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青岛版五四制一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1

在上课时老师为了能够精准的讲出一道题的解决步骤。在上课前要仔细认真的编写一份全面的教案。让同学们很好的吸收课堂上所讲的知识点,那么教案怎样写才好呢?小编收集整理了一些青岛版五四制一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1,仅供您在工作和学习中参考。

第一单元南极小客人

来到南极100以内数的认识

来到南极例2及自主练习

信息窗二观察贼鸥(一)

信息窗二观察贼鸥(二)

南极小客人我学会了吗

第二单元下雨了——学看钟表

下雨了学看钟表

综合练习课我学会了吗?

第三单元农夫与牧童

农夫的一天方位

牧童与牛认识图形

综合练习课我学会了吗?

第四单元绿色行动

信息窗一校园护绿

校园护绿100以内数的减法(不退位)

信息窗二保护环境

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练习

信息窗三绿色行动

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练习

绿色家园信息窗四

100以内数的加减法的综合练习

我学会了吗小熊做客

实践活动奇妙的回形针

五、小小存钱罐

信息窗一认识人民币

人民币的认识练习课

信息窗二人民币的计算

人民币的认识练习课

第六单元大海边

大海边信息窗一

大海边100以内数的加减练习

大海边两位数减两位数

大海边两位数的减法练习

大海边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练习

参观水族馆——100以内数的进位加法(笔算)

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法的练习课

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减法

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的减法的练习课

两位数加减两位数(进、退位)的混合练习课

大海边信息窗五

大海边混合运算练习课

大海边混合运算练习课

大海边回顾整理(一)

大海边回顾整理(二)

大海边回顾整理(三)

实践活动:小小信息员

第七单元阿福的新衣

信息窗一厘米的认识

信息窗二厘米和米的关系

综合练习课我学会了吗

第八单元我们的鞋码

课外实践我学会了吗

第九单元儿童乐园

中心板块对全册知识的回顾和整理

左上角板块学看时间内容的回顾与整理

左下角板块统计内容的回顾与整理(一)

左下角板块统计(二)

右上角板块厘米、米的认识

右下角板块复习元、角、分

方位与图形内容的回顾与整理

数学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分为九个单元:

1、由“情景串”引出“问题串”。

2、构建开放型的具有一定思维跨度的“板块式”编排方式,为教与学留有尽可能大的思维空间。

3、把解决问题与数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学习融为一个过程。jaB88.COm

4、突出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能力的培养。

5、倡导探索合作交流式的新型学习方式,本教材采用了“小单元”“板块式”设计,强化基本教学思想方法的运用,扩大教与学的空间。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情景图寻找数的信息,认识一百以内的数,恰当让学生体会用数表示。

2、重视学具操作,量的多少到数的大小,中介体会一一对应的比较方法

3、帮助学生继续体会加、减法的意义,算法多样化。

4、培养学生空间概念和判断能力。

5、引导学生主动提问,合作探究,解决问题,使学生学到解决问题的策略,体验到探索的乐趣。

6、培养学生对钟表问题的理解能力,感受数学问题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兴趣,养成主动探索与合作交流的意识。

7、认识人民币,理解人民币之间换算关系,理解人民币与人们生活的联系。

8、认识厘米和米,理解米和厘米之间的换算关系,能在生活中用到米和厘米,能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教学重难点:

重点:1、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注意扩充练习内容和形式,重视渗透性的练习。

2、加强练习,切实提高口算能力,鼓励学生使用“我会算”、“我会看”、“我发现”等自信的信息。

难点:1、用活情景图,在充分体验的基础上学习知识。

2、注重实际操作,尊重学生个性化学习,真正体验数学好玩,数学有用。

教学措施: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尤其是实物展台的应用,让知识更生动,更形象。

进度安排:

一、南极小客人:9课时

二、下雨了:6课时

三、农夫与牧童:6课时

四、绿色行动:15课时

五、小小存钱罐:5课时

六、大海边:17课时

七、阿福的新衣:4课时

八、我们的鞋码:2课时

九、儿童乐园:5课时

应注意的问题:

1、实现多维目标,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2、教学过程要体现活动性

3、注意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4、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是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5、教师应创造性的开发、利用课程资源

6、实施多元化的评价

采取措施:

1、由情境串引发出问题串

2、把解决问题与数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融合在一起。

第一单元南极小客人

——单元分析

一、教学目标

1、经历从现实情境中抽象出数的过程,能正确地数出100以内物体的个数。

2、在数数的过程中,认识计数单位“百”,了解数位(个位、十位、百位)的意义及顺序,能正确地读、写100以内的数,掌握100以内数的顺序及组成,会比较它们的大小。

3、结合100以内数的组成,能口算整十数加减整十数、整十数加一位数及相应的减法。

4、能用100以内的数描述身边的事物,体会数与生活的联系,进一步感受数的作用,并能进行简单的估计和交流,建立初步的估计意识,培养数感。

二、教材分析

本单元是在学习了20以内数的认识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100以内数的认识,是认数的继续和发展。它不仅是学习100以内数的计算的基础,也是今后学习万以内数及亿以内数的基础,对发展学生的数感有着重要的意义。因此,本单元的学习内容在整个小学数学学习中具有重要作用。

本单元的主要教学内容有:100以内数的数数、读数、写数;数的组成、数位的意义、数位的顺序和数的大小比较;整十数加减整十数、整十数加一位数及相应的减法。本单元教学的重点是理解数的意义。

本单元教材编写的主要特点:

1、选取的素材真实、新奇、有趣。1986年,北京六年级学生杨海兰和上海初中一年级学生吴弘代表全国少先队员登上南极长城站进行了实地考察。本单元素材以这一真实的事件为背景,创设了一系列在南极考察的情境,带领学生走进那神奇的南极世界,激起学生的探究欲望,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

2、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逐步建立数的概念。教材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提供了数一数、摆一摆、估一估等认数、数数活动,使学生在经历大量的感性认识的基础上,进一步抽象出数的概念。

3、重视估计意识的培养。估计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应用,培养学生的估计意识和技能是发展数感的重要方面。本单元在教学数数的过程中,始终将估与数结合起来,培养了学生的估计意识,发展了学生的数感。

本单元设有两个信息窗,第一个信息窗呈现的是两个小朋友来到南极的情境,引出了“有多少只企鹅?”和“有多少只海豹?”等问题,从而激起学生数数的欲望。在数数的过程中,认识计数单位“百”,知道10个十是一百及100以内数的数位顺序,掌握数的组成。在自主练习中,利用“估一估、数一数、说一说”等活动,进一步培养学生的估计意识,发展学生的数感。第二个信息窗在故事情节上是第一个信息窗的延续,在学生的认知结构上,由“数数——记数”是认数的发展。教材借助两个小朋友观察记录贼鸥的情境,引起学生对读数、写数及数的大小比较的学习,并借助自主练习中的100以内数序表了解百以内数的顺序,借助小棒图学习整十数加减整十数、整十数加一位数及相应的减法;借助三个小朋友拍球图学习用“多一些”“少一些”“多得多”“少得多”来描述100以内数之间的大小关系,巩固对100以内数的认识。

三、教学建议

1.加强观察、注重操作,让学生经历数的概念的形成过程。

对一年级学生来讲,百以内的数对他们来说就算是大数,在其生活中虽然有所接触,但机会比较少。所以,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好教材中的两幅现实、有趣的情境,组织学生在观察的基础上,数一数情境中的南极动物,并借助小棒、计数器等学具进行操作,然后抽象、概括,让学生经历数的概念的形成过程。教学时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用学具代替情境中的动物,摆一摆、数一数,并借助计数器理解个位、十位上的数表示的意义,体会计数单位“百”的意义,理解100以内数的组成,从而形成数的概念。

2.注重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让学生主动建构知识。

上学期,学生已经学习了20以内数的认识。教学时,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引导不同层次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方法自主学习100以内的数,使学生在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进行主动建构。

3、注重培养学生的估计意识,发展学生的数感。

《标准》中强调:“要引导学生联系自己身边具体、有趣的事物,通过观察、操作、解决问题等丰富的活动,感受数的意义,体会用数来表达和交流的作用,初步建立数感。”教材为让学生建立数感提供了较为丰富的教学资源,如信息窗1中的企鹅、贼鸥、海豹图,5页第6题、9页第6题等。通过数一数、比一比或用比一个数“多一些”、“少一些”、“多得多”、“少得多”等词语描述数的大小关系,帮助学生建立起100以内各数的大小概念。另外,教材还安排了估计一些物品的数量,展示用数来表达、交流的有关内容等。教学中要实施先估后数的策略,除了用足用好教材中的资源外,还可根据学生已有的经验,引导学生从身边的事件中寻找素材进行估计练习,培养学生的估计意识,发展学生的数感。

4、关于评价。对本单元知识与技能的评价,要重点考察学生有没有掌握100以内的数数、读数和写数的基础知识,是否掌握了数的顺序,会不会比较数的大小,能不能进行简单的口算。同时还应关注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参与活动的情绪、与同伴合作学习的态度、情感体验等方面是否得到了健康的发展。

四、本单元建议课时数:6课时

第一课时

来到南极100以内数的认识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2页信息窗一例1及自主练习1、2、5、6题。

教学目标:

1、通过数一数、摆一摆、估一估等活动,使学生在经历大量的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抽象出数的概念。能正确地数出100以内物体的个数。

2、在数数的过程中,认识计数单位“百”,初步了解数位(个位、十位、百位)的意义及顺序。

3、在简单的估计和交流中,建立初步的估计意识,培养数感。

4、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及与同伴合作交流的能力。

教学准备:

课前丰富南极的相关知识。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谈话导入:小朋友们,你知道南极吗?你对南极有哪些了解?(教师简要介绍南极的概况及情境图的背景)

2、出示情境图,引导学生观察:你看到了什么?你想知道什么?

3、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和你小组的小伙伴说一说。

(学生小组交流)

4、谁愿意把你提的数学问题说给大家听听?(让学生充分提问)

学生根据情境图可能提出的问题有:

企鹅有多少只?

贼鸥有多少只?

海豹有多少只?

海豹和贼鸥一共有多少只?……

二、操作探索,解决问题

1、数一数企鹅的只数,认识整十数及100。

师:一共有多少只企鹅呢?请小朋友先估一估吧!(学生估计)

师:说一说,你是怎样估计的?(生答)

师:怎样才能准确地知道有多少只企鹅呢?

生:数一数就知道了啦。

(学生先独立去数,再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数法,然后全班汇报。教师参与指导。)

师:小朋友可以用小棒代替企鹅数一数。(学生动手操作)

师:你是怎样数的?数给大家听听。(数的方法:1根1根地数,2根2根地数,5根5根地数,10根10根地数……)

师:数这么多企鹅,你认为那种方法可以数的又快又对?

生:10根10根的数最不容易出错。

2、借助数小棒教学100的组成。

师:请小朋友用10根10根数的方法数出有多少根小棒。(学生动手操作,每数10根就捆起来)

师:有多少根小棒?数给大家听听。(学生边指边数10、20、30……100,教师随机贴小棒图)

小结:一捆10根,10捆就是100根,也就是10个十是100。(教师板书:10个十是一百)

(教师把10捆小棒捆成1大捆,告诉学生这就是100根小棒)

3、用计数器表示100。

(1)学生在计数器上拨出20,你能在计数器上拨出60、90吗?(学生拨珠)

(2)怎样在计数器上拨出100呢?(多数学生用十位上的10个珠子表示100,个别学生用百位上的一个珠子表示100)

(3)教师边讲解边拨珠,让学生体会满十进一。

(4)认识计数单位“百”,了解数位的意义及顺序。

三、巩固练习,拓展应用

1、自主练习第1题估一估,数一数,说一说。练习时先让学生圈出10个,再自己独立地去估、数,然后交流自己估和数的方法和结果。

2、自主练习第2题数数游戏,即一人说一个数,另一个人接着数,既可以正着数,也可以倒着数,还可以5个5个的数……练习时,可先由教师与一位学生作示范,再让学生两人或多人一组做练习。

3、自主练习第5题估一估,说一说。同位合作进行练习。

4、自主练习第6题猜数游戏。练习时,教师可创设猜数游戏的氛围,与一名学生作示范,等学生明白活动规则后,再让同桌两人进行互相猜数游戏,使学生在体会数的大小的同时,初步掌握猜的策略,感受用区间套逐步逼近的数学思想。

四、课堂小结

1、这一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2、你能回家用100以内的数说一句话给爸爸、妈妈听吗?

五、课后反思:

第二课时

来到南极例2及自主练习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2页信息窗一例2及自主练习3、4

教学目标:

1、掌握100以内数的组成及数位的顺序,理解数位的意义。

2、能用100以内的数描述身边的事物,体会数与生活的联系,进一步感受数的作用,

3、培养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回顾

1、师:上一节课,我们参观了企鹅的家乡——南极,你学会了哪些知识?老师先考考你们。

2、教师在计数器上拨数,学生读。教师说数,学生在计数器上拨出来。

3、师:这一节课,我们继续解决提出的问题。(请翻开书第2页)

二、操作探索,解决问题

1、数一数有多少只海豹。

(1)师:用你喜欢的方法数出海豹有多少只。(组间交流)

(2)师:你能用小棒来表示出海豹的只数吗?(学生独立数、摆)

(3)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怎样摆小棒就能一眼看出是24根?

(4)引导学生借助小棒归纳出“24里面有2个十和4个一”。

2、在计数器上表示24。(学生自主探究,教师适时引导,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到几个十就在十位上拨几个珠子,几个一就在个位上拨几个珠子)

3、同桌合作,进行几十几的拨数练习,教师巡视指导。

4、排排队:教师出示“个位”、“十位”、“百位”的卡片,请学生按顺序排队。

三、巩固练习,拓展应用

1、自主练习第3题数一数,填一填。弄懂题意后让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时提问:你为什么这样填?完成后进行扩充练习。

2、自主练习第4题

(1)师∶同学们认真观察画面,图中给了你哪些信息?你能用这些信息编一个有趣味的故事吗?

(2)师:小动物门着急了,同学们快快帮它们把气球拉回来吧。

(3)集体订正

(4)对于多余的信息,鼓励学生想办法解决。

3、补充练习,写一写,画一画。

4、补充练习

40、41、()、()、45、46、()、()、()

25、30、()、40、()、()、55、60

10、20、()、()、()、()、()、()、()、100

54、53、52、()、()、()、()、47

四、走进生活

你能说一说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100以内的数吗?

五、课堂小结

评选出会思考、会合作、会倾听的好孩子,并到“丰收园”选一个大苹果。

六、课后反思:

第三课时

信息窗二观察贼鸥(一)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6页“信息窗2”,“你说我讲”第一个红点的问题。

教学目标:

1、了解数位(个位、十位、百位)的意义及顺能正确地读、写100以内的数。

2、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良好习惯。

3、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观察情景图

1、同学们也让我们踏上神秘的南极大陆进行实地考察,好吗?

2、你在南极大陆上都看到了什么?看谁能把话说完整。

3、先让我们估计一下,天上有多少只贼鸥?冰上有多少只贼鸥?冰上有多少只企鹅?有多少只海豹?

学生试着估计一下,并说说是根据什么估计出来的?

4、提出问题

5、过望远镜我们观察到天上有四十七只贼鸥、冰上三十二只贼鸥、冰上还有三十二只企鹅、二十二只海豹。

6、看样子南极的朋友还真不少,就让我们用数字把朋友的数量记录下来好吗?

二、解决问题

1、想一想,这些数字你想怎样记?

2、把你的好办法,跟小组的同学说一说,让他们帮你听听怎么样。

3、你能把这些数字记录下来吗?试一试。

4、相信你会把这些数字读得非常正确。

5、小组同学交流想法,并用计数器演示。教师结合学生的回答用计数器帮助演示数的写法,并让学生说说每一位上的数表示的意义,加深数位意义的理解。

6、小组内一个同学用计数器演示,其余同学读数并把数字记录下来

7、小结:通过读数和写数,你都有什么发现?

揭示:读书和写数,都从高位起。

三、应用拓展

1、联系生活实际,找一找我们的周围什么地方用到数字?(全班学生的总数、男同学的人数、女同学的人数等等)。先让学生用该数字说一句话,再让其余同学把数字记录下来。

2、“自主练习”第一题,先让学生独自做题,把自己写的数读给小组同学听,在小组内交流写法。

3、“自主练习”第二题,先让学生整体观察这张表,有什么发现?再让学生独立填写各空格里的数。填完后,先让学生自己观察有什么发现?

小组交流。

全班汇报。教师要鼓励学生讲自己的发现,激发学生的兴趣。

课堂小结:今天你有什么收获?

四、课后反思:

第四课时

信息窗二观察贼鸥(二)

教学内容:

信息窗二,“你说我讲”第二个红点标示的问题。

教学目标:

1、会比较100以内数的大小

2、结合100以内数的组成,能口算整十数加减整十数、整十数加一位数及相应的减法。

3、培养学生良好的表达能力和与同伴合作交流的意识。

4、进一步感受数的作用,培养数感。

教学内容:

一、创设情景,提出问题

1、上节课我们在南极考察时看到了天上有47贼鸥,冰上有32只贼鸥,看到这两条信息,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呢?

2、学生自由提问。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中,如果出现“一共有多少只贼鸥?”可以让学生想办法数出贼鸥的总数,如果有学生会计算的话,可以计算出来,但对学生不作统一要求。如果学生不能提问出“天上的贼鸥多还是冰上的贼鸥多?”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提问。

二、解决问题

1、“怎样才能知道天上的贼鸥多还是冰上的贼鸥多?有什么办法?”让学生知道问天上的贼鸥多还是冰上的贼鸥多,其实就是比较47与32的大小,“怎么比较47与32的大小呢?”

2、学生独立思考。

3、小组交流想法。

4、全班交流,充分展示学生的思维过程。

生1:根据数的顺序来比较。

生2:数的组成来比

……

对不同的方法教师应给予及时的鼓励,使学生在掌握比较数的大小的一般方法的同时,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三、拓展应用

1、“自主练习”第3题,学生独立做,做完后小组交流想法。

2、“自主练习”第4题。

(1)同学们先用小棒摆一摆,说一说自己是怎么摆的。注意让学生把图中的条件和问题表述清楚。

(2)在理解图意后列式计算。

(3)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么样想的,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计算。

(4)学生自主选择喜欢的方法做第5题。

3、“自主练习”第6题。

(1)、先让学生明白题意。

(2)、学生独立去做,在交流自己选择的结果和想法。

(3)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

四、课后反思:

第五课时

南极小客人我学会了吗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0页,“我学会了吗”以及“丰收园”的内容。

教学目标:

1、复习100以内的数数、数的顺序、比较数的大小。

2、培养学生整理已学过知识的能力,增强学习的兴趣。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这几天我们交了好多数字朋友,可是有一些数字朋友不听话,都在我们的课本上解散了非常乱,让我们来看看都是几好吗?

2、提出问题

看到这幅图,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学生自由提问,教师在学生提问的过程中给予及时地引导,对问题进行筛选。

二、解决问题

1、让我们读一读,都是哪些数字朋友?

学生同位之间读一读。

2、看样子还真不少呢?到底有多少你知道吗?学生自己数一数,小组汇报统一答案。

3、其实这些数字只要我们按照一点的顺序串起来,就会有一个惊喜,让我们一起来试一试,好吗?学生连完之后,说一说是什么?

这里面一定有你喜欢的数,不妨用你喜欢的符号表示出来,说一说这个数的组成,看一看在你喜欢的数中,哪个最大?说一说,为什么说它最大?你是怎么想的?

还可以选一个你最喜欢的的数,和小组的同学交流,比一比,谁选的数最大?谁选的最小?说一说是怎么比出来的?

4、回顾整理

在这个单元中,你还学到了什么?

教师对于学生的回答,给予归类整理。引导学生在回忆的基础上说一说,通过本单元的学习“你觉得自己又有什么收获?”“哪些方面比较满意”、“哪些方面还学要继续努力”、“与小伙伴合作怎样?”应到学生客观做出评价,并把相应的苹果涂红。

四、课后反思:

第二单元下雨了

——学看钟表

一、教学内容及地位

本单元是时间教学的起始单元,是“认识钟表”的起始课。本单元主要使学生结合实际初步学会看钟表,体会认识钟表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并为今后进一步学习有关时间方面的内容打下基础。

本单元的主要教学内容:本单元设有一个信息窗,以“下雨了”这一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为素材,通过老师分别给4个小朋友打电话,询问他们到家的时间为话题,引起学生对认识钟表的需求,体会认识时刻在生活中的作用。并通过一系列的教学活动和自主练习,认识钟面,认读“整时”“半时”“几时刚过”和“快到几时”四个时刻。其中,认识整时和半时是本单元教学的重点,认识“半时”、“几时刚过”和“快到几时”对学生来说比较困难,教学时应注意加强直观操作。

二、具体的教学目标

1、结合现实情境初步认识钟面,能正确认读钟面上时针和分针所指示的整时和半时的时刻,初步认识几时刚过和快到几时。

2、在认识钟表的过程中,培养观察能力,感受时间的意义。

3、建立初步的时间观念,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知道珍惜时间。

三、教材编写的主要特点:

1.教材着力架起数学与生活之间的桥梁。以一个贴近学生现实生活的故事情境——“下雨了”为背景,以老师打电话询问学生放学到家的情况为素材,将认识“整时”“半时”“几时刚过”和“快到几时”巧妙地串在一起,又从整体上比较这四个时刻的不同。

2.人文思想贯彻教材其中,无声的画面效果营造一个个浓浓的“情”字。尊师爱生、关爱老人、家人和睦……这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美德。放学后下雨了,学生何时到家牵动着老师的心,打个电话问一下,了却教师的牵挂,关爱学生已变成我们教师的自觉行动。今天是奶奶的生日,全家人给奶奶过生日,倡导全社会形成尊老敬老的风尚,这对我们的学生是一种无声的教育。

四、本单元建议课时数:2课时

第一课时

下雨了学看钟表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1页信息窗,自主练习1、2、3、5题。

教学目标:

1、能正确认读钟面上时针和分针所指示的整时和半时的时刻,初步认识几时刚过和快到几时。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使学生感受时间的意义。

3、使学生建立初步的时间观念,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知道珍惜时间。

4、适时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

教学重难点:

认识整时和半时是本单元教学的重点,认识“半时”、“几时刚过”和“快到几时”是本单元教学的难点。

教学过程:

用多媒体课件展示(或画图展示)放学时下雨的情景,教师适时配音讲解并出示老师与小力通电话的情景。放大出示小力家的钟面,提问:“小力是什么时间到家的?你是怎样知道的?(学生回答)

师:刚才许多小朋友都知道了小力是什么时间到家的,看来你们已经认识了钟表。下面请小朋友们拿出自己的小钟表,观察小钟表,你会有哪些发现?把你看到的和知道的说给小组内的同学听一听。

(学生在小组内交流)

师:谁愿意把自己的小钟表放在实物投影上边指边说给大家听一听?(学生边演示边介绍)

教师:(屏幕上出现钟面。配合教师讲解闪烁)钟面上有1到12这12个数字,还有12个大格;钟面上还有两根指针,这根又细又长的针叫分针(分针闪烁,并出示“分针”二字),这根又粗又短的针叫时针(同上)。

师:哪个小朋友知道时针和分针是按什么方向转动的?(学生用手势表示)

师:自己动手让你的小钟表转起来。(学生操作)

师:小朋友们已经知道小力是5时到家的,下面还有几个钟面,你能读出每个钟面上的时刻吗?

(屏幕上逐次出示10时、8时、3时三个钟面,让学生认读,并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认读的。)

教师任意说一个整时的时刻,让学生拨表,在实物投影上订正。

指一名学生说整时的时刻,其他学生拨表,同位互相检查。

同位互相说时刻拨表,互相检查。

师:谁能说说怎样认识整时?(学生回答)

教师总结:分针指着12,时针指着几,就是几时。

继续课件展示(或画图展示)放学时下雨的情景,教师适时配音讲解并分别出示老师与小云、小青、小林通电话的情景。分别放大出示小云、小青、小林家的钟面,提问:“小云、小青、小林分别是什么时间到家的?你是怎样知道的?(学生回答)

师:根据学生的回答适时小结、引导得出“半时”、“几时刚过”和“快到几时”的读法。

教师任意说一个时刻,让学生拨表,在实物投影上集体订正。

同位互相说时刻拨表,互相检查。(自主练习第3题)

让学生完成教材12页的空,集体订正。

出示自主练习第1题,让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让学生观察自主练习第5题的图,会发现什么?学生回答,教师适时小结,使学生明白一天有两个8时。

出示自主练习第2题,先让学生看图讲数学故事,再让学生说一说自己一天的时间是怎样安排的,培养学生初步的时间观念,教育学生养成有规律作息的良好习惯。

课堂总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都学会了什么?有什么感受?你认为你表现的怎样?好在哪里/有什么不满意的地方?

课后反思:

第二课时

综合练习课我学会了吗?

教学内容:

教材15页我学会了吗?自主练习4、6题。

教学目标:

1、能结合现实情境熟练认读钟面上时针和分针所指示的整时、半时、几时刚过和快到几时四种时刻。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使学生经历观察、操作、归纳等学习数学的过程,体验数学活动的探索性。

3、对学生进行孝敬老人等方面的品德教育。

教学过程:

一、忆一忆

师;小朋友们,大家想一想上节课,我们都学习了哪些知识?把你知道的告诉你的同位。

二、创设情境,发现规律。

课件演示旗杆在四个时刻(四个时刻用钟表出示)的影子,(也可以让学生提前自己量一量)让学生观察,你会发现什么?并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发现。各小组选出代表,组间交流各组发现的规律。教师适时组织学生参与评价,及时小结,及时发放丰收园里的大苹果。

三、巩固拓展

1、实物投影出示教材14页第4题,先让学生完成教材上的空,再让学生看图讲一个故事,并让学生谈体会,教师要抓住机会对学生进行孝敬老人等方面的品德教育。

2、让学生独立完成教材15页第6题,做后对答案。

四、课堂小结

四、教后反思

第三单元农夫与牧童

——单元分析

一、内容及地位

本单元有关方位的知识,是在学生已学习了上、下、左、右、前、后这六个方位的基础上来学习本单元的。这部分内容与生活联系较为紧密,但由于方位的知识比较抽象,对一年级的学生来说短时间内较难掌握。平面图形的学习是建立在初步认识立体图形的基础上进行的,对于图形的认识学生的生活经验比较丰富。本单元是今后进一步学习方位与图形相关知识的基础

本单元的主要内容是:能结合具体情境辨认东、西、南、北四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述物体所在的方位;初步认识和了解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圆等平面图形。本单元教学的重点是初步感知东、西、南、北四个方向和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圆等平面图形,难点是在日常生活中,辨认东、西、南、北四个方位,并能用语言表达物体所在的方位。

二、教材编写特点

1.注重学科间的整合。从传统的古诗中挖掘素材是青岛版教材的立意之一,本单元呈现的是农夫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劳作场景,虽然教材中没有出现《锄禾》的具体内容,但透过画面学生立刻会想起“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这一朗朗上口的诗文佳句。

2.教材的设计及呈现童趣性极强。连环画的形式,漫画的风格及剪贴画的效果立刻抓住了孩子的心,农夫、牧童与耕牛带领我们的孩子走进田园世界。

3.实地观察,强化操作是本单元的突出特点。太阳的东升西落是一种固定的自然现象,是学生已有的知识与经验,教材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这些优势,挖掘学生身边的课程资源。教学中启发学生借助已有的生活经验,重视学生的亲身体验,组织好学生的实地观察与动手操作,在活动中获取知识是学好本单元的基本保障和前提。

三、具体的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情境中,初步感知东、西、南、北四个方向;在日常生活中,能借助给定的一个方向,辨认其他三个方向。

2、通过观察和操作活动,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圆。

3、在观察、操作活动中,建立初步的空间感和方位感。

4、培养观察及操作能力,增强合作意识。

5、感受辨认方向在生活中的作用,体会数学美。

四、本单元建议课时数:4课时

第一课时

农夫的一天方位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6页信息窗,自主练习。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情境中,初步感知东、西、南、北四个方向;在日常生活中,能借助给定的一个方向,辨认其他三个方向。

2、在观察、操作活动中,建立初步的空间感和方位感。

3、感受辨认方向在生活中的作用,体会数学美。

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

教师:同学们,前面你认识过哪些方位?(学生回答)我们用以前学过的方位来做拍手游戏好吗?

师生一起做拍手游戏。

教师:我们再加上东、西、南、北你还会做吗?

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掌握新知。

学生做拍手游戏。

评价:你认为你的同位做得怎样?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出:怎样记住东、西、南、北?让学生借助生活经验记东、西、南、北。(让学生多说)。(适时解决自主练习1、2、5题。)

再让学生做拍手游戏。

教师:谁知道咱们教室的东、西、南、北分别是哪边呢?

教师:怎样判断哪边是东、哪边是西、哪边是南、哪边是北,你有什么好办法吗?

教师:开动脑筋,在小组里商量一下,看哪个小组能想出好办法?

反馈、交流。

教师:哪个小组想好办法?你能到前面来指一指哪边是东、哪边是西、哪边是南、哪边是北吗?

一组指方位,老师引导蓁小组与这个小组提问暗锁变什么这样判断。

教师:同学们想出的办法太棒了,你们可以选择自己熟悉的方法来判断东、西、南、北四个方位。

教师:你知道教室的四个方位了吗?找一个小组的同学分别站到教室的四个方位。

教师:看来同学们都知道教室的四个方位了。那我们来举行一个找位置的比赛。听好要求:请每个小组的同学按照头饰上的方位,是东的就坐在桌子的东西,是西的就坐在桌子的西面,是南的怎么坐?是北的怎么坐?比一比,哪个小组坐的又对又快。

出示教材信息窗的情境图。

教师:今天我们认识了东、西、南、北四个方位,请你看图讲一个故事,并用上今天我们学的东、西、南、北四个方位。

学生讲故事,学生适时引导学生参与评价。

三、布置作业。

教师:方位在我们生活中用的可多了,老师还想知道你家在学校的什么方位?课下同学们可以通过调查了解来解决这个问题。

四、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牧童与牛认识图形

教学内容:

课本第18、19、20页的自主练习1、2、3题。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和操作活动,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圆。

2、培养观察及操作能力,增强合作意识。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教师:几何学们,老师带来了一贴画漂亮的图画,你们想看吗?

学生:想看。

出示特意骑牛图。

教师:好看吗?你看到了什么?你想说些什么?

学生畅所欲言。

教师: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学生答。

教师:我们先来看牧童骑牛图是用什么图形拼成的?你能将图中相同的图形找出来吗?分分看。

二、合作探究,认识平面图形。

教师先让学生用喜欢的方法将图中的图形标记下进行分类。然后小组长组织好小组内的同学进行交流。

组间交流,及时抽象出几何名称,如:树干的开头是长方形、太阳的开头是圆形……

举例:看看身边的物体,什么开头是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或圆?

教师:你能利用手中的学具将这些图形画出来吗?

学生操作,教师巡视指导。

学生展示作品,让学生参与评价,加深对所学图形的认识。

三、巩固拓展

自主练习1:先认识图形,然后再连一连。

自主练习2:出示物体,让学生认识它们的开头,接着让学生举例,你见过的哪些物体的开头是这样的?

自主练习3:先让学生看看有什么图形,排列上有什么规律?接着该摆什么图形,并问第15个图形是什么?第26个呢?

四、教后反思

第三课时

综合练习课我学会了吗?

教学内容:

课本第20页的《我学会了吗》中的练习题。

教学目标:

1、通过一系列的活动,加深对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圆的认识。

2、感受辨认方向在生活中的作用,体会数学美。

教学过程:

一、忆一忆

同学,在学习第三单元《农夫与牧童》中,你都学会了哪些知识?先在小组内说说,然后教师再指名说。

二、巩固拓展

1、出示第20页《我学会了》中的图。

问:你们喜欢这幅图吗?图中有什么?分别是什么开头的?如果将这幅图变得更美丽,你能按照题中的要求涂上色吗?

涂完,展示一下,使学生感受到只有涂得认识,画儿才能更漂亮。

然后让学生数一数完成教材上的表。

教师:同学们,你填完这个表格,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边让学生提问题,边让学生解决,老师适时引导学生参与评价。

2、走出课堂,辨认方向。

先在校园内带领学生到学生喜欢的地方,让学生的看看他们的东西南北分别有什么?

走出校门口,看看自己学校的东西南北分别有什么?

3、教师小结。

三、教后反思

第四单元绿色行动

——单元分析

一、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进一步理解加、减法的含义,掌握100以内两位数加、减一位数和两位数加、减整十数的口算方法,能正确熟练的口算

2、经历解决问题、探索、交流算法的过程,实现算法的多样性,培养初步的抽象、概括、推理能力。

3、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提出并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培养初步的应用意识,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4、在学习活动中,增强环保意识,进一步培养合作意识,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二、教材分析

本单元是在学生学习了100以内数的认识,掌握了整十数加、减整十数,整十数加一位数口算方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单元内容的学习,也是进一步学习100以内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及多位数加、减法的重要基础,因此务必使学生扎实掌握。

本单元的教学内容是:口算100以内两位数加、减一位数和两位数加、减整十数。掌握两位数加减一位数和两位数加减整十数的口算方法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其中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和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的口算是教学的难点。

本单元教材编写的主要特点是:

1、素材的选取渗透着浓重的环保意识。可持续发展,生态工程,环境保护是我们国家的基本国策。教材内容以“绿色行动”为主线索,展示了“校园护绿”“保护环境”“绿色回收”“绿色家园”等一系列环保活动,这些活动是很多学生亲身经历过的,学生会感到亲切、自然,素材能够吸引学生自觉投入到学习活动中来,进而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2、强调学生独立探索、合作交流,经历自主构建知识的过程。

教材在由具体问题提取出算式之后,注重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通过操作、观察、思考、交流,展示了学生探索的不同算法,重视了学生的个性化学习。

3、计算与解决问题紧密结合,寓计算于解决问题当中。

本单元的主要学习内容是100以内的口算,但教材的编写改变了过去教学中单纯教计算的现象,把计算与解决问题紧密结合在一起,注意了这个双重目标的达成,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会运算意义,学习口算方法,在掌握算法的基础上,再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从而激发学生计算的积极性和解决问题的热情,培养了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如:第一个红点26+3解决的问题是给小树一共要挂多少个牌子?教材25页“爱护家园图画展”中的问题都要用计算的方法解决。

本单元设有四个信息窗。第一个信息窗是小朋友在校园护绿中给小树挂牌、浇花的情景,通过解决“一共要挂多少个牌子?”,“一共有多少棵花”,“挂牌的比浇花的多多少人?”等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进一步体会加、减法的意义,探索两位数加、减一位数、两位数加、减整十数口算方法,并借助自主练习中多样化的练习形式巩固所学知识。图中“小草在睡觉,行人莫打扰”的标牌,教育我们的学生要爱护花草树木,将人文思想落实在细微之处,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第二个信息窗是小朋友们在郊外捡拾废旧电池、塑料袋的情景,保护环境在这里已不是一句空话。通过解决“你俩共捡了多少个塑料袋?”等问题,引起学生对“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口算方法的讨论。第三个信息窗是第二个信息窗的继续和发展,所反映的内容是绿色回收车正在回收同学们捡拾的旧电池、塑料袋、易拉罐的情景。通过解决“二班收的旧电池比一班收的多几节?”等问题,学习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的口算。第四个信息窗所反映的是欢乐的家园,是小朋友在绿色家园中活动的情景。这里不再设置具体例题,意图是让学生自己提出并解决图中的一些问题,是前面所学知识的综合应用,其计算的内容涵盖了本单元所学的各种计算情况。

三、教学建议

1、计算要与解决问题紧密结合。

本单元的主要学习内容虽然是100以内数的加减法,但教学的侧重点应有两个,一是从四则运算意义的角度出发,解决情景图中的问题;二是学习100以内数的加减法的口算方法。要注意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会运算意义,学习口算方法,在掌握算法的基础上,再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从而激发学生计算的积极性和解决问题的热情,培养了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重视直观操作,充分利用学具帮助学习。

教材中每个学习小组的课桌上都摆有小棒等学具,教学是要充分发挥小棒的直观作用,特别是两位数加一位数的进位加法和两位数减一位数的退位减法这一教学的重点和难点部分,为了让学生切实理解好算理和算法,应该让学生经历由形象到抽象的过程。教学时,教师要鼓励学生利用各种直观手段,展示自己的思考过程,从而以模型展示算理,以算理推动算法的形成和巩固,对学生掌握这部分知识是直观重要的。

3、实现算法多样化。

提倡算法多样化,目的是展示每个学生的学习潜能,鼓励学生进行个性化的学习。本单元教材为算法多样化创造了良好的环境和条件,教师在教学时应该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大胆尝试。要充分调动学生探索计算方法的积极性,让他们运用已有的知识、方法和经验,通过分析、综合、讨论、交流等活动,解决新的计算问题,展示了不同的算法,让学生体会计算方法的多样性。教学时教师不要急于评价各种算法的优劣,应引导他们通过比较各种算法的特点,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

4、切实加强练习,提高学生的口算能力。

口算是重要的计算方法,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是“数与代数”领域中的重要目标之一。本单元的加、减法口算都是基本口算,直接影响着学生今后其他内容的学习。教材安排了一些形式多样的练习,如“找妈妈”、“大减价”、“踩气球”、“编一个数学故事”等,注重了在解决问题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口算能力。教师除用好这些已有的课程资源之外,也可根据学生实际,创造性地设计一些练习,不断提高学生的口算能力。

5、关注三个维度的评价,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

本单元的教学内容在生活中经常用到,对今后的学习也起着很大的促进作用。因此,在评价学生对本单元的学习时应从以下三个方面考察:一是知识与技能方面的评价要重点考察学生是否能灵活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进行两位数加、减一位数和两位数加、减整十数的口算;二是考察他们在学习中的心理状态、合作意识、参与程度,重视学生个性化的学习评价,用发展的眼光去评价每一个孩子,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三是看学生的环保意识是否得以确立,这方面“丰收园”里“我们要爱护自己的家园”的自评已给我们作了范例和提示。

五、本单元建议课时数:10课时。

第一课时

信息窗一校园护绿

教学内容:

教科书22页信息窗一得例1,例2,练习1、2、3、4、5。

教学目标:

1、结合实际情景让学生在解决的问题的过程中,掌握100以内的两位数加一位数加整十数(不进位)。

2、在观察、操作活动中初步学会思考问题。

3、通过与同伴交流不同的计算方法,加强与同学的交流。

4、渗透“绿色环保,从现在做起,从我做起”的思想教育。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

师:我们的城市是一个优美的城市,你们想让我们的城市变得更美丽吗?我们应该怎样做?小朋友的这些做法很好。那这些小朋友在做什么呢?(出示:主题图)

师:你发现了什么?

