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沁园春•雪》导学案

每个老师需要在上课前弄好自己的教案课件,大家在细心筹备教案课件中。我们制定教案课件工作计划,才能在以后有序的工作!哪些范文是适合教案课件?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沁园春•雪》导学案”,大家不妨来参考。希望您能喜欢!

《沁园春雪》导学案

知识目标:

1、写景、议论、抒情的表达方式

2、背诵课文、默写课文

能力目标:理解背景、把握大意

素质教育目标:热爱祖国大好河山,树立伟大抱负和坚定信念

重点、难点:理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教学媒体:多媒体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一、题解与背景:

毛泽东同志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者和领导者,他的卓越的军事才能和指挥才能被世人所公认,他的文学才华也同样被世人所称道,尤其是他的诗词更是表现出了很高的文学修养。

1936年2月,毛泽东同志率领长征部队到达陕北,领导全党和人民展开反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伟大斗争。一次,毛泽东曾于一场大雪之后攀登到海拔千米、白雪覆盖的塬上视察地形,欣赏北国风光之后,写下了这首诗词。

二、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这首词分上下两阕,各写什么?

上阕:描写北国雪景

下阕:纵论历代英雄,抒发诗人的抱负

三、研究下列问题

1、总写北国雪景的句子是?

2、作者以“望”统领下文,都望到了什么?

(长城、黄河、山脉、高原)

这些景观大势磅礴,显示了诗人博大的胸怀、雄伟的气魄,是实写。

3、你认为以动写静的句子是哪些?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

4、哪几句是虚景?

5、“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在结构上起什么作用?(承上启下)

6、作者用一个惜字统领全文、评价历史人物,包含着什么样的感情?(惋惜、委婉批评不足)

7、怎样理解“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抒发了作者作为革命家的伟大抱负)

四、反复朗诵课文并能达到熟练成诵

五、作业:

1、查找资料。抄录一首毛泽东的诗词并谈谈你的理解

2、背诵抄录《沁园春雪》

第二课时

一、复习上内容

1、背诵默写这首诗词

2、交流所抄录的另一首毛泽东诗词并谈谈自己的理解

3、学生评价

二、阅读课后诗《减字木兰花广昌路上》并比较两首词的异同点

这两首诗共同点都是写雪景,都有雄壮的气势、豪放的风格。前者是借景抒怀之作,赞美祖国山河的壮丽,抒发诗人作为革命领袖的豪情壮志;后者是写景叙事之作,描写行军的一个场面,表现工农红军一往无前的战斗气概;前者上片写景下片议论,后者上片写景,下片叙事。

前者写的是北国雪景,壮阔而美好,并有诗人的想象,后者写的是南国雪景,虽有气势而难与前者相比,只是展现眼前的实景。

三、理解《沁园春雪》的艺术特色(小组讨论)

1、这首词是怎样把写景抒情和议论相结合的?

(上片写景大气磅礴,气象雄浑而有寓情于景,句句洋溢着热爱祖国山河的豪情;下片议论,有上片之景而产生感情有祖国的壮丽山河想到无数英雄为之倾倒,并对历代英雄人物加以评说而寓情于议,蕴涵诗人对祖国的深情以及充满自信的情怀,最后一句由评论落到赞扬,点明主题,抒发了诗人的豪情壮志。

2、这首词语言上有什麽特点?

这首词语言凝练、贴切、极富表现力

(望、看、惜——贯穿全文;飘、舞、驰——动词生动;运用比喻、拟人、对偶等修辞方法)

四、梳理巩固

这首词,上阕写北国雪景,纵横千万里,大气磅礴,旷达豪迈;下阕抒情、议论,气雄万古,风流豪壮。全词将写景、议论、抒情有机结合,浑然一体。写景是议论、抒情的基础,议论、抒情是写景的深化。毛泽东的词作大气磅礴,格调高亢,充满了热爱祖国河山、以天下为己任的豪情壮志。

五、拓展延伸

听《沁园春长沙》的录音一遍,《沁园春长沙》。多媒

体展示,放录音。

沁园春长沙

毛泽东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丛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

万类霜天竞自由,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齐读《沁园春雪》一遍,注意体会两首词的意境和毛泽东的思想发展规迹。

六、布置作业

1、背诵、默写这首词

2、找毛泽东的诗词自读,体会其思想发展的规迹。

板书设计:

