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课时老师为了能够精准的讲出一道题的解决步骤。有的老师会在很久之前就精心制作一份教学计划。在上课时遇到各种教学问题都能够快速解决,你们见过哪些优秀教师的小学教案吗?小编收集整理了一些“苏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简单的时间计算》教案”,仅供您在工作和学习中参考。
苏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简单的时间计算》教案
教学目标:
1、利用已学的24时记时法和生活中对经过时间的感受,探索简单的时间计算方法。
2、在运用不同方法计算时间的过程中,体会简单的时间计算在生活中的应用,建立时间观 念,养成珍惜时间的好习惯。
3、进一步培养课外阅读的兴趣和多渠收集信息的能力。
教学重点:
计算经过时间的思路与方法。
教学难点:
计算从几时几十分到几时几十分经过了多少分钟的问题。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趣导入
1、谈话:小朋友你们喜欢过星期天吗?老师相信我们的星期天都过得很快乐!明明也有一个愉快的星期天,让我们一起来看看明明的一天,好吗?
2、小黑板出示明明星期天的时间安排。
7:10-7:30 起床、刷牙、洗脸;
7:40-8:20 早锻炼;
8:30-9:00 吃早饭;
9:00-11:00 看书、做作业
??
3、看了刚才明明星期天的时间安排,你知道了什么?你是怎么知道的?你还想知道什么?
二、自主探究,寻找方法
1、谈话:小明在星期天做了不少的事,那你知道小明做每件事情用了多少时间吗?每个小组从中选出2件事情计算一下各用了多少时间。
(1)分组学习。
(2) 集体交流。
2、根据学生的提问顺序学习时间的计算。 从整时到整时经过时间的计算。
(1)学生尝试练习9:00-11:00明明看书、做作业所用的时间。
(2)交流计算方法:11时-9时=2小时。
3、经过时间是几十分钟的时间计算。
(1)明明从7:40到8:20进行早锻炼用了多少时间呢? 出示线段图。
师:7:00-8:00、8:00-9:00中间各分6格,每格表示10分钟,两个线段下边的箭头分别指早锻炼开始的时间和结束的时间,线段图涂色部分表示早锻炼的时间。 谈话:从图上看一看,从7时40分到8时经过了多少分钟?(20分)从8时到8时20分又经过了多少时间?所以一共经过了多少分钟。(20+20=40分)小朋友们,如果你每天都坚持锻炼几十分钟,那你的身体一定会棒棒的。
(2)你还能用别的方法计算出明明早锻炼的时间吗?(7:40-8:40用了一个小时,去掉多算的20分,就是40分。或者7:20-8:20用了1个小时,去掉多算的20分,就是40分。)
(3)练习: 找出明明的一天中做哪些事情也用了几十分钟?
你能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出明明做这几件事情用了几十分钟吗?你是怎么算的?
三、综合练习,巩固深化
1、想想做做1:图书室的借书时间。 你知道图书室每天的借书时间有多长吗? 学生计算。
(1)学生尝试练习,交流计算方法。
(2)教师板书。
2、想想做做2。
(1)学生独立完成。
(2)全班交流。
3、想想做做3。
学生独立练习,全班交流。
4、想想做做4。
(1)学生独立完成。
(2)全班交流(让学生说说是怎么算的)
5、想想做做5。
(1)同桌交流。
(2)集体交流。
(3)小结归纳时间计算的一般方法。
四、知识延伸,课外实践
1、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本领?
2、看来我们已经了解了许多有关时间的知识,学会了简单的时间计算方法,体会到了时间在我们生活中的重要性。你还想知道有关时间的其他知识吗? 让学生阅读书上第55页“你知道吗”的内容。
师:那你知道其他有关时间的知识吗?(学生提问) 其实这些有关时间的知识很多很多,小朋友如果感兴趣的话,可以从课外书、电视上和网络中去搜集更多这方面的知识。
3、布置作业。
(1)收集有关时间的知识。
(2)用24时记时法为自己设计一天的作息时间表。
4、出示本课上课时间和下课时间,请学生用最快的速度计算出这节课的时间。
点击查看更多: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提醒:
单元试题、各科教案、奥数练习题
尽在“”微信公众号
每一位任课老师,为了能够给学生给一个最简单易懂的教学思路。通常大家都会准备一份教案来辅助教学。才能有计划、有步骤、有质量的完成教学任务,那么优秀的教案是怎么样的呢?小编收集整理了一些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时间的计算》数学教案,供大家参考,希望能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时间的计算》数学教案
第1单元 时、分、秒
第2课时 时间的计算
【教学目标】
1、通过加深学生对时间单位的认识,发展学生的时间观念。
2、会进行一些简单的时间计算。
3、养成遵守和爱惜时间的意识和习惯。
【教学重难点】
时间单位的简单转换和求经过时间的方法。
【教具准备】时钟模型、投影仪、课件
【教学过程】
一、猜谜游戏引入:
1、猜谜语:矮子走一步,高个走一圈。矮子走一圈,高个走半天。
2、学生猜出谜底后,教师拿出一个钟面模型,提问:
①“矮子指的是什么”?“高个指的又是什么?”
②“分针走一小格的时间是多少”?“分针走一圈的时间是多少”?“时针走一大格的时间是多少”?“时针走一圈的时间是多少”?
③“1时等于多少分”?“1分等于多少秒”?
3、教师演示课件,拨出不同的时刻,让学生读出时间。如:5时,3时20分,6时,9时50分等。
4、引出课题:我们已经学会看时间,但如何计算经过的时间呢,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时间的计算”。(板书课题)
二、教学新课:
1、教学例1:2时=( )分
(1)教师:1时等于……?(学生答)那2时呢?
(2)学生合作、自主探究。
(3)反馈
a、60+60=120分
b、2时就是2个60分,即60×2=120分
(4)教师小结。
2、完成第4页“做一做”
先独立完成,再集体订正,订正时,可以指名学生说一说得数是多少?是怎样想出来的?然后教师小结出时间转换的方法。
方法(1)时、分、秒是从大到小的单位,像百位、十位、个位一样;
方法(2)时、分、秒中从小单位向相邻大单位换算,即秒向分换算,分向时换算是满60进一,进位原理与个位到十位、十位到百位的进位类似。
60秒=1分(10个1=1个10)
60分=1时(10个10=1个100)
反过来也是一样的。
3、教学例2:
(1)教师投影例2的情境图,要求学生仔细观察图,说说图意:小明7时30分离家,7时45分到校。
(2)师:小明从家到学校用了多少时间呢?
