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促进学生掌握上课知识点,老师需要提前准备教案,每个老师都需要将教案课件设计得更加完善。有了完善的教案课件,这样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优质的教案课件是在哪些地方有值得借鉴的地方呢?小编为此仔细地整理了以下内容《[推荐教案] 《小猫吃鱼》教案1篇》,供您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教学目标
1.通过给小明过生日这个故事情节,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性趣.
2.通过小组合作,进一步体会减法的含义,理解得数是零的减法算式.
3.培养学生善于思考、观察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减法得数是零的含义.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观察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活动一:创造情境
(一)出示图片:生日图1
教师谈话:今天是10月12日,是小明的生日,很多小朋友都给他过生日来了,小明不仅准备了生日蛋糕,还准备了小朋友们爱吃的东西.他知道小朋友们最爱吃的是鱼,于是,他就去河里钓了一兜鱼,(出示图片:生日图2)回到家中,把鱼倒进了盆里.(出示图片:生日图3).
二、活动二:观察思考学习新知识
(一)教师提问:请同学们仔细观察画面,你们猜想到什么?
(二)根据盆里鱼的条数和小猫吃的鱼,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看哪个组列的算式多,并说一说每个算式的意思.
(三)小结:我们通过猜想画面的意思列出了这么多的算式,那么这些算式都是减法算式,利用减法我们解决了还剩下多少的问题,这充分体现了你们善于思考问题的结果.
(四)教师:每一组同学都有-=0这个算式,这个算式表示盆里没有一条鱼了.这时,小明又急又气,只好让爸爸、妈妈到超市再买几条鱼.(出示图片:生日图4)
(五)教师谈话:这时小明和小朋友们下楼做游戏去了.(出示图片:套圈图)
(出示图片:吹泡泡)
教师:请同学们观察他们在做什么游戏?在这些游戏中你们发现了什么?
教师:我们在玩游戏中也学到了一些数学知识,可见数学就在我们身边.
三、活动三:结合实际巩固启发思维
(一)小朋友们正玩的高兴的时候,这时爸爸妈妈把美味餐准备好了,招呼小朋友们上楼吃饭.
(二)老师:我们为小明唱一首生日快乐歌吧!(出示图片:数学故事)
从这幅画面中你发现了什么问题?你能解决这个问题吗?
四、本课总结
这节课你们学到了什么?高兴!你们一样高兴,因为通过给小明过生日,我们学到了数学知识,而且能运用这些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的实际问题.
紧密结合学生熟悉实际生活的特点,大胆构思,重新创设课件。创设了给小明过生日生活情节,巧妙地将小猫吃鱼这个课题加入这一情节中,从而形成了这一完整的数学故事情境。让学生通过这个情境,体会减法的意义,理解得数是零的减法算式的实际意义。教学时采取紧密结合画面,让学生观察、猜想、推理、探索的方法,并采用小组合作、集体交流的方式,发挥学生的想象力,从中发现数学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达到了本课的教学目的。
探究活动
鸡毛信
游戏目的
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竞争意识及集体观念.
游戏材料
45封鸡毛信.
制作方法
在45张硬纸卡片上分别写上5以内所有的加法和减法算式,并在左边画片鸡毛.
游戏过程
1.将鸡毛信平均分发给参加游戏的学生.
2.出示六个信箱,英文字母为信箱代号.
3.学生按要求投送信件:
(1)把得数是5的信投入A;
(2)把得数是4的信投入B;
(3)把得数是3的信投入C;
(4)把得数是2的信投入D;
(5)把得数是1的信投入E;
(6)把得数是0的信投入F.
教学目标:
1、通过《劝学》这首古诗的学习,体会读书、学习的重要性,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准确、流利地朗读、背诵古诗,初步理解诗意。
3、学生查阅有关读书的名人名言,以及颜真卿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揭题。
创设情境,激趣导入:同学们,大家进入学校,每天都在读书、学习,大家知道关于读书、学习的名人名言吗?
