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蜀道难》必修三

教学目标:
1.基础知识目标:章法、气象、基调;
2.思想教育目标:了解李白的放达;
3.能力培养目标:结合诗歌内容进行的诵读要求。
教学重点:散文化诗句欣赏。
教学难点:诗歌内容的鉴赏。
教学类型:鉴赏课。
电教或实物展示手段:推荐《全唐诗》光碟和《大唐诗录》光碟,并请学生介绍自己有否类似电子产品。
教学过程与步骤:
学生读诗(至少3遍)
鉴赏要点
清代诗评家沈德潜曾这样评论这首诗:“笔阵纵横,如虬飞蠖动,起雷霆于指顾之间。”(《唐诗别裁》)这段话既形象而又概括,涵盖的内容很多,但主要是指章法灵活、气象宏伟而言。兹分述如下:
先说章法。
诗人创造性地继承了古代民歌中常见的复沓形式(又称反复),主旨句凡三见:开头、中间、结尾各出现一次。这并非简单的重复,因为它每出现一次都给读者带来新的启示,由此自然形成了以主旨句贯穿始终、内容层层深入的格局,使人产生一叹之不足而至于再,再叹之不足而至于三的感受。这样的章法可称灵活巧妙,也就是沈德潜说的“笔阵纵横,如虬飞蠖动”。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主旨句的每一次出现,或前或后总有一个提示内容的“副句”伴随着它,跟回旋曲的主部之后还有一个副部颇有几分相似。具体地说,诗的开头是副句在前,主旨句在后。副句“噫吁嘻!危乎高哉”写诗人仰望蜀道时发出的感叹,突出地表现了蜀道的高不可测,正是为下文写太白鸟道、天梯石栈、高标回日、扪井历参等张本。诗的中间则是主旨句在前,副句在后。副句“使人听此凋朱颜”颇有“谈虎色变”之叹,意在说明蜀道是“畏途”,不可轻易前往;此句有钩连前、后两层内容的作用,前一层说蜀道凄凉万状,后一层说蜀道极其险恶——这些都是旅游者心理上难以承受的。结尾也是主旨句在前,副句在后。副句“侧身西望长咨嗟”既形象地概括了上文说的剑阁形势之险和蜀中战祸之烈,又跟开篇“噫吁嘻!危乎高哉”一句相照应,更显得意味深长,以此结束全诗,可以使读者兴无穷之叹,将“蜀道之难”的全部内容概括无余。
主旨句的重复出现及其副句的变化,不仅在诗的结构上有着重要的作用,对全诗的基调的形成影响也很大,但这一点要放到后面去讲。
再说气象。
读这首诗,如从画廊经过一般,一幅幅动人的画面接连不断地出现在你的眼前,它们那阔大的意境,那逼人的气势,使你怵目惊心,叹为观止。
“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在诗人的想象中,他仿佛将秦蜀之间重山叠岭千里不绝的图景一望无余。如此雄奇的地貌,真是罕有其匹啊!
“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16个字就将民间传说中关于五丁开山的故事栩栩如生地再现了出来,使我们仿佛听到了五丁拽蛇时的大声呼喊以及随后一声使山河改观的巨响,也仿佛看到无数勇敢的人在高山上开辟道路、架设栈道的情形,不禁要赞叹神力和人工的伟大!
“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这是诗人想象自己在蜀道中的所见:当仰望眼前的最高峰时,他看见六条龙拉着的太阳车被挡住,不得不绕道而行;再俯视下面,只见波涛汹涌的急流为大山所阻而激起无数的漩涡——这幅画又是多么神奇而美妙!
“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这是诗人设想自己沿着盘山道攀登青泥岭的情形。
“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这是写登上顶峰以后的情形。——这很像一组摇镜头,而有趣的是后一幅:诗人从星星中间穿过,有时还好奇地触摸它们,看看是个什么样子。这是何等奇特的想象!
“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这是诗人设想游者在途中所见到的景物。画面是凄清的:鸟鸣,使山林显得更加幽静,像原始森林一样荒寂无人。跟此前的画面相比,色调是变了,也表现了蜀道景物的多样,但气氛是逼人的,使人感到孤寂得可怕。
“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飞湍瀑流争喧虺,砍崖转石万壑雷。”这是一幅极其惊险的画面,与上文着重写蜀道之高不同。连峰绝壁,砍崖转石,都会危及游人的生命,使人望而生畏,闻而心惊,故下文云“其险也如此”。
如此多的画面此隐彼现,其境界之阔大,自不待言;且无论写山之高,水之急,河山之改观,林木之荒寂,连峰绝壁之险,皆有逼人之势,其气象之宏伟,确非他人之可及。再从总体来看,其变化之速,愈变愈奇,又往往出人意料,使人目不暇接,故沈德潜云“起雷霆于指顾之间”,岂虚语哉!
最后说说这首诗的基调。
这首诗以主旨句“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贯穿始终,已经显示了它的咏叹基调。统观全诗,诗人之叹有三:一叹蜀道之高,二叹蜀道之险,三叹蜀中战祸之烈。这三叹其实也蕴含在诗人的具体描写和抒情直白中。例如“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这是叹蜀道之高,因为黄鹤之飞至高,猿猱动作最灵,二者皆不得过,人又何能翻越?再如“其险也如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这是叹蜀道之险,用劝游者的口吻写出,意味尤为深长。又如“朝避猛虎,夕避长蛇,磨牙吮血,杀人如麻”,这是叹蜀中战祸之烈,诗人用具体描写方式,再现了“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孟子·离娄上》)的图景,有不忍目睹之意。
