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高二地理教案:《海陆变迁》教学设计

俗话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教师要准备好教案,这是老师职责的一部分。教案可以让学生们有一个良好的课堂环境,帮助教师在教学期间更好的掌握节奏。您知道教案应该要怎么下笔吗?为满足您的需求,小编特地编辑了“高二地理教案:《海陆变迁》教学设计”,欢迎大家与身边的朋友分享吧!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

2.说出世界著名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jAB88.cOm

【过程与方法】

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理解板块运动的基本观点,培养科学的探究精神和创新实践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板块构造学说的形成过程,培养尊重科学、不畏权威的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理解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

【难点】

通过模拟实验,理解火山、地震的发生原理。

三、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图片导入。教师播放汶川地震的地理景观图和地震后的废墟图,设问:地震的原因是什么?进而导入新课。

环节二:新课教学

1.认识六大板块

教师PPT展示《六大板块示意图》,学生读图并思考以下问题。

【问题】六大板块都有哪些?

【学生活动】

亚欧板块、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非洲板块、美洲板块、南极洲板块。

【教师总结】从澳六大板块的示意图我们看到,大部分的板块都有陆地和海洋的分布,只有太平洋板块主要是海洋。在认识了六大板块之后,板块之间是怎样运动的呢?

2.板块运动

教师PPT展示《板块示意图》和《世界地形图》,学生读图回答。

【问题】

(1)板块示意图中的箭头代表什么样的运动?

(2)这些运动对地形的影响有哪些?

【学生回答】主要有张裂和碰撞运动,张裂形成裂谷或海洋;碰撞形成山脉。

【教师总结】从图中我们能读到,主要有张裂和碰撞运动,张裂拉伸使地表发生断裂,易形成海洋和裂谷,例如东非大裂谷和大西洋;碰撞使地表隆起抬升,易形成山脉,例如科迪勒拉山系、喜马拉雅山脉。

3.板块的内部和边界活动情况

教师PPT展示《板块示意图》和《世界火山地震带分布图》,学生读图回答。

【问题】分组讨论并展示

板块的内部和边界活动情况是怎么样的?

板块运动和火山地震带的关系是怎么样的?

【学生活动】内部较稳定,边界较活跃。火山地震带位于板块交界处。

【教师总结】

大家的介绍都很精彩,板块内部比较稳定,而火山地震带基本位于板块与板块的交界地带,地壳运动活跃,多火山地震。例如,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

环节三:小结作业

小结:请学生回顾总结本节课的知识要点。

作业:结合六大板块的示意图,介绍红海和地中海的位置,课后请同学预测地中海和红海的发展趋势。

四、板书设计

延伸阅读

高一地理教案:《陆地水》教学设计


高一地理教案:《陆地水》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陆地水体的组成及主要类型,能够分析掌握陆地各种水体之间相互运动和相互转化的关系,掌握陆地水体的运动更新过程和规律,明确水循环对整个地理环境的作用和意义。

2.通过学习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判读地理原理示意图的方法,培养学生从图像中提取、认定、加工处理各种信息的能力。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陆地水体对于人类生存的重要性,从而使学生明确在人类生产生活中应合理利用水资源使之能够可持续利用下去,使学生树立节约用水的意识,逐步树立人地协调的观点。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主要介绍三部分内容,第一部分主要讲述了陆地水的组成及主要水体类型,第二部分主要讲述了陆地各种水体间相互运动、相互转化的关系,第三部分主要阐述陆地水的运动更新,即水循环的运动过程、规律和意义。本节教材的另一个中心内容是阐述陆地水和水资源的关系及对人类的意义,无论是讲述陆地水体类型还是水循环运动,教材都是从水资源利用和更新的角度出发,加以说明。