(3)学生讨论回答,试着让学生归纳出计算时间的各种方法:
a、分针从6走到9。走了3大格,是15分钟。
b、45-30=15,是15分钟。
4、小结
5、请一至两名学生说说自己从几点出门到学校是几点。让台下的学生帮忙算一算。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第5页“做一做”。
集体订正时,可以指名到黑板前的钟表上实际操作一下。
2、填空:
(1)50分比1时少()分,1时比45分多()分。
(2)一节课是()分,课间休息()分,再加上()分,就是1时。
3、竞赛:
教师口头报时刻,如:3时至3时45分,经过几分?学生抢答,看谁抢答得快,教师给予奖励。
四、全课总结,回归评价:
教师:现在是几时几分?我们刚才是从9时开始上课,从上课到现在经过了几分?一节课40分钟很快就过去了,“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是啊,时间就像金子那样宝贵,我们要珍惜每一分时间,多学一点本领,长大更好地建设祖国。
【教学反思】
本节课教学能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利用学生熟知的、感兴趣的计算,用家到学生经过的时间来组织教学。一方面教师要相信学生,给予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时间与空间,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经验得出计算的时间和方法。另一方面教师也要细致引导,通过学生对计算方法的总结和实际应用巩固所学。通过不断地积累解决问题的策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每一位任课老师,为了能够给学生给一个最简单易懂的教学思路。有的老师会在很久之前就精心制作一份教学计划。在上课时遇到各种教学问题都能够快速解决,那么老师怎样写才会喜欢听课呢?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人教版三年级上册《分数的简单计算》数学教案”,希望对您的工作和生活有所帮助。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分数的简单计算》数学教案
第8单元 分数的初步认识
2、分数的简单计算
第1课时 分数的简单计算
【教学内容】
教材第96~97页例1~例3。
【教学目标】
1.通过小组合作探索、对比观察,初步感知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2.学会简单的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3.解决简单的有关分数加减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难点】
重 点:学会简单的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难 点:理解算理,正确计算。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1. 4/9里面有( )个1/9 。
2. 5/9是5个( )。
3. 7/8里面有( )个1/8;3个1/5是()。
4.1里面有( )个1/3或( )个1/8或( )个1/9。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1。
(1)出示教材分吃西瓜的情境图。
(2)教师:从图中了解了哪些信息?
(3)教师:哥哥吃了西瓜的几分之几?
(板书:2/8)
教师:弟弟吃了西瓜的几分之几?
(板书:1/8)
(4)他俩一共吃了这个西瓜的几分之几?
(5)哥哥吃了这个西瓜的2/8,弟弟吃了这个西瓜的1/8,如果要求“他俩一共吃了这个西瓜的几分之几?”你们会解决吗?
学生先独立思考,然后小组交流,可以借助学具帮助理解。
(6)交流反馈。
教师:哪个小组来汇报?
①哥哥吃掉2份,就是它的2/8;弟弟吃掉1份,就是1/8,合起来是3份,所以是3/8。
②2块是2/8,1块是1/8,一共是3块,所以是2/8+1/8=3/8。
③2个1/8加1个1/8是3个1/8,就是3/8。
(7)老师总结算理,先让学生自己来说,然后老师画图引导学生表达清楚、完整。“2个1/8加1个1/8是3个1/8,就是3/8“。(课件演示并板书:2/8+1/8=3/8)
(8)巩固。
3/5+1/5=2/9+3/9=2/7+4/7=
教师:观察分子中的分子、分母,你又发现了什么?谁能说说同分母分数加法是怎样计算的?
小组讨论,汇报交流。(分母相同的分数相加:分母不变,分子相加。)
2.教学例2。
(1)讨论5/6-2/6 的结果。
5个1/6减2个1/6是3个1/6,就是3/6 。(板书:3/6)
(2)巩固。
4/7-3/7 = 8/9 - 6/9 =
教师:观察式子中的分子、分母,你又发现了什么?谁能仿照加法说说同分母分数减法是怎样计算的?
小组讨论,汇报交流。(分母相同的分数相减:分母不变,分子相减。)
3.引导归纳分数加减法特征。
(1)分母相同。不管是加法还是减法,只有分母相同的分数,分子才能进行加减运算。
(2)计算方法。分母不变,分子相加减。
4.自学例3。
讨论:(1)”1“为什么可以看作44?
(2)”1“还可以看作分母是几的分数?请写几个。
三、巩固应用,发展能力
1.完成教材第97页”做一做“第1~3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样想的。
2.练习二十一第1题。
先让学生观察图意,再计算。订正时,说一说每幅图的意思和计算过程。
3.练习二十一第2题。
让学生把结果写在书上,集体订正。
4.练习二十一第3~7题。
(1)尝试完成。
(2)说说列式的理由。
(3)说说计算的想法。
5.练习二十一第8*、9*题。
多鼓励学有余力的学生完成。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学习了哪些内容?今天我们一起研究了分母相同的分数的加减法,计算时大家要仔细认真,注意检查。
三年级数学下册《速度、时间与路程价》教学反思
我教学的课题是路程、时间与速度,本节课的 是理解路程、时间与速度的数量关系,会运用数量关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是理解速度的含义。
整节课我分成了4个大环节:
1.创设情境: 就是通过学生跑步比赛的成绩表让学生进行两次比较分析,这个情境的创设,我的意图是让学生 到:速度的快慢与路程和时间有关。帮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初步理解速度的意义。
2.理解速度的概念和表示方法:揭示速度的含义后,又提供三个情境,让学生口算出3个运动物的速度。使学生知道物体在1时、1分、1秒的时间内行驶的路程就是他们的速度。让学生对速度的概念有了更深的了解。
3.通过例题理清路程、时间和速度三者之间的关系。
4.在具体生活情境中加以理解和感受速度。此环节我通过播放 ,让学生亲身感受蜗牛爬行速度之慢、光传播速度之快,使学生在轻松与震撼中进一步认识和理解了速度。
课上完后,效果并没有我想象中那么好,有许多不尽人意的地方:
1.首先,感觉学生学习气氛不够热烈,课堂不够活跃,这一点还需要在调动学生情绪上下功夫,在语言的启发上动脑子,另外,我还想是否应该增加一些判断、 进行抢答,这样气氛会好些,同时也会使学生对概念性的认识会更深刻一些。
2.整节课下来,感觉前松后紧,时间节奏的把握上处理不够到位。
3.这节课的重点是路程、时间与速度的关系。在引导学生推导出三者关系的三个关系式后,我是否应该设计一个综合性更强的题目,让学生在练习中深化,而我设计的 是否太单薄,只用到了路程÷速度=时间这一个关系式。
《简单的计算》小学一年级数学教案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掌握计算人民币的方法,能够解决一些简单的关于元、角的加、减法计算问题。
2.通过应用人民币的知识和100以内数的组成的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数学问题。
3.通过购物等活动使学生体验数学与生活密切联系,培养学生合理、正确地使用人民币,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学会人民币单位间的换算,会进行一些简单的计算。
难点:应用人民币的知识和100以内数的组成的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数字问题。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师:同学们,我们已经认识了人民币,你对人民币有了哪些认识?
