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作为大家敬仰的人民教师,要对每一堂课认真负责。这时就需要自己去精心研究如何做一份学生爱听老师爱讲的教案。从而在课堂上与学生更好的交流,那吗编写一份教案应该注意那些问题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文 具”,仅供参考,欢迎大家来阅读。

文具

教材分析:

“二十以内”的认数、读数、写数是关键。在实施过程中必须注意要在实际情况中体验数的意义。数的出现是对实际生活中物体、人数的抽象概括,也是学生用符号表示物体数量多少、大小的起始阶段。研究表明,学生认识数的符号将经历三个过程:直观操作———图象符号———数字符号。

教学目标:

1、认识6—10各数,能正确数出6—10的物体个数;正确读、写6—10各数;顺数、倒数0—10各数。

2、通过学生的动手参与,培养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发展学生的数感,体验实物、符号、数字的联系;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

3、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培养学习的乐趣和学习的自信心,渗透一一对应思想。

教学重难点:6—10各数的书写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认识6—10各数

师:新学期到了,同学们都买了什么文具?

(出示图)

1、你能数数这个文具店里有哪些文具吗?

2、数一数每种文具有几个?

3、教师零乱贴出6—10的数字卡片。

4、指导学生看书连线:我们的书中也有一个小小文具店,你能数一数,把学习用具和数字朋友连起来吗?同学们独立完成,说说你是怎样连的?学生回答时教师连线。

二、实践活动,感知身边的数学

师:小小文具店的各种文具我们数清楚了,可是我们小朋友的文具盒里有些什么呢?老师也想了解一下,谁愿意数一数,再告诉大家?

活动一:数自己的文具

1、数出自己文具盒里的文具,记在心里,再和同桌的伙伴说一说。

2、再指定2—3组学习伙伴汇报给大家听,注意引导学生语言简洁明了。

活动二:数两个人的文具

1、把同桌两人的文具合在一起,再数一数,每种文具有多少个?

2、汇报交流

学生回答有几支铅笔时问:你是怎么知道的?

方法一:数出来的。

方法二:把两个人的铅笔加起来的。

对第二种方法要给予肯定的鼓励。

如果学生的文具数超过了10个,学生能数清楚或算出来,也要加以表扬。

3、延伸:在数你们两个人的文具时,你还发现了什么?

三、写一写,说一说

师:小朋友真会动脑筋,用不同的方法了解了两个同桌学习用品的情况,接下来,我们就要把今天认识的6、7、8、9、10写下来,比一比,谁写得又快又好。

1、观察数字卡片6、7、8、9、10

2、指导学生写。

(1)教师边示范,边说明各数的书写要点:

(2)学生边看老师示范或课件演示,边在桌子上用手写一写。

(3)学生在第10页上先描4个,再独立写一个。

(4)小比赛:每个小朋友在本子上写6—10各两个,再在小组内评评谁写得好,并展示给大家看。

(5)你会写自己家的电话号码吗?试试看。

小组内说一说:6、7、8、9、10还可以表示什么?

四、练一练

1、看数画线

○○○○○○○○○○

○○○○○○○○○○

○○○○○○○○○○

○○○○○○○○○○

○○○○○○○○○○

6

7

8

9

10

2、我们已经学习了0—10各数,你能顺着数吗?倒着数呢?

先请2—3名学生数一数,再全班齐数。

3、看图填数。

(1)

2

3

5

10

7

6

2

4

8

1

5

7

你是怎样填的?为什么?引导学生:先看已知数是顺数还是倒数,是一个一个地数还是两个两个地数,再依次填出来。

(2)师:你知道什么时候会用到倒数吗?淘气和笑笑会带我们去卫星发射基地看一看。卫星发射时就会倒数计时。我国的卫星发射技术处于世界上的先进行列,小朋友要向科学家学习,练好本领建设祖国哦!

请你在信号灯上填出来。

检查自己填得对不对?小结检查方法,用数一数的方法可以判断自己填的数有没有重复和漏掉的。

4、摆一摆,说一说

(1)分小组把6、7、8、9、10根小棒分成两部分,看看有几种不同的分法。

(2)请小组代表在黑板上演示出来。引导学生有顺序地分一分,说一说。

精选阅读

赠刘景文


在上课时老师为了能够精准的讲出一道题的解决步骤。因此,老师会想尽一切方法编写一份学生易接受的教案。让同学听的快乐,老师自己也讲的轻松。你们有没有写过一份完整的教学计划?为了让您在使用时更加简单方便,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赠刘景文”,仅供参考,但愿对您的工作带来帮助。

教学目标:

1、通过学情调查,在学生已有的认知基础上,通过自主学习,使学生能够进一步正确理解课文,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2、学习6个生字,掌握傲、君、须,了解擎、橙、橘。

3、分析理解字义和诗句,感知诗的深层意境及蕴含的道理。

重点难点:

1、通过自主学习,使学生能够进一步正确理解课文,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2、分析理解字义和诗句,感知诗的深层意境及蕴含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 知诗人,解诗题

师:孩子们,你们喜欢古诗吗?(生一齐回答:喜欢)老师也很喜欢,因为古诗是我们中国古代文化的精华,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古诗《赠刘景文》,板书课题,理解 赠,也就是送的意思,类似的赠写诗还学过什么?《赠汪伦》李白写给汪伦的,那么我们今天学习的《赠刘景文》又是谁送给谁的呢?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同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在诗、词、散文以及书法等方面都有卓越成就,是一个多才多艺的诗人。(多媒体出示 读)

刘景文是苏轼的朋友,与苏轼友谊很深,有一天,他们在一起饮酒赋诗,苏轼写下这首诗送给刘景文。看了《赠刘景文》这个诗题后你想知道些什么?

生答:为什么赠?、赠什么?、为什么只赠刘景文、(出示全诗)

二、初读古诗,读通读顺

1、同学们的问题真不少,读懂了这首诗,你们的疑问也就迎刃而解了,请同学们自己读读古诗,借助拼音,读准字音,把这首诗读通读顺。

2、检查生字词,指生认读,小组读。

3、自读古诗 指名读 齐读

谁愿意给大家读读这首诗?

(第一二行容易读得生硬,朗读时要注意适当停顿,读得不好,指导后再练,再反馈,赠、擎、犹、橙这几个字稍难读些)

读出节奏 自读 指名读

提示停顿 出示 抑扬顿挫的顿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三、理解字词、明诗意

1、第一层

碰到读不好的时候,就要这样反复进行训练,俗话说读书百遍,其意自现,多读了自然也就理解了意思,来考考大家,这首诗是写到了哪个季节,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引出秋末冬初并板书

既然写的是秋末冬初,我们一定可以从字里行间感受到,那么具体是从哪里体现出来的呢?

A感受是指秋天已过冬天刚到的秋末冬初时节

b理解 荷尽已无擎雨盖

(1)什么是荷尽,尽(完,指凋谢 )(出示图片)

由此带出:初夏盛夏秋末冬初

在初夏时节,荷叶是怎么样的呢?你们看,是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出示 生齐读)

随着时间的推移,到了盛夏时,荷花怒放,还是用杨万里的诗来形容,那真是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出示 生齐读)

现在到了秋末冬初又是怎样?出示衰败的荷叶,你看如今只剩下枯枝败叶,所以作者说:荷尽已无擎雨盖,

理解擎雨盖 指荷叶

擎,用手做一个动作,看看这个字,下面是个手,向上托,雨盖,原指雨伞比喻荷叶就像是撑开的雨伞。荷叶田田,你觉得像什么?多像向上撑开的雨伞啊!

下雨了,你们瞧,点点水珠都被撑在了荷叶上,能像雨伞一样撑住雨点的就是荷叶啊

师补充:到了秋末冬初,荷花谢了,已经看不见像雨伞一样撑起的荷花,只剩下了枯枝败叶。

(2)菊残犹有傲霜枝。

还可以从哪里看出来,是写秋末冬初呢?为什么说可以从这里看出来呢?

用同样的方法理解:菊残(凋谢的菊花)

犹有:还有

(平时碰到有不理解的内容,你是如何解答的)

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组词,还要会根据词语来选择合适的解释

傲: a 坚强不屈的样子 b自高自大 如:傲然挺立

霜:秋冬季节,气温下降到摄氏零度以下时才会出现,早上起来,看见那地上白白的一层,天越冷霜越厚,(看课文插图)当时天气怎样?

在这样寒冷的季节里,菊花谢了,还剩下枝条傲然挺立着,不怕风吹霜打。傲霜--不畏寒霜。

师小结:在古代,菊花和荷花都是品性高洁的代表,时至今日,人们还是对荷花和菊花情有独钟,说品德高尚的人是出淤泥而不染,说性情恬淡,不争名利的人是人淡如菊。(齐读两句)

(3)理解 最是橙黄橘绿时。

橙黄橘绿,说明都成熟了

荷叶原来像撑开的雨伞,如今全都枯败了,再也无法遮挡雨水,菊花也凋零落尽,然而它的残枝却带着孤风傲骨,挺立于霜雪中,也许有人会觉得萧条无味吧?可苏轼是怎样却说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橙、橘经爱住初冬严寒的考验,不仅枝叶依然,显出盎然生机,而且结出色形俱佳、味道鲜美可作馈赠礼品的果实。

(4)你能用自己的话说说全诗的意思吗?苏轼对刘景文说了些什么?就像对老朋友说话一样

整首诗的意思

7、师小结:(比如,加了什么字使句子更加通顺,古诗的语言凝练简洁,随着历史的变迁,很大一部分字词的含义产生了变化,在学生的回答中强调可以适当增、换、等,作者写诗的时候往往要反复推敲,而我们学古诗就是也要字斟句酌,才能领悟出其中的内涵)

师小结:对老朋友说的这样亲切自然,刘景文听了一定会很高兴的

四、感悟诗境,体诗情

1、为什么赠?

