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高二生物教案:《种群数量的变化》优秀教学设计(一)

古人云,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作为教师就要早早地准备好适合的教案课件。教案可以让学生更容易听懂所讲的内容,帮助教师营造一个良好的教学氛围。优秀有创意的教案要怎样写呢?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二生物教案:《种群数量的变化》优秀教学设计(一)”,希望能为您提供更多的参考。

一、教材分析

“种群数量的变化”位于高中生物人教版必修Ⅲ第四章第二节,它是第一节“种群的特征”的延续。种群数量的变化直接影响种群的密度,同时从食物链或食物网的角度来分析,某种生物种群数量的改变,也会很大程度地影响到某些群落甚至某些生物圈中其他生物种群数量的变化,因此,本节内容不仅在本章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对于人与自然的可持续发展及生物和环境的和谐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指导作用。

新课程标准对本节的规定是“尝试建立数学模型解释种群的数量变动”,依据此规定我确定了本节内容的重点有两个:引导学生学会用生物数据构建数学模型和对“J”型、“S”型增长曲线的分析及实际应用。数学模型的建构过程正是学生思考分析生物现象的过程,学生通过细菌种群数量变化描述方法的探讨,在脑海中即渗透了模型构建的过程;大自然的生物不会像“问题探讨”中的细菌那样无节制的繁殖,它会受到环境阻力而呈“S”型曲线增长,及时分析“J”型、“S”型增长曲线特点,能够拯救濒危物种、降低外来物种对本地物种的侵害、保护野生生物资源等,是生态保护的风向标,因此,分析总结“J”型、“S”型增长曲线产生的条件、自身特点和应用是本节课的重点也是难点。“知识成就文明”,种群数量的变化除了增长外,还存在波动和下降等其他形式,本节最后分析了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各种因素,意在培养学生“爱护环境,人人有责”的意识,要学生爱惜生物资源,关注资源的利用,实现人与自然的可持续发展。

二、学情分析

高二学生具有数学坐标系的学习经历,在生物数据的支撑下,构建种群增长的数学模型不会有困难,但是对模型的生物学意义及应用可能有一定的障碍。

三、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说明建构种群增长模型的方法。

2、会用“J”型、“S”型增长曲线解释种群数量的变化。

能力目标 建立用数学模型解释生物现象的思想,初步学会使用数学模型解释生物现象。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培养学生关注人类活动对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深刻认识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重要意义,树立人与自然的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构建种群增长的数学模型

教学难点 用“J”型、“S”型增长曲线的特点解释生物现象

五、教学方法

讲授法、小组讨论法

六、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师:【展示】PPT播放两张图片:密密麻麻的水葫芦、濒危物种大熊猫。

以上两张图片与我们今天要讲的种群数量的变化密切相关,如何有效地控制水葫芦的疯长?如何更好的保护大熊猫?带着这些问题我们来共同学习《种群数量的变化》。

自主学习

师:首先,请大家自主研习【问题探讨】:

在营养和生存空间没有限制的情况下,某种细菌每20min就通过分裂繁殖一代。

请你算出一个细菌产生的后代在不同时间(单位为min)的数量,填入下表。

间(min)

20

40

60

80

100

120

140

160

180

数量(个)

推导出细菌增长的计算公式:2n (n代表“代”)

师:根据表格中的数据,然后以时间为横坐标,细菌数量为纵坐标,画出细菌的种群增长曲线。(在学生计算数据的同时将模型构建的过程渗入他们的思维中)

学生行为:独立思考、计算,并把结果填在表格里

细菌数量/个

《种群数量的变化》教学设计

以上两种形式相比,我们可以看出数学表达式能够准确地表示细菌种群的数量变,曲线图能够清晰、直观地描述细菌种群数量变化趋势。

合作探究

师:【思考】假设:某(例如细菌)种群的起始数量为No ,每年以一定的倍数增长,第二年是第一年的λ倍;t年后该种群的数量用Nt表示。我们能否推导出一个反映一般种群增长的数学表达式呢?

学生:建构种群增长的数学方程式即 Nt = No * λt

《种群数量的变化》教学设计 师:上述数学表达式的前提是“每年以一定的倍数增长”,意味着该种群生活在的食物、空间充裕,没有敌害、气候适宜等一系列好的环境,那么现实生活中有相似的情况吗?

学生:有,1859年一位英国人带来24只野兔到澳大利亚定居,一个世纪以后,这24只野兔的后代竟达到了6亿只以上;

美国的环颈雉在1937——1942年期间种群数量的增长曲线。(如右图)

师:(小结)通过上述两个实例可以看出,自然界确有类似细菌在理想条件下种群数量增长的形式,如果以时间在横坐标,种群数量为纵坐标画出曲线来表示,曲线则大致呈“J”型,我们称为种群增长的“J”型曲线。

现实的例子是支持我们的假设了,即说明假设是正确的。这样我们就可以把得到的数学表达式或曲线图叫做描述种群数量增长的数学模型。

让我们总结一下构建数学模型的过程:

《种群数量的变化》教学设计观察研究对象,提出问题

《种群数量的变化》教学设计提出合理的假设

《种群数量的变化》教学设计根据实验数据,用适当的数学形式对事物的性质进行表达

通过进一步实验或观察等,对模型进行检验或修正

师:【展示】生态学家高斯及其大草履虫种群数量增长曲线实验图片

高斯曾做过培养大草履虫实验:在0.5ml培养液中放入5个大草履虫,然后每隔24h统计一次大草履虫的数量,经过反复实验得到了刚才的曲线图。

【思考】

①“S”增长曲线与“J”型增长曲线有什么不同呢?

学生:“S”增长曲线先急速上升,然后缓慢上升,最后达到K值

②“S”增长曲线产生的条件是什么?

学生:环境资源有限

③如何理解K值?

学生:环境容纳量,即一定环境中所能承受的最大数量。

师:(小结)自然界的资源和空间总是有限的,当种群密度增大时,种内竞争就会加剧,以该种群为食的动物的数量也会增加,这就会使种群的出生率降低,死亡率增高。当死亡率增加到与出生率相等时,种群的增长就会停止,有时会稳定在一定的水平。

课堂展示

师:自然界中,很多种群的数量都难以维持稳定,更多情况下会处在波动中。

【思考】引起种群数量波动的因素有哪些?

学生:很多,如气候、食物、天敌、传染病等不利因素,有时种群数量还会急剧下降甚至消亡。

师:同学们,我们研究种群数量的变化,目的在于为生产、生活实践提供理论指导。

【讨论】

① 你能提出一些保护东北虎、大熊猫等濒危动物的措施吗?

学生:建立自然保护区,增加K值;禁止人类捕杀等。

② 面对一些害虫,如东亚飞蝗、家鼠,我们该如何控制?