生1:人民币的单位是元、角、分。
生2:1元=10角,1角=10分。
生3:我们要爱护人民币。
师:你还想学习人民币的哪些知识?今天,我们继续学习人民币的知识。(出示课题:简单的计算)
二、教学新授
1.教学例5。
(1)摆一摆。
师:请用你手中的人民币(模拟人民币)摆出1元2角(老师板书:1元2角)
学生独立完成,老师巡视指导,并观察学生摆的过程中出现的不同摆法。
鼓励学生有不同的摆法,选取有代表性的进行交流。
让学生到台上来,边演示边说自己的想法。
生1:1张1元和2个1角。
1元就是10角,再加上2个1角就是12角,也就是1元2角。
生2:12个1角。
从12个1角中拿出10角就是1元,再加上2角就是1元2角。
学生3:2个5角和2个1角。
2个5角是1元,再添上2个1角就是1元2角。
(2)出示例5。
3()元()角
不摆学具,怎样想1元2角等于多少角?
老师引导学生抽象思考的一般方法:1元是10角,1元2角就是10角加上2角,等于12角。
板书:1元2角=12角。
继续引导学生逆向思考:18角=()元()角。
让学生理解10角是1元,还有8角,所以18角=(1)元(8)角。
板书:18角=1元8角。
2.教学例6。
出示例6气球图。(从左到右分别编号1、2、3、4、5)。
师: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信息?
生1:各种气球的价钱不一样。
生2:1号气球最便宜,5号气球最贵。
师:根据这些气球的价钱,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生1:买1号气球和2号气球,一共要多少钱?
生2:买1号气球和3号气球,一共要多少钱?
生3:3号气球比4号气球贵多少钱?
生4:4号气球比5号气球便宜多少钱?
生5:买4号气球和5号气球,要多少钱?
师:真聪明!大家提出了这么多的问题。下面我们先来解决下面3个问题。出示例6的3个问题。
师:请大家先独立思考,解决这些问题,然后在小组交流一下。学生尝试解答,小组交流,教师巡视指导。
展示、汇报。
师:谁来说说你是怎么解决第1个问题的?
生1:求“买1号和2号气球,要多少钱?”,用加法计算。
5角+8角=13角,13角=1元3角。
生2:我是这样算的:5+8=13(角)13角=1元3角
师:对!先用加法算出一共要13角,再把13角换成1元3角。
师:谁来汇报第2个问题如何解决?
生3:求“3号气球比4号气球贵多少钱?”要用减法计算。
算法是:1元-6角=4角。
师:1元-6角=4角是怎样想出来的呢?
生4:我是这样想的:1元=10角,10-6=4(角)
师:这种想法很好!
师:第3个问题又该怎样解决呢?
生5:求“买3号和5号气球,要多少钱?”用加法计算。
算式是:1元+3元1角=4元1角。
师:你是怎样加的呢?
生5:3元加1元是4元,4元再加1角就是4元1角。
生6:还可以这样算:1元=10角,3元1角=31角,10+31=41(角),
41角=4元1角。
师:这种算法也有道理,但比较麻烦。
三、课堂练习
1.完成教材第57页“做一做”第1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并说一
说是怎样换算的。
2.完成教材第57页“做一做”的第2题。要求学生独立完成,教
师适时指导。
四、课堂小结
提问: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你学到了什么新知识?
学生自由发言。
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习把几元几角换算成角和简单的用加法和减法计算花的钱数和相差的钱数。
大家要多加强这方面的练习,要熟练地进行计算和换算。
三年级数学下册《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学案
学习目标:
1、经历长方形、正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会用公式正确计
算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
2、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学习重点与关键:
重点: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及应用。
关键:理解长方形、正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学习过程:
一、自我检测
1、什么叫面积?
2、常用的面积单位有(
)、(
)和(
)。
3、填上合适的长度单位或面积单位。
一间房屋的占地面积约为45(
)。
一支铅笔长18(
)。
一张光盘的面积大约是1(
)。
一张邮票的面积大约是4(
)。
二、探究与交流
(一)、自学课本第66页例4、67页例5,完成下列题目。(学法指导:先独立完成,自己解决不了的再与同桌或小组内成员交流)
1、独立思考:书中小朋友是怎样解决的?
2、小组合作:任取几个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拼成不同的长方形。边操作,边填课本上的表格。
3、.全班交流:你发现长方形的面积与它的长和宽有什么关系?
4、独立完成例4下面的第(3)题
5、思考:正方形的面积怎样计算?为什么?
(二)、独立完成67页的例5,同桌间相互说说根据哪个公式进行计算。
三、自我挑战
1、计算下面各图形的面积。(单位:厘米)
2.一张长30厘米,宽21厘米的长方形纸,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如果在这张纸上剪下一个最大的正方形,这个正方形的面积是多少?