师: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二、提出数学问题

(生观察图,发现问题和小组的同伴交流)

师: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生:

三、解决问题

(一)小朋友们你说我讲:一共有多少个牌子?

1、小朋友真了不起,提出这么多数学问题,下面我们就先来看第一个问题

2、怎样才能知道“一共有多少个牌子?”

(学生可能的回答是:26+3=。教师引导让学生说出为什么用加法计算,使其明白加法的意义)

3、26+3=你会计算吗?

(1)请你用你的学具摆一摆,算一算,然后向你小组的伙伴介绍一下?

(2)谁愿意把你的想法向大家展示一下?

(3)小朋友真了不起,一道题竟能相处这么多的计算方法,你能把你最喜欢的计算方法介绍给大家吗?你为什么喜欢这种算法?

(4)小朋友们请看,这几道题,你能用自己喜欢的方法算一算吗?

35+4=45+3=63+2=74+4=22+4=

(二)解决老师提的问题

1、师:老师这里还有个问题,你能帮老师解决一下吗?已经浇了23棵,还有20棵没浇,一共多少花?

师:谁会列式?你知道怎样计算吗?快借助学具摆摆算算吧!(生操作)

师:你愿意把你的计算方法说给同位听听吗?(生交流)

师:谁愿意把你的计算方法说给大家听?

(生答、师板书)

2、练习:

(1、)小朋友们一定很喜欢自己的计算方法吧!那请你用自己喜欢的方法算一算这几道题吧!

(生计算自主练习1)

师:谁愿意告诉大家第一题的结果是多少?你是怎样计算的?

师:第二题呢?

(2)自主练习2

学生说图的意思,自己独立列式,并请学生说说理由。

(3)请学生介绍图的意思,并列式解答,剩余的两道题,学生自己独立完成。

(4)把其中的加法题筛选出来,比一比,看谁算的又对,又快!

四、课后反思:

第二课时

校园护绿100以内数的减法(不退位)

教学内容:

教科书23页例3,自主练习5、6和聪明小屋

教学目标:

1、结合实际情景让学生在解决的问题的过程中,掌握100以内的两位数减一位数,减整十数(不退位)。

2、在观察、操作活动中初步学会思考问题。

3、通过与同伴交流不同的计算方法,加强与同学的交流。

4、渗透“绿色环保,从现在做起,从我做起”的思想教育。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

师:上一节课,同学们看图提的都是加法问题,谁能提出减法问题?

(给学生充分的时间思考)

二、提出问题

同位交流,看提的是不是减法问题?

集体交流:

师:谁想把自己的问题和大家分享一下?

生可能提出的问题是:

(1)浇花的有10人,给小树挂牌的有15人,挂牌的比浇花的多多少人?

(2)……

(如果学生提减法的问题有困难,教师可以加以引导)

三、解决问题

1、怎样才能知道“挂牌的比浇花的多多少人?”

(学生可能的回答是:15-10=。教师引导让学生说出为什么用减法计算,使其明白减法的意义)

2、15-10=你会计算吗?

3、请你用你的学具摆一摆,算一算,然后向你小组的伙伴介绍一下?

4、谁愿意把你的想法向大家展示一下?

小朋友真了不起,一道题竟能相处这么多的计算方法,你能把你最喜欢的计算方法介绍给大家吗?你为什么喜欢这种算法?

小朋友们请看,这几道题,你能用自己喜欢的方法算一算吗?

5、补充练习:自主练习1中的减法问题

58-20=70-30=46-5=

“58-20=”你是怎么想的?

还有谁想把自己的想法告诉同学?

四、巩固练习:

自主练习:

第5题

(1)学生说图的意思(要使海龟妈妈身上的算式的得数与小海龟的数字一样。)

(2)学生自己完成

(3)集体交流,对于49-6,请学生谈自己的想法。

第6题

(1)告诉小朋友一个好消息,学校为了美化校园,决定进行一次爱护家园图画展,你看那么多的同学的作品已经展出了。

(2)学生自己看图,理解图的意思,并且要了解图中所有的数学信息。

(3)一年级展出了4幅画,二年级展出了24幅画。二(1)班来了45人,二(2)班来了30人

(4)针对以上的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5)学生自己提问题,并解决,后请学生到讲台上说说自己提的是什么问题,怎么列式的?学生判断是否正确。

聪明小屋:

(1)学生自己看图,仔细观察,你能发现什么?

(2)学生谈规律,然后学生自己按照规律填数。

小结:你学会了什么?

五、课后反思:

第三课时

信息窗二保护环境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26—27页。

教学目标:

1、结合情景图进一步理解加法的含义,掌握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口算。

2、经历解决问题、探索、交流算法的过程,实现算法的多样性,培养初步的抽象、概括、推理能力。

3、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提出并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培养初步的应用意识,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4、在学习活动中,增强环保意识,进一步培养合作意识,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进行环保教育。

1、认真观察情境图,看图中的小朋友在做什么?

2、环保教育:你看我们学校周围的环境怎样?如果你见到有人在路上乱扔垃圾你会怎样做?对,保护环境从我做起。

二、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1、再来观察情境图,你能根据图中的信息提出哪些问题?

2、学生提问:你俩共捡了多少个塑料袋?

一共捡了多少个易拉罐?

一共捡了多少节电池?

……

3、我们先来解决“你俩一共捡了多少个塑料袋?”这个问题好吗?

4、解决这个问题需要知道什么?打算如何解决?

怎样列式?为什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25+7

看一看想一想25+7=与前几天学的25+3=有什么不同?(个位满10了)

像这样的题目该怎样计算哪?

(1)独立思考。

(2)如有困难也可以用学具摆一摆、算一算。

(3)然后把自己的想法向组内的伙伴介绍一下。

(4)组间交流,师板书不同的方法,并解释自己喜欢此法的理由。(学生进行自我优化)

5、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解决其他问题并交流解决的方法及结果。

6、总结归纳:今天你有什么收获?计算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加法要注意什么?

三、巩固应用

1、列举生活中的或身边实例进行解决。

2、出两位数加一位数的算式计算结果。

指生说,全班做。

同桌互考。

四、课后反思:

第四课时

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练习

教学内容:

教科书27—28页

教学目标:

1、进一步理解加法的含义,巩固两位数加减一位数的(不进位、不退位)和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口算。

2、在练习中,培养合作意识,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师:同学们在前面的学习中,不但增强了环保意识,而且掌握了两位数加(不进位、进位)减(不退位)一位数的知识。今天我们就用这些知识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好吗?

二、自主练习

1、自主练习第1题。去登山,学生分男女两组进行比赛,只要求准确对速度不作过高要求。对正确律高的组进行表扬。

2、自主练习2题。这是一个活动式的练习,练习时,可组织同位合作进行。在计算过程中,读但要让学生熟悉两位数加一位数的口算方法,而且让他们初步体会到:交换加数位置和不变。

3、自主练习第3题,绿色回收箱,把的数大于45的涂红色,这时废弃物箱,的数小于45的是回收物箱涂成绿色。先介绍垃圾分类的知识,渗透垃圾分类的思想,再让学生计算得数并涂色。

4、自主练习第4题,是包含多个信息的情境图,目的在于进一步巩固两位数加减一位数(不进位、不退位)和两位加一位数(进位)的口算方法。练习时先引导观察画面,找出信息,再鼓励学生提出不同的问题并解答。

三、课后反思

第五课时

信息窗三绿色行动

教学内容:

信息窗三:绿色回收车——100以内数的退位减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师:同学们,为了保护我们生活的环境,使大家能在整洁的环境中舒适的学习、生活,我们开展了一系列的保护环境的活动,现在,该让我们把收集到的垃圾分类放好,送到回收站里去了。看,绿色回收车已经开过来了。

二、整理数据,提出问题。

1、让学生独立看图,说一说图意:(图上的小朋友在干什么?还有什么人?她在干什么?)

2、出示统计表,师:同学们看,这是老师统计的表格,通过看这个表格,你知道了什么?

给学生一定的时间观察表格,同位互相交流自己通过表格知道了什么,然后全班交流。

3、师:现在我们已经知道了各班收集电池和易拉罐的数量,你能根据它来提出一个问题吗?

给学生一定的时间来思考,然后小组交流自己提出的问题,组长做好记录,全班交流的时候,组长汇报,其它成员补充。

教师将提出的问题写在黑板上。

三、解决问题

选择一个问题全班一起解决。

以“二班收的比一班多几节?”为例:

师:要想知道二班收的比一班多几节,该怎样列式呢?学生列出算式:24-8

师:怎样计算24-8等于几呢?请你在学具的帮助下,来算一算吧。

学生操作学具,寻找解题方法。

全班交流时,重点让学生说一说“4-8不够减时,怎么办?”,鼓励学生不同的想法。

1、选择一个类似的问题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来解答。

2、其余的问题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2——4个问题来独立解答,小组内部交流,巩固算法。(将谁比谁多几的问题放在问题口袋,下节课解决。)

四、巩固练习。

1、自主练习第1题。

学生独立王完成,先同位交流每道题是怎样算的,全班交流时选择几道来说一说算理。

2、自主练习第2题。

先让学生独立看题,说一说题意,弄清题意后,学生独立完成,然后全班交流。

3、自主练习第3题。

先让学生看图编故事,然后根据故事提出问题,重点解决100以内数的退位减的问题。

五、课后反思:

第六课时

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练习

教学内容:信息窗三例2,及自主练习4、5题。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以问题口袋导入。

师:同学们,上一节课,我们把一些问题放在了问题口袋,这节课我们就来解决口袋里的问题。

出示上节课中的统计表,并将问题口袋里的问题写在黑板上。

二、解决问题

1、以“二班收的比三班少多少个?”为例巩固100以内的退位减。

师:要解决这个问题,该怎样列式呢?列出算式:30-24

联系上节课的内容,总结:要求什么比什么多多少或少多少这样的问题,用减法来解答。

学生操作学具解答。

独立完成后先同位交流,说一说自已是怎样计算的,然后全班交流。

教师将学生不同的算法写在黑板上。

2、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算法解决剩余的问题。

独立完成后小组交流,判断对错。

三、巩固练习

1、自主练习第4题。

先让学生看图编一个数学故事,再根据数学故事提出数学问题,独立解决。

2、自主练习第5题。

看图说明图意,补充一个条件:爸爸掂了()个球。

教师将已有信息做成统计表,画在黑板上,学生根据表内的内容提出问题,每人选择二至三个问题独立解决,完成后,全班交流。重点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样想的?

3、扩展:聪明小屋

先让学生独立看题,了解题意,然后独立思考:这两个题的规律是什么?

最后让学生根据规律填空。

四、课后反思:

第七课时

绿色家园信息窗四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32页

教学目的:

1、结合具体情境,进一步掌握100以内数的加减法的口算方法,熟练正确的口算。

2、通过多种信息,引导学生综合运用两位数加减一位数和两位数加减整十数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在探索交流发现过程中,获得成功体验,养成初步的合作意识。

4、引导学生搜集信息、选择数据,提出并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综合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5、通过画面表现人与动物的和谐相处,培养学生爱护小动物、保护大自然的情感。

教学重点:

熟练准确地口算两位数加减一位数和两位数加减整十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前几天我们一起绿化了校园、捡塑料袋、回收垃圾,干的真是不亦乐乎,人人都是了不起的环保小卫士,老师非常的高兴,经过大家的努力,相信曾经被污染、破坏的环境又恢复了往日的生机。蓝蓝的天、飘着几朵白云、清绿的小溪唱着欢快的童谣、唧唧喳喳的小鸟时而落在花草丛中,时而跳舞,这么美的世界,小朋友们想不想去看一看?

二、整理信息、提出问题

1、出示信息窗四(绿色家园)

引导学生观察:观察画面,你看到了什么?想知道了什么?看谁观察的有顺序发现的问题多?

发现问题跟小组的同学或者同位好伙伴说一说。

全班汇报交流、补充。

2、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加以分类。教师板书在黑板上。

学生可能提出以下问题:

加法问题:一共有多少只小鸟?

河里和岸上一共有多少只鹅?

一共有多少只乌龟?

一共有多少个小朋友?

一共有多少只小蚂蚁?

减法问题:小鸟比鹅多多少只?

乌龟比小鸟少多少只?

原来有36只鹅,游到河里30只,岸上有几只鹅?

……

三、独立思考、探究问题

师:同学们真是了不起,提出了这么多数学问题,下面我们先来解决这些(加法)问题。

1、以学生提出的某一个问题为例,如:“一共有多少只乌龟?”怎样才能知道“一共有多少只乌龟?”你是怎么想的?看谁能自己解决这个问题?为什么要用加法?给学生充分的思考空间和时间。

同位交流、全班汇报

2、32+7等于多少呢?谁愿意把你的计算结果说给大家听一听?

用你喜欢的方法算一算,看谁算得又对又快?你能把自己喜欢的方法介绍给大家听吗?谁还有不同的想法?

3、选择喜欢的问题自己解决。

你还喜欢哪个(加法)问题?把你的想法写在练习本上。

四、小组合作、探究问题

1、你看,这里还有一组(减法)问题,你能帮老师解决一下吗?好,下面以小组为单位,共同来解决。那么小组的同学先商量一下,你们小组想怎样分工?

2、组内交流

完成任务的小组,把你的想法说给小组同学听一听,好吗?

教师巡视,参与指导。

3、组间交流

再跟临近小组的同学说一说,比一比哪个小组的想法更好?

4、哪位同学愿意把你们组的想法说给全班同学听吗?在交流比多少的减法问题时,要让学生尽可能各抒己见,进一步理解解题思路。

五、巩固发展、拓展应用

1、综合练习第1题。引导学生看图,明确图意。通过看图,你知道了什么?你能提出什么问题?怎样解决?

2、在我们的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今天我们学到的知识,谁能举例说一说?学生举例,其他同学列式计算。注意强调学生描述过程要完整。

生:我妈妈给我买了38本数学练习本,用了10本,你知道我还剩几本吗?

生:我们到超市买了一箱伊利纯牛奶花了47元,又买了20元的喜之郎果冻,我想问问大家我一共花了多少钱?

……

3、摘苹果:口算练习

小朋友都有自己喜欢的方法,那就请你用自己喜欢的方法算一算这几道题吧!谁算对了,就送你一个大苹果,你想摘哪一个?谁想试一试?

六、课后反思:

第八课时

100以内数的加减法的综合练习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33——34页

教学目标:

1、在学生掌握100以内数的加减法的内容基础上,进一步巩固两位数加减一位数和两位数加减整十数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进行自主练习。

2、培养学生学会观察、分析问题,发展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3、培养学生在学习探索中积极合作与交流的精神。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创设情境

小朋友们,谁想谈一谈,你在我们举行的“绿色行动”中有什么感受?

(培养学生爱护小动物、保护大自然的情感。)

二、综合练习

扩展阅读

青岛版五四制一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3


老师在上课时经常会遇到难解决的问题而耗费半节课的时间吧,老师需要提前做好准备,让学生能够快速的明白这个知识点。从而在之后的上课教学中井然有序的进行,那你有没有为了一个问题而去做过一份教案呢?小编收集整理了一些“青岛版五四制一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3”,仅供参考,希望可以帮助到您。

青岛版五四制一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

大海边混合运算练习课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65、66页的自主练习第4——第7题。

教学目标:

1、巩固加减混合运算的计算顺序,使学生能正确、熟练的进行计算。

2、让学生在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数学意识,发展数学思维。

3、培养学生估算意识,提高估算能力。

教学准备:

实物投影。

教学过程:

一、口算练习

8+6=14-6=25-10=80-(3+9)=

4+9=20-14=13+20=23-(4+6)=

12+8=5+8=17+30=(7+5)+26=

教师出示口算卡片,学生抢答。

二、自主练习

1、自主练习第4题。

先让学生自己看图,然后说说图意再计算,最后全班共同订正。提醒学生像这样的题一定要细心计算,如果中间有一步计算出错,后面的就都错了。

2、自主练习第5题。

师:请同学们认真观察,从图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你能用这些信息编一个数学故事?

学生可以编成鱼鹰吃鱼的故事,也可以编成鱼鹰捉鱼的故事,只要学生编的情节合理,包含数学信息,都可以。

师:同学们编的数学故事都非常棒!你能根据这个数学故事提出一个用两步解决的加减问题吗?

谁来解决这个问题?

3、自主练习第6题

师:一年级一班和二班的小朋友星期天要去郊游,他们要去租车,(投影出示),请大家帮他们选择一下该租哪辆车?

这是一个开放题,学生可以选择不同的两辆车,也可以选择同样的两辆车,交流时要让学生说清楚选和不选的理由。

4、自主练习第7题

引导学生根据给定的标准估计,独立完成后,让学生交流估计的结果及方法,体会估计的策略。

三、走进生活

结合实际对学生进行估算策略的掌握。

四、教学反思

第十三课时

大海边混合运算练习课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67页自主练习第8——10题。

教学目标:

1、进一步巩固加减混合运算的计算顺序,使学生能正确、熟练的进行计算。

2、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合情推理意识和推理能力。

学生准备:

一张有1——90个数表格,一块能盖住该表格9个数的正方形硬纸板。

教学过程:

一、口算练习:

35-8=15+21=71-20=85+5=

27+6=32-8=31-14=36+7=

34-9=39+5=78+8=39-8=

教师出示口算卡片,学生抢答。

二、自主练习

1、自主练习第8题。

限定时间让学生独立完成,小组订正,统计对错,对速度太慢的学生给予提醒和鼓励,让其有学好数学的信心。

2、自主练习第9题。

师:同学们,我们一起来做一个猜数的游戏好吗?

(出示投影)猜一猜,硬纸板下面盖住了哪几个数?你是怎么猜出来的?

我们一起来看一看他猜的对不对?

盖住的数中最小的是多少?最大的是多少?这两个数相差多少?

然后让学生2人或4人一组,变着花样玩,最后还要交流,看哪个组想出了新玩法。

为了达到练习的目的,一定要给学生留出充足的时间和空间。

3、自主练习第10题

这是一道星号题,可以让学有余力的学生选作。练习时,要尽量鼓励学生自己独立思考,注意观察图形位置的变化规律。

三、课堂小结

四、教学反思

第十四课时

大海边回顾整理(一)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70页回顾整理中上半部分的内容,综合练习第1题。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对两位数加减两位数口算和笔算进行系统的知识整理,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2、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观察、归纳整合能力。

教学准备:

实物投影。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师:同学们,每年的阴历三月三我们都要赶庙会,你知道庙会上都有什么吗?今天我们就一起去看一看。(投影出示)

师:请同学们认真观察,图中有什么?他们在干什么?你能按照一定的顺序有条理地说一说吗?

二、提出数学问题:

1、在赶庙会的过程中,你发现哪些数学问题?小组同学商量一下,你最想解决哪些问题?

2、学生独立思考,然后小组内交流。

3、组间交流。

三、解决问题

1、师:很多同学想知道美丽的孔雀灯一共用了多少盏灯,我们就先来解决有关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这些问题。

关于孔雀灯你还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请你在练习本上列出算式。

如果要用竖式计算,在计算时,我们应该注意什么?请你用竖式计算出得数。

师:你还可以根据这些信息,提出哪些类似的数学问题?先自己想一想,然后在小组里交流,最后在练习本上列出算式,并计算出得数。

全班交流。

2、综合练习第1题。

先计算出得数,然后涂一涂,看看像什么?

四、课堂小结

师:计算加减法时,我们要注意些什么?

五、教后反思

第十五课时

大海边回顾整理(二)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70页回顾整理中下半部分的内容,综合练习第2、3、4题。

教学目标:

1、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对加减混合运算知识进行系统整理。

2、培养学生用数学的观念看周围事物的意识,同学之间相互合作、交流的态度和观察、归纳整合能力。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师:赶庙会时,我们只解决了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数学问题。还有一些加减混合运算的问题没有解决,今天我们就来一起完成这个任务。

二、对加减混合运算知识的整理。

师:请同学们看屏幕(投影出示),根据图中提供的信息,你发现哪些数学问题需要用加减混合运算才能解决?

给学生足够的空间,让他们先想一想,再小组内交流,然后组间交流,针对相关的问题进行解决。

三、综合练习

1、综合练习第2题

练习时,先让学生看图,弄清图意,思考解决该问题的方法,再让学生交流想法。要让学生算出结果,更要注重让学生说说解决问题的思考过程。

2、综合练习第3题

先让学生观察统计表,收集数学信息,再利用表中的信息,提出数学问题,可以提“三种邮票共有几张?”或“植物邮票比动物邮票多几张?”等问题,在学生解答了问题后,要让学生说说是怎样想的。

3、综合练习第4题

先算一算,再连一连。结合情境进行健康教育。

四、课堂小结

师:我们在做加减法混合是应注意什么问题?

五、教后反思

第十六课时

大海边回顾整理(三)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72页综合练习第5题,第73页“我学会了吗?”中内容。

教学目标:

1、能比较熟练的对100以内数的加减法进行计算,是学生进一步掌握混合运算的计算顺序,并能正确计算结果。

2、让学生在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估计的意识和数感,增强数学意识,发展数学思维。

3、继续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与同学合作的态度,不怕困难的精神。

教学准备:

实物投影。

教学过程:

一、口算

教师根据班级情况,自己设计符合本班的口算练习,约3分钟。

二、综合练习第5题。

师:星期天,体育场开运动会,一班和二班的同学坐在一个看台上。看,小刚和小红先来了解情况了》(投影出示)请同学们认真看图,估计一下这个看台能坐多少人?你是怎么估计的?

我们来算一算估计的合理不合理?

你知道小刚和小红遇到什么困难了吗?我们该怎么帮他们呢?

引导学生思考解决该问题需要考虑哪些情况,找一找座位号和座位数之间的关系,再独立解决。最后,学生在解决完了问题之后,要注意让学生交流自己的方法和想法。

师:你还想提出什么问题?在小组里交流一下,不能解决的提出来我们一起想办法。

三、“我学会了吗?”

师:这一单元的知识我们都已学完了,你想不想知道自己学的怎样?下面我们就对自己检查一下自己的学习情况。请同学们自己完成第73页的“我学会了吗?”中提出的问题。

学生独立完成,然后在小组内进行自我评价交流,最后在班内交流。

师:一个单元学习完了,又到了丰收园了。闭上眼睛想一想,你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如何?有什么收获?你认为哪几个方面做的最好?用你喜欢的颜色涂一涂,然后在小组里说一说。

四、课堂小结:

师:在这个单元的学习中,大家都有不同的收获,你觉得还有哪些方面做的不够满意呢?希望我们收获的苹果越来越多,不满意的地方越来越少。

五、教后反思:

第十七课时

实践活动:小小信息员

教学内容:

教材74页:小小信息员

教学目标:

1、通过搜集数学信息的实践活动,深化对100以内的加减法的掌握。

2、经历观察,操作,实验,调查的过程,体会数学与生活密切联系的意义,初步学会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3、养成与同伴合作的习惯,初步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与同伴合作学习的意识。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

1、引导学生回顾前面我们学习了哪些数学知识

2、想一想,在日常生活中有哪些数学信息?在我们周围有哪些数学信息?请你找出来。今天,我们就来做小小信息员。板书:小小信息员

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1、教室里的数学信息

(1)找找教室里的数学信息(有64张桌子,64把椅子,5个窗户,一张讲桌,一台电视机)

(2)针对以上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给学生充分的时间思考)

(3)学生交流提出的问题,并解答。

2、搜集校园里的数学信息

校园里有数学信息吗?请你仔细找找,再和小组的同学说说。

3、你还在哪里见过数学信息?

公共场所,商店,海边等,让学生说出在不同的地方,都有哪些数学信息,针对这些数学信息,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并解答。

三、巩固拓展,体验生活

1、你能用今天学习的方法从你熟悉的环境中搜集出那些数学信息?

2、你打算怎样去搜集你周围的数学信息?学生讨论,制定搜集的计划

3、我们每个同学回家后搜集周围的数学信息,回来后交流。

四、课后反思

第七单元阿福的新衣

——单元分析

一、教学目标:

1、在实践活动中,体会长度单位厘米和米的含

义,知道1米=100厘米;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并能恰当地选择长度单位进行测量。

2、结合生活实际,经历用不同的方式测量物体

长度的过程,在测量活动中,体会建立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初步建立厘米和米的长度观念;经历对物体的长度进行估计的过程,形成初步估计的意识。

3、在具体的测量活动中,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二、教学内容

1、厘米、米的认识。

2、厘米、米的关系。

3、用厘米和米进行测量。

三、教材编写的主要特点是:

1、选取有趣的故事为素材,引发学生的好奇心,使学生对数学产生亲切感。

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对物体的长度、测量长度的工具和方法等,有一些感性的认识和经验,但是,对什么是长度单位、常用的长度单位有哪些、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等,缺乏明确的认识。因此,教材以有趣的故事——“阿福的新衣”为素材设计了两个信息窗,以引发学生的好奇心,使学生对数学产生亲切感,从而积极投入到探索活动中。同时,在故事情景中体会统一测量单位的必要性。

2、设计了大量的实际测量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建立长度观念。

3、设计了一些让学生选择测量工具和估测的练习,培养学生初步的解决问题的能力、估计意识和估测能力。

四、教材的基本结构。

本单元设有两个信息窗。第一个信息窗是“阿福做上衣”。通过“怎么回事?”的问题引出统一测量单位的必要性及认识厘米;第二个信息窗是“阿福做长袍”,通过“到底是1米还是100厘米”的问题引出对长度单位米、及米和厘米之间的关系的认识。

五、学与教建议

1、创设有趣的问题情境,密切数学知识与实际生

活的联系。

教学时要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阿福的新衣”这一素材创设有趣的问题情境,或者从讲故事入手,或者师生共同参与进行模拟表演,以缩短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的距离。从而提出要研究的主要问题:“这是怎么回事?”、“到底是1米还是100厘米呢?”,及时引导学生针对问题进行独立思考,提出自己解决这一问题的办法,然后组织交流。

2、要重视实际测量,使学生充分的感知,注重厘米、米表象的建立。

对厘米、米的认识,需要有丰富的表象支持.所以,教学时要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素材,组织实际测量活动,同时要针对具体问题,引导学生灵活选择不同的测量方法。在组织具体测量时,允许并鼓励学生灵活选择和运用多种测量工具,同时,能针对具体测量对象,恰当地选择长度单位。教师还应充分挖掘现实中的教学资源,让学生实际测量一下身边物体的长度,使学生真正了解1厘米、1米约有多长,从而初步建立起厘米、米的长度表象。

3、注重估测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估测在日常生活中应用非常广泛,要注重加强对学生估测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教学时,要充分利用教材所提供的练习题、挖掘学生身边的教学资源,让学生先估测、再实际测量,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和测量能力。

六、本单元建议课时数:3课时

第一课时

信息窗一厘米的认识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75-76页,厘米的认识

教学目标:

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体会厘米的含义,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并能恰当地选择长度单位进行测量。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课件演示情境图。

画面一:阿福拿着布走进制衣店,阿福:“师傅,我要做件上衣。”裁缝师傅:“好吧!”招呼徒弟:“过来,给阿福量一量”。裁缝师傅一边量一边说:“身长3拃,袖长2拃半,肩宽2拃……”徒弟一边重复师傅的话一边记录:“身长3拃,袖长2拃半,肩宽2拃……”

画面二:小徒弟在为阿福裁制上衣,一边说一边量一边剪:“身长3拃,袖长2拃半,肩宽2拃……”(量一下,剪一下)

画面三:阿福取上衣

阿福:“师傅,我的上衣做好了吗?”

师傅:“做好了,试一试”(徒弟拿过上衣)

阿福穿上新上衣:“唉呀,怎么这么小呀?”

画面四:师傅:“怎么会小了呢?”(量一量上衣)(对徒弟)“告诉你身长3拃,怎么做成了2拃?”

徒弟:“没错呀,我做的就是3拃。”

师傅:“做错了还不承认!”

徒弟:“没错呀,我做的就是3拃。”(边走到阿福身边量一量)“就是3拃吗!怎么会小了,这是怎么回事?”

画外音:“这是怎么回事?”

[动画结束]

二、自主探索,解决问题。

1、自主探索。

师:这到底是怎么回事?阿福的上衣怎么会小

了?从刚才的小故事里面,你发现了什么问题?你想说点什么?(学生思考讨论)

2、学生交流。

生1:我觉得是徒弟做错了,他把衣服做小了。

生2:不对,徒弟没错,他做的就是3拃,和师傅说的一样。

生3:我认为师傅来做的话就不会小了。

生4:我看出来了,师傅的手大,徒弟的手小,量的不一样。

生5:师傅的拃比徒弟的拃长,徒弟做出来当然就小了。

生6:如果用一个人的拃来量就好了,衣服就不会小了。

生7:是啊,只有用同一个人的拃来量才不会出错。

……

师:同学们真聪明,阿福的上衣做小了,就是因为师傅和徒弟的拃不一样长造成的。要想测量的准确,标准必须一致才行。也就是进行测量时单位必须要统一。

师:怎样测量才能把阿福的上衣做的合适呢?同学们还有更好的办法吗?

3、学生独立思考。

4、学生交流方法。

生1:比着阿福的上衣量,就不会小了。

生2:用同一根绳子来量,就不会小了。

生3:我和妈妈去做衣服时,裁缝师傅都是用尺子来量的。

生4:是啊,妈妈给我买衣服时也都要用尺子量一量。

生5:卖衣服的地方都是用尺子量。

生6:对,可以用尺子来量一量。

……

师:同学们想出的办法真不少。老师也觉得用尺子来量是个好办法。正像同学们所说的,生活中测量物体的长度通常用尺子。如果裁缝师傅用尺子来量的话,徒弟就不会把衣服做小了。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个长度单位:厘米。师板书课题:厘米

师:想一想,你都了解有关厘米的哪些知识?

学生自由谈。

5、认识厘米。

在学生谈的基础上,教师顺应学生的思维,适时引导学习有关厘米的知识。“测量物体的长度通常用尺子。测量较短物体的长度一般用厘米作单位。厘米可以用字母的cm表示。”

6、认识直尺。

师:你用过直尺吗?你了解有关它的哪些知识?

学生自由说。

根据学生的发言,引导学生进一步认识直尺,并在直尺上找出1厘米的长度。再引导学生测量物体的长度,注意学生的测量方法是否准确,适时引导纠正。

7、联系生活。

师:你知道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你想测量身边哪些物体的长度?(学生活动)

三、巩固拓展,应用问题。

1、自主练习第1题:我会量。以比赛的形

式看谁量得又对又快。

2、自主练习第2题:填一填。关键是学生是否会

读出不同起点开始的长度。

3、自主练习第3题:先估计,再与同学互相量一

量。此题具有一定的开放性。题中所提供的信息可做不同的理解,如“手”的图可以理解为手掌长、手掌宽、手指长等,这些理解都是有道理的,教师应给予鼓励,并加以交流。

四、课后反思:

第二课时

信息窗二厘米和米的关系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78-79页,厘米和米的关系。

教学目标:

1、初步建立米的长度概念,根据1厘米和1米的实际长度,知道1米=100厘米,初步学会估测物体的长度。

2、发展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估测能力以及相互合作学习的能力。

3、把数学知识和实际生活相联系,感知数学来源于生活并用于生活,对数学产生亲切感。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出示情境图)。

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图,你发现了什么?你想说

什么?学生自由谈,可能会提出如下问题:

1、师傅在用尺子给阿福量衣服;

2、师傅说阿福的身长是1米;

3、徒弟说阿福的身长是100厘米;

4、阿福说到底是1米还是100厘米呢?……

师:对呀,到底是1米还是1厘米呢?(生也陷入

思考)

二、合作学习,探究新知。

1、认识1米。

师:谁知道1米是多少?你是怎样知道的?教师顺应学生的思维学习1米。并在米尺上找出1米。米可以用字母m表示。

2、探索米与厘米之间的关系。

互相合作,在米尺上用手比划1厘米、10厘米、20厘米、50厘米、80厘米100厘米分别有多长。再比划1米有多长。

想一想:1米和100厘米之间有什么关系?

你是怎样知道的?生说师板书:1米=100厘米

师:1米=100厘米,也可以表示为:1m=100cm。

3、初步感知1米的长度。

(1)估计:“1米”有多长?

(2)同桌合作,互相比划一下1米有多长。

4、估测。

(1)课本的长度大约是多少?

(2)什么东西的长度大约也是1米?

(3)黑板大约长几米?

三、巩固拓展,应用问题。

1、填一填。是m还是cm?

2、自主练习第1题:连一连。让学生独立完成,然后说一说为什么?

3、自主练习第2题:可以怎样量?让学生独立

做,集体订正。并让学生说说为什么?

四、实践活动:量一量自己一步是多少厘米?

五、全课总结。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学会了哪些知识呢?

六、课后反思:

第三课时

综合练习课我学会了吗

教学内容:

课本79—80页,我学会了吗(含丰收园)

教学目标:

1、初步培养观察、操作、空间想象和推理能力。

2、在实际测量与交流中,了解测量方法的多样性,

体会统一测量单位的必要性。

3、了解米和厘米的具体含义及进率。

4、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教学过程:

一、忆一忆,说一说。

师:同学们,在这个单元里,你都学会了哪些知识?你想说什么?(学生自由谈)

二、自主探究,解决问题。

师:这个单元我们认识了厘米、米,还会用直尺进行测量,你想量一量身边哪些物体的长度?(学生自由说)师说测量要求:测量前,先估计你想测量的物体的长度;测量后,与估计的比一比,看看你的眼力怎样?

1、学生活动,自由测量。

2、交流测量情况。

三、巩固拓展,应用问题。

1、小组合作,测量小组内同学的身高,你能发什么?能提出什么问题?

2、达标测试题。

(1)量一量。

(2)填一填

床长约2()

跳绳长约200()

楼房高15()

四、总结延伸。

师:我们已经学会了用直尺来测量一个物体的长度,请你回家后测量一下你家的床,桌子等物体的长度,然后用自己喜欢的形式记下来,明天交给老师,好吗?

五、课后反思:

第八单元我们的鞋码

——统计

第一课时

信息窗统计

教学内容:

教材第81—84页

教学目标:

1、初步学会使用适当的方法收集数据,学会用简单的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整理数据。

2、结合现实情境,经历简单的统计过程,初步学会用适当的方法收集数据,学会用简单的条形统计图和统计表整理数据的方法。

3、认识简单的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能根据条形统计图和统计表中的数据提出和回答简单的问题,并能与同伴交流。

4、在统计活动中,形成初步的分析、判断能力,培养统计的兴趣和意识。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体会统计的必要性。

1、同学们,你们以前表演过节目吗?上学期我校的同学参加了青岛举行的体操比赛并取得了第一名的好成绩。(出示课件或图片)这使他们在比赛的镜头,他们穿的鞋漂亮吗?这可是他们自己经过调查整理得出的数据,最后,老师根据调查的情况,才买得这么合适的鞋。

2、假设我班也参加这样的活动你能像他们一样收集、整理信息吗?

二、置身情境,探究统计的方法。

1、我们先应该知道什么?

2、鞋号还叫鞋码。课前老师已让小组长调查大家的鞋码了,小组长都记好了吗?来都送上来。

3、到底每种鞋号各有多少人?能想一个好办法让老师知道吗?

4、独立思考,想出办法(数一数、用笔记录)

5、大家都觉得记下来这种方法好,那我们就用真个同学的方法来统计我们的鞋码。(板书课题)

6、具体怎样记录哪?(小组讨论方法)

7、汇报方法(画√、画I、画△……)

三、亲身经历,参与统计全过程。

1、现在请一位同学来念鞋号,其他同学仔细听,用自己认为最简单的方法记录,组长发统计图。

2、开始记录。

3、交流记录结果。你觉得这种方法如何?记得准确吗?错的改正。(交流过程中师选择不同的方法板书)

4、老师也有一种统计的方法想和大家交流一下。介绍“正”字统计法,(不但记录简单而且还可以5个5个的数。)以后你们在统计时也可以用这种方法。

5、为了看得更清楚每种鞋号的人数,我们可以把调查结果整理一下制成统计图、统计表。

填写统计图。

观察发现。认真观察你发现了什么?

通过统计图咱们能够知道什么最多,什么最少这就是统计图的最大优点。

填写统计表。

你发现了什么?

通过这个表咱们知道每种鞋号各多少人。

6、同学们真棒,统计出这么准确的数据,如果需要我们就按这个数据去买鞋。

四、巩固应用,拓展延伸。

1、自主练习第3题,统计动物园中小动物的只数。先涂统计图,再填统计表。

2、自主练习第1题,介绍玩法,小组合作游戏并记录,交流从统计结果中你发现了什么?

课外作业:

自主练习第2题回家独立完成,课上交流。

五、课后反思:

第二课时

课外实践我学会了吗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84——85页。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玩玩具吗?你都有些什么玩具?你最喜欢的玩具是什么?

学生畅所欲言。

师:看来同学们喜欢的玩具还不少,那么你知道哪种玩具喜欢的人最多吗?就让我们用刚学到的知识来统计一下吧。

二、分组统计

1、各小组在小组的带领下,统计本组同学都喜欢哪些玩具,并做好记录。

教师巡视指导,关键是看他们是否统计了全组同学和是否做好了记录。

2、各小组汇报统计结果,并把他们的统计结果进行汇总,进行全班统计。

3、让学生看着统计的最终结果,发表自己的想法。让学生畅所欲言。

三、独立统计:我学会了吗?

教师把“我学会了吗”的题意和要求向学生说清楚,学生根据自己掌握的统计的方法,进行独立统计。教师巡视指导,随时解决学生出现的问题。

四、课后延伸:

教科书第85页的第2题:比一比,谁胜了?