沁园春雪

毛泽东

绘北国风光——赞祖国壮丽山河

评历代帝王——抒凌云壮志豪迈情怀

精选阅读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沁园春•雪》教案


每个老师不可缺少的课件是教案课件,大家在仔细设想教案课件了。教案课件工作计划写好了之后,这样我们接下来的工作才会更加好!你们会写一段适合教案课件的范文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编辑的《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沁园春•雪》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沁园春雪》教案

一、教材

《沁园春雪》编排在人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居教材之首。本单

元以赞颂大自然为主题,除了风雪弥漫的北国,还有为生活在中国大地上的儿童而歌的《雨说》,勾起我们柔软的温情与朦胧的憧憬的《星星变奏曲》,济慈捕捉到的《蝈蝈和蛐蛐》,以及静谧美好的《夜》。本单元主要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阅读和欣赏诗歌的能力,能领略诗情画意,感受其意境美;反复吟诵,联想品味,既提高欣赏能力;也感受诗人抒发的强烈情感,品味含蓄、精炼、优美的诗歌语言,从中受到思想教育。

根据义务教育初中语文教学大纲要求培养学生具有一定语言感受能力、初步具有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结合本单元教学目标和教材自身特点,我把本课教学目标定为:

引导学生欣赏词大气镑礴,旷达豪迈的意境,培养学生阅读鉴赏诗歌的能力;引导学生品味词的准确,精练的语言魅力,发展学生形象思维能力;引导学生领会词赞美祖国壮丽河山和无产阶级革命英雄主义的感情。前两点侧重能力目标,后一点侧重德育目标。这符合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布鲁姆等人关于教学目标分为六级认知理论。词的下阙第三层是全词点睛之笔,表现全词主旨,因而定为教学重点;词上阕写景是下阙评古颂今的基础,起铺垫作用,下阕评古是为了颂今--这是作者立意之所在,对初中学生来说,在理解上有一定难度,定为教学难点。

二、学情

根据教育心理学皮亚杰认知结构发展理论以及初中生的认知特点和心理特点,初中生的感受性和观察力提高起来,学生学习新知识前他们所具有的基础知识和生活经验对学习新知识具有正迁移的作用。教师在学习方法上加以指导,则有利于学生对诗词的理解。

三、教法

本课主要使用诵读法,提问法和练习法。

诵读法:从教学过程来看,初读全词--听读全词--导读全词,最后分组诵读;从方式上看,播放录音,引导学生按要求听读,帮助学生深入体会课文情感意蕴,到交替运用轮读、齐读和散读等多种方式,引导学生真正读出词味。

提问法:根据认识原理,设计并尝试提问教学法,解决词的上阕、下阕、教学重点和难点,提问所包括的小问题,形成一种追问,把全篇课文讲析内容全部带了出来,以此加深学生对课文理解。

练习法:设计2个反馈检测题,运用练习教学法及时反馈课堂教学效果。本课采用了《沁园春雪》朗读磁带,用于听读训练;使用《我爱你,塞北的雪》VCD导入新课,形象生动;VCD片和课文插图《江山如此多娇》的运用,为培养学生形象思维提供了保证。

四、学法

引导学生在朗读、析读、讲读的过程中感受这首词音美,形美,意美的同时,也教会学生学习诗词重要方法--诵读法。

整个教学过程中,我重视让学生积极参与和互相学习。为此,安排大量的学生动脑、动口、动手的活动。根据系统论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原理,采用五人讨论小组讨论活动,把全班分组,确定发言代表,调动各层次学生积极性,收到较好效果。

此外,注意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教育。课前确立预习步骤,提供预习方法,已形成常规;提倡不动笔墨不读书,让学生养成圈点勾画读书习惯。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

在投影仅上播放VCD片《我爱你,塞北的雪》片断。由滋润着春天的麦苗,迎春花叶的北方柔美深情的雪,过渡到北方豪迈的雪。这样导入从视听上吸引学生,营造气氛,开启学生形象思维。

展示词人创作的历史背景,引导学生了解毛泽东在特定历史时期担负的历史使命,有助于学生理解词的内容,理解词的主旨。

在解题之后,指名学生轮读上下阙,全班听读,检查学生课前自读情况。针对学生易错字音,借助投影仪进行正音教学,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用齐读形式品味词的语音之美,初步感知教材。听读全词——要求学生闭眼听读,联想优美画面,初步感受词的形象之美,训练学生形象思维能力。

导读全词——先让学生以五人讨论小组为单位,讨论屏幕上投出的问题。(二)新授

学生经过小组讨论后,教师将早先设计好大问题之下形成顶针特色的连环问按序抛出,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带着学生深深地进入课文。力求让学生在每一句课文理解中都绽放出思维的火花。小问题由易到难,由已知到未知,符合学生认知规律,有的起铺垫作用,有的起过渡作用,有的起引思作用,有的起活跃气氛作用,使学生跳起来能摘到果子。通过连环追问导读方式,学生对词的理解和认识大大加深,本课教学重点、教学难点也基本突破了。(三)巩固

怎样在此时趁热打铁,再给予重锤强化?

