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大家敬仰的人民教师,要对每一堂课认真负责。每位老师都会提前准备一份教案,以便于提高讲课效率。上课才能够为同学讲更多的,更全面的知识。你知道有哪些教案是比较简单易懂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千克的初步认识”,欢迎您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助益。
课题二:千克的初步认识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认识重量单位千克.
2.初步建立1千克的重量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
3.认识案秤,了解案秤称物品的方法.
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
激发学生对知识的好奇并体验到教学知识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
教学重点
建立1千克重量的观念,掌握千克与克之间的进率.
教学难点
建立1千克重量的观念.
教具、学具准备
一台案秤、一些苹果、2袋精盐(每袋500克)、一些鸡蛋、一些沙土、2捆挂面(每捆500克);1克、10克、100克、1000克的大米,分别装在塑料袋中(每组10袋),10袋大米(每袋1千克)、天平.
教学过程
一、铺垫孕伏
教师:前面我们学了重量单位“克”,你们都会用了吗?可有一位小朋友因为上课没听讲,不会做下面的题目,正在打电话求助呢,你们能帮帮他吗?(演示课件“千克的初步认识”下载)
一只乒乓球约重3()一杯牛奶重300()
一个西红柿重250()一个鸭蛋约重60()
二、探究新知
(一)导入新课:
1.教师:那位小朋友在大家的帮助下已经学会了怎么用“克”这个单位,可他又遇到了一些问题(出示下面的题目)
一袋大米重25()一个大冬瓜重10()
一头牛重420()小明体重28()
2.教师:称一些比较轻的物品时,常用“克”做单位.可是称一些像牛、人这样比较重的东西,用“克”做单位就太小了。那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个比克大的重量单位——千克(板书:千克).1千克到底有多重?克和千克之间有什么关系?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这方面的问题.(把课题板书完整:千克的初步认识)
(二)千克的初步认识:
1.感知1千克有多重.
讲述:称一般物品的重量,常用千克做单位.1千克到底有多重呢?每组有一袋大米,每袋都是1千克,同学们亲自掂一掂.初步感知1千克有多重.
2.使学生感知克和千克之间的进率.
教师出示1克重的大米,每组中的1号同学拿出1克重的大米给本组同学看一看,掂一掂.
(1)提问:10个1克是多少克?100个1克是多少克?1000个1克是多少克?
引导学生明白:10个1克是10克,100个1克是100克,1000个1克是1000克
(2)教师重述:1000个1克也就是1000克,可以称为1千克.(板书:1千克、1000克)
(3)指板书,提问:1千克和1000克之间有什么关系呢?我们用天平称一称(左边托盘中放1千克,右边托盘中放1000克)
引导学生明白:1000克就是1千克,所以1000克=1千克
教师板书:1千克=1000克
(4)体会1千克的实际重量
引导学生左手拿1克的大米,右手拿1千克的大米掂一掂,两只手的感觉有何不同?进一步认识1千克=1000克.
同学们拿出1袋精盐(每袋标有500克)、两袋精盐,亲自掂一掂,有什么感觉.引导学生看看每袋标明重量,两袋重量是多少?
教师说明:1千克又叫1公斤,千克也是我国法定的计量单位(出示图片“法定计量单位”).
3.进一步建立1千克的重量观念.
(1)认识案秤,了解案秤称物体的方法
①出示图片“台秤”,师简单介绍构造.
②教师介绍使用方法:案秤也叫做台秤,使用时先把案秤刻度盘上的指针(或游标)定在“0”位,然后将所称物品放到托盘上,观察秤指针所指的数字,指几就是几千克,教师称1千克的苹果演示给同学们看.
(2)实际操作,具体感知1千克有多重.
①称出1千克的沙子,装在塑料袋里,用手掂一掂有多重.
②将1大袋洗衣粉放在托盘里让学生称一称有多重(正好1千克),顺次传递让学生掂一掂.
③把称过的和课前准备好的物品拿出来,再次让学生掂一掂1千克有多重,说明它们的重量相等都是1千克.
4.完成43页的做一做
(1)引导学生分别称出1千克的苹果,同学们一起数一数有多少个?思考为什么都是1千克,而苹果的数量却不一样?如果苹果的数量相同,重量一定相等吗?
引导学生明白:重量相同物体的个数不一定一样多;数量相同,物体的重量不一定相等.
(2)学生举例说明哪些物品大约重1千克.
(3)在下面表里填上合适的数目.
教师重点指导______个鸡蛋重1千克.提问:9个鸡蛋一定重1千克吗?为什么?(因为鸡蛋的大小不一样,所以同样个数的鸡蛋重量不一定相等,同样重量的鸡蛋个数不一定一样).
(三)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又认识了一个重量单位——千克.1千克也叫做什么?千克和克之间有怎样的关系?
(四)看书质疑.
三、巩固发展
1.称比较轻的物品的重量时,常用______做单位;称一般物品的重量时常用______单位,1千克也叫().
2.1千克=()克1000克=()千克
3.选择正确的答案填在括号里:千克克
4.手势判断对错:
2千克<2000克5千克<4900克
800克>1千克2500克>3千克
题中两边单位不同,判断前提醒学生注意
5.填空:
(1)小明体重25千克,小青体重21千克,小明比小青重______千克.列式为______.
(2)一筐水果重30千克,6个人合买一筐后平均分,________?(先口头提出问题,再口头列式,注意问题的单位)
四、全课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到现在你共学习了几个重量单位?分别是什么?克与千克之间有怎样的关系?
五、布置作业:第44页第4题.
板书设计
千克的初步认识
探究活动
实验:制作简单天平
实验目的
1.使学生初步了解天平的原理.
2.使学生学会自己制作、使用天平.
3.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所需材料
两只塑料杯子、粗线、硬纸板、直尺、毡头笔、衣架、吸管、黏性胶带
实验步骤
1.请成年人在每个塑料杯上戳两个孔——杯口边各一个孔.将粗线系在两个孔上,形成环状.
2.用毡头笔和直尺在纸板上画上刻度,把中线画得突出一些.
3.用胶带将吸管贴在衣架的下边,让吸管指着下方.
4.在衣架的两个臂上各挂一个塑料杯,并检查一下,衣架挂在钩子上的时候两只杯子是否保持平衡.把刻度盘贴到衣架的后面,当杯子空着的时候让中线对着吸管.
5.把不同的物体逐个放进杯子里,比较它们的重量.看看你需要多少东西才能使它们保持平衡.
