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西师大版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整理与复习》数学教案

作为一小学位老师,我们要让同学们听得懂我们所讲的内容。所以大多数老师都会选择制定一份教学计划。这样可以让同学们很容易的听懂所讲的内容,你知道有哪些教案是比较简单易懂的呢?为了让您在使用时更加简单方便,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西师大版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整理与复习》数学教案”,供大家参考,希望能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西师大版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整理与复习》数学教案

教学内容:

1、回顾字母表示和数量关系、等式和方程的意义。

2、讨论方程与等式的关系。

3、交流写方程和解方程的基本方法。

4、简述用方程解决问题的基本步骤。

教学目标:

1、组织学生回顾方程的相关知识。

2、能从实际情境中找出等量并写出方程。

教学准备:

卡片、课件或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讨论交流,会用字母

1、分组讨论:这个单元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有哪些问题值得注意?

2、出示教材111页2题,说出字母和字母式子表示的意义。

3、练习112页的1,2,3题。

4、小结:字母可以表示数和数量关系;当告诉字母的值时,我们可以求出式子表示的数量。

二、回顾引导,会解方程

师:同学们,我们前面学习了方程的有关知识,看看下面这些题目你们会做吗?请判断,是等式的记上□,是方程的记上○。

卡片出示,学生按编号记写答案。

(1)3a+2 (6) 56-12=44

(2)6+y=12 (7) x+y=10

(3)5b-4=6 (8) 2d=d+d

(4)S=ah (9) 8×4=32

(5)a+b=b+a(10)8x-4x=5

师:同学们,请大家说说画□的和画○的式子是哪些?

学生一边回答,教师一边贴黑板上。

师:画□的题有(2),(3),(4),(5),(6),(7),(8),(9),(10)。大家同意吗?

生(齐):同意!

生:画○的题有(2),(3),(5),(7),(8),(10)。大家觉得对吗?

生:不对。因为5题和8题不是方程,4题是算面积的公式,所以不能画“○”。

生:可以。都含有字母!都是等式!就可以画圈。

师:你们同意谁的?讨论讨论看?

生:因为5题和8题任意用一个数进行检验,都能使方程左右两边相等。

师:是吗?大家试试看。

学生汇报中,发现等式中的恒等式不是方程。计算公式虽然含有字母,但也不是方程。

板书:

等式方程如(2),(3),(7),(10)

算式如(6),(9)

公式如(4)

代数恒等式如(5),(8)

师:请大家算出6+y=12,5b-4=6,8x-4x=5的解,验算一下,看你做对没有。

师:大家完成以后,同桌说说什么是方程的解,怎样解方程?

生:如“6+y=12”中,如果y=6,方程左右两边就相等了。这里6就是“6+y=12”的解。

生:老师,你说过求方程解的过程就是解方程呢!

师:对,找到一个数,能使方程左右两边相等,这个数就是方程的解。求这个解的过程就是解方程。

师:结合刚才的解答,你认为在解方程时应该注意些什么?

生:比如3x=18,就想3和几相乘是18?这个数就是x的值,也就是方程3x=18的解。

生:使用等式的性质的时候,一定要注意两边同时加、减相同的数。

生:两边同时乘、除一个数时,除了注意数相同以外,还要注意乘、除的数不能为“0”。

师:刚才大家提到了等式的性质,那么什么是等式的性质呢? 做完了这些题,同桌交流一下。

12x-6=36 12y+6=36 12x-6x=36 12y+6y=36

完成后请学生上台写出解答过程,并说明每步变化的理由。

三、分析关系,构建等式

师:看图,你发现了什么关系呢?能用式子表示吗?试试看。

有5篮子辣椒,每篮xkg, 一共12kg。鱼缸里有35条金鱼。其中红金鱼有10条,黑金鱼有y条。

生:5x=12

生:10+y =35 总量=总量 总数=总数

生:12÷x=5

生:35-y =10 篮数=篮数 红金鱼数=红金鱼数

师:根据刚才列出的式子 ,同桌再把等量关系讲一遍。想想还有其他的列法吗?

练习教科书第4,5题。

师:请大家说说,写等式的关键是什么?

板书:读懂题意,找到等量。

练习:请用线段图表示这两个方程的意义。4x+2=6 5b-2b=18

四、简单应用,解决问题

师:请大家先列式解答这两道题,然后说说你是怎样想的。分小组交流。

1、几个小朋友去买冰激凌。玲玲买了8个 ,芳芳买了5个。玲玲比芳芳多花了12元。冰激凌是多少钱1个?

2、爷爷买的3节电池的价钱刚好比1盒牙膏贵8角。已知牙膏每盒是3元5角,每节电池多少元?

学生完成后,小组汇报交流时,教师板书:

(1)读懂题意,找到等量;

(2)把未知数看作已知数,用字母表示;

(3)写出方程,求出解。

师:用方程解决问题,要注意些什么?

生:要设未知数,用字母表示。

生:要认准等量关系,写出等式。

生:做完了,还要检验答案是不是符合题意。

生:可以用不同的方法解答或者检验。

……

师:看来大家学得非常好!奖励你们完成书上的练习。请大家做教科书第113页和第114页的第6,7题。

小编推荐

西师大版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解决问题》数学教案


作为杰出的教学工作者,为了教学顺利的展开。有的老师会在很久之前就精心制作一份教学计划。让同学们很好的吸收课堂上所讲的知识点,你知道有哪些教案是比较简单易懂的呢?为了让您在使用时更加简单方便,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西师大版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解决问题》数学教案”,仅供参考,但愿对您的工作带来帮助。

西师大版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解决问题》数学教案

教学目标:

1、能在实际情境中正确找出等量关系。

2、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理解并掌握形如ax+b=c,ax-b=c的方程的解法,会列方程解决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

3、经历将现实问题抽象为方程的过程,进一步体会方程的思想方法及价值。

教学重、难点:

找出数量间的等量关系,并根据数量关系列出方程。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师:同学们,喜欢看花卉展览吗?

生:喜欢!

(课件出示2005中国昆明国际花卉展的现场?)

师:这是2005中国昆明国际花卉展的现场。从1995年开始举办的中国昆明国际花卉展,浓缩

了云南花卉产业发展史。正如云南省花卉产业联合会会长施天骏接受记者采访时说,通过花展可以看出云花正在加快走向国际市场的步伐。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解决一个和花卉展览有关的数学问题,好吗?

板书:解决问题(二)

二、走进新课

1、图示信息,寻找等量关系

(课件出示例2主题图和文字部分)。

师:你看到了哪些数学信息?要解决什么问题?

根据学生的回答在课件上用红色闪动条件和问题:草本花卉1 400 000盆,草本花卉比木本花卉的20倍还多20万盆呢!木本花卉有多少盆呢?

问:题目中是怎样说草本花卉和木本花卉之间的关系的?你能用线段图表示出它们之间的关系吗?

学生独立画线段图。

师:谁来说说自己的画法?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画出线段图:

师:仔细观察线段图,你能发现哪些等量关系?

学生自由讨论,教师巡视指导。

根据学生的交流板书:

木本花卉的盆数×20+20=草本花卉的盆数;

草本花卉的盆数-木本花卉的盆数×20=20;

木本花卉的盆数×20=草本花卉的盆数-20。

2、列出方程,解决问题

师:请同学们观察这些等量关系式,看看哪个数量是已知的,哪个数量是未知的?

生:草本花卉的盆数是已知的,木本花卉的盆数是未知的。

问:能根据上面的第一个等量关系列出方程求出木本花卉的盆数吗?请同学们试一试。

学生试着设未知数,并根据第一个等量关系列出方程解答。

学生试做后,指名板演。

解:设木本花卉有x万盆。列方程得:

20x+20=140

20x=120

x=6

师:这道题做正确了吗?我们一起来检验一下。

20×6+20=120+20=140

师:通过检验,我们发现木本花卉的20倍+20和草本花卉的盆数相等,符合题意,说明我们的

解答正确,可以写上答语了。

(板书答语)

师:刚才我们根据草本花卉的盆数第一个等量关系列出了方程,你还能根据另外的两个等量关

系列出方程求出草本花卉的盆数吗?请试一试。

学生试做后,指名汇报,板书:

解:设木本花卉有x盆。列方程得:

140-20x=20 20x=140-20

20x=120

x=6

答:木本花卉有6万盆。

解:设木本花卉有x盆。列方程得:

20x=140-20

20x=120

x=6

答:木本花卉有6万盆。

师:我们用不同的方程解决了“木本花卉有多少盆?”的问题,请同学们比较一下,哪个方程

好一些?

生:第一个方程好一些,因为这个方程的等量关系容易找。

三、完成练习,巩固深化

1、教科书第108页练习二十一的第1题的第(1)小题。

先让学生读题,并想想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和步骤,再独立解答。交流时让学生说自己是怎样

找等量关系的,又是怎样列出方程的,解方程的步骤是怎样的,是怎样检验的。

2、做练习二十一的第2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指名说说自己的思考过程,突出要根据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来列方程。

四、课堂作业

做练习二十一的第1题的第(2)小题和第3题。

五、总结学法,谈谈收获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你是怎样得到这些收获的?

西师大版五年级下册《总复习》数学教案


作为大家敬仰的人民教师,要对每一堂课认真负责。老师需要做好课前准备,编写一份教案。这样可以有效的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那你们知道有哪些优秀的小学教案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西师大版五年级下册《总复习》数学教案》,仅供参考,但愿对您的工作带来帮助。

西师大版五年级下册《总复习》数学教案

教学目标:

1、通过整理与复习,加深同学们对方程和折线统计图等相关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水平。

2、通过系统整理,沟通知识的联系,帮助同学们形成整体认知结构。

教具准备:

视频展示台。

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

师:我们在前面复习了哪些知识?

学生回忆并回答:分数的意义和分数加减法以及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有关知识。

教师出示全册知识结构图,问:本学期的内容中还有哪些知识点没有整理和复习?

生:还有方程和折线统计图。

师:今天我们就对这两部分知识进行整理与复习。

板书课题。

二、复习方程的知识

1、回顾整理本单元所学知识

师:在方程这个单元的学习中,共分了几个版块?

学生先独立整理,再汇报。

教师随学生汇报板书:

方程

用字母表示数

等式

方程

解决问题

师:通过每个版块的学习你们都知道了些什么?

学生独立整理,再在小组内交流。

视频展示台上展示学生的整理结果,并让学生汇报。

生1:学习方程时,首先学习的是用字母表示数,知道了字母既能表示一个具体的数,还能表示数量关系,还知道了用字母表示数究竟要注意什么?

生2:在等式的学习中我们知道了什么是等式,以及等式的基本性质。

生3:通过方程的学习我知道了什么是方程,怎样解方程。

生4:在解决问题中我们知道了怎样用方程去解决问题。

教师补充板书:

方程

用字母表示数:为什么要用字母表示数 怎样用字母表示数

等式:什么是等式 等式的基本性质

方程:什么是方程 怎样解方程

解决问题:怎样用方程来解决问题

师:这些知识点中,你认为自己哪方面掌握得最好,选择一个点给大家说说你对这部分知识的理解。

抽学生分别回答上面提出的5个问题,其中重点关注学生对等式和方程概念的理解以及用方程解决问题的步骤。

师:通过刚才的交流与分享,相信大家对有关方程的知识掌握得更好了。现在老师还想知道,这些知识之间有联系吗?有什么样的联系?