四、自我反思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
,我会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 反思:
三年级数学下册《翠鸟》教案
教材简析
这是一篇讲读课文,主要介绍了翠鸟的外形和活动特点。全文共有四个自然段,第1自然段介绍了翠鸟的外形特点;第2、3自然段描述了翠鸟的活动特点,并讲述了翠鸟捕捉小鱼的过程;第4自然段介绍了翠鸟的家在陡峭的石壁上,并表达了“我们”对翠鸟的喜爱之情。
知识梳理
1、词语积累:
翠鸟苇秆腹部衬衫透亮又尖又长清脆一眨眼泡泡逃脱饲养渔翁石壁打消念头
2、优美句子:
头上的羽毛像橄榄色的头巾,绣满了翠绿色的花纹。
背上的羽毛像浅绿色的外衣。
腹部的羽毛像赤褐色的衬衫。
设计理念
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是如何抓住事物的主要特点进行描写和说明的,体会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二是培养学生与动物和谐相处的意识。本文的教学重点是了解翠鸟外形和动作上的特点。教学难点是体会翠鸟的外形特点与捕鱼本领之间的关系,透过具体的语句感受作者对翠鸟的喜爱之情。
学习目标
1.会认11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正确读写“翠鸟、苇秆、腹部”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感受作者对翠鸟的喜爱之情,培养学生保护动物、与动物和谐相处的意识。
4.体会作者是如何抓住事物的特点进行描写的,体会关键词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
学习重点
抓住描写翠鸟外形和动作的语句,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
学习难点
体会翠鸟的外形与捕鱼本领之间的关系,透过具体的语句感受作者对翠鸟的喜爱之情。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认识11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能正确读写“翠鸟、清脆、饲养”等词语。
2.学习按一定顺序及抓住特点观察的方法,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课文中的一些词语。
3.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方法
讲授法启发法
学习方法
朗读
教学准备
课件卡片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快乐导入(用时:5分钟)
1.导入新课,尝试审题。
(投影仪出示翠鸟图片)
介绍:翠鸟生长在我国东部和南部的许多地方,它不仅美丽,还有高超的捉鱼本领,所以人们又称它“叼郎”。
2.板书课题。
看到这个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1.读课题。
2.思考:
(1)翠鸟是什么样子的?
(2)翠鸟是怎样捉鱼的?
(3)翠鸟的家在哪里?
二、自学字词,理清脉络(用时:15分钟)
1.教师总结学生所写内容,引出:课文是怎样来描写翠鸟的呢?自由读课文,画出生字新词。
2.教师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交流字词。不认识的字多读几遍,不理解的词语在小组内寻求帮助。重点指导读音:“赤”“衬”“衫”是翘舌音。
3.组织学生讨论、研究,并进行自主评价。
(1)学生交流“腹”和“泛”的写法。
(2)临摹“翠”与“翁”,“秆”与“透”。
4.小组内展示生字、评价哪个字写得规范或者哪部分写得美。
1.学生自由读课文,与自己所写内容进行对比,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画出文中的生字和不理解的新词。
2.小组合作依次汇报讨论怎样识记生字。
3.学生交流、总结生字的写法,在老师的指导下写。
根据同桌的建议分别再写一写。
4.小组长组织评价,谁的字写得既准确又美观。
三、熟读课文,体会情感(用时:10分钟)
1.教师指名读文。
(1)点名读文。
(2)汇报:你对翠鸟有了哪些理解?
(3)教师整理学生的发言,启发归纳概括:作者写了翠鸟的哪几个方面?
2.引导学生通过朗读表现出作者的感情。
1.(1)几名学生分自然段朗读全文,其他学生听读课文,识记内容。
(2)学生集体交流获得的内容。(如:它的颜色鲜艳,能快速地捕获到小鱼)
(3)学生自主概括文章内容。(如:全文主要介绍了翠鸟的外形和动作特点以及要保护翠鸟这三个方面的内容)
2.选择自己最喜欢的地方读给老师和同学听。
四、品读课文,探究发现(用时:10分钟)
1.引导学生讨论、交流。
(1)点名读第1自然段,在头脑中勾勒翠鸟的外形,都介绍了它哪几部分?
(2)再自由读一读,联系上下文,有什么发现?
(3)先小组内交流,再集体交流发现所得。教师相机指导:作者描写的顺序是什么;对比体会比喻句的作用;第2~5句是围绕哪句话来写的?
(4)教师总结总分式写法。指出我们的习作中可以尝试运用这种方法。
2.(1)相机指导朗读。翠鸟美丽的外形惹人喜爱,读出喜爱之情,心情要高兴。
(2)用填空的形式指导背诵第1自然段
1.学生合作、交流。
(1)一生读文,其他学生听读课文,勾勒形象。(汇报内容:爪子——羽毛——眼睛——嘴。)
(2)自由读文,自主发现。
(3)师生互动预设。(如,按照由下到上的顺序描写,其中描写羽毛部分是按照由上到下的顺序。比喻句的写法:比如“头巾”“外表”等,使语言生动形象,使翠鸟人性化。抓住“颜色鲜艳”的中心句。)
(4)学生感受这种写法,并尝试写一段话。
2.学生自由朗读,体会写法,读出喜爱之情。
板书设计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学习作者抓特点观察、描写的方法,体会用词的贴切、生动,养成积累好词佳句的习惯。
2.感受作者对翠鸟的喜爱之情,增强爱护野生动物的意识。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方法
观察法、情境法、读中感悟
学习方法
读中感悟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复习旧知(用时:8分钟)
1.复习字词。(出示习题)
2.回顾第1自然段。
1.完成习题。
2.说一说:(翠鸟的外形……)
二、乐中探究,乐中交流(用时:22分钟)
1.引导学生品读课文第2、3自然段,了解翠鸟的活动特点。
(1)从哪些词和句子可以突出翠鸟是捕鱼能手。边读边画。
(2)学生汇报。
2.教师引导学生交流不懂的问题。并深入思考:翠鸟的外貌特点和动作特点之间的关系,结合语句来说。
3.读第4、5自然段,教师组织学生交流:联系上下文,体会句子所包含的人物情感的变化。
4.启发思考渔翁的话蕴含什么道理?
