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教案必备] 六年级科学上册教学设计

为了使每堂课能够顺利的进展,即使每天晚上一两点都要坚持制定出一份最详细的教学计划。从而在之后的上课教学中井然有序的进行,那么一份优秀的教案应该怎样写呢?小编收集整理了一些“[教案必备] 六年级科学上册教学设计”,欢迎大家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自制酸奶证明细菌的存在。

2.能够通过收集资料,模拟细菌的繁殖来探索细菌的特点。

3.学会一些防止病菌传播的方法。

知识与技能

1.认识细菌的主要特点和对人正反两方面的作用;

2.知道酸奶是有乳酸菌发孝而变成的;

3.学会对有害细菌的预防措施。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愿意与同学合作交流以便更好地了解所学知识。

2.通过搜集资料,能更好的学习知识。

3.关心科学和人类相关的社会问题。

4.体验科学技术进步给人类生活带来的好处。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粉笔灰、黄豆、试验记录纸、纸杯。

学生准备:做好的酸奶、课前收集的各种细菌的资料、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一、学习制作酸奶的方法

1.师:你们吃过酸奶吗?酸奶是怎么做成的吗?谁能说?

2.学生交流吃酸奶的感受并猜测酸奶是怎样做成的。

(让学生提出各种可能性,教师不做任何评价;提醒学生回去观察酸奶瓶上的配料表,或许会有所发现)

3.教会学生学习动手做酸奶的方法。

(1)介绍做酸奶的方法:

①在锅里放入一些鲜牛奶,再加一些白糖,煮开几分钟。

②消毒保温杯和勺子。(可用开水烫一烫)

③待牛奶冷却到35℃—40℃的时候,把鲜牛奶倒入自消过毒的保温杯,并往里面加入适量的酸奶,仔细搅匀,并盖上盖子。

④保温8个小时后,酸奶就做成了。

4、强调

制作酸奶时需要注意两个条件:一是温度,保持在35℃—40℃左右;二是卫

生,所有的器皿要进行消毒处理。自制的酸奶要放入冰箱冷藏,不要存放太久。

二、布置作业

1.制作酸奶,下次带来和大家一起品尝。

2. 为什么鲜奶会变成酸奶呢?回去查找相关的资料,下次交流.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一、组织学生开展酸奶品尝会

1.师:上节课,同学们回家后亲自做了酸奶(板书课题)。今天,同学们带来了亲自做的酸奶,真了不起!下面我们就举行一个酸奶品尝交流会。

要求:在酸奶品尝交流会上,你可以品尝其他同学做的酸奶,了解他是怎么做成的,并且要选出你认为最好喝的酸奶。

2.学生分组进行品尝并交流。

3.全班汇报并交流。

4.质疑问难:在做酸奶和品尝酸奶的过程中,你产生了哪些感兴趣的问题?

5.学生提出问题。(教师把学生的问题写在黑板上)

二、认识细菌及酸奶形成的原因

1.教师指导并帮助学生确定研究问题:为什么牛奶会变成酸奶?

2.学生针对问题讨论并猜测。

3.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整理通过网络、书本收集有关细菌的资料。

4.学生进行组内交流,然后每组选出代表进行全班交流。

5.民主评议小组研究情况。

6.教师小结:

(1)细菌的基本形态特点及分布;

(2)细菌的繁殖;(二分列繁殖)

(3)细菌与人和自然界的关系。

7.模拟细菌的繁殖试验:

介绍模拟细菌繁殖的实验,并让学生说出试验中各种物品环节模拟的是什么?

进行试验,试验到细菌繁殖到第八代。

预测第二十一代细菌的数量。

填写试验纪录,汇报实验后的结论和感受。

8.讨论和交流:1.酸奶是怎样制成的。

2.你能说出那些细菌有用、那些细菌有害?

三、了解没有细胞结构的病毒

1.讲述:下面老师再告诉大家一个秘密,动物、植物和我们前面所研究过的微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你知道吗?在微生物大家族中,还有一种没有细胞结构的成员,它就是病毒。

2.谈话:你听说过“非典”和艾滋病吗?它们都是由病毒引起的。

3.学生看教材插图认识形形色色的病毒。

4.提问:你对哪种病毒比较熟悉?不妨向同学介绍介绍。

5.学生交流。

6.教师小结:病毒个头很小,有的病毒,几千个拼接起来才有一个细菌那么大。病毒单独存在时,不会生长、繁殖,像一个没有生命的非生命体。然而,一但侵入其他生物的活细胞中,就能够生长繁殖,对生物体产生很大的影响。比如,麻疹病毒等。病毒比细菌小得多,有的病毒,几千个拼接起来才有一个杆菌那么大,所以,一般只有用电子显微镜才能看到它。

6.谈话:你还知道哪些危害人类健康的病毒?

四、认识病菌的传播途径及预防措施

1.提问:病菌是通过什么途径侵入人体的呢?

2.学生猜测。

3.模拟病菌通过皮肤接触传染的活动:一位同学用沾粉笔灰的手和第二位同学握手,依次传递下去,粉笔灰就传给了握过手的同学。其实有些病菌的传播也是这个道理。

4.讨论:还有什么其他途径会使病菌沾到你的手上?我们应该怎么预防?

5.学生交流。

6.谈话:除了皮肤接触以外,还有哪些途径会使病菌侵入人体?

7.教师补充介绍有关病菌传播途径的资料。

8.教师介绍几种常见的病菌预防方法。

小编推荐

六年级数学上册第六单元信息窗教学设计


六年级数学上册第六单元信息窗教学设计

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青岛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第79—80页

教材简析:

本课时的教学内容是在学生已经熟悉分数乘法的意义,初步掌握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利用对“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以及其他相关数量关系”的已有认识,解答一些形如a×(1± )的稍复杂的与分数有关的实际问题,这些问题都是“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实际问题的发展。所以本节课的教学应当适当放手让学生去独立思考,让学生自主探索,使学生在合作交流中理解并掌握复杂的分数乘法应用题的解题方法,能够正确地解答有关比较复杂的分数乘法应用题。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情境中,借助线段图,通过自主探索、交流,知道稍复杂分数乘法应用题的特征,掌握稍复杂的分数乘法应用题的解题策略。

2、通过探索稍复杂的分数乘法应用题的解题策略,经历策略多样化和一般化的过程,体验算法优化的过程,获得探索的体验,发展转化的数学思想。

3、通过合作、交流等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合作的意识、探索的精神。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谈话: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在学知识的过程中领略了中国的古代文明,大家知道吗,这其中的文化遗产秦兵马俑被称为“世界第八大奇迹”。

2、出示课本情景图片,简介秦兵马俑。

3、出示课本第一组信息,你能提出一个两步解决的数学问题吗?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的设计,教师充分运用教材中的情境,分层出示信息,避免干扰,

简洁明了,引入对新课的学习。

二、探索新知:

1、提问: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知道什么?从信息中你都能知道什么?(学生先自己说一说,再在小组里交流。)

2、反馈。

学生充分交流后,感受到:这是一个部分数与总数之间相比较的问题,它涉及两个基本数量关系,一个是已清理数与未清理数相加的和等于陶俑总数,另一个已清理数数与陶俑总数的分数关系。但一下子要想知道未清理数,问题的思路不是很清晰。

3、以图促思。试画图,表示出总数和已清理数。怎样表示出未清理数,哪一段表示未清理数?

4、提问:要求未清理数,可以先算什么?

5、学生再一次交流,明确解题思路。(学生通过画图后,很容易想到,要求未清理数,可以先算出已清理数,再用总数减去已清理数就能得到未清理数了。)

6、列式解答。指名一生板演。

7、集体批改。(对解题正确的学生进行鼓励。)

8、探讨其它算法。想一想,还可以怎样算?

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在线段图上怎样表示?师生在线段图上找出1- 即 ,这是表示什么?那么要求还剩多少尊,也就是求什么?

[设计意图]使学生在解题时放开思路,加深对数量关系的理解,灵活解答。

9、对比两种方法,对比线段图,找出两种方法的异同点,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

[设计意图]注意应用线段图,让学生理解题意,分散教学难点,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学习知识,并通过知识点的联系,进行比较,使学生认清题型结构,掌握解题思路。

三、巩固深化

1、完成“自主练习”第1题

画图表示部分与整体的关系,填空。

2、完成“自主练习”第2题

(1)引导学生弄清题意。

(2)让学生独立解答。

(3)交流解题思路。

3、完成“自主练习”第3题

(1)指名两位学生板演,其余在自备本上完成。

(2)组织交流。

(3)集体反馈,重点让学生说一说解题思路。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利用不同的形式,不同的方法组织练习,使学生所学知识不仅得以巩固,而且得以运用。在整个练习过程中,始终关注学生解题思路。

四、总结回顾。

1、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2、用今天学到的方法可以解决生活中哪些实际问题?

[教后反思]本节课,力求突出以下特点:

(1)、教师力求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学会人人参与、学会发现、学会应用、学会创新。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有选择地出示一组信息、文字、图表,让学生层层发现问题。

(2)、因为学生有了学习简单分数应用题的基础,因此大胆放手,让学生同桌或小组讨论、分析、试做,做完后让学生自己说解题思路。学生充分参与了课堂教学过程,成为学习的主人。

(3)、围绕重点难点精心设计提问,并充分利用线段图引导学生分析题中数量关系,抓住解题关键,明确解题思路,掌握解题方法。并通过对两种不同的解法对比及课后小结,进一步突出本节课的重点、难点。

第二课时

一、 谈话引入,提出问题。

1、出示情境图及2、3、4组信息,继续上节课的话题。

2、提出问题。

二、探索新知。

1、梳理学生提出的问题,引出解决第二个红点问题:1号坑占地多少平方米?

2、学生交流:该问题是根据窗口中哪条信息所提出的?

3、师:你能用线段图表示出该条信息及问题吗?画线段图时我们应该先画什么?再画什么?

学生在练习本上独立完成,之后师指生交流并板书线段图:

[设计意图]通过指导学生画线段图,可以使学生更加直观而形象地观察到题中的信息和问题,从而为学生的进一步学习夯实基础。

4、学生思考并交流:根据线段图中的信息,除“1号坑占地多少平方米?”这一问题之外,你还能提出并解决哪些数学问题?(提中间问题)

[教案预设:1、如果学生提出问题有困难,教师可点拨:在线段图中,每条线段应该是既可用分率表示,又可用具体数量表示的,那么,在这个线段图中有哪些未知的分率或数量呢?你可以提出什么问题?2、如果学生在第一环节中已提出如下问题,则此处直接过渡到:下面我们先来解决如下两个问题:]

①1号坑比2号坑大多少平方米?

学生交流:1号坑比2号坑大2号坑的 ,即9000平方米的 ,列式:9000× =5000(平方米)

②1号坑是2号坑的多少倍?

学生交流:1号坑比2号坑大单位“1”的 ,所以1号坑的面积是2号坑的(1+ =1 )倍。

5、教师引导:根据上面①、②所得的数据,现在,你能解决“1号坑占地多少平方米”这一问题吗?数量关系是什么?

数量关系:

(1)2号坑面积+1号坑比2号坑多的面积= 1号坑的面积

(2)2号坑面积×1号坑是2号坑面积的倍数=1号坑的面积

学生在练习本上独立完成。之后进行集体交流。交流时要求学生说明为什么这样列式。教师板书算式。

[设计意图]让学生根据线段图提出不同问题,构成问题串,从中理清数量关系,解决本节课的新知识。]

6、对比两种解法。

讨论:有什么异同?引导学生合理选择解题思路。

[设计意图]:通过对比,学生会发现比单位“1”“多”几分之几和是单位“1”的几分之几的分数应用题,在解题思路和方法上的异同,训练学生分析、比较和概括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在学习中不断总结经验的习惯,教学生学会数学地思考。

三、巩固深化。

1、出示绿点问题,2号坑有多少尊陶俑、陶马?

2、尝试解决问题。

生画图分析数量关系,独立完成。

3、交流思路。你是怎样想的?以谁为单位“1”?先求什么?再求什么?要求2号坑有多少尊就是求什么?

四、练习提高。

1、自主练习1(2)、(3),画图分析数量关系。

2、自主练习4、6。交流时重点让学生沟通解题思路。

五、总结评价。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课后反思】

稍复杂的分数乘法这类应用题的数量关系虽稍复杂些,但基本解题思路与前面学过的应用题是一样的。解答这类应用题的关键是找到与已知量对应的几分之几,特别是将比单位“1”多几分之几,转化为是单位“1”的几分之几。因此这节课先把握整体,将应用题的数量关系,用线段图直观地展示给学生,让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解答新问题。在解题时总是有意让学生画出线段图进行理解与比较,将文字转变成图,数形结合。在练习中也让学生根据线段图找到数量关系,并列式,又将线段图转变成文字,从而让学生更清楚这类应用题的特点,把握问题的关键所在,使问题明了化、简单化。

六年级语文上册花脸教案教学设计


众所周知,一位优秀的老师离不开一份优质的教案。即使每天晚上一两点都要坚持制定出一份最详细的教学计划。这样我们可以在上课时根据不同的情况做出一定的调整,你们知道那些比较有创意的教学方案吗?小编收集整理了一些“六年级语文上册花脸教案教学设计”,欢迎阅读,希望您能阅读并收藏。

学情分析:

六年级学生对中国的京剧文化、三国中鼎鼎大名的关公已有了一定学生对程度的认知,通过本课的学习,能进一步加深对这些的事物及相关故事的了解。同时生活、对自我也逐步形成了一定的感悟,文中小主人公可爱调皮的形象和回忆往事之趣能深深引起学生共鸣。因此,这篇文章的学习过程应是非常生动有趣的。

教学目标:

1、学习抓住关键语句理解人物心理的方法。

2、继续培养学生圈点批注的习惯,培养学生复述故事的能力。

3、感受作者崇尚英雄、渴慕成为一位英雄的情感。

教学重点:

学习抓住关键语句理解人物心理的方法,理解和感受作者崇尚英雄、渴慕成为一位英雄的情感。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

课前准备:学生自学课文中的生字词并收集有关脸谱的信息;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视频激趣,交流脸谱信息

1、导入课文: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心爱之物,请同学们讲一下自己的所爱。今天我们学习的这篇课文中的作者冯骥才小时候和大家一样,也有自己心爱的小物品,只是和大家不同的是,他的心爱之物是——花脸。

2、说说“花脸”,教师补充,课件出示。(组织学生观看教师制作的关于“脸谱”的多媒体课件。)

教师补充:脸谱是一种中国戏曲内独有的、在舞台演出中使用的化妆造型艺术。从艺术的角度来讲,它是性格化的;从美术的角度来看,它是图案式的。在漫长的月里,戏曲脸谱是随着戏曲的孕育成熟,逐渐形成,并以谱式的方法相对固定下来。脸谱是中国戏曲独有的,不同于其它国家任何戏剧的化妆。戏曲脸谱有着独特的迷人魅力。

中国戏曲中人物角色的行当分类,有“生、旦、净、末丑”之分。“净”,俗称花脸。以各种色彩勾勒的图案化的脸谱化妆为突出标志,表现的是在性格气质上粗犷、奇伟、豪迈的人物。

脸谱中每种设色都具有特定的象征意义。红色表示赤胆忠心;紫色表示智勇刚义;黄色表示武将骁勇善战、残暴,表示文士内有心计;绿色表示侠骨义肠、性格暴躁;蓝色表示刚直勇猛、桀骜不驯;黑色表示忠耿正直;白色表示阴险奸诈……

典型的几种脸谱:红脸——关羽;黑脸——包拯;白脸——曹操

3、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冯骥才的散文《花脸》,看看作者喜欢的是哪张脸谱。

(二)整体感知,了解文章大意

1、抽生轮读课文,检查字词预习情况

2、课件出示,正音正形

积攒zǎn俨然yǎn凛然lǐn咄咄duō龇zī戳chuō镶嵌xiāngqiàn依靠yī偃yǎn哧溜chīliū水渍zì霎时shà掖yē气概gài

教师补充:(多音字)sāi塞到yà轧制lūn抡起

sè堵塞zhá轧钢lún抡动

sài边塞gá轧帐

(词语)积攒:一点一点地积存。

俨然:形容很像。

凛然:严厉、严肃。

咄咄逼人:形容说话伤害人,令人难受。

艳羡:羡慕。

横刀立马:形容非常英武。

张牙舞爪:形容野兽的凶相,多用比喻人的凶恶样子。

霎时:形容短时间。

克制:克服。

3、请学生复述文章大意。

①详细复述,学生之间互相补充

②用一句话概括:写了作者小时侯在年三十买花脸,演花脸及因演花脸惹祸和遭惩罚的故事。

(三)精读感悟,捕捉人物心理

1、师问:通过复述,我们知道作者小时候喜欢戴花脸,那么,我们一起来欣赏这张花脸?看看这是怎样的一张脸谱,作者为什么喜欢它?

