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届长兴杯决赛
解决问题综合练习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书本70-71页的习题
教学目标:能根据图画和文字找出题目所给的数学信息以及所要解决的问题,选择恰当的方法来解决,巩固对加减法含义的理解,加强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应用数学的意识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能根据图文结合找出有用的数学信息以及问题并能选择正确的方法来计算。
教学难点:结合图文找出有用信息并能用准确的语言表达。
教学过程:
一、激情引题
1、谈话:小朋友想不想去动物园观看动物呢?(想)我们一起坐车出发吧。在车上有点无聊,我们一起来闯两个数学大关,好不好?(好)那就来吧!
2,第一关:口算,抢答。
5+2=9-5=3+6=8-3=6-2=4+3=
8-6=2+6=10-4-2=3+0+6=9-7+3=4+4-7=
小朋友真不错。口算的时候要注意看清数字和符号,在连加连减的时候要注意运算顺序。接下来请看第二关是什么呢?
第二关:看图列式
写出四道算式。还可以怎样列式?
我们可以从不同角度观察,写出来的算式就不一样。各数字各代表的意义也不相同。
二,综合练习:
师:时间过的真快,很快就到目的地喽。老师先带大家到草地上休息。咦,这里有很多蝴蝶和蜗牛呢。小动物们遇到了难题,你能帮他们解决吗?
出示书本71页的第3题
说一说图中告诉了我们什么,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再解答。
①?在大括号下面:把上面的5只和下面的3只蝴蝶合起来用加法。
②?在左边:一共有9只蜗牛,走了2只蜗牛,草丛里还剩几只蜗牛?
③?在右边:一共有9只蜗牛,草丛里剩下7只蜗牛,走了几只蜗牛?
小结:在看到有大括号和问号的题时,要知道问号的位置在哪,找到要求的问题,求部分时用减法,求整体时用加法计算。
注意大括号摆放的位置不同,但表达的意思相同,都表示“合起来”的意思。
小动物很感谢大家帮他们解决了问题,他们邀请大家一起去看长颈鹿表演喝牛奶比赛。
3,书本71页的第5题
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能提出什么问题?还有小猴子的划船比赛
交流后把算式写在书本上。小动物在比赛,这边还有大熊猫在吃竹子呢。看,
出示书本70页的第4题
说说要解决的问题,找出信息并解答。
为什么不选择3只小鸟,提醒学生要选择与问题有用的数学信息。
我们在解决某些问题时,要注意图和文字结合找到有用的数学信息,提出问题并选择正确的方法计算。解答完后还要记得检验。
4,连加连减解决问题
小朋友也玩累了,我们一起来分食物吃吧。大家把带的东西都拿出来一起分享。有很多好吃的食物。出示:一共有9个桔子,一人2个,一人3个,剩下几个?
吃完东西后,细心的小朋友发现有很多空的矿泉水瓶,我们一起来捡吧。
2人各捡3个,一人捡了2个,一共捡了几个?
希望小朋友在外出活动的时候要注意保持卫生,做个讲卫生的好学生。大家吃的差不多了,我们就准备回家了。一起坐车吧。
现在车上有几人?
小朋友们真厉害,在观看动物园的过程运用自己学的数学知识解决了很多问题,大家玩的开不开心,还想不想玩?
5,
你能在图中提出数学问题并解答吗?
三课堂总结
你今天有什么收获?还有疑问吗?有没有要提醒的地方?你是如何解决问题的?
板书设计
解决问题综合练习
①提取数学信息,提问
②列式解答
③检查
老师讲课学生爱听,还愿意自学的情况下,往往少不了一份教案。为了不消耗上课时间,就需要有一份完整的教学计划。这样可以有效的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那怎样写才能有一份高质量教案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用9加几解决问题》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运用“9加几”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解决问题,并通过多种形式的练习进一步熟练进位加法的算法;巩固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步骤,会选择有用信息来分析数量关系,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积累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经验。
(二)过程与方法
在不同形式的练习内容中运用“9加几”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和技巧,并在原有基础上灵活运用计算解题问题,提升思维水平。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体会计算学习的价值和用途,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
【目标分析】学生在掌握了用“凑十法”计算“9加几”的进位加法的方法后,通过本课的学习,进一步运用所掌握的计算技能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行信息的整理,数据的分析,初步的推理,充分感受计算学习的价值和用途。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运用“9加几”的计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熟练运算技能。
教学难点:在解决问题中,能够巧妙地利用推理等方法灵活解题。
三、教学准备
课件等。
四、教学过程
(一)口算练习,复习旧知
课件出示一组口算题目,学生进行抢答,个别题目请学生叙述算法。
【设计意图】设计口算的练习题目,帮助学生复习已经学习过的计算内容,激活学生已有的认知经验,为后面的学习进行铺垫。
(二)创设情境,解决问题
1.动态情境,激发已有经验。
(1)课件以动态的形式呈现问题情境。兔姐姐已经拔了9根萝卜,兔弟弟又送来了2根萝卜,问一共有多少根萝卜?
(2)请学生根据教师叙述,重复问题情境,并找到情境中已知的两个条件(已经拔了9根萝卜和又送来了2根萝卜)以及要解决的一个问题(一共有多少根萝卜)。
(3)引导学生分析两个已知条件和问题之间的数量关系,通过交流得出已经拔了的9根萝卜是一个部分,又送来的2根萝卜是另一个部分,求它们的整体,需要把两个部分合起来。
(4)请学生解决问题,列出算式:9+2=11(根)。
2.静态情境,观察整理信息。
(1)课件出示情境图。
(2)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找到从图中知道了些什么?
(3)学生共同交流,找到两个条件(小熊已经摘了9个桔子,还要再摘6个)以及需要解决的一个问题(小熊一共摘了几个桔子)。
(4)引导学生分析两个已知条件和问题之间的数量关系,通过交流得出已经摘的9个桔子是一个部分,还要摘的6个桔子是另一个部分,要求的是它们的整体,用加法来解决。
(5)请学生解决问题,列出算式:9+6=15(个)。
3.抽象情境,看图叙述提问。
(1)课件出示图画应用题。
(2)引导学生观察“大括号线图”,找到图中的两个已知条件和要解决的问题,说清图意——篮子外有3个苹果,篮子里有9个苹果,问:一共有几个苹果?
(3)通过交流,学生得出这次仍需将已知的两个部分合起来求出整体。
(4)请学生解决问题,列出算式:3+9=12(个)。
(5)小结:无论是实物图还是大括线图,同学们都是利用了两个部分求出了整体,正确地用加法解决了问题。
4.开放情境,自主寻找信息。
(1)课件出示“练习二十”第4题情境图。
(2)请学生观察情境图,尝试找到图中藏着的条件信息,并提出一个相关的、用加法解决的问题。
(3)学生进行小组讨论,随即汇报。
(4)学生通过交流发现,图中可以找到如下条件,提出相关问题:
①左边有9只蜜蜂,右边有5只蜜蜂,一共有几只蜜蜂?
②左边有9朵红花,右边有4朵红花,一共有几朵红花?
③左边有6朵黄花,右边有3朵黄花,一共有几朵黄花?
