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中国边疆地区的新危机和中法战争

俗话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作为教师准备好教案是必不可少的一步。教案可以让学生能够听懂教师所讲的内容,帮助授课经验少的教师教学。怎么才能让教案写的更加全面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编辑的《中国边疆地区的新危机和中法战争》,仅供参考,希望能为您提供参考!

jab88.COm中国边疆地区的新危机和中法战争

1.中国边疆地区出现新危机的原因有哪些?有何表现?
答案:原因:①19世纪70年代以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开始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为适应资产阶级的需要,列强加紧争夺商品市场、原料产地以及资本输出场所和殖民地。②地域辽阔的中国成为它们争夺的主要目标,中国西北、西南、东南边疆地区随之出现了严重危机。
表现:①西北边疆:1865年,阿古柏侵略新疆,占领天山南北;英俄勾结支持阿古柏。1878年,左宗棠击败阿古柏,收复新疆。1881年,中俄签订《伊犁条约》,中国收回伊犁。1884年,清政府在新疆建立行省,加强了新疆同内地的联系。②西南边疆:1888年,英国进攻西藏,清政府求和,英国强迫开放西藏的亚东为商埠。③东南边疆:1874年,日本军队在美国支持下侵略台湾,遭到台湾人民的顽强阻击。在英美等国的“调停”下,日本向中国勒索白银50万两从台湾撤军。
2.如何评价左宗棠?
答案:(1)他是镇压太平天国运动的刽子手。太平天国运动爆发后,他创办楚军,协助清军镇压了太平天国运动。
(2)他是洋务派的著名代表人物。在洋务运动时期,他开办了福州船政局,主张引进西方先进技术,起了积极的作用。
(3)他是清朝著名的爱国将领。1875年,他奉命收复新疆。1878年初,在各族人民的支持下,他击败阿古柏侵略军,收复新疆。
3.法国挑起中法战争的目的何在?为什么说这场战争法国“不胜而胜”,中国“不败而败”?
答案:法国挑起中法战争的主要目的在于打开中国的西南门户,扩大在华的侵略势力。在战争中,中国虽在战场取得了重大胜利,但却同法国签订了《中法新约》,使法国侵略者在谈判桌上达到了在战场没有达到的目的,出现了法国“不胜而胜”,中国“不败而败”的结局。

一、中国边疆地区的新危机
1.背景:19世纪70年代以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开始向帝国主义过渡,为适应垄断资产阶级的需要,他们加紧了侵略扩张,中国成为他们争夺的主要对象。
2.表现
(1)西北边疆
①1865年,中亚地区浩罕国军事头目阿古柏在英、俄帝国主义的支持下率军侵入新疆,占领喀什噶尔,随后占据了天山南北的广大地区。
②1871年,沙俄派兵侵占伊犁地区,对当地人们进行残酷的殖民统治。
③1875年,清政府派左宗棠率军进军新疆,并于1878年收复新疆。
④1881年,中俄签订《伊犁条约》,中国收回伊犁,但仍丧失一些领土和主权。
⑤1884年,清政府在新疆设立行省,加强了内地同新疆的联系。
(2)西南边疆
①1888年,英国派兵进攻西藏南部边境。
②清政府任命驻藏帮办大臣向英国求和,规定了西藏地方和哲孟雄之间的边界。
③不久,英国又强迫开放西藏亚东为商埠,其势力侵入西藏。
(3)东南边疆
①1874年,日本在美国的支持下侵略台湾,台湾人民顽强抵抗。
②在美英等国的调停下,日本从中国勒索白银50万两,从台湾撤军。
二、中法战争(1883~1885年)
1.背景
(1)列强向帝国主义过渡,扩大对外侵略,中国边疆出现新危机。
(2)法国侵略越南
①19世纪70年代,法国侵略军进犯越南北部,攻占河内等地。
②刘永福率黑旗军南下抗法,1883年,在纸桥大战中,斩杀法军统率李威利。
(3)纸桥大战前,清朝军队应邀援越抗法。
2.经过
(1)战争爆发:1883年底,法军进攻驻守越南的中国军队,中法战争爆发。
(2)东南海疆战事
①马尾海战:1884年夏,法国军舰驶入福建水师基地马尾军港,李鸿章奉行“未可与欧洲列强轻言战事”的投降政策,使福建水师伤亡惨重。清政府被迫对法宣战。
②台湾之战:1884年秋,法军侵犯中国台湾,刘铭传率军抗法。
③镇海海口之战:1885年春,法军进犯浙江镇海海口,清军据守招宝山炮台进行反击。
(3)南疆战事:
①镇南关之战:1885年初,法军占领谅山,北犯镇南关,冯子材率清军取得镇南关大捷。
②临洮大捷:1885年,清军与黑旗军取得临洮大捷,并攻克十多个州县。
3.结果——《中法新约》的签订
(1)时间、地点、中法双方的代表:1885年夏,李鸿章和法国公使巴德诺在天津签订。
(2)内容
①清政府承认法国对越南的殖民统治;
②在中越边界开辟商埠;
③中国日后在广西、云南修筑铁路应与法国商办;
④法国从基隆和澎湖撤军。
4.影响
(1)法国在军事失利的情况下仍达到侵占越南的目的,并首先获得在中国修筑铁路的权利,这充分暴露了清政府的腐败和无能,助长了列强的侵略气焰。
(2)法国侵略势力伸入到我国云南、广西,大大加深了西南边疆的危机,中国西南的门户被打开。
(3)中法战争使清政府认识到台湾地位的重要,于1885年在台湾建立了行省。

⒈中法战争的结局及其成因
结局:中法战争的结局是“中国不败而败,法国不胜而胜”。
成因:中法战争是法国继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为取得更多的侵略权益而发动的新的战争,清政府在战局扭转、中国军队节节胜利的形势下,把军民用鲜血换取的胜利作为妥协的资本,签订了屈辱的《中法新约》;法国在战争失利、内阁倒台的形势下,在谈判桌上取得了战场上没有取得的侵略权益。中国不败而败的结局是李鸿章一味求和的路线导致的恶果。导致这种结局的根本原因是以那拉氏为代表的清政府的腐朽统治,在战争中执行妥协退让的方针。
2.《中法新约》的危害
(1)《中法新约》的签订暴露了清政府的腐朽无能和软弱可欺,战后列强进一步加紧了对中国边疆地区的侵略,中国民族危机更为严重。
(2)通过《中法新约》法国达到了发动侵略战争的目的,不仅夺取了整个越南,而且打开了中国西南的门户。
(3)通过《中法新约》,列强首次夺取了在中国修筑铁路的特权,反映了列强对华进行资本输出的要求,使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进一步加深。