播放《沁园春雪》VCD片,旨在通过视听感观共同作用,调动学生形象思维积累,从主客观方面同时点燃学生形象思维的火点,使学生形象思维燃起熊熊烈火。

至此,课堂教学达于高潮,似可戛然而止。然而控制论告诉我们,要实现有效控制,就必须要有反馈,而反馈越及时越好。通过反馈检测题对课堂教学效果进行反馈。同时,考虑到初三学生面临升学考试,注意考查学生审题的能力,一题要求选出正确项,一题要求选择不正确的一项。

最后一步,作业布置。要求学生展开联想、想象,用一段文字描绘诵读本词时脑中浮现北方雪景画面。这是用教学中以读促写,把发展学生形象思维能力和提高学生读写能力结合起来的一种方法。

(四)小结

六、板书设计

雪导学案


教学目的:
1、学习文章运用强烈的对比手法。
2、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体会作品中闪现出的理想光芒与对生活的热爱。
教学重点:
体会景物描写的特点。
教学难点:
理解文章语言的深层含义。
教学方法:和谐教学法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用具:小黑板、录音机
教学过程
自主预习
一、导入新课、明确目标
1、导入新课:
 《雪》写于1925年,正值不平凡的年代。南方的革命形势蓬勃发展,可谓 
 是春暖花开之日,然而,北方还处于一片寒冻之中。面对黑暗的现实与酷冷的季
 节,鲁迅以彻底的革命民主主义战士的姿态,去寻求“革新的破坏者”,去战取
 理想的春天。他不仅以小说、杂文进行战斗。而且“有了小感触,就写些短文,……
 以后印成一本,谓之《野草》。”《野草》共收散文诗二十三篇,也是鲁迅追求革 
 命真理、抒情述怀与进行对敌斗争的记录。本文也是鲁迅当时内心世界形象化的
 表现。江南的雪“滋润美艳之至”,北国的雪则“如粉”、“如沙”,随着旋风蓬勃
 奋飞。作者以鲜明的形象,展现了两幅各具特色的画面,营造了两种不同的情感
 氛围。本文文字精辟,蕴含丰富,需要细细品读 
2、展示学习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划分层次,概括内容。
(2)体会赐予的作用
二、检查预习情况。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磬口()忙碌()脂粉奁()灼灼()
嘻笑()褪尽()朔方()凛冽()
2.解释下列词语。
博识:。
凛冽:。
天宇:。
精魂:。
消释:。
升腾:。
3.介绍作者情况及时代背景。
(1)作者简介。
(2)背景介绍。
4,阅读课文.整体感知,思考如何划分课文层次?
合作交流
在理解课文第一部分的基础上,分小组讨论“导学提纲”中的问题,然后回答。
1、学生朗读课文第1至3段,思考如何划分两个层次?

2、第一自然段作者从哪几个方面细致地描写了江南的雪?

3、在第二至三自然段中,找出描写孩子们塑雪罗汉的动作与神情的词语,体会其作用。

4、课堂小结:
 第一部分作者满怀,回忆江南雪冬的自然美景。虽是回忆,却是展望。虽是冬天,却已听到春天的脚步声。在苦寂中,作者回忆儿时的生活。因为儿童是人类的春天,写儿童不怕严冬,朝气蓬勃,更加表现了作者对春天的。行文虽未免流露寂寞的心情,但却闪烁着理想的光芒。
探究质疑
阅读文章第二部分,分小组讨论“导学提纲”中的问题,然后回答。
导学提纲:
1、这部分可分为哪两个层次?

2、第四自然段,作者用什么写法来描绘朔方飞雪的?

3、你是如何理解文章最后两个自然段的含义?

精读品析
1、理解重点语句含义:
(1)暖国的雨,向来没有变过冰冷的坚硬的灿烂的雪花。
(用“冰冷的”“坚硬的”“灿烂的”修饰“雪花”,强调了什么?)

(2)那是还在隐约着的青春的消息,是极壮健的处子的皮肤。
(“隐约着的青春的消息”和“极壮健的处子的皮肤”分别形容江南的雪的什么特点?)

(3)是的,那是孤独的雪,是死掉的雨,是雨的精魂。
(“孤独的雪”、“死掉的雨”“雨的精魂”是什么意思?)