教师将此题做为一个游戏介绍给学生,让学生在课间随意组合,进行游戏。可在数学课前抽出几分钟,让学生说一说玩这个游戏的一些心得体会。

五、丰收园

在平日课堂中,根据学生不同的表现,奖励学生分别印有“积极、合作、会问、会想、会用”等标志的苹果,每学完一单元,进行一次总结,得到过哪种苹果就将书上相应的苹果涂上红色,并在全班奖励表现突出的同学。

五、课后反思:

第九单元儿童乐园

——总复习

一、教学目标

1、进一步理解、巩固100以内数的认识和加减法、有关时间、长度、方位与图形、统计等知识,加深知识间的联系。

2、经历整理与复习的全过程,学习按顺序回顾整理知识的方法,形成初步的归纳、整理知识的能力,能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通过对知识的整理与复习,逐步养成回顾与反思的习惯,感受学习数学的快乐,增强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和成功感。

二、教材分析

总复习这一单元,是对整册教材内容的全面回顾和整理。通过复习,帮助学生进一步巩固和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沟通各部分内容之间的内在联系。同时,进一步提高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为今后学习相关领域的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

本单元的复习内容是:100以内数的认识及其加减法;学看钟表;简单的方位与平面图形;人民币的认识;厘米和米的认识;简单的统计知识。

本单元教材的主要编写特点是:

1、强调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教材利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儿童乐园”素材作为本单元的主题情境,引导学生体会现实生活中蕴含的数学信息,加强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2、教材重视引导学生自主参与复习活动。通过综合情境图中丰富的活动内容,引导学生提出数学问题,然后自主地解决问题,对所学知识进行系统地回顾与整理。

总复习主要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是以游览儿童乐园为主题的综合情境图,把本册教材所涉及的知识点,渗透在玩电瓶车、坐龙船、跳蹦蹦床等真实有趣的活动中,展现在学生面前。第二部分是围绕综合情境图中的信息对全册教材的知识进行“回顾与整理”。该部分将整册教材的知识点分成5部分,分别置于5个本册教材学过的基本图形背景中,目的是在引导学生进行复习时,既层次清楚、重点突出,又能让学生体会各板块知识点间的内在联系,形成完整的认知结构。第三部分对应整理与复习的设计思路,提供的涵盖各单元知识点的综合练习。目的是在进一步查漏补缺,加深知识间联系的同时,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逐步养成回顾和反思的好习惯。

三、教学建议

1.根据知识的特点,选用相应的复习方式。

“100以内数的认识和加减法”要与解决问题紧密结合,让学生体会到计算的知识来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学看钟表”、“人民币的认识”和“方位与图形”等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紧密相连,要引导学生联系自身实际解决问题。“厘米、米的认识”则需要加强操作和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深化对“1米”和“1厘米”实际意义的理解。“统计”这部分内容,在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通过复习,进一步帮助学生体验和感受统计的必要性,经历统计的全过程。

2、提倡自主整理、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

整理复习时,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经历自主地回顾整理所学知识的过程,然后通过小组整理、讨论交流等方式互相补充完善。对学生一些有个性的想法,只要合理,教师都可给予鼓励。同时教师作为数学活动的合作者可以对学生整理的内容或方法提出合理的建议,使每个学生有收获,提高回顾与整理知识的兴趣和主动性。

3、引导学生进行有序地思考和整理。

全册的知识点比较多,学生在整理知识时,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思维特点,引导学生进行有序地思考和整理。教师可充分利用综合情境图,按照各板块中侧重的知识点进行有序的、目的明确的复习,给提供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机会,加强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较完整的认知结构。

4、灵活运用练习,提高复习效率。

复习时,对教材提供的练习题,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运用,既可以打乱顺序,也可以适当调整、分解、改动和补充,使复习的过程全面系统、重点突出,提高复习的效率。

5、尊重学生的差异,加强回顾整理知识的方法指导。

复习时,教师要注意加强对学生回顾整理知识方法的具体地、有针对性地指导。由于学生之间存在着差异,所以教师要参与到学生的活动中去,因材施教,使全体学生通过参与对知识进行整理和回顾都有所提高。

五、本单元建议课时数:7课时

第一课时

中心板块对全册知识的回顾和整理

教学内容:

中心板块,对全册教材内容的回顾与整理。

教学目标:

1、进一步理解、巩固本学期所学的知识,加深知识间的联系。

2、体验整理知识的方法,初步形成归纳、整理知识的能力。

3、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感受学习数学的快乐,增加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和成功感。

教学过程:

一、回忆全册内容

谈话引入:同学们,经过一个学期的学习,你们一定学到了许多知识。数学方面,你都有哪

些收获?这节课我们就来整理一下吧。

1、学生独立思考,自我整理。

提出要求,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回忆整理全册教材的内容,然后小组同学内同学交流,其他同学补充。

2、组间汇报交流,归类整理综合。

引导学生对于所学内容归类,大约可以划分为5个板快的内容:100以内的数及加减法、学看时

间、方位与图形、人民币的认识、厘米和米的认识、初步的统计知识。

二、欣赏儿童乐园。

师:在我们书上的最后单元,留给我们一幅美丽的图画——儿童乐园,请同学们欣赏。看到这幅美丽的图画,你想说什么?

三、提出数学问题。

1、在儿童乐园,你都发现了哪些问题?小组同学商量:你们最想提出哪方面的问题?

2、学生思考,并在小组中交流。

3、老师组织学生进行组间交流。

四、课堂小结。

五、课后反思

第二课时

左上角板块学看时间内容的回顾与整理

教学内容:

总复习左上角板块

教学目标:

1、通过复习,使学生能快速读出几时、几时半、几时刚过、快到几时。

2、建立时间观念,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能合理安排自己的时间。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教科书第91页第4题。

图上这位小朋友的时间在干什么?(逐副出示)让学生认准每一副图上的时间

谁能说一说这位小朋友是怎样安排他的时间的?

你一天的时间是怎样安排的?(先在小组内交流,然后在全班交流。)

评一评,谁的时间安排的最合理。

二、动手实践

1、拨一拨:

8时6时半9时刚过快到12时

师说时间,生动手拨,同伴看看拨得是否正确。

2、画一画

玩电瓶车的同学是()时开始的,结束时是4时,请画上时间。

请在作业纸上画出时间:

10时3时半快到11时6时刚过

三、实践作业

回家设计一张作息时间表,并按作息时间表上的时间去做。

四、课后反思

第三课时

左下角板块统计内容的回顾与整理(一)

教学内容:

课本88---89页儿童乐园

教学目的:

1.使学生掌握统计的知识并能体会在生活中的应用.

2.让学生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同学们,你们到过儿童乐园吗?你们喜欢那里吗?在那里你都见过哪些玩具?

二、教学过程

1、引导学生看图,游乐园里设有哪些项目?小朋友在干什么?数一数有几个小朋友在座龙船?数一数有几个小朋友在坐飞天轮?数一数有几个小朋友在玩跳跳床?数一数有几个小朋友在开电瓶车?

2、小组里讨论交流,并完成下表

3、全班交流,集体订正。

三、巩固练习

课本91页第5题

四、作业

课本92页第7题

五、课后反思:

第四课时

左下角板块统计(二)

教学内容:

课本88---89页儿童乐园

教学目的:

1、使学生掌握统计的知识并能体会在生活中的应用.

2、让学生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上一节课我们对游乐园里的小朋友做了以下统计,下面我们提一些数学问题好吗?

二、教学过程:

1、观察下表,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2、小组里讨论.

3、集体交流

(1)坐飞天轮的比开电瓶车的多多少人?

(2)坐龙船的比坐飞天轮的少多少人?

(3)跳蹦蹦床的和坐龙船的共多少人?

自己列出算式,并在小组里交流.

三、巩固练习

四、作业

五、课后反思:

第五课时

右上角板块厘米、米的认识

教学内容:

回顾与整理右上角板块厘米、米的认识。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参与整理的过程,加深对长度单位厘米和米的理解。

2、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让学生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

教学过程:

一、情景激趣

老师准备两根长度相同的纸条,一横一竖贴在黑板上,让学生猜一猜哪根纸条长。多数学生会认为竖着的纸条长,师接着引导:“怎样就能知道哪根纸条长呢?”

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从而引出要知道物体的实际长度,需要测量一下。

二、回顾与整理

1、1米和1厘米的实际长度

师:“测量较长物体的长度时,通常用什么作单位?测量较短物体的长度时,通常用什么

作单位?”你测量过哪些物体的长度?测量时应注意什么?”让学生说一说家中、教室里的物

体的长度。

“你知道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长度是1米?哪些物体的长度是1厘米?”

让学生用自己身边的1米、1厘米来估计教室中物体的长度。

2、长度单位米和厘米的换算

师:“我的身高是一米六,实际上是几米多少厘米?也就是多少厘米?为什么?你的身高是多少?用两种单位表示,把你的身高告诉你的同位。”“你发现了什么?”让学生了解本班多数学生的身高。

三、解决问题

1、先估一估,再量一量。

教室的长和宽、课桌的长和宽、黑板的长和宽等。“你准备怎么测量?”鼓励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去测量。如:手测、步测、尺测等。

2、课本94页第11题

“风筝离地面大约有6米,怎样能把风筝取下来呢?”让学生独立思考,想出有创意的解决问题的办法。如:把两根杆接起来,或者男孩抱着女孩再拿3米长的杆等。

3、拓展应用

师:你还了解有关米和厘米的哪些知识?介绍给同学听。有关长度单位的知识你还想知道什么?

四、课后反思:

第六课时

右下角板块复习元、角、分

教学内容:

总复习右下角板块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对学过的人民币单位元、角、分有关知识系统把握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实践能力,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

3、对学生进行勤俭节约和爱护人民币的教育。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同学们,在儿童乐园中,你最喜欢玩什么?(学生充分谈,他们有话可说。)

要玩蹦蹦床、飞天轮、碰碰车、先要干什么?(买票)买票要用到什么?

人民币的知识前面我们已经学过,仔细想一想,然后说给同伴听一听。

二、交流、整理

1、人民币币种、面值

2、人民币单位转换1元=10角1角=10分

三、实践应用

1、儿童乐园中,各项游乐活动门票的价格如下:

项目飞天轮龙船蹦蹦床电瓶车

价格7元5角4元3元3元5角

(1)如果现在你有20元,你想怎样玩?

(2)奇奇想玩飞天轮、龙船、电瓶车,他有15元,够吗?

2、模拟购物

同学们在游乐场中玩得真高兴,在家累了,想喝点饮料,这儿有一些东西,下面我们进行模拟购物。谁来当售货员,谁愿意上来买东西?其他同学认真看他们的表现对不对?(学生模拟购物可多进行几轮)。

3、巩固练习

教科书第93页第8题

(1)估计一下需要多少钱?

(2)解决课本上的问题。

(3)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四、课堂小结

人民币对我们非常重要,我们要爱护人民币,更要珍惜人民币,不能乱花钱,要养成勤俭节约

的好习惯。

五、实践作业

调查你家一个月的水费、电费、电话费合计大约需要多少钱?

六、课后反思

第七课时

方位与图形内容的回顾与整理

教学内容:

整理与复习《方位与图形》

教学目的:

1、复习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和平行四边形以及东、西、南北四个方位,进一步理解、巩固本学期所学的知识,加深知识间的联系。

2、体验整理知识的方法,初步形成归纳、整理知识的能力。

3、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感受学习数学的快乐,增加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和成功感。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师:同学们,今天老师请来了我们的几个好朋友,快看,他们来了你能分别叫出他们的名字吗?(电脑演示:出示四个图形,让学生说出图形的名称)。我们今天和他们一起去儿童乐园玩,好吗?

二、回顾与整理。

1、复习图形的特征。

猜一猜:用几句话描述一下你的好朋友的特征,让同学们猜一猜。

2、说一说生活中在哪些物体的表面上有这几种图形?

(让学生分小组离开位置进行活动,再选代表汇报)

3、找一找我们教室里有没有你的好朋友?

4、小组学习、引导探索

四人小组共同合作、讨论,用小棒摆出几个图形。讲一讲自己的发现、疑惑,再进行全班

交流。

5、分类:你们能根据他们的特点,为他们分一分小组吗(出示各种形状的物体)

(小组交流讨论,找出多种多样的分类方法)

指明回答分类方法及理由(电脑演示配合)。

6、发明设计

(1)请小小设计师们利用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的组合,设计出一幅美丽的作品

(电脑演示:情景激发)。

(2)评选比赛(四人小组互评,选出小组优秀作品进行展示)。

7、说一说学校的东、西、南、北四个方位各有什么,画一画(课下完成)。

五、课堂小结。

六、课后反思:

青岛版一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学案


为了使每堂课能够顺利的进展,要根据班级同学的具体情况编写教案。从而在课堂上与学生更好的交流,那有什么样的教案适合新手教师吗?小编收集整理了一些“青岛版一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学案”,欢迎阅读,希望您能阅读并收藏。

教案、学案一体化设计

课题100以内数的认识课时1课时设计人

教学目标设计1.能正确数出100以内物体的个数,认识计数单位“百”,认识数位顺序,理解数的组成,估计。

2.经历从现实情境中抽象出数的过程。

3.通过用100以内的数描述身边的事物,进一步体会数与生活的联系;通过简单的估计形成初步的估计意识,培养数感。教学方法设计情景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讲授法、直观教学法、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方式、主体性教学法、

教学程序设计教材处理设计师生活动设计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二、师生合作,探究新知

1.初步感知画面

2.提出问题

3.解决问题

师小结

来到南极”这幅情景图呈现的是在冰雪覆盖的美丽的南极大陆上,南极的主人——企鹅、海豹、贼鸥聚集在一起,欢迎来到南极的小客人的画面,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图中的信息有:100只企鹅,24只海豹,23只贼鸥。通过解决“有多少只企鹅呢”的问题,来学习100以内数的数数、认识计数单位“百”;在解决“有多少只海豹”的过程中,学习100以内数的组成及数位的顺序。该情景图旨在唤起学生对南极的向往,激起学生数数的愿望,并向学生渗透热爱大自然的教育。由学生喜欢的动画片《企鹅部落》引入,唤起学生对南极的向往,增加兴趣。

教学重难点。

本节的教学重点是在数数的过程中,认识计数单位“百”,了解数位(个位、十位、百位)的意义及顺序,能正确的读写100以内的数,掌握100以内数的顺序及组成,会比较它们的大小。本节的教学难点是在数数的过程中,认识计数位“百”,了解数位(个位、十位、百位)的意义及顺序。

企鹅、贼鸥、海豹,还有一些练习题中用到许多描述数的大小关系的词语,帮助学生建立起100以内各数的大小概念。另外教材还安排了估计一些物品的数量,展示用数来表达、交流的有关内容等。教学中要实施先估后数的策略,除了用足用好教材中的资源外,还可根据学生已有的经验,引导学生从身边的事物中寻找素材进行估计练习,培养学生的估计意识,发展学生的数感。

师:同学们都喜欢看《企鹅部落》吗?

知道地球企鹅最多的地方是哪吗?

生:南极

师:今天老师带大家到南极去当一回南极的小客人板书南极小客人)

师:我们来到了南极你都看到了什么?

生交流自己的发现

师: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学生交流:

1、海豹有几只?

2、企鹅有几只?

3、贼鸥有几只?

师:我们先来解决有几只海豹这个问题,怎样才能知道一共有多少只企鹅?

生回答:

数一数

师:我们先一起来估计一下吧

你是怎样估计的?

在小组里交流一下

生交流估计方法:

师:对,大约100只。当我们遇到像企鹅这么多的物体一下子数不清数量的时候,我们可以先数出一部分,然后估计一下一共大约有多少。

教学程序设计教材处理设计师生互动设计

三、巩固练习,实践应用

1.数小棒

2.操作计数器

师:你能用100以内的数描述身边的事物吗?

3、练习课本4页1、3

四、课堂小结,谈论收获

五、延伸

调查你家爸爸妈妈爷爷奶奶的年纪课堂练习安排了3道题目,是自主练习中的第一题、第二题和第六题。第一题是估一估、数一数、说一说的练习题。这道题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估计意识,巩固100以内数的数法,帮助学生建立数感。第二题提供了一种游戏式的练习形式,即一人说出一个数,另一个人接着数既可以正着数也可以倒着数;既可以一个一个的数,也可以2个2个的数或5个5个的数,等等。第六题是一个猜数游戏。练习时,教师可创设猜数游戏的氛围,介绍游戏的规则与方法并由教师与一名学生做示范,然后再让同桌两人互相进行猜数游戏,使学生在体会数的大小的同时,初步掌握猜的策略,感受朴素的“区间套”逐步逼近的数学思想方法。

让学生直观,形象的学会数100以内的数,来了解数的组成和含义。

引导学生10个10个的数来理解数的意义这非常重要,也是帮助学生理解数的重要步骤。而用一捆来代表10根,10捆就是10个十,10个十就是一百又为在计数器上数数做好了铺垫。

先让学生自己拨数,有的学生就会拨十个十,肯定会有学生有不同意见

通过交流讨论最后得出在百位上拨1.

师:如果用1根小棒代表1只企鹅,你能用小棒数出100只企鹅来吗?

师:说说你是怎样数出100只企鹅的?

师:怎样摆才能让人一眼看出是100根呢?

师:你觉得哪种方法比较好?

师:一捆小棒有几根?

生:10根

师一捆一捆的拿生跟着数。师:100里面有几个十?

生:100里面有10个十。

师:这是几个十?

生:这是10个十

师:10个十是多少?

生:10个十是一百。(板书:10个十是一百)

把小棒投影,学生齐说

师:你能把100这个数在计数器上拨出来吗?

学生操作后交流

师:为什么我们数一百个数用了那么长时间,可是在计数器上拨一个珠子就可以了呢?

生:因为这是在百位上。

师:从右数第一位是?第二位是?第三位是

百位上的1表示多少?(板书:100)

师:你能用100以内的数描述身边的事物吗?

生做题师巡回指导,讲解订正。

师:这节课我们当了一回南极的小客人,你都有哪些收获?

板书设计南极小客人

10个十就是一百100

课后反思1、由于缺乏小棒的实际操作,只是用画的来帮助理解,影响了学习的速度和质量。不过大部分孩子都能了解数的组成和意义。

解决方法:可以由棉签来代替每个小组准备一套。

2、还有学生不会灵活运用估计。只会十个十个的数

3、做一个数里有几个十几个一时常把一和十颠倒。需要加强良好习惯的培养。

一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新青岛版)


下雨了

——学看钟表

教学目标:

1、结合现实情境初步认识钟表,能正确认读“整时”和“半时”,会辨认“几时刚过”和“快到几时”。

2、在认识钟表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3、建立初步的时间观念,养成按时作息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难点:认读“快到几时”和“几时刚过”,指导学生写出这些时刻。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钟表模型。

教学过程:

一、设情境,提出问题。

师:老师给大家讲个故事。一天,下着大雨,下午放学,老师把同学们护送到学校门口,看到同学们远去的背影,还是放心不下,于是发生了下面的故事(课件出示主题画面,教师给学生打电话的场面)。仔细观察画面,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先自己想一想,再在小组内说一说。

1、老师什么时间给小朋友打电话的?

2、小力是什么时候到家的?

3、小云是什么时候到家的?

4、小青、小林是什么时候到家的?

5、谁到家最早呢?

(教师有选择地板书价值的问题)

师:同学们提了这么多问题,真了不起!要想知道他们是什么时候到家的,我们就要学会看钟表。(板书课题:学看钟表)

二、合作交流,解决问题。

师:小力是什么时间到家的?小云是什么时间到家的?你是怎么知道的?先自己想一想,再在小组内交流。

(学生小组讨论,教师参与部分小组的交流)

小组汇报:

师:哪个小组先来介绍一下小力是什么时间到家的?你是怎么知道的?

(抽生交流)

师(小结):同学们刚才的想法很对,长针指着12,短针指着几就是几时。在钟面上长针叫分针,短针叫时针。(课件分别闪动分针和时针)小力到家的时候钟表的分针指着12,时针指着5,所以是5点,在数学上通常叫5时。

师:小云是时间到的?你们是怎么知道的?

生:小云是5点半到家的;因为分针指着6,时针在5和6中间,就是5点半;

师:刚才有的组说是5时半,有的组说是6时半,到底哪个组说得对?请利用你们手中的学具表拨一拨,研究一下,到底是5时半还是6时半。(教师指导学生按钟表正常的转动方向拨)

(学生分小组研究)

师(小结):通过刚才的研究,大家都认为是5点半。对,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习惯说是5点半,在数学上读作5时半。分针指着6,时针转过几就是几时半。

三、巩固练习。

1、自主练习第一题,给出时间找出对应的钟表。

2、认一认,说一说。练习时,可以先让学生看图讲故事,并利用上图中所提供的时间信息,然后说一说自己一天的时间是怎样安排的。

3、游戏,你拨我说。

4、填写时刻的题目,练习时,让学生读出每幅图呈现的是在什么时间,做什么,也可以让学生按时间顺序遍一个故事。

四、全课总结。

通过这一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南极小客人

——100以内数的认识(一)

教学内容:教科书2—5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新的数位“百位”,知道百与十之间的关系,以及100以内数的组成(数的组成是指能用计数单位来描述抽象这个数)。

2、经历用小棒、计数器表示100以内数的过程,初步形成100以内数的表象,发展学生的数感。

教学重点:使学生认识新的数位“百位”,知道百与十的关系。

教学难点:感受数的意义,初步建立数感。

知识与经验:

1、知识:20以内数的组成以及对个位、十位的认识是学生的知识基础。

2、经验:生活中积累的“数数”的经验,集合的思想(10个一是1个十迁移到10个十是一百),等量代换思想(用小棒代替企鹅)。

教具学具准备:

学具:每位同学准备十几根小棒、皮筋(用于捆小棒)。

教具:每组一个计数器。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出问题

1、引入:今天一位远方的小客人来到了我们中间(随之出示一只企鹅)同学们看看它是谁呀?谁知道企鹅的家在哪里呢?你在电视上或书上看到过南极吗?对于南极你知道哪些知识?现在有许多国家在南极建立了考察站,我国1985年在南极建立了考察站,曾经有两位小朋友来到了南极,我们看看他们在南极见到了什么?(出示挂图)

2、你在图上发现了什么?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这节课我们就来解决这三个问题:“有多少只企鹅?”“多少只海鸥”?和“有多少只贼鸥”?

(二)合作探究,建立模型

1、到底有多少只企鹅呢?

(1)数一数

①猜。同学们,猜猜看有多少?怎样才能知道你猜得对不对?(数一数)

②数。下面请同学们把书翻到第二页,用铅笔指着数。

③交流。哪个小朋友愿意说一说一共有多少只企鹅?你是怎么数出来的?(可能有一只一只数的,2只2只数的,5只5只数的,10只10只数的)虽然大家刚才数的方法都不一样,但都数出了是100只企鹅。你们觉得哪种方法好?为什么?

④概括。老师觉得,我们在数的时候,可以一只一只的数,也可以2只2只的数,数出10只以后用笔圈起来,用同样的方法接着往下数。数出10只以后再用笔圈起来,最后再10只10只地数--10、20、30……

(2)摆一摆

①如果我们用小棒摆一摆100这个数应该怎么办?(①一根一根地摆,摆100根。②两根两根地摆。③十根十根地摆。)

②十根十根地摆怎么摆?(说明先数出10根,捆在一起)

③拿出你的小棒,数出10根捆在一起,看谁做的好。

④请5个小朋友站起来举起你的小棒,一共多少根?(老师领着数:一个十、2个十、3个十、4个十、5个十是50根)

⑤再请一同学站起来,举起小棒,现在是几个十?有多少根?再请两个同学站起来,举起小棒,现在多少根?(8个十是80根)还不够100根,怎么办?

⑥现在咱们一块来数一数好不好?(10、20、30……100;1个十,2个十,3个十……9个十,10个十,共有100根。)(贴第3页的小棒图,板书:10个十是100。)

(3)用计数器表示

①同学们能不能在计数器上表示出100?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②概括:在十位上放一个珠子是10,放2个珠子是20……10个珠子是100,把10个珠子都去掉,可以用前面的1个珠子代替它们。

③生随师摆,同时数:1个十、2个十、3个十、……9个十,10个十,是100。(板书:100里面有10个十)

④大家看,这个珠子现在所在的位置应该叫什么?为什么?

⑤师拨珠,生倒数:100、90……10。

2、有多少只海豹?

(1)数:用笔尖指着数一数海豹有多少只?

(2)摆:你能不能用小棒把24这个数摆出来?小组合作你们是怎么摆的?

(3)用计数器表示:谁能在计数器上把24拔出来?试试看你是怎样拨的?

(4)概括:24里面有2个十和4个一。

3、有多少只贼鸥?(同1、2步骤类似)(板书:23里有2个十和3个一)。

4、概括:

(1)指着板书:100:10个十;24:2个十和4个一;23:2个十和3个一。猜想一下,45里面有几个十和几个一;3个十和2个一是多少?(板书)

(2)仔细观察你能发现什么?

小结:这些数都有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十位上是几表示几个十,个位上是几表示几个一。从右边起第一位是个位,第二位是十位,第三位是百位。

(三)自主练习

1、第一题,估一估,数一数,说一说。这道题目目的是培养学生的估计意识,建立数感。

2、我说你数。提供了一种游戏式的练习方式,吸引了学生的兴趣。

3、数一数,填一填。主要考察100以内数的组成。

(四)课堂小结:这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怎么学的?

南极小客人

——100以内数的认识(二)

教学内容:教科书6—9页

教学目标:

1、在能读写100以内数的基础上对数的读写规则进行概括。

2、在将现实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天上的鸟多还是冰上的鸟多,实际上是求47大还是32大),并经历用数学符号表示数的大小关系(数学思考、数感)的过程中,正确进行100以内数的大小比较(知识)。

3、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学习数学的作用。

学生知识经验分析:

20以内数的大小比较是100以内数的大小比较的知识基础。

100以内数的读写是学生在生活中积累的经验。

重难点关键分析:

本节课重点使学生学会将现实问题转化成数学问题来解决,体会数学在人们生活中的作用。100以内数的大小比较的方法的掌握以及用符号来表示是本节课的难点和关键。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师:上一节课我们随着小科学家们来到南极参观考察,这一节课继续我们的南极之行好吗?。

出示情境图(把文字遮盖),学生独立观察情境图。

师:说说你看到了什么?

师: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引导提出以下问题:天上有多少只海鸥?冰上有多少只海鸥?一共有多少只海豹?左边有多少只企鹅?右边有多少只企鹅?天上的海鸥多还是冰上的海鸥多?或天上的海鸥比冰上的海鸥多多少?左边的企鹅比右边的企鹅多多少?

师:同学们提的问题可真多,这些问题正好是小科学家想知道的,我们来帮他们解决吧!

(二)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1、估数、数数

师:大家都很想知道海鸥、海豹、企鹅的只数,现在就请大家来估计一下,它们各有多少只?

学生独立思考后,说出估计数,并简单说说是怎样估计的。

师:为了得到准确的数据,靠估计是不行的,我们还是要认真的数一数才行。

教师引导学生用喜欢的方法数出天上的海鸥(四十七只)、冰上的海鸥(三十二只)、海豹(二十五只)企鹅(三十九只)、数并在情境图上出示(用大写)。

2、写数、读数

(1)师:对于这次南极考察,这可都是重要的数据,赶紧帮小科学家记下来吧!

找一名学生写在黑板上,其余写在练习本上,共同订正时,可以纠正一下写法。

(2)请板演同学读出写的数,评价后全体同学齐读。

在计数器上拨出以上各数。按老师要求一个数一个数拨出,注意订正反馈,每拨完一个数就大声读出来。

3、概括读写法则

师:(指板书)这些数同学们既会读又会写,真了不起,那你发现我们在读数和写数时有什么规律吗?

小组讨论,可以让学生在计数器上拨数,先读出,再写出,然后总结。(学生可能会答读写都是从左向右,也可能答先读写十位上的数,再读写个位上的数,)先肯定学生以上的说法,然后用计数器演示使学生明白,左边这一位是十位,十位上一个珠子表示“十”;右边这一位是个位,1个珠子表示“1”,左边这一位十位对于个位来说就叫“高位”)。所以我们读写时都是从高位起。

4、数的大小比较

(1)师:小科学家们还想弄清是天上的海鸥多还是冰上的海鸥多?是企鹅多还是海豹多?大家还能帮助解决吗?

学生独立思考后回答。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学生可能回答:47比32大,所以天上的海鸥比冰上的海鸥多。39比25大,所以企鹅比海豹多。

师:噢!只要比一比这两个数的大小就知道谁多谁少了。

教师板书47和3225和39

(2)师:那你又是怎样比较47和32的大小的呢?

学生独立思考后回答。学生答案可能为:47比40大,32比40小,所以47大,32小。

以数的组成说明:47比4个十要多,32不够4个十。

可能根据数的顺序来比较:47排在32后面,所以47比32大。

对以上说法,都给予肯定表扬。并用同样的方法比较25和39的大小。

(3)师:怎样用符号把47和32连接起来,还能看出哪个数大哪个数小?

引导学生用“>”和“<”连接。教师板书:

47>3232<47

师:你能用符号连接25和39吗?

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

25<3939>25

(5)拓展延伸

师:(指板书)能否写出几个这样的式子?

学生口述,教师板书。

师:(指板书)仔细观察,看能发现什么?

引导学生用语言简单总结大小比较的规律。

(三)自主练习

1、课本第1题写出计数器上表示的数,并读一读。

先让让学生表述出计数器每个数位上珠子的个数。独立填写,汇报答案。共同订正时注意纠正学生出现的错误,最后把所填数读出来。

2、课本第3题填一填,比一比。

先表述出计数器每个数位上的珠子数,然后写出每个计数器上表示的数,比较出数的大小,最后填上“>或<”。

(四)概括总结及评价

引导学生梳理一下本节课所学知识——这一节课你有哪些收获?你对自己在本节课的表现有什么评价?想对自己说些什么?

四“绿色行动”教案设计

——“100以内数的加减法(一)”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22―25页,信息窗1——校园护绿。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进一步理解加法的含义,掌握100以内两位数加减一位数、两位数加减整十数的口算方法,能正确地口算。

2、经历解决问题、探索、交流算法的过程,体现算法的多样化,培养初步的抽象、概括、推理能力。

3、能够运用所学知识,提出简单的实际问题,培养初步的应用意识,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4、在学习活动中,让学生增强环保意识。进一步培养合作意识,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两位数加一位数、整十数的口算方法。

教学难点:培养初步的应用意识,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课时:2课时

第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春天来到了。校园里的小树刚刚醒来,她们穿上了鲜亮的绿衣裳;小草也从土里偷偷里钻出来了;花坛里鲜花盛开!校园里真是美极了!为了保护好这美丽的校园,我们要开展一次绿色行动。

二、新课学习

活动一

师:小朋友,你想参加“校园护绿”行动吗?你知道行动中要做些什么吗?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挂牌、浇花。

活动二

教师出示情景图,引导学生观察图

师:根据情景图,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呢?

学生可能提出很多问题,教师对学生加以表扬,对提出的问题加以总结,然后从易到难,根据本节教学目标加以解决。

如:一共要挂多少个牌子?

先引导学生列出算式:26+3=□(个)

再引导学生探讨算法,学生可能有多种算法,只要合理就要加以表扬。

小练习:

你能用自己喜欢的方法算一算这两道题吗?

21+8=4+53=

师:小朋友们真了不起,一道题竟能想出这么多的计算方法,你能把你最喜欢的计算方法介绍给大家吗?你为什么喜欢这种算法?

(针对学生表现情况,即时表扬或奖励)

“一共要挂多少个牌子?”这个问题我们通过自己的努力已经解决了,这些问题你还想解决哪个?

生:我想知道“一共有多少棵花?”。

师:怎样才能知道“一共有多少棵花?”呢?

列出算式:23+20=□(棵)或20+23=□(棵)

师:你知道怎样计算吗?请把你的计算方法在小组内交流交流!(生交流,师适时进行指导)

师:谁愿意把你的计算方法说给大家听?

(1)23+20=43(2)十个十个的数23、33、43……

小练习:小朋友,你能用自己喜欢的方法算一算这两道题吗?

45+30=10+36=

谁愿意把你的计算结果说给大家听?你是怎样算的?

教师引导学生完成下列问题:

挂牌的比浇花的多多少人?

引导学生用摆小木棒的方法加以比较,再列出算式计算

浇花的比挂牌的少多少人?

谁愿意把你的计算结果说给大家听?你是怎样算的?

活动三

小结:请同学们仔细观察黑板上这两道题,你发现它们有什么特点?

(引导学生发现:两位数加一位数是个位相加;两位数加整十数是十位相加)。

三、课堂练习:

1、你们太棒了,老师真佩服你们!我们班的绿色行动该做些什么呢?(给小树挂牌、浇水、栽树、挖坑……)

(1)、挂牌:学校要给一些小树挂牌,现在已经做好了32个牌子,还有6个没有做好,你能知道我们一共要给多少棵小树挂牌子吗?

(2)、栽树:如果我们大家要去植树,男同学有20人,女同学有18人,如果一人栽一棵树,一共要栽多少棵树?

(3)、挖坑:要挖38个坑,男同学已经挖了26个坑,女同学挖了10个坑,我们挖的坑够不够?

a、同桌讨论b、全班交流

2、看谁算得快

5+30=53+40=72+6=65-2=69-7=45+3=58-30=85-50=87+10=53+40=66+3=75+4=46-4=38-6=

四、课堂小结:

小朋友,你今天学到了什么?(生交流)

你们可真了不起,不但会计算100以内两位数加减法的题,而且还想出了这么多的计算方法,老师真为你们骄傲!希望小朋友们继续努力,相信你们一定会更出色!

第2课时

课本24~25自主练习和聪明小屋(略)

信息窗2——保护环境: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26——28页,信息窗2——保护环境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进一步理解加法的含义,掌握100以内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的口算方法。

2、经历解决问题、探索、交流算法的过程,体现算法的多样化,培养初步的抽象、概括、推理能力。

3、能够运用所学知识,提出简单的实际问题,培养初步的应用意识,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4、在学习活动中,让学生增强环保意识。进一步培养合作意识,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两位数加一位数的进位加法。

教学难点:两位数加一位数的进位加法算里的理解。

教学课时:2课时

第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上一节课我们共同学习了校园护绿,通过学习我们知道从小要爱护身边的一草一木,绿色环抱,从现在做起,从我做起。我们还学会了100以内两位数加减一位数、两位数加减整十数的口算方法以及“求比一个数多几(少几)”的数学问题。

二、复习旧知识:

口算下列各题,看谁算得快、算得准。

20+5=62+6=66+3=50+40=

99-90=48-7=4+64=43+50=

三、学习新知识

师:同学们,你们在校学习生活已经一学期多了,在这一学期多的时间里,有谁在校内或校外主动捡拾过垃圾?

生:(举手)

师:及时表扬,并引导学生认真观察情景图,看图中的小朋友正在干什么,并鼓励学生大胆提出问题。

师:刚才通过看图我们知道,小朋友们正在捡拾废弃物,保护环境。通过看图,同学们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呢?

生:两名小朋友共捡了多少个塑料袋?

一共捡了多少个易拉罐?

一共捡了多少节电池?

师:同学们提的问题都很好,那么,怎么解决它们呢?

教师板书:两名小朋友共捡了多少个塑料袋?

师:那位小朋友能列出算式呢?

学生说教师列在黑板上:25+7=□(个)

并表扬列出算式的学生。

师:那位小朋友能计算出结果呢?

教师引导通过摆一摆、想一想、议一议,说一说等,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解决,只要合理就加以表扬。

然后,教师板书:一共捡了多少个易拉罐?

一共捡了多少节电池?

让学生独立完成。

学生完成后,师生共同比较以上三题与上一节计算的不同与联系。

巩固练习:

35+6=46+5=57+4=68+3=

79+2=24+7=77+6=84+8=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所学主要内容,并对学生进行表扬。

第二课时:自主练习(教科书27——28页)

信息窗3——绿色回收车

这幅情境图呈现的是小朋友们将捡拾的废电池、易拉罐等装入绿色回收车的场景,一位老师在统计各班回收的情况。图中的信息非常丰富,借助统计表可以提出很多用加减法解决的问题,教材通过小朋友提出的“二班收的电池比一班多几节?”这一问题,来学习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的口算方法。情境用统计表的形式出示信息,简单、明了,信息量大,既便于学生提出问题探索新知,又能感悟统计表的作用,培养学生的统计意识。教学时,教师可充分利用情境图中的统计表,引导学生根据表格提供的信息提出数学问题,在此基础上根据教学内容选择问题,然后解决问题,从而展开对新知的探索。另外,垃圾的分类回收问题,在我国广大的农村和中小城市一直没有得到很好的实施,通过本教学内容的学习,使学生从小树立环保意识。

“你说我讲”中红点标示的问题是学习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的口算,是本单元的又一教学重点和难点。绿点标示的问题是对所学知识的进一步巩固。教学“二班收的电池比一班多几节?”这一问题教师要相信学生,大胆放手,鼓励学生尝试独立寻找“24-8”的口算方法,有困难的可借助学具。在交流过程中,教师注意抓住“4减8不够减,怎么办?”这一关键问题,让学生充分展开,说清思路,明确算理,选择适合自己的算法。在整个过程教师要引导学生把动手操作和语言表达有机的结合起来。

自主练习第2题是一道与生活紧密联系的题目,通过计算商品减价的钱数,巩固两位数减一位数、两位数减整十数的口算。练习时,可以让学生先独立完成,再进行交流。

第4题是看图编数学故事。练习时,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力,编一编,说一说,只要合理,教师就要肯定。然后让学生根据自己编的故事,从中提出数学问题,自行解决。

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1.师:(出示统计表)你看,这是我们学校一年级三个班回收废电池、易拉罐的情况,仔细看看这张表,你知道什么了?

生1:我知道一年级一班收废电池8节,二班收24节,三班收30节。

生2:我知道一年级一班收易拉罐21个,二班收9个,三班收23个

……

2.师:咱小朋友得出了这么多信息,你能根据这些信息,提个数学问题吗?

生:一年级一班和二班一共收集电池几节?

师:怎样列式?

生:24+8

3.师:谁能提个用减法解决的问题?

