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苏教版三年级下册《除法》数学教案

老师讲课学生爱听,还愿意自学的情况下,往往少不了一份教案。在上课前要仔细认真的编写一份全面的教案。这样可以有效的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那你们知道有哪些优秀的小学教案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收集整理,为您带来的《苏教版三年级下册《除法》数学教案》,仅供参考,希望可以帮助到您。

苏教版三年级下册《除法》数学教案

教学内容:

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熟练掌握一位数除整十、整百数和几百几十数以及一位数除两位数的口算方法。

2、提高学生用多种策略解决同一个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总结概括的能力。

教学重点:

掌握算理。

教学难点:

提高口算正确率。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口算卡片

教学过程:

一、 基本练习

1、口算。

450÷9 6000÷6 100÷10

270-52 15×3 37+18

39÷3 72÷4 80÷5

30÷3 200-26 2700÷9 120+48

2、估算。

387÷5 426÷8 218÷4

142÷5 135÷7 320÷6

说一说426÷8、142÷5的估算过程。

二、巩固练习

1、教材第13页练习三的第7题。

指名学生读题。

分析数量关系。

集体列式计算。

说一说,为什么用除法计算。

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

请学生说出不同算法。

2、教材第13页练习三的第8题。

理解题意。

说一说,题中要我们求什么。

要求这两个问题,都需要哪些相关信息?

说一说,为什么用除法计算,怎样计算360÷4、360÷9

三、课堂作业新设计

1、三年级的学生去茶园里劳动,女生有56人,男生有64人。4名学生分成一组,一共可以分成多少组?

(1)读题。

(2)独立分析题意,列式解答。

(3)订正口算过程及结果。

2、出示课件。

海龟的寿命大约是青蛙的多少倍?你还能提出哪些问题?

(1)阅读所给信息。

(2)讨论:根据所给信息,你还能提出哪些问题?

(3)教师板书学生所提问题。

(4)尝试解决这些问题。

四、思维训练

找出下面每行数的排列规律,在()里填上合适的数。

4 8 16 32 ( )

243 81 27 9 ( )

2 5 11 23 47 ( )

8 24 12 36 18 ( )

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练习,进一步明确了口算乘法的算理和方法,使学生能够能够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解决简单的问题,在计算过程中,碰到口算内容能够正确运用口算求出结果。个别同学口算方法掌握不够熟练,需加强训练,提高口算的速度和准确率。

精选阅读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笔算除法》数学教案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笔算除法》数学教案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9—21页 内容 笔算除法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一位数除两位数的笔算过程,掌握笔算方法。

2、使学生感受除法在生活中的应用,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3、经历与他人交流算法的过程,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

教学重、难点:

1、用一位数除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2、用一位数除两位数的笔算过程中的试商方法。

3、竖式的书写格式。

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实物投影,小棒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师:你们知道植树节吗?几月几日?

生:3月12日。 师:谁能说说植树的好处?

生1:植树造林可以抵御风沙防治沙尘暴。

生2:植树可以绿化环境。

师:同学们知道的可真多,人类的生存的确离不开树木,去年的植树节,我们学校也组织了植树活动,同学们想不想再回到这个场面?

出示主题图

师:这就是我们学校去年植树节的,从这个画面中你看到些什么?你能提出那些数学问题?

生:我们看到三年级和四年级两个班级在植树,我想知道三年级和四年级平均每班各植多少树? 师板书并问:三年级平均每班植树多少棵?四年级呢?怎么列式?

生:分别是42÷2和52÷2

师:你能说说为什么用42÷2吗?

生:平均每班植多少棵树?就是要把三年级植树的总数分成一样多的两份,看每份是多少。 师:他说的很好,老师也同意。不过要计算42÷2可不是像加减法那么简单,也比我们前面学过的除法难一些,请同学们先独立思考一下解决的方法,并把你的想法在小组中相互交流,再共同来探讨解决的方法。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1、探索解决“三年级平均每班种多少棵树?的方法。

2、师生交流笔算过程。

师:经过独立思考和小组的交流,我想,同学们都已经有了各自解决问题的方法。现在请每个小组派一个代表,向同学们介绍一下你们小组形成的方法。

小组1:我们小组,有用口算得出结果的,也有用摆小棒的方法得到结果。

生:我是这样的:40÷2=20 2÷2=1 20+1=21。

师:真不错。

小组2:我们用的是摆小棒的方法。

生到讲台上演示。

小组3:我们用的是笔算,现在我写给大家看。

师:同学门用不同的方法解决了结42÷2=21,今天我们就重点来研究笔算除法。(板书课题:笔算除法)

3、展现42÷2的笔算除法过程。

师:(板书出除法竖式的除号,被除数,除数,边讲解边完成竖式)我们分小棒的时候,第一次分的4捆,相当于十位上4,用4除2,商2,就是每份中的2捆,因为它实际上表示的20,所以要写在十位上,和被除数上的4对齐。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分去了多少根?

生:40根。

师:对呀,(指着竖式)20×2=40,从总数中减去40,那么还剩下几? 生:2。

师:2除以2的商是1,这个1写在什么地方?

生:写在个位上,和42个位上的2对齐。

师:同学们真聪明,这一次分走了几根小棒? 生:2根。

师:再减去分去的2根,正好分完。

4、试一试,解决“四年级平均每班种多少棵树?”

a请同学们试一试,能不能用竖式计算出结果,也可以先用小棒分一分,再写出竖式。

学生独立解决问题,教师巡回指导。

B在学生汇报交流的基础上,呈现解决问题的过程。

师:哪位同学把你列的竖式写在黑板上?并说说你的想法。

生:(在黑板上写出竖式,指着自己写的算式说)十位上的5除以2,商是2,写在十位上,和被除数的5对齐,2和2相乘得4,写在5的下面,5减去4得1,再把个位的2移下来,和十位上的1合起来是12。

12除以2商是6,写在个位上,6和2相乘得12,12减12得0,说明分完了。 师:和42÷2的竖式比较,有什么不同? 生:42÷2,十位上的4正好分完了,52÷2,十位上的数没分完。

师:你是不是说,42÷2,商2后,十位上没有余数,而52÷2,商2后,十位上还有余数?

