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高二化学教案:《化学电源学案》教学设计

一名优秀的教师在教学方面无论做什么事都有计划和准备,高中教师要准备好教案,这是教师工作中的一部分。教案可以让学生能够听懂教师所讲的内容,减轻高中教师们在教学时的教学压力。那么一篇好的高中教案要怎么才能写好呢?为满足您的需求,小编特地编辑了“高二化学教案:《化学电源学案》教学设计”,欢迎您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助益!

本文题目:高二化学教案:化学电源学案

第二节 化学电源学案

学习目标:

1、 常识性介绍日常生活中常用的化学电源和新型化学电池;

2、 认识一次电池、二次电池、燃料电池等几类化学电池;

3、 学习化学电池的构成,电极反应式及总反应式的书写。

学习重点:化学电源的结构及电极反应的书写

学习难点:化学电源的结构及电极反应的书写

学习过程:

化学电源是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装置,它包括一次电池、二次电池和燃料电池等几大类。

1、 一次电池(又称干电池)

如:普通锌锰电池、碱性锌锰电池、锌银电池、锂电池等。

(1)碱性锌锰电池,电解质是KOH,其电极反应:

负极(Zn):

正极(MnO2):

总反应:

(2)锌银电池的负极是Zn,正极是Ag2O,电解质是KOH,其电极总反应如下:

Zn + Ag2O = ZnO + 2Ag

则:负极( ):

正极( ):

2、 二次电池(又称充电电池或蓄电池)

如:铅蓄电池。反应方程式如下式:

Pb (s)+ PbO2(s) +2H2SO4(aq) 2PbSO4(s) +2H2O(l)

①其放电电极反应:

负极( ):

正极( ):

②其充电反应是上述反应的逆过程,则电极反应:

(电化学上规定:发生氧化反应的电极为阳极,发生还原反应的电极为阴极)

阴极:

阳极:

3、 燃料电池

燃料电池是一种持续地将燃料和氧化剂的化学能直接转换成电能的化学电池。它与一般的化学电源不同,一般化学电池的活性物质储存在电池内部,故而限制了电池的容量,而燃料电池的电极本身不包括活性物质,只是一个催化转化元件。

如:氢氧燃料电池。

①酸性介质时,电极反应:

负极:

正极:

总反应:

②碱性介质时,电极反应:

负极:

正极:

总反应:

除H2外,烃、肼、甲醇、氨、煤气等液体或气体,均可作燃料电池的燃料;除纯氧气外,空气中的氧气也可作氧化剂。

练习、新型燃料电池,甲烷、氧气及KOH电解质溶液,用Pt作两个电极,写出两个电极的电极反应式和总反应式。

当堂达标训练:

1.废电池的污染引起人们的广泛重视,废电池中对环境形成污染的主要物质是( )

A.锌 B.汞 C.石墨 D.二氧化锰

2、据报道,最近摩托罗拉公司研发了一种由甲醇和氧气以及强碱做电解质溶液的新型手机电池,电量可达现在使用的镍氢电池或锂电池的十倍,可连续使用一个月才充一次电。其电池反应为:2CH3OH + 3O2 + 4OH— 2CO32— + 6H2O,则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

A.放电时CH3OH参与反应的电极为正极

B.充电时电解质溶液的pH逐渐增大

C.放电时负极的电极反应为:CH3OH-6e-+8OH- = CO32— + 6H2O

D.充电时每生成1 mol CH3OH转移6 mol电子

3、某可充电的锂离子电池以LiMn2O4为正极,嵌入锂的碳材料为负极,含Li+导电固体为电解质。放电时的电池反应为:Li+LiMn2O4==Li2Mn2O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放电时,LiMn2O4发生还原反应

B.放电时,正极反应为:Li++LiMn2O4+e-==Li2Mn2O4

C.充电时,LiMn2O4发生氧化反应

D.充电时,阳极反应为:Li++e-==Li

4、镍镉(Ni—Cd)可充电电池在现代生活中有广泛应用,它的充放电反应按下式进行:

Cd(OH)2+2Ni(OH)2 Cd+2NiO(OH)+2H2O

由此可知,该电池放电时的负极材料是 ( )

A.Cd(OH)2 B.Ni(OH)2 C.Cd D.NiO(OH)