一鉴于这首诗较长,且内容有一定难度,在教学之始不宜要求学生背诵,所以先设计此题,而将背诵练习置于最后,体例与本单元其余话课异。目的是使学生初步适应这首诗节奏的变化,读出一点韵味来,不要把某些句子读成散文,这对领会诗人炽烈奔放的感情和飘逸的风格极为必要。
这是一首杂言体诗,但跟其他诗人的这类体裁作品和李白的另一些这类体裁作品(如《将进酒》《梁甫吟》《庐山摇寄卢待御虚舟》等)相比,都有显著的不同。这不同就在于;其中的某些句子(如练习中所列举的)如果孤立地看,确属散文句。但我们不这样称它们,因为它们毕竟是诗的整体中的一部分,只能说它们是散文化的诗句,或句法与散文近似。这当然不能随意而为,没有李白那样的气概,那样的英才,是驾驭不了的。
附:自购练习答案要点:一、这些诗句都仿佛是诗人在炽烈感情的驱动下,不能自已,脱口而出,生动地表现了诗人奔放豪迈的风格。
二、这道题是为鉴赏诗的内容设计的。重点是前一问,后一问是对前一问的补充,意思是可以从形式入手,因此在实际操作中应当先问后一问,然后分析“蜀道之难”一句的含义。
此题有一定的难度,不宜过早提出。答题所不可或缺的条件是:(1)课文基本成诵;(2)理清课文的结构层次;(3)了解诗的大意。
李白善于从民歌中吸取养料。这首诗中“一咏三叹”的写法,明显地是对《诗经》中复沓形式的继承,同时又有很大的发展。如果时间允许,无妨让学生复习一下已学过的《诗经》作品如《君子于役》《无衣》等,再做一番比较——这就从内容的鉴赏延伸到形式的鉴赏上来了。
答案要点;详见“课文鉴赏说明”。
三、这道题共含四小题:前三小题用于鉴赏诗的艺术特色,是按照课文段落顺序命题的,可以讨论一题,背诵一段,把鉴赏和记诵结合在一起;命题的原则是就诗论诗,不用文学史上的综合方式;讨论过后,教师可参考“鉴赏要点”中关于“气象”的分析做一个小结,将鉴赏提到稍高的水平上。第4小题用于鉴赏诗的寓意,因为涉及历史背景和历来的不同看法(见“整体感知”),难度大些,在水平较低的教学班可以不予讨论。
l,此题涉及诗人的夸张叙述和运用民间传说的写法。重点是第二间。
答案要点:
第一问:分三层:第一层叙述蜀国长期闭塞的状况、已寓高山阻隔之意,“四万八千岁”为夸张叙述;第二层描述秦蜀之间重山叠岭的地貌,“有鸟道”寓无人行之意。第三层叙述蜀道来由。
第二问:表现人和自然间的斗争以及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强烈愿望,赞扬了神力和开路者的勇力。
2.此题涉及点面结合的写法和夸张的运用,也表现了诗人想象的丰富和奇特。
答案要点:①“上有”四句写的是“面”即蜀道的整体形象;“青泥”四句写的是“点”,即青泥岭的情况,这是点面结合。②“六龙回日”“们参历井”是诗人的想象。详见“课文鉴赏说明”。
3.此题涉及细节的运用和夸张写法。
答案要点:“但见”四句渲染了凄清的气氛;“连峰”四句渲染了惊险的气氛。详见“课文鉴赏说明”。
4.剑阁为蜀之门户,写剑阁,正如胡震亨所说,是为了“著其戒”。此题涉及诗的寓意,应当联系全篇内容和时代背景进行分析,使学生对这一段内容获得正确的认识。在思想比较活跃的教学班上,也可稍带说说某些错误的解释,让学生经过反复思考作出自己的结论。
答案:见“课文鉴赏说明”。
四背诵这首诗既要口熟,又要懂得它的章法;如果时间允许,最好在此基础上指导学生作表情诵读,使记诵达到完美的程度。“课文鉴赏说明”中的“诵读提示”和有关基调的解释可供参考。
这篇课文拟用3课时教读。教学进程设想如下;
第1课时:本诗写作年代简介。教师范读全诗。学生诵读前两段:先试读两三遍,再划分层次并归纳大意,然后练习背诵。
第2课时:学生练习背诵第三段,方式如前。鉴赏诗的章法并归纳主旨。师生共同探讨诗的基调。学生试背全诗。
第3课时:鉴赏诗的艺术特色。略说诗的寓意。指导学生有表情地诵读全诗。
几条供课上参考的资料:
一、对经典艺术作品的解释往往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这是正常现象。对于有争论的问题,我们应当本着有利于学生鉴赏的原则要善地加以解决。例如:①这首诗的写作年代,根据王定保的材料可以确定为不会晚于天宝三载(744)诗人离开长安以前。这自然是一个笼统的说法,因此我们再据诗的内容说它作于诗人身居长安之时,这样讲起来就比较方便。当然,也有可能比这更早,但目前尚无资料可以证明,不宜作这样的假设。这个问题在“有关资料”中有进一步的说明,但只提供教师参考,不要讲给学生听。②诗中的“君”可能是诗人的一位朋友,也可能是一种虚拟方式,即实无其人而是泛指所有“西游”之人,二说并通。为便于学生接受,可以采用前一种说法;如采用后一种说法,则应作一番解释,说说这样写的好处。③诗的寓意只宜采取胡震亭的说法,言“险”即所以申“戒”,“险”“戒”二字高度概括了诗中要旨,这样来理解,对鉴赏也十分有利。
二、结构的分析在教学的全过程中占有重要的位置。掌握了结构,则诗的主旨、章法等都极易明白,对记诵全诗也很有帮助。分析结构可分两步走:第一步,在试读两三遍之后归纳各层大意;第二步,探究各层之间的内在联系。分析结构应当是点拨式的,点到为止,切忌讲得过多,要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自行领悟。最好能设计一个简明的图表,边讲边画。下面的示意图可供参考:
开篇:主旨句一见
一叹高蜀道来历
难行蜀道高峻
二叹险景物凄清——以“何时还”起
可畏山水险恶主旨句二见
照应
三叹战祸之烈剑阁险要
申戒杀人惨景——以“早还家”结
结尾:主旨句三见
三、课文后的练习可以灵活处理。例如第一大题,可以在学生试读前后作简要提示,而后在指导学生作表情诵读时作比较详细的分析。
四、解释难句当力求简明。涉及古代文化常识、地理常识的,也要讲一点,但不要把“补充注释”里说的那些照搬给学生。讲,要有利于鉴赏。
作业:1.诵读本诗2.翻译本诗

