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最大公约数》数学教案

作为一小学位老师,我们要让同学们听得懂我们所讲的内容。这时就需要自己去精心研究如何做一份学生爱听老师爱讲的教案。这样可以让同学们很容易的听懂所讲的内容,那吗编写一份教案应该注意那些问题呢?小编收集整理了一些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最大公约数》数学教案,欢迎您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助益。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最大公约数》数学教案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公约数、最大公约数、互质数的概念.

2.使学生初步掌握求两个数的最大公约数的一般方法.

教学重点

理解公约数、最大公约数、互质数的概念.

教学难点

掌握求两个数的最大公约数的一般方法.

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

1.说出什么是约数、质因数、分解质因数.

2.求18、20、27的约数

3.把18、20、27分解质因数

二、探究新知.

教师引入:我们已经会求一个数的约数了,这节课我们学习怎样求两个数公有的约数.

(一)教学例1【演示课件 “最大公约数”】

8和12各有哪些约数,它们公有的约数有哪几个?最大的公有的约数是多少?

板书:8的全部约数:1、2、4、8

12的全部约数:1、2、3、4、6、12

学生交流:发现了什么?

学生汇报:8和12公有的约数是:1、2、4

最大的公有的约数是:4.(教师板书)

1.总结概念:8和12公有的约数,叫做8和12的公约数.

1、2、4是8和12的公约数.公约数中最大的一个叫做最大公约数,4是8和12的最大公约数.

2.阅读教材,理解公约数、最大公约数的意义.

3.反馈练习:把15和18的约数、公约数分别填在下面的圈里再找出它们的最大公约数.

(二)教学互质数【演示课件“互质数”】

1.5和7的公约数和最大公约数各是多少?7和9呢?

5的约数:1、57的约数:1、7

7的约数:1、79的约数:1、3、9

5和7的公约数:1 7和9的公约数:1

5和7的最大公约数:1 7和9的最大公约数:1

教师提问:有什么共同点?(公约数和最大公约数都是1)

教师点明:公约数只有1的两个数,叫做互质数.

2.学生讨论:8和9是不是互质数,为什么?

强调:判断两个数是不是互质数,只要看这两个数的公约数是不是只有1.

3.分析:质数和互质数有什么不同?

(意义不同,质数是对一个数说的,互质数是对两个数的关系说的.)

4.反馈练习:学生举例说明互质的数.

(三)教学例2.

求18和30的最大公约数.

1.用短除法把18和30分解质因数.

2.教师提问:根据结果能否知道18和30的约数各有哪些?怎么想的?

明确:根据分解质因数的方法可以求一个数的约数.

3.师生归纳:18和30的约数,要能整除18,又能整除30,就必须包含18和30公有的质因数.最大公约数是公约数中最大的,它就必须包含18和30全部公有的质因数2和3.2×3=6,所以18和30的最大公约数是6.

4.教学求最大公约数的一般书写格式.

启发:为了简便能不能边分解质因数边找公有的质因数?

(把两个短除式合并)

18和30的最大公约数是2×3=6

5.反馈练习:求12和20的最大公约数.

6.小结求两个数的最大公约数的方法.

①学生讨论.

②师生归纳:求两个数的最大公约数,一般先用这两个数公有的质因数去除,一直除到所得的商是互质数为止,然后把所有的除数乘起来.

③教师说明:做短除法时,除数通常是这两个数公有的质因数,并从最小的开始除起;也可以用一个合数去除,只要能够整除这两个数就行.

④反馈练习:求36和54的最大公约数.

三、全课小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主要研究了用什么方法求两个数的最大公约数及相应概念,(板书:最大公约数)它是为以后学习约分做准备的,希望同学们知道知识间是有必然联系的.

四、随堂练习.【演示课件“练习”】

1.填空.

(1)( )叫做这几个数的公约数,其中( )叫做这几个数的最大公约数.

(2)( )叫做互质数.

(3)求两个数的最大公约数,一般先用这两个数( )连续去除,一直除到所得的商是( )为止,然后把( )连乘起来.

2.先把下面的两个数分解质因数,再求出它们的最大公约数.

12=(  )×(  )×(  )

30=(  )×(  )×(  )

12和30的最大公约数是(  )×(  )=(  )

3.判断.

(1)3和5是互质数.(  )

(2)6和8是互质数.(  )

(3)1和6是互质数.(  )

(4)1和44不是互质数.(  )

(5)14和15不是互质数.(  )

五、布置作业.

求下面每组数的最大公约数.

6和916和1242和5430和45

扩展阅读

苏教版五年级下册《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数学教案


每一位任课老师,为了能够给学生给一个最简单易懂的教学思路。有的老师会在很久之前就精心制作一份教学计划。这样不仅拉进了学生与自己的距离,还让学生学到了知识,那吗编写一份教案应该注意那些问题呢?请您阅读小编辑为您编辑整理的《苏教版五年级下册《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数学教案》,仅供您在工作和学习中参考。

苏教版五年级下册《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数学教案

教学内容:

苏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41~42页例9、例10和“练一练’’,第45页练习七第1~2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和认识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能用列举的方法求100以内两个数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能通过直观图理解两个数的因数及公因数之间的关系。

2.使学生借助直观认识公因数,理解公因数的特征;通过列举探索求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方法,体会方法的合理和多样;感受数形结合的思想,能有条理地进行思考,发展分析、推理等能力。

3.使学生主动参加思考和探索活动,感受学习的收获,获得成功的体验,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

求两个数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

教学难点:

理解求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方法。

教学准备:

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铺垫准备

1.直观演示,作好铺垫。

出示边长6厘米和边长5厘米的两个正方形。

提问:观察这两个正方形,哪一个能正好分成边长都是2厘米的小正方形?

2.引入新课。

谈话:根据上面我们看到的,如果一个长度是原来边长的因数,就能正好全部分割成小正方形。现在就利用这样的认识,学习与因数有密切联系的新内容,认识新知识,学会新方法。

二、学习新知

1.认识公因数。

(1)出示例9,了解题意。

启发:观察正方形纸片的边长和长方形的长、宽,哪种纸片能把长方形正好铺满,哪种不能正好铺满?先在小组讨论,说说你的理由。

交流:哪种纸片能把长方形正好铺满,哪种不能?你是怎样想的?

结合交流进行演示,引导观察用正方形纸片铺的结果,理解边长6是长方形两边12和18的因数,能正好铺满;(板书:12÷6=2 18÷6=3)边长4是12的因数,但不是18的因数,就不能正好铺满。(板书:12÷4=3 18÷4=4......2)

(2)启发:想一想,还有哪些边长是整厘米数的正方形,也能把这个长方形正好铺满?为什么?先独立思考,再和同桌说一说,并说说你的理由。

交流:还有哪些边长整厘米数的正方形也能正好铺满?你是怎样想的? 你发现正方形边长的厘米数符合什么条件,就能把这个长方形正好铺满?