①圈划、朗读描写花脸的语句:这花脸好大,好特别!通面赤红……脸下边是用马尾做的很长的胡须。

②抓关键词语,概括这张花脸的特点:特别——毫不凶恶,却有股字凛然不可侵犯的庄重之气。

③学生欣赏课件,齐读体会。

2、师问:这张脸是不是很熟悉,是谁的脸谱?从文章哪里看出?

学生交流:这是关羽的脸谱。从下文卖花脸的小罗锅的话中知道,也可从与这个脸谱匹配的兵器上看出。

谁来读读小罗锅的话,从他的话中你觉得他是怎样的人?(会说话、会做生意,精明能干)

教师追问:这是怎样的兵器?

①请学生齐读描写青龙偃月刀的句子。

青岛版六年级数学上册第六、七单元教学设计


青岛版六年级数学上册第六、七单元教学设计

第六单元 统计

信息窗1

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青岛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90——92页

教材分析:

信息窗呈现的是进入青春期儿童的身高年增长情况,与学生的发展同步。该信息窗教学的主要内容是众数的意义,是在学生已经认识了平均数这一代表一组数据的整体水平的统计数量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材通过观察、整理青春期女生的身高年增长情况这一与学生发展同步的现实情景,帮助学生建立起众数的概念,使学生理解众数的含义。再通过对比分析进一步理解众数以及众数的求法。

教学目标:

1. 认识众数,在理解众数的意义及作用的同时,了解平均数、众数的区别,并能根据统计量进行简单的预测或做出决策。

2. 让学生参与统计实践、观察分析、合作探究、联系生活理解众数。

3. 让学生主动参与获取知识的过程,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体会数学服务于生活。

教学重点:众数的意义。

教学难点:理解众数与平均数的区别,并能在具体情境中选择恰当的数据代表对数据做出自己的评判。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整理体验

1.交流课前布置的搜集青春期的身体特征情况。

师:课前同学们都搜集到了进入青春期的身体都有哪些变化?

2.针对学生搜集的内容教师小结。

师:儿童进入青春期,身高和体重都进入突增阶段。突增开始的年龄女生一般在10—12岁,男生一般在12—14岁。

【设计意图】:上课一开始交流学生自己搜集的青春期的信息并为学生提供与之相关的现实素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到学习中来。通过信息的激发,使学生产生了学习新知识的欲望。

3.新授:出示信息窗1的内容。

师:观察这组数据,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学生可能提出:(1)这15个女生的年增长身高平均是多少?(2)青春期女生的身高年增长情况是怎样的?

解决问题1:全班集体做出答案。

解决问题2:你想用什么方法了解增长情况。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一下。

学生讨论后一致同意整理成统计表。

学生能够以小组为单位合作制统计表。

交流展示统计表:

年增长高度(厘米)

5

6

7

8

9

10

人数

1

1

4

6

2

1

师:观察统计表,你能发现什么问题?你想说点什么?

小结:通过观察,在这组数据中“8”出现的次数最多,因此“8”就叫做这组数据的众数。你能用自己的话说说什么是众数?(学生可能理解为在一组数据中,出现几个相同的数据,且出现的次数最多或频率最高的一个数,就是众数)

练习:(1)课本P91自主练习1找出下面各组数据的众数。学生独立完成,集体交流。

(2)课本P91自主练习2。学生独立完成,集体交流。

4.联系区别,分析对比

师:今天,我们又学习了一个新的统计数据-----众数,请同学们对比一下刚才所求的平均数和众数,你能不能用自己的话再说一说它们的联系与区别呢?

【设计意图】:两个问题的提出与解决,有利于学生在已有的经验的基础上,在观察、分析、比较中,通过老师的讲解进一步理解众数的意义,并自主发现众数的特点。针对性的练习加深学生对众数的理解与应用。

二、实践应用,深化理解

1、课本P92自主练习3。学生独立完成,集体交流

2、一家童鞋店在一段时间内销售了某种童鞋30双,其中各种尺码的鞋的销售量如下表所示:

鞋的尺码(单位:厘米)

18

19

20

21

21.5

22

22.5

销售量(单位:双)

1

2

5

16

7

3

1

在这个问题里,如果你是鞋店老板,你最关心的是什么?说说理由

3、请四人学习小组分工合作的方式,以最快的速度完成下面这道统计与问题。

五(3)班全体同学的左眼视力情况如下:(44人)

5.0 4.9 5.3 5.2 4.7 5.2 4.8 5.0 5.3 5.2

4.8 5.0 4.5 5.0 4.9 5.1 4.7 5.0 4.8 5.0

5.0 4.8 4.9 5.1 4.5 5.0 4.6 5.1 4.7 5.0

5.0 5.1 5.0 4.9 5.0 5.1 5.2 5.0 4.6 5.0

(1)根据上面的数据完成下面的统计表

左眼视力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人 数

(2)这组数据中的众数是多少?

(3)你认为用哪一个数据代表全班同学视力的平均水平比较合适?为什么?

(4)谁知道视力是多少就是近视了?那你觉得我们班同学的左眼视力如何?你有什么好的建议?

【设计意图】:有层次的设计练习,让学生进一步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

智力。注重练习与生活的紧密结合,使学生充分体验到数学来源于生活,数学又服务于生活。

三、归纳总结,形成能力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四、作业

课本P92自主练习4、5

【课后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力争体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1.创设现实情境,引发认知冲突。通过搜集整理与学生身体发展同步的青春期的体征变化的情境,引出“青春期女生身高年增长情况怎样”的问题,引发认知冲突,发现单靠“平均数”来描述数据特征有时是不合适的。体现数学来源于生活。

2.在解决现实问题中,促进学生对概念的理解。数学寄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鞋店老板最关心的问题”以及“五 又三班的视力情况”这一系列学生身边的实际问题的解决,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使学生真切体会到数学服务于生活。

我们长大了

——统计

信息窗2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青岛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93——95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掌握平均数、众数的基础上学习中位数的意义以及怎样求中位数,进一步培养学生能根据实际问题选择合适的数来合理地解决问题。

教学目标:

1.在丰富的现实背景中,理解并体会中位数的意义;会求给定的一组数据的中位数,并能够解释结果的实际意义。

2. 能够知道平均数、中位数的区别,并根据现实生活中具体的情况,选择适当的统计量表示数据的不同特征。

3. 培养学生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能力;体会数学来源于生活,反过来又服务于生活的思想。

教学重点:

理解并体会中位数的意义;求一组数据的中位数。

教学难点:

根据实际情况体会平均数、众数和中位数的区别。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师:同学们,节假日的时候,爸爸妈妈都会带你们去旅游,人多吗?如果你

在游玩的时候遇到这样的一群游客,你觉得你该不该关心礼让一下他们?为什么?(因为有的年龄都很小,有的很老了。)

师:是个懂文明、讲礼貌的好孩子。

游客年龄统计表

年龄(岁)

6

6

7

8

11

12

69

师:可是导游小姐计算了这群游客的平均年龄后,她这么说:请让让,这里

来了一群平均年龄是17岁的游客。 导游小姐这样介绍,合适吗?(引导学生认识到虽然平均年龄是17岁,本来需要被照顾的游客,一下子变得不需要被照顾。)

师:看来,平均数并不是万能的,在这里,用平均数来介绍这群游客的年龄

就不合适。为了解决问题,数学家们发现有一个新的数能表示出大部分游客的年龄特点,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中位数。(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通过现实的情境,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使学生认识到平均数

已经不能解决所有的数学问题,由此引出学习中位数的必要性。

二、探究新知

(一)在现实情境中初步体验学习中位数

1.猜一猜,中位数可能是哪个数?(8)

师:对!8在这组数据的中间,8就是这组数据的中位数。

2.师:8跟那些游客的年龄接近?(引导学生理解8岁和大多数游客的年龄都很接近,反映了大多数游客的一般水平。)

3.师:这时导游小姐如果这么介绍:请让让,这里来了一群游客,他们的年龄大部分都在8岁左右。你认为这样的一群游客需要被照顾吗?

(二)在解决问题中进一步理解学习中位数的意义。

出示信息窗2的内容。

师:读题,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学生可能有信息窗1的经验,因此可能直接提出“青春期女生的体重的年增长情况怎样?)

师:你想怎样解决这个问题?

学生可能出现以下可能:

(1)学生可能回答:求平均数。(全班一起解决平均数。)

生可能提出疑问:大多数同学体重的年增长的千克数比平均数6小,还有3个同学体重的年增长数比6要大得多,因此不合适。

(2)我们也可以用中位数来反映这组同学的年增长情况。

师:谁知道这组数据的中位数是多少?

生可能回答:4或4.5。

请不同答案的同学说出各自的理由。

师:如果把4和5.5或其他的数交换位置,中位数应该是那一个?

小结:要准确找出这组数据的中位数,就必须先把这组数据按从小到大或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正中间的一个数就是这组数据的中位数。因此4.5是这组数据的中位数。

【设计意图】:在自主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充分体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意识。教师在学生的迷惑处适时地提出问题,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使学生在比较中自觉发现什么数是中位数,以及赵中位数应先排列大小。

(三)在对比中加深理解中位数的意义。

师:刚才这两道题用平均数都不能很好地说明问题,那我们观察一下这两组数据,它们有什么特点?

引导学生观察发现:第一道题有两个游客的年龄特别大,而第二道题大多数同学体重的年增长的千克数比平均数6小。(学生能发现这两组数是按顺序排列的更好。)

师小结:引导学生认识到中位数在出现极端数据(偏大,偏小)的时候能反映出大部分的情况。

(四)在解决问题中学习怎样求中位数。

1.出示第二个红点。

2.学生独立解决先排序。板书:21、22、24、25、26、27、29、31

3.请几个同学说出中位数。可能有说25,也有人说26,还有个别学生认为是25和26的平均数25.5,也有部分学生感觉无法确定。

4.以小组为单位讨论该选哪个数?

5.集体交流后小结:这组数据的个数是双数,因此中位数是中间两个数的平均数。

6.师:通过以上两道题,你认为怎样求一组数据的中位数?

学生讨论后得出两种情况的中位数的求法。当数据的个数是单数时,中间数是一组数据的中位数;当数据的个数是双数时,中间两个数的平均数是一组数据的中位数。

【设计意图】:在初步的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现新的问题,通过同学间的讨论、交流互相启发,互相借鉴,水到渠成的帮助学生完善知识体系。

三、巩固练习

1.自主练习1。学生独立解决,集体交流。

2. 自主练习2、3。学生独立解决后集体交流。

小结:你能说说什么是众数、中位数、平均数?他们有什么样的区别?

【设计意图】:通过练习,既巩固了对中位数和众数以及平均数的理解,又加强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感受到了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3.拓展练习:自主练习5

你认为用什么数能代表公司职工工资的一般水平?这个数是多少?

【设计意图】:拓展练习使学生对知识的综合应用解决现实问题,而且能充分展示不同学生在独立解决问题中的个体差异,获得了不同的成功体验,嫩更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课堂总结

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教学反思】:

中位数的教学是学生在十分熟悉“平均数”以及学习“众数”之后的学习内容。什么是中位数比较好理解,但是,为什么学习中位数呢?平时生活中,我们用得最多的是平均数,对平均数的体验也较多,要学生舍弃平均数选用中位数,体验的过程就需要相当地清晰。因此,我们把课的难点定位为:理解中位数的意义,即学习中位数的必要性;教学的重点是理解中位数的意义,掌握求中位数的方法。教学设计为:体验地学习中位数的意义;探索性地学习求中位数的方法。

为了突破教学难点,我们首先改变了教学内容,在体验学习中位数的意义时,用了两个具体的生活事例:一、游客的年龄。大部分游客的年龄都在8岁左右,出现了一个69岁的极端数据,使得17岁这个平均年龄无法反映出这批有老有小的游客的年龄特点,从而引入学习中位数的必要性。二、青春期女生的体重年增长情况,让学生体会到因为有偏小和偏大的数据的出现,用平均数并不合理。这一例子,既是为了强化学习中位数的必要,同时也让学生体会到中位数比平均数更能反映出一组数据的中等水平。但是,中位数的使用有其存在的局限性。虽然每一组数据都有中位数,但是,并不是所用的数列都用中位数来描述一般水平,一般来说,是在出现偏大或偏小这样的数据的时候才选用中位数来表示一组数据的平均水平,这个知识点,是通过比较前面两组数据的特点得出的。

中位数的求法是既穿插在中位数的意义的理解中进行教学,又有独立的教学。在教学年龄问题红点一的问题时,学习数据个数是单数时中位数的求法;教学红点二时,学习数据个数如果是双数时,该如何求中位数,这时所给的数据有按顺序排列的。又有打乱顺序的数据。该如何求中位数,这里,主要让学生通过小组的合作学习,交流讨论,教师适时的提出问题使学生认识到不按顺序排列,处于中间的数是不确定,而从小到大或从大到小排列后中位数是确定,从而理解在求中位数时,数据应该排序。到这时,有关中位数的知识才算完整。

巩固练习也是根据教学重难点进行设计,起到了巩固知识的作用。

综合运用——远离肥胖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青岛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第97页。

教材分析:

本次实践活动是在学习了统计表、统计图和众数等统计知识之后进行的综合应用,既利用所学的统计知识对肥胖原因的调查数据进行分析,解决实际问题;又综合运用了以前所学知识对儿童肥胖情况进行调查、整理、分析并提出可行性方案,从而让学生经历小课题研究问题的全过程。

教学目标:

1、 让学生运用所学统计知识设计调查表,对肥胖原因进行调查,并能选择恰当的统计方法对调查数据进行分析,针对分析结论提出减肥方案。

2、通过调查、分析,使学生经历一个比较完整的小课题研究的过程,获得初步的课题研究经验。

3、使学生在与同伴合作研究课题的过程中,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应用意识和合作意识。

课前准备:

让学生调查身边不同年级学生的体重情况和饮食、运动及其他生活习惯等信息。教师注意强调:

1、搜集好原始数据,包括姓名、年龄、身高、体重等信息,

2、对调查对象的饮食、运动、及其他生活习惯等信息进行记录。

3、要保证调查的对象有一定的数量。

教学过程:

一、 谈话导入,提出问题。

1、谈话:同学们,你们知道吗?根据国务院2004年公布的《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态调查报告》,我国成人超重人数约占 ,多达2亿人;肥胖人数约占7%,肥胖者已达6000多万人。预计将来肥胖患病率还会有大幅度增长。那么我们少年儿童的情况怎么样呢?你能根据自己的观察谈一谈吗?

学生就平日的观察谈自己的看法。

2、师:不少同学认为儿童肥胖的情况比较严重,那么到底怎样才是科学意义上的肥胖呢?怎样才算是标准体重呢?请同学们看屏幕。(教师出示少年儿童体重分类标准)

师:请同学们准备好课前调查好的数据,根据分类标准计算一下每个人与标准体重的差距。

学生计算数据,并将调查表添完整。

姓名

年龄

身高

(cm)

体重

(kg)

与标准体重差

师:下面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根据以前所学的统计知识将调查的数据整理并进行分析。(小组整理分析数据)

3、 师:通过刚才的分析整理,你们发现什么?你采取了哪种统计方法?

学生有可能出现以下情况:

(1) 采用统计表整理信息。

(2) 采用条形统计图整理信息。

【设计意图】本部分活动应用了以前所学的统计表、统计图等知识,学生经历课题研究的基本流程。由于课堂所限,具体的调查活动安排在课前进行。通过这一环节既梳理巩固了所学的统计知识,又锻炼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 合作探究,分析数据

1、 师:通过刚才的分析,你想说些什么?

