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第一单元期中复习教案提纲

作为优秀的教学工作者,在教学时能够胸有成竹,高中教师在教学前就要准备好教案,做好充分的准备。教案可以让学生能够听懂教师所讲的内容,帮助高中教师掌握上课时的教学节奏。那么,你知道高中教案要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第一单元期中复习教案提纲”,供大家参考,希望能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第一单元期中复习教案提纲

(课时建议:1.5~2课时)

1.1人类认识的宇宙

一、人类目前观测到的宇宙

1、地心说、日心说、星系说

2、现在人类认识的宇宙

宇宙是形态多种多样的物质世界

天体系统:见附表1

宇宙的演化过程

二、宇宙中的地球

1、地球是太阳系中的一颗普通行星:见附表2

2、地球又是一个适于生物生成和繁衍的行星

地球所处的光照条件一直比较稳定。

地球处于一种比较安全的宇宙环境中。

地球自身具备有生物生成所需的温度、大气、水等条件。

问题:地球上原始大洋是怎样形成的?

精选阅读

必修三文化生活第一、二单元复习提纲


俗话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作为高中教师就需要提前准备好适合自己的教案。教案可以让学生能够在课堂积极的参与互动,使高中教师有一个简单易懂的教学思路。优秀有创意的高中教案要怎样写呢?为满足您的需求,小编特地编辑了“必修三文化生活第一、二单元复习提纲”,欢迎大家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第一单元文化与社会

1.全面把握文化的作用

(1)文化由经济、政治决定,又反作用于政治、经济,与一定的政治、经济相适应的文化会促进其发展,反之,会阻碍其发展。

(2)文化是一种社会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个人、民族及国家的历史和社会的发展都会产生深刻的影响。

①对国家而言,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

②对民族而言,只有物质上和精神上都富有,才能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的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③对个人而言,先进的、健康的文化塑造人生。优秀文化能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培养健全人格,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2.文化与政治、经济的关系

文化与政治、经济的关系,包括相互影响和相互交融两个方面。

(1)相互影响: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影响的关系表现为“决定作用”和“反作用”两个方面。

决定作用: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文化是经济政治的反映,经济政治决定文化,文化又反作用于正政治、经济,给予政治、经济予以重大影响。(文化有其自身的传承性、相对独立性,文化的发展与经济的发展不一定亦步亦趋)

反作用(提示:不同的文化、不同性质的文化)

①不同的文化,对经济政治的影响不同,对社会发展的作用也不同,不同民族的文化,影响不同民族和国家的发展道路。

②不同性质的文化,对经济政治的影响不同。先进的、健康的文化会促进社会的发展,落后的、腐朽的文化则会阻碍社会的发展。

(2)相互交融:

A.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

①在经济发展中,科学技术对经济发展的贡献越来越重要。

②为推动经济建设,发展教育事业,培养各种高素质人才、提高劳动者素质越来越重要。

③文化产业、文化消费、文化生产力在现代经济的总体格局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

B.文化与政治相互交融。

①随着民主和法制建设的发展,参与政治生活,公民需要更高的文化素养。

②文化成为奉行霸权主义的国家侵略他国的武器,世界范围内反对文化霸权主义的斗争,成为当代国际政治斗争的重要内容。

3.联系当前国际竞争形势,运用文化生活有关知识,说明我国为什么要进行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不断提高我国文化竞争力?(必要性+重要性)

(1)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当今世界,各国综合国力竞争日益激烈,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文化是其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维护自身安全不可缺少的精神武器.所以要大力发展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2)目前的形势:当今世界,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的特点,日益显著.世界范围内反对文化霸权主义的斗争,成为当代国际政治斗争的重要内容.面对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处于弱势的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发展和文化发展上都面临严峻挑战,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要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把文化建设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战略任务,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

(3)文化的作用:文化作为一种社会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影响、相互交融。文化发展能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正确的方向保证,不竭的精神动力和强大的智力支持。先进文化也可以促进我国民主程度不断提高。

(4)文化塑造人生,优秀文化能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培养健全人格,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4.文化对人的影响

(1)来源: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于特定的文化环境和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启示:我们要创造良好的文化环境,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丰富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促进人们文明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

(2)表现: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从微观上看)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从宏观上看)注:文化与社会实践的关系①人们的文化素养是在社会实践中逐步培养出来的,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创造和发展文化。②文化反过来又影响人的实践活动。

(3)特点:

A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潜移默化的特点(从影响的过程看)。

(注意: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潜移默化的特点,但人接受文化的影响并不都是消极被动的.人具有主观能动性,人接受健康向上的文化影响,往往是自觉学习,主动接受文化熏陶的过程.这启示我们要提高辨别不同性质文化的能力,自觉接受健康向上的文化熏陶,增强抵制落后腐朽文化的能力.)