(5)请学生将自己找到的条件信息标注在情境图中相关事物旁,并根据自己所选择的条件,在书上列算式解决问题,每人解决两个问题。
(6)同桌交流自己所列算式,相互评价。
【设计意图】本环节,设计层层递进的问题解决的形式,由浅入深地帮助学生回顾解决问题的基本步骤和方法,并运用已经掌握的计算方法,正确解决问题。在环节设计中,遵循了学生的认知规律,创设的情境从动态情境——静态情境——抽象情境——开放情境,由易到难,帮助学生激发原有解决问题的经验,并经历了复述信息——整理信息——描述信息——构建信息的信息分析的发展过程,学生在这个过程中运用计算,进一步熟练了计算的方法和技巧。
(三)巧用方法,灵活计算
创设小动物运白菜大赛的问题情境,请学生来做小裁判,判断小动物运的白菜谁多谁少。
1.巧用推理比较大小。
(1)出示情境图,小动物运白菜比赛,第一个出场的是小牛兄弟,它们一个运了(9+5)棵,另一个运了15棵。
(2)引导学生比较9+5和15的大小。
(3)学生交流后发现,可以有以下方法。
①先计算出9+5=14,然后比较14和15的大小。
②不用计算,思考10+5才等于15,推理出9+5的得数一定比15小。
2.巧用算理比较大小。
(1)出示情境图,第二个出场的是小灰猫和小白猫,它们一个运了(9+8)棵,另一个运了(7+9)棵。
(2)引导学生比较9+8和7+9的大小。
(3)学生交流后发现,可以有以下方法:
①分别计算出两个算式的得数再比较大小。
②观察算式的特点,两个算式都有一个相同的加数9,因此只需要比较算式中的另一个部分8和7的大小,就可以比较出算式和的大小。
3.巧用结果逆向思考。
(1)出示情境图,第三个出场的是小熊兄妹,哥哥运了20棵,大于妹妹运的“()+9”棵。
(2)引导学生发现,这次是知道了数20和算式“()+9”的比较结果,但不知道括号里的数是几。
(3)学生交流后,有的学生只想出其中一个答案,并通过计算验证对错即可;有的学生可以根据10+9等于19,推理出()里最大填出的数是10,因此可以填入0~10这些数。
【设计意图】在本环节创设了小动物运白菜的比赛情境,引导学生运用计算比较算式与数、算式与算式的大小。本环节选取了有特点的3组比较,学生不仅可以依靠计算来比较大小,还可以用推理、算理、结果等等进行巧妙地比较。这样的练习,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了不同的学习平台,更是着眼于计算中有思维含量的发展点,帮助学生在计算内容中发展思维、渗透数学思想方法。
(四)实际问题,自主解决
创设购买午餐的情景,让学生在模拟实际生活的情境中尝试自主选择、自主解决问题。
1.提供信息,算一算。
(1)出示情境图。
(2)请请说一下小熊购买的午餐中各个商品的价格。
(3)请计算一下小熊购买的午餐一共要花多少钱。
2.逆向问题,猜一猜。
(1)出示情境图。
(2)引导学生发现这个问题中的两个条件是“小狗的午餐一共花了16元”“其中主食是9元”,需要解决的问题是“所买的饮料是多少钱”。
(3)通过交流,引导学生借助思考9+()=16,来找到小狗购买的饮料是什么。有以下一些方法:
①学生可以用前面学习中掌握的“9加几等于十几,得数个位上的数都会比加数几少1”的规律得出这个数是7。
②可以通过思考6+10=16,现在一个加数少1是9,另一个加数就要多1,因此是7。
3.开放情境,选一选。
(1)请学生自己搭配午餐,选择一种主食和一种饮料,并计算自己的午餐要花多少钱。
(2)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搭配和计算的算式。
【设计意图】本环节创设了与生活中常见的情况非常相近的情境,让学生在算一算、猜一猜、选一选中不断运用计算解决问题。尤其是在猜一猜中,这样逆向的题目,不仅为后面学习20以内的退位减法进行了铺垫,更是引导学生运用前面学习的规律和加数的意义帮助自己进行逆向思考,提高了学生的数学思考能力。
(五)总结全课,交流提升
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呢?
一年级上册《用数序解决问题》教案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鼓励学生灵活运用自己的方法解决问题,如“数数”“画图”等,从而进一步深化基数、序数、数的大小、数序的综合运用,学会解决求两数之间数字个数的生活问题。
(二)过程与方法
让学生经历捕捉信息、发现问题、探究方法、解决问题的全过程,体会策略多样性,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提升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体会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初步感受学习数学的价值。
【目标分析】本课教学目标是在学生熟练掌握数数以及初步理解基数、序数、数的大小、数序的基础上,综合运用这些知识解决排队问题,让学生体验解决问题的一般过程,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让学生经历观察问题情境,捕捉有用的数学信息,恰当选择方法的问题解决的全过程。
教学难点:使学生学会解决求两数之间数字个数的问题。
三、教学准备
课件,直尺,白纸等。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数字接龙:老师指名,学生接数。
2.填空:
出示:在12,15,10,20,19,11这些数中,
(1)从左边数起,19在第()个。
(2)从右边数,第2个数是()。
(3)在这些数中最大数是(),最小数是()。
(4)把从左数的3个数圈起来。
【设计意图】梳理已学的知识,激活已有的经验,为学生进一步探究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探究新知
1.在情境图中捕捉信息、发现问题,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
(1)出示例6主题图。
(2)提出问题,独立思考。
教师:请同学们观察这幅图,你能获取哪些数学信息?
(3)组织交流,指导读图。
教师:请你说说你发现的数学信息?你能在图上指一指吗?
教师:小丽和小宇之间是什么意思?谁来讲讲?
小结:之间就是在小丽和小宇中间的同学,不包括小丽和小宇。
(4)指导学生完整复述此题。
教师:先说我们知道了什么,再提出一个问题。你能按老师的要求说说此题吗?
2.交流不同的解题思路,积累解题经验。
(1)提出研讨问题,明确探究要求。
教师:要求小丽和小宇之间有几人?你有什么想法?能否在纸上自己写一写,画一画?
(2)教师观察捕捉学生想法,展示学生解题方法。
教师下面巡视,搜集不同的解题方法。
预设:点子图、叉子图、实物图等等和数数的方法。
(3)组织研讨,解读解题方法。
①画图法交流。
教师:你能看懂这位同学的图吗?讲一讲什么意思?为什么在小丽和小宇上打×呢?说说你的想法。
②数数法交流。
教师:说说你是怎么数的?为什么不数10和15呢?
(4)巩固解题方法。
教师:刚才我们通过画图、数数都解决了这个问题,你还能借助身边的东西,再讲讲这道题吗?
教师提供尺子、纸张等学具让学生自主探究。
学生利用手中的学具讲解解题思路。
(5)方法小结,提升认识。
教师:刚刚我们使用了画图法、数数法找解决了问题,同时还巧妙地运用了身边的学具寻求到了答案,你们真聪明!今后解决问题我们就可以使用这些方法了。
3.指导学生检查。
(1)提出要求。
教师:我们刚才找到了答案是4人,到底对不对呢?用你的方法检查一下。
(2)组织研讨。
学生说说自己检查的方法。如:从10往后数了4个数,看看第5个数是不是15。
(3)小结:经过检查我们可以对这道题的答案更有把握了,今后我们做题时一定要像今天一样认真检查,养成好习惯。
【设计意图】让学生经历捕捉信息、发现问题、探究解决问题、验证自查的解题全过程,在解题过程中调动学生的已有经验,鼓励学生运用自己的方法解题,从而体会到策略多样性、提升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巩固练习
1.出示:第79页做一做。
学生独立解题,全班订正。
2.出示主题图。
学生独立解题,交流方法。
教师:这道题不是求两个数中间有几个数,但我们仍然可以使用刚才的方法解决问题,但一定要注意此题最后一个数是17,这个数一定要数上。
【设计意图】通过改变习题模式的发散训练培养学生对今天所学解题方法的灵活运用,提升学生的解题能力。
(四)课堂总结
当我们在解决问题时,可以用画图、数一数的方法,将比较隐蔽的条件直观表示出来,明晰解题思路,积累解题经验。你还有什么收获吗?
