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的行为举止时刻影响着孩子,教师根据课堂内容编写教案是义不容辞的义务。教案的基本内容是新理念下的备课方式,那么,一份好的教案该怎么写呢?也许下面的“初中语文课文春教案”正合你意!为防遗忘,建议你收藏本页!
【教材简析】
第五单元的主题是:人生体验。所选文章或洋溢着浓浓的亲情,或是对崇高境界的解读,或是磊落坦荡胸怀的展示。学习这个单元的课文,在整体感悟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要注意语言的积累和写法的借鉴,并学习朗读和圈点勾画。
《散步》是一篇文字浅显、内容并不庞杂的文章,但是它意蕴丰富,耐人寻味。在600余字的短小篇幅内,情节简单而不乏起伏,人物着墨不多而风貌毕现,自有其摇曳的韵致。看似一泓清浅可人的涓涓细流,却有那悠悠不尽的人生哲理静静地闪着粼光。应该说,在纯自然状态的阅读中,让学生喜欢《散步》并不难,但想要真正理解《散步》就不那么容易,想要将《散步》中蕴涵的爱、责任感和对家庭对社会的使命感真正吸纳进自己的灵魂深处,并在以后的岁月里,逐渐内化为自己的个性气质,影响自己的人生取舍,则更难得。我希望将浅文深教,让学生自己的“悟”贯穿始终。在课堂上既有老师的点拨,又有同伴之间思想感情的碰撞;既有个性表达,又有探讨论辩;有品评、有分析、有静思、有聆听、有画面、有声响……所有的手段,都为促进学生自己的领悟开路,使这篇文质兼美的《散步》真正铭刻在学生的心里。
【学习目标】
1、能通过对课文有层次地朗读,进入角色,体会浓浓的亲情。
2、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学习课文巧妙的构思以及寓真挚的感情于质朴的语言之中的写法。
3、在阅读中理解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并懂得珍爱亲情。
【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进入角色朗读课文,品味揣摩语句。
教学难点:感悟文章蕴涵的亲情、责任感和象征意义。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
老师问同学们一个小问题:咱们班的同学有经常和父母一起散步的吗?请举手。(学生举手)
老师请学生谈谈和父母一起散步时有什么感受。
老师相机点评,并引出课题:散步是一种温馨幸福的家庭生活。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叙事散文——《散步》。
二、整体感知
1、作家莫怀戚一家三代人也去田野散步,看似一次平常的散步却有它的特别之处。请听录音,初步感知课文,然后回答:你觉得这是一个怎样的家庭?
和睦幸福、尊老爱幼
互敬互爱、尊老爱幼、融洽和睦的祖孙三代。
教法解读:在这个环节中,让学生初步了解文章内容,把握文章主旨,明确这是一个关于家庭的故事。
2、明确学习任务:我们将通过这样三个环节来学习(投影):
我们的阅读活动:理解文意、朗读课文、品味语言。
三、理解文意
师出示投影:
建议你这样理解文意:试着给文章再拟一个标题,并说明你的标题能够表示你读出了课文的味道。
学生思考,完成活动。然后师生交流。
教师的标题预设(屏幕投影)
如:三代同行: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
如:幸福的家庭 亲情无边
分歧 大路小路
责任 背起整个世界生命,生命 小事情深
选择 温馨瞬间
师小结:要说本文的标题,还是“散步”好:它简明,准确,含蓄,有情致,有画面感,有故事味。
教法解读:本设计在标题上做文章,意在整体把握课文内容,也是揣摩标题艺术,鼓励创意,学生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四、朗读课文
1、师:(出示投影)
建议你这样朗读课文:(1) 中速、深情地朗读课文,好像作者写完文章后欣赏自己的作品一样。(注意要面带笑容)
学生按要求进行朗读。
2、师:(投影)
(2)读好文中的波澜,好像你一个人在扮演着故事中的几个角色一样。
师解释一下“波澜”,学生按要求进行第二次朗读。
3、师:(投影)
(3) 朗读课文最后一段,好像你是带着深深的体会给人家作示范朗读一样。学生按要求进行第三次朗读。
4、师:现在请哪位同学来示范朗读,做一下小老师。(朗读交流)
5、师小结:要说这篇文章的朗读,主要要注意这样一些朗读的感觉:速度感,情节感,重音感,意味感。
教法解读:散文的语言不同于一般的文体的语言,语句优美,意境深邃。要想领会散文优美的意境,就要靠朗读。朗读是对文字的触摸,是对作品中生活气息的直接感受。本着这样一个宗旨,我设计了反复朗读这一环节。
五、品味语言
1、师:(出示投影)
建议大家这样来品味语言:自由读课文,采用圈点法划出自己最喜欢的句子,有感情地大声朗读出来,可动笔写写这些句子好在哪里?(学生活动)
2、师:把你的见解讲给你的同桌听一下。同桌交流。
3、师:把你的讲解讲给大家听。
可能有的句子:
(1)内容方面:
第一、写景的句子
——对南方初春田野的描写(第四段)
(通过初春秀色的描绘,表现了春天蓬勃的生机,暗示熬过了严冬的母亲将会获得新的活力)
——描写母亲所看到的小路远处的景物(第七段)
(这句话描绘了充满诗情画意的田园风光,揭示了“小路有意思”的内涵,点明了走小路的原因,展现了母亲充分理解孙儿愿望的内心世界。)
第二、传情的句子
——“母亲本不愿出来的……便去拿外套”
《散步》教学设计由教案吧收集及整理,转载请说明出处
(写出了母子二人的情态,母亲的老迈、顺从,儿子的诚恳、孝敬。“正因为如此”一句透露了“我”的文化修养。)
——“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
(这句话写母子关系,母亲明理,儿子孝顺,相映成趣)
第三、哲理性的句子
——儿子突然叫起来:“前面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
——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2)句式方面:
第四、对称的句式
(让学生自己找出来,体会它们的对称美,互相映衬,富有情趣)
——有的浓,有的淡。
____我和母亲在前面,我的妻子和儿子走在后面。
——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
——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
——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
《散步》教学设计
标签:人教版八年级语文教案,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散步》教学设计,
——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
——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也轻。
师小结:说到这篇文章语言的欣赏,我们可重点关注“句子”。要品味它们的造型美、用词美、情趣美、蕴意美。要感受到它们对我们心灵的熏陶。
教法解读:引导学生品味语言,这是理解散文的重要一环。通过这一设计,让同学揣摩作者怎样遣词造句,在体会文章人性美的基础上探寻语言美,并从中悟出一点道理来,今后自己作文,就会灵活运用。
六、结束语
在我们就要走出美文《散步》的时候 ,让我们一起深情地吟诵文中最后一段。
七、作业
父母和子女是亲情的最大拥有者,让我们拿起笔来,书写我们的家,书写我们的亲情。写出温馨,写出温暖,写出温情。
题目《 的爱》
教法解读:课内外结合,以外促内是学习语文的好方法。所以在这个环节教师要尽可能启发学生把发生在身边的亲情故事讲出来,要敢于披露真情实感。尽可能引导学生领会到“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尽可能让学生明白要珍惜亲情,懂得关爱家庭。让我们所有的家都永远充满着爱,永远洋溢着浓浓的亲情!
教学目标:
理解单元主题的含义
学习坚韧不拔、敢于牺牲、勇于创新等精神并深刻体会。
一、教学重点:学习坚韧不拔、敢于牺牲、勇于创新等精神。
二、教学难点:对表现人物幸福与坚强的词语或句子的理解。
三、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
1.交流你在阅读中遇到的生字。
2.交流文中你认为值得积累的词语和句子。
(二)理解单元主题的含义:敢于成为天下的先驱者
(三)导入
记得第一篇作文就是请大家写“美丽的梦”。有好多同学都描述了自己的宇航梦。今天让我们走出梦境,和宇航员、宇宙来一个亲密接触。
(四)《第一个登上月球的人》
1.这个人是谁?
(美国星际航行员阿姆斯特朗)
2.在阿姆斯特朗说的那么多话中,有一句话重复说了两遍,请大家找到并朗读。
⑴怎样理解“对一个人来说是一小步——对人类说来却是跳跃的一大步”这句话。
答:对于阿姆斯特朗来说,他迈出的只是一小步,但对于首次登月的人类(他的言行代表着人类)而言,这一步却是航天史上的一大飞跃。
⑵从阿姆斯特朗和奥尔德的介绍中,你是否对月球有了不少认识?请你结合文中内容谈谈。
⑶文中一共写了哪些人类宇航员之最?
答:阿姆斯特朗——第一个登上月球的人,第一个在月球上行走的人。人类有史以来第一次听到同类在月球上实地描述月球的环形山和岩石。
3.交流文中给你启示的句子。
(五)《悲壮的两小时》
1.朗读全文
2.从课题中你读到了什么?
(从悲壮一词中可以看出这可能是由于意外而引发的事故,从两小时一词看出这个故事发生的时间很短)
主人公科马洛夫为何而悲,为何而壮呢?(导入)
默读课文3——5小节,思考:
⑴科马洛夫为何见到亲人后显得很激动?
答:因为他知道两小时后,他将随着宇宙飞船一起坠毁。
⑵但他还是控制住了自己,你认为他是凭什么控制住自己的?
答:他凭借自己对祖国、对航天事业的高度责任感和对科学探索的执著精神控制住了自己的情感。
⑶科马洛夫为何要急促和坦然的讲述?两个词连用产生了怎样的表达效果?
答:表现他为人类宇航事业献身而无怨无悔的高尚品质。
⑷请找出他与亲人告别时的神情,分析当时他的心情。
⑸通过你的学习与认识,你认为科马洛夫是个怎样的人?(可以请学生到黑板上来写)
3.小结:
科马洛夫与“联盟一号”宇宙飞船都将坠毁,生死诀别,此为悲。他以祖国的利益为重,临危不惧,表现出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气节,此为壮。
(六)布置回家作业
【教学目标】
1、了解我国古代工艺美术的卓越成就;
2、学习总分总的结构形式、空间说明顺序。
3、积累文言词汇,理解课文的大意。
【教学重点】
1、积累文言词汇,解读课文内容。
2、了解结构形式,说明顺序。
【课时安排】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朗读、疏通文意、了解内容、把握结构。
〖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
我国的微型雕刻艺术有着悠久的历史,堪称一绝。
举两个例子:
1、三千多年前,甲骨上已刻下让我们今天用五倍放大镜才能识读的文字;
2、唐代,能在象牙笔杆上雕刻铁马云雕的将士行军路;
(屏幕欣赏《孙子兵法》竹筒微雕、鸡蛋微雕)
今天,我们要学的一篇古文《核舟记》,记录的就是我国古代微雕艺术,读来令人惊喜(屏幕显示课题)
二、题解(屏幕显示核舟形象)
核舟:根据课文内容,指的是用桃核雕刻成的小船
记:古代一种文体,可以记人和事,山川名胜,器物建筑,故又称杂记。
题意:介绍说明了用桃核雕刻成的小船。
三、识记下列词语的读音、字形
罔(wǎnɡ) 膝(xī) 褶(zhě) 髻(jì) 倚(yǐ)
戌(xū) 篆(zhuàn) 八分有(yòu) 奇(jī)
诎右臂支船(qū)
四、听录音范读,学生朗读课文
五、理清文章结构
提问:按照作者的写作思路,全文的结构是怎样的?
明确:结构形式:总分总
(第1段) (第2~5段) (第6段)
六、疏通文意,理解主要内容(本课时讲解分析前两段)
具体方法:请学生参照注释和老师的提示,让他们互相讨论,然后分别讲解各自然段的大意,最后老师释疑并明确意思。
第1段(总说):
1、重要词语:⑴ 奇巧;⑵ 为;⑶ 罔不因势象形;⑷ 尝:曾经;
⑸ 贻;⑹ 核舟一:用桃核刻成的小船。
2、根据以上词语,学生讨论译出大意,老师再明确意思。
3、概括文段大意:介绍王叔远在雕刻技术上的卓越成就,指出雕刻品核舟的主题。
4、朗读:
第2~5段(分说)
提问:根据方位词语,这几段按什么顺序介绍核舟?各段介绍的重点是什么?
明确:
⑴ 空间顺序;
⑵ 各段介绍的重点:
第2段(船的结构)第3段(船头游览者苏轼、鲁直、佛印)第4段(船尾舟子二人) 第5段(船的顶部,题名、篆章)
疏通第2段文意:
具体方法:同第1段相似。
1、指出重要词语。
2、学生讨论后讲解大意,老师再明确。
3、概括出文段大意。
明确:
第2段:介绍核舟的大小和格局。
4、朗读。
七、布置作业
1、朗读全文,并背诵第2段。
2、完成阅读思考题。
〖结构图示
概说核舟之奇巧,引出由来(第1段)
船体设计的大小、格局(第2段)
核舟记 详述核舟之精妙 船中人物的神态、动作(第3、4段)
船背技师的题款、着色(第5段)
总括核舟,发出赞叹(第6段)
##结束一、教学目标
1、能正确朗读课文,疏通文意。
2、学习文章借景抒情的写法,提高学生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
3、理解作者在贬谪期间孤独悲凉的心境。
2、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已系统的学习了三个单元的文言文,已有一定的文言知识的积累,能借助注释和一定的文言知识初步读懂课文。学生对文言文的分析和理解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能力。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不是很浓厚,在教学文言文时注意培养学生的兴趣。
3、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学习文章借景抒情的写法,提高学生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
教学难点:理解作者在贬谪期间孤独悲凉的心境。
4教学过程
1、导入
美丽的大自然带给我们身心的愉悦与奇妙的体验,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往往会使我们放松心情,排遣掉心中的郁闷,流连其中,乐而忘返,林语堂有云:山水是地上的文章,文章是纸上的山水,今天,老师就带大家踏着唐代文学家柳宗元的足迹,浏览小石潭,赏美景,品柳宗元在山水间寄寓着怎样的情感?〔板书,课题〕
2、出示学习目标:
能正确朗读课文,疏通文意。
学习文章借景抒情的写法,提高学生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
理解作者在贬谪期间孤独悲凉的心境
回顾全文,检查复习
走进小石潭,我来读一读
师:让我们一起来朗读文章,感悟作者的感情。
首先来朗读课文,注意生辟字的音。
个别读。
齐读生字词。〔要求读准字音,读准节奏。〕
2、走进小石潭,我来译一译
〔师:文言文不仅要读准音,还要释准意。〕
要求:翻译句子时字字落实,语句流畅,注意重点词。
请个别学生来疏通。
检查个别字词掌握情况。
二、走进小石潭,我来写一写。
这是一篇游记散文,课文按照浏览顺序来写,请你按课文内容用小标题的形式疏理出作者的写作顺序!
发现小石潭→潭中景物→小潭源流→潭中气势→记录同游人
如果让你用一个字来形容小石潭,你会用哪一个字?
请以“小石潭真〔 〕”为题,用描述性的语言写出你对小石潭的印象,字数在100字左右。
教师点评:
刚才,同学们通过写小石潭充分展示了小石潭的清、静、绿、美、假如你现在就坐在小石潭边,你会有什么感受呢?
三、走进小石潭 ,我来说一说。
1、在幽静的小石潭边,我们都会感受到心旷神怡,流连忘返,而柳宗元在小石潭边又有什么感受?为什么他会有这样的感受?
学生自读课文,句画出与作者心境有关的词语及与心境相关的有关景物描写的语句。
师:引导学生注意,文中主要写了哪些景物?怎么写的?体现了景物的什么特点?
