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2018年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上册第8课西欧庄园教案

第8课西欧庄园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中世纪的概念;庄园;庄园土地分类;庄园法庭等基本概念,史实。
过程与方法:
通过本课的学习,知道西欧中世纪乡村的典型组织形式是庄园;知道领主和佃户之间的关系;庄园法庭相关的知识。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西欧庄园里领主和佃户之间的关系以及庄园的管理,分析西欧庄园的特点。
通过本课学习分析,庄园法庭的作用、实质。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庄园形成;领主和佃户的关系;
难点:西欧庄园的特点,庄园法庭,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小组合作、多媒体教学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课件出示:西欧中世纪图片
“中世纪”,指西欧封建社会历史阶段。封建时代的欧洲乡村是如何管理的呢?当时农民的生活状况如何呢?本课讲学习这些内容。
(二)、讲授新课:
一 、庄园的领主与佃户
1、时间:9世纪开始,一种新的农业经济组织形式逐渐流行开来,这就是庄园。11世纪庄园遍布欧洲各地,自那时起,欧洲绝大部分人口生活在庄园里。
2、西欧庄园里主要生活着哪些
领主、佃户(包括自由的农民和缺少自由的农奴)。
领主:封建社会中受封领地或采邑的封建主。领主在自己的领地内是最高统治者,享有行政司法权力及其他特权,大领主除设置官吏、法庭、监狱外,还设关卡、收赋税、铸货币。领主对农奴或农民实行经济剥削和政治压迫。领主是国主或上级领主的附庸,要履行服兵役、纳贡赋及其他义务。欧洲中世纪占有领地的僧侣贵族、农奴主、庄园主也称为封建领主。这三大领主占有大部分土地、牲畜和其他生产资料,并在很大程度上占有农奴的人身。
佃户:通常是指封建地主制经济下租种地主土地的农民。在中国,不同时期又有田客、佃客、地客、庄户、佃户等称谓。西欧封建领主制经济下承租份地的农民也称佃农。
(2)在庄园里土地分类
庄园的土地分为两部分,一部分由领主自己保留,直接经营,称为“直领地”,剩下的耕地是佃户的“份地”。庄园的周围大多是林地、荒地等,被称为“共用地”,全体佃户都可以放牧,按照规定共同使用。
佃户每周要在领主土地上劳动3天,剩下时间才属于自己。领主还向佃户征收其他捐税。
(3)、领主与佃户之间是统治与被统治、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佃户有义务为领主劳动,领主也不能随意没收佃户的土地,他们之间具有一定的契约关系。
自由农民是独立的小生产者,有份地保有权,领主不能随意没收他们的土地。
庄园是一个独立的自给自足的经济和政治单位:
庄园的主要工作是农业,同时也有手工业,有木匠、铁匠,庄园自己酿造啤酒,有自己的磨坊和面包师,总之,庄园生产了人们日常生活所需要的绝大部分产品。
二 、庄园法庭
1、成员:领主或他的管家
2、处罚哪些行为:佃户在劳役中怠工、不能完成劳役、家畜误入领主的园子、到庄园以外磨面粉、侵犯全体村民权益的行为等。
3、处罚方式:罚金。罚金全部归领主所有。出席法庭是佃户的义务,没有经过领主允许而无故缺席,也会被罚款。
4、法律依据:习惯法或村法。
5、作用:佃户之间关于土地、借贷和婚姻的纠纷,违反庄园规则的行为也可以通过庄园法庭审理。
庄园法庭既维护了领主的利益,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领主的特权,也有利于维护佃户的权益,同时庄园也起着维护庄园公共秩序的作用。
6、庄园法庭没有专门的工作人员,开庭的时间、地点不固定。一般是每隔一段时期为了解决一批问题而开庭一次。有时候在领主宅地的厅堂,有时候在教堂,有时候在庄园的大树下。
(三)、本课小结:
庄园是欧洲中世纪经济的基础。由西罗马帝国灭亡(公元476年)开始计算,直到文艺复兴时期(公元1453年)之后,资本主义抬头的时期为止。庄园内部的关系是领主压迫、剥削依附农民或农奴的关系。这一时期是欧洲文明史上发展比较缓慢的时期。庄园法庭维护了领主的利益,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领主的特权,也有利于维护佃户的权益,同时庄园也起着维护庄园公共秩序的作用。
(四)、课堂练习:
1、庄园遍布欧洲各地时间大约在()
A.9世纪B.10世纪C.8世纪D.11世纪
2、西欧庄园的佃户主要包括()
A.自由的农民和缺少自由的农奴B.无地的农民C.缺少自由的农奴D.流浪过来的人
3、下列关于西欧庄园领主与佃户的关系说法错误的是()
A.佃户每周一般要为领主劳动3天
B.领主不能随意没收佃户的土地
C.领主与佃户之间是统治与被统治的关系
D.佃户主要以实物地租的形式为领主服务
4、下列关于西欧庄园法庭的特点表述正确的有()
①主持法庭的是领主或他的管家
②法庭没有专门的工作人员
③惩罚违法行为的主要手段是罚金
④法庭只维护领主的利益,对佃户而言,没任何好处
A.①②④B.①②③
C.②③④D.①②③④
(五)、板书设计:
第9课西欧庄园
一 、庄园的领主与佃户
1、时间:
2、庄园里成员
3、庄园里土地分类
4、领主与佃户之间
二 、庄园法庭
1、成员组成
2、处罚哪些行为
3、处罚方式
4、处罚依据
5、庄园法庭的作用
(六)、教学反思

