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穿井得一人》优秀教案

老师在新授课程时,一般会准备教案课件,大家在用心的考虑自己的教案课件。写好教案课件工作计划,才能使接下来的工作更加有序!你们清楚有哪些教案课件范文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穿井得一人》优秀教案”,希望能为您提供更多的参考。

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穿井得一人》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
1.了解有关寓言的文体常识。
2.理解课文,积累溉、汲、居、及、国、道、于等词语。
过程与方法
通过续编或改编寓言,以加深对该体裁特点的理解和把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寓言主题多借古喻今、借小喻大,使深奥的道理从简单的故事中体现出来,具有鲜明的哲理性和讽刺性的特点。
教学重点分析寓言的故事情节,领悟所蕴含的道理。
教学难点联系生活实际理解课文寓意,尝试编写和创作寓意。
课件ppt
课时1
一、导入
在文学宝库里,有一种诙谐幽默的文章——寓言,能不能说说寓言的一般特点?能否举出你知道的寓言的题目?
文学作品的一种体裁。常带有讽刺或劝戒的性质,用假托的故事或拟人手法说明某个道理或教训。寓”是“寄托”的意思。(寓言,通常是把深刻的道理寄于简单的故事之中,借此喻彼,借小喻大,借古喻今,惯于运用拟人的手法。)
欧洲文学中著名的寓言作品有古希腊的《伊索寓言》。我国春秋战国时代寓言盛行,《庄子》、《韩非子》等著作中有不少寓言,如《郑人买履》(《韩非子》)、《鹬蚌相争》(《战国策》)、《刻舟求剑》(《吕氏春秋》)。
二、新知探究
1.泛读课文,理解文意。(自学十分钟)
指导学生阅读时,要求结合注释,梳理文意,将课下重要注释简化后移到课文相关位置处。-------标注课文
溉汲:浇灌。溉,洗涤。汲,从下往上打水。
居:居住
及:到
国:国都。
道:议论
闻之于宋君:有人向宋君报告。之:代词,指“丁氏穿井得一人”一事,是“闻”的宾语。于:向、对。宋君:宋国国君。2•1•c•n•j•y
问之于丁氏:向丁氏问这件事。于:介词;向、对。
非得一人于井中也。于:在
穿井:打井。穿,有“凿通”的意思。
闻:有闻而传之者(听到)‚闻之于宋君(使......知道)
之:国人道之(代词,“穿井得一人”这件事)‚有闻而传之者(代词,“穿井得一人”这件事)闻之于宋君,问之于丁氏(代词),“穿井得一人”这件事)④得一人之使(结构助词,的)
2.翻译课文:
宋国有个姓丁的人,家里没有水井,需要出门去打水,经常派一人在外专管打水。等到他家打了水井的时候,他告诉别人说:“我家打水井得到一个空闲的人力。”有人听了就去传播:“丁家挖井挖到了一个人。”全国人都把“凿井得一人”这个消息相互传说着,一直传到宋国国君的耳朵里。宋国国君派人向姓丁的问明情况,姓丁的答道:“得到一个空闲的人力,并非在井内挖到了一个活人。”像这样以讹传讹、道听途说,还不如什么都没听到的好。
3.课文探究(质疑)
1)丁氏告人说“吾穿井得一人”是什么意思?
明确:我家打井得了一个劳动力。
2)有闻而传之者说的“丁氏穿井得一人”?
明确:姓丁的人家打井挖出了一个人。
3)这则寓言故事说明了了一个什么道理?
明确:道听途说的话不能轻信,不能盲从,更不能以讹传讹。
4)作者写这个故事的目的是什么?
明确:说明求贤不应该仅凭传闻,对于传闻必须验之以理。
5)这个故事对我们有怎样的启示?
明确:在现实生活中对待传闻都应采取调查研究的审慎的态度、去伪存真的求实精神。
三、课堂检测
①及其家穿井()
②不若无闻也()
③问之于丁氏()
④有闻而传之者()
(2)翻译:
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
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3)“穿井得人”的故事告诉我们:
四、本课小结:
在现实生活中对待传闻应采取审慎的态度,要有调查研究、去伪存真的求实精神。不要轻信,不能盲从,更不能以讹传讹。
五、布置作业:优化设计P88页