相信很多老师都希望自己的课堂上同学们能够积极的与自己互动。为此老师就需要在上课前准备好教案,以此来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从而在课堂上与学生更好的交流,你知道怎样才制作一份学生爱听的教案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一年级数学下册《解决问题》教案”,仅供您在工作和学习中参考。
一年级数学下册《解决问题》教案
教学目标:
1、在对熟悉的生活事例探究活动中,初步学会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实际问题,并能正确的写出商和余数的单位名称。
2、经历应用有余数除法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继续掌握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和基本方法,结合实际情况感知“进一法”的运用,发展应用意识。
3、在数学活动中感知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获得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
的成功体验。
教学重点:运用有余数除法的知识,灵活的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能够结合实际情况运用恰当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尝试发现。
1.口算
28÷7=40÷8=11÷5=14÷4=23÷5=
2.有17个苹果,每3个分一盘,可以分()盘,还剩()个?
(为什么用除法计算)
设计意图:通过两道复习题,加深对有余数除法意义的理解,巩固有余数除法的计算方法,为新知学习做好准备。
师:看来同学们对有余数除法的知识掌握的非常好,这节课,我们继续用有余数除法的知识来“解决问题”(板书:解决问题)
3.出示主题图例5
(1)找同学读题
(2)请同学们回忆一下解决问题的步骤有哪些:知道了什么、怎样解答、解答正确吗。(在黑板上相应的位置贴上)
4.按步骤开始学习探究
(1)从题中你知道了哪些数学信息?(汇报中,帮助学生理解“最多”和“至少”两个词语。课件中把两个“词语”变成红色)
追问:“最多坐4人”用你的话说一说最多是什么意思?(坐满了是4人,坐5人不行)
要解决什么问题呢?“至少”是什么意思?(就是最少的意思,应该让每条船上都坐满人,并且22个学生都上船)。
师:谁能再完整地说一说我们知道了什么?
二、探究形成
1.该怎样解答呢?谁会列式?
生:22÷4
师: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求要租几条船,就是求22里有几个4,用除法解答)
2.那么22÷4的结果是多少?至少需要几条船呢,你们会算吗?(会)好,请同学们在答题卡上先圈一圈、再算一算,看看至少需要几条船。
3.学生自主探究活动
4.学生汇报交流(用实物展台展示学生的答题卡)
(1)先汇报怎么圈的。
(2)在汇报怎样算的。
小结:商和余数的单位名称和我们解决的问题有关,写的时候要静心思考。
刚才同学们已经用算式解决了这个问题,现在我们一起来说一说,他们至少需要租多少条船呢,为什么是6条船而不是5条?
组织学生交流讨论,然后集体反馈
小结:在我们的生活中,经常遇到这样有剩余的情况,余下的不管多少,都要给商再加上一个1
5.检验:他们至少需要6条船,我们解答正确吗?
学生讨论检验:4×5<224×6>22
小结:在研究问题时大家发现,解决问题要注意考虑实际情况,即使坐不满,剩余的人也要再租一条船,这样才能满足让22个学生都去划船的要求。
设计意图:通过自主尝试,充分调动学生的已有经验,教师有效的引导,使学生在看、想、说、算、展中自主探究、主动获取知识。培养学生获取数学信息、发现问题的能力帮助学生完成新知的主动建构,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三、联想应用
1、有27个同学带了背包,为了减轻负担,我们要租几个储物柜,每个储物柜最多能放8个背包,至少需要几个储物柜才能放下这些书包呢?
问题:1.读一读,你知道了什么?
2.你能自己解决问题吗?动笔试一试。
3.至少需要几个储物柜才能放下这些书包呢?你是怎么想的?为什么要“加1”。
2、时间过得可真快啊,转眼午餐时间到了,让我们一起去买午餐吧!
做一做第二题
问题:1.读一读,你知道了什么?
2.你能自己解决问题吗?动笔试一试。
3.最多能买几个?你是怎么想的?
4.还余下1元呢,应该再加上1个面包吗?
3、同时出示“例5”和“做一做”第2题。
对比这两道题,有什么相同又有什么不同,4个人为一个小组互相说一说自己的看法。
小结:这两道题,我们都是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的问题,但上面这道题余下“2人”就要增加1条船,下面这道题余下“1元”,却不增加1个面包。你发现了一个什么道理?(说明我们在解决问题时,一定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取舍与安排,不同的情况,有不同的处理方法。)
巩固练习:用这些钱能买几个4元的面包?
设计意图:变化练习,完善余数的认识,让学生在交流、实践中掌握知识,在对比中引导学生更好的理解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取舍。
拓展练习:
游乐项目
过山车
海盗船
限承人数
每车最多
做6人
每船最多
坐8人
我们班级54人,如果都玩“过山车”,至少需要几辆车呢?
我们都玩“海盗船”,最多可以坐满几船?会有剩余的人吗?
设计意图:在生活化的情境中解决一个个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既激发了学生解决问题的欲望,又提高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解决问题过程中感受数学就在身边。
作为一小学位老师,我们要让同学们听得懂我们所讲的内容。为此老师就需要在上课前准备好教案,以此来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对教学过程进行预测和推演,从而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那怎样写才能有一份高质量教案呢?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解决问题·逆向求和》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希望可以帮助到您。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在具体的情境认识“逆向求和”的问题,并能运用整体部分的数量关系解决这类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逐步形成思考问题的模型。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读题、画图的方式理解题目的含义;在学生交流互动过程中,掌握解决“逆向求和”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回顾与反思,梳理解决问题的过程,积累学习经验,体会学习中的乐趣。
二、目标分析
本课教学目标是学生在掌握加法意义的基础上,能通过逆思考来解决问题,同时体会到,当问题不好理解时,可以采用画图表示信息的方法来帮助理解,从而找出信息与问题之间的关系,使学生经历数学学习的过程,能够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对数学问题的理解。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建立解决“逆向求和”问题的模型。
教学难点:采用画图的策略分析“逆向”求和的问题,用整体与部分的数量关系进行解答。
四、教学准备
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游戏引入,激活经验
1.课件出示游戏规则
老师这里有一个漂亮的魔法盒,里面装着很多的小球,请一个同学从盒子里拿出几个小球,另一个同学再数一数盒子里还剩下几个小球,最后请同学们猜一猜,原来盒子里一共有几个小球?
2.玩一玩
教师演示游戏方法,与学生一共可以玩三次。之后进行全班学生进行游戏。
3.回顾与反思
每一次求原来盒子里一共有几个小球,都用共同的方法:拿走球的个数加上剩下球的个数,等于盒子里原来有多少个小球。
4.揭示课题。
这类现象在生活中常见,今天继续来学习解决问题。(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在游戏活动中,激发学生学习热情,使学生初步对逆思考解决的问题有所感悟与理解。
(二)情境展开,构建方法
1.引导观察,提取信息。
(1)课件出示p98例6
(2)学生观察,交流信息。
①出示情境图中的一部分,另一部分不出现。
老师去商店买口哨,已经领走了7个。(板书:领走7个)。
②猜一猜,原来有多少个口哨?你是怎么想的呢?
