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课件系列] 毫米、分米的认识教学设计写作范例

一般给学生们上课之前,老师就早早地准备好了教案课件,撰写教案课件是每位老师都要做的事。我们需要提前做好教案课件的准备,这样才能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设计。你有没有关于教案课件撰写方面的苦恼呢?为此,小编从网络上为大家精心整理了《[课件系列] 毫米、分米的认识教学设计写作范例》,仅供您在工作和学习中参考。

一、教材分析

苏教版二年级下学期《分米和毫米》。本节课是以厘米这个长度单位为纽带,将米、分米和毫米联系起来。借助测量建立1分米、1毫米的长度表象,认识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教材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多种活动,建立丰富的表象,逐步形成空间观念。但由于生活中学生缺乏测量物体长度的经验,又很少用到分米、毫米这两个长度单位,因此1分米和1毫米的长度表象很难建立。

二、教学方法

让学生通过观察、数一数尺上的刻度,动手量一量,用手势比一比,说一说生活中的实例等多种活动,感知、体验、建立丰富的表象。让学生在进行估测、实际测量比较、验证的过程中强化表象,从而逐步形成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能在具体的情境中估计并测量物品的长度。

教学难点:帮助学生建立1毫米、1分米的长度观念。

三、教学过程

(一)迁移引入

1.谁能说说自己的身高是多少?米和厘米是我们已经认识的长度单位。

板书:米(m)厘米(cm)

2.你能用手比划一下1米有多长吗?比划这样的一庹长。1厘米呢?对,这么一小段。

3.那么米和厘米之间有什么关系呢?1米=100厘米,并板书。

4.下面我们来复习以前学过的知识。

填上合适的单位名称:一幢楼房高50( );一棵大树高9( );一支铅笔长15( );文具盒宽大约1( );文具盒长大约2( )。

是米还是厘米呢?指名回答。米和厘米之间存在一个新的长度单位,知道是什么吗?板书:分米(dm)。

(二)研讨探究

1.认识分米

(1)量一量:1分米、2分米到底有多长呢?请同学们量一量自己的文具盒长和宽大约是多少厘米?10厘米就是1分米,20厘米就是2分米。然后完成练习。

(2)数一数:在直尺上看一看1分米有多长?请同学们仔细观察直尺,除了0~10厘米之间一段是1分米之外,你还能找出1分米吗?演示刻度:0—10 刻度1—11 刻度2—12

小结:不管从哪个刻度开始,只要满10厘米那就是1分米。1分米=10厘米,并板书。

《毫米、分米的认识》教学案例与评析2

教学目标:

1.结合实际问题,体会测量时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的重要性,进而体会引入较大单位的必要性。

2.认识长度单位米,认识表示长度单位的符号“m”。初步建立 1米的实际长度表象。

3.在实际测量中理解1米=100厘米。

4.通过实际测量活动,培养学生动手实践的能力以及激发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建立1米的实际长度表象。

教学难点:理解1米=100厘米。(调整为:建立1米的正确认知)

教师准备:1支7cm长铅笔、12把米尺、学生尺、1根长绳、1根1米长绳子、双面胶、剪刀。

学生准备:学生尺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1.测量铅笔的长度需要什么工具?测量所得数据要用什么作单位?

2.用厘米尺测量老师手中铅笔的长度。

(学生在投影上演示,教师强调测量时需要注意:把尺的刻度0对准铅笔的左端。)

二、设计意图:通过测量铅笔的长度,既复习了尺子的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又 为接下来的测量黑板的长度打下基础。

教后思考:通过对厘米和厘米尺的复习,一方面可以加深学生对上节课所学知识的巩固认知,另一方面可以为新课学习做铺垫,达到“教结构用结构”的作用。这两节课的教学结构基本上都是:情境导入——认识工具(米尺或厘米尺)——认识米(或厘米)——通过测量充分感知1米(或1厘米)有多长,进而建立1米(或1厘米)的实际观念。

三、引入新课

1.情境导入。

(1)课件出示小动画:量黑板的长度。(先是用厘米尺量,后改用米尺量)

设计意图:通过测量活动让学生直观感受到用厘米量较长物体的不便利,从而产生困惑,积极主动认识米。

教后思考:这个环节原打算让一个学生来讲台上实际操作,但在上课之前又觉得有点费事儿,于是改成了观看动画。相比之下觉得改变后虽然节约了2分钟左右时间,但给孩子们留下的印象不足够深刻。根据研讨中小组其他成员的建议,若改成师生比赛或是两个学生比赛,应该可以更高效一些。

2.点明课题

量较短物体的长度,用厘米尺就行了,但量较长的物体长度,用老师手中的尺子测量方便了,像这样的尺子叫米尺,它的长度正好是1米。那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认识米 用米量”。(板书:认识米 用米量)

四、探究新知

1、估计1米的实际长度。

师:老师的身高是1米65厘米,你能估计一下,从地面到老师身上的哪儿大约是1米高呢?(学生根据已有经验进行估计,并贴上标签)。

教后思考:这个环节耗时很长,而且效果不佳。究其原因应该是以下几点:一是铺垫不足,要求不够明确,以至于一开始孩子们根本不知道我的意图何在;二是老师的身高对孩子们来说是陌生的,1米65厘米看似是一个估测的依据,但实际上孩子们并不知道如何去使用这个数据,于是就干脆不用;三是这一环节中孩子们更多的是关注于贴在老师身上的彩色纸条,而忽视了问题多本质——一米有多高。这一环节如果能够从孩子们自己的身高入手,这样的话效果可能会好一些。

那怎么才知道谁估的最接近呢?

