部分,并概括各部分的大意。

2、探讨情节特点,

3.出示生字,检查识字,指导写字。

五.学生讨论更正教师点拨:

六.当堂训练:

反思:

通过本节教学,这篇文章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加之教师的适当点拨,使学生掌握了字、词,及整体课文。

教科版(五年级下册)小学语文

课题

1、最后的常春藤叶

课时

第2课时

主备教师

教学目标

1、学习小说巧妙的构思技巧。

2.能认识建立精神的支点对人生的重要性;

3培养学生珍爱生命的意识和面临逆境勇于自救的精神。

教学重点与难点

学习小说巧妙的构思技巧;分析小说的人物形象。

教学准备及手段

多媒体课件

教学流程

一.学习目标:

1.在朗读和品读中感受文章准确、形象的语言,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2.在阅读小说的过程中赏析欧?亨利式结尾的特点。

二.自学指导:

1.快速读课文,画出你认为最感动的句子,再有声有色地朗读一遍。

2.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和同学交流。

三.学生自学教师巡视:

四.检查学生自学效果:

五.学生讨论更正教师点拨:

结束语

人生难免经历艰难痛苦,但是再苦再难也要坚强,心若在梦就在,天地之间还有真爱。信念与爱之于我们,犹如水之于花,阳光之于万物。

六.当堂训练:

反思:

本节课通过学生自己的读、悟,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学生们被课文中的人物所感动,说出了自己感动的话语。

教科版(五年级下册)小学语文

课题

2、古诗三首:《过故人庄》

课时

第1课时

主备教师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7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联系课文内容理解诗句的意思。

教学重点与难点

想像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教学准备及手段

多媒体课件

教学流程

一.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2、结合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情感

二.自学指导:

1.请同学们自由读教科书5-7页内容,借助工具书解决生字、新词。

2.读懂古诗!

3.思考:根据注释和联系上下文的理解说说诗意。

(15分钟后,相信聪明的你一定会有精彩的表现)

三.学生自学教师巡视:

师随机点击“资料”,老师搜集了一些资料可以帮助大家理解这首古诗。

四.检查学生自学效果:

(1)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2)读读背背你喜欢的句子。

(3)出示生字,检查识字,指导写字。

五.学生讨论,更正教师点拨:

六.当堂训练:

反思:

本课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阅读、分析,教师播放生动的课件,学生们积极性很高,教学效果好。

教科版(五年级下册)小学语文

课题

2、古诗三首:《客至》《游山西村》

课时

第2课时

主备教师

肖会芬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7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联系课文内容理解诗句的意思。

教学重点与难点

想像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教学准备及手段

多媒体课件

教学流程

一.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两首古诗

2、结合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情感

二.自学指导:

1.正确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边读边想象,在读中进入情境,在读中浮现画面,在读中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2.背诵古诗。

三.学生自学教师巡视:

四.检查学生自学效果:

 1、自由读,教师指导检查读诗情况. 2、个别读. 

3、组内读,并在组内说说自己是怎么理解的.遇到不会的字查字典. 

4再读诗,感语交流 

仔细读诗,试着用自己的话或自己喜欢的方式交流自己的感受. 

5.出示生字,检查识字,指导写字。

五.学生讨论,更正教师点拨:

重点理解: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意思

学习先抑后扬的写法:山重水复疑无路—抑柳暗花明又一村—扬 

六.当堂训练:

熟读成诵:采取小组竞赛,组内竞赛等不同方式背诵

反思:

学生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感悟读诗文,加深了对文章思想的体会;通过让学生配乐朗诵,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了朗读能力。

教科版(五年级下册)小学语文

课题

快乐读书屋修鞋姑娘

课时

1课时

主备教师

教学目标

1、从课文的情节叙述和人物描写中感受人物的品质,学习课文的写作方法

2、认识6个生字

教学重点与难点

抓住人物的语言、行动、心理,体会人物的品质,

学习课文的写作方法

教学准备及手段

多媒体课件

教学流程

一、学习目标

1、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

2、自由阅读课文,并回答出阅读提示中的问题。

二、自学指导

1、小组合作学习书中9—11页内容。

2、小组分段读课文,借助工具书解决生字、新词。

3、正确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边读边想象,在读中进入情境,在读中浮现画面,标记出自己最受感动的地方。