生:是

师:那么,我们在用竖式计算的时候,就要注意第一次商后,十位上是不是还有余数,如果还有余数,就要把这个余数和个位上的数合在一起,再继续计算。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1、帮小兔拔萝卜。(课件出示)

2、帮小动物检查对错。

3、设计活动,(教材练习四第3题)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高

今天学习就要结束了,你有什么收获?有什么体会?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口算除法》数学教案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口算除法》数学教案

第二单元

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

教材分析:

本单元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1、它是在二年级的表内乘、除法及三年级的一位数乘多位数、除法竖式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2、它为学生掌握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学习除数是多位数的除法奠定了扎实的知识和思维基础。

学生学习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也是按照“先口算──再估算──再笔算”的顺序进行编排的。因此,本单元分两个小节:先学口算除法(含估算),再学笔算除法(也含估算)。这样编排,和三年级上学期“多位数乘一位数”的结构是一致的,体现本套教材在逻辑结构上的一种对称美,易于广大师生从横向上把握乘除法之间的联系,以及学习方法上的迁移。

教学内容:

1、口算除法

2、笔算除法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会口算一位数除商是整十、整百、整千的数,一位数除整几百几十(或几千几百)。

2、使学生经历一位数除多位数的笔算过程,掌握一般的笔算方法,会用乘法验算除法。

3、使学生能在具体的情景中进行除法估算,会表达估算的思路,形成估算习惯。

4、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教学重点:

使学生会口算一位数除商是整十、整百、整千的数,一位数除整几百几十(或几千几百)。使学生能在具体的情景中进行除法估算,会表达估算的思路,形成估算习惯。

教学难点:

使学生会口算商是整十、整百、整千的数,一位数除整几百几十(或几千几百)。能在具体的情景中进行除法估算,会表达估算的思路,形成估算习惯。

口算除法

第一课时

一位数除整十、整百数

教学内容:

13-15页图示和例1

教学目标:

1、在实践操作活动中理解掌握一位数除法(被除数各个数位上的数都能被除数整除)口算方法。

2、能正确、熟练地口算简单的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 3.在与他人交流思维的过程中学会倾听与反思。

重点难点:

通过分木棍的实践操作活动,让学生理解、掌握几十几除以以位数的口算方法。

教学准备:

自制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口算

12÷4 8÷2 14÷7 24÷6 35÷7 72÷9

2、口答

(1)70里有几个十?500里有几个百?

(2)25里有几个十和几个一?39里有几个十和几个一?

3、教师谈话收入课题。

二、教学例1

1、出示第13页主题图,教师:问根据图你能提出什么问题?怎样运算?

2、出示例1。

(1)赵大伯3次能运完60箱,平均每次运多少箱?

观察:如用小棒来代替木箱,你打算怎样分?怎样列式?每份有多少?(学生实践操作,得出结论。)

3、分好后在小组里交流一下自己分的方法。

4、如果不分小棒,我们又怎样口算60÷3呢? 结合学生汇报,

5、教师板书: 这样算 6÷3=2 60÷3=20

6、试一试。(学生独立完成) 80÷4 60÷2

(1)口算写出结果。

(2)说说口算方法。

三、教学例1第二个问题

1、出示第二个(2)问题 600÷3你能口算得出结果吗?

先独立思考,然后在组内交流一下口算的方法。

2、结合学生汇报,出图验证并板书

这样算 6÷3=2 600÷3=200

3、试一试。

360÷6 640÷8

四、教学例1第三个问题

1、出示第三个问题 240÷3你能口算得出结果吗? 先独立思考,然后在组内交流一下口算的方法。

2、结合学生汇报,出图验证并板书: 这样算 24÷3=8 240÷3=80

五、巩固练习

1、口算下列各题,并说说口算的方法。

40÷5 640÷8

2、课堂小结

在这堂课上你学会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六、作业

17页1.2

苏教版三年级下册《角》数学教案


苏教版三年级下册《角》数学教案

一、设计理念:

在教学中,应注重使学生探索现实世界中有关图形的问题;应注重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推理等手段,逐步认识简单的图形,应注重通过观察物体、图案等活动,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二、教材分析:

本课是在以前学过的基础上进行新授的,并且本单元要学的图形都是在学生已经直观认识这些几何图形的基础上学习的,所以在教学时,应注重把握好旧知向新知的引渡,使学生能自然而然激发自己的学习兴趣。

三、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射线,知道直线、射线和线段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2、使学生认识角。

四、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师:(出示动物百米赛跑图)你知道跑道是由什么图形组成的吗?

生:线段。

师:你会画线段吗?(指名板演)用什么画的?为什么要用直尺画呀?

(此过程自然而然导入线段的特征,从而为后面要学的射线、直线作好准备)

师:线段是直的,这是线段的什么呀?你还知道线段的哪些特征。

生:有两个端点,无限长(可以量出长度)

师:如果将线段的一端延长(或两端都延长)那会变成什么图形呢?

(二)、认识射线、直线。

1、 自学课本第109页

2、 比较线段、射线和直线,并从现实生活中举事例。

师:它们各叫什么名字呀?它们又与线段有什么不同和相同的地方呢?

学生回答。

师:你能应用这个知识解释生活中或自然界中的射线吗?看谁说的多。

生:手电筒的光线。

生:探照灯射出的线……

五、教学结束:

让学生能把现实生活中的东西和数学知识联系在一起,让学生能应用数学知识了解社会,并使学生知道数学来自社会,也能用于社会。

西师大版三年级下册《除法笔算》数学教案


西师大版三年级下册《除法笔算》数学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使学生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学会除数是整十数的笔算方法;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

2、通过探索、思考、总结,经历除数是整十数的笔算方法的形成过程;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体验计算方法的多样化。

3、使学生感受除法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培养学生书写整洁、计算认真的良好习惯。

二、教学重点

1、掌握商是一位数、除数是整十数的除法笔算的算理。

2、理解并掌握试商方法,准确书写商的位置。

三、教学难点

明确算理,准确计算。

四、教学过程

(一)学前准备

看题直接说出得数。

1、抢答:80÷20= 60÷30= 240÷30= 350÷50=

2、估算:93÷30≈ 143÷70≈

师:细心的同学,发现它与前面的抢答题有什么不同吗?说说你是怎么算的?

(把两位数看做比较与它接近的整十数进行估算。143≈140,140÷70=2所以143÷70≈2)

(二)学习新知

同学们,你们真棒,快速而准确的答出了这么多题,你们想变得更聪明吗?想!

师:老师告诉你们一个方法——“多读书,读好书!” “阅读日”到了,我们去阅览室看看吧!

1.92÷30

(1)a(课件出示教材81页情境图)引导学生仔细观察,说说从中获取的相关数学信息。

b出示例1(1)”92本连环画,每班30本,可以分给几个班?”,指名让学生读题。

c引导学生列式92÷30,说一说为什么用除法计算。(就是看看92里面有几个30)

d放手学生:你能算出结果吗?引导学生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师:请与同位说说你解决问题的方法。

学生自主探究,教师巡视,寻找不同解决方法。

引导学生用之前学的知识,很快地说出结果。

(想乘法做除法 92÷30=3……2 30×3=90 90+2=92

估算 92≈90 90÷30=3 92÷30≈3

摆小棒 请学生到黑板上摆一摆 理解算理 )

e引导学生交流,想一想还有没有其他的方法。(竖式计算,本节课研究的问题。)板书课题(笔算除法)

(2)a引导学生自主尝试竖式计算92÷30,请一名学生板演。

B(实物投影展示)引导学生关注“商是几?商在哪一位上?为什么?”学生交流。

师:为什么商3?

生1:刚才用小棒摆过了,分了3份,就是3个1,所以商3.

生2:估算92≈90,92÷30≈3。

师:刚好除完吗?

生1:有余数,余数是2。

生2:余下2本,不能再分给1个班了。

生3:余数比除数小,不能再分了。

师:商为什么写在个位?