(3)引导:现在你发现,哪些数既是12的因数,又是18的因数?

指出:大家发现,1、2、3、6这几个数,既是12的因数,又是18的因数,也就是12和18公有的因数,我们称它们是1 2和18的公因数。(板书)

追问:4是1 2和18的公因数吗?为什么不是?

2.求公因数。

(1)出示问题。

引导:我们已经知道,两个数公有的因数,是它们的公因数。那如果已知两个数,你能不能找出它们所有的公因数呢?接着看一个问题。

出示例10,让学生明确要找出8和1 2的所有公因数,并找出其中最大的一个。

(2)探索方法。

引导:先想想怎样的数是8和12的公因数;再想怎样可以找到8和12的公因数。和同桌商量商量,找出它们的公因数,并找出最大的一个。

学生思考、尝试,教师巡视、指导。

交流:你是怎样找8和12的公因数和最大的公因数的?

结合交流,引导学生理解不同思考方法:(在交流中板书过程)

① 分别找出8和12的因数,再找公因数,并确定最大的一个。

②先找出8的因数,再从8的因数里找1 2的因数,并确定最大的一个。 提问:为什么可以这样找8和12的公因数?

③先找1 2的因数,再从1 2的因数里找8的因数,并确定最大的一个。 追问:这种方法是怎样想的?

小结

3.用集合图表示公因数。

出示两个圈:8的因数 12的因数(图略) 让学生分别说出8和12的因数,教师板书。

引导:如果要在图里既看出8的因数和12的因数,又能把公有的因数写在共同的部分,这两个圈怎样合并到一起比较合适?小组里讨论讨论。

4.回顾内容。

提问:回顾今天的学习,我们认识了哪些内容?(板书课题) 什么是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

三、巩固深化

1.做“练一练”第1题。

2.做“练一练”第2题。

3.做练习七第1题。

学生练习,指名板演。检查板演过程,说明最大公因数;有错订正。

4.做练习七第2题。 让学生直接写出得数。

提问:能根据算式说说哪个数是哪个数的因数或倍数吗?

四、小结收获

提问:今天这节课你收获了什么?在学习过程中你还有哪些体会?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约数和倍数的意义》数学教案


每一位任课老师,为了能够给学生给一个最简单易懂的教学思路。就必须编写一份较为完整的教案,这样有利于我们准确的把握教材中的重难点。从而在课堂上与学生更好的交流,你们有没有写过一份完整的教学计划?小编特地为您收集整理“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约数和倍数的意义》数学教案”,仅供您在工作和学习中参考。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约数和倍数的意义》数学教案

教学要求

①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整除的意义。

②使学生掌握整除、约数与倍数的概念,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渗透辨证唯物主义思想。

③培养学生抽象概括与观察思考的能力。

教学重点 约数和倍数的意义

教学难点 理解除尽和整除,约数和倍数等概念间的联系和区别。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计算下面三组题。

(1)23÷7= (2)6÷5= (3)15÷3=

11÷3= 1.8÷3= 24÷2=

2、观察并回答。

(1)上面哪个算式中的第一个数能被第二个数整除?

(2)在什么情况下,才可以说“一个数能被另一个数整除”?

(3)如果用整数a表示被除数,整数b(b≠0)表示除数,可以怎样说?(让学生看教材第49页关于“整除”的一段话)

3、思考:我们在说一个数能被另一个数整除时,必须具备哪几个条件?

明确三点:

①被除数、除数都是整数,除数不等于0;

②商必须是整数;

③商的后面没有余数;

缺一不可

4、除尽与整除的区别与联系。

(1)像6÷5=1.2 1.8÷3=0.6我们只能说第一个数能被第二个数 。

(2)除尽:被除数和除数(不等于0),不一定是整数,商是有限小数,没有余数。

整除:被除数和除数(不为0)都是整数,商是整数,没有余数。(三整无余)

师:一个数能被另一个数整除表示的是两个整数之间的一种关系,它们还有另一种关系,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约数和倍数关系(板书课题:约数和倍数的意义)

二、探索研究

1.小组学习——约数和倍数的意义。

(1)让学生看教材第50页有关约数和倍数的一段话。

(2)小组讨论:两个数在什么情况下才有约数和倍数关系?“约数和倍数是相互依存的”是什么意思?

(3)在复习的第1题中,请你指出哪个数是哪个数的倍数,哪个数是哪个数的约数?为什么?

(4)倍与倍数意义一样吗?

如:15是3的倍数,表示15 能被3整除。

1.5是0.3的5倍,5倍表示1.5除以0.3的商。

(5)注意事项。让学生看教材第50页的注意。

三、课堂实践

1.做教材第51页的“做一做”。

2.做练习十一的第1题。

3.做练习十一的第2题。

4.做练习十一的第3题。

5.做练习十一的第4题。

60的约数有_______。

6的倍数有_______。

四、课堂小结

学生小结今天学习的内容。

课后反思:

给学生以丰富的材料,让他们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通过主动的探索学习掌握概念。

北师大版数学五年级上册教案 找最大公因数


在上课时老师为了能够精准的讲出一道题的解决步骤。所以老师在写教案时要不断修改才能产出一份最优质的教案。才能有计划、有步骤、有质量的完成教学任务,那么老师怎样写才会喜欢听课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北师大版数学五年级上册教案 找最大公因数”,供您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一)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五数上册P45-46

(二)、本课的基本理念

在找12和18的因数活动中, 通过自主学习理解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意义,运用列举法找出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等学习方式进一步探索出找最大公因数的另外两种方法。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归纳、交流合作的能力。

(三)教材分析

教材直接呈现了找公因数的一般方法:先用想乘法算式的方式分别找出12和18 的因数,再找出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在此基础上,引出公因数与最大公因数的概念。教材用集合的方式呈现探索的过程。在练习1、2中引出了用因数关系、互质数关系找最大公因数,教师要引导学生发现这个方法并会运用。

(四)学情分析

本册一单元,学生已经理解了因数和倍数的意义,能用乘法算式、集合等方式列举出一个数的因数。因此用列举法找最大公因数没有困难。而利用因数关系、互质数关系找还有一定的难度。因为学生不易发现这两个数具有这些关系。

(五)教学目标

1、探索找两个数的公因数的方法,会用列举法找出两个数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

2、经历找两个数的公因数的过程,理解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意义。

3、通过观察、分析、归纳等数学活动,体验数学问题的探索性和挑战性,感受数学思考的条理性。

教学重点:目标1、2

教学难点:找完两个数的公因数。

教学关键:用列举法找出两个数的因数,然后有序地筛选出公因数。

(六)、教法选择

教学时,教师先让学生自己分别找出12和18的因数,并交流找因数的方法。再让学生将这些因数填入两个相交的集合。引导学生重点思考的问题是:两个集合相交的部分填哪些因数?这时要组织学生展开讨论,引导学生理解“两个数公有的因数是他们的公因数,其中最大的一个是它们的最大公因数。”当学生练习时,再引导学生发现用因数关系和互质数关系找最大公因数。学生对本课知识熟练掌握后,再补充用短除法找最大公因数。

(七)教学准备:小黑板

(八)、教学过程

一、复习

师:出示3×4=12,( )是12的因数。

生:3和4是12的因数。

二、探究新知

1、认识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

(1)师:除了3和4是12的因数,12的因数还有哪些?