预设1:如果商店的口哨领完了,那么原来是7个;
预设2:如果商店还有剩余的,那么原来的可能是8、9……个。
(总之,不少于7个)
③出示剩下一部分情境图。
商店还剩下5个,(板书:剩下5个)。
④根据信息,提出问题。
原来一共有多少个口哨?(板书)
⑤由同学完整地叙述题意。(可以边指图边说)
【设计意图】充分利用主题图,让学生经历从情境中发现信息、提出问题的过程。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为新知的构建搭建了桥梁。
2.画图理解,自主探究
(1)用画图方式表达你对题目的理解。
(2)独立思考后独立画图,组内交流
(3)展示学生作品,分享解读。
预设可能出现的作品:
(4)寻找不同作品的相同点与不同点。
小结:大家画的图虽然不一样,但是都画出了拿走的口哨个数与剩下的口哨个数。
3.列式解答,构建方法
(1)怎样求原来一共有多少个口哨呢?
列式是:7+5=12(个)
(2)明明是拿走了其中的7个口哨,为什么要用加法来解决呢?
求原来一共有多少个口哨是整体,拿走的口哨是其中的部分,剩下的口哨是另一部分,把它们合并起来,就可以求出原来一共有多少个口哨,所以要用加法计算。
4.回顾反思,提升方法
回顾刚才的学习过程,谁能说说在做题的过程中,我们都做了哪些工作呢?
回顾:读题(从图中获取数学信息)、画图(把数学信息转化成好理解的直观图)、分享交流大家画图的作品(在分享中建立正确的解决问题的模式),列式解答(用数学符号表达自己的思考)、找到用加法的道理(用数量关系说明这样解决问题的道理)。
总结:求原来一共的个数,就把拿走的个数与剩下的个数合并起来。用到数量关系是“整体=部分+部分”。
【设计意图】注重让学生经历数学学习的全过程,引导学生用自己喜爱的方式表达对数学问题的理解,自己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在不断解析交流不同学生作品的过程中,深入理解题意,掌握解答方法。注重解题后的回顾与反思,促进学生经验内化,逐步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
(三)实践应用,内化提升
1.对比练习
解答下面各题。
建议:读题后,先画一画示意图,再解答。解答后,全班交流。
(1)
由学生介绍思考过程并出处算式。
(2)
师:题目中都有吃了8个鸡蛋这条信息,为什么两个题目用到的解答方法却不一样呢?
小结:第1题是已知原有鸡蛋的个数这个整体,因此要从整体中减去吃了的这一部分,就得到剩下的部分。而第二小题求原来一共有多少个,就要将吃去的一部分与剩下的一部分,合并起来。两个题目虽然都涉及部分与整体的关系,但是第一题求部分就要用减法,而第二题求整体就要用加法。因此在练习中,我们要特别注意,不能看到吃掉或去掉就用减法来解答,而是要根据题目的意思进行分析。
2.基础应用
(1)完成教材第100页第6题。
①说一说你是怎样理解同样多的呢?
②根据题意画出示意图。
③列式解答,并说一说这样做的理由?
学生独立列式解答,并说说你这样解答的理由。
(2)游戏提升。
①拿出上课伊始游戏中的魔法盒子,盒子中放了一些彩色的小球,两人一组,一边玩摸球游戏,一边解答下面问题。
②从盒子里拿出()个小球,还剩下()个小球,盒子原来一共有几个小球?
③从盒子里拿出()个小球,又拿出()个小球,还剩下()个小球,盒子原来一共有几个小球?
【设计意图】练习分了两个层次,旨在让学生在活动中应用,在游戏中理解。感悟生活中处处有数学,逐步培养学生用数学解决问题的意识与能力。
(四)全课总结,畅谈收获
师:我们明明从盒子里往外拿球,为什么用加法计算?
师:在解决这样问题中还有什么困难?遇到困难大家有好办法吗?
二年级数学上册《用长度单位解决问题》教案
第5课时
课题:用长度单位解决问题
教学内容:P7及练习一第8、9、10、11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通过类比、观察,学会如何运用合适的长度单位描述物体的长度。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利用身边的物体,进行想象、猜测、推想、对比等,确定合适的长度单位。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测量长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测量长度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意义。
教学重点:会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描述物体的长度。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前面我们认识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你能用手比划一下1厘米长度和1米的长度吗?(学生用手比划。)
教师口头出题,学生比划:2厘米,5厘米,10厘米,20厘米、50厘米。
小结:厘米和米在生活中有很大的用途,那么,什么时候用厘米作单位,什么时候用米作单位呢?这节课我们一起来探究。(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课
1.教学例8
一根旗杆的高度是13厘米还是13米。
教师谈话:(多媒体课件出示旗杆。)同学们看,这是我们学校的旗杆,你知道它的高度是多少吗?(让学生猜测。)
降低难度:这样猜测范围太广了,老师给同学们提个问题:一根旗杆的高度是13厘米还是l3米?(小组讨论、汇报)
引导:方法一:假设推理
l厘米只有这么长,(用手比划)那么13厘米就只有这么长,旗杆不可能这么短,所以是13米。
方法二:估测法。
我们大约是1米多高,才到旗杆的这个高度,把旗杆的高度和我们的身高对比一下,10个小朋友的身高加起来差不多和旗杆一样高。方法三:反正法。和身边的13厘米高的物品进行比较,比如,我们手上的铅笔都不止13厘米长,旗杆的高度应该是13米。
小结:原来解题的法有这么多,我们在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时要多思多想,最终确定合适的长度单位。
2.巩固新知:出示教材第7页“做一做”题目。
(1)小明来到百鸟馆,看见了这样一只小鸟(多媒体出示)。这只小鸟的脚印的长度是1厘米还是1米呢?(学生交流。)指名汇报,说说理由。让学生自己说说思考的方法,例我们的身高大约是1米,小鸟的脚印不可能和我们的身高一样大,所以,小鸟的脚印应该是1厘米。让学生讨论:课桌的宽是60厘米还是60米?引导:60米是多大?我们的教室长大约是6米,课桌的宽会比教室还大吗?(不会。)所以用厘米比较合适。让学生自己推算:操场的长是28米。(2)选择合适的单位。我们的教室宽6()课桌高90()小明身高124()黑板长2()
三、练习拓展
1.辨析题。(完成教材“练习一”的第8题)
逐步出示题目,说说下面的长度单位对吗?把不对的改正后写在括号里。学生判断,并说明理由。
2.估一估。(完成教材“练习一”的第9题)圈出合适的答案。注意让学生根据实物进行估测。
3.谁说得对?在括号里画“√”。(完成教材“练习一”的第10题)出示题目,让学生观察。重点是第二种间接测量和标准方法测量的计算方法不一样。
第一幅图长是5厘米,对吗?(错,纸条的一端没有对准刻度O,不能说是5厘米。)
第二幅图长4厘米,对吗?(对,7厘米-3厘米=4厘米。)
第三幅图大约5厘米长,对吗?(对,接近5厘米或超过5厘米一些的,我们都可以说是大约5厘米。)
4.量一量。(完成教材“练习一”的第11题)请学生提一个数学问题并解答。乌龟要爬()厘米就能吃到小鱼。让学生拿出尺子量一量,说一说。
四、课堂小结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这一单元结束了,你学会了什么?