相关推荐

蜀道难


蜀道难

【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整体感知诗的寓意;结合诗歌内容讲解诵读要求。2、把握李白诗歌大胆的想象和夸张以及奔放的风格。【教学重点】体会诗人大胆的想象和夸张以及奔放的风格。【教学难点】体会诗歌的意境美。【教学时间】二课时第二课时月日总课时【主要内容】鉴赏诗歌的内容和艺术手法。一、读诗导入。(5′)

通过诵读导入新课。二、鉴赏要点。(15′)

(一)先说章法。

诗人创造性地继承了古代民歌中常见的复沓形式(又称反复),主旨句凡三见:开头、中间、结尾各出现一次。这并非简单的重复,因为它每出现一次都给读者带来新的启示,由此自然形成了以主旨句贯穿始终、内容层层深入的格局,使人产生一叹之不足而至于再,再叹之不足而至于三的感受。(二)再说意境。

读这首诗,如从画廊经过一般,一幅幅动人的画面接连不断地出现在你的眼前,它们那阔大的意境,那逼人的气势,使你怵目惊心,叹为观止。“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在诗人的想像中,他仿佛将秦蜀之间重山叠岭千里不绝的图景一望无余。如此雄奇的地貌,真是罕有其匹啊!“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16个字就将民间传说中关于五丁开山的故事栩栩如生地再现了出来,使我们仿佛听到了五丁拽蛇时的大声呼喊以及随后一声使山河改观的巨响,也仿佛看到无数勇敢的人在高山上开辟道路、架设栈道的情形,不禁要赞叹神力和人工的伟大!“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这是诗人想像自己在蜀道中的所见:当仰望眼前的最高峰时,他看见六条龙拉着的太阳车被挡住,不得不绕道而行;再俯视下面,只见波涛汹涌的急流为大山所阻而激起无数的漩涡------这幅画又是多么神奇而美妙!“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这是诗人设想自己沿着盘山道攀登青泥岭的情形。“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这是写登上顶峰以后的情形。这很像一组摇镜头,而有趣的是后一幅:诗人从星星中间穿过,有时还好奇地触摸它们,看看是个什么样子。这是何等奇特的想像!“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这是诗人设想游者在途中所见到的景物。画面是凄清的:鸟鸣,使山林显得更加幽静,像原始森林一样荒寂无人。跟此前的画面相比,色调是变了,也表现了蜀道景物的多样,但气氛是逼人的,使人感到孤寂得可怕。“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飞湍瀑流争喧虺,砯崖转石万壑雷。”这是一幅极其惊险的画面,与上文着重写蜀道之高不同。连峰绝壁,砯崖转石,都会危及游人的生命,使人望而生畏,闻而心惊,故下文云“其险也如此”。如此多的画面此隐彼现,其境界之阔大,自不待言;且无论写山之高,水之急,河山之改观,林木之荒寂,连峰绝壁之险,皆有逼人之势,其气象之宏伟,确非他人之可及。再从总体来看,其变化之速,愈变愈奇,又往往出人意料,使人目不暇接。最后说说这首诗的基调。

这首诗以主旨句“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贯穿始终,已经显示了它的咏叹基调。统观全诗,诗人之叹有三:一叹蜀道之高,二叹蜀道之险,三叹蜀中战祸之烈。这三叹其实也蕴含在诗人的具体描写和抒情直白中。例如“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这是叹蜀道之高,因为黄鹤之飞至高,猿猱动作最灵,二者皆不得过,人又何能翻越?再如“其险也如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这是叹蜀道之险,用劝游者的口吻写出,意味尤为深长。又如“朝避猛虎,夕避长蛇,磨牙吮血,杀人如麻”,这是叹蜀中战祸之烈,诗人用具体描写方式,再现了“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孟子·离娄上》)的图景,有不忍目睹之意。三、亮点综述(15′)

1、诗人是怎样来表现蜀道的雄奇险峻的?【板书】

神话传说:五丁开山、六龙回日--写出历史上蜀道不可逾越之险阻。虚写映衬:黄鹤不得飞渡、猿猱愁于攀缘--映衬人行走难上加难。摹写神情、动作:手扪星辰、呼吸紧张、抚胸长叹、步履艰难、神情惶悚--困危之状如在眼前。借景抒情:古木荒凉、鸟声悲凄(悲鸟号古木,子规啼夜月)--使人闻声失色,渲染了旅愁和蜀道上空寂苍凉的环境氛围,有力地烘托了蜀道之难。运用夸张:“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极言山峰之高,绝壁之险,渲染了惊险的气氛。李白正是以变幻莫测的笔法,淋漓尽致地刻画了蜀道之难,艺术地展现了古老蜀道逶迤、峥嵘、高峻、崎岖的面貌,描绘出了一幅色彩绚丽的山水画卷。2、“连峰去天不盈尺……砯崖转石万壑雷”这几句描写好在哪里?