生独立完成后汇报,板书 12的因数有:1、2、3、4、6、12。

师:要找出一个数的全部因数,需要注意什么?

生:要一对一对有序地写,这样才不会遗漏。

师:照这样的方法,请你写出18的全部因数。

生独立写后汇报:18的因数有:1、2、3、6、9、18

(此时出示集合图)

师:在这两个圈里,应该填上什么数?请大家完成正在书45页上。

生做后汇报师板书于圈中。

(2)师:请大家找一找在12和18的因数中,有没有相同的因数,相同的因数有哪几个。

生找出12和18相同的因数有:1、2、3、6

师:像这样,既是12的因数,又是18的因数,我们就说这些数都是12和18的公因数。

师:这里最大的公因数是几?

生:最大是6。

师:6就是12和18的最大公因数。这就是我们这节课学习的内容——找最大公因数。

板书课题:找最大公因数

(此时出示集合图)

师:中间这一区域有什么特征?应该填什么数字?独立思考后小组讨论

(生分组讨论)

汇报:中间区域是12的因数和18的因数的交叉区域,所填的数应该既是12的因数又是18的因数,也就是12和18的公因数填在这里。

师:请大家完成这个题。(生做后订正)

2、探索找最大公因数的方法。

(1)列举法

刚才我们找最大公因数的方法叫做列举法。(板书:列举法)

请大家用这种方法找出下面每组数的最大公因数。 9和15

(2)利用因数关系找

师:请大家翻到书第45页,独立完成第一题。

生汇报:

8的因数: 1、2、4、8

16的因数: 1、2、4、8、16

8和16的公因数: 1、2、4、8

8和16的最大公因数是 8

师引导学生观察最后一句,想想8和16之间是什么关系,与他们的最大公因数有什么关系?

生独立思考后分组讨论。

生汇报:8是16的因数,所以8和16的最大公因数就是8。

师引导生归纳并板书:如果较小数是较大数的因数,那么较小数就是这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板书:用因数关系找)

练习:找出下面每组数的最大公因数。 4和12 28和7 54和9

(3)利用互质数关系找

师:请大家独立完成第二题。

生汇报:

5的因数: 1、5

7的因数: 1、7

5和7的最大公因数是 1

师引导学生观察最后一句5和7之间是什么关系,与他们的最大公因数有什么关系?

生独立思考后分组讨论。

生汇报:5和7都是质数,所以5和7的最大公因数就是1。

师:像这样只有公因数1的两个数叫互质数。如果两个数是互质数,那么它们的公因数只有1。(板书:用互质数关系找)

练习:找出下面每组数的最大公因数。 4和5 11和7 8和9

(3)整理找最大公因数的方法。

师:今天我们学习了用哪些方法找最大公因数?

生:列举法,用因数关系找,用互质数关系找。

师:我们在做题时,要观察给出的数字的特征选用不同的方法。

三、练习

书46页3、4、5题。生独立完成,师巡视指导。

四、全课小结

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


教学目标:

1.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初步了解两个数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2.在探索新知的过程中,培养学好数学的信心以及小组成员之间互相合作的精神。

重点难点:

初步了解两个数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初步了解两个数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方法:

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约5分钟)

课件展示教材62页例3,今天我们要给这个房子铺砖大家感兴趣吗?要求要用整数块。

二、自主学习

(约5分钟)

1.几个数( )叫做这几个数的公因数,其中最大的一个叫做( )

2.16的因数有( ),24的因数有( ),16和24的公因数是( ),最小公因数是( ),最大公因数是( )。

3.A=2脳2脳5,B=2脳3脳5,那么A和B的最大公因数是( )。

4.用短除法求出99和36的最大公因数。

三、合作交流

(约13分钟)

小组合作学习教材第62页例3。

1.学具操作。

用按一定比例缩小的方格纸表示地面,用不同边长的正方形纸表示地砖,我们发现边长是 厘米的正方形的纸可以正好铺满,没有剩余,其它的都不行。

2.仔细观察,你们发现能铺满的地砖边长有什么特点?把你的发现在小组里交流。

3.总结。

解决这类问题的关键,是把铺砖问题转化成求公因数的问题来求。

四、精讲点拨

(约8分钟)

根据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情况明确展示任务,进行展示。教师引导讲解。

五、测评总结(约9分钟)

1.达标练习

(1)要将长18厘米、宽12厘米的长方形纸剪成正方形的纸,没有剩余,边长可以是几厘米?最长是几厘米?

(2)玫瑰花72朵,玉兰花48朵,用这两种花搭配成同样的花束(正好用完,没有剩余),最多能扎成多少束?每束有几朵玫瑰花和玉兰花?

(3)有一个长方形纸,长60厘米,宽40厘米,如果要剪成若干个同样大小的小正方形而没有剩余,剪出的小正方形的边长最长是多少?

2.全课总结

这节课你都学到了什么知识?有什么收获?

3.作业布置

练习十五5,6题。

板书设计:

最大公因数(2)

铺砖问题:求公因数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字与编码》数学教案


老师要承担起对每一位同学的教学责任,在开展教学工作之前。即使每天晚上一两点都要坚持制定出一份最详细的教学计划。上课自己轻松的同时,学生也更好的消化课堂内容。你们有没有写过一份完整的教学计划?小编收集整理了一些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字与编码》数学教案,欢迎您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助益。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字与编码》数学教案

教学目标:

1、 结合生活实际,通过各种方式,让学生了解身份证的编码方法,体会编码编排的特点,初步学会编码。

2、 让学生在收集信息,编码的过程中,增强学生的合作交流意识,培养学生的个性创新意识,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

3、 在活动中使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

教学重、难点:

重点:了解身份证编码,体会编码编排的特点,学会编码。

难点:对收集的信息进行分析与处理。

教具准备:

1、 多媒体教学课件。

2、 课前收集一些生活中的编码资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让学生说说生活中的编码现象,引出课题:数字与编码

二、探究身份证号码的规律

1、 请同学们观察一组身份证号码:你从中得到哪些信息?