[例题]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俄人侵占黑龙江,北地形势日迫,兹复窥吾西陲,蓄谋已久,发机又速,不能不急为之备。
材料21880年7月,清政府派曾纪泽赴彼得堡谈判,曾纪泽据理力争,经过半年多交涉,双方终于签约。但俄国根据这个条约和几个勘界议定书的规定,割占了中国西部七万多平方公里的领土。
回答:
(1)材料1“复窥吾西陲”是指_______。对此,清政府采取的举措是___________。
(2)与材料1所言事件同一时期,我国边境地区出现的危机是
A.英国侵入西藏
B.亚东被开辟为商埠
C.日本侵入台湾
D.阿古柏侵入新疆
(3)材料2中,清政府派曾纪泽出使俄国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一条约”是指__________。
剖析:本题旨在考查对中国边疆地区新危机的认识。解答本题时要注意把所学知识同材料有机结合起来,要把材料中的内容回扣到教材的有关内容中去,将有关知识点落实到答案中即可。回答第一问,要注意俄国的侵略方向在“西陲”,即新疆地区。清政府的“举措”就是它采取的收复新疆的措施。俄军侵略新疆发生在19世纪70年代,第2题的四个选项仅C项发生在70年代。曾纪泽出使俄国的原因,就是交涉归还伊犁问题,这一点教材上有明确的叙述。
参考答案:(1)俄军侵占伊犁地区派左宗棠率军进军新疆,收复新疆(2)C(3)清军收复新疆后,沙俄仍旧占领伊犁《伊犁条约》

一、选择题
19世纪七十年代,中国边疆地区出现了新危机。根据相关知识回答1~4题:
1.直接派兵侵略我国新疆地区的国家是
A.俄国
B.英国
C.美国
D.日本
答案:A
2.与我国西北边疆危机相关的国家有
①俄国②浩罕国③美国④英国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分析:本题属组合式选择题,旨在考查对教材重要知识的再认再现能力。解答本题时可用排除法,中国西北边疆的危机与美国无关,将其排除,答案就很明显了。
答案:C
3.左宗棠收复新疆的根本原因是
A.沙俄力量的弱小
B.清军得到新疆各族人民的支持
C.中国是正义行为
D.列强大力支持清政府的行动
答案:B
4.支持日本侵略台湾的国家是
A.美国
B.法国
C.俄国
D.德国
答案:A
1883~1885年发生了中法战争,结果“中国不败而败,法国不胜而胜”。根据相关知识回答5~8题:
5.战争期间,清军取得的战果最大的一次战役是
A.纸桥大战
B.马尾海战
C.临洮大捷
D.镇南关大捷
答案:D
6.《中法新约》中最能体现法国新的侵略要求的是
A.清政府承认法国对越南的殖民统治
B.在中越边界开辟商埠
C.中国在广西等地修筑铁路与法国商办
D.法国从基隆等地撤军
分析:解答本题,应正确理解“新”的含义。19世纪70年代,随着资本主义国家向帝国主义阶段的过渡,其对外侵略的主要方式也开始发生了变化,由商品输出为主变成以资本输出为主。资本主义对外侵略的新要求,就是加大对外进行资本输出。明确了这一点,就很容易从选项中筛选出正确答案。
答案:C
7.能够体现战争结局的最主要的依据是
A.清政府乘胜求和
B.《中法新约》签订
C.法国内阁倒台
D.法国从台湾撤军
分析:回答本题,首先要明确中法战争的结局是中国不败而败,法国不胜而胜。清政府乘胜求和是导致这种结局出现的原因。而法国内阁的倒台以及法国从台湾撤军,都不是法国获“胜”的体现。中法战争结局的最重要的依据是法国打开了中国的西南门户,而法国实现这一侵略目的是通过《中法新约》,因此,B项应是正确的答案。
答案:B
8.战争的结局所反映出的本质问题在于
A.清政府已腐朽到无力维护民族利益的程度
B.封建主义无法与资本主义相对抗
C.中国半殖民地化的程度进一步加深
D.李鸿章是中华民族的败类
分析:解答此题,要从双方在战场上斗争的结果及战争的结局对比进行着手,从而进一步认识到清政府的腐朽。回答时要注意,D项内容虽然正确,但李鸿章仅是清政府的一个缩影而已,故该项不是正确答案。
答案:A
二、非选择题
9.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1884年7月13日,法国海军当局命令海军中将孤拔:“遣派你所有可调用的船只到福州和基隆去。我们的用意是拿住这两个埠口作质……你可以逮捕要破坏闽江封锁的中国船只,以阻止战时违禁品的运输。你也可以用武力阻止一切战备,尤其是鱼雷的安放:战备等于攻击。”
——《裴龙致孤拔》《中法战争》(七)
材料2我们的敌人可能侦悉了我们的企图,因而对我们先下手。如果他们于潮水来时进攻,那地位便完全倒转,(到那时)所有优势,都将到他们手中去,反而对我们不利。但是中国人一直到现在,不敢首先发动战争。
——[法]罗亚尔《中法海战》《中法战争》(三)
回答:
清军虽有优势却一直“不敢首先发动战争”,这种局面是怎样造成的?与法国侵略者“用武力阻止(清军)一切战备”有无必然联系?
参考答案:清军虽占优势地位但不敢首先发动攻击,这主要是福建水师奉行李鸿章“未可与欧洲列强轻言战事”的投降政策,使福建水师处于被动挨打的境地,造成马尾海战的惨败。这种局面与法军“用武力阻止一切战备”无必然联系,因为福建水师本处于很大的优势地位,并非因法军阻止中国水师不能出击,而是清政府妥协退让,指挥失误,造成坐以待毙,失去了优势地位。
10.阅读李鸿章的一段言论:
“泰西各国战局一开,往往数年不解,必至胜负显判而后已。中国兵舰船本少,又未经战阵,法国……船械之精,操演之熟,海上实未可以争锋。陆路则我众彼寡,苟能器械精良。饷粮充备,未始不可与战。但一时战胜,未必历久不败,一处战胜,未必各口皆守。”
回答:
(1)李鸿章的言论主要是针对什么事情而发表的?
(2)据材料,李鸿章对海陆战各持什么态度?
(3)李鸿章的观点产生了什么影响?
参考答案:(1)中法战争。
(2)海战则必败,陆战可战但久战未必胜。
(3)李鸿章对中法战争中双方军事力量的错误估计,导致了他在战争中推行妥协退让的方针,最终导致中法战争中国不败而败,与法国签订了《中法新约》,法国不仅达到了侵略越南的目的,而且进一步打开了中国的西南门户。