(生:用尺子量。)

师:用哪把尺子呢?是大家手中的厘米尺吗?

(生:不是,应该用米尺。)

师:好,那接下来我们先来认识一下“米尺”。

设计意图:从估测老师的身高中的1米入手,学生肯定兴趣很高,在此过程中,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估一估1米到底有多长,既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估测意识,也为建立1米的长度单位打下了基础。

教后思考:整个环节孩子们确实挺活跃的,但是由于操作不当(演示时大部分学生看不到;活动组织不严谨导致有的孩子趁机开小差),导致部分孩子无法完全参与进来,进而转移注意力。结合小组研讨中各成员的建议以及自己的思考,这个环节可以有两种不同的设计:

设计一:先让孩子们报自己的身高,再根据自己的身高估测1米的高度,然后引入测量工具——米尺,之后再利用米尺准确测量,明确1米的高度,最后寻找身边的1米(如1庹,窗户高度、电棒管的长度等等)。这种设计大致思路基本上和我原有设计相同,是先估测,再认识米尺,最后准确测量,再联系生活寻找1米,只是主体由“我的身高”换成了孩子们自己的身高,这样更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应该效果会好些。

设计二:在认识米尺之后,直接用米尺准确量出自己身高中1米的位置,建构1米的认知表象,最后寻找身边的1米(如1庹,窗户高度、电棒管的长度等等)。这种设计的确有助于较好的建立1米的认知表象,而且会更高效,但是缺少了估测的环节,原本孩子们就缺乏“估测意识”,估测能力的培养应通过不断地渗透,一点点培养起来。

2、认识米尺。

出示米尺。

(1)谈话:每个小组的桌上有1把米尺,它的长度正好是1米。用它来量比较长的物体就容易多了。

请大家拿出你们的厘米尺,跟米尺比一比,找找看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数字相同,都是从0开始,从小到大排列;刻度线相同,两根长刻度线之间相距1厘米,两根长刻度线之间有9跟短刻度线,其中正中间一根稍微长一点。不同之处就是厘米尺较短,数字较少,而米尺较长,数字也较多。)

(2)那米尺上一共有多少刻度?(100个刻度)100刻度就是100厘米就是1米。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1米=100厘米。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对比、思考学生自主发现米和厘米之间的关系。

教后思考:通过对 米尺和厘米尺的对比观察,孩子们对米尺和厘米尺基本上都有了较清楚的认识。

3、用米尺量。

(1)提问:到底老师身上的哪儿离地面是1米高呢,谁来帮老师量一量。(学生测量后,在1米的位置贴上标签。)

小结:量物体的时候,一定要从物体的一头开始,用卷尺或米尺的0刻度对齐物体的一端,尺子要放直。(课件演示)

(2)同学们想不想知道你们自己身上上的哪儿离地面是1米高呢?先看一下老师身上的1米的标签,自己估一估,然后再同桌合作用米尺量一量。并感受一下1米到底有多高?再说说你的身高比1米多还是少?多几厘米?

(3)谈话:同学们现在知道1米有多长了吗?请小朋友张开双手,先估计一下,自己的一庹比1米长还是短。再同桌合作量一量。

(4)交流。现在你能用双手比划出1米大约有多长吗?(学生用手比划1米的实际长度)

(5)谈话:请小朋友在教室里找一找,你的身边哪些物体长约是1米。再小组合作动手量一量。之后,全班交流。

(6)估一估,量一量:黑板大约长几米?

(7)小结:量哪些物体的长要用米做单位?——较长的物体

设计意图:通过估一估、量一量、比一比、找一找等实践活动,让学生用不同的方法充分感知1米有多长,建立1米的实际观念,并学会测量长度的方法.

教后思考:整个设计应该和“估计1米是多少”部分融合起来,可以采用前面提到的“设计一”或“设计二”。

五、活动巩固

下面,我们来做个小游戏:老师带来了一卷绸带,请两个同学把这卷绸带慢慢的拉开,其他同学认真观察拉开的绸带,如果你觉得拉开的绸带的长够1米了,就立即喊“停”(学生活动)。

当学生喊停后剪下,贴到黑板上。指着黑板上的丝带问:这正好是1米吗?怎样才知道它到底有多长呢?(可以用尺量)

方法一:直接量黑板上的丝带,长或者短了,再追问:那1米到底有多长?再剪一根1米长的丝带贴上去,对比。

方法二:再剪一根刚好1米的丝带贴上去,直接对比。

设计意图:通过剪丝带的游戏进一步感知1米有多长,进一步建立1米的实际观念。

六、方法应用。

1.提问:你能估计出1米长的队伍大约能有几人吗?(学生可能想到,竖着排大约有5人,横着排大约有3人。再实际排一排)

提问:想一想,同样是1米长的队伍,为什么有的大约有5人,有的大约有3人呢?

