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练习十二》数学教案
第五单元 小数乘法和除法
练习十二
教学内容:
课本第67-68页。
教学目标:
1.熟练进行小数乘小数的口算和笔算,并在计算过程中初步感知小数乘法的一些运算规律,提高计算的灵活性。会根据解决问题的需要采用四舍五入的方法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
2.经历发现小数乘法的运算规律,提高分析、比较、概括等能力。
3.以规律的寻求为切入口,引领学生感受数学的魅力,对数学产生积极的情感。
教学重点:
熟练计算小数乘小数,会用四舍五入的方法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
教学难点:
培养数学思维能力,利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认定目标(预设3分钟)
1.口算
0.7×0.7= 1.1×10= 0.24×0.2=
3.5×0.1= 0.2×0.4= 0.6×5=
根据学生的计算情况选择1-2题说说你是怎么算的?重点是小数点的位置。
2.揭示课题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小数乘小数。板书课题。
二、分层练习, 优化结构(预设20分钟)
(一)练习单一
1.基本练习:
做书本第68页第13题
针对学生的错例,提醒学生需要注意的地方。
2.综合练习
完成书本第68页16-18题。
第15题点拨,估计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时,可以把底和高分别看作3分米和2分米,估计面积大约是6平方分米。保留近似值可用四舍五入的方法求近似值。
第18题点拨,先观察盘秤上指针的位置,确定每种水果的质量,再计算。
(二)专项练习
做书本第68页第14题
导学单(时间5分钟)
1.计算每道题的结果。
2.观察每组算式,把每题的积和第一个因数比较大小,发现了什么?
3.他们的大小和第二个数有关吗?有什么关系?
小组交流
说说每题的积与两个乘数有什么关系?
引导学生观察每组题的特点:
每一组的第一个乘数都相等,第二个乘数一个大于1,一个等于1,一个小于1。
提醒:与哪个因数比较,只要看另一个因数比1大还是比1小。
变式练习
做书本第68页第15题。
独立练习,小组互批。
先让学生根据刚才发现的规律,判断每次相乘的积比第一个因数大还是小,然后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判断。
(三)拓展练习
一个三位小数保留两位小数四舍五入后是2.17,那么它原来最大是多少?
点拨:四舍五入后是2.17,那么原来的三位小数的千分位上是几就该入1变为7,是几就该舍去变为7。
三、整体练习,拓展提高(预设9分钟)
出示练习单二
(一)选择:
1.和6.98×7.12最接近的算式是( )
① 6×7 ② 7×7 ③7×8
2.与0.3×1.21的积相等的式子是( )。
①3×1.21 ②12.1×0.003 ③ 0.03×0.121
3、不计算,根据你的经验选择正确答案50.6×1.8( )
①.91.08 ②.46.05 ③.40.08
4.4.5×a ,当a大于1时,所得的积( )4.5。
①大于 ②等于 ③小于
5. 如果一个两位小数的近似值是3.8,那这个两位小数最大是( )。
① 3.75 ② 3.85 ③ 3.84
(二)解决问题
1.一份报纸的批发价是2.45元,零售价是2.8元,小明星期天卖了120份报纸,这一天他盈利多少元?
点拨:盈利指零售价减去批发价的差。
2.一块梯形麦田,上底是400米,下底是500米,高是400米。如果每公顷能收小麦约4.5吨,这块麦田大约能收小麦多少吨?
四、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知识?
教学反思: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练习课五》数学教案
第5单元 简易方程
第3课时 练习课
【教学内容】:教材P55~57练习十二第2、9、11、12、13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能熟练掌握用字母表示数的方法。
2.会利用公式、常用的数量关系求值。
过程与方法:经历用字母表示数和求值的练习过程,培养学生抽象概括的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学习活动中,感受生活中处处都有数学,体验数学知识的应用价值,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增强学习的信心。
【教学重、难点】
重 点:能熟练地用字母表示数量关系、运算定律、计算公式。
难 点: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
【教学方法】:习题讲解,引导学生练习。在练习中体验、交流、感悟。
【教学准备】: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复习回顾
教师:我们已经学习了用字母表示数,那现在就来做做练习。
教师出示下列各题,学生独立思考后,交流解答。
1.填空。
(1)1千克大米的价格是a元,买20千克大米应付( )元。
(2)学校食堂上月用煤x吨,这个月比上个月节约用煤y吨,这个月用煤( )吨。
(3)a+a=( ) a×a=( ) 当a=5时,2a=( ),a2=( ).
(4)汽车每小时行42千米,行了t小时,共行( )千米;如果行s千米要( )小时。
2.水果店购进一批水果,苹果有x箱,每箱重15千克,橘子共有a千克,说说下列式子表示的意义。
(1) 15x (2) 15x + a (3) 15x - a
二、指导练习
1.教材第57页练习十二第11题。
(1)学生读题后,教师提问:我们已经学习过的单价、数量和总价三者之间有怎样的关系?
学生在小组中议一议后,会说出:总价=单价×数量,单价=总价÷数量,数量=总价÷单价
(2)你会用题中的字母表示出这些数量关系吗?
学生在教材上练习,教师指名板演:c=ax a=c÷x x =c÷a
(3)如果每袋方便面1.5元,6元可以买几袋?
学生独立练习,教师指名板演:
x=c÷a=6÷1.5=4(教师注意强调书写格式)
集体订正,教师强调易错点。
2.教材第57页练习十二第13*题。
(1)教师出示图。
(2)该图由几个小长方形组成?分别说说它们的长和宽各是多少。
组织学生观察图,独立思考后在小组中交流。然后教师指名学生说一说。
学生可能会说出:左边长方形长是a,宽是c;右边长方形长是b,宽是c;整个长方形长是(a+b),宽是c。
(3)学生独立思考,小组交流讨论后,教师指名学生回答:
①哪一部分的面积是ac?(左边长方形的面积)
②哪一部分的面积是bc?(右边长方形的面积)
③整个图形的面积怎样计算?
方法一:(a+b)c 方法二:ac+bc
三、巩固练习
1.教材第55页练习十二第2题。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指名学生回答。
2、教材第57页练习十二第9题。
教师指名学生板演,其余同学独立完成,然后集体订正,小组交流遇到的问题。
3、教材第57页练习十二第12题。
(1)小组合作交流讨论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和工作总量三者之间的关系。
(2)组织学生汇报,教师根据学生汇报使学生明确:工作总量=工作时间×工作效率。
(3)组织学生完成,全班集体订正。
4教师出示:
a b c s 1 0 8 9
× 9 × 9
s c b a 9 8 0 1
教师:上面算式中,a、b、c、s各代表什么数呢?