(生1:92里有3个30,而不是30个30,所以要写在个位。

生2: 92里面1个30都没有,要多看一位,92里才有30。

生3:除数是两位数,我们就要用被除数的前两位来除。

生4:做除法要从高位除起,一位数肯定比两位数小,商1都不够,所以要看前两位。除到哪一位就要把商写在哪一位的上面。)

(3)总结:像这样两位数除以两位数时,把商写在个位上。

2.140÷30

师:我们已经分完了连环画,再来分分故事书吧!

a出示例1(2)”140本故事书,每班30本,可以分给几个班?”,引导学生列式140÷30

b谁能先估一估能分给几个班?(学生估算:30×( )=140 5个班需要150本,140本不够分。)

c (教师事先发给学生方格图)请同学们拿出手中方格图, 140个格就代表140本书,用红笔圈一圈,实际分分,验证一下。(理解算理)

实物投影出示学生的图:140个方格,提问学生每30个方格为一份,能分出几份?能分4份,还剩下20个方格。也就说明140里面有4个30,所以,在个位上)

d怎样用竖式计算呢?咱们一起来研究一下。教师板书

因为除数是两位数,所以被除数要先看前两位。(拿出一张纸片,先遮住被除数的个位,让学生比较与除数30的大小)同学们发现什么问题?(14除以30不够商一)那怎么办?(看前三位)

教师把纸拿开,140除以30要商几?(商4)为什么商4,商5行吗?(①引导学生看方格图,分了4份,余下的20个格不够30个格一份了。商5不行。②30×4=120,120最接近140。 30×5=150,150比被除数140大。)

商要写在十位还是个位呢?(个位。分了4份,就是4个1。在这里看到了个位,就在个位上写商)

120和20怎么来的?(30×4=120,还剩20)

总结:被除数前两位不够除时,要看前三位,在这里看到了个位,就在个位上写商。

3、整理算法。

引导学生观察92÷30与140÷30的竖式,比较两个算式的异同。

(异:两位数除以两位数,三位数除以两位数

同:除数都是整十数 )

讨论交流除数都是整十数时(课件出示)

a应该从哪里除起?

b要看被除数的前几位?

c商要写在那个数位上?

讨论后总结:

a从高位除起

b看前两位,前两位不够除时看前三位。

c除到哪一位就在哪一位上面写商。

4、巩固练习

a好,我们就运用自己总结的方法来计算。

交流订正,(实物投影展示)请学生说一说第一题和第四题的计算过程。

b下面的计算对吗?把不对的改正过来。

(三)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了什么知识?在计算时要注意哪些问题?

反思:

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是小学生学习整数除法的最后阶段,它是在学生学习多位数乘一位数,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基础上教学的。因为这是一节计算课,它本身就比较枯燥,而理解算理,正确计算又是它的重点,要提高计算的正确率就要想办法调动起学生兴趣。因此我利用李咏主持的“非常6+1”节目创设笔算除法“非常6+1”这样一个大的教学情境,以此为突破口调起学生胃口,目的是激发学生兴趣。从整节课来看,这个情境创设还比较有效果,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也比较高。

在教学过程中我采用情境.问题与自主探究的方法,通过复习口算除法,归纳复习两位数除以整十数的计算方法,为后面学习三位数除以整十数打好了基础,也为引导学生提炼出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计算方法做好铺垫。在新课的学习中我始终围绕“如何试商?商应该写在那个位上?为什么?” 这一中心问题,让学生展开充分的讨论,通过独立思考、小组合作等形式来解决这个问题。教学中先引导学生列出算式,用估算的方法思考可以分给几个班?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列竖式探讨商究竟应该写在哪一位上?为什么?在学生的认知冲突中师生共同分析,通过教师点拨,达到用笔算验证估算,体现出估算、口算、笔算之间的紧密联系,达到初步理解算理的目的。在巩固练习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总结出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计算方法,并以儿歌的形式加深理解与巩固。

一节课中学生注意力一般最多维持20分钟左右,我用“非常6+1” 最精彩的环节,砸金蛋,三个金蛋里分别有苹果、蛋糕、鲜花送给学生,以此激发、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愉悦的气氛中巩固本节课所学知识,努力做到让每一个学生达到“想学-学会-会学” 的目的。通过大量的巩固练习达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目的,由于教学情景比较新颖,整课堂的氛围都比较活跃,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比较高。

不足之处:

1、对教材的挖掘能力还待于进一步提高。

在讲解140÷30的商到底应该写在哪一位上这个问题时,除到被除数的哪一位,商就写在哪一位的上面,我应该多多强调除数是整十数的除法,商是一位数。这样会让学生对以后学习除数是两位数,商是两位数的除法,更加理解和清楚商就写在什么位置上。

2、教学的节奏较快,给予学生合作交流的时间太短。

在教学例1时,我安排了让同学们讨论交流除数是整十数的计算方法,因为担心时间不够的问题,所以让学生交流的时间太短。这样会导致学困生依然没有弄懂这个算理。

3、教师课堂灵活应变的能力还有待于提高。

教学中在处理课后“做一做”的三道计算题时,应该考虑到由于时间问题,这三道题应让学生灵活选择完成两道,了解学生重点知识掌握情况就可以了,节余时间来处理其它问题。

4、对课件的制作能力不是很强

苏教版三年级下册《面积单位》数学教案


苏教版三年级下册《面积单位》数学教案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出示操场平面图,谈话:从图上可以看出,操场大约有6个篮球场那么大,你能仿照这种说法说一句话吗?

2、谈话:刚才我们实际是用体育器材室的地面做单位估计了一下操场有多大,篮球场有多大,下面,请你们利用桌上的材料(书本、文具盒、练习本、正方形纸等)估计或测量你的课桌面有多大。

分小组活动,交流操作结果。

二、动手操作,探究新知

1、拿出两个正方形(边长分别是1厘米、1分米),测量它们的边长。

问:通过测量,你有什么发现?

根据学生回答,讲述:边长是厘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厘米,平方厘米用符号cm2表示。

摸一摸,1平方厘米有多大?

想一想,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面积接近1平方厘米?你手上的哪一部分的面积大约是1平方厘米?

画一画(徒手):画一个面积是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

估一估:一张普通的邮票的面积大约是多大?橡皮上面的面积有多大?

2、让学生拿出边长是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讲述:边长是1分米的正方形的面积是1平方分米,平方分米用符号dm2表示。

比一比:用手比划1平方分米有多大?

想一想:日常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面积接近1平方分米?

3、谈话:请大胆猜测教室里黑板的面积有多大?

你觉得用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做单位去测量怎样?那么较大的面积单位应该是什么呢?怎样规定它的大小呢?

根据学生回答,揭示:边长1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米。

出示1平方米的纸,初步感知大小。

问:日常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面接近1平方米?

估计:在1平方米的范围里能站多少个同学?验证,实地站一站。

三、巩固应用

1、学生独立填写。

学生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想法,并指名汇报。

2、举例说明哪些物体的面各用哪些面积单位测量比较合适。

四、全课总结

这节课学了什么内容?你学会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明白的问题?