学生交流自己的想法。

师呈现信息:一份调查报告显示,我国城市学龄儿童少年的超重率和肥胖率均高于农村,2002年分别达到8.1%、3.4%。而与1992年相比,2002年城市学龄儿童少年超重率增加了30.6%,13岁-17岁女生肥胖率则增加了250%。同学们,你认为是什么原因导致肥胖呢?同学们将自己的想法在小组里交流交流。

2、 交流小组讨论情况。

师:同学们分析的原因主要集中在肥胖者的饮食、运动及其他不良生活习惯等方面。下面同学们可以根据刚才的分析设计一个调查表,以便对肥胖者的原因进行调查。

学生设计调查表,然后集体进行展示,并修改调查表从而使调查表更加完善。

【设计意图】:肥胖产生的原因有很多也很复杂,可以根据学生的讨论选取饮食、运动及不良生活习惯等主要方面进行分析。对于调查表的设计不必要求统一,学生能将要调查的项目列举出即可。

3、 对数据进行整理分析。

教师要求学生将提前搜集好的信息准备好。

引导学生选择适当的统计方法对调查的原始数据进行整理。

(学生分小组采用学过的统计方法进行数据的整理。)

4、 引导总结

交流:谁来说一说你采用了那种方法进行统计?你得出了什么结论?

学生交流自己的统计方法,教师适当点拨,引导学生条例、有序地发现结论。从而得出肥胖的原因主要是:喜欢吃甜食和高热量、高脂肪的西式快餐和缺少运动。另外,不吃早餐,经常吃速食,长时间地看电视、玩电脑等不良生活习惯也是导致肥胖的原因。

【设计意图】:学生可以自由选择适当的众数、统计表、统计图等统计方法对数据进行整理分析,交流时教师要予以肯定,给予适当评价,不必要求学生必须采用某种方法。

三、 巩固应用,解决问题。

师:通过刚才的整理分析我们找到了导致肥胖的主要原因,同学们,你们知道肥胖会带来哪些危害吗?

学生交流肥胖的危害性。

教师小结:同学们谈得都不错。不仅这样,肥胖儿童大多伴有血压、血脂异常,高度肥胖的儿童还有患糖尿病的危险,肥胖也给儿童造成了心理负担。此外,大约三分之一的儿童肥胖会延续到成年,从而造成心血管疾病早发的高危人群。肥胖带来这么多的危害,你们能针对肥胖产生的原因,设计一个合理的减肥方案吗?

学生独立设计方案,并在小组交流,互相讨论,取长补短。

师:刚才同学们交流了自己设计的方案,课后还可以利用书籍、网络等查阅资料,使自己的设计更加完善。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独立设计减肥方案,既锻炼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又使学生体会到学习数学的快乐,提高学习兴趣。

四、 回顾整理,反思提高。

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运用所学的统计知识研究了儿童患肥胖情况及产生肥胖的主要原因。你能概括地说一说我们是怎样做的吗?针对我们研究的课题,你还想说些什么?

【课后反思】

本节综合应用课囊括了以前所学的统计知识,整堂课是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统计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由于小课题研究的流程学生在五年级已接触过,因此这节课我尽量放手给学生,自己则努力做好组织者和引导者。

1、让学生经历课题研究的全过程。

该综合应用实际上是一个小课题研究。在引导学生开展活动时,要让学生充分经历“提出问题----搜集数据----整理统计数据----分析数据并得出结论——提出解决方案”的整个过程,要重视每一个环节的探索和交流,便于学生进一步巩固小课题研究的基本方法。

2、 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整堂课都是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从问题的提出到数据整理分析再到提出解决方案,都是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进行的小组探索活动。在探索交流的过程中,学生充分展示各自的独特想法与个性魅力,学生的潜能得到了充分挖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

我学会了吗?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青岛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第96页。

教材简析:

众数和中位数的概念比较抽象,生活实际中应用不多,在这部分内容的教学中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平均数、众数和中位数的区别,及平均数、众数和中位数在统计中的不同作用。练习量可以在教材提供的练习题数量上有层次的增加。

教学目标:

1. 通过对比练习进一步理解平均数、众数和中位数的意义,能找出一组数据的众数和中位数。

2. 通过对本单元知识的系统整理,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梳理知识。

出示96页第1题。

谈话:同学们这是考古队随机抽查20尊兵马俑身高情况,根据你所学的有关统计的知识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学生会比较容易提出平均数、众数和中位数的问题。

谈话:你对平均数、众数和中位数都有哪些了解?

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归纳总结三者的区别与联系:

1.平均数具有虚伪性,容易受极端数据的影响。一组数据中某个数据的改动会影响到平均数的改变,平均数与整组数据中的每一个数据有关。反映一组数据的整体水平。

2.中位数是通过排序得到的,它不受最大、最小两个极端数值的影响。部分数据的变动对中位数没有影响,当一组数据中的个别数据变动较大时,常用它来描述这组数据的集中趋势。反应一组数据的一般水平。

3.众数也是数据的一种代表数,反映了一组数据的集中程度。日常生活中它反映了日常生活中一种最普遍的倾向。

【设计意图】学生能用自己的语言归纳、总结三者的区别与联系,有利于学生对三个抽象概念的理解。但要注意不要提高难度,根据学生自己的理解稍做解释即可。

二、联系生活,解决问题。

1、 下列几种情况一般使用什么数?为什么?

(1) 要表示同学们最喜欢看的图书种类,应该选取( )。

1.平均数 2.中位数 3.众数

(2) 五年(1)班50人,五(2)班45人,要比较两个班平均成绩,应该选取( )。

1.平均数 2.中位数 3.众数

(3) 在演讲比赛中,某个选手想知道自己处于什么水平,应该选取( )。

1.平均数 2.中位数 3.众数

2、公园里各有两组人在草地上做游戏,两组人的年龄如下:

甲组:14 10 10 10 6

乙组:50 40 5 5 10

分别算出两组年龄的平均数、中位数与众数各是多少岁?其中哪个统计量能较好反映本组的年龄特征?

为什么平均数不行?(数据悬殊,它表示的集中趋势偏大。)

众数为什么不行?(反映多数水平偏小。)

为什么用中位数?(在10岁以上有两个,在10岁以下有两个,10岁算中等水平。)

小结:这就是它们三种统计量之间区别的体现,各有不同的特征。

3、课本96页地2题

重点引导学生说明理由。

4、举例说说生活中什么情况下用平均数描述数据,什么情况下用众数描述数据,什么情况下用中位数描述数据。

【设计意图】紧密联系生活实际,在不同现实情境中理解平均数、众数和中位数三者的联系与区别,形成数学模式,巩固本单元所学知识。

三、谈收获

谈谈你在本单元的学习中知识上和学习方法上有哪些收获?

【课后反思】

新的课程标准更多地强调学生用数学的眼光从生活中捕捉数学问题,主动地运用数学知识分析生活现象,自主地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本单元的知识比较抽象,在教学中重视学生的生活体验,把数学教学与学生的生活体验相联系,把数学问题与生活情境相结合,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数学,在数学中体验生活。将数学教学的问题形成一个模式。

谁先上场

——可能性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青岛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第98-100页。

教材分析:

本部分内容是在前面学习了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有大有小,并可以用分数表示可能性的大小基础上进行的巩固学习。学生在设计符合要求的活动方案过程中,既巩固了用分数表示可能性的大小,又要考虑到各方面的实际要求,体会到用分数表示大小的实际意义。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巩固用分数表示可能性大小的知识,并能运用这一知识设计符合实际要求的活动方案。

2、使学生在设计方案的过程中体会到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3、学生在设计方案的整个过程中体会到合作的重要性,学会与同伴合作、交流并能接受他人合理的建议。,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谈话:同学们,去年我们班在学校举行的广播体操比赛中获得年级第一名的好成绩,下个周今年的比赛又要开始了。学校给我们班安排了一项任务,大家有信心高质量地完成吗?

师:请你根据各个年级的班级数,为每个年级设计一个决定各班出场顺序的方案。(出示表格)

年级

班数

3

4

5

5

6

4

提问:同学们先想一想安排出场顺序要注意什么问题?

引导学生体会要公平合理。

提问:同学们提醒得很对。怎样设计才能公平合理呢?下面我们就以小组为单位先为一年级设计一个决定各班出场顺序的方案。

【设计意图】由于概率本身的抽象性,学生在理解时有一定难度,因此采取从学生身边具体的活动导入课题,通过安排广播体操比赛的出场顺序,使学生不知不觉进入到新知的学习和探究中。

二、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1、小组合作设计方案。

学生先独立思考解决方法,然后在小组内交流,最后互相讨论修正,完善自己的设计方案。

教师巡视,给学生适当帮助。

【设计意图】教师应引导学生发现实际问题中所包含的数学信息,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并鼓励学生独立的解决具体的实际问题。

2、全班交流。

提问:看来同学们已经设计好了方案,哪位同学愿意代表小组谈一谈你们小组的意见?

学生可能出现以下几种回答

(1)采取抽签的方式分别写上1、2、3,抽到几号签就第几个出场。抽到每个前的可能性都占 。

(2)我们设计一个转盘,把它平均分成6份,涂上3种颜色,每种颜色代表一个班,每种颜色都占 。这样很公平。

(3)我们组设计用3种不同颜色的球,摸到红球第一个出场,摸到黄球第2个出场,摸到白球第3个出场。

……

提问:同学们觉得他们的方案怎么样?你能具体评价一下吗?

学生各抒己见,谈出自己的意见。

引导学生小结:刚才针对几个设计方案,同学们又提出不少建议,下面各小组根据同学们提的建议再将自己的方案进行修改整理。

教师巡视,对学生进行适当帮助。

3、自主练习

师:我们已经为一年级设计好了方案,下面同学们再自己选择一个年级设计一下出场顺序的方案。

学生自由选择一个年级进行思考、设计并在小组交流、修改。

【设计意图】:对于学生设计的方案,只要符合要求就可以,不必规定哪一种方案。教师在此环节中仅起到引导者、组织者的作用,帮助学生发现设计方案中的不足并修正完善。

4、小结。

师:我们已经设计了两个方案,请同学们想一想在设计各班出场顺序方案的过程中都要注意哪些问题?

学生总结应注意问题,教师引导全班学生补充、修正,使学生进一步巩固设计用分数表示可能性大小方案的知识。

【设计意图】学生在设计一个符合要求的活动方案时,不仅要考虑到分数表示可能性大小的实际意义,同时又要满足各个方面的要求,往往顾此失彼,教师要帮助学生及时发现问题,及时总结经验,从而使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更加透彻。

三、巩固练习,解决问题。

1、教科书第99页“自主练习”第1题。

教师可以提醒学生注意:必须平均分配圆盘的份数,颜色要有序间隔。

集体交流时,交流时引导学生发现平均分的份数越多,设计的方案越公平。

2、教科书第100页“自主练习”第4题。

学生独立解决,集体交流。

【设计意图】练习题的呈现为学生提供了生活中的素材,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巩固了所学的知识,提高了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反思总结,提升认识。

师:同学们,刚才我们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了生活中的几个问题,针对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课后反思】:

一、鼓励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化。

教师要尊重每一个学生的想法,允许不同的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认识问题,采用不同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想法。在交流设计方案时,教师多用鼓励性语言,使每个学生都有成功的学习体验,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只有这样,才能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二、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本节课以学生身边的具体活动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将数学问题生活化,学生在探索过程中感受到数学源于生活,并能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问题,通过将数学知识应用于生活,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我学会了吗?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青岛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第100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巩固用分数表示可能性大小的知识设计符合实际要求的活动方案。

2、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提高问题解决能力和数学知识的运用能力。

3、引导学生在设计方案的过程中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提出问题。

谈话: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习了用分数表示可能性的大小,并能运用这一知识设计符合实际要求的活动方案,现在你一定有了更多的收获。今天,我们就一起来交流一下吧。

学生交流自己的收获,对本单元所学内容进行梳。

【设计意图】通过与学生轻松的对话开始这一节课,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同时,引导学生通过交流,对设计用分数表示可能性大小的方案这一知识进行复习、巩固。

二、创设情境,解决问题。

谈话:刚才我们复习了本单元的内容,同学们掌握得不错。同学们你们愿意玩球吗?下面我们就一起来设计几个有关球类游戏的规则。

1、出示:在盒中放黄、白两种颜色的6个球,要求任意摸一次,是摸到黄球的可能性比摸到白球的可能性大。盒中可以放几个黄球?

学生可能出现两种情况:

(1) 在盒中放五个黄球

(2) 在盒中放四个黄球

2、提问:如果将上题要求改为:摸到黄球与白球的可能性一样大或者摸到白球的可能性比摸到黄球的可能性大盒中可以放几个黄球?

【设计意图】通过在具体情境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等一系列活动,使学生能积极主动的投入到学习活动中,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学生通过解决问题,不仅巩固了所学过的知识,而且更深刻的感受到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3、出示:每个箱子里都放8个(红、黑两种颜色)同样大小的球,请根据要求确定它们的个数。

(1)摸到红球的可能性是 。

(2)摸到红球的可能性是 。

(3)摸到红球的可能性是 。

学生独立思考,并在小组内交流。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分析本题:(1)复习了分数乘法的应用(2)设计符合不同要求的方案

4、按要求在正方体木块的6个面上分别标上数字。

(1)任意掷一次,要使“1”向上的可能性是 ,应该怎样标数字?

(2)任意掷一次,要使“1” “2” “3”向上的可能性是 ,应该怎样标数字?

(3)任意掷一次,要使“3”向上的可能性最大,“1” “2”向上的可能性同样大,应该怎样标数字?

学生分小组解决,全班交流。

【设计意图】练习的安排体现了从易到难、从基础到综合的原则,通过多层次的练习,根据学生的认知和掌握情况,及时反馈和调整,最大限度的让学生参与到巩固新知的过程中,利用学生出现的问题,紧扣练习重点,引导学生联系已有的知识经验,开展深入的讨论,相互启发,相互学习,以帮助学生巩固新知识,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会分析问题,学会认真听取别人的意见,开拓自己的思路 .

三、回顾整理,总结提升。

提问:通过本节课解决的问题,你有什么新的收获?还有哪些不懂的问题?

【课后反思】

1、把学习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结合起来,设计富有情趣的数学活动, 利用生活中出现的问题,紧扣重点,引导学生联系已有的知识经验,开展深入的讨论、交流,相互启发、学习,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及合作探讨的能力。

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练习题的设计紧扣教学内容,并注意分层次进行,争取使每一位学生都有获得成功学习的机会和体验,并且让学生在生活的情境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通过本节课都有所收获,进而对数学学习产生兴趣。

必备的六年级上册语文《匆匆》练习题


六年级上册语文匆匆练习题是对文章内容的检查,大家在做练习的时候,一定要仔细的阅读题目,练习题是提高成绩的重要途径,希望对大家的学习有一定帮助。

一、近义词填空。

爱护爱惜珍惜

1.他从小就养成了一种()书籍的习惯。

2.他十分()时间,一分钟也不让它白白浪费掉。

3.粮食是宝中宝,人人都要()。

维持保持保护

4.解放前,爷爷起早贪黑地干,可还是()不了一家人的生活。

5.老红军战士始终()着艰苦朴素的优良作风。

6.青蛙是益虫,我们要()它。

二、形近字组词。

伶()裸()碗()徘()

冷()课()蜿()排()

三、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燕子去了,有()的时候,()枯了,有()的时候,桃花()了,有()的时候。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呢?

四、把下列成语补充完整。

摇摇()坠张()李戴专心致()

全神()注好高()远高()远瞩

完()归赵调兵()将口()悬河

喜出()外目不转()千()一发

斗志()扬()之不理阴()诡计

五、把不同类的打上“×”,同类的打“√”。

1.苹果水果桔子葡萄蜜桃西瓜()

2.曲艺电影歌舞录像报纸戏剧()

3.长江黄河珠江汉江淮河泯江()

4.背心汗衫衣服衬衫棉袄大衣()

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也是一个不断积累不断创新的过程。希望提供的六年级上册语文匆匆练习题,可以更好的帮助到大家!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山雨》教学设计


山雨是有当代著名散文家赵丽宏创作的,山雨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抒情散文,作者以独特的感受、神奇的想象和联想、清新的笔调向读者展示了一幅有声有色的山林雨景图,字里行间洋溢着作者对山雨、对大自然那分浓浓的喜爱之情。不妨看看人教版六年级上册《山雨》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这篇略读课文用优美抒情的语言,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多姿多彩、清幽雅致而又不是妖娆的山林雨景图,展示了雨中山林的千般秀美和令人神往的意境,处处洋溢着对山雨、对大自然那份浓浓的爱和深深的眷恋,体现作者清雅脱俗的审美情趣。

教学目标

通过学生本课,认识2个生字,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读中想想课文所描绘的景色,在读中体会作者对山雨、对大自然的情感,同时培养学生对根学作品初步的欣赏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想想课文描述的情景。

教学构想

教学时重点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个性化地感悟,教师无需进行过多地分析和讲解。

教学准备

电脑课件、录音机

教学时间

一课时

学生学习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课件出示:下山雨时的情景。学生观看,聆听,竟如情景。

2谈话渲染。看,多美的画面啊!是哪位画家的神笔绘成的呢?听,多么美妙的乐曲啊!是哪位音乐家在申请的弹奏呢?同学们,你们想知道吗?让我们一起走进《山雨》这篇课文中去吧!