提示:
水——清: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皆若空游无所依,目光不撤,影布石上。
石——奇,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屹为堪为岩
树——笼,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鱼——欢,依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板书,水,石,树,鱼〕
学生讨论, 师小结:小石潭——幽深冷寂,孤凄悲凉,〔板书:景物特点,幽凉冷寂〕作者感受:孤凄悲凉。〕
师:作者当时的境遇,柳宗元参与政治改革,失败后被贬职,心中愤懑难平,试图借助出水来排解自己的抑郁之情,美丽的自然景物曾使他暂时忘记愁苦,但这种快乐终究是暂时的,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发,忧伤悲凉的心情又不由自主地流露出来。〔多媒体展示:小石潭:幽深冷寂——被贬的柳宗元孤凄悲凉触景抒情,接景抒情,寓情于景,形似写景实则写情〕
2、通过大家的讨论,我们感受到了小石潭的幽深冷寂和柳宗元的孤凄悲凉,这时假如你就在柳宗元的身边,作为柳宗元一路去游玩的朋友,你会怎样劝慰他呢?(多媒体展示文字,走进柳宗元——柳宗元,我想对你说……)
可以引导学生用上一些励志的名句,如:有志者,事竟成。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韧不拔之志等。
四、走进文章,我来品一品。
(1)在本文中,作者从不同角度描绘了小石潭的各种景物,着意渲染了幽深冷寂的气氛,借景抒发了自己在贬官失意的孤凄悲凉的情感,全文不足200字,却清晰地记叙了作者出行、游览、返回的全过程,描述写生动,细致入微,充满诗情画意,下面我们就走进文章,品味文章的优美意境,今天,我给大家提供一个舞台,希望你尽情展示,记住一句话: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
提示:
1、品词语。
找出精妙词,以“我认为 词(字)用得好,写出了 ”为话题发言。
2、品句子。
找出精彩之句,以“我认为 句美,写出了 ”为话题发言。
3、品情感。
以“我从文中 处,领会出作者 的心情”为题发言。
4、品写法。
从写景的角度、方法方面自由发言,老师可先做示范(板书:寓情于景)
(2)总结全文,激发兴趣。
柳宗元的山水游记是游记散文中的杰作,而《小石潭记》更是历代传诵的散文名篇,小石潭人迹罕至,凄清幽静,作者以简练的文笔,抓住景物特点生动细致的写景状物,文章出慢了诗情画意,情景交融,寄托了作者孤凄悲凉的感情,柳宗元的游记,就是这样——借景抒情,写景寓情,他的《永州八记》值得一读。
这节课虽结束,但对古诗文的学习仅是个开始,相信通过你的学习,你一定会成为一个才华横溢的文人。
五、布置作业,我来练一练。
我来练一练——你曾经游历过那些地方,哪些景物曾触动过你的心弦?(请运用自己学到过的写作方法,写一篇写景短文,要写出景物特点和自己的感受)
提示写法:借景抒情、动静结合、侧面描写、抓住景物特点等。
教学目标
1.通过本次习作指导,教会学生“表现人物的精神世界”的方法。
2.体会细节描写对于塑造人物的特殊表达效果。
3.培养学生养成善于观察、善于发现、善于积累的习惯,并鼓励学生将观察到的信息有创意地表达出来。
教学重点
1.教会学生“抓住细节描写人物”的方法。
2.有创意地表达,通过恰当的写作手法和表达方式反映人物个性。
教学过程:
导入
大千世界,人海茫茫。走在大街上,人们步履匆匆,擦肩而过,一张张鲜活的面孔如花瓣一般,在我们的面前闪过。那么如何将一张张表情各异的面孔定格,化作永恒的一瞬呢?画家可以用颜料去画,摄影师可以用相机去拍,而我们所能做的,就是用手中的笔去描绘。俗语说:“画龙画虎难画骨。”意思是说,无论画人还是画虎,要画出虎和人的外形是比较容易的,但要画出虎和人的内在精神却不太容易。那么,如何才能将人物刻画得栩栩如生呢?
以“我的好朋友”为题,写一篇以记人为主的,不少于200字。
写作指导
一、抓住典型细节表现人物的精神风貌
细节描写,是指抓住生活中细微而又具体的典型情节,加以生动细致的描绘,它具体渗透在对人物、景物或场面的描写之中。细节,指人物、景物、事件等表现对象的富有特色的细枝末节。它是记叙文情节的基本构成单位。细节描写中,主要抓住肖像、心理、动作、语言、神态细节进行描述。
1.肖像细节描写。
照片激趣:你觉得照片上的老人的身份是什么?你为什么认为是这样的?
〔明确〕 肖像描写的作用不止在于画出这个人的外部面貌,更是为了以形传神,通过人物的外部特征揭示性格特点(表现人物的身份、性格和生活际遇)。
课文范例:(作家笔下人物猜测)
(1)外貌描写
黄里带白的脸,瘦得教人担心;头上直竖着寸把长的头发;牙黄羽纱的长衫;隶体“一”字的胡须;左手捏着一支黄色烟嘴,安烟的一头已经熏黑了。
〔明确〕 鲁迅 身体瘦弱、精神矍铄、意志顽强。
(2)她微笑的时候,那黑得像黑樱桃的眼珠儿睁得圆圆的,闪出一种难以形容的愉快的光芒,在笑容里,快活地露出坚固的雪白的牙齿。虽然黑黑的,两颊有许多皱纹,但整个面孔仍然显得年轻,明朗。
〔明确〕 外祖母 开朗的性格,年轻、明朗的心态。
〔明确〕 成功的肖像描写是理解人物性格的一把钥匙。
2.语言细节描写。
老舍说:“对话就是人物的性格等等的自我介绍。”语言描写是对人物独白和对话的描写,俗话说言如其人,又说言为心声,什么人说什么话。我们也常说,对一个人要听其言观其行,说的就是一个人的语言能够反映一个人的精神世界。
3.行动细节描写。
行动描写是表现人物的重要手段,能够淋漓尽致地展示个性形象,而且引人入胜。年轻人之所以喜欢看武打小说,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动作吸引人。《水浒》中的主要人物性格各异,主要是作者对他们进行了各具特点的行动描写。
4.心理细节描写。
心理活动能够反映人物的性格,能够把人物的内心世界展现在读者面前。要设身处地地推测人物的内心所想,把自己当作具有所写人物的个性特征的“他”。只有把人物的心理活动写得细腻而真切、生动而传神,才能突出人物的精神世界。
示例:整个晚上,女孩都在想着向家里要钱的事儿。最终,女孩也没提要买黄纱巾的事,并发誓永远不提这件事。家里不富裕,女孩知道。“孩子,送给你吧,收下,你围上它肯定好看。”女孩一愣,“不能!那样我会很难受,比得不到它还难受。”女孩跑开了。
小组内交流体会感受。
正是惟妙惟肖的心理描写,让我们看到了两颗美丽心灵的跳动,感到了一种人与人之间互相理解、互相抚慰的温馨之情。
二、借助一些写作手法加以突出、强调
常见写作方法、表现手法:
联想、想象、象征(托物言志)、比较、对比、衬托、反衬、烘托、以小见大、借景抒情(情景交融)、伏笔和铺垫、前后照应(呼应)、正面(侧面)描写、抑扬(欲扬先抑、欲抑先扬)。
1.对比。把两种对应的事物对照比较,使形象更鲜明,感受更强烈。
(1)运用对比手法描写人物,刻画性格。
如契诃夫的《变色龙》,写警官奥楚蔑洛夫在处理一只狗咬伤工匠赫留金的事故中,其态度在顷刻间变了四次,反复再三,前后判若两人。这里通过主人公自己前后不同态度的对比,鲜明地刻画了其“变色龙”的性格。
再如莫泊桑《我的叔叔于勒》中,通过菲利浦夫妇对于勒态度前后不同的对比,揭示出他们自私、庸俗、贪婪、冷酷的性格特征;再如《故乡》里中年闰土和少年闰土的对比;再如《范进中举》中胡屠户对范进中举前后态度的对比。
(2)运用对比手法,描摹景物,抒发感情。
如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前边描写了百草园景色,这是一片生机盎然的自由天地,少年“我”的欣喜之情跃然纸上,这里的景物描写与充满枯燥乏味气息的“三味书屋”形成了鲜明对比,“我”对“三味书屋”的厌倦之情也自然流露出来。
2.衬托。以一些次要事物为陪衬来突出某一主要事物,常与对比一起运用。人们常说的“万绿丛中一点红”“众星捧月”,就是衬托。
(1)用其他人物衬托主要人物。如《藤野先生》中用日本“爱国青年”的无理挑衅来反衬藤野先生的正直热忱、毫无民族偏见;《花的话》中用月下比美的众花来对比衬托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二月兰;再如《爱莲说》。
(2)用景物描写来衬托人物性格或事件意义。如《故乡》开头描绘了荒凉萧索的村景,十分贴切地衬托了“我”的悲凉心情。
3.铺垫。在主要人物、事件高潮出现之前,对环境、情绪、气氛等所做的描写,借以造成一种“山雨欲来风满楼”的艺术效果。
如《荔枝蜜》采用了层层铺垫的写法。写荔枝林的茂盛,是为蜜蜂提供一个很好的生活环境;写荔枝蜜的甜香,是为下文赞颂蜜蜂做铺垫;写蜜蜂的辛劳,又是为赞颂劳动人民做铺垫。
再如《麦琪的礼物》中插叙了对德拉的头发、杰姆的金表的叙写,为后文写杰姆夫妇毅然舍弃如此珍贵、心爱的东西做铺垫,以凸现双方深挚的爱情。
4.伏笔、照应。
(1)伏笔,实际上是一种交代,对将要出现的事件作暗示,为情节发展做铺垫。埋下伏笔后,后边一定要有照应。
如《故乡》中,“我”刚回到故乡时,母亲说:“还有闰土,他每到我家来时,总问起你,很想见你一面。我已经将你到家的大约日期通知他,他也许就要来了。”这是一处伏笔,不仅点明了闰土和“我”的关系,而且暗示“我”将要与闰土见面,使后面闰土的出场十分自然。
(2)照应,是前后内容上的关照呼应。方式主要有与伏笔照应、与开头或题目照应、反复照应等。照应得好,可使结构严谨细密,主题更加鲜明强烈。
如《背影》一文中四次写“背影”,三次写“流泪”,反复照应,感情抒发一次比一次强烈,滚滚热泪既表达了儿子的情感,又衬托出背影形象的感人,这篇是情与泪的结晶!
5.象征。把抽象的思想感情用某一特定的具体事物来表现,使之形象化,使所要表达的意思更为含蓄、深刻,即“寓理于物”。
如冰心的《小橘灯》中的小橘灯象征着光明和胜利,象征着小姑娘镇定、勇敢、乐观的精神。
如茅盾的《白杨礼赞》,细致描写了黄土高原上白杨树枝干笔直、叶子片片向上的形象,表现了它的倔强、挺立、不屈不挠,从而象征了华北农民质朴、严肃、坚强不屈、力求上进的精神和意志。
再如高尔基的散文诗《海燕》,用象征手法构思全文,赋予高傲飞翔的海燕以革命先驱者的象征意义,使作品意义更深远。
6.夸张。一种故意“言过其实”的形象化手法,可以突出人物形象,强化感情。
如《三国演义》中写张飞的肖像:“身长八尺,豹头环眼,燕颔虎须,声若巨雷,势如奔马。”这种夸张的描写,突出了张飞粗直勇猛的特点。
再如童话《皇帝的新装》中对皇帝形象的塑造,也采用了夸张手法,辛辣地讽刺了统治阶级的愚蠢。
另外,记叙文中常用的表现手法还有悬念手法(《枣核》)、抑扬手法(《荔枝蜜》)等,使情节曲折有致,引人入胜。
三、借助一些抒情议论的句子,对人物的精神品质作点睛式的概括
1.记叙文中的议论
记叙文中的议论,就是作者在记叙文中对所记叙的事物发表的意见、主张或看法。在记叙文中恰当地使用议论,可以揭示客观事物的本质,使感性的知识上升到理性,使的主题更加鲜明、深刻。以下从三个方面具体谈一谈它们的作用。
(1)议论在记叙文的开头的作用。
这种议论起着总领全文、点明中心、引出下文的作用。
(2)议论在记叙文的结尾的作用。
这种议论一般是深化的主题思想,点明和加深所叙之事的意义,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如《走一步,再走一步》,如果去掉后一部分的议论,的主题就得不到深化,中心就得不到明确,更表现不出“我”从中悟出的生活哲理。
再如《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结尾说:他,是口的巨人。他,是行的高标。这两句议论就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有的议论用在记叙文的结尾,是为了呼应开头,使结构严谨。
有的议论用在记叙文的结尾,既是对全文的总结,发出号召,又是点明或深化中心思想。如《第一次真好》。
(3)议论在记叙文中间的作用。
记叙文以记叙为主,然而若能在记叙中恰当地穿插议论,会使锦上添花。
如《行道树》全文中穿插了不少议论,自然地引发了对生命价值的思考,对奉献精神的礼赞。
在记叙文的段与段中间穿插议论,起着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如《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中“做了再说,做了不说,这仅是闻一多先生的一个方面,——作为学者的方面。
闻一多先生还有另外一个方面,——作为革命家的方面。
这个方面,情况就迥乎不同,而且一反既往了。”
这段文字就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2.抒情在记叙文中的作用
(1)抒情用在写人、叙事、写景散文的开头,能使充满抒情色彩。
(2)在记叙、描写中穿插几点抒情,有助于理解、理清作品的思路,增强意蕴。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Ade,我的蟋蟀们!Ade,我的覆盆子们和木莲们!”《春》的结尾部分:春天像……春天像……春天像……
情感的表达分为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直接抒情”即不加掩饰,直抒胸臆。“间接抒情”往往要化虚为实,不言情而言他,却又处处含情,隐而不发,在字里行间真情流动,往往有动人的艺术效果,这样的感情也往往更为真挚动人。
思路点拨
以“我的好朋友”为例,进行思路点拨。
第一:首先确定好朋友的性格、精神或气质,运用议论的语句加以概括。
第二:抓住人物的典型细节来表现人物的特征。人物肖像必须符合年龄、性格特征,典型事例必须体现精神品质。要选取最能反映人物身份与性格的特征,捕捉最能表现人物内心情感与个性特征的瞬间画面,而不要面面俱到。
第三:精选写作手法,表现人物的思想本质和性格特征。
1.善用修辞。如果能适当运用一些形容词、确切的比喻和适当的夸张来写人物,会使人物更鲜明生动。
2.正、侧面描写相结合。
例如:小菊今年已经十四岁了,但是她的身体长得不高,手臂依然那么细小,颧骨照旧凸出,十个指头像细细的竹枝,仿佛一扭就会断似的;因为她十分消瘦,所以看起来她的身体轻飘飘的。
3.对比(环境背景)。
例如:少年闰土是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我”第一次和他见面,闰土“正在厨房里,紫色的圆脸,头戴一顶小毡帽,颈上套一个明晃晃的银项圈”。二十年后,“我”回到故乡,再见闰土时,他“先前的紫色的圆脸,已经变作灰黄,而且加上了很深的皱纹”“他头上是一顶破毡帽,身上只一件极薄的棉衣,浑身瑟缩着”“那手也不是我所记得的红活圆实的手,却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这便是少年闺土和中年闰土的对比,有了对比,人物的各种特点便更加鲜明。
4.先抑后扬。
举例:先写朋友是如何令你烦恼,而后通过某件事突然让你明白朋友的热心肠等。
佳作赏析
这样的人让我尊敬
高尚,是支持人生的力量!是坚守承诺的信念!是人性的基石!我觉得我的奶奶就拥有这些美好品质。她助人为乐、与人为善、对人友好!(议论总领全文,点明中心,概括人物的精神品质)
我的奶奶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农民,她有一头花白的头发,乌黑的眉毛下面是一双炯炯有神的眼睛,个不高,身体微胖。她总是忙忙碌碌,不是喂鸡就是浇树,一刻也不休息。(外貌描写符合农民的特征,反映人物的朴实。)
奶奶家屋后有几棵杏数,杏子熟时她总是把杏摘下来很热情地送给邻居吃,所以邻里关系很好。(典型的生活细节反映奶奶“与人友善”。)有一年冬天,我到奶奶家去玩,奶奶正织着一件毛衣。我想奶奶的毛衣并不少,为什么还要织毛衣呢?一问我才知道原来奶奶在为邻居织毛衣。奶奶说:“邻居小芳要去读大学啦!亲手织一件毛衣送她!礼轻情意重吗!乖孙女,你也要好好学习,奶奶也给你织一件!”奶奶织完毛衣后又往袖子里塞了三百块钱,说,“邻居家挺困难的,供个孩子上学不容易。这钱希望能帮上一点忙!”这就是我的奶奶,乐于助人的好奶奶。(此段详略得当,反映奶奶助人为乐、与人友善的品质,照应第一自然段。)
奶奶很“小气”,妈妈给她买的新衣服她舍不得穿,买的新助听器她舍不得戴,买的新手机她舍不得用。奶奶还总说:“我一个乡下老太太还用什么新手机?”奶奶的衣服裤子坏了她也舍不得扔。奶奶也很“大方”。四川地震时奶奶把平时省吃俭用攒下的30000块钱全捐啦,这虽然不是一个大数字,但对奶奶来讲,多捐一块钱,都能挽救一个生命!奶奶还经常捐钱给福利院,她说:“孩子就是祖国的花朵,要精心培育这些花朵!”还有一次,乡村修路,村长让能出钱的出钱,能出力的出力。奶奶不仅捐钱,还号召年轻的小伙子为乡村出力,这样大的工程竟然只用一个月就修好啦!大家乐得合不拢嘴!村长给奶奶颁发了“最勤劳村民”的锦旗。奶奶却说:“这是我应该做的,我们每个人都应该为家乡做出贡献!”这样朴素的话却包含着深刻的道理!奶奶,我该有多么爱您哪!(此段运用对比的手法,赞扬了奶奶对自己勤俭节约、对社会对他人却慷慨大方的优秀品质,有力地表现了中心。)
奶奶,你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农民,但爱家乡、乐于助人的精神多么感人!我爱我的奶奶!(直接抒情,对奶奶骨子里的优秀品质进行赞美,并表明奶奶是“我们”学习的榜样,深化了中心。)
【点评】
本文优点之一,入题简洁。第一句话就直奔人物品质,从助人为乐、与人为善、对人友好三个方面高度概括了人物的品质。
优点之二,围绕中心选材,人物特点非常鲜明。小作者围绕奶奶为升学的邻居小芳、为四川地震、为家乡修路所给予的温暖与支持等几件事,反映了人物的优秀品质。
优点之三,运用典型的肖像、语言、动作描写,体现了人物的优秀品质,符合人物的性格特点。
优点之四,运用对比手法描写人物、刻画性格,使形象更鲜明,感受更强烈。
学习目标:
1.了解太空生活,感受宇航员的探索、牺牲精神。
2.巩固实践所学的读书方法。
重点、难点:
重点:学习文章采用“总—分—总”的结构。
难点:学习课文情况叙述与事理解说紧密结合的写法。
教学设想:
1.课前阅读、观看一些有关航天的书籍影视,了解太空知识。
推荐书目:
①《太空漂流记》(海南出版社、三环出版社20xx年版)杰瑞·M.利宁杰,美国宇航员
《奔向太空》科学普及出版社
《飞向人马座》科幻小说郑文光
《从地球到月球》《环绕月球》《太阳系历险记》科幻小说儒勒·凡尔纳
②网络资源:
③影视资源:
《太空站实录》
2.课前预习课文,扫除字词障碍,总体感知课文。
3.学习方法:运用合作方式,多搜集资料,自主探究;注重将读书方法用于阅读实践。
4.学具准备:
多媒体网络教室,实物投影仪
5.学习时数:一课时
学习过程:
第一块:导入新课,交流知识。
师:当我们遥望夜空,总不免要想月球是什么样子的?有嫦娥、吴刚、玉兔、桂花树吗?那茫茫的银河中有牵牛、织女吗?地球上的人类文明是不是一种偶然?浩瀚的宇宙中还有没有其它文明?有没有人类的朋友?从古至今,地球上的人类从没有停止过探寻!下面请大家交流一下课前所所搜集的太空及航天方面的知识,初中二年级语文教案《二十七在太空中理家 教案(苏教版八年级上)》。
第二块:整体感知,总体把握。
师:提到理家,同学们往往就会想到“衣食住行”,那么在太空中理家又是指理哪些呢?