大家知道的可真不少!教师也找到了一些这们的名人名言。出示:学而不厌;天才出于勤奋;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盛年不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古人的目的就是要告诉后人,要从少立志读书自强、勤奋刻苦、珍惜时间,不能虚度过光阴,否则到老的时候会后悔的。今天我们要学习唐代大书法家颜真卿写的一首诗《劝学》。
二、检查预习。
1、教师提问:颜真卿这个人物很有名,哪位同学能根据自己查到的资料给大家介绍一下?
2、简介:学过书法的同学都知道,颜真卿是唐代著名的大书法家,他创造的书法具有雄伟刚劲、大气磅礴的独特风格,被称为颜体。但是大家也许不知道,他所有的这些成绩都来自于他从少的勤奋好学,后来他把自己的学习经历和体会写了出来,为后人留下《劝学》这首诗。
三、朗读诗词。
1、教师示范读诗,诗的节奏为:
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2、教师领读。
3、学生自由读诗。
4、个别学生读诗,教师纠正字音。
5、学生齐读古诗。
6、学生自由读诗,同时找出要求会写的字。
四、合作探究。
1、体会词意:
五更鸡:天快亮时,鸡啼叫
黑发:年少时期,指少年
白首:人老了,指老人
2、体会诗意:每天三更半夜到拂晓鸡啼,是男儿读书最好的时间,年少时不知道要早早地勤奋学习,到年老时会后悔读书太晚了
整体感知,读出感受。
3、背诵古诗。
五、拓展延伸。
这首诗告诉我们只有珍惜少年时代的每一寸美好时光,好好学习文化知识,不断积累,勤学苦练,掌握多种本领,长大之后才能发挥自己的才能,不至于再后悔小时没有好好学习。现在,人们常用这两句诗提醒小朋友要趁年少时多学习,多用功。
教案课件是老师不可缺少的课件,大家都要着手准备教案课件。认真做好教案课件的工作计划,才能按质按量地达到预期教学目标。你对于写教案课件有哪些疑问呢?急您所急,小编为朋友们了收集和编辑了“教案推荐: 《找规律》教案(篇二)”,大家不妨来参考。希望您能喜欢!
【教学目标】
1.通过合作探究,找到两个物体间隔排列时,两端的物体比中间的多1,中间的物体比两端的少1这一规律。
2.能够利用这一规律解释生活中的现象,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3.学生经历探索规律的过程,在动手操作,自主探索与交流合作中,掌握观察、分析、比较的方法。
4.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的思想。培养学生发现与应用规律的积极性和好奇心以及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学生经历间隔排列规律的探索过程,找到两种物体间隔排列时,两端的物体比中间的物体多1,中间的物体比两端的物体少1这一规律。
【教学难点】
学生能用恰当的方式表述找到的规律。
【课前准备】
每小组若干小棒和圆片,课件,表格。
课前谈话,感知规律:
师:今天在这里上课和我们平时有什么不同啊?
(预设:学生:教室大,有很多老师来听课,座位进行了调整)
师:今天的座位安排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学生初步感知间隔排列)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探索规律。
1.寻找规律:
出示例题里的场景图
师:从图中你看到了什么?这幅图中有这样三组排列。这些排列都蕴涵着规律,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找规律。
师:每幅图中两种物体是怎样排列的?
师:这属于一种间隔排列,图1中夹子排在开始和最后,我们把它看作两端的物体,手帕排在中间,我们把它看作中间的物体。
谁能说说下面两幅图中,两端的物体和中间的物体各是什么?
2.探究规律:
师:看到这三组排列,你还想提出什么问题?
课件出示:每组排列中两种物体的数目有什么关系?(先独立完成表格,再在小组里说一说)
两端的物体 数目 中间的物体 数目
夹子 手帕
兔子 蘑菇
木桩 篱笆
你发现了什么规律?在小组里说一说。
小组汇报。
二、动手操作,验证规律。
1.师:是不是这样排列的两种物体都有这样的规律呢?下面我们动手验证一下。
2.动手操作:
课件出示要求:任意拿几根小棒,在桌上摆成一排,再在每两根小棒中间摆1个圆。数数小棒的根数与圆的个数,看看有什么关系。
3.集体交流:
师:谁来和大家说说你是怎样摆的?你发现了什么?
