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高二生物教案:《生态系统》教学设计

一名合格的教师要充分考虑学习的趣味性,作为高中教师就要在上课前做好适合自己的教案。教案可以让学生更好地进入课堂环境中来,帮助高中教师更好的完成实现教学目标。你知道如何去写好一份优秀的高中教案呢?小编收集并整理了“高二生物教案:《生态系统》教学设计”,供您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掌握生态系统的概念及其组成成分。

2.掌握食物链的概念及其特点。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对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之间关系的分析,理解生态系统的概念及保持生态平衡的重要意义。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加强生物与环境关系的认识,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意义,形成热爱大自然的情感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生态系统的概念及其组成成分,食物链的概念特点。

难点

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作用关系。

三、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上课之前咱们先来看一幅图片,这是一幅什么图片?(喜洋洋与灰太狼)看来大家都看过这个动画片。那现在老师再问大家一个问题,同学们都知道他们生活的家乡在哪儿吗?(青青草原)。通过咱们之前留的预习作业,哪位同学能告诉我青青草原是一个生态系统吗?(是),那一片森林是生态系统吗?(是)一群鱼又是生态系统吗?到底什么是生态系统,它们有什么特征?今天我们就来一起探究一下。

(二)新课教学

1.生态系统的概念

组织学生继续观察课前的图片,并引导学生以青青草原为例总结生态系统的概念。首先引导学生观察图片中有什么,学生通过观察能够说出有草、羊、狼、树、花、草、蝴蝶等。教师进行相应的板书,并总结其中草羊狼统称动物,树花草都是植物,他们统一称为生物。并追问有没有我们人眼看不到的生物呢?学生通过思考能够回答出有细菌真菌。教师继续追问,生物要生存还需要什么?(空气、水、营养)教师总结生态系统的概念(在一定区域,生物与环境组成的统一的整体称为生态系统)

2.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

教师提问:草羊狼的关系,学生回答羊吃草、狼吃羊。

教师设置情境: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去超市消费购买我们维持能量所需要的食物,我们对于超市来说是消费者,而为我们生产食物的厂家是生产者,在生态系统的动物世界同样存在这种关系。教师引导学生利用讲桌上的生产者、消费者的标签,根据自己的认识贴在板书草羊狼相应的位置。

教师总结学生答案:草直接为羊提供食物,而狼吃羊,所以草也间接为狼提供了食物,所以生产者的标签应该贴在草上边,而羊吃草、狼吃羊都是作为消费者,所以两者都是消费者。并引导学生观察生产者的特点即大多都是绿色植物,消费者大多都是动物

教师设置情境并提问:动植物的残骸长时间之后会发生什么变化?(被分解)追问:在生态系统中什么扮演者分解者的角色?(细菌、真菌)

教师提问:出了所说的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生物成分外,还包括空气、水、无机盐等非生物成分。

3、食物链

引导学生说出草羊狼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追问:它们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用一个符号表示,是什么符号?(箭头)教师选取学生代表板演箭头的指向,并对其正确的进行表扬,错误进行讲解。讲解食物链的概念,并出示例题进行巩固。

(三)反馈练习,拓展延伸

多媒体出示与本节课相关的例题,巩固本节课所学知识

(四)小结作业

小结:教师引导学生谈谈自己本节课的收获

作业:通过预习,自己画出一个食物网,要求食物网中至少有三条食物链

相关知识

高二生物《生态系统的结构》复习学案


高二生物《生态系统的结构》复习学案

1、列举说明什么是生态系统

2、讨论某一生态系统的结构

3、尝试构建生态系统的结构模型

1、讨论某一生态系统的结构

2、说明生态系统是一个整体

1、生态系统的范围

(1)生态系统的定义:

由__________与_____________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的整体,叫做生态系统。一个池塘、________________、一条河流、_________________等,都可以表示一个生态系统。最大的生态系统是_______________,它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生态系统分类:一般分为自然生态系统和_____生态系统:自然生态系统主要有_____生态系统,_____生态系统,_____生态系统,_____生态系统,_____生态系统等;人工生态系统主要有_____生态系统,_____生态系统,_____生态系统等。

2、生态系统的成分

阅读课本P89,观察池塘生态系统图解,思考以下问题:

非生物物质中有没有有机物?