生1:一年级二班收的电池比一班多几节?

师:(师出示问题)怎样列式?

生:24-8

师列式24-8

生2:三班收的电池比一班多几节?30-8

师出示问题,算式。

生3:……

4.师:小朋友的脑子真灵,提出了这么多问题。我们先来解决这个可以吗?

师板书24-8

师:24-8怎样算?先请小朋友自己动脑筋想一想,如果有困难,可以请小棒帮忙。比比哪个小朋友想得最快,开始!

(学生独立思考,操作小棒,老师巡视)

师:这么多小朋友想好办法了,把你的想法在小组内说一说。

(学生互相交流,老师巡视了解学生情况,然后汇报。)

生1:我是先一根一根数出24根小棒,然后又数出8根,拿走,最后把剩下的小棒数了数是几根。大家听明白了吗?还有什么问题吗?

生问:你为什么要一根一根数24,老师说过一捆是10根,只需要数出2捆,再数出4根,就是24根。

生1:谢谢!

师:这个小朋友用的是数的方法。还有不同的想法吗?

生2:这是24根小棒(2捆4根)要去掉8根。我先去掉这4根,然后从这一捆中再去掉4根,剩下16根。小朋友听明白了吗?有什么问题吗?

师:噢!你是先从24里去掉4,再去掉4,剩下16根。(边说边板书:24-4=2020-4=16)

这个方法行吗?

生:行。

师:你还有不同想法,来。

生3:这是24根小棒。我从这一捆里去掉8根,剩下2根和这4根,合起来就是16。小朋友有什么问题吗?

生问:你为什么从这一捆里去掉8根呢?

生3:因为单根的不够8,所以我从一捆里拿走8根。

师小结并板书:24–8=16

5.师:小朋友,用了这么多种方法,得出24-8=16。以后做题时,喜欢用哪种方法就用那种方法。

信息窗4——绿色家园

此情景图呈现的是一幅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美好景象。经过人们的努力,曾经被污染、破坏的环境又恢复了往日的生机,蓝天、绿水、小鸟、花草与图中的小朋友构成了一幅美的画卷。图中通过多种信息,引导学生综合运用两位数加减一位数和两位数加减整十数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该图的创设有两个意图:一是通过图中大量的信息,引导学生选择数据,提出并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综合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二是通过画面表现人与动物的和谐相处,培养学生爱护小动物、保护大自然的情感。

本情景图没有设置例题,目的是给学生留下大的空间,让学生根据信息窗,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巩固前面3个信息窗学习的内容。教学时,教师可先让学生认真仔细地观察画面,并各自说一说在图上看到了什么,再通过交流互相补充,理清图中所包含的信息。然后让学生根据信息提出相关的数学问题。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独立解决,并在全班展示交流解决每个问题的思路。

自主练习中

第4题是根据图意编数学故事。教学时,先让学生观察图中都有什么动物,它们在干什么。教师要给学生讲清图中标明的数是小动物的重量。然后教师可以让学生先编数学故事,再进行交流。注意让学生提出数学问题,例如,谁最重,谁最轻,小熊比小鹿重多少,怎样才能让翘翘板平衡等问题,让学生思考并解答,并说明道理。

第5题是一幅综合情境图,呈现了三组信息。教学时,教师要组织学生进行有序地观察,选择有用的信息,提出有关计算的问题并解答。

第6题是一道按规律填数的题,供学有余力的学生选作,不作统一要求。这道题上面的两个数分别是下面两个数的和与差,教学时,可先引导学生发现这个规律,当学生不容易发现规律时,可提示学生通过计算找出规律,学生发现了规律后再填。

“我学会了吗?”是一幅综合情境图。呈现的是小熊到小兔家作客的情境,图中提供了从小熊家到小兔家四条路线,分别标有路的长度。教学时,可先组织学生独立地解决教材中所提出的前两个问题,并组织学生进行交流,对自己解决的问题情况进行自我评价。最后,可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将该图编成数学故事讲给同学听。

五小小存钱罐

-----人民币的认识

我的存钱罐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36----39页,人民币的认识。

教学目标:

1、认识人民币,了解元、角、分之间的关系。

2、在实践活动中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向学生进行爱护人民币和合理使用人民币的教育。

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活动程序与教师提示活动内容关注要点

活动一:引入。

师:请大家看屏幕,说说你看到了什么?(课件出示,一个小姑娘(小华)那一枚一元的硬币投到存钱罐里)

师:你知道我国的钱你知道我国的钱叫什么吗?

引出课题学生看主题图,然后发表自己的想法。

板书课题:

人民币的认识培养学生勤俭节约的习惯。

活动二、解决问题

1、怎么数?

师:听听小华还说了什么?

课件:“我想数数存钱罐里有多少钱,大家说我应该怎么数呢?”

师:快来一起整理一下吧。

师:大家所想的数钱方法还真多,我们来看第三种方法:元、角、分就是人民币的单位。

2、认识人民币

师:除了存钱罐里的这些钱,在日常生活中你还见过那些面值的人民币?

3、人民币的兑换。

师:听听小华又说了什么?

“我们这里乘坐无人售票公交车的票价是1元,可是我只带了成角的钱,大家说我该怎么办呢?”

小结:1元等于10角,5元是多少角?80角是多少元?

师:拿起一张1角的纸币或者硬币,谁能拿出和我一样多的人民币?

师:1角等于多少分?3角是多少分?60分是多少角?

4、数一数

师:现在大家能准确地数出存钱罐里到底有多少钱了吗?快点来数一数吧!

活动三:实践

1、出示文具超市(小刀2角、橡皮3角、铅笔4角、练习本3角5分、笔记本7角,铅笔盒2元)

(1)1元钱能买哪些东西?要找回多少钱?(2)我有5角钱,能正好买些什么呢?

2、买东西

你能拿出正好的钱吗?(根据屏幕上商品的价格,学生拿出正好的钱)

学生把存钱罐里的钱倒出来,小组合作探讨数钱的方法。

可能出现以下情况:

(1)按质地数:纸币、硬币;(2)按版别:新版、旧版;(3)按面值数:元、角、分;先属成分的,再属成角的,最后数成元的……

板书:元、角、分

学生来介绍自己熟悉的人民币。(各种面值,版别的人民币都介绍)随着学生的介绍,老师展示各种面值的人民币,并让学生说一说你是怎么辨别的。

学生操作,可能出现的情况:

(1)两个5角,因为两个5角就是10角,10角就是1元;(2)5个2角(3)10个1角……

板书:1元=10角

学生展示各种摆法。说明换发和理由。

板书:1角=10分

小组合作数一数,然后汇报,并且展示数钱的过程。

学生根据所学的知识进行回答,并说明理由。

展示自己拿钱的方法,鼓励不同的方法。

小组合作,学会倾听。

能注意观察,仔细辨认。

能深刻体会人民币各单位之间的关系。

能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深刻体会学有所用。

举一反三。

全课小结:

这节课你知道了什么?你认为钱有什么用途?

自由发言

爱护、节约人民币。

2、购买文体用品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40~44页,人民币的计算。

教学目标:

1、能正确计算简单的人民币加减法,掌握计算的方法。

2、能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中的问题,体验人民币在生活中的作用,养成合理使用人民币的意识。

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活动程序与教师提示活动内容关注要点

活动一:

师:今天我们一起去小小文具店看看,但是只有答对门上的题才能进去,我们试试吧!

【课件出示题目:1元=()角10分=()角()角=6元7元5角=()角

24角=()元9元=()角】

学生分别口答,分别说说后4道自己是怎样想的。

复习元、角、分之间的关系,为学习人民币的简单计算做好铺垫。

活动二

1、师:大家完成得真棒,我们快进去瞧悄吧!【可件出示问题商店的图片(教科书第40页情景图)】

师:店里有什么呢,你知道哪些商品的价钱?

2、师:你想买哪些物品,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1)足球15元,篮球68元5角,羽毛球拍17元;(2)乒乓球拍7元6角,乒乓球

8角……

(1)买一个文具盒和一支铅笔应付多少钱?(2)买一个乒乓球和一只球拍应付多少钱?

引导学生充分看图,寻找信息。

学生提出问题,教师有选择的板书。

活动三:

1、解决问题:买一个乒乓球和一只球拍应付多少钱?

师:你能烈士解决这个问题吗?

师:请同学们先思考一下,再把你的想法说给同组的同学听听。

师:谁能把自己的想法说给大家听听?

2、师:请自己解决同学们提出的以下问题:

(1)买一个文具盒和一支铅笔盒应付多少钱?(2)买一盒彩笔和一副三角板应付多少钱?

(2)师:说能说说你是怎养算的?

活动四:

1、师:我们看看谁来了?(课件播放:凯蒂猫手拿5元钱,说:“我买一块橡皮。”)

师: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师:(板书问题)请你自己先试着做做,再把你的方法同小组成员交流一下。

师:请把你的方法说给大家听听?

2、师:如果你有1张2元钱,你想买什么,需要考虑什么问题?

师:请你独立把自己的问题解决出来。

师:谁能把自己做的题给大家说说?

学生口答,教师板书:7元6角+8角=

学生分组讨论,交流算法。

全班交流,学生可能想出的方法有:①7元6角是76角,76角+8角=84角84角是8元4角。②6角+8角=1元4角,7元+1元4角=8元4脚。③从8元里拿出4角给7元6角,凑成8元,再加上剩下的4角就是8元4角。④……

学生独立在练习本上完成。

学生分别说说自己的算法,全班交流。

生:应找他多少钱?

小组交流计算方法。

全班交流,想出的方法可能有:①5元=50角,50角-7角=43角,43角是4元3角;②1元-7角=3角,4元+3角=4元3角;

③……

(1)买一个乒乓球,要找回多少钱?(2)买一套三角板,要找回多少钱?③买一支铅笔,要找回多少钱?

学生独立列式解决自己提出的问题。

养成认真倾听别人发言的习惯。

鼓励不同的思考方法。

能独立解决问题,并能清晰有条理的说出自己的想法,巩固人民币加法的计算方法。

积极思考,提出问题。

在交流过程中,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能尊重并能认真倾听别人的方法。

积极动脑,提出问题。

在相互交流中,进一步巩固人民币减法的计算。

活动五:

师:现在,我们一起做个“小小售货员”的游戏,请同学们从学具袋中拿出标有价钱的实物图片和人民币图片。小组成员轮了当售货员,其他同学当顾客,看看看看那位售货员收的钱和找出的钱最正确。

分组做游戏。能否正确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在同组其他同学活动时,是否能认真倾听,找出存在的问题,并能及时纠正。

活动六:

全课总结。

师:通过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呢?你觉得自己的表现怎么样?

学生谈谈自己有什么收获,并对自己的表现做出评价。

能用自己的话说出学习的内容及自己的真实体会。

六、大海边

——100以内数的加减法(二)

一、教学目标

1.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掌握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口算和笔算方法;会口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不进位、不退位)和笔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知道小括号的作用;会进行加减混合运算。

2.经历探索100以内数的加减计算方法的过程;体验算法的多样性;感受计算过程的合理性。

3.在现实生活中,能发现、提出并解决100以内数的加减计算问题,发展应用意识;初步学会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和结果,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二、教材解读及学与教建议

(一)单元教材解读

本单元是在学生掌握了口算两位数加减一位数和整十数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这部分内容既是学习笔算的开始,又是以后学习三位数的加减计算的基础,因此,要引导学生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掌握其计算方法,为后继学习打好基础。

本单元的主要教学内容是:100以内数的加减法口算(进位、不退位)、笔算,100以内数的加减混合运算;用100以内数的加减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本单元教学的重点是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口算(不进位、不退位)和笔算,教学的难点是笔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进位和退位)。

本单元教材编写的主要特点:

1.以海边活动为素材,主题鲜明有趣。借助孩子们喜欢的捉螃蟹、摆贝壳、参观水族馆、游览标本馆、购买海洋纪念品等一系列活动素材,使学生在整个单元学习中始终感受着大海的魅力,激发起学生对大海的向往和主动探索数学知识的兴趣。这一编排突出了本套教材由“故事串”引发“问题串”的特点,把计算教学和实际应用有机的结合在一起。

2.重视估算,鼓励算法多样化。本单元的计算教学,重视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和初步的估算技能。在探索100以内数加减法计算方法的过程中,估算、口算、笔算都可以作为解决问题的策略,拓展了学生解决问题的途径和空间。

3.练习设计形式多样,素材选取有趣广泛,使学生感受到数学计算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本单元练习的设计既有连一连、填一填、辨对错等书面完成的形式,也有摆一摆、小游戏、讲数学故事等数学活动的形式。采用的素材也符合一年级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如:学生熟悉的校园生活、动物世界、童话故事、手工劳动等。这些活泼多样的练习形式,让学生在巩固计算技能的同时,进一步感受计算的意义,享受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乐趣。

本单元设有五个信息窗。第一个信息窗呈现的是小朋友在礁石边捉小虾、小蟹的情境。这个情境的创设,可以使学生触景生情,引发学生提出“一共提了多少只虾?”等问题,从而产生主动探索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的口算和笔算方法的欲望。第二个信息窗,呈现的是小朋友在海边用贝壳摆轮船、帆船、海鸥等情境,引发学生提出“有多少只贝壳?”等问题,进而学习两位数减两位数(不退位)的口算和笔算。第三个信息窗,呈现的是水族馆的场境,由鱼的颜色及数量,引发学生提出问题,学习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的笔算。第四个信息窗,围绕着解决参观标本馆过程中提出的问题,引导学生探索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的笔算方法。第五个信息窗,创设了妈妈带孩子去买纪念品的情境,学习加减混合运算,认识小括号,学习带小括号的混合运算。

一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学设计(青岛版)


信息窗5——买纪念品
第一课时
1.提出问题
用50元前去买海螺和贝壳,还剩多少元钱?
(1)学生独立思考。
(2)学生小组合作讨论、交流。
(3)有的学生可能用连减的方法,依次写两个竖式,可以鼓励学生把两个竖式合成一个连减的竖式,并让学生分析两种写法的异同。
(4)有的学生可能先把海螺和珊瑚标本的价钱加起来再用50去减,老师可以提示把两个算式合并成一个算式。在一个算式里,先算海螺和珊瑚标本的价钱再算剩下的钱我们就要想一个办法,比如可以用一个符号表示。
2.学生说说带有小括号的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3.教师总结:算式里有小括号先算小括号里的。
4.你能解决“要买海豚玩具和贝壳还剩多少元钱?”这个问题吗?哪位同学来说一说你们的想法?
5.请你自己解决
(1)买珊瑚标本、贝壳、海豚玩具一共需要多少钱?
(2)买海豚玩具和贝壳比买海螺多花多少钱?
三、总结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自主练习1—5
[教学目标]
1.巩固100以内数的两步加减混合运算。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是带有小括号的加减混合运算。
[教具准备]练习本
[教学过程]
一自主练习
1.自主练习1
(1)观察图,说一说图的意思。
(2)自己尝试写连加竖式,并与连减竖式比较。
(3)搜集感兴趣的日历,进行有关的加法运算。
2.自主练习2
(1)学生独立完成,重点交流计算每一道题时的运算顺序。
(2)集体纠正答案。
3.自主练习3
(1)仔细观察图,说一说这道题的意思,明确题意。
(2)这几道题错在哪里,应该怎样改正。
(3)你能说出正确的答案吗?
(4)全班交流。
4.自主练习4
(1)仔细观察图,说一说这道题的意思,明确题意。
(2)比一比看谁算得正确。
(3)全班交流。
5.自主练习5
(1)充分利用图中提供的信息,编一个数学小故事讲给你的小伙伴听。
(2)提出有关需要加减两步解决的问题。
(3)全班交流。
教具准备]练习本
[教学过程]
一自主练习
1.自主练习6
小组合作,提出不同的租车方案,并说一说确定租车方案的理由。
2.自主练习7
引导学生根据给定的标准估计,独立完成之后,学生交流估计的结果及方法,并体会估计的策略。
3.自主练习8
口算题,注意及时纠正答案。
4.自主练习9
(1)猜一猜硬纸板下盖住了哪几个数?
(2)盖住的数最小的是多少,最大的是多少,两个数相差是多少?
(3)说说你想怎样玩?
5.自主练习10
学生独立思考,找出图形位置的变化规律。
[教学反思]
赶庙会
——回顾整理
[教学内容]赶庙会
[教学目标]
1.整理回顾两位数加减两位数及加减混合运算。
[教学重、难点]
两位数加减两位数及加减混合运算是本课的重难点。
[教具准备]挂图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今天老师带你们到热闹的庙会上去逛一逛,你们也和爸爸妈妈去过庙会吗?谁能说一说你们逛庙会的情景?
二新授
1.仔细观察图,你看到了什么?
2.小组合作学习(学生先独立观察,提出相关的数学问题或小组内采取讲故事的形式交流)。
3.(图的上半部分)交流的问题有:
(1)孔雀开屏的花灯由多少盏灯做成?
(2)大孔雀比小孔雀多用多少盏灯?
(3)两个人一共卖了多少串?
(4)谁卖得多谁卖得少?
4.你想提醒大家在计算加减法时应注意什么?
(1)计算时要注意相同数位对齐。
(2)计算时别忘了进位和退位。
5.教师总结:两位数加减两位数应注意的问题。
相同数位要对齐,从个位算起。
6.(图的下半部分)交流的问题有:
(1)参加演出的大约有多少人?
(2)还剩多少个气球?
7.你想提醒大家在计算加减混合运算时应注意什么?
算式里有小括号要先算小括号里的。
8.教师总结:加减混合运算时应注意的问题。
有括号要先算括号里的。
三总结
阿福的新衣——厘米、米的认识
[教材分析]
测量是“空间与图形”的重要内容之一。“厘米、米的认识”是学生认识长度单位的开始,是今后学习其它长度单位和有关测量问题的基础。本单元教学的主要内容是:厘米、米的认识,厘米、米的关系及用厘米、米进行测量。教学重点是厘米、米的认识,难点是建立长度观念。
[教学目标]
1.在实践活动中,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厘米和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
2.结合实际,经历用不同的方法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能用刻度尺正确测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数)。
3.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形成初步的估计意识。
4.在具体的测量活动中,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难点]
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厘米、米的认识,难点是建立长度观念。
[课时安排]4课时
信息窗1——阿福做长袍
[教学内容]信息窗1、自主练习
[教学目标]
1.在实践活动中,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是厘米的认识。
[教具准备]挂图、尺子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引入新课
同学们喜欢看动画片吗?今天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了一个有趣的动画片,希望同学们仔细观察里边有哪些人,发生了什么事?
大家想知道原因吗?通过这节课学习就能明白其中道理。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个较小的长度单价“厘米”。(板书:厘米的认识)
二观察探究
1.学生观察直尺,认识1厘米和几厘米。
请同学们拿出准备好的直尺,仔细观察,直尺上有些什么?看谁观察的最仔细!
(1)每个学生观察直尺,并汇报。(发现了数字,长短不同的线、cm)。
(2)教师出示直尺,让学生充分认识直尺。(师板书:刻度线、刻度、厘米、0起点)
同学充分认识了直尺,那你能从直尺上找出1厘米吗?
(3)学生观察直尺,找出1厘米,并到黑板上演示。
(4)教师总结:(同学们找的很好,像直尺上相邻的两个数字之间的长度就是1厘米)板书(1厘米)。
同学们很聪明,从直尺上找到了1厘米,那1厘米有多长呢,能用手比划一下吗?
(5)学生观察尺子,并比划。(师导语:在生活中,你有没有见到像1厘米这样长的物体)生回答。教师展示准备好的1厘米的物体,如(小方格,枕尺,笔记本,图钉)
同学们从直尺上很快就能找到1厘米,那你能找到2厘米吗?
(6)学生观察,到上面演示找到2厘米,并画出。(多个同学演示),然后学生自己找5厘米、10厘米,并用手比划。
2.估测物体长度
导语:刚才同学们通过动脑,认识了厘米和几厘米,下面老师想测一测同学们的眼力。
(1)教师出示5厘米的卡片,学生估测。
(2)再一次估计15厘米长的纸条,引导学生测量。
(3)测量物体长度(把物体的左端对着“0”刻度,物体的右端指着刻度就是几厘米)。
三实际操作
1.测量一拃
导语:大家通过自主探究,总结出了测量物体长度方法,那大家想知道自己一拃有多长吗?
(1)测量自己一拃,并汇报。
同学们量出了自己的一拃,那你们想知道动画片中师傅和徒弟的一拃长吗?
(2)认识师傅、徒弟的一拃长,(导语:现在同学们知道故事中徒弟为什么把衣服做小了吗?)
2.小蟋蟀能跳多远?填一填。
3.测量自己的一步和一拃。
4.下面哪些是线段?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信息窗2——阿福做长袍
[教学内容]信息窗2、自主练习
[教学目标]
1.在实践活动中,认识长度单位米,初步建立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是米的认识。
[教具准备]挂图、尺子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今天我们再去看看阿福的新衣做得怎样了?你能看图把后来发生的故事讲完吗?(学生交流)
二新授
1.仔细观察图,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到底是1米还是100厘米呢?
同样是一件衣服,为什么师傅和徒弟量的不一样呢?
2.先解决1米有多长?
(1)教师在黑板上画出1米长的线段。
(2)学生感受、比划1米的长度。
(3)学生利用软尺量出1米的长度,观察是多少厘米。
(4)你发现了什么?
3.教师总结
100厘米就是1米,1米=100厘米。
4.生活中有哪些物体的长度是1米?
三小结
第二课时
1.自主练习1
(1)观察图,说一说图的意思。
(2)用直尺连一连。
(3)集体订正。
2.自主练习2
小组内说一说你是怎样解决的?
选择合适的测量方法进行测量。
集体纠正答案。
3.自主练习3
先说说这道题的意思。
怎样测量乒乓球台的长度?
小组内讨论合适的方法。
4.自主练习4
(1)仔细观察图,说一说这道题的意思,明确题意。
(2)引导学生在测量实际要选择用米做单位的,又要选择用厘米做单位的。
八、我们的鞋码——统计[教学目标]
1.初步学会使用适当的方法收集数据,学会用简单的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整理数据。
2.通过实例,认识简单的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一格代表一个单位),能够根据统计结果提出和回答简单的问题,并能与同伴交流。
3.结合现实情境,经历简单的统计过程,体会统计的作用。
4.在与同伴合作统计的活动中,形成初步的合作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学会用画“正”字等方法收集数据,以及认识简单的条形统计图。
[课时安排]2课时
信息窗1——我们的鞋码
[教学内容]信息窗1、自主练习
[教学目标]
1.初步学会使用适当的方法收集数据,学会用简单的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整理数据。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是学会用画“正”字等方法收集数据,以及认识简单的条形统计图。
[教具准备]挂图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课
同学们,你们以前表演过节目吗?
前不久,歌舞团举行了一次艺术体操表演。大家看屏幕,这是同学们在比赛前做准备的两个镜头。你们看,他们穿的靴子漂亮吗?
这可是他们自己经过调查、整理,然后,老师根据他们所调查的结果,才买到了这么合适的靴子。
二新授
假设咱们班也举行这样的活动,你能像他们一样通过收集、整理信息解决问题吗?
1.那我们应该先知道些什么呢?
到底每种鞋号各有多少人呢?能想个好办法让老师知道吗?
2.那怎么来记录呢?小组同学赶紧商量商量,选一种你们组认为又快又准的方法。
现在咱们就找一位同学来念鞋号,其余同学仔细听,用自己认为最简单的方法来记录。
3.老师也有一种好方法,你们想知道吗?老师是用画“正”字的方法来统计的,你看,“正”字正好是5笔,画完一个“正”字就代表5个人。大家比较一下,老师的这种方法好不好?好在哪?
老师这种方法不但记录简单,最后数的时候还可以5个5个地数,你瞧,(手指着“正”字开始数),5个、10个、15个,是不是比1个个地数要快呢?
那以后你们在统计的时候也可以用画“正”字的方法。
4.为了更清楚地看出每种鞋号的人数,我们可以把调查结果整理一下制成统计图或统计表。大家看,这就是统计图。你知道用统计图是怎么来统计吗?
用涂小格的方法来统计。现在咱们就根据刚才的记录把统计图和统计表舔好。
大家认真观察统计图,你发现了什么?
通过看统计图,咱们一眼就能看出什么最多,什么最少。这就是统计图的最大优点。
三总结
第二课时
1.自主练习1
(1)学生自己讲讲题目的要求。
(2)同桌合作完成。
(3)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2.自主练习2
(1)利用学具盒里的小方块,试一试你能摞多少块?摞5次把结果填在统计表里。
(2)小组内交流你的发现。
九、儿童乐园——总复习本单元复习的内容是:100以内数的认识及其加减法;认识钟表;简单的方位与平面图形;人民币的认识;厘米和米的认识;简单的统计。
[教学目标]
基础知识:进一步理解、巩固本学期所学的100以内数的认识、加减法和有关时间、长度、方位与图形、人民币、统计等知识。
基本技能:经历整理与复习的全过程,初步形成归纳、整理知识的能力。加深理解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能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对知识的整理与复习,逐步养成回顾和反思的习惯,感受学习数学的快乐,增强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和成功感。
[教学重、难点]
100以内数的认识和加减法、统计整理复习。钟表的认识整理复习。人民币的认识整理复习。厘米、米的认识整理复习。方位与图形。
[课时安排]6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同学们,经过了一个学期的学习,我们终于闯到了最后一关——儿童乐园,想去吗?
二整体观察
1.平常我们去儿童乐园都要先干什么阿?
好,那我们就先去儿童乐园的售票处看一看吧。
你从图中都看到了什么?你是按照什么顺序观察的?
(引导学生自主回顾本学期学过的知识点,对儿童乐园的情景图有了整体的感知。)
三解决问题
1.儿童乐园里的小朋友这么多!老师想知道坐龙船的有多少人?请你先来估一估,再数一数。
(1)你能再提出一些类似的问题吗?
(2)下面我们就来分别统计一下玩各种游戏的人数。
(3)看着表中的数据,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4)你会解决这些问题吗?
(5)计算百以内的加减法时……
(6)刚才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我们用到了数数、100以内数的加减法以及统计的知识。这节课我们就先来复习100以内数的认识的有关内容。
(板书:复习——100以内数的认识)
(7)对于100以内数的认识,你们都掌握了哪些知识?
第二课时
一实践应用
生活中处处都能用到这些知识,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吧!
1.综合练习1
你从题中看懂了什么?
引导学生先发现泡泡中的数的规律,再按规律在空泡泡上填上适当的数。
2.综合练习2
小游戏:快速抢答、比大比小、加和减
教师先与一名学生示范,然后同位之间互相练习。
3.综合练习3
先让学生独立练习,然后全班交流。
让学生说明自己运用的比较的方法上。
4.综合练习5
图中的同学们在干什么?
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你打算怎样解决?
5.综合练习7
你从图中发现什么规律了吗?
组织学生按照规律给叶子涂色,然后独立图写统计图和统计表。
你还能提出哪些问题?
二我学会了吗?让学生自己反思整理所学的知识。
第三课时
一回顾整理
你今天早晨几点起床的?你是怎么知道的?今天咱们来复习有关钟表的知识。
学会看表了吗?看表的时候都应该注意什么?
那天我们知道在儿童乐园里有四个小朋友在玩电瓶车,你知道他们是什么时候开始玩的?什么时候结束的?
二解决问题
1.综合练习4:看图编一个数学故事。
同位组合,讨论,小组中交流。每组推荐一名全班交流。
2.实践运用:
请小组同学合作,共同绘制一张一整天的作息时间表。
补充练习:
钟表小魔术。时针分针随机组合。
三我学会了吗?
第四课时
一回顾整理
天气热了的时候,小朋友们都愿意买根冰棍解渴。小强在儿童乐园里面也买了一支冰棍和一瓶矿泉水,咱们一起去看看吧。
小强应付多少钱?冰棍8角,矿泉水2元,所以一共应付2元8角。
小刚看到小强买了冰棍和矿泉水,他也着急了。他拿着2元钱去买冰棍,应该找回多少钱?
小芳有5元钱,想买两瓶矿泉水和一瓶汽水,够不够呢?为什么?
你还知道元角分之间的什么关系?
二解决问题
过六一儿童节的时候,红红妈妈带着她去买文具。我们来一起看一看她都准备买什么?
红红和妈妈来到了文具店,她们带了20元钱,够吗?
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三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有关人民币的认识的复习,你觉得哪个地方还需要提醒同学们注意不要出错?把你的好办法给我们大家介绍介绍吧!
第五课时
一回顾整理
同学们,你们去公园时要买票吗?那你们小时侯为什么可以不买票啊?公园有规定,小朋友够了1米就要买票。那1米是多长呢?
表示长度的单位我们还学过什么?
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
身高1米以上要买票,也就是身高100厘米以上要买票。
那什么时候用哪一个呢?你有什么好办法区分?
第六课时
一复习“方位与图形”
1.儿童乐园里有许多建筑物,你能从中找出我们学过的平面图形吗?
再从回顾整理的背景图中找一找,看看谁的眼睛最尖!
2.愿意和我们说说,你的家在学校的哪个方向吗?
我们的操场在教学楼的什么方向啊?
二解决问题
1.综合练习12
说一说,填一填,把得数是16的部分涂上金黄色。
三我都学会了吗
引导学生独立调查、收集和整理数据,提出问题并进行解决。

青岛版一年级下册数学全册教案


老师要承担起对每一位同学的教学责任,在开展教学工作之前。即使每天晚上一两点都要坚持制定出一份最详细的教学计划。从而以举一反三的方式学会其他的知识点,如何才能编写一份比较全面的教案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收集整理,为您带来的《青岛版一年级下册数学全册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第七单元

阿福的新衣

——厘米、米的认识

一、教学目标:

1、在实践活动中,体会长度单位厘米和米的含义,知道1米=100厘米;能估计一些物并能恰当地选择长度单位进行测量。

2、结合实际,经历用不同的方法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在测量活动中,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初步建立厘米和米的长度观念;经历对物体的长度进行估计的过程,,形成初步估计的意识。

3、在具体的测量活动中,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二、教学重点:厘米、米的认识难点:建立长度观念。

三﹑教材分析:

本单元设有两个信息窗。第一个信息窗是“阿福做上衣”。通过“怎么回事?”的问题引出统一测量单位的必要性及认识厘米;第二个信息窗是“阿福做长袍”,通过“到底是1米还是100厘米”的问题引出对长度单位米、及米和厘米之间的关系的认识。

四﹑教学建议

1、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素材,创设有趣的问题情境。

教学时要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阿福的新衣”这一素材,可以从讲故事入手,也可以师生共同进行模拟表演,让学生在有趣的活动过程中,提出要研究的主要问题:“这是怎么回事?”、“到底是1米还是100厘米呢?”,并加以解决。

2、要重视实际测量,使学生充分地感知,以形成厘米、米的表象。

对厘米、米的认识,需要有丰富的表象支持,所以,教学时要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素材,组织实际测量活动,同时要针对具体问题,引导学生灵活选择不同的测量方法。在具体测量时,允许并鼓励学生灵活选择和运用多种测量工具,同时,能针对具体测量对象,恰当地选择长度单位。教师还应充分挖掘现实生活中的教学资源,让学生实际测量一下身边常见的物体的长度,并找出一些长度是1厘米、1米的物体,使学生真正了解1厘米、1米约有多长,从而初步建立起厘米、米的长度观念。

3、注重估测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估测在日常生活中应用非常广泛,同时,估测也是形成空间观念的重要手段。所以要加强对学生估测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教学时,要充分利用教材所提供的练习题、并挖掘学生身边的教学资源,让学生先估测、再实际测量,培养学生的初步的估测意识。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建立1厘米的空间观念,知道厘米在生活中的作用。

2、初步学会估测物体的长度,并会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实际长度,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动手操作能力。

教学重点:认识长度单位厘米,知道1厘米的实际长度,正确的建立1厘米的空间观念,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教学难点:知道1厘米的实际长度,正确建立1厘米的空间观念,正确地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

学具准备:学生:直尺(每生一把);1厘米的小棒(每生一根);几厘米的小棒(每生一根);

一、创设情景,引入课题:

老师发现同学们今天穿得都很漂亮,那么你的衣服是在商场买的

还是在衣服店里做的?在以前衣服多数是做的。(出示阿福的图片)看这位先生

叫阿福,他在一家衣服店里做衣服时发生了一件有趣的事。

1、引导学生看图讲故事,老师完整故事内容:

师: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呢?请轻轻地打开课本75页,按顺序认真地看图。(给学生充分的看图时间,老师在学生看图时给以指导)

师:谁想把故事内容讲给大家听?(指生)当这个同学讲的时候,咱比比哪位同学听得认真,看得仔细。

师:看得仔细,讲得精彩,请坐。小徒弟很是纳闷。是呀,这是怎么回事呢?

2、讨论要解决的问题:

师:有的同学已经有了自己的想法,谁想说给大家听?

生:(1)师傅手大,徒弟手小

(2)他俩的拃不一样长.

(3)师傅量师傅做才行

师:那么怎样做才不会出现这种情况呢?

生:(1)师傅量师傅做。

(2)徒弟量徒弟做。

生:(3)用尺子量一量。师:哎,这个主意不错。对,为了测量的准确和交流的方便,人们发明了尺子,通常用它来测量物体的长度。

3、认识直尺:(拿出自己准备好的直尺)

师:你们用的小直尺是尺子中的一种,来看看你的尺子上都有什么?

生:(1)画:师:这些漂亮的画是用来装饰小直尺的。

(2)图形:师:以后画图是你会用得到。

(3)字:师:哦﹑是有一些字。

(4)数:师:你们的直尺上有数吗?看尺子的最左端这些数是从几开始的?在尺子上0表示起点。(板书:0起点)

(5)小竖线:师:大家都来看这些竖线有什么不同吗?这些长短不一样的小竖线都叫刻度线。(板书并读:刻度线)请看这些长刻度线,规定每相邻两条长刻度线间是1大格。指指你直尺上的1大格。

(6)cm:学生找不到的:看老师的直尺上有两个字母。

师:cm表示厘米,(板书:厘米)厘米是一个长度单位,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厘米。(板书:厘米的认识)

二、认识1厘米,帮助学生建立1厘米的表象:

1、猜1厘米长:

师:同学们,猜猜看1厘米有多长呀?

生:(1)比划(2)说(3)用身边的物长表示(4)找直尺上的

师:这个小朋友在直尺上找1厘米,大家都来试着找找看?

2、找直尺上的1厘米:

师:那么1厘米到底有多长呢?能在直尺上试着找找1厘米吗?

师:从0到1。

3、比划直尺上的1厘米:

师:对照尺子比划一下,举起来

4、借助小棒比划、感觉1厘米:

师:为了让同学们比得更准确些,老师为你准备了1厘米的小棒。来借助小棒再来比划一下;来用另一只手也来试一试?请轻轻地放下小棒。来闭上眼睛,想想1厘米有多长呀?想起来了吗?好,能用手势直接比划1厘米长吗?通过摸、想、比划,你感觉1厘米怎么样?(短、小、又短又小)你用的词真好。所以在测量较短物体的长度时一般用厘米作单位。

5、生活举例:

(1)其实在我们身上或周围有许多物体的长度、宽度或厚度大约是1厘米。比如:(师举小手指)老师小手指的宽度、(举打火机)这枚打火机的厚度。

(2)每组桌面上有一个信封,听要求:请组长把里面的东西倒在桌面上,小组成员合作找出大约是1厘米的物体放在一起。比比哪组合作的好、找的准。(教师巡视)

(3)谁想代表你组来说一说?那组有补充?(订书钉的宽度、橡皮的厚度、纽扣的宽度、水彩笔的宽度、正方体的长度、柳叶的宽度……)

师:你能再想几个例子吗?

师小结:只要你留心认真地观察,相信你会找的更多。

6、找直尺上其它的1厘米:

从1到2这1大格的长度也是1厘米。3到4这大格也是1厘米

三、认识几厘米:

1、认识几厘米,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几大格就是几厘米:

师:1大格的长度是1厘米,那从0刻度线到2刻度线的长度呢?(2厘米)

师:刚才大家认识了1厘米,知到了2厘米长,你知道4厘米有多长吗?

生:从0到4的长度!

师:为什么?

生:因为有4个大格。

师:有不同的找法吗?或问:(从几到几的长度也是4厘米?)

生:从1到5的长;生2:从2到6的长……

生:都有4个大格;都有4个1厘米;1厘米+1厘米+1厘米+1厘米。

师:你还能找出另外一些长度吗?

四、估计、测量物体的长:

1、估计、测量小棒的长:

师:拿起这根红色小棒,想着1厘米长,用眼观察它大约长多少厘米?比比谁的眼力好。

生:5厘米、7厘米、……

师:到底多长呢?怎么办?

生:用尺子量一量(6厘米)。

师:你是怎样测量的?

生:一端对着0,另一端对着6。

2、小组活动估计、测量物体的长:(留作机动题,时间充足就坐此题)

3、测量自己的一拃:

师:你的一拃有多长呢?用直尺测量一下。(老师巡视指导)谁想说说?

生:13厘米、14厘米、11厘米。师:看来你们的一拃与小徒弟的一拃差不多!

4、估测、测量老师的一拃:

师:估一估老师的一拃大约有多长?

师:到底有多长呢?谁上来测量一下?下面的同学注意观察它是怎样测量的。

师:告诉大家大拇指指谁?中指指谁?告诉大家是几厘米?谢谢你正确的测量出了老师的一拃。

师:看你估计的和测量的结果怎样?

师:差不多:你们的估测本领真强。

五、总结评价:

师:孩子们,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

生:厘米的认识。

师:对,这节课我们一起认识了长度单位厘米,用厘米作单位可以测量一些较短物体的长度,那么测量物体的长度还可以用其它单位吗?我们下节再讲!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信息窗2——阿福做长袍

该情境图是“阿福做上衣”故事的发展。讲的是师傅和徒弟为阿福作长袍的情境。故事大意是:师傅用尺子量出阿福长袍长1米,徒弟看到尺子是100厘米,于是产生疑问“到底是1米,还是100厘米?”从而引出长度单位米以及米和厘米关系的认识。

教学目标:

1﹑在实践活动中认识长度单位米,初步建立1米的长度观念,学会用米估测日常生活中常见物体的长度,通过动手操作知道1米=100厘米。

2﹑结合实际经历用不同的方法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进一步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师:上次徒弟为阿福改好了上衣,他很满意。今天他又来了,你有什么问题吗?