整体图如下:
千克的初步认识
作为大家敬仰的人民教师,要对每一堂课认真负责。所以大多数老师都会选择制定一份教学计划。为学生带来更好的听课体验,从而提高听课效率。你们知道那些比较有创意的教学方案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千克和克的认识”,欢迎您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助益。
一、创设情境,感知轻重在每学期开学之前,老师们都要为自己之后的教学做准备。在上课前要仔细认真的编写一份全面的教案。上课自己轻松的同时,学生也更好的消化课堂内容。如何才能编写一份比较全面的教案呢?小编收集整理了一些克和千克的认识,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课题克和千克的认识
课时
班级
编写者
一、教材内容分析
课本P85~86页,及第88~89页的第3~6题。
二、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使学生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克。
2、在具体生活情境中了解用天平和台秤称物体质量的方法,感受1克和1千克的实际质量,建立1克和1千克的实际概念并理解克和千克的关系。
3、通过从实际生活中引出质量单位的观念,让学生认识到质量单位与时间生活是紧密联系的,在时间生活中非常有用的。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
在日常生活中学生都曾经接触过质量问题,但质量单位并不像长度单位那样直观、具体,所以要让学生建立起较准确的表象,并能够在实际中应用。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在教学中,让学生看一看、掂一掂、猜一猜、称一称等实践活动,以增加学生对“克”和“千克”的感性认识,帮助学生形成质量观念。
五、教学环境及资源准备
台秤、苹果、棉花。
六、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预设学生行为
设计意图及资源准备
一、创设情境,引人新知
1、拿出一本数学教课书,和一只笔,提问:哪个重有些?
2、肯定学生的回答,并让学生“掂一掂”,然后让学生说说有什么样的感觉。
3、从刚才的实践得出结论:物体有轻有重。板书课题。
二、观察、操作领悟新知
1、出示主题挂图,物体的轻重的计量。观察主题挂图。
(1、)请同学们观察一下,这幅图画的是什么?
(2、)这幅图中的小朋友和阿姨在说什么?
(3、)前几天,老师让大家广泛收集、调查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物品的质量,我们现在来交流以下好吗?表示物品有多重,可以用克和千克单位来表示。
(4、)在学生说的同时,
老师拿出有准备的东西展示。
【设计意图】:创设学生熟悉的问题情境,激活了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数学思维。
老师拿出有准备的东西展示。
2、克的认识。
(1、)提问:通过调查我们知道了一些物品的质量,你们知道1克、1千克各有多重吗?要知道物品的质量,应该怎么办呢?
(2、出示天平,简单介绍天平的结构,并说明使用方法。
(3、)将一个2分皮放在左边盘内。1克砝码放在右盘内,让学生观察。
提问:你们发现了什么?这个2分皮重多少克?板书:克
(4、)“1克有多重?”我们来掂一掂好吗?
3、千克的认识。
(1、)出示盘称。大家认识这称吗?
(2、)看看盘称的使用方法。现在要称1千克的水果或蔬菜,谁能当售货员来称一称?
(3、)现在先掂一掂自己的书包有多重?估计有几千克,然后用称一称。
(4、)刚才大家都说了,一袋盐中农500克,那两袋呢?
【设计意图】:从学生的实践调查入手,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通过掂一掂,称一称,找一找等学生兴趣的活动,让学生充分认识了克。
果或蔬菜,谁能当售货员来称一称?
(3、)现在先掂一掂自己的书包有多重?估计有几千克,然后用称一称。
(4、)刚才大家都说了,一袋盐中农500克,那两袋呢?
(5、)板书:1000克
1000克和1千克比较,请同学们猜一猜,谁重?
板书1000克=1千克
齐读:1000克=1千克
三、效果测评。
1、完成教材第88页第3题。
2、完成教材第89页第4题。
3、完成教材第89页第5题。
4、完成教材第89页第5题。
四、全课总结。
今天你学习了什么,有什么收获?
【设计意图】:训练学生对本节课的知识的灵活应用能力。
板书设计:
七、教学反思
一个优质课堂,就是老师在讲学生在答,讲的知识都能被学生吸收。因此,老师会想尽一切方法编写一份学生易接受的教案。这样可以有效的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你们有没有写过一份完整的教学计划?下面是小编精心收集整理,为您带来的《苏教版三年级上册《千克、克和分数的初步认识复习》数学教案》,仅供您在工作和学习中参考。
苏教版三年级上册《千克、克和分数的初步认识复习》数学教案
第4单元 千克、克和分数的初步认识复习
教学内容:
教材第100-102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感受单位质量千克和克之间的进率,能比较熟练第进行简单的换算。进一步认识分数的含义,能用分数表示一个图形或物体的几分之几,能比较分数大小,能计算简单的分数加、减法。
2、使学生进一步体验物体质量,能说明相应分数的含义,深化对简单分数的认识;体会发现简单规律的思维过程,发展探究能力。
教学重点:
千克、克和分数含义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谈话:今天,我们复习千克、克和分数的初步认识。(板书课题)
二、复习千克和克
1、回顾千克和克
你能举例说说哪些物体的重大约是1千克吗?1克呢?
千克和克之间有什么关系?(板书:1千克=1000克)
2、估计体验。
你知道下面物体的重大约是多少吗?自己估一估、说一说。
(1)1个鸡蛋 (2)30个鸡蛋
(3)小朋友装了书的书包 (4)1个乒乓球
学生交流,教师指导校正。
3、做期末复习第19题.
让学生独立完成填空。
交流:你是怎么填的,是怎么想的?
4、做期末复习第20题。
呈现第20题,让学生填空,并交流结果,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复习分数的初步认识
5、做期末复习第22题。
口答。
(1)5/9里有5个( )/( );
(2)7/10里有( )个1/();
(3)4个1/5是( )/( ).
6、做期末复习第23题。
出示题里的表格。
引导:请小朋友仔细观察每次折的结果,能发现什么?同桌讨论一下。
7、比较分数大小。
(1)在○里填写“>”或“<”。
1/4○1/5 1/9○1/3
6/7○4/7 3/8○5/8
(2)下面分数哪个最大,哪个最小?
4/5 1/61/6
8、口答期末复习第24题。
提问:上衣的布是怎样表示的?为什么这样表示?
三、课堂总结
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板书设计:
19. (1)千克 (2)千克 (3)克 (4)千克
20. 3000 9 8000 2
21. 20+20+50=90(克) 90÷2=45(克)
23.