二、初读全文,整体感知。

1阅读提示,明确学习要求。

2配乐范读全文。

3学生自读课文。

(1)读准生字字音。

(2)轻声读课文,读通课文。

(3)读时画出不明白的地方。

(4)想一想:课文想写什么,再写什么,接着写什么,最后写什么,其中主要写什么。同位交流初读体会。

三、感情朗读,读中感悟。

1练习有感情地朗读。先片断读,再全文读。边读边想想山林雨景的美妙。

(1)引导学生朗读第一至五自然段,体会山林雨中的音乐美。

(2)组织学生朗读第六、七自然段,体会山林雨中的图画美。

(3)组织学生反复朗读第八至十自然段,在读中体会山雨的余韵。

2朗读自己喜欢的片断。想想自己为什么喜欢,怎样才能把这种心情读出来。

四、班级交流,加深体会。

1小组推荐代表参加交流。参与者自由选择课文片断,有感情朗读,谈谈你为什么选择这个片断朗读,你想对大家说些什么。教师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谈朗读体会,适当运用多媒体课件辅助学生朗读。

2师生共同评议、小结。

作业设计

把课文中自己喜欢的句子抄下来。

板书设计

声音无字歌谣

20*山雨

六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


六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

本册 目标:

这一册教材的 目标是,使学生:

1. 理解分数乘、除法的意义,掌握分数乘、除法的计算方法,比较熟练地计算

简单的分数乘、除法,会进行简单的分数四则混合运算。

2. 理解倒数的意义,掌握求倒数的方法。

3. 理解比的意义和性质,会求比值和化简比,会解决有关比的简单实际问题。

4. 掌握圆的特征,会用圆规画圆;探索并掌握圆的周长和面积公式,能够正确

计算圆的周长和面积。

5. 知道圆是轴对称图形,进一步认识轴对称图形;能运用平移、轴对称和旋转

设计简单的图案。

6. 能在方格纸上用数对表示位置,初步体会坐标的思想。

7. 理解百分数的意义,比较熟练地进行有关百分数的计算,能够解决有关百分

数的简单实际问题。

8. 认识扇形统计图,能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统计图表示数据。

9. 经历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数学在日常

生活中的作用,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0. 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及运用假设的数学思想方法解决问题的有效性,感受数学的魅力。形成发现生活中的数学的意识,初步形成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

11. 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12. 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第一单元 位置

单元教学目标:

1. 在具体的情境中,探索确定位置的方法,能用数对表示物体的位置。

2. 能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位置。

教学内容 位置(一) 新授课 新授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情境中,探索确定位置的方法,能用数对表示物体的位置。

2. 使学生能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位置。

教学重点 能用数对表示物体的位置。

教学难点 能用数对表示物体的位置,正确区分列和行的顺序。

教具准备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1、 我们全班有53名同学,但大部分的同学老师都不认识,如果我要请你们当中的某一位同学发言,你们能帮我想想要如何表示才能既简单又准确吗?

2、 学生各抒己见,讨论出用“第几列第几行”的方法来表述。

二、 新授

1、 教学例1

(1) 如果老师用第二列第三行来表示××同学的位置,那么你也能用这样的方法来表示其他同学的位置吗?

(2) 学生练习用这样的方法来表示其他同学的位置。(注意强调先说列后说行)

(3) 教学写法:××同学的位置在第二列第三行,我们可以这样表示:(2,3)。按照这样的方法,你能写出自己所在的位置吗?(学生把自己的位置写在练习本上,指名回答)

2、 小结例1:

(1) 确定一个同学的位置,用了几个数据?(2个)

(2) 我们习惯先说列,后说行,所以第一个数据表示列,第二个数据表示行。如果这两个数据的顺序不同,那么表示的位置也就不同。

3、 练习:

(1) 教师念出班上某个同学的名字,同学们在练习本上写出他的准确位置。

(2) 生活中还有哪里时候需要确定位置,说说它们确定位置的方法。

4、 教学例2

(1) 我们刚刚已经懂得如果表示班上同学所在的位置。现在我们一起来看看在这样的一张示意图上(出示示意图),如何表示出图上的场馆所在的位置。

(2) 依照例1的方法,全班一起讨论说出如何表示大门的位置。(3,0)

(3) 同桌讨论说出其他场馆所在的位置,并指名回答。

(4) 学生根据书上所给的数据,在图上标出“飞禽馆”“猩猩馆”“狮虎山”的位置。(投影讲评)

三、 练习

1、 练习一第4题

(1) 学生独立找出图中的字母所在的位置,指名回答。

(2) 学生依据所给的数据标出字母所在的位置,并依次连成图形,同桌核对。

2、 练习一第3题:引导学生懂得要先看页码,在依照数据找出相应的位置

3、 练习一第6题

(1) 独立写出图上各顶点的位置。

(2) 顶点A向右平移5个单位,位置在哪里?哪个数据发生了改变?点A再向上平移5个单位,位置在哪里?哪个数据也发生了改变?

(3) 照点A的方法平移点B和点C,得出平移后完整的三角形。

(4) 观察平移前后的图形,说说你发现了什么?(图形不变,右移时列也就是第一个数据发生改变,上移时行也就是第二个数据发生改变)

四、 总结

我们今天学了哪些内容?你觉得自己掌握的情况如何?

五、 作业

练习一第1、2、5、7、8题。

板书设计:

教后反思:

第二单元 分数乘法

单元目标:

1、使学生理解分数乘法的意义,掌握分数乘法的计算法则,并能熟练地进行计算。

2、使学生掌握分数乘加、乘减混合运算,理解整数乘法运算定律对于分数乘法同样适用。

3、使学生理解分数乘法应用题中的数量关系,会解答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应用题。

4、 使学生理解倒数的意义,掌握求倒数的方法。

单元重点:

分数乘法的意义和计算法则。

单元难点:

1、 理解分数乘法的意义,根据分数乘法的意义去解答这类应用题。

2、 分数乘法计算法则的推导。

教案

教学内容 分数乘整数 课型 新授

教学目标 1、在学生已有的分数加法及分数基本意义的基础上,结合生活实例,通过对分数连加算式的研究,使学生理解分数乘整数的意义,掌握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能够应用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法则,比较熟练地进行计算。

2、通过观察比较,指导学生通过体验,归纳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法则,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引导学生探求知识的内在联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通过演示,使学生初步感悟算理,并在这过程中感悟到数学知识的魅力,领略到美。

教学重点 使学生理解分数乘整数的意义,掌握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总结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法则。

教具准备

教学过程 一、 复习

1.出示复习题。

(1)列式并说出算式中的被乘数、乘数各表示什么?

5个12是多少? 9个11是多少? 8个6是多少?

(2)计算:

+ + = + + =

2.引出课题。

+ + 这题我们还可以怎么计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分数乘法。

二、 新授

1、 利用 + + 教学分数乘法。

(1) 这道加法算式中,加数各是多少?(都是 )

(2) 表示几个相同加数的和,我们还可以用什么方法来计算?怎么列式?(乘法, ×3)

(3) + + =9,那么 + + = ×3,所以 ×3=____________=9。同学们想想看, ×3=9计算过程是怎样的?谁能把它补充完整。

2、 出示例1,画出线段图,学生独立列式解答。

(1) 引导学生看图,理解“人跑一步的距离相当于袋鼠跳一下的 ”,就是把袋鼠跳一下的距离即这一整条线段看作单位“1”。把这条线段平均分成11份,其中的2份就表示人跑一步的距离。

(2) 引导学生根据线段图理解,人跑一步是袋鼠跳一下的 ,那么“人跑3步的距离相当于袋鼠跳一下的几分之几?”就是求3个 是多少?(列式: ×3 = )

3、 结合以上两题,归纳出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法则:分数乘整数,用分数的的分子和整数相乘的积作分子,分母不变。

4、 练习:练习完成“做一做”第2题。

5、 教学例2

(1)出示 ×6,学生独立计算。

(2)根据计算结果,学生观察讨论:乘得的积是不是最简分数?应该怎么办?

(3)学生通过自己的想法的来约分:A、先约分再计算;B、先计算得出乘积后约分。

(4)对比,让学生体会先约分再计算的方法比较简便,同时向学生说明先约分的书写格式。三、练习

1、 完成“做一做”的第一题。(提醒学生,计算前先观察分数的分母与整数是否可以约分,养成先约分在计算的习惯)

2、 “做一做”第3题。(先让学生说说解题思路,讨论先算什么可以使计算简便。如果用连乘算式,要提醒学生先约分再计算。)

三、 作业

练习二第1、2、4题。 个人修改

教案模板:小学六年级上册科学《植物角里的科学》教案设计


【导语】植物是生命的主要形态之一,包含了如树木、灌木、藤类、青草、蕨类、及绿藻、地衣等熟悉的生物。种子植物、苔藓植物、蕨类植物和*子植物等植物中,据估计现存大约有350 000个物种。教案网准备了以下内容,供大家参考!

植物角里的科学问题

教学目标:

1、能对现象的原因、条件、过程和结果进行大胆的猜想,借助资料完善自己的猜想。

2、会从众多的问题中选出科学问题,能通过查阅资料丰富自己的猜想。

3、乐于接受他人的观点,学会借助他人的研究成果进行学习。

教学重点:

1、借助他人的资料丰富自己的猜想,但又不迷信权威。

2、通过各种方法选出科学问题。

教学难点:选出科学问题。

教具准备:几盆身子倾斜的花草,资料卡,图片,关于植物的书籍,准备好资料本。

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观察与提问

在每组桌子上放置一盆倾斜的凤仙花,斜向南方。

师:不知道什么时候,窗台边上的凤仙花,都悄悄的把头探向了窗外。它们倾斜着身子,好像被窗外的某种力量所吸引。有标记的这里向着南方。你们能找到答案吗?

学生思索,可以有少部分的学生回答。

师:生活中有没有遇到过类似的现象?比如路边的哪棵树、盆景、向日葵(教师出示照片)。对于这些现象,我们有哪些认识和疑惑?请同学们交流。

二、猜想与假设

师:谁有这么大的魅力,让花草为之倾倒?请同学对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条件、过程进行猜想。

学生讨论后交流。教师记录学生的猜想。

师:要找到真正的答案,我们很有必要要借助他人的研究成果,帮助我们作出更全面的猜想。比如科学家的研究、学者的报告,书上的资料等。

三、分析与总结

师:这么多猜想,究竟真正的答案是什么呢?我们可以通过多种方法,分析大家作出的各种猜想,对于明显不符合实际的猜想,我们应及时排除,以确保更具有价值的假设能得以研究。这样获得的问题,才更可能是一个科学问题。(板书《植物角里的科学问题》)

师:哪个假设最不可能成立呢?说说理由。

请同学说出判断的方法和结果。

比如,“不可能是风刮斜的。因为这几天没有大风;另外,窗户晚上还关着,没有北风吹过来。”我们可以通过报纸查天气预报,还可以实地观察。

记录学生最后留下的科学问题。

师:我们不能对所有的猜想都进行探究,因为时间、能力、条件等都是有限的,怎么办呢?我们常常借助他人的研究成果来帮助我们作出更全面的猜想;同时又要对这些猜想进行选择,可以用观察、访问、分析等方法选出可能成立的假设,选出科学的问题后,再进行进一步的探究。

四、计划与组织

师:实验是验证猜想的有效方法之一。我们怎么进行实验呢?请同学们讨论你们所选问题的实验思路。学生讨论,教师巡视。

交流。重点是思路的调整和肯定,材料的准备。

师:根据同学们的实验思路,我们可以在这节课后准备好我们的实验材料。为下节课做好准备。

第二课时

一、植物的生活环境包括什么因素?

生物无论生活在什么样的环境中,都会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拿小麦来说,它的生长发育不仅受到阳光、温度、水、肥料、空气等生物因素的影响,还受到蚜虫、蝗虫、鼠、鸟类等生物因素的影响。

二、为什么植物也会动?

高等植物不能象动物一样自由移动整体的位置,但植物体的器官(根、茎、叶、花)在空间可以产生移动,以适应环境的变化,这就是植物的运动。高等植物的运动主要有两种类型:向性运动和感性运动

1、运动方向与刺激的方向有关。凡运动方向朝向刺激一方的为正向性,背向刺激一方的为负向性。多发生在根和茎部。向性运动的种类与刺激的种类有关。光、重力、水分和化学物质均可引起向性运动,分别称作向光性、向重力性、向水性和向化性。受到刺激的一侧与另一侧的生长速度不同而发生弯曲,所以向性运动只发生在正在生长的区域。切去生长区域或停止生长的部位都不会有向性运动。

2、为什么含羞草受到刺激会后叶子会合上?

感性运动的定义:植物体受到不定向的外界刺激而引起的局部运动,称为感性运动。如含羞草受到外界刺激后叶片闭合,许多花朵和复叶都有昼夜周期性开闭的现象等。含羞草普遍生长在经常有暴雨的热带,每当大雨来临时,最初落到植株上的几滴雨点,就能够使小叶合拢、叶柄下垂,这样,当雨水猛烈下降时,可以使整个植株免遭伤害;

3、为什么向日葵的花会随太阳的移动而移动?

植物随光的方向而弯曲的能力称为向光性,向光性使植物的茎、叶处于最适宜利用光能的位置,有利于接受充足的阳光而进行光合作用。植物感受光的位置主要有茎尖、根尖、胚芽鞘尖端、叶片或生长中的茎。有的器官向着光的方向生长;有的器官背向光的方向生长;有的器官与射来的光成垂直方向生长。由于植物的茎有向光性的特点,所以叶子能尽量处于最适宜利用光的位置。某些植物的生长旺盛的叶子对阳光方向改变的反应很快,它们竟能随着太阳的运动而转动,例如向日葵和棉花等。

4、棉花、向日葵和花生等植物顶端(最上面的新长出来的部位,不仅仅是花)在一日中随阳光而转动,即所谓的太阳追踪,叶片与光垂直。向日葵的向阳运动是一个复杂的过程。葵花白天随太阳由东而西转动,正午时分朝南而转向西方,到夜间八点半钟左右由西而东转,至于夜葵花已朝向东方而并非在第2天太阳初升时才从西而转向东方的。葵花的运动机制尚无深入的研究。

5、植物的根为什么都向下生长?

地球上的植物在重力影响下,保持一定方向生长的特性这就是向重力性。如茎向上生长,和竖直向下的重力方向相反,是负向重力性的表现;根向下生长,和重力方向相同,是正向重力性。向重力性使植物的根向土壤深处生长,这样,既有利于植株的固定,又有利于从土壤中吸收水和无机盐。在无重力作用的外层空间,将植物由直立改为水平放置,则植物继续径直生长,不会出现弯曲现象。

当这些植物的茎横放或植株倒伏时,开始呈负向重力性反应,下侧积累较多的生长素、赤霉素和乙烯,生长快,节间向上弯曲生长。仔细观察,会发现:买来的小葱,平放在家里。过两天,葱的新叶向上翘起的现象,这就是负向重力性。还有倾倒了的植物,茎叶会向上生长。

6、为什么牵牛花的茎会绕着树枝转?

达尔文在观察西番莲卷须向支柱快速弯曲运动时发现,卷须的末梢接触到支柱后,在20~30秒内就能激发出明显的弯曲来。他认为这样快速的运动不是向光性生长的机理所能解释的,并大胆提出:卷须的向触性运动是靠电波传递和原生质收缩来实现的。牵牛花的茎也是这样,黄瓜、丝瓜的须能自己缠绕着竹竿也是这个原因。

7、为什么养花要施肥?

肥料是是植物生长所必须的。适合的肥料能增加植物的光合作用的效果,促进植物的生长。肥料中的化学物质在植物周围分布不均匀而引起的生长变化称为植物的向化性,如作物根部朝向肥料较多的土壤生长。

8、为什么养花要浇水?