按照不同种类生物的营养方式和它们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将池塘群落中各种生物进行归类?

各成分在生态系统中的具体作用是什么?

尝试画出生态系统的结构模型。

(1)生态系统成分

非生物物质和能量:

生产者:

消费者:主要是________。

分解者:

定义:将_________转变为___________的生物。包括:腐食性微生物(酵母菌、蘑菇等)、腐生性动物(蚯蚓、蜣螂)

(2)生态系统各成分之间的关系

正是由于生态系统中各________之间的紧密联系,才使生态系统成为一个________,具有一定的结构和功能。

学习生态系统的成分要注意的问题:

细菌都是分解者吗?动物都是消费者?植物都是生产者?

3、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

(1)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是:______________

(2)食物链与食物网有何关系?食物网是如何形成的?

(3)食物链:

如:草→兔→狐→狼

特点:起点:________。

________不进入食物链。

箭头表示物质与能量的流向。

食物链中只有________和_______两种成分。

生产者一定是第________营养级,消费者级别和营养级别相差________。

(4)食物网:

许多食物链彼此交错形成的复杂营养结构。

特点:食物网中一种生物可能同时占据多个______。

食物网中两种生物可能具有多种种间关系。

(5)营养级的概念,初、次级消费者的概念及其与营养级的关系(列表比较)

食物链生物

绿色植物

植食动物

小型肉食动物

大型肉食动物

在生态系统中的成分

________

________消费者

________消费者

________消费者

营养级别

_____营养级

________营养级

________营养级

________营养级

注意:食物网是生态系统保持相对稳定的重要条件,一般来说,食物网越________,生态系统抵抗外界干扰的能力就________。

例1、(2004年江苏卷)下列有关生态系统的叙述,错误的是

A.森林生态系统的种群密度和群落结构一般能够长期处于较稳定的状态

B.草原生态系统的种群密度和群落结构常常会发生剧烈的变化

C.农田生态系统总是朝着对人有益的方向发展

D.整个地球上海洋可以看作是一个巨大的生态系统

森林生态系统的动植物种类繁多,群落结构复杂,因此种群密度和群落

结构能长时期处于较稳定的状态。草原生态系统动植物种类较少,群落结构简单,种群密度和群落结构常发生剧烈变化。农田生态系统中人的作用突出,群落结构单一,动植物种类较少。人们必须不断的从事播种、施肥、灌溉、除草和治虫活动,才能使该系统朝着对人类有益的方向发展。如果人的作用消失,农田生态系统就会退化。海洋生态系统占地球表面积的71%,可看作一个巨大的生态系统。答案是C。

例2、(2001年上海高考题)1977年,科学家在深海中的火山口周围发现热泉。热泉喷出的海水温度超过300,并且富含硫化氢和硫酸盐。令人惊奇的是,在这样的海水中,竟发现大量的硫细菌。这些细菌通过氧化硫化物和还原二氧化碳来制造有机物,在热泉口周围还发现多种无脊椎动物,如大海蛤、蟹、管水母、没有口也没有消化道的管居环节动物等。近20年来,人们不断在深海发现这样的热泉生态系统。有些科学家认为热泉口的环境与地球上早期生命所处的环境类似。请根据以上材料回答:
(1)上述硫细菌的同化作用类型是什么?
(2)与一般生态系统相比,深海热泉生态系统有哪些特殊之处?
(3)研究深海热泉生态系统有什么意义?
(1)硫细菌的同化作用类型是化能自养型。(2)与一般生态系统相比,深海热泉生态系统的不同之处有:a.能源是化学能,不是太阳能;b.生产者是化能自养细菌,不是绿色植物;c.外界是高温高压无光的环境,不是常温常压有光环境。(3)研究深海热泉生态系统的意义有:a.丰富人们对生物适应性、多样性的认识;b.对研究生物抗高温、抗高压的机理有重要价值;c.对研究生命的起源和生物的进化有一定的意义。