对折的次数 1 2 3 4 5 6
平均分成的份数 2 4 8 16 32 64
发现对折的次数越多,平均分成的份数越多,每份各占这张纸的几分之几越小。
信息窗1——变花
一.教学内容
教材第2.3页的内容.
二.教学目标
1.通过看魔术,引入求几个相同加数和的计算.
2.通过感受生活中的通数求和问题,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兴趣.
3.培养学生多方位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合作交流的意识.
三.重点难点
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观察列出的加法算式不同.
四.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魔术.
五.教学过程
(一).“看魔术”话题引入
同学们你们喜欢看魔术吗?
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同学们喜欢看的魔术,要仔细看魔术师都变了那些魔术.请同学们看大屏幕.投影出示.
(二).探究新知
师:看了魔术表演后,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生1.一共变出了多少朵花?4个鱼缸里一共有多少条鱼?
生2.一共有多少个灯笼?一共有多少个灯泡?
......
师:同学们观察的真仔细,提出了这么多的问题.我们先来看第一个问题,一共变出了多少朵花?你是怎么知道的,同位说一说.
(同位活动)
学生交流:
生1.一个一个地数出来的,1、2、3......
生2.还可以2个2个地数,2、4、6......
生3.魔术师每次变2朵花,变了3次,可以用2+2+2=6来计算.
......
师:同学们的办法真多!运用这几种方法都能变出了6朵花.你知道2+2+2=6是几个2相加吗?
生:3个2相加.
师:请同学们接着看屏幕.(屏幕显示:魔术师继续2朵2朵地往外变化)我们一起来帮魔术师数,看他一共变出了几个2朵?
师:7个2朵一共是几朵?
生:2+2+2+2+2+2+2=14(朵)
师:刚才我们提出的其他问题你会解决吗?自己试试看.
......(本段教学,重点意图在让学生自主提出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策略上,引出多种不同的解决办法,然后重点认识几个几。引导学生充分经历问题解决的过程,体验解决问题的多样性,发展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小组合作解决其他问题.
集体交流.
(三).课堂作业设计
1.()+()=()
2.()+()+()=()
()个()
教学反思
1、本节课的内容比较简单,学生掌握不错。
2、有个别同学不明白同数连加指什么,教师必须解释清楚。
在每学期开学之前,老师们都要为自己之后的教学做准备。所以老师在写教案时要不断修改才能产出一份最优质的教案。才能有计划、有步骤、有质量的完成教学任务,你们知道那些比较有创意的教学方案吗?为了让您在使用时更加简单方便,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克的初步认识》教案”,仅供参考,希望可以帮助到您。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克的初步认识》教案
教学目标:
1、知道称较轻物品的重量,常用克作单位,初步建立克的重量观念。
2、知道比较物品的轻重,可以眼睛观察,用手掂、用秤称,了解使用天平的方法。
3、能大致估测轻物品的重量,会进行重量的简单计算。
4、初步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认识克,初步建立克的重量观念。
教具准备:多媒体软件、天平、(大豆、图钉、2分币、橡皮等实物每组一份)
教学过程:
课前学生表演唱《小熊请客》。
一、 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小朋友唱得真好,瞧,把小熊吸引来了,(屏幕显示小熊)。今天是小熊的生日,你看,它的好朋友小猫、小狗带着礼物来了(屏幕显示小猫、小狗)。咦,它们怎么吵起来了。〔录音:“我的虾条比你的奇多重。”“我的奇多比你的虾条重。”〕它们谁也不让谁。这时,电脑博士来了,(屏幕显示电脑博士)〔录音:别吵别吵,我们邀请小朋友一起去游览数学宫,小朋友,你们愿意去吗?〕
电脑博士在数学宫中设了三个关,要小朋友闯关,比比哪组最先闯过去?
二、 逐层探究,学习新知
第一层次,比较物品的轻重,让学生初步了解比较物品轻重的方法。
1、看看说说
(1)用眼睛观察:两块大小不同的橡皮,说说哪块重?
红蓝两盒橡皮泥,说说哪盒重?
学生讨论,小组交流。
(2)教师指出:我们不知道盒里装多少橡皮泥,因此光用眼睛观察,比不出它们的轻重,那么,谁能想出一个好办法呢?
(3)在学生充分发表意见后,听听电脑博士的建议〔录音:比较物品的轻重,不能光*眼睛观察,应用手掂一掂。〕
2、掂掂说说
(1)用手掂一掂:红蓝两盒橡皮泥,说说哪盒重?
一粒阿尔卑斯糖和2个2分币,说说哪个重?
学生讨论,小组交流。
(2)教师提问:到底谁重?谁再能想出一个好办法呢?
(3)学生讨论回答后,再听听电脑博士的话〔录音:比较物品的轻重,不能光用手掂,应用秤称一称。〕
3、称称说说
(1)认识天平。屏幕显示天平,并依次闪烁各部分及其名称。
(2)了解天平的使用方法。
左盘一般放要称的,右盘一般放砝码。当指针在标尺中间,天平两端平衡,两边重量相等;指针偏向左端,说明左边重;指针偏向右端,说明右边重。
(3)比较物品的轻重。
学生跟着屏幕操作,左盘放一粒糖,右盘放2个2分币。观察指针说说谁重?
(4)设疑:右盘放几个2分币,能使天平平衡?
学生尝试操作,根据回答屏幕显示:1粒糖=3个2分币重
(5)小结过渡:利用天平,不但可以比较物品的轻重,还可以称物品的重量,称较轻物品的重量,常用“克”作单位。
板书:“克”教师领读,学生跟读两遍。
第二层次:认识克,初步建立克的重量观念。
(1)1克有多重呢?(出示2分币)1个2分币约重1克,老师放在手上掂一掂,大家也拿一个放在手上掂一掂。
(2)刚才我们称出一粒糖大约等于3个2分币重,那么大约重几克?(3克)
学生轮流掂一掂糖。
(3)下面我们就把1个2分币当作一克的砝码,来称称物品的重量。(学生分组操作)
A、称1克大豆 操作要求;右盘放1个2分币,左盘放几粒大豆使天平平衡?2粒大豆大约重几克?读一读,小组轮流掂一掂。
B、称15个图钉 学生操作:15个图钉大约重几克?
