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认识翠鸟的美丽,学会观察发现。
3、正确认读本课14个生字,学写5个生字。
过程与方法:
1、引导学生反复诵读,展开想象通过看图来理解课文,体验情感。
2、通过词语的特点,感受翠鸟的美丽,学会观察发现。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要有一双会观察的眼睛,要有一颗热爱大自然的心灵。
教学过程:
一、看图猜字,感知搭船的鸟
1、课前热身。你喜欢小鸟吗?说一说你喜欢哪种鸟?
2、出示“搭”字的甲骨文,看图猜字,教学“搭”字。
3、引入新课。板书课题《搭船的鸟》,学生齐读课题。
4、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把句子读通顺。
5、介绍作者。出示作者简介。
6、出示带生字的句子,检查学生预习情况。
我们坐在船舱里。天下着大雨,雨点打在船蓬上,沙啦、沙啦地响。船夫披着蓑衣在船后用力地摇着橹。它的羽毛是翠绿的,翅膀带着一些蓝色,比鹦鹉还漂亮。
难道它要和我们一起坐船到外祖父家里去吗?可是,没一会儿,它飞起来了,红色的长嘴衔着一条小鱼。它站在船头,一口把小鱼吞了下去。
7、教学生字。(1)舱:舟字旁不出头,横折钩和竖弯钩不沾在一起。(2)漂:示字的上横短,下横长。(3)嘴:口字旁不过横中线。(4)翠:上下结构,羽字无勾,让空间给卒字,占位卒的第一横在横中线上,第二横是关键笔画,最后一竖不穿心。
8、描红生字。
9、默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10、认识翠鳥,理解“翠”字。
设计意图: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本环节通过生字导入新课,让学生自读、自悟。在生字教学中,体现文中识字、句中识字,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对重点字词、比较难的字词,重点讲解,提高学生的识字能力。
二、拓展文本,识搭船鸟外形
1、指名读第一自然段,相机出示图片:船蓬、橹、蓑衣、船舱、船头。
2、积累感受象声词——“沙啦、沙啦”。齐读第一自然段。
3、指名读第二自然段,思考:作者是抓住这只翠鸟哪方面来描写的?写了这只鸟身体的哪几个部分?这三个部分都有哪些颜色?
4、对比鹦鹉图,猜一猜哪一幅图中的鸟是真正的翠鸟?为什么?(引导学生用课文中的话来回答)
5、出示另外两篇描写翠鸟的文章,对比感受描写翠鸟外形的特点。
出示:一身鲜翠欲滴的羽毛,一只鲜红的嘴巴,这是一只新生的翠鸟,展开翠绿的翅膀,向河边飞去,又用灵活的眼睛注视着河面,继续寻找它的下一个猎物。(1)指名读,说一说作者写了翠鸟的哪些部分?(羽毛、嘴巴、翅膀、眼睛)(2)小结:这里和郭风爷爷一样描写了翠鸟的羽毛、嘴巴、翅膀,作者还抓住了一双灵活的眼睛进行描写,看来作者还关注了翠鸟的眼睛。
出示:翠鸟的颜色非常鲜艳。头上的羽毛像绣满了翠绿色花纹的头巾。背上的羽毛浅绿浅绿的。腹部的羽毛又像赤褐色的衬衫。一双透亮灵活的眼睛下面,长着一张又尖又长的嘴。(1)指名读,对比前两篇文章,这位作者又抓住了翠鸟哪些部分来描写?(预设:羽毛、嘴巴、翅膀、眼睛,加了头部、背部、腹部羽毛的颜色,用了比喻句)(2)小结:相同的美,观察的角度不同,它们的美就会各具特点。(3)对比三篇小短文,你发现作者是怎样写小动物的?(描写有序、用词准确、抓住特点)
6、齐读第二自然段,再次感受作者描写动物的简练精妙。
设计意图:在理解课文部分,以图解文,来让学生理解课文中一些学生没有见过的船篷、蓑衣、摇着橹的船夫以及学生不常见的翠鸟,让学生尽情发言。通过看图、读文、读词语,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培养观察意识。同时,通过一篇带多篇的教学策略,以精读带博览,通过比较、补充、求同、欣赏等多种形式,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习作能力。
三、读中入境,突出搭船鸟的活动特点
1、“我”在自然中发现了翠鸟、感受了翠鸟的美,脑海中出现了三个问题,对翠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师生共读第三自然段并体会ABB式的词语,认识到叠词的使用可以使文章更生动。
2、指名读第四自然段,你对翠鸟又有了哪些新的认识?