生:阅读、思考,发表观点。
师组织交流评价,并结合学生讨论板书:跑步长高穿衣洗漱睡觉)
第三块:现场采访,再现情景。
师:现在同学们请将自己当作宇航员,选择一个你感兴趣的太空生活片断给大家作现场介绍。
生:为进入角色认真研读课文,先小组讲解,再班级交流。
生:介绍生活片断
师:聆听,组织交流评价
第四块:实践巩固读书方法。
师:复习提问相关的读书方法,引导学生自由阅读课文,注意根据投影要求圈点勾画。
投影:1.第5—9节分别介绍了太空跑步活动的哪几方面内容?
2.划出解说某种活动的意义及进行某种活动与地球上进行同一活动的不同之处与难处的语句。
3.划出体现太空探险者的奉献精神和牺牲精神词句。
生:阅读、圈点勾画
师:组织交流(引导同学圈点勾画的注意点,并作板书)生:交流、评价
师:一位科学家这样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发现一个真理更重要。现在请大家在阅读文章时,注意能根据文章进行质疑。
生:讨论、提出问题
师:同学互相解答问题,组织交流评价(主要依据问题的价值性等)
生:解答、交流、评价
第五块:发展延伸
师:播放美国“哥伦比亚号”升空爆炸的录像
生:观看视频
师:结合录像、及课文最后“我们毕竟是在前线的冒险者。我们忙得根本无暇顾及自己看上去怎样或者闻起来怎样。”试以“宇航员精神”为话题发表自己的感想。
生:小组讨论
师:引导学生交流评价生:交流评价。
第六块:回顾小结,布置作业
吃饭、跑步、洗漱、睡觉这些在地球上最再平常不过的,但在太空失重的情况下,一切就都与地球上不同了,能够大太空中吃饭、跑步、洗漱、睡觉是太空遨游的需要,是星际旅行的需要,是人类向其他行星发展的需要,让我们学习宇航员身上的探索、奉献和牺牲精神,努力学习,争取在以后的航天方面飞得更远!
作业:
话题作文:以“人类的飞天梦”为话题作文,字数400字左右。
板书设计:
跑步(方式、作用、感受)
长高(长—不长)
总体概括穿衣(艰苦)总感受(探索、牺牲精神)
洗漱(洗澡、洗发、刷牙、刮胡子)
睡觉(头脚倒置)
总分写(叙述与说理结合)总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熟读课文,能复述故事情节,理清思路,找出文中的主要矛盾冲突。学习本文运用心理描写,通过展示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来塑造人物形象的写法。
2.情感与态度目标:理解作者以心声为标题的深刻含义,培养爱心和平等待人的美好品质。
重点与难点
本文重点是弄清心声含义,在熟识小说情节的基础上,分析小说人物形象进行归纳。小说在塑造人物时主要运用心理描写,这是本课的难点;初次接触小说,侧重引导他们体会心理描写的特点和作用。
教学过程:
一、自主预习,情景导入
活动设计:
1、看标题,猜猜文章的内容,你想到了什么?
2、学生采用默读,迅速浏览课文,提取小说的主要情节,理清文脉。
3、学生自查工具书和资料,借助已有知识,在书本上圈点批注。
4、标记自己的疑惑处(点)。
说明:引导学生从自己观察到的生活现象、自己的阅读体验,日常经历入手,拉近了学生与文本、与作者之间的距离。作为一篇儿童小说,同龄人也易于引起共鸣。学生自己圈点批注既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又勾起了学生对已有知识的回忆。
二、整体感知,朗读初通
活动设计:全班同学就自己个人的批注交流自学所得,可从小说的文体特点、主要内容及作者的情感、作者的写作思路、叙事的顺序(线索),甚至文中人物及主要人物的性格、作品描写人物的方法、读者自己的态度及文学作品的语言特色等方面作初步的、概括的描述。发言要求语言简洁明确,概括性强,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尽情交流。
说明:这一环节意在引导学生善于提取信息,培养语感,为学生提供一次展示的机会,就学生自己独立初读文本的最直观的、最直接的、最原始的印象,最切身的体验来交流。以相互印证、修正、补充和启发,让学生感受自学的力量和快乐,也有利于教师掌握本班学情。(即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的深度和广度,他们关注的焦点等。)
三、揣摩品味,融会贯通
对作品中感人的情景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独特感受,真情体验。
活动设计:
1、按时间顺序,二人相互复述故事,理清故事情节(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2、弄清小说主要塑造的李京京和程老师两个典型的人物形象。
3、比较京京与万卡之间的相同之处,结合京京的家庭背景和经历,理解京京的心声、京京的情感。(对朗读的执着,对爷爷的思念,对理解的渴望,对本真的向往。)
4、找出并有感情地读出最打动你的情景或文字,谈谈自己动心、动情的理由(激励学生展开联想、发挥想象,理解文本,包括本文所揭示的教育问题,社会问题。)相机点拨心理描写;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相结合及插叙等。
5、你想对文中人物表露自己的心声吗?把你最想对他们说的说出来吧。
说明:小说中错综复杂的矛盾冲突推动了小说情节的跃进,鲜活生动的人物形象给小说带来更强的感染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累,在体验、品味、感悟之中有效挖掘文本,要求给学生正确导向的同时,给学生发表言论的空间,并让学生在阅读中寻找写作体验,实现读写有机结合。
四、质疑探究,获取新知
问题估测:
1、主要人物是李京京和程老师,写其他人物有何作用?(如爷爷、妮儿、赵小桢等)
2、京京的心声到底该如何理解?
3、假如你是京京,为渲泻情感的读书请求遭拒后你会怎样做?如果你是京京的同学,你又会怎样做?
4、你认为怎样才能声情并茂地读好书?
5、你喜欢程老师吗?为什么?你更希望自己的老师是怎样的?
说明:本环节主要以答记者问的形式,深入理解作品的感情倾向,能联系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注重学生思维品质和情感状态的展示,让学生在学中生疑,在疑中更进,师生同气相投,让学生的真情体验,自主意识,探究欲望达到高潮,更深层次激发学生展开多角度对话,深入理解文本、作者、甚至自己。
五、拓展创新,触类旁通
活动设计:以《心声》为题,用文字表露属于你心灵深处的珍藏。
说明:从生活出发,再回到生活,从课内走向课外,从文本走向自身,加深了学生的情感体验,并给他们一个尽情倾诉的机会,尽情渲泻自己,并内化为前进的动力,有利于学生美好心灵的健康成长。
六、小结收获,积累提高
活动设计:
1、谈自己的阅读感受( 知识积累,情感体验)。
2、学习方法、学习兴趣、学习习惯等的收获。
说明:学生自身的生活积累、学习积累是语文课永远鲜活的源泉。启发学生不断搜集、整理知识、方法和经验,并用于阅读和写作的实践中,就能不断提升自己的语文素养,使自己得到长足发展。
......
【教学目标】
1.结合本单元学习的课文,引导学生了解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这两种抒情方式。理解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的表达效果。
2.引导启发学生把握好抒情的度,学习基本的抒情方法。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在情感体验的基础上,理解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的表达效果。
【教学难点】
启发学生把握好抒情的度,学习基本的抒情方法。
【教学过程】
一、体会抒情之美。
⑴简介抒情的表达方式。
⑵比较本单元课文抒情句的运用。体会抒情的作用,导入课题。
二、归纳抒情之法。
1.比较讨论:我们要抒发怎样的情感?
(1)真实的情感;
(2)独特的情感。
2.向名家取经:我们可以怎样抒发情感?
⑴分析名家名作中包含情感的语句,分析理解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的作用:
直接抒情也即直抒胸臆,是指在记叙、描写的基础上,在感情达到炽热的程度时,直截了当地把内心的感情抒发、倾吐出来,抒情的效果强烈,鲜明。
间接抒情是指作者的感情渗透在叙述、描写、议论中,感情同写人、叙事、写景、状物融合在一起,这种感情的抒发是渗透在文章的字里行间的,含而不露,委婉动人,耐人寻味。
⑵比较归纳,学习抒情的方法。
分别给出含有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语句的文段资料,学生讨论分析其中手法运用的特点。
①直接抒情的具体方法例举:
直抒胸臆(内心独白)变换人称(第二人称)
②间接抒情的具体方法例举:
借景抒情(融情于景)托物言志(融情于物);
三、比较抒情之度
1.例文比较,体会抒情之度。
明确:所谓“恰当书法”,一是指要把握好抒情的度,二是指要选择好抒情的方法。
2.问题引导,学习恰当抒情。
⑴把握好抒情的度;
⑵选择好抒情的方法。
明确:恰当地抒发情感,前提是对情感要有深刻的体验和细致的揣摩。对情感的回味,可以促发与原初情感相似的体验和感受;通过反复体验,能将情感本身的意味感受得更深、体会得更准。另外,找到触发情感的点并将其写在作文里,会更容易打动读者。
四、实践抒情之法。
1.课堂作业。
PPT出示一段描写家乡的话语,将其中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的句子挖空,让学生独立填写。写作后进行交流讨论,分析写作思路。
总结:情贵在真,要抒发自己的真情实感。:刘勰在他的文心雕龙中说“情者文之经。”只有用饱满的情感直叩读者心扉,文章才具有内在的魅力。否则,无论怎样雕章琢句,都只能是繁采寡情,味之必厌。这句名言告诉了我们抒情的重要性。抒情不是全篇使用,要运用合宜;交流时要用心体会别的的同学的优点,加以运用;
2.家庭作业。
以“乡情”或“我的烦恼”为题,写一篇记叙性作文。根据内容特点和表达需要,选择合适的抒情方式。情感的抒发要有内容,有凭借。不少于500字。
【板书设计】
学习抒情
真实独特
直接抒情间接抒情
直抒胸臆借景抒情
变化人称托物言志
88教案网专题“初中语文教案”推荐内容。
88教案网编辑为你收集并整理了初中语文课文春教案。万事提前做好周全的准备,是很有必要的,一名优秀的教师对教案的准备是肯定会花心思的。教师对于教案的撰写要体现出教学改革的思想。请收藏好,以便下次再读!
教学三维目标
1.积累重点实词的解释。
2.通过注释,读懂浅显的文言文。
3.理解言简意赅的文章里,蕴含着的丰富的人文内涵,高尚的道德情操。
教学重难点
重点:
正确理解、翻译、背诵课文,揣摩人物个性化的言行、分析人物形象。
难点:
感受古代儿童的聪慧机智和良好的家庭教养。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孔融让梨的故事我们每一位同学都应该是非常熟悉的。这个故事中的孔融留给我们最深的印象就是很懂事,四岁的他就已经知道人与人交往要学会谦让,孔融让梨的故事,很快传遍了他的家乡曲阜,并且一直流传下来,成了许多父母教育子女的好例子。今天我再向大家介绍一位这样的古代少年,他是谁呢?让我们一起来认识他,和他交个朋友。
(二)初读课文
1.作者简介
刘义庆(403~444)南朝宋著名文学家,字季伯,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南朝宋宗室,武帝时袭封临川王。官至兖州刺史、都督加开府仪同三司。自幼才华出众,爱好文学,喜纳文士,其撰笔记小说集《世说新语》,是六朝志人小说的代表。记叙汉末至东晋士族阶层人物的言谈轶事,生动形象地反映出当时士族的生活方式与精神面貌。语言精炼、生动传神,对后世小说影响极大。其中周处除三害、望梅止渴、击鼓骂曹等故事,成为后世戏曲小说的素材,新亭对泣、子猷献戴等也成为后世诗文常用的典故。梁刘孝标作注,旁征博引,为后人所重。另有《幽明录》,今佚。鲁迅《古小说钩沉》辑其佚文200余条,皆记诡异之事。
2.背景链接
《陈太丘与友期》这一章出自刘义庆编写的《世说新语》,记述了陈元方与来客对话时的场景,告诫人们办事要讲诚信,为人要方正。同时赞扬了陈元方维护父亲尊严的责任感和无畏精神。
(三)精读
(一)诗歌朗读
1.自由朗读诗歌,采取各种形式把诗歌读通读顺,注意读准字音、节奏。
【交流点拨】.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陈述,语速适中,语气平缓,强调过中不至和去后乃至,尤其是不、乃)客/问元方:尊君/在不(fǒu,同否)?(尊敬的语气,语速较慢,否表示疑问可以拖长一点)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语速适中,强调久)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声调提高,语速加快,非人哉重音,语气上扬、愤怒的情绪)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语速适中、不必太快,说理的语句要有自信、底气,强调无信、无理)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陈述,语速适中,语气平缓,可强调残、不顾).