小组汇报后,教师指出:图钉有大有小,因此,15个图钉有的大约重7克,有的约重8克,书上告诉我们15个图钉大约重10克,这些都对。
小组轮流掂一掂。
C、称1支粉笔、1把小刀
学生操作后交流,读一读,再轮流掂一掂。
D、读一读,下面物品大约重几克。(屏幕显示:1本数学教科书大约重174克,1瓶墨水大约重156克)
学生读后,师指出:如果还用2分币代替砝码称,要放174个或156个2分币,多麻烦,现在应用砝码来称(出示砝码)
学生轮流掂一掂数学书、墨水瓶
(4)完成40页的试一试
游戏:猜一猜。采用拍读形式,让学生掂一掂乒乓球、果冻、旺旺煎豆,估测大约重几克,哪组最接近实际重量,奖品就归哪组。
三、 巩固练习,促进提高
1、完成41页想想做做1、2、3两题.(第二关)
2、思考题(第三关):屏幕重现动画,比比是小猫的虾条重,还是小狗的“奇多”重?你能想出几种方法?
学生交流后,引导学生读包装袋上标的重量,板书:“g”,并说明它也表示克。
3、 指导实际应用:学生读牙膏、肥皂等物品包装上标的重量,并掂一掂。
4、课外作业:放学后,跟爸爸妈妈到超市去了解各物品的重量。
四、 全文总结,再揭情思
(屏幕再现电脑博士〔录音:小朋友,你们好,今天你们学行可认真了。你们在数学宫闯过了一道道难关,认识了克,学会了比较物品的轻重,但这只是一些初步的知识,还有许多的知识等着你们去探索。小朋友,再见!〕
点击查看更多: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提醒:
单元试题、各科教案、奥数练习题
尽在“”微信公众号
身为一位人名教师,我们要给学生一个优质的课堂。通常大家都会准备一份教案来辅助教学。才能有计划、有步骤、有质量的完成教学任务,你们见过哪些优秀教师的小学教案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乘法的初步认识》”,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乘法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
(共2课时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教材P44—47内容、做一做题目和练习九第1----4题。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乘法是几个相同的加数相加的简便形式的创造过程,从中初步理解乘法的意义,体会乘法和加法的联系和区别。能正确地读、写乘法算式;知道算式中各部分名称,会通过加法算得乘法的积。
2、让学生从简单的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求几个几相加是多少的数学问题,并在根据数学问题列乘法算式的活动中,培养有条理地思考问题的习惯,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让学生在初步认识乘法并应用乘法的教学中,继续培养学生数学的兴趣和合作学习的态度。
教学重点:理解乘法的意义,会通过加法算得乘法的积。
教学难点:理解乘法的意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目标
1、师:小朋友们,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什么?(出示主题图)这节课,老师带你们到公园里的游乐场去玩,好吗?
2、看了这幅图,你想知道什么?
3、生:我想知道小火车上一共坐多少人?
……
4、同学们想知道的可真多,想解决这些问题,可以借助我们今天新学的知识。下面,让我们一起学习乘法的初步认识吧!(出示课题)
5、出示学习目标:
(1)自主学习课本第44--47页的内容,独立完成例1、例2、例3及“做一做”题目。
(2)在自主学习、互动展示中知道“计算相同的数相加时可以用乘法计算,能正确地读、写乘法算式;知道算式中各部分名称”,并解决问题。
[设计意图: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借助教材中的主题图——小学生喜爱的公园游乐场创设情境,并出示学习目标,激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为学生学习新知识指明了探索的方向,使学生有良好、愉悦的学习热情积极地投入到学习中去。]
二、互动交流,展示成果
(一)自主学习,同桌互相展示
1、学生观察主题图,自主解决问题。(同桌之间互相交流、探讨,教师参与其中,及时辅导)
2、指名板演。
3、学生用小棒摆各种图形,并算出摆出的图形各用多少根小棒。
4、同桌展示。
学生独立自学例1、例2、例3并完成“做一做”题目,(教师相机进行指导,重在让学生展示不同的思维方法和错例,特别是引导学生之间的交流与探讨。完成后同桌进行互相展示)
5、小结。
[设计意图:让学生自己摆图形,并在同桌之间互相展示,捕捉生活中常见的摆设问题,体味数学乐趣,这是激起学生强烈的探究兴趣和动力的重要方法之一。]
(二)全班展示,激发冲突
1、全班交流,获得共识。
师:同学们刚才在同桌交流时都表现得积极,想不想把你们的成果与全班同学一起分享呢?(要求学生展示成果后,互相质疑,激发冲突。)
生1:我知道求摆3个三角形用小棒多少根可以用乘法计算。
生2:我知道几个相同的数相加可以用乘法计算。
……
[小组合作在全班进行展示,既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又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创新的数学思想。]
2、小结:今天我们认识了乘法,它使我们在计算相同的数相加时更快地找到答案,可见乘法的作用非常大,想不想运用乘法解决问题呢?
[同桌展示到全班展示,教师给学生足够的自主空间,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协作展示等一系列探究活动,得到充分的学习主动权,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三、检测成效,拓展延伸
1、学生独立完成教材P48的第1题,各小组指名展示成果。
2、学生独立完成教材P48的第3题,各小组指名展示成果。
3、火眼金睛。
2+2+2+2=(2)(2)4+4+4+4+4=(4)(4)
4、生活中的数学。
每名男同学有2支笔,算算你们小组男同学有多少支笔?
[设计意图:基本练习让学生进一步体会乘法算式的简便;“火眼金睛”的训练,学生学会分析、比较,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问题的解决,学生体验了乘法应用的广泛性,知识技能与发展性目标得到了升华。]
四、总结反思,激发求知欲
这节课大家学了乘法的初步认识,知道乘法在生活中应用非常广泛,同学们可以说说你具体学了些什么?还想知道什么?(学生自评、互评、质疑,师评)
[设计意图: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回忆、梳理、反思和质疑,再次展示自已的所学所得,促进知识建构,充分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实现知情共融,并学会正确评价自己、评价别人,这对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有着重要的意义。]
作为杰出的教学工作者,为了教学顺利的展开。在上课前要仔细认真的编写一份全面的教案。才能有计划、有步骤、有质量的完成教学任务,你们知道那些比较有创意的教学方案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角的初步认识”,仅供参考,希望能为您提供参考!