生:到底是1米还是100厘米?同样是一件衣服为什么师傅和徒弟量出的数据不一样呢?米是什么?1米有多长?

二﹑认识米,建立1米的实际概念

师:“米”也是用来测量物体的长短的,它是比厘米更大的一个长度测量单位,“米”也可以用m表示,那么1米到底有多长呢?让我们感受一下吧!

1、请大家合作:量出1米的长度

2、仔细观察一下是多少厘米?讨论:1米=100厘米

3、学生用手比划1米的长度并与同伴交流。

4、让学生找一找我们的周围有那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米呢?

三、用米测量和估测

1、指名学生估测:教室的长度黑板的长度课桌的长度凳子的长度

2、实际测量长度,交流测量方法

3、教师画一条线段,先估测再测量

四、解决实际问题

1、出示断尺:“0”刻度磨损的尺子,怎样测量物体的长度

学生交流后汇报结果

2、利用断尺画一条长4厘米的线段

五、解决开放性问题

1、让学生投沙包并作好标记(测量投沙包的长度)

2、交流测量方法,汇报结果

六、全课小结:这节课你知道了什么?有什么收获?你对自己的表现满意吗?

补充练习

1、想一想,填一填。

一张床长2()一枝冰糕长12()

小明的鞋子长23()一棵大树高5()

一列火车长75()一座楼高20()

一本练习本大约长()厘米教室的门高大约是()米

2、你知道黑板的长吗?先估计一下,再量出来。

黑板的长是()米()厘米

3、教室的高大约有()米

教室的长大约有()米

教室的宽大约有()米

第八单元我们的鞋码

——统计

[教学目标]

1、初步学会使用适当的方法收集数据,学会用简单的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整理数据。

2、通过实例,认识简单的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一格代表一个单位),能够根据统计结果提出和回答简单的问题,并能与同伴交流。

3、结合现实情境,经历简单的统计过程,体会统计的作用。

4、在与同伴合作统计的活动中,形成初步的合作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学会用画正字的方法收集数据,以及认识简单的条形统计图(一格代表一个单位)

[教学构想]

教学时,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知识经验组织实践性活动,让学生体会统计的重要性,经历数据收集、整理和分析的过程,感受统计是解决问题的一种策略,能在遇到有关问题时自觉想到可以用统计方法加以解决,初步形成统计意识。注意启发学生对各种收集方法进行比较,加强对画“整”字法的比较。

[教具准备]

实物投影仪

[课时计划]

2课时

信息窗——我们的鞋码

[教学内容]

书81页信息窗

[教学目标]

1、初步学会使用适当的方法收集数据,学会用简单的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整理数据。

2、通过实例,认识简单的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一格代表一个单位),能够根据统计结果提出和回答简单的问题,并能与同伴交流。

3、结合现实情境,经历简单的统计过程,体会统计的作用。

[教学重难点]

学会用画正字的方法收集数据,以及认识简单的条形统计图(一格代表一个单位)

[教具准备]

实物投影仪

[课前准备]

小组长调查小组每个人的鞋码。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这节课,我们要做一次小小采购员,让你来负责买我们班同学的鞋子,同学们有信心做好吗?

那么你首先该知道些什么呢?(鞋号)

对,鞋号也叫鞋码,课前老师已经让小组长调查了你们每个人的鞋码。小组长都记好了吗?

二、新课

1、到底每种鞋号各有多少人呢?你能想个好办法让老师知道吗?

学生自由发言

2、生:把每个鞋号都念一念,在纸上记下来。

那咱们就用这种方法来统计我们的鞋码,好吗?

板书:我们的鞋码

3、那怎么来记录呢?

1)小组同学赶紧商量商量,选一种你们组认为又快又准的方法。

2)想好了吗?来,小组长把你们组记录的方法写在黑板上。

3)大家比较一下这几种方法,你认为那种方法记起来又快又准?为什么?

学生思考后回答。

4)现在咱们就找一位同学来念鞋号,其余同学仔细听,用自己认为最简单的方法来记录,5)小组长把桌子上的记录纸条发给每个人一张。都准备好了吗?

老师也来统计,咱们来比一比,看谁听的认真,记得仔细,一个鞋号也没记错。

(师生统计)

6)记好了吗?顺便把每种鞋号有多少人穿数一数,写下来。

7)谁来给大家介绍你是怎么记录的?(指生答)

8)大家觉得这种记法怎么样?

9)他记录的每种鞋号的人数对吗?不对的赶紧改过来。还有不同的记录方法吗?

(老师把不同的记录方法各选一种贴在黑板上)

10)老师也有一种好的方法,想知道吗?老师是用画正字的方法来统计的,你看

(在实物投影上出示老师统计的方法),“正”字正好是5笔,画完一个“正”字就代表5个人。大家比较一下,老师的这种方法好不好?好在哪?

11)老师这种记法不但简单,最后数的时候还可以5个5个的数,你瞧,(手指着正字开始数),5个,10个,15个,是不是比1个1个的数要快呢?

那以后你们在统计的时候也可以用画正字的方法。

4、为了更清楚的看到每种鞋号的人数,我们可以把调查结果整理一下制成统计图或统计表。

1)大家看,这就是统计图。你知道统计图是怎么来统计吗?

指生答

2)用涂小格的方法来统计。一个小各代表一个人。

3)对,用涂小格的方法来统计。现在咱们就根据刚才的记录把统计图和统计表填好。

(学生完成统计图、统计表)

4)谁来展示一下你的作品?(学生展示)

你们也是这样做的吗?

5、大家认真观察统计图,你发现了什么?

通过看统计图,咱们一眼就能看出什么最多,什么最少。这就是统计图最大的优点。

作业设置:统计全班同学的身高

板书设计:我们的鞋码

统计结果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书83页自主练习

[教学目标]

会用多种方式统计信息,熟练条形统计图记数的方法。

[教学过程]

1、掷硬币50次,用你喜欢的方法记录下来。

同学们,你们玩过掷硬币的游戏吗?你留意过吗?掷硬币的时候,是正面向上的次数多,还是背面向上的次数多?

我们来做一个实验,将你手中的硬币抛掷50次,记录每次抛掷的结果,看看结果如何。

你想用什么方式来记录呢?(学生自由回答)

好,我们有这么多办法,现在就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开始实验吧。

学生活动,教试巡视。

有结果了吗?

指生汇报实验结果。

你发现了什么?

掷硬币的结果,有的正面向上的次数多,有的背面向上的次数多,但差别不大。而且,随着抛掷次数的增多,这种差别越来越小。

你知道吗,如果继续抛下去,正面朝上和背面朝上次数的差别会更小。

2、现在咱们来玩一个摞方块的游戏,注意一边摞,以便记录下你每一次摞的块数。

学生操作,教师巡视。

谁来汇报一下你的统计结果?

观察你们的统计结果,你发现了什么?

3、动物园里真热闹,都有什么动物阿?

快快来统计一下,每种动物都有多少只?

学生操作,教师巡视。

谁来汇报一下你的统计结果?

观察你们的统计结果,你发现了什么?

4、在书包里,我们的好朋友也很多,你的书包里都有些什么东西呢?

统计你书包里课本、练习本、文具的数量,并把它整理出来。

板书设计:自主练习

统计结果

第九单元儿童乐园

——总复习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复习“百以内的加减法”。

教学目标:

1、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巩固对100以内数的加减计算方法的理解和掌握,并能形成一定的计算速度。

2、以解决问题为依托促进知识的系统化,从整体上把握知识结构。

3、在经历探究问题的过程中“温故而知新”,对知识有新的认识、提高。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提炼信息:

1、谈话引入:老师想问小朋友一个问题,平常你们喜欢到哪儿去玩?能不能把高兴的事说出来听一听?

2.出示课本插图,提出几个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并回答:

(1)这是一幅“儿童乐园”图,从图中你能发现什么?(或小朋友们在干什么?)

引导学生发现图中的主要景物——飞天轮、龙船、蹦蹦床、电瓶车。(或引导学生发现图中的几个主要活动——有的小朋友在坐飞天轮,有的小朋友在坐龙船,有的小朋友在跳蹦蹦床,有的小朋友在开电瓶车。)

(2)A:从图中你能发现哪些数字信息?

引导学生发现开展几个主要活动的人数——坐飞天轮的有23人,在坐龙船的有16人,跳蹦蹦床的有15人,在开电瓶车的有6人。

坐飞天轮的有23人是情景中以文字叙述方式告知的,开电瓶车的只有6人,以上两条信息学生很容易发现,也不会产生意见分歧。但由于坐龙船的16人拥挤在一起,跳蹦蹦床的15人在排列上没有规律,因而学生对这两条信息的发现可能会有意见分歧,此时,教师就要指导学生阅读,使学生感悟正确的阅读方法,以便形成正确认识——从左到右依次数出坐龙船的16人;把跳蹦蹦床的同学分成几个小的区域,分别去数,然后相加,或依次数出每个区域中的人数。同时,还可以让学生进行反思:在数的过程中要注意什么(或开始为什么没有数正确)——要有正确的数数方法,要仔细数,不重复也不遗漏。

B:你还能发现哪些数字信息?

引导学生发现:现在是下午4时;有的小朋友在买饮料,能知道各种饮料的价格;有的小朋友在买票入场,因为身高超过了1米。

二、师生合作,探究学习:

(一)统计信息,提出问题:

1、看来,图中的信息还真不少,怎样才能记住这些信息?(或怎样才能记住每个项目中有多少人?)

引导学生想到“统计信息”。然后师生共同完成下表。

项目坐飞天轮的坐龙船的跳蹦蹦床的开电瓶车的

人数2316156

2、根据表中的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利用表中的数据信息,可以提出6个加法计算的问题、6个减法计算的问题以及若干个连加、连减、加减混合计算的问题。在让学生口述问题时,不必面面俱到,但要引导学生注意问题的全面性,如:学生如果仅仅提出的是两个数相加、相减的问题,教师应进一步引导:能不能提出连加计算的问题?能不能提出连减计算的问题?能不能提出加减混合计算的问题?最后教师总结:利用这些数据,不但可以提出加法、减法计算的问题,还可以提出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计算的问题。

(二)小组合作,解决问题:

下面我们就来解决这些问题。请小朋友仔细想想,要解决这些问题,应该怎样列式呢?请你把这些算式写出来,然后计算出得数。自己先列式解答,然后在小组内交流一下,一会儿我们以小组为单位汇报。

(三)汇报交流,梳理分类:

1、哪个小组愿意说一说你们解决的是哪些问题?应该怎样列式?得数是多少?

(1)学生在汇报时,既可以先汇报列出的算式及得数,然后再说明这个算式解决的是什么问题;也可以先叙述解决的是什么问题,再汇报如何列式解答这个问题。

(2)如果学生汇报的仅仅是加法、减法、连加、连减算式,老师要适时地引导学生提出并解答能够进行加减混合计算及带小括号计算的问题,并及时板书算式。

2、伴随着每个小组汇报交流活动的不断深入,教师要把算式分类板书,以便为最后的总结概括作好准备。板书时可以把算式分为加法算式、减法算式、连加算式、连减算式、加减混合算式、有小括号的算式相对独立的六部分,如下所示:

23+1623-1623+16+1523-16-423+16-1523-(16+4)

16+1523-416+15+423-15-423+15-1623-(15+4)

16+415-423+16+423+16-4

(四)总结概括,理性升华:

1、仔细观察这些算式,你能发现什么?

引导学生对算式进行横向、纵向的对比观察与分析,找到每一类算式的共同特征,抽象出每一类算式的名称——加法(算式)、减法(算式)、连加(算式)、连减〔算式)、加减混合(算式)、有小括号的(算式)。

2、在计算时应该注意什么?

引导说出计算百以内加减法时要注意的问题——

用竖式计算,相同数位要对齐;

从个位加起,个位满十向十位进一;

个位不够减,从十位退1,在个位上加10,再减;

算式有小括号的,先算括号里面的。

当学生总结遇到困难时,教师可利用板书中的例子作为切入点,引导学生进行知识梳理。

(五)巩固练习,拓展创新:

1、数的组成:利用计数器,完成如下类似的题目——请小朋友准备好计数器,听老师说要求,大家在计数器上拨数。

十位上的数字是4,个位上的数字是6,这个数是多少?这个数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

……

2、数的大小比较:

以上述学习过程中出现的这些两位数为材料,进行数的大小比较练习:

33○4998○6254○4587○9043○46-277○50+27

3、数的计算:

(1)以上述学习过程中出现的这些两位数为材料,进行加减法计算练习。

第一组:35+2442+3656+4357-4598-5684-53

第二组:38+2546+5936+5754-3742-1951-27

(2)仔细观察这两组数,你能发现什么——引导学生发现:第一组计算时不需要进位与退位,第二组计算时需要进位与退位。

在计算时我们要注意什么——不仅让学生发现计算进位加法、退位减法时不要忘记“进一”和“退一”,更重要的是要使学生体会竖式计算的作用为“当计算遇到困难时,可以用竖式来帮助解决问题”。

三、总结与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引导学生从知识与方法两个方面进行表述。知识——学会了什么,应该注意什么。方法——引导学生从以“自主探究”为基础的合作、交流、对比、观察、反思“做数学”的角度进行总结。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复习“认识钟表”

教学目标:

1、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使学生进一步巩固对整时、半时、大约几时认读钟表时间的认识,促进知识的系统化,从整体上把握知识结构。

2、以动手实践的自主探究活动为基础,在探究时刻之间变化的

过程中帮助学生建立丰富的认读时间的表象,实现数的认识、图形与

空间两个领域的互相融合。

3、经历认读钟表时刻探究问题的过程,体会时刻(时间)与人

们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准备:

每个同学准备一个玩具钟表(或模型),教师准备演示用钟表。

教学过程:

一、呈现问题:

(1)玩电瓶车的同学是开始的,结束时是4时。

(2)坐飞天轮的同学是4时开始的,结束时是。

(3)坐龙船的同学是开始的,结束时是。

(4)跳蹦蹦床的同学是3时开始的,结束时是4时。

(5)买票的小朋友4时进“儿童乐园”,离开“儿童乐园”。

(6)“儿童乐园”每天下午向社会开放的时间为2时——6时。

二、自主探究:

1、以6个问题为框架,在教师指导下进行探究。以问题(1)为例:

(1)能不能把小朋友开始玩的时间和结束的时间在钟表上拨出来?

(2)让学生利用钟表(或模型)进行操作。

(3)指名几名同学演示。

(4)教师引领探究——利用教具(钟表),师生共同完成从到一直到的拨针操作活动。

2、画出整时:

A:能不能把问题中的4时、3时、2时、6时画出来?请同学们利用钟面图,画上表针。(每个同学发一张钟面图)

B:能不能把你是怎么画的展示给大家看一看?指名几位同学上台展示。

C:让画错的同学进行改正。

三、梳理概括:

1、通过上面的学习,你能发现什么?

引导学生能发现:跳蹦蹦床的同学是最早开始玩的,坐飞天轮的同学结束的最晚,跳蹦蹦床的同学玩的时间最长……

2、在认读钟表时应该注意什么?

引导学生把认读钟表要注意的事项说出来:辩认时针与分针,看清时针与分针的位置……

四、课堂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一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1


老师要承担起对每一位同学的教学责任,在开展教学工作之前。通常大家都会准备一份教案来辅助教学。在上课时遇到各种教学问题都能够快速解决,那么优秀的教案是怎么样的呢?小编收集整理了一些一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1,仅供参考,希望可以帮助到您。

第一单元:数一数(共1课时)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2~5页内容。

教学目标:1.通过观察,帮助学生初步认识1-10各数,培养学生的观察兴趣。

2.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如积极举手发言,认真倾听同学发言等。

3.结合教材内容进行爱国主义和环保意识的教育。

教学重点:指导观察方法,培养观察兴趣。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按要求观察。(课本2.3两页的主题图)

1.看第2页的图,这是一个美丽的乡村小学,今天是开学的第一天,小朋友们高高兴兴地上学来了。大家来看看这里都有一些什么呢?谁能告诉大家,从这幅图上你知道了些什么?

2.仔细观察这幅图,看看图上到底有哪些东西。汇报的时候要说清楚,个数是1的是什么,个数是2的是什么,个数是10的是什么?

3学生独立观察。

二.汇报。

1.生按1、2、3……的顺序汇报,师板书1、2、3……

个数是1的有……红旗、教学大楼、老师、操场、风向标、气温箱、足球

个数是2的有……双杠、跳绳、门柱

个数是3的有……石凳、帽子

个数是4的有……垃圾箱、国旗护栏问:你是怎么知道有4个垃圾箱的?

个数是5的有……高楼、

个数是6的有……花、大树、

个数是7的有……小鸟、

个数是8的有……小树

个数是9的有……女同学

个数是10的有……男同学

(允许学生说10以上的。)

2.指板书,这些数你能数一数吗?

3.能完整的说有1个什么,2个……同桌互相说一说。

4.谁上来说给大家听。(要求其余学生认真听,说对了要拍手。)

三.讨论。刚才小朋友们都很能干,现在你能找一找,我们教室里有些什么吗?以小组为单位讨论,等一下来汇报。

四.汇报。小组派代表汇报讨论结果。

五.小结:这节课小朋友的表现都很棒,现在你能说一说,你学会了哪些本领吗?今天我们数了美丽的乡村小学里的人呀、花呀、树呀、鸽子呀等好多东西,还数了教室里的门和窗等等东西,放学后,你们还可以数数在家里或其他地方看到的东西。

板书设计;数一数

12345678910

教后录:这是一年级学生入学学习的第一课。为了使学生了解学习数学的重要性,一上课,运用了轻松的谈话方式唤起学生对学习数学的兴趣。上下来之后感觉基本学生对这一知识都掌握得较好,更重要的是通过让学生大量的说1——10在身边的发现,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更浓了。

第二单元:比一比(共3课时)

第一课时:同样多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6~7页内容及“做一做”,练习一的1~4题。

教学目标:1.使学生初步认识一一对应,知道“同样多”的含义;初步学会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比较物体的多少,知道多、少的含义。?

2.使学生通过操作、观察,初步体验数感,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体验合作学习的乐趣。

教学重点:知道“同样多”的含义,知道多、少的含义。?

教学难点:初步学会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比较物体的多少,

教具准备:录音机,磁带,实物投影仪,小兔头、小猪头、砖头、木头图片。

学具准备:铅笔.橡皮.梨片.苹果图.三角形.圆片.花朵片各若干。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听故事,提问题

故事:三只小猪长大了,要离开爸爸、妈妈自己生活了。他们各自盖了一间小房子。大哥盖了一间草房子,二哥盖了一间木头房子,小弟盖了一间砖头房子。房子盖好了,他们高高兴兴搬进了自己的小屋。可是有一天,来了一只又饿又渴的大灰狼,他先来到大哥的房子前,使劲一吹,大哥的草房子给吹倒了,大哥逃到了二哥家里。可大灰狼又使劲一吹,结果二哥的木头房子也给吹垮了。没办法,哥俩赶紧逃到小弟家里。这次不管大灰狼怎么吹,砖头房子一动也不动。后来,三只小猪一起动脑筋赶走了那只坏透了的大灰狼。三兄弟都竖起大拇指说:“还是砖头房子最坚固。”?这一天,天气可好了,河里的小鱼高兴地在水里游来游去,咦!为什么那边的草地上那么热闹!小鱼“哗啦”跳出水面一瞧,哦,原来三只热心的小猪在帮他们的邻居小兔盖最坚固的新房子呢!他们你搬木头我搬砖,干得可欢呢!小房子很快就盖好啦!那边的石桌上放着许多好吃的,肯定是热情好客的小兔招待小猪的。?

(一)、教学“同样多”?

小朋友们,今天老师给你们讲个故事,这个故事的名字就叫《三个猪兄弟》。教师放录音《三个猪兄弟》,请学生听后回答(一边看书一边回答):

1、三个猪兄弟为什么要帮小兔盖房子?

渗透德育:教育学生团结友爱、互相关心、互相帮助、热情好客。

2、图上有几只小兔?每个小兔搬多少砖??

学生一边回答,教师一边贴小兔头图片、砖头图片。?

3、一只小兔搬一块砖,有没有多余的砖头?有没有多余的小兔?

一只小兔对着一块砖,没有多余的小兔,也没有多余的砖头。我们就说:小兔和砖头同样多。(板书:和同样多。)

学生模仿说一遍。不要求学生和老师说得一模一样,只要能完整说明意思即可。

4、图上还有哪些物体同样多呢?(随意比较)

(二)、操作(教科书第8页“做一做”第1题)

1、师引导学生摆“同样多”。

教师摆六块橡皮后,要求学生把铅笔和橡皮摆得同样多。

指1名学生到投影仪上摆,其他学生在课桌上摆。最后学生看自己摆的和投影仪上摆的是否一样。?

2、全班学生独立摆“同样多”。?

在梨片(5个)下面摆苹果片,摆的梨片要和苹果片同样多。?

摆好后回答:梨片有几个?一个苹果片对着一个梨片……,有没有多余的?梨片和苹果片怎样呢??

(三)、教学“多些、少些”?

1、图上有几只小猪?一共有几根木头??(学生一边回答教师一边贴小猪头图片、木头图片。?)

2、一个小猪头对着一根木头比,最后有没有多余的小猪头?有没有多余的木头?是小猪头多还是木头多?谁多谁少??

学生交流后请小组长代表回答。教师板书:多、少。?

教师说明:木头多、小猪头少,我们还可以说木头比小猪头多,小猪头比木头少。学生模仿说出谁多谁少,谁比谁多,谁比谁少。

3、图上还可以比什么?(随意比较)

(四)、操作(“做一做”第2题)全班同学动手操作,1名同学到投影仪上操作。

1.第1行摆5个△,在△下面摆○,△要比○多1个。第2行摆几个○??

2.第1行摆4朵红花,摆的黄花比红花少1朵,第2行摆几朵黄花?

二、运用新知?

1、第1题:左图是猴子多,右图是骨头多。(避免学生产生思维定势)?

2、第2题:学生观察,看到公鸡和鸭子虽然摆的一样长,但疏密不同,进而判断摆的密的鸭子的只数多些,而公鸡只数少些。?

3、第3题:学生在观察到第一排蛋糕同样多的基础上,只需比较两盒中的第二排。第二排多的就多些,反之,就少些。?

4、第4题;此题是在同一排中比较多少,当第5次循环出现珠子时,只出现了一个黄色珠子,所以黄珠多而红珠少。介绍你的方法。

三、小结:今天我们学习了“比一比”,知道在比较时,一定要一个对着一个比,才会得到正确的结果。

板书设计:和同样多

多少

第二课时:长、短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9页,做一做及练习一5、6题。

教学目标:1.学生通过观察,初步感知物体有长有短;学生通过操作学会一般比较物体长短的方法;知道长和短是比出来的。?

2.培养学生操作、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培养学生爱护学具的良好习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使学生初步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教学重、难点:掌握多种比较方法,会间接比几个物体的长短。

学具准备:十二袋不同的物品。两支不同颜色、不同长度的铅笔。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感知物体有长、有短?

1?引导观察?

谈话:每组桌子上有两个纸袋,你们想知道里面装什么东西吗?两个人一袋把它们倒出来看一看,有什么??

2?交流、汇报?

(1)问:你发现了什么??

(2)小组交流?

(3)学生汇报。?

学生可能说出:三支铅笔,一支是红色,一支是白色,一支是绿色;两把尺子,一把是白色,一把是蓝色;三根毛线,一根是红色,有扣儿,一根是粉色,一根是蓝色等。?

(设计说明通过观察,使学生初步感知物体有长、有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引导学生说出:物体有长、有短。

板书:长chang、短duan

二、探究比较长、短的方法?

1?提问:你是怎么知道这些物体有长、有短的呢??

2?小组合作探究方法。?

3?小组汇报。?

学生可能说出:?

(1)看出来的。?

(2)把学具横着平放在桌面上,一头儿对齐或竖着戳在桌面上,比出物体的长短。

(3)两头儿都不对齐。如图:

从而比出物体的长、短。?

……?

(观察、比较的方法不同,会得出不同结论,只要有道理,教师就给予肯定。)?

(通过分组活动,让学生亲自体验比物体长短的方法,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

4?揭示比较的一般方法。?我们不管把铅笔竖着戳在桌面上或手上,把尺子平放在桌面上,还是把小棒平放在桌面上,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一般把要比的几个物体一端对齐。?

5?出示铅笔图,引导学生说出谁比谁长,谁比谁短,并板书长、短。?(进一步加深学生对长短的认识,培养学生言语表达能力。)

三、反馈练习?

1?教师谈话:现在,我们做一个比较长短的游戏,你们可以自由结组,想比什么就比什么,愿意比什么就比什么。?

2?学生活动。?

学生会比学具、跳绳、胳膊、手、脚等。?

(学生结组活动,用日常生活中的物品或自己身体的某个部位比长短,使学生感悟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四、巩固练习?

1?投影出示练习一第6题图,先让学生说出图意,然后完成在书上,订正时说一说想法。?

2?投影出示练习一第5题,并让学生完成在课本上,订正时说一说比的方法。?

(通过练习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说出比长短的多种方法,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五、整理学具?

教师提出要求:?

1.原来学具袋中的东西不动,把书和自己的东西收拾好。?

2.每两人装一袋,再把桌面上的学具摆一摆,比一比,听清要求。

3.把桌面上的学具中最长的一个装进纸袋里;再把桌面上的学具中最短的一个装进袋里。

4.各组都只剩一个学具时,让学生把剩下的一个学具也装进袋里。

5.把装好的学具袋放在桌子的左上角。?

六、小结:通过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啊?

(整理学具是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组成部分,有序地操作可以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板书设计:长CHANG短DUAN

第三课时:高矮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0页的内容、“做一做”及练习一第7、8题

教学目标:1.通过学生观察,初步感知物体有高、有矮;通过合作交流,学会比较物体高矮的一般方法;知道高和矮是比出来的。?

2.培养学生观察、合作交流的能力与语言表达能力。

3.在学习活动中,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4.使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教学重、难点:掌握比较高矮的方法,会比几个物体的高矮。

学具准备:积木块。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感知物体有高有矮

1.引导比较

找两个身高相差较大的学生比较,你有什么发现?

学生说有高矮,胖瘦的区别都应予以肯定。

2.是啊,人有高有矮,今天我们就来研究高矮的问题。板书:高矮

二、探究方法

1.情境演示:两个身高差不多的同学到前面分开站着,比较高矮。

好像有点困难,我们该怎么办呢?

2.布置活动:小组合作探究比高矮的方法。

3.汇报交流。哪个小组来汇报给大家听。

4.总结方法:直接比或作记号比等方法。

三、排队游戏?

1.小组内比较说说谁最高谁最矮。

2.逐渐增加小组人数,说说谁第二高

四、反馈练习

1.第12页第7题

(1)说出动物名

(2)比较高和矮

2.举其他喜爱的动物作比较

五、学生活动

1.摸高活动

说一说怎样做摸得高(可站在地上摸,可跳起来摸)。

2.摆高活动

拿积木或铅笔搭高不倒比较。

3.悄悄话游戏

(1)表演

两生上台,对一生说悄悄话:踮脚尖比高矮?

(2)判断思考

谁高,问题出在哪儿?

六、评价总结

比较高矮要注意什么?你学会了些什么?

板书设计:高矮

第三单元:1-5的认识和加减法(共10课时)

第一课时:1-5的认识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4~16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1.使学生会用1~5各数表示物体的个数,知道1~5的数序,能认读1~5各数,建立初步的数感。?

2.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3.体验与同伴互相交流学习的乐趣。?

4.让学生感知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教学重点:1~5基数含义的理解。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学习习惯,初步学会写数字和建立数感。

教具、学具准备:教师准备1~5的数字卡片、点子图;学生准备1~5的数字卡片、5个小圆片、5根小棒。?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从现实中抽象出数。

1.谈话:观察第14、15页主题图,你看到了什么?数一数有几个?

2.跟周围的小伙伴交流,同时教师到各组共同交流并指导。

3.学生汇报。

4.教师根据汇报情况把卡片1~5贴在黑板上进行认读,同时让学生找出自己的数字卡片,并摆在桌子上。

二、反馈实践?

1.老师说一个数字,你能用小棒表示出来吗?你还能用其他方式表示吗?

2.老师拿出3个苹果,你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出和老师同样多的苹果数吗?

3.同桌之间考一考。

三、感知数的顺序?

1.逐次感知1~5的顺序。

学生先摆1个圆片,再摆1个是几?这个2是怎么得来的??(依次感知3、4、5的来源。)

2.整体感知。?出示点子图,请学生给它们5个排排队。

四、开放性活动

1.联系生活,丰富联想。

在日常生活中有哪些事物能用1~5表示?请学生列举生活中的事例。

(1)小组交流。?(2)汇报。

2.猜数游戏。

提问:这个数比2大,可能是几??这个数比4小,可能是几??这个数比3大而且比5小,可能是几?只有这一种可能吗?

3.用你们桌子上的圆片、小棒、卡片等摆出你喜欢的图形,并跟你的同伴说说分别用了几个学具。小组活动。

五、学习写数:

1.这些数你会写吗,谁愿意上来写一写?

2.你认为写的时候要注意些什么?

3.师示范,生学写。

六、小结:你学到了什么本领?

板书设计:12345

第二课时:第几和写数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8页的内容,第22页第7题、第9题。

教学目标:1.使学生能熟练的认、读、写5以内的数。

2.会用5以内数表示物体的个数和事物的顺序,会区分几个和第几。

教学重点:能工整的书写5以内的数。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安排:

一.进一步练习数的书写。

1.今天,我要请小朋友来做小医生。(出示写错的数字)看看这些病号的问题出在哪里?

2.学生回答。

3.还会有人成为小病号吗?

4.独立书写1-5各数。

5.小组内交流、检查。

6.展示优秀的作业。

二.教学第几。

1.出示4,你能用你喜欢的方式表示出来吗?

学生分别用各种方式表示。

2.数字除了可以表示几个外,还能表示其他的意思吗?

还可以表示第几个。

你能举个例子来说明吗?

3.课本第18页在第几页后面啊?

18页上的填空你能填吗?反馈

4.如果第一个阿姨票买好了,那么小明排第几呢?

5.P18做一做第2题

先填空,再说一说如果从右数会怎么样,最后同桌合作说一说。

三.学生活动

1.下面我们来做个游戏。(请5名学生按顺序排好)

2.从左数,你来说

3.从右数呢?

4.小组内合作说一说。

四.小结:今天这节课,你又学会了些什么?

五.巩固练习:

1.P22第7题。师可在黑板上画5个圈,放图片,让学生说。

2.P22第9题。学生独立完成,展示优秀作业,介绍想法。

六.课后练习:练习书写1-5各数。

板书设计:12345

第三课时:比大小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7页的内容,第21页第5题、第6题。

教学目标:1.使学生认识“<”“>”“=”这三种符号及其含义,同时知道这三种符号的读法和作用。

2.使学生知道用“大于、小于、等于”来描述5以内数的大小,建立符号感。

3.培养学生互相谦让、团结友爱的良好品德。

4.培养学生初步判断、分析及处理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认识“<”“>”“=”这三种符号及其含义,同时知道这三种符号的读法和作用。

教学难点:认识“<”“>”“=”这三种符号及其含义,建立符号感。

教具、学具准备:录音机;投影仪;主题图;图片:9只小猴、4个梨、3个桃、2根香蕉;1~5数字卡片;学具盒。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一)认读1~5各数?

(二)排序?

1.教师报数字请学生拿:2、5、3、1、4。?

2.4、2、5、1、3,请学生把以上几个数字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

同桌互相检查、纠正。?

二、探究新知

(一)观察主题图,回答问题

要求:看图听故事。

教师播放配音故事“小猴吃水果”(同时出示主题图):有一天,猴兄弟在花果山上玩耍。他们又是玩水又是捉迷藏,玩得可高兴了!到了中午,他们又累又渴,于是他们跑到花果山上采了许多水果,来到草坪上吃。可是,在分水果时出现了小小的问题,同学们,你们能帮小猴们分水果吗?(培养学生关心他人、帮助他人的良好品德。)

提问:1.图上有哪些水果?分别是多少?

2.图上有几只猴子?如果每只猴子吃1个梨、1个桃、1根香蕉,够不够?

(二)引导学生操作学具,学习“>”“<”和“=”

1.教学“=”(猴和桃比)。?

(1)指导学生操作学具,用一一对应的方法竖排出来,说出谁多谁少。教师出示相应图片及数字。?

(2)教师说明:当桃和猴谁也不多,谁也不少时,我们就说3只猴和3个桃相等。(板书:“=”),等于号是两条一样长的线,请学生跟读“3等于3”。

2.教学“>”(猴和香蕉比)。

(1)学生操作学具,得出猴比香蕉多,也就是3>2(板书3>2)。

(2)请学生观察“>”,教师及时板书简笔画,“一条大鱼和小鱼,大鱼在前读大鱼”,学生学说顺口溜帮助其进行形象记忆。?

3.教学“<”(猴和梨比)方法同2。?

“一条小鱼和大鱼,小鱼在前读小鱼。”?

4.请学生观察三道算式,小组讨论,看有什么发现。学生回答后,教师用顺口溜帮助学生进行记忆:大数在前用大于,小数在前用小于,相同数间用等于;大大嘴巴朝大数,尖尖嘴巴朝小数。?

5.发散思维。?

(1)看看还有谁和谁能比,几大于几,几小于几??

(2)同学们,你们知道小猴在分水果时出了什么问题吗?(培养学生判断、分析问题的能力)你们说说怎样分才公平?(培养学生处理问题的能力)?

小组讨论后让学生各抒己见。?

三、知识运用

(一)教科书第18页“做一做”第1题?

教师读题,请学生听清题意。?

1.左图:两边各有几只灯笼,谁多谁少,几大于几??

2.右图:两边各有几只小猴,谁多谁少,几小于几??

学生独立填写,教师注意巡视,及时批改。?

3.请学生读一读两道算式。?

(二)做教科书第21页练习二第5题?

1.学习小组的同学互相说图意,松鼠和松果各有多少,各用数字几来表示,几小于几?

2.花和蜜蜂各有多少,各用数字几来表示,几大于几??

(三)游戏:看谁找得快?

1.教师出示数字2和4,问:中间用什么符号连接?请学生快速在学具盒里找出今天学的符号,举起来,看看谁最快。?

2.小组游戏:请学习小组的组长出示两个数字,其他同学找符号。

3.填第22页第6题,相互评价。?

四、小结:今天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第四课时:几和几

教学内容:教科书19页内容、20页的做一做,练习二第8题。

教学目标:1.通过动手操作,使学生掌握5以内各数的组成。

2.培养学生互相合作,探究学习方法。

教学重、难点:让自己得出各数的组成

教具、学具准备:纸带、5个红花片、学具棒、卡片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探究新知

1.4的组成

①老师这儿有4个红花片,你能分一分,有几种分法?

②学生讨论,动作摆一摆。

③反馈情况。

444

312213

④读一读,集体读,个别读。

⑤游戏,猜一猜。

共有3个园片,左手有2个,右手有几个?

共有4个园片,左手有2个,右手有几个?

共有3个园片,左手有1个,右手有几个?

……

先由老师和学生做游戏,再由同桌互做。

得出332

122111

2.5的组成

①小朋友都有5根小棒,你能把5根分成2部分吗?

②学生独立操作。

③小组交流,把组内意见记录下来。

④各组派代表全班交流

⑤全班讨论得出:

5555

14233241

读一读。

二、巩固发展:

1.20页做一做第一题

老师出示卡片5,同桌合作各拿出圆片或数字卡片使两人拿出的合并起来是5。比一比哪一桌得出的最多。

2.找朋友24

43

12

31

学会如何找朋友,合并起来是5的,用直线连起来。

2.对口令游戏

我说3,我说2,3和2组成5

我说2,我说3,2和3组成5

我说3,我说1,3和1组成4

……

3.填数

545453

()32()1()1()2()()1

4.填表

314

11

6.独立完成练习二第8题

三、小结:

你学会了什么、学到了那些本领?

把今天学的回家说给爸爸妈妈听,好吗?

板书设计:

第六课时:加法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23页例题及做一做,第27页练习三第2题

教学目标:1.通过操作、演示,使学生知道加法的含义;能正确读出加法算式;使学生初步体会生活中有许多问题要用加法来解决。?

2.通过学生操作、表述,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学生初步的数学交流意识。?

3.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数学活动,获得成功体验,增强自信心。

教学重点、难点:知道加法的含义。

教具、学具准备:课件、实物投影、磁力板、5个圆片、5根小棒。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引导学生从1数到5,再从5数到1。?

2?出示数字,读数。?

3?按顺序填数:?()3()5。

二、探究新知:

1?引导观察,感知加法的含义?

(1)用电脑反复演示,让学生感知到:1名同学与2名同学走到一起,把1只红纸鹤与2只蓝鹤放到一块儿。?

(2)学生之间交流感受与体会。?

教师引导学生同桌相互交流,然后全班交流。?

(3)教师说明:1名同学与2名同学走到一起1只红纸鹤和2只蓝纸鹤放到一块儿就是合起来的意思。(教师边说边用手势表示合起来)?

2?学习加法算式?

(1)由人或纸鹤的数量抽象出数字1和2。?

(2)教师说明:把1和2合起来,在数学上我们用符号“+”来表示,教师板书“+”。?

(3)引导学生数一数合在一起是多少?用数字几表示?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板书“=”,并在等号后面写上3。?

(4)教师进一步说明:把1和2合起来,用加法计算。(板书:加法)?

(5)读加法算式。?

教师范读,同桌互读,学生自己读。?

3?发散联想?

(1)教师引导、启发,使学生说出生活中其它能用1+2=3来表示的加法事例。?

(2)(再指纸鹤图)问:这幅图还可以用怎样的加法算式表示??

教师启发学生说出:?

①有2只蓝纸鹤,有1只红纸鹤,合起来是3只纸鹤,2+1=3。?

②有2个小朋友,又来了1个小朋友,合起来是3个小朋友,2+1=3。?