师:就像同学们一开始所提出来的那样,苏轼为什么要写这首诗赠给刘景文呢?(生答,好朋友)

(1)简单介绍刘景文 刘景文,北宋时河南开封人,是苏轼的朋友,两人十分投缘,经常在一起饮酒品诗,苏轼很敬佩刘景文大方豪爽的个性,坚强不屈的品格,称刘景文是个慷慨奇士。

(2)师:其实苏轼对刘景文的敬佩之情在诗中有所体现,

君:对人的尊称

橙黄橘绿 橘古代称嘉树,树有刺,结的果子却是圆的,有傲骨,但对人随和,因为橙、橘经爱住初冬严寒之考验,不仅枝叶依然,显出盎然生机,而且结出色形俱佳、味道鲜美可作馈赠礼品的果实。

四个字中,有两个是表示颜色的,橙、橘经爱住初冬严寒之考验,不仅枝叶依然,而且色彩斑斓、味道鲜美,在这样寒冷的季节,是多么难得多么让人喜爱呀。 傲:坚强不屈,就像那傲然屹立的菊枝

自然地联想到秋、菊花、青松等等,进而明白诗人是对刘景文的一种称赞和鼓励

2、感情朗读,

(1)在诗人的眼里,好朋友就是具有这样品格的人,他对刘景文的敬仰之情都包含在这字里行间,千言万语都浓缩在这短短二十八个字里面,让我们一起来有感情地读一读。

自读指名读教师范读-指导后再读齐读

荷尽/已无//擎雨/盖,

凋谢的无奈,语调平直舒缓,声音稍低,表现冬景的萧瑟凄清。已无要适度强调,与下句的犹有形成对比。让学生说说为什么要这样读

菊残/犹有//傲霜/枝。

欣喜之情 声音稍高,强调犹有。重读傲霜,表现出菊花高傲不屈的精神。

一年/好景//君须/记,

语调高亢、热烈,重读好和须,表现出殷勤嘱咐、热烈期望的意思。

最是/橙黄//橘绿/时。

重读最和橙黄橘绿,读橙黄橘绿时速度慢,四个字之间要保持一定的间歇,有回旋想像的余地,可以在脑中想象橙黄橘绿的景象,表现对成熟丰收的冬天的赞美之情。

(2)师:春华秋实,这看似衰败的景像中孕育着勃勃生机,看来同学们不但读懂了苏轼的诗,还读懂了诗人的心(齐读)

在苏轼的心目中刘景文就是具有崇高的品格与节操的人,苏轼把诗赠与好友,同时更是作者的自勉。

五、拓展

师:在人生道路上遭受种种磨难和挫折的苏轼,依然有开阔的视野,豪放的激情,他对艺术的追求孜孜不倦,乐观向上使他一生受益,名垂青史。他不但是有名的唐宋古文八大家之一,同时还是宋代四大书法家之一,真是诗词歌赋,样样精通,他著有《东坡全集》一百多卷,遗留二千七百多首诗、三百多首词和许多优美散文。让我们来背一背这首诗吧在我们的必背古诗里还有另外四首,自读

《题西林壁》《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春江晓景 》《饮湖上初晴后雨》

初三文言文司马光阅读练习


初三文言文司马光阅读练习初三文言文司马光阅读练习

司马温公幼时,患记问不若人,群居讲习,众兄弟既成诵,游息矣;独下帷绝编,迨能倍诵乃止。用力多者收功远,其所精诵,乃终身不忘也。温公尝言:“书不可不成诵,或在马上,或中夜不寝时,咏其文,思其义所得多矣。”(《三朝名臣言行录》)

注释:

①司马温公:即司马光。

②独下帷绝编独自苦读:像董仲舒和

孔子读书时那样专心和刻苦。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患记问不若人患:②迨能倍诵乃止迨:

③迨能倍诵乃止乃:④咏其文咏:

2.与“迨能倍诵乃止”中“倍”的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祗辱于奴隶人之手B.才美不外见

C.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D.京中有善口技者

3.中概括主旨的句子是:()

A.用力多者收功远。

B.其所精通乃终身不忘。

C.书不可不成诵。

D.咏其文,思其义,所得多矣。

4.文中“独下帷绝编”写只有司马光独自苦读,其中化用的表现孔子读书勤奋的成语是_____。

参考答案

1.①担心。②等到。③才。④吟咏。

2.D.

3.C.

4.韦编三绝。

《恐龙》教案--文娟


相信很多老师都希望自己的课堂上同学们能够积极的与自己互动。为此老师就需要在上课前准备好教案,以此来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从而在课堂上与学生更好的交流,你知道怎样才制作一份学生爱听的教案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恐龙》教案--文娟”,仅供您在工作和学习中参考。

《恐龙》教案--文娟

《恐龙》教案

20、恐龙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熟读成诵;能联系上下文,借助图像理解词语。

2、在熟读的基础上说出课文介绍了哪几种恐龙及其特点,领悟课文是怎样把它们的特点给写具体的,初步感知打比方、作比较、列数字等说明事物的方法。

3、口头完成“恐龙自述”,要求用第一人称作自我介绍,把“自己”的特点说清楚,有能力的可以写下来。

教学重点:

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说出课文介绍了哪几种恐龙及其特点,领悟课文是怎样把它们的特点给写具体的。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关于恐龙的网站。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上节课,我们熟读了课文,学习了课文的第一自然段,知道了两亿年以前,恐龙到处漫游,足迹遍及整个世界。这节课我们我们继续学习课文。

二、学习二——四自然段。

1、过渡:课文接下去为我们介绍了哪些恐龙呢?请同学们默读下面的课文,在恐龙的名称下面画上横线。

2、反馈,师问:课文向我们介绍了哪几种恐龙?

(屏显:雷龙梁龙剑龙三角龙霸王龙鱼龙翼龙)

学习第三自然段

1、师:鱼龙和翼龙是恐龙吗?谁能把你的根据读给大家听听?

2、读后屏显:鱼龙和翼龙属于恐龙的亲戚。

3、(自问自答)为什么样说鱼龙和翼龙属于恐龙的亲戚呢?因为它们虽然都生活在同一时期,有很多生活习性相同,但恐龙只是陆地上的霸主,而鱼龙和翼龙分别是水中和空中的霸主,所以鱼龙和翼龙是恐龙的亲戚。

4、(屏显“鱼龙”图片)这就是“鱼龙”。书中是怎样写的?谁来读?听了这句话你知道什么?指名说。齐读这句话

5、(屏显“翼龙”图片)这就是“翼龙”,“翼”就是翅膀。为什么叫它翼龙?谁来读?这句话把翼龙比作什么?

6、齐读第三自然段。

7、小结:这一自然段告诉我们生活在水中的鱼龙及飞翔在空中的翼龙,它们属于恐龙的亲戚。

学习第二自然段

1、过渡:课文第二自然段向我们具体介绍了生活在陆地上的恐龙,(导说:雷龙、梁龙、剑龙、三角龙。)

2、教学第二自然段。

这一段介绍的四种恐龙中,你最感兴趣的是哪一种呢?自己先认真读一读,待会儿来为大家介绍。

3、学生交流,教师指导学习

(例:板书:雷龙。(屏显雷龙图片)师:这就是雷龙,书中是怎样写雷龙的?这句话中哪个词最能概括雷龙的特点?

你从哪儿看出雷龙是个庞然大物?作者是怎样把它的特点写清楚的呢?谁来读一读,“它的身体比六头大象还要重,这句是拿雷龙和大象——?(作比较)它每踏下一步就发出一声轰响,好似雷鸣一般。这句把雷龙的脚步声比作——?这是用打比方的方法写的。

你能通过朗读,用你的声音把雷龙是个庞然大物表现出来吗?)

5、齐读第二自然段,一边读一边想象这四种恐龙的特点。

读后问:这一段是围绕哪一句话写的?

6、分角色读。老师读总起句,学生读后面的内容,一边读一边体会课文是怎样把这句话写具体的?

学习第四自然段

1、过渡:课文除了介绍这四种恐龙,还介绍了哪种恐龙,它又有什么特点?