学生可先在小组内交流,再进行全班汇报。

引导学生总结:等式与方程是有联系的,用字母表示未知数也与方程有联系,因为方程是等式,而且方程是含有未知数的等式;我们在解方程的时候就要用到等式的基本性质;有了前面两个版块的学习基础,才能用方程来解决实际问题。

师:通过这样的整理,你有什么发现?

引导学生发现:数学知识之间是互相联系的。

2、巩固练习

师:教材第132页的第6,7,8题是关于方程这部分知识的练习,你认为自己需要练习哪个题就选择哪个来练习。

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再组织全班交流。

三、复习折线统计图知识

师:我们从一年级就认识了统计图,但我们这学期学习的统计图和前面的有什么不同?

学生对比发现:以前我们学习的象形统计图或者条形统计图是直接在统计图中的格子上画图或者涂色,而这学期学习的统计图需要用先描点,再顺次连线的方法才能制作出来。

生:折线统计图画起来要麻烦一些。

师:是有点麻烦,但在生活中人们却经常选择折线统计图,这是为什么?

引导学生比较发现:折线统计图能清楚地表示数量的增减变化幅度或变化趋势。

师:是这样的吗?下面我们就来看这幅统计图。

出示第133页第9题的统计图。

引导学生根据统计图解决图后的问题。

(1)仔细观察统计图,它统计的是什么内容?

(2)从统计图中你发现了哪些信息?

(3)这说明折线统计图有什么优势?

(4)独立完成书上的3个问题。

师:看来正如大家所说的,折线统计图在表示数量的增减变化幅度或变化趋势上有自己的优势。你能在生活中选择一项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进行调查统计,并制作出一幅折线统计图吗?

布置给学生作为课外练习。

四、总结提升

师:今天我们复习了哪些知识?

生:方程和折线统计图。

师:通过今天的复习,你有哪些收获?

学生自由总结。

五、课堂作业

练习二十四第15,16题,并集体评议。

北师大版五年级下册《整理与复习》数学教案


作为一位刚入职不久的新任教师,在授课上的经验比较少。老师需要提前做好准备,让学生能够快速的明白这个知识点。在上课时遇到各种教学问题都能够快速解决,那你们知道有哪些优秀的小学教案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北师大版五年级下册《整理与复习》数学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为您提供参考!

北师大版五年级下册《整理与复习》数学教案

教学内容

教材第50~54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回顾前四个单元的知识内容,从不同的角度交流学习中的体会。

2.以不同的方式整理所学知识内容,并进行交流,通过巩固应用,掌握相关的知识和技能,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回顾、整理、巩固应用等学习活动,使学生养成整理知识、自我反思的良好习惯。

重点难点

重点:对已学的知识进行简单的整理、归纳和反思。

难点:弄清各知识间的联系。

教学准备

教材中的情境图制成的课件。

教学设计

复习导入

师:我们已经学完了第1~4单元的内容,今天这节课,我们将对这四个单元进行整理与复习。(板书:整理与复习)

一、我学到了什么

1.师:同学们回忆一下前四个单元,你们都学习了哪些内容?

生汇报,师板书:分数加减法,长方体(一),分数乘法,长方体(二)。

2.师:请同学们翻阅教材,回顾前个四单元的知识点。

给学生充分的时间看书复习。

3.学生汇报。

(1)师:第一单元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

生1:异分母分数加减法。

生2:分数加减混合运算顺序与整数加减混合运算顺序相同,整数加法运算定律对分数加法同样适用。

生3:分数和小数互化:分数化成小数,利用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小数化成分数,利用的是小数的意义。

(2)师:第二单元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

生1:长方体的特点:有8个顶点,6个面,12条棱;棱分3组,每组棱长相等;相对的面面积相等。

生2:正方体的12条棱长都相等,6个面的面积也都相等。

生3:长方体棱长和=(长+宽+高)×4,正方体棱长和=棱长×12。

生4:长方体表面积=(长×宽+宽×高+长×高)×2,正方体表面积=棱长×棱长×6。

(3)师:第三单元我们又学习了什么知识?

生1:分数乘整数的意义:求几个相同分数的和的简便运算。

生2:分数乘分数的意义:求一个分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

生3:计算分数乘法时,将分子相乘的积作分子,分母相乘的积作分母,结果化成最简分数。也可以将能约分的先约分,再相乘。

生4:乘积为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1的倒数是1,0没有倒数。

(4)师:第四单元呢?

生1:体积单位有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每相邻两个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00。

生2:容积单位有升和毫升,它们之间的进率也是1000。

生3:单位换算时,由高级单位化成低级单位时要乘进率;由低级单位化成高级单位时要除以进率。

生4:长方体体积=长×宽×高或长方体体积=底面积×高;正方体体积=棱长×棱长×棱长。

生5: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测量有三种方法。

设计意图:围绕前四个单元的知识,呈现了学生交流学习体会的情境,意在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回顾所学的相关知识,在回顾的基础上,组织学生进行相关交流活动。

4.师:看来同学们对所学知识掌握得非常好,我们学习了这么多知识,你打算怎样来整理这些知识呢?

生1:第一单元我打算用列表的方式,比较清楚明了。

生2:我打算用文字描述第一单元的内容。

生3:我准备制作思维导图。

师:嗯,方法很多,那其他单元呢?

生4:我打算把第二单元和第四单元的知识整理在一起,因为都是与长方体相关的内容。

生5:第三单元我打算用图例来整理。

5.师:请同学们赶紧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整理一下吧。

(1)生独立整理的基础上小组交流补充。

(2)全班汇报。

二、我的成长足迹

师:以小组为单位,说一说通过这段时间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掌握了哪些学习方法?

学生小组交流汇报。

三、我提出的问题

师:回顾本阶段的学习,你有哪些疑惑?教材第51页中提出的问题你能尝试解决吗?

1.学生小组内提出问题,并尝试解决。

2.全班交流没有解决的问题。

巩固应用

1.教材第52页巩固应用第1题。

学生先独立完成,再指名汇报。

2.教材第52页巩固应用第2题。

让学生尝试独立解题,交流时,要注重学生的思考过程。

设计意图:复习小数、分数大小比较的方法。

3.教材第52页巩固应用第3题。

学生先独立完成,最后指名汇报。

4.教材第52页巩固应用第4题。

学生先独立完成,并和同桌说一说自己是如何涂色的,再全班交流。

5.教材第52页巩固应用第5题。

先回顾体积、容积单位,1立方米、1立方分米、1立方厘米、1升、1毫升有多大,找到参照物,再让学生独立完成,最后指名汇报,并简单说明自己的想法。

设计意图:目的是让学生了解生活中一些常见物体的体积,加强学生对体积、容积单位实际意义的理解。

6.教材第53页巩固应用第6题。

先让学生说说运算顺序,然后再进行计算。

7.教材第53页巩固应用第7题。

设计意图:复习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和体积的相关知识,巩固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方法。

8.教材第53页巩固应用第8~10题。

学生先独立完成,再集体订正。

9.教材第54页巩固应用第11~16题。

学生先独立完成,再集体订正。

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整理与复习,你们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整理与复习

分数加减法 长方体(一)

分数乘法 长方体(二)

教学反思

本节课从回顾到整理,在整个学习活动中,学生的学习空间是比较宽阔的,充分发挥了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教学中,教师通过学生同伴间相互说说或在组内讨论,然后集体交流,有效地引导学生,教师起到了组织者、指导者的作用。在给学生思考的空间、学习的时间和交流机会的同时,学生主体作用得到了发挥,极大地鼓舞了学生,使学生个人的成功感获得了极大的满足,有力地促进了学生的数学思维及能力发展,也更激发他们去主动学数学。

整节课,学生在身临其境中全身心投入学习,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在轻松的氛围、积极的态度以及成功解决问题后的喜悦中完成了本节课的学习任务,学习效果较好。经过反思,也找到了一些不足,本节课中我侧重于让学生自主探究或师生之间的互动,欠缺的是生生之间的交流碰撞,希望在今后的工作中加以改进。

点击查看更多:小学数学教案

提醒:

最新小升初政策、最新奥数试题、最全小学语文知识点

尽在“”微信公众号

西师大版五年级下册《分数与小数》数学教案


在上课时老师为了能够精准的讲出一道题的解决步骤。因此,老师会想尽一切方法编写一份学生易接受的教案。让同学们很好的吸收课堂上所讲的知识点,你们有没有写过一份完整的教学计划?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西师大版五年级下册《分数与小数》数学教案”,仅供参考,希望可以帮助到您。

西师大版五年级下册《分数与小数》数学教案

教学目标:

1、理解并掌握分数和小数互化的方法,能应用这个方法把分数化成小数,或把小数化成分数。

2、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

3、通过学生的主动探索,增强学生的成功体验。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视频展示台。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1、多媒体课件出示:用小数和分数表示下面每个图中的阴影部分。

2、(1)0.3里面有3个()分之一,它表示()分之()。

(2)0.12里面有12个()分之一,它表示()分之()。

(3)0.016里面有16个()分之一,它表示()分之()。

3、把下面各个分数写成除法算式。

2/35/68/4

师:前面我们分别学习了分数和小数的一些知识,这节课我们就来一起研究分数和小数的互化。

(板书课题)

二、进行新课

1、教学例1

多媒体课件出示例1:把3/4,11/25,23/8化成小数。

师:怎样把这些分数化成小数呢?对照前面复习的内容,你觉得可以用前面学习的哪些知识来把分数化成小数呢? 引导学生分析出可以把分数写成除法算式来计算。

师:我们可以试着从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想一想,应该怎样计算呢? 学生讨论后回答:可以把分数改写成除法,再求出它的小数商。 师:用这个方法,自己选一个分数试一试。

学生完成作业后,抽学生的作业在视频展示台上展示:

3/4=3/4=0.7511/25=11÷25=0.442/38=23÷8=2.875

师:能说一说怎样把分数化成小数吗?

随学生的回答板书:先把分数改写成除法算式,再求商。

师:用这个方法试一试,在把这些分数化成小数的过程中你会遇到哪些新的问题?

要求学生完成第28页课堂活动第2题,完成后抽学生回答。

师:把这些分数化成小数时你遇到了什么新的问题?

生:把这些分数改写成除法算式后,有些算式除不尽。

师:这些能除尽的分数就能化成有限小数,不能除尽的就不能化成有限小数。你能具体说一说哪些分数能除尽,哪些分数会出现除不尽这种现象吗?

随学生的回答板书:

能除尽(能化成有限小数)的:1/4,3/5,7/10。

不能除尽(不能化成有限小数)的:1/12,6/7,11/15。

师:把上面每个分数的分母分解质因数,你会发现能化成有限小数的分数有什么特征吗?

学生把分数的分母分解质因数以后,抽学生的作业在视频展示台上展示出来。

能化成有限小数的分数的分母:

4=2×2510=2×5

不能化成有限小数的分数的分母:

12=2×2×3715=3×5

师:根据上面的分析你能作出哪些猜测?

引导学生说出:我猜想分母只含质因数2和5的分数,就能化成有限小数,如果除了质因数2和5,还含有其他质因数,就不能化成有限小数。

师:这个猜想对不对?请同学们自己写几个分母只含质因数2和5的分数来试一试。

学生试后,肯定这个猜测是对的.

[简评:联系复习题来思考问题的解决方法,突出原有知识对新知识学习的推动作用,用“分解质因数”作一个引导,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分数化小数时哪些分数能化成有限小数,哪些不能化成有限小数,深化学生对分数化小数的理解,提高学生对分数化小数方法的掌握水平。]

2、教学例2

多媒体课件出示例2:把0.4,0.8,0.85,1.125化成分数。

师:怎样把这些小数化成分数呢?我们可以联系小数的意义来想:0.4是几分之几?0.85又是几分之几呢?