《角的初步认识》第1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课本第38-40页的例1-例2
【计划学时】:1学时
【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情景及操作活动,使学生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
2、初步学会用直尺画角,知道角有大有小。
3、在学生获取知识的同时,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4、初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
1、初步认识角,并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
2、正确的画角方法。
【教学难点】:
1、会正确画角。
2、感悟角的大小与两边的张口大小有关。
【教学准备】:课件、小棒、三角板、圆形纸、长方形纸、剪刀。
【教学方法】:讲授、探究、讨论法、练习法。
【教学设计思路】
一、引入
(课前出示学校的图片,让学生欣赏。)
1、师:孩子们,刚才从屏幕上欣赏了咱们的校园,它美吗?那你们平时喜欢到操场去玩吗?最喜欢玩什么?(学生自由回答)
(出示主题图)这些小朋友在操场上玩得多开心呀!有的在……有的在……仔细看看,操场上还有许多我们学过的图形呢,你们看见了吗?(学生指出如: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球等)
2、师:这些图形都是咱们的老朋友了,今天,老师要给大家介绍一个新的图形朋友(出示园丁在剪草的图)。你们看,园丁爷爷手里拿着的剪刀,张开就形成了这样的图形,(出示角)做操的小朋友伸开两臂,也形成这样的图形,这就角。(板书:角)孩子们,和角打声招呼吧。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认识角。板书课题:《角的初步认识》
【这一环节,通过学生熟悉的校园生活情景唤起对已学图形的回忆,并引出新知,初步感知角。】
二、主动参与,探究新知。
(一)在主题图中找角。
1、师指图:操场上很多物体的表面都有角,快找找吧!
2、(抽生说)学生说到一个,课件演示一个,师跟着复述一遍,并及时表扬。
【本环节:让学生从观察实物中抽象出角,使学生经历数学知识抽象的过程,感受到数学知识的现实性,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现实问题,从而激发学生探索数学的兴趣。】
(二)教学例1
1、从实物中抽象出角。
师:小朋友一下子找到了这么多的角,真了不起。(把剪刀、吸管、水管放大,背景逐渐褪下去)那这些生活中的角在数学上该怎样表示呢?你们看,角就是这样儿的:(课件中三个角从实物中移下来。)
师:这三个图形都是角。闭上眼睛想一想,角是什么样儿的?再用手比划比划角的模样。
师:仔细观察这三个角,它们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生1:都是尖尖的。
生2:都有两条直直的边。
2、认识角各部分的名称及其特征。
(1)师在黑板上画出一个角:你们觉得尖尖的这是角的顶点,这是角的两条边,角的两条边都是……(生:直直的)。这个顶点和这两条边就组成了这一个角。
(2)师再指课件上第二、三个角:谁来指出这个角的顶点和两条边。(分别抽两生)反问:一个角有几个顶点,几条边?
【本环节从生活中抽象出数学知识,使学生初步体会角是从物体表面抽象出来的几何图形,是一种简单而美丽的图形,并了解了角的各部分名称。此课之前,学生对角的认识是在日常生活中积累的,是模糊的、非数学意义的。教师在学生找主题图的角的基础上设计了闭眼想、用手比划,观看课件动态演示等活动,帮助学生建立角的正确表象。“它们有什么相同的地方?”让学生运用形象思维,调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通过比较,实现了对角的正确认识。】
3、判断角。
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些图形客人,孩子们,想看看吗?有我们的新朋友角吗?用手势表示你们的判断。学生判断再抽生说理由。(课件出示书第42页的第1题。)
4、再回到主题图中讲评学生前面判断角出现的错。
5、师:你们看,下面两个图形里也有角,左面的三角形有哪几个角?右面的图形又有哪几个角?(书第42页第2题,指给同桌看看,再抽生上来指。)
6、找生活中的角
(1)师:孩子们,其实,不光在这些图形中有角,我们的身边,我们的教室里,也都有好多角陪伴着我们。下面,就请大家在教室里找一找,看看哪些物体的表面上有角。听清教师的要求,两个孩子一起,要指出角的顶点和两条边。(学生活动,师参与。)
(2)请学生说说找到的角,并指出顶点和两条边。
师:小小的教室里有这么多的角,那我们的生活中的角就……(更多了,可以说是数不胜数,不计其数。)
【本环节让学生经历从生活中感知角——认识数学上的角——回到生活中用学过的知识更理性地找角,这样的学习过程,正所谓从生活中来,又回到生活中去,真切地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角。培养了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周围世界的意识与能力】
(二)操作,认识角的大小
1、折角
(1)师出示一张圆形的纸:这张纸上有角吗?开动小脑筋,动手折一个角,试试吧。如果你有了答案,悄悄地和同桌说一说,还不知道的孩子轻轻地打开书P39,看看书上的小朋友是怎样折角的。
(2)学生折角,师巡视指导
(3)展示最快的学生做的角。(让生拿上来)这是一个角吗?它的顶点和边都在哪儿?让折好的同学把你折的角指给同桌看看,顶点在哪,两条边在哪儿?
【本环节通过操作活动让学生思考怎样将无角的东西变出有角来,从学生的年龄特点出发,用学生喜爱的方式外化他们刚刚建立的对角的数学层面的认识,以多样表现单一,巩固了对角有一个顶点、两条边的认识。】
2、做活动角。
(1)师拿出一个活动角:老师这儿有一个角,(师扳动角的两边),你们看,这是一个活动角,小朋友想不想做一个我这样儿的活动角?用上老师发给你们的两根小棍。试试吧!(生做)
(2)展示两生做成的角(大小明显的):这两个角有什么不同?
生:一个大,一个小。
师:对,角是有大小的。(再展示两个大小差不多的角)能一眼看出哪个角大,哪个角小吗?那有什么办法知道?
生:可以把这两个角叠在一起。
师:你来试试。
生把两个角放到展示台上比:把它们叠在一起,把这两个角的顶点重合,一条边重合,看,上面这个角的另一条边在下面这个角的里面,这说明上面的角比下面的角小一些。
师:这个办法真好!同桌的孩子也像这样把活动角比一比,顶点重合,一条边重合,看看谁的大,谁的小,比出结果了吗?