5、高铁电池是一种新型可充电电池,与普通高能电池相比,该电池能长时间保持稳定的放电电压。高铁电池的总反应为

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放电时每转移3 mol电子,正极有1mol K2FeO4被氧化

B.充电时阳极反应为:Fe(OH)3 —3e— + 5 OH— = FeO + 4H2O

C.放电时负极反应为:Zn—2e— +2OH—= Zn(OH)2

D.放电时正极附近溶液的碱性增强

6、已知反应AsO43-+2I-+2H+ AsO33-+I2+H2O是可逆反应.设计如图装置,进行下述操作:

(Ⅰ)向(B)烧杯中逐滴加入浓盐酸,发现微安培表

指针偏转;

(Ⅱ)若改往(B)烧杯中滴加40%NaOH溶液,发现

微安培表指针向前述相反方向偏转.试回答:

(1)两次操作过程中指针为什么会发生偏转?

答: 。

(2)两次操作过程中指针偏转方向为什么会相反?试用平衡移动原理解释此现象.

答:

(3)(Ⅰ)操作过程中C1棒上发生的反应为 。

(4)(Ⅱ)操作过程中C2棒上发生的反应为

精选阅读

高二化学教案:《化学平衡学案》教学设计


本文题目:高二化学教案:化学平衡学案

第三节 化学平衡学案

学习目标:

①理解化学反应的可逆性;

②掌握化学平衡的涵义,理解化学平衡和化学反应速率之间的内在联系;

③理解勒夏特列原理的涵义,掌握浓度、压强、温度等条件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

④掌握化学平衡常数的含义及其简单计算;

⑤掌握化学平衡的有关计算,如平衡浓度转化率、反应前后气体压强变化,平衡混合气体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等。

学习重点:化学平衡的特征

浓度、压强和温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学习难点:化学平衡的建立

平衡移动原理的应用

学习过程:

一、 可逆反应与不可逆反应

结合初中你学过的溶解平衡问题,说一说日常生活中你遇到的平衡现象。

通过对以上平衡现象待分析,你能否为可逆反应下一定义:

可逆反应:

练习:在一密闭容器中通入2molSO2和1mol18O2(加入V2O5并加热),若隔一段时间后做同位素示踪检测18O原子,在哪些物质中存在18O原子?经过足够长的时间,最终能否得到2mol SO3?

二、 化学平衡状态

讨论1:可逆反应CO+H2O(g) CO2+H2,在1L密闭容器中进行,已知起始时,CO和H2O(g)的物质的量均为0.05mol,请你画出反应物浓度和生成物浓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形(c—t图)及反应速率(v正、v逆)随时间变化的图形(v—t图)并总结规律。

由以上分析,总结什么是化学平衡状态。

化学平衡状态是指:

化学平衡状态研究的对象是:

讨论2、(1)当一个可逆反应达到平衡时,各物质的浓度保持不变,这时反应是否停止了?(强调v正=v逆≠0;平衡是动态的,而不是静止的)

(2)为什么达到平衡状态时反应混合物中各物质的浓度保持不变?(强调动和静以及现象与本质的关系)

(3)化学平衡状态是不是永恒不变的?(强调化学平衡是有条件的、暂时的、相对的平衡,强调内因和外因的关系)

练习:在一定条件下,密闭容器中进行如下的可逆反应:N2+3H2 2NH3请判断下列情况是否说明该反应已经达到化学平衡状态:

(1) 反应物浓度等于生成物浓度;

(2) 容器中N2、H2、NH3的浓度之比为1:3:2;

(3) 单位时间内生成nmolN2同时生成3nmolH2;

(4) 反应物混合体系的压强不随时间段的变化而变化;

(5) H2的生成速率等于NH3的生成速率;

(6) 容器内混合其体的密度不再变化。

探究:外界条件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1、 浓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仔细观察教材[实验2—5]和[实验2—6]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结论:增大反应物浓度,正反应速率 ,平衡向 移动;

增大生成物浓度,逆反应速率 ,平衡向 移动;

减小反应物浓度,正反应速率 ,平衡向 移动;

减小生成物浓度,逆反应速率 ,平衡向 移动。

讨论:在v—t图中表示出增加FeCl3和增加NaOH溶液后,正、逆反应速率的变化情况。

练习:画出以下几种情况的速率—时间图

减小生成物浓度 减小反应物浓度 增大生成物浓度 增大反应物浓度

分组讨论:以上平衡移动的v—t图有何特点?