关于“陆地水体类型”,教材首先说明了陆地水的概念,在明确概念的基础上,从陆地水的来源和空间分布两个方面说明了主要的陆地水体类型、分布及其形成过程,并从各种水体的静态储水量和动态储水量两方面,着重分析各种水体特点及其对人类开采利用的价值,通过分析可以得出:静态水资源储量较大,但其分布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人类的开采利用,因此在现阶段静态水资源还没有成为人们开发利用的重点,如果一旦开发利用,则必须注意以不影响其后续利用为前提;动态水资源因其更新快,短期即可恢复,而且易于取用,因而成为人类开发利用的重点,特别是河流水、淡水湖泊水和浅层地下水虽然储量占全球水体总储量的份额极少,但却是人类开发利用的最主要水资源,由于其份额少,虽然更新速度快,但在开发利用中也应注意保护和节约使用,如果不能够合理利用,水资源也会出现枯竭。另外本段教材介绍的陆地水体中关于地下水部分,教师可以根据学生接受情况适当补充“潜水和承压水”的概念、特点及开发利用中可能存在的问题等,这部分知识教材是以示意图和小字形式出现的。

“陆地水体的相互关系”这部分内容主要介绍陆地水体之间相互运动转化的关系,这种关系主要是通过水源补给体现出来。陆地水体中与人类关系最为密切的是河流水,因此本段教材重点讲述河流水与陆地其他水体之间的水源补给关系,并以我国为例说明其分布。其中大气降水是河流水和陆地水最主要的补给,以大气降水为主要补给的河流,其径流变化与大气降水的特点密切相关;冰川对河流的补给是单向的,并且河流径流的变化与气温的关系密切,因为气温的高低决定冰川融水的多少,即决定河流径流量的大小;湖泊水和地下水与河流水的补给是属于相互补给的关系,根据水位和流量的动态变化决定起补给,几种补给形式均有示意图呈现影响河流径流变化的因素及补给关系。

关于“陆地水的更新”,教材主要从更新的角度切入,重点讲述水循环运动过程、类型、环节及意义。由于教材重点介绍陆地环境中陆地水体的更新问题,因此水循环的三种类型中重点介绍了海陆间循环和内陆循环,而对于海洋内循环着墨不多,实际在这三种循环中,循环水量最大的应该是海洋内循环。另外三种水循环类型中,真正能够使陆地水体得以更新的是海陆间循环。内陆循环对于内陆水资源是否能够持续利用起着重要的影响。一旦水循环出现问题,陆地水体的更新也会出现问题,则水资源就有可能出现枯竭。

教法建议

本节教材涉及原理性或概念性知识部分,提倡以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阅读教材提供的示意图或教师在黑板上绘制的示意图,思考、分析完成学习的方式进行教学,效果会比较好。

例如学习“陆地水体类型”时,教师可以在黑板上绘制“降水形成地表径流、湖泊、沼泽水等,固态形成冰川,下渗部分形成地下径流的过程”示意图,通过示意图使学生明确陆地水的类型以及空间分布,并为后面学习水循环打下基础。如果补充地下水分类,可以借用教材中提供的示意图,也可以在黑板上绘制示意图,或用计算机制作动画示意图,使学生能够形象的了解地下水按埋藏所分的两种类型——潜水和承压水,引导学生观察示意图,两种地下水的差别是什么,在开发利用上有什么差异性?如果利用不当,导致的后果有什么不同?

再比如,学习“陆地水体的相互关系”时,引导学生观察教材中关于大气降水、冰川与河流补给关系,潜水与河流互补关系示意图,并思考以降水补给为主的河流其径流变化受什么因素影响?以冰川补给为主的河流,其径流变化受什么因素影响?河流与地下水之间具有怎样的互补关系?

学习“水循环”时,教师可以继续使用前面讲述“水体类型”时绘制的板图,提出问题思考:大气降水的水汽来自何处?地表径流和地下径流的最终归宿是何处?由此明确海陆间循环,至于内陆循环和海上内循环,可以引导学生观察教材中的示意图,或教师绘制的板图,明确其水汽分别来自何处?循环的环节有哪些?等。通过对示意图的观察使学生明确水循环的意义以及人类的什么行为会造成水资源的枯竭?