扩展阅读

七年级上册语文寓言四则《穿井得一人》优秀教案


教案课件是老师需要精心准备的,大家在仔细设想教案课件了。只有写好教案课件计划,这对我们接下来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你们会写一段优秀的教案课件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七年级上册语文寓言四则《穿井得一人》优秀教案”,供大家参考,希望能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小学语文七年级上册《穿井得一人》教案设计

课时目标1、通过多种形式朗读来理解文意,并积累文言字词。
2、学习多角度看问题的思维方法。
3、合作探究,思辨两则寓言的含义,并进行现代审视。
课时重点合作探究,思辨两则寓言的含义,并进行现代审视。
课时难点合作探究,思辨两则寓言的含义,并进行现代审视。
教学过程个性修订
《穿井得一人》
一、寓言故事导入
吕不(—前235年),战国末年卫国濮阳(河南濮阳)人。先为阳翟大商人,后被秦襄公任为秦相。秦王政幼年即位,继任相国,号为“促父”,掌秦国实权。秦王政亲理务后,被免职,贬迁蜀郡,忧惧自杀。
吕不韦掌权时,有门客三千、家童万人。他曾组织门客编纂《吕氏春秋》26卷,内计12纪、8鉴、6论,共160篇,为先秦时杂家代表作。内容以儒道思想为主,兼乃名、法、墨、农及阴阳家言,汇合先秦各派学说,为当时秦统一天政治理国家提理供论依据
二、朗读课文,梳理文意
三、复述故事,加深印象
四、理解分析,思辨寓意
1、丁家穿井后,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是什么意思?
讨论并归纳:意义是我家打井得了一个劳动力。
2、传说的人把这句话听成了什么意思?
讨论并联归纳:听成了姓丁的人家打井挖出了一个人。
3、这则寓言故事说明了了一个什么道理?
(1)道听途说的话不能轻信,不能盲从,更不能以讹传讹。
(2)说明求贤不应该仅凭传闻,对于传闻必须验之以理。
(3)在现实生活中对待传闻都应采取调杳研究的确良审慎的态度、去伪存真的求实精神。
4、现实生活中有没有类似情况?讨论并归纳:
五、理性思考,课堂小结
《穿井得一人》这则寓言选自《吕氏春秋察传》。“察”即细查明辨,:“传”即传闻。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对于传闻不要轻信,也不要瞎传,一定要详察的道理。寓言的本义是为了说不应该仅凭传闻,对于传闻必须验之以理。引申到做学问既要注意“经典”的原意,又要躬身实践。

七年级上册语文寓言四则《穿井得一人》精品教案


小学语文七年级上册《穿井得一人》教案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理解“居、及、闻、道、对、若”等重点词语,学会调整语序,通顺地翻译句子,理解文章内容。

2.多角度理解寓意,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二、教学重点、难点:

从多个角度去思考,为什么会造成这样的讹传以及如何避免?从而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

三、教学过程:

1.将老师提供的信息整合成一句《吕氏春秋》的简介。2.自由读,指名读,学生互评,纠正读音和停顿。3.解释词语,翻译句子,理解文意。

(1)运用“组词、联系所学、辨析比较”等方法理解“溉、汲、居、及、闻、道、对、若、国”等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2)指导学生合理调整语序,翻译“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非得一人于井中也”,使之通顺。

(3)全文翻译,整体把握文章意思。

4.按现代文的结构,将原文分成若干段落,并说说理由。(1)起因:“宋之丁氏……常一人居外。”(2)经过:“及其家穿井……闻之于宋君。”