(讨论后每组选出一个代表回答)

a、 改变反应物浓度,只能使正反应速率瞬间增大或减小;改变生成物浓度,只能使逆反应速率瞬间增大或减小。

b、 只要正反应速率在上面,逆反应速率在下面,即v正>v逆化学平衡一定向正反应方向移动;反之向逆反应方向移动。

c、 只要是增大浓度,不论增大的是反应物浓度,还是生成物浓度,新平衡状态下的反应速率一定大于原平衡状态;减小浓度,新平衡条件下的速率一定小于原平衡状态。

练习:可逆反应C(s)+H2O(g) CO(g)+H2(g)在一定条件下达到平衡状态,改变下列条件,能否引起平衡的移动?CO浓度有何变化?

①增大水蒸气浓度 ②加入更多的碳 ③增加氢气浓度

2、压强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下表是450℃时,N2和H2反应生成NH3(N2+3 H2 2 NH3)的实验数据。

压强 /Mpa 1 5 10 30 60 100

NH3 /% 2.0 9.2 16.4 35.5 53.6 69.4

分析上述数据,你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增大压强,平衡向 移动,减小压强,平衡向 移动。

讨论:1、对于H2(g)+I2(g) 2HI反应,若改变压强,平衡有何变化?为什么?

2、对于平衡混合物都是固体或液体的反应,改变压强,平衡怎样移动?

练习:下列反应达到化学平衡时,增大压强,平衡是否移动?向哪个方向移动?

①2NO(g)+O2(g) 2NO2(g) ②H2O(g)+CO(g) CO2(g)+H2(g)

③ H2O(g)+C(s) CO(g)+H2(g) ④CaCO3(s) CaO(s)+CO2(g)

⑤H2S(g) H2(g)+S(s)

3、温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观察[实验2—7]

NO2为 色气体,N2O4为 色气体

对于反应2 NO2(g) N2O4(g) △H=—56.9KJ/mol,升高温度,混合气体的颜色 ,

降低温度,混合气体颜色 。

升高温度,化学平衡向 方向移动

降低温度,化学平衡向 方向移动

练习:对于可逆反应2SO2+O2 2SO3,正反应为放热反应。升高温度产生的影响是( )

A、v(正)增大,v(逆)减小 B、v(正)、v(逆)不同程度增大

C、v(正)减小,v(逆)增大 D、v(正)、v(逆)同等程度增大

4、催化剂对平衡无影响

讨论:催化剂对化学平衡有没有影响?工业生产往往采用催化剂,其目的是什么?

根据以上外界条件对化学平衡的影响可发现什么规律?

勒夏特列原理:如果改变影响化学平衡的条件之一(如温度、压强以及参加反应的化学物质的浓度),平衡将向着能够减弱这种改变的方向移动。

三、 化学平衡常数

阅读教材28—29页,分析29页表可以发现什么规律?

化学平衡常数是指:

对于一般的可逆反应:mA(g)+nB(g) pC(g)+qD(g) K=

K值越大,说明平衡体系中 越大,它向正反应进行的 越大,即该反应进行的越完全, 越大。

讨论:K受什么因素影响?

阅读教材例1、例2完成练习。

【练习】高炉炼铁中发生的基本反应之一如下:FeO(s)+CO(g) Fe(s)+CO2(g)(正反应为吸热反应),其平衡常数可表示为K=c(CO2)/c(CO),已知1100℃时K=0.263。

(1)温度升高,化学平衡移动后达到新的平衡,高炉内CO2和CO的体积比值 ,平衡常数K值 。(均填增大、减小或不变)

(2)1100℃时测得高炉中c(CO2)=0.025mol/L c(CO)=0.1mol/L在这种情况下,该反应是否处于化学平衡状态 (填是或否),此时化学反应速率是v正 v逆,其原因是:此时c(CO2)/c(CO) v逆.