2、文章写法。
本文是一篇借景抒情的散文诗,作者的思想感情全部倾注于对景物的描绘中。行文虽然也流露出一种孤寂的情绪,但是掩盖不住作品中闪现出的理想光芒与对生活的热爱。
写法特点:①景物描写由及,由到,逐渐展开。②强烈的手法,使记忆中的江南雪野生气勃勃的景象,衬托出空旷寂寞、荒凉寒冷的现实的北方雪野。
3、课堂小结:
 《雪》是《野草》中最适合中学生阅读的一篇。作者细致生动地描写了,并在比较中表现了自己的倾向。作者更为欣赏“”,因为“朔方的雪”、“”、“”、“”。体现了一种的个性精神,这种精神也是作者一以贯之的前行动力。、
当堂反馈
(一)
江南的雪,可是滋润美艳之至了;那是还在隐约着的青春的消息,是极壮健的处子的皮肤。雪野中有血红的宝珠山茶,白中隐青的单瓣梅花,深黄的磬口的蜡梅花;雪下面还有冷绿的杂草。胡蝶确乎没有;蜜蜂是否来采山茶花和梅花的蜜,我可记不真切了。但我的眼前仿佛看见冬花开在雪野中,有许多蜜蜂们忙碌地飞着,也听得他们嗡嗡地闹着。
(二)
但是,朔方的雪花在纷飞之后,却永远如粉,如沙,他们决不粘连,撒在屋上,地上,枯草上,就是这样。屋上的雪是早已就有消化了的,因为屋里居人的火的温热。别的,在晴天之下,旋风忽来,便蓬勃地奋飞,在日光中灿灿地生光,如包藏火焰的大雾,旋转而且升腾,弥漫太空,使太空旋转而且升腾地闪烁。
在无边的旷野上,在凛冽的天宇下,闪闪地旋转升腾着的是雨的精魂……
是的,那是孤独的雪,是死掉的雨,是雨的精魂。

九年级上册《沁园春·雪》导学案语文版


九年级上册《沁园春·雪》导学案语文版

导学目标

1.积累重要字词,背诵默写本词。

2.品味精练优美的语言。

3.学习写景、议论、抒情相结合的写法。

4.感受冰雪形象以及雪山、雪原的雄浑壮美,认识毛泽东的宏大气魄。

重点难点

1.品味精练优美的语言。

2.学习写景、议论、抒情相结合的写法以及其中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

3.感悟毛泽东宏大气魄的精神境界。

知识链接

1.作者简介:

毛泽东,字润之,笔名子任。1893年12月26日生于湖南湘潭韶山冲一个农民家庭。1976年9月9日在北京逝世。中国人民的领袖,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诗人,书法家。著有《毛主席诗词》、《毛泽东选集》(5卷),遗墨辑有《毛泽东书信手迹选》、《毛泽东题词墨迹选》、《毛泽东诗词手书》等。

2.写作背景

1936年2月,抗日战争爆发前,在陕北的清涧县,毛泽东同志登上海拔千米、白雪覆盖的塬上视察地形,观赏风光。面对苍茫大地,胸中豪情激荡,过后写下了这首词。1945年8月,抗战胜利后,毛泽东同志亲赴重庆与国民党谈判。其间,柳亚子先生请他写诗,毛泽东同志就把这首《沁园春雪》抄给他,随后《新民晚报》公开发表,迅速在人民当中广为传颂,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的革命斗志和胜利的信心。

3.“词”的常识

词,又称长短句。一首词的字数、句数、段数、韵律、平仄,都有固定的格式,这就是词谱,词人依照词谱填词,词谱的名称叫词牌。比如《沁园春》、《虞美人》、《水调歌头》等。

一首词称为一阕(片);词若有上下两段,就称为上下阕(片)。今天学习的课文“沁园春”是词牌名;雪,是这首词的题目。

沁园春:相传东汉明帝女儿沁水公主的家园,后来被外威窦宪仗势夺取,有人作诗咏其事,此词牌名由此而得名。

词按字数多少分为小令、中调。长调三种:58字以内为小令,91字以上为长调,58字以上至90字为中调。中、长调按音节一般分成两部分。

预习导学

一、导入设计

古往今来,有多少文人墨客,歌咏过那洁白如银的雪景。像唐朝岑参的“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又如李白的“燕山雪花大如席,纷纷吹落轩辕台。”还有柳宗元的“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高骈的“六出飞花入户时,坐看青竹变琼枝。”还有宋朝胡仔的“战退玉龙三百万,败鳞残甲满天飞。”元朝黄庚的“江天不夜月千里,天地无私玉万家。”等等,举不胜举。毛泽东既是一位伟大的革命家,同时也是一位杰出的诗人,他的词作《沁园春雪》就是咏雪的名篇。