5.指导朗读,读出喜爱及不舍的感情。
1.(1)学生画词和句子。
(2)结合语句汇报。(翠鸟叫声清脆,爱贴着水面疾飞。)
2.小组内交流,汇报。3.联系上下文,汇报人物情感的变化。
(从“真想捉一只翠鸟来饲养”“我们的脸有些发红”这些句子中感受到我们的情感变化:喜爱翠鸟——想占为己有——让翠鸟回归自然。)
4.思考老渔翁的话。(真心喜爱翠鸟,就是给它自由。)
5.有感情地朗读最后一句话。
三、乐中提升(用时:10分钟)
通过学习翠鸟这篇课文我们知道了什么?
老师要承担起对每一位同学的教学责任,在开展教学工作之前。每位老师都会提前准备一份教案,以便于提高讲课效率。这样可以让同学们很容易的听懂所讲的内容,你们知道那些比较有创意的教学方案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三年级语文下册《和时间赛跑》教案”,欢迎您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助益。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借助注释和字典解决生字词,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读出人物的语气和内心的情感,培养学生[此文转于网]独立阅读的能力和良好的朗读水平。
2、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由关键字理解文章的深刻含义,从作者身上受到启示,懂得珍惜时间的道理。
3、搜集、积累有关珍惜时间的名言警句,体会时间的意义,增强珍惜时间的意识。
4、培养学生[此文转于网]联系实际的思维能力。
过程与方法
1、认识字词并会写,理解词义,读顺课文。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把握主要内容,读懂文章关键词句的深刻含义。
3、引导学生对课文的感悟,搜集、积累有关珍惜时间的名言警句,体会时间的意义,懂得珍惜时间的道理。
情感、态度、价值观
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有关键词句理解文章的深刻含义,从作者身上得到启示,懂得珍惜时间的道理,养成珍惜时间的道理。
教学重点
1、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读出人物的语气和内心的情感,培养学生[此文转于网]独立阅读的能力和良好的朗读水平。
2、懂得珍惜时间的道理。
教学难点
1、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由关键词句理解文章的深刻含义。
2、从作者身上受到启示,认识时间的宝贵,懂得珍惜时间的道理。
课前准备布置学生预习词,试着阅读全文,并搜集相关名言、事例。
教学过程(来自优秀淘.教.案.网)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一预习探究
1、教师播放课前录制好的钟表滴答滴答滴答的声音,问:大家听到了什么?有什么感受?
2、作家林清玄不仅感受到了时间不断流逝,时间的珍贵。更让我们敬佩的是他在生活中还能和“时间”赛跑(板书课题)。今天我们就学习这一课。
认真听并回答,交流预习时搜集的资料,谈谈自己的初步认识。
二合作交流
初读课文,学习生字。
1、自读课文,读准字音。
2、出示生字,抽读。
重点指导:“梭”是平舌音,可与形近字进行比较,如“俊”“棱”;“若”不易读准,要注意纠正学生的方言音。
3、用多种方法识记字形。
4、想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注意:不好读的地方要多读几遍。生字要读准字音,同桌可以交流。
三品读领悟引导学生再读课文思考:
1、我把什么当做一个谜?
爸爸对“我”说的话
2、“我”怕什么?
“我”对爸爸说的“所有时间里的事物都永远不会回来了”的话感到不理解,感到害怕。
3、“我”对事物永远不会回来这个问题产生了疑问,对时间有了朦胧的可怕认识,这促使“我”在生活中有意去观察。通过观察,“我”又有了什么新的认识?---和时间赛跑
4、我是怎样和时间赛跑的?
5、作者“和时间赛跑”胜利后的心情怎样?当“我”跑胜了时间,提前回家,赢得的时间可干什么?学生再读课文
苏教版三年级下册《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数学教案
教学内容:
长方形面积的计算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在理解面积含义的基础上,通过实验操作推出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2、运用长方形的计算方法正确解决问题。
过程与方法
经历长方形面积计算的探究过程,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的能力,逐步养成积极思考的学习习惯。
情感态度价值观
引导学生探索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
长方形面积的推导过程。
教学难点:
运用所学的计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教法:
引导探究法。
教学学法:
自主探究,合作学习。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引入新课
1、师:前面已经学习了面积和面积单位,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哪些?分别是怎么规定的?用手比划一下。
2、你想用什么单位度量你的课桌?为什么?为什么不用平方厘米和平方米呢?
3、咱们学校的大操场用什么度量呢?还能用摆正方形的方法吗?看来摆正方形的方法是有局限性的,如果有一个通用的计算公式那就方便多了。这节课老师就和大家一节解决这个问题,板书课题:长方形面积的计算。
设计意图::复习了旧知,让学生很快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通过谈话,让学生明了学习这节课的必要性,同时也让学生明确了本节课学习任务。)
二、动手操作,探究新知。
1、如果你有12个边长是1厘米的小正方形,把他们拼成一个长方形,有几种拼法呢?
(1)生独立思考,用拼、画等方式完成。
(2)小组内交流方法。
(3)讨论:你们拼出形状各异的长方形的面积是多少?为什么?
(4)汇报结果: A 因为都是12个小正方形拼出的,所以是12平方厘米。
B 数出来的。
C 用长乘宽的办法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动手摆图形,创设探索情景,然学生在活动中探索猜测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整个探究过程,培养了学生合作意思,让学生在合作中发展,在发展中合作。
2、 探究长乘宽的方法。
(1)先让第三位同学说说自己的想法。
(2)先观察你们拼的长方形中,长的方向上有几块小正方形?长是几厘米,宽的方向上有几块小正方形?宽是几厘米?再说说长方形中所含平方厘米数是多少。把结果填写在课本77页。
(3)从表中,你发现了什么? 每行的块数乘行数等于总块数,也就是长方形的面积。
每行的块数等于(长),行数等于(宽)所以得到:长乘宽等于面积
设计意图::集体观察、对比、思考、验证并总结出结论。培养学生猜测——操作——验证的学习数学的探究过程和严谨的学习态度。同时也提高了学生抽象概括能力,迁移类推能力及动手操作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验证与应用
再画一画长5厘米,宽3厘米的长方形,怎样求面积?口述如何摆
设计意图:通过变式练习,进一步巩固新知。
三、 及时练习,巩固新知
1、练习二十九 第2题
2、做一做。测量时取整数。
四、 交流收获,小结全课。
1、今天你学会了什么?在计算时要提醒大家注意什么?