苏教版三年级下册《运算律》数学教案


苏教版三年级下册《运算律》数学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运算律的意义,能应用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

2、通过同桌合作整理知识框架,提高学习的系统性,培养学生归纳、总结等自我复习能力及合作精神。

3、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激发学生成功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和创新意识。

教学重点:

理清知识间的联系,建构起知识网络。

教学难点:

加强学生对于乘法分配律的理解与运用,通过比较进一步帮助学生理解乘法分配律和乘法结合律的区别。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揭题,导入新课。

1、今天复习什么内容?(运算律)什么是运算律?(进行简便运算的一些规律)

2、出示习题帮助学生回顾各运算律。

口答:在□里填上合适的数,在○里填上运算符号。并说一说运用了什么运算律?

45+26=26+□, 运用了(加法交换律)。

23×56=56○□,运用了(乘法交换律)。

122+(78+45)=(□+□)+45,运用了( 加法结合律)。

7×25×4=7×(□×□),运用了(乘法结合律)。

45×67+45×33=(□+□)○45,运用了(乘法分配律)。

3、回忆各运算律内容及字母表达式。

提问:我们在四年级一共学习了这五个运算律。你学哪个运算律时觉得最轻松,你能向同学们介绍一下这个运算律吗?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运算律的字母表示式。

加法交换律:a+b = b+a

加法结合律:a+b + c = a+(b + c )

乘法交换律:a×b = b×a

乘法结合律:a×b× c = a×(b×c )

乘法分配律:a ×(b + c )= a×b+a × c

减法性质:a - b - c = a -(b + c )

除法性质:a ÷ b ÷ c = a ÷(b × c )

二、查漏补缺,强化知识点。

1、你觉得哪个运算律的知识学习起来最难?为什么?

2、举例比较,启发思考。

(1)出示题组:125×(80×8)125×(80+8)

(2)老师在教这部分内容的时候,发现很多学生在做时容易出错。

(3)这两题你会做吗?请在作业本上独立完成。

3、基本训练。

当个小法官:判断下面的话是否正确。

① 65+35÷7×6的第一步算65+35,这样很简便。( )

② 101×46-46=100×46。( )

③ 134×8=125+9×8。( )

④ 25×(40×4)=25×40+25×4。( )

⑤ 350÷50×7=350÷(50×7)。( )

⑥ 125×7+3×125=125×(7+3)。()

三、知识整理过程,构建知识联系。

1、如果将这五个运算律的知识来理一理,分分类?你会怎么处理呢?(先在四人小组交流一下,再汇报)

在“乘法分配律”时,设问:乘法分配的表达式中即有乘法也有加法,你觉得分在哪一类合适呢?有不同的意见吗?

2、刚才从运算方法上分成了两类,你能横向再看看、再理理吗?引导学生再从规律特点上继续思考。(交换律、结合律、分配律)

观察数、符号、式子的特点,理解相关运算律的特点。

3、通过刚才的整理,你有什么新的收获吗?(你还会将乘法结合律和乘法分配律搞混淆吗)

四、综合训练。

1、关于乘法分配律的专项练习。

(1)自主设计乘法分配律的各种题型。

77×37+23×37156×37-56×3725×(40+4)25×(40-4)99×37+37101×37-37102×3598×35

(2)汇报展示,学生口答。

(3)通过训练,你有什么新收获吗?(关注两个方面:一是乘法分配律的拓展,二是相关的解题经验。)

2、星星水果店运进32箱苹果和48箱梨,每箱都重15千克。运来的苹果比梨少多少千克?

3、用简便方法计算。

367-89-1125×32×125728×72÷3676×25+8×75

苏教版三年级上册《被除数有0的除法》数学教案


为了使每堂课能够顺利的进展,为了不消耗上课时间,就需要有一份完整的教学计划。这样可以让同学们很容易的听懂所讲的内容,那你有没有为了一个问题而去做过一份教案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苏教版三年级上册《被除数有0的除法》数学教案”,欢迎阅读,希望您能阅读并收藏。

苏教版三年级上册《被除数有0的除法》数学教案

第11课时 被除数有0的除法

教学内容:

教材第64-66页。

教学目标:

1、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中体会“0 除以任何不是 0 的都都是等于 0” 。

2、学生经历探究商中间、末尾有 0 的除以计算方法的过程,并能正确计算。

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觉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增强自主探究的意识,提高合作交流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理解“0 除以任何不是 0 的数都等于 0” 。

教学准备:

多媒体展示台、光盘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教学例 8(出示情境图)观察这幅图,图上都有些什么?

学生回答:3 只兔子去采蘑菇,3 只猴子去摘桃子。

2、出示问题,平均每只兔能采到几个蘑菇,怎么列算式?

指名回答,板书:6÷3 = 2 (个)

提问:平均每只猴能摘几个桃?可以怎样列式算式?

指名回答,板书:0÷3 =

谈话: 同学们, 三只猴子摘桃, 可树上一个桃也没有, 那你觉得每只小猴能摘几个桃呢?(一个都摘下到)

引导:那么 0÷3 就等于多少呢?(0) (板书:0)

提问:如果是 4 只猴子摘桃子呢?9 只呢?它们的得数都是多少?你有什么发现?

0 ÷4 = 0 0 ÷9 = 0

引导学生说出:0 除以任何不是 0 的数都等于 0 .

3、完成想想做做第 1 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指名回答。

小结:0 除以或乘任何不是 0 的数都等于 0 .

二、互动新授

1、教学例9(出示图),提问:要求“一共需要多少个火炬”怎样列算式?(306 ÷3)

2、谈话:306÷3 等于多少呢?请同学们先估计一下,再算一算。

提问:3 0 6 ÷3 的商大约是多少?你是怎样估算的?

(1) 估计 3 0 6 ÷3 的商比 1 0 0 大些。

(2) 3 0 0 ÷3 = 1 0 0 6 ÷3 = 2 1 0 0 + 2 = 1 0 2

3、谁来说说你的计算过程?

学生说的过程中,教师适当引导:商的十位上为什么写 0(因为 0 除以 3 得 0),这个 0能不写吗?为什么?让学生明确 0 有占位的作用。

讲述:这样写比较简便。

边写竖式边做如下交代:百位上的数正好除完,十位上的 0 除以 3 直接商0,再除各位上的数。

提问:对比笔算的结果和估算的结果你觉得怎样?如果漏写了商中间的 0 呢?

4、完成试一试

出示题目,让学生说说商是几位数。

学生独立完成,指名板演。

小结:如果被除数的个位是 0,除到被除数的十位正好除完,可以直接在商的个位上写0。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想想做做第 2 题

学生独立完成,指名板演。让学生是计算过程。

小结:从被除数的高位依次除以除数,遇到 0 除以除数直接商 0,除得的商写到被除数的上面。

2、完成想想做做第 3 题

学生独立完成,指名板演,要求用乘法验算。

集体订正,交流错误原因。

小结:0 除以任何不是 0 的数都等于 0 , 这个 0 一定要商在对应被除数的上面。

3、完成想想做做第 4 题

学生读题,回忆图形名称。同桌交流,讨论计算边长的方法。

独立列式,集体订正。

4、完成想想做做第 5 题

学生观察,说出图意。

要求 6 0 5 米布最多能做多少套,就是求6 0 5 米里面最多有多少个 3 米,余下的米数不够做一套。

独立列式解答,教师评价小结。

四、课堂总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被除数上有0的除法

306÷3=102(个)

在计算三位数(某一位上有0)除以一位数的除法时,前一位上能整除,

后一位是0的,就直接在后一位上商0。

教学反思:

本节课内容是在学生已经掌握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都等于0和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笔算除法的基础上学习的,让学生感觉到数学知识之间是有联系的,也是层层递进由浅入深的。学生对这部分内容并不陌生,在教师的指引下,学起来比较轻松。在教学中,鼓励同学独立思考,体验探究的真正乐趣。

苏教版三年级上册《商中间、末尾有 0 的除法》数学教案


作为杰出的教学工作者,为了教学顺利的展开。所以大多数老师都会选择制定一份教学计划。上课才能够为同学讲更多的,更全面的知识。那怎样写才能有一份高质量教案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苏教版三年级上册《商中间、末尾有 0 的除法》数学教案”,仅供参考,希望可以帮助到您。

苏教版三年级上册《商中间、末尾有 0 的除法》数学教案

第12课时 商中间、末尾有 0 的除法

教学内容:

教材第66、67页。

教学目标:

1、学生经历探究“除到被除数的某一位不够商 1 就商 0”这种除法笔算方法的过程,并正确计算。

2、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难点:

掌握三位数除以一位数时,商中间或末尾有 0 的除法计算方法。

教学准备:

教学光盘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出示例 10 情境图,提问: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怎样列算式?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4 3 2 ÷4 =

二、互动新授

1、谈话:4 3 2 ÷4 商是几位数,大约等于多少?请同学们先试着估计一下。

指名回答,4 0 0 多除以 4 商大约 1 0 0 多。

学生独立计算。

指名板演,问:十位上的3除以4不够商1怎能办?商十位上的0能不能丢掉, 为什么?

谈话:根据我们开始计算时估计,看看我们笔算的结果是否正确?想想我们在计算前估算有什么好处?

学生讨论。

小结:做笔算除法时,除到被除数的哪一位不够商 1,就在那一位的上面写 0,为了防止漏写 0,在笔算之前或笔算之后再估算一下商的位数或大致结果。

2、出示试一试

先说说商是几位数,再计算。

学生独立完成,指名板演。

让学生说说计算过程,问:想想第一题个位上的 1 不够除以 3,第 2 题个位的 2 不够除以 5,我们应该商机?这个 0 能舍弃吗?在计算中,你估算了吗?

3、提问:试一试的两道题和例题相比有什么不同的地方?有什么相同的地方?你能得出怎样的结论?

小结:我们在计算除法是,除到某一位不够除时,要商 0 。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想想做做第 1 题

学生独立完成,指名板演。

让学生说说计算过程。提问:计算过程中,遇到被除数上某一位不够除时怎么办?

小结:遇到某一位不够除时,要商 0 占位。

2、完成想想做做第 2 题

学生独立完成,指名板演,要求用乘法验算。

集体订正,交流错误原因。

3、完成想想做做第 3 题

小结:每 6 个装一盒,是看 6 4 8 里有几个 6,每 8 个装一盒,是看 6 4 8 里有几个 8,都是用除法计算。

列式计算,集体交流订正。

4、完成想想做做第 4 题

学生读题。引导“这些蜻蜓”指的是3 只蜻蜓, “这些蜻蜓平均每小时捕捉多少只蚊子”

可以先求什么,再求什么? 学生独立完成。学生汇报,教师评价。

四、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商中间或末尾有0的除法

432÷4=108(个)

答:一共需要108个花环。

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在求出商的百位以后,除到被除数的十位不够商1时,要商0占位,余下的数和个位上的数合起来继续除

教学反思:

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猜测、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学习内容来自学生的生活实际,在学生已有经验的基础上学习,可使学习更有效。本节课采用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起了学生的探究欲望,使学生在积极、主动参与下发现问题,并敢于发表自己与众不同的见解。引导学生主动建构知识是新课标的重要理念。根据学生的认知特征和心理特点,充分激发学习动机,是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的有效途径。让学生充分地表现自我,进而树立起学生的自信心。

苏教版三年级下册《平均数》数学教案


苏教版三年级下册《平均数》数学教案

教学内容:

苏教版小学数学第六册教科书第92—94页。

平均数是描述一组数据集中趋势的统计特征量。求平均数是分析数据的一种重要方法,在日常生活中,特别是在工农业生产中经常要用到,如平均成绩、平均身高、平均产量、平均速度等。这样的平均数常用于表示统计对象的一般水平,它既可以反映出一组数量的一般情况,也可以用来进行不同组数量的比较,以看出组与组之间的差别。这部分教材是在学生已具有一定的收集和整理数据能力的基础上教学比较简单的求平均数问题。本节课是三年级下册《统计与平均数》的教学,是把已学的统计知识和认识平均数结合起来,学会求平均数的基本方法:移多补少。引导学生进一步体会到求平均数是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之一。以帮助学生灵活运用平均数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并通过多种练习让学生加深对平均数意义的多角度理解和“先求和再平均分”的求平均数一般方法的掌握。

教学目标:

1、在具体问题情境中,感受求平均数是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的需要,并通过进一步的操作和思考体会平均数的意义,学会计算简单数据的平均数(结果是整数)。

2、在运用平均数的知识解释简单生活现象、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积累分析和处理数据的方法,发展统计观念。

3、进一步增强与他人交流的意识与能力,体会运用已学的统计知识解决问题的乐趣,建立学习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难点:

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学会求简单数据的平均数。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自主探究

1.呈现套圈情境。

多媒体演示“套圈比赛”场景。 谈话:这是三(1)班第一小队正在进行的套圈比赛,一队是男生,另一队是女生。比赛规则是每人套15个圈,比一比哪一队套得准。下面就请同学们给他们做裁判,好不好?

2.收集整理数据。

多媒体依次演示4个男生和5个女生套圈比赛情况,最后将每个选手卡通像与其套圈结果“定格”组合成一个画面。 要求学生根据男、女生套圈成绩,小组合作利用小方块完成统计图(每小组中男生合作完成男生队成绩的统计,女生合作完成女生队成绩的统计)。

【设计意图:运用多媒体对教材例题进行动态处理,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摆”小方块制作统计图,目的是让学生亲历数据收集整理的过程,同时也为后面用“移多补少”的方法求平均数作准备。】

3.引入平均数。

出示男、女生套圈成绩统计图。 提问:看了这里的统计图,你发现了什么?要比较哪一队套得准,你准备从哪个方面去比较? 结合学生的想法,适时进行引导。 想法一:因为吴焱套中的个数最多,所以女生队套得准(比最多)。 追问:用一个人的成绩代表整个队的成绩,这样合适吗? 想法二:先要求出每个队一共套中了多少个,再比较哪一队套得多(比总数)。 追问:这种想法的可取之处是已经注意到从整体的方面去比较,但是他们两队人数不相等,这样比公平吗?可以怎么办呢? 想法三:先要求出两个队平均每人套中了多少个,再比较哪个队套得准(比 平均数)。 追问:这样比公平吗?(公平)我们就用这种方法试一试。(板书:平均)

【设计意图:富有启发性的“追问’’,旨在引导学生认识到用原有认知结构中数据处理的方式,如比最多、比总数等解决这一问题并不合适,从而引出平均数,并在这一过程中初步感受平均数能表示一组数据的整体水平。】