对于本节教材的另一个中心——水资源,在教学中应注意阅读教材中相关内容并与实际生活相联系,理论联系实际,使学生感到学有所用。例如:了解“静态水资源和动态水资源”时,可以指导学生阅读教材相关段落,找出其中关键的数字,以此区别二者的差异,并在此基础上明确动态水资源是人们开发利用的重点,特别应该指导学生阅读教材,明确目前人类容易利用的淡水资源是哪几类?其储量占全球总储量的份额是多少?由此对学生进行节水教育,树立学生的节水意识。再比如,学习水循环后,应该引导学生解释“为什么水资源在一定的空间和时间范围内是有限的?为什么不合理利用水资源也会导致其枯竭?人类的哪些做法属于不合理利用水资源?”通过这种分析使学生明确可更新资源的利用也必须合理,才能做到可持续利用。

教学设计方案

【教学重点】

①地下水的类型及其开发利用;②陆地水体的相互关系;③陆地水的更新—水循环

【教学手段】

潜水和承压水动画示意图,水循环示意图

【教学过程】

(引课)地球上的水主要存在于哪些地区?其中陆地水占的比例是多大?陆地水主要来自何处?分布在何处?以什么形式存在?教师绘制板图并讲解,引导学生总结板书结构。

(板书)一、陆地水体类型

1. 陆地水的分类

(出示计算机动画演示或绘制板图)地下径流按埋藏可分为两种类型——潜水和承压水,读图思考,两种类型的补给、埋藏、运动特点、污染状况及利用等有什么差异?

(引导学生观察绘制的板图)说明其中可利用的水体类型有哪几种?它们在循环和更新方面有什么差异?按照不同的循环更新周期,又可以将这些水体分为几种类型?

(板书)2.可利用的水资源

①静态水资源

②动态水资源

③易于利用的淡水资源

(阅读教材相关示意图思考)大气降水是陆地水体的主要补给形式,其降落到地面,对河流水量产生什么影响?长江和莱茵河水量变化有何差异性?为什么?松花江水量的变化与长江是否一样?如有不同,产生差异的原因是什么?塔里木河的水量变化有什么特点?与长江有什么差异?影响其水量的变化的主导因素是什么?

(板书)二、陆地水体的补给关系

1.大气降水补给 水量变化与降水变化相关

2.季节性积雪融水补给 一年中有两个汛期

3.冰川补给 水量变化与气温变化相关

(阅读教材中河水与地下水互补示意图思考)结合示意图说明河流与地下水之间的补给关系特点是什么?根据河流与地下水的补给关系,分析说明河流与湖泊之间的补给有什么特点?

(板书)4.河水与地下水相互补给

5.湖泊对河流起调蓄作用

(阅读教材中水循环示意图或结合讲述陆地水体类型时绘制的板图思考)陆地水如何得到更新?水循环的哪种类型能够使陆地水资源得到不断的补充和更新?水循环的环节有哪些?水循环除使水资源不断更新外,还有什么意义?

(板书)三、陆地水的更新——水循环

1.水循环类型

2.水循环的环节

3.水循环的意义

【设计思想】

本节教材无论是讲述陆地水体类型,陆地水体的相互关系,还是陆地水的更新,始终围绕着水资源,人类对水资源的利用这一中心意思展开,因此在教学设计中,也应对此有所体现,并且通过对三部分内容的学习,使学生切实感受到水资源合理利用的重要性。对于本节教材中关于原理性内容或知识间相互关联性的内容,教材力图通过示意图的形式使学生理解,因此这部分内容的教学设计重在对学生读图技能的训练以及认定、提取、加工分析能力的培养。

板书设计

第三节 陆地环境的组成——陆地水

一、陆地水体类型

1. 陆地水的分类

2.可利用的水资源

①静态水资源

②动态水资源

③易于利用的淡水资源

二、陆地水体的补给关系

1.大气降水补给 水量变化与降水变化相关

2.季节性积雪融水补给 一年中有两个汛期

3.冰川补给 水量变化与气温变化相关

4.河水与地下水相互补给

5.湖泊对河流起调蓄作用

三、陆地水的更新——水循环

1.水循环类型

2.水循环的环节

3.水循环的意义

高二地理教案:《中国的地理差异》教学设计


一名爱岗敬业的教师要充分考虑学生的理解性,教师要准备好教案,这是每个教师都不可缺少的。教案可以让学生们能够更好的找到学习的乐趣,帮助教师缓解教学的压力,提高教学质量。那么,你知道教案要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高二地理教案:《中国的地理差异》教学设计”欢迎您阅读和收藏,并分享给身边的朋友!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感受并说出在地形、气候(气温和降水)、植被等自然差异和人们的生产、生活和文化等人文差异,感悟“区域差异”,体味“秦岭—淮河”等地理分界线的意义。