水分不只是植物光合作用所必须的(1﹪)。植物中的养分的传输也需要水分,就像人体的血液。同时植物体内的水分还有调节体温的作用,在盛夏的季节,植物的叶子大量的蒸发水分,就降低了自身的温度。植物主要靠根吸收水分。土壤中水分分布不均匀时,植物根趋向较湿地方生长的特性称植物的向水性。由于根系吸水,根系附近水分减少,而水在土壤中的移动速度很慢,所以根从土壤中获得水分主要是通过根系不断生长。根的向水性有利于根系不断占据土壤中较湿的区域。土壤中水分过多,以致土壤通风不良时,常常看到根向相反的方向生长。这是因为高等植物的根对氧具有显著的正向性。所以,浇水要适量。

三、光合作用与哪些条件有关?

光合作用就是植物吸收的水分、二氧化碳、微量元素在绿叶里通过阳光照射,产生动物需要的氧气和植物生长需要的养分,这些养分就长成了新的叶子、花朵、种子、长粗长高了茎和根。光合作用为植物的生长制造了必须的养分。

1、光是光合作用的能源,所以光是光合作用必需的。

根据对光照强度需要的不同,可把植物分为阳生植物和阴生植物两类。阳生植物要求充分直射日光,才能生长或生长良好,如马尾松和白桦。阴生植物是适宜于生长在荫蔽环境中,例如胡椒和酢浆草,它们在完全日照下反而生长不良或不能生长。阳生植物和阴生植物所以适应不同的光照,是与它们的生理特性和形态特征的不同有关。

2、农作物虽然没有阴生植物和阳生植物之分,但不同作物对光照强度的要求是不同的。

二氧化碳,陆生植物光合作用所需要的碳源,主要是空气中的二氧化碳,二氧化碳主要是通过叶片气孔进入叶子。浸没在水中的绿色植物,其光合作用的碳源是溶于水中的二氧化碳、碳酸盐和重碳酸盐。

在实验中探秘

教学目标:

1、经历设计实验、动手做实验、收集实验现象、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获取结论、把实验结论和同学们共享的科学探究过程,知道植物的向光性和植物根的向水性。

2、在实验过程中能与小组同学分工合作,共同完成实验方案。

3、能和小组同学一起,坚持实验观察,并做好记载。

4、能对实验过程中观察到的现象进行分析,获取科学的结论。

5、在实验过程中能认真观察,积极思考,产生新的问题。

6、体会到科学探究的乐趣。

教学准备:

1、学生准备:一人准备一株矮小的植物。

2、小组准备:探究记录本;标签纸4张;纸盒四只;水壶一只;

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引入学习

1、谈话:植物角的植物为什么会产生这些变化?

教学说明:通过谈话,唤起学生关于植物角植物变化而产生的问题的记忆,提出研究问题。

学生可能根据上节课提出的问题,提出自己的猜想:和阳光照射的方向有关;和长期只在花盆的一侧浇水有关;和土壤里肥料分布不均匀有关等。学生的猜想有的有一定的依据,有的则是无依据的。如果出现不合理的猜想,教师应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辨析,排除不合理的猜想。

2、提问:怎样才能验证我们的猜想呢?

教学说明:学生可能会根据以往科学探究的经验,提出“做实验”。猜想只有通过实验才能验证,本环节旨在进一步强化学生的验证意识。

二、设计实验

1、谈话:实验是验证猜想的有效方法之一,我们小组的猜想是什么?怎样设计实验验证我们的猜想呢?

教学说明:小组内可能有不同的意见,教师要建议小组内相对集中地研究一个问题。

2、小组讨论:各小组要研究的问题是什么?你们打算怎么研究?实验中涉及的因素有哪些?你们控制的变量是什么?怎样控制变量?请各小组讨论后制定实验方案。

教学说明:实验方案的制定,应该由小组同学合作共同完成,相信学生经过三年的科学探究经历,能较好地设计一个对比实验。

3、交流实验方案:你们小组研究的问题是什么?你们打算怎样进行实验验证你们的猜想?哪个小组给大家汇报一下?

教学说明:一个小组的实验方案如何,能反映全班同学设计实验方案的水平,在全班交流的过程中,师生会发现一些实验设计中存在的共性问题,从而有指向地指导学生设计对比实验。

4、全班共同分析:他们的方案设计的合理吗?你有什么好的建议?

教学说明:在学生分组交流的过程中,教师要以敏锐的眼光,及时发现实验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引导学生对方案进行完善。

5、完善实验方案:请各小组完善你们的实验方案!

教学说明:学生在分析样本后,会反思自己的实验方案,然后在小组内完善自己的实验方案。

三、组装实验材料

1、准备实验材料:我们研究的问题是什么?我们需要哪些实验材料?

教学说明:在准备实验材料之前,学生要根据实验方案,准备实验需要的材料。

2、分组组装实验材料。请同学们根据实验方案组装实验材料。

教学说明: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会发现,可能有一些实验材料没有写进实验方案中,也有可能一些材料多余了,有可能对实验方案进行再次修改。

3、小组分工:怎样操作?怎样观察和记录?

教学说明:组装好了,小组同学应该有一个分工:有记录员,有操作员,有观察员……小组内进行合理的分工,对实验的有序进行将起到很好的保障作用。教师应鼓励学生,在实验观察中坚持不懈,持之以恒。

4、反思与评价:在组装实验过程中,你们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问题?你认为本组同学表现如何?

教学说明:在实验装置完成后,有必要对组装实验的过程进行反思。因为在这一过程中,是一个不断修正实验方案的过程,也是一个在经历中获得积极体验的过程。对小组同学、班级同学积极性的评价,对本组同学经验的反思,都会是一种深刻的探究体验。

第二课时

一、汇报交流

提问:经过了一段时间的实验和观察,我们各小组都有哪些发现?

教学说明:学生在实验和观察过程中,获得了第一手的资料,把学生这些观察报告在全班进行交流,有助于学生了解其他小组实验的成果,也是师生共同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和总结的需要。教师应引导向光性小组和向水性实验小组分别进行汇报交流。

二、归纳分析

1、讨论:各小组实验的情况有相同的地方吗?

教学说明:引导学生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发现分组实验实验中存在的共性问题。从而进一步发现,控制的变量和实验结果之间的关系。

2、思考:这些实验结果说明了什么问题?

教学说明:引导学生思考实验现象和变量之间的关系,得出实验结论。阳光控制组可以得出结论:植物生长向着有光的地方生长,这在科学实验中是证实;而水份控制组得出的结论是:植物生长方向和浇水的方向无关,这在科学实验中是证伪。

3、提问:在实验中,我们还发现了什么问题?

教学说明:在实验中不断发现新的问题,解决新的问题,是科学家在进行科学研究时的一般经历,这也应该成为小学生在科学探究实验中的过程。问题意识的培养,就是要鼓励学生在科学探究过程中,不断生成新的问题。

4、小结:我们在实验中,发现植物生长过程中,不断地向有光的地方倾斜,科学家通过研究也发现了这个秘密,这叫做植物的向光性;植物生长的方向与浇水的方向无关。

三、延伸拓展

问题:植物生长的方向与浇水的方向无关,植物的根的生长方向与浇水的方向有关吗?怎样知道?

教学说明:一个研究的结束,意味着一个新的研究的开始。此环节引导学生对新问题进行思考,意在为进行新的研究打下伏笔。

研究仍在继续

教学目标:

1、让学生意识到科学就是在不断发现新的问题的过程中得以延续和进步的。

2、让学生再一次经历从问题发现到解决问题的过程。

教学重点:新的问题仍在发现中,研究仍在继续中,本课将主要引导学生研究植物根的向水性。

教学准备:油菜种子、不透光的纸盒四个,剪刀、胶带、花盆四个

教学时间: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在研究植物的身子为什么会长歪时,我们还有了新的意外的发现。你发现了哪些问题?

学生说一说。

二、合作探究。

1、反思与提问

学生交流自己的问题,教师引导进行选取。(“植物的根为什么会偏向有水的一边?”“植物是通过根来吸收水分的吗?”)假如学生能提出更有价值且适宜他们研究的问题,教师也要加以鼓励和指导。

2、猜想原因,设计实验

教师引导学生完成以下两个实验。

第一个实验:“研究根吸水的实验”主要目的是探究和证实植物是通过根来吸收水分的。具体方法见教材。实验中,还可以在瓶中的水里加入1-2滴红墨水,这样将有助于观察。

第二个实验“探究根的向水生长实验”,是观察大豆或稻子等种子发芽后根的生长方向来说明根具有向水生长的性质。

三、分析与总结

这个环节主要是引导学生分析所观察到的实验结果,并做出结论。

课文中的“知识链接”是对学生本单元探究学习的知识补充和综述,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进行阅读。

第二课时

一、导入

经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了植物有许多特性,这对于我们更好的种植、管理植物有很大的帮助。

二、表达与交流

1、教师引导学生学生采用适当的形式进行成果交流,并应用到实践中。

2、写一份管好植物角的建议书并交流。

三、回顾与反思

1、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单元的内容,理清教材脉络。

2、试写出本次“旅行”经过的地方。

3、师生交流评议。

四、拓展

1、学生阅读“科学自助餐”,进一步了解植物的生活习性。

必备的六年级上册语文《夜莺之歌》练习题


在上课时老师为了能够精准的讲出一道题的解决步骤。有的老师会在很久之前就精心制作一份教学计划。上课才能够为同学讲更多的,更全面的知识。那么优秀的教案是怎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必备的六年级上册语文《夜莺之歌》练习题”,仅供参考,欢迎大家来阅读。

语文的学习是一个边学新知识边巩固的过程,对学过的知识一定要多加练习,这样才能进步。因此,六年级上册语文夜莺之歌练习题向大家推荐,供大家参考。

一、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瓦砾()耷()拉木屑()鹧()鸪()灌()木白桦()磨()坊()行军灶()阻()击曲()折呻()吟()结束()蠢()东西轻蔑()云杉()埋()伏中尉()

二、多音字组词

_____()_____()_____()_____()曲埋露磨

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形近字组词

即()候()呻()溜()砾()街()灌()

既()侯()伸()榴()烁()衔()獾()

哨()镜()钓()杉()蔑()锋()桦()

俏()境()钩()彬()茂()峰()晔()

四、把词语补充完整

()头()气()精()神()()勃勃

五、选择恰当的词语填在横线上

1.街道的两旁尽是黑色的瓦砾,烧焦的树木___________(无精打采、垂头丧气、奄奄一息)地弯着腰。

2.孩子突然了个身,进树林深处,不见了。枪声破了林中的宁静。中尉还没来得急起手枪,就_____到路边去了。(钻、滚、转、打、抓)

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穷人》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引领学生抓住关键词语,通过有层次的品读理解课文内容。

3.学习作者通过对环境、人物对话及心理活动的描写表现人物品格的写法。

过程与方法:

1.在创设的情境中进行体验学习。

2.小组合作探究,同学间进行评读、赛读、展示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引导学生感受桑娜和渔夫的勤劳、善良的品格,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他人的美德,学习他们做善良之人。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引领学生抓住关键词语,通过有层次的品读理解课文内容,达到与文中人物情感的共鸣,感受桑娜和渔夫的勤劳和善良的品格和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他人的美德。

2.学习作者通过对环境、人物对话及心理活动的描写表现人物品格的写法。

教学难点:

学习作者通过对环境及人物心理活动的描写表现人物品格的写法。

三、教学策略

1.品读与感悟相结合,在读中悟,悟后促读。

2.抓准情感体验的切入点,激发情感;创设体验情境,唤起学生与文中人物的情感共鸣。

3.利用文章发散点,通过联想与想象,体会人物心路,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口头表达能力。

四、教学过程

(一)借助文中人物关系概括主要内容

杨绛说:“托尔斯泰在他的小说里描述了万千生灵的渺小与伟大,描述了他们的痛苦和痛苦中得到的和谐,借以播送爱的种子,传达自己的信仰:一切不是为了自己,而是为了上帝生存的人。”让我们走进这篇文章,齐读课题。

提问:浏览课文,请你按照人物的出场顺序说说作者写了几个人物,借助他们之间的关系,说说课文演绎了一个怎样动人的故事?

【设计意图】在这个环节中特别强调了人物的出场顺序,既暗示学生按照文章顺序寻思,又提示学生概括本篇文章主要内容可以抓住主要人物之间的关系概括。这也是针对概括篇幅较长、人物关系纷杂的文章的一种提纲挈领的方法。

(二)突出重点,分层品读,感悟人物品格

1.选准情感切入点──敲击心灵,引发情感共鸣。

学习描写西蒙的部分。

(1)事情的起因是什么?课文哪个自然段写的?小声读一读,你感受到了什么?

预设:西蒙家里很穷,一无所有;西蒙死得悲惨,但尽显了母爱;失去母亲的孤儿可怜。

【设计意图】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体会西蒙一家的悲惨。

(2)教师小结:外面寒风呼啸,屋里冷若冰窖。他们铺的是稻草席,穿的是旧衣服。家中唯一能撑起这个家的丈夫也早早离她而去。现在,孩子们唯一的庇护者西蒙也死了,她多么不甘心抛弃可爱的小孩,这是她永远放不下的牵挂。

2.创设情感发散点──触发心灵,直抒胸臆。

学习描写桑娜行动的部分。

(1)我们看到西蒙因饥寒、疾病而悲惨死去,我们看到的是两个多么可爱的孤儿,此时如果你就在他们身边,看到这种情景,你会怎么做?

(2)桑娜看到这种情景,她是怎么做的?找到有关的句子读一读。

(3)回扣第一、二自然段。

我们看到这情景,会果断地选择抱回孩子,桑娜在其善良的驱动下,本能地选择抱回孩子,而且她是非抱不可,那么,她的抱和我们的抱有什么不同?她是在什么情况下抱回孩子的?

【设计意图】积极的情感参与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动力因素,而教师的教学激情,情境的创设都利于调动学生的情感参与。找到一个最能打动学生的情节,以调动学生情感的体验要求。教师的提出“抱养孤儿”的问题时,旨在鼓励学生参与体验,引导学生主动地感受自己的情感活动,使自己感觉到自己就是作品中的一个角色,在假设的情境中,去思考、去抉择,真正体验人物内心情感。

3.夯实人物描写训练点──走进内心,揣度人物心理。

学习策略:

自读自悟,感受人物品格。

品读拓展,提升理解认识。

角色朗读,传达认识感悟。

揣摩意图,深悟表达方法。

(1)学习描写桑娜心理活动和与渔夫对话部分。

①自读自悟,感受人物品格。

默读课文,从直接描写桑娜心理活动和集中描写渔夫与桑娜的对话的语言,可以看出他们是怎样人?做简单批注。

两个人的共同特点:善良、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别人、朴实……

教师小结,生分层次朗读。

②品读拓展,提升理解认识。

(2)品读第九自然段。

①品读问题来源于学生,品读方式根植于学生。

②该怎样阅读这一重点段呢?学生集中在有感情的朗读上。在此基础上教师再引领学生继续深入学习。

③紧抓表达特点,尝试通过添加的方式,探寻省略号背后的含义。

A.默读课文:省略号省略了什么?请你用笔在书上尝试填一填。提示:有的省略号能填写出内容,有的却不好填,由此你想到了什么?

B.师生以对读的方式展现合作学习。老师读原文,学生读填写省略内容。

C.生生间合作学习。两人合作学习体会。思考:桑娜都想到谁?你觉得她是个什么样的人?

D.小结:从自己的孩子想,这如同是雪上加霜,桑娜忧虑。从两个孤儿想,她同情他们。从自身想,她决定承担。她是个宁可自己承受,也要帮助别人的人。

④角色朗读,传达认识感悟。

⑤再读第九自然段,只读原文。

A.揣摩意图,深悟表达方法。

在刚才的学习中,关于省略号的填写,有的同学把省略的内容填出来了,还填的不错,可有些地方却不好填,作者使用省略号的形式仅仅是省略了什么内容吗?

B.结论。

人在思潮起伏时有许多内心活动是不能完全用语言表达的,所有的省略正体现了人物内心的矛盾和挣扎。列夫·托尔斯泰深谙此理,才用这断断续续的、磕磕绊绊的语言向读者呈现人物担忧、疑虑、同情、自责、决断等复杂不安的心境,正是言有尽、意无穷,是最真实、最质朴的语言表达。书上有个词形容桑娜这种心情──忐忑不安。

【设计意图】在阅读重点段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中,教师适时点拨学生的阅读方法,紧紧抓住在表达上的这一特点,教给学生用填补空缺法,用加法走进人物心灵,鼓励学生发散思维,去揣摩桑娜的复杂心境,去探寻人物的心路。学生在与文中人物的内心独白中,体会到了桑娜复杂的心境。此时再次朗读,只读原文,略去刚才加入的部分,用减法悟出言语之妙,就更能读出无言犹疑中的坚定,那一定是意在言外而情动于中的。这正是“思罢再读,慢品言中真意”。所以,省略号这种形式的运用,正是表达了桑娜的复杂心境。

(3)品读描写渔夫语言的第二十四自然段。

①自读自悟,感受人物品格。

抓住“得”“抱”“熬”字品读词语,认识人物。

②品读拓展,提升理解认识。

A.默读思考:渔夫想到了谁?你能通过作者对渔夫动作语言的描写,把渔夫此时的心理活动通过文字展现出来吗?