当堂达标:

1、对可逆反应4NH3(g)+5O2(g) 4NO(g)+6H2O(g),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达到化学平衡时,4υ正(O2)=5υ逆(NO )

B.若单位时间内生成x mol NO的同时,消耗x mol NH3 ,则反应达到平衡状态

C.达到化学平衡时,若增加容器体积,则正反应速率减少,逆反应速率增大

D.化学反应速率关系是:2υ正(NH3)=3υ正(H2O)

2、在一定体积的密闭容器中,进行如下化学反应:CO2(g)+H2(g) CO(g)+H2O(g),能判断该反应达到化学平衡状态的依据是

A.容器中压强不变 B.混合气体中 c(CO)不变

C.υ正(H2)=υ逆(H2O) D.c(CO2)=c(CO)

3、反应2A(g)+B(g) 2C(g);△H>0。下列的反应条件有利于生成C的是

A.低温、低压 B.低温、高压

C.高温、高压 D.高温、低压

4、已知反应mX(g)+nY(g) qZ(g)的△Hq,在恒容密闭容器中反应达到平衡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通入稀有气体使压强增大,平衡将正向移动

B.X的正反应速率是Y的逆反应速率的m/n倍

C.降低温度,混合气体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变小

D.增加X的物质的量,Y的转化率降低

5、某温度下,体积一定的密闭容器中进行如下可逆反应:

X(g)+Y(g) Z(g)+W(s);△H>0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加入少量W,逆反应速率增大 B.当容器中气体压强不变时,反应达到平衡

C.升高温度,平衡逆向移动 D.平衡后加入X,上述反应的△H增大

6、.在一定体积的密闭容器中,进行如下化学反应:CO2(g)+H2(g) CO(g)+H2O(g),其化学平衡常数 K 和温度 t的关系如下表:

t℃ 700 800 830 1000 1200

K 0.6 0.9 1.0 1.7 2.6

回答下列问题:

(1)该反应的化学平衡常数表达式为 K = 。

(2)该反应为 反应(选填吸热、放热)。

(3)能判断该反应是否达到化学平衡状态的依据是 。

(a)容器中压强不变 (b)混合气体中 c(CO)不变

(c)v正(H2)= v逆(H2O) (d)c(CO2)= c(CO)

(4)某温度下,平衡浓度符合下式:c(CO2)?c(H2)= c(CO)?c(H2O),试判断此时的温度为 ℃ 。

答案:1、AD 2、C 3、C 4、B 5、B

6、(1)K =c(CO)?c(H2O)/c(CO2)?c(H2);(2)吸热;(3)b、c;(4)830

(1)根据化学平衡常数的表达式书写要求,即可写出 K 的表达式。

(2)从表中可知,K 的值随着温度的升高而逐渐增大,说明正反应是吸热反应

(3)化学平衡状态的特征是正、逆反应速率相等,各组分的浓度保持不变,以此作为依据可判断反应是否达到平衡状态。应注意的是不能用容器内的压强不变作为平衡与否的判断依据,因为有的反应若是气体体积不变的,则反应过程中容器的压强始终保持不变。

(4)根据 c(CO2)?c(H2)= c(CO)?c(H2O),变形得 K =c(CO)?c(H2O)/c(CO2)?c(H2O)= 1.0,查表 K = 1.0时温度 830℃

高二化学教案:《化学反应速率学案》教学设计


本文题目:高二化学教案:化学反应速率学案

第一节 化学反应速率学案

学习目标:

①掌握化学反应速率的概念;

②学会有关化学反应速率的计算;

③了解有关化学反应速率的测量方法;

④了解研究化学反应速率的意义。

学习重点、难点

化学反应速率的表示方法及计算

学习过程:

思考与归纳:

问题:化学反应速率的快慢如何表示?有什么特点?思考后请完成下列空白:

(1) 化学反应速率的概念:

(2) 化学反应速率的数学表达式: ,单位: 。

(3) 同一反应选取不同反应物表示反应速率时,其数值 但表示的意义

(填“相同”或“不同:)。

(4) 各物质的速率之比等于该反应方程式中的 。在合成氨的过程中,如果在某一时间内氮气消耗的速率为a,则氢气的消耗的速率为 。

例1、向一个容积为1L的密闭容器中放入2molSO2和1molO2,在一定条件下,2s末,测得容器内有0.8mol SO2,求2s内SO2、O2、SO3的反应速率和反应速率之比。

解: 2SO2 + O2 2SO3

起始浓度(mol/L) 2 1 0

变化了的浓度(mol/L) 2—0.8 (2—0.8)/2 2—0.8

所以:v(SO2)= (2 mol/L—0.8 mol/L)/2s==0.6 mol.L—1.S—1

V(O2) = (2 mol/L—0.8 mol/L)/(2×2s)==0.3 mol.L—1.S—1

V(SO3) = (2 mol/L—0.8 mol/L)/2s==0.6 mol.L—1.S—1

反应速率比v(SO2):V(O2):V(SO3)=0.6:0.3:0.6=2:1:2

答:

例2、某物质A在一个2L的密闭容器中与其他物质反应,5min后发现A的物质的量由10mol变为4mol,再过5min还剩余1mol,计算前5min,后5min、10min内的反应速率。

解:前5min:v(A)= (10 mol/L—4mol/L)/(2L×5min)=0.6 mol.L—1.min—1

后5min:v(A)= (4 mol/L—1mol/L)/(2L×5min)=0.3 mol.L—1.min—1

10min内:v(A)= (10 mol/L—1mol/L)/(2L×5min)=0.9 mol.L—1.min—1

思考:通过以上两个例题,可以发现什么规律?

关于化学反应速率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求得的反应速率均为正数,没有负数(只有大小无方向)

(2)求得的反应速率是一段时间内的平均反应速率,而不是某一时刻的瞬时速率。

(3)对于不同化学反应,用不同的物质表示其化学反应速率其数值不一定相等,但其数值之比等于化学方程式的计量数之比(表示一个反应的反应速率时必须指明所对应的物质)。

练习:1、反应4NH3+O2 4NO+6H2O,在5L的密闭容器中进行,半分钟后,NO的物质的量浓度增加了0.3mol/L则此时的反应速率v(x)为( )

A、 v(O2)=0.01mol/(L.s)

B、 v(NO)=0.08mol/(L.s)

C、 v(H2O)=0.003mol/(L.s)

D、 v(NH3)=0.002mol/(L.s)

2、某温度时,在2L容器中X、Y、Z 三种物质的物质的量随时间的变化曲线如右图所示,由图中数据分析,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反应开始至2min,Z的平均反应速率为

例3、反应A+3B=2C+2D在四种不同情况下的反应速率分别为:

①v(A)=0.15mol/(L.s) ② v(B)=0.6mol/(L.s)

③ v(C)=0.4mol/(L.s) ④ v(D)=0.45mol/(L.s)

该反应进行的快慢顺序为: 。

当堂达标测试:

1、反应2SO2+O2 2SO3经一段时间后,SO3的浓度增加了0.4mol?L-1,在这段时间内用O2表示的反应速率为0.04mol?L-1?s-1,则这段时间为

A.0.1s B.2.5s C.5s D.10s

2、已知反应A+3B=2C+D在某段时间内以A的浓度变化表示的化学反应速度为1mol?L-1?min-1,则此段时间内以C的浓度变化表示的化学反应速率为

A.0.5mol?L-1?min-1  B.1 mol?L-1?min-1

C.2 mol?L-1?min-1   D.3 mol?L-1?min-1

3、反应:4NH3(g)+5O2(g) 4NO(g)+6H2O(g)在10L密闭容器中进行,半分钟后,水蒸气的物质的量增加了0.45mol,则此反应的平均速率 (X)(反应物的消耗速率或产物的生成速率)可表示为

A. (NH3)=0.010mol?L-1?s-1B。 (O2)=0.0010mol?L-1?s-1

C. (NO)=0.0010mol?L-1?s-1D。 (H2O)=0.045mol?L-1?s-1

4、将 4 mol A气体和2 mol B气体在2 L的容器中混合并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如下反应:2A(g)+B(g)=2C(g)若经 2 s(秒)后测得 C 的浓度为 0.6 mol?L-1 ,现有下列几种说法:

① 用物质 A 表示的反应的平均速率为 0.3 mol?L-1?s-1

② 用物质 B 表示的反应的平均速率为 0.6 mol?L-1?s-1

③ 2 s 时物质 A 的转化率为70%

④ 2 s 时物质 B 的浓度为 0.7 mol?L-1

其中正确的是( )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参考答案:

1、C 2、C 3、C D、B

高二化学教案:《化学键》教学设计


一. 知识目标:

1. 使学生理解离子键、共价键的概念,能用电子式表示离子化合物和共价化合物的形成。

2. 使学生了解化学键的概念和化学反应的本质。

二. 能力目标:

通过离子键和共价键的教学,培养对微观粒子运动的想象力。

三.情感目标:

1.培养学生用对立统一规律认识问题。

2.培养学生由个别到一般的研究问题方法,从微观到宏观,从现象到本质的认识事物的科学方法。?