1.下列属于生态系统食物网特征的是

A.一种生物只能被另一种生物捕食B.食物链的环节数是无限的

C.一种生物可能属于不同的营养级D.食物网上的生物之间都是捕食关系

2.在某一片草原生态系统中,野兔和野羊被大量捕杀后,最先受害的是

A.生产者B.初级消费者C.次级消费者D.分解者

3.(多选)下列可能作用于同一生物的一组名词是

A.初级消费者,第一营养级B.次级消费者,异养型生物

C.分解者,寄生生物D.生产者,自养型生物

4.(多选)表示一个生态系统的食物关系时,往往得到网状的复杂结构,这是由于

A.一种生产者往往被多种初级消费者食用B.有的消费者不只以一种生物为食

C.生态系统中的每一种生物都会通过呼吸作用散失大量的能量

D.生产者的残枝败叶、消费者的遗体和排泄物都被分解者分解

5.(2004年江苏卷)农田生态系统中,假设有两条主要的食物链:

如果有人大量捕捉蛙,短期内对该个生态系统造成的影响是

A.有利于生态系统的平衡B.水稻虫害严重C.蛇的数量迅速增加D.鼠的数量迅速增加

1.将陆地生态系统区分为森林、草原、农田生态系统等类型的依据是()

A.植物高低B.地势高低C.科学家的设想D.植被分布情况

2.下列地点和区域,不能认为是生态系统的是()。

A.一块稻田B.一个城市C.一个湖泊D.一座地下宫殿

3.能够把生物体内的有机物分解成CO2并释放到无机环境中去的生物是()

A.生产者B.消费者C.分解者D.以上都是

4.从生态系统的结构来看,它是生产者,但从生物体的微观结构来看,它没有核膜,这种生物是()

A.真菌B.细菌C.绿藻D.蓝藻

5.要维护一个生态系统,必须要有()

A.生产者和分解者B.生产者和消费者C.消费者和分解者D.食草动物和食肉动物

6.对植物→鼠→蛇→山鹰这条食物链的叙述错误的是()

A.植物是生产者B.鼠是第→营养级C.蛇是次级消费者D.保护蛇可以抑制鼠

7.下列食物链正确的是()

A.阳光→草→兔→狐B.植物→鹿→田鼠→山鹰C.田鼠→蛇→山鹰D.植物→鼠→蛇→鹰

8.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是()

A.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B.食物链和食物网C.生产者和分解者D.各级消费者

9.在生态系统中,当狼捕食山羊时,它是()

A.第二营养级和初级消费者B.第三营养级和次级消费者

C.次级消费者和第二营养级D.初级消费者和第二营养级

10.假定在一个由草原鹿和狼组成的相对封闭的生态系统中,把狼杀绝,鹿群的数量将会()

A.迅速上升B.缓慢上升C.保持相对稳定D.上升后又下降

11.拟调查一个池塘生态系统(如图)的组成成分。请根据图示及提供的实验器材,写出调查项目。

地点:池塘。

器材:温度计、光照强度测定仪、酸度计、溶氧测定仪、水网、显微镜、放大镜、笔、记录本等

调查项目:

(1)非生物因素:_______________。

(2)生物成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分析某生态系统简图,回答问题。

(1)写出图中编号所代表的生态系统的成分:

(2)写出捕食关系的食物链:。

(3)从图中可以看出的作用是。

13.如下图是处于平衡状态的某温带草原生态系统的食物网。

(1)在这个生态系统的食物网中,包含有条食物链。

(2)猫头鹰占有个营养级,分别为营养级。狼获得能量最多的一条食物链为。

(3)由于人们连续围猎狼和狐,结果草原植被受到破坏,其原因是。这是人类活动中造成的

破坏,从而导致生态平衡失调。

(4)停止围猎几年后,狼和狐重新大量繁殖,生态恢复平衡。这说明生态系统具有能力。一般地说,生态系统的成分越,营养结构越,能力越强,生态平衡越容易,但是,外来干扰如果超过一定限度,生态平衡则会。

高二生物《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教案设计


作为优秀的教学工作者,在教学时能够胸有成竹,作为高中教师准备好教案是必不可少的一步。教案可以让学生能够在课堂积极的参与互动,使高中教师有一个简单易懂的教学思路。你知道如何去写好一份优秀的高中教案呢?经过搜索和整理,小编为大家呈现“高二生物《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教案设计”,仅供您在工作和学习中参考。