师:你能联系小数的意义在下面的直线上填上合适的分数吗? 学生填后,问学生是怎样填的,引导学生说出0.4就是十分之四,0.8就是十分之几,0.85就是百分之八十五,1.125就是千分之一千一百二十五。

师:现在大家知道怎样把小数化成分数了吗?

生:0.4是十分之四,把它写成分数就是4/10,化简后是2/5。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0.4=4/10=2/5。)

师:这样想对不对?

生:对。

师:请同学们像他那样思考,把0.85,1.125化成分数。 学生思考解答后,抽学生的作业在视频展示台上展示: 0.85=85/100=17/201.125=1125/1000=9/8

师:你是怎样想的呢?

生:我是这样想的,0.85表示百分之八十五,写成分数是85/100,把这个分数化简后是17/20。

师:(抽第二个学生回答)你又是怎样想的呢? 学生回答略。

师:你们赞成他们的想法吗?

生:赞成。

师:我也赞成他们的想法,谁来归纳一下把小数化成分数的方法? 指导学生说出:把小数化成分数时,先想这个小数表示的是十分之几、百分之几、千分之几??再把这个小数直接写成分母是10,100,1000??的分数,能够化简的要化简。

师:下面我们做一个对口令游戏:由一个同学说出一个小数,另一个同学迅速地把这个小数化成分数,看谁做得又快又对。

[简评:强调前面的“经验”对新知识学习的影响,有效地运用原有经验来学习新知识;用对口令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课堂更加生动、有趣。]

三、课堂小结(略)

四、课堂作业

练习七第1,2,3题。

西师大版五年级下册《通分》数学教案


每一位任课老师,为了能够给学生给一个最简单易懂的教学思路。所以大多数老师都会选择制定一份教学计划。让同学听的快乐,老师自己也讲的轻松。那怎样写才能有一份高质量教案呢?请您阅读小编辑为您编辑整理的《西师大版五年级下册《通分》数学教案》,供您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西师大版五年级下册《通分》数学教案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71页的例14、“试一试”和“练一练”以及第73页的练习十一第1~3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通分的含义,理解和掌握通分的方法,能正确地通分。

2、使学生能联系分数的基本性质理解通分的方法,能解释通分的过程,体会知识的内在联系,培养分析、推理等思维能力。

3、使学生通过主动探索体验成功的感觉,增强学好数学的自信心,产生主动学习的信心和动力。

重点难点:

掌握通分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导入新课

师:今天上新课之前老师照例要来考考你们对以前的知识掌握的如何?愿意接受考验吗?

1、口答下面每组数的最小公倍数。

⑴ 3 和 5 的最小公倍数是( ) 。

⑵ 4 和 12 的最小公倍数是( ) 。

⑶ 6 和 9 的最小公倍数是( ) 。

学生先独立思考一下,然后举手回答,并说说你是怎么求的?

指名学生口答。

师:看来大家对最小公倍数的求法掌握不错,接着往下看。

2、你能说出与3/4 大小相等的分数吗?

指名说,并说出思考过程。指名口答时再说说这么做的依据是什么?

过渡:今天我们将继续运用分数的基本性质来学习新的知识。

二、自主探索,建构新知

1、教学例题

(1)出示例题14:把3/4和5/6改写成分母相同而大小不变的分数。

指名读题,师:你觉得题目中有哪些要求?(分母相同而大小不变)

你会运用以前学过的知识进行改写吗?试试看。

(2)学生在自己本子上独立尝试完成,师巡视,发现不同方法者请板演。

(3)讲评。

师:我们首先来看看第一位同学的,他把两个分数都改写成分母是12的分数,3/4的分母4改写成12要乘3,分子也同时乘3等于9/12,5/6的分母6改写成12要乘2,分子5同时乘2等于10/12,这两个分数的分母相同了,它们的分数大小有没有变?为什么?符合题目要求吗?

我们再来看看第二位同学的,他把两个分数都改写成分母是24的分数,3/4的分子分母同时乘6等于18/24,5/6的分子分母同时乘4等于20/24,它们的分数大小有没有变?为什么?符合题目要求吗?

师:还可以改写成分母是多少的分数?(指名举例)

师:哦,看来可以用来作他们分母的数还真不少!那么谁来说说在改写的过程中什么发生了变化?什么没有发生变化呢?(指名口答)

师引导并强调分数的分子和分母都变大了,但分数的大小没变。是根据分数的基本性质来做的。

(4)师:其实呀刚才大家在尝试解题的过程中已经不知不觉地学会了一样新知识,就是通分。(板书:通分)像刚才大家把3/4和5/6这两个原本分母不一样的分数,分别改写成了分母一样,而又大小不变的分数,这个过程就可以说是通分。书上是怎么说的呢?我们不妨打开书本来读一读。

(5)生自学书本71页,然后指名说说什么是异分母分数?什么是同分母分数?什么是通分?(根据学生回答是板书:异分母分数——同分母分数)问:那异分母分数化成同分母分数有什么条件吗?(引导回答和原来分数相等,并板书在横线上)

(6)师:这个相同的分母我们也给它取个名字,叫公分母。(指板演题)谁来说说这几位同学各取什么为他们的公分母?(学生口答)

师:那为什么不取10或者20呢?一定要取12、24、48、?它们和原来这两个分母有什么关系?(引导回答出是原来两个分母的公倍数)

师:比较一下,用哪个数做公分母比较简单?那12和4、6有什么关系呢?那么你们认为通分时我们一般用什么做公分母比较简单呢?(引导归纳:通分时一般用原来几个分母的最小公倍数做公分母。)

(7)小结:现在你能告诉老师完成通分需要几步呢?(学生自由说)

结合学生回答板书:1.找公分母(原分母的最小公倍数)

2、化成同分母分数。

师:那现在我们马上来试一把,先来一个简单的。

3、做练习十一第2题。

学生独立完成,展示交流。

说明:通分找公分母时,可以应用求最小公倍数的方法。

4、教学“试一试”

(1)学生独立完成在书本71页。师巡视发现问题,个别辅导。

(2)展示,全班交流。

师:你通分确定的公分母是多少?你怎样找到的?确定公分母后,应用分数的基本性质,分母乘几,分子也同时乘几。通分就要像课本上这样写出每个分数的转化过程。

三、组织练习,巩固新知

1、完成“练一练”。

学生独立完成,指名三人板演。

检查板演题,说说各是怎样找公分母的,说说要注意的地方。

2、做练习十一第3题。

(1)让学生检查通分,发现问题。

交流:哪组是对的?哪组不对,错在哪里?哪组不够简单?

指出:通分时,通常用几个分母的最小公倍数作公分母,这样既方便结果又简单;确定公分母以后,分子要和分母同时乘一个相同的数。

(2)让学生把不对的和不够简单的两组通分,指名板演。

3、判断

(1)把异分母分数分别化成同分母分数叫做通分。( )

(2)通分时,只能用分母的最小公倍数作公分母。( )

(3)异分母分数通分后,分数单位是相同的。 ( )

(4)通分时分数值变大,约分时分数值变小。 ( )

(5)约分是每个分数单独进行的,通分是在几个分数中进行的。 ( )

指名学生口答,并说明理由。

4、选择

(1)1.通分的依据是(  )。

①分数的意义 ②分数的基本性质

(2)两个分数通分后公分母是原来两个分母的乘积,原来两个分母一定( )。

①都是质数 ②是相邻的自然数 ③是互质数

(3)通分的作用在于( )。

①分母统一,规格相同,不容易写错。

②分母统一,分数单位相同,便于比较和计算。

指名学生口答,并说明理由。

5、拓展题

先把7/8和7/9通分,再写出几个大于7/9且小于7/8的分数。

学生思考,独立解答。

全班交流。

四、课堂小结。

提问:这节课学习了什么?什么是通分?怎样通分?

西师大版五年级下册《约分》数学教案


众所周知,一位优秀的老师离不开一份优质的教案。为了不消耗上课时间,就需要有一份完整的教学计划。这样可以有效的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那吗编写一份教案应该注意那些问题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西师大版五年级下册《约分》数学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西师大版五年级下册《约分》数学教案

学情分析:

《约分》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分数的基本性质和最大公因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约分作为分数基本性质的直接应用,它是化简分数的常用方法。学习约分,不但可以提高对分数基本性质的的认识,还为分数的四则运算打下基础。

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目标:理解最简分数和约分的意义,掌握约分的方法,能够正确地进行约分,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和概括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学生自主探索理解最简分数和约分的意义,经历探究约分方法的过程,渗透恒等变换思想。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教学重难点:

重点:最简分数的意义和约分的方法;掌握约分的方法。

难点:能准确的判断约分的结果是不是最简分数。

教具、学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复习铺垫。

课件出示一起回答 用列举法找出24和30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 (为24/30约分做准备)

1、24的因数有( ),30 的因数有( ),24和30的公因数有( ),它们的最大公因数是( )。

2、填空(说说为什么,什么是分数的基本性质)

(教学方法:课件出示复习题,第1题学生在练习本上完成,第2题先默背,然后指名回答,集体订正。)

过渡:这是我们前面所学习的内容,这节课我们接着学习新内容,请看大屏幕。

二、探究新知。

(一)、猜测、验证和比较,理解最简分数的意义

1、出示例3的教学情境图,让学生观察。

2、师:从情境图中,你得到了什么信息?

(这是某所学校100米游泳比赛中,三个学生的对话,生1:一共要游100米,小明已经游了75米,生2:他已经游了全程的3/4,生3:75/100和3/4是一回事吗?)

3 、猜一猜:75/100和3/4是一回事吗?

4、验证:让学生同桌讨论,把验证过程写在练习本上。

5、学生汇报结果,教师课件演示。

6、引导学生比较75/100和3/4两个分数的异同,得出最简分数的概念。

相同点:分数的大小相等

不同点:75/100分子和分母较大,含有公因数1、5、25;3/4分子和分母较小,只含有公因数1。分数的意义,分数单位都不同

总结概念:分子和分母只含有公因数1,像这样的分数叫做最简分数。

活动:请学生例举最简分数的例子。

教师说学生判断,

学生说大家判断

学生说同桌判断

抓住关键:分子和分母只含有公因数1,看是否有公因数2、3、5

8、课件出示练习:指出下面哪些分数是最简分数?为什么?

5/7 6/9 10/12 11/12 8/1014/16 24/25 21/24 13/17

名回答,说明为什么。

还是抓住关键:分子和分母只含有公因数1

假如都是2或3或5等的倍数,就不只有公因数1。

(二)、探究约分的意义和方法

过渡:刚才,我们一起学习了最简分数,在我们学过的分数中有很多都不是最简分数,我们能不能把它化成最简分数呢?

课件出示例4. 判断24/30是不是最简分数(不是,除了1外,还有公因数2、3、6)

把24/30化简成最简分数

师提出思考问题:

(1)、化简指什么? 使分子分母的数字变小

(2)、化简后大小不能变,要运用什么性质? 等式的基本性质

(3)、 等式的基本性质中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化简时,是乘,还是除,用什么来除。 除,用公因数来除

(4)、化简到什么时候为止? 最简分数,分子分母只有公因数1

学生小组内讨论交流,明确题目要求,为探究约分方法做准备。

2、师:请同学们试着做一做,把24/30化简成最简分数。大小不能变。

完成后小组内交流。

巡视,指导。

交流探究结果。

小组汇报结果。

(1)方法一:用分子和分母的公因数(1除外)依次去除。除到最简分数为止

24/30=24+30/30+2=12/15=12÷3/15÷3=4/5

(2)方法二:直接用分子和分母的最大公因数去除。直接得到最简分数。

24/30=24+6/30+6=4/5

小结:教师用课件演示比较两种约分方法,并总结约分的意义。

约分的概念:

师:约分还有一种书写方法,请同学们看第85页例4,

并在练习本上写一写约分的这种写法。

6、教师课件直观演示约分的另一种书写格式。

三、巩固练习(课件演示)

过渡:刚才我们一起学习到了最简分数和约分的知识,老师发现大家学得很认真,但不知掌握的怎么样?大家愿意接受挑战吗?

