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高二地理教案:《区域发展差异》教学设计

作为杰出的教学工作者,能够保证教课的顺利开展,作为教师就要早早地准备好适合的教案课件。教案可以让学生更好地进入课堂环境中来,帮助教师能够井然有序的进行教学。教案的内容具体要怎样写呢?考虑到您的需要,小编特地编辑了“高二地理教案:《区域发展差异》教学设计”,大家不妨来参考。希望您能喜欢!

本文题目:高二地理教案:区域发展差异

一、教学目标

1、了解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带的经济社会特征,面临的主要问题和今后的发展方向。

2、理解三个经济地带的主要优势特征和各自存在的主要问题;通过学习使学生树立区域经济差异和因地制宜的思想以及三个经济地带协调发展的思想。

3能正确分析理解各经济地带应如何因地制宜、扬长避短地发展本地经济。、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1)三个经济区的优势特征、存在问题和发展方向。

2)西部大开发的重要意义。

2、难点:各区应如何因地制宜、互相协作、协调发展。

三、教学课时:

1课时

四、教具学具准备:

挂图;多媒体课件;投影仪;电脑

五、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谈话法等

六、教学步骤:

[复习]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讲了我国的三个经济地带的划分和它们的经济差异及其地带性差异的影响因素。现在请同学们想一想三个经济地带是什么?划分依据是什么?差异突出表现在什么方面?差异的影响因素是什么?(分别找同学回答)。

[导入新课] 同学们回答得都很好,我们在学三大自然区时学了它们各自的特征及其差异,那么三个经济地带的各自特征是什么?存在怎样的差异?其发展方向如何?好,带着这些问题我们开始今天的学习。

[板书] 1.4 三个经济地带的特征、差异和发展。

[活动] 同学们看课本P13—15关于东、中、西三个地带的内容,同时思考它们各自的所处位置、优势条件、存在问题和发展方向,各区如何协调。(留15分钟给学生)

(教师在黑板上作表格)

(15分钟后,和同学们一起填表作板书。)

[板书] 一、三个经济地带的位置、优势条件、存在问题和发展方向及其相互协调。

地带 位置 优势条件 存在问题 发展方向

东部 濒临海洋,是中国开放的门户,基础设施最好,城市化、科技水平最高 主要农业基地、工业区,交通尤其海运便利,城市化、科技文化水平高;国际化 能源、原材料不足,环境污染严重,江河下游洪涝多 充分发挥区位优势,成为人才信息基地,参与国际竞争;发展第三产业和集约农业;发挥技术创新优势,产品向高精尖发展

中部 位于中国腹地,担负承东启西的作用 能源、矿产丰富,农林牧产品重要产区,有色金属重工业发达,对俄罗斯和蒙古的边贸有优势 山西煤炭外运不足;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东北森林过度砍伐;水患、风沙危害 发挥资源优势,建设能源、原材料基地;建商品粮、农林渔基地;东西交通建设;通信和生态环境建设

西部 位于西部边远地区、少数民族聚居区 有70%的国境线,利于沿边贸易;能源、矿产、旅游资源前景可观;西南水利资源充足 工业基础薄弱,科技文化欠发达,交通落后,西北土地荒漠化严重,西南交通困难 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巩固和加强农业基础,大力发展水利、交通、通信、电网及城市基础设施,充分发挥三线建设形成的基础和能力

协调 加强东部与西部的联合,协调三个地带互补发展;实行“西部大开发”战略

[补充说明] 解决东部资源短缺这一问题,我们采取了跨区域工程如西气东输、西电东输(如三峡工程);西部发展落后,我们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使东中部的资金、人才、技术等支援西部。同时还有很多措施如国家的财政措施、税收政策等。希望同学们可以多看一些这方面的电视片或到有关网站查询。

[叙述] 现在让我们来看一看有关“西部大开发”的内容。

[板书] 二、西部大开发

[叙述] 请同学们看图1.17看西部大开发的西部与我们所讲三个经济带的西部是否一样?从图中可见这里的西部是大西部。近些年随着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由于各种原因使得区域差异加大,尤其是东西差异更为突出。为了使区域间协调发展,提高西部人民的生活水平,我国实行了“西部大开发”战略。它的意义是1、加强了地区间的联合,实现地区的协调发展(如利用中西部丰富的能源、矿产资源,可以把部分劳动密集型加工企业和部分高能耗、高原料消耗、大运输量的企业由东部转到中西部,在中西部地区发展适宜就地加工的农牧产品加工业)。2、促进了西部经济的发展(国家加大对西部的政策支持;能吸引国内外资金)。3、加强了西部的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修建运输通道如青藏铁路的修建,启动退耕还林还草工程)4、加快了西部科教的发展、人才开发,推进了科技创新,充分发挥地区的优势条件等重要意义。

[板书] 1、范围:蒙、陕、渝、宁、黔、桂、川、滇、藏、新、陇、青等十二个省市区。

2、意义:1)加强了地区间的联合,实现地区的协调发展

2)促进了西部经济的发展

3)加强了西部的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

4)加快了西部科教的发展、人才开发,推进了科技创新,充分发挥出地区的优势条件

5)其他意义

[作业布置]:

从传播媒体上搜集有关本地与东部、中部或与西部地区合作发展的实例,并加以简单的分析。

相关阅读

高二地理教案:《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教学设计


古人云,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准备好一份优秀的教案往往是必不可少的。教案可以让学生能够在教学期间跟着互动起来,帮助教师掌握上课时的教学节奏。写好一份优质的教案要怎么做呢?为了让您在使用时更加简单方便,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高二地理教案:《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教学设计”,供您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目标定位

1.了解区域的含义。

2.以两个不同区域为例,比较自然环境、人类活动的区域差异。

3.以某区域为例,比较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影响。

核心点一 区域的概念和内涵的特点

1.区域的内涵

区域是地理学一个基本概念,其内涵有:

(1)区域的划分体现了主观性和客观性的统一,即人们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客观性),按一定的指标和方法(主观性)划分出来的。

(2)区域是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具有一定的面积、形状、边界。

(3)区域具有一定的区位特征,即占据一定位置,并与周围的区域发生着空间联系。

(4)区域的排他性,即同等级区域之间的差异表现。

2.区域的特点

(1)层次性。即区域是有等级的,如:

(2)差异性。指区域与同级别区域之间的差异。一般说来,区域等级越高,区域内部越复杂,同一性越小,区域间差异性也就越大;反之,区域等级越低,区域本身越简单,区域内同一性越大,区域间差异越小。

(3)整体性。是形成区域同一性的原因。

(4)可变性。首先是区域界线的模糊性。虽然有的区域边界是明确的,如行政区,但大多数区域的边界具有过渡性质,如干湿地区。其次是对同一地表空间,人们研究区域的目的不同,划分的角度、标准不同,可得到不同的区划方案。

思维拓展 中国三大自然区的划分(图1)与东部季风区的内部差异(图2)

核心点二 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1.地理环境差异

2.以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为例分析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1) 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地理环境的差异

区域

要素 长江三角洲 松嫩平原

地理

位置 30°N附近,地处东部沿海地区的中部,长江的入海口 43°N~48°N,地处东北地区的中部

气候

条件 亚热带季风气候,年降水量1 000 mm以上,水热充足 温带季风气候,降水较少,温暖季节短,生长期较短

土地

条件 水稻土为主,耕地多为水田,较为分散,人均耕地面积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黑土为主,耕地多为旱地,集中连片,人均耕地面积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矿产资

源条件 矿产资源贫乏 有丰富的石油等矿产

(2)地理环境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区域

要素 长江三角洲 松嫩平原

水热条件 良好 较差

耕地类型 水田耕作业 旱地耕作业

耕作制度 一年两熟至三熟 一年一熟

水源条件 河湖较广,水产业较为发达 西部降水较少,草原分布较广,宜发展畜牧业

(3)地理环境对其他生产活动的影响

区域

要素 长江三角洲 松嫩平原

交通

条件 位于沿海航线中枢,长江入海门户,对内、对外联系方便 有便利的公路、铁路运输条件

原料

燃料 缺乏,从国内外运入 煤、铁、石油等资源丰富

工业

类型 轻、重工业发达的综合性工业基地 重化工业基地

思维拓展 分析区域发展和地理环境关系的技巧

分析区域发展与地理环境的关系,需要从两个方向进行:横向和纵向。

(1) 横向即是区域间不同的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水平、发展方向的影响,主要是从静态的角度进行分析。例如松嫩平原和长江三角洲,不同的地理环境使它们具有不同的发展水平和发展方向。思维模式如下图所示:

(2)纵向即是在一个区域内,沿着历史发展的过程,看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的关系,主要是从动态的角度进行分析。思维模式如下图所示:

核心点三 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

1.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的影响随着社会、经济、技术等因素的改变而改变

2.长江中下游平原不同的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1)开发早期,耕作农业发展缓慢。

(2)随着科技的进步,人们利用和改造自然能力增强,农业生产得到较快的发展。

(3)现在,长江中下游平原在全国的农业地位有所下降。

用框架图揭示长江中下游平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

方法技巧

运用歌诀法记忆随着工商业的发展,长江中下游平原农业生产的变化:

人城密集人均低,水网分割小面积;

粮棉让位东华疆,工商发展农其次。

类型1 区域的概念和特征

区域是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它是人们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按照一定的指标和方法划分出来的。据此完成(1)~(3)题。

(1)区域是( )

A.一定范围的地理空间或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

B.人为划分的文化区

C.经济活动类型的分布区

D.国家、省、市等行政区域

(2)区域具备的特征有( )

①一定的面积和形状 ②明确的边界 ③明确的区域特征 ④一定的政治地位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3)区域内部特征具有________性,区域之间的特征具有明显的________性。( )

A.相对一致 差异 B.绝对一致 相对一致

C.差异 整体 D.地带 非地带性

答案 (1)A (2)C (3)A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区域的概念和特征,掌握好课本基础知识是解题的关键。第(1)题,B、C、D各项所列区域仅仅是区域的一种类型。第(2)题,有些区域的边界并不明确,有些区域的政治意义并不明显。第(3)题,区域内部的整体性(或相似性)是相对的,区域之间的差异性是绝对的。

运用歌诀记忆区域的内涵

主观客观划类型,内部一致排他性;

面、边、形状都具备,还有区位是特征。

变式练习1 下图中1、2、3线是按照不同标准划分的同一种地理界线,据此完成(1)~(2)题。

(1)该地理界线最有可能是( )

A.橡胶种植北界 B.1 6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

C.30℃等温线 D.热带和亚热带分界线

(2)同一界线可以划出若干条,这说明地理区域具有( )

A.不确定性 B.差异性 C.过渡性 D.整体性

答案 (1)D (2)C

解析 第(1)题,A、B、C三项均为单一指标,分别以积温、降水量和温度为指标。第(2)题,同一界线有多条,说明界线所处的区域地理特征不典型,在两区域间扮演了过渡角色。

类型2 地理区域差异及其成因

读“我国自然区划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e、f两区域大致以 为界,g区域与a、b、c等区域大致以 为界。

(2)a、b、c、d四个区域的气候对农业生产共同的有利之处是 ,不利之处是 。

(3)制约f区域农业生产发展的主要自然因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该区域农业(种植业)主要分布在 。

(4)就种植方式而言,b地以 为主,c地以 为主,f地以 为主,导致其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

(5)不同区域粮食作物也有所不同:

b地以 为主,c地以 为主;

d地以 为主,g地以 为主。

导致其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

答案 (1)贺兰山 3 000米等高线

(2)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 多旱涝灾害

(3)水源 绿洲地区

(4)水田耕作业 旱地耕作业 灌溉农业 水分

(5)水稻 冬小麦 春小麦(玉米) 青稞 热量

解析 由各区域所处地理位置、地形状况着手,分析气候对当地农业生产的影响,进而因地制宜,发展不同类型的农业。

变式练习2 下图为“我国部分地区气温年较差分布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B地区和C地区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比较两地主要的农业地域类型及农业生产条件,将答案填写在表格中。

B地区

C地区

商品粮基地名称

农业地域类型

优势自然条件

限制性自然条件

答案

B地区

C地区

商品粮基地名称

江淮地区

三江平原

农业地域类型

水稻种植业

商品谷物农业

优势自然条件

热量丰富,降水充

足,灌溉水源充足

平原面积广阔,土壤肥沃

限制性自然条件

水旱灾害频繁

热量不足

解析 从图中可以看出B为江淮地区,C为东北地区的三江平原。江淮地区为亚热带季风气候,雨热同期且降水丰富,宜发展水稻种植业,但本地区季风气候降水变率较大,再加上地势低平等原因,水旱灾害频繁。C地区由河流冲积形成,地形平坦,土壤肥沃,但因纬度较高,热量不足。

类型3 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

根据下面两则材料,回答有关问题。

材料一 我国粮食总产量(亿吨)变化图

材料二 1978~1996年各因素对我国粮食增产的贡献份额

(1)1995年至2004年,我国粮食总产量最多年份与最少年份相差 亿吨,其中最少年份产粮少的自然原因和社会原因分别是什么?

(2)在1978~1996年中,对我国粮食增产贡献份额最大的因素是 和 。

(3)土壤改良对我国粮食增产也发挥了不小的作用,其中江南丘陵红壤的改良方法有哪些?

答案 (1)0.81 ①自然灾害频繁;②粮食收购价格降低,影响农民种粮积极性,粮食播种面积减少。

(2)栽培技术革新 推广良种

(3)①增施有机肥;②增施熟石灰以中和酸性;③增加沙子以减轻黏性。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该题从结构图、曲线图多角度地分析了区域发展对农业发展不同阶段的影响,另外,自然灾害和粮价也是影响粮食产量的重要因素。

变式练习3 下面图1是“我国甲、乙两省2005年农业产值结构图”,图2是“两省耕地面积变化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说出从乙省省会到甲省经最短铁路线年降水量的变化规律及其原因。

(2)2000~2005年期间,两省耕地变化的共同趋势是__________。两省耕地变化绝对量较大的省是________(省名),变化率较大的省是________(省名)。

(3)分别说明导致两省耕地变化的主要原因。指出甲省在耕地保护中应采取的最主要措施。

答案 (1)变化规律:由少到多。

原因:距海越来越近,夏季风影响越来越强。(2)耕地总量下降 江苏 青海

(3)原因:甲省因人口增加、工业化和城市化的不断推进,城乡建设占用大量耕地;乙省为防治生态环境退化,实施退耕还草、还林,使耕地减少。

措施:严格控制城乡建设占用耕地,科学合理地利用耕地。

解析 本题考查区域定位,江苏省与青海省的区域特征,结合两种统计图,分析两省区域差异及形成原因。

(1)联系西宁到江苏徐州的最短铁路线是陇海线—兰青线,这条铁路大致平行于纬线,从东到西距海洋越来越远,夏季降水越来越少;(2)直接读图可知;(3)明确两省生态问题的差异。

1.下列关于区域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层次性:即区域是有等级的,各级区域间呈镶嵌关系

B.差异性:指区域与同等级区域之间的差异。区域等级越低,区域间差异性越大,反之就越小

C.整体性:指区域内各组成部分相互联系,相互渗透、融合,形成一个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区域整体功能等于各组成部分的功能相加之和

D.可变性:仅指区域边界可随时间而产生移动,不包括区域边界的模糊性

答案 A

解析 区域的差异性是相对于区域内部的同一性提出来的,等级越高,内部越复杂,同一性越小,差异性越大;区域整体性功能要大于各部分功能之和;可变性包括边界的模糊性。

2.导致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年平均气温差异的主要原因是( )

A.纬度位置 B.经度位置 C.地势高低 D.距海的远近

答案 A

解析 影响气温高低的因素主要有太阳辐射、下垫面性质、地势、洋流和人类活动等。最主要的因素是太阳辐射,即不同纬度获得太阳辐射的差异。

3.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农作物一年两熟至三熟,而松嫩平原仅一年一熟,产生这种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

A.气候 B.水分 C.地形 D.土壤

答案 A

解析 影响农业生产的因素主要有气候、地形、土壤等自然条件和市场、交通等社会经济条件,其中气候条件是影响农作物的熟制、种类分布和产量的主要因素。

4.下列关于地理环境对长江三角洲的影响,叙述正确的是( )

A.地理环境只对长江三角洲的农业生产产生影响,不对其工业生产产生影响

B.长江三角洲的耕地以水田为主,完全取决于其河网密布的地理特征

C.长江三角洲由于矿产资源缺乏,所以不能发展此方面的工业体系

D.长江三角洲的地理环境不仅对其农业生产有重大影响,也对其他生产活动如商贸、工业等产生很大影响

答案 D

解析 地理环境对人类的各个方面均产生影响,只不过是影响有大有小而已,但其影响也并非是绝对的;长江三角洲虽然没有矿产资源,但可以从外地输入矿产资源来发展此类工业;长江三角洲的水田农业是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共同作用的产物,并非只是取决于密布的河网。

5.下列关于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的差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长江三角洲的水稻土肥沃,而松嫩平原的黑土贫瘠