高二生物《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教案设计

一、教材及学习任务分析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普通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人教版)生物必修模块3第五章第二节的内容。它是本章第一节的知识延伸,是生态系统的三大功能中最重要的一个功能。《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揭示了能量在生态系统中的流动过程和特点。能量的流动在整个生态系统中,不论从个体层面还是群体水平,都是存在的。我们学习时,一般在群体水平上研究,这种将群体看作是一个整天的方法在以后的学习中会经常用到。

同时,在本节的学习过程中,我们需要掌握能量流动的概念以及能量流动的方式和过程。能过具象化的表示或阐述能量流动的流程。能够概述能量流动在实际生活中的意义。尝试调查周围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情况。

二、学习对象分析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是建立在生态系统的结构基础之上的,它体现了生态系统的功能。同学们已经学习了生态系统的结构,对生态系统有基本的了解,但是缺乏将个体看做一个整体进行系统性分析的能力,这样会导致分析能量流动时以个体的视角审视,无法深刻领会能量流动的内涵。同时学生缺乏具象化思维能力,可能会无法分清能量流动的过程和方向。

三、教学目标的确立

1、理解生态系统中能量的来源,流动渠道和研究目的。

2、概述能量流动的特点。

3、说出研究能量流动的实践意义。

1、使用数据分析能量流动的特点。

2、尝试调查农田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情况。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处理相关数据,计算能量利用效率。

关注农业发展和生态农业的建设,形成生态学观点。认同科学服务于社会观点。

四、学习重点和难点

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过程和特点

五、学习研究目标

1.在群体水平上分析能量流动的过程。

2.阐述能量流动在实际生活中的意义

六、学习思路设计

本节教学可以从“问题探讨”出发,引发学生的讨论,在学生讨论的过程中,引导学生从能量角度考虑,并提示学生“生命活动离不开能量,生物需要不段的获取能量才能够生存”。进一步引导学生“那么什么是能量呢?能量一般以什么样的形式出现呢?不同的生物获取能量的方式是如何的呢?”在一步步的引导中,学生能够逐渐明确能量的存在形式,可以将抽象的“能量”概念具象为“食物,阳光”等实物。

然后再进一步的引导学生回答“是不是获取了能量以后,所有的能量都被利用呢?能量是沿着什么线路进行流动的?”。其目的在于引起学生对能量流动的短暂性思考,铺垫后面的知识内容。

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之上,提出能量流动的概念。然后引导学生“我们如何研究能量流动最能够直观的表现能量流动的脉络呢?”

七、学习准备

网络资料的准备:制作能量流动的多媒体视频

八、课时安排:1课时

九、详细学习过程

教师活动:同学们,如果你们流落到荒岛,身边只有一只鸡和袋玉米,那么有两种食用的办法:

先吃鸡,再吃玉米

先吃玉米,然后用一部分玉米喂鸡,鸡生下蛋,然后吃鸡蛋,最后在吃鸡。

这两种方法大家觉得哪一种会使你存活的时间更长,能够等待到救援呢?

学生活动:小组讨论。有部分同学认为第一种更好,有同学认为第二种更好。

教师活动:不管大家选择哪种,能不能说明原因呢?

学生活动:小组讨论

教师活动:其实这个问题里面隐藏着一个十分重要的知识。那就是能量,生命活动离不开能量,生物需要不断的从外界获取能量才能维持自身的生命活动。从外界获取能量的最重要的方式就是摄食。刚才的问题的实质其实是想让大家考虑,那种能量的利用方式是最合理的。

学生活动:难倒两种能量的利用方式有什么不同吗?

教师活动:确实有所不同,因为能量的流通方式的问题,大家回忆一下我们以前学习过的食物链和食物网,能不能得出能量流动的途径呢?

学生活动:由于获取能量的方式主要是捕食,而食物网和食物链恰好是以捕食的关系建立起来的,所以我们认为能量的流动就是以食物链为流通途径的。

教师活动:非常好,那么让我们一起以一条食物链为例来分析一下能量的流动特点吧。

草→蚂蚱→麻雀→老鹰

教师活动:首先请大家一起讨论第一个问题,能量既然在食物链中流动,那么这条食物链中的能量起源在哪里,是如何获得的?

学生活动:这条食物链中的能量起源应该是“草”中的能量,而“草”的能量来源应该是自己吸收的太阳的能量。

教师活动:非常正确,能量的来源确实是太阳能,但是在这里大家注意一点,太阳的能量到达地球,并不是会百分之百的被植物所吸收,植物只能吸收其中的一部分,而绝大部分的能量会散失到周围的环境中。所以能量的来源应该是:植物所固定下来的太阳能。

教师活动:那么接下来的能量流动方式呢?