【设计意图:角的大小比较,顺承学生对角的大小有所认识之后安排,以学生组装的活动角为学具,组织学生讨论、探究,群体互动与教师引导有效整合,并相机指导学生用重叠的方法比较角的大小,强化了对角的认识。】
(3)认识角的大小与边叉开的程度的关系。
师:咱们再做一个“变变变”的游戏,把你们的活动角拿在手上,(师也拿在手上)请变出一个比你们手上的角要大的角。再变大点?你是怎么做的?(请一生示范,把边叉开一点,角就可以变大点)再请全班做。咱们继续变,把你们手上的角变小点,再变小点,又是怎么做的?(把边合拢一点。)
(4)那角的大小跟什么有关系呢?跟边的什么有关系?分四人小组讨论。
(5)抽一组生说。
(6)师小结:角是有大小的,角的大小跟两条边叉开的大小有关。角的两条边叉开得越大,角就越大,两条边叉开得越小,角就越小。
【设计意图:使学生对角的大小有一些直观的认识,初步感知比较角的大小的方法。并通过实践操作、体验、思考、交流等活动,使学生体会到角的大小与两边叉开的大小有关。】
(三)教学例3:画角
(1)师:你们看,角多神奇呀,你们喜不喜欢它?那我们把它画下来,好吗?怎样画角呢?(抽一生说)
(2)师:我们来看看究竟该怎样画角。(课件演示角的画法)师:这是第一步,接着看第二步,角画好了。
(3)师:应该怎样画角呢?抽生说说。同时师再演示一遍,并小结:先确定角的顶点,从这点起,用尺子向不同的方向画两条线,就画成了一个角。
(4)你们会画角了吗?试试看。生画,师巡视。并展示学生画的角。
【本环节通过观察、叙述、操作,使学生尽快掌握画角的技能。】
(四)拓展与延伸
(出示一个角)师:如果在这个角里添上一条线,这时变成几个角了?再添上一条线呢?
三、全课总结
孩子们,你们今天和角交了朋友,都有些什么收获呢?其实,角的知识还有很多很多,在以后的学习中还会一一学习的。
四、布置作业,知识延伸。
1.请你用角画出一幅美丽的图画。
2.请同学们回家,让爸爸妈妈找出“家中的一些角”,看他们找的对不对。
信息窗2动物联欢
一、教学内容:除法的初步认识,教科书第51-53页。
二、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中,通过动手分实物,经历“平均分”的过程,进一步明确“平均分”的含义,初步理解除法的意义,知道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初步的应用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主动参与合作交流,大胆交流自己的想法,增强对数学学习的信心和兴趣。
三、教学重点、难点:
了解除法的意义,会解决具体问题。
四、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五、学具准备:小棒
六、教学过程:
活动程序与教师提示
活动内容
关注要点
活动一:
师:同学们,森林里小动物联欢会在热烈的气氛中拉开了序幕。你们想参加吗?那就让我们一起去看看好吗?(课件演示小动物联欢情境图)
师:多么热烈啊!动听的音乐把我们带进了欢乐的海洋。
师:瞧,小动物们开始唱起来、跳起来了,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你从图中发现了什么?
师: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教师把学生提出有关除法的问题板书在黑板上,其它问题放入问题口袋)
学生观察情境图,感受热闹的气氛。
学生从图中能发现:
(1)12个小熊要排队进行体操表演。
(2)有18只小猴。
有30只小松鼠,要分组跳拉手舞。
学生提出的问题可能有以下两种:
1、加减法问题:
(1)小猴比小松鼠小多小只?
(2)鼠比小猴多多小只?
(3)猴和小松鼠一共有多少只?……
(4)除法问题:
a)12只小熊进行体操表演,怎样排队?
b)30只松鼠,怎样分组?
c)6只小猴分一组,可以分几组?
通过有趣的动画故事,能产生学习的兴趣,能够从图中发现数学信息,为后面提出数学问题做好铺垫。
能根据自己收集到的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关注学生的问题意识。
活动二:
(一)师:同学们非常认真,提出了这么多问题。现在我们一起来帮小动物解决下面的问题,好吗?
(二)12个小伙伴怎样排队?
1、师:12个小熊进行体操表演,他们该怎样排队?同学们愿意帮帮他们吗?
师:请同学们借助手中的学具自己摆一摆,分一分,试一试。
2、师:同学们愿意把自己的想法在小组中交流一下吗?
3、哪个小组能说一说你们是怎样排的?
4、师:我们刚才找到了这么多不同的分法,请同学们认真观察一下,这些分法有什么相同之处?
(三)、30只松鼠怎样分组?
1、师:刚才我们帮小熊排好队,那么30只松鼠怎么分组呢?
2、师:谁能把你的分组方法介绍给大家?
(四)、用除法表示分得过程。师:我们刚才用不同的方法帮小松鼠分了组,小松鼠非常高兴。那么用算式该怎样表示呢?
1、教师向学生介绍怎样用除法算式表示平均分的过程及各部分的意义。
2、谁知道这两个算式怎样读,它的各部分名称是什么?
3、小熊怎样排队?你能用除法算式表示出来吗?
(五)、小猴子怎样分组?用除法算式表示出来。说说你的想法。
活动三:
1、师: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2、师:同学们,你能评价一下这节课你和你的小组同学表现如何吗?
教师引导学生选择需要解决的问题。
学生利用学具摆出各种情况。
在小组中交流自己的想法,展示不同的方案。
全班交流可能出现以下不同想法。
引导学生观察,同学们会发现:其相同点都是把12只小熊平均分,每份分得同样多。
学生可能找到以下几种分法?
(1)30只松鼠若每组6只则可分成5组;若每组5只,则可分成6组。
(2)30只松鼠若平均分成6组,则每组5只;若平均分成5组,则每组6只
学生交流
会读算式的同学介绍算式读法及各部分名称。
学生交流:
(1)是怎样分的,用算式怎样表示。
(2)介绍算式各部分的名称及表示的意义。
学生思考,回顾一节课所学到的知识。
学生评价自己或自己小组的表现。
能够利用手中的学具进行独立探索,经历平均分的过程。
能主动探索得出多种方法,会与同伴交流。
在交流的过程中,增强合作意识。
能通过认真的观察、思考,找出相同点,关注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在交流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平均分”的本质含义。
是否能与同伴进行交流。
能用除法算式表示平均分的过程。进一步体会除法的意义。
学生的评价要表达出自己的真实想法,体验学习的快乐。
教学反思:
1、在讲解“平均分”时比较细致,学生基本上能够认识“平均分”。
2、在让学生利用学具进行“分一分”时,学生能够5个5个的分,教师又非得强调要一个一个分,效果反而不好。
老师在上课时经常会遇到难解决的问题而耗费半节课的时间吧,在上课前要仔细认真的编写一份全面的教案。上课才能够为同学讲更多的,更全面的知识。那你们知道有哪些优秀的小学教案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收集整理,为您带来的《加法的初步认识 ,》,仅供参考,希望能为您提供参考!