二、预习检测

1.(1)读准字音

惟余莽莽(mǎng)分(fèn)外妖娆(ráo)红装素裹(guǒ)

折(zhé)腰风骚(sāo)成吉思(hán)数(shǔ)风流人物今朝(zhāo)

(2)本文选自《毛泽东诗词集》,作者毛泽东,字润之,笔名子任,湖南韶山冲人,中国人民的伟大领袖,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诗人,书法家。著有《毛主席诗词》《毛泽东选集》等。

(3)词,又称长短句。一首词的字数、句数、段数、韵律、平仄,都有固定的格式,这就是词谱,词人依照词谱填词,词谱的名称叫词牌。比如《沁园春》、《卜算子》、《水调歌头》等。一首词称为一阕;词若有上下两段,就称为上下阕。今天学习的课文“沁园春”是词牌名;雪,是这首词的题目。

2.读:阅读课文,并初步感知诗歌内容。

(1)自渎。(2)小组内角色朗读。

女领:《沁园春·雪》

1936年2月

毛泽东

男领:北国/风光,(豪迈,高而慢)

齐: 千里/冰封——(拉长),

 万里/雪飘。↗(高昂)

女: 望——(拉长)/长城内外,

 惟余/莽莽;

男: 大河/上下,

 顿失/滔滔。↘(慢)

女: 山舞/银蛇,

 原弛/蜡象,

男: 欲与/天公/试比高。(高昂)

女: 须/晴日,

 看/红装素裹,

 分外/妖娆,(慢)

齐: 江山/如此多娇,↗

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男: 惜——(拉长)/秦皇/汉武,↘(低沉)

 略输/文采;(慢)

女: 唐宗/宋祖,

 稍逊/风骚。(慢)

男: 一代/天骄,

 成吉思汗,

齐: 只识弯弓/射大雕。↘(低,慢)

领: 俱/往矣——(慢,拉长),

齐: 数/风流人物,↗

 还看/今朝。(高昂,坚定)

3.思:结合书下注解,掌握词的字面意思,把握词的内容。

上阙:描写北国壮丽的雪景,热情赞美祖国的大好河山。

下阙:评论历代帝王,歌颂当代无产阶级革命英雄。

三、自主学习:

(一)品读上阕

1.上阕可分几层?请在书上作标注,并写出每层大意。

2.逐层理解上阕

①前三句从哪个角度写雪景?所写景物有何特点?

②“望”字统领到哪一句?“山舞银蛇,原驰蜡象”,山脉怎会像银蛇在舞动,高原怎么像白象在奔跑?

③“须晴日”三句中,哪个字表明是虚写?试用散文化的语言描述三句诗的意境。

(二)品读下阕

1.下阕可分几层?请在书上作标注,并写出每层大意。

2.逐层理解下阕:

①说前两句的作用是什么?为什么?

②“惜”字包含着作者什么感情?评论了哪几位历史人物?“略”、“稍”有什么作用?“略输”、“稍逊”和“只识”有什么区别?

③“俱往矣”一句包含着作者什么感情?“风流人物”指什么人?最后两句有何含义?

④作者在下阕为什么要议论评说古代帝王?

四、合作探究

五、展示点评

(一)品读上阕

1.上阕分几层意思?理出写景顺序。

分三层:第1层(从开头到“万里雪飘”)总写北国壮丽雪景。

第2层(从“望长城内外”到“欲与天公试比高”)具体描写北国风光。

第3层(从“须晴日”到上阕结束)想象雪后晴天的美丽景色。

(教师小结:上阕北方写雪景,赞美祖国大好河山。)

2.逐层理解上阕

①前三句从哪个角度写雪景?所写景物有何特点?

从总写的角度描写北方雪景。“千里”“万里”是互文,千万里冰封,千万里雪飘,写视野的辽阔。“封”写地面,凝然安静;“飘”写天空,雪姿轻盈。一静一动,动静结合,相映成趣。【诗人登高远望,眼界极为广阔,但是“千里”“万里”都远非目力所及,这是诗人的视野在想像之中延伸扩展,意境更加开阔,气魄非常宏大。】

【板书】总写:冰封(静)千里、雪飘(动)万里——实写

②“望”字统领到哪一句?“山舞银蛇,原驰蜡象”,山脉怎会像银蛇在舞动,高原怎么像白象在奔跑?