B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深远持久的特点。(从影响的效果看)

文化对人的影响,无论表现在交往方式、思维方式上,还是表现在生活方式上,都是深远持久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人们文化素养的核心和标志,一经形成,就具有确定的方向性,对人的的综合素质和终身发展产生深远持久的影响。因此要树立正确的“三观”。

(4)文化塑造人生。优秀文化能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培养健全人格,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5.热点链接一振兴文化产业

2009.7.22,国务院讨论通过了《文化产业振兴规划》,会议指出,文化产业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载体.在当前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新形势下,在重视发展公益性文化的同时,加快振兴文化产业,对于满足人民群众多样性、多层次、多方面精神文化需求,扩大内需特别是居民消费,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具有重要意义.

为什么:

(1)随着时代的发展,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影响、相互交融的程度不断加深。经济的文化含量日益提高,文化的经济功能越来越明显,文化已成为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

(2)当今世界,各国综合国力竞争日益激烈,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不仅在经济上面临着严峻挑战,在文化发展上也面临着严峻挑战,文化是综合国力竞争中维护国家利益和安全的重要精神武器.冷战结束后,国外敌对势力加紧对我国进行文化渗透,以实现西化、分化我国的政治图谋,维护我国的文化安全显得更加重要。

(3)意义:加快振兴文化产业,有利于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增强我国的国际竞争力。加快振兴文化产业,能够扩大居民消费,推动我国经济结构调整、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以及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加快振兴文化产业对于满足人民群众多样性、多层次、多方面精神文化需求具有重要意义。

怎么办

(1)文化创新要立足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着眼于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在内容和形式上不断创新,振兴文化产业要不断满足城乡居民消费结构新变化,创新文化产品和服务,扩大文化消费.

(2)发展文化产业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坚持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

热点链接二构建绿色,健康与和谐的网络环境关键词不良网站低俗信息的传播

净化网络环境全国”扫黄打非”办公室发布《关于打击手机网站传播淫秽色情信息专向行动的实施方案》

为什么要构建绿色,健康与和谐的网络环境(思路点拨)?

(1)文化是一种社会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先进的健康的文化能够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落后的腐朽的文化对人的成长其消极的阻碍作用.

(2)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于特定的文化环境和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潜移默化和深远持久的特点。因此政府有关部门必须净化网络环境,用先进的文化去占领网络阵地,引导社会主义网络文明的发展,有利于丰富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培养健全人格,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3)文化市场的自发性和传媒的商业性,引发了令人忧虑的现象.国家要对文化市场加强管理,正确引导.全国”扫黄打非”办公室发布《实施方案》就是加强对网络管理和引导的重要举措。

(4)腐朽文化腐蚀人们的精神世界、侵蚀民族精神、阻碍先进生产力的发展,危害社会主义事业,我们要大力发展先进文化,支持健康有益的文化,努力改造落后的文化、坚决抵制腐朽文化。

第二单元文化传承与创新

1.世界文化多样性的表现

①民族节日,是一个民族历史文化的长期积淀。庆祝民族节日,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也是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

②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不仅对于研究人类文明的演进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于展现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具有独特作用,是人类共同的文化财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决定以名录的方式确立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并给予保护.

世界文化是由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文化共同构成的.不同民族和不同国家的文化的内容和形式各具特色.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

2.为什么要尊重文化多样性?

(1)世界文化是由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文化共同构成的.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文化是民族的,即各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个性和特征,文化又是世界的,即各民族文化都是世界文化中不可缺少的色彩。

(2)在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中,不同民族的文化相互交融。世界文化具有多样性。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

(3)尊重文化多样性的意义:

①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内在要求。民族文化起着维系社会生活、维持社会稳定的重要作用,是本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精神根基。尊重文化多样性,要尊重自己本民族的文化,培育好、发展好本民族的文化。

②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实现世界文化繁荣的必然要求。各民族的文化成就,都以其鲜明的民族特色丰富了世界文化,共同推动了人类文明的发展与繁荣。

3.如何尊重(对待)文化多样性?

①态度:在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中,不同民族的文化相互交融。世界文化具有多样性。我们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相互借鉴,求同存异,尊重世界文化多样性,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的繁荣进步。

②尊重文化多样性的原则:承认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必须遵循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即在文化交流中,要尊重差异,理解个性,和睦相处,共同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只有这样,世界文化才能充满生机与活力。

4.文化传播的主要途径和手段

①途径:商业贸易、人口迁徙、教育,小到亲朋聚会、外出旅游,大到各种经济、文化活动。

②主要手段:大众传媒。

5.文化传播手段的发展

①传媒大体经历了口语、文字、印刷、电子和网络等发展阶段。

②大众传媒出现的标志:印刷媒体的推广

③大众传媒的形式:报刊、杂志、电视、广播、网络等

④大众传媒的特点和作用:依托现代信息技术的大众传媒能够最大程度的超越时空的局限,汇集来自世界各地的信息,日益显示出文化传递沟通共享的强大功能,成为文化传播的重要手段。

6.为什么要推动和促进中外文化的交流和传播?