③有2个男同学,1个女同学,一共有3个同学,2+1=3。?

④有1个女同学,2个男同学,一共有3个同学,1+2=3。?

……?

三、巩固发展,学会学习?

1?动手操作,体验加法含义。?

(1)做一做的左图?

①教师示范,边操作边说明含义。?

②学生操作,表述含义。?

(2)做一做的右图?

学生独立看图操作,表述含义。?

(3)独立操作,边摆边说。?

①教师说明要求:用桌子上的5个圆片摆出不同的加法算式。?

②学生操作。?

③汇报交流?

4+1、1+4、3+2、2+3、1+3、3+1……?

2?看图,体验加法含义。?

打开教科书第23页,认真观察气球图,启发学生说明图意,并用加法算式表示。

3?看算式摆一摆。?

投影出示练习三的第2题,学生边摆边口述。进一步加强对加法含义的理解。?

4?联系生活,丰富联想?

让学生列举生活中的事例,并用加法算式表示。?

(引导学生通过看算式,摆小棒,进一步理解加法含义。)

四、小结:你今天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北师大版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全册


单元教学目标

单元教学目标:全册教材分析

教学目标:

1、会数,会读,会写100一些的数;在具体情境中把握数的相对大小;能够运用数进行表达和交流,体会数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2、学生结合生活情境,将经历从具体轻重抽象出加减法算是的过程,进一步体会加减法的意义;探索并掌握100以内加减法和连加、连减、加减混合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计算;能根据具体问题,估算运算的结果;初步学会应用加减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感受加减法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3、结合生活经验,认识元、角、分及其相互关系,认识各种面额的人民币;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4、通过观察身边的简单物体,初步体会从不同角度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可能是不同的,发展空间观念。在实际测量与交流中,体会统一测量的必要性,体会厘米和米的实际意义,了解厘米和米的关系,能估测和使用测量工具。测量物体长度。

5、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平面图形,初步体会面在体上,通过大量的动手做的活动,认识平面图形,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发展空间观念。经历从生活情境中抽象出图形的过程,感受图形世界的丰富多彩,并能设计有趣的图案。

6、通过简单的调查活动,初步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的过程;初步认识条形统计图,能根据统计图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并和同伴交流。

7、实践活动:“我和小树一起长”、“小小运动会”、“今天我当家”旨在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同时,在其他具体内容的学习,安排了动手作、小调查的活动,旨在对某一知识进行实际应用。

教学重点:

1、会数,会读,会写100一些的数;在具体情境中把握数的相对大小;能够运用数进行表达和交流,体会数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2、学生结合生活情境,将经历从具体轻重抽象出加减法算是的过程,进一步体会加减法的意义;探索并掌握100以内加减法和连加、连减、加减混合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计算;能根据具体问题,估算运算的结果;初步学会应用加减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感受加减法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难点:

1、掌握100以内加减法和连加、连减、加减混合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计算;能根据具体问题,估算运算的结果;初步学会应用加减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感受加减法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2、通过观察身边的简单物体,初步体会从不同角度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可能是不同的,发展空间观念。在实际测量与交流中,体会统一测量的必要性,体会厘米和米的实际意义,了解厘米和米的关系,能估测和使用测量工具。测量物体长度。

3、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平面图形,初步体会面在体上,通过大量的动手做的活动,认识平面图形,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发展空间观念。经历从生活情境中抽象出图形的过程,感受图形世界的丰富多彩,并能设计有趣的图案。

第一单元生活中的数

一、单元教学目标:

1、经历从实际情境中抽象出数的过程,体验与生活实际的密切联系。

2、能运用数进行表达和交流,逐步发展数感。

3、结合生活实际,会数、会读、会写100与内的数,会比较数的大小,能结合实际进行估计;在此基础上,初步体会基数、序数和位值制等。

二、教学重点:

1、能认、读、写100以内数,会用数表示物体的个数或事物的顺序与位置。

2、能运用数表达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事物,并进行交流。

3、认识符号,=,>的含义,能够用符号和语言描述100以内数的大小.

三、教学难点:

1、能运用数表达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事物,并进行交流。

2、能结合实际进行估计;在此基础上,初步体会基数、序数和位值制等。

四、课时安排:5课时

数铅笔(100以内数的认识)

教学

目标

1.创设情境,让学生经历从实际情境中抽象出数的过程。

2.认识100以内的数,能正确读出各数,初步掌握100以内数的大小顺序。

3.初步感受一列数蕴含的规律,在学习活动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4.培养合作交流与耐心倾听的意识,体会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

教学

重难点

选择不同数数方法正确数出数量在100以内物体的个数。

教学

准备多媒体课时

安排1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激发兴趣

教师根据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为学生创设情境,激发兴趣,为导入新课作好准备。

1?复习:

教师问:谁能用不同方法从1数到20?

分别请同学回答。

2?揭示课题:100以内数的认识。

二、培养数感

活动一:?试着数数

活动目的:根据一年级学生特点及原有的认识水平,很可能已经有不少孩子会从1数到100。要给学生一个表现的机会,使学生有一种成功的自豪感。通过多种形式数数,使学生学起来感到有趣。

活动过程:

1.教师问:谁会从1数到100?

(请1名同学上台前来给大家从1数到100)

2.你还能用别的方法数出来吗?

(分别请同学上台前来2个2个,5个5个,10个10个地数出)

3.在数的过程中形式多样,可一人数,大家齐数,组内4个轮流数等。

活动二:?数小棒

活动目的:数小棒目的是让学生做到手口一致。数时不限定方法,根据学生自己的水平自由发展,体现因材施教,在交流汇报时,让学生把数的过程用语言表达出来,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并起到互相学习的作用。

活动过程:

1.教师:数出自己桌子上的小棒根数(100以内)。用你喜欢的方法来数。

学生各自数小棒。

2.小组交流,你是怎么数的?为什么要这样数?

3.全班汇报。

活动三:?数扣子(可用学具盒的珠子)

活动目的:通过数扣子这一环节,使学生进一步体验哪种数法更好。

活动过程:老师在黑板上随意摆出50个扣子

1.教师问:怎样边数边摆能让人一眼看出是多少个?

2.学生板前边摆边数。(有的学生2个一堆,2个2个地数,有的学生5个一堆,5个5个地数;还有的学生10个10个数数)

3.教师指10个一堆的扣子让学生推想5个十是50,6个十是多少?9个十呢?10个十呢?

得出:10个十是一百。

4.教师再添上2个扣子,问:现在是多少个扣子,你怎么知道的?

52里面有几个十和几个一?

5.教师在50个扣子的基础上再分别去掉3个、6个扣子。

问:现在是多少个扣子?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

6.学生先观察思考,同位交流,再回答。

活动四:说一说,拨一拨,写一写.

活动目的:让学生在计数器上拨数,体会”十”也象”一”一样,是一个计数单位,帮助学生初步建立数位的概念,感知个位和十位的数表示不同意义.

活动过程:

1、看图写数:(图略)

2、教师说数学生拨数:

三、多种练习,保持兴趣

练习形式的多样化,既巩固了所学的知识,又调动了学习的积极性,从而达到教学目标。

1、数出全班人数,想想用哪种方法数好?为什么?

请1名同学下位边走边数,培养学生的数感。

2、书P3青蛙图:看谁数得快。

让学生认真观察图形排列特点,怎样数快?

3、游戏:拍手数数

如师:49后面是多少?

生:49后面是50。

一个同学说出一个数,同位同学接数出后面的5个数来。

四、学生谈收获

板书设计

数铅笔

一个一个的数

十个十个的数100个是十一百

修改及补充内容

教学反思

数豆子(100以内数的认识)

教学

目标1、会写100以内的数,进一步体会数位、基数、序数的意义。

2、能对100以内的数进行估计,发展估计意识。

教学

重难点激发学生主动探索的欲望,培养学生有根据地进行估计。

能对100以内的数进行估计,发展估计意识。

教学

准备计数器。事物(豆子、米粒)课时

安排1

教学过程

活动一数豆子,创设情境,激发探索欲望。

1、教师先出示盛一些豆子的杯子(内装28粒)

你能估计这个杯子里有多少粒豆子吗?(学生的说法不一)

2.教师带着学生一起数10粒豆子,放入一个杯子中(杯子与前同)

3.现在你能估计这个杯子中有多少粒豆子吗?

①想不想知道谁估计的比较准确呢?怎么办?

生:数一数.(青同学数豆子.)

②跟大家说一说你是怎么数的?

两个两个数的,一共28粒,与30最接近。

五个五个数的,一共28粒,与30最接近。

十粒十立的数的,一共28粒,与30最接近。

4.谁能在计数器上拨出这个数?

5.你能写出来吗?

活动二:说一说.

活动目的:使学生体会同一个数在不同数位的不同意义.

活动过程:

1.出示:图略

2.这两个”2”的意义一样吗?

活动三:拨一拨,写一写.

活动目的:让学生在计数器上拨数,体会”十”也象”一”一样,是一个计数单位,帮助学生初步建立数位的概念,感知个位和十位的数表示不同意义.

活动过程:

1、写出计数器上表示的数.

2、在计数器上拨出下列各数.

3360101

活动四:练习1-3

活动目的:运用不同的形式帮助学生进一步认识数位、基数的意义。

活动过程:

1、摆出26根小棒。说一说你是怎么摆的?

2、看图填空。先学生独立做,再小组交流。

3、写数。先学生独立做,谁第一做完请把你写的数写到黑板上。

活动五:小熊写门牌号。

活动目的:通过游戏的形式让学生发现规律,桉数的顺序填空,进一步体会序数的意义。

活动过程:

1、快乐居民小区建成了,看小熊在写门牌号.

2、你想帮忙吗?

3、拿起笔快写吧?

4、与小组同学交流一下你是怎么想的.

5、汇报交流结果.

活动六:做一做。

活动目的:通过抓小棒游戏,使学生对数感再次形成感性的体验。在具体的活动中发展学生的数感。

活动过程:

1.抓一把小棒,先估计有多少根,再数一数。

2.同桌互相猜一猜对方的小棒有多少根,再数一数,看谁猜的最准确。

板书设计

数豆子

计数器图

修改及补充内容

动物餐厅(100以内数的大小比较)备课人卓敬敏

教学

目标

1.使学生学会比较100以内数的大小,并体会比较两数大小的方法。

2.利用轻松愉快的游戏和现实有趣的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学习数学的兴趣。

3.培养学生观察、比较、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

重难点会比较100以内数的大小.

初步感受一列数蕴含的规律.

教学

准备课件、图片课时

安排1

教学过程

活动一:主体图.

活动目的:通过小后和小狗哪盘子的生动画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感知两个数的大小.

活动过程:

1、创设情境:小动物餐厅要开张了,大家都很忙,你看,小侯和小狗吵起来了,小侯说:我拿的多.小狗说:我拿的多.大家快看一看到底谁拿的多呢?

2、为什么?

3、谁会用符号表示他们之间的大小关系?21>18

4、还可以怎么表示?18

活动二:填一填.

活动目的:让学生体会数位的重要性.同时通过计数器表示数,使比较两个数的大小更加直观.

活动过程:

1、看图填数,再比较大小.

2、小组交流.

3、汇报结果.

活动三:练一练.

活动目的:抽象的比较两个数的大小.

活动过程:

1、教师读题,学生独立做.

2、15()

3、()>89

4、交流时让学生体会到答案不唯一.

活动四:游戏

活动目的:变换形势比较大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活动过程:

1、请同学们任意拿出一个两位数,放到桌面上.

2、小侯要请客,请小于60的小朋友到我这来.

3、小狗要请客,请大于60的小朋友到我这来.

4、教师和学生一起订正结果.

活动五:找规律填数.

活动目的:培养学生有序观察和分析的能力.

活动过程:

1、找规律把空格填完整.

2、读出个位是5的数,读出个位是0的数.

3、删去45,想这填几,你是怎么想的?(上下想、左右想、顺写想、倒斜想)

4、学生独立填表。

板书设计

动物餐厅

计数器图

修改及补充内容

教学反思

小小养殖场(大小关系)

教学

目标1、结合生活实际,理解多一些、多的多、少一些、少得多和差不多的含义。

2、能在具体情境中把握数的相对大小关系。

教学

重难点结合生活实际,理解多一些、多的多、少一些、少得多和差不多的含义。

能在具体情境中把握数的相对大小关系。

教学

准备课件、图片课时

安排1

教学过程

活动一、看图,说一说你能提出那些数学问题.

活动目的:结合生活实际,理解多一些、多的多、少一些、少得多和差不多的含义。

同时,通过学生描述数量之间的关系,逐步建立数感.

活动过程:

1、从图上你能知道什么?教师板书:鸭42只,鸡85只,鹅34只.

2、你能用多一些、多的多、少一些、少得多和差不多来说一说他们之间的关系吗?

3、指名说.板书:鸡比鹅多的多.

4、还可以怎么说?板书:鹅比鸡少的多.

5、小组内互相说,比一比哪个组说得最多?

6、汇报讨论结果.

活动二:想一想.8页

活动目的:通过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多一些、多的多、少一些、少得多和差不多”的含义。

活动过程:

1、教师读题。

2、让学生独立完成。

3、在小组内交流讨论。

4、汇报交流讨论结果。

活动三:9页练一练1。

活动过程:

1、教师读题。

2、先让学生独立完成。

3、在小组内交流讨论。

4、汇报交流讨论结果。

活动四:练一练2,练一练3。

活动目的:此题是一道开放题,如果出现两个答案,只要理由正确,就可以给予肯定。

活动过程:

1、谁识字量最多,你能给大家读一下题吗?

2、每人小声读一遍题。

3、独立完成,再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

活动四:数学游戏

活动目的:发展学生数感。

活动过程:

教师公布游戏规则:学生来猜,教师只能点头表示有可能,摇头表示不对。

小结:在你猜数时你都想到了什么?你怎么猜的这么快?

(不断缩小范围)

板书设计

小小养殖场

多一些

少一些

多得多

少得多

修改及补充内容

练习一备课人丁香香

教学

目标1、是学生能熟练地数,度,写100以内数。

2、理解数位的意义,掌握100以内数的顺序,会比较它们的大小。

3、掌握100以内数的组成。

教学

重难点教学重点:正确熟练地数,读,写100以内的书。

教学难点:理解数位的意义,掌握100以内数的顺序。

教学

准备计数器课时

安排1

教学过程

师:今天我们复习100以内数的数,读,写以及顺序和比较大小。看谁能够勤于思考,积极发言。

活动一:复习100意呢你数的数、读数、写数。

(一)按要求数数。

1、谁愿意从27起,一个一个数到43。

2、谁愿意从60起,十个十个数到100。

3、谁愿意从48起,两个一两数到68。

4、谁愿意从35起,五个五个数到65。

5、谁愿意从92起,往前一个一个数到78。

6、谁愿意从98起,往前两个两个数到86。

(二)看图读数写数。

45个位上的数字是几,还有那些两位数个位上数字也是5.

这些两位数是按怎样的规律变化的?(15、25、35、45、55、65、75、85、95)

谁还能报出个位上的数字都相同的一组数?(12、22、32、42、52、62、72、82、92、)

1、33这个两位数有什么特点?十位上的3表示什么?个位上的3表示什么?

像这样十位和个位上的数字一样的两位数还有那些?

(11、22、33、44、55、66、77、88、99)

这些两位数又是按那些规律变化的?

2、60这个两位数有什么特点?

谁能报出个位上是零的两位数?(10、20、30、40、50、60、70、80、90)

还有一个数个位上是0,这个数是多少,他是几位数?

(三)写数练习

1、写出38后面的6个数。——————

2、写出78前面的6个数。-------------------

3、写出6个十位上是7的两位数。-------------------

4、写出6个十位上是9的两位数。--------------------

活动二复习100以内数的顺序和比较大小。

1、按顺序填空。

4548

9996

525458

818389

2.桉顺序排列。

(1)从小到大?45、33、60、100

(2)从课本中找岛33、45、60、100

(3)从大道小排列起来。

五十二二十八三十四七十六八十七

()()()()()

()>()>()>()>()

活动三:在你认为合适的答案下画”””。

活动目的:通过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多一些、多的多、少一些、少得多和差不多”的含义。

活动过程:

1、教师读题。

2、让学生独立完成。

3、在小组内交流讨论。

4、汇报交流讨论结果。

活动四:拨一拨,写一写,比一比。

活动目的:通过动手操作,进一步巩固数位的概念,掌握两位数大小的比较。

活动过程:

1、请你任意拨出一个两位数。如:

2、写出你拨的两位数。

3、同桌比一比这两个数,并表示出来。如:23板书设计

100以内数的复习课

两位数三位数

453360100

45里面有____个十和______个一.

33里面有____个十和______个一.

60里面有____个十.

100里面有____个十,______个一.

31>21>

s版一年级下册语文全册教案1


老师要承担起对每一位同学的教学责任,在开展教学工作之前。有的老师会在很久之前就精心制作一份教学计划。这样我们可以在上课时根据不同的情况做出一定的调整,那么老师怎样写才会喜欢听课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收集整理,为您带来的《s版一年级下册语文全册教案1》,欢迎阅读,希望您能阅读并收藏。

第一单元

1、有趣的汉字

教学目标:

1.认识“元、汉、桌、爷、毛、笔、您、事、示、休、息、啦”13个字;会写“毛、笔、元、示、写、字、太”7个字。学习新偏旁“竹字头”、“秃宝盖”。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初步了解汉字的造字规律,感悟汉字的表意功能,受到汉字文化的熏陶,激发学生学习汉字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1.识字、写字

2.正确、流利朗读课文

难点:了解汉字的造字规律,感悟汉字的表意功能。

课前准备:

1.学生收集有关古人造汉字的有关资料。

2.挂图,生字卡片。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情导入

1.猜字

出示挂图。(甲骨文的“马”字)

你们猜一猜,这是什么字?(这是“马”)这就是我们祖先最早创造的文字。

2.出示教材P1中的图。

请你们看一幅图画,发现什么了?

(1)我发现图上有两个人在走,旁边的字像两个“人”字。

出示“从”叠在两个人身上。

(2)我看见一个小孩靠在树旁休息,旁边的字像一个人靠在树旁。我觉得那个字像“休息”的“休”。

3.板书课题(有趣的汉字)

4.读课题,说说“有趣”是什么意思。

二、读文识字

汉字怎么有趣?你们读读课文就知道了。

1.自由读课文、识字。

要求:(1)遇到不认识的字,看拼音读准字音,记住这个字。

(2)找找有几个自然段,标上序号。

(3)看看课后生字表里的生字都认识了吗?

2.同桌互相检查生字识记情况。

3.利用生字卡片检查生字识记情况。

(1)出示本课带生字的词语。

①小老师教读

②学生轮读

(2)出示本课的认读生字。

①学生轮读

②游戏巩固生字

第二课时

一、读文,初步了解汉字有趣的造字规律。

1.这课有几个自然段?用手势告诉老师。(四)

2.请四名同学读课文,其他同学边听边想,这些汉字怎么有趣?

3.小组交流,说说汉字怎么有趣。

4.集体汇报,交流学习情况,理解课文内容。

(1)引导学生读、议一、二自然段,了解象形字的造字规律。

①从第一自然段中学生读出古人写字象画画。

②从第二自然段中学生读出古人是用图画出事物的。

③简笔画演示“山、羊”这两个字的演变过程,让学生感受到象形字很有趣。

④教师贴用图画出事物

⑤指导朗读一、二自然段,使学生感悟到这种造字方法很有趣。

⑥启发学生结合以前学过的汉字和课前查找的资料进行拓展。

你们知道古人“用图画出事物”的还有哪些字?

(2)引导学生读第三自然段,了解会意字的造字规律。

①通过读、议学生知道有些意思画不出来的时候,古人就把两个字合在一起,造出一个新字。

②演示“鸣、休”的造字方法,让学生感受到会意字也很有趣。

③教师贴把两个字合在一起

④指导朗读第三自然段,使学生感悟到这种造字方法很有趣。

⑤启发学生结合以前学过的汉字和课前查找的资料进行拓展。

你们还知道哪些字也是这样造出来的?

(3)小结谈话,齐读第四自然段。

(4)总结谈话,分角色朗读全文。

①通过元元和爷爷的对话,我们知道了两种有趣的造字方法。一种是——,另一种是——。(教师板书)

②指导学生分角色朗读全文,进一步感悟汉字的有趣。

二、指导书写

1.指导书写“毛”字。

(1)图片出示“毛”,让学生仔细观察“毛”每一笔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2)学生说,教师范写。

重点指导:竖弯钩从竖中线的左边起笔。

(3)学生练习书写“毛”。

2.指导书写“笔”。

(1)出示实物毛笔。问:笔头、笔杆都是什么做的?然后图片出示“毛”“竹”。

(2)让学生说“笔”字怎么写?图片出示“笔”。上边竹字头,下边是毛,合在一起就是毛笔的“笔”。

(3)学习新偏旁“竹字头”。

出示“”,和“竹”比较,哪些笔画发生了什么变化?

(4)图片出示“毛”和“笔”,让学生观察“毛”和“笔”这两个字里的“毛”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5)学生练习书写“笔”字。

3.指导书写“元、太、字、写、示”。

(1)学生自己观察字形。

(2)师生共同讨论怎样把这几个字写好看。

①“元”和“示”进行比较。

“元”字第二横稍微向右上斜一点,“竖弯钩”从横中线和竖中线交叉处稍向上一点起笔。

②“写”与“字”进行比较。

a“写”的偏旁是“秃宝盖”,提醒学生注意“秃宝盖”与“宝盖头”的区别。

b“写”的第四笔是“竖折折钩”,注意这个笔画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3)学生练习书写。

板书设计:

有趣的汉字

口-鸟----鸣

人-木----休

2、合在一起成新字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在本课的学习中,学生将认识13个生字;掌握7个字;学习2个新部首:“日字旁”、“小字头”。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能够在理解字义的基础上理解词语。

2.过程与方法:

(1)在愉快的语文学习中,激发学生的识字兴趣,理解汉字合体字的造字方法,了解汉字的演变过程。

(2)让学生利用自己的生活经验来学习,提高感知能力,学会用艺术的眼光观察生活的同时,对所获得的信息加以思考分析,开展多角度的探究性活动。

(3)学生通过学习成果的发布,提高展示表现自我和交流表达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激发孩子的主动识字的兴趣,提高识字效率,培养儿童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之情。

(2)使学生在充分体验汉字的奇妙演变及造字规律的同时,感悟到中华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源源流长。从而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利用图片(简笔画),揭示课题

1.出示挂图:同学们,你们看!今天我们来到了什么地方?这里都有什么?(和书中的图相符)

2.显示独体字:

小嘴说一说:图中有什么?木、水、石……

小手写一写:书空字的笔画

我们读一读:复习学过的独体字。

(3)提出问题:一棵大树用“木”表示,想想一片树林的“林”可以怎样写呢?一片森林的“森”呢?

(4)揭示课题: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独体字《合在一起成新字》。

二、朗读儿歌,学习生字

1.听儿歌,想原因:为什么“日”、“月”合起来就念“明”?看图片或听录音,在听、看、思考中引导学生理解这些合体字的组合原因,帮助学生记忆字形。

2.读儿歌,讲道理:

(1)教师教:集体读儿歌第一节,再指名发言,引导学生分析字形。

(2)学生学:小组读儿歌第二节,讨论生字的字形。

(3)师生合作:读儿歌、理解字义

师:一个太阳和和一个月亮合起来是……

生:日月明

(4)男女生对读:通过竞赛式的对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男:日月

女:明

3.游戏激趣,巩固生字

《碰碰撞》:教师组合独体字,并说:“生字卡片碰碰撞,碰出生字谁来认?”学生答:“碰出生字我来认,日+月就念明。”

4.认读生词,巩固生字

游戏:悄悄话

教师出示生词卡片。学生分成两人一组,一方悄悄告诉另一方,对了点点头,错了悄悄告诉他。词卡:明月、男生、尘土、尖刀、森林、从来、众人、泉水、岩石、鲜花、甜水

三、学写字学笔画

1.出示:从林

观察:两个相同的字合在一起成新字时笔画发生了什么变化?左边的偏旁中捺变成了点。

2.学写:从林

(1)观察教师书写,点部分描红。

(2)端正书写姿势,写“从、林”的字头。

四、齐读儿歌

五、布置作业:自选熟读课文与自编儿歌中的一项作业完成。

第二课时

一、检查学习情况:游戏激趣复习生字

1.找朋友:发独体字的字卡,让学生找朋友。找到就大声地说:“……合在一起就念……”

2.开火车认读合体字生字卡片

3.小老师带读生词卡。

二、学写生字

1.观察“描描写写”中的其他生字,描出易错的笔画。

2.讲讲:甘中间的小横靠左不靠右。

尖小字的竖勾变成竖。

明日字旁变小、变窄。右边的月第一笔为竖撇,从竖中线的偏右的地方起笔,到左下格收笔。

3.教师范写学生描写

三、读课文:让我们再熟悉一下学过的字词,并想想你编了什么儿歌。

四、布置作业:复习生词

板书设计:

合在一起成新字

日-月-明田-力-男

小-土-尘小-大-尖

木-木-林木-林-森

人-人-从人-从-众

白-水-泉山-石-岩

鱼-羊-鲜舌-甘-甜

3、添“口”歌

教学目标:

1、通过拼读音节读课文,掌握生字字音,了解儿歌内容,能正确、流利的朗读儿歌。

2、认识13个生字,会写7个。

3、培养学生自主识字的兴趣,以及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思想感情。

重点难点

能正确通顺的朗读儿歌,识记生字,了解生字的意思,并能运用生字组词说句。

教学准备

有关挂图、词卡等。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情导趣,引入新课

1、师:同学们,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个礼物。你们想知道是什么吗?

出示谜语:东南西北四道墙,围在一起四方方。

你要问它啥意思,鼻子下面嘴一张。

小朋友,你知道我是什么字吗?

学生猜字并说说猜的理由。

师:它的名字叫小口,今天它来找朋友,

它的朋友在哪里?请你们帮它认一认。

3、师:你的朋友在这里。我们先和“口”的老朋友打声招呼。

出示字卡:门下刀上几

(用开火车的方法让学生边读字边组词。)

4、师:谁来试着认一认“口”的新朋友?

出示字卡:合欠未

(学生试读并组词,发音不准的老师纠正。学生齐读。)

师:“口”字和独体字宝宝交朋友,转身一变成什么字?有的字你们认识,真了不起。有的字你们不认识,怎么办?没关系。它们藏在《添“口”歌》内,让我们来把它们认一认。今天我们来学习《添“口“歌》。板书课题。

二、组织游戏认读词语

1、师:同学们可借助拼音自由朗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按老师提示来做。

图片出示:

1)用——和------分别画出本课的会认字和会写字,反复拼读。

2)同桌之间互相读,互相纠正读音。

学生活动,老师巡视、指导。

2、做游戏:我们做一个“采摘”游戏,检查你们认读词语的情况。

规则:请三位同学到前面来,其他同学看老师手中的字卡,老师出示什么字,你们就大声地告诉他们。这三位同学谁能迅速找出相应的词语卡片,就举起大声地读出来,他找对了,大家就跟他一起读,这次“采摘”成功了。

3.多种方式巩固生字

指名读、齐读、顺读、跳读、开火车读等等。

三、指导朗读课外延伸

1、师:这些词语你们都认识了,你们真行。现在,老师也想听听大家读课文怎么样,请大家和我一起来读《添“口”歌》。

师读:“门”字添“口”

生齐读:“问”你早。

(1)师生交换读。

(2)男女对读。

(3)齐读课文。

2、师:同学们,生字认准了,课文读熟了,谁来帮小“口”与黑板上的独体字手拉手,叫出新字的名字呢。

(让八位同学上台在八个独体字的下面写出带“口”的新字,写完后组词大声领读。)

师总结:小小口字本领高,千变万化真奇妙。

要想把字记得牢,我们边读边拍《添“口”歌》。

(老师示范用《拍手歌》的节奏教学生边读边拍《添“口”歌》,最后一句加动作。)

(1)同桌合作边读边拍《添“口”歌》。

师:还有啥字能添“口”,请你们来说说好不好?

(让学生闭上眼睛静静地想一想,想好了,可模仿课文的句子说一说。)

(2)学生分别上台写出自己想好的字。

(3)学生分别领读自己编好的句子。

师:这一句句优美的句子,连起来就是一首琅琅上口、优美动听的诗,听老师把它们连起来,说唱给大家听。

添“口”歌:小口、小口,本领高,本领高。

千变万化,真奇妙,真奇妙。(师模仿伴奏带的音乐唱出。)

添个“十”字,叶儿飘,添个“包‘字,虎咆哮,

添个“多“字,打哆嗦,添个“阿“字,真美啊,

添个“禾“字,你和我,添个“米“字,咪咪叫,

添个“昌”字,唱起歌,添个“交“字,咬一口。

你说我编得好不好,好不好?(师按节奏边说边拍手。)

全体学生站起一起表演新编《添“口“歌》

师总结:同学们表演的真好,还有许许多多的独体字宝宝也能和“口”交朋友,回到家后,开动脑筋想一想,模仿课文也来编一编新《添“口”歌》,按照老师教你的方法把它说唱给爸爸妈妈听,好吗?

第二课时:

一、检查读书识字情况

1、分男女两组读课文。

2、出示生字卡片,开火车读一读。

二、总结方法识记生字

生字朋友听到我们叫出它们的名字,可高兴了,让我们赶忙找到它们,记一下它们的模样吧。

卡片出示:未——味欠——吹合——哈

土——吐下——吓

1、请同学们说一说你用什么方法记住这些生字?

(用生字组词、造句;用熟字加一笔;用熟字相加等方法)

2、你们仔细看看这些字,发现了什么?

(所有红字都是“口”字旁,而且都和口有关。)

(有些字如味、吐、吓的读音和独体字一样)

总结:这三个字叫形声字,形旁表意,声旁表音。

三、指导书写

我们中国的汉字历史悠久。许多字都有一段有趣的故事,许多字写出来就是一副美丽的画。下面,我们来写美丽的汉字吧!

1、师示范写、观察笔画及笔顺。

2、学生练写、师巡视、指导,提醒注意写字姿势。

3、写完后同桌互评。

4、展示

把写好的字展示,并请示这位同学讲一讲写好字的经过。

四、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用“口”来添字组成新字的方法,真轻松,真有趣,同时也学到了许许多多的知识,回家后,你们也可用我们学习过的“门”、“亻”等偏旁来添字组成新字编成琅琅上口的儿歌,下一节课我们一起来欣赏,一起来学习。

板书设计:

添“口”歌

门+口=问未+口=味

下+口=吓刀+口=召

土+口=吐合+口=哈

几+口=叽欠+口=吹

语文百花园一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正确地识字、积累词语。

2、引导学生背俗语、猜字谜。

3、辅导学生进行说话写话训练。

重点难点:

指导学生完整流利地说话,并能把图意流畅地写下来。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

今天又是我们去语文百花园的日子,这次的语文百花园又有什么精彩内容等着我们去学习呢?咱们一起进去看看吧!

二、园中寻宝。

(一)、我会写。

1、同桌之间互读“木——林、人——从、又——双”这三组字,再说说每组字有什么异同。

2、指导书写。

(二)、读一读,说一说。

1、教师带读词语。

2、请学生说说,这些词语有什么共同特点?

3、你能说出这样的词语吗?先在小组里说一说,再指名说。

4、把词语写下来。

(三)、看图选字填空。

1、出示“她、他、它”齐读,再说说这三个字各在什么情况下使用。

2、学生独立完成课本里的填空。

3、教师检查,并让学生说说为什么这样填。

(四)、背一背

1、自由朗读,遇到不会读的字借助拼音多读几遍。

2、同桌互相读,互相纠正读音。

3、指导读,读出停顿和感情。

4、你从这两句话中知道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自由找伙伴讨论。

5、集体交流。

6、把这两句话背下来。

三、总结收获。

第二课时

一、猜一猜。

1、指导学生读谜面。

2、同桌互读,理解谜面的意思。

3、小组讨论,得出结果。

二、能说会道——“我的识字办法多”

1、导入话题:除了在课堂上可以识字,还有其它识字的办法吗?

2、把你识字的办法和小组里的同学交流,再推选代表在班上说一说。

3、小组代表谈识字方法,师评价。

4、小结:识字的办法很多很多,只要我们平时多观察,多思考,就能认识更多的汉字朋友。

语文百花园一:看图说话写话

教学目标:

1、仔细观察图画,看懂图意。

2、看图说几句意思连贯的话。

3、按提示写一句(或几句)意思完整、通顺的话。

教学重难点:

1、写一句意思完整、通顺的话。

2、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具准备:挂图、作文纸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同学们,今天老师要带大家到一个地方去游玩。

请你们闭上眼睛,想象我们坐上了车,现在出发了!

二、看图说话

1、出示春景图,初步感知图意。

大家睁开眼睛看看,我们到哪儿了?(公园里)

这是什么季节的景色呢?(春天)

你是从哪些地方看出来是春天的?

(柳树、燕子、河水、迎春花、桃花、太阳、山)

2、指导学生按一定的顺序观察图画,练习说话。

刚才同学们说的都对,但是每个人都没有说全。要想把公园里的景物说全了,就应该按照一定的顺序观察,我们可以按照先从上到下,下边再从左到右的顺序观察。观察后再有顺序地说一说。

(1)学生按一定顺序观察公园里的美景,自己练习说。

(2)小组交流。

(3)全班交流,教师及时点评,指导学生把句子说得通顺、连贯,用词准确。

3、出示挂图(小船)练习说话。

过渡:公园里美丽的景色吸引了许多游客,你们看看现在谁来了?

(1)看看都有什么人?他们在做什么?

①自己练习说话。

②指名说。

(2)你们想想他们玩得怎么样?再想想他们看到这么美丽的景色会说些什么呢?

①同桌互相说。

②指名说。

三、看图写话

1、出示图下提示,指名读。

2、指导学生按提示看图先说一句通顺、完整的话,再写下来。

(1)引导学生按提示观察图画。

①在提示中的“季节”下画点。

图上画的是什么季节?(春天)板书:春天

②在提示中的“什么人”下画点。

图上都有什么人?(爸爸、妈妈、小红)板书:爸妈

③在提示中的“干什么”下画点。

他们在干什么?(他们在划船)板书:划船

(2)引导学生按提示说一句完整通顺的话。

请你们用一句话说说图上画的是什么季节,都有什么人,他们在做什么?

①自己练习说。

②同桌互相说。

③全班交流。教师倾听学生发言,及时点评。指导学生把句子说通顺连贯,鼓励学生运用在阅读和生活中学到的词语。

(3)指导写句子。

你们说得真好,现在愿意把这句话写下来吗?

①指导格式。

②写句子的时候,遇到不会写的字可以用拼音代替。注意写上学过的标点符号。

③学生写句子,教师巡视,发现问题及时纠正,随时提醒学生

写字姿势。

④写完的同学读读自己写的句子,看看有没有丢字、错字,句子是不是完整通顺,标点符号写得对不对。

⑤展示学生写的句子,进行点评。

谁愿意把你写的句子展示给大家看看?

四、总结谈话。

第二单元

1、山青青

教学目标:

1?认识“鸣、声”等六个生字,会写“叫、苗”等六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在阅读中积累语言,感受春天大自然的美丽。

重点难点:

重点: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正确认读“会认”的字和正确书写“会写”的字。

难点:从诵读中感受春天大自然的美丽景色。?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设置情景,引入课题

1?看图说话。新课标第一网

挂图显示:山青水秀、鸟语花香、和风细雨的春景。看了这幅图,你有什么感觉?你能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吗?(也可看图说话)

2?引入课题。

这么美丽的景色是什么季节的?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第1课《山青青》。

3?齐读课题。看到课题,你有什么感兴趣的问题想提出来吗??

二、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1?自由读课文,边读边用笔画出生字词,多读几次。如果遇到不会读的字也可以用笔画出来,然后虚心地向同学请教或者请拼音朋友帮忙,再多读几次。?

2?同桌互相认读画出来的词语,认真听对方读,互相纠正错音。?

3?指名读生字词。齐读,开火车读。去掉拼音认读生字词。?

4?再读课文,注意把字音读准,做到不加字、不漏字。?

5?四人一小组,每人读一遍课文,把句子读通顺。?

6?指名读全文;评读。?

三、再读课文,读中感悟?

1?朗读课文,你想怎么样读就怎么样读,想读多少遍就读多少遍。边读边标出课文一共有多少句话。?

2?小声读课文,边读边想:课文写了哪些景物?用横线画出来。?

3?你觉得哪些景物最美?请你先挑选你喜欢的这一句话认真、反复地读一读,直到能把这一句话美美地读出来为止。?

4?指名读、评读。?

5?把课文美美地读给你的同桌听。?

6全体诵读课文。?

7?指导背诵课文。?

8?你能用你的画笔把你读到和想到的春天美景画出来吗??

四、总结全文,布置作业?

1?读了课文,你想说什么?现在,你想用自己的什么方式来赞美一下美丽的春天?(可以唱一支赞美春天的歌;可以朗诵一首描写春天的诗;可以说几句赞美春天的话……)

2?认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引入?

1?上节课,小朋友们读了课文,知道课文写了哪些内容??

2?再放图片,边看边感受春天的美丽。看到这么美的春天,你能不能美美地把课文背出来?

二、学习生字

1?屏幕显示生字词,拍着手掌有节奏齐读。?

2?去掉拼音读生字词,开火车读。?

3?自由认读生字,想想:你最快记住了哪些字?你是怎么样记住它的??

4?你能用哪个字来组词或说一句话??

5?观察这几个要求写的字,你发现了什么??

6?看老师在田字格中示范写字,边听老师念笔顺边书空。注意看清楚难写的地方,再自己动笔写。?

7?同桌互相交换欣赏所写的字,说说别人写的字哪些地方值得你学习,还有哪些地方你可以做小老师指出它的缺点。?

8?老师检评。?

三、布置作业

1?把你喜欢的词语写进你的词语花篮里。?