四. 教学重点、难点:

1. 重点:离子键、共价键的概念;用电子式表示物质的形成过程。

2. 难点:用电子式表示物质的形成过程;极性键与非极性键的判断。?

五. 知识分析:

写出下列微粒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一)电子式

在元素符号周围用小黑点(或×)来表示原子的最外层电子的式子叫做电子式。例如:

1. 原子的电子式:常把其最外层电子数用小黑点“·”或小叉“×”来表示。

例如:锂原子 铍原子: 硫原子:

2. 阳离子的电子式:不要求画出离子最外层电子数(除复杂阳离子如等要用中括号外),只要在元素、符号右上角标出“”电荷字样阳离子。

3. 阴离子的电子式:不但要画出最外层电子数,而且还应用于括号“[ ]”括起来,并在右上角标出“”电荷字样。

电子式是用“元素符号+最外层电子”来表示的,一般要求要表明成对的电子与未成对电子,并注意对称。

,,,,,,

(二)离子键

1. 形成过程:

MicrosoftInternetExplorer402DocumentNotSpecified7.8 磅Normal0

原子结构示意图

通过什么途径达到稳定结构

用原子结构示意图表示氯化钠的形成过程

5. 存在物质:离子化合物。如强碱、大多数盐以及典型的金属氧化物等。

注意:离子化合物电子式中的相同离子不得合并讨论:请同学们从原子结构上分析,氢原子是怎样结合成氢分子的?

(三)共价键

1. 形成过程:

请注意比较氢原子与氦原子的结构:

【典型例题】

[例1] 以下叙述中错误的是( )

A. 钠原子与氯气反应生成食盐后,其结构的稳定性增强

B. 在氧化钠中,除氧离子和钠离子的静电吸引作用外,还存在电子与电子,原子核与原子核之间的排斥作用

C. 任何离子键在形成过程中必定有电子的得与失

D. 钠与氧气反应生成氧化钠后,体系的能量降低

精析:钠原子最外层只有一个电子,当它失去1个电子后可以形成8个电子的稳定结构使体系的能量降低,所以A、D项均正确;在离子化合物中除阴阳离子电荷之间的静电引力外,还存在电子与电子,原子核与原子核之间的排斥作用,所以B项正确;一般说来形成离子键有电子的得失,但也有例外如等铵盐的形成。

答案:C

错解分析:

(1)误答B,是因为对静电作用认识片面。

(2)误答A项,是因为不懂得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关系。

[例2] 推断出由1个原子核与10个电子构成的粒子有 , , ,

;由2个原子核10个电子组成的中性粒子化学式为 ;由3个原子核10个电子组成的共价化合物的电子式为 ;由2个原子核10个电子组成的阴离子的化学式为 。

精析:由1个原子核与10个电子构成的粒子首先从10个电子1个原子核的中性粒子,找出氖,然后再向氖的两侧发散,找出含有10个电子的简单离子:

……这种抓住10个电子为核心的发散思维能力应重视。

由2个原子核组成的10电子粒子,也要抓住10电子这个核心去想。由于是由2个原子核组成,显然不能是通过得失电子形成的简单离子,肯定是通过共用电子对而达到10电子结构的,思维应向共价化合物方向扩散,显然只能选择与原子序数为1的氢形成的共价化合物,推出为氟与氢的化合物,依次类推3核的为,4核的为……等共价化合物。抓住氢化物,还能推出10电子的多核离子;这些氢化物分子中如能电离出氢离子(不带电子),就能形成10电子的多核阴离子,如水电离的;这些氢化物分子中如能结合氢离子,就能形成10电子的多核阳离子,如。依次类推,也可以写出很多单核或多核的18电子粒子;但发散也应注意条件,如有的原子很难得失电子,不能硬写,如写、则错了。还有的物质不是电解质(如)不能电离出氢离子,最好还是别写。

答案:

[例3] M元素的1个原子失去2个电子,该2个电子转移到Y元素的2个原子中去,形成离子化合物Z。下列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Z的熔点较低 B. Z可以表示为

C. Z一定溶于水中 D. M形成价阳离子

精析:依题意,形成Z的过程可表示为:

故Z的化学式为;又知由离子键形成的化合物熔、沸点一般都很高,且有的型化合物(如)难溶于水。

答案:D

小结:解答本题的难点就在于找到型离子化合物中有没有不溶于水的事例。许多学生熟知的等大多数物质均易溶于水,不溶于水的事例较少,如果找不到这个反例,就会出现错选。

[例4] A、B、C、D四种元素,原子序数依次增大,A原子的最外层上有4个电子;B的阴离子和C的阳离子具有相同的电子层结构,两元素的单质反应,生成一种淡黄色的固体E,D的L层电子数等于K,M两个电子层上电子数之和。

(1)A为 元素,B为 元素,C为 元素。D的质子数和中子数相同,D的原子组成符号为 ,它的最高价为 价。

(2)用电子式表示A、B两元素形成的过程 ,用电子式表示C、D两元素形成化学键的过程 。

(3)写出E和A的最高价氧化物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并标出电子转移的方向和数目。

精析:B、C离子具有相同电子层结构,且生成淡黄色固体,则B为氧,C为钠。A原子序数小于氧,且最外层4个电子,则A为碳。D为硫。

答案:

(1)碳 氧 钠

(2)

(3)

[例5] 氮化钠()是科学家制备的一种重要的化合物,它与水作用可产生。请回答下列问题:

(1)的电子式 ,该化合物是由 键形成的。

(2)与盐酸作用生成 种盐,其电子式分别是 。

(3)中两种粒子的半径大小关系是 。

(4)与水反应属于 反应。

高二化学教案:《化学平衡》教学设计


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工。作为教师就要根据教学内容制定合适的教案。教案可以让学生更好的消化课堂内容,使教师有一个简单易懂的教学思路。教案的内容要写些什么更好呢?下面的内容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二化学教案:《化学平衡》教学设计,供大家参考,希望能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知识与技能

1、学会描述化学反应速率、以及其表示方法、表达式、单位,学会用化学反应速率进行简单的计算。

2、认识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并尝试应用化学反应速率说明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

1、通过由浅到深、由感性到理性的认知思维学习化学反应速率。

2、通过对影响过氧化氢分解速率的因素的探究培养自己的观察、分析能力设计简单实验的能力。

3、通过运用函数图像观察和描述特定化学反应的速率,了解化学反应速率随时间的变化情况,提高自己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对化学反应研究的兴趣,能够在对化学反应原理的探究过程中找到成功的喜悦,激发学习化学、探究原理的动力。

2、增强合作、创新与求实精神。

教学重点

1、学会应用化学反应速率进行简单的计算

2、认识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

教学难点:独立设计实验的能力

教学方法:发现探究式教学法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引入:日常生活和生产中我们会遇到很多化学反应,有的反应进行地轰轰烈烈,而有些反应却是在潜移默化中完成的。

展示图片:炸药的爆炸、溶洞的形成、牛奶的变质

提出问题:这几幅图片所描述的化学反应进行的快慢如何?

引导:对前两个反应过程的快慢大家都能迅速作出判断,但对牛奶变质进行快慢产生了分歧,同学们有自己的想法很不错,我们不妨换个思考方式,牛奶变质与溶洞形成相比较它的快慢如何?在和炸药爆炸相比较快慢又如何?

提问:你从比较牛奶变质中对化学变化的快慢有何新的认识?

讲解:不同的化学反应进行的快慢千差万别,“快”与“慢”是相对而言的,在科学研究和实际应用中,需要用一个统一的定量标准来衡量或比较。与物理学中物体的运动快慢用“速度”表示相类似,化学反应过程中进行的快慢用“化学反应速率”来表示。

阅读教材p28第3、4段,回答下列问题:

1、定义:

2、表示方法:

3、表达式:

(用v表示化学反应速率,△c表示浓度的变

化量,△t表示时间的变化量)

4、推断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投影学生的答案,交流讨论。

应用1 :在体积为2l的容积不变的密闭 容器中充入0.8mol的氮气与1.6mol氢气,一定条件下发生反应。4min后,测得容器内生成的氨气为0.24mol,求:

①用nh3的浓度变化表示的反应速率。

②分别用h2 、 n2 的浓度变化表示的反应速率。

应用2.向一个容积为1l的密闭容器中放入2molso2和1molo2,在一定的条件下,2s末测得容器内有0.8molso2,求2s内so2、o2、so3的平均反应速率和反应速率比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112127.html

更多

最新更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