1、判断下面各等式,哪些是约分?为什么?

2、错题改正。

3、指出下列分数分子和分母的最大公因数。

4、分苹果。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板书课题:约分)

五、板书设计

约 分

方法一:

24/30=24÷2/30÷2=12/15

12/15=12÷3/15÷3=4/5

方法二:

24/30=24÷6/30÷6=4/5

75/100= 3/4

不同点 : 分子和分母较大 分子和分母较小,

含有公因数1、5、25 只含有公因数1

最简分数

教学反思

1、为学生的数学思考搭梯子。

课堂提问是学生进行数学思考的前提,问题过易就没有思考探究的价值,但问题过难,学生又研讨不出来也没有实际意义。本节课的教学,我根据问题的难易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给学生学习搭梯子。

如:在探究理解最简分数意义这一环节的教学中,学生验证出75/100和3/4相等以后,我提出了一个问题:75/100和3/4有什么区别?很多学生都能看出75/100分子分母较大,3/4分子分母较小,但没有学生从分子和分母的公因数上去比较。接着我给学生搭了个梯子:请同学们从分子和分母的公因数上比较一下看它们有什么区别?很快学生就找出了75/100分子分母有公因数1、5、25,而3/4只有公因数1,然后我又在“只有”这个词上加以强调,使学生深刻的理解了最简分数的概念。

又如探究“约分的意义和方法”这个环节,如果直接出示例4:24/30,然后让学生自主探究约分的方法,相信很多学生会“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无从下手。在出示例4之后,我是这样给学生搭梯子的。我要求学生不动手,先思考三个问题(①、化简指什么?②、化简要运用什么性质?③化简到什么时候为止?),接着让学生交流,明确题目要求,为探究约分方法做准备。通过这两步搭梯子之后,学生也就知道了化简就是把分子分母较大的分数化成分子分母较小的分数,化简要运用分数的基本性质,化简要化到最简分数为止。第三步再让学生自己去探究约分的方法。此时学生已胸中成竹,很自然的探究出了约分的方法,体验了成功的喜悦,突破了本课的教学重点。

2、为学生交流搭台子。

课堂是学生的舞台,需要教师给学生搭台子。只要有探究的地方,就需要交流,学生交流的过程就是在建构知识的过程。因此在理解最简分数和探究约分方法的教学中,我都充分让学生先同桌讨论再全班交流,最后归纳总结形成知识点。我认为教师在教学时,应时刻记住把课堂还给学生,为学生的精彩交流喝彩。只有这样,你的课堂才会因为学生的精彩交流而精彩。

3、不动笔墨不读书。

数学学习是学生动脑、动口、动手的过程。学生在思考交流之后更应让学生动手来写,熟话说“读十遍不如写一遍”。我特别注重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要求学生 “不动笔墨不读书”。在复习铺垫中让学生把练习题先写在练习本上,再集体订正;在验证75/100和3/4是否相等的教学时,要求学生把验证过程写在练习本上;在探究约分的方法时,让学生把化简的过程写在练习本上,再交流;在学生看书找约分的另一种书写格式时,我始终要求学生练习写一写。

4、教学环节过渡亦无痕。

好的书法给人感觉“行云流水一气呵成”,好的课堂也应是环环相扣,衔接自然的。本节课我注重教学各个环节的过渡,如:复习铺垫后说:这是我们前面所学习的内容,这节课我们接着学习新内容,请看大屏幕(过渡到最简分数的教学);在学习了最简分数后说:刚才,我们一起学习了最简分数,在我们学过的分数中有很多都不是最简分数,我们能不能把它化成最简分数呢(过渡到约分的教学)?在学习了约分后说:我们一起学习了最简分数和约分的知识,老师发现大家学得很认真,但不知掌握的怎么样?大家愿意接受挑战吗(过渡到巩固练习的教学)?

5、思想方法渗透亦无形。

数学知识和技能的教学是一条明线,数学思想的渗透是教学的一条暗线。数学的每一个知识点都会渗透着一种数学思想,《约分》这一知识点就渗透着恒等变换的数学思想。本课的教学中,恒等变换的数学思想在验证75/100和3/4是否相等和化简分数的教学时得到渗透,在巩固练习中得到不断的内化和深化。

欠缺火候的地方:

有智慧的教师往往能利用课堂即生资源进行教学,使课堂教学更具魅力。整观这节课,本人扑捉学生课堂发言及练习中有用教育资源的能力不够,课堂教学亮点不够亮;其次本人对学生评价的语言还不能较大程度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第三,学生倾听和动笔的习惯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名师张齐华说:好课是从心灵深处流淌出来的。一堂成功的课往往不是教师教学技艺和技巧的简单叠加与拼凑,而是其多年来学识、功底、经验、技巧、智慧、个性乃至人生阅历等在特定教育情境下的一种自然勃发与流淌。如练武之人,最高境界不是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而是有深厚内力和“手中无剑,心中有剑”的气魄。自知自己还有很多东西需要不断学习,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西师大版五年级下册《方程》数学教案


每一位任课老师,为了能够给学生给一个最简单易懂的教学思路。所以大多数老师都会选择制定一份教学计划。让同学听的快乐,老师自己也讲的轻松。那怎样写才能有一份高质量教案呢?请您阅读小编辑为您编辑整理的《西师大版五年级下册《方程》数学教案》,供您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西师大版五年级下册《方程》数学教案

教学目标:

1、理解并掌握等式和方程的意义,体会方程与等式间的关系。会列方程表示事物之间简单的数量关系。

2、在观察、分析、比较、抽象、概括和操作交流中,经历将现实问题抽象成等式与方程的过程,积累将现实问题数学化的活动经验。

3、有机结合地方教育资源、我国在方程史上的贡献等内容渗透健康生活方式,爱家乡、爱祖国的数学文化等积极情感,增强民族认同感。

教学重点:

经历从现实问题情境中抽象出方程的过程,理解方程的本质。

教学难点:

会用方程表示事物之间简单的数量关系。

教学过程:

一、认识等式

1、谈话: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位朋友,它叫(天平)。

(结合课件演示)小明在天平的两边放上砝码,天平(平衡了)。你能用式子表示天平左右两边物体的质量关系吗?(50+50=100)

还可以怎样表示?(50×2=100)

2、揭示:像这样左右两边相等的式子,我们把它叫做等式。

提问:这两个等式左边表示的是什么?右边呢?

它们之间是(相等的)关系。

3、提问:小明从天平的左边拿走了一只砝码,这时候还能用等式表示两边物体的质量关系吗?那该怎样表示左右两边物体的质量关系呢?

(50<100,100>50)

【设计意图:从学生熟悉的天平平衡的直观情境出发,经历从自然语言描述事件到数学语言描述的过程,体会等号左边的算式和右边的数表示两个相等的量,它们的地位是均等的,突破原有等号作为表示运算结果时出现的符号的认识。又通过对不平衡的情境的数学化表达,丰富对数量之间关系的认识。】

二、认识方程

1、用含用未知数的式子表示质量关系

猜想:为了让天平达到平衡,小芳准备在天平的左边放一个物体。如果把把这个物体放下来,可能会出现哪些情况呢?

怎样用式子表示这里(指其中平衡的情况)左右两边物体的质量关系呢?

学生尝试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

指出:真不简单!同学们能想到用字母来表示这个物体的质量。这些字母表示的数咱们事先不知道,这样的数我们把它叫做未知数。

感悟:人类能够将未知数用一定的字母表示,并且让未知数平等地参与运算经历了漫长的过程。

【课件演示,播放录音:700多年前,我国数学家李冶发明了“天元术”,他用“天元”表示未知数。后来数学家们又用各种符号表示未知数。1637年,法国数学家笛卡尔最早用x表示未知数。这种表示方法逐渐成为人们的习惯。】

交流:三幅图中,天平两边物体的质量关系就可以怎样表示?另外两幅图呢?

(x +50=100x +50<100  x +50>100)

到底是怎样的一种情况呢?眼见为实!

这时候,咱们该用哪个式子表示天平两边物体的质量关系?(x +50>100)

表达:(放下物体后)为了使天平继续达到平衡,小芳利用砝码进行了各种调整,请你也用关系式表示天平两边物体的质量关系。

(x+50<200、x+50=150、2x=200)

【设计意图:用字母和符号表示数及其运算或关系是代数的基本特征。以天平情境为导线,把情境中的数量关系用数学语言表达,逐步符号化,引入用含有未知数的式子表达等式和不等式,为建构方程概念提供基础,并初步体会符号化思想发展的历程及用含有未知数的式子描述数量关系的方程思想。】

2、分类、比较,揭示方程的意义

⑴讨论分类依据

现在黑板上8个式子(50+50=100,50×2=100,50<100,100>50,x +50>100,x+50<200、x+50=150、2x=200),你能将这些式子分分类吗?先自己想一想分类的标准,再和同桌讨论一下。

⑵动手操作

讨论结束后,从信封里拿出8张写着式子的纸条,按照你们的标准分一分。

⑶交流反馈

哪个小组愿意到黑板上来展示你的分法?告诉大家,你们是按照什么标准分类的?

展示学生的三种分法:

a、按是不是等式分成两类;b、按有没有未知数分成两类 c、同时按是不是等式和有没有未知数分成四类。

根据分类的标准咱们来看一看每一组式子有什么特征?

①没有未知数也不是等式;

②有未知数但不是等式;

③没有未知数但是等式;

④含有未知数而且是等式。

⑷揭示概念

揭示:像50〈100、100〉50 、50+50=100、50×2=100这些式子大家都比较熟悉,而x +50>100、x+50﹤200这类式子比较复杂,我们到初中会更深入地了解它。像x+50=150、2x=200这样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做方程。

提问:黑板上另外三类是方程吗?为什么?

3、判断深化理解

出示“练一练”第1题。

哪些是等式,哪些是方程?

6+x=14   36-7=29   60+23>70   8+x

50÷2=25 x+4

讨论:等式和方程有什么关系呢?

【设计意图:学生从生活情境中抽象出数学表达是横向数学化,在数学世界里需要通过纵向数学化认识概念的本质特征。描述现实世界中数量关系的式子有多种,让学生从常见的关系式中通过观察、比较、分类、抽象、概括逐步分化出方程的概念,明确概念的内涵与外延,自主建构起对概念本质特征的认识。】

4、描述生活

⑴说饮食(以图的形式呈现)(看图列方程)

① 萝卜——“如皋萝卜赛雪梨”。

【图示:三只萝卜各x克,共重450克。(台秤)

列方程:__________________ 】

② 三香斋茶干——“只此一家”。

【图示:每袋x元,共 4袋。一共24元。

列方程:__________________ 】

③白蒲黄酒——“液体长寿面包”。

【图示:一只杯子200毫升,另一只杯子x毫升,共500毫升的黄酒。

列方程:__________________ 】(先不出现数字)

提问:从图中,你获得了什么数学信息?