组织学生小组讨论,合作交流。(答案见右边竖式)
四、课后小结
通过本节练习课,同学们还有什么疑问?
五、作业:
1.填一填。
(1)小兵有故事书x本,比张冬多5本,张冬有故事书( )本。
(2)小红x 天读课外书a页,平均每天读( )页。
(3)每个足球的价格是a元,买6个足球用( )元,付x 元钱可以买( )个足球。
2.说说下面每个式子的意义。
某工厂计划生产洗衣机n台,原计划6天完成,实际比原计划多生产120台。
(1)n+120( )
(2)n÷6 ( )
3.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计算。
(1)一个长方形的长a是8.4m,宽b是4m,求它的面积S。
(2)一列火车的速度v是180千米/时,行驶的时间t是4.5小时,求行驶的路程s。
【板书设计】
练习课
第11题:
c=ax a=c÷x x =c÷a
第13题:
方法一:(a+b)c
方法二:ac+bc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练习课》数学教案
教学内容:教材P30~31练习七第2、5~11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进一步熟练和巩固一个数除以小数的笔算方法,能正确计算除数是小数的除法。2.通过练习,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培养学生认真计算的良好学习习惯。3.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经历一个数除以小数的计算过程,体验迁移应用的学习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学习活动中,体验知识之间的相互联系和数学知识的应用价值,感受发现知识的快乐,激发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点:巩固和加深理解除数是小数的除法的算法,并能正确计算。
教学难点:探究在小数除法计算中,被除数、除数与商的有关规律。
教学方法:指导练习法。自主练习,小组合作交流。
教学准备: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复习回顾
教师:我们上节课已经学习了一个数除以小数的除法运算,那我们现在就来检验一下。
1.谁能说一下除数是小数的除法的计算方法?
指名回答,其余学生补充。
2.列竖式计算。
57.6÷0.12= 4.85÷O-25= 0.27÷0.75= 25.6÷0.32=
指名4名学生板演,其余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二、指导练习
1.教材第31页练习七第7题。
(1)学生理解题意,独立完成表格。
(2)根据所填表格,小组内交流、讨论,说说被除数、除数与商的有关规律。
(3)组织学生汇报。
(4)教师根据学生汇报归纳总结:被除数和除数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O除外),商不变。(被除数和除数同时将小数点向左或向右移动相同的位数,商不变。)
2.教材第30页练习七第5题。
(1)学生理解题意,获知题目中的已知信息,分别是一个“苹果冠军”的质量是1.67 kg,而一个普通的苹果的质量是0.25 kg。
(2)提问:你能根据题目已知信息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3)提示:首先明确本单元的教学考查重点是小数除法,而这两个课时的内容是一个数除以小数,所以提出的这个数学题目要与“一个数除以小数”这个主题相关。
(4)学生:这个“苹果冠军”的质量是这个普通苹果的多少倍?
(5)学生对提出的问题根据一个数除以小数的知识加以解决。
3.教材第31页练习七第10题。
(1)引导学生读题,弄清题意。
(2)教师:要怎么比较两个家庭每月节约的费用?
引导学生理解:要求出两个家庭每个月平均节约的费用,就要知道一定时期内的节水费用,再运用“单价=总价÷数量”求出两个家庭每月的节约费用。本题要注意的信息是两个家庭的节水时间不一样,一个是半年,一个是一个季度。
(3)学生独立解决问题,并在小组中相互交流。
三、巩固练习
1.教材第31页练习七第8题。
(1)指名学生读题,审清题意。
(2)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全班集体订正。
2.教材第31页练习七第9题。
提示:先计算出每道算式的商,再与被除数比较,最后观察除数的物点,看看有什么规律。
(1)组织学生独立计算。
(2)小组讨论发现的规律,归纳出统一的结论。(当被除数不等于0时,若除数等于1,则商等于被除数;若除数小于1,则商大于被除数;若除数大于1,则商小于被除数。)
3.教材第31页练习七第11题。
出示情境图。组织学生小组合作完成,并订正。
四、自我检测
1.列竖式计算
1.28÷0.16= 57.04÷0.023 72÷0.24 1.25÷0.8
2.在○里填上“﹥”“﹤”或“﹦”
1.256÷0.4○1.256 33.6÷4.2○33.6
0.875÷2.5○0.875 5.69÷1○5.69
3.航航用5.88米的彩纸做圆环,做一个圆环需彩纸0.056米。这些彩纸可做多少个圆环?
五、课后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你对你的学习有何评价?
作业:某市出租车公司规定:3km以内8元,超过3km,每千米收1.5元(不足1km按1km计算),张红乘做出租车从家到图书馆,支付车费15.5元。你知道她家离图书馆最多有多少千米。
板书设计
练习七
第10题:34.5÷6=5.75(元) 21÷3=7(元) 5.75﹤7
第8题:455÷6.5=70(m2)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练习课二》数学教案
第1单元 小数乘法
第5课时 练习课
【教学内容】:教材第8~10页练习二第2、4、8、11~14题、“动脑筋”。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自主练习,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2.通过学习,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与生活之间的内在联系。通过解决实际问题,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学生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过程与方法:经历小数乘法的计算过程,体验迁移和归纳的学习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培养学生乐学数学、应用数学的良好习惯。体验知识的归纳过程,感受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逻辑美,培养科学、严谨的学习态度。
【教学重、难点】
重 点:进一步掌握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
难 点:进一步掌握数量之间的倍数关系,正确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小组合作,讨论交流,归纳应用。
【教学准备】: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
这段时间我们学习了小数的乘法,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运用这些知识来进行口算比赛,看谁算的既快又准,大家准备好了吗?
1.口算:
学生抢答:
0.24×2= 10×0.36= 0.8×4= 4.3×100=
4.2×0.1= 0.9×0.4= 5.9×0= 4×2.5=
0.3×0.8= 0.42×10= 0.5×5= 0.18×5=
2.笔算:
6.52×27 0.32×1.25
0.008×0.425 10.9×0.38
计算小数乘法时要注意什么问题? 学生回答。
(1)两个因数一共有几位小数,积就有几位小数。
(2)积的末尾出现“0”时,应先点小数点再划掉末尾的“0”。
(3)积的位数不够时要用“0”占位。
师总结:小数末尾要对齐,整数相乘算出积
数对数位点对点,数位不足要补齐。
3.小数乘法与小数加减法的根本区别是小数点的位置情况,你还记得小数加减法的计算吗?