2、指名回答。板书:霸王龙。(屏显霸王龙静态图片。)

3、那么霸王龙又有什么特点呢?请一位同学读一读。“牙齿就像锋利无比的匕首”,这也是——(打比方)

4、同学们再看一看这段文字中哪一个词最能表现霸王龙的特点。

5、哪位同学能通过自己的朗读表现出霸王龙非常凶猛的特点。

6、齐读第四自然段。读后问:这一自然段最主要是要告诉我们什么?(恐龙大多以吃植物为主,也有专门食肉的)

三、课文内容复述,练说“我是龙”

1、恐龙的种类很多,形态各异。课文2——4自然段向我们介绍了五种恐龙及其两个亲戚的特点。现在请各小组在再准备一下,然后选择一种你们最喜欢的恐龙,以“我是**龙”为开头,向大家介绍这种龙的特点。

2、学生准备。(打开恐龙网或演示文稿等,自由练说)

3、小组交流反馈。

4、指名练说。

四、学习第五自然段

1、过渡:课文(2——4)自然段向我们介绍了恐龙的种类,恐龙的亲戚,以及恐龙吃什么,接下去课文又介绍了什么?请同学们和老师一起读课文。

导读课文:恐龙是——。恐龙蛋的外壳——,小恐龙破壳而出以后,会得到——,直到它们自己——。

2、这一段文字告诉我们恐龙是如何生育后代的。你们有不明白的地方吗?帮助理解“卵生”和“破壳而出”的意思。

4、请同学们再把这一自然段齐读一遍。

五、学习第六自然段

1、两亿多年前,恐龙曾是地球上的主人,同学们刚才也了解了许多种恐龙,可是今天我们为什么看不到恐龙的身影呢?请同学们读第六自然段。

2、恐龙突然神秘地消失了,有的科学家推测是地壳在6500万年前发生剧烈运动,改变了地球上的气候和环境,恐龙不能适应这种新环境就灭绝了;还有的科学家推测那是因为有颗小行星撞击到地球上,导致大气中聚集着厚厚的灰层,遮住了太阳,地球上变得寒冷无比,从而导致恐龙灭绝。

究竟是什么原因呢?还有待我们同学将来用自己的智慧去探索。

六、总结课文,布置作业

1、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2、请同学们课后继续查找有关恐龙的资料,为自己喜欢的恐龙设计一张名片。

板书

雷龙

梁龙

16恐龙剑龙

三角龙

霸王龙

2020赠刘景文


古人写秋天总是自古逢秋悲寂寥,可是苏轼在《赠刘景文》一诗中却一反悲秋的基调,突出了秋天是个收获的季节,傲霜枝更是赞颂了傲霜凌寒的气概。

《赠刘景文》是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四课古诗两首中的一首。这首诗作于公元1090年苏轼任杭州知府之时。刘景文,原名刘季孙,字景文,北宋开封祥符人,当时在两浙任兵马都监,也在杭州。苏轼很看重刘景文,曾称他为慷慨奇士,与他诗酒唱和,交情颇深。这首赠给刘景文的诗,描写的是秋末的景象,寓情于景,表达了对刘景文的崇敬之情,同时也寄托了诗人自己的理想。

此诗开篇两句,概括地描绘了深秋的景象:夏荷已经完全枯萎,秋菊也花凋叶败,只有花枝还在傲寒斗霜。但在荷、菊凋落之后,橙、橘却果实累累,这是何等让人兴奋的景象啊。为此,此诗后两句诗人则充满喜悦地告诉友人你要记住,一年中最好的景致,还是在橙子金黄,橘子青绿的时节啊!作者把人们眼中最为萧条的秋末写得如此有生机和诗韵,可以感悟到诗人旷达,豪放的胸怀。

虽然本诗有些拗口,生字量大,但由于学校一直举行书香伴我成长每周一诗的读书活动,在一年级时,他们就能把这首诗背诵出来。所以在学习本诗时,在朗读方面,不是本课的难点。但是他们对诗的意境却感悟不深,不能很好地表达出诗中所蕴含的情感色彩。为此,在教学前,我布置了课前作业给学生,让他们在爸爸妈妈的帮助下查阅有关这首诗背后的故事。教学时,我先请查阅资料充分的学生讲刘景文与苏轼之间的友谊故事,并补充点滴。有了故事作铺垫,学生在理解诗意时很快就进入状态,眼睛闪着光,流露出对诗境向往的神情,也似乎在想像诗中描绘的景象。

在解读课题时,赠刘景文四个字学生理解并不难,难得是能不能从课题中读出诗人对友人的那份情怀。于是,我引导学生,赠除了送的意思之外,还有没有其他别的意思?学生各抒已见,在讨论中领悟到了诗人对朋友的尊敬和鼓励。学生也因为深入理解了其中含义,学习兴趣大增。

在解读第一句诗时,学生不理解擎雨盖是什么意思。怎么办呢?于是,我灵机一动,拿起粉笔在黑板上画了一株大大的高高挺立的荷叶。同学们赞叹:好漂亮的荷叶!我追问,这荷叶像什么?假想可以做什么?同学们七嘴八舌地说我用荷叶当作伞挡过太阳。、我用它挡过雨。、它是小鱼儿的伞。于是,在这空当间,告诉学生擎雨盖就是指遮雨的荷叶。随后,我又画了几枝残败的荷叶,问学生这样的荷叶可以擎雨吗?学生摇摇头,我追问,那这句诗应当带着怎么的心情来读?接下来,学生最初毫无感情色彩的朗读,变得低沉而惆怅,似乎为残荷感到遗憾。

后面的诗句,我也是让学生在我的引导下主动体会诗的意境,感受虽然荷尽菊残,但是橙黄橘绿不是另外一派喜人的景象吗?让学生在体会读的意境中自己酝酿朗读时的情感和语气。当学生捧起书来读时,我很享受。他们丰富的朗读与诗融合在一起,特别是前后两句诗的深沉与喜悦的对比,让人从深秋凋零景象的惆怅中,很快地步入金秋果园的丰收喜悦中。此刻,学生则能够从体会到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过渡到体会诗人对友人的激励之意。

总之,在教学《赠刘景文》这首诗时,学生发言交流,师生共同讨论的互动的机会比较多,注重了让学习在朗读中体会诗的意境,讲解比较简洁,完整,学生也能够在学习中体会虽然荷尽菊残,然而那开败了的菊花枝还傲寒斗霜,那橙黄橘绿,更有另外一番风味的诗韵。同时,他们也能从理解诗境时感悟到苏轼赞颂刘景文高尚的情操,明白个中做人的道理。但是在教学中仍存在着此许的不足,如讲解中缺少了童趣的语言,课堂里增设点课堂内完成的作业或许效果更佳。

配画明文 文画共赏


老师在上课时经常会遇到难解决的问题而耗费半节课的时间吧,为了不消耗上课时间,就需要有一份完整的教学计划。这样可以有效的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那么优秀的教案是怎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配画明文 文画共赏”,希望对您的工作和生活有所帮助。

浙江省编义务教育教材第九册中《背篼》是一篇短小优美的散文。文章以简练而又富有情味的语言描写了一个农家孩子黄昏打柴归来的形象,展现了一幅幅耐人寻味的画面。读此文,那勤劳、纯朴的山娃子仿佛已活脱脱来到你眼前,令你无法抗拒内心对他的爱。

怎样让此景、此情轻松留住,添一份永恒记忆中的甜点,成了我和学生共同的目标。为此,在教学此文时,我们采用了配画明文,文画共赏的方法。

一、初读试画,感知美

在出示课题后,通过简笔画背篼开篇,既掌握了字形,又理解了字义。这是一篇优美的散文,它的每一个小节都可作画,同学们不见的景物。学生喜爱作画,他们迫不及待地自由读文,边读边画下所见的景物。学生很快便感觉到了文章的景物性、图画性。当图画绘诸笔端时,他们又对课文语言作了揣摩,并自主地了解内容。这一过程是在良好的心境下完成的。过去那种一味枯燥地读文变得生动而有富有情趣,这无疑产生了积极、主动的态势,充分发挥了情感功能。没有生硬的词语解释,没有刻板的提问,一切都由学生自己发挥。于是,平时一位从未提过问题的学生向教师请教坎该如何画?通过点拨,他成功作画,爱创新的同学,有了发挥水平的机会,外加了许多合理的景物。初读功能得到充分发挥,学生主体得到回归,强化了学生对深读课文的兴趣。

二、研读添画,拓展美

在课文初成画后,让学生自由说图,再参考文章内容说一说,把课文语言内化为自身语言。比较中,学生能体会到课文语言的简练。能否将这简练的语言再丰富一点呢?让学生再自读自悟,联系生活,切磋文章的遣词造句,体会思想感情,然后合理添画景物,为画配词。在发展他们的研读能力,探究能力的同时,创新能力也得到较为明显的提升:

(1)图文并茂,形象生动,富有动画性。如那飘过林梢的袅袅炊烟,画成了高扬的手臂,配以孩子,回来啦!一路上,注明了拐、绕、走、跨,不同的走法。

(2)中心句巧妙地升华。哦,山里的孩子,背篼里盛着一个勤劳的童年。山里的孩子不只是打柴,他们拎水、割稻、种菜、拔草,这就是勤劳;也有学生画了许多背篼、许多孩子,表明了山里的孩子共有的美德。对山娃的赞美之情早已注入其中,何用表白!

(3)填补空白。文章语言简练,留下了许多空白之处,给学生丰富的想象空间。如一路问候村人,一路的山歌小调;如何打柴,如何采药,如何在山里贪玩,摘下红红的山柿子;那晚,孩子为卖药做了一个甜美的梦。这一切,丰富了课文内容,使思想感情有了一定程度的体验。

此时,再让学生说画,课文原有的构思又有了创新,他们创造性地表情达意。再读课文时,那简练语言的内涵就丰富多了,感情更为深厚。这样,互为映衬,同中之异。异中之同的比较,形成强烈的对比效果,使课文形象更加鲜明。作画与学文相辅相成,互促互补,使阅读课堂教学达到了十分和谐的美的境界。

三、文画同赏,表达美

当文已读,画已成时,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就成为轻松自在的事了。作车再现了课文情境,为学生提供了鲜明、准确而丰富的感性知识,给学生强烈的真实感,较快地把他们带入智力最近发展区。学生在研读中细细品味了文章,深切感受到文章对山里孩子的赞美之情。这时,学生的朗读就显得入景入情,真切感人,做到了以情传声,可以说是真情的流露。

这堂课下来,把讲读的机会让给学生,把练笔的趣味送给学生,把读书的方法教给学生,他们便会主动、生动地去阅读。我认为,唤起学生的形象思维,挖掘他们的想象能力,是我们语文课堂教学中培养创新意识的一片沃土。◆