2、 (大屏幕出示)身份证的号码信息。

3、 结合具体的身份证实例加以说明:330127

19790415

5925

三、实践与运用

1、

同学们互相介绍自己的身份证号码。

2、 猜一猜,你的身份证号码可能是多少?

3、 “小马虎”在课前收集了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四个人的身份证号码,但是不记得这四个号码分别是谁的了,你能帮帮他吗?

4、 听故事想问题。

一个小伙子偷了一户人家的东西之后猖狂逃跑,并连夜赶制了一张假身份证去登记住宿,结果被服务员一眼认出,你猜到底哪里出现问题?

四、总结与提高

1、我们说了这么多关于身份证的知识,你们知道身份证有哪些作用吗?

2、(大屏幕出示)温馨提示

身份证是我国目前唯一的法定个人身份证件,将来要注意妥善保管好自己的身份证,不要随意借给他人使用。

3、昨天,横沿村的一个老奶奶告诉我,让我帮她找位做了好事不留名的学生,她知道这个同学是我们学校的,校徽上写着5125,我们该怎样找到这位学生呢?

4、 请你给自己设计一个编码。

5、 读一篇短文:《假如生活中没有编码》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分数的意义》数学教案


相信很多老师都希望自己的课堂上同学们能够积极的与自己互动。要根据班级同学的具体情况编写教案。上课才能够为同学讲更多的,更全面的知识。你知道怎样才制作一份学生爱听的教案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人教版五年级下册《分数的意义》数学教案”,欢迎大家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分数的意义》数学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并会用分数表示两个数相除的商,明确可以用分数表示两个数相除的商。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探究,理解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经历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的探究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观察、探究,渗透辩证思想,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

掌握分数与除法的关系,会用分数表示两个数相除的商。

教学难点:

理解可以用分数表示两个数相除的商。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 表示什么意思?它的分数单位是什么?它有几个这样的分数单位?

2.把一根铁丝平均截成3段,每段的长度是这根铁丝的几分之几,把谁看作单位“1”?

3.引入:5除以9,商是多少?板书:5÷9

如果商不用小数表示,还有其他方法吗?学习了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后,就能解决这个问题了。板书课题:分数与除法。

二、新课讲授

1.教学例

1:出示题目

(1)列出算式。(板书:1÷3=)

(2)讨论:1除以3结果是多少?你是怎样想的?

(3)教师画出示意图。把一个蛋糕平均分成3份,其中一份应是这个蛋糕的 ,就是 个“1”。

板书:1÷3= 1/3(个)

2.教学例

2:出示题目

(1)动手操作。拿出三张同样大小的圆形纸片,把它看作3块饼,用剪刀把它们分成同样大小的4份。

(2)口述方法及每份分得的结果,教师总结几种不同的分法。

(3)归纳:从上面的操作可以看出,把3块饼平均分成4份,无论怎样分,每一份都是3块饼的 ,即3个 块,把3个 块饼合起来就是1个饼的 ,即 块,因此,3÷4=3/4 (块)。

由此可见, 不仅可以理解为把1块饼(单位“1”)平均分成4份,表示这样的3份的数,也可以看作把3块饼组成的整体(单位“1”)平均分成4份,表示这样1份的数。

学生相互说说 表示的意义。

3.教学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1)观察1÷3= 3÷4= 这两道算式,

想一想

①两个(非0)自然数相除,在不能得到整数商的情况下还可以用什么数表示?

②用分数表示商时,除式里的被除数,除数分别是分数里的什么?

③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是怎样的?

(2)总结三点

①分数可以表示除法的商。

②在表示除法的商时,要用除数作分母,被除数作分子。

③除法里的被除数相当于分数里的分子,除数相当于分数里的分母(强调“相当于”一词)。

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可以表示成下面的形式

(3)如果用a表示被除数,b表示除数,那么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可以怎样表示

板书:a÷b=a/b (b≠0)

(4)这里的b能为0吗?为什么?

明确:两个整数相除,商可以用分数表示,反过来,分数能不能看作两个整数相除?(可以,分数的分子相当于除法中的被除数,分母相当于除数)

(5)分数与除法有区别吗?区别在哪里?

(分数是一种数,但也可以看作两个数相除,除法是一种运算)

4.教学例

3:出示题目

(1)列出算式。板书:7÷10

(2)怎样计算?。7÷10=

三、巩固练习。

1.做一做: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2.练习十二的第1、2题:独立完成,订正时说一说怎样计算。

第3、4题:做在书上,集体订正。

第5、6题:独立完成,订正时说一说是怎么想的。

3.作业:练习十二7----11题,选作12题。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学习了什么知识,你有哪些收获?

板书设计:

分数与除法

例1:1÷3= 1/3(个)

例2:3÷4=3/4 (个)

例3:7÷10= 7/10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练习五》数学教案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练习五》数学教案

教学内容:教材P22~23练习五第4~8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进一步提高用数对确定位置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练习,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掌握用数对确定位置的方法。

教学难点: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方法:引导启发,自主探索,独立思考,合作交流。

教学准备: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提问:这一单元同学们学会了用数对确定位置,谁来用数对说一说自己的位置呢?

学生先同桌互相说一说用数对怎样表示自己的位置,然后再全班交流。

2.引入:这节课我们将通过练习来巩固这一单元所学知识。

二、师生互动,解决问题

1.出示教材第22页“练习五”第5题。

(l)介绍国际象棋棋盘表示棋子位置的规则:国际象棋的棋盘为正方形,由32个深色和32个浅色方格交替排列组成,每边8个方格。8排垂直的格子称为“直线”,8排水平的格子称为“横线”,同色格组成的角角相触的各地称为“斜线”。

(2)引导学生观察国际象棋棋盘与我们学的知识有哪些联系,有哪些区别?

(引导学生发现:这里的“列”是由字母组成的。)

(3)让学生说一说各棋子现在的位置如何表示?再做一做。

2.出示教材第23页第7题。

(1)根据要求做一做,然后思考:平移后顶点位置的数对什么变化了,什么没变?

(2)根据学生的汇报小结:图形向右平移,改变了顶点所在的列,没有改变顶点所在的行,数对中的第二个数没有变;图形向上平移,改变了顶点所在的行,没有改变顶点所在的列,数对中的第一个数没有变。

(3)追问:平移后需要画出几个图形?(2个)

注意提醒学生是“分别”平移,不是连续平移。

3.出示教材第23页第8题。

先让学生说一说题意(一个格子的长和宽各表示100米。),再让学生根据图上的数据,描述建筑物的实际方位及行走路线或根据建筑物的实际方位在图中标出建筑物所在位置。

让学生独立完成,再小组交流。指名回答(1)题:邮局所在的位置可以用(1,7)表示。它在学校以北700m,再往东lOOm处。

三、拓展延伸

1.结合教材第23页“生活中的数学”,讲解围棋棋盘及地球上的经纬线与数对的联系,引导学生说一说,生活中还有哪些与数对有联系?