【过程与方法】

通过举例和读图说出我国自然和人文地理差异,提高语言表达和归纳地理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能够举例说明我国地理差异显著,养成尊重差异的意识,树立人地和谐的理念。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我国的自然和人文地理差异。

2.秦岭-淮河一线的地理意义。

【教学难点】

秦岭-淮河一线的地理意义。

三、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生活实例导入。通过提问学生端午节的习俗,学生描述不同地区过端午节的差异,总结出我国地域辽阔,除了风俗习惯,还有许多方面也存在差异。从而引入新课。

环节二:新课教学

(一)地理差异显著

1.自然地理差异

【活动】说感受

呈现不同地区的景观图片,学生说感受。

【过渡】我国的地理差异具有明显的规律性,请同学们阅读图5.1,以小组为单位,讨论我国气温、降水、地势的分布等方面呈现的规律。

出示中国地势三级阶梯、年降水量和1月平均气温的分布图,

提问:

我国在地势、气温和降水在分布上有什么特点?呈现什么规律?

【学生讨论回答】

①地势:三级阶梯,西高东低;

②气温:由南向北,纬度越高,气温越低

③降水:由东南沿海向内陆,降水越来越少。

【总结过渡】植被是自然环境的组成要素,并具有指示自然环境特点的作用。按照气温、降水、地势的分布变化规律,我国自然植被的分布呈现什么规律?

呈现图片

【学生回答】

我国自南向北植被呈现雨林、常绿阔叶林、落叶阔叶林、针阔混交林、针叶林的有规律变化;北部自东部沿海向西部内陆依次分布着森林、草原、荒漠等植被类型。

2.人文地理差异

【过渡】在自然环境差异的基础上,人类活动也呈现出明显的差异。请你说出我国农业、人口、城市、交通线、经济发展的分布特点。

【学生回答】

①农业:北方旱地为主,南方是水田;

②人口:我国东南部人口稠密,西北部人口稀疏,从东南向西北人口密度逐渐减小。

③城市:东部城市多,西部城市少。

④交通:我国东部地区铁路线稠密,交通便利,西部地区交通不便。

⑤经济发展:我国东部地区工业发达,西部地区工业欠发达。

【过渡】我国显著的地理差异既反映在自然环境方面,也体现在人类活动的方方面面。有些自然事物成为划分地理差异的界线。“秦岭—淮河”一线是我国非常重要的一条地理分界线。

3.秦岭——淮河

请同学们对比图5.3和图5.4,结合教材P5的活动,以小组为单位总结该线以南地区和以北地区的差异,理解“秦岭—淮河”一线在我国自然区划方面的重要意义。

【学生总结回答】

①秦岭-淮河是我国南方地区和北方地区的分界线;②大致相当于我国冬季0℃等温线;③是我国年降水量800毫米等降水量线大致通过的地区;④是我国半湿润地区和湿润地区的分界线;⑤是我国暖温带和亚热带的分界线。

环节三:小结作业

师生共同总结。

作业:预习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

四、板书设计

高二地理教案:《地球自转》教学设计


一名合格的教师要充分考虑学习的趣味性,高中教师要准备好教案,这是老师职责的一部分。教案可以让学生更好的消化课堂内容,帮助高中教师营造一个良好的教学氛围。怎么才能让高中教案写的更加全面呢?急您所急,小编为朋友们了收集和编辑了“高二地理教案:《地球自转》教学设计”,供大家借鉴和使用,希望大家分享!