语 文 教 案鸟的天堂


众所周知,一位优秀的老师离不开一份优质的教案。为此老师就需要在上课前准备好教案,以此来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上课才能够为同学讲更多的,更全面的知识。那怎样写才能有一份高质量教案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语 文 教 案鸟的天堂”,供大家参考,希望能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课题:人教版新版第十一册第12课《鸟的天堂》教学要求:

认识大榕树的奇特和美丽,体会大榕树上众鸟纷飞的壮观景象,受到热爱大自然,热爱美的教育。

学习课文写景静态和动态的方法。

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练习用陆续、应接不暇造句。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从我们的船渐渐逼近榕树了到这美丽的南国的树。)

教学重点:

1.了解大榕树的外形特点,体会鸟的天堂的含义。

2.学习描写事物静态和动态的方法。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学生字、泛读课文、分段、讲读第一段。

一、释题,导入新课。1.谈话引入。学期初,我们在第一单元学过了《长城》和《桂林山水》两篇课文,长城和桂林美吗?其实,在广东也有一个很美的地方,著名的作家巴金爷爷去过以后,还写出了一篇十分有名的游记,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新课。2.板题(鸟的天堂),读题。3.释题:①你能告诉我题目里哪个是中心词吗?(天堂)②天堂是什么意思?(幸福、美好的生活环境)

③鸟的天堂是什么意思?(小鸟的乐园)

过渡:课文写到的这个鸟的天堂其实离我们很近,就在广东新会。下面,就让我们来看看,巴爷爷眼里的鸟的天堂是怎样的。

先来学习字词。

二、字词教学。

①出示生字、课后词。

②开火车读――正音――齐读。

③指出容易写错的几个字。

茂不要写成(加多一点)

隙不要写成(第三笔是丨不是亅)

暇不要写成(日字旁不是目字旁)

④理解部分词语意思。

留恋:不忍舍弃或离开。

不禁:不由自主地。

展示:明显地表现出来。

南国:指我国的南部。(我们从小生活的这个地方就是南方。)

颤动:本课指微风吹动,树叶一闪一闪的样子。

应接不暇:本课指由于鸟儿太多,作者的眼睛看不过来。

三、泛读课文,理清课文层次。

1.听课文朗读录音,思考:作者去了几次鸟的天堂?(两次)

2.自读课文,找出最能体现鸟多的句子,画下来。

3.四人小组讨论:课文哪几个自然段是写我们第一次和第二次去鸟的天堂的所见所闻的?

4.课文开头讲什么?结尾呢?

5.请按上路――第一次――第二次――离开的顺序将课文分四段,并说出每段段意。

6.分组分段读课文。

四、讲读第一段。

1.指名读。

思考:巴金爷爷在何时去何地?怎么去?天色和景色如何?心情

怎样?

2.回答思考问题。

3.默读课文,作者在乘船途中,看到什么,听到什么?请找出相应词句划下来。

4.作者的所见、所闻(听)给你什么感觉?

5.练读句子。(男、女分练)

6.作者就快要到鸟的天堂了,他的心情是怎样的?

7.怀着喜悦的心情,轻声读第一段,感受、欣赏河面环境的幽静和景物的优美。

五、布置作业。

1.抄生字、词,组词。

2.预习3、4段。

①朗读3、4段。

②第一、二次去鸟的天堂,作者的所见所闻有何不同?(可在书上圈点。)

③思考课后题2.⑴⑵。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讲读课文第二第三段。教学目的:

1.认识大榕树的奇特和美丽,体会大榕树上众鸟纷飞的壮观景象。

2.学习课文描写静态和动态景物的方法。

教学重点:通过理解前后两次对鸟的天堂的描写体会事物的静态和动态。

教具准备:课文朗读录音带、录音机、幻灯机、教学挂图。

教学过程:

一、引入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课文二、三段,随巴金爷爷泛舟出游,一起到(齐读课题)。

二、讲读第二段,认识大榕树的奇特和美丽。

作者以前来过吗?这第一次来鸟的天堂,留给他最深印象的是什么?(板书大榕树)

2.请同学们边听(第二段的)课文录音,边思考两个问题:

①作者按什么顺序来描写大榕树?请找出有关语句。

②课文描写了大榕树的哪两个特点?

3.学生回答问题。

①(示幻灯片)就是这样的一株大榕树,作者按什么顺序来描写?(板:远、近)②你找到了哪些句子?句子中的逼近可换作什么词?表示什么意思,哪一个词用得最好?4.作者从远到近,又描写了大榕树的两个什么特点?(板大、美)5.请四人小组讨论,划下你找到的描写榕树大和美的句子。并读一读。

6.告诉大家你的结果。

7.自由读自己所划的句子。

8.大榕树真美,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文章里写得特别好的句子。

A:(幻灯)

我有机会看清它的面目,真是一株大树,枝干的数目不可计数。枝上又生根,有许多根直垂到地上,伸进泥土里。

a.请1、2组齐读句子,很明显这个句子是写榕树哪个特点的?

b.你能用另一个词代替句子中的不可计数吗?用哪一个最好?(数是多音词。)

c.这句子描写的是一种怎样的景象?能用一个四字词概括出大榕树的生长情况吗?

d.读句子,体会这是一株多么大的榕树!(配合想象)

范读――男读――(纠正)女读。

e.你能看图复述句子吗?(示幻灯片)

(自述――个别――齐)

B:(幻灯)

那翠绿的颜色,明亮地照耀着我们的眼睛,似乎每一片绿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

a.请3、4组同学齐读句子。

b.榕树什么时候的叶子是翠绿的?明亮的原因是什么?什么令它们发光?

c.颤动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会颤动?请给它换个词,并比较哪一个最合适?

d.为什么会有这种新生命在颤动的情况出现?

e.指导读句子。

假设你眼前就有这么一株大榕树,阳光灿烂,刚好微风吹来,叶子上像有精灵在向我们招手。你想我们也和作者一样心里对榕树充满了之情?请带着这种感情读句子。

(齐读――范读――个别――齐读)

9.面对这样一株大榕树,作者不由得发出了什么赞叹?请在前面加上啊字,读出来。(啊!这美丽的南国的树。)

10.你能告诉大家,在这一段里,作者抓住了大榕树的哪几个具体方面来写的吗?(示幻灯片提示,板枝、干、叶、根)

11.齐读7、8自然段,作者笔下的大榕树给你一种怎样的感觉?

(宁静、悠远、美丽、幽雅)

12.这种对静止不动的事物的描写,我们称为静态描写。(板静态)

13.(过渡)大榕树有一种静态的美,可作者来到榕树下,目的是什么?他看见小鸟了吗?作者什么时候才真正看见了小鸟?

三、讲读课文第三段,体会大榕树上众鸟纷飞的景象。

1.快速阅读课文,找出概括鸟的天堂起初场面的词。找出马上举手。

2.示图,小鸟出来了,鸟的天堂马上变得怎样了?

3.哪一句话最能概括这种热闹情景的?

4.鸟声是作者――(听到的),鸟影是作者――(看到的)。

5.为什么出现这种热闹的场景?是什么把小鸟给引出来了?找出句子。

6.指导朗读2、3、4句,注意第二只、第三只要紧凑。(齐

读,轮读)

7.作者继续拍掌,无数的鸟从榕树丛中飞了出来,品种真多啊。

8.这么多的鸟声,这么多的鸟影,作者有什么感觉?

9.理解应接不暇的意思。

10.哪一只小鸟引起了巴金爷爷的注意?请找出句子。

11.你觉得巴金爷爷当时的心情怎样?带着这种心情读句子。

(个别――齐――范――齐)

12.作者终于看见这数不清的小鸟了,原来对于小鸟们来说,这一株美丽的大榕树,就是它们的――(天堂)啊!果真名不虚传。

13.你觉得小鸟出现后的热闹场面,在感觉上和上面大榕树的宁静幽雅一样吗?

14.这种对活动状态的事物描写,我们称之为动态描写。(板动态)

四、通过自选朗读总结全文。

1.这节课上,你了解认识了什么?

课文从大榕树的静态及对小鸟的动态描写,介绍了作者和朋友两次在鸟的天堂所见所闻,十分真实合理,形象生动。请自选一节你认为写得最美的课文自由朗读并将写得好的地方介绍给大家。

板书: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讲课文第四段,归纳中心,解决课后题,巩固写作手法

(动、静态描写)。一、引入。上一节课,我们跟着巴金爷爷先后两次欣赏了鸟的天堂这一动一静的美丽景致,当他要离开这个美丽的地方时,他的心情是怎样的?二、讲读第四段。1.指名读,找出巴金爷爷离开时心情如何的有关词句。2.为什么作者对鸟的天堂这么留恋?

3.这段的最后一句最能把作者去完鸟的天堂之后的想法表达出

来的。(示幻灯课后2题(3),请读句子思考括号内问题。

4.这时,巴金爷爷的心情如何?(留恋、赞美)

5.朗读第四段。

三、总结全文。

课文写了作者先后两次赴新会鸟的天堂,所见所闻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会有这些不同?(去的时间不同)

2.鸟的天堂其实就是指什么?(大榕树)为什么大榕树能成为鸟的天堂?联系上下文找出原因。

(①大榕树周围环境安宁,景色幽静。)

(②大榕树枝繁叶茂,便于鸟儿栖息。)

(③农民不许人去捉它们,鸟儿得到保护。)

这篇课文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对大自然的热爱赞美)

学完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收获?(观察事物时,不仅要注意形状、大小、颜色、位置,而且更要注意事物在不同时间里的静、动态的不同变化。)

五、质疑、

学完后有什么不明白、弄不懂的地方?