“望”字统领到“欲与天公试比高”。

【点拨】“望”字以下是雄伟的景观。“长城”、“黄河”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最能反映北国风貌,而且与“千里”、“万里”相照应,续写地域的辽阔。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运用比喻拟人手法,把“山”、“原”人格化。雪花飘飞是动态,说山原在“舞”、在“驰”是形象地写出了万里雪飘,变静为动,画面生动活泼,景色壮观无比!

【板书】具体:长城—惟余莽莽、大河—顿失滔滔(静),群山—银蛇舞、高原—蜡象驰(动)——实写

③“须晴日”三句中,哪个字表明是虚写?试用散文化的语言描述三句诗的意境。

“须”表明雪后初晴之景出自作者的想象。你看,红日冉冉升起,放射出万道霞光,染红了天边的白云,映红了高原上皑皑白雪。云海茫茫,雪山巍巍,花松翠柏,郁郁青青。红日白雪交相辉映,祖国就像一位红装素裹的少女,格外娇艳多姿!

(“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这一句,谈谈你最强烈的感受!试用散文化的语言描述三句诗的意境。

要点点拨:“须”字表明雪后初晴之景出自作者的想象。写出了雪后景象的清朗、娇艳、多姿多彩。

教师示范朗读:看,红日冉冉升起,放射出万道霞光,染红了天边的白云,映红了高原上皑皑白雪。云海茫茫,雪山巍巍,苍松翠柏,郁郁青青。红日白雪交相辉映,祖国就像一位红装素裹的少女,格外娇艳!)

【板书】想象:红装素裹、分外妖娆——虚写

(二)品读下阕

1.下阕可分几层?请在书上作标注,并写出每层大意。

分三层:第1层(前两句)束上启下。

第2层从(中间七句)评论古代帝王。

第3层(从“俱往矣”到结束)赞美当代英雄、

2.逐层理解下阕:

①问题:说前两句的作用是什么?为什么?

过渡句——承上启下的作用。

“江山如此多娇”总结上阕写景,“娇”字表现女性美,与上文“红装素裹,分外妖娆”相照应,“引”字引出下面评古内容,祖国河山如此壮丽美好,使得古往今来无数英雄人物为之倾倒。

【板书】过渡:江山多娇、英雄折腰

②“惜”字包含着作者什么感情?评论了哪几位历史人物?“略”、“稍”有什么作用?“略输”、“稍逊”和“只识”有什么区别?

一个“惜”字委婉准确,有贬有褒,肯定了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宋太祖、成吉思汗的赫赫战功,也指出了他们缺少文治、文学才华不足的弱点。“略”、“稍”、使词作对历史人物的评述客观、准确、不失分寸。“略输”、“稍逊”、与“只识”,前二者与后者比,褒贬的程序有差别,“只识”否定程度大于前者。

【板书】评古: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成吉思汗—只识射雕

③“俱往矣”一句包含着作者什么感情?“风流人物”指什么人?最后两句有何含义?

“俱往矣”一句,意在用历史上的英雄人物来突出今天的革命英雄,三个字结住评古,气势逼人。“风流人物”指能建功立业的英雄人物,这里也有作者本人的身影。当时毛泽东确立了在党和红军中的领袖地位,正欲东渡黄河,大展宏图,因此“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正表现了毛泽东同志这种“天下大任,舍我其谁”的英雄豪情。“风流”不单指建功立业、打江山,还指有文采、有欣赏水平。

最后两句的意思应是:如果数点一下真正才华横溢、文采飞扬、能够领略和欣赏江山秀美的人,还得算是今天的革命英雄、革命领袖,当然也包括我喽!

【板书】颂今: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④作者在下阕为什么要议论评说古代帝王?

明确:作者以“往昔”与“今朝”对比,“英雄”与“风流人物”对比,突出了今朝无产阶级革命英雄主宰河山的历史作用。

表现全词主旨的诗句是什么,请同学们谈谈理由。

(重点引导学生讨论“风流人物”的含义)

要点点拨:(1)表现全词主旨的诗句是“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是说真正称得上英雄人物的,是今天的无产阶级人民大众。赞颂无产阶级人民大众,这正是作者写这首词的立意所在。

(2)总结历史的经验,毛泽东强调中国的命运必须掌握在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手里。所以在词的末尾宣告:今天的无产阶级人民大众,才是真正的英雄人物。