知识摘要

1.地球自转的方向、周期、速度等特征

2.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昼夜交替、地方时差、地转偏向力

3.地方时、区时的计算;日界线

知识结构

学法点拨

1.地球自转运动的地理意义:

(1)产生昼夜交替现象

昼夜交替的周期:1个太阳日(24小时)

(2)产生地方时差异

①地方时: 因经度而不同的时刻。经度每隔15,地方时相差1小时;经度相差1°,地方时相差4分钟。同一条经线上的各地,地方时相同。

②时区:国际上规定经度每隔15°划分一个时区,全球共分为24个时区。

时区的计算:

所求时区=(某地的经度+7.5°)÷15° 所得的整数商即为该地所在的时区

或 某地经度÷15° 所得的商四舍五入后,为该地所在的时区

③区时: 各时区都以本区中央经线的地方时作为本区的区时。

从零时区向东,每增加一个时区,时间增加一小时;向西每增加一个时区,时间减少一小时。东十二区比西十二区在时间上少24小时;除东西十二区外,任意相邻的两个时区,区时相差一小时,任意两个时区之间,相差几个时区,区时就相差几个小时。在时刻上,较东的时区,区时较早;较西的时区,区时较晚。即:时刻上是东早西晚。

区时的计算:所求区时=已知地点的区时+(-)两地相隔时区数

第一步: 分别确定两地的时区,得出两地间的时区差;若两地在同侧时区,时区数相减;若两地在异侧时区,时区数相加。

第二步:若求已知区时东侧地点的区时,则将时区差相加;若求已知时区西侧的区时,则将时区数相减。即:时间上东加西减。

④北京时间:

我国通用的标准时是120°E经线的地方时,即东八区的区时。

⑤日界线:国际上规定180°经线为国际日期变更线。

日界线两侧的时区区时(时间)相同、日期不同,从西向东过日界线日期减一天;从东向西过日界线日期加一天(如图1-3-2)

(3)物体水平运动方向偏转

偏向的规律是:北半球向右(运动方向的右)偏;南半球向左(运动方向的左)偏。纬度越高,偏向越明显,赤道上无偏向。

巩固练习

一、单项选择题

1.经度相同的地方( )

A.季节相同 B.角速度相同 C.线速度相同 D.地方时相同

2.关于地球自转速度的正确叙述是( )

A.广州与北京的线速度相等 B.广州与北京的角速度相等

C.广州的线速度小于北京的线速度 D.广州的角速度大于北京的角速度

3.下列地理现象中,能说明地球自转的是( )

A.昼夜现象 B.昼夜长短变化 C.四季变化 D.太阳东升西落

4.下列纬线圈上的速度相当于赤道线速度一半的是( )

A.南北回归线 B.南北极圈 C.南北纬30度 D.南北纬60度

5.一架飞机从上海于10月1日17时飞往美国旧金山(西八区)需飞行14小时,到达目的地时,当地时间是( )

A.10月1日3时 B.10月1日15时 C.10月2日3时 D.10月2日15时

6.若全球各地的日期皆为10月1日,则北京时间为10月1日( )

A.24点 B.20点 C.12点 D.8点

7.下图中的虚线是水平运动物体的原始方向,实线是其偏转方向,正确的图示是( )

8.运行在赤道上空的同步卫星,运行速度和地面的自转速度相比正确的是( )

A.与地球公转线速度相同 B.与地球自转线速度相同

C.角速度和线速度都相同 D.与地球自转角速度相同

9.某一恒星昨晚20时位于观测者头顶,今晚同一地点再次位于观测者头顶的时间为( )

A.20时 B.20时56分4秒 C.19时 D.19时56分4秒

10.关于地球自转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从北极上空看地球顺时针自转 B.自转3600是一个太阳日

C.一个恒星日是24小时 D.太阳日比恒星日长出3′56″

11.如图1-3-7中从A→B,从C→D物体水平运动的方向 ( )

A.都向低纬偏

B.都向高纬偏

C.都向东偏

D.都向西偏

12.一日,测得某地正午时为北京时间11点30分,该地的经度为 ( )

A.123.5 °E B.112.5 °E C.127.5°E D.135.5°E

13.一艘向东航行于太平洋上的船,从12月30日12时(区时)起,经过5分钟越过了

180°经线,这时其所在地点的区时可能是 ( )

A. 12月29日12时5分

B. 12月30日11时55分

C. 12月30日12时5分

D. 12月31日12时5分

某学校(110°E)地理兴趣小组在平地上用立竿测影的方法,逐日测算正午大阳高度,如右图,垂直竖立一根2米长的竿OP,正午时测得竿影长OP′,通过tan=OP/OP′