B.长江三角洲水热条件的组合要优于松嫩平原

C.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均为季风气候区,气候条件相差无几

D.长江三角洲地区矿产资源丰富,而松嫩平原矿产资源贫乏

答案 B

解析 水稻土和黑土均为肥沃的土壤;长江三角洲与松嫩平原虽然同属季风气候,但长江三角洲的水热条件较松嫩平原优越得多;长江三角洲矿产资源缺乏。

6.读下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涵盖的地区中,分属我国哪些经济地带?(按经济地带——省、区、市列出)

(2)下列四种作物中,图示区域内有分布的是(多选)( )

A.冬小麦 B.春小麦 C.茶 D.甜菜

(3)在图中画出大秦、神黄两条以运煤为主的铁路线。

(4)图中圆内工业区的名称是________工业区,属________经济地带。自然区属________区中的____________地区。

(5)圆内地区发展纺织工业的有利条件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东部经济地带:北京、天津、河北、山东、辽宁等;中部经济地带:山西、内蒙古等;西部经济地带:陕西。

(2)ABD (3)略 (4)京津唐 东部 东部季风 华北暖温带湿润、半湿润 (5)靠近棉花产区,原料充足;能源(石油、煤)丰富、交通便利;消费市场大;老纺织工业基地

解析 本题具有较强的综合性,既考查读图分析能力,又考查逻辑推理能力;既考查自然,又考查人文,其中重点是经济。这类题目的解答,首先应掌握正确的读图方法,善于分析图中的数据资料信息,联系学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发现隐含条件,作出综合的逻辑推理和判断。

解题时,先从图示海岸线轮廓可判断该地是我国华北地区,图中有我国三大地形区分布(华北平原、黄土高原、内蒙古高原),由气候推出该地的农作物种类;图中铁路线较多,可知该地交通便利,大秦、神黄线是为解决西煤东运而修建的,前者由大同至秦皇岛港,后者由神木至黄骅港;关于京津地区纺织工业发展的有利条件,必须从发展纺织工业所需的原料、动力资源、交通、消费市场等方面去综合分析。

基础过关

读图,完成1~2题。

1.2000年8月19日,我国面积最大的自然保护区——三江源自然保护区正式成立,“三江”是指图中的( )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③④⑤ D.①②④

2.下列关于青藏地区农业特色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河谷农业 B.高寒农业 C.阳光农业 D.绿洲农业

答案 1.C 2.A

解析 三江源中“三江”指的是黄河、长江和澜沧江,在图中分别是③④⑤。青藏高原地区因地势高峻,气温低,积温不足,故农业多分布于河谷地带,这里光热条件较好。

3.不同历史阶段,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不同,主要是因为( )

A.区域地理环境不断发展变化

B.区域的社会、经济、技术等因素不断变化

C.各历史阶段统治者的政令不同

D.区域大小不同

答案 B

解析 区域自然环境是稳定的、少变的,区域地理环境之所以会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对人类产生不同的影响,是因为社会、经济、技术等因素的改变所致。

4.下列关于我国区域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我国南北方的界线是黄河 B.四川盆地位于我国的西南地区

C.松辽平原是松嫩平原的一部分 D.东北地区包括内蒙古自治区

答案 B

解析 A项应是秦岭—淮河一线;C项两者是并列关系;D项应包括内蒙古自治区的一部分。

读下表,回答5~6题。

我国北纬35°~40°之间大陆上四地的气候资料

地点 ① ② ③ ④

年降水量(mm) 15.6 466.6 777.4 205.4

一月平均气温(℃) -8.5 -6.6 -1.2 -9.0

七月平均气温(℃) 27.4 23.5 23.9 23.6

5.导致四地气候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

A.纬度位置 B.海陆位置 C.海拔高度 D.洋流性质

答案 B

解析 考查区域差异的影响因素。由于这四个城市都位于北纬35°~40°之间,说明它们的纬度位置相差不大,但这四市的冬、夏气温以及降水量却存在着显著的差别,这主要是由它们的海陆位置不同导致的。

6.下列有关四地说法,正确的是( )

A.①③两地河流都有春汛

B.②地畜牧业比重高于种植业

C.②③两地位于季风区

D.④地农作物以小麦和青稞为主

答案 C

解析 ①地降水少,③地位于华北地区,春汛并不明显;②③两地的年降水量都大于400毫米,都位于东部季风区,从干湿区上看属于半湿润区,以种植业为主。④地位于东西部的过渡地带,农作物以谷子、高梁为主。

7.读“我国局部地区图”,回答有关问题。

(1)根据能源是否可以再生分为可再生能源和不可再生能源,它们各有优缺点。仔细观察甲乙两图,甲图中表示出来的能源属于 能源,其主要优点是 ,甲图表示出来的能源在乙图中A河流域分布较 (多、少),其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甲图中B山脉以东平原地区土地资源在开发利用过程中,由于利用不当导致的问题是 ,乙图中土地资源利用中的问题是 和 。

(3)试分析两图中河流内河航运的特点及原因。

(4)两图中沿海地区海盐资源丰富的是 图,其原因是 。

答案 (1)可再生 清洁、无污染、可再生 少 地势平坦,落差小 (2)土壤次生盐碱化 水土流失 湿地破坏 (3)甲图:黄河流域航运价值小。中上游多高山峡谷,水流湍急;下游河流水浅。乙图:航运价值大,通航时间短。松花江流域水量丰富,地势平坦,但冬季结冰期长,通航时间短。(4)甲 气候温暖,晴天多,风力强,地势平坦

能力提升

经过2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区域合作与开发已取得很大成绩,尤其是在一些经济基础较好、开发较早的沿海、沿江地区,区域内经济体之间的联系和合作日趋紧密,出现了以上海为中心的长江三角洲地区,以广州、深圳、珠海为中心的珠江三角洲地区,以北京、天津、大连、沈阳为中心的环渤海经济圈。读下图并结合材料,完成8~10题。

8.有关B地区在经济建设中出现的主要问题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国有大中型企业缺乏活力 B.能源、水源不足

C.港口建设的区位条件不好 D.产业结构转型困难

9.A地区与90°W同纬度地区农业发展的共同的有利条件是( )

A.同处于温带季风气候区,雨热同期 B.都有大河三角洲,地势平坦,土壤肥沃

C.同处在本国最大的工业区 D.都是生产规模大,机械化水平高

10.如下图所示,2000年与1985年相比,C地区的产业结构发生了深刻变化,这种变化说明影响工业区位的某些因素在减弱,具体地说主要是下列因素中的( )

A.廉价劳动力 B.科技水平 C.交通条件 D.信息

答案 8.C 9.B 10.A

解析 根据经纬度可判断B地区是环渤海地区,该区国有大中型企业多、且困难较多;由于重工业较多、人口密集导致水源、能源不足;由于沿海地势低平、临着内海渤海,而利于修筑港口和船舶停岸;又由于经济较发达、有广阔的经济腹地而使该区港口区位较好。

A是长江三角洲地区,90°W同纬度地区是美国南部农业带,在密西西比河口地带;美国没有温带季风气候,美国南部也不是其最大工业区,其最大工业区应在五大湖沿岸的东北工业区;长江三角洲的农业主要是水稻种植业,由于人多、经济较落后而机械化程度低。但二者都是大河三角洲地区。

两个时间段对比可知,2000年该地高科技产业比重大大上升,廉价劳动力型的工业产值比重下降,这说明廉价劳动力这一因素在减弱。

11.下图为“我国中温带某地的地形剖面及多年年均降水量曲线图”。①②③④四个区域的土地资源按利用类型分,依次为( )

A.沙漠、林地、草地、林地

B.沙漠、草地、林地和草地

C.草地、林地、以旱地为主的耕地、林地

D.草地、林地和草地、以水田为主的耕地、林地

答案 C

解析 从地形上看①为高原,②为山地,③为平原,④为丘陵,根据年降水量可判断①、②、③、④对应的土地资源利用类型依次为草地、林地、以旱地为主的耕地、林地。

12.环渤海地区被确定为我国继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之后的重点发展区域,是在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新形势下,党和国家作出的又一重大战略部署。阅读图文材料,回答问题。

(1)甲、乙、丙三区域工业发展共同的区位优势,除了良好的农业基础、发达的海陆交通、优惠的政策,还有哪些?请再列举两方面。

(2)甲、乙两区域建立化学工业不同的主导区位因素各是什么?

材料 妈祖是我国古代民间传说中海上渔民和船工的保护神。妈祖文化是我国沿海地区民俗文化的组成部分,最早出现在福建的湄州。

(3)妈祖文化由湄州流传到甲、乙、丙沿海地区的现象称为________。妈祖庙分布在天津、上海、广州的共同自然环境条件有哪些?

