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必修1人教新课标
4.1.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学案
一、重点和考点
(一)课程标准
1、了解内力作用的能量来源及其表现形式,理解地壳运动是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作用方式。
2、说明外力作用的形式及其相互关系,识别外力作用形成的不同地貌。
3、分析内力、外力作用及两者之间的关系,从时间和空间两方面来分析地壳变动,学会用运动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来辩证地分析地表形态的变迁。
4、结合实例,分析一个区域的内力作用、外力作用的形式和它们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5、建立内力和外力辩证统一,共同塑造地表形态的观点。
6、理解岩石圈物质循环的过程及其对陆地环境的影响。
7、通过大量的实例分析,在掌握地质作用和地壳物质循环的过程中,树立正确的人地观。
(二)考试说明
1、地壳物质循环。
2、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
二、主干知识梳理
(一)内力作用
1、内力作用的能量来源于,主要是。它主要表现为、、。
2、按照地壳运动的方向和性质,可将其分为和。水平运动使岩层,常形成和;垂直运动使岩层,引起。就全球规模的运动而言,地壳的运动以为主,以为辅。
3、内力作用使地表变得。
(二)外力作用
1、外力作用的能量来自,主要是。它对地表形态的塑造主要有、、和四种方式。
2、在、和等因素的影响下,或的岩石经常发生和,形成许多大小不等的,这种作用叫。
3、、、等在运动状态下对地表岩石进行破坏,叫作用,常在原地形成地貌。
4、作用为堆积地貌的发育输送了大量物质。
5、外力作用使地表起伏状况趋于。
(三)岩石圈的物质循环
1、岩石圈的岩石可以分为、、三大类。
2、岩浆喷出地表形成岩浆岩;裸露地表的岩石受到、、和作用,形成岩;已形成的岩石在一定和作用下发生作用,形成变质岩。各类岩石在岩石深处发生作用,又成为新的。这个过程称为。
三、典型例题解析
例一2007重庆卷春分日重庆太阳高度角最大时,H大洋某岛屿正好日出。此时,两架飞机从该岛同时起飞,甲沿经线向南飞行至南极点,乙沿纬线飞行一圈,则甲比乙穿越六大板块的数目
A.多1个B.多2个C.少1个D.少2个
例二2007四川卷下图是我国某山脉东、西坡地质剖面图。读图回答
结合图例,推断甲处岩石形成时的古地理环境是
A.沙漠B.沼泽C.海洋D.苔原
例三2007四川卷图13所示为风力浸蚀作用形成的自然景观。在图12中的①、②、③、④四地,可能见到这种景观的是地。观赏该景观时,为了获得特定的形态奖感,从旅游娥观欣赏的角度看,关键在于。(4分)
答案③选择观赏位置(距离或角度或观赏点)
例四2007山东卷下图为某地地质地貌剖面示意图。读图判断下列叙述正确是
A.①处的地表形态主要是风蚀作用的结果
B.②处的地貌形态主要是由崩塌作用造成的
C.③指示的岩层分解面曾遭受过风化作用
D.④指示的岩层弯曲现象是内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
例五2007海南卷下图示意某地的沉积岩层与火成岩体的相互关系。回答1~2题。
1、各岩层、岩体的生成时代按由老至新的顺序依次是
A.火成岩1、沉积岩1、沉积岩2、火成岩2、沉积岩3
B.沉积岩3、火成岩1、火成岩2、沉积岩2、沉积岩1
C.沉积岩3、火成岩1、沉积岩2、火成岩2、沉积岩1
D.沉积岩3、沉积岩2、火成岩1、火成岩2、沉积岩1
2、喷出地表的火成岩为喷出岩,没有喷出地表的火成岩为侵入岩,图3中
A.火成岩1为喷出岩
B.火成岩2为喷出岩