2、运用今天的知识,你能解决身边一些物体的面积吗?
设计意图:教学要求要让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收获,通过学生交流自己的收获时,也是让学生自己整理总结本节课的知识点。让学生体验收获的快乐。
苏教版三年级下册《简单的小数加减法》数学教案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互动探究学习、迁移知识训练的方式掌握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2、倡导学生用多种方法计算小数加、减法,进而解决实际问题并从中体会和感悟小数加、减法的算理。
教学重点:
会正确计算一位小数的加、减法,知道小数点对齐就是相同数位对齐。
教学难点:
在计算过程中体会算理,加深对小数加碱方法的理解。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温故知新、揭示学习内容
1、教师谈话:我们以前学习了整数加减法,那么,整数加减法是怎样计算的呢?让我们一起来回忆一下,老师这里有2道题,请2个同学来做一做,其他同学一边看他们的计算过程,一边思考3个问题:
①写竖式时要注意什么?
②计算是从哪算?
③计算时要注意什么?
2、指名计算
48+9= 25-17=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
3、反馈题目是否正确,指名回答三个问题。
4、教师小结:通过练习,我们知道在计算整数加减法时:
①相同数位要对齐,从低位开始计算。
②那位相加满十要向前一位进“1”,那一位不够建要向前一位退“1”再减。这是以前学的整数加减法,那么小数怎么计算呢?今天请你们来研究简单小数的加减法,板书课题:简单小数的加减法。
二、探究新知
1、利用主题图,提出问题并列出算式。
(1)出示主题图。引导学生观察并提问:通过观察你能说一说图中告诉了我们什么吗?
(开学了,同学们到文具店买学习用具,每个蓝色笔记本0.9元,每个书包25.8元,每个文具盒6.8元每个红笔记本2.6元??)
(2)利用你获取到的这些数学信息,你能提出哪些问题呢?你会列式吗?引导学生一人说提出的问题,一人说怎样列式,教师板书学生所说的算式,在学生提问并列式的基础上,教师引出主题,如果一个同学买了一个卷笔刀和一支铅笔,我们可以提出几个问题?是什么问题呢?
(一个卷笔刀和一支铅笔共花多少元?一个卷笔刀比一支铅笔贵多少元?一支铅笔比一个卷笔刀便宜多少元?)
教师肯定他们的说法后反问:你们会列式吗?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列式)
“0.8+0.6= 0.8-0.6=”
这2道题怎么算呢?请你们来研究研究。
2、学生互动探究
“0.8+0.6= 0.8-0.6=”
(1)教师:你打算怎样计算呢?请你试着在数学作业纸上算一算,然后把你的想法和同桌同学说说。学生活动、教师巡视交流。
(2)汇报反馈:可能会出现这样几种情况:
①学生用口算就算出结果了,但要让学生说明他是怎么想的。
②把0.8元和0.6元改写成8角和6角,相加减后在改写成以元为单位的小数。
③按照前面复习整数加减法的方法写成竖式。
教师总结板书:
0.8+0.6=1.4(元)
0.8-0.6=0.2(元)
答:一共用了1.4元。
答:卷笔刀比铅笔贵0.2角。 教师提问并说明:在这里,“8”和“0.8”一样吗?为什么?所以在用小数直接加减时,在竖式上面也可以写上单位,元和元加、减,角和角加、减,目的是将相同数位对齐,这和整数加减法的道理是一样的。
3、学生互动探究例4
“1.2-0.6=”
(1)老师引导:刚才同学提问带橡皮的铅笔比不带橡皮的铅笔贵多少元时列式:1.2-0.6=,请你根据刚才的学习经验自己试着列竖式计算。 学生完成后说一说不同的做法,教师总结板书。
(方法1:把1元看成10角,加上2角,12角减6角就是6角。方法2:2减6不够减,向他的前一位退1当10,加上原来的2是12,12减6的6,写在6的下面,前面0减0还是0,所以得0.6)
(2)你在计算时,怎样就保证元和元、角和角相减了?(只要把小数点对齐就行了。)
4、对比小数加、减法与整数加、减法。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复习内容与例3、例4,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相同点:
(1)相同数位对齐,从低位算起。
(2)都是满十进1,退1当十。
不同点:做小数加、减法时,只要小数点对齐就是相同数位对齐了。
5、引导学生总结:小数加减法该怎样计算呢?
三、练习巩固
1、教师引导从学生提问的算式种选择2题,如:6.8+2.6=、2.6-0.9=,分男女生竞赛练习。
2、口答题:
0.8-0.5 = 0.7+0.4= 1.6+2.3=
1.9-1.3 = 2.3- 2.3= 5.3+1.6=
0.5+3.1= 0.8+1.5= 3.6- 0.6=
3、引导学生讨论完成98页5、6题。
4、想一想
7 . □
- □ . 3
3 . 5
6 . □
+ □ . 5
1 3 . 3
四、总结
简单的小数加、减法是怎样计算的,请你说说。
1、相同数位上得数对齐,从低位算起。
2、小数点对齐就是相同数位对齐了。
3、做加法,满十进1;做减法,退1当十
五、拓展知识
生活中的数学——我国人口增长很快,全国人均耕地面积从建国初期的0.167公顷减至现在的0.08公顷。中国的人均耕地面积不到世界水平的三分之一,位居世界第60位之后。
《简单的计算》一年级数学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理解关于元、角的加法计算方法,会进行一些简单的计算。
(2)认识用两位小数表示的以元为单位的商品价格,尝试解决一些简单的关于元、角的加法计算问题。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
2、过程与方法
经历有关元、角加法计算方法的形成过程,体会人民币在社会生活、商品交换中的作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之间的合作精神。
【教学重难点】
重点:人民币单位间的简单换算和统一单位的计算方法。
难点:统一单位的计算方法。
【教学方法】讲授法、小组合作学习、自主学习
【教学准备】例5、例6教学挂图、模拟人民币、商品标价签。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我们已经学习了人民币的认识,今天请大家一起来回忆一下。(师出示面值不同的人民币让学生复习。)
(1)、人民币的单位有哪些?