答案 (1)科技水平高; 经济基础雄厚。

(2)甲区域:原料和燃料;乙区域:市场。

(3)文化扩散 海洋渔业资源丰富;河流入海口;海上多风浪。

解析 第(1)~(3)问,针对本区域实际,结合平日所学知识可顺利解答,关键是要有良好的知识储备与良好的思考习惯。

高二地理教案:《农业与区域可持续发展》教学设计


一名优秀的教师在教学时都会提前最好准备,教师在教学前就要准备好教案,做好充分的准备。教案可以让学生们能够更好的找到学习的乐趣,帮助教师更好的完成实现教学目标。教案的内容具体要怎样写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高二地理教案:《农业与区域可持续发展》教学设计”,供您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本文题目:高二地理教案:农业与区域可持续发展

教材分析

我国是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大国,吃饭、穿衣等关系到国计民生的问题,历来是我国经济建设的头等大事,而为人们提供粮、棉、油、肉、禽、蛋、奶等基本生活资料的农业,历来也是重要的基础部门。我国有许多农业生产基地,地区不同,其生产状况、面临的主要问题以及未来的发展也不尽相同。教材以东北地区为例,探讨农业持续发展问题。

教材选择讲述东北地区,主要是考虑东北地区是比较完整的地域单元,该地区平原辽阔,土地肥沃,并有富饶的森林和矿产资源,是我国十分重要的商品粮、大豆、木材生产基地和重工业基地。

本节教材不是全面分析东北地区在自然、经济和人文方面的地理特征,而是注重抓住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的主要问题来加以分析论述,抓住区域可持续发展的主题思想,目的是为了讲述农业与区域可持续发展。

教学要求:

1. 通过地图了解东北地区的自然条件。

2. 掌握东北地区的土地类型及粮棉油糖基地的分布。

3. 在学习过程中注意图文结合,学会从活动、知识窗等栏目中将知识加以概括。

4. 树立可持续发展观,提高自己的环抱意识;认识生态、经济、社会效益相互统一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 东北地区的土地资源优势及其利用保护 东北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教学难点 农业区如何发挥资源优势实现区域的可持续发展

学情分析 学生基础较差,对农业了解较少,教师要对给学生直观的知识。

教学过程

(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

检查学生预习的落实情况,并了解和归纳学生的疑惑,使课堂教学更有效率和更具有针对性。

(二)情景导入、展示目标。

(三)合作探究、精讲点拨。

阅读教材88页导言,并对比图4-2-1和4-2-2,思考问题。

通过黑龙江省国营农场与太湖平原张某家的对比,我们可以发现其中的明显差异:

单位 地区 人口 耕地面积 机械(具) 年产量 商品粮

国营农场 黑龙江 2304人 14667

公顷 拖拉机131台

收获机60台 4.2万吨 3.6万吨

张某家 太湖平原 6人 0.5公顷 6家合买牛一头

水泵一台,脱粒一台 3.8吨 1.3吨

由上表可得出课本问题的答案:

单位 地区 人均耕地 单产 商品率

国营农场 黑龙江 6.366公顷 2.86吨/公顷 85%

张某家 太湖平原 0.083公顷 7.6吨/公顷 34.2%

其间差异的原因有:东北地区开发历史短、地广人稀,人均耕地面积居全国首位。虽单产较低但由于人均耕地面积大,机械水平高,故人均粮食产量很大,供给较多的商品粮,粮食的商品率高。东北地区粮食单产偏低的原因主要是:纬度高,热量不足,粮食作物一年一熟;而太湖平原纬度较低,水热充足,作物一年两熟,单产偏高。

一、自然环境

读图4-2-3,明确以下内容:

1、位置、范围

东北地区位于我国纬度较高的位置上,其北端就是我国最北端——黑龙江省主航道中心线。东、北、西面分别与朝鲜、俄罗斯、蒙古接壤,并与日本、韩国隔海遥遥相望。

东北地区的范围包括黑龙江、吉林、辽宁三省及内蒙古自治区东部。这个范围和我们平常所说的“东北”范围不同。平常所说的东北,指的是行政区的“东北”,只包括黑龙江、吉林、辽宁三省。

2、地形、地貌

仔细读图,在图中明确下列地理事物的位置。

外侧河流:黑龙江、乌苏里江、图们江、鸭绿江。

中间山脉、丘陵:大兴安岭、小兴安岭、长白山、辽东丘陵。

内侧平原:三江平原、松嫩平原、辽河平原。

总结东北地区自然环境的基本特征:山环水绕、沃野千里,呈半环状分布。

3、植被、土壤

植被和土壤是地理环境的两面镜子,东北地区气温较低,尤其在冬季,是全国气温最低的地区。其植被、土壤也深受气温的影响。植被以寒温带针叶林和针阔混交林为主,土壤为肥沃的黑土和黑钙土,并广泛分布着冻土和沼泽。

知识窗:冻土

二、农业生产条件

(一)自然条件

1、气候条件

(1)热量

东北地区位于温带湿润、半湿润季风气候区,自南相北跨暖温、中温、寒温带,热量南北差异大,具体内容见下表:

地区 积温 温度带 作物

辽南 3600℃ 暖温带 冬小麦、棉花、暖温带水果

中部 2400℃ 中温带 春小麦、大豆、玉米、高粱、水稻、甜菜、亚麻

北部 1000℃ 寒温带 春小麦、马铃薯、大豆

(2)水分

①降水:空间上,从东南向西北递减;时间上主要集中在夏秋季节。

②春汛:季节性积雪融水。

2、土地资源

(1)土壤肥沃

东北地区广泛分布着黑土和黑钙土等土壤,这些土壤含有丰富的有机质,厚度高,有着很高的生产能力,使东北地区成为世界三大肥沃的黑土地区之一。世界上另外两大黑土分布区是亚欧大陆北部保加利亚、匈牙利、罗马尼亚、乌克兰、俄罗斯等国境内的黑土带和北美洲美国中部黑土带。

读图4-2-4东北地区黑土、黑钙土的分布,说出东北地区黑土和黑钙土的主要分布地区。

黑土主要分布在松嫩平原的东部和北部,三江平原的西部地区。黑钙土主要分布在松嫩平原的中西部。

这些黑土耕作层中的有机质含量比重高,是我国耕作层有机质含量最高的土壤,而且肥沃的耕地集中分布,使东北区成为我国最好的一熟制作物种植区和商品粮基地。

承转:东北地区发展农业最具优势的资源就是土地资源,这不仅表现在质量上,还表现在数量上。

(2)土地资源丰富

①耕地面积广大

东北平原是我国最大的平原,土地资源丰富。耕地占了全国耕地面积的19.7%,人均耕地相当于全国人均耕地的两倍。集中分布在松嫩平原、辽河平原和三江平原,非常适合机械化作业。

②宜农荒地多

东北地区还是我国宜农荒地最多的地区,可供开荒的荒地面积超过600万公顷,这些可开垦的荒地主要分布在黑龙江,吉林、辽宁也存有少量的荒地。

读图4-2-5,说出荒地的主要分布地区及这些地区荒地的优势。

据图可发现:荒地的主要分布区主要有两大块,一是三江平原,这是我国后备土地资源最丰富的地区;二是内蒙古自治区东北部,大兴安岭北部及以西地区。

这里的荒地有两个优势:一是土壤的自然肥力高,二是集中连片分布,荒地地势平坦,便于开垦。

承转:东部地区丰富的土地资源,为建设现代化的农业基地提供了最有利的条件。

(3)土地的开发

①宜农荒地的开垦

对比图4-2-6和4-2-7

从50年代起,东北区进行大规模的水利建设,并相继建设了一批国营农场,新垦大量荒地,耕地面积增加,商品粮、油料和糖料基地得到扩大。三江平原是我国农业的新开发区,1949年以来,三江平原以国营农场为主力军,开垦了大量荒地,目前耕地面积是建国初期的九倍还多,昔日的“北大荒”变成了今天的“北大仓”。

②沼泽的保护

三江平原是我国面积最大的沼泽区,既是蓄水池、水源地,也是我国特有珍禽丹顶鹤、天鹅的栖息地,对调节气候,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为保护东北地区的陆地生态系统。黑龙江农垦总局做出决定,北大荒将不再开垦荒地,并对已开垦的荒地要求逐渐还林、还草、还湿地。并建立自然保护区,对其自然保护区内的资源充分利用和开发,如在湿地区种植芦苇、莲藕等湿生植物,发展旅游业、草编业等。既保护了湿地生态系统,又提高了经济效益,使东北地区的土地开发进入良性循环阶段。