诗人先托出山势的高险,然后由静而动,写出水石激荡,山谷轰鸣的惊险场景,好像一串电影镜头:开始是山峦起伏,连峰接天的远景图画;接着平缓地推出枯松倒挂绝壁的特写;而后,跟踪而来的是一组快镜头:飞湍、瀑流、悬崖、转石,配合着万壑雷鸣的音响,飞快地从眼前闪过,惊险万状,目不暇接,从而造成一种势若排山倒海的强烈艺术效果,使蜀道之难的描写,简直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如果说上面山势的高危已使人望而生畏,那么此处山川的险要更令人惊心动魄了。3、“蜀道难‘这样一个难以表述的事物,李白为什么描绘得如此动人?

李白之所以描绘得如此动人,还在于他融贯其间的浪漫主义激情。诗人寄情山水,放浪形骸,他对自然景物不是冷漠地观赏,而是热情地赞叹,借以抒发自己的理想、感受。那飞流惊湍,奇峰险壑,赋予了诗人的情感气质,因而才呈现出飞动的灵魂和瑰伟的姿态。诗人善于把想像、夸张和神话传说融为一体写景抒情。言山之高峻,则曰:“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状道之险阻,则曰:“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诗人从蚕丛开国说到五丁开山,由六龙回日写到子规夜啼,天马行空般地驰骋想像,创造出博大浩渺的艺术境界,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让我们透过奇丽峭拔的山川景物,仿佛看到诗人那“落笔摇五岳,笑傲凌沧州”的高大形象。唐以前的《蜀道难》作品简短单薄,李白对这一乐府古题有所创新和发展,他运用了三言、四言、五言、七言,直到十一言等参差错落,长短不齐的句式,形成极为奔放的语言风格;韵脚也不断变化,适合表现自由不羁的气魄,描写蜀中险要环境,一连三换韵脚,极尽变化之能事。这对他表现丰富奇特的想像和笑傲现实的浪漫主义精神也起到了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作用。4、全诗最后一段写剑阁,对天宝初年的唐朝社会有什么现实意义?

探究学习:在风云变幻,险象丛生的惊险氛围中,最后写到了蜀中要塞剑阁。在大剑山和小剑山之间有一条30里长的栈道,群峰如剑,连山耸立,削壁中断如门,形成天然要塞。因其地势险要,易守难攻,历史上在此割据称王者不乏其人。诗人从剑阁的险要引出对政治形势的描写。他化用西晋张载《剑阁铭》中“形胜之地,匪亲勿居”的语句,目的在于劝人引以为鉴戒,警惕战乱的发生,并联系当时的社会背景,揭露了蜀中豺狼的“磨牙吮血,杀人如麻”,这既是描写蜀道猛兽,又是影射政治黑暗的双关语句,表达了对国事的忧虑与关切,为诗篇增加了现实的内涵、深厚的意蕴。四、完成练习(5′)

附:练习答案要点:一、这些诗句都仿佛是诗人在炽烈感情的驱动下,不能自已,脱口而出,生动地表现了诗人奔放豪迈的风格。二、李白善于从民歌中吸取养料。这首诗中“一咏三叹”的写法,明显地是对《诗经》中复沓形式的继承,同时又有很大的发展。三、l、分三层:第一层叙述蜀国长期闭塞的状况、已寓高山阻隔之意,“四万八千岁”为夸张叙述;第二层描述秦蜀之间重山叠岭的地貌,有鸟道寓无人行之意。第三层叙述蜀道来由。第二问:表现人和自然间的斗争以及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强烈愿望,赞扬了神力和开路者的勇力。2、此题涉及点面结合的写法和夸张的运用,也表现了诗人想象的丰富和奇特。①“上有”四句写的是“面”即蜀道的整体形象;“青泥”四句写的是“点”,即青泥岭的情况,这是点面结合。②“六龙回日”“扪参历井”是诗人的想像。3、此题涉及细节的运用和夸张写法。“但见”四句渲染了凄清的气氛;“连峰”四句渲染了惊险的气氛。4、剑阁为蜀之门户,写剑阁,正如胡震亨所说,是为了“著其戒”。此题涉及诗的寓意,应当联系全篇内容和时代背景进行分析,使学生对这一段内容获得正确的认识。在思想比较活跃的教学班上,也可稍带说说某些错误的解释,让学生经过反复思考作出自己的结论。附:板书

开篇:主旨句一见----------------一叹高蜀道来历难行蜀道高峻二叹险景物凄清——以“何时还”起可畏山水险恶主旨句二见照应三叹战祸之烈剑阁险要申戒杀人惨景——以“早还家”结结尾:主旨句三见----------------

《蜀道难》


作为杰出的教学工作者,能够保证教课的顺利开展,作为高中教师就要在上课前做好适合自己的教案。教案可以让学生更容易听懂所讲的内容,帮助高中教师缓解教学的压力,提高教学质量。所以你在写高中教案时要注意些什么呢?小编经过搜集和处理,为您提供《蜀道难》,大家不妨来参考。希望您能喜欢!