(如电影院座位、象棋等)

2.出示字母表:

A B C D E

F G H I J

K L M N O

P Q R S T

U V W X Y

字母“Q”的位置在第2列,第2行,用数对表示(2,2)。请根据以上信息填空。

(l)字母M、D、J、S的位置可以分别用( , )、( , )、( , )和( , )表示。

(2)某字母的位置可以用数对(1,2)表示,其中数字1表示( ),数字2表示( )。

请你在图中圈出这个字母。

3.下图是一个公园的平面图

1.熊猫馆的位置在( , ),白鹤馆的位置在( , )。

2.老虎馆的位置在(2,3),在图上标出老虎馆。

3.从老虎馆到白鹤馆,要向( )走( )格,再向( )走( )格。

【易错点剖析】在方格上确定数对的位置时,要看清楚行和列的开始。本题中行与列都是从0开始的。学生在做题时对于0总是忽略,直接从最左边一列为第一列。

【归纳点评】在方格纸上,表示位置的那些点都分散在方格纸竖线和横线的交点上。方格纸的竖线从左到右依次标注了O,1,2……6;横线从下往上依次标注了O,1,2……6,其中的“O”既是列的起始,也是行的起始。

四、全课小结

这一单元我们学习了怎样用数对表示位置,怎样在方格纸上用数对表示位置。通过本课练习你还有哪些收获?

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

练习五

数对(列,排) 行:横排 列:竖排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分数加减混合运算》数学教案


相信很多老师都希望自己的课堂上同学们能够积极的与自己互动。这时就需要自己去精心研究如何做一份学生爱听老师爱讲的教案。从而以举一反三的方式学会其他的知识点,那有什么样的教案适合新手教师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人教版五年级下册《分数加减混合运算》数学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为您提供参考!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分数加减混合运算》数学教案

教学目标:

1.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和计算方法,以及带有小括号的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及算法。

2.培养学生迁移、类推和归纳、概括的能力。

3.使学生养成用简明、灵活的方法解决问题的习惯。

重点难点:

掌握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和计算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口算练习。

1/6+5/6 4/7-2/7 2/9+4/9

9/10-3/10 1/2+1/3 1/8+1/8+3/8

2.算一算。

100+25-18 75-25+15 24-(18+3)

学生计算,完成后提问计算的顺序。

3.揭示课题。

我们学过了分数加、减法,掌握了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这一节课,我们来学习分数加减混合运算。

板书课题:分数加减混合运算

二、新课讲授

1.出示教材第97页例1的表格。

(1)让学生读懂表格的内容,并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

(2)老师出示第一个问题:“森林部分比草地部分多几分之几?”

(3)提问:森林部分指什么?怎样列式?

板书:1/2+3/10-1/5

(4)请学生试着算一算,集体交流计算方法。

老师巡视,请不同算法的同学板演。

让学生将这两种计算方法进行比较,看出哪一种更简单,确定自己喜欢的方法。

(5)小结计算方法:计算分数加减混合运算时,可以分步通分也可以一次通分进行计算,计算时,可以根据题目的特点和自己的情况灵活选择方法。

2.出示例1的第二个问题:“裸露地面储存的地下水占降水量的几分之几?”

(1)先让学生看懂表格内容,然后老师提问:在这个问题中,把什么看作单位“1”?7/20是什么意思?

(2)请学生列出算式

1-11/20-2/5或1-(11/20+2/5)

(3)请学生试着计算,并指名板演这两种方法的计算过程。

提问:这两种方法有什么不同?带有小括号的分数加减混合运算该怎样计算?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求平均数》数学教案


老师要承担起对每一位同学的教学责任,在开展教学工作之前。因此,老师会想尽一切方法编写一份学生易接受的教案。对教学过程进行预测和推演,从而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你们见过哪些优秀教师的小学教案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求平均数》数学教案”,供大家参考,希望能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求平均数》数学教案

一、教学目标:

1、初步建立平均数的基本思想(即移多补少的统计思想),理解平均数的概念。

2、掌握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并能根据具体情况灵活选用方法进行解答。

3、培养学生估算的能力和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

灵活选用求平均数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难点:

平均数的意义。

四、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

课件出示;一个老猴子在森林中摘了12个桃子,回到家后叫来了三只小猴分桃子给他们,猴一7个、猴二4个、猴三1个。

师:对老猴分桃这件事,你有什么话想说吗?

生:三只猴分的桃子不一样多。

生:应该三只猴分的一样多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不一样多 一样多

(二)探究新知:

1、用磁性小圆片代替桃子(老师将磁性小圆片按照7、4、1、分别排列在黑板上)

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四人小组讨论一下,你们能用哪些方法可以使每组的个数一样多。

2、交流反馈

(1)引出移多补少、(2)(7+4+1)÷3

师:观察移动后的小圆片,思考:移动后什么变了,什么没有变?

板书: 总数不变

一样多 不一样多

3、小结,并揭示课题

师:刚才我们通过移一移,算一算的方法,得出了一个同样的数4,这个数就叫平均数

(板书课题)

4、刚才有同学用(7+4+1)÷3=4的方法算出了他们的平均数,现在老师再摆一组为8个,这时平均数又是多少呢?会吗?

生:会。(生自己完成)

反馈 (7+4+1+8)÷4=5

比较归纳得出 : 总数÷份数= 平均数

(三)应用数学

教师课件出示列举生活中的平均数问题,学生自己阅读这些信息

1、 国家旅游局关于2004年“十一”黄金旅游周旅游信息的公告

(1) 上海东方明珠平均每天的门票收入为130万元,北京故宫平均每天门票收入为200万元

(2) 南京中山陵平均每天接待游客70000人,北京故宫平均每天接待游客50000人。

2、春暖花开北京连续5天日平均气温超过10℃。

3、三年级1班平均身高为136厘米。

(四)、研究平均身高

1、刚才谈到了平均身高,要求全班同学的平均身高,该怎么办呢?

出示三年级某班的身高统计表(单位:厘米)

①140 141 139 143142 145

②135 134 136 131 132 134

③130 131 132 130 128 127

④128 129 128 127 127 125

⑤124 127 124 125 124 123

⑥123 122 120 123 124 122

2、师:估计,全班的平均身高会在什么之间或是多少厘米?该怎么办?现有三种方案,你选择哪一种呢?