⒈《中法新约》被称为“新约”的原因
早在1883年6月至9月间,在慈禧太后的支持下,李鸿章就与法国专使特利古在上海谈判,只是由于法国的要求过于苛刻及法军进展较顺利,双方谈判没有达成协议。到了1884年4月5日,在德籍天津税务司德璀琳的搓合下,李鸿章与法国代表福禄诺进行谈判,并在天津签订《简明条款》。其主要内容有:中国承认法国“保护”越南;调回驻防北圻的清军;法国商品可以由越南自由输入中国等。从而为法国侵略我国西南大开方便之门,这就是《中法新约》的前身。
慈禧太后同意了这个条款,认为可因此避免一场战争。然而1884年的马尾海战迫使清政府不得不卷入这场早已进行的战争中去。1884年8月26日清政府正式对法宣战。宣战后的清军,由于受主和派对法妥协政策牵制而丧失战场上的主动权。所以战事发展并不顺利。此时慈禧太后支持下的李鸿章再次与法国代表谈判。从1884年10月以后,中法双方的谈判从未中止过,只是始终没有达成协议。
1885年2月,通过中国海关总税务司赫德牵头,清政府授权给中国海关总税务司伦敦办事处的英国人金登干代表中国政府与法国进行秘密议和。不久发生了著名的镇南关大捷,中国军队获胜,引起法国政局动荡。清政府认为这是议和的最好时机。1885年4月4日,在慈禧太后的授权下,金登干在巴黎与法国签订了《停战协定》,重申了《简明条款》有效,并规定中国从越南撤兵,4月7日慈禧太后颁布停战诏令。1885年6月9日,李鸿章与法国驻华公使巴德诺在天津签订《中法新约》,这个条约是在1884年5月《简明条款》的基础上修订的,所以叫“新约”。
2.阿古柏入侵新疆
1864年,新疆各族人民举行反清武装斗争。由库车回族、维吾尔族人民首先发动,随后迅速扩及全疆。这些武装反清的领导权大多被宗教和民族上层分子所掌握,他们建立了许多互不统属的封建神权割据政权,以排满、反汉卫教等反动口号欺骗、煽动民族仇杀,并且相互攻伐,争战不已。新疆陷入割据纷争的混乱局面,造成浩罕国阿古柏匪邦和沙俄军队有了入侵的可乘之机。
1864年夏,原塔什米力克(今疏附县南)的行政官柯尔克孜族人思的克,在当地回民支持下攻入喀什噶尔回城(今喀什市),遭到维吾尔人民的反对;又因久攻汉城(今疏勒)和英吉沙尔不下,便派牌素巴特(今伽师)的回族封建主金相印等赴浩罕国,请求把匿居浩罕的大和卓之曾孙、张格尔之子布素鲁克等遣回新疆,以便利用他的旗号,达到复辟“叶尔羌汗国”的目的。浩罕国摄政王派军官与布素鲁克在浩罕国搜罗了一批武装力量,于1865年初侵入南疆。随后,阿古柏又先后攻占了一系列地区,吞并了诸多的割据政权,并宣布成立“哲德沙尔国”。至1870年,南疆全部和北疆的部分地区都被阿古柏所侵占。他在新疆实行一种军事封建采邑制度,对各族人民进行野蛮的压迫和恣意搜刮,新疆的社会经济遭到空前的破坏,人民极端贫困,甚至出现买卖奴隶等历史倒退现象。
3.史学界对清政府在中法战争中态度的不同认识
史学界对清政府在中法战争中态度的认识有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
首先,一种观点认为,清政府不顾和法国开战的危险,派兵进驻北宁、山西,是义正情深的巨大支援。清军入越之初,不但捐弃前嫌,扶植刘永福,还大力资助北圻的民间抗法组织。当越南阮氏王朝投降附敌后,援助失去政治基础,清廷撤兵自保是势所必然。当清军在镇南关、临洮等地大败法军,茹费理内阁垮台,清廷趁势妥协,以挽回台、澎本土危难,也是迫于主客观条件的措施。既然阮氏王朝主动割断所谓藩属关系,清军既无此必要,也不可能代替越军长期战斗。“混淆黑白,将过失完全归咎于清王朝的妥协政策”是不妥的。
其次,另一种观点认为,清王朝在整个战争的过程中,是随时寻求与侵略者进行妥协的。说清廷“毅然派兵”援越,“不顾和法国直接开仗的危险”的说法是不符合历史事实的。对黑旗军从未“捐弃前嫌”,更谈不上积极扶植其抗法。1884年8月26日下诏宣战后,仍一直欢迎英美等国的调解。战争失利后,同意批准简明和约为停战条件,当在镇南关和临洮等地大败法军时,清政府却乘机签约停战,这种妥协与其说“迫于主客观条件的措施”,不如说是卖国投降的措施。

研究课题:李鸿章在中法战争中采取妥协态度的原因。
活动方式:
1.结合教材,明确李鸿章在中法战争中所采取的态度。
2.到图书馆检索有关的学术论文。
3.同学之间互相交流,争取达成共识。
有关指导:
1.清政府的腐朽无能,是李鸿章采取妥协态度的根本原因。
2.另外,与外国侵略者作战的军队绝大部分是汉族地主的武装。这是汉族官僚立足朝廷的政治资本,所以,以李鸿章为首的汉族官僚在战争中竭力保存自己的实力。这是由满汉官僚之间的矛盾决定。