相关知识

2018年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上册第11课古代日本教案


学生们有一个生动有趣的课堂,离不开老师辛苦准备的教案,大家开始动笔写自己的教案课件了。用心制定好教案课件的工作计划,才能更好地安排接下来的工作!你们会写教案课件的范文吗?请您阅读小编辑为您编辑整理的《2018年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上册第11课古代日本教案》,欢迎大家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第11课古代日本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日本的地理位置;岛屿构成;6世纪前日本的状况;大化改新的背景,内容和意义。武士集团的形成。
过程与方法:通过本课的学习,能说出出日本大化改新的背景内容和作用,了解武士集团形成的原因及幕府统治的建立。
情感、意志和价值观:通过本课的学习,能用语言准确表达日本大化改新对我们的启示;弄清幕府与天皇朝廷之间的关系,认识武士道的实质。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大化改新的背景;内容;意义;武士道精神
难点:大化改新给我们的启示;幕府与天皇朝廷的关系
三、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讲授法、小组合作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多媒体出示:
多媒体展示樱花、富士山图片。猜猜看这是哪个国家?
(二)、讲授新课
一 、6世纪前的日本
1、日本的地理位置:
日本位于亚洲大陆东方的大海中,由北海道、本州、四国、九州四座大岛及附近数千个小岛组成。这个岛国是怎样发展起来的呢?
2、日本的统一:1—2世纪日本有100多个国家,其中与汉朝交往的有30多个国家。
3世纪时,在本州中部出现了一个较强大的奴隶制国家,叫“大和国”。5世纪初,大和统一了日本。说说大和政权是如何进行管理的。
大和国的最高统治者称为“大王”,大王依靠贵族统治全国。王室和贵族各有自己的私有领地。领地上的居民以“部”的形式组织生产。来自中国的、朝鲜的移民,也被编入锦织部,锻冶部。部民是贵族的私有民,地位近似于奴隶。
二 大化改新
1、背景:①国内:社会矛盾尖锐(根本因素);②国际:中国隋唐的制度先进;朝鲜的新罗国兴起
2、大化改新的时间、人物及内容。
①时间:646年;②人物:孝德天皇,年号大化;③内容:政治上,建立以天皇为中心的中央集权制度,地方设国、郡、里三级,由中央派官治理。经济上,废除一切私地、私民,将土地、部民收归国有,成为公地、公民;国家将土地分给公民,每隔六年授田一次,不能终生使用,也不能买卖;统一赋税。
3、意义:大化改新使日本发展成为一个中央集权制的封建国家。
大化改新给我们的启示。
一个民族要繁荣强盛,必须要以开放的心态学习和吸收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成果,锐意改革,重视教育,促进本民族的发展。
你能举例说明日本文化当中有哪些地方是学习中国的吗?
开元通宝和同开珎
三 、武士和武士集团