3、哪些词语能说明翠鸟捕鱼动作灵活?
4、找到翠鸟捕鱼时候的动词,圈出来,全班学生读一读。
5、小结:描写小动物的方法就是抓住动物的活动特点来写。
四、回顾体会,总结写法特点
1、朗读课文。
2、归纳总结。通过学习,我们了解了翠鸟的外形和动作特点,体会了作者描写时抓住特点、描写有序、用词准确的表达方法,原来写小动物并不难,只要我们抓住小动物的特点,描写有序、用词准确,就一定能把小动物写得活灵活现。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风微微的吹拂着,如毛的细雨由天上肆意撒落着,竟也是一副春意图。许多小朋友都特别期待春天的来临,你知道哪些写的不错的春天教案吗?考虑到您的需要,88教案网小编特地编辑了“幼儿园关于春天的教案”,但愿对您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活动目标
1、激发幼儿对春天里小动物的喜爱与好奇以及热爱自然的情感,萌发幼儿对文学作品的兴趣。
2、发展幼儿的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3、引导幼儿在理解故事内容的基础上,记住故事的主要情节,并了解几种常见动物与季节变化的关系。
活动准备
1、课件:小鱼、青蛙、蜜蜂。
2、课件声音:燕子鸣叫。
3、歌曲磁带《春天在哪里》
重难点分析
重点:理解故事内容,记住故事的主要情节。
难点:了解几种常见动物与季节变化的关系。
活动过程
一、导入
听小燕子的叫声引出主题:
春天来了——小燕子飞回来了——
还有哪些小动物也出来了——故事《醒来了》。
二、展开
1、教师利用课件照片,讲述故事。
提问:故事里都有哪些小动物?
(引导幼儿练习用“有---有---还有---”这一句式)
小动物是在什么季节醒来了?
为什么在春天醒来了呢?
2、利用课件,引导幼儿了解动物与季节的关系。
3、利用课件欣赏角色的对话,并引导幼儿学说小动物之间的对话。
(教师扮演小鱼、男小朋友扮演小青蛙、女小朋友扮演小蜜蜂)
4、扩散思维,讲述。
启发幼儿边思考边和同伴相互讨论:春天还有哪些动物、植物也醒来了?
它们又是怎样的?
三、结束
春天是一个热闹的季节,因为小动物都出来了;
春天是一个美丽的季节,因为五颜六色的花儿都开了。还记得这首歌吗?
放音乐《春天在哪里》
让我们到外面再去看一看、找一找,春天,还发生了那些有趣的事,好吗?
一、活动内容:《春天》
二、活动要求:
引导幼儿用节奏动作来表现歌曲的情绪。通过肢体各种动作,让幼儿体验到音乐优美的旋律。
三、活动准备
1.春天的背景挂图一张、磁带
2.太阳、小花、柳树、蝴蝶、小白兔贴纸图片各一张
四、活动过程
1.谈话或引出歌曲
“春姑娘悄悄地来到我们身边,你们仔细听一听,春姑娘带了什么啊!”(放《春天》的音乐)
2.复习歌曲《春天》
老师跟着钢琴,有节奏地边唱歌边根据歌词有序地出示贴纸图片
3.老师提问,启发引导动儿尝试用节奏动作为歌曲伴奏
(1)小朋友的肢体动作也能打节奏,小朋友快找一找,有哪些?
(2)启发幼儿提出一些办法,如用拍手、拍腿、跺脚等动作来打节奏。
(3)拍击什么样的节奏呢?
“今天,我请了一位小客人,看看她是怎样把春姑娘请出来的。”
(4)让幼儿与客人一起表演
(5)启发幼儿大胆想像尝试各种节奏型
如:花儿都开了除了用手掌托在下巴外,还可以用手臂来表现。“弯弯腰”拍手与拍腿结合外,还可以“弯”(叉左腰),“弯”(叉右边腰),“腰”(鞠躬)
(6)将幼儿一对一的进行完整演唱、演奏歌曲《春天》
(7)结束活动
老师:“天黑了,春宝宝们回家了。”
幼儿随音乐做动作出活动室。
教学目的:
1.使幼儿在熟悉原诗内容结构的基础上,能编出与原诗结构相同,而画面不同的诗歌段落。培养仿编,语言表达能力。
2.让幼儿感受诗歌的语言美及感情基调,学会朗诵诗歌。
3.培养幼儿关心,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及观察周围事物的能力。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一套
磁带两盒(a:《找朋友》,b:配乐带)
挂图一副(草地上有小花,小草,池塘里有荷叶,天空)
蜜蜂头饰一个,蝴蝶纸偶一只,其他动物头饰若干
在教室里布置一幅春景图
教学重点:
仿编出一段与原诗结构相同,而画面不同的诗歌段落。
教学难点:
用与原诗韵律节奏相同的诗歌的语言进行仿编。
教学过程:
1.导入
(放a)幼儿随音乐自由舞蹈。
问:这是谁在找朋友啊?谁是春天的朋友呢?