2.小组活动。

要求:估计一下,用我们平时的步子走1米长的路大约要走几步?(请几个同学上来走一走)

提问:同样走1米,为什么走的步数不一样?

谈话:同学们想知道自己走1米大约要几步吗?

小组合作:在地面上量出1米的距离。每个同学都来走一走。

教后思考:“剪丝带”和“1米大约有几步”这两个活动由于时间关系没有进行。

3.小朋友现在已经知道1米的大概长度,老师站在这里,谁能上来找个位置,使你和老师之间的距离正好是1米?能再找个离老师1米的位置吗?还能找到这样的位置吗?

学生纷纷站在老师的身边,最后成一个半径是1米的圆。

设计意图: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体验观察、比较的数学思想和方法。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并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后思考:由于前面少了“剪丝带”、“1米大约有几步”这两个环节,孩子们脑子中的1米还停留在“比自己的身高矮一些”和“比一庹短一些”这样的“身体”的层面,无法降落到地面,所以最初在站的时候并不是很顺利。另外这个活动只能少数十几个学生参与,学生参与面不是很高。如果这样修改一下:每3个小组为一大组,请一位同学先站好,听口令其他同学站到距他1米的位置。这样每个孩子都可以参与进去,学生积极性会更高,而且每个同学都能建立1米在地面上的长度这一认知。

七、梳理小结

提问: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你们有哪些收获?

这节课我们又认识了新的长度单位“米”,张开双臂比划一下,1米有多长。还知道了米和厘米之间的进率,其实我们的生活中有很多长度大约是1米的物品,课后同学们可以找一找,量一量。

设计意图:对本节课的学习做一个简单的回顾整理,形成基本的知识网络,整理学习思路,建立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

八、课堂检测

A卷:

1.两人互相量身高,_______米______厘米。

2.(1)量一把牙刷的长,用( )做单位。(2) 量篮球场的长,用( )做单位。

(3) 从直尺的0—1是( )厘米;从直尺的0—5是( )厘米。

3.在( )内填写合适的长度单位米或厘米。

教室长9( ) 黑板长2( ) 小明身高124( ) 课桌长50( )

B卷:

1、选用合适的长度单位:米或 厘米

铅笔长18( ) 一棵大树高10( ) 一张床长2( ) 教室长10( )

桌子高90( ) 操场长200( ) 一个杯子高10( ) 桌子长100( )或是1( )

2、判断:

(1)小红身高是145米。( )

(2)操场上的跑道长300米。( )

(3)米和厘米都是长度单位。( )

(4)因为 1米=100厘米,所以长度单位厘米大于米。( )

(5)一根跳绳长3厘米。( )

(6)一枝铅笔长13米。( )

(7)有三条带子,第一根长6米,第二根长6厘米,第三根长60厘米,哪根最短?( )

教后思考:课堂检测部分分了两个层次,这是考虑到不同学生的学习能力不一样,有针对性的让每个学生都有不同层次的收获。这份练习题课堂上没来得及做,留作了看下作业。

九、布置作业。

《毫米、分米的认识》教学案例与评析3

《分米和毫米的认识》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认识长度单位米和厘米,有了一定的用尺度量能力的基础之上进行教学的。对于新的计量单位毫米,学生通过使用直尺,已经有了一些感性认识,计量单位分米虽然不常用,但它对学生理解长度单位间的十进关系是很有必要的。

新的课程标准的根本目的在于为个体的发展服务。个性的和谐,理性的培养,情操的陶冶,身心发展的平衡等都是新课标所追求的目标。基于此,本节课的教学目标除了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分米和毫米,初步建立1分米、1毫米长度观念,知道1厘米=10毫米,1分米=10厘米,1米=10分米,这个知识目标外,重在引导学生探索知识间的内存联系,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践操作能力,简单的推理能力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结合具体内容向学生渗透长度单位,来源于实践又应用于实践,在操作中培养学生的细心、认真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说教法和学法:

新课程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情感态度、培养能力的关系。在《分米和毫米的认识》教学中,为了不让学生一味的接受和积存知识,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心理特征,我们注重借助直观教具和多媒体,运用多种方式,以学生为学习主体,让学生分小组积极参与到学习中去。他们从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在轻松的氛围中通过观察、操作、比较等一系列活动,互相合作,集体探讨,获取知识,应用知识。

说教学过程:

一、用自主探究,育实践能力

本次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就是让学生学习产生实质性的变化,提倡自主、探索与合作的学习方式,逐步改变以教师为中心,课堂为中心和以书本为中心的局面,促进学生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的发展。基于此,《分米和毫米的认识》中,对于分米的教学,我把空间留给了学生,让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通过实验、操作、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自主探究。例如教师问:“关于分米你已经知道了些什么?”接着出示1分米的尺,让学生理解1分米在尺上的长度,并通过找一找、说一说、比一比、估一估、画一画、数一数、量一量等环节加深对一分米长度的印象,通过自已的操作来发现知识,学习知识。