笔算:0.85+1.942= 5.1-2.09=
4.不计算,判断积的小数位数有几位
47 ×0.05( ) 6.9 ×0.38 ( )
4.2 ×1.8( ) 4.08 ×0.08( )
0.9 ×0.7( ) 6 ×0.07 ( )
二、巩固练习
1.探索因数与积的大小关系。
计算下面各题,再比较积与第一个因数的大小,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1) 3.5×1.2 (2) 3.5×0.8 (3) 3.5×1
2.4×1.5 2.4×0.5 2.4×1
5.2×2.1 5.2×0.7 5.2×1
提问:把每题的积和第一个因数比一比,有什么发现?(小组讨论)
生汇报:
师总结:在小数乘法中,当第二个因数大于1时,积就大于第一个因数(0除外);当第二个因数小于1时,积就小于第一个因数(0除外);当第二个因数等于1时,积就等于第一个因数。
2.完成教材第10页练习二第12题。
3.教材第8页练习二第2题。
小组讨论,得出题目信息,并独立列式解答。
师强调:仔细观察题目,这是一道关于单价、质量和总价之间关系的题目。单价可以通过秤的下方得知,而水果的质量则可以通过秤上的指针得出。
4.完成教材第10页练习二第13题。
组织学生读题,理解题意,理清题目中的数量关系,并独立完成。
拓展应用:
妈妈带小明到超市去买水果。你能帮小明的妈妈算算价钱吗?
苹果每千克4.8元,妈妈买了2.5千克,妈妈应付多少钱?
香蕉每千克5.9元,妈妈买了3.8千克香蕉,25元钱够吗?
5.教材第10页练习二第14*题
分析:这是一道开放性的题,要根据积中小数点的位置来决定因数中的小数位数。
学生组内交流,指名学生回答,集体订正。
三、拓展提高
出示教材第10页练习二“动脑筋”
有两个水桶,小水桶能盛水4kg,大水桶能盛水11kg。不用秤称,应该怎样使用这两个水桶盛出5kg水来?
组织学生思考。
答案提示:先把小桶装满水,倒入大桶中,如此反复3次,现在大桶内11kg,小桶内剩下1kg。把大桶内的水全部倒掉,把小桶内的1kg倒入大桶中;再把小桶装满,倒入大桶中,这时大桶内就有5kg水了。
四、全课总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数学知识?你还有哪些收获?
五、作业:教材第8~10页练习二第4、8、11题。
【板书设计】
练习课
小数末尾要对齐,整数相乘算出积;
数对数位点对点,数位不足要补齐。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练习课九》数学教案
第5单元 简易方程
第17课时 练习五(1)
【教学内容】:教材P80~81练习十七第2、3、6、7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巩固学生对列方程解决稍复杂的问题的学习。
过程与方法:经历列方程解决稍复杂的实际问题的过程,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养成认真审题、仔细解答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重、难点】
重 点:正确分析题目中的数量关系并列出方程。
难 点:找等量关系,掌握列方程的方法。
【教学方法】:引导回顾,分析解答。小组合作探究。
【教学准备】: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复习回顾
教师:昨天,我们学习了有关方程的哪些知识?
学生:列方程解决稍复杂的问题。
出示下列问题,只列方程。
1.图书室文艺书比科技书多180本,文艺书的本数是科技书的3倍。文艺书和科技书各有多少本?
2.养鸡厂养母鸡和公鸡共400只,母鸡的只数是公鸡的7倍。母鸡和公鸡各有多少只?
3.钢笔每支18.5元,甜甜买钢笔和铅笔各2支,共用了38.8元。铅笔每支多少钱?
学生先独立思考,指名学生口答。
二、指导练习
1.教材第80页练习十七第2题。
(1)出示第80页练习十七第2题。
(2)教师指名学生说题意,并对学生做环保教育。
提问:已知什么,要求什么?
学生汇报。
(3)教师:该如何列方程解决呢?
让学生独立解决,教师巡视,并强调解题的规范性。
(4)教师点评两种不同的列方程的方法,并订正。
2.教材第80页练习十七第3题。
(1)出示教材第80页练习十七第3题。
(2)组织学生阅读题目,获取题目中的有用信息。
(3)教师:怎样列方程解决这个问题呢?
组织学生独立思考后,在小组中交流解决问题的思路。
(4)学生汇报:
解:设102室本次的水表读数是x 。
①(x -3102)×2.5= 135 x =3156
答:102室本次的水表读数是3156。
2.5x -3102×2.5=135 x =3156
答:102室本次的水表读数是3156。
三、巩固拓展
1.通过抓不变量解决差倍问题
出示:红红今年11岁,爸爸今年39岁,红红几岁时,爸爸的年龄是红红的3倍?
学生阅读题目,理解题目意思。
思路导引
设红红的年龄为x 岁,则爸爸的年龄就是3x 岁,根据年龄差不变,列方程解答。
学生小组交流,尝试解答,集体汇报。
教师根据学生汇报板书:解:设红红x 岁时,爸爸的年龄是3x 岁。
3x -x =39-11
2x =28
x =14
答:红红14岁时,爸爸的年龄是红红的3倍。
教师小结:在解决年龄问题时,关键是要找出题目中不变的量(即年龄差)。
即时练习:李老师今年42岁,轩轩今年9岁,当轩轩几岁时,李老师的年龄是轩轩的4倍?
2.通过抓住题目中的隐含条件解决鸡兔同笼问题。
出示:鸡兔共有8个头,26只脚,求鸡和兔各有几只。
学生阅读题目,理解题目意思。
四、思路导引
⑴分析题目中的隐含条件:一只鸡有2只脚 ,一只兔有4只脚。
⑵根据等量关系:兔的脚数+鸡的脚数=总脚数,可列出方程:
4x +2(8-x )=26
学生小组交流,尝试解答,集体汇报。
教师根据学生汇报板书
解:设兔有x 只,那么鸡有(8-x )只
4x +2(8-x )=26
4x +16-2x =26
2x +16=26
2x =10
2x ÷2=10÷2
x =5 8-x =8-5=3
答:鸡有3只,兔有5只。
五、课后小结
通过这节课,你有什么新的收获?