渔夫皱起眉,他的脸变得严肃,忧虑。他想:。

B.师提问:渔夫想到了谁,想到两个孤儿不能跟死人在一起,想到桑娜已经很不容易了,他想到再难也要两个人一起扛,唯独没想到自己。回想刚才桑娜想到了谁,你发现了什么?他们是个怎样的人?

教师小结:渔夫想的是孤儿和桑娜,桑娜想的是孤儿和渔夫,他们彼此想着对方,他们又都情系孤儿,他们就是千千万万个穷人的缩影,表现了他们的善良,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别人的品格。

③角色朗读,传达认识感悟。

④揣摩意图,深悟表达方法。

提问:作者在刻画两个主要人物时,为什么重在刻画渔夫的语言和动作呢?

这与人物的性格,人物在家庭中的地位,刻画人物时情节的变化等有关系。

【设计意图】此环节延续使用了一“加”一“减”的教学手法,让学生借助刚刚学习的人物描写手法,通过渔夫的语言、神态、动作的刻画去揣度渔夫的心理活动,这一做法暗示学生心理活动描写是很丰富的,不仅仅只是一种直接描写的方法,还可以通过人物的其他方面的描写,展现其人物复杂的心境。此环节到此并没有草草结束,而是提出了一个作者关于人物刻画方面值得一提的一点,其目的让学生初步感受小说中人物的塑造方法。

(三)整合全文,激活热点,再论写法

1.总结全文。

2.激活热点,各抒己见,再论结尾的妙笔。

提问:课文学完了,有一道续写练笔题,请大家共同谈论一下这个作业有没有必要写?

【设计意图】此环节设计目的,主要考虑到让学生从作者角度思考为什么不写?从编者的角度思考为什么续写。不管站在哪个角度去论,都是围绕着这篇文章结尾设计的精妙去感悟。戛然而止又意犹未尽,让读者沉浸无限的感动之中,由衷地对他们的善良产生敬意之情。

(四)活动学习

阅读列夫·托尔斯泰的短篇小说《跳水》,通过比较阅读,以列表的形式从小说的情节、人物、环境等几方面的描写进行赏析,写出自己的感受。

【设计意图】以一篇带同一作者几篇,初探作者的写作风格。从课内到课外的迁移,增加学生的阅读量。

(五)布置作业

课堂随笔:讨论关于本课续写结尾练习题的设计。

【设计意图】此作业的设计目的,延续了课堂的谈论,主要培养学生有独到见解并能把自己的想法有条理表达的能力。

苏教版六年级数学——六年级上册教学设计:表面积的变化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六年级上册“表面积的变化”。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观察比较、小组合作等方式探索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变化规律;

2、情感目标:学生在活动中体会合作的乐趣,感悟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3、价值目标:学生能运用知识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将数学知识应用到日常生活中去。

教学准备:多媒体、每人准备一个长方体和一个正方体、每组准备一张包装纸和一根塑料绳。

教学过程:

一、复习:

同学们,我们在五年级的时候学过两种立体图形。大家看,(出示长方体),这是什么图形?长方体有几个面?它的面有什么特征?这六个面的面积总和叫这个长方体的什么?它的表面积怎样计算?(出示正方体),这个图形认识吗?它有几个面?这六个面有什么特别之处吗?我们是怎样计算它的表面积的呢?

小结:看来,同学们对长方体和正方体都有了一定的认识。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会经常看到像这样长方体或正方体的外包装盒。

二、引入课题:(出示牛奶的包装盒)。这是牛奶的包装盒,它有多大呢?求包装盒的大小就是求什么?板书(表面积)让我们打开包装盒,看看里面的牛奶是怎样摆放的?(显示牛奶的摆放样式)其实这些牛奶还可以摆成其它样式进行包装,请大家看,(电脑演示几种不同的摆放样式),那么为什么我们所见到的都是用这种样式包装的呢?我想其中一定有一些奥秘吧。你们想知道吗?让我们在这堂实践活动课中探索和寻找答案吧。

三、探索正方体表面积的变化。

1.请大家拿出一个正方体,为了研究方便,我们把正方体的棱长看作1厘米,那么这个正方体的体积是多少?表面积呢?两个这样的小正方体,体积一共是多少?表面积呢?

2.如果同桌的同学把你们手中的小正方体像这样拼在一起,可以拼成一个什么图形?拼成后的长方体的体积和原来两个正方体的体积之和相比有没有变化呢?表面积呢?同组的同学一起算一算,说一说。

3.组织大家讨论。

4.交流讨论的想法。

5.小结:同学们都发现,用两个相同的正方体拼成一个长方体,体积不变,表面积会变化,那么为什么会变呢?让我们仔细观察,深入研究。

6.请大家看一看小正方体的每一个面,看到了什么?(每个面上都贴了一颗五角星)你能看到几个贴有五角星的面呢?两个这样的正方体一共要贴几颗五角星?把这两个正方体拼在一起,你还能看到几个贴有五角星的面呢?比原来减少了几个?为什么会减少两个?那两个面哪儿去了?摸一摸相拼的面,拼起来以后,再摸一摸长方体的表面,还能摸到刚才的面吗?相拼的面到了长方体内,不在表面上,所以不能算在表面积里了,那么表面积就会减少。减少几个面的面积呢?

7.小结:(电脑演示)用两个完全一样的小正方体拼成一个长方体,拼成后的长方体表面积减少了原来两个面的面积。

8.那么用三个这样的小正方体像这样拼成一个长方体,表面积比原来减少几个面的面积呢?大家在小组里拼一拼、看一看、并说一说。如果用四个这样的小正方体像这样拼呢?

9.请小组的同学先拼一拼、算一算,然后把下表填写完整。

当若干个正方体拼成一排时:

正方体的个数23456…10

拼成后长方体表面积减少原来几个面的面积246

仔细观察,每一列中上下两个数之间的联系,你有什么发现吗?

10.小结:把若干个相同的正方体拼成一排,拼成的长方体的表面积中减少的面的面积与正方体的个数之间的关系可以用一个关系式:(正方体的个数-1)×2=减少的正方体面的个数。那么你们能运用这样的关系很快说出20个相同的正方体拼成一排,得到的长方体的表面积应该比原来减少了几个面的面积呢?

11.小结:同学们在刚才的探索中已经发现了把若干正方体拼成一排后,表面积的变化,在探索中我们不但要善于发现变化的现象,更要善于总结变化的规律,这样我们可以体会更多学习的乐趣,你们说是吗?

四.探索长方体的表面积的变化。

1.你们看,老师还为你们准备了长方体。用长方体拼一拼,会有什么新的发现呢?大家愿意动手试一试吗?

2.拿出一个长方体,量一量这个长方体的长宽高各是多少,并记录下来。

3.小组的同学依据长宽高的长度算一算这个长方体的表面积是多少,比一比哪个小组算得又快又准。

4.一个长方体的表面积是多少?两个这样的长方体的表面积合起来是多少呢?如果将它们拼在一起,表面积会变吗?怎样变化?减少多少呢?

5.讨论两个相同的长方体拼成一个大长方体,有不同的拼法,小组的同学互相指一指,减少的是哪些面。

A.将上下面相拼时,减少的就是上下两个面的面积之和

B.将左右面相拼时,减少的是左右两个面的面积之和

C.将前后面相拼时,减少的是前后两个面的面积之和

小结:也就是说,把相同的长方体拼在一起的时候,用不同的面去拼,表面积虽然会减少,但是减少的面积是不同的,那么怎样拼表面积减少的最多呢?

6.看来表面积减少的多与少,和原来的长方体的各个面的大小是有关系的。大家讨论讨论有什么关系呢?(电脑显示:把较大的面拼在一起,表面积就减少的较多,把较小的面拼在一起,表面积就减少的较少)。

7.同学们的这个发现可了不起了,它在日常生活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当我们购买数量较多的同种商品时,往往就会选择经过包装的组装产品。比如一包12袋的面纸,一箱24盒的牛奶,一卷18支的铅笔,这些物品在进行包装时,可不是随意的,而是经过一番考虑的。为这些产品进行包装的厂家会考虑些什么呢?大家发表一下自己的看法吧。先在小组里说一说。

8.同学们的想法还真不少,有的考虑到美观,有的考虑到节省材料,还有的考虑到了携带的方便,是的,包装是一门学问,有时在包装时为了美观,为了吸引顾客,不惜花费大量的材料;而更多的时候厂家为了节约成本,减少材料的损耗,会选择一种比较省材的方式对物品进行包装,那么今天让我们也来当一回包装师,动手为一些物品做包装。你们愿意吗?

五.联系生活,拓展应用。

老师这儿有些在生活中常用的物品,(香皂、火柴盒等)请大家先在小组里商量一下,策划一下,确定一种包装方案,要求是既节省材料又携带方便。方案确定好以后,用提供的包装纸包装起来,最后我们评选出最佳的包装作品,好吗?

六.作品展示,总结收获,并补充完整课题:

通过这堂课的探索和研究,我们不仅发现了表面积的变化规律,而且了解了一些物品包装的学问,将数学和生活紧紧地联系在了一起,愿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更多的去观察和思考,那样我们会感受到更多生活的乐趣,数学的乐趣!

六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教案


六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教案

1 位置 2

2 分数乘法 5

3 解决问题 5

4 倒数的认识、整理复习 5

5 分数除法 5

6 解决问题 5

7 比和比例,整理复习 5

8 圆的认识 5

9 圆的周长 5

10 圆的面积 5

11 百分数的意义和写法 5

12 百分数和分数小数的互化 5

13 用百分数解决问题 5

14 用百分数解决问题 5

15 统计 5

16 数学广角 5

17 总复习 5

18 总复习 5

19 总复习 5

20

本册教学目标:

这一册教材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

1. 理解分数乘、除法的意义,掌握分数乘、除法的计算方法,比较熟练地计算

简单的分数乘、除法,会进行简单的分数四则混合运算。

2. 理解倒数的意义,掌握求倒数的方法。

3. 理解比的意义和性质,会求比值和化简比,会解决有关比的简单实际问题。

4. 掌握圆的特征,会用圆规画圆;探索并掌握圆的周长和面积公式,能够正确

计算圆的周长和面积。

5. 知道圆是轴对称图形,进一步认识轴对称图形;能运用平移、轴对称和旋转

设计简单的图案。

6. 能在方格纸上用数对表示位置,初步体会坐标的思想。

7. 理解百分数的意义,比较熟练地进行有关百分数的计算,能够解决有关百分

数的简单实际问题。

8. 认识扇形统计图,能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统计图表示数据。

9. 经历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数学在日常

生活中的作用,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0. 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及运用假设的数学思想方法解决问题的有效性,感受数学的魅力。形成发现生活中的数学的意识,初步形成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

11. 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12. 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第一单元 位置

单元教学目标:

1. 在具体的情境中,探索确定位置的方法,能用数对表示物体的位置。

2. 能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位置。

教学内容 位置(一) 新授课 新授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情境中,探索确定位置的方法,能用数对表示物体的位置。

2. 使学生能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位置。

教学重点 能用数对表示物体的位置。

教学难点 能用数对表示物体的位置,正确区分列和行的顺序。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1、 我们全班有53名同学,但大部分的同学老师都不认识,如果我要请你们当中的某一位同学发言,你们能帮我想想要如何表示才能既简单又准确吗?

2、 学生各抒己见,讨论出用“第几列第几行”的方法来表述。

二、 新授

1、 教学例1

(1) 如果老师用第二列第三行来表示××同学的位置,那么你也能用这样的方法来表示其他同学的位置吗?

(2) 学生练习用这样的方法来表示其他同学的位置。(注意强调先说列后说行)

(3) 教学写法:××同学的位置在第二列第三行,我们可以这样表示:(2,3)。按照这样的方法,你能写出自己所在的位置吗?(学生把自己的位置写在练习本上,指名回答)

2、 小结例1:

(1) 确定一个同学的位置,用了几个数据?(2个)

(2) 我们习惯先说列,后说行,所以第一个数据表示列,第二个数据表示行。如果这两个数据的顺序不同,那么表示的位置也就不同。

3、 练习:

(1) 教师念出班上某个同学的名字,同学们在练习本上写出他的准确位置。

(2) 生活中还有哪里时候需要确定位置,说说它们确定位置的方法。

4、 教学例2

(1) 我们刚刚已经懂得如果表示班上同学所在的位置。现在我们一起来看看在这样的一张示意图上(出示示意图),如何表示出图上的场馆所在的位置。

(2) 依照例1的方法,全班一起讨论说出如何表示大门的位置。(3,0)

(3) 同桌讨论说出其他场馆所在的位置,并指名回答。

(4) 学生根据书上所给的数据,在图上标出“飞禽馆”“猩猩馆”“狮虎山”的位置。(投影讲评)

三、 练习

1、 练习一第4题

(1) 学生独立找出图中的字母所在的位置,指名回答。

(2) 学生依据所给的数据标出字母所在的位置,并依次连成图形,同桌核对。

2、 练习一第3题:引导学生懂得要先看页码,在依照数据找出相应的位置

3、 练习一第6题

(1) 独立写出图上各顶点的位置。

(2) 顶点A向右平移5个单位,位置在哪里?哪个数据发生了改变?点A再向上平移5个单位,位置在哪里?哪个数据也发生了改变?

(3) 照点A的方法平移点B和点C,得出平移后完整的三角形。

(4) 观察平移前后的图形,说说你发现了什么?(图形不变,右移时列也就是第一个数据发生改变,上移时行也就是第二个数据发生改变)

四、 总结

我们今天学了哪些内容?你觉得自己掌握的情况如何?

五、 作业

练习一第1、2、5、7、8题。

个人修改

以前我们学过哪些表示 方向的方法?

怎样用数对表示同学的座位?

游戏:说数对猜同学。

板书设计:

位置(一)

用数对表示位置,先横后竖

教后反思:

第二单元 分数乘法

单元目标:

1、使学生理解分数乘法的意义,掌握分数乘法的计算法则,并能熟练地进行计算。

2、使学生掌握分数乘加、乘减混合运算,理解整数乘法运算定律对于分数乘法同样适用。

3、使学生理解分数乘法应用题中的数量关系,会解答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应用题。

4、 使学生理解倒数的意义,掌握求倒数的方法。

单元重点:

分数乘法的意义和计算法则。

单元难点:

1、 理解分数乘法的意义,根据分数乘法的意义去解答这类应用题。

2、 分数乘法计算法则的推导。

教案

教学内容 分数乘整数 课型 新授

教学目标 1、在学生已有的分数加法及分数基本意义的基础上,结合生活实例,通过对分数连加算式的研究,使学生理解分数乘整数的意义,掌握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能够应用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法则,比较熟练地进行计算。

2、通过观察比较,指导学生通过体验,归纳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法则,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引导学生探求知识的内在联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通过演示,使学生初步感悟算理,并在这过程中感悟到数学知识的魅力,领略到美。

教学重点 使学生理解分数乘整数的意义,掌握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总结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法则。

教具准备

教学过程 一、 复习

1.出示复习题。

(1)列式并说出算式中的被乘数、乘数各表示什么?

5个12是多少? 9个11是多少? 8个6是多少?