大杯的容量、小杯的容量与这瓶酒的净含量有怎样的关系呢?

给出信息后,提问:根据给出的信息,你会列方程吗?

提问:如果把已知量和未知量变一变,你还会列方程吗?(300+y=500)

如果再变一变呢?(z+1.5z=500)

追问:刚才,同学们都是根据什么来列方程的?

⑵话运动

用方程表示数量关系(录音配合图片文字)

①播放录音(配图):“饭后百步走,活到九十九。”张大爷每天早饭后忙完家务,就去休闲广场散步。他每分走x米,经过5分,正好走完400米。

屏幕显示文字:每分钟走x米,经过5分钟,正好走完400米。

列方程:___________________

②散完步,张大爷就去打太极拳。老人们排着整齐的队伍,每排x人,共6排。前面还有两名教练示范,一共有62人。

屏幕显示文字:每排x人,共6排,前面有两名教练示范,共62人。

列方程:___________________

⑶赏美景

用方程表示数量关系(图文结合的形式呈现)

① 护城河边,有两个著名的景点,它们的历史可悠久了!

【显示文字:水绘园有x年的历史,定慧寺比水绘园的历史长1000年,已有1400年历史。

列方程:___________________ 】

②古城如皋有内、外两条城河环绕,沿着护城河走,你会发现一座座各具特色的桥。

【显示文字:内城河上有x座桥,外城河上有x+5座。一共有29座桥。

列方程:___________________ 】

③ 如皋的盆景久负盛名,屡获大奖。

左边这一盆叫(层云叠翠),右边这一盆叫(蛟龙穿云)。它们都是名贵的盆景。

【显示:“层云叠翠”盆景的价格是x元,“蛟龙穿云”的价格是它的2倍,一共360000元。

列方程:___________________ 】

④再带你去一览“天下第一大寿星”的风采。很高是吧!小明也正在这里游玩呢!你找到他了吗?跟寿星像比怎么样?

【显示:小明高x米,寿星像总高度是小明身高的30倍还多1米,寿星像高49米。

列方程:___________________】

【设计意图:精心选取如皋长寿文化素材为载体,通过对多个现实情境中等量关系复杂程度层层递进的方程描述,体会方程是刻画现实世界的有效数学模型,其思想核心是用数学符号表达两件事情的等价。另一方面,丰富对家乡“江苏历史文化名城”、“中国花木盆景之都”、“世界长寿养生福地”的认识,增强作为现代公民对家乡、祖国的认同感,同时有机地渗透健康生活方式的教育。】

三、拓展应用

【课件播放达能佳钙饼干广告视频】

提问:为了创意的需要,广告中固然有夸张的成分。但据调查,关于饼干本身的一个重要信息却是可靠的。你捕捉到了这条信息了吗?(1包佳钙饼干的钙含量=3杯牛奶的钙含量)

咱们消费者可得明明白白消费!关于这条模糊的信息,同学们还想进一步了解哪些更为详细的信息?(根据学生提问揭示相关信息。)

根据提供的信息,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你能用方程表示三个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吗?(结合课件演示)

估计一下,每片饼含钙多少毫克?(18毫克!)

小结:咱们同学还真有数学眼光!把生活中的问题转化成数学问题;又用含用字母的式子表示数量;再进一步用方程表示数量间的相等关系。而方程正是我们解决问题的一个有力的工具!

【设计意图:在较复杂的问题情境中,让学生体会算术方法解决起来比较复杂的问题,可以比较容易地通过方程表示其中的数量关系,体会方程思想的魅力。在生活问题数学化、数学问题代数化、代数问题方程求解的过程中,经历方程建模的全过程,真正让学生理解方程的含义,体验方程思想,引领学生走进方程世界。】

四、总结提升

课件演示:笛卡儿曾经提出了一种解决一切问题的“万能方法”

第一步,把任何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

第二步,把任何数学问题转化为代数问题;

第三步,把任何代数问题归结为方程求解。

虽然这种方法现在看来并不是万能的,但很多问题的确是通过方程架起了已知量和未知量之间的桥梁,从而顺利得到解决。同学们将在今后的学习中逐步体会到从算术到方程是人类在数学上的进步!

【设计意图:笛卡尔的话是对方程思想的高度概括,充分展现了方程的巨大作用。这与学生在本课学习中所获得的初步体验相一致,因此必能引起学生思想上的共鸣,也指明了今后学习的方向。】

西师大版五年级下册《等式》数学教案


在上课时老师为了能够精准的讲出一道题的解决步骤。老师需要做好课前准备,编写一份教案。这样可以有效的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那有什么样的教案适合新手教师吗?请您阅读小编辑为您编辑整理的《西师大版五年级下册《等式》数学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来阅读。

西师大版五年级下册《等式》数学教案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89页例1。

教学目标

1.认识等式,说出等式的意义。

2.知道等量并会从实际情境中找出等量。

3.学习根据等量写出等式,并能与同学进行交流。

4.在新背景下探求数学知识,感受祖国建设的伟大成就,激发学习热情。

教学重、难点

1.理解等式的意义。

2.能从实际情境中找出等量并写出等式。

教具准备

1.下载“西气东输”工程相关的资料。

2.配套挂图及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出新课

师:六一儿童节又快到了。云岭小学的同学们又开始准备文娱节目了。五年级同学准备演云南

佤族的《木鼓舞》,一起来看看。

课件出示主题图。

师:你都知道了哪些数学信息?

生:五年级共有55名学生,男演员40名,女演员15名。

二、分析数量关系,建立模型

师:要表示男演员的人数,可以怎样表示?

生:可以用40表示。(师板书40人)

师:还能用其他的方式表示男演员的人数吗?

同桌议一议。

生:我们还可以用(55-15)人表示男演员的人数。

师板书:(55-15)人。

师:同学们真会动脑筋,用总人数去掉女演员的人数就是男演员的人数。

师:请观察,(指板书)现在我们用了哪些方法可以表示“男演员的人数”?

同桌交流。抽生汇报。

生:男演员的人数可以用40人表示,还可以用(55-15)人表示。

师:那它们的大小怎样?

生:大小相等。

师小结:一个量可以直接表示出来,也可以通过另外的量间接表示出来,这里的40人和(55-15)

人都表示的是男演员的人数。

师:数学上把表示同一个意思而形式上不同的量或大小相等的两个量称为同量或等量。表示等

量的数或式子也可以用等号连接起来。在40和(55-15)之间加上等号,这样的式子数学上就称为等式。(板书:添等号)

板书:等式等量。

三、形成概念

课件出示:天平的左边放ag的香蕉和bg的香梨,天平的右边放cg的苹果,天平平衡。

师:天平平衡,说明什么?

生:说明左右两边的质量相同。

师:所以,可以用等式表示它们的关系。(板书:a+b=c)

师:你能写出“女演员数”和“总人数”的不同表示方法吗?动笔试一试。

学生完成在书上,并抽生汇报。

女演员数=总人数-男演员数15=55-40

总人数=男演员数+女演员数55=40+15

指导学生阅读数学书第89页,并进行勾画。

像40=55-15,a+b=c,s=a2……这些表示相等关系的式子都是等式。

四、解释应用

师:刚才,大家知道了等量以及表示等量的式子叫做等式。下面这段话中也有一些等量,一起来找找,然后再写出等式,看谁写的等式多。

信息:在《木鼓舞》的演出中,需要把55名同学平均分成5个组来变换队形,让每组8名男同学,3名女同学。你能写出哪些等式?

学生独立思考并完成,小组交流并汇报。

①总人数=每组人数×组数55=(8+3)×5

②每组人数=总人数÷组数8+3=55÷5

③组数=总人数÷每组人数5=55÷(8+3)

④每组人数=男同学人数+女同学人数11=8+3

师:下面这些题目大家能够完成吗?

1.判断下面哪些是等式。

14÷2=3+4 12a-5<28 17+8-a 5y-4x=19 121=11×11  c=(a+b)×2

2.看图写等式。

3.你能从下列信息中找出等量关系吗?请用等式表示出来。

(1)爸爸与儿子年龄的和是x岁,爸爸的年龄为a岁,儿子的年龄为b岁,爸爸比儿子大30

岁。

(2)水果店有苹果1200箱,橘子3600箱,香蕉1800箱。橘子是苹果的3倍,又是香蕉的2

倍。

五、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都有什么收获?

请学生先小结,教师根据情况点评和强调。

西师大版五年级下册《体积与体积单位》数学教案


一个优质课堂,就是老师在讲学生在答,讲的知识都能被学生吸收。因此,老师会想尽一切方法编写一份学生易接受的教案。上课才能够为同学讲更多的,更全面的知识。那么优秀的教案是怎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西师大版五年级下册《体积与体积单位》数学教案”,供大家参考,希望能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西师大版五年级下册《体积与体积单位》数学教案

教学内容分析:

《体积和体积单位》是人教版新课标小学五年级下册的内容,是在学生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空间观念有了进一步发展的基础上教学的。本节课主要采取了小组活动的形式来教学体积的意义和体积单位,先通过实验的方法帮助学生建立起体积的概念,再通过观察与感知,建立常用的体积单位观念,让学生亲身经历和体验体积的意义和体积单位,最后说明要计量一个物体的体积,就是看它含有多少个体积单位。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使学生感受到“生活处处有数学”,提高应用数学的意识。

教学目标阐明:

1、知识与技能

(1)让学生知道体积的含义,进一步建立空间观念;

(2)使学生认识常用的体积单位[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建立单位体积大小的概念;

(3)知道计量一个物体的体积,就是看它含有多少个体积单位。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操作、联想、表达,强化对体积的意义和体积单位的感知,初步形成对体积单位大小比较明确的表象;

(2)能够进行比较,体验合作学习的过程,培养学生的观察、动手能力,扩展学生的思维,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设置丰富的问题情境,鼓励学生从多角度思考、探索、交流,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主动学习的欲望。

(2)感知数学与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

教学重点:

使学生感知物体的体积,初步建立1立方米,1立方分米,1立方厘米的体积观念。

教学难点:

帮助学生建立1 m3,1dm3,1cm3的表象,能正确应用体积单位估算常见物体的体积。

教学对象分析:

(1)学生已经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空间观念有了进一步发展;

(2)学生对生活中隐含数学问题兴趣浓厚;

(3)学生小组协作的能力和数学语言概括的能力不强;

(4)学生对体积概念比较生疏。

教学策略:

(1)故事激趣策略:采用故事导入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设宽松活泼的课堂教学气氛,,维持学生学习的动机;

(2)自主学习策略:采用实验法发挥学生的实践能力,采用学生动手操作实验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3)合作学习策略:采用小组学习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协作能力。

教学资源与设计:

教具学具:玻璃杯,水,鹅卵石,三根1米长的木条,生活用品实物模型,4个1 cm3小正方体模型 , 1cm3的正方体模型,1dm3的正方体模型。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揭示体积概念

1、激趣引入。

师:同学们,你们听过乌鸦喝水的故事吗?

生:听过。

师:谁愿意来看着图给大家讲一讲。(播放“乌鸦喝水”的课件)

指名学生看图讲故事。

师:乌鸦是怎么喝到水的?

生1:乌鸦把石头放进瓶子,瓶子里的水就升上来了,这样乌鸦就喝到水了。

师:为什么把石头放进瓶子,瓶子里的水就升上来了?

引导学生说出石头占了水的空间,所以把水挤上来了。

【设计理念:通过故事引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初步建立体积概念表象。】

2、实验证明。

师:石头真的占了水的空间吗?下面我们做个实验验证一下好吗?