六、作业:教材第81页练习十七第6、7题。
【板书设计】
练习十七
不变的量:年龄差 一只鸡有2只脚 ,一只兔有4只脚。
3x -x =39-11 兔的脚数+鸡的脚数=总脚数
4x +2(8-x )=26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练习课六》数学教案
第5单元 简易方程
第6课时 练习课
【教学内容】:教材P60~61练习练习十三第2、10、11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通过练习会熟练地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数量及数量关系。能根据字母所取的值,求出含有字母的式子的值。
过程与方法:结合具体情境,经历用字母表示数和求值的练习过程,培养学生抽象概括的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练习活动中,体会生活中处处都有数学及数学知识的应用价值,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难点】
重 点:掌握用含字母的式子表示数量关系;根据字母所取的值,求出含有字母的式子的值。
难 点:理解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数量及数量关系,培养学生抽象概括的思维能力。
【教学方法】:创设情境、合作交流、应用与反思。
【教学准备】:多媒体、练习纸。
【教学过程】
一、基础练习
1.我能填:
(1)7·a·6=□·(□·□) 2x + 6x =(□+□)·x
(2)a+a=( ),a×a=( ),当a=5时,2a=( ),a2=( )。
(3)一个长方形,长a米,宽b米,面积S=( ),周长C=( )。
2.我会选:水果店购进一批水果,皇帝柑有x 箱,每箱重10千克,香蕉共有6千克。说出下列式子表示的意义:
(l)lOx (2)10x + 6 (3)lOx - b
3.小结并板书课题。
二、综合训练
1.创设情境:现在我们就一起坐车去游玩吧。
汽车每小时行60 km,行了t小时,一共行了( )千米。
提问并用字母表示出公式。
2.第一站:
A.购买门票。
(1)提问:在付款前先要知道哪些条件?(单价a、数量x )
付款的钱叫什么?(总价c)
你能用文字说一说这三个数量之间有什么关系吗?再用字母表示出来。
(2)从这里选一个公式来解决下面的问题:
如果每张门票55元,220元可以买几张票?
B.过关明理:(理解式子表示的意义)
(1)百万葵园一张儿童票是b元,成人票比儿童票贵15元。b+15表示什么?
(成人票的价格)
(2)我班共有48名师生购票进园,教师有(48 - c)名,这里的c表示什么?
(学生的人数)
(3)师生们排队进园,平均分成了x 组,每组12人。12x 表示什么?
(进园的总人数)
C.葵花精灵考考你:(同式异义)
我们栽种了20棵葵花,平均栽成了a行,每行栽(20÷a)棵。
一袋葵花种子a元,20元可以买(20÷a)袋。
学生填空,再用自己的话说一说上面式子表示的含义。
小结:相同的字母或相同的含有字母的式子,在不同的题目中所表示的意义不一样。
即时练习:教材第60页练习十三第3题。
像这样用你自己的话说一说下面式子的含义。
20+a 20-a 20a
3.第二站:
甲导游:我每天接待游客a人。乙导游:我每天接待游客b人。
(1)他们每天共接待游客 人,30天共接待游客 人。
(2)当a=580,b=620时,用第(1)题中的式子计算他们30天的总接待人数。
学生先独立完成,然后小组交流、汇报。
4.第三站:
(l)一本亚运宣传册有a页,小华每天看8页,看了6天。用式子表示还没看的页数。
(2)这本书如果有94页,小华看了7天。用上面的式子求还没看的页数。
小结:根据题意和字母所取的值,可以求出含有字母的式子的值。
5.第四站:
请同学们一起观察此表:说一说什么是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和工作总量。
(1)请同学们完成此表:(见板书)
(2)机器包装的速度更快,一台机器每分钟包装水果50盒,请你利用表中的公式计算一台机器1小时包装多少盒。
交流、汇报。
三、拓展提高
1.依次出现以下正方形。(教材第61页第10*题)
师:请大家仔细观察,从这个表中你发现了什么?
①生:每多摆一个正方形就增加3根小棒。
师:根据这一重要的发现,你能很快算出摆5个正方形需要多少根小棒吗?
1 + 5×3 = 15(根)
师:照这样,如果摆n个正方形,需要多少根小棒呢?谁能列出算式?(3n+1)
2.教材第61页练习十三第11*题。
学生阅读题目,理解题意,小组交流,讨论。
学生汇报
x = 6, x2 = 36, 2x = 12
x = 0或者x = 2时,x2 和2x 正好相等。
四、课堂小结
师:你能畅谈今天有什么收获吗?学生发言,教师点评。
五、作业:教辅
【板书设计】:
用字母表示数的练习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练习课十三》数学教案
第6单元 多边形的面积
第6课时 练习课
【教学内容】:教材P97~98练习二十一第1、5~10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通过练习使学生能较为熟练地运用梯形的相关知识去解决问题。
过程与方法:培养小组的互助合作精神,体验在这种互助中取得成功的愉悦感受。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自助和互助的能力,学会与同伴合作、交流,提高自己提问求助以及指导别人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 点:熟练运用梯形的相关知识求梯形的面积以及底和高。
难 点:提高整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方法】:学练结合。
【教学准备】: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梯形。
(l)我们已经学过了梯形,什么是梯形?
(2)谁来说一说梯形各部分的名称。
(3)在梯形中比较特殊的梯形是什么?(出示直角梯形和等腰梯形。)
2.梯形的面积。
(1)我们在前一节课里利用转化的方法推导出的梯形面积公式是怎样的?
出示:梯形的面积=(上底+下底)×高÷2 S=(a+b)h÷2
(2)已知梯形的面积以及上底和下底,如何求得高呢?
二、探究新知
灵活运用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解决问题。
出示:一块梯形麦田,上底是35m,下底是25m,面积是1140m2,高是多少m?
思路导引:
方法一:根据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S=(a+b)×h÷2,可以推导出h=S×2÷(a+b),代入已知条件直接计算。
方法二:设高为x m,列方程求解。
学生尝试解答,小组汇报。教师根据学生汇报板书。
方法一:1140×2÷(35+25) 方法二:解:设高为x m.
=2280÷60 (35+25)x ÷2=1140
=38(m) 60x ÷2=1140
x =38
答:高是38m.
提问:求高除了用上面的公式以外,还有别的方法吗?