学生:破坏生存环境,降低K值;及时发现及时消灭等。

师:同学们说的非常好,现在,随着人口的增长,科技水平的提高,人类活动范围的扩大,人类活动对自然界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越来越大,有时甚至成为决定性的因素。例如,2007年8月,英国皇家学会发表中、美、英、得、日、瑞士六国科学家的“2006长江豚类考察”报告指出:专家们认为白鳍豚已经灭绝。

研究种群的变化规律以及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对于有害动物的防治、野生生物资源的保护和利用,以及濒危动物种群的拯救和恢复,都有着重要意义。,

当堂检测

同步导学案上的习题

课堂总结

1、 课后练习, 建构种群增长模型的方法——数学表达式、曲线图法

2、“J”型增长曲线和“S”型增长曲线的比较

比较项目

“J”型增长曲线

“S”型增长曲线

前提条件

环境资源无限

环境资源有限

种群增长率

保持稳定

随种群密度上升而下降

有无K值

板书设计

一、建构种群增长模型的方法

二、“J”型增长曲线

1、 前提条件:环境资源无限

2、 数学表达式:Nt = No * λt

3、 曲线图:

三、“S”增长曲线

1、前提条件:环境资源有限

2、曲线图:

四、种群数量的波动和下降

五、研究种群数量变化的意义

课后作业

配套练习《课时练》P56,

七、教学反思:

生物学是一门应用科学。本节课以建构数学模型为主线,以细菌繁殖为例,启发学生用数学表达式法和曲线图法构建出该种群的增长模型,然后用澳大利亚野兔和美国环颈雉两个事例支撑构建模型过程的正确性,得到建构模型的一般步骤:观察研究对象,提出问题——提出合理的假设——根据实验数据,用适当的数学形式对事物的性质进行表达——通过进一步实验或观察等,对模型进行检验或修正。在细菌实例的基础上,我又以生态学家高斯培养大草履虫为例,让学生尝试分析“S”型增长曲线图,如““S”增长曲线与“J”型增长曲线有什么不同呢?“S”增长曲线产生的条件是什么?如何理解K值?”然后总结对比“J”型增长曲线和“S”型增长曲线的不同点。“理论是实践的基础”,学生学习了这两种增长曲线后要能对现实现象进行解释和解决,所以我提出两个问题:你能提出一些保护东北虎、大熊猫等濒危动物的措施吗?面对一些害虫,如东亚飞蝗、家鼠,我们该如何控制?自然界中的种群数量不是一直上升的,它也会下降和波动,由此我提出了“引起种群数量波动的因素有哪些?人类活动对种群数量变化有什么影响?”,让学生看到生物数量在大量地锐减,人类活动严重破坏了生态环境,这样学生势必会联想到环保的重要性,在日常生活中会从小事做起,关注资源的利用,关注环境的变化,关注人类活动,实现人与自然的可持续发展。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符合新课程理念的标准要求,过渡时遵循高二学生的思维特点层层深入,有的放矢,将学生一步一步地带入了课堂中,充分挖掘了学生的主动性,体现了“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的思想;不足之处就是未能及时关注后进生,这是我今后努力的方向。

延伸阅读

高二生物《种群数量的变化》教材分析


一名优秀的教师就要对每一课堂负责,教师要准备好教案,这是教师工作中的一部分。教案可以让学生能够听懂教师所讲的内容,使教师有一个简单易懂的教学思路。那么如何写好我们的教案呢?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二生物《种群数量的变化》教材分析”,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高二生物《种群数量的变化》教材分析

一、教材分析
本节是高中生物必修3第4章第2节的内容,在“第1节种群的特征”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就是种群密度,种群数量不仅受种群密度的影响,还会受外界环境各种因素的影响。在“第2节种群数量的变化”中,通过细菌种群数量的变化说明如何建构种群增长模型。详细讨论了种群增长的两种方式,在理想环境中,种群增长呈“J”型曲线;在环境资源有限的情况下,种群增长呈“S”型曲线。种群增长的两种曲线各有产生的条件和特点,通过建构的数学模型来解释种群数量的增长,这是本节教学的重点。种群数量变化除了增长以外,还存在波动、下降等其他形式。最后文中分析了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各种因素,特别指出了人类对种群数量变化的重要影响。所以在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和合理利用资源意识。
二、学情分析:
本节是高中生物必修3第4章第2节的内容,教学对象是高二学生,他们已经具有一定的数学基础,所以在教学中通过讨论能够把握好数学模型的建构。
三、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说明建构种群增长模型的方法。
2、阐述种群数量增长的种类和特点。
能力目标:1、通过讨论细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尝试建构种群增长的数学模型。
2、用数学模型解释种群数量的变化。
情感态度价值观:关注人类活动对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尝试建构种群增长的数学模型,并据此解释种群数量的变化。
教学难点:建构种群增长的数学模型。
五、教学方法:讨论法、探究法
六、课时安排:1课时
七、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意图
教学引入
种群数量的变化
PPT展示有关春运时车站人口图片、水葫芦图片以及鲸鱼被捕杀图片
学生观看图片
激发学生兴趣,引入新课
细菌种群数量增长模型的建构
视频播放细菌分裂动画并提出问题:细菌是如何繁殖的?
PPT展示学生探究内容一:
即课本“问题探讨”
1、1个细菌,如果在营养和生存空间没有限制的情况下,以每20分钟繁殖一代计算,72小时后细菌的数量为多少?
2、如果我们用N表示细菌数量,n表示细菌繁殖的代数,请尝试写出细菌种群增长的公式。
3、以时间为横轴,细菌数量为纵轴,尝试画出细菌种群增长的曲线。
教师进行点评,简单介绍数学方程式和曲线图。
学生观看并思考,回答:细菌通过分裂繁殖
学生观看PPT
学生行分组讨论,并由小组代表在黑板上展示,同时作出简要说明。
Nn=2n
学生利用数学知识进行推理计算。
绘图,并从中
认识细菌种群数量增长的数学规律。
种群增长的“J”型曲线
那么在自然条件下能否找到类似于细菌种群增长的例子呢?
播放PPT
澳大利亚野兔
美国环颈雉(课本图4--5)
PPT展示探究内容二:
在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等条件下,种群数量以一定倍数增长,第二年的数量是第一年的λ倍。如果种群的起始数量是No,试写出t年后种群数量的增长公式。
教师进行点评。
学生观看并判断其增长曲线是否符合细菌种群增长曲线。
学生讨论,并汇报成果。
Nt=Noλt
质疑上一环节中得到的细菌种群增长数学模型
学生自己建构种群增长的“J”型曲线。培养学生自己获得新知的能力。
建构种群增长模型的方法
教师讲解,学生倾听。
实际上,我们刚才用数学方程式和曲线图表示细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并通过对澳大利亚野兔和美国环颈雉的研究来检验与修正已经构建的数学模型进行。这个过程就是建构种群增长模型的过程。建构数学模型对于我们总结规律,认识事物本质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很多伟大的科学家都是建构数学模型的大师,比如咱们之前了解到的孟德尔、沃森和克里克、桑格和尼克森等科学家,都进行过模型的建构,今天大家也亲自进行了模型的建构,学习能力已经有了很大的提高。
带领学生小结J型曲线,以及条件。
让学生认识数学模型构建的基本过程,熟悉并掌握这种技能。