一、1.我们先来做手指谣吧,准备好,速度快一点
拍拍手做游戏、几和几组成4。
《拍手算数》4可以分成1和3,1和3组成4
2.考一考数组成,出示题卡。
同学们的手越来越灵活了,牢记数的组成对我们学习数学很重要,我们还要经常练习呀!
二、1.这节课我们来学习新内容。看老师这有两个神奇的盒子(出示)。猜猜里面有什么?(展示什么都没有)。
2.没有吧。(变魔术掏出苹果)。这个盒子里有什么?这盒子里苹果的数量用几来表示?1板书
这个盒子里有什么?这盒苹果的数量用几来表示?板书2。
3.(放盘子里)。老师把苹果怎么样了?
4.你知道吗?把这两个盒子里的苹果合起来可以用算式来表示呢,什么算式?
1+2=32+1=3
像这样的算式就叫加法算式
5.对!怎么读啊?板书1加2等于3
指+这是什么啊?板书加号,=是什么?板书等号
6.1+2就是把1和2——合起来。
7.你会摆一摆吗?没有苹果用学具来代替。比比谁的动作又轻又快。把学具拿出来放在桌子上。请你在左边摆1个,右边摆2个。现在把它们合起来,看看是几啊?
8.你是怎么摆的?谁愿意到前面说说?最后一人用苹果图片摆。5人(左~右合)
9.你刚才说的就是1+2=3的含义。1+2=3的意思就是把1个苹果和2个苹果合起来。
10.计算把两个数合起来就要用加法来计算。
三、1.回忆一下,刚才你是怎么算出来1+2得3的呀?
①我是数的。我们一起数一数。
②1和2合起来是3。利用数的组成可以帮助我们计算加法,因为1和2组成3,所以1+3=45人
③接数。接着数就是,2、3
2.哦!计算1+2可以有这么多种方法呢。
①可以数
②根据数的组成来算
③接着数
3.2+1得多少啊?方法是一样的。我最喜欢用数的组成来算题。
4.经过刚才的学习,你以后再遇到把两个数合在一起时,用什么方法计算。
四、出示气球,先3个粉,再1个蓝,用一句话说说,老师手里是什么?(合起来是多少?)连起来问一问会列式吗?
3+11+3
五、在花瓶里插2朵花,再插3朵,用一句话说说,再提一个问题,把问题连起来说一遍。
会列式吗?
六、P23做看图、说图、列式。
七、P24做看图、说图、列式。
八、看每组算式有什么特点?
九、比赛1+11+23+24+12+21+4
老师讲课学生爱听,还愿意自学的情况下,往往少不了一份教案。通常大家都会准备一份教案来辅助教学。让同学们很好的吸收课堂上所讲的知识点,那么优秀的教案是怎么样的呢?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角的初步认识》”,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角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
新小林娜
教学内容:教材第38页、39页内容,第40页“做一做”及练习8第一题至第四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结合生活情景,使学生认识角,知道教的各部分名称。
(2)初步学会用直尺画角,体会角的大小与两条边叉开程度有关。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等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抽象能力,实践能力,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建立自信心,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重点:根据角的特征辨认角。
难点:体会角的大小与两条边叉开程度有关,用重叠的方法比较大小。
突破方法:通过学生观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突破重难点。
教法:尝试指导法。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活动角,白纸。
教学步骤:
一、创设情境,引出新课
师:同学们,这里有一个红领巾,一本童话书和一个五角星,(闪现这些图形的一个角),抽象出角:同学们,你们认识这种图形吗?今天我们就来一起认识这种新的图形—角。
板书课题:角的初步认识
师:同学们,让我们来看上面这些图形中各有几个角,你们能找出来吗?
二、实物操作,探究新知
(一)找角
1、学生找身边,周围和生活中的角(分小组找,指名回答)
2、师小结:(叉开手指,让学生观察,这是角吗?又弯曲肘关节,这又是角吗?)可见,我们的身体,身边,周围角处处可见。
(二)折角
1、请学生拿出准备好的一张纸,折出一个角(以小组折,组内学生互相帮助,老师个别指导)
2、请同学们摸一摸自己折出的角(同时老师示范:先摸角的顶点,再摸角的两条边)问:你们发现了什么?
得出:有一个尖尖的地方,有点刺手,两边平平的,直直的,
(三)认识角
1、抽象出角的概念
师引导:同学们,你们折出的角有什么共同的特相同的地方(都有一个)?尖尖的点和两条直直的边
课件显示:角的顶点,让学生说出还有两条直线。
得出:角尖尖的地方叫做顶点,角的两条直直的线叫做角的边,两条边所夹的部分就是角。
师展示角,让学生指出角的各部分名称。指名回答。
出示课件:下面哪些图形是角?
三、比较角的大小
1、刚才通过学习我们已经认识了角,下面我们来考考你的眼力!出示课件:谁能判断出这两个角中哪个角大,哪个角小?说说为什么?
课件演示:把角重合,让学生探究比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
强调:角的大小与两边叉开的大小有关,叉开的越大,角就越大,叉开的越小,角就越小。
2、课件演示:增加角的两边长度,让学生判断角的大小是否改变?
得出: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没有关系。
3、比较刚才折出的角,同桌合作,看谁折的角大,谁折的角小。
四、规范角的画法
师边说边示范:用直尺画出一个角,具体画法:
1、从一个点起,用尺子向任意方向画一条线。
2、再从这个点向不同方向画一条线。
3、两条线中间所夹的部分就是角。
五、
六、课堂小结:今天咱们认识了一位新朋友——角,课后同学们可以去查有关资料,了解角的有关知识,咱们下节课再继续交流。
相信很多老师都希望自己的课堂上同学们能够积极的与自己互动。所以大多数老师都会选择制定一份教学计划。让同学听的快乐,老师自己也讲的轻松。你知道怎样才制作一份学生爱听的教案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除法的初步认识”,欢迎阅读,希望您能阅读并收藏。
——除法的初步认识信息窗2动物联欢
一、教学内容:除法的初步认识,教科书第51-53页。
二、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中,通过动手分实物,经历“平均分”的过程,进一步明确“平均分”的含义,初步理解除法的意义,知道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初步的应用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主动参与合作交流,大胆交流自己的想法,增强对数学学习的信心和兴趣。
三、教学重点、难点:
了解除法的意义,会解决具体问题。
四、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五、学具准备:小棒
六、教学过程:
活动程序与教师提示
活动内容
关注要点
活动一:
师:同学们,森林里小动物联欢会在热烈的气氛中拉开了序幕。你们想参加吗?那就让我们一起去看看好吗?(课件演示小动物联欢情境图)
师:多么热烈啊!动听的音乐把我们带进了欢乐的海洋。
师:瞧,小动物们开始唱起来、跳起来了,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你从图中发现了什么?