二、以层层引入,导数学新知

接受式的学习固然同样给了学生科学概念的结论,却没有给学生一个探索和探险的经历,学生随之失去了培养科学精神、科学观念、科学方法的机会。会发现学生把知识“抛”得很快,究其原因,是学生缺乏对教学知识主动的建构过程。因此,教学《分米和毫米的认识》时,对于米、分米、厘米、毫米的进率关系,我们没有硬性灌输,而让学生从已有的生活经验,知识经验出发对教师所讲的1小格就是1毫米,10厘米就是1分米,重新加以解释,重新建构起新的认知结构。在比较、分析、推理之后,学生形成了新的知识体系,也就是不同单位的长度: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1厘米=10毫米。从而真正地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现实生活中的某些实际问题。

在认识毫米时,教师先让学生量一量数学书的厚度,问:“你发现了哪些有关毫米的知识?”当学生说出直尺上一小格就是1毫米时,教师立刻出示课件并引导问:“那么1厘米有多少毫米呢?”让学生来数一数,得出1厘米=10毫米。教师继续问:“那么哪些物体的长度或厚度大约是1毫米呢?”请学生量一量,了解生活中一毫米厚的物体有哪些,加深对毫米的认识。

三、让趣味练习,促知识巩固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富于挑战性的,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及交流等等数学活动。可是在稍显枯燥的练习中,如何来体现数学学习的挑战性,如何让数学练习也能深深的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呢?我们设计了“小明的日记”这一环节,学生在读日记的过程中发现了错误,笑声不断,教师就因此而提问:“你们笑什么?”学生指出各种错处而改正,整个改错过程中,学生处于一种积极的状态,一个具有挑战性的环节就让数学知识一下子变得鲜活起来、生动起来,学生真真切切地感受到数学的亲切,久而久之对数学产生深厚的兴趣和积极地情感。

相关阅读

[课件系列] 可贵的沉默教学设计范例


每个老师需要在上课前弄好自己的教案课件,大家都要着手准备教案课件。只有提前准备好教案课件工作,这样学生才能更快地理解各知识要点。好的教案课件是怎么写成的?下面的内容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课件系列] 可贵的沉默教学设计范例,欢迎阅读,希望您能够喜欢并分享!

课时目标:

1、从沉默后的热闹中体会孩子们的可爱。

2、结合生活,学会感恩父母。

3、有条理地记叙感恩的故事,体会感恩的快乐。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齐读课题。

用一个词来说说这是一群怎样的孩子吗?(可爱)【板书:孩子】

二、学习第14小节,萌发爱:

(一)体会“可爱”。

1、默读第14小节,找出体会到孩子可爱的词句。

2、汇报:

(1)他们的可爱恰恰在那满脸的犯了错误似的神色之中。

(2)像获得赦免一样,那一道道躲闪的目光又从四面八方慢慢地回来了。

(3)先是一两声,继而就是七嘴八舌了:“问爸爸!”“不,问外婆!”“自己查爸爸妈*的身份证!”

3、解读:

(1)第一句

找出感受到孩子们很可爱的词组。质疑是否真犯错误,齐读。

(2) 第二句

找出感受到孩子们很可爱的词。理解赦免。齐读。

(3)引读第三句

小结:孩子们的可爱表现在神色、目光,话语中。【神色、目光、语言】

合作读。

(二)理解“热闹”:

为什么说这次的热闹与沉默前的热闹不一样呢?【板书感受爱、表达爱】

三、学习第15小节,了解表达爱的方式:

1、引读:结束这堂课的时候……了解他们的生日。

了解不被察觉的方式有哪些?为什么要让他们不察觉呢?

齐读这句话。

了解有哪些祝贺的方式?(写信、擦地板、贺卡、唱歌、考一百分……)

穿插理解“稚拙的礼物”、“珍贵无比”。

3、齐读这段。

四、学习第16、17小节,学会表达爱

1、引读第16小节:

2、学生学当家长说一说!

3、齐读第17小节。

4、质疑:为什么说沉默是一种享受?

5、指导写话:

(1)了解学生给父母庆祝生日情况。

(2)听庆祝过的孩子说说当时是怎么庆祝的?

教师评价引导:你在送这个礼物之前怎么想的?那收到礼物时,爸爸妈妈有什么反映?

(3)拿出练习纸,选第一个内容,写下来。要求语句通顺,用对标点符号。

(1)妈妈(爸爸)的生日已经过去好几个月了,但我还依然清楚地记得那天的情景,

(2)再过几个月,爸爸(妈妈)的生日就快到了。此刻,坐在教室里,我想该怎么给他一个惊喜呢?