1、形成的原因:大化改新百余年后,土地私有与土地兼并盛行。贵族、豪门、寺院大量购买、兼并土地,组成庄园。地方豪强为了保护自己的庄园,把自己家族和仆从中的青壮男子武装起来,组成一种血缘关系和主从制相结合的军事集团,成员称为“武士”。小的武士团追随、服从一个更强大的首领,组成大的武士团。
2、幕府统治的形成的标志
源氏首领源赖朝获得“征夷大将军”称号,设幕府于镰仓。日本由此进入长达近700年的幕府统治时期。
3、幕府与天皇之间关系:幕府与天皇朝廷并存。幕府首领“征夷大将军”名义上由天皇任命,但天皇实际上大权旁落,成为一种礼仪性的摆设。
4、武士效忠的对象:武士效忠的是他的主公,而不是国家。武士道的实质就是以最大的勇敢和牺牲精神做主人的忠实奴仆。
5、武士道精神:忠义节烈,宣扬忠诚无畏。
实质:武士道的实质就是以最大的勇敢和牺牲精神做主人的忠实奴仆。
(三)、课堂小结:
日本历史上两次改革,本课学习的是第一次,大化改新,象唐朝学习,大化改新是日本历史上的一个转折点,是日本由奴隶社会进入封建社会的标志。日本这么民族善于学习,我们应当学习。武士道精神不容易理解,其实质是最大的勇敢和牺牲精神做主人的忠实奴仆。二战时期成为日军的精神支柱。
(四)、课堂练习:
1、5世纪初,在本州中部兴起的大和政权统一了日本。它的最高统治者称为()
A.天皇B.国王C.大王D.将军
2、日本是一个善于向外学习的国家。公元646年,日本掀起了一场自上而下的政治改革,这一次日本学习的对象是()
A.阿拉伯帝国B.唐朝C.法兰克王国D.拜占庭帝国
3、645年,孝德天皇在日本史上第一次使用年号“大化”。第二年,他发布了《改新之诏》,在各个领域进行了制度改革。其内容之一是()
A.实行贵族世袭制B.把部民转化为国家公民C.分封贵族为诸侯D.没收农民所拥有的耕地
4、日本发展为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的标志性事件是()
A.大和统一B.幕府统治建立C.大化改新D.明治维新
5、下列关于幕府与天皇朝廷关系说法错误的是()
A.天皇任命幕府首领,掌握实权B.天皇成为礼仪性的摆设
C.幕府与天皇朝廷并存D.国家政权掌握在武士阶层手中
(五)、板书设计
第12课古代日本
一、6世纪前的日本
1、日本的地理位置
2、日本的统一
二、大化改新
1、背景、时间、人物
2、内容:
3、意义:
三、武士和武士集团
1、形成原因
2、幕府统治的建立
3、武士道
(六)、教学反思

2018年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上册第13课西欧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教案


做好教案课件是老师上好课的前提,大家正在计划自己的教案课件了。只有写好教案课件计划,可以更好完成工作任务!你们知道多少范文适合教案课件?为此,小编从网络上为大家精心整理了《2018年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上册第13课西欧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教案》,希望对您的工作和生活有所帮助。

第13课西欧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1世纪晚期,农村垦殖运动的发展;农业出现了新的生产和经营方式;手工业也出现了新的生产方式;欧洲王权得到加强。