2.结合注释翻译文章。
【交流点拨】.
陈太丘和朋友相约出行,约定在中午。过了中午还没到,陈太丘不再等候就离开了。离开后朋友才到。元方当时年七岁,在门外玩耍。朋友问元方:你的父亲在吗?(元方)回答道:等了您很久您却还没有到,现在已经离开了。朋友便生气地说道:真不是君子啊!和别人相约出行,却丢下别人自己走。元方说:您与我父亲约在正午。您没到,这是不讲信用(的表现);对孩子骂他父亲,这是没礼貌(的表现)。朋友惭愧,下车去拉元方,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了大门。
(二)整体感知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思考下列问题。
1.期行,相约同行。由标题可知,谁和谁相约同行?他们约定在什么时候?一起出行了吗?
【交流点拨】陈太丘和朋友、日中、(友人)过中不至,太丘舍去。
2.陈太丘的儿子元方是如何评价友人的?
【交流点拨】无信、无礼(直接指责).
(四)研读。
深层探究
1.在第一部分中过约定时间友人还未到,陈太丘就独自走了,你认为他的做法妥当吗?如果你是陈太丘,你会怎么办?
【交流点拨】陈太丘做得对,友人失信在前,陈太丘可能等了他很久,心里不耐烦、很生气,所以离开了这是无可厚非的
陈太丘做得不太妥当:也许友人有事耽搁晚出发了或许路上发生了意外导致迟到,陈太丘直接离开也不是很有礼貌。如果我是陈太丘,我也会离开、不再等,或者耐心地等朋友,或者去他家探询发生了什么。
2.短小的篇幅里描写元方的笔墨最多,大家从这短短几句话中窥见他怎样的性格品质?
【交流点拨】.
A.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元方明白事理、落落大方。他才七岁,但是已经能细心地注意到周围发生的事情、并能辨别是非、明白事理;面对友人的提问也不胆怯,而是落落大方、沉着冷静地回答。
B.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元方明信懂礼、沉着冷静。
3.元方的回答已经让友人感到惭愧,为何他不接受友人的歉意呢?这是一种无礼的行为吗?
A.不是无礼:元方入门不顾是对不守信用、没有礼貌的行为的鄙视,他看不起友人,教养良好的他不愿在与这么没教养的人谈话。不顾二字带有坚决的意味,是他对诚信有礼的坚持
或者说元方对友人失约、骂自己父亲的行为十分生气,不顾表示他很愤怒。
B.无礼:友人已经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元方没必要再为难友人,这种行为很不大度宽容,也是无礼的表现。
C.元方毕竟只是个孩子,这也许只是孩子式的骄傲。
(五)小结。
文中友人无信无礼,七岁的元方却诚实有信。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们应继承发扬这一光荣传统,为人真诚守信。让我们以天地为心,真诚为骨,做一个高尚的人,真正的人。我们相信,诚信相伴,一生无悔。
布置作业
复习文言知识;回顾重点:《陈太丘与友期行》里元方性格、简洁凝练的语言带来的想象空间
教学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抓住关键句,理解主要内容,理解作者的思想境界。
过程与方法
体会这篇演讲稿风趣幽默的语言特色。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学习王选先生抉择的智慧,专注于科研、无私奉献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重点:
阅读作品,把握演讲词的写作特点:反复阅读,欣赏作品的语言美、情感美和意蕴美:品味语言,揣摩幽默语言在演讲中的作用。
难点:
理解演讲词中作者扶择的容智、豁达胸襟和爱国情怀,陶冶学生情操。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你们知道北大方正么?北大方正集团由北京大学于1986年投资创办。三十多年来,方正集团坚持技术创新,在中国IT产业发展进程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那么你们知道北大方正的创建者王选在人生的关键时期做出了怎样智慧的抉择吗?从今天的学习中你会找出答案的。
(二)初读课文
介绍背景知识及作者
1.背景知识介绍。
本文是1998年10月王选在北京大学作演讲的演讲稿的部分内容。每个人的一生中都可能面临很多抉择,每一次重大的抉择都预示着一个人未来要走的路,面对抉择时,要有智慧和勇气。本文作者王选的每次抉择,都把他的人生推向一个新的台阶。
2.作者介绍。
王选,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是汉字激光照排系统的创始人。他所领导的科研集体研制出的汉字激光照排系统为我国新闻出版全过程的计算机化奠定了基础,他也被誉为汉字印刷术的第二次发明,又被誉为当代的毕昇汉字激光照排之父中国现代汉字印刷革命的奠基人中国迎接知识经济挑战的先驱。xx年,王选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三)精读课本,贯通全文
理解内容,概括重要抉择
1.概括本文的写作思路。
明确:
第一部分(第1段):引出演讲的话题:跟大家讲的,更多的是自己一生奋斗过来的体会,一生中的重要的抉择。
第二部分(第2-7段):分析论述第六个重要抉择,花大力扶植年轻人,让年轻一代出来逐步取代自己的作用,早出成果。
第三部分(第8段):总结全文,将著名心理学家荣格的公式送给青年学生,希望青年学生把自己溶在大集体里,体现自我价值。
2.细读第1段,思考作者为什么讲述《荧屏连着我和你》这一电视节目。
明确:由李素丽对自己的形容引出作者对自己的形容:努力奋斗,曾经取得过成绩,现在高峰已过,跟不上新技术发展的一个过时的科学家。表现了作者的谦虚。
3.作者用一天中不同时刻的太阳来比喻不同的人群,好在哪里?
明确:比喻贴切形象,语言幽默,引出演讲的中心话题我一生中的重要抉择;作者即景设喻,拉近了作者与听众的距离,又给青年人以极大的鼓舞。
4.细读第2-7段,思考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谈论第六个重要抉择的。
明确:花大力气扶植年轻人;如何看待权威;倡导老师不要剥夺学生的劳动成果,为学生创造成长的平台;分析名人和凡人的特点。
5.第2段作者列举英国卡文迪许实验室的多个事例有什么作用?
明确:充分论证了花大力气扶植年轻人是历史规律,强调扶植年轻人的重要意义。
6.作者在结尾为什么称自己的演讲为狗皮膏药式的?
明确:作者认为自己已经脱离第一线,创造的高峰已过去,并非站在行业的最前沿。跟大家讲的,更多的是自己一生奋斗的体会,而不是科技含量最高的,对大家所起的作用不是很大。当然这是作者自谦而诙谐的说法,显得幽默风趣。
7.这篇演讲是围绕什么中心来展开的?为什么这样安排?
明确:大力扶植年轻人。因为本文是作者1998年10月在北京大学的演讲,作者面对的是北大的学生们。演讲的目的是鼓励最富创造力的年轻人努力奋斗,早出成果。
(四)细读课文
品味写作特点
1.这篇演讲稿思路清晰,逻辑严密,结合第2-6段分析逻辑严密性是如何体现的。
明确:
第2段提出观点花大的力量来扶植年轻人;
第3、4段阐明自己对权威的认识,这是扶植年轻人的理由;
第5、6段举例分析创业的都是年轻人,要为年轻人创业创造条件,即怎样扶植。这几段是按层层深入的顺序安排的,逻辑严密。
2.这篇演讲口语与科学术语相结合,语言通俗易懂,真挚感人,结合下列句子分析加点词语在句子中的作用,体会本文的语言特色。
【明确】.
(1)微软的董事长比尔盖茨曾经讲过:让一个60岁的老者来领导微软公司,这是一件不可设想的事情。
(2)我38岁搞激光照排,提出一种崭新的技术途径,假如人家说我是权威,也许还马马虎虎,因为在这个领域我懂得最多,而且我也在第一线。
(3)当然我们要创造条件,就是把他们推到需求刺激的风口浪尖上。
明确:(1)不可设想意思是事情的结果不能想象,指向很坏、很危险的方向发展。这里指发展迅速的新技术,尤其是计算机技术需要不断创新,需要富有创造力的年轻人。
(2)马马虎虎意思是勉强,凑合。表现作者的谦虚,幽默。
(3)风口浪尖比喻重要的岗位或市场的前沿。运用比喻,使语言表达生动形象。
(五)研读。
提升认识谈启示
作者做出了正确的抉择,取得了成功。读完本文后,谈谈自己从中受到的启发。
明确:年轻人最富有朝气,最富有创造力,所以要抓住现在,勤奋努力;科学发展日新月异,要培养自己的创造力,要跟上时代步伐。
拓展延伸
想一想自己曾经做过哪些重要的抉择,改变了自己或提高了自己或者其他,与同学分享。
教师小结
这篇演讲稿的特点:①主题鲜明,逻辑严密;②层次清楚,详略得当;③诙谐幽默,真挚感人。
布置作业
就社会上或学校内的某种现象写一篇演讲稿。
参考:①乱丢垃圾。②行人闯红灯。③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
教学三维目标
1.积累重点实词的解释。
2.通过注释,读懂浅显的文言文。
3.理解言简意赅的文章里,蕴含着的丰富的人文内涵,高尚的道德情操。
教学重难点
重点:
反复诵读,通过想象、比较,品味未若柳絮因风起的优美意境。
难点:
感受古代儿童的聪慧机智和良好的家庭教养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看到同学们一双双充满智慧的眼睛,我就不由地想起了一句名言:自古英雄出少年。是啊,我国古代文献记录中就有许许多多聪颖机智的少年儿童,他们的故事至今流传。我准备了几个智慧少年的故事,看看大家是否了解。(播放图片).
今天我们跟随古人刘义庆去认识古代的一位少年才女,大家打开课本《世说新语》两则----《咏雪》。
(二)初读课文
1.作者简介
刘义庆(403~444年),南朝宋彭城(现江苏徐州)人,曾任荆州刺史,爱好文学,《世说新语》是由他组织一批文人编写的,是六朝志人小说的代表作。本是宋武帝刘裕之弟长沙王刘道怜的儿子,13岁时被封为南郡公,后过继给叔父临川王刘道规,因此袭封为临川王。刘义庆自幼喜好文学、聪敏过人,深得宋武帝、宋文帝的信任。
2.背景链接
《世说新语》是南朝时期所作的文言志人小说集,由南朝宋临川王刘义庆组织一批文人编写,又名《世说》。[1]其内容主要是记载东汉后期到魏晋间一些名士的言行与轶事。
《世说新语》是中国魏晋南北朝时期笔记小说的代表作,是我国最早的一部文言志人小说集。它原本有八卷,被遗失后只有三卷。
(三)精读
(一)课文朗读
1.自由朗读课文,采取各种形式把课文读通读顺,注意读准字音、节奏。
【交流点拨】.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语速适中,语气平缓)俄而/雪骤(zhu),(语速可以加快一点)公/欣然曰(强调欣然,读得重一些、缓一些,语气上扬,开心的语气):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chā)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语速较慢,可带上手势和投入的表情)公/大笑乐。(强调大)即/公大兄/无奕(y)/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语速适中,语气平缓).
2.结合注释翻译重点句子。
【交流点拨】.
白雪纷纷何所似:这纷纷扬扬的大雪像什么呢?
撒盐空中差可拟:跟把盐撒在空中差不多。
未若柳絮因风起:不如比作风把柳絮吹的漫天飞舞。
(二)整体感知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思考下列问题。
1.《世说新语》的语言特点就是简洁凝练,短短数十字就能道出一个趣味盎然的故事,那这篇文言短文能用一句话概括吗?
【交流点拨】.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
2.谢太傅为何会大笑乐?
【交流点拨】.
谢太傅对两个人的两个答案都满意,故笑乐。
(四)研读。
深层探究
1.《咏雪》讲的是谢家的一次家庭聚会,他们家的家庭氛围是怎样的呢?
【交流点拨】.
乐:融洽、欢快、轻松、温馨
A.寒雪日内集当天的天气是寒、雪,在这样寒冷的雪天,谢家人没有自顾自地躲在房间里取暖,而是聚在一起,可见家庭的团结融洽,内字也是突出了家庭。
B.与儿女讲论文义谢家文化气息浓厚,兴趣高雅。同时儿女、小辈围绕在长辈周围,长辈也可享受天伦之乐,温馨的氛围。(教师补充谢家相关知识,在著名的淝水之战中,以谢安为首的谢氏家族为东晋大胜立下至伟的贡献。同时谢氏还出了许多于文学贡献与艺术才能的杰出人物,为诗礼官宦之家).
C.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下雪这样的天气环境对谢家这样文化气息浓厚的家庭来说是诗意的、能引发雅兴的,无论男女皆能作诗,出口成章,进一步体现了他们家的文化底蕴之深。
2.同学们觉得兄子谢朗的撒盐空中和兄女谢道韫的柳絮因风起这两个比喻,哪一个更好?为什么?
【交流点拨】.
A.谢朗的比喻好。(a)雪的颜色和下落的情态与盐都很接近;而柳絮呈灰白色,在风中往上扬,甚至飞得更高更远,跟雪的飘舞方式不同。(b)写物必须先求得形似然后达于神似,形似是基础。
B.谢道韫的比喻好。(a)柳絮给人以春天即将到来的感觉,有深刻的意蕴。(b)柳絮虽然颜色上不是纯白,但从轻盈、优美、随风飘扬的角度上来说是与雪十分相似的,比喻传神,营造出一种意境美,兄子谢朗把雪比喻成撒盐空中,虽然形似,但太直白,缺少这种意境美、含蓄美
布置作业
1.翻译句子。
2.发挥你的想象,运用人物描写的方法(如:加入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等),将原文扩写成一篇不少于200字的记叙文。
教学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整体感知,概括说明的内容
2、赏析生动有条理地说明事物的方法
3、品味本文生动、准确的语言
过程与方法
1、训练做读书摘要的能力。
2、训练生动形象进行口头描绘景物的能力。
3、初步了解一些说明文的知识,掌握有条理地说明事物和举例说明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了解什么是物候和物候学以及研究物候学的意义。
2、激发热爱大自然、热爱科学、钻研科学的热情和兴趣。
教学重难点
重点:
了解一些说明文的知识,掌握有条理地说明事物和举例说明的方法。
难点:
训练生动形象进行口头描绘景物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前面我们学过《春》,还记得里面是怎样描写小草的吗?嫩嫩的,绿绿的。从嫩嫩的,绿绿的我们就知道是春天到了;现在的小草呢?枯死了。从中我们知道这是冬天。
大自然仿佛会告诉我们气候的信息似的。这是怎么回事呢?今天学习的《大自然的语言》这篇课文,将给大家解释其中的道理。
(二)初读课文
检查预习情况
1、作者简介
竺可桢(1890--1974),浙江上虞人。气象学家、地理学家、教育家。中国近代地理学和气象学的奠基者。领导创建了我国第一个气象研究所和首批气象台站,并在台风、季风、气候变迁、农业气候、物候、自然区划等方面有开拓性的研究。创建了我国第一个地学系,成为当时培养地学英才的摇篮。以求实精神领导浙江大学工作,培育了多方面的人才。长期领导中国科学院工作,积极倡导并组织和参加中国地学、生物学、天文学、自然资源综合考察及自然科学史研究等多方面工作,主编了《中国自然区划》、《中国自然地理》等丛书,是我国地理学和气象学界的一代宗师。
2、扫清字词障碍。
多音字
连翘(qio)衰草连天(shuāi)观测(guān)风雪载(zi)途
翘起(qi)鬓毛衰(cuī)玄观(gun)记载(zǎi).
落叶(lu)丢三落四(l)落枕(lo).
差异(chā)差遣(chāi)差错(chā)参差(cī).