《蜀道难》
教学目的:
1.领会诗歌中语句的含义;背诵诗歌。
2.理清课文思路,理解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3.体会想象夸张的艺术特色。
4.感受诗歌的意境美和声韵美。
教学重点和难点:
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
体读法。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
由唐诗的文学地位谈到李白的诗歌的艺术风格,引入本课教学。
二.回顾李白生平和作品特点。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先世隋时因罪徙西域。他生于安西都护府之碎叶城,约五岁时随其父迁居绵州彰明县之青莲乡。李白自青年时,即漫游全国各地。天宝初,因道士吴均及贺知章推荐,曾至长安,供奉翰林,但不久即遭谗去职。安史之乱发生,因参加永王李璘幕府,被牵累,长流夜郎,途中遇赦。晚年漂泊东南一带,最后病殁当涂。李白性格豪迈,向往于建立功业,对唐玄宗后期权贵当国,政治腐化,深为不满。其诗多强烈抨击当时的黑暗政治,深切关怀时局安危,热爱祖国山川,同情下层人民,鄙夷世俗,蔑视权贵;但也往往流露出一些饮酒求仙、放纵享乐的消极思想。他善于从民间文学吸取营养,想象丰富奇特,风格雄健奔放,色调瑰玮绚丽,语言清新自然,为继屈原之后,出现在我国诗坛的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他和杜甫齐名,人称“李杜”。杜甫曾说他“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他的诗歌,现存900多首,著作有《李太白集》。
三.体读第一段:
1.词义点拨:
①危:高。②于:比。③何:多么。④当:挡。⑤钩连:沟通相连。⑥回:使动用法,使……回转;回旋。⑦度:越过。
诗歌的语言受押韵及平仄限制,词序有所颠倒,让学生指出哪些地方是颠倒的,应如何顺句。
2.段落解读:
(1)“噫吁嚱……难于上青天”
这两句统摄全诗,奠定了诗的咏叹基调,感情是豪放的,要读得很有声势。全用散文化的句子,表明这是诗人在仰望蜀道时情不自已,脱口而出,也显示了感叹的强烈。“噫吁嚱”是惊异之辞。“危”“高”,一义重出,极言蜀道高峻。“乎”“哉”,皆可有延长音。“蜀道之难”,可读得平缓,略作停顿后,再用升调读“难于上青天”五字,如此则全诗主旨自明。
(2)“蚕丛及鱼凫……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这一层写蜀道来历,当用叙述调读。“蚕丛”四句说秦蜀两地长期隔绝,无路可通;“西当”两句说“太白鸟道”,意即无人能攀越——这些,都是为下文作铺垫的,应当读得轻而平缓。最后两句为正意所在,应着意加以渲染,如同亲眼见到那怵目惊心的场面,表明蜀道的开通是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
(3)“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以手抚膺坐长叹。”
这一层紧承上文,写蜀道的高峻,含虽有道而人难行之意,当用咏叹调诵读。“上有”二句从不同角度展示蜀道的概貌,要读得慢些,使听者产生视线移动的感觉,重音要落在“六龙回日”“冲波逆折”二语上。“黄鹤”二句,有徒唤奈何之情,读后可稍作停顿,为下文蓄势。最后四句近似特写专叙人在青泥岭上行走的情形,读时须有身历其境的设想,“百步九折”“扪参历井”二语可重读,速度不宜快,至“仰胁息”作一顿,再读末句并作较长停顿。
四.分析体读第二段:
1.词语点拨:
①但:只。②从:跟随。③凋:使动用法,使……凋谢。④去:离。⑤盈:满。⑥倚:靠,。⑦湍:急流。⑧砯:拟声词。
2.段落解读:
(1)“问君西游何时还……使人听此凋朱颜。”
诗题下未注明送何人入蜀,所以这里的“问君”无妨假定实有其人,可以读得亲切一些。将行而问“何时还”,已有不可行之意,重音要落在“不可攀”三字上,当用劝说的语气读。以下四句借鸟声渲染旅途中悲凉凄清的氛围,读时要放低声调,有干里孤身之感,至“愁空山”徐徐而上。然后用感喟的语调读主旨句,至“凋朱颜”略作一顿,以示意犹未尽。
(2)“连峰去天不盈尺……胡为乎来哉!”
仍是说不可行,但内容加深了一层,因为说的是蜀道的险恶。前四句不是纯客观的描写,读时须设想这是旅游者攀援于“连峰”“绝壁”之上置身于“飞湍瀑流”之间,要使听者感到惊心动魄。读后可作稍长停顿,再用“其险也如此”缓缓收住。末句是诗人借用蜀人的口气,对历险而来的游者深表叹息——“胡为乎来哉”不是询问,当用降调读,暗含“何苦而来”之意。
五.分析体读第三段:
1.词语点拨:
①夫:人。②当:挡。③匪:同非。④朝……,夕……:互文见义。⑤虽:虽然。⑥长:深深。
2.段落解读:
“剑阁峥嵘而崔嵬……化为狼与豺。”
读第一句当突然振起,以再现剑阁的险要景象。“一夫”两句应读得顿挫有力,表明剑阁有易守难攻的特点。但重点是最后两句,这是告诫西游的人:剑阁既为蜀之门户,形势又如此险要,自然易生军事叛乱,决不可以久居蜀地。
(2)“朝避猛虎……不如早还家”
开头四句直承上文,写蜀地军事叛乱中的残酷景象。全用四字句,节奏短而有力,读时当两字一顿,有惨绝人寰之意。稍作停顿后,改用诚恳劝说语气读最后两句。
(3)“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
这是全诗的结束语。主旨句第二次出现,要读得缓慢些,有深沉的慨叹意。“侧身西望”后稍作停顿,再用渐慢渐弱的声调读“长咨嗟”三字,若有余音,以发人深思。
六.再次朗读全文。
七.分析诗歌艺术特色:
1.善用反复:
文中三次反复“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每出现一次就给读者带拉新的启示,由此自然形成了以主旨句贯穿始终、内容层层深入的格局,使人产生一叹之不足而至于再,再叹之不足而至于三的感受。
2.丰富而神奇的想象:
文中所想象的蜀地与其山峦、山路的情形使人觉得怵目惊心,毛骨悚然,大有见蜀山而回转之意。
3.夸张到极至的技巧:
(学生寻找出诗歌中的夸张语句,谈出感受)
4.多样的诗歌意境:
为了表达主观感受与目的的需要,诗歌中构织不同的意境:高峻、宏伟、神奇、凄清、恐怖等各种意境均有描绘,而这些意境又统统表现一个“难”字。
5.神秘的传说:
“五丁开山”“太阳神回车”“子规哀啼”等传说的出现,使全诗笼罩一种神秘气氛,也从另一个角度表现出了一个“难”字。
八.分析文章的主旨与情感:
教师列出“寓意三说”(见教师用书),学生讨论。
共识:胡震亨的说法。“蜀地不可去,不可居”是其表达的要义。
九.布置作业:
1.课后练习四。
2.同步练习。