算出正午太阳高度。据此回答6~9题。

14.该小组每天测量影长时,北京时间应为 ()

A.12:00 B.12:40  C.11:20 D.11:00

15.3月21 日,当该小组进行观测时,下列城市中即将迎来旭日东升的是 ()

A.英国伦敦

B.匈牙利布达佩斯(约19°E)

C.土耳其伊斯坦布尔(约29°E)

D.夏威夷檀香山(约158°W)

二、综合题

16.读下图分析回答:

(1)分析A--F 六处地球自转线速度规律,线速度最大处是__________,线速度最小处是__________。

(2)自A向B水平运动的物体先向__________偏,越过赤道后再向__________偏。

(3)C、E两地所在国家一年之内每天举行升国旗仪式(要求与旭日同升),10月1日到12月22日这段时期C、E两国每天升旗时间最早的是______。5月1日到6月22日这段时期C、E两国每天升旗时间最早的是______。

(4)地球上的居民设计住宅区要求门窗朝向以多接受阳光为标准。E处住宅门窗应朝向______,A处住宅门窗应朝向______。

17.读中心点为极点的示意图,回答问题:

(1)该图表示 半球的示意图。

(2)若阴影部分表示黑夜,则甲地的时间为 时;北京时间是 时。

(3)若阴影部分表示7月6日,那么非阴影部分表示 ,北京为 月 日 时。

一、单项选择题

1.D 2.B 3.D 4.D 5.B 6.B 7.B 8.D 9.D 10.D 11.C 12.C 13.A 14.B 15.B

二、综合题

16.(1)D;F(2)西;东 (3)C;E (4)南;北

17.(1)北 (2)9;14 (3)7月7日;7;7;8

高二地理教案:《练习题》教学设计


一名优秀的教师在每次教学前有自己的事先计划,教师要准备好教案,这是教师工作中的一部分。教案可以让学生能够听懂教师所讲的内容,帮助教师提高自己的教学质量。那么怎么才能写出优秀的教案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编辑的《高二地理教案:《练习题》教学设计》,相信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选择题(每题有1个或1个以上正确答案)

1.人口再生产的主要含义是指:

A.不断有新的人口出生 B.出生人口等于死亡人口

C.出生人口多于死亡人口 D.人口世代更替,不断延续

2.关于人口再生产的叙述,正确的是:

A.人口再生产就是指使人口不断地延续下去的人口世代更替的过程

B.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的人口再生产类型被称为“传统型”

C.目前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相比,出生率和死亡率仍然较高

D.目前世界已完成了人口再生产类型的转变,人口再生产类型已处于“现代型”

3.有关影响人口迁移因素的叙述,正确的是:

A.自然因素历来不是影响人口迁移的重要因素

B.社会经济发展是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经常起作用的因素

C.交通和通讯的发展,加强了人类地域联系,减少了人口迁移数量

D.文化教育越落后,人口自发迁移的数量越多

4.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的首要因素是:

A.科学技术水平 B.资源状况

C.人口消费水平 D.人口智力状况

5.下列主要属于自发性人口迁移的是:

A.20世纪末,卢旺达难民大批迁往邻国

B.古代中国人口分布中心首次由黄河流域迁往长江流域

C.美国一些老年人退休后,向本国南方“阳光地带”迁移

D.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外出留学.经商人员明显增加

6.关于人口科学文化素质与环境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是:

A.环境质量越好,人口科学文化素质越高

B.地方病主要是由环境污染造成的

C,人口科学文化素质的高低,从整体上影响人们对于环境的认识

D.人口科学文化素质越高,对现有资源的依赖程度越低

7.有关人口再生产的叙述,正确的是:

A,人口再生产类型与文化教育密切相关,而与社会生产力水平关系不大

B.人口再生产类型由人口出生率、人口死亡率和人口自然增长率所决定

C.目前多数发展中国家人口死亡率下降,但人口出生率仍然居高不下

D.目前世界人口世代更替缓慢,人口年龄结构具有老龄化特点

8.关于人口数量变化对环境影响的叙述,正确的是:

A.从古至今,人口数量增长对环境的影响越来越大

B.人类对资源环境带来的巨大压力,不是人口数量增多造成的

C.人口数量增长是环境污染的惟—决定性因素

D.不能忽视人口数量增长对环境恶化造成的直接或间接影响

9.关于影响人口身体素质的环境因素,叙述正确的是:

A.人口身体素质的高低,越来越取决于次生环境因素

B.时至今日,地形、气候等自然环境因素对人口身体健康状况的影响已不明显

C.社会经济环境是影响人口身体素质的主要因素

D.影响人口身体素质的环境因素主要是原生环境因素

10.当前影响人口身体素质的主要环境因素是:

A.科技知识 B.经济水平 C.地形 D.气候

11.有关人口迁移对环境的影响,叙述正确的是:

A.对迁入地区的环境影响更为广泛 B.对迁出地的环境影响不明显

C.对迁入地和迁出地都是既有利、也有弊

D.人口迁移数量越大,积极影响也越大

12.下列因素对人口迁移有促进作用的是:

A.航班增加、电话降价、高速公路发达

B.迁入异地后,造成两地分居,子女入学不便

C.迁移者受教育年限长,对环境适应性强

D.迁出地气候宜人,风景优美,环境质量高

13.下列由于三峡水利枢纽工程建设引起的移民有:

A.多为短期流动人口

B.是国家有计划、有组织安排的

C.是在社会经济因素起主要作用的情况下发生的

D.对迁入地的建设发展不利

14.有关环境人口容量的叙述,正确的是:

A.环境人口容量简单地说,就是环境所能容纳的最大人口数

B.科学技术是影响一个国家或地区环境人口容量的首要因素

C.科技水平的提高使人类获取资源的能力得到提高,从而可以改变环境人口容量

D.人口的文化水平,对环境人口容量的影响不大

15.环境人口容量具有不确定性,是因为:

A.环境人口容量的不确定性与科技水平不断发展变化有关

B.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的因素并不确定

C.现有的资源总数是不确定的

D。不同的假设条件和估计方法可以得出相同的估计结果

16.下列地理现象属于人口迁移的有:

A.从天津市的静海县迁居至宝坻县

B.从美国返回中国探亲

C.陕西的学生从兰州大学毕业后分配至天津工作

D.上海科技人员去法国巴黎学习访问

17.有关我国人口科学文化素质的正确叙述是:

A.总体水平位居发展中国家前列

B.提高国民素质的基础是普及九年义务教育

C.东部三大直辖市人口科学文化素质较高

D.广大城乡公民都已接受过科学文化教育

18,三峡工程需移民达百万之多,其移民安置难度很大,其最主要原因是:

A.移民不愿离开放乡、故土

B.库区生态环境脆弱,人口环境容量低下

C.移民安置的费用巨大

D.移民不能适应迁入地的生活习惯和生产条件

19.有关人口与环境的正确叙述是:

A.人口规模超过环境承载能力,会导致生态环境破坏

B,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是提高环境质量的基本途径

C.人口发展史就是人类与环境相互作用的历史

D.控制人口、保护环境是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二,综合题

读1995—1997年统计的世界及一些国家人口再生产状况数据表,回答问题:

(1)计算A国人口自然增长率并填入表中。

(2)表中三个国家分别是尼加拉瓜、德国、韩国,据数字所示时人口再生产类型来判断,

B国是——国,C国是——国

2.读“20世纪80年代下半期我国务工经商流动人口”示意图,回答问题:人口迁入的主要原因是

从图中看出,人口迁入数量比较多的省级行政区是———,这三个地区吸引人口迁入

的主要原因是——————。

新疆吸引入口迁入的主要原因是——————

(3)四川人口大量外迁对本省产生的积极影响是——————

(4)这一时期人口迁移的特点主要表现为——————,其目的———

3. 读下图和数据统计表,对此分析后,你会从中得出什么结论?(至少写出三个方面)

4.读“我国人口再生产发展变化”图,回答问题:

(1)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人口自然增长率最低出现在——— 年前后,结合其他学科

所学知识,简述其原因———。

(2)从20世纪70年代以来,我国人口出生率迅速下降,主要原因是———。

(3)利用上表给出的数据,在图中完成1980—1995年期间我国人口自然增长率曲线图,

并与1975年前曲线连接起来。

5.阅读下列资料回答问题:

民垸(Yuan)为江汉平原、洞庭湖平原特有的聚落。通俗地说,民垸就是在湖泊、湿地和河道上围堤造地后,供人居住和耕作的场所。1998年特大洪水袭来,民垸首先受害。湖南、湖北两省受灾最严重的200多万灾民几乎全部来自各个民垸。在洪水超过警戒水位且不断上涨期间,大约有占总数73%的民垸先后溃口或被迫扒口。

(1)修建民垸反映出来的人口方面的问题主要是:——————。

(2)围湖造田、修建民垸对1998年长江洪涝灾害的发生的不良影响是———。

(3)洪灾后,湖南、湖北两省均做出取消民垸,退耕还湖的决定,这一举措说明了什么问题? ———。

6.阅读下列一组资料,回答问题:

至1995年底,山西省约有381万在温饱线以下的贫困人口,其中有20.5万人分布在3660个偏僻的山庄。这里天气多风沙,土地多丘陵坡地,有1011个村庄不通电,有59%的村庄不通电话,7个乡不通公路,382个村不通机动车,97万人和17.3万头大牲畜吃水严重困难。175个村庄没有卫生所。患缺碘性地方病的农业人口近500万人。在这些贫困人口中,失学儿童3万多人。九年义务教育普及率为65%。

这些地区受高山的阻隔,人们很少与外界联系。他们都用祖辈流传下来的落后的生产工具及方式进行生产和生活,辛苦一年仅勉强维持一家人的生活。他们只靠加大劳动量和开垦更多的土地来增产粮食,生态环境恶化的程度逐年加剧。

据1996年统计:

地区人口出生率(%)人口自然增长率(%)

上海5.75-1.3

山西16.6010.48

(1)据资料分析,造成山西省这些人口贫困的原因有哪些?

自然方面:——————————————————,

社会经济方面:——————————————————。

(2)你认为该地区贫困人口的生育观念与上海有较大差别的直接原因是什么?

(3)你认为改善该地区生存环境和贫困的根本措施是什么?

7.读右图。图中黑河一腾冲一线揭示了中国人口分布东南多、西北少,而且相差悬殊的

特征。又一个世纪过去了,中国人口增加了几倍,此线分布依然如此。

(1)中国人口分布具有东南多、西北少特点的自然原因有哪些? —————————————————— 社会经济原因有哪些? ——————————————————。

(2)中国西部地广人稀,但自然资源较丰富。在西部开发的过程中,我们要防止哪些可能会导致西部地区环境人口容量下降的问题发生? ————————————————。

答案:

一 选择题:

D A B B CD CD BC AD C AB AC AC BCD AC ABC AC ABC B ABCD

二 综合题

1.(1)-0.2(2)韩国 尼加拉瓜

2.(1)京津、沪、广东;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就业机会多,工业较高

(2)开发资源,边贸发展经商,

(3)减缓人多地少的矛盾,加强与外界联系,增加了收入,促进了经济发展

(4)自发性流动人口;务工、经商

3.(1)发达国家人均排放CO2量多,说明发达国家人均消费水平高

(2)人口数量增长会给环境带来压力

(3)人口数量并不是影响环境污染的唯一因素,还要考虑经济发展水平,人口数量与环 境污染并不呈正相关

4.(1)60年;三年自然灾害

(2)计划生育政策

(3)略

5.(1)人口增长过快,人多地少

(2)导致湖泊泄洪能力下降

(3)增强泄洪能力,协调人口、发展、与环境的关系,走可持续发展

6.(1)自然:地形——多丘陵、坡地;气候——多风沙、干旱

社会:交通、通讯落后,水利落后,卫生条件差,基础教育普及率低,与外界联系少,生产工具落后等

(2)科学文化的高低(受教育程度)

(3)首先,控制人口数量,提高受教育程度和科学文化素质;其次,大力发展交通、通讯等

7.(1)地形较平坦,气候较温和、湿润,水源充足,土壤较肥沃等

(2)距海洋近,交通便利,经济发达,科技发达等

(3)主要防止由于西部开发而导致新的环境问题(水土流失、生态破坏)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104980.html

更多

最新更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