小结:其实这里的小棒就可以代表一切两端的物体,圆片就可以代表一切中间的物体。像这样排列,它们都有这样的规律:两端的物体比中间的物体多1。
三、联系实际,应用规律。
1.列举规律:
师:生活中你见到过有这种规律的现象吗?
2.应用规律:
(1)基本练习:
①出示一组排列。
填空:两端的物体是( ),中间的物体是(),( )比()多1个。
②这根绳子被打了6个结,这根绳子被分成了多少段?你是怎么想的?
③经过了15个白天,那么经过了多少个黑夜?
(2)变式练习:
①间隔问题:(课件出示刘翔跨栏图)
师:看!这是谁?刘翔在2004年雅典奥运会上一举夺得男子110米栏的冠军,成为中国人心中的骄傲。其实在刘翔的运动场地上也有咱们今天研究的规律呢。
出示:110米跨栏,10个栏中间有多少个间隔?
②锯木料问题:想想做做第2题
把一根木料锯3次,能锯成多少段?
引导学生用图表示出锯木料的过程,再结合所学的规律来分析。
③圆周问题:
欣赏:西湖苏堤春晓图
师:人们常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杭州的美在于西湖的美,前人在苏堤的岸边栽了一行柳树,再在每棵柳树中间栽一棵桃树,这样就有了桃柳夹岸,桃红柳绿之说。
如果在西湖的一周栽75棵柳树,每两棵柳树中间栽一棵桃树,可以栽桃树多少棵?
a:质疑:有的同学说74棵,有的同学说75棵,还有的说76棵,那像这样栽柳树和桃树,它们的棵数之间到底有什么关系呢?
b:探究规律:你们能想办法找出来吗?在小组内试一试。
c:汇报小结:谁给大家介绍介绍你们小组想到的方法,你们发现了什么?
小结:把桃树和柳树像这样栽成一周,桃树和柳树的棵数怎么样?那在西湖的一周栽75棵柳树,中间间隔着栽桃树,可以栽多少棵桃树?
d:对比联系:
师:前面发现间隔排列的两种物体,两端的物体比中间的物体多1,而在圆周上,它们为什么又是相等的呢?
(课件演示:把直线转化成圆周,两端的物体重合)
④机动练习:
师:国庆节就要到了,学校计划在校园主干道一边按照一一间隔的规律来摆设鲜花美化校园。(课件出示图)
有25盆蓝花,猜猜看有多少盆红花?你是怎么想的?还有其他的想法吗?
师:大家想到了三种方案,这些方案都是可行的,看来,你们要是做美化设计师还是挺称职的。课后大家可以利用今天学的规律来设计美化教室或者自己的卧室。
四、总结评价。
师:今天我们研究了一些排列的规律,当我们面对新的事物或者更复杂的情况时,要学会寻求方法来探索规律解决问题。
教案课件是老师需要精心准备的,到写教案课件的时候了。在写好了教案课件计划后,才能够使以后的工作更有目标性!有没有好的范文是适合教案课件?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好范文推荐 识字教案篇二”,希望能为您提供更多的参考。
教学要求
1、认识12个生字。会写“自、己、东、西”4个字。认识新偏旁“学”
2、正确、流利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懂得从小就要树立自主的思想,不依赖父母,自己学习生活的本领。
教学重点、难点
认字和练习朗读是本课的教学重点。从读中领悟小鸭和小鹰的妈妈为什么要它们的孩子自己去学会生活的本领,这是教学的难点。
教学时间 2 课时
第一课时
一、巧用谜语,引出新课。
1、教师:老师知道小朋友们都非常喜欢猜谜语,猜出谜语的小朋友最聪明。今天,我们就先来猜两个谜语:
“脚像小扇子,嘴像小铲子,下水捉虾子,不湿花褂子。”(鸭子)
“飞得高,飞得低,扑到地上捉小鸡。”(老鹰)