4、画出自己喜欢的好词好句。

三、学生自学师巡视

四、检查自学情况。

五、讨论、点拨(创设情境,角色转换)

作者态度为什么变化如此之大?默读“我”和姑娘对话部分,想象人物各自内心,他们有许多话没有直接说出来,你可以用自己的话表达出来,写在句子旁边。

师:诚信就在我们身边,一个约定,一个承诺,一个美好的心灵。我们的社会呼唤诚信,我们的生活更需要拥有美好心灵的人,让我们细心观察生活中的人和事,记录下感动我们的点点滴滴……

六、当堂训练

反思:

通过读、写、练,能加强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培养综合的能力。

教科版(五年级下册)小学语文

课题

快乐读书屋信箱里的花束

课时

1课时

主备教师

教学目标

1、了解娜塔娅主动帮助邮递员阿姨送信及给女教师送花的故事,培养学生助人为乐和关心他人的品质。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特别是文中人物的对话。

3、认识生学

教学重点与难点

理解阅读提示中的问题

教学准备及手段

多媒体课件

教学流程

一.学习目标:

1、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积累好词好句。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与同学分角色朗读课文。

3、通过本课的学习,培养自己助人为乐和关心他人的品质。

二.自学指导:

1、自学教材第12—13页内容:

(1)自由读课文,借助工具书解决生字、新词。

(2)思考:娜塔莎为什么要送花给女老师?这些鲜花包含着什么样的情感?

(3)正确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边读边想象,在读中进入情境,在读中浮现画面。

2、画出自己喜欢的好词好句。

三.学生自学教师巡视:

四.检查学生自学效果:

分组讨论,汇报讨论结果,全班交流。

五.训练:

反思:学生在活动中为贝贝的爱心深深感动,思想情操得到了提升。在读文本与读者之间互相理解、互相建构、互相拥有的过程,学生敞开心扉、倾注热情,与文本进行心灵的对话和情感的碰撞。

教科版(五年级下册)小学语文

课题

能说会写感动

课时

1课时

主备教师

教学目标

1、通过讲述、交流感人之事,激发学生追求友好、善良、淳朴、真诚等美好品质。

2、表达能做到有条理,突出重点;通过语言和表情打动、感染听众,能够尊重方,认真倾听并抓住要点。

教学重点与难点

表达能做到有条理,突出重点,能通过语言和表情打动、感染听众,能够尊重方,认真倾听并抓住要点。

教学准备及手段

多媒体课件

教学流程

激情导入,引入话题

可结合本单元主题和已经读过的四篇课文中人物的质朴纯真来导入话题

学习目标:

1、让我们在语言交流实践中,体会人与人之间的友好、善良、淳朴等美好品质。

2、能通过语言和表情打动、感染听众。

自学指导:

1、阅读教材14页阅读提示要求,明确说话的内容。

2、小组交流,充分练说。

3、分组合作,按照要求练习说话,相互学习,在倾听中补充自己的不足。

4、全班交流,相互评价,共同提高。

(相信认真的你一定会大声地、自信地表达出来并写下来)

当堂训练

学生自荐、互荐相结合,选出几个同学把自己观察到的景象和感受讲给大家听后写下来。

(比一比,看谁说得最好!)

反思:通过本课的教学,使学生不仅锻炼了语言表达能力,还培养了好的品

质,达到了思想教育的目的。

教科版(五年级下册)小学语文

课题

习作:写自己经历过的事情

课时

1课时

主备教师

教学目标

1、按照“写清楚事情的经过”和“表达出真情实感”的要求完成本次习作。

2、实事求是地评价自己的经历,客观反思,陶冶情操。

3、学习修改习作的方法,并锻炼自己修改习作。

教学重点与难点

写清楚事情的经过,表达出真情实感。能根据习作内容表达的需要,分段表述。

教学准备及手段

多媒体课件

教学流程

一、导语

同学们,从你懂事到今天,不如已经做了多少事。比如去游泳池戏水,去农村捉泥鳅,或去海边拾贝壳等等。今天,我们就来写一篇作文自已经历过的一件事。相信同学们一定能写好这篇作文。

二、写作目标:

1、按照“写清楚事情的经过”和“表达出真实情感”的要求完成本次习作。

2、实事求是地评价自己的经历,客观反思,陶冶情操。

三、写作指导:

1、认真研读教材15页习作要求。读一读,想一想:

(1)你准备写什么事情?确定什么题目?

