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语文教案:《劝学》优秀教学设计(三)
【教学目的和要求】
1、了解《荀子》的常识及荀子的生平及主张,劝学的意义。
2、培养正确的学习方法的态度,联系学生的实际。
3、注重字词运用和注释。
【重点和难点】
1、辨析字、词、音。注重朗诵和背诵。
2、比喻代议和喻议及正反四方面议论的特点。
3、了解荀子对学习的意义,作用,态度,进一步认识学习的重要性。
【教学教法】
师生互动法、提问法、议论法、朗读法、电教法、板书法。
【教学步骤】
1、导入:
同学们,作为一位学生,应该每一个人都知道学习的重要性,那么你们知道学习的重要意义和正确的目的和态度、方法吗?知道坚持学习的重要吗?现在我们就来了解荀子的《劝学》,看看古人怎么劝人学习的。
2、请个别学生朗读课文。
3、重点拼音:
木直中绳:zhòng
虽有槁暴:gǎo pù
輮以为轮:róu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cān xǐng
不如须臾之所学也:xū yú
吾尝跂而望矣:qì
君子生非异也:xìng
故不积跬步:kuǐ
骐骥一跃:qí jì
驽马十驾:nú
锲而舍之:qiè
金石可镂:lòu
蟹六跪而二螯:áo
4、作者介绍:
荀子(约公元前313~前238)名况字卿,战国末期赵国人,时人称荀卿,又称孙卿。曾游学于齐,当过楚国兰陵令。后来失官居家著书,死后葬于兰陵。荀子是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先秦儒家最后的代表,朴素唯物主义思想集大成者。韩非和李斯都是他的学生。他反对迷信天命鬼神,肯定自然规律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并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胜天的思想。他强调教育和礼法的作用,主张治理天下既要靠“法制”,又要重视教化兼用“礼”治,强调“行”对于“知”的必要性和后天学习的重要性,主张“性恶论”认为人性本恶,即“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但是后天环境和教育可以改变人的本性。
荀子的著作有《荀子》二十卷。该书由《论语》、《孟子》的语录体,发展为有标题的论文,标志着古代说理文的进一步成熟。他的散文说理透彻、语言质朴、多排比句,又善用比喻。《劝学》是《荀子》的第一篇。本文是原文前几段的节录。
5、听录音《劝学》。
6、中心论点: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7、学生齐声朗读《劝学》。
8、第一、二段重点字词翻译:
学不可以已:停止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于:从;于:比……更
冰,水为之:形成、凝结(动词)
木直中绳:合乎、结合
輮以为轮:輮以(之)为轮,把它作为
其曲中规:弯度
虽有槁暴:虽,即使;有,通“又”
輮使之然也:这样
金就砺则利:就,靠近;利,锋利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知,通“智”;明,明达;行,行为;过,过错
9、翻译一、二段:
君子说:学习是不可以停止的。靛青,是从蓝草中提取的,却比蓝草的颜色还要青;冰,是水凝固而成的,却比水还要寒冷。木材笔直,合乎墨线,(如果)它把烤弯做成车轮,(那么)木材的弯度(就)合乎圆的标准了,即使再干枯了,(木材)也不会再挺直,是因为经过加工,使它成为这样的。所以木材经过墨线量过就能取直,刀剑等金属制品在磨刀石上磨过就能变得锋利,君子广泛地学习,而且每天检查反省自己,那么他就会聪明多智,而行为就不会有过错
10、分论点;
学习的意义:提高自己。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11、第三段重点字词翻译:
吾尝终日而思矣:曾经
吾尝跂而望矣:远望
不如登高之博见也:见得广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招,招手;加,增加
而闻者彰:明显,清楚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借助,借用;利:使……快;致,到达