2、教师引导,让学生说出小鸭会游泳和老鹰会飞翔的生活习性。
3、引导把学生的思维转到“小鸭子为什么会游泳,老鹰为什么会飞翔”上来,引出课文:小鸭子会游泳和老鹰会飞翔是生来就会,还是和我们小朋友学走路一样是一步一步慢慢地走出来的呢?(让学生讨论)好,今天老师就要 讲一个故事,叫做《自己去吧》。(板书课题)听完故事,我们就知道了。
二、借说“故事”,巧讲课文。
(一)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1、范读课文,把课文以一个故事的形式讲出来。
2、了解生字:大家想不想把这个故事讲给其他小朋友和爸爸、妈妈听呢?好,教师就来教大家 讲这个故事。
(1)学生初读课文,圈出生字多认几遍。
(2)老师出示生字卡片,指名认读、正音。
(3)抽卡片认读生字。
(二)学习课文第一段。
1、出示投影片,教学看图:小朋友们请看,图上画着两只鸭子,一只是小鸭子,另一只是鸭妈妈,它们都张着嘴巴在说什么呢?好,我们来听一听。
2、找出鸭子说的话,思考:你该用什么样的语气来读小鸭子的话?自己练读,同桌互相评议,然后指名读,教师教读。
3、听了小鸭子说的话,妈妈又是怎样说的呢?
4、出示词语“自己”,读一读,然后分小组讨论:鸭妈妈为什么让小鸭子自己去游泳?
5、小鸭子学会游泳了吗?齐读最后一句。思考:小鸭子为什么要学习游泳呢?
6、分角色练读,教师板书,注意读出小鸭和鸭妈妈说话时的不同语气,可以让学生联系实际,想一想自己在向妈妈提出某种要求时用的是什么语气,妈妈的回答又是什么语气,读后评议。
7、在教师提示下,让学生试背第一段。
(三)学习课文第二段。
1、看图、思考:图上画着谁和谁?老鹰蹲在石头上,而小鹰却在飞,想不想知道他去干什么了?
2、让学生自学第二段,然后指名读、教读、齐读。
3、本段小结:小鹰在听了妈妈的话之后,就没让妈妈带他去,而是非常勇敢地自己去试一试,结果小鹰真的学会了飞翔。
4、分角色练读,注意语气,然后再朗读。老师板书。
5、在教师提示下,让学生试背第二段。
第二课时
一、有感情的朗读全文。
二、识记生字,先让学生观察字形,然后一起评字、组词,让学生口述笔画、笔顺。
随着生字“学”和“风”的学习,认识偏旁“学字头”和“风字框”。
3、教师范写,学生描红。
4、注意“己”字第三笔不出头,“风”第二笔是横折弯勾。“去”、“会”、“学”用已经学过的笔画和偏旁识记。
三、复习检查,表演课文。
1、检查要求学会和会认的字,指导学生齐背课文。
2、表演“故事”。
四、总结全文,实践导行。
小鸭和小鹰通过自己勇敢的尝试,分别学会了游泳和飞翔。那么,是不是我们也应该自己学会做一此些什么呢?比如:书包自己背,文具自己收,自己的房间自己整理等。
五、学会“故事”,回家讲演。
让学生把这个故事讲给其他小朋友和父母听。
教案课件是每个老师工作中上课需要准备的东西,大家都要着手准备教案课件。准备好了教案课件的前期工作,这样才不致于在实际教学中出现准备不足的情况。有没有好的教案课件可资借鉴呢?小编特地为您收集整理“[推荐课件] 狐狸分奶酪教学设计1篇”,希望能为您提供更多的参考。
教材来源: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民教育出版社20xx年版 教学内容来源:小学二年级语文(上册)第八组 教学主题:《狐狸分奶酪》 课时:2课时
授课对象:二年级学生
设计者:郑州市二七区德化街小学窦晓英 目标制定的依据
1、课程标准的相关要求:
(1)认识12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