(2)、人民币按质地分为哪两类?
(3)、1元=()角1角=()分
(4)、写出下面的钱数
1张伍拾元,2张贰角和1张伍角写作:()
1张贰拾元,1个壹元硬币,1张伍角和1张壹角写作:()
1张拾元,1张伍元,1个壹元硬币,1个壹角硬币和1个伍分硬币写作:()师:孩子们,你们回答太精彩了!那么今天我们来继续认识人民币----简单的计算。(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
(一)人民币单位间的换算
教学例5。
师:老师想考考你们,谁来帮帮老师用最快的速度拿出1元2角,然后悄悄的举起你们可爱的小手?
师:我们的小朋友都会拿出1元2角,现在请你们把手中的人民币样本放在抽屉里,然后用端正的姿势来告诉老师?
1、出示例5的主题图,
师:老师是这样拿出1元2角,请看大屏幕。
1元2角=()角。(板书)
师:你是怎样想的呢?
老师引导学生:
1元是10角,10角加上2角,就等于12角。即,1元2角=12角。
2、继续引导学生逆向思维
18角=()元()角。(板书)
想:把18角分成10角和8角,因为10角=1元,8角=8角
所以:18角=(1)元(8)角
3、独立完成“做一做”第1题,并说自己的想法。
(二)元、角的加减法计算
师:孩子们,你们刚才帮老师解决了问题,现在用你们所掌握的知识一起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1、出示例6的主题图。
师:从图中你们知道了哪些数学信息?(请学生起来说说)
师:从图中你可以提出什么数学问题?(然后学生自由提出问题,并回答可以解决,不合理之处,教师纠正。)
师:刚才你们提出很多的数学问题,老师挑出三个问题来解决。
三个问题:
(1)、买一个圆气球和一个爱心气球,要多少钱?
师:你们能自己列出算式吗?请在练习本上完成。列出算式后,请同桌讨论交流:“你是怎样计算的?”(小组汇报。)
板书:5+8=13角
师:在日常生活中,当满10角时就转化成“元”,所以13角=()元()角。板书:13角=1元3角
小结:单位名称都是“角”,可以直接计算。
(2)买一个笑脸气球比一个花朵气球贵多少钱?
师:谁能用响亮的声音读题目?
师:“贵”是什么意思?(贵是多的意思,贵多少就是多多少。)
师:你们能自己列出算式吗?请在练习本上完成。列出算式后,请同桌讨论交流:“你是怎样计算的?”(小组汇报。)
板书:1元=10角10-6=4角
师:为什么把1元换成10角?
生:1元减6角,它们的单位不一样,只有单位一样的时候才可以计算,因此1元换成10角。
小结:单位名称不同时,要先转化相同单位名称,再计算。
(3)买一个笑脸气球和一个天鹅气球,要多少钱?
师:谁来说说你是怎样计算的?
板书:1元+3元1角=4元1角
师:谁来用响亮的声音说一说你的计算方法?
生:1元加3元等于4元,再加1角,所以等于4元1角。
小结:进行人民币的计算时,一定要注意单位名称!(全班读一读)
2.独立完成“做一做”第2题,并说自己的想法。
师:请同学们打开课本第57页,今天我们学习的内容是例5和例6的知识。我们把上面的空格填完整。
三、知识运用
师:我们已经学习了人民币的简单计算。现在,老师想考考你们,你们愿意接受老师的挑战吗?
一块三角蛋糕5元一块长方形蛋糕6元5角
一瓶塑料橙汁3元一盒纸盒橙汁3元
师:谁来告诉大家,你买哪种蛋糕和哪种饮料?用了多少钱?(指名汇报)五、全课总结:
师:这节课我们学习什么内容?有什么收获?
六、课后作业:
练习十三第1题和第3题。
【板书设计】人民币的简单计算
1元2角=()角18角=()元()角
5+8=13(角)13角=1元3角
【教学反思】
在这堂教学活动中主要是让学生进一步巩固对人民币的认识,理解计算人民币的加、减法的生活应用,加深学生对只有相同单位的钱数才能直接相加减的认识。因此,本节课的知识点主要有三个:一是人民币单位间的换算。二是知道商品价格的表示形式。三是进行简单的计算。同时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体会人民币在社会生活,商品交换中的作用。
让学生动手做科学,而不是用耳朵听科学。在教学中要结合实际给学生创设实践的机会。要充分提供有趣的、与儿童生活背景有关的素材,题材要多样化,呈现方式也应丰富多彩。通过深入地学习,我转变了以往的教学思路,积极创设多样化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有所得、在交流中有所悟。在活动中理解和掌握知识,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使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创新意识也得到发展。先是以购物情境导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唤起学生已有的经验。使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关于人民币的简单加减法计算。
认识人民币是为了使用人民币,也只有在使用中才会熟悉人民币,才会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设计模拟购物的活动,不仅增强了学习积极性,而且进一步感悟到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的密切联系,使学生体会做数学的乐趣。使学生在思维交锋中有所发现、有所创新。不同认知结构和思维方式的学生实现了“互补”,达到了共同提高,合作学习的目的,从而取得交流的实效,提高了探究实践能力。
三年级数学下册《口算乘法》教案
口算一位数乘整十整百整的数
目标:
1.通过学习探索,使学生知道一位数乘整十、整百的数的计算原理。
2.使学生掌握一位数乘整十、整百的数的计算方法。
3.结合练习中的有关内容向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重难点:
重点:一位数乘两位数的算理和计算法则。
难点:积末尾的“0”比因数末尾的“0”的多的情况。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教学
1.让学生回忆本学期的秋游,简要的说一说
2.引入光明小学也去秋游,引入主题图。
3.教学例 1 :
坐旋转木马每人 2 元,9 人要多少钱?
学生列式计算,问:表示几个几是多少?
出示“10 人要多少钱?”
要求学生列式,并四个小组讨论:等于多少?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学生汇报讨论结果。
4.出示修改后的第二小题
坐碰碰车每人 3 元,2 人要多少钱? 学生列式计算,说出表示几个几是多少,教师用电脑演示用算珠演算的过程。
出示问题:
坐碰碰车每人 3 元,20 人要多少钱?