小结:这一单元我们,认识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并初步认识了线段,并会画线段,学会怎样确定长度单位。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通过现实的问题情景,使学生能够看懂数学问题,能够找到问题与条件之间的联系,明确“解决问题需要的信息”,并能利用10以内加减法正确解答。
(二)过程与方法
使学生经历与同伴合作解决问题的过程,能够从问题的角度寻找相关条件和从条件的角度找问题的审题方法,同时进行数学问题结构的渗透。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现实情境引导学生逐步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周围世界,发现与数学有关的问题并能够提出数学问题,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二、目标分析
本课教学目标是学生首先能看懂数学问题,能够找到问题与条件之间的联系的基础上,逐步深入分析题目,从而提出不同的问题,以培养学生在观察的基础上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使学生能够看懂数学问题并找到问题与条件之间的联系,明确“解决问题需要的信息”,使其正确解答。
教学难点:学会从问题的角度寻找与问题有关的条件和从条件的角度提出问题的分析方法、渗透数学问题结构,体会两个相关信息和一个问题构成一个数学问题。
四、教学准备
课件、信封、写有条件的纸条等。
五、教学过程
(一)在读懂题意后,找准和问题相关的信息
1.出示图,引导学生观察图。
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你能找到几个条件?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怎样解答?
学生列式6+3=9(个)教师要追问如下问题:
解答正确吗?6表示什么?3表示什么?9表示什么?为什么用加法?
2.出示图:
(1)看图读懂题意,独立解答。
(2)交流讨论:
学生列出算式:8-4=4,10-4=6之后,教师要追问。
师:你觉得哪个算式正确?为什么?图上确实有10只鸡,你为什么要用8去减?
做种让学生发现:两只大鸡和要解决的问题没有关系,是多余条件。
(3)小结反思:
在解决问题时,一定要根据问题去选择那些和问题有关的信息。
【设计意图】通过两道不同层次的练习,引导学生从图中提取信息,通过条件与问题之间的联系,分析数量关系并解答;使学生进一步感受到解决问题必须要找准有用的信息,深化学生对数学问题的理解。
(二)在具体情境中发现并提出问题
1.出示主题图:
(1)观察情境图,先关注图中所给的文字信息。(提供两个已知信息只需提出问题)
提问:有关沙堆,你知道了什么,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要求学生语言完整、流利、有序地找到图中所给的两个条件并提出一个问题。当学生解答出8-3=5(个),教师要追问。
师:这样解答正确吗?说一说看法。
学生可以有不同的检查方法。(可以再做一遍,也可以用加法检查)
【设计意图】在观察图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流利地、有序地、完整地表达题意,有助于帮助学生理解题意,从而为正确选择方法打好基础。
(2)从图中你还知道了哪些信息,能提出什么问题?
独立思考、与同学交流汇报
①只提供了一个信息,需要自己在图中找另一个信息再提问题(小黄桶);
②两个信息都隐藏在图中(小朋友、铲子)。
要求学生列式计算。
(3)小结反思:
两个相关信息和一个问题构成一个数学问题,所以要想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必须找到两个相关的条件。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认真深入的观察,层层深入,体会到两个相关信息和一个问题构成一个数学问题。提高学生审题、分析能力和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1)合理搭配,解决问题
师:我下班要去趟超市,要买的东西还有问题就写在信封上了。
看看1号信封要解决的是什么问题?
1号信封:一双拖鞋和一双袜子一共多少元?
师:条件就在信封里:单拖鞋:3元/双;棉拖鞋:5元/双
①学生独立完成并展示同学的作品,引发争论。
②交流辨析
辨析:学生发现根据给出的条件不能解答,因为解决问题缺少条件,不知道一双袜子多少元。
③根据问题,补充条件。袜子:4元/双。列式解答3+4=7(元)5+4=9(元)
④辨析:为什么有两个不同的算式?
小结:提出的问题不同,选择的条件就不同。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对问题与条件的分析,发现缺条件。体会到不是给了条件就一定能解决问题,还要看所给的条件与问题是否匹配。
(2)建立联系,解决问题
①出示2号信封。内有信息:8元钱能买几瓶酸奶?
条件:矿泉水2元/瓶;橙汁5元/瓶;可乐3元/瓶。
学生发现:条件与问题不对应。
师:这些条件能解决什么问题呢?
②引导学生修改问题:8元钱能买几瓶饮料?
【设计意图】在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过程中,将问题与条件进行搭配,使条件与问题建立联系。进一步渗透数学问题结构,体会两个相关信息和一个问题构成一个数学问题。
(3)在读算式的过程中,引发思考、形成能力
①我的饮料已经买好了,你能从算式中解读出我买饮料的情况吗?
出示算式:2+53+52+3
师:你是怎么看出来的?
小结:这么多购买方案,无论哪种方案,我们要读懂它,其实还是看问题与条件的关系。
②还可以怎么买?由学生提出问题并解答。
【设计意图】通过解读算式、判断算式是否合适、你还什么想法等一系列活动,沟通条件与问题的联系,培养学生分析能力和灵活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在总结反思中,感悟方法
在这节课学习中你遇到什么问题?
当条件和问题不对接时我们怎么办?
当要解决的问题缺少条件是怎么办?
当同学写出算式之后,怎么解读这个算式?
师:在学习中大家要将遇到的问题、困难当成经验,在不断地积累经验的过程中我们变得聪明了。
一年级上册《用9加几解决问题》学案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掌握5、4、3、2加几的计算方法,能准确地进行计算;在计算过程中理解算理,掌握算法,将5、4、3、2加几的问题转化成9、8、7、6加几的进位计算。
(二)过程与方法
在解决5、4、3、2加几的问题中,让学生感受到可以将新问题转化成已学过的问题,建立知识之间的联系;在学生比较熟练计算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观察,从计算的角度发现加法交换律的现象。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初步学会运用迁移的方法进行探究,体验成功的乐趣。
【目标分析】本课教学目标是学生在掌握了9、8、7、6加几的计算方法的基础上,能通过规律的发现,类比迁移,自主探究5、4、3、2加几的计算的一般方法。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掌握5、4、3、2加几的计算的一般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用交换加数位置的方法计算5、4、3、2加几的算理。
三、教学准备
课件等。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做准备
1.师生互动复习算法。
以6+9为例复习9、8、7、6加几的计算方法,即“凑十法”。
2.学生抢答快速计算。
9+2=8+5=8+3=
7+5=6+4=9+5=
【设计意图】巩固9、8、7、6加几的计算方法,熟练9、8、7、6加几的准确度与速度,为学生新知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比较发现,找规律
1.在题组计算中初步感受规律存在。
2+8=10+5=8+6=9+7=
8+2=5+10=6+8=7+9=
(1)学生独立计算出以上每组题的结果。
(2)教师指名回答,订正计算结果。
2.在观察比较中发现规律。
(1)引导学生发现规律。
看一看:观察每组题中的两个加数与计算结果。
想一想:哪些地方是相同的,哪些地方不同?
说一说:每组题中的两个加数是相同的,只是位置不同,结果也是相同的。
(2)指导学生总结规律。
学生自主总结规律。
教师帮助学生整理语言: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和不变。
3.揭示课题。
带着你的发现,继续研究5、4、3、2加几。
【设计意图】充分利用题组计算,让学生在计算中观察,在观察中比较,在比较中发现。教师引导学生将发现的规律进行总结提升,为新知的构建搭建了桥梁。
(三)类比迁移,重方法
1.观察特点。
(1)出示例题。(教材第95页例4)
5+7=5+8=
4+8=3+9=
(2)引导学生观察两个加数的特点。
(3)学生交流自己的发现:每道题中的两个加数均是小数在前,大数在后。
2.探究方法。
(1)学生尝试独立完成例题4的学习。
教师指名回答,订正计算结果。
(2)小组讨论交流方法。
①小组内交流,说说各自的计算方法。
预设一:继续用“凑十法”解决5、4、3、2加几的计算问题。
预设二:借助刚才的发现,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从而计算出结果。如计算5+7时想7+5;计算4+8时想8+4;计算5+8时想8+5;计算3+9时想9+3。
②全班内交流,总结归纳不同的计算方法。
(3)体验比较方法。
比较不同的计算方法,你认为哪种方法更适合自己?