五、总结延伸:

今后,就让它化为实际行动,真正去关心我们的父母、长辈、朋友,相信他们会给你更多的亲情、友情的。

最新课件: 《秋天》教学设计写作范例


教案课件是老师需要精心准备的,我们需要静下心来写教案课件。只有优秀的教案课件,这样课堂的教学效率才能有大的提升。写好教案课件,你目前遇到的问题是什么呢?为了让您在使用时更加简单方便,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最新课件: 《秋天》教学设计写作范例”,欢迎大家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教学目标:

秋天是一年中色彩最丰富的季节,小学生认识秋天,往往都是从色彩变化开始的。通过本课教学,让学生认识色彩的作用,观察自然界的色彩,学会运用不同的色彩表现事物。

教学重点:

欣赏表现秋天的艺术作品,引导学生初步了解他们之间在艺术表现手法的不同特征。

教学难点:

学习用自己的方法,用绘画的手段表现秋天。

教学准备:

课件,图片

教学过程:

1. 看《晒粮》.

教师提问:我们先不看内容,先看画面的颜色,谁能最先说出,这个画面上画里这么多色彩,可能是描绘什么季节的呢?

学生讨论回答:秋天。

教师提问:说一说画面上都有什么颜色,你觉得秋天的色彩有什么特点,什么颜色最多?

2. 看一些风景图片。

教师提问:这些图片中有秋天,也有别的季节,谁能把其中的秋天挑出来。

学生挑出秋天,并说出自己的理由。

3.看大师所画的秋天

看大师所画的一些秋天的景色,看大师是用什么方法画的。

学生讨论,说出自己的看法。

4. 秋天主要是要画出秋天独特的色彩,那么在内容上,秋天究竟有什么特点呢?

秋天是丰收的季节,瓜果成熟了,挂满了枝头,粮食成熟了,田野里一片繁忙,植物叶子开始落了下来,地下一片金黄。

5. 教师板演:秋天的几种植物

这些植物都可以是什么颜色的呢?这些植物还可以有什么其他的画法呢?

学生讨论,回答,并上台作画。

6.作业要求:创作一幅表现秋天的画面,要求在色彩和内容上符合秋天的特点,

并画出自己的感受。

7. 学生作画,教师巡回指导。

热门课件: 《花朵》教学设计写作范例


一般给学生们上课之前,老师就早早地准备好了教案课件,每位教师都应该他细设计教案课件。只有将教案课件提前准备充分,这样学生才能很好地理解教学中的知识点。我们需要从哪些角度来写教案课件呢?小编特地为大家精心收集和整理了“热门课件: 《花朵》教学设计写作范例”,欢迎阅读,希望您能够喜欢并分享!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认识“花、朵、星、是、空、的、节、们”8个生字。会写“火、我”字。学习新笔画“点”“斜钩”。

2.辅导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引导学生能通过朗读感受祖国的美丽,从而增进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目标】

多媒体课件重点:指导学生识字写字和朗读、背诵课文。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引入:

1.今天,老师带大家去汉字王国去认识一些新朋友。

课件出示:花朵、星空、是、的、节、我们

(1)孩子们,谁认识这些新朋友,请站起来大声地读给大家听。(指名读,要求读得响亮、准确,并给予鼓励。)

(2)领读。

(3)游戏:我能行让学生根据教师的要求找出生字并领读。要求如下:音节类:前鼻韵母音节、后鼻韵母音节、三拼音节、整体认读音节结构类:上下结构、左右结构、独体结构;

2.把这些生字放到词语里,你们还认识它们吗?

(1)课件出示:星星、夜空、是、的、节日、我们

(2)指名领读。(教师纠正发音)

3.出示:动画片《喜羊羊与灰太狼》奖励图片。(你们太棒了!继续努力!)

二、谈话导入新课导入:离开汉字王国,我们到大自然中去呼吸新鲜空气。

1.出示各种花朵课件,说出花朵的名称,感受花的美。师:这些花美吗?它们都是些什么花?(菊花、向日葵、水仙、牡月)对,这些花都是花朵,揭示课题:(板书:1.花朵)

2.你们还见过哪些花朵,说出来与大家分享?师:同学们说的桃花、梅花、月季花等许多漂亮的花、我们都说它是(指课题)生齐:花朵。

3.这节课老师带你们去认识三种特殊的花朵。有位大朋友把这三种花写在了一首儿歌里,现在就请大家欣赏吧。

课件播放:请欣赏配乐诗歌朗诵《花朵》。课件继续播放,音画同步,画面随诗歌的内容切换。

三、初读课文,学习生字。

1.欣赏过后,你能告诉老师这三种特殊的花是什么?(板书:星星、焰火、我们)

2.教学生字

(1)教学“火”

A.“火”四笔写成,笔顺是先两边后中间“点、撇、撇、捺”。第一二笔要相对,第三笔起笔要压田字格竖中线。(教师边讲解,课件边出示“火”的笔顺演示)

B.学生练习。

(2)教学“我”

A.“我”字的笔画多,书写时要注意斜钩的写法,写时要伸展,第四笔提和第六笔撇要互相穿插,这两笔相距不可太远,也不要太近。(教师边讲解,课件边出示“我”的笔顺演示)

B.学生练习。

3.学生跟着音乐自由朗读课文,认识逗号和句号。

师:说说课文共有几句话?你是怎样知道的?告诉学生逗号是在句子中间的停顿,句号是一个句子说完了就在后面写一个句号;一个句号就是一句话。

4.指名朗读课文。(要求读得正确、流利)

四、指导背诵、朗读感悟。

1.分组朗读句子

2.指导朗读,背诵第一句:

A.指名读句子:师:你们见过晚上的夜空吗?是什么样的?