重点词语的注音和解释
萌(mng)发:萌芽、发芽。农谚(Yn)衰(shuān)草连天
次第:一个接一个。
翩(piān)然:动作轻快的样子。
孕(yn)育:怀胎生育,用来比喻酝酿着新事物。
簌簌(s):纷纷落下的样子。
销声匿(n)迹:这里指各种昆虫都无声无息、无影无踪了。销:消失。匿:隐藏。
周而复始:一次又一次地循环。周:绕一次。
草长莺飞:形容春天美好的情景。
草木荣枯:指植物的茂盛、枯萎。
花香鸟语:形容大自然的美好景象,多指春天的风光。语:鸣叫。
风雪载(zi)途:风雪满路,风雪遍地。载:充满。
年年如是:年年像这样。是:代词。此,这样。文言文中是用法:一为代词,二为判断动词。
(三)精读课本,贯通全文
读课文,理清课文层次,划分段落结构。
1、先概括每个自然段的段意,再合并成几个意义段。
第1自然段:按春、夏、秋、冬的顺序描写一年四季的物候现象。
第2自然段:举例说明什么是大自然的语言。
第3自然段:介绍什么是物候和物候学。
第4段:介绍物候观测的手段和物候观测对于农业的重要性。
第5段:从反面举例说明物候观测对农业生产的重要性。
第7段: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主要因素是纬度的差异。
第8段:经度的差异是影响物候的第二个因素。
第9段:影响物候的第三个因素是高下的差异。
第10段:物候现象来临的第四个因素是古今的差异。
第11段:研究物候学的意义。
第12段:加强物候观测,促进农业生产。
2、本文作者围绕物候这个中心介绍了四个方面的问题,课文因此也可划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l-3),说明什么是物候、物候学。
第二部分(4-5),说明物候研究对于农业的重要性。
第三部分(6-10),说明影响物候现象来临的各个因素。
第四部分(11-12),说明研究物候学的意义。
师小结:[课文主旨]文章介绍了物候学研究的对象,物候学现象来临的有关因素以及研究物候学的意义与知识,提倡进一步加强物候观测和研究促进农业生产的大丰收。
(四)细读课文
学习课文第一部分(1至3自然段)。
(一)齐读第一自然段,思考下列列问题:
1、本段主要描写了什么?
答案:
本段以优美生动的写景笔调描写了一年四季丰富的物候现象。
2、本段是按什么顺序来说明的?标出有关词句。
答案:
时间顺序,[春、夏、秋、冬,所以是时间顺序。表示时间的词语有:立春过后--再过两个月--不久--于是转入--到了秋天--准备迎接,条理十分清楚。]
3、本段的结构是:
答案:
先分后总。主要的说明方法是:摹状貌、举例子。
4、前两段文字的说明对象是(A).
A.物候现象;B.气候变化;C.物候规律;D.四季景色变化。
5、作者在写四季时抓住了各季节哪些特点?
明确:
春天,冰雪融化,草木萌发,繁花次第开放;夏天,植物孕育果实;秋天,果实成熟,叶子渐渐变黄,簌簌落下;冬天,昆虫销声匿迹,到处衰草连天,风雪载途。
其中,萌字准确地反映了草木开始生长的状态,次第贴切地表现了花开的次序,渲染了春天的气息;渐渐,确切地表达了叶子枯黄的过程;簌簌,摹拟风吹落叶的声音,使人感到秋天肃杀;载,即充满,恰当地描写了风雪飘落的程度。
总:文章第一段生动形象地勾勒出一幅充满诗情画意的四季图。
(二)阅读第二、三自然段,回答:
1、思考这两个自然段的段意。
第2自然段:举例说明什么是大自然的语言。
第3自然段:介绍什么是物候和物候学。
2、第2自然段一开始并未直接解释什么是大自然的语言,而是从哪两个方面举例说明物候现象同农业生产的关系的?
答案:
草木候鸟两个方面。从植物写到动物。
师小结
第二自然段: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先写开花早的杏花、再写桃花,很有条理。这些都照应了上句的草木。而传语暗示与语言有关,且将杏花、桃花拟人化,十分亲切可爱。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把布谷鸟的鸣叫写成唱歌,拟人形象,把布谷鸟的叫声写得很有音韵节奏,给人以美妙的享受。这一段由杏写到桃,从植物写到动物,最后才对大自然的语言作出诠释,即:花香鸟语,草长芬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条理十分清楚。
3、第三自然段是按什么顺序说明的呢?
提示:
从古代到近代,从起源到发展,从知识到科学,言之有序。
4、什么是物候?什么是物候学?
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称它为物候。[说明:什么是物候?分析时抓住第3自然段第一句这些自然现象中的这些指第2自然段中的草木荣枯、候鸟去来。]
利用物候知识来研究农业生产的科学,就是物候学。
总结:第一部分总结:第一部分从具体、生动的物候现象说起,条理分明地说明了什么是大自然的语言(释题),什么是物候和物候学,由浅入深,由现象到本质,条理十分清楚。此外,生动形象的描写增强了说明的生动性、趣味性。
二、学习课文第二部分(4、5自然段):
1、指名朗读第四、五两个自然段,然后总结段意。
段意:这一部分主要介绍物候观测对于农业的重要性。
2、文中哪些地方写出了物候观测对农业的重要性?
提示:
从观测手段、数据意义两方面写出了物候观测的重要性。应用在农事上:比较简便,容易掌握,避免损失。观测手段:活的仪器,即活生生的生物。
数据意义:反映气温、湿度等气候条件的综合;也反映气候条件对生物的影响。
3、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何作用?
举例子。作用:第五自然段从反面举例说明物候对于农业的重要性,更具有说服力。例子是:北京物候记录,1962年的山桃、杏花、苹果、榆叶梅、西府海棠、丁香、刺槐的花期比1961年迟十天左右,比1960年迟五六天-结果受到低温的损害。
三、学习第三部分(6至10自然段).
1、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是什么?这几个因素能否对换,为什么?
四个因素:首先是纬度,第二是经度,第三是高下差异,此外还有古今的差异。
不能对换。这几个因素是按照影响程度、由大到小、由主到次,依次排列的。另外,前三个都是空间因素,后一个是时间因素。[是按照从主要(七、八、九段)到次要(十段),从空间(七、八、九段)到时间(十段)的顺序来安排的,并分别用了首先、第二个因素、第三个因素、此外等词语,表明四个因素所起的作用,程度上有所不同。]
2、体会本文举例子的说明方法的作用。
(1)如在早春三四月间,南京桃花要比北京早开20天,但是到晚春5月初,南京刺槐开花只比北京早十天。所以(第7段)作用:举例说明纬度的差异是影响物候现象来临的主要因素。
(2)如大连纬度在北京以南约一度,但是在大连,连翘和榆叶梅盛开都比北京要迟一个星期。又如济南苹果开花在四月中旬或谷雨节,烟台要到立夏。(第8段)作用:举两例说明经度的差异是怎样影响物候现象来临的。
(3)山地秋冬两季,常会发现山脚有霜而山腰反无霜。在华南丘陵区把热带作物引种在山腰很成功,在山脚反不适宜。(第9段)作用:举例说明高下的差异对物候的影响。
(4)根据英国南部物候的一种长期记录可以看出后者比前者早几天。(第10段)作用:举例说明古今差异对物候的影响。
师小结:
举例子是常用的说明方法,它往往能深入浅出,把抽象的事理具体化、形象化,通俗易懂,把事物的特征或事理解说得很清楚。
四、学习课文第四部分(11、12自然段).
思考:研究物候学的意义有哪些意义?
答案:
①预报农时,选择播种日期。②对于安排农作物区划,确定造林和采集树木种子的日期,很有参考价值。③引种植物到物候条件相同的地区。④避免或减轻害虫的侵害。
(五)研读。
品味语言
1.找出你最喜欢的好词好句,并说说理由
生1:课文开头一句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采用拟人的修辞格写春天到了,很形象,为下文的描写定了基调不过我觉得有一点突兀,来得太匆促
生2:其实,只要细细推敲苏醒一词,就会心中有底下文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燕子翩然归来布谷鸟也来了这些自然现象展现了苏醒的内涵,给人带来一片扑面而来的春色
生3:这两段文字写得好,好在用词形象生动如冰雪融化,草木萌发,萌字准确地反映了草木开始生长的状况;如繁花次第开放,次第贴切地表现了花开的次序,渲染了春天的气息;如叶子渐渐变黄,渐渐确切地表达了叶子枯黄的过程;如簌簌地落下,簌簌摹拟风吹落叶的声音,使人感到秋天的肃杀;如风雪载途,载恰当地描写了风雪飘落的程度
2、把各种花次第开放改为各种花竞相开放行不行?为什么?
答案:不行。次第是一个接一个之意,竞相是争先恐后之意,不能突出不同类的花按时令依次开放的特点。
3、如果将大地渐渐地沉睡中苏醒过来中的渐渐去掉,语意会发生怎样的变化?
答案:去掉后就不能说明连续而缓慢的过程。
4、燕子翩然归来与燕子归来有何不同?
明确:燕子归来前面加上翩然二字,那燕子飞舞的样子就生动起来了。让人想象到翩翩新来燕,双双入我庐的景象。如果只写燕子归来就显得平板了。
理解文章主题。
师小结:[课文主旨]文章介绍了物候学研究的对象,物候学现象来临的有关因素以及研究物候学的意义与知识,提倡进一步加强物候观测和研究促进农业生产的大丰收。
拓展延伸
在浩瀚的宇宙,在无际的星空,每个人仅是一滴水、一粒沙,只有融入自然,才有价值:只有浪淘水洗,才能展现自己的光辉。本文告诉我们,人类不仅有了新的时间起点,而且还应该有新的空间。希望人类能够听懂大自然的语言。
链接一:除了本文讲述的语言之外,你还懂得哪些大自然的语言?请模仿本文1、2段的文字,写一段话来介绍它。
链接二:引导学生学习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说明事物,多媒体显示:燕子是益鸟,一对燕子一天可捕捉八千多只虫。燕子善飞,其飞行速度每小时可达120公里。
燕子善于辨识方向,欧洲的燕子在向南方越冬地飞行时,能够发现穿越阿尔卑斯山的隧道,向目的地前进。
要求:学生参考以上资料,结合自己对燕子的观察了解,写一段文字介绍燕子的某一特点,尽量体现说明文的科学性和生动性,
链接三:你了解竺可桢吗?课后以走进竺可桢为主题开一一个故事会,更好地了解竺可桢,从而获取科学的正确的观察态度和治学方法。
链接四:现在我们还在研究物候学,这对我们的生产、生活和未来有什么意义呢?
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将学生的思维由课堂走向课外,不但关注书本还联系现实生活,这需要老师充分地引导学生在自然与社会这个大课堂里培养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从而不断地感悟语文和学习语文。
教师小结
本文是一篇事理说明文,作者把一门科学物候学介绍得浅显易懂,饶有趣味。全文采用逻辑顺序说明,思路清晰明了。描述物候现象、做出科学解释一,追究因果关系阐述研究意义。这种从现象到本质的认识方法和行文思路值得我们学习。本文语言严谨而生动,兼具说明的科学性和生动性。
布置作业
以大自然的语言为题,以春夏秋冬某一个季节的特点为内容,写一篇小短文,能适当描述物候现象,文体不限,不少于300字。
教学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文章基调,感受安塞腰鼓的恢宏气势。
过程与方法
理解文中短句及排比句的运用,体会文章的节奏美、诗意美。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理解文中一些句子的深刻含义,深入体会作者所歌颂的生命力量。
教学重难点
重点:
理解文中短句及排比句的运用,体会文章的节奏美、诗意美。
难点:
理解文中一些句子的深刻含义;引导学生深入体会作者所歌颂的生命力量。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导语:
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山水有一方风情,承载着黄土高原特有的地域文化信息的安塞腰鼓,以其奔放的动作、铿锵的节奏演绎着一曲生命和力量的赞歌!
欣赏腰鼓表演的片段,感受它的恢弘气势和铿锵激越。
看美景(通过播放安塞腰鼓录像,给学生以形象的感受,调动学生的情绪)。
请学生谈一谈观感,可以从声响、画面等方面谈。
(二)初读课文
检查预习情况
1、教师范读课文。
铿锵激越的朗读能深深感染学生,许多无法用语言表达的感情可通过读来悟出。因此,教师应教给学生朗读的方法,并多让学生朗读。
2、请根据文中描述,对安塞腰鼓进行概述、评价。
好一个()的安塞腰鼓!
(三)精读课本,贯通全文
提问:整篇文章极富震撼力,文章中一个排比接一个排比,一个高潮连一个高潮,大家从中体味到了什么?
明确:
A、这是一篇歌颂激荡的生命和磅礴的力量的文章。
B、全文洋溢着一种阳刚之美。
C、表现要冲破束缚、阻碍的强烈渴望。
朗读赏析探究
赏美图,配佳句为了让大家对被誉为天下第一鼓的安塞腰鼓有更直观的认识,我们再来看几组特写照片。看后请各小组用课文中的文句与之相配并高声朗读。
明确:对排比句进行总结,说出对句子的理解。
怎样理解耳畔是一声渺远的鸡声?
①鸡啼预示天明,是新的一天的开始,是希望的象征。
②这是以声衬静,用鸡啼反衬火烈的鼓声停止后大地的寂静。
说美点,品美韵这篇文章美吗?美在哪里?
语言美:
课文多用短句来表现内容;大量运用排比,有句内、句与句、段与段之间的排比,交错出现,连用许多。
思想美:
1、为什么说多水的江南,打不得这样的腰鼓?
学生可从自然环境、经济文化、人的思想境界等角度谈,言之成理即可。亦可结合江南音乐《姑苏行》谈阳刚之美与阴柔之美。作者在歌颂这种阳刚之美的同时歌颂黄土高原,这正是贯穿全文的感情基调。
2、文中除了黄土高原,哪里再有这么厚这么厚的土层啊是什么含义?
黄土高原是中华民族厚实的精神文化土壤,也是他风雨变迁的见证,同学们可以从黄土高原的地域特点和社会历史的角度来思考这个问题。
3、西北现在好像成了贫困落后的代名词,作者为什么这样歌颂西北汉子?
西北是中华民族的主要发源地;在今天,西北好像落伍了。但那里的人民并没有因生活的贫困和环境的封闭而丧失希望,生命的能量就在这沉重的躯壳内奔突,终有一天会喷发。这里的人们,这里的土地是有希望的。落后是暂时的,只要生命还在期盼搏击,重生之日并不遥远。
4、同学们认为本文的主旨是什么?从课文中找到依据。歌颂生命力量歌颂黄土高原歌颂民族精神歌颂民族艺术。
这篇文章美在,内容和形式(语言和思想)取得了完美的统一。
(四)细读课文
1、知内容。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用的安塞腰鼓对安塞腰鼓进行评价。可填词、短语、句子;最好用文中的内容。
2、明结构。
说明:文章按鼓响前、腰鼓表演、鼓声止可分成3个部分。第二部分是文章的主体部分,分别从四个角度来展示腰鼓的艺术魅力,且这四个角度的分水岭都是一句话(好一个安塞腰鼓)这是文章内容与结构上的核心句。
3、寻美点。
布置分组朗读,分组进行寻找美点比赛。用美,你看(听)的句式叙述出来。领悟作者所歌颂的生命的力量。
(出示幻灯片,播放例句。学生与之对照,进一步体会文章的美妙之处).
(五)研读。
品味语言
1、学生采取替换式品读,感受语言的节奏美,诗意美。(所谓替换式品读,就是将文章形式变为别的形式再读,比较、品味其中的美。).
学生齐读第6段,教师奖大家刚才读的内容改成了另一种样式。(出示幻灯).
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身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
明确:要求学生仿照以上形式,加工另外的文章,并反复朗读。
2、指导学生采取评点式品读,理解文章语言的意蕴美,情味美。
学生可任意寻找自己觉得写得精彩的地方朗读3遍,要求用好,好在这一句式进行评点。可从词、句式、修辞、写法、结构等方面进行评点,说得越多越好。
分小组交流,全班交流。
品读文章,学用语言
1、学生再读文章,学用课文句式、段式。
2、学生写好后,小组互评,选出好的作品,课堂展示,师生共议,评出好作品若干,并给予奖励。
拓展延伸
读一读刘成章其它有关黄土地的文章,如《老黄风记》、《山峁》等。
教师小结
刘成章的《安塞腰鼓》是一首生命的和力量的赞歌。腰鼓自身,就是人类生命力量的凝聚,能最充分、最彻底的表现生命的阳刚之美,作者倾注了全部的热情与笔力歌颂。既有对陕北高原土地和土地上生命的赞美,又有对我们这个从沉睡中觉醒、迈着雄健的步伐,不断走向繁荣的伟大祖国的礼赞!