让我们来听听《春天的朋友》这首诗就明白了。
2.欣赏配乐朗诵一次。
问:诗歌叫什么名字?
那春天的朋友是谁啊?(不要求个别回答)
你觉得这首诗听起来怎么样?
3.出示挂图,老师戴上蝴蝶纸偶,一边表演一边朗诵,并根据诗歌内容提问,帮助幼儿掌握诗歌的画面,并引导幼儿用诗歌里的语言回答,感受诗歌的语言美。
问:花蝴蝶飞来了,和谁握握手?她对小草说什么?
花蝴蝶飞走了,和谁握握手?她对小花说什么?
花蝴蝶,小草,小花都来和谁握握手,她们一起对春天说什么?
在幼儿回答的基础上,教师再分句复述一次,让幼儿更易掌握。
4.幼儿和教师一起边做动作,边朗诵一次,充分利用各种感官去体会和感受。
总结:春季有着许多的散文文章,句子都是特别的优美,小孩子们也很容易进入到其中的意境这中去,让我们一起走进春季,更多的欣赏下有关春季的美景吧,敬请关注更多的有意义的春季小活动吧!
活动目标:
1、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来合理布置画面,表现春天的变化。
2、能用连贯完整的语言来描述春天,并运用上描述性词语。
3、能大胆、主动地参与活动,初步获得合作的体验。
活动准备:
1、各种白纸、皱纸、蜡光纸、瓦楞纸供幼儿选择。
2、油画棒、颜料供幼儿选择。
3、每组一张大的铅画纸(供布置用)、《杨柳青》及抒情音乐。
4、本次活动要在幼儿有一定的“春天”知识储备基础上进行。
活动过程:
一:画春天
1、导入:“春天来了,我们小朋友真高兴,今天,老师为你们提供许多材料(介绍材料),我们一起动手把春天搬到我们的画纸上。”
2、提出要求:“不过,这次我们有点难度,我们一个组完成一幅春天图,每个组里的小朋友要分工、合作好,共同来完成。”
3、幼儿分组操作(放《杨柳青》音乐)
⑴、幼儿要先商量,分工好,由每组组长负责
⑵、鼓励幼儿要运用多种方法
⑶、教师巡视,可适当作一些提醒,也可参与到一个组中,成为幼儿的一员来完成作品。
二:说春天
1、幼儿完成的春天图依次贴好。
2、分别请每组幼儿来说说春天。(放抒情音乐)
3、要求运用连贯、完整的语言讲,并用上描述性词语。
【学习目标】="background:yellow;">="background:yellow;">
知识与能力:
1、会认15个生字,读准1个多音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从整体上把握全文脉络,了解石猴出世的经过,体会石猴的性格特点。
过程与方法:
抓住重点句子,品味石猴的形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领略经典名著的魅力,激发学生阅读经典名著的兴趣。
【学习重点】="background:yellow;">="background:yellow;">
让学生了解石猴从出世到成为猴王的经历,体会石猴勇敢顽皮的特点,感受其形象,激发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
【学习难点】="background:yellow;">="background:yellow;">
本篇课文的语言和我们现在的语言有着比较明显的区别。对比两种语言的不同点,理解相关词语及句子的意思。="background:yellow;">
【学习准备】="background:yellow;">="background:yellow;">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background:yellow;">="background:yellow;">1课时
【学习过程】="background:yellow;">="background:yellow;">
一、情景导入,揭示课题。
(播放《西游记》开头的主题曲)
1、同学们一定都看过电视剧《西游记》吧?在这部小说中,给你留下印象最深的是哪个人物?你能说一说你心目中的孙悟空吗?
2、同学们,我们心目中这位神通广大、疾恶如仇、英勇无畏的孙悟空究竟从哪儿来?是怎样成为叱咤风云的美猴王的'呢?相信这个问题同学们都很关注,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猴王出世》这篇文章吧。="background:yellow;">
设计意图:
本文主要讲的是猴王出世,所以一开始播放《西游记》开头的主题曲,让学生很快就想到石猴从石头崩出的画面,激发了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background:yellow;">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对照课下注释读课文,把句子读通顺,读不懂的地方画出来,师生交流。
2、交流自学情况,汇总难懂的字词和句子及1个多音字,教师引导学生了解词语与句子的意思。呵[hē]①怒责:呵禁。②呼气:呵冻|呵气。[呵呵]笑声:笑呵呵。[呵护]爱护、保护。③同“嗬”。
呵[ɑ]同“啊”。
3、同学默读课文,思考一下这篇文章主要讲述了一个什么故事。="background:yellow;">
石猴是从哪儿来的?他是怎样成为猴王的?