六、教师小结

这首词热情赞美祖国壮丽河山,歌颂无产阶级革命英雄,激发人们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鼓励人们为建立新中国而奋斗。词的画面妖娆雄伟,意境壮阔,气势磅礴,感情奔放,颇能代表毛泽东诗词的豪放风格,是中国词坛杰出的咏雪之作。

七、作业设计

1.写出含“雪”的四句古诗词。

北风卷地白草拆,胡天八月即飞雪。(岑参)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岑参)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柳宗元)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杜甫)

2.指出下列句子所用修辞。

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夸张)

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借代)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拟人、比喻、对偶)

千里冰封,万里雪飘。(夸张)

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拟人)

稍逊/风骚。(借代)

只识弯弓/射大雕。(借代)

3.背诵本首词

第二课时

导学目标

1.体会本文的语言特点。

2.通过诵读进一步领会词人的伟大胸襟和远大抱负。

导学过程

一、课前热身

(1)作业检查

(2)小组比赛,看哪组同学能把本文背诵得又好又流畅,然后全班齐背。

二、自主学习

1.这首词表现了白雪皑皑的一个银色世界,作者用了那些词来表现洁白的?

2.本文运用了多种修辞,请根据下面提示说说其表达效果。

(1)“大河上下,顿失滔滔。”运用手法,写出了。

(2)“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运用的手法,以一个特征性的动作代指,具体可感,并增添了对人物的戏谑之意。

(3)“山舞银蛇,原驰蜡象。”用的手法,。

(4)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除了运用夸张的手法外,还运用手法。“惟余莽莽”表现了的意境,“顿失滔滔”表现严寒之下,黄河的样子。“长城内外”是从南到北;“大河上下”是自西向东,广袤千万里,正与前面的诗句“”、“”两句相照应,可以看出作者如同顶天立地的巨人,显示了作者的胸怀,的气魄。

3.这首词是怎样把写景、抒情、议论紧密结合在一起的?联系前面的内容谈谈自己的感受。

4.这首词有哪些词用得准确精炼、极富形象、饱含感情。请选取一二处,联系具体词句谈谈自己的感受。

5.品味“惜”字的丰富含义。

四、合作探究

五、展示点评

1.这首词表现了白雪皑皑的一个银色世界,作者用了那些词来表现洁白的?

明确:冰、雪、银、蜡、素。

2.本文运用了多种修辞,请根据下面提示说说其表达效果。

(1)“大河上下,顿失滔滔。”运用夸张手法,写出了北国冬季寒威之烈。

(2)“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运用借代的手法,以一个特征性的动作代指军事武功,具体可感,并增添了对人物的戏谑之意。

(3)“山舞银蛇,原驰蜡象。”用比喻的手法,既形象又增加了动感。

要点点拨:“山舞银蛇,原驰蜡象”运用比喻、拟人手法,化静为动,有三方面因素:

①视觉因素。作者站得高,看得远,山丘连绵起伏,远看确有山舞原驰的动感。

②精神因素。作者意气风发,因而在他心目中,大自然也生气勃勃。

③时代因素。中国革命正在蓬勃发展,中国人民正在奋起抗日,赋予群山、高原以顽强的性格,可以体现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精神。(可说可不说)

(4)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除了运用夸张的手法外,还运用对偶手法。“惟余莽莽”表现了苍茫的意境,“顿失滔滔”表现严寒之下,黄河突然被冰封住的样子。“长城内外”是从南到北;“大河上下”是自西向东,广袤千万里,正与前面的诗句“千里”、“万里”两句相照应,可以看出作者如同顶天立地的巨人,显示了作者博大宽广的胸怀,雄伟旷达的气魄。

【补充】(1)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是我国历史有所作为的杰出帝王的代表。此句运用对偶的手法,不仅句式整齐,而且典型地概括了中国几千年封建社会中涌现出的英雄人物。作者对他们的评述,唤起我们对这些帝王历史功过的无限联想,丰富的历史形象构成长长的历史画卷,针对性地批评古代帝王的不足。

(2)千里冰封,万里雪飘:“千里”、“万里”是互文,即千万里都是冰封,千万里都是雪飘,表现了诗人热爱祖国壮美河山的思想感情,在大雪中赏雪,充满了豪迈的情趣。

(3)“欲与天公试比高”,一个“欲”字把“山”“原”人格化,生动地写出它们雄心勃勃的精神面貌和昂扬奋发的气概。

3.这首词是怎样把写景、抒情、议论紧密结合在一起的?联系前面的内容谈谈自己的感受。

明确:上阙写景部分,严寒的冬天没有一点凄凉枯槁,恰恰相反,使人的乐观使北国冬天的风光雄壮朴素美丽动人,令人心气豪爽,精神奋发,虽然句句写景,可是抒情的味道很浓重。下阙评论人物,不流于枯燥,对历史人物的评价有理有情,极有分寸。写景、议论、抒情有机结合,浑然一体。