非能水也,而绝江河:水:游泳(名作动) 绝:横渡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生,通“性”,禀赋,资质;异:差别
12、第三段翻译:
我曾经整天发思索,(却)不如片刻学到的知识(多);我曾经踮起脚远望,(却)不如登到高处看得广阔。登到高处招手,胳臂没有比原来加长,可是别人在远处也看见;顺着风呼叫,声音没有比原来加大,可是听的人听得很清楚。借助车马的人,并不是脚走得快,却可以行千里,借助舟船的人,并不是能游水,却可以横渡江河。君子的本性跟一般人没什么不同,(只是君子)善于借助外物罢了
13、分论点:
学习的作用:弥补不足。
登高而招──见者远
顺风而呼──闻者彰
假舆马者──致千里
假舟楫者──绝江河
高二语文教案:《劝学》教学设计(一)
教学背景
尝试把文言文教学和议论文写作教学相结合,摸索读写结合的新方法。
实施策略
本节课设计通过对课文的讲解,给学生传授三大方面的知识(1)文中几个实词和虚词的用法;(2)认识学习的重要性和学习必须专心致志,坚持不懈的道理;(3)学习议论文的写作,掌握其中的一种论证方法和运用分论点的方法构思文章的技巧。
教学努力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思想。
主要是以教师讲解和学生阅读归纳以及读背相结合,通过学生的朗读熟悉课文内容,通过幻灯片展示引导学生背诵课文,并且直观学习分论点对文章中心的论证所起的积极作用;掌握议论文要讲清的三大内容(讲清“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
实施过程:
一、作者简介:
荀况(约公元前313年~前238年),赵国人。战国后期的思想家、教育家,当时人们尊称他为荀卿。晚年到楚国,春申君任他为兰陵令,以后居于兰陵著书,死后葬于兰陵。
荀况是先秦儒家最后的代表,朴素唯物主义思想集大成者。强调后天学习的重要性,认为后天环境和教育可以改变人的本性。
荀子的著作有《荀子》三十二篇。《劝学》是《荀子》的第一篇,它集中反映了荀子的教育思想,是我国古代论述学习问题的一篇重要文章。全文论述了学习的重要性以及学习必须长期积累,坚持不懈、用心专一的道理。
二、解题:
《劝学》的“劝”起着统领全篇的作用。教师先在黑板上写一个“劝”字,问道:这个字是什么意思?学生往往会不假思索地回答:“劝告”。教师趁此在“劝”字后加上一个“学”,再问:“劝”是什么意思?学生才会领悟:原来它还有“劝勉”的意思。这在心理学上叫做给学生建立“注意中心”。在这篇以《劝学》为题目的文章中,勉励人们要不停止地坚持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增长知识,发展才能,培养高尚的品德。
三、学生试译全文难句,教师点拨指正:(此内容略)
四、讲解设喻的运用,并分析文章
说明:设喻是一种说明事理的方法,用于论证,称为“设喻论证”。(通常又称为“比喻论证”)其基本原则是“以其所知,喻其所不知”,即用生活中常见的事物和现象来说明深刻的道理。(寓言也是设喻的一种,如“循表夜涉”、“刻舟求剑”等。)
(一)、诵读分析第l段并分析。
1、诵读的准备。先给下列句子划分节奏(学生试划,教师纠正):
2、学生练习诵读。
先自读两遍,再由教师领读一遍,然后检查学生试背,指出关键在于要理清文理。
3、第一段:文理分析。
第一步:找观点
1、 提问:这段话中哪些句子是表述作者观点的?(起句和结句)
2、提问:开头说:“学不可以已”,下面接着有一连串的设喻,这些设喻是证明这个观点的吗?(不是直接证明这个观点,而是用来证明结句这个观点的。)
3、提问:起句和结句所表述的观点又是怎样的关系呢?
(后者用来证明前者——“博学而日参乎己”有“知明而行无过”的功效,所以“学不可以已”。)
4、提问:在“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这句话中,哪些字眼表示了“不可以已”的意思?
(要“博”则“不可以已”;“日”亦有“不已”之意。)
第二步:弄清设喻的内涵
1、提问:这段话中的设喻可分几组?
2、提问:这三组设喻是否可以认为这是简单的重复?(不是,因为三者的角度不同。)
3、再问:角度不同表现在什么地方?
熟练地诵读这一段。
学生参照幻灯片齐背一遍,先自查、互查,后由教师检查。
(二)、诵读第二段并分析。
第二段文理分析,教师提出几个问题,以学生小组讨论分析为主。
1、提问:本段有哪些设喻,先列举出来。
2、问:这些设喻各有什么作用?
3、问:结句中“善假于物”是指上文四组设喻,它们是不是简单的重复?所假之物的性质是否相同?