C.火成岩1、火成岩2都为喷出岩
D.火成岩1、火成岩2都为侵入岩
例六2007江苏卷右图为我国江南园林小景。读图回答1一2题。
1、图中的太湖石是由石灰岩组成,其玲珑剔透独特形态的形成原因是
A.风力侵蚀作用B.岩浆作用
C.流水侵蚀作用D.变质作用
2、江南园林中常用太湖石构景,形成奇峰怪石的山景。这种山景属于
A.喀斯特地貌景观B.水文地理景观图C.地质地貌景观D.人文景观
例七2007广东卷下列选项与下图中①、②最符合的是
A.风化作用、外力搬运
B.风化作用、内力塑造
C.侵蚀作用、人类活动
D.侵蚀作用、外力搬运
例八2007上海卷不同的岩石具有同的成因,可能藏有不同的矿产资源。
1.贮煤地层的岩石类型,一般是
A.侵人岩 B.喷出岩 C.沉积岩 D.变质岩
2.花岗岩、砂岩和石英岩分别属于
A.变质岩、岩浆岩和沉积岩 B.沉积岩、岩浆岩和变质岩
C.岩浆岩、变质岩和沉积岩 D.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
3.正确反映三大类岩石互相转化的模式图是
ABCD
例九2007上海卷2007年4月2日,南太平洋所罗门群岛附近发生8级强烈地震。该群岛发生的地震与其所处的板块位置有关,该群岛位于板块与板块交界处。该地震发生后,澳大利亚当局立即关闭东部海岸的海滩旅景点,以防(灾害)侵袭。
印度洋(1分)太平洋(1分)海啸(1分)
四、达标训练
(一)单项选择题
1、下列地质灾害中,主要由外力作用导致的是()
A、印尼大地震B、印度洋海啸
C、云南东川泥石流D、夏威夷的火山喷发
据《科技日报》报道:西部大开发调研组于2001年秋在河西走廊的调研中发现了一处面积约100平方千米、形状特殊的花岗岩地貌类型。该处花岗岩岩华丽表面千疮百孔,形如蜂巢,“蜂巢”组合在一起,如流云翻滚,仿百兽飞禽。伟硕岩体已被掏蚀得薄如蛋壳。花岗岩岩体绵延分布百里,相对高差百米左右。据分析,此处的花岗岩体的外围出露的是距今5亿年至4亿年的奥陶纪和志留纪的沉积岩地层。阅读上述材料回答2-4题。
2、造成这种地貌的主要外力作用是()
A、岩浆活动B、风力侵蚀C、风力沉积D、流水侵蚀
3、关于此处花岗岩与沉积岩的关系的说法,正确的是()
A、花岗岩先形成,沉积岩石后形成;然后外力作用进行长期侵蚀。
B、沉积岩先形成,花岗岩后形成;然后外力作用进行长期侵蚀。
C、花岗岩和沉积岩同时形成,然后外力作用进行长期侵蚀
D、根据材料无法判断
4、下列地貌与材料所述的“蜂巢”形成作用相同的是()
A、沙丘B、火山锥C、冲积扇D、蘑菇石
5、下列四种地质现象中,属于内力作用的是()
A、U形的冰川谷B、夏威夷群岛的形成
C、我国西北地区的移动沙丘D、桂林山水的形成
6、下列地貌与形成连线正确的是()
A、黄土高原沟壑纵横——风力侵蚀
B、云南的路南石林——流水侵蚀
C、华北平原——地壳下沉后流水冲积作用
D、挪威的峡湾海峡——流水侵蚀
7、造成埃及“狮身人面像”严重缺损的主要自然因素是()
A、流水侵蚀作用B、风化和风蚀作用C、喀斯特作用D、海蚀作用
8、下列平原中,主要由侵蚀作用形成的是()
A、东欧平原B、严马孙平原
C、密西西比平原D、印度河—恒河平原
9、新月形沙丘地貌可能分布在中国的()
A、云贵高原B、塔里木盆地
C四川盆地D、珠江三角洲
10、下图反映了沙丘构造情况,请指出哪一幅是流动沙丘构造图()
11、沉积物颗粒不分大小,杂乱堆积,主要发生在()
A、河流冲积扇B、黄土沉积C、海岸沙滩D、冰川沉积
12、下列地质名称,按形成时间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变质岩②岩浆③岩浆岩④沉积岩⑤沉积物
A、①②③④⑤B、⑤④③②①
C、②③⑤④①D、③①②④⑤
(二)综合题
1、读下图所示三种地貌,回答下列问题。
(1)A图地貌为地貌,它是由作用形成的,图中①是;②是③是。
(2)B图地貌是地貌,它是由作用形成的,主要分布在地区。