(2)积累“开始、起始”等词语。
(3)读懂故事内容,能对狐狸的说法作出判断,初步表达自己的想法。
2、教材分析
《狐狸分奶酪》是匈牙利的民间故事,讲的是两只小熊捡到一块奶酪,狐狸趁它们拌嘴时提议帮它们分奶酪。在分奶酪的过程中,狐狸故意分配不均,而小熊哥儿俩都不愿意吃亏,让狐狸一次又一次地有机会吃奶酪。最后,一整块奶酪都被狐狸吃光了,两只小熊这才恍然大悟,可狐狸还狡辩说,它分得很公平。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同伴之间斤斤计较,就会让别有用心的人有机可乘。
3、学情分析
二年级学生经过一年级的学习,已经掌握了许多基本的语文知识,并明白了一些浅显的.道理,本节课在此基础上,通过故事的形式让孩子通过自己的思考来明白一些更深刻的道理。
学习目标:
1、会认识“捡、酷、俩、始”等12个新字,会写“奶、吵、急、第”等8个生字。
2、图文结合,联系生活实际,了解“奶酪”拌起嘴、嚷着”等词语的意思;联系上下文,了解“笑了笑”所隐含的含义,从而体会狐狸的狡猾。
3、了解课文内容,想象情境,分角色朗读课文。 评价任务
评价任务一:认读生字读准字音,正确书写会写生字
评价任务二:读懂课文,理解词义,体会狐狸的狡猾,明白课文的道理。
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谈话,激发兴趣
同学们,打开你的回忆的闸门,想想,你们曾读过哪些有关狐狸的故事,想好后告诉我。并说说讲了狐狸干什么了?它们给你留下的印象是什么?(狡猾)
今天我们一起走进另一个关于狐狸的故事(课件出示故事题目)《狐狸分奶酪》
二、初读课文,认读生字,读好长句
1、自由读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再读课文,边度边圈出难读的字,读给同桌听。
3、认读词语,随机正音。
4、长句练读,把句子读正确读通顺。(完成目标一认读生字读准字音的任务)
三、走进故事,感悟道理
1、这篇课文讲了狐狸干了什么事?
2、再次默读课文,边读边想:这是一只怎样的狐狸。
狡猾、聪明、奸诈、善辩( 完成目标二读懂课文,理解词义的任务)
你从文章的什么地方看出来的?
小朋友,故事中的狐狸是不是够狡猾的?狐狸一口一口吃掉奶酪。假如,两只小熊相互谦让,不给狐狸可乘之机,那块香甜的奶酪不就不会落入狐狸的口中了。狐狸分奶酪的故事告诉我们小朋友在面对物资分配的时候不能让外人来插手,要有团队信任,要相信自己的队友,过分得斤斤计较反而失去的更多,对自己的小伙伴不应该内讧,要一致对外不能让敌人钻了空子。相信自己的敌人不相信队友的人最后只能让敌人抢夺你们的胜利果实。
指导朗读 分角色,注意对话。两只熊,一只狐狸
3、让我们回顾一下是怎么阅读《狐狸分奶酪》这篇故事的内容。
4、简单汇报狐狸说,他分得很公平,谁也没少吃一口,谁也没多吃一口。你同意狐狸的说法吗?如果你是小熊,会怎么做? 狐狸是故意分成半边大,半边小的,对吗? (完成目标二体会狐狸的狡猾,明白课文道理的任务)
四、童话的特点:
(1)拟人化描写
(2)想象丰富
(3)有趣有理
五、总结收获布置小练笔
假如你想写一个狐狸,你笔下的狐狸有是怎样一只狐狸呢?下课后,自己编一个关于狐狸的故事》,老师期待着?
一只乌鸦蹲在树杈上,嘴里含着一块奶酪。这时,一只狐狸从树下经过,看了看乌鸦,对她说:“乌鸦小姐,你去参加选美吗?”“去”乌鸦一张嘴,奶酪掉了下去,狐狸叼起奶酪走了。乌鸦一拍大腿,恨恨地说道:“哎呀,刚才说不去就好了!”