①世界文化是由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文化共同构成的.文化是民族的,各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个性和特征,文化又是世界的,各民族文化都是世界文化中不可缺少的色彩。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

②加强中外文化的交流与合作,有利于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增进世界各国对我国文化的了解,提升我国文化的影响力,增强我国文化的软实力和综合国力,有利于推动世界文化的发展。

③加强中外文化的交流与合作,有利于学习和借鉴其他民族优秀文化成果,促进我国文化的发展与进步。

④加强中外文化的交流与合作,有利于促进中外经济政治交流与合作,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7.如何推动和促进中外文化的交流和传播?(推动和促进中外文化的交流和传播的措施)

①推动和促进中外文化的交流和传播,充分利用商业贸易、人口迁徙、教育和大众传媒等途径和方式进行交流。

②在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中,不同民族的文化相互交融。世界文化具有多样性。我们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在文化交流中,遵循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尊重差异,理解个性,和睦相处,共同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

③在中外文化的交流中,必须以世界优秀文化为营养,充分吸收外国文化的有益成果;

④在中外文化的交流中,我们既要更加热情地欢迎世界各国优秀文化在中国传播,吸收世界各国优秀文明成果,以我为主、为我所用,不断推动中华民族文化的创新与发展。又要更加主动地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做传播中华文化的使者,增强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

⑤在中外文化的交流中,要坚持正确的方向,克服“守旧主义”和“封闭主义”与“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两种错误倾向。

8.如何正确认识传统文化?

①含义:传统文化是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并保留在现实生活中的,具有相对稳定性的文化。

②传统文化的继承性的表现:传统习俗的继承,传统文艺的继承,传统建筑的继承,传统思想的继承。(把握各自地位和影响,参见学案33页提示点拨1)

③特点:

A传统文化具有继承性。`

B相对稳定性(传统文化在世代相传中保留着基本特征,同时,它的具体内涵又能因时而变)。

C鲜明的民族性,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

④辨证地认识传统文化的作用。传统文化如果能顺应社会生活的变迁,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就能对社会与人的发展起积极作用。反之,如果一成不变,传统文化也会起阻碍社会进步,妨碍人的发展的消极作用。

9.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的意义(选择)

①对民族与国家来说,只有正确发挥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克服其消极作用,才能兴旺发达。

②对个人来讲,只有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的影响,才能使自己全面发展,更好的创造新生活。

10.如何继承传统文化,发挥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如何正确对待传统文化?)

①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对于传统文化中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积极向上的内容,应该继承保持和发扬。对于传统文化中不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落后的,腐朽的东西必须“移风易俗”,自觉地加以改造或剔除。

②对待传统文化要在继承的过程中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处理好继承与发展的关系,批判地继承传统文化,不断推陈出新,革故鼎新,为传统文化的发展注入时代精神,实现文化的创新。在社会实践中作出正确的文化选择,成为自觉的文化传承者和享用者。

③对待传统文化,要坚持正确方向,克服“守旧主义”与“历史虚无主义”、“封闭主义”与“民族虚无主义”两种错误倾向。

11.继承和发展的关系及如何处理二者关系?

关系:传统文化具有继承性。文化的继承是发展的必要前提,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二者是同一问题两个方面。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即文化的传承。

处理二者关系:把握好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批判地继承传统文化,不断推陈出新,革故鼎新。

12.影响文化发展的因素有哪些?

(1)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决定着社会制度的变化,也决定着文化的发展方向。

(2)科学技术的进步,是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也是推动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

(3)思想运动往往催生社会变革,是社会变革的先导,大大促进文化自身的发展。

(4)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传承文化的能动性活动,具有选择、传递、创造文化的特定功能,在人的教化与培养中始终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随着教育方式的不断改革,教育在人类文化的传承中将产生越来越重要的影响

13.如何认识社会实践与文化创新的关系?

①文化发展的实质,就在于文化创新。文化创新是社会实践发展的必然要求。社会实践决定文化创新。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动力。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根本目的,也是检验文化创新根本标准。新课标第一网

②文化创新对社会实践具有巨大的反作用和深刻的意义。文化创新可以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文化引导、制约着社会实践的发展。

14.为什么要实现的文化创新?