学生自主发言,再由其余同学和教师来判断是否可行。
三、指导练习
1.教材第97页练习二十一第1题。
(1)教师出示水渠模型,帮助学生理解:水渠横截面面积就是梯形的面积,渠口宽就是梯形的上底,渠底宽就是梯形的下底,渠深就是梯形的高。
(2)学生独立完成习题,教师巡视,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3)指名板演,再讲解。
2.教材第98页练习二十一第6题。
注意让学生观察图示找到计算所需条件。花坛的三面围篱笆,形成一个直角梯形。20m就是它的高,用46m-20m可以得到梯形上底与下底的和。
2.教材第98页练习二十一第8题。
(1)观察这堆圆木的横截面,你有什么新的发现?
学生讨论后汇报,教师提示:横截面是梯形,因此可以用梯形面积计算公式来计算圆木的总根数。
(2)学生计算验证。
(3)圆木顶层根数、底层根数、层数各是梯形的哪一部分?
教师引导学生,并归纳:圆木顶层根数就是梯形的上底,底层根数就是梯形的下底,层数就是梯形的高。
3.教材第98页练习二十一第9题。
(1)学生汇报自己测量的数据和计算结果。
(2)集体交流测量方法和计算方法。
4.教材第98页练习二十一第11*题。
(1)先引导学生读题,理解题意。
(2)组织学生比赛,看谁的方法最多。
(3)汇报交流,全班集体订正。
首先要考虑如何剪去一个最大的平行四边形。应该是以梯形上底长度为底长的平行四边形。 剩下的是三角形,可以用两种方法求面积。
方法一:梯形的面积-剪去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2+3.5)×1.8÷2-2×1.8=1.35 (cm2)
方法二:用梯形的下底长减去梯形的上底长得到剩下三角形的底长,乘梯形的高, 再除以2,得到剩下的三角形的面积。
(3.5-2)×1.8÷2 =1.35(cm2)
四、课后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在哪些方面又有了提高?
五、作业:教材第97~98页练习二十一第5、7、10题。
【板书设计】:
练习课
h=S×2÷(a+b)
方法一:1140×2÷(35+25) 方法二:解:设高为x m。
=2280÷60 (35+25)x ÷2=1140
=38(m) 60x ÷2=1140
x =38
答:高是38m。
梯形中剪去一个最大的平行四边形,求剩下的面积(即三角形的面积)
剩下三角形的面积=梯形的面积-剪去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练习课八》数学教案
第5单元 简易方程
第13课时 练习课
【教学内容】:教材P75~76练习十六第2、7、8、10、11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巩固学生用方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经历列方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练习过程,提高学生分析数量关系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学习活动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体验数学知识的应用价值。
【教学重、难点】
重 点:找出题中的数量关系,并根据数量关系列方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难 点:培养良好的书写习惯以及自觉检验的习惯。
【教学方法】:引导回顾,练习讲解。合作讨论,练习巩固。
【教学准备】: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复习回顾
教师:同学们,前几节课我们学习了等式的性质、解方程、列方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谁来说一说,你有怎样的认识?
指名口答,其余学生补充,教师小结。
教师:今天这节课,我们就进行一些相应的练习来巩固前面所学的知识。
二、指导练习
1.请你判断下面各式哪些是方程?
(l)a+24=73 (2)4x
(3)72=x +16 (4)x+85
(5)25÷y=0.6 (6)2x+3y=9
生:(l)、(3)、(5)、(6)是方程,(2)、(4)不是。
师:为什么说(1)、(3)、(5)这三个是方程,而且(6)也是方程?
生:因为它们含有未知数而且是等式,所以是方程。(6)也是方程,只不过它含有两个未知数。
2.我们班学生在作业中有这样解方程的,你认为这样做对吗?如果不对,就帮他改正过来。
x +32=76 x -3.2=6.5
解: x =76-32 解:x -3.2=6.5-3.2
x =44 x =3.3
x ÷8=0.4 3x =18
解:x ÷8×8=0.4×8 解:3x -3=18-3
x =3.2 x =15
生:第一题正确,第二、四题两边没有同时加或除以相同的数,第三题等号没有对齐。
3.你认为在解方程的过程中,应注意些什么?
生1:等号对齐。
生2:两边必须要根据天平平衡的原理同时加、减或乘、除以相同的数(O除外)。
生3:要验算或口头验算,保证解的正确性。
4.出示教材第75页练习十六第2题。
学生读题,理解题意,独立思考。
教师提示:要先找准题中的数量关系,黄河的长度+835=6299,再列方程解答。
指名学生口答,集体订正。
5.出示教材第76页练习十六第8题。
(1)引导学生读题,捕捉题目中的信息:
①猎豹的奔跑速度是每小时110 km。
②猎豹的速度比大象的2倍还多30 km。
(2)教师:数量关系是解决问题的关键,运用数量关系可以帮助我们解决实际问题。根据以上两个条件,你会想到哪些数量关系?
学生独立思考,指名汇报。
(3)请根据归纳的数量关系列方程,并解答。
学生根据归纳的信息列式,可能列出:2x +30=110,从而求出大象的奔跑速度。
三、巩固练习
1.解下列方程
4x +13=365 3x +2×7=50 4x +2.1=8.5 48.34-3.2x =4.5
指名学生板演,集体订正。
2.拓展练习。
(1)教材第76页练习十六第7题。
学生独立完成,小组内检查订正,并交流解决疑问。
(2)教材第76页练习十六第10题。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发现问题,个别辅导。同时注意观察学生的不同做法,并通过展示作业在全班讨论。
(3)教材第76页练习十六第11*题。
引导学生转化为方程解题,独立解答,汇报交流。
分析:这道题其实就是解两个方程(36-4a)÷8=0和(36-4a)÷8=1。
解答:(36-4a)÷8=0 a=9 (36-4a)÷8=1 a=7
四、课后小结
通过练习课,你有什么新的收获?
五、作业:食堂买来大米和面粉共595千克,其中大米是面粉的2.5倍,大米、面粉各多少千克?