学生列式:3×20=,问:表示几个几是多少,并要求用算珠来计算。
指名学生上台演示用算珠来计算的过程。
出示问题:
坐碰碰车每人 3 元,200 人要多少钱? 学生列式:3×200=,问:表示几个几是多少,并要求用算珠来计算。指名学生 上台演示用算珠来计算的过程。
5.把 3 道算式板书一起,提出要求:观察这3 道题,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一边回答, 教师一边加以引导: 你用了什么乘法口诀?乘完后在哪里添 “0” ? 你是根据什么来添“0”的?
从而总结出一位数乘整十、整百数的计算方法:
先按表内乘法计算,然后根据因 数的末尾有几个“0” ,就在得数的末尾添上几个“0” 。
二、课堂练习
1、基础练习
20×7= 200 ×7= 2000 ×7=
20 ×4= 40 ×6= 60 ×8=
600 ×5= 500 ×4= 500 ×8=
在学生回答的时候, 先问用了什么乘法口诀, 再问在得数的末尾添上几个 “0” ?
最后一行的题目结果出示时,把添上的“0”用红色标出,在做完题目后反问学
生:为什么这里的“0”有不同的颜色,你发现了什么?
让学生自己发现有的“0”是在做表内乘法时产生的,并非全是添上去的“0” 。
2.提高练习
40×( )=120 30 ×( )=210
80 ×( )=240 50 ×( )=250
700 ×( )=4900 600 ×( )=3000
3.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出示神州六号的图片与有关的资料,然后出示题目:神州六号的飞行速度大约 每秒8千米,1分钟它大约飞行有多远? 请班里的男同学作答。
出示嫦娥一号的图片与有关的资料,之后出示题目:它的飞行速度大约是每秒 9 千米,半分钟大约飞行多远呢? 请班里的女同学作答。
4.游戏
以刚才做完的两个题目为男生命名神州队,为女生命名嫦娥队。
指名选取队长各一名。各队代表从袋子里先抽一张数字卡片(1~9 的数字卡片各有两张) ,任意放在其中的一个因数上;再抽一张放在另一个因数上。所得的积较大的队获胜。
游戏一共进行两到三次。
三、课堂总结
教师问学生: 这节课你学习了什么?在计算一位数乘整十整百整的数时你会 注意什么问题。
三年级数学下册《笔算乘法》教案
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三年级数学下册第46页内容。
设计思想:
本节课是一节计算课,要让学生心感到学习数学的兴趣,为了打破传统的计算 方法,突出新的教学理念,在教学时,我根据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创设以妈妈带着孩子去买书为背景,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理解、感受知识的发展过程,体验、经历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的计算过程,通过独立思考、合作交流,自主探索算法的多样化,并注意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材分析:
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的乘法,是学生在掌握了一位数乘多位数口算、笔算的基础上展开学习的,探讨每一数位上的积都不满十的任意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并引出乘法竖式的书写格式。教学两位数乘两位数,让学生思考用口算应怎样算,再出笔算方法,使学生明白这两种方法的道理是一样的,只是形式不同而已。为了便于学生掌握笔算方法,教材把分步演算的过程呈现出来,然后再导入主课,使学生初步明确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法则。这一内容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因为它体现了两位数乘法的基本算理和算法,掌握了它,多位数乘法就可以在此基础上迁移、类推。而且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熟练程度还会影响到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试商的准确率和速度。因此,一定要让学生掌握好这部分知识。
学情分析:
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一般是不会列出乘法笔算竖式的,许多学生都会利用估算的方法来解决问题。笔算竖式是计算的通法,是学生今后进一步学习多位数乘法的基础。因此,教师应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列出乘法竖式。刚开始用竖式计算的时候,有的学生可能会出现各种错误,这时教师要及时予以纠正,并让其他同学引以为戒。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发现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的全过程,体验计算方法的多样化。
2、通过比较各种方法的优点和不足,寻找最佳方法,训练学生掌握优化策略的思想和方法。
3、学会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重点难点:
重点:学会计算两位数乘两位数进位的乘法(不进位)。
难点:培养学生养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学会倾听的良好习惯。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课前三分钟:开火车小游戏
由李欣逸同学主持课前游戏练习乘法口诀。
1、竖式计算:24×13= 78×8= 124×5= 495×7=
提问:用一位数乘多位数,我们该怎样计算?
小结:在计算一位数乘多位数时,用这个一位数依次去乘第一个乘数的每一位,满几十就向前一位进几。
2、口算。27×20= 82×40= 52×60= 12×90=
18×30= 24×50= 19×70= 53×20=
提问:两位数乘整十数你是怎样算的。
讲授新课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出示插图:今天妈妈带小利去买书,他一共要付出多少钱?
1、请你先帮他估一估,大约付多少钱?
2、怎样才能知道估算的钱数最接近正确答案呢?这就需要我们准确的计算出24×12的得数,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乘法。板书课题。
二、探索尝试,寻找方法
1、独立思考,尝试解决问题:你能想办法算出得数吗?试试看
2、组内交流前置小研究,整理方法
3、全班汇报,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板书
4、方法归类:连加,连乘,拆数
5、学生分组讨论:哪种方法比较简便?
6、研究笔算的方法
在研究刚才这些方法时,有些同学却用了跟这三种不一样的方法,就是竖式计算。
你们知道每一步的意思吗?学生讨论交流
24 24
×12 ×12
48……2×24的积 48……2×24的积
24 ……10×24的积
你发现了什么?(拆数)
7、教师讲解笔算方法:是不是所有的两位数乘两位数都可以用竖式计算?计算时要注意什么?(数位)
三、巩固法则,实践应用
1、游戏:智闯马虎宫,找找开门密码
23×13 41×21 23×31 32×12 43×12 22×14
2、口算比赛:
3、生独立完成P47页第2、3题。
四、全课总结
1、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新的知识?你有哪些提醒?
2、师总结。
《三年级数学下册《计算简单的经过时间》教案》一文就此结束,希望能帮助您在小学教学中起到作用,如还需更多,请关注我们的“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案”专题。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109732.html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