六、解决课后题。

七、布置作业。

1.朗读全文,背诵要背的部分。

2.用陆续和应接不暇造句。

3.预习《草原》。

《西湖》一文教学的探索


一、《西湖》一文教学成了我的心病

学《西湖》一文时,方明同学请了病假。三天后,方明捧着书向我走来:“老师,帮我补补课吧。”“噢,这三天我们学习了《西湖》一课。《西湖》中的生词比较多,你先把生字会认会写,课文读熟。明天我再给你说说一些词句。”

“生词我会写了,课文也会背了呢。”方明有些得意。

“你知道什么叫柳丝轻拂吗?”一个学生在一旁插嘴。

“老师,你看那柳条随风轻轻摆动是不是柳丝轻拂?”方明指着小花园的柳树说道。

“是,是”我答应着。方明走了,望着她的背影,心里竟有种说不出的失落感。《西湖》一文词藻华丽,学生难读、难懂。于是,三天的语文课都在不停地解生词,写生字,背课文还是放在课外作业中完成的。可是我用了三天的语文课时间讲解的生词意思,方明一句活生生的现场描摹,干净利落地给解决了,心里真不是个滋味。《西湖》一文的教学定位究竟在哪儿?《西湖》教学成了我的心病。

二、寻找《西湖》教学出路

心病不除,人难安。这学期重新面对《西湖》一文,有一种曾经舍弃的冲动。但是直到上课,也没能辟出一条新路。

“老师,你看那柳条随风轻轻摆动是不是柳丝轻拂?”我默默重复着方明的话。

“哈,还真是的。”方明同学的灵气把我的目光牵向小花园,一片葱绿的树木掩映一方小池塘,自自然然,透着一种未琢的秀美。继续看,竟觉得学校的小花园还真有点西湖微缩景观的味道呢。也在那一瞬,我知道下面该干什么了。

三、走进“西湖微缩景观”

我要把学生领进“西湖微缩风景区”。出发前,我说:“我们一起到小池塘边,你们睁大眼睛仔细看,静下心好好感受,看谁能从学校的小花园里找到《西湖》中的词和句。”学生激动不已,立刻把书翻开再读,然后带着书,欣欣然出发。

刚接近小花园,就有学生就叫起来:“瞧,绿树丛中有几座假山。”

“眼睛真亮!你能完全看清假山的样子吗?”我趁势追问,“想想在课文中找一个什么词用进去就妥帖了”。

“掩映,掩映,几座假山掩映在绿树丛中!”学生快活的声音,我听着真惬意。“老师,我们是远远地看,应该说放眼远眺,几座假山掩映在绿树丛中。”真不可低估学生的能力。接下来,我的耳朵里不时飘进兴奋、激动的声音。

“在这柳丝轻拂的小池塘边走一走,看一看,真是舒服!”

“可以说在这柳丝轻拂的小池塘边走一走,看一看,怎能不令人心旷神怡呢!”

“围绕池塘的是一圈柳树织成的绿色镶边,好美!”

“一片片柳叶轻柔地漂浮在碧水之上,我真想躺上去呢。”

“明净的池水晃动着绿树和白云的倒影,仿佛仙境一般。”

“平静的池水犹如一面银镜。”

“这池水怎么可能像银镜,想想应该怎么改?”

“平静的水面犹如一面硕大的银镜。”

“硕大这个词多好呀,平时,咱们哪见过这么大的镜子呢,真是超大号的,只有大自然才有权利拥有它呢。”

池水边、清风中如此言来语去,一时分不清谁和谁的声音,很像余光中先生提及的自然有趣的滚雪球式谈话。大家七嘴八舌,争先恐后,疑问迭起,妙语如珠,《西湖》中的好词佳句(上面加点的词句)在学校小花园这方天地里找到新“家”。似喋喋不休,有娓娓之感。如此交流只苦课短。“同学们,夜幕初垂,明月东升,清风徐来,池水荡漾,在夜色中你一定会看到另一番美景。今晚和家人到葛仙湖公园(当地公园)散步时,别忘了寻找西湖边的感觉。”我相信学生会找到西湖那“岸边的华灯倒映湖中,宛如无数的银蛇在游动”“泛舟湖上,天上人间,溶溶月色”之景。眼前有景,心中生情,景美情动呼之即出。手舞之,足蹈之,我和学生吟咏《西湖》而归。

四、后补《西湖》教学笔记

一篇词藻华丽的课文,没按正常的程序和课时去教,却全然融入学生心中,这并不是我当初所能预料的。在带学生走进小花园之前,我一直为自己没在课堂上讲点什么而内疚。因为没有实际的教学步骤,备课本上也一直难以着落文字。当今天我上完这节虽没有多少可观性但对学生颇有价值的课时,我的备课本上关于《西湖》这一课,仍没有具体教学步骤和环节,只写出了下面一段提示今后的文字,且作备课补记吧。

《西湖》这篇课文如何教?本课句句是景,字字都美,我想这种语言文字应该是让学生学会的。但现在问题是学生如何学?靠教师讲解?还是用其他方法?我认为不是每篇课文都需要老师讲解,讲解也不是教学惟一方法。我认为教学前首先得判断文本属于哪种语言:是学生能交流的伙伴式语言,这种语言学生能听懂.也能自由运用表达:是借鉴式语言,这种语言学生经过学习、模仿就能学会:是文学作品的精粹式语言,这种语言学生需要老师讲解、启发,然后自己咀嚼、推敲、探讨、交流,才能逐渐体悟其妙处。判断之后,才能确定教学的方法。

我静下心,从言语这个角度看《西湖》,我觉得它属于适合儿童发展的借鉴式语言。虽然有许多生词新句,但并不是那种需要准确定义和“挖地三尺”方可体悟的词句.它只是学生写景的语言范本,最重要的是运用。这么一定位,再回头看.就理解了当初为什么教了三天竞和没教一样。不是所有的课文都堪讲,尤其是这种借鉴式语言的文本,并不是靠教师在课堂上喋喋不休讲解所能奏效的。不如把枝枝丫丫的教学环节缩水,然后提供一定的情景(如:将文本中静态的“西湖”转化为生活中动态的“西湖”),让文本语言寻得“附着点”,并在学生的运用中“复活”,最后在内化中走向“重生”。

当然,如此轻浅的缩水课堂一定登不得大雅之堂,甚至会招来声讨。但我想说:在日常的教学中,这种缩水课应该随文本语言的特殊性而存在。

浅文深教《七颗钻石》


浅文深教《七颗钻石》

浅文深教《七颗钻石》

梁增红发表

《七颗钻石》是世界级文学大师列夫托尔斯泰的一篇童话。文章篇幅短小,语言文字简单明了,没有障碍,故事情节也不复杂,立意上对初中生而言也是一目了然。根据上一届学生反映,这篇文章以前曾编在小学教材中,而现在则删除了。我个人认为,这样的童话还是前移至小学阶段更合适些。当然,既然是放在初中课本中,我就要跟学生一起来学习。只是,我想利用的时间稍微短点,只须花一节课就可以了。

学习什么呢?宣扬“爱心”?文章虽然没有直接了当地说“表现了小姑娘的爱心”之类的话,但是学生在阅读文章时,已经读懂了这些意思,我如果再带着学生去挖掘这些已经显而易见的东西,实在有点画蛇添足的拙劣了。语言文字上也很通俗易懂,只有一个词语“干涸”,有少许几个学生好像没有认真预习,读成了干“ku”,其他同学很快就为之纠正过来,也用不着花再多的时间。于是,我想到了一些名家所提倡的“浅文深教”的说法,我决定姑且把这篇文章当作一篇“浅文”,来尝试一下,深入文本,透过浅显的文字表象,去探究一些有益于开发思维的东西。我和学生一起主要探讨了这样几个问题:

1、小姑娘那神奇的水罐,最后竟变成了七颗钻石,并飞上天空又成为“大熊星座”,蕴含着作者什么美好的愿望?

2、文中小姑娘“把水让给小狗喝”,“让给生病的妈妈喝、妈妈又让给小姑娘喝”,“小姑娘把水又让给素不相识的路人喝”三个主要情节的安排顺序,能否改变?

3、发挥想象,创造性地讲述三个主要情节。

从教学效果来看,第一个问题似乎没有任何的悬念,学生都能很轻松地解决了,也就是“表达了作者希望爱心像星星一样普照人间,照亮人们的心田”的美好愿望。第二个问题则颇费思量。回答不能调换顺序是“无效问题”,一般而言,学生不要思考也会知道,文章的顺序是不能改变的,作者一定有其内在的逻辑顺序,关键是学生如何能理解作者这样匠心独运的构思。当然,也不乏有时候会有学生与作者的思路的不一样的灵感,但是,这样的情形实在太少了。而且,生成那样的“敢于质疑”的读书态度,需要一定的底气的,需要在真正读懂文章的基础上才能有所创见的。不在这里讨论。学生在再读课文后,隐隐约约地感觉到,作者这样安排有某种道理,但想说出原因,却处于“心求通而未通,口欲言而未言”这样一种“愤、悱”状态。此时此刻,正是引导学生讨论的最佳时机,于是我放手让学生讨论,使学生达到心求通而能通,口欲言而能言,进而达到通他人之未通,言他人之未言。果然,在讨论中,学生有的说,这是按照“爱的由易到难”的顺序写的;有的说,这是按照“爱心由小到大”的顺序来写的;有的则说是按照“由因到果”的顺序写的。等等。学生讨论的答案不仅有道理,而且都逼近了完美的答案。我请学生一一加以阐述这样分析的原因,然后,在这个基础上说出了我的想法。我说,综合大家的意见,我们可以看出,作者的匠心独运,正体现在这里,也正是我们这篇看似简单的文章的可圈可点之处。小姑娘给水小狗喝,表明小姑娘拥有一颗同情弱小的美好的善心;母女二人的让水,凸现了母女之间至纯至美的天然亲情;而把水让给路人喝,则是一种无私的爱心,因为她舍己为人,帮助他人的行为,已经不是普通的爱心,相对于前面二者来说,是一种升华了的高尚的情怀,是把爱洒向普天之下的博爱,这与下文作者通过七颗钻石幻化为天上的星星以及大熊星座是相照应的,文章最后一笔不是闲来,而是作者前文写作铺垫的必然结果。所以,这里的顺序是爱心的从浅层次向深层次的逐步过度的逻辑顺序。同时,也正是由于小姑娘前面的“同情弱小”、“关怀生命”、“珍爱亲情”的基础,也才有了后文的舍己为人的行动,又有一定的因果关系。故而,顺序是不能调换的。在阐述这层关系时,学生好像对这个因果关系不太明白,我举例说,正如我们现在都说要“爱祖国”,但是我们更提倡“爱自己”“爱父母”“爱学校”,只有做到了这些,才有资格去爱“国家”。为什么呢?我说,如果一个学生连自己的父母、母校、自己都不会爱,都不愿意爱,那么他怎么去爱祖国呢?有什么资格去爱祖国呢?