过程与方法:租地农场的出现、发展导致庄园逐渐衰落和瓦解。商人地位的变化,是欧洲资本主义的萌芽。

情感、意志和价值观:通过本课的学习理解中世纪富裕农民和市民阶级的出现及其意义。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欧洲庄园的衰落

难点:租地农场、手工业的发展、商人地位的变化产生了早期的资本主义萌芽

三、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法、讲授法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中世纪晚期,欧洲社会正处于一个转型期,原来的封君封臣制度和庄园制度都发生了重大的变化。这些变化表现在哪些方面?对欧洲以后的发展有什么影响呢?本课将学习这些内容

(二)、讲授新课:

一 、新的生产和经营方式

1、农村新的变化:11世纪以后,欧洲农村纷纷开展垦殖运动,大量荒地、林地、沼泽地被开发出来,耕地面积扩大,有的是领主主持开发的,大多数是农民开发的,这些新开发的地区成为具有独立司法权和行政自治权的地区。

2、农奴和领主之间的关系变化:

农奴可以用货币购买劳役豁免权,不再为领主提供劳役,以此获得自己劳动力的自由支配;又通过缴纳迁徙税获得离开庄园、摆脱领主人身束缚的机会。农奴对领主的人身依附关系越来越弱,农奴的人身自由大大增强。通过纳税迁徙,获得离开庄园,摆脱领主人生束缚的机会。

3、庄园的衰落:农民取得对自己剩余产品的支配权,庄园制度下的小块土地,越来越不适应新的生产经营活动,加上一些领主不善于经营,于是,在一些国家和地区,土地集中成为一种趋势,领主通过转让、联姻、继承、买卖等方式,将土地集中在一起。

4、租地农场:14世纪中叶以后,领主出租直领地达到一个高潮,一些富裕农民通过承租、购买领主的土地等方式将土地集中起来,建立租地农场。他们雇佣少地或者无地的农民耕种,并将产品推向市场。

马克思说:“租地农场主成了这种农业工人的实际指挥官,成了他们的剩余劳动的实际剥削者,而土地所有者现在只和这种资本主义租地农场主发生直接关系,而且是单纯的货币关系和契约关系。”

这反映了欧洲农村资本主义萌芽的情况。租地农场主就是后来的农业资本家。他们和农业工人之间是一种雇佣与被雇佣,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农业开始出现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5、手工业的发展变化:

一方面手工业者逐渐脱离农业,另一方面他们不再仅仅为自己生活而生产,更多是为了适应市场而劳动。手工业者开办作坊,家人、帮工和学徒一起生产,规模比较小。

13世纪,农村出现了分散的手工工场。后来,这种分散的手工工场逐渐转向集中的手工工场。

6、商人的变化:商人不仅向工人提供原料,而且还提供统一的生产工具,工人成为完全出卖劳动力的雇佣劳动者,与雇主形成彻底的雇佣关系。

7、土地关系的变化和手工业的发展,推动农业和手工业生产组织逐渐资本主义化,开始改变中世纪欧洲社会的整体面貌。

二、 富裕农民和市民阶级:

1、农村社会结构的变化:

13、14世纪,欧洲农村的社会结构发生了改变。大多数贵族不重视或者没有能力经营自己的地产,将其抵押或者变卖,富裕农民、骑士、乡绅通过各种手段不断集中土地,并且逐渐建立自己的新型地产,以新的生产方式控制生产、交换等环节,他们还控制乡村行政事务,成为农村中富有生气的阶级力量,也是现代农业的最早发起人。

2、市民阶级的出现: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城市中,手工业者和商人享有新的契约关系赋予的权利。

材料二 13、14世纪,英、法等国的市民阶层作为第三等级,出席国王召集的会议,不断提出自己的政治主张。

(1)材料一中,手工业者和商人有了一个新的身份叫什么?他们的法律地位受到什么的保护?