4、交流自学情况。
三、品味语言,研读“石猴出世”。
1、全班交流,课件相机出示重点语句。
2、重点语句:“盖自开辟以来,每受天真地秀,日精月华,感之既久,遂有灵通之意。内育仙胞,一日迸裂,产一石卵,似圆球样大。因见风,化作一个石猴。”
(1)指导学生朗读课文。
(2)这段话写出了什么?(石猴的出世过程)
(3)谈谈自己知道了石猴的来历后的感受。
3、石猴的生活:“那猴在山中,却会行走跳跃,食草木,饮涧泉,采山花,觅树果;与狼虫为伴,虎豹为群,獐鹿为友,猕猿为亲;夜宿石崖之下,朝游峰洞之中。”
(1)句子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你仿佛看到石猴在山中干什么?
(句子采用排比的修辞手法,描写了石猴的饮食、交友和起居,读起来朗朗上口)
(2)老师小结:这山中正是石猴的什么?(家)="background:yellow;">
快乐老家,自由天堂啊!谁再来读读,读出石猴的快乐、自由。(指名读)
设计意图:
引导学生先找出描写石猴的重点语句,再析词解句、体会写法、感受形象,小组自主、合作阅读,使学生更能感受到学习的快乐。
四、交流感受,赏读“石猴称王”。
1、过渡:就是这只活泼可爱的小石猴,他还很聪明、勇敢、有担当呢!快让我们一起去看看它是怎样称王的吧!
2、课件出示句子:
“他瞑目蹲身,将身一纵,径跳入瀑布泉中,忽睁睛抬头观看,那里边却无水无波,明明朗朗的一架桥梁。”
(1)请同学们找出表示石猴动作的词语,并体味写作特点。(蹲、纵、跳、睁、看)="background:yellow;">
(2)从这些动作中你体味到石猴什么样的品质?(勇敢无畏、身手不凡、敏捷可爱……)
3、老师总结:是的,这句话运用了动作、神态描写,将人物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background:yellow;">
4、了解了石猴怎样进入水帘洞后,再来看看它又是如何让众猴兑现承诺的?请大家找出关键的句子:
石猴端坐上面道:“列位呵,‘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你们才说有本事进得来,出得去,不伤身体者,就拜他为王。我如今进来又出去,出去又进来,寻了这一个洞天与列位安眠稳睡,各享成家之福,何不拜我为王?”
5、想象石猴说话时的表情,有感情地朗读。说说现在你感受到的是一只怎样的石猴。
(敢作敢为、充满自信、当仁不让……)
6、交流文章中其余描写生动的语句。
设计意图:
学生自主、合作交流,不断发挥学习的主动性。并通过想象石猴表情、有感情地朗读等形式,让学生脑海中的美猴王形象渐渐清晰。
五、体会猴、人、神集一体的形象。
1、同学们,这美猴王他真是当之无愧。读了课文,我们每个人的心目中都有了自己的猴王形象。他不仅仅是一个猴子,顽皮可爱;他更像一个人,勇敢无畏;同时,我们还感受到了他的神异出众。(板书:猴、人、神)
2、从课文哪些地方,可以看出石猴是一个集猴、人、神于一体的形象?
学生找出相关句子说说自己的理解。教师板书:猴+人+神=神话人物
六、拓展延伸,激发兴趣。
1、《西游记》中的故事还有很多,谁能说说你还知道哪些?(官封弼马温、大闹天宫、三打白骨精、偷吃人参果、过火焰山等)
2、老师:是呀,这么多的故事,我们都可以去读读,看看名著是怎么表达的,去感受一下名著的魅力所在,老师相信你们一定会乐在其中,有所收获。
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会写10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懂得快乐要和大家分享的道理。
4.能在读的过程中,想象出文章的画面,并用比较优美的文字写出来。
教学重点
1.会写10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1.懂得快乐要和大家分享的道理。
2.能在读的过程中,想象出文章的画面,并用比较优美的文字写出来。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童话那动人的故事和优美的语言,总能把我们带入完美的情境,使我们受到真、善、美的熏陶。这天,我们就将进入童话单元的学习。齐读课题,提问。
学情估计:学生会提到巨人的花园是怎样一座花园?这个问题,教师以此展开教学。
学习课文
一、粗读感知
1.自读课文。
要求:采用比赛等方式,让学生仔细读课文,并作简单的批注。
2.谈谈读后的感受。
3.认读生字
二、重点阅读,体会道理
1.再读课文,思考:这是怎样一座花园?