(3)C图地貌为地貌,其原因是岩石,受到含有的水的作用而形成,图中①是;②是;③是。
2、读岩石圈的物质循环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填出岩石圈物质循环运动的四个组成部分:A;B;C;D。
(2)D和E均属于(岩),其中E又称为。
(3)C经过作用转化为D;B经过作用转化为C。
(4)图中属于内力作用表现形式的有、、。
五、能力提高
1、考题1(2005年广东地理卷)下列地形中,主要是由内力作用形成的是()
A、三角洲平原B、大陆架C、黄土高原D、沙丘
2、考题2(2005年上海地理卷)下列岩石中,有可能都找到化石的一组是()
A、花岗岩、玄武岩B、石灰岩、砂岩
B、C、石英岩、大理岩D、大理岩、石灰岩
3、考题3(2005年广东地理卷)喀斯特峰林、孤峰平原地貌()
A、是流水机械作用的结果B、是化学作用的结果
C、形成于热带、亚热带湿润的石灰岩地区D、形成于各地带的石灰岩
4、读下图,回答下列问题。
(1)A图地貌为地貌,它是由作用形成的;A图中①是;②是③是。
(2)B图地貌是地貌,它是由作用形成的,主要分布在地区。
(3)(3)C图地貌为地貌,该地貌在我国分布最广泛的地区是高原,该区地表千沟万壑,支离破碎的成因主要是。
5、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甲地貌类型主要分布于我国的地区,其成因是。
(2)图中乙为流动沙丘,则该地的盛行风是。
(3)图中A、B、C所代表的三种岩石,年龄由老到新排列的顺序是。
(4)根据图示,该区发生的地质作用中内力作用的主要表现形式有。
(5)如果B岩层为石灰岩,则当地地质勘探部门睚勘探优良建筑材料时,应把作为重点勘探内容。
六、课后反思
参考答案
单项选择题
1、A2、C3、B
4、D(此处沉积岩先形成,后来岩浆侵入,形成花岗岩,之后,经长期的风力侵蚀,花岗岩出露地表。)
5、B(U形冰川谷是冰川狼子野心蚀作用形成的属外力作用;夏威夷群岛是火山岛,是火山喷发形成的;我国西北地区的移动沙丘是风力的搬运和沉积作用形成的;桂林山水属于喀斯特地貌,是水的溶蚀作用而成的,都属外力作用。)
6B(本题主要考查地貌的成因。黄土高原千沟万壑是由流水冲刷形成,因黄土高原土质疏松,加之夏季多暴雨,流水侵蚀而形成的。华北平原是由河流冲积而成;挪威的峡湾海岸是由于冰慢作用而形成
7、B
8、A(根据世界主要平原的地理位置、地形特点进行分析;东欧平原纬度较高,受冰川侵蚀作用明显。做该题可用排除法,严马孙平原、密西西比平原、印度河—恒河平原均为河流冲积平原)
9、B(考查地貌的成因。新月形沙丘主要分布在我国降水少的西北地区,如截里木盆地、准噶乐盆地)
10、A11、D
12、C(地球内部的岩浆,经过冷却凝固形成岩浆岩,岩浆岩受到流水、风、冰川海浪等的侵蚀、搬运、堆积作用,形成沉积岩。同时,这些已生成的岩浆岩、沉积岩由于地壳运动,进而藏在地下,在一定温度和压力等作用下发生变质,形成变质岩。各类岩石在地壳深处或地壳以下发和重熔再生作用,又成为新的岩浆。)
一、综合题
1、(1)冰蚀冰川侵蚀冰斗角峰冰川谷
(2)风蚀蘑菇风力侵蚀干旱沙漠
(3)喀斯特可溶性二氧化碳溶解、冲刷钟乳石石笋石柱
2、(1)沉积岩变质岩岩浆岩浆岩(2)岩浆岩喷出岩
(3)冷却凝固重熔再生(4)岩浆活动变质作用地壳运动
一名合格的教师要充分考虑学习的趣味性,作为教师就要精心准备好合适的教案。教案可以让讲的知识能够轻松被学生吸收,使教师有一个简单易懂的教学思路。优秀有创意的教案要怎样写呢?为了让您在使用时更加简单方便,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高一地理《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教案分析”,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高一地理《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教案分析