(2)、写清楚时间、地点、人物和事情的发生、发展及结果。

(3)、突出事情的结果,把经过中人物的表现写具体(语言、行为、神态、心理等)。

(4)列提纲。动笔之前,你要想清楚: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什么。

2、完成习作。写完后要仔细阅读和修改。

四、当堂训练

1、读习作,师生评议。

2、修改习作。

3、抄写作文。

(相信聪明的你一定会交上满意的答卷)

反思:通过本次作文教学,大多数学生能有条理的叙述自己经历的事情,重点突出。但有部分学生叙述的语言不够精练,重点不突出,还需继续努力。

 

教科版(五年级下册)小学语文

课题

语文七色光一

课时

1课时

主备教师

教学目标

1、在字词的运用中,抓特点,找规律,培养语感。

2、积累相关的词语和名言,陶冶情操,培养好的品质。

3、在趣味练习中感受汉语的魅力和学语文的快乐。

教学重点与难点

在字词的运用中,抓特点,找规律,培养语感。

积累相关的词语和名言,陶冶情操,培养好的品质

教学准备及手段

多媒体课件

教学流程

一、出示学习目标

1、在字词的运用中,抓特点,找规律,培养语感。

2、积累相关的词语和名言。

3、在趣味练习中感受汉语的魅力和学语文的快乐。

二、出示自学指导

完成16页练的内容:学生读题,明确题目要求,根据要求完成

1、形近字辨别组词2、词语分类3、近义词辨析

三、学生自学师巡视

四、检查自学情况。

缘()崇()拄()湍()脱()皱()

椽()祟()柱()喘()悦()雏()

五、学生读16页的日积月累的内容,读一读,背一背,补充一些同类的词语

六、自读知识窗的内容《赤子之心》要求把孟子的话背下来。

孟子曰:“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也。”

七、独立完成动脑筋的内容,交流。把词语补充完整。小组合作编写类似的练习,看哪组编得好。

(真)才实学(诚)心诚意(才)貌双全(实)事求是(人)杰地灵(生)龙活虎(高)瞻远瞩(物)美价廉(德)才兼备

八、总结:

反思:通过读、写、练,能加强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培养综合的能力和技能。

教科版一年级语文下册《我所知道的祖国》教学设计


为了使每堂课能够顺利的进展,老师需要提前做好准备,让学生能够快速的明白这个知识点。从而在课堂上与学生更好的交流,如何才能编写一份比较全面的教案呢?小编特地为您收集整理“教科版一年级语文下册《我所知道的祖国》教学设计”,仅供您在工作和学习中参考。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引导学生按一定的顺序,能说出自己对祖国的认识。

能力目标

通过交流对祖国的认识,提高口语交际能力。

情感目标

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重点:

能说出自己对祖国的认识。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按一定的顺序,能说出自己对祖国的认识。

教学准备:

歌曲《歌唱祖国》、祖国美景图片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

1、请同学们说一说我们是哪国人?中国的全称是什么?

2、激发学生的兴趣,比一比谁知道的关于祖国的知识多。

二、引导学生交流

1、引导思考,自己对祖国的了解有多少。提醒学生注意按顺序表述。

2、同桌之间互相交流。

3、全班交流,并说出你是怎么知道的。

4、引导学生对其他学生的发言与老师一起归类整理。

5、教师出示课件,介绍有关祖国的其他情况,为学生的发言做补充。

三、情感升华

1、作为一名少先队员,怎样做才能为祖国增光添彩?

2、请同学们结合自己说一说,我们应该怎样做?(同桌互说)

3、指名汇报。

四、课堂总结

对祖国的热爱与尊敬可以表现在生活的每一件小事中,希望同学们多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为祖国增光,请同学们一起欣赏歌曲《歌唱祖国》。

《教科版五年级语文下册《我所了解的北京》教学设计》一文就此结束,希望能帮助您在小学教学中起到作用,如还需更多,请关注我们的“小学语文五年级教案”专题。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12215.html

更多

猜你喜欢

更多

最新更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