手工业者和商人有了一个新的身份是城市居民。他们的法律地位受到王室、教会的特许状和城市保护法的保护。

(2)材料二反映了什么问题?

反映了市民阶层政治地位的提高、政治权利的扩大。伴随着市民阶级在政治、经济生活方面地位的提高,一种新的世俗生活观念逐渐形成,这为以后出现的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运动奠定了基础。

3、13、14世纪,英国、法国等国的市民阶层作为第三等级,出席国王召集的议会,不断提出自己的主张。

(三)、课堂练习:

中世纪晚期是欧洲社会的一个转型期,这一时期政治、经济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新的生产方式和经营方式以及这一新的生产方式和经营方式所带来的社会关系的变化,预示者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强大起来,为文艺复兴运动,准备了经济上的条件。

(四)课堂练习:

1、11世纪以后,欧洲农村发生了一些新的变化,表现在()

①各地纷纷开展了垦殖运动②垦殖者成为新开垦地区的新主人

③庄园逐渐衰落④土地集中成为一种趋势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

2、下列关于中世纪晚期手工业经营特点说法错误的是()

A.手工业者逐渐脱离农业

B.手工业者更多是为适应市场而劳动

C.手工业者开设的作坊规模比较大

D.手工工场逐渐由分散走向集中

3、下列关于中世纪欧洲商人与雇佣工人的关系说法正确的是()

①商人向雇佣工人提供原料

②商人向雇佣工人提供生产工具

③工人完全靠出卖劳动力为生

④商人与工人之间是雇佣与被雇佣、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五)、板书设计

第14课西欧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一 、新的生产和经营方式

1、农村新的变化

2、农奴和领主之间的关系变化

3、庄园的衰落

4、租地农场

5、手工业的发展变化:

6、商人的变化

二、 富裕农民和市民阶级:

1、农村社会结构的变化:

2、市民阶级的出现:

(六)、教学反思

2018年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上册第18课美国的独立教案


每个老师为了上好课需要写教案课件,大家应该开始写教案课件了。教案课件工作计划写好了之后,才能够使以后的工作更有目标性!有没有好的范文是适合教案课件?小编特地为大家精心收集和整理了“2018年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上册第18课美国的独立教案”,大家不妨来参考。希望您能喜欢!

第18课美国的独立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北美殖民地的发展状况,美国独立战争的爆发标志、经过、转折、结果及影响,1787宪法内容

过程与方法:通过本课学习,理解《独立宣言》的意义,1787宪法制定的原因,基本内容个作用。

情感、意志和价值观:学会正确评价华盛顿,美国独立战争的双重性质,即使一场民族解放战争,也是一场资产阶级革命。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独立战争爆发根本原因;《独立宣言》、1787宪法内容,作用

难点:美国独立战争的双重性质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多媒体教学法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下面的国旗,你知道是哪个国家的吗?你知道这个国家是如何建立起来的吗?

1776年独立宣言发表时国旗1776年正式独立时国旗1787国旗现在的国旗

红色象征勇气,白色象征自由,蓝色则象征忠诚和正义。

50个星代表现在美国的50个州

13条代表美国独立前的13个殖民地

(二)、讲授新课

一独立战争的序幕

1、背景:

从17世纪开始,英国先后在北美建立了13个殖民地。殖民地上的移民逐渐形成美利坚民族,通用语言为英语。

北美十三个殖民地

1773年,英国政府授权东印度公司垄断北美的茶叶贸易,引发了新的抗税浪潮。

2、根本原因:英国殖民统治阻碍了北美资本主义的发展

3、过程:

独立战争开始标志:来克星顿枪声

1775年4月19日凌晨,800名英军在来克星顿与埋伏在那里的武装村民交火,美国独立战争爆发

二、华盛顿与独立战争

1775年5月,北美13个殖民地的代表在费城召开了大陆会议。会议决定把民兵整编为大陆军,委任华盛顿为总司令。

三、《独立宣言》与美国宪法

1、《独立宣言》的发表:1776年7月4日,大陆会议通过了由杰斐逊起草的《独立宣言》,宣告北美13个殖民地脱离英国而独立。

《独立宣言》以一个国家的名义表达了资产阶级政治纲领性文件,被称为“第一个人权宣言”