等我把这些话说完后,我感觉学生若有所思。我想,或许今天有学生还不一定都懂我说的意思,但是,随着他们阅历的增加,读书的增多,体验的不断丰富,其中的道理一定会慢慢地领会的。

最后一个环节是创造性地复述故事。本来准备上课时完成,可是在第二个环节上时间比较长,只好留给学生课后去写写了。我之所以有这个设计,是由于前面的课本剧表演中学生没有放开手脚,拘泥于课文而显得刻板教条给我带来的启发。还有前面的一篇小作文练习,要求学生根据一段故事梗概进行改编,结果学生基本上都是在既定的框架内的捣腾,是茶壶里起波澜,难以有大作为,难以突破窠臼。显然,这是学生的思维长期处于狭隘的裹夹中所至。而学习语文,丰富的想像和联想是不可或缺的。我想,语文学习应该在思维的训练上,应给学生提供更为广阔的空间和途径

谈谈《雪儿》一文的阅读


作为杰出的教学工作者,为了教学顺利的展开。所以大多数老师都会选择制定一份教学计划。才能有计划、有步骤、有质量的完成教学任务,你知道有哪些教案是比较简单易懂的呢?小编特地为您收集整理“谈谈《雪儿》一文的阅读”,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谈谈《雪儿》一文的阅读

语文能够帮助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丰富学生语言的积累,培养学生语感,发展学生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各方面的能力。语文还能够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而这一切都是通过语文文本的阅读来实现的。

《雪儿》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文章。课文讲述了“我”为受伤的雪儿疗伤并精心照料它,直到让它飞上蓝天的故事,表现了“我”爱鸟的美好心灵,也流露了“我”对自由生活的热爱与向往人与自然的和谐的心情。

一、以图引读

上课伊始,我从“雪儿”的名字人手,出示图片,“同学们,这就是雪儿,你们喜欢雪儿吗?为什么?”学生通过读书,有的使用书上描写雪儿外形的语言。有的用自己的语言,表达了对雪儿的喜爱之情。“可是当小女孩第一眼看到它的时候,它却没有现在这么神气、漂亮”,接着出示一幅受伤的白鸽图,两种图像的反差,引领着学生深入文章的文字内涵。原本美好的事物却有了悲痛的经历,激发学生的童心,面对这样可怜可爱的白鸽,他们情不自禁地会将自己的感情融入文本的阅读之中,并在阅读中品味出小女孩和他爸爸的爱心。

在阅读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抓住课文中的两句话:“我多么向往外面那明媚的春光啊!”,“从此,我天天和雪儿一起到阳台上去看蓝天,去看蓝天上那飘飘悠悠的白云……”让学生通过想像,在脑海中展现出蓝天、白云的美好景象,体会作者写这两句话的用意。“我”和雪儿都受了伤,一个行动不便,一只不能展翅飞翔,只能通过这一小片蓝天白云去想像外面美好的风光,同病相怜的心情使他们之间的感情得到升华。

图文的结合,让学生产生了阅读的兴趣,激发了他们的情感,从而为雪儿的放飞奠定了感情基调。

二、以悟解读

在阅读教学中,让学生抓住爸爸说的“不怕任何艰难险阻”“飞越千山万水”“忠实传递信息”“蓝天信使”等关键词,再结合课外知识,如信鸽如何辨别飞行方向,如何在飞行途中应对意外等,去体会信鸽的勇敢、机智、坚毅的品质。正是这种品质,使小女孩坚定了要将“雪儿”放飞的决心,要让它找到真正属于自己的天空。当“雪儿”飞起来之后,抓住“啊”“欢呼”“高高地托起”“美丽的弧线”等词语,通过大声的朗读来感悟作者当时的喜悦心情,仿佛自己也随着雪儿飞向蓝天。

三、以词品读

整合全文,可以紧扣一个词“蓝天”来品味小女孩、“雪儿”之间的人与自然的和谐。由“蓝天才是你施展本领的地方”为切入口,让学生去品味蓝天的意义。对于受伤的小女孩来说,蓝天是她的向往,对于受伤的雪儿来说,蓝天更是它的渴望,雪儿回归蓝天,雪儿得到了自由,人与自然也就达到了和谐。解读到此,这篇文章的整个感情就融入学生的心灵。

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在于语感的培养,在于学生对语言的感悟。语言的感悟需要通过对文本的理解,特别是对字词句段的思考、品味来实现的。而有感情的朗读就是让学生在与文本的对话中借助语言的感染力来思考品味的,从而内化了文本的语言文字,因而阅读是学习语文的最重要手段。

关于《小露珠》一文的教学随感


在上课时老师为了能够精准的讲出一道题的解决步骤。所以大多数老师都会选择制定一份教学计划。让同学听的快乐,老师自己也讲的轻松。如何才能编写一份比较全面的教案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关于《小露珠》一文的教学随感”,仅供参考,希望可以帮助到您。

苏教版第六册《小露珠》是一篇很美的文章,我在教学这篇文章的时候感觉到我与学生都是在快乐中学完这篇文章的。对其中一段的教学给我的印象尤其深刻。

随着学生知识的积累,他们对文章的把握也越来越强。在我们教学进行了不久,有一学生提出:“老师,我知道这一课的中心句是什么。”我请他答,他说了:“小动物们都喜欢小露珠。”这是课文的第5小节,我认识到他的这句话对我们学习这篇课文很有帮助。我立即问了句:“这是不是课文的中心句?”学生展天讨论,非常热烈。不长时间,学生就有答案了,这不是中心句,只是概括了课文的2、3、4小节,说明小动物们非常喜欢小露珠。6、7小节刚说明了植物非常喜欢小露珠。学生的一个“小聪明”使得我们很快的对这篇文章结构明显化了。

可是一波不平,一波又起,又有学生课文的另一处标点有疑问:在第4小节后面我们是不是可以加上个省略号?有学生说加在“落在花朵上的小蝴蝶对小露珠说。”后面,把“。”改为“……”,有学生说加在第4小节与第5小节之间,另起一小节,只写上引号。这个问题比刚才的激烈多了,刚才那个问题,能在课文中找到答案,而这个可不能了。经过一翻激烈的争论之后,我们大多数认为能(不知道这种想法算不算对),只有一位学生还有意见,他说加上去之后感觉不舒服,我不知道这是不是作者本来的初衷,我对他说了:“你的意见也是对的,我们的暂且保留,下面我们继续分析。”那位学生的意见虽然未被我们说服,但他是也很高兴的坐下去了。我做他们老师真幸福,他们做我的学生真幸福。在对省略号的理解中,学生都明白,还有其它一些小动物会对小露珠问候,因此省略了。那还会有哪些小动物呢?此处的想象又让学生的兴致高涨起来。“会有大地爷爷向他问候。”刚说完有学生就说不行,应该是小动物们都喜欢小露珠。“会有小蜻蜓向她问候。”又有学生说不行,有小蝴蝶问候了,小蜻蜓就没必要写了。“会有小蚂蚁向他问候。”,学生又说不行,写了小蟋蟀了,就不用写小蚂蚁了,他们都是在地上爬的动物,写一个就够了。说得多好,写一个就够了,学生虽然不能说出书上的三种动物具有“典型性”这一术语,但是他们能感受到“典型性”的意思。水里的,地上的,空中飞的,这三种动物都写了,而且也分别写出了小露珠的三个特征。真可谓是想象周全。学生真是费尽心思想呀,还是想不出来有什么更好的句子。看着他们那着急的样子,我说:“那你们认为那儿的省略号还用不用加呢?”学生这明白还是书上那个好。不过他们这种敢于对课本提看法的行动已经让我感到很自豪了。我的质疑思想在学生的观念中有所体现了。我又问:“有没有大动物们喜欢小露珠?”学生纷纷摇手,都说没有,哪有大动物们会喜欢小露珠呀?有学生讲小露珠与小动物们相处多些,与植物相处多些,他们的感情深些,因此他们喜欢小露珠,小露珠也喜欢他们。经常在一起玩的朋友是不是感情也深些呢?就是这么个简单道理。用生活的理论来证明这一现象,想通了。