①文化发展的实质,就在于文化创新。文化创新是社会实践发展的必然要求。

②文化创新的作用:创新是文化富有生机与活力的重要保证.A文化创新可以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为社会实践服务,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是文化创新的根本目的,也是检验文化创新根本标准。B文化创新能够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文化创新是一个民族永葆生命力和富有凝聚力的重要保证。

15.如何进行文化创新?

(1)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立足于社会实践,立足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努力创造中华文化的新辉煌。

(2)文化创新的基本途径:

①从继承与创新的关系看,文化创新要着眼于文化继承,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既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改造传统文化,又要“推陈出新、革故鼎新”创造新文化、发展先进文化。(继承传统,推陈出新)

②从创新与借鉴、交流融合的关系看,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文化多样性是文化创新的基础。要实现文化创新就要面向世界,博采众长。以世界优秀文化为营养,充分吸收外国文化的有益成果,学习和借鉴其他民族优秀文化成果,同时又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不断推动中华民族文化的创新与发展。(面向世界,博采众长)

(3)坚持正确方向,克服错误倾向。进行文化创新,要把握好当代文化与传统文化、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既要克服“守旧主义”、“封闭主义”,又要克服“民族虚无主义”、“历史虚无主义”两种错误倾向。保证文化创新沿正确方向、采用正确方法进行。

(4)从文化创造的主体看,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也是文化创造的主体。文化创造者要自觉地投身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去。在时代的高起点上推动文化内容形式、体制机制、传播手段创新,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是繁荣文化的必由之路。

16.在文化创新中如何处理传统文化和时代精神的关系?

一方面,我们不能离开传统文化,空谈文化创新。一个民族和国家,如果漠视对传统文化的批判性继承,就会失去文化创新的根基。

另一方面,体现时代精神是文化创新的重要追求。文化创新,表现在为传统文化注入时代精神的努力中。

17.在文化创新中如何处理本民族文化同外来文化的关系?

(1)世界文化具有多样性,文化多样性是文化创新的重要基础。尊重文化多样性,

要坚持各国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在文化交流中,应尊重差异,理解个性,和睦相处。平等交流,相互借鉴,才能共享世界文化创新的成果。

(2)在文化交流、借鉴与融合过程中,必须以世界优秀文化为营养,充分吸收外国文化的有益成果。

(3)在学习和借鉴其他民族优秀文化成果时,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不断推动中华民族文化的创新。

(4)坚决反对一味固守本民族的传统文化,拒绝接受新文化和任何外来文化的“守旧主义”和“封闭主义”,以及一味推崇外来文化,根本否定传统文化的“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同时,也应高度警惕文化霸权主义,维护我国文化安全。

18热点链接儒家文化在我国传统文化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1)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意义。

①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传统文化在世代相传中保留着基本特征,同时,它的具体内涵又能因时而变)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对社会与人的发展起积极的作用。

②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能促进中华民族的生存与发展。

③文化的继承是发展的必要前提,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二者是同一问题两个方面。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离不开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弘扬。(把儒学代入即可)

(2)如何继承与弘扬传统文化?

①传统文化既包含精华,又有其糟粕。对于传统文化,要辨证认识,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对于传统文化中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积极向上的内容,应该继承保持和发扬。对于传统文化中不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落后的,腐朽的东西必须“移风易俗”,自觉地加以改造或剔除。

②正确处理文化继承与发展、创新的关系,使之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保持民族性,体现时代性。

③把握好当代文化与传统文化的关系,反对“守旧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两种错误倾向。

请同学们认真复习,结合任课老师的要求,使用本讲义。祝同学们考出好成绩!

必修三历史期中考试复习提纲


高中历史必修三期中考试复习提纲(一)

班级:姓名:

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1.试从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三个方面分析“百家争鸣”出现的原因?

2.列举先秦时期孔子、孟子、荀子三位思想家的思想?

3.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意义?

4.董仲舒新儒学的内容有哪些?

5.汉代儒学是如何成为正统思想的?

6.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及各自主张是什么?

7.如何全面评价宋明理学?

8.明清之际,儒学发展有何表现?

9.概括中国古代儒学发展的历程?(可以用文字、图表等形式)

第二单元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

1.人文主义的含义是什么?

2.希腊智者学派和苏格拉底等人对人的价值是怎样阐述的?(主要思想)

3.列举文艺复兴时期的主要成就?

4.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内容有哪些?

5.文艺复兴、宗教改革的意义?

6.启蒙运动时期主要启蒙思想家及其主张?

7.启蒙运动对人文主义思想的发展有何体现?

8.西方人文精神起源、发展及其演变的过程?

高中历史必修三期中考试复习提纲(二)

班级:姓名:

第三单元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

1.列举古代中国的主要科技成就?