知识与技能
1.内、外力作用和表现形式,内、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
2.了解地壳物质的循环过程。
3.运用图表资料分析、表达地理事物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自主学习,讨论法。
2.探究与活动,理解地壳运动的特征。
3.利用景观图片分析地貌的成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帮助学生确立矛盾对立统一思想。
1.了解地表形态的形成和发展。
2.了解地壳物质的循环过程。
3.认识地表形态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
地表形态形成过程的分析,地壳物质循环
多媒体课件
1课时
师:同学们,通过前面三章的学习,我们知道大气和水是我们所生活的这个星球最富动力的两大因子,而且是生物维持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但是,它们的作用还远不止如此,我们今天所看到的千姿百态的地球表面与水和大气的功劳也是密不可分的。当然,地表形态的形成还有着其他重要的因素,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四章地表形态的塑造(板书)。
师:地貌是我们可以直接感知的地球表面的起伏形态。但是我们今天所看到的地表形态并不是自地球诞生以来就是这个样子的,地球经历了漫长时间的演化,地表形态也发生了沧海桑田的变化。那么是什么力量影响、改变着地表形态呢?让我们一起学习:第一节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板书)。
师:是什么力量使地表形态发生巨大的改变呢?是地质作用,就是地球上由于自然界的原因,引起地表形态、组成物质和内部结构发生变化的作用。地质作用主要有哪几种形式呢?
生(看书)回答: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
师:很好!那么什么是内力作用呢?请大家思考:内力作用的能量来自什么?内力作用通过哪些形式表现出来?这些形式对地表形态的影响程度、影响结果有何不同呢?
(结合案例播放录像“喜马拉雅山的形成”和“维苏威火山的喷发”)
生:(分组讨论,分析这两种形式有什么共同点?在哪些方面存在着不同?)
师:请一个同学先来说一说他们小组讨论的共同点。
生1:我们小组认为,它们都是内力作用的表现形式,它们的能量都来自地球内部,主要是放射性元素衰变所产生的热能。
师:很好!我们再请一组选一个代表说一说他们讨论的不同点是什么。
生2:它们是内力作用的两种不同表现形式。对地表形态作用的速度不同,形成喜马拉雅山是地壳的运动,是极其缓慢的;维苏威火山的喷发是岩浆活动的剧烈表现,速度很快,迅速地改变了地表形态。
师:总结得太好了!思路清晰,分析透彻。但是哪一种对地表形态的改变更为显著呢?
生:(齐声)地壳的运动(或喜马拉雅山的形成)。
师:对!内力作用的表现形式除了以上两种,还有变质作用,但是变质作用发生在地壳的深处,不能直接塑造地表形态,所以在内力作用中,地壳运动才是塑造地表形态最主要的方式。那么地壳运动又是怎样塑造地表形态的呢?
(播放动画“岩层的水平运动”,查成语词典,找出成语“沧海桑田”的出处和本意)
师:刚才我们看到的动画反映了地壳的岩层在什么方向上的运动?
生:水平方向。
师:对。那么“沧海桑田”又反映了地壳怎么样的运动呢?
生1:上升运动和下降运动。
生2:垂直运动。
师:很好!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上有何不同呢?