(2)计算:

+ + = + + =

2.引出课题。

+ + 这题我们还可以怎么计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分数乘法。

二、 新授

1、 利用 + + 教学分数乘法。

(1) 这道加法算式中,加数各是多少?(都是 )

(2) 表示几个相同加数的和,我们还可以用什么方法来计算?怎么列式?(乘法, ×3)

(3) + + =9,那么 + + = ×3,所以 ×3=____________=9。同学们想想看, ×3=9计算过程是怎样的?谁能把它补充完整。

2、 出示例1,画出线段图,学生独立列式解答。

(1) 引导学生看图,理解“人跑一步的距离相当于袋鼠跳一下的 ”,就是把袋鼠跳一下的距离即这一整条线段看作单位“1”。把这条线段平均分成11份,其中的2份就表示人跑一步的距离。

(2) 引导学生根据线段图理解,人跑一步是袋鼠跳一下的 ,那么“人跑3步的距离相当于袋鼠跳一下的几分之几?”就是求3个 是多少?(列式: ×3 = )

3、 结合以上两题,归纳出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法则:分数乘整数,用分数的的分子和整数相乘的积作分子,分母不变。

4、 练习:练习完成“做一做”第2题。

5、 教学例2

(1)出示 ×6,学生独立计算。

(2)根据计算结果,学生观察讨论:乘得的积是不是最简分数?应该怎么办?

(3)学生通过自己的想法的来约分:A、先约分再计算;B、先计算得出乘积后约分。

三、练习

1、 完成“做一做”的第一题。(提醒学生,计算前先观察分数的分母与整数是否可以约分,养成先约分在计算的习惯)

2、 “做一做”第3题。(先让学生说说解题思路,讨论先算什么可以使计算简便。如果用连乘算式,要提醒学生先约分再计算。)

三、 作业

练习二第1、2、4题。 个人修改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总复习教案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总复习教案

单元教学目标:

通过总复习,系统、全面地复习和整理本学期所学知识,帮助学生构建合理的知识体系,以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所学的概念、计算方法以及有关的规律性的知识,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数概念、空间概念、统计概念,增强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全面达到本学期的教学目标。

第一课时 总复习——分数乘、除法

教学内容:教材第118页总复习第1——5题。

教学目标:

1.理解分数乘、除法的意义、倒数的意义,分数乘除法的关系,掌握分数乘、除的计算方法,能正确地进行分数乘除法的计算。

2.掌握比的意义,理解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比的基本性质,会求比值和化简比。

3.掌握解决分数乘除法问题的思路,能熟练地分析数量关系,正确地解决分数除法问题。

教学重点:概念和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掌握解决分数乘,除法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教学过程:

一、分步复习活动准备

将学生课前就本节复习内容提出的知识性问题和难点问题分类整理,制成问题卡,交由3位学生主持复习。

师:同学们,经历了将近一个学期的学习,大家都有不同程度的收获,为了帮大家更好地复习整理本节知识,我们请3位同学分别主持复习。现在请第一位主持人出场。

二、复习分数乘除法的知识

1.主持人持知识问题卡提出问题,分别指名回答。

分数乘法的意义是什么?与整数乘法相同吗?

分数除法的意义是什么?与整数除法相同吗?

分数乘法的计算法则是怎样的?

什么叫倒数?怎样求一个数的倒数?

分数除法的计算方法是怎样的?

2.主持人持难点问题卡提出问题,指名回答。

分数乘、除法的关系是怎样的?

分数除法的计算具体要注意几点?

0有倒数吗?为什么?1呢?

3.教师组织学生活动

计算。

3/4×2/5= 2/3×5/6= 7/9×18= 3/10÷3/4= 5/9÷5/6=

21÷7/9= 3/10÷2/5= 5/9÷2/3= 6/11÷5/12=

4.复习比的知识

第二位主持人提出问题,学生回答。

知识性问题:

什么叫比?比的各部分名称是怎样的?举例说明?

怎样求比值?

比与分数、除法有什么联系?

比的基本性质是什么?怎样化简比?

难点问题:

为什么比的后项不能为0?

求比值与化简比有什么区别?

练习:

3÷4=()/()=()/12=():32=12:()

说出下面每个比的前项、后项,并求出比值。2:5 0.6÷0.3 4/7

把下面各比化成最简整数比. 8:12 0.25:0.45 1/4:1/8

(5)复习解决问题的解题思路和方法。

第三位主持人上场。

怎样解决分数乘除法问题呢?

主持人点4名同学板演教材第118页第3、4、5题。

对4名学生做的情况进行评议。

对比观察第3题第(1)(2)小题。

数量关系式是:原价×1/5=现价

第(1)小题已知原价求现价,用乘法计算。第(2)小题已知现价求原价,用除法计算或用方程解。

学生归纳分数乘除法问题的规律。

单位“1”的量已知,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用乘法计算;

单位“1”的量未知,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用除法计算。

验证第4、5题。

第4题,把地球总面积看作单位“1”,求单位“1”的量用除法计算。

第5题,先出示学生画的线段图。观察线段图结合理解:火车的速度已知,第1个单位“1”的量是火车的速度,求小汽车的速度用乘法计算,第二个单位“1”的量是喷气式飞机的速度,是未知的,要用除法计算。

主持人归纳:区分分数乘、除法问题,判断把谁看作单位“1”以及是已知还是未知,这是非常关键的一步,此外还应借助线段图分析数量关系,真正掌握知识。

师:归纳得真好。今天三位主持人在场上还有很多精彩表现,请同学们评一评。

三、应用练习

(1)完成练习二十七第5题。

(2)完成练习二十七第10、11题。

(3)完成练习二十七第7、8题,学生做后 思路和方法。

四、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复习活动,你的学习有什么新的收获?

第二课时 总复习——百分数

教学内容:教材第119页总复习第6、7题。

教学目标:

1.理解百分数意义,掌握百分数和分数、小数的互化方法。

2.熟练运用百分数知识解决百分数问题,理解百分数问题的结构特征,归纳百分数问题的解题思路和方法。

3.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体验百分数知识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应用知识的意识。

教学重点:运用百分数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归纳知识,形成体系。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

师:同学们,百分数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有,只要我们留心它,发现它就在我们身边。

1.投影出示下面一段文字:

湖南汩罗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流失率低得令人咋舌。10年前初中是2.5%,小学是0.02%,现在小学连续10年的入学率,巩固率均为100%,初中流失率始终控制0.2%,近三年的数字是0.18%,0.17%和0.15%.

2.学生阅读文字,感知其中百分数。

3.从上面一段文字中你能发现什么?

从上面的百分数中中以看出汩罗义务教育实施情况非常理想;运用百分数很能够直观;百分数在实际应用中表示两个量之间的关系,一个量是另一个量的百分之几。

二、复习百分率的知识

1.师:看来,百分数的作用还真不小。你能理解上文中百分率的意思吗?

学生尝试理解流失率、入学率、巩固率的意思,教师指正。

2.复习已学过的一些百分率的计算公式。

3.学习理解烘干率和含水率。

完成教材第119页总复习第6题。

学生自学理解烘干率和含水率的意思,然后说一说,议一议。

烘干率=烘干后的重量/烘前的重量×100%

含水率=(烘前的重量-烘干后的重量)/烘前的质量×100%

学生试求烘干率和含水率,然后集体订正。

三、复习百分数的一般 。

1.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或少)百分之几。

2.求一个数多(或少)百分之几的数是多少

师;我们已经学习了运用百分数知识解决百分数的一般问题。现在大家回顾已学知识,把你掌握的方法告诉小组的成员。

分组讨论,交流分析问题的思路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小组汇报。可能有以下几种:

解决百分数的问题可以依照解决分数问题的方法。

在分析问题时,可以先画线段图加深理解,判断单位“1” 的量是已知还是未知,找对应关系,写数量关系式。

根据百分数题型结构特征确定解法。

多(少)的数/另一个数=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百分之几

一个数×(1+几%)=比一个数多(或少)百分之几的数。

综合问题结合实际来解答。

四、应用练习

1.完成总复习第7题

学生试做,指名板演。

方法一:(2622—2476)÷2476=146÷2476≈5.9%

方法二:2622/2476-1≈1.059-1≈5.9%

引导学生比较两种思路方法。

2.完成练习二十七第13题。

学生独立完成,然后说说各自的思路.

3.完成练习二十七第14、15题。

教师:九折是什么意思?

利息怎样计算?本息又是什么意思?

学生独立完成。

学生在班上交流。

五、课堂小结

通过这次学习活动,你有什么新的收获?

板书设计:

百分数——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

(1)百分率=()/()×100%

(2)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百分之几

多(少)的数/另一个数多(少)百分之几

(3)比一个数多(少)百分之几的数是多少?

一个数×(1+N%)=比一个数多(少)百分之几的数

(4)售价×几折=实付钱数

收入×税率=应纳税额

利息=本金×利率×时间

第三课时 总复习——空间与图形

教学内容:教材第110、120页第8——10题。

教学目标:

1.进一步学习按行、列确定物体的位置,用数对确定物体的位置。

2.理解和掌握圆和轴对称图形的有关概念,圆的周长和面积的计算公式,并能正确地计算圆的周长与面积。

3.经历空间与图形知识的整理运用过程,体验应用知识,归纳概括的方法。

教学重点:掌握物体的位置,圆的特征、特性。

教学难点:掌握圆的周长和面积的计算。

教学过程:

一、复习物体的位置。

出示教材第119页第8题主题图。师:图上画了什么?引导学生观察主题图。

我们怎样确定物体的位置呢?

师:确定物体位置的方法有两种,即按行、列确定物体的位置,用数对确定物体的位置。

你能说出每一手棋所下的位置吗?

组织学生在小组中相互说一说,再指名汇报。

二、复习圆的知识

(出示一个圆)师;我们已经学习了有关圆的知识,你知道哪些知识呢?

组织学生在小组中交流、讨论,相互说一说,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板书:

1.圆的认识。

圆心。用字母O表示,确定圆的位置。

半径。用字母r表示,从圆心到圆上任意一点的线段叫半径。决定圆的大小。

直径。用字母d表示,通过圆心并且两端都在圆上的线段叫做直径。

半径与直径的关系。在同一个圆里,所有半径都相等,所有直径都相等。

直径等于半径的2倍,即d=2r或r=d/2

2.轴对称图形及对称轴

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长方形、正方形、菱形、等腰梯形、圆都是轴对称图形,它们各有1条、3条、2 条、4条、2条、1条、无数条对称轴。

3.圆的周长

圆周率。圆的周长与直径的比值叫圆周率。用字母∏表示,是一个无限不循环小数。

圆的周长的计算公式。C=∏d或C=2∏r。

4.圆的面积

知道半径求圆的面积。S=∏r2

知道直径求圆的面积。S=∏(d/2)2

知道周长求圆的面积。S=∏(C/2∏)2

知道近似长方形的宽求圆的面积。

知道近似长方形的长求圆的面积。

5.环形的面积

环形的面积=大圆面积—小圆面积

=∏R2—∏r2

=∏(R2—r2)

三、巩固练习

练习二十七第1、11、12题。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 ,再集体讲解。

四、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活动,你又有哪些收获?

第四课时 总复习——统计

教学内容:教材第120页第11题。

教学目标:

1.了解统计在生活中的应用,掌握扇形统计图的特点。

2.会根据统计图,提出数学问题,并分析解决数学问题。

3.经历扇形统计图的认识过程,体验直观观察,分析问题的学习方法。

教学重难点:会根据统计图分析数据。

教学过程:

一、回顾。

1.统计在生产生活中有哪些应用?

组织学生在小组中议一议,然后指名说一说。

2.扇形统计图有什么特点?

扇形统计图能够清楚地表示出部分与整体的关系。

二、分析扇形统计图

出示某企业职工的文化程度情况扇形统计图

引导学生观察统计图,获取信息。

问:该企业职工中,哪种文化程度占的比重最多?

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该企业大学文化程度的职工占1/4。

B该企业职工中,中专生与初中生之和多于高中生。

C该企业职工中没有文盲。

D以下说法都对。

在该企业职工中,哪两种文化程度的人数相等?

若该企业有职工1000人,那么小学文化程度的职工有多少人?

该企业职工中,有大学文凭的人比有高中文凭的人少多少?

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组织学生在小组中讨论并相互交流,然后指名汇报。

三、请你用扇形统计图表示出下面的信息,然后回答问题。

超市一天的销量中,服装类占35%,烟酒类占30%,文化用品类占20%,糖果类占10%,药类用品占5%。如果超市一天的收益是5500元,算一算,每一类用品分别收益多少元?

四、巩固练习

教材第120页第11题。

教材练习二十七第16、17题。

学生独立完成,指名板演,全班集体订正。

五、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活动,你有什么收获?

六年级数学上册第四单元教案


六年级数学上册第四单元教案

第四单元

单元目标:

1、认识圆,掌握圆的特征;理解直径与半径的相互关系;理解圆周率的意义,掌握圆周率的近似值。

2、学生理解和掌握求圆的周长与面积的计算公式,并能正确地计算圆的周长与面积。

3、独立自学,使学生初步认识弧、圆心角和扇形。

4、使学生认识思对称图形,知道轴对称的含义,能找出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5、通过介绍圆周率的史料,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教育。

单元重点:

1、 认识圆和轴对称图形;

2、 掌握圆的周长和面积的计算公式。

单元难点:

理解圆周率“π”;圆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以及画具有定半径或直径的圆。

1. 认识圆

(1)圆的认识

目标:

1、学生认识圆,掌握圆的特征,理解直径与半径的关系。

2、会使使用工具画圆。

3、培养学生观察、分析、综合、概括及动手操作能力。

重点:

圆的认识,通过动手操作,理解直径与半径的关系,认识圆的特征。

教学难点:画圆的方法,认识圆的特征。

教学过程:

一、自学

1、我们以前学过的平面图行有哪些?这些图形都是用什么线围成的?简单说说这些图形的特征?

长方形 正方形 平行四边形 三角形 梯形

2、 示圆片图形:(1)圆是用什么线围成的?(曲线图形)

3、 举例:生活中有哪些圆形的物体?

二、议学

(一)认识圆的特征。

1、学生自己在准备好的纸上画一个圆,并动手剪下。

2、动手折一折。

(1)折过2次后,你发现了什么?

(两折痕的交点叫做圆心,圆心一般用字母O表示)

(2)再折出另外两条折痕,看看圆心是否相同。

3、认识直径和半径。

(1)将折痕用铅笔画出来,比一比是否相等?

(2)观察这些线段的特征。(圆心和圆上任意一点的距离都相等)

(3)板书:通过圆心并且两端都在圆上的线段,叫做直径。连接圆心到圆上任意一点的线段,叫做半径。

4、讨论:

(1)什么叫半径?圆上是什么意思?画一画两条半径,量一量它们的长短,发现了什么?

(2)什么叫直径?过圆心是什么意思?量一量手上的圆的直径的长短,你发现了什么?

(3)小结:在同一个圆里,有无数条直径,且所有的直径都相等。

在同一个圆里,有无数条半径,且所有的半径都相等。

5、直径与半径的关系。

(1)学生独立量出自己手中圆的直径与半径的长度,看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然后讨论测量结果,找出直径与半径的关系。

得出结论:在同一个圆里,

6、巩固练习:课本58“做一做”的第1-4题。

(二)画圆

1、介绍圆规的各部分名称及使用方法。

2、引导学生自学用圆规画圆,并小结出画圆的步骤和方法。

三、悟学

(一)巩固练习

1、画一个半径是2厘米的圆。再画一个直径是5厘米的圆。

2、判断,并说为什么。

(1)半径的长短决定圆的大小。 ( )

(2)圆心决定圆的位置。 ( )

(3)直径是半径的2倍。 ( )

(4)圆的半径都相等。 ( )

3、思考题:在操场如何画半径是5米的大圆?

(二)课堂总结:经过今天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还有什么疑问?

(三)作业:书P60第1-4题。

(2)轴对称图形

教学目标:

1、在前面所学得成轴对称的平面图形的基础上,教学认识圆的对称轴。

2、学生认识到圆是轴对称图形,且对称轴有无数条。

3、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在操作中加深对所学平面图形的对称轴的认识。

教学重点:圆的对称轴。

教学难点:画对称轴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自学:

1、举例说出轴对称的物体。如:蝴蝶 、飞机、门窗、圆中的钟面、月饼等。想一想这些图形有什么特点?

2、观察、概括。

如果一个图形沿着一条直线对折,两侧的图形能够完全重合,这个图形是轴对称图形。折痕所在的这条直线直线叫做对称轴。

二、议学:

1、你能分别画出下面两个圆的对称轴吗?你能画出几条?

2、学生尝试画出圆的对称轴,观察、再动手折一折,你发现了什么?

3、小结:圆有无数条对称轴。每一条直径所在的位置都是它的对称轴。

三、悟学:

1、在方格上画对称轴,并量出对称轴两边相对的点到对称轴的距离。

2、小结:对称轴两侧相对点到对称轴的距离相等。

3、从上面的图形可以看出,正方形、长方形、等腰三角形和圆都是轴对称图形,这些对称图形各有几条对称轴?画出来。

4、下面的图形是轴对称图形吗?它们各有几条对称轴?