【板书设计】
练习十六
第8题: 2x +30=110
第11*题: (36-4a)÷8=0 a=9
(36-4a)÷8=1 a=7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练习课三》数学教案
第1单元 小数乘法
第8课时 练习课
【教学内容】:教材P14练习三第6~10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熟练运用小数乘法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2.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以及思维的灵活性。
过程与方法:经历小数乘法运算定律的运用过程,熟练掌握小数乘法运算的简便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学习活动中,感受数学知识之间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体验数学知识的应用价值,感受学习的成功与快乐,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式。
【教学重、难点】
重 点:熟练运用乘法运算定律进行小数乘法的简便运算。
难 点:灵活运用计算策略进行简便运算,提高学生计算思维能力。
【教学方法】:质疑引导,讲解。迁移推理,合作交流。
【教学准备】: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回顾问题
1.回顾问题,加深认识。
上节课我们共同探究了小数乘法的简便运算,那么在计算中你有什么感受?(指4-5名学生回答:包括学困生、中、优生)
学生说在小数的混合运算中运用整数乘法的运算定律可以使计算变得简便,也就是说整数乘法的运算定律对于小数乘法同样适用。
出示练习
⑴1.25×7.7×8=□×□×7.7
⑵6.1×5.4+3.9×54=(□+□)×5.4
⑶2.5×(10+4)=□×□+□×□
⑷13×10.1=13×(□+□)=□×□+□×□
让学生在独立填空的基础上进行交流,让学生说一说填空的依据,加深对乘法运算律的认识和巩固。(交流时找中下等学生回答)
2.运用定律,快速判断。
每组题中你只需在A或B中选一题来算,看谁算得又对又快,你会选哪题呢?请你做在练习纸上。
A、(8×5.27)×1.25 A、4.5 × 99 A、2.3×0.6+2.3×0.4
B、(8×5.27)×1.24 B、4.5×100-4.5×1 B、2.3×0.6+0.4
为什么选?运用什么定律?(汇报时指名中等学生回答)
二、分层练习
1.基本练习,巩固新知。
(1)出示练习。
0.25×368×40 1.7×101 7.8×9+7.8
5.5×9.8 12.5×2.5×0.8×4 19.7×5.3+4.7×19.7
学生独立练习的同时,指名板演,做后共同订正。
2.综合练习,应用新知。
⑴出示教材第14页练习三第6题。
组织学生看图,理解题意。
分析:每箱有24瓶,每瓶1.3元,则每箱要(24×1.3)元,图中一共有5箱,一共需要(24×1.3×5)元,该算式用交换律计算比较方便。
指名学生板演,集体订正。
⑵完成教材第14页练习三第7题。
师指名学生板演,其余学生练习,并指出板演学生是否正确。
⑶完成教材第14页练习三第8、11题。先理解题意,获取题目所给的已知信息;再由学生独立完成,小组讨论,互相交流解题方法。
三、拓展新知
(1)说一说:7.69×101 2.5×(3.8×0.04) 0.125×72
观察这三道算式,哪个数最引起你的注意?你马上想到了几?它的好朋友8在哪里?你能找到吗?
小结:我们要找出能凑整的数时,要根据它不同的“藏”法,采用不同方法把它“找”出来。
⑵试一试:1.5×0.8+1.5×0.2 1.5×0.8+15×0.02
第一小题:能直接说出得数吗?运用了什么定律。
第二小题:能直接说出得数吗?还能直接用运算定律吗?为什么?。
利用积不变,因数变化规律进行变形15×0.02=1.5×0.2,
1.5×0.8+15×0.02=1.5×0.8+1.5×0.2出现了相同因数再运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算。
小结:在不同的情况下,要灵活地选用不同的技巧把数进行凑整,使计算简便。
⑶根据实际情况求近似数
每千克白菜0.45元,妈妈买了3.7kg,一共要付多少钱?
学生思考:
分析解答:根据“单价×数量=总价”列出算式0.45×3.7≈1.67(元)。
教师提示:因为人民币常以“元”作为结算单位,在以“元”为单位的小数中,“分”所对应的是百分位数。所以在计算有关钱的问题时,即使没有要求取近似数,如果最后结果的小数位数多于两位,也要根据实际情况保留两位小数。
四、课堂小结
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们有哪些收获?
五、作业:教材第14页练习三第9、10题。
【板书设计】
练习课
24×1.3×5
单价×数量=总价
0.45×3.7≈1.67(元)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练习课十一》数学教案
第6单元 多边形的面积
第2课时 练习课
【教学内容】:教材P89~90练习十九第4~11*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熟练运用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能根据底、高、面积三个量中的任意两个量,用算术方法或方程计算第三个量。
过程与方法:通过猜测、验证、比较发现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与底和高的直接关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及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教学重、难点】
重 点: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有关平行四边形面积的应用题。
难 点:逆用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教学方法】:学练结合。
【教学准备】:多媒体、一个平行四边形、一个长方形。
【教学过程】
一、基本训练
1.复习回顾:
师:上节课我们一起探究了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谁来说说要求面积必须知道什么?怎样求?教师板书公式。
2.你能想办法求出下面两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吗?(P89练习十九第4题)
动手操作:画出已知底的高。
指名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请其余学生作点评。
教师在以上图形中填入底和高的数据,学生口答。
3.只列式不计算:选择合适的底和高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学生先独立解答,再小组交流。
在解答中,教师提醒学生注意找准对应的底和高。
二、指导练习
1.补充题:
一块平行四边形的麦地底长250米,高是78米,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l)学生先独立列式解答,然后集体订正。
(2)如果问题改为“每公顷可收小麦7000千克,这块地共可收小麦多少千克”,必须知道哪两个条件?
学生先独立列式,然后集体讲评:
先求这块地的面积:250×78÷10000 =1.95(公顷),再求共收小麦多少千克:7000×1.95=13650(千克)。
(3)如果问题改为“一共可收小麦58500千克,平均每公顷可收小麦多少千克”,又该怎样求?
将(3)与(2)比较,从数量关系上看,哪里相同?哪里不同?
讨论归纳后,学生列式解答:58500÷(250×78÷10000)
(4)小结:上述几题,我们根据一题多变的思想进行练习,尤其是变式后的两道题,都是要先求面积,再变换成积后才能进入下一步计算,否则就会出现问题。
2.练习十九第6题。
(1)组织全班学生讨论这两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否相等。
(2)引导学生观察,这两个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分别是多少?
学生观察得出:这两个平行四边形的底都是2.8 cm,高都是1.5 cm。
(3)启发学生得出:等底等高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相等。
3.练习十九第7题。
让学生掌握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与正方形之间的关系。(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分别等于正方形的边长。)
4.练习十九第8题。
让学生观察、讨论什么不变,什么发生了变化(四条边的长度不变,底边上的高发生变化),从而得到它们的周长不变,但面积变小了。
三、巩固练习
1.教材第89页练习十九第5题。
(1)学生读题,理解题意。
(2)引导学生讨论:根据哪两个条件可以求出这块麦田有多少公顷?