《蜀道难》学案


《蜀道难》学案
一、写作背景
本诗大约作于唐玄宗天宝初年,即安史之乱前。
唐朝时,蜀中商业经济极为发达,入蜀的人们乐不思返,而没有意识到这一地区形势险要,自古为封建割据之地,随时有发生变乱的可能。
二、正音
噫吁嚱yīxūxī巉岩chán石栈zhàn喧豗huī
猿猱náo砯崖pīng飞湍tuān崔嵬wéi
扪参历井ménshēn吮血shǔn
三、实词归纳
实词归纳

黄鹤之飞尚不得过尚且
尚贤使能崇尚,尊重
赵王使使视廉颇尚能饭否还

危乎高哉高
危如累卵危险
正襟危坐正,端正

去门十里以为界距,距离
阳虎去齐走赵离开
除残去秽除掉,去掉
有敢去柳下季垄而采樵者,死不赦前往,到…去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横渡
可以横绝蛾眉巅越过
佛印绝类弥勒非常
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陡峭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与世隔绝
△解释加点的字
1.猿猱欲度愁攀援为…发愁,为动用法
2.使人听此凋朱颜使…凋谢,使动用法
3.砯崖转石万壑雷使…滚动,使动用法
4.侧身西望长咨嗟向西,名作状
5.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比
6.西当太白有鸟道面对
7.然后天梯石栈方钩连沟通相连
8.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使动用法,使……回转;回旋
9.猿猱欲度愁攀援越过
10.青泥何盘盘多么
11.但见悲鸟号古木只
12.雄飞雌从绕林间跟随
13.连峰去天不盈尺离满
14.枯松倒挂倚绝壁靠
15.飞湍瀑流争喧豗急流
16.砯崖转石万壑雷拟声词用如动词,冲击
17.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人挡
18.所守或匪亲同“非”
19.朝避猛虎,夕避长蛇互文见义
20.锦城虽云乐虽然
21.侧身西望长咨嗟深深

5 蜀道难


俗话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教师要准备好教案,这是教师需要精心准备的。教案可以让讲的知识能够轻松被学生吸收,使教师有一个简单易懂的教学思路。那么怎么才能写出优秀的教案呢?为此,小编从网络上为大家精心整理了《5 蜀道难》,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5 蜀道难
名师导航

内容感知
这首诗,一般认为是唐玄宗天宝元年(742)李白第一次到长安时所作。诗人大体按照由古及今、自秦入蜀的线索,抓住各处山水的高危险峻特点来写,展示了蜀道之难。
诗歌以乐府旧题写成,但完全打破了传统乐府用赋体叙事的写法,而是重在描写。通过描写,艺术地再现了古老蜀道的逶迤、峥嵘、高峻、崎岖的面貌,描绘出一幅色彩绚丽的山水画卷。那飞流惊湍、奇峰险壑,都被赋予了诗人的情感气质,呈现出了飞动的灵魂和瑰伟的姿态。
诗人善于把想象、夸张和神话传说融为一体写景抒情。状开道之艰难,则曰“地崩山摧壮士死”;言山之高峻,则曰“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人于峰巅,则曰“扪参历井仰胁息”……可谓天马行空,思接千载,创造了雄浑开阔的艺术境界,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