学生活动:草被蚂蚱吃掉,因此能量就流入到蚂蚱的体内了

教师活动:草拥有的能量是不是百分之百的流入到蚂蚱体内呢?

学生活动:不会。

教师活动:确实不会,草所含有的能量首先要维持自身的生命活动,包括呼吸,生长发育,繁殖等。因此蚂蚱最终获得的只是其中一部分的能量。接下来请大家一起看一个能量流动的视频短片。

教师活动:播放“能量流动的过程”。

教师活动:从中我们可以看出能量流动的什么特点呢?

学生活动:能量随着食物链的流动,越来越少,而且只有一个方向。

教师活动:是的,这就是能量流动的最重要特征:单向流动,逐级递减。能量如何流动是许多生物学家非常关心的问题,仅仅做定性的分析是不够的,还需要实验数据的支持。俗话说:“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这句简单的话语包含着重要的生态学原理。美国生态学家林德曼结合自己对赛达伯格胡的能量流动进行了调查,并且提出了能量流动的“十分之一”定律。那么我们接着看看一位生物学家—林德曼的研究,大家用数据来表明能量流动的特征。

教师活动:组织学生分析,归纳,整合数据。

教师活动:根据数据我们可以更直观的看到,能量在流动的过程中是一直减少的,而且每个营养级之间的传递效率只有10%-20%。那么现在大家再来讨论一下最初的问题,那种方式更适合呢?

学生活动:第一种方式,因为食物链很短,能量流失的较少。

教师活动:俗话说,“一山不容二虎”,请从能量流动角度分析其可能原因。

学生活动:分析能量流动规律,理解能量流动金字塔。

教师活动:很好,那么能量流动的知识在我们实际生活中会有什么样的应用呢?请大家分析这几种情况:

稻田里面去除杂草。

桑基鱼塘

学生活动:

研究桑基鱼塘的合理性

讨论得出:可以使能量流向人类更需要的方向。

教师活动:结合以上资料,试着分析研究能量流动对于生产实践有何意义?能不能改变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规律?请大家在讨论思考,在我们身边生活或者农业生产过程中有没有相关的实例?

学生活动:讨论身边的沼气池的建设以及农业生态观光园中的各种能量流动实例。

总结归纳:本节课我们探讨了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通过学习我们知道能量的流动遵循的是单项流动逐级递减的规律。而且能量是我们生命活动中必不可少的。大家一定要分清楚能量在流动的过程中的去向,这样有助于我们提高能量的利用效率。

十、作业布置:

实地调查本地农田生态系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其成分,画出该生态系统的食物链和食物网,并分析其中的生态系统能量流动情况,并提出相应改进意见。

通过资料查阅我国现有生态农业的经典模式都有哪些?他们的优势在哪里?哪些可以为我们本地所用?

高二生物《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教案设计


作为杰出的教学工作者,能够保证教课的顺利开展,作为高中教师就要早早地准备好适合的教案课件。教案可以让学生能够在课堂积极的参与互动,帮助高中教师能够更轻松的上课教学。那么如何写好我们的高中教案呢?小编经过搜集和处理,为您提供高二生物《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教案设计,供您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高二生物《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教案设计