2?回家把课文美美地背给爸爸妈妈听。

板书设计:

山青青

山水鸟儿叫

树草山花笑

苗田风雨绿

2、小树谣

教学目标:

1?认识12个生字,会写“成、对”等6个字。认识“又字旁、绞丝旁、门字框”3个部首。

2?正确、流利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3?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激发他们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重点难点:

重点:正确、流利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难点:在读中感悟“小树在春风里摇绿了嫩芽和树梢,摇红了花蕊和花苞”,以及小树和小鸟说的话。

教具准备:

挂图、生字卡片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激趣引入,揭示课题

1?展示小树在风中点头,小鸟在树上嬉戏的图画,让学生仔细观察,问:你看到了什么?能说说你的感受吗?

2?揭题,释题。齐读题目,你觉得课文会写些什么内容?(小树谣就是小树的歌谣)小树会唱些什么歌谣呢?

二、初读课文,读通读顺

1?自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先停下来拼一拼,拼准了再读。先读通一节,再读下一节,然后连起来读一读。

2?边读课文边标出课文一共有多少小节,并用横线画出生字词,然后自己反复拼读,把生字词读准。

3?同桌的同学互相认读画出来的生字词,对方读音不够准的要帮忙纠正。

4?开火车选读带拼音的生字词,再读去掉拼音的生字词;全班读。

5?再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做到不加字,不漏字。

6?四人小组合作,每人轮着读一遍课文,看谁读得又准确又通顺。

7?指名读,评读,自荐读。(他读的有哪些地方值得你学习?哪些地方你可以超过他?)

三、再读课文,读中感悟

1?读课文,你想怎样读就怎样读,边读边想:课文写了什么内容?

2?选你最喜欢的一节反复读好,想想:读了这节,你明白了什么?然后四人小组交流交流你的收获。

3?检查,你最喜欢读哪一小节,你读懂了些什么?

(1)读了第一小节,你明白了什么?(我明白了小树在春风里长出了绿绿的嫩芽和树梢)小树长出的嫩芽和树梢,一定很可爱,小树也一定很高兴(指导学生看小树长出绿芽的图),你能把这节读好吗?指导读,两个“绿”字应读得稍重一点。

(2)读了第二小节,你懂得些什么?(我明白了小树在春风里长出了红红的花蕊和花苞)小树长出的花蕊和花苞,一定很美丽,小树也一定更高兴了(指导学生看小树长出红花的图),你能把小树的美丽和高兴通过读表达出来吗?指导读,两个“红”字应读得稍重一点。

(3)读了第三小节,你又知道了些什么?(我明白了小树很想长成大树,然后让小鸟来筑巢)小树对小鸟真好呀!谁能把小树说的话读好?再想想:小鸟听了小树的话,会说些什么?

四、总结全文,回归整体

这节课,你知道了些什么?

第二课时

一、复习,引入新课

1?认读生字。

2?回忆课文内容。

二、背诵,诵中感悟

1?谁能把课文准确、流利地读一读?2?练习背诵,同桌互相背背看。

3?指名背;会背的同学站起来背。

三、书写,学会生字

1?认读带拼音的生词,再认读没有拼音的生词,然后用“会认字”与“会写字”组词、说话。

1?认读带拼音的生词,再认读没有拼音的生词,然后用“会认字”与“会写字”组词、说话。

2?仔细观察它们在田字格中的笔画所占的位置,边书空边说说笔顺。

3?你发现了什么?(比如你觉得哪个字最难写?哪些部首你认识,哪些是新出现的?这些字是什么结构?你最快记住了哪个字?你是怎样记住它的?这个字写的时候要特别注意哪些笔画?)小组交流,互相说说。

4?教师边念笔顺边在田字格里示范,学生边观察边在桌面上跟老师一起书空。

5?指导学生先描红,再独立书写。

6?引导学生互相欣赏,看谁写得工整美观。

四、识词,积累运用

1?认读“词语花篮”里的词。

2?你从这课里还学会了哪些新词?把你最喜欢的几个填在花篮里。

3?选择这些词语中你最喜欢的一两个说一句话。

板书设计:

小树谣

嫩芽花蕊

绿红

树梢花苞

等小树----大树(小鸟筑巢)

3、古诗两首

教学目标

1.认识“夜、落、少、村、扬、烟、童、散、忙、趁、纸”12个生字。

2.会写“少、处、忙、村、知、放、春”7个字。

3.学习“竖心旁”“木字旁”“失字旁”“反文”4个部首。

4.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1.正确读准12个会认字。按正确笔顺书写7个会写字,并注意安排好字的间架结构。认识并正确书写4个部首。

2.了解两首古诗所描写的情景,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教学准备

挂图、字卡。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

前面我们学习了两首儿歌,你们能背下来吗?(全班齐背两首儿歌)

背得真好!对于春天,你最想说的一句话是什么?(指名说话,进行语言训练,同时激发学习情趣)

同学们用自己的语言,表达了对春天的赞美之情。和我们一样,古时候的文人也作了很多诗来赞美春天。请看这首诗(图片(或看书)出示《春晓》诗文。)。

二、读课文,读准字音:

请同学们试着读读这首诗,不认识的字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解决(拼音节、结合上下文猜字、问同学、问老师等。)

1.检查读音情况:

(1)抽读卡片指名、开火车认读:夜、落、少、、知、处。

(2)讨论认准这些字的方法:春

三、再读诗文:检查读音。

1.自由读。

2.同桌互相读。

3.指名读。

四、识字、理解、感悟、朗读:

学生自读诗句,提出不懂的问题,师生共同解决。

具体解决问题:

(1)理解题意,学习“春”。理解“晓”。

A学习“春”时可以采取猜字谜的形式:“三人观日”。既而理解“春”的意思,指名进行组次练习。

B读题目质疑(如果学生初读时已经提出就直接解决):有什么不懂的地方?

C结合“日字旁”理解字义——与太阳有关。指早晨。

D再读课题,导入:这首诗表现的是春天早晨怎样的景象呢?

(2)分别朗读每一个诗句,感受其中的意境:

A:春眠不觉晓: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体会并读出春天的早晨沉睡后舒服的感觉。引导朗读:春眠/不觉晓。

B:处处闻啼鸟:通过图片演示,理解“处处”。(分别在不同的方位出现小鸟及叫声,使学生如临其境。)引导朗读:处处/闻啼鸟。

学习“处”:分析字形:半包围结构,先外后内。与“外”、“夜”对比记忆。

C: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通过图片或图片展示被春雨打落的花瓣,使学生感受诗人对落花的怜惜之情。引导学生读出自己的情感。

D:学习“知”:分析结构,认识“失字旁”。重点指导第四笔不出头、第五笔是点。

E:学习“少”:引导学生观察这个字容易错的地方,与小对比。第二笔是竖,不要写成“竖钩”。区别多音字“shǎo”“shào”。

F:整体感悟情景,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五、熟读成诵:采取多种形式进行背诵,如自由练习、指名背诵、师生互相提示合作背诵等

六、写字:

少:独体字,注意笔画间的间架结构,位置安排。(自己描、写。互评。)

处:正方形,外边三笔老师带写,注意撇短捺长、找准斜度。

知:左右对比,可以用画线法比较:

左高右低、左长右短,特别是与横竖中线相关联的笔画,要着重观察描摹。

春:学生小组学习,讨论。教师指导(横与横之间的距离、长短。)

[针对不同的字,通过不同方式进行指导,调动学生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提供合作时间与空间。重点突破难点。]

七、布置作业:

1.必做:背诵古诗、抄写生字。

2.选做:查阅作者孟浩然的其他诗句。

第二课时

一、谈话导入、解题、学习“村居”。

1、上节课我们学习学习了《春晓》,谁愿意给大家背一背?

2、学生背诵《春晓》

3、激趣:下面我们再学一首关于春天的古诗——《村居》。

4、齐读课题,学习“村”:

问:关于这个字你都知道什么?(音?义?写?部首及形声特点等。)

二、激发兴趣、整体感知。

1、带入情景:诗中描写的就是在乡村居住是看到的一种春天的景象。(出示挂图)

2、整体感受:看到这种情景你有什么想法?3、导入识字:诗中有一些我们不认识的字,你能试着认会吗?

三、初读课文,识字,读正确、流利。

1、用最适合自己的方式学习生字、鼓励合作互助。

2、用卡片检查生字、指导识字。

3、检查指导读课文,指导读流畅。

四、理解词句,了解诗的大意。

1、自己学习:自己逐句读诗,想一想每一句诗什么意思。有什么不懂的问题。

2、小组讨论:读懂的内容、讨论不懂的词句。

3、教师针对学生质疑,指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了解每句诗的大意。重点指导词义:

拂:轻轻地擦、扫。

纸鸢:风筝。

烟:春天蒸腾起的烟雾。

五、指导朗读,体会诗情画意。

1、学生自己试读,小组汇报、评议。推荐读得好的同学给全班同学听。

2、师生共赏。

3、朗读指导:

草长/莺飞/二月天,

拂堤杨柳/醉春烟。

儿童散学/归来早,

忙趁东风/放/纸鸢。

六、熟读成诵。

自由背诵、同桌检查。

七、指导写字。

同桌研究,重点指导:

忙:重点板书“竖心旁”,注意左右笔画的穿插。(右边的横插在左边点的下面。)

村:左右同高同长,注意“木字旁”和“村”中两点的位置关系。

放:板书四笔反文的书写方法。可采取笔画拼摆的方式让学生形象感受。

八、布置作业:

必做:抄写、听写字词、背诵。

选做:到户外去放风筝,体会放风筝的乐趣。

4、春雨的色彩

教学目标:

1.创设情境,让学生在反复诵读感悟中,感受春雨给大地带来的美丽色彩。

2.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3.练习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难点:

1.创设情境,让学生在反复诵读感悟中,感受春雨给大地带来的美丽色彩。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准备:

电脑图片、贴图。

教学课时: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情境导入

(出示雨景图片。)

师:春天来了,春雨姐姐也来了。你们瞧,春雨沙沙地下着,树木在雨中绿得发亮,绿得可爱。小草醒了,偷偷地探出小脑袋,桃花开了,张着粉红的笑脸,油菜花黄了,在田野里点起了望不到头的金灯。春雨滋润了万物,给大地带来了无限的生机。

1.小朋友,把你刚才看到的、听到的给大家说说吧!

2.是啊,春雨姐姐给大地换上了一件五颜六色的新衣裳,让咱们去欣赏欣赏春雨的色彩吧!(出示课题)

3.读题。

4.相机指导写“色”字。

二、初读课文

1.自由地读读课文,遇到不懂的字,画出来,多拼几次。

2.同桌互相读画出的字词,并互相纠正读音。

3.全班交流认识了哪些生字朋友。

4.认读所有的生词。

5.指名读课文,纠正字音。

6.再自由地读读课文,注意:读的时候别添字,也别丢字。

7.质疑:读了课文,你最想知道些什么?教师作归纳。

三、理解朗读

1.指导朗读第1自然段。

2.自由读2—5自然段,找出小鸟们的对话。

3.自由练习读小鸟的对话。

4.听录音。

5.练习读小鸟们的话。

6.指导朗读小鸟的对话。

7.指导朗读最后一自然段。

四、总结全文,深化拓展

1.教师总结:小朋友,我们平时看到的春雨是没有颜色的,但她让小草变绿,让桃花变红,让油菜花变黄,小鸟们就说春雨是有颜色的。新课标第一网

2.拓展:春雨在别的小动物眼中还会是什么颜色的?

3.布置作业:春雨是没有颜色的,但她却带给我们五彩缤纷的世界,课后,让我们用明亮的眼睛去观察春天,把你最喜欢的景色画下来吧!

板书设计

春雨的色彩

小燕子草地绿

小麻雀桃花红

小黄莺油菜花黄

5、世界多美呀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通过朗读课文,了解小鸡的孵化过程,感受大自然的美,激发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教学重点:

正确识字、写字,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几张大自然的风景图。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质疑激趣

1.今天我们学习一个有趣的童话故事——(读题)世界多美呀。

这个故事是从蛋壳里的小鸡说起的。瞧,它们正在母鸡怀里睡觉呢!(出示第二自然段配画)

2.蛋壳里的世界是黄乎乎的,小鸡又会怎么想?(蛋壳外面是不是也黄乎乎的?蛋壳外的世界又是怎么样的?)

二、情境朗读,理解课文

1.第二自然段。

(1)出示:小鸡用小尖嘴啄蛋壳儿。

师述并出示:它啄呀啄呀,啄了很久,才啄出了一个小小的洞眼。

请小朋友自己轻轻把这段话读上两遍,看谁能用朗读来告诉大家小鸡啄洞的样子?

谁来大胆地读给大家听?(评议:你们听出了小鸡是怎么啄洞的了吗?为什么?)

小鸡的确是用了很多力气、很多时间呀!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2)小鸡从这个小小的洞眼里看到了什么呢?(映示插图,仔细观察)

谁来说说?(指名说,随机显示:蓝湛湛、绿茵茵、碧澄澄)

出示句子:它看见天空是蓝湛湛的,树木是绿茵茵的,小河是碧澄澄的。

我们和小鸡一起看到了这么美的景色。愿意读这句话的小朋友喜欢怎么读就怎么读,但要想想你这样读的理由。]

谁愿意来读给大家听?(评一评:大家听到的这景色美吗?)说说你为什么这么读?

请同桌的两个小朋友再一起读上一遍。

小鸡看到这么美的景色,既高兴又惊奇,老师和大家一起美美地来读一读。

(3)(出示小鸡想的两句话)师:小鸡在蛋壳里的时候以为“整个世界都是黄色的呀!”从小洞眼里一看,才明白“原来世界这么美丽呀!”这时小鸡又会怎么想呢?(出去看看,外面的世界一定更美丽)

2.第三自然段。

(1)小鸡和大家想的一样,急着要出来啦!出示句子:它用翅膀一撑,就把蛋壳儿撑破了。它叽叽叽地叫着,慢慢站了起来。

(2)现在你就是那只急着要出壳的小鸡了,跟你的好朋友们一起演演看,是怎么钻出壳的?

指名一人上台演。(钻出来时你心里是怎么想的)生演,老师念。小朋友边演边念。

(3)过渡:钻出了壳,小鸡还会怎么想?(四处走走看看)

3.第四自然段。

师:看,小鸡多快乐呀!它走呀,看呀,看见天空是——蓝湛湛的,树木是——绿茵茵的,小河是——碧澄澄的。叽叽,叽叽,小鸡是在说:

(出示齐说)世界多美呀——蓝湛湛的,绿茵茵的,碧澄澄的。

三、小组合作,拓展说话

1.小鸡往前一看,田野里更美了!(看图说话)

(出示)太阳——油菜花——山坡——

师:叽叽,叽叽,小鸡是在说——

生:世界多美呀——红艳艳的,黄灿灿的,绿油油的。

2.小鸡还想环游世界呢!它会到什么地方?看见些什么呢?小组讨论一下。

(播放欢快的音乐,师巡视了解、指导)交流。(花园里、动物园里、草原、校园、旅游景点……)

(随机奖给学生大自然风景图)

3.小鸡来不及看,我们来不及帮它说呀!因为小鸡看到的是一个五彩缤纷的世界;(引说)红彤彤的、黄灿灿的、蓝湛湛的、绿茵茵的、紫微微的、红艳艳的……让我们和小鸡一起从心底里说——世界多美呀!

第二课时

一、复习

齐读课文

二、指导书写,把字写美

1.过渡:课文读美了,我们还要把字写美。

2.看笔顺表,自学字的笔顺。

3.电脑显示笔顺,再说一说。

4.小组学习交流、汇报。

5.按正确笔顺在书上描红。

6.在《写字本》上描红、临写。(播放轻柔的写字音乐提醒注意写字姿势)

三、课外延伸,选择练习

1.把这个有趣的故事讲给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小伙伴听。

2.邀请自己的好朋友编一编、演一演课本剧。

3.写话:小鸡来到__________,看见_________,_________。

小鸡来到_________,看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鸡来到_________,看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叽叽,叽叽,小鸡说:世界多美呀!

板书设计:

世界多美呀

天空蓝湛湛

树木绿茵茵

小河碧澄澄

语文百花园二:看图说话写话

教学目标:

1.通过看图说话写话,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趣。

2.在老师指导下,能按一定顺序仔细观察图,看懂图意,并能用几句话说出图里都有什么?

3.启发学生结合生活展开想像,扩展图的内容,练习说话。

4.能看图写几句话。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准备:一幅春天的大图,一只青蛙,蝴蝶,蜜蜂小图

教学过程:

一、导入激趣

我们现在是什么季节?冬天过后呢?你喜欢春天吗?为什么?

二、整体观察,练习说话。

△老师跟你们一样地喜欢春天,现在让我们一起走进图画里去看看春天,好吗?

△请大家打开书,翻到P18。

△这是一幅春天的图,多美啊!

△为了同学们能看清楚,老师把书上的图放大了,让我们一起仔细地看图,说说图里都有什么?

——学生说。

△刚才我们说了图里有什么,要想把图里都有什么说全了,不能一会儿说这一会儿说那,要按一定的顺序来说。按什么顺序呢?可以按从上到下,从近到远,从左到右的顺序来说。

——看图:

△天空中有什么?

——天空中有太阳和燕子。

△这句话说得很清楚。

△小河边有什么?

△先看看近处,再看看远处都有什么?

——学生认真看图。

△谁来说说。

——小河边有柳树,有桃花,有迎春花,有小鸟还有小草。(点评:他把这么多的景物,用有什么,有什么,还有什么?这样的一句话说清了。)

——小河边有柳树、桃花、迎春花、小鸟还有小草。

(点评:他用有什么、什么、什么还有什么的一句话说清了。)

△大家向他们这样,小声说说。

△指名说。

△小河里有什么?

——小河里有小鱼还有人划船。

△刚才我们按着这样的顺序把图里都有什么看清楚了。现在我们按这个顺序说一说。

——自己小声说。

——两人互相说说。

——指名说。

三、自主选择,扩展句子。

△图里有这么多的景物,把你最喜欢的景物找出来,把它多么美,多么可爱,说给大家听听。

——学生说。

四、展开想像,拓展内容。

△同学们到图里看到了这么多美丽的景物。让我们闭上眼睛想想:春天,大自然里还有哪些景物。

——学生说。

五、看图写话。

△图上有这么多美丽的景物,大家又看到了大自然的美丽景物,我们把你最喜欢的几种景物写一写。

△写之前一定要选出你景物的景物,按顺序的练习说一说,先说好以后,再写下来。

——学生自己小声说。

△写时要注意格式。

开头空两个格。第一行用完后,顶格写。把几种景物连起来写,写完一种景物要加标点符号。不会写的字用拼音代替。注意写字姿势要正确。

——学生写。

△大部分同学都写完了,同学们写得很了,谁愿意把你写的读给大家听。

※这节课,同学们说得好,写得也很好。回家后把你写得读给爸爸妈妈听,好吗?

六、板书设计:

天空中太阳燕子(飞来飞去)

小河边柳树(绿色)桃花(粉红)迎春花(金黄)小鸟(叫)(唱歌)(叽叽喳喳)小草(绿)

小河里小鱼(快活)(欢快)(游来游去)有人划船(高高兴兴)

6、阳台上的小鸟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认识“台、丝、停、身、湿、羽、悄、啊、连、拉、指、拍、朝”13个生字;会写“衣、身、阳、妈、台、要、笑”7个字,学习2个新部首:“双耳”、“女字旁”。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体会我为雨中的小鸟担心的真挚情感,学会关心弱小。

过程与方法: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在自主的读书活动中,学会表述自己的理解与感受,抒发自己的情感与思想。

情感与态度:

有爱鸟、护鸟的意识,教育学生关心弱小、关爱动物、热爱自然。

教学过程

一、初读:激活经验,感知文本——明“空白”

师:孩子们,老师今天给你们带来一位新朋友——瞧这只小鸟在蓝天的怀抱里自由自在飞翔,它多开心呀!它飞呀飞,飞到你的桌子上,你会怎么做呢?生:我会用手来摸摸它。

师:你是个有爱心的孩子。

生:我会把它捉住,关进我家的鸟笼里。

师:那鸟妈妈该多着急呀!这样做好吗?

师:老师很高兴有这么多的同学喜欢小鸟,都愿意和它交朋友。

师:春天的脸说变就变。轰隆隆,突然下起了雨,小鸟赶快飞到一个小朋友家的阳台上躲雨。这个小朋友会怎么做呢?我们一起去看看。(揭示课题《阳台上的小鸟》生齐读课题)

师:请大家轻声地读一遍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宝宝拼一拼。并用笔圈出生字新词。

(学生自读自画,教师巡视指导)

师:(卡片出示本课的生字新词)小鸟送给你们的礼物,你们想要吗?认真的孩子都能得到,看谁能正确读好它们。同桌同学互相拼读,并说说你用什么办法记住这些生字。

(学生兴趣很高,先同桌互相合作自学字词。老师再结合图片用指名读、开火车读的方法大面积检查自学情况)

师:你们想知道这个小朋友会怎么做吗?来,让我们一起读读课文。

(教师范读后,给予充足的时间,让学生充分地读书。)

师:你能告诉大家,你都读懂了什么?

生:那只小鸟好可怜,它迷路了。找不到自己的家了。

生:这个小朋友怕妈妈吓着小鸟,不让妈妈去阳台。

生:下雨了,鸟妈妈找不到小鸟,肯定会很着急。

生:妈妈笑着点了点头,是在表扬她孩子。

师:同学们真棒,才读两遍课文,就读懂了这么多,有的同学还能想象地说出课文中没写到的内容呢。

二、研读:放飞想象,体验文本——补“空白”

师:(图片展示)看,这只小鸟正用尖尖的小嘴,啄着身上湿漉漉的羽毛。(相机理解“湿漉漉”的意思)如果你看到了,你会对小鸟说些什么?(第一次“补白”)

生:小鸟,你是不是找不到妈妈,回不了家呀?

生:小鸟,你别急,来我房间歇歇吧,我愿意和你交朋友。

生:小鸟,你身上都湿了,让我帮你擦一擦,不然会感冒的。

师:大家都是有爱心的好孩子,都想办法去安慰和帮助这只可怜的小鸟。

师:文中的小朋友跟你们一样在关心小鸟,我们一起来读读课文第二自然段,看看他是怎么想的。

生(读):啊,可怜的小鸟!它是迷了路,找不到自己的家了。

师:你们同情这只小鸟,老师听出来了。

师:文中的小朋友为什么躲在一旁悄悄地看着它?

生:因为小鸟胆字小,怕陌生人。

师:是呀,小鸟都有点儿害怕着急了。如果这时躲雨的小鸟发现有人在看它,它会怎么想、怎么做的?(第二次“补白”)

生:小鸟会想:他是不是想把我赶走,不让我躲雨呀?

生:他是不是想捉我呀?我得马上飞走。

师:文中的小朋友是怎么做的?读读课文。

(指名读小朋友说的话,一位学生声音响亮地读。)

生(读):妈妈,小鸟在躲雨,别吓着它。

师:小鸟听见了,肯定被吓走了。

生:哈哈,因为他读得太大声了。

师:对,那你觉得应该怎么读?你能来试试吗?

生:轻轻地,小声地读。

(学生自由练读后,又指名读。个个读得很有感情。)

师:老师听出了你们怕惊动小鸟,如果能加上些动作就更好了。到书中找找表示小朋友的动作的词。

生:拉、指、说。

(学生表演读)

师:妈妈为什么笑着点了点头?

生:妈妈看到我对小鸟这么有爱心,心里很高兴。

生:妈妈在表扬我做对了。

师:可爱的小鸟好象听见了他们所说的话,这时,雨停了——

生(读):我看见小鸟拍了拍翅膀,朝我欢快地叫了几声,“噌”地一下飞走了。

师:小鸟朝“我”欢快地叫了几声,好象在对“我”说些什么?(第三次“补白”)

生:谢谢你让我在你的阳台上躲雨,再见!

生:你没有欺负我小,而是很小心爱护我,你是一个善良的、有爱心的好孩子!

师:这时小鸟的心情怎么样?

生:太高兴了,因为它可以回家了!

师:来,把高兴劲儿读出来吧!

(学生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很投入)

师:此时此刻,你想对文中的小朋友说什么呢?你喜欢他吗?

生:我会对文中的小朋友说:你是一个很有爱心的好孩子,我要向你学习。

生:以后我也会向你一样爱护小鸟,跟它们交朋友。

……

师:是啊,有了大家的关爱,鸟儿们在大自然的怀抱中生活得多快乐。

三、赏读:升华情感,丰满文本——无“空白”

师:在生活中,我们应该像文中的小朋友一样,常常把爱给那些需要帮助的、比我们弱小的朋友。让我们在动听的鸟叫声中再读一读这篇课文。(自由读全文后,再赛读)

板书设计:

阳台上的小鸟

小鸟迷了路(可怜)

悄悄地瞧

我:连忙拉住妈妈轻声说

高兴地说

一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新北师大版)


课题摘苹果(发新书)

教学

目标1、探索并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进行计算。

2、发展估算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

重难点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进行计算。:

怎样合理地估算及算法的多样化。

教学

准备主题图,小棒。

课时

安排1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师: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同学们,今天我们又遇到了一件与数学有关的问题。

新学期开始了,同学们都盼望着早点儿拿到新书,淘气负责发书,可他遇到了难题,同学们,咱们帮帮他吧。

二、学习新知

1、出示主题图

一年级一班有女生19人,男生18人。每人一本,40本书够吗?

(1)讨论:“每人一本,40本书够吗?”这句话是什么意思?用什么办法解决这个问题?

(2)估算一下大概有多少人?说说你是怎样估算的?

(3)学生独立思考算法,试算19+18=□

(4)人一组交流算法,组长统计算法。

(5)全班同学交流算法。

算法一:10-10=209+8=17

20+17=37

算法二:19+10=29

29+8=37

算法三:20+18=38

38-1=37

算法四:列竖式19

+18

37

三、练习“试一试”

25+1827+2446+3551+29

25274651

+18+24+35+29

(先让学生试着列竖式计算,自己讲解计算方法,然后再强调“满十进一”的计算法则。)

四、综合练习

1、算一算,想一想。

26+7=3+39=18+27=

26+27=23+29=18+47=

2、用竖式计算

44+1852+297+5621+79

27+2435+1569-1138+19

3、我们去春游

每辆车最多能坐60人,

哪两个班坐一辆车最合适?

课题练习四

教学

目标1、发展学生估算的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及与他人进行交流的能力。

教学

重难点巩固估算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

准备题卡课时

安排1

教学过程

1、把这些茶杯全部放进纸箱里,能装得下吗?

(1)这个问题的含义是什么?怎样解决?

(2)你估计一下大概有多少个杯子?你是怎样估计的?

2、按规律填数

2123

4143

3353

3555

(1)独立填写。

(2)进行交流。

(3)发现规律。

3、

小明小亮小丽

10m15m

(1)3人比赛投沙包,小丽第二名,她可能投多远?

(2)小丽和小亮只差2米,小丽投了米?

(3)你还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4、填什么数,才能打中?

(1)让学生看懂图意。

(2)注意培养学生逆向思维能力。

(3)本题具有开放性。

5、数学游戏

两人轮流选数。

(1)每人每次选两个数相加,结果要小于100。

(2)填表并把选过的数划掉。

(3)比较两人的得数,把大的得数圈起来。

(4)连续玩5次,谁的圈多谁就胜。

(5)教师向学生说清楚游戏规则。

(6)指导两个学生进行游戏。

(7)组织全班进行。

(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活动时的分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及与他人进行交流的能力。)

板书设计

练习五

教学反思

课题阅览室

教学

目标1、探索并掌握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进一步体会计算方法的多样化。

2、发展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

重难点教学重点:

体会减法的意义,理解退位减法的算理。

教学难点:

理解退位减法的算理。

教学

准备主题图,小棒,计算器。

课时

安排1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去学校图书馆,看看在那里会遇到什么数学问题?

二、学习新知

1.出示主题图

(1)学生看图说说,从图上都知道了什么?

(2)根据图中的统计表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3)引导学生解决问题:“儿童画报还剩多少本?”

2、探讨算法

(1)让学生尝试列算式:33-7=□

(2)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尝试解决问题的方法。

(算出结果的,想一想怎样用语言表达你的算法、步骤;遇到困难的要找出难点,力争自己克服或看书寻求帮助。)

教师巡视学生独立学习的情况后,在黑板上写下两个算式:

33-7=3633-7=26

问:“同一个算式,为什么会得出不同的结果?它们都对,或都错,还是一个对一个错?”

师:“今天的挑战是:两位数减一位数时,遇到个位数字不够减时该怎样算?”

(3)小组讨论:辨别上述两种计算结果的正、误,对要说出算理,错要找出原因。

(4)小组汇报时,教师在黑板上记录学生对于33-7=26的多种算法针对33-7=36的错误,请用竖式算法计算这道题的同学说一说竖式算法应注意哪些问题。

3.练习“试一试”

教师小结后,学生用自己喜欢或擅长的算法进行当堂练习。

(1)故事书还剩多少本?□○□=□(本)

(2)连环画还剩多少本?□○□=□(本)

三、综合练习

1、拨一拨,算一算。

42-6=50-3=54-8=

2、用竖式计算。

48-953-670-732-3

3、森林医生。

(先让学生找出错误的原因,再进行改正。)

4、乘车

课题阅览室第二课时备课人

教学

目标1、进一步提高学生计算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减法式题的准确性。

2、在数学游戏中,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通过小组活动,培养学生的竞争与合作意识。

教学

重难点在提高学生计算能力的同时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

准备图片、头饰

课时

安排1

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

1、想一想,算一算。

10-7=13-5=100-1=

30-7=23-5=100-2=

50-7=33-5=100-3=

(1)独立完成后思考每组题有什么规律。

(2)小组内交流。

(3)全班汇报。

2、口算比赛,看谁做得又对又快。

40-9=81-4=73-8=56-7=

62-6=9+45=46-8=36+5=

49+27=91+9=85-15=32-8=

3、14+6+12-7-8+9-16

二、数字游戏:

1、找规律填数:(独立思考后,组内讨论,全班交流)

(1)24、31、38、、52、、。

(2)69、62、、48、、、27。

2、过河比赛(四人一小组)

每人戴一个头饰,分别代表小猴、小兔、熊猫、狐狸过河,一轮后交换头饰做另一组题,四轮过后,小组内互查,订正,一题没错才能过河,表扬4次都过河的学生。

小猴小兔熊猫狐狸

76+537-854+684-5

47-546-764+760+24

32-740+2883-928-2

48-923-656-773-5

三、数学活动

1、周末到了,妈妈拿着40元去超市买东西,出示图片:

火腿肠:15元烤鸡:18元蛋糕:16元色拉油:24元

妈妈可以买什么?帮她出出主意(讨论:看那组的方案多)

方案:(1)买火腿肠和烤鸡:15+18=33(元)

(2)买烤鸡和蛋糕:18+16=34(元)

(3)买色拉油和蛋糕:24+16=40(元)

(4)买火腿肠和蛋糕;15+16=33(元)

(5)买火腿肠和色拉油:15+24=39(元)

2、妈妈给笑笑姐姐8元,让她到书店买书。出示图片

《童话故事》42元《奇妙世界》8元《科幻故事》12元《可爱的动物》10元

(1)笑笑姐姐想买《童话故事》,还差多少元?

(2)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四、作业

调查自己和同桌各有多少本课外书,填入P61表中,根据你所调查提出几个数学问题并解答。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课题跳绳备课人许伟

教学

目标1、学会百以内退位减法,并能解决与此相关的实际问题。

2、让学生体会计算方法的多样性,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独立性。

3、培养学生估算能力,发展学生的数感。

教学

重难点教学重点:退位减法算理

教学难点:连续退位

教学

准备卡片、P63图课时

安排1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间,你们常做的一项活动就是跳绳,板书课题。跳绳也是我们体育课要测查的一项。说说你的跳绳成绩。(请3-4名学生说一说)

二、出示统计图表:这是三名同学跳绳情况统计表。

小东小红小亮

62下48下70下

1、根据这张统计表,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1)小东、小红共跳多少下?三人一共跳多少下?

(2)小东比小红多跳几下?比小亮少跳几下?

……

2、这些问题你会解答吗?

板书:62-48=

咱们先估计一下,小东比小红多跳几下?

自由回答,追问:你这样估计有什么根据?

3、62-48到底等于多少?你能准确的算出来吗?试着独立计算结果,小组交流后,全班汇报。

(1)62-40=22(2)62-50=12(3)62-42=20(4)68-48=20

22-8=1412+2=1420-6=1420-6=14

(5)用竖式计算:

板书:62

-48强调:

14各位不够减时从十位借1当十,十位上的6借走1还剩5,用5-4=1。

4、用竖式解答:70-4870-62

三、老师能跳100下,老师比小红多跳几下?

板书:100-48

学生试着自己解答,小组讨论,汇报。

(1)98-48=50(2)99-48=51(3)100-50=50(4)100-40=60

50+2=5251+1=5250+2=5260-8=52

(5)竖式计算:

板书:100

-48请学生把计算过程讲一讲。

52

四、小结:减法题我们可以用竖式计算,你学会了吗?竖式计算做减法时要注意什么?

五、完成练一练

板书设计

跳绳

62-48=14100-48=52

62100

-48-48

1452

教学反思

课题练习五备课人许伟

教学

目标

1、通过游戏、竞赛等活动巩固百以内加、减法的计算,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2、在游戏中,让学生体会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3、在运算过程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

重难点:提高计算能力,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

准备图片课时

安排1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夏天到了,大森林里树绿了,花开了,动物朋友们尽情地游戏。美丽的森林公园也向小朋友们敞开大门,你们想去看一看吗?

二、新授:

1、动物朋友给你们出了几道题,都做对的同学才受欢迎,你们敢试试吗?

投影:3890573791

-27-46-49+63-18

小组内互查订正。都会做了吗?好,咱们一起去森林公园转一转。

2、出示图片:

啄木鸟正在给大树治病,咱们帮帮它吧。

3、出示图片:

小松鼠捡了一大篮子松果,它吃了25个,篮子里还剩17个,谁知道小松鼠原来有几个松果?25+17=42(个)

4、告别了小松鼠,来到湖边,湖里的荷花粉红粉红的,一只只蜻蜓在空中飞舞,它们在找自己最喜欢的花朵,咱们帮它们找一找。独立连线P64看图连线。

5、快来看那边,大象妈妈正在考小象呢?

小象:我今年3岁。象妈妈:你出生时我29岁。

你们知道象妈妈今年多少岁吗?29+3=32(岁)

6、看那只淘气的小猴在干什么?给小鹿量身高。

小花:92厘米小点:73厘米小黄:比小花矮,比小点高

小黄可能多高?请选择:(56厘米73厘米80厘米95厘米)

7、几只笨熊想玩跷跷板,快来算一算,算好后帮它们把跷跷板画好。

8、数学活动:

淘气哥哥拿着20元钱去买玩具,他可以买什么?

出示图片:玩具枪:11元玩具汽车:21元洋娃娃:18元

玩具熊:13元拼图:7元积木:9元球:5元

小组讨论:有几种买法,每种买法花多少钱?找回多少钱?

9、数学游戏:

猜猜我是多少?

(1)我比38大17。38+17=55

(2)我减13就是60。60+13=73

(3)我加上20就是52。52-20=32

三、把得数排队:

68+1794-4862-18

82-3538+2549+27

()()()()()()

一年级数学第二册第一单元教案(青岛版)


第一单元单元备课

_一__年级班主备人授课人

教材分析本单元是在学习了20以内数的认识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100以内数的认识,是认数的继续和发展。它不仅是学习100以内数的计算的基础,也是今后学习万以内数及亿以内数的基础,对发展学生的数感有着重要的意义。因此,本单元的学习内容在整个小学数学学习中具有重要作用。

学习目标

1、经历从现实情境中抽象出数的过程,能正确地数出100以内物体的个数。

2、在数数的过程中,认识计数单位“百”,了解数位(个位、十位、百位)的意义及顺序,能正确地读、写100以内的数,掌握100以内数的顺序及组成,会比较它们的大小。

3、结合100以内数的组成,能口算整十数加减整十数、整十数加一位数及相应的减法。

4、能用100以内的数描述身边的事物,体会数与生活的联系,进一步感受数的作用,并能进行简单的估计和交流,建立初步的估计意识,培养数感。

重点

难点1、口算整十数加减整十数、整十数加一位数及相应的减法。

2、能正确地读、写100以内的数,掌握100以内数的顺序及组成,会比较它们的大小。

教学措施1.加强观察、注重操作,让学生经历数的概念的形成过程。

2、注重培养学生的估计意识,发展学生的数感。

3.注重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让学生主动建构知识。

教学

准备挂图、小棒、计数器

课题:信息窗一:南极小客人(2——5页)

一年级班主备人李秀珍授课人

学习目标(三维目标)知识与能力:1、经历从现实情境中抽象出数的过程,能正确数出100以内物体的个数。

2、在数数过程中认识计数单位“百”,了解数位(个位、十位、百位)的意义及顺序;初步掌握100以内数的组成。

过程与方法:经历数100个数的过程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及与同伴合作交流能力,并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数与生活的联系,建立初步的估计意识,培养数感。

个性化修改

教学重点难点1、能正确数出100以内物体的个数。

2、认识计数单位“百”,了解数位(个位、十位、百位)的意义及顺序;初步掌握100以内数的组成。

教学准备课前丰富南极的相关知识。

课时安排2课时

第(1)课时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谈话导入:小朋友们,你知道南极吗?你对南极有哪些了解?(教师简要介绍南极的概况及情境图的背景)

2、出示情境图,引导学生观察:你看到了什么?你想知道什么?

3、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和你小组的小伙伴说一说。(学生小组交流)

4、谁愿意把你提的数学问题说给大家听听?

学生根据情境图可能提出的问题有:

企鹅有多少只?

贼鸥有多少只?

海豹有多少只?

海豹和贼鸥一共有多少只?……

二、操作探索,解决问题

1、数一数企鹅的只数,认识整十数及100。

师:一共有多少只企鹅呢?请小朋友先估一估吧!师:说一说,你是怎样估计的?

师:怎样才能准确地知道有多少只企鹅呢?

(学生先独立去数,再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数法,然后全班汇报。教师参与指导。)

师:小朋友可以用小棒代替企鹅数一数。(学生动手操作)

师:你是怎样数的?数给大家听听。(数的方法:1根1根地数,2根2根地数,5根5根地数,10根10根地数……)

师:数这么多企鹅,你认为那种方法可以数的又快又对?