B.出示夜空的课件:师:你觉得有星星的夜空美吗?你能不能把它背出来?

3.自学第二句:

A.指导读句子:师:你们见过焰火吗?它像什么?

B.多美的焰火呀。燃放在夜空中就像花朵一样。

C.指名背,齐背。

4.朗读体会第三句:

A.齐读句子。

B.出示课件:学生在操场上玩耍的情境。师:同学们看,谁在操场上玩儿?玩儿得开心吗?告诉学生:我们在祖国妈妈的怀抱里愉快地生活,幸福地成长,像花朵一样美好,所以我们是祖国的花朵;祖国的将来需要我们来建设,祖国把我们看成最美好的希望,所以我们是祖国的花朵。

C.全班齐背。

5.背诵课文《花朵》

五、课后作业同学们,回到家把今天新学的课文背给爸爸妈妈听

热搜课件: 《南辕北辙》教学设计写作范例


教案课件是老师工作中的一部分,每个老师都需要仔细规划教案课件。只有提前准备好教案课件工作,这样才能让课堂的教学效果达到预期。如何从优质的教案课件中借鉴有益的知识呢?考虑到您的需要,小编特地编辑了“热搜课件: 《南辕北辙》教学设计写作范例”,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教学目标:

1、学生通过学习课文,明白“南辕北辙”的寓意,能客观分析人物的主观原因,从而指导学生健康的生活。

2、结合课文学习“把式”、“盘缠”、“硬要”等生字词。

3、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用自己的语言概括文章的大意。

教学重难点:

重点是让学生通过学习,明白文章的大意,体会文章的寓意。

难点是让学生客观分析评价人物,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

教学课时: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入题,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寻找学生学习的基点。

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了《亡羊补牢》这则寓言,谁还记得这则寓言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生说)以前我们还学过许多有趣的寓言故事,你们还记得这些故事的名字吗?(让学生自由说)相信大家还记得这些故事给我们的启示,能否选你印象最深的的故事谈谈。(让学生自由发表)(表扬激励)是呀!这些寓言故事用鲜明活泼的语言让我们学到了不少做人、做事的深刻道理。今天,我们将再来学习一篇有趣的寓言故事,看看这个故事将教会我们什么?(板书:南辕北辙)

二、解题,引出主要内容。

1、请同学们利用字典来了解“辕”和“辙”是什么意思?(“辕”是古代车马前面的两根车杠,“辙”是车轮滚压出的痕迹。)

2、谁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对“南辕北辙”这个词的理解?(本要向南走,却往北走。)

这则寓言告诉我们怎样一个故事呢?

三、理解课文内容。

1、学生自由读课文,把自己不理解的生字词作上记号。扫除语言学习的拦路虎,

扫除“拦路虎”

预计生词:

把式:精于某种技术的人。本课指车夫的是一个赶车技术水平很高的人。

盘缠(pán chan):路费。

硬要:一定要。

2、学生默读全文,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讲的是一个人想到南方去,而他所走的路却是朝向北方,别人提醒他走错了,他却满不在乎。) 板书:去楚国(南边) 北走

3、学生默读课文。思考:1、那个人要到南方去,却朝北方走,他的理由是什么?2、朋友提醒了他几次?他是怎样回答的?

(1)指名回答第一个问题。生说师板书。

(2)指名回答第二个问题。

(3)指名读第一次提醒他的话和那个人的回答。

从朋友的提醒中,你知道了什么?(那个人要去楚国,楚国在南边,他却往北走。)

那个人是怎么回答的?指名读。(没关系,我的马跑得快。注意读出那种满不在乎的语气。)

马跑得快就能快点到楚国吗?为什么?(不能。方向相反,马越快离楚国就越远。)

(4)那个人的朋友第二次提醒他说了什么?指名读。

指导朗读句子:马跑得越快,离楚国不是越远了吗?(注意要读出朋友那种疑惑不解的语气。)

这是个什么句?(反问句)

谁能换一种方式说这句话?(马跑得越快,离楚国就越远。)

对比读这两句话:马跑得越快,离楚国不是越远了吗?