(3)结果:“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非得一人于井中也。”(4)寓意:“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5.根据老师提供的四个角度,结合具体内容,探究寓意。(1)丁氏:辞多类非而是,多类是而非。是非之经,不可不分。(2)闻而传之者:闻而审,则为福矣,闻而不审,不若无闻矣。(3)国人:数传而白为黑,黑为白。故狗似玃,玃似母猴,母猴似人,人之与狗则远矣。此愚者之所以大过也。

(4)宋君:然则何以慎?缘物之情及人之情以为所闻,则得之矣。6.联系实际问题,加深对文章寓意的理解。

播放新闻调查视频《打针西瓜》,结合文章谈谈自己的理解。7.小结。古人云“谣言止于智者”,意为任何谣言在善于思考的人面前都会被揭穿及无视。对于一个聪明的人来说,当听闻一句言论,如果能够静下心去理清来龙去脉,思考言论背后的真相,那再高明的谣言也一定会有漏洞。而谣言最爱的,自然是那些不经思考就随意相信谣言的人,而更可怕的是,当一堆没有思考习惯的“愚者”在一起的时候,谣言的杀伤力,绝不比任何武器弹药差。

8.根据提示,背诵课文。

七年级上册语文寓言四则《穿井得一人》课堂教案


小学语文七年级上册《穿井得一人》教案设计

学习目标:

1.积累文言词语,疏通文章大意;

2理解寓言寓意,培养想象能力;

3.能正确对待传闻。

重点:积累文言知识,文言词语。

难点:培养学生想象力,创造力和叙述能力。

教具使用:交互式电子白板。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有这样一则寓言故事,说有一个人挖井竟然挖出一个人,你相信吗?今天我们就走进这则寓言《穿井得一人》

2明确目标:思维导图形式出示目标,生齐读目标

3.了解《吕氏春秋》看网页链接,进一步了解吕不韦及《吕氏春秋》

二、学习新课

1、初读课文,读准字音,注意节奏。

(1)白板资源范读,强调字音“溉汲”(2)自由读、(3)齐读。

2、再读课文,学习文言词语,疏通句意。

要求:(1)时间,六分钟,倒计时(2)结合课下注释疏通文意。

3、教师运用板中板总结强调:

闻:(1)闻之于宋君:使知道(2)有闻而传之者:听说、知道

于:(1)闻之于宋君:向(2)非得一人于井中也:从

之:(1)宋之丁氏:助词,的(2)有闻而传之者:代这句话

(3)国人道之:代这件事(4)得一人之使:助词,的

4、检测自学效果

(1)字词检测(活动:找出正确的解释)

(2)翻译课文,(活动:学生创造性复述课文)

5、细读:理解寓意。

(1)挖井得到一人,本是一闹剧,如果宋君让你去查案,这一闹剧该由谁负责?(2)从这个寓言故事中,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6、小结:活动:学生填词总结课文内容

对待谣言,我们应该采取审慎的态度,不相信不传播,调查取证,去伪存真,不能以讹传讹。

三、拓展练习1、同学们,假如你就是文中宋国的一个人,你听到这件事以后你会怎么做呢?如果你是宋君,你会怎么做呢?请改编或续写这个故事。

生写故事,写完后运用希沃授课助手展示在白板上。

2、你经历了什样的谣言故事,讲出来,与大家分享。

四、巩固练习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1分)

(1)及其家穿井()(2)国人道之()

(3)不若无闻也。()(4)得一人之使()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2分)

(1)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

(2)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3.宋君为什么要派人向丁家询问这件事呢?(3分)

4.这个故事我们得到的启示是什么?(3分)

五、作业

1、背诵全文。

2、积累文言词语。

3、课下阅读《吕氏春秋》中寓言《刻舟求剑》《引婴投江》《循表夜涉》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11565.html

更多

猜你喜欢

更多

最新更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