种群增长的“S”型曲线
向学生介绍中国人口和世界人口数量的变化,同时PPT展示探究内容三:
地球的人口能否一直按“J”型曲线发展下去?做出你的判断,并谈一谈你的理由。
教师点评并引出种群增长的“S”型曲线,展示高斯实验,呈现数据,给出曲线,进一步证明前面的判断。
PPT展示一系列问题:
如何理解K值,S型曲线不同于J型曲线出现K值的原因是什么?
2、K值的定义是什么?哪些因素可以影响到K值的大小?
学生讨论后,由学生代表发言汇报。
不能

学生阅读课本内容并讨论,由学生代表发言汇报。
环境阻力
环境容纳量
以人口不能无限增长为切入点,引导学生从理想条件走向有限条件种群数量的变化。
通过应用进一步加强学生对环境容纳量概念的理解。
种群数量的波动和下降
种群数量达到K值后,一定在K
值左右保持稳定吗?
PPT展示蝗虫,鲸鱼实例,
教师解说。
倾听学生汇报,点评
学生阅读课本,分析蝗虫数量波动,鲸鱼种群数量下降的原因,由学生代表汇报讨论成果
气候、食物、天敌、
传染病、人为因素。
让学生认识到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很多,而且人类活动
对自然界种
群的影响越
来越明显。
研究种群数量变化的意义
PPT展示问题:
1、对濒危动物如大熊猫应采取什么保护措施?
2、对家鼠等有害动物的控制,应当采取什么措施?
3、如何捕捞又不影响渔业的发展?
学生讨论并回答
建立自然保护区
地面硬化,储藏粮食,养猫,投放鼠药,机械捕鼠
捕获至K/2
达成共识
加强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和合理利用资源意识。
课堂小节
教师用PPT展示种群数量增长模型的构建方法和“J”型和“S”型曲线的区别,解释种群数量变化的多种形式及原因。
学生观看听并认真听讲。
巩固课堂内容。
八、板书设计
种群数量的变化
一、细菌种群数量的增长
二、种群增长的“J”型曲线
Nt=N0×λt理想条件
三、模型建构种群增长模型的方法
观察对象→提出假设→数学表达→检验修正
四、种群增长的“S”型曲线:
K值(环境容纳量)有限条件
五、研究种群数量变化的意义

高二生物教案:《种群的特征》优秀教学设计(一)


作为优秀的教学工作者,在教学时能够胸有成竹,高中教师要准备好教案,这是高中教师的任务之一。教案可以让学生能够听懂教师所讲的内容,减轻高中教师们在教学时的教学压力。你知道如何去写好一份优秀的高中教案呢?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二生物教案:《种群的特征》优秀教学设计(一)”,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一、教学目标

1.列举种群的特征。

2.尝试用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种群的特征。 2.教学难点:样方的选择和确定。

三、课时安排

2课时

四、教学过程

〖章引入〗学生阅读P59,特别强调种群的概念

物种:是指分布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具有一定的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而且在自然状态下能够相互交配和繁殖,并能够产生出可育后代的一群生物个体。

种群: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形成种群: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

〖节引入〗以 “问题探讨”引入,生思考回答师提示。

提示:可采用课本介绍的两种取样方法取样,用样方法进行估算。也可以将模拟草地平均分成若干等份,求得其中一份的数量后,再估算整体的数量。

〖问题〗以“本节聚焦”再次引起学生的思考,让学生带问题学本节。 〖板书〗第一节种群的特征

一、调查种群密度(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的方法

种群密度:是指种群在单位面积(或体积)中的个体数量。(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探究〗学生阅读思考讨论,师提示。 〖讲述1〗样方法(quadrat method)

样方法的方法繁多,依生物种类、具体环境不同而有所不同。样方的面积有大有小,样方形状也有方形、长方形、圆形、条带状等多种,但是各种方法的原理却是相同的。首先,在要调查的生物群落中,确定一个或数个范围相对较大区域作为样地;再在样地中随机选取若干个样方;然后计

1

数各样方中的全部个体数量;最后,计算全部样方个体数量的平均数,通过数理统计,对种群总体数量进行估计。

例如,假设随机抽取样方n个,每个样方的生物个体数为X1,X2,X3,?Xn,则样方的平均数X=∑Xn/n。

〖探讨的讨论〗生思考回答师提示。

1.提示:“问题探讨”中调查对象是完全随机分布的,且调查区域是规则的,调查对象与其他物体的区分是显而易见的,因此,采用样方法得到的估算值与真实情况比较容易接近(误差小)。而在实地调查中,调查对象的分布往往不是随机的,调查区域也往往不是规则的,还有许多其他因素会干扰和影响调查的准确性,因此,采用同样的方法其结果误差会比较大一些。但是,只要掌握了科学的调查统计方法,其误差会控制在允许的范围之内。

2.提示:为了确保所选择的样方具有代表性,不受主观因素的影响,使通过样方统计的结果(估算值)能更接近真实的情况。

3.提示:样方的数量太少,其统计结果的误差可能就较大;一般而言,样方越多,其统计结果越接近真实情况。但是,样方数量太多,整体取样花费的时间、精力就越多。从统计学上看,一定数量的样方即可以保证统计结果的真实性。

4.提示:种群密度的调查结果应当允许在一定范围内波动(不同小组对同一种群的种群密度调查结果可能是不一样的。),例如5%以内。如果超出了此范围,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造成不一样的原因应当首先归结为采取不同的样方法所致。所以,要针对实际情况,讨论取样方法是否存在问题。

〖讲述2〗标志重捕法(mark-recapture method)

标志重捕法:是在一个有比较明确界限的区域内,捕捉一定量生物个体进行标记,然后放回,经过一个适当时期(标记个体与未标记个体重新充分混和分布后),再进行重捕。根据重捕样本中标记者的比例,估计该区域的种群总数。这种方法一般适用于哺乳类、鸟类、鱼类、昆虫和腹足类等动物种群数量的绝对估计。

假定在调查区域中,捕获M个个体进行标记,然后放回原来的自然环境,经过一段时间后进行重捕,重捕的个体数为n,其中已标记的个体数为m,根据总数N中标记比例与重捕取样中标记比例相等的原则,即N∶M=n∶m,可得调查区域种群数量N=M×n/m。

〖板书〗二、出生率和死亡率 出生率:是指在单位时间内新产生的个体数目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 死亡率:是指在单位时间内死亡的个体数目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例。

2

〖板书〗三、迁入率和迁出率

对一个种群来说,单位时间内迁入和迁出的个体,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分别称为immigration rate or emigration rate.