2.中国科技发明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

3.中国古代科技的特点及其长期领先世界的原因?中国的科技为什么到了近代又落后了?

4.列举中国古代不同时期的主要文学形式及作品?

5.列举中国书法、绘画的起源及其演变历程?

6.影响中国古代戏曲艺术产生、发展的因素有哪些?

第四单元近代以来世界的科学发展历程

1.经典力学是如何建立的?其主要内容有哪些?历史地位如何?

2.现代物理学的基础是什么?它们是怎样建立的?有何意义?

3.达尔文提出生物进化论的学科基础是什么?有何内容?它的提出有何影响?

4.蒸汽时代和电气时代是如何到来的?它们对社会发展有何影响?

5.以网络技术为例,理解现代信息技术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6.近代以来世界科学取得了哪些理论成果?

复习, 第一单元


作为杰出的教学工作者,能够保证教课的顺利开展,作为教师就要根据教学内容制定合适的教案。教案可以让讲的知识能够轻松被学生吸收,帮助教师提前熟悉所教学的内容。你知道如何去写好一份优秀的教案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收集整理,为您带来的《复习, 第一单元》,大家不妨来参考。希望您能喜欢!

复习教学设计第一单元
1.隋朝大运河

①了解隋朝大运河的目的和条件。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的经济有了显著发展,尤其是会稽郡(今浙江绍兴一带),成为江南最富庶的地区。隋朝的政治中心在北方,北方经济虽然发展较快,但两京和边防军所需的粮食相当多,需要江淮地区供应。陆路运输,速度慢,运量小,费用大,无法满足北方的需要。开通运河,利用水利运输,成为当时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从政治上看,隋政府为加强对东北和江南地区的控制,也需要开通一条南北向的大运河。隋炀帝个人,也抱有开运河乘龙舟游江南的目的。那时候,隋朝社会经济有了较大的发展,政府掌握了大量的粮食、布帛和财富。这就为开通运河提供了足够的物质条件。

②大运河的地位和作用:隋朝大运河是世界上伟大工程之一。大运河的长度在世界上首屈一指,而且河道的水深和宽度及通航能力也是最大的。它的完成,体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和创造力。和我国古老的长城一样,大运河千百年来饮誉世界。运河开通以后,“商旅往返,船乘不绝”。唐朝文学家皮日休说,运河“北通涿郡之渔商,南运江都之转输,其为利也博哉!”(《皮子文薮·汴河铭》)他还在《汴河怀古》一诗里赞颂这条大运河说:“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运河的开通,还促进·了运河两岸城市的发展,江都、余杭、涿郡等城市很快繁荣起来。另外,运河的开通,对维护国家统一和中央集权,也起了促进作用。

2.“贞观之治”

这也是唐太宗之所以成为我国古代杰出政治家的主要业绩。参见前面的导引部分。

3.“开元盛世”

要知道唐玄宗统治前期年号叫开元,政治比较安定,经济繁荣发展,唐朝进入全盛时期。中国封建社会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盛世景象。

4.农业生产工具的改进、丝织业和陶瓷业的发展、唐都长安的地位与繁荣

生产工具的改进从两方面掌握:典辕犁、筒车、丝织业和陶瓷业的发展,重点掌握唐三彩的制造,唐都长安不仅是唐朝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而且也是一座国际化的大都市。

5.回纥、吐蕃及其与唐的关系

“回纥”是团结、联合、协助的意思。公元788年,自请改汉字译音为“回鹘”,鹘是一种凶猛的鸟,“回鹘”含有“回旋轻捷如鹘”的意思。回纥长期过着游牧生活,《新唐书》、们日唐书》都说回纥‘‘居无恒所,随水草流移,善骑射”。《资治通鉴》说:“初,回纥风俗朴厚,君臣之等不甚异,故众志专一,劲健无敌。”以上材料说明回纥人风俗朴厚,安史之乱以前内部矛盾并不尖锐,崇尚勇敢,改名回鹘也可反映出来。

①唐与回纥的关系:政治上:回纥汗国存在96年共13名可汗,其中12名接受了唐朝册封,安史之乱时回纥两次出兵援助唐政府,自758年唐肃宗的幼女宁国公主出嫁回纥可汗开始,唐朝前后三次将公主(宁国公主、咸安公主、太和公主)嫁给回纥可汗。回纥吸取自匈奴以至突厥失败的教训,知道和好比战争有利,始终遵循不同于任何漠北强国的态度来与唐建关系,唐玄宗设边防节度使,也不把回纥列为敌人。唐与回纥为邻,北方边境平静无事,双方建立了一种历史上罕见的和好关系。