生:(看书讨论后回答)水平运动会在地表形成断裂带和巨大的褶皱山脉;垂直运动引起了地势高低起伏和海陆变迁。
师:在地壳中,这两个方向的运动是同时存在的,它们总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但是在不同的时期和不同的区域,这两个方向的运动是有主次之分的。总体上地壳的运动以水平运动为主,以垂直运动为辅。内力作用在地表形成大陆与洋底、山脉与盆地,奠定了地表形态的基本格局,使地表产生了高低不平。
(活动探究)
(P75活动。活动1比较简单,通过三根大理石柱的外观变化,即可判断海岸在不同时期处于何种运动状态,但第三问稍有难度,需要对学生启发引导。活动2需要结合初中地理中国地形部分的内容,将中国主要山脉投影展示,让学生展开讨论,得出结论)
师:请同学们看活动1,思考后回答。
生1:(第一问)从公元79年至15世纪,海岸处于下沉运动,原因是三根大理石柱在公元79年时底部被火山灰覆盖,15世纪时被覆盖部分却沉到了海平面以下。
师:很好,我们再请一个同学说说第二问。
生2:说明了从公元15世纪至18世纪,那不勒斯湾海岸处于上升运动,判断依据是那时大理石柱上留下了被海生动物钻孔的痕迹。
师:嗯,分析得不错。我们再请一个同学来讲一讲第三问——那不勒斯湾海岸的地壳运动说明了地壳运动具有哪些特征?
生3:说明了地壳在垂直方向上的运动。
师:对。那么请大家思考一下,那不勒斯湾海岸在不同的时期表现出不同的运动,有时上升,有时下降,这又说明了地壳运动具有什么特征呢?(启发学生:在时间上有什么特征?)
生:(齐声)说明了地壳的运动具有周期性特征。
师:很好!下面请看活动2。
(投影“中国的山脉”)
1.请大家仔细看地图,讨论后说出我国山脉的主要是什么走向,思考:为什么说山脉是我国地形的骨架?
2.如何理解我国地形网格状的分布格局?
生:(分组讨论)
师:好,先请一个小组选一个代表来谈谈中国的山脉走向主要是哪些方向。
生1:我国山脉走向有东西走向,还有东北—西南走向,也有南北走向和西北—东南走向的。
师:(总结)很好,同学们观察得很仔细,表达也很准确!我国山脉的走向以东西走向和东北—西南走向居多,南北走向和东北—西南走向的山脉较少。那么如何理解“山脉是我国地形的骨架”呢?
生:山脉在地表面的分布就像我们人身上的骨头,彼此交织,构成了基本的“大地形体”。
师:很好。下面再请一个小组选一个代表谈谈他们是如何理解“我国地形的网格状分布格局”的。
生2:我国山脉在地表面横竖交织,好像编网,织成了一个个的“格子”,而其他的地形区就是分布在这些“格子”里的。
师:说得真好!我们国家地域辽阔,有四大高原、四大盆地、三大平原,它们正是镶嵌在山脉之间,从而和山脉一起构成了我国地形的“网格状分布格局”。
师: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了解了内力作用奠定了地貌的基本格局,但是外力作用也一刻没有停止过,那么什么是外力作用呢?外力作用有哪几种表现形式?它们又是怎样塑造地表形态的呢?
(学生看书,讨论)
师:(总结)地球表面的风、流水、冰川、生物等会引起地表形态的变化,这些作用统称为外力作用。外力作用的能量来自太阳辐射能。
(播放录像“岩石的风化”)
师:在温度、水以及生物等的影响下,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岩石容易发生崩解和破碎,形成许多大小不等的岩石碎块或砂粒,这种作用叫风化作用。
(播放录像“流水的侵蚀”,动画“沙漠地区风力侵蚀作用”,投影图片“海蚀陡崖”和“阿尔卑斯山的冰斗和角峰”)
师:以上我们看到的现象主要是由什么作用形成的?这种作用主要由哪些外力作用形成的?