拓展练习,仿编故事 狐狸还会有那些故事?想一想,在小组内说一说,然后编一则与狐狸有关的故事。
六、推荐阅读拓展提升
每个老师需要在上课前弄好自己的教案课件,每天,老师都需要写自己的教案课件。做好了关于教案课件的前期设计,这样学生才能更快地理解各知识要点。我们需要从哪些角度来写教案课件呢?小编特地为大家精心收集和整理了“[推荐教案] 《石榴》教案精选一篇”,供大家借鉴和使用,希望大家分享!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认识“石、棵、什、时、就、王、力、布、姜、还、出、牙”12个生字,会写“力、王、牙、石”4个字。
2.能力目标: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弄清“石榴笑了”是什么意思。
3.情感目标:让学生明白石榴到了秋天才成熟,懂得所有植物的生长都有一定的规律。
教学重点
1.识字、写字。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课时(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一、猜谜导入
1.小朋友们喜欢吃水果吗?谁来说一下你喜欢吃的水果?
2.老师这里有一则关于水果的谜语,看谁先猜出来。“黄瓷瓶,口儿小,瓶里装着红珠宝,只能吃,不能戴,又酸又甜味道好”(石榴)。
3.板书课题
4.激趣,石榴怎么会笑呢?
(1)要求自由读课文,圈出生字,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2)分小组读生字,看谁读得正确。
(3)读了课文后知道了什么?
二、再读课文。
想想哪个自然段说的是第一幅图的内容,哪个自然段说的是第二幅图的内容。图文对照,朗读课文。
三、学习第一自然段。
1.让学生观察及笑出石榴的样子,想象树上挂满石榴的情景。
2.王力力的妈妈是怎么说的?
3.指导朗读。
四、学习第二自然段
1.读一读,说说王力力想了哪些办法逗石榴笑?结果怎样?
2.演一演。
3.指导朗读。
五、学习第三自然段。
1.那么究竟怎样石榴才会笑呢?
2.引导学生说说“石榴笑了”是什么意思?
3.力力为什么也笑了?
4.想象石榴一笑,力力心里会想些什么呢?
5.小组讨论:秋风来了,石榴为什么就笑了呢?
6.指导朗读
第二课时
一、检查生字认读情况。
二、识字。
1.利用以前学的某个部件记字。如:“棵、什、时、讲”。
2.用认字的笔画和说词语记字。
3.对字形较复杂的字看清结构,多读、多认。
4.利用对比记字。
三、指导写字。
1.出示生字卡片“力、牙、王、石啊。读一读。
2.观察生字的笔顺、占格。
3.学生描红,最后仿写。
四、积累词语。
1.读词语花篮中的词语。
2.从课文中写两个词语在空花篮里。
五、小结。
石榴只有到了秋天才能成熟,其他植物也是一样的,都有各自的生长规律。
六、作业
思考:还知道什么水果(庄稼、蔬菜)一般情况下,在什么季节成熟,成熟后是什么样儿的?
学生们有一个生动有趣的课堂,离不开老师辛苦准备的教案,每位教师都应该他细设计教案课件。有了完善的教案课件,才能完成前期设计的教学目标。你不是否正为教案课件而苦恼呢?小编特地为大家精心收集和整理了“[推荐课件] 捉迷藏教案(篇七)”,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请收藏。
设计思路:
1、幼儿当前经验分析本次活动让孩子在经验基础上,尝试在看、猜、玩的过程中总结动物之间的异同,大胆把自己的经验用简单的一句话表达出来,提升他们对动物的经验,同时激发他们喜欢动物、关爱动物。
2、活动环节分析
1)找出隐藏的小动物:看一看、猜一猜长长鼻子、长长耳朵、长长尾巴的动物。
2)找找哪些动物藏在树叶:孩子们通过说说树叶后面有什么;拼拼动物的照片;找找类似纹理皮毛的小动物;
3)找动物的影子:在了解动物的外形特点的基础上找到和影子相匹配的动物。
3、素材、价值的分析动物花花衣主题中的科常活动,在动物花花衣主题的尾声开展。孩子们对动物非常感兴趣,对身边常见的动物也有了一些经验,对他们的外形、叫声等有了了解,特别对动物明显特征和不同动物皮毛的动物的分析。
内容与要求:
在看看猜猜玩玩的过程中,发现动物之间的显著异同特征,尝试用简单的话大胆描述。
环境创设与材料准备:
1、前期对黑白皮毛的动物有简单的经验;
2、PPT两幅;
3、动物和影子各20只,
4、黑色房子;
5、长颈鹿、梅花鹿、老虎、斑点狗、奶斑马牛等动物图片
活动过程:
一、看一看、猜一猜(找出隐藏的小动物)师:森林里住着很多动物,它们一起生活、游戏,过得可开心啦,今天它们在去森林里玩捉迷藏的游戏,我们一起去找找有哪些动物藏起来了!