学生熟读、背诵这一段。
(三)、诵读第3段并分析。
第三段文理分析,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
五、总结全文,结合议论文的写作,辅导学生议论文的写作。
1、 中心内容。
学不可以已(中心论点)(讲清“什么”)
“不已”才能“知明而行无过”——意义(分论点之一);“不已”才能“善假于物”——作用(分论点之二)(讲清“为什么”)
“不已”才能做到积累、坚持、专一——态度、方法(分论点之三)(讲清“怎么做”)
教师点拨分析:
2、 设喻的运用。
本文的设喻有两大特点:一是方式灵活,正面用同类事物并列设喻以加强效果;有时从正反两面设喻说明同一道理,如“骐骥一跃……功在不舍”。二是反复设喻,使内容逐步加深。
3、 对举(对比)的运用。
说明:对举是一种行文方式,就是将有关的两个事物(包括同类事物和相反事物)同时举出,其句子构造也相同或大体相同。
让学生举例(同类事物对举,如“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等;相反事物对举,如“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蚓无爪牙之利……用心躁也”。)
六、布置作业
1、熟练背诵全文
2、完成作业“思考与练习”三、四、五
教学反思
这节课对文言文和作文教学相结合的教法作了一次新的尝试,读、析、讲的能力有所提高,可惜一课时的学习时间,无法从文言文的新课教学过渡到写的能力的训练,这是最大的不足。拟在今后的教学中,再次尝试这种结合,希望达到游刃有余的境界。
高二语文教案:《劝学》教学设计(二)
【教学目标】
1、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懂得学习的重要性及学习的方法与态度。
2、积累一定数量的实词,了解文言实词在演变过程中词义引申、扩大、转移、缩小四种现象,提高学生阅读、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3、注重本文以喻代议、寓议于喻及从正反两方反复论证的特点,注意提高学生围绕中心论点合理论证的能力。
【教学课时】
两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语
培根说过,知识就是力量。知识推动了人类社会的发展和物质文明的进步。那么,获取知识的途径是什么?答案只有一个,就是学习。可以说,人的一生都处于不断的学习中,学习是人的一种本能。我们所要研究的,是如何把这种无意识的本能转化为自觉的行为,大幅度地提高学习效率。这一点,古人已为我们指明了方向,两千多年前的荀子所作的《劝学》就精辟论述了学习的重要性,是一篇鞭辟入里,脍炙人口的好文章。
二、介绍荀子
明确荀子的生卒年代、历史地位、政治主张和文学成就,重点介绍荀子散文的特点和文学地位,说明本文出处。
荀子是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他强调“行”对于“知”的必要性和后天学习的重要性。他的散文说理透彻、气势浑厚、语言质朴、句法简练绵密、多排比句子,又善于用比喻。《劝学》一文的这些特点较为明显。而《劝学》一文最为突出的特点,还是比喻的运用,它多达20个,且形式灵活。巧妙有力地阐述了学习的意义、作用及学习方法和态度。这些比喻的含义及内在联系是学习本文的重点、难点。因此只有准确理解比喻的含义,课文内容的理解、字词句的理解也就迎刃而解了。
三、解题
从“劝”字入手,在比较古今词义不同的同时,明确“劝”在此处应是“劝勉”的意思,与现代汉语“劝阻”语义不同。“劝”是手段,“学”是目的,明确本文主旨是劝勉人们学习。
四、学习课文
1、讲解第一自然段:
提问:本段在全文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什么?
明确:
⑴ 是全文的文眼。
⑵ 统领全篇,开门见山,引起下文论述。
词语:已。
2、讲解第二自然段:
⑴ 请学生朗读第二自然段。
⑵ 找出本段论述的事物及特点:
明确:
蓝→青,水→冰,木→轮,(金)钝→利。
以上四组都说明一个道理:蓝、水、木在外力作用下都有不同程度的加强。对人而言,这个外作用力就是学习。君子因其博学而且经常反省,才能达到智慧清明、行无过错的境界。
⑶ 分解比喻句的含义,分析与中心论点的关系。
教师举例示范,用图示法引导学生分析,目的在于教会方法。然后两三个人一组用此方法解决其他句子的问题。此方法以训练思维推理能力为主,提高学生认识事物、分析问题的能力。
以第二段为例作分析。本段用了五个比喻论述学习的意义在于能提高自己、改变自己。为此作者选择了日常生活中的五种事物进行设喻、论证。“青出于蓝”,是讲靛青从蓝草中取出,但比蓝草的颜色更青。“冰寒于水”,是说冰是由水凝冻成的,但比水更冷。这两个比喻句可以归纳扩展,得出:客观事物(如蓝、水)经过一定的变化过程,可以有所发展(如青),有所提高(如冰)。又结合本文所论中心事情是学习,联想一下,可得出同样道理:人只要不断学习,就会改变,就能提高。这一分析推理的过程用图示可表示为:(略)“輮木为轮”的比喻,说的是直木经过加热可以做成车轮;“木受绳则直”,木头经过墨线量过就能取直;“金就砺则利”,金属拿到磨刀石上磨过就锋利了。这三个比喻说明客观事物(如直木、木头、金)经过人工改造(如车柔、绳、砺),可以改变原来的状况(如为轮、直、利)。根据同样道理推论:人只有博学,才能增长知识,培养品德,锻炼才干,即达到“知明而行无过”。可见学习的意义十分重大。这一分析过程,同样可以用图示表示:(略)以上的推理过程其实是由具体→抽象→具体的过程,分析的目的是寻找规律,教给学生具体方法,启迪思维。
⑷ 总结本段中心思想:
论述学习的重要性。
⑸ 词语:
輮、槁暴、受、就、中。
3、讲解第三自然段:
⑴ 请学生朗读第三自然段。
⑵ 请找出本段最能说明作者观点的一句话。
明确: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⑶ 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说明“善假于物”的?