生:侵蚀作用。形成侵蚀作用的外力主要有水、冰川、风等。
师:对。侵蚀作用使被侵蚀掉的物质离开原地,原地就形成了侵蚀地貌。同学们想一想,风化或侵蚀作用的产物到哪里去了呢?
生:被搬运到了低洼的地方堆积起来,形成了堆积地貌。
师:很正确!请看图片。
(投影图片“塔克拉玛干沙漠沙丘”“太湖平原”)
师:以上两幅图片中的景观是怎样形成的?
生:沙丘是由于风力减小,携带的沙子堆积在地表形成的;太湖平原是由于流水携带的泥沙长期沉积而成的。
(讨论: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有着怎样的关系)
生:内力作用使地表形成高低起伏,而外力作用是使地表起伏状况趋向于平缓。在地表形态的塑造过程中,它们总是同时起作用的。
师:很好!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是一对矛盾,既对立又统一。在地表形态的形成中,内力作用是主要方面。
(P77活动:思考讨论并回答这两个问题)
问题:这些地貌主要是在什么外力作用下形成的?推测这些地貌是如何形成的?
(学生对第一幅图片“黄土高原”应该能够较好地认知,但黄土土质疏松、华北夏季多暴雨、植被较少,需教师作引导;第二幅图片是沙漠地区风蚀地貌景观;第三幅图片反映的是冰川地貌,学生较为陌生,需教师加以讲解)
生1:(第一幅图片)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表形态是由于流水的侵蚀作用形成的,原因是黄土高原地表植物较少,加之土质疏松、夏天多暴雨。
生2:(第二幅图片)沙漠地区风力较大,风携带沙子对地表的岩石打磨,形成了风蚀柱、风蚀蘑菇等。
生3:(第三幅图片)高山冰川向下运动时,把地表物质刨掉并带走,下降到一定高度时,冰川融化,因此携带的大、小石块被散落到原地,形成了图中的景观。
师:(总结)大家分析得很具体、很科学。内、外力共同对地表形态进行塑造,这一过程本身也是岩石圈物质的循环过程。
(学生看书,了解三大类岩石及它们的关系)
师:请同学们思考一下,三大类岩石的形成分别与哪些内、外力作用有关?
生1:岩浆岩主要是岩浆沿着岩石圈的薄弱地带侵入岩石圈的上部或喷出地表,冷却凝固而成,是由内力作用形成的。
生2:沉积岩是地表被侵蚀的物质被风、流水等搬运后沉积下来,经固结成岩作用而成的,是外力作用。
生3:变质岩是已经生成的岩石,在一定的温度和压力下发生变质作用而形成的。
师:对。各类岩石在岩石圈深处或岩石圈以下发生重熔再生作用,又成为新的岩浆。岩浆在一定的条件下再次侵入或喷出地表,形成新的岩浆岩,并与其他岩石再次接受外力的风化、侵蚀、搬运和堆积。这样,岩石圈的物质就处于永不停止的循环转化之中。
(读图4.8,同桌协作,绘制出地壳物质循环过程示意图)
师:(总结)岩石圈的物质循环一刻不停地进行着,我们今天所看到的地表形态,只是岩石圈的物质循环在一段时期内留在地表的痕迹而已。因此,在自然界中物质的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我们要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地壳的演化。
高一地理教案:《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教案一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①结合实例,说明内力作用的能量来源及其表现形式,理解地壳运动是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 作用方式。
②说明外力作用的四种形式及其相互关系,尝试识别外力作用形成的不同地貌。
③会用图文资料说明地壳物质循环的过程及其产生循环的物质基础——三大类岩石的转化过程。
2.能力目标:
①培养学生读图析图能力。
②培养学生的交流、表达的能力。
3.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给出多种地理图表和地理实例,让学生学会解决各种地理问题。
②把分析归纳的成果与别人进行交流与表达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一)重点
1、 地壳运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2、 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的关系。