教学思路导析
1.教材框架
2.重点难点
19世纪70年代以后,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开始向帝国主义过渡,列强争夺殖民地分割世界领土的斗争尖锐,中国及其周围邻国出现了严重的民族危机。中法战争是中国边疆危机的继续和发展。中法战争后,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进一步加深。因此,《中法新约》的内容及其影响是本节学习的重点。
本节学习的难点是如何认识中法战争中中国“不败而败”,法国“不胜而胜”的结局。这场战争结局的出现是清政府推行卖国政策,出卖民族利益的结果。它的出现说明清政府已无力维护民族利益,清政府不亡,国无宁日。
重要概念阐释
1.边疆危机
19世纪70年代,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逐步向帝国主义过渡。为了适应对外商品和资本输出以及争夺殖民市场的需要,列强掀起一个新的争夺殖民地的高潮。落后的东方中国及其邻国,成为侵略者争夺的主要目标,它们把中国的邻国变成殖民地,并把这些国家作为侵略中国的跳板和根据地。中国的东南、东北、西南、西北边疆普遍受到外国侵略的压力,边疆地区出现危机。早在鸦片战争时期,中国东南、东北、西北边疆地区就出现了危机。因此,又把这次危机称为边疆地区的新危机。
2.左宗棠
是在镇压太平天国运动中起家的湘军将领,也是洋务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1861年,左宗棠率湘军一部,勾结外国侵略者进攻浙江的太平军,是镇压太平天国运动的刽子手。洋务运动期间,主持创办了一些军用、民用工业,为中国的近代化做出了贡献。在对待外国侵略方面,左宗棠主张坚决反对列强侵略,是抵抗派著名的将领。1875年,清政府派他率军进军新疆,在新疆各族人民的支持下,于1878年取得了收复新疆的胜利,粉碎了俄、英帝国主义利用阿古柏分裂中国领土的阴谋。他建议设立新疆行省,开发新疆,对维护祖国统一,加强新疆与内地的联系做出了贡献。
?教材材料运用
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俄人侵占黑龙江,北地形势日迫。兹复窥吾西陲,蓄谋既久,发机又速,不能不急为之备。
——左宗棠
材料21881年,中俄签订《伊犁条约》,中国收回伊犁,但仍丧失一些领土和主权。
回答:
(1)读材料1,左宗棠对俄国侵略中国持什么态度?
(2)材料2中,中国为什么能收回伊犁?据以上材料,如何评价左宗棠?
参考答案:(1)反对俄国侵略,坚决收回新疆。
(2)原因:左宗棠收复新疆,粉碎了俄英侵略者利用阿古柏分裂中国的阴谋,一定程度上打击了俄国的侵略气焰。曾纪泽赴俄谈判,1881年,签订了《伊犁条约》,中国收回了伊犁。
评价:左宗棠收复新疆,打击了侵略者,为维护国家统一作出了重大贡献。
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李鸿章说:“当借谅山一战之威,与缔和约,则法人必不再妄求。”
材料2李鸿章在一份电报中说:“若不乘胜即收,不惟全局败坏,且恐孤军深入,战事益无把握。”
回答:
(1)概括李鸿章求和的理由,他的理由是否正确?为什么?
(2)据材料分析李鸿章的主张与中法战争结局的关系。李鸿章的政策是中法战争中清政府“不败而败”的根本原因吗?
参考答案:(1)理由:乘胜求和,法国就不会进一步侵略中国了。否则,战争长期发展下去,对我不利。他的理由不正确。因为乘胜求和更会激起列强的侵略野心。中国已经战胜,没有对中国不利的方面。
(2)李鸿章的政策是中国“不败而败”的重要原因之一,但不是根本原因,清政府的腐朽、妥协退让才是中国失败的根源。
文献资料导读
彭玉麟等有关镇南关大捷的奏折节录
二月初二日(3月18日),法又争扣波,遇冯军,脱洋衣、洋帽挂林木,而窜艽葑——即长定府。法以越官长定府知府治己,杀其子,遂无西犯意。
冯子材请于潘鼎新,调苏军还中路。法扬言将以初八、九日(24、25日)犯关。冯子材料法必于初七日(23日)——礼拜一出兵,决计先发制敌;群议多不欲战,潘鼎新以士气未复止之。冯子材力争,率王孝祺军于初五夜出关袭敌。……
初七日(23日),法果悉起谅山之众,并力入关,直扑关前隘长墙,攻广军营垒。冯子材告诸军曰:“法再入关,有何面目见粤民?何以为生!”王孝祺以淮军为龙州人所诟病,诸军多轻之,愤甚,皆誓与长墙俱死。……
初八日(24日),清晨,复大战,贼来益众,炮益紧。冯子材居中,苏元春助之,王孝祺当右,陈嘉、蒋忠汉当左——左路即东岭,敌炮最猛。冯子材与诸统领约,有退者,无论何将遇何军,皆诛之;复于各路设卡,以截杀逃者。冯子材、王孝祺各刃退卒数十人。贼势狂悍致死,已薄长墙,或已越入。冯子材年将七旬,短衣草履,持矛大呼,跃出长墙,率其子冯相荣、冯相华搏战,将士齐开栅门涌出。诸军睹冯子材如此,无不感奋。关外游勇客民千余,闻冯子材亲出阵,皆自来助战,伺便随处狙击;冯军扣波五营,自关外西路来夹击其背。于是诸军合力死斗,短兵火器杂进。王孝祺部将潘瀛率选锋袒臂裸体冲入敌阵,故所部勤军伤亡最多。陈嘉争东岭三垒,蒋忠汉继之,七上七下,陈嘉受四伤不退。至酉末,王孝祺已将西路贼击败,亲率军由西岭抄敌后,与陈嘉等合击;而王德榜之军,亦自关外夹击东岭之背,遂将三垒全数夺回。是日,王德榜自清晨出军甫谷待敌,援贼至,率队冲之,贼截为二,援贼因回枪击德榜军。我军奋击大胜,部将张春发、萧得龙战最勇,毙法酋、法匪甚众,余众败走,获其骡马五十余匹,所驮皆枪炮弹药、面饼、洋银之属。德榜遂自外夹击东岭,夺还三垒。法鏖战两日,弹码已尽,而后队军火被截,惶惧无措,顷刻间炮火顿息,遂大溃。我军任意斩杀,贼翻岩越涧而窜。教匪路熟先逸,法兵多歼。此战所毙真法兵、黑兵千余,法酋数十,客匪、教匪数百,遂出关十里而还。是日,冯子材、王孝祺身畔屡有开花炮子坠落未炸。我军曩与法战,被挫之时,率皆阴雨霾雾,独是日大开晴霁,风日光明。此初七、初八日广军会合桂省主客各军血战大捷之实在情形也。
——《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中法战争》
按:从彭玉麟等有关镇南关大捷的奏折中可以看出冯子材积极应战的态度和在1885年3月23~24日率军在镇南关英勇抗敌和大败法军的情况。通过该材料的分析,可以进一步加深对中法战争结局出现原因的认识,可以更深层次地了解清王朝的腐朽无能。