〖板书〗四、 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

种群的年龄结构是指一个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的比例。

几种年龄型种群的特点

类型 增长型 种群构成特点 幼年个体很多,老年个体很少 发展趋势 种群密度会越来越大 种群密度在一段时间内稳定型 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比例适中 保持稳定 衰退型 老年个体很多,幼年个体很少 种群密度会越来越小 图示 〖思考与讨论〗生思考回答师提示。

〖提示〗1.提示:图中A种群属于增长型,C种群属于衰退型,B种群属于稳定型。这是由于种群中年轻个体越多,一般来说出生率会越高,死亡率会越低。

2.提示:年龄组成为稳定型的种群,种群数量也不一定总是保持稳定。这是因为出生率和死亡率不完全决定于年龄组成,还会受到食物、天敌、气候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此外,种群数量还受迁入率和迁出率的影响。年龄组成为衰退型的种群,种群数量一般来说会越来越小,但是也不排除由于食物充足、缺少天敌、迁入率提高等原因而使种群数量增长的情况。

sex ratio是指种群众雌雄个体数目的比例。 〖板书〗五、种群的空间特征 〖小结〗种群特征之间的关系

种群的数量特征之间的关系

年龄组成 预测变化方向 种群数量 直接影响 种群密度 影响数量变动 性别比例 决定大小和密度 出生率和死亡率 3

种群具有个体所不具备的总体特征,这些指标多为统计指标,大体分为三类:(1)种群密度,它是种群的最基本的数量特征;(2)初级种群参数,包括出生率、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出生和迁入是使种群增加的因素,死亡和迁出是使种群减少的因素;(3)次级种群参数,包括性比、年龄结构和种群增长率等。

种群的数量是不断变化的,造成其变化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但从个体数量上的变动来看,则表现为由出生、死亡、迁入和迁出四个基本参数所决定。这样,种群在某个特定时间内数量变化可以用下式表示:Nt+1=Nt+(B-D)+(I-E)

(Nt是时间t时的种群数量,B、D、I、E分别是出生、死亡、迁入、迁出的个体数,Nt+1是一个时期后、时间t+1时的种群数量,则有出生率=B/Nt;死亡率=D/Nt;迁入率=I/Nt;迁出率=E/Nt。)

高二生物教案:《种群的特征》优秀教学设计(二)


古人云,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教师要准备好教案,这是教师的任务之一。教案可以让学生能够在课堂积极的参与互动,帮助教师营造一个良好的教学氛围。你知道如何去写好一份优秀的教案呢?下面是小编精心为您整理的“高二生物教案:《种群的特征》优秀教学设计(二)”,相信您能找到对自己有用的内容。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说出种群的基本特征有哪些;画出各特征间的相互联系并说出其原因。 (2)说出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有哪些。 2、能力目标:

(1)通过《用样方法调查草地中双子叶植物的种群密度》的探究实验学会本实验操作的基本步骤及注

意事项。

(2)通过小组间的合作讨论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及组织合作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通过小组间的探究合作实验,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2)培养学生对科学的严谨态度及勇于实践的能力和意识。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种群的基本特征及相互间的联系和影响。 2、难点:用样方法调查草地中某双子叶植物的种群密度。

三、课时安排:

预计3课时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导入:世界上任何生物个体都是不能单独生活的!每个生物个体都必须直接或间接地与其他生物个体

打交道——包括同种的和不同种的。

在前三章的学习中我们知道生物体可通过自身的调节维持各项生命活动的进行,但是自然界中的任何生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们往往组成一定的群体,相互影响,共同生活。其中我们把一定自然区域内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叫种群。 一、种群的概念

1、种群: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同种生物所有个体的总和。 2、群落的概念: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所有种群的总和。 注明:在现代生物进化理论中,种群是进化的基本单位 【例1】:以下描述的是种群吗?

A、赣江和长江里的鲫鱼 B、一片草地上的全部蛇 C、池塘里所有的雄性蟾蜍 D、峨眉山上全部的藏猕猴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A、 B 、C不能描述为种群的原因,归纳总结种群概念的要点: 1、一定自然区域 2、同种生物构成 3、全部个体的总和

总结:种群的不同个体组成一个整体,这个整体不是个体的简单累加,这使种群表现出个体不具有的特征。 设问:到底种群有哪些特征呢?接下来我们就来学习。

·1·

二、种群的特征(重点)

每一个种群都有大小之分,要描述两个种群数量时我们引入种群密度的概念。

1、种群的密度

(1)概念:种群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 种群密度=

(2)计算方式:

种群的个体数量 空间大小(面积或体积)

(3)特点:①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②不同物种的种群密度是不同的,同一物种在不同时期种群密度也是不同的。

(4)意义:种群的密度反映了种群在一定时期的数量,在农林害虫的预报、渔业捕捞强度的确定等方面有重要的意义。

提问:如何测量种群的密度呢?

如果要我们确定一个公园里大熊猫这一种群的密度,很容易,由于它们的数量不是很多,而且个体较大,我们可以逐个计数把它数出来,

但是若要我们判断太湖水葫芦物种入侵情况,测量它的种群密度呢?像这种数量较大,难以逐个计数的种群,我们该如何测量它的密度呢?

现以问题探讨为例,请同学们动手估算这块草地中蒲公英的数量。(学生动手、动脑时刻) 请同学说说自己的估算结果,并说明估算过程。 老师和同学共同分析和评价估算方法。 教师总结:调查方法 (5)调查方法

①总数调查:调查分布范围较小、个体较大的种群,逐个计数。

②取样调查:调查分布范围较大的种群,通过计数种群的一部分,估算种群的密度。常用的方法包括样方法和标志重捕法 A.样方法(重要)

① 方法:在被调查种群的分布范围内,随机抽取若干个样方,通过计算每个样方内的个体数,求得每个样方的种群密度,以所有样方种群密度的平均值作为该种群的种群密度估计值。(课本60页) 【举例探究】用样方法调查草地中某种双子叶植物的种群密度。(课本61页) ②调查步骤:

确定调查对象:根据地方实际情况确定。

选取样方:五点取样法和等距取样法

计数:计数每个样方内的该种群的数量,并记录

计算种群密度:取各样方的平均值

·2·

③常用的取样方法

五点 取样法 等距 取样法

五点取样法:当调查的总体为非长条形时,可用此方法取样,在总体中按梅花形取5个样方,每个样方的长和宽要一致。

等距取样法:当调查的总体为长条形时,先将调查总体分成若干等分,由抽样比率决定距离和间隔,然后按这一相等的距离或间隔抽取样方的方法。

④样方大小:一般以 1m 的正方形 (填形状)为宜,若该种群个体数较少,样方面积可适当 扩大 。 ⑤取样时应注意的事项:

a:取样的关键就是要做到随机取样,不受主观因素的影响,这样才能确保所选择的样方具有代表性。 b:样方的数量不能太少,否则统计结果的误差可能就较大;一般而言,样方越多,其统计结果越接近真实情况。但是,样方数量太多,整体取样花费的时间、精力就越多。从统计学上看,一定数量的样方即可以保证统计结果的真实性。

⑥计数:计数每个样方内所调查植物的数量,做好记录

计数原则:方框内+相邻两边上(计上不计下,计左不计右) ⑦计算种群密度:(N1+N2+N3+N4+?+Nn)/n

( N1、N2、N3?Nn,——各样内的个体数;n —— 样方的个数)

【例2】若对面积 100m的地块进行调查,设10个样方,每一个样方所代表的面积为多少m ?10个样方(均为1m×1m)调查的结果是某植物个体数依次为:12.18.15.16.15.13.15.11.12.13,则所调查的某植物种群密度是多少?( )

A、10、18 B、10、14 C、1、15 D、1、14

解释:样方是代表所选地的特征 所以面积小 具有所代表土地的所有特点 便于测量所以 每一个样方所代表的面积为 100/10=10;种群密度=(N1+N2+N3+N4+?+Nn)/n =(12+18+15+16+15+13+15+11+12+13)/10=14 ⑧ 适用范围:多用于植物或活动能力弱的动物。

2

2

2

如果现在需要估算一片草原上野兔的种群密度可以用样方法吗?

过渡:如何来调查这片草原上野兔的种群密度呢?

像这种动物生活能力强,活动范围大,不宜用样方法来调查的,我们常用——标记重捕法。

B:标记重捕法(重要)

① 方法:是在一个有比较明确界限的区域内,捕捉一定量生物个体进行标记,然后放回,经过一个适

当时期(标记个体与未标记个体重新充分混和分布后),再进行重捕。根据重捕样本中标记者的比例,估计该区域的种群总数。这种方法一般适用于哺乳类、鸟类、鱼类、昆虫和腹足类等动物种群数量的绝对估计。(课本62页) ② 调查过程 确定调查对象:

捕获并标记部分个体:记录标记的个体数N1

重捕并计数:一段时间后,在原来的捕获点再次捕获一部分个体,并记录个体数量(N2)及其中被标

记的个体数(N0),然后放回原来的环境。

N N2 计算出N 计算种群密度:利用公式

N1 = NO 【例3】在对某种鼠的种群密度调查中,调查范围为1公顷,第一次捕获并标记46只鼠,将其放回原来的活环境中,第二次捕获25只,其中有标志的鼠12只,该种群的数量约为( )

A.46只 B.25只 C.12只 D.96只

解析: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中,标志重捕获法是常用到的一种重要方法。它是指在被调查种群的生存环境中,捕获一部分个体,将这些个体进行标记后再放回原来的环境,经过一定期限后进行重捕,根据重捕个体中标记个体占总捕获数的比例,来估计该种群的数量。设该地段全部个体数记作N,其中标记数为M,再捕个体数为n,再捕个体中标记个体数为m,则N:M=n:m,所以N=Mn/m=46*25/12≈96(只)。 ③ 注意事项:

a.标志方法必须不会影响动物正常的生长和活动. b.标志不能过分醒目. c.标志物持续时间不得短于研究时间.

d.在调查期内应该没有太多个体出生与死亡,同时也没有太多的个体的迁入与迁出。 所以本方法的使用条件:① 标志个体在种群中分布均匀,与未标志个体被捕机会相等 ② 没有较多的个体出生或死亡及迁入或迁出

④ 适用范围:多用于活动范围大和活动能力强的动物

种群密度只能反映种群在一定时期的数量,不能反映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要想知道种群数量和消长,还需要研究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等其他特征。

【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导入:

提问:在不同的时间、季节里来估算这片草原上野兔的种群密度是恒定不变的吗?哪些因素会使密度发生变化? 学生思考回答:

老师总结:既然种群是所有个体的集合体,肯定会不断的产生一些新个体,同时也会不断有个体死亡,所以研究种群还必须了解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它也是种群数量的一个特征。

2、出生率和死亡率

(1)概念 :出生率:在单位时间内新产生的个体数目占该种群个体数目的比率。

死亡率:单位时间内死亡的个体数目占该种群个体数目的比率。

(2)分析出生率和死亡率与种群密度的关系

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 出生率>死亡率 种群密度增加; 出生率=死亡率 种群密度不变; 出生率

小结:出生率和死亡率是决定种群大小和种群密度的最主要的生物因素,也是最直接的因素。其他因素对种群大小和种群密度的影响也是通过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来进行的。

教师:利用出生率与死亡率之间的关系解释我国人口的增长情况以及动物灭绝的情况 (3).与生活联系:我国实行计划生育就是通过降低出生率来控制人口过度增长。

提问:我们知道冬天大雁为了避寒,会迁徙到南方,那这种迁徙对北方和南方大雁的种群密度有什么影响呢?

3、迁入率和迁出率

(1)概念:在单位时间内迁入(或迁出)的个体数目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 (2)分析迁入率和迁出率与种群密度的关系

迁入率 > 迁出率,种群密度_________________; 迁入率

(3)意义:研究一座城市人口的变化,迁入率与迁出率是不可忽视的因素。

总结: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都是直接决定种群密度的重要因素,是种群的一个特征。

一个人从出生到死亡要经过三个阶段,幼年、成年和老年,同样,种群也具有这样的年龄阶段,我们把各个年龄组个体数量在种群中所占的比例关系称为种群的年龄结构。

提问:种群的年龄结构对种群密度有无影响呢?