经济上:唐与回纥的经济往来十分密切,回纥经常用马匹交换唐的丝织品、茶叶和粮食,每年往往用几万匹马从唐朝换回丝织品几十万匹,并把其中的一部分转运中亚出售。

文化上:相互交流。长安、洛阳汉人喜穿回鹘服装,出现“回鹘衣装回鹘马”的景象,说明汉和回鹘两族在文化上是相互交流的。

②吐蕃的社会生活:

六七世纪之交,吐蕃人已经经营农业,有小麦、青稞麦、荞麦等农产品,但畜牧业仍是重要的生产部门。家畜有牦牛、马、羊、猪和独峰驼等,取牛羊乳酪为食,用毛织衣,住毡帐中。矿产有金、银、铜、铁、锡。人民爱用赭(土红)色涂面以避风寒。乐器有海螺和鼓。用五行(金、木、水、火、土)和十二属(鼠、牛、虎……)纪年,以麦熟时为一年的开始。他们非常勇敢,以战死为荣,几代都战死的人家被视为高门大族;战败脱逃的在他头上挂一狐尾,表示奇耻大辱。军法很严,战时前队皆死,后队方进。武器精良,平时人人佩剑,铠甲坚利,战士全身披甲,惟开两眼,劲弓利刃也不能伤。

当藏族还处在原始的民族部落时代,就和汉族有了联系。年轻的松赞干布决心跟唐朝建立友谊o634年第一批吐蕃使臣访问长安,唐朝使臣很快到吐蕃回访,成为汉藏两族友好关系的良好开端。松赞干布遣使献贵重礼物向唐王室求婚,唐太宗未允o640年,又命大相(宰相)禄东赞为使官,以黄金5000两及珍宝数百件作聘礼,请许婚。唐太宗允将宗室女文成公主出嫁到吐蕃。

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对汉藏两族的友谊和吐蕃社会的进步作出了重要贡献,直到今天藏族民间仍流传着许多有关公主的美好传说;拉萨市的布达拉宫和大昭寺内还供奉着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的塑像;布达拉宫还保存着他俩结婚的洞房遗迹;大昭寺前的唐柳,传说是公主亲手所栽。藏族的史书用大量篇幅来记载公主的事迹。这一切都说明早在七世纪时,汉藏人民就建立起亲如一家的亲戚关系。

710年,唐中宗以亲王女金城公主嫁给吐蕃赞普尺带珠丹,并赐锦帛数万匹,大批杂伎工匠及龟兹乐队。工匠将生产技术传到吐蕃,至今拉萨还保存着许多唐代乐器。《毛诗》、《礼记》、《左传》、《文选》等书籍也在这时传人吐蕃。汉族文化进一步传播,唐蕃关系更加密切。730年尺带珠丹给唐玄宗上书说:“外甥是先皇帝舅宿亲,又蒙降金城公主,遂和同为一家。天下百姓,普皆安乐”。(引日唐书·吐蕃传》).

唐和吐蕃的关系,长时期内是友好相处,虽然统治者之间也发生过战争,但这些战争一般为时不长,而且遭到人民的反对。如唐玄宗时,金城公主刚死,玄宗就派大将哥舒翰攻打吐蕃o‘后来,诗人杜甫写诗指责说:“赞普多教使人秦,数通好合止烟尘。朝廷忽用哥舒将,杀伐虑悲公主亲’’(《喜闻盗贼总退口号》五首之二)o安史之乱期间,吐蕃乘机占有陇西许多地方,一度攻占长安。后来与唐时战时和,基本上保持亲戚关系。

6.唐和新罗的友好关系、唐和日本的友好往来、玄奘西游

唐和新罗的友好关系,玄奘西游参见前面导引部分。

日本古称倭国,唐代始改称日本。日本自汉朝开始和我国发生正式交往。《后汉书》记载,东汉光武帝时,日本派使者来中国,光武帝赠以印绶。这枚金印上刻有“汉委奴国王”字样,于近代在日本九州发掘出来,证实了史书的记载。唐朝时候日本发生“大化改新”开始向封建社会过渡。唐朝封建经济的高度发展与日本的社会变革结合起来,出现了中日经济文化交流的高潮。通过中日两国的不断交往,日本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生产技术以至生活习尚等方面都受到中国的深刻影响。其中影响最大的是646年日本的“大化改新”。这次改革,在中国长期留学的高向玄理和僧曼起了很大作用。他们仿照隋唐的官制,改革了从中央到地方的官制;参照隋唐律令,制定了《大宝律令扎

8世纪后期,日本迁都平安京(今京都),都城的建设规模完全模仿长安,甚至街道的宽度与排列方法也几乎一样,也有“朱雀街”、“东市”、“西市’’等名称。

8世纪以前日本使用汉字作为表达记述的工具,留学生吉备真备和学问僧空海和尚在日本人民利用中国汉字的标音表意基础上,创造了日文假名字母——片假名和平假名,大大推动了日本文化的发展。同时日文的词汇和文法也受到汉语的影响。