在这一堂教学课上,我对学生的种种表现感觉很满意,总是以为平凡的课堂也能闪现出智慧的浪花,今天我又一次看到了。

文言文两则教学设计.doc


每一位任课老师,为了能够给学生给一个最简单易懂的教学思路。所以老师在写教案时要不断修改才能产出一份最优质的教案。这样可以让同学们很容易的听懂所讲的内容,那你们知道有哪些优秀的小学教案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文言文两则教学设计.doc”,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学弈、两小儿辩日》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读准每个字的读音。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根据课后注释联系上下文,了解故事内容。

3.能从课文中体会到学习必须专心致志、不可三心二意的道理,学习孔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体会学无止境的道理。

教学重点:

1、对照注释,掌握生字词,弄清句意。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两个人的不同表现。

3、背诵课文。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教师谈话:文言文是我国传统文化的宝贵遗产,它言简意赅,记录了我国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明。不少文言文还揭示了深刻的道理。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两篇融知识性、趣味性与哲理性于一体的文言文。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2.成语导入:专心致志这个成语你熟悉吗?谁能讲讲它的意思。专心致志这个成语源自《孟子告子》中的一篇文言文──《学弈》。(板书:学弈)

介绍孟子资料:孟子(约公元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国(现山东邹县)人。我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是孔子以后的儒学大师,被尊称为亚圣,后世将他与孔子合称为孔孟。他肯定人性本来是善的,都具有仁、义、礼、智等天赋道德意识。提出了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等论点。《孟子》是孟子与他的弟子合著的,内容包括孟子的政治活动、政治学说、哲学思想和个性修养等。

3.释题:弈指什么?学弈又是什么意思呢?(弈,本来专指下围棋,学弈就是学下围棋。现在的对弈,就是下棋的意思,但不限于下围棋。)

4.引导学生就课题质疑,及时归纳整理并板书:(1)谁学下棋?(2)怎么学下棋?(3)学得结果怎么样?(4)《学弈》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5.课前同学们已经预习了课文,谁能给大家讲一讲《学弈》这个故事?

二、初读课文,读通句子

1.教师范读课文,努力做到读得有声有色,流畅自如(最好能背诵)。从而感染学生,激发其诵读兴趣。

2.读后学生评价,及时归纳出朗读文言文的要点:一是读的速度要慢,二是停顿要得当。老师也可出示原文和停顿符号,以对学生朗读有所帮助。

3.学生模仿教师自由练读,读通读顺为止。(教师要给学生充裕的时间反复朗读)

4.同桌互读课文,互相正误。

5.教师运用多种方式指导学生朗读课文,如指名读、赛读、齐读等,直到读熟为止。

三、精读课文,理解文意。

1.学生对照文后注释,自己尝试弄懂每句话的意思,理解故事的内容,遇有困难教师及时帮助。

2.同桌互相解疑释惑,合作学习,讨论每句话的意思,也可向教师请教。教师及时就文中比较难理解的词句进行指导:如之在不同句子里的意思不同;与是通假字,同欤,表示疑问或反问,跟吗呢相同;弗若,不如;为是其智弗若与,在这句话里,为应读第四声;然,这样。

3.学生对照注释,讲解自己对文中语句的理解,教师及时讲解学生理解中的难点。

(《学弈》参考译文:弈秋是全国最会下棋的人。让弈秋教两个人下棋,其中一个人专心致志,只听弈秋的教导;而另一个人虽然在听着,可是他心里总以为有天鹅要飞过来,想拿弓箭去射它。这样,虽然他同前一个人一起学习,却学得不如前一个。能说这是他的聪明才智不如前一个人吗?我说:不是这样的。)

4.同桌互相讲说故事内容。

四、自读思考,体会文中道理

教师引导学生逐一解答就课题提出的问题

1.谁学下棋?谁是老师?――有两个人学下棋,老师是全国最善于下棋的弈秋。

2.(这两个人)怎么学下棋?――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其中一个人专心致志,只听弈秋的教导,注意力十分集中,一心一意);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而另一个人虽然在听着,可是他心里总以为有天鹅要飞过来,想拿弓箭去射它,学习时注意力不集中,三心二意)。

3.学得结果怎么样?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虽然后一个人同前一个人一起学习,却学得不如前一个)。

解答这个问题后,教师可以追问:是什么原因使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引导学生理解:两个人学习结果不同,并不是因为在智力上有多大差别,而是他们的学习态度不同――前一个专心致志,后一个三心二意。)

4.学弈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学习、做事必须专心致志,不可三心二意。)

五、联系生活,深化认识

1.请学生谈谈学习本文的体会。

(做什么事只有专心致志,一心一意才能成功。)

2.你能联系实际说一说吗?

(让学生联系生活、学习中的经历充分发言,认识到不专心产生的不良结果,增强做事专心致志的意识。)

六、复述故事,背诵课文。

1.同桌互相讲故事

2.指导学生背诵课文。

全文注释如下:

弈秋(人名),通(全)国之(文言助词,的)善(擅长)弈(下棋)者(的人)也(文言助词)。使(让)弈秋诲(教)二人弈,其(其中)一人专心致志(集中意志),惟(只)弈秋之(文言助词,有提起动词性谓语为的作用,从而使句中的弈秋之为取消了句子的独立性,成为了听的状语。――这一点只对教师讲,之所以提出这个之字,使为了和本文其他之字含义相区别。)为听,一人虽听之(他,指代弈秋),一心以为鸿鹄(天鹅)将至(原是生丝绳,这里指系着丝绳射鸟用的箭)(到),思(想)援(拉开)弓(弓箭)缴而射之(它,指鸿鹄),虽与(和)之(他,指代另一个学生)俱(一起)学,弗(不)若(如)之(他)矣(文言助词)。为(因为)是(这,指这个人)其(他的)智(智力、智慧)弗若与(文言助词,同吗)?曰(说):非(不是)然(这样)也。

第二课时

一、复习巩固,导入新课

1.请生背诵《学弈》。

2.板书课题:文言文两则两小儿辩日

3.介绍资料:《两小儿辩日》选自《列子》,《列子》相传为列御寇的论集。列御寇,战国时郑国人,《列子》共8篇,其中保存了许多民间故事、寓言和神话传说,如愚公移山,歧路亡羊,杞人忧天等,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4.理解课题,质疑问难:(1)看了课题,你知道了些什么?(知道了文中的主人公是两个小孩;知道了这篇文章主要是写两个小孩辩日这件事)(2)看了课题你还想知道些什么?(①他们为什么争辩?②他们各自的观点是什么?依据是什么?③他们辩论的结果是什么?教师及时板书学生提出的问题)

二、总结学法,明确目标

1.回顾学习《学弈》一文的过程,总结学习方法。

(1)理解课题,提出问题。

(2)读准字词,读通课文。

(3)结合注释,疏通文意。

(4)解疑释惑,体会道理。

(5)复述故事,熟读成诵。

2.明确方法,自主学习

*读准字词,读通课文

(1)学生自读课文,注意语速要慢,适当停顿,到读通顺为止,。

(2)学生多种形式朗读课文,师生及时评价。

*结合注释,疏通文意

(1)对照注释,弄懂词句,理解故事的内容。

(2)同桌互相解疑释惑,合作学习,弄明白每句话的意思。

(3)请学生参考注释,用现代口语复述故事,并根据学生复述的状况进行即时疏通点拨。

(译文如下:孔子到东方去游学,途中看见两个小孩在争论。孔子询问他俩争论的原因。一个小孩说:我认为太阳刚出来时距离人近,而正午时距离人远。另一个小孩却认为太阳刚出来时离人远,而正午时离人近。前一个小孩说:太阳刚出来时大得像车上的篷盖,等到正午时就像个盘盂,这不是远处的小而近处的大吗另一个小孩说:太阳刚出来时清清凉凉,等到正午时就热得像把手伸进热水里一样,这不是近的时候热而远的时候凉吗孔子听了,不能判断谁是谁非。两个小孩笑着说:谁说你知道的事情多呢)

3.解疑释惑,体会道理

(1)两小儿为什么争辩?(太阳是远是近)

(2)他们各自的观点是什么?依据是什么?(①一小儿的观点是: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依据是: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一个小孩认为太阳早上离人近,中午离人远,他是根据形状大小来判断的。②另一小儿的观点是: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依据是: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另一个小孩认为太阳早上离人远,中午离人近,他是根据温度来判断的。)

(3)他们辩论的结果是什么?(孔子不能决也――孔子也不能判断谁对谁错。)

(4)对两小儿所持观点,你同意哪一种为什么(引导学生积极发表看法,保护他们大胆发表自己见解的积极性。)

(教师适时补充资料供学生阅读:其实太阳早上和中午离我们的距离是一样的。①远小近大的原因:A、早晨和中午的时候太阳距离地球的远近是一样的。由于视觉的误差。同一个物体,放在比它大的物体群中显得小,而放在比它小的物体群中则显得大。同样的道理,早晨的太阳,从地平线上升起来的背衬是树木、房屋及远山和一小角天空,在这样的比较下,此时的太阳就显得小了。B、同一物体白色比黑色的显得大些,这种物理现象叫做光渗作用。当太阳初升的时候,背景是黑沉沉的天空,太阳显得明亮;中午时,背景是万里蓝天,太阳与其亮度反差不大,就显得小些。②日初凉、日中热的原因:A、早晨太阳斜射大地,中午太阳直射大地。在相同的时间、相待的面积里,直射比斜射热量高。B、在夜里,太阳照射到地面上的热度消散了,所以早上感到凉快;中午,太阳的热度照射到地面上,所以感到热。)

4.学了这个有趣的故事,你喜欢故事中的哪个人物?为什么?