句段剖析
一、疑难妙句
1.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剖析:诗篇开头一句:“噫吁嚱,危乎高哉!”起势突兀,感叹强烈,为全诗奠定了“危途难行”的雄放基调。接着诗人又以极度的夸张语调,称“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点出了全诗的主旨。
这里,诗人运用散文化的句子,表明诗人是因仰望蜀道时情不自已、脱口而出的,也表明了感叹之强烈。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作为全诗主线,在全诗中重复了三次,不断开拓诗歌的意境,感叹一次比一次强烈,反复渲染并逐步增强了诗歌的感染力。
在诗歌的三个段落中,每一段落都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之感慨,细细分析,每一次出现的方式和慨叹的内涵却各不相同。
第一次是副句在前,主旨句在后。副句“噫吁嚱,危乎高哉”写出了诗人仰望蜀道时发出的感慨,突出地表现了蜀道的高不可测。第二次是主旨句在前,副句在后,副句“使人听此凋朱颜”颇有“谈虎色变”之叹,意在表明蜀道是畏途、险途,不可轻易前往。第三次是主旨句在前,副句在后,副句“侧身西望长咨嗟”形象地概括了上文说的剑阁形势之险和蜀中的战祸之烈。总体说来,一叹高,二叹险,三叹战乱。
作者以“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领起全篇后,接着转入了具体描绘蜀道的艰难险阻。
2.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
剖析:登上这“天梯石栈”会是怎样的情景呢?向上望,还有“高标”——更高的山峰,高到连驾着六条龙的太阳神的车子也过不去,只好就此回转;向下看,又有波涛汹涌、曲折回旋的河水在奔流。诗人由上而下,运用夸张手法,借助神话,直写山高,衬以川险,惟其川险,更见山高,进一步突出了“蜀道之难”。
3.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
剖析:面对这样的高山险阻,就是举翅千里的黄鹤也飞不过去,敏捷的猿猴也要为翻山越岭而发愁。那么,没有翅膀、不善攀援的人,又如何能翻越蜀道?因而,这一句正蕴有了“虽有道而人难行”之意。诗人以丰富的想象和大胆的夸张,使诗歌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
4.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
剖析:由秦入蜀,太白山和青泥岭都是必经之地。就是越过了只有“鸟道”的太白山,还有这“青泥岭”呢!“百步九折”形象而具体地刻画了青泥岭的盘曲和多折。真可谓“蜀道之难”,难而又难。
5.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
剖析:站在青泥岭的山巅,仿佛可以抬手触摸天上的星宿;行人到此呼吸紧张,抚胸长叹。这便突出了山势之高和山势之险。——哪有比这更惊心动魄的呢!
前面的诗句已是淋漓尽致地渲染太白山之高,这里又以奇特的想象和内心独特的感受来刻画青泥岭的高和险。蜀道,真让人望而生畏!
6.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剖析:这里突出了蜀中要塞剑阁的险要。这里地势险要,易守难攻,历史上在此割据称王者不乏其人。这也当是对唐王朝的警告之言,希望统治者能注意防止一些重要关镇的守卫者据险叛变。

二、重点语段
1.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剖析:这里诗人通过古老的传说描写了入蜀山势的高峻、险要以及蜀道开辟的艰难。“蚕丛”“鱼凫”,相传是蜀国的祖先。诗人展开想象,告诉世人从蜀地开国以后多少万年间,秦国与蜀地因为无路可通而长期隔绝。
本来,在太白峰上,只有鸟才能飞过。直到传说中的蜀国五壮士,在为蜀王迎接美女的途中,见大蛇进入山洞而拽其尾巴,使大山崩裂了,秦蜀之间才有了“天梯石栈”以通往来。这传说是何等的神奇悲壮!
显然,借传说来表现入蜀山势的高险和蜀道开辟的艰难,比起直接摹写要形象生动,也更富感染力。诗人不仅写险、写难,还倾注了自己对山川的感情。通过“壮士”开山的悲壮故事,诗人讴歌了远古人类征服自然的伟大力量。
2.问君西游何时还?畏途巉岩不可攀。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其险也如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
剖析:这一段中,诗人借助一个旅行者的感觉和经历来渲染由秦入蜀这段道路的奇险难行。在那崇山峻岭之中出现了一个愁容满面的旅行者,他踽踽在层峦叠嶂之间的崎岖小道上,蹒跚于人迹罕至、幽深邃密的深山老林之中,时而听见飞鸟悲号,感到凄凉惨淡,黯然神伤;时而又听到子规哀鸣,四处空旷幽深,神秘恐怖。面对这般情景,岂能不为之惨目伤心,朱颜凋改。
这一语段气势磅礴,节奏明快。描绘连峰,是“去天不盈尺”;状摹砯崖转石的“飞湍瀑流”,是万壑雷鸣,极尽夸张之能事。又加以拟人化手法,写它们是在“争喧豗”,称那绝壁间的枯松是“倒挂”着的。真是惊险万状,令人目不暇接,写尽了山之高、壁之陡、水之湍急,然后归结到一个“险”字,既概括又生动具体地写尽了蜀道山水的形势。最后以一个动人心魄的反问“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归结,振聋发聩,动人心魄。
诗人通过旅人的亲身经历和感受,通过环境气氛的烘托,将蜀道上的“畏途巉岩”渲染得格外形象逼真,加深了主题的表达。
3.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朝避猛虎,夕避长蛇,磨牙吮血,杀人如麻。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
剖析:从秦至蜀,历经重重艰险,终于穿过了蜀道,来到蜀地。然而,前途如何?——“峥嵘而崔嵬”的剑阁又屹立在眼前了。诗人在对剑阁险要形势的描写中,巧妙地化用了前人的诗句,即晋人张载的《剑阁铭》:“一夫荷戟,万夫趑趄。形胜之地,匪亲勿居。”李白在此基础上,以豺、狼、猛虎、长蛇这些自然界中最可怕的事物作喻,大肆渲染剑阁形势的险要和环境的险恶。于是,诗篇很自然地归结到“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意思是锦城虽如天堂,也不应滞留,还是早日回乡的好。
诗人由剑阁之险要引出了对政治形势的描写,意在劝诫唐王朝,要警惕战乱发生,从而表达了诗人对国事的忧虑与关切。唐天宝初年,大唐王朝太平景象的背后已潜伏着危机,后来果真发生了安史之乱,证明诗人的忧虑还是有着一定的现实意义的。
结句“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再次呼应开头,点出主题。