生:好!

教师演示:拿两个同样大小的玻璃杯,先往一个杯子里倒满水,取一块鹅卵石放入另一个杯子,再把第一个杯子里的水倒入第二个杯子,让学生看会出现什么情况,为什么?

生1:第二个杯子装不下第一个杯子的水,因为第二个杯子里放了一块石头,石头占了水的空间,所以装不下了。

【设计理念:通过实验,让学生明白石头占据水的空间的道理。】

3、揭示体积。

师:对,第二个杯子装不下第一个杯子的水,是由于石头占了水的空间。

师出示两个大小不一样的石头,问:这两个石头谁占的空间一样吗?

生:不一样。

师:哪个占的空间大些?

生:大石头占的空间大。

师:怎样用实验证明呢?

生:把两个石头放入装有同样多的杯子中,水面上升多的占的空间大,上升少的占的空间小。

师:那你做个实验给大家看好吗?

生做实验,其他学生观察。

师:通过实验,我们知道了大小两个石头占的空间有大有小。

【设计理念:让学生通过实验,明白物体所占空间有大有小,培养了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

师出示下面的课件图,问:你们知道这些物体哪个占的空间大?

生:电视机占的空间最大,手机占的空间最小。

师:物体都占有一定的空间,而且所占的空间有大有小。我们把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物体的体积。(板书)

师:谁能说说什么是电视机的体积?什么是影碟机的体积?什么是手机的体积?学生回答…

师:谁的体积大、谁的体积小呢?

生:电视机的体积最大,影碟机的体积第二大,手机的体积最小。

师再出示一些物体让学生比较这些物体哪个体积大,哪个体积小?

生:(一一判断)

师:你们是怎么知道的?

生:我是看出来的。

【设计理念: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比较,建立体积的概念。】

二、创设矛盾情境,引出体积单位

师:有的物体可以通过观察来比较它们的体积大小,那下面两个长方体,你们能比较出大小吗? (出示课件:两个体积相近的长方体)

学生出现争论。(有的说能,有的说不好比较)

【设计理念:教师通过两个长方体体积大小的比较,学生发现不好比较,从而指出计量物体的体积要用统一的体积单位。从而引入“体积单位”的教学]】

师:到底谁大谁小?教师用多媒体将它们分成大小相同的小正方体(出示课件),

问:现在你们能比较出它们的大小吗?

生:能,左边的长方体比右边的体积大。

师:为什么?

生:因为左边的长方体有16个小正方体,而右边的有15个,而且小正方体的大小相同,所以左边的比右边的大。

师:左边的长方体和右边的长方体中的小正方体不一样大,行不行?为什么?

生:不行。因为小正方体大小不同,就不好比较。

师:为什么分成小正方体前不能直接比大小,分成小正方体后就能比较呢?

引导学生说出:因为分成的每个小正方体的大小相同,这样就好比较了。

师:像计量长度需要长度单位,计量面积需要面积单位,我们计量体积也需要有“体积单位”。为了更准确地计量出物体体积的大小,我们可以像图中这样用同样大小的正方体作为体积单位。请大家阅读书本,说一说常用的体积单位有哪些?

生汇报:体积单位有立方厘米、立方分米、立方米。(板书)可以分别写成cm3、dm3、m3。

三、体验感知,认识体积单位

师:请你们猜一猜1 cm3、1 dm3,是多大的正方体?

学生讨论后回答:我们想棱长是1 cm的正方体,体积是1 cm3;棱长是1 dm的正方体,体积是1 dm3。

师:请大家闭上眼睛,感受一下1 cm3 到底有多大呢?

师:请同学们在自己的学具中找出1 cm3的正方体。

学生找到后,说一说自己是怎样找到的。

生:我是用尺量的,量出棱长是1 cm的正方体,它的体积就是1 cm3。

师:请你们找找,周围有哪些物体的体积接近1 cm3。

生1:一个手指尖的体积近似于1 cm3。

生2:计算机键盘的按钮的体积近似于1 cm3。

师:请找出1 dm3的正方体,与1 cm3的正方体比较一下,看它的体积大多少你能说出身边哪些物体的体积大约是1 dm3吗?

生4:一个拳头的体积大约是1 dm3。

生5:一个粉笔盒的体积大约是1 dm3。

师:1 m3有多大?

生:是棱长1 m的正方体。

师:你能想象出1 m3有多大吗?这里有3根1米长的木条做成的一个互成直角的架子,我们把它放在墙角,看看1 m3有多大,它和你想象的大小一样吗?

师:大家估计一下,它大约能容纳几个同学?

生猜:

几个同学用身体演示大小1 m3的物体。

【设计理念:通过学生操作实验和想象,联系生活中的物体,亲身体验体积单位的大小,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合作精神,使学生真正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师:立方厘米、立方分米、立方米是常用的体积单位,要计量一个物体的体积,就要看这个物体中含有多少个体积单位。请同学们用4个1 cm3的小正方体摆成一个长方体,你知道这个长方体的体积是多少吗?

学生摆小正方体,摆后汇报。

生:4 cm3。

师:为什么?

生1:因为它是由4个体积是1 cm3的小正方体摆成的。

师:(从粉笔盒的纸盒中拿出2盒粉笔)你能估计这个纸盒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分米吗?

生:大约是2 dm3。

师:为什么?

生:因为刚才你从这个纸盒里拿出了两盒粉笔,而每盒粉笔大约是1 dm3,2盒粉笔就是2 dm3。

四、巩固练习

1、(课件展示)书本第40第1题,学生说说有什么不同?

[设计理念: 通过比较,有利于学生强化对长度、面积、和体积计量单位的认识,更好地构建认知结构]

2、选择合适的单位( 课件展示)

牙膏盒的体积约120( ) 一部手机的体积约48( )

一堆煤的体积约2500( ) 一本《新华字典》的体积约1( )

3、完成课文第40页“做一做”的第2题。

让学生说一说解题的根据是什么?进而使学生深化对计量个物体的体积,要看这个物体含有多少个体积单位的意思的理解。

4、练习:完成课文第44页练习七的第1~3题。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讲评。

五、课堂总结,体验成功

师: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说说你最成功的是什么?

生1:我知道测量物体的体积时,要确定一种测量标准。

生2:我知道了什么是体积。

生3:我知道了常用的体积单位有立方厘米、立方分米、立方米

师:今天大家的学习很投入,也学了不少有关物体体积的知识,我也很高兴。其实学习不单是在课堂上学习,也可以在课外学习。今天学习后,大家就可以去观察一下生活中的一些物品所占空间,想一想怎样用今天所学的体积单位来描述它。

教学评价设计:

在课堂中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探究、讨论等给予及时的评价、引导和总结;本课结束时,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本次课综合性总结;课后,通过测试题和作业来评价反馈。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动口、动脑、动手能力得到了很好的发挥,学生的思维活跃,能积极主动发言,在小组活动中,体现了一种团结合作的精神,有些后进生在本节课的教学中表现得比较突出,参与性比较强。通过测试,学生对本节知识掌握得很好。

教学反思:

“体积和体积单位”是人教新课标小学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一个重要概念教学。它是学生空间观念的一次巨大发展和飞跃。这个内容比较抽象、难懂。基于学生已有知识基础和认知思维特点,我在设计本课时,注重了教学内容与生活实践相结合,动手操作与实验观察相结合,努力培养学生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新精神。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故事引入,在活跃气氛中引发兴趣。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在教学一开始,我抓住学生喜欢听故事的年龄特征,从《乌鸦喝水》这一学生耳熟能详的故事导入,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很自然地引入新课。让学生明确乌鸦从刚开始喝不到水到最后喝到水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引导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

接着通过实验演示,让学生观察发现到石头占据了水的空间而导致杯子不能把水全部倒完的道理。并通过观察物体(电视机、影碟机、手机),让学生比较它们所占空间大小,很自然地引出了体积的概念。

二、注重知识迁移,探究问题。

在引出体积单位的教学过程中,我没有直接告诉学生,而是创设矛盾情境(让学生比较相近的两个长方体),较难观察出它们体积的大小,接着通过多媒体课件把长方体分割成大小相等的正方体,得出要想准确地表示出物体体积的大小,需要有一个统一的标准。从而引出了体积单位,突破难点。不过发现学生在数小正方体个数的时候有点困难,空间观念不够好,课件可做得更直观些,易于学生观察。

三、联系实际,解决问题

解决问题是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考验,但体积单位比较抽象,因此,我引导学生列举中实例,激发学生欲望,让学生在活动中理解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如:找出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的正方体。摸一摸、量一量、说一说等实践活动,学生真正是在亲身经历和体验下认识体积单位,从而在头脑中形成表象,有助于以后计算和估算物体的体积。这一环节中学生说到了很多身边哪些物体的体积约是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在1立方米的正方体中让学生依次进入,结果能容纳几个学生,学习气氛更是达到了**,教学效果良好,同时使学生真真切切地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数学就在身边。这一教学培养了学生自学能力,小组合作交流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同时也提高了学生参与尝试的兴趣。

西师大版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整理与复习》数学教案


西师大版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整理与复习》数学教案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23页整理与复习,练习六1~5题,7~8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百分数的意义,熟练掌握百分数与分数、小数的互化的方法,沟通知识间的联系,能将所学知识进一步条理化和系统化。

2.能应用百分数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进一步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让学生在解决百分数实际问题中,进一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会数学的价值。

【教学重点】

运用百分数知识解决问题。

【教学准备】

教具:视频投影。

【教学过程】

一、回忆旧知,揭示课题

1.谈话揭示课题

教师:同学们,百分数单元的新课学习已经结束了。今天我们一起来对这一单元的知识进行整理和复习。

板书:百分数单元整理和复习

2.看到课题,你准备从哪些方面去进行整理和复习

板书:意义、互化、解决问题

二、整理复习,形成网络

1.小组合作,系统整理

(1)独立整理。

教师: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将百分数单元知识整理在作业本上,注意突出所学知识点之间的联系。

学生整理,教师巡视,对不会整理的学生给予指导。

(2)小组交流。

教师:整理好的同学请在小组中说一说你是怎样进行整理的。

2.汇报展示,交流评价

教师:哪一个同学自愿上讲台展示、汇报你的整理情况?其余的同学要注意认真地看,仔细地听,待会对他的整理情况提出你的看法或者建议。

学生展示汇报。注意对学生整理知识的评价,突出教师评、师生评和生生评。

学生1:百分数的意义,读法、写法,百分数与分数的区别和联系。

学生2:百分数和分数、小数的互化方法。

学生3:解决求生活中的百分率,如合格率、出勤率等问题;解决百分数问题(成数、折扣、纳税、利息、贷款等)。

……

3.归纳总结,升华提高

教师:同学们,大家的整理和汇报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对百分数这一单元知识进行回忆和梳理的过程。那么,这些知识之间有没有联系?有什么联系?

(1)百分数的意义。

教师:谁来举一个例子说一说百分数的意义?

学生:合格率98%表示合格的产品数占产品总数的98%。百分数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百分数也叫做百分率或百分比。

教师:百分数和分数之间有什么区别和联系?你能举例说明吗?