马跑得越快,离楚国就越远。

你认为哪句好?为什么?(反问句表达的意思更强烈。)

听了朋友的话,那个人又是怎么回答的?谁来读一读?(没关系,我的车夫是个好把式!)依然要读出那个人满不在乎的语气。

什么是“好把式”?(驾车的技术非常好的车夫。)

同学们,车夫是好把式,就能到楚国吗?为什么?(不能,因为他的车跑的方向不是要去的方向。)

朋友又是怎样提醒他的?指名读。那个人又说了什么?(没关系,不怕时间久,我带的盘缠多。)什么是“盘缠”?(出门带的钱。)

盘缠带得多能到楚国了吗?为什么?(马车的方向不对,他永远也到不了楚国。)

(5)朋友几次提醒那个人,他都没有听,结果怎么样呢?齐读最后一段。

“硬要”是什么意思?文中哪些地方说明了这个词?说明那个人是一个怎样的人?(“硬要”就是一定要。朋友几次提醒他,他都不认真思考朋友的话,他太固执,太执迷不悟了。)

作者为什么在最后一自然段中连用了五个“越”?(点明了中心。也是为了强调那个人最后的结局,发人深省。)

师:同学们说的太好了!可是我突然这样想:如果这个去楚国的人听从了朋友的劝告,他会南辕北辙吗?(学生回答不会)对于朋友的再三劝告,他依然硬要往北,他的这种错误的行为我们能否给个词形容一下?(自以为是[思维方式]、固执己见[性格特点]、死不悔改[行动外象]等等)

(4)下面就让我们分角色再一次朗读这篇课文,注意读出那个人及朋友所说的话的语气。

师:正是因为那个人行动上自以为是,在错误面前固执己见,所以朋友除了奇怪,只剩下什么情感?(无奈)从文章哪儿可以看出来?

(读朋友的劝说的话。)

四、深入理解,提示寓意。

1、如果你看到那个人,你想对他说些什么?(你不应该不听朋友的劝告;你为什么不好好想一想,你的马车方向不对,能到楚国吗?)

2、学习了这则寓言,你懂得了什么?(行动和目的相反,即背道而驰,是永远也达不到目的的。)

板书:

9、 寓言两则

南 辕 北 辙

越 越

马 快

车夫 好 远 背道而驰

盘缠 多

目的行动

(相反)

永远无法实现愿望

[课件范本] 语文识字教学设计写作范例


一般给学生们上课之前,老师就早早地准备好了教案课件,大家都要着手准备教案课件。下足了教案课件的前期准备工作,这样学生才能高效地掌握知识点。该从哪些方面,哪些角度来写自己的教案课件呢?请您阅读小编辑为您编辑整理的《[课件范本] 语文识字教学设计写作范例》,供大家借鉴和使用,希望大家分享!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个生字和由这个生字组成的词语。

2、学习本课出现的新词语,认识2个生字。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词语和句子。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播放农民在地里插秧、割稻的录像。

2、导入谈话:同学们,你们知道遥远的古代,在科学还不发达的时候,我国的农民是根据什么来进行农业生产的吗?他们是根据二十四节气来指导农事活动的。因为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劳动人民独创的文化遗产,它能反映季节的变化。今天这节课,我们就通过对《识字学词学句(一)4》的学习来了解一下。(板书:节气歌)

二、自读词语,加深了解

1、出示二十四节气的名称,学生借助汉语拼音自读。

(1)指名读。

(2)分小组读。

(3)齐读,分组读。

(4)小老师带读。

2、出示“谷”字多读几遍。

3、说一说,你知道哪些节气。

学生自由发言。老师补充一些有关二十四节气的知识。有些二十四节气方面的知识用多媒体课件来帮助学生掌握。

三、再读词语,了解四季。

1、小组合作,分一分哪些节气是春天的,哪些是夏天的,哪些是秋天的,哪些是冬天的。

2、集体交流。(板书:春天夏天秋天冬天)

春天:

夏天:

秋天:

冬天:

3、学习词语,找找规律。

(l)同学们,我们来看看春天的第一个节气是“立春”,立春就是表示春天开始了。你们能说说“立夏”“立秋”“立冬”是表示什么吗?

(2)请同学们说给同桌听。

(3)谁还能说说自己知道的其他节气是表示什么?

四、小结提高,深入了解

l、请同学们想想,知道二十四节气有什么好处?

2、同学小结。

3、教师小结:知道了二十四节气的含义,对我们的日常生活会有一定的帮助。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节气名称

1、齐读二十四节气名称。

2、指名读。

3、分四季读。

二、自主协作学习

1、自学。

(1)借助汉语拼音反复读诗句3遍。

(2)用符号画出诗中要掌握的1个生字,读准字音。

(3)用诗句和课后第二题对照,看看自己读懂了几句。

(4)把二十四节气名称和诗句中的每一个字对照,找找自己能对出几个。

2、小组交流(教师巡回并参与讨论)。

3、全班交流。

(l)你读懂了哪句话,你明白了什么?