4.理解平均数。 操作:男生平均每人套中多少个呢?女生平均每人套中多少个呢?下面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自己面前的统计图,先在小组里讨论怎样找出每个队的平均成绩,再试一试。看哪些小组想的办法又多又好。 提问:怎样求男生平均每人套中的个数? 学生可能出现两种方法:一是移多补少;二是先合后分。 反馈时,先让学生在实物投影上边操作,边讲解移多补少的过程,教师利用课件动态演示。再让学生说一说怎样用先合后分的方法求平均数(课件动态演示:将统计图中的涂色方块合并起来,再平均分成4份),并引导列式:6+9+7+6=28(个),28÷4=7(个)。

【设计意图:将学生对平均数的探求发端于操作,让学生在活动中获得有关平均数的多种求法。】

谈话:请大家看男生套圈成绩统计图(用红色线条标出平均数,并不断闪烁),图中闪烁的红色线条表示什么? 根据学生回答,在前面板书的“平均”后面添上“数“。

观察:图中的平均数与实际每人套中的个数相比,你发现了什么?(平均数比最大的数小,比最小的数大??)多媒体闪烁平均数的取值范围。

提问:根据你的发现,谁能猜一猜女生队平均每人套中的个数一定在什么范围之内?可以通过哪些方法来验证? 谈话:女生平均每人套中多少个圈呢?你是怎样知道的?先和小组内的同学一起说一说。 反馈时,引导学生交流求女生队平均数的方法及所求平均数的意义。列式计算时注意让学生说说为什么要除以5而不除以4? 提问:现在你能判断男生套得准还是女生套得准吗? 小结:通过刚才的活动,我们认识了什么?你能结合刚才的例子,说一说平均数表示的意义吗?

【设计意图:多媒体演示与学生的交流有机结合,使学生对求平均数的方法——移多补少、先合后分,平均数的意义及取值范围等建立清晰的表象。同时,将平均数学习嵌入一个完整的统计活动中,较好地突出了平均数的统计意义。】

二、联系实际,拓展应用

我们一起玩闯关游戏好吗?

1、挑战第一关“走进生活” 平均数能为我们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1)想想做做第1题。移动笔筒里的铅笔,看看平均每个笔筒里有多少枝?还可以用其他的方法求出来吗?

(2)想想做做第2题。小丽有这样的3条丝带,这3条丝带的平均长度是多少? 请你先估计一下这3条丝带的平均长度是多少?在哪两个数之间?然后学生独立练习,集体校对。

2、挑战第二关“明辨是非”

(1)一条小河平均水深1米,小强身高1.2米,他不会游泳,但他下河玩耍池肯定安全。( )

(2)大泗学校全体同学向希望工程捐款,平均每人捐款3元。那么,全校每个同学一定都捐了3元。( )

(3)学校排球队队员的平均身高是160厘米,李强是学校排球队队员,他的身高不可能是155厘米。( )

(4)学校篮球队可能有身高超过160厘米的队员。( )

3、挑战第三关:“合情推测” 四(2)班第一小组同学身高情况统计表

学号12345身高(厘米)132134136140142

(1)明明算了他们的平均身高是143厘米,不计算,你能不能知道他算得对不对?

(2)星星公园规定:购买团体票时平均身高不足140厘米的学生可享受七折优惠。如果第一小组同学集体去玩能享受优惠吗?不计算你能知道结果吗?说出你的想法。

【设计意图:练习设计既重视平均数的求法,更重视对平均数意义的深刻理解。通过估计、预测、判断等一系列数学活动,沟通了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强化了学生对平均数意义的理解,较好地发展了学生的统计观念和应用意识,闯关游戏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总结评价,感情升华

今天我们认识了新朋友“平均数”,你想对它说些什么赞美之词呢?

教后反思:

本节课我从学生的现实生活出发,极力选取学生身边的事例,使生活素材贯串于整个教学的始终,注意将数学与学生生活紧密相连,遵循了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的理念。通过数学教学,实现了数学的应用价值。

具体地说有以下几个特点:

1.紧密联系学生生活实际,使数学问题生活化。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习的内容与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越贴近,学生自觉接纳的程度就越高。课一开始,就设计了一个情境,出示学生熟悉的套圈游戏以此来切入主题。这样做使学生感到所学内容不再是简单枯燥的数学,而是非常有趣、富有亲近感,他们被浓厚的生活气息所感动,兴致勃勃地投入到新课的学习之中。

2.充分保障学生自主探索的时间与空间,把学习的自主权与选择权交给学生。《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数学教学要努力改变单一的、被动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有利于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要让学生自主探索,在教学中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设计出具有开放性的、探索性的数学问题,给学生创设自主探索学习的情境,使之在开放问题的情境下积极主动地进行探索,使数学教学更加丰富多彩,学生学得更加生动、活泼,实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目的。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是本课的重点,学生只有掌握了求平均数的方法,才会解决生活中的求平均数的问题。因此,在这一环节的教学中,让学生自主动手操作学具,在小组合作、探索的过程中,找出求平均数的方法。这样,学生有了学习的自主权和选择权,他们的积极性与创造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3、较好的渗透了数学思想和方法。如:在计算平均数前让学生利用平均数的意义进行估计,渗透估算的思想,即培养学生的估算能力又加深了对平均数的理解。 总之,本节课较好地体现了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作用的和谐统一,实现了数学思想与数学方法的有机结合,符合素质教育要求,较好地达到了创新教育的目 的。

苏教版三年级下册《平行和相交》数学教案


苏教版三年级下册《平行和相交》数学教案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联系实际生活情境,体验直线的相交与不相交关系,认识两条直线互相平行,能判断两条直线的平行关系。

2.使学生能判断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画出平行线;能在老师的指导下掌握用直尺和三角尺画平行线的步骤和方法,能正确地画出已知直线的平行线。

3.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抽象、概括的探究活动,形成平行线的表象,培养空间观念;用数学眼光观察生活,感受数学学习的价值,初步了解生活里的平行现象,产生学习图形位置关系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判断两条直线位置关系、会画一组平行线,在画的过程中感悟平行线的特征;了解“同一平面”的含义。

教学准备:

一副三角板,一把直尺,两个立体盒,课件,两根小棒,2张长方形白纸,一只彩色水笔 胶带纸(或磁铁)

教学过程:

一、 复习

提问直线的特征。

二、 游戏导入,认识相交和不相交

1.(1)谈话导入:同学们,我们都玩过撒小棒的游戏,今天我们就来玩一玩,听清要求,看看这里面我们能不能学到数学知识。

(2)讲述要求:每人拿出两根小棒,把他们任意的撒在桌面上,看看两根小棒形成了什么样的图形,然后把你看到的图形用彩笔画在纸上。

【目的:撒小棒,看小棒在桌面上所形成什么形状,揭示研究同一平面内两个直线的位置关系:.学生对自己画的图形进行分类时,充分的让学生说明自己这么分类的理由,让学生的正确想法来引导其他学生】。

(3)展示学生画的直线,并编上号

① ② ③ ④ ⑤

师:我们把两根小棒同时撒在同一个桌面上,此时我们可以把两根小棒看做两条直线,把桌面看做一个平面。

2、出示两个重叠在一起的完全相同的纸盒 ,一个盒上画一条黄色线,另一个盒上画一条蓝色线。

师:上面的这条黄色线,与下面的那条蓝色线,是在同一个平面吗?【生回答】

①根据学生回答,师:你来摸一摸,

②移动一个纸盒, 现在两条直线还在同一个平面吗?