A、 选择第一排最矮的

B、 选择第六排最高的

C、 选择第一组有高,有矮的

师:说说你为什么这样选择?

3、学生试算

4、师:看到这个平均身高,你有什么想法?对于这个平均身高还有没有更大胆的想法,它还能代表哪些范围内的大概平均身高?

学生反馈

(五)、巩固发展。

选一选(用手势表示)

1、少先队第三中队发动队员种树,第一天种了180棵、第二天、第三天共种了315棵,平均每天种多少棵?( )

2、(180+315)÷2 2、(180+315)÷3

3、气象站在一天的1点、7点、13点、19点,测得的温度分别是摄氏8度、15度、24度、17度。请算出这天的平均气温。( )

4、(8+15+24+17)÷4 2、(8+15+24+17)÷(1+7+13+19)

(六)、拓展练习

1、猜老师平均每个月的开支

2、教师板书:平均每月开支1000元 提问,你知道这句话的意思吗?

老师把今年前三个月的开支情况做了大概的统计,

出示:2005年陈老师1——3月每月开支情况统计表

月份1月2月3月4月

金额108010201050

你能不能帮老师算一算,今年前三个月的平均每月开支多少元?

3、学生反馈

4、你们能不能预测一下老师4月份的开支大概是多少?

5、如果要使前4个月每月平均开支不超过1000元,四月份老师最多能花多少钱?

五、总结:

“求平均数”是新教材“ 统计与概率”领域内容的一部分。它与我们的现实生活紧密联系,现代社会的公共媒体大量使用统计图表表示信息,所以看懂统计图表是现代公民必备的数学素养。基于此本课教学把重点放在运用平均数的理念分析数据、理解数据的意义上,放在根据数据做出必要推断上。

六、教学反思:

根据儿童追求公平的心理,创设了老猴子分桃子这样一个不公平的问题情境,引出平均数这一概念。让学生初步感知平均数的意义,领悟可以用移多补少的方法或计算的方法求平均数。在教学时,我给合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开发、挖掘教材,便于学生在循序渐进过程中不断的掌握新知。鼓励儿童进行积极的反思性的学习,在课堂上经常问这样的问题,“说说你是怎么想的呢?”或者“你是根据什么得出这个结论(猜想)的呢”这样让学生充分地把他们的思维过程展示出来。

教学引入这一环节设计:从学生角度出发,充分地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正确把握学生的起点,给学生的学习提供了思考,尝试的机会,便于帮助学生理解知识。教师教学中,合理挖掘教材,做到优化学习。求平均数的内容既具有挑战性又具有趣味性,教师没有停留在单纯的计算上,而是注重倾听学生介绍想法,

联系生活实际,感受数学的作用,数学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应用于生活。因此,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这节课从情境引入到新知探究,再到巩固发展,都是从身边搜集素材,让学生体会到现实生活中原来包含很多数学问题,有利于学生产生学习和探索数学的动机。同时又有了扩展,如:所搜集的阅读资料,体现了数学的现时价值。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练习课五》数学教案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练习课五》数学教案

第5单元 简易方程

第3课时 练习课

【教学内容】:教材P55~57练习十二第2、9、11、12、13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能熟练掌握用字母表示数的方法。

2.会利用公式、常用的数量关系求值。

过程与方法:经历用字母表示数和求值的练习过程,培养学生抽象概括的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学习活动中,感受生活中处处都有数学,体验数学知识的应用价值,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增强学习的信心。

【教学重、难点】

重 点:能熟练地用字母表示数量关系、运算定律、计算公式。

难 点: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

【教学方法】:习题讲解,引导学生练习。在练习中体验、交流、感悟。

【教学准备】: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复习回顾

教师:我们已经学习了用字母表示数,那现在就来做做练习。

教师出示下列各题,学生独立思考后,交流解答。

1.填空。

(1)1千克大米的价格是a元,买20千克大米应付( )元。

(2)学校食堂上月用煤x吨,这个月比上个月节约用煤y吨,这个月用煤( )吨。

(3)a+a=( ) a×a=( ) 当a=5时,2a=( ),a2=( ).

(4)汽车每小时行42千米,行了t小时,共行( )千米;如果行s千米要( )小时。

2.水果店购进一批水果,苹果有x箱,每箱重15千克,橘子共有a千克,说说下列式子表示的意义。

(1) 15x (2) 15x + a (3) 15x - a

二、指导练习

1.教材第57页练习十二第11题。

(1)学生读题后,教师提问:我们已经学习过的单价、数量和总价三者之间有怎样的关系?

学生在小组中议一议后,会说出:总价=单价×数量,单价=总价÷数量,数量=总价÷单价

(2)你会用题中的字母表示出这些数量关系吗?

学生在教材上练习,教师指名板演:c=ax a=c÷x x =c÷a

(3)如果每袋方便面1.5元,6元可以买几袋?

学生独立练习,教师指名板演:

x=c÷a=6÷1.5=4(教师注意强调书写格式)

集体订正,教师强调易错点。

2.教材第57页练习十二第13*题。

(1)教师出示图。

(2)该图由几个小长方形组成?分别说说它们的长和宽各是多少。

组织学生观察图,独立思考后在小组中交流。然后教师指名学生说一说。

学生可能会说出:左边长方形长是a,宽是c;右边长方形长是b,宽是c;整个长方形长是(a+b),宽是c。

(3)学生独立思考,小组交流讨论后,教师指名学生回答:

①哪一部分的面积是ac?(左边长方形的面积)

②哪一部分的面积是bc?(右边长方形的面积)

③整个图形的面积怎样计算?

方法一:(a+b)c 方法二:ac+bc

三、巩固练习

1.教材第55页练习十二第2题。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指名学生回答。

2、教材第57页练习十二第9题。

教师指名学生板演,其余同学独立完成,然后集体订正,小组交流遇到的问题。

3、教材第57页练习十二第12题。

(1)小组合作交流讨论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和工作总量三者之间的关系。

(2)组织学生汇报,教师根据学生汇报使学生明确:工作总量=工作时间×工作效率。

(3)组织学生完成,全班集体订正。

4教师出示:

a b c s 1 0 8 9

× 9 × 9

s c b a 9 8 0 1

教师:上面算式中,a、b、c、s各代表什么数呢?

组织学生小组讨论,合作交流。(答案见右边竖式)

四、课后小结

通过本节练习课,同学们还有什么疑问?