(我读懂了第一行,明白了这句诗中第一个“春”是指“立春”,“雨”是指“雨水”,“惊”是指“惊蜇”。第二个“春”是指“春分”,“清”是指“清明”,“谷”是指“谷雨”。)

(2)学生分小组说以下三句。

(3)指名说,评议。

4、指导朗读诗句。

春雨/惊春/清谷天,

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

冬雪/雪冬/小大寒。

三、练习熟读背诵

1、听录音读。

2、分男女生读。

3、比一比,看谁读得最流利。

4、指名背诵。

5、集体背诵。

四、识字、写字指导

以学生说记为主,老师作适当的补充。

1、“谷”:两个“八”下一张“口”。

2、指导书写。

这个字上半部分要写得比“口”宽些。

3、抄写生字。

五、巩固练习

1、用“谷”字口头组三个词。

2、回家把自己知道的二十四节气告诉家长。

3、收集有关二十四节气的谚语、儿歌等。

六、板书设计

[课件参考] 教学设计:大小多少写作范例


教案课件是老师需要精心准备的,写教案课件是每个老师每天都在从事的事情。准备好了教案课件的前期工作,这样才能让课堂的教学效果达到预期。写好教案课件,你目前遇到的问题是什么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课件参考] 教学设计:大小多少写作范例”,但愿对您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一、谈话导入

小朋友们,今天跟着沈老师一起去农家小院!在农家小院里,有很多温馨的场景,有黄牛、花猫的悠闲,有鸭子、小鸟的嘻闹,还有杏子、桃子、苹果、红枣的甜蜜。我们去感受一下吧。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

(一)初读课文

1、听老师读。

2、你自己读读看,要求:1、一边读一边圈出本课的生字。请学生自己小声的读一遍,2、注意自己读自己的呦,不要齐读。

(二)学习生字

1、哪一位同学可以试着看拼音读一下本课的词语。

2、开火车读、点名读、学生领读、去掉拼音朗读词语。

3、瞧,树上有八只大红苹果,谁来摘苹果,把小手举好。

4、树上的苹果都摘完了,小朋友们也吃的饱饱的,现在我们要请出你的大眼睛来找找这副图画和这个字的哪个部位比较像。这也是今天老师要送你们的第一个偏旁:反犬旁。

这节课我们要记住反犬旁“犭”,鸟字旁“鸟”。学习同类字。

三、分析课文,深悟课文

1、让学生说一说课文有几小节?(4小节,句号变红)

2、你是怎样确定的?(这课文文里有4个地方空一行处。)

3、同学们齐读第一小节

(1)什么大什么小?(黄牛大猫小)

(2)大和小是一对反义词。用“大”“小”练习说一句话。如:爸爸的手大,我的手小。飞机大,汽车小。

(3)了解量词头和只,用一头大象和一只小兔演示。

4、请女生一起读第二小节,男生听着,听她们读得对不对。

(1)什么多什么少?(鸭子多鸟少)

(2)多和少是一对反义词。用“多”“少”练习说一句话。

如:我的铅笔多,他的铅笔少。

这边的蘑菇多,那边的蘑菇少。

(3)了解量词“群”,知道很多事物聚在一起,才能叫“群”。用一群鸭子演示。

5、请男生一起读第三小节,女生听着,听他们读得对不对。

(1)什么大什么小?(苹果大枣小)

(2)大和小是一对反义词。用西瓜的图片说明:大小等比较是相对的。

(3)了解量词个和颗:一些圆形和粒状的东西可以用“颗”。

(4)颗和棵的比较:图片:一颗黄豆、一颗纽扣、一颗珍珠、一颗星星、一颗葡萄。总结:圆的颗粒型的东西用“颗”;

老师这有个小秘密,谁想要知道老师的小秘密?图片:一棵树,一棵白菜:树和植物用“棵”。老师的小秘密你们知道了吗?

6、请学生一起读第四小节。

(1)什么多什么少?(杏子多大桃少)

(2)多和少是一对反义词。

(3)杏子有多少?了解量词堆,生活中看见什么也是成堆放着的?用一堆土的图片展示。

7、学到这儿,农家院也逛完了,你喜欢这样的农家院吗?这样的农家院多温馨呀。

四、朗读课文,感悟课文

1、学生齐读——男生读——女生读——分行读——学生自读。

2、表演朗读着读。:四个人一小组,进行表演朗诵,一人读一小节。

3、填空读。

4、看图填空创新读。

五:写字指导

出示会写的字,指导书写:小、少、牛、果、鸟。

(1)少:复习笔画“丿”,教师写,学生书空。

撇:露锋起笔,稍停后即向左下出撇,略有弧度,中间部位不宜细,收笔渐提,慢出。

书写“少”的笔顺。

示范书写,讲清楚每一笔的位置。

提醒学生书写的姿势要端正。

教师巡视,对个别学生予以指导。

(2)小:复习笔画“竖钩”“点”。

竖钩:中锋下行;提笔;自右向左圆转;顿笔;逐渐提笔向左上平出锋。

点:向右下行笔,由轻到重,到结尾微微顿笔,逆向收笔。

(3)牛、果:竖在竖中线上。

(4)鸟:学习新笔画——“竖折折钩”。

以上就是《[课件系列] 毫米、分米的认识教学设计写作范例》的全部内容,想了解更多内容,请点击小数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查看或关注本网站内容更新,感谢您的关注!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119963.html

更多

猜你喜欢

更多

最新更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