3、林地面积大,森林资源蕴藏量大

东北林木的总蓄积量很大,现有林地3700多万公顷,约占全国森林面积的1/3,森林覆盖率为30%左右,高出全国16.55%的平均水平,是我国重要的林业基地,木材产量大,森林采伐和制材工业也很发达。森林采伐业主要集中大兴安岭、小兴安岭、长白山三大林区。黑龙江是全国最大的木材调出省份。另外,本区还是“三北”防护林系的重要建设地区。

读图4-2-15,东北林区林地的分布,明确下列问题:

①从图中可以看出,针叶林主要集中分布在东北地区的北部山区,另外小兴安岭南部,长白山地也有零星分布。

②落叶阔叶林主要分布在大、小兴安岭的南部及长白山地、辽东丘陵东部。

③经济林主要分布在辽河平原中南部和辽东半岛南部沿海地带。

④防护林主要分布在大兴安岭的东侧。

4、草场资源和农产品资源兼备

东北地区现有草原面积近300万公顷,占全国草原面积的9.3%,多为森林草甸草原。草地主要分布在松嫩平原、辽河平原以西和三江平原地区,其中呼伦贝尔草原、科尔沁草原是保护较好的优良草原之一。东北地区具有丰富的农产品资源,饲料充足,为畜牧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5、海洋渔业资源

东北地区南临黄海、渤海,海域辽阔,海岸线绵长,滩涂面积广大,水产资源丰富,拥有辽东湾和海洋岛两大渔场。东北地区内部还有许多淡水湖泊和水库(呼伦湖、松花湖、镜泊湖、兴凯湖等),可提供淡水养殖的水面达80多万公顷,共有淡水养殖种类100多种,淡水渔业的发展具有一定的潜力。

(二)社会经济条件——发达的农业机械工业

东北地区是我国著名的重工业基地,工业历史比较悠久,部门比较齐全,已基本形成了以冶金、机械、化学、石油、为主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其中与农业相关的工业,如:农业机械、木材加工、食品加工、制糖、造纸、建材和纺织工业都比较发达。而农业机械工业是发展较快的部门。目前,东北地区已初步形成耕作、排水、灌溉机具的制造和修配网络,雄厚的农业机械工业为东北农业机械化提供了条件,不仅有利于大型机械化作业,还有利于农产品的深加工,提高产品的附加值,为建设东北地区现代化农业基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农业布局

1、农业布局的发展变化

东北地区的农业结构比较完整,其中耕作业占主导地位。新中国成立以前,东北地区以旱作杂粮为主;新中国成立以后,作物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主要以玉米、大豆为主。近几年,由于市场的需要,东北地区的作物结构和农业布局又有所变化:

(1)土地利用类型的变化:农田面积扩大,西部草原缩小;

(2)农作物布局的变化:玉米和水稻种植面积扩大了;

(3)城市周边地区副食品基地的出现:由于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饮食结构也发生了变化,对肉、禽、蛋、奶、蔬菜、花卉等需求增加,因此,在大中小城市周围形成了不同规模的副食品基地。

农业布局的变化,已使东北平原形成了具有特色的区域农业景观。农业生产呈现地区专业化。

2、农业布局的地域性

“寒暖农分异,湿干林牧全,麦菽遍北地,花果布南山”,形象描述了东北地区农业分布的基本格局。东北地区自东向西可分为以林为主的林农交错地带;以农为主的农林地带、农耕地带、农牧地带和牧业地带。自南向北可区分为海洋渔业地带、农耕地带和农林牧交错地带。

在这些农业地带中,基本上可以分为三大农业生产区域:

农业生产地区 地形 地形区 生产对象及分布规律

耕作农业区 平原地区 松嫩平原

三江平原

辽河平原 玉米:分布普遍,松辽平原为“玉米带”。

小麦:三江平原、松嫩平原北部最为集中。

水稻:东部山区的山间河谷盆地及辽河、松花江流域的大型灌溉区。

甜菜:松嫩平原、三江平原,全国最大生产基地

大豆:沈阳以北经长春、哈尔滨的铁路沿线地区

林业和特产区 山地

丘陵区 大、小兴安岭

长白山区

辽东丘陵 大、小兴安岭:兴安落叶松、红松等珍贵树种

长白山区:鹿茸、人参等珍贵药材

辽东丘陵:暖温带水果

畜牧业区 高原区

部分平原山地区 西部高原

松嫩平原西部部分林区草地 呼伦贝尔市:三河马、三河牛

松嫩平原西部:东北红牛生产基地

四、东北地区农业开发中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东北地区丰富的自然资源和良好的工业基础,为该区域商品农业的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然而,在东北地区商品农业开发的过程中,也存在着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水土流失严重,黑土带土壤肥力下降。

黑土分布地区土壤肥沃,盛产粮食,但经过多年的开发,黑土层流失严重,土壤肥力下降。具体原因如下:

治理措施如下:一方面注意黑土的培肥,增施有机肥、种植绿肥、秸秆还田等;另一方面要注意水土保持,植树造林,加强对沟壑和坡面的治理。

2、草地和林地的比重下降,资源利用失调。

由于过度放牧、毁草开荒、草原鼠害等原因,导致草地面积不断减少,质量也大幅下降。而在林区由于超采严重、采育脱节、滥砍乱伐、森林火灾、毁林开荒等原因,导致森林覆盖率大幅下降,由70%降到35.55%,森林边缘平均后退了150千米,森林质量也大幅下降。一些林区,如小兴安岭,现在已经到了近乎后继无林可采的程度,森林资源日趋枯竭。

由于草场和森林资源的破坏,从而导致珍稀动植物灭绝、生物多样性减少、自然灾害频繁,生态环境逐渐恶化。

发展对策如下:

① 坚持以营林为主,发展以落叶松和杨树为主的速生丰产林;

② 合理采伐,坚持以蓄积量定采伐量,采伐量不能超过生长量的原则;

③ 促进珍贵树种的更新,尤其是红松的更新;

④ 加强自然保护区建设,保护生态环境,防止生态环境恶化。重点是大兴安岭自然生态环境,长白山地与小兴安岭的原生与次生相结合的自然生态环境,保护野生动植物资源。

3、开垦沼泽地,破坏了湿地环境。

知识窗:东北地区的湿地

(1)概念:湿地指沼泽、湖泊、河流、河口以及海洋地带的滩涂。

(2)功能:

生态功能:调节气候、蓄洪防洪、促淤造陆、降解污染等,被称为“地球之肾”。

经济功能:它还能向人类提供粮食、肉类、水产、药材、能源、水源、工业原料。其他功能:所特有的鹤类等大型水禽和湖泊海洋风光所具有的美学源泉。

(3)分布:主要分布在三江平原、松嫩平原、兴凯湖等,其中三江平原是我国最重要的湿地。

东北湿地资源极为丰富,是东北地区陆地生态系统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东北的开发过程中,许多湿地被开发利用,使湿地面积逐年减少,从而导致植物的生长环境和动物的栖息环境被破坏,生态系统被改变。建国初期,嫩江下游与松花江汇合处分布着大面积的湿地,约2万平方公里,目前已经减少了70%左右,仅存0.65万平方公里。

加强湿地资源保护,对防洪和改善生态环境都有很重要的意义。保护湿地资源,可以采取以下措施:①对已经围垦的湿地逐步退田;②建立湿地保护区,保护好现存的天然湿地;③采取工程措施,恢复已经退化的湿地。

4、农业生产比较粗放,耕地破坏严重。

耕地资源丰富是东北地区的农业优势之一,但由于耕作粗放,土地的生产率较低。区域内的低产田占多数,并且对不宜耕作的土地也进行了开垦。例如将宜林地、草场、沙丘开垦为耕地。这些耕地粮食产量不高,却因不适宜的开垦造成了生态环境的恶化。

治理措施:改变粗放的耕作方式,改造中低产田,努力提高单产,充分发挥土地的生产力;对不适宜耕作的土地,坚决退耕还林、还草。

5、农产品的质量和品种不适应市场要求,农业内部结构不合理。

东北地区种植业中的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品种比较单一;林业和草原畜牧业商品化生产程度低,没有发挥出自身优势。

发展方向:根据市场需求,提高农产品质量和竞争力,改变农业内部结构,增大林业和牧业的比重。

五、东北地区农业的发展方向

1、平原区农业发展方向:发展种植业,建设好商品粮基地,推进农业的大规模机械化和地区专业化生产;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推进农业产业化。

2、西部草原区农业发展方向:围绕生态建设和增加农牧民收入为中心,加强退耕还林、还草工作,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和舍饲畜牧业。