要求平均每公顷收小麦多少吨,必须知道哪两个条件?
(3)让学生自己列式,再全班集体订正。
2.教材第90页练习十九第11*题。
(1)议一议:把两个小三角形拼接在一起,会有什么新的发现?
(2)拼摆的平行四边形和小平行四边形有什么关系?
引导得出:拼摆的平行四边形和小平行四边形等底等高,因此面积都是大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48÷2-24(cm2)。
四、课堂小结
组织学生认真回顾这节课的知识,说一说自己的收获。
五、作业:教材第90页练习十九第9、10题。
【板书设计】:
练习课
S=ah
等底等高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相等。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练习课十》数学教案
第5单元 简易方程
第18课时 练习五(2)
【教学内容】:教材P81、82练习十七第10、12、14、15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巩固相遇问题的解题方法。
2.培养学生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稍复杂的行程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经历列方程解决相遇问题的练习过程,进一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学习活动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
【教学重、难点】
重 点:熟练掌握相遇问题的解题方法。
难 点:找等量关系,掌握列方程的方法。
【教学方法】:练习讲解。练习巩固。
【教学准备】: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复习回顾
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列方程解相遇问题,那谁能说一下列方程解相遇问题的关键是什么?(学生讨论交流,然后指名回答。)
教师小结:列方程解相遇问题的关键在于找准题目中的数量关系。
今天我们就通过几道习题来巩固一下用方程解相遇问题的方法。
二、练习讲解
1.易错题分析
出示:甲乙两地相距660千米,一辆货车每小时行32千米,一辆客车每小时行34千米,两车分别从甲乙两地同时出发相向而行,经过几小时相遇?
易错原因:学生在解决相遇事件的问题中,能很好地利用等量关系式列方程,但在列方程时,部分学生对方程的格式书写不够规范。
学生尝试解答: 解:设经过x 小时两车相遇。
(32+34)x =660
x =10 答:经过10小时相遇。
教师小结:列方程求速度、相遇时间等问题时,首先要根据以前学习的相遇问题中数量间的相等关系,设未知数,列方程,再正确地解答。
2.教材第82页练习十七第12题。
组织学生阅读题目,获取题目的有用信息。
教师:怎样列方程解决这个问题呢?
组织学生独立思考后,在小组中交流解决问题的思路。
学生根据“总路程=(甲车速度+乙车速度)×相遇时间”列出算式,指名汇报。教师根据学生汇报板书:解:设乙车每小时行x 千米。
3.5(68+x )=455
x =62
三、巩固拓展
1.画线段图解决稍复杂的行程问题
出示:甲、乙两城相距420km,一辆汽车从甲城开往乙城,一辆摩托车同时从乙城开往甲城。汽车每小时行驶75km,3小时后两车相距15km。摩托车每小时行驶多少千米?
学生阅读题目,理解题目意思。
思路导引:
情况一:两车行驶3小时未相遇,两车还相距15km。用线段图表示:
根据上面的线段图可知:汽车3小时行驶的路程+摩托车3小时行驶的路程+15km=甲、乙两城之间的距离,由这个等量关系可以列出相应的方程。
情况二:两车相遇后,又继续行驶,两车相距15km。用线段图表示:
根据上面的线段图可知:汽车3小时行驶的路程+摩托车3小时行驶的路程-15km=甲、乙两城之间的距离,由这个等量关系可以列出相应的方程。
学生尝试解答:
情况一: 情况二:
解:设摩托车每小时行驶x km. 解:设摩托车每小时行驶x km.
75×3+3x +15=420 75×3+3x -15=420
240+3x =420 210+3x =420
3x =180 3x =210
x =60 x =70
教师小结:通过线段图,找出两车相距15km存在的两种情况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3.教材第82页练习十七第15*题。
学生先自己看图,从图中获取信息,找出等量关系并列方程。对学生有疑问的地方教师予以解惑。
四、课堂小结
经过这节练习课,你是不是对列方程解决相遇问题有了更深的了解?
五、作业:
教材第81、82页第10、14题。
【板书设计】:
练习十七(2)
总路程=(甲车速度+乙车速度)×相遇时间
汽车3小时行驶的路程+摩托车3小时行驶的路程+15km=甲、乙两城之间的距离
汽车3小时行驶的路程+摩托车3小时行驶的路程-15km=甲、乙两城之间的距离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练习课七》数学教案
第5单元 简易方程
第11课时 练习课
【教学内容】:教材P70~72练习十五第3~5、10~12、14*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巩固解方程的方法,规范解方程的格式和写法,进一步提高学生分析、迁移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经历解方程的过程,熟练掌握解方程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学习活动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体验学习的成功和快乐。
【教学重、难点】
重 点:掌握解方程的方法和书写格式。
难 点:灵活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教学方法】:引导回顾,练习讲解。讨论交流,练习巩固。
【教学准备】: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迁移导入
教师:我们已经学过这么多关于解方程的知识,今天我们就通过练习来巩固一下。
出示:
1.判断下面各式哪些是方程。
a+24=73 4x =36+17 23÷a>43
x +84 3x +4y=8 48÷a=9
2.后面括号中哪个x 的值是方程的解?
(1) x+42-98 (x =57,x =135) (2) 5.2-x =0.7 (x =4.5,x =8.8)
(3) 4x-7=21 (x =7,x =8) (4) 5(x -l)=25 (x =4,x =6)
二、指导练习
1.教材第70页练习十五第3题。
(1)出示教材第70页练习十五第3题。
(2)教师提问:你们能从题目中得到什么信息?
(3)学生总结题目中所给的信息,然后独立列出算式,再进行小组讨论,将自己的答案与小组中其他的成员核对,改正错误的答案。
2.教材第72页练习十五第11题。
(1)出示教材第72页练习十五第11题。
(2)教师分析:由题可知,第一个图是一个长方形,已知宽和周长,求长是多少。这个题就要借助我们之前学习的长方形的周长公式进行计算。
(3)指名学生列式并求解:2(5+x )=36,解得x =13。
(4)从第二个图中你能得到哪些信息?