4、年龄组成

(1)概念:种群的年龄组成是指一个种群中各年龄期个体数目的比例。 (2)可分为三种类型: 、 、 。

A B C

(3)完成下表: 种群 A B C 类型: 增长型 稳定型 衰退型 种群特点 幼儿个体很多,老年个体很少 各年龄段个体数接近相等 幼儿个体很少,老年个体很多 出生率/死亡率 出生率﹥死亡率 出生率=死亡率 出生率﹤死亡率 种群数量变化趋势 种群密度越来越大 一定时期内保持稳定 种群密度越来越小 (4)意义:通过分析种群的年龄组成可以____预测___该种群的数量变化趋势。

【例4】.下图是四种不同种群中不同年龄的个体所占的比例,其中种群密度可能越来越小的是( ) (表示幼年个体,表示成年个体,表示老年个体)

A B C D

解析:从上图中可看出:A种群属于典型的衰退型,即老年个体较多,幼年个体较少,这样的种群正处于衰退时期,则种群密度会越来越小。B种群属于增长型,种群密度会越来越大; C、D种群属于稳定型,种群密度会保持相对的稳定。答案:A

【例5】某种群刚迁入一个新的栖息地后,种群开始增长。随着时间的推移,种群停止增长并维持相对稳定。在停止增长时间( )

A.增长速率大于零 B.老年个体数量最多 C.出生率及死亡率均为零 D.种群密度最大 解析:种群停止增长并维持相对稳定阶段时,种群增长速率约等于零,此时种群的年龄组成为稳定型,各个年龄阶段个体数量比例差不多;种群数量稳定时,种群数量达到最大,此时出生率与死亡率相等,不是均为零。答案:D

5、性别比例

(1)概念:种群中雄性和雌性个体所占的比例。 (2)类型:①雌雄相当型,如:自然界中的高等动物;

②雌多雄少型,如:人工控制的种群(猪、鸡)等; ③雌少雄多型,如: 白蚁等营社会性生活的动物。

(3)性别比例的应用:控制虫害。

利用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诱杀某种害虫的雄性个体,破坏害虫种群正常的性别比例,就会使很多雌性个体不能完成交配,从而使该害虫的种群密度明显降低,达到控制害虫数量的目的。

知识秘诀:

种群数量变化特殊实例分析

(1)城市人口的剧增——→是由迁入率大于迁出率造成的。

(2)中国人口的增长——→是由出生率大于死亡率造成的。不能单纯说是出生率造成的。 (3)计划生育政策——→控制出生率,市人口增长率下降。 (4)利用性引诱剂诱捕雄蛾——→通过改变性别比例来降低出生率。 (5)将性引诱剂释放到稻田里,干扰雌雄蛾正常交配——→降低出生率。

三、种群各特征之间的关系

种群除了数量特征以外,还存在空间特征。组成种群个体,在其生活空间的位置或布局叫做种群的空间特征。

直接影响 出生率和死亡率 决定大小和密度 直接影响 年龄组成 预测变化方向 影响数量变动 种群密度 性别比例 迁入率 直接影响 种群数量 直接影响 直接影响 迁出率 四、种群的空间特征

请同学们观察课本上的三幅照片,说说这三个种群的空间特征有什么特点? 教师引导学生描述: 图1、均匀分布 图2、随机分布 图3、集群分布

同学们,以上我们学习了种群的几个特征。

直接决定种群密度的因素是出生率和死亡率及迁入率和迁出率;而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通过控制出生率和死亡率而影响种群密度的未来变化。那么在这些综合因素的影响下种群数量会怎样变化呢?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种群数量的变化。

【教学反思】:

·7·

第三课时

一、选择题

1.下列实例中,属于种群范围的是( ) A.一个水池中的所有生物 B.某温室中栽培的所有花卉 C.一个水池中的所有蝌蚪 D.某城市中的所有人口 2.下列各项中属于种群的是( ) A.西双版纳森林中的全部生物 B.太湖中的全部鲤鱼 C.大兴安岭中的全部林木 D.东海海洋中的全部水藻 3.下列生物同时生活在一座大山中,属于一个种群的是( ) A.大大小小的山羊 B.各种毒蛇 C.所有杂草 D.整个昆虫动物 4.下列动物调查研究中,不可用样方法获得种群密度的是( ) A.某种昆虫卵的密度 B.作物植株上的蚜虫密度 C.某地区蚯蚓的密度 D.某地田鼠的密度 5.下列叙述中符合种群密度概念的是( ) A.某地区每年新增人口的个体数 B.一亩水稻的年产量 C.某地区每平方米草地中某种杂草的数量 D.某河流中每平方米鱼类的数量 6.种群是指一个生态系统中某一地区一定时期内( ) A.同种生物所有成熟个体的总和 B.同种生物所有个体的总和 C.所有生物成熟个体的总和 D.所有生物所有个体的总和 7.在下列生物种群中,不能用样方法进行种群密度调查的是( ) A.蒲公英 B.马尾松 C.蚯蚓 D.野兔 8.在下列生物种群中,不需用重捕标志法进行种群密度调查的是( ) A.田鼠 B.野兔 C.狼 D.蚜虫 9.种群最基本的特征是( ) A.种群密度 B.年龄组成 C.性别比例 D.出生率和死亡率 10.一位生物学家正在研究某一鸟类的季节性迁徙行为,他研究的对象是( ) A.一个生态系统 B.一个群落 C.一个个体 D.一个种群 11.预测一个国家或地区人口数量未来的动态信息主要来自( ) A.有居住人口不同年龄组成的比例 B.现有人口数量和密度 C.现有出生率、死亡率和迁移率 D.现有人口男女性别比

12.松林防治松毛虫 害的常用方法有招引灰喜鹊和施放松毛虫白僵病菌,灰喜鹊及白僵病菌与松毛虫的关系分别是 ( ) A.竞争和共生 B.捕食和共生 C.捕食和寄生 D.寄生和捕食 13.如果一个种群的密度越来越小,最可能的原因是( ) A.种群处于衰退期 B.种群内雄性多于雌性

C.种群死亡率是10% D.群落结构太复杂

14.当大量的N、P流入河流后,引起了水体的富营养化,下列曲线中能代表沿河的藻类和浮游动物种群的可能变化的是( )

D C A B

注:横坐标代表沿河距离 纵坐标代表生物数目 “ 实线 ”代表浮游动物 “ 虚线 ”代表藻类 15.利用性引诱剂,诱杀某种昆虫的雄性昆虫,该昆虫的种群密度在短时期内倒出现( )

·8·

A.先减少后增多 B.大量减少 C.大量增多 D.无显著变化 16.下图为某一鼠群迁入一个新的生态系统后的生长曲线,试分析该生长曲线中哪一段表示食物生存空间最可能成为该鼠群增长的限制因素( )

A. CD段 B. DF段 C. BD段 D. EF段 17.人口增长的三种类型(增长型、稳定型和衰退型)主要取决于人群的( ) A.出生率和死亡率 B.迁入率和迁出率 C.年龄结构 D.性别比例

18.下列哪些情况不会导致种群密度愈来愈少( ) A.种群中的年龄结构合理适中 B.种群中的幼体数少,中老年个体数多 C.群中死亡率超过出生率 D.种群内雄性个体趋于不育 二、非选择题

2

1.如果调查一块100m的狭长地区草地中蒲公英分布比较均匀的地块,以10个样方10个小组分别统计一样方的结果,如下表 组别 株数(株2/m) 1 0 2 3 3 3 4 2 5 2 6 3 7 3 8 9 9 4 10 3 ⑴那么此调查用样方法调查时,样方的大小一般以 为宜 ⑵随机取样时,取样方法以 为好.