3、山区农业发展方向:开发和保护好森林资源,发展山区特色农业,使森林资源做到可持续利用。

设计活动:

特色农业

东北区有丰富的野生动植物资源,较为有名的有“东北三宝”,它指产于东北地区的三种名贵特产,最初的“三宝”指人参、貂皮、乌拉草,后来“三宝”变成了人参、貂皮、鹿茸。它们以其神奇的攻效、名贵的地位名闻天下。近几年又有“东北新三宝”之说,即指:红景天、林蛙、不老草,它们同样是人们喜欢的珍贵物产。目前,东北地区已经开始在这些野生动植物资源的基础上,发展特色农业。特色农业是用现代科学技术武装的,以地域名、特、优农产品为主的,用现代农业带动传统农业发展的新型农业。吉林安图县开始养殖林蛙,开发林蛙油保健品;栽培优良食用菌(包括黑木耳和香菇)、开发和培育名优中草药以及人工栽培山野菜(如刺龙菜等),对生晒参、大力参、糖参、红参等人参进行粗加工、和深加工以及精加工,发展人参制品、人参保健品、人参药品等,建立了四大基地:林蛙养殖基地、天然红松果林基地、药材和山野菜基地、梅花鹿养殖基地,形成“山上建基地,山下搞加工,科技创高效”的特色农业发展格局。

问题:

1特色农业开展有什么意义?

2你还能举出其他的特色农业吗?

3讨论东北的特色农业和生态农业应怎样开展?

1、东北地区发展特色农业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其主要原因有二:一是东北地区有丰富的野生动植物资源,这是发展特色农业的物质基础;二是现代科学技术在农业生产中得以应用的结果。

2、发展特色农业的意义:

(1)充分利用当地特有物种资源,变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

(2)走科技兴农的道路,带动农村经济的发展,增加农民收入。

(3)可减轻当地生态环境的压力,保护了生态环境。

3、我国地域辽阔,特色农业有很多,如:云南的药材生产、沂蒙山区的花生生产、金乡的大蒜、寿光蔬菜、莱阳梨、烟台苹果等。

不同地区发展农业生产的条件差异显著,发展特色农业一定要因地制宜,符合当地自然、社会、经济环境的实际,并且要不断了解市场动向,切忌搞“一窝蜂”式的特色农业。

拓展导思

黄淮海区农业状况

黄淮海区位于长城以南、淮海以北、太行山及豫西山地以东,包括北京市大部、天津市、河北省大部、河南省大部、山东省、安徽与江苏的淮北地区。本区平原广阔,总耕地多达2100多万会顷,是各大农区中耕地最多的一个区,也是全国最主要的粮、棉商品生产区。本区地势平旷,土层深厚,有利于大范围机械化耕作业;全区属暖温带气候,可以两年三熟到一年两熟,棉花、花生等喜温作物都可以种植;广大平原上普遍有发展水利灌溉的条件。

对本区农业影响最大的不利自然条件是旱、涝、碱灾害。本区降水和地表径流年际变率大,季节分配不均,春季易早,加上蒸发强烈,表土极易泛盐。夏季多暴雨,常带来河水暴涨,平地沥涝成灾。广大冲积平原中部多浅平洼地,排水困难,更加重了沥涝威胁。春旱、夏涝常在年内交替出现,而土壤盐碱化则广泛出现于许多低洼平地。总体上,西部山麓地

部,北部干旱与盐碱重于南部。然而,经过近10多年的大规模综合治理,生产条件显著改善,受灾面积、频率和程度都有较大下降。

本区属我国古文化中心,农耕历史悠久,平原地区垦殖指数高达60%以上,山东丘陵地区也达40%左右。本区是我国小麦、棉花、花生、芝麻、烤烟等的主要产地,特别是经近10多年的大规模综合治理,农业生产水平提高很快,成为我国最主要的商品粮棉产区;本区温带水果中的苹果、梨、柿产量也居全国首位。由于粮食的大幅度增产和桔杆的开发利用,畜牧业较以前有较大增长,肉牛生产已居全国之首;林业生产较为薄弱,森林覆盖率约8%左右。

为发掘本区的增产潜力,宜重点解决以下问题:继续大力兴修水利,改良土壤,植树造林,综合治理旱、涝、碱灾害,进一步改善农业生产基本条件;以冀鲁豫低洼平原和黄淮平原为重点,加强中低产田改造,集中连片建设国家级商品粮棉基地;发展胶东、

鲁中南及苏皖北部的花生基地与山东半岛的苹果基地;要坚持用养结合,培养地力,促进可持续发展;要充分利用各种资源条件,大力发展多样化畜牧业,要利用沿海滩涂,进一步建设海水养殖基地,养捕结合,努力增加水产品总产。

板书设计

4.1 区域农业发展

——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

一、基础知识(略)

方法指引:发展区域农业的一般步骤

1.综合考虑自然、社会经济、区位、市场等各种因素——确定区域农业的大方向

2.根据区域内部差异,合理布局小区域农业。

二、地理条件

1.地理位置及范围

2.地理条件分析

⑴气候条件——制约着一个区域农业的生产品种、耕作制度和生产季节等。

⑵地形、土壤条件——条件往往影响区域农业生产的类型。

⑶社会、经济条件

三、农业布局特点

1、内部三大农业生产区域

耕作农业区 林业和特产区 畜牧业区

分布

主要粮(树、畜)种

特殊分布

2、农业在全国的地位及突出特点

大规模专业化生产——商品粮基地建设

大规模专业化生产的突出特点:

⑴大规模机械化生产(原因)

⑵地区专业化生产

主要粮食作物品种 主要分布区

水稻

小麦(以春小麦为主)

玉米

四、农业发展方向

1.存在问题:

2.发展方向:

⑴原则:

⑵目标:

⑶该区内部不同区域的农业发展方向与重点:

平原区 西部草原区 山区

农业发展方向

重点

【课后反思】

学习东北商品农业基地的发展条件及可持续发展战略,旨在探究农业区域学习的方法,依据这样的方法,可引导学生对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农业区位优势及发展方向进行分析,在学习规律性知识的同时,提高了学习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高二地理教案:《区域发展阶段与人类活动》教学设计


作为优秀的教学工作者,在教学时能够胸有成竹,准备好一份优秀的教案往往是必不可少的。教案可以让学生们有一个良好的课堂环境,帮助高中教师在教学期间更好的掌握节奏。怎么才能让高中教案写的更加全面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高二地理教案:《区域发展阶段与人类活动》教学设计”,欢迎您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助益!

【考试内容与要求】

考点:不同发展阶段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影响

【重点与难点】比较区域不同发展阶段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考点梳理与拓展】

1、区域发展阶段与人类活动

发展阶段

特点

人地

关系

主要问题

初期阶段

区域内城镇______;空间结构比较_______

协调

________

成长阶段

资源开发规模__________;城市和工业迅

速向外______;区域内部的____________

___和空间结构渐趋复杂;呈现由____到

____的发展;产业由____走向_______。

呈现

明显

的不

协调

资源面临_____;发展空间受到________;环境污染_______。

转型阶段

区域原有的_________________,经济增长_______甚至_______,产品竞争力下降,效益降低,区域经济整体呈现_________状态。

人地

矛盾

尖锐

出现________、__

______等严重的社会问题。

再生阶段

“对症下药”,促使区域经济复苏。

由紧

张走

向协

调。

措施:寻求新的发展空间,改变区域____;治理_____;改善地区投资环境

2、案例分析:以美国匹兹堡为例

【经典例题1】

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随着社

会、经济、技术等因素的改变而改变。图1为某地不同发展阶段的示意图,读图结合所学地理知识回答问题。

(1)阶段一、二期间该地区工业发展的主要优势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该地区城市化发展的主要动力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简述阶段二时期该地区工业与城市的发展对当地的环境产生的不利影响。________

(3)从阶段二到阶段三,该地区进行了大规模整治,主要表现是:工业结构的调整:____

_______________;工业布局的调整:___________________;生态建设:_______________。

【经典例题2】

(2007年江苏地理卷)东北地区是我国以机械等部门为主的老工业基地。表1 为“东北产业结构变化表”,图2为“东北某城市以煤炭为主导产业的产业结构调整模式图”。

(1)请简述东北地区发展机械工业的有利区位条件。

(2)产业结构调整是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主要措施之一。与1978年相比,2005年产业结构的变化特点是