3、 地壳内部的物质循环过程。
(二)难点
1、综合分析说明地表形态是内、外力共同作用的产物。
2、地壳物质循环与地表形态变迁之间的相互关系。
课前让学生查找资料,了解印尼海啸的相关内容,并尝试根据自己的理解来解释海啸形成的原因。(此活动的目的是:让学生亲身去体验和感受地表形态的变化,为本课的学习积累感性知识)。
一、(师)创设问题情境,并做好知识铺垫
(一)印尼地震改变了印度洋上部分岛屿的位置和地形
在2005年1月8日,印尼海域发生了9级地震,并引发了海啸,造成印度洋沿岸的各国人民生命和财产的严重损失。而据地质学家的发现,这次发生在印度洋的强烈地震不仅造成了破坏力惊人的海啸,还改变了印度洋上部分岛屿的位置和地形。使苏门答腊岛发生了移动,安达曼-尼科巴群岛可能发生了永久改变。
(二)我国的喜马拉雅山是世界最高的山脉,科学家在考察喜马拉雅山的时候发现了海洋生物的化石,说明那里曾经是海洋。
二、(师)播放图片(平原、丘陵、高原等)
【承转】(师)教师组织和引导好学生的讨论,教师总结并指出:以上文字共同说明一个问题——地表形态是高低起伏的,地表形态是不断变化的。
【学习新课】
教师提问:是什么力量促使地表形态在不断发生变化?
导入: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教师)解释:地质作用:由于自然界的作用,引起地表形态、组成物质、内部结构发生变化的作用,统称为地质作用。即地质作用营造了地表形态。
、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1、(学生活动)观看视屏、图片,阅读课本的文字及案例,思考如下问题:
①内力作用的能量来源是什么?
②内力作用的主要表现形式包括哪几种?
③内力在表现形式上有何差异,对地表形态有何不同的影响?
④内力作用中,哪一种形式是塑造地表形式的主要方式?为什么?(要求学生思考,并不是要学生都能自己弄明白)
3、(师生互动)引导分析:学生比较容易理解的是内力作用的能量来源,三种表现形式的名称能够说出来,但未必都能理解,教师要做适当的讲解。关于三种表现形式对地表形态有何影响?这个问题比较抽象,学生比较难掌握,故在引导学生回答的时候穿插动画和视频以及演示来突破: ①岩浆活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播放火山爆发录像,请学生观察并描述火山爆发对地表形态带来的影响。结论:岩浆只有喷出地表时才可以直接影响地表形态。岩浆喷发,经冷却凝固后形成岩浆岩,喷出地表的可形成熔岩流地貌和火山。
②讲解什么是变质作用:岩石在地壳深处,在高温高压下发生变质作用。结论:变质作用形成变质岩,由于变质作用主要发生在地壳深处,它不能直接影响地表形态。
③地壳运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a、投影喜马拉雅山的图片,介绍背景资料:喜马拉雅山,经过4000万年的抬升,才成为今天的世界最高的山脉。这个世界最高山脉的第一高峰珠穆朗玛峰,现在每年仍以0.5---1厘米继续升高着 。
b、学生讨论:喜马拉雅山上升的原因。
c、播放六大板块及其褶皱山形成示意图,整理学生讨论结果,得出结论:喜马拉雅山是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相向运动形成的褶皱山。
d 、教师演示:用一本书当作地壳,演示它怎样运动才能形成喜马拉雅山?(向中间挤压)
教师继续演示:如果把这张白纸向两边拉,地表会是什么样子?(举例:东非大裂谷)教师提问:挤压运动的方向,与地表呈什么关系?
学生回答:方向与地表呈水平的关系。
教师讲解:这种岩层沿平行地表方向的运动——水平运动。
古人云,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作为高中教师就要在上课前做好适合自己的教案。教案可以让学生能够听懂教师所讲的内容,帮助高中教师提高自己的教学质量。关于好的高中教案要怎么样去写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高三地理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34”,大家不妨来参考。希望您能喜欢!
第一部分 第五章 地表形态的塑造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109756.html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