1、看看谁藏起来了?你看到了谁?它在哪里?你怎么知道是小白兔?小白兔的耳朵是怎么样的呢?(我们一起喊一喊:小白兔,我们看到你的长耳朵了,快出来吧。)
2、我们再去找找还有谁?它躲在哪里?这是大象的什么部位?它看上去怎么样?(原来长长鼻子的大象躲在大树后面。)
3、躲在树上的是谁?这是它的什么部位?它的尾巴是怎么样的?(长长尾巴的小猴子躲在树上。)关键提问:它们有一个共同的秘密,看看它们身上都有一样什么?教师小结:长长的尾巴、长长的耳朵、长长的鼻子,这些动物都有一种长长的特征,虽然长得都不一样,但都有一样长长的东西。
二、说一说、拼一拼(找找哪些动物藏在树叶后面)
1、游戏:吹吹、猜猜、拼拼
1)师:有的小动物躲在森林茂密的地方,你看到他们了吗?我们一起用力吹,把树叶儿吹走(可以吹2——3次)看看谁藏起来了?2)咦,他们怎么哭了?关键提问:它们也有一个秘密,它们有什么是一样的呢?
教师小结:衣服都是黑白色的,但花纹不一样。
2、师:它们后面还跟着动物,看看是谁呀?斑点狗——梅花鹿;奶牛——长颈鹿;斑马——老虎关键提问:它们有一样的地方吗?
教师小结:这些动物花纹都很像,但它们衣服的颜色都不同,原来森林里的动物朋友都有许多小秘密,他们一起玩捉迷藏可开心啦!价值取向:发现有的动物花纹相同,有的动物衣服一样。
三、玩一玩、贴一贴(黑夜捉迷藏)师:小动物玩得真开心,天慢慢变黑了,森林里还有很多动物藏起来了,只能看见他们的影子,我们一起再去找找它们吧!
1)引导幼儿观察影子的特征,猜猜它是谁?关键提问:看到动物的影子,你来猜猜可能是谁?(出示动物影子,帮助幼儿找到藏起来的动物。)
2)幼儿游戏:找找贴贴每位幼儿图片,找出相应动物的影子,说出他们的名称。关键提问:你的图片是谁呀?它躲在哪里请你找一找价值取向:帮助幼儿分析动物的特征,然后完整出现动物,体验成功的快乐。
活动延伸:
活动中的材料放置在区角游戏中,可以让幼儿再次游戏。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课文中重点句子的意思。能联系全文、掌握表现中心思想的句子的含义。
3、凭借课文的具体语言材料,获得“给予是快乐”的真切感受,激发助人为乐、无私奉献的思想情操。
【教学重点、难点】
从小男孩的言语行为体会小男孩的心理活动,理解保罗的心理感受。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1、播放一组照片,看了照片,说说你此时此刻的感受。
2、交流。
3、教师小结,得到是快乐的,其实给予更快乐。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给予是快乐的》(出示课题:给予是快乐的)齐读课题,质疑。
(正音:给予 jǐ yǔ,理解词义。)
二、初读课文
1、带着自己的问题,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
2、学生读文后,交流:
谁给予谁什么?
过渡:围绕学生的问题:“为什么给予是快乐的?”再读课文。
三、精读课文
1、读文后,找出课文中最快乐最令人难忘的自然段。
2、出示第12自然段,多次朗读,说说读懂了什么?