日本人的生活习尚、节日风俗也都受到唐朝的影响。

7.安史之乱和唐末农民战争

安史之乱的影响可从两个方面分析、掌握。

①安史之乱造成的破坏:安史之乱对人民是一场浩劫,给社会经济造成严重破坏。洛阳四面数百里州县,“皆为丘墟”(《治通鉴》卷222),“汝、郑等州,比屋荡尽,人悉以纸为衣,或有衣经者”(引日唐书·回纥传》)。“宫室焚烧,十不存一百曹荒废,曾无尺椽。中间畿内,不满千户,井邑榛荆,豺狼所号。既乏军储,又鲜人力。东至郑、汴,达于徐方,北自覃、怀,经于相土,人烟断绝,千里萧条”,几乎整个黄河流域,一片荒凉。“寂寞天宝后,园庐但蒿藜,[我里百余家,世乱各东西”(杜甫《无家别》)这诗句描画了由于战乱广大人民无家可归的悲惨状况。

②安史之乱后的藩镇割据:安史乱起后唐王朝分崩离析,无力镇压叛乱,只得采取姑息政策,对安史部下的重要降将仍旧让他们做节度使,留驻原来的地方。于是,李怀仙做卢龙节度使,据河北北部一带;田承嗣做魏博节度使,据河北南部和河南北部一带;李宝臣做承德节度使,据河北西部一带,这就是所谓“河北三镇”o三镇逐渐“文武将吏,擅自署置,贡赋不入于朝廷”,把地方军事、政治、经济大权集于一身,“虽称藩臣,实非王臣也”(们日唐书·李怀仙传》),以后其他地区如淄青(山东)·李正已等,都不听朝廷诏命,与唐王朝分庭抗礼。安史之乱以后,河北、河南、山东、江淮、关中等地都设有节度使,“大者连州十数,小者犹兼三四”。节度使“自署文武将吏,不供贡赋”,所有“法令、官爵、甲兵、租赋、刑杀,皆自专之”,—不接受唐政府命令。他们父子相承,兄终弟及,或军将自行拥立,事后胁迫中央承认,名义上是唐的藩镇,实际上是独立的小王国。藩镇割据局面,阻碍了全国各地经济、文化的交流,削弱了中央政权的兵力和财力,使唐朝由强盛转向衰落。

唐末农民战争的重点是它瓦解了唐朝的反动统治。

8.雕版印刷术和火药的发明,李春、孙思邈的成就

雕版印刷术发明的年代还不能确知,学术界认为在隋唐时期。

中唐时期的《真元妙道要略》一书里,记载了:“有以硫磺、雄黄合硝石并蜜烧之,焰起,烧手面及烬屋舍者”,“硝石……生者不可合三黄·(即硫磺、雄黄和雌黄)等烧,立见祸事。”可见其时人们已熟知火药的燃烧和爆炸性能。《真元妙道要略》记录了制成火药的方法。

据宋路振《九国志》记载,当唐哀宗天祜初,郑蹯进攻豫章时,“发机飞火”,把豫章的城门龙沙门烧了,他率壮士冒火登城,浑身都被烧伤。五代末、北宋初的许洞解说,“飞火H·是指火炮、火箭两种东西。在豫章的那次战争说明了唐朝末年,火药开始用于军事。

李春,隋朝建筑工匠,赵州桥的设计者。赵州桥的建筑结构科学,坚固耐用,防洪省料,造型美观,在中国甚至世界桥梁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但是它的设计者却并没有受到重视,直到赵州桥建成100多年后,唐朝开元十三年(725年)中书令张嘉贞在《安济桥铭》中,才简略地提到:“赵州汶河石桥,隋匠李春之迹也。制造奇特,人不知其所以为。”这样才使人们得以知道安济桥是普通工匠李春设计建造的。除此之外,历史上没有留下任何记载,无法查考其生平。李春对我国桥梁工程的巨大贡献将永载祖国史册。

赵州桥原名安济桥,俗称大石桥,建于隋炀帝大业年间(605~616年),至今已有1300年的历史,是今天世界上最古老的石拱桥。石拱桥是用石块拼砌成弯曲的拱作为桥身,上面修成平坦的桥面,以行车走人。在世界桥梁史上,石拱桥出现是比较早的。我国石拱桥更为悠久。大概在战国时已经有了石拱桥的建筑。而赵州桥的特点是“敝肩式”,即在大拱的两肩上再辟小拱,是石拱桥结构中最先进的一种。这在欧洲是14世纪才出现,就是法国的赛雷桥,比赵州桥晚700多年,并且早已毁坏。