学生:……

教师:从刚才同学们所举出的实例中我们知道了百分数和分数之间的区别,但它们本质的区别还是在于:百分数只表示两个数之间的倍数关系,它的后面不能写单位名称;而分数既可以表示一个具体的数量,又可以表示两个数之间的倍数关系;如果分数表示具体的数量时,它的后面就可以写单位;如果表示倍数关系时,它的后面就不写单位。从这里可以看出:百分数和分数,当它们同时表示倍数关系的时候,可以相互转化。

教师:请同学们用手势判断下面各题。

一本书看了80%,还有20%页没有看。(  )

一吨煤,运走310吨后,还剩70%吨。(  )

一项工程,已经完成75%,也就是完成了这项工程的34。( )

六年级有学生98人,今天全部到校,出勤率是98%。( )

教师:请打开数学书第23页,完成练习六第1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再反馈。

教师:完成数学书第24页练习六第3题。

(2)百分数和分数、小数的互化。

教师:哪位同学来说一说百分数和分数、小数是怎样互化的?

学生:……

教师:请打开数学书第24页,完成第2题。

(3)解决问题。

教师:在我们的生活中,经常用到百分数知识解决问题。那么,解决问题的依据是什么?关键又是什么呢?

板书:依据、关键

学生:解决百分数问题的依据是百分数的意义,关键是找准单位“1”。

板书:应用、确定“1”

教师:能不能说一说解决百分数问题的具体方法?

学生:找出百分率的句子,确定好单位“1”,写出数量关系,对应列式或用方程解决问题,检验和书写答语。

学生:储蓄存款需按利息的5%缴纳利息税,国债不缴税。

教师:同学们,我们已经知道了解决百分数问题的依据和关键,请打开数学书第23页,完成算一算。

要求:学生独立解答后,全班反馈。

教师反馈:说一说你是怎样解决这个问题的?

865×(1-80%)÷90

(865-865×80%)÷90

865÷90×(1-80%)

三、应用拓展,提高技能

1.教科书第24页第4题

反馈:由一个学生到展示平台上进行展示,并说一说是怎样解决问题的。

2.教科书第25页第5题

反馈:说一说上座率是什么意思,再汇报结果。

3.学生独立完成教科书第25页第7~8题

反馈:增收一成表示什么意义?再介绍“几成”的意义与应用。

四、再现知识,总结反思

(1)通过这节课的整理和复习,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2)关于百分数知识,你还有什么问题?

西师大版五年级下册《发豆芽》数学教案


一个优质课堂,就是老师在讲学生在答,讲的知识都能被学生吸收。通常大家都会准备一份教案来辅助教学。对教学过程进行预测和推演,从而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那么教案怎样写才好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西师大版五年级下册《发豆芽》数学教案”,欢迎您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助益。

西师大版五年级下册《发豆芽》数学教案

活动内容

教科书第128~129页。

活动目标

通过发豆芽活动,了解生活中的相关知识,运用多种途径查询和收集相关资料,并能运用数学的方法记录和描述豆芽的生长情况,培养同学们动手实践、分析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活动准备

教师收集相关资料,并先做一次实验。学生分组准备黄豆、绿豆各50g,以及发豆芽的器皿。

活动过程

一、提出问题,揭示课题?

1.师:同学们,你们知道豆芽的生长过程吗?你自己发过豆芽吗?

2.学生根据查询的资料和咨询科学教师得到的知识进行交流。

3.根据学生的交流,提出:我们也来试一试发豆芽。

揭示课题:发豆芽。

二、讨论交流,得出活动步骤

1.提问:发豆芽要做哪些准备?怎样记录发豆芽的过程呢?对最后的记录如何分析呢?

结合学生的交流,得出本次活动的主要步骤:调查与收集;发制与记录;整理与分析;推测与应用。

2.学生结合教材了解4个环节应该做什么,并在全班交流。

教师重点提问:发豆芽的统计图画什么好?为什么?如何计算发豆芽的盈利情况?

三、学生分组活动

1.教师演示发豆芽的过程。

2.教师提出要求:

(1)发豆芽活动要做的事情比较多,我们要分组进行,每组5个人。

(2)为了方便观察与记录,我们都将豆芽统一放在教室里进行观察,每天每个组在固定时间进行浇水。

3.各组学生进行发豆芽实验。

时间大约是6天。教师对各组实验的情况进行适时的指导,对各组的记录进行及时督促与检查。各组在发豆芽完成后,及时进行数据分析,制作好相应的统计图表,写好分析总结。

四、小组交流,感受价值

交流发豆芽的具体做法和注意事项。

五、观察、记录、分析

1.观察豆芽的生长情况。(大约6天时间)

2.记录豆芽的生长情况。(每天进行记录)

3.把豆芽的生长情况制成统计图表。

4.分析统计图表,写好总结。

六、总结反思

小组结合统计图汇报豆芽生长情况,说说在发豆芽活动中的收获。

注:五、六两个教学过程在课外进行。

[简评:本课设计采取课内课外相结合的方式,突出发豆芽的相关资料收集,讨论发豆芽的活动步骤,对发豆芽活动进行分析、交流、评价。通过分组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与能力;统一在教室进行,便于学生观察、比较、交流、互相激励。同时,把发豆芽活动的重点放在依据实验数据制作、分析统计图表上,以体现数学在生活中的价值,体现综合应用的数学味。]

西师大版五年级下册《解方程》数学教案


在每学期开学之前,老师们都要为自己之后的教学做准备。有的老师会在很久之前就精心制作一份教学计划。这样不仅拉进了学生与自己的距离,还让学生学到了知识,那么老师怎样写才会喜欢听课呢?小编收集整理了一些“西师大版五年级下册《解方程》数学教案”,欢迎您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助益。

西师大版五年级下册《解方程》数学教案

教学目标:

1、理解等式的基本性质一,并能较熟练地运用它解形如x+a=b的方程。

2、能较为熟练地运用形如x+a=b的方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初步理解“方程的解”、“解方程”的含义,会检验给出的未知数的值是不是某方程的解。

4、培养学生规范书写和自觉检验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

1、 对等式的基本性质一的理解和运用。

2、 掌握解形如x+a=b的方程的依据、步骤和书写格式。

3、 能较为熟练地运用形如x+a=b的方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1、 掌握解形如x+a=b的方程的依据、步骤和书写格式。

2、 较为熟练地运用形如x+a=b的方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教学时由复习方程的意义入手,在出示情境图后提出问题,学生最先想到的是算术方法,此时引导:你能列方程解决这一问题吗?在列出方程600+x=860

后,怎样求x呢?在学生渴望解决这一问题的内在需求的驱使下,展开合作探索活动。

在教学等式的基本性质时,可利用实物演示,通过提问:“怎样变换,能使天平仍然保持平衡呢?”,以引导学生思考,启发学生把两组图的内容归纳成一句话。这样,及时引导学生超脱实例的具体性,实现必要的抽象概括。

这时就可以让学生自己思考、探索x的值的求法,然后在小组讨论后汇报。学生在陈述自己的想法时,不仅要说出自己是怎样推算的,还要请学生说出这样推算的理由。在这一过程中,要特别强调解方程的每一步得到的都是等式,而不是递等式。

教学中还要重视对学生书写的要求,初学时,可要求学生等号对齐。方程两边同时减去一个数的计算过程,开始练习时也要求学生写出来,待熟练之后再简写。无论是解方程还是检验,都要从一开始就强化书写规范,以发挥首次感知先入为主的强势效应,促进良好的书写习惯的形成。

最后引出“方程的解和“解方程”的概念时,要强调:方程的解是一个数,而解方程是一个过程,帮助学生理解、区别这两个概念。

模式方法:观察――实验――讨论――交流――概括结论

作业设计:自主练习1-3题。

讨论要点

1、 教学时,要充分利用天平,让学生通过观察、实验、讨论、交流,帮助学生理解等式的基本性质一。

2、 教学时,要关注学生的算术思维向方程思维的转变。

3、 在检验的问题上,要注重引导学生由算术法的验算向方程法的检验转变。

4、 教学时,要加大引领力度,充分发挥教师的作用。一要做好学生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的引领,进一步拓宽学生解决问题的渠道,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二是对解方程以及列方程解决问题的思路、步骤及格式的引领。

活动总结

本次教研活动,使老师们更加清楚地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较为准确地把握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设计较为实际的教学环节,降低学生学习的难度,同时也为教师在教学中围绕重点、突破难点指明了方向。

西师大版五年级下册《分数的意义》数学教案


众所周知,一位优秀的老师离不开一份优质的教案。老师需要提前做好准备,让学生能够快速的明白这个知识点。才能有计划、有步骤、有质量的完成教学任务,那怎样写才能有一份高质量教案呢?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西师大版五年级下册《分数的意义》数学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来阅读。

西师大版五年级下册《分数的意义》数学教案

信息窗1:分数的意义课型新授

教学目标:

1.在说一说、分一分、画一画等活动中体会单位“ 1”的含义,理解分数的意义,学会用分数描述生活中的事情。

2.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感悟“把一个整体平均分成若干份,这样的一份或几份可以用分数表示”这一过程,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

3.在学习活动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数学的价值,获得成功、兴趣、愉悦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理解分数的意义

教学难点:

理解把许多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看作单位“1”。

教学方法:

自主探究、 合作交流教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回顾旧知,导入新课。

谈话: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分数的初步认识,对于分数你已经知道哪些知识?举例说出分数的各部分名称,联系实际说出分数表示的意义。

谈话:对于分数还想了解的知识,进而导入新课。

二、合作探究,构建新知

(一)初步感知。

出示情境图1“船模试航”。

教师谈话:同学们,请你仔细观察这幅图,从图中你能发现哪些数学

信息?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教师引导学生提出:5只航模平均分给5个同学,每个同学分得的航模数占总数的几分之几?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利用画有5只船模的题卡分一分,学生先独立思考,再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想法,最后在全班进行交流。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学生分组活动时,教师参与到学生的小组学习。然后在全班进行交流。全班交流时,教师适时引领:把5只船模看作一个整体,平均分成5份,1份占这个整体的1/5。

在学习1/5的基础上,老师可以继续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如两个同学分得的航模数占总数的几分之几,3个同学呢?

(二)深入探究

出示情境图2“航模放飞”

谈话:同学们,航模要放飞了,我们一起去看看吧。请你观察这幅图,根据图中的这些信息,你又能提出哪些与分数有关的问题?

学生提出问题,教师适时梳理。

如:一小队每组放飞的飞机架数占本小队飞机总数的几分之几?二小队呢?

学生利用手中的学具摆一摆、分一分,分别解决“一小队每组放飞的飞机架数占本小队飞机总数的几分之几?二小队呢?”

解决第一个问题:学生分组学习,教师要参与学生的小组活动中。

全班交流时,学生先利用4个飞机模型动手摆一摆,可能会出现1/2、2/4两个答案。然后全班进行交流、辩析、补充,得出结论。教师适时引领:每份是2架飞机,为什么说是占这个整体的1/2呢?

通过摆模型得到第一问题的结论:把4架飞机看作一个整体,平均分成2份,每份占这个整体的1/2。

课件演示将4架飞机平均分的过程,并板书结论。

解决第二个问题:先让学生交流自己的答案;再组织学生动手操作验证,并参与学生的学习活动;全班交流时,适时点拨:“每份是2架飞机,为什么占总数的1/3呢?”。从而引导学生得出结论。

(三)观察比较

谈话:请同学们观察我们所得到的 分数,你还有什么疑问吗?

引导学生质疑:两个小队每组放飞的都是2架飞机,为什么表示出来的分数却不一样呢?

学生进行观察比较,同桌讨论,全班交流得到结论。

通过对两个小队飞机放飞情况的比较,得到:将一个整体平均分成的份数不一样,表示出来的分数也不一样。所以同样是2架飞机,表示出的分数一个是1/2,一个是1/3。

(四)拓展应用

谈话:想一想,还可以把什么看作一个整体?可以利用老师提供的材料,也可以自己找材料,动手分分看,你能得到哪些分数?是怎样得到的?