学情估计:学生会说这是一个美丽的花园,这是一个神奇的花园......
2.从哪里看出这个花园很美丽,很漂亮?
3.能透过你的朗读来让大家感受到这个花园的漂亮、迷人吗?
注:在那里,教师指导学生反复阅读,方式要多样,如:赛读、品读。
4.为什么又说这是一个神奇的花园呢?
方法:学生再次读课文,并自我做简单的分析,教师巡视指导。
(1)第6自然段:春天到村子里时,巨人的花园还是隆冬。
A反复读3.4句,要读出村子和花园不一样景色所蕴涵的不一样情感。
B同是春天巨人的感受是什么?想象孩子们又在做什么?
学情估计:如果学生能说到孩子们想到他们的乐园──花园里去,教师能够点拨:巨人在里面日子过得并不好,孩子们也想进去玩,此刻最好的是什么?
(2)第7自然段:孩子们在时,花园草翠花开;孩子们离开后,花园冰雪覆盖。
A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状况?
B体会“与此同时”。
C朗读本段。
(3)第8.9自然段:小男孩用手摸了一下树枝,桃树开花了,巨人明白了其中的原因。
A巨人最后明白了,他究竟明白了什么?
B讨论:“没有孩子的地方就没有春天”是什么意思?
5.句型训练,理解中心
(1)唤来寒冬的,是我那颗任性、冷酷的心。唤来春天的。
(2)从这句话你体会到了什么?
注:要结合讨论的结果,让学生体会,教师要引导。
(3)反复阅读这两句话,在读中深化感受。
三、学习生字
1.认读要求学会的生字
2.师板书左右结构的字:溢、墙、牌……
方法:先让学生自由识字,再汇报交流,教师根据出现的状况做有针对性的讲解。
需要重点讲解的字:溢:满;拆──折。
3.指导书写
“酷”左右差不多,其他的是左窄右宽。
4.学习剩下的生字“允、覆、”
“允”和“充”可辨析,“覆”的上方部分同“西”辨析。
本课小结
“把爱拿走,我们的地球就变成一座坟墓。”诗人白朗宁也曾这样说,在那里我衷心大家能人人都付出一点爱,让世界将变得更完美。
第二课时
导入新课
快乐需要和大家一齐分享,不然,会出现什么状况呢?请大家结合上节课你所懂得的道理来说一说。明白了道理,那你还有不懂的问题吗?请大家再读读课文。
学习新课
一、解决细节问题
1.自读课文
要求:提出不懂的问题。
2.全班交流
需要指导的有:
(1)花园里常年洋溢着孩子们欢乐的笑声。
方法:洋溢是什么意思?能够换成哪个词语?(荡漾)从这句话你体会到了什么?
(2)不知怎样,巨人看着他的眼神,心里感到火辣辣的。
方法:巨人为什么感到火辣辣的?教师能够引导学生回忆上节课的资料回答,必要时要引导。
(3)巨人第一次感到了温暖和愉快。
方法:从第一次你体会到了什么?
二、想象画面,并用自我的语言说、写
1.读课文,要求:看在读什么地方时脑袋里会出现相应的画面。
读写结合的点:
(1)巨人推倒围墙前后的情景。
(2)巨人生活在隆冬中的情景。
(3)孩子们在花园中玩耍的情景。
(4)巨人和孩子们一齐生活、玩耍的情景。
2.交流汇报
推荐:学生说的时候,要进行语言规范性的指导,同时要引导学生尽量用积累的好词佳句。
3.把刚才说的写下来。
三、分主角朗读课文
语言积累
抄写喜欢的句子段落。
本课小结
童话读起来不仅仅搞笑,而且还能让我们明白许多道理,以后能够多读读,在后面的活动课上我们要举行一次讲童话、演童话的比赛。推荐童话:《豪夫童话选》、《一千零一夜》等。
板书设计:
9.巨人的花园
分享
冬────────────春
(孩子)
以上就是《关于“中国功夫”活动教案780字》的全部内容,想了解更多内容,请点击关于幼儿园教案查看或关注本网站内容更新,感谢您的关注!
文章来源://m.jab88.com/j/117038.html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