师: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教师把学生提出有关除法的问题板书在黑板上,其它问题放入问题口袋)
学生观察情境图,感受热闹的气氛。
学生从图中能发现:
(1)12个小熊要排队进行体操表演。
(2)有18只小猴。
有30只小松鼠,要分组跳拉手舞。
学生提出的问题可能有以下两种:
1、加减法问题:
(1)小猴比小松鼠小多小只?
(2)鼠比小猴多多小只?
(3)猴和小松鼠一共有多少只?……
(4)除法问题:
a)12只小熊进行体操表演,怎样排队?
b)30只松鼠,怎样分组?
c)6只小猴分一组,可以分几组?
通过有趣的动画故事,能产生学习的兴趣,能够从图中发现数学信息,为后面提出数学问题做好铺垫。
能根据自己收集到的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关注学生的问题意识。
活动二:
(一)师:同学们非常认真,提出了这么多问题。现在我们一起来帮小动物解决下面的问题,好吗?
(二)12个小伙伴怎样排队?
1、师:12个小熊进行体操表演,他们该怎样排队?同学们愿意帮帮他们吗?
师:请同学们借助手中的学具自己摆一摆,分一分,试一试。
2、师:同学们愿意把自己的想法在小组中交流一下吗?
3、哪个小组能说一说你们是怎样排的?
4、师:我们刚才找到了这么多不同的分法,请同学们认真观察一下,这些分法有什么相同之处?
(三)、30只松鼠怎样分组?
1、师:刚才我们帮小熊排好队,那么30只松鼠怎么分组呢?
2、师:谁能把你的分组方法介绍给大家?
(四)、用除法表示分得过程。师:我们刚才用不同的方法帮小松鼠分了组,小松鼠非常高兴。那么用算式该怎样表示呢?
1、教师向学生介绍怎样用除法算式表示平均分的过程及各部分的意义。
2、谁知道这两个算式怎样读,它的各部分名称是什么?
3、小熊怎样排队?你能用除法算式表示出来吗?
(五)、小猴子怎样分组?用除法算式表示出来。说说你的想法。
活动三:
1、师: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2、师:同学们,你能评价一下这节课你和你的小组同学表现如何吗?
教师引导学生选择需要解决的问题。
学生利用学具摆出各种情况。
在小组中交流自己的想法,展示不同的方案。
全班交流可能出现以下不同想法。
引导学生观察,同学们会发现:其相同点都是把12只小熊平均分,每份分得同样多。
学生可能找到以下几种分法?
(1)30只松鼠若每组6只则可分成5组;若每组5只,则可分成6组。
(2)30只松鼠若平均分成6组,则每组5只;若平均分成5组,则每组6只
学生交流
会读算式的同学介绍算式读法及各部分名称。
学生交流:
(1)是怎样分的,用算式怎样表示。
(2)介绍算式各部分的名称及表示的意义。
学生思考,回顾一节课所学到的知识。
学生评价自己或自己小组的表现。
能够利用手中的学具进行独立探索,经历平均分的过程。
能主动探索得出多种方法,会与同伴交流。
在交流的过程中,增强合作意识。
能通过认真的观察、思考,找出相同点,关注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在交流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平均分”的本质含义。
是否能与同伴进行交流。
能用除法算式表示平均分的过程。进一步体会除法的意义。
学生的评价要表达出自己的真实想法,体验学习的快乐。
教学反思:
1、在讲解“平均分”时比较细致,学生基本上能够认识“平均分”。
2、在让学生利用学具进行“分一分”时,学生能够5个5个的分,教师又非得强调要一个一个分,效果反而不好。
信息窗1——变花
一.教学内容
教材第2.3页的内容.
二.教学目标
1.通过看魔术,引入求几个相同加数和的计算.
2.通过感受生活中的通数求和问题,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兴趣.
3.培养学生多方位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合作交流的意识.
三.重点难点
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观察列出的加法算式不同.
四.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魔术.
五.教学过程
(一).“看魔术”话题引入
同学们你们喜欢看魔术吗?
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同学们喜欢看的魔术,要仔细看魔术师都变了那些魔术.请同学们看大屏幕.投影出示.
(二).探究新知
师:看了魔术表演后,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生1.一共变出了多少朵花?4个鱼缸里一共有多少条鱼?
生2.一共有多少个灯笼?一共有多少个灯泡?
......
师:同学们观察的真仔细,提出了这么多的问题.我们先来看第一个问题,一共变出了多少朵花?你是怎么知道的,同位说一说.
(同位活动)
学生交流:
生1.一个一个地数出来的,1、2、3......
生2.还可以2个2个地数,2、4、6......
生3.魔术师每次变2朵花,变了3次,可以用2+2+2=6来计算.
......
师:同学们的办法真多!运用这几种方法都能变出了6朵花.你知道2+2+2=6是几个2相加吗?
生:3个2相加.
师:请同学们接着看屏幕.(屏幕显示:魔术师继续2朵2朵地往外变化)我们一起来帮魔术师数,看他一共变出了几个2朵?
师:7个2朵一共是几朵?
生:2+2+2+2+2+2+2=14(朵)
师:刚才我们提出的其他问题你会解决吗?自己试试看.
......(本段教学,重点意图在让学生自主提出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策略上,引出多种不同的解决办法,然后重点认识几个几。引导学生充分经历问题解决的过程,体验解决问题的多样性,发展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小组合作解决其他问题.
集体交流.
(三).课堂作业设计
1.()+()=()
2.()+()+()=()
()个()
教学反思
1、本节课的内容比较简单,学生掌握不错。
2、有个别同学不明白同数连加指什么,教师必须解释清楚。
《克的初步认识》一文就此结束,希望能帮助您在小学教学中起到作用,如还需更多,请关注我们的“小学数学比的认识教案”专题。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96196.html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