学生动手操作,可以利用教师提供的材料(1张长方形纸片、8根小棒、长1米的绳子),也可以自己找材料,得到不同的分数。

交流:你利用什么材料,得到一个什么分数,你是怎样得到的?

总结:把一个整体平均分成若干份,这样的一份或几份可以用分数来表示。

(五)总结概括

谈话:一个物体、一个计量单位、许多个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都可以用自然数1来表示,通常把它叫做单位“1”。

举例:学生举例还可以把哪些量看作单位“1”?并区分单位“1”与自然数1的不同。

结合操作过程,讨论、交流、总结分数的意义。引导学生总结概括分数的意义。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的一份或几份的数,叫做分数。

(六)看书质疑。

学生阅读67—69页,质疑问难。教师巡视,解答学生困惑、疑难问题。

三、巧设练习,深化理解

1、自主练习1、2

2、涂色部分能用分数表示吗?(课件出示)

3、游戏:“取糖果”。学生按要求取糖果:盒子里有11块糖,取出总数的2/11;取出剩下的1/9;再取出剩下的1/4;如果取出2块,是取出了剩下的几分之几?……

独立完成,进行交流。

教学反思:

创设生动有趣的现实学习情境。通过一些现实的生活情境,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思考、合作、交流、反思等活动。使学生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运用数学可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进一步体验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信息窗2:分数与除法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正确理解和掌握分数与除法的关系,会用分数表示两个数相除的商。

2 .认识真分数和假分数,知道带分数是一部分假分数的另一种书写形式,能把假分数化成带分数或整数。

3.渗透辩证思想,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

理解和掌握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教学难点:

假分数与带分数或整数的互化。

教学方法:

自主探究、 合作交流教具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谈话:在寒假中,小红和小明自己动手制作了些日常用品,请看大屏幕。

出示课本14页的情境图,根据上面的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学生提出问题,教师板书

①平均每个衣架用多少米木条?

②平均每个书签用多少米塑料板?

谈话:同学们提的问题比较准确,下面我们分别来解决这些问题。

二、合作探究,获取新知

1、解决问题一

谈话:平均每个衣架用多少米木条?怎么求?

学生列出算式:1÷3=

谈话:怎么想的?

引导学生说出要求平均每个衣架用多少米木条,就是把1米平均分成三份,每份是多少?所以列式为1÷3。

谈话:1 ÷3得多少?

学生可能用循环小数表示或保留两位小数。还有可能说得三分之一。

谈话:可以,不过保留两位小数不够准确,算式的结果一般不用循环小数表示。用1/3表示,是怎样想的?谁能说一说。下面我们用手中的纸条表示1米来研究一下。

学生操作后交流。

谈话:两数相除,除不尽时,商可以用分数表示, 1÷3就等于1/3。

2、解决问题二:平均每个书签用多少米塑料板?

列出算式:2÷9=

学生可能得出2/9,

谈话:谁能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生借助手中的纸条来研究。

实验后请几名学生交流各种分法,教师总结几种不同的分法。

谈话:把2米平均分成9份,每份占2米的1/9,每份是2/9米。所以2÷9=2/9。

随机练习:1÷4= 2÷5= 8÷6=

学生可能用小数表示,师点拨也可用分数表示。

3、认识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观察刚才所得结果

1÷3=1/3 2÷9=2/9

谈话:同学们想一想

两个自然数相除,在不能得到整数商的情况下,还可以用什么数表示?

用分数表示商时,除式里的被除数、除数分别是分数里的什么?

③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是怎样的?

教师板书课题: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学生分组讨论,讨论完毕后,指几名同学代表自己的小组总结,学生口述的过程中,

教师板书:被除数÷除数= 被除数/除数

谈话:如果分别用字母a和b表示除法算式中的被除数和除数,分数与除法的这种关系怎样表示?

学生回答,师板书:a÷b= a/b

谈话:大家考虑:这里的a和b是否可以是任何自然数?为什么?

左侧b≠0,那么右侧的b是否可以是0?为什么?

讨论完后,教师用红色粉笔标上: b≠0

4、总结提升,归纳关系。

⑴、让学生说一说分数与除法的联系:分子相当于除法中的被除数,分母相当于除法中的除数,分数线相当于除法中的除号。

⑵、判断:“分数就是除法,除法就是分数”这句话对不对?

1、课本17页自主练习1: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数。学生试做,最后一组教师适当加以点拨。

2、自主练习2,这是一道实践题,可让学生自主完成,同位交流。

四、课堂小结

引导学生回顾全课,说说学会了什么,自我总结,教师作补充。

教学反思:

通过本信息窗的学习,大部分学生能较好的理解分数与除法的关系,但有部分学生仍然不能很好的运用,不能较熟练地将假分数化成带分数,在以后的课中要进一步加强练习。

信息窗3:分数的基本性质

教学目标:

1、通过教学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分数的基本性质,能用分数的基本性质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通过教学使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变与不变的辨证关系。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抽象思维能力,通过学生的成功体验,培养学生热爱数学的情感。

教学重点:

理解和掌握分数的基本性质

教学难点:

用分数的基本性质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方法:

自主探究、 合作交流教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供素材

谈话:(出示课件)光明小学举行了校园科技周活动,看:同学们正在制作科技展牌。今天老师就给大家带来了三幅作品,请看第一张,看到这幅作品,你想到了那个分数?你是怎样想到的?请看第二幅作品,图片占整个版面的几分之几?第三幅作品呢?

谈话:请同学们看大屏幕,表示的都是每幅作品中图片部分占整个版面的几分之几,大家比较这三张展牌,注意观察,这三个分数,你认为哪个大呢?

谈话:是否一样呢?下面我们就来验证一下。请小组长快速地从一号信封中拿出三张一样长的纸条,小组合作,用折一折、涂一涂的方法分别表示出这三个分数,然后比一比,看,这三个分数相等吗?

学生操作。

师展示一组的纸条。

谈话:同学们都是这样涂的吗?你有什么发现?

学生操作得出这三张纸条的涂色部分相等,因此分数的大小也相等。

谈话:大家同意吗?好,现在老师就把大家的发现写下来

同学们注意观察这三个分数,这三个分数的大小不变,他们的分子呢?分母呢?老师还能写一组这样的分数。请同学们看黑板。(老师随机写出

2/5=6/15=12/30,你能像老师这样写一组这样的分数吗?学生写分数。

二、组内交流,发现规律

谈话:请同学们观察黑板上的两组相等的分数,思考:要使分数的大小不变,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应怎样变化?请把你的发现告诉你小组的同学。小组长注意,要把你们组发现的规律记在练习本上。

三、组内交流,抽象规律

谈话:哪个小组想把你们组发现的规律和探究的过程展示给同学们?

学生可能得出很多规律

谈话:同学们对于他们组的发现,你想提问什么问题吗?

学生可能提出你是怎么发现的?(如果学生提不出来老师提)

谈话:哪个组还有补充。对他们的补充你有什么问题要提吗?

谈话:同时除以相同的数,分数的大小也会不变吗?你是怎么发现的?

大家听明白了吗?

谈话:你能把刚才同学们的发现概括出来吗?

学生能得出分子和分母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分数的大小不变。(师板书)

四、举例验证规律

谈话:这是同学们根据这两组例子发现的规律,是不是所有的分数经过这样的变化,大小都不变呢?下面我们就来验证一下。

请同学们打开信封看老师给大家准备的素材,先用一张纸条或在一条线段上表示一个分数,然后根据规律变化出另一个分数并在另一张纸条或线段上表示出来。最后再放在一起比较,看两个分数大小是否相等。

生操作。

谈话:谁来展示一下你们的验证情况。

学生展示。

谈话:这个结论是你发现的,请你骄傲的写上去。哪组跟他们验证的分数不同?

谈话:有没有验证出两个分数大小不相等的?(没有)也就是说我们发现的规律是正确的。请同学们利用这个规律完成下面的题 = 括号内可以填几?为什么0不可以?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随机补充0除外,并告诉学生:这个规律就是分数的基本性质。

出示课题

五、应用规律,巩固拓展

1、光明小学的同学还设计了一个这样的版面,你知道图片部分占这个版面的几分之几吗?你能写出两个与十分之二相等的分数吗?说说你是怎样想出来的。

2、请你把相等的分数连起来。

3、请你来当设计师。

光明小学计划做一块综合栏目的展牌,内容如下:“知识城堡”占版,“活动乐园”占版,“科技图片”占版,“生活园地”占版,其余的为“开心一刻”。

(1)哪些栏目的版面一样大?

(2)哪种栏目的版面最大?

(3)请你画图设计版面。(略)

教学反思: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我们应该引领学生观察生活,感悟生活中处处都有数学,同时也在生活中发现隐藏着的有关数学的奥秘,让他们感受数学的博大精深,领悟数学文化的无穷魅力。

我学会了

教学目标:

1、进一步理解和掌握分数的意义、性质。

2、学会根据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整理有关分数知识,发展逻辑思维能力,提高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3、激发学生参与热情,培养主体意识和数学应用意识,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教学重点:

进一步理解和掌握分数的意义、性质。

教学难点:

提高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方法:

自主探究、 合作交流教具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提供素材、激发兴趣。

出示:1/3 5/4 7/7 9/7 6/9 6/7……

师谈话:看到这些分数你想到了哪些知识?

学生回答,引导学生说出:分数的意义、分类、性质、分数与除法之间的关系等)

师谈话:还有不同的想法吗?……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有选择地板书。)

二、梳理知识,形成网络。

1、质疑

师谈话:刚才,同学们想到了这么多有关分数的知识,如果把这些知识这样放在一起,有什么感觉?怎么办?

2、整理

师谈话:要想使这些知识有条理,找到它们之间的联系,就需要对这些知识进行整理。同学们想怎样整理?(指名说一说整理的思路。)

3、小组合作

师谈话:下面请四人小组合作,根据知识要点和知识间的联系进行整理,并记录。我们来比一比,看哪组整理得既清楚,又完整,而且有特色。

(学生分组整理,教师巡视指导,参与讨论)

4、展示交流

师谈话:同学们,整理好了吗?下面我们就一起来交流一下整理的结果和过程。在介绍之前,老师提一个小小的要求,请大家认真听,再想一想,请你给它们做个评价。(学生展示,学生点评、教师有选择、有重点的板书)

5、回顾总结

师谈话:请同学们回想一下,我们是根据什么来整理这些知识的?以什么为基本概念?分成哪几部分?

三、自我检测,形成技能。

(一)、质疑扫清障碍。

对于这部分知识,大家还有哪些地方不明白?请提出来。

(二)、基本练习。

1、填一填

(1)把30吨小麦分4次运完,平均每次运这些小麦的 ,每次运多少吨。

(2) 6/9里面有( )个,有( )个。

2、综合练习。(教师出题)

3、拓展练习。(教师出题)

教学反思:

通过我学会了吗的学习,既巩固了新知,也发展了学生的思维,使学生感到所学的内容不再是简单枯燥的数学,而是非常有趣、富有亲近感,他们被浓厚的生活气息所带动,兴致勃勃的投入学习中,同时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乐趣与共享成功的喜悦,增强了学好数学的信心。

《西师大版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整理与复习》数学教案》一文就此结束,希望能帮助您在小学教学中起到作用,如还需更多,请关注我们的“小学数学教案五年级”专题。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112876.html

更多

猜你喜欢

更多

最新更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