扩展阅读

中国边疆地区的新危机和中法战争教学设计(二)


一名优秀的教师在教学方面无论做什么事都有计划和准备,高中教师要准备好教案,这是高中教师的任务之一。教案可以让学生更好的吸收课堂上所讲的知识点,帮助高中教师提高自己的教学质量。写好一份优质的高中教案要怎么做呢?经过搜索和整理,小编为大家呈现“中国边疆地区的新危机和中法战争教学设计(二)”,仅供您在工作和学习中参考。

二、中法战争(1883~1885年)

1.中法战争的爆发

师:早在中法战争爆发前一百年,法国的侵略触角,就伸到了越南。1787年,法国传教士百多禄就曾奏请法国国王,建议在越南建立一块殖民地。但1789年的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延缓了百多禄计划的实施。而法国资产阶级在夺取政权以后,从19世纪50年代开始,最终发动了侵越战争。之后,法国一步步把侵略战火扩大到在中越边境。同学们想过没有,法国为什么在经历了一个世纪后仍念念不忘侵略越南呢?

生:(思考)

师:为了使同学们对这个问题有更深入理解,我给大家介绍两份材料。(打投影)法国驻西贡总督说:‘我们出现在这块富有的土地上,出现在这块与中国交界,也是中国西南各个富饶省份天然产品出口的地方……这是一个关系到我们今后在远东地区争霸的生死问题。’法国驻海防领事说:‘法国必须占领北圻……因为它是一个理想的军事基地。有了这个基地,一旦欧洲各强国瓜分中国时,我们将是一些最先在中国腹地的人。’(引导学生阅读材料,分析材料,共同讨论,发表意见)

生:(阅读材料,分析材料并作答)

师:(教师归纳)一是与列强争霸,一是建立侵华基地,这便是法国侵略越南的目的。(引导学生看教材中《中法战争形势图》)

 

生:(看图)

师:19世纪70年代,法国军队大举进攻越南北部,河内失陷。在越南政府的要求下,活跃在中越边境一带的刘永福率领的黑旗军南下抗法。1883年,清军也应邀进驻越南北部。同年,黑旗军在越南军队配合下,在河内附近的纸桥设下埋伏,痛歼法军,阵斩法军统帅李威利,取得纸桥大捷。(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小字内容,了解黑旗军及纸桥大战的经过)

生:(阅读教材)

师:1883年,法军向驻扎在越南北部的清军发动进攻,中法战争爆发。请同学们边阅读教材边思考,清军在越南北部的失败,反映出什么问题?

生:(阅读、思考、回答)

师:(教师归纳)反映了清政府及军队已腐败透顶。面对法军的进攻,清军将则以不谙战阵者为之,兵则以吸食洋烟者充之,军无纪律,遂至不战而溃。就在清政府一心一意等待美国调停之时,法国精心筹划的进攻中国的大海战就要开始了。

2.马尾海战

师:1884年7月,法海军以游历为名,在孤拔的率领下,强行驶入马尾军港。马尾军港是福建水师的基础。中法两国正处在战争状态,敌对双方的战舰共泊一港,相对而视,这在中外海战史上实属罕见。此一奇也;另外,还有一奇,从闽江口到马尾,有一百里多长,沿岸有很多清军炮台,法舰队鱼贯而入,直至得胜而退,竟然毫发未损,这又是件咄咄怪事。那么,这种奇怪局面的形成说明了什么呢?

生:(思考并作答)

师:(教师归纳)法军气焰嚣张,福建水师官兵万分愤恨。而北洋大臣李鸿章则主张妥协让步,不许轻言战事。福建船政大臣如何璋严令福建水师不准先行开炮,违者虽胜亦斩。以至连军舰移动也不允许,陷福建水师于毫无戒备状况,以至仓促应战,伤亡惨重。中国军舰被击沉11艘。水师官兵伤亡700多人,马尾造船厂全部被毁,至此,清政府妥协无路,被迫向法国宣战。那么,马尾海战惨败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呢?

生:(思考并作答)

师:中法战争中,中国海战惨败,但在陆上战争中清军则大获全胜,这就是著名的镇南关大捷。

3.镇南关大捷

师:(指导学生看教材《镇南关法军被歼图》,了解镇南关的地势特征)

生:(看教材)

师:镇南关今名友谊关,它是广西的门户。山关两旁是高山峻岭,中国只有一条道路,地势险要,易守难攻。(指导学生看教材《中法战争形势示意图》)

生:(看教材)

师:1885年初,法军进攻谅山。清军放弃谅山,经镇南关退守广西,广西门户大开。危机时刻,清政府重新起用老将冯子材。冯子材率领部队,构筑关前隘工事,坚守镇南关。法军猛攻镇南关,在关前隘受阻,激战中有的法官已越过长壕,形势十分危机,年近七旬的老将冯子材大吼一声,率两个儿子冲出长壕,扑向敌阵,展开肉搏战,一时间肉雨扑征衣,血花飞满面,喊杀之声。闻数十里。与此同时,中越军民也纷纷前来助战,法军在丢下一千多具尸体后夺路而逃。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镇南关大捷。冯子材率军乘胜追击。收复谅山等地。法人自谓入中国以来从未受此大创,战局对中国十分有利。

二、《中法新约》的签订及影响

师:法国在镇南关等地接连惨败的消息传到巴黎,立即在法国引起震惊,并导致茹费理内阁倒台。在此大好形势下,李鸿章则上谕清政府当借谅山一胜之威,与缔和约,则法人必不再妄求。(引导学生阅读教材中黑体字)

生:(阅读教材)