第二个图中所给出的信息是儿童的人数是成人人数的3倍,而儿童和成人的总人数是80人。
(5)学生独立思考,指名板演,集体订正。
三、巩固拓展
1.巧设相邻的自然数
出示题目上:三人相邻的自然数的和是57,这三个自然数分别是多少?
学生阅读题目,理解题意。
思路导引:
⑴任意写出三个连续的自然数,观察特点。
⑵设其中一个为x,用含有x的式子表示其他两个自然数。
⑶根据题意列出方程。
学生尝试解答,教师根据学生汇报板书规范解答。
解:设中间的自然数是x 。
(x-1)+x(x+1)=57
3x =57
3x÷3=57÷3
x=19
前一个自然数是:x-1=19-1=18
后一个自然数是:x+1=19+1=20
教师小结:对于“已知三个连续自然数的和,求这三个连续自然数”的问题,一般设中间的自然数为x,刚其余两个自然数分别为x+1他x-1。
2.列方程解答。
⑴一个数减去43,差是28,求这个数。
⑵一个数与5的积是125,求这个数。
⑶x的3.3倍加上1.2与4的积,和是11.4,求x。
3.完成教材第70页练习十五第4、5题。
组织学生独立完成,全班集体订正。
4.完成教材第71页练习十五第10题。
指名学生板演,其余学生独立完成,然后集体订正。
5.完成教材第72页练习十五第14*题。
(1)小组内合作讨论完成,组员之间相互说说解题的方法。
(2)教师指名学生汇报,根据学生的汇报教师强调:可以把“x=5”代入题中,把“□”看成未知数再求解。
四、课后小结
通过这节练习课,大家对解方程还有什么疑问?
五、作业:教材第72页练习十五第12题。
【板书设计】
练习课
第11题:2(5+x)=36 x +3x =80
拓展题:解:设中间的自然数是x。
(x-1)+x+(x+1)=57
3x =57
3x ÷3 =57÷3
x =19
前一个自然数是:x-1=19-1=18
后一个自然数是:x +1=19+1=20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练习课四》数学教案
第2单元 位 置
第3课时 练习课
【教学内容】:教材P22~23练习五第5、7、8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进一步提高用数对确定位置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练习,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综合各种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 点:掌握用数对确定位置的方法。
难 点: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方法】:引导启发,自主探索,独立思考,合作交流。
【教学准备】: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提问:这一单元同学们学会了用数对确定位置,谁来用数对说一说自己的位置呢?
学生先与同桌互相说一说用数对怎样表示自己的位置,然后再全班交流。
2.引入:这节课我们将通过练习来巩固这一单元所学知识。
二、师生互动,解决问题
1.出示教材第22页“练习五”第5题。
(l)介绍国际象棋棋盘表示棋子位置的规则:国际象棋的棋盘为正方形,由32个深色和32个浅色方格交替排列组成,每边8个方格。8排垂直的格子称为“直线”,8排水平的格子称为“横线”,同色格组成的角角相触的各线称为“斜线”。
(2)引导学生观察国际象棋棋盘与我们学的知识有哪些联系,有哪些区别?
(引导学生发现:这里的“列”是由字母组成的。)
(3)让学生说一说各棋子现在的位置如何表示?再做一做。
2.出示教材第23页第7题。
(1)根据要求做一做,然后思考:平移后顶点位置的数对什么变化了,什么没变?
(2)根据学生的汇报小结:图形向右平移,改变了顶点所在的列,没有改变顶点所在的行,数对中的第二个数没有变;图形向上平移,改变了顶点所在的行,没有改变顶点所在的列,数对中的第一个数没有变。
(3)追问:平移后需要画出几个图形?(2个)
注意提醒学生是“分别”平移,不是连续平移。
3.出示教材第23页第8题。
先让学生说一说题意(一个格子的长和宽各表示100米),再让学生根据图上的数据,描述建筑物的实际方位及行走路线,或根据建筑物的实际方位在图中标出建筑物所在位置。
让学生独立完成,再小组交流。指名回答(1)题:邮局所在的位置可以用(1,7)表示。它在学校往北700m,再往东lOOm处。
三、拓展延伸
1.结合教材第23页“生活中的数学”,讲解围棋棋盘及地球上的经纬线与数对的联系,引导学生说一说,生活中还有哪些与数对有联系?
(如电影院座位、象棋等)
2.出示字母表:
A B C D E
F G H I J
K L M N O
P Q R S T
U V W X Y
字母“Q”的位置在第2列,第2行,用数对表示(2,2)。请根据以上信息填空。
(l)字母M、D、J、S的位置可以分别用( , )、( , )、( , )和( , )表示。
(2)某字母的位置可以用数对(1,2)表示,其中数字1表示( ),数字2表示( )。
请你在图中圈出这个字母。
【易错点剖析】在用数对表示物体位置时,先表示列再表示行,这一知识点学生容易出错;另外在确定第几行第几列时,也容易数错。所以一定要让学生明确:数对的第一个数表示列,第二个数表示行;列从左往右数,行从前往后数。
【归纳点评】通过本题的练习,让学生进一步认识了行与列,明白了确定行与列的规则,巩固了数对的知识。
3.下图是一个公园的平面图。
1.熊猫馆的位置在( , ),白鹤馆的位置在( , )。
2.老虎馆的位置在(2,3),在图上标出老虎馆。
3.从老虎馆到白鹤馆,要向( )走( )格,再向( )走( )格。
【易错点剖析】在方格上确定数对的位置时,要看清楚行和列的开始。本题中行与列都是从0开始的。学生在做题时对于0总是忽略,直接从最左边一列为第一列。
【归纳点评】在方格纸上,表示位置的那些点都分散在方格纸竖线和横线的交点上。方格纸的竖线从左到右依次标注了O,1,2……6;横线从下往上依次标注了O,1,2……6,其中的“O”既是列的起始,也是行的起始。
四、全课小结
这一单元我们学习了怎样用数对表示位置,怎样在方格纸上用数对表示位置。通过本课练习你还有哪些收获?
五、作业:
按下列要求做题。
1.先写出三角形各个点的位置。
2.把三角形ABC向上平移5个单位,画出图形,再写出平移后图形A1B1C1顶点的位置。
【板书设计】
练习课
数对(列,排)
行:横排
列:竖排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练习课十二》数学教案》一文就此结束,希望能帮助您在小学教学中起到作用,如还需更多,请关注我们的“小学数学教案五年级”专题。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111854.html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