学生发现: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就可以很快说出得数。
3.总结提升。
在计算5、4、3、2加几的进位加法时,可以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把小数加大数变成大数加小数,这样就可以用我们学过的9、8、7、6加几的方法解决了。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观察5、4、3、2加几中两个加数的特点,借助学生已有的经验,组织学生在尝试、交流、比较、体验中自主探究5、4、3、2加几的计算方法。在类比迁移中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让学生体验成功的乐趣。
(四)实践应用,促提升
1.巩固练习。
(1)看图列式并计算。
学生独立完成教材第95页“做一做”第1题,以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
(2)快速抢答巩固方法。
以学生抢答的形式完成教材第95页“做一做”第2题。学生说答案,巩固5、4、3、2加几的计算方法。
(3)比较发现感受关系。
①你能快速算出它们的得数吗?
②每组算式中加数是怎样变化的?得数又是怎样变化的呢?
小结:一个加数不变,另一个加数多几或少几,和也随着多几或少几。
2.游戏提升。
请学生用连一连的方式将每封信准确地送进信箱。
做完之后,让学生说一说哪一封信没有送出去,并思考它该送到什么样的信箱?
【设计意图】练习分为两个层次,让学生在游戏活动中巩固、应用、理解求5、4、3、2加几的计算方法,感受加数与和的关系,形成一定的计算能力。
(五)全课总结,畅谈收获
这节课你有什么哪些收获呢?
一个优质课堂,就是老师在讲学生在答,讲的知识都能被学生吸收。就必须编写一份较为完整的教案,这样有利于我们准确的把握教材中的重难点。上课自己轻松的同时,学生也更好的消化课堂内容。你知道有哪些教案是比较简单易懂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一年级上册《解决问题》教案”,欢迎大家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教学内容:
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教科书第46页的内容以及做一做和练习十的第1题。
学情分析:
学生是在学习了6-7的认识和加减法基础上进行本节课学习的,对于教材提供的情境学生理解起来不会感到困难,但对用数学符号表示条件和问题会有困惑。因为教材中出现的的大括号和问号,学生学还是第一次接触,将用语言描述的情境和数学符号结合起来理解,会造成学生的思维障碍,教师应把这里作为一个教学突破口。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大括号和?号,会选择正确的计算方法解答。
2、学会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简单的实际问题,感受数学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中。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
学会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简单的实际问题,感受数学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中。
教学难点:
通过图画情境和数学符号来理解题意。
教具准备:
挂图、课件
教学策略:
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学6、7解决问题时,让学生先观察图意,不要求他们编题,只要说出图里有什么,大括号和?号分别表示什么,怎样计算,再让学生列出算式,最后让学生说出算式中的每一个数分别表示什么。让学生完全明白自己列算式的理由,可以检查自己列的算式符不符合题意,这样可以大大降低学习难度,从而让学生学得轻松、学的有效。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比比看,谁更棒。
1、课件出示(7以内数加法算式)
2、课件出示(主题图)
今天,小兔要请我们用数学知识来帮它们解决问题,大家乐意吗?那我们赶快行动吧(板书课题:解决问题)
二、探究新知
小朋友,我们来看看小图遇了什么数学问题?(课件出示图)
1、引导观察,提出问题
请同学们用数学的眼光来观察画面,你能找到哪些数学信息?(指名回答)(左边有4只小兔,右边有2只)
小朋友接着看,这里还有两位新朋友,知道它们叫什么名字吗?
2、初步认识大括号和问号。
①出示︸和?。(说明:大括号表示让我们把两边的兔子合起来,下面加一个?表示让我们求出一共有多少只兔。)
②同桌探讨新符号的名字、意义。
③学生汇报研究符号的情况。(指名回答)
④小结:大括号表示把左边4只和右边2只合起来(师边说边做手势),下面的?只就表示让我们求出一共有多少只兔,小朋友也来说说,边说边做动作。
⑤指名说图意
谁来说给大家听(指名回答)。
谁能完整地说说图上告诉了什么?要求什么?(指名边说边做动作)。
3、列式解决问题(板书:怎样解答)
①用什么方法算?为什么?(指名说说)
根据学生回答教师板书:4+2=6(只)
②因为是要把两边的小羊合起来(教师做手势),所以用加法来算。那算式中的4、2、6各指什么?(指名说说)
③谁来说一说,你是怎样进行检查的?(同桌讨论或小组讨论后,指名说说。)
④左边有4只就写4,右边有2只羊就写2,再来看得数是不是6只,同学们按照这样的顺序来检查,我们就不是小马虎了。好,让我们一起来口答(师板书:一共有6只)。
⑤小结:现在大家跟着老师来回忆刚才解决问题的时候,经过了哪几个步骤?(先看图里有什么,找出数学信息和要求的问题,然后再进行列式解答,并进行检查,最后别忘了口答。)(师逐一步板书:解决问题的主要步骤)
三、巩固练习。(课件出示)
1、独立完成例题。(师生集体订正)
2、第46页做一做
3、练习十的第1题。
4、我来当小老师,指名说一说,师生集体订正。
四、全课总结:小朋友们,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
板书设计:解决问题
图里有什么?
怎样解答?5+1=6(只)
解答正确吗?
一共有(6)只。
一年级上册《解决问题》学案
教学内容:
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教科书第46页的内容以及“做一做”和练习十的第1题。
学情分析:
学生是在学习了6-7的认识和加减法基础上进行本节课学习的,对于教材提供的情境学生理解起来不会感到困难,但对用数学符号表示条件和问题会有困惑。因为教材中出现的的大括号和问号,学生学还是第一次接触,将用语言描述的情境和数学符号结合起来理解,会造成学生的思维障碍,教师应把这里作为一个教学突破口。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大括号和“?”号,会选择正确的计算方法解答。
2、学会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简单的实际问题,感受数学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中。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
学会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简单的实际问题,感受数学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中。
教学难点:
通过图画情境和数学符号来理解题意。
教具准备:
挂图、课件
教学策略:
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学“6、7解决问题”时,让学生先观察图意,不要求他们编题,只要说出图里有什么,大括号和“?”号分别表示什么,怎样计算,再让学生列出算式,最后让学生说出算式中的每一个数分别表示什么。让学生完全明白自己列算式的理由,可以检查自己列的算式符不符合题意,这样可以大大降低学习难度,从而让学生学得轻松、学的有效。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比比看,谁更棒。
1、课件出示(7以内数加法算式)
2、课件出示(主题图)
今天,小兔要请我们用数学知识来帮它们解决问题,大家乐意吗?那我们赶快行动吧(板书课题:解决问题)
二、探究新知
小朋友,我们来看看小图遇了什么数学问题?(课件出示图)
1、引导观察,提出问题
请同学们用数学的眼光来观察画面,你能找到哪些数学信息?(指名回答)(左边有4只小兔,右边有2只…)
小朋友接着看,这里还有两位新朋友,知道它们叫什么名字吗?