师:慈禧畏战立即决定乘胜求和。这个可耻的上谕传至前线,爱国官兵拔俞斫地,恨恨连声。冯子材建议:上诉诛议和之人。张之洞请暂缓撤兵,遭到严厉训斥。那么,清政府为什么要乘胜求和呢?我们不妨看一份材料,大家分析一下。(打投影)(慈禧)不管她的英勇的部队在帝国边境上所获得的胜利,而只是想起给她带到家里来的不愉快的庞大的战争消费,只是想起那些使她自己不舒服的事情。因此,她从来就没有想到要撤回条约,而是比过去更加急迫要立刻签订和批准这个条约。——麦克纳尔《现代中国历史选读》

生:(阅读并分析教材,发表意见)

师:(教师归纳)清政府乘胜求和的根本原因,是害怕战争动摇其风雨飘摇的统治。各资本主义列强,此时也都打出调停的幌子,向清政府施加压力,怂恿清政府妥协。因为它们唯恐战争拖下去会影响它们在中国的利益。于是,清政府无视国民的反对,于1885年夏,李鸿章代表清政府与法国公使巴德诺在天津签订《中法新约》。(指导学生阅读教材中文字内容,了解和约的内容及危害)

生:(在教师指导正是阅读分析理解教材)

师:通过以上分析,你怎样理解中国不败而败,法国不胜而胜的结论呢?

生:(思考讨论并回答)

师:(教师归纳)《中法条约》的签订,打开了中国西南的门户。法国在战场下捞不到的东西,却在谈判桌上轻而易举地得到了。法国不胜而胜;而中国军队和人民在战场上用鲜血换来的胜利果实,却被清政府白白葬送了,所以说中国不败而败,反映了清政府的腐败,也更助长了资本主义列强吞食中国边疆地区的野心。从此以后,中国边疆危机更加严重了。中法战争结束后,清政府加强了海防,其重要措施之一就是在于1885年在台湾设立行省,刘铭传为台湾第一任巡抚。(引导学生回忆自古以来大陆与台湾的联系,理解中央政府对台湾的管辖是在逐步加强的)

生:(与教师共同回忆)

师:但是由于清朝封建统治者日益腐败,这些措施并没有产生预期的效果,民族危机日趋严重。

小结:(略)北京教育学院西城分院常乃媛

该教案的特点是:

一、注重情境教学。执教者和学生一起活动,用具体、形象的历史创造了历史思维的场景。

二、执教者语言简明流畅,富有感染力。该课内容头绪多,但教师对每个重要事件都注意用凝炼的语言交待了背景,渲染了气氛、启发了想象,唤起了学生探究问题的情趣。

三、执教者具有宏观的史学视野。教师引导学生从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初步形成去看中国边疆的新危机;从中法战争的失败看中国近代史发展的趋势。这种引导体现了执教人全新的教材观、教学源于教材,但不拘泥于教材更益于开阔学生的视野。

中国边疆新危机和中法战争


教学目标

1.中国边疆地区新危机的概况。左宗棠收复新疆。《伊犁条约》和新疆设行省。黑旗军纸桥大战。中法战争爆发。马尾海战和镇南关大捷。《中法新约》及影响。台湾设行省。
2.(1)通过学习中国边疆新危机,使学生认识到:随着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列强加紧了商品市场、原料产地、资本输出场所和殖民地的争夺,中国成为他们争夺的主要目标,中国西北、西南、东南边疆地区出现了严重的危机,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了;
(2)通过学习中法战争,使学生认识到:中国不是败在军事上,而是败在清政府妥协求和的外交政策上,清政府的腐败可见一斑。
3.(1)通过学习中国边疆新危机的出现原因,加深学生对资本主义扩张性的认识,培养学生自觉维护国家民族利益,甘用热血荐轩辕的献身精神;
(2)通过学习左宗棠收复新疆及镇南关大捷,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保卫祖国的优良传统。

教学建议

教材地位分析
19世纪70年代,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开始进行第二次工业革命,向垄断资本主义阶段过渡,为了适应本国资产阶级对商品和资本输出市场以及殖民地的需要,列强掀起了一个新的争夺殖民地的高潮。落后的中国及其邻国,成为侵略者争夺的主要目标,造成了对华侵略的新态势。而在这种情况下,清政府仍采取妥协求和的对外政策,这一对外政策在中法战争中贯彻的最为彻底,导致了中国不败而败,法国不胜而胜的结果。清政府的腐败大大加深了中国大西南边疆的危机。《中法新约》的签订表明列强已开始对中国采取资本输出的手段来进行经济侵略,这加速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的进程。

重点分析
本课重点是俄英侵略新疆和左宗棠收复新疆;镇南关大捷;《中法新约》及其影响。
(1)随着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他们也加紧了对殖民地的争夺,中国的新疆成为英俄侵占的目标。左宗棠收复新疆的斗争,粉碎了俄英分裂祖国的阴谋。学习这一内容,既可以使学生认识到清政府的腐败是我国落后挨打的原因,又可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思想教育。
(2)镇南关大捷是影响中法战争全局的关键战役,而《中法新约》则是中法战争及本课的核心内容。学习这一内容既可以使学生认识到,反侵略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又可以使学生清地了解到,中国不是败在军事上,而是败在清政府妥协求和的外交政策上。

重点突破方案
(1)引导学生回忆初三世界史所学内容,思考19世纪70年代世界的大环境如何,使学生将中国这一时期发生的历史事件与世界历史发展相联系,从而,理解发生中国边疆新危机的原因;通过让学生阅读课文制作表格的形式以及通过演示边疆新危机的课件,使学生加深对这一时期列强对中国边疆的侵略的印象。
(2)利用《中法战争》flsah动画,讲解中法战争,并重点讲解镇南关大捷。通过让学生阅读课文,了解镇南关大捷对法国产生的影响。
(3)通过分析《中法新约》的主要条款,使学生认识到,《中法新约》为列强在中国以资本输出为主要手段进行经济掠夺开辟了道路,加深了边疆危机。

难点分析
本课难点是为什么中法战争中国"不败而败",法国"不胜而胜"?受已有知识的影响,学生们在学习时,往往忽略各资本主义列强打着“调停”的幌子,对清政府施加压力这一点。教学中必须引导学生胡须讨论,共同分析,从而使学生能真正认识到一个腐败的政府将会给一场胜利的战争带来失败的结果。