一、教材及学习任务分析
《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是新课程标准教材(人教版)必修三板块第五章第四节的内容,着重讲述生态系统中的信息类型和信息传递在生物之间的意义。这对于我们整体性了解生态系统的功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同时也为我们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提供了有益的理论基础。是学生理解生态系统十分重要的一个环节。
二、学生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有了生态系统相关的知识基础,对于信息的了解也从各个渠道有所涉猎。因此,在学习本节内容时,遇到的学习障碍也会相对较低。同时,学生对于丰富多彩的生物行为也比较感兴趣,这对于本节课的教学来说是一个天然的优势。
三、学习目标的确立
知识目标:1、举例说明生态系统信息传递的例子。
2.说出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3.说明信息传递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能力目标:能够分析资料,利用已有信息传递知识解决现实问题。
情感态度价值观:热爱自然,热爱生命,学会感受大自然的奥妙。
四、学习的重点和难点
说明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五、教学思路
本节课着重在于学生对于教材资料的分析了解,因此,准备学习资料供学生讨论,在讨论过程中体会生态系统信息传递的作用是十分有效的教学策略。
六、教学准备
生态系统中信息传递的各种实例与资料
七、课时安排:一课时
八、详细教学过程
新课引入:我们现在处在信息社会,我们的身边有着各种各样的信息,文字,语言,书画,视频,手势等等不一而足。那么在生态系统中,生物和生物之间会不会存在信息的交流呢?生物和非生物的环境之间有没有信息交流呢?
教师活动:信息交流大家应该都不陌生,这是我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东西,我们通过电视,报纸,等方式可以获取信息,也会通过文字,图片将信息传递出去。请大家举例一些常见的,除人类以外,其他动物的信息交流的方式。
学生活动:学生举例,蜜蜂的跳舞,孔雀的开屏,村庄里狗吠。

教师活动:非常好,生活处处皆学问,那么请观看老师准备的相关资料,来分析以下资料中有没有信息传递存在,如果存在那么是通过什么形式传递的呢?
展示资料,组织学生参与学习讨论。
教师活动:非常好。那么从大家的讨论中我们可以归纳一下,自然界中的信息传递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可以归纳为三种信息的种类:物理信息,化学信息,行为信息。我们再来看一组资料,判定属于什么种类的信息。
学生活动:判定资料中的信息种类。
教师活动:那么这些信息在生态系统中起了什么样的作用呢?
学生活动:不同信息所起的具体作用,一一进行描述。
教师活动:很好,那么我们可以将这些活动进行归纳,所起的作用有两点,一是影响生物的正常生命活动,二是可以改变种间关系。可以举一些例子再加以说明吗?
学生活动:举例说明信息传递所起的作用。
教师活动:信息传递属于生态系统非常重要的一个功能,那么能够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起到什么样的作用呢?我们在日常农业生产中有什么样的应用?(比如:养鸡过程中,若在鸡舍增加夜晚灯光照射有利于鸡提高产蛋量。这样做有什么科学道理?对于农业中常见害虫,你有什么防治方法?有没有对环境无害的防治方法呢?)
展示相关的资料。
学生活动:讨论生态系统信息传递在日常生活及农业中的应用。

总结: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是生态系统十分重要的功能,通过信息传递,我们更能够体会到,生态系统是一个有机的整体,目前我们对于生态系统中信息的传递方式只是略知皮毛,相信随着我们不断地研究,信息传递将会为我们带来更为深远的影响。

高二生物教案:《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教学设计(二)


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工。作为教师就要根据教学内容制定合适的教案。教案可以让学生更好的消化课堂内容,使教师有一个简单易懂的教学思路。教案的内容要写些什么更好呢?下面的内容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二生物教案:《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教学设计(二),供大家参考,希望能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第2节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一、什么是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含义:生态系统经过长期的发展过程,逐步形成了生物与非生物物质、能量之间、生物与生物之间相对稳定平衡的状态。 (动态平衡)

二、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

三、生态系统稳定性的破坏

1、自然因素

2、人为因素①

五、教学评价:

本课较充分体现了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教学模式,符合新课程的标准,让学生真正成为了教学的主体。

本课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值得肯定:

①充分挖掘学科教材及学生生活中的教学因素来全面拓展学生的思维能力,通过“自制生态瓶”“ 分析凯巴森林被破坏的原因”“探索草原生态系统如何维持稳定”等活动,寓教育于教学任务活动中,让学生感悟、体验学习的乐趣。

②充分利用教材中的阅读材料和图表信息,把所学的知识以直观的图解形式展示出来,让学生主体通过观察、思考、分析、归纳以及总结等过程主动地构建新知识;

③既关注了学生的能力培养,又关注了学生及其生活环境的生存发展,以小组为单位的活动增强了学生的参与意识,充分调动了学生积极性。使学生情绪高涨,最大限度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本节课提出的问题有较强的针对性和启发性,学生通过思考就能轻松回答并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学生思路打开了,对将要学习的知识内容就有了一定的把握,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另外,一节课的时间是有限的,在课堂教学时间略显紧张,在以后的教学中可适当作些调整。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112311.html

更多

猜你喜欢

更多

最新更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