师:今天我们就研究一下两条直线在“同一平面内”(板书出示)的位置关系。

看画出的直线关系,你能分一分吗?

为什么这样分?

可能回答是:两条直线有角;交叉,没有交叉;

师:你同意他们的分类吗?你是怎样理解的?

师:(手指交叉的直线)这在数学上叫两条直线相交(板书“相交”),你认为这两组直线相交了,那两位两组直线没有相交,你是怎么判断相交和不相交的呢?

学生可能回答是:看它们没有连在一起。

出示:(4) 你认为这两条直线相交还是不相交?

生交流,回答。可能答案:不相交,没有连在一起;相交,延长一些后就可以相交了;因为都是直线,,两端都可以无限延长,所以会相交。

师:这两条直线都是(学生齐答——直线),能不能延长,大家想一想,延长后会不会相交?闭起眼睛想象一下后回答。

观察②③两组的两条直线,如果延长后,想象一下会不会相交?

师: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有几种可能性?

一种相交,一种不相交。【板书:不相交】

师: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互相平行,其中一条直线是另一条直线的平行线。齐读

直线a是直线b的平行线;直线b是直线a的平行线

3、你刚才画的同一平面内的两条直线,是属于什么关系?分别给它们起名,说一说谁是谁的平行线

生回答

师小结:同一平面内的两条直线,要么平行,要么相交。

4、在生活找,教室里找相交和不相交,生答;课件欣赏

5、巩固练习:想想做做1

生判断是否是互相平行,对于第四个图,问生为什么不是一组平行线,如何判断?

补充:

三、 折纸(想想做做2),引出画一组平行线。

1. 这长方形纸

出示长方形纸,观察长方形对边的位置关系——互相平行

a提问:有几条折痕?这几条折痕互相平行么?

b像这样的折痕如果画出来与边都是什么关系呢?有多少条?

一条边的平行线可以有无数条,位置各不相同。

(1) 请你测量一下这三条折痕的长度,看看你会有什么发现。

生动手测量,并反馈——每条折痕长度相等。

(2) 小结;长方形一组对边互相平行,在中间的折痕也互相平行,并且长度相等。【对边平行且相等】

2. 画一组平行线。

(1) 刚才我们通过折长方形纸来找到了一组平行线,那你能不能应用身边的物体来帮助我们画一组平行线么?

生举例并说明物体上那两条线段互相平行,用他们来画。

(2) 这么多画平行线的方法,你会发现画出的平行线都是固定的。如何能能画出想要的一组平行线呢?这会儿我们要用到三角板和直尺了。

(3) 下面我边画边说,请你仔细观察每一步,看你能否用一个字概括每一步的要点。

师讲述:

工具:直角三角尺、任意直尺

步骤:一对齐 二贴紧 三移动 四画线

首先,用三角尺的一条直角边,画一条已知直线,再用直尺紧紧的贴着三角尺的另一条直角边,把三角尺向上或向下平移,再按住三角板把直尺拿开,再画另一条直线。那么这条直线就与已知直线是一组平行线。

(4) 生概括:画——画什么;贴——拿什么贴什么;移——怎样移;画——画什么

(5) 生动手尝试画,做试一试,个别板书。做完后校对,可让同桌互相校对,问:你打算怎样去判断他画的对不对?

3、刚才我们用三角板和直尺画了已知直线的平行线,那你能用这个方法,过A点,画已知直线的平行线么?

(1)出示想想做做4,你打算怎么画?——只要平移三角板时平移到A点就可以。

(2)生动手画,师巡场,个别指导,校对。

【在某一点的平行线有几条呢?(过一点只有一条)】

(3)小结:说说怎样画才能画出一组平行线,画时应注意什么?——如尺子要贴紧,手不能斗等等

三、练习

1、想想做做3。

下面我们就来看看,平行线在我们数学图形中的体现。

出示图形,问:这是什么图形,分别有几组互相平行的线,指给同桌看,再校对。

2、想想做做5。

出示题目,先让学生自己找,再问生怎么找,怎样找更快速。

小结:组成一个物体有几条线段,那平移后,就有几组互相平行的线段。

四、 总结

谁来说说,这节课我们有哪些收获?(平行和相交、如何画平行线……)今天我们重点学习了平行,下节课我们讲学习关于相交的数学知识。

苏教版三年级下册《面积的含义》数学教案


苏教版三年级下册《面积的含义》数学教案

一、创设情境,激趣引入

教师事先在黑板上画两个长方形,一个长4dm,宽3dm;另一个长10dm,宽1dm。

谈话:这是两块菜地,狮子大王要把这两块菜地分给山羊和狐狸,忠厚的山羊让狐狸先挑选,狐狸急急忙忙挑了这一块(后一块长方形),狐狸这次占到便宜了没有呢?(学生发表意见)

二、主动参与,探索新知

1、教学例1

⑴看一看,感知面的大小

①出示情境图,问:这是什么地方的情境?从这幅图中你看到了什么?

②观察黑板的表面和课本的封面,说说哪个面比较大,哪个面比较小。

观察课桌的表面和课本的封面,说说哪个面比较大,哪个面比较小。

③指出:通过观察发现了物体的表面是有大有小的,我们把物体表面的大小叫做它们呢的面积。

⑵说一说,表述面的大小。

①谈话:现在谁来说一说黑板表面的大小是黑板的什么?课本的封面呢?

②你们会比一比黑板面的面积和课本封面的面积的大小吗?(在小组里先说一说再集体交流)

⑶摸一摸,比较面的大小。

请同学们用手摸一摸桌面和椅子面,比一比哪个面的面积比较大,哪个面的面积比较小。

摸一摸练习本的封面,学具盒盖的面和三角尺的面,摸了以后你认为哪个面的面积最大,哪个面的面积最小。

⑷找一找,生活中的其他物体你能比较它们表面的面积大小吗?

⑸讲述:通过观察和摸物体的面等活动,我们知道了物体表面的大小就是物体表面的面积。

2、教学例2

⑴出示一个正方形和一个长方形。

问:这是两个什么图形?请你们拿出两张这样的纸片,有什么办法能比较这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呢?

⑵分小组讨论。

⑶集体交流。

⑷讲述:你们用重叠和测量的方法比出这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这是两种很好的比较方法。从比较结果我们看出,在这两个图形中,长方形的面积比正方形的面积大,这也说明了平面图形的面积也有大有小。

3、教学“试一试”

⑴出示两个平面图形。

问:你们能想办法比出书中这两个平面图形面积的大小吗?

⑵分组讨论,集体交流。

⑶谈话:请每个同学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比一比这两个平面图形面积的大小。

三、巩固深化,拓展应用

1、想想做做2

出示题目,指名读题。

问:你能看出哪个省的面积比较大,哪个省的面积比较小吗?