审美鉴赏
从《蜀道难》一诗看李白的浪漫主义风格

《蜀道难》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的代表作品之一,是一篇公认的充分体现了李白积极浪漫主义风格的杰作。在诗篇中,诗人以丰富的想象、奇特的夸张,描绘了蜀地山川的神奇壮伟,表现了诗人超凡的写作技巧与惊人的意趣。
“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在诗人的想象中,他仿佛将秦蜀之间重山叠嶂、千里不绝的图景一览无余。如此雄奇的地貌,如此博大的眼界,真是罕有其匹啊!
“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仅用十六字便将世间传说中关于五丁开山的故事栩栩如生地再现了出来。通过诗人的想象,我们仿佛听到了五丁拽蛇时的大声呼喊以及随后一声使山河改观的巨响,也仿佛看到无数勇敢的先辈在高山上艰难地开辟道路、架设栈道的情形,不禁让人赞叹神力和人工的伟大!
“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这是诗人想象自己在蜀道中的所见:当仰望眼前的高峰时,看见六条龙拉着的太阳车被挡住了,不得不绕道而行;再俯视下面,只见波涛汹涌的激流为大山所阻而激起无数漩涡——这幅画面又是多么神奇而美妙!
“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这是诗人设想攀登青泥岭的情形。“扪参历井”则是登上顶峰以后的感触。这里诗人似乎运用了一组摇动镜头,有趣的是“扪参历井”:似乎是人在星星间穿过,有时还好奇地触摸它们,这是何等奇特的想象。
“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由静到动,其声动人心魄,其势非壮观所能言。这一句想象夸张,真正让人感到蜀道是使人望而生畏、闻而心惊的了。
相传当时身为显宦的诗人贺知章读了此诗,对李白大加赞赏,称他为“谪仙”。
日积月累
一、学海拾贝
浪漫主义
浪漫主义是文学艺术的基本创作方法之一。其在反映现实上,偏重于抒发热情和表现幻想,即按照作家的愿望和理想来塑造形象反映现实。它往往具有想象奇特、极度夸张、情节曲折离奇、语言热情奔放等特点。
应该说屈原和李白是我国浪漫主义诗歌的两座高峰。屈原的《离骚》标志着浪漫主义诗歌的成熟,而“诗仙”李白则将浪漫主义诗歌推向高潮。李白的诗歌想象丰富,形象宏大,气势奔腾,豪放飘逸,善于运用新颖的比喻和极度的夸张手法来抒发强烈的主观色彩。在李白笔下:写愁生白发,说是“白发三千丈”;写船速之快,说是“千里江陵一日还”;写蜀道之高,说是“扪参历井仰胁息”。李白性格豪迈,感情奔放,纯然是一位天才的浪漫主义诗人。

二、典题精讲
1.(2010年高考福建卷)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①
李 白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塌,天上接行杯。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注:①乾元二年,李白流放途中遇赦,回舟江陵,南游岳阳而作此诗。
(1)诗中的“雁引愁心去”一句,有的版本写作“雁别秋江去”。你认为哪一句更妙,为什么?
指点迷津:①可从修辞角度加以分析,“雁引愁心去”运用了拟人手法,显得更为生动。②可从与下一句照应的角度分析,“雁引愁心去”意为大雁有意为诗人带走愁心,下句写君山有情为诗人衔来好月,愁去喜来,映衬得体,想象奇特。
答案:“雁引愁心去”运用了拟人手法,写出了李白流放遇赦的高兴心情。这一句写大雁有意为诗人带走愁心,下句写君山有情为诗人衔来好月,愁去喜来,互相映衬。“引愁心”比“别秋江”更富有感情色彩,且更新颖。
(2)对第三联“云间连下塌,天上接行杯”所运用的艺术表现手法做简要分析。
指点迷津:着重于夸张、想象等手法的分析。
答案:第三联运用夸张手法写出了岳阳楼高耸入云的情状,同时这两句诗想象神奇,在云间连榻,在天上“行杯”,写出了诗人恍若置身仙境的情景,富有浪漫主义色彩。
2.阅读李白的《将进酒》,分析一下诗中哪些地方体现了李白的浪漫主义风格。

将进酒
李 白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古来圣贤皆寂寞,唯有饮者留其名。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指点迷津:主要着眼于如下两方面:①要抓住诗歌中的一些大胆夸张的语句,如“黄河之水天上来”“朝如青丝暮成雪”“会须一饮三百杯”“斗酒十千”等加以体会;②要抓住诗歌中狂放激昂的情感宣泄来感悟。
答案:诗中的夸张在感觉的夸大,如“黄河之水天上来”极言黄河源头之高,“朝如青丝暮成雪”极言人生之短;还有的借数字来表现,如“一饮三百杯”表现豪饮,“斗酒十千”表现酒贵,“万古愁”表现愁之深广。诸如此类,都显示了诗人的豪放杰出、用词大胆,他人莫及,充分表现了诗人的浪漫主义风格。
再者,诗歌开篇写悲,“人生”句往下又转为写欢,“钟鼓”句以下又始写愤激之情,至结句“主人何为言少钱”,复又写狂放之情。可以说,全诗笔酣墨饱,情极悲愤而作狂放,语极豪纵而又沉着。诗篇有着震撼人心的气势与力量,这也当是李白浪漫主义风格的一种体现。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65220.html

更多

猜你喜欢

更多

最新更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