赵州桥全长52.82米,宽9.6米,桥上有3股道,中间走车马,两侧行人。赵州桥的净跨度长达37。37米,是当时中外跨度最大的石拱桥。桥的跨度虽大,但拱高只有7,23米。因此桥面坡度平缓,有利于交通和运输。

孙思邈的成就参见前面导引部分。

9.诗歌的黄金时代

尤以李白、杜甫、白居易为重点中的重点。学习时参见前面导引部分。

本单元难点

1、三省六部制和改革选官制度(科举制的创设)

a,三省六部制:581年,隋文帝即位不久,采纳大臣崔仲方的建议,“依汉魏之旧”建立中央机构。皇帝是全国军事、政治、经济的最高主宰,拥有绝对权力。辅佐皇帝处理全国军政要务的主要是三省。其中,尚书省管的事最多,为此下设六部,分管各项政事。三省六部的关系和职权,课本的注释里已说得很明确。三省的长官:尚书令和左、右仆射(必仆射是尚书令的副手),纳言(门下省的最高长官),内史(内史省的最高长官)都是宰相职务。六部的最高长官称尚书。隋朝的三省六部制,形式上是继承汉魏旧制,实际是总结了秦汉以来的统治经验,发展和加强了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制度。可以防止外戚大臣专权篡位和地方势力分裂割据。三省六部的官员晶位不高,职权有较明确的分工,有利于皇帝集权和任免官吏。

b.改革选官制度和科举制的形成:隋朝以前,用九品中正制选官,但到西魏、北周时期,选用官吏已经不大注重门第。随着统一的封建中央集权国家的重建,最高统治者要求从地主阶级中广泛地吸收有才干的人参加政权,以巩固统治。按门第高低选用官吏的九品中正制,不能适应这种需要。隋文帝即位以后,废除九晶中正制,改革选官制度,按德才标准选拔官吏,由地方送士人(包括州、县学的生员)到中央,参加秀才、明经等科的考试,考试合格的,录用为官。秀才考政论文章,后来还加了杂文。杂文的题目比较难,如《司马相如上林赋》、《贾谊过秦论》等。那时秀才录取标准很高,及第的人极少。明经是考经书的记忆和经义(对经文大意的解释),及第的人数较多。隋炀帝时,增加了进士科,那时的进士科以考政论文章为主。炀帝时还增加了科举录取人数。至607年,考试科目已经有了十科。

2.对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三个历史人物的评价

评价历史人物要从政绩人手,全面、客观地评价其历史功过。

3.正确认识隋唐时期民族关系

通过学习,认识到友好互助是各族关系的主流,各族统治者之间的战争则是一时的历史现象。

4.安史之乱的过程,藩镇割据的概念

参见前面导引部分。


高中历史必修三期中复习提纲


高中历史必修三期中复习提纲
班级:姓名:
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1.试从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三个方面分析“百家争鸣”出现的原因?

2.列举先秦时期孔子、孟子、荀子三位思想家的思想?

3.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意义?

4.董仲舒新儒学的内容有哪些?

5.汉代儒学是如何成为正统思想的?

6.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及各自主张是什么?

7.如何全面评价宋明理学?

8.明清之际,儒学发展有何表现?

9.概括中国古代儒学发展的历程?(可以用文字、图表等形式)

第二单元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
1.人文主义的含义是什么?

2.希腊智者学派和苏格拉底等人对人的价值是怎样阐述的?(主要思想)

3.列举文艺复兴时期的主要成就?

4.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内容有哪些?

5.文艺复兴、宗教改革的意义?

6.启蒙运动时期主要启蒙思想家及其主张?

7.启蒙运动对人文主义思想的发展有何体现?

8.西方人文精神起源、发展及其演变的过程?

第三单元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
1.列举古代中国的主要科技成就?

2.中国科技发明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

3.中国古代科技的特点及其长期领先世界的原因?中国的科技为什么到了近代又落后了?

4.列举中国古代不同时期的主要文学形式及作品?

5.列举中国书法、绘画的起源及其演变历程?

6.影响中国古代戏曲艺术产生、发展的因素有哪些?

第四单元近代以来世界的科学发展历程
1.经典力学是如何建立的?其主要内容有哪些?历史地位如何?

2.现代物理学的基础是什么?它们是怎样建立的?有何意义?

3.达尔文提出生物进化论的学科基础是什么?有何内容?它的提出有何影响?

4.蒸汽时代和电气时代是如何到来的?它们对社会发展有何影响?

5.以网络技术为例,理解现代信息技术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6.近代以来世界科学取得了哪些理论成果?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116397.html

更多

最新更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