谈话:如果同学们有兴趣的话,课后可以从中国地图上再找出一些省份来比一比。

2、想想做做3

出示书中的图,学生读题,明确要求。

问:你用什么办法比较四个图形的面积?

学生尝试在书上数方格,并比较出哪个图形的面积大一些。

指名说出比较结果,问:你是怎样知道图4有8个方格的?

3、想想做做4

默读题目,明确要求。

学生在书中描一描、涂一涂。

问:你们描出的蓝线的长度是这个图形的什么?用红色涂出的部分的大小又是这个图形的什么?

4、想想做做5

出示题中的学校平面图。

谈话:这是美丽的校园的平面图,从图中看到了什么?你能比较平面图中各个区域的面积的大小吗?

小组讨论后集体交流。

5、解决课始提出的问题。

谈话:刚开始上课时,大家讨论了狐狸抢先挑选菜地占没占到便宜的问题,当时大家的看法不一致,现在能解决这个问题了吗?

提供1平方分米的纸片2张,让两个学生分别到黑板上量一量,比出结果。

四、全课总结

问: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什么知识?你掌握了哪些方法?你还有哪些收获和疑问?

五、作业:布置学生课后做思考题。

三年级数学下册《口算除法》教案


三年级数学下册《口算除法》教案

课型:新授课 主备人:三年级数学组

学习目标:

1.掌握整十、整百、整千数除以一位数,商是整十、整百、整千数的除法的口算方法。

2.会进行相关的除法口算。

3体会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学习重点与关键:

重点:掌握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的口算方法。

关键:理解除数是一位数的口算除法的算理。

学习过程:

一、自我检测

1.口算

4÷2= 6÷2=

8÷2=

9÷3=

2.60里面有( )个十。

600里面有( )个百。

8000里面有(

)个千。

二、探究与交流

自学课本第11页例1,完成下列题目。(学法指导:先独立完成,自己解决不了的再与同桌或小组内成员交流)

1独立思考:这一题为什么用除法解决?从哪儿看出来?

2同桌交流:口算60÷3=(

)应怎样想?

3.全班交流:有几种算法?分别是什么?

4、比较这几种算法,你认为哪种方法更好?为什么?

三、自我挑战

1.比一比,看谁做的对

400÷2=

600÷2=

90÷3=

5000÷5=

2.去年阳光小学三年级学生共植树400棵,去年植树的棵树是今年的4倍。今年共植树多少棵?

3. 今年阳光小学三(1)班学生共植树80棵,今年植树的棵树是去年的2倍。去年共植树多少棵?

四、自我反思: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

,我会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 反思:

西师大版三年级下册《除法解决问题》数学教案


西师大版三年级下册《除法解决问题》数学教案

教学目标:

1、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理解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体会数量之间的相互关系。

2、使学生经历将“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实际问题转化为“求一个数里含有几个另一个数”的数学问题的过程,初步学会用转化的方法来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

教学重点:

使学生经历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 数量关系的过程,会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技能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应用分析推理将“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数量关系转化为“一个数里含有几个另一个数的除法含义”。

教具准备:

教师准备课件、小棒、学生每人准备 20 根小棒、 20 个圆片。

教学过程:

一、 复习导入新课

1、师生做拍手游戏。

[ 设计意图 ] 活跃课堂气氛,拉近师生关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

2、摆一摆

(1) 第一行摆 2 根小棒,第二行是第一行的 3 倍,第二行是多少?

(2) 第一行摆 2 根小棒,第二行是第一行的 4 倍,第二行是多少?

3、小结:我们刚才一起复习了有关“倍”的知识,今天我们继续学习有关“倍”的数学问题。

[ 设计意图 ] :从学生以有的知识出发为学习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做好知识上的铺垫。

二、合作探究新知

1、要求学生用 4 根小棒摆一个正方形,再在第二行摆 2 个正方形,说一说第二行摆 2 个正方形用的根数里有几个一个正方形的根数。

2、(1) 摆飞机,数一数用几个小棒摆出一架飞机?

(2) 指导学生摆飞机。

(3) 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思考(针对学生回报摆的结果),谁能根据你摆的飞机,提出一个问题让大家猜一猜,引出一个数里含有几个另一个数的除法含义,也就是他们摆的根数是老师摆的几倍。

(4) 如果再摆一架飞机,这时飞机根数是老师摆的几倍?

(5) 回报结果,让学生在探究中找到“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解题思路。即: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就是“求一个数里含有几个另一个数”用除法计算。像刚才摆飞机就是求 15 里面有几个 5 , 15 里面有 3 个 5 ,也就是 15 是 5 的 3 倍。说明“倍”是一种关系,不是单位总称,所以 3 后面什么也不用写。

3、 看一看,比一比(出示课件)

(1) 萝卜 3 个,茄子 6 个,茄子的个数是萝卜个数的几倍( 6 里面有几个 3 )。

(2) 萝卜 2 个,茄子 6 个,茄子的个数是萝卜的个数的几倍( 6 里面有几个 2 )。

[ 设计意图 ] :让学生由生活中的食物联系到倍数关系,因为数学本来就来源于生活。

(3) 摆圆片(动手操作)

a 、第一行摆 4 个○,第二行摆 8 个○。

b 、第一行摆 3 个○,第二行摆 9 个○。

4、考考你

8 里面有( )个 4 8 是 4 的( )倍 12 里面有( )个 3 12 是 3 的( )倍 24 里面有( )个 6 24 是 6 的( )倍 42 里面有( )个 7 42 是 7 的( )倍

三、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1、教学例 3

(1) 仔细看图,从图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

(2) 引导学生思考,想一想,怎样解决“唱歌人数是跳舞人数的几倍。

(3) 引导学生独立解决问题。

(4) 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并组织学生集体订正。

(5) 还能提出什么问题。(根据学生的思路解决)

2、引导学生做一做

[ 设计意图 ] :重点突出学生的自主参与,独立思考。教师在这一过程中扮演着引导者的角色,要把充分的学习时间还给学生。

3、归纳小结: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就是求一个数里有几个另一个数,只是说法不同,用除法计算。

四、 巩固深化

1、练习十二(第 1 题)要求学生认真看图

(1) 图中有些什么动物?

(2) 分别是多少只?

(3) 独立分析解决,小鹿的只数是小猴的几倍?

(4) 为什么这样列式?

(5) 还能提出其他问题吗?

2、独立完成第 2 题

3、观看课件拓展

(1) 观察各种书籍的本数。

(2) 完成题中的问题。

(3) 还能提出问题吗?

五、课堂小结

教学反思:

本课时,我在教学中充分让学生动手操作,在实践中体会“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就是“求一个数里有几个另一个数”的除法含义,采取摆一摆、比一比、考考你等学习形式。学生在快乐,轻松的探究中学习掌握了本课时的知识,达到预计的目的。不足之处,是教师的巡视不够,导致学困生没有落到实处,在今后的教学中要不断的学习、探索先进的教学经验、制作学生喜欢的课件。尽可能让每一个学生都学到有用的数学知识。

《苏教版三年级下册《除法》数学教案》一文就此结束,希望能帮助您在小学教学中起到作用,如还需更多,请关注我们的“小学数学教案三年级”专题。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109906.html

更多

猜你喜欢

更多

最新更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