布置作业
找出自己喜欢的段落,熟读成诵。
88教案网主题栏目精选:“初中语文教案”,敬请访问。
掌握对于学生的多元化及个性化管理,在实际教学活动中,教案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写教案的过程也是思维连贯发散的过程,怎么完成一版好的教案?由此,有请你读一下以下的“初中语文课文猫教案”,大家不妨来参考。希望你能喜欢!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熟读课文,能复述故事情节,理清思路,找出文中的主要矛盾冲突。学习本文运用心理描写,通过展示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来塑造人物形象的写法。
2.情感与态度目标:理解作者以心声为标题的深刻含义,培养爱心和平等待人的美好品质。
重点与难点
本文重点是弄清心声含义,在熟识小说情节的基础上,分析小说人物形象进行归纳。小说在塑造人物时主要运用心理描写,这是本课的难点;初次接触小说,侧重引导他们体会心理描写的特点和作用。
教学过程:
一、自主预习,情景导入
活动设计:
1、看标题,猜猜文章的内容,你想到了什么?
2、学生采用默读,迅速浏览课文,提取小说的主要情节,理清文脉。
3、学生自查工具书和资料,借助已有知识,在书本上圈点批注。
4、标记自己的疑惑处(点)。
说明:引导学生从自己观察到的生活现象、自己的阅读体验,日常经历入手,拉近了学生与文本、与作者之间的距离。作为一篇儿童小说,同龄人也易于引起共鸣。学生自己圈点批注既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又勾起了学生对已有知识的回忆。
二、整体感知,朗读初通
活动设计:全班同学就自己个人的批注交流自学所得,可从小说的文体特点、主要内容及作者的情感、作者的写作思路、叙事的顺序(线索),甚至文中人物及主要人物的性格、作品描写人物的方法、读者自己的态度及文学作品的语言特色等方面作初步的、概括的描述。发言要求语言简洁明确,概括性强,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尽情交流。
说明:这一环节意在引导学生善于提取信息,培养语感,为学生提供一次展示的机会,就学生自己独立初读文本的最直观的、最直接的、最原始的印象,最切身的体验来交流。以相互印证、修正、补充和启发,让学生感受自学的力量和快乐,也有利于教师掌握本班学情。(即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的深度和广度,他们关注的焦点等。)
三、揣摩品味,融会贯通
对作品中感人的情景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独特感受,真情体验。
活动设计:
1、按时间顺序,二人相互复述故事,理清故事情节(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2、弄清小说主要塑造的李京京和程老师两个典型的人物形象。
3、比较京京与万卡之间的相同之处,结合京京的家庭背景和经历,理解京京的心声、京京的情感。(对朗读的执着,对爷爷的思念,对理解的渴望,对本真的向往。)
4、找出并有感情地读出最打动你的情景或文字,谈谈自己动心、动情的理由(激励学生展开联想、发挥想象,理解文本,包括本文所揭示的教育问题,社会问题。)相机点拨心理描写;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相结合及插叙等。
5、你想对文中人物表露自己的心声吗?把你最想对他们说的说出来吧。
说明:小说中错综复杂的矛盾冲突推动了小说情节的跃进,鲜活生动的人物形象给小说带来更强的感染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累,在体验、品味、感悟之中有效挖掘文本,要求给学生正确导向的同时,给学生发表言论的空间,并让学生在阅读中寻找写作体验,实现读写有机结合。
四、质疑探究,获取新知
问题估测:
1、主要人物是李京京和程老师,写其他人物有何作用?(如爷爷、妮儿、赵小桢等)
2、京京的心声到底该如何理解?
3、假如你是京京,为渲泻情感的读书请求遭拒后你会怎样做?如果你是京京的同学,你又会怎样做?
4、你认为怎样才能声情并茂地读好书?
5、你喜欢程老师吗?为什么?你更希望自己的老师是怎样的?
说明:本环节主要以答记者问的形式,深入理解作品的感情倾向,能联系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注重学生思维品质和情感状态的展示,让学生在学中生疑,在疑中更进,师生同气相投,让学生的真情体验,自主意识,探究欲望达到高潮,更深层次激发学生展开多角度对话,深入理解文本、作者、甚至自己。
五、拓展创新,触类旁通
活动设计:以《心声》为题,用文字表露属于你心灵深处的珍藏。
说明:从生活出发,再回到生活,从课内走向课外,从文本走向自身,加深了学生的情感体验,并给他们一个尽情倾诉的机会,尽情渲泻自己,并内化为前进的动力,有利于学生美好心灵的健康成长。
六、小结收获,积累提高
活动设计:
1、谈自己的阅读感受( 知识积累,情感体验)。
2、学习方法、学习兴趣、学习习惯等的收获。
说明:学生自身的生活积累、学习积累是语文课永远鲜活的源泉。启发学生不断搜集、整理知识、方法和经验,并用于阅读和写作的实践中,就能不断提升自己的语文素养,使自己得到长足发展。
......
教学目标:
1、通过朗读认识海燕的形象,体悟海燕的豪情。
2、通过讨论,认识在当下学习海燕的意义,
教学过程:
一、整体感知,走近海燕。
1、引入
在20世纪初的俄国,革命斗争蓬勃兴起,伟大的作家高尔基创作了著名的散文诗《海燕》,以讴歌像海燕一样的革命先驱。如今,革命的风暴已渐行渐远,我们今天重读《海燕》,一起来感受经典对现代生活的启迪。
2、假如提供3种背景音乐——快乐的、优伤的、激昂的,选择最适合本课的。
3、在背景音乐中,读课文。
二、细读文本,探究海燕
1、感受环境
①划出海燕活动的环境。②通过声音再现这一环境。齐读。③写海燕为什么要写环境?
2、认识海燕
①在这样的环境下,海燕有怎样的表现?用括号标出。②作者对它有怎样的情感?
哪些词语最能体现这一情感?
③用一个词或一个句子表达你对海燕的情感?
④选其中的一节,自由读出这种情感。展示。交流。
①写海鸟的目的是什么?②其他海鸟的特点是什么?体味作家用词的精妙。③通过阅读来表现这种情感,
4、由文及人
①你是海燕,你会对这乌云、狂风、雷电说什么?②作为读者,你想对海燕说什么?
5、再次深化
教师在音乐声中背诵
三、融入自我,感悟海燕
探讨:革命的风暴已渐行渐远,我们今天学习《海燕》应该学习什么?
小结:
时代需要张扬坚忍不拔的刚性精神,社会期盼洋溢奋力前行的硬派之风。坚实厚重,以凌厉和富有血性方式,融入社会变革洪流之中,承担起社会赋予的责任,接受生活的苦难与磨练,顶天立地,豪情四溢。
当阴柔之风甚嚣尘上,当阳刚之气荡然无存。我们需要这熠熠生辉的硬汉形象,需要这震撼人心的阳刚力量。
一个忘记血性的民族,必是精神弱化的民族;一个失去血性的民族,必是失去竞争力的民族。
愿你就是人生暴风雨中的海燕!
有时间,齐读最后三节。
语文课的语文味,这节课我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努力体现:
①以读来贯穿整个课堂。通过声音来触摸这个伟大的灵魂,努力寻求恰当的声音形式来准确表达文本的感情。
②注意引导学生揣摩字词。在言语实践中发展言语,是这堂课努力遵循的,应该说这是良好语感能力养成的重要途径。
③充分利用文本资源。虽说拓展能展现课堂的广度,但细读文本,充分感受文本的魅力,更有利于积极阅读的形成。
④强调对学生健康个性、健全人格的培养。任何一种语言形式背后都跃动着一种生命形式。有学生的阅读体验作基础,与文本背后潜藏着的思想作对话,努力实现学生自我生命成长和提升的过程。也许有人质疑立意过高,但我还是认为“取法乎上,得乎其中;取法乎中,得乎其下”。
四、课堂小结
【教学目标】
1、了解我国古代工艺美术的卓越成就;
2、学习总分总的结构形式、空间说明顺序。
3、积累文言词汇,理解课文的大意。
【教学重点】
1、积累文言词汇,解读课文内容。
2、了解结构形式,说明顺序。
【课时安排】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朗读、疏通文意、了解内容、把握结构。
〖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
我国的微型雕刻艺术有着悠久的历史,堪称一绝。
举两个例子:
1、三千多年前,甲骨上已刻下让我们今天用五倍放大镜才能识读的文字;
2、唐代,能在象牙笔杆上雕刻铁马云雕的将士行军路;
(屏幕欣赏《孙子兵法》竹筒微雕、鸡蛋微雕)
今天,我们要学的一篇古文《核舟记》,记录的就是我国古代微雕艺术,读来令人惊喜(屏幕显示课题)
二、题解(屏幕显示核舟形象)
核舟:根据课文内容,指的是用桃核雕刻成的小船
记:古代一种文体,可以记人和事,山川名胜,器物建筑,故又称杂记。
题意:介绍说明了用桃核雕刻成的小船。
三、识记下列词语的读音、字形
罔(wǎnɡ) 膝(xī) 褶(zhě) 髻(jì) 倚(yǐ)
戌(xū) 篆(zhuàn) 八分有(yòu) 奇(jī)
诎右臂支船(qū)
四、听录音范读,学生朗读课文
五、理清文章结构
提问:按照作者的写作思路,全文的结构是怎样的?
明确:结构形式:总分总
(第1段) (第2~5段) (第6段)
六、疏通文意,理解主要内容(本课时讲解分析前两段)
具体方法:请学生参照注释和老师的提示,让他们互相讨论,然后分别讲解各自然段的大意,最后老师释疑并明确意思。
第1段(总说):
1、重要词语:⑴ 奇巧;⑵ 为;⑶ 罔不因势象形;⑷ 尝:曾经;
⑸ 贻;⑹ 核舟一:用桃核刻成的小船。
2、根据以上词语,学生讨论译出大意,老师再明确意思。
3、概括文段大意:介绍王叔远在雕刻技术上的卓越成就,指出雕刻品核舟的主题。
4、朗读:
第2~5段(分说)
提问:根据方位词语,这几段按什么顺序介绍核舟?各段介绍的重点是什么?
明确:
⑴ 空间顺序;
⑵ 各段介绍的重点:
第2段(船的结构)第3段(船头游览者苏轼、鲁直、佛印)第4段(船尾舟子二人) 第5段(船的顶部,题名、篆章)
疏通第2段文意:
具体方法:同第1段相似。
1、指出重要词语。
2、学生讨论后讲解大意,老师再明确。
3、概括出文段大意。
明确:
第2段:介绍核舟的大小和格局。
4、朗读。
七、布置作业
1、朗读全文,并背诵第2段。
2、完成阅读思考题。
〖结构图示
概说核舟之奇巧,引出由来(第1段)
船体设计的大小、格局(第2段)
核舟记 详述核舟之精妙 船中人物的神态、动作(第3、4段)
船背技师的题款、着色(第5段)
总括核舟,发出赞叹(第6段)
##结束一、教学目标
1、能正确朗读课文,疏通文意。
2、学习文章借景抒情的写法,提高学生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
3、理解作者在贬谪期间孤独悲凉的心境。
2、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已系统的学习了三个单元的文言文,已有一定的文言知识的积累,能借助注释和一定的文言知识初步读懂课文。学生对文言文的分析和理解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能力。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不是很浓厚,在教学文言文时注意培养学生的兴趣。
3、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学习文章借景抒情的写法,提高学生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
教学难点:理解作者在贬谪期间孤独悲凉的心境。
4教学过程
1、导入
美丽的大自然带给我们身心的愉悦与奇妙的体验,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往往会使我们放松心情,排遣掉心中的郁闷,流连其中,乐而忘返,林语堂有云:山水是地上的文章,文章是纸上的山水,今天,老师就带大家踏着唐代文学家柳宗元的足迹,浏览小石潭,赏美景,品柳宗元在山水间寄寓着怎样的情感?〔板书,课题〕
2、出示学习目标:
能正确朗读课文,疏通文意。
学习文章借景抒情的写法,提高学生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
理解作者在贬谪期间孤独悲凉的心境
回顾全文,检查复习
走进小石潭,我来读一读
师:让我们一起来朗读文章,感悟作者的感情。
首先来朗读课文,注意生辟字的音。
个别读。
齐读生字词。〔要求读准字音,读准节奏。〕
2、走进小石潭,我来译一译
〔师:文言文不仅要读准音,还要释准意。〕
要求:翻译句子时字字落实,语句流畅,注意重点词。
请个别学生来疏通。
检查个别字词掌握情况。
二、走进小石潭,我来写一写。
这是一篇游记散文,课文按照浏览顺序来写,请你按课文内容用小标题的形式疏理出作者的写作顺序!
发现小石潭→潭中景物→小潭源流→潭中气势→记录同游人
如果让你用一个字来形容小石潭,你会用哪一个字?
请以“小石潭真〔 〕”为题,用描述性的语言写出你对小石潭的印象,字数在100字左右。
教师点评:
刚才,同学们通过写小石潭充分展示了小石潭的清、静、绿、美、假如你现在就坐在小石潭边,你会有什么感受呢?
三、走进小石潭 ,我来说一说。
1、在幽静的小石潭边,我们都会感受到心旷神怡,流连忘返,而柳宗元在小石潭边又有什么感受?为什么他会有这样的感受?
学生自读课文,句画出与作者心境有关的词语及与心境相关的有关景物描写的语句。
师:引导学生注意,文中主要写了哪些景物?怎么写的?体现了景物的什么特点?
提示:
水——清: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皆若空游无所依,目光不撤,影布石上。
石——奇,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屹为堪为岩
树——笼,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鱼——欢,依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板书,水,石,树,鱼〕
学生讨论, 师小结:小石潭——幽深冷寂,孤凄悲凉,〔板书:景物特点,幽凉冷寂〕作者感受:孤凄悲凉。〕
师:作者当时的境遇,柳宗元参与政治改革,失败后被贬职,心中愤懑难平,试图借助出水来排解自己的抑郁之情,美丽的自然景物曾使他暂时忘记愁苦,但这种快乐终究是暂时的,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发,忧伤悲凉的心情又不由自主地流露出来。〔多媒体展示:小石潭:幽深冷寂——被贬的柳宗元孤凄悲凉触景抒情,接景抒情,寓情于景,形似写景实则写情〕
2、通过大家的讨论,我们感受到了小石潭的幽深冷寂和柳宗元的孤凄悲凉,这时假如你就在柳宗元的身边,作为柳宗元一路去游玩的朋友,你会怎样劝慰他呢?(多媒体展示文字,走进柳宗元——柳宗元,我想对你说……)
可以引导学生用上一些励志的名句,如:有志者,事竟成。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韧不拔之志等。
四、走进文章,我来品一品。
(1)在本文中,作者从不同角度描绘了小石潭的各种景物,着意渲染了幽深冷寂的气氛,借景抒发了自己在贬官失意的孤凄悲凉的情感,全文不足200字,却清晰地记叙了作者出行、游览、返回的全过程,描述写生动,细致入微,充满诗情画意,下面我们就走进文章,品味文章的优美意境,今天,我给大家提供一个舞台,希望你尽情展示,记住一句话: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
提示:
1、品词语。
找出精妙词,以“我认为 词(字)用得好,写出了 ”为话题发言。
2、品句子。
找出精彩之句,以“我认为 句美,写出了 ”为话题发言。
3、品情感。
以“我从文中 处,领会出作者 的心情”为题发言。
4、品写法。
从写景的角度、方法方面自由发言,老师可先做示范(板书:寓情于景)
(2)总结全文,激发兴趣。
柳宗元的山水游记是游记散文中的杰作,而《小石潭记》更是历代传诵的散文名篇,小石潭人迹罕至,凄清幽静,作者以简练的文笔,抓住景物特点生动细致的写景状物,文章出慢了诗情画意,情景交融,寄托了作者孤凄悲凉的感情,柳宗元的游记,就是这样——借景抒情,写景寓情,他的《永州八记》值得一读。
这节课虽结束,但对古诗文的学习仅是个开始,相信通过你的学习,你一定会成为一个才华横溢的文人。
五、布置作业,我来练一练。
我来练一练——你曾经游历过那些地方,哪些景物曾触动过你的心弦?(请运用自己学到过的写作方法,写一篇写景短文,要写出景物特点和自己的感受)
提示写法:借景抒情、动静结合、侧面描写、抓住景物特点等。
教学目标
1.通过本次习作指导,教会学生“表现人物的精神世界”的方法。
2.体会细节描写对于塑造人物的特殊表达效果。
3.培养学生养成善于观察、善于发现、善于积累的习惯,并鼓励学生将观察到的信息有创意地表达出来。
教学重点
1.教会学生“抓住细节描写人物”的方法。
2.有创意地表达,通过恰当的写作手法和表达方式反映人物个性。
教学过程:
导入
大千世界,人海茫茫。走在大街上,人们步履匆匆,擦肩而过,一张张鲜活的面孔如花瓣一般,在我们的面前闪过。那么如何将一张张表情各异的面孔定格,化作永恒的一瞬呢?画家可以用颜料去画,摄影师可以用相机去拍,而我们所能做的,就是用手中的笔去描绘。俗语说:“画龙画虎难画骨。”意思是说,无论画人还是画虎,要画出虎和人的外形是比较容易的,但要画出虎和人的内在精神却不太容易。那么,如何才能将人物刻画得栩栩如生呢?