4.这首词有哪些词用得准确精炼、极富形象、饱含感情。请选取一二处,联系具体词句谈谈自己的感受。

明确:动词——封、飘、望、舞、驰;引、惜、输、逊、识。

形容词——莽莽、滔滔。

副词——惟、顿、略、稍。

修辞——比喻、对偶、拟人、借代。

学生各抒己见后,展示资料:

这首词的语言非常凝练、贴切,极富表现力。

全词仅114字,就清晰地勾画出一幅北国风光图,极有分寸地评论了上下几千年的历史人物,抒发了诗人的抱负。

词的上片一个“望”字,既准确地描绘了诗人观察景物的位置──登高望远,又有力地领起以下各句的景物描写。

写想像中的雪后天晴、红日高照的美好景象时用一个“看”字,把诗人欣然观赏之状、无限赞叹之情表达得细致入微。

动词“封”“飘”“舞”“驰”,形容词“莽莽”“滔滔”,都极富形象。以“舞”字形容雪披群山似“银蛇”逶迤曲折,以“驰”字形容白雪覆盖的高原如“蜡象”奔腾耸动,极为传神地把冰封雪盖的群山高原写活了,赋静景以动态,使之生机勃勃。

同是起修饰限制作用的副词,“惟”字强调了白茫茫的一片是惟一的景象,其余什么也看不见了;“顿”字强调黄河上下一下子失去波涛滚滚的气势,突出天寒地冻、河水结冰之速。

词中还巧妙地运用了比喻、拟人、对偶等修辞方法。(见前一题)

雪景以“白”为特征,词中却未写一个“白”字,而用“冰”“雪”“银”“蜡”“素”等,使一个为大雪所覆盖的洁白美丽的广阔世界尽现眼前。

在下片的议论中,一开始就用“引”字把“江山”和“英雄”联系起来。接着用“惜”“略输”“稍逊”“只识”等词语,既不全盘肯定,又不一笔抹煞,把诗人对历史上的英雄人物肯定中寓有批判的情感,委婉含蓄地表达出来。

“竞折腰”“弯弓射大雕”,不仅使议论形象化,而且使人浮想联翩。“俱往矣”三字,将几千年封建社会历史及一系列封建帝王一笔带过,转而歌颂“今朝”的“风流人物”,笔力千钧,意味深长。

小结:这首词以“北国风光”起句,再先“望……”后“看……”,继而由“引……”至“惜……”,最后以“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收尾,一气呵成。特别是上、下片分别以“望”字和“惜”字统领七个短句,一笔贯通,极有气势。词中又多短句,并以四字句为主,因而节奏鲜明。这就使全词在韵律上也颇显豪放的风格。

5.品味“惜”字的丰富含义。

要点点拨:第一,惜中含褒。肯定他们是英雄人物,同时也就肯定了中华民族是一个英雄辈出的伟大民族;第二,委婉的批评了他们缺少文治、文学才华欠缺;第三,他们的不足是由于时代、阶级局限造成;第四,表现了后来者居上的伟大气概。

六、归纳小结

《沁园春·雪》全词融写景、抒情和议论于一体,把写景咏史巧妙地结合起来,赞美祖国的大好河山,歌颂当代英雄,抒发了作者强烈的感情和伟大的抱负,表现了无产阶级革命领袖的博大胸怀,具有扣人心弦的力量,成为一首气吞山河、雄视千古的“绝唱”。

七、拓展延伸:比较阅读

唐代著名文学家柳宗元写过一首题为《江雪》的(投影:“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这首五言绝句描写了冰封雪冻的千山万径,寒江垂钓的孤独渔夫,言简意深,请同学们分析,这首诗与《沁园春.雪》在感情基调上有什么不同?

柳宗元因参加革新运动失败而遭贬,他的政治思想和远大抱负不能实现,内心的苦恼与愤懑反映在诗中,就是那个卓尔不群、孤芳自赏、“独钓寒江雪”的蓑笠翁。而毛泽东的词作大气磅礴,格调高亢,充满了热爱祖国河山、以天下为己任的豪情壮志。这种差别,主要是由于作者所处的时代、境遇,特别是胸怀的阔狭造成的。

八、教学反思

文章来源://m.jab88.com/j/102487.html

更多

猜你喜欢

更多

最新更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