⑶如果有两组是经过询问所报有数据,不真实,那么这两个组可能是 组。 ⑷该地区蒲公英种群密度应为 . 2.试根据我国人口年龄性别构成图回答:

(1)图形的左右两边大致对称,表明男女人数基本平衡,出现这一现象的自然生理原因是_________。

(2)图中Ⅰ阶段表明当时我国人口发展的主要特点是_________。 (3)图中Ⅱ阶段表明我国人口发展的主要特点是_________,产生这一结果主要原因是_________。

3.下图为某生物种群的年龄结构的一种类型,问 ⑴ 此图所示为 型的种群

⑵ 此图中的某种群中的 个体多, 个体少。 ⑶ 20世纪70年代,我国人口(种群)组成相似,所以在以后一 老年 段时期内,我国人中发展趋势为 。

⑷ 我国实行 人口政策后,提倡一对夫妇只生一个子女, 中年 目前人口增长已进入6?的低生育水平,但是由于人口基数大, 我国人口将在较长时期内仍保持 增长。 幼年 4.下图为种群的年龄结构示意图,据图分析回答 ♀ ♂ ♀ ♂ ♀ ♂ 老年期

成年期

幼年期

A. B.. C..

⑴ 图中A表示种群的 型,A图的年龄结构特征是 此时 大

于 ,种群密度的发展趋势是 。

⑵ 图中B表示种群的 型,B图的年龄结构特征是 其中

和 相近。

⑶ 图中C表示种群的 型,其年龄结构特征是 ,种群密度的发展趋

势是 。

⑷ 三图中的雌雄性别比例约为 。

5.下图为牛群和鸡群两个种群存活曲线,据图分析说明: ⑴ 若曲线Ⅰ为某养牛场的牛群,表示该牛群属于

型,因为该牛群中 个体很多,而

很少。则该牛群的种群密度会 ,表示该养牛场经营正常兴旺。

⑵ 曲线Ⅱ是某养鸡场的鸡群,属于种群的 型,该鸡场进入

经营危机状态。因为 太少 死亡太多,经营必须采取的措施是留下 鸡,处理掉 鸡,保持 鸡多 鸡少的性别比例;或购入或孵化大量

鸡,加以良好的饲养管理,使之有很高的 ,让鸡群转化为 型。

6.调查某草原田鼠数量时,在设置1公顷的调查区内,放置100个捕鼠笼,一夜间捕获鼠X头,将捕获的鼠经标记后在原地释放。数日后,在同一地方再放置同样数量的捕鼠笼,这次共捕获30头,其中有上次标记过的个体10头。请回答下列问题:

(1) 若该地区田鼠种群个体总数为N,则N=_____头(计算公式是N:[a]=[b]:[c])。 A.30 B.32 C.64 D.96

(2) 要使上面所计算的种群个体总数和实际相符,理论上在调查期必须满足的2个条件是______。 A.有较多个体迁出调查区 B.调查区内没有较多个体死亡 C.调查区内没有较多个体出生 D.有较多个体迁入调查区

(3) 调查甲、乙两草原所捕获鼠的月龄,

它们的月龄构成如上图。据图分析:

________草原的田鼠种群属于__________型; _________草原的田鼠种群属于________ 型,

可以预测,该草原鼠害将会严重,必须做好防治准备工作。

(4) 若某种群有成鼠。头(计算时作为亲代),每头雌鼠一生产仔16头,各代雌雄性别比例均为1:1,子

代幼鼠均发育为成鼠,所有个体的繁殖力均相等,则从理论上计算,第n代产生的子代数为_____头。

n-1n+1nn-2

A. a×8 B. a×8 C. a×8 D. a×8

(5) 若将雌雄成鼠各若干头,放在大小一定的笼内饲养,让它们交配繁殖,且供给足够的饵料和水,则笼

内鼠数变化和饲养时间之间的关系,应为下图中的曲线__________。

【教学反思】:

·10·

[巩固练习]答案

一、选择题:1.B. 2.B. 3.A. 4.D. 5.C.

6.B. 7.D. 8.D. 9.A. 10.D.

11.A. 12. C. 13.A. 14.B. 15.B. 16.D. 17.C. 18.A.

二、非选择题:

1.①1m2

的正方形 ②等到距取样法 ③1及8 ④3株/m

2

2.(1)男性产生两种精子数目相等,且与卵细胞结合机率相等(新生儿男女比例接近1∶l)(2)出生率迅速增高,属增长型 (3)衰减型 计划生育政策取得效果

3.⑴增长 ⑵幼体 老年 急剧增长 计划生育 持续

4. ⑴增长 幼体个体数目多 老年个体数目少 出生率 死亡率 越来越大

⑵稳定 幼体个数和成体个数目相当 出生率 死亡率

⑶衰退型 老年个体数多 幼年个体数相对地少 越来越小 ⑷1∶1 5.⑴增长 幼体和成年体 老年体 越灰越大

⑵成年鸡 幼年鸡 育龄 老龄 母 雄 幼鸡 存活率 6. (1)D (2)B、C (3)乙 稳定 甲 增长 (4)C (5)C

[巩固练习]答案

一、选择题:1.B. 2.B. 3.A. 4.D. 5.C.

6.B. 7.D. 8.D. 9.A. 10.D.

11.A. 12. C. 13.A. 14.B. 15.B. 16.D. 17.C. 18.A.

二、非选择题:

1.①1m2

的正方形 ②等到距取样法 ③1及8 ④3株/m

2

2.(1)男性产生两种精子数目相等,且与卵细胞结合机率相等(新生儿男女比例接近1∶l)(2)出生率迅速增高,属增长型 (3)衰减型 计划生育政策取得效果

3.⑴增长 ⑵幼体 老年 急剧增长 计划生育 持续

4. ⑴增长 幼体个体数目多 老年个体数目少 出生率 死亡率 越来越大

⑵稳定 幼体个数和成体个数目相当 出生率 死亡率

⑶衰退型 老年个体数多 幼年个体数相对地少 越来越小 ⑷1∶1 5.⑴增长 幼体和成年体 老年体 越灰越大

⑵成年鸡 幼年鸡 育龄 老龄 母 雄 幼鸡 存活率 6. (1)D (2)B、C (3)乙 稳定 甲 增长 (4)C (5)C

高二生物教案:《种群的特征》优秀教学设计(三)