(3)图2中,字母A表示? ? 工业,B表示? ? 工业。

(4)工业旅游是指以工业生产场所、工业产品、工业生产工艺过程等为主要吸引物开发的旅游项目。开发工业旅游最主要的条件是(填代号)? 。

A.资源的游览价值?? B.地区接待能力?? C.市场距离?? D.旅游环境承载量

(5)试分析图2所示产业结构调整模式的优点。______________

【课后巩固】

一、选择题

1.在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发展速度最快的是

A.初期阶段 B.成长阶段 C.转型阶段 D.再生阶段

2.某一地区在经济发展的转型期所具有的特征是

①经济持续快速增长 ②企业效益降低 ③工作岗位突然增多,劳动力短缺 ④经济发展速度趋缓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北朝民歌《敕勒川》中对内蒙古草原的描述是“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据此回答3—4题。

3.说明当时内蒙古草原处于发展的

A.初期阶段 B.成长阶段 C.转型阶段 D.再生阶段

4.当时该地的人地关系是

A.基本协调 B.开始明显不协调 C.污染严重 D.生态破坏严重

伊春市位于黑龙江省东北部的小兴安岭,是我国重要的家具生产基地,几年前已成为全国资源枯竭城市转型试点。结合所学知识,回答5—6题。

5.伊春市被列为资源枯竭城市的原因是

A.煤炭资源枯竭 B.水资源枯竭

C.石油资源枯竭 D.可采林木资源枯竭

6.最适宜该市转型发展的产业是

A.IT等高科技产业 B.森林观光等生态旅游业

C.服装加工等劳动密集型产业 D.以风力发电为主的能源工业

2009年5月底,来自亚洲、欧洲、美洲和大洋洲的30余位特邀外宾,以及来自全国各地的407位代表齐聚安徽省淮北市,召开“2009(中国·淮北)国际生态城市建设论坛”,共同商讨资源枯竭型城市的转型与生态发展之路。据此回答7—8题。

7.淮北是全国13个重点煤炭基地之一,是一个典型的资源型城市。下列哪一项不属于淮北城市转型的原因

A.土地大面积沉陷 B.生态环境破坏严重 C.交通日趋拥堵 D.资源日趋枯竭

8.下列适宜淮北向生态城市转型的做法是

A.填平沉陷区,并建设城市绿地公园

B.大力勘探其他的资源,弥补煤炭的不足

C.利用沉陷区开发城市湿地,建设水乡生态城市

D.改变产业结构,以第三产业为主

二、综合题

9.读图3,回答下列问题。

(1)大庆从1959年第一口井喷油至1967年,石油产量增长______,属于区域发展_______阶段,1967~1976年,石油产量_______增长,此后石油产量稳定在5 000万吨,累计27个年头,成为我国最大的“_________”。

(2)大庆市经济结构中,A为__________,B为__________,C为__________。

(3)从图中可以看出,大庆市经济结构有哪些突出问题?

(4)为改变结构性矛盾,大庆市采取了哪些措施?

10.图4中铁路Ⅰ沿线地区的经济比较发达,铁路Ⅱ沿线地区经济欠发达。当地人民在河流中游两岸开展传统粮棉生产,下游有许多未充分开发的风景区。A城市解放前以煤炭开采为主要经济支柱,1995年铁路Ⅱ延长铺设到B城后,A城市经济结构开始转变,生活水平逐渐提高,随着时代的发展,该城市却出现了原料和能源消耗大、运输量大、污染严重等问题……据此材料并结合图示,回答下列问题。

(1)简要概括图示区域经济发展的有利条件。

(2)简要描述A城市的经济发展过程。

(3)A城市正在制定发展规划,请你为其城市经济发展和改造献计献策。

参考答案

【经典例题1】

(1)矿产资源丰富 工业化 (2)环境污染加剧、资源面临枯竭、湿地遭到破坏。 (3)煤炭、钢铁、机械、化学工业数量减少,出现新兴电子工业 钢铁、机械、化学工业等传统工业向城市东北方向或河流下游移动,并趋于集中 建立自然保护区、绿化防护带等

【经典例题2】

(1)原料丰富;能源充足;市场条件好;交通便利;技术基础好;国家政策支持 (2)第一产业比重下降;第二产业比重下降,但依然保持优势;第三产业比重大幅上升 (3)钢铁森林 (4)A (5)避免煤炭资源枯竭带来的经济衰退;优化产业结构;提高经济效益;增加就业机会;保护生态环境

【课后巩固】

1.B 2.C 3.A 4.A 5.D 6.D 7.C 8.C

9.(1)缓慢 初期 快速 石油城 (2)第三产业 第二产业 第一产业 (3)存在结构性矛盾,第二产业占绝对优势,第三产业严重滞后,产业结构很不合理。 (4)做大石化产业,以化补油;发展多种经营,以多补主;培育“百姓经济”,以小补大;强化畜牧产业,以牧补农;完善城市功能,以城养城等。

10.(1)①煤、铁等矿产资源,水资源以及旅游资源丰富;②粮棉种植历史悠久,农业基础较好;③海洋、铁路等交通运输便利。 (2)由原来的以煤炭开采为主的资源型城市发展到钢铁工业成为城市经济的主要支柱。 (3)①调整产业结构,从以资源型为主向以科技、市场型为主转变,并促进其第三产业的发展;②加大污染治

高二地理教案:《流域开发与区域可持续发展》教学设计


经验告诉我们,成功是留给有准备的人。教师要准备好教案,这是教师的任务之一。教案可以让学生们有一个良好的课堂环境,帮助教师在教学期间更好的掌握节奏。你知道如何去写好一份优秀的教案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二地理教案:《流域开发与区域可持续发展》教学设计”,希望对您的工作和生活有所帮助。

【考试内容与要求】

考点:以某流域为例,分析该流域开发的地理条件,了解该流域开发建设的基本内容,以及综合治理的对策措施。

◆流域开发的地理条件

◆流域开发建设的基本内容

◆整治重点及综合治理的对策措施

【重点与难点】

◆流域开发的地理条件

◆流域开发建设的基本内容

◆整治重点及综合治理的对策措施

【考点梳理与拓展】

考点一:流域开发的地理条件

1、自然环境特征

(1)地形:

(2)气候:

(3)水文:

2、主要自然资源: 、 、 、 、 。

3、长江流域社会经济概况

(1)长江流域三大经济区:以 为中心的上游经济区;以 为中心的中游经济区;以 为中心的下游经济区。

(2)长江流域城市化水平 ,除 流域城镇较少外, 以下河流两岸的城镇都很密集,中下游地区的城镇密度远远高于上游地区。

4、分析长江流域工农业发展的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

MicrosoftInternetExplorer402DocumentNotSpecified7.8 磅Normal0

有利条件

不利条件

自然方面

长江中下游地区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河网密布,水资源丰富

上中游地区地表崎岖,工农业发展受地形条件的限制;季风气候区洪涝灾害频繁

大多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热量和水分充足

矿产资源丰富,为工业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原料

水能丰富,发展工业的动力充足

社会经济方面

长江航运价值高,沿岸港口众多,水陆交通运输便利

上、下游地区资源分布与经济分布不相适应

人口稠密,劳动力资源丰富,农业开发历史悠久

拥有全国最大的综合性工业基地—沪宁杭工业基地,经济发达,城市化水平高,社会协作条件好

【经典例题1】发源于祁连山的弱水经河西走廊,最终流入内蒙古自治区境内。图1为“河西走廊弱水流域简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该流域地处我国三大自然区的 区。?

(2)弱水年总径流量为43亿立方米,在河西走廊绿洲农业灌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其径流量较为丰富的主要原因是 。

(3)弱水下游流入甲、乙两湖,乙湖已于上世纪后期彻底干枯,成为沙尘暴的源地之一。造成这一结果的人为因素主要有 、 、

、 。我国荒漠化防治的主要措施有 、 。?

(4)请简要评价该流域所在自然区经济发展的自然条件。?

考点二:流域开发建设的基本内容+考点三:整治重点及综合治理的对策措施

1、长江流域的开发与综合整治

开发重点

原因

整治重点

原因

整治措施

上游

地势悬殊,河流落差大,径流量大,水能资源丰富

中游

商品粮、棉、油、肉类和水产品生产基地建设、重要的制造业基地建设

平原面积广,土地肥沃,气候温暖湿润,雨热同期;有色金属丰富,水能丰富

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

下游

发展集约化商品化农业,发展耗能少、原材料消耗少的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

工农业基础雄厚,科技水平高,经济发展水平高。

人口增长过快,粗放经营,资源供需失调

2、长江中游洪涝灾害的原因

(1)自然原因:

(2)人为原因:

3、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工程的意义: 、 、 、 、

南水北调中线调水以及 、 等,其中首要功能是 。

效益

作用过程

主要受益区

防洪

调节洪峰、拦蓄洪水

中下游

发电

缓解华中、华东地区能源供应的紧张状况

华中、华东地区

航运

三峡水库可以加深、加宽上游航道,使水流趋缓,改善川江航运条件,促进东西部物资交流

上游

供水养殖

三峡工程的兴建在中下游城市供水和农业灌溉、南水北调中线调水、库区水产养殖和旅游

中下游地区、库区等

(1) 图中资料2反映的问题是 ,该问题产生的原因是 。

(2)资料2所反映的长江含沙量大的问题,其原因是:

① ,② ,

③ ,该问题可能引起的严重后果是

【课堂训练】

流域的开发对区域发展有重要意义,美国对田纳西河的开发与治理就是一个较成功的范例。读图3、图4回答下列问题。

(1)田纳西河流域开发的区位优势是什么?