明确:从四个方面说明,即:登高而招见者远,顺风而呼闻者彰,假舆马者致千里,假舟楫者绝江河。最后一句是对以上四种情况的归纳总结,说明学习的作用在于弥补自身不足。
⑷ 词语:
致、绝、假。
四、课后作业
背诵前面学过的几段。
第二课时
一、检查背诵情况
二、讲解第四自然段
1、请学生朗读第四自然段。
2、本段可分几个层次,各说明什么道理?
明确:
可分为三个层次:
⑴ 开头至“无以成江海”,说明知识在于积累。
⑵ “骐骥一跃”至“金石可镂”,说明学习贵在坚持。
⑶ “蚓无爪牙之利”至段末,从正反两方面强调说明用心、专心的重要性。
3、词语:
跬、镂、一、焉。
三、总结全文
提问: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分别从哪几个方面进行论述?
明确:本文中心论点是:学不可以已。从学习的意义、作用及学习的态度和方法三方面进行论述。
四、齐读全文,体会本文善用比喻、说理透彻的特点
五、完成习题
1、课后思考练习题。
2、基训上的习题。
六、引导学生根据注释读懂原文,积累相关文言常用实词的意义和用法。在此基础上,将背诵全文
高二语文教案:《劝学》教学设计(三)
【教学目标】
1、积累和掌握文言词类和句式现象;
2、学习比喻论证的方法和“对比论证”的行文方式;
3、了解荀况关于学习意义和学习态度的论述。
【难点、重点分析】
1、作者以哪几个角度论述中心论点的?每组比喻包含什么意思?各组比喻之间在意义上有什么内在联系?
2、本文的比喻论证有何特点?
【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本文
由先秦文学谈“百家争鸣”;综合上节课所讲《秋水》一文庄子的道家思想引出儒家代表荀子。
二、荀子简介
荀子,名况,赵国人。一生主要从事学术活动;主要思想:
1、法后王;
2、人定胜天;
3、人性恶,重视教育。
其思想主要体现有《荀子》一书,被郭沫若称为先秦散文“四大台柱”之一。其文浑厚,逻辑严密。
三、解题
劝,即“劝勉,鼓励”。
四、诵读第一段
1、诵读的准确。先划分节奏,纠正字音;
2、学生朗读第一段;
3、学生归纳其中的词类现象,文言句式;老师指导;
4、指名学生口译第一节;
5、文理分析:
⑴ 本节的观点是什么?
⑵ 作者采取什么方法,如何论证观点的?
⑶ 比喻论证,其中的本体,喻体各是什么?如何理解喻意?这些比喻的角度有何不同?
⑷ 这一节作者从学习的哪个层而来“劝学”的。
五、诵读第二节
1、主要步骤同上(第一节);
2、文理分析:
⑴ 本节的论点是什么?
⑵ 此节作者依然采取比喻论证,马上一节不同的是,他采取了一组比喻。
讨论:分析、归纳这些比喻论证中的本、喻体及内涵。
⑶ 此节的第一句有内容上如何理解?在结构上起到怎样作用?
⑷ 这一节从学习的哪个角度来劝学?
六、诵读第三节
1、主要步骤同上;
2、文理分析:
⑴ 划分层次,概括层意;
⑵ 第一次运用比喻论证,分析其此喻意,这一层作者从哪几个方面来展开论证的?
⑶ 第二层除了喻证还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骐骥一跃,……,驽马十驾,……,这一句侧重哪个角度的对比?
“鍥而舍之,……,鍥而不舍,……”这一句侧重哪个方面的对比?
⑷ 最后一层内容如何理解?
⑸ 这一节侧重从学习的哪个角度来“劝学”?
七、全体学生一齐朗读本文
八、《劝学》是节选,结合本文,拓展思维。本文反映了荀子怎样的思想
九、结合上面的讨论,进一步思考:比喻论证有怎样的作用
十、作业布置
1、背诵全文;
2、完成教师布置的练习题。
【附板书设置】
一、学不可以已
1、通过学习,可超越前人(横向);
2、通过学习,可提高自身(纵向);
3、总结:只要学习,必有进步,甚至“知明而行无过”。
──学习的意义
二、学习要善假于物
1、过渡:承上启下;
2、比喻论证。
──学习的方法
三、学习必须
1、善于积累:正、反;
2、持之以恒:主观、客观;
3、用心专一。
──学习的态度、精神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111310.html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