2、初步认识大括号和问号。
①出示“︸”和“?”。(说明:“大括号”表示让我们把两边的兔子合起来,下面加一个“?”表示让我们求出一共有多少只兔”。)
②同桌探讨新符号的名字、意义。
③学生汇报研究符号的情况。(指名回答)
④小结:大括号表示把左边4只和右边2只合起来(师边说边做手势),下面的“?只”就表示让我们求出一共有多少只兔,小朋友也来说说,边说边做动作。
⑤指名说图意
谁来说给大家听(指名回答)。
谁能完整地说说图上告诉了什么?要求什么?(指名边说边做动作)。
3、列式解决问题(板书:怎样解答)
①用什么方法算?为什么?(指名说说)
根据学生回答教师板书:4+2=6(只)
②因为是要把两边的小羊合起来(教师做手势),所以用加法来算。那算式中的4、2、6各指什么?(指名说说)
③谁来说一说,你是怎样进行检查的?(同桌讨论或小组讨论后,指名说说。)
④左边有4只就写4,右边有2只羊就写2,再来看得数是不是6只,同学们按照这样的顺序来检查,我们就不是小马虎了。好,让我们一起来口答(师板书:一共有6只)。
⑤小结:现在大家跟着老师来回忆刚才解决问题的时候,经过了哪几个步骤?(先看图里有什么,找出数学信息和要求的问题,然后再进行列式解答,并进行检查,最后别忘了口答。)(师逐一步板书:解决问题的主要步骤)
三、巩固练习。(课件出示)
1、独立完成例题。(师生集体订正)
2、第46页“做一做”
3、练习十的第1题。
4、我来当小老师,指名说一说,师生集体订正。
四、全课总结:小朋友们,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
板书设计:解决问题
图里有什么?
怎样解答?5+1=6(只)
解答正确吗?
一共有(6)只。
在每学期开学之前,老师们都要为自己之后的教学做准备。每位老师都会提前准备一份教案,以便于提高讲课效率。让同学们很好的吸收课堂上所讲的知识点,你们知道那些比较有创意的教学方案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人教版小学一年级下册数学解决问题(例6)教案”,希望对您的工作和生活有所帮助。
人教版小学一年级下册数学解决问题(例6)教案
第6课时解决问题(例6)
一、学习目标
(一)学习内容
义务教育教科书(人教版)一年级下册第21页例6,练习五的第5、7、9题。本课仍是从单元主题图中的套圈游戏出发,解决生活中学生经常遇到的“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或少几”的问题。教材中给出了借助摆一摆的解决问题的策略,帮助学生理解计算的道理。因为学生之前对减法的理解仅仅停留在从总数里去掉一部分求另一部分是多少的层面上,而本节课是对减法的一次拓展,这是两部分的量进行比较,求相差多少的问题。对解决这样的问题学生解决问题难就难在对为什么用减法解决的道理不明白,所以本节课要借助直观图帮助学生理解“求两数相差多少”实际上是转化为“从总数里去掉一部分”来理解道理的。
(二)核心能力
本节课旨在通过动手操作,借助几何直观理解算理,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学习目标
1.通过动手操作,体会一一对应和转化思想在数学学习中的应用,学会解决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少几)的问题。
2.通过解决实际问题,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四)学习重点
会解决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几的问题。
(五)教学难点
理解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用减法计算的道理。
(六)配套资源
实施资源:《解决问题(例6)》名师教学课件、《解决问题(例6)》课时作业。
二、学习设计
(一)导入新知
师:小朋友们“六一儿童节”就要到了,老师准备了丰富多彩的游戏活动,你们想参加吗?第一个游戏是套圈游戏。这是小华和小雪的游戏结果,瞧!观察图中信息,你知道了什么?
生:小华套中了12个,小雪套中了7个。
师:你能提出一个“比一比”的数学问题吗?
生:小华比小雪多套中几个?小雪比小华少套中几个?
师:你们提的问题非常棒,老师也很想知道他们比的情况,那这节课我们就来解决关于比多少的问题。
师:现在,我们先来看第一个问题:谁能把条件和第一个问题完整地读一读?
生:小华套中了12个,小雪套中了7个,小华比小雪多套中几个?
师:这道题中,谁套中的多?
师:猜猜多几个?
师:大家很有想法,那你能通过摆一摆或画一画的方法让别人很清楚地看出小华比小雪多几个吗?把你的想法和同桌交流一下吗?请拿出作业纸,同桌两个共同完成。
(二)动手操作,自主探究
教师巡视,指导发现,并搜集典型的作品进行展示。(一种是一一对应的方法,一种是没有注意到上下两种量对应的问题)
师:仔细观察这两张作业纸,你觉得哪一种好一些?好在哪儿?
师:是的,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来进行摆和画比,能很容易地看出比的结果。
师:谢谢这位同学给我们带来的好方法!谁也是用这种方法摆或画的?
师:请同桌互相看一看自己的摆或画,相互修正一下。
师:请大家一起看黑板上摆的。
师:你能指出小华比小雪多的5个吗?
师:这剩余的7个是指什么呢?
生:小华和小雪同样多的7个。
师:哦,原来小华的12个,被分成了两部分:一部分是小华比小雪多的,一部分是小华和小雪同样多的。
师:同桌互相指一指小华的12个被分成了哪部分?分别代表什么?
师:你会列算式解决吗?
生:12-7=5(个)
师:为什么用减法呢?12和7分别是指什么?
生:12个是小华套圈的数量,减去的7个是小雪的套圈数。
师:现在我们要结合直观图看看大家的想法:从小华的12个中去掉小雪的7个就能得到多出的5个,是吗?
师:教师动手移走小雪的7个,问:剩下的是小华比小雪多的5个吗?
生:不是
师:这是怎么回事呢?7除了表示小雪的7个,这个7还可以怎么理解呢?
生:小华和小雪同样多的7个。
师:教师动手操作:从小华的12个当中去掉和小雪同样多的这7个,剩下的是小华比小雪多的5个吗?
生:是
师:哦,算式中的7看似是小雪的7个,其实还可以理解为小华和小雪同样多的7个,如果这样理解,就转化成了从小华套圈的总数中去掉和小雪同样多的一部分,剩下的就是小华比小雪多的部分。
师:谁再来说说当两部分的数量在进行比较时为什么可以用减法计算?
生:从小华12个里去掉和小雪同样多的7个,就是小华比小雪多出的5个。
师:我们的解答正确吗?
生:5+7=12(个)
师:能具体说说5+7=12表示什么吗?
师:为了让我们的六一儿童节更加漂亮,小朋友吹了很多气球来装饰,我们一起去看看吧!这是小朋友们吹出的气球,谁能来读一读题。
师:列式计算。
师:为什么用减法呢?
【设计意图:由于本节课理解用减法计算的道理是一个难点,所以借用直观操作的方法,让学生自主表达自己的想法,特别是算式12-7中的7表示什么意思时,教师采取拿走小雪的7个,让学生直观看到结果后,发生认知冲突,再次深入思考7的含义,帮助学生真正理解了转化的思想,很好地理解了算理。】
4.对比
师:看,这是我们刚才解决的问题,你发现有什么相同点?
师小结:你们观察得真仔细,我们今天解决的问题都是把两个数比一比,看他们相差多少,用减法计算。
师:我们回过头来还看套圈游戏,我们把这两个条件和第二个问题组合在一起,谁能完整地读一读这道题!
师:如何列式计算?
师:说得真好!不管是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还是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少几?其实它们是一个问题的不同说法。其实质都是求这两个数之间相差多少。
师:求两个数相差多少用什么方法解决?
(三)巩固练习
1.选条件,提问题。
师:有一场激烈的运动比赛就要开始了,你们看,这些比赛项目有:踢球10人,跑步13人,跳绳4人。
请你选择两个条件,提出一个比多少的问题。
2.选择正确的答案。
咦,这两个小朋友在讨论什么?谁能读给大家听?