作为优秀的教学工作者,在教学时能够胸有成竹,高中教师要准备好教案为之后的教学做准备。教案可以让上课时的教学氛围非常活跃,使高中教师有一个简单易懂的教学思路。怎么才能让高中教案写的更加全面呢?下面的内容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二生物教案:《种群的特征》优秀教学设计(三),相信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教材分析:

教材分析:本节课是人教版必修三第四章第一节的内容,主要是让学生学会种群的基本特征有哪些,各特征间有怎样的影响和联系,学会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及用样方法调查草地中某种双子叶植物的种群密度的具体操作。本章节是必修三中有关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入门章节,在教材中起到呈上启下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 说出种群的基本特征有哪些;画出各特征间的相互联系并说出其原因。 (2) 说出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有哪些。

2、能力目标:

基本步骤及注意事项。

(2) 通过小组间的合作讨论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及组织合作能力。

(1) 通过《用样方法调查草地中双子叶植物的种群密度》的探究实验学会本实验操作的

3、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 通过小组间的探究合作实验,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2) 培养学生对科学的严谨态度及勇于实践的能力和意识。

三、教学重点难点:

1、 重点:种群的基本特征及相互间的联系和影响。

2、 难点:用样方法调查草地中某双子叶植物的种群密度。

四、学情分析

我们的学生对知识的学习还是很刻苦很努力的,但由于教学条件和老师观念影响,对实验探究的实践上还有待进一步加强,本课课时可以根据本地条件让学生亲自动手组织及完成教材要求完成的探究实验――<调查草地某双子叶植物的种群密度>,并通过本实验的探究来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及进行科学实践的精神。

五、教学方法:

1、 学案导学法、小组讨论、尝试诱思。

2、 实验法:通过小组合作完成教材要求的探究实验。

六、课前准备:

1、 学生准备:

(1) 完成预习及相关导学案,总结出疑难问题带问题去上课。 (2) 课代表完成合作小组的分划,并指定出合小组的负责人。

2、 教师准备:

(1) 备课及教案学案的准备。 (2) 小组的分划及实验场地的选定。

七、课时安排:1课时

八、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一) 检查落实了学生的预习情况并了解了学生的疑惑,使教学具有了针对性。 抽查学生预习学案中的有关设置的问题,及在预习过程中存在的疑惑及不解的问题,为上课做好准备工作。

(二) 情景导入,展示目标:重点强调高考说明要求。 我们在初中学习过种群的概念,那什么是种群呢,你能不能举例来说明呢? 那前面我们学习过有前人体的稳态,知道人体或一个生物体要有一些基本的特征来维持人体或是生物体的稳态,做为种群或是生态系统是不是也象人体或是一个简单的生物体一样有自己特有的基本特征呢?如果有,那它的各特征之间又有着怎样的联系,它的中心特征是什么呢?以及我们怎样在实际中调查调查某一物种的这一中心特征呢?用什么方法来调查呢?这一节我们就带着这些问题来深入的学习? 展示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

(三) 合作探究,精讲点拨

(一)种群的基本特征

探究一:种群的基本特征有哪些呢? 根据初中学习过的知识,什么是种群呢,你能举例来说明吗? 那做为种群它又有什么基本特征呢?根据大家预习的情况,请同学来回答这一问题。 探究二:种群的各特征之间是怎样相互影响,又怎样相互联系的,请完成相关的概念图:

思考完成: 1、能够预测种群密度的变化方向的种群特征是 ,它又 预测变化方向 直接影响 影响数量变动 决定大小和密度 展示学案,接受老师的检查 回答 听讲 观看图板 根据学案完成情况 相互检查 小组讨论后回答 学生活动 上怎样预测种群密度的,请画出它的类型并加以标注: 检查学生做的情况 2、种群的中心特征是什么?其它特征又是怎样影响这一中心特征的?

(二):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 回答 回答 回答 回答并向同学展示(5) 小组预先安排好的分组及分工情况按程序进行探究活动。

小组长回答学案

(三)内容(6)、(7) 并展示统计情况。 同学们,我们刚才知道了种群做为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和繁殖的基本单位,有它的各项基本特征,同时我们还知道了种群的中心特征是种群密度,其它特征在不同程度地影响着种群密度,我们在社会实践或是实际应用中就要面临到如何去调查某一种群密度的问题,下面我们就来学习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 抽查提问课内探究学案

(二)1、2 (以上15分钟)

(三):探究草地某双子叶植物的种群密度 下面同学们就根据自己本组的分组情况来具体施实调查某双子叶植物的探究实验活动。首先我们要解决的问题是双子叶植物和单子叶植物有怎样的区别。 向同学宣布开始 抽查提问学案

(三)2-5 下面同学们根据自己本组的分组及分工情况开始探究实验活动,并做出时间要求。(20分钟) 巡视学生的实验活动并做相应的指导 抽查两处小组的完成情况 同时通过实验过程和自己的分工任务,同时通过这样的协作探究过通过同学们的协作实验情况,都很好地完成了自己本组的实验活动, 程,要很好地完成自己的探究任务,同学们认为什么是最重要的呢? 集体回答 对,同学们说的很对,要很好地完成探究任务,除了要预习好,准备好,最重要的是要有很好的协作意识和精神,在很好地完成自己本职工作的前提下,要听从小组长的安排,和其它同学共同协作才是完成任务的根本。 在下面我们来完成本节课的达标训练 布置课后作业 小组协作完成达标并代表回答 九、板书设计

由于本堂课是在课外完成,因此在准备好图板来完成本节的板书设计:

教学目标:

(1)说出种群的基本特征有哪些;画出各特征间的相互联系并说出其原因。

(2)说出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有哪些。

(3)能够表达出教材探究实验的方法原理及注意事项。

(一)种群的基本特征

探究一:种群的基本特征有哪些呢?

探究二:种群的各特征之间是怎样相互影响,又怎样相互联系的,请完成相关的概念图:

(二):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

(三):探究草地某双子叶植物的种群密度

十、教学反思

本课采用课前预发导学案、让学生找出自己感到迷惑不解的地方,带着问题上课,课前检查学生完成导学案,以让学生将学案导学制充分地重视起来。

本节课与初中知识有很紧密的联系,这要在导学案中体现出来。同时在初中知识的基础之上重点要让学生学会有关种群的特征及相互之间的拉关系再就是本节课的探究实验,有关探究实验的设计即要紧扣课本及教材但也要充分发挥学生的聪明才智,比如在课下调查有关双子叶植物及单子叶植物的区别,及找出与本地方条件相关的调查对象。考虑实验所需要的器材及用具、根据分组情况来确定自己在本组内的职责。通过这些的训练、思考来提高学生的意识和体会科学研究所要求的谨慎态度和锻炼学生勇于进行科学实践的精神,这恰恰也是我们这一代中学生所严重缺乏的。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112312.html

更多

猜你喜欢

更多

最新更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