托马斯·杰斐逊修改过的《独立宣言》草稿

托马斯·杰斐逊《独立宣言》的发表

托马斯·杰斐逊(英语:ThomasJefferson,1743年4月13日-1826年7月4日),美利坚合众国第三任总统(1801年─1809年),同时也是《美国独立宣言》主要起草人,美国开国元勋之一,与华盛顿、本杰明·富兰克林并称为美利坚开国三杰。

2、转折点:转折——1777年,在萨拉托大捷

法国公开承认美国,公开参战,欧洲国家组成“武装中立同盟”,英国在国际上限于孤立。

3、胜利:1781年,约克镇之战(康华利率部下投降)

美、法军队在约克镇战役中痛击英军

4、结束——1783年,英国正式承认美国独立

美国的独立战争即使一场民族解放战争,又是资产阶级革命

1783年的巴黎条约,英国被迫承认美国独立

5、1787年美国宪法

(1)、制定的原因:

美国建立后,各州都有自己的州宪法,各行其是,矛盾重重,代表国家的全国政府软弱无力。

(2)、实行三权分立:总统——行政权国会——立法权最高法院——司法权

(3)、确立了美国的联邦制共和国,明确联邦权力高于各州的权力,总统和议员均由选举产生。

(4)意义:是世界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成文宪法,对后来许多国家的政治变革产生了重要影响。1789年,联邦政府成立,华盛顿成为美国第一任总统

(三)、本课小结:美国的独立战争即使一场民族解放战争,又是资产阶级革命,说他是一场民族解放战争:美利坚民族反抗英国的殖民压迫;使美利坚民族获得独立,产阶级革命:说他是资产阶级革命是美国打碎英国的殖民枷锁,为北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扫除障碍。

1787年宪法,确立了三权分立,使行政、立法、司法权力西湖独立、相互制约,是世界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成文宪法,对后来许多国家的政治变革产生了重要影响。

(四)、课堂练习:

1.1770-1780年间,美洲是整个欧洲的注意力中心……政治思想不仅仅由欧洲向美洲传播,也发生了反向的交流;大西洋彼岸的事件也影响了欧洲人,使他们希望改革甚至废除君主制。下面示意图符合材料观点的是()

A.B.

C.D.

2.《人权的发明:一部历史》一书开篇提到:1689年英国《权利法案》,1776年美国《独立宣言》,1789年法国《人权宣言》,被视为这一时期最具代表性的三份人权文献….因为它们都()

A.反对君主专制,倡导民主平等B.对民主政治产生了重大影响

C.反对殖民压迫,争取民族独立D.强调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

3.这个国家的出现,虽然只有240年的历史,但却演绎了大国兴起的罕见奇迹。它在欧洲文明的基础上,独创性地走出了一条自己的发展道路,将世界第一经济强国的位置占据了一个多世纪。“这个国家”诞生的标志是()

A.《独立宣言》的发表B.英国被迫承认这个国家独立

C.1787年宪法的制定D.《人权宣言》的发表

4.来自各州的代表们进行了116天激烈的争论和辩论,最后达成共识制定了联邦宪法。从此,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美国诞生了。这部宪法是指()

A.《独立宣言》B.《1787年宪法》

C.《权利法案》D.《苏联宪法》

(五)、板书设计:

第19课美国的独立

一独立战争的序幕

1、背景:

2、根本原因:

3、开始标志

二、华盛顿与独立战争

三、《独立宣言》与美国宪法

1、《独立宣言》的发表:

2、转折点:

3、胜利:

4、结束

5、1787年美国宪法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96032.html

更多

猜你喜欢

更多

最新更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