(1)两小儿聪明可爱,善于动脑,对自己不懂的问题大胆质疑,勇于争辩。

(2)孔子谦虚谨慎、实事求是,尽管学识渊博,可是仍然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引导体会学无止境的道理。

5.复述故事,熟读成诵。

(1)分角色朗读课文。

(2)学生分组表演故事。(学生自由选择使用现代话或使用文言文表演)

(3)学生背诵课文。

《文言文两则》教学设计二


学习目标

1.读准每个字的读音。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根据课后注释联系上下文,了解故事内容。

3.能从课文中体会到学习必须专心致志、不可三心二意的道理,学习孔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体会学无止境的道理。

课前准备:

1.布置学生了解孔子的生平资料。

2.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学习《学弈》)

一、读通全文,感悟读法。

1.师:学习文言文最基本的方法是诵读,最好的方法也是诵读。先听老师范读课文,再跟老师读课文。(范读时做到抑扬顿挫、有声有色、流畅自如,感染学生,激发诵读兴趣。领读时有意识地让学生感悟语速和断句方法。)

2.学生自由练读,把不认识的字注上音,并在练习本上写两遍。

3.在学生掌握每一句的正确读法后,练习熟读。

二、结合注释,疏通文意

1.弈是什么意思?学弈呢?你怎么知道的呢?

2.学生自读课文,结合文后的注释理解每一话,然后说说这篇文章主要讲什么内容?

3.同桌互讲,相互纠正补充,不懂的记下来。

4.小组合作,疏通文意。

5.指名说全文大意。

三、导悟相济,突破难点

引导学生正确理解课文

1.把你和同学都读不懂的句子提出来。(结合学生提问重点理解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思援弓缴而射之、为是其智弗若与、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这几句话。)

讨论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的原因是什么?从中能得出一个什么道理?大家谈谈自己是否有这种经历和体会。

(2)指名说说思援弓缴而射之的意思。你从哪个词知道射的是天鹅呢?(之字。)

(3)指名说说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意思。这句话中的之是指哪个人。

师:同学们,你们觉得奇怪吗?两个人一起学习,可是学习效果却不相同。用书上的话说说原因。

指名读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

师范读,让学生体会怎样读听得更清楚,学生指出老师停顿的地方然后试着读读。

(4)为是其智弗若与?这句意思是什么?

师:哪个词是第二个人?这句话该怎么读呢?指名读,齐读。

四、流利朗读,积累语言

课件出示全文及朗读录音,生边看边跟读体会语感,然后练习把全文朗读好,最后师生合作背诵全文。

四、迁移训练、练读古文

拓展读揠苗助长、守株待兔、掩耳盗铃、鹬蚌相争等浅显易懂、故事性强又为学生熟知的文言成语故事,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第二课时(学习《两小儿辩日》)

一、激趣引入,揭示课题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孔子吗?你能讲讲他的故事吗?(学生讲述,老师结合学生的讲述补充孔子的生平,介绍他是一个极有名的学问家、政治家、教育家、思想家等)孔子这么有学问,可是有一次,他在周游列国时,却被两个小孩的一个简单的问题给难住了,你们想知道孔子遇到什么难题了吗?今天我们就学习《两小儿辩日》。

板书课题,齐读课题,说说题目是什么意思?(重点理解辩字)

二、初读课文,梳理学法

1.自由读课文,凭自己的理解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考查学生对古文的感悟能力)

2.想想我们是怎样学习《对弈》的?

一是要理解重点字词;二要读出诗文韵味;三要感悟人文内涵(意境、感情、哲理)。

二、读熟课文,自学理解

1.自由读课文,找出不认识的字,通过查字典解决。

2.同桌互相读文,纠正字音。

3.反复读文,把课文读熟。

4.学生对照注释,自己理解课文,记下不懂的问题。

5.按学习《学弈》的方法自学课文,小组内交流学习成果。

三、激励测试,交流感悟

出示测试题,各小组抢答积分,评出优胜学习小组。

1.回答下列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游:其:为:也:

如:此:乎:始出:小儿:

2.两小儿在辩论什么?(太阳大小?太阳冷热?太阳远近?)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引导读好两小儿的话,理解句子的意思。

3.朗诵课文,看哪组能读出古文韵味。

四、深化感悟,明确寓意。

1.各组提出分歧较大的问题以及不懂的问题,同学交流讨论。(

(重点引导学生理解这两个小孩争的是什么问题,他们各自的理由是什么?o引导学生理解两个小孩是根据不同的感觉说明地面距离太阳的远近。)CoC

2.你同意他们的意见吗?用科学知识解答两小儿提出的问题。(根据学生回答引导学生课下收集资料,将课内学习延伸到课外。)

3.这个故事中,你最喜欢谁,为什么?你想对他说什么?

(引导学生肯定两小儿敢于嘲笑孔子,挑战权威;或赞扬孔子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4.练习有感情背诵课文。

5.以表演的形式复述课文内容,看哪组理解得好(稍做表演准备)

6.向学生推荐阅读《女娲补天》、《夸父逐日》等文言文,培养学生阅读古文的兴趣。

《汉字的演变》与《甲骨文的发现》


作为杰出的教学工作者,为了教学顺利的展开。因此,老师会想尽一切方法编写一份学生易接受的教案。上课自己轻松的同时,学生也更好的消化课堂内容。那你有没有为了一个问题而去做过一份教案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汉字的演变》与《甲骨文的发现》”,仅供您在工作和学习中参考。

《汉字的演变》与《甲骨文的发现》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汉字的演变,培养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自豪感,提高对纯洁祖国语言文字的认识。
2、了解甲骨文的历史,初步了解汉字的起源,引发学生对汉字的兴趣。
3、通过合作学习,汇报展示、课堂互动交流,让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培养学生的学科兴趣和学习能力。
重难点:
培养学生策划和开展活动、查找和运用资料的能力,提高正确运用汉字的自觉性。
课前准备:课前搜集关于汉字演变的资料等。
教学过程:
一、提出学习目标
1、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汉字不光神奇、有趣,还有着悠久的历史,蕴含着丰富的文化,这节课,让我们继续进行综合性学习,增进对汉字的了解,加深对汉字的热爱吧。我们知道汉字在几千年的历史中,字体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今天,我们就先来感受一下汉字的演变过程。
2、提出学习目标
(1)了解汉字从古到今大体经历了哪些发展阶段?
(2)仔细发现,从表格中你发现汉字的演变趋势是什么?
(3)读通读顺《甲骨文的发现》一文,讲讲这个故事,谈谈感受。
(4)课外资料搜集展示;能结合对课文的理解,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
二、展示学习成果
(一)关于汉字的演变
1、从表格中,我们了解到了汉字从古到今经历了以下几个发展阶段: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楷书五个阶段。
2、我还发现了汉字的演变趋势:汉字的发展是逐步从象形走向符号化的,从笔画较多走向笔画简单,使书写更加快速便捷。
(二)关于《甲骨文的发现》
1、我会读通、读顺这个故事,并能准确地读准生字词。
2、我了解到了甲骨文是怎么被发现的故事。
3、读了这个故事,我了解到汉字的历史非常悠久,甲骨文是现存的最早的文字系统。
4、我发现,在生活中只有仔细观察和善于思考,可能就会有新的发现。
(三)资料搜集展示:
1、采用编汉字小报的方式介绍汉字的演变:
汉字的最初模样,是用刀刻在龟甲兽骨上的甲骨文,是现在所知最早的汉字,与甲骨文差不多同样古老的字体还有铸刻在青铜器上的金文,后来到了秦代,秦代就统一了文字小篆。甲骨文是19世纪末发现于河南小屯村的,甲骨文从殷墟出土,故又称“殷墟文字”,它的特点是图画文字;金文产生于商代后期,通行于西周。常铸刻在钟或鼎上,又叫“钟鼎文”,它的特点是象形程度降低;小篆是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正式使用的文字。它的特点是结构简化统一,字体定型,笔画整齐,标志着汉字的统一……
2、解说式:
甲骨文大都是商王朝占卜吉凶时,刻的卜辞和有关的记事文字,是殷代到纣亡273年间的遗物,日前成为研究商周社会的重要历史资料。已发现的甲骨文单字有4500个左右,可认识的约1700字……
金文的笔画特点是字形圆转,大小均匀,象形性比甲骨文有所降低,字的定型性有所提高,但还有较多的异体字……
篆书有大篆和小篆之分。小篆笔画更加匀称整齐,线条粗细一致,更加圆转,符号性增强了,图画意味大大削弱了。因为小篆在大篆基础上简化而成,一般说小篆是大篆的简体……
隶书将小篆圆转均匀的线条变成方折平直、粗细有致地笔画,风格也变为横扁舒展,“隶变”成了古今汉字的分界……
……
3、谈感受:从看汉字的演变过程,可以看到:汉字字形的总体发展趋势是由繁到简,每一种新字的出现,都改变着前一种字形难写、难记的特点:同时,汉字不断趋于定型化、规范化。
……
(四)创作性展示
1、个性感受:通过搜集关于汉字的资料,感受到了汉字的神奇、有趣,感受到了它的悠久历史,蕴含的丰富的文化,让我们更加地热爱了祖国的文字……
2、我想说:通过活动,让我们初步认识了汉字文化,加深对悠久丰富的中华文明的情感,并提高了文化素养和审美情趣。同时,我还懂得了团队合作精神的重要性。
……
三、知识的拓展延伸
课外再搜集更多关于汉字的相关资料,了解汉字的历史

《文 具》一文就此结束,希望能帮助您在小学教学中起到作用,如还需更多,请关注我们的“聪明的徐文长教案”专题。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98605.html

更多

最新更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