以“我的好朋友”为题,写一篇以记人为主的,不少于200字。
写作指导
一、抓住典型细节表现人物的精神风貌
细节描写,是指抓住生活中细微而又具体的典型情节,加以生动细致的描绘,它具体渗透在对人物、景物或场面的描写之中。细节,指人物、景物、事件等表现对象的富有特色的细枝末节。它是记叙文情节的基本构成单位。细节描写中,主要抓住肖像、心理、动作、语言、神态细节进行描述。
1.肖像细节描写。
照片激趣:你觉得照片上的老人的身份是什么?你为什么认为是这样的?
〔明确〕 肖像描写的作用不止在于画出这个人的外部面貌,更是为了以形传神,通过人物的外部特征揭示性格特点(表现人物的身份、性格和生活际遇)。
课文范例:(作家笔下人物猜测)
(1)外貌描写
黄里带白的脸,瘦得教人担心;头上直竖着寸把长的头发;牙黄羽纱的长衫;隶体“一”字的胡须;左手捏着一支黄色烟嘴,安烟的一头已经熏黑了。
〔明确〕 鲁迅 身体瘦弱、精神矍铄、意志顽强。
(2)她微笑的时候,那黑得像黑樱桃的眼珠儿睁得圆圆的,闪出一种难以形容的愉快的光芒,在笑容里,快活地露出坚固的雪白的牙齿。虽然黑黑的,两颊有许多皱纹,但整个面孔仍然显得年轻,明朗。
〔明确〕 外祖母 开朗的性格,年轻、明朗的心态。
〔明确〕 成功的肖像描写是理解人物性格的一把钥匙。
2.语言细节描写。
老舍说:“对话就是人物的性格等等的自我介绍。”语言描写是对人物独白和对话的描写,俗话说言如其人,又说言为心声,什么人说什么话。我们也常说,对一个人要听其言观其行,说的就是一个人的语言能够反映一个人的精神世界。
3.行动细节描写。
行动描写是表现人物的重要手段,能够淋漓尽致地展示个性形象,而且引人入胜。年轻人之所以喜欢看武打小说,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动作吸引人。《水浒》中的主要人物性格各异,主要是作者对他们进行了各具特点的行动描写。
4.心理细节描写。
心理活动能够反映人物的性格,能够把人物的内心世界展现在读者面前。要设身处地地推测人物的内心所想,把自己当作具有所写人物的个性特征的“他”。只有把人物的心理活动写得细腻而真切、生动而传神,才能突出人物的精神世界。
示例:整个晚上,女孩都在想着向家里要钱的事儿。最终,女孩也没提要买黄纱巾的事,并发誓永远不提这件事。家里不富裕,女孩知道。“孩子,送给你吧,收下,你围上它肯定好看。”女孩一愣,“不能!那样我会很难受,比得不到它还难受。”女孩跑开了。
小组内交流体会感受。
正是惟妙惟肖的心理描写,让我们看到了两颗美丽心灵的跳动,感到了一种人与人之间互相理解、互相抚慰的温馨之情。
二、借助一些写作手法加以突出、强调
常见写作方法、表现手法:
联想、想象、象征(托物言志)、比较、对比、衬托、反衬、烘托、以小见大、借景抒情(情景交融)、伏笔和铺垫、前后照应(呼应)、正面(侧面)描写、抑扬(欲扬先抑、欲抑先扬)。
1.对比。把两种对应的事物对照比较,使形象更鲜明,感受更强烈。
(1)运用对比手法描写人物,刻画性格。
如契诃夫的《变色龙》,写警官奥楚蔑洛夫在处理一只狗咬伤工匠赫留金的事故中,其态度在顷刻间变了四次,反复再三,前后判若两人。这里通过主人公自己前后不同态度的对比,鲜明地刻画了其“变色龙”的性格。
再如莫泊桑《我的叔叔于勒》中,通过菲利浦夫妇对于勒态度前后不同的对比,揭示出他们自私、庸俗、贪婪、冷酷的性格特征;再如《故乡》里中年闰土和少年闰土的对比;再如《范进中举》中胡屠户对范进中举前后态度的对比。
(2)运用对比手法,描摹景物,抒发感情。
如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前边描写了百草园景色,这是一片生机盎然的自由天地,少年“我”的欣喜之情跃然纸上,这里的景物描写与充满枯燥乏味气息的“三味书屋”形成了鲜明对比,“我”对“三味书屋”的厌倦之情也自然流露出来。
2.衬托。以一些次要事物为陪衬来突出某一主要事物,常与对比一起运用。人们常说的“万绿丛中一点红”“众星捧月”,就是衬托。
(1)用其他人物衬托主要人物。如《藤野先生》中用日本“爱国青年”的无理挑衅来反衬藤野先生的正直热忱、毫无民族偏见;《花的话》中用月下比美的众花来对比衬托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二月兰;再如《爱莲说》。
(2)用景物描写来衬托人物性格或事件意义。如《故乡》开头描绘了荒凉萧索的村景,十分贴切地衬托了“我”的悲凉心情。
3.铺垫。在主要人物、事件高潮出现之前,对环境、情绪、气氛等所做的描写,借以造成一种“山雨欲来风满楼”的艺术效果。
如《荔枝蜜》采用了层层铺垫的写法。写荔枝林的茂盛,是为蜜蜂提供一个很好的生活环境;写荔枝蜜的甜香,是为下文赞颂蜜蜂做铺垫;写蜜蜂的辛劳,又是为赞颂劳动人民做铺垫。
再如《麦琪的礼物》中插叙了对德拉的头发、杰姆的金表的叙写,为后文写杰姆夫妇毅然舍弃如此珍贵、心爱的东西做铺垫,以凸现双方深挚的爱情。
4.伏笔、照应。
(1)伏笔,实际上是一种交代,对将要出现的事件作暗示,为情节发展做铺垫。埋下伏笔后,后边一定要有照应。
如《故乡》中,“我”刚回到故乡时,母亲说:“还有闰土,他每到我家来时,总问起你,很想见你一面。我已经将你到家的大约日期通知他,他也许就要来了。”这是一处伏笔,不仅点明了闰土和“我”的关系,而且暗示“我”将要与闰土见面,使后面闰土的出场十分自然。
(2)照应,是前后内容上的关照呼应。方式主要有与伏笔照应、与开头或题目照应、反复照应等。照应得好,可使结构严谨细密,主题更加鲜明强烈。
如《背影》一文中四次写“背影”,三次写“流泪”,反复照应,感情抒发一次比一次强烈,滚滚热泪既表达了儿子的情感,又衬托出背影形象的感人,这篇是情与泪的结晶!
5.象征。把抽象的思想感情用某一特定的具体事物来表现,使之形象化,使所要表达的意思更为含蓄、深刻,即“寓理于物”。
如冰心的《小橘灯》中的小橘灯象征着光明和胜利,象征着小姑娘镇定、勇敢、乐观的精神。
如茅盾的《白杨礼赞》,细致描写了黄土高原上白杨树枝干笔直、叶子片片向上的形象,表现了它的倔强、挺立、不屈不挠,从而象征了华北农民质朴、严肃、坚强不屈、力求上进的精神和意志。
再如高尔基的散文诗《海燕》,用象征手法构思全文,赋予高傲飞翔的海燕以革命先驱者的象征意义,使作品意义更深远。
6.夸张。一种故意“言过其实”的形象化手法,可以突出人物形象,强化感情。
如《三国演义》中写张飞的肖像:“身长八尺,豹头环眼,燕颔虎须,声若巨雷,势如奔马。”这种夸张的描写,突出了张飞粗直勇猛的特点。
再如童话《皇帝的新装》中对皇帝形象的塑造,也采用了夸张手法,辛辣地讽刺了统治阶级的愚蠢。
另外,记叙文中常用的表现手法还有悬念手法(《枣核》)、抑扬手法(《荔枝蜜》)等,使情节曲折有致,引人入胜。
三、借助一些抒情议论的句子,对人物的精神品质作点睛式的概括
1.记叙文中的议论
记叙文中的议论,就是作者在记叙文中对所记叙的事物发表的意见、主张或看法。在记叙文中恰当地使用议论,可以揭示客观事物的本质,使感性的知识上升到理性,使的主题更加鲜明、深刻。以下从三个方面具体谈一谈它们的作用。
(1)议论在记叙文的开头的作用。
这种议论起着总领全文、点明中心、引出下文的作用。
(2)议论在记叙文的结尾的作用。
这种议论一般是深化的主题思想,点明和加深所叙之事的意义,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如《走一步,再走一步》,如果去掉后一部分的议论,的主题就得不到深化,中心就得不到明确,更表现不出“我”从中悟出的生活哲理。
再如《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结尾说:他,是口的巨人。他,是行的高标。这两句议论就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有的议论用在记叙文的结尾,是为了呼应开头,使结构严谨。
有的议论用在记叙文的结尾,既是对全文的总结,发出号召,又是点明或深化中心思想。如《第一次真好》。
(3)议论在记叙文中间的作用。
记叙文以记叙为主,然而若能在记叙中恰当地穿插议论,会使锦上添花。
如《行道树》全文中穿插了不少议论,自然地引发了对生命价值的思考,对奉献精神的礼赞。
在记叙文的段与段中间穿插议论,起着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如《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中“做了再说,做了不说,这仅是闻一多先生的一个方面,——作为学者的方面。
闻一多先生还有另外一个方面,——作为革命家的方面。
这个方面,情况就迥乎不同,而且一反既往了。”
这段文字就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2.抒情在记叙文中的作用
(1)抒情用在写人、叙事、写景散文的开头,能使充满抒情色彩。
(2)在记叙、描写中穿插几点抒情,有助于理解、理清作品的思路,增强意蕴。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Ade,我的蟋蟀们!Ade,我的覆盆子们和木莲们!”《春》的结尾部分:春天像……春天像……春天像……
情感的表达分为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直接抒情”即不加掩饰,直抒胸臆。“间接抒情”往往要化虚为实,不言情而言他,却又处处含情,隐而不发,在字里行间真情流动,往往有动人的艺术效果,这样的感情也往往更为真挚动人。
思路点拨
以“我的好朋友”为例,进行思路点拨。
第一:首先确定好朋友的性格、精神或气质,运用议论的语句加以概括。
第二:抓住人物的典型细节来表现人物的特征。人物肖像必须符合年龄、性格特征,典型事例必须体现精神品质。要选取最能反映人物身份与性格的特征,捕捉最能表现人物内心情感与个性特征的瞬间画面,而不要面面俱到。
第三:精选写作手法,表现人物的思想本质和性格特征。
1.善用修辞。如果能适当运用一些形容词、确切的比喻和适当的夸张来写人物,会使人物更鲜明生动。
2.正、侧面描写相结合。
例如:小菊今年已经十四岁了,但是她的身体长得不高,手臂依然那么细小,颧骨照旧凸出,十个指头像细细的竹枝,仿佛一扭就会断似的;因为她十分消瘦,所以看起来她的身体轻飘飘的。
3.对比(环境背景)。
例如:少年闰土是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我”第一次和他见面,闰土“正在厨房里,紫色的圆脸,头戴一顶小毡帽,颈上套一个明晃晃的银项圈”。二十年后,“我”回到故乡,再见闰土时,他“先前的紫色的圆脸,已经变作灰黄,而且加上了很深的皱纹”“他头上是一顶破毡帽,身上只一件极薄的棉衣,浑身瑟缩着”“那手也不是我所记得的红活圆实的手,却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这便是少年闺土和中年闰土的对比,有了对比,人物的各种特点便更加鲜明。
4.先抑后扬。
举例:先写朋友是如何令你烦恼,而后通过某件事突然让你明白朋友的热心肠等。
佳作赏析
这样的人让我尊敬
高尚,是支持人生的力量!是坚守承诺的信念!是人性的基石!我觉得我的奶奶就拥有这些美好品质。她助人为乐、与人为善、对人友好!(议论总领全文,点明中心,概括人物的精神品质)
我的奶奶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农民,她有一头花白的头发,乌黑的眉毛下面是一双炯炯有神的眼睛,个不高,身体微胖。她总是忙忙碌碌,不是喂鸡就是浇树,一刻也不休息。(外貌描写符合农民的特征,反映人物的朴实。)
奶奶家屋后有几棵杏数,杏子熟时她总是把杏摘下来很热情地送给邻居吃,所以邻里关系很好。(典型的生活细节反映奶奶“与人友善”。)有一年冬天,我到奶奶家去玩,奶奶正织着一件毛衣。我想奶奶的毛衣并不少,为什么还要织毛衣呢?一问我才知道原来奶奶在为邻居织毛衣。奶奶说:“邻居小芳要去读大学啦!亲手织一件毛衣送她!礼轻情意重吗!乖孙女,你也要好好学习,奶奶也给你织一件!”奶奶织完毛衣后又往袖子里塞了三百块钱,说,“邻居家挺困难的,供个孩子上学不容易。这钱希望能帮上一点忙!”这就是我的奶奶,乐于助人的好奶奶。(此段详略得当,反映奶奶助人为乐、与人友善的品质,照应第一自然段。)
奶奶很“小气”,妈妈给她买的新衣服她舍不得穿,买的新助听器她舍不得戴,买的新手机她舍不得用。奶奶还总说:“我一个乡下老太太还用什么新手机?”奶奶的衣服裤子坏了她也舍不得扔。奶奶也很“大方”。四川地震时奶奶把平时省吃俭用攒下的30000块钱全捐啦,这虽然不是一个大数字,但对奶奶来讲,多捐一块钱,都能挽救一个生命!奶奶还经常捐钱给福利院,她说:“孩子就是祖国的花朵,要精心培育这些花朵!”还有一次,乡村修路,村长让能出钱的出钱,能出力的出力。奶奶不仅捐钱,还号召年轻的小伙子为乡村出力,这样大的工程竟然只用一个月就修好啦!大家乐得合不拢嘴!村长给奶奶颁发了“最勤劳村民”的锦旗。奶奶却说:“这是我应该做的,我们每个人都应该为家乡做出贡献!”这样朴素的话却包含着深刻的道理!奶奶,我该有多么爱您哪!(此段运用对比的手法,赞扬了奶奶对自己勤俭节约、对社会对他人却慷慨大方的优秀品质,有力地表现了中心。)
奶奶,你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农民,但爱家乡、乐于助人的精神多么感人!我爱我的奶奶!(直接抒情,对奶奶骨子里的优秀品质进行赞美,并表明奶奶是“我们”学习的榜样,深化了中心。)
【点评】
本文优点之一,入题简洁。第一句话就直奔人物品质,从助人为乐、与人为善、对人友好三个方面高度概括了人物的品质。
优点之二,围绕中心选材,人物特点非常鲜明。小作者围绕奶奶为升学的邻居小芳、为四川地震、为家乡修路所给予的温暖与支持等几件事,反映了人物的优秀品质。
优点之三,运用典型的肖像、语言、动作描写,体现了人物的优秀品质,符合人物的性格特点。
优点之四,运用对比手法描写人物、刻画性格,使形象更鲜明,感受更强烈。
教学目标:
理解单元主题的含义
学习坚韧不拔、敢于牺牲、勇于创新等精神并深刻体会。
一、教学重点:学习坚韧不拔、敢于牺牲、勇于创新等精神。
二、教学难点:对表现人物幸福与坚强的词语或句子的理解。
三、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
1.交流你在阅读中遇到的生字。
2.交流文中你认为值得积累的词语和句子。
(二)理解单元主题的含义:敢于成为天下的先驱者
(三)导入
记得第一篇作文就是请大家写“美丽的梦”。有好多同学都描述了自己的宇航梦。今天让我们走出梦境,和宇航员、宇宙来一个亲密接触。
(四)《第一个登上月球的人》
1.这个人是谁?