难点突破方案
利用《中法战争》flsah动画,和分析在中法战争中李鸿章给前线将领所下的命令,以及一些将领在战争中临阵脱逃的表现,使学生认识到,在这场战争中中国“胜而不胜”,法国“败而不败”的原因。

教学设计方案

第四课中国边疆新危机和中法战争

重点:俄英侵略新疆和左宗棠收复新疆;镇南关大捷;《中法新约》及其影响。
难点:为什么中法战争中国"不败而败",法国"不胜而胜"?
教学手段:教学方法:教师讲解、学生讨论的综合法;教学用具:图片、flash动画和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提问:回忆自鸦片战争以来法国对中国的侵略?
要求学生列举出中法已经签订的不平等条约;对中国发动的侵略战争;以及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同清政府勾结镇压太平天国运动和利用总理衙门加强对中国的侵略。

二、中国边疆新危机
让学生思考:为什么教材使用“新危机”一词,“新”在何处?引导学生联系以前所学的内容,回忆起俄国对我国东北、西北的侵略。
让学生回忆初三所学的世界史内容:19世纪70年代世界历史发展的特征是什么?使学生认识到: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此时开始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为了满足本国垄断资本家对商品市场、原料产地、输出资本的投资地的需求,列强掀起了新一轮的争夺殖民地的斗争。从而,使学生理解中国边疆新危机出现的原因。
让学生阅读课文,制作中国边疆新危机的主要表现表。并利用历史图片和教学课件,加深学生对这一部分内容的印象。

三、中法战争的爆发
出示材料:
“法国驻西贡总督说:‘我们出现在这块富有的土地上,出现在这块与中国交界,也是中国西南各个富饶省份天然产品出口的地方……这是一个关系到我们今后在远东地区争霸的生死问题。’”
“法国驻海防领事说:‘法国必须占领北圻……因为它是一个理想的军事基地。有了这个基地,一旦欧洲各强国瓜分中国时,我们将是一些最先在中国腹地的人。’”
让学生分析、讨论两份材料,思考法国侵略越南的目的何在?法国驻海防领事为何说,欧洲各强国将会瓜分中国?结合法国当时的情况,理解法国发动中法战争的目的。
利用《中法战争》的动画讲解中法战争的过程,在讲解过程中让学生阅读课文中有关中法战争的补充材料,分析清政府在战争的不同阶段给前线将领下达的命令以及李鸿章主张“乘胜即收”的说明,介绍在中法战争期间,各列强都打出“调停”的幌子,向清政府施压,从用清政府妥协,而日本借机出兵朝鲜,使中国南北同时告警的情况。从而,使学生明白清政府决定“乘胜即收”的原因。

四、《中法新约》的签订及其影响
让学生分析《中法新约》的内容,通过讨论得出《中法新约》将会对中国社会造成的影响。让学生认识到法国在战场上捞不到的东西却在谈判桌上轻而易举地得到了。

教学设计思想
通过让学生制作中国边疆新危机表现表格,分析讨论中国边疆新危机出现的原因、中国“胜而不胜”法国“败而不败”的原因和《中法新约》对中国社会的影响,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通过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分析中国边疆新危机出现的原因、中国“胜而不胜”法国“败而不败”的原因和《中法新约》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实现教师的主导作用。

板书设计

第四节中国边疆地区的新危机和中法战争

一、中国边疆地区的新危机
1.俄英侵略新疆和左宗棠收复新疆
2.英国侵略西藏
3.日美侵略台湾
二、中法战争的爆发(1883年底)
1.法国侵略越南北部与黑旗军援越抗法
2.纸桥大战和中法战争爆发
三、马尾海战和镇南关大捷(1884-1885)
1.马尾海战(1884年夏)
2.镇南关大捷(1885年初)
四、《中法新约》的签订及其影响
1.《中法新约》的内容及影响
2.台湾设置行省


高一历史上册复习资料:中国边疆地区的新危机和中法战争


高一历史上册复习资料:中国边疆地区的新危机和中法战争

一、中国边疆地区的新危机

1.背景:19世纪70年代以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开始向帝国主义过渡,为适应垄断资产阶级的需要,他们加紧了侵略扩张,中国成为他们争夺的主要对象。

2.表现

(1)西北边疆

①1865年,中亚地区浩罕国军事头目阿古柏在英、俄帝国主义的支持下率军侵入x疆,占领喀什噶尔,随后占据了天山南北的广大地区。

②1871年,沙俄派兵侵占伊犁地区,对当地人们进行残酷的殖民统治。

③1875年,清政府派左宗棠率军进军x疆,并于1878年收复x疆。

④1881年,中俄签订《伊犁条约》,中国收回伊犁,但仍丧失一些领土和主权。

⑤1884年,清政府在x疆设立行省,加强了内地同x疆的联系。

(2)西南边疆

①1888年,英国派兵进攻x藏南部边境。

②清政府任命驻藏帮办大臣向英国求和,规定了x藏地方和哲孟雄之间的边界。

③不久,英国又强迫开放x藏亚东为商埠,其势力侵入x藏。

(3)东南边疆

①1874年,日本在美国的支持下侵略台湾,台湾人民顽强抵抗。

②在美英等国的调停下,日本从中国勒索白银50万两,从台湾撤军。

二、中法战争(1883~1885年)

1.背景

(1)列强向帝国主义过渡,扩大对外侵略,中国边疆出现新危机。

(2)法国侵略越南

①19世纪70年代,法国侵略军进犯越南北部,攻占河内等地。

②刘永福率黑旗军南下抗法,1883年,在纸桥大战中,斩杀法军统率李威利。

(3)纸桥大战前,清朝军队应邀援越抗法。

2.经过

(1)战争爆发:1883年底,法军进攻驻守越南的中国军队,中法战争爆发。

(2)东南海疆战事

①马尾海战:1884年夏,法国军舰驶入福建水师基地马尾军港,李鸿章奉行“未可与欧洲列强轻言战事”的投降政策,使福建水师伤亡惨重。清政府被迫对法宣战。

②台湾之战:1884年秋,法军侵犯中国台湾,刘铭传率军抗法。

③镇海海口之战:1885年春,法军进犯浙江镇海海口,清军据守招宝山炮台进行反击。

(3)南疆战事:

①镇南关之战:1885年初,法军占领谅山,北犯镇南关,冯子材率清军取得镇南关大捷。

②临洮大捷:1885年,清军与黑旗军取得临洮大捷,并攻克十多个州县。

3.结果——《中法新约》的签订

(1)时间、地点、中法双方的代表:1885年夏,李鸿章和法国公使巴德诺在天津签订。

(2)内容

①清政府承认法国对越南的殖民统治;

②在中越边界开辟商埠;

③中国日后在广西、云南修筑铁路应与法国商办;

④法国从基隆和澎湖撤军。

4.影响

(1)法国在军事失利的情况下仍达到侵占越南的目的,并首先获得在中国修筑铁路的权利,这充分暴露了清政府的腐败和无能,助长了列强的侵略气焰。

(2)法国侵略势力伸入到我国云南、广西,大大加深了西南边疆的危机,中国西南的门户被打开。

(3)中法战争使清政府认识到台湾地位的重要,于1885年在台湾建立了行省。

从边疆危机到瓜分危机


一位优秀的教师不打无准备之仗,会提前做好准备,教师要准备好教案,这是教师的任务之一。教案可以让学生们能够在上课时充分理解所教内容,减轻教师们在教学时的教学压力。那么,你知道教案要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收集整理,为您带来的《从边疆危机到瓜分危机》,大家不妨来参考。希望您能喜欢!

教学目标

1.知识方面:19世纪中后期边疆危机的原因;俄英对新疆的侵略;左宗棠收复新疆;英国对西藏的侵略;日本对台湾的侵略;法国对越南的侵略;中法战争的爆发;马尾海战;镇南关大捷;《中法新约》;台湾行省的建立;甲午中日战争爆发的背景;甲午中日战争正式爆发;平壤战役;黄海战役;旅顺、大连战役;威海卫战役;中日《马关条约》;三国干涉还辽;列强对中国资本的输出:争做中国的债主,抢夺筑路权,开矿权和建厂权:列强在中国强占租借地,划分“势力范围”;美国提出“门户开放”政策。

2.能力方面:

(1)通过对“19世纪中后期边疆危机出现的原因及表现”的教学,培养学生综合概括历史问题的能力。

(2)通过分析历史材料解决历史问题的教学、培养学生从历史材料中最大限度在获取有效信息,学会分析问题、炼达观点的能力。

(3)通过中日战争过程的教学,引导学生分析清军海战皆败的原因。从而培养学生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

(4)通过对《马关条约》和《南京条约》进行比较,分析其给中国社会造成的危害,培养学生分析、比较、综合问题的能力。

(5)通过学生总结列强对华资本输出的方式,美国“门户开放”政策提出的目的,影响等,培养学生的归纳、分析能力。

(6)通过总结19世纪末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史实,概括当时中国时局最突出的特点,培养学生从整体上、宏观上把握历史事件内在联系的能力。

3.思想情感方面:

(1)通过中国边疆新危机出现原因的教学,加深学生对资本主义扩张性的认识,培养学生自觉维护国家民族利益的献身精神。

(2)通过左宗棠收复新疆及镇南关大捷的教学,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保卫祖国的优良传统。

(3)通过对甲午中日战争中国军队战败原因持分析教学,让学生认识到:社会制度的腐败,军事技术的落后,是近代中国挨打受辱的关键所在。

4.学法指导方面:

(1)引导学生学会类比联想思维方法,加深对历史现象之间内在联系的认识与理解。

(2)引导学生阅读分析关于中法战争的历史材料,帮助学生掌握运用历史资料的方法。

(3)引导学生辩证、全面的分析甲午中日战争爆发的原因,使学生学会用辩证的观点,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分析历史问题。

(4)引导学生对比分析《马关条约》和《南京条约》,帮助学生掌握比较、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方法。

(5)通过教材中《列强在中国争得的铁路投资权》和《1895~1913年一些国家在中国开办的企业》表,回答相关问题,训练学生从表格中总结、提取有效信息的方法。

重点、难点

1.重点

(1)俄英对新疆的侵略与左宗棠收复新疆;镇南关大捷及《中法新约》的内容及其危害。

(2)甲午中日战争爆发的背景;《马关条约》的签订及影响。

(3)19世纪末列强对华的资本输出和强占租借地,划分“势力范围”;美国“门户开放”政策。

2.难点

(1)中法战争,中国以胜求和的原因;

(2)《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

(3)美国“门户开放”的政策的影响。

课堂教学设计

第二课时:甲午中日战争

导入:观看影片剪辑,说出这是哪场战争的场景,由此导入新课。

讲授新课:

观看一组图片,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同时教会他们学习的方法。

一、战争爆发的背景

师:思考:根据教材,战争爆发的背景可从哪几个方面概括?

生:讨论。

师:进行一些提示,把学生引入正确的解题方向。

生:阐述自己的观点。

师:多媒体演示。主要从日本、中国、欧美和朝鲜四个方面来分析。

师:(辩论)

有人说:没有朝鲜东学党起义就不会爆发甲午中日战争。你认为这种观点是否正确,为什么?

生:分析辩论。

师:总结战争的背景。

二、战争经过

师:演示战争的经过,要求学生完成表格。

生:分析战争的经过并完成表格。

师:播放一段影像资料,让学生谈谈想法。

生:观看后,谈谈感想。

生:(分析讨论,畅所欲言)

三、战争结果及影响

生:说出战争结果及影响。

师:甲午中日战争,是日本在西方列强支持下,企图征服朝鲜、入侵中国而挑起的侵略战争,以中国的失败而告终。清政府被迫与日本签订《马关条约》。

师:在这里大家首先来分析一下中国战败的原因?

生:讨论。

生:说出自己的想法。

师:归纳。证明清政府的腐败。

师:对比《马关条约》与《南京条约》,分析其影响。

生:结合教材分析讨论。

生:阐明自己的观点。

师:演示表格。帮助学生理清思路。

师:从甲午战争的失败中得到什么教训?对今天有什么借鉴意义?

生:思考并作答。

师:(探讨)《马关条约》对日本、对远东是否也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生:课下探究。

小结:四张图片一段音乐。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93186.html

更多

最新更新

更多