长方形 等边三角形 等腰三角形 正方形 圆 环形

四、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

五、布置作业:

练习十四第5—9题。

教学追记:

本堂课是对圆的初步认识,概念较多,也能会较乏味。为了避免学生学得枯燥、没兴趣,我采用了课件与动手操作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让学生在动手操作的基础上,自主探索和发现圆的有关特性。但在教学“画圆”时,我的讲授部分似乎就多了一些,如能让学生自己来讲述、演示画圆的步骤,有何不足在相互补充的话,这样的教学似乎会更好一些。

(3)圆的周长(一)

教学目标:

1、学生理解圆的周长和圆周率的意义,理解并掌握圆的周长公式,并能

正确计算圆周长。

2、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概括和动手操作的能力。

3、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重点:

圆的周长和圆周率的意义,圆周长公式的推导过程。

教学难点:

圆周长公式的推导过程。

教学过程:

一、自学:认识圆的周长

1、出示一个正方形。

这是什么图形?什么是正方形的周长?怎样计算?这个正方形周长与边长有什么关系? C=4a

2、什么是圆的周长?

让学生上前比划,圆的周长在那?那一部分是圆的周长?

得出定义:围成圆的曲线的长叫做圆的周长。

二、议学:

1、圆周长的公式推导

(1)你可以用什么办法知道一个圆的周长是多少?

(2)学生各抒己见,分别讨论说出自己的方法:

A、用一根线,绕圆一周,减去多余的部分,再拉直量出它的长度,即可得出圆的周长。

B、把圆放在直尺上滚动一周,直接量出圆的周长。

C、用一条小线的一端栓上小球在空中旋转。这样你能知道空中出现的圆的周长吗?

用滚动,绳测的方法可测量出圆的周长,但是有局限性。今天我们来探讨出一种求圆周长的普遍规律。

2、动手实践。

(1)4人小组,分别测量学具圆,报出自己量得的直径,周长,并计算周长和直径的比值。

(2)引生看表,问你们看周长与直径的比值有什么关系?

(3)你有办法验证圆的周长总是直径的3倍多一点吗?

(4)阅读课本P63,介绍圆周率,及介绍祖冲之。

3、解决新问题。新-课-标-第-一-网

(1)教学例1 圆形花坛的直径是20m,它的周长是多少米?小自行车车轮的直径是50m,绕花坛一周车轮大约转动多少周?

第一个问题: 已知 d = 20米 求:C = ?

根据 C =πd 20×3.14=62.8(m)

第二个问题: 已知: 小自行车d = 50cm 先求小自行车C = ? c=πd 50cm=0.5m 0.5×3.14=1.57(m)

再求绕花坛一周车轮大约转动多少周?

62.8 ÷1.57=40(周)

答:它的周长是62.8米。绕花坛一周车轮大约转动40周。

三、巩固练习。

1、求下列各题的周长。书本65页练习十五的第1题

2、判断正误。

(1)圆的周长是直径的3.14倍。

(2)在同圆或等圆中,圆的周长是半径的6.28倍。

(3)C =2πr =πd

(4)半圆的周长是圆周长的一半。

四、作业。 P64 做一做 ,练习十五的第5、8题

(4)圆的周长(二)

教学目标:

1、通过教学使学生学会根据圆的周长求圆的直径、半径。

2、培养学生逻辑推理能力。

3、初步掌握变换和转化的方法。

教学重点:求圆的直径和半径。

教学难点:灵活运用公式求圆的直径和半径。

教学过程:

一、自学:

1、口答。 4π 2π 5π 10π 8π

2、求出下面各圆的周长。

二、议学:

1、提出研究的问题。

(1)你知道Π表示什么吗?

(2)下面公式的每个字母各表示什么?这两个公式又表示什么? C=πd C=2πr

(3)根据上两个公式,你能知道:

直径=周长÷圆周率 半径=周长÷(圆周率×2)

2、学习练习十四第2题。

(1)小红量得一个古代建筑中的大红圆柱的周长是3.768米,这个圆柱的直径是多少米?(得数保留一位小数)

已知:c=3.77m 求:d=?

(2)做一做。用一根1.2米长的铁条弯成一个圆形铁环,它的半径是多少?(得数保留两位小数)

已知:c=1.2米 R=c÷(2Π) 求:r=?

三、巩固练习。

1、饭店的大厅挂着一只大钟,这座钟的分针的尖端转动一周所走的路程是125.6厘米,它的分针长多少厘米?

2、求下面半圆的周长,选择正确的算式。

⑴ 3.14×8

⑵ 3.14×8×2

⑶ 3.14×8÷2+8

3、一只挂钟分针长20cm,经过30分后,这根分针的尖端所走的路程是多少厘米?经过45分钟呢?

(1)想:钟面一圈是60分钟,走了30分,就是走了整个钟面的 ,也就是走了整个圆的 。而钟面一圈的周长是多少?20×2×3.14=125.6(厘米)

(2)想:钟面一圈是60分钟,走了45分,就是走了整个钟面的 ,也就是走了整个圆的 。则:钟面一圈的周长是多少? 20×2×3.14=125.6(厘米)

45分钟走了多少厘米? 125.6× =94.2(厘米)

4、P66第10题思考题。下图的周长是多少厘米?你是怎样计算的?

一、 作业。P65-66 第3、6、7、9题

(5)圆的面积(一)

教学内容:圆的面积第67-68页圆面积公式的推导。例1及做一做的第1题。练习十六的第1、2、5题。

教学目标:⒈使学生理解圆面积的含义,理解圆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掌握圆面积的计算公式。

⒉培养学生动手操作、抽象概括的能力,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

⒊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

教学重点:圆面积的含义。圆面积的推导过程。

教学难点:圆面积的推导过程。

教学过程:

一、自学:

1、已知r,周长的一半怎样求?

2、用手中的三角板拼三角形,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等,并说出这些图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s=ab s=a2 s= ah s= ah s= (a+b)h

二、议学:

1、什么是圆的面积?(出示纸片圆让生摸一摸)

圆所占平面大小叫做圆的面积。

2、推导圆的面积公式。

(1)演示:将等分成16份的圆展开,问可拼成一个什么样的图形?

若分的分数越多,这个图形越接近长方形。

(1)找:找出拼出的图形与圆的周长和半径有什么关系?

圆的半径 = 长方形的宽

圆的周长的一半 = 长方形的长

长方形面积 = 长 ×宽

所以: 圆的面积 = 圆的周长的一半×圆的半径

S = πr × r

S圆 = πr×r = πr2

3、你还能用其他方法推算出圆的面积公式吗?

(1)将圆16等份,取其中一份,看作是一个近似的三角形,三角形的面积是这个圆面积的 。这个三角形底是圆周长的 ,三角形的高是圆的半径。

因为:三角形面积= ×底×高

圆面积= ×

= × ?r×r

=πr2

(2)将圆16等分,取其中两份,可以拼成一个近似的平行四边形。平行四边形面积是圆面积的 ,平行四边形的底是 ,三角形的高即一个半径,

因为:平行四边形面积=底×高

圆面积 = ×r÷

= ×r×8

=πr2

还可以取3份、4份等,同学们可以一一推算。

三、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1、例1 一个圆的直径是20m,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已知:d=20厘米 求:s=?

2、根据下面所给的条件,求圆的面积。

r=5cm d =0.8dm

3、解答下列各题。

(1)一个圆形茶几桌面的直径是1m,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

(2)公园草地上一个自动旋转喷灌装置的射程是10m。它能喷灌的面积是多少?

四、作业。

课本P70第1、5题。

(6)圆的面积(二)

教学目标:

1、学生学会已知圆的周长求圆的面积的解题思路与方法,理解并学会环形面积。

2、培养学生灵活、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培养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教学难点:培养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自学:

1、口算:

32 42 52 82 92 202

2π 3π 6π 10π 7π 5π

2、思考:

(1)圆的周长和面积分别怎样计算?二者有何区别?

(2)求圆的面积需要知道什么条件?

(3)知道圆的周长能够求它的面积吗?

二、议学:

1、教学练习十六第3题

小刚量得一棵树干的周长是125.6cm,这棵树干的横截面积是多少?

已知:c=125.6厘米 s=πr2

r:125.6÷(2×3.14) 3.14×202

=125.6÷6.28 =3.14×400

=20(厘米) =1256(平方厘米)

3、教学环形面积。

(1)例2 光盘的银色部分是个圆环,内圆半径是2cm,外圆半径是6cm。它的面积是多少?

已知:R=6厘米 r=2厘米 求: s=?

3.14×62 3.14×22

=3.14×36 =3.14×4

=113.04(平方厘米) =12.56(平方厘米)

113.04-12.56=100.48 (平方厘米)

第二种解法:3.14×(62-22)=100.48(平方厘米)

(2)小结: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S=πR2-πr2 或 S=π×(R2-r2)

(3)完成做一做: 一个圆形环岛的直径是50m,中间是一个直径为10m的圆形花坛,其他地方是草坪。草坪的占地面积是多少?

三、悟学:

1、学校有个圆形花坛,周长是18.84米,花坛的面积是多少?

选择正确算式

A、(18.84÷3.14÷2)2×3.14

B、(18.84÷3.14)2×3.14

C、18.842×3.14

2、环形铁片,外圈直径20分米,内圆半径7分米,环形铁片的面积是多少?

3、课堂小结。

(1)这节课的学习内容是什么?

(2)求圆的面积时题中给出的已知条件有几种情况?怎样求出圆面积?

已知半径求面积 S=πr2

已知直径求面积 S=π( )2

已知周长求面积 S=π( )2

(3)环形面积: S=π(R2-r2)

四、作业

课本P70第4、6、7题。

(7)圆的周长和面积的练习课

教学目标:

1、通过教学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圆的周长和面积计算方法。

2、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灵活解答几何图形问题。

教学重点:认真审题,分辨求周长或求面积。

教学过程:

一、自学:

1、求出下面圆的周长和面积并用彩笔描出周长,用阴影表示出面积。

2、分辨面积与周长有什么不同?

(1)概念

圆的周长是指圆一周的长度

圆的面积是指圆所围成的平面部分的大小。

(2)计算公式

求圆的周长公式:C=πd 或 C=2πr

求圆的面积公式:S=πr2

(3)使用单位

计算圆的周长用长度单位

计算圆的面积用面积单位

二、练习。

1、判断下面各题是否正确,对的打“√”,错的打“?”。

(1)计算直径为10毫米的圆的面积的列式是3.14×(10÷2)?。

(2)半径为2厘米的圆的周长和面积相等。

(3)把一头牛栓在木桩上,木桩到牛之间的绳长3米,牛能吃到地上草的最大面积是28.26平方米。(栓绳处不计算在内)

(4) 面积:3.14×62=3.14×12=37.68

2、量出求半圆面积所需的数据,测量时保留整厘米数。再计算出它的周长和面积。

⑴半圆的周长是多少厘米? (2)半圆的面积:

3、一个圆的周长是25.12米,它的面积是多少:

已知:C=25.12米 求:S=?

4、一个环形的铁片,外圆半径是7厘米,内圆半径是0.5分米,这个环形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分米?

已知:R=7厘米=0.7分米 r=0.5分米 求:S=?

S环=π×(R2-r2)

3.14×(0.72-0.52)

=3.14×0.24

=0.7536(平方分米)

三、巩固发展.

1、思考题p71 (8)

一条绳子长31.4米,用它围成长方形或正方形的面积大,还是围成圆的面积大?(分组讨论,探讨面积的大小)

(1)围成长方形: 31.4÷2=15.7(m)(长和宽的和)

长 × 宽 = 面积

当长和宽越接近面积也就越大,长和宽相等时,此时正方形面积最大.

(2)围成圆形

直径:31.4÷3.14=10(m)

半径:10÷2=5(m)

面积:3.14× 52=78.5(m2 )

(3)比较:长方形面积:61.6 m2 正方形面积:61.6225 m2 圆面积:78.5 m2

围成圆的面积最大。

2、思考题 p71 (9)、(10)

四、作业。

课本P71第6、7题。

(8)整理和复习

教学目标:

⒈根据圆周长与面积的计算公式掌握圆周长与面积的计算方法。

⒉培养学生灵活、全面的运用知识的能力,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⒊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灵活运用周长或面积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周长与面积的区别。

1、什么是圆?圆周长的计算公式是什么?圆面积公式的计算公式是什么?

2、计算下题。求出它的周长与面积。

(1)学生动手计算。

(2)周长与面积有什么不同?

概念不同,计算公式不同,单位不同。

3、判断。两个图形相比较,哪个图形的周长长,哪个图形的面积就大。

(错。周长的长短和面积的大小没有必然的联系。)

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1、一个圆形花坛,直径是4米,周长是多少米?

3.14×4=12.56(米)

2、一个圆形花坛,周长是12.56米,直径是多少米?

12.56÷3.14=4(米)

3、一个圆形花坛的半径是2米,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3.14×22=12.56(平方米)

4、一个圆形花坛的周长是12.56米,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r=12.56÷(2×3.14)= 2(米) 3.14×22=12.56(平方米)

5、一个环形铁片,外直径是6米,内直径是4米,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⑴ 3.14×( )2=28.26(平方米)

3.14×( )2=12.56(平方米)

28.26-12.56=15.7 (平方米)

⑵ - = 5(平方米)

3.14×5=15.7(平方米)

6、先测量所需要的数据,再计算半圆的周长和面积。(解答结果保留整厘米数)

7、一个圆形餐桌面直径是2m,它的周长多少米?它的面积是多少米?如果一个人需要0.5M宽的位置就餐,这张餐桌大约能坐多少人?+

三、综合练习。

1、判断对错,

(1)圆的半径都相等。 ( )

(2)在同圆或等圆中圆周长约是半径的6.28倍。 ( )

(3)半圆的周长是圆周长的一半。( )

2、只列式不计算。

(1)一个圆形铁板的半径是5分米,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分米?

(2)一个圆形的铁板的直径是6分米,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分米?

(3)一个圆形铁板的周长是28.26分米,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分米?

3、说一说下面各题的解题思路。

(1)一个圆形花坛,直径是5米,小明围着它跑了5圈,小明一共跑了多少米?

(2)在草地的木桩上栓着一只羊,绳长3米,这只羊能吃到草的面积最大是

多少平方米?

二、 布置作业

练习十七1—3,思考第4题。

(9)确定起跑线

教学目标:

1、通过该活动让学生了解椭圆式田径跑道的结构,学会确定跑道起跑线的方法。

2、让学生切实体会到数学在体育等领域的广泛应用。

教学重点:如何确定每一条跑道的起跑点。

教学难点:确定每一条跑道的起跑点。

教学过程:

一、 提出研究问题。(出示运动场运动员图片)

1、小组讨论:田径场400m跑道,为什么运动员要站在不同的起跑线上?(终点相同,但每条跑道的长度不同,如果在同一条跑道上,外圈的同学跑的距离长,所以外圈跑道的起跑线位置应该往前移。)

2、各条跑道的起跑线应该向差多少米?

二、 收集数据

1、看课本75页了解400m跑道的结果以及各部分的数据。

2、出示图片、投影片让学生明确数据是通过测量获取的。

直跑道的长度是85.96m,第一条半圆形跑道的直径为72.6m,每一条跑道宽1.25m。(半圆形跑道的直径是如何规定的,以及跑道的宽在这里可以忽略不计)

三、 分析数据

学生对于获取的数据进行整理,通过讨论明确一下信息:

1、两个半圆形跑道合在一起就是一个圆。

2、各条跑道直道长度相同。

3、每圈跑道的长度等于两个半圆形跑道合成的圆的周长加上两个直道的长度。

四、 得出结论

1、看书P76页最后一图:

2、学生分别计算各条跑道的半圆形跑道的直径、两个半圆形跑道的周长以及跑道的全长。从而计算出相邻跑道长度之差,确定每一条跑道的起跑线。(由于每一条跑道宽1.25m,所以相邻两条跑道,外圈跑道的直径等于里圈跑道的直径加2.5m)

3、怎样不用计算出每条跑道的长度,就知道它们相差多少米?(两条相邻跑道之间的差是2.5π)

五、 课外延伸

200m跑道如何确定起跑线?

《[教案必备] 六年级科学上册教学设计》一文就此结束,希望能帮助您在小学教学中起到作用,如还需更多,请关注我们的“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案全”专题。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119955.html

更多

猜你喜欢

更多

最新更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