师:你们能写出算式解决这个问题吗?(不能)还缺少什么?那好,老师给出三个条件,你认为哪个是正确的?
3.抽牌游戏。
师:刚才我们都在看电脑中的游戏比赛,想不想来个真的游戏?我们来玩抽牌游戏。
出示规则:参赛两人各抽一张牌,谁的数字大,就获胜,谁的数字小,就接受惩罚。
惩罚项目:刮鼻子,两个数相差几,获胜方就刮失败方几下鼻子。
(四)谈收获
师:通过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五)课时作业
1.练习五第5题。
学生自己独立解决。
师:上午比下午多摘几箱还可以怎么问?
【知识点】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的解决问题。
【答案】13-8=5(箱)
【解析】这是最基本的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的解决问题,学生不但要会解决,而且还要会表达自己的思考。
2.练习五的第7题。
学生自己独立解决。
师:上午比下午多摘几箱还可以怎么问?
【知识点】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少几的解决问题。
【答案】12-3=9(箱)
【解析】这也是最基本的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少几的解决问题,学生不但要会解决,而且还要会表达自己的思考。
3.练习五第9题。
师:请学生独立解决。
师:遇到什么问题了吗?
师:谁愿意和大家交流?
【知识点】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和少几的解决问题。
【答案】略
【解析】这是一道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综合题目,既能从多个信息中筛选出解决问题的有用信息来解决问题,还能根据信息提出恰当地数学问题。
在上课时老师为了能够精准的讲出一道题的解决步骤。要根据班级同学的具体情况编写教案。在上课时遇到各种教学问题都能够快速解决,你知道有哪些教案是比较简单易懂的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用除法解决问题》,仅供参考,希望可以帮助到您。
河底小学李晓芳
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54-55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理解“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体会数量之间的相互联系。
(2)使学生经历将“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实际问题转化为“求一个数里含有几个另一个数”的数学问题的过程,初步学会用转化的方法来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
教学重点:
使学生经历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数量关系的过程,会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技能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应用分析推理将“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数量关系转化为“一个数里面含有几个另一个数的除法含义。”
教具准备:课件、小棒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二年级(2)班学习舞蹈的有3人,学习绘画的人数是学习舞蹈人数的2倍,学习绘画的有多少人?
a.抽生回答,并讲一讲思考过程;
b.请学习绘画的6位同学向大家挥挥手,再汇报一下自己的学习成绩,教师向取得优异成绩的同学表示祝贺。
2.二年级(2)班学习唱歌的有6人,学打乒乓球的是学习唱歌的3倍,学打乒乓球的有多少人?
3.二年级(2)班学习弹琴的有4人,学吹号的是学习弹琴的4倍,学吹号的有多少人?
(二)动手操作,探究新知
1.出示第54页例2主题图(动画课件)
师:你们想参加这个游戏活动吗?
2.活动:学生动手摆飞机;(播放音乐)
3.汇报结果
师:根据你摆的飞机,谁能提个问题让大家猜一猜?
引出“求一个数里含有几个另一数的除法含义”
4.课件出示例题中小强提出的问题:“我摆了3架飞机,我用的小棒根数是小红的几倍?
5.小组讨论
6.汇报结果,学生在动脑思考、充分探究中找到了“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解题思路,即“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就是“求一个数里含有几个另一个数”用除法计算。
15÷5=3
(三)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1.课件出示例3情境图
2.学生根据画面提出用除法计算的问题;
3.根据所提问题,小组讨论解决方法;
4.学生独立列式解答;
5.抽生讲解题思路;
(四)巩固深化,质疑拓展
基本练习:
完成第55页的做一做
自己独立分析题目,然后解答
师:还可以提什么问题?
学生自选一问解答,并相互说一说自己为什么这样做?
变式练习:
完成第56页练习十二的第1题
1.要求学生认真看图,图中画了哪些小动物?分别是多少只?
2.自己独立分析解决:小鹿的只数是小猴的几倍?(列式是:18÷6=3)
3.提问:为什么这样列式?
师:你还能提出其它问题吗?(学生相互解决)
(五)全课总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呢?
作为一小学位老师,我们要让同学们听得懂我们所讲的内容。即使每天晚上一两点都要坚持制定出一份最详细的教学计划。上课自己轻松的同时,学生也更好的消化课堂内容。你知道怎样才制作一份学生爱听的教案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一年级数学下册《同数连加解决问题》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一年级数学下册《同数连加解决问题》教案
教材与学情分析:
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掌握了解决问题的一般步骤,学习了一些基本解题策略的基础上学习的。本节课学习的是同数连加的实际问题,这个内容不仅使学生在实际应用中进一步领会加法的含义,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和策略,同时还搭建了由加法到乘法过渡的桥梁,为今后学习乘法进行了铺垫。
例题是以文字配合辅助图的形式出现的,由于题目中只有两个条件,然而算式中要有3个加数。像以往那样将题目中的两个数直接相加显然不能解决此问题了,这对一年级的思维来说,具有一定的挑战性。
教学内容:
人教版一年级下册第77页的内容及相关练习题。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理解并学会用不同的策略解决同数连加的实际问题。
2、经历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认真观察、认真分析的良好习惯,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3、让学生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同时感悟数学价值,培养学生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的态度。
教学重、难点:
重点:学会用不同的策略解决同数连加的实际问题。
难点:会解读题目信息,掌握连加问题结构。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出问题
1、热身运动:看图列算式(出示课件)
2、出示幸运星,创设情境:瞧!大头儿子一家也正在折星星呢,让我们一起去瞧瞧吧!(出示例4折星星图其中3个同学换成大头儿子一家)
3、交流:从图中你知道了哪些数学信息?你是怎么知道的?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呢?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
二、自主探究,解决问题
1、画图表述数量关系
学生自主画图,教师巡视,选择有代表性的板演
2、交流算法,归纳特点
(1)学生自主列式解决
(2)指名回答,并板书:6+6+6=18(个)
(3)追问:题中的“一家3口在折小星星”,算式“6+6+6”中怎么没有“3”呢?“3”到哪去了?
(4)交流:观察这三个加数,你发现有什么特点?
小结:加数相同也可以称作同数连加。今天我们就学习:用同数连加解决问题。(出示课件,板书课题)
3、丰富解题策略
(1)列表解答
出示不完整表格,提问:表格中的“1”表示的是什么?它下面的这个格你认为填什么?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同桌合作填表。
汇报,追问:12是怎么来的?18呢?
(2)画箭头的方法解决
教师引导学生共同完成,并指名板演
4、比较三种方法
5、检查答案,总结方法
(1)检查答案:这道题解答完了吗?说说你准备怎样检查呢?
(2)小结方法:回顾解题过程,我们在解决问题时分了几步?(根据学生回答,适时出示课件)
三、实践应用,内化提高
继续创设故事情境——大头儿子一家到农场采摘苹果
1、小头爸爸摘了3袋苹果,每袋8个,一共摘了多少个苹果?
全班反馈,集体订正
2、大头儿子也摘了苹果,一袋有3个,另一袋有8个,一共摘了多少个苹果?
独立解答,指名汇报
3、观察对比
四、回顾整理,全课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五、布置作业
大头儿子:我买了一套精品故事书,每本7元,有4本,一共花了多少钱?
《一年级数学上册《用6和7解决问题》教案》一文就此结束,希望能帮助您在小学教学中起到作用,如还需更多,请关注我们的“小学一年级数学的教案”专题。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96612.html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