五、作业:

1.填一填。

(1)小兵有故事书x本,比张冬多5本,张冬有故事书( )本。

(2)小红x 天读课外书a页,平均每天读( )页。

(3)每个足球的价格是a元,买6个足球用( )元,付x 元钱可以买( )个足球。

2.说说下面每个式子的意义。

某工厂计划生产洗衣机n台,原计划6天完成,实际比原计划多生产120台。

(1)n+120( )

(2)n÷6 ( )

3.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计算。

(1)一个长方形的长a是8.4m,宽b是4m,求它的面积S。

(2)一列火车的速度v是180千米/时,行驶的时间t是4.5小时,求行驶的路程s。

【板书设计】

练习课

第11题:

c=ax a=c÷x x =c÷a

第13题:

方法一:(a+b)c

方法二:ac+bc

苏教版五年级下册《约分》数学教案


老师要承担起对每一位同学的教学责任,在开展教学工作之前。要根据班级同学的具体情况编写教案。这样可以有效的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那么优秀的教案是怎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苏教版五年级下册《约分》数学教案》,仅供参考,希望可以帮助到您。

苏教版五年级下册《约分》数学教案

一、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课标》明确指出:“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要将这个理念落实在课堂教学中,就要求教师能根据教学的具体内容,选择恰当的学习方式,并巧妙创设学生主动探索的机会,变“接受学习”为“创造学习”,让学生在观察、操作、讨论、交流、归纳、整理、概括的过程中学习新知,充分以学生为主体,逐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形成初步的探索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以上思想,本节课的设计我主要从尊重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在观察与操作中去亲身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掌握约分的方法。

二、教学背景分析

1、教学内容、地位及作用。

约分是分数基本性质的一种应用,是学生已经掌握了分数的基本性质和求几个数的最大公因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同时,约分又是分数四则运算的重要基础。要掌握约分的方法,除了要能很快看出分子、分母最大公因数之外,很重要的一点是能判定约分的结果是不是最简分数。

2、学情分析

在学习约分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了分数的基本性质,大多学生能较快的找出两个数的公因数、最大公因数,同时理解了互质数的概念。这些知识点的掌握为约分方法的学习提供了认知基础,学习本课应该较为容易。但快速并准确地判断约分的结果是不是最简分数对少部分学生应该有一定的难度。

三、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在教法、学法上,我主要采用了问题启发法、操作探究法、验证发现法、归纳概括法,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发现新知;在合作交流中探究新知;在实践验证中,理解新知,在归纳总结中提升新知。

根据学生原有的认识基础和认知规律,结合“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理念,力求突出以下三点

第一、将教学内容活动化,让学生在操作中学。

第二、采用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在互动中学。

第三、利用原有认知经验,让学生在迁移中学。

使学生获得了探索的乐趣和成功的体验。

四、教学目标

1、理解约分的意义。掌握约分的方法.

2、设置情景与激趣,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利用旧知自主探究新知识.

3、培养学生迁移能力,归纳概括的能力及遇到问题积极思考,主动学习的学习习惯.

五、教学重点

理解最简分数及约分的意义和方法,

六、教学难点

能很快看出分子、分母的公约数,并能准确地判断约分的结果是不是最简分数。

七、教学用具

教师准备:幻灯片,投影

学生准备:分别涂有红色,和绿色的卡片。

八、教学过程

口算复习

1、说出下面分数分子、分母的最大公因数。

3/52/84/65/15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我们学校为了培养学生全面健康的发展,在全校内开展了各种评比活动,下面是五年级(4)在这次活动中的情况:五(4)班共有18人获奖,其中获得孝敬父母阳光少年有12人。你知道获得孝敬父母的阳光少年人数占本班获奖总人数的几分之几吗?

学生汇报。(12/18)

追问学生理由。

谁能说说你是怎么想的?指名回答。

(根据除法的意义及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列式:12÷18或根据分数的意义来解释。)

师:哦,原来他是把获奖人数平均分成了18份,得到了获孝敬父母的人数占敬获奖总人数的12/18。还可以怎么分,又能得到哪些分数呢?

[设计意图]:以学生身边熟悉的校园评比活动为内容创设情境,贴近学生的生活,更能激发学生的思考探究兴趣。

二、自主探究,解决问题。

1、动手操作,自主探究。

请同学围绕“孝敬父母的阳光少年人数占本班获奖总人数的几分之几”这个问题,操作手中的卡片分一分,摆一摆,看看你还能得到哪些分数?把结果填在下表中。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以及自主探究的意识,帮助学生发散思维。

2、分工合作,汇总填表。

红色卡片几张总卡片数平均分成几份红色占几份孝敬父母的阳光少年人数占这两种少年总人数的几分之几吗

12 18 12 12/18

12 9 66/9

12 6 44/6

12 3 22/3

学生汇报展示说操作过程。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与他人分工、合作的意识,及交流表达汇报的能力。

3、观察思考,交流发现。

刚才同学通过操作得出了四个分数,观察这四个分数想一想,它们是不是都是这个问题的答案呢?

指名说理由。

四个分数在数值上是相等的。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发现问题的能力。

4、应用性质,证明分数。

谁能不能应用我们上节课学习的知识,来验证它们相等。

指名板验,写出过程。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知识的迁移能力,及猜想是需要验证的意识。

5、观察等式,概括约分。

通过同学们的验证我们知道了,这四个分数的大小相等,那同学们再来看看这四个分数的分子分母有什么不同?它们一个比一个……

(分子越来越小,分母也越来越小。)

师板书:相等 分子、分母都变得比原来小

师圈出一组分数。

师指着这组分数说:像这样的化简过程就叫约分。也是我们今天要学的新知。

师板书:约分

你能说说什么是约分吗?

学生试着概括约分:

指导必须具备两个条件:分数大小相等;分子分母都比原来小。‘

提醒注意:约分是一个化简过程。

[课件出示]约分定义。

把一个分数化成同它相等,但是分子,分母都比较小的分数,叫做约分。

齐读理解。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观察发现,归纳总结的能力。

6、回顾过程,总结方法。

回顾一下,刚才我们是怎么将12/18约分的?

指名说一说。

总结方法:根据分数的基本性质,将分子,分母同时除以它们的公因数。

[设计意图]:回顾刚才的探究过程,发现约分的方法。

7、观察认识,最简分数。

同学们2/3还能再约分吗?(不能)

指名说理由。

2和3互质了,除了1不再有别的因数了。

像这样的分子、分母互质的分数就叫做最简分数。

提醒注意:

约分通常都要化成最简分数!

谁能再说一个最简分数。指名回答。

12/18我们怎么才能一下就把它化成最简分数呢?指名回答。

总结方法:分子分母同时除以最大公因数。

[设计意图]:认识最简分数,知道如何把一个分数直接化成最简分数的方法以。

8、对比规范,约分书写。

将120/160化成最简分数。

展示学生练习结果说问题。

约分也可以这样写:12/18=( )=2/3 直接化成最简分数,也可以12/18=( )=2/3

一点点逐次化简。

提醒:约分时通常我们要化成最简分数。

[设计意图]:在对比中,让学生感受划线约分的优势。也就是既能反映出约分的过程,又使约分过程变得简单。

三、练习反馈,检验新知。

这节课的知识你学会吗?我们一起来做几道题检验一下。

1、把下面的分数约分。

6/109/158/24

[设计意图]:熟悉约分过程。

2、指出下面哪一组中的两个分数相等?