2、借助数小棒教学100的组成。

师:请小朋友用10根10根数的方法数出有多少根小棒。(学生动手操作,每数10根就捆起来)

师:有多少根小棒?数给大家听听。(学生边指边数10、20、30……100,教师随机贴小棒图)

小结:一捆10根,10捆就是100根,也就是10个十是100。(教师板书:10个十是一百)

(教师把10捆小棒捆成1大捆,告诉学生这就是100根小棒)

3、用计数器表示100。

(1)学生在计数器上拨出20,你能在计数器上拨出60、90吗?

(2)怎样在计数器上拨出100呢?(多数学生用十位上的10个珠子表示100,个别学生用百位上的一个珠子表示100)

(3)教师边讲解边拨珠,让学生体会满十进一。

(4)认识计数单位“百”,了解数位的意义及顺序。

三、巩固练习,拓展应用

1、自主练习第1题估一估,数一数,说一说。

2、自主练习第2题数数游戏,即一人说一个数,另一个人接着数。

3、自主练习第5题估一估,说一说。同位合作进行练习。

4、自主练习第6题猜数游戏。

四、课堂小结

1、这一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2、你能回家用100以内的数说一句话给爸爸、妈妈听吗?

第(2)课时

一、回顾复习

1、师:上一节课,我们参观了企鹅的家乡——南极,你学会了哪些知识?老师先考考你们。

2、教师在计数器上拨数,学生读。教师说数,学生在计数器上拨出来。

3、师:这一节课,我们继续解决提出的问题。

二、操作探索,解决问题

1、数一数有多少只海豹。

(1)师:用你喜欢的方法数出海豹有多少只。(组间交流)

(2)师:你能用小棒来表示出海豹的只数吗?(学生独立数、摆)

(3)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怎样摆小棒就能一眼看出是24根?

(4)引导学生借助小棒归纳出“24里面有2个十和4个一”。

2、在计数器上表示24。

学生自主探究,教师适时引导,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到几个十就在十位上拨几个珠子,几个一就在个位上拨几个珠子。

3、同桌合作,进行几十几的拨数练习,教师巡视指导。

4、排排队:教师出示“个位”、“十位”、“百位”的卡片,请学生按顺序排队。

三、巩固练习,拓展应用

1、自主练习第3题数一数,填一填。

2、自主练习第4题

(1)师∶同学们认真观察画面,图中给了你哪些信息?你能用这些信息编一个有趣味的故事吗?

(2)师:小动物门着急了,同学们快快帮它们把气球拉回来吧。

(3)集体订正

(4)对于多余的信息,鼓励学生想办法解决。

3、补充练习

40、41、()、()、45、46、()、()、()

25、30、()、40、()、()、55、60

10、20、()、()、()、()、()、()、()、100

54、53、52、()、()、()、()、47

四、走进生活

你能说一说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100以内的数吗?

五、课堂小结

评选出会思考、会合作、会倾听的好孩子,并到“丰收园”选一个大苹果。

课题:信息窗二观察贼鸥(一)(6——9页)

一年级班主备人李秀珍授课人

学习目标(三维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数位(个位、十位、百位)的意义及顺能正确地读、写100以内的数。

过程与方法:能用100以内的数描述身边的事物,体会数与生活的联系,进一步感受数的作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个性化修改

教学重点难点1、在经历从现实情境中抽象出数的过程中,学生能正确的读、写100以内的数,掌握比较大小的方法,会用“”、“”、“=”表示比较的结果。

2、能够正确口算整十数加减整十数、整十数加一位数及相应的减法。

教学准备挂图、小棒

课时安排2课时

第(1)课时

一、创设情景,观察情景图

1、同学们也让我们踏上神秘的南极大陆进行实地考察,好吗?

2、你在南极大陆上都看到了什么?看谁能把话说完整。

3、先让我们估计一下,天上有多少只贼鸥?冰上有多少只贼鸥?冰上有多少只企鹅?

学生试着估计一下,并说说是根据什么估计出来的?

二、提出问题

看样子南极的朋友还真不少,就让我们用数字把朋友的数量记录下来好吗?

三、解决问题

1、想一想,这些数字你想怎样记?

2、把你的好办法,跟小组的同学说一说,让他们帮你听听怎么样。

3、你能把这些数字记录下来吗?试一试。

4、相信你会把这些数字读得非常正确。

5、小组同学交流想法,并用计数器演示。教师结合学生的回答用计数器帮助演示数的写法,并让学生说说每一位上的数表示的意义,加深数位意义的理解。

6、小组内一个同学用计数器演示,其余同学读数并把数字记录下来

7、小结:通过读数和写数,你都有什么发现?

揭示:读书和写数,都从高位起。

四、应用拓展

1、联系生活实际,找一找我们的周围什么地方用到数字?(全班学生的总数、男同学的人数、女同学的人数等等)。先让学生用该数字说一句话,再让其余同学把数字记录下来。

2、“自主练习”第1题,先让学生独自做题,把自己写的数读给小组同学听,在小组内交流写法。

3、“自主练习”第2题,先让学生整体观察这张表,有什么发现?再让学生独立填写各空格里的数。填完后,先让学生自己观察有什么发现?

小组交流。

全班汇报。

五、课堂小结:今天你有什么收获?

第(2)课时

一、创设情景,提出问题

1、上节课我们在南极考察时看到了天上有47贼鸥,冰上有32只贼鸥,看到这两条信息,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呢?

2、学生自由提问。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中,如果出现“一共有多少只贼鸥?”可以让学生想办法数出贼鸥的总数,如果有学生会计算的话,可以计算出来,但对学生不作统一要求。如果学生不能提问出“天上的贼鸥多还是冰上的贼鸥多?”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提问。

二、解决问题

1、“怎样才能知道天上的贼鸥多还是冰上的贼鸥多?有什么办法?”让学生知道问天上的贼鸥多还是冰上的贼鸥多,其实就是比较47与32的大小,“怎么比较47与32的大小呢?”

2、学生独立思考。

3、小组交流想法。

4、全班交流,充分展示学生的思维过程。

三、拓展应用

1、“自主练习”第3题,学生独立做,做完后小组交流想法。

2、“自主练习”第5题。

(1)同学们先用小棒摆一摆,说一说自己是怎么摆的。注意让学生把图中的条件和问题表述清楚。

(2)在理解图意后列式计算。

(3)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么样想的,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计算。

(4)学生自主选择喜欢的方法做第5题。

3、“自主练习”第7题。

(1)、先让学生明白题意。

(2)、学生独立去做,在交流自己选择的结果和想法。

(3)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

四、课堂小结:

课题:我学会了吗(第10页)

一年级班主备人李秀珍授课人

学习目标(三维目标)知识与能力:1、进一步加强100以内数的认识,理解数位的意义及顺序,能正确地读、写100以内的数,掌握100以内数的顺序及组成,会比较100以内数的大小。

2.借助100以内数的组成,能口算整十数加减整十数、整十数加一位数及相应的减法。

过程与方法:会根据一个参照数或一个具体要求估计出另一个数的大小,培养学生的数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学生凡事要开动脑筋,善于思考。

个性化修改

教学重点难点1、复习100以内的数数、数的顺序、比较数的大小。

2、培养学生整理已学过知识的能力,增强学习的兴趣。

教学准备

课时安排1课时

一、创设情境

这几天我们交了好多数字朋友,可是有一些数字朋友不听话,都在我们的课本上解散了非常乱,让我们来看看都是几好吗?

二、提出问题

看到这幅图,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学生自由提问,教师在学生提问的过程中给予及时地引导,对问题进行筛选。

三、解决问题

1、让我们读一读,都是哪些数字朋友?

学生同位之间读一读。

2、看样子还真不少呢?到底有多少你知道吗?学生自己数一数,小组汇报统一答案。

3、其实这些数字只要我们按照一点的顺序串起来,就会有一个惊喜,让我们一起来试一试,好吗?学生连完之后,说一说是什么?

这里面一定有你喜欢的数,不妨用你喜欢的符号表示出来,说一说这个数的组成,看一看在你喜欢的数中,哪个最大?说一说,为什么说它最大?你是怎么想的?

还可以选一个你最喜欢的的数,和小组的同学交流,比一比,谁选的数最大?谁选的最小?说一说是怎么比出来的?

4、回顾整理

在这个单元中,你还学到了什么?

教师对于学生的回答,给予归类整理。引导学生在回忆的基础上说一说,通过本单元的学习“你觉得自己又有什么收获?”“哪些方面比较满意”、“哪些方面还学要继续努力”、“与小伙伴合作怎样?”应到学生客观做出评价,并把相应的苹果涂红。

四、课堂小结

一年级下册数学全册教案(西师版)


一、100以内数的认识

1、数数、数的组成

第一课时

数数

教学内容:教材P1——2

教学目的:1、能熟练的数出100以内物体的个数。

2、认识计数单位“一”与“十”知道10个十是一百。

3、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教学具准备:100根小棒,橡皮筋

教学重难点:能熟练的数出100以内的物体个数。

知道10个十是一百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

1、出示P1情景图

师:小朋友们,你从这副图上看到了什么?知道了什么?(同桌交流、汇报)

这些数都是比20大的数,除了从图上观察到的再想想我们在生活中还有那些地方用到了这样的数?你在生活中遇到了哪些不能用20以内的数表示的吗?

(生交流)

2、揭示课题

3、师:100以内的数在我们在日常生活中随时随处都会有用的,你们想认识这些数吗?今天我们一起来认识100以内的数,首先让我们学习数数,(板:100以内的数)

二、探索新知

1、教学例一

(1)请小朋友拿出准备好的小棒,你能数出桌上这堆小棒有多少根吗?(生数)

(2)师:你们在数的时候遇到了什么样的问题?你们是怎样解决的?(交流)

(3)师:数到28时你是怎样往后数的?29再添一根,该数几了?数到45时呢?

(4)请你把这一百根小棒,每10根捆一捆,看看能捆成多少捆?

(5)生捆、汇报

(6)全班一起10根10根的数到一百。

(7)师:100里有几个十?(板:10个十是一百)

(8)师:你还有其他的数法吗?

(9)指导生看书:书中的小朋友数数时遇到了哪些问题?这些问题你是怎样解决的?(小组交流)

(10)师引导生总结数数时的方法。

三、练习

1、课堂活动:12、练习一:13、游戏:对口令

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数的组成

教学内容:P3——4例2、3练习一:2

教学目的:1、通过数数这种形式,让生直观的了解数的组成,让生理解100以内的数是由几个十几个一组成的。

2、让学生知道计数单位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积极学习数学的态度和情感。

教学重难点:理解100以内的数是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

教学具准备:小棒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游戏:开火车,数数

2、十个十个的数,数到一百

二、探索新知

(一)例二

1、师:请小朋友数数白色的小兔有几只?(生数、汇报)

你是怎么数的?28里有几个十和几个一?

师小结:28这个数,是由2个十8个一组成的。

2、揭示课题

师:今天我们就要一起来学习100以内数的组成。(板:数的组成)

3、师:请小朋友数数灰色的小兔和白色的小兔一共有多少只?(生数)

4、汇报是怎样数的?

5、同桌讨论,55这个数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汇报)

6、请小朋友数出这幅图一共有多少只动物,你是怎么数的?100是由几个十组成的?

(二)教学例三

1、出示例3图(

(1)师:请小朋友门仔细观察,这些商品每盒的数量是几?为什么这些商品中的数量都是10?

(2)第一副图,这幅图有几盒和几个乒乓球,那么就是()个十和()个一,3个十和2个一组成多少呢?

(3)讨论:比较2支钢笔和2盒钢笔谁多谁少?为什么?

(三)结:你今天学习了什么?

三、练习

1、课堂活动3仔细看图,数数,填填,抽生说

2、练习一、2

师先说清题意,生再完成

教学反思:

写数读数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教材P6——7例1、2课堂活动1、2、3、

教学目的:1、通过学生原有认知基础全面掌握100以内数的读、写方法

2、知道读数、与写数都从高位起并认识百位。

3、通过34与43这两个数的数字相同而位置不同、数的大小,就不同这一例证,让生感受位置值在计数中的重要作用。

教学重难点:1、感受位置值在计数中的重要作用

2、位上一个也没有,要用0占位。

教学具准备:小棒、计数器

教学过程:

谈话导入

师:小朋友们,上两节课我们学习了数100以内的数,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读、写100以内数。(板:写数、读数)

探索新知

1、教学例1

(1)请小朋友们摆出1捆小棒

师:1捆小棒表示多少?

(2)请小朋友再摆出3根小棒

师:3根小棒表示多少?

(3)你能将一捆零3根小棒在计数器上表示出来吗?生动手操作,到黑板上贴珠子。

(4)十位上的一个珠子表示什么?个位上的3个珠子表示什么?

(5):你能说说你是怎样拨珠的饿吗?为什么要这样拨?这个数你会写吗?(同桌交流写法)

(6)师:请小朋友摆出2捆零3根小棒。你能在计数器上表示这个数吗?

(7)师:谁来说说你是怎样拨珠?

(8)你会写23吗?请你写到书上。

(9)思考:23的2表示什么?3表示什么?

2、教学例2

(1)读写34

什么?4表示什么?”

(2)出示计数器表示的43

请小朋友们自己写出这个数,并和同桌一起读一读

同桌交流43中的4和3个各表示什么?

(3)引导比较34、43

师:请仔细观察34、43这两个数,你发现了什么?(生讨论)

师小结:34和43这两个数的数字相同而位置不同,数的大小就不一样。

(4)读写50

师出示计数器表示的50

师:这个数该怎么写呢?当个位上一个也没有时,我们该怎样去表示呢?(生答,完成于书上)

同桌交流这个数的读法

(5)读写100

师:10个十是多少?(师出示计数器图)该怎样读写呢?

师:从右边起第一位是个位,第二位是十位,第三位是百位。

(6)比较50、100的写法

师:比较50、100的写法,他们有什么共同点?

请小朋友仔细想想,我们读数和写数的时候是从哪一位开始?(高位)

一、课堂活动

1、P7、1读出奖牌数师:这是第27届奥运会前5名的奖牌数,我门中国代表队获得了第3名,请小朋友来读一读这些奖牌数,

2、P7、2以游戏的形式,同桌练习

3、P7、3生独立完成,交流为什么你要这样写

二、小结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

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P9课堂活动4、5、6、7练习一:3、4

教学目的:1、通过练习使学生进一步熟练掌握100以内的读写法。

3、一步强化位置值在计数中重要作用。

教学重难点:强化位置值

教具准备:计数器、小棒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小朋友们我们在前几节课学习了数100以内的数,100以内的数的组成和读、写100以内的数,小朋友们学得好吗?老师想考考大家,这些数,你会读吗?

二、练习

1、P9、4(请生读)读数时该从哪一位起?(高位)

2、小白兔在学习上遇到了困难,你能帮帮他吗?你能帮它找出数学书中的25页?38页?50页?79页?

3、师:小朋友真能干,帮助了小白兔,小白兔非常高兴,他准备送小朋友3件礼物。/

4、第一件:数的组成练习P9、6请生读题,并完成,订正。

5、第二件礼物P9、5

师出示33,这两个3各表示什么?(请生答)生小组讨论,象这样两个数字都相同的数,还有……

6、第三件礼物,看数画珠

7、完成P15、3游戏找朋友

二、小结:这节课你学习了什么?

数的顺序大小比较

教学反思:

第一课时

数的顺序

教学内容:教材P10、例1课堂活动1、4练习一、5

教学目的1、利用原有的认知基础,加深对100以内数的顺序的理解

3、揭示数的排列规律,提高学生对数感的掌握水平

教学重难点:揭示数的排列规律,对数感的掌握。

教具准备:100以内数叙表

教学过程:

一、复习:数数(开火车)

师:我们学习了数100以内数,也学习了写数,你能从1按顺序写到100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100以内数的顺序(板:数的顺序)

二、探索新知

1、教学例一师填写第一排

(1)出示例1

小朋友请你按数的顺序填空,看谁填得又对又快。

(2)请小朋友将这张表完成,看谁填地又对又快

(3)生独立完成

(4)生四人组交流填得怎样

(5)你发现了什么?你看到了哪些有趣的排列

(6)生讨论,汇报

(7)引导生交流,感受数感

师:96与98比较,你觉得96比98怎么样?42与98比?你能象老师这样说说哪个数比哪个数少一些?哪个数比哪个数少得多?

三、练习

1、P12课堂活动做题前提示学生是几个几个地在数

2、练习一P16、5师:小朋友们,请你从31起,按数的顺序把各个点连起来,然后你看看小熊在干什么?

3、课堂活动4自由读题,同桌一起读,不认识的字问老师,独立思考,小组交流你为什么要这样选择,全班汇报。

四、课堂小节:你今天都学到了些什么知识?

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100以内数的大小比较

教学内容:教材P11例2、3课堂活动

教学目的:1、能用不同的方法比较100以内数的大小

2、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教学重难点:学会比较100以内数的大小并体会多种方法的结果的一致性、

教学具准备:小棒直尺图

教学过程:

一、激情引新

师:在美丽的大森林了,小白兔和小灰兔在采蘑菇,突然他们争吵了起来,都认为自己采的蘑菇多,其中小白兔采了51朵,请你们来当当小裁判,比一比,到底谁采的蘑菇多?小朋友门你们想当好小裁判吗?为了当好小裁判,我们今天就一起来学习:100以内数的大小比较。(板书课题)

三、合作探究

1、教学例2

(1)请小朋友们从学具盒中拿出小棒,比一比,哪堆小棒多?

(2)请1、3、5组的同学拿出51根小棒,2、4、6组的同学拿45根小棒,同桌的同学比比看,谁多谁少,一边比较一边说你是怎样比的。

(3)(小组讨论,交流,谁来说说你是怎样比较的)

(4)观察直尺,找出45表示的长度,是从那里到哪里?51呢?

比一比,哪一个表示长度短,为什么?

师总结:小朋友刚才通过操作知道了45比51小,我们就用“”号把两个书连起来(板:4551)读做:45小于51

师::现在同学门知道哪知兔采的蘑菇多了吗?

(5)指导看书:书上是用什么方法比较的?你还会用哪些方法进行比较?

(6)引导生总结出比较45与51的大小的方法:45有4个十,51有5个十.

这两个数的十位上的数不同,哪个数的十位比较小?

所以:4551

2、出示例3

请用刚才学的比较两个数的方法,试着完成例3,小组的同学可相互讨论

23()3245()43

各小组交流讨论情况

师引导生总结:当十位上的数相同时,怎样比较?

生:十位上相同时,个位上的数大的就较大

3、课堂小结:今天学了什么?你学会了什么?还有什么问题?

四、练习

1、P122生完成可交流比较方法

2、P167生独立完成,订正

教学反思:

二年级数学下册全册表格式教案(青岛版)


在上课时老师为了能够精准的讲出一道题的解决步骤。所以大多数老师都会选择制定一份教学计划。让同学听的快乐,老师自己也讲的轻松。如何才能编写一份比较全面的教案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二年级数学下册全册表格式教案(青岛版)”,仅供参考,希望可以帮助到您。

有括号的混合运算共2课时第1课时
教学
内容第七单元信息窗2主备人
教学
目标1、在解决问题中,体会括号的作用,理解有括号的算式的运算顺序。
2、能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课型新授
重点
难点对运算顺序的理解与运用个人实施情况

程一、导入
今天我们大家一起去参观一个养鸭场,看一看从那里我们能学到那些知识。
(出示课本P81情境图)
二、提出问题
1、观察情境图,找出并熟悉图中的数学信息。
2、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那些问题?
(1)现在花鸭比白鸭多多少只?
(2)要买500个鸭蛋还差多少个鸭蛋?
三、解决问题
1、解决问题(1)
小组讨论一下解决这个问题应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全班交流确定思路
(1)现在白鸭有多少只?
(2)花鸭比白鸭多多少只?
学生独立尝试列式
305-95=210(只)398-(305-95)
398-210=188(只)=398-210
=188(只)
2、根据学生列式的具体情况让学生体会加小括号的必要性。并从中总结出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有括号的要先算括号里面的。
3、解决问题(2)
先同桌讨论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再独立列式解答。
先算剩下多少个鸭蛋,再算还差多少个鸭蛋。

程列式
600-200=400(个)500-(600-200)
500-400=100(个)=500-400
=100(个)
4、结合问题再次体会小括号的作用和运算顺序。
四、巩固练习
1、自主练习1
先说出运算顺序,再计算。看谁做得又对又快。
2、火眼金睛辨对错
284-184+95365-(65+285)193-(317-246)
=100+94=300+285=510-246
=94=585=364
(1)以上的题做得对吗?说说错在哪里,并改正过来。
(2)计算这样的题应注意什么问题?
3、
235-165-60530-130+20
235-(165-60)530-(130+20)
对比每一组中的两个题,你发现了什么?
五、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混合运算
现在花鸭比白鸭多多少只?要买500个鸭蛋还差多少个鸭蛋?
398-(305-95)500-(600-200)
=398-210=500-400
=188(只)=100(个)
算式里有括号,先算括号里面的。
教后记

课题练习课共2课时第2课时
教学
内容P83自主练习主备人
教学
目标1、通过练习进一步体会括号的作用,理解有括号的算式的运算顺序。
2、能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课型练习
重点
难点对运算顺序的理解与运用个人实施情况

程一、基础练习
1、先说出运算顺序再计算。
460-(218+147)524+(276-159)
540+(121+80)684-(726-541)
2、
700-240+150620-310-270
700-(240+150)620-(310-270)
对比每一组中的两个题,你发现了什么?
二、火眼金睛辨对错
178-(78+50)530-(130-20)
=100+50=400-20
=150=380
(1)以上的题做得对吗?说说错在哪里,并改正过来。
(2)计算这样的题应注意什么问题?
三、巩固练习
1、自主练习2
独立完成,订正时注意两种方法的区别,引导学生列综合算式。

程2、自主练习4
先观察对比每组两个算式的特点,再计算,对比计算结果。
对比时,引导学生从形式和运算两个方面进行比较。
3、自主练习5
学生独立解决第一个问题:5月2日比5月1日少看了多少页?
学生自由提出问题,(引导提出两步计算的问题)并独立解答问题。
4、自主练习7
独立完成
思考:怎样知道够还是不够。
5、自主练习8
(1)先根据身高记录单算出林文今年的身高,再解答题目中的问题。
(2)能不能猜想一下爸爸今年的身高?为什么这样想?
6、学有余力的学生可以思考自主练习9和聪明小屋的问题。
板书设计混合运算

算式里有括号,先算括号里面的。
教后记
课题混合运算共1课时第1课时
教学
内容第七单元信息窗3主备人
教学
目标1、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掌握万以内数的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计算。
2、通过交流合作,体验计算方法的多样化和运算顺序的合理性。课型新授
重点
难点对运算顺序的理解和运用个人实施情况

程一、导入
今天我们一起到小芳姥姥家的花圃去看一看,看一看在那里我们能学到那些知识。(出示课本情境图)
二、观察情境图,提出问题
1、仔细看图,图中有什么?你发现了那些数学信息?
交流信息
2、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那些问题?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出重要问题
(1)一串红还剩多少棵?
(2)山菊花还剩多少棵?
(3)月季还剩多少棵?
三、解决问题
1、解决问题(1)
先把相关信息读一读,然后同桌讨论怎样算。
全班交流确定思路:两种方法
(1)从一串红的棵数中去掉上午卖出的再去掉下午卖出的,
(2)先算出上午和下午一共卖出多少棵,再算剩下
二数第9页

程多少棵。
学生独立列式解答,注意第二种方法中小括号的应用。
2、解决问题(2)
先把相关信息读一读,然后同桌讨论怎样算。
全班交流确定思路:
先算山菊花有多少棵,再算山菊花还剩多少棵。
学生独立列式计算。
3、解决问题(3)
学生独立完成
订正时要让学生说出解题思路。
4、根据以上三个问题,总结一下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四、巩固练习
1、自主练习1
口算,独立完成,注意8×9+3100-63÷9的运算顺序。
2、自主练习2
先说出运算顺序,再计算。看谁做得又对又快。
3、自主练习3
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板书设计混合运算

(1)一串红还剩多少棵?
(2)山菊花还剩多少棵?
(3)月季还剩多少棵?

教后记
二数第10页
课题加减混合运算综合练习共1课时第1课时
教学
内容教材P88我学会了吗主备人
教学
目标1、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运算顺序的应用。
2、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课型练习
重点
难点应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个人实施情况

程一、《我学会了吗》1题
1、蔬菜是人类不可缺少的食物,它富含人体需要的维生素、矿物质及消化系统必须的粗纤维等,多吃蔬菜有益人体健康。这是新星小学二年级同学最喜欢吃的蔬菜调查表,(出示调查表)从表中你知道了哪些信息?
2、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那些问题?
(挑出比较有代表性的问题板书解决)例如:
(1)喜欢吃卷心菜和西红柿的比喜欢吃黄瓜的多多少人?
(2)喜欢吃西红柿的比喜欢吃胡萝卜和芹菜的多多少人?
3、你能独立解决这些问题吗?试一试
集体订正
4、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自己提出独立完成。
同桌互相检查问题的合理性和解答的正确性。
二、《我学会了吗》2题
1、(出示手机销售情况统计表)这是胜利商场手机销售情况统计表。从表中你知道了那些数学信息?
交流信息
二数第11页

程2、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那些问题?
(挑出比较有代表性的问题板书解决)例如:
三月比一月二月的销售总数少多少?
3、你能独立解决这些问题吗?试一试
集体订正
4、第一、二季度分别销售手机多少部?
(1)先讲解“季度”的意义
(2)独立计算第一季度、第二季度的销售量
(3)你能估计一下第三季度、第四季度的手机销售情况吗?说出你的理由。
5、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自己提出独立完成。
同桌互相检查问题的合理性和解答的正确性。
三、练习
1、P87自主练习5数学故事
根据图中数据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
2、P86自主练习4
根据图中数据同桌讨论怎样解决问题。
板书设计混合运算

一年级数学下册表格式全册教案(苏教版)


【教学内容】统计

【教学要求】1、经历简单的统计过程,初步学习收集、整理、分析数据的方法,会在简单的统计表里反映出整理数据的结果,能利用统计表里的数据提出问题和回答问题。

2、在统计过程中发展数学思考,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

与同伴合作交流的意识和学习数学的积极情感。

【重点难点】。

【集体备课】【二次备课】【三次备课】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1、出示杂乱地贴在黑板上的图形。谈话:小朋友请你瞧一瞧黑板上有哪些图形?(学生说一说)

怎样能很清楚地看出它们各有多少个?(指名说一说)

哪位小朋友愿意上来分一分、排一排?(找一个学生上来分一分,排一排,现在你能告诉大家,它们各有多少个吗?

2、讲述:分一分、数一数是我们上学期学习的统计方法,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统计

板书课题:统计。

二、进行新课

1、创设问题情境。

谈话:老师在你们每组的盒子里也放了许多这样的图形,能不能用其他方法统计出它们的个数呢?下面我们一起来做个游戏。

听老师讲一下游戏的要求。小组长从盒子里拿出一个图形,说出图形的名称,其他,]、朋友要想办法把它记在纸上,组长再拿一个,你再记一个,一直把盒子里的图形拿完为止,然后把记录的结果填在下面的表格里。我

【学生活动与教师关注】

们要比一比、看一看,谁记得正确,记的方法既清楚又方便。

2、学习用记录的方法收集、整理数据。

(1)、小组活动。组长报图形名称,其余的小朋友用自己想到的方法记录。

(2)讲述:记录完了的小组讨论一下并选择一个记得既清楚又方便的方法贴在纸上,然后展示在黑板上让大家瞧一瞧。

(3)谈话:刚才小朋友们选择了自己喜欢的方法,你们能说一

说是怎样记的吗?(学生上来说一说)

听了这几个小朋友的介绍,现在你喜欢哪种方法?(小组讨论)

哪位小朋友能把你喜欢的方法说给大家听一听?要说出为什么喜欢这种记法。

讲述:既然大家都喜欢这种方法,如果让你再来记一次,就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记。

3、填写统计表,分析数据。

谈话:把书翻到第95页,你能把整理的结果填在表里吗?(学生填表)看着这张表格你知道了什么?学生交流各自的想法。

[评:《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在这个教学过程中,教师以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为背景,组织学生进行自主探索性学习,自己观察、自己发现,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引导学生提出多种合理、新颖奇特的解决问题的方法,体现了课堂教学的开放性。]

三、组织练习

1、“想想做做”第1题。

(1)各小组学生互相合作,收集、整理数据,填写表格。

(2)请小组长介绍各组统计的方法和结果,并把结果填写在教师在黑板上预先画好的表格里。

(3)提问:看着这些表格想说些什么?如果我是文具店经理,

你们想对我说些什么?

2、统计本地区四月份的天气情况。

(1)谈话:老师记录了我们这个地区今年四月份的天气情况,你能帮老师统计一下晴天、阴天、雨天各有多少天吗?

(2)教师用翻日历的形式,报出每天的天气,学生随机作记录。

(3)指名汇报统计结果,并填写在投影片上的表格里。

(4)引导学生对统计结果进行分析。

3、“想想做做”第2题。

学生独立完成。填表后在小组内互相校对,并讨论教材中提

出的问题。

[评:由于学生在做想想做做的第1、3两题时,用排一排、数-数的方法比较方便,很可能不使用打∨作记录的方法,所以补充了统计本地区四月份天气情况的练习,教师用随机出现的形式呈现每天的天气,以引导学生用新学习的方法作记录。]

四、全课总结

在日常生活中可以统计的内容很多,有兴趣的小朋友课后还

可以选择一些内容进行统计。

第65课时

【教学内容】统计

【教学要求】使学生进一步熟悉收集、整理、分析数据的方法,发展数学思维,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资源:

【重点难点】

【集体备课】【二次备课】【三次备课】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一些有关统计的知识,知道了一些统计的方法,今天我们来地一节练习课,看看谁掌握得好。

二、练习:想想做做2-5。

1.完成“想想做做”2你知道一星期数学课、语言课各有几节吗?

(1)教师看着周课表逐天报出语文、数学课,学生边听边用画“√”的方法在左边的表中记录。

(2)学生独立整理数据填写写右边的表,集体交流提问:一周中语文课有多少节?数学课有多少节?谁多?多多少节?

(3)你还喜欢什么课?在表格里填上名称,统计一星期有几节。学生独立完成,集体交流。

2.完成“想想做做”3。

(1)出示第3题图,老师说明题意:这是一个月的天气情况。请同学们自己选择一种方法,统计一下各种天气的天数。

(2)独立统计,老师巡视,帮助困难的学生。

【学生活动与教师关注】

3)集体交流。提问

①“一共”是什么意思?怎样算?应该是多少?(如果哪个小朋友算得不是30,要让他们分析可能错在哪里)。

②雨天比晴天少几天?比阴天呢?

③晴天比阴天多几天?

3.完成“想想做做”4。

(1)分小组活动,统计前第小组同学商量一下打算用什么办法记录。然后再活动说说“你家有哪些家用电器?”并按照商量好的方法记录,完成统计表。

(2)集体交流统计结果,说说看了上面的统计结果。你想到什么?

4.完成“想想做做”5。

(1)出示第5题图,提问:图中有哪些活动,自己最喜欢的是哪一种?

(2)老师出示一张记录表巾在黑板上,并请几名学生当记录员,全班学生逐个说自己喜欢的寻种活动,边说边记。

(3)学生独自把记录的结果填成统计表,集体交流,说一说,喜欢哪种活动的人数最多,喜欢哪种活动人数最少?你有哪些想法?

三、小结。

这两天我们所学的统计知识作用很大,在今后的学习中会经常用到,通过统计表,我们可以了解许多信息,便于掌握、比较。

【学习目标达成评析】

第68课时

【教学内容】教学内容:教材第100~101页期末复习第1~7题。

【教学要求】教学目标:

1、通过复习使学生对100以内的数的组成、数位、数的大小比较进一步加深理解,并能正确熟练地读写。

2、通过复习进一步加深对平面图形的认识和简单统计的认识。

教学过程:

【重点难点】

【集体备课】【二次备课】【三次备课】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从今天开始,我们进入了期末复习,首先我们来复习一下100以内的数和常见的平面图形。

板书课题:复习100以内的数。

二、复习100以内的数。

1、复习计数单位“十”与“百”、数数、写数。

(1)要求学生从37数到52,再从52数到37。

十个十个地数,从10数到100,五个五个地数,从5数到100。

(2)完成100页“期末复习”第1题。

按要求数数,先让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时指名说一说一共有几个5本,几个10本?一共有多少本?

(3)完成100页“期末复习”第2题。

老师说明题意并指导学生完成。

①先圈出10个,再看一看图中的草莓大约有几个十,估计一下大约是几十个?

②老师指导学生一个一个地数,边数边用铅笔做记号,防止漏数或重复。

2、复习数的组成和数的比较大小。

(1)出示“期末复习”第3题,师生先示范一下题目要求,同桌同学拿出计数器按要求完成此题,第一步在计数器【学生活动与教师关注】

上拨上数并说出“几个十和几个一合起来是多少”,第二步再比较两个数的大小。

(2)学生独立完成第4题,集体交流,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3、小结。

刚才我们复习100以内的数,你有哪些收获?

三、复习平面图和简单的统计。

1、出示第5题仔细观察并提问:看一看题中有哪些图形?并从题中各指出一、两个。

2、仔细观察横着每排有哪些图形?图形的排列有什么规律?接下去的应该是什么图形?并在右边的四个图形中找出合适的一个,用线和括号连一连。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交流时提问:括号里是什么图形?你是怎样想的?

3、你能统计出上面每种图形各有多少个吗?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交流,你是怎样知道的?

4、出示第6题仔细观察并提问:想一想怎样统计比较合理、科学?

独立完成

5、出示第7题仔细观察并提问:要求应找回的钱,你是怎样想的?

板书:付出的钱-要买的物品的钱=应找回的钱

第69课时

【教学内容】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01~102页的第8~13题。

【教学要求】1、通过复习,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并掌握100以内的两位数加、减整十数和一位数的口算方法。

2、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初步掌握估算方法。3、通过富有童趣的情境练习,激发学生积极的学习数学情感。

【重点难点】

【集体备课】【二次备课】【三次备课】

【教学过程】【学生活动与教师关注】

一、导入新课。

今天这节课我们来复习100以内的加、减法口算。

板书课题:复习100以内的加、减法口算。

二、复习口算。

1、完成"期末复习"第8、9题。

(1)学生独立口算。

(2)集体交流时说说你是怎样算的?

(3)比一比。

①竖着比一比,每一行的三道题在算法上有什么不同?

②横着比一比,每一行的两道题在口算上有什么相同点与不同点。

(4)老师小结:

口算两位数加、减整十数都要从十位算起;口算两位数加、减一位数都从个位算起。

2、完成“期末复习”第10题。

(1)教师说明题意“不计算,你能说出哪几道题的得数比50小,哪几题的得数比50大”。

(2)学生独立估计,集体交流说说估计时你是怎样想的?怎样比能很快地看出来?

3、独立完成"期末复习"第11题。集体交流

4、独立完成"期末复习"第12题。集体交流

5、独立完成"期末复习"第12题。

然后交流:先说一说题意,

(1)原来有足球35个,借出20个,还剩多少个?

(2)跳绳借出36根后还剩4根,跳绳原来有多少根?

(3)毽子有50个,借出一些后还剩8个,借出了多少个?

三、复习总结。

今天我们复习了什么内容?两位数加、减整十数、一位数怎样口算?

第70课时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03页“期末复习”的第14~16题。

【教学要求】1、通过复习,使学生对100以内的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笔算,在计算正确率和速度两方面都能达到基本要求。

2、着力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增强数学意识。

3、激发学生积极的数学情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成功的愉悦。

【重点难点】

【集体备课】【二次备课】【三次备课】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上节课我们复习了100以内的加、减法口算,今天这节课我们来复习一下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笔算的知识。

板书课题:复习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笔算

二、复习。

1、出示第14题:先用竖式计算,再比一比。

43+25=86-54=75+7=

43+28=85-58=75-7=

仔细观察上下两式,进行比较

2、出示第15题:用竖式计算。

16+53=32+29=93-42=86-17=

16+35=23+29=93-24=68-17=

仔细观察上下两式,进行比较,认真计算。

【学生活动与教师关注】

3、认真完成第16题,集体交流。

4、出示第17题,先把题意说一说。

小朋友踢毽,小明第一次踢了18下,第二次踢了25下,两次一共踢了多少下?

小娟两次一共踢了60下,其中第一次踢了32下,那么第二次踢了多少下?

然后独立完成。

三、小结:

我们做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笔算时,数位对齐,个位加起。

第71课时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04页“期末复习”的第18~20题。

【教学要求】1、通过复习,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他们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会从实际问题中找到数学问题,能够利用题目中的条件提出数学问题。

2、培养学生的分析、比较、简单的推理判断等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增强学生的数学意识和初步的数学思维能力。

【重点难点】

【集体备课】【二次备课】【三次备课】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上一节复习课,看看哪一位小朋友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强。

二、复习。

1、“期末复习”第18题。

(1)出示第18题,说一说这道题已知什么?要求什么?

(2)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时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要求篮球比皮球少多少个?就是求篮球和皮球相差多少个,用减法算)

2、“期末复习”第19题。

(1)出示第19题,提问:它们各得了多少分?是什么意思?你是怎样理解的。

(2)你能解决书中所提的问题吗?

学生独立解答,集体交流说说想法和算法。

【学生活动与教师关注】

3、“期末复习”第20题。

(1)出示第20题图,提问:图中有哪些商品?它们的价格分别是多少元?

(2)你能解决所提的问题吗?

学生独立解答书中所提的5个问题,集体交流时说说想法和算法。

(3)根据这道题所给的条件,你还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分小组讨论,集体交流时各小组汇报讨论结果。)

解决这些问题时,应该和学生一起讨论常见的数量关系。

比如:付出的钱-用去的钱=找回的钱,

用去的钱+找回的钱=付出的钱

在一年级适当渗透一些数量关系,有利于学生进一步的学习。

《青岛版五四制一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1》一文就此结束,希望能帮助您在小学教学中起到作用,如还需更多,请关注我们的“小学一年级数学的教案”专题。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98182.html

更多

最新更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