(美国星际航行员阿姆斯特朗)
2.在阿姆斯特朗说的那么多话中,有一句话重复说了两遍,请大家找到并朗读。
⑴怎样理解“对一个人来说是一小步——对人类说来却是跳跃的一大步”这句话。
答:对于阿姆斯特朗来说,他迈出的只是一小步,但对于首次登月的人类(他的言行代表着人类)而言,这一步却是航天史上的一大飞跃。
⑵从阿姆斯特朗和奥尔德的介绍中,你是否对月球有了不少认识?请你结合文中内容谈谈。
⑶文中一共写了哪些人类宇航员之最?
答:阿姆斯特朗——第一个登上月球的人,第一个在月球上行走的人。人类有史以来第一次听到同类在月球上实地描述月球的环形山和岩石。
3.交流文中给你启示的句子。
(五)《悲壮的两小时》
1.朗读全文
2.从课题中你读到了什么?
(从悲壮一词中可以看出这可能是由于意外而引发的事故,从两小时一词看出这个故事发生的时间很短)
主人公科马洛夫为何而悲,为何而壮呢?(导入)
默读课文3——5小节,思考:
⑴科马洛夫为何见到亲人后显得很激动?
答:因为他知道两小时后,他将随着宇宙飞船一起坠毁。
⑵但他还是控制住了自己,你认为他是凭什么控制住自己的?
答:他凭借自己对祖国、对航天事业的高度责任感和对科学探索的执著精神控制住了自己的情感。
⑶科马洛夫为何要急促和坦然的讲述?两个词连用产生了怎样的表达效果?
答:表现他为人类宇航事业献身而无怨无悔的高尚品质。
⑷请找出他与亲人告别时的神情,分析当时他的心情。
⑸通过你的学习与认识,你认为科马洛夫是个怎样的人?(可以请学生到黑板上来写)
3.小结:
科马洛夫与“联盟一号”宇宙飞船都将坠毁,生死诀别,此为悲。他以祖国的利益为重,临危不惧,表现出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气节,此为壮。
(六)布置回家作业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掌握下列词语:
噩耗晴天霹雳恸哭支离破碎小心翼翼
恍惚踽踽独行玲珑突如其来变化无常
2.关于观察与思考
观察是认识客观事物的重要方法。培养观察能力是培养语文能力的基本一环。阅读时,要靠平时观察生活的体验去理解作品内容;写作时,"第一须观察",是从生活中获取材料。
思考是对观察对象(人物、景物、事物、环境等)进行分析研究的思维和规律。
观察和思考必须结合起来,才能比较准确地把握事物,发现其中的含义和规律。
3.关于文章的结构
文章的结构,是文章部分与部分、部分与整体之间的内在联系和外部形式的统一。结构的基本内容包括:层次和段落、过度和照应、开头和结尾。一般我们主要分析层次和段落,便于我们把握文章的内容。
能力目标:
1.从表情达意和文章结构两个方面去理解"金盒子"在文中的作用。
2.分析文章所表现的兄妹情与姐弟情在内涵和写法上的相同和不同之处。
3.学习本文用朴素的语言表达真挚的情感的写法。
情感目标:感受文章所抒发的手足深情。
教学建议
一、文章主旨:
本文以时间为序,以金盒子为线索,用朴素、平实的文字记叙了金盒子从最初的玩具箱变为寂寞的良伴,最后竟变为纪念的信物的过程,充分表达了兄妹姐弟的关爱、理解,渗透了难以割舍的手足深情。
二、文章思路
文章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1-8)写金盒子的来历和我哥哥与金盒子的不解之缘以及哥哥去世后金盒子对我的重要意义。
第二部分(9-13)写弟弟、金盒子与我的故事。
第三部分(10-11)写哥哥、弟弟、双亲去世后,金盒子对我的重要意义。
三、写作特点
1.结构严谨、周密,层次清晰,首尾呼应。
文章以金盒子为叙事线索构思谋篇。这条线索贯穿全文,首尾呼应,浑然一体,表现出手足深情的深刻主题。文章又以时间的发展为顺序,用一连串的表示时间的状语,写出了作者在不同年龄的情感体验,思路十分清晰。
2.文笔自然开朗,平淡简约。
本文语言质朴、平淡,没有雕琢痕迹,却在看似拉家常的娓娓言谈中透露出一份真情实感。全文以第一人称的形式记录了发自内心的真情独白,感人肺腑,催人泪下。
四、课文教读方法建议
这篇文章细腻感人,不要当作一般的记叙文教读,也不要从记叙文"六要素"入手,而应当反复默读,从整体上感受文章的思想感情,力求与作者的感情产生共鸣。阅读时,可引导学生参照如下的步骤进行:
1.先浏览一遍,只求粗知,不求甚解。
2.再读一遍,了解故事的梗概,把握文章的基本内容,知道作者在文中写了哪几件事。
3.读第三遍时,注意文中的几件事是怎样贯穿起来的。找出与金盒子相关的描述,并进行分类:哪些是叙事的`,哪些是抒情的;哪些是写高兴的事情的,哪些是写哀伤的事情的;哪些是记实,哪些是回忆。进而,理解金盒子在文中主要起的作用。
4.在仔细体味的基础上,找出最令你感动的句子,思考被感动的原因,分析语言的表达效果。
教学设计示例
重点:
1.学习"金线串珠"的写作手法。
2.品味质朴平淡而感情至深的语言。
难点:
对文章的主题的深入理解
本文对骨肉亲情的表现是多方面的,既写了兄妹情,又写了姐弟情,还写了父女、母女情;既写了日常生活中家庭成员之间乐融融的亲情,又写了遭受巨大不幸时的悲痛。文章前半部分主要写兄妹情,后半部分主要写姐弟情。"我"由于身份的变化而有不同的经历和情绪。而这一切都与金盒子密切相关。对父女情母女情的描述贯穿始终,与兄妹情、姐弟情相交织,使家庭亲情表现得更为浓烈、深厚。
教学过程:
1.先浏览一遍,只求粗知,不求甚解。这一遍浏览还应当疏通字句,解决词语障碍。
2.再读一遍,了解故事的梗概,把握文章的基本内容,知道作者在文中写了哪几件事。
这一遍阅读时,教师应当督促学生圈点批注,在文章字里行间做记号,注明所发生的事件或关键句子。
3.读第三遍时,注意文中的几件事是怎样贯穿起来的。找出与金盒子相关的描述,并进行分类:哪些是叙事的,哪些是抒情的;哪些是写高兴的事情的,哪些是写哀伤的事情的;哪些是记实,哪些是回忆。进而理解金盒子在文中主要起的作用。
4.在全班进行交流阅读的成果,讨论明确以上过程中布置的的思考题。
明确:"金盒子"在文章中,不仅是叙事的线索,而且还是抒情的依托。年幼时,金盒子是"我"和哥哥的宝物,是乐趣的所在,是不可分离的"良伴",还是"我"与弟弟争抢的"玩具"。哥哥、弟弟去世之后,金盒子里装载着太多的回忆和思念。它"不仅是一种纪念,而且是骨肉情爱之所系"。它由"寂寞中的良伴",变成"逗人伤感的东西"。"我"可以对它倾吐满心的忧伤委屈,可以捧着它"尽情一哭"。随着人事的突然变化,"我"对金盒子的感情也波澜起伏。睹物思人,百感交集;痛悼之心,与日俱增。金盒子的故事,见证了主人公的心路历程,架构了一篇催人泪下的美文。
5.在仔细体味的基础上,请学生找出最令自己感动的句子,思考被感动的原因,分析语言的表达效果,在全班交流。教师应当尊重学生个人情感的体验,倾听学生发言,及时激励评价,对体会深入、有质量的发言要大力表扬。
手段:
反复默读与讨论相结合
设计思想:
新课标指出:"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教学目标】
1.结合本单元学习的课文,引导学生了解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这两种抒情方式。理解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的表达效果。
2.引导启发学生把握好抒情的度,学习基本的抒情方法。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在情感体验的基础上,理解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的表达效果。
【教学难点】
启发学生把握好抒情的度,学习基本的抒情方法。
【教学过程】
一、体会抒情之美。
⑴简介抒情的表达方式。
⑵比较本单元课文抒情句的运用。体会抒情的作用,导入课题。
二、归纳抒情之法。
1.比较讨论:我们要抒发怎样的情感?
(1)真实的情感;
(2)独特的情感。
2.向名家取经:我们可以怎样抒发情感?
⑴分析名家名作中包含情感的语句,分析理解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的作用:
直接抒情也即直抒胸臆,是指在记叙、描写的基础上,在感情达到炽热的程度时,直截了当地把内心的感情抒发、倾吐出来,抒情的效果强烈,鲜明。
间接抒情是指作者的感情渗透在叙述、描写、议论中,感情同写人、叙事、写景、状物融合在一起,这种感情的抒发是渗透在文章的字里行间的,含而不露,委婉动人,耐人寻味。
⑵比较归纳,学习抒情的方法。
分别给出含有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语句的文段资料,学生讨论分析其中手法运用的特点。
①直接抒情的具体方法例举:
直抒胸臆(内心独白)变换人称(第二人称)
②间接抒情的具体方法例举:
借景抒情(融情于景)托物言志(融情于物);
三、比较抒情之度
1.例文比较,体会抒情之度。
明确:所谓“恰当书法”,一是指要把握好抒情的度,二是指要选择好抒情的方法。
2.问题引导,学习恰当抒情。
⑴把握好抒情的度;
⑵选择好抒情的方法。
明确:恰当地抒发情感,前提是对情感要有深刻的体验和细致的揣摩。对情感的回味,可以促发与原初情感相似的体验和感受;通过反复体验,能将情感本身的意味感受得更深、体会得更准。另外,找到触发情感的点并将其写在作文里,会更容易打动读者。
四、实践抒情之法。
1.课堂作业。
PPT出示一段描写家乡的话语,将其中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的句子挖空,让学生独立填写。写作后进行交流讨论,分析写作思路。
总结:情贵在真,要抒发自己的真情实感。:刘勰在他的文心雕龙中说“情者文之经。”只有用饱满的情感直叩读者心扉,文章才具有内在的魅力。否则,无论怎样雕章琢句,都只能是繁采寡情,味之必厌。这句名言告诉了我们抒情的重要性。抒情不是全篇使用,要运用合宜;交流时要用心体会别的的同学的优点,加以运用;
2.家庭作业。
以“乡情”或“我的烦恼”为题,写一篇记叙性作文。根据内容特点和表达需要,选择合适的抒情方式。情感的抒发要有内容,有凭借。不少于500字。
【板书设计】
学习抒情
真实独特
直接抒情间接抒情
直抒胸臆借景抒情
变化人称托物言志
学习目标:
1.了解太空生活,感受宇航员的探索、牺牲精神。
2.巩固实践所学的读书方法。
重点、难点:
重点:学习文章采用“总—分—总”的结构。
难点:学习课文情况叙述与事理解说紧密结合的写法。
教学设想:
1.课前阅读、观看一些有关航天的书籍影视,了解太空知识。
推荐书目:
①《太空漂流记》(海南出版社、三环出版社20xx年版)杰瑞·M.利宁杰,美国宇航员
《奔向太空》科学普及出版社
《飞向人马座》科幻小说郑文光
《从地球到月球》《环绕月球》《太阳系历险记》科幻小说儒勒·凡尔纳
②网络资源:
③影视资源:
《太空站实录》
2.课前预习课文,扫除字词障碍,总体感知课文。
3.学习方法:运用合作方式,多搜集资料,自主探究;注重将读书方法用于阅读实践。
4.学具准备:
多媒体网络教室,实物投影仪
5.学习时数:一课时
学习过程:
第一块:导入新课,交流知识。
师:当我们遥望夜空,总不免要想月球是什么样子的?有嫦娥、吴刚、玉兔、桂花树吗?那茫茫的银河中有牵牛、织女吗?地球上的人类文明是不是一种偶然?浩瀚的宇宙中还有没有其它文明?有没有人类的朋友?从古至今,地球上的人类从没有停止过探寻!下面请大家交流一下课前所所搜集的太空及航天方面的知识,初中二年级语文教案《二十七在太空中理家 教案(苏教版八年级上)》。
第二块:整体感知,总体把握。
师:提到理家,同学们往往就会想到“衣食住行”,那么在太空中理家又是指理哪些呢?
生:阅读、思考,发表观点。
师组织交流评价,并结合学生讨论板书:跑步长高穿衣洗漱睡觉)
第三块:现场采访,再现情景。
师:现在同学们请将自己当作宇航员,选择一个你感兴趣的太空生活片断给大家作现场介绍。
生:为进入角色认真研读课文,先小组讲解,再班级交流。
生:介绍生活片断
师:聆听,组织交流评价
第四块:实践巩固读书方法。
师:复习提问相关的读书方法,引导学生自由阅读课文,注意根据投影要求圈点勾画。
投影:1.第5—9节分别介绍了太空跑步活动的哪几方面内容?
2.划出解说某种活动的意义及进行某种活动与地球上进行同一活动的不同之处与难处的语句。
3.划出体现太空探险者的奉献精神和牺牲精神词句。
生:阅读、圈点勾画
师:组织交流(引导同学圈点勾画的注意点,并作板书)生:交流、评价
师:一位科学家这样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发现一个真理更重要。现在请大家在阅读文章时,注意能根据文章进行质疑。
生:讨论、提出问题
师:同学互相解答问题,组织交流评价(主要依据问题的价值性等)
生:解答、交流、评价
第五块:发展延伸
师:播放美国“哥伦比亚号”升空爆炸的录像
生:观看视频
师:结合录像、及课文最后“我们毕竟是在前线的冒险者。我们忙得根本无暇顾及自己看上去怎样或者闻起来怎样。”试以“宇航员精神”为话题发表自己的感想。
生:小组讨论
师:引导学生交流评价生:交流评价。
第六块:回顾小结,布置作业
吃饭、跑步、洗漱、睡觉这些在地球上最再平常不过的,但在太空失重的情况下,一切就都与地球上不同了,能够大太空中吃饭、跑步、洗漱、睡觉是太空遨游的需要,是星际旅行的需要,是人类向其他行星发展的需要,让我们学习宇航员身上的探索、奉献和牺牲精神,努力学习,争取在以后的航天方面飞得更远!
作业:
话题作文:以“人类的飞天梦”为话题作文,字数400字左右。
板书设计:
跑步(方式、作用、感受)
长高(长—不长)
总体概括穿衣(艰苦)总感受(探索、牺牲精神)
洗漱(洗澡、洗发、刷牙、刮胡子)
睡觉(头脚倒置)
总分写(叙述与说理结合)总
文章来源://m.jab88.com/j/121688.html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