(湿润、喜悦、难忘。)
3、找找令保罗感动的句子:
⑴ (保罗以为开新车送小男孩回家,小男孩是想在小朋友面前神气一下。)
其实,小男孩是想做什么呢?
(想告诉弟弟他将来也会送你一辆新车。)
──你是怎么知道的?学生读小男孩说的话。
⑵ 出示这部分:
小男孩想给予弟弟一辆新车。大家再读读,小男孩还想给予弟弟什么?
──(学生思考,)启发:同学们,小男孩的弟弟脚有残疾,不能像正常人一样去行走,难免会自卑,小男孩这样还想给予弟弟……(学生回答:生活的勇气,生活的希望,信心)──现在,你对小男孩有了新的认识吗?(交流)能把你的感动,敬佩之情读出来吗?自己练习,指名读,配乐齐读。
⑶ 这种令保罗出乎意料的感动文中还有吗:
──(保罗以为小男孩希望也有一个这样的哥哥,其实小男孩是希望自己也能当这样的哥哥。)
⑷ 比较两句的不同,出示齐读:
希望也有一个这样的哥哥。
希望自己也能当这样的哥哥。
提示:有一个这样的哥哥,就能──
(就能拥有那样漂亮的汽车;就能获得自己所喜欢的玩具;就能收到许多的礼物;就能品尝到各种美味;就能让我天天都过得快乐……)
因自己获得汽车、玩具、礼物、美食……而快乐。
板书:
获得
而当这样的哥哥,就能──
(就能让弟弟拥有漂亮的汽车;就能给弟弟买好多的玩具;就能带弟弟去享受各种美味;就能送给大家各种圣诞礼物,就能让每个人天天都快乐……)
因给予别人所需要的东西,而快乐。
板书:
给予
⑸ 保罗当时为什么会这样认为?
(画出写小男孩面对新车时表现的句子。)
⑹ 出示描写小男孩言行的句子。1、2组读,说说。什么叫羡慕?从哪里读出来的?该怎样读?学生自由练读,指名朗读。齐读。
──当保罗告诉小男孩这是他哥哥给他的圣诞礼物时,小男孩睁大了眼睛说,3、4组读。小男孩,告诉我,你在说这话的时候会想些什么呢?
(我也能送给弟弟一辆新轿车那该多好啊。)
(你真是个一心想给予弟弟快乐的好哥哥。)
──过渡:多好的小男孩,保罗被感动了。再读(12自然段),想想保罗仅仅被感动了吗?
──小结,保罗不仅感动了,还付之于行动,开车载着素不相识的兄弟俩来到了节日的大街上。
4、创设情景:
多么难忘的夜晚,大街上流光异彩、熠熠生辉,美丽的圣诞树上挂满了一份份美好的祝愿,圣诞音乐在每个人耳边尽情流淌,欢声笑语充满了整个街道。看着车窗外的一切,车内的男孩、弟弟、保罗会想些什么呢?说话并填空:
出示:
小弟弟因(第一次这样乘车亲眼看到圣诞之夜的风光)而快乐。
小男孩因(让弟弟得到了一次意外的欢乐)而快乐。
保罗因(感受到帮助别人的欢乐)而快乐。
──是啊,分享是快乐的。爱可以启迪爱,快乐能够繁衍快乐。这是一个多么难忘的夜晚,三读12自然段。
5、那么你有过帮助别人,快乐自己的经历吗?
出示:
我也曾因为( )而感到快乐!
(我曾因为在雨天里帮助一个没有带雨具的同学回家而感到快乐;我曾因为在汽车上为带小孩的阿姨让座而感到快乐;我曾因为帮助妈妈做家务活而感到快乐……)
四、总结升华
1、生活中无私奉献的人物事迹介绍。
2、总结:
关心别人,快乐自己,举手投足之间我们能做的有很多。希望同学们能在以后的生活中,牢记,读“给予是令人快乐的”。
以上就是《[推荐教案] 快乐的小公鸡教案1篇》的全部内容,想了解更多内容,请点击小公鸡的故事查看或关注本网站内容更新,感谢您的关注!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118394.html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