8/10和4/5

1/5和5/15

9/18和1/9

[设计意图]:知道约分的用处。

四、各抒已见,谈谈收获。

在这节课上你们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疑问?指名说一说。

[设计意图]:从学生谈收获的过程中,检查学生对新知识的掌握情况。

五、布置作业。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汇总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汇总

《第一单元 教材分析》《小数乘整数》《练习课一》《小数乘小数》《求一个数的小数倍数是多少及验算方法》《练习课二》《积的近似数》《整数乘法运算定律推广到小数》《练习课三》《解决问题(1)》《解决问题(2)》点击下一页查看更多《整理和复习》《第一单元 归纳总结》《第二单元 单元分析》《第二单元 教材分析》《用数对确定物体的位置》《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物体的位置》《练习课四》《第二单元 归纳总结》《第三单元 单元分析》《第三单元 教材分析》《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1)》《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2)》点击下一页查看更多《练习课五》《一个数除以小数(1)》《一个数除以小数(2)》《第三单元 归纳总结》《第4单元 单元分析》《第四单元 教材分析》《可能性(1)》《可能性(2)》《掷一掷》《第四单元 归纳总结》《第五单元 单元分析》点击下一页查看更多《第五单元 教材分析》《用字母表示数》《用字母表示运算定律和计算公式》《练习课五》《用字母表示数的应用(1)》《用字母表示数的应用(2)》《练习课六》《方程的意义》《等式的性质》《解方程(1)》《解方程(2)》点击下一页查看更多《练习课七》《实际问题与方程(1)》《实际问题与方程(2)》《实际问题与方程(3)》《实际问题与方程(4)》《练习课八》《练习课九》《练习课十》《整理和复习(1)》《整理和复习(2)》《第五单元 归纳总结》点击下一页查看更多《第六单元 教材分析》《第六单元 单元分析》《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练习课十一》《三角形的面积》《练习课十二》《梯形的面积》《练习课十三》《组合图形的面积》《方格图中不规则图形面积估算》《整理和复习》点击下一页查看更多《第六单元 归纳总结》《第七单元 单元分析》《第七单元 教材分析》《数学广角--植树问题》《第七单元 归纳总结》《第八单元 单元分析》《小数乘、除法复习课》《位置复习课》《简易方程复习课》《多边形的面积复习》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练习课》数学教案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练习课》数学教案

教学内容:教材P30~31练习七第2、5~11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进一步熟练和巩固一个数除以小数的笔算方法,能正确计算除数是小数的除法。2.通过练习,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培养学生认真计算的良好学习习惯。3.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经历一个数除以小数的计算过程,体验迁移应用的学习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学习活动中,体验知识之间的相互联系和数学知识的应用价值,感受发现知识的快乐,激发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点:巩固和加深理解除数是小数的除法的算法,并能正确计算。

教学难点:探究在小数除法计算中,被除数、除数与商的有关规律。

教学方法:指导练习法。自主练习,小组合作交流。

教学准备: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复习回顾

教师:我们上节课已经学习了一个数除以小数的除法运算,那我们现在就来检验一下。

1.谁能说一下除数是小数的除法的计算方法?

指名回答,其余学生补充。

2.列竖式计算。

57.6÷0.12= 4.85÷O-25= 0.27÷0.75= 25.6÷0.32=

指名4名学生板演,其余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二、指导练习

1.教材第31页练习七第7题。

(1)学生理解题意,独立完成表格。

(2)根据所填表格,小组内交流、讨论,说说被除数、除数与商的有关规律。

(3)组织学生汇报。

(4)教师根据学生汇报归纳总结:被除数和除数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O除外),商不变。(被除数和除数同时将小数点向左或向右移动相同的位数,商不变。)

2.教材第30页练习七第5题。

(1)学生理解题意,获知题目中的已知信息,分别是一个“苹果冠军”的质量是1.67 kg,而一个普通的苹果的质量是0.25 kg。

(2)提问:你能根据题目已知信息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3)提示:首先明确本单元的教学考查重点是小数除法,而这两个课时的内容是一个数除以小数,所以提出的这个数学题目要与“一个数除以小数”这个主题相关。

(4)学生:这个“苹果冠军”的质量是这个普通苹果的多少倍?

(5)学生对提出的问题根据一个数除以小数的知识加以解决。

3.教材第31页练习七第10题。

(1)引导学生读题,弄清题意。

(2)教师:要怎么比较两个家庭每月节约的费用?

引导学生理解:要求出两个家庭每个月平均节约的费用,就要知道一定时期内的节水费用,再运用“单价=总价÷数量”求出两个家庭每月的节约费用。本题要注意的信息是两个家庭的节水时间不一样,一个是半年,一个是一个季度。

(3)学生独立解决问题,并在小组中相互交流。

三、巩固练习

1.教材第31页练习七第8题。

(1)指名学生读题,审清题意。

(2)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全班集体订正。

2.教材第31页练习七第9题。

提示:先计算出每道算式的商,再与被除数比较,最后观察除数的物点,看看有什么规律。

(1)组织学生独立计算。

(2)小组讨论发现的规律,归纳出统一的结论。(当被除数不等于0时,若除数等于1,则商等于被除数;若除数小于1,则商大于被除数;若除数大于1,则商小于被除数。)

3.教材第31页练习七第11题。

出示情境图。组织学生小组合作完成,并订正。

四、自我检测

1.列竖式计算

1.28÷0.16= 57.04÷0.023 72÷0.24 1.25÷0.8

2.在○里填上“﹥”“﹤”或“﹦”

1.256÷0.4○1.256 33.6÷4.2○33.6

0.875÷2.5○0.875 5.69÷1○5.69

3.航航用5.88米的彩纸做圆环,做一个圆环需彩纸0.056米。这些彩纸可做多少个圆环?

五、课后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你对你的学习有何评价?

作业:某市出租车公司规定:3km以内8元,超过3km,每千米收1.5元(不足1km按1km计算),张红乘做出租车从家到图书馆,支付车费15.5元。你知道她家离图书馆最多有多少千米。

板书设计

练习七

第10题:34.5÷6=5.75(元) 21÷3=7(元) 5.75﹤7

第8题:455÷6.5=70(m2)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最大公约数》数学教案》一文就此结束,希望能帮助您在小学教学中起到作用,如还需更多,请关注我们的“小学数学教案五年级”专题。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112842.html

更多

最新更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