(2)我国长江流域的开发与治理与田纳西河流域相比较,有哪些相似之处?(提示:从流域内资源的开发利用方面分析)

(3)针对当前长江流域的开发与治理现状,请你就今后长江流域的进一步开发与治理提出合理化建议。

【课后巩固】

一、选择题

1.关于长江流域经济区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以上海为中心的经济区是长江流域最发达的经济区

B.以武汉为中心的经济区位于长江上游

C.以重庆为中心的经济区轻工业发达

D.以昆明为中心的经济区城市化水平在全国最高

读我国某河流流域图(图5),回答2~5题。

2.造成流域内I、Ⅱ两区域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

A.地形 B.气温 C.降水 D.植被

3.关于I、Ⅱ两区河流地质作用的叙述,正确的是( )

A.I区河流的外力作用主要表现为流水搬运作用

B.Ⅱ区河流的外力作用仅有沉积作用

C.I区河流切割作用显著,使河谷呈“V”字型

D.Ⅱ区河流流水作用使左岸沉积、右岸侵蚀

4.合理开发利用该河流的资源优势,正确的是( )

A.开发I区河流侧重修建大型水库以发展旅游业和航运

B.开发Ⅱ区河流侧重于水力发电和灌溉

C.Ⅱ区河流沿岸应广泛发展茶树种植

D.I区河流的开发利用与保护应同时进行

5.有关该河流的假设能够成立的是( )

A.若该河位于西北地区,则该河一定是内陆河

B.若该河位于东北地区,则该河可能有两次汛期

C.若该河位于华北地区,I区河流易发生凌汛

D.若该河位于秦岭——淮河一线以南,则该河流量一定大于北方任何河流

2007年11月26日位于红水河的龙滩水电站首批机组投产发电,它是我国西部大开发和“西电东送”的标志性工程之一。读下图,回答6~7题。

6.龙滩水电站位于( )

A.四川盆地,其输电的主要目的地是长江三角洲

B. 四川盆地,其输电的主要目的地是珠江三角洲

C.云贵高原,其输电的主要目的地是长江三角洲

D.广西境内,其输电的主要目的地是珠江三角洲

7.建设龙滩水电站的有利自然条件是( )

①由横断山区到四川盆地,落差大②由云贵高原到两广丘陵,落差大③人口密度小,移民难度小④多峡谷,适 合梯级开发⑤位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降水丰富,河流 水量大

A.①④⑤ B.②③⑤ C.②④⑤ D. ①③⑤

二、综合题

8.读黄河某河段与美国田纳西河流域图,回答下列问题:

(1)从图中可知,田纳西河与黄河水能资源开发的共同特点是_______________。田纳西

河水资源之所以能够这样开发的原是 。

(2)田纳西河流域为美国的_____________农业区,分析其发展农业的优越的自然条件有 。甲处山区有丰富的 资源,干流密西西比河流域总的地势特点是 。

(3)20世纪30年代,田纳西河流域农业发展中,自然资源遭到破坏,生态环境恶化,灾害频繁。具体表现为:资源方面:_ _________;生态环境方面:_ __________;灾害方面:_ __________。

(4)美国田纳西河流域综合治理的成功经验,对我国的河流治理最值得借鉴的方面有哪些?

9. 流域是一个相对独立的自然地理系统,它以水系为纽带,将系统内各自然地理要素连结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随着人类活动的加剧,流域已成为区域人地关系十分敏感而复杂的地理单元。图8中甲图是某时期某流域局部地形图,乙图是10年后该地区土地利用状况图,丙图是该地区的月平均气温变化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说明A支流的水文特征。

(2)说出B、C两支流在开发利用方向上的不同。

(3)指出图乙中土地利用不合理现象,并说明这些现象对湖泊及其下游造成的环境影响。

(4)如果在该地区选址建水库,你认为除上述方面的资料外,还需要收集哪些方面的必要资料?

(5)若要对该流域进行综合开发,请提出你的建议。

10.(2010年江苏卷)表l为珠江、淮河流域有关数据对比表。读表并回答问题。

(1)淮河流域面积约为珠江流域的3/5,而径流总量却不足珠江的1/5,其主要原因是?

(2)淮河流域水资源利用率远高于珠江流域的主要原因是

(3)珠江中下游地区夏秋季节多突发性暴雨洪水,主要原因是 ;冬季河口处常受海水人侵的威胁,主要原因是 。

(4)淮河流域7、8月份多洪水。主要气候原因是 。

(5)珠江、淮河流域的耕地面积分别约为480万公顷和l200万公顷。若两流域单位面积耕地的农业污染量相当,根据耕地面积和径流总最的对比关系,淮河受农业污染的程度约为珠江的??? ?? 倍(取整数)。

必修三 第四单元 区域综合开发与可持续发展

第一节 流域开发与区域可持续发展——以长江流域为例

参考答案

【经典例题1】(1)西北干旱与半干旱?

(2)有较丰富的冰雪融水补给?

(3)中上游用水过度(水资源利用不当) 过度农垦 过度放牧 过度樵采(植被破坏) 生物措施(植树种草等) 工程措施(设置沙障等)

(4)有利条件:矿产(能源)资源丰富;草场广布(草质优良);光照条件好。

不利条件:气候干旱、水资源缺乏;生态环境脆弱。

【经典例题2】(1)长江水系的湖泊面积不断缩小 泥沙沉积湖中和围湖造田使湖泊面积缩小 (2)① 地表植被遭到破坏,涵养水源的能力下降 ②长江上游段草场退化严重,导致水土大量流失③中游段对森林资源乱砍滥伐,导致森林覆盖率下降,水土流失严重。

【课堂练习】(1)①田纳西河流域处于亚热带湿润气候区,降水丰富,河流流量大,水资源丰富;②加上流域内地形起伏,河流落差大,蕴藏着丰富的水能资源;③此外还有丰富的煤炭(磷、铅锌矿)等矿产资源。(或答:水资源、土地资源等自然资源和能源丰富等自然条件是该流域开发建设的有利条件。)

(2)相似之处:①都通过兴建各种水利设施,对水资源进行综合开发利用;②大力开发流域内的水能资源;③立足于本地的资源优势发展工业;④大力发展内河航运等。

(3)①进一步加大管理力度,实行全流域的统一管理与开发;②加大对长江水能资源的开发;③疏浚河道,提高流域的通航能力;④进一步改善流域内生态环境;⑤发展特色旅游业。

【课后巩固】

1、A 2、A 3、C 4、D 5、B 6、D 7、C

8、(1)实行梯级开发 流域面积大,降水丰富,落差大

(2)混合农业 气候温和湿润,土壤肥沃,水源充足,地势较为平坦 煤炭 北高南低

(3)森林资源的破坏 水土流失 水旱灾害频繁

(4)加强立法.为流域自然资源的统一管理提供法律保证;加强管理,实行自然资源统一开发管理,有利于对水资源和土地资源的协调开发和管理;经营上采取良性运行机制。

9、(1)流量季节变化大(汛期在夏季);河流落差大,水流急;汛期河水含沙量较大

(2)B支流:开发水能;发展旅游。C支流:发展航运。

(3)土地利用不合理现象:坡地开垦;围湖造田;对湖泊及其下游的环境影响:湖泊淤积,湖面缩小;生物多样性减少;调蓄功能减弱,加大下游洪灾威胁。

(4)地质资料;河流水文资料;社会经济资料。

(5)成立该流域的管理机构,以河流干支流修建水坝,在防护、航运、发电、提高水质、旅游、土地利用等方面实现统一开发和管理。

10、(1)珠江流域降水丰富(淮河流域降水少)

(2)淮河流域的水库库容与径流总量的比值高

(3)台风影响??? 冬季流域内降水少,径流量小

(4)夏季降水集中,多暴雨

(